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居士大德

Similar documents
2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一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 一 ) 阿彌陀佛的意思

0 0 = 1 0 = 0 1 = = 1 1 = 0 0 = 1

71 新約聖經的福音 3

男人的大腦 女人的大腦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各位法師各位居士大德阿彌陀佛


现 在 女 人 的 光 屁 股 不 值 钱 了, 揉 一 揉 眼 睛 就 会 看 到, 打 一 个 喷 嚏 就 会 撞 上, 走 路 拐 个 弯 就 会 踩 着 在 过 去 可 不 是 这 样, 在 过 去 那 是 金 不 换 银 不 换 珠 宝 也 不 换 的 宝 贝, 在 过 去 只 能 到 厕

Microsoft Word - 2.doc

國語 領域計畫表

Microsoft Word - 圓覺經_SGP_06.doc

02 2 成立 Facebook 粉絲專頁 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1, Facebook Facebook 1 Facebook 2-21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H 批发和零售业

2

Microsoft Word - Bingye-doc.doc

二次曲線 人們對於曲線的使用及欣賞 比曲線被視為一種數學題材來探討要早 得多 各種曲線中 在日常生活常接觸的 當然比較容易引起人們的興趣 比如 投擲籃球的路徑是拋物線 盤子的形狀有圓形或橢圓形 雙曲線 是較不常見的 然而根據科學家的研究 彗星的運行軌道是雙曲線的一部 分 我們將拋物線 圓與橢圓 雙曲

Microsoft Word - 百法_5.doc


untitled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English

(Microsoft Word - \245\315\254\241\273P\245\360\266\242.doc)

理性真的普遍嗎 注意力的爭奪戰 科學發展 2012 年 12 月,480 期 13

前面普眼菩薩請佛開示修行的漸次也就是漸修的次第既然不能頓悟就用漸修的方法一樣可以悟到圓覺漸修的第一步是持戒修定接下來就是觀慧所以修行的漸次第二個是觀慧就是前面的「戒定」方便來助成後面的「觀慧」這樣三學相由,就回答了「修行漸次」的問難

Microsoft Word - 上士道_01.doc

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

戒菸實務個案自助手冊105年Ver.2

Microsoft Word - CDtc_XinJing_01.doc


Microsoft Word - CDtc_liumiaomen_2009__03.doc

Session 15-Col-1.pdf

16572.mps

未成年人保护与犯罪预防

各位居士大德阿彌陀佛

Microsoft Word - _m30.doc

Microsoft Word - 09_圓覺經修改.doc

四 本 學 期 程 架 構 : (1) 學 活 流 程 與 策 略 視 聽 故 事 時 事 節 令 生 活 問 題 預 習 單 朗 讀 問 答 討 論 討 論 理 解 欣 賞 想 像 練 習 章 結 構 敘 寫 技 巧 修 辭 要 領 仿 作 造 字 原 理 字 義 釐 清 字 音 字 形 辨 析

佛化家庭手冊 佛化家庭 一 淨化人間, 必定要淨化社會 二 淨化人間的著力點, 是從淨化家庭開始


慧律法師佛學問答錄

Title



012

Microsoft Word - 百法_2.doc

(Microsoft Word - \245\325\250\337\257Z\266\351\260T2.doc)

14: 6 不做清單上的事, 並不代表我們就可以隨心所欲 ; 我們不做, 是為了更深一層的原因 同樣, 也沒有人會因不受這些清單的捆綁, 就更能活出 豐盛的生命來 14: 15 8: : 17 在所有十誡中, 第十誡往往是最先遭破壞的一條 22: 37, 39 凡是使我們不能愛神與愛

毛泽东重返人间.doc

Microsoft Word - 上士道_02.doc

The Haks Language Modeling System: Examples from Buddhist Texts in Sanskrit, Tibetan and Chinese This study demonstrates a practical method for extrac

菩提道次第廣論

路 上 沒 說 話, 車 子 被 爸 離 去 後 開 走 了, 沒 什 麼 變, 除 了 一 股 淡 淡 的 香 味, 我 不 太 習 慣, 像 空 氣 中 的 粉 塵, 左 飄 右 飄, 光 中 飛 舞 我 沒 提, 看 車 窗 外, 外 面 不 太 有 趣, 我 只 是 沒 事 幹, 我 們 本

繁 華 國 小 101 學 年 母 親 節 感 恩 惜 福 - 跳 蚤 市 場 暨 科 學 闖 關 遊 戲 親 子 活 動 實 施 計 畫 一 依 據 : 本 校 101 學 年 度 校 務 計 畫 及 行 事 曆 二 目 的 : 1. 培 養 學 生 感 恩 惜 物 知 福 惜 福 的 節 儉 觀


育儿小故事(四)

台 中 市 北 屯 區 東 山 里 橫 坑 9 林 志 明 巷 89-5 菜 豆 菜 大 漿 果 菜 豆 菜 大 漿 果 小 漿 果 核 果 柑 桔 無 陳 錦 生 新 竹 市 香 山 區

B-3-3鬼谷仙師天德_講解_.doc

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

Microsoft Word - Tridentine NL_C.docx

各位居士大德阿彌陀佛

Microsoft Word - CDtc_JueZhi_HGH__01.doc

,400, ,400, %2.0% ,200, / / , / /

他還記得,一切都是由那天開始的‧‧‧

<A175B752A662A440B05FA176A4BDAF71B971B5F8B74FB5BDB860A5D8C3D9A755A5D3BDD0AED12E706466>

李 琼 评扎迪 史密斯的 白牙 要是他 指艾伯特 加勒比海移民 真的回去 了 那么他将要面临的失败是明摆在那儿的 因为当地并没有发生什么变化 这就是移民的悲剧 他们比他们离弃的故乡变化得更 快 于是他们永远也不可能因回到家乡而感 到幸福 可是 他们在移居的国家也不幸福 因为这不是家乡 瞿世镜

