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crosoft Word - 上士道_01.doc

Similar documents
2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一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 一 ) 阿彌陀佛的意思

Microsoft Word - 上士道_02.doc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71 新約聖經的福音 3


男人的大腦 女人的大腦

理性真的普遍嗎 注意力的爭奪戰 科學發展 2012 年 12 月,480 期 13

02 2 成立 Facebook 粉絲專頁 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1, Facebook Facebook 1 Facebook 2-21

佛化家庭手冊 佛化家庭 一 淨化人間, 必定要淨化社會 二 淨化人間的著力點, 是從淨化家庭開始


各位居士大德阿彌陀佛

各位法師各位居士大德阿彌陀佛

Microsoft Word - 百法_5.doc


Microsoft Word - _m30.doc


2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啰啰 阇

Microsoft PowerPoint - 遊戲企劃

戒菸實務個案自助手冊105年Ver.2

0 0 = 1 0 = 0 1 = = 1 1 = 0 0 = 1

Microsoft Word - CDtc_MoHeZhiGuan_05.doc

大家好

Session 15-Col-1.pdf

佛化長青手冊 緣起

Microsoft Word - 12瞋一念瞋心起3

會訊完成婉婷970918修.doc

17-72c-1

前面普眼菩薩請佛開示修行的漸次也就是漸修的次第既然不能頓悟就用漸修的方法一樣可以悟到圓覺漸修的第一步是持戒修定接下來就是觀慧所以修行的漸次第二個是觀慧就是前面的「戒定」方便來助成後面的「觀慧」這樣三學相由,就回答了「修行漸次」的問難

為什麼要做佛事 一 前言

Microsoft Word - 結案報告.doc

Chapter 3 Camera Raw Step negative clarity +25 ] P / Step 4 0 ( 下一頁 ) Camera Raw Chapter 3 089

66 67 圓夢素人頭家 67 9 專長互補 資源共享, 為彼此加油打氣!


南關五年路康莊 02 築夢南關回顧 感恩驀然回首,恩如泉湧,南關讓我不再是原來的我

各位居士大德

Erwin Schrodinger

10-2 SCJP SCJD 10.1 昇陽認證 Java 系統開發工程師 的認證程序 Java IT SCJD

淨土安心法門││彌陀大願攝眾往生

愛滋實務與治理的政治 - 綜合論壇 以及面對這一連串以 責任 為架構衍生出來的愛滋政策如何造就了台灣現在的愛滋處境

法師各位居士大德阿彌陀佛

不可以墮胎

李 琼 评扎迪 史密斯的 白牙 要是他 指艾伯特 加勒比海移民 真的回去 了 那么他将要面临的失败是明摆在那儿的 因为当地并没有发生什么变化 这就是移民的悲剧 他们比他们离弃的故乡变化得更 快 于是他们永远也不可能因回到家乡而感 到幸福 可是 他们在移居的国家也不幸福 因为这不是家乡 瞿世镜

二次曲線 人們對於曲線的使用及欣賞 比曲線被視為一種數學題材來探討要早 得多 各種曲線中 在日常生活常接觸的 當然比較容易引起人們的興趣 比如 投擲籃球的路徑是拋物線 盤子的形狀有圓形或橢圓形 雙曲線 是較不常見的 然而根據科學家的研究 彗星的運行軌道是雙曲線的一部 分 我們將拋物線 圓與橢圓 雙曲

Microsoft Word - CDtc_liumiaomen_2009__03.doc

untitled

老人也是公司的寶 63 有條件的愛太辛苦 66 不要被愛情沖昏了頭 69 別玩劈腿遊戲 72 愛情不是人生的唯一 75 恐怖的愛 78 三 生涯規畫 81 人生規畫 81 忙人時間最多 84 非結婚不可嗎? 87 賺錢的福報 90 面對貧窮的勇氣 93 中年別盲目轉業 96 人到中年百事哀? 99


每一部經的開端,都一定有六個內容,稱為「六成就」

8 3C 3C

各位法師各位居士大德阿彌陀佛

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

前言 人類的歷史, 因 一個簡單的思維 而改變! 1776 Thomas Paine COMMON SENSE

各位居士大德阿彌陀佛

4: 18 5: 44 屬天之愛的超然特性, 是一直有主動性 創造性, 和救贖性 5: 44 5: : 44 23: 34 7: 60 5: : : 4 5: 5 它乃是一種出於內心 思想或意志的決定 決意去愛那些不可愛 我們不一定喜歡

補充教材 禪學與生活

慧律法師佛學問答錄

附件一:

2 part 01 浴室 浴室收納原則 要在浴室用的東西一定要收在浴室 從內容物只剩一點的洗滌劑容器開始整理 減少相同物品的數量 多的物品只要 1~2 個就夠了 每天要用的東西別放在浴室櫃子裡

untitled

我們昨天介紹怎麼來判別十惡業的輕重今天就是引經據典再引其他的經論來說明同樣的道理怎麼判別十業的輕重所以瑜伽師地論裡面的本地分當中也提到有關於十業道輕重的差別它是以六種情況我們昨天是介紹有五種情況本地方裡面它是有六種情況特別的嚴重所不同的是我們昨天只講到造惡業的方面今天就是這六種情況造善跟造惡都非常非常的嚴重就是說它的功德也很大如果你造善的話功德也很大你造惡的話這個惡業也很嚴重是這樣的差別善跟惡一起討論

福慧圓滿 

讀 2 年 12 3 便 不 讀 老 了 冷 念 立 力量 若 讀 老 見 了 度 良 了更 識 旅 不 不 了 不 不 更 年 不 了 理 例 理 流 不 流 冷 來 不 來 來 倫 勒說 不 不 便 不 力 連 了 裡 力量 留 來 練 力 不行了 不行了 裡 句 力 了 不 了 老 裡留 了

