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和动力

Size: px
Start display at page:

Download "第三章 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和动力"

Transcription

1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教学目的 1 了解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动力系统 2 掌握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教学重点 1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2 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规律 3 革命和改革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4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教学时数教学时数 2 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一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人类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 具有多维结构 社会的基本结构是指在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的社会关系总体的基本构成方式, 包括经济结构 政治结构 文化结构以及其他结构 唯物史观系统分析了社会的结构, 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在对待社会历史问题上, 历来存在着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 : 一种是唯物史观, 另一种是唯心史观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 唯心史观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由此产生出两种社会历史观的一系列根本分歧 所以, 弄清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问题, 至关重要 ( 一 ) 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在对待社会历史问题上, 历来存在着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 : 一种是唯物史观, 另一种是唯心史观 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 唯心史观一直占据统治地位 它的主要缺陷是 : 至多考察了人们活动的思想动机, 而没有进一步考究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和经济根源, 因而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出发, 把社会历史看成是精神发展史, 根本否认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 二 )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 主要是指物质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 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永恒的 必要的条件, 而且它作为劳动对象也不断进入人们的物质生产领域 同时, 人口因素也是重要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对社会发展起着制约和影响的作用 人是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主体, 人口状况 数量 素质 结构等对社会存在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然而, 无论是地理环境还是人口因素, 都不能脱离社会生产而发生作用, 都不能决定社会的性质和社会形态的更替 在人们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中, 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首先, 物质生产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 其次, 物质生产及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 性质和面貌, 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 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 最后, 物质生产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 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 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社会意识具有复杂的结构, 从不同角度可以划分为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 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以及作为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和非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 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称为社会意识形态, 它主要包括政治法律思想 道德 艺术 宗教 哲学等 它们从各自不同方面发挥独特的作用 在阶

2 级社会中, 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文化, 本质上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意识形态, 因而具有鲜明的阶级属性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 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 社会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 社会意识产生的最切近的基础是人类的社会实践, 实践的能动性决定了意识反映的能动性 所以, 社会意识根源于社会存在, 是对以实践为基础的不断发展变化的现实世界的反映 社会意识是人们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 社会意识同语言一样, 是在生产中由于交往活动的需要而产生的 人类最初的意识, 是 纯粹动物式的意识, 是 被意识到了的本能 经过漫长的生产和交往的发展, 伴随着脑 体劳动的分工, 产生了人类最初形式的思想家 僧侣 马克思说 : 从这时候起, 意识才能摆脱世界而去构造 纯粹的 理论 神学 哲学 道德等等 而发展着自己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人们, 在改变自己的这个现实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的思维和思维的产物 不是意识决定生活, 而是生活决定意识 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 社会意识也相应地或迟或早地发生变化和发展 社会意识是具体的 历史的 每一时代的社会意识都有其独特的内容和具体特点, 具有不断进步的历史趋势, 但其根源却深深地埋藏于经济的事实之中 例如, 在原始社会, 人们只有朴素的族群公有观念, 不知 私有 为何物 随着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方式的出现和原始社会的瓦解, 私有观念以及与此相联系的思想意识相应产生 可见, 那种认为人从来就有 自私意识 的观点是没有根据的 总之, 社会意识以理论 观念 心理等形式反映社会存在 这是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依赖性 但社会意识又有其相对独立性, 即它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 还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 主要表现在 : 首先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 进步的社会意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见 推断未来, 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 ; 落后于社会存在的社会意识则阻碍社会的发展 另外, 历史上也有这样的情况,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或地区, 社会意识形式的发展水平未必都是最高的 ; 某些经济水平相对落后的国家, 其社会意识的某些方面却领先于经济发达的国家或地区 其次, 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相互影响且各具有其历史的继承性 社会生活的内在联系及其统一性, 决定了社会意识诸形式之间也必然是相互影响 相互作用的 同时, 社会意识诸形式均有自成系统 前后相继的历史链条, 因而具有历史继承性, 有其发展的特殊规律 最后,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 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 任何社会意识都不会凭空出现, 只能是适应一定社会物质生活发展的要求而产生的, 因而它必然具有满足这些需求的功能和价值, 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物质力量并作用于社会存在 影响历史的发展 先进的社会意识, 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对社会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 落后的社会意识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 对社会发展起着阻碍的作用 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是通过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实现的 思想本身并不能实现什么, 要实现思想就要诉诸实践 而社会实践的主体是人民群众 因此, 一种社会意识发挥作用的程度及范围大小 时间久暂, 同它实际掌握群众的深度和广度密切联系在一起 掌握群众越多, 往往发挥作用就越大 ; 反之亦然 正确而充分地发挥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 有赖于社会文化建设特别是先进文化的建设 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文化之中蕴涵着人类的智慧 价值追求和审美情趣 举凡适应先进

3 生产力发展要求 代表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 顺应人类文明发展趋势的文化都能起到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的作用 二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深刻地理解和掌握这一规律具有重要的意义 ( 一 )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人类要生存繁衍 要追求美好生活 要获得自身的解放和发展, 首先必须解决衣食住行等物质生活资料问题 所以马克思认为, 人类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物质资料, 生产力是人类全部历史的基础 人类高于其他一切动物的根本特征, 不是消极适应自然界, 而是必须改造自然以适应自己的需要 生产力就是人们解决社会同自然矛盾的实际能力 它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并使之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它不仅表现为现实人们控制的自然力, 还包括前人以各种物化形式积累沉淀下来的物质力量 因此, 生产力具有客观现实性和社会历史性 深入理解生产力范畴, 需要进一步把握生产力的水平 性质 状况和发展要求等重要方面 生产力的水平是生产力的量的规定性, 表现为生产发展的现实程度 ; 生产力的性质是生产力的质的规定性, 它取决于生产的物质技术性质 主要是劳动资料的性质 ; 生产力状况是这两者的统一, 表现为生产力的运行状态或发展态势 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与生产力上述三方面的规定性紧密联系在一起, 是现实的生产力不断获得解放和发展的基本要求 生产力具有复杂的系统结构 其基本要素包括 : 一是劳动资料, 也称劳动手段 它是人们在劳动过程中所运用的物质资料或物质条件, 其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 人们解决社会同自然矛盾的实际能力如何, 主要取决于生产工具的质量和数量 ; 生产工具是区分社会经济时代的客观依据 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 不在于生产什么, 而在于怎样生产, 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 二是劳动对象 一切自然物质都是可能的劳动对象, 其中引入生产过程的部分则是现实的劳动对象 现实的劳动对象还包括生产深度加工的对象 劳动对象是现实生产的必要前提, 它从一个侧面反映和体现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劳动对象不同, 往往会影响劳动产品的质量和数量 随着生产和科学的进步, 劳动对象将日益增多并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作用 三是劳动者 劳动者是人, 但不是所有的人都是劳动者 劳动者是具有一定生产经验 劳动技能和知识, 能够运用一定劳动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的 从事生产实践活动的人 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 人类智慧和能力的发展决定着对物质资源开发的深度和广度 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只有与劳动者的创造活动结合起来, 才能获得自身的生产力意义, 才能变为现实的生产力 所以,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 劳动者一般包括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 这种区分在资本主义产业革命之后变得十分明显 在现代生产中, 脑力劳动者的质量和数量日益具有决定的意义, 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具有直接同一的趋势 科学技术也是生产力 它能够应用于生产过程 渗透在生产力诸基本要素之中而转化为实际生产能力 科学技术上的发明创造, 会引起劳动资料 劳动对象和劳动者素质的深刻变革和巨大进步 ; 科学应用于生产的组织管理, 能够大幅度提高管理效率 ; 科学技术为劳动者所掌握, 可以极大地提高劳动生产率 在现代, 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 应用于生产过程的周期日趋缩短, 对于生产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 日益成为生产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从这样的意义上说, 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 是第一生产力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不可分割地相互联系着的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马克思指出 : 为了进行生产, 人们相互之间便发生一定的联系和关系 ; 只有在这些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

4 的范围内, 才会有他们对自然界的影响, 才会有生产 生产关系是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 政治关系 家庭关系 宗教关系等其他社会关系, 都受生产关系的支配和制约 生产关系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的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 广义的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再生产的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 包括生产 分配 交换和消费等诸多关系在内的生产关系体系 在生产关系中, 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是人们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前提, 生产 分配 交换和消费关系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这种前提决定的, 所以是基本的 具有决定意义的方面 它是区分不同生产方式 判定社会经济结构性质的客观依据 当然, 生产关系的其他方面对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也具有重要的影响和制约作用, 表现在当它们适应所有制性质的要求时, 会对生产资料所有制起巩固发展的作用, 反之, 就会对生产资料所有制起削弱 瓦解作用 生产关系作为生产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不是物, 可是这些关系总是同物结合着, 并且作为物出现 例如, 资本的直接形态是生产中物的要素, 但它实质是一种生产关系 所以马克思说 : 资本不是物, 而是一定的 社会的 属于一定历史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 后者体现在一个物上, 并赋予这个物以独特的社会性质 这表明, 分析生产关系必须透过 物 看到 物 后面的人与人的关系 历史上的生产关系, 依据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的性质区分为两种基本类型 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的特征是 : 生产资料为劳动者共同占有, 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处于平等地位, 产品分配上不存在剥削 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的特征是 : 生产资料归少数非劳动者占有, 劳动者占有很少或根本没有生产资料并在生产中处于被支配地位, 人与人的关系包含剥削关系 ( 二 )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及其意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在社会生产中, 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 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 二者的有机结合和统一, 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是 :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而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 第一,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在两者的矛盾运动中, 生产力是居支配地位 起决定作用的方面 首先, 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历史上的各种生产关系都是适应一定的生产力发展需要而产生的 有什么样的生产力, 就会产生什么样的生产关系 马克思说 : 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 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 可见, 生产力状况是生产关系形成的客观前提和物质基础 其次, 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生产关系是生产力发展需要的产物, 只有当它为生产力提供足够的发展空间时才能够存在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 原本适合生产力状况的生产关系便由新变旧, 走向自己的反面 第二,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形 : 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 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 ; 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 它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反作用的实际过程和情形是十分复杂的 新的生产关系总体上基本适合生产力发展, 但并不排除它的某些环节或方面不适合生产力状况而阻碍其发展 ; 旧的生产关系总体上基本不适合生产力发展, 但也不排除它的某些环节或方面的调整和改变, 能够暂时地 局部地对生产力发展有一定的刺激作用 生产关系落后于生产力会阻碍其发展 ; 由于人为的原因使某种生产关系 超越 生产力水平, 这种 拔高 了的生产关系也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在一定条件下,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发展的反作用尤为突出 当着不变更生产关系, 生产力就不能发展的时候, 生产关系的变更就起了主要的决定的作用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表现为一个过程, 表现为两者的矛盾运动 这种矛盾运动中的内在的 本质的 必然的联系, 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亦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 这一规律就内容看, 概括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 : 一方面, 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能否产生, 决定它产生后变化发展的方向

5 和形式 ; 另一方面, 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时对生产力发展起着促进作用, 反之将起着阻碍作用 从过程上看, 它表现为生产关系对于生产力总是从基本相适合到基本不相适合, 再到基本相适合 ; 与此相适应, 生产关系也总是从相对稳定到新旧更替, 再到相对稳定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这种矛盾运动过程循环往复 不断发展, 推动社会生产发展, 进而推动整个社会逐步走向高级阶段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首先, 在人类思想史上彻底否定了以 道德说教 作为评判历史功过是非的思想体系, 第一次科学地确立了生产力发展是 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 马克思明确指出, 判断一个变革时代不能以该时代的意识为依据, 相反, 这个意识必须 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现存冲突中去解释 正是根据上述根本观点, 马克思主义正确阐释了社会形态的演进过程及其历史正当性问题 ; 正确评价了历史和现实中的事件 人物以及各种社会集团的理论 主张等, 为正确认识社会和历史提供了基本理论观点 其次, 这一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路线 方针和政策的重要依据 马克思主义政党必须自觉地认识和把握这一规律, 把解放生产力 发展生产力, 不断扫除生产力发展的障碍作为自己制定路线 方针和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 在当前, 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关系的原理, 就要敏锐地把握社会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趋势和要求,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积极投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不断推进理论创新 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 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推向前进 三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另一个基本规律 深刻地理解和掌握这一规律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 ( 一 )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经济基础是同生产力状况的一定历史阶段相适应的 在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 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来考察现实的生活过程, 生产关系是 始终标志着直接从生产和交往中发展起来的社会组织, 这种社会组织在一切时代都构成国家的基础以及任何其他的观念的上层建筑的基础 理解经济基础的内涵, 要把握两点 : 其一, 经济基础的实质是社会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基本经济制度, 是一种居支配地位的制度化的物质社会关系 社会实际运行过程是复杂的, 在一定社会内部往往存在着多种经济关系, 有这种社会脱胎出来的前一社会或其他社会的经济基础成分, 也会有未来社会的经济基础的萌芽 但决定一种社会性质的是其占支配地位的经济基础 其二, 经济基础与经济体制具有内在联系 经济体制是社会基本经济制度所采取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 是生产关系的具体实现形式 经济体制与生产力发展的关系更为直接 更为具体, 在实践中它总是与社会的基本经济制度结合在一起的 因此, 经济体制的选择是否得当, 对于基本经济制度即生产关系的自我完善和生产力的发展往往起着极为重大的作用 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 组织和设施 自原始社会解体以来, 上层建筑由意识形态和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 政治组织等两部分构成 意识形态又称为思想上层建筑, 包括政治法律思想 道德 艺术 宗教 哲学等思想观点 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和政治组织又称为政治上层建筑, 包括 : 国家政治制度 立法司法制度和行政制度 ; 国家政权机构 政党 军队 警察 法庭 监狱等政治组织形态和设施 思想上层建筑和政治上层建筑的关系是 : 首先, 政治上层建筑是在一定意识形态指导下建立起来的, 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其次, 政治上层建筑一旦形成, 就成为一种现实的力量, 影响并制约着人们的思想理论观点 在整个上层建筑中, 政治居主导地位, 国家政权是核心 国家不是从来就有的, 它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在原始社会, 人们生产和生活的主要组织形式是氏族 胞

