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門 三者心密門 是事下當廣說 行者以此三方便 自淨三業 即為如來三密之所 加持 乃至能於此生 滿足地波羅密 不復經歷劫數 備修諸對治行 故大品云 或 有菩薩初發心時 即上菩薩位得不退轉 或有初發心時 即得無上菩提便轉法輪 龍 樹以為如遠行 乘羊去者久久乃到 馬則差速 若乘神通人 於發意頃便至所詣

Size: px
Start display at page:

Download "密門 三者心密門 是事下當廣說 行者以此三方便 自淨三業 即為如來三密之所 加持 乃至能於此生 滿足地波羅密 不復經歷劫數 備修諸對治行 故大品云 或 有菩薩初發心時 即上菩薩位得不退轉 或有初發心時 即得無上菩提便轉法輪 龍 樹以為如遠行 乘羊去者久久乃到 馬則差速 若乘神通人 於發意頃便至所詣"

Transcription

1 大毘盧遮那成佛經疏 CBETA 電子版 版本記錄: 1.3 完成日期: 2002/11/04 發行單位: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資料底本: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39, No No [cf. No. 848] 大毘盧遮那成佛經疏卷第一 沙門一行阿闍梨記 入真言門住心品第一 大毘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者 梵音毘盧遮那者 是日之別名 即除暗遍明之義也 然世間日則有方分 若照其外不能及內 明在一邊不至一邊 又唯在晝光不燭夜 如來智慧日光則不如是 遍一切處作大照明矣 無有內外方所晝夜之別 復次日行閻 浮提 一切卉木叢林 隨其性分各得增長 世間眾務因之得成 如來日光遍照法界 亦能平等開發無量眾生種種善根 乃至世間出世間殊勝事業 莫不由之而得成辦 又 如重陰昏蔽日輪隱沒 亦非壞滅 猛風吹雲日光顯照 亦非始生 佛心之日亦復如是 雖為無明煩惱戲論重雲之所覆障 而無所減 究竟諸法實相三昧圓明無際 而無所 增 以如是等種種因緣 世間之日不可為喻 但取其少分相似故 加以大名 曰摩訶 毘盧遮那也 成佛者具足梵音 應云成三菩提 是正覺正知義 謂以如實智 知過去 未來現在 眾生數非眾生數 有常無常等一切諸法 皆了了覺知故名為覺 而佛即是 覺者 故就省文但云成佛也 神變加持者 舊譯或云神力所持 或云佛所護念 然此 自證三菩提 出過一切心地 現覺諸法本初不生 是處言語盡竟心行亦寂 若離如來 威神之力 則雖十地菩薩 尚非其境界 況餘生死中人 爾時世尊往昔大悲願故 而 作是念 若我但住如是境界 則諸有情不能以是蒙益 是故住於自在神力加持三昧 普為一切眾生 示種種諸趣所憙見身 說種種性欲所宜聞法 隨種種心行開觀照門 然此應化 非從毘盧遮那身或語或意生 於一切時處 起滅邊際俱不可得 譬如幻師 以呪術力加持藥草 能現種種未曾有事 五情所對悅可眾心 若捨加持然後隱沒 如來金剛之幻亦復如是 緣謝則滅機興則生 即事而真無有終盡 故曰神力加持經 若據梵本 應具題云大廣博經因陀羅王 因陀羅王者帝釋也 言此經是一切如來祕要 之藏 於大乘眾教威德特尊 猶如千目為釋天之主 今恐經題大廣故不具存 入真言 門住心品者 梵本具有二題 初云脩真言行品 次云入真言門住心品 竊謂入住之義 以兼修行語 故離煩文但著其一 真言梵曰漫怛攞 即是真語如語不忘不異之音 龍 樹釋論 謂之祕密號 舊譯云呪 非正翻也 此品統論經之大意 所謂眾生自心 即 是一切智智 如實了知 名為一切智者 是故此教諸菩薩 真語為門 自心發菩提 即心具萬行 見心正等覺 證心大涅槃 發起心方便 嚴淨心佛國 從因至果 皆以 無所住而住其心 故曰入真言門住心品也 入真言門略有三事 一者身密門 二者語 P. 1

2 密門 三者心密門 是事下當廣說 行者以此三方便 自淨三業 即為如來三密之所 加持 乃至能於此生 滿足地波羅密 不復經歷劫數 備修諸對治行 故大品云 或 有菩薩初發心時 即上菩薩位得不退轉 或有初發心時 即得無上菩提便轉法輪 龍 樹以為如遠行 乘羊去者久久乃到 馬則差速 若乘神通人 於發意頃便至所詣 不 得云發意間云何得到 神通相爾不應生疑 則此經深旨也 經云 如是我聞 一時薄伽梵 住如來加持法界宮者 經初五義 如智度中廣明 然此經梵本 闕無通序 阿闍梨云 毘盧遮那大本 有十萬偈 以浩廣難持故 傳 法聖者 採其宗要凡三千餘頌 雖真言行法文義略周 以非大經正本故 不題通序 今以例加之 於義無傷也 薄伽梵者 論師所解具有六義 今此宗中 薄伽梵是能破 義 如人執持利器多所摧伏 其本未有此名 世議觀其事迹 故號為能破者 世尊亦 爾 以大智明 破一切識心無明煩惱 此等本自無生亦無相貌 然慧日出時 暗惑自 除 是故義名為破 釋論亦云 婆伽名破婆名能破 能破婬怒癡 故名婆伽婆 二乘 雖破三毒 亦不了了盡 如盛香器餘氣故在 又如草木薪火 以力薄故 灰炭不盡 如來如劫燒火 一切都盡無烟無炭 故名婆伽婆 復次帝釋聲論 謂女人為薄伽 是 欲求因緣 能息煩惱義 又是所從生義 金剛頂宗 即翻此義 云女人者 即是般若 佛母 無礙知見人 皆悉從是生 其有志求因緣得與相應 煩惱戲論皆悉永息 非如 世間欲熱雖小止息 而實更增也 以密教不可直宣故 多有如是隱語 學者當觸類思 之 又薄伽梵者 即帶有聲 如人多有資財 名持資財者 以有金故 名持金者 以 如來具殊勝德故 名持眾德者 釋論亦云 婆伽言德 婆者言有 是名有德 婆伽名 名聲 婆者言有 是名有名聲 一切世間 無有德名聲如佛者 則其義也 經中多譯 為世尊 是歎德之總稱 西方語法 言及尊者 不敢直斥其名 必先歎其功德 如云 大智舍利弗 神通目揵連 頭陀大迦葉 持律優婆離等 故此經中 例云薄伽梵毘盧 遮那 今順此方文勢 或以世尊居下也 經云 薄伽梵住如來加持者 薄伽梵即毘盧遮那本地法身 次云如來 是佛加持 身 其所住處 名佛受用身 即以此身 為佛加持住處 如來心王 諸佛住而住其中 既從遍一切處加持力生 即與無相法身 無二無別 而以自在神力 令一切眾生 見身密之色 聞語密之聲 悟意密之法 隨其根性分種種不同 即此所住名加持處也 次又釋歎加持住處 故云廣大金剛法界宮 大謂無邊際故 廣謂不可數量故 金剛 喻實相智 過一切語言心行道 適無所依 不示諸法 無初中後 不盡不壞 離諸過 罪 不可變易 不可破毀 故名金剛 如世間金剛寶 有三事最勝 一者不可壞故 二者寶中之上故 三者戰具中勝故 此與釋論三種金剛三昧中喻 意大同 法界者 廣大金剛智體也 此智體者 所謂如來實相智身 以加持故 即是真實功德所莊嚴處 妙住之境心王所都 故曰宮也 此宮是古佛成菩提處 所謂摩醯首羅天宮 釋論云 第四禪五種 那含住處 名淨居天 過是以往 有十住菩薩住處 亦名淨居 號曰 大自在天王是也 今此宗明義 以自在加持神心所宅故 名曰自在天王宮也 謂隨如 P. 2

3 來有應之處 無非此宮 不獨在三界之表也 一切持金剛者皆悉集會 次明妙眷屬也 如來在此宮中 為獨處耶有眷屬乎 故云此中乃有無邊眷屬常所集會 所謂執金剛 等也 梵云伐折羅陀羅 此伐折羅 即是金剛杵 陀羅是執持義 故舊譯云執金剛 今謂持金剛 兼得深淺二釋 於義為勝 故隨文便互為其辭 若世諦常途所表 則云 生身佛 常有五百執金剛神 翌從侍衛 然此宗密意 伐折羅是如來金剛智印 如是 智印其數無量 能持此者亦復無邊 所以然者 心王所住之處 必有塵沙心數 以為 眷屬 今者心王毘盧遮那 成自然覺 爾時一切心數 無不即入金剛界中 成如來內 證功德差別智印 如是智印 唯佛與佛乃能持之 約菩提義 即有無量無邊金剛印 約佛陀義 即有無量無邊持金剛者 由此眾德 悉皆一相一味到於實際 故名集會 若少分未等一法未滿 即不名一切集會也 然以自在神力所加持故 即從心王毘盧遮 那 現加持尊特身 爾時無量法門眷屬 一一皆現執金剛身 顯發如來威猛大勢 譬 如帝釋 手執金剛 破修羅軍 今此諸執金剛 亦復如是 各從一門 持大空之戰具 能壞眾生無相之煩惱 故以相況也 如來信解遊戲神變生 大樓閣寶王高無中邊 諸大妙寶王種種間飾 菩薩之身為師子座者 大眾已集 應有說法處 故次明所住樓 閣及師子座也 信解者 始從真正發心乃至成佛 於是中間通名信解地 梵云微吃哩 抳多 是踴躍義 遊戲義 神變義 謂從初發心以來 深種善根 起種種願行 莊嚴 佛土 成就眾生 恒殊勝進 不休息故 即是超昇騰躍義 如人掉動鼓舞 能以善巧 三業 普悅眾心 故此騰躍 即名遊戲 如是遊戲 即是菩薩自在神通 言毘盧遮那 本行菩薩道時 以一體速疾力三昧 供養無量善知識 遍行無量諸度門 自利利他法 皆具足 能得如是如來智寶之所集成 祕密莊嚴法界樓觀 於一切實報所生最為第一 猶如真陀摩尼為諸寶之王 故曰遊戲神變生大樓閣寶王也 其高無窮 當知廣亦無 際 以邊不可得故 亦復無中 此是遍一切處身之所住處 當知如是樓觀 亦遍一切 處也 次明樓觀莊嚴之相 猶如有人以種種雜色金剛 嚴飾金剛 然其體性無有差別 今亦如是 還以如來種種功德寶王 間飾樓閣寶王 何以故 更無有法出如是寶性 故 然此第一寂滅之相 以如來加持神力 令應度者隨諸法門表像 若可見聞觸知 即以此為門而入法界 如善財童子 入彌勒宮殿因緣 此中應廣明菩薩之身為師子座 者 上說金剛法界宮 即是如來身 次云大樓閣寶王 亦即是如來身 今云師子座 當知亦爾 所以云菩薩身者 謂本行菩薩道時 次第修行地波羅蜜 乃至第十一地 當知後地 即以前地為基 故云如來以菩薩身為師子座 釋論云 譬如師子於眾獸中 獨步以無畏 佛亦如是 於九十六種外道中 一切降伏無畏 故名人中師子 其所 坐處 若床若地 皆名師子座 今此宗明義 言師子者 即是勇健菩提心 從初發意 以來 得精進大勢 無有怯弱 猶如師子隨所執縛 必獲無遺 即是自在度人無空過 義也 若淺略釋者 言諸菩薩深心敬法 乃至以身荷戴佛 師子座 故曰菩薩之身為 師子座也 其金剛名曰虛空無垢執金剛 乃至金剛手祕密主 如是上首 十佛剎微塵 數等持金剛眾俱 及普賢菩薩 慈氏菩薩 妙吉祥菩薩 除一切蓋障菩薩等 諸大菩 P. 3

4 薩前後圍繞 而演說法者 次明同聞眾也 問曰 佛所說經 何故先明住處眷屬耶 答曰 譬如國王若有政令 必先出居外朝制斷刑賞 時史署記云 某時王在某處 與 某甲大臣等集議 有如是教命 欲令境內信伏行之不疑故 法王亦爾 將說大法 必 於大眷屬菩薩眾中令作證明 以是因緣聞者生信 由信心故 能入如是法中 修行得 證 倍復生信 故先列眾也 虛空無垢執金剛者 即是菩提心體 離一切執諍戲論 如淨虛空無有障翳 無垢無染亦無分別 如此之心 即是金剛智印 能持此印 名虛 空無垢執金剛也 復次虛空遊步執金剛者 遊步是不住義 勝進義 神變義 以淨菩 提心 於一切法都無所住 而常進修萬行起大神通 故曰虛空遊步 復次虛空無垢執 金剛 即阿字門平等種子 修無住行 譬如種殖方便根牙漸生 故次明發行金剛印也 第三虛空生執金剛者 如萠芽已生 四大時節為緣 虛空不礙念念滋長 菩提心亦 復如是 以無所得為方便 萬行為緣 得真實生者 所謂大空生 故名虛空生 第四 被雜色衣執金剛者 如萌芽增長 莖葉花 實漸次滋繁 菩提心樹王萬德開敷 亦復 如是 故云具種種色 復次以種種法界色 染此無垢菩提心 成大悲漫荼羅 故名被 雜色衣 第五善行步執金剛者 此善字 梵云毘質多羅 有端嚴義 種子義 譬如已 得果實 復還為種子也 善行步者 即是諸佛威儀 謂善知時宜可度不可度等種種通 塞 以身口意方便 俯應群機 曲中規矩 皆成佛事 故以為名也 第六住一切法平 等執金剛者 謂住一切佛平等性也 謂因果自他有為無為等一切諸法 入此如實智中 究竟平等 同一實際 能持此智印 故以為名也 然上來五句 亦皆是如來真實功 德 無深淺之殊 為欲分別令易解故 作次第說耳 第七哀愍無量眾生界執金剛者 此哀愍亦名救度 謂已住平等法性 自然於一切眾生 發同體悲愍之心 諸眾生界無 量故 如是大悲亦無限量 此是如來一功德 故能持者 因以為名 第八那羅延力執 金剛者 已發哀愍之心 若具大勢 則能救護 故次明也 經中挍量六十象力 不如 一香象力 乃至末後那羅延力最勝 佛生身一一毛孔 皆等那羅延力 故以喻法界身 那羅延力 第九大那羅延力執金剛者 謂持祕密神通力也 如一闡提必死之疾 二乘 實際作證已死之人 諸佛醫王明見如來性故 則能必定師子吼 於救療因緣 心不怯 弱 諸菩薩尚不能爾 故復明不共一切摩訶那羅延力 第十妙執金剛者 妙名更無等 比 更無過上義 猶如醍醐融妙已極 不可復增 常不變易 無間無雜 如來亦爾 一切功德 悉皆無比無上 諸有所作 亦唯為此一事因緣 故名妙執金剛 第十一勝 迅執金剛者 勝謂大空 大空即是遍一切處 故能起速疾神通也 住此乘者 初發心 時即成正覺 不動生死而至涅槃 故名勝迅 第十二無垢執金剛者 即是離一切障菩 提心也 譬如真金體性純淨 若種種練冶眾寶磨瑩倍復光明 則知初質 尚與微垢共 住 能持此畢竟淨金剛印 因以為名 十三刃迅執金剛者 此刃字 梵文是忿中之忿 利中之利 義翻猶如刀刃也 持此金剛利智 一切難斷處悉斷 難滅處悉滅 故以為 名 十四如來甲執金剛者 如來甲所謂大慈 由此嚴身故 攝護眾生施作佛事 不為 一切煩惱所傷無能降伏爼壞之者 故以為名 十五如來句生執金剛者 句名住處 即 P. 4

5 大空生也 諸佛自證功德 從如來性生 此加持身 從如來自證功德生 以不離阿字 門故 名如來句生 十六住無戲論執金剛者 所謂住大空慧也 謂觀緣起實相 無生 無滅不斷不常 亦非去來一異 是處諸戲論息 法如涅槃 持如是智印 故得以為名 也 十七如來十力生執金剛者 謂佛方便智 如是妙權從何處生 謂從如來十智力生 持如是印 故得以為名也 十八無垢眼執金剛者 即如來五眼 以菩提心畢竟淨故 以一切種觀一切法 了了見聞覺知 無所罣礙 能持如是金剛印 故以為名 十九 金剛手祕密主者 梵云播尼 即是手掌 掌持金剛與手執義同 故經中二名互出也 西方謂夜叉為祕密 以其身口意 速疾隱祕難可了知故 舊翻或云密迹 若淺略明義 祕密主 即是夜叉王也 執金剛杵常侍衛佛 故曰金剛手 然是中深義 言夜叉者 即是如來身語意密 唯佛與佛乃能知之 乃至彌勒菩薩等 猶於如是祕密神通 力 所不及 祕中最祕 所謂心密之主 故曰祕密主 能持此印 故云執金剛也 如是上 首十佛剎微塵數等持金剛眾俱者 若具存梵本 於列名下 一一皆有多聲 應云虛空 無垢等 虛空遊步等 乃至祕密主等 所以然者 此等上首執金剛 一一皆有無量眷 屬部類 大本當具存耳 然統其綱要 則枝末隨之 於宗通之用 不足為闕 所云十 佛剎微塵數者 如來差別智印 其數無量 非算數譬喻之所能知 且以如來十種智力 各對一佛剎微塵 以表眾會之數 世界海世界性 及一佛剎義 如釋論中廣明 然 此毘盧遮那內證之德 以加持故 從一一智印 各現執金剛身 形色性類 皆有表象 各隨本緣性欲 引攝眾生 若諸行人慇懃修習 能令三業同於本尊 從此一門得入 法界 即是普入一切法界門也 次列菩薩眾 以四聖者而為上首 前明諸執金剛 一 向是如來智印 今此菩薩 義兼定慧又兼慈悲 故別受名也 亦是毘盧遮那內證功德 如執金剛有十佛剎微塵數眾 當知諸菩薩 法門相對 亦有十佛剎微塵眾 以加持 故 各得從法界一門 現為一善知識身也 又般若釋論 生身佛成道時 阿難密迹力 士等 是名內眷屬 舍利弗目建連等諸聖人 及彌勒文殊諸阿毘跋致 一生補處菩薩 等 是名大眷屬 今謂佛加持身亦復如是 諸執金剛各持如來密印 名內眷屬 諸菩 薩大悲方便普門 攝受無量眾生 輔佐法王 行如來事 名大眷屬 故大品云 欲為 諸佛內眷屬 欲得大眷屬者 當學般若波羅蜜也 普賢菩薩者 普是遍一切處義 賢 是最妙善義 謂菩提心所起願行 及身口意 悉皆平等遍一切處 純一妙善備具眾德 故以為名 慈氏菩薩者 謂佛四無量心 今以慈為稱首 此慈從如來種姓中生 能 令一切世間不斷佛家 故曰慈氏 上云普賢 是自證之德 本願已滿 欲化眾生令得 此道 故次明之 妙吉祥菩薩者 妙謂佛無上慧 猶如醍醐純淨第一 室利翻為吉祥 即是具眾德義 或云妙德 亦云妙音也 言以大慈悲力故 演妙法音 令一切聞 故次彌勒明之 除一切蓋障菩薩者 謂障為眾生種種心垢 能翳如來淨眼 不能開明 若以無分別法 滅諸戲論 如雲霧消除日輪顯照 故曰除蓋障 如來諸有所作 悉 皆為此一事因緣 故次妙音明之 復次行人 雖學般若波羅蜜 若無禪定 猶如盲者 雖遇日光 無所能為 故次文殊妙慧 明除蓋障三昧也 此四菩薩 即是佛身四德 P. 5

6 有所偏闕 則不能成無上菩提 是故列為上首 以統塵沙眾德 諸大菩薩者 具出梵 文 應云摩訶菩提薩埵 釋論云 菩提名諸佛道 薩埵名眾生 或名勇心 是人盡欲 得諸佛功德 其心不可斷不可破 如金剛山 是名薩埵 復次此人 心能為大事 不 退不轉 大勇心故 多眾生中 起大慈悲成立大乘 能行大道得最大處 故必能說法 破一切眾生大邪見大愛大我心等諸煩惱 故名為摩訶薩埵 阿闍梨云 具據正義 當云菩提索哆 此索哆者 是忍樂修行堅持不捨義也 然聲明有如是法 若論文字 其義雖正 音韻或不流便者 得取便安之 故世論師謂為薩埵 傳習者隨順其辭 就 踰伽宗 薩埵略有三種 一者愚童薩埵 謂六道凡夫 不知實諦因果 心行邪道修習 苦因 戀著三界堅執不捨 故以為名 二者有識薩埵 即二乘也 纔覺知生死過患 自求出離 得至涅槃 著保化城興滅度想 於如來功德 未生願樂心 故以為名 三 者菩提薩埵 無上菩提 出過一切臆度戲論種種過失 是一向純善白淨微妙不可譬類 之義 即是眾生本性不思議心也 能忍如是成道事 願樂修行堅固不動 故名菩提索 哆 於如是人中功業最大 堪能轉授一切眾生 故名為摩訶薩埵 此等大眾 前後圍 遶大日世尊 以無量身口意供養恭敬 為聽法故 次明群機嘉會之時所同聞法 即經 所謂越三時如來之日加持故 身語意三平等句法門也 然此經流布閻浮提 略有十萬 偈 若十物剎微塵大眾 各各廣演身口意差別法門 則無限量 此說法時分 復當云 何 故結集者云 爾時住於佛日而演說法者也 如世間時分 則有過去未來現在 長 短劫量種種不同 且約日行四天下 一周晝夜各有初中後分 乃至三十時等 剎那不 住代謝相推 以淨眼觀之 三際之相了不可得 無終無始亦無去無來 即此實相之日 圓明常住湛若虛空 無有時分修短之異 然以佛神力故 令瑜伽行者於無量劫 謂 如食頃 或演食頃以為無量劫 延促自在咸適眾機 無定相可得 故云如來日也 如 此時中佛說何法 即是身語意三平等句法門 言如來種種三業 皆至第一實際妙極之 境 身等於語 語等於心 猶如大海遍一切處同一鹹味 故云平等也 句者梵云鉢曇 正翻為足 聲論是進行義住處義 如人進步舉足下足 其迹所住處謂之鉢曇 言辭 句逗義亦如是 故同一名耳 今就此宗 謂修如是道迹 次第進修 得住三平等處 故名為句 即以平等身口意祕密加持 為所入門 謂以身平等之密印 語平等之真言 心平等之妙觀 為方便故 逮見加持受用身 如是加持受用身 即是毘盧遮那遍一 切身 遍一切身者 即是行者平等智身 是故住此乘者 以不行而行 以不到而到 而名為平等句 一切眾生皆入其中 而實無能入者無所入處 故名平等 平等法門 則此經之大意也 時彼菩薩普賢為上首 諸執金剛祕密主為上首 毘盧遮那如來加持 故 奮迅示現身無盡莊嚴藏 乃至有情類業壽種除 復有牙種生起者 謂將說此平等 法門 故先以自在加持感動大眾 悉現普門境界祕密莊嚴 不可思議未曾有事 因彼 疑問而演說之 則聞者信樂倍增 深入語義 如法華序分 從地踊出品因緣 此中當 廣說之 復次普賢祕密主等 上首諸仁者 即是毘盧遮那差別智身 於如是境界 久 已通達 然此諸解脫門所現諸善知識 各引無量當機眾 同入法界漫荼羅 為饒益此 P. 6

7 初入法門實行諸菩薩故 如來加持 奮迅示現大神通力也 如師子王將欲震吼 必先 奮迅其身 呈現材力然後發聲 如來亦爾 將欲必定師子吼 宣說一切智門 故先奮 迅示現無盡莊嚴藏 所謂莊嚴者 謂從一平等身 普現一切威儀 如是威儀 無非密 印 從一平等語 普現一切音聲 如是音聲 無非真言 從一平等心 普現一切本尊 如是本尊 無非三昧 然此一一三業差別之相 皆無邊際不可度量 故名無盡莊嚴 也 如來祕密慧經云 除蓋障菩薩於法會中 欲知佛身量故 令大目揵連尋之 目連 上至梵宮 猶覩如來若對目前 佛身威儀說法音聲 與本無異 乃至盡其神力 往詣 他方佛土 亦不異梵宮 爾時除蓋障菩薩及以目連 不能測故 自往觀察 過十方各 如恒河沙世界 皆見如來 不起于座而演說法 乃至周極十方盡其神通勢力 亦復如 是 然後還歸 方見除疑天女 去佛不遠見入於三昧 便作是念 我聞此天女 通達 無量三昧門 我當觀之 今住何定也 又盡心力觀之 不測其心所行之處 聚集無量 天鼓 一一皆如須彌山王 以神力同時發聲 欲令出定而不能得 乃至佛言 我未發 菩提心時 是天女已能住此三昧 即是無邊際義也如是毘盧遮那 普於十方一切世界 一一皆現佛加持身 是一一身 各有十佛剎微塵數等 菩薩金剛大眾 此諸大眾諸 根相好 亦復無邊如胡麻油 遍滿法界於中無空隙處 又如國王有大庫藏 若須示人 則自在開發而陳布之 故曰莊嚴藏也 復次此諸大眾 但以佛威神力故 得見如是 不思議境界 如來若捨加持 即不現前 非其自心限量之所能及 如行者內修般舟三 昧 外蒙神力護持 能以父母生身見十方佛 如晴夜光無雲仰覩眾星 聽聞法音了了 無礙 然此境界 由行者心淨故生耶 由佛加護故生耶 若由內心 即是從自性生 若由佛力 即是從他性生 悉皆不異外道論義 以自他無故 和合亦無 又復非無因 緣而得成就 何以故 內因外緣隨有所闕 即不現前故 當知如是莊嚴之相 顯時無 所從來 隱時亦無所去 畢竟平等不出於如故 經云非從毘盧遮那佛身或語或意生 一切處起滅邊際不可得 而毘盧遮那一切身業 一切語業 一切意業 一切處一切時 於有情界 宣說真言道句法 此轉釋佛莊嚴藏 所以無盡無邊際者 以不異如來遍 一切處常住不滅之身也 雖常無起滅 而能以一切三業 普於十方三世一切時處 說 最實道教化群生 軌匠其心令至佛道 經云 又現執金剛普賢蓮華手菩薩等像貌 普於十方 宣說真言道清淨句法 所 謂初發心 乃至十地次第此生滿足 緣業生增長有情類業壽種除 復有牙種生起者 又廣前相 言非但示現佛身 充滿十方一切世界 所現金剛菩薩等身 亦復遍一切處 也 且如十佛剎微塵數 諸執金剛菩薩等 身口心印差別不同 如是一一本尊像類眷 屬 皆如毘盧遮那 充滿十方一切世界 如因陀羅網互不相妨 今略舉三聖者 以為 稱首也 執金剛對金剛智慧門 降伏方便 普賢對如如法身門 寂災方便 觀音對蓮 華三昧門 增益方便 舉此三點 則無量不思議妙用 皆已攝在其中 故特言之 所 云等者 乃至諸天八部五通神仙 以外現漫荼羅之所表示 例可知也 如是等種種因 緣無數方便 普門應現教化群生 雖深淺不同麁細有異 然究其實事 無非祕密加持 P. 7

8 各能開示如來清淨知見 若離如是實相印 餘皆愛見所生 與天魔外道作諸營侶 豈得名為清淨句義耶 次又釋言所謂清淨句者 即是頓覺成佛神通乘也 若餘乘菩薩 志求無上菩提 種種勤苦不惜身命 經無數阿僧祇劫 或有成佛或不成佛者 今此 真言門菩薩 若能不虧法則方便修行 乃至於此生中逮見無盡莊嚴加持境界 非但現 前而已 若欲超昇佛地即同大日如來 亦可致也 復次行者 初發心時得入쿅阿字門 即是從如來金剛性生牙 當知此牙一生 運運增進更無退義 乃至成菩提 無行可 增 然後停息 故云次第此生滿足 此中次第者 梵音有不住義精進義遍行義 謂初 發心 欲入菩薩位故 於此真言法要 方便修行 得至初地 爾時以無所住進心不息 為滿第二地故 復依真言法要方便修行 得至第三地 爾時以無所住進心不息 為 滿第四地故 復依真言法要方便修行 得入五地 如是次第 乃至滿足十地 唯以一 行一道 而成正覺 若於異方便門開顯密意 亦皆不離如是寶乘也 緣業生者 謂為 有情癡愛因緣 造身口意種種虛妄不清淨業 乘如是業生六趣身 增長輪迴備受諸苦 今修平等三業清淨慧門 一切蘊阿賴耶業壽種子 皆悉焚滅 得至虛空無垢大菩提 心 一切如來平等種子 從悲藏中生法性牙 乃至莖葉華果遍滿諸法界 成萬德開敷 菩提樹王 然以四不生義觀之 都無所起亦無起處 當知此生 即是大空生也 故云 有情類業壽種除復有牙種生起 復次如來所現 十佛剎微塵數等 諸善知識及法界門 假令次第觀聽 則無量無邊阿僧祇劫 不可周遍 以佛日加持故 於會坐之頃皆悉 現前 即是將說此經 示不可思議神通瑞相也 如文殊師利 覩見白豪所照萬八千土 諸菩薩種種因緣 皆是行菩薩道 即知諸佛 將欲開權顯實說法華經 當知金剛手 等 亦復如是普見加持世界 唯說平等法門 即知如來 將演遍一切乘自心成佛之教 故下文所問 乘此而生也 爾時執金剛祕密主 於彼眾會中 坐白佛言 世尊云何 如來應供正遍知 得一切智智 乃至如是智慧 以何為因 云何為根 云何究竟者 如來自證之智 設以神力加持 亦不可示人 前云奮迅示現無盡莊嚴藏者 皆外用之 迹耳 智者見其條末 則喻其宗本 如觀象迹超絕眾群 其所踴踐倍復深廣 雖不覩 其形 當知此象 身力必大 又如迅雷澍雨 能令鳥獸震死 百川奔湧壞山襄陵 雖 不測其本 當知此龍威勢必大 今諸大眾亦復如是 以觀如來無盡身口意 能一時普 應法界眾生 妙合根宜曲成佛事 則知如來智力 必於一念 普鑒群機本末因緣究竟 無礙 照俗之權尚爾 其契實之境界 當復云何 若法不然 則有微迹可尋 我已盡 覩然 不知是法從何得之 故執金剛手因眾會疑心 而問佛言 云何如來應供正遍知 得此一切智智也 梵本云怛他揭多者 怛他是如義 揭多是來義 知解義說義去義 如諸佛乘如實道 來成正覺 今佛亦如是來 故名如來 一切諸佛 如法實相知解 知已 亦如諸法實相 為眾生說 今佛亦如是 故名如實知者 亦名如實說者 一 切諸佛 得如是安樂性 直至涅槃中 今佛亦如是去 故名如去 釋論具含四義 然 古譯多云如來 有部戒本云如去 阿闍梨意存如去如說 今且順古題也 梵本云阿羅 訶者 阿羅是煩惱 訶是害義除義 釋論謂之殺賊 佛以忍進鎧甲 乘持戒之馬 定 P. 8

9 弓慧箭 外破魔王軍 內滅煩惱賊 故以為名 又阿名為不 羅訶名生 謂佛心種子 後世田中不生矣 無明殼皮脫故 復次阿羅訶 是應受供養義 以有如是功德故 應受天人最上供養 故以為名也 梵本云三藐三佛陀者 三藐名正 三名遍 佛陀名 知 故曰正遍知也 釋論云 若有人言何以故 但佛如實說如來如去故 應受最上供 養耶 以佛得正遍智慧故 正名諸法不動不壞相 遍名不為一法二法 故以悉知一切 法無餘 是名三藐三佛陀 然此宗中 佛陀名覺 是開敷義 謂由自然智慧 遍覺一 切法 如盛開敷蓮華無有點污 亦能開敷一切眾生 故名佛也 梵云薩婆若那 即是 一切智智 釋論云 薩婆若多者 即一切智 一切謂名色等無量法門 各攝一切法 如是無量三四五六等 乃至阿僧祇法門攝一切法 是一切法中 一相異相漏相非漏相 作相非作相等一切法 各各相各各力 各各因緣各各果報 各各性各各得各各失 一切智慧力故 一切世一切種盡遍知解 是名薩婆若 今謂一切智智 即是智中之智 也 非但以一切種遍知一切法 亦知是法究竟實際常不壞相 不增不減猶如金剛 如 是自證之境 說者無言觀者無見 不同手中菴摩勒菓 可轉授他人也 若可以言語授 人者 釋迦菩薩蒙定光授決之時 即應成佛 何故具修方便 要待無師自覺 方名佛 耶 又如目覩世人 為刀杖所傷 雖復信其受苦無可疑惑 然種種令說終不證知 若 自身觸受乃得明了耳 問意言 云何令我等 逮得如是自覺之慧 云何得此慧已 能 為無量眾生 廣演分布 隨種種趣種種性欲 種種方便道 宣說一切智智 所謂安立 無量乘 示現無量身 各各同彼言音 住彼威儀 而此一切智道 猶同一味 所謂如 來解脫味 此妙方便 復云何而得也 此中種種趣者 梵云娜衍亦名為行亦名為道 下云大乘道等義同也 毘婆沙說有五道 摩訶衍人多說六道 如是廣衍 乃至此世界 中 已有卅六俱胝眾生趣 何況十方一切世界耶 性欲者 欲名信喜好樂 如孫陀羅 難陀好五欲 提婆達多好名聞等 乃至諸得道人 亦各有所好 大迦葉好頭陀 舍利 弗好智慧 離波多好坐禪 優婆離好知毘尼 阿難好多聞等 當廣說之 性名積習 相從性生 欲隨性作行 或時從欲為性 習欲成性 性名染心 染心為事欲名隨緣起 是事釋論中具明 種種方便道者 龍樹云 般若與方便本體是一 而所用有異 譬 如金師以巧方便故 以金作種種異物 雖皆是金 而各異名 今毘盧遮那亦復如是 能以遍一切處真金智體 造種種乘 復次此中問意 即是發起大悲胎藏漫荼羅也 於 薩婆若平等心地 畫作諸佛菩薩 乃至二乘八部等 四種法界圓壇 此一一本尊身語 心印 皆是一種差別乘也 且如有人志求五通智道 即從大悲胎藏 現韋陀梵志形 為說瞿曇仙等真言行法 行者精勤不久 成此仙身 更轉方便 即成毘盧遮那身也 如是或現佛身說種種乘 乃至現非人身說種種乘 隨類形聲 悉是真言密印 或久或 近 無非毒鼓因緣 故經云 皆同一味所謂如來解脫味也 所以然者 一切眾生色心 實相 從本際已來 常是毘盧遮那平等智身 非是得菩提時 強空諸法便成法界也 佛從平等心地 開發無盡莊嚴藏大漫荼羅已 還用開發眾生平等心地 無盡莊嚴藏大 漫荼羅 妙感妙應 皆不出阿字門 當知感應因緣所生方便 亦復不出阿字門 譬如 P. 9

10 大海中 波濤相激迭為能所 然亦皆同一味 所謂鹹味也 復次執金剛承佛神力 為 欲發起大悲胎藏祕密方便故 復說五種譬喻 所謂虛空地水火風也 初句云譬如虛空 界離一切分別 無分別無無分別 如是一切智智 離一切分別 無分別無無分別者 如此即是毘婆沙義 虛空無過無德 今如來智身 離一切過萬德成就 云何得相喻耶 但取其少分相似 以況大空耳 此中相況有三義 一者虛空畢竟淨故 二者無邊際 故 三者無分別故 一切智心性亦如是 故以世間易解空 譬難解空也 初云離一切 分別 梵云劫跛 次云無分別者 梵云劫跛夜帝 所以重言 是分別之上更生分別義 例如尋伺 略觀時名尋 諦察名伺 又如眼識生時有麁分別 次意識生是細分別 舊譯或云 以劫跛為妄執 喻意云 猶如虛空以無妄執分別故 無分別亦無無分別也 又如虛空離種種顯形色相 無所造作 而能含容萬像 一切草木因之生長 有情事 業依之得成 佛智虛空亦復如是 雖離一切相常無分別起作 而無量度門種種妙業 皆得成辨 故以為喻也 第二句云譬如大地一切眾生依 如是一切智智 天人阿修羅 依者 如世間百穀眾藥卉木叢林 隨其性分無量差別 皆從大地而生根牙 乃至莖葉 花果次第成就 為一切眾生作依止處 而養育之 亦不作是念 我今荷負一切世間 不念恩德無有勞倦 增之不喜減之不憂 深廣難測不可傾動 一切智地亦復如是 大 悲漫荼羅一切種子之所出生 即此諸乘無量事業所依止處 於生死涅槃其心平等 世 間八風不能動搖 以如是等少分相似故 以為喻也 第三句云譬如火界燒一切薪無有 厭足 如是一切智智 燒一切無智薪無厭足者 譬如火種 假使積薪充滿世界 皆如 須彌山王 次第焚之無有怯弱 不作是念 我當燒爾所薪 不燒爾所薪 熾然不息勝 進無厭 要所焚盡已 然後隨滅 如來智火亦復如是 燒一切戲論煩惱薪盡 乃至緣 待皆盡 即此慧光亦無所依 復次如世間之火 貴賤所同用 能於暗夜而作照明 迷 惑顛墜者咸得正路 又悉能成就一切諸物 如是一切智火 聖者異生平等有之 於無 始大夜之中 令諸行人見如實道 次第成就一切佛法 故以為喻也 第四句云譬如風 界除一切塵 如是一切智智 除去一切諸煩惱塵者 如大風起時 烟雲塵霧一切消除 大虛澄廓三辰炳現 蔚蒸熱惱眾生皆得清涼 能使卉木叢林開榮增長 亦能摧壞一 切物類 又如風性遍無所依 自在旋轉無能罣礙 如來慧風亦復如是 滌除一切障蓋 煩惱遊塵 令證涅槃清涼法性 又復能令一切世出世間善法增長 摧壞無明大樹 拔 其根本 而此無障礙力 都無所依 故以為喻也 第五句云譬如水界 一切眾生依之 歡樂 如是一切智智 為諸天世人利樂者 如水大從高赴下多所饒益 能潤草木而生 華菓 又復本性清潔無垢無濁 悉能滿足飢渴眾生 洗諸滓穢蠲除熱惱 澄深難入不 可測量 於坑塪之處性皆平等 如來智水亦復如是 從真法界流趣世間 潤諸等持生 助道法 成大果實利益群生 體無煩惱故清潔 能離諸惑故無垢 一相非異故無濁 諸有得之思願盡息 獲清涼定洗除塵勞 湛寂難思 證平等性 故以為喻也 復次金 剛手說此五喻 即是發起下文五字義也 쿅阿字門為地 Ꙗ嚩字門為水 ꗽ囉字門為 火 ꚨ訶字門為風 ꑌ佉字門為空 又如世間種子 地水火風為緣 虛空不礙 然後 P. 10

11 得生 隨闕一緣終不增長 一切智性如來種子 亦復如是 即用一切智門五義 自為 眾緣 能至菩提常住妙果 所謂不可思議不生不滅之因緣也 金剛手觀知如來獨一法 界加持之相 心所惟忖 必知將說如是法門故 先喻其功德 發起大會生解之機 然 後問佛 如是智慧 以何為因 云何為根 云何為究竟耶 從此已後 如來智印即定 其心 廣分別說 例如彌勒菩薩 覩佛神通之瑞 即時憤憤悱悱心有所存 為說是道 場所得法 為授菩提記 文殊發揮名體 指云妙法蓮華 然後如來印以實相 乘機演 說 令動執之徒得離疑網 譬如春陽之始萌種甲坼 雷風鼓動時雨潤灑 得離莩殼苗 能出生 若無機之人 雖則遇際會 不能發起深益也 毘盧遮那佛 即告持金剛祕密 主言 善哉善哉執金剛 善哉金剛手 汝問吾如是義 汝當諦聽極善作意 吾今說之 乃至諸法無相 謂虛空相者 以執金剛手祕密主 預測如來加持深意 又能發起時 眾 作生解因緣 仰測聖心 不失機會 故重言善哉善哉 我觀一切天人沙門婆羅門 乃至淺行諸菩薩 無能於世尊前 發如是問者 所以者何 以此三句義中 悉攝一 切佛法 祕密神力甚深之事故 復歎言善哉金剛手 汝能問吾如是義也 以如來善哉 言音所加持故 爾時金剛手 無量功德倍增 復明於所受法終無漏失 次即誡言汝當 諦聽極善作意吾今說之 亦為未來弟子 明此囑耳 深心受法之儀式也 故釋論云 若人心善直信 是人可聽法 若無是相 則不能解 如說 偈云 聽者端身如渴飲 一心入於語義中 踊躍聞法心悲憙 如是之人應為說 及無盡意經 用心聽法有二十 三句功德 廣說之 經云 佛告金剛手 菩提心為因 悲為根 方便為究竟者 猶如世間種子 籍四 大眾緣 故得生根如是次第 乃至果實成熟名為究竟 然以中智觀之 畢竟不生不滅 是故因果義成 若法不然 有生滅斷常之相 則墮於戲論 皆悉可破 因果義不成 也 今行者觀心實相 亦復如是 出過一切戲論如淨虛空 於內證所行得深信力 薩 婆若心堅固不動 離業受生成就真性生 萬行功德從此增長 故曰菩提心為因也 此 菩提心 為後二句因 若望生死中所殖善根 則名為果 以覩佛法前相故 譬如有人 聞善知識言 汝今宅中自有無盡寶藏 應自勤修方便而開發之 可使周給一國常無匱 乏 彼人聞已即生諦信 如說而行 乃至施功不已漸見前相 爾時於寶藏功德 離疑 惑心 堪能發起殊勝加行 故菩提心 即是白淨信心義也 釋論亦云 佛法大海信為 能入 如梵天王請轉法輪時 佛說偈言 我今開甘露味門 若有生信者得歡喜此偈中 不言施戒多聞忍進禪慧人能得歡喜 獨說信人 佛意如是 我第一甚深法微妙 無 量無數不可思議 不動不倚不著無所得法 非一切智人則不能解 故以信力為初 非 由慧等而能初入佛法 為令如是淨信心堅牢增長經中次說大悲為根 根是能執持義 猶如樹根執持莖葉花菓 使不傾拔也 梵音謂悲為迦盧拏 迦是苦義 盧拏是剪除義 慈如廣植嘉苗 悲如芸除草穢 故此中云悲 即兼明大慈也 且如行者修供養時 若奉一花或塗香等 即以遍一切處淨菩提心 興供養雲普作佛事 發起悲願迴向群生 拔一切苦施無量樂 由自善根 及與如來加持法界力故 所為妙業皆得成就 即是 P. 11

12 普於一切智地 乃至無餘有情界 皆悉生根也 隨行者以無住心所修萬行 即由大悲 地界所執持故 大悲火界所溫育故 大悲水界所滋潤故 大悲風界所開發生故 大悲 虛空不障礙故 爾時無量度門任運開發 由如牙根枝葉次第莊嚴 即是於一切心法 具足因緣之義也 方便為究竟者 謂萬行圓極無可復增 應物之權究盡能事 即醍醐 妙果三密之源也 又淨菩提心者 猶如真金 本性明潔離諸過患 大悲如習學工巧 以諸藥物種種練冶 乃至鏡徹柔軟屈申自在 方便如巧藝成就 有所造作隨意皆成 規製中權出過眾伎故 其得意之妙難以授人也 如摩訶般若所明 六度十八空三昧道 品總持門等 皆入大悲句中 即彼萬行所成一切智智之果 說名方便 由內具方便故 方便之業即是利他 是以梵音鄔波娜 亦名發起 如從種子生果果還成種 故以為 名也 經云 祕密主云何菩提 謂如實知自心 即是開示如來功德寶所也 如人雖聞寶 藏發意勤求 若不知其所在無由進趣 故復指言如上所明 第一甚深微妙之法 乃至 非一切智人則不能解者 此法從何處得耶 即是行者自心耳 若能如實觀察了了證知 是名成菩提 其實不由他悟 不從他得 問曰 若即心是道者 何故眾生輪迴生死 不得成佛 答曰以不如實知故 所謂愚童凡夫 若聞是法少有能信 識性二乘 雖 自觀察未如實知 若如實自知 即是初發心時便成正覺 譬如長者家窮子 若自識父 時 豈復是客作賤人耶 爾時行者 正知心實相故 見一切法悉皆甚深微妙 無量無 數不可思議 不動不倚不著都無所得 畢竟如菩提相 故經復云祕密主是阿耨多羅三 藐三菩提 乃至彼法小分無有可得 無上正遍知義 前已說之 此中言小分者 梵云 阿耨 即是七微合成 於從緣生色最為微小 故以為喻 言彼法者 離此無相菩提心 外更無一法也 經中次說因緣云 何以故 虛空相是菩提無知解者亦無開曉 何以 故 菩提無相故者 譬如虛空遍一切處畢竟淨故 離一切相無動無分別 不可變易不 可破壞 以如是等小分相似故 以喻無相菩提心 然是中 復有無量無邊祕密甚深之 事 實非世間虛空所能遍喻 冀諸學者 得意忘筌耳 又如虛空遠離戲論分別 故無 知解相無開曉相 諸佛自證三菩提 當知亦爾 唯是心自證心心自覺心 是中無知解 法無知解者 非始開曉亦無開曉之者 若分別少分能所猶如微塵 即取法非法相 不 離我人眾生壽命 豈得名為金剛慧耶 復次經中自轉釋 言何以故菩提無相故 如釋 論云 佛智慧清淨故 出諸觀上 不觀諸法常相無常相 有邊相無邊相有去相無去相 有相無相 有漏相無漏相 有為相無為相 生滅相不生滅相 空相不空相 常清淨 無量如虛空 是故佛智無礙 若觀生滅者 不得觀不生滅 觀不生滅者 不得觀生滅 若生滅實 不生滅不實 若不生滅實 生滅不實 如是等諸觀皆爾 以如是淨菩提 心 出過諸觀離眾相故 於一切法得無罣礙 譬如虛空之相亦無相故 萬像皆悉依空 空無所依 如是萬法皆依淨心 淨心適無所依 即此諸法 亦復如菩提相 所謂淨 虛空相 故經復云 祕密主諸法無相謂虛空相也 爾時金剛手復白佛言 世尊誰尋求 一切智 誰為菩提成正覺者 誰發起彼一切智智 佛言 祕密主自心尋求菩提及一切 P. 12