91 靈魂的一角遺留在北印 從北印回來, 沒有一個人是完整的

Microsoft Word - 09_圓覺經修改.doc

Microsoft Word - CDtc_JueZhi_HGH__01.doc

攜手拼出圓滿的幸福 2

瞞魔籬

CU0594.pdf

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

當無人飛行器越做越小時, 拍翅型的飛行方式應該是人類要參考及學習的 MAV P V 2 b P V b 0.96 P V 2 b L b 4 L b 4 W b 3 W b 3 2 向自然學習 MAV 3 升力與推力共生的拍翅運動 拍翅頻率的尺度變化

untitled

治療血管的雷射 port wine stain 1988 FDA KTP KTP

<3131A4EB5FA4DFAFD1AD5DAE452E696E6464>

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

爾時,世尊從三昧安詳而起,以天眼觀視世界,舉身微笑

Microsoft Word - 18分別業的輕重3

妙緣善法

<B8D5C5AAA5BB2E706466>

Beginner1

學佛五講

忘眾生恩德 務 使 眾生亦終有 一 天 同證 菩提 這就是透 見緣起 事實的修道者要發 菩提 心 的來由 (四 )為 甚麼 維摩 經 置三 心於 修 淨 土行 之首? 維摩 經註 僧 肇云 : 夫欲 弘大道 先 要直其心 心 既 真 直 然 後 人行 能深 ;入 行 既深 則 能廣 運無 涯 此三

業千大調查 製造 % % % % *C

重點是現在我們有藉著發願的力量, 選擇往生何處的自由, 在此刻, 最重要的是我們要小心好好地選擇 我們要選擇我們有可能往生的地方, 而且是我們想往生的地方 接下來他說 : 準備好旅途上所需要的物品 在西藏, 當你要旅行時, 需要帶些食物, 因為途中沒有飯館或商店 在這裏, 所準備的是那些可以導致往生

認識佛教

Microsoft Word - ACL chapter02-5ed.docx

摩訶薩埵,皆得陀羅尼及諸三昧,行空、無相、無作,已得等忍,得無礙陀羅尼

關於 BRILINTA BRILINTA (Acute Coronary Syndrome, ACS) BRILINTA BRILINTA Plavix (clopidogrel bisulfate) 12 FDA BRILINTA FDA BRILINTA BRILINTA BRILINTA BR

<4D F736F F D20BEC7A6F2A454AD6EC1BFB871A5BF>

2 慈悲的力量 Dr. Jane Goodall

精子來自男人, 卵子來自女人 男女大不同的真正原因就在此! Sperm are from Men, Eggs are from Women Joe Quirk

Corel Digital Studio 2010 Chapter 1 DIGITAL STUDIO

pdf


縣 94 學年度 上 學期 區 國民中學 Q 年級 R 領域教學計畫表 設計者:

我們繼續佛法課程,因為農曆過年有些活動及三月份我們學會停止共修及上課,所以我們大概有二個月的時間沒見面了,不知道各位在停課期間有沒有複習,不管你們有沒有自動自發地作功課,我們現在用正知、正念將我們散置於外境的心抓回到學習佛法上面來,『入菩薩行』以講授菩

contents K 0.9K 05 () 0.9K 3.2K K 9.8K K 20.6K K 28.9K K 41K

無量壽經玄義親聞記

Microsoft Word - Tridentine NL_C.docx

各位居士大德

Transcription:

菩提道次第廣論上士道 1 ( 發菩提心 ) 最尊貴的淨蓮上師講解 各位居士大德! 阿彌陀佛! 我們前面已經介紹了中士道 大家都知道中士道是解脫道, 解脫就是解脫三界, 從六道當中跳出輪迴 修完解脫道, 是不是我們的修行就結束了呢? 因為很多人覺得說娑婆世界太苦, 我發誓不要再來了, 因為太辛苦, 所以像這一類的發心, 他可能就是修完解脫道, 他的修行就到此為止, 就不願意再繼續 可是, 佛陀祂教導我們中士道, 就是解脫道的目的是什麼呢? 是希望每個人都解脫就好了呢? 還是怎麼樣? 什麼才是佛陀的本懷? 佛為什麼教導我們中士道? 只是希望眾生解脫就好了嗎? 當然不是這樣子就夠了! 佛教導解脫道, 是為了能夠很順利的進入上士道, 就是很順利的能夠發菩提心, 而且能夠真實的利益眾生, 為了這個目的, 就必須要修解脫道, 也就是中士道, 它是上士道的基礎 有了這個基礎之後, 你就能夠很順利的就進入大乘, 不會有絲毫的障礙 ; 那也能夠從此以後發菩提心, 行六度, 真實的利益眾生 這個是佛陀為什麼教導我們中士道的目的, 是為了能夠很順利的進入上士道, 就是進入大乘, 這個才是佛陀教導解脫道的目的 所以, 解脫道它是基礎, 是大乘的基礎, 小乘是大乘的基礎, 有了這個基礎之後, 才能夠發菩提心 行六度 佛陀講這個怎麼解脫苦的方法, 就是出離三界, 就是能夠暫時解脫苦, 是為了讓那些眼前 或者是目前他覺得非常非常苦, 那在苦當中, 你要叫他發菩提心 什麼的, 他是非常困難的, 所以在發菩提心之前, 佛就先教導眾生, 特別是感覺到苦的眾生, 感覺到輪迴的苦, 或者是所謂的八苦 三苦 六苦 一切苦的這些內容, 他覺得要趕快從這個苦當中解脫出來, 他這個解脫苦的心, 非常非常的迫切, 這個當下, 佛會為他宣說怎麼樣除苦的方法, 就是解脫的方法 可是, 這個不是最後的目標, 等他解脫苦之後, 他才看到一切眾生都還在苦海當中, 這個時候他會很油然而生的就, 因為他自己苦過來嘛, 知道輪迴的苦是怎麼回事, 所以這個時候他在看到一切眾生, 還在輪迴當中的這一切眾生, 他這個菩提心很自然的就能夠生起, 這個就是佛教導解脫道的目標, 一方面是為了幫迫切需要趕快除苦的眾生, 宣說一個方法, 能夠讓他們很快的跳出這個苦海 另外, 就是我們剛才講的, 這個才是最終的目的, 希望一切眾生都能夠究竟圓滿成佛 可是成佛之前, 入大乘之前, 必須要有解脫道的基礎, 就是中士道的基礎 為什麼這個中士道的基礎這麼重要呢? 就是因為如果沒有解脫道的基礎, 就會對三界還有貪著, 這樣你要發菩提心就很困難 所以, 怎麼樣 上士道 1 1

