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一 篇 - 自 然 地 理 延 伸 石 古 坪 附 近 轉 為 北 東 走 向 九 鹿 窟 斷 層 為 一 呈 東 北 東 走 向 之 逆 斷 層, 上 盤 所 出 露 的 地 層 為 長 枝 坑 層 與 糖 恩 山 砂 岩, 下 盤 的 地 層 為 竹 頭 崎 層, 層 位 落 差 約 2,0

Similar documents
厨房小知识(四)

妇女更年期保健.doc

小儿传染病防治(上)

<4D F736F F D B875B9B5A448ADFBBADEB27AA740B77EA4E2A5555FA95EAED6A641ADD75F2E646F63>

女性青春期保健(下).doc

避孕知识(下).doc

孕妇饮食调养(下).doc

禽畜饲料配制技术(一).doc

中老年保健必读(十一).doc

i

怎样使孩子更加聪明健康(七).doc

i

二零零六年一月二十三日會議

马太亨利完整圣经注释—雅歌

I

(Chi)_.indb

14A 0.1%5% 14A 14A

穨_2_.PDF

女性减肥健身(四).doc

第三章

nb.PDF

bnbqw.PDF

1. 本文首段的主要作用是 A. 指出 異蛇 的藥用功效 說明 永之人爭奔走焉 的原因 B. 突出 異蛇 的毒性 為下文 幾死者數矣 作鋪墊 C. 交代以蛇賦稅的背景 引起下文蔣氏有關捕蛇的敘述 2. 本文首段從三方面突出蛇的 異 下列哪一項不屬其中之一 A. 顏色之異 B. 動作之異 C. 毒性之

Microsoft Word - 發布版---規範_全文_.doc

概 述 随 着 中 国 高 等 教 育 数 量 扩 张 目 标 的 逐 步 实 现, 提 高 教 育 质 量 的 重 要 性 日 益 凸 显 发 布 高 校 毕 业 生 就 业 质 量 年 度 报 告, 是 高 等 学 校 建 立 健 全 就 业 状 况 反 馈 机 制 引 导 高 校 优 化 招

鱼类丰产养殖技术(二).doc

疾病诊治实务(一)

名人养生.doc

<4D F736F F D2040B9C5B871A661B0CFABC8AE61C2A7AB55ACE3A8735FA7F5ABD8BFB3B9C5B871A661B0CFABC8AE61C2A7AB55ACE3A8732E646F63>


中老年保健必读(十).doc

27 i

% % ,542 12,336 14,53 16,165 18,934 22,698 25, ,557 7,48 8,877 11, 13,732 17,283 22,

海淀区、房山区(四)

穨ecr1_c.PDF

穨2005_-c.PDF

北京理工大学.doc

尲㐵.⸮⸮⸮⸮⸮

东城区(下)

果树高产栽培技术(一).doc

物质结构_二_.doc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i

水力发电(九)

中国古代文学家(八).doc

景观植物(一)

Microsoft Word - 目录.doc

园林植物卷(三).doc

19q indd

厨房小知识_一_

中南财经大学(七).doc


赵飞燕外传、四美艳史演义

厨房小知识(五)

最新监察执法全书(十八).doc

园林植物卷(十二).doc

华东师范大学.doc

國立中山大學學位論文典藏

乳业竞争_一_

最新执法工作手册(十).doc

untitled

最新执法工作手册(十六)

中国政法大学(六).doc

胎儿健康成长.doc

untitled

Microsoft Word - 08 单元一儿童文学理论

Microsoft Word - edu-re~1.doc

南華大學數位論文

Microsoft Word 一年級散文教案.doc

米食天地教案

第32回独立行政法人評価委員会日本貿易保険部会 資料1-1 平成22年度財務諸表等

項 訴 求 在 考 慮 到 整 體 的 財 政 承 擔 以 及 資 源 分 配 的 公 平 性 下, 政 府 採 取 了 較 簡 單 直 接 的 一 次 性 減 稅 和 增 加 免 稅 額 方 式, 以 回 應 中 產 家 庭 的 不 同 訴 求 ( 三 ) 取 消 外 傭 徵 費 6. 行 政 長

(f) (g) (h) (ii) (iii) (a) (b) (c) (d) 208

(i) (4)0.10 (1) 0.40 (ii) (iii) (i) (ii) ,000,000125,000,000 1,250,000, (iv) 3,750,000, ,000,000 1,250,000,00

奥运档案(三).doc

锦州港年度报告全文.PDF

第 2 頁 (a) 擔 任 機 場 擴 建 統 籌 辦 總 監 的 首 席 政 府 工 程 師 職 位 第 3 點 ) ; (b) 擔 任 ( 機 場 擴 建 統 籌 辦 ) 的 首 長 級 丙 級 政 務 官 職 位 ; 以 及 (c) 擔 任 總 助 理 ( 機 場 擴 建 統 籌 辦 ) 的

南華大學數位論文

商业采购条款和条件

cgn

II

39898.indb

穨ecr2_c.PDF

電腦相關罪行跨部門工作小組-報告書

i

发展党员工作手册

i

香 港 舞 蹈 總 會    北 京 舞 蹈 學 院

中医疗法(上).doc

Microsoft Word - EDB Panel Paper 2016 (Chi)_finalr

村 地 区 的 老 年 人 口 抚 养 比 会 达 到 34.4%, 而 城 镇 地 区 则 为 21.1% 随 着 人 口 年 龄 结 构 的 转 型 以 及 农 村 年 轻 人 口 不 断 往 城 市 迁 移, 农 村 家 庭 未 来 为 老 年 人 提 供 养 老 保 障 的 压 力 会 越

Microsoft Word - 中三選科指南 2014 subject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兽药使用常识(六).doc

509 (ii) (iii) (iv) (v) 200, , , , C 57

(As at 28

天主教永年高級中學綜合高中課程手冊目錄

(1) (2) (3) 1. (1) 2

(Microsoft Word \256\325\260\310\267|\304\263\254\366\277\375.doc)

(iii) ,

Transcription:

32 第 三 目 其 它 斷 層 與 構 造 一 崙 後 斷 層 本 斷 層 斷 面 傾 向 東 南 而 呈 北 北 東 ~ 南 南 西 走 向, 連 綿 甚 長, 至 北 為 獺 頭 斷 層 所 截 為 一 大 逆 斷 層, 斷 線 之 東 南 為 昇 側, 最 大 之 層 位 落 差 亦 達 3,000 公 尺 二 馬 頭 山 斷 層 為 一 逆 斷 層, 斷 線 兩 側 層 位 之 落 差, 北 段 甚 小, 中 段 漸 增 至 1,000 公 尺, 至 南 段 三 腳 南 山 山 嶺 之 下, 已 達 2,000 公 尺 以 上 三 光 興 斷 層 光 興 斷 層 位 於 雙 連 科 北 部 地 區, 為 一 東 西 走 向 之 右 移 斷 層, 由 於 觸 口 斷 層 發 育 之 不 等 量 推 擠 力 量, 迫 使 中 崙 一 帶 地 層 產 生 橫 移 斷 層 與 褶 皺, 該 褶 皺 即 為 中 崙 背 斜, 且 被 本 斷 層 截 切 為 南 北 二 段 四 獺 頭 斷 層 乃 一 橫 斷 層, 斷 線 之 走 向 與 地 層 幾 成 直 交, 斷 線 西 南 之 草 山 向 斜, 已 於 小 公 田 附 近 會 合 五 鹿 窟 斷 層 走 向 為 北 北 東, 斷 面 向 東 的 逆 斷 層, 斷 面 約 50 度, 於 深 部 漸 漸 變 緩 六 內 磅 斷 層 主 要 呈 北 偏 西 走 向, 向 東 南 延 伸 其 南 段 為 斷 層 向 東 的 逆 斷 層, 北 段 後 漸 成 左 移 性 質 的 斷 層 七 社 前 湖 斷 層 位 於 鹿 窟 斷 層 的 東 側, 約 呈 北 北 東 走 向, 一 斷 面 向 東 的 逆 斷 層 八 石 古 坪 斷 層 本 斷 層 北 被 內 磅 斷 層 截 切, 南 則 為 大 尖 山 斷 層 所 切, 走 向 以 北 北 東 向 南 058 32 邵 屏 華 和 高 銘 健,2009, 中 埔 圖 幅 及 說 明 書, 五 萬 分 之 一 臺 灣 地 質 圖 第 四 十 五 號, 經 濟 部 中 央 地 質 調 查 所 出 版

第 一 篇 - 自 然 地 理 延 伸 石 古 坪 附 近 轉 為 北 東 走 向 九 鹿 窟 斷 層 為 一 呈 東 北 東 走 向 之 逆 斷 層, 上 盤 所 出 露 的 地 層 為 長 枝 坑 層 與 糖 恩 山 砂 岩, 下 盤 的 地 層 為 竹 頭 崎 層, 層 位 落 差 約 2,000 公 尺 斷 層 在 公 田 西 南 附 近 為 獺 頭 斷 層 所 截 十 柑 子 宅 斷 層 為 一 較 小 規 模 之 逆 掩 斷 層, 向 北 延 伸 至 阿 里 山 公 路 以 北 地 區, 並 為 水 社 寮 斷 層 所 截 斷, 由 於 上 下 盤 皆 為 長 枝 坑 層, 規 模 不 大, 層 位 落 差 應 在 500 公 尺 以 內 十 一 馬 頭 山 斷 層 本 斷 層 為 一 逆 斷 層, 受 頂 坪 林 斷 層 橫 移 截 切 錯 移, 而 可 分 為 北 段 與 南 段, 約 在 馬 頭 山 西 側 為 其 分 段 位 置 本 斷 層 北 段 概 略 與 崙 後 斷 層 平 行, 出 露 之 地 層 亦 相 當 其 兩 側 之 層 位 落 差 可 達 1,500 公 尺 以 上 十 二 茶 山 斷 層 本 斷 層 為 一 小 規 模 之 斷 層 帶, 其 上 下 盤 皆 為 長 枝 坑 層, 故 其 錯 移 量 不 大 本 斷 層 呈 南 北 向 延 展, 北 側 在 前 巴 雅 依 處 受 獺 頭 斷 層 所 截 切, 南 端 在 茶 山 以 南 約 2~3 公 里 處 與 布 拉 社 斷 層 會 合 本 斷 層 總 長 度 約 為 10.5 公 里 十 三 布 拉 社 斷 層 本 斷 層 為 獺 頭 斷 層 的 南 延 部 分, 屬 向 西 逆 衝 之 逆 掩 斷 層 本 斷 層 上 盤 出 露 地 層 計 有 紅 花 子 層 及 長 枝 坑 層, 並 有 伴 隨 逆 掩 斷 層 而 發 育 之 背 斜 構 造, 而 下 盤 則 全 為 長 枝 坑 層, 斷 層 錯 距 推 估 約 有 200~400 公 尺 十 四 小 林 斷 層 斷 層 大 致 呈 北 北 東 南 南 西 之 走 向, 為 紅 花 子 背 斜 之 西 翼 界 限, 上 盤 地 層 除 紅 花 子 背 斜 出 露 有 三 民 頁 岩 及 紅 花 子 層 外, 其 餘 地 區 長 枝 坑 層 佔 大 部 份, 在 斷 層 東 北 隅 尚 有 糖 恩 山 砂 岩 出 露 在 紅 花 子 背 斜 地 區 斷 層 之 錯 距 約 達 400 公 尺 059