13 智 何以故 本性清淨故 乃至無量功德皆悉成就 時執金剛聞佛所說義 薩婆若慧 唯是自心 乃至無有少法出此心者 為未來眾生斷疑惑故 而問佛言 菩提心名為一 向志求一切智智 若一切智智 即是菩提心者 此中誰為能求誰為所求 誰為可覺誰 為覺者 又復離心之外都無一法 誰能發起此心 令至妙果者 若法無有因緣 而得 成者 一切眾生 亦應不假方便自然成佛 故佛答言祕密主自心尋求菩提及一切智 何以故 本性清淨故 雖眾生自心實相 即是菩提 有佛無佛常自嚴淨 然不如實自 知 故即是無明 無明所顛倒取相故 生愛等諸煩惱 因煩惱故 起種種業入種種道 獲種種身受種種苦樂 如蠶出絲無所因 自從已出而自纏裹 受燒煮苦 譬如人間 淨水 隨天鬼之心 或以為寶或以為火 自心自見苦樂 由之當知離心之外 無有法 也 若瑜伽行人 正觀三法實相 即是見心實相 心實相者 即是無相菩提 亦名一 切智智 雖復離諸因緣 亦非無因而得成就也 復次世尊欲令眾生如實知自心故 更 以方便分別演說 所以然者 若但言自心不生不滅 以無所因故義則難解 故先示其 著處 經言心不在內不在外 及兩中間心不可得 如摩訶般若 以無量門入諸法實相 今欲舉其宗要 但觀內外十二處 即攝一切法也 行者心無始來 多於內法取著心 相故 先於內六處 以即離相等方便 一一諦觀心不可得無生無相無有處所 而作是 念 此心或在外耶 復於外六處如實觀之 心亦無生相無有處所 猶恐錯誤更合觀之 於兩中間亦不可得 即悟此心實性 本自無生無滅 畢竟常淨戲論雲披 譬如珠力 故水清 水清故珠現 定不從餘處來也 經云 祕密主 如來應正等覺 非青非黃 非赤非白 非紅紫非水精色 非長非 短非圓非方 非明非暗 非男非女非不男女者 前約一切法明心實相已 今復約真我 明心實相 此宗辨義 即以心為如來應正等覺 所謂內心之大我也 如有一類外道 不了自心故而作是言 我觀真我其色正青 餘人所不能見 或言正黃正赤 或言鮮白 或言如燕脂色 今義云紅紫也 或言我見真我 其相極長極短 乃至如男子相等 唯此是實餘皆妄語 然此等眾相 悉從緣生無有自性 云何得名真實我耶 對如是種 種執故 佛說如來應正等覺非青色等 所以者何 是青相畢竟不生故 則為非青 青 實相不壞故 而亦非非青 當知如來應正等覺 無一定相可說 亦不離如是諸相也 如有外道阿闍梨 於黑月夜引諸弟子至大象前而告之言 我於今者示汝真我 時彼眾 人 或以目覩或以身觸 其視形者則言 我今已識 真我其色甚白杭然高大 其觸牙 者則言 真我如戈 觸耳者則言如箕 觸足者則言如柱 觸尾者則言如索 各隨所遇 情計不同 雖復更相是非 終不能識其真體 若瑜伽行者 開發心明道時 照見心王 如來 如大明中目覩眾色 則不生如是諍論也 次云祕密主 心非欲界同性 非色界 同性 非無色界同性 非天龍夜叉 乃至人非人趣同性者 亦是對諸妄執 顯示自心 無變易 故說言此心不與三界同性也 有諸外道計 我性即同欲界 或同色無色界 乃至謂非想處即是涅槃 或言梵王毘紐天等生一切法 然此三界 皆悉從眾緣生 求 其自性 都不可得 況令心性同於彼性耶 次廣分別無量諸眾生趣 一一言之 皆不 P. 13

14 與彼同性 譬如虛空中雨八功德水 一味淳淨 隨所受之器種種差別故 或辛或酸 或溫或濁 然八功德性不與彼同 溫解濁息時 清涼如故未曾變異 又如真陀摩尼自 無定相 遇物即同其色 然其寶性不與彼同 若與彼同性者 是色隨緣生滅時 寶性 亦應生滅也 復次世尊將欲開示大悲胎藏生漫荼羅故 先正開示心實相門 何以故 如行者本尊三昧中 說有顯形男女等相 及普門示現六趣之身 恐諸行人 不了心因 緣生故 於寶王真性而生戲論 故佛說言如來非青非黃 乃至此心不與三界六趣同性 若能如是觀察 則不障菩提心也 又經云祕密主 心不住眼界 不住耳鼻舌身意界 非見非顯現者 前說不在三處 已攝一切法 為未悟者 復一一歷法分別 若心不 與諸趣同性 為住眼界等耶 乃至住意界耶 若心住眼界者 眼從眾緣生故 性相自 空無有住處 況復心之實相住在眼中 如眼界者 乃至陰入諸法皆應廣說 復次前已 破種種外道 今說不住諸法 為破邊見聲聞故 如犢子阿毘曇中說 譬如四大和合有 眼法 如是五象和合有人法 是人法在不可說藏中 說一切有道人言 神人一切法門 中 求不可得 如兔角龜毛常無 而陰界入實有自性 以如是戲論法故 不識其心 若能觀心不住諸法 則心無行處 戲論皆盡也 非見非顯現者 如有人言 一切眾生 本有佛知見性 但無明翳膜除時 自能見理 或有人言 如是常理非可造作 但除纏 蓋雲霧除時 日輪自現 皆以世諦言之耳 若淨菩提心 是可見可現之法 即為有相 凡有相者 皆是虛妄 云何能見無上菩提 又經中自說因緣 何以故 虛空相心離 諸妄執亦無分別 猶如虛空畢竟淨法 一切色像無能染污之者 心性亦爾 一切分別 無能染污之者 若無分別 即是離一切相也 經云 所以者何 性同虛空即同於心 性同於心即同菩提 如是祕密主 心虛空 界菩提三種無二 此等悲為根本 方便波羅密滿足者 如上種種入清淨門 皆為發明 自心求菩提義 今復結言虛空無垢即是心 心即是菩提 相本同一相 而有三名耳 即此一法界心 雖因緣畢竟不生 而不壞因緣實相 以不生故 則無能所之異 以不 壞故 亦得悲為根本 方便波羅密滿足 即是究竟不思議中道義也 經云 祕密主 我說諸法如是 令彼諸菩薩眾 菩提心清淨知識其心者 佛已開 示淨菩提 略明三句大宗竟 即統論一部始終 無量方便 皆為令諸菩薩 菩提心清 淨知識其心 如此經者 當知一切脩多羅意 皆同在此 如釋迦如來所說法者 當知 十方三世一切如來 種種因緣隨宜演說法 無非為此三句法門 究竟同歸本無異轍 故云我說諸法如是 乃至知識其心也 經云 祕密主 云何知自心 謂若分段或顯色 或形色或境界 若色若受想行識 若我若我所 若能執若所執 若清淨若界若處 乃至一切分段中 求不可得者 世 尊前已廣說淨菩提心如實相 以眾生未能得意懸悟 復作方便 說此頓覺成佛入心實 相門 亦為決了十方三世一切佛法故 如一切經中 或說諸蘊和合中我不可得 或說 諸法從緣生都無自性 皆是漸次開實相門 彼言諸法實相者 即是此經心之實相 心 實相者 即是菩提 更無別理也 但為薄福眾生 而不能自信作佛 自信作佛者甚為 P. 14

15 難得 故世尊且令淨諸垢障 將護其心 要令時義契合 然後為說即心之印 今經則 不如是 直約諸法令識其心 所以為祕要之藏也 初句云謂若分段者 是總舉從緣生 法 以法待因緣成 必有差別相故 行者當知如是觀察 今此分段中何者是心 乃至 分析推求都不可得 即知此心 出過眾相離諸因緣 以知心性常如是故 爾時一切諸 法 自然不異於心也 顯色謂青黃等 形色謂方圓等 境界謂六情所對 即六塵也 為令人易解故 復歷法觀察 今此顯形眾色中 何者是心 色本非情無覺知相 況於 是中有心可得 如顯形者 當知一切色塵亦如是 如色塵者 乃至聲香味觸法亦如是 行者於外塵中心不可得 復觀內身五蘊 亦如聚沫泡炎芭蕉幻化 自求性實尚無所 有 況於其中而得有心 如是從麁至細去廣就略 乃至現在一念識 亦無住時 又復 從眾緣生故 即空即假即中 遠離一切戲論 至於本不生際 本不生際者 即是自性 清淨心 自性清淨心 即是阿字門 以心入阿字門故 當知一切法 悉入阿字門也 已說觀諸法實相 次明觀於我相 故云若我若我所 若能執若所執 若清淨 如上於 諸陰中 種種方便觀心 而不可得 何況我人壽者等法 從本以來但有假名 而於其 中有心可得 清淨者即外道所計 最極清淨處 以為涅槃也 如長爪梵志 不受一切 法而受是見 今亦如是 取著觀空智慧 而生是清淨想 即於如是想中 正觀自心無 有生處 得入真淨菩提心也 以上廣對五陰 次復說十八界十二處 乃至一切分段中 求不可得 陰界入義 阿毘曇中廣明 此三法已攝一切法 復云乃至一切分段中求不 可得者 即是摩訶般若等中 歷法廣明者是也 如於陰界入分析求心 心不可得 當 知六度萬行 乃至一切總持三昧門中 種種求心亦不可得 以心不可得故 是心常樂 我淨非常樂我淨等相 亦復如是不可得也 復次如聲聞人 初觀陰界入時 即陰求我 離陰求我 皆不可得 相在亦不可得 爾時於八直道中 遠塵離垢正法眼生 真言門 菩薩亦如是 初觀陰界入時 即陰求心離陰求心 皆不可得 相在亦不可得 故即時 懸悟自心本不生際 於如來知見大菩提道中 遠塵離垢得法眼淨 若不作如是方便先 從著處觀之 而但言是心遍一切處畢竟無相 則一切眾生無由悟入 當知此觀 最為 祕要法門也 如餘遠離方便諸菩薩 漸次修習戒定智慧 於無量劫 以種種門觀人法 二空 猶未能遠離心之影像 今真言行者 於初發心時 直觀自心實相 了知本不生 故 即時人法戲論淨若虛空 成自然覺不由他悟 當知此觀 復名法明道頓悟法門也 經云 祕密主 此菩薩淨菩提心門 名初法明道 菩薩住此修學 不久勤苦 便 得除一切蓋障三昧者 入佛智慧 有無量方便門 今此宗 直以淨菩提心為門 若入 此門 即是初入一切如來境界 譬如彌勒 開樓閣門內善財童子 是中具見無量不思 議事 難以言宣 但入者自知耳 法明者 以覺心本不生際 其心淨住生大慧光明 普照無量法性 見諸佛所行之道 故云法明道也 菩薩住此道時 從妄想因緣所有煩 惱業苦 皆悉清淨除滅 譬如有人 暗中為利寶所傷 謂為蛇毒 以作毒想故其心執 著 便成毒氣遍入支體 垂欲命終時 有良醫診之 曉其本末 即時引至傷處 以明 燈照之 猶見所傷之寶 有血塗相 其人了知非毒 毒氣亦除 分別玩好之具而生喜 P. 15

16 樂 行人亦復如是 因淨菩提心照明諸法故 少用功力 便得除蓋障三昧 見八萬四 千煩惱實相 成八萬四千寶聚門 故經次云菩薩住此修學 不久勤苦 便得除一切蓋 障三昧 若得此者 則與諸佛菩薩同等住 是中障有五種 一者煩惱障 謂根本煩惱 乃至八萬四千上中下品障 蓋淨心及由宿世偏習故 妨礙道機不入佛法 二者業障 謂過去及現在世造諸重罪 乃至謗方等經 是人雖有 得道因緣 以先業障未除故 種種留難不入佛法 三者生障 謂是人若得勝上無難生處 必當悟道 然乘先業更 受無暇之身 以報生即為障不入佛法 四者法障 謂此人已得無障生處 又有悟道之 機 以先世曾有障法等緣故 不逢善友不聞正法 五者所知障 謂此人乃至遇善知識 得聞正法 然有種種因緣兩不和合 妨修般若波羅密 如大品魔事中廣明 亦是先世 或曾差化道機故憙生此障也 行者已得淨除五障三昧 爾時於自心中 常見十方一 切諸佛妙相湛然 如觀明鏡 乃至於諸威儀去來睡寤 皆不離如是佛會因緣 時諸聖 者 常以勝妙方便啟悟其心 梵音慰喻為決疑網 行者隨聞隨喜悟已 網障隨除 不 久成就一切佛法 故云若得此三昧者 即與諸佛菩薩同等住 當知行人 則是位同大 覺也 以其自覺心故 便得佛名 然非究竟妙覺大牟尼位 猶如淨月雖體無增減 然 亦明漸漸增 乃至第十五日 方能動大海潮也 又行者猶與如來共同等住 即能以方 便力起五神通 不動本心遊諸佛剎 現種種身語意 興種種供養雲 以無盡大願廣修 諸度 復由意根淨故 次得解無量語言音聲陀羅尼 如一世間中三十六俱胝趣 隨彼 上中下性種類 若干方俗言辭 各各差別 皆曉其旨趣 應以隨類之音 如一世界者 一切世界亦如是也 梵本嚕多是大聲 羅尾多是小聲 涅瞿衫者是長聲 又兼多聲 所以具足言之 欲顯總持境界無所不了 對此方文字難以具翻也 以得陀羅尼 故 能知一切眾生心行 謂如是眾生 瞋行偏多而貪性薄 或如是眾生 貪行偏多而瞋性 薄 乃至通塞之相無量差別如釋論道種智中廣明 是菩薩 非但意根得知 乃至視聽 臭觸 亦皆互用無礙 又能觀彼根緣為除蓋障 以種種方便成熟眾生 莊嚴佛土行如 來事 當知真言門行者 乃至一生可得成辨也 復次如上所說諸功德 一切眾生皆悉 如其本性 等共有之 但以無明障蓋不自了知 未能起發如是祕密神通之力 今此真 言門修行諸菩薩 以見法明道故 即生獲除一切蓋障三昧 得此三昧故 即能與諸佛 菩薩同住 發五神通 以五神通故 獲一切眾生語言陀羅尼 獲此陀羅尼故 能知一 切眾生心行而作佛事 以能廣作佛事 不斷如來種故 則於一切時一切處 常為十方 諸佛之所護持 猶如嬰童始生 父母愛心偏重常不捨離 當知如是諸句 皆悉次第相 釋也 復次行者 以內具如上功德 外為諸佛護持 是故處於生死而無染著 猶如蓮 花出水 不為淤泥之所染污 常以四攝方便拔苦眾生 乃至無量無邊阿僧祗劫 常在 無間獄中 身心精進熾然不息 無有退沒不辭勞倦 何以故 淨菩提心 其性法爾如 金剛故 如是極堅固性 即是不從師得 住無為戒 無垢無濁不可破傷 戒者梵云尸 羅 是清冷義也 譬如水性常冷 雖遇薪火因緣 則能灼爛諸物 然其自性終不可遷 若除薪息火 自然清冷如本 真言行者亦如是 獲除蓋障三昧時 心之本性即是尸 P. 16

17 羅 非造作法不由他得 故言住無為戒也 如聲聞淨戒 要由白四羯磨眾緣具足 方 始得生 又須方便守護 如防利刺 一期壽盡 戒亦隨亡之 此戒則不如是 世世生 處恒與俱生 不假受持常無失犯 又由住斯戒故 實智增明 逮見不思議中道甚深緣 起 制止八顛遠離二邊 故經次云遠離邪見通達正見 迦葉亦云自此以前 我等皆名 邪見人也 是中慧不正故說名邪見 由凡夫二乘 不能決擇正知自心實相 於諦實之 理 乃至空謂不空不空謂空 不見古佛所行大菩提路 今此菩薩 以照見心明道故即 時無礙智生 於一切法 皆悉現前通達無有錯謬 猶如明目者 於日光中覩見種種諸 色 雖無量天魔 皆悉化作佛身 各說相似波羅密 終不能動其少分疑網之心 故經 次云 復次祕密主 住此除一切蓋障菩薩 信解力 故不久勤修 滿足一切佛法 以 如是正見猶若金剛 即是最上堅信解力 依此進修如實巧度故 得諸佛力無所畏解脫 三昧 及餘無量佛法 皆悉成就也 龍樹以為如冶人 以種種方便消融鑛石 然後成 金 若神通者 能使土木之類即成金體 故云不久勤修便得滿足 一切佛法以是菩薩 初發心時即名佛故 真實功德不可度量 假使如來 於無量無邊阿僧祇劫 分別演說 猶不能盡 故佛言 取要言之 是善男子善女人 無量功德皆成就也 爾時執金剛祕 密主 復以偈問佛 乃至不知諸空 非彼能知涅槃 是故應了知空 離於斷常者 如 上佛說經之大旨 心實相門略已周備 時金剛手 為令未來眾生 具足方便無復餘疑 故 以偈問佛 請世尊廣演其義 是中略有九句 云何世尊說此心菩提生者 即是菩 提心生也 如花嚴諸經 廣歎發菩提心功德 今此中 直問心之密印 云何了知此心 菩提種子發生 若已發生其性云何 第二句云 復以云何相知發菩提心者 相謂性成 於內 必有相彰於外 如般若中廣明阿毘拔致相貌 今此中亦問菩提心生時有何相貌 也 經云 願識心心勝自然智生說者 是如實歎佛功德 請敷演前二句義 初云識心 是心自覺之智 次又言心 即是心之實相 意明境智俱妙無二無別 故重言之 自 然智 即是如來常智 唯是心自證心 不從他悟 言佛既於識心人中 最為第一 必 能知此菩提發生及其微相 唯願說之也 第三句云 大動勇幾何次第心續生者 大勤 勇 即是佛之異名也 歎德而復發問 有幾心次第而得是心也 第四第五句云 心諸 相與時願佛廣開演者 問此諸心差別之相 及相續勝進 凡經幾時 而得究竟淨菩提 心也 第六句云 功德聚亦然者 言是心微妙功德 亦願世尊廣開演之 故云亦然也 第七句云 及彼行修行者 次問當以何行 云何修行 而能獲得無上悉地 亦可分 為二句也 第八第九句云 心心有殊異唯大牟尼說者 謂眾生異熟識心 與瑜伽行者 殊異之心 亦願世尊分別廣說 牟尼者是寂默義 言佛身語心 皆究竟寂滅過語言地 以對二乘小寂不可為譬故 云大牟尼也 阿闍梨言 如是九句 或可分為十句從此 以後迄至經終 皆是如來酬九問之意 廣分別說 然佛觀當時眾會 務令得意求宗 或後問先答文無定准 次或轉生疑問以盡支流 如下文入大悲藏漫荼羅等 即是答修 行句 百字果等 即是答殊異心及功德句 其餘隨有相應處 皆以類觀之 義可知也 P. 17

18 次如來答金剛手偈中 善哉佛真子廣大心利益者 以從如來種性生 從佛身語心生 故曰真子 如前大日世尊 現廣大加持境界 今祕密主 亦欲普為如是無量應度眾生 使速成大行裂大疑網 同獲三平等句無盡莊嚴故 佛歎言善哉佛子 汝今能以廣大 心 為利益無量眾生故發如是問也 次云勝上大乘句 心續生之相 諸佛大祕密 外 道不能識者 略有七義故名大乘 一者以法大故 謂諸佛廣大甚深祕密之藏 毘盧遮 那遍一切處大人所乘 二者發心大故 謂一向志求平等大慧 起無盡悲願 誓當普授 法界眾生 三者信解大故 謂初見心明道時 具足無量功德 能遍至恒沙佛剎 以大 事因緣成就眾生 四者以性大故 謂自性清淨心金剛寶藏 無有缺減一切眾生等共有 之 五者依止大故 謂如是妙乘 即法界眾生大依止處 猶如百川趣海 卉木依地而 生 六者以時大故 謂壽量長遠出過三時 師子奮迅祕密神通之用 未曾休息 七者 以智大故 謂諸法無邊故 等虛空心自然妙慧 亦復無邊 窮實相原底 譬如函蓋相 稱 以如是七因緣故 於諸大乘法門猶如醍醐淳味第一 故云最勝大乘也 乘名進趣 句名止息之處 故云大乘句也 心續生之相者 雖此心畢竟常淨 猶如虛空離一切 相 而亦從因緣起 有心相生 猶如大海波浪 非是常有亦非常無 若常有者 不應 風颷止息則澄然而靜 若常無者 不應風颷纔起鼓怒相續 當知是心從緣起故 即是 不生而生生而不生 無相之相相常無相 甚深微妙難可了知 諸佛祕密之印 不妄宣 示 是故凡夫二乘兩種外道 非但不識無生滅心 亦復不識生滅心 故云諸佛大祕密 外道不能識 我今悉開示一心應諦聽也 次偈云越百六十心生廣大功德 其性常堅固 知彼菩提生者 是略答初問 云何即知菩提心生 今佛告言越百六十相續心 即是淨 菩提心 如有人問云何知此乳中醍醐生 答言若乳酪生熟蘇 麁濁變異之相 悉已融 妙無復滓穢 當知即是醍醐生也 行者最初開發金剛寶藏時 見是心性如淨虛空超諸 數量 爾時離因業生 佛樹牙生 此牙生時 已遍法界 何況枝葉花果 故云生廣大 功德 以過心行戲論故 不可破不可轉 猶若閻浮檀金 無能說其過惡 故云其性常 堅固 若知自心有如是印 當知是菩提生也 次有一偈半 略答菩提心相貌 以世間 更無有法 可以表示淨菩提心相者 唯除大虛空喻少分相似 故云無量如虛空 譬如 虛空 不為烟雲塵霧之所染污 其性常住離諸因緣 假使八方大風吹盡世界 亦不能 令其動 自本初以來常自寂滅無相 非適今也 心相亦爾 從無始以來本自不生 以 本不生故 無有一法能令染污動搖 常住不變永寂無相 故云不染污常住 諸法不能 動 本來寂無相 爾時行人 為此寂光所照 無量知見自然開發 如蓮花敷 故云無 量智成就 此智成就 即是毘盧遮那心佛現前 故云正等覺顯現 梵本云三藐三佛陀 菩提現也 佛已略說如是心實相印 若行者與此相應 當知已具堅固信力 然此信力 本從真言門供養儀軌行法 如說修行得至淨菩提心 故云供養行修行 從是初發心 也 此中供養有二種 一者外供養 二者內供養 下文當應說耳 或有說言 但觀心 性無相無為 不應種種紛動行菩薩道 此說非也 如以四種不生觀鑛中金性 雖復在 因在果 常自無減無增 若不以方便消融滓穢 則此不生之金無由可得 行人亦復如 P. 18

19 是 若不以三種祕密方便供養行門 消融百六十心鑛石之垢 何以得此淨菩提心 龍 樹阿闍梨中道正觀 正以從緣起故 無生義成 而汝謂龜毛兔角為無生 是故墮在失 處 又如世人覩真金百練不移 以為妙性窮極 若五通仙人 以諸藥物種種練冶 能 化土石之類盡為金寶 其有服食之者 住壽長遠神變無方 當知真金性中 自有如是 力用但世人無祕密方便故 不能得耳 淨菩提心亦復如是 若以大悲萬行 種種練冶 得成神變加持不思議業 故不應未得謂得 保初心為極果也 經云 祕密主無始生死愚童凡夫 執著我名我有 分別無量我分 祕密主 若彼 不觀我之自性 則我我所生者 以下答心相續義也 欲明淨心最初生起之由故 先說 愚童凡夫違理之心 無始生死者 智度云 世間若眾生若法 皆無有始 經中佛言 無明覆愛所繫 往來生死始不可得 乃至菩薩 觀無始亦空 而不墮有始見中 愚童 義如前說 凡夫者正譯應云異生 謂由無明故 隨業受報不得自在 墮於種種趣中 色心像類各各差別 故曰異生也 其所計我 但有語言而無實事 故云執著我名 言 我有者 即是我所 如是我我所執 如十六知見等 隨事差別無量不同 故名為分 次釋虛妄分別所由 故云祕密主 若彼不觀我之自性 則我我所生也 若彼觀察諸蘊 皆悉從眾緣生 是中何者是我 我住何所 為即蘊異蘊相在耶 若能如是諦求 當 得正眼 然彼不自觀察 但展轉相承 自久遠以來祖習此見 謂我在身中 能有所作 及長養 成就諸根 唯此是究竟道 餘皆妄語 以是故名為愚童也 經云復計有時者 謂計一切天地好醜 皆以時為因 如彼偈言 時來眾生熟 時至則催捉 時能覺悟 於人 是故時為因 更有人言 雖一切人物非時所作 然時是不變因 是實有法 細 故不可見 以花實等果故 可知有時 何以故 見果知有因故 此時法不壞故常 亦 以不觀時自性故 而生如是妄計也 經云 地等變化者 謂地水火風虛空 各各有執為真實者 或言地為万物之因 以一切眾生萬物 依地得生故 以不觀地之自性 但從眾緣和合有故 而生是見 以 為供養地者 當得解脫次有計 水能生萬物 火風亦爾 或計萬物從空而生 謂空是 真解脫因 宜應供養承事 皆應廣說 經云 瑜伽我者 謂學定者 計此內心相應之理 以為真我 常住不動真性湛然 唯此是究竟道離於因果 不觀心自性故 如是見生以為真我 但住此理即名解脫也 經云 建立淨不建立無淨者 是中有二種計 前句謂有建立一切法者 依此修行 謂之為淨 次句謂此建立非究竟法 若無建立所謂無為 乃名真我 亦離前句所修之 淨 故云無淨也 由不觀我之自性 有如是見生 廣說如上 經云 若自在天 若流出及時者 謂一類外道計 自在天是常 是自在者能生萬 物 如十二門中難云 若眾生是自在子者 唯應以樂遮苦 不應與苦亦應但供養自在 則滅苦得樂 而實不爾 但自行苦樂因緣 而自受報 非自在天作 又若自在作眾 生者 誰復作此自在 若自在自作 則不然 如物不自作 若更有作者 則不名自在 如彼論廣說也 計流出者 與建立大同 建立如從心出一切法 此中流出 如從手 P. 19

20 功出一切法 譬如陶師子埏填無間 生種種差別形相 次云時者 與前時外道宗計少 異 皆自在天種類也 大毘盧遮那成佛經疏卷第一 P. 20

21 大毘盧遮那成佛經疏卷第二 沙門一行阿闍梨記 入真言門住心品第一之餘 經云 尊貴者 此是那羅延天 外道計此天湛然常住不動 而有輔相造成萬物 譬如人主無為而治 有司受命行之 以能造之主更無所尊貴者 故云尊貴 又此宗計 尊貴者 遍一切地水火風空處 昔有論師欲伏彼宗計故 往詣天祠 於彼天像身上 坐而飲食 西方以飲食之殘為極不淨 皆共忿怒 論師云如所宗 豈非遍一切處地 水火風空界相 答言如是 論師言彼即地水火風 我亦如是 以之相入 何所不可而 忿怒耶 彼眾默然 不能加報 亦由不觀我之自性故 生如是妄計也 經云 自然者 謂一類外道計 一切法皆自然而有 無造作之者 如蓮花生而色 鮮潔 誰之所染 棘刺利端 誰之所削成 故知諸法皆自爾也 有師難云 今目覩世 人造作舟船室宅之類 皆從眾緣而有 非自然成 云何自爾耶 若謂雖有而未明了 故須人功發之 是亦不然 既須人功發之 即是從緣 非自然有也 經云 內我者 有計 身中離心之外 別有我性 能運動此身作諸事業 難者云 若如是者 我即無常 何以故 若法是因 及從因生 皆無常故 若我無常 則罪 福果報皆悉斷滅 如是等種種論義 至挍量中廣明 經云 人量者 謂計神我之量等於人身 身小亦小身大亦大 智度云 有計 神 大小隨人身 死壞時神亦前出 即與此同 然彼宗 以我為常住自在之法 今既隨身 大小 即是無常 故知不然也 經云 遍嚴者 謂計此神我能造諸法 然世間尊勝遍嚴之事 是我所為 與自在 天計小異 如論中破自在 云自在天何故 不盡作樂人盡作苦人 而有苦者樂者 當 知從愛憎生 故不自在 今遍嚴者 既能造諸福樂 而不能以樂遮苦 何名遍常自在 耶 經云 若壽者 謂有外道計 一切法乃至四大草木等 皆有壽命也 如草木伐已 續生 當知有命 又彼夜則卷合 當知亦有情識 以睡眠故 難者云 若見斬茢還生 以為有命 則人斷一支不復增長 豈無命耶 如合昏木有睡眠 則水流晝夜不息 豈是常覺 皆由不觀我之自性故 生種種妄見也 經云 補特伽羅 謂彼宗計有數取趣者 皆是一我 但隨事異名耳 若有從今世 趣於後世 是則識神為常 識神若常 云何有死生 死名此處滅 生名彼處出 故不 得言神常 若無常 則無有我 如佛法中犢子道人 及說一切有者 此兩部 計有三 世法 若定有過去未來現在 則同有數取趣者 失佛三種法印 西方諸菩薩 作種種 量破彼宗計也 經云 若識者 謂有一類執 此識遍一切處 乃至地水火風虛空界 識皆遍滿其 中 此亦不然 若識神遍常 應獨能見聞覺知 而今要由根塵和合 方有識生 則汝 識神為無所用 又若識神遍五道中 云何復有死生耶 故知不爾也 經云阿賴耶者 P. 21

22 是執持含藏義 亦是室義 此宗說 有阿賴耶能持此身 有所造作含藏萬像 攝之則 無所有 舒之則滿世間 不同佛法中第八識義也 然世尊密意 說如來藏為阿賴耶 若佛法中人 不觀自心實相 分別執著 亦同我見也 經云 知者見者 謂有外道計 身中有知者 見者能知苦樂等事 復有計 能見 者 即是真我 智度云 目覩色名為見者 五識知名為知者 皆是我計 隨事異名也 難者云 汝言能見是我 而彼能聞能觸知者 為是我不 若皆是者 六根境界互不 相知 一不可作六 六不可作一 若有非我者 是亦同疑 故知根塵和合有所知見 無別我也 經云 能執所執 謂有外道言 身中離識心 別有能執者 即是真我 能運動身 口意 作諸事業 或有說言 能執者但是識心 其所執境界 乃名真我 此我遍一切 處 然內外身受心法性 皆從緣生 無有自性 是中所執能執 執尚不可得 何況我 耶 亦由不觀我之自性故 作是說也 經云 內知外知者 亦是知者別名 分為二計 有計內知為我 謂身中別有內證 者 即是真我 或以外知為我 謂能知外塵境界者 即是真我也 經云 社坦梵者 謂與知者外道宗計大同 但部黨別異故 特出之耳 經云 若摩奴闍者 智度翻為人 即是人執也 具譯當言人生 此是自在天外道 部類 計人即從人生 故以為名 唐三藏云意生 非也 末那是意 今云末奴 聲轉 義別 誤耳 經云 摩納婆者 是毘紐天外道部類 正翻應言勝我 言我於身心中 最為勝妙 也 彼常於心中 觀我可一寸許 智度亦云 有計 神在心中 微細如芥子 清淨名 為淨色 或如豆麥 乃至一寸 初受身時 最在前受 譬如像骨 及其成身 如像已 莊 唐三藏翻為儒童 非也 儒童 梵云摩拏婆 此云納 義別 誤耳(此二名是菩提闍 梨解) 經云 常定生者 彼外道計 我是常住不可破壞 自然常生無有更生 故以為名 也 經云 聲非聲者 聲即是聲論外道 若聲顯者計 聲體本有 待緣顯之 體性常 住 若聲生者計 聲本生 待緣生之 生已常住 彼中復自分異計 如餘處廣釋 非 聲者 與前計有異 彼計聲是遍常 此宗悉撥為無 墮在無善惡法 亦無聲字處 以 此為實也 經云 祕密主 如是等我分 自昔以來 分別相應 希求順理解脫有 經中略與 三十事 若隨類差別 則有無量無邊 如人坐得四禪 即計此法為真實常理 或生是 念 我是得禪者 如是等皆是我分相應 例可知也 皆由不觀我實相故 但從久遠以 來相承 祖習此見 各各自謂有大師薄伽梵 一切知見者 以善修瑜伽故 現覺此法 而為世間說之 唯此是究竟道 更無餘道 如劫初時 獨有一天 先生梵界 而作 是念 若更有眾生 來與我共住 豈不善哉 時有上界天 命終來生此中 先生者即 P. 22

23 謂之言 由我念力故 汝得生此 汝即我所生也 然彼亦作是念 是尊能生我等 便 相隨順 計為最初有我者 從是以來 謂是梵天王能造世間 如是展轉生於異見 不 可勝記 希求順理解脫者 順理梵音瑜祇 即是古昔修瑜伽行者 謂彼得真解脫是萬 物之宗 今順彼行希求解脫 故云然也 已上皆是破壞內外因果違理之心 次明最初 順理之心 順善即是世間八心也 經云 祕密主 愚童凡夫類 猶如羝羊 或時有一法想生 所謂持齋 彼思惟此 少分 發起歡喜 數數修習 祕密主 是初種子善業發生者 羝羊是畜生中 性最下 劣 但念水草及婬欲事 餘無所知 故順西方語法 以喻不知善惡因果愚童凡夫也 世間從久遠來 展轉相承有善法之名 然以違理之心 種種推求而不能得 後時欻然 自有念生 我今節食持齋 即是善法 然猶未是佛法中八關戒也 彼由節食自戒故 即覺緣務減少 令我飲食易足 不生馳求勞苦 爾時即生少分不著之心 其心歡喜而 得安穩 由見此利益故 數數有修習之 即是最初微識善惡因果 故名種子心也 經云 復以此為因 於六齋日 施與父母男女親戚 是第二牙種者 此六齋日 即是智度中 上代五通仙人 勸令此日斷食 既順善法 又免鬼神災橫 如彼廣說也 由見止息貪求內獲利樂故 欲修習此法令得增長故 於持齋之日捨己財物以與六親 自念我無守護之憂 而令他人愛敬 獲孝義之譽 以見此因果故 轉生歡喜 歡喜 故 善心稍增 由如從種子生牙也 經云 復以此施授與非親識者 是第三疱種 謂欲成此守齋善法 修習無貪慧捨 之心 由數習故善心漸增長復能施與非親識人見此平等施心功德利益故 爾時善萌倍 復增廣 猶如牙莖滋盛未生業時 故名疱種也 經云 復以此施與器量高德者 是第四葉種 謂已能習行慧捨 藉此為因 漸能 甄擇所施之境 如此之人德行高勝 我今宜應親近而供養之 即是慧性漸開 遇善知 識之由漸也 經云 復以此施 歡喜授與伎樂人等 及獻尊宿者 謂慧性漸開 復甄別所施之 境 見其利他之益 以伎樂人能化大眾 令其歡喜故賞其功 凡如此類眾多 是以云 等也 尊宿 耆舊多所見聞 及學行高尚世所師範 以其多所遵利故 推誠歡喜而施 與之 亦令我施時心倍歡喜故 即是花種也 經云 復以此施 發親愛心而供養之 是第六成果者 謂所習醇熟 非直歡喜而 已 復能以親愛心 施與尊行之人 又由前施因緣 得聞法利 知彼內懷勝德 謂能 出離欲等 狎習親附而供養之 望初種子 即是成果心也 復次祕密主 彼護戒生天 是第七受用種子者 謂已能造齋施見其利益 即知三業不善 皆是襄惱因緣 我當 捨之護戒而住 由護戒故 現世獲諸善利 有大名聞 身心安樂 倍復增廣賢善 命 終而得生天 譬如種果已成受用其實 故曰受用種子也 又云從一種子成百千果實 是一一果實復生若干 展轉滋育不可勝數 今此受用果心 復成後心種子 亦復如是 故曰受用種子也 P. 23

24 經云 祕密主 以此心生死流轉 於善友所聞如是言 此是天大 天與一切樂者 若虔誠供養 一切所願皆滿 所謂自在天等 乃至彼聞如是心懷慶悅 慇重恭敬隨 順修行 祕密主 是名愚童異生生死流轉無畏依第八嬰童心 已知尊行之人宜應親近 供養 又見持戒能生善利 即是漸識因果 今復聞善知識 言有此大天能與一切樂 若虔識供養所願皆滿 即能起歸依心也 雖未聞佛法 然知此諸天 因修善行得此善 報 又漸信解甄別勝田 復聞佛法殊妙 必能歸依信受 故為世間最上心也 問曰 前說自在天等皆是邪計 今復云歸依此等是世間勝心 與前有何異耶 答曰 前是不 識因果之心 但計諸法是自在天等所造 今由善根熟故 於生死流轉中 求無畏依 欲效彼行因冀成勝果 故不同前計也 商羯羅 是摩醯首羅別名 黑天 梵音嚕捺囉 是自在天眷屬 龍尊 是諸大龍 俱吠囉等 皆世所宗奉大天也 梵天后 是世間 所奉尊神 然佛法中 梵王離欲無有后妃 從波頭摩以下 所謂得叉迦龍 和脩吉龍 商佉龍 羯句擿劍龍 大蓮花龍 俱里劍龍 摩訶泮尼龍 阿地提婆龍 薩陀龍 難陀等龍 皆是世間所奉尊神也 天仙 謂諸五通神仙 其數無量故不列名 圍陀 是梵王所演四種明論 大圍陀論師 是受持彼經能教授者 以能開示出欲之行故 應 歸依也 於彼部類之中 梵王猶如佛 四韋陀典猶如十二部經 傳此法者猶如和合僧 時彼聞如是等世間三寶 歡喜歸依隨順修行 是第八生死凡夫無畏依也 經云 祕密主 復次殊勝行 隨彼所說中殊勝住 求解脫慧生等者 謂即此第八 無畏依中 復有殊勝心也 既聞如上所說世間諸薄伽梵 宜應供養歸依 後遂生心 此諸三寶何者為勝 我當擇其善者隨順修行 由前善根力故 隨彼所說法中得殊勝住 有求解脫智生 然以未知緣起法故 所有觀空智慧不離斷常 故曰常無常空 但隨 順如是說 而勤修學 此中復有二種 若求解脫智生名殊勝心 已於空法作證名決定 心 若離分說之 并前凡有十心也 世尊欲對明出世間觀空智慧故 次說言 祕密主 非彼知解空非空義了知斷常 雖作非有非無平等觀絕諸戲論 然亦不能雙離是見 由彼未解正因緣故 然佛法中 以知因緣有故 則離無見 以觀自性空故 不生有見 若離有無見者 即不墮斷常 若不達如是空義 雖復不著有無離言絕相 終是以分 別想 作此無分別心 猶如長爪梵志觀諸法實相 不受一切法而受是見 夫真空離於 分別 云何分別空耶 若不解空義者 雖復一心精進勤求解脫 非彼能知涅槃 是故 佛言 汝欲求涅槃者 應了知緣起之空離於斷常也 由彼初種子心減損少分貪垢 即 順少分淨心 從此以後齋施漸增 即是淨心勢力漸得萌動 由此熏習 則能甄擇所歸 依處 有求解脫慧生 若不遇善緣 還從斷常空 退入邪見 然其八心種子終不敗亡 若聞佛法 但於斷常空 令觀緣起空即入正道 若是未生種子無機之人 雖種種為 說 終不能信解也 又如行者於第八心 求生死無畏依時 若遇善知識 為說三寶真 歸依處 由彼漸識現世因果故 即能信受 復置是事 如彼修齋時 是人若遇善知識 告言 汝觀何利故為此齋施 彼即答言 我觀貪求保護因緣有種種憂苦 少欲行施 得歡喜安樂住故 時善知識告言 善哉善男子 如佛所說 眾生以慳貪故 現世有種 P. 24

25 種憂苦 命終以此因緣 墮惡趣中 以心離慳貪垢故 現世安樂有大名稱 命終生天 後得涅槃 是故汝今更應以勝上心受八齋法 彼聞已 即便信受如說修行 若無機 之人 但說世間苦樂皆是自在天造 或地等變化 以時為因 則聞如是八齋少分安淨 尚不能信 何況餘深事耶 問曰 如是八心最初種子 復以何為因 答曰 由世間 自久遠以來有善惡之名 種子從是生也 如劫初眾生貪食地肥 爾時即以多食者為不 善 少食者為善 或有見多食因緣起諸過患 便作是念 我今少食此味常自誡節 不 亦善乎 然此眾生 亦未識因果後世之報 但展轉相承 謂仁義慙愧等以為善法 有 能如是行者 世間共稱譽之 又如少劫終竟時 眾生忽爾發心 知世間惡法過患 更 相勸導共行善事 爾時亦無善知識勸導使然 當知皆是自心實相熏習因緣力也 如最 初種子 離微塵許心垢時 即顯如微塵許淨心勢力 雖云善種子生 其實即是不生生 以是堅固性故 在眾生識心終不敗亡 未至自心實際大金剛輪中間 更無住處 離 果復成種展轉滋長 然亦不出阿字門 故云最上大乘句 心續生之相 諸佛大祕密 外道不能知 法華藥草喻品 亦意在於此也 復次行者 歸依三寶隨順如來律儀 於 一日中受八齋法 由聖戒所防護故 寂靜安樂 以安樂故 則信賢聖所行 數數修習 是名初種子 為令此善增長 而修諸善 乃至由戒醇淨 決定生天 後至涅槃 是 名受用種子 復由親近善知識故 聞正法利 不起異歸依心 是生死流轉凡夫 第八 真實無畏依 又於此中殊勝住 有求解脫慧生 思惟觀察生決定想 從此即發聲聞菩 提初種子心 皆應准傍前文廣分別說 乃至三乘一一地 皆具十心 迄第十地 亦具 種子牙疱葉花果等 有求佛地智生 觀畢竟空得至金剛際也 爾時金剛手 復請佛言 惟願世尊說彼心 如是說已 佛告金剛手祕密主言 祕密主諦聽 心相 謂貪心無 貪心 嗔心慈心 癡心智心 乃至云何受生心 謂諸有修習行業彼生 心如是同性 此答前問中諸心相句也 初列六十心名 次釋其相 祕密主 彼云何貪心 謂隨順染 法者 謂染著前境 即是染污淨心 若隨順修行此法 名有貪心 以心法微細難識 但觀彼所為事業 必有相彰于外 譬如鑒烟之狀貌 則火性可以比知 故諸句多以順 修明義 以可例然也 此等皆是未得出世心以來 與善種種雜起之心 若行者善識真 偽 猶如農夫務除穢草以輔嘉苗 則淨心勢力漸漸增長 勿謂是因緣事相 輕忽至言 使心沒其中 不自覺知也 第二云何無貪心 謂隨順無染法者 謂與前心相違 乃 至所應進求善處 亦復不生願樂 是故不染善法 俱障善萠 與無染污心 名同事異 最須觀察也 是故行者 但觀貪心實相 自然貪不染心 不應起如是無慧不貪之行 第三云何嗔心 謂隨順怒法者 怒謂嗔心發動 事彰於外 以心法難識故 以順修 怒法釋之 若數起如是不寂靜相 即知是嗔心相也 但於此眾緣中觀察嗔心 自無所 住則此障不生 第四云何慈心 謂隨順修行慈法者 此慈亦是與嗔相違 愛見心垢之 慈 非善種所生也 上慈字據內心 下慈字是外相所為事業 既覺知已 但治妨道之 失 轉轉修慈無量心 即是對治 第五云何癡心 謂順修不觀法 謂不觀前言善惡是 非 遇便信受 凡所為事業 不能先以慧心甄別籌量是非 如是等多諸誤失 皆是癡 P. 25

26 心相也 第六云何智心 謂順修殊勝增上法者 謂是人於種種所說中 皆以智簡擇此 勝此劣此應受此不應受 取其勝上者而彼行之 即是無癡相也 然過人之法 非智力 籌量所能及之 唯信者能入耳 是故觀察世智辯聰難 是彼對治 第七云何決定心 謂遵教命如說奉行 第八云何疑心 謂常收持不定等事者 今先擇疑心 令決定心相 易解明了故 謂此人隨有所聞 便生不決定心 如受戒時 便自生疑心 我今定得戒 為不得戒耶 或疑師疑法 諸事例爾 如人道行 以疑惑故不能前進 智度偈云 乃至譬如觀岐路 好利者應逐 是彼對治 又決定心者 謂隨聞善友等如法教命 便 即不生疑慮 至心奉行 然亦當以慧觀察 生正決定心也 第九云何闇心 謂於無疑 慮法 生疑慮解者 謂如四諦不淨無常等 世間智者不應生疑 然彼聞之心懷猶豫 如夜見株机生種種憶度之心 若見有如是相者 當知暗心使然也 第十云何明心 謂 於不疑慮法 無疑慮修行者 謂於決定法印非可疑慮之法 彼隨所聽聞即能懸信 當 知是明心也 然是中若過若不及 即是障道之心 更處中慧 是彼對治 第十一云何 積聚心 謂無量為一為性者 謂此人隨於一事生信解已 更聞種種殊異法 皆合集為 一 如人學得一三昧已 見餘經教無量法門差別勝事 皆謂說此定心 離此之外更無 餘法 故名積聚心也 第十二云何鬪心 謂互相是非為性者 謂聞他所說言教 常好 辨論是非 謂是義應爾是事不然 假使所言合理 亦以種種方便伺求其長短 欲令墮 在失處 設他來問 亦復求其長短 言此問乖僻 我不應答 有如是相現 當知是鬪 心也 第十三云何諍心 謂於自己而生是非者 謂內懷是非之心 如自思惟一義竟 輒復自設異端推求其失 雖善心諮受於人既領受已 還自推求得失 謂此事合爾此不 合 多有如是相現 當知是諍心也 第十四云何無諍心 謂是非俱捨者 准梵本轉聲 云於六十心下 皆合有為性之字 例可知也 謂其心不懷向背 雖先所宗習作如是 見解 更聞異言以違合理 即受行之 或先以為是 聞他以為不善 即能改之 情無 所執是非俱捨 如有如是相 當知是無諍心也 覺知無記無諍之心 修諸法實相無諍 之心 是彼對治也 第十五云何天心 謂心思隨念成就者 如諸天以先世果報故 若 有所須 不加功力隨心而生 數起如是願樂 當知是天心 亦由曾生上界故 有此習 也 如真言行人 不期遠大之果 但為自心所率 能障淨菩提心 當自覺知勿貪世間 悉地 是彼對治 第十六云何阿修羅心 謂樂處生死者 阿名為非 修羅名天 以其 果報似天 而行業住處不同故 以為名也 此知有解脫之利 但深樂生死果報快樂 不能進趣 若行人有此相貌 當知名修羅心 亦由先世曾生此趣故 有此習也 觀察 無常苦等 是彼對治 第十七云何龍心 謂思念廣大資財者 謂數作是念 我當以何 方便 獲如是廣大資財勝妙珍寶 有此多貪無厭之想 是龍趣之心也 亦本從龍趣中 來 故生此習 喜令行人願求世間悉地 障出世淨心 思惟少欲知足無常等 是彼對 治 第十八云何人心 謂思念利他者 謂好追求思念 某甲於我有恩 我當以如是方 便令得大利 某甲曾於我所有不饒益 今當報之 及種種理人利物之計 皆是人心也 當念自觀心行早求法利 不應紛紜思慮他緣 是彼對治 第十九云何女心 謂隨順 P. 26