讓我們很順利的發菩提心? 就是除非我們對三界不再有任何的貪著了, 那怎麼做到對三界沒有任何貪著呢? 就是你已經解脫了, 從三界當中解脫了, 你學習佛陀所教導解脫的方法, 就是我們前面所介紹過, 不管是四諦的方法, 還是十二因緣的方法, 都能夠達到解脫 當你對三界不再有任何貪著的時候, 這個時候你可以很順利的就發菩提心 另外還有一個理由, 就是如果自己都還不想解脫, 是不可能幫助眾生解脫, 因為你還覺得輪迴蠻好玩的, 自己都不想解脫, 所以你這個時候會不會去幫助眾生解脫? 不會的 如果你自己也沒有解脫, 你也沒有能力去幫助眾生解脫, 因為你自己都還沒解脫, 所以你也沒有那個智慧去幫助眾生解脫 所以, 為什麼中士道是上士道的基礎? 為什麼解脫道是入大乘的基礎? 就是因為你已經有解脫的能力了, 所以你不會再貪戀三界 ; 也是因為你已經有這樣的能力, 你能夠教導眾生, 幫助眾生從輪迴的苦海當中救度出來, 這就是大乘菩薩道他修習中士道, 就是為什麼中士道是上士道的基礎的原因, 是能夠很順利的發菩提心 另外一個原因, 就是一旦發菩提心, 就能夠真實的去利益眾生 你說小乘證得阿羅漢 或者是辟支佛, 難道他們不能夠真實的利益眾生嗎? 他們已經解脫了, 可以真實利益眾生嗎? 可以嗎? 沒辦法真實利益眾生, 為什麼呢? 因為他連自利都不圓滿, 更何況是利他? 修空觀 破見思惑, 證一切智, 成就般若德 一心三觀 修假觀 破塵沙惑, 證道種智, 成就解脫德 修中觀 破無明惑, 證一切種智, 成就法身德 為什麼小乘人他們自利不圓滿呢? 所謂自利的意思, 就是說他自己修行的這個部分, 還沒有完成, 就是我們知道小乘人, 他就只有修習空觀, 修空觀的話, 可以破見思惑而已, 就是他的法門, 每天觀察的就是五蘊身心, 五蘊身心的內容, 不斷不斷地透過思惟 觀察, 發現它是生滅無常的, 一切生滅無常的, 都是無我的, 所以他能證到我空, 破我執, 證得一切智 一切智, 就是明白一切法的總相, 這個總相就是空相, 明白一切法, 一切法只要是因緣所生法, 自性都是空的, 為什麼自性是空的? 因為它是生滅無常的, 所以自性是空的 所以他只能夠證到我空, 為什麼只能證到我空? 就是因為他修習的法門, 就是不斷不斷地觀察自身的五蘊, 透過觀察五蘊身心, 不斷不斷地生滅變化 無常, 所以就能夠證明它是無自性 空的, 這就是我空, 這就是能夠得到一切智 得到一切智, 就能夠破除見思惑, 然後證得所謂的般若德 般若德, 就是明白空性的道理, 就是已經有了空性的智慧, 我們稱為般若德, 就是他這時候的功德只有般若, 般若就是因為他已經明白自性空的道理, 有了空性的智慧, 這個是小乘人能修的, 就是這個部分而已 上士道 1 2

所以, 小乘人他沒有修假觀, 因為我們知道一心有三觀, 天台止觀, 一心當中可以涵蓋空 假 中三觀, 空 假 中三觀於一心中得, 這個是天台修一心三觀的方法, 可是小乘他只有修空觀, 他沒有修假觀, 所以沒有修假觀, 就是他沒有辦法明白一切眾生是如幻假有的, 所以一切眾生, 無量無邊的眾生, 對他來講就好像什麼? 如塵若沙, 好像灰塵這麼多, 好像恆河沙, 數都數不完, 因此他心生退卻, 一想到無量無邊的眾生, 我要度到什麼時候才能夠度得完? 我還是自己解脫比較快, 所以他沒有辦法破塵沙惑, 沒有辦法破塵沙惑, 就是因為他沒有修習假觀, 所以沒有辦法破塵沙惑 那沒有辦法證得道種智 道種智, 就是明白一切法的差別相, 小乘是只能夠證得一切因緣所生法, 自性是空的, 明白一切法的總相就是空的, 自性是空的 但是萬法的差別相, 他沒有辦法了解, 就是沒有道種智的關係 道種智, 就是菩薩他為什麼能夠有無量的善巧方便, 而且還有空性的智慧的攝持, 從空性當中生起無量的妙用, 那個就是因為他已經成就了道種智, 有道種智才能夠知道一切法的差別相 所以, 他在度眾生的時候, 能夠得大自在, 這個就是所謂的解脫德 解脫, 就是得大自在的意思, 菩薩在度眾生的這個過程當中, 他能夠得到大自在, 他不會生煩惱, 然後不會起執著, 就是因為他已經成就了道種智 他不但有空性的智慧, 而且還可以在空中生起無量的善巧方便, 什麼樣的眾生, 要宣說什麼法門, 他是什麼樣的根性, 什麼樣的習氣最重, 應該用什麼法門來引導, 每一個眾生有千差萬別, 菩薩都能夠了知, 就是因為他已經有這個道種智, 所以他能夠成就的是解脫德, 所以他在度眾生的時候, 就是沒有絲毫的障礙, 就是因為他明白一切眾生的差別相, 每個眾生都是不同的, 不同的因緣 不同的習氣, 要用不同的法門來度, 要應機說法, 這等等都是屬於道種智, 所以這個小乘人是沒有的 那還有一個, 就是修中觀能夠破無明惑 修中觀能夠破無明惑的意思, 就是說能夠真正的見到真心, 那你一旦明心見性, 見到真心的時候, 你會看到真心它是沒有生滅的, 這個不生不滅, 就是法身, 所以他能夠證得這個法身德 所謂的法身, 就是明白一切法本來無生的道理, 這個就是成就了法身的功德 所以法身就是見到真心, 它是沒有生滅的, 是不生不滅的, 這個就是證到法身 所以, 除非你看到不生不滅的真心, 你才能夠明白那一念妄動所起的無明, 那個叫做生相無明, 最初的那一念, 本來真心是無念, 真心是離念的, 可是一念妄動, 最初的那一念, 我們叫做生相無明, 就一切無明都是從這一念開始, 這樣一個連接著一個, 然後沒完沒了的, 就是從那一念妄動開始的 可是如果你沒有見到那個不生不滅的, 那個本不動搖的真心, 如果你沒有見到的話, 你就沒有辦法看到它那個一念妄動是怎麼動的, 所以你就沒有辦法破除那個無明, 所以除非你修中觀, 你才能夠破那個無明, 上士道 1 3