09


金剛經講義節要述記

認識佛教

Chapter 3 Camera Raw Step negative clarity +25 ] P / Step 4 0 ( 下一頁 ) Camera Raw Chapter 3 089

佛法與 e 世代 聖嚴法師與張學友 侯文詠的對話 佛法與 e 世代 時間 : 二 年三月四日地點 : 臺北國父紀念館主持人 : 陳月卿 ( 華視企劃室經理 ) 對談人 : 聖嚴法師 ( 法鼓山創辦人 ) 張學友 ( 歌手 ) 侯文詠 ( 作家 ) 陳月卿 : e 張學友 :

無量壽經玄義親聞記

不可以墮胎

Microsoft PowerPoint - 遊戲企劃


Beginner1

外國人從事就業服務法第四十六條第一項第八款至第十一款工作資格及審查標準第二十二條附表五修正草案總說明

untitled

爾時,世尊從三昧安詳而起,以天眼觀視世界,舉身微笑

99下民主法治教育 法律常識測驗題庫

楞嚴經(第二講) 楞嚴經重點提示電子書.pdf

Microsoft Word - CDtc_shiliutesheng_08.doc

document

我的學思歷程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

老人也是公司的寶 63 有條件的愛太辛苦 66 不要被愛情沖昏了頭 69 別玩劈腿遊戲 72 愛情不是人生的唯一 75 恐怖的愛 78 三 生涯規畫 81 人生規畫 81 忙人時間最多 84 非結婚不可嗎? 87 賺錢的福報 90 面對貧窮的勇氣 93 中年別盲目轉業 96 人到中年百事哀? 99

妙緣善法

10-2 SCJP SCJD 10.1 昇陽認證 Java 系統開發工程師 的認證程序 Java IT SCJD

認識佛教

楊 泰 興 關 東 煮 1 魏 輔 雄 關 東 煮 8 黃 雅 萍 白 米 23 周 庭 淯 奶 粉 高 浚 翔 保 久 乳 3 箱 陳 先 生 貢 丸 林 淑 櫻 衣 物 呂 淑 芬 奶 粉 郁 涵 清 奶 粉 衣 物 物 資 塑 膠 袋 5 個 顏 兆 敏 王 文 伶 清 潔 棉 1 個 陳 語


摩訶薩埵,皆得陀羅尼及諸三昧,行空、無相、無作,已得等忍,得無礙陀羅尼

不是 打坐時, 於闃寂中, 我們的確可以聽見脈搏 心跳 腸胃, 以及內臟蠕動 血液流動或氣脈浮沉的聲音 ; 它是我們身體的運作 活動中自然的機能, 不要老是注意它 因為心念注意時, 全身的力量便集中過去, 那個地方就會發生問題, 因此, 務必謹慎! 至於天台智者大師說, 若為治某一部位的某一種病,

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

的 一定要講 諸位同學到這邊來參學 我們今天把這個課程列為主要的課程 時間雖然不多 重點我們一定細說 其次的 部分 古德有詳細的註解 聖一法師有通俗的講話 可以幫助大家作參考 將來諸位在國內 國外弘揚佛法 凡 是到一個道場應當先講 地藏本願經 再說 無量壽經 勸他念佛往生 這個是一定的規矩 地藏菩薩


愛滋實務與治理的政治 - 綜合論壇 以及面對這一連串以 責任 為架構衍生出來的愛滋政策如何造就了台灣現在的愛滋處境

為什麼要做佛事 一 前言

Transcription:

圓覺經第一講文殊章 ( 上 ) 最尊貴的淨蓮上師講解講於新加坡淨名佛學社 經文如是我聞 : 一時, 婆伽婆入於神通大光明藏三昧正受, 一切如來光嚴住持, 是諸眾生清淨覺地, 身心寂滅, 平等本際, 圓滿十方, 不二隨順, 於不二境現諸淨土 ; 於大菩薩摩訶薩十萬人俱, 其名曰 : 文殊師利菩薩 普賢菩薩 普眼菩薩 金剛藏菩薩 彌勒菩薩 清淨慧菩薩 威德自在菩薩 辯音菩薩 淨諸業障菩薩 普覺菩薩 圓覺菩薩 賢善首菩薩等而為上首, 與諸眷屬皆入三昧, 同住如來平等法會 於是文殊師利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 頂禮佛足, 右繞三匝, 長跪叉手而白佛言 : 大悲世尊! 願為此會諸來法眾, 說於如來本起清淨因地法行, 及說菩薩於大乘中發清淨心遠離諸病, 能使未來末世眾生求大乘者不墮邪見! 作是語已, 五體投地, 如是三請, 終而復始 爾時, 世尊告文殊師利菩薩言 : 善哉! 善哉! 善男子! 汝等乃能為諸菩薩諮詢如來因地法行, 及為末世一切眾生求大乘者得正住持, 不墮邪見 ; 汝今諦聽! 當為汝說! 時, 文殊師利菩薩奉教歡喜, 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善男子! 無上法王有大陀羅尼門, 名為圓覺, 流出一切清淨 真如 菩提 涅槃及波羅蜜, 教授菩薩 一切如來本起因地, 皆依圓照清淨覺相, 永斷無明, 方成佛道 各位居士大德! 阿彌陀佛! 我們今天開講圓覺經 圓覺經, 是唐朝罽賓國的沙門 佛陀多羅所翻譯的 罽賓國在北印度 翻譯的年代是唐高宗永徽六年 翻譯的地點是白馬寺 我們看經文 : 如是我聞 : 一時, 我 阿難, 當時就是這樣聽到的 婆伽婆這裡是指釋迦牟尼佛 入於神通大光明藏三昧正受, 佛在說法之前先入定 佛入的是什麼定呢? 佛入的是神通大光明藏這個三昧正受 這個 三昧正受, 為什麼叫做 神通大光明藏 呢? 神通 是什麼意思? 因為這個大光明藏, 超乎我們的想像, 所以叫做 神 一般我們說這個人神了, 就表示說他變化莫測, 教人家看不清 猜不透 現在這個大光明藏也是, 它應用起來的時候, 變化莫測, 所以就用 神 來形容 而且這個大光明藏, 佛想入就入, 想出就出, 能夠出入自在, 能夠隨心所欲, 出入自在, 沒有絲毫的障礙, 所以叫做 通, 就是通達無礙的意思 這就是 神通 的意思 圓覺經 1- 文殊章 ( 上 ) 1

