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南島民族人類學研究

Similar documents
東南亞民族志

東南亞民族志

S.M.Shirokogorroff Robert Park Alfred R. Radcliffe-Brown LSE LSE Raymond Firth Bronislaw Malinowski

1 Clifford Geertz 2 Marc Howard Ross 3 Edmund Leach Ramond Williams, Keywords: A Voc

公民化與現代化

穨yinmen.PDF

HK-ID.PDF

穨台灣童乩的社會形象2.PDF

1 2 Northwestern Journal of Ethnology Chinese folk/popular religion Richard Madsen, Morality and Power in a Chinese Village, pp.130~1

PROSPECT & EXPLORATION 第 12 卷第 1 期中華民國 103 年 1 月 壹 前言 (community) common 1 2 (communitarianism) (low politics) 1 中國行政評論 ( ) 10 1 ( ) 186

ghost marriage Nuer (ghost marriage) spirit Nuer Nuer Nuer Evans-Pritchard 1953:163 bride-doll marriage buy me a bride buy me a groom (Schat

穨hair&sick

政治制度史研究的省思:以六朝隋唐為例

中國的經濟改革模式與金融體制


原住民族發展研究 賽夏族 泰雅族 賽德克族 太魯閣族 Saisiyat Atayal Sediq Truku 邵族 撒奇萊雅族 Thao Sakizaya 布農族 噶瑪蘭族 Bunun Kavalan 鄒族 阿美族 Tsou Amis 魯凱族 卑南族 Rukai Puyuma 排灣族 雅美族 Pai


專題研究 大陸中央與地方關係改革現狀與問題 政治學研究 毛澤東思想研究 台聲. 新視角


穨_1_.PDF

<A578C657A976B1D0ACE3A8732E696E6464>


當 代 史 學 第 8 卷 第 3 期 (2007 年 9 月 ) 文 博 專 輯 香 港 近 十 年 來 文 博 事 業 的 發 展 周 佳 榮 1997 年 7 月 1 日 香 港 特 別 行 政 區 成 立 以 來, 本 地 的 文 博 事 業 有 了 很 大 的 進 展, 博 物 館 數 目


德川日本論語詮釋史論

Tim Ingold the dwelling perspective Julian Steward 70 Roy Rappaport Marvin Harris Ingold Franz Boas the build

行 政 院 國 家 科 學 委 員 會 補 助 專 題 研 究 計 畫 成 果 報 告 ( 水 利 與 地 方 社 會 ( 一 ): 以 三 七 圳 與 社 子 溪 流 域 為 中 心 ) 計 畫 類 別 : 個 別 型 計 畫 計 畫 編 號 :NSC H 執 行 期

Joseph Bosco

E E. Jenks Boas Franz primitive society A. R

穨jender.PDF

2003 4,,, ( ) ;, ( ), : ;,, :,! Kung,,,,,,, See Liu Xin, The Otherness of Self : A Genealogy of the Self in Contemporary China. The University of Mich

Microsoft Word - 論東亞儒者理解經典的途徑及其方法論問題.doc

空間與儀式出版版本 (with citation pages)_0811

引言

Microsoft Word - 學校及系組招生規定( _054014)-緬甸適用.docx

Hwang Yang Kipnis Wong 1996 Wong & Salaff 1998 Wank 1996 Bian

<A5FEADB6ACDBA4F9>

American Sociological Society Camic Robert M. Hutchins great traditions Philip Reiff Samuel Nelson Daniel Bell Lewis Coser Edw

pdf


Microsoft Word - 通讯150期.doc

<4D F736F F D20B1C8B05FA970AABAA94DAA41A8D3A15DBC66AC64ABE1ADD7A7EFA15E E646F63>

一、

2

i-v

在学术界和理论界,对于我们所划分出的十个社会阶层,以及对于当前社会是否存在社会阶层,部分学者和理论家们有不同的看法,我们认为这也是正常现象,要判断哪一种观点更具有说服力,需要用数据资料来加以验证

穨attitudes



Microsoft Word - 08_76-93_¦ó³B¬O¡§Âk¡¨®a¡H.doc

093_114_Koh_khee_heong

必 修 环 节 5 学 分, 学 科 专 业 课 程 学 分 不 少 于 11 学 分 自 学 课 程 学 分 另 计 课 程 设 置 参 见 第 九 部 分 2 直 读 博 士 生 攻 读 博 士 学 位 期 间, 需 获 得 学 位 课 程 总 学 分 不 少 于 36 学 分 其 中 公 共

跨越文藝復興女性畫像的格局—

<4D F736F F D DBED4B2A4A9D2A9DBA5CDB8EAB054A7B9BEE3AAA92DB3D5A468AF5A2E646F63>

051_072_Zhang_yi

Microsoft Word - Modern China Studies 20-1→ docx

untitled

国 国 国

作为金融学专业的基础课程,《货币银行学》课程的教学已有很长的历史了

2010, spring, v12, n1

後共產主義社會階層化機制之探討

摘 要 在 台 灣 傳 統 社 會 當 中, 民 眾 常 會 懷 疑 某 些 人 無 故 離 奇 的 失 蹤 與 魔 神 仔 (mô-sîn-á) 有 關 魔 神 仔 的 傳 說 在 台 灣 流 傳 廣 泛 而 長 久, 幾 乎 台 灣 各 地 或 各 個 主 要 的 族 群 都 有 類 似 的 傳

Francis L. K. Hsu Under the Ancestors Shadow Francis Hsu, Under the Ancestors Shadow: Chinese Cultu

Microsoft Word 陳秋坤清樣稿_0601.doc

(Paul de Man, -) (a plurality of significations) (Murray Krieger, -000) (Roland Barthes, -0) (The Pleasure of the Text) - Paul de Man, Blindness and I