十 五 竹 頭 崎 斷 層 本 斷 層 位 於 曾 文 水 庫 東 岸 約 3~5 公 里 處, 為 一 呈 北 北 東 南 南 西 走 向 之 逆 衝 斷 層 十 六 中 崙 背 斜 本 構 造 即 為 早 期 所 稱 之 凍 子 腳 背 斜 本 背 斜 概 呈 北 北 東 南 南 西 走 向, 背 斜 軸 向 北 傾 伏 約 10 度, 地 層 向 北 遂 逐 漸 圈 合 緊 鄰 背 斜 軸 之 東 側 則 為 觸 口 斷 層 本 背 斜 構 造 在 雙 連 科 北 側 為 光 興 斷 層 所 截 切 而 錯 開, 北 段 軸 部 則 可 延 伸 至 觸 口 一 帶, 並 隱 於 客 莊 臺 地 之 下 本 褶 皺 軸 南 北 延 展 約 有 10 餘 公 里 十 七 玉 井 向 斜 本 向 斜 構 造 西 翼 出 露 完 整, 東 翼 為 馬 頭 山 斷 層 所 截 向 斜 軸 向 南 傾 斜 約 10 至 20 度, 北 端 為 頂 坪 林 斷 層 所 截 斷 本 向 斜 為 一 開 放 式 之 構 造, 西 翼 地 層 向 東 傾 斜 約 為 30 度, 曾 文 水 庫 即 緊 鄰 本 向 斜 軸 部 之 西 側 十 八 頂 坪 林 向 斜 本 向 斜 軸 的 走 向 在 北 大 埔 以 北 為 北 偏 西, 以 南 則 為 南 偏 西, 且 向 南 或 向 北 微 呈 傾 伏 向 北 延 展, 而 傾 伏 於 獺 頭 斷 層 之 前 ; 向 南 則 越 大 埔 溪 延 伸 十 九 坑 內 向 斜 與 大 湖 背 斜 坑 內 向 斜 與 大 湖 背 斜 位 於 獺 頭 斷 層 與 鹿 窟 斷 層 間 的 三 角 形 地 塊 內, 為 連 續 平 行 成 對 之 向 背 斜 軸 構 造 向 斜 向 南 傾 伏 約 10 至 20 度, 延 伸 約 6 公 里 而 背 斜 則 呈 向 南 北 兩 端 傾 沒 之 穹 窿 狀, 全 長 約 近 5 公 里 二 十 柑 子 宅 背 斜 柑 子 宅 背 斜 位 於 柑 子 宅 斷 層 與 鹿 窟 斷 層 之 間, 呈 東 北 東 南 南 西 走 向, 延 伸 至 隙 頂 以 東 為 獺 頭 斷 層 所 截 背 斜 之 形 成 可 能 是 鹿 窟 斷 層 逆 衝 而 伴 生 之 上 盤 背 斜 構 造 二 十 一 奮 起 湖 背 斜 隙 頂 向 斜 及 籠 頭 背 斜 060 為 數 個 共 生 連 續 之 背 向 斜 構 造, 並 可 再 向 東 延 展 奮 起 湖 背 斜 北 側 為 水 社 寮 斷 層 所 截 切 在 最 東 側 之 籠 頭 背 斜, 其 軸 部 約 呈 北 北 東 南 南 西 之 方

第 一 篇 - 自 然 地 理 向 延 展, 在 隙 頂 山 東 側 之 阿 里 山 公 路 上, 可 量 測 其 東 西 兩 翼 之 不 同 位 態 二 十 二 樂 野 向 斜 向 斜 軸 走 向 為 由 北 北 東 南 南 西 向 南 漸 轉 為 南 北 向, 軸 部 出 露 地 層 包 含 長 枝 坑 層 及 糖 恩 山 砂 岩, 在 鱉 頭 山 西 南 側 亦 有 小 範 圍 的 鹽 水 坑 頁 岩 的 出 露 由 於 糖 恩 山 砂 岩 其 質 地 堅 緻 之 特 性, 往 往 在 地 形 上 形 成 高 山, 其 中 鱉 頭 山 頂 笨 子 山 薩 匹 基 山 岳 亞 那 山 勃 子 山 及 矢 場 谷 山 等, 即 為 糖 恩 山 砂 岩 所 形 成 之 峻 嶺 本 向 斜 延 伸 至 山 美 村 附 近 為 獺 頭 斷 層 所 截 本 向 斜 之 東 北 翼 有 樂 野 背 斜 發 育, 惟 延 展 不 遠, 約 在 龜 頭 山 西 方 即 收 斂 消 失 於 樂 野 向 斜 之 東 翼 二 十 三 鹿 窟 山 向 斜 本 向 斜 略 呈 北 東 走 向, 向 北 延 伸 至 糞 箕 山 東 北 方 為 內 磅 斷 層 截 失 本 背 斜 北 段 兩 翼 平 緩 對 稱, 傾 角 約 20~30 度, 為 一 開 敞 向 斜 構 造, 其 軸 部 出 露 糖 恩 山 砂 岩, 該 堅 緻 之 岩 性 則 形 成 扶 蓉 山 二 十 四 美 背 斜 北 由 草 山 向 南 呈 北 北 東 南 南 西 方 向 延 展 其 中 段 在 多 陽 山 東 側 附 近 軸 部 為 小 林 斷 層 所 截 斷, 而 南 段 則 被 獺 頭 斷 層 截 斷 里 佳 背 斜 可 能 是 其 南 延 者 二 十 五 茶 山 向 斜 本 向 斜 位 於 茶 山 斷 層 及 獺 頭 斷 層 之 間, 略 成 南 北 向 展 延 約 7 公 里, 兩 端 均 為 獺 頭 斷 層 所 截 失 本 向 斜 在 美 南 方 1~2 公 里 處, 發 育 有 短 波 長 之 緊 密 褶 皺, 概 約 發 育 有 兩 組 成 對 之 背 向 斜 構 造 二 十 六 里 佳 背 斜 受 獺 頭 斷 層 所 截 失 本 背 斜 可 能 為 美 背 斜 之 向 南 延 伸, 軸 部 出 露 之 地 層 為 紅 花 子 層 061

第 三 節 地 層 與 岩 性 33 第 一 目 地 層 嘉 義 縣 地 區 出 露 的 岩 層 依 其 年 代 先 後 ( 由 到 老 ) 主 要 為 沖 積 層 台 地 堆 積 層 紅 土 礫 石 堆 積 層 頭 嵙 山 層 卓 蘭 層 錦 水 頁 岩 層 三 峽 群 ( 桂 竹 林 層 南 莊 層 ) 瑞 芳 群 ( 南 港 層 石 底 層 ) 西 村 層 佳 陽 層 達 見 砂 岩 及 十 八 重 溪 層 ( 圖 2-3), 其 分 述 如 下 : 圖 2-3 嘉 義 縣 地 區 出 露 的 岩 層 分 布 參 考 資 料 : 劉 桓 吉 和 李 錦 發 (1998) 一 沖 積 層 沖 積 層 主 要 由 黏 土 粉 砂 砂 和 礫 石 所 組 成, 其 也 是 造 成 河 流 的 氾 濫 平 原 和 現 代 台 地 的 主 要 沈 積 物, 其 分 布 主 要 位 在 各 河 流 之 河 床 兩 岸 及 主 要 沖 積 扇 以 西 的 平 原 二 台 地 堆 積 層 台 地 堆 積 層 大 多 數 由 未 經 膠 結 的 礫 石 及 夾 在 其 中 的 平 緩 砂 質 或 粉 砂 質 凸 鏡 體 組 成, 一 般 層 理 和 淘 選 度 都 很 差 在 河 床 兩 岸 台 地, 以 八 掌 溪 及 大 埔 溪 062 33 陳 培 源,2006, 台 灣 地 質, 台 灣 省 應 用 地 質 技 師 公 會,500 頁