然後證得法身德 這時候所成就的智慧, 我們稱為一切種智 一切種智, 也是佛的智慧, 就是說祂不但能夠明白一切法的總相, 就是那個空, 自性是空的那個總相, 還能夠明白一切法的差別相, 同時能夠明白一切法, 因緣所生的一切法, 它自性是空的, 這個是萬法的總相, 祂能夠明白 所以祂不會執著在任何一法上面, 因為一切法, 只要是因緣所生法, 它都是無常生滅的, 所以祂是不可能起任何的執著, 不可能對任何法起任何的執著 那祂又不會像小乘證到空, 他就沉空滯寂, 就是停留在那個空的狀態, 就是涅槃的那個狀態, 不再發菩提心去利益眾生, 所以祂也不會著在空邊, 也不會著在有邊, 所以那個就是中道而行, 這個就是中道實相, 能夠證得這個中道實相的原因, 就是祂修中觀, 所以能夠成就一切種智, 不會墮在空有兩邊, 行的都是中道 由此可見, 我們剛才說小乘人連自利都不圓滿, 何況是利他, 當然是更不可能, 那為什麼說他自利不圓滿? 就是因為他煩惱沒有斷盡, 因為他只有斷見思惑, 塵沙 無明沒有破, 所以我們說他煩惱沒有斷盡 功德沒有圓滿, 功德就是剛才講的那三德 : 解脫德 般若德 還有法身德, 他只證了般若德, 解脫德跟法身德他沒有證得, 所以說他功德也不圓滿 煩惱沒有斷盡, 功德也不圓滿, 所以連自利都不圓滿, 當然不可能去利他 你要完全利他, 除非你自己已經破三惑, 然後證得這三種智慧, 然後這三種功德也圓滿, 除非你自己能夠證得, 你才能夠用這個經驗去引導其他的眾生, 也能夠圓滿的成就, 能夠斷除一切的煩惱, 然後圓滿一切的功德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說, 小乘人他自利都不圓滿的原因在這邊 現在我們談到說中士道是上士道的基礎, 為什麼要有這個基礎? 就是因為有了這個基礎之後, 才能夠順利的發菩提心, 有了菩提心之後, 你才能夠真實的利益眾生, 所以小乘人他是不圓滿的 所以, 大乘人在自己證得解脫之後, 他一定不會就此停住, 修行不會說到此為止, 他一定會進一步去幫助眾生來解脫, 他一定能夠發這個菩提心, 甚至在他自己還沒有解脫之前, 他就能夠發菩提心 所以這個菩提心, 不是說我已經證得中士道這個解脫之後, 我才能夠進一步來發心, 不是, 那是小乘人的發心, 就是一心一意想要求自己的解脫, 這是小乘的發心 可是大乘菩薩的發心, 即使他自己還沒有解脫, 他還在修中士道, 這個時候他就已經能夠發菩提心了, 這個是大乘跟小乘最大的不同 那他為什麼能夠做到呢? 為什麼大乘人他能夠在開始修行, 自己還沒有解脫, 在修中士道的時候, 他就能夠發菩提心呢? 就是因為他知道小乘的過失, 同時也知道大乘有哪些功德, 所以他就能夠在最初修解脫道的時候, 就能夠先發心 小乘有哪些過失呢? 就是我們剛才講的那些過失, 連自利都不圓滿, 更何況是利他? 煩惱都沒有斷盡, 功德還沒有圓滿, 這個是小乘的過失 大乘有哪些功德呢? 大乘的功德就是無量無邊, 說也說不盡, 我們說 上士道 1 4

一個晚上也說不盡, 可是最重要的就是一個觀念, 就是法界同體的觀念 法界同體的意思就好比大海水, 每一個小水滴是一個眾生來說, 大海水是由很多小水滴所組合成的, 每一個小水滴就好像每一個都認為說我 我 我, 那個我就是一個小水滴 那很多小水滴聚合成一個大海, 大海就是同體, 都匯歸到, 不管你是本來是小河川 小河流 還是江, 到最後匯入大海之後, 都是等同一味, 不管你原來是鹹水河 還是淡水河 還是清澈的河水 還是混濁的河水, 流到大海之後, 全部都是一個大海的味道, 就是鹹味, 這是什麼意思呢? 只要匯歸到大海之後, 就是同體了, 我們沒有辦法再分割, 因為是整個大海 整個法界同體的觀念也是這樣, 可是當我們我執還在的時候, 我們就會抓住那個小水滴, 說這個小水滴是我, 跟那個大海是分開的, 可是你怎麼可能跟大海分開呢? 你就是大海的一個小水滴啊, 可是我們的我執, 就把自己認為是那個小水滴就是我, 然後跟大海一定要做嚴格的區分, 所以我家的事就我家的事, 你家的事就你家的事, 我為什麼要管你家的事? 這個就是他沒有法界同體的觀念, 可是只要還在十法界當中, 就是同體, 它的體性是一, 你其實是沒有辦法分割的, 除非你破我執跟法執, 你才會發覺原來那個眾生生病, 就好像我自己生病一樣, 他在受苦, 我也感同身受啊, 那個時候, 就有法界同體的觀念, 就是說你破除我法二執的時候, 你就有這種感覺, 就是說好像是沒有辦法分割開來的, 整個連成一氣了 有了這個觀念之後, 自利跟利他有沒有差別? 有沒有差別? 如果是法界同體了, 自利跟利他有沒有差別? 都是大海水啊, 你沒有辦法分出那個自他, 所以是自他不二的, 這個時候是自他不二, 所以利他就是自利, 懂嗎? 這個就是大乘的功德, 因為他已經打破 我 的執著了, 不管是我 還是法的執著了, 所以他能夠等同法界, 都是同體的, 所以你說要發菩提心利益眾生, 那個就是我家的事啊, 因為自他不二, 利他就等於是自利 像布施來說, 布施好像說我今天布施給你, 好像你接受我的幫助, 那我在布施給你的時候, 我有沒有得到利益? 你好像從我這邊獲得一個布施的什麼東西, 不管你今天布施什麼, 好像是我給你, 然後你得到利益, 那我有沒有好處啊? 我有沒有好處? 有啊! 我成就布施的功德, 怎麼沒好處? 所以發菩提心也好, 行六度 圓滿十波羅蜜也好, 這全部從發心到圓滿所有大乘的功德, 都是自他兩利, 自他兩利, 自利同時利他, 利他同時自利, 所以這個時候會不會很 就比較有興趣想要去幫助別人, 因為也是成就自己的功德啊, 布施成就自己的功德, 持戒成就自己的功德, 忍辱成就自己的功德, 不但利他, 同時自利, 這就是大乘的功德, 很重要的一個觀念 而且利他的時候, 斷我執煩惱最快 我們想盡了所有的辦法, 想要斷盡煩惱, 想要斷煩惱, 就是做不到, 為什麼? 那個 我 最大, 所以沒有辦法斷煩惱, 因為煩惱是由我執來的, 我執還在的時候, 你怎麼可能斷煩 上士道 1 5