什麼是 大光明藏 呢? 這個大光明, 就是我們自性的光明 我們的自性本來具足無量的光明 ; 這個光明, 是智慧的光明 這說明什麼呢? 說明一切眾生本來是覺悟的, 一切眾生本來具足無量光 無量覺 無量覺, 就是究竟覺的意思, 究竟圓滿的覺悟, 一切眾生本來具足 這個 大光明, 為什麼叫做 藏 呢? 這個藏, 就是含藏的意思, 說明這個智慧它遇到因緣的時候, 就起作用 ; 如果沒有遇到因緣的時候, 它就含藏這樣的功能, 所以叫做 藏 什麼是 三昧正受 呢? 三昧, 就是正受, 同一件事情 三昧, 是梵語 ; 正受, 是華語, 所以是梵語和華語一起列舉出來, 所以叫做 三昧正受 什麼是 三昧 呢? 三昧, 就是三摩地, 就是定的意思, 就是心安住一處不動 所以只要我們的心能夠安住在一處不動, 就可以叫做三昧 我們的心可以安住在種種不同的境界當中, 所以有種種不同的三昧, 看你安住在什麼樣的境界, 就叫做什麼三昧 我們看經典裡面, 譬如說楞嚴經, 入的就是首楞嚴三昧 ; 如果是華嚴經, 入的是海印三昧 ; 法華經的話, 入的是法華三昧, 我們就知道它有種種不同的三昧, 只要我們的心安住在一個境界當中, 就叫做什麼 什麼三昧 什麼叫 正受 呢? 這裡的正受, 就是說明心安住在大光明三昧當中的時候, 能夠不受諸受, 就是其他的苦 樂 憂 喜, 這些受都不受, 所以叫做正受 我們能不能叫正受呢? 我們不能叫正受, 為什麼呢? 因為我們有時候痛苦 ( 沒有正受 ) 有時候快樂, 有時候憂愁 有時候歡喜, 所以都不能夠叫做正受 所謂的正受, 就是離開這一切的受, 心安住在大光明三昧當中, 這個當下才能夠遠離這種種的諸受, 這個時候才能夠叫做正受 我們看經文 : 一切如來光嚴住持, 這個三昧, 也是一切如來的境界 什麼叫 光嚴 呢? 以光為莊嚴, 叫做光嚴 現在是以自性的大光明為莊嚴 什麼叫 住持? 住, 是安住 ; 持, 是保持, 能安住保持, 就叫做住持 現在是安住保持在自性的大光明當中, 所以一切如來, 也是安住保持在以光為莊嚴的自性境界當中 這個境界, 眾生有沒有啊? 我們也有 所以下一句就是 : 是諸眾生清淨覺地, 也就是一切眾生的清淨覺地 什麼是 清淨覺地 呢? 覺地, 就是本來覺悟的心地 我們的心地是本來覺悟的, 這個叫做覺地 可是現在卻起了無明, 雖然起了無明, 卻不會染污本來覺悟的心地, 所以叫清淨 所以這個清淨覺地, 就是大光明藏三昧正受, 也是如來光嚴住持 它為什麼不叫大光明藏? 不叫光嚴住持? 圓覺經 1- 文殊章 ( 上 ) 2

要叫做清淨覺地呢? 因為這個境界, 是一切如來果地的境界, 我們眾生因地雖然有, 但是沒有證得, 所以只能夠叫做清淨覺地 已經證得, 叫住持 ; 沒有證得, 叫覺地 我們是在什麼樣的情況之下, 才有這種境界現前呢? 有, 偶爾有, 可是我們當面錯過的時候比較多, 如果沒有修止觀 或者沒有修行的話, 根本就不知道那個就是自性的境界, 什麼時候呢? 譬如說你早上醒過來, 還沒有動念之前那個一剎那, 不管它是多短, 半秒 一秒也好, 那個就是我們自性的境界, 就是現在講的這個境界, 但是我們很快就起了無明, 又開始打妄想, 又開始想說 : 今天要做什麼事情啊? 等一下怎麼出門? 吃什麼早點? 統統又回到紅塵來了 所以它是在我們還沒有生起念頭, 還沒有生起任何一個念頭, 無明還沒有生起之前的那個境界, 那一段時間 平常的話, 就是前念已經過去了, 後念還沒有生起之前的那個空檔, 還沒有任何念頭的那個空檔, 當下就是, 那個湛湛寂寂 歷歷明明, 不管你用什麼形容詞, 那個就是我們自性的境界, 還沒有動念之初, 沒有生起任何一個念頭之前, 那就是說我們無明還沒有生起之前的, 那個就是我們自性的境界, 就是看能不能把握 所以一般我們修定的時候, 也是希望能夠延長這樣的境界的時間, 就是無念的時候, 我們所謂無念的時候, 只要一動念就不是了, 一動念就是妄念, 妄念就起了無明, 自性的境界就被遮蓋了, 它也不再是明明歷歷 湛湛寂寂, 非常清明的狀態, 剎那之間就消失了, 只要你一動念, 一起無明, 那個境界就沒有了 所以現在講的這個 大光明藏, 它到底是什麼樣的狀況呢? 也就是我們自性的境界究竟是如何呢? 佛就再進一步的說明, 它是 : 身心寂滅, 平等本際, 圓滿十方, 不二隨順, 這個就是經文 什麼是 身心寂滅 的狀態呢? 也是我們自性的境界, 我們自性現前的時候, 身心就是寂滅的狀態 什麼叫 寂 呢? 寂, 就是不動 我們說寂靜, 就是不動, 所以寂, 就是不動的意思 我們的自性湛然常寂, 本來沒有動搖的, 我們的自性是沒有動搖的, 我們平常動搖的那個心是什麼? 是妄心, 動搖的是妄心, 我們的真心是不動搖的, 所以我們自性的境界是不動搖的 什麼叫 滅 呢? 滅, 就是不生, 沒有生起來就叫做滅, 沒有辦法生起來, 就叫做滅 我們的自性也本來沒有生滅 我們看到生滅的是什麼? 因緣所生的萬法是有生滅的 是無常的, 可是我們的自性是沒有生滅的, 所以什麼是我們自性的境界? 就是本不動搖 本不生滅, 就是身心寂滅, 這就是我們自性的境界 第一個, 身心寂滅 因為我們的自性本不動搖 本不生滅, 這個就是身心寂滅, 它是形容我們自性的境界 第二個, 平等本際 平等, 我們的自性平不平等啊? 我們的自性本來平等, 為什麼平常我們會分別呢? 那就是因為你已經離開你自性的作用了, 你已經從現量落入比量了, 已經開始分別了, 那個不是我們自性的境界, 所以我們的自性是本來平等, 所以不論你是六道的眾生也好, 是四聖 圓覺經 1- 文殊章 ( 上 ) 3