第 一 篇 - 自 然 地 理 兩 岸 最 發 達, 皆 中 礫 砂 及 泥 土 堆 積 而 成, 八 掌 溪 之 台 地, 高 出 河 床 20 至 60 公 尺, 大 埔 溪 兩 岸 之 台 地 有 三 級, 高 出 河 床 20 至 140 公 尺 三 紅 土 礫 石 層 本 層 由 礫 石 與 泥 沙 之 堆 積 而 成, 一 在 八 掌 溪 兩 岸, 呈 西 向 之 平 緩 傾 斜 坡, 厚 約 百 餘 公 尺 另 一 在 石 硤 以 西 石 硤 溪 之 右 岸, 向 西 平 緩 傾 斜 至 中 埔, 厚 約 100 公 尺 四 頭 嵙 山 層 更 早 期 的 頭 嵙 山 群 ( 林 朝 棨,1963) 常 可 分 為 兩 種 岩 相 : 一 是 上 部 以 厚 層 礫 岩 為 主 的 火 炎 山 礫 岩 相 和 下 部 為 砂 岩 為 主 的 香 山 相 ( 張 麗 旭,1966), 又 稱 火 炎 山 礫 岩 段 與 香 山 砂 岩 段 ( 林 朝 棨, 周 瑞 墩,1974; 周 瑞 墩,1977) 林 朝 棨 之 頭 嵙 山 群 現 多 已 簡 稱 頭 嵙 山 層 頭 嵙 山 層 是 在 中 央 山 脈 大 量 隆 起 之 後, 山 脈 頂 部 受 快 速 之 侵 蝕, 而 在 西 部 山 前 則 相 反 的 山 前 拗 陷 盆 地, 承 受 山 坡 洪 流 沖 刷 而 下 的 土 石, 其 中 可 能 包 括 山 麓 堆 積 沖 積 扇 急 流 河 道 沉 積 一 外 緣 之 淺 海 沉 積 沉 積 物 包 括 甚 多 石 英 岩 質 砂 岩 與 板 岩 之 礫 石, 砂 岩 主 要 是 板 岩 屑 砂 岩 ( 陳 培 源,1998), 此 為 受 蓬 萊 運 動 影 響 之 特 徵 在 臺 灣 地 質 形 態 可 由 全 島 之 地 質 圖 看 出, 有 兩 個 向 西 方 突 出 弧 形 地 帶, 一 是 雪 山 弧, 另 一 為 阿 里 山 弧, 頭 嵙 山 盆 地 中 心 則 處 在 兩 弧 形 交 接 之 凹 入 內 彎 地 帶 ( 陳 培 源, 2006) 在 嘉 義 地 區, 本 層 上 段 以 砂 岩 及 礫 岩 為 主, 分 布 於 石 牛 溪 北 岸 的 荷 苞 山 及 觀 音 山 附 近 ; 下 段 主 要 為 粉 砂 岩 及 砂 頁 互 層, 與 其 下 之 卓 蘭 層 為 整 合 接 觸 ( 謝 清 正 等,1988; 劉 桓 吉 等,1998; 陳 文 山 等,2003) 頭 嵙 山 層 內 所 含 的 化 石 以 貝 類 化 石 群 最 豐 富, 證 明 是 在 海 退 時 的 濱 海 相 環 境 中 造 成 五 卓 蘭 層 卓 蘭 層 由 林 朝 棨 (1935) 與 鳥 居 敬 造 (1935) 同 時 命 名, 其 標 準 露 頭 在 苗 栗 縣 卓 蘭 附 近 本 層 為 泥 質 砂 岩 與 砂 質 頁 岩 之 互 層, 總 厚 約 2,700 公 尺, 由 下 而 上, 分 為 鳥 嘴 山 砂 岩 砂 質 頁 岩 泥 質 砂 岩 泥 岩 頁 岩 及 砂 岩 頁 岩 互 層 063

卓 蘭 層 在 嘉 義 澐 水 溪 地 區 ( 張 麗 旭 等,1957; 史 太 克,1957), 其 下 部 砂 岩 稱 鳥 嘴 段 ( 亦 稱 鳥 嘴 層 ), 因 砂 岩 和 頁 岩 的 抗 蝕 力 不 等, 所 以 在 互 層 出 露 區 域 常 形 成 單 面 山 或 豬 背 嶺 的 地 形 成 為 本 地 層 一 個 重 要 特 徵 鳥 嘴 段 ( 層 ) 之 上 之 澐 水 溪 段 ( 或 層 ) 夾 有 枕 頭 山 石 灰 岩, 再 上 部 為 六 重 溪 段 ( 層 ) 卓 蘭 層 自 嘉 義 向 南 不 止 增 厚, 同 時 砂 岩 之 顆 粒 逐 漸 變 小, 且 逐 漸 變 為 下 部 古 亭 坑 層 之 灰 色 泥 岩 及 粉 砂 岩, 形 成 臺 南 - 高 雄 下 部 及 上 部 古 亭 坑 層 之 出 露 地 帶 被 稱 為 月 界 的 惡 地 地 形 六 錦 水 頁 岩 層 錦 水 頁 岩 由 鳥 居 敬 造 命 名, 其 標 準 產 地 在 苗 栗 錦 水 天 然 氣 田 之 背 斜 軸 部 錦 水 層 可 能 大 部 分 在 外 遠 濱 或 河 口 灣 之 環 境 沉 積, 而 海 水 自 臺 灣 西 北 部 向 臺 灣 南 部 逐 漸 加 深 本 層 總 厚 約 500 公 尺 以 上, 頁 岩 呈 深 灰 色, 具 有 發 育 良 好 的 球 狀 剝 離 構 造, 通 常 夾 有 砂 岩 層 及 粉 砂 岩 和 泥 岩 的 薄 層 錦 水 頁 岩 是 在 淺 海 或 較 其 略 深 的 環 境 中 沈 積 而 成, 富 含 各 種 海 相 生 物 大 埔 溪 畔 本 層 底 部 有 Galene granulifera Lin 之 化 石 發 現 七 三 峽 群 ( 桂 竹 林 層 ) 桂 竹 林 層 由 鳥 居 敬 造 命 名, 其 標 準 產 地 在 苗 栗 縣 出 磺 坑 油 田 東 翼 之 桂 竹 林, 本 層 相 當 於 臺 北 區 之 大 埔 層 及 二 鬮 層 臺 灣 西 北 部 之 桂 竹 林 層 大 部 分 屬 於 濱 海 - 淺 海 環 境 之 沉 積 物, 而 臺 灣 西 南 部 之 桂 竹 林 層 大 部 分 屬 於 濱 海 至 內 遠 環 境 之 沉 積 物 7-1 大 窩 細 砂 岩 本 層 總 厚 約 900 公 尺, 底 部 為 堅 厚 之 細 粒 砂 岩, 其 上 夾 有 頁 岩 或 砂 質 頁 岩 之 互 層, 再 上 有 較 厚 層 頁 岩 本 層 岩 與 頁 砂 質 岩 中, 多 含 孔 蟲 化 石, 水 底 寮 及 鹿 寮 溪 等 溪 口 附 近 之 砂 質 岩 中, 常 有 各 種 海 膽 化 石 出 現 7-2 十 六 份 頁 岩 064 十 六 份 頁 岩 段 為 張 麗 旭 和 何 春 蓀 (1948) 所 命 名, 主 要 由 灰 色 砂 質

