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德机构教学中心

Size: px
Start display at page:

Download "尚德机构教学中心"

Transcription

1 学习是一种信仰 1 自考本科公共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通关宝典 ( 讲义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通关宝典 ( 全书讲义 ) MAKESIZHUYIJIBENYUANLIGAILUN 1

2 2 学习是一种信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标准与考核内容 通关宝典 ( 又称全书讲义 ), 是尚德老师们结合近年考试动态, 精细研究官方教材和考试大纲, 为学员们准备的一份备考利器 相比官方教材, 内容精简了三分之二, 保留了重要的考点 知识点, 极大方便学员在最短时间掌握最核心内容的需要 全书为以下板块 : 考点频率图 : 展现全书各章节的重要程度, 为大家集中精力解决主要矛盾指明方向 ; 章节思维导图 : 建立知识框架, 才不会迷路方向, 提纲挈领, 快速把握章节内容 ; 正文部分 : 以知识点形式划分, 方便碎片化时间学习, 各个击破, 准确把握学习进度 所有的馥郁花香, 都来自沉潜酝酿 学习是一种信仰, 为所有正在阅读本书的城市奋斗者喝彩, 祝所有的尚德学子学有所获, 期待 我们举杯相庆的那一天 2

3 学习是一种信仰 3 目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标准与考核内容... 1 第一部分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5 模块一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5 模块二 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7 模块三 学习 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8 第二部分 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9 模块一 物质世界和实践 模块二 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模块三 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模块四 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第三部分 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 模块一 认识的本质 模块二 认识的辩证运动 模块三 真理与价值 模块四 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统一 第四部分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模块一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模块二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模块三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第五部分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模块一 资本主义的形成 模块二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特征 模块三 资本的流通过程和剩余价值的分配 模块四 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 第六部分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模块一 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到垄断资本主义 模块二 经济全球化与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4 4 学习是一种信仰 模块三 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 第七部分 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模块一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模块二 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发展和完善 模块三 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八部分 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模块一 马克思主义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展望 模块二 共产主义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模块三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

5 学习是一种信仰 第一部分 5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思维导图 模块一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产生于 19 世纪 40 年代中期 马克思主义的三大体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 学 科学社会主义 知识点一 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一 产生背景 马克思主义产生于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已经成为主导趋势 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各种社会矛盾和阶级 矛盾充分显露 无产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开始争取自身和人类解放的斗争的历史时代 1 从 17 世纪 40 年代到 19 世纪上半叶 英 法等西欧主要国家相继发生资产阶级革命 资本主义及资本 主义经济得到迅速发展 2 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的发展 一方面大大发展了生产力 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带来了物质财富的空前增 长 另一方面 又导致了资本主义固有矛盾的尖锐化 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是资 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3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激化 在阶级关系上表现为个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的尖锐化 至 19 世纪 年代已成为西欧社会的主要矛盾 4 工人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进行的斗争主要有 ①里昂工人起义揭开了工人运动史上的 第一页 标志着法国工人已经在斗争中提出国家政权问题 开始走上独立地进行政治斗争的道路 ②1836 年英国开始了 人民宪章"运动 标志着英国工人阶级已经作为一支强大的生力军走上了独立政治运动的舞 台 ③1844 年 德国西里西亚的工人发动了起义 直接反对资本家残酷剥削的斗争 目标明确地对准了私 5

6 6 学习是一种信仰 有制, 提出了消灭私有制的口号 因此, 工人阶级迫切需求一种革命理论, 能够正确地阐明它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作用, 给它指明推翻资本主义旧世界 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新世界的方向和道路 总之, 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内在矛盾的尖锐化, 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客观条件 ; 而工人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进行反对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统治的斗争, 则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准备了阶级基础 马克思 恩格斯以科学的世界观和历史观为指导, 以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经济剖析为基础, 全面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状况, 科学地阐明了工人阶级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使命 因此, 马克思主义作为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是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 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在内的统一整体 6 知识点二马克思主义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 ( 一 ) 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 英国古典经济学和 19 世纪的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它们代表了 19 世纪上半叶人类思想的最高成就, 是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 ( 二 ) 德国古典哲学 18 世纪下半期至 19 世纪上半期, 包括康德 费希特 谢林 黑格尔 费尔巴哈等人的哲学 最高成果是黑格尔的辩证法 ( 以唯心主义形式叙述 ) 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的哲学存在两个分离 : 一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相分离, 二是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相分离 马克思主义哲学克服了这两个分离的片面性, 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 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结合起来, 创立了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生活在内的完备而彻底的唯物主义哲学, 从而在哲学领域实现了革命变革 ( 三 )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17 世纪后半期至 19 世纪初, 创始人是威廉 配第, 经过亚当 斯密的发展, 到大卫 李嘉图结束 马克思 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古典经济学的研究成果, 最主要是严密论证了劳动价值论, 并在此基础上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 使政治经济学发生了革命变革 ( 四 ) 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19 世纪上半叶, 以圣西门 傅立叶 欧文为代表的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学说 不仅不维护资本主义制度, 还对它进行了尖刻的嘲讽和无情的抨击 马克思 恩格斯以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为基础, 深入研究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和发展趋势, 总结工人阶级斗争的实践经验, 批判地吸收了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积极成果, 对未来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做了科学的预测和设想, 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实现了社会主义理论的革命变革 ( 五 ) 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 : 细胞学说 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与生物进化论为马克思 恩格斯揭示自然界的本质和发展规律以及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相互作用规律, 为整个马克思主义的形成提供了坚定的自然科学基础 ( 六 ) 马克思 恩格斯的主观条件首先, 马克思 恩格斯都树立了为人类解放事业而奋斗的崇高理想, 他们仇视和憎恨剥削制度, 同情和热爱贫苦的劳动大众, 有强烈的革命热情和激情 其次, 马克思 恩格斯勤奋好学, 兴趣广泛, 涉猎较多的学科领域, 在崎岖的科学小道上不畏艰险 勇于攀登, 掌握了人类创造的丰富的文明成果, 在很多学科都颇有建树 再次, 马克思 恩格斯与同时代的人相比, 具有双重的优越性 : 比起工人活动家, 他们具有高度的理论素养和渊博的学识 ; 比起其他理论家, 他们又具有强烈的实践愿望 实践经验和组织领导工人运动的实际能力 正是这种主观条件, 使他们能够抓住时代脉搏, 解决人类面临的任务, 回答时代提出的理论课题, 从而成为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

7 学习是一种信仰 7 知识点三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 一 )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是发展的理论, 是由它的理论本性决定的 1 马克思主义不是脱离实际的抽象的思辨体系, 它永远面对现实世界, 面对实际生活, 关注和研究时代提出的最迫切的问题, 总结新的实践经验, 提出新的理论观点 2 马克思主义不是宗派体系, 它能正确对待各种非马克思主义 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学说, 对它们进行批判地做研究, 剔除其中错误的观点, 吸收其积极合理的内容 3 马克思主义不是固步自封的体系, 它具有自我批评意识, 它能根据时代的变化 实践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 发现自身的历史局限性和不完善的地方, 把自身提高到与时代和实践的需要更加适应的水平 ( 二 )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1 马克思 恩格斯阶段 马克思 恩格斯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者, 而且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者 马克思 1845 年春天写作的 关于费尔马哈的提纲 和马克思 恩格斯 年合写的 德意志意识形态 一书, 是标志马克思主义基本形成的著作 1847 年 7 月发表的马克思的 哲学的贫困 和 1848 年 2 月发表的马克思 恩格斯合著的 共产党宣言, 则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 经济学巨著 资本论 标志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形成 2 列宁主义阶段 3 中国化阶段 马克思主义在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传入中国, 在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 逐渐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即具有中国特点 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不是封闭僵化的理论体系, 而是在解决时代和实践的重大课题中不断发展的科学 模块二 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知识点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 一 ) 马克思主义的内涵 1 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 恩格斯共同创立的 2 马克思主义不仅包括它的创始人马克思 恩格斯的理论, 而且包括它的继承人的理论, 特别是列宁 毛泽东 邓小平等人的理论 3 列入马克思主义范畴的理论, 必须是在基本观点 基本立场 基本方法 价值取向等方面与马克思 恩格斯创立的理论前后相继 一脉相承的, 在本质上相一致的 4 马克思主义的各个组成部分, 不是彼此孤立 互不联系的, 而是组成一个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科学体系, 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本, 处于核心地位的则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知识点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征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 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 一 ) 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 1 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 集中表现为它的彻底的批判精神 整个马克思主义在本质上也是革命的和批判的 2 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 还表现在它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上 马克思主义是个人阶级的意识形态, 反映了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愿望和要求 是工人阶级批判旧世界 建设新世界的精神武器 ( 二 )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首先在于它不带任何偏见, 清除一切狭隘性和片面性的弊端, 力求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去如实地认识 7

8 8 学习是一种信仰 世界, 揭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并根据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 其次,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还在于它的深刻性 再次,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科学性, 不仅仅在于它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而且还在于它经受了实践的检验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都是以实践性为基础的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 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和归宿 知识点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十六大报告指出,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 一 ) 与时俱进的含义 1 要求人们高瞻远瞩, 使思想和理论充分反映时代的进步和历史发展的要求, 体现时代特点和时代精神 2 要求我们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 观点和方法为指导, 把握规律性 3 要求我们富于创造精神, 适应新形势 新任务的要求 ( 二 ) 坚持与时俱进的意义 1 坚持党的思想路线, 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是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 2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3 实践基础上的与时俱进 理论创新, 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 三 ) 理论创新的长期性理论创新是一个没有止境的过程 创新就要不断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与时俱进 实践没有止境, 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 ( 四 ) 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重要性党在思想理论上的提高, 是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发展的思想保证, 必须把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知识点四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理想是人们关于未来的 有实现可能性的向往和追求, 是人们的世界观和政治立场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反映 简言之, 理想就是人的奋斗目标 就理想的内容来划分, 有生活理想 职业理想 道德理想 社会理想, 其中社会理想是最根本的, 是全部理想的核心 它贯穿于生活理想 职业理想 道德理想之中, 决定和制约着它们的发展和实现程度 马克思主义最高的社会理想, 就是推翻资本主义 实现共产主义 实现共产主义, 是我国人民长期的远大的最高理想 ;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 民主 文明 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就是近期的具体理想, 即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 最高理想与共同理想, 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首先, 共同理想是实现最高理想的必经阶段和必要基础 其次, 实现共同理想, 必须坚持以最高理想为根本方向 理想是人类特有的, 是人类自觉能动性的突出表现 关注过去 向往未来 构想未来 科学的人生理想对于人的现实活动具有重大的指导和推动作用 : 1 理想是人生航程的灯塔 2 理想是人生前进的动力 3 理想是人生的精神支柱 模块三 学习 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8 知识点一马克思主义是行动的指南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 它并不提供对一切问题的现成答案 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 就必须从客观存在的实际情况出发, 而不能从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出发 只有把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与本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才能真正发挥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用, 制

9 学习是一种信仰 9 定出适合本国情况的路线 纲领 方针 政策, 并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对他们加以适当的调整 知识点二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和根本方法 ( 一 ) 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 (1)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人生观 价值观 ; (2) 掌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工具 ; (3) 全面提高人的素质 ; (4) 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 二 ) 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理论联系实际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 : (1) 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决定的 ; (2) 这是由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决定的 ; (3) 所谓理论联系实际, 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作为指导, 去观察和分析社会实际 工作实际和思想实际 ; (4) 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反对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两种倾向 知识点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1) 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所以它必然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 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2) 当今, 马克思主义既面临着严重的挑战, 又面临着极好的发展机遇 (3) 现今时代和实践的变化向马克思主义提出的研究课题是多方面的, 马克思主义已经在回答这些课题的过程中获得一定的发展 (4) 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必须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 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已有基础, 必须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观点前后相继 一脉相承 (5)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马克思主义, 对马克思主义进行理论创新, 是十分严肃 十分艰巨的工作, 不能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简单化 庸俗化 第二部分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思维导图 9

10 10 学习是一种信仰 模块一 物质世界和实践 知识点一 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一 世界是统一的物质世界 1.世界的本质问题是哲学必须回答的重大问题 1 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世界观 就是人们对包括自然 社会和人类思维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 哲学是系统 化 理论化的世界观 它从人和世界关系的角度揭示自然 社会和人类思维最普遍的本质和发展的最一般 规律 2 哲学是世界观 方法论和价值观的统一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理论 用这种理论观点去观察 分析和解决问题 就是方法论 3 哲学的基本问题 ①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②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方面是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即世界的本原是什么的问题 这 在哲学上属于本体论的问题 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 即思维能不能认识存在 世界能 不能被认识的问题 这在哲学上属于认识论问题 4 掌握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 ①掌握哲学基本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如何正确回答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 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 心主义的标准 ②如何回答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 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5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如何回答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哪个是第一 性的问题 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标准 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是以联系 发展的状态存在 还是以孤立 静止的状态存在的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 区分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的对立从属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 辩证法或形而上学不是同唯物主义相结合 就是同唯心主义相 结合 2.在世界的本质问题上一元论和二元论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 1 世界的本质问题 实质上是世界的统一性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存在着一元论和二元论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 2 承认世界的统一性 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一个共同的本质或本原 这种哲学就是一元论 一元论分为 唯心主义一元论和唯物主义一元论 否认世界的统一性 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物质和精神这两个相互平行 各自独立的本原 这种哲 学就是二元论 笛卡尔是二元论的著名代表 3 唯心主义一元论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精神 世界统一于精神 两种基本形式 ①主观唯心主义 认为人的主观精神是第一性的 代表人 贝克莱 陆九渊 王守仁 等 ②客观唯心主义 把某种 客观 精神说成是世界的本原 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都是这种 客观 精 神的产物 黑格尔 朱熹 神学唯心主义等都是客观唯心主义 4 唯物主义一元论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世界统一于物质 唯物主义哲学随着社会实践和科学的发展 经历了三种基本形态 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 近代的形而 上学唯物主义 现代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质或本原归结为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 最高成就 是古希腊德谟克利特的 原子论 和中国王夫之的 元气说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以当时在自然科学中占主导地位的原子论为依据 把原子看成世界的本原 认 为原子是构成世界万物的最小物质单位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四个明显的局限性 一是机械性 因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也称机械唯物主义 二是 10

11 学习是一种信仰 11 形而上学性, 它把一切事物都看作是彼此孤立的 在本质上是不发展变化的 ; 三是直观性, 它对待世界 认识, 都缺乏实践的观点 ; 四是不彻底性, 它只在自然观上坚持唯物主义, 在历史观上则陷入唯心主义, 把精神看成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马克思 恩格斯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 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结合起来, 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是唯物主义哲学的第三个历史形态, 是唯物主义哲学的最高形态 3.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科学地说明了世界的本质问题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 其基本思想是 : 第一承认世界的统一性, 坚持一元论, 反对二元论 第二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 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 反对唯心主义一元论 第三认为世界是运动发展的 无限多样的统一, 克服了旧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某一种或某几种的具体的物质形态的局限性 世界的物质性证明 : 自然界 人类社会和人本身构成了整个世界 (1) 自然界是客观的 (2) 人和人类社会是客观的 首先, 人和人类社会的形成是客观物质过程 ; 其次, 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生产方式是客观的 因此, 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出世界的本质或本原是物质, 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 二 ) 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1 列宁的物质定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列宁说 :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 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 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 摄影 反映 简言之, 物质是不依赖于我们的意识而存在, 并为我们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第一, 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 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 第二, 物质是可以被人们认识的, 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第三, 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 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 ( 三 )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1 物质和运动不可分 : 没有不运动的物质, 也没有脱离物质的运动 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是运动的主体, 一切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 否认物质的运动和运动的绝对性, 必然导致形而上学 否认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或主体, 必然导致唯心主义 2 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相对静止, 是标志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 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稳定和平衡状态的哲学范畴 相对静止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形 : 第一, 一个事物对另一个事物来说没有发生位置的移动 第二, 事物的质没有发生根本变化, 即事物质的相对稳定性 3 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 : (1) 只有承认相对静止, 才能理解事物的多样性, 区分开不同的事物 (2) 只有承认相对静止, 才能认识事物分化的条件和生命现象的产生 (3) 只有承认相对静止, 才能理解绝对运动 ( 四 )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 1 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和顺序性 所谓持续性, 是指任何一个物体的运动都要经历一个或长或短的过程 所谓顺序性, 是指不同事物之间运动过程的出现有一个先后顺序关系 时间的特性是一维性, 即时间只有一个方向, 具有不可逆性 2 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广延性和伸张性 空间特性的两种形式 : 体积和位置 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 即每个物体都具有长 宽 高 11

12 12 学习是一种信仰 3 辩证唯物主义时空观 时间和空间是内在统一不可分离的 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 时 间和空间与运动着的物质不可分离 世界上既没有脱离时间和空间运动的物质 也没有脱离物质运动的时 间和空间 时间和空间既是绝对的 无限的 又是相对的 有限的 是绝对和相对 无限和有限的统一 知识点二 实践的本质 特点 形式和作用 一 实践是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客观物质活动 1 实践的含义是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 实践主体是人 实践主体可以划分为个人主体 集团主体和类主体三种形式 实践客体是主体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实践客体具有客观性 对象性和社会历史性 实践客体的三种基本类型 自然客体 社会客体和精神客体 2 实践具有三个基本特点 第一 客观性 实践是客观的感性物质活动 第二 自觉能动性 实践是主体有意识 有目的的活动 第三 社会历史性 实践是社会性的 历史性的活动 3 实践的三种基本形式 第一 物质生产实践 物质生产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生产劳动实践的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 它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基本面貌 第二 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 在阶级社会中 调节和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活动主要表现为阶级斗争 第三 科学实验 它是从生产实践中分化出来的相对独立的一种实践活动 科学实验是一种尝试性 探索 性 准备性的实践活动 此外 还有其他一些实践形式 如教育实践 医疗实践 艺术实践等 二 人生活于其中的世界是与人的实践相联系的物质世界 第一 人的实践活动与自然界的二重化 人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使自然界二重化 即分化为自在自然和人 化自然 第二 社会历史是人们的实践活动创造的 第三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知识点三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 实践是人类社会生产 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是社会生活的本质 第一 劳动实践是人类和人类社会产生的决定性环节 第二 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类社会得以存在的基础 第三 实践活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 模块二 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知识点一 联系与发展的普遍性和多样性 唯物辩证法认为 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 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 征 一 世界联系的普遍性和多样性 1 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 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 1 联系具有客观性 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客观的 联系的客观性是指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 的 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2 联系具有普遍性 事物之间的联系是普遍的 联系的普遍性是指世界上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地存在 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处于相互联系之中 每一事物内部各个要素也不能孤立地存在 都是与其他要素相互 联系的 整个世界不是各种孤立地事物的机械堆积 而是由无数相互联系的事物构成的统一整体 12