惱呢? 有我, 就有貪瞋癡, 貪瞋癡就是煩惱嘛, 有煩惱就造業, 然後就受苦了, 所以想要不受苦, 想要斷煩惱最好的方法, 就是斷我執, 斷我執什麼方法最快? 就是你念念想到別人, 你就沒有我了嘛, 就忘了我是誰, 對不對? 這就是大乘的功德, 斷煩惱 斷我執最快 像一般學佛修行的過程, 剛開始學佛修行的時候, 我們聽到別人批評自己的時候, 都不同意, 然後都會反駁, 都覺得說我不是這樣子的啊, 可是你為什麼對我不滿意? 然後你又批評我這個 又批評我那個, 可是我全部都看不到我的缺點 煩惱在哪裡, 等到自己學佛修行之後, 尤其是打坐, 所有的種子都現行了, 這個時候才承認說 : 對啦! 有啦! 我有一點貪啦! 然後脾氣也不太好啦! 我看人家好的時候, 也是有點嫉妒啦! 慢慢你都可以看到自己, 看到自己, 然後接下來怎麼辦? 就要趕快斷啊! 我原來還有貪, 怎麼辦? 趕快斷貪 ; 原來我瞋還這麼大, 趕快斷瞋, 想盡一切的辦法, 然後收集所有的法門, 哪一個斷貪瞋癡最快, 那就受盡了百般折磨, 吃盡了苦頭, 因為法師教你什麼法門, 你就回去試, 效果都不好, 為什麼? 就是因為沒有發菩提心, 所以效果不好, 念念都有我, 念念有我, 就念念是貪瞋癡嘛, 你怎麼可能斷呢? 所以除非你斷我執, 我執怎麼斷? 發菩提心! 對啊, 因為你念念想到我的話, 那當然都是為自己打算, 可是你念念想到眾生的時候, 你就不會 沒有串習那個 我 的機會了, 所以這個時候其實是斷我執最快的 所以, 為什麼大乘人, 他能夠在剛開始修行, 自己也沒有什麼很好的功夫, 可是他願意發菩提心? 就是因為他明白小乘他有哪些過失, 然後大乘有哪些功德 大乘的功德, 就是利他, 就是自利, 當我們能夠利他的時候, 斷煩惱最快, 斷我執最快, 這就個是大乘的功德 所以大乘人他在還沒有解脫之前, 自己還在修解脫道的時候, 他就能夠先發心的原因在這裡 等到他自己哪一天能夠證果, 能夠解脫之後, 當然他很名正言順的, 就是順理成章的, 他就能夠發起菩提心, 因為他一開始修行, 就不是為了自己, 他是為了要利益眾生, 他才來修行的, 所以他一開始修解脫道, 也是為了要利益眾生來修解脫道的, 所以他一旦解脫的話, 他當然很快就能夠發菩提心 這種心情, 就好像我們希望看到自己的親朋好友, 他很快樂, 然後他沒有痛苦, 希望他快樂, 就是慈心, 不希望他痛苦, 就是悲心, 所以很自然的, 這個慈悲心就生起了 有了慈悲, 當然就有菩提心 所以他就希望能夠幫助眾生來解脫, 然後希望一切眾生都能夠開悟成佛, 因為只有解脫, 才能夠真正的除輪迴的苦, 也只有成佛, 才能夠得真正的安樂, 就是涅槃才是究竟的安樂, 而不是世間種種的快樂 所以, 這一段就是告訴我們, 光修解脫道, 就是中士道, 它是不夠的, 我們一定要發心入大乘, 就是要發心入這個上士道, 不管我們今天有解脫 還是沒有解脫, 我們希望能夠有中士解脫道的基礎, 有這個基礎, 把它打 上士道 1 6

好之後, 能夠發心入大乘 不但發心入大乘, 而且不要等到自己解脫之後才發心入大乘, 而是在修解脫道的時候, 就能夠開始發菩提心 因為還是有很多人, 認為說我如果修不好的話, 我是沒有能力度眾生的, 所以我一定要修到我自己解脫, 我才要開始發菩提心, 去開始要度眾生, 如果你生生世世都沒有解脫, 那就永遠不能夠發菩提心了嗎? 所以一定不是這樣的, 所以你可以先發菩提心, 先發菩提心, 即使你在圓滿前面的下士道 中士道, 你都是發菩提心去成就這些內容, 所以你不是為了自己修行, 而是為了將來能夠有能力去度眾生, 有那個智慧, 有那個善巧方便, 有那個功德去利益眾生, 然後我才發心來圓滿, 從前面的道前基礎 下士道 中士道, 都是先發心來修, 這個才是正確的觀念 既然大乘這麼殊勝, 那要怎麼入大乘呢? 入大乘有沒有什麼條件? 入大乘只有一個條件, 就是發菩提心 只要你發菩提心, 就入大乘, 什麼時候退失菩提心, 你就是又墮回小乘 所以不管你今天修的是顯教 還是密宗, 只要你能夠發菩提心, 你就算是大乘人 你說 : 我的煩惱還這麼重, 我的執著也這麼多, 而且我也沒有什麼修行的功德, 我可能是初修的, 也沒有什麼修行的功德, 這樣子能夠算大乘嗎? 只要你發菩提心, 就算大乘, 就算你其他的功德還沒有生起, 你還有煩惱, 然後你又很執著, 也沒有很精進在行什麼布施 持戒 忍辱 精進 禪定 智慧, 都沒有關係, 你都算大乘人, 所以大乘只有一個條件, 就是發菩提心, 只要你發菩提心, 就是大乘 相對來說, 可是你一旦, 也許你曾經發過菩提心, 可是你退心了, 一旦你退失菩提心, 或者是你沒有發菩提心, 這個就是小乘 所以即便你現在已經很厲害了, 你每天也在行布施, 也很精進在持戒, 禪定功夫也很高, 也可能見空性了, 可是你都不能夠算是大乘人, 因為你沒有發菩提心, 你一切的修行都是為了自己的成就, 所以這個時候不管你修行多厲害, 你都是小乘人, 所以入大乘的唯一條件, 就是發菩提心, 你什麼時候發心, 就是大乘, 什麼時候退心, 就是小乘, 所以不是說你是修大乘法門, 你就是大乘, 你修小乘法門, 就是小乘, 不是這樣子, 而是看你有沒有發菩提心, 來決定你是大乘 還是小乘 所以, 不管你今天是修的哪一宗, 你修的是淨土宗 天台宗 還是禪宗, 你沒有發菩提心, 都算小乘人 沒有發菩提心來修什麼大手印 大圓滿, 都算是小乘的發心 嚴格來講, 在密教如果沒有發菩提心的話, 你的上師是不會帶你入密教的壇城, 什麼叫入密教壇城? 就是說幫你真正的灌頂, 也不會真正的口傳, 也不會真正的教你怎麼樣持咒 怎麼結手印 怎麼觀想本尊 統統都不會教你, 嚴格來說是這樣 可是你會問啊, 現在外面不是常常在灌頂嗎? 那個傳法的上師, 也沒有說來每個檢查, 今天參加法會的, 是不是每個都發菩提心了? 沒有啊, 他也沒有檢查, 可是他為什麼可以灌頂呢? 那個叫結緣灌頂, 懂嗎? 結結緣, 種種佛法的種子 而 上士道 1 7

