Sutra del Corazn con Comentario por el Ven



Similar documents
Heart Sutra with Commentary by Master Jy Din Shakya

江汉大学学报 表现的正是这种绿色的自然生态 总第 27卷 云俱黑 江 船 火 独 明 晓 看 红 湿 处 花 重 锦 官 城 古今中外 写春天的诗多得不可胜数 如何去进 这首诗以拟人化的手法写春雨的到来 从诗中所写 行选择 进行欣 赏 呢 我 以 为 主 要 要 注 意 以 下 三 个 春雨的 特

看 或 體 候 頓 豁 朗 經 常 錯 誤 式 固 執 考 問 題 立 場 觀 念 看 待 此 卻 知 要 全 新 視 角 清 晰 洞 見 正 確 式 位 妄 症 患 堅 持 認 並 且 按 式 行 千 萬 別 驚 訝 妄 症 奇 怪 麻 煩 裏 被 鬧 雞 犬 寧 維 躺 牀 睡 覺 躲 藏 某

國立中山大學學位論文典藏.PDF

图 书 在 版 编 目 穴 悦 陨 孕 雪 数 据 赵 朴 初 说 佛 蛐 朱 洪 著 援 要 北 京 院 当 代 中 国 出 版 社 袁 圆 园 园 5 援 11 陨 杂 月 晕 苑 原 愿 园 员 苑 园 原 436 原 3 玉 援 赵 噎 域 援 朱 噎 芋 援 赵 朴 初 要 佛 教 要 思

Microsoft Word doc

C doc


2. 禁 止 母 乳 代 用 品 之 促 銷 活 動, 以 及 不 得 以 贊 助 試 用 或 免 費 等 方 式, 取 得 奶 瓶 及 安 撫 奶 嘴 認 證 說 明 以 贊 助 試 用 或 免 費 等 方 式, 取 得 奶 瓶 及 安 撫 奶 嘴, 並 在 婦 產 科 門 診 兒 科 門 診 產

市 立 永 平 高 中 無 填 報 無 填 報 (02) 市 立 樹 林 高 中 已 填 報 已 填 報 (02) 市 立 明 德 高 中 已 填 報 (02) 市 立 秀 峰 高 中 已 填 報

untitled

壹、摘 要

了 波 涛 和 号 声 袁 读 者 很 容 易 就 进 入 广 州 城 的 水 上 旅 途 袁 进 入 一 座 野 水 上 名 城 冶 的 传 说 中 去 遥 于 是 袁 一 座 名 城 往 事 充 满 了 漂 流 感 袁 旋 律 自 水 上 而 来 袁 我 们 就 这 样 来 到 了 往 事 的

<4D F736F F D20A5F1A4FBA473A6DBA662C149AE76BB50B0A8AFAAB944A440AC78A67BA976C149BEC7ABE4B751AABAB56FAE692E646F63>


入 学 考 试 重 点 考 查 学 生 的 基 础 专 业 知 识 基 本 实 验 操 作 技 能 独 立 思 考 和 动 手 能 力 笔 试 和 面 试 的 试 题 都 有 足 够 的 难 度, 以 利 择 优 录 取 新 录 取 的 研 究 生 第 一 次 见 面, 池 先 生 会 作 一 次

百业经白话文

<4D F736F F D20BFAAB7A2C4E3B5C4C7B1C4DC2E646F63>

untitled

「*」 表示有疑問

未完成的追踪(提纲)

目次... i

活 所 需 的 技 能 之 外, 人 類 還 需 要 一 些 培 養 道 德 感 的 能 力 要 同 時 對 經 營 者 談 論 國 富 論 的 自 利 觀 點, 又 要 對 其 循 循 善 誘 道 德 情 操 論 的 利 他 觀 點, 根 本 是 一 伔 困 難 的 事 因 為 自 利 常 伴 隨

转正法轮

64

Microsoft Word - ±ë»y¡B¥jªe¬¥�µ»P¥x»y.doc

Microsoft Word - 國慶問卷09簡報 _2_.doc



Page 1 of 62 () () (1) (2) (3) (4) (5) (6) () () () () () () () pāramitā pāramī pāramitā

110914_EKB_Ambau_chinesisch


短期融资券信用评级报告

福 建 福 州 市 长 乐 市 电 视 机 影 音 及 配 件 产 品 小 家 电 产 品 长 乐 市 吴 航 洪 鸣 家 用 电 器 维 修 店 长 乐 市 西 洋 北 路 69 号 福 建 福 州 市 平 潭 县 电 视 机 影 音 及 配 件

1 范围

廁所維護保養手冊

『謝老闆』僱主補償契約責任保?..峟n保書(FUN441) pdf

标题

卷 首 速 读 只 有 巴 黎 会 产 生 这 样 一 本 书 编 剧 就 像 上 帝 一 样 创 造 着 剧 本 中 的 世 界 读 书 年 代 : 带 上 所 有 的 书 回 巴 黎 安 妮 弗 朗 索 瓦 五 十 年 读 书 时 光 的 回 忆 录 剧 本 : 影 视 写 作 的 艺 术 技

A Research for the Form of Mandala A Thesis Submitted to Graduate School of Applied Arts & Design Shu-Te University In Partial Fulfillment of the Requ


af9c70ccea1f1950c6732b99b2e51134_ pdf



由人成道的佛陀 一 佛陀的祖先和家屬 一 佛陀的祖先和家屬 Magadha Gautama


<4D F736F F D20B7EDA54EC1BFB944BEC72DB4C1A5BDC1BFB9445FA7F5AB54A6F65F2E646F63>


Microsoft Word - 桂政办发(2011)233号.doc


untitled

01Introduction_Three Baskets of the Dharma

テラル取扱説明書 IMN T

粤机编办〔2016〕 号 签发人:

股票简称:清华紫光 股票代码: 公告编号:2005-007

2.181% 0.005%0.002%0.005% 2,160 74,180, ,000, ,500,000 1,000,000 1,000,000 1,000,000 2

!! "!!"#! # $ %&& ( "! )*+, " - &. - &/%%&& - 0!!$! "$! #$ - -! $$ 12.3! 4)5 %&& &.3 "3!!!!!!!!!!!! &/& - 0.&3.322!!!.! 2&& - 2/& - &362! /&&&//!!! 78

158 中 極 學 刊 一 前言 清末著名的改良戲曲 黑籍冤魂 原為清末小說家吳趼人寫的短篇小說 名 伶夏月珊將其稍易節目 並搬演於舞臺 由於劇情發人深省 反映社會之弊 故 引 起 當 時 熱 烈 的 迴 響 黑 籍 冤 魂 可 說 是 晚 清 啟 蒙 儀 式 中 最 為 重 要 的 片 段 之 一


南華大學數位論文

( )

常州市建设工程招标公告


ù °¨ ®Ñ ²Ä Á¿

God's Masterpiece- the Cross

Microsoft Word - No.1189

( ) - 2 -

<CEDEB1EACCE2>

(Microsoft Word - \244H\305\351\273P\244\273\244j\300\347\276i\257\300.doc)

1.pdf

Borobudur Study Trip Oct 2017-YZT

标题

<4D F736F F D20B2C420A4BB20B3B A6F2B6F0BB50A6F2B9B32E646F63>

Microsoft Word - 45-rom c-sim.doc

Microsoft Word - Buddhist Devotions.docx


5

(Microsoft Word - 03.\203K\203C\203h\203u\203b\203N\201i\222\206\215\221\214\352\201j\207@.doc)

Microsoft Word - 感謝詞.doc

STELLA DEL MARE G =136 a d d3 4 RE m z mz mz SOL mz mz SImz mz V. Sozio a d d3 4 mz mz mz mz mz mz mz Chia - ro mata d d LA4 mz LA mz RE mz mz mz mz a

摇 图 书 在 版 编 目 ( 悦 陨 孕 ) 数 据 摇 广 州 市 哲 科 规 划 课 题 成 果 选 编 郾 圆 园 园 苑 年 度 辕 汤 应 武, 顾 涧 清 主 编 援 广 州 : 广 州 出 版, 圆 园 员 园 郾 员 圆 摇 陨 杂 月 晕 怨 苑 愿 原 苑 原 缘 源 远 圆

DIN EN ISO 4042


Microsoft Word - 縺翫♀縺輔°邨梧ク医・蜍輔″陦ィ邏呻シ茨シ。・鍋沿・

Microsoft Word - ¶¯ÎïÔ° µÚ11¼�.doc

MICROMASTER DA51-2 MICROMASTER 410/420/430/ KW250KW E20001-K4260-C100-V5-5D J CA01 SD CA01 SD CD M17 E20001-K5690- C100-V2-5

OO OO 2

063-CS4.indd

序 顯如法師 (1949.6~ ) 俗名江宏裕 出生於台 灣 嘉義市 父親是中醫師 他生性好讀書 謹言慎行 孤 僻 孝順 法師在高中畢業後不久 即禮當時台北 慧日講堂住持 印海法師(今駐錫美國 加州 洛杉磯 法印寺)為師出家 退役後 考上政治大學哲學系 因不滿所學課程 遂輟學 1979

<4D F736F F D208B4C8ED294AD955C928696F32D8F4390B38CE32E646F63>

Seagate Crystal Reports - 新四年課程計畫表2014.rpt

代 理 人 出 席 会 议 和 参 加 表 决, 该 股 东 代 理 人 不 必 是 本 公 司 股 东 ; (2) 本 公 司 董 事 监 事 高 级 管 理 人 员 ; (3) 本 公 司 聘 请 的 律 师 : 7. 会 议 地 点 : 吉 林 市 吉 林 市 高 新 区 恒 山 西 路 10