27 欲法者 亦是人趣心 但以多欲為異耳 如經說言 女人多欲百倍於男子 常念所經 樂事 或想他容色姿態等 能令行者障蔽淨心 亦是多生曾作女人 猶有本習也 是 中以不淨念處等觀身實相 是彼對治 第廿云何自在心 謂思惟欲我一切如意者 自 在即外道所事天神也 彼宗計 自在天能隨念 造諸眾生及苦樂等事 修此法者 亦 常係念 願得如其本尊 若真言行人 數念如是悉地 念我隨念成就 當知是自在心 亦先習使然也 當觀諸法皆悉屬眾因緣無有自在 是所對治 第廿一云何商人心 謂順修初收聚後分拆法者 如世商人先務儲聚貨物 然後思惟分析之 此物當某處用 彼物當其處用 可得大利 若行人先務內外學問 令周備已方復籌量 此是世典當 如是處用 此二乘法用應接某人 此大乘資糧是某緣所要 此名商人心 亦由先習使 然也 修捷疾智是彼對治 謂隨聞何法 即應觀彼因緣事用 豈待多聞蓄聚 方求用 處耶 第廿二云何農夫心 謂隨順初廣聞而後求法者 如學稼者詢問老農 云何知地 良美 云何耕植耘耨 云何候時 云何獲藏 如是一一知已方就功力 此心亦爾 先 務諮承智者 廣聞道品 然後行之 皆宿習使然也 以利智為所對治 如聞諸蘊無常 即知界入緣起等其例皆爾 又如毒箭入體 豈得俟三農月廣問 而後拔之耶 第廿 三云何河心 謂順修依因二邊法者 此心性雙依二邊 或時修常或時修斷 或復邪正 兼信 如河水雙依兩岸 其所漂流之物 亦不定係一邊 此中對治 謂行人專心一境 則能有所至到 若心不定守能令事業俱辨 無此理也 第廿四云何陂池心 謂隨順 渴無厭足法者 譬如陂池 若眾水流入終無厭足 是心亦爾 若名利眷屬等事來集其 身 終無厭足 乃至於所學法亦爾 如已得乳糜不務速食 更復渴望餘味 是中少欲 知足以為對治 第廿五云何井心 謂如是思惟深復甚深者 謂如俯闚井水淺深之量難 知 此心性亦如是 凡所思惟好尚深遠 所有善不善事 皆欲令人不能測量 共行住 同事亦不識其心行 當知是井心也 緣起法門及善人相 皆顯了易知 是彼對治 第 廿六云何守護心 謂唯此心實餘心不實者 如世人為護己身財物等故 乃至周牆重閣 種種防守 不令為他所傷 此心亦爾 常守護身心 乃至如龜藏六 不令外境所傷 謂唯此行為寶 諸餘有作之務皆為不實 學聲聞者多生此心也 以兼護他人 為所對 治 又有人自保所解 不欲令他種種異論所傷 謂餘見解悉皆不實亦是也 第廿七云 何慳心 謂隨順為己亦與他法者 謂此人諸有所作 皆悉為自身 故財物伎藝乃至善 法 皆好祕惜不以惠人 有此相者 知是慳心 以念施及無常等 為所對治 當念財 物伎能 設無常時 無有隨我去者 然今此身 念念不可自保 何惜此耶 第廿八云 何狸心 謂順修徐進法者 如猫狸伺捕禽鳥 屏息靜住不務速進 望至度內然後取之 此人亦爾 遇聞種種法要 但作心領受記持而不進行 冀待良緣會合 則當勇健勵 行之 又如猫狸蒙種種慈育 亦不識恩分 若人但受他慈惠善言 而不念報 是狸心 也 以不待時處如聞輒行常念恩德 為所對治 第廿九云何狗心 謂得少分以為喜足 者 以狗以薄福因緣 所期下劣故 遇得少分麁鄙之食 便生喜足 若稍過於此者 則非本所望 此心亦爾 聞少分善法 便以為行不可盡 不復更求勝事 此聲聞種習 P. 27

28 所生也 以增上意樂為所對治 乃至心如大海 少亦不拒多亦不溢 第三十云何迦樓 羅心 謂隨順朋黨羽翼法者 此鳥常恃兩翅挾輔其身 所往隨意以成大勢 假少一羽 則無所能為 此心亦爾 常念多得朋黨與輔翼相資以成事業 又因他所作而後發心 不能獨進 如見人行善 便念彼尚能行 我何不為 當念勇健菩提心 如師子王不籍 助伴 為所對治 第卅一云何鼠心 謂思惟斷諸繫縛者 如鼠見他箱篋繩係等 輒好 非理損壞 亦不作念 由斷此故令我得如是利 但爾無趣為之 此心亦爾 所有繫屬 及與成事 好為間隙而爼敗之 第卅二歌詠心 梵本缺文不釋 阿闍梨言 此喻傳法 音也 如世人度曲於他 得善巧已 復為他人奏之 出種種美妙之音 聞者歡喜 此 心欲從他聽聞正法 我當轉為眾生 以種種文句 莊嚴分別演說 令此妙音處處聞知 也 多是聲聞宿習 亦能障淨心也 當念我當得內證自然之慧 然後普現色身而演說 之 是彼對治 第卅三云何舞心 謂修行如是法 我當上昇種種神變者 如世人支分 散動說名為舞 神變亦爾 現種種未曾有事 令前人心淨悅眼 多是五通餘習者 若 偏尚如是悉地方便願求 亦障淨心也 當念除蓋障三昧心無散動 神通不起滅定 而 作加持神變 勿貪世間少驗 是所對治 第卅四云何擊鼓心 謂修順是法 我當擊法 鼓者 鼓能警誡眾生 令得覺悟 若行人作如是念 眾生長夜昏寢 我當習種種無礙 辨才 擊大法鼓而警悟之 亦能妨礙淨心也 當念早證無量語言陀羅尼 以天鼓妙音 普告一切眾 勿以世間小利妨大事因緣 是彼對治 第卅五云何室宅心 謂順修自護 身法者 如人造立舍宅庇衛其身 得免寒熱風雨盜賊惡虫等 種種不饒益事 此心亦 爾 我當持戒修善以自防護 令今世後世遠離惡道眾苦 多是聲聞習也 當念救護一 切眾生非獨一身 是所對治 第卅六云何師子心 謂修行一切無怯弱法者 如師子於 諸獸中 隨所至處皆勝 無有怯弱 此心亦爾 於一切事中 皆欲令勝一切人心不怯 弱 自心謂無有難事 莫能與我觕其優劣者 若自覺知已 當發釋迦師子心 當令一 切眾生遍勝 無有優劣 是所對治 第三十七云何鵂鶹心 謂常暗夜思念者 此鳥於 大明中無所能為 夜則六情爽利 若行者晝日雖有所聞 誦習昏憒不得其善巧 至暗 夜思憶所為之事 重復籌量便得明了 乃至修禪觀等 亦以暗處為勝 若覺知已 當 念等於明暗 令所作意無晝夜之別 是所對治 第三十八云何烏心 謂一切處驚怖思 念者 如烏鳥若人善心附近惠養 或時伺求其便 俱生猜畏之心 一切時性常如是 此心亦爾 雖善友欲為饒益及陷誤之者 一概猜阻而懷疑懼 乃至持戒修善時 亦於 生死懷驚怖心 若覺知已 當修安定無畏心 是彼對治 第三十九云何羅剎心 謂於 善中發起不善者 如人見為善事 皆作不善意解 佛說造諸塔廟得無量福 而彼反作 是言 由此故橫損無量小虫煩擾施主 將何所益當受苦報發起謂如是等不善心生起也 是中但以觀功德利益不念彼矩 為所對治 第四十云何刺心 謂一切處惡作為性者 猶如棘叢於一切處多所損妨 令近者不安此心亦爾 若行善事如大施等 既作已便 生追悔之心 若作惡事竟 復自思惟亦懷慚懼 是故常懷惡作動慮不安 此中對治法 若有犯速務懺除 勿生悼悔 所為善事 應自思惟生慶幸心 第四十一云何窟心 P. 28

29 謂順修為入窟法者 謂諸龍阿修羅等 皆在地下或海底深窟中 多有神仙諸藥 能得 長壽自在 行者或念彼中多有美女 端正同於諸天 可無夭逝之憂五欲自恣 或念留 住彼中 可得劫壽見未來諸佛 皆是窟心也 當念如法修行 可於此生見法明道乃至 成佛 不應抂路稽留念此世仙之法 是彼對治 第四十二云何風心 謂遍一切處發起 為性者 風性散亂由不住故 此人心亦爾 於一切處遍種善根 謂於世間外道種種天 尊及三乘諸行中 皆令有分 而作是念 如多種子於一切處遍之 會有成者 當如是 風心也 當念石田不毛虛費種子 當求良美福田膏腴之處 專意耕耨所獲必多 是彼 對治 第四十三云何水心 謂順修洗濯一切不善法者 如水性清潔 雖暫為諸垢所污 澄之則淨又能洗除垢穢 此人心亦爾 常欲發露垢惡懺洗三業眾罪 以見此垢此淨 我如是行 則能障礙淨心 但當觀心實相 了從本來垢法不生 自能除一切蓋障 是 彼治行也 第四十四云何火心 謂熾盛炎熱為性者 如火性赫奕躁疾 此人心亦爾 若造善時 須臾間能成無量功德 造惡亦少時成極重業 此中治行 應思惟猛暴之心 多所敗傷 以柔和慈善之水方便令滅 而熾然善事務令恒久 是彼對治 第四十五泥 心 梵本缺文不釋 阿闍梨言 此是一向無明心也 乃至目前近事亦不能分別記憶 故律云猶如泥團 又如泥濘以淖弱故 難事越度 要令有所由藉 謂假橋梁等方能越 之 若覺有此方便 必須歸憑善友 令方便開發 乃能漸去無知還生慧性也 第四十 六云何顯色心 謂類彼為性者 譬如青黃赤白等染色 若素絲入之便與同色 此人心 亦如是 見聞善法亦隨彼行 見聞惡事亦依隨修學 乃至無記亦爾 對種種境界隨事 而遷 行人自覺知已 當念專求自證之法 不由他悟不為他緣所轉 是彼對治 第四 十七云何板心 謂順修隨量法 捨棄餘善故者 如板在水中 隨其分量受載諸物 過 限則不能勝 終亦傾棄之 此人心亦爾 簡擇善法業隨己力分 行一事已便作是語 我承上以來 唯行此法不知其他 乃至習行八齋即不捨離 更不慕行餘善 以發廣大 心學菩提行 是所對治 第四十八云何迷心 謂所執異所思異者 如人迷故 意欲向 東而更向西 此人心亦如是 意欲學不淨觀 而反取淨相 自謂我今修不淨觀 若修 無常無我時 反行常我倒中 謂我今修無常無我 由心散亂故使然也 當念專一其心 審諦安詳無倒觀察 是彼對治 第四十九云何毒藥心 謂順修無生分法者 毒謂龍 蛇藥草諸惡毒也 如人中毒悶絕 轉趣死地無有生分 此人心亦爾 不生善心亦不生 惡心乃至一切心不能生起 但任運而行 漸入無因無果中 故名無生分法也 行人自 覺知已 應發起大悲眾善離斷滅空 即是所謂甘露妙藥 第五十云何羂索心 謂一切 處住於我縛為性者 如人為羂索所縛 乃至手足支節不得動轉 此心如是 墮於斷見 我縛之中 此見能縛行者心 乃至於一切處 常為所拘不能自出 最是重障也 既覺 知已 應速以緣起正慧刀決除障蓋 是所對治 第五十一云何械心 謂二足止住為性 者 在手曰杻在足曰械 如人為械所持故 二足停住不得前進 此心亦爾 常好端坐 寂然住立而修定心 及觀察法義為此所拘 故名為械心 此中治行 當於一切時處 思惟修習使靜亂無間 是所對治 第五十二云何雲心 謂常作降雨思念者 如西方 P. 29

30 夏三月中 霖雨特甚 以常滯淫昏藝故 時俗憂樂思慮之心 蔚翳滋多 故云作降雨 時思念也 覺知已 則當行捨心 離於世間憂喜隨順法喜 是所對治 第五十三云何 田心 謂常如是修事自身者 如人有良美之田 常修治耕墾芸除莣穢 種種方便令得 清淨 此人亦爾 常好修事其身以香花滋味等 灌塗奉養務令光潔嚴好 覺知已 常 念迴此功力修事其心 以如是諸供養具 播植福田資成勝果 是彼對治 第五十四云 何鹽心 謂所思念彼復增加思念者 如鹽性鹹 凡有所入處皆增鹽味 此人心亦如是 於所思事復加思念 如憶想欲色之時 適生此意 還復自推求 是心由誰而生 作 何相貌 觀此心未決 復念此推求之慮有何因緣 如是則無窮盡也 既覺知已 當一 向安心諦理務 使穿徹 又心性離念非憶度能知 不於分別之上更增心數也 第五十 五云何剃刀心 謂唯如是依止剃除法者 剔除鬢髮是離俗出家相 謂此人心但作是念 我已剔除俗相 令惡法不得復滋 更何所求 當知此心最惡 以自作分限故 能剃 所有善根令不得生 當念一切賢聖所應斷者 所謂無明住地三毒之根 若能剃此令妄 想不生 乃名真出家也 第五十六云何彌盧等心 謂常思惟心高舉為性者 如須彌山 高絕眾峯 無能出其上者 此人心亦爾 常以高舉為性 乃至師僧父母等所應尊敬處 皆不能下意 猶如高幢不可屈撓 若欲撓之要必當折 終不改其常操 以忍辱謙卑 於一切眾生作大師想 為所對治 第五十七云何海等心 謂常如是受用自身而住者 譬如大海百川歸之吞納無限 此心亦爾 於一切勝事 皆歸之於己 謂嫌餘人無有 比者 常自持如是眾多所長 自受用此而住 前心務高此心務廣 故云與海等同也 行者覺知已 當念三賢十聖等 無量大功德海 展轉深廣 自剋心行曾未得其塵渧 不應起大慢之心也 第五十八云何穴等心 謂先決定彼後復變改為性者 譬如完堅之 器 後若遇緣穿穴無所堪任 此心亦爾初時多所受持 後稍穿漏也 或初發心受戒時 具足無缺不久漸生漏法 同於已敗之器法水不停 凡如此例 皆名穴心也 故行者 常令所為之事皆有終始 又知性多變改 最能障礙堅固菩提心 為彼對治 第五十九 云何受生心 謂諸有修習行業彼生 心如是同性者 如人由白黑業受善惡報 由所作 種種雜故 受彼彼無量差別身 此心亦爾 所修諸行 皆欲迴向受生 當知得果亦兼 善惡也 故行者當念甄擇善惡 除去不善純修白法 就此善中 又復以慧更去麁鑛 如是次第 乃至得成純一清淨醍醐妙果 是所對治也 第六十心 梵本缺文 阿闍梨 云 少一猨猴心也 猨猴之性 身心散亂常不暫住 行人亦爾 其性躁動不安故 多 所攀緣 猶如猨猴放一捉一 大略言之 眾生盡然 今就偏盛而言也 此中以不隨動 散之想 繫緣一境 是所對治 猶如猨猴若繫之於柱 則不復肆情蹺躑騰躍 是所治 也 然此六十心 或時行者本性偏多 或由行道用心發動先習 或一時雜起或次第而 生 當於一切時留心覺察 自然得順淨菩提心 若阿闍梨為弟子平治心地時 亦當一 一簡去也 P. 30

31 經云 祕密主 一二三四五再數 凡百六十心 越世間三妄執 出世間心生 乃 至四分之一 度於信解者 亦是答諸心想及心殊異也 由有無明故 生五根本煩惱心 謂貪嗔癡慢疑 所以不說五見者 以屬見煩惱多在六十心中也 此五根本煩惱 初 再數為十 第二再數成二十 第三再數成四十 第四再數成八十 第五再數成一百六 十心 故云一二三四五再數成百六十心也 以眾生煩惱心 常依二法不得中道故 隨 事異名 輒分為二 就此二中 復更展轉細分之 其名相 具如十萬偈中說 若更約 上中下九品等 乃至成八萬塵勞 廣則無量 譬如從一種子生五根本 於一根本皆破 為二枝 至第五破則成百六十心小枝 從此復更離分 則條葉不可勝計 又如劫初時 人皆化生 以念為食 身光自然安樂無礙 然以不知心實相故 稍貪著地肥 由食 味多少 色貌隨異 是非勝負之心 猶此而生 以有憍慢心故 福利衰減地肥隱沒 乃至地膚林藤亦復不現 次食自然粳米 始有男女之類 婬盜殺妄等種種非法 次第 而起 是事阿含中廣明 從是以來 有種種族姓種種方俗 起種種業煩惱結 成種種 眾生趣 造種種五陰之身 自非一切智人 則不能究其條末 諸阿闍梨 所以為此喻 者 欲表一無明心隨事離分 即成阿僧祇妄執也 越世間三妄執出世間心生者 若以 淨菩提心為出世間心 即是超越三劫瑜祇行 梵云劫跛 有二義 一者時分 二者妄 執 若依常途解釋 度三阿僧祇劫得成正覺 若祕密釋 超一劫瑜祇行 即度百六十 心等一重麁妄執 名一阿僧祇劫 超二劫瑜祇行 又度一百六十心等一重細妄執 名 二阿僧祇劫 真言門行者 復越一劫 更度百六十心等一重極細妄執 得至佛慧初心 故云三阿僧祇劫成佛也 若一生度此三妄執 則一生成佛 何論時分耶 然就第一 重內 最初解了唯蘊無我時 即名出世間心生也 度世間六十心 離我倒所生三毒根 本 名越三妄執也 復次有三妄執 所謂根境界淹留修行 根謂六根 境謂六塵 界 謂六識界 以內外十二界即是根境 故合言之 此是三果學人所留滯處 故云淹留修 行也 復次有三妄執 所謂業煩惱株杌 及無明種子 即是無學聖人所斷 最難斷處 凡有三種三妄執也 學摩訶衍人 初得出世初 心與小乘見道適齊 然不墮聲聞正 位 所以爾者 由彼從初發心 即知心性但為我倒所覆 未得現前 爾時諦觀陰界入 等 悉從緣生無常變異 是中何者是神耶 作如是推求 即了神本不生 度無量見網 淨菩提心少分增明 由得菩提心勢力 所以不墮二乘地也 然彼行者有法執當心 若修禪定道品種種諸度時 雖不於中起諸我倒 而心住於禪慧等法稽留淹滯 不能速 至菩提 以非如實巧度故 名淹留修行也 然亦稍離下地三執 能拔業煩惱根本無明 種子 生十二因緣 知如是甚深之法 有佛無佛性相常爾 如前所說 建立淨不建立 無淨等 種種宗計皆不相應 乃至長爪先尼諸大論師等 自心以智慧利根 推求諸法 實相 皆亦不能圖度 此十二因緣義 如稻芉等經廣明 言湛寂者 寂是不生義 謂 五根本煩惱 及百六十隨煩惱等 皆畢竟不生故名為寂 湛者是甚深義 譬如清潭萬 仞澄恬鏡徹 臨視之者不測淺深 故說云三獸渡河 各隨足迹之所至處 獨有大香象 王 能漸次深進入到其源底耳 此中有三乘之人 同以無言說道 得諸法實相 然聲 P. 31

32 聞入法性最淺 故厭怖生死 自謂已得涅槃 生滅度想 辟支佛所入差深 故於生死 不甚忩遽 然不能以方便力發起大悲 菩薩悟如是法時 即知是心垢漸除 所以淨心 漸現 爾時便得菩提心務力 能以不住道學種種度門 故同前共一法中 而昇沈有異 也 經云 一切外道所不能知者 此宗中說有兩種外道 外外道 猶如覩見清潭 逆 生怖畏不敢習近 內外道 雖能游泳其中 適熱除垢得清涼樂 然不覺是中有無量寶 王 一則不入而不識 二則入而不識 故云一切外道不能知也 先佛宣說離一切過者 言十方三世諸佛 唯有此一門 誘進群迷出於火宅 是處無復障礙戲論不生 故種 種因量諸師 無能出其過者 然未度法障 未名真淨菩提心 如蓮華已離濁泥尚未出 水 故經云 出世間心住蘊中也 以行者於瑜伽中 湛寂之心雖已明顯 然涉事時 根塵識等猶尚當心 由厭怖有為故 著無為法 然以菩提心勢力 自然不由他教也 有如是慧隨生能於蘊等發起其心 修離著方便 於五種譬喻觀察無性空 初句觀察聚 沫者如水上浮沫 雖可目覩有種種形 推求性實了不可得 色陰亦爾 若麁若細 無 不從眾緣生 緣生生無性 即是色本不生也 次句浮泡者 如夏時暴雨 水上浮泡 亦但屬眾緣 四句觀之都無起滅 受陰亦爾 諸苦樂等 皆從情塵和合生 從緣無性 即是受本不生也 次句陽炎者 如春月地氣 日光望之如水 迷渴者生企求心 奔 趣徒勤去之彌遠 眾生亦爾 不知緣起性空 有法想生 若悟實相 即想本不生也 次芭蕉者 如人求芭蕉中堅實 乃至分分披拆之 至於隣虛亦不可得 行陰亦爾 一 微涉於動境 無不從眾緣生 緣生無性 即是行本不生也 次幻事者 如世間呪術藥 力 蔽惑人心現種種未曾有事 識陰亦爾 從一念無明 幻心初出三界 究其源本 都無生滅去來 當知從眾緣生無自性故 亦復本不生也 聲聞經中 雖說此五喻 而 意明無我 今此中五喻 意明諸蘊性空 如觀五蘊者 當知十二入十八界六入十二緣 等 皆應廣分別說 如大般若中說 行者如是觀察時 從無性門達諸法即空 得離一 重法倒了知心性 如是不為蘊界處能執所執之所動搖 故名證寂然界 證此寂然界時 漸過二乘境界 如蓮花雖未開敷 而稍出清流之上 行者亦爾 不復心沒蘊中 故 名出世間心 若據正譯 當言上世間心也 祕密主彼離違順八心相續業煩惱網者 如 前所說種子根疱等 及歸依三寶 為人天乘行齋施善法 皆名順世八心 若三乘初發 道意 迄至拔業煩惱根本無明種子生十二因緣 名違世八心 或可就見道修道等諸位 分之 各自有八心也 大乘行者 了達諸蘊性空故 於一切法中 都無所取亦無所捨 雙離違順八心我蘊兩倒二種業煩惱網 是名超越一劫瑜祇行 瑜伽譯為相應 若以 女聲呼之 則曰瑜祇 所謂相應者 即是觀行應理之人也 依常途解釋 是菩薩從發 心以來 經一大阿僧祇劫 方證如是寂然界 今祕密宗 但度此一重妄執 即是超一 阿僧祇劫 行者未過此劫 與辟支佛位齊時 名為極無言說處 爾時心滯無為法相 若失方便 多墮二乘地證小涅槃 然以菩提心勢力 還能發起悲願 從此以後三乘徑 路始分 然所觀人法俱空 與成實諸宗未甚懸絕 猶約偏真之理 作此平等觀耳 故 P. 32

33 以三乘上中下出世間心 合論一僧祇劫 至第二僧祇 乃與二乘異也 經云 復次祕密主大乘行 發無緣乘心法無我性 何以故 如彼往昔如是修行者 觀察蘊阿賴耶 知自性如幻陽焰影響旋火輪乾闥婆城者 即是明第二重觀法無我性 也 梵音莾鉢羅是無義亦是他義 所謂他緣乘者 謂發平等大誓 為法界眾生 行菩 薩道 乃至諸一闡提 及二乘未入正位者 亦當以種種方便折伏攝受 普令同入是乘 約此無緣大悲 故名他緣乘 又無緣乘者 至此僧祇 始能觀察阿陀那深細之識 解了三界唯心 心外更無一法而可得者 乘此無緣心 而行大菩提道 故名無緣乘也 此無緣乘心 即是法無我性 以行者初劫修觀行時心沒蘊中故 以五種無性空門 觀法無我 然望緣生中道 猶屬對治悉檀 若失般若方便 即墮於斷滅 名惡取空者 濫方廣道人 今大乘不可得空相 空相亦不可得 雖觀諸法無所有 然亦於諸法無所 空 故須離有離無道 觀法無我性 為欲淨除智障故 隨順古昔諸菩薩修學 觀蘊阿 賴耶 即楞伽解深密等經 八識三性三無性 皆是此意 經言知自性者 即是知三界 唯心也 如幻陽焰影響旋火輪乾闥婆城六喻 皆是雙辨有無 明蘊阿賴耶別緣起義 與前劫上五喻觀無性空意 復有殊矣 阿賴耶 義云含藏正翻為室 謂諸蘊於此中生 於此中滅 即是諸蘊窠窟 故以為名 然阿賴耶有三種義 一者分別義 二者因緣義 三者真實義 如大乘莊嚴論求真實偈中 以離二及迷依 無說無戲論故 應知三性 俱真實 所云離二者 謂分別性真實 由能所畢竟無故 迷依者 謂依他性真實 由 此起諸分別故 無說無戲論者 謂真實性真實 由自性無戲論故 次說求真實譬喻偈 云 如彼起幻師 譬說虛分別 如彼諸幻事 譬說二種迷 釋曰 如幻師依呪術力 變木石等以為迷因 如是虛分別依他性亦爾 起種種分別為顛倒因 又如幻像金等種 種相貌顯現 如是所起分別性亦爾 能取所取故 二迷恒時顯現 次偈云 如彼無體 故 得入第一義 如彼可得故 通達世諦實 此中意言 如彼幻事無有實體 此譬依 他分別二相亦無實體 由此道理 即得通達第一義諦 又如幻者幻事體亦可得 此譬 虛妄分別亦爾 由此道理 即得通達世諦之實 又偈云 彼事無體故 即得真實境 如是轉依故 即得真實義 釋云 若人了彼幻事無體 即得木等實境 若諸菩薩 了 彼二迷無體得轉依時 即得真實性義也 又偈云 是事彼處有 彼有體亦無 有體無 有故 是故說是幻 此偈明幻事有而非有 何以故 有謂幻像事 彼處顯現故 非有 謂彼實體 不可得故 如是有體與無體無二 由此義故說彼是幻 又偈云 無體非無 體 非無體即體 無體有體無二 是故說是幻 此偈明幻事非有而有 何以故 非有 謂彼幻事無體 由無實體故 而有 謂幻事非無體 由像顯現故 如是無體與有體 無二 由此義故說彼是幻 此幻即譬諸蘊 是故當知虛妄分別 有而非有 何以故 彼二影顯現 而實體不可得故 故說色等有體即是無體 復次虛妄分別 非有而有 何以故 彼二都無實體 然有影顯現故 故說色等無體與有體無二 由此有無不二 能遮建立誹謗及趣小乘寂滅 所以然者 由於無體知無體故 不應安立 由於有體知 世諦故 不應誹謗 又以彼二無別故 不應厭體入小涅槃 彼偈又云 幻像及取幻 P. 33

34 迷故說有二 如是無彼二 而有二可得 骨像及取骨 觀故亦說二 無二而說二 可 得亦如是 前偈意云 迷人於幻像及取幻 以迷故說有能取所取二事 彼二雖無而二 可得 由迷顯現故 後偈意云 觀行人亦爾 於骨像及取骨 由觀故說有能觀所觀二 事 彼二雖無而二亦可得 由觀顯現故 問曰 如是觀已 何法為所治 故彼復說二 偈云 應知所治體 謂彼法迷相 如是體無體 有非有如幻 應知能治體 念處等諸 法 如是體無相 如幻亦如是 前偈意云 何所治體 即是迷法相 迷法相者 謂如 是如是體故 然如是體可說為有 由虛妄分別故 亦說非有由能取所取二體 與非體 無別故 如是有亦如幻 無亦如幻故 說此相如幻 後偈意云 能治體即是諸法 謂 佛所說念處等 如是如是體故 彼體亦皆如幻 何以故 如諸凡夫所取 如是如是有 體故 如諸佛所說 如是如是無體故 如是體無相 而佛世尊示現入胎出生踰城出家 成等正覺 如是無相 而影顯現 是故如幻 問曰 若諸法同如幻者 以何義故 一 為能治一為所治 彼偈答言 譬如強幻主 令餘幻王即退 如是清淨法 能令染法盡 由此義故 菩薩雖修眾行 而無所得也 彼論明觀察蘊阿賴耶 了知自性如幻 最 與此經符會 故具出之 當知陽焰影響旋火輪乾闥婆城 亦應如是廣說 前劫五喻有 泡沫芭蕉 此中所以不論者 此三事 猶帶拆 法明無性空 然此中幻焰等喻意 明 唯識無境體法難解之空 即是麁相轉融故不論也 行者解諸蘊唯心 即是知法自性 未了如是自性時 畏墮有所得故 不能盡理觀有 畏墮斷滅故 不能盡理觀空 非但 見有不明 亦復見空未盡 今以如幻等門 照有空不二 而人法二空之相 亦不當心 乃名真入法空 悟唯識性故 經云 祕密主 彼如是捨無我 心主自在覺自心本不生 心主即心王也 以不滯 有無心無罣礙 所為妙業隨意能成 故云心王自在 心王自在 明即是淨菩提心 更 作一轉開明倍勝於前劫也 心王猶如池水性本清淨 心數淨除猶如客塵清淨 是故證 此性淨時 即能自覺心本不生 何以故 以心前後際俱不可得故 譬如大海波浪以從 緣起故 非是先無後無 而水性不爾 波浪從緣起時 水性非是先無 波浪因緣盡時 水性非是後無 心王亦復如是 無前後際 以前後際斷故 雖復遇境界風從緣起滅 而心性常無生滅 覺此心本不生 即是漸入阿字門 爾時復離百六十心等 塵沙上 煩惱一重微細妄執 名第二阿僧祇劫 故經云 知自心性 是超越二劫瑜祇行也 此 中無為生死緣因生懷等義 如勝鬘寶性佛性論中廣明 今且明宗義故不詳說 然上來 原始要終 自發一毫之善 以至於超度人法有無二障 雖宗極炳著轉妙轉深 猶是對 治心外之垢 尚未開此心中祕密種種不思議事 從此以後方乃說之 若不作如此對辨 則常情各翫先習 不能覺其微妙也 經云 復次祕密主 真言門修行菩薩行諸菩薩 無量無數百千俱胝那庾多劫積集 無量功德智慧 具修諸行無量智慧方便 皆悉成就者 即是欲明超第三劫之心 欲 令見聞者信樂尊重故 先歎其功德耳 可知如餘教中菩薩 行於方便對治道 次第漸 除心垢 經無量阿僧祇劫 或有得至菩提 或不至者 今此教諸菩薩 則不如是 直 P. 34

35 以真言為乘 超入淨菩提心門 若見此心明道時 諸菩薩無數劫中所修福慧 自然具 足 譬如有人以舟車跋涉 經險難惡道得達五百由旬 更有一人 直乘神通飛空而度 其所經過及至到之處 雖則無異 而所乘法有殊 又世尊所以先廣說如上諸心相者 為教真言門諸觀行人 若行至如是境界時 則須明識 不得未到謂到 而於中路稽 留也 復次如輪王太子初誕育時 眾相備足無所缺減 雖未能遍習眾藝統御四洲 然 已能任持七寶 成就聖王家業 何以故 以即是輪王具體故 真言行者初入淨菩提心 亦復如是 雖未於無數阿僧祇劫 具備普賢眾行 滿足大悲方便 然此等如來功德 皆已成就 何以故 即是毘盧遮那具體法身故 是以經云 無量無數劫 乃至智慧 方便皆悉成就也 又如王子始生 又已龍神兆庶之所宗歸 初發淨菩提心 亦復如是 已為天人世間迷失正道者 作大歸依 若常途諸論所明 證此心時 即名為佛 是 故舍利弗等一切聲聞緣覺 盡其智力 不能測量 經云所謂出過一切聲聞辟支佛地也 以行者得此心時 即知釋迦牟尼淨土不毀 見佛壽量長遠 本地之身與上行等從地 踴出諸菩薩 同會一處 修對治道者 雖迹隣補處 然不識一人 是故此事名為祕密 又此菩薩 能於畢竟淨心中 普集會十方法界諸佛菩薩 亦自能普詣十方 供養諸 善知識 詢求正法 唯獨自明了 諸天世人莫能知 由此因緣 復名祕密 前二劫中 雖云度二乘地 雖須菩提等 猶能承佛威神 衍說人法俱空 而於此祕密一乘 心 生驚疑 不知所趣 乃名直過聲聞辟支佛地也 時大威德諸天 不見菩薩心所依處 咸生敬信 故釋提桓因作如是願言 今此上人不久成佛 若彼成佛時 我當奉吉祥草 四天王亦生此念言 若此菩薩成佛時 我當獻鉢 梵天王亦生此念 若此菩薩成佛 時 我當請轉法輪 故云親近敬禮也 已歎入真言門功德竟 然行者復以何法入此門 耶 故經次云所謂空性 空性即是自心等虛空性 上文無量如虛空 乃至正等覺顯現 即喻此心也 前劫悟萬法唯心心外無法 今觀此心即是如來自然智 亦是毘盧遮那 遍一切身 以心如是故 諸法亦如是 根塵皆入阿字門 故曰離於根境 影像不出常 寂滅光 故曰無相 以心實相智覺心之實相 境智皆是般若波羅蜜 故曰無境界 以 此中十喻望前十喻 復成戲論 故曰越諸戲論 第三重微細百六十心 煩惱業壽種除 復有佛樹牙生 故曰等虛空無邊一切佛法 依此相續生 既不壞因緣即入法界 亦 不動法界即是緣起 當知因緣生滅 即是法界生滅 法界不生滅 即是因緣不生滅 故曰離有為無為界 若如來出世若不出世 諸法法爾如是住 故曰離諸造作 如般若 中 一切法趣眼是趣不過 猶如百川赴海更無去處 是故當知眼即是第一實際 第一 實際中 眼尚不可得 何況趣不趣耶 耳鼻舌身意亦如是 故曰離眼耳鼻舌身意 行 者得如是微細慧時 觀一切染淨諸法 乃至少分猶如隣虛 無不從緣生者 若從緣生 即無自性 若無自性 即是本不生 本不生即是心實際 心實際亦復不可得 故曰 極無自性心生也 此心望前二劫 猶如蓮花盛敷 若望後二心 即是果復成種 故曰 如是初心佛說成佛因 故於業煩惱解脫 而業煩惱具依 此中云佛說者 世尊以十 方三世佛為證 言以此一事因緣 為眾生開淨知見 其道玄同也 行者解脫一切業煩 P. 35

36 惱時 即知一切業煩惱無非佛事 本自無有縛令誰解脫耶 如良醫變毒為藥用除眾病 又如虛空出過眾相而萬像具依 若住此不思議解脫時 即是真阿羅漢 不著於有為 無為 一切世間應受廣大供養 故經云 世間宗奉常應供養也 復次阿闍梨 欲明此 應供養故 統論三劫始終 作寶珠譬喻 猶如有如意寶在石礦之中 以世人不識故 棄在衢路之間 與瓦礫無異 然別寶者 見有微相纔影彰於外 即便識之 先用利鐵 鐫去鈍石 既近寶王其石漸軟 復以諸藥食之 使礦穢消化 而復不傷其質 爾時麁 垢已除尚有細垢 既洗以灰水磨以淨疊 種種方便而瑩發之 既得光顯 置之高幡 能隨一切所求普雨眾物 爾時世人生奇特想 尊重是寶猶如大天 以能充滿所希願故 然此寶於一時間普應眾心 隨其所得各各差別 然此眾物 為於寶中先有耶 先無 耶 若先有者 即此小珠何能頓藏眾物 若先無者 又何能頓雨眾物 即此世間寶性 已不可思議 何況眾生菩提心寶耶 是故諸善知識 纔見眾生世間八心適萌動時 即便識是真寶 知有可鑿之理 如彼相者以曾多識名寶 是以遇便識之 諸佛菩薩亦 爾 久已證知親從一毫之善 自致大菩提道 是故鑑彼情機 即大歡喜 方便誘進令 受三歸 如前已分別說 譬如收彼頑石置在家中 次以三種三心 拔業煩惱根無明種 子 如利鐵開鑿去其麁鑛 次觀無緣乘法無我性 如漸至軟處 以藥物消化而不傷之 次生極無自性心 如灰水瑩拭使極光淨 爾時生於佛家 名置在高幢雨種種寶 以 此因緣故 堪受世聞廣大供養也 若行者 直從真言門得見心寶 如仙人善呪術 以 神力取之 雖巧拙難易不同 而獲寶終無異路 故此經 從淺至深廣明心相 皆為開 示菩提心本末因緣 若但依常途法相 則不得言諸佛大祕密我今悉開衍也 經云 祕密主信解行地 觀察三心無量波羅密多慧觀四攝法 信解地無對無量不 思議 建立十心無邊智生者 此經宗 從淨菩提心以上十住地 皆是信解中行 唯如 來名究竟一切智地 如花嚴中 初地菩薩能信如來本行所入 信成就諸波羅密 信入 諸勝地 信成就力 信具足無所畏 信生長不可壞不共佛法 信不思議佛法 信出生 無中邊佛境界 信隨入如來無量境界 信成就果 於如是諸事 其心畢竟不可破壞 不復隨他緣轉 故名信解行地 亦名到於修行地也 觀察三心 即是因根究竟心 若 通論信解地 則是初地菩薩 得此虛空無垢菩提心時 自然於十無盡界 生十大願 乃至滿足百萬阿僧祇大願 以此即是菩提心為因 從二地以去 增修大悲萬行 即是 無盡大願 於十法界生根 乃至漸次增長 至第八地 以去皆名方便地 佛性論云 八地以上境界皆同 但約方便為降階耳 若觀一一地 亦自有三心 如以眾多十因緣 得入初地 名為因緣 既安住已 以種種大悲萬行淨治是地 名為根 說淨治地果相 及方便業 名究竟 餘皆准此 此經無量波羅密多四攝法 即是治地也 行者從此無 有待對 出過心量不思議地 有十心無邊智生 即是初地果相也 花嚴云 發十大願 已 則得利益心柔軟心 隨順心寂靜心 調伏心寂滅心 謙下心潤澤心 不動心不濁 心 次又成就十種淨諸地法 所謂信慈悲捨無有疲厭 知諸經論善解世法 慚愧及堅 因力 供養諸佛依教修行 復次住是地已 善知諸地障 善知地成壞 善知地相果 P. 36

37 善知地得修 善知地法清淨 善知地轉行 善知地地處非處 善知地地殊勝智 善知 地地不退轉 善知淨治一切菩薩地 乃至轉入如來地 如是等有眾多十心 若廣分別 即有百萬阿僧祇度門 故曰無邊智生也 更約前三心 作十心說之 若通論信解地 則初地為種子 二地為牙 三地為疱 四地為葉 五地為花 六地為果 七地為受 用種子 八地為無畏依 所謂果中之果 九地為有進求佛地慧生 是最勝心 十地此 心決定 此二心無別境界 還是於第八心中 約方便轉開出之耳 若一一地中 亦自 具此十心 且如住初地時 成就淨治諸地法 及知諸地相 即是先解一地竟 籍此為 因智慧增長 更解二地 以十心類例 推之可知 花嚴有眾多十法門 亦當准此次第 廣分別說也 然此經宗 從初地即得入金剛寶藏故 花嚴十地經一一名言 依阿闍梨 所傳 皆須作二種釋 一者淺略釋 二者深祕釋 若不達如是密號 但依文說之 則 因緣事相 往涉於十住品 若解金剛頂十六大菩薩生 自當證知也 經云 我一切諸有所說 皆依此而得者 如上一切智地無盡莊嚴境界 及餘無量 修多羅 佛所稱歎一切行果 無不因此得之 是故餘經 如是廣歎娑羅樹王莖葉花菓 今此經中 唯明此樹王種子及生育因緣 若離此因緣能成彼果者 無有是處 所以 稱大日經王者 非為此乎 經復舉益勸修云是 故智者當思惟此一切智信解地 復越 一切昇住此地 即是初入此信解地 是復越百六十心一重細惑 名度三大阿僧祇劫也 行者初觀空性時 覺一切法皆入心之實際 下不見眾生可度 上不見諸佛可求 爾 時萬行休息 謂為究竟 若住此者 即退不墮二乘地 不進得上菩薩地 名為法愛生 亦名無記心 然以菩提心勢力 及如來加持力 復能發起悲願 爾時十方諸佛 同 時現前而勸喻之 以蒙佛教授故 轉生極無自性心 乃至心之實際亦不可得 雖解脫 一切業煩惱 而業煩惱具存 至此不思議地 乃名真離二乘地也 就前三句義中 更 開佛地為上上方便心 至此第四心時 名究竟一切智地 故曰此四分之一度於信解也 大毘盧遮那成佛經疏卷第二 P. 37

38 大毘盧遮那成佛經疏卷第三 沙門一行阿闍梨記 入真言門住心品之餘 經云 爾時執金剛祕密主 白佛言世尊 願救世者演說心相 菩薩有幾種得無畏 處 乃至當得一切法自性平等無畏者 猶是答前心相句 以金剛手既聞此教諸菩薩 直乘真言門上菩薩地故 問世尊此菩薩行道時 有幾種得無畏處 佛還復約前三劫 作差降對明也 梵音阿濕嚩娑 正譯當言蘇息也 如人為強力者所持扼喉 閉氣垂將 悶絕 忽蒙放捨還復得蘇 眾生亦復如是 為妄想業煩惱所纏 觸緣皆閉 至此六處 如得再生 故名蘇息處 亦如度險惡道時 其心泰然無所畏懼 故名無畏處也 佛言 祕密主 彼愚童凡夫 修諸善法害不善法 當得善無畏者 善義通於淺深 今此中意 明十善業道 如世人以十不善道因緣 漂沈惡趣無有窮已 後得順世八心 也漸受 三歸戒 於無量世生人天中 後至涅槃 以免離三途劇苦 名最初蘇息處也 若真言 行者初入三昧耶 依三蜜供養修行位 與此齊等也 經云 若如實知我 當得身無畏者 如修循身觀時 見此身三十六物之所集成 五種不淨惡露充滿 終不為此而生貪愛 次復觀受心法 得離不觀我性四種顛倒 於 身諸扼縛得蘇息處 若真言行者 本尊三昧眾相現前時位 與此齊也 經云 若於取蘊所集我身 捨自色像觀 當得無我無畏者 謂觀唯蘊無我時 於 陰界入中 種種分折推求我不可得 捨此自色像者 譬如因樹則有樹影現 若無樹者 影由何生 今五蘊尚從緣生都無自性 何況此積集中而有我耶 如上所說 乃至證湛 寂之心離一切過 是於我之扼縛得蘇息處 若真言行者 於瑜伽境界一切分段中 能 觀心不可得 不生愛慢位 與此齊也 經云 若害蘊住法攀緣 當得法無畏者 謂行者心住蘊中 欲令發起離著 爾時 幻焰等喻 觀察諸蘊即空 得離違順八心證寂然界 然離蘊之扼縛 於法得蘇息處 法謂十緣生句也 若真言行者 現覺瑜伽境界 皆如鏡像水月無性無生位 與此齊也 經云 若害法住無緣 當得法無我無畏者 即是無緣乘心 觀察法無我性 於心 外有無影 像智都無所得 心王自在覺本不生 得離法之扼縛 於法無我得蘇息處 若真言行者 於瑜伽道中心得自在用時位 與此齊也 經云 若復一切蘊界處 能執所執我壽命等 及法無緣空自性無性 此空智生 當得一切法自性平等無畏者 謂觀自心畢竟空性時 我之與蘊法及無緣 皆同一性 所謂自性無性 此空智生 即是時極無自性心生也 於業煩惱等 都無所縛亦無所脫 故云得一切法自性平等 爾時於有為無為界二種扼縛得蘇息處即是真言行者虛空無 垢菩提心也然此心在纏出纏皆畢竟無相 以如來五眼諦觀 尚不能得其像貌 況餘生 滅中人 今所以廣明三劫六無畏處眾多心相者 皆是擬儀外迹 以明修證之深淺耳 上已明見烟之相 可已比知火性 但知心垢盡處戲論不行 即是第六無畏依 更欲如 何表示耶 P. 38