13 学习是一种信仰 13 (3) 联系具有多样性 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 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具体联系又是复杂多样的 2 事物联系的主要形式有 : 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 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 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 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 等等 3 认识事物联系多样性的重要意义 首先, 必须坚持全面的观点, 尽可能地从各个方面来把握事物的各种联系 其次, 必须抓住事物中的必然的 本质的联系 ( 二 ) 世界的运动发展 1 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运动 变化和发展的, 所以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 所谓过程是指每一事物都有它的发生 发展和灭亡的历史 具体历史过程无论多么长久, 它总是有始有终的, 是有限的 无数有限的具体过程构成无限的 永恒发展的物质世界 2 唯物辩证法不仅一般地承认运动变化, 而且认为世界是由低级到高级的永恒发展过程, 世界的发展是新事物不断取代旧事物的前进的过程, 新陈代谢是宇宙间普遍的永远不可抵抗的规律 3 区分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志在于它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 是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 4 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是由新旧事物的本质特点和事物发展的辩证本性决定的 : 第一, 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 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 而旧事物则不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 丧失了其存在的必然性 因此, 新事物能迅速成长壮大, 最终战胜旧事物 第二, 新事物优越于旧事物 第三, 在社会历史领域内, 新事物是社会上先进的 富有创造力的人们创造性活动的产物, 它从根本上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 因而能够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它必然战胜旧事物 5 新事物战胜旧事物不是一帆风顺的, 必然经历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 这是因为 : (1) 新事物的成长壮大需要经历一个由弱小到强大 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曲折发展过程 ; (2) 旧事物在一定时期内仍有相当大的力量, 总是对新事物加以压制和扼杀 ;(3) 社会历史领域内的新事物, 被广大人民群众认识和理解, 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也需要经过一个或长或短的历史过程 但是, 不管经历怎样的艰难和曲折, 新事物必然会战胜并取代旧事物 ( 三 ) 两种对立的发展观 1 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发展观, 是关于世界如何存在的两种根本不同的观点 它们之间的对立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 第一, 联系观点和孤立观点的对立 第二, 发展变化观点和静止不变观点的对立 第三, 承认事物内部矛盾和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对立 2 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和斗争焦点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3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自然 社会和思维联系和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由对立统一规律 质量互变规律 否定之否定规律和一系列其他范畴构成的科学体系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成,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 唯物辩证法的其他范畴揭示了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4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是宇宙的根本规律 因为 : 第一, 对立统一规律提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变化的内在动力 第二, 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 是理解它们的钥匙 第三, 矛盾分析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 第四, 承认不承认对立统一规律以及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是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斗争焦点和根本分歧 知识点二世界联系与发展的基本规律 ( 一 ) 对立统一规律 1.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1) 对立统一规律亦称矛盾规律, 其基本内容是 : 任何事物都包含着矛盾, 矛盾双方既统一又斗争, 由此推动事物运动变化发展 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矛盾双方的对立和统一这两重关系决定了矛盾具有两种基本 13

14 14 学习是一种信仰 14 属性, 即同一性和斗争性 (2)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联系 相互吸引的性质 它包括两方面的含义 : 1 矛盾双方相互依存 这是矛盾双方互为存在的前提, 矛盾的一方必须以另一方的存在作为自己存在的条件, 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2 矛盾双方相互贯通 它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种情形 : 其一是矛盾双方的相互渗透或相互包含 其二是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趋势, 即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的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 相互对立的性质 矛盾的斗争性具有无限多样的表现形式 敌对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 弱肉强食的生存竞争固然属于矛盾斗争性的表面, 生物体内的同化和异化的区别, 社会生活当中人民内部的批评和自我批评 不同意见的争论和商讨等等, 也都属于矛盾的斗争性的表现 (3)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既相互区别, 又相互联结的 首先,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相反的基本属性, 它们在矛盾运动中所处的地位是不同的 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 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 矛盾同一性的相对性是指它的条件性 矛盾斗争性的绝对性是指它的无条件性 其次,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又是相互联结 不可分离的 一方面, 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 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 另一方面, 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 2.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是事物的内部矛盾 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 (1) 矛盾双方相互依存, 使事物保持相对稳定性, 为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提供必要前提 (2) 矛盾双方互相从对方吸取有利用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 (3) 矛盾的同一性规定着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 : (1) 为事物发生质变作准备 (2) 促进矛盾转变, 实现事物质变 内因就是事物的内部矛盾 外因是一事物与他事物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 即外部矛盾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说明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是事物的内部矛盾 内因和外因的关系是 : 第一, 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 是第一位的原因 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不在事物外部, 而在事物内部 第二, 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 是第二位的原因 第三, 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理论在我国发展的应用 : 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 是我们党制定和执行独立自主 自力更生以及对外开放方针的重要理论基础 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必须首先依靠本国人民, 独立自主, 自力更生, 艰苦奋斗, 只有这个才能建立起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强国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对外开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国策 当代世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 各国经济技术联系非常密切, 在这种情况下闭关自守只能导致愚昧 落后, 不可能实现现代化 我们必须从我国的实际出发, 积极地借鉴和吸收世界各国一切文明成果, 为我所用, 增加我国自力更生的能力, 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 3.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1)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 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的始终 矛盾无处不在, 无时不有 (2) 矛盾的特殊性有三种形式 : 其一, 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 ; 其二, 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 ; 其三, 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 地位和作用 (3) 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就是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一方面, 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

15 学习是一种信仰 15 另一方面, 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不同的矛盾只能用不同的方法解决, 只有具体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 才能找出正确解决某一特殊矛盾的特殊方法, 即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从而取得成功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4)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也就是共性与个性 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它们是辩证统一的 第一, 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是互相联结的 一方面, 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 一般只能在个别中存在, 只能通过个别而存在 另一方面, 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 特殊性与普遍性相联系而存在 第二,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互相区别的 第三,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5)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 是矛盾的问题的精髓, 是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 4 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 (1) 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是矛盾特殊性的重要表现 主要表现为 :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不平衡 ;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不平衡 (2)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是 : 首先, 二者相互影响 相互作用 一方面, 主要矛盾规定和影响着次要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 主要矛盾解决得好, 次要矛盾就可以比较顺利地得到解决 另一方面, 次要矛盾对主要矛盾有制约作用, 次要矛盾解决的如何, 反过来影响主要矛盾的解决 其次,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即主要矛盾转化为次要矛盾, 次要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3)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原理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我国现在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为解决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 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 同时还必须注意解决好其他社会矛盾, 坚持一系列 两手抓 的方针, 只有这样, 才能实现经济建设 政治建设 文化建设 社会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4)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是 : 首先,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是相互制约 相互作用的 一方面, 矛盾的主要方面支配次要方面, 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另一方面, 矛盾的次要方面也制约和影响矛盾的主要方面 其次,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地位不是固定不变的, 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随着矛盾双方主次地位的转化, 事物的性质也就发生了变化 ( 二 ) 质量互变规律 1 质 量 度的含义 (1) 质是事物区别于它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2) 量是事物的规模 程度 速度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 以及事物构成成分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 质和量是相互依赖 互相制约的 一方面, 质是量的基础, 规定着量的活动范围 另一方面, 质总是一定量的质, 量也制约着质 这种质和量的相互依赖 相互制约充分体现在 度 中 (3) 度的含义及掌握事物的度的意义 : 1 度是指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限度 ( 或范围 幅度 ), 它体现着质和量的统一 度的两端都存在着极限或界限, 叫做关节点或临界点 事物的量在度的范围内发生变化, 事物的质保持不变, 量变突破关节点, 超出这个范围, 事物的质就发生变化 2 掌握事物的度具有重要意义 在认识上, 只有把握了事物的度, 注意决定质的数量界限, 才能准确地认识事物的质 在实践上, 只有把握事物的度, 才能提出指导实践活动的正确准则, 坚持适度原则, 防止 过 或 不及 当需要保持事物的相对稳定时, 要设法使其量变不超过度的范围 2 量变和质变及其辩证关系 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变化的两种状态 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 是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 15

16 16 学习是一种信仰 量变和质变是辩证统一的 : (1)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质变以量变为前提和基础, 没有一定的量变, 就不会发生质变 首先, 质变必须有一个量变的积累过程 其次, 质变必须由量变规定其性质和方向 (2)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单纯的量变不会永远持续下去, 量变达到一定的程度必然引起质变 (3) 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 一方面, 质变体现和巩固量变的成果, 为在新质的基础上的量变开拓道路 另一方面, 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 量变和质变是辩证统一的, 割裂二者的统一, 就会导致激变论和庸俗进化论 质量互变规律要求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过程中, 把远大的理想和目标同有步骤 分阶段地踏实苦干 稳步前进的精神结合起来, 反对急躁冒进 急于求成 否则会欲速则不达, 得到事与愿违的结果 ( 三 ) 否定之否定规律 1 辩证的否定 (1) 肯定和否定是事物内部两个相反的方面, 它们又是辩证统一的 一方面, 肯定和否定相互依存 离开了肯定没有否定, 离开了否定也没有肯定 另一方面, 肯定和否定相互渗透 肯定中包含着否定, 否定中包含着肯定 唯物辩证法的否定观就是建立在对肯定和否定辩证统一的理解的基础之上的 唯物辩证法的否定观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的 革命的本质 (2) 唯物辩证法的否定观主要内容是 : 第一, 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 即通过事物内部矛盾而进行的对自身的否定 第二, 辩证的否定是联系和发展的环节 首先, 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其次, 否定是事物联系的环节 第三, 辩证的否定是扬弃 即既克服又保留 新事物既克服旧事物中消极的东西, 又保留旧事物中的积极成果 辩证的否定是包含着肯定的否定, 是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的统一 2 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1) 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基本内容是 : 事物的发展经过两次辩证的否定, 由肯定阶段到否定阶段, 再到否定之否定阶段, 从而使事物的发展表现为螺旋式上升和波浪式前进的过程 1 否定之否定规律提示了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2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 上升的 3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具体道路是曲折的 事物发展的具体道路是曲折的还由于 : 新事物战胜旧事物是一个反复斗争的过程 ; 某些偶然原因的出现, 可能使事物的发展出现暂时的倒退 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如果割裂了二者的统一, 会导致循环论和直线论的错误 (2) 否定之否定规律是世界联系与发展的普遍规律, 它带有很大的总括性, 它的作用要在一个较长的过程中, 在事物的发展完成一个周期 ( 即经过两次否定 三个阶段 ) 时, 才能完整 充分地显示出来 (3) 把握否定之否定规律, 坚持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统一的原理, 对我们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 要坚信社会主义的前途是光明的, 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充满必胜的信心,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 坚定不移地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其次, 要准备走曲折的路, 有克服各种困难的精神准备 16 知识点三世界联系与发展的基本环节唯物辩证法的理论体系还包括一系列其他范畴, 主要有原因和结果 必然性和偶然性 可能性和现实性 内容和形式 本质和现象等 反映了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 一 ) 原因和结果 1 因果联系的一个显著特点是 : 原因在先, 结果在后 因果联系是时间上先后相继的 一种现象引起另一种现象的联系 2 原因和结果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关系 首先, 原因和结果是对立的 其次, 原因和结果又是统一的, 表现在 : 第一, 原因和结果相互依存 第二, 原因和结果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第三, 原因和结果是相互作用的

17 学习是一种信仰 17 3 因果联系是客观的 普遍的, 但具体表现是复杂多样的, 其中几种主要的类型是 : 一因多果, 同因异果 ; 一果多因, 同果异因 ; 多因多果, 复合因果 在分析复杂的因果联系时, 一定要进行具体的 全面的分析 4 掌握原因和结果辩证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 只有找出某一事物或现象产生的原因 才能认识其本质和规律, 提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其次, 正确把握因果联系, 才能很好地总结经验教训, 以便更好地指导今后的行动 ( 二 ) 必然性和偶然性 1 必然性和偶然性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关系 首先, 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对立的, 它们是事物联系和发展中两种不同的趋势, 二者产生的原因不同, 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也不同 1 必然性产生于事物内部的根本矛盾, 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居于支配地位, 决定事物发展的前途和方向 2 偶然性产生于事物的非根本矛盾和外部条件, 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居于从属地位, 对事物发展的过程起影响作用, 加速和延缓事物发展变化的进程 其次, 必然性和偶然性又是辩证统一的, 表现在 : 第一, 必然性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 由此为自己开辟道路, 没有脱离偶然性的纯粹必然性 第二, 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必要补充, 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并受其支配, 没有脱离必然性的纯粹偶然性 第三, 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两种情形 : 其一, 对前一过程来说是必然的东西, 对后一过程而言, 则可能变为偶然的东西, 反过来也一样 其二, 在小范围是必然的东西, 对于大范围来说可能变为偶然的, 反之亦然 必然性和偶然性是辩证的统一, 把二者割裂开来, 只强调一方面而否认另一方面, 就会导致形而上学的机械决定论和唯心主义的非决定论的错误观点 2 掌握必然性和偶然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 因为偶然性是受必然性支配的, 必然性决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和前途, 所以我们必须通过科学研究发现必然性, 按必然规律办事, 不要被偶然现象所迷惑 其次, 因为必然性是通过大量偶然性表现出来的, 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 所以我们应当抓住偶然性提供的机遇, 揭示偶然现象背后隐藏的必然性 再次, 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决不能忽视偶然性 要注意利用一切有利的偶然因素去推动工作, 防止和消除不利的偶然因素的影响, 做到有备无患, 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 三 ) 可能性和现实性 1 现实性是指包含内在根据的 合乎必然性的存在, 是客观事物和现象种种联系的综合 可能性是指包含在现实事物之中的 预示着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 是潜在的尚未实现的东西 2 可能性与现实性之间是对立统一关系 首先, 可能性和现实性之间有着明显的区别和对立 其次, 可能性和现实性又是统一的 一方面, 二者紧密相连 不可分割 另一方面, 可能性和现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客观世界的发展, 就是在可能性和现实性的相互转化中实现的 3 掌握可能性和现实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 可能性不等于现实性, 一切工作都要从现实出发, 而不要从可能出发 其次, 为了使好的可能性转化为现实, 我们必须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自觉地发挥主观能动性, 创造有利条件, 改变不利条件, 争取使好的可能性变成现实, 避免坏的可能性实现, 从坏处着想, 向好处努力 ( 四 ) 内容和形式 1 任何现实事物都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体 内容是指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 即事物的各种内在矛盾以及由这些矛盾所决定的事物的特性 成分 运动过程和发展的趋势等等的总和 形式是指把内容诸要素统一起来的结构或表现内容的方式 2 内容与形式是对立统一 相互作用的关系 17

18 18 学习是一种信仰 1 内容与形式是对立的统一 内容和形式是事物的内在要素和结构方式这两个不同方面 二者是有区别的 对立的 同时 内容与 形式相互依存 密不可分 任何事物的内容都有一定的形式 任何形式都表现一定的内容 另外 内容和 形式的区别和对立是相对的 在一定条件下 内容和形式可以相互转化 在某一种联系中是形式的东西 在另一种联系中可能成为内容 反过来也是一样 2 内容和形式又是相互作用的 第一 内容决定形式 形式依赖于内容 第二 形式对内容又有巨大的反作用 形式对内容的反作用有两种情形 ①当形式适合于内容时 对内容 的发展起积极的促进作用 ②当形式不适合于内容时 对内容的发展起消极的阻碍作用 第三 内容和形式的相互作用构成两者的矛盾运动 事物的内容是比较活跃易变的 形式则是相对稳定的 二者始终存在着矛盾 3 在内容与形式的相互作用和矛盾运动中 二者的关系是错综复杂的 首先 内容决定形式是归根到底意义上的决定 而不是僵死的决定 其次 在一定条件下 新内容可以利用旧形式 旧内容也可以以新形式的面貌出现 4 掌握内容和形式的辩证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意义 必须自觉地运用内容决定形式 形式反作用于内容的原理 注意内容 根据内容的需要利用旧形式和 创造新形式 在观察和处理问题时 要首先重视内容 反对忽视内容的形式主义 但也不能忽视形式对内 容的反作用 反对抹煞形式作用的形式虚无主义 五 本质和现象 1 本质是指事物的根本性质以及组成事物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 现象是指事物的表面特征以及这些特征的 外部联系 2 本质和现象之间是对立统一关系 第一 本质和现象是相互区别,相互对立的 主要表现在 1 现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 暴露于事物外部 可以为人的感官直接感知;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 质和内在联系 深藏于事物内部 是不能直接感知的 只有通过理性思维才能把握 2 现象是个别的 具体的 多种多样的 本质则是同类现象中一般的 共同的东西 3 现象是多变的 易逝的 本质则是相对稳定 相对平静的 第二 本质和现象又是相互联系 相互依存的 一方面 本质不能脱离现象 任何事物的本质都要通 过这样那样的现象表现出来 不表现为现象的纯粹本质是不存在的 另一方面 现象也不能脱离本质 任 何现象都从一定的方面表现着本质 真相从正面直接地表现本质 假象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 不表现本 质的纯粹现象是不存在的 本质和现象之间不是并列关系 本质决定现象 是现象存在的根据 现象的产 生和变化归根到底是依赖于本质的 3 掌握本质与现象的辩证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 本质和现象是有区别的 对立的 我们对事物的认识不能停留在表面现象上 有必要通过科学 研究揭示事物的本质 其次 本质和现象是统一的 对大量的现象进行深入分析是揭示事物本质的正确途径 模块三 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知识点一 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 一 规律和自然规律 1 规律就是物质运动发展过程中本质的 必然的 稳定的联系 首先 规律是一种本质的联系 即内在的 非表面现象的联系 它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只有通过抽象 思维才能把握 其次 规律是一种必然的联系 是事物发展过程中必定如此 确定不移的趋势 规律性与必然性是同 18

19 学习是一种信仰 19 等程度的概念 再次, 规律是一种稳定的联系, 它与变动不居的现象不同, 只要具备一定的条件, 某种合乎规律的现象就一定重复出现 重复性是稳定性的表现 2 规律具有两个特点 第一, 客观性 规律的客观性是指, 规律是运动着的事物本身所固有的, 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不仅自然规律是客观的, 而且由人们的活动创造的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也是客观的 第二, 普遍性 规律的普遍性是指, 规律不是只在个别的 特殊的事物和现象里起作用, 而是在较大的范围和领域起作用 ( 二 ) 社会发展是有规律的自然历史过程 1 社会发展是由人的实践活动构成的, 是人的实践活动的过程和结果 人的实践活动是有意识 有目的的自觉的活动 社会发展规律是通过人们的自觉活动实现的 社会发展规律并不是存在于人们的自觉活动之外的某种神秘的东西, 而是在人们的自觉活动中形成的本质的 必然的 稳定的联系 2 社会的发展和自然界一样, 也是客观的 有规律的辩证发展过程 第一, 在社会领域, 人们的自觉活动虽然都是有目的 有意识的, 但人们的自觉活动相互作用 相互冲突, 形成不以他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过程 社会历史是各种社会力量相互作用所形成的 合力 造成的结果 每一种社会力量在形成这种 合力 时都起了作用, 但历史发展又不以任何一种社会力量为转移 第二, 支配人们自觉活动的思想动机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 而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第三, 人们的自觉活动受着客观物质条件的制约, 不能自由地选择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知识点二意识及其能动作用 ( 一 ) 意识的起源和本质 1. 意识的起源 (1)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意识的产生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发展过程, 它包括如下三个阶段 : 第一, 从无生命物质的反应特性到生物的刺激感应性 第二, 从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到动物的感觉和心理 第三, 从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到人类意识的产生 (2) 意识是社会性劳动的产物 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而且是社会的产物, 社会性劳动在意识产生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第一, 劳动使猿脑变为人脑, 为意识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器官 第二, 劳动产生了语言, 为意识的内容提供了物质外壳 2. 意识的本质 (1) 意识的本质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 第一,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第二, 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第三, 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从起源上说, 人类意识是社会性的劳动创造的 (2) 意识的主观性包含以下几层意思 : 1 意识只是客观事物反映到人脑中形成的主观映像, 而不是客观事物本身 2 意识是通过感觉 知觉 表象等感性形式, 概念 判断 推理等理性形式, 以及情感 意志等非理性因素反映客观事物的, 这些都是主观世界所特有的 3 个体意识之间有差异性 人们对外部事物的反映, 是受他们的主观状态影响的 4 人的意识不仅能近似正确地反映客观世界上存在的东西, 而且能够创造出客观世界中并不存在的事物的观念或形象 (3) 意识的客观性是指 : 1 尽管意识是客观事物的主观映像而不是客观事物本身, 但它们都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其内容来源于客观事物 19