国防常识

Microsoft Word - 105年3期封面.doc

ttian

同 一 股 份 只 能 选 择 其 中 一 种 方 式 6. 出 席 对 象 : (1) 截 止 2012 年 3 月 16 日 下 午 收 市 时 在 中 国 证 券 登 记 结 算 有 限 责 任 公 司 深 圳 分 公 司 登 记 在 册 的 本 公 司 全 体 股 东 上 述 本 公 司 全

汉王PDF转换RTF文档

Microsoft Word - 095_ 什麼最快樂 (白話與經文加註)-ok .doc

准 6 会 议 出 席 对 象 : 1 在 股 权 登 记 日 持 有 公 司 股 份 的 股 东 本 次 股 东 大 会 股 权 登 记 日 为 2012 年 3 月 1 日 ( 星 期 四 ), 股 权 登 记 日 下 午 交 易 结 束 在 中 国 证 券 登 记 结 算 有 限 责 任 公

1 A B 2

Transcription:

El Sutra del Corazón con Comentario por el Ven. Gran Maestro Jy Din Shakya. 般 若 波 羅 蜜 多 心 經 註 述 知 定 註 述 (BIG5 Traditional Font) El Sutra Del Corazon 般 若 波 羅 蜜 多 心 經 註 述 知 定 註 述 初 釋 經 題 心 經 譯 本, 自 姚 秦 以 迄 今, 共 有 五 種 : 一 姚 秦 鳩 摩 羅 什 ( Kumarajiva 童 壽 ) 所 譯, 名 摩 訶 般 若 波 羅 蜜 大 明 咒 經 ; 二 唐 玄 奘 所 譯 名 般 若 波 羅 蜜 多 心 經 ; 三 唐 利 言 所 譯 名 般 若 波 羅 蜜 多 心 經 ; 四 唐 法 月 所 譯 名 普 遍 智 藏 般 若 波 羅 蜜 多 心 經 ; 五 宋 施 護 所 譯 名 佛 說 聖 佛 母 般 若 波 羅 蜜 多 心 經 本 經 即 五 譯 中 在 中 國 最 盛 之 第 二 種, 玄 奘 法 師 所 譯 也 般 若 (Praj na) 譯 曰 慧 大 乘 義 章 曰 : 言 般 若 者 此 方 名 慧, 於 法 觀 達 1

故 瑜 伽 師 地 論 記 云 : 梵 云 般 若, 此 名 為 慧, 當 知 是 第 六 度 ; 梵 云 若 那 (Jnana ), 此 名 為 智, 是 第 十 度 言 般 若 者, 有 五 種 之 殊 : 一 實 相, 為 眾 生 本 具 之 理 體, 離 一 切 虛 妄 之 相, 是 為 所 證 之 實 性 二 觀 照, 為 觀 照 實 相 之 實 智 三 方 便, 為 分 別 諸 法 之 權 智 四 境 界, 為 真 智 所 緣 一 切 法 之 境 界 五 眷 屬, 即 慧 性 隨 行 萬 行 之 眷 屬 夫 圓 常 慧 性, 福 智 俱 修, 空 有 齊 照, 能 除 習 障, 證 法 真 理, 為 眾 德 之 首, 萬 行 之 導, 故 一 切 波 羅 蜜 多, 惟 此 最 尊, 最 勝, 更 無 等 者 波 羅 蜜 多 (Paramita), 舊 譯 度 無 極, 新 譯 到 彼 岸 度 即 到 彼 岸 之 義, 無 極 謂 其 行 法 無 際 限 也 又 波 羅 者, 彼 岸 義, 略 說 有 二, 謂 菩 薩 涅 槃 二 究 竟 果 蜜 多 者, 離 義, 到 義 眾 生 迷 慧 性 而 居 生 死 之 此 岸, 菩 薩 修 行 般 若 波 羅 蜜 多, 故 能 離 生 死 障 染 之 此 岸, 而 到 涅 槃 清 淨 之 彼 岸 基 法 師 曰 : 境 盡 有 無, 解 窮 六 藏, 義 洞 真 俗, 業 備 二 因 ; 覺 滿 寂 圓, 昇 斯 彼 岸, 體 用 兼 舉, 故 立 此 名 然 所 修 行 具 七 最 勝, 方 可 得 名 波 羅 蜜 多 : 一 住 菩 薩 種 姓, 二 依 大 菩 提 心, 三 悲 憫 有 情, 四 具 行 事 業, 五 無 相 智 所 攝, 六 迴 向 菩 提, 七 不 為 二 障 間 雜 若 行 慧 等 一 切 善 業, 隨 闕 此 一 非 到 彼 岸 復 次 波 羅 蜜 多, 略 則 有 六, 廣 則 有 十 六 波 羅 蜜 者, 謂 檀 波 羅 蜜 乃 至 般 若 波 羅 蜜 初 言 檀 (Dana) 者, 譯 曰 布 施, 以 己 財 物 甚 至 生 命 分 布 與 他, 名 之 為 布, 輟 己 惠 人, 名 之 為 施 此 復 略 有 三 種 : 謂 一 財 施, 捨 財 濟 貧 也 ; 二 法 施, 說 法 度 生 也 ; 三 無 畏 施, 救 人 厄 難 也 次 言 尸 羅 (Sila) 者, 譯 曰 戒, 三 業 炎 非, 焚 燒 行 人, 戒 能 防 息, 故 稱 為 戒 此 復 略 有 三 種 : 謂 一 攝 律 儀 戒, 受 持 五 八 十 具 等 一 切 戒 律 者 ; 二 攝 善 法 戒, 修 一 切 善 法 為 戒 者 ; 三 饒 益 有 情 戒, 以 饒 益 一 切 眾 生 為 戒 者 三 言 羼 提 (Ksanti) 者, 譯 曰 忍 辱, 他 人 加 毀, 名 之 為 辱, 於 辱 能 安, 目 之 為 忍 此 復 略 有 三 種 : 謂 一 耐 怨 害 忍, 能 耐 忍 有 情 怨 敵 之 惱 害 也 ; 二 安 受 法 忍, 能 安 受 非 情 寒 熱 等 之 苦 楚 也 ; 三 諦 察 法 忍, 諦 觀 真 理 而 安 住 於 無 生 之 理 也 前 二 為 耐 忍 之 忍, 後 一 為 信 忍 之 忍 四 言 毗 離 耶 (hirya ) 者, 譯 曰 精 進, 練 心 於 法 故 說 為 精, 精 心 務 2

達 故 稱 為 進 此 復 略 有 三 種 : 謂 被 甲 精 進, 被 菩 薩 大 勢 至 心 之 甲, 不 怖 種 種 難 行 也 ; 二 攝 善 精 進, 勤 修 善 法 而 不 倦 也 ; 三 利 樂 精 進, 勸 化 眾 生 而 不 倦 也 五 言 禪 那 (Dhyana) 者, 譯 曰 思 惟 修, 亦 名 功 德 林, 上 界 靜 法 審 觀 方 成 故, 能 生 諸 功 德 故 此 復 有 三 種 : 謂 一 世 間 禪, 二 出 世 間 禪, 三 出 世 間 上 上 禪 第 六 般 若 以 上 釋 竟 此 六 波 羅 蜜 亦 名 度 者, 如 地 次 說 : 度 有 三 種 : 一 者 時 度, 此 之 六 度 行, 依 從 種 性 上 度 三 僧 祇 方 始 圓 滿 故 優 婆 塞 經 說 言 : 前 二 僧 祇 所 行 檀 等 非 波 羅 蜜, 第 三 僧 祇 所 修 行 者 是 波 羅 蜜 二 者 果 度, 此 六 能 得 大 菩 提 果 三 者 自 性 清 淨 度, 修 此 六 種 能 捨 有 相 到 法 實 性 具 斯 三 義, 故 名 為 度 言 十 波 羅 蜜 者, 一 方 便 (Upaya ), 謂 迴 向 方 便 與 拔 濟 方 便 二 願 (Pranidhana), 謂 求 菩 提 願 與 利 樂 他 願 三 力 (Bala), 謂 修 習 力 與 思 擇 力 四 智 (Jnana ), 謂 受 用 法 樂 智 與 成 熟 有 情 智 連 前 六 度, 共 為 十 度 也 又 般 若 為 慧 行,( 正 行 ) 檀 等 為 行 行,( 助 行 ) 以 慧 行 攝 行 行, 罄 無 不 盡, 是 故 標 名 般 若 波 羅 蜜 多 心 者, 堅 實 妙 最 之 稱, 大 經 隨 機 應 說, 文 義 俱 廣, 受 持 或 生 怯 退, 此 經 秘 要 而 易 持, 故 標 名 曰 心 又 佛 法 以 大 乘 為 主 要 中 心, 大 乘 佛 法 以 般 若 波 羅 蜜 多 法 為 主 要 中 心, 而 般 若 波 羅 蜜 經 中 又 以 此 經 為 主 要 中 心, 故 名 心 經 或 謂 欲 令 眾 生 斷 除 妄 心, 而 顯 發 本 具 實 性 之 妙 心, 故 稱 心 經 經 者 三 藏 之 一, 梵 語 修 多 羅 (Sutra ), 此 翻 契 經 ; 契 為 契 機 契 理 之 稱, 經 為 歷 久 不 變 之 辭 或 翻 為 線, 貫 穿 等 義 ; 謂 線 有 貫 攝 縫 綴 之 功, 世 尊 滅 後, 弟 子 將 如 來 一 代 時 教, 依 文 義 之 次 第, 以 美 妙 之 名 句, 書 寫 於 貝 葉 之 上, 以 線 綴 輯 成 章, 是 名 為 經 次 釋 譯 人 唐 三 藏 法 師 玄 奘 奉 詔 譯 唐, 公 元 六 一 八 年 李 淵 受 隋 禪 立 國 之 稱 也 三 藏 (Tripitaka ) 者, 一 3