39 經云 祕密主 若真言門修菩薩行諸菩薩 深修觀察十緣生句 當於真言行通達 作證 乃至如實遍知一切心相者 是略答前問中修行句也 如下文萬行方便中 無不 藉此十緣生句淨除心垢 是故當知最為旨要 真言行者特宜留意思之 然統論此品中 十緣生句 略有三種 一者以心沒蘊中 欲對治實法故 觀此十緣生句 如前所說 即空之幻是也 二者以心沒法中 欲對治境界攀緣故 觀此十緣生句 如前所說 蘊 阿賴耶即心之幻是也 三者以深著沒心實際中 欲離有為無為界故 觀此十緣生句 如前所說 解脫一切業煩惱而業煩惱具依 即不思議之幻也 摩訶般若中十喻 亦具 含三意 今此中云深修觀察者 即是意明第三重 且如行者於瑜伽中 以自心為感佛 心為應 感應因緣 即時毘盧遮那 現所喜見身說所宜聞法 然我心亦畢竟淨 佛心 亦畢竟淨 若望我心為自 即佛心為他 今此境界 為從自生耶 他生耶 共生無因 生耶 以中論種種門觀之 生不可得 而形聲宛然即是法界 論幻即幻 論法界即法 界 論遍一切處即遍一切處 論幻故名不可思議幻也 復次言深修者 謂得淨心已去 從大悲生根 乃至方便究竟 其間一一緣起 皆當以十喻觀之 由所證轉深故 言 觀察也 且如四諦義 直示娑 世界已有無量無邊差別名 又況無盡法界中逗機方便 何可窮盡 今行者於一念淨心中 通達如是塵沙四諦 空則畢竟不生 有則盡其性 相 中則舉體皆常 以三法無定相 故名為不思議幻 如四諦者 餘一切法門例耳 是故唯有如來 乃能窮此十喻 達其源底 此經所以次無垢菩提心 即明十喻者 包 括始終綜該諸地 既觸緣成觀 不可緯說 今且依釋論 明其大歸耳 經云 云何為十 謂如幻陽焰夢影 乾闥婆城響 水月浮泡 虛空花旋火輪 乃 至云何為幻 謂如呪術藥力 能造所造種種色像 惑自眼故見希有事 展轉相生往來 十方 然彼非去非不去 何以故本性淨故 如是真言幻 持誦成就能生一切者 佛說 藥力不思議 如人以藥力故 昇空隱形履水蹈火 此事非諸論師等 能建立因量出其 所由 亦非可生疑 謂定應爾或不應爾 過如是籌度境界 唯親行此藥執持行用者 乃證知耳 又如藥術因緣 示現能造所造種種色像 雖於眾緣中一一諦求都無生處 而亦五情所對明了現前 雖展轉相生 往來十方 然亦非去非不去 是事亦非籌度思 量之境 釋論云 佛問德女 譬如幻師幻作種種事 於汝意云何 是幻所作內有不 答言不也 又問外有不 內外有不 從先世至今世 今世至後世不 幻所作有生者滅 者不 實有一法是幻所作不 皆答言不也 佛言 汝頗見聞幻所作伎樂不 答言我亦 見亦聞佛言若幻空欺誑無實 云何從幻能作伎樂 女言 大德是幻相法爾 雖無根本 而可聞見 佛言 無明亦如是 雖非內有乃至無生滅者 而無明因緣 諸行生 若無 明盡行亦盡 乃至廣說 今此真言門 喻持誦者亦復如是 如下文廣說 依三密修行 得成一切奇特不思議事 雖一一緣中諦求畢竟離於四句 法爾如是 不異淨心 而 自在神變宛然不謬 此事亦非諸大論師等 聰辨利根者所能測量 獨有方便具足得成 悉地者 自證知耳 P. 39

40 經云 復次祕密主 陽焰性空 彼依世人妄想成立 有所談議 如是真言相 唯 是假名者 釋論云 以日光風動塵故 曠野中動如野馬 無智人初見之為水 眾生亦 爾 結使煩惱日光 動諸行塵耶憶念風 於生死曠野中轉 無智慧者 謂一相為男 一相為女 復次若遠見之 謂以為水 近則無水相 如是遠聖法者 不知無我及諸法 空 於陰界入性空法中 生人想等 若近聖法 則知諸法實相 是時虛誑種種妄想盡 除 此經意云 如世人遠望曠野 遠望之者 徒見此炎 炎之相強立假名 求其實事 都不可得 故云妄想成立有所談議也 如真言行者於瑜伽中 見種種殊特境界 乃至 諸佛海會無盡莊嚴 爾時應作此陽焰觀 了知唯是假名 離於慢著 轉近心地 則悟 加持神變種種因緣 但是法界焰耳 故云如是真言相唯是假名 經云 復次祕密主 如夢中所見 晝日牟呼栗多剎那歲時等住 種種異類受諸苦 樂 覺已都無所見 如是夢真言行應知亦爾時 釋論云 如夢中都無實事 謂之有實 覺已知無而還自笑 人亦如是 諸結使眠中實無而著 得道覺時乃知無 覺亦復自 笑 又如以眠力故 無法而見法 無喜事而喜 無嗔事而嗔 無怖事而怖 眾生亦爾 無明眠力故 不應瞋恚憂怖 而生瞋憂怖等故 今復明此夢事不思議邊 如夢中 自見住壽一日二日乃至無量歲 有種種國土及眾生族類 或昇天宮或在地獄受諸苦樂 覺時但一念間耳 於覺心眠法因緣中 四句求之了不可得 而夢事照然憶持不謬 以一念為千萬歲 以一心為無量境 此事非世間智者 憶度籌量能盡其原底 亦非可 疑之處 獨夢者親證知耳 今此真言行者瑜伽之夢 亦復如是 或須臾間備見無量加 持境界 或不起于座而經多劫 或遍遊諸佛國土 親近供養利益眾生 此事諸眾因緣 中觀察 都無所起不出一念淨心 然亦分別不謬 此事誰能思議出其所以 然實獨證 者自知耳 行者得如是境界 但當以夢喻觀之 心不疑怪亦不生著 即以普現色身之 夢 作無盡莊嚴 故云深修十句也 經云 復次密主 以影喻 解了真言能發悉地 如面緣於鏡而現面像 彼真言悉 地 當知如是者 此中言影 即是釋論鏡中像喻 彼論云 如鏡中像 非鏡作非面作 非執鏡者作非自然作 亦非無因緣作 何以非鏡作 若面未到鏡則無像故 何以非 面作 無鏡則無像故 何以非執鏡者作 無鏡無面則無像故 何以非自然作者 若未 有鏡未有面 則無像 像待鏡待面 然後有故 亦非無因者 若無因緣 應常有應常 無 若除鏡除面亦應自出 以是故非無因緣 當知諸法亦復如是 以我不可得故 一 切因緣生法不自在故 諸法屬因緣故 非自作 若自無 他亦無故 非他作 若他作 則失罪福力 亦非共作以有二過故 亦非無因 如先世業因今世善惡行緣 從是得苦 樂 一切諸法必有因緣 以愚癡故不知耳 如少兒 見鏡中像心樂愛著 失已破鏡求 索智人笑之 失樂更求亦復如是 亦為得道聖人所笑 今此真言門中 以如來三密淨 身為鏡 自身三密行為鏡中像因緣 有悉地生猶如面像 若行者悉地成就時 乃至起 五神通 住壽長遠面見十方國土遊諸佛剎 皆以此喻觀察是事 從自生 他生耶 若 謂他三密加持能授是果 則眾生未修行時 佛亦大悲平等 何故不令成就 若謂自如 P. 40

41 說行能得是果 何因觀察三密淨鏡之身 求加被耶 若共主則有二過 何以故 若謂 我心為因 待彼眾緣方得成就者 即此因中先有悉地果耶 為先無耶 若先有之 眾 緣則無所用 若先無之 眾緣復何所用 然是悉地成就 亦復非無因緣 故智論鏡像 偈云 非有亦非無 亦復非有無 此語亦不受 如是名中道 不應如彼少兒妄生取著 也 如作如是觀故 行者心無所得 不生戲論故 曰應如是知 經云 復次祕密主 以乾闥婆城譬 解了成就悉地宮者 釋論云 日初出時 見 城門樓櫓宮殿行人出入 日轉高轉滅 此城但可眼見 而無實有 有人初未曾見 意 謂實樂 疾行赴之 近而遂失日高遂滅 飢渴悶極 覩熱氣如野馬 謂之為水 復往 趣之 乃至求之 疲極而無所見 思惟自悟渴願心息 行者亦爾 若以智慧無我無實 法者 是時顛倒願息 聲聞經中 無此乾闥婆城喻 又以城喻身 說此眾緣實有但城 是假名 為破吾我故 菩薩利根 深入諸法空中 故以乾闥婆城為喻也 此中言悉地 宮 有上中下 上謂密嚴佛國 出過三界非二乘所得見聞 中謂十方淨嚴 下謂諸天 脩羅宮等 若行者成三品持明仙時 安住如是悉地宮中 當以此喻觀察 如海氣日光 因緣 邑居嚴麗層臺人物燦然可觀 不應同彼愚夫 妄生貪著 求其實事 以此因緣 於種種勝妙五塵中 淨心無所罣礙也 經云 復次祕密主 以響喻解了真言聲 如緣聲有響 彼真言者當如是解者 釋 論云 若深山峽谷中 若深絕澗中 若空大舍中 以語言聲相擊故 從聲有聲名為響 無智人謂為有實 智者心念 是聲無人作 但以聲轉故 更有響聲誑人耳根 人欲 語時 亦咽口中有風 名憂陀那 還入至齊 響出時 觸頂及斷齒脣舌咽胸七處而退 是名為語言 愚人不解而生三毒 智者了知心無所著 但隨諸法實相 真言行者若 於瑜伽中 聞種種八風違順之音 或諸聖者以無量法音現前教授 或由舌根淨故 能 以一音遍滿世界 遇此諸境界時 亦當以響喻觀察此 但從三密眾緣而有 是事非生 非滅非有非無 是故於中不應妄生戲論 爾時自入音聲慧法門也 經云 復次祕密主 如因月出故照於淨水 而現月影像 如是真言水月喻 彼持 明者當如是說者 釋論云 月在虛空中行 而影現於水 實法性月輪 在如如法性實 際虛空中 而凡夫心水 有我我所相現 又如小兒見水中月歡喜欲取 大人見之則笑 無智者亦爾 身見故見有吾我 無實智故見種種法 見已歡喜欲取諸相 得道聖人 笑之也 復次譬靜水中見月影 擾水則不見 無明心靜水中 見吾我憍慢諸結使影 實智慧杖擾心水 則不見 以是故 說諸菩薩知法如水中月 持明行者亦如是 由三 蜜方便自心澄淨故 諸佛蜜嚴海會悉於中現 或自以如意珠身 於一切眾生心水中現 爾時應諦想觀之 今此蜜嚴之相 從我淨心生耶 從佛淨身生耶 自他實相尚自畢 竟不生 何況相違因緣而有所生 又如一切江河井池大小諸器 月亦不來水亦不去 而淨月能以一輪 普入眾水之中 我今亦復如是 眾生心亦不來 自心亦復不去 而 見聞蒙益皆實不虛 故當以慧杖攪之 便知無實 不得如彼嬰童 欲作方便取之 以 為玩好之具也 既能自靜其意 復當如如不動為人演說之 故曰持明者當如是說 P. 41

42 經云 復次祕密主 如天降雨生泡 彼真言悉地種種變化 當知亦爾者 聲聞經 以受譬浮泡 般若中以泡為喻 雖實無性 而因緣猶是實法 欲十句中有如化而不明 泡 喻今此經譬 意復殊也 如夏時雨水自雨水中 隨渧之大少生種種浮泡 形類各 異 然水性一味自為因緣 四句推求無別所生之法 是故此泡舉體從緣 泡起即是水 起 泡滅即是水滅 故以此喻即心之變化也 如行者即以自心作佛 還蒙心佛示悟方 便 轉入無量法門 又以心為漫荼羅 此境與心為緣能作種種不思議變化 是故行者 以浮泡喻觀之 了知不離自心 故不生著也 釋論又云 修定者有十四變化 天龍鬼 神亦能作化 如化生光無定物 但以心生便有心滅則滅 是法無初中後 生是無所從 來 滅亦無所至 當知諸法亦如是 復次如變化相 清淨如虛空無所染著 不為罪福 所污 諸法亦爾 法性如如實際 自然常淨 譬如閻浮提四大河 一一河有五百小河 以為眷屬 此水種種不淨 入大海中皆悉清淨 與泡喻意同也 經云 復次祕密主 如空中無眾生無壽命 彼作者不可得 心以迷亂故 而生如 是種種妄見者 釋論云 如虛空者 謂但有名而無實法 虛空非可見法 遠視故 眼 光轉見縹色 諸法亦如是 空無所有 人遠無漏實智慧故 棄實相 見彼我男女屋舍 城郭等種種雜物 心著如少兒仰視青天 謂有實色 有人飛上 極遠而無所見 又如 虛空性常清淨 人謂陰曀為不淨 諸法亦如 是性常清淨 婬欲瞋恚等曀故 人謂不 淨 此經云 心迷亂者 如人以疾病非人等種種因緣 其心迷亂 妄見淨虛空中有種 種人物形相 或可怖畏或可貪著 若得本心時 則知此事生時不染虛空 滅時亦非還 淨 本來不礙虛空 亦不異於空 行者修觀行時 若有種種魔事種種業煩惱境 皆當 安心此喻如淨虛空 雖於無量劫中處於地獄 爾時意無罣礙 如得神通者 於空一顯 色中自在飛行 不為人法妄想之所塵污也 經云 復次祕密主 譬如火燼 若人執持在手 而以旋轉空中 有輪像生者 如 人持火燼 空中旋轉作種種相 或方或圓三角半月 大少長短隨意所為 愚少觀之 以為實事而生念著 然實都無法生 但手中速疾力 能運一火成無量相耳 真言行者 若於瑜伽中 隨心所運無不成就 乃至於一쿅阿阿字門 旋轉無礙成無量法門 爾時 當造斯觀 但由淨菩提心一體速疾力巧用使然 不應於中作種種見計 為勝妙而生戲 論也 釋論無火輪喻 別有影喻 云如影可見而不可捉 諸法亦如是 眼情等見聞覺 知 實不可得 又如影映光則現不映則無 諸結使煩惱遮正見光 則有我相法相 又 如影 人去則去人動則動人住則住 善惡業影亦如是 復後世去時亦去 今世住時亦 住 報不斷故 罪福熟時則出 然是影非有物 但是誰眼法 如旋火 疾轉成輪 亦 非實有 喻意大同也 祕密主 應如是了知大乘句心句無等等句 必定句正等覺句 漸次大乘生句者 梵音謂句為鉢曇 義如前釋 此十喻皆是摩訶衍人甚深緣起 非聲 聞緣覺安足之處 故名大乘句 心之實性 更無一法可以顯示之者 亦不可授人 但 如是深觀察時 障蓋雲披 自當證知耳 故名心句 如來智慧 於一切法中無可譬類 亦無過上 故名無等 而心之實相 與之函蓋相稱間無異際 故曰無等等 若以十 P. 42

43 緣生了知心處 則安住其中 故曰無等等句 諸佛以此十緣生義 必定師子吼說如來 性心實相印 若有能信解者 假使十方世界一切諸魔 皆化身作佛說相似般若 亦不 能變易其心 使法相不如是 故曰必定句 以此中道正觀 離有為無為界 極無自性 心生 即是心佛顯現 故曰正等覺句 以深修觀察故 如入大海漸次轉深 乃至毘盧 遮那 以上上智觀 方能盡其源底 故曰漸次大乘生句 當知如是六句 次第相釋次 第相生也 毘盧遮那即以此十緣生句不思議法界 作無盡莊嚴藏 從十世界微塵數諸 法界門 常出生根力覺道禪定解脫諸寶 遍施眾生猶尚不匱 故曰具足法財 一切如 來智業由此具足 故曰出生種種工巧大智慧 若於一念心中 明見十緣生義 則上窮 無盡法界 下極無盡眾生界 其中一切心相 皆能了了覺知 以皆從緣起 即空即儗 即中故 故曰如實遍知一切心相 阿闍梨言 行者初修觀行境界現前時 由內因外緣 力故 自然有緣起智生 不同常途習定功力苦至而後通徹也 梵本中云 自此以後 次說真言者持誦次第 如法悉地 如法果生 此是傳法者所記 故不於經中具出其大 意言 已說淨菩提心諸心相竟 從此以下 明進修方便及悉地果生也 入漫荼羅具緣真言品第二 入漫荼羅具緣真言品第二者 上品已約種種心相 對辨一切智心竟 然此妙果 以何方便而能得至耶 故此品 次明入漫荼羅行法 具眾緣支分及所要真言 皆於此 中廣明 譬如已知乳酪有醍醐性 即教令具諸器物方便攢搖 以從緣起故 當知不異 十緣生句也 復次聲聞經中 以毘尼為祕藏 要擇人簡眾方乃授之 若未發律儀不合 聽聞修習 摩訶衍中亦以持明為祕藏 未入漫荼羅者不合讀誦受持 還同盜聽布薩反 招重罪 所以然者 如世人慈育稚子 雖復情無所悋 而不授與干將莫耶 以不知運 用方便故 必傷其體 今此法門亦復如是 即心成佛旨趣難知 恐未來眾生輕慢法故 不能諮訪善知識 未蒙三密加持 而自師心執文 輒自修學 久用功力無所能成 反謗此經謂非佛說 又此經文 有淺略深祕二釋 就深祕釋中復有淺深 輒爾披翫者 以不解密號故 謂是因緣事相 心生慢易自言 我行真道何用呪術事耶 以如是等 因緣 感匱法業 於無量劫墮惡趣中 所以修學真言者 要令先入漫茶羅也 漫荼羅 名義下當更釋 經云 爾時執金剛祕密主 白佛言 希有世尊 說此諸佛自證三菩提 不思議法 界超越心地 乃至一切支分 皆悉出現如來之身 遍至十方 還來本位中住者 即金 剛手 承佛神力領解上文 先歎世尊甚為奇特 由具大方便故 乃能說此諸佛自證三 菩提 所謂自心自覺不可思議法界 出過一切心地 的無所依也 如世人舉趾動足皆 依於地 菩薩亦如是 依心進行 故名此心為地 以心尚有所依故 未名正遍知 如 來已度此微細戲論進趣都息 故名超越心地也 雖究竟寂滅不可言宣 而能以種種方 便道 為眾生類 如本性信解而演說法 即是領解一切智心無盡莊嚴之迹也 不思議 法界即喻蓮花臺 種種方便道即喻蓮花葉 此領解中文雖簡略 而提舉宗通妙旨 無 所不周 次即請佛 唯願世尊 次說修真言行大悲胎藏生大漫荼羅王也 今且約胎藏 P. 43

44 為喻 行者初發一切智心 如父母和合因緣 識種子初託胎中 爾時漸次增長 為行 業巧風之所匠成 乃至始誕育時 諸根百體皆悉備足 始於父母種姓中生 猶如依真 言門 學大悲萬行淨心顯現 又此嬰童 漸具人法習諸伎藝 伎藝已通施行事業 如 於淨心中 發起方便修治自地 隨緣利物濟度眾生 故名大悲胎藏生也 復次初入淨 菩提心門見法明道 如識種子歌羅羅時 前七地以來 為大悲萬行之所含養 如在胎 藏 無功用以去漸學如來方便 如嬰童已生習諸伎藝 至如來一切智地 如伎藝已成 施于從政 故名大悲胎藏生 又是一重祕密漫荼羅也 今以蓮花喻此漫荼羅義 如蓮 種在堅 之中 枝條花葉之性已宛然具足 猶若世間種子心 從此漸次增長 乃至初 生花疱時 蓮臺果實隱於葉藏之內 如出世間心尚在蘊中 又由此葉藏所包 不為風 寒眾緣之所傷壞 淨色鬢蘂日夜滋榮 猶如大悲胎藏 既成就已 於日光中顯照開敷 如方便滿足 今此中妙法蓮花漫荼羅義 毘盧遮那本地常心 即是花臺具體 四佛 四菩薩 醍醐果德 如眾實俱成 十世界微塵數金剛密慧差別智印 猶如鬢蘂 十世 界微塵數大悲萬行波羅密門 猶如花藏 三乘六道無量應身 猶如根莖條葉發暉相間 以如是眾德輪圓周備故 名漫荼羅也 然以如來加持故 從佛菩提自證之德 現八 葉中胎藏身 從金剛密印現第一重金剛手等諸內眷屬 從大悲萬行 現第二重摩訶薩 埵諸大眷屬 從普門方便 現第三重一切眾生喜見隨類之身 若以輪王灌頂方之 則 第三重如萬國君長 第二重如朝廷百揆 第一重如宗枝內弼 中胎如垂拱之君 故花 臺常智 為大漫荼羅王也 若自本垂迹 則從中胎一一門 各流出第一重種種門 從 第一重一一門 各流出第二重種種門從第二重一一門 各流出第三重種種門 若行因 至果 則第三重之所引攝成就 能通第二重 第二重之所引攝成就 能通第一重 第 一重之所引攝成就 能見中胎藏 由此言之 則諸眾生類本性信解 雖復無量無邊 而此漫荼羅法門 所為義利 亦復罄無不盡 故云為滿足彼諸未來世無量眾生 為救 護安樂故也 經云 爾時薄伽梵毘盧遮那 於大眾會中遍觀察已 告執金剛祕密主言 諦聽金 剛手 今說修行漫荼羅行 滿足一切智智法門者 此中大會 即是法界漫荼羅所攝應 度眾生 今佛欲說深密之行 為令不差道機故 以慧眼觀察 即此慧眼所加持故 先 世善萌無不開發 猶如良田已布善種 則堪受時雨之施也 此修行 梵音娜耶 即是 乘義道義 謂從一念善根乃至成佛 於是中間 一一諸地所乘之法所行之道 通名娜 耶 漫荼羅中諸善知識 如造乘治道及將導者 眾生乘而行之 名修漫荼羅行 此行 梵音折利耶也 且如下文云 先為弟子擇治平地 若論外事自如常釋 若為我倒凡 夫 擇得一念守齋種子心治令平正 亦名治地 乃至為一生補處菩薩 擇去心中無明 父母極細之垢 亦名治地 由此言之 則經文一一言之下治地之義 凡有幾重 例如 十緣生句 皆漸次轉深不可窮盡也 執金剛作如是勸請 佛佛還以此印印之 而後衍 說 故云滿足一切智智法門 若此地不滿 則不能普為一切眾生作救護安樂也 P. 44

45 經云 爾時毘盧遮那世尊 本昔誓願成就無盡法界度脫無餘眾生界故 一切如來 同共集會 漸次證入大悲藏發生三摩地者 以如來本行菩薩道時 立如是誓願 我當 成就一切諸佛法界 悉皆度脫無餘眾生界 今所願已滿 而應度眾生不盡 以眾生無 盡 即是法界亦無盡也 界有三種 所謂法界心界眾生界 離法界無別眾生界 眾生 界即是法界 離心界無別法界 法界即是心界 當知此三種無二無別 為欲轉釋法界 義故 次言無餘眾生界 以眾生界未得一切解脫 即是法界未得遍滿成就 故如來勤 修事業 無有休息也 即以此本願因緣故 一切如來同共集會 如僧中有大事因緣若 結界說戒之類則眾僧集會同共印持 以一戒一見故 不應別眾也 今將說滿足一切智 智法門 亦是諸佛大事因緣 以同一本誓同一法界故 皆悉集會 共以神力加持也 漸次證入者 如初無畏時 以聲字觀修漫荼羅行 第二無畏 於有相觀中修漫荼羅行 第三無畏 於唯蘊無我心中修漫荼羅行 第四無畏 於法緣心中修漫荼羅行 第五 無畏 於無緣心中修漫荼羅行 第六無畏 於平等心中修漫荼羅行 離垢地以去 各 於自地觀心中修漫荼羅行 略以行位分之 已作十六重深淺不同 此一一位 自有菩 提種子心 有大悲胎藏增長因緣 有慧方便業受用之果 如前所說 從一一門 各流 出種種門等 其中從因向果 則三密方便展轉不同 容極至心王大海 方一味無別耳 今此十方諸佛 本行菩薩道時 各乘一法門 到于一切智地 以將說普門眾行發起 因緣 同共入此大悲胎藏三昧 從本所修行道 漸次證入一一觀之 如菩薩修禪時於 九次第定中 逆順出入定散超間 奮迅遊戲無不自在 是諸如來 漸次證入大悲藏發 生三摩地 亦復如是 或觀無盡法界 以一切心為一心 以一切門為一門 或觀無餘 眾生界 以一心為一切心 以一門為一切門 若以此十六重玄義 即橫竪統攝十二部 經 則旋轉無盡也 經云 世尊一切支分 皆悉出現如來之身者 前現莊嚴藏時 普 門一一身各遍十方 隨緣應物 今欲說漫荼羅圓位故 還約佛身上中下體 以部類分 之 自齊以下 現生身釋迦示同人法 及二乘六趣種種類形色像威儀 言音壇座各各 殊異 及其眷屬展轉不同 普於八方 如漫荼羅本位次第而住 自齊以上至咽 出現 無量十住諸菩薩 各持三密之身 與無量眷屬普於八方 如漫荼羅本位次第而住 然 此中自有二重 從心以下 是持大悲萬行十佛剎微塵諸大眷屬 從心以上 是持金剛 密慧十佛剎微塵諸內眷屬 通名大心眾也 從咽以上至如來頂相 出現四智四三昧果 德佛身 即此八身於一切世界中 徒眾剎土名號身業 諸受用事皆悉不同 亦於八方 如漫荼羅本位次第而住 經云 為彼從初發心 乃至十地諸菩薩者 謂初發淨菩提心時 見此漫荼羅 已 遍法界 昇第二住 又逾廣逾深作十轉開明 乃至第十一地而後所見圓極 如是安布 分位已 即皆遍至十方 於自法界門 施作真言事業 示現進修次第 教授眾主 此 相現前了了無礙 下文所說 但開出此心作名字流通耳 又令普現隨類身 而言悉現 如來身者 明本迹俱不思議加持不二 豈欲令獨一法界作種種形耶 行者如是解時 觀毘盧遮那與鬼畜等尊 其心平等無勝劣之想 輒從一門而入皆見心王 是故作佛事 P. 45

46 已 經云 遍至十方 還來入佛身本位 本位中住而復還入 意明一切方便畢竟同歸 也 經云 時薄伽梵 復告執金剛祕密主言 諦聽金剛手 漫荼羅位初阿闍梨者 從 此已後迄灌頂教誡竟 金剛手問得幾所福德聚 而白佛言 從今以後我當供養是善男 子善女人 何以故 彼善男子善女人 同見佛世尊故 此明入漫荼羅眾多支分 又自 大力明妃 迄第二品末 明緣壇行事所要真言也 就眾多支分中 最初明阿闍梨支分 所以然者 佛說此經要從師受不得輒爾修行 若無明師 則所傳無寄故也 然以解 二種義故 得阿闍梨名 所謂淺略深奧分 若觀前人 未有深解之機 則順常途隨文 為釋 若已成就利根智慧 則當演暢深密而教授之 今還以此二分釋阿闍梨義 若於 此漫荼羅種種支分 乃至一切諸尊真言手印觀行悉地 皆悉通達得傳教灌頂 是名阿 闍梨 若度違順八心證寂然界 是名阿闍梨 若已心王自在 覺自心本不生 名阿闍 梨 若生極無自性心 得入如上漫荼羅海會 名阿闍梨 從此復有十重深行 乃至於 解三密人中 最為上首如金剛薩埵 是名阿闍梨 復次毘盧遮那 是名阿闍梨 是故 作最初阿闍梨事業時 即須觀照自身 即同於金剛薩埵毘盧遮那 以身語密印而作加 持 乃名善住師位 不爾無所能成也 自餘深行者即可以意得 次明阿闍梨眾德 經云 應發菩提心者 謂生決定誓願 一向志求一切智智 必當普度法界眾生 此心猶如幢旗 是眾行導首 猶如種子 是萬德根本 若不發此心 亦如未託歌羅羅 則大悲胎藏何所養育 自不能建立善根 況復為人師耶 當約一一地作深密釋 乃 至毘盧遮那 始名無盡法界究竟發心耳 經云 妙慧慈悲者 般若有二種 有與六波羅密和合般若 有實相般若 此中意 明初句 此慧猶如巧風 能軌匠歌羅羅心使百體成就 行者猶有慧 故則能善知通塞 判決是非 於漫荼羅一切事業中 動合規矩心無疑滯 乃堪作阿闍梨 以要言之 若 同毘盧遮那智業圓滿 是名深行阿闍梨也 慈悲 謂憐愍之心徹於骨髓 諸有所作 皆為建立眾生 必使成就無盡法界之樂 度脫無餘眾生界之苦 若無此心 則如胎藏 不成 又安能有所含養 乃至毘盧遮那以本願故 住於加持世界 普現悲生漫荼羅 是名深祕阿闍梨 兼綜眾藝者 謂妙善世間種種伎藝也 謂聲論因論 十八明處六十 四能 算數方藥觀相工巧之類 緣漫荼羅所要皆不假於人 則造次施為無闕乏之過 然後堪作阿闍梨 復次行如是法中 盡與實相不相違背 名為妙善眾藝 復次於一切 總持三昧門道品 諸度四辨四攝力無畏等 皆得善巧 則能隨意造作祕密漫荼羅 名 為妙善眾藝也 善巧修行般若波羅蜜者 即是深修觀察十緣生句 見甚深中道 照不 可得空 是事如摩訶般若中廣說 若行者於文字及觀心中 善得通達離於見著 乃應 為人作世間阿闍梨也 復次初劫智慧猶與二乘共行 非深般若 二劫智慧尚與二乘共 聞 亦非甚深般若 第三劫等虛空心無邊智慧 一切二乘不能思議 乃名甚深般若 堪作祕密行阿闍梨也 就祕密中又漸次轉深 乃至佛為十地說般若 則九地非其境界 唯大毘盧遮那得名究竟阿闍梨也 通達三乘者 謂於大小乘三藏教中 善其文義也 P. 46

47 能難能答 堪可匠成三學拔除弟子惡邪 乃應作阿闍梨 若不爾者 或為他論議師 輩之所摧屈 則於傳法無力生他不信也 又此經宗 橫統一切佛教 如說唯蘊無我出 世間心住於蘊中 即攝諸部中小乘三藏 如說觀蘊阿賴耶覺自心本不生 即攝諸經八 識三無性義 如說極無自性心十緣生句 即攝花嚴般若種種不思議境界 皆入其中 如說如實知自心名一切種智 則佛性一乘如來祕藏 皆入其中 於種種聖言 無不統 其精要 若能持是心印 廣開一切法門 是名通達三乘也 復次真言門 乘三密印至 佛三平等地 名為通達三乘 淺深重數如前說 善解真言實義者 如真言門 有種種 真言種種身印種種本尊 乃至具緣供物一一支分 聲字形色諸相不同 隨事分別識其 性類 知如是法寂災處用 如是法增益處用 如是法降伏處用 如持明藏蘇悉地等廣 分別說 此是通達真言實義 所以然者 一一真言 皆如來妙極之語也 如真言中有 質多字 淺釋只名為心 若作深祕釋 質謂遮字帶三昧聲也 遮是無遷變義 無遷變 即是佛性 佛性亦名般若波羅蜜 亦名首楞嚴三昧 是故定慧具足 多字是一切法如 如解脫不可得義 若如是說心 乃名妙極之語也 復次如身印 左手是三昧義 右手 是般若義 十指是十波羅蜜滿足義 亦是一切智五輪譬喻義 如本尊形 女是禪定 男是智慧 黃色是金剛身 白是大悲 赤是大慧 青是大空 黑是大力 乃至一切緣 中 皆有第一實際義 豈可如文生解耶 若通達如是實義 乃應作阿闍梨 亦約三劫 十地以明深行也 知眾生心者 以阿闍梨善知三部上中下用 種種性類差別 及住瑜 伽故 以加持方便 能了知眾生心行也 如有來求法者 師應謂言 汝且隨所安 我 當思惟 即是持彼名字 入於靜室如法持誦 觀彼因緣 以本尊加被故 當見相貌 若是外道欲來盜法 或伺求其便而來詐親 爾時本尊或現外道等形 審觀像類自然可 識 應方便遣喻言 善男子 夫求法者 應先除斷一切惡見巧偽之心 又諸菩薩為度 眾生故 能作種種難行苦行 汝今豈能為此難行事耶 且隨本緣而作利益 若境界中 見本尊在漫荼羅 將引弟子為其灌頂 或持以付之 如是等種種善相 則應攝授 復次若本尊捨本色像而作赤色 是人性多瞋恚 黑色多癡 黃色多貪 白色多善 縹 色多無記 及於漫荼羅中 觀察花所至處 上中下類種種微相 亦可知彼心機是器非 器也 然於如是相中不應取著 亦以十緣生句而觀察之 於如是事一一明了 堪住師 位也 復次深祕釋者 知眾生心 即是如實知自心 以能知自心故 即能明識他心 如家有寶藏即善鑒他寶 乃至諸根性欲本末因緣 心所動作戲論 無不了了通達 是 名深行阿闍梨也 信諸佛菩薩者 阿闍梨言 一切善法以信為首 當最初說之 今順 梵文語便 兼以通於後位故 作不次說耳 謂此宗 初入法門時 意尤淺近難識 且 三乘實相 無不離於文字 而真言者 要須口誦梵文心亦觀之 或屈申身分支節猶如 戲弄 或修三昧乃觀女人之像或忿怒等形 或以水灌頂 或造作火壇 若欲以心識籌 量 則加持之迹又不可見 自非具深信者 安得不疑惑耶 又此行者 於此眾緣事相 皆以諦信行之 若勤苦多是未蒙現益 爾時即自思惟 由我功行未至 或由三毒垢 染惑障重故 如浣衣鑽火 但勿中途休廢 自當純淨目覩光明耳 復當思惟幻喻 如 P. 47

48 藥物和合而得昇空住壽 亦非利根智慧所能思識 但令妙解其術無不成者 以此深心 淨信離疑惑故 漸得法驗現前 復由法驗現前故 信解轉增不可爼壞 若不如是者 則同無手之人 雖至不寶藏中空無所得 況在阿闍梨位乎 復次眾生一念心中 有如 來壽量長遠之身寂光海會 乃至不退諸菩薩 亦復不能知 當知此法倍復難信 故法 花中 補處三請如來四誡 然後演說 今此經 具有修入方便 乃至一生可成 若能 諦受不疑 到於信地或度於信解 乃名深行阿闍梨也 得傳教灌頂善解漫荼羅畫者 灌頂有二種 謂於弟子法中得灌頂已 漸次進修 乃至成就阿闍梨眾德 爾時得阿闍 梨歡喜 更為造漫荼羅作傳教灌頂 如法慰喻言 佛子汝已於祕密藏中 隨順修學具 足明了 堪能教授於他 汝今已得善利 乃至諸賢聖眾亦皆稱歎 今已作灌頂竟 汝 當以真淨心傳持流布 使如來祕密藏久久不滅 如是隨其所應種種慰喻已 即應為人 作漫荼羅阿闍梨也 復次行者於瑜伽中 阿闍梨眾德成就 爾時深行阿闍梨 為作心 漫荼羅 爾時弟子了了 明見得蒙大毘盧遮那 以大悲水作心灌頂 是事下當更說 乃至地波羅蜜滿足時 十方諸佛現前灌頂授佛職位 皆名得傳教灌頂也 已得傳教灌 頂 不應作最後斷種人 應紹先師事業度諸弟子 即此最初方便 須解漫荼羅圖像 故次明之 謂此中一一方位相貌 調布眾色繢畫莊嚴 皆應自善其事不看他面 乃堪 作阿闍梨 復次能於淨菩提心 以慧方便 畫作無盡莊嚴大漫荼羅王 乃名深行阿闍 梨 其性調柔離於我執者 此我執 梵本作灌頂字 阿闍梨相傳云 此字義不相應 當云離於我執也 其性調柔 即是安住傳教威儀住忍辱地 柔和善順而不卒暴 雖種 族色相多聞智慧 無不出群絕眾 亦不生高慢之心 能慈心下濟誘誨新學 乃至卑小 姓等 亦不懷下劣之想嫉妬之心 但一心以法自調依法而住 如是調柔 即是離於我 執 是轉相釋也 復次調柔者 如百練純臘以調柔故 隨工巧之手無所不為 今行者 淨治此心 一切麁礦盡故 隨巧慧之手無所不為 故能住忍辱地隨緣應物 又諸佛菩 薩法門中入道 猶如上族 諸天龍鬼法門中入道 猶如下族 即以此身 作大日如來 尊特相海 猶如色貌第一 望不能作者 猶如垢衣蕞漏 於一心中悉聞諸佛說法 分 別不謬 名為多聞 望六根暗塞者 名為少聞 無量智慧自然開敷 名為智慧 無明 三毒名為愚癡 以如是諸法畢竟等故 不應心有高下 故名調柔 唯佛一人 乃名一 切調柔善住阿闍梨法也 於真言行善得決定者 調於造立漫荼羅種種方便中 心得決 定離諸疑網 所謂如是護身如是結界如是迎請 如是淨諸供具而以奉獻 以如是真言 手印加持 乃至持誦進修 及成悉地時 亦有無量次第法 如是備在下文及供養次第 中 不能縷說 若行事時 及他決擇違妨 方復躊躇觀察 或取本尋撿 不名善作阿 闍梨也 復次阿闍梨 以於瑜伽得決定故 隨有所作 皆與三昧相應 如獻花時 即 與花三昧相應 此中本尊明了現前 若奉香燈塗香閼伽水等時 亦與香三昧乃至香水 三昧相應 一一本尊亦隨事現前 如是一一緣中 皆是入法界門皆見善知識 旋轉運 用皆與理相應 不復臨事稽留方始作觀 當知是人堪作祕密阿闍梨也 究習瑜伽者 謂善修相應法也 謂於三部真言上中下成就等事 一一通達 皆與正理相應 名善修 P. 48

49 瑜伽 又於息災法中 即能以此方便增益降伏 或增益法中 即能以此方便降伏息災 於降伏法中 即能以此方便息災增益 隨彼彼相應之法 皆能善分別之 名善修瑜 伽 又於漫荼羅中種種本尊 三昧形色字印性類威儀 及供養成就時運心觀察方便 皆已相應修習 此中障礙及悉地相 亦善覺知乃可傳法也 復次大悲胎藏發生三昧中 有種種法界門種種善知識 如善財童子次第詢求 或於如是法門已善修行 而於餘 門未能究習 若入普門世界時 則能於一念中具足相應 是名深行阿闍梨也 住勇健 菩提心者 勇健是雄猛無怯弱義 所以須此心者 以真言行者未見真諦以來當有違順 境界 或現種種可畏形色 或作異聲 乃至震動大地 或有大力毘那野迦現作留難 爾時安心不動 無有退屈 依於法教而淨除之 猶行者見此淨菩提心有大義利故 自 然出生入死無怖畏想 彼彼魔事不能留礙也 又未見菩提心時 於瑜伽中 當有種種 相見 所謂地水火風虛空 青黃赤白黑色等諸異相貌 爾時心未明了故不能甄辨 亦 不應生退轉之意 但作是念 此事非無因緣 若我見諦時 於菩提心明了無礙 自當 解耳 又當以十緣生句觀之 心不取捨 但當勇進行菩薩道 既證菩提心已 即知往 昔某時有如是相 復於某時更有如是事相 皆為如是因緣 無不鑒其先兆識其本末也 復次行者照見心明道時 即於無盡大願得堅固力 乃至毘盧遮那金翅鳥王 俯觀法 界大海如視明鏡 奮止觀翅搏天人龍 乃是勇健菩提心也 祕密主 如是法則阿闍梨 諸佛菩薩之所稱歎者 以眾德兼備故 即能流通密教不斷佛種 是名佛之真子 從 真言行生 常為眾聖之所稱歎也 若弟子修瑜伽行 則能見此上人天龍八部恭敬供養 或見十方諸佛稱其名號勸發大眾 如釋迦牟尼 說菩薩薩陀波崙求法因緣也 經云 復次祕密主 彼阿闍梨若見眾生 堪為法器遠離諸垢 有大信解勤勇深信 常念利他者 即是阿闍梨支分中 明攝受弟子儀式也 此中眾生有二種 或已發菩提 心 往詣善知識所求請真言行法 或未發菩提心 而師自鑒別之 知彼堪為法器能持 是法 或於瑜伽中見彼根緣 或諸佛菩薩之所囑累 令為灌頂而教授之 或親見眾聖 為其作灌頂法 然後付囑令其教授 有如是相乃可傳法也 如貧里穢食 不可置於寶 器 輪王妙藥 不可使薄福之人輒爾服之 以不消故 或能斷命故 須函蓋相稱則授 受皆得其宜 又如弊衣垢膩滋甚 則不可頓加染色 先當教令澣灌 然後可以施綵繪 之功 眾生亦爾 若先習垢染 則不染法界之色 故須遠離諸垢也 有大信解者 此 信解 梵音阿毘目底 謂明見是理心無疑慮 如鑿井已漸至泥 雖未見水必知在近 故名信解也 下云深信者 此信 梵音捨攞馱 是依事依人之信 如聞長者之言 或 出常情之表 但以是人未甞欺誑故 即便諦受依行 亦名為信 與上文信諸佛菩薩義 同 梵語本是兩名 唐音無以甄別故 同名言信耳 若人聞說如上不思議法界 以宿 殖善本 神情明利故 即能忍受其言 知眾生心中決有此理 名為信解 又先世已曾 親近善知識故 於三寶緣深 雖不可比量籌度處 即能懸信 故曰深信 勤勇是精進 別名 釋論云 譬如穿井以見濕泥轉加精勤必望得水 又如鑽火已得見煙 倍復力勵 必望得火 故次信解而明勤勇也 所以然者 今此自然智慧 要因瑜伽 而此瑜伽 P. 49

50 必須大精進力 故釋論云 禪定智慧 不可以福願求 亦非麁觀能得 要須身心精勤 急著不懈爾乃成辨 如佛所說 血肉脂髓皆使竭盡 但令皮骨筋在不捨精進 如是乃 得定慧 得是二事則眾事皆辨 故須具精進性者 方可傳授也 復次精進是一切善法 之根本 能發動先世福德 如雨潤種能令必生 若無勤勇之心 則雖有宿殖之業 無 由發起 乃至今世利樂尚不可得 何況菩提道邪 是故由發行因緣便得深信 以深心 故 即能志求勝法荷負眾生 須養以大悲胎藏令得增廣 故云有常念利他之性者 方 可傳授也 復次阿闍梨 於瑜伽中 見聞諸佛菩薩稱其具如斯德 或見在眾聖前 至 誠懃懇希求道要 經歷多時初不懈退 乃行利他之事救攝眾生 本尊哀愍遣令教授 諸如是例可以意知 又深行阿闍梨六根淨故 見彼無量劫來障道成道因緣 無有錯謬 又於普門漫荼羅根緣相攝之處 亦悉知之 乃名善觀弟子也 經云 若弟子具如是相貌者 阿闍梨應自往勸發如是告言者 此有二義 一則除 弟子疑心故 但恐無智疑悔則為永失 是以不妄與人 必是可傳 自當求而授與不俟 來請也 二為除阿闍梨悋心故 乃至無間火聚中 有可流通亦當往赴 況遇良緣求而 不惠耶 次有五偈 明其勸發方便 初偈云 佛子此大乘 真言行道法 我今正開演 為彼大乘器者 意言 汝佛子當知 今此大乘真言行所乘之道法則儀軌 以汝是大 乘器量故 堪能信受 我今當正說之也 次偈 過去等正覺及與未來世 現在諸世尊 住饒益眾生 如是諸賢者 解真言妙法 勤勇獲種智 坐無相菩提者 即是開十方 三世諸佛一切方便門 唯以一道成佛更無餘道也 以佛佛同道故 今還引諸佛證明 是事如法花中廣說 又言住饒益者 謂多所饒益安樂眾生 即是如來住處也 諸賢者 即是如來 由普賢願行悉以圓極故以為稱 皆由解此真言妙法得大勤勇 成一切智 就偈頌省文故 云種智也 坐於諸法寂滅 即是菩提 非已成今成當成 無法可觀不 從他得 當有何相耶 此菩提 不可說以示人 故次偈更以外迹明之 偈云 真言勢 無比 能摧彼大力 極忿怒魔軍 釋師子救世者 意言 雖無定相而具一切威力 能 伏諸魔制諸外道 開甘露門轉大法輪 一切人天見如是迹 故號為釋迦師子救世間者 如見烟知火 故當信受也 次偈云 是故汝佛子 應以如是慧 方便作成就 當獲 薩婆若者 是勸發行人令求彼果 汝今幸自有心何不證之 但當以此妙慧而作成就 不久自當成一切智也 上文 金剛手直問毘盧遮那 云何得一切智智 佛亦直答 如 實知自心 是名一切智智 今此中教授義亦同 然直舉無相菩提 便即勸令修證 更 無行位差別可以錯於其間 雖前品廣明諸相 作種種名字莊嚴 至論心處意皆如是也 經偈云 行者悲念心 發起令增廣 彼堅住受教 當為擇平地者 言阿闍梨已得弟 子 次明治地支分也 此中行者字 梵本云真言者 以偈中不可六字故 取意刪之 下文頗有此例 不復煩說 謂真言者數數 以如是善法發起其心 即令彼意樂漸得增 廣 知彼堅住受教不復移轉 方為作漫荼羅 或於瑜伽中見彼根緣已固 然後擇地也 金剛頂大本 及蘇悉地等經 廣說地相 然其大意者 今此世界 自不如餘淨域怛 然平正 但隨下文所說諸勝處中 擇取平正端嚴可造圓壇之處 輒便動作施為無所妨 P. 50