6 族和部落, 社会秩序依靠传统习惯和氏族首领的威信来维系 国家的产生, 主要是由于 这个社会陷入了不可解决的自我矛盾, 分裂为不可调和的对立面而又无力摆脱这些对立面 而为了使这些对立面, 这些经济利益互相冲突的阶级, 不致在无谓的斗争中把自己和社会消灭, 就需要有一种表面上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 这种力量应当缓和冲突, 把冲突保持在 秩序 的范围以内 ; 这种从社会中产生但又自居于社会之上并且日益同社会相异化的力量, 就是国家 国家同原始氏族组织不同 它是按照地域来划分国民的, 而不再以血缘关系来划分 ; 它要依靠强制性或暴力手段以及征收赋税来维系 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在阶级已经产生且矛盾冲突愈演愈烈的情势下, 为了把阶级斗争限制在一定 秩序 之内, 国家作为强制性的力量应运而生 国家的实质是一个阶级统治另一个阶级的工具 它是经济上占支配地位的阶级为维护其根本利益而建立起来的强制性的暴力机关, 以保障其在政治上也成为统治阶级 国家是一种具有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职能的有组织的力量 马克思主义依据国家的性质和政权的组织形式, 相应地将国家分为国体和政体两个方面 国体是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 它表明国家政权掌握在哪个阶级手里, 哪个阶级是统治阶级, 哪个阶级是被统治阶级 政体是指统治阶级实现其阶级统治的具体组织形式, 也就是政权构成形式 它表明统治阶级采取什么样的形式去组织自己的政权, 实现自己的统治 一般来说, 国体决定政体, 政体服从于国体 ; 政体为国体服务, 并对保证国家的性质起重要作用 ( 二 )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是辩证统一的 第一,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首先, 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赖以产生 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上层建筑是经济基础得以确立统治地位并巩固和发展不可缺少的政治 思想条件 任何上层建筑的产生, 都能直接或间接地从社会的经济结构中得到说明 其次, 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 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有什么样的上层建筑 最后, 经济基础的变更必然引起上层建筑的变革, 并决定着其变革的方向 第二,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集中表现在 : 为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巩固服务, 确立或维护其在社会中的统治地位 统治阶级总是利用和依靠自己政治上 思想上的统治地位, 通过国家政权和意识形态的力量, 排除异己势力及其思想, 力图将社会特别是经济关系控制在 秩序 的范围之内, 维护自己经济基础的统治地位和根本利益 上层建筑的反作用可以是积极的进步的, 也可能是消极的没落的, 当它为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基础服务时, 就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力量, 反之, 就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消极力量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的过程构成两者的矛盾运动 这种矛盾运动在实际运行中是极为复杂的 其一, 在同一性质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中, 上层建筑的不完善部分 没有反映经济基础要求的部分都会同经济基础发生矛盾 其二, 不同性质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更为复杂, 主要表现在 : 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基础同旧上层建筑的残余 未来上层建筑的萌芽之间的矛盾 ; 新旧上层建筑之间 新旧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等 其三, 当一种社会形态处于上升发展阶段时, 上层建筑对于经济基础一般是适应的 ; 当一种社会形态处于没落时期, 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变革的客观要求之间的矛盾则变为对抗性的 全局性的矛盾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的矛盾运动规律, 即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这里的 一定要适合 表明 : 经济基础状况决定上层建筑的发展方向, 决定上层建筑相应的调整或变革, 而不允许上层建筑长时期落后于或不适应自己的发展 ; 上层建筑的反作用, 也必须取决于和服从于经济基础的性质和客观要求, 而不允许上层建筑脱离自己的发展道路和水平

7 在当代中国, 深入理解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必须正确把握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过程中的利益关系, 并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以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同时, 加快上层建筑领域的改革 生产关系的实质是人们的物质利益关系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保护, 从根本上说就是为了保障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利益 所以, 要自觉地投身社会主义改革和现代化建设, 为经济改革 上层建筑领域的改革和经济发展, 为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 政治 文化利益, 作出有益的贡献 四 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马克思恩格斯揭示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 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这些规律为社会形态的更替开辟了道路, 决定了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 但是, 由于社会发展的复杂性和曲折性, 人类社会发展在遵循一般规律的同时, 也会表现出一些特殊的形式 ( 一 ) 社会形态的内涵 1 社会形态的含义社会形态是关于社会运动的具体形式 发展阶段和不同质态的范畴, 是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社会形态包括社会的经济形态 政治形态和意识形态, 是三者的历史的 具体的统一 2 社会形态与社会经济形态经济形态是社会形态的基础, 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因此, 马克思 列宁经常把 社会形态 与 经济的社会形态 在同一意义上使用, 说明 生产关系总和 是社会形态的本质方面 而竖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则是社会形态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是一定社会形态的表现 一定的社会形态总要以一定的社会制度形式呈现出来, 所以, 社会制度也被视为社会形态的同义语 人类社会是不断发展的, 社会的根本性变革和进步就是通过社会形态的更替实现的 列宁曾经把经济基础比作 骨骼, 把上层建筑比作 血肉, 说社会形态就是由骨骼和血肉所构成的这么一种活生生的有机体 一个社会的经济基础和它的上层建筑是互相依存的, 紧密联系的, 没有离开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 也没有不存在上层建筑的经济基础 任何社会都是特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有机统一 例如, 从其主要特征看, 封建社会就是封建地主所有制和地主阶级专政的有机统一, 资本主义社会就是资本家所有制和资产阶级专政的有机统一, 社会主义社会就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和无产阶级专政的有机统一 3 社会形态是具体的 历史的, 而不是抽象的这是因为, 构成社会形态的两个要素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都是具体的 历史的 任何基础以及同它相适应的上层建筑, 都有其产生 发展和灭亡的历史, 所以, 一切社会形态都不是永恒的 从古至今, 人类社会已经出现过五种基本的社会形态, 它们是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 社会主义社会, 根本不存在什么抽象的 一般社会 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形态的理论, 是与资产阶级社会学关于 一般社会 的抽象议论根本对立的, 资产阶级社会学关于 一般社会 的抽象议论的实质, 在于否认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的暂时性, 为资产阶级的统治作辩护 4 现实存在的社会形态是复杂的, 而不是 纯粹的 这是说, 在每一个具体的社会形态里, 都有着某一种生产关系占据主要的地位, 它规定着这个社会的经济基础的一般的主要的特征, 也规定着这个社会的上层建筑和整个社会形态的主要特征 同时, 在这个社会形态里, 特别是在它的前期和后期, 往往又包含着旧社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残余, 和未来新社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萌芽, 这些复杂情况的存在, 又使这个社会形态表现出自己的具体的历史特点, 在人类历史上, 所谓纯而又纯的社会形态是不存在的, 列宁在谈到资本主义社会的情况时指出 : 世界上没有而且也不会有

8 纯粹的 资本主义, 而总是有封建主义 小市民意识或其他某种东西掺杂其间 所以, 我们在把握一个特定的社会形态的具体内容和特点的时候, 必须进行具体的历史的分析 5 划分社会形态的客观标准是生产关系即经济基础, 而不是上层建筑这是说, 虽然社会形态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有机统一体, 但是, 划分社会形态的客观标准, 主要是根据它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性质, 就是说, 主要看经济基础的性质, 而不是根据上层建筑, 只有这样做, 才能揭示出各个国家 各个民族社会生活的共同本质, 揭示出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 这是因为, 作为上层建筑的各种现象不论多么复杂, 都根源于生产关系, 古今中外的各种社会制度, 不管有多少具体的差别, 都可以根据它们的生产关系的类型, 把它们概括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之中, 并由此进一步了解它们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处的历史地位及其发展趋势 所以, 这就等于找到了一个划分社会形态的客观标准, 找到了一个认识社会发展基本过程的思想武器 例如, 说前苏联实行的是社会主义, 其根据就是生产关系是公有制, 而不是根据它的政治态度 正如列宁所说 : 一分析物质的社会关系 ( 即不通过人们意识而形成的社会关系 : 人们在交换产品时彼此发生生产关系, 他们甚至没有意识到这里存在着社会生产关系 ), 立刻就有可能看出重复性和常规性, 就有可能把各国制度概括为一个基本概念, 即社会形态 列宁这段话里的 他们, 具体所指, 就是资产阶级的社会学家, 这些人不善于探究象生产关系这样简单和这样原始的关系, 而是径直着手探讨和研究政治法律形式, 一碰到这些形式是由当时人类某种思想产生的事实就停留下来, 他们只限于指出社会思想和人的目的, 而不善于把这些思想和目的归结为物质的社会关系, 分不清复杂社会现象中的主要现象和次要现象, 因而认为社会发展是由人们的主观意识决定的, 作出了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结论, 由此陷入历史唯心主义的泥坑 6 人类社会是自然历史过程的客观根据历史唯物主义把社会形态看成是一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有机统一, 把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划分为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这样就有可靠的根据把人类社会的发展看做是有客观规律的自然历史过程 这是因为, 上层建筑是由经济基础所决定的, 而经济基础又是由一定的生产力所决定的, 反过来说就是, 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经济基础的变革, 经济基础的变革又必然引起上层建筑的变革, 通过这一系列的变革 人类社会也就向前发展了, 而这一系列的变革又是象自然界的发展史那样, 是客观的,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合乎规律的进行的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客观的自然历史过程 因而社会科学也就可以完全象自然科学对待自然界那样, 对人类社会进行精确的研究, 从中揭示出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 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一基本前提出发,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 人类社会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 它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马克思在 资本论 第一版的序言中说 : 我的观点是 : 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 ( 选三 /551 页 ) 对于马克思的这个思想, 列宁极为重视, 并且在 什么是 人民之友 以及他们如何攻击社会民主主义者? 中用了很长的篇幅加以阐发和论证 那么, 为什么说人类社会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呢? 大体上可以把握以下三点 : 1 社会有机体尽管有其特殊性, 但它同自然界一样, 本质上是客观的物质体系 ;2 人类社会由其内部所固有的矛盾所推动, 同自然界一样, 是一个合乎规律的辩证发展过程 3 因此, 人们就有可能象自然科学那样, 用精确的眼光来考察 研究人类社会 总之, 自然历史过程 也就是按照自己固有的规律辩证发展的客观物质过程, 它集中地体现了人类社会的客观的 辩证的本性, 唯物史观就是对这一 自然历史过程 及其一般发展规律的理论再现 所以, 确立人类社会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这一观点, 这是掌握全部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的关键, 这也就是确立这一观点的重要意义之所在

9 ( 二 ) 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依据社会发展阶段的性质, 社会历史可划分为五种社会形态 : 原始社会 奴隶制社会 封建制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 ( 其第一阶段是社会主义社会 ) 这五种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 是社会历史运动的一般过程和一般规律, 表现了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 但就某一国家或民族的社会形态发展的历程而言, 情况就不一样了 有的国家经历了几种社会形态依次更替的典型过程, 也有的国家在历史发展进程中超越了一个甚至几个社会形态而跨越式地向前发展 ; 有些国家在历史发展的一定阶段上社会形态性质不够典型, 甚至多种社会形态特征交叉渗透 ; 有些国家在一定时期由较为落后的社会形态快速跃迁为先进的社会形态, 而有些国家的社会形态则长期陷于停滞状况甚至由先进转为长期落后 ; 即使是同一种社会形态, 在不同国家也会显现不同特点等 所有这些, 体现了社会形态更替的多样性的特殊形式 依据俄国社会变革的实践经验, 列宁曾深刻指出 : 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 不仅丝毫不排斥个别发展阶段在发展的形式或顺序上表现出特殊性, 反而是以此为前提的 这是对社会形态更替统一性与多样性辩证关系的符合历史实际的概括 这些情况告诉我们, 在把握社会形态更替的确定秩序和基本线索时, 既要看到它的统一性, 又要看到它的多样性, 把二者辩证地统一起来 一方面, 社会形态的更替具有多样性, 体现了不同民族的特殊性和能动性 ; 另一方面, 社会形态更替的多样性并不是对统一性的否定 从整个世界历史的进程来看, 资本主义社会的出现不可能早于遇封建社会,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不可能早于资本主义阶段 一些民族未经封建社会而直接步入资本主义阶段, 是整个人类历史受到资本主义的深刻影响 东方一些民族跨越资本主义阶段而走向社会主义社会, 则是由于资本主义内部矛盾对东方社会渗透 影响和冲突的结果 ( 三 ) 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与多样性, 根源于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与人的历史选择性相统一的过程 社会形态更替的客观必然性, 主要是指社会形态依次更替的过程和规律是客观的, 其规定的基本趋势是确定不移的 社会形态更替归根结底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 其中, 生产力的发展具有最终的决定意义 所以, 只要把全部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 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 就有可靠的根据把社会形态的发展看作自然历史过程, 就能够发现 各国社会现象中的重复性和常规性即规律性 就是说,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性, 从根本上规定了社会形态更替的客观必然性 但是, 如同其他社会规律一样, 社会形态更替的规律, 也是人们自己的社会行动的规律 规律的客观性并不否定人们历史活动的能动性, 并不排斥人们在遵循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 对于某种社会形态的历史选择性 这种历史选择性包含三层关系 : 第一, 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造成了一定历史阶段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 为人们的历史选择提供了基础 范围和实践活动的幅度 空间 例如,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 中国人民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而跨越了资本主义典型发展阶段, 就是由于具有建立公有制为主体的生产关系的基本的生产力条件 当时苏联社会主义的存在及影响以及资本主义道路走不通等原因造成的 第二, 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也是一个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过程 人是实践社会规律的主体 在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中, 一方面, 人们的历史选择活动总要受到自己目的的驱使和制约, 因为在社会历史领域活动的, 是具有意识的 经过思虑或受激情行动的 追求目的的人 ; 另一方面, 人们的历史选择活动又必须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因为历史过程是受内在的一般规律支配的, 人们的历史选择只有符合社会发展规律才能实现 这就决定了在社会形态更替过程中历史主体的选择性活动, 必然是一个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过程