20 20 学习是一种信仰 ②意识的感性形式 理性形式 以及情感 意志尽管是主观世界所特有的 但都是反映着客观事物的 感性 形式反映事物的现象 理性形式反映事物的本质 情感是对人的愿望与事物关系的态度的反映 意志中的 目的是对人的需要与客观可能的双重反映 ③个体意识具有差异性 但产生差异的原因是客观的 人们的经验 知识结构 情感 兴趣的不同 都是 由客观原因造成的 ④人的意识能够创造出客观世界中并不存在的事物的观念或形象 但这种创造是把客观世界中存在的事物 在观念和表象中加以改造而形成的 它仍然来源于客观世界 4 意识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统一 如果抹煞意识的主观特征 把意识等同于物质或客观事物 把意识说成是人脑的分泌物 就是一种庸 俗唯物主义观点 如果抹煞意识的客观性 把意识说成纯粹是主观自生的 就是一种唯心主义观点 二 意识的能动作用 1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是 物质决定意识 物质第一性 意识第二性 意识对物质又具 有能动的反作用 坚持物质决定意识 就坚持了唯物论 承认意识的能动作用 就坚持了辩证法 物质决 定意识和意识的能动作用是辩证的统一 2 意识的能动性 主观能动性 是指意识能动地反映世界和通过实践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 意识的能动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 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第二 意识活动具有主动性 创造性 第三 意识对于人的生理活动具有一定影响作用 第四 意识能通过指导实践改造客观物质世界,这是意识的能动性最突出的表现 3 由于意识的能动性最突出的表现是通过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 所以 实现意识能动作用的根本途径是 人的社会实践 4 意识的能动作用有两种不同的性质:正确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采取正确的行动 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积极 的推动作用;错误的意识会导致人们采取错误的行动 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阻碍和破坏作用 三 发挥主观能动性要尊重客观规律的关系 1 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 第一 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只有从客观实际出发 正确认识了客观规律 尊 重客观规律 按客观规律办事 才能正确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卓有成效地改造世界 实现人们预期的 目的 堰苗助长 大跃进 人有多大胆 地有多大产 不怕做不到 就怕想不到 等是错 误观念 第二 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又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事物的发展都是有规律的 但规律不会 自动反映到人脑中来 只有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反复实践 深入研究 才能把隐藏在事物内部的必 然规律揭示出来 2 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统一的原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各项工作中 我们必须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 把 高度的实践热情与科学的求实态度结合起来 既要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又要踏踏实 实 按客观规律办事 坚决反对片面强调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无视客观规律的盲目蛮干 大跃进 的 沉痛教训我们必须永远铭记 我们既要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 按客观规律办事 又要解放思想 锐意进 取 勇于开拓创新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只有这样 才能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模块四 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知识点一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 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形成的重大理论成果 20

21 学习是一种信仰 21 首先 实事求是是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概括 贯穿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论 辩 证法 认识论 价值观 历史观等各个组成部分之中 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灵魂 其次 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 党的思想路线有着丰富的内涵 这就是 一切从实际出发 理论联系实际 实事求是 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这条思想路线的核心是实事求是 再次 坚持实事求是 必须求真务实 求真务实 就是正确地认识世界 把握事物的客观规律 形成 真理性的认识 注重实践 脚踏实地 身体力行 追求实效 不搞形式主义 最后 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 是我们党的根本思想方法 工作方 法和领导方法 是党带领人民推动中国革命 建设和改革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 实践反复证明 坚持实事求是就能兴党兴国 违背实事求是就会误党误国 知识点二 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辩证统一 首先 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 解放思想就是为了更好地做到实事求是 其次 解放思想是坚持实事求是的前提 只有解放思想 才能切实做到实事求是 第三部分 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 思维导图 模块一 认识的本质 知识点一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21

22 22 学习是一种信仰 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之第一的基本的观点,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从而引起了认识论的革命 ( 一 )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性的作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具体表现如下 : 1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沟通主体和客体的桥梁, 认识作为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只有在主体和客体相互接触 相互作用的情况下才能发生, 而能使主体和客体相互接触 相互作用的唯一途径就是实践 外部的客观世界是人认识的对象, 但是没有人的实践, 客观存在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 是不会自动反映到人的头脑中来的, 只有通过实践, 客观事物才会成为认识的对象, 才会有对它的反映 2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第一, 社会实践不断提出新的需要 新的研究课题, 推动认识的发展 第二, 社会实践为认识不断提供新的经验和新的观察 研究的物质手段 首先实践为人们认识新领域 解决新问题提供经验, 既包括继承前人的实践经验, 又包括当代人的实践经验 其次, 实践还为人们认识新领域 解决新问题提供新的物质手段 第三, 社会实践推动人的思维能力的发展 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人的认识能力的提高 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中, 一方面, 积累了丰富的思想材料和经验, 另一方面, 也不断地接触新开拓的领域, 遇到各种各样复杂的问题和矛盾 3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人们从实践中获得的对客观世界的认识, 是否与客观对象相符合 相一致, 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 必须通过实践的检验, 才能得到证明, 唯有实践才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4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人们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 此外再无别的目的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 动力 标准和最终目的, 这些都是实践对认识决定作用的具体表现 正是由于这种决定作用, 所以,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 人的认识一点也不能脱离实践 22 知识点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 ( 一 ) 认识主体 1 认识主体的含义认识主体是指认识和实践活动的承担者, 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现实的 具体的人 2 认识主体的性质和特点首先, 人作为认识主体具有自然的物质基础 人的自然的物质存在和作为认识器官 高度发展 高度完善的物质 人脑的存在, 都是认识主体的自然物质基础, 没有这个基础, 人就不能存在, 也就无所谓认识 其次, 认识主体不仅具有自然的物质基础, 而且具有社会性 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的社会性, 是说这里讲的人不是抽象的人, 而是具体的人, 是指生活于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物质生产活动的人 再次, 认识主体具有历史性, 认识主体的社会性和历史性是分不开的 所谓认识主体的历史性, 就是

23 学习是一种信仰 23 指主体的认识活动不能超越特定的历史时代 最后, 认识主体具有能动性, 这是认识主体的突出特点 所谓认识主体的能动性, 是说认识主体不是消极被动地反映客体 主体是一种社会存在物, 他通过劳动改变世界使之适应人的需要 在劳动和创造的过程中体现了主体的目的性和计划性, 这是主体的能动性的突出表现 主体的能动性又称自觉的能动性, 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显著特点 3 认识主体的结构人是唯一能担当起认识主体的存在物, 这个存在物具有自身的结构, 它分为个体 群体和人类整体诸层次 (1) 人类个体就是指在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活动的个人 个体的人通过与外部世界的接触, 感官和大脑去反映外部事物 个体作为认识主体存在很大局限性, 个体的认识活动受到个人的知识水平 社会地位和阅历 个人的生理状况等主观因素的限制 (2) 作为认识主体的群体虽然是由个体所构成, 但群体的认识不同于个体, 它的功能远远超过个体, 群体具有更大的主动性 积极性和创造性 群体也受到两方面的制约 一方面, 受到群体自身的制约 另一方面, 群体的认识也要受一定历史条件的局限 (3) 人类整体是最高层次的认识主体, 它包括地球上的人类总体, 既包括现在的人, 也包括历史的人, 还包括未来的人 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整体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 这种性质同客观世界的无限性正好一致 个体 群体的存在都是有限的, 所获得的认识也是有限的 ; 无数的个体 群体汇成人类整体, 无数个体和群体的认识汇成无穷无尽的人类知识的长河, 这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 二 ) 认识客体 1 认识客体的含义和构成认识客体是指人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构成认识客体的主要有自然客体 社会客体和精神客体 自然客体是指成为人们认识对象的那部分自然界 社会客体是指作为认识对象的人类社会 精神客体是指成为人们认识对象的精神活动和精神产品 2 认识客体的性质首先, 认识客体具有客观性 其次, 认识客体具有对象性 ( 三 ) 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的关系 1 认识的主体和客体是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 它们之间存在着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 对立是指二者各有自己的特点和特殊的规定性, 彼此是相互区别的, 上面我们已分别作了说明 然而二者又是同一的, 即相互依存 相互作用, 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2 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的关系表现如下: 第一, 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实践关系 这是指认识的主体与客体之间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 主体作用于客体, 就是对客体的改造, 也就是实践 实践关系是一切其他关系的前提和基础 也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首要的基本关系 第二, 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认识关系 这是指认识的主体与客体之间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 第三, 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 实践过程也是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的过程 也就是说, 在这个过程中, 一方面, 主体把客体反映为观念和思想, 即把客体转化为主体的观念和思想, 用概念去把握客体, 使客体主体化 ; 另一方面, 主体 23

24 24 学习是一种信仰 又把从实践中得来的关于客体的观念 思想 通过实践转化为新的客体 使主体客体化 四 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1 认识的真正本质是在实践中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认识本质的科学揭示 第一 唯物论的反映论与唯心论的认识论的对立 在哲学上有两条对立的认识路线 一条是从物到感觉和 思想的路线 一条是从感觉和思想到物的路线 前一条是唯物主义的认识路线 后一条是唯心主义的认识 路线 第二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是由对思维能不能认识存在 能不能正确地认识现实 世界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而划分出来的 哲学上的不可知论是指那些认为世界不可认识或不能彻底认识的 哲学认识论 英国的休谟和德国的康德是不可知论的典型代表 第三 辩证唯物论的能动的反映论与旧唯物论的机械的反映论的对立 在认识上 唯物论都是反映论 但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的唯物论的反映论是机械的 模块二 认识的辩证运动 知识点一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认识的第一次飞跃 一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1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 它是对事物的各个片面 现象和外部联系的反映 是具体的 丰富的 生 动的 然而 它是表面的 个别的 不深刻的 感性认识分为感觉 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2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它是对事物的全体 本质和内部联系的反映 是抽象的 间接的 相对稳 定的 理性认识是深刻的 它反映的是事物的全体和本质 理性认识包括概念 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 二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的两个阶段 它们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第一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区别 感性认识是对事物表面的 直接的 具体的 个别特性的反映 因而是不深刻的 片面的认识 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 全体的 间接的 概括的反映 因而是深刻的 全面的 相对稳定的认识 第二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联系 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感性认 识是认识的开始 是理性认识的基础 坚持了这一点 就是在认识论上坚持了唯物论 其二 感性认识有 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坚持了这一点 就是在认识论上坚持了辩证法 其三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 透 一方面 感性认识中有理性认识 任何感性认识都是在理性认识指导下进行的 而且是用概念 判断 等理性形式表达的 另一方面 理性认识中包含感性的成分 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材料为基础 如果没有 大量的感性材料 理性认识就无法进行抽象和概括 由此可见 在认识过程中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不可分割的 如果将二者割裂开 就会犯经验论或 唯理论的错误 三 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需要具备两个条件 第一 感性材料必须十分丰富而不是零碎不全 必须合于实际而不是错觉 人们是无法根据零碎不全 与不符合实际的感性材料造出正确的概念和理论来的 第二 必须有正确的思维方法 知识点二 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认识的第二次飞跃 认识的第二次飞跃比第一次飞跃具有更加重大的意义 这是因为: 24

25 学习是一种信仰 25 第一 只有经过第二次飞跃 才能把理论用于指导实践 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 统一 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点 也是它的优点 第二 只有经过第二次飞跃 使理性认识再回到实践中去 才能使之得到检验 得到丰富和发展 知识点三 认识过程的多次反复和有限与无限的辩证统一 1 认识的反复性 认识的反复性是由以下原则决定的 首先 从认识客体方面来考察 其一 客观事物本身往往是多种矛盾的统一体 每一个矛盾的双方以 及各个矛盾之间的相互作用 都有很多特点和非常复杂的情况 这就决定了事物本身的复杂性 其二 事物的矛盾有个展开和发展的过程 事物的本质并不是一开始就显露在外面 而是要经历一个 过程才逐渐暴露出来 其三 任何事物都是具体的 都是存在于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的 而一定社会所提供的科学技术条 件是与那个社会生产发展的水平相联系的 这就使得人的认识必然要受到社会历史条件和科学技术条件的 限制 认识客体的这些特点 决定了人们对它的认识必须经历反复的过程 其次 从认识主体来考察 人的认识受到主体的生理因素 知识水平 生活经验 认识能力及其立场 观点 方法的限制 认识主体的这些特点 决定其必须经过由实践到认识 再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的反 复 才能获得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 2 认识是有限和无限的辩证统一 认识的有限性是指每个时代的人每一次具体的认识是有限的 认识的无限性是指整个人类无止境的世 代更替的认识是无限的 3 主观和客观 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首先 主观和客观 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 这是指特定的主体在具体的实践中的主观认识与特 定的客观实际相一致 相符合 其次 主观和客观 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历史的 这是指认识与实践的统一是变动的 随着实践的发 展 认识也应跟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总之 实践 认识 实践的循环往复体现了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 历史的 模块三 真理与价值 知识点一 真理及其属性 一 真理和谬误 1 在实践中 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有两种情形: 一种是主体正确地反映了客体 一种是主体歪曲地反映了客体 正确地反映客体的认识就是真理 歪 曲地反映客体的认识就是谬误 2 认识和对象相一致 相符合 这是真理最根本的规定性 与不深刻的表面联系和假象一致的认识不能算是真理 只有既与事物的表面联系 事物的现象又与事 物的内部联系 事物的本质相一致的认识才是真理 3 真理和谬误是认识运动中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 1 它们的对立表现在相互排斥 相互否定上 真理与谬误是相互排斥的 是真理就不能是谬误 是谬误 就不能是真理 真理和谬误不能混淆 这在一定范围具有绝对意义 2 真理与谬误的统一表现为它们之间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 真理与谬误互相依存 是说真理与谬误是 相比较而存在 相斗争而发展的 没有真理就无所谓谬误 反之亦然 没有谬误也无所谓真理 真理和谬 误是认识运动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在认识过程中不断地开展真理对谬误的斗争 以达到人们对真理越 来越深刻的认识 二 真理的属性 25

26 26 学习是一种信仰 1 真理的客观性 真理的客观性有两个含义 : 其一, 是指任何真理都包含不依赖于主体 不依赖于人类的客观内容, 就是说, 真理的客观性就是承认认识内容来自客观实际又符合客观实际 简言之, 真理的客观性就是指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 其二, 真理的客观性还在于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 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实践, 实践是一种感性的物质活动, 实践的主体 客体 手段 结果都是客观实在, 都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把实践作为检验认识是否真理的标准, 是真理的客观性的必然要求 2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真理是客观的, 又是绝对的和相对的 承认真理的客观性, 这是在真理问题上坚持唯物论 ; 承认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 这是在真理问题上坚持了辩证法 任何真理都是客观性 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这就是真理观上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 3 真理的绝对性有两个方面的含义 : 第一, 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是与客观世界相符合 相一致的认识, 任何真理总是包含着不依赖主体和人类的客观内容, 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承认真理的客观性同承认真理的绝对性是一致的 第二, 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存在是绝对的, 而人的每一个真理性认识, 都是向着这个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 这也是无条件的 绝对的 4 真理的相对性有两个含义 : 第一, 从广度上看, 任何真理都只是对客观世界某一部分的某些方面的正确认识, 这种真理性的认识在广度上是有限的, 是受条件制约的, 它需要进一步扩展 第二, 从深度上看, 任何真理都只是对客观世界某一部分一定程度 一定层次近似正确的反映, 认识有待于深化 承认真理有待于扩展和深化, 也就是承认真理的相对性 5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具有如下关系 : 第一,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相互依存 第二,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互相包含 互相渗透 一方面, 任何相对真理中都包含着绝对真理的颗粒 ; 另一方面, 绝对真理通过相对真理表现出来, 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 第三, 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 26 知识点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 一 ) 真理标准问题上的两种错误观点 1 第一种, 提出用伟人 圣人之言作为衡量真理的标准 这种关于真理标准的观点是不正确的 首先, 这种所谓的标准没有客观实在性, 因为伟人 圣人之言是主观的东西 其次, 伟人 圣人之言本身是否正确还需要通过实践进一步证明 再次, 伟人 圣人之言即使是真理, 也不能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 2 第二种, 实用主义哲学提出的 有用即真理 这种关于真理标准的观点是一种非常错误的观点 首先, 检验真理是关于认识与认识对象是否一致的问题, 与真理是否具有效用是不同的两个问题 ; 其次, 真理是有用的, 但人们的经验表明, 在现实生活中, 有用的未必就是真理 ; 再次, 在现实社会中, 人都是具体的人, 各人的地位 立场 经济状况等不同, 对于什么是有用也就会各有不同的理解, 这样就会使得真理的标准变得极为不确定, 也就失去了标准的意义 ( 二 ) 实践标准的唯一性马克思主义哲学提出实践标准 第一, 是不是真理就是要判明认识与认识对象是否相一致 相符合 第二, 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 ( 三 ) 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1 实践标准的绝对性 确定性是指 :

27 学习是一种信仰 27 第一 认识是否是真理 只有通过实践来检验 此外再无别的检验真理的办法 第二 实践能够对人类的一切认识作出检验 今天的实践未能证实或驳倒的认识 最终会被以后的实践所 证实或驳倒 2 实践标准的相对性 不确定性是指 第一 任何实践总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具体的实践 都是有局限性的 因而它不可能完全证实或驳倒现有 的一切认识 第二 实践对真理的检验具有反复性 知识点三 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 一 真理与价值的对立和统一 1 真理与价值的对立是指真理和价值的不同 真理体现的是认识与认识对象的关系 是认识与对象相一致 相符合 而价值是指外物对人需要的满 足 表示某物具有对人有用或使人愉快的属性 由此不难看出 真理和价值是有区别的 不可混为一谈 2 真理与价值又是不可分的 又有统一的一面 表现在 第一 真理能够指导社会实践 人们通过在真理指导下的实践 成功地改造世界 以这种实践的成果来满 足人的需要 这就是真理所表现出来的价值属性 第二 真理与正确的价值观相一致 正确的价值观是在真理指导下形成的 3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在市场经济中 货币具有特殊的功能 是交换的主要手段 只要有货币就能获得所需要的一切 这极 容易产生 拜金主义 即使人拜倒在金钱的脚下 成为金钱价值观的奴隶 不少人陷入罪恶的深渊 同 这种价值观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正确的价值观是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一部分 我们必须加强自我学习 和修养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 真理的价值表现在真理的功能上 第一 真理具有指导实践的功能 这个功能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 由于真理是一种正确的认识 在实 践之前人们可以根据真理制定出正确的计划 方案 甚至制成实践模型 成为人们行动的依据 以保证实 践活动取得成功 另一方面 真理渗透于实践活动的全过程 随时校正实践活动中出现的偏差 真理指导 实践的功能是真理最突出的价值 因为真理指导下的实践是最能获得成功的 这种成功能使人的需要得到 满足 第二 真理具有再认识的功能 第三 真理具有教育和激励的功能 知识点四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核心价值观是社会系统得以运转 社会秩序得以维持的基本精神依托 社会主义社会同样有自己的主导价值观 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表现为社会主 义根本的价值理想 价值原则和价值规范 构成社会主义的本质内容 富强 民主 文明 和谐 可以说是从国家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 是我国社会 主义现代化的奋斗目标 自由 平等 公正 法治 可以说是从社会层面的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 本理念的凝练 反映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要求 是我们党矢志不渝 长期实践的价值理念 爱国 敬 业 诚信 友善 可以说是从个人行为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 是每一个公民都必须 恪守的根本道德准则 模块四 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统一 知识点一 认识的目的全在于运用 27

28 28 学习是一种信仰 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认识和实践的统一 坚持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统一 认为认识的目的全在于运 用 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就是认识世界的过程 理性认识回到实践的过程就是改造世界的过程 这就是说 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的内在本质和要求 改造世界包括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 知识点二 一切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 一 一切从实际出发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要求 从实际出发 从客观存在着的事实出发 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要求 它同马克思主义哲学主张物 质第一性 意识第二性 主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是完全一致的 因此 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 坚持马克 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路线 就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二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与党的思想路线 1 思想路线 是指一个阶级与其政党作为指导思想并用以支配行动的认识路线 党的思想路线的内容是 一切从实际出发 理论联系实际 实事求是 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2 党的思想路线与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是统一的 具体表现如下: 第一 党的思想路线坚持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 第二 党的思想路线坚持了理论联系实践的原则 第三 实事求是 这四个大字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 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和活的灵魂 它充分 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原则 从实际出发 理论联系实际 必须做到实事求是 只有实事求是 才能保证从实际出发 理论联系实际的正确性和科学性 第四 党的思想路线坚持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党的思想路线是一个整体 是指导我们党各项工作的认识路线 是否坚持这条思想路线 关系到党和 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三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与党的群众路线 党的群众路线是 一切为了群众 一切依靠群众 从群众中来 到群众中去 这条路线是我们党取得 革命和建设事业胜利的重要法宝 也是我们党的领导路线和工作路线 从群众中来 就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 到群众中去 就是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从群众中来 到群众中去 不断循环往复的过程 也就是实践 认识 实践不断循环往复的过程 这表明群众路线 同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是完全一致的 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 第四部分 思维导图 28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29 学习是一种信仰 29 模块一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知识点一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 包括地理环境 人文因素和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 1 地理环境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 地理环境的概念 地理环境是指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诸种自然条件的总和 它由大气圈 水圈 岩石圈构成 适合生 物生存的范围叫生物圈 2 地理环境是人们的物质生活的必要条件之一 人类生存依赖着的环境 这种依赖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 个方面 第一 地理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场所 第二 地理环境为人类提供生活资料和生产建设的资源 这些资源可以分为三类 ①生态资源 如太 阳辐射 气温 水分等 它们不以人类意志为转移 可以长久使用 ②生物资源 如森林 草原 鸟兽鱼 虫 菌类等动植物和微生物 此类资源具有再生机能 ③矿物资源 包括煤 铁 石油等各种矿藏 此类 资源储量有限 而且属于非再生资源 3 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作用主要表现在 ①地理环境通过对生产的影响 加速或延续社会的发展 ②地理环境还可以通过对军事政治的影响 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不同国家社会的发展 4 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不起主要的决定作用的原因 地理环境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社会形态的更替 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受社会因素 主 要受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制约 2 人口因素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 人口因素 所谓人口因素 是一个包括人口数量 质量 密度 构成 人口的发展 人口分布和迁移 人口的自 29

