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Similar documents
日文技術用語

二 人體的消化系統 人體的消化系統可分為消化管和消化腺 ( 屬於外分泌腺 / 有管腺 ) 兩個部份 2014 Cheng, Nai-Yu ( 一 ) 消化道 ( 消化管 ) ( 包括 : 口腔 咽 食道 胃 小腸 大腸 ) 消化道管壁含有平滑肌 ( 縱肌及環肌 ), 藉由平滑肌收縮產生蠕動推進食物,

投影片 1

Microsoft Word - ws_ch06_c.doc

B 口腔 : (1) 口腔攝取食物, 牙齒磨碎食物, 舌頭攪拌食物, 兩者執行物理性消化, 將食物切割 磨碎 攪拌, 形成食團 (2) 唾腺 : 甲 唾腺包含三對 ( 耳下腺 領下腺 舌下腺 ), 可分泌唾液 乙 唾液含澱粉酶, 可分解澱粉及肝糖成為麥芽糖 丙 作用環境為中性環境 C 咽 : 控制食

Microsoft PowerPoint - (1) 醫工GI-princiles & signaling ppt

B 口腔 : (1) 口腔攝取食物, 牙齒磨碎食物, 舌頭攪拌食物, 兩者執行物理性消化, 將食物切割 磨碎 攪拌, 形成食團 (2) 唾腺 : 甲 唾腺包含三對 ( 耳下腺 領下腺 舌下腺 ), 可分泌唾液 乙 唾液含澱粉酶, 可分解澱粉及肝糖成為麥芽糖 丙 作用環境為中性環境 C 咽 : 控制食

Microsoft PowerPoint - Diseases of gastrointestinal system (教材審查) [相容模式]

1-2 細胞的化學組成

(Microsoft Word \300\347\276i\273P\256\370\244\306.doc)

中樞神經整合機構 延腦心臟血管中樞 1870 Ludwig mmhg Carl Ludwig ( ) BP HR A B 50~60 mmhg Carl Ludwig (1) --- (2) (3) ---? ( ) A B

1-2 細胞的化學組成

G 礦物質 : (1) 為構成體質及調節生理機能的微量無機物, 但不能作為能量物質 (2) 例如 : 甲 鈣 : 骨骼和牙齒的主要成分, 也是血液凝固 神經傳遞及肌肉收縮必需的元素 乙 鐵 : 構成血紅素的重要成分 丙 碘 : 與甲狀腺素的組成有關 丁 鈉和鉀 : 神經的傳導有關 H 維生素 : (

G 礦物質 : (1) 為構成體質及調節生理機能的微量無機物, 但不能作為能量物質 (2) 例如 : 甲 鈣 : 骨骼和牙齒的主要成分, 也是血液凝固 神經傳遞及肌肉收縮必需的元素 乙 鐵 : 構成血紅素的重要成分 丙 碘 : 與甲狀腺素的組成有關 丁 鈉和鉀 : 神經的傳導有關 H 維生素 : (

<4D F736F F D20B2C435B3B92020B0CAAAABAABABA63B379BB50A55CAFE02E646F63>

1 單元 1 生物的生存環境與基本組成 一 填充題 : A B C D E F A B C D : 2 8 A 46 B 35 C D E F G H : A F 2 B G 3 C H 4 D I 5 E J

投影片 1

Microsoft Word 高二三類+ans.doc

PowerPoint 演示文稿

Microsoft Word - 生物小論文_投稿_.doc

10

B indd

38 嬰兒猝死症候群 (SIDS) 急性支氣管炎及急性細支 其他 9, 臺灣地區 總計 0 歲 死亡數 名 原因 Number Crude 名 原因 Number of Deaths Death Rate of Deaths 所有死亡原因 64,

投影片 1

(Microsoft Word - \302\340\242\370\242\354\242\356.docx)

<4D F736F F D20B2C4A454B3B920B0CAAAABC5E9AABABA63B379BB50A55CAFE0>

Malignant neoplasm of postcricoid 下 咽 環 狀 region 軟 骨 後 of 部 hypopharynx 惡 性 腫 瘤 C130 Malignant neoplasm of postcricoid 環 狀 軟 骨 region 後 部 惡 性

....V....VII.... VIII

Microsoft Word - Bk2Ch11sNutrition_Human.doc

D 1

頭蓋骨 頭蓋骨的種類構成頭部有 15 種共 23 塊的頭蓋骨, 可製造顏面結 構, 保護腦部 頭蓋骨可大致分為構成頭部的腦顱骨 ( 神經頭蓋 ), 以及構成臉部的顏面骨 ( 內臟頭蓋 ) 其中腦顱骨由額骨 ( 前頭骨 ) 枕骨( 後頭骨 ) 蝶骨 篩骨 頂骨 ( 頭頂骨 2 塊 ) 和顳骨 ( 側頭

降膽固醇就要這樣吃

%% &% %% %% %% % () (! #! %!!!!!!!%! # %& ( % & ) +, # (.. /,) %& 0

! + +, ) % %.!&!, /! 0! 0 # ( ( # (,, # ( % 1 2 ) (, ( 4! 0 & 2 /, # # ( &

表二

美商康寧股份有限公司

1. 蔬菜每份 (exchange) 以多少克計算? (A) 50 克 (B) 100 克 (C) 125 克 (D) 150 克 2. 下列何者不屬於多醣類? (A) 木質素 (B) 果膠 (C) 糊精 (D) 肝醣 3. 下列何者為人體所需之必需脂肪酸? (A) 油酸 (B) 魚油 (C) 亞麻