10 第三, 人们的历史选择性, 归根结底是人民群众的选择性 人们对于社会形态的历史选择, 最终取决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及其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把握和顺应程度 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 人民群众是社会形态变革的决定力量 在这里, 人民群众对于社会形态的历史选择, 正是在遵循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 通过参与社会变革实现的 列宁指出 : 人民群众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像在革命时期这样以新社会制度的积极创造者的身分出现 在这样的时期, 人民能够作出从市侩的渐进主义的狭小尺度看来是不可思议的奇迹 因此, 历史的发展 社会形态的更替的规律, 归根结底会通过人民的意志和人民的选择表现出来 ( 四 ) 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社会形态的更替演进, 还表现为历史的进步性与曲折性 渐进性与跨越性的统一 社会形态更替的进步性 渐进性主要是指五种社会形态依次演进的基本趋势, 其历史过程是一个 扬弃 的过程 但是, 社会形态更替的进步性 渐进性并不否认历史发展的曲折性和跨越性 一种新社会制度取代旧社会制度, 往往并不是从旧社会制度发展较为充分的典型国家开始, 而更易于在旧制度发展不很完善或者很不充分的地方突破 这既体现了社会形态更替过程的曲折性, 又为社会形态更替的跨越性提供了条件和历史契机 例如, 资本主义制度是在欧洲而并非在封建制度高度发展完善的中国等东方国家首先取得胜利, 社会主义首先是在俄国 中国等国家而并非在欧美各较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获得成功, 都是明显的例证 封建制取代奴隶制的过程也有某些类似的情况 在社会进步发展过程中, 社会形态更替的反复甚至倒退, 是时常出现的 从世界历史上看, 每一次社会制度的变革, 无不经过曲折反复的斗争 ; 每一个新生的社会制度, 无不有一个从不成熟到逐步成熟的发展过程 例如, 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开始于 1640 年, 但在战胜封建制度以后, 接着就出现了 1660 年的旧王朝复辟 直到 1688 年, 资产阶级政党以政变的方式从荷兰迎来了一个带着荷兰海陆军进入英国的国王, 才使英国的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稳固下来 就整个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看, 从建立到巩固大体经历了二三百年时间 社会主义作为人类历史迄今最进步的社会形态, 它的产生和发展具有某种跨越性, 是合乎规律的 它走向成熟, 取得最后胜利, 必然要经过曲折复杂的斗争和长期发展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出现某种重大挫折甚至倒退也是不可避免的 但历史车轮前进的总趋势是不可改变的, 它所呈现的 曲折, 必将以社会的巨大进步来补偿 社会主义光辉灿烂的未来, 必将进一步为世人所瞩目 第二节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一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一样, 具有客观性, 社会历史性 矛盾构成社会的基本矛盾, 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 变化, 构成了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是社会发展的最一般规律 第一,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 首先, 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内容决定形式, 一定的生产力必然产生与之适应的生产关系 其次, 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在生产方式中, 生产力是最活跃 最革命的因素, 它永远处于不断发展过程之中, 而生产关系在一定阶段内则处于相对稳定状态 第二, 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 生产关系虽然被生产力所决定, 但它又不是消极被动的, 它对生产力的发展具有巨大的反作用 首先, 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时, 对生产力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其次, 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状况时, 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第三, 生产力的决定作用与生产关系的反作用是辩证统一的, 反作用始终是第二位的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从动态的角度看, 便是生

11 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其基本过程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由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 经过矛盾的解决, 达到新的基本适合 这个过程循环往复, 永无休止, 不断推动社向前发展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相互作用体现出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这一规律基本内容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生产关系依据它对生产力的适合与否, 分别对生产力的发展起促进或者阻碍作用, 生产关系的反作用归根到底应当取决于和服从于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的关系从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 通过变革达到新的基本适合 如此循环往复, 永无休止, 推动着生产方式乃至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最普遍的规律, 正确认识和把握这个, 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 第一,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为人们正确理解社会历史问题提供了理论根据 ; 第二,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战略 策略以及路线 方针和政策的理论基础 ; 第三,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依据 二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经济基础是同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 各环节的总和 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政治法律制度 组织和设施的总和 上层建筑通常由两部分构成 : 一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制度和组织设施, 通称政治上层建筑,; 二是适应经济基础的思想或观念上层建筑, 通常叫意识形态 政治上层建筑构成了社会政治结构, 国家政权是政治结构的核心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 第一 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具有决定作用 : 首先,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 是从归根到底的意义上说的 这里所说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 只是意味着任何上层建筑现象都可以从经济基础中找到根源, 得到说明, 并不否认上层建筑自身的相对独立性和历史继承性 其次,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 上层建筑作为经济基础的维护力量决定了有什么性质的经济基础, 必然就会产生什么性质的上层建筑 谁在生产关系领域中居于统治地位, 谁就必然要在政治和思想领域中居于统治地位 再次,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变革 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 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 在同一社会形态中, 当经济基础发生量变时, 上层建筑也相应地发生一定的变化 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 当作为经济基础的那种生产关系不得不让位于新的生产关系的时候, 上层建筑必然发生性质的根本转变, 旧的上层建筑一定会被新的上层建筑所代替 第二,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 反映在对经济基础的服务上, 这种服务表现在三个方面 : 首先, 从服务方向上看, 上层建筑的反作用表现为 为我排他 一方面要保护自己, 即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和思想影响, 促进自己经济基础的形成 巩固和完善 另一方面则是排除异己, 即排除自己及其经济基础的对立物, 既同妨碍自己及其经济基础的旧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残余作斗争, 又同有害于自己及其经济基础的新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萌芽作斗争 其次, 从服务方式上看,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表现为对社会生活和经济生活的控制 再次, 从服务效果上看,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促进和阻碍作用 第三, 经济基础的决定作用与上层建筑的反作用是辩证的统一, 反作用始终是第二位的, 上层建筑反作用的性质是由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的, 是由这种经济基础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的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 :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从动态的角度看, 便是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

12 动 其基本过程是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由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 经过矛盾的解决, 达到新的基本适合 这个过程循环往复, 永无休止, 不断推动社向前发展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相互作用体现出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这个规律的基本内容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 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由基本适合走向基本不适合到新的基本适合, 如此循环往复 以至无穷, 推动着社会形态不断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是人类社会的普遍规律, 正确认识和把握这一规律具有重大意义 : 第一, 这一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是人们全面理解社会历史问题的重要理论依据 ; 第二, 这一规律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路线 方针和政策的基本依据 ; 第三, 这一规律是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理论基础 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决定力量, 而在生产方式中, 生产力起决定作用 ;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而在社会基本矛盾中,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并最终决定上层建筑, 推动社会进步 ; 生产力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内容和客观尺度 所以,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坚持生产力标准, 就是把生产力的发展当作衡量社会进步 政策是否正确 工作好坏的根本标准 三个有利于 标准是生产力标准的具体化和深化 坚持生产力标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三 革命和改革是促进社会变动的两种基本形式在社会发展过程中, 量变和质变体现为进化和革命两种形式 社会进化是社会革命的前提和准备, 社会革命是社会进化的必然结局和新形态的社会进化的起点 社会进化是社会的逐渐演变, 是通过人的有意识的自觉活动实现的, 是在能动改造世界的同时又适应世界的产物 社会进化的方向取决于人的活动方式, 尤其是生产方式 在社会进化进程中, 环境的改造和人的自我改造是人的实践活动的两个方面 四 革命和改革都是解放生产力社会形态的根本变革必须通过社会革命才能实现 社会革命是阶级斗争的最高表现 国家政权从一个阶级转移到另一个阶级手中, 是社会革命首要和基本的标志 社会革命的实质是社会发展中社会形态的质的飞跃 改革是一定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阶级为了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保障和实现本阶级的根本利益, 在不改变基本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的前提下, 对社会的经济体制 政治体制等社会生活的诸方面所进行的自觉的变革 社会发展不是永远由社会革命来实现 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我国改革的实质和目标, 是要从根本出路在于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 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 同时相应地改革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 以实现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第三节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一 唯物史观与英雄史观的对立在对待人民群众作用的问题上, 有两种对立的历史观 在马克思主义诞生以前, 英雄史观长期占据统治地位 它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基本前提出发, 否认人民群众对于历史发展的决定作用, 宣扬少数英雄人物创造历史的观点 这种唯心主义的历史观, 主要表现为两种基本形态 : 一是唯意志论, 这是历史观上主观唯心主义 ; 二是宿命论, 这是历史观上的客观唯心主义 唯物主义群众史观第一次真正科学 全面彻底地解决了历史的创造者的问题, 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基本前提出发, 肯定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 二 人民群众及其作用

13 第一, 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 首先有其量的规定性, 即指居民中的大多数 ; 同时又有质的规定性, 即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又不同的内涵, 但在任何历史时期, 从事物质生活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和从事精神生产的知识分子, 始终是人民群众的主体部分和稳定部分 第二,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从根本上说是由于人民群众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 是推动历史进步的客观物质力量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表现在 : 首先,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 其次, 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 再次, 人民群众是社会制度变革的决定力量 第三, 人民群众创造了自己活动的历史舞台, 而人民群众创造活动本身又不得不受这个舞台 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社会历史条件大体上可以分为经济的 政治的和精神的三类 其一, 经济条件 广义的经济条件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其中每一历史时代人们所遇到的现成的生产力, 对于人们创造历史的作用, 具有决定的意义 其二, 政治条件 其中政治制度特别是国家制度对人们活动的制约最为明显 在不同的政治制度下,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是大不相同的 其三, 精神条件 在精神条件中, 科学文化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整个社会的科学文化水平 特别是广大群众掌握科学文化的程度, 对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活动的作用有着直接的影响总之, 在任何历史时代,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都要受到历史条件的制约 人民群众既受条件的限制, 又不断地突破这种限制 每一特定历史时代的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力量是有限的 ; 然而, 人民群众世代延续下去, 其创造历史的力量则是无限的 人类历史正是在这种从有限趋向于无限的矛盾运动中的向前发展的 三 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1 历史人物及其作用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但同时又承认历史人物对历史发展的作用 参与历史活动的个人, 按其对历史影响作用的大小, 可分为普通个人和历史人物 历史人物是对历史发展起过重大作用或显著作用的个人, 他们在历史进程中留下明显的个人烙印, 并能影响他们所参与的历史事件的外貌特征 历史人物按其对历史影响的性质, 又可分为进步人物即杰出人物和逆历史潮流的反动人物 杰出人物是指那些在一定历史阶段上体现了社会发展规律, 反映了时代进步要求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在历史上起过进步作用的一定的阶级 阶层和社会集团的代表人物, 包括先进的思想家 政治家 军事家 科学家 艺术家等等 历史人物对社会历史发展的作用表现在 : 第一, 他们是一定历史任务的发起者和倡导者 ; 第二, 他们是实现历史任务组织者和领导者 ; 第三, 他们是革命实践的积极参加者 总之, 历史人物对社会历史发展起着加速或延缓作用, 但它不能决定历史发展进程, 不能改变历史发展方向和总的发展趋势 相反, 制约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社会历史条件, 同样也制约着历史人物的思想和活动 2 无产阶级领袖及其作用无产阶级领袖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最有威信 最有影响 最有经验, 担任最重要职务的并经历历史考验的杰出人物, 无产阶级领袖的作用表现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 : 在理论方面, 他们对奠定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学说作出重大贡献 ; 在实践方面, 他们对推动工人运动 建立完善社会主义作出重大贡献 3 评价历史人物的原则第一, 必须坚持历史主义的原则 必须把历史人物置于时代的条件之下, 对他们的功过

14 是非根据当时历史条件进行具体地 历史地 全面地考察 既不能用今天的标准求全责备, 也不能用抽象的标准任意拔高 判断历史人物的历史功绩, 不是看他们是否提供了现代所需要的东西, 而是根据他们是否比其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 第二, 必须坚持阶级分析的原则 阶级分析要求将历史人物同其所代表的阶级联系起来加以评价 判明历史人物的思想 言行和社会影响代表所属阶级的何种倾向 这样便把握了历史人物的作用, 是非功过的阶级性质和客观背景 ; 并以此为基础, 判明历史人物起重大作用的主观条件 因此, 阶级分析应当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 而不能当作公式简单地来套用 4 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1) 群众观点群众观点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基本观点, 其基本内容有 : 第一, 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 第二,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 这是中国共党的唯一宗旨, 除了谋求人民群众的共同利益外, 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 第三, 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 第四, 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 (2) 群众路线第一, 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在实际工作中的体现, 就是群众路线 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 也是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群众路线包括一切为了群众, 一切依靠群众 ; 从群众中来, 到群众中去 换言之, 群众路线, 即 一切为了群众, 一切依靠群众, 从群众中来, 到群众中去 第二, 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 :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关于认识辩证发展规律和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基本原理 第三, 坚持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首先, 群众观点群众路线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是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 是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对马克思主义一个伟大理论贡献 其次, 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它政党的显著特征 是否坚持群众路线, 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 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革命和建设事业就会成功 ; 否则就会失败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必须加强廉政建设, 反对腐败 ; 改进领导作风, 克服官僚主义 只有这样, 才能恢复和发扬党的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最后, 密切联系群众是共产党的三大优良作风之一, 是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具体表现 思考题 : 1 如何理解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2 为什么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3 怎样评价历史人物 领袖人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4 为什么说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一 案例名称 : 人的历史作用二 案例适用 : 人的价值与历史人物在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三 案例来源 :(1) 卡西尔 : 人论, 甘阳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5 年版 (2) 萨特 : 方法问题 商务印书馆 1963 年版 (3) 威尔逊 论人类本性 湖南出版社 1991 年版四 案例内容材料 1, 卡西尔