且他在傳法之前, 一定有帶大家發菩提心, 就是跟著仁波切唸, 唸的那個就是發菩提心 有的密法, 你在灌頂之前, 還要先受菩薩戒, 所以他的條件還是對的啊, 還是要有發菩提心, 有的還要受菩薩戒之後, 先傳完菩薩戒之後, 他才傳法, 才正式開始灌頂 這就說明什麼? 就是你只要修大乘法門, 尤其是密教, 就一定要發菩提心 如果沒有發菩提心來修密乘, 可不可能成就呢? 你說我每天持咒幾萬遍, 然後我有空就修修氣脈 明點, 修本尊法, 修什麼大手印 大圓滿, 我也是很精進地在拜大禮拜, 可能頭都快磕破了, 可不可能成就呢? 只要你沒有發菩提心, 都不可能成就, 不管你今天修的是多厲害的本尊法也好, 或者什麼無上密 無上瑜伽 什麼的, 統統都不可能在這一世成就, 懂嗎? 所以只要是修大乘法門, 就一定要發菩提心, 這是最基本的條件 我們現在就能夠知道小乘跟大乘的差別了, 小乘跟大乘的差別, 有共跟不共的差別, 剛才講, 小乘他有見空性的智慧, 就說他修我空觀, 已經證到我空 ; 大乘呢, 他也修空觀, 他不但修我空觀, 還修法空觀, 所以他可以破我執 又可以破法執的原因在這裡, 他不但修空觀, 還修假觀, 還修中觀 所以, 以見空性的智慧來講, 大乘跟小乘是共的, 都要有見空性的智慧 ; 可是那個不共小乘的, 大乘部分不共小乘的, 就是發菩提心 行六度 這等等的, 所有大乘的內容, 這個是不共小乘的 所以, 只有小乘空性的智慧, 只能證阿羅漢果 辟支佛果, 但是沒有辦法成就佛果, 成就佛果就必須還要再加上那個不共的部分, 就是發菩提心 行六度 等這個菩提心圓滿了, 資糧 六度, 積聚資糧圓滿了, 智慧 還有福德資糧圓滿, 才能夠成就佛果 所以我們就知道, 只有小乘的空性的智慧, 沒有菩提心的話, 是不可能成佛的 有了菩提心, 就算你行一些很小的善, 譬如你今天只是餵個流浪狗, 還是看那個人沒有麵包吃, 買個麵包給他吃, 就是很小的布施, 但是因為你有發菩提心, 所以這個功德將來可以迴向菩提, 就能夠成就佛果 ; 可是如果你沒有發菩提心, 就算你整個三千大千世界這麼多的布施, 充滿整個三千大千世界來行布施的話, 你也不可能成就菩提 所以, 同樣的善行, 有發心跟沒有發心, 它的功德有差別 而且發菩提心, 能最快速地淨除業障, 最快速累積資糧, 因為我們輪迴這麼久了, 難免有造一些很嚴重的罪業, 其他的懺法是很難懺除乾淨的, 除非你發菩提心, 你才能夠懺得乾淨, 無量劫以來的生死重罪, 才能夠懺得乾淨, 所以發菩提心, 它是懺悔業障是最快速的, 比你修任何的懺法都快, 為什麼? 因為你有發菩提心 你修其他的懺法, 因為你沒有發心, 你只想到自己的業很重 很重, 趕快懺 趕快懺, 沒有發菩提心, 所以那個懺得很慢, 因為有我執, 心量小, 懺得慢 為什麼累積資糧最快? 也是同樣, 心量的問題啊, 因為你發心要度盡無量無邊的眾生, 所以你是對無量無邊的眾生發心, 你的心量也是無量無 上士道 1 8