修 多 羅, 二 毗 奈 耶 (Vinaya 律 ), 三 阿 毗 曇 (Abhidharma 論 ) 法 師 者, 精 通 經 律 論 藏, 上 弘 大 法 下 化 眾 生, 為 人 師 範, 故 稱 法 師 玄 奘, 河 南 偃 師 人, 俗 姓 陳 年 十 三, 於 洛 陽 淨 土 寺 出 家, 受 具 後, 歷 參 講 肆 後 以 東 土 諸 師, 宗 徒 各 異, 聖 典 亦 有 隱 晦, 不 知 適 從 乃 於 貞 觀 三 年 己 丑 ( 公 元 六 二 九 年, 一 說 貞 觀 元 年 六 二 七 或 三 年 四 月 ) 八 月, 發 心 週 遊 西 域 後 至 摩 伽 陀 (Magadha 在 中 印 度 境 ) 國, 入 那 爛 陀 (Naranda 譯 曰 施 無 畏 ) 寺, 從 戒 賢 ( 梵 名 尸 羅 跋 陀 羅 Silabhadra) 論 師, 學 瑜 伽 師 地 論 (Yogacaryab humi Sastra ) 等, 鑽 研 梵 籍 貞 觀 十 九 年 乙 已 ( 公 元 六 四 五 年, 一 說 十 八 年 六 四 四 年 ), 返 抵 長 安, 以 所 獲 梵 本 六 百 五 十 七 部 獻 於 朝, 太 宗 命 於 弘 福 寺 翻 譯 群 經 ; 顯 慶 四 年 己 未 ( 公 元 六 五 九 年 ), 高 宗 以 玉 華 宮 為 寺, 荐 先 帝, 請 師 居 之 麟 德 元 年 甲 子 ( 六 六 四 年 ) 二 月, 命 弟 子 普 光 抄 錄 所 譯 經 論, 凡 七 十 五 部, 都 一 千 三 百 三 十 五 卷 其 月 五 日 示 寂, 享 壽 六 十 有 五 奉 者, 承 也 ; 詔 者, 告 也 ; 譯 者, 翻 梵 為 華 也 奘 師 承 天 子 之 令 而 譯 此 經, 故 曰 奉 詔 譯 三 正 釋 經 文 經 文 應 有 三 分, 即 初 序 分, 序 說 法 會 因 緣 聽 眾 時 處 等 ; 次 正 宗 分, 正 說 當 經 義 理 ; 三 流 通 分, 囑 咐 法 會 聽 眾, 乃 至 會 眾 信 受 奉 行, 作 禮 而 去 等 今 本 經 無 首 無 尾, 開 章 即 云 觀 自 在 菩 薩 等 心 經 五 譯 之 中, 本 經 與 羅 什 所 譯 本 相 仿 ; 餘 三 譯 本 從 如 是 我 聞 至 作 禮 而 去, 三 分 具 足 然 唐 利 言 所 譯 本, 與 宋 施 護 所 譯 本, 均 是 世 尊 入 甚 深 三 昧, 觀 自 在 菩 薩 為 舍 利 子 說 行 深 般 若 波 羅 蜜 多 法 唐 法 月 所 譯 本, 觀 自 在 菩 薩 自 請 世 尊 為 大 眾 宣 說 般 若 深 法 倘 參 照 大 般 若 經 學 觀 品, 則 本 經 不 但 非 觀 自 在 菩 薩 說, 而 且 是 世 尊 直 接 為 舍 利 子 說, 蓋 學 觀 品 與 本 經 文 句 幾 乎 相 同 故 4

觀 自 在 菩 薩, 行 深 般 若 波 羅 蜜 多 時, 照 見 五 蘊 皆 空 ; 度 一 切 苦 厄 此 總 標 也 此 中 有 人 有 法, 有 能 有 所, 有 因 有 果, 觀 自 在 菩 薩 是 能 修 般 若 波 羅 蜜 多 之 人, 行 深 般 若 波 羅 蜜 多 時 等, 是 所 修 之 法 ; 修 般 若 法 而 達 五 蘊 皆 空 是 因, 由 達 空 性 而 度 一 切 苦 厄 是 果 觀 者, 梵 語 毗 婆 舍 那 (Vidarsana ), 由 觀 慧 體 察 妄 惑 而 達 觀 真 理 也 大 乘 義 章 曰 : 粗 思 名 覺 細 思 名 觀 淨 名 經 三 觀 玄 義 曰 : 觀 以 觀 穿 為 義, 亦 是 觀 達 為 能 觀 穿 者, 即 是 觀 穿 見 思 恆 沙 無 明 之 惑, 故 名 觀 穿 觀 達 者, 三 諦 之 理 止 觀 云 : 法 界 洞 朗, 咸 皆 大 明, 名 之 為 觀 自 在 者, 縱 任 無 礙, 進 退 無 滯 也 華 嚴 大 疏 謂 有 二 自 在, 一 觀 境 自 在, 以 智 慧 照 了 真 如 之 境 而 能 通 達 一 切 諸 法 故 ; 二 作 用 自 在, 如 真 如 之 境 能 從 體 起 用 現 身 說 法 化 度 眾 生 故 大 乘 莊 嚴 經 論 言 有 四 自 在 : 一 得 無 分 別, 謂 不 動 地 捨 一 切 功 用 之 行, 得 無 功 用 法, 於 一 切 法 遠 離 分 別 之 想 故 二 得 剎 土, 謂 不 動 地 深 心 清 淨, 於 諸 剎 土 亦 得 清 淨 故 三 得 智, 謂 善 慧 地 得 無 礙 之 智 慧, 演 說 諸 法 稱 於 理 故 四 得 業, 謂 法 雲 地 於 諸 煩 惱 業 縛, 悉 能 通 達 更 無 障 礙 故 大 寶 積 經 云 : 當 知 菩 薩, 得 五 種 自 在, 何 等 為 五? 一 者 壽 命 自 在, 二 者 生 自 在, 三 者 業 自 在, 四 者 覺 觀 自 在 ( 菩 薩 或 修 禪 觀 之 行, 或 作 利 生 之 事, 雖 有 思 惟, 離 諸 散 亂 故 ), 五 者 眾 具 果 報 自 在 ( 菩 薩 因 行 深 廣, 果 報 殊 勝, 所 須 資 具, 不 假 經 營, 自 然 具 足 故 ) 華 嚴 經 謂 有 十 自 在 : 一 壽 命 自 在, 謂 菩 薩 成 就 法 身 慧 命, 了 無 生 死 壽 夭 之 數, 延 萬 劫 而 不 長, 促 一 念 而 不 短, 為 利 有 情, 方 便 隨 機 示 現 壽 命 延 促 故 二 心 自 在, 謂 菩 薩 智 慧 方 便, 入 無 量 三 昧, 遊 戲 神 通, 生 死 無 染 故 三 財 自 在, 謂 菩 薩 能 以 無 量 珍 寶, 嚴 飾 無 量 世 界, 隨 眾 生 之 所 樂 故 四 業 自 在, 謂 菩 薩 萬 行 具 足, 悲 智 雙 運, 或 現 神 通, 或 說 妙 法, 所 作 行 業, 俱 為 勸 化 眾 生 故 五 生 自 在, 謂 5

菩 薩 以 大 悲 心 饒 益 眾 生, 能 隨 類 受 生, 去 住 無 礙 故 六 願 自 在, 謂 菩 薩 能 隨 願 樂 成 故, 於 諸 剎 土 中, 成 等 正 覺 故 七 解 自 在, 謂 菩 薩 勝 解 成 就, 能 示 現 種 種 色 身, 演 說 無 邊 妙 法 故 八 如 意 自 在, 謂 菩 薩 神 通 廣 大, 威 力 難 量, 於 世 界 中 示 現 變 化 故 九 智 自 在, 謂 菩 薩 智 慧 具 足, 能 於 十 方 世 界, 隨 言 音 慧, 利 樂 眾 生 故 十 法 自 在, 謂 菩 薩 得 大 辯 才, 於 諸 法 中, 樂 說 無 礙 故 基 法 屑 云 : 聞 菩 提 廣 大 深 遠, 若 生 退 屈 應 練 磨 心 彼 觀 自 在, 昔 初 發 意, 具 諸 煩 惱 ; 於 無 明 殼, 建 立 勝 心, 捨 身 命 財, 求 佛 智 慧, 與 大 勇 猛, 已 成 正 覺 我 亦 應 爾, 勵 己 增 修, 不 應 自 輕, 而 生 退 屈 按 觀 自 在, 不 一 定 指 補 陀 洛 伽 山 ( Potalaka) 之 觀 世 音 ( 阿 縛 盧 枳 底 濕 伐 邏 Avalokitesvara) 菩 薩 蓋 凡 是 能 入 甚 深 觀 行 體 察 真 理, 而 達 不 動 地 後 無 功 用 道, 均 可 名 為 觀 自 在 倘 言 純 指 觀 音, 則 辭 義 俱 失 也 菩 薩 是 梵 語 之 簡 稱, 具 云 菩 提 薩 埵 (Bodhisattva ), 或 云 摩 訶 菩 提 質 帝 薩 埵 (Mahabodhicittasattva), 譯 曰 大 道 心 眾 生, 道 眾 生 等 ; 或 譯 為 大 覺 有 情, 覺 有 情 等 菩 提 者, 道 義, 覺 道 是 求 ; 薩 埵 者, 眾 生 義, 眾 生 是 化 又 菩 薩 者 覺 義, 智 所 求 果, 薩 埵 者 有 情 義, 悲 所 度 生 摩 訶, 大 義, 謂 依 弘 誓 願, 求 大 菩 提, 勇 猛 精 進, 妙 慧 成 就, 紹 隆 佛 種 自 雖 已 了, 猶 帶 緣 情, 具 悲 智 力, 附 救 穢 方, 機 感 相 應, 化 度 無 量, 故 曰 摩 訶 菩 提 質 帝 薩 埵 行 者, 進 趣 義, 謂 修 無 漏 慧, 運 運 增 長, 由 因 趣 果, 至 究 竟 位 玄 義 曰 : 夫 行 名 進 趣, 非 智 不 進 基 法 師 曰 : 若 依 世 俗 : 欲 證 出 世 無 分 別 智, 無 倒 觀 空, 要 學 能 遣 一 切 所 緣 聞 思 慧 等 ; 學 照 空 者, 即 名 為 行 若 依 勝 義 : 由 無 所 得 無 分 別 故, 都 無 所 行, 是 名 為 行 深 者, 難 知 難 見 義, 菩 薩 修 行 第 一 義 諦 空 所 得 之 智 慧, 非 凡 夫 淺 識 之 能 知 能 見, 故 名 為 深 般 若 波 羅 蜜 多, 以 上 釋 竟 時 者, 有 假 實 之 二 實 時 梵 語 迦 羅 (Kala), 是 世 間 之 時 也 假 時 梵 語 三 昧 耶 (Samaya), 是 剎 那 生 滅 (Ksanabhanga ) 之 分 位 也 今 所 指 者 是 行 深 般 若 波 羅 蜜 多 之 假 時 也 ; 蓋 深 入 空 觀, 隨 觀 境 之 密 移, 而 證 般 若 之 空 慧 故 達 諸 法 空 曰 照, 證 6