15 人不再单纯的生活在一个物理宇宙之中, 语言 神话 艺术和宗教则是这个符号宇宙的一部分, 所有这些文化形式都是符号形式 因此我们应当把人定义为符号的动物 只有这样, 我们才能指明人的独特之处, 也才能理解对人开放的新路 通向文化之路 1 材料 2, 萨特这并不是说, 作为人对历史的实际作用的那种行动不存在, 而只是说, 其达到的结果 即使符合人们自己提出的目标 当人们把它放到总体化的运动中去的时候, 根本不同于它在地方范围所出现的那样 人就是这样创造历史的, 这就是说, 他在历史中把自己客观化, 又在其中把自己异化 ; 在这个意义上, 历史 它是一切人的全部活动的特有的成绩 对人显得是一种外在的力量, 其所以如此, 正是因为他们在整个客观的结果中认不出他们的行动的意义 ( 尽管局部地看来他们的行动是成功的 ) 人之所以为人, 首先在于对某种情况的超越, 在于他能够做到对别人在他身上所实现的东西反过来有所作为, 尽管他从来没有在他的客观化中认识到自己 对现存的关系说来, 实践是否定性 ; 不过它永远是否定之否定 ; 对所指望的对象说来, 实践是肯定性 ; 但是这种肯定性是通向 不存在, 通向尚未存在的东西的 个人之所以把自己客观化而且参加历史的创造, 就是因为他超越现存的情况而趋向可能的领域并且实现所有的可能性之中的一个 : 于是, 他的计划就具有一种现实性, 虽然本人可能不知道它 ; 同时, 这种现实性, 由于它所表现和它所产生的矛盾, 影响着事变的进程 真正的任务并不是描述一种从来不曾存在的抽象的人的实在性, 而是不断地向人学提醒所研究的过程的存在的各个方面 人学只研究种种对象, 但是, 人是这样一种存在 : 由于它, 变成的对象 又归结于人 人学如果用对 变成的对象 的各种过程的研究去代替对人的对象的研究, 这才配得上它的名称 它的任务是把它的知识建立在合理的和有理解力的 非知 上, 这也就是说, 如果人学用自我了解来代替自我不了解, 那么历史的总体化才是可能的 自我理解, 理解别人, 存在, 行动 : 这是一个唯一的和同一的运动, 它把直接的和概念的知识建立在间接的和理解的知识之上, 但是永远不脱离具体, 也就是不脱离历史, 或者更正确地说, 它理解它所知的一切 4 材料 3, 威尔逊人类的心灵并非一块纯净的白板, 在这上面经验可用点和线绘出最复杂的图画 ; 毋宁说, 心灵乃是一部自主的决策机和机警的环境扫描器 它首先接近某些而不是其他的选择, 并驱使身体按照灵活的时间表投入运作 ; 正是根据这一时间表, 每一个人自动地从婴儿逐渐走向老年 人类的社会进化是沿着双重继承的轨道向前发展的 ; 文化继承和生物继承, 文化的进化是拉马克似的, 非常迅速的, 生物的进化则是达尔文似的, 通常是缓慢的 2 材料 4, 马克思有一种唯物主义学说, 认为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 因而认为改变了的人是另一种环境和改变了的教育的产物 这种学说忘记了 : 环境正是有人来改变的. 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 因此, 这种学说必然会把社会分成两部分, 其中一部分凌驾于社会之上 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 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 1 思考与讨论 : (1) 材料 1 中的 符号 一词为何意? 您能举出身边的文化符号吗? 人是怎样通过符号走向文化之路的? (2) 材料 2 谈到人在历史中的 实践是肯定性 ; 但是这种肯定性是通向 不存在,, 通向尚未存在的东西的, 您如何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为什么说 : 自我理解, 理解别人, 存在, 行动 : 这是一个唯一的和同一的运动?

16 (3) 自己查找资料, 来理解何为材料 3 所说的 拉马克似的 变化和 达尔文似的 变化, 材料 3 中第一段话与第二段话有何关系? (4) 材料 4 谈了人与环境及教育的关系, 人与其环境及教育到底是何种关系? 何谓 变革的实践? (5) 材料 l 4 分别强调了人在历史中作用的不同方面, 请归纳这些方面, 这些不同方面的关系是什么? 其基础是什么?

PowerPoint Presentation

PowerPoint Presentation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教学要点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社会形态发展的一般规律 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革命和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第二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第二节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第三节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More information

年第 期

年第 期 年第 期 论虚拟实践的哲学意蕴 孙伟平 信息技术 虚拟技术 实践 实践形态 虚拟实践 所谓虚拟实践 是指人们按照一定的目的 通过数字化中介系统在虚拟时空进行的 主体与虚拟客体双向对象化的感性活动 它是人们有目的 有意识进行的能动的探索和改造 虚拟客体 同时也提升和改造自身的客观活动 是人类在当代技术革命推动下兴起的一种新型的实践活动形态 具有与传统实践迥然不同的特征 虚拟实在性 即时交互性 自由开放性

More information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一单项选择 1. 社会存在是指 A. 生产力各要素的总和 B. 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 C.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总和 D. 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 2. 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是 A. 制造使用工具 B. 具有宗教信仰 C. 具有思想意识 D. 具有语言文字 3. 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 A. 地理环境的优劣 B.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C. 社会风气的好坏 D.

More information

欧洲研究 年第 期

欧洲研究 年第 期 论中欧伙伴关系中的不对称性与对称性 周 弘 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都充满了不对称性和对称性的复杂关系 其中潜藏着挑战 也蕴涵着动力和机遇 这种现象同样存在于中欧关系之中 中欧关系中的不对称性表现在经济社会 政治制度和历史文化等三个主要方面 在这些不对称性中同时又包含着对称性 并孕育着发展中欧伙伴关系的机遇 中欧双方需要相互理解对方的 方式 寻求对称性与互补性 创造共赢局面 推动合作伙伴关系的继续发展

More information

第四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本章 2014 考纲与 2013 考纲相比, 第二节中 阶级斗争的作用 表述变为 阶级斗争的根源和作用 在第三节中新增加一个知识点 : 正确评价无产阶级领袖

第四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本章 2014 考纲与 2013 考纲相比, 第二节中 阶级斗争的作用 表述变为 阶级斗争的根源和作用 在第三节中新增加一个知识点 : 正确评价无产阶级领袖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第六讲马克思主义哲学之唯物史观 主讲教师 : 徐旭开 第四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本章 2014 考纲与 2013 考纲相比, 第二节中 阶级斗争的作用 表述变为 阶级斗争的根源和作用 在第三节中新增加一个知识点 : 正确评价无产阶级领袖 第四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 近四年出题规律 ) 近四年真题 单选考点 多选考点 材料分析考点 2013 人民群众的含义 ( 第 18 题

More information

重勘信息的哲学含义 ¼ ½ ¾ ¼ ½ ¾

重勘信息的哲学含义 ¼ ½ ¾ ¼ ½ ¾ 重勘信息的哲学含义 肖 峰 信息不能以任何方式归结为物质 它既不是物质内在既成的东西 也不是纯粹的自然现象 更不是可以离开主体而独立存在的纯客观现象或无处不在的普遍现象 哲学含义上的信息是一种非物质的存在 是主体对对象的感知 辨识和建构 也是生命控制系统尤其是神经系统的一种机能 信息与 意义 关联 是一种属人的认识现象 不存在所谓的 本体论信息 而只存在认识论意义上的信息 信息的哲学含义应与信息的日常用法具有连续性

More information

从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出发所作的分析 唐永春 苏联法学对中国法学产生过深刻的消极影响 其原因除了社会制度 意识形态 国际环境等直接因素外 还存在着更深层次的历史传统的因素 这就是两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同质性 基于古代东方亚细亚生产方式而形成的东方专制主义传统 的遗存及其影响 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是理解这一同质性的钥匙 认识这种深层原因 对我国今后法学研究及法治建设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苏联法学 中国法学 亚细亚生产方式

More information

本文通过对世界体育运动发展的历史与现实的研究 提出了体能文 化的概念 论述了体能文化的国际化和民族性及其对人类社会政治 经济 文化和社 会生活多方面的影响 文章指出 国际竞技体育运动是 世纪以来人类社会生活全 球化的先导 是当代世界各民族 各国家和平共处 平等参与 公平竞争机制实现程度最高的国际事务 是人类社会国际化进程中民族文化多样性实现整合的范例 是展望 新世纪人类社会文明范式的着眼点 同时提示了进行体育人类学研究的必要性和重

More information

57

57 包心鉴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从其本质和功能来说, 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 也是具体体现协商民主制度化程 度与国家治理现代化水平密切相适应这就要求 : 把握国家治理现代化本质, 科学确立协商民主制度化构建的基 本原则 ; 适应国家治理现代化需要, 深刻认识广泛开展协商民主的重大意义 ; 遵循国家治理现代化规律, 积极完 善我国协商民主的制度体系 协商民主制度化国家治理现代化我国协商民主制度体系 56 57

More information

丁光训文集 研读札记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北京 丁光训是当代中国基督教的主要发言人和神学家 他结合新中国的国情 重 新思考了基督教传统教义 提出了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基督教神学思想 他对上帝和基督 的根本特性做了新的界定 对神与人的关系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等问题做了符合中国传统文化和现实生活的诠释 他的思想反映了当代中国基督教发展的新道路和基督徒思想信仰的新 变化 丁光训神学思想 当代中国基督教

More information

相一致的 (4) 马克思主义的各个组成部分, 相互联系, 组成一个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科学体系, 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政治经济学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规律, 处于核心地位的则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在马克思主义体系中, 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原则, 政治经济学是通向实际生活的中介

相一致的 (4) 马克思主义的各个组成部分, 相互联系, 组成一个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科学体系, 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政治经济学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规律, 处于核心地位的则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在马克思主义体系中, 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原则, 政治经济学是通向实际生活的中介 绪论 1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背景: (1) 资本主义内在矛盾尖锐化 ( 客观条件 ) 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 (2) 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尖锐化 ( 阶级基础 ) 法国里昂工人起义 英国 人民宪章 运动 德国西里西亚工人起义 2 产生时间: 马克思主义产生于 19 世纪 40 年代中期 3 马克思主义三大体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科学社会主义 4 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

More information

从制度视角看马来西亚华人的参政空间 朱陆民 华人参政是华人维护自身政治 经济利益的必经之路 基于马来西亚历史 文化传统的主要制度结构从根本上影响和制约着华人参政的广度和深度 本文从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的视角对马来西亚影响 制约华人参政的主要制度进行了剖析 由此揭示了华人在马来西亚的参政空间 作者认为 华人的政治参与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 制度的视角或许并不能解释该问题的全部 但制度的性质从根本上决定着华人参政的前景和命运

More information

王海明 科学 学科 宗教 经验 科学是一个具有二重性的概念 当我们说 伦理学是一门科学 的时候 我们所说的 科学 是广义的 是指关于实际存在的事物的必然性或普遍性的知识体系 当我们说 科学的伦理学 的时候 我们所说的 科学 是狭义的 是指关于实际存在的事物的必然性 普遍性的正确的 真理的知识体系 我国有着优良的道德文化传统 并且 与时并进 不断有新的发展 江泽民总书记提出的 以德治国 方略 正是在充分肯定我们民族传统的

More information

¼ ½ ¾ À Á Â

¼ ½ ¾ À Á Â 追求知识神话的终结者 评马洛的戏剧人物浮士德 邓亚雄 在西方文学里 求知神话的传统历史悠久 浮士德 既是这个传统的延续 又是它的终结 随着中世纪的结束和文艺复兴的到来 神被边缘化 确立了人的中心地位 人的意志取代了神的观念 人们渴望认识自然 获得驾驭自然力的知识 在求知精神与新教意识形态严重冲突的语境下 马洛在继承神话传统的基础上 运用他的塑造能力 通过再现和改变神话的方式建构了一个浮士德求知的神话

More information

( 二 ) 事物的永恒发展 41 二 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43 ( 一 )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43 ( 二 )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 45 ( 三 ) 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转化 46 ( 四 ) 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肯定和否定及其相互转化

( 二 ) 事物的永恒发展 41 二 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43 ( 一 )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43 ( 二 )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 45 ( 三 ) 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转化 46 ( 四 ) 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肯定和否定及其相互转化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2010 年修订版 ) 目录页码索引 By Cindy 诸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一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3 二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4 ( 一 ) 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4 ( 二 ) 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 7 ( 三 ) 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11 三 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14 ( 一 ) 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More information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吴易风 : 本文考察了当前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背景下西方经济思潮的新动向 : 对资本主义的反思和对 新资本主义 的构想 ; 对新自由主义的反思和对新国家干预主义的构想 ; 对自由市场经济体制与政策体系的反思和对 市场与政府平衡 的市场经济体制与政策体系的构想 ; 对经济全球化的反思和对全球经济新秩序的构想 ; 对西方经济学的质疑和对马克思经济学的再认识 本文最后对西方经济思潮的新动向作了分析和评论