51 礙 便可充事也 復次今造諸壇何處皆得 如毘盧遮那遍一切處平正心地 方作大悲 漫荼羅 但隨所說勝處中 有少分平正可淨治處 便於此中開出萬德漫荼羅 淺深重 數准前廣釋也 偈云 山林多花菓 悅意諸清泉 諸佛所稱歎 作圓壇事業者 諸勝 處中 最以山林為上 雖重嚴眾峯端嚴幽寂 若無花菓流泉人所不樂 則眾緣多闕亦 不堪任 故須有種種名花甘實 兼有清淨泉池情所愛悅之處 則是佛所稱歎 可作漫 荼羅事業也 或行者於三昧中見如是勝處 若聞聖尊之所稱說 令於彼處作之 下文 例爾也 復次山者梵云娜伽 是不動義 謂阿闍梨瑜伽中觀此行人 住於四性法中 所行善事堅心不動 謂敬事師長孝養父母等 隨有八心花菓開萠 可出生淨法處 便 可建立漫荼羅也 復次淨菩提心 安住諦理堅固不動 八方大風不能震搖 大悲方便 花菓處處彌布 常流淨法利樂眾生 最是佛所稱歎 好作漫荼羅處也 次偈云 或在 河流處 鵝雁等莊嚴 彼應作慧解 悲生漫荼羅者 若不得名山 即泉水為其次 謂 諸河流常無斷絕之處 妙音好鳥翔集遊詠 端嚴清潔遠離囂煩 即可作壇也 雁非正 翻 梵本云娑羅娑鳥 狀如鴛鴦而大 此聲甚清雅 此方所無 故會意言耳 雖世諦 漫荼羅 亦須慧解 持真言人乃能建立 故云應以慧解作悲生漫荼羅 復次水是流不 住義 其心不滯常能勝進 名之為水 福河不斷 名之為水 以先能安心諦理人自不 可多得 但使從本淨流出已 正趣是中者 即可運無礙慧 為建立悲生漫荼羅也 妙 音眾鳥莊嚴 是能宣揚善法之義 亦是常念利他故眾生所歸 咸得歡樂 歎其恩德有 大名稱也 偈云 正覺緣導師 聖者聲聞眾 曾遊此地分 佛常所稱譽者 若山泉福 地眾聖所曾遊履 自屬上條 今此中意言 雖非如上勝處 而是諸佛緣覺及聲聞弟子 等 得道涅槃之處 或久住其中 又其次也 如西方 八塔及三乘聖眾遺迹甚多 皆 是大威德諸天常所護持瞻禮 猶如般若經所在之處 諸小鬼輩不敢停留 故法驗易成 也 佛所稱譽 謂如仙人住山 世尊記說於中易可得道之類是也 復次若人已發菩提 心 即是諸佛生地 亦是得道轉法輪般涅槃處 亦是久住其中 以四威儀廣利眾生之 處 雖未聞祕藏 但得三乘共行處 亦名吉祥 謂觀察性空無相無作 無有我人眾生 壽者 此是二乘成道入涅槃處 亦是種種本生經 菩薩棄捨身命學波羅蜜處 皆可就 中作漫荼羅 復次自謂已得涅槃生滅度想 是聲聞辟支佛所 遊地分 若不得一向求 菩提人 即應平治此中畫作悲生漫荼羅 偈云 及餘諸方所 僧坊阿練若者 除聖迹 之外 但隨方國土諸梵行者所居 僧坊 梵音毘訶羅譯為住處 即是長福住處也 白 衣為長福故 為諸比丘造房 令持戒禪慧者 得庇禦風寒暑濕種種不饒益事 安心行 道 令檀越受用施福 日夜常流無有斷絕 故名住處也 阿練若名為意樂處 謂空寂 行者所樂之處 或獨一無侶 或二三人 於寺外造限量小房 或施主為造 或但居 樹下空地 皆是也 復次若離菩提心而修一切善法 所謂廣行檀施 受無量律儀修種 種禪定 受持十二分教思惟義理 慈悲精進化度眾生 以眾行無獎道故皆名無聖迹 僧坊亦然凡聖同居 是生福之處亦其次也 除共二乘般若 自餘聲聞緣覺一切法門 以遠離大悲自求出要 皆名無聖迹阿蘭若處 亦可即就其中 擇治平地畫作漫荼羅也 P. 51

52 偈云 花房高樓閣 勝妙諸池苑者 若不得如上福地不可便停 應擇取俗間勝處 若端嚴清淨便可作法 房是上古以來眾生以慚愧故 不欲令襞慢彰著 亦可以庇衛其 身自護護他 樓閣是西方重屋上高顯平露處 池謂清淨池沼 多有水生諸花 人與非 人咸所愛樂 苑謂園林 多名香軟草芳木欝盛 蕭然幽靜可屏喧煩 皆又其亞也 復 次若見行人 雖未入餘方便道中 然其體性具足慚愧 常能自護亦能護他 或其心明 白易知少諸障礙 乃至犯罪亦能發露 向人求自清淨無所隱祕 亦可傳授也 又池是 渴水無厭義 謂此人雖未得深法味 而能虛心聽受渴仰無厭 園是多人遊觀處 謂此 人 性多悲愍好行慈濟 咸所歸仰賴其蔭庇 此皆大乘種性亦可匠成也 大毘盧遮那成佛經疏卷第三 P. 52

53 大毘盧遮那成佛經疏卷第四 沙門一行阿闍梨記 入漫荼羅具緣真言品第二之餘 偈云 制底火神祠 牛欄河潬中 諸天廟空室 仙人得道處者 或雖非聖迹及僧 所居 但隨於地分有起制底之處 於其四傍便可造作漫荼羅 火神 是淨行梵志火祠 之所 尤為清潔故可立壇 牛欄者 西方聚落牧牛共在一處 去村或十里五里 既積 多時 牛屎尿遍地重積 梵俗亦以為淨 雖然 須牛移去 若牧牛見在亦不中作也 河灘 正翻當云攢流處 謂有兩水或多水 於此處會合 此側及中間 頻經泛漲蕩滌 無諸穢惡 天廟 是宗事世天者齋祈之室 亦多清閑 然有諸外道邪見不信 則不應 於此處作也 空室 謂世人所造居室 後時捨之而去 以無諸憒雜故堪作法 仙人得 道處 是世間求五通者 久所棲止得成就處 必無餘好處 亦可於中造漫荼羅也 復 次制底 是建立高勝義 謂此人常能建立白法志不屈撓 雖未現修聖教 當知先世樹 福內有善根故名為塔 又火能樊滅荒穢 謂此人身口意 雖未能清昇出離 然內有慧 性好行淨業 有過能改 故名火祠 牛是行義 欄是閑防義 謂此人質性調柔易可馴 御 兼於五情嗜欲 能自制止不至放逸 故名牛欄 攢流 謂於三乘中其心猶豫 不 知定趣何道 阿闍梨亦當以法勸喻言 此諸方便皆是佛教 但隨汝最欣樂處一向學之 所到會同不應疑慮也 若是邪正雜信 則當斷其迷津示其正路 以能兼信故 即是 先世曾經法水盪滌其心 亦名河潬也 天祠 謂不求三乘而志願天樂 為欲授受令離 三惡 生正見天中故須攝受 是名天祠 空室 謂此人雖在塵俗 而性好虛寂厭世囂 煩 是善根將熟之相 如女人胎漸成就 則欲意自輕 故堪教化 若志求無色天道 亦名空室也 仙人得道處 謂但發心求五通持明仙道 或願長壽成就世間種種悉地 亦可隨彼情機而誘接之也 復次有諸異學 深樂圍陀火祠之法願生梵世 聞佛祕藏中 亦有火天真言行法旨趣甚深故 即從此門而入正法 復有奉事自在毘紐那羅延 日 月尊等種種世天 若聞佛祕藏中 亦有彼等諸天真言行法 乃至毘盧遮那大我之身 即便信受而入正法 或有志願生三界諸天者 聞佛祕藏中 具有諸天乘真言行法 能 令於無量世生彼天中 不復退墮終成第一義天 由此深心願樂得入正法者 或有宗習 世間五通仙法者 聞佛祕藏中 具有迦葉瞿曇大仙等種種真言 能令獲得不思議神通 乃至如毘盧遮那住壽長遠 彼便踴躍志求得入正法 以如是等種種門故 佛說火神 諸處皆可造漫荼羅也 偈云 如上之所說 或所意樂處 利益弟子故 當畫漫荼羅者 乃至求諸勝地皆不能得 不可令此密教遂無所傳 但隨阿闍梨心所好樂 謂有利益 之地 即可造漫荼羅也 若深釋者 但觀彼有少分善根正希願者 皆可擇其心地治令 平正 為造大悲漫荼羅也 又此眾生 乃至好樂遮文荼荼吉爾者世間小術 亦於此門 而攝受之 能得見此本尊時 自然得見無量聖眾也 問曰 上明擇弟子中 要具眾德 堪為法器方乃教授 而今擇地義中 乃至一豪微善無不得傳者何耶 答曰 是中有二 種弟子 若求傳法弟子堪紹阿闍梨位者 則簡非其人道不虛行 若結緣弟子 則舉手 P. 53

54 低頭之善 無所不攝也 又深行阿闍梨以明見根緣故 或有人過去道機已熟堪為法器 而於現世之中 沒在泥滓截餘豪髮善根 故阿闍梨即擇此中少分平地 開出祕藏漫 荼羅 何必待安心諦理之人 方作佛事 故與前說不相違也 經云 祕密主 彼簡擇地 除去礫石碎瓦破器 髏髑毛髮糠糩灰炭 刺骨朽木等 及虫蟻蜣蜋毒螫之類者 次明治地支分 謂於前所擇地中 簡取置壇之處 掘深一 肘以來 於其土中一一精擇 有諸不任用物及虫等 皆當去之 若有此者能生眾難於 法有障也 其石及沙礫 少可擇者當選去之 若沙石眾多 此處聚積彼處復有 不可 簡治令淨者 當捨棄更求餘處也 然大石平整有聖教說 可於上立漫荼羅 但土中雜 者應除去耳 西方俗法多於瓦器中食 食竟輒便棄之 謂為穢觸不復受用 如是比及 餘種種破壞器物 并髑髏雜骨 種種爪髮皮毛糠糩穢草 及諸灰炭剌橛朽木 以要言 之 如是等種種不任用物 非本淨土者皆擇出之 若多不可擇 亦應捨棄更求餘處 故云等也 虫蟻 梵音吃 弭 此語通含 皆是微細小虫 皆擇去也 蜣蜋 是其大 者 更有丘蚓等義可准知 毒虫 謂虵蝎蜈蚣蚰蜒之類 皆應作方便驅遣令去 若多 不可除 即是有妨難處應可棄之 經云 離如是諸過者 此例眾多 得意者自當臨事甄別 謂地或傾側或高下不平 或色味不應聖教 其色中以黃白為勝 若純黑則不堪取 而甞之味甜及淡則善 辛 苦醎澁等則不任用 或掘之更填坑內 土不得滿即不堪 若更填盈出即好 又就一處 所中 南方則為下地 但可作阿毘遮魯迦耳 復次阿闍梨 既而知弟子心地 堪可於 中建立大悲漫荼羅 即當住於深定審諦分別觀之 以慧甄擇 去無所堪任雜穢諸垢 然後治令堅實為作莊嚴 不然則宿業餘氣能生障礙也 礫石 如不信正法堅執我分撥 無因果等見 以難可雕 相浸潤故 終不能生善苗 加功陶治亦無所出 細執甚多互 不相受 故譬沙礫也 碎瓦破器 如造五逆犯四重禁謗方等經等 以心器敗壞故無所 堪任 設加法味亦不停住 為諸善眾之所棄捐 先當以慧方便手 方為擇去如是諸障 也 髑髏 如破壞菩提心障 昔時曾具人法 於眾支分中最為上首 由命根絕故 百 體隳敗無所能為 緣此惡習設令重發菩提心 還復成障自憙令退屈 故尤宜洗除使盡 餘氣 毛髮 謂六十心等 與善種八心共體而生 及以覺察則宜除剪 未得出世間心 以來 雜起紛亂難可條緒 故名毛髮糠糩 如無明妄想 以取著戲論故 但得名相皮 失實相米 故以為譬 灰炭 謂樂小法起二乘心 若善根為此所焚 則歸於灰斷不生 大悲條葉花菓 故以為譬 刺骨 謂曾於眾生作種種不饒益行 犯種種雜碎律儀 此 是過去生死宿對殘障 故名為骨 朽木 謂不欲懈怠之類不堪樹藝匠成 又梵文兼有 株杌義 謂久遠以來 於諸煩惱有所偏習 餘枿深固難可拔除 以如是諸過去業 含 藏在心地之中故 一心行道時魔事易興 故須豫加簡擇 若多不可擇 則應棄捨此地 別就餘機也 蟲蟻蜣蜋毒螫之類 喻種種現行煩惱螻蟻喻癡蜣蜋喻貪毒虫喻嗔 此類 甚多譬種種隨煩惱 諸微小者譬無量惡覺見 觀此輩皆有如來性 尤宜將護勿使絕其 命根 但方便驅遣 使勿妨行道不穢污漫荼羅而已 若欲使極淨道場者 百六十種上 P. 54

55 中下微垢 皆應擇使無餘 乃至灌頂地中 佳非淨土者悉宜簡去之 方名究竟淨也 經云 遇良日晨定日 時分宿直諸執 皆悉相應於食前時值吉祥相者 因擇地事 便明擇時支分也 凡所為法事皆須與時義契合 今將擇治此地 故於吉日警發地神 餘法事例可知耳 良日晨者 謂作法當用白分月 就中一日三日五日七日十三日皆為 吉祥 堪作漫荼羅 又月八日十四日十五日最勝 至此日常念誦 亦應加功也 定日 者 西方曆法通計小月合當何日 若小月在白分內者 其月十五日即屬黑分 不堪用 也 又曆法通計日月平行度 作平朔皆合一小一大 緣日月於平行中又更有遲疾 或 時過於平行或時不及平行 所以定朔或進退一日 定望或在十四日或在十六日 大抵 月望正圓滿時 名為白分十五日 月正半如弦時 亦為八日 但以此准約之 即得定 日也時分者 西方曆法晝夜各有三十時一一時別有名號 如晝日即量影長短計之 某 時作事則吉某時則凶某時中平 各各皆有像類 言宿直者 謂二十七宿也 分周天作 十二房 猶如此間十二次 每次有九足 周天凡一百八足 每宿均得四足 即是月行 一日裎 經二十七日 即月行一周天也 依曆算之 月所在之宿 即是此宿直日 宿 有上中下 性剛柔躁靜不同 所作法事亦宜相順也 諸執者 執有九種 即是日月火 水木金土七曜 及與羅睺計都合為九執 羅睺是交會食神 計都正翻為旗 旗星謂彗 星也 除此二執之外 其餘七曜相次直日 其性類亦有善惡 如梵曆中說 食前時者 晝夜各有三時 食前可作息災暮間可作增益 夜可作降伏事也 入漫荼羅灌頂與息 災相應 故云食前 遇善境界意者 謂作法時 或地上或空中 有色聲等種種異相 地上 謂或遇見童女 執持五種牛味瓶或香水瓶 或所持物與輪印等同類 或是世中 所尊上物 及器盛白糠米等潔淨盈滿 或所被服端嚴鮮麗 或說種種吉祥相應之音 皆是成就相也 空中 謂忽覩慶雲瑞氣氤氳五色 或有彩虹鮮明間錯非時而見 或作 火色飛動如護摩成就之形 或於日傍有五彩見 或作人形貌如住寂 或於空中有好美 妙音聲 謂白鶴孔雀鴛鴦鴻雁之類 清徹和雅人所樂聞 如是等亦皆成就相也 所以 須順世諦者 以勝義漫荼羅微妙寂滅 醇信白心人尚難信受 況懷疑慮乎 以所度之 人 曾習韋陀祠典伎藝明處 若見造漫荼羅時分舛謬 慮恐致不吉祥 便生疑怪言 我聞總持智慧者無所不達 而今觀之 尚不能擇得好星善時 況餘深事乎 由此疑師 疑法 故失堅信力反招重罪 故須順彼情機也 復次如是執曜 即是漫荼羅中一種善 知識門 彼諸本尊 即能順世間事業而作加持方便 以阿闍梨善擇吉祥時故 與彼真 言本誓法爾相關 為作加持得離諸障也 復次種種世諦門 皆是法界摽幟 所謂良日 晨者 意在菩提心嘉會之晨也 深行阿闍梨住瑜伽中 觀察所欲度者本初種善根時 為久為遠 因緣屬誰 從何事起 如行者初發心時 或因見佛說法 或覩神變 或見 種種可悲苦事 或於菩薩聲聞緣覺而發道心 或以花香等 供養如上福田心得歡喜 便即發願希求佛果 由彼先因現緣相感發故 種種機悟不同 或如是時中菩提心有寂 靜力 或如是時有增進力 或如是時有威猛力 順種種悉檀方便而建立之 則功不唐 捐不生障礙也 定日者 日喻本尊身 月喻修習瑜伽行 以行者定心之月 或時增明 P. 55

56 或時微昧 或發行太速或發行太遲 或過於中道或不及中道 致使機悟之時亦有盈縮 如循照常理可至某緣 某時中宜應建立 然有緣境遷移 或未到時處而熟 或過此 時處乃熟 如是變通皆應善知 故云定日也 時分者 就行者一一地中 自有十心 此一一心 各有因根果 合為三十心 於此三十牟呼 多中 亦應深審細甄擇 何時 堪折伏煩惱 何時可增益功德 何時當順中道寂心而住 是名解時中細微之相也 宿 直者 是行人瑜伽之月所涉緣境 於一切緣境中皆見心性 如列宿小大像類 雖復差 別無不圓明也 如月行經二十七宿 以所經之宿好惡不同故 令世間候月之占亦復隨 異 如箕星好風 月行入箕則風起 畢星好雨 月行入畢則雨降 菩提行亦爾 遇緣 對境勢力不同 令折伏攝受 及寂行所施方便隨轉 若阿闍梨能深察根緣曉知是事 名為善觀宿直也 九執者 梵音釳 何是執持義 阿闍梨應觀彼心力之手堪持何事 則所傳密印不至唐捐 如諸佛金剛慧印 唯有金剛心菩薩乃能執之 若授與下地人 則名執曜不相應也 就九執中 日喻本淨菩提心 即是毘盧遮那自體 月喻菩提之行 白月十五日眾行皆圓滿 喻成菩提 黑月十五日眾行皆盡 喻般涅槃 中間與時昇 降 喻方便力 當知已攝百字明門也 土曜持中胎藏 水持右方蓮花眷屬 金持左方 金剛眷屬 木持上方如來果德 火持下方大力諸明 復次如是五執 即持五色蘇多羅 土為信 木為進 金為念 水為定 火為慧 其餘二執 羅睺主為覆障 慧星主見 不祥 故不直日也 初日分如淨心顯現 中日分如發起眾行 後日分如萬德已圓功用 漸息 初夜分如自證之地住大涅槃 後夜分如念本誓願起加持力 周則復始巡轉無窮 日體是一而四洲時分各異 今此漫荼羅意 欲開發菩提心日故 取食前時也 遇善 境界者 是心無相無境界 非是有為無為 以佛五眼諦觀 亦不能見其相貌 然亦有 種種善根發相 可得了知 若是見諦阿闍梨 自當現前通達 若未見諦 當於三昧中 察其境界 或見彼修行六度時種種六蔽不能留難 或為眾生之所稱歎乃至授菩提記 或如前種種印相於三昧中 現炳著奇特有異於常 以因果類之可以意得 乃至普門相 攝處皆亦可知也 經云 先當為一切如來作禮 以如是偈警發地神者 阿闍梨將欲警發地神 先運 心思惟 毘盧遮那無盡莊嚴身周遍法界 十方三世一切如來 亦復如是 一一無盡莊 嚴身周遍法界 從十住地乃至初地諸菩薩 分證莊嚴身 無量無邊滿於法界 無有間 隙如胡麻中油 當觀此身遍至一切眾聖前 以清淨三業至誠作禮 由此因緣獲無量福 便當以無倒心施彼弟子 願無障難速成無上菩提 次當說偈警發地神也 如釋迦牟 尼佛 初坐道場時謂魔王言 汝由先世作一無盡施故 今得自在天主之身 然我從無 量劫來 修如是大施不可勝數 乃至身肉手足亦無所悋 云何與我 其優劣耶 魔言 我所作福汝已為證 汝之福業誰當證明 若無證者即墮負處也 菩薩爾時申右手指 地說真實言 我本於此地上行菩薩道 種種難行苦行地神證知 當知此指即是身密印 也 爾時無量地神從地踊出 現其半身而作證明 魔王軍眾由是退散 今阿闍梨欲令 弟子不久紹如來位故 亦以此印警發地神 時彼地神 生大歎喜而作是念 今此佛子 P. 56

57 乃能建立大事因緣 為將護我等令無損惱故 而見警覺 我應方便守護亦令離諸魔業 以此眾緣力故 即令此地同於金剛也 所說阿利沙偈 名為自然成就真言 若作法 時當誦梵本 今具錄之也 七遍誦右手五輪按地 怛文(二合汝也)睇微(天也有女聲)娑(引)吃屣(二合護也)捕多賜(親也於也) 譯云汝天親護者(於字入下句) 薩麼(一切也)勃馱曩(佛也有多聲)哆以難(引度世也即有導師義) 譯云於諸佛導師 浙唎耶(二合行也)娜也(修行也)尾世鎩數(殊勝也) 譯云修行殊勝行 部弭(淨地也)播囉密多(到彼岸也)素者(等也) 譯云淨地波羅蜜(義合等字) 摩囉(天魔也)塞(去聲)年(軍眾也)野他(如也)毫釳難(奴痕反破也) 譯云如破魔軍眾 赦吃也(二合釋迦也)僧(悉孕反)係娜(師子也)哆以那(救世也) 譯云釋師子救世 怛他(引)痕(如我也)魔羅(魔也)若延(降也)吃 (二合也)埵(伏也) 譯云我亦降伏魔 漫荼藍隷(漫茶羅也)履佉(引畫)藐(密也反)痕(我也) 譯云我畫漫荼羅 偈意先告地神云 汝天女親守護此大地者 已曾供養親近一切諸佛導師 修殊勝 行 淨治諸地淨滿諸度 及餘種種功德 如摩訶般若中歷法廣明 是以云等 今譯偈 五字為句不可具存然地波羅密中 亦已含此眾德也 次偈陳所以 警發之意說誠實言 如世尊昔在菩提漫荼羅 降伏天魔軍眾時 汝於大會中現作證明 由是世尊號為釋 迦師子 能獨步無畏救護世間 我今亦欲隨佛所行紹如來事 是故畫此漫荼羅也 我 雖未得一切同於如來 然以毘盧遮那三密所加持故 亦能現作佛身 普集一切漫荼羅 大會 是故汝今亦當現作證明 使諸魔軍眾不能爼壞也 復次地神是女天 女是三摩 地義 即是大日世尊 護持一切眾生心地三昧也 如實相世尊 昔在菩提漫荼羅 降 伏無明住地魔王及與塵沙大眾時 以般若波羅蜜手屢舒五力 案一切眾生心地 時汝 三昧現作證明 是故無量應度眾生四種魔軍 由此退散 是故號為寂業師子 能以自 在神通救世間者 我今亦欲平治弟子心地 畫作大悲漫荼羅 汝亦當為作證明 令伏 四魔軍眾也 復次以字門釋此阿利沙 具無量義 然要其宗極 正在他字之中 梵音 怛多是如義 多字長引中即帶阿聲 以一切法本不生故 如於實相不增不減 即以此 義警發一切地神也 彼誦偈時 應長跪兩膝著地 由智慧手舒其五輪 平掌案地 方 誦此阿利沙偈 一七度印之加持七遍 此即是名真言印相應也 阿闍梨言 欲作此法 時 先以三昧耶法界金剛自性加持自身 皆如供養法中所說 用囉字門 自淨心地及 P. 57

58 此道場地已 於瑜伽中 先起半月風輪以訶字加持之 次起水輪以縛字加持之 次起 金剛地輪以阿字加持之 一緣諦觀相應明了 善調心及氣息 一氣誦阿字門相續不間 力極息還又復誦之 或一息或三息 乃至令有所覺觸也 以如是一緣方便故 即入 三昧 逮見祕密莊嚴佛菩薩大會 或自見內外地中諸過咎也 經云 以塗香花等供養 者非但警發而已 又當以種種香花燈明等 供養十方諸 佛及地神也 然此中地有三種 謂以囉字門 淨除自心地弟子心地及道場地 皆以阿 字門持之使成金剛 若就祕密釋中明供養義 亦復如是 若阿闍梨 以淨菩提心種種 功德 迴向一切智智印 即是供養自法界中一切諸佛及持地者 以此功德迴施弟子 資助成佛因緣 即是供養弟子心法界中一切諸佛及持地者 若用莊嚴此金剛道場 即 是以法供養十方世界中一切諸佛 供養已 復應歸命一切如來 例解可知也 經云 然後治地 如其次第當具眾德者 謂凡欲造漫荼羅 先須作如是法 方乃 掘地擇治 亦兼三種地義 淺祕兩釋 乃至如經所說次第具諸支分 故云當具眾德也 時金剛手 為欲發明如來深密之旨 斷除未來弟子疑惑心故 頭面禮世尊足 而說 偈言 佛法離諸相 乃至不順法然道者 謂我親從佛 聞諸法實相遠離一切諸相 法 佛所住住於法位 若如來出世若不出世 常自寂滅不可思議 非思量分別之所能及 亦非因量譬喻所能表示 若法相常爾 則非諸佛所能造作 何況有為諸相能集成乎 何故天中之天大精進者 今乃說此擇地造壇等有為事相 及與真言次第行法 令修學 者 辨種種香花供物 口隨覺觀言說 身學手印威儀 心緣本尊色貌形位 既是有為 有相 豈能正順無為無相法爾之道乎 唯願世尊開發是中深趣 除世間如言妄執及疑 謗之情也 爾時薄伽梵以下 世尊偈答 初云善聽法之相者 以諸法實相義甚深難見 是故誡令善聽也 夫法常無性從眾緣生 即是八心之相越諸戲論 汝欲更於何處 求覓無相無為之法耶 故次句云法離於分別及一切妄想等 若了知諸法本無相如是 則照見心之實相 從本初以來常自不生 爾時一切身口意業 皆如虛空不可盡 故云 我成最正覺 究竟如虛空也 然一切愚童凡夫 以不如實知故 邪倒妄執種種境界 所謂時方諸相貌等 樂欲無明覆 常為愛水所潤無明所覆 若我捨於方便 直為眾生 說如是自證之法 彼等云何悟解而能進趣耶 故偈次明設教之意 云為度彼等故 隨 順方便說也 佛意言 我以甚深法相不可直宣說故 以方便力 寄此漫荼羅具緣支分 令初業者 措心有地所作不空 即以此蒙佛加持 兼得觀察十緣生句故 能不動實 相遊戲神通 普觀一切善知識 莊嚴一切諸佛土 不欲令諸行人 放捨諸行住於無相 又不令執著諸行住於有相 故云雖說時方所作業 而實無時方 無作無造者 彼一 切諸法 唯住於實相也 若一切有為之法 皆悉住於實相 豈得如彼癡人 或欲逃避 虛空 或欲貪著虛空乎 復次阿闍梨 於此中廣說法花經三車譬喻 如彼長者諸子幼 小無知 雖種種善言勸誡 欲令出於火難 終不能得 時長者觀彼深心所著唯在嬉戲 即以方便而告之言 今此門外有三種妙車 汝等當往取之可自娛樂 時彼諸子以聞 遊戲之名 適其願故 情皆勇銳奔競而出 及其等獲寶乘莊嚴第一 乃非彼等宿心之 P. 58

59 所圖之 此漫荼羅法門亦復如是 如來以世間因緣事相 擬儀況喻不思議法界 以俯 逮群機 若可承攬 便能普門信解勇進修行 及以蒙三密加被 自見心明道時 乃知 種種名言皆是如來密號 亦非彼常情之所圖也 如言三月持誦 乃是性淨圓明中三轉 方便 豈可但作九旬解耶 又如東方寶幢佛 乃是初發淨菩提心義 豈得但作四方解 耶 以此例之 則諸餘法門皆可意領 故云而實無時方 乃至唯住於實相也 復次世 尊大悲無限 哀愍諸未來世障重根鈍眾生 不能頓入法界故 於此深祕藏中 以旋轉 總持兼存淺略方便 設於事相之中思惟修習 亦成世間悉地功不唐捐 三密冥資終成 佛果 故次偈云 復次祕密主 於當來世時 劣慧諸眾生 以癡愛自蔽 唯依於有相 恒樂於斷常 時方所作業 善不善諸相 盲冥樂求果 不知解此道 為度彼等故 隨順方便說也 是故傳法之人 當善識根緣又知法門分劑 應病授藥勿使差機 若著 相之人 而輒爾為說甚深空義 則令怖畏疑惑增其不信 若利根深智 而輒授以淺略 法門 則以為不順無為正道而生輕慢 既於他無益 又自犯三昧耶 故應先住瑜伽觀 彼本末因緣 善了知已 當觀此問答中施權顯實之意 散入一切諸方便門而教授之 則能多所饒益 故不生障難也 經云 祕密主如是所說處所中 隨在一地治令堅固 取未至地瞿摩夷及瞿摸怛囉 和合塗之 次以香水真言灑淨者 如教所說 凡造漫荼羅 於七日內須畢 於最初 日 阿闍梨當住大日如來自性 然後警發地神 嚴身方便皆如供養次第中說 警發已 即用不動尊真言加護之 然後掘地如法擇治 彼應先掘中心一肘量 擇畢還復填之 若盈滿有餘為上地 如舊為中 不滿者為下 如是次第除諸過已 細治所掘之土稍 稍填之 潤以牛液築令堅固 平正猶如手掌 次用瞿摩夷瞿摸怛囉和合塗之 若淺略 釋者 此是牛糞及液 為順彼方俗法以為清淨故 就祕密釋之 瞿是行義 以入阿字 門故 則是諸法無行 摩是我義 夷則乘義 何故諸法無行 以一切法我不可得故 若無有我 則無所乘及與乘者 爾乃名為大乘也 瞿摸義同前釋 怛囉是如如離塵垢 義 即是心之實相 若行者能如是淨治心地 則能畢竟清淨離諸障礙也 凡擇地平治 了知其方分 即穿漫荼羅中心深一肘許 用成辨諸事真言 加持五寶五穀五藥 安置 其中 去垢辟除等皆如供養法中說 若深祕釋者 即是安立菩提心中五智之寶 能起 五種善萠 滅除五種過患 故云五穀五藥也 如是安置了 更復淨塗使極平正 應取 欲灌頂瓶 貯以淨水 勿令大滿 插諸花果 中置五寶穀藥 於埋寶處置之 自第三 日置瓶以後 當日日三時 誦辨事真言一百八遍加持此瓶 然後作餘事業也 至第四 日暮 次用香水真言加持香水 或一百八遍乃至千遍 然後灑淨 彼真言曰 南摩三曼多勃馱喃阿鉢囉(二合) (丁以反下同)三迷(二)伽伽那三迷(三)三麼多奴揭帝 (四)鉢囉(二合)吃 (二合)底微輸(上)睇(五)達摩馱賭微戍達儞(六)莎訶 初句普歸命諸佛 如毘盧遮那三身遍一切處 十方三世一切如來 亦復如是 今 皆以普遍心 一切歸命已 然後說此真言 欲令此諸世尊不越本誓故 同共加持而作 證明也 下一切真言例爾 不復廣釋 第二句中 以最初阿字門為真言之體 所謂種 P. 59

60 子字也 餘諸字門 皆為莊嚴此字故 以此字門即是菩提心本原 今所造大悲藏生漫 荼羅王 乃先用香水灑淨 皆為治如是心地令離諸垢穢故 若論外境 亦是所持金剛 心地 是故餘字皆為成此字門也 阿字是一切法本不生義 次云波羅字者 波是第一 義諦 羅名為塵 以一切字皆入阿字門故 即是塵垢本來不生 塵垢本來不生 即是 第一義諦 第一義諦 所謂淨菩提心也 次有底字 正體是多字門 以帶三昧聲故轉 為底 底是心義 亦是如如義 如如於自心如實之相 即是淨菩提心 淨菩提心 於 一切法都無染著 即名蓮花三昧 住是三昧者 乃至諸法空相二亦不可得 所謂為諸 佛大空故 次明娑字麼字門 以定慧均等具三昧聲 故云三迷也 此中但約字門解釋 如諸大乘經論 約四悉壇四不生等 以種種因緣譬喻 廣演阿字門 則有無量句義 又以一切語言中皆帶阿聲故 一一字門皆具一切字門 若得意者當自在旋轉說之 以下不可具論也 復次真言中 有字義有句義 字義已如前說 若句義者 此阿鉢囉 底三迷 是無等無對義 謂此心地漫荼羅王 出過一切語言譬喻 乃至無有一法可為 倫匹 故云無等 何故如此 以具含如上字門所說義故 第三句義云虛空等 言此心 地 畢竟淨無分別 無邊際等同虛空也 復次伽字門是行義 那是大空 於法自在義 以伽字入阿字門故 一切法本初以來都無所行 如來於此法中到於實際 又復更無 所行 以不行故 即是住於大空於法自在 以我心地與此大空畢竟等故 當知弟子心 地及道場地 亦復如是 故云等虛空也 第四句義云等隨者 以金剛地等虛空故 即 能等遍一切眾生界 普現隨類之身 故堪畫作漫荼羅也 復次娑是漏義 麼是我義意 義 此等諸眾生界 本不生故皆悉如如 是故法界眾生界畢竟等 努者大空三昧 如 來住此大空三昧 無行無到亦無去來 而能如其心量隨緣應現 故云等隨也 第五句 義云本性淨者 還轉釋阿字淨菩提心門 及香水義 如來以等至法界之香 之與大悲 三昧水和合 能普灑一切眾生心地 除其垢穢 何故如是 由彼本性淨故 如水性本 淨故能淨諸垢穢 如來香水亦如是 由本淨故 能以淨一切眾生心故 次明第六句義 云淨除法界也 猶如香水灑地為除穢故 如來亦爾 以性淨之戒香 和合性淨之悲 水 遍灑法界眾生性淨之心地 為令一切戲論皆淨除故 亦當以諸字門而廣衍之 以 一切如來同說如是大誓故 名為真言也 復次法界者 即是眾生界 眾生界者即是心 界 心界者即是本性淨 本性淨者即是遍至一切等同虛空 等同虛空者即是無等無等 阿字 門如虛空無邊 故當知阿字門亦無 邊如虛空無染無變無動故 當知阿字門亦 無染無變無動 如虛空離一切相而含萬像 離一切作而世間事業因之得成 阿字門亦 復如是 無相無作而具足無盡莊嚴 成就普門不思議業 如是當以種種門自在說之 然復有無量無邊未曾有法 非彼虛空所能譬喻 是故阿字門為真言種子 過於譬類也 末句云莎訶 是警覺義 以一切如來本行菩薩道時 同見如是義故 必定師子吼發 誠實言 我要當以此阿字門 遍淨無盡眾生界 若我此誓不虛者 其有一切眾生 誦 我誠言不虧法則 則當如其所願皆充滿之 我今以隨如來三昧耶教說此真言 唯願不 違本誓故 令我道場具足嚴淨 故云莎訶也 以下諸真言云莎訶者 其義大同 凡內 P. 60

61 五寶時 即應如前敬禮十方諸佛 而請白言 我明日當作請法 從此第三日以去 漸 當准定漫荼羅大小方位 或四肘或十二肘等 乃至諸聖天位處 皆用白檀點記之 若 阿闍梨不能具記持者 乃至畫其形相或書字記之 使一一分明 及香水灑淨竟 當用 白檀塗作圓壇 劑十二指量 最初置中胎藏大日世尊之位 次於東方大勤勇處 置一 切如來位 東南維真陀摩尼處 置一切菩薩位 次於東北維虛空眼處 置佛母位 次 於大日右邊置連花手位 次於大日左邊置金剛手位 次於西南隅置聖者不動位 西北 維置降三世位 正西是通門處 即阿闍梨所住 修供養瑜伽處也 經云 初第一我身 即毘盧遮那位 以五佛當共置一壇 第二諸救世者 即是諸 佛菩薩 亦分為二位 第三彼同等 即是佛母也 如來名為無等 而般若波羅密與無 等等 故云彼同等也 第四蓮華手 第五金剛部主 第六云不動尊 則降三世可知 此即皆是成辨諸事持明 當知舉此六位 則攝一切諸尊也 如是作竟 當布列香花供 養具 准同供養次第儀式 然後觀作寶蓮花臺寶王宮殿 於中敷座 座上置白蓮花臺 以阿字門轉作大日如來身 如閻浮檀紫磨金色 如菩薩像 首戴髮髻猶如冠 形通 身放 種種色光被綃穀衣此是首陀會天成最正覺之摽幟也 彼界諸聖天眾 衣服輕妙 乃至無有銖兩 本質嚴淨不復假以外飾 故世尊俯同其像也 若作深祕釋者 如來妙 嚴之相 法爾無減非造作所成 故不以外寶為飾 乃至十住諸菩薩 猶因承佛神力 得見加持身 其於常寂之體如在羅穀 故以為況也 閻浮金 亦是自然性淨 色又最 深 明佛金剛智體最為深妙 通身放種種光 即是普門開示大慧明也 次於四方八葉 之上 觀四方佛 東方觀寶幢如來 如朝日初現赤白相輝之色 寶幢是發菩提心義也 譬如軍將統御大眾 要得幢旗 然後部分齊一 能破敵國成大功名 如來萬行亦復 如是 以一切智願為幢旗 於菩提樹下降伏四魔軍眾 故以為名也 色如朝日 亦彼 相應義也 南方觀娑羅樹王花開敷佛 身相金色普放光明 如住離垢三昧之標相 始 自菩提心種子 長養大悲萬行 今成遍覺萬德開敷 故以為名 離垢即大空義也 證 此大空時 猶如真金百練垢穢都盡故 佛身相亦然 此是世間上妙之金 若比閻浮提 金 則色淺而稍濁 不得如彼自然鏡徹清明 以花葉上佛從心量因緣生故 有差降也 次於北方觀不動佛 作離熱清涼住於寂定之相 此是如來涅槃智 是故義云不動 非其本名也 本名當云鼓音如來 如天鼓都無形相亦無住處 而能演說法音警悟眾生 大般涅槃亦復如是 非如二乘永寂都無妙用 故以為喻也 次於西方觀無量壽佛 此是如來方便智 以眾生界無盡故 諸佛大悲方便亦無終盡 故名無量壽 梵音爾爾 名為仁者 又以降四魔故名為勝者 故偈具翻其義 謂之仁勝者 此二佛亦作真金色 稍閉目下視 作寂滅三昧之形 諸佛例如是也 花臺四維有四菩薩 如下文說之 其一切如來位 但觀一佛在金壇中 即同一切佛身 餘各依經中像位 皆應轉字成身 使一一明了也 凡漫荼羅轉字之法 一一諸尊皆用本種子字 或以諸餘部通用字 如三部阿娑嚩等 若恐淺行阿闍梨 不能如是速疾旋轉者 但觀阿字門生無量光 光 所至處即現彼尊身也 至法事夜 亦皆放此 凡修觀行時 先當以五字持身 如供養 P. 61

62 法中說 即觀自心作八葉蓮花 阿闍梨言 凡人污栗駄心狀 猶如蓮花含而未敷之像 有筋脈約之以成八分 男子上向女人下向 先觀此蓮令其開敷 為八葉白蓮花座 此臺上當觀阿字 作金剛色 首中 置百光遍照王 而以無垢眼觀之 以此自加持故 即成毘盧遮那身也 以此方便觀毘盧遮那身 令與我身無二無別 而在二明王中間 名為住於佛室也 至畫漫荼羅竟時 阿闍梨移座位出檀門外 當於此佛室之位 置 意所樂尊或置般若經 以金寶槃盛嚴飾供養 或置所持數珠若金剛杵金剛鐸等 又凡 欲擇治地時 當自觀心蓮花上 如意寶珠內外明徹 彼諦觀察時 所有善惡之相悉於 中現 阿闍梨即當以慧方便而擇治之 令得堅固平正 觀弟子心亦如是 此中深祕之 趣可以意得耳 行者住於佛室 如上誰觀聖尊竟 當轉阿為嚩 金剛薩埵加持自身 奉塗香花等如法供養 皆如次第法中廣說 然後興大悲心至誠慇重 誦請白阿利沙偈 如經文也 今存梵語如左 三漫嚩(引)訶囒(存念也)覩迷(我也)薩囉鞞(二合一切也) 爾曩(引仁者也即諸佛)迦盧拏怛 莾(二合)迦(悲者)部迷鉢 薜囉(二合)訶(請受持地)迦(引) 也(二合作也)娑補怛 (二合并佛子 也)濕務(二合)儞那 (丁結反)曳(平明日也) 此偈意言 諸佛悲慜者 唯願存念我等 我今請白 當作受持地法 并諸佛子 明日當共降臨為作證明 梵音於存念聲中 即有請赴之意也 (三)一切菩薩 (五)(火)金剛手 (七)聖不動尊 (二)(東)(木)一切佛位 (一)五如來位 (九 )(西)(金)阿闍梨位 此是白檀漫荼羅位 (四)佛母虛空眼 (六)(水)蓮花手 (八)降三世尊 至第五日暮 復當次第具諸法則 好自嚴身觀入漫荼羅位 奉請結護等一一周備 竟 當誦不動明王或降三世尊 與密印相應 滿一百八遍加持此地 阿闍梨言 從第 三日以去 每日三時念誦時 皆誦不動真言一百八遍 用加持地 非獨此應一切處用 也 又從初日至三日以來 若有留難 即當收攝停止 若已塗白檀位竟 設有種種魔 事兩不和合 要當勤加方便必使得成也 餘如瞿醯中說 其第五夜誦不動真言竟 次 當以大日如來身 即誦持地真言及作三昧耶印 說彼真言曰 南麼三曼多勃馱喃 薩婆怛他揭多(引二)地瑟姹(二合)那(引)地瑟祉帝(三)阿者麗(四) 微麼麗(五)娑麼(二合)囉 (平六)鉢囉(二合)吃 (二合) 鉢履輸(上)睇(七)莎訶 初句歸命一切諸佛 第二第三句義云 以一切如來加持而加持之 此意云 如彼 金剛道場 一切如來神力共所加持 今令此地亦復如是也 復次我已平治弟子淨心地 竟 此是心王如來 圖畫大悲藏漫荼羅處 我今說誠實言 以一切如來神力而加護之 使得堅固不動也 第四句云阿者麗 是不動義 第五句云微麼麗 是無垢義 此意 言 以一切如來神力正加持之 令得安固不動 非但不動而已 又令離一切垢也 正 以第四句初阿字 為真言體 如來以何法加持 能令畢竟不傾動耶 謂即以此阿字門 P. 62

63 故 有如是力用也 第六句是憶念持義 猶如比丘作羯磨法 令眾僧一心 和合同共 受持 今此真言亦爾 用阿字加持竟 請一切如來憶念本誓故同共受持也 第七句是 本性淨義 此即轉釋前句 何故諸佛同心念加持 由本性淨故 若法入阿字門 即是 從本已來無動無垢 十方三世諸佛由此義故 皆同一戒一見 所以同共加持也 末句 云莎訶者 如僧羯磨竟 更加忍可印成句 若我所發誠言必定無謬 唯願諸佛不越三 昧耶故 令所作圓滿也 此中所有字義 亦當廣分別說 時彼阿闍梨 當往東方一切 如來壇位之外 東向誦持真言或三遍或七遍 能多益善 次往南方 次往西方 次往 北方 皆背白檀座位而誦持之 如是一周竟 次往虛空眼位 當面向東北背壇位誦之 次往東南 次往西南 次往西北 又一周竟 更當至誠作禮種種供養 就阿闍梨座 位 東面而坐誦本受持真言 住於本尊三昧 皆如供養次第中說 又次第持白檀位諸 尊真言 并結彼印 阿闍梨言 先持部主大日真言一百八遍 所餘八位 觀彼真言大 小持之 若更能誦者 兼持第二院四菩薩 第三院釋迦等上首諸尊 乃至都誦諸位亦 得也 其白檀位但塗泥乾 香水灑竟即得作之 亦不剋在第四日 自置了後 皆須依 此持誦 至法事夜 亦准此可知也 其受持地夜 阿闍梨如法持誦竟 乃至以金剛諷 詠遍歎諸佛菩薩 宴坐疲極 即於此置壇處如法護身 即於東面而臥 當於所度弟子 極生大悲憐愍之心 若瞿醯且坦囉 受持地竟 又有結蘇多羅受持弟子名號法也 彼 安寢時 當思惟心蓮華臺中麼字門一切諸法 我不可得故 即是無障礙菩提心也 亦 復如意寶珠 又云 此如意珠只是阿字門耳 彼阿闍梨 當於夢中 或見無量諸佛及 菩薩 大名稱者示現作諸事業 謂隨種種應度眾生 三輪化導 或親自安布建立悲生 漫荼羅 或以微妙音聲安慰勸囑言 汝今慜念眾生故 造作此漫荼羅 善哉摩訶薩埵 汝之所畫甚為微妙 如是種種境界 阿闍梨當以慧心善決擇之 當知眾聖已共加持 是地 可隨意作法也 若有障礙者 應作相應護摩方便淨除 當發大勤勇心要令所作 成就 復次若見諦阿闍梨 則於蓮華三昧淨菩提心如意珠中 自然明見有障無障因緣 了了無礙 心佛現前囑授為決所疑 如其覺知魔事 當以大智慧大方便 旋轉作護摩 法 要令所持心不動不退堪建立法界漫荼羅 然後休息也 復次阿闍梨 自初警發地 神以來 便不應捨離如是道場之地 恒於是中加持念誦審諦觀察 隨有未平正處輙修 治之 又思惟眾緣支分皆令素具 勿得臨事闕乏而生疑惑也 自受持地竟 即應規畫 界域布定方位 至灌頂夜方造諸尊 若不能速成者 持地以後漸次修之亦無咎也 經云 復次於餘日 攝受應度人 以下迄授與香水令飲彼心清淨故 明攝受建立 護持弟子支分 受持地已 次明夜當作弟子法 故云餘日也 因此廣辨弟子應度之相 偈云 若弟子信心者 謂阿闍梨觀彼現在根性或久遠因緣 於此不思議緣起 三種 祕密諸方便中 直信不疑無有能怖畏 乃堪攝受 餘如師德中說偈云 生種姓清淨者 謂於婆羅門等四種大姓家生 若是旃陀羅等 以家法相承習行不清淨事故 姓多弊 惡 若為作傳法灌頂使流通大法 則生他輕慢或成匱法因緣 由如比丘受具 亦簡去 毀辱眾僧極卑下姓也 若但結緣受法則非所論 復次若久遠以來 曾有發菩提心因緣 P. 63