諸 實 相 曰 見 謂 由 行 深 般 若, 得 空 明 慧, 如 夢 初 覺, 了 境 非 有, 遠 離 依 他 及 遍 計 執, 證 圓 成 實 蘊 者, 梵 語 塞 建 陀 ( Skandha ), 古 譯 為 陰, 蓋 覆 真 性 唐 譯 為 蘊, 積 聚 諸 有 為 法 故 言 五 蘊 者, 即 色 受 想 行 識 是 空 者, 梵 語 舜 若 多 ( Sunyata ), 因 緣 所 生 之 法, 究 竟 無 實 體 可 得 故 謂 菩 薩 由 慧 觀 照, 徹 見 五 蘊, 色 如 聚 沫, 受 喻 浮 泡, 想 同 陽 焰, 行 類 芭 蕉, 識 猶 幻 事, 故 曰 照 見 五 蘊 皆 空 然 妄 執 雖 除, 真 性 如 如, 非 圓 明 理 體 俱 遣 也 肇 法 師 曰 : 小 乘 觀 法 緣 起, 內 無 真 主 為 空 義, 雖 能 觀 空, 而 於 空 未 能 都 泯, 故 不 究 竟 大 乘 在 有 不 有, 在 空 不 空, 理 無 不 極, 所 以 究 竟 空 義 也 大 乘 義 章 云 : 所 言 空 者, 理 之 別 目, 理 絕 眾 相, 故 名 為 空 一 切 世 諦, 有 為 無 為, 通 名 法 相 此 之 法 相, 無 法 為 法, 法 即 非 法, 故 名 為 空 基 法 師 曰 : 此 空 者 即 真 如 理, 性 非 空 有, 因 空 所 顯, 遮 執 為 有, 故 假 名 空 愚 夫 不 知, 執 五 蘊 等 定 離 真 有, 起 相 分 別, 今 推 歸 本 體 即 真 如, 事 離 於 理, 無 別 性 故 中 論 亦 云 : 因 緣 所 生 法, 我 說 即 是 空, 亦 名 為 假 名, 亦 是 中 道 義 按 大 般 若 經 說 空 有 二 十 種 之 殊, 所 謂 內 空 外 空 內 外 空 大 空 空 空 勝 義 空 有 為 空 無 為 空 畢 竟 空 無 際 空 散 空 本 性 空 相 空 一 切 法 空 無 性 空 無 性 自 性 空 無 變 異 空 離 相 空 自 相 空 共 相 空 度 者, 濟 度 也, 超 越 也, 謂 生 死 之 苦 如 海, 自 既 超 越, 復 濟 渡 他, 故 名 為 度 苦 者, 梵 語 豆 佉 (Duhkha), 逼 惱 身 心 也 三 界 有 情, 生 死 遷 流, 眾 惱 逼 迫, 無 非 是 苦 略 說 有 三 : 謂 性 士 逼 迫, 更 增 楚 切 ( 寒 熱 餓 渴 等 ), 難 忍 重 生, 故 名 苦 苦 世 間 諸 樂, 必 歸 壞 盡, 緣 合 纏 憂, 是 名 壞 苦 諸 有 漏 法, 無 常 遷 流, 逼 迫 不 安, 故 名 行 苦 智 度 論 云 : 有 二 種 苦 : 內 苦 外 苦 內 苦 有 二 種 : 身 苦 心 苦 身 苦 者, 身 痛 頭 痛 等, 四 百 四 種 病, 是 為 身 苦 心 苦 者, 憂 愁 瞋 怖 嫉 妒 疑 如 是 等, 是 為 心 苦 二 苦 和 合, 是 為 內 苦 外 苦 有 二 種 : 一 者 王 者 勝 己, 惡 賊 獅 子 虎 狼 蚖 蛇 等 逼 害 二 風 雨 寒 熱 雷 電 靂 霹 等 是 二 種 苦, 名 為 外 苦 涅 槃 經 謂 八 相 為 苦, 根 本 名 生 苦, 時 分 朽 壞 名 老 苦, 大 種 衰 變 名 病 7

苦, 壽 命 衰 沒 名 死 苦, 不 愛 現 前 名 怨 憎 會 苦, 所 愛 乖 離 名 愛 別 離 苦, 所 希 不 遂 名 求 不 得 苦, 諸 有 漏 行 名 略 攝 一 切 五 取 蘊 苦 菩 薩 藏 經 謂 人 有 十 苦 逼 迫, 所 謂 生 老 病 死 愁 怨 受 憂 惱 流 轉 等 大 苦 厄 者, 八 難 及 諸 危 怖 小 三 災 等 無 量 苦 患 由 未 照 空, 境 相 拘 縛, 心 起 分 別, 發 煩 惱 業, 五 趣 苦 生 今 照 見 五 蘊 等 即 真 如 空, 分 別 不 生, 惡 果 隨 滅, 則 諸 苦 厄 皆 能 越 度, 故 曰 度 一 切 苦 厄 舍 利 子! 色 不 異 空, 空 不 異 色 ; 色 即 是 空, 空 即 是 色 受 想 行 識, 亦 復 如 是 舍 利 子! 是 諸 法 空 相 : 不 生 不 滅, 不 垢 不 淨, 不 增 不 減 是 故 空 中 無 色, 無 受 想 行 識 此 廣 破 五 蘊 也 此 中 初 舍 利 子 下, 總 告 彰 空, 後 以 無 所 得 故, 釋 成 空 理 舍 利 子 (Sariputra ) 者, 舍 利, 母 之 名 也 ; 子 者, 應 云 弗 多 羅 ; 以 從 母 立 名, 故 言 舍 利 子 譯 鶖 子, 身 子 等 謂 以 母 聰 明 第 一, 才 辯 無 礙, 喻 如 鶖 鷺, 世 人 重 之 以 母 題 名, 故 云 鶖 子 其 母 身 形 嚴 好, 身 之 所 生, 故 言 身 子 舍 利 子 於 聲 聞 眾 中, 智 慧 第 一, 窮 盡 事 理, 決 了 無 疑, 今 欲 明 五 蘊 空, 非 智 莫 辦, 故 世 尊 至 此 呼 舍 利 子 之 名, 使 其 注 意, 以 便 應 對 色 (Rupa) 者, 變 壞 義, 質 礙 義, 念 念 轉 變 破 壞 故, 有 形 互 為 障 礙 故 大 種 所 造 之 五 根 五 境 及 法 處 所 攝 之 無 表 色, 總 名 之 曰 色 不 異 者, 是 不 離 義, 色 離 於 空, 色 則 不 成, 空 離 於 色, 空 則 不 顯, 是 故 色 空 空 色, 二 不 相 離, 二 而 不 二, 不 二 而 二 大 般 若 經 云 : 色 自 性 空, 不 由 空 故, 色 空 非 色 ; 色 不 離 空, 空 不 離 色, 色 即 是 空, 空 即 是 色 即 是 者, 無 差 別 義, 色 是 因 緣 生 法, 了 無 實 體 故 空, 空 性 無 形, 因 色 顯 發, 是 故 色 中 有 空, 空 中 有 色, 無 差 無 別 色 之 真 性, 即 是 空 之 真 性, 色 之 與 空, 無 非 是 性 真 圓 融 之 體, 故 色 非 待 合 而 始 有, 空 非 待 析 而 始 成 楞 嚴 經 云 : 如 來 藏 中, 8