More information

英雄主义及其在后新时期中国文艺中的显现方式 英雄主义作为一种精神价值观 始终激励着一个民族不断进取和奋进 英雄主义人物形象塑造在中国的现当代文学中经历了人与神 鬼 兽之间的挣扎过程 世纪开端 中国文艺的后新时期到来了 主导文艺发展的既不是政治也不是艺术作品本身 一双无形的手紧紧抓住了文艺发展的脉搏 中国社会进入市场化的消费型时代 红色经典 的出现 使我们思考在无情的市场中如何显示出英雄主义有情的特色

More information

中国与欧洲关系 年

中国与欧洲关系 年 中国与欧洲关系 年 周 弘 本文全面回顾了中国与欧洲共同体 欧洲联盟及其成员国 年至 年间政治和经济关系的发展历程 分析了当前中欧关系取得的进展和存在的问题 作者认为 年来中国与欧洲关系的发展变化见证并体现了世界格局的演变以及中国和欧洲这两大很不相同的世界力量自身的发展变化 中欧之间不断深入和拓展的交往使双方都从中获益 而这种交往所创造出来的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也堪为人先 中欧关系能否在第二个 年中顺利发展

More information

英美特殊关系 文化基础与历史演变

英美特殊关系 文化基础与历史演变 国别与地区 冯 梁 英美两国有着大致相同的文化背景 但自近代以来 英美两国的关系既不友好也不特殊 甚至还是对手 英美 特殊关系 的形成 与两国在世界 上的地位发生深刻变化有着密切联系 并在很大程度上是英国政治家刻意追求 的产物 英美 特殊关系 得以延续 主要是基于双方共同的战略利益而非单纯的文化因素 英国从 特殊关系 中得益匪浅 特别在欧洲事务上获得了仅次于 美苏的影响 但在世界其他地区 两国关系并无特殊可言

More information

年第 期

年第 期 年第 期 马 艳 劳动生产率 商品价值量 理论假定 新的释义 劳动生产率与单位商品价值量反向变动关系是经典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的一个重要命题 我们将马克思经典 成反比 理论中关于劳动因素做了重新假定 即假定在科技进 步的条件下 伴随劳动客观因素的变化 劳动主观因素也发生同方面的变化 并假设劳动主观 条件的变化幅度大于劳动客观条件的变化幅度 那么 我们就可以获得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 量之间呈现正向变动趋势的结论

More information

回归生态的艺术教育 # %! 社会生态学的解释 # # # # & &!

回归生态的艺术教育 # %! 社会生态学的解释 # # # # & &! 滕守尧 生态观就是一种可持续性发展观 本文通过生态农业和生态教育的对比 证明了自然界中物与 物之间相互联系和补充导致可持续性发展的事实也可以用到教育上 生态式艺术教育是整个现代生态教育 的重中之重 因为它直接让学生面对人类心理深层的生态原型 认识自己的神性 从而有了使自身可持续 性发展的重要动力 生态观 可持续性发展 园丁式教育 灌输式教育 生态式教育 世界存在的真相 # # # 马克思 恩格斯的贡献!

More information

%!

%! 黑龙江社会科学 李春玲 经济改革以来 随着中国经济稳定发展 一个被称之为中产阶级! 的社会群体逐步增长 尤其 自本世纪开始以来 由于连续多年的高速经济增长和城市化的迅速推进以及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 中产人群 数量增长更为明显 它已成为一个具有相当规模并有极大社会影响的社会群体 不过 中国社会目前还是以农民和工人占绝大多数的社会结构 要发展成为以中产阶级为主体的社会还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时期 另外 作为一个正在形成的社会阶层

More information

经济学动态 年第 期,,,,,,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经济学动态 年第 期,,,,,,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吴易风 : 本文考察了当前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背景下西方经济思潮的新动向 : 对资本主义 的反思和对 新资本主义 的构想 ; 对新自由主义的反思和对新国家干预主义的构想 ; 对自由市场经 济体制与政策体系的反思和对 市场与政府平衡 的市场经济体制与政策体系的构想 ; 对经济全球化的反思和对全球经济新秩序的构想 ; 对西方经济学的质疑和对马克思经济学的再认识 本文最 后对西方经济思潮的新动向作了分析和评论

More information

赵燕菁 #!!!

赵燕菁 #!!! 赵燕菁 城市规划在灾后重建中对于工程技术的关注 很容易掩盖城市灾后重建中看不见的制度因素!!! 产权 城市最基本的制度 原型 # 就是公共产品交易的存在 城市 发达 # 与否 取决于公共产品提供的范围和水平 现代城市和传统城市的最大差别 就是可以以信用的方式 抵押未来的收益 获得公共产品建设所需要的原始资本 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最大的差别 就在于高度复杂的产权制度 因此 未来灾区规划中 产权的恢复和重建

More information

第十三章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行机制

第十三章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行机制 第十三章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行机制 教学目的 : 要求学生了解社会作为一个有机体, 具有特定的运动方式 明确生产力与生 产关系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是社会有机体运动变化的最根本原因, 是社会 的基本矛盾 把握了社会的基本矛盾运动规律, 也就掌握了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规律 同时要了解社会发展的动力机制或动力系统 教学重点 :1 生产力及其基本要素 2 生产关系及其构成 3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More information

抗战时期沦陷区的电影检查 #

抗战时期沦陷区的电影检查 # 汪朝光 抗战时期 日本扶植的沦陷区伪政权实行了不同形式的电影检查 从沦陷初期各地各自为政的电影检查 到沦陷中后期分别集中于汪伪 华北和东北三个伪政权统治地域内的统一电影检查 从汪伪政权表面上沿袭国民政府的电影检查制度 到华北伪政权另行自己的电影检查 再到东北伪政权基本上照搬日本电影检查制度 但万变不离其宗 沦陷区电影检查的实质是为日本侵略中国服务的 是为了禁止可能出现的反映中国人民的反抗意识 独立精神和民族感情的影片

More information

本期聚焦 葛兰西与文化霸权!! # #! # 重读葛兰西的霸权理论 # (

本期聚焦 葛兰西与文化霸权!! # #! # 重读葛兰西的霸权理论 # ( &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双月刊 年第 期 一 从 的译名谈起 领导权还是 霸权! #!! # & ( ) +,! # & ( ) +, & ( ) +) & ( 本期聚焦 葛兰西与文化霸权!! # #! # 重读葛兰西的霸权理论 # ( &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双月刊! & ( ) +, 年第 期 # ) # # + 二 葛兰西对霸权概念的拓展 & 本期聚焦 葛兰西与文化霸权,! 重读葛兰西的霸权理论

More information

日本学刊 年第 期 #!! #

日本学刊 年第 期 #!! # 战时文化统制与日本文化的现代转型 尚 侠 战时文化统制和 大政翼赞 统制经济三位一体 是日本法西斯国家体制的一个重要而有机的构成 就国民意识整合的本质而言 它是膨胀的 扩大化了的国家主义 文化统制作为政府主导下的一种文化强制力量 割断了日本文化向现代转型的历史进程 导致了日本民族精神的某种惯性模式与病态现实 日本 战时 文化统制 文化转型!! 日本学刊 年第 期 #!! # 战时文化统制与日本文化的现代转型

More information

( 一 ) 外来农民进入城市的主要方式, %,,,,,, :., 1,, 2., ;,,,,,, 3.,,,,,, ;,,, ;.,,,,,,,,,,,,,,,,,,,,,, :,??,?? ( 二 ) 浙江村 概况.,,,,,, 1,, 2,, 3

( 一 ) 外来农民进入城市的主要方式, %,,,,,, :., 1,, 2., ;,,,,,, 3.,,,,,, ;,,, ;.,,,,,,,,,,,,,,,,,,,,,, :,??,?? ( 二 ) 浙江村 概况.,,,,,, 1,, 2,, 3 : 王汉生刘世定孙立平项飚 本文从农村人口进入城市的方式这一新的视角, 对北京著名的外来农村人口聚 居区 浙江村 的形成过程和基本状况进行了生动描述和深入分析 指出 : 浙江村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 劳动力 的流动, 它是带着综合性资源的 经营者的流动 浙江村村民进入城市的过程是不断寻找市场和开拓市场的过程, 并 在城市中形成了一个以聚居为基础的产业加工基地, 作者将这种类型的流动称为产

More information

中国社会科学 年第 期,,. % 1,,,. %,. % 2,, %, ;,,,, 3,,,, 4 ( ) ( ) ( ) (),, %, 5,,,,,,,,, 1 :,, ://.. / / - / /., 2 :,, 3 :, 4,,, 5 ( ),,, ( ),, ( ), ( ), ( );

中国社会科学 年第 期,,. % 1,,,. %,. % 2,, %, ;,,,, 3,,,, 4 ( ) ( ) ( ) (),, %, 5,,,,,,,,, 1 :,, ://.. / / - / /., 2 :,, 3 :, 4,,, 5 ( ),,, ( ),, ( ), ( ), ( ); 近年来农民工的经济状况和社会态度 李培林李炜 : 改革开放 年来, 农民工作为中国产业工人的组成部分, 成为支撑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重要力量 基于 年和 年 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 的数据, 对近年来 特别是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农民工的经济状况和社会态度进行分析, 结果显示, 年数据反映出农民工在收入水平较低 劳动强度较高的情况下, 却保持着较为积极的社会态度 ; 近两年的新变化是, 农民工的收入水平和社会保障水平都有了显著的提高,

More information

网络民族主义 市民社会与中国外交 & 一 中国网络民族主义所涉及的公共领域 特征与性质 ( & (!! # # ) #

网络民族主义 市民社会与中国外交 & 一 中国网络民族主义所涉及的公共领域 特征与性质 ( & (!! # # ) # 世界政治 年第 期 网络民族主义 市民社会与中国外交 王 军 近年来 网络空间下中国大众民族主义逐渐成为影响中国社会和中国外交的新因素 从中国网络民族主义的政治社会属性和作用上看 它正拓展着中国的公共领域 以国家民族主义和族裔民族主义为核心议题 催生着中国市民社会的新构造 反映着中国的民族主义思潮 推动着网络内外中国大众的民族主义行动 作为一种社会思潮与社会运动 中国大众的网络民族主义因其信息获取能力增强

More information

!! & & 一 冯金华教授对转形问题是伪问题的证明过程!!!!!! ( ( ( (!!!!!!!!

!! & & 一 冯金华教授对转形问题是伪问题的证明过程!!!!!! ( ( ( (!!!!!!!! 一个真实的经济学命题和一个伪证的学术否定 评冯金华 价值转形 一个伪问题 丁堡骏 长春税务学院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中心 吉林长春! 价值之所以转化为生产价格 根本原因就在于资本对利润的平等追求权利 其前提是不同生产部 门资本有机构成差别 不同部门资本周转速度的差别 以及由此带来的不同生产部门利润率的差别 冯金华 教授的生产价格体系中既没有资本有机构成的考察 也没有资本周转速度的考察 更没有利润率平均化的分

More information

欧盟与欧盟属下的民族国家 刘 泓 本文试图从民族学与人类学的角度审视欧洲人从分散走向联合的步伐 剖析作为新型人们共同体的欧盟的权力 属性与组织功能 阐释欧盟属下民族国家的发展状况 研讨人们共同体的未来发展方向 文章认为 建立欧盟是欧洲人的一种理性选择 欧盟是一个兼有超国家政治成分和政府间政治成分的区域性人们共同体 欧盟的超国家机构服务于跨国社会的利益 致力于超国家的治理 其成员国政府的长期利益将日益屈服于跨国社会的长期利益

More information

经济社会 全球化与非国家行为体的跨境合作

经济社会 全球化与非国家行为体的跨境合作 国外理论动态 年第 期 英 安德列亚斯 比勒尔 著 工力 译 英国诺丁汉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安德列亚斯 比勒尔在 新政治经济学 年第 期上发表题为 劳工和新社会运动反抗欧洲的新自由主义改革 的文章 对本世纪初欧洲工会和非政府组织 为反对欧盟着手对公有经济部门实行私有化而组织的 一场持续 年的联合行动进行专题研究 世纪 年代以来 发达国家的工会在新自由主义经济全球化冲击下处境窘困 劳工问题学者一般认为近年来各国工会运动与社会运动联合行动的趋势

More information

破解斯蒂德曼的联合生产之谜 斯蒂德曼声称 如果按照马克思的方法来计算价值 则在联合生产中 就会出现负的价值和剩余价值 从而出现负剩余价值与正利润并存的现象 这是不正确的 其原因是 斯蒂德曼在确定不同生产过程中劳动所创造的价值时 根据的是自然时间 而非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实际上 如果按照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不同生产过程中劳动所创造的价值 则即使是在联合生产的条件下 也不可能出现负的价值和剩余价值 从而更谈不上负剩余价值与正利润并存

More information

无论中国的传统学术还是西方的大学制度 因 修道 之旨而生 教化 之需的轨迹是颇为相似的 正如中国的 小学 是为 大学 的读经作准备 欧洲中世纪大学的 人文学科 也是要帮助凡人理解神圣的文本 在西方 进一步使语言成为民族国家的根本标志 并通过强势族群与强势语言的共生互动 为后世的殖民扩张提供了基本 原型 中国早期教会大学对于语言的选用 当代西方国家的相关语言政策 也都可以成为语言标准之统治性力量的生动例证

More information

16 全球职业规划师 GCDF 资格培训教程 图 1 4 舒伯的循环式发展任务 Super 1990 的时候 由于工作者角色的中断 个人又缺乏其他角色可以替代它满足个人 的心理需求 往往会产生巨大的失落感乃至出现严重的适应不良状况 角色和显著角色的概念有助于我们评估一个人在工作 学习 家庭 休 闲和社会活动等各方面的投入程度及其相互间的关联影响 从而帮助个人协 调平衡生活各部分的内容 丰富个人的生活空间