30 30 学习是一种信仰 30 然变动和社会变动等各种因素的综合范畴 (2) 人口因素也是社会物质生活的必要条件之一, 对社会发展起着制约和影响作用 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 第一, 一定数量的人口是社会物质生产的必要前提 第二, 人口状况能加速或延续社会的发展 只有与物质生产相适合的人口状况, 才最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发展 (3) 人口因素不是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人口因素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社会制度的更替, 而且它受到物质生产的制约, 物质生产从根本上决定了人口生产的发展方向和基本趋势, 每一种生产方式下都有与其相适应的人口规律 (4) 我国的人口问题 : 人口数量多 ; 人口老龄化趋势大 ; 出生婴儿男女比例失调 3 生产方式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生产方式是人类借以向自然界谋取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方式, 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 是特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第一, 生产方式或生产活动, 是人类从动物界分离出来的根本动力和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 第二, 生产方式或生产活动是人类和人类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第三, 生产活动是形成人类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 第四, 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社会制度的更替 ( 二 ) 社会意识 1 社会意识的构成社会意识指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 它具有复杂而精微的结构, 由诸多因素和层次构成 (1) 从反映社会存在的程度和特点来看, 社会意识包括社会心理和思想体系 ; (2) 各种思想体系由于对经济基础的关系不同和反映社会存在的方式不同, 可以分为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两类 ; (3) 从社会意识主体的范围来看, 可以分为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 2 社会心理和思想体系社会心理是社会意识的低级层次, 它是特定阶级 民族 社会集团或个人, 在日常生活和交往中自发形成的 不定型 不系统的社会意识, 表现在人们的情感 情绪 愿望 要求 风俗 习惯 传统 自发倾向和社会风气等等之中 思想体系是社会意识的高级层次, 亦称社会意识形式, 它以相对稳定的形式反映社会存在, 具有抽象化 系统化的特性 3 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属于意识形态范围的思想体系, 包括政治思想 法律思想 道德 宗教 艺术 哲学和绝大部分社会科学, 它们是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反映特定的经济基础并为之服务, 在阶级社会里具有一定的阶级性 属于非意识形态范围的思想体系, 包括自然科学 语言学 逻辑学等, 它们不是特定经济基础的反映, 其自身没有阶级性, 可以一视同仁地为各个阶级和各种经济基础服务 4 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个体意识即社会成员的个人意识, 其内容主要有社会成员个人的自我意识和个人对其生活于其中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反映的对象意识 不同个人的个体意识千差万别, 各具特点, 个性鲜明而丰富 群体意识是指各种社会群体的意识, 其内容是群体的自我意识和群体对其所处社会关系的反映的对象意识 人类的社会群体是复杂多样的, 群体意识也是复杂多样的, 有家庭意识 集体意识 团体意识 阶层意识 阶级意识 民族意识 人类整体意识等 不同的群体意识具有不同的特点, 同时彼此之间又相互包含 相互渗透, 形成错综复杂的联系 ( 三 )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 1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31 学习是一种信仰 31 所谓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是指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社会意识依赖于社会存在 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 第一, 社会意识的内容来源于社会存在 第二, 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 第三, 社会意识受反映者 ( 意识主体 ) 的立场 观点 方法的影响和制约, 而反映者的立场 观点 方法是由人们在社会存在中的地位决定的 2 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 是指社会意识这种精神力量, 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转化为物质力量, 影响社会发展的进程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表现为两种情况 : (1) 先进的或正确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促进社会向前发展 ; (2) 落后的或错误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消极的阻碍作用, 延缓社会的发展进程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 必须通过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就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3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是指社会意识在反映社会存在 被社会存在所决定的同时, 还具有自身的能动性和独特的发展规律, 它的发展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并不总是保持着一致和平衡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第一, 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变化发展的非完全同步性, 社会意识往往落后于社会存在, 先进的社会意识能在一定程度上预见社会发展的趋势, 成为社会变革的先导 ; 第二, 社会意识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具有不平衡性,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 某些社会意识形式的发展水平可能较低, 与此相反,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 某些社会意识形式的发展水平可能较高 ; 第三, 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任何时代的社会意识都和以前时代的社会意识有联系, 它的产生和发展要以前人所积累的思想材料为前提, 继承前人的思想成果 ; 第四, 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之间相互作用 相互影响 ; 第五,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或称能动性, 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重要表现 4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之所以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主要是因为 : 首先,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这对范畴, 是高度概括 高度抽象的范畴, 它们包括了人类社会的一切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 其次,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标准 凡是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 属于历史唯物主义 ; 凡是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 属于历史唯心主义 再次,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也是人们在实践中的重大问题 知识点二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 ( 一 ) 生产力和生产力系统 1 生产力 (1) 生产力含义生产力是人类利用自然 改造自然 从自然界获取物质资料的能力, 生产力范畴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界的关系 (2) 生产力要素生产力的要素或成分, 按照一定的比例和形式结合起来, 形成生产力的整体功能, 就构成生产力系统 现代生产力系统包括四类要素 : 1 独立的实体性因素 这是以物质实体形式相对独立存在的因素, 包括劳动者 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 劳动者包括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 劳动资料亦称劳动手段, 它包括十分复杂的内容 生产工具是劳动资料的主要内容, 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 31

32 32 学习是一种信仰 32 劳动资料还包括生产的运输设备 灌溉设备 仓储设备 包装设备 劳动对象的容器等 在现代化生产中, 生产的动力系统 自动控制系统和信息传递系统, 在劳动资料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劳动对象是劳动过程中被加工的东西 劳动对象分为两大类 : 一类是天然存在的劳动对象, 如矿藏 原始森林 江河湖海里非人工养的鱼 空气等等 ; 另一类是经过劳动加工的劳动对象, 如做衣服用的布, 织布用的棉纱, 纺纱用的棉花, 炼油厂用的原油, 炼钢用的铁, 等等 经过劳动加工的劳动对象叫原料 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合称生产资料 2 运筹性的综合因素, 包括分工协作 经济管理 预测决策等 这类因素的作用, 在于通过对生产力系统的其他因素的选择 调动 处置 匹配等手段, 在数量和比例上做到合理结合, 从而形成生产力的整体功能 3 渗透性因素, 主要指自然科学 自然科学在应用于现实的生产过程之前, 并不形成现实的生产力, 只有把它应用于现实的生产过程之中, 渗透到生产力的其他各类因素中去, 才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4 准备性因素, 主要指教育 教育本质上属于上层建筑, 它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 但教育可以通过培养人才, 为生产力的继承和发展做准备, 因此把它称为生产力系统中的准备性因素 (3) 技术没有被单独列为生产力的要素的原因 : 一是生产的物质设备, 即 硬件, 属于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 ; 二是人的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 即 软件, 属于劳动者 技术己经包含在生产力系统的三个独立的实体性因素之中, 所以没有必要再单独列出来 2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一个反映时代精神的科学真理, 它主要有以下三层含义 第一层含义 : 科学渗透于现代生产力系统的各类要素之中 第二层含义 : 在现代化生产中, 出现了 科学 技术 生产 的过程, 使科学对物质生产具有了主导作用和超前作用 其表现是, 科学不只是作为生产和技术的结果, 跟在生产活动和技术活动的后面总结 概括实践经验, 而是能够走在生产活动和技术活动的前面, 为技术和生产的发展开辟新的途径, 准备各种前提条件, 引导技术和生产的发展 第三层含义 : 科学技术已经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大杠杆 首先, 由科学技术因素造成的劳动生产率和经济增长率越来越高 其次, 自然科学从理论突破到新产品试制成功的周期日益缩短, 即从提出自然科学理论到在生产过程中加以应用所间隔的时间越来越短 再次, 科学技术在生产上的广泛应用, 使生产力的发展明显地呈现出加速度的趋势 ( 二 ) 生产关系和生产关系体系 1 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经济关系 它包括三项内容 : (1) 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 ; (2) 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 ( 包括交换 ); (3) 产品的分配方式 2 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起着决定作用, 它是整个生产关系的基础,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第一, 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是生产劳动得以进行的前提 要进行生产劳动, 必须具备劳动者和生产资料两项因素, 原始公有制的 奴隶制的 封建制的 资本主义的和共产主义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就是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相结合的五种主要社会形式 第二, 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整个生产关系的性质 五种性质不同的生产关系可以分为两大类型 : 一类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 包括原始公有制的生产关系和共产主义公有制的生产关系 ; 另一类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 包括奴隶制的生产关系 封建制的生产关系和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 此外, 还有劳动者个人占有生产资料的个体小生产的生产关系, 它不能成为独立形态的生产关系, 而是依附于当时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 第三, 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 第四, 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产品的分配方式 生产和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 产品的分配方式起决定作用

33 学习是一种信仰 33 ( 三 )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 这三项内容构成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 这是人类社会发展最基本 最普遍的规律 1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是物质生产过程的内部矛盾, 其中生产力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生产关系是矛盾的次要方面, 生产力对生产关系起着决定作用 支配作用 这种决定作用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 第一, 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第二, 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改变 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生产关系的改变, 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过程 马克思指出 : 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 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 是决不会灭亡的 ; 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 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 是决不会出现的 理论界把马克思这段话称为 两个决不会 原理 这个原理是说, 一种生产关系的消灭, 另一种生产关系的产生, 都是以生产力发展的一定程度为基础的 一种生产关系, 当它还能使生产力以较快的速度发展时, 是不会灭亡的 2 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生产关系虽然是被生产力性质决定的, 但它对生产力的发展不是消极被动的, 而是具有巨大的反作用 这种反作用表现为两种情况 : 第一, 适合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的先进的生产关系, 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 第二, 不适合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的落后的生产关系, 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其促进与阻碍的程度, 又依适合与否的程度而定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这个辩证关系从连续的动态过程来看, 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 3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 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 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正确的路线 方针 政策的理论依据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就是以这一规律为理论依据的 知识点三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 ( 一 ) 经济基础 1 经济基础含义经济基础是指一个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个方面的总和, 即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各种不同的社会集团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 产品分配方式三个方面的总和 2 经济基础和生产关系是两个术语, 但内容相同相对于生产力而言, 叫生产关系 ; 相对于上层建筑而言, 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叫经济基础 人类社会有三个基本层次 : 生产力, 生产关系 ( 经济基础 ), 上层建筑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构成一对矛盾 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作为社会的经济基础, 又和上层建筑构成一对矛盾 ( 二 ) 上层建筑 1 上层建筑含义上层建筑是与经济基础相对应的范畴, 指社会的政治 法律 艺术 道德 宗教 哲学等意识形态以及与这些意识形态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的总和, 分为政治上层建筑和观念上层建筑两部分 2 政治 观念上层建筑政治上层建筑亦称实体性上层建筑, 指政治法律制度以及军队 警察 法院 监狱 政府机关等设施, 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一套组织 观念上层建筑又称思想上层建筑, 包括政治 法律 艺术 道德 宗教 哲学等各种服务于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 相对于政治上层建筑以 有形 实体的形式存在来说, 观念上层建筑是非物质实体形态的 无形 存在 3 政治上层建筑与观念上层建筑之间既相互区别, 又互相依赖 互相渗透 互相作用 互相转化 33

34 34 学习是一种信仰 首先, 观念上层建筑决定政治上层建筑 其次, 政治上层建筑一旦形成, 又会成为一种强大的 既成的物质力量, 反过来影响观念上层建筑 在上层建筑各种因素中, 政治居于主导地位 ; 在阶级社会里, 国家政权和领导国家政权的政党是上层建筑的主要组成部分 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 是统治阶级压迫被统治阶级的暴力工具 随着阶级的消灭, 国家也将随之消亡 ( 三 )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1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是人类社会的一对内部矛盾 在这对矛盾中, 经济基础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起着决定作用 ; 上层建筑是矛盾的次要方面, 处于被支配地位 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 第一,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和上层建筑的性质 第二, 经济基础的变化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 2 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是被经济基础决定的, 但它不只是消极地反映和适应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一经建立起来, 就对经济基础发生巨大的反作用 上层建筑反作用的性质 ( 它是起进步作用还是起反动作用 ), 不是由它自身决定的, 而是由它为之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的 3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 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 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正确的路线 方针 政策的理论依据 34 知识点四社会形态的划分和社会形态的更替与发展 ( 一 ) 社会形态的划分最基本的划分法有两种, 一种是经济社会形态划分法, 另一种是技术社会形态划分法 1 经济社会形态划分法 经济社会形态是直接或间接以生产关系的性质为标准划分的社会形态 (1) 五种社会形态划分法 五种社会形态划分, 是根据生产关系的不同性质划分社会形态 即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 共产主义社会 ( 社会主义社会是它的第一阶段 ) 经济社会形态定义为 : 经济社会形态是由历史上一定的生产力 生产关系 上层建筑等全部社会要素组成的完整的社会体系, 是按照本身特有的规律运动 发展 变化着的活的社会有机体 (2) 三种社会形态划分法 马克思根据作为社会主体的人的发展状况, 把人类历史划分为人的依赖性社会 物的依赖性社会 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三种依次更替的社会形态 这三种社会形态是分别由历史上存在的三种宏观的经济运行形式, 即自然经济 商品经济 产品经济决定的 人的依赖性社会即自然经济社会, 物的依赖性社会即商品经济社会, 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即产品经济社会 所谓三种社会形态划分法, 就是指这两个序列的三大形态划分法 (3) 三种社会形态划分法和五种社会形态划分法的关系 二者在马克思主义体系中的作用是互补的, 而不是互相排斥的, 而且这两种划分法本质上是统一的 人的依赖性社会或自然经济社会包括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三种社会形态 ; 物的依赖性社会或商品经济社会在马克思 恩格斯那里指的就是资本主义社会, 中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也属于商品经济社会 ; 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或产品经济社会, 则指的是未来的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 我们既不能只讲五种社会形态划分法 不讲三种社会形态划分法, 也不能用三种社会形态划分法否定或取代五种社会形态划分法 2 技术社会形态划分法 以生产力和技术发展水平以及与此相适应的产业结构为标准划分社会形态 这样划分开来的社会形态, 我们把它称为技术社会形态

35 学习是一种信仰 35 人类历史的技术社会形态序列 渔猎社会 农业社会 工业社会 信息社会 二 社会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 第一 因为每一代人在社会上开始生活时 所遇到的都是现成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任何人都不能自 由地选择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第二 人们不能自由地选择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并不是说他们不可以按照自己的目的和需要去改变原 有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第三 把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 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的水平 就是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作为社会的经济基础又决定上层建筑 这是历史发展中的唯物主义因果决定论 或称历史决定论 三 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与选择性 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是指历史决定论 社会历史发展的选择性是指主体选择的作用 承认历史决定 论和承认主体选择的作用是一致的 首先 在历史决定论看来 纯粹的必然性只存在于逻辑中 其次 在历史决定论看来 社会规律所揭示的社会过程之间的联系 不是单值对应的线性因果联系 即单义决定 而是多值的 或然的 非线性的因果联系 即或然决定 再次 每一种可能性的实现 又会有多种多样的形式 即各种具体的模式和途径 四 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是指处于同一社会形态的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发展具有的共同性 普遍性 具有大致相同的生产力发展水平 大致相同的生产关系体系 大致相同的上层建筑 所谓社会形态发展的多样性 是指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发展具有不同的特点 在经济 政治 文化 发展上都有自己民族的特色 各国的历史可以说是千差万别的 社会形态发展的多样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处于同一社会形态的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具有各自的特点 第二 各个国家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中所具有的典型意义不同 第三 人类社会在由较低的社会形态向较高的社会形态转变时 不同国家和民族采取的过渡形式各有特点 第四 有些国家和民族由于特殊的社会历史条件 在社会形态转变过程中 可能超越某一个或某几个社会 形态 模块二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知识点一 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社会基本矛盾指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一 两对社会基本矛盾之间的关系 首先 由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作为社会的经济基础又决定社会的上层建筑 所以生产力 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对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起着主导作用 其次 由于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 经济基础是联系上层建筑和 生产力的中间环节 所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的解决 又有赖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的解决 二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存在于一切社会形态之中 贯穿于 每一个社会形态的始终 这两对矛盾制约和决定着其他各种社会矛盾 决定着整个社会的面貌 决定着社 会发展的必然阶段和客观趋势 决定社会形态由低级到高级的演进 所以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 动力 知识点二 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一 阶级的产生和实质 35