Lina

穨6街舞對抗中正紀念堂_林伯勳張金鶚_.PDF

第 四 場 次 2016/10/ Political Development of Mainland China and Taiwan 第 五 場 次 2016/10/ 台 灣 民 主 深 化 的 探 討 第 六 場 次 2016/10/

pdf

西漢晚期以來,儒家思想對社會已有了深入的影響,當時不論士庶,普遍對孝悌之行抱有由衷的敬意。在此背景下,原本存在於大家庭的治家之法,在士人階層發生了深刻而微妙的變化。士人立身以禮、躬行實踐的結果,推動著家庭內的倫理關係趨向於嚴謹規矩。

数量优势下的恐惧

本研究主要关注的是中国内地东北地区一个省会城市中的中低收入社区内居民使用手机的情况,廓清手机这种信息沟通技术对于社区居民的影响

Microsoft Word - 新文化史專題課綱.doc

[ 2000 ] [ 2000 ] J1 K1 Fairbank M1 Mancall ( the Chinese world order) 1960 [ Fairbank ed ; Mancall 1984 ] [ ] Mancall [ 199


第二章 影響中共與越南關係發展的主要原因

穨東漢晚期的疾疫與宗教.PDF

( Klaus Knoor),,,, :,, ( Robert Keohane) (Auguste Com te),,,,, ( ),,, (A lexander W endt),,,, :,90 : ( ),, 2001, 411 :, : ( ), 2004, ,,,, fait s

老年性生理學和老年的性生活 老 和 第四年齡 概念 有不一致, 讀者可自參考, 本書不再多引

˘ªF¶Î

Chap3Chinese

(domestic crime)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WTO) ( 94 89) (Washington Post) ( )

Microsoft Word - 1王志宇.doc

7P4 33

《根於生態、生計、文化的「和平婦女」行動研究》網上版

Microsoft Word - 9倪仲俊.doc

<B169D2B12DB171A5C1B6A1AB48A5F52E706466>

doc

% Gorgoroon E. H. Blair and J. A. Robertson The Philippine Island

中國的科學與中國的公民:大陸研究在台灣的困境\\

untitled


PP P. 9 3 P P P P

Goffman

中國的科學與中國的公民:大陸研究在台灣的困境\\

上山下乡运动再评价*

语篇中指代词的分布规律与心理机制*


弘光人文社會學報第 16 期 論未來世代的權利 : 原初位置的啟示 楊士奇 弘光科技大學文化創意產業系 摘 要 original position the Non-Identity Problem 關鍵詞 : 未來世代, 人格不同一問題, 權利, 原初位置 105

穨抗戰前後國民政府國民營劃分原則與公營化台灣日資

Transcription:

台灣南島民族人類學研究 九十五學年度第一學期授課老師 : 王梅霞授課時間 : 每周三下午 2:20-5:20; 人類學系系館 309 研究室 : 人類學系系館 311 電話 :33664993 Email:meihsia@ntu.edu.tw 課程宗旨 : 這門課程透過民族志的討論, 希望引導學生思考人類學理論中, 如何透過親屬 宗教 政治 經濟這些分支來掌握不同社會文化性質? 當地人如何界定這些領域的範疇 (category)? 是否可能超越這些分支, 從人觀 空間 時間 物質文化等角度來重新思考社會文化性質? 另一方面, 從區域研究的角度, 將透過與 南島語族 (the Austronesian-speaking peoples) 的研究對話, 呈現台灣南島民族研究的重要性和未來的發展方向, 尤其針對某些議題深入分析, 例如 : 家屋 薩滿 獵首 權力的性質 進而, 就台灣獨特的歷史發展過程, 希望學生思考資本主義及國家的發展與當地社會文化相互轉化的過程 修課要求 : 上課同學必須事先閱讀該週必讀 ( 打 * 號者 ), 並參與課堂討論 每人須選擇四週作課堂報告, 並寫成書面報告, 在該週上課結束時繳交 學期末再交一份研究報告, 主題須先與授課老師討論 評分方式 : 課堂討論 30% 四篇書面報告 40% 期末報告 30% 1

第 1 週導論 (9 月 20 日 ) 第 2 週布農族 I(9 月 27 日 ) 黃應貴 1986 臺灣土著族的兩種社會類型及其意義, 刊於臺灣土著社會文化研究論文集, 黃應貴編, 頁 3-43 台北 : 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馬淵東一 1986 臺灣中部土著族的社會組織, 刊於臺灣土著社會文化研究論文集, 黃應貴編, 頁 421-443 台北 : 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1986 布農族親屬稱謂的奧瑪哈類型趨勢, 刊於臺灣土著社會文化研究論文集, 黃應貴主編, 頁 625-650 台北 : 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黃應貴 1984 東埔社布農人的家庭,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 54:85-114 1989 人的觀念與儀式 : 東埔社布農人的例子,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 67:177-213 1991 Dehanin 與社會危機 : 東埔社布農人宗教變遷的再探討, 國立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 47: 105-125 1993 作物 經濟與社會 : 東埔社布農人的例子,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 75:133-169 2002 物的認識與創新 : 以東埔社布農人的新作物為例刊於物與物質文化, 黃應貴編, 頁 171-210 台北, 南港 :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學術研討會 第 3 週布農族 II(10 月 4 日 ) 黃應貴 1995 土地 家與聚落 : 東埔社布農人的空間現象, 刊於空間 力與社會, 黃應貴編, 頁 73-131 台北, 南港 :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1995 The Great Men Model Among the Bunun of Taiwan, in Austronesian Studies Relating to Taiwan, P.J. Li et al, eds., pp.59-107. Taipei, Nankang: The Institute of History and Philology, Academic Sinica. 1998 政治 與文化: 東埔社布農人的例子, 台灣政治學刊 3:115-193 1999 時間 歷史與實踐 : 東埔社布農人的例子, 刊於時間 歷史與記憶, 黃應貴編, 頁 423-483 台北, 南港 :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2006 布農族 台北 : 三民 2