第 一 篇 - 自 然 地 理 頁 岩 及 砂 質 粉 砂 岩 組 成, 富 含 有 孔 蟲 斧 足 米 腹 足 類 及 蟹 等 化 石 及 生 痕 化 石, 其 厚 度 在 苗 栗 區 最 厚 達 200 公 尺, 但 向 北 逐 漸 減 薄, 向 南 逐 漸 增 厚, 而 其 岩 質 愈 往 南 愈 細 而 在 嘉 義 地 區 本 層 總 厚 約 200 公 尺, 以 塊 狀 頁 岩 與 頁 岩 為 多, 它 通 常 形 成 低 凹 地 形, 其 含 豐 富 的 孔 蟲 化 石 在 本 層 底 部 尤 多 7-3 關 刀 山 砂 岩 關 刀 山 砂 岩 段 為 林 朝 棨 (1935) 所 命 名, 標 準 出 露 地 點 在 苗 栗 三 義 獅 頭 山 一 帶, 常 厚 可 300~400 公 尺, 中 含 多 層 厚 層 狀 青 灰 色 砂 岩, 常 風 化 而 帶 紫 紅 色 關 刀 山 砂 岩 相 當 北 部 之 大 埔 砂 岩, 向 南 部 至 嘉 南 地 區 粒 度 較 細, 厚 約 600 公 尺, 稱 糖 恩 山 層 本 層 總 厚 約 400 至 800 公 尺, 以 塊 狀 或 厚 層 理 之 細 粒 泥 質 砂 岩, 概 含 石 灰 質 觸 口 之 東 本 層 底 部, 夾 有 石 岩 凸 鏡 體, 本 層 每 分 布 於 山 嶺 頂 部, 與 居 在 下 位 之 南 莊 煤 系, 常 於 逆 傾 斜 側 造 成 峻 峭 懸 崖 八 三 峽 群 ( 南 莊 層 ) 南 莊 層 主 要 由 淺 灰 色 的 砂 岩 與 灰 色 頁 岩 之 互 層 所 組 成, 砂 岩 為 中 粒 至 細 粒 總 厚 約 1,000 至 1,300 公 尺, 本 層 層 面 富 於 白 色 雲 母 細 片 及 黑 色 之 植 物 碎 片, 在 砂 頁 岩 互 層 中 偶 爾 可 發 現 薄 泥 煤 層 出 露, 僅 數 公 釐 厚 九 瑞 芳 群 ( 南 港 層 ) 本 層 總 厚 約 1,000 公 尺, 分 布 於 烏 山 嶺 西 腹 關 子 嶺 中 埔 鄉 凍 子 腳 中 崙 及 藤 寮 子 等 地 東 面, 於 觸 口 之 東 為 獺 頭 斷 層 所 截 斷, 為 砂 岩 與 頁 岩 所 成 十 西 村 層 佳 陽 層 主 要 由 厚 層 板 岩 組 成, 夾 有 少 量 細 粒 砂 岩 或 粉 砂 岩, 板 岩 劈 理 發 達, 在 板 岩 間 夾 有 燧 石 團 塊, 底 部 為 黑 色 板 岩 和 變 質 砂 岩 互 層, 砂 岩 顆 粒 為 淺 灰 色 細 粒 至 中 粒 本 層 年 代 為 漸 始 065

十 一 達 見 砂 岩 本 層 主 要 由 白 色 灰 色 中 粒 至 粗 粒 石 英 岩 狀 砂 岩 組 成, 呈 厚 層 或 塊 狀, 夾 有 薄 層 至 厚 層 板 岩 或 變 質 頁 岩 互 層, 頁 岩 有 時 略 含 炭 質 全 地 層 厚 度 可 達 2,700 公 尺 達 見 砂 岩 因 為 岩 性 堅 硬, 常 構 成 著 名 瀑 布 在 玉 山 前 山 至 玉 山 西 峰 略 西 處 可 見 其 分 布 在 夾 有 薄 層 板 岩 的 砂 岩 中, 其 層 面 常 有 保 存 良 好 的 波 痕 十 二 十 八 重 溪 層 以 黑 色 或 黑 灰 色 板 岩 為 主, 偶 爾 夾 數 公 分 至 數 十 公 分 厚 的 石 英 質 砂 岩 或 石 灰 質 砂 岩, 是 玉 山 斷 塊 中 最 底 下 的 一 個 地 層 單 位 從 日 月 潭 東 方, 一 路 南 下 至 塔 塔 加 附 近 均 有 出 露 本 層 大 致 呈 東 北 走 向, 均 向 東 南 傾 斜, 傾 斜 角 度 約 20~40 度 ( 王 文 能 陳 清 義,1978) 板 岩 具 發 愈 良 好 之 劈 理, 或 與 沙 岩 呈 薄 葉 理 狀 互 層 066