64 即是如來種姓中生 最為勝族也 偈云 恭敬於三寶者 謂於佛法眾僧 起淳厚謙 下之心 常好親近供養尊重讚歎 當知是人有先世行道因緣 乃至如常不輕菩薩 是 名深敬一切眾生 信佛法僧寶也 深慧以嚴身者 如是等虛空無邊佛法 非劣慧者心 器之所能堪 故智性深利以自莊嚴者 乃至為說也 堪忍無懈倦者 此是有所堪能無 所退屈之義 梵音與忍辱不同 謂求法因緣 雖種種艱苦之事皆悉能作 假使一度不 成 復更發迹修之 如誓抒大海盡而後已 若人志性如是則可傳法也 尸羅淨無缺者 謂於在家出家律儀 乃至於本性受諸禁戒 隨所奉持 則深心防護無有毀缺 若具 如是性者 雖入三昧耶平等大誓 亦當敬順不違 故堪傳法也 忍辱不慳悋者 此中 分為二句 忍辱 謂於內外違順境界八種大風 其心安忍無所傾動 如智度尸波羅蜜 中廣說 當知是人 必不犯持明重禁作不利眾生行 故堪傳法也 不慳悋 謂於所有 財法常念惠他 設來求者心無鄙悋 如智度檀波羅蜜中廣說 當知是人 必不犯持明 重禁慳悋正法 故堪傳授也 勇健堅行願者 亦分為二句 勇健 即是阿闍梨德中 勇健菩提心種性 於行道時 雖遇種種可畏色聲心不怯弱 乃至出生入死無怖畏想 正順菩提薩埵大人所行 故應傳授也 堅行願者 此是要心之願梵音與求願之義不同 如自立志 令每日三時念誦 則終竟一期 雖過種種異緣初不間絕 如是事有始終 若行菩薩道時亦不虧本誓 故堪傳法也 然此所說弟子十德若兼備者 當知是人甚 為希有 但使偏有所長堪可一匠成者 即應攝受耳 又如聲聞受具 時觀察種種遮難 所謂太小太老色貌瑕疵 諸病患等 恐白衣嫌訶故 輙簡去之 今此摩訶衍則不如 是 但令道機可濟 雖有諸餘過失 皆無所觀也 偈中云或十或八七 或五二一四者 是一期道場 作阿闍梨灌頂之限數 此中約超數取之 謂從一至二 從二超至於四 從四至五 從五超至七 從七至八 從八超至十人 是故一漫荼羅中 不得同時為三 人六人九人灌頂 蓋如來密意 阿闍梨不釋所由 又同大方等陀羅尼經 不得過十人 已上也 過此已外 恐阿闍梨心量有所不周 當待後緣別為作法 又此十人以下者 謂俱時發心各捨內外所有 供養三寶同共成辨漫荼羅 故得同時作法 若人因遇道場 便 云法緣難值乞并為濟度者 未合為作阿闍梨灌頂也 若復數過此 若但求結緣於 一門本尊法中受真言印者 則不依如是劑限 阿闍梨亦當發起大悲 隨有能起少分善 心者 皆為發生立菩提種子 故云或復數過此也 經云 爾時金剛手祕密主 復白佛言世尊 當云何名此漫荼羅 漫荼羅者其義云 何 此因如來簡人限眾 為曉諸未悟者 轉生疑問也 金剛手本請世尊 稱此加持境 界 演說大悲藏生大漫荼羅王 則是平等大悲無復限量 而今世尊所說 雖有德可傳 者 猶不過十人 似是隨轉一明非其具體 故問當何名此漫荼羅也 又漫荼羅是輪圓 之義 今既限局名數 似於理未圓 故復問此中漫荼羅者為是何義 凡有二問 世尊 答中 初答名次答義 就答名中 還復申明本旨云 夫漫荼羅者是發生義 今即名為 發生諸佛漫荼羅也 下菩提心種子於一切智心地中 潤以大悲水照以大慧日 鼓以大 方便風不礙以大空空 能令不思議法性牙次第滋長 乃至彌滿法界成佛樹王 故以發 P. 64

65 生為稱 夫雷雨作解 隨甲圻者先萠 不可以卉木滋榮性分不等 遂令平分之施亦成 限量也 次答義中 梵音漫荼羅 是攢搖乳酪成蘇之義 漫荼羅是蘇中 極精醇者浮 聚在上之義 猶彼精醇不復變易 復名為堅 淨妙之味共相和合 餘物所不能雜 故 有聚集義 是故佛言極無比味無過上味 是故說為漫荼羅也 以三種祕密方便 攢搖 眾生佛性之乳 乃至經歷五味成妙覺醍醐 醇淨融妙不可復增 一切金剛智印同共集 會 於真常不變甘露味中最為第一 是為漫荼羅義也 經云 又祕密主以下 廣演漫荼羅義釋除疑妨 復分為三 初明法界圓壇普門無 限 次明限人簡眾生所由 末句勸囑阿闍梨令興平等悲願 就初文中 哀愍無邊眾生 界 是大悲胎藏生漫荼羅廣義者 若行人自見中胎藏時 即知一切眾生悉有成佛因緣 故 其所起大悲漫荼羅亦周法界 且如十世界微塵數諸執金剛菩薩眾等 隨以一門作 漫荼羅主 餘為眷屬 則成一種漫荼羅 如是旋轉無窮已 非算數譬喻之所能及 何 況是中各以無量門莊嚴 種種方便引攝眾生 又可勝紀乎 若行者於此一字法門中 攝廣為略衍略為廣 出生法財遍施一切 常無斷盡 乃名善解漫荼羅廣義也 次云祕 密主如來於無量劫 積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之所加持 是故具無量德 當如是知者 此釋廣義所由也 如花嚴入法界諸善知識 各各於一門中 所通達法深廣無際 然 亦互不相知 如來昔行菩薩道時 普門親近如是等佛剎微塵數諸善知識 於彼一一功 德藏 皆到極無等比無過上味 以如是內證之德無量無邊故 其所加持現作法門眷屬 亦復無量無邊 彼真言門行者 當通泰其心作如是解也 已知內德無限 次明本地 漫荼羅度人無限 何以故 以副大悲願故 故經文次云 祕密主非為一眾生 故如來 成正等覺 亦非二非 多為憐慜無餘記及有餘記諸眾生 故如來成正等覺 以大悲願 力 於無量眾生界 如其本性而演說法 此中發菩提心義 如入法界品 及智度摩訶 薩論議中廣說也 無餘記者 如佛現前授決 某甲眾生於某劫中作佛號某如來 有如 是國土眷屬第 以了了記故 名無餘記也 有餘記者 如告眾生言 汝於未來某佛時 當畢是罪 某甲如來為汝授記之類是也 復次如世尊說若我在世或滅度後 諸有聞法 華經一句一偈 我皆為授無上菩提記 是名無餘記 若言一切眾生悉有佛性 彼生善 根相續不斷 當至無上菩提 是名有餘記也 我本為此等眾生 來成等正覺 況今所 願以滿 開眾生自心之寶 如其本性而給與之 當有何限耶 且據惡世弘經淺行之一 迹 故云一期法事劑至十人耳 從此以下第二句 即釋此限人簡眾所由 經云 祕密 主無大乘宿習 未曾思惟真言乘行 彼不能少分見聞歡喜信受 又金剛薩埵若彼有情 昔於大乘真言乘道無量門進趣 以曾修行 為彼等故 限此造立名數者 此意云 若諸眾生 未曾於過去無量佛所久種善根 於此祕密乘未曾修習 則造次聞之不能信 受 若傳法人 徒以善心差機為說 或當增其誹謗斷彼善根 故法花云 無智疑悔則 為永失也 十方世界諸眾生 少有志求聲聞者 求緣覺者轉復少 求大乘者甚希有 求大乘者猶為易 信此法者最為難 故以普眼觀之 堪受是法者 猶須彌大海之塵渧 耳 既將護彼意時乃說之 安得不略制造立名數乎 所云無量門進趣者 即是兼釋漫 P. 65

66 荼羅名義 夫漫荼羅者名為聚集 今以如來真實功德集在一處 乃至十世界微塵數差 別智印輪圓輻湊 翼輔大日心王 使一切眾生普門進趣 是故說為漫荼羅也 所云略 此造立名數者 如以阿字五轉 統如來無邊內德 以字輪百明 攝如來普眼法門 此 則名之略也 以剎塵方便開八葉之壇 以無極大悲制十人之限 此則數之略也 然其 學者 隨於一法明道而得悟入 即是普入一切諸總持門 如從一門見王 即是遍入千 門萬戶 若不能如說而行 則雖以種種文辭廣為開示 無所益也 故第三句 次明限 略名數自不礙於廣 是以經云 彼阿闍梨亦當以大悲心 立如是誓願 為度無餘眾生 界故 應當攝受無量眾生 作菩提種子因緣 謂造立此漫荼羅 是隨有見聞觸知 下 至舉手低頭一念隨喜 皆必定成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故阿闍梨雖不得差機誤 授 為作具支灌頂 然繫珠毒鼓之緣 豈當已乎 故當運大悲心務令廣洽也 復次如人家 有祕寶 恐為盜賊所闚故掩以蔽衣 今此曼荼羅法門 亦復如是 以祕密之藏不可直 宣說故 廻轉密意覆以有相方便 今言限以十人者 乃是世諦漫荼羅耳 然阿闍梨自 當平治心地 畫作大悲漫荼羅 普眼度人多多益善 勿得如言而解也 大毘盧遮那成佛經疏卷第四 P. 66

67 大毘盧遮那成佛經疏卷第五 沙門一行阿闍梨記 入漫荼羅具緣品之餘 偈云持真言行者 明弟子支分中護持建立方便 至第六夜 師及弟子皆澡浴清淨 著新潔衣齎持供物 詣如前所造白檀漫荼羅處 當如法加持自身道場及諸弟子 其 護弟子方便 如下文入灌頂時所說 時阿闍梨如次第法則具修供養 觀白檀位諸尊 與密印相應持彼真言 瞿醯云 手案中胎漫荼羅誦真言一遍 如是一誦一案乃至七遍 餘位亦爾也 次當為諸弟子 隨順說法開導其心 教彼三自歸依懺悔先罪 既懺悔 已 身心清淨猶如明珠 堪能真正發心 是故次令發苦提心 皆如供養法中所說 次 當授與塗香花等 教令運心供養諸尊 然後為受三世無障礙智戒 此受菩薩戒法 別 有行儀也 菩薩所以發心攝受方便學處 皆為成就如來清淨智慧 於一念中了達三世 諸法 無罣礙故 其有住斯戒者 乃至初見心明道時 即有如是不思議勢分 以此戒 親能發生佛慧 又對二乘律儀有限量故 以三世無障礙智為名也 次當授與齒木 令 諸弟子嚼之 因即觀彼人成器及非器相 所以為此法者 亦是順彼方俗諦 因用祕密 方便而作加持也 印度國人 凡請僧食乃至世人 相命皆先遺其齒木 以種種香花嚴 飾而授與之 當知明日請彼飯食也 所以如是者 為明愛敬之心 恐彼先有痰癊宿食 因緣 若受我供或令發動不安 故先以善意將護而警發之 令彼先淨身器 或服呵梨 勒等 則明日隨意飲噉 無所犯觸身心安樂也 今阿闍梨亦爾 授弟子楊枝時 即當 寄此方便為說深法 我方當授汝佛性醍醐拯無過味 已教汝發菩提心淨除三業宿障 以三世無礙智調伏之牙 噬諸煩惱竟 欲復以此祕密加持 滌除身心過患 汝又當淨 其口過 在所遊方勿妄宣傳 明日當貽汝不死甘露皆令充足也 彼當取優曇鉢羅或阿 說他木端直嫞好者 不麁不細劑十二指量 凡一切量法 皆用大拇指上節 側而相捻 是 其正數也 此二木 是過去佛菩提樹 若無者 當求有乳之木 謂桑穀等 記木 上下之別 皆以枝末為上根柢為下 以香水灌洗 又復塗而薰之 於其下末 以白線 纏花用為莊嚴 亦作標誌 令上下易知故 當以手案則不動真言加之 或百遍或千遍 素令嚴備 既受戒已 師當取一齒木奉獻諸尊 餘者分授弟子令出壇外 向東或向 北 如法蹲跼嚼之 嚼已 令向所面之方 而正擲之而驗其相 若嚼處向外者 是人 悉地不成 向身者悉地成就 若遠擲却來近身 是不久成就之相 若首直竪向上 成 就更速 首向下者 是人當入修羅龍宮 若擲在空中 當知此人先已成就也 又向北 方東方為上成就 西方為中成就 南方為下成就 雖如是 若人先向東擲 而嚼處向 東 即是背身 亦不得成就 餘准此方類而可知 餘如瞿醯中說也 次當作金剛線法 凡作綖 當擇上好細具縷 香水洗之極令清淨 令潔淨童女右合之 合五色縷 當 用五如來真言各持一色 然後以成辨諸事真言總加持之 造漫荼羅綖亦爾 五如來色 者 謂大日佛加持白色 寶幢持赤色 花開敷持黃色 無量壽持緣色 鼓音佛持黑色 阿闍梨先自取綖三結 作金剛結 用繫左臂護持自身 次一一為諸弟子繫臂 如是 P. 67

68 攝受弟子 則入漫荼羅 是離諸障難也 其金剛結法不可縷說 當從阿闍梨面受之 復次五色綖者 即是如來五智 亦是信進念定慧五法 以此五法貫攝一切教門 是故 名為修多羅 古譯謂之綖經也 若見諦阿闍梨 能以如來五智 加持弟子菩提心中五 種善根 貫攝萬行繫持於瑜伽之臂 使經歷生死常不失壤 若能如是攝取弟子 乃名 善作金剛結也 阿闍梨言欲此夜作弟子法時 其所供養當減第七夜之半 又當觀彼情 機讚揚密教 發生樂欲堅固其心 并為分別十種方便學處 然此三世無礙智戒 凡結 緣者皆令預聞 其四種根本及三昧耶又一偈 則當耳語戒之 具支灌頂者 乃應聞耳 其所教誡二偈 亦是阿利沙 能具誦梵本益善 列之于左 阿儞也(二合從今也)庾澁磨(二合汝也)鼻囉覩邏(無對又無等)羅婆(引利也)臈馱(獲也)摩訶 (引)怛麼(二合)鼻(大我也)曳曩(諸也)薩婆(一切也)爾奈(乎佛也)喻延(汝也)娑補怛 (二合并菩薩 也) 訶(此也)赦娑泥也(教也)薩囉梅(二合一切也)跛 蟻哩(二合)係哆(引)薩他(二合攝也)闍耶 磨囊(生也)麼扈(大也)捺耶(引辯事也)帝曩喻延(汝也)摩訶(引)夜泥(引大乘也)濕附(二合)若哆 醯(明晨生也)婆尾屣也(二合)他(得也) 偈意云 汝從今以去 便為已獲無等之利 位同於大我 大我 謂諸如來成就八 自在我 於法自在者 及諸摩訶薩埵也 次云一切諸如來 并此教中摩訶薩眾 一切 皆已攝受於汝 此教 謂此大乘祕教中 十佛剎土金剛菩薩等也 次云成辨於大事者 即是能成大事能成辨大事因緣 所謂開示悟入如來知見 故經中會意言之次云汝等 於明日 得大乘生 謂入大悲漫荼羅 得灌頂已 生於一切如來種姓之中 復次離緣 業生得大空生故 云大乘生也 時阿闍梨如是教誡印持竟 還令次第於漫荼羅外東向 而坐 阿闍梨復當供養 以至誠心迎請諸尊言 我於明日 為哀慜弟子供養諸聖尊 故建立大悲胎藏漫荼羅 隨力供 養唯願慈悲憶念 當於明日 悉皆降集漫荼羅而作 加持 大意如此 餘如瞿醯中說 彼至誠三請已 宣說金剛句偈稱歎諸尊 然後如法 發遣 復為弟子廣說法要 教令繫念思惟 藉吉祥草面向西寐 彼於夢中 若獲種種 境界 晨起皆當白師 則知行人悉地成不之相也 若是見諦阿闍梨 自當住深瑜伽 明見弟子本末根緣無有錯謬 設不作如是事相 及隨順世諦行之 一切無咎 若未見 諦師 則當謹依法則勿令虧失也 經云 夢中見僧住處者 謂所見清淨微妙種種嚴飾 身入其中禮跪旋遶 遇諸慶 善之事 園林者 謂所見滋榮殊特花果繁盛 或親自採掇 或昇踐樹抄履空而行 堂 宇 謂種種花房綺疏殊異嚴好 而在於中自在受用身心適悅 樓觀 謂層臺顯敞遠覿 四方 見種種勝境神情熙暢 凡如是比皆為吉祥 是中法門所表 亦如擇地中說 若 與此相違 如見塔寺焚摧荒穢之類 則非善夢也 幢謂旗幟寶幢 崇高端麗而現其前 或用麾導眾人莫不從命 是建立大菩提心軌成萬行之像 蓋謂孔雀尾等五色間錯 或在空中而蔭其上 或人授與之執以遊行 是悲願普覆之像 摩尼珠亦謂圓明照徹 或能出生眾物給施眾人 此是淨心覺寶四攝利他之像 刀謂瑩飾鑒徹精剛銳利 或人 授與或自執持 是慧性成就之像 悅意花 謂種種水陸生花 隨其性類有上中下 如 P. 68

69 色以鮮白為上 味以甘醇為上 皆善萌開發之兆 當以意分別之 女人是三昧像 男 子是智慧像 亦取端正威德人所愛敬之類 密親謂父母等 善友謂傳法上人善知識等 或見牸牛群牧乳味豐盈 或人搆之或自飲吮 皆是大悲漫荼羅醍醐上味之像 或見 經夾淨白無垢 整齊嚴飾字色分明 記說種種殊勝之事 則為善相 若卷帙垢壞字義 殘缺之類 當知不善 或見諸佛親為摩頂現前記莂 以微妙音而慰喻之 或見聲聞辟 支佛等 乃至住於虛空中示現無量神變 皆當隨事甄擇 識其所為因緣 諸果謂世所 希有珍奇妙果 或有人授與或從空下等 皆悉地之像 或渡河池大海 乃至自夢飲之 須臾皆盡 皆為吉祥 若漂流漂溺無所拯援之類 當知不善 或聞空中有種種好聲 歌詠法音奏諸伎樂 或稱揚三寶功德 心所樂聞或言吉祥 或言應當與汝意樂之果 如是等皆為善夢 當以上中下類而分別之 如寺宇等 則有依地在空之別 其所見人 亦有男女聖凡之異 是故經云 宜應諦分別之 若與如前善相相違 或夢其身為狂 象等所逐恐怖危急 或乘駝驢 或見可惡弊惡之人服飾弊壞 或自見身轉臥青泥糞穢 之中 或諸不淨從空而墮 皆是相違相也 若是深行阿闍梨 自當於瑜伽中 悉知彼 所夢之事及所為因緣 弟子晨起白師時 當隨機勸發為斷彼疑網也 若觀彼人無有成 辨之理 則不應具足傅法與之 恐彼久無功効或生疑謗故也 或如瞿醯所說 為作寂 災護摩得離諸障 然後召入 若見種種殊勝境界 應以法言慰喻令得歡喜 所云善住 戒者 梵云謂之蘇嚩囉多 是弟子之美稱 如言佛子之類也 經中說偈亦是阿利沙 兼誦梵本彌善 亦具存之于左 翳沙(此也)磨喇伽(二合道也)嚩囉囉(願也)室 (二合) (引殊勝也德也)摩訶(引大也)夜囊 (乘也)摩護(大也)捺也(心也)曳曩(能)廋延(汝也)儼弭灑(所演也)覩(求也)波費(成也)設他(就也) 怛他(引)揭哆(如來也)薩(婆枯反)焰部無(自然智也)摩訶(引)娜伽(大龍也)薩麼嚧羯(世人也)寫 (二合)制 耶(敬如塔相也)阿悉 (二合有也)那悉 (二合無也)尾也(二合俱也) 羯囒(二合嵐音) 多(越也)磨迦(引)奢(虛空也)弭嚩(同也) (無也)底嵐(垢也)嚴避囒(深奧也)薩婆(二合一切也)達 謎鼻(上法也) 鉢囉(二合)怛堅(世智不能了知也)麼那(引)羅閻(無含藏)薩囉麼(二合一切也)鉢 囉(二合)半遮囉 單(離一切戲論妄想)鉢羅(二合)半制(平戲論也) (無故也)鉢囉半只單(亦是戲 論重言也)薩婆(一切也)吃哩(二合)耶避(所作也)囉覩蘭(無比也)薩 也(二合諦也)捺嚩(二合)也 也(二合)參(引)磨設囉(二合)閻(依也)伊能(奴痕反此也)呾儞夜(二合也)囊(乘也)沫(無渴反)囒(願 也)室 (二合)瑟咤(勅閑反殊勝也)羅避設(得也二合)他捺曳(道也)薩 哆(二合住也)(凡梵本說偈 了皆加助句聲云伊 也) 初半偈稱歎祕密乘道 殊勝願者所謂一切智願也 若入此淨菩提門 則照見心法 明道 所謂古佛大菩提道 故云此殊勝願道也 大心義如前摩訶薩埵中說 過去未來 現在諸大心眾 無不乘是寶乘直至道場 故云大心摩訶衍也 次一偈 讚歎行人發菩 提心功德 即以一切如來必定法印 為授大菩提記 故云汝今能志求 當成就如來 自然智大龍 世間敬如塔也 自然智 是如來自覺自證之智 昔所未聞未知之法 自 然了了現前無所罣礙 故以為名 摩訶那伽是如來別號 以況不可思議無方大用也 P. 69

70 制底翻為福聚 謂諸佛一切功德聚在其中 是故世人 為求福故悉皆供養恭敬 汝今 發菩提心 亦能攝受一切如來無邊福聚 是故世間 應當敬如塔想也 次有一偈半 顯示淨菩提心如實相印 即是開佛知見使得清淨也 有無悉超越者 即是從眾緣生不 可思議中道 出過斷常非有非無 一切心量所不行處 故名無垢虛空金剛智印也 諸 法甚深奧者 以心性甚深故 當知陰界入等乃至一切種智 皆亦甚深 以一切法不出 心實相故 如是實相 唯佛與佛乃能知之 非思量分別之所能及 故云甚深奧也 世 智不能了者 言此心性 非一切世間聰慧利根者所能思議 假令長爪梵志等諸大論師 以種種因緣譬喻 莊嚴比況量度 終自非其境界 苦思惟求徒令發狂 獨有信力堅 固者 依此祕密方便乃能入之耳 無含藏者 所云難可了知者 正在如是無含藏處 以如實知蘊阿賴耶本不生故 無所執受亦無含藏 爾時一切心意識妄想戲論 皆悉清 淨 法界圓照如秋月在空 故次句云離一切妄想也 梵本云離一切戲論妄想 今以偈 中語略 又意義無異故不具存 次句云戲論本無故者 若具存梵本應言戲論無戲論故 以一切戲論 皆悉從眾緣生無有自性 無自性故 即是本來不生 是以釋前句 云 即此戲論自無戲論也 今以會意言之 故曰本無 次有二句 明此淨菩提心究竟方便 以出過一切妄業 即能成就如來智業 普門導利 無非大事因緣 是故一切所作 皆無倫匹 故云一切業無比也 次轉釋前句 統論權實之大綱 故云常依於二諦 即 是故論云諸佛說法常依二諦也 然此經宗 作種種具支方便皆隨世諦 由此因緣 得 一切智智印即是真諦 是故世諦為因真諦為果 因如四味皆悉無常 果如醍醐是則為 常 然以十緣生句觀之 世諦實相即是第一義諦 是故權實相即俱不可思議也 此二 句文雖簡略 能令行者 於一切如來方便無復餘疑 故當觸類而長 使貫通一部文義 耳也 已略開示大菩提道竟 又結勸印持故 云是乘殊勝願汝當住斯道 亦是重明授 記之意也 爾時住無戲論執金剛 白佛言 願說三世無礙智戒 無菩薩住此者 令諸 佛菩薩皆歡喜故者 上文但說受三世無障礙戒 未顯其相 是故住無戲論金剛乘 開 發問也 復次世尊所以待問方說 亦為法門眷囑相發明故 今此淨戒 正以住無戲論 金剛智印為體 所以特告此尊 欲令人法相應流傳有寄也 阿闍梨復言 此戒相亦是 加持句 若傳授時 先當誦持梵本 然後以方言釋之彌善也 今具列于左 室哩呶(能矩反諦聽也)矩羅補怛囉(二合族姓子也)怛慘沫(無渴反)囒(彼戒也)曳(入)怛囉(二 合若也)矩羅補怛囉(二合族姓子也)迦(引)耶嚩岌莽(二合)娜娑(身語意也)謎羯怛囉(二合)儞吃 鎩(二合)布那(引)囕婆(合為一也)阿吃 (二合)邪(不作也)薩囉麼(二合)達磨赦(平一切諸法也)迦 哆麼者婆(云何名也)也阿(去)怛莽婆(去)嚩(觀諸自身也)鉢 怛也(二合)隅(捨奉獻也)勃馱菩提 薩哆吠(二合) (佛菩薩等也)咀羯娑摩(二合)睇覩(引何以故也)哩庾 (何以反)阿(引)怛麼(二合) 婆(去)鑁(平若自身也)鉢 也(二合)若 (捨施也)諦娜嚩薩覩(二合)怛 (二合)延(彼三物也)鉢 也(二合)羯單(二合)婆(去)嚩 (捨作也)羯哆莽室者(二合)嚩怛(入二合)窣堵怛囉(二合)延 (云何名三物也)也弩哆迦(引)邪(引)嚩岌莽娜伊(上) (謂身語意也)怛薩瞞咀 係(二合是故也) 俱羅補怛囉(二合善男子也)迦(引)邪嚩岌莽娜三嚩囉三勿 (二合)帝那(受身語意戒也)菩提薩 P. 70

71 怛吠(二合)娜(菩薩也)婆尾怛勿焰(二合當得也)怛羯娑摩(二合)睇覩(引何以故也) 曩(二合)迦 (引)邪嚩岌莽娜珊(引)鉢 底也(二合)爾也(二合捨離彼身語意也)釋叉釳囉(二合)訶赦(平應當 學也)矩(入)蔓(無寒反) (作也)菩提薩埵(引)摩訶薩埵伊 (菩薩摩訶薩也伊 是助句聲) 初句言佛子諦聽者 梵云矩羅 是族義部義 補怛羅是男子義 若世諦釋 於四 姓中生 皆名大族 故名族姓子 今得生如來家 於諸族中最為殊勝 故名族姓子 阿闍梨言 宜會意云佛子 於義為著也 經云 若族姓子住是戒者 當以身語意合而為一者 此戒梵云三嚩羅 是共緣共 成此戒之義 所謂慧方便等之所集成 若尸羅者 但是清淨義也 又三嚩羅是平等義 佛言以身口意合為一者 即是住三平等法門 所以得名三世無障礙戒也 如佛為諸 聲聞略說教誡 則云此三業道淨是大仙人道 從十二年後 稍演其義成種種律儀 今 此持明略戒義亦如是 若行人三業方便 悉皆正順三平等處 當知即具一切諸佛律儀 也 復次裂諸想網 是三嚩羅義 謂戲論諸見之網 經緯相成重複交絡 故名為網 今行者觀身口業自無別體 統末 歸本唯是一心 而此心實相常是平等法界 是故住 此戒時 種種身口意業皆同一相 無量見網皆悉淨除 是故得名住無戲論金剛印也 經云 不作一切諸法者 種種五陰依於煩惱 煩惱依於業 是種種業皆由身口意 生 如約身口意分為十種善惡業道 究其條緒則無量無邊 是故三業凡所修行 則有 進趣之行 失進趣者則為倒想 由倒想故有無量相生 為此諸相所礙 不得佛無礙智 今行者深觀十緣生句 了知三業畢竟不生 法性自爾常無動作 是名住無為戒也 如是淨戒尚非如來所作 況住斯戒而造作諸法耶 經云 云何為戒 所謂觀察捨於自身 奉獻諸佛菩薩 何以故 若捨自身則為捨 彼三事 何等為三 謂身語意 次明持無作戒具足慧方便也 行者觀身實際之中身不 可得即是如來解脫 是故磬捨此身 用施一切如來 從此以後 動止施為凡有所作 皆為如來解脫 非為己身也 雖種種熾然萬行 莊嚴佛土成熟眾生 法性自爾非所造 作也 其能如是奉修者 是名無邊福聚 是名無盡福河 隨造涓滴善根 以投法界海 中故 受至拯眾生界亦無窮竭 阿闍梨言 梵本誦中有偈云 若有解脫人 持此解脫 法 供養解脫者 此福最為勝 若真言行人 不曉如是淨戒 則雖口誦真言身持密印 心住本尊三昧 具修次第儀式供養諸尊 猶名造作諸法 未離我人之網 云何得名菩 提薩埵耶 故經次云 是故族姓子 以受身語意戒 得名菩薩 所以者何 離彼身語 意故 菩薩摩訶薩應如是學 此中應學 舊譯名為式叉迦羅尼 猶如第五篇戒 總攝 毘尼揵度威儀行法 大乘學者亦如是 當持此戒方便 普入一切真言行中 苟戒有虧 而得成菩薩行 無有是處也 經云 次於明日 以金剛薩埵加持自身 為世尊毘盧遮那作禮者 即是受戒之明 日 謂第七日暮也 作造漫荼羅諸作務時 皆當用金剛薩埵加持自身 謂觀自身即是 執金剛也 是中方便 如下品經文及供養次第中說 若見諦阿闍梨 則是住於金剛薩 埵心 所謂無等等菩提心也 以此祕密加持故 諸有所作無能阻壞之者 次當如前運 P. 71

72 心 為大日如來作禮 然後持誦降三世真言加持淨瓶 此亦是成辨諸事真言也 先當 取如法淨瓶汲清潔之水 如法觀漉 中置五寶五穀 又取種種香水眾妙花菓枝插中 種種莊嚴 用鮮淨帛綵繫頸 皆應依供養次第辟除去垢 淨以法界心字然後加持也 大凡真言遍數無有定限 應以字計之 如蘇悉地中說 又彼中隨作三部漫荼羅 各用 部心或部母真言加持 今此經中 通用辦事真言加持 其真言又兼廣略故 不具論遍 數 當以意裁之 若極大者誦至百遍 次者五百遍 少者令至千遍也 既加持竟 當 置在白檀 先所規畫檀門之外 欲入漫荼羅者 當先以此灑之 令彼宿障淨除 方得 見漫荼羅也 又於別器調和香水 以欝金龍腦旃檀等種種妙香 亦以真言加持 授與 令飲少許 此名金剛水 以祕密加持故 乃至地獄重障皆悉除滅 內外俱淨堪為法器 也 阿闍梨言 此即名為誓水 亦順世諦猶如盟誓之法 令於一切眾聖前 噬此香水 自誓其心 要令不退大菩提願也 復次以無礙戒香 和合嚩字門清白心水 諸有飲觸 之者 皆必定成於無上菩提 如此清淨其心 則堪入祕密漫荼羅也 爾時執金剛祕密 主以偈問佛以下 明造立漫荼羅支分 偈中先讚歎佛 唯願一切智 諸說法中最第一 者 說彼時分也 此時分 即是初畫漫荼羅迄事竟以來 時分限劑 次云大眾於何時 普集現靈瑞者 謂大悲胎藏中一切普門隨類身 於何時普集道場現前 神力加持示 現威驗也 若弟子諸根淨利應度機深 或於此時 即親覩無邊聖眾 如靈山會坐者 同見三變淨土分身諸佛 無有異也 當知爾時即是漫荼羅阿闍梨 傳持誠諦之語行如 來事時 故云慇懃持真言也 說此偈已 爾時世尊告持金剛慧者言 常當於此夜 而 作漫荼羅 謂於此第七夜中 使法事都畢也 是中從日沒後 至明相出以來 總名為 夜 初入夜分 即當圖畫諸位安置諸供養具 明相未出已前使發遣竟 若違此法則生 障礙 乃至令所依住處亦不吉祥也 然深祕密釋中 正以道機嘉會為時 或以加持方 便 促百劫為一夜 或演一夜為百劫 脩短在緣無有定限也 若淺行阿闍梨 則須具 依於法則 於晝日分 即當規畫界域 以白檀等 草定諸尊形位分段 至日將夕 預 備香花燈燭等 皆合素辦 瞿醯云 於漫荼羅北面一處 以白色規畫 辦事真言僻除 諸難 置諸供具也 阿闍梨言 若不能於一夜中遍畫諸尊者 從第五日受持地以後 漸次作之 於理無妨 又別有尊形印字三種方便 如下文所說也 經云 傳法阿闍梨 已知時分即明造立軌儀 至日入時 阿闍梨及助伴弟子 各 如法澡浴已 著新淨衣興大悲心 齎持供物往詣漫荼羅所 先應一一具法加持 如供 養次第中說 次當如法護持自身 呼所度弟子 為彼作護灑以香水 皆令一處次第而 坐 然後阿闍梨至道場門前 普遍運心 稽首頂禮十方一切諸佛亦如上說 然後持五 色線 向漫荼羅位立而頂戴之 次觀自身作毘盧遮那 經所謂大毘盧遮那而自作加持 也 所以然者 以大日如來是此大悲胎藏阿闍梨 是故行者 若行阿闍梨事時 即應 以自身作毘盧遮那 若作緣漫荼羅諸作務時 即以自身作金剛薩埵 其加持方便 如 下文及供養法中說也 復次行者應知護方八位 凡所造作漫荼羅隨此而轉 東方因陀 羅次第隨轉至 南方焰摩羅 西方嚩嚕拏北方毘沙門 東北伊舍尼東南為護摩 西南 P. 72

73 涅哩底 西北為嚩庾 其上方諸尊 多依帝釋之右 下方諸尊多依龍尊之右 上謂空 居 下謂地居也 又環中胎藏三重界城 皆已預為摽誌 使方隅均等圖位素定 要令 大日之位 當五種寶聚之心 至此圖眾相時 阿闍梨先至因陀羅方如法作禮 次住火 方北向而立 助伴弟子在伊舍尼 對持修多羅准定於外界 弟子次當右遶至涅哩底 師亦右迴西向而對持之 阿闍梨次復右遶至嚩庾方 弟子亦右迴北向而對持之 弟子 復右遶至伊舍尼 師亦右迴東向而對持之 凡一周竟 皆令當齊在虛空中均等平正已 至第二周亦如前右轉 次第絣之以為界道 次復准定四維 阿闍梨復當右遶至涅哩 底 弟子先在伊舍尼 右迴相向持之 弟子次復右遶至嚩庾方 師即右轉至護摩方 弟子亦右迴相向持之 皆令當臍而在空中准定其位 弟子次復右遶至涅哩底 師即右 轉至伊舍尼相對絣之 弟子次復右遶至護摩方 師即右轉至嚩庾方亦相對絣之 阿闍 梨言 其正四方十字界道 經雖不言理必有之 亦須右旋相對絣定也 如是已定外界 及八方相竟 次當入中先定中胎外界 亦如前旋轉絣作四方相 其八方相已定 更不 復作也 次定第一重外界 次定第二重外界 亦同中胎法則 其廣狹之量 皆當展轉 相半 假令中胎藏縱廣八尺 第一重當廣四尺 第二重當廣二尺 第三重當廣一尺 阿闍梨言本法如此 若恐大少相懸者 稍以意均調之 於理無失也 如是分竟 復於 一一重重更分為三分 其最向裏一分 是行來周道 故云佛子所行道 次一分是安置 諸供養物處 次外一分是安置諸尊座位 故此二分皆是聖天之位處也 次於此外復作 周匝界緣 於此虛空位之中 當運心觀察隨其方面 分位相應諸尊皆都請供養 所以 爾者 為阿闍梨臨事有所忘誤 安置諸尊或不周悉 其應請召而無位次者 皆當運心 於此中供養也 分此三分位法 先於第一重外界之裏 隨取少分用作界緣 其闊狹之 量 當以意裁之 趣得稍通座位也 於此界緣之內 作三分均分之 當先定諸尊座位 內界分了 次定行道供養中間界分 如是第一重竟 次於第二重 亦從外向裏漸次分 之 次分第三重亦如是上文所說 從大日如來臍以下光明 是此第三重位 自臍以上 至咽所出光明 為第二重位 自咽以上乃至於頂相之光 為第一重位 其中胎藏 即 是毘盧遮那自心八葉花也 所共建立漫荼羅金剛弟子 須善通達真言法要 亞近於師 則能更相佐助無所遺失 若不得如是人 但取已曾如法灌頂者 臨事指授行之也 又無此人者 當置橛為之 先於火方師位下橛 次伊舍尼方亦置之引線 即師先心記 火方橛此是師位 然後從伊舍尼引線至涅哩底 餘准此行之可知也 阿闍梨又云 欲 共引線 要須取所欲灌頂弟子耳 先以加持香水灑之與共行事 所畫檀位等 且以物 覆之勿令見也 方等有四門者 謂重重院皆設四門 使中正均等 開西向一門以通出 入 餘門以線界橫斷之 瞿醯云 凡諸方開門 皆隨彼方隅廣狹 准為九分 取中一 分為門 其餘八分 則於門之左右各得四分 所出入門稍令闊作 自餘諸門 以白色 末作畫閉之 阿闍梨言 用金剛線作界橫斷竟 猶如金剛不可越之 越者犯三昧耶 又經文通門西向 若有因緣向餘方開之 於理無咎也 餘如下文所說 誠心以殷重 運布眾聖尊者 謂圖畫時先住瑜伽 觀此漫荼羅大眾會一一形色相貌威儀性類座位諸 P. 73

74 印 皆悉現前具足明了 然後以無量殷懃恭敬心 而綵畫之 乃至大小疏密之度 亦 令均停相稱 故云如是造眾相 均調善分別也 內心妙白蓮者 此是眾生本心 妙法 芬陀利花祕密摽幟 花臺八葉 圓滿均等如正開敷之形 此蓮花臺是實相自然智慧 蓮花葉是大悲方便也 正以此藏 言大悲胎藏漫荼羅之體 其餘三重 是從此自證功 德流出 諸善知識入法界門耳 正方四葉是如來四智 隅角四葉是如來四行 約此現 為八種善知識 各持金剛慧印 故云遍出諸葉間也 如是十六法 一一皆等法界 乃 至無有少分不平等處 故其摽相亦與冥符 略攝如來萬德以為十六指 申而長之則無 量無邊 故此漫荼羅 極小之量劑十六指 大則無限也 鬢蘂 是一切三昧門陀羅尼 門六度十八空等 如大般若之所說 從此一一鬢蘂 以加持神力故 現出三重漫荼羅 中一種莊嚴眷屬也 此是如來祕傳之法 不可形於翰墨 故寄在圖像以示行人 若得 深意者 自當默而識之耳 從此實相花臺中 則表於大日如來加持之相 其義已如前 釋 其所餘祕密八印下品及圖說之 次於東方內院 當大日如來之上 畫作一切遍知 印 作三角形其銳下向純白色 光焰圍之在白蓮花上 即是十方三世一切如來大勤勇 印也 亦名諸佛心印也 三角是降伏除障義 謂佛坐道樹以威猛大勢 降伏四魔得成 正覺 鮮白是大慈悲色也 如來師子奮迅大精進力 正為是事因緣 乃至放大悲光常 遍法界 故云普周遍也 次於大勤勇北 至於北維置虛空眼 即是毘盧遮那佛母也 佛母儀如般若經佛母品中廣說 真金是如如實相之體 畢竟淨句是彼教門之外飾 故 曰縞素以為衣 一切戲論滅時 心日光明無所不照 故曰遍照猶日光 恬怕一心人乃 能見此 故其摽幟 猶如天女住於正受之像也 次復於大勤勇南 至於南維作一切諸 佛菩薩真陀摩尼印 此是淨菩提心無邊行願之所集成 常能普雨世出世間一切財寶 諸救世者 皆從性淨蓮花臺中現如是寶 故云住於白蓮上 阿闍梨言 此是通一切印 亦可於諸方面皆置之 若諸佛菩薩 經中不言所持印相者 亦執此無價寶珠 皆得 也 大凡此第一重 上方是佛身眾德莊嚴 下方是佛持明使者 皆名如來部門 右方 是如來大悲三昧 能滋榮萬善故名蓮華部 左方是如來大慧力用 能摧破三障故名金 剛部也 是故入阿字門一切諸法不生 是法身義 入娑字門一切諸法無染著 是蓮花 義 入嚩字門一切諸法離言說 是金剛義 如下字輪品中 以此三字統攝百明 意在 此也 經云 大日右方置大精進觀世自在者 即是蓮華部主 謂如來究竟觀察十緣生句 得成此普眼蓮華 故名觀自在 約如來之行 故名菩薩 頂現無量壽者 明此行之 極果 即是如來普門方便智也 此像及菩薩身 皆作住現法樂熙悅微笑之容 觀自在 身色 如淨月或如商佉 即是上妙螺貝 或如軍那花 其花出西方亦甚鮮白 當總此 三譬 言其光鮮潤徹白中之上也 次於觀音右邊 畫多羅菩薩 凡諸聖者皆面向大日 今言觀音右邊 即是座西 他皆放此 此是觀自在三昧 故作女人像 多羅是眼義 青蓮華是淨無垢義 以如是普眼攝受群生 既不先時亦不後時 故作中年女人狀 不太老太少也 青是降伏色 白是大悲色 其妙在二用之中 故令二色和合 以是義 P. 74

75 故不青不白也 其像合掌 掌中持此青蓮 手面皆向觀音 如微笑形 通身圓光如淨 金色 被服白衣 首有髮髻作天髻形 不同大日髮冠也 觀音左邊置聖者毘俱胝 其 身四手 右邊一手垂數殊鬘 一手作施願印 左邊一手持蓮花 一手執軍持 面有三 目 如摩醯首羅像 首戴髮冠 如毘盧遮那髮髻冠形 所云持者 如言地持萬物 即 是載承之義也 其身潔白圓光圍之 光中具有黃赤白三色 不純白純赤純黃 故云無 主 凡黃為增益色也 白者寂災色 赤者降伏色 以此三昧光中兼具三力 是故用為 摽幟也 次近毘俱胝左邊 畫得大勢尊 如世國王大臣威勢自在名為太勢 言此聖者 以至得如是大悲自在之位故以為名 所以持未敷蓮者 如毘盧遮那實智花臺既成果 已 復持如是種子 普散一切眾生心水中 更生未敷蓮花 此尊迹同是處 亦能普護 一切眾生潛萌之善 使不敗傷念念增長 即是蓮花部持明王也 次於明王左邊 畫明 妃耶輸陀羅 譯云持名稱者 身真金色 以諸瓔珞莊嚴令極端嚴 如女天之像 右手 持鮮白妙花枝 果葉相間長條茂好 其花或有初疱 或有欲開或有正開敷者 若五若 十乃至數十 左手持鉢胤遇 亦是西方勝上之花 以得大勢明王 主安立一切眾生菩 提種子 而此明妃 主含藏出生此中種種功德 故其被服摽幟 皆與此義相應也 多 羅之右置半拏囉嚩悉寧 譯云白處 以此尊常在白蓮花中 故以為名 亦戴天髮髻冠 襲純素衣 左手持開敷蓮花 從此最白淨處出生普眼 故此三昧名為蓮花部母也 次於觀自在菩薩下 置何耶揭唎婆 譯云馬頭 其身非黃非赤 如日初出之色 以白 蓮花為瓔珞等 莊嚴其身 光焰猛威赫奕如鬘 指甲長利雙牙上出 首髮如師子項毛 作極吼怒之狀 此是蓮花部忿怒持明王也 猶如轉輪王寶馬巡履四洲 於一切時一 切處去心不息 諸菩薩大精進力 亦復如是 所以得如是威猛之勢 於生死重障中不 顧身命 多所摧伏者 正為白淨大悲心故 故用白蓮瓔珞而自嚴身也 已如法建立觀 音諸眷屬竟 次於大日如來左方 安置金剛部明王 所謂執金剛能滿一切願者 其色 如鉢胤遇花 是淡黃色也 或如綠寶 是綠靺羯寶 猶如虛空顯色也 以淨法界色與 金剛智禮和合 是故其身黃白 如是智身 猶若虛空不可破壞 一切無能降伏之者 故用虛空顯色以為摽幟 此意言 若法乃至少分猶如極微 是可得者 則為無常變易 諸行所隨 是故畢竟空智 於堅固性中最為第一 所持密印 即是五股金剛也 五如 來智 皆兼權實二用 而以金剛慧手執持其中 故云左執拔折羅 此印當以光鬘普遍 圍遶 故云周環起光焰也 首戴三峯寶冠形若山字 峯間如仰偃初月之形 以種種微 妙雜寶一切瓔珞 莊嚴其體 此意言 般若波羅蜜至果地心中 轉名一切種智 故云 首戴眾寶冠 以此妙慧廣歷一切諸法 自在旋轉出生無量法界莊嚴 故云間錯互嚴飾 廣多數無量也 次於金剛部主之右置忙莾雞 所謂金剛部母 亦持金剛智杵 以諸 瓔珞嚴身 此是出生金剛智力三昧 所謂金剛三昧也 次於部母之右置大力金剛針 素支譯云金剛針 持一股拔折羅以為幖幟 此拔折羅 是一相一緣堅利之慧 用此貫 徹諸法無所不通 故名金剛針也 其下有二使者皆女人形 胡跪微笑而瞬仰之 其狀 卑而充滿淺黃色 以金剛為標 是彼摧壞重障三昧也 次於執金剛之左 置金剛商羯 P. 75