PowerPoint Presentation


.., + +, +, +, +, +, +,! # # % ( % ( / 0!% ( %! %! % # (!) %!%! # (!!# % ) # (!! # )! % +,! ) ) &.. 1. # % 1 ) 2 % 2 1 #% %! ( & # +! %, %. #( # ( 1 (

# % & ) ) & + %,!# & + #. / / & ) 0 / 1! 2

63_Y97-Table_08grade

(Microsoft Word - 06\244H\252\272\300\347\276i.doc)

第 一 章 目 錄 i

<4D F736F F F696E74202D20A960A6CCA5CDA7DEAB4FB0B7A4B6B2D02DC2B2B3F82E BACDBAE65BCD2A6A15D>

动物学

05Cv1.mps

現在人類獲取地球內部訊息的方法, 是從可能影響我們身家性命安全的地震, 用數學模型把地震資料轉換成地震波速度, 進而獲得地底物質密度與深度的關係 地下世界知多少 km/s g/cm 3 P Gpa km S P S 3,000 3,000 ak K 透視地底 Percy Bridgma

retrieve Molecular Biology of THE CELL 5 Thomas Südhof 從突變的酵母菌看出控制基因 DNA DNA Roger David Kornberg 謝克曼利用酵母菌突變株篩選出可調控細胞不同情況傳輸系統的多種基因, 這一發現為

Microsoft Word - Y92-Table_07-p1.doc

Microsoft Word - lesson6.doc

三、重点、难点

1

<4D F736F F F696E74202D20CAB3CEEFB5C4CFFBBBAF2DCDF5BBE1C6BD205BBCE6C8DDC4A3CABD5D>

8--第六部份-超音波操作手冊.doc

A A A 1 銅鑼燒中的醣類叫做 澱粉, 是含有碳氫氧的高分子

解剖學補救教學

馬偕醫護管理專科學校教學計畫表

5 : 29 in the digestive system1 Key words: Rhabdosargus sarba; digestive system; anatomy; histology; histochem istry R habdosargus sarba, Spa ri2 dae,

15. 小腸絨毛吸收的葡萄糖可經由下列哪一條血管送至肝臟儲存? (A) 上腔靜脈 (B) 肝門靜脈 (C) 肝靜脈 (D) 肝動脈 16. 下列有關血管的各項比較, 何者正確? (A) 管腔口徑 : 動脈 靜脈 微血管 (B) O 2 含量 : 肺動脈 微血管 肺靜脈 (C) 血壓 : 動脈 靜脈

Microsoft Word - statistics04-1_doc.docx

frozen 其他冷凍去骨牛肉之絞肉 Ground meat from other meat of bovine animals, boneless, frozen 食用牛肝, 生鮮或冷藏 Edible livers of bovine

第 2 章生命的基本單位 反應物 2 介質 3 溶劑 4 轉運 5 冷卻 6 形狀 7 支撐 8 浮力 9 氮 10 葉綠素 11 鈣 12 骨骼 13 血紅蛋白 14 生物分子 15 碳 16 碳水化合物 17 葡萄糖 18 儲備 19 纖維素 20 脂質 21 甘油三酯 22 細胞膜

<4D F736F F F696E74202D20A448C3FEA8FDC4B1A874B2CEAABAADE5AA52>

Oral mucosa (2) lec


日文技術用語

X 傳統育種技術 分子育種技術 基因改良育種

消化系统

) & ( +,! (# ) +. + / & 6!!!.! (!,! (! & 7 6!. 8 / ! (! & 0 6! (9 & 2 7 6!! 3 : ; 5 7 6! ) % (. ()

第十章 基因的作用


第二章高等动物体的结构与功能 第二节消化系统 营养素及其消化和吸收 1. 人体必需的营养素有六大类 : 蛋白质 糖类 脂类 维生素 矿物质 ( 无机盐 ) 和水 2. 食物中的糖 脂肪 蛋白质都具有双重作用, 既可以为有机体构建提供原料, 又为机体提供能源, 都是产能的营养素 3. (1

PowerPoint Presentation

42Contents

附件四:作品送展表(夾於作品說明書第一頁,請勿裝訂)

推薦序 Location, location, location 2

簡報1

60_Y97-Table_05

2018Ccourse_introductionA

第二章臨床治療 甲狀腺功能亢進症 甲狀腺功能減退症 甲狀腺結節 第三章藥膳茶療 甲狀腺功能亢進症 甲狀腺功能減退症

SW cdr

(burn-out) ( ) 01

Microsoft Word - 13-区又君.doc

Unit_18(C)N.indd

content nusense MAR nubeauty 03 nubeauty feature nubeauty bible Q & A nubeauty technology nubeauty products 12 nubeauty test

免費申訴電話: ○○○○○○

Microsoft Word 材料1-2 英中对照 Biology_Android_translation_final_six topics 第2部分 孟晨阳3311字 排版

校园之星

第六章 消化和吸收

1

Microsoft Word - 消化.doc

70% DRIs 10-20% 20-30%50-60% 2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我是標題~自由發揮(我是44級)

(Microsoft Word - \254\354\256i\(1\).doc)

# ( + + # + # 6 +,! + # +! +, + # ( + ) ( + ( + ) + 7! + # + /8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9% +! +, + ( +

Microsoft Word - 131期館訊.doc

Transcription:

第十四章 消化系統

消化系統的組成 消化道 (ALIMENTARY CANAL) 又稱胃腸道 (GASTROINTESTINAL TRACT; GI TRACT) 由口腔 咽 食道 胃 小腸與大腸所組成 附屬構造 包括牙齒 舌 唾液腺 肝臟 膽囊及胰臟 消化道外, 以導管連接消化道

消化道總長約 9 公尺小腸 :6 m 大腸 :1.5 m

只有口 咽 食道上段 (2/3) 有骨骼肌

消化的過程 1. 攝食 (ingestion) 2. 推動 (propulsion) 3. 機械性消化 (mechanical digestion) 4. 化學性消化 (chemical digestion) 5. 吸收 (absorption) 6. 排便 (defecation)

消化道的一般組織學 消化道管壁基本組織排列 由內而外可分為黏膜 層 黏膜下層 肌肉層與漿膜層等四層

( 一 ) 黏膜層 (MUCOSA) 是消化道之內襯構造, 它由三層所構成 : 1. 內襯上皮複層鱗狀上皮 : 口 咽 食道 肛管下半段 保護單層柱狀上皮 : 胃 小腸 大腸 肛管上半段 分泌 2. 固有層 含有血管 淋巴 腺體 3. 黏膜肌層 縱走皺襞 : 只有胃有環狀皺襞 : 只有小腸有 ( 增加吸收的表面積 ) 腸胃道上皮細胞 : 4-7 天更新一次皮膚上皮細胞 : 2-3 週

( 二 ) 黏膜下層 (SUBMUCOSA) 是由疏鬆結締組織所構成, 可使黏膜層與肌肉層相連接 富含血管 淋巴管與神經組織, 這些神經組織稱為黏膜下神經叢 (SUBMUCOSAL PLEXUS) 或梅氏神經叢 (MEISSNER S PLEXUS), 是自主神經的一部分, 可控制消化道之分泌

( 三 ) 肌肉層 (MUSCULARIS) 除了口 咽 食道上段是骨骼肌, 能產生隨意性的吞嚥動作外, 其餘消化道均為平滑肌 腸肌層神經叢 (MYENTERIC PLEXUS) 或稱奧氏神經叢 (AUERBACH S PLEXUS), 亦為自主神經的一部分, 控制消化道收縮活性 內環外縱 管徑變小 長度變短 胃多一層內斜肌 內斜中環外縱

( 四 ) 漿膜層 (SEROSA) 覆蓋腹腔內大部分消化道的最外層, 即為臟層腹膜 腹膜可分泌漿液, 減少消化道之間的摩擦力 三大漿膜腹膜 肋膜 心包膜 大 小

腹膜(peritoneum) 是體內最大的漿膜 包含襯於腹腔壁的壁層腹膜及附於內臟表面的臟層腹膜 二層腹膜間的空腔稱為腹膜腔(PERITONEAL CAVITY)

腹膜在腹腔內會形成一些大的皺摺, 可將各器官 及器官與體壁之間連接起來, 也含分布到這些器官的血管 淋巴管及神經 鐮狀韌帶 ( 肝鐮韌帶 ) 小網膜 大網膜 大網膜 : 4 層其他 : 2 層 肝 胃 橫 胰 小 腹膜後器官 : 胰 腎 腎上腺輸尿管 膀胱十二指腸降部和水平部升結腸 降結腸 結腸繫膜 腸繫膜 無關腹膜 : 食道 胸腔直腸下 1/3 肛管 會陰

口腔 (oral cavity) 由口唇 頰部 硬腭 軟腭以及舌所圍成的空腔 硬腭是口腔頂部的前面部分 : 上頷骨 3/4+ 顎骨 1/4 軟腭是口腔頂部的後面部分, 吞嚥時可蓋住鼻咽 懸壅垂是由軟腭後緣垂下的錐形肌肉突起, 其基部兩邊各有二個肌肉皺襞, 往軟腭的側壁下行 硬顎 2/3 軟顎 1/3 門齒孔 上頷骨 3/4 腭骨 1/4

位於前面的腭舌弓延伸到舌頭基部之兩旁 ; 位於後面的腭咽弓則延伸到咽之兩旁 這兩個弓之間有腭扁桃體 口腔的軟腭後緣, 經過咽門而開口於口咽部 腭舌弓 腭咽弓 懸雍垂 咽門 腭扁桃體 舌扁桃體

前柱 後柱

( 一 ) 唇 (LIPS) 唇 (LIP) 是肉質皺襞, 含有口輪匝肌, 外覆皮膚, 內襯黏膜 上唇 下唇的內表面與牙齦間中線處以黏膜皺襞連接, 分別稱為上唇繫帶與下唇繫帶

( 二 ) 舌 (TONGUE) 由外在肌及內在肌等骨骼肌所組成, 外覆黏膜 舌繫帶 (LINGUAL FRENULUM) 為舌底中線的黏膜皺襞, 可限制舌往後運動 舌表面的固有層突起, 外覆上皮即形成舌乳頭 (PAPILLAE), 有三種 : 1. 絲狀乳頭 : 不含味蕾 2. 蕈狀乳頭 : 近舌尖處數目較多, 大多數都含有味蕾 3. 輪廓乳頭 :10~12 個, 在舌後呈倒 V 字形排列, 均含味蕾