第 一 篇 - 自 然 地 理 第 二 目 地 層 對 比 對 於 本 縣 地 層 之 分 類 各 學 者 有 其 不 同 的 看 法, 其 地 層 之 對 比 表 見 表 2-3 所 示, 基 本 上 上 紀 至 中 紀 的 地 層 較 無 爭 議, 但 更 在 不 同 學 者 中 的 分 類 及 命 名 則 有 較 大 的 差 異, 耿 文 博 (1986) 將 竹 山 至 嘉 義 間 的 地 層 進 行 詳 細 的 調 查, 其 認 為 更 晚 期 的 岩 層 可 分 為 梅 山 層 湖 本 層 三 興 層 及 階 地 堆 積 層, 其 所 含 岩 性 主 要 為 砂 岩 頁 岩 及 紅 土 層 等 34 ( 表 2-2) 表 2-2 竹 山 與 嘉 義 間 之 地 層 ( 耿 文,1986) 時 代 地 層 特 性 厚 度 ( 公 尺 ) 階 地 堆 積 層 礫 沙 及 泥 土 三 興 層 頂 部 為 紅 土, 主 體 為 礫 沙 及 泥 土 更 湖 本 層 礫 岩 偶 夾 疏 鬆 塊 狀 沙 層 400+ 梅 山 層 疏 鬆 層 狀 或 塊 狀 細 粒 砂 岩, 夾 青 灰 色 薄 層 頁 岩 及 薄 帶 狀 砂 岩 頁 岩 互 層, 隨 處 夾 薄 層 礫 岩 石 灰 質 砂 岩 及 漂 木 1000+ 卓 蘭 層 細 粒 淺 灰 層 狀 或 塊 狀 純 淨 砂 岩, 並 不 緻 密 夾 薄 層 頁 岩 及 砂 岩 頁 岩 互 層 部 分 砂 岩 為 石 灰 質 1000+ 上 錦 水 頁 岩 上 部 及 下 部 為 青 灰 色 至 暗 灰 色 厚 層 塊 狀 頁 岩 ; 中 部 為 砂 岩 及 頁 岩 互 層 450~580 大 窩 砂 岩 淺 灰 細 粒 至 粉 砂 質 狀 層 或 塊 狀 純 淨 砂 岩 相 當 堅 硬 緻 密 夾 薄 層 砂 岩 450~650 十 六 份 頁 岩 青 灰 至 暗 灰 色 厚 層 塊 狀 砂 質 頁 岩, 洋 蔥 狀 節 裡 發 達, 夾 薄 層 砂 岩 100~200 中 關 刀 山 砂 岩 南 莊 層 灰 色 細 粒 至 粉 砂 質 厚 層 塊 狀 泥 質 砂 岩, 層 理 不 顯 明 淺 灰 細 粒 純 淨 砂 岩 與 青 灰 至 暗 灰 色 頁 岩 之 互 層 ; 砂 岩 薄 層 至 厚 層 塊 狀 ; 層 理 良 好, 堅 硬 緻 密 500~800 700+ 34 耿 文,1986, 台 灣 中 部 竹 山 及 嘉 義 之 地 質, 經 濟 部 地 質 調 查 所 彙 刊, 第 4 號 067

表 2-3 地 層 對 比 表 ( 耿 文,1986) 曾 文 溪 八 掌 溪 六 重 溪 阿 里 山 鐵 路 ( 耿 文,1969 1971) ( 張 麗 旭 等,1957) 虎 頭 山 層 紅 土 礫 石 層 (100m) 竹 山 嘉 義 ( 本 文,1987) 三 興 層 更 關 廟 層 (800 1500m+) 更 頭 嵙 山 層 更 湖 本 層 (400m+) 梅 山 層 (1000m+) 沄 水 層 (2400 3000m) Pys 8.... Pys 1 卓 蘭 層 (2700m) Pc 8.... Pc 1 卓 蘭 層 (1000m+) 上 部 頁 岩 段 (50 100m) 上 錦 水 頁 岩 (500m) 上 錦 水 頁 岩 (500m) 上 錦 水 頁 岩 中 部 砂 岩 頁 岩 互 層 段 (300m) 下 部 頁 岩 段 (100 180m) 大 窩 細 砂 岩 大 窩 細 砂 岩 (900m) 大 窩 細 砂 岩 (450 650m) 十 六 份 頁 岩 十 六 份 頁 岩 (200m) 十 六 份 頁 岩 (100 200m) 068 中 關 山 刀 砂 岩 南 莊 層 達 邦 層 中 關 山 刀 砂 岩 (400 800m) 南 莊 煤 (1000 1300m) 南 港 層 (1050m) 中 關 山 刀 砂 岩 (500 800m) 南 莊 層 (700m+)

第 一 篇 - 自 然 地 理 小 梅 油 田 ( 吉 田 耍,1935) 草 嶺 潭 水 庫 ( 張 麗 旭,1951) 阿 里 山 煤 田 ( 張 麗 旭 等,1960) 觸 口 蠻 岩 層 小 梅 層 更 香 山 相 火 岩 山 相 砂 岩 上 (310m+) 上 卓 蘭 層 (400m+) 卓 蘭 層 頁 岩 (90m) 泥 質 砂 岩 (150m+) 第 上 部 頁 岩 (60 100m) 大 錦 水 頁 岩 層 砂 岩 頁 岩 互 層 (400m) 斷 層 三 尖 下 部 頁 岩 (120 150m) 紀 層 山 層 (2000m) 中 桂 竹 林 層 泥 質 砂 岩 (400 450m) 十 六 份 砂 質 頁 岩 (100 200m) 關 刀 山 砂 岩 (550m) 中 泥 質 砂 (660m+) 頁 岩 大 窩 砂 岩 (140m+) 砂 岩 (300m+) 十 六 份 砂 質 頁 岩 (200m) 關 山 刀 砂 岩 (800m) 上 部 夾 炭 層 (700m+) 南 莊 煤 系 (1560m+) 069