76 羅 譯云金剛鏁 其印執持連鏁 兩頭皆作拔折羅形 鏁下亦有二女使 與金剛針使 者無異 以此智印 攝持一切剛強難化眾生 使不退於無上菩提 故以為名也 次復 於執金剛下 置忿怒持明 降伏三世一切大作障者 號月黶尊 面有三目四牙出現 如夏水雨時雲色 作大笑之形 以金剛寶為瓔珞 此是持金剛者 以無量門大勢威猛 攝護眾生三昧也 以無量眷屬而自圍繞 皆悉卑而充滿 作忿怒形 乃至一身具百 千手 操持種種器械 竪立森然 若不可盡畫者 要作一二使者乃至五六 皆應住蓮 花上 意明此蓮花心中 法爾成就一切勇健大精進力 不從餘處來也 已建立金剛薩 埵諸眷屬竟 次往西方畫如來持明使者及諸執金剛眾 有種種形色性類種種密印摽幟 皆於圖中出之 是一一尊大慧光明悉遍法界 所現身口意密亦遍法界 故云普放圓 滿光 為諸眾生故也 於此下位依涅哩底方 畫不動明王 如來使者 作童子形 右 持大慧刀印 左持羂索 頂有莎髻 屈髮垂在左肩 細閉左目 以下齒嚙右邊上脣 其左邊下脣 稍翻外出 額有雛文 猶如水波狀 坐於石上 其身卑而充滿肥盛 作 奮怒之勢極忿之形 是其密印摽幟相也 此尊於大日花臺 久已成佛 以三昧耶本誓 願故 示現初發大心諸相不備之形 為如來僮僕給使執作諸務 所以持利刃以羂索者 承如來忿怒之命 盡欲殺害一切眾生也 羂索是菩提心中四攝方便 以此執繫不降 伏者 以利慧刃 斷其業壽無窮之命 令得大空生也 若業壽種除 則戲論語風亦皆 息滅 是故緘閉其口 以一目視之意 明如來以等目所觀一切眾生無可宥者 故此尊 凡有所為事業 唯為此一事因緣也 鎮其重障盤石 使不復動 成淨菩提心妙高山王 故云安住在盤石也 復次於下方西北隅際 作降三世忿怒持明王尊 首戴寶冠持五 股金剛印 瞻仰毘盧遮那 如請受教勅之狀 偈云不顧自身命者 謂應圖作至極忿怒 奮不顧命之容 謂欲攝召法界眾生 皆使順從法王威命 此亦是成辦諸事真言也 為 此五如來智大自在力之所滌除摧滅者 皆悉至於果地莊嚴 非唯無所障礙偏證但空而 已 是故持五股印 首戴寶冠而在風輪之中 即法花經 諸有所作 皆為開佛知見 使得清淨之意也 已安立第一漫荼羅上首諸尊竟 次往第二院畫釋迦牟尼 阿闍梨言 此中第二是隱密語耳 若從中向外 當以釋迦牟尼眷屬為第三院 今則以毘盧遮那 法門眷屬為第一 釋迦牟尼生身眷屬為第三 諸菩薩在悲智之間上求下化 故為第二 所以如此互文者 此是如來密藏 為防諸慢法人不從師 受者 變亂經文 故須口 傳相付也 於東方初門中 先置釋迦牟尼 身真金色 并具光輝卅二相 所被袈裟作 乾陀色 坐白蓮花作說法之床 謂以左手執袈裟角 如今之阿育王像 右手竪指 以 空水輪相持 是其摽幟也 此白蓮花 即是中台淨法界藏 世尊為令此教廣流布故 以此生身摽幟而演說之 然與本法界身無二無別 故云住彼而說法也 次於世尊北邊 安置佛眼 亦是釋迦牟尼佛母 此方譯為能寂母也 當作世間樂見端嚴無比之身 通身皆有圓光喜悅微笑 此是如來 出生隨類生形三昧 此三昧 正以大慈普眼為體 觀察應度眾生而導利之 慈眼之光無所不遍 故云遍體圓淨光也 次於佛母之北 畫如來白豪相印 住蓮華中作商佉色 身有圓光手執蓮花 如半敷之狀 內有如意寶 P. 76

77 珠 此是如來無邊福業之所集成 如觀佛三昧等經廣說 能滿足一切眾生願也 次於 釋迦師子之南 置如來五頂 第一白傘佛頂 第二誓耶譯為勝頂 第三微誓耶 此用 多聲呼也譯為最勝頂 第四諦殊羅施 譯云火聚頂 經云 眾德者 正譯當云大分 是具大德義也 第五微吉羅拏 譯云捨除頂 是 棄捨一切煩惱義 亦是摧碎義也 此是釋迦如來五智之頂 於一切功德中 猶如輪王 具大勢力 其狀皆作轉輪聖王形 謂頂有肉髻形 其上復有髮髻 即是重髻也 餘相 貌皆如菩薩 令極端嚴歡喜 所持密印如圖也 次於東方 最近北邊布列五淨居眾 第一自在天子 第二普花天子 第三光鬘天子 第四意生天子 第五名稱遠聞天子 當次第列之 其印相具如圖說 阿闍梨言 此是五那含天子耳 過此已上 有菩薩受 佛職位處 亦名淨居天 多是一生補處菩薩 是第二院所攝 非此中所明也 此天次 南豪相之右 復畫三佛頂 第一名廣大佛頂 第二名極廣大佛頂 第三名無邊音聲佛 頂 其形相皆同五頂 是如來三部眾德之頂也 其五種如來頂 有五種色 所謂真金 色 欝金色 淺黃色 極白色 淺白色 是中真金欝金二色相似 然真金光淨 欝淨 色稍重也 三佛頂則有三色 謂白色黃色赤色 此是兼具寂災增益降伏色 此八佛頂 皆周身有光 光極廣厚 以諸瓔珞嚴身 由如來本誓願力故 悉能滿足一切願也 東 南隅右列諸火天眾 住火焰中 額及兩臂各有三灰畫 即婆羅門用三指取灰 自塗身 象也 一切深赤色 當心有三角印 在焰火圓中 左手持數珠右手持澡瓶 此是普門 之一身 為引攝火祠韋陀梵志 方便開示佛圍陀法 故示此大慧火壇 淨修梵行之摽 幟也 次於右方直大日之南 作焰摩法王 手執檀拏印 印相 猶如棒形上有人首 作極忿怒之狀 以水牛為座 身作黑玄色 阿闍梨言 少時當因重病困絕神識 往詣 冥司覩此法王 與后同共語言 貌甚慈忍 然此檀拏印 以忿怒形撿効生來所犯 口 出大光至為嚴切 及驗出家以後功業 便爾寂然不復有言 焰摩王及后 尋即降階善 言稱歎 慇懃致敬求受歸戒 因放却還 比至蘇後 其兩臂繩所繫持處猶有瘡痕 旬 月方愈也 閻摩之西作閻摩后及死后 亦是閻摩后也 東邊作黑夜神及七摩怛里 譯 云七母皆女鬼也 其形悉皆黑色 次於西南隅 畫涅哩底鬼王 執刀作可怖畏形 是 護方羅剎王 嚩嚕拏是西方護方龍王 持羂索為印也 於東方五頂之南 當畫因陀羅 釋天之主 坐須彌山天眾圍遶 首戴寶冠 身被種種瓔珞持伐折羅 及餘諸眷屬 謂 舍脂夫人 及六欲天等 具如圖中所示也 釋天眷屬之南 置日天眾 在八馬車輅中 并二妃在其左右 所謂誓耶微 誓耶 譯云勝無勝也 日天眷屬布諸執曜 盎伽在 西 輸伽在東 勃陀在南 勿落薩鉢底在北 沒儞沒遮在東南 羅睺在西南 劒婆在 西北 計都在東北 又於南緯之南置涅伽多 謂天狗也 北緯之北置嗢迦跛多 謂流 火也 釋天眷屬之北近淨居天 置大梵王 戴髮髻冠 坐七鵝車中 四面四手 一手 持蓮花 一手持數珠 已上是右手 一手執軍持 一手作唵字印 此上是左手也 印 當稍屈頭指 直申餘指 側手案之而作語狀 是名淨行者吉祥印 所餘四禪諸天皆列 其左 無熱等五淨居天列在其右 毘尼所謂觀淨居天被服儀式 制齊整著三衣內衣戒 P. 77

78 是也 西方近門置地神眾 次北置薩囉薩伐底 譯云妙音樂天 或曰辨才天次 北并 置其妃 又次置微瑟紐 舊譯謂之毘紐 此是那羅延天也 并置商羯羅天 此是摩醯 首羅 於一世界中有大勢力 非三千世界主也 經中下文更有嚕捺羅 即是商羯羅忿 怒身 從事立名 又置塞健那天 即是童子天也 皆於其側置妃 阿闍梨言 此是天 眾 當於釋梵王左右序列之耳 最西北隅 置護方風天眷屬 西門之南 與日天相對 應置月天 乘白鵝車 於其左右置廿七宿十二宮神等 以為眷屬 次於北門 當置毘 沙門天王 於其左右置夜叉八大將 一名摩尼跋陀羅譯曰寶賢 二名布嚕那跋陀羅譯 曰滿賢 三名半只迦舊曰散支 四名娑多祁哩 五名醯麼嚩多即是住雪山者 六名毘 灑迦 七名阿吒嚩迦 八名半遮羅 及訶栗底母功德天女 經文闕之 阿闍梨言 功 德天隨毘沙門合在北方 若本位亦可置在西方也 凡此等諸大天神 皆是眾所知識 世間眾生各各隨性欲因緣 宗奉供養 毘盧遮那為欲普門攝眾生故 遍一切處示同彼 身 即以世間共識之摽幟 為出世間祕密之摽幟 猶如帝釋之像安住妙高山王 如來 因陀羅三昧 亦復不移此處 開出淨菩提心妙高山王 自餘法門例皆如是 不可詳說 但行者隨彼一一乘中 功行成就自當開解耳 又釋迦牟尼座下 應作忿怒持明 右 邊號無能勝 左邊號無能勝明妃 並白色持刀印 觀佛而坐其間 所云地神者 即前 所說西門中地神 當捧持寶瓶虔恭長跪 其瓶中置種種水陸諸花 餘如圖說 并於通 門 第二重廂曲之中置二龍王 右曰難陀 左曰跋難陀 首上皆有七龍頭 右手持刀 左手持羂索 乘雲而住 此皆漫荼羅中所要 故云真言行者 當以不迷惑心 依次 作之也 經云 所餘釋種尊 真言與印檀 所說一切法 師應具開示者 如釋迦部中佛鉢 錫杖印等 其類甚多 經不具出 但隨此方空缺處 採擇餘經所說 逐便安置之 設 令缺之亦無過咎 但經中所出上首諸尊等 必應一一如法畫之 不得遺謬 其蓮花部 金剛部等諸方 亦例此可知也 經中 次說第三院菩薩眷屬 當釋迦之內正東門中 畫文殊師利 身欝金色 頂有五髻作童子形 左持泥盧鉢羅 是細葉青蓮花 花上有 金剛印 極熙怡微笑坐白蓮花臺 此其祕密摽幟也 阿闍梨言 欝金即是閻浮金色 用表金剛深慧 首有五髻者 為表如來五智久已成就 以本願因緣故 示作童真法王 子形 青蓮是不染著諸法三昧 以心無所住故即見實相 金剛智印 能以常寂之光遍 照法界 所以坐白蓮者 意明不異中胎藏也 文殊北邊當畫光網童子菩薩 身真金色 執持寶網 以種種瓔珞莊嚴 坐寶蓮花中 文殊持無相之妙慧 而光網持萬德莊嚴 如智度所說 以鹽調和諸食 倍增其味而不可空噉 故行人失般若方便 單修空慧 則墮斷滅中 純修福德則墮有所得中 所以觀佛長子者 意在此也 次作文殊五使者 一名髻設尼 二名優波髻設尼 三名質多羅 四名地慧 五名請召 於妙吉祥左右 次第列之 蓋各持文殊一智也 髻設尼是髮端嚴義 鄔波是其亞者 文殊以五髻徵表 五智 故此使者 亦以美髮為名 質多羅是雜色義 其五使者下 各作一奉教者 皆 跪向使者 如承受音告之形 悉是文殊三昧 故經云 侍衛無勝智也 次於第二重 P. 78

79 大日如來左方畫除蓋障菩薩 西方俗法 東向而治故 以東為初方 南為右方 西為 後方 北為勝方 今此漫荼羅壇 門向西故當大日左方也 圖中除蓋障菩薩 左手持 蓮華 華上置摩尼寶珠 右作施無畏手 此菩薩及諸眷屬 皆是大慈悲拔苦除障門 正以此菩提心中如意寶珠 施一切眾生無畏 滿其所願也 經云 捨於二分位當畫八 菩薩者 謂除蓋障之側 當作二使者 然後如其次第置八菩薩 凡列諸眷屬 皆令最 初者在右 第二者在左 第三復在右 第四復在左 如是一左一右 次第置之 今於 此八菩薩中 先以除疑怪在除蓋障之右 施一切無畏在左 次復以除一切惡趣在除疑 怪之右 以救意慧在施無畏之左 次復以悲念菩薩在除惡趣之右 以慈起菩薩在救意 慧之左 次復以除一切熱惱在悲念之右 不可思議慧在慈起之左 諸餘位布例 皆放 此也 次於北方畫地藏菩薩 於種種間飾雜寶莊嚴地上以金銀頗胝水精四寶為蓮花座 亦令窮極巧麗 其菩薩在花座上 光焰周遍其身 如在胎藏 故云處於焰胎也 此 聖者 主持寶王心地中性起功德無邊寶藏 故其摽幟 以一切珍奇雜寶綺錯莊嚴也 其餘眷屬菩薩 義亦同之 當於地藏之右置寶處菩薩 地藏之左置寶掌菩薩 次於寶 處之右置持地菩薩 寶掌之左置寶印手菩薩 持地之右又置堅固意菩薩 如是上首諸 尊 又各各於其左右 畫諸眷屬以自圍遶也 次於西方畫虛空藏菩薩 被鮮白衣左手 持蓮花 花上有大刀印 刀印上遍生焰光 及諸眷屬皆坐正蓮花上 此菩薩持如來等 虛空慧 所以持大刀者 利慧之摽幟也 被服白衣明白淨無垢 是其教門外飾也 譬 如虛空 無所分別亦無積集 而世間萬像依之以生今 此法門亦爾 於畢竟空中 出 生不思議自在之用 無有窮盡 如大集虛空藏經中廣明 故名虛空藏也 此中法門眷 屬 所謂虛空無垢菩薩 虛空慧菩薩 清淨慧菩薩 行慧菩薩 安慧菩薩 亦如前次 第左右列之 所以皆云等者 明此上首諸尊復各有無邊眷屬也 其形相皆如圖說 此 偈末云 略說大悲藏 漫荼羅位竟 此二句是傳度者以義結之 非經中本文也 如上 所說 菩提心為因 大悲為根 方便為究竟者 即是心實相花臺大悲胎藏開敷 以大 悲方便 現作三重普門眷屬 以是義故 名為大悲胎藏漫荼羅也 如於一世界中 普 現六趣隨類之身 於一切世界中 亦復如是 於彼彼眾同分中 最為上首 其所說法 亦於彼法之中微妙第一 復由此義 普能攝受無盡眾生故 毘盧遮那名為法界王也 今此上首諸尊 同共集會印持如是法 故彼一切同類眾生 各各生希有心言 我之 所尊無與等者 亦復在此眾中 當知此法甚為希有 以生希有心故 隨於一切法界門 而種善根 乃至長夜興不善根 欲破壞正法者 既至道場 見彼所宗奉大天 又蒙不 思議法食之施 惡心即滅棄捨魔事 或生一念隨喜之心 以生一念淨心故 便可於中 開出大悲胎藏漫荼羅也 復次此漫荼羅種種法門 雖同一法界 然其功用淺深各有差 別 如一地所生一雨所潤 然諸藥草性分不同 若醫王觀之 則知如是藥草 於某病 中非對治所宜 然於某病則勢力珠勝 若於此等普門方便中 一一分別不謬 乃堪作 大阿闍梨也 十萬偈大本中 彼諸聖尊 各自宣說自所通達法界門 種種異方便法 今此略本 但舉其普通趣道之要法耳 若行者如法修行不虧法則 蒙不思議加被時 P. 79

80 自當曲示方便無所不通也 阿闍梨言 凡行者不住瑜伽 不合為人建立漫荼羅也 初 欲畫時 先用字門轉作諸尊 座位形色性類一一相應 即觀如是大悲藏即是我身 方 起手畫之 如是深行阿闍梨 必則於一切時 常不離如是佛會也 畫了作法事時 如 法次第起金剛地 觀此寶王宮殿 在須彌山頂 所有一一莊嚴 皆如下品中說 如是 明了已 方可請召也 大毘盧遮那成佛經疏卷第五 P. 80

81 大毘盧遮那成佛經疏卷第六 沙門一行阿闍梨記 入漫荼羅具緣品第二之餘 阿闍梨所傳漫荼羅圖位具列如左 上方 右方 左方 下方 能授一切尊(滿一切願也) 如來如意寶 降三世尊 如來甲冑 如來羂索 如來怖魔 蓮 蓮花部女奉教者 蓮花部奉教者 蓮花三股戟 金剛鐸 如來臍 如來馬藏 蓮花戟 蓮花尊 妙金剛 青金剛 金剛 寂靜 金剛 如來脣 利金剛 如來十力 如來牙 牙 如來大護 荼金剛(因因立名又云短也) 無所畏大護者 大水吉祥 金剛蓮 金剛羂索 蓮花輪 蓮花刀 金剛刀 蓮花德菩薩 大迅 金剛 那弭 赤體金剛 P. 81

82 如來無所畏 大吉祥 佛奉 教者 如來鈴鐸 僧吉祥 如來商佉 佛吉祥 越無量虛空 如來三昧耶金剛 金色菩薩 如來正勤 名稱慧菩薩 月黶 尊 如來三昧耶 大護者(女形 白色菩薩 難降 ) 如來舌 金剛部生 如來豪相 一切如來座 壞諸怖畏大護者 大勢至菩薩 毘俱胝菩薩 P. 82

83 金剛連鏁 不可越護門者 如來大勤勇 如來眼 觀世音菩薩 多利尊 如來心 觀音母 執金剛 金剛 母 如來鑠底 無堪忍(如來無堪忍) 水自在尊 鉤 如來念處 無勝大護者 大白菩薩 資財主菩薩 遍觀菩薩 相向守護門者 金剛針 金剛 吉祥菩薩 金剛 如來使者 如來刀 帶塔德菩薩 P. 83

84 如來輪 利金剛 寶德菩薩 軍荼 鹿皮衣形 蓮花軍持 大力 金剛拳 如來蓮花 如來頂 金剛 無戲論金剛 如來結界 如來施願 無垢金剛 如來平等說 如來口 多金剛(妙住) 如來腰 金剛 如來焰光 金剛 如來鉤 虛空眼 羅金剛 蓮花鬘 蓮花斧 金剛斧 蓮花索 蓮花鐸 蓮花螺 金剛輪 蓮花部使者 金剛捧 ( 蓮花部使者 馬頭觀世音) 蓮花捧 虛空 素囉 大身 大勝 廣眼金剛 拔折 聖不動尊 右第一重竟 無垢光童子 賢劫菩薩 P. 84

85 大慧菩薩 賢劫菩薩 光網童子 寂慧菩薩 金光菩薩 男奉教者 行慧菩薩 無垢慧菩薩 金色菩薩 寶德菩薩 男守衛者 P. 85

86 勝妙天菩薩 無盡意菩薩 賢德菩薩 男使者 花幢菩薩 女使者 寶嚴菩薩 不思議慧菩薩 計都菩薩 六面尊 起菩薩 大慈 無垢光菩薩 P. 86

87 寶印手菩薩 無像菩薩 降閻摩尊 救 意慧菩薩 地慧童子 清淨慧菩薩 寶掌菩薩 優波計設尼 施一切無畏菩薩 虛空慧菩薩 P. 87

88 文殊師利 地藏菩薩 除一切蓋障菩薩 虛空藏菩薩 計設尼 虛空無垢菩薩 質多羅 寶作菩薩 P. 88

89 除疑怪菩薩 法慧菩薩 請召者 除一切惡趣菩薩 慧步菩薩 持地菩薩 女使者 悲念菩薩 (亦名大悲纏) 剌泥弭菩薩(無牆也) P. 89

90 男使者 賢意菩薩 泥弭菩薩(牆也) 女守衛者 寶冠菩薩 除一切熱惱菩薩 寶幡菩薩 女奉教者 發心即轉法輪菩薩 海慧菩薩 ( 金光菩薩 光明菩薩) 寶冠童子 P. 90

91 善住意菩薩 妙慧菩薩 妙幢菩薩 月光童子 善財童子 無邊幢菩薩 賢劫菩薩 賢劫菩薩 右第二重竟 伊舍那護方神 涅哩底護方神 賢劫菩薩 火天護方神 風天護方神 火天 鳩槃荼眾眷屬 女羅 剎 P. 91

92 風神后 火天后 婆私瑟吒大仙 阿名揭拏(羊耳) 阿濕嚩揭拏(馬耳) 羅剎眾 迦樓羅女 竭伽大仙 戍婆揭拏(箕耳) 賢劫菩薩 迦樓羅 未建荼大仙 雜寶藏神 童男菩薩 瞿曇大仙 ( 荼吉尼 荼迦 比丘眾 迦葉大仙 菩薩 ) ( 非人眷屬 一切人眷屬) 童男菩薩 日光 P. 92

93 諸執曜神等 日輪遍照勝德佛 毘逝耶后 日天子 眾 逝耶后 眾 那羅延并眷屬 菩薩 魔天他化自在天 知 童女眾 化樂天 比丘眾 西南 ( 童男菩薩 比丘眾) 離塵勇猛菩薩 東北方定勝手德佛 寶勝菩薩 菩薩眾 西北方一寶蓋佛 比丘眾 比丘眾 童女菩薩 菩薩 比丘 童女 苾 蟻 女部多 兜率陀天 部多藥叉類 諸毘那夜迦 賢劫菩薩 住雪山藥叉將 焰摩天 摩訶迦羅(黑神) ( 小訖 (東方提頭賴吒天王并揵闥婆眾) 瑟怒二龍王 訖西瑟拏二龍王) 娑多祁哩藥叉將 優婆路係多二龍王 舍支夫人 半遮羅藥叉將 P. 93

94 毘盧遮十眷屬 路係多二龍王 帝釋三十三天 毘灑迦夜叉將 童子菩薩 優婆臂多二龍王 痾吒嚩迦藥叉將 毘舍支十眷屬 比丘眾 毘沙門子藥叉將 優婆束訖勞二龍王 歡喜菩薩 上方歡喜德菩薩 束訖勞二龍王 摩尼拔陀羅神 沙伽羅龍王 P. 94

95 菩薩眾 護方神后 寒冷地獄 阿那婆達多龍王 俱吠囉護方神毘沙門 童女菩薩 熱惱地獄 得叉迦羅龍王 吉祥功德天 摩迦斯龍王 滿賢藥叉將 阿難陀 毘樓博叉王 矩利迦龍王 須菩提 訶栗底母(男五女五) 羯句吒迦龍王 舍利子 歿 閻摩 底后 大目連 和脩吉龍王 散支大將 閻摩后 大迦葉 阿難陀龍王 童男菩薩 但荼 ( 大蓮花龍王 波頭花龍王) 無量音聲佛頂 羅法王 比丘眾 商佉龍王 閻摩 閻摩 P. 95

96 廣大佛頂 羅笈多訊獄者 勝授菩薩 質呾 ( 縛嚕拏后 嚩嚕拏龍王 ) 火聚佛頂 天 北方勝德佛 毘樓勒叉護方天王 夜黑 菩薩眾 辨才 勝佛頂 天 如來錫杖 菩薩 如來鉢 如來牙 菩薩 豪相 無優德佛 比丘眾 優婆遜那守門者 童女菩薩 通門 賢劫菩薩 遜那守門者 主田農神 童男 比丘眾 離優 南方 地神 P. 96

97 無能勝尊 主象馬廐神 菩薩眾 龍王并后眷屬 釋迦牟尼佛 眾 無能勝妃 菩薩 佛母 比丘 童男菩薩 主王庫藏 比丘眾 主外道福處神 童女 別 異地獄 如來鑠底印 童男菩薩 拏 行慧菩薩 主嚴穴神 西方寶焰佛 主伏藏神 賢劫菩薩 遮悶 ( 菩薩眾 比丘眾) 比丘僧 主磧神 嬌吠唎 童女菩薩 普光菩薩 拏味 東方寶性佛 菩薩眾 比丘僧 唎 童女菩薩 唎 佛袈裟 弭 佛軍持 主尸林神 主平相侵神 主波池神 主日歷神 主龍泉神 主時分神 主井神 主業作神 主空中宮菀神 主宿神 主宮室神 主宿對神 主海神 吠瑟 嬌唎 燕捺 嗟捺 未囉 緊那 羅妃 P. 97

98 主夜神 白傘佛頂 ( 主室宅神 主巷曲神) 男菩薩) ( 緊那羅 童 ( 主月神 主日神) 最勝佛頂 方神 比丘眾 六時神 摧碎佛頂 主街陌神 主直神 蓮花手菩薩 主河神 蓮花勝德佛 最高佛頂 眾 辟支佛 眾 菩薩 大梵并明妃眷屬 囊 四禪天 火神 無色天 淨居自在天子 普花天子 娑 東南 ( 主廿八宿神 主十二宮神) 主道神 月后名赤色 主曠野神 月后名月祥 主郊野神 月天子 主痁肆神 月后名月相 主城神 童男菩薩 主村神 比丘眾 主洲神 蓮花勝菩薩 菩薩 比丘 童女 慕訶 闕名 劫微 芒囊 P. 98

99 光鬘天子 主鳥神 訖灑也 下方蓮花德佛 社吒 主山神 囉 菩薩眾 意生天子 誕囊 主悉地物神 句 主悉地神 沒栗 比丘眾 名稱遠聞天子 拏 ( 童女菩薩 賢劫菩薩) 大自在妃并眷屬 大自在天并眷屬 多 主仙藥神 阿修羅女眷屬 露係多 主藥計神 阿修羅眷屬 摩醯首羅子及妃 主藥神 持明妃 悉地持明妃 芒嚕 捺嚕 迦 娑摩醯捺羅 持明仙 諸火仙等 摩睺羅伽女 悉地持明仙 摩睺羅伽 P. 99

100 右第三重竟 阿闍梨言 第一院東方如來鉤 乃至如來甲等 皆是毘盧遮那三昧 一一作天女 形 如漫荼羅方圓以辨其色 坐白蓮臺上 手中復持蓮花 花上各以物像用為摽幟 如鉤輪刀槊商佉鈴鐸羂索甲冑等 皆依本相畫之 頂相豪相口舌牙脣等 准例推可解 如來臍於蓮上圖作連環圓好之相 如來腰亦頗旋曲如數珠鬘形 如來藏如輪王馬寶 藏相不現之形 如來施願當作與願手 如來法及辨說等或持經藏或作說法手 念處十 力等皆是止觀相應法 作寂然三昧之容 三昧耶當作佛頂相 如來頂相具攝一切功德 凡手中無物可為幖幟者 皆應置之 若漫荼羅不作尊形但示祕密印者 於金剛座上 作蓮華臺 臺上如前畫作幖幟 其作字漫荼羅者 經中有種子字 當如法置之 如經 不載 當取梵名中最初字為種子字 或可通用阿字也 北面蓮花部諸尊 若經中不說 形相者 通作紅蓮花色或淨白色如金色尊等 則依名辨之 所持印相亦如佛部中說 然用蓮花為幖幟 如蓮花輪像 當以四蓮花葉如十字之形用為輪輻 輻外作刃環圍之 蓮花刀當於蓮上置刀 刀鋒上又用蓮花以為摽幟相 金剛杵戟等皆亦如是 蓮花羂 索以蓮華為兩茸 鐸則以蓮花為繫 鬘則貫穿蓮花以莊嚴身 或於所持花上置之 戴 塔吉祥於頂髻上置窣堵波 或在所持花上 蓮花尊則於花上重置蓮花 寶德尊蓮花上 有寶 能授一切願明王能滿一切希願 其狀非一如觀世音手持蓮花 花上或置如意寶 隨息災增益降伏事 在彼相應壇中 大吉祥二手各持蓮花 水吉祥或蓮中出水或手 垂出水 被鹿皮尊當以鹿皮嚴身 如梵天像 其契印漫荼羅例同前說 通用娑字為種 子也 南面金剛部諸尊亦可依經 初所列名者皆具置之 隨作方圓三角半月等壇 身 色亦爾 或持一股拔折羅 或持三股五股 上下二鋒等種種金剛標相 如經中所說隨 意置之 其刀斧鉤針等 皆以金剛為摽幟 刀則刃鋒柄飾 皆作金剛杵端銛銳之形 羂索連鏁兩端皆如三股拔折羅像 輪以十字金剛為輻輞 利刃環遶圍之 鐸以一股金 剛為上繫十字金剛為舌 餘皆例推可解 契印漫荼羅 亦於金剛座上置白蓮花 花上 各表其物 若作字漫荼羅 執金剛所統眷屬通用縛字 餘金剛通用 字為種子也 第 二院諸菩薩眾 若經中具載形相者 一一如其本教畫之 無文者通用真陀摩尼印 當 持蓮花 花上置如意寶 周匝焰鬘圍之 或隨彼名中義趣以表其相 如寶冠菩薩即於 花上置冠 寶網菩薩則於花上置網 寶掌菩薩掌中置寶 發心轉法輪印手中持論 所 有諸闕位處 皆置賢劫菩薩 其使者奉教等 皆作卑下之容 其使者操持刀捧狀如夾 門守禦 奉教者或執持於捧印或瞻仰所尊 若受指麾教勅 守護者則如守門通信有所 諮白 各隨其類也 降閻摩尊是文殊眷屬具大威勢 其身六面六臂六足 水牛為座面 有三目 色如玄雲作極忿怒之狀 當撿文殊梵本具足圖之 凡此等諸尊 若餘經中具 說形相者 亦可依彼圖畫入曼荼羅時中 此諸尊 毘盧遮那經不載真言手印 即別出 餘經者 當依彼經授與真言手印 令依此經供養次第法行之也 第三院十方佛等 各 依常相圖之 若作契印當以如來頂相 種子則以阿字 聲聞緣覺一同比丘儀式 是中 緣覺小差別者 謂或有肉髻等大人之相 若契印當用鉢袈裟錫杖等 其種子字如經中 P. 100

101 真言所說 東方日天之前或置摩利支天女 如陀羅尼集出之 北方夜叉八將圖中闕少 者 其形大抵相似 皆被甲冑持伽馱印 身相圓滿端正 以彼趣所求無乏常快樂自恣 故也 羊耳馬耳象耳等 皆是鳩槃荼眷屬 其形不同夜叉 皆露身垂毛作非人之像 耳同畜獸 圖云持明仙者 是餘藥力等所成 悉地持明仙者 皆是專依呪術得悉地人 直言諸仙者 皆圍陀事火之類 勤修苦行成五通神仙 又有夜叉持明 是彼類中福 德最勝 天趣之所攝者 與世仙又殊也 其山海河池林樹穀藥城邑道路等神 各以本 名為摽幟相 山神坐山河神在河 其樹藥等或手執持或依其上 當以義類推之 花嚴 中更有足行神身眾神 是護諸跂行之類及護身神 亦可依次列之 西方非人趣者 當 知毘盧遮那普門身中 純是雜類鬼神傍生等 圖中無別名相者多在其中 所攝最多也 路係多是赤色 辟多是黃色 訖嘌瑟拏是黑色 其青色亦是中攝 若依此方中明義 則當各別出之 訖勞是白色 皆是一類龍王 各依本色畫之 若加鄔波字者其色稍 淺 遜那鄔波遜那亦是護門大龍王 皆右手持刀左持羂索 主年月時分神等皆作天女 形 執持花枝等以為標相 若主善事者 其花亦令色相圓備 若主惡事者 則持萎萃 花果等 其主六時神 亦可持六枝之花 作隨時榮落之像以表其事 主晝夜者 亦可 以花敷花合明之 他皆放此 南方苾陵吃嘌知 是摩醯首羅子 身極枯瘦 以常降伏 怨敵 假使骨肉消盡要令得勝 故為此形 私謂即是智度所云 常修苦行割肉祀火 感生諸惡神者 所以位在南方 其十二火天 經中略說形像 有一神闕名者 但依諸 火天總相形 餘如圖中所示也 經云 爾時執金剛祕密主 於一切眾會中 諦觀大日如來 目不暫瞬者 時佛如 所示現普門漫荼羅 演說諸尊圖位竟 祕密主以普眼觀此一一諸尊 皆不見根本亦無 住處 悉是蓮花臺藏實相之身 出生種種方便不可窮盡 爾時深自慶幸發希有心 倍 於此法生難遭想 將欲更問深義 故先說偈也 初偈意言 一切智慧者 出興於世間 如彼靈瑞花 時時乃現一耳 佛優曇花雖則難遇 然此真言法要倍復難遇之 何以 故 此是如來祕藏 長夜守護不妄授人 苟無頓悟之機則不入其手 世尊在世猶多怨 嫉 況末代乎 復次此經 自釋難現因緣 若眾生一見此漫荼羅者 無始以來惡業重 障 摧滅無餘 必定得大菩提記故 非鈍根薄福之人所能遭也 一見尚難 何況次第 修行 當知是人轉復希有 常為普門海會之所稱歎名聞十方 又同大日如來有種種名 號 故曰無量稱也 經云 行此無上句者 即是修行無上菩提句 此阿字門為一切真言之王 猶如世 尊為諸法之王 故曰真言救世者 次二句明救世之業 所為能令行人成金剛性 止斷 諸惡趣一切苦不生也 經云 若修如是行 妙慧深不動者 若具存真本 應言慧極深不動 如大海之心 以極深廣故 又極遠離二邊故 乃至大風起時不能搖動 若行者入此真言大海心時 亦復如是 以妙慧甚深無量 又極遠離二邊故 一切諸法不能動搖 如娑竭羅龍王降 雨六天時 於自宮三業都無動作 若解如是義者 則知漫荼羅種種方便 皆悉住於實 P. 101

102 際也 經云 時普集會一切大眾 及諸持金剛者 以一音聲讚歎金剛手者 彼諸大眾 聞佛廣演曼荼羅圖位竟 欲問此中法界幖幟及金剛事業 敬重世尊故未敢發言 以金 剛手能觀察眾心乘機說偈 必知欲決疑網 普利無量眾生 是故稱讚證明勸令發問 又十佛剎微塵眾等以一心一味 令一人誦此法音 非謂人人俱時別說也 偈云善哉善 哉大勤勇 汝已修行真言行 能問一切真言義 我等咸有意思惟者 真言行即是三平 等法門 汝於持三密人中最為上首 故能問世尊普門深義 如仁者所欲問佛義 我等 亦皆有是思惟 今悉同心思欲當速陳說也 次言 一切現為汝證驗 依住真言之行力 者 言我等初發心時 由住此無上句故 乃至能於金剛慧海甚深不動 是故必定師子 吼 於汝前所說偈現作證明 我等諸有所作 皆由住真言行依真言勢力 而與得成就 若汝諮問如來祕密方便者 諸有求大乘人 當於真言行法皆得通達 以通達故不久 勤修 亦與我等無異 以見如是利義故 以一音聲同心勸助也 爾時祕密主蒙大眾勸 發已 即說伽他廣問世尊 初一偈問綵色義 有四句 第一句問云何是綵色義 第二 句問當以何色 第三句問云何安置此色 先於何處 內耶外耶 第四句布色時以何色 為先 此是造漫荼羅時一種支分也 次偈問諸門摽相 有三句偈 第一句問門旗形量 第二句問門廂形量 第三句問建立諸門法度形量 如是種種祕密摽幟 阿闍梨皆應 善通達之 又是一支分也 次有二偈 大凡有八問 第一句問云何奉食及花香等 第 二句問寶瓶法則 當知一切諸供養具皆在其中 阿闍梨當隨事相辦其性類 又是一種 支分也 第三句問云何引召弟子入漫荼羅 第四句問云何作灌頂法 第五句問云何儭 奉所尊 然此中復有二種 若初心行人依世諦漫荼羅 云何召入灌頂奉獻阿闍梨 若 已修習瑜伽作祕密灌頂 云何召入灌頂奉獻阿闍梨 正作法時 所有加持教授方便皆 此中攝 又是一種支分也 第六句問護摩處所 亦有淺密二釋及息災增益降伏等諸異 方便 第七句問真言部類字義句義 第八句問三昧門淺深差別之相 凡阿闍梨未善通 達如是法者 不應建立漫荼羅 又成三種支分也 如是問竟 大寂法王告執金剛言 汝當一心諦聽 次說偈言 最勝真言道 出生大乘果者 大乘果即是佛無上慧 要由 如是方便得生 由汝善言能請問我故 今普為諸摩訶薩 開示演說也 初一偈答色義 云 染彼眾生界 以法界之味 古佛所宣說 是名為色義者 猶如世間染色 能染淨 疊使同味故 以味解色 如云袈裟味者 即染作袈裟色也 今此漫荼羅色義亦然 以 法界不思議色染眾生心 同一淨菩提味 復次如世間染衣先以 灰水洗 則易受染色 今以囉字門焚燒弟子心垢 使成灰燼 然後以嚩字門大慈悲水洗之 使純一清白離 諸戲論 然後染作法界漫荼羅 令種種普門身 皆同實相色也 次有兩偈通答三問 問中云當以何色 今此答中具用青黃赤白黑五色也 偈云 先安布內色 非安布外色 者 是答云何布色 何處先起何處後起也 潔白以為初 赤色為第二 如是黃及青 漸次而彰著 一切內深玄 是謂色先後者 是答是色誰為最初也 潔白是毘盧遮那淨 法界色 則一切眾生本源 故最為初 赤是寶幢如來色 既發菩提心於明道中 降伏 P. 102

103 魔怨滅除蓋障 故第二 黃色是娑羅樹王色 以成正覺時 萬德開敷皆到金剛實際 故第三 青是無量壽色 既到金剛實際 即以加持方便 普現大悲漫荼羅 如淨虛空 中具含萬像 故第四 黑色是鼓音如來色 所以垂普門之迹 皆為顯本 本者即是如 來自證之地 住大涅槃 若捨加持神力 則一切心量眾生非其境界 是故其色幽玄 而最居後也 復次如世間淨帛 先受染色故 最後黑是染色之極 以最深故不可復加 是以居後 漫荼羅色義亦然 白是越百六十心垢義 此名信色故最初 赤者大勤勇 義 是精進色故第二 黃謂一念相應時 定慧均等七覺開敷 是名念色故第三 青者 大空三昧義 是名定色故第四 黑者謂大涅槃義 即是如來究竟之慧 是名慧色故名 第五 或有說言白色最初 黃為第二 赤為第三 青為第四 黑為第五者 此約受染 淺深有容有上之義 又白是信義最初 黃者猶如金剛不可爼壞 即是進義故第二 赤 謂心障淨除光明顯照 即是念義故第三 餘如上釋 法門所表各殊也 復次白是寂災 色如來部義 故最初 黃是增益色蓮花部義 故第二 赤是降伏色金剛部義 故第三 青是成辦諸事亦出生隨類之形 故第四 黑是攝召義 即諸奉教忿怒等所為眾務 故第五也 復次如世間綵畫不過五色 然更相涉有種種深淺不同 巧慧者善分布之 出生萬像無有窮盡 法界不思議色亦復如是 統而言之不過五字門 然亦更相發揮 成種種差別智印 如來以普門善巧 圖作悲生漫荼羅 乃至出生世界微塵數隨類之形 猶不窮盡 若瑜伽行人若得此中意者 當觸類而長自在施為 寂滅真如中當在何次 如偈中所說 且舉一途法門提其綱領耳 經云 先安布內色 非安布外色者 凡圖畫法 當先建立內心祕密蓮花藏竟 次 造第一重伊字三點諸內眷屬 次造第二重四菩薩等諸大眷屬 以及第三重一切世天眷 屬 又諸界道 中央及第一重當具五色 先以白色為周界竟 次於其外布赤色界 次 外又布黃色 次外又布青色 最外次布黑色 其第二重 亦依如上次第布白赤黃三色 第三重周界 但布純白一色 皆極令均調正直 漸次右旋布之 其行道及供養處外 緣等 隨作一純色界 瞿醯云 但用白色也 所以先白色從中向外者 明此菩提心五 種根力漸次增廣 乃至住於大般涅槃 則遍一切處無所不在故 黑色最居外也 若從 淺至深自迹歸本 則世尊府同六趣為初門眷屬開發淨菩提心 若眾生入此明門超百六 十心時 則已出過世間上菩薩位 故第三漫荼羅 唯以白色為界也 第二漫荼羅 於 白之上更加赤色黃色者 赤是勤勇 菩提心中進修萬行 黃是如來念處萬德開敷 爾 時即入重玄門居寂光土 乃至近居補處猶故不識一人 故於第二重 但以三色為界也 第一重漫荼羅 於三色之上更加青色黑色者 青是大空三昧 所謂如來身口意密無 盡加持故 作大虛空色 黑謂如來壽量常住之身 如是妙身畢竟無像 故作深玄色 此二句是如來祕藏 非普為一切眾生 故名眷屬也又入此深玄色者 即是如來自證中 胎花藏 爾時見五智色 皆同一法界色 何有淺深之殊 而諸眾生 有漸入者有超昇 者有頓入者 然其所趣畢竟同歸 故云一切內深玄也 P. 103

104 經云 建立門幖幟 量同中胎藏 廂衛亦如是 花臺十六節者 漫荼羅夾門 皆 竪幢旗以為幖幟 謂之門幖幟 二摽相距尺量 令與中胎正等 上置橫括 其廣亦然 幢竿上皆置偃月 月下置旗幟像 取繒帛裁令正方 可隅角破之以為兩幟 各附幢 竿之外 上銳下垂也 四維際亦置幢竿并偃月 其摽幟兩向置之 於大勤勇門偃月上 各置如意寶 金剛手門偃月上 各置拔折羅 蓮華手門偃月上 各置商佉 其四維 上亦皆置寶也 夾門廂衛處如亞字形 而於中間通道 每於曲際皆置金剛撅 撅首如 一股拔折羅形 其下銛銳 一箱六撅兩邊總十二撅 四門并四角總二十八枚 三重例 爾 并備五色線 皆以不動真言或降三世真言 加持一百八遍或一千八十遍 阿闍梨 正作法夜 既畫曼荼羅竟 先觀中胎及第一院知無闕少 即下金剛撅 其金剛撅 以 金剛線周匝圍之 至通門處 則止不須橫斷 三重皆如是置之 若不能爾者 其第三 院 必應具依此法勿得闕少 至通門處 當舉線隨門摽 屈曲而上使不閡頭 既結界 竟 當依門出入不得輒越餘處 每出入時 仍須誦不動真言 若是瑜伽阿闍梨 亦可 周匝以線圍斷 若須出入時 想舉此線而於下過 過已即還如故 或去門遠急須出入 者 當觀自身作毘盧遮那以無罣礙身 勿生越線之想 隨意出入無咎也 六撅間迴屈 處 皆令尺量均停 仍須通行道往來界院 最外門廂衛兩邊 亦與中胎正等 故云廂 衛亦如是也 花臺是灌頂處 蓮花壇規製 大同中胎八葉之藏 極小者劑十六指 餘 義下當更說之 但開一門 其門令向大壇也 偈云 應知彼初門 與內壇齊等 謂第 一重門相 當准約九分令廣狹正齊 使門之中道正當花藏之心 所餘第二第三 亦以 此為率分之 自然漸次增廣各得其所 於第二重門廂曲中 置二龍王兄弟 難陀在南 拔難陀在北 其餘眾寶莊嚴 大同祕密漫荼羅位品 阿闍梨言 若作深密釋者 四面 方相正直均平等 是四念處義 四門是四靜慮 亦是四攝法 門摽是四梵住 廂曲是 四正勤 四維是四真諦 金剛線即是修多羅 以此連持三十七品作法門分劑也 所以 外門摽相長短廣狹之量 皆與中胎正等者 明如來一一法門 皆與法界相稱 乃至無 有毫氂增減 又合所行中道 正當蓮花臺實相之心 其普門之迹遠而逾廣 故云智者 於外院 漸次而增加也 偈云 略說三摩地 一心住於緣 從此以下 答漫荼羅中三 昧支分 若未修瑜伽者 不得作阿闍梨 以闕支分故法事不成也 經中 初略釋三昧 名義 次深廣說之 初略釋者 謂心係緣一境而不馳散 是等持義 故偈云略說三摩 地一心住於緣也 且就有相瑜伽 自有上中下三種 上謂觀毘盧遮那等諸如來身 中 謂觀文殊師利等諸菩薩身 下謂觀因陀羅等隨類之身 一一如漫荼羅所示 色像威儀 祕密摽式或印或字 但一心住緣不復馳散 即是彼尊三昧門 以要言之 如漫荼羅海 會佛剎微塵數一一善知識 皆一種入法界三昧門 若總觀如是普門大眾 一心住緣而 不馳散 即是普眼三昧門 亦名普門世界三昧門 如一門及一切門者 或但入正遍知 部三昧門 或但入蓮花部三昧門 或但入金剛部三昧門 或以文殊眷屬普皆集會為一 三昧門 餘三菩薩亦爾 隨行人心量大小 種種不同也 行者修習瑜伽 或觀本尊或 觀祕密印或觀真言時 有種種境界現前 不與本觀相同 皆是邪觀也 如於定中 或 P. 104