36 36 学习是一种信仰 1 阶级是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阶级就是在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生产体系中处于不同地位的各个社会集团, 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 2 马克思对阶级斗争学说的新贡献有如下几点 : (1) 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 ; (2) 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 ; (3) 这个专政不过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人无产阶级社会的过渡 3 阶级首先是一个经济范畴, 是一些经济集团, 划分阶级的唯一标准是经济标准, 不能用政治标准和思想标准划分阶级 同时阶级又不仅仅是一个经济范畴, 而且是一个更广泛的社会范畴 阶级的产生是由于经济的原因引起的, 但阶级一旦产生出来, 就会在经济关系的基础上, 派生出各个阶级的政治立场和意识形态 所以阶级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集团, 而且是一个社会集团和社会组织 一个阶级的经济地位 政治立场 意识形态这几个方面总和起来构成这个阶级的全部特征, 阶级是这些方面的有机统一体 ( 二 )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1 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指各对抗阶级之间的斗争, 其中包括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的斗争 ; 也包括上升时期的剥削阶级和腐朽没落的剥削阶级之间的斗争 在同一社会形态中存在的两个被剥削的劳动阶级即农民阶级和工人阶级 ) 之间也有差别 有矛盾, 但它们之间矛盾的解决, 一般不取阶级斗争的形式 物质利益的对立是阶级斗争的根源 阶级斗争的具体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归结起来主要有三种形式 : 经济斗争 政治斗争 思想斗争 2 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的发展中的作用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的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它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 阶级斗争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 最明显地表现在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中 其次, 阶级斗争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 还表现在同一个社会形态, 在量变过程中 36 知识点三革命和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社会革命和社会改革是社会运动的两种基本形式 社会革命是社会制度的根本质变, 是用新的社会形态代替旧的社会形态 ; 社会改革是同一社会制度 ( 社会形态 ) 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 社会革命和社会改革都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 ( 一 ) 社会革命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 社会革命社会革命是阶级斗争的最高表现 革命的首要的基本的标志是国家政权从反动阶级手里转移到革命的进步的阶级手里 社会革命是社会基本矛盾的必然产物 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 2 社会革命类型社会革命有多种类型, 主要有 : (1) 新兴封建主阶级推翻没落奴隶主阶级的革命 ; (2) 新兴资产阶级推翻没落封建主阶级的革命 ; (3) 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革命 ; (4) 在奴隶社会, 奴隶反对奴隶主阶级的革命 ; (5) 在封建社会, 农民反对地主阶级的革命 ; (6) 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进行的民族民主革命 ; 等等 暴力革命是社会革命的基本形式 这是由国家的本质决定的 3 社会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马克思说 : 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 这句话形象而深刻地说明了社会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重大作用 首先, 社会革命是阶级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决定性手段 其次, 人民群众在革命时期能发挥出创造历史的巨大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7 学习是一种信仰 37 再次, 革命阶级在革命斗争中受到锻炼和改造, 成为建设新社会的基础 ( 二 ) 社会改革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 社会改革的实质和作用 (1) 社会改革与社会革命的区别社会革命与社会改革都是为了解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 从而推动社会发展的历史运动形式 同时, 二者之间又有明显的区别 首先, 社会革命是人类社会的根本质变, 是用新的进步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落后的社会制度 ; 社会改革则是同一社会制度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 不改变社会制度的根本性质 其次, 社会革命是由被统治阶级发动的, 目的是推翻反动统治阶级的国家政权, 建立新的革命阶级的政权 ; 社会改革则是由统治阶级或统治阶级内部的某种社会势力 社会集团发动的, 目的是维护和巩固统治阶级的统治地位 因此, 社会革命一般是由下层群众首先发动的, 社会改革则是自上而下展开的 再次, 从历史上看, 社会革命往往要通过暴力革命的形式 ; 社会改革虽然也要付出代价, 甚至流血牺牲, 但一般不需要采取大规模的武装斗争和暴力冲突的形式 (2) 社会改革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第一, 社会改革可以巩固新生的社会制度或使原有的社会制度持续存在并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 第二, 在社会主义社会以前, 社会改革为新社会制度的诞生作量变和部分质变的准备 第三, 在社会经济 政治等社会体制改革的过程中, 必然伴随着人们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变更 2 社会改革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1) 社会改革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含义社会改革的普遍性是指社会改革不仅仅存在于社会主义社会中, 而且存在于有史以来的各种社会制度中 社会改革的特殊性, 是指不同时期 不同国家的改革具有自己的特点, 特别是指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与阶级社会的改革相比较, 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质和特点 (2) 社会主义社会改革的特殊性主要表现 : 第一, 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是主动的 自觉的, 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改革是被动的 自发的, 统治阶级往往是在被统治阶级强烈反抗的条件下, 不得已而对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进行某些调整的 第二, 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 是从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 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而进行的, 因而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有广阔而深厚的群众基础 ; 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改革, 虽然也能满足群众的某些利益和要求, 但从根本上说是从统治阶级的利益出发 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地位而进行的, 因而不能广泛地唤起民众, 缺乏深刻的群众基础 第三, 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 可以在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范围内, 使各种矛盾不断地得到解决, 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改革, 只能暂时缓和社会的矛盾, 但不能在旧社会制度本身的范围内最后解决它的固有矛盾 3 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大力发展生产力 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革就是立足本国国情, 总结实践经验, 根据生产力的现实水平和进一步发展的客观要求, 自觉调整生产关系与生产力 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部分, 从而使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 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各方面的进步 我国的改革之所以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是由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 它是非对抗性的矛盾, 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地得到解决 这就是说, 改革并不是改变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 不是改变社会制度的根本性质, 不是否认社会主义制度的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 而是革除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中不适合生产力发展 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中不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部分和环节 改革的目的是兴利除弊, 使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更加充分地发挥出来 37

38 38 学习是一种信仰 模块三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知识点一 人的本质和人与社会的关系 一 人性和人的本质 人的本质不是由人的自然属性决定的 而是由人的社会属性决定的 马克思从三个方面对人的本质作 了界定 1 劳动是人的本质 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和特征 是能制造和使用生产工具从事生产劳动 以获取自 己所必需的物质生活资料 2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3 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质 二 人与社会的关系 人与社会是具体的 历史的统一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人的出现与社会的产生是一致的 第二 人的活动与社会结构及其发展变化是一致的 第三 社会的本质和人的本质是一致的 这种一致的基础是实践 第四 个人的解放与社会的解放是一致的 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的自由王国 体现了个人的解放与社会的 解放的统一 知识点二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一 历史观上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 1 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历史唯物主义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和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的基本原 理出发 认为人类历史首先是生产发展的历史 是物质生产的承担者劳动群众的历史 于是得出了人民群 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结论 2 历史唯心主义 历史唯心主义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前提出发 片面夸大极少数英雄人物及其思想 意志在社会 发展中的作用 认为历史是由英雄豪杰 帝王将相 立法者 思想家创造的 否认广大人民群众是推动历 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这种观点是根本错误的 二 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 1 人民群众的内容 我国现阶段人民群众的内容是 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和广大农民 始终是推动我国先进生产 力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力量 一切赞成 拥护和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的社会集团及拥护社会主义和赞 成祖国统一的爱国者 也都属于群众的范围 2 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发展的作用 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 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第二 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首先 人民群众的物质生产活动 创造了科学家 思想家 艺术家们从事精神活动的物质前提 没有 人民群众的物质生产活动提供的物质生活资料和其他物质条件 人们便不能进行社会的精神活动 其次 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 是一切精神财富创造的源泉 再次 在历史上的各个时代 都有许多知识分子 虽然出身于剥削阶级家庭 但按其所处的社会地位 和所表现的社会作用 则应当归属于人民群众的范围之内 我国现在的知识分子 更是人民群众的重要组 成部分 从这个意义上说 许多精神财富成果 是人民群众直接创造的 第三 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3 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意义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要求我们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 党 38

39 学习是一种信仰 39 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 要始终把实现好 维护好 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尊重人民主体地位, 发挥人民首创精神, 保障人民各项权益, 走共同富裕道路,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做到发展为了人民 发展依靠人民 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 三 ) 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1 群众观点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观点 群众观点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 是对唯物史观的重要贡献 党的群众观点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 第一, 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 是创造历史的决定力量 第二,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宗旨 第三, 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 人民群众的利益, 就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利益 无产阶级政党及其成员, 要把向人民群众负责作为自己言行的最高准则, 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就是共产党的奋斗目标 第四, 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 2 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 (1) 群众路线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 是我们党永葆青春活力和战斗力的重要传家宝, 是群众观点在实际工作中的贯彻和应用 无产阶级政党实现对人民群众的正确领导, 必须有一条正确的政治路线 思想路线和组织路线, 而群众路线则是贯穿于党的政治路线 思想路线和组织路线之中的根本的工作路线, 它是我们党一切工作中克敌制胜的法宝 (2) 党的群众路线的内容党的群众路线的内容是 : 一切为了群众, 一切依靠群众, 从群众中来, 到群众中去 一切为了群众, 这是群众路线的基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这是由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决定的 无产阶级政党是人民群众利益的代表者, 除了人民群众的利益以外没有自己的私利, 它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广大人民群众 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的, 这是党的根本宗旨 一切依靠群众, 这是群众路线的根本要求 无产阶级政党的一切工作, 必须紧紧地依靠广大人民群众, 依靠他们的智慧和力量, 依靠他们的信任和支持, 离开广大人民群众必将一事无成 从群众中来, 到群众中去, 这是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方法, 也是群众路线的基本工作方法 (3) 坚持群众路线的意义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下, 坚持党的群众路线, 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推进党的作风建设, 核心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 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 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 都必须坚持党的群众路线, 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把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为此, 要坚持反对和防止腐败 不坚决惩治腐败, 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就会受到严重损害, 党的执政地位就有丧失的危险, 党就有可能走向自我毁灭 最大多数人的利益和全社会全民族的积极性创造性, 对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始终是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 在我国社会深刻变革 党和国家事业快速发展的进程中, 妥善处理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 至关重要 知识点三个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 一 ) 普通个人和历史人物个人按其对历史发展作用的大小, 可以区分为普通个人和历史人物 普通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较为一般, 但决不能忽视 ; 历史人物的作用比普通个人的作用要大得多, 他们在历史进程中留下明显的印记 按照历史人物的作用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 又可以将他们区分为正面人物和反面人物 ( 二 ) 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 1 杰出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第一, 一般地说, 先进阶级的政治代表人物能够反映他们所处的那个时代的发展趋势, 比同时代 同阶级的人站得高, 看得远, 能够提出社会发展的先进思想和主张 这些思想和主张, 常常是社会发展的先导 他们在革命和建设事业中, 起着倡导者和发起人的作用 39

40 40 学习是一种信仰 第二, 先进阶级的政治代表人物, 能够根据他们的先进思想和主张, 制定具体的纲领 路线 政策和战略 策略, 并动员和组织本阶级成员与广大人民群众同阻碍社会进步的反动阶级 反动社会势力进行斗争 他们在斗争中起着核心和中流砥柱的作用 特别是在复杂的阶级斗争中, 没有他们的组织和领导, 不可能取得胜利 第三, 在历史发展的一定阶段上, 某些占统治地位的剥削阶级的代表人物, 在特定的社会条件下, 可能成为 开明的政治家, 他们的一些主张和改革措施, 也对社会发展起某些促进和推动作用 第四, 杰出的科学家 思想家 理论家 教育家 文学艺术家等的创造性活动及其成果, 对于人类科学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和社会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水平的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 有力地推动了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2 正确认识和评价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 需要掌握以下几个基本观点和方法 : 第一, 杰出人物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要正确认识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 必须深入了解他们所处的历史条件, 坚持历史主义原则 第二, 在阶级社会里, 杰出人物, 特别是政治家 思想家 理论家 军事家, 总是一定阶级的代表, 他们的历史作用同他们所代表的那个阶级的历史作用是分不开的 因此, 要正确认识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 必须对他们作阶级分析 第三, 杰出人物的出现及其历史作用都是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辩证统一, 因此必须用必然性与偶然性辩证统一的观点来分析杰出人物及其历史作用 第四, 任何杰出人物都有巨大的历史功绩, 也必然会有这样那样的缺点或错误 因此, 对他们的历史作用要作全面的分析与评价, 既不能肯定一切, 也不能否定一切 ( 三 ) 无产阶级领袖的历史作用 1 无产阶级领袖的历史作用无产阶级领袖也是杰出人物, 但他们又与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不同, 他们的历史作用是历史上其他杰出人物的作用无法比拟的 (1) 他们是人类历史上最先进 最革命的阶级即无产阶级的优秀代表, 肩负着领导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彻底埋葬资本主义制度 建立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制度的伟大历史使命 ; (2) 他们具有高度的理论素养, 通晓社会发展规律, 能为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争取彻底解放的斗争提供理论指导, 指明方向和道路 ; (3) 他们是在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革命斗争和建设事业中涌现出来的, 能与人民群众同命运 共呼吸 血肉相连, 真正代表他们的利益, 并为之奋斗终生 ; (4) 他们善于科学地总结群众斗争的经验, 集中群众的智慧, 制定正确的路线 纲领 方针 政策和战略 策略, 领导和组织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不断取得新的胜利和成功 2 马克思主义政党对自己的错误所抱的态度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对自己的错误所抱的态度, 是衡量这个党是否真正履行对人民群众所负责任的一个最重要最可靠的尺度 我们党对自己包括领袖人物的失误和错误历来采取郑重的态度, 一是敢于承认, 二是正确分析, 三是坚决纠正, 从而使失误和错误连同党的成功经验一起成为宝贵的历史教材 第五部分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40

41 学习是一种信仰 41 思维导图 模块一 资本主义的形成 知识点一 商品经济 一 商品经济及其产生 1 商品与商品经济 商品是为市场交换而生产的有用产品 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的生产活动 就是商品生产 商品的相互 让渡或以货币为媒介的买卖就是商品交换 而以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为内容 直接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 产的经济形式就是商品经济 所以 商品经济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总称 2 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存在需要两个基本经济条件 第一个条件是社会分工的产生和存在 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一般条件和基础 第二个也是决定性的条件 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3 商品经济的产生 发展 最初的商品经济 是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 随着社会分工和生产资料私有制的产生而出现的 商品经济是几种不同生产方式中共有的经济形式 从它所附着的不同生产方式来看 历史上存在简单商品 经济(以个体私有制为基础的小商品经济) 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和社会主义商品经济 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 中 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形式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商品经济在社会经济中只处于从属的地位 到了资本 41

42 42 学习是一种信仰 42 主义社会, 商品经济成为占统治地位的 最普遍的经济形式 ( 二 ) 商品的二因素 : 使用价值和价值 1 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是一种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即物品的有用性 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 它是由物品的物理 化学 生物等特性所决定的 有用物品要成为商品, 必须是通过市场交换满足他人需要的物质 2 价值价值的实体就是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使用价值不同的商品之所以可以按照一定比例相交换, 就是因为它们都具有价值 商品的价值在质上是相同的, 不同商品所包含的价值, 没有质的差别, 只有量的差别, 而可以相互比较 所以, 价值反映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关系, 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3 商品二因素作为商品, 必然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没有使用价值的物品, 不可能有价值,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而价值则寓于使用价值之中 有使用价值但没有价值的物品, 也不是商品, 价值是商品的最本质因素 ( 三 ) 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 :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1 具体劳动生产商品的劳动从一方面来看是具体劳动 生产一定使用价值具有特定性质 目的和形式的劳动, 就是具体劳动 具体劳动创造出使用价值 2 抽象劳动生产商品的劳动, 从另一方面来看又是抽象劳动 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 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就是抽象劳动 商品的价值是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 也就是抽象劳动的凝结 抽象劳动是商品价值的实体 所以, 生产商品的抽象劳动创造了商品的价值 3 劳动二重性的关系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商品生产者的同一劳动过程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它们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是统一的, 并不是各自独立存在的两种劳动或两次劳动 商品生产者在从事具体劳动的同时, 也就支出了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是生产商品劳动的自然属性, 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劳动的社会属性 ( 四 ) 商品价值的构成与创造 1 商品价值的构成任何一个商品的价值, 都是由两部分价值所构成的, 一是在生产该商品时所消耗掉的生产资料的原有价值, 二是在生产该商品时新创造的价值 2 价值的创造马克思的科学劳动价值论的核心就在于揭示了, 在商品生产过程中价值的创造是由活劳动实现的, 价值的唯一源泉是活劳动, 即活的抽象劳动 作为价值唯一源泉的活劳动, 不能仅仅理解为直接进行生产操作的生产工人的体力劳动, 而是既包括直接进行生产操作者的活劳动, 也包括从事生产管理和工程技术人员的活劳动 ; 既包括体力劳动, 也包括脑力劳动 ; 既包括简单劳动, 也包括复杂劳动 这些劳动作为 总体工人 的劳动部分, 都属于生产性劳动, 共同创造了价值 ( 五 ) 商品的价值量 1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 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由两个条件所决定 : 第一, 由生产的客观标准条件, 由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所决定, 也就是由现时某一生产部门中大多数同类商品的生产所使用的生产资料条件, 以及所达到的技术装备水平所决定 第二, 由生产的主观标准条件, 即由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平均的劳动强度所决定 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商品价值量, 叫做商品的社会价值 ; 而由各个商品生产者的个别劳动时

43 学习是一种信仰 43 间所形成的价值量, 是商品的个别价值 商品交换是按照其社会价值进行的 如果某个商品生产者生产单位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少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从而其商品的个别价值小于社会价值, 但该商品仍能按其社会价值进行交换, 他就可以获得较多盈利, 并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 反之, 如果某个商品生产者所生产的单位商品的个别价值大于社会价值, 则会亏本甚至破产 2 商品价值量同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关系 (1) 简单劳动简单劳动是指不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培养, 一般劳动者都能从事的劳动 (2) 复杂劳动复杂劳动是指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培养, 具有一定文化知识和技术专长的劳动者所从事的劳动 形成商品价值的劳动, 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的 复杂劳动还原为多倍的简单劳动, 是通过市场交换而自发实现的 3 商品价值量同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单位商品的价值量, 与包含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成正比, 而与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这是商品价值量同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基本关系 决定商品价值量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取决于该部门的平均劳动生产率, 而不取决于个别企业的劳动生产率 而当个别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时, 由于单位商品的社会价值量不变, 则随着该企业在同一时间内所生产的商品数量增多, 其创造的社会价值总量也会相应增加, 盈利随之上升 这就是个别企业总是力求提高其劳动生产率的原因所在 ( 六 ) 货币的本质和职能 1 货币的产生和货币的本质贵金属之所以能固定地充当货币, 一方面因为它本身也是包含一定价值的商品, 另一方面因为它具有体积小而价值大 质地均匀 易于分割 不易腐烂 便于保存和携带等自然属性, 便于执行货币的职能 货币的产生和起源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 货币产生的过程也揭示出, 货币的本质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它体现着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 2 货币的职能货币的本质体现在它的职能上, 货币的职能是指货币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作用 在发达的商品经济中, 货币有价值尺度 流通手段 贮藏手段 支付手段 世界货币五种职能, 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最基本的职能 (1) 货币的价值尺度职能是指货币是衡量和计算一切商品价值量大小的社会尺度 商品的价值用货币来表现就是商品的价格 价值是价格的基础, 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为了用货币来衡量和计算各种商品的价值量, 货币本身也要确定其计量单位 (2) 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是指货币起着商品交换媒介的作用 货币作为商品交换的媒介, 就使商品交换分解为卖 ( 商品 货币 ) 和买 ( 货币 商品 ) 两个过程 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 就是商品流通 货币在商品流通中不断运动, 称为货币流通 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发挥职能, 在一定时期内, 流通领域中就需要有一定数量的货币 货币的形式 : 贵金属条块 铸币 纸币 纸币的发行量如果与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数量相适应, 则单位纸币就能按照所代表的金属货币的价值正常流通, 物价也就能保持稳定 如果纸币的发行量超过了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 纸币发行过多, 则单位纸币所代表的金属货币价值就相应减少, 这时就会发生纸币贬值和物价随之上涨的现象, 这种现象就叫做通货膨胀 (3) 货币的贮藏手段职能, 是指货币退出流通领域, 作为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而被保存起来 (4) 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 是指在商品赊购赊销过程中, 当到期偿还货款时货币所执行的还款职能, 以及用于清偿债务, 支付赋税 租金 工资等所执行的职能 (5) 货币的世界货币职能, 是指货币越出一国的范围, 在世界市场上发挥一般等价物的作用 43

重勘信息的哲学含义 ¼ ½ ¾ ¼ ½ ¾

重勘信息的哲学含义 ¼ ½ ¾ ¼ ½ ¾ 重勘信息的哲学含义 肖 峰 信息不能以任何方式归结为物质 它既不是物质内在既成的东西 也不是纯粹的自然现象 更不是可以离开主体而独立存在的纯客观现象或无处不在的普遍现象 哲学含义上的信息是一种非物质的存在 是主体对对象的感知 辨识和建构 也是生命控制系统尤其是神经系统的一种机能 信息与 意义 关联 是一种属人的认识现象 不存在所谓的 本体论信息 而只存在认识论意义上的信息 信息的哲学含义应与信息的日常用法具有连续性

More information

本文通过对世界体育运动发展的历史与现实的研究 提出了体能文 化的概念 论述了体能文化的国际化和民族性及其对人类社会政治 经济 文化和社 会生活多方面的影响 文章指出 国际竞技体育运动是 世纪以来人类社会生活全 球化的先导 是当代世界各民族 各国家和平共处 平等参与 公平竞争机制实现程度最高的国际事务 是人类社会国际化进程中民族文化多样性实现整合的范例 是展望 新世纪人类社会文明范式的着眼点 同时提示了进行体育人类学研究的必要性和重

More information

年第 期

年第 期 年第 期 论虚拟实践的哲学意蕴 孙伟平 信息技术 虚拟技术 实践 实践形态 虚拟实践 所谓虚拟实践 是指人们按照一定的目的 通过数字化中介系统在虚拟时空进行的 主体与虚拟客体双向对象化的感性活动 它是人们有目的 有意识进行的能动的探索和改造 虚拟客体 同时也提升和改造自身的客观活动 是人类在当代技术革命推动下兴起的一种新型的实践活动形态 具有与传统实践迥然不同的特征 虚拟实在性 即时交互性 自由开放性

More information

相一致的 (4) 马克思主义的各个组成部分, 相互联系, 组成一个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科学体系, 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政治经济学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规律, 处于核心地位的则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在马克思主义体系中, 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原则, 政治经济学是通向实际生活的中介

相一致的 (4) 马克思主义的各个组成部分, 相互联系, 组成一个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科学体系, 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政治经济学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规律, 处于核心地位的则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在马克思主义体系中, 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原则, 政治经济学是通向实际生活的中介 绪论 1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背景: (1) 资本主义内在矛盾尖锐化 ( 客观条件 ) 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 (2) 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尖锐化 ( 阶级基础 ) 法国里昂工人起义 英国 人民宪章 运动 德国西里西亚工人起义 2 产生时间: 马克思主义产生于 19 世纪 40 年代中期 3 马克思主义三大体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科学社会主义 4 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

More information

从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出发所作的分析 唐永春 苏联法学对中国法学产生过深刻的消极影响 其原因除了社会制度 意识形态 国际环境等直接因素外 还存在着更深层次的历史传统的因素 这就是两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同质性 基于古代东方亚细亚生产方式而形成的东方专制主义传统 的遗存及其影响 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是理解这一同质性的钥匙 认识这种深层原因 对我国今后法学研究及法治建设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苏联法学 中国法学 亚细亚生产方式

More information

年第 期

年第 期 年第 期 马 艳 劳动生产率 商品价值量 理论假定 新的释义 劳动生产率与单位商品价值量反向变动关系是经典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的一个重要命题 我们将马克思经典 成反比 理论中关于劳动因素做了重新假定 即假定在科技进 步的条件下 伴随劳动客观因素的变化 劳动主观因素也发生同方面的变化 并假设劳动主观 条件的变化幅度大于劳动客观条件的变化幅度 那么 我们就可以获得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 量之间呈现正向变动趋势的结论

More information

( 二 ) 事物的永恒发展 41 二 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43 ( 一 )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43 ( 二 )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 45 ( 三 ) 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转化 46 ( 四 ) 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肯定和否定及其相互转化

( 二 ) 事物的永恒发展 41 二 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43 ( 一 )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43 ( 二 )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 45 ( 三 ) 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转化 46 ( 四 ) 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肯定和否定及其相互转化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2010 年修订版 ) 目录页码索引 By Cindy 诸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一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3 二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4 ( 一 ) 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4 ( 二 ) 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 7 ( 三 ) 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11 三 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14 ( 一 ) 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More information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吴易风 : 本文考察了当前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背景下西方经济思潮的新动向 : 对资本主义的反思和对 新资本主义 的构想 ; 对新自由主义的反思和对新国家干预主义的构想 ; 对自由市场经济体制与政策体系的反思和对 市场与政府平衡 的市场经济体制与政策体系的构想 ; 对经济全球化的反思和对全球经济新秩序的构想 ; 对西方经济学的质疑和对马克思经济学的再认识 本文最后对西方经济思潮的新动向作了分析和评论

More information

%!