正中溝 鹹 甜 尖 酸 體 口腔 2/3 終溝 苦 根舌扁桃體 ( 多個 ) 口咽 1/3 絲狀蕈狀輪廓 數目最多最少 大小最小最大 味蕾 0/ 個 5/ 個 100/ 個

( 三 ) 唾液腺 (SALIVARY GLAND)

穿入 越過 開口在舌下

副交感神經被刺激可增加唾液分泌 唾液的成分與功能 (Composition of Saliva) 唾液量約 1,000~1,500 毫升, 含 99.5% 水分與 0.5% 溶質 唾液的功能 : 1. 唾液中的水分可清潔 潤滑口腔, 並可溶解食物 2. 唾液中的黏液, 可潤滑食物而形成食團, 以助吞嚥 3. 唾液內的氯化物能活化唾液澱粉酶, 而使多醣類分解成雙醣類 ( 最先分解的營養物 ) 4. 唾液中的溶菌酶可破壞細菌, 保護黏膜免受感染而防止牙齒被蛀蝕 5. 唾液中的重碳酸鹽與磷酸鹽可維持唾液的 PH 值介於 6.35~6.85 間 6. 可助身體排除部分的尿素與尿酸

( 四 ) 牙齒 (TEETH) 牙齒經由咀嚼動作而將食物分裂成更小的碎塊, 以使消化酶易於分解食物分子 齒列 (DENTITIONS) 人類的牙齒發育包括兩套齒列, 第一套為乳齒 (MILK OR DECIDUOUS TEECH), 第二套為恆齒 (PERMANENT TEETH)

乳齒 :20 顆恆齒 :32 顆 最先長出 : 下中門齒臼齒 ( 乳 ) 前臼齒 ( 恆 )

構造 (STRUCTURE) 每顆牙齒主要包括齒冠 ( 露出 ) 及齒根 ( 上排 : 上頷骨 ; 下排 : 下頷骨 ) 等兩部分, 此兩部分的接合處稱為齒頸 (NECK) 琺瑯質覆於齒冠的表面, 它主要含鈣鹽 (95%), 是人體最硬的部分 齒根外面覆有牙骨質, 並以牙周韌帶與齒槽壁相連 齒質或稱象牙質, 為牙齒的主體, 其中間的空腔稱為齒髓腔 (PULP CAVITY), 其中的內容物為齒髓 齒髓腔位於齒根的緊縮部分稱為根管, 根管於齒根尖端的開孔稱為根尖孔, 是神經與血管進入牙齒的通道 牙齒的血液主要來自上頷動脈神經支配 : 上排 上頷枝下排 下頷枝

骨骼含鈣量 : 50% 象牙質 95% 70% 50% 固定牙齒

( 五 ) 口腔內之消化作用 (DIGESTION IN THE MOUTH) 機械性消化 (MECHANICAL DIGESTION) 經由咀嚼動作, 使食物受到舌頭的翻動 牙齒的磨碎, 以及與唾液的混合, 而使食物縮小成一個小食團, 以便於吞嚥 化學性消化 (CHEMICAL DIGESTION) 唾液澱粉酶 (SALIVARY AMYLASE) 引起部分澱粉的分解, 這是口腔中唯一的化學性消化作用 多醣 ( 澱粉 ) 雙醣 ( 麥芽糖 )

食道 (esophagus) ( 一 ) 構造 (STUCTURE) 長度 : 23-25 公分 (C6-T10) 食道黏膜層的上皮為非角質化的複層鱗狀上皮 肌肉層構造 : 上 1/3 段為骨骼肌 中 1/3 段同時含骨骼紋肌與平滑肌 下 1/3 段全為平滑肌

食道有三個狹窄處, 不但會妨礙食物通過, 也是最易發生病變之處 1. 喉頭環狀軟骨後方, 亦即食道開端處, 約在 C6 高度 食物最容易卡住的地方 2. 氣管分叉處, 亦即食道中部, 約在 T4 高度 3. 穿過橫膈食道裂孔處, 亦即食道末端, 約在 T10 高度

( 二 ) 功能 (FUNCTION) 食道功能為吞嚥, 助食物送往胃 吞嚥 (SWALLOWING) 是指食物從口腔經咽與食道而移入胃的過程, 其中樞位於延髓 : 1. 隨意期 (VOLUNTARY PHASE)( 口 口咽 ( 消化 呼吸道 )) 2. 不隨意期 (INVOLUNTARY PHASE) ( 咽後為不隨意期 ) (1) 咽部階段 (PHARYNGEAL STAGE)( 口咽 食道 ): 食團進入口咽後, 即引起吞嚥反射 (2) 食道階段 (ESOPHAGEAL STAGE)( 食道 胃 ) 速率 : 每秒 2-4 公分

XII IX X

食道變窄 食道變短

胃 (stomach) ( 一 ) 胃的區分 (PARTS OF THE STOMACH) 胃可區分為賁門部 胃底 胃體及幽門部等四部分 胃凹陷的內側緣稱為胃小彎 (LESSER CURVATURE OF STOMACH), 而凸出的外側緣稱為胃大彎 (GREATER CURVATURE OF STOMACH) 幽門部的末端有幽門括約肌 (PYLORIC SPHINCTER), 可控制胃的排空