第 三 目 礦 產 嘉 義 縣 境 內 主 要 之 礦 產 包 括 油 氣 石 灰 岩 及 溫 泉 等 資 源, 而 油 氣 及 石 灰 岩 礦 業 等 具 規 模 開 採 者 均 已 告 終 油 氣 部 分, 當 地 居 民 尚 有 利 用 簡 易 設 施 進 行 小 規 模 儲 集 與 利 用 溫 泉 資 源 部 分, 由 於 泉 源 分 布 零 星, 具 潛 力 開 發 者 其 規 模 不 大, 亦 幾 無 地 熱 能 源 之 利 用 ; 惟 未 來 結 合 地 質 景 點 與 主 題 觀 光, 仍 深 具 開 發 地 方 繁 榮 之 潛 力 三 項 礦 產 資 源 簡 述 如 下 : 35 一 凍 子 腳 氣 田 本 縣 早 自 日 據 時 代 即 有 油 氣 田 之 開 發, 惟 至 今 已 無 具 規 模 生 產 之 油 氣 井 根 據 魏 稽 生 (2000) 指 出 本 區 域 具 有 油 氣 徵 兆 之 地 區 分 別 位 於 大 湖 ( 大 湖 背 斜 ) 奮 起 湖 ( 奮 起 湖 背 斜 ) 紅 花 子 ( 紅 花 子 背 斜 ) 及 中 崙 ( 中 崙 背 斜 ) 等 地 區 前 三 者 雖 曾 有 氣 苗 徵 兆, 惟 僅 有 紅 花 子 地 區 曾 進 行 鑽 井 探 勘 中 崙 背 斜 曾 陸 續 開 發 建 成 凍 子 腳 氣 田, 惟 因 產 量 已 降 至 不 具 經 濟 價 值, 早 年 已 廢 棄 其 油 氣 田 歷 史 及 地 質 特 性, 簡 述 如 下 : 36 日 人 曾 於 1935 年 在 本 區 鑽 探 1 號 井, 於 583.9 公 尺 處 鑽 過 油 氣 層, 續 鑽 至 983.75 公 尺 處, 因 噴 井 而 失 敗 1937 年 開 鑽 3 號 井, 完 成 600 公 尺 深 度 之 氣 層 迄 30 年 間 共 鑽 井 7 口, 除 1 號 井 曾 產 少 量 原 油 外,3 5 及 6 號 井 皆 生 產 天 然 氣 光 復 後 因 產 量 漸 少, 遂 於 1950 年 廢 棄 復 在 1954 年 及 1958 年 間, 經 地 質 調 查 後, 於 1959 年 及 1965 年 分 別 鑽 探 中 崙 高 區 1 2 號 井, 雖 鑽 遇 油 氣 徵 兆, 但 因 高 壓 氣 層 及 水 層 問 題, 終 予 以 廢 井 1977 年 復 鑽 探 中 崙 2 號 井, 仍 因 高 壓 氣 層 發 生 噴 井 及 卡 鑽 而 予 以 廢 井 本 氣 田 生 產 油 氣 層 之 深 度 均 在 600~900 公 尺 間, 為 中 崙 層 內 所 夾 之 砂 岩 體, 計 生 產 天 然 氣 約 95 萬 立 方 公 尺 二 石 灰 岩 本 縣 具 開 採 價 值 之 石 灰 岩 體 為 公 田 石 灰 岩, 並 曾 由 欣 欣 水 泥 公 司 設 立 公 田 石 灰 石 礦 場, 惟 在 政 府 的 法 令 下, 於 1997 年 底 該 礦 場 礦 權 屆 期 後 已 停 止 開 採 070 35 邵 屏 華 和 高 銘 健,2009, 中 埔 圖 幅 及 說 明 書, 五 萬 分 之 一 臺 灣 地 質 圖 第 四 十 五 號, 經 濟 部 中 央 地 質 調 查 所 出 版 36 同 上

第 一 篇 - 自 然 地 理 石 灰 岩 礦 床 位 於 嘉 義 觸 口 之 東 方 約 3 公 里, 為 海 拔 905 公 尺 之 公 田 山 上 石 灰 岩 呈 扁 豆 狀 體, 夾 存 於 細 粒 砂 岩 與 頁 岩 的 互 層 中 石 灰 岩 體 生 成 年 代 為 上, 其 分 布 向 西 南 延 伸 呈 一 彎 角 狀, 出 露 地 點 地 形 陡 峻, 東 南 側 則 坡 度 較 緩, 海 拔 約 800 公 尺 以 上 出 露 者 均 屬 石 灰 岩 露 頭, 山 坡 上 石 灰 岩 轉 石 分 布 可 達 1 公 里 餘 長 37 就 以 往 文 獻 的 報 導, 38 估 計 其 儲 量 可 達 3,600 萬 公 噸 公 田 石 灰 岩 主 要 由 有 孔 蟲 石 灰 藻 及 少 量 貝 類 遺 骸 等 化 石 所 組 成, 無 層 理, 其 質 地 緻 密 化 學 組 成 一 般 其 CaO 約 為 48~52.12%,MgO 約 為 2.6%, 其 它 之 SiO2 Fe2O3 及 Al2O3 等 成 分 加 總 約 達 8.8% 三 溫 泉 根 據 已 往 紀 錄 及 現 今 的 開 發 資 料, 本 鄉 溫 泉 主 要 集 中 在 中 崙 背 斜 構 造 區 域 中 崙 地 區 的 溫 泉 以 碳 酸 鹽 質 泉 水 為 主, 亦 伴 隨 有 氣 苗 的 產 生, 亦 即 顯 示 有 因 構 造 作 用 而 產 生 之 裂 隙 通 道, 可 讓 地 殼 深 部 之 地 下 水 或 熱 水 等, 循 裂 隙 而 冒 出 地 面 ; 國 內 著 稱 之 黑 水 潭 即 位 於 中 崙 國 小 附 近 37 魏 稽 生 何 武 璋, 嘉 義 公 田 礦 場 土 地 二 次 利 用 暨 景 觀 規 劃 之 研 究, 礦 冶 41 卷 1 期,1997 年, 頁 124-137 38 魏 稽 生 與 譚 立 平,1999, 臺 灣 經 濟 礦 物, 第 二 卷, 臺 灣 非 金 屬 經 濟 礦 物, 經 濟 部 中 央 地 質 調 查 所 071