性 色 真 空, 性 空 真 色, 清 淨 本 然, 周 遍 法 界 ; 隨 眾 生 心, 應 所 知 量, 循 業 發 現 世 間 無 知, 惑 為 因 緣, 及 自 然 性, 皆 是 色 心 分 別 計 度 但 有 言 說 都 無 實 義 色 不 異 空, 空 不 異 色 者, 破 執 世 俗 所 取 色 外 則 有 真 空 ; 謂 不 悟 真 空, 執 著 諸 色, 妄 增 惑 業, 輪 轉 生 死 今 顯 由 翳 所 見 花 色, 目 病 故 然, 非 異 空 有 故 色 即 是 空, 空 即 是 色 者, 破 愚 夫 執 要 色 無 位, 方 始 有 空 ; 於 色 於 空, 種 種 分 別 今 顯 勝 義, 色 本 性 空, 迷 悟 位 殊, 義 彰 空 色, 如 何 色 滅 方 乃 見 空? 如 翳 見 華, 自 性 非 有, 豈 待 花 滅, 彼 始 成 空? 故 於 色 空 勿 生 封 執, 應 除 倒 見, 究 竟 涅 槃 是 知 煩 惱 菩 提, 生 死 涅 槃, 迷 則 有 殊, 悟 則 無 別 煩 惱 滅 則 菩 提 生, 生 死 沒 則 涅 槃 現, 非 生 死 之 外 別 有 涅 槃, 煩 惱 之 外 另 有 菩 提 故 基 法 屑 云 : 煩 惱 成 覺 分, 生 死 即 涅 槃, 塵 勞 之 儔, 為 如 來 種 諸 眾 生 等 本 來 寂 滅, 豈 非 愚 夫 先 即 智 者? 如 應 者 言 : 若 許 色 事 有 異 空 理, 可 捨 色 迷 而 求 空 悟 既 空 本 色, 智 即 為 愚 求 智 捨 愚, 豈 非 顛 倒? 受 ( Vedana) 者, 領 納 為 義 ; 是 遍 行 五 心 所 之 一, 以 能 領 納 違 順 俱 非 之 相 為 性, 起 愛 為 業 受 有 三 : 謂 苦 樂 不 苦 不 樂 五 蘊 論 云 : 樂 受 者, 謂 此 滅 時, 有 和 合 欲 ; 苦 受 者, 謂 此 生 時, 有 乖 離 欲 ; 不 苦 不 樂 受 者, 謂 無 二 欲 ( 無 和 合 及 乖 離 欲 ) 此 受 蘊 等 遍 一 切 地 ( 三 界 九 地 ), 遍 一 切 識 ( 與 八 心 王 相 應 故 ), 遍 一 切 性 ( 善 惡 無 記 ), 遍 一 切 時 ( 過 現 未 ) 具 此 四 義 故 曰 遍 行 也 想 (Sanjina ) 者, 亦 遍 行 五 之 一, 以 緣 慮 為 義, 於 境 取 像 為 性, 施 設 種 種 名 言 為 業 唯 識 論 云 : 想 能 安 立 自 境 分 齊 前 五 隨 六 念, 第 六 計 度 七 八 憶 持 然 各 緣 各 境, 故 有 分 齊 之 自 境 憶 持 者, 謂 於 境 領 納 之 後, 攝 其 全 體, 印 持 憶 念 不 忘, 與 間 斷 之 浮 想 不 同 行 ( Carya ) 者, 以 遷 流 造 作 為 義 ; 謂 造 作 因 緣, 遷 流 三 世, 如 此 行 法, 念 念 遷 流, 如 波 逐 浪, 前 不 待 後, 後 不 至 前, 故 喻 瀑 流 之 不 可 遏 也 此 中 除 色 受 想 識 四 蘊, 及 無 為 六, 餘 四 十 九 心 所 有 法, 及 二 十 四 種 不 相 應 行, 皆 行 蘊 攝 行 取 思 心 為 其 領 袖, 令 心 造 作 為 性, 能 推 善 不 善 無 記 心 為 業 四 十 九 心 所 有 法 者, 謂 觸 作 意 思 ( 遍 行 五 之 三 ) 9

欲 勝 解 念 三 摩 地 慧 ( 別 境 五 ) 信 慚 愧 無 貪, 無 瞋 精 進 輕 安 不 放 逸 捨 不 害 ( 善 十 一 ) 貪 瞋 慢 無 明 見 疑 ( 六 根 六 惑 ) 忿 恨 覆 惱 嫉 慳 誑 諂 憍 害 無 慚 無 愧 惛 沈 掉 舉 不 信 懈 怠 放 逸 失 念 散 亂 不 正 知 ( 二 十 隨 惑 ) 惡 作 睡 疲 尋 伺 ( 不 定 四 ) 二 十 四 種 不 相 應 者, 謂 得 無 想 定 滅 盡 定 無 想 天 命 根 眾 同 分 生 老 住 無 常 名 身 句 身 文 身 異 生 性 流 轉 定 異 相 應 勢 速 次 第 時 方 數 和 合 不 和 合 識 者, 梵 語 婆 哩 惹 爾 (Parijnana ), 心 之 異 名 ; 以 了 別 為 義, 謂 心 對 於 自 分 境 上, 能 明 了 識 別 故 五 蘊 論 云 : 云 何 識 蘊? 謂 如 所 緣, 了 別 為 性 ; 亦 名 心, 能 採 集 故 ; 亦 名 意, 意 所 攝 故 此 有 八 : 謂 六 轉 識, 及 染 污 意 (Manas ), 阿 賴 耶 識 (Alaya ) 受 想 行 識, 亦 復 如 是 者, 亦 復 如 是, 乃 準 前 之 辭 也 ; 前 謂 色 不 異 空, 空 不 異 色 ; 色 即 是 空, 空 即 是 色 受 等 亦 應 云 受 不 異 空, 空 不 異 受 ; 受 即 是 空, 空 即 是 受 乃 至 識 不 異 空, 空 不 異 識 ; 識 即 是 空, 空 即 是 識 楞 嚴 經 云 : 汝 應 觀 此 六 處 識 心, 為 同 為 異? 為 空 為 有? 為 非 同 異? 為 非 空 有? 汝 元 不 知, 如 來 藏 中, 性 識 明 知, 覺 明 真 識 妙 覺 湛 然, 遍 周 法 界, 含 吐 十 虛, 寧 有 方 所? 循 業 發 現 世 間 無 知, 惑 為 因 緣, 及 自 然 性 皆 是 識 心 分 別 計 度 但 有 言 說, 都 無 實 義 大 般 若 經 亦 云 : 色 空 乃 至 菩 提 亦 空, 設 有 一 法 過 涅 槃 者, 我 亦 說 為 如 幻 如 化 又 云 : 受 想 行 識 自 性 空, 不 由 空 故 乃 至 廣 說, 受 想 行 識 即 是 空, 空 即 是 受 想 行 識 何 以 故? 此 但 有 名 謂 為 菩 提, 謂 之 為 空 此 但 有 名 謂 之 色 受 想 行 識 初 舍 利 子 下, 示 法 體 空, 次 舍 利 子 下, 示 法 義 空 也 是 諸 法 空 相 者, 是 指 前 之 空 色 受 想 等 法 而 言 本 無 今 有 名 生 ( 梵 語 惹 多 Jati) 暫 有 還 無 名 滅 ( 梵 語 尼 樓 陀 Nirodha ) 障 染 真 性 名 垢 ( 梵 語 摩 羅 Mala) 大 乘 義 章 云 : 流 注 不 絕, 其 猶 瘡 漏, 故 名 為 漏, 染 污 淨 心, 說 以 為 垢 離 煩 惱 惡 行 名 淨 相 廣 名 增 損 退 名 減 原 夫 空 性 之 相, 無 始 時 來, 法 爾 常 住 非 今 有 故, 名 為 不 生 既 非 今 有, 不 10

還 無 故, 名 為 不 滅 在 纏 位 中, 雖 為 客 塵 之 所 覆 蔽, 然 但 不 顯, 而 不 受 熏, 故 名 不 垢 既 已 出 纏, 雖 新 顯 得 ; 然 性 無 染, 非 後 方 淨, 故 名 不 淨 不 隨 淨 法 而 有 增 長, 不 隨 染 法 而 有 損 減, 故 曰 不 增 不 減 大 般 若 經 云 : 如 是 自 性 無 生 無 滅, 無 染 無 淨 ; 菩 薩 如 是 修 行 般 若 波 羅 蜜 多 時, 不 見 生 滅, 不 見 染 淨 何 以 故? 但 假 立 客 名, 別 別 於 法 而 起 分 別, 隨 起 言 說 如 如 言 說, 如 是 如 是 生 起 執 著 菩 薩 修 行 般 若 波 羅 蜜 多 時, 於 如 是 等, 一 切 不 見 ; 由 不 見 故, 不 生 執 著 基 法 師 亦 云 : 依 世 俗 諦, 許 色 等 有, 可 有 生 滅 依 勝 義 諦, 色 等 本 空, 如 何 空 中 更 有 生 等? 故 生 滅 等, 空 相 皆 無 是 故 者, 承 前 啟 後 之 辭, 前 說 空 所 有 相, 即 圓 成 實, 此 下 所 說 蘊 處 界 等, 空 無 有 相, 破 遍 計 執 由 二 乘 等, 聞 佛 善 巧 說 五 取 蘊, 便 執 為 有 今 破 彼 執, 謂 所 執 空 中, 體 義 俱 寂, 故 所 執 蘊, 其 性 都 無 ; 佛 方 便 中, 於 有 為 法, 說 五 蘊 等 有 為 諸 法, 其 體 尚 不 可 得, 所 執 蘊 等, 欲 何 所 成? 法 性 真 空, 故 非 蘊 相 猶 如 病 目, 見 空 中 華, 空 本 無 華, 眚 目 所 見, 故 言 空 中 都 無 五 蘊 無 眼 耳 鼻 舌 身 意, 無 色 聲 香 味 觸 法 此 破 十 二 處 也 梵 語 阿 耶 怛 那 (Ayatana ), 此 譯 為 處, 方 所 也 眼 等 六 根 為 能 取 之 內 六 處, 色 等 六 塵 為 所 取 之 外 六 處, 根 境 互 合, 而 生 心 所 作 用 之 處, 故 云 十 二 處 前 說 五 蘊, 為 愚 心 不 愚 色 者, 故 開 心 為 四 ( 受 想 行 識 ), 合 色 為 一 ; 及 為 好 略 者, 故 說 五 蘊 此 為 迷 色 偏 重 者, 開 色 而 為 十 一 ( 五 根 六 境 ), 合 心 為 一 ( 意 ) 蓋 十 一 色 法, 悉 為 心 之 所 處 所 托 之 處, 意 之 一 法, 為 十 一 色 法, 所 現 所 生 之 處 也 此 中 能 取 之 內 六 根, 除 意 果 不 定 外, 眼 耳 離 能 取 境, 鼻 舌 身 三, 合 方 能 取 故 八 識 規 矩 頌 云 : 合 三 離 二 觀 塵 世 眼 根 (Ca ksur Indriya), 以 色 為 境, 淨 色 為 性 俱 舍 論 云 : 眼 根 極 微, 重 累 如 丸 住 ; 體 清 徹 故 楞 嚴 經 云 : 由 明 暗 11