More information

一 台湾地区 大法官会议 如何诠释法治与人性尊严 % %

一 台湾地区 大法官会议 如何诠释法治与人性尊严 % % !!! 从实践到理论的反思 庄世同 ## 祇和理性来统 ## 一 台湾地区 大法官会议 如何诠释法治与人性尊严 % % !!! 从实践到理论的反思 ## ## !!!!!! # # !!! 从实践到理论的反思 二 法治应该具备哪些要件 & % ( & & % ( !!! 从实践到理论的反思 % ) % & & !!! 从实践到理论的反思 三 人性尊严应该具有哪些内涵 & % % & & !!! 从实践到理论的反思

More information

抗日战争研究 年第 期

抗日战争研究 年第 期 郭洪茂 满铁是日本推行大陆扩张政策的产物 铁路在满铁经营中始终占有突出重要的地位 九一八事变后 满铁铁路运输业务不断膨胀 铁路工人数量也迅速增大 但随着日本侵华战争的不断扩大 尤其七七事变以后 满铁铁路运输日益紧张 劳动力供求矛盾也不断加剧 铁路劳动力严重不足 从业员素质下降 铁路事故增多 战时经济日趋窘迫 在这种形势下 满铁庞大的铁路交通运输体系赖以运转和经营的广大铁路工人 一方面在自身素质不断恶化条件下肩负着日益沉重的运输劳务

More information

欧洲研究 年第 期 ¹ º ¹ º

欧洲研究 年第 期 ¹ º ¹ º 共和模式 的困境 ¹ 法国移民政策研究 李明欢 卡琳娜 盖哈西莫夫 今天的法国人中已有大约四分之一是移民及移民后裔 而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异族新移民仍源源不断进入法国 因此 移民接纳及移民政策的修订与实施 业已成为法国朝野密切关注的重要社会问题 本文首先介绍当代法国移民构成的基本状况 重点评介法国学术界关于法国移民政策研究的主要著述及观点 接着 本文结合 世纪下半叶法国社会的政治经济变迁 将法国战后移民政策分三个阶段进行剖析

More information

论中日 囚徒困境 的存在及逃逸 马亚华 本文试图用博弈论方法分析中日关系发生困难的原因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点解决问题的思路 目前中日关系已在重复博弈中陷入了 囚徒困境 状态 囚徒困境 不仅为第三方势力提供了渔利的空间 直接损害了两国战略利益 而且其 溢出效应 还损害了全体东亚人民的利益 只有透过中国和平发展的参照系考察中日关系的过去 现在和未来 才能把握当前中日关系困难的本质并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当前中日两国的综合国力基本处于同一层次

More information

对利益冲突问题及其危害性有比较清晰的认识 坚持政企分开原则 禁商为主旋律 适用对象的范围逐渐扩大

对利益冲突问题及其危害性有比较清晰的认识 坚持政企分开原则 禁商为主旋律 适用对象的范围逐渐扩大 我国防止公职人员利益冲突制度的变迁及完善 王琳瑜 杜治洲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北京 改革开放三十余年来 中国防止公职人员利益冲突制度的变迁过程可以划分为探索 发展 加速推进三个阶段 呈现出制度建设的科学化水平不断提高 越来越注重制度的执行力 日趋国际化的发展趋势 进一步完善的制度建设应从四个方面入手 对防止公职人员利益冲突进行立法 重构现有制度并使其系统化 建立有效防止公职人员利益冲突的实施机制以提高制度执行力

More information

外国文学研究 年第 期

外国文学研究 年第 期 柳向阳 论奥古斯丁时间观与罗伯特 潘 沃伦的诗歌创作 柳向阳 在 世纪美国作家中 罗伯特 潘 沃伦以博学多才的文艺复兴式人物著称 但沃伦文学生涯的核心成就是在诗歌领域 在六十余年的诗歌生涯中 沃伦有意识地将 奥古斯丁时间观引入诗歌创作 一方面借鉴奥古斯丁时间的结构特征 通过探索时间向度的变化 展示生命的历程和自我的发现 另一方面挖掘奥古斯丁时间的生命和诗学内涵 通过 对时间的体验 将时间的心灵和生命的属性赋予诗歌中的人和物

More information

国际关系学院学报 年第 期 陈 东 信息作为一种社会资源已被人们广泛认同 的认识 人们仍有不同的看法 我们认为 但对其地位 特性和作用 就目前人类需求而言 信息资源仍是位 于土地和水 能源和原材料之后的资源 可称之为 第三级资源 信息资源与其他资源相比较 具有知识性 中介性 转化性 再生性和无限性等特点 因而是一 种 特殊资源 在未来社会中 资源的争夺将以信息资源的争夺为目标 信息战 的形式将是引导其他战争形式的主导形式

More information

¼ ½ ¾ ¼ ½ ¾

¼ ½ ¾ ¼ ½ ¾ 回归传统 历史学视野中的资本主义 刘光临 虽然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研究和西方现代史学都使用了资本主义一词 但双方并无相同的理论背景 资本主义作为一个成熟的学科概念是由 世纪末 世纪初的历史学家和强调历史面向的政治经济学家 可简称为 德国历史学派 一起创造出来的 强调从历史而不是从抽象的理论中寻求社会变化的原因 资本主义萌芽这一概念的启用 实际上是对欧洲近代历史的严重误读 有鉴于此 在今后的中国历史研究中应该用资本主义来取代资本主义萌芽

More information

巨变 村落的终结 & ( ( ) (( & & + # ) # # # # + # #

巨变 村落的终结 & ( ( ) (( & & + # ) # # # # + # # 巨变 村落的终结 都市里的村庄研究 李培林 本文是中国发达地区村落终结过程的记录和分析 作者通过对广州市 城中村的调查发现 村落终结的艰难 并不仅仅在于生活的改善 也不仅仅是非农化和工业化的问题 甚至也不单纯是变更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问题 而在于它最终要伴随产权的重新界定和社会关系网络的重组 作者试图通过建立具有普遍解释力的村落终结类型 建构村落城市化整个链条的最后一环 以便能够在理论上复制中国改革开放以后村落非农化

More information

<4D F736F F D20B6ABC4CFB4F3D1A C4EAD4DAD6B0C8CBD4B1B9A5B6C1CBB6CABFD1A7CEBBD5FED6CEC0EDC2DBBFBCCAD4B4F3B8D92E646F63>

<4D F736F F D20B6ABC4CFB4F3D1A C4EAD4DAD6B0C8CBD4B1B9A5B6C1CBB6CABFD1A7CEBBD5FED6CEC0EDC2DBBFBCCAD4B4F3B8D92E646F63> 政治理论科目考试时间为 1.5 小时, 题型为论述题, 主要考察政治理论的基本原理及其运用基本原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考试大纲 : 第一章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 一 人类社会的物质基础和本质 1. 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在社会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物质关系方面的内容, 包括三方面重要因素, 这就是地理环境 人口条件和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More information

二 年 医疗卫生公益性衰减

二 年 医疗卫生公益性衰减 年以来 中国的医改决策经历了医疗卫生公益性低水平发展 医疗卫生公 益性衰减 医疗卫生事业公益性回归的基本历程 为中国新时期医改决策留下了诸多宝贵的经验 要坚持正确的决策价值导向 要发扬决策民主 要走渐进改革的道路 要不断增强政 府的环境回应能力和政策学习能力 年以来 医改决策 医疗卫生事业 一 年以来中国医改决策的基本历程 一 年 政府主导的公益性低水平发展 钟裕民 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讲师 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行政管理专业博士研究生

More information

李 琼 评扎迪 史密斯的 白牙 要是他 指艾伯特 加勒比海移民 真的回去 了 那么他将要面临的失败是明摆在那儿的 因为当地并没有发生什么变化 这就是移民的悲剧 他们比他们离弃的故乡变化得更 快 于是他们永远也不可能因回到家乡而感 到幸福 可是 他们在移居的国家也不幸福 因为这不是家乡 瞿世镜

李 琼 评扎迪 史密斯的 白牙 要是他 指艾伯特 加勒比海移民 真的回去 了 那么他将要面临的失败是明摆在那儿的 因为当地并没有发生什么变化 这就是移民的悲剧 他们比他们离弃的故乡变化得更 快 于是他们永远也不可能因回到家乡而感 到幸福 可是 他们在移居的国家也不幸福 因为这不是家乡 瞿世镜 略论英国移民族群认同的发展和走向 李 琼 李 琼 评扎迪 史密斯的 白牙 要是他 指艾伯特 加勒比海移民 真的回去 了 那么他将要面临的失败是明摆在那儿的 因为当地并没有发生什么变化 这就是移民的悲剧 他们比他们离弃的故乡变化得更 快 于是他们永远也不可能因回到家乡而感 到幸福 可是 他们在移居的国家也不幸福 因为这不是家乡 瞿世镜 年 外国文学 第 期 这些天来 我觉得来到这个国家 就像是和魔鬼签了协议

More information

片 要求小王等同学对这些文物用两种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 说出分类标准和结果 其所考查的目标实则是呼应了一般学习能力中的 整理信息 的要求 即从图片材料 中提取历史信息 对所获材料进行归类 开卷的第三题以 古代少数民族问题 为材料主题 体现交往与融合在文明发展 历程中的地位与作用 以探究性学习为主线 集中考查学生在开展探究性活动中对文 献 实物 口传等不同种类史料 材料 的运用水平 包括对有关史实的再现

More information

2017創形パンフ表1_表4

2017創形パンフ表1_表4 2017 SCHOOL GUIDE BOOK 2017 SOKEI ACADEMY OF FINE ART & DESIGN 关于创形美术学校? 创形美术学校是培育专业艺术家的摇篮 大家知道 : 用普通的教育课程来培育专业的艺术家是件困难的事 在我们创形, 从老师到办公人员, 大家全体都是专业的艺术家 在美术界, 设计界当中取得卓越成绩的艺术家们将为大家面对面地传授心得 我们重视的并不是通过指定的教学说明书来指导大家,

More information

关于罗斯福时代新政 宪法革命 的几点浅见 韩 铁 美国宪法的若干重要法理原则及其运用在富兰克林 罗斯福总统任内 发生了巨大变化 史称新政 宪法革命 不过 这种变化并不是在所谓 年最高法院的 及时转向 中一锤定音的 最高法院在正当程序 商业权 公众福利条款上的态度及其变化充分说明 新政宪法革命无论是从当时还是其后的发展来看都有它的连续性 局限性和复杂性 只有认识到了这一点 我们对新政宪法革命乃至于整个新政的历史评价才会比较准确

More information

见图 二 社会主义改造时期 图

见图 二 社会主义改造时期 图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蒋纯焦 通过采用计量研究 比较研究的方法 对 年以来中国东中西部高等教育区域差异的变迁作系统的梳理与分析 探讨形成和影响高等教育的区域差异的原因 揭示高等教育区域差异与社会变迁区域差异之间的互动关系 从而建立地方社会发展与高等教育发展之间的良性互动 实行区域推进策略 这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应然选择 当代中国 东中西部 高等教育 区域差异 实证研究 一 建国初期 见图 见图 二 社会主义改造时期

More information

, 3,, :,,??,,,, :, ( ),,,,, :,, :, ( ) ( ),!,?,,,??,,??,,?,,,?, :,,,,, 1,,,, : 1 : ( ), :,

, 3,, :,,??,,,, :, ( ),,,,, :,, :, ( ) ( ),!,?,,,??,,??,,?,,,?, :,,,,, 1,,,, : 1 : ( ), :, 源于生活的自由 许振洲 中国传统社会中虽然不存在民主制度, 也没有建立在法治基础上的政治自由 政治权利, 但广泛存在着源于生活的社会自由 它 主要得益于中国人乐观 开放 宽容 非禁欲主义 热爱生活的态度与 精神 中国传统社会世俗精神禁欲主义宽容 社会自由 生活方式 在今天的时代, 那些挚爱自由 将自由置于法兰西 解放之上的人们, 也就是那些热爱生活中所有快乐的 人们 贡斯当 : 古代人的自由与现代人的自由,

More information

论德富苏峰的皇室中心主义思想 # # # % % % # #

论德富苏峰的皇室中心主义思想 # # # % % % # # 米彦军 德富苏峰是继福泽谕吉之后日本近代第二大思想家 其思想体系完整地显示了日本天皇制军国主义的发展过程 他早期主张主权在民 与日本社会现实不符 甲午战争前后开始改变主张 狂热鼓吹以皇室为中心对外侵略 给中国和其他亚洲国家带来极大伤害 皇室中心主义是包含家国同构 忠君爱国 神国思想和武士道等在内的天皇专制国体思想 其实质是内行尊皇之 王道 外行霸道 继承和发展了唯心主义的皇国史观 对当今日本右翼思想仍有很大影响

More information

社会科学战线 年第 期跨学科研究 ( ),, (, ),,, 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社会科学战线 年第 期跨学科研究 ( ),, (, ),,, 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汪丁丁贾拥民 (, ) 本文是一个从理论出发, 最终又回到理论的 案例研究 在特定的社会网络中, 人与人之间的交互作用形成习俗 习俗如果能够经受住不断发生的独僻性冲击, 就可以成为传统 这是对梅纳德史密斯的演化稳定策略概念的拓展 独僻性相当于变异或者突变, 演化稳定策略只经受了一次独僻性的冲击, 只有在随机地不断出现的冲击下保持稳定的习俗, 才能成为培顿杨所定义的传统, 这就是随机稳定均衡 义乌市场的发展,