第 三 章 地 形 第 一 節 地 形 分 區 嘉 義 縣 的 山 海 平 原 地 理 特 質, 不 管 在 政 治 資 源 的 山 線 與 海 線 劃 分 人 文 地 理 ( 人 為 ) 的 地 標 或 自 然 地 理 空 間 的 自 然 分 界 上, 均 有 其 歷 史 意 義 或 地 理 意 涵, 因 此 本 節 將 以 自 然 地 理 的 劃 分 方 式 為 主, 並 以 各 學 者 之 劃 分 依 據 說 明 本 縣 之 地 形 分 區 鑑 於 不 同 學 者 對 臺 灣 的 地 形 分 區 有 不 同 的 觀 點 及 不 同 的 劃 分 方 式, 因 此 本 文 將 嘉 義 縣 在 各 個 地 形 分 區 上 所 屬 的 類 別 整 理 於 表 3-1 花 井 重 次 (1934) 與 阮 維 周 (1954) 以 記 載 方 式 將 臺 灣 地 形 進 行 分 區, 而 嘉 義 縣 所 屬 之 地 形 區 見 圖 3-1 及 圖 3-2 所 示 花 井 重 次 (1934) 將 嘉 義 地 區 分 為 山 地 ( 高 山 脈 阿 里 山 脈 ) 山 麓 丘 陵 地 ( 南 部 山 麓 丘 陵 地 ) 及 平 地 ( 嘉 義 沖 積 平 原 ) 三 區, 而 阮 維 周 (1954) 則 分 為 中 央 山 系 ( 中 央 山 脈 阿 里 山 脈 ) 丘 陵 山 地 ( 嘉 義 丘 陵 地 ) 及 沿 海 平 原 ( 嘉 南 海 岸 平 原 ) 三 區 域 以 農 業 經 濟 地 理 角 度 將 臺 灣 劃 分 之 地 理 區 為 陳 正 祥 (1956) 所 繪, 其 以 地 勢 與 雨 形 作 為 依 據 ( 圖 3-3), 嘉 義 縣 所 屬 之 地 理 區 分 為 山 岳 地 形 ( 中 央 山 脈 阿 里 山 脈 ) 丘 陵 區 域 ( 嘉 義 東 方 丘 陵 ) 及 平 地 區 域 ( 嘉 南 平 原 ) 以 地 質 和 地 勢 為 主 要 分 區 依 據 者 為 徐 鐵 良 (1955) 和 林 朝 棨 (1957) 之 地 形 分 區 圖 ( 圖 3-4, 圖 3-5) 徐 鐵 良 (1955) 之 分 類 為 中 央 山 系 山 麓 丘 陵 區 域 及 平 原 谷 地 區 域 等 三 區 而 林 朝 棨 (1957) 則 為 山 地 ( 雪 山 脈 阿 里 山 脈 ) 山 麓 丘 陵 與 切 割 台 地 ( 斗 六 丘 陵 嘉 義 丘 陵 ) 及 平 原 ( 濁 水 溪 扇 狀 平 原 嘉 義 隆 起 海 岸 ) 三 區 072 近 年 來, 由 於 衛 星 航 測 資 料 之 提 供, 陳 培 源 (2006) 則 以 高 度 與 地 形 差 別 作 為 分 類 依 據 ( 表 3-2), 其 分 布 於 各 鄉 鎮 市 的 範 圍 見 圖 3-6 所 示 嘉 義 地 區 在 此 分 區 中 隸 屬 於 高 山 區 ( 玉 山 山 脈 阿 里 山 山 脈 ) 中 山 區 ( 阿 里 山 外 圍 ) 低 山 區 ( 嘉 義 丘 陵 帶 ) 沖 積 平 原 ( 嘉 南 海 岸 平 原 ) 離 岸 沙 洲 與 島 嶼 ( 雲 林 - 臺 南 離 岸 沙 洲 群 ) 及 海 岸 區 ( 西 部 加 積 平 坦 海 岸 ) 而 本 文 則 主

第 一 篇 - 自 然 地 理 要 以 徐 鐵 良 (1955) 與 陳 培 源 (2006) 二 位 學 者 的 地 形 分 區 法 說 明 本 縣 之 地 形 分 區 特 性 表 3-1 嘉 義 縣 之 地 形 分 區 表 作 者 三 浦 唯 宣 花 井 重 次 阮 維 周 陳 正 祥 徐 鐵 良 林 朝 棨 (1933) (1934) (1954) (1956) (1955) (1957) 圖 號 圖 3-1 圖 3-2 圖 3-3 圖 3-4 圖 3-5 山 岳 地 形 山 地 中 央 山 系 山 岳 地 形 I 中 央 山 系 山 地 A. 中 央 山 脈 B. 高 山 脈 A. 中 央 山 脈 A. 中 央 山 脈 C. 玉 山 彙 C2. 雪 山 脈 地 a. 中 央 山 脈 C. 阿 里 山 脈 C. 阿 里 山 脈 a. 中 央 山 脈 D. 西 部 斜 面 D2. 阿 里 山 脈 c. 阿 里 山 脈 c. 阿 里 山 脈 形 II 丘 陵 區 域 III 山 麓 丘 陵 地 II 丘 陵 山 地 II 丘 陵 區 域 IV 山 麓 丘 陵 區 域 山 麓 丘 陵 與 切 割 台 地 分 D. 嘉 義 東 方 丘 陵 B. 南 部 山 麓 丘 陵 地 D. 嘉 義 丘 陵 地 D. 嘉 義 東 方 丘 陵 C. 八 卦 山 中 寮 丘 陵 D. 中 埔 玉 井 丘 陵 e. 斗 六 丘 陵 f. 嘉 義 丘 陵 區 III 平 地 區 域 VI 平 地 IV 沿 海 平 原 III 平 地 區 域 VI 平 原 谷 地 區 域 VI 平 原 E. 嘉 南 平 原 D. 嘉 義 沖 積 平 原 C. 嘉 南 海 岸 平 原 E. 嘉 南 平 原 A. 嘉 義 海 岸 平 原 n. 濁 水 溪 扇 狀 平 原 o. 嘉 義 隆 起 海 岸 表 3-2 以 陳 培 源 (2006) 為 分 類 依 據 之 嘉 義 縣 地 形 分 區 表 地 形 分 區 類 型 編 號 及 地 形 亞 區 山 地 平 地 高 山 區 海 拔 高 度 超 過 1,000 公 尺 以 上 的 山 地 (Williams, 1990) 中 山 區 海 拔 高 度 介 於 1,000 公 尺 至 500 公 尺 的 山 地 低 山 區 海 拔 高 度 低 於 500 公 尺 之 丘 陵 岡 阜 及 深 度 開 發 之 台 地 沖 積 平 原 谷 地 ( 平 谷 ) 沖 積 扇 離 岸 沙 洲 與 島 嶼 海 岸 A3 玉 山 山 脈 ( 或 山 塊 ) A4 阿 里 山 山 脈 B6 阿 里 山 外 圍 ( 鹿 谷 - 觸 口 - 甲 仙 ) 中 山 帶 C4 嘉 義 丘 陵 帶 F5 嘉 南 海 岸 平 原 G5 雲 林 - 台 南 離 岸 沙 洲 群 H1 西 部 加 積 平 坦 海 岸 073

圖 3-1 嘉 義 縣 地 形 分 區 花 井 重 次 (1934) 之 分 類 圖 3-2 嘉 義 縣 地 形 分 區 阮 維 周 (1954) 之 分 類 圖 3-3 嘉 義 縣 地 形 分 區 陳 正 祥 (1956) 之 分 類 圖 3-4 嘉 義 縣 地 形 分 區 徐 鐵 良 (1955) 之 分 類 074 圖 3-5 嘉 義 縣 地 形 分 區 林 朝 棨 (1957) 之 分 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