參考書目 丘其謙 1966 布農族卡社群的社會組織 台北, 南港 :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佐山融吉 1919 蕃族調查報告書 : 武崙族前篇 台北 : 臺灣總督府 馬淵東一 1974 馬淵東一著作集, 第一至第三卷 東京 : 社會思想社 1974 Ethnology of the Southwestern Pacific. Taipei: The Orient Cultural Service. 黃應貴 1988 Conversion and Religious Change among the Bunun of Taiwan. Ph.D. Thesis. 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 University of London. 1992 東埔社布農人的社會生活 台北, 南港 :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2000 臺東縣史 : 布農族篇 臺東 : 臺東縣政府 第 4 週泰雅族 (10 月 11 日 ) 山路勝彥 ( 張炎憲譯 ) 1986 臺灣泰雅賽德克族姻兄弟和己身孩子關係的認定, 刊於臺灣土著社會文化論文集, 黃應貴編, 頁 599-623 台北 : 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王崧興 ( 黃智慧譯 ) 1983 非單系社會之研究, 刊於臺灣土著社會文化論文集, 黃應貴編, 頁 565-597 台北 : 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衛惠林 1963 泰雅族的父系世系群與雙系共作組織, 臺灣文獻 14(3): 20-27 李亦園 1962 祖靈的庇蔭 南澳泰雅族人超自然信仰研究,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 14: 1-46 陳茂泰 1986 從旱田到果園 : 道澤與卡母社經濟變遷的調適, 刊於臺灣土著社會文化論文集, 黃應貴編, 頁 333-369 台北 : 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王梅霞 2003 從 gaga 的多義性看泰雅族的社會性質, 臺灣人類學刊 1(1):77-104 Wagner, R. 1989 The Fractal Person. In Big Men & Great Men: Personifications of Power in Melanesia, 3

M. Godelier & M. Strathern, eds., pp. 159-173.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Strathern, M. 1990 Artefacts of History: Events and the Interpretation of Images, in Culture and History in the Pacific, J. Siikala, ed., pp. 25-44. Helsinki: The Finnish Anthropological Society. 參考書目 山路勝彥 ( 林瑞壁譯 ) 1987a 泰雅族的慣習法與贖罪 祭祀及共同體 台北, 南港 :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 未出版 ) 折井博子 1980 泰雅族噶噶的研究 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 未出版 ) 余光弘 1979 東賽德克泰雅人的兩性關係,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 48:31-53 1980 東賽德克泰雅人的部落組織,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 50:91-110 李亦園 1963-4 南澳的泰雅人 ( 上 下冊 ) 台北, 南港 :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專刊甲種 5-6 號 張藝鴻 2001 utux gaga 與真耶穌教會. 臺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 未出版 ) 劉孟怡 2001 互動過程中的泰雅. 臺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 未出版 ) Wang, M.H. 2000 Community and Identity in a Dayan Village, Taiwan. PhD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Atkinson, J. M. 1989 The Art and Politics of Wana Shamanship. California: California University Press. Cannell, F. 1999 Power and Intimacy in the Christian Philippine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rrithers, M., S. Collins & Lucks (eds) 1985 The Category of the Person: Anthropology, Philosophy, Histor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Gibson, T. 1986 Sacrifice and Sharing in the Philippine Highlands. London: The Athlone Press. Gillison, G. 1990 The Flute Myth and the Law of Equivalence: Origins of a Principle of Exchange, in Big 4

Men & Great Men: Personifications of Power in Melanesia, M. Goldelier & M. Strathern, eds., pp.174-196.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Hoskins, J. 1996 Headhunting and the Social Imagination in Southeast Asia.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Kim, K. 1980 The Taruko and their Belief System. Ph.D Thesis: Oxford University. Sahlins, M. 1981 Historical Metaphors and Mythical Realities: Structure in the Early History of the Sandwish Islands Kingdom. Ann Arbor: Michigan University Press. Strathern, M. 1987 Producing Difference: Connections and Disconnections in Two New Guinea Highland Kinship Systems. In Gender and Kinship: Essays Toward a Unified Analysis, J.F. Collier & S. J. Yanagisako, eds., pp.271-300.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1 One Man and Many Men. In Big Men & Great Men: Personifications of Power in Melanesia, M. Goldelier & M. Strathern, eds., pp.197-214.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第 5 週雅美族 (10 月 18 日 ) 王崧興 ( 黃智慧譯 ) 1986 非單系社會之研究 以臺灣泰雅族與雅美族為例, 刊於臺灣土著社會文化研究論文集, 黃應貴編, 頁 565-597 台北 : 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余光弘 1992 田野資料的運用與解釋 : 再論雅美族之父系世系群,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田野研究通訊 24:48-75 衛惠林 1959 雅美族的父系世系與雙系行為團體,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 7:1-41 1965 雅美族, 臺灣省通志稿卷八同冑志第二冊, 頁 465-96 南投 :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陳玉美 1994 論蘭嶼雅美族的社會組織 : 從當地人的一組概念 Nisoswan( 水渠水源 ) 與 Ikauipong do soso( 喝同母奶 ) 談起,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 65(4): 1029-1052 1993 夫妻 家屋與聚落 : 蘭嶼雅美族的空間觀念, 刊於空間 力與社會, 黃應貴編, 頁 133-166 台北, 南港 :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5