連接小網膜 T10: 胃與食道相接 T11: 賁門 胃癌 消化性潰瘍易發生處 只有胃有 連接大網膜

胃的最高點平滑肌節律點所在 內斜中環外縱

( 二 ) 胃的組織學 (HISTOLOGY OF THE STOMACH) 1. 黏膜層 : 胃腺由五種細胞所組成 : (1) 柱狀上皮細胞 : 分泌可見但不溶性的黏液, 以保護胃壁 (2) 黏液頸細胞 : 分泌醣蛋白黏液及富含 HCO 3 - 的鹼性液體, 以中和胃酸 (H + ) ( 酒精 醋 止痛藥會破壞黏膜 ) (3) 主細胞或稱為胃蛋白酶細胞 : 分泌大量的胃蛋白酶原 需要鹽酸才能活化

(4) 壁細胞 : 又稱為泌酸細胞, 可分泌鹽酸 (H + /K + 幫浦 ) 和內在因子 鹽酸功能 : 1. 殺菌 2. 活化胃蛋白酶原成為胃蛋白酶 3. 將食物中的鐵離子 (Fe 3+ Fe 2+ 可吸收 ) 內在因子 : 可幫助迴腸吸收維生素 B 12 缺乏內在因子會導致惡性貧血 胃切除病人需補充 B12

促進胃排空胃泌素分泌胃部肌纖維拉長副交感神經興奮 (5) 腸內分泌細胞 : 又稱為嗜鉻細胞或 G 細胞, 能分泌多種激素至固有層 如 : 胃泌素 血清胺 內生嗎啡 升糖素 組織胺等 胃泌素可刺激鹽酸與胃蛋白酶原分泌 ; 增加胃壁蠕動及幽門括約肌鬆弛, 以促進胃排空 胃排空 胃壁蠕動 幽門放鬆 胃泌素 主細胞 胃蛋白酶原 壁細胞 HCl, 內在因子

D 細胞 : 分泌體制素 分泌黏液 ( 都有 ) 開口在胃小凹 HCl 內在因子胃底 胃體胃蛋白酶 胃脂肪脢 胃泌激素 ( 幽門部 ) 胃酸 : 2500 ml/day

胃防止胃酸侵襲的保護機制 1. 黏膜細胞間為緊密結合, 防止 H + 滲入黏膜下層 2. 胃黏膜上覆蓋一層含 HCO 3 - 的鹼性黏液 3. 內襯細胞快速分裂取代受損細胞 4. 胃黏膜製造前列腺素 2. 黏膜下層 3. 肌肉層 由內往外的排列順序是 : 斜肌層 ( 內 ) 環肌層 ( 中 ) 縱肌層 ( 外 ) 4. 漿膜層 胃小彎 : 向上延伸形成小網膜胃大彎 : 向下延伸反摺形成大網膜

( 三 ) 胃內的消化作用 (DIGESTION IN THE STOMACH) 機械性的消化 (MECHANICAL DIGESTION) 胃在食物進入後, 每 15~20 秒會出現一次溫和的波動性收縮, 稱為混合波 由胃體至幽門的收縮過程中, 除了混合波外, 尚有每 20 秒出現一次的強烈蠕動波

化學性的消化 (CHEMICAL DIGESTION) 因胃內極酸的環境 (PH 2), 使胃蛋白酶 (PEPSIN) 最具活性, 可使蛋白質分解成胜肽類 (PEPTIDES) 胃脂肪酶 最適 ph 5-6 ( 胃中作用不大 ) 嬰兒的胃內多了凝乳酶 (RENNIN) 與鈣作用, 可使牛奶中的可溶性酪蛋白原變成不溶性酪蛋白 (CASEIN) 的凝乳, 以增加乳汁在胃的滯留時間

( 四 ) 胃液分泌的調節刺激作用 通常刺激胃液分泌的可分為三期 : 1. 頭期 (CEPHALIC PHASE): 又稱反射期, 當看到 聞到或想到食物時, 大腦皮質或下視丘的攝食中樞來的神經衝動傳到延髓, 再經由迷走神經引發刺激活動, 使胃酸大量分泌 血糖降低 迷走神經興奮 胃收縮體溫下降 胰島素缺乏 引起食慾

2. 胃期 (GASTRIC PHASE): 食物的體積使胃擴張引起分泌 部分分解的蛋白質, 低濃度的酒精 咖啡因等的刺激 ( 迷走神經 ) 引起分泌 (G 細胞分泌胃泌素 ) 3. 腸期 (INTESTINAL PHASE): 當食糜進入小腸後, 胃的迷走神經刺激會降低而減少胃液分泌 此時小腸雖可分泌少量胃泌素, 但對促進胃液分泌的作用不大

抑制作用 1. 頭期 : 食慾不振或交感神經系統活化 ( 生氣 恐懼 焦慮情緒 ) 會減少胃液分泌, 若切斷迷走神經, 則胃液分泌的頭期即會消失 2. 胃期 : 當胃內 PH 值低於 3.0 時, 會抑制 G 細胞產生胃泌素, 進而降低胃酸的分泌 3. 腸期 :

促進胃腺分泌的神經主要為迷走神經

中和胃酸 : 胰液 膽汁 12 指腸液 都有 HCO 3 -

( 五 ) 胃排空的調節 食物進入胃後, 約 30 分鐘開始出現排空作用, 陸續將食物送入十二指腸, 般在 2~6 小時後可排空所有的內容物 停留時間 : 碳水化合物 蛋白質 脂肪短長 體積大 or 液體 排空快