等 二 種 相 形, 於 妙 圓 中, 黏 湛 發 見 見 精 映 色, 結 色 成 根 根 元 目 為 清 淨 四 大 ; 因 名 眼 體 如 蒲 萄 朵 浮 根 四 塵, 流 逸 奔 色 耳 根 (Srotra Indriya), 以 聲 為 境, 淨 色 為 性 俱 舍 論 云 : 耳 根 極 微, 居 耳 穴 內 ; 旋 環 而 住, 如 卷 樺 皮 楞 嚴 經 云 : 由 動 靜 等 二 種 相 擊, 於 妙 圓 中, 黏 湛 發 聽 聽 精 映 聲, 卷 聲 成 根 根 元 目 為 清 淨 四 大 ; 因 名 耳 體, 如 新 卷 葉 浮 根 四 塵, 流 逸 奔 聲 鼻 根 (Ghrana Indriya), 以 香 為 境, 淨 色 為 性 俱 舍 論 云 : 鼻 根 極 微, 居 鼻 額 內 ; 背 上 面 下, 如 雙 爪 甲 楞 嚴 經 云 : 由 通 塞 等 二 種 相 發, 於 妙 圓 中, 黏 湛 發 嗅 嗅 精 映 香, 納 香 成 根 根 元 目 為 清 淨 四 大 ; 因 名 鼻 體 如 雙 垂 爪 浮 根 四 塵, 流 逸 奔 香 舌 根 (Jihva Indriya ), 以 味 為 境, 淨 色 為 性 俱 舍 論 云 : 舌 根 極 微, 布 於 舌 上, 形 如 半 月 楞 嚴 經 云 : 由 恬 變 等 二 種 相 參, 於 妙 圓 中, 黏 湛 發 嘗 嘗 精 映 味, 絞 味 成 根 根 元 目 為 清 淨 四 大 ; 因 名 舌 體, 如 初 偃 月 浮 根 四 塵, 流 逸 奔 味 身 根 (Kaya Indriya), 以 觸 為 境, 淨 色 為 性 俱 舍 論 云 : 身 根 極 微, 遍 住 身 分, 如 身 形 量 楞 嚴 經 云 : 由 離 合 等 二 種 相 摩, 於 妙 圓 中, 黏 湛 發 覺 覺 精 映 觸, 搏 觸 成 根 根 元 目 為 清 淨 四 大 ; 因 名 身 體, 如 腰 鼓 顙 浮 根 四 塵, 流 逸 奔 觸 意 根 (Mana Indriya), 攀 緣 六 塵 為 境, 恆 審 思 量 為 性 楞 嚴 經 云 : 由 生 滅 等 二 種 相 續, 於 妙 圓 中, 黏 湛 發 知 知 精 映 法, 攬 法 成 根 根 元 目 為 清 淨 四 大 ; 因 名 意 思, 如 幽 室 見 浮 根 四 塵, 流 逸 奔 法 色 境 (Rupa Visaya ), 為 眼 之 境 謂 顯 色, 形 色, 及 表 色 等 顯 色 等 四 : 謂 青 黃 赤 白 形 色 有 二 十 : 謂 長 短 方 圓 麤 細 高 下 正 不 正 光 層 明 暗 雲 煙 塵 霧 多 色, 空 一 顯 色 表 色 有 八 : 謂 取 捨 屈 伸 行 住 坐 臥 聲 境 (Sabda Visaya), 為 耳 之 境 有 十 一 種 聲 : 謂 可 意 不 可 意 俱 相 違 執 受 大 種 因 非 執 受 大 種 因 俱 大 種 因 世 所 共 成 成 所 引 遍 計 所 執 聖 人 所 攝 非 聖 人 所 攝 香 境 (Gandha Visaya), 為 鼻 之 境 有 六 種 香 : 謂 好 香 惡 香 12

平 等 香 俱 生 香 和 合 香 變 異 香 味 境 (Rasa Visaya ), 為 舌 之 境 有 十 二 種 味 : 謂 苦 醋 甘 辛 鹹 淡 可 意 不 可 意 俱 相 違 俱 生 和 合 變 異 觸 境 (Sparsa Visaya), 為 身 之 境 有 二 十 二 種 觸 : 謂 滑 性 澀 性 輕 性 重 性 軟 性 緩 急 冷 饑 渴 飽 力 劣 悶 癭 黏 病 老 死 疲 息 勇 法 境 (Dharma Visaya ), 為 意 之 境 廣 五 蘊 論 云 : 云 何 無 表 色 等? 謂 有 表 業, 三 摩 地, 所 生 無 見 無 對 色 等 有 表 業 者, 謂 身 語 表 ; 此 通 善, 不 善, 無 記 性 所 生 色 者, 謂 即 從 彼 善 不 善 表 所 生 之 色 此 不 可 顯 示, 故 名 無 表 三 摩 地 所 生 色 者, 謂 四 靜 慮 所 生 色 等 此 無 表 色, 是 所 造 性, 名 善 律 儀, 不 善 律 儀 等 ; 亦 名 業, 亦 名 種 子 瑜 伽 師 地 論 云 : 屢 觀 眾 色, 觀 而 復 捨, 故 名 為 眼 數 數 於 此, 聲 至 能 聞, 故 名 為 耳 數 由 此 故, 能 嗅 諸 香, 故 名 為 鼻 能 除 饑 羸, 數 數 言 論, 表 彰 呼 召, 故 名 為 舌 諸 根 所 隨, 周 遍 積 聚, 故 名 為 身 愚 夫 長 夜 瑩 飾 藏 護, 執 為 己 有, 計 我 我 所 ; 又 諸 世 間, 依 此 假 立 我 法, 種 種 名 想, 故 名 為 意 數 可 示 現 在 其 方 所, 質 量 可 增, 故 名 為 色 數 宣 數 謝, 隨 增 異 論, 故 名 為 聲 離 質 潛 形, 屢 隨 風 轉, 故 名 為 香 以 可 舌 嘗, 屢 招 疾 苦, 故 名 為 味 數 可 為 身 之 所 證 得, 故 名 為 觸 遍 能 任 持, 唯 意 境 性, 故 名 為 法 此 十 二 處, 元 一 圓 融 清 淨 寶 覺, 由 眾 塵 隔 越, 無 狀 異 生 ; 托 塵 為 相, 滅 塵 無 體, 故 云 無 眼 耳 鼻 舌 身 意, 無 色 聲 香 味 觸 法 無 眼 界 乃 至 無 意 識 界 此 破 十 八 界 也 梵 語 馱 都 (Dhatu ), 此 譯 為 界, 謂 事 物 各 有 界 畔, 而 持 自 性 之 義 ; 根 塵 識 三, 各 安 界 限, 而 內 根 外 塵, 中 間 識 生, 不 相 紊 亂 故 界 者 因 義, 謂 根 塵 為 緣, 生 於 識 故 又 界 者 種 族 義, 謂 根 塵 識 三, 各 有 種 子, 各 為 種 族 故 此 中 開 色 開 心, 為 心 法 俱 迷 者 說 十 八 界 者, 謂 眼 13

界 色 界 眼 識 界 耳 界 聲 界 耳 識 界 鼻 界 香 界 鼻 識 界 舌 界 味 界 舌 識 界 身 界 觸 界 身 識 界 意 界 法 界 意 識 界 乃 至 者, 舉 其 始 末 而 略 其 中 之 十 六 也 此 十 八 界, 十 界 半 ( 五 根 五 境 及 半 分 法 處 所 攝 色 ) 屬 色 法, 七 界 半 ( 意 根 六 識 及 法 處 半 分 ) 屬 心 故 攝 百 法 頌 云 : 根 塵 各 五 界, 十 色 隨 自 名, 八 王 歸 七 心, 八 十 二 皆 法 因 緣 所 生 之 法, 畢 竟 空 寂, 而 十 八 界 各 各 眾 緣 和 合 所 成, 求 其 實 性, 亦 了 不 可 得, 故 言 皆 無 也 無 無 明, 亦 無 無 明 盡 ; 乃 至 無 老 死, 亦 無 老 死 盡 此 破 十 二 因 緣 也 十 二 因 緣, 亦 名 十 二 緣 起 (Dvadasanga pratityasamutpada ), 是 為 求 獨 覺 者 所 說 之 觀 門 即 眾 生 涉 三 世 而 輪 迴 六 道 之 次 第 緣 起 也 一 無 明 (Avidya), 迷 內 外 之 愚 癡 也 ; 謂 於 本 性 無 所 了 明, 非 夢 然 無 明, 乃 違 理 強 覺 之 謂 也 是 為 過 去 無 始 之 煩 惱 二 行 (Samskara), 依 過 去 無 明 之 惑, 而 作 之 善 惡 等 行 業 也 上 二 是 為 過 去 之 因 三 識 (Vijnana ), 謂 依 過 去 惑 業 而 受 現 世 胞 胎 之 六 識 身 也 四 名 色 (Namarupa), 謂 在 胎 中 身 心 漸 發 育 也 名 即 受 想 行 識 四, 色 即 色 蘊 也 五 六 入 (Sadayata na), 謂 六 根 具 足, 將 出 胎 之 位 也 六 觸 (Sparsa), 觸 即 六 觸, 謂 二 三 歲 時, 六 根 能 照 了 事 物, 而 尚 未 識 別 苦 樂, 但 欲 觸 物 之 位 七 受 (Vedana), 謂 六 七 歲 以 後, 漸 對 事 物, 能 受 苦 樂 欣 戚 之 位 上 五 為 現 在 果 八 愛 (Ka ma), 謂 十 四 五 歲 以 後, 生 種 種 強 盛 之 愛 欲, 而 尚 未 知 追 求 之 位 九 取 (Upadana ), 謂 成 人 以 後, 愛 欲 愈 盛, 驅 馳 諸 境, 取 求 所 欲 之 位 十 有 (Bhana ), 謂 依 愛 取 之 煩 惱, 作 種 種 之 業, 受 當 來 之 果 也 上 三 為 現 在 因 十 一 生 (Jati), 謂 依 現 在 14