2002 兩性 物 與力, 物與物質文化 學術研討會蔣斌 1986 蘭嶼雅美族家屋宅地的成長 遷移與繼承,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 58:83-117 余光弘 1995 蘭嶼雅美族以同易同式交換的經濟實用性,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 80: 37-60 1994 雅美族食物的分類及其社會文化意義,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 76:21-42 黃郁茜 2005 交換 與 個人主義 : 蘭嶼野銀聚落的例子 臺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Mauss, Marcel 1990 (1950) The Gift: The Form and Reason for Exchange in Archaic Societies translated by W.D.Halls. London: Routledge Weiner, Annette 1992 Introduction, Chapter1: Inalienable Possessions, the forgotten dimension, and Chapter 2: Reconfiguring Exchange Theory, in Inalienable Possessions: The Paradox of Keeping-While-Giving pp1-65.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Strathern, M. 1992 Qualified value: the perspective of gift exchange, in Barter, Exchange and Value: An Anthropological Approach, C. Humphrey & S. Hugh-Jones, eds., pp.169-191.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參考書目 Mabuchi, T. 1956 On the Yami People, in Kano & Segawan, An Illustrated Ethnography of Formosan Aborigines, Vol.1 The Yami, pp. 1-18. Tokyo: Maruzen Company. Kano. T. & Segawa, K. 1956 An Illustrated Ethnography of Formosan Aborigines, Vol.1 The Yami. Tokyo: Maruzen Company. 方鏗雄 1984 蘭嶼雅美族傳統居住建築之研究 淡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 未出版 ) 林衡立 1960 雅美族工作房落成禮,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 9:109-138 徐韶英 ( 黃耀榮譯 ) 1987 陳敏慧 6

1986 從敘事形式看蘭嶼紅頭始祖傳說中的蛻變觀,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 63: 133-193 鳥居龍藏 1902 紅頭嶼土俗調查報告書, 東京帝國大學人類學教室研究報告第一篇 東京 : 東京帝國大學 鹿野忠雄 1938a 人類學雜誌 53(4): 125-146 1938b 民族學研究 4(3): 35-48 1944 頁 503-561 衛惠林 劉斌雄 1962 蘭嶼雅美族的社會組織 台北, 南港 :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奧田或 岡田謙 野村陽一郎 1939a 紅頭 8(11): 1-36 1939b 社會經濟史學 9(2): 1-18 1941 社會經濟史學 11(7): 57-72 董瑪女 1990/1 野銀村工作房落成禮歌會 ( 上 中 下 ),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資料彙編 3: 17-68;4:1-112;5:107-168 董森永 1997 雅美族漁人部落歲時祭儀 南投 :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編印 1995 臺灣原住民史料彙編 1 南投 :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劉斌雄 1959 蘭嶼雅美族喪葬的一例,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 7:143-183 1980 雅美族漁人社的始祖傳說,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 50:111-169 1982 蘭嶼漁人社大船落成禮歌,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 54:147-196 關華山 1989 雅美族的生活實質環境與宗教理念,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 67:143-173 鄭惠英 1985 雅美大船文化,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 57:95-115 鄭惠英 董瑪女 吳玲玲 1986 野銀村工作房落成禮,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 58:119-151 7

第 6 週賽夏族 (10 月 25 日 ) 鄭依憶 1990 血緣 地緣與儀式 : 向天湖賽夏族的儀式之探討,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 67:109-142 胡家瑜 2004 賽夏儀式食物與 Tatinii ( 先靈 ) 記憶 : 從文化意象和感官經驗的關連談起 刊於物與物質文化, 黃應貴編, 頁 171-210 台北, 南港 :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學術研討會胡台麗 1995 賽夏矮人祭歌舞祭儀的 疊影 現象,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 79:1-27 胡家瑜 林欣宜 2003 南庄地區開發與賽夏族群邊界問題的再檢視, 臺大文史哲學報 59:177-214 Suenari, Michio 1995 Sinicization and descent systems: the introduction of Ancestral Tablets among the Puyuma and Saisiyat in Taiwan 參考書目 陳春欽 1968 賽夏族宗教及社會功能,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 26:83-114 吳東南 1991 從口傳資料與文獻記載來看平埔道卡斯族與賽夏族之關係,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資料彙編 1:135-141 楊淑媛 1990 泰雅族 Sumato 與賽夏族 Pitaza 之比較, 人類與文化 26:21-29 衛惠林 1956 賽夏族的氏族組織與地域社會, 臺灣文獻 7(3/4):1-6 第 7 週阿美族 (11 月 1 日 ) 陳文德 1986 阿美族親屬制度的再探討,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 61:41-80 8

黃宣衛 1999 一個海岸阿美族村落的時間 歷史與記憶一一以年齡組織與異族觀為中心的探討, 刊於時間 歷史與記憶, 黃應貴編, 頁 485-539 台北, 南港 :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2002 國家力量 區域型態與聚落性質, 刊於 社群 研究的省思, 陳文德 黃應貴編, 頁 227-263 台北, 南港 :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2005 異族觀 地域性差別與歷史 : 阿美族研究論文集 台北, 南港 :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2005 國家 村落領袖與社會文化變遷 : 日治時期宜灣阿美族的例子 台北 : 南天原英子 2005 台灣阿美族的宗教世界 台北, 南港 :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參考書目 陳文德 1989 阿美族年齡組制度的研究與意義,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 68:105-144 張慧端 1995 由儀式到節慶 阿美族豐年祭的變遷, 國立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 50:54-64 葉淑綾 2001 母親意象與同胞意理 臺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亦園 1986 臺灣土著社會的兩種社會及宗教結構系統, 刊於臺灣土著社會文化研究論文集, 黃應貴編, 頁 239-252 台北 : 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黃應貴 1986 臺灣土著族的兩種社會類型及其意義, 刊於臺灣土著社會文化研究論文集, 黃應貴編, 頁 3-43 台北 : 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第 8 週期中報告 (11 月 8 日 ) 第 9 週卑南族 (11 月 15 日 ) 末成道男 ( 陳寶妃 黃宣衛譯 ) 1986 臺灣卑南族親屬組織的傾向 以 R 村的過年儀禮和祖家祭祀為例, 刊於臺灣土著 社會文化研究論文集, 黃應貴編, 頁 479-539 台北 : 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9