法界也好, 同歸圓覺本際, 這個就是平等本際, 我們的自性本來平等, 一切眾生同歸圓覺本際, 所以叫做平等本際 我們自性的功能遍一切處, 我們自性的功能可以到達一切的地方, 不管你是東南西北上下十方, 沒有東南西北 等等十方的界限, 這個就是 圓滿十方 我們自性的境界可以圓滿到達十方, 沒有任何一個地方是不能夠到達的, 所以不管你輪迴到那裡, 你在十法界的那一個法界, 都是我們自性的作用, 我們自性的功能都能夠到達十法界的任何一個法界, 當然十法界沒有離開一真法界, 從一念無明開始, 才慢慢有所謂的十法界, 可是十法界也沒有離開我們自性的作用, 也沒有離開我們真心的作用, 所以我們自性的功能能夠遍一切處, 圓滿到達十方 在自性的境界當中, 凡聖同歸法界一體, 這個就是 不二隨順 不二隨順, 就是隨順不二的意思 什麼是 不二 呢? 我們常常說生佛不二 自他不二 動靜不二 身土不二 淨穢不二, 這個 不二, 到底是什麼意思? 不二, 就是平等的意思, 就是同體的意思 法界同體 平等, 所以它不二, 所以隨順這個平等, 就是隨順不二, 所以在平等同體的法界當中, 沒有凡夫跟聖人的隔礙, 也沒有自他 動靜 身土 淨穢的差別, 都是隨順自性, 沒有二相, 所以叫做隨順不二 我們再看經文 : 於不二境現諸淨土 ; 就是在這個不二的境界當中, 現起了淨土 前面入於神通大光明藏三昧正受, 這個是說明先回歸到我們的自性當中 ; 現在於不二境現諸淨土, 是再從我們的自性當中起用, 這裡所起的作用就是現起諸淨土 為什麼要現諸淨土呢? 現諸淨土的目的, 是為十二位法身大士說圓覺經, 所以它要現諸淨土, 目的就是要為這十二位法身大士說圓覺經 所以, 所現淨土的地方, 就是說法的地方, 整個圓覺經都是在講我們自性的境界 所以有人問你說 : 圓覺經是在那裡講的啊? 你要怎麼回答? 在什麼地方講的啊? 什麼時候講的啊? 不是六成就嗎? 我們再看經文 : 於大菩薩摩訶薩十萬人俱, 這就是同大菩薩中的大菩薩, 一共十萬人一起 大菩薩中的大菩薩, 就是大菩薩摩訶薩, 有一個大菩薩, 再來一個摩訶薩, 到底它有什麼差別? 什麼叫做大菩薩中的大菩薩? 第一個大菩薩, 指的是初地以上的菩薩, 登地的菩薩 ; 大菩薩摩訶薩, 就是十地以上的菩薩, 叫做大菩薩摩訶薩 摩訶 也是大的意思, 所以它翻出來也還是大菩薩, 所以只能說大菩薩中的大菩薩 現在因為文殊等等這十二菩薩, 都是等覺的菩薩, 所以稱為大菩薩摩訶薩, 有資格這樣稱了 十萬人, 就是和他們同行的眷屬, 一共有十萬人 俱, 什麼叫俱呢? 同心同德, 大家和合的聚集在一起, 這個就叫做俱 圓覺經 1- 文殊章 ( 上 ) 4