惑 業 之 因, 於 未 來 受 生 之 位 十 二 老 死 (Jaramarana), 謂 由 有 生 故, 漸 至 衰 變 終 歿, 老 死 之 果 上 二 為 未 來 果 此 十 二 支, 於 染 淨 中, 皆 有 順 逆 : 順 染 逆 淨 故, 依 於 生 死 流 轉 六 趣 所 謂 無 明 緣 行, 行 緣 識, 識 緣 名 色, 名 色 緣 六 入, 六 入 緣 觸, 觸 緣 受, 受 緣 愛, 愛 緣 取, 取 緣 有, 有 緣 生, 生 緣 老 死 故 經 云 : 此 有 故 彼 有, 此 生 故 彼 生 如 環 無 端, 旋 轉 無 的, 而 輪 迴 生 死, 豈 可 勝 算! 順 淨 逆 染 故, 依 於 涅 槃 永 離 三 界 所 謂 無 明 滅 故 行 滅, 行 滅 故 識 滅, 識 滅 故 名 色 滅, 名 色 滅 故 六 入 滅, 六 入 滅 故 觸 滅, 觸 滅 故 受 滅, 受 滅 故 愛 滅, 愛 滅 故 取 滅, 取 滅 故 有 滅, 有 滅 故 生 滅, 生 滅 故 老 死 滅 故 經 云 : 此 無 故 彼 無, 此 滅 故 彼 滅 緣 起 生 法, 體 性 空 寂, 故 曰 : 無 無 明, 無 老 死 法 從 緣 生, 即 無 自 性 ; 若 無 自 性, 即 是 本 來 不 生 因 緣 和 合, 亦 無 所 起, 因 緣 離 散, 亦 無 有 滅, 如 淨 虛 空, 常 不 變 易 ; 故 曰 : 無 無 明 盡, 無 老 死 盡 無 無 明 之 上 一 無 字, 即 空 之 義, 盡 字 即 滅 之 義, 二 乘 人 修 因 緣 觀, 證 獨 覺 果, 以 空 無 明 乃 至 空 老 死, 為 究 竟 地 ; 大 乘 菩 薩 徹 照 此 境, 故 空 亦 須 滅, 始 為 究 竟 無 苦 集 滅 道 此 破 四 諦 也 苦 者, 梵 語 豆 佉 (Duhkha), 以 逼 迫 為 性 ; 三 界 六 趣 之 苦 報 也 是 為 迷 之 果 集 者, 梵 語 三 牟 提 耶 ( Samudaya), 以 招 感 為 性 ; 謂 貪 瞋 等 煩 惱 聚 集 諸 惡 業, 以 招 感 苦 果 是 為 迷 之 因 滅 者, 梵 語 尼 樓 陀 ( Nirodha), 可 證 為 性 ; 謂 滅 除 惑 業 而 離 生 死 也 是 為 悟 之 果 道 者, 梵 語 末 伽 (Marga ), 可 修 為 性 ; 即 八 正 道 一 正 見 (Samyak drsti ), 見 四 諦 理, 以 無 漏 慧 為 體, 八 正 道 之 主 體 也 二 正 思 惟 (Samyaksamkalpa), 既 見 四 諦 之 理, 仍 思 惟 而 使 真 智 增 長, 以 無 漏 之 心 所 為 體 三 正 語 (Samyakvak ), 以 真 智 修 口 15

業, 不 作 一 切 非 理 之 語 四 正 業 (Samyak karmanta), 以 真 智 除 身 之 一 切 邪 業, 住 於 清 淨 之 身 業 五 正 命 (Samyakajiha ), 清 淨 身 口 意 之 三 業, 順 於 正 法 而 活 命, 離 五 種 之 邪 活 命 法 以 上 皆 以 無 漏 戒 為 體 六 正 精 進 (Samyakvyayama ), 發 用 真 智 而 強 涅 槃 之 道, 以 無 漏 勤 為 體 七 正 念 (Samyaksmrti ), 以 真 智 憶 念 正 道, 而 無 邪 念, 以 無 漏 念 為 體 八 正 定 (Samyaksamadhi ), 以 真 智 入 於 清 淨 之 靜 慮, 以 無 漏 定 為 體 也, 依 此 修 行, 能 達 涅 槃 故 是 為 悟 之 因 此 四 法 為 聖 者 所 見 之 真 理, 故 又 曰 四 聖 諦 (Catvariaryasatyani) 欲 令 眾 生 知 苦 斷 集, 慕 滅 修 道, 故 說 四 諦 ; 然 非 究 竟 ; 為 除 彼 執, 故 曰 無 也 無 智 亦 無 得 此 破 能 觀 智 與 所 證 理 也 智 者, 梵 語 闍 若 (Jnana ), 能 觀 之 智 也 得 者, 梵 語 缽 羅 缽 多 (Palapatra ), 所 證 之 理 也 謂 無 分 別 智, 證 真 如 位, 心 境 冥 合 平 等 平 等, 能 所 皆 無 蓋 能 觀 之 智 既 非 新 有, 所 證 之 理 豈 是 後 得? 離 諸 相 縛, 虛 妄 執 著, 故 言 無 智 亦 無 得 故 經 云 : 為 求 菩 薩 者 說 應 六 波 羅 蜜 多, 唯 言 無 智 得 ; 總 合 說 故 若 法 非 空, 初 有 所 得, 後 有 可 得 法 既 非 有, 初 無 所 行, 後 何 有 得? 基 法 師 亦 云 : 破 實 能 取, 故 說 無 智 ; 破 實 所 取, 復 言 無 得 又 於 二 法 俱 遮 二 取 : 別 遮 二 取, 說 為 無 得, 能 所 得 故 ; 遮 有 妙 用, 故 言 無 智, 照 斷 能 故 此 釋 皆 除 遍 計 所 執, 依 他 幻 事 非 定 智 得, 真 如 體 寂 都 無 二 相 故 依 三 性, 皆 說 為 無 以 無 所 得 故 以 總 結 上 文 也 前 說 空 中 無 色 等 者, 而 未 釋 色 無 之 所 由, 今 顯 空 中 無 法 所 以 若 色 等 中 體 是 少 有, 即 應 有 少 所 得, 今 既 都 無 所 得, 故 本 性 即 空 此 16

句 可 連 上 文 色 等 而 說, 如 云 色 受 想 行 識, 以 無 所 得 故 ; 乃 至 苦 集 滅 道, 以 無 所 得 故 等 智 度 論 云 : 得 諸 法 實 相, 以 無 所 得 為 得 ; 如 無 所 得 般 若 中 說 色 等 法, 非 以 空 故 空, 從 本 以 來 常 自 空 色 等 法, 不 以 智 慧 不 及, 故 無 所 得, 從 本 以 來, 常 自 無 所 得 諸 法 實 相 中, 受 決 定 相, 不 可 得 故, 名 無 所 得 大 般 若 經 云 : 色 等 諸 法 無 所 得, 故 甚 深 般 若 亦 無 所 得 菩 提 薩 埵, 依 般 若 波 羅 蜜 多 故, 心 無 罣 礙, 無 罣 礙 故, 無 有 恐 怖 遠 離 顛 倒 夢 想, 究 竟 涅 槃 此 下 示 修 行 般 若 波 羅 蜜 多 法 所 得 之 果 也 今 初 示 菩 薩 依 般 若 波 羅 蜜 多 故, 得 至 究 竟 涅 槃 罣 即 煩 惱 障, 不 得 涅 槃 故 ; 礙 即 所 知 障, 不 得 菩 提 故 恐 怖 者, 惶 懼 也 ; 即 五 怖 畏 一 不 活 畏, 由 分 別 我 資 生 愛 起, 恐 己 不 能 過 活 盡 其 所 有 而 行 布 施 二 惡 名 畏, 由 作 不 饒 益 行, 恐 己 惡 名 不 能 和 光 同 塵 三 死 畏, 由 有 我 見 失 壞 想 起, 恐 懼 死 而 不 能 捨 命 四 惡 趣 畏, 不 遇 佛 世, 恐 墮 惡 道, 而 修 善 法 對 治 不 善 五 怯 眾 畏, 見 己 證 劣, 恐 眾 威 德, 不 能 其 前 作 獅 子 吼 顛 倒 者, 以 無 常 為 常, 以 苦 為 樂, 反 於 本 真 事 理 之 妄 見 也 圓 覺 經 云 : 一 切 眾 生, 從 無 始 來 種 種 顛 倒, 猶 如 迷 人 四 方 易 處 此 有 七 倒 : 一 想 倒, 於 六 塵 境, 思 想 非 理 二 見 倒, 於 事 理 法, 邪 計 推 求 三 心 倒, 於 妄 心 識 邪 了 事 物 四 無 常 謂 常 倒, 世 法 無 常, 而 起 常 見 五 於 苦 謂 樂 倒, 世 間 諸 苦 而 起 樂 見 六 不 淨 謂 淨 倒, 世 不 淨 法, 而 起 淨 見 七 無 我 謂 我 倒, 世 無 我 法, 而 起 我 見 又 心 倒 者, 有 三 種 : 一 根 本, 謂 愚 痴 二 體 性, 謂 邊 執 見 一 分, 戒 禁 取, 見 取 及 貪, 薩 迦 耶 見 三 等 流, 謂 餘 煩 惱 夢 想 者, 謂 未 證 真 智, 於 三 界 中 生 死 長 夜, 所 作 所 為, 虛 偽 妄 想, 以 為 其 本, 恆 處 夢 中, 故 云 夢 想 究 竟 17