喬健 1986 卑南族呂家社祖家制度之研究, 刊於臺灣土著社會文化研究論文集, 黃應貴編, 頁 253-277 台北: 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宋龍生 1965 南王村卑南族的會所制度, 國立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 25/26:112-144 陳文德 1987 年 的跨越 : 試論南王卑南族大獵季的社會文化意義,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 67:53-74 1998 起源 老人和歷史 : 以一個卑南族聚落對發祥地的爭議為例, 刊於時間 歷史與記憶, 黃應貴編, 頁 343-379 台北, 南港 :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1999 親屬到底是什麼? : 一個卑南族聚落的例子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 2002 試論 社群 (Community) 研究的意義, 刊於 社群 研究的省思, 陳文德 黃應貴編, 頁 227-263 台北, 南港 :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Suenari, Michio 1995 Sinicization and descent systems: the introduction of Ancestral Tablets among the Puyuma and Saisiyat in Taiwan Carsten, Janet 1995 The Substance of Kinship and the Heat of the Hearth: feeding, personhood and relatedness among the Malays in Pulau Langkawi, American Ethnologist 22(2):223-241. 參考書目 衛惠林 1962 卑南族母系氏族與世系制度, 國立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 19/20:65-82 石磊 1984 卑南族的親屬制度, 刊於國際中國邊疆學術會議論文集, 頁 1403-1422 台北 : 國立政治大學邊政研究所 洪秀桂 1981 南王卑南族成年儀禮之分析研究, 國立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 42:75-94 王端宜 1980 卑南族的織布和衣物, 國立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 41:41-66 宋龍生 1998a 卑南族, 收在臺灣原住民文化基本教材 ( 下冊 ), 第八章 台北 : 國立編譯館 1998b 臺灣原住民史, 卑南族史篇 南投 :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林志興 1997 南王卑南族人的海祭, 台東文獻 2:55-78 洪秀桂 1976 南王卑南族女巫師, 國立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 39/40:28-57 10

笠原政治 1979 陳文德 o 150-182 東京 : 角川書店 化 語言, 頁 1993 南王卑南族 人的觀念 : 從生命過程的觀點分析, 刊於人觀 意義與社會, 黃應貴編, 頁 477-502 台北, 南港 :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1999 卑南族 (pinuyumayan, punuyumayan), 1999 台東南島文化節 學術演講活動論文 ( 未出版 ) 黃玉翎 1994 光復後有關卑南族研究的中文文獻探討, 國立台東師範學院社會科教育學刊 3: 179-194 曾振名 1983 南王卑南族的遷移及其回饋, 國立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 43:17-47 曾建次 ( 編譯 ) 1998 祖靈的腳步 卑南族石生支系口傳史料 台北 : 晨星 Cauquelin, J. 1993 The Impact of Japanese Colonialism on Puyuma (Taiwan) Shamanism, in Shamans and Cultures, M. Hopp al and K.D. Howard, eds., pp.97-104. Budapest: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rans-Oceanic Research. 1995 Systeme d age chez les Puyuma. Austronesiens de Taiwan, L Homme 134:159-170. Chiao, C.( 喬健 ) 1985 Reference System and Culture Change: A Diachronic Account of the Rikavon Puyuma unto the Fifties, in Proceedings of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hina Border Area Studies. Taipei: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Press. PP. 1423-1444. Mabuchi, T. ( 馬淵東一 ) 1976 Optional cult group affiliation among the Puyuma and the Miyako Islanders, in Ancestors. W.H. Newell, ed., pp. 91-103. Mouton Publishers. 第 10 週鄒族 (11 月 22 日 ) 王嵩山 1990 阿里山鄒族的歷史與政治 台北 : 稻鄉出版社 1995 阿里山鄒族的社會與宗教生活 台北 : 稻鄉出版社 1997 集體知識與文化重構 : 阿里山鄒人當代社會實踐之意義, 國立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 52:141-181 11

1999 阿里山鄒人的儀式活動 文化展演與社會, 發表於 社會 民族與文化展演國際研討會, 漢學研究中心 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主辦, 5 月 28 日 -30 日 台北 Anderson, Benedict 1990 The idea of power in Javanese culture, in Language and power: exploring political cultures in Indonesia, pp.17-77. 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Errington, Shelly 1990 Recasting sex, gender and power: a theoretical and regional overview, in Power and difference: gender in Island Southeast Asia, pp.1-58. Atkinson, J. & Errington, S. (eds.)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第 11 週排灣族 (11 月 29 日 ) Levi-Strauss, Claude 1987 The Notion of House, in Anthropology and Myth: Lectures 1951-1982, pp.151-152. Oxford: Basil Blackwell. Fox, J. J. 1993 Comparative Perspectives on Austronesian Houses: An Introductory Essay, in Inside Austronesian Houses: Perspectives on Domestic Design for Living, J. J. Fox ed., pp. 1-28. Canberra: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Press. 衛惠林 1961 排灣族的宗族組織與階級制度,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 9:71-108 松澤員子 ( 張燕秋等譯 ) 1986 東部族宗族親族 ta-djaran ( 一條路 ) 之概念為中心, 刊於臺灣土著社會文化研究論文集, 黃應貴編, 頁 445-478 台北 : 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唐美君 ( 蔣斌譯 ) 1986 來義村排灣族之離婚率與財產制度之關係, 刊於刊於臺灣土著社會文化研究論文集, 黃應貴編, 頁 541-551 台北: 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蔣斌 1983 排灣族貴族制度的再探討 : 以大社為例,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 55:1-48 1999 墓葬與襲名 : 排灣族的兩個記憶機制, 刊於時間 歷史與記憶, 黃應貴編, 頁 381-421 台北, 南港 :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蔣斌 李靜宜 1995 北部排灣族家屋的空間結構與意義, 刊於空間 力與社會, 黃應貴編, 頁 167-212 12