其名曰 : 文殊師利菩薩 普賢菩薩 普眼菩薩 金剛藏菩薩 彌勒菩薩 清淨慧菩薩 威德自在菩薩 辯音菩薩 淨諸業障菩薩 普覺菩薩 圓覺菩薩 賢善首菩薩等而為上首, 這是以文殊等十二位菩薩為上首 與諸眷屬皆入三昧, 同住如來平等法會 和他同行眷屬都入神通大光明藏三昧, 同住於如來平等法會之中, 也就是都住在什麼? 剛才講的, 身心寂滅, 平等本際, 圓滿十方, 不二隨順 這說明什麼呢? 就是說法主 還有聞法眾, 都是同住在自性的境界當中 所以佛是在自性當中, 說出了圓覺經 ; 這些聞法的大眾, 也是安住在自性當中來聽聞圓覺經, 都是在自性的境界當中 於是文殊師利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 頂禮佛足, 右繞三匝, 長跪叉手而白佛言 : 大悲世尊! 願為此會諸來法眾, 說於如來本起清淨因地法行, 及說菩薩於大乘中發清淨心遠離諸病, 能使未來末世眾生求大乘者不墮邪見! 於是文殊師利菩薩在大眾中即從, 從他的本座而起, 先頂禮佛的雙足, 再右繞佛三圈, 然後跪下來, 雙手合掌而對佛說 : 具有廣大平等悲心的世尊! 願為參加這個平等法會的十萬菩薩法眾, 慈悲開示有關於如來在凡夫因地發心的時候, 是修什麼法才成佛的 ; 以及菩薩如何於大乘中發清淨心, 遠離諸病 ; 如何使未來末世眾生求大乘者, 可以不墮邪見! 所以這一口氣, 一共是請佛開示三個重點 作是語已, 五體投地, 如是三請, 終而復始 說完了以上這些話, 便五體投地, 就是致上最敬禮, 這樣重複請法三次 爾時, 世尊告文殊師利菩薩言 : 善哉! 善哉! 善男子! 汝等乃能為諸菩薩諮詢如來因地法行, 及為末世一切眾生求大乘者得正住持, 不墮邪見 ; 汝今諦聽! 當為汝說! 這時, 世尊就告訴文殊師利菩薩說 : 好的! 好的! 善男子! 你們能夠為初發心的菩薩詢問佛在因地如何修行, 以及為末世一切求大乘的眾生詢問如何安住, 保持在正知見而不墮在邪見當中, 你們現在仔細地聽, 我就要為你們說明了 時, 文殊師利菩薩奉教歡喜, 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聽到佛答應了請求的時候, 文殊師利菩薩和在場的大眾都非常的歡喜, 於是聽從佛的囑咐, 安靜下來, 很恭敬 很仔細地聽 善男子! 無上法王有大陀羅尼門, 名為圓覺, 流出一切清淨 真如 菩提 涅槃 及波羅蜜, 教授菩薩 佛說 : 善男子! 如來有一個大總持法門, 叫做圓覺 它能夠流出一切清淨 真如 菩提 涅槃以及六波羅蜜, 以這些法來教授菩薩 無上法王, 就是指如來 圓覺經 1- 文殊章 ( 上 ) 5

大陀羅尼門, 就是大總持法門, 這裡指的就是我們的真心本性, 叫做大陀羅尼門 因為你掌握了, 就是你只要明心見性, 見到我們的真心本性, 你就等於有了大總持法門, 有了這個大總持法門, 你就可以流出一切法 就是我們只要見性, 見到我們的菩提自性之後, 你就能從你的自性當中流出一切法 現在佛也是這樣子, 一切如來祂有大總持法門, 這個大總持法門的名字叫什麼呢? 就叫做 圓覺 什麼叫 圓覺? 就是圓滿覺悟, 就是究竟圓滿的覺悟, 叫做圓覺 就是說明我們的真心本來是圓滿覺悟的, 一切眾生本來覺悟, 本來成佛, 本來喔! 可是現在不是了, 本來 可是為什麼現在不悟? 也不是佛呢? 因為無明嘛! 還是無明! 只要你生起一念的妄心, 起了無明, 就不是了 一念悟, 就是佛 ; 一念迷, 又變成眾生了 看你悟的時間可以保持多長, 你就當佛當多久 ; 一念迷, 無明又起了, 那又是凡夫了 所以為什麼我們現在不是呢? 就是因為無明 愚癡 顛倒, 所以不能夠開悟 也不能夠成佛 只要能夠見到我們的真心本性, 就可以怎麼樣? 下面講的 流出, 這邊的 流出, 就是說從我們的自性當中就很自然的可以流出, 不只現在講的這些菩提 涅槃, 可以流出一切法, 就是從我們自性當中可以流出一切法 所以這邊的流出, 就是從我們的自性當中流出 我們都聽過一句話 : 菩提自性, 本自具足, 能生萬法 就對了! 能生萬法, 萬法從那裡生出來的? 就是從我們自性當中流出來的 這些萬法是本來有的? 還是怎麼樣? 本來就有, 本自具足, 能生萬法, 我們自性本來就有這樣的功能, 只是現在喪失了, 因為無明, 全部都被遮蔽掉了 可是現在講的是一切如來 ( 無上法王就是一切如來 ), 祂們都已經見到了真心本性, 所以當然就能夠從自性當中流出一切法來 下面就是祂所流出的一切法 清淨 真如 為什麼叫 清淨 呢? 菩提自性本來清淨, 菩提自性本自清淨, 雖然有時候起了無明, 有時候生煩惱, 但是也不會染污它, 所以叫做清淨, 它本來清淨的, 所以平常生無明 生煩惱, 也都沒關係, 起無明 生煩惱都不會染污它本來清淨的自性, 所以它用 清淨 本來有的, 就不怕它丟掉, 只是暫時的遮障, 沒有關係, 把它去掉就好了 什麼叫 真如 呢? 真, 就是真實的意思 ; 如, 是如常 我們的真心本性, 在任何的情況之下都是真實 不虛妄的, 不論是過去 現在 未來都是一樣如常, 不會改變, 所以叫做真如, 所以它也是講我們的真心本性 可是我們妄心就沒有了, 我們妄心有生滅的, 而且變來變去, 今天這樣想, 明天又後悔了, 那個就不能夠叫真如 我們的妄心是虛妄的, 不能夠叫做真實 不虛妄 ; 變來變去, 所以不能夠叫如常, 它會改變的, 所以我們沒有真如 可是我們的自性, 它是這樣的狀態, 它是真實 不虛妄, 而且不會改變的, 不生不滅, 怎麼會改變? 改變的是生滅法, 我們的真心是沒有生滅的, 所以它是不可能改變的, 任何的情況之下 任何時間都是如常的, 不會改變的, 我們的真心是這樣的情況 圓覺經 1- 文殊章 ( 上 ) 6