More information

»

» 世纪 年代以来 中国社会的城市化日新月异 全球化的消费社会也开始进入 我们的生活 中国的城市文学趋向活跃 年轻一代的作家表达了对城市的感受和反思 积极地探寻着新的审美表现力 但总体看来 城市文学依然很不充分 作家的视野中并没有深刻和开放的城市精神 文学作品没有找到表现更具有活力的城市生活状况的方式 城市文学依然是一种无法解放和现身的 他者 并且被无限期延搁于主体的历史之侧 城市 现代性 乡土 幽灵化

More information

Ø Ø fi» ` ˆ ˇ `ƒ»» `ƒ` `

Ø Ø fi» ` ˆ ˇ `ƒ»» `ƒ` ` » œ» ł ˇ ˆæ Ø Ø fi» ` ˆ ˇ `ƒ»» `ƒ` ` 责 任 篇 放羊干嘛 挣钱 挣钱干嘛 娶婆姨 娶婆姨干嘛 生娃 生娃干嘛 放羊 感想 多么流畅的对话 多么自然的循环 当然 这也是一种生活方式 但 是一个民族要发展 仅仅依靠这种原始的生活方式是远远不够的 有一句格言说得好 生命的悲哀不在于目标未达到 而在于没有目标 可达成 在那没有智慧之光照耀的地方

More information

日军慰安妇政策在华北地区的实施 # %% & & # # # #

日军慰安妇政策在华北地区的实施 # %% & & # # # # 田苏苏 作为日本侵华战争中除东北地区之外中国最大的沦陷区和日本发动 大东亚战争的战略基地的华北 也是日军实施慰安妇政策最普遍和较典型的地区之一 但由于资料和证据的缺乏 目前对日军在这一地区实施慰安妇制度的具体情况的揭露还远远不够 本文以笔者掌握的有关资料 结合实地调查 对日军在华北地区实施慰安妇政策的情况及其特点进行了初步考察 日本侵华 慰安妇政策 华北 日军慰安妇政策在华北地区的实施 # %% &

More information

世界哲学 年第 期

世界哲学 年第 期 赵 林 文 奥古斯丁是基督教 原罪 理论的重要奠基人 他明确地提出了自 由意志是罪恶的原因 本文探讨了奥古斯丁 原罪 理论的基本内容 分析 了奥古斯丁在自由意志问题上的思想变化和内在矛盾 并简要地说明了奥古斯丁的自由意志理论对于后世的影响 罪恶 自由意志 预定论 世界哲学 年第 期 世界哲学 年第 期 人由于拥有自己的自由意志而堕落 受到公正的谴责 生下有缺陷的 受谴责 的子女 我们所有人都在那一个人中

More information

¹

¹ 复仇母题与中外叙事文学 杨经建 彭在钦 复仇是一种特殊的历史文化现象 也是以超常态的 极端性方式为特征的人类自然法则的体现 而在中外叙事文学中以 复仇 为取向的创作大致有三种母题形态 血亲复仇 痴心女子负心汉式复仇 第三类复仇 本文在对这三类复仇叙事模式进行艺术解析的前提下 发掘并阐释了蕴涵其中的不同民族的文化精神和价值指向 复仇母题 叙事文学 创作模式 文化蕴涵 ¹ º » ¼ ½ ¹

More information

¹ º» ¼ ¹ º» ¼

¹ º» ¼ ¹ º» ¼ 重构后冷战时期的跨大西洋关系 理想与现实 赵怀普 冷战时期以北约为支柱的大西洋联盟构成了美欧关系的基础 但由于双方权力的不对称 美欧联盟关系带有从属性质 冷战结束和欧盟崛起对传统的美欧关系格局带来了强烈冲击 重构后冷战时期的跨大西洋关系成为美欧双方的共同议程 美欧在跨大西洋关系重构问题上的互动和博弈表明 由于双方之间存在着利益和目标上的深刻分歧 短期内并不具备形成一种新的全面和机制化的大西洋伙伴关系的现实基础

More information

,,,,,,,,,,,,, ;,,,, ( ), ; ;,,,,,,,,,,,,,,,,,,,,,,,,,,,,,,,,,,,,,,,,,,,, ( ),,,,,,.,,,,,,,,,,,,,,

,,,,,,,,,,,,, ;,,,, ( ), ; ;,,,,,,,,,,,,,,,,,,,,,,,,,,,,,,,,,,,,,,,,,,,, ( ),,,,,,.,,,,,,,,,,,,,, 刘中荣王平周长城 矿区作为一类特殊的社区, 它的发展所追求的不仅是矿产资源和经济效益的提 高, 而且是一种涉及社会各个方面的整体性进步 这种进步应以经济发展为基础, 以矿区职工和居民素质的提高 生活的改善为核心的经济与非经济方面的均衡发展 作者在对大冶市铜绿山铜铁矿深入调查的基础上, 分析了矿区人口与就业 教育与文 化 工农关系与社会治安 矿区管理体制以及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的现状和问题 文 章指出,

More information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陈 星 内容提要 : 本文通过对住房商品和住房市场的分析, 剖析了住房市场构架以及市场主体的行为特点, 并进一步分析了政府干预行为对住房市场的影响及作用 作者 认为住房商品的特殊性决定了住房市场的特点为有限开放性 地域性 层次性和价格 的差别性, 市场交易的非物流性以及住房市场上的投机性和投资性 住房商品的社 会属性表明人们对住房的需求不仅与收入相关, 低收入家庭 人群的住房需求需要政府的支持和帮助

More information

承认问题的提出 英国对中共政策的转变

承认问题的提出 英国对中共政策的转变 陈谦平 南京大学历史系 南京 上海解放前夕 英国朝野各界已经看到了中共胜利的必然性 因此 最大限度地保持其在华利益成为英国政府对华政策的核心 国民党封锁上海引起了英国政府的关注 后者遂考虑 采取一些救援措施 以防止上海局势进一步恶化 英国各界普遍认为应该寻求同中共合作 而不应该与之对立 上海解放前后英国与中共政权的政治接触以及经贸关系的发展为英国在 年 月初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承认奠定了基础 英国 中共

More information

诗词的时空关系可分为诗词的外部时空关系和内部时空关系 在从时空关系的角度欣赏诗词 时 产生审美感受的主要动因不是审美过程中的 时间率领空间 和 收空于时 而是诗词自身化时间为 空间的审美机制 中国人从宇宙意识的构成到对艺术作品的审美 都遵循着在可把握的现实空间中寻找家 园感的心理机制 化时间为空间在诗词中的表现可分为将时间收摄入空间 在时空合一中归于空间 营造 往复循环的空间等数种 时空关系的疏离会导致价值空没的悲剧感

More information

汪 波 伊拉克战后重建在美军撤离后 将进入伊拉克人自己管理的 后重建 时期 在后重建时期的政治转型中 伊拉克国内政治发展面临着中央集权主义势力与地方自治势力之间的严重分歧 对于建立在阿拉伯民族主义基础上的中央集权主义势力来说 其政治目标是要建立一个统一而强大的阿拉伯国家 因此必须削减库尔德人在美国主导的战后重建时期获得的过多的自治权利 修改宪法的联邦主义性质 强化中央政府对国家的全面控制 而库尔德人所代表的地方自治势力则坚持维护已经获得的高度自治

More information

» ¼ ½ ¾» ¼ ½ ¾

» ¼ ½ ¾» ¼ ½ ¾ 黄 韬 在我国 部分金融法律争议案件因为司法政策的原因而不是基本法律的规定 没有机会进入到法 院 或在进入法院的过程中被施加了某些限制 这一金融司法现象是与当下中国的金融市场和司法体制运行的 某些特点紧密相关的 但这样的司法筛选机制也会给金融市场带来不可避免的消极影响 金融争议 案件筛选 司法体制 作者黄韬 法学博士 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讲师 ¹ º ¹ º » ¼ ½ ¾» ¼ ½ ¾ Á À

More information

贸易一体化与生产非一体化

贸易一体化与生产非一体化 贸易一体化与生产非一体化 基于经济全球化两个重要假说的实证研究 刘志彪 吴福象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贸易一体化水平持续上升 对此虽然可以利用引力模型加以说明 但其解释力是有限的 本文在对世界范围内的贸易一体化进行统计描述和计量检验的基础上 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东亚经济体的贸易竞争状况进行了结构分析 结果表明 经济体之间的相似程度越高 贸易量越大 贸易一体化程度也越高 通过各种因素的传导 经济体的出口竞争能力增强

More information

» ¼ ½ ¾ À Á» ¼ ½ ¾ À Á ½ À À À À À À À

» ¼ ½ ¾ À Á» ¼ ½ ¾ À Á ½ À À À À À À À 徐国栋 最早的宪法用语是基于希腊人的经验确立的 它代表了一种 主体际关系 的宪法观 往后的宪法用语一直循着希腊思想的线索演变 西塞罗把拉丁化 同时把相应的宪法观念客观化为对公共事务的处理规则 西塞罗还基于当时的修辞学和医学的成就打造了 和 两个表示宪法的词汇 并把它们的配词设定为可以互换 托马斯 阿奎那用 诠释了亚里士多德的宪法观念 把 主体际关系 的含义缩减为阶级关系的含义 进入民族国家时代后 产生了基本法

More information

174 ( ) (PPS) % 47.5%; 50.8% 49.2% % 45.6% 53.6% 46.4% 2010 : % 48.4% 53.5% 46.5% ;

174 ( ) (PPS) % 47.5%; 50.8% 49.2% % 45.6% 53.6% 46.4% 2010 : % 48.4% 53.5% 46.5% ; 44 2 Vol.44.2 ( ) JournalofAnhuiNormalUniversity(Hum.&Soc.Sci.) 2016 3 Mar.2016 DOI:10.14182/j.cnki.j.anu.2016.02.005 X * 顾 辉 ( 230051) : 社会流动 ; 阶层固化 ; 二代 现象 : 随着我国社会阶层结构调整进入了新阶段 各阶层之间流动 尤其是向上流动的机会是否公平合理

More information

& 抗日战争研究 年第 期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抗日战争研究 年第 期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江 沛 张 丹 本文以过去史学界较少论及的抗日战争后期国统区 知识青年从军运动为研究对象 从运动的缘起 运动在国统区的扩展 运动背后的党团纷争等几个方面 力求对知识青年从军运动进行较为完整而准确的理解和评价 本文认为 应肯定青年学生从军的爱国热情 客观考察当时国民党政权开展知识青年从军运动的目的和正反两方面的作用 从军运动及青年军在促进战时国统区社会风气的转变 提高国民革命军素质乃至促进军队改革 国民党整党及行政效率的改革方面

More information

PowerPoint Presentation

PowerPoint Presentation 第八章 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 教学目的与要求 : 通过本章的学习, 明晰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并在充分理解社会的物质基础和实践本质的基础上, 全面把握社会的经济结构 政治结构 文化结构各自的基本内容, 深刻理解社会历史规律的客观性与人的自觉活动的关系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社会的物质基础和实践本质 社会的基本结构 第一节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一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More information

外国文学研究 年第 期 º

外国文学研究 年第 期 º 曹 莉 占有 历史的真实与文本的愉悦 曹 莉 本文以分析当代英国女作家拜厄特的长篇小说 占有 的 充盈饱满 为出发 点 探讨小说所表现的历史真实与文学虚构之间的距离和张力 作为文化记忆的文学的历史 内涵以及小说这一特殊的叙事形式 在创作情节和情境以及在进行情节和情境的组合过程中以其特有的较为充分和自由的表达方式所能给予的阅读与写作的愉悦 拜厄特 占有 历史小说 历史叙述 文本的愉悦 ¹ 曹莉 文学博士

More information

抗日战争研究! 年第 期 % & &!!!!

抗日战争研究! 年第 期 % & &!!!! 抗日战争时期贵州省赈济会的难民救济活动及其社会影响 周术槐 难民 是一种特殊社会现象 产生难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其中 战争因素 是导致难民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抗日战争时期 中国国内因战争而形成的难民问题 成为当时中国 极其严重的社会问题 贵州作为中国西南地区支援全国抗战的战略大后方 每日都有大量来自沦 陷区的难民涌入 国民党政府因此不仅对难民救济机构进行了必要调整 同时 还制定了相应的难 民转移方案

More information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郭于华 内容提要 : 从饮食这一看似平常却是最基本的生活空间入手, 观察与理解文化的 变迁是一个重要而深刻的视角 本文以对儿童食品与进食的调查分析, 探讨当前社 会代际之间文化传承的特点及变化 研究表明 :. 家庭中的三代人分别具有相对不同的关于食物的知识体系, 他们在选择食品和安排进食过程中所考虑的因素 依据的 标准和观念是不同的, 孩子比其父辈 祖辈带有更明显的现代消费主义特征 ;. 代际

More information

98

98 / /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 / /... 人本与物本 翻译 与 语义谱系分析比较 牛云平, 杨秀敏 (., ;., ) : 翻译 与 的语义谱系有着根本不同之处 : 前者的本义是语官及其解释活动, 具有明显的人文特征 ; 后者的本义则是物体搬移行为, 具有明显的物化特征 两词的语义谱系不同, 决定了各自理论发展形态有别, 证明了中西翻译学自然而然地有着不同的研究重心和研究取向 因此, 中国学人强求与西人苟同乃是不智之举,

More information

新中国外交制度的演变与创新 一 外交制度的概念内涵及其研究视角 # # ) # +, #. % & / % & ) % & +. / % & % &

新中国外交制度的演变与创新 一 外交制度的概念内涵及其研究视角 # # ) # +, #. % & / % & ) % & +. / % & % & 中国外交 年第 期 新中国外交制度的演变与创新 白云真 中国外交制度的发展与创新应属当下中国外交新的转型的必要内涵和关键环节 外交制度的合理建构有助于促进中国外交健康且持续的发展 也有利于中国公民身份和国家 认同有效且理性的塑造 为此 笔者将尝试运用国家 社会关系的视角来诠释与理解中国外交 制度的创建 发展及其创新 以历史的视角回顾与审视中国外交制度建设的进程 从而能够更好 地为当下中国外交制度的创新提供某些重要的思考或启示

More information

引言 从古至今, 人们一直梦想着拥有点石成金的能力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 从来不乏这样的例子 人们都认为过时的 PC 电脑配件是积压废品, 迈克尔戴尔却低价收购改装升级后转手卖出, 赚得了自己的第一桶金 人们都认为免费聊天工具是赔本赚吆喝, 腾讯却从草根出身的 QQ 起家, 成为亚洲市值最高的互联网公司 人们都认为常旅客里程是航空公司的成本, 航空公司却通过常旅客里程销售获得超过 50% 的附加收入

More information

!!