台北, 南港 :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譚昌國 2002 祖靈屋與頭目家階層地位 : 以東排灣土板村 Patjalinuk 為例的研究 刊於物與物質 文化, 黃應貴編, 頁 171-210 台北, 南港 :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學術研討會 參考書目 Carsten, Janet and Stephen Hugh-Jones 1995 Introduction, in About the House: Levi-Strauss and Beyond, Janet Carsten and Stephen Hugh-Jones eds., pp. 1-46.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Errington, Shelly 1988 Incestuous twins and the house societies of insular Southeast Asia, Cultural Anthropology 2(4):403-44. Fox, James 1996 Introduction, in Origins, Ancestry and Alliance: Explorations in Austronesian Ethnography, James J. Fox and Clifford Sather eds., pp.1-17 Canberra: The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Grimes, Barbara Dix 1996 The Founding of the House and the Source of Life: two complementary origin structures in Buru society, in Origins, Ancestry and Alliance: Explorations in Austronesian Ethnography, James J. Fox and Clifford Sather eds., pp.199-215. Canberra: The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Levi-Strauss, Claude 1982 The Way of the Masks. (Chapter 13). Seattl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Tang, Mei-chun 1973 A Structural Analysis of the Burial Custom and Funeral Rites of Lai-i: an Aboriginal Village in Taiwan, in Bulletin of the Department of Archaeology and Anthropology,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33/34:9-34. Waterson, Roxana 1990 The Living House: an Anthropology of Architecture in South-East Asia. (Chpts. 4, 5, 6, 7, 8). Singapor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石磊 1971 筏灣 : 一個排灣族部落的民族學田野調查報告 台北, 南港 :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李莎莉 1993 排灣族的衣飾文化 台北 : 自立晚報 林宗源 1965 大南魯凱族與來義排灣族的婚姻儀式, 國立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 13

25/26:145-57 吳燕和 1965 排灣族東排灣群的巫醫與巫術,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 20 : 105-153 1968 排灣兒童的養育,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 20:55-107 1993 台東太麻里溪流域的東排灣人, 中研院民族所資料彙編第七號方 台北, 南港 :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李亦園 1956 來義鄉白鷺等村排灣族的家族構成,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 2:109-128 許美智 1992 排灣族的硫璃珠 台北 : 稻鄉出版社 許功明 1994 排灣族古樓村的祭儀與文化 台北 : 稻鄉出版社 陳奇祿 1961 台灣排灣群諸族木雕標本圖錄, 國立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專刊第二種 台北 : 國立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系 蔣斌 1992 排灣族的社會文化人類學研究 ( 上 ):1895-1971, 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田野研究通訊 24:27-47 顧坤惠 2002 名 物與階序 : 西排灣 Piuma 的案例 物與物質文化 學術研討會 第 12 週魯凱族 (12 月 6 日 ) Fox, James 1996 Introduction & Chapter 7 The Transformation of Progenitor Lines of Origin: Patterns of Precedence in Eastern Indonesia, in Origins, Ancestry and Alliance, J.J. Fox & C. Sather, eds, pp.1-17 & pp.130-153. Canberra: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王長華 1985 魯凱族階層制度及其演變 : 以多納為例的初步探討, 思與言 23(2): 25-40 許功明 1991[1987] 由社會階層看藝術行為在交換體系中的地位 : 以好茶魯凱族為例, 收在魯凱族的文化與藝術, 頁 1-34 台北: 稻鄉出版社 謝繼昌 14

1966 台東縣大南村魯凱族民族學調查簡報, 國立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 27:29-34. 1968 大南魯凱族家系之持續,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 26:67-81 衛惠林 1963 魯凱族的親族組織與階級社會, 中國民族學報 3:67-83 參考書目 石磊 1972 魯凱族的親屬制度, 思與言 9(6): 18-19 1976 臺灣土著族血親型親屬制度 : 魯凱排灣卑南三族群的比較研究 台北, 南港 :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陳奇祿 1955 臺灣屏東魯凱族的家族與婚姻, 中國民族學報 1:103-123 喬宗忞 1990 魯凱族的經濟變遷與社會階層制度 : 以霧臺鄉大武村為例 臺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 未出版 ) 謝繼昌 1967 大南魯凱族婚姻,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 23:196-227 Errington, Shelly 1989 Incestuous twins and the house societies of insular Southeast Asia, Cultural Anthropology 2(4):403-444. Carsten, Janet 1995 The Substance of Kinship and the Heat of the Hearth: feeding, personhood and relatedness among the Malays in Pulau Langkawi, American Ethnologist 22(2):223-241. 1997 The Heat of the Hearth: The Process of Kinship in a Malay Fishing Community, pp. 160-185. Oxford: Claredon Press. Carsten, J. & S. Hugh-Jones(eds) 1995 About the House: Levi-Strauss and Beyond.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McDonald, C. (ed.) 1987 De la Hutte au Palais: Societies a Maison en Asie Sud-Est Insulaire. Paris: Centre National de la Recherche Scientifique. Levi-Strauss, Claude 1985 The Social Organization of the Kwakuitl, in The Way of the Mask, pp.163-187. Seattl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1987 On Indonesia, in Anthropology and Myth: Lectures 1951-1982, pp.153-159. Oxford: Basil Blackwell. McKinnon, Susan 15