什麼是 菩提 呢? 菩提, 覺也 大家都知道 菩提 就是覺悟的意思, 我們的菩提自性也是本自覺悟, 所以叫做菩提 什麼是 涅槃 呢? 菩提自性本自寂滅, 所以叫做涅槃 我們的真心本性本來沒有煩惱, 本來沒有生死, 本來是菩提 涅槃, 可是如果我們沒有明心見性, 沒有見到我們的真心本性的話, 就會以為有煩惱 有生死, 所以迷的時候, 就是煩惱 生死 ; 悟的時候, 就是菩提 涅槃, 都沒有離開我們自性的作用, 看你是一念迷? 還是一念悟? 迷的時候都有, 有生死 有煩惱 ; 悟的時候, 就是菩提 涅槃 迷的時候, 就是生死的此岸 ; 悟的時候, 就是涅槃的彼岸 所以接下來這個 波羅蜜, 我們都知道, 叫做 到彼岸, 從生死的此岸, 到涅槃的彼岸 所以迷的時候, 就是生死的此岸 ; 悟的時候, 就是涅槃的彼岸 所以 波羅蜜, 就是 到彼岸 所以, 如果我們明白圓覺真心本來沒有生死, 當下就到彼岸了, 不用修半天, 只要明白這個道理, 當下就能夠證得 所以第一章 文殊章, 它是屬於頓悟法門, 只要我們今晚講的, 你可以明白, 當下可以證得 可以契入這個自性的境界, 當下就證得, 這個就是頓悟法門, 不用透過漸修的, 只要你能夠明白什麼是圓覺, 圓滿覺悟的自性, 當下證得, 就是這個圓覺的境界了 所以我們現在講這個, 你能夠明白圓覺真心本來沒有生死, 當下就到彼岸, 當下就證得涅槃, 當下就是波羅蜜了 所以, 在我們清淨的菩提自性當中, 有沒有慳貪啊? 我們的清淨的菩提自性當中, 有沒有慳貪啊? 有沒有吝嗇小氣 捨不得, 有沒有? 沒有, 對不對? 清淨的自性本來沒有慳貪, 這個就是具足了布施波羅蜜 本自具足, 當然也具足了六波羅蜜 十波羅蜜, 一切法都本自具足, 因為我們清淨的自性當中, 本來沒有慳貪, 本來沒有毀犯, 所以就是具足持戒波羅蜜 ; 本來沒有瞋恚, 就是具足忍辱波羅蜜 ; 本來沒有懈怠, 就是具足精進波羅蜜 ; 本來不動搖, 就是具足禪定波羅蜜 ; 我們清淨的菩提自性當中, 本來沒有愚癡, 本來沒有無明, 這就是具足了智慧波羅蜜 所以六波羅蜜, 也是本自具足的, 我們清淨的自性當中, 本來就有的 所以現在講, 如來從真心本性當中, 流出一切清淨 真如 菩提 涅槃 以及波羅蜜來教授菩薩, 菩薩如果知道這些法都是我們自性當中本來有的, 就能夠悟到圓覺真心而成佛, 所以一切如來都是以這個內容來教授一切菩薩, 一切菩薩也是因為悟到了這個圓覺真心, 才能夠成佛的 我們再看經文 : 一切如來本起因地, 皆依圓照清淨覺相, 永斷無明, 方成佛道 一切如來在因地修行的時候, 都是依圓照清淨覺相, 永斷無明, 才成佛的 什麼是 圓照? 圓照, 就是圓滿的觀照, 這個智慧的觀照, 沒有剎那的間斷, 不容無明有生起的機會 這個智慧, 就是自性的光明, 就是真 圓覺經 1- 文殊章 ( 上 ) 7

心的作用 我們平常修止觀, 或者想要起什麼觀照, 斷斷續續, 這個就不能夠叫做圓照 圓照, 就是圓滿的觀照, 就是這個智慧的觀照, 沒有剎那的間斷, 才能夠叫做圓照 我們平常修止觀, 前念觀得好好的, 可是後面第二念就開始胡思亂想了, 所以沒有圓照, 因為它有間斷, 沒有辦法一直保持, 所以圓照, 就是靠功夫的純熟, 你可以每一念都保持, 就是這樣的境界, 可以安住得很好 圓照清淨覺相 那什麼是 清淨覺相 呢? 我們的菩提自性本來清淨, 本來覺悟, 這個就是清淨覺相, 所以清淨覺相, 就是講我們自性的狀態, 它是本來清淨 本來覺悟的, 所以一切如來都是依自性所起的光明 智慧, 還照本來清淨 覺悟的心體, 等到功夫純熟, 就能夠念念圓照, 念念圓照, 念念都保持這樣的境界, 讓無明沒有生起的機會, 每一念都這樣保持, 念念圓照清淨覺相 圓照, 就是沒有剎那的間斷, 讓無明沒有任何間隙生起的機會 照什麼呢? 照 清淨覺相 清淨覺相, 就是我們本來清淨 本來覺悟的那個自性 那個心體 所以, 現在那個能照的是什麼? 我們自性的光明, 我們自性光明的智慧起這個觀照, 照什麼呢? 照我們本來清淨覺悟的心體 所以能照跟所照, 是不是同一件事? 你能照, 就是你現在起這個能覺照的這個光明, 或者是起這個覺照的智慧, 這個智慧是什麼呢? 就是剛才講的大光明藏, 就是我們本來的自性的大光明, 這個智慧, 從我們自性當中起這個光明的智慧, 來照什麼? 照我們本來清淨覺悟的心體, 你能照是從那裡來? 從自性來, 照什麼? 照你的自性啊! 它是不是一件事? 等你能照跟所照是一件事的時候, 我們就叫做 能所雙亡, 當下就證得這個圓覺境界了, 這個就是圓照清淨覺相 等到你的功夫純熟, 就是沒有一剎那的間斷, 念念都是圓照清淨覺相, 念念都是自性大光明藏的智慧, 念念都是這個自性的境界, 你可以一直保持 一直保持, 無明有沒有機會生起來啊? 沒有! 這個叫做 永斷無明, 因為你的圓照功夫非常純熟了, 所以無明生不起來, 沒有一念可以生得起來, 因為你念念圓照, 念念就是佛的境界, 無明就永斷 無明一斷, 法身就顯 ; 法身一顯, 就成就佛道了, 所以叫做 方成佛道 一切如來, 本起因地, 皆依圓照清淨覺相, 永斷無明, 方成佛道 一切如來, 因地怎麼修? 就是修這個圓照清淨覺相, 這個功夫, 等功夫純熟了, 就能夠永斷無明, 成就佛道, 這就是一切如來因地修行, 修什麼法門? 就是這個圓覺法門, 以自性的光明, 還照自性的心體, 等到能照 所照一, 能所雙亡的時候, 當下就是圓覺的境界了 一切如來怎麼成佛的? 就是依這個法門來成佛的 我們今天就講到這裡吧! 明天講什麼是 無明? 既然要永斷無明, 無明是真實存在的嗎? 不然你幹嘛念念想要斷它? 它是真的嗎? 我們明天 圓覺經 1- 文殊章 ( 上 ) 8