邊, 對不對? 因為眾生無量無邊, 所以你的發心也無量無邊, 那你的功德是不是無量無邊? 所以累積資糧最快? 淨除業障最快, 累積資糧最快, 所以發菩提心, 多麼殊勝啊! 所以, 這一段就是告訴我們, 不發心是不可能成佛的, 最好最好就是成就阿羅漢 辟支佛, 這個小乘的果位這樣而已, 是不可能成佛的 而且修同樣的善行, 有不同的果報, 沒有發心, 行很多的善行, 它只能夠得人天小果, 一切的善行, 因為有我執, 所以它只是人天果報, 連解脫證果都不可能, 因為他行善的時候, 是有 我 的, 所以他的功德很小, 只能夠感得人天果報 ; 但是發菩提心的就不同, 他修同樣的善行, 但是他能夠成就無上的佛果, 這就是發心跟不發心的差別 而且發菩提心, 淨除業障最快, 累積資糧最快, 所以一定要發菩提心, 入大乘, 因為它太殊勝了! 既然發菩提心這麼重要, 我們要了解什麼是菩提心啊? 你們說得清楚嗎? 要發菩提心, 什麼叫菩提心? 菩提者, 覺悟也, 發心自己要覺悟, 就是發菩提心, 簡單說就是這樣 菩提, 就是覺悟的意思, 我發心我要覺悟, 也就是我發心要證得無上菩提, 無上菩提就是成佛, 所以簡單說, 就是發心要成佛的意思, 就是發菩提心 我一定要成佛, 不是為了自己的成就喔, 因為只有成佛才能夠自利 利他都圓滿, 所以我發心要成佛 為利眾生願成佛, 為了要利益一切眾生, 我願意成佛 那剛才講, 利他就是自利, 所以等於自利圓滿, 利他也圓滿, 所以我發心要成佛, 這個就是菩提心 我一定要證得, 我一定要圓滿自利 還有他利, 為了利益眾生, 我一定要成佛, 這個就是菩提心 那又怎麼來發菩提心呢? 眾生不同的因緣, 所以讓他發心的原因也不同 一般來說, 有四種緣 第一種緣, 就是你可能是親自看到, 或者是親自聽到有關佛菩薩不可思議的神通威德力, 然後發心, 我也要證得, 這個是第一種緣 也許你是親眼看到佛菩薩的示現, 種種神通感應的事情, 也許你是聽見人家說, 或者你自己看, 現在有一些感應錄 什麼的, 就講到那些佛菩薩, 他怎麼示現神通來利益眾生, 你一看到就心嚮往之, 說我一定也要有這個神通德能, 因此發心要修行, 這個是第一種發心 第二種, 就是從說法法師那裡聽到, 有關於大乘的法教 因為大乘的法教, 才常常提到佛菩薩, 或者是佛祂的智慧有多圓滿, 然後祂的功德有多圓滿, 所以常常聽聞到大乘的經論裡面談到有關於佛的功德 智慧, 因此生起清淨的信心, 發心自己也要證得跟佛同樣的圓滿的智慧 還有功德, 這就是由聽聞法師說法而發心的一個緣 第三種緣, 就是現在是末法, 所以佛法愈來愈衰, 不忍聖教衰亡, 然後發心說我一定要讓正法久住世間, 這是第三種發心 你怎麼讓正法久住世間呢? 除非你修行成就嘛, 如果現在都沒有因為學佛修行成就的話, 那佛法馬上就滅了, 因為沒有傳人, 所以每一代的傳人, 他必須是已經成就 上士道 1 9

的, 因為他成就, 他才可能把這個法繼續地傳下去, 一脈相承, 這樣一代一代的傳承下去, 這個佛法才不會衰亡, 或者是不會到最後滅 可是越末法的話, 就是佛法成就的人愈來愈少 愈來愈少, 所以不忍看到聖教衰亡, 因此發起我一定要讓正法久住世間, 怎麼樣正法久住世間? 除非我證得, 我有所成, 除非我證果, 所以這是第三種發心 第四種發心的緣, 就是見到這個末法, 現在末法時期, 在這個五濁惡世當中, 你問問你身邊的人 : 你有想要解脫嗎? 你想要出離三界嗎? 人生很苦耶, 難道你不想跳出輪迴嗎? 問卷調查, 十個有十個說我不想, 他雖然覺得很苦, 但是他還樂在其中, 他也不願意解脫輪迴, 是不是? 大部分的人都還想繼續輪迴, 尤其是末法, 在這個五濁惡世當中, 想要解脫, 生起出離心的人, 都非常的稀有難得, 更何況是發菩提心的大乘行者, 所以他見到發菩提心的稀有難得珍貴, 雖然很難, 他還是願意發心, 這是第四種緣, 發心的緣 就是看到周遭的這些眾生, 五濁惡世的眾生, 根性沒有那麼利, 就是愚癡性很重, 然後貪瞋癡慢疑, 就是各種煩惱也很重, 業也很重, 所以要他們發心來修解脫道, 或者發菩提心, 是非常非常困難的, 就是連出離心都很難, 更何況是勸他發菩提心, 更屬稀有難得, 可是我還是願意發心, 這是第四個緣 這四個緣來發的菩提心, 它是不是圓滿的發心呢? 我們剛才已經講, 什麼是圓滿的發心? 就是同時圓滿自利 還有利他 圓滿自利, 可以成就佛的法身 ; 利他圓滿, 可以成就報身 還有化身, 所以想要圓滿佛的三身, 就必須要不但圓滿自利, 還要圓滿的利他, 這樣才可能圓滿佛的三身 因此為了發心利他, 所以我要證得菩提, 這就是圓滿的發心 為了利他, 這個是利他圓滿 ; 所以我要證得菩提, 這個是自利, 我自己本身要證得菩提, 我要成佛, 我成佛是為了什麼? 利他 成佛是自利, 利他是什麼? 所以是圓滿自利, 還有利他 圓滿自利, 就能夠成就佛的法身, 法身是什麼? 我們剛才講到, 見到一切法無生的道理, 就是那個不生不滅的真心, 見到不生不滅的真心, 你自己明心見性, 見性成佛, 這個時候就成就佛的法身 自己成就之後, 要利益眾生, 所以報身跟化身都是為了利他而顯現的, 為地上菩薩說法, 就是初地以上, 初地 二地 三地 地上菩薩說法所示現的是報身, 所以凡夫看不到佛的報身, 那個是地上菩薩, 證初地以上的菩薩, 才能夠見到佛的報身, 然後佛是報身來為地上的菩薩說法, 利益他們, 教導他們怎麼成佛的方法 為了六道眾生所示現的, 就是千百億化身, 這個就是化身的顯現, 是為了六道眾生所顯現的, 就是化身 這個是圓滿利他之後, 所能夠成就的, 就是報身跟化身 能夠圓滿佛的三身, 才能夠說你發的是圓滿的菩提心, 圓滿的菩提心, 才能夠證得佛的三身 除了這四種緣之外, 還有四種因而發心 四種因, 哪四種因呢? 第一個因, 就是種姓圓滿 就是說必須具備大乘的種姓, 如果小乘的 上士道 1 10