1992 From a Shattered Sun: Hierarchy, Gender and Alliance in the Tanibar Islands. Madison: The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 第 13 週平埔族 (12 月 13 日 ) 葉春榮 潘英海 李國銘 張隆志 李壬癸 劉益昌 陳秋坤 洪麗完 1999 平埔族的人類學研究, 刊於人類學在台灣的發展 : 回顧與展望篇, 徐正光 黃應貴編, 頁 91-141 台北, 南港 :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1995 文化合成與合成文化, 刊於臺灣與福建社會文化研究論文集, 莊英章 潘英海編, 頁 235-256 台北, 南港 :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1998a 文化系 文化叢 與 文化圈 有關 壺的信仰叢結 分布與西拉雅族群遷 徙的思考, 刊於平埔族的區域研究論文集, 劉益昌 潘英海編, 頁 163-202 南 投 :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1995 屏東平埔族群分類問題再議, 刊於平埔研究論文集, 潘英海 詹素娟編, 頁 365-378 台北, 南港 :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 1998 頭社夜祭與祀壺信仰初探, 臺灣風物 48(1): 63-136 1991 上篇 平埔族研究與臺灣本土學術史, 族群關係與鄉村臺灣一一一個清代臺灣 平埔族群史的重建與理解第一章 第二章, 頁 1-91, 台大文史叢刊 87 台北 : 國 版委員會 1996 追尋失落的福爾摩沙部落 台灣平埔族群研究的反思, 刊於台灣史研究一百年 回顧與研究, 黃富三 古偉瀛 蔡采秀主辦, 頁 257-272 台北, 南港 : 中央 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籌備處 1992 臺灣平埔族的種類及其相互關係, 臺灣風物 42(1)211-238 1995 史前文化與原住民關係初探, 臺灣風物 45(3): 75-98 1994 清代臺灣土著地權 : 官僚 漢佃與岸裡社人的土地變遷,1700-1895, 中央研究院 近代史研究所專刊 (74) 台北, 南港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1994 沙轆社 (Salach) 史之考察 以 祭祀公業遷善南北社 為中心, 刊於平埔研究論 文集, 潘英海 詹素娟編, 頁 219-300 台北, 南港 :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 備處 16

鍾幼蘭 1995 族群 與平埔研究, 中國民族學通訊 33:61-74 參考書目 Shepherd, John R. 1992 Statecraft and Political Economy on the Taiwan Frontier, 1600-1800.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5 Marriage and Abortion Among the Seventeenth Century Siraya. American Ethnological Society monography series no.6 Arlington, VA: American Anthropological Association. 潘英海 1987a 有關平埔族研究的西文文獻資料, 刊於臺灣平埔族群研究書目彙編, 莊英章編, 頁 94-104, 中研院臺灣史田野研究室資料叢刊之 1 台北 :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1987b 平埔族研究的困惑與意義一一從邵式柏的博士論文 十七及十八世紀臺灣拓墾中的漢番關係 談起, 臺灣風物 37(2): 157-165 1994 平埔研究的再思考與再出發 記 平埔族群研究 學術研討會, 臺灣史研究 1(1): 166-170 1998b 平埔學芻議, 發表於 探索台灣田野的新面向學術研討會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台北市七星水利會田園文化基金會主辦, 5 月 5-8 日 宜蘭 翁佳音 1988 日治時代平埔族的調查研究史, 刊於臺灣平埔族群研究書目彙編, 莊英章編, 頁 49-67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田野研究室資料叢刊之 1 台北, 南港 :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1992 被遺忘的臺灣原住民史 Quata ( 大肚番王 ) 初考, 臺灣風物 42 ( 4 ): 145-188. 施添福 1990 清代臺灣 蕃黎不諳耕作 的緣由,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 69:67-92 1995 清代臺灣岸裡地域的族群轉換, 刊於平埔研究論文集, 潘英海 詹素娟編, 頁 301-332 台北, 南港 :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 康培德 1996 Encounter, Suspicion and Submission the experience of the Siraya with the Dutch from 1623 to 1636, 臺灣史研究 3(2): 195-216 黃富三 1991 清代臺灣之移民的耕地取得問題及其對土著的影響, 食貨 11(1-2): 19-36 72-92 張素玢 1998 南崁地區的平埔族, 刊於平埔族的區域研究論文集, 劉益昌 潘英海編, 頁 61-96 南投 :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詹素娟 17