%! 黑龙江社会科学 李春玲 经济改革以来 随着中国经济稳定发展 一个被称之为中产阶级! 的社会群体逐步增长 尤其 自本世纪开始以来 由于连续多年的高速经济增长和城市化的迅速推进以及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 中产人群 数量增长更为明显 它已成为一个具有相当规模并有极大社会影响的社会群体 不过 中国社会目前还是以农民和工人占绝大多数的社会结构 要发展成为以中产阶级为主体的社会还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时期 另外 作为一个正在形成的社会阶层

More information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一单项选择 1. 社会存在是指 A. 生产力各要素的总和 B. 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 C.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总和 D. 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 2. 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是 A. 制造使用工具 B. 具有宗教信仰 C. 具有思想意识 D. 具有语言文字 3. 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 A. 地理环境的优劣 B.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C. 社会风气的好坏 D.

More information

回归生态的艺术教育 # %! 社会生态学的解释 # # # # & &!

回归生态的艺术教育 # %! 社会生态学的解释 # # # # & &! 滕守尧 生态观就是一种可持续性发展观 本文通过生态农业和生态教育的对比 证明了自然界中物与 物之间相互联系和补充导致可持续性发展的事实也可以用到教育上 生态式艺术教育是整个现代生态教育 的重中之重 因为它直接让学生面对人类心理深层的生态原型 认识自己的神性 从而有了使自身可持续 性发展的重要动力 生态观 可持续性发展 园丁式教育 灌输式教育 生态式教育 世界存在的真相 # # # 马克思 恩格斯的贡献!

More information

英雄主义及其在后新时期中国文艺中的显现方式 英雄主义作为一种精神价值观 始终激励着一个民族不断进取和奋进 英雄主义人物形象塑造在中国的现当代文学中经历了人与神 鬼 兽之间的挣扎过程 世纪开端 中国文艺的后新时期到来了 主导文艺发展的既不是政治也不是艺术作品本身 一双无形的手紧紧抓住了文艺发展的脉搏 中国社会进入市场化的消费型时代 红色经典 的出现 使我们思考在无情的市场中如何显示出英雄主义有情的特色

More information

一 台湾地区 大法官会议 如何诠释法治与人性尊严 % %

一 台湾地区 大法官会议 如何诠释法治与人性尊严 % % !!! 从实践到理论的反思 庄世同 ## 祇和理性来统 ## 一 台湾地区 大法官会议 如何诠释法治与人性尊严 % % !!! 从实践到理论的反思 ## ## !!!!!! # # !!! 从实践到理论的反思 二 法治应该具备哪些要件 & % ( & & % ( !!! 从实践到理论的反思 % ) % & & !!! 从实践到理论的反思 三 人性尊严应该具有哪些内涵 & % % & & !!! 从实践到理论的反思

More information

!! & & 一 冯金华教授对转形问题是伪问题的证明过程!!!!!! ( ( ( (!!!!!!!!

!! & & 一 冯金华教授对转形问题是伪问题的证明过程!!!!!! ( ( ( (!!!!!!!! 一个真实的经济学命题和一个伪证的学术否定 评冯金华 价值转形 一个伪问题 丁堡骏 长春税务学院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中心 吉林长春! 价值之所以转化为生产价格 根本原因就在于资本对利润的平等追求权利 其前提是不同生产部 门资本有机构成差别 不同部门资本周转速度的差别 以及由此带来的不同生产部门利润率的差别 冯金华 教授的生产价格体系中既没有资本有机构成的考察 也没有资本周转速度的考察 更没有利润率平均化的分

More information

王海明 科学 学科 宗教 经验 科学是一个具有二重性的概念 当我们说 伦理学是一门科学 的时候 我们所说的 科学 是广义的 是指关于实际存在的事物的必然性或普遍性的知识体系 当我们说 科学的伦理学 的时候 我们所说的 科学 是狭义的 是指关于实际存在的事物的必然性 普遍性的正确的 真理的知识体系 我国有着优良的道德文化传统 并且 与时并进 不断有新的发展 江泽民总书记提出的 以德治国 方略 正是在充分肯定我们民族传统的

More information

学而优则仕, 仕出京佳 京佳官方网站 :www.jingjia.org 知识结构 一 唯物论 2 个核心 : 物质 意识 2 大原理 : 唯物主义一元论 ( 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 ) 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二 辩证法 2 个核心 : 联系 发展 3 大规律 : 质变量变律 否定之否定 对立统一律 5

学而优则仕, 仕出京佳 京佳官方网站 :www.jingjia.org 知识结构 一 唯物论 2 个核心 : 物质 意识 2 大原理 : 唯物主义一元论 ( 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 ) 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二 辩证法 2 个核心 : 联系 发展 3 大规律 : 质变量变律 否定之否定 对立统一律 5 学而优则仕, 仕出京佳 全国免费咨询电话 :400-700-9270 (VTPGJ HN)12180 中国 京佳 内部资料 马克思主义哲学 京佳教育集团公考研究院 编写 京佳网站 :www.jingjia.org 京佳网校 :www.ccse.cn 勇于开始, 才能找到成功的路 京佳格言 第 1 页共 13 页 学而优则仕, 仕出京佳 京佳官方网站 :www.jingjia.org 知识结构 一 唯物论

More information

破解斯蒂德曼的联合生产之谜 斯蒂德曼声称 如果按照马克思的方法来计算价值 则在联合生产中 就会出现负的价值和剩余价值 从而出现负剩余价值与正利润并存的现象 这是不正确的 其原因是 斯蒂德曼在确定不同生产过程中劳动所创造的价值时 根据的是自然时间 而非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实际上 如果按照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不同生产过程中劳动所创造的价值 则即使是在联合生产的条件下 也不可能出现负的价值和剩余价值 从而更谈不上负剩余价值与正利润并存

More information

欧洲研究 年第 期

欧洲研究 年第 期 论中欧伙伴关系中的不对称性与对称性 周 弘 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都充满了不对称性和对称性的复杂关系 其中潜藏着挑战 也蕴涵着动力和机遇 这种现象同样存在于中欧关系之中 中欧关系中的不对称性表现在经济社会 政治制度和历史文化等三个主要方面 在这些不对称性中同时又包含着对称性 并孕育着发展中欧伙伴关系的机遇 中欧双方需要相互理解对方的 方式 寻求对称性与互补性 创造共赢局面 推动合作伙伴关系的继续发展

More information

经济社会 全球化与非国家行为体的跨境合作

经济社会 全球化与非国家行为体的跨境合作 国外理论动态 年第 期 英 安德列亚斯 比勒尔 著 工力 译 英国诺丁汉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安德列亚斯 比勒尔在 新政治经济学 年第 期上发表题为 劳工和新社会运动反抗欧洲的新自由主义改革 的文章 对本世纪初欧洲工会和非政府组织 为反对欧盟着手对公有经济部门实行私有化而组织的 一场持续 年的联合行动进行专题研究 世纪 年代以来 发达国家的工会在新自由主义经济全球化冲击下处境窘困 劳工问题学者一般认为近年来各国工会运动与社会运动联合行动的趋势

More information

论中日 囚徒困境 的存在及逃逸 马亚华 本文试图用博弈论方法分析中日关系发生困难的原因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点解决问题的思路 目前中日关系已在重复博弈中陷入了 囚徒困境 状态 囚徒困境 不仅为第三方势力提供了渔利的空间 直接损害了两国战略利益 而且其 溢出效应 还损害了全体东亚人民的利益 只有透过中国和平发展的参照系考察中日关系的过去 现在和未来 才能把握当前中日关系困难的本质并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当前中日两国的综合国力基本处于同一层次

More information

第一章 :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 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在给以为朋友的信中说 : 我近三十年来一直在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 并总是试图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我的工作,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智慧的来源! 这段话说明 ( ) A 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 B 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以代替具体科学

第一章 :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 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在给以为朋友的信中说 : 我近三十年来一直在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 并总是试图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我的工作,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智慧的来源! 这段话说明 ( ) A 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 B 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以代替具体科学 2017 成人高考专升本 政治 ( 马哲部分 ) 练习 主讲 : 魏海涛 第一章 :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 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在给以为朋友的信中说 : 我近三十年来一直在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 并总是试图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我的工作,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智慧的来源! 这段话说明 ( ) A 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 B 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以代替具体科学研究 C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具体科学研究有指导作用

More information

从制度视角看马来西亚华人的参政空间 朱陆民 华人参政是华人维护自身政治 经济利益的必经之路 基于马来西亚历史 文化传统的主要制度结构从根本上影响和制约着华人参政的广度和深度 本文从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的视角对马来西亚影响 制约华人参政的主要制度进行了剖析 由此揭示了华人在马来西亚的参政空间 作者认为 华人的政治参与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 制度的视角或许并不能解释该问题的全部 但制度的性质从根本上决定着华人参政的前景和命运

More information

贾根良 马国旺 后凯恩斯经济学 多样性 共同基础 综合 后凯恩斯经济学是自 凯恩斯革命 以来 一直致力于完成 流产 的 凯恩斯革命 并以反新古典主流面目存在的一支异端经济学流派 它是对凯恩斯经济学范式的恢复和拓展 凯恩斯 卡莱茨基 斯拉法和老制度主义的思想构成了其理论渊源 该学术传统经历了三代的 传承演进 今天 后凯恩斯主义者在方法论 宏观经济学 微观定价理论和内部综合等方面已经 取得了重大进展 成为西方经济学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流派

More information

第四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本章 2014 考纲与 2013 考纲相比, 第二节中 阶级斗争的作用 表述变为 阶级斗争的根源和作用 在第三节中新增加一个知识点 : 正确评价无产阶级领袖

第四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本章 2014 考纲与 2013 考纲相比, 第二节中 阶级斗争的作用 表述变为 阶级斗争的根源和作用 在第三节中新增加一个知识点 : 正确评价无产阶级领袖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第六讲马克思主义哲学之唯物史观 主讲教师 : 徐旭开 第四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本章 2014 考纲与 2013 考纲相比, 第二节中 阶级斗争的作用 表述变为 阶级斗争的根源和作用 在第三节中新增加一个知识点 : 正确评价无产阶级领袖 第四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 近四年出题规律 ) 近四年真题 单选考点 多选考点 材料分析考点 2013 人民群众的含义 ( 第 18 题

More information

,,,,,,,,,,,,, ;,,,, ( ), ; ;,,,,,,,,,,,,,,,,,,,,,,,,,,,,,,,,,,,,,,,,,,,, ( ),,,,,,.,,,,,,,,,,,,,,

,,,,,,,,,,,,, ;,,,, ( ), ; ;,,,,,,,,,,,,,,,,,,,,,,,,,,,,,,,,,,,,,,,,,,,, ( ),,,,,,.,,,,,,,,,,,,,, 刘中荣王平周长城 矿区作为一类特殊的社区, 它的发展所追求的不仅是矿产资源和经济效益的提 高, 而且是一种涉及社会各个方面的整体性进步 这种进步应以经济发展为基础, 以矿区职工和居民素质的提高 生活的改善为核心的经济与非经济方面的均衡发展 作者在对大冶市铜绿山铜铁矿深入调查的基础上, 分析了矿区人口与就业 教育与文 化 工农关系与社会治安 矿区管理体制以及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的现状和问题 文 章指出,

More information

一 根据所给图表,回答下列问题。

一 根据所给图表,回答下列问题。 2019 年山东事业单位考试 公共基础知识 马克思主义哲学 中公学员 培训讲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 考点 1 哲学的概念 哲学及其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 哲学是理论化 系统化的世界观, 是世界观和方法论 的统一 ; 是对自然知识 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 和总结 世界观是哲学的朴素形态, 哲学是世界观的系 统理论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 方法论体现世 界观 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世界观是人们对于整个世界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More information

¼ ½ ¾ ¼ ½ ¾

¼ ½ ¾ ¼ ½ ¾ 回归传统 历史学视野中的资本主义 刘光临 虽然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研究和西方现代史学都使用了资本主义一词 但双方并无相同的理论背景 资本主义作为一个成熟的学科概念是由 世纪末 世纪初的历史学家和强调历史面向的政治经济学家 可简称为 德国历史学派 一起创造出来的 强调从历史而不是从抽象的理论中寻求社会变化的原因 资本主义萌芽这一概念的启用 实际上是对欧洲近代历史的严重误读 有鉴于此 在今后的中国历史研究中应该用资本主义来取代资本主义萌芽

More information

中国与欧洲关系 年

中国与欧洲关系 年 中国与欧洲关系 年 周 弘 本文全面回顾了中国与欧洲共同体 欧洲联盟及其成员国 年至 年间政治和经济关系的发展历程 分析了当前中欧关系取得的进展和存在的问题 作者认为 年来中国与欧洲关系的发展变化见证并体现了世界格局的演变以及中国和欧洲这两大很不相同的世界力量自身的发展变化 中欧之间不断深入和拓展的交往使双方都从中获益 而这种交往所创造出来的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也堪为人先 中欧关系能否在第二个 年中顺利发展

More information

( 一 ) 外来农民进入城市的主要方式, %,,,,,, :., 1,, 2., ;,,,,,, 3.,,,,,, ;,,, ;.,,,,,,,,,,,,,,,,,,,,,, :,??,?? ( 二 ) 浙江村 概况.,,,,,, 1,, 2,, 3

( 一 ) 外来农民进入城市的主要方式, %,,,,,, :., 1,, 2., ;,,,,,, 3.,,,,,, ;,,, ;.,,,,,,,,,,,,,,,,,,,,,, :,??,?? ( 二 ) 浙江村 概况.,,,,,, 1,, 2,, 3 : 王汉生刘世定孙立平项飚 本文从农村人口进入城市的方式这一新的视角, 对北京著名的外来农村人口聚 居区 浙江村 的形成过程和基本状况进行了生动描述和深入分析 指出 : 浙江村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 劳动力 的流动, 它是带着综合性资源的 经营者的流动 浙江村村民进入城市的过程是不断寻找市场和开拓市场的过程, 并 在城市中形成了一个以聚居为基础的产业加工基地, 作者将这种类型的流动称为产

More information

¹ º» ¼ ½ ¹ º» ¼ ½

¹ º» ¼ ½ ¹ º» ¼ ½ 战争制胜的秘密 评 军事力量 解释现代战争中的 胜利与失败 李 卓 近年来 美国国际安全研究中关于军事行动制胜因素的研究非常活跃 本文评述了此类研究的代表人物比德尔的 军事力量 解释现代战争中的胜利与失败 一书 对书中提出的 军事力量部署差异制胜论 的研究问题 分析框架 经验论证等主要研究环节进行了归纳和梳理 本文从理论 方法论等角度总结了此书的成就 认为该书通过构建以 军事力量部署 这一非物质变量为核心的安全理论

More information

经济学动态 年第 期,,,,,,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经济学动态 年第 期,,,,,,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吴易风 : 本文考察了当前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背景下西方经济思潮的新动向 : 对资本主义 的反思和对 新资本主义 的构想 ; 对新自由主义的反思和对新国家干预主义的构想 ; 对自由市场经 济体制与政策体系的反思和对 市场与政府平衡 的市场经济体制与政策体系的构想 ; 对经济全球化的反思和对全球经济新秩序的构想 ; 对西方经济学的质疑和对马克思经济学的再认识 本文最 后对西方经济思潮的新动向作了分析和评论

More information

扫一扫获取直播课 考点一 哲学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 1.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问题 ( 物质和意识何者第一性 ) 的不同回答, 哲学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 2.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

扫一扫获取直播课 考点一 哲学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 1.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问题 ( 物质和意识何者第一性 ) 的不同回答, 哲学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 2.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 扫一扫获取直播课 2019 考研政治高频考点画划话 马哲 ( 唯物论 辩证法 ) 帮学堂文娟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学习政治, 了解政治各模块的高频考点 考研帮学堂通过 文字 + 直播 方式特地为 19 考研 er 准备了考研政治高频考点 画划话 系列活动, 帮助你在庞杂的知识点中找到重难点, 了解高频考点的出题方式和套路 本周老师先为大家梳理出马哲唯物论和辩证法高频考点 温馨提示 文字版不仅仅是背,

More information

赵燕菁 #!!!