( 六 ) 胃的吸收作用 大多數物質在胃內不被吸收, 但仍會吸收一部分的水分與電解質以及某些藥物 ( 特別是阿斯匹靈 ) 與酒精 阿斯匹靈 前列腺素 胃酸, 胃黏膜 前列腺素增加疼痛敏感度刺激下視丘 提高體溫保護胃

胰臟 ( 一 ) 構造 (STRUCTURE) 頭部位於十二指腸的 C 字形彎曲部分 體部與尾部位於胃大彎後方, 且尾部指向脾臟 直接注入 12 指腸

胰管與總膽管匯合成肝胰壺腹 (HEPATOPANCREATIC AMPULLA), 或稱韋氏壺腹 (AMPULLA OF VATER), 而開口於十二指腸乳頭 (DUODENAL PAPILLA) 胰臟有 1% 的細胞屬於內分泌腺的胰島 (PANCREATIC ISLETS) 或稱蘭氏小島 (ISLETS OF LANGERHANS) α: 升糖素 β: 胰島素 δ: 體制素 其餘 99% 細胞稱為腺泡 (ACINI), 是胰臟的外分泌部分, 可分泌胰液 (PANCREATIC JUICE), 其中富含種消化酶

( 二 ) 胰液 (PANCREATIC JUICE) 胰液呈弱鹼性 (PH 7.1~8.2), 可中和由胃流入十二指腸的酸性物質, 以終止胃蛋白酶的作用 含胰蛋白酶 胰凝乳蛋白酶 羧基胜肽酶 核糖酶及去氧核糖酶 胰澱粉酶 (AMYLASE) 胰脂肪酶 (LIPASE) 膽固醇酯酶 磷脂酶

( 三 ) 胰液分泌的調節 胰液的分泌如同胃液分泌的調節機制, 同時受神經和激素所調控 1. 神經的調節 腸期 胰液大量分泌 2. 激素的調節 胰泌素 膽囊收縮素 酸 (H + ) (ph<4.5) 小腸 S 細胞 Secretin 胰分泌 HCO - 3 膽汁 小腸液 抑制胃液分泌脂肪 小腸 I 細胞 CCK 膽囊收縮 胰脂肪酶

肝臟 (Liver) ( 一 ) 構造 (STRUCTURE) 肝臟幾乎全部被腹膜所覆蓋, 其前面有鐮狀韌帶將肝臟固定於前腹壁與橫膈, 並將肝臟分成左葉與右葉

肝臟的底面 前 膽囊 肝圓韌帶 肝圓韌帶 : 臍靜脈靜脈韌帶 : 靜脈導管 方葉 右葉 肝門 尾葉 左葉 肝門肝動脈肝門靜脈總肝管 下腔靜脈 靜脈韌帶 後

主要由肝細胞構成 肝小葉 (HEPATIC LOBULES) 裝血液 ( 需內皮細胞 ) 肝細胞細胞之間 25% 75%

肝小葉 (HEPATIC LOBULES) 是每肝臟的構造及功能性單位, 其中肝細胞以中央靜脈為中心, 在六個角落上有含肝動脈 ( 肝 ) 門靜脈及膽管的肝三合體 (PORTAL TRIAD) 在肝細胞板狀構造間的空隙是竇狀隙, 其內有星形網狀內皮細胞 (KUPFFER'S CELL), 可吞噬衰老的血球 細菌及一些有毒物質

( 二 ) 血液供應 肝臟從肝動脈接受含氧血, 從肝門靜脈接受富含營養物質 ( 消化道 ) 之缺氧血, 當血液流經肝小葉的竇狀隙時, 肝細胞將營養物質儲存或製成新物質 ; 毒素則被積存或去除毒性, 而後血流匯流入中央靜脈, 再進入肝靜脈, 最後流入下腔靜脈 X3

( 三 ) 膽汁 (BILE) 肝細胞每天約產生 800~1000ML 的黃褐色或橄欖綠的膽汁,PH 值為 7.6~8.6 ( 有 HCO 3- ) 不含消化酶 可降低脂類顆粒的表面張力, 將脂肪乳化成脂肪小滴, 同時協助脂溶性維生素吸收 ( 缺乏膽汁易引起脂肪性腹瀉 ) 膽汁中的膽鹽或卵磷質不足或膽固醇過量, 膽固醇即會由膽汁中沉澱形成膽石 紅血球被破壞時, 鐵 球蛋白與膽紅素被釋出, 若大量的膽紅素進入血液循環中, 並聚集到其他組織裡, 造成皮膚與眼睛呈黃色, 稱為黃疸 (JAUNDICE)

溶血性黃疸 紅血球破壞過多阻塞性黃疸 膽紅素無法經由膽汁排出 ( 完全阻塞 大便變白 ) 新生兒黃疸 生理性 ( 肝功能尚未完全 ) 照 400~500nm 波長的藍光使血中膽紅素變為其他化合物而由尿液排出

膽汁由肝細胞分泌, 到注入十二指腸的路徑如下 : 血基質

( 四 ) 肝臟的功能 (FUNCTIONS OF THE LIVER) 1. 分泌膽汁 : 分泌速率以下因素影響 : (1) 迷走神經之刺激 (2) 胰泌素 (3) 在一定限度內, 當流經肝臟的血量增加 (4) 大量膽鹽出現在血液中 2. 製造抗凝血劑 (1) 肝素 (2) 血漿素 3. 製造凝血因子 4. 吞噬作用 非遊走性巨噬細胞肝臟 : 庫弗氏細胞神經 : 微小膠細胞肺臟 : 肺泡巨噬細胞骨骼 : 破骨細胞