1988 從中文文獻資料談平埔研究, 刊於臺灣平埔族群研究書目彙編, 莊英章編, 頁 1-15, 中研院臺灣史田野研究室資料叢刊之 1 台北, 南港 :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1995 族群歷史研究的 常 與 變 以平埔研究為中心, 新史學 6(4): 127-163 1995 詮釋與建構之間 當代 平埔現象 的解讀, 思與言 34(3): 45-78 1998 Sanasai 傳說圈的族群歷史圖像, 刊於平埔族的區域研究論文集, 劉益昌 潘英海編, 頁 29-59 南投 :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鍾幼蘭 1995 族群 歷史與意義 以大社巴宰族裔的個案研究為例 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 未出版 ) 石萬壽 1985 台灣南部平埔族研究的回顧與展望, 思與言 23(1): 93-107 李亦園 1986 從文獻資料看臺灣平埔族, 收於臺灣土著民族的社會與文化, 頁 49-76 台北 : 聯經事業出版公司 山海文化出版社 ( 編 ) 1994 我們都是平埔族專輯, 山海文化雙月刊 5 干治士 ( 葉春榮譯註 ) 1995 荷據初期的西拉雅平埔族, 臺灣風物 44(3): 193-228 中村孝志 ( 許賢瑤譯 ) 1990 村落戶口調查所見的荷蘭之臺灣原住民族統治, 臺灣風物 40(2): 89-103 石萬壽 1990 臺灣的拜壺民族 臺灣 : 台原出版社 林清財 1995 從歌謠看西拉雅族的聚落與族群, 刊於平埔研究論文集, 潘英海 詹素娟編, 頁 475-498 台北, 南港 :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 1998 西拉雅族歌謠分佈與族群遷徙, 刊於平埔族群的區域研究論文集, 劉益昌 潘英海編, 頁 203-227 南投 :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第 14 週當代課題 (12 月 20 日 ) 黃應貴 2002 關於情緒人類學發展的一些見解 : 兼評台灣當前有關情緒與文化的研究 新史學 13(3):117-149 2006 進出東台灣 : 區域研究的省思 收入黃應貴著, 人類學的視野 台北 : 群學 2006 區域再結構與文化再創造 收入黃應貴著, 人類學的視野 台北 : 群學 18

鄭依憶 胡台麗 陳玉美 2004 族群關係 與儀式 : 向天湖賽夏族 Pas-taai 之初探, 收於儀式 社會與族群 : 向 天湖賽夏族的兩個研究 台北 : 允晨出版社 1996 文化真實與展演 : 賽夏 排灣經驗, 中央研究院民學研究所集刊 84:61-86 2002 笛的哀思 : 排灣族情感與美感初探 刊於情感 情緒與文化 : 台灣社會的文化心理 研究, 胡台麗 許木柱 葉光輝主編, 頁 49-85 台北 :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1995 文化接觸與物質文化的變遷 : 以蘭嶼雅美族為例,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 67(1): 415-444 陳茂泰 1997 博物館與慶典 : 人類學文化再現的類型與政治,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 84: 137-182 Cannell, F. Adams, K. 1999 Introduction (pp.1-26), Part II Healing and the spirits (pp.79-134) and Conclusion (pp. 227-254) from Power and Intimacy in the Christian Philipine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5. Making-Up the Toraja? The Appropriation of Tourism, Anthropology, and Museums for Politics in Upland Sulawesi, Indonesia, Ethnology 21(2): 143-153. Volkman, T.A. 1990. Visions and Revisions: Toraja Culture and the Tourist Gaze, American Ethnologist 17(l): 91-110. 參考書目 王人英 1967 台灣高山族的人口變遷 台北, 南港 :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李亦園等 1983 山地行政政策之研究與評估報告書 台北, 南港 :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施添福 1990 清代臺灣竹塹地區的土牛溝和區域發展, 臺灣風物 40(4): 157-219 徐正光 宋文里編 1989 台灣新興社會運動 台北 : 巨流圖書公司 陳文德 1998 族群與歷史 : 以一個卑南族 部落 的形成為例 (1929- ), 發表於 族群 歷史 19

黃宣衛 黃美英 與空間 : 東台灣社會與文化的區域研究研討會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國立台 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籌備處與東台灣研究會合辦, 11 月 25-26 日 花蓮 : 兆豐 1992 評謝世忠 認同的污名 臺灣原住民的族群變遷, 台灣社會研究季刊 12: 1141-150 1985 都市山胞與都市人類學 : 台灣土著族群都市移民的初步探討, 思與言 23(2): 194-219 傅仰止 1987 都市山胞研究的回顧與前瞻, 思與言 23(12): 177-193 曾振名 1983 南王卑南族的遷移及其回饋, 國立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 43:17-47 衛惠林 王人英 謝世忠 1966 臺灣土著各族近年人口增加與聚落移動調查報告, 國立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專刊第 3 種 台北 : 國立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系 1987 認同的污名 臺灣原住民的族群變遷 台北 : 自立晚報社 1988 原住民運動生成與發展理論的建立 : 以北美與臺灣為例的初步探討, 中央研究院民 族學研究所集刊 64:139-177 1994 山胞觀光 : 當地山地文化展現的人類學詮釋 台北 : 自立晚報社 顧玉珍 張毓芬 瞿海源 1999 台灣原住民族的土地危機 : 山地鄉 平權會 政治經濟結構之初探 台灣社會研究季 刊 34:221-292 1983 台灣山地山胞的社會經濟地位與人口, 中國社會學刊 7:157-175 林志興 1998 卑南族聯合年祭對卑南族的影響, 刊於第三屆台灣本土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莊萬壽 林修徹 鄭瑞明 陳憲明編, 頁 521-549 台北 : 國立師範大學人文教育研究所 邱延亮 1997 日本殖民地人類學 台灣研究 的重讀與再評價, 台灣社會研究季刊 28:145-174 陳偉智 1998 殖民主義 蕃情 知識與人類學 日治初期台灣原住民研究的展開 (1895-1900) 台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 未出版 ) 黃智慧 1999 日本對台灣原住民族宗教的研究取向 : 殖民地時期官學並行傳統的形成與糾葛, 刊於人類學在台灣的發展 : 回顧與展望篇, 徐正光 黃應貴編, 頁 143-195 台北, 南港 :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第 15 週期末報告 (12 月 27 日 )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