來講, 無明是真的嗎? 為什麼念念想要斷它? 圓覺經 1- 文殊章 ( 上 ) 9

答 : 自性的境界, 大光明藏, 三昧正受, 一切如來光嚴住持, 一切眾生清淨覺地, 就是入了這個自性境界, 都一樣, 都是自性的境界 我們剛才講, 自性什麼? 隨順不二, 我們自性是平等的, 所以在自性的境界當中就平等 沒有什麼高下, 懂嗎? 入的都是自性的境界, 說法主和聞法眾都是安住在自性的境界當中, 所以聽經之前如果能夠先入三昧的話, 是最能夠契入境界的, 我們看經中, 佛要說法之前都是先入定, 一些聞法眾也是先入定, 這樣比較容易契入佛所說的境界, 現在佛說圓覺經的時候, 大家都是入的是自性的境界當中 還有嗎? 問 : 請問師父, 何謂能所雙亡? 如何能做到能所雙亡? 答 : 剛才已經講了, 能所, 如果是以剛剛所說的內容, 一個是能觀, 一個是所觀, 叫做能所, 像我說 你聽, 我是能說, 你是所聽 問 : 請師父開示, 什麼是 大方廣 和 了義經? 答 : 這個要講一堂課, 你們可以上網路, 我在台灣有很詳細的解釋這個經題, 就講一節課, 你們有興趣可以上網去看 我在台灣講圓覺經, 跟我們這邊講的方式不一樣, 那邊是用古老的方式, 就是什麼是大? 什麼是方? 什麼是廣? 就講了半天, 什麼叫做了義? 什麼叫做不了義? 又講了半天, 所以詳細內容, 請參看網站, 好嗎? 因為那個要講很久 古時候講經是用那個方式講, 所以一部經講完就是很長的時間, 可是講得非常非常的詳細, 所以我在台灣就是希望用古老的講經方式, 所以我講得非常非常的詳細, 就是每個字咬文嚼字, 非常非常的詳細, 我在台灣講的方式 可是我在新加坡不敢用這種方式, 因為那個可能會睡著吧! 因為華文的關係, 因為新加坡華文的程度不是很平均, 你們都很厲害, 沒有問題啦, 就是有一些他看不懂華文的, 或者是沒有辦法聽懂很多佛學的名相, 所以我在新加坡講經, 我大部分都是講得很白話, 儘量講白話一點, 不會把內容用佛法的名相解釋得很詳細, 我就不會採用這種方式, 可是我在台灣, 我就比較有這個膽量用這種方式來講, 因為那邊華文程度比較好 問 : 皆依圓照清淨覺相, 永斷無明, 方成佛道, 也就是 反聞聞自性, 性成無上道? 答 : 這個是楞嚴經的觀音法門, 反聞聞自性, 它是用能聞跟所聞的, 也是到達能所雙亡, 可是它講得比較複雜, 就是它好幾重的能所雙亡, 不是我們現在講的這麼單純的, 就是當下就能夠證得, 它是一步一步的, 可是到最後也是都一樣, 性成無上道, 就是一樣了, 只是它是用音聲法門, 所以它叫觀音法門, 它是從聽音聲下手, 入流亡所, 所入既寂, 動靜二相, 了然不生 是第一步, 然後第二步 第三步, 它有一步 一步的次第的功夫, 一步一步證得, 有三重的能所雙亡, 才證得無上道, 所以以究竟來說, 是一樣的, 可是以修行的法門來講, 我們現在講的頓悟法門比較快, 那個 圓覺經 1- 文殊章 ( 上 ) 10