(Uttara), 事 理 之 至 極 也 言 究 竟 涅 槃 者, 即 大 般 涅 槃 那 (Mahaparinirvana ) 也 ; 此 譯 大 入 滅 息, 圓 寂 等 大 為 美 滅 德 之 稱, 入 為 歸 宿 之 辭, 滅 為 除 煩 惱 之 義, 息 為 安 息 之 義 義 滿 法 界, 德 備 塵 沙 曰 圓, 體 窮 真 性, 妙 絕 相 累 為 寂 大 乘 義 章 云 : 涅 槃 是 天 竺 人 語, 依 彼 具 言, 名 為 摩 訶 般 涅 槃 那 摩 訶 名 大, 大 義 有 六 : 一 常, 二 廣, 三 多, 四 深, 五 高, 六 勝 所 言 般 者, 此 翻 名 入 ; 入 義 有 三 : 一 就 實 論 入, 息 妄 歸 真, 從 因 趣 果 ; 二 真 應 相 對, 息 化 歸 真 故 名 為 入 ; 三 唯 就 應 現, 捨 有 為 過, 趣 入 無 為, 故 名 為 入 是 故 得 言 外 國 涅 槃, 此 翻 名 滅, 滅 煩 惱 故, 滅 生 死 故, 名 之 為 滅 ; 離 眾 相 故, 大 寂 靜 故, 亦 名 為 滅 那 者 名 息, 究 竟 解 脫 永 蘇 息 故 ; 息 何 等 事? 息 煩 惱 故, 息 生 死 故, 又 息 一 切 所 行 事 故 未 依 慧 悟 滯 色 等 有, 為 二 障 所 纏, 眾 苦 交 煎, 恆 生 恐 懼 之 心, 故 有 虛 妄 顛 倒 生 死 夢 想 由 依 般 若 波 羅 蜜 多 故, 悟 三 無 性, 我 法 亦 空 ; 我 法 空 故, 色 等 一 切 諸 法 悉 皆 空 寂, 故 不 為 二 障 所 礙, 五 怖 所 恐, 七 倒 所 纏, 夢 想 所 惑, 故 能 究 竟 入 大 圓 寂 三 世 諸 佛, 依 般 若 波 羅 蜜 多 故, 得 阿 耨 多 羅 三 藐 三 菩 提 此 示 三 世 諸 佛 亦 依 般 若 觀 法 所 證 之 果 也 謂 不 但 菩 薩 依 般 若 而 獲 究 竟 涅 槃, 即 三 世 諸 佛 亦 依 之 而 證 無 上 菩 提 三 世 者, 又 云 三 際, 過 去 現 在 未 來 是 也 世 為 遷 流 義 ; 有 為 事 物, 一 剎 那 間 忽 生 忽 滅, 因 之 謂 未 生 為 未 來, 正 住 為 現 在, 滅 去 為 過 去 諸 者, 數 非 一 也 佛 者, 梵 語 佛 陀 (Buddha) 之 略, 此 譯 為 覺 ; 謂 自 覺 覺 他 覺 行 圓 滿 自 覺 者, 簡 於 凡 夫, 以 凡 夫 不 能 自 覺 故 覺 他 簡 於 二 乘, 以 二 乘 雖 能 自 覺 而 無 覺 他 之 行 故 覺 行 圓 滿 簡 於 菩 薩, 以 菩 薩 雖 自 他 兼 覺, 而 覺 行 尚 未 圓 滿 故 佛 地 論 云 : 於 一 切 法, 一 切 種 相, 能 自 開 覺, 亦 開 覺 一 切 有 情 如 睡 夢 覺 醒, 18

如 蓮 華 開 故 名 佛 智 度 論 云 : 有 常 無 常 等 一 切 諸 法, 菩 提 樹 下 了 了 覺 知, 故 名 佛 陀 基 法 師 云 : 出 生 死 而 慧 悟, 如 從 夢 覺, 契 法 性 而 敷 闡, 喻 若 華 開 成 真 俗 智, 具 自 他 覺, 慧 行 俱 滿, 標 以 佛 名 覺 慧 圓 滿, 雖 更 不 修, 然 持 不 捨 濟 有 情 類 阿 耨 多 羅 三 藐 三 菩 提 (Anuttara Samyaksambodhi ) 者, 佛 之 智 慧 也 阿 耨 多 羅, 譯 為 無 上 ; 三 藐, 譯 為 正 等 ; 三 菩 提, 譯 為 正 覺, 無 法 可 過, 故 云 無 上 ; 理 事 遍 知 ; 故 名 正 等 ; 離 妄 照 真, 故 名 正 覺 智 度 論 云 : 唯 佛 一 人 智 慧 為 阿 耨 多 羅 三 藐 三 菩 提 故 知 般 若 波 羅 蜜 多, 是 大 神 咒, 是 大 明 咒, 是 無 上 咒, 是 無 等 等 咒, 能 除 一 切 苦, 真 實 不 虛 上 來 已 顯 因 果 二 依, 斷 得 二 利, 今 更 總 歎 般 若 勝 用 也 故 知 者, 承 前 起 結 也 咒 者, 梵 語 陀 羅 尼 (Dharani ), 譯 曰 總 持, 能 遮 等 增 上 念 慧, 能 總 任 持, 無 量 佛 法, 不 令 散 失, 故 曰 總 持 能 遮 者, 惡 不 善 心 生, 能 遮 不 令 生, 若 欲 作 惡 罪, 持 令 不 作 故 陀 羅 尼 有 四 種 : 一 法 陀 羅 尼, 以 法 為 境, 能 詮 名 言, 念 慧 為 體 二 義 陀 羅 尼, 於 無 量 法, 總 持 不 失, 其 體 同 法 三 咒 陀 羅 尼, 以 定 為 體, 持 咒 為 境, 令 不 忘 失 故 四 忍 陀 羅 尼, 以 無 分 別 智 忍, 證 諸 法 實 相 妙 用 無 方 曰 神 無 幽 不 燭 曰 明 最 勝 第 一 曰 無 上 無 類 可 類 曰 無 等 等 能 除 一 切 苦 者, 如 前 釋 竟 大 般 若 經 云 : 能 於 此 經 行 十 善 法, 一 切 障 蓋 皆 不 能 染 雖 造 一 切 極 重 惡 業, 而 能 超 越 一 切 惡 趣 雖 殺 三 界 一 切 眾 生, 終 不 由 斯 墮 於 地 獄 傍 生 鬼 界 設 住 一 切 煩 惱 叢 中, 而 猶 蓮 華 終 不 為 染 常 與 一 切 勝 事 和 合, 於 法 有 情 得 無 礙 智 能 善 悟 入 諸 平 等 性, 自 他 忿 等 皆 能 調 伏 ; 現 世 怨 敵 咸 起 慈 心 常 見 諸 佛 得 宿 住 智 所 聞 正 法 總 持 不 忘 諸 勝 喜 樂 恆 現 在 前, 常 勤 精 進 修 諸 善 19

法 惡 魔 外 道 不 能 稽 留, 四 天 王 等 常 隨 擁 衛 終 不 橫 死 枉 遭 衰 患 諸 佛 菩 薩 恆 共 護 持, 令 一 切 時 善 增 惡 減 於 諸 佛 土 隨 緣 往 生, 乃 至 菩 提 不 墮 惡 趣 速 能 滿 足 諸 菩 薩 行, 疾 證 無 上 正 等 菩 提, 隨 心 所 願 無 不 成 辦 法 離 迷 情, 理 絕 虛 妄, 如 所 說 者, 皆 是 真 實, 故 曰 真 實 不 虛 基 法 師 云 : 何 有 棄 大 寶 輪 王 之 位, 處 寂 林 而 落 飾? 稱 慈 父 法 王 之 尊, 踐 眾 道 而 提 譽 對 諸 龍 象 道 彼 天 人, 誑 誘 群 生 誠 為 未 可 所 以 經 言 : 如 來 是 真 語 者, 乃 至 不 異 語 者 故 應 信 奉, 勿 起 驚 疑! 故 說 般 若 波 羅 蜜 多 咒 即 說 咒 曰 ; 揭 諦 揭 諦, 波 羅 揭 諦, 波 羅 僧 揭 諦, 菩 提 薩 婆 訶 此 宣 說 般 若 波 羅 蜜 多 咒 也 自 古 相 傳, 咒 乃 西 域 正 音, 亦 是 佛 秘 密 之 辭, 非 凡 愚 所 曉, 翻 即 失 驗, 故 存 梵 音 揭 諦 揭 諦 (Gatigati), 度 度 義 ; 謂 般 若 有 大 功 能, 能 自 度 度 他, 故 云 度 度 波 羅 揭 諦 (Paragati), 波 羅, 彼 岸 義 ; 謂 由 依 般 若 波 羅 蜜 多 故, 有 大 神 力, 能 自 度 度 他 到 於 彼 岸 波 羅 僧 揭 諦 (Parasamgati ), 僧, 總 義, 謂 自 他 總 度 到 達 彼 岸 菩 提 (Bodhi), 覺 義 薩 婆 訶 (Svaha), 速 疾 義, 究 竟 義 謂 由 般 若 妙 慧, 有 勝 功 用, 依 彼 法 修, 故 能 速 疾 到 達 彼 岸, 究 竟 獲 證 無 上 菩 提 般 若 波 羅 蜜 多 心 經 註 述 終 Publicado en Acharia el Año 2002.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