赵燕菁 #!!! 赵燕菁 城市规划在灾后重建中对于工程技术的关注 很容易掩盖城市灾后重建中看不见的制度因素!!! 产权 城市最基本的制度 原型 # 就是公共产品交易的存在 城市 发达 # 与否 取决于公共产品提供的范围和水平 现代城市和传统城市的最大差别 就是可以以信用的方式 抵押未来的收益 获得公共产品建设所需要的原始资本 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最大的差别 就在于高度复杂的产权制度 因此 未来灾区规划中 产权的恢复和重建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吉林省时政赠送资料.docx

Microsoft Word - 吉林省时政赠送资料.docx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框架 2 个核心 : 物质与意识唯物论 2 大原理 :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 世界统一于物质 辩证法 2 大特征 : 联系 发展 辩证唯物主义 3 大规律 : 对立统一规律 质量互变规律 5 对范畴 否定之否定规律 马 认识论 3 个核心 : 实践的观点 认识 真理 3 大规律 :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认识发展的规律 真理发展的规律 哲 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More information

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冲锋在前, 决胜马原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2 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 第二节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第三节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 第一节 1 物质和意识 2 运动 3 实践 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 一 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1) 世界是统一的物质世界 哲学的基本问题 : 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09.01 单选 /09.04 单选

More information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 北京 哲学是民族化 个性化的 只有民族的语言 才能建构与这种民族的语言形 式相适应的哲学形态 和合语言哲学力图在语言结构与民族文化 民族精神融突而和合的基点上运用并整合言 象 意范畴 语言符号与形象是言与象的关系 言 象与意义 意境是 言与意 象与意的关系 言尽象与不尽象 言尽意与不尽意的争论 以及由 得象忘言 得 意忘象 而推致 得意忘言 历来见仁见智 在和合语言哲学语境中 尽与不尽

More information

C. 认识事物的量 D. 把握事物的度 12. 在内容和形式的矛盾运动中 () A. 内容是相对稳定的, 形式是活跃易变的 B. 内容是活跃易变的, 形式是相对稳定的 C. 内容和形式都处在不停的显著变动状态 D. 内容的变化总是落后于形式的变化 13.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从 () A. 主观性中把

C. 认识事物的量 D. 把握事物的度 12. 在内容和形式的矛盾运动中 () A. 内容是相对稳定的, 形式是活跃易变的 B. 内容是活跃易变的, 形式是相对稳定的 C. 内容和形式都处在不停的显著变动状态 D. 内容的变化总是落后于形式的变化 13.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从 () A. 主观性中把 一 单项选择题 ( 本大题共 30 小题, 每小题 1 分, 共 30 分 )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 哲学是 () A. 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B. 科学性和革命性相统一的世界观 C. 理论化和系统化的世界观 D.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2. 辩证法发展过程中经历的三种历史形态是 () A. 朴素辩证法 唯心辩证法

More information

巨变 村落的终结 & ( ( ) (( & & + # ) # # # # + # #

巨变 村落的终结 & ( ( ) (( & & + # ) # # # # + # # 巨变 村落的终结 都市里的村庄研究 李培林 本文是中国发达地区村落终结过程的记录和分析 作者通过对广州市 城中村的调查发现 村落终结的艰难 并不仅仅在于生活的改善 也不仅仅是非农化和工业化的问题 甚至也不单纯是变更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问题 而在于它最终要伴随产权的重新界定和社会关系网络的重组 作者试图通过建立具有普遍解释力的村落终结类型 建构村落城市化整个链条的最后一环 以便能够在理论上复制中国改革开放以后村落非农化

More information

¼ ½ ¾ À Á Â

¼ ½ ¾ À Á Â 追求知识神话的终结者 评马洛的戏剧人物浮士德 邓亚雄 在西方文学里 求知神话的传统历史悠久 浮士德 既是这个传统的延续 又是它的终结 随着中世纪的结束和文艺复兴的到来 神被边缘化 确立了人的中心地位 人的意志取代了神的观念 人们渴望认识自然 获得驾驭自然力的知识 在求知精神与新教意识形态严重冲突的语境下 马洛在继承神话传统的基础上 运用他的塑造能力 通过再现和改变神话的方式建构了一个浮士德求知的神话

More information

对利益冲突问题及其危害性有比较清晰的认识 坚持政企分开原则 禁商为主旋律 适用对象的范围逐渐扩大

对利益冲突问题及其危害性有比较清晰的认识 坚持政企分开原则 禁商为主旋律 适用对象的范围逐渐扩大 我国防止公职人员利益冲突制度的变迁及完善 王琳瑜 杜治洲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北京 改革开放三十余年来 中国防止公职人员利益冲突制度的变迁过程可以划分为探索 发展 加速推进三个阶段 呈现出制度建设的科学化水平不断提高 越来越注重制度的执行力 日趋国际化的发展趋势 进一步完善的制度建设应从四个方面入手 对防止公职人员利益冲突进行立法 重构现有制度并使其系统化 建立有效防止公职人员利益冲突的实施机制以提高制度执行力

More information

科学出版社职教技术出版中心 www.aboo 科学出版社职教技术出版中心 www.aboo 科学出版社职教技术出版中心 www.aboo 科学出版社职教技术出版中心 www.aboo 科学出版社职教技术出版中心 www.aboo 科学出版社职教技术出版中心 www.aboo 科学出版社职教技术出版中心 www.aboo 科学出版社职教技术出版中心 www.aboo 科学出版社职教技术出版中心

More information

社会科学战线 年第 期跨学科研究 ( ),, (, ),,, 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社会科学战线 年第 期跨学科研究 ( ),, (, ),,, 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汪丁丁贾拥民 (, ) 本文是一个从理论出发, 最终又回到理论的 案例研究 在特定的社会网络中, 人与人之间的交互作用形成习俗 习俗如果能够经受住不断发生的独僻性冲击, 就可以成为传统 这是对梅纳德史密斯的演化稳定策略概念的拓展 独僻性相当于变异或者突变, 演化稳定策略只经受了一次独僻性的冲击, 只有在随机地不断出现的冲击下保持稳定的习俗, 才能成为培顿杨所定义的传统, 这就是随机稳定均衡 义乌市场的发展,

More information

PowerPoint Presentation

PowerPoint Presentation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教学要点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社会形态发展的一般规律 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革命和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第二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第二节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第三节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More information

¹ º» ¼ ¹ º» ¼

¹ º» ¼ ¹ º» ¼ 重构后冷战时期的跨大西洋关系 理想与现实 赵怀普 冷战时期以北约为支柱的大西洋联盟构成了美欧关系的基础 但由于双方权力的不对称 美欧联盟关系带有从属性质 冷战结束和欧盟崛起对传统的美欧关系格局带来了强烈冲击 重构后冷战时期的跨大西洋关系成为美欧双方的共同议程 美欧在跨大西洋关系重构问题上的互动和博弈表明 由于双方之间存在着利益和目标上的深刻分歧 短期内并不具备形成一种新的全面和机制化的大西洋伙伴关系的现实基础

More information

2.2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是科学的理论成果, 基础 : 旧唯物主义物质观, 现代科学成果, 方式 : 批判地继承, 进行科学总结 内容 : 唯物主义一元论 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 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物质决

2.2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是科学的理论成果, 基础 : 旧唯物主义物质观, 现代科学成果, 方式 : 批判地继承, 进行科学总结 内容 : 唯物主义一元论 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 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物质决 马原期末复习 2018 年 1 月 7 日 1 绪论 1.1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创造者, 继承者 : 马克思和恩格斯创造, 各个时代, 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 阶级属性 : 无产阶级自身解放和人类解放 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 : 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自然 社会及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 资本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规律 1.2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 经济社会基础

More information

中国社会科学 年第 期,,. % 1,,,. %,. % 2,, %, ;,,,, 3,,,, 4 ( ) ( ) ( ) (),, %, 5,,,,,,,,, 1 :,, ://.. / / - / /., 2 :,, 3 :, 4,,, 5 ( ),,, ( ),, ( ), ( ), ( );

中国社会科学 年第 期,,. % 1,,,. %,. % 2,, %, ;,,,, 3,,,, 4 ( ) ( ) ( ) (),, %, 5,,,,,,,,, 1 :,, ://.. / / - / /., 2 :,, 3 :, 4,,, 5 ( ),,, ( ),, ( ), ( ), ( ); 近年来农民工的经济状况和社会态度 李培林李炜 : 改革开放 年来, 农民工作为中国产业工人的组成部分, 成为支撑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重要力量 基于 年和 年 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 的数据, 对近年来 特别是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农民工的经济状况和社会态度进行分析, 结果显示, 年数据反映出农民工在收入水平较低 劳动强度较高的情况下, 却保持着较为积极的社会态度 ; 近两年的新变化是, 农民工的收入水平和社会保障水平都有了显著的提高,

More information

网络民族主义 市民社会与中国外交 & 一 中国网络民族主义所涉及的公共领域 特征与性质 ( & (!! # # ) #

网络民族主义 市民社会与中国外交 & 一 中国网络民族主义所涉及的公共领域 特征与性质 ( & (!! # # ) # 世界政治 年第 期 网络民族主义 市民社会与中国外交 王 军 近年来 网络空间下中国大众民族主义逐渐成为影响中国社会和中国外交的新因素 从中国网络民族主义的政治社会属性和作用上看 它正拓展着中国的公共领域 以国家民族主义和族裔民族主义为核心议题 催生着中国市民社会的新构造 反映着中国的民族主义思潮 推动着网络内外中国大众的民族主义行动 作为一种社会思潮与社会运动 中国大众的网络民族主义因其信息获取能力增强

More information

第 期 曹 源 等 形式化方法在列车运行控制系统中的应用

第 期 曹 源 等 形式化方法在列车运行控制系统中的应用 第 卷 第 期 年 月 交通运输工程学报 曹 源 唐 涛 徐田华 穆建成 为了确保列车运行控制系统设计和开发的正确性 比较了仿真 测试和形式化 种能够验证 系统设计正确性的方式 根据列车运行控制系统对安全的苛求性 提出了 个与系统安全相关的重要特性 即实时性 混成性 分布 并发 性 反应性 并分析了与这些特性相关的具体形式化方法 通 过对每种形式化方法的数学基础和应用范围的分析和归类 给出了各种方法的优势和不足

More information

欧洲研究 年第 期 ¹ º ¹ º

欧洲研究 年第 期 ¹ º ¹ º 共和模式 的困境 ¹ 法国移民政策研究 李明欢 卡琳娜 盖哈西莫夫 今天的法国人中已有大约四分之一是移民及移民后裔 而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异族新移民仍源源不断进入法国 因此 移民接纳及移民政策的修订与实施 业已成为法国朝野密切关注的重要社会问题 本文首先介绍当代法国移民构成的基本状况 重点评介法国学术界关于法国移民政策研究的主要著述及观点 接着 本文结合 世纪下半叶法国社会的政治经济变迁 将法国战后移民政策分三个阶段进行剖析

More information

关于罗斯福时代新政 宪法革命 的几点浅见 韩 铁 美国宪法的若干重要法理原则及其运用在富兰克林 罗斯福总统任内 发生了巨大变化 史称新政 宪法革命 不过 这种变化并不是在所谓 年最高法院的 及时转向 中一锤定音的 最高法院在正当程序 商业权 公众福利条款上的态度及其变化充分说明 新政宪法革命无论是从当时还是其后的发展来看都有它的连续性 局限性和复杂性 只有认识到了这一点 我们对新政宪法革命乃至于整个新政的历史评价才会比较准确

More information

丁光训文集 研读札记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北京 丁光训是当代中国基督教的主要发言人和神学家 他结合新中国的国情 重 新思考了基督教传统教义 提出了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基督教神学思想 他对上帝和基督 的根本特性做了新的界定 对神与人的关系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等问题做了符合中国传统文化和现实生活的诠释 他的思想反映了当代中国基督教发展的新道路和基督徒思想信仰的新 变化 丁光训神学思想 当代中国基督教

More information

( 课程代码 :03709) 尚德睿博学院教研中心

( 课程代码 :03709) 尚德睿博学院教研中心 ( 课程代码 :03709) 尚德睿博学院教研中心 版权声明 书名 : 尚德教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组编 : 尚德睿博学院教研中心学术指导 : 高智威孙鹏主编 : 詹淑霞责任编辑 : 齐明利黄娇娇李育卓贺琦蔡清华编委会 : 齐明利黄娇娇李育卓蔡清华贺琦肖霖王悦梁晓蕾版次 :2017 年 1 月第 1 版开本 :1/16 字数 :167,965 字 版权专有侵权必究 All Rights Reserved

More information

57

57 包心鉴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从其本质和功能来说, 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 也是具体体现协商民主制度化程 度与国家治理现代化水平密切相适应这就要求 : 把握国家治理现代化本质, 科学确立协商民主制度化构建的基 本原则 ; 适应国家治理现代化需要, 深刻认识广泛开展协商民主的重大意义 ; 遵循国家治理现代化规律, 积极完 善我国协商民主的制度体系 协商民主制度化国家治理现代化我国协商民主制度体系 56 57

More information

人类学理论与实践

人类学理论与实践 阮艳萍 在今天轰轰烈烈的遗产运动中 各类传承和保护主体纷纷登场 除了传统的民间的传承人之外 中央和地方政府 学者 商人 新闻媒体等也都纷纷加入了这场博弈 与数字化技术同步进入这场运动的还有一类新型主体 那就是 数字传承人 他们是民族文化遗产传播 生存和发展的又一类新型主体 他们的数字传承活动 使文化遗产从唯一 不可共享和不可再生的变成了无限 可共享和可再生的 文化遗产 数字传承人 民间传承人 遗产表述

More information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曹正汉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More information

抗日战争研究 年第 期

抗日战争研究 年第 期 郭洪茂 满铁是日本推行大陆扩张政策的产物 铁路在满铁经营中始终占有突出重要的地位 九一八事变后 满铁铁路运输业务不断膨胀 铁路工人数量也迅速增大 但随着日本侵华战争的不断扩大 尤其七七事变以后 满铁铁路运输日益紧张 劳动力供求矛盾也不断加剧 铁路劳动力严重不足 从业员素质下降 铁路事故增多 战时经济日趋窘迫 在这种形势下 满铁庞大的铁路交通运输体系赖以运转和经营的广大铁路工人 一方面在自身素质不断恶化条件下肩负着日益沉重的运输劳务

More information

无论中国的传统学术还是西方的大学制度 因 修道 之旨而生 教化 之需的轨迹是颇为相似的 正如中国的 小学 是为 大学 的读经作准备 欧洲中世纪大学的 人文学科 也是要帮助凡人理解神圣的文本 在西方 进一步使语言成为民族国家的根本标志 并通过强势族群与强势语言的共生互动 为后世的殖民扩张提供了基本 原型 中国早期教会大学对于语言的选用 当代西方国家的相关语言政策 也都可以成为语言标准之统治性力量的生动例证

More information

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和理论分析并解答当今社会发展实践在社会意识层面的理论观念问题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和理论分析并解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各种现实理论问题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和理论分析并解答在当今社会发展中关于人自身发展的各种理论观念问题二 考试内容 1. 哲学及其发展规律 2. 马克思主义哲

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和理论分析并解答当今社会发展实践在社会意识层面的理论观念问题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和理论分析并解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各种现实理论问题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和理论分析并解答在当今社会发展中关于人自身发展的各种理论观念问题二 考试内容 1. 哲学及其发展规律 2. 马克思主义哲 2019 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大纲 考试科目名称 :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 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各占 50%) 考试科目代码 :[610] 一 考试要求 1. 基本概念 马克思主义哲学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 ; 世界观 ; 方法论 ; 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 ; 辩证唯物主义运动 观 ; 辩证唯物主义时空观 ; 意识 ; 唯物辩证法 ; 普遍联系 ; 永恒发展 ; 矛盾 ; 质 量度 ; 辩证的否定

More information

考研政治张鑫团队基础班讲义s

考研政治张鑫团队基础班讲义s 考研政治张鑫团队基础班讲义 s 真题分析 一 单选 (16 题,16 分 ) 1,2,3,4 5,6,7,8 1. 马原 : 约 22 分 (4 单 4 多 1 分析 )8 章 :195 个考点 考试特点 9,10 (22 分,12 年 24 分 ) 分析 : 辩证法认识论 / 选择 : 章均 1 个 (1) 基础体系 11,12,13,14 (2) 理解能力 15,16 (3) 时代特征 二 多选

More information

幻灯片1

幻灯片1 考研帮课堂配套讲义 基础阶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课程配套讲义是学习的必备资源, 帮帮为大家精心整理了高质量的配套讲义, 确保同学们学习的方便与高效 该讲义是帮帮结合大纲考点及考研辅导名师多年辅导经验的基础上科学整理的 内容涵盖考研的核心考点 复习重点 难点 结构明了 脉络清晰, 并针对不同考点 重点 难点做了不同颜色及字体的标注, 以便同学们复习时可以快速投入 高效提升 除课程配套讲义外, 帮帮还从学习最贴切的需求出发,

More information

尚德机构自考学院

尚德机构自考学院 尚德机构自考学院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2015 年版 尚德机构自考教学研发中心编 1 www.sunland.org.cn 序言 1 课程介绍 (1) 科目背景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是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各个专业的公共必考课 这门课程理论性强, 较抽象, 理解有一定难度 要求学习者在全面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 运用这一原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这门课程由三大部分组成, 分别是 : 马克思主义哲学

More information

实问题, 选取社会现实问题与考试大纲上的知识点具有结合点的内容, 以生动鲜活的材料作为载体, 命制材料选择题和材料分析题 考研政治的试题题型 政治理论是一门综合性 理论性 现实性很强的考试科目, 它涵盖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全部内容 政治经济学的部分主要原理 毛泽东思想概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中国

实问题, 选取社会现实问题与考试大纲上的知识点具有结合点的内容, 以生动鲜活的材料作为载体, 命制材料选择题和材料分析题 考研政治的试题题型 政治理论是一门综合性 理论性 现实性很强的考试科目, 它涵盖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全部内容 政治经济学的部分主要原理 毛泽东思想概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中国 2012 考研政治高分指导方略 李海洋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是为国家选拔高层次人才而在高等院校 科研机构设置的 一种高规格的人才遴选形式, 考研政治是检查考生是否具备基本的政治理论素养和能力 的选拔性考试 考研政治的评价目标 考试的学科范围包括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理论体系概论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形势与政策以及当代世 界经济与政治 思想政治理论科考试在考查基本知识

More information

第一篇 政 治

第一篇  政  治 河北省普通高校专科接本科教育考试 政治 ( 公共课 ) 考试说明 Ⅰ. 课程简介 一 内容概述与总要求 1. 考试内容包括 :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以及部分重大时事 2.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部分, 主要考查学生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状况 树立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的实际水平, 以及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More information

抗战时期沦陷区的电影检查 #

抗战时期沦陷区的电影检查 # 汪朝光 抗战时期 日本扶植的沦陷区伪政权实行了不同形式的电影检查 从沦陷初期各地各自为政的电影检查 到沦陷中后期分别集中于汪伪 华北和东北三个伪政权统治地域内的统一电影检查 从汪伪政权表面上沿袭国民政府的电影检查制度 到华北伪政权另行自己的电影检查 再到东北伪政权基本上照搬日本电影检查制度 但万变不离其宗 沦陷区电影检查的实质是为日本侵略中国服务的 是为了禁止可能出现的反映中国人民的反抗意识 独立精神和民族感情的影片

More information

马原串讲

马原串讲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补丁课 马原等公共课的考试, 北京地区和外地不一样 : 外地 :17 号考试 北京 :24 号考试 考题是不一样的, 但是对于命题方向, 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这就是补丁课的意义 大家注意 : 补丁课不是押题, 认真靠谱是取得好成绩的唯一秘籍 今天我们的补丁课 : 北京地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这节课的正课在 8 月 3 号, 一共 9 节 第一次串讲在 9 月 20 号

More information

第三章 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和动力

第三章  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和动力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教学目的 1 了解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动力系统 2 掌握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教学重点 1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2 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规律 3 革命和改革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4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教学时数教学时数 2 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一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人类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 具有多维结构

More information

未命名-1

未命名-1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ss a c y e vg 13 14 15 16 17 18 19 H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发现生命的螺旋 克里克在提出 中心法则 时曾指出 遗传信息是沿 D N A - R N A - 蛋白质的方向流动的 遗传信息不可能从 R N A 回到 D N

More information

标题

标题 17,2015 3 (ResearchofModernBasicEducation) Vol.17,Mar.2015 (, 201114) :,,,,.,.,,. : ; ; ; ; :,. 5. 4 9,.,,,,.,.Maly,. 3,.,.,,,,.,,,,.,, :,,,. 189 17 (ResearchofModernBasicEducation) 2015 3,,. 1,,.,,.,..,,,,,.