是有次第, 一步一步的修, 那個也是很快, 那個就是喜歡從音聲入道的眾生, 修觀音法門也是很快的, 所以觀音法門對於我們欲界的眾生來講, 是很合適的法門, 因為我們習慣用音聲, 那個喜歡用音聲, 因為有些人喜歡用聽的 有些人喜歡用看的, 有沒有發覺? 像有一些他就喜歡聽 CD, 有些喜歡看 VCD 還是 DVD, 那個就是說明有些眾生喜歡用眼根 有些眾生喜歡用耳根, 那就說明他是比較相應什麼法門, 喜歡用聽的, 他就跟觀音法門比較相應, 所以他修觀音法門, 很快就可以性成無上道, 反聞聞自性, 性成無上道 問 : 請教師父, 什麼是邪見? 答 : 無明而起的顛倒, 以為有我 有法, 我執 法執這個就是大邪見, 本來一切法無我, 以為有我 有法, 本來沒有我 沒有法, 一切都是因緣所生 無自性, 是無我的 是無常的, 我們不明白這個道理, 因為無明的關係, 所以以為有真實的我存在, 真實的法存在, 這個就是邪見 邪見有很多種解釋, 在百法的話, 就是五不正見, 五不正見裡面又有一個邪見, 就是不相信因果等等的 問 : 什麼是相似法? 答 : 就是看起來好像是佛法, 但是它不是, 看起來好像, 可是不是, 我們不管它用什麼修行的法門不講, 可是它最後能不能達到涅槃? 能不能解脫? 能不能開悟? 能不能成佛? 可以的話, 就是正法, 不可以的, 就是相似法, 不管它看起來多麼的相似, 可是只要它沒有辦法達到這樣的目標, 統統是相似法 問 : 如何不墮邪見? 答 : 有正知見, 就不墮邪見了, 明白無我的道理, 就不會墮在邪見當中 剛才講那個能所雙亡, 有一個能, 有一個所, 二元對立, 只要離開自性的境界, 就是二元對立了, 就有你 我, 有自 他, 有眾生 有佛, 有生佛的差別, 有清淨 污穢的差別, 所有二元對立的就是有能所, 以唯識來說, 就是一個是見分 一個是相分, 本來我們自性的境界是自證分, 可是它一念無明起, 就有了見分 有了相分, 一個是能 一個是所 剛才講那個 圓照清淨覺相, 圓照, 是能照 ; 所照, 是清淨覺相, 你起一個觀照, 是能照的智慧或者是光明, 這個是能照, 你要照什麼東西呢? 照那個清淨覺相, 所以清淨覺相是所照, 一個是能照, 一個是所照, 你從你的自性當中起了能照的作用, 照清淨覺相, 這清淨覺相是什麼? 本來清淨 本來覺悟的自性, 這個心體, 你這個能照的智慧從那裡來? 從自性來, 對不對? 自性的光明, 照什麼? 照你那個本來清淨的自性, 這兩個一不一樣啊? 一樣的舉手 不一樣的舉手 一個從自性裡面所生起的智慧的觀照, 照什麼? 照你本來清淨的自性, 這兩個一不一樣? 一樣吧! 一樣就能所雙亡, 不一 圓覺經 1- 文殊章 ( 上 ) 11

樣就能所不雙亡, 就有能照 所照, 一個能照 一個所照, 如果這兩個沒有辦法成為一個的話, 就不是叫做能所雙亡, 就是有能 有所, 有能照 有所照, 等到能照跟所照合一了, 那個叫做能所雙亡, 這樣明白嗎? 問 : 請問師父, 清淨自性的境界與無記的心念有什麼分別? 答 : 有分別啊! 無記是無明來的, 什麼叫無記? 就是無所記別, 沒有辦法把它歸在善, 也沒有辦法把它歸在不善, 我們就叫做無記, 沒有辦法歸在善類 還是不善類, 所以就另外一類, 叫做無記類 可是, 這個無記就是無所記別, 是一種懵懵懂懂, 無明, 不清楚 不明白事實真相的一個狀態, 就是我們有時候發呆, 你沒有生起善念 也沒有生起惡念, 那個當下就是無記, 可是這樣能不能見性? 沒有辦法見性, 對不對? 可是我們清淨的自性不一樣, 我們剛才說它是明明歷歷的, 是湛湛寂寂的, 就是非常清明的一個狀態, 好像沒有染著任何的纖塵, 沒有像很纖細的灰塵這麼少的染污, 都沒有, 就是非常清淨光明的那樣的一個狀態, 只能夠用形容, 因為這個要用悟的, 自性的境界除非你悟到, 它是離一切語言文字相的, 離心緣相的, 所以其實本來是不能說的, 可是我們要試圖說出它是一個什麼樣的狀態, 它是一種清明 清淨, 一種光明, 可是這個清淨, 不是相對染污來講的, 你有清淨 有染污, 這個又是二元對立, 就是又落入能所了, 這個清淨是離開染淨之後的那個, 那個是真正的清淨, 已經沒有清淨 染污的對立了, 沒有二元分別的那個, 才是真正的清淨, 我們的自性就是這樣的一個清淨, 所以它是一定平等的, 落入二元分別一定不平等, 一定有大小 長短 方圓, 可以說出來的 可以比較的 可以形容的 可以描述的, 那個都是二元對立, 都是有能所, 都不是我們自性的境界 所以, 你問什麼是清淨的自性? 就是說了半天的那個, 又清淨 又光明 又平等 又沒有分別 又沒有任何執著 離一切無明 離一切戲論的那個, 那個就是我們自性的境界 問 : 請問師父, 圓覺經的宗旨是什麼? 答 : 剛才講了半天, 就是圓覺, 就是悟到我們本來圓滿覺悟的自性, 你能夠悟到, 你就可以成佛, 永斷無明, 方成佛道 問 : 對於現今大眾, 有什麼實修方便的指導作用? 答 : 我們開講圓覺經, 就是希望有實修方面的指導作用, 所以每一章它就是一個法門, 我們今天介紹文殊章, 它就是一個法門, 它是屬於頓悟法門, 第二章也屬於頓悟法門, 後面也有屬於漸修法門, 我們會慢慢 慢慢詳細地介紹 我們現在是第一堂課, 所以, 所有的內容是什麼樣內容, 每一章是什麼樣修行的方法, 都會在課堂上詳細地介紹, 讓你們在日常生活有實修方面的指導作用 願以此功德, 普及於一切, 我等與眾生, 皆共成佛道 圓覺經 1- 文殊章 ( 上 )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