!! 徐二明 陈 茵 以企业资源基础理论为基础 从企业吸收能力这一概念入手 剖析企业吸收能力与企业竞争优势的关系 研究组织管理机制对企业吸收能力构建和发展的影响 依据吸收能力经典文献对吸收能力的前因进行重新梳理和归类 对现有文献中各种思路有一定的整理和明示作用 通过研究两种吸收能力的 类影响因素 辨识出中国企业在吸收能力培养和发展方面的优势和弱势 通过实证方法全面衡量和验证潜在吸收能力与实际吸收能力两者之间以及两能力与企业竞争优势的关系

More information

军事历史研究 年第 期

军事历史研究 年第 期 外军史研究 冷战 政策与朝鲜战争的爆发 彭安玉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形成了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 社会主义阵营 为 遏制共产主义 美国不遗余力地推行 冷战 政策 朝鲜半岛是 两大阵营在东方对立的主要阵地 朝鲜战争是两大阵营之间不可避免的大较量 也是 冷战 政策的必然产物 冷战 政策 朝鲜战争 美国 苏联 军事历史研究 年第 期 外军史研究 冷战 政策与朝鲜战争的爆发 军事历史研究 年第

More information

关于殖民教育口述史的客观性释疑 # % # & # # ( # ) # % &!!!! (!! )!

关于殖民教育口述史的客观性释疑 # % # & # # ( # ) # % &!!!! (!! )! 杨 晓 程 燕 本文以人民教育出版社 年出版的 抹杀不了的罪证日本侵华教育口述史! 为基本材料 以记忆的可靠性为切入点 探讨殖民教育口述史的客观性问题 具体阐述记忆的不可靠性是殖民教育口述史的特性之一 记忆的不可靠性并不妨碍殖民教育口述史的客观性 把记忆的不可靠性作为日本侵华教育史研究的对象 将有利于揭示殖民教育对被殖民者的内在伤害 殖民教育 口述史 记忆的可靠性 客观性!! #! 关于殖民教育口述史的客观性释疑

More information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张军高远傅勇张弘 : 本文在中国的政治经济体制的框架内解释了改革以来, 尤其是上世纪 年代以来中国在建设和改善物质基础设施上所取得的显著成就 文章依据现有的文献和 省级面板数据, 不仅度量了改革以来中国的基础设施的存量变化和地区差距, 而且运用 方法检验了可解释基础设施投资支出变动模式的重要变量 本文发现, 在控制了经 济发展水平 金融深化改革以及其他因素之后, 地方政府之间在 招商引资

More information

,, 1 :,, ( ), (, [ ], ),,, : (, [ ], ),,,, (, ), ( ),,,,,,,,,,,,,,,,,,,,,,,?,,,,,,,,,, 1,,,,, :,,, ( :,,, ),,,,,,,,,, (, ),,,,,

,, 1 :,, ( ), (, [ ], ),,, : (, [ ], ),,,, (, ), ( ),,,,,,,,,,,,,,,,,,,,,,,?,,,,,,,,,, 1,,,,, :,,, ( :,,, ),,,,,,,,,, (, ),,,,, 景天魁 内容提要 : 本文认为时空特性是研究社会发展的重要维度, 社会时间和社会空间 概念是建构社会理论的核心 本文从时空角度讨论了传统 现代和后现代的关系, 确定了社会时空的基本含义, 在此基础上界定和阐释了时空压缩概念, 并针对吉登斯的 时空延伸概念作了一些讨论 本文用时空压缩概念描述了当前中国社会发展的基础 性结构, 初步显示了这一概念的解释力??,,,? :,,,,,,,,,,,,,,,,,,,,,,,,,,,,,,

More information

国际政治科学 ¹ º ¹ º

国际政治科学 ¹ º ¹ º 印度学者对中国的安全认知 司乐如 一轨 外交和 二轨 外交都是国际关系研究中值得重视的内容 前者有助于说明两国在政府外交层面的表现 对后者的研究则有助于了解在外交现象背后起作用的观念因素 本文的研究试图把社会心理学中的一些核心概念融入国际关系的研究之中 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印度学者对中国的安全认知 本文通过提供关于 认知 的更为精确的概念和理论框架 并通过术语统计和定性的案例分析 深入印度专家的视角 深化人们对中印安全互动的了解

More information

& 近代史研究 年第 期 一 家长地位!!!! # % % & & & ( ((

& 近代史研究 年第 期 一 家长地位!!!! # % % & & & ( (( 王跃生 依据抽样调查资料和阶级成分档案资料 冀南农村的分家行为与传统具有很强的延续性 三四十年代的华北农村仍是传统色彩浓厚的社会 尽管合爨共财受到推崇 但在实际生活中要保持大家庭状态并非易事 兄弟婚后分家往往是不可避免的 差异只是从结婚到分家的间隔有长短之别 中国家庭财产的平均继承制度和观念不断侵蚀着大家庭的存在基础 当然在不同阶层中 家庭分合的力量是有差异的 贫穷阶层缺少维系大家庭的物质基础 各自谋生成为主流

More information

,,,,,,,,,, ( ) -,, : ( ),,,, 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 ( ) -,, : ( ),,,, 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阶级继承和代内流动 张 翼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 :,, ( )(, : - ), ( = )( &, ) ( = ) :,,

More information

贾根良 马国旺 后凯恩斯经济学 多样性 共同基础 综合 后凯恩斯经济学是自 凯恩斯革命 以来 一直致力于完成 流产 的 凯恩斯革命 并以反新古典主流面目存在的一支异端经济学流派 它是对凯恩斯经济学范式的恢复和拓展 凯恩斯 卡莱茨基 斯拉法和老制度主义的思想构成了其理论渊源 该学术传统经历了三代的 传承演进 今天 后凯恩斯主义者在方法论 宏观经济学 微观定价理论和内部综合等方面已经 取得了重大进展 成为西方经济学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流派

More information

欧盟研究 二 治理与国际关系 三 治理与比较政治 欧盟研究中的 治理转向 四 欧盟研究中的 治理转向

欧盟研究 二 治理与国际关系 三 治理与比较政治 欧盟研究中的 治理转向 四 欧盟研究中的 治理转向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双月刊 年第 期 一 治理 概念的历程 一 治理的概念化 欧盟研究 二 治理与国际关系 三 治理与比较政治 欧盟研究中的 治理转向 四 欧盟研究中的 治理转向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双月刊 二 理解欧盟治理 一 欧盟治理的主要特征 年第 期 欧盟研究 二 规制国家的出现及其对治理的影响 欧盟研究中的 治理转向 三 新治理模式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双月刊 年第 期 三 欧洲治理中民族国家的转型

More information

# # # # # # # # #

# # # # # # # # # 实现政治问责的三条道路 马 骏 建立一个对人民负责的政府是现代国家治理的核心问题 实现这一目标 需要解决两个最基本的问题 谁来使用权力 如何使用权力 选举制度是解决前一问题相对较好的制度 而预算制度是解决第二个问题最好的制度 通过历史比较分析 可以总结出三条实现政治问责的道路 世纪的欧洲道路 从建国到进步时代改革的美国道路以及雏形初现的中国道路 这意味着 西方经验并不是唯一的实现政治问责的道路 相对于西方经验来说

More information

公共管理研究 第 卷 # # # #

公共管理研究 第 卷 # # # # 岳经纶 陈泽涛! 中国既是产烟大国 也是世界上吸烟人数最多的国家 中国公众 的吸烟状况引发的一系列的社会后果 对于中国的公共卫生状况乃至社会发展 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本文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 对中国控烟运动和控烟政 策的发展历程和现状进行了梳理 指出中国的控烟运动是一场多方不情愿的运 动 本文运用公共政策的理论和概念 分析了中国控烟运动疲弱的原因 并尝试提出推动中国控烟运动的政策措施! 控烟运动 控烟政策

More information

一 土著华人! 二 逃亡移民 #!!! 三 早期的旅俄商人! 四 劳工

一 土著华人! 二 逃亡移民 #!!! 三 早期的旅俄商人! 四 劳工 邓兰华 张 红 一 土著华人! 二 逃亡移民 #!!! 三 早期的旅俄商人! 四 劳工 五 十月革命后的华侨华人! 一 改革与两国关系正常化给中俄两国人民提供了重新往来的机会 ! 二 早期留学生为两国间的民间交往和商贸穿针引线!! ! 三 留学垃圾 损坏中国人形象! 四 战挫败 国营公司进军独联体市场首 五 从! 倒爷 生意一波三折中成长起来的中国民营企业!!!!!! 六 独特的华人群体 七 中的地位

More information

第一篇 政 治

第一篇  政  治 河北省普通高校专科接本科教育考试 政治 ( 公共课 ) 考试说明 Ⅰ. 课程简介 一 内容概述与总要求 1. 考试内容包括 :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以及部分重大时事 2.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部分, 主要考查学生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状况 树立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的实际水平, 以及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More information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 北京 哲学是民族化 个性化的 只有民族的语言 才能建构与这种民族的语言形 式相适应的哲学形态 和合语言哲学力图在语言结构与民族文化 民族精神融突而和合的基点上运用并整合言 象 意范畴 语言符号与形象是言与象的关系 言 象与意义 意境是 言与意 象与意的关系 言尽象与不尽象 言尽意与不尽意的争论 以及由 得象忘言 得 意忘象 而推致 得意忘言 历来见仁见智 在和合语言哲学语境中 尽与不尽

More information

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一夫一妻制的伦理思考姓名 : 任晓晴申请学位级别 : 硕士专业 : 伦理学指导教师 : 李桂梅 20061101 一夫一妻制的伦理思考 作者 : 任晓晴 学位授予单位 : 湖南师范大学 被引用次数 : 1 次 本文读者也读过 (9 条 ) 1. 谭永一夫一妻制的哲学基础

More information

劳动保护与医疗保健 第 二 章 止标志共 23 个 劳 动 安 全 技 术 22 2 警告标志 由于三角形引人注目 故用作 警告 标志 警告人们注意可能发生的多种危险 三角的背景使用黄色 三角图形和三角内的图像均用黑色描 绘 黄色是有警告含义的颜色 在对比色黑色的衬托下 绘成的 警告标志 就更引人注目 3 指令标志 在圆形内配上指令含义的颜色 蓝 色 并用白色绘制必须执行的图形符号 构成 指令标志

More information

将民族文化认同置于一个多民族交往和对话 互相激荡影响的场域中予以考察 包括对少数民 族网络的官方话语 少数民族知识分子话语 商业诉求 个人表达四类话语形态的分析 在民族文化认知 情感表达等方面 网络都为少数民族文化认同提供了场域 在网络的场域下 少数民族文化认同 地域认同 国家意识形态相互浸润 形成了多层次的民族和国家认同 文化认同 少数民族 电子网络媒介 陈静静 云南大学新闻系讲师 庄晓东 哲学博士

More information

年 月 宁夏社会科学 第 期 总第 期 邓小东 南京大学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 江苏南京 乞丐问题一直是困扰近代中国的社会问题之一 民国时期 乞丐问题并未因封建腐朽的清王朝的倒台而减轻 相反更加严重 民国时期乞业发达 乞丐在继承传统谋生方式的同时 又有新的发展 乞丐增多 给社会带来一系列的负担和压力 民国时期出现了一些救济和防范乞丐的新的措施和思想 它为我们解决乞丐问题提供了历史借鉴 民国时期 乞丐问题

More information

% 27. 4% % 23 92% % 18 72% 12 48% % 20% % 41% 30% % % 42.

% 27. 4% % 23 92% % 18 72% 12 48% % 20% % 41% 30% % % 42. 2013. 1. 以成都市为例 由于我国城市社区福利服务具有弱可获得性的特征, 导致我国城市社区福利发展受制约从福利多元主义的视角看, 解决这种弱可获得性的途径, 一是明确国家是社会福利 制度的责任主体, 政府应继续加大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力度, 整合社区已有资源 ; 二是大力发展非营利组织, 使它们成为社区福利服务的提供者输送者 ; 三是大力发展社区福利的 软 件, 即社区福利服务队伍建设 城市社区

More information

新闻与传播研究

新闻与传播研究 我国电视广告中女性形象的研究报告 刘伯红卜卫 本研究报告以全国 个城市电视台的 个广告为样本 从社会性别 观念的角度分析了我国电视广告中的女性形象 研究发现 约 的电视广告有性别 歧视的倾向 主要表现为 角色定型和以女性作招徕 这类性别歧视广告的实质是对女性独立人格的否定 新闻与传播研究 我国电视广告中女性形象的研究报告 新闻与传播研究 我国电视广告中女性形象的研究报告 新闻与传播研究 我国电视广告中女性形象的研究报告

More in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