5. 去毒作用 (1) 可將具毒性的氨 (NH 3 ) 變成較不具毒性的尿素 (2) 移除一些藥物 激素以達排毒功能 6. 進行營養物的代謝 : (1) 碳水化合物的代謝 : 肝醣生成 糖質新生 (2) 脂肪的代謝 (3) 蛋白質的代謝 : 脫氨 合成大部分的血漿蛋白 轉氨 血管收縮素原白蛋白類胰島素生長因子 I

7. 製造維生素 A 8. 活化維生素 D 9. 活化膽紅素 10. 造血功能 11. 貯存 肝醣銅 鐵維生素 A D E K B12 膽固醇毒素 (DDT)

膽囊 (GALL BLADDER) ( 一 ) 構造 (STRUCTURE) 黏膜層是由單層柱狀上皮所構成 中間之肌肉層為平滑肌, 會接受膽囊收縮素之刺激而收縮, 而將膽汁排入膽囊管

( 二 ) 功能 (FUNCTION) 膽囊的功能是儲存並濃縮膽汁, 使 PH 值變成 7.0~7.4 食糜進入十二指腸, 則會刺激小腸黏膜分泌膽囊收縮素, 使膽囊平滑括肌收縮, 亦使肝胰壺腹的歐迪氏括約肌 (ODDI S SPHINCTER) 鬆弛, 於是膽囊排空

小腸 (small intestine) 5 天更新一次 由幽門括約肌延伸至大腸的起始部分 食物的消化與吸收主要在小腸進行 消化道最長的部分 ( 約 6.3 公尺 ) 小腸包括十二指腸 (25 cm) 空腸 (2.5 m) 及迴腸 (3.6 m) 等三部分 迴腸終止於迴盲括約肌 (ILEOCECAL SPHINCTER), 或稱迴盲瓣 (ILEOCECAL VALVE)

最長 含有培氏淋巴結 可再吸收膽鹽 管壁厚 管徑大 吸水多 環狀皺襞明顯

( 一 ) 構造 (STRUCTURE) 小腸黏膜上皮為單層柱狀上皮, 並具杯狀細胞能分泌黏液 特化的環形皺襞 絨毛及微絨毛, 皆可增加消化及吸收的表面積 (600 倍 ) 乳糜管負責吸收長鏈脂肪酸 單酸甘油脂及脂溶性維生素 絨毛的基底部間有深陷的管腺, 稱為小腸腺 (INTESTINAL GLAND), 或稱利氏隱窩 (CRYPT OF LIEBERKUHN), 可分泌小腸液

十二指腸之黏膜下層含有十二指腸腺 ( 布氏腺 ) 能分泌含有 HCO 3 - 的鹼性黏液, 以保護小腸壁使免於被消化, 同時能中和食糜中的酸 消化道位置組織位置 分泌 布氏腺 十二指腸 黏膜下層 鹼性黏液 利氏腺 整個小腸 黏膜層 小腸液

有刷狀緣酶 雙醣酶 胜肽酶 磷酸酶

( 二 ) 小腸液 小腸細胞產生的酶包括 : (1) 麥芽糖酶 蔗糖酶與乳糖酶 (2) 胜肽酶 (3) 核糖核酸酶與去氧核糖核酸酶

( 三 ) 小腸內的消化作用 機械性消化 1. 分節運動 是小腸受食糜擴張刺激所引發, 為小腸的主要運動方式 只發生於含有食物的區域, 它使食糜與消化液充分混合, 並與黏膜接觸以利吸收養分, 但不將小腸內容物沿腸管推進 2. 蠕動 是由腸道擴張所引起, 可將食糜以每分鐘 1 公分的速度沿著腸管移動推送

化學性的消化 1. 碳水化合物 : 小腸液含三種能將雙醣分解成單醣的雙醣酶 : (1) 麥芽糖酶 (MALTASE) (2) 蔗糖酶 (SUCRASE) (3) 乳糖酶 (LACTASE) 2. 蛋白質 3. 脂質 4. 核酸 小腸液與胰液都含有核酸酶, 能將核酸分解成五碳糖與氮鹼基

消化酶 醣類 蛋白質 脂質 核酸 唾液 O X X X 胃液 X O O X 小腸液 O O X O 胰液 O O O O 礦物質 維生素 水不需消化

( 四 ) 小腸液分泌之調節 刺激小腸分泌最主要的因素是食糜之存在所造成的局部反射 胰泌素與膽囊收縮素也可刺激小腸液的分泌

( 五 ) 小腸內吸收作用 90% 營養物由小腸吸收, 尤以空腸最多 10% 營養物胃 大腸 碳水化合物 (CARBOHYDRATE) 所有的碳水化合物均以單醣型式在空腸近端被吸收進入絨毛內的微血管, 再經由門脈系統進入肝臟, 然後循流至全身, 其在小腸上皮細胞吸收的方式有 : (1) 葡萄糖與半乳糖以共同運輸的方式進入上皮細胞內 (2) 果糖以促進性擴散的方式進入上皮細胞內

蛋白質 (PROTEIN) 大部分蛋白質在十二指腸與空腸中, 以氨基酸之型式被吸收 主動運輸進入上皮細胞, 並被水解成胺基酸, 然後再進入絨毛的微血管內 新生兒 可吸收未消化蛋白質 吸收母乳中的抗體 (IgA) 成人 只能以氨基酸的形式吸收