More information

欧盟与欧盟属下的民族国家 刘 泓 本文试图从民族学与人类学的角度审视欧洲人从分散走向联合的步伐 剖析作为新型人们共同体的欧盟的权力 属性与组织功能 阐释欧盟属下民族国家的发展状况 研讨人们共同体的未来发展方向 文章认为 建立欧盟是欧洲人的一种理性选择 欧盟是一个兼有超国家政治成分和政府间政治成分的区域性人们共同体 欧盟的超国家机构服务于跨国社会的利益 致力于超国家的治理 其成员国政府的长期利益将日益屈服于跨国社会的长期利益

More information

16 全球职业规划师 GCDF 资格培训教程 图 1 4 舒伯的循环式发展任务 Super 1990 的时候 由于工作者角色的中断 个人又缺乏其他角色可以替代它满足个人 的心理需求 往往会产生巨大的失落感乃至出现严重的适应不良状况 角色和显著角色的概念有助于我们评估一个人在工作 学习 家庭 休 闲和社会活动等各方面的投入程度及其相互间的关联影响 从而帮助个人协 调平衡生活各部分的内容 丰富个人的生活空间

More information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 北京 在将多神教的 女神 索菲亚 圣灵 圣母 大地母亲 俄罗斯祖国 等概念融会贯通的基础上 俄罗斯文化孕育出对女性和母性的广泛崇拜 这成为俄罗斯民族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并导致文学中对尘世爱情的圣化 女性形象蕴涵了更多的圣洁 神秘和深沉 俄国象征主义文学以及后来的 世纪俄罗斯文学对 永恒女性 都表现出一种深刻的情感认同 很多女性形象都是对这一原型的改写和翻新 俄罗斯文学 女性崇拜

More information

2017創形パンフ表1_表4

2017創形パンフ表1_表4 2017 SCHOOL GUIDE BOOK 2017 SOKEI ACADEMY OF FINE ART & DESIGN 关于创形美术学校? 创形美术学校是培育专业艺术家的摇篮 大家知道 : 用普通的教育课程来培育专业的艺术家是件困难的事 在我们创形, 从老师到办公人员, 大家全体都是专业的艺术家 在美术界, 设计界当中取得卓越成绩的艺术家们将为大家面对面地传授心得 我们重视的并不是通过指定的教学说明书来指导大家,

More information

性别人力资本理论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 北京 以舒尔茨和贝克尔为代表的人力资本理论难以解释关于人力资本投资的性别差异 比如 人力资本投资为什么向男性倾斜 人力资本投资额相同 比如学历相同 的劳动者 为什么男性的工薪收入一般高于女性 为什么在不同行业 不同职业中男女两性的投资回报有所不同 从传统工业社会到现代工业社会 男女两性的就业率和工薪收入为什么在不断接近 究其原因 是因为传统人力资本理论缺乏对人力资本

More information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葛延风 内容提要 : 中国养老保障制度改革的方向是基金预筹积累的个人帐户制度 在向新制度的转轨过程中, 核心的问题是解决老职工的养老金来源 年以来的改 革没有解决这一问题, 以致于陷入困境 作者认为改革的思路是用国有资产存量偿 还对老职工的养老金负债, 在此基础上建立完全的个人帐户制度 医疗和失业保障 改革也应转换思路 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应打破城乡分割问题, 建立城乡一体化的保障体系 失业保障不能通过失业保险解决,

More information

政治笔试材料参考

政治笔试材料参考 北大光华 MBA 政治复试锦囊 北大 MBA 才子们, 恭喜你们在联考一战中大获全胜! 听闻在应对 政治及英语听力复试 上, 略有忧虑 为回馈考友们对于高仕华章 2015-16 届辉煌成绩所做的支持与贡献, 特定于 2016 年 3 月 6 日上午 9:30-11:30 为北大成都考友们公益培训复试政治, 奉上 政治及英语听力复试 锦囊! 报名 : 请联系刘老师 18030476639 截止 2016.3.5

More information

B.17 世纪英国唯物主义哲学 C.18 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 D.19 世纪德国古典哲学正确答案 :D 7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意味着 ( ) A. 人类哲学思想的发展达到了顶峰 B. 科学哲学体系的最终完成 C. 绝对真理的体现 D. 人类优秀哲学思想集大成和在更高阶段上发展的起点正确答案 :D

B.17 世纪英国唯物主义哲学 C.18 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 D.19 世纪德国古典哲学正确答案 :D 7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意味着 ( ) A. 人类哲学思想的发展达到了顶峰 B. 科学哲学体系的最终完成 C. 绝对真理的体现 D. 人类优秀哲学思想集大成和在更高阶段上发展的起点正确答案 :D 2014 年三明事业单位招聘考试 基础知识试题集 1 哲学是 ( ) A. 关于自然界和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B. 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C. 系统化和理论化的世界观 D. 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世界观正确答案 :C 2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 ) A.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 B.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关系问题 C.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D. 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问题正确答案 :C 3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区别表现在

More information

将民族文化认同置于一个多民族交往和对话 互相激荡影响的场域中予以考察 包括对少数民 族网络的官方话语 少数民族知识分子话语 商业诉求 个人表达四类话语形态的分析 在民族文化认知 情感表达等方面 网络都为少数民族文化认同提供了场域 在网络的场域下 少数民族文化认同 地域认同 国家意识形态相互浸润 形成了多层次的民族和国家认同 文化认同 少数民族 电子网络媒介 陈静静 云南大学新闻系讲师 庄晓东 哲学博士

More information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陈 星 内容提要 : 本文通过对住房商品和住房市场的分析, 剖析了住房市场构架以及市场主体的行为特点, 并进一步分析了政府干预行为对住房市场的影响及作用 作者 认为住房商品的特殊性决定了住房市场的特点为有限开放性 地域性 层次性和价格 的差别性, 市场交易的非物流性以及住房市场上的投机性和投资性 住房商品的社 会属性表明人们对住房的需求不仅与收入相关, 低收入家庭 人群的住房需求需要政府的支持和帮助

More information

诗词的时空关系可分为诗词的外部时空关系和内部时空关系 在从时空关系的角度欣赏诗词 时 产生审美感受的主要动因不是审美过程中的 时间率领空间 和 收空于时 而是诗词自身化时间为 空间的审美机制 中国人从宇宙意识的构成到对艺术作品的审美 都遵循着在可把握的现实空间中寻找家 园感的心理机制 化时间为空间在诗词中的表现可分为将时间收摄入空间 在时空合一中归于空间 营造 往复循环的空间等数种 时空关系的疏离会导致价值空没的悲剧感

More information

一 要点精述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第一单元唯物论 ( 选择题 ) 1 哲学的科学内涵 (1) 哲学是理论化 系统化的世界观 ( 理论性质 ) (2) 哲学是关于自然知识 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 一切哲学 ) (3) 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

一 要点精述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第一单元唯物论 ( 选择题 ) 1 哲学的科学内涵 (1) 哲学是理论化 系统化的世界观 ( 理论性质 ) (2) 哲学是关于自然知识 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 一切哲学 ) (3) 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 四大牛人 版政治理论辅导讲义根据以下辅导班讲义精粹合编 : 哲学 : 领航张俊芳政经 : 启航包仁毛概 : 海天陆卫明邓三 : 海文陈先奎世经 : 海天陆卫明 1 一 要点精述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第一单元唯物论 ( 选择题 ) 1 哲学的科学内涵 (1) 哲学是理论化 系统化的世界观 ( 理论性质 ) (2) 哲学是关于自然知识 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 一切哲学 ) (3) 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More information

图书馆 年第 期

图书馆 年第 期 年第 期 图书馆 北京大学图书馆 北京 北京大学校医院 北京 本文从多个角度对阅读活动进行了考察 认为许多心理学 生理学的原理不仅是阅读疗法的科学基础 而且是阅读疗法原理的组成部分 阅读疗法的科学性不仅体现在阅读活动起源于人类治疗身心疾患的需要 自发生之时就具有治疗的功能 更重要的是阅读过程既能带来共鸣 净化 平衡 暗示 领悟等各种复杂的心理活动 又调动着五脏六腑做着看不见的体操 这些活动起到了调节情绪

More information

174 ( ) (PPS) % 47.5%; 50.8% 49.2% % 45.6% 53.6% 46.4% 2010 : % 48.4% 53.5% 46.5% ;

174 ( ) (PPS) % 47.5%; 50.8% 49.2% % 45.6% 53.6% 46.4% 2010 : % 48.4% 53.5% 46.5% ; 44 2 Vol.44.2 ( ) JournalofAnhuiNormalUniversity(Hum.&Soc.Sci.) 2016 3 Mar.2016 DOI:10.14182/j.cnki.j.anu.2016.02.005 X * 顾 辉 ( 230051) : 社会流动 ; 阶层固化 ; 二代 现象 : 随着我国社会阶层结构调整进入了新阶段 各阶层之间流动 尤其是向上流动的机会是否公平合理

More information

% %

% % 兼论 上海城市人文历史地图的制作和运用 苏智良! 吴俊范 #! 由于地理学与历史学之间存在着学科分野的界限 致使已往的 景观概念缺乏全面性 其结果是 不仅地理学的景观研究缺少历史的底蕴与含量 而且历史学领域内系统的景观史研究也一直处于缺失状态 本文分别从宏观的理论角度和以 上海城市人文历史地图为中心例证 探讨在新的景观概念基础上和现代科学技术条件下 研究区域景观史的必要性 可行性以及具体的研究路径与操作方法

More information

2017 考研政治基础精讲内部辅导讲义 第一板块绪论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一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1. 马克思主义的含义 狭义马克思主义 从狭义上说, 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 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广义马克思主义 从广义上说, 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

2017 考研政治基础精讲内部辅导讲义 第一板块绪论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一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1. 马克思主义的含义 狭义马克思主义 从狭义上说, 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 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广义马克思主义 从广义上说, 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 目 录 第一板块 绪 论... 2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2 第二板块 马克思主义哲学... 5 第二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6 第三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23 第四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32 第三板块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42 第五章 资本主义的本质及规律... 42 第六章 资本主义发展趋势... 42 第四板块 科学社会主义...

More information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郭于华 内容提要 : 从饮食这一看似平常却是最基本的生活空间入手, 观察与理解文化的 变迁是一个重要而深刻的视角 本文以对儿童食品与进食的调查分析, 探讨当前社 会代际之间文化传承的特点及变化 研究表明 :. 家庭中的三代人分别具有相对不同的关于食物的知识体系, 他们在选择食品和安排进食过程中所考虑的因素 依据的 标准和观念是不同的, 孩子比其父辈 祖辈带有更明显的现代消费主义特征 ;. 代际

More information

特稿 艰辛与辉煌 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 90 周年 石仲泉 2011 年第 6 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特稿 艰辛与辉煌 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 90 周年 石仲泉 2011 年第 6 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着力培育爱心和责任感 余心言 特稿 艰辛与辉煌 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 90 周年 石仲泉 2011 年第 6 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2011 年第 6 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2011 年第 6 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特稿 2011 年第 6 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话说思想工作 出版发行 专题 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2011 年第 6 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2011 年第 6 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高度重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More information

“必胜课”产品概述

“必胜课”产品概述 目录 政治哲学篇... 1 哲学基本原理... 1 哲学流派 区分主客观唯心主义... 3 哲学流派 唯物主义... 5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和基本特征... 6 唯物论 物质和意识... 7 唯物论 运动静止和时空... 10 政治哲学篇 哲学基本原理 高频考点梳理 哲学的基本问题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唯物论 辩证法 马克思主义哲学 (2 个核心 : 联系 发展 /3 大规律 : 质量互变律 否定之

More information

¹

¹ 复仇母题与中外叙事文学 杨经建 彭在钦 复仇是一种特殊的历史文化现象 也是以超常态的 极端性方式为特征的人类自然法则的体现 而在中外叙事文学中以 复仇 为取向的创作大致有三种母题形态 血亲复仇 痴心女子负心汉式复仇 第三类复仇 本文在对这三类复仇叙事模式进行艺术解析的前提下 发掘并阐释了蕴涵其中的不同民族的文化精神和价值指向 复仇母题 叙事文学 创作模式 文化蕴涵 ¹ º » ¼ ½ ¹

More information

绝密 考试结束前 全国 2011 年 1 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 课程代码 :03709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 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 1. 答题前, 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 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 每小题选

绝密 考试结束前 全国 2011 年 1 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 课程代码 :03709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 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 1. 答题前, 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 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 每小题选 绝密 考试结束前 全国 2011 年 1 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 课程代码 :03709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 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 1. 答题前, 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 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 用 2B 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 用橡皮擦干净后, 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More information

编写说明 一# 考研政治试卷分析 思想政治理论是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的重要科目! 是两门公共课之一" 自 "#$% 年实行全国统考至今已有 &' 年了" 思想政治理论考试数次经历改革和完善! 已 经走向了标准化# 规范化和科学化" 最近一次的重大改革体现在 '%"% 年及其以后的考 研政治试卷

编写说明 一# 考研政治试卷分析 思想政治理论是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的重要科目! 是两门公共课之一 自 #$% 年实行全国统考至今已有 &' 年了 思想政治理论考试数次经历改革和完善! 已 经走向了标准化# 规范化和科学化 最近一次的重大改革体现在 '%% 年及其以后的考 研政治试卷 !"#$ 考研政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核心考案 赵卯生! 编著 编写说明 一# 考研政治试卷分析 思想政治理论是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的重要科目! 是两门公共课之一" 自 "#$% 年实行全国统考至今已有 &' 年了" 思想政治理论考试数次经历改革和完善! 已 经走向了标准化# 规范化和科学化" 最近一次的重大改革体现在 '%"% 年及其以后的考 研政治试卷中!" 截至 '%"' 年考研!

More information

新中国外交制度的演变与创新 一 外交制度的概念内涵及其研究视角 # # ) # +, #. % & / % & ) % & +. / % & % &

新中国外交制度的演变与创新 一 外交制度的概念内涵及其研究视角 # # ) # +, #. % & / % & ) % & +. / % & % & 中国外交 年第 期 新中国外交制度的演变与创新 白云真 中国外交制度的发展与创新应属当下中国外交新的转型的必要内涵和关键环节 外交制度的合理建构有助于促进中国外交健康且持续的发展 也有利于中国公民身份和国家 认同有效且理性的塑造 为此 笔者将尝试运用国家 社会关系的视角来诠释与理解中国外交 制度的创建 发展及其创新 以历史的视角回顾与审视中国外交制度建设的进程 从而能够更好 地为当下中国外交制度的创新提供某些重要的思考或启示

More information

论德富苏峰的皇室中心主义思想 # # # % % % # #

论德富苏峰的皇室中心主义思想 # # # % % % # # 米彦军 德富苏峰是继福泽谕吉之后日本近代第二大思想家 其思想体系完整地显示了日本天皇制军国主义的发展过程 他早期主张主权在民 与日本社会现实不符 甲午战争前后开始改变主张 狂热鼓吹以皇室为中心对外侵略 给中国和其他亚洲国家带来极大伤害 皇室中心主义是包含家国同构 忠君爱国 神国思想和武士道等在内的天皇专制国体思想 其实质是内行尊皇之 王道 外行霸道 继承和发展了唯心主义的皇国史观 对当今日本右翼思想仍有很大影响

More information

: : 00 9 : : : : : : : : : : : :

: : 00 9 : : : : : : : : : : : : 0 ( ) JOURNALOFLITERATUREHISTORY ANDPHILOSOPHY No.0(SerialNo.) 陈 来 : 仁学本体论是以仁体统摄儒家传统的各种形上学观念 将仁发展为一本体的观念或发展为 一仁的本体论传统儒学 万物一体 的思想既是一种精神境界 也指万物关联共生的整体 这种整体就是 仁体仁体论把传统儒学的一体之仁与生生之仁作了有机结合仁本体与关联共生的万有是 全体是用 全用是体

More information

, 3,, :,,??,,,, :, ( ),,,,, :,, :, ( ) ( ),!,?,,,??,,??,,?,,,?, :,,,,, 1,,,, : 1 : ( ), :,

, 3,, :,,??,,,, :, ( ),,,,, :,, :, ( ) ( ),!,?,,,??,,??,,?,,,?, :,,,,, 1,,,, : 1 : ( ), :, 源于生活的自由 许振洲 中国传统社会中虽然不存在民主制度, 也没有建立在法治基础上的政治自由 政治权利, 但广泛存在着源于生活的社会自由 它 主要得益于中国人乐观 开放 宽容 非禁欲主义 热爱生活的态度与 精神 中国传统社会世俗精神禁欲主义宽容 社会自由 生活方式 在今天的时代, 那些挚爱自由 将自由置于法兰西 解放之上的人们, 也就是那些热爱生活中所有快乐的 人们 贡斯当 : 古代人的自由与现代人的自由,

More information

国际关系学院学报 年第 期 陈 东 信息作为一种社会资源已被人们广泛认同 的认识 人们仍有不同的看法 我们认为 但对其地位 特性和作用 就目前人类需求而言 信息资源仍是位 于土地和水 能源和原材料之后的资源 可称之为 第三级资源 信息资源与其他资源相比较 具有知识性 中介性 转化性 再生性和无限性等特点 因而是一 种 特殊资源 在未来社会中 资源的争夺将以信息资源的争夺为目标 信息战 的形式将是引导其他战争形式的主导形式

More information

! 抗日战争研究 年第 期 # # # # % # & # # % &!!!!

! 抗日战争研究 年第 期 # # # # % # & # # % &!!!! 秦 燕 抗日战争时期 陕甘宁边区改革婚姻家庭制度 在这一变革的过程中 出现了法律与习俗 两性关系 新旧婚姻观念之间的冲突 表明了社会变革的复杂性和长期性 边区政府为解决这些矛盾和冲突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这一时期婚姻家庭变革的实践促进了边区的建设和持久抗战 并为新中国建立以后继续实行婚姻家庭制度的改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陕甘宁边区 婚姻家庭 变革!! ! 抗日战争研究 年第 期 # #

More information

»

» 世纪 年代以来 中国社会的城市化日新月异 全球化的消费社会也开始进入 我们的生活 中国的城市文学趋向活跃 年轻一代的作家表达了对城市的感受和反思 积极地探寻着新的审美表现力 但总体看来 城市文学依然很不充分 作家的视野中并没有深刻和开放的城市精神 文学作品没有找到表现更具有活力的城市生活状况的方式 城市文学依然是一种无法解放和现身的 他者 并且被无限期延搁于主体的历史之侧 城市 现代性 乡土 幽灵化

More information

本期聚焦 葛兰西与文化霸权!! # #! # 重读葛兰西的霸权理论 # (

本期聚焦 葛兰西与文化霸权!! # #! # 重读葛兰西的霸权理论 # ( &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双月刊 年第 期 一 从 的译名谈起 领导权还是 霸权! #!! # & ( ) +,! # & ( ) +, & ( ) +) & ( 本期聚焦 葛兰西与文化霸权!! # #! # 重读葛兰西的霸权理论 # ( &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双月刊! & ( ) +, 年第 期 # ) # # + 二 葛兰西对霸权概念的拓展 & 本期聚焦 葛兰西与文化霸权,! 重读葛兰西的霸权理论

More information

日本学刊 年第 期 #!! #

日本学刊 年第 期 #!! # 战时文化统制与日本文化的现代转型 尚 侠 战时文化统制和 大政翼赞 统制经济三位一体 是日本法西斯国家体制的一个重要而有机的构成 就国民意识整合的本质而言 它是膨胀的 扩大化了的国家主义 文化统制作为政府主导下的一种文化强制力量 割断了日本文化向现代转型的历史进程 导致了日本民族精神的某种惯性模式与病态现实 日本 战时 文化统制 文化转型!! 日本学刊 年第 期 #!! # 战时文化统制与日本文化的现代转型

More information

A. 概念 判断 推理 B. 感觉 知觉 表象 C. 分析 归纳 综合 D. 识记 联想 假说 9. 真理的发展是一个 A. 从主观真理走向客观真理的过程 B. 从局部真理走向全面真理的过程 C. 从具体真理走向抽象真理的过程 D. 从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过程 10. 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 A.

A. 概念 判断 推理 B. 感觉 知觉 表象 C. 分析 归纳 综合 D. 识记 联想 假说 9. 真理的发展是一个 A. 从主观真理走向客观真理的过程 B. 从局部真理走向全面真理的过程 C. 从具体真理走向抽象真理的过程 D. 从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过程 10. 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 A. 真题园 ----http://www.zhentiyuan.com 全国 2014 年 4 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一 单项选择题 ( 本大题共 3O 小题, 每小题 1 分, 共 30 分 )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请将其选出并将 答题纸 的相应代码涂黑 错涂 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 作为马克思恩格斯一生最重要的理论发现, 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的是

More in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