種姓, 小乘的種姓, 就是他每天只想到怎麼樣自己解脫, 只管自家的事情, 很少去過問別人, 那個他是小乘的種姓 自掃門前雪, 把自己管好, 然後一切的修行成就, 都是為了自利, 那個就是小乘的發心, 這是小乘種姓, 所以他沒有辦法發菩提心 小乘種姓, 他一心只求自己的解脫, 所以他不會發那個幫助眾生解脫的菩提心, 所以如果不具備大乘種姓, 他是不可能發心的, 這是第一個因, 發心的因, 是他必須是大乘的種姓, 他才可能發菩提心 第二個發心的因, 是被善友所攝受 就算你今天是大乘種姓, 可是如果你沒有遇到大乘的善知識 或者是善友, 來教導你發心的法門的話, 你也是一樣沒有發心的因, 所以第二個發心的因, 就是被善友所攝受, 就是有善友 或者是善知識的教導, 你怎麼發心的這個法門, 你才有這個因來發心 第三個因, 就是你必須具備有悲愍有情的心 悲愍有情的心, 就是你有一顆悲愍眾生的心, 有悲愍眾生的心, 你才可能發菩提心, 所以它是第三個發菩提心的因, 就是你有一顆悲愍的心 第四個, 就是要不厭患生死難行 如果我們在修行的道路上, 很害怕生死輪迴, 因為有一些道友, 他就會說 : 我絕對不要再來了! 我不要再來了! 實在是太苦了 太苦了! 那就知道他很怕輪迴, 懂嗎? 可是發心的菩薩, 就是說他要不斷不斷地來六道當中度眾生, 那他基本上是不是要不怕輪迴才可以, 他才有勇氣來嘛, 他才願意發願說 : 我還要再怎麼樣? 迴入塵勞, 就是說我不管成就 還是不成就, 我都是發心還要再回娑婆世界來度眾生, 就是基本上他的心態是不怕生死輪迴的, 他才可能發菩提心, 對不對? 如果他沒有這個勇氣, 他自己本身就很怕輪迴的苦了, 他不願意再來的, 像這種情況, 他是不可能發菩提心的 那個發願往生淨土的, 他們有沒有發菩提心啊? 他們好像也不太想再來六道輪迴嘛, 是不是? 有啦, 有發菩提心, 不然沒辦法往生成就 所以有一些他是很害怕生死輪迴, 有一些他會覺得菩薩道很難行, 對不對? 忍辱多難啊! 我就是恨死他了, 可是你跟我說不要跟他計較, 那欠你錢的, 就當作是布施囉, 要感謝他成就我布施的功德 ; 那個對你不起的, 陷害你的, 做了很多對不起你的事情的, 你還要感謝他, 成就我忍辱的功德, 真的是蠻難的, 所以也很多修行人, 他覺得說行菩薩道真的很難, 我發心為眾生做牛做馬, 千辛萬苦, 花了時間 又花了力氣, 可是還是種種的毀謗 批評什麼, 他就不行了, 就退心了, 所以能夠從初發心, 一直堅持到成佛, 這個中間都不退心, 就是除非你有菩提心, 菩提心能夠讓你有勇氣發願再回到娑婆世界度眾生之外, 任何菩薩道路上的荊棘 坎坷 折磨 還是什麼啦, 一切的苦, 你都能夠難忍, 都能夠忍, 一切的難行, 你都能行, 要具備這樣的條件, 你才可能發菩提心 所以這就是第四個發心的因, 就是你能夠不厭生死輪迴, 然後不害怕菩薩道的難行, 你能行, 上士道 1 11

這樣你才可能發心 這個是四種因 另外還有四種力, 讓你發心 哪四種力呢? 第一個就是自力, 就是你自己要發心的, 這是第一個 第二個力, 就是他力 就是不是你自己心甘情願發的, 是人家怎麼勸, 像我們現在就是勸嘛, 發菩提心有多麼殊勝啊, 大乘有多麼殊勝啊, 這就是勸嘛, 勸導眾生, 你要發心, 好吧, 發心吧, 這是第二種, 他力 第三種, 是因力 就是過去世其實他已經修過了, 像在座的各位, 大部分都已經久修的, 這一世是發願來的啦, 不是業力來的, 所以過去曾經修習過大乘, 所以他這一世一聽聞大乘, 怎麼樣? 他馬上相應了, 好像在複習一樣, 複習功課, 過去已經熏習過, 所以這一世, 他一聽聞, 就很好樂, 就發心了 一聽到發菩提心, 就心生歡喜, 這是第三種, 就是宿習所追, 過去世已經修過發菩提心了, 所以這一世很容易就發心 第四種, 就是加行力 就是在這一世, 因為親近大乘的善知識, 聽聞大乘的教法, 還有教導我們怎麼發菩提心, 那我們聽了之後, 也不斷不斷地思惟發菩提心有哪些利益, 不斷地思惟, 然後不斷地修, 聞思修, 在這一世不斷不斷地熏, 不斷不斷地修, 然後終於有一天能夠發心了, 它是經由長時間的熏習, 長時間的熏修, 才發心的, 這是第四種加行力, 加行就是用功, 就是加行, 然後能夠發心 那你們說, 這四種力, 哪一種比較堅固? 哪一種比較不堅固? 很容易退心的? 那一定是自力, 對不對? 自己心甘情願發的, 自己願意發的, 不是別人勸的, 所以這個是比較容易堅固 ; 還有呢, 過去已經修過了, 這個也很容易堅固, 因為他等於是一直在繼續地累積, 繼續堅固他的菩提心, 所以這時候的發心, 是比較容易堅固的 另外兩種, 就很容易退失, 一個就是別人勸的嘛, 他力 ; 還有就是加行力, 就說你不斷透過聞思修, 不斷不斷地熏, 本來不太願意發心的, 後來可以慢慢 慢慢練習, 一天一天的, 菩提心慢慢 慢慢地增長, 可是逆緣實在太多, 因為是五濁惡世, 懂嗎? 順緣比較少, 逆緣比較多, 所以很容易讓我們就退心, 所以我們後面也會教導怎麼樣讓我們不退心的方法, 這個也是很重要, 不然好不容易發心, 可是很快就退失了, 所以我們知道, 靠他力跟加行力而發心的, 是比較不容易堅固, 比較容易退心 所以, 以上所說的, 就是為什麼要菩提心的原因, 一共有三大類, 第一類, 就是四種緣而發心的 ; 第二類, 是四種因而發心的 ; 第三類, 就是四種力而發心的 今天就講到這裡, 剛好一個段落 我們迴向 : 願以此功德, 普及於一切, 我等與眾生, 皆共成佛道 上士道 1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