脂質 (LIPID) 脂肪經乳化與消化後, 會被分解成單酸甘油脂與脂肪酸 短鏈脂肪酸 簡單擴散 長鏈脂肪酸 與膽鹽形成微膠粒 在血液中為了運送非水溶性的脂質, 而製造出某些蛋白質與之結合, 兩者結合後稱為脂蛋白 (LIPOPROTEIN); 大部分的脂蛋白是在肝臟中合成的 除了乳糜微粒外, 還有下列幾種脂蛋白 : 1. 極低密度脂蛋白 (very low density lipoprotein;vldl) 2. 低密度脂蛋白 (low density lipoprotein;ldl) 3. 高密度脂蛋白 (high density lipoprotein;hdl)

乳糜管 胸管 左鎖骨下靜脈 肝動脈

水 (WATER) 每日進入小腸的液體量約有 9 公升, 其中 8~8.5 公升的液體會被小腸利用滲透的方式, 以每小時約 200~400 毫升的速率吸收, 以維持血液滲透壓的平衡 電解質 (ELECTROLYTE) 鈉能以擴散作用進出上皮細胞, 也能以主動運輸的方式進入黏膜細胞 氯化物 碘化物與硝酸鹽離子能隨著鈉離子以被動運輸 或主動運輸進入細胞 鈣離子受副甲狀腺素與維生素 D 作用, 而影響其主動運輸 鐵 鉀 鎂與磷酸鹽也以主動運輸移動

維生素 (VITAMIN) 脂溶性維生素 A D E 及 K, 可與食物中的脂肪形成微膠粒而一起被吸收 大多數水溶性維生素 ( 如 B 群與 C) 則以擴散的方式被吸收 維生素 B 12 必須與胃所分泌的內在因子結合, 才能於迴腸被吸收

大腸 起始於迴盲瓣, 終止於肛門, 長約 1.5 公尺, 可分成盲腸 結腸 直腸及肛管等部分 肝彎曲 脾彎曲 粗 細 腸胃道最後 20 公分

( 一 ) 構造 (STRUCTURE) 在進入大腸之處, 有由黏膜皺襞所形成的迴盲括約肌 ( 或稱迴盲瓣 ), 可防止糞便倒流至迴腸 迴盲瓣以下的大腸為長約 6 公分的盲腸, 其後下方附著有一捲曲的管子, 稱為闌尾或蚓突 右髂前上棘到肚臍連線外 1/3 麥氏點 ( 判斷急性闌尾炎 ) 結腸可分成升結腸 橫結腸 降結腸與乙狀結腸等四部分

直腸末端之 2~3 公分稱為肛管, 其黏膜形成縱皺襞, 稱為肛柱, 其內含有動脈與靜脈的血管網 肛門其內括約肌為平滑肌 ( 環走肌 ), 外括約肌為骨骼肌

大腸壁的黏膜不具絨毛 不含環狀皺襞 上皮只含吸收水分的單層柱狀上皮細胞與眾多分泌黏液的杯狀細胞 黏膜層 : 散布許多淋巴小結 黏膜下層 : 與其他部分的消化道相似 肌肉層 : 內層的環走肌在結腸收縮時即形成結腸袋, 在肛管周圍則構成肛門內括約肌, 外層的縱走肌則特化成三條結腸帶 ( 匯集在闌尾 ) 漿膜層 : 臟層腹膜在包覆大腸時會形成填滿脂肪的腸脂垂, 而附著於結腸帶上

( 二 ) 大腸的消化作用 機械性的消化 (MECHANICAL DIGESTION) 1. 胃迴腸反射 (GASTROILEAL REFLEX) 2. 腸袋攪動 (HAUSTROL CHURNING) 3. 蠕動 (PERISTALSIS) 4. 團塊蠕動 (MASS PERISTALSIS) 逆蠕動 : 發生在升結腸和橫結腸

化學性的消化 (CHEMICAL DIGESTION) 消化作用在大腸的階段不是酶的作用, 而是細菌作用 大腸內的細菌可將殘留的碳水化合物發酵, 並釋出氫 二氧化碳及甲烷 ; 將殘餘的蛋白質轉成胺基酸, 並將其分解成吲哚 (INDOLE) 糞臭素 (SKATOLE) 硫化氫 (H 2 S) 及脂肪酸 ; 也將膽紅質分解成較簡單的尿膽素原 不分泌消化酶

( 三 ) 吸收作用與糞便形成 糞便的成分有水 無機鹽 脫落的上皮細胞 細菌 細菌分解後之產物及未消化的食物 大多數水分是在小腸吸收, 但大腸之吸收作用對維持身體水分的平衡也是十分重要, 在盲腸與升結腸處吸收作用最大 大腸也吸收鈉與氯等電解質以及一些維生素

( 四 ) 排便 (DEFECATION) 當團塊運動把糞便從乙狀結腸推進直腸後, 直腸壁上的感覺神經纖維受到腸道撐張的牽扯而興奮, 壓力接受器將訊息傳向薦椎脊髓, 並立刻由此段脊髓發出命令, 經由骨盆神經 (S2-S4) 的副交感運動神經纖維傳向降結腸 乙狀結腸 直腸及肛門, 以加強這些後段結腸蠕動波的收縮 在嬰兒的排便反射是直腸自動排空, 其肛門外括約肌的隨意控制尚未成熟因此幾乎每次進食就會解便

骨骼肌 平滑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