105 見日月眾星光明粲麗 或見大蓮花王遍滿空中 或見寶樹樓閣殊勝莊嚴 猶如天宮及 諸淨剎 或復豁然不復有身心 相或見諸佛菩薩無量大眾 或聞種種異聲 或見懸崖 巉絕至無間獄 以不依本所緣故 皆不應取 但如常一心意 雖得與定境相應 應須 深修觀察十緣生句 不應味著也 若見異境界以為殊妙而取著之 名為我慢定 亦名 慳執定 但與正觀相應時 自然得見俱胝佛剎 此中佛 謂百千眾事剎為淨處也 如 是相應時 即知承前已來種種事相非無因緣 以如是如是因緣故 有如是如是事相 不由他悟而無所罣礙也 復次深祕釋者 諸於一一善知識法門身真實相中 心住於緣 不生妄想戲論 是等持義 如入阿字門一念法界 是毘盧遮那三昧 於法蓮花印一 心不亂 是觀自在三昧 於金剛慧印一心不亂 是祕密主三昧 乃至梵釋諸尊 各於 一法界門而得自在 若於彼解脫身一緣不亂 各彼淨天眼三昧 若於大悲藏雲海中一 心不亂 名普眼三昧 亦名普現色身三昧 若使如來於無量阿僧祇劫 演說是中廣義 猶不窮盡 今欲以兩偈攝之 使究盡無餘 故云廣義復殊異 大眾生諦聽也 此中 復二 初明如來三昧印 次明三昧道中差別印 偈云佛說一切空者 即是入阿字門 乃至無有少法而可得者 亦無定相可名三昧 住如是一心法界 名為正覺之等持也 所以然者 若出此心性 外有境界可緣 即非常住之境 為四相所遷時 住緣之心亦 復隨境界流 云何名為定耶 是故正覺三昧 覺諸法本不生故 唯是心自證心心自知 心 從久遠以來 常如實際無有變易 即以如是心自住如是緣故 得名為等持也 此 正是毘盧遮那本尊 所現無盡莊嚴藏 亦不離如是本尊 若他觀者 皆名邪觀 故次 說必定印言 三昧唯證心 非從異緣得 若據梵本質言之 當言彼更無異得 意言 更不從餘處得之也 次云 彼如是境界 一切如來定者 如大般涅槃經明 一切有心 者悉有佛性 此佛性即名首楞嚴定 亦名金剛三昧 亦名般若波羅蜜 佛佛道同更無 異路 若行人初發心時 能如言正觀心性者 亦即名為入如來定 豈煩漸超四處 方 至究竟乎 復次瑜伽行人 若蒙諸佛威神加被故 乃至於三昧中 具見十佛剎土微塵 眾等 無量聖尊三種密印 互不相雜 或復一心不亂轉成自身 雖則奇特難思 尚以 有相有緣故 名為世間三昧 若此三昧現前時 行者觀察十緣生句 淨除一切妄相戲 論 與空寂相應 即悟如是漫荼羅海會 皆悉從眾緣生 如鏡像水月乾城等觀無性相 是名出世間三昧 然尚以空病未空故 未得名為大空 及坐道場自證心性時 即知 如是等加持境界 皆是心之實際 爾時心不住相亦不依空 而照見空與不空 畢竟無 相而具一切相 故名大空三昧 住此三昧者 即是住於佛無礙慧 佛說是人一切智智 究竟圓滿 所以經云 故說為大空 圓滿薩婆若也 經本第二卷初云 爾時毘盧遮那世尊 與一切諸佛同共集會 各各宣說一切聲聞 緣覺菩薩三昧道者 如來已說究竟三空三昧印 為令普門進趣者無留難故 復說三昧 道中差別印 三重漫荼羅所示種種類形 皆是如來一種法門身 是故悉名為佛 此等 一切諸佛 各於本所流通法門 自說彼三昧道 若現世天身者 則說彼天三昧道 若 現聲聞身者 則說聲聞三昧道 若現辟支佛身者 則說辟支佛三昧道 若現菩薩身者 P. 105

106 則說菩薩三昧道 若現持金剛身者 則說金剛三昧道 當知此中偈頌 如是無量剎 塵 非世間結集經卷所能具載 然諸行人 若深入瑜伽境界三昧時 自當了了聽聞 如正說時無異 是以故名為佛加持日也 經云 時佛入於一切如來一體速疾力三昧者 謂入此三昧時 則證知一切如來皆 同一法界智體 於一念中 能次第觀察無量世界海微塵等諸三昧門 知如是如是若干 眾生 於彼彼三昧門中 應得入道 知彼善知識 已為若干眾生作種子因緣 未為若 干眾生作種子因緣 或有眾生入如是法門 可得超昇成佛 入餘法門 久遠稽留不得 成佛 如是等種種根性不同 進趣方便皆亦隨異 乃至遊戲其中 次第修習出入超世 間 於一一門 各得能成就無量眾生 故名一體速疾力三昧也 爾時世尊遍觀察已 了知種種三昧道 同歸一體皆是佛乘 復為執金剛 說一切三昧道中成菩提印 初有 二偈 明成佛之外迹謂我初坐道場 以此一體速疾力三昧 降伏天魔軍眾 然是中更 有難降伏處 所謂煩惱等魔 無有形相方所亦無足迹 難可覺知 於一念中亦皆殄滅 故云降伏四魔也 以大勤勇聲者 謂佛以誠實言告魔波旬 我於無量無數劫 為調 伏眾生故 棄捨身命不可稱數 而今悉已成就 有入道之機故 我將證菩提 為彼等 眾生開發淨眼 汝之勢力何能留礙耶 適發此聲時 一切眾生怖畏悉除 天魔迷悶擗 地尋皆退散 若有眾生受持如是三角印者 乃至除無間獄中無量怖畏 何況天魔鬼神 等怖耶 故言以大勤勇聲 除眾生怖畏 爾時地神歡喜展轉稱說 乃至聲及淨居 爾 時大梵天等八部眾生 徒見此伏魔之外迹 是故有名稱生號為大勤勇者 然我實成佛 處 則非彼等所能測量也 故次有二偈明菩提實義 我覺本不生者 謂覺自心從本以 來不生 即是成佛 而實無覺無成也 一切眾生不解如是常寂滅 想分別妄云有生 淪迴六趣不能自出 今雖聞正法音 還於種種有為事迹中 推求挍計冀望成佛 何有 得理耶 出過語言道者 從此已下皆是轉釋阿字門 覺本不生即是佛 佛自證之法 非思量分別之所能及 亦不可傳授與人 智度謂之言語盡意不行處也 諸過得解脫者 一切妄想分別 名之為過 即是生滅斷常去來一異等種種戲論 以不知諸法實相故 悉皆可破可轉 若了諸法本無生際 即於如是一切過失 皆得解脫 是故金剛之身 遠離百非也 遠離諸因緣者 若法界體有生滅之相 則有因有緣可得宣說 而今法 從緣生 則無自性 若無自性 則是本來不生 因緣和合時亦無所起 因緣離散時亦 無有盡 是故如淨虛空常不變易 大經亦云 唯有如來離諸因緣也 知空等虛空者 本來不生即是畢竟空義 以自性淨無際無分別故 同於大虛 是故以世間易解空 譬 不思議空也 如實相智生者 心之實相 即是毘盧遮那遍一切處 佛坐道場如法相解 時 種種不如實見悉滅無餘 是故薩婆若慧與虛空等也 已離一切暗者 於一切法相 不如實知 即是無明 是故覺本不生時 即生遍法界明 以一切種觀一切法 無不見 聞觸知也 第一實無垢者 此最實事更無過上 名為第一實際 所謂自性清淨心 以 離一切暗故 佛之知見無復垢污 皆是轉釋本不生義也 次有二句結云 諸趣唯想名 佛相亦復然者 言六趣眾生與毘盧遮那 本無二體 但隨眾生種種妄想 立種種名耳 P. 106

107 佛亦如是 一切世間徒 見我降魔成道方便度人之迹 隨彼心相而稱說之 或云大 沙門 或云大勤勇 乃至花嚴所說 於一世界中有無量異名 非謂自證法中 如其所 說而可表示也 次一偈復釋通世諦 明起教所由 故云 此第一實際 以加持力故 為度諸世間 而以文字說 謂以佛眼觀之 如是種種名言 復不出第一實際 而諸眾 生入道因緣 種種不同 若應以文字語言得度者 則如來不動實際 以自在神力 加 持彼彼聲字而演說之 若眾生如法修行 得與三密相應時 則知世諦不異第一義諦也 經云 爾時執金剛具德者 得未曾有開敷眼 頂禮一切智 而說偈言者 具德 謂具足一切如來祕密莊嚴之德 如連花增長具足時 蒙日光所照 自然開敷端嚴可愛 執金剛亦爾 心蓮花眼遇菩提印光 朗然開敷萬德皆備 美暢於內彰於外容 亦有 青蓮花目開敷之相 而說伽他領解前旨也 初云 諸佛甚希有 權智不思議者 具存 梵本 應云一切諸佛希有智方便不思議 智謂領解前偈中覺本不生 方便謂領解前偈 中加持神力 復次智謂心蓮花臺具足 方便謂葉蘂開敷 二種具不可思議 故云希有 也 次云離一切戲論 法佛自然智 是廣歎不思議智 而為世間說 滿足眾希願 是 廣歎不思議方便 若法依師而得 從於眾因緣生 即是戲論生滅相 非法性佛自然之 慧 若是自然之慧 則非修學可得 亦不可授人 如內證天甘露味 假令種種方便為 未嘗者說之 終不能解 然佛大方便力 以無相法身 作種種名相加持 令諸眾生以 因果法 證得非因非果法 是故權實二慧具不可思議也 次云 真言相如是 常依於 二諦者 是結成不思議二智 領解 上文施設二諦之意 以知名相即實際故 能以實 際加持而作名相 以知淺略即是深祕故 能以深祕為淺略 隨眾生所成義利 皆實不 虛 若能解此世諦時 自當通達第一義諦 故云諸佛說法常依二諦也 次有一偈 明 信解佛菩提印得無量福聚 故云 若有諸眾生 知此法教者 世人應供養 猶如敬制 底 制底是生身舍利所依 是故諸天世人福祐者 皆悉供養 若行人信受如是義者 即法身舍利所依 堪受一切世間供養恭敬也 復次梵音制底 與質多體同 此中祕密 謂心為佛塔也 如第三漫荼羅 以自心為基 次第增加 乃至中胎涅槃色 最居其 上 故此制底甚高 又從中胎八葉 次第增加 乃至第三隨類普門身 無處不遍 故 此制底極廣 蓮華臺達磨馱都 所謂法身舍利也 若眾生解此心菩提印者 即同毘盧 遮那 故云世間應供養如敬制底也 經云 時執金剛說此偈已 諦觀毘盧遮那 目不暫瞬 默然而住者 時執金剛 已聞畢竟三昧印 欲問三昧道中差別印 若以語言白佛恐乖至理 是以默然觀佛一心 而住 即是甚深發問也 復次執金剛默然住者 欲表如來照機義故 如常教所傳 云 佛於晝夜三時 觀可化眾生而度脫之 此隨聲聞心量 自作如是說耳 若佛眼觀而後 見 不觀則無所見 觀時則智慧生 不觀則智慧不生 是則生滅明暗之境 不得名為 平等大慧也 以如來無相無分別慧法爾無礙 常照法界根緣 如大海潮終不過限 是 故金剛手適有可傳之機 如來即為演說 不待問而後答也 復次金剛手 了知世諦即 是第一義諦 所行處不異畢竟處 是故默然無言 如來了知第一義諦即世諦 畢竟處 P. 107

108 不異所行處 是故廣分別說 為令眾生通達二諦相故 更相發明 而實同歸一致也 就如來答中 略有四句 第一句云 復次祕密主 一生補處菩薩 住佛地三昧道 離 於造作知世間相 住於業地堅住佛地者 此是最上灌頂位 故先明之 如餘經所明 此是一生所繫菩薩 從此上生兜率天宮 次繼佛位 故名一生補處也 今此經宗 言 一生者 謂從一而生也 初得淨菩提心時 從一實之地 發生無量無邊三昧總持門 如是一一地中次第增長 當知亦爾 迄至第十地滿足 未至第十一地 爾時從一實境 界具足 發生一切莊嚴 唯少如來一位未得證知 更有一轉法性生即補佛處 故名一 生補處 此是究竟發菩提心 於一切三昧道中 最為牢強精進 進入佛道 故云住佛 地三昧道也 離諸造作者 作謂修治地業 乃至莊嚴佛土成就眾生 以有智分別心 猶是世間之相 今此菩薩 正行大空三昧 遠離從緣生法微細戲論 故云離造作也 如世間相 謂實知世間實際 畢竟不異涅槃際 而能不動實際 悉見世間本起因緣 是故住此三昧道中 念念進趣如來地 住於業地 梵音質言之 當云作地 即是學如 來金剛事業 皆得善巧 瓔珞亦云入重玄門學佛威儀也 堅住佛地 即是於如來堅固 不動 名之為住 與前住字義殊 如人渴乏求水 已經歷多時 忽得覩見清涼池 中 間更無障礙 但一心進趣無復異緣 是名補處三昧道 已到清涼池中希願盡息 亦為 佛地 故雖同名大空定 而義有差別也 經云 祕密主八地菩薩三昧道 不得一切諸法 離於有生知一切如幻 是故世稱 觀自在者 如上已說十地道 若次第而進當說佛地 若漸下者當說第九地 何故說八 地耶 以一切菩薩初度第七地時 上不見諸佛可求 下不見眾生可度 謂是住大涅槃 於萬行休息 爾時十方佛 以此三昧道發起其心 得度菩提心難地 是故別說 從 此進入九地中無別說 從此過患難故 不須別說行處印也 從初發意以來 深觀十緣 生句 入此地時得度性空彼岸 故云不得一切諸法離於有生 復以善巧方便 於如如 不動中 起十緣生無邊大用 以如幻三昧 遍至十方佛剎 親近種種善知識 普學無 量度人門 隨諸眾生應以何等像類言音而得度者 即皆現之而為說法 是故世間見如 是事迹故 號為觀世自在者 是初入蓮花三昧之異名也 此中自在 梵本正翻是富貴 義 如人得大勢位具足財寶 隨心所欲自然成就 此菩薩亦爾 假令十方世界一切有 情 希求世出世間種種資具 隨其性欲種種不同 能以如幻三昧一時給與 各得滿其 所願 然未能絕起用之迹 使諸有所作皆如金剛 故分為二印耳 復次此中 應說初 法明門三昧道 於上品中已說 故不重言 又如上所說一生補處及八地三昧 是約教 道法門 作如此說耳 然祕密乘人於世諦中 即能通達第一義諦者 從初發心時 即 具行大空三昧 其謂不然 則於一生之中 不能頓滿諸地也 大毘盧遮那成佛經疏卷第六 P. 108

109 大毘盧遮那成佛經疏卷第七 沙門一行阿闍梨記 入漫荼羅具緣品第二之餘 經云 復次祕密主 聲聞眾住有緣地 識生滅除二邊 極觀察智得不隨順修行因 是名聲聞三昧道者 如阿毘曇 明九想八念背捨勝處一切入三三昧等 皆名住有緣 地 依此等三昧為方便故 令其心恬然而靜 得正觀察 覺世間出世間法 皆悉有因 有緣 世間以集為因 以苦為果 出世間以道為因 以滅為果 如阿含中廣明 毘尼 中舉要言之 所謂諸法從緣起 如來說是因 彼法因緣盡 是大沙門說也 以知因緣 生滅故 滅有無見遠離斷常二邊 得真諦智生 故名極觀察智 以能極觀察故不倒不 謬 故名為諦也 從無明至老死 此有故彼有 此生故彼生 乃至輪迴無際 若隨此 而輪 名之為順 既見四真諦已 背生死流隨行聖道 乃至能自記說我生已盡梵行已 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 是名不隨順 如是種種不隨順行 要三昧為因 故曰得不隨順 修行因 聲聞三昧 雖復諸部異說種種不同 但合如是法印者 即名正行 若無如是 印者 是名邪行也 經云 祕密主 緣覺觀察因果 住無言說法不轉無言說 於一切法證極滅語言三 昧 是名緣覺三昧道者 因果即是十二因緣法 如聲聞極觀察智解了唯蘊無我 以厭 怖心重故 疾斷煩惱自證涅槃 不能分折推求十二因緣實相 辟支佛智慧深利故 能 以總別之相深觀察之 見一切集法皆是滅法 此與聲聞異也 阿含云 十二因緣法者 有佛無佛法位常住 龍樹亦云 此中法位即是如之別名 此是一切世間最難解處 故世尊始成道時不樂說法 意在於此 辟支佛所入漸深 故云住無言說法 言不轉者 謂住此第一義時無有聲字 故不可轉以授人也 世尊得無礙知見於法自在 能於無 言說法中 為作名字轉受眾生 辟支佛智慧有礙 是故不能演說 復次辟支佛 觀一 切集法皆悉如涅槃相 於種種有為境界中 皆亦戲論風息不知所云 故名證極滅語言 三昧 修瑜伽與此相應 是名緣覺三昧也 此二種三昧 皆是菩提心難處 然但是所 行道中一種心相 非謂不思議心性 可有如是三乘定相 是故行人 以此法印自印知 已 便當直過無礙 若不善知識知 則為所留礙也 經云 祕密主 世間因果及業若生若滅 繫屬他主空三昧生 是名世間三昧道者 謂一切世間三昧 以要言之 至於究竟之處 皆滅壞因果及從因辦果時所有作業 謂此三事若生若滅 皆繫屬於他 他謂神我也 所以然者 若行人不解正因緣義 而 修證諸禪 必當計著自心以為內我 彼見世間萬法因心而有 則謂由神我生 設令不 依內我必依外我 即是自在梵天等也 若深求此中至賾 自然撥除因業 唯我性獨存 乃至無一法入心 而證空定 最是世間究極之理 是故垂盡三有還墮三途 雖於禪 定中 發種種世間勝智具五神通 研其宗趣終歸是處 故以斯一印 統收一切世間三 昧道 若行者入此心時 當自覺知也 經中佛說攝偈 就五種三昧道中 大分為二 謂佛菩薩緣覺聲聞四種 皆名出世三昧 若諸天等所說真言法教道 皆屬世間三昧 P. 109

110 出世間三昧皆有實益 故云摧害於諸過 世間三昧但有權益 故云為利眾生故也 如 餘經所說 求小乘人 當修行作觀 即便於世間法教深生厭離 求大乘人 又於聲聞 法教深生怖畏 此皆為未知祕密藏者 作此方便說耳 就此經宗 則五種三昧皆是開 心實相門 如行者初住有相瑜伽 則是世間三昧 但於此中了知唯蘊無我 即是聲聞 三昧 若以十緣生句觀諸蘊無性無生 即是菩薩三昧 餘如住心品中廣明 不同餘教 以心性之旨未明故 五乘殊輒不相融會也 若更作深祕密釋者 如三重漫荼羅中五位 三昧 皆是毘盧遮那祕密加持 其與相應者 皆可一生成佛 何有淺深之殊 今偈中 所說 就彼等自所流傳法教而言耳 經云 復次世尊 告執金剛祕密主言 祕密主 汝當諦聽諸真言支分也 大判真 言 略有五種 謂如來說 或菩薩金剛說 或二乘說或諸天說 或地居天說謂龍鳥脩 羅之類 又前三種 通名聖者真言 第四名諸天眾真言 第五名地居者真言 亦可通 名諸神真言也 如聖者真言 亦說阿字或囉字等 彼諸世天乃至地居鬼神等 亦復說 之 彼相有何殊異者 阿闍梨言 若佛菩薩所說 則於一字之中具無量義 且略言之 阿字自有三義 謂不生義 空義 有義 如梵本阿字有本初聲 若有本初則是因緣 之法 故名為有 又阿者是無生義 若法攬因緣成 則自無有性 是故為空 又不生 者即是一實境界 即是中道 故龍樹云 因緣生法 亦空亦假亦中 又大論明薩婆若 有三種名 一切智與二乘共 道種智與菩薩共 一切種智是佛不共法 此三智 其 實一心中得 為分別令人易解故 作三種名 即此阿字義也 又如囉字亦有三義 一 者塵義 二者以入阿字門故即是無塵義 又有波羅密義 以究竟到彼岸故即是本初不 生 當知亦具三點 三點即攝一切法 如阿字囉字者 餘諸字義皆然 又一切語言中 帶阿聲者 皆阿字門所攝 若帶囉聲者 皆囉字門所攝 餘字亦爾 與大論語等字等 中釋義亦同 下文不復廣釋也 若諸菩薩真言有阿字者 當知各於自所通達法界門中 具一切義 非於普門法界中具一切義 若二乘真言有阿字者 當知只約盡無生智寂 滅涅槃明不生義 若梵天所說真言有阿字者 是約出離五欲覺觀不生明義 若帝釋護 世真言有阿字者 是約十不善道及災橫不生明義 餘皆以類可知也 如上所說皆是隨 他意語 明淺略義耳 若就隨自意語明深密義 隨入一門 皆具一切法界門 乃至諸 世天等 悉是毘盧遮那 何有淺深之別 若行者 能於無差別中解差別義 差別中解 無差別義 當知是人通達二諦議亦識真言相也 復次經中自說諸真言相 初偈云正等 覺真言 言名成立相 如因陀羅宗 諸義利成就者 此明如來真言通相也 今但約最 初三昧耶真言說之 言謂一一字 皆是一種入法界門 如言阿三迷者 阿字是無生門 娑字是無諦門 麼字是大空門也 名謂此一一字門共成一名 阿名為無 三迷名為 等 若更合之 即是無等也 成立為籍此眾名 始終共成一義 如初句云無等 次云 三等 次云三昧耶 共相成立 即是無等三平等三昧耶也 復次如以多名共成一句 所謂諸行無常等 乃至綜此多句共為一偈 然後義圓 即是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 已寂滅為樂等 皆是真言所成立相 餘皆放此 如因陀羅宗者 因陀羅是天帝釋異名 P. 110

111 帝釋自造聲論 能於一言具含眾義 故引以為證 世間智慧猶尚如此 何況如來於 法自在耶 諸義利成就者 謂如來真言 於一一言 皆具能成就一切義利 一一名中 亦具能成就一切義利 一一成立相中 亦具能成就一切義利 且舉三昧耶真言 最 初阿字 以本不生義故 即有息災用 以本不生故 一切功德具足無缺 即有增益用 以本不生故 無量過失殄滅無餘 即有降伏用 更無一法出此本不生者 即有攝召 用 如是本不生中無所有功 即能成辦一切諸事 如阿字者 餘一一字亦如是 如一 一字者 一一名句及成立相 皆亦如是 是故當知即此真言中 具足一切功用也 已 說真言通相竟 次明真言別相 故云有增加法句 本名行相應 謂凡作真言事業 當 觀此真言中 本所立名及所為意趣 辨其部類差別 隨性相所應而行用之 若真言名 義與所用 或不相應 則當依法增加語句 如真言中 法界法性大空不思議界種種差 別名言 與如來自證真體相應者 當知是佛部真言 設令是餘部者 亦可作佛部用 若有大悲普眼無染著等相應名義 當知是蓮花部用 若有金剛不壞無戲論等相應名義 當知是金剛部用 如是等義無量無邊 瑜伽者當以意推之 不可詳載也 復次經中 自說名行相應之用 謂若諸真言中 有此 (唵) ( )ꗁ(發) (磔迦) (頡唎)ꗛ(媲)等 字者 當知是佛頂名號也 若有 (揭 佷拏也)(是執取義)ꑌꕯꗱ(佉陀耶)(是食義)ꗙ (畔闍)(是破壞義)ꚨꕯ(訶娜)(是打義)ꗥꗽꗱ(摩羅也)(是殺義)ꗁꓚꗱ(鉢吒也)(是撲義)如是等字義 類 當知是忿怒等諸奉教者真言 可作降伏攝召用 如說噉食義者 噉食謂令諸忿怒 等 吞滅一切毘那也迦之類 果如所言 諸佛則有殺眾生罪 今此宗明義 所謂毘那 也迦 即是一切能為障者此障皆從妄想心生 若能噉食如是重障 使心目開明 當知 是名真忿怒者 以此佉字門 噉食一切眾生障 則是如來所使 行如來事 餘以類推 之可解也 復次若真言中 有ꖩꗰ(納麼)(是歸命義)끥ꚩ(莎縛訶)(是攝取義)等字 當知是 修三摩地 寂靜相應真言也 或有ꙮꕗ(扇多)(是寂義)ꙘꙦ끥(微成陀)(是清淨義)等字 當 知是成滿一切諸願真言 又此扇多亦是息災義 佛部相應 餘如蘇悉地等詳說也 如 上所說 皆是諸佛菩薩真言相 次云 若聲聞所說 一一句安布者 以聲聞因他得解 入法性未深 不能於一言中具含眾德 如說諸行無常一四句偈 要令次第安布文義無 缺 乃成真言 不得以字門明義及增加名句 辟支佛雖無言說 亦能以神通力現出真 言 諸有受持之者皆獲義利 是中少有差別者 謂辟支佛與聲聞 漏盡則同而三昧有 淺深之異 能以神通利物 令其所願皆得成就 除四大弟子之外 餘聲聞力所不能 又其真言唯說十二因緣寂滅之理 故云 謂三昧分異淨除於業生也 經中次說真言如 實相 故云 復次祕密主 此真言相 非一切諸佛所作 不令他作 亦不隨喜 何以 故 以是諸法法如是故 若諸如來出現 若諸如來不出 諸法法爾如是住 謂諸真言 真言法爾故者 以如來身語意畢竟等故 此真言相 聲字皆常 常故不流 無有變 易法爾如是 非造作所成 若可造成 即是生法 法若有生 則可破壞 四相遷流 無常無我 何得名為真實語耶 是故佛不自作 不令他作 設令有能作之人 亦不隨 喜 是故此真言相 若佛出興於世 若不出世 若已說若未說若現說 法住法位性相 P. 111

112 常住 是故名必定印 眾聖道同 即此大悲漫荼羅一切真言 一一真言之相 皆法爾 如是 故重言之也 若如是者 則是諸真言相 畢竟寂滅不授與人 何故有時出興有 時隱沒 故經復釋所由云 祕密主成正等覺 一切智者一切見者 出興于世 而自以 此法 說種種道隨種種樂欲 乃至種種諸趣音聲 而以加持說真言道 此意言 如來 自證法體 非佛自作非餘天人所作 法爾常住 而以加持神力 出興于世利益眾生 今此真言門祕密身口意 即是法佛平等身口意 然亦以加持力故 出現于世利益眾生 也 如來無礙知見 在一切眾生相續中 法爾成就無有缺減 以於此真言體相不如實 覺故 名為生死中人 若能自知自見時 即名一切知者一切見者 是故如是知見 非 佛自所造作 亦非他所傳授也 佛坐道場證如是法已 了知一切世界 從本以來常是 法界 即時生大悲心 云何眾生 去佛道甚近不能自覺 故以此因緣 如來出興于世 還用如是不思議法界 分作種種道開示種種乘 隨種種樂欲心機 以種種文句方言 自在加持說真言道 雖從機感因緣生 而不動實際 雖善巧方便無所不為 然非佛 所作 雖普門異說 而但以佛之知見示悟眾生 若行者於此真言十喻中 妄見有為生 滅更增心垢 則非如來之本意也 復次世尊 以未來世眾生鈍根故 迷於二諦不知即 俗而真 是故慇懃指事 言祕密主 云何如來真言道 謂加持此書寫文字 以世間文 字語言實義 是故如來即以真言實義而加持之 若出法性外 別有世間文字者 即是 妄心謬見 都無實體可求 而佛以神力加持之 是則隨於顛倒 非真言也 已知所加 持處 如來以何法加持耶 故佛次言祕密主 如來無量百千俱胝那庾多劫 積集修行 真實諦語 四聖諦四念處 四神足十如來力 六波羅蜜七菩提寶 四梵住十八佛不共 法 祕密主以要言之 諸如來一切智智 一切如來自福智力 自願智力 一切法界加 持力 隨順眾生 如其種類開示真言教法者 謂以如來無量阿僧祇劫所集功德 而作 遍一切處普門加持 是故隨一一言名成立中 皆如因陀羅宗 一切義利無不成就 又 此一一功德 即同真言之相 法性自爾非造作所成 今且約阿字一言以辨其義 如行 者自證心時 了知世出世間因果本不生故 無苦集滅道而有一實諦 見此一實諦已 必定師子吼 廣為眾生說之 是名積集修行真實諦語 又知八倒本不生故 成如來念 處 知四如意足本不生故 成法性神通 知是處非處智等本不生故 成佛自然智力 知六蔽本不生故 到於六度彼岸 知七菩提分本不生故 成七種無師覺寶 知四梵住 本不生故 成無緣慈悲喜捨 知十八種法本不生故 是故出過心量不與一切眾生共 乃至種種法門 當自在說之 復次如此經初品中義 若了知唯蘊無我 乃至證寂然界 時 當約我人眾生壽者本不生故 明種種法門 以五喻觀察性空時 當約諸蘊本不生 故明種種法門 觀察蘊阿賴耶 乃至覺心前後際不可得時 當約心之影像本不生 故明種種法門 極無自性心生時 當約淨菩提心本不生 故明種種法門 乃至如來地 當約大悲胎藏漫荼羅究竟不生義明種種法門 如阿字不生門者 迦字無作門等皆應 廣說 如一一字者 乃至一一名一一成立皆應廣說 復次世尊於法自在 或以一字攝 菩提心等種種一法門 或以二字攝止觀等種種二法門 或以三字攝三空等種種三法門 P. 112

113 也 或以四字攝念處等種種四法門 或以五字攝根力等種種五法門 或以六字攝六度 等種種六法門 或以七字攝七菩提寶等種種七法門 或以八字攝八直道等種種八法門 或以九字攝九定等種種九法門 或以十字攝十力等種種十法門 乃至以無量字攝無 量法門 諸名句等亦復如是 若就真言通 相如行者持一阿字門時 隨彼性欲機緣 或悟四念處或悟四神通等 各各不同 然隨解了一法門時 即具諸餘法門 種種法寶 不求自至 若就別相 如以四字攝四念處門 若如法修行時 雖自昔未曾正觀身受心 法 自然悟念處門 而入法界諸法門 常途名義如智度等廣說也 復次如來以種種法 門 不可遍舉故 復舉要言之 初云一切智智者 即是總舉十方三世如來一切金剛智 印 以此同共加持 則無所不周 又一切如來本行菩薩道時 所集無邊福聚 發生無 盡大願 至薩婆若中究竟圓滿 是故皆得智名 言以如是福願智力 及一切法界本性 加持力 隨順世間 如其種類而作加持 是故於一切眾生種種身語意 皆可開示真言 教法 經云 祕密主云何真言法教者 即謂阿字門等 是真言教相 雖相不異體體不異 相 相非造作修成不可示人 而能不離解脫現作聲字 一一聲字即是入法界門故 得 名為真言法教也 至論真言法教 應遍一切隨方諸趣名言 但以如來出世之迹始于天 竺 傳法者且約梵文 作一途明義耳 經云 謂阿字門一切諸法本不生故者 阿字是一切法教之本 凡最初開口之音皆 有阿聲 若離阿聲則無一切言說 故為眾聲之母 凡三界語言皆依於名 而名依於字 故悉曇阿字 亦為眾字之母 當知阿字門真實義 亦復如是 遍於一切法義之中也 所以者何 以一切法無不從眾緣生 從緣生者 悉皆有始有本 今觀此能生之緣 亦復從眾因緣生 展轉從緣誰為其本 如是觀察時則知本不生際 是萬法之本 猶如 聞一切語言時即是聞阿聲 如是見一切法生時 即是見本不生際 若見本不生際者 即是如實知自心 如實知自心即是一切智智 故毘盧遮那 唯以此一字為真言也 而 世間凡夫 不觀諸法本源故 妄見有生 所以隨生死流不能自出 如彼無智畫師自運 眾綵作可畏夜叉之形 成已還自觀之 心生怖畏頓躄於地 眾生亦復如是 自運諸法 本源畫作三界 而還自沒其中 自心熾然備受諸苦 如來有智畫師既了知己 即能自 在成立大悲漫荼羅 由是而言 所謂甚深祕藏者 眾生自祕之耳 非佛有隱也 迦字 門云一切諸法離作業故者 梵音迦哩耶是作業義 如諸外道計有作者使作者等 諸部 論師 亦說有作有作者 有所用作法 三事和合故有果報 若因般若方便 謂有決定 即墮無因 若墮無因一切法即無因果 能生法名因所生法名果 是二法無故 作及作 者所用作法 罪福果報及涅槃道 一切皆無 復次作作者相因待生 若定有作法 則 當定有作者 皆是不異外道論議 如中論觀作作者品中廣說 今正觀察作作者等 悉 從眾緣生 即入本不生際 本不生際者 有佛無佛法爾如是 誰造作之首 是故若見 迦字 則知一切諸法皆是造作所成 名為自相 若是作法者 當知畢竟無作 名為真 實義也 佉字門一切諸法等虛空不可得故者 梵音佉字是虛空義 世間共許虛空是無 P. 113

114 生無作法 若一切法本不生離諸作 是畢竟如虛空相 今此空相亦復不可得也 何以 故 如世間無色處名虛空相 色是作法無常 若色未生 色未生則無滅 爾時無虛空 相 因色故有無色處 無色處名空 中論觀六種品中廣說 此中義亦如是 若色本來 不生 何者名為無色處 無色處不可說 則無虛空定相 復次諸法如虛空相 是為不 誑相涅槃 如經說五陰滅更不生餘五陰 是涅槃義 若五陰本來不生 今何所滅而名 涅槃耶 是故如虛空相亦不可得 是佉字門真實義 哦字門一切諸法一切行不可得故 者 梵云哦哆也(二合)是名為行 行謂去來進退不住之義 今從阿字門展轉釋之 以諸 法本不生故無作 無作故則無所待對可說為空 空者即是不行處 不行處尚不可得 況行處耶 中論觀去來品明行止義 以相續故名行 如從穀子生牙莖葉 及無明緣諸 行等 以斷故名止 如穀子滅故牙莖滅 無明滅故諸行等滅 若法已行則無行 已行 故未行亦無行 未有行法 故行時亦無行 不離已行未行故 以如是等種種門觀察 畢竟無行 無行故則無所止 以無行無止故 則是無有往來諸趣者 亦無住涅槃者 復次若人 不動本處即是所詣處者 當知是人無行無到 故云一切行不可得也 伽字 門一切諸法一合不可得故者 梵云伽那是密合義 如眾微相合成一細塵 諸蘊相合而 成一身等 中論觀合品 諸論師言 以見可見見者三事故 而有所見 當知有合聞可 聞聞者 乃至染可染染者等諸煩惱亦然 答者云 凡物皆以異故有合 而今一切法異 相不可得 是故無合 如彼廣說 以字門展轉相釋故 且以行義明之 凡有所行 當 知必有行可行行者三事相合 今一切法 本不生故則無所行 若無所行 云何行可行 行者得合耶 復次若諸法各各異相 終無合時 若至本不生際 則無異相亦不可合 是故一切法畢竟無合也 遮字門一切諸法離一切遷變故 梵云遮庾(二合)底即是遷變義 又梵音遮唎耶是諸行義 如見遮時 即知諸行遷變不住 中論觀行品云 諸行名五 陰 以從諸行生故 是五陰皆虛妄無有定相 如嬰兒時色乃至老年時色 中間念念不 住 分別決定性不可得 性名決定有 不可變異如 真金不變 今諸法雖生不住自性 是故當知無性 如彼廣說 若無性者即是本初不生 本初不生者即是如來之身 常 恒安住無有變易 故云離遷變也 復次若一切法是和合所成 則有遷變 今諸法無生 無作乃至無所行故 則無和合 無和合故則離一切遷變 凡諸字門 皆當逆順旋轉相 釋使無罣礙 今且約次第相承耳 車字門一切諸法影像不可得者 梵音車(上聲)野是影 義 如人影像皆依自身 如是三界萬法唯是識心 因緣變似眾境 是事如密嚴經廣說 乃至修瑜伽者有種種不思議事 或能面見十方諸佛普現色身 亦皆是心之影像 以 心本不生故 當知影像亦無所生 無所生故乃至心無遷變故 影像亦無遷變 所以然 者 如影自無定性行止隨身 心影亦爾 以心動作戲論 無一念住時故 世間萬用亦 復為之流轉 若了心如實相時 影亦如實相 故不可得也 惹字門一切諸法生不可得 故者 梵云惹哆也是生義 如泥團輪繩陶師等和合故 有瓶生 縷繩機紵織師等和合 故 有疊生 持地築基梁椓泥草人功等和合故 有舍生 酪酪器鑽人功等和合故 有 蘇生 種子地水火風虛空時節等和合故 有牙生 內法因緣亦如是 無明行等 各各 P. 114

115 生因而復生 是故若見惹字門 即知一切諸法無不從緣生 如說偈言 眾因緣生法是 即無自性 若無自性者云何有是法 是故生不可得也 外道論師 說種種邪因緣或無 因緣生一切法 佛法中人 亦有失般若方便故 取著因緣生滅相 如中論廣破 復次 阿字門是諸法本性不生 惹字門以十喻觀生 雖從緣有而不可得 若生畢竟不可得 則不異無生際 又十喻是心之影像 不出法界 故生亦不出無生際也 社字門一切諸 法戰敵不可得故者 梵云社麼攞是戰敵義 若見社字 則知一切諸法皆有戰敵 如世 間善不善法 逆生死流順生死流法 布施慳貪 持戒乃至智慧無明等 更相待對勝負 無常 乃至如來出世 以一切智力破魔軍眾 亦名為戰 然一切法中 義不成故 智 慧煩惱竟為屬誰 而言毘婆舍那能破煩惱耶 若言明生時暗滅故名為破者 為已生故 破 未生故破耶 已生則無暗 更何所破 未生則自無有體 又何能破 若生時名為 半已生半未生 故明暗畢竟不相及 又一切法本不生 乃至無影像故 便同一相不出 於如 云何佛界如與魔界如戰 故佛坐道場時 但了知諸法無對 而世間談議自立戰 勝之名耳 吒字門一切諸法慢不可得故者 梵音吒迦囉是慢義 謂見彼法卑下此法高 勝 如三界六趣種種優劣不同 所起慢心無量差別 略說有七種相 如毘曇中廣明 乃至求三乘人 猶有上地下地不平等見 今觀諸法無生乃至無待對故 則知阿耨多羅 三藐三菩提 於法平等無有高下 是故如來亦名一切金剛菩薩 亦名四果聖人 亦名 凡夫外道 亦名種種惡趣眾生 亦名五逆邪見人 大悲漫荼羅正表此義也 咤字門一 切諸法長養不可得故者 梵音毘咤鉢那是長養義 如世間種子為因五大 時節為緣 漸次滋長得成果實 內法亦爾 於業田中下識種子 無明所覆愛水所潤 而得滋長 如稻芋經中廣明 今此經違世順世八心 相續增長亦有因緣 乃至淨菩提心 以五字 門為緣生大悲根 佛娑羅樹增長彌布滿於法界 然一切法 即由此五字門 本不生離 言說自性淨無因緣如虛空相故 長養不可得 復次從阿迦字以來展轉相釋 乃至諸法 畢竟平等無有高下 以無高下故 當知即無有增長也 拏字門一切諸法怨對不可得故 者 梵音云拏麼囉是怨對義 如世間仇讎更相報復故名為對 又前云戰敵是彼此相加 此中怨對是避仇之義 梵音各自不同 毘尼中 佛說以怨報怨怨終不絕 唯有無怨 怨乃息耳 又說女人是梵行者怨 無量義經 亦說生死怨敵自然散壞 證無生忍半佛 國寶 是故行者見拏字門時 則知一切法悉有怨對 名為了知字相 又以諸法本不生 乃至長養不可得故 當知怨對亦復本來不生 乃至無有長養 是故如來畢竟無有怨 對 名為字門真實義也 荼字門一切諸法執持不可得故 梵音 迦是執持義 以荼字 上安置點 是故轉聲為 其體則同 又云蘗哩何者 亦是此別名 經云 鬼魅所著 或云非人所持 智度云著襄 皆是蘗里何鬼所作 以著人不相 捨離故 以為名 其日月五星等 亦以終始相隨故 梵語名蘗哩何 翻為九執 正相 會一處 天竺曆名正著時 此執持義 與陀羅不同也 見此荼字門 即知一切眾生從 無始來 為四魔所著不能捨離 是名字相 今以阿字等種種門 展轉觀一切法 皆不 可得故 當知一切法無有怨對 以怨對本不生故 終不以平等法界執著平等法界 故 P. 115

116 云一切諸法執持不可得也 多字門一切諸法如如不可得故者 梵云哆他多是如如義 語勢中兼有得聲 證得如如即是解脫義 如謂諸法實相 種種不如實見戲論皆滅 常 如本性不可破壞 若見多字門 即知一切諸法皆是如如相 名為字相 然有一類外道 計有如如之性 若知見此有名為解脫 雖作此說 只是於我見上轉作異名 龍樹以 為聲聞經中言法住者 亦是諸法如如義 以所入未深故 而生滅度之想謂證涅槃 然 生死涅槃是相待法 若知生死從本際已來 常自如涅槃相 復待誰故說為涅槃 是故 一切法 畢竟非實非虛非如非異 中論亦云 涅槃之實際及與世間際 如是二際者釐 毛無別 以無差別故 一切法無怨對 無怨對故無執持 無執持故亦無如如解脫也 他字門一切諸法住處不可得故者 梵音薩他娜是住處義 亦是住義 如人從此住處昇 上某處 其所依處所說名為住 諸賢聖地位亦如是 約諸行道人心迹所依所止息處故 說種種名 若見他字時 即知一切諸法無不待緣成故 當知悉有所依住處 是為字 相 然諸法本來不生 乃至如如解脫亦不可得 則無去無來無行無住 如是寂滅相中 當有何次位耶 復次入多字門時 了知諸法皆空故 不住生死中 即此如如亦不可 得故 不住涅槃中 爾時行處盡息諸位皆盡 遍一切處的無所依 是名以不住法住於 如來大住也 娜字門一切諸法施不可得故者 梵云檀那是捨施義 若見娜字 即知一 切諸法皆是可捨相 所以者何 以一切法離合在緣 無有堅住 若於中執著生愛 必 為所焚 乃至十地諸菩薩 於自地所生淨妙功德 未到捨彼岸 故猶有不思議退失 不名第一安樂處 今觀諸法不生故 施者施處及所施物 皆悉本來不生 乃至一切法 無住處 無住處故 即此三事亦無住處 是故佛坐道場 都無所得亦無所捨 於虛空 藏中無所蘊積 而普門流出遍施群生 是名見檀實相 亦名具足檀波羅蜜 又如來祕 寶之藏 皆是法然 所謂不可授人 若施他時 還就眾生心室中開出之耳 是故經云 一切諸法施不可得 名為字門真實義也 馱字門一切諸法法界不可得故者 梵云達 摩馱都 名為法界 界是體義分義 佛之舍利亦名如來馱都 言是如來身分也 若見 馱字門 即知一切諸法悉皆有體 謂以法界為體 所以者何 若離諸法實相 則一切 法體義不成故 夫法界者 即是心界 以心界本不生故 當知法界亦本不生 乃至心 界無得無捨故 當知法界亦復無得無捨 捨尚自無 無法可捨 況可得乎 若法界是 可得相者 即是從眾因緣生 若眾因緣生 當知自無本體 何況為諸法體 故法界者 唯是自證常心 無別法也 復次如來大施者 所謂大悲漫荼羅 法界者 即是普門 實相 如是實相 不可以加持神力示人 是故無法可得 波字門一切諸法第一義諦不 可得故者 梵云波羅麼他 翻為第一義 或云勝義 薩底也此翻為諦 諦義於娑字門 說之 今此波字門正明第一義相 龍樹云第一義名諸法實相 不破不壞故 復次諸法 中第一 名為涅槃 如阿毘曇云 云何無上法 謂智緣盡 智緣盡即是涅槃 若見波 字 即知一切法不離第一義 第一義不離諸法實相 是為字相 若字門真實義者 第 一義亦不可得 何以故 無愛無著故 智論又云 以眾生著涅槃音聲 而作戲論若有 若無 以破著故說涅槃空 是名第一義空 不破聖人心中所得 以聖人於一切法中不 P. 116

117 取相故 復次一切法 皆入平等法界則無高下 豈欲令無生法中有勝劣相耶 是故第 一義不可得也 頗字門一切諸法不堅如聚沫故者 梵云沛奴譯云聚沫 如大水中波濤 鼓怒 相激而成聚沫有種種相生 乃至固結相持遂有堅固 然從麁至細一一觀察 只 是緣 復從緣不可撮摩 都無實性 至其本際 則舉體是水都無所生 今世間種種五 陰 亦復如是 今攝末歸本去丈就尺觀之 乃至如絲忽之際个然微動 皆是展轉從緣 若是從眾緣生則無自性 若無自性 當知是生即不生至 至於本不生際 但是心性 海耳 而隨六趣妄情 遂有世界之目 夫心性海者 即是法界 法界者即是勝義涅槃 若能如是見時 雖復洪波震蕩作種種普現色身 亦不壞澄清之性也 麼字門一切諸 法縛不可得故者 梵云滿馱此翻為縛 如人為縲紲所拘不可得動轉 是縛義 若以方 便解是結時 則名解脫 若離身繩 無別縛解法 如天帝釋 以微細縛縛阿脩羅王 置忉利天上 起念欲還時 五縛已在其身 若息念時縛自除解 若波旬羂網 復過於 此百千倍數 何況業煩惱無為縛等耶 以要言之 若離諸因緣不墮諸法數者 乃謂無 縛 是為字義 中論云 離五陰別有眾生者 則應以陰縛眾生 而實離五陰無眾生 若離五陰別有煩惱者 別應以煩惱縛五陰 而實離五陰無別煩惱 以如是等種種因緣 當知無縛 無縛則無解 無縛解故涅槃即生死 生死即涅槃 如觀縛解品中廣說 復次若諸法本來不生乃至如聚沫者 是中誰為能解誰為所縛 是故諸縛不可得也 婆 字門一切諸法一切有不可得故者 梵云婆嚩此翻為有 有謂三有乃至二十五有等 若 見婆字 即知一切諸法皆悉有因緣 眾緣合故說名為有 無決定性 所以者何 若法 定有有相 則終無無相 是即為常 如說三世者 未來中有法相 是法來至現在轉入 過去 不捨本相 則墮常見 若說定有無 是無必先有今無 是則為斷滅見 因是二 見故 遠離佛法 如中論破有無中廣明 今觀諸有 從緣即是本不生義以本不生故 無作無行乃至無縛無脫 是故婆字門 以從緣有故具足一切字門 若具一切字門 即 是三昧王三昧 能破廿五有釋迦牟尼 由此義故名為破有法王也 野字門一切諸法一 切乘不可得故者 梵云衍那此翻為乘 亦名為道 如人乘馭舟車 則能任重致遠有所 至到 若見野字門 則知一切眾生以種種因緣 趣向生死果報及趣涅槃者 各有所乘 亦知無量諸乘悉是佛乘 名為字相 今觀諸法本不生故 即是無行無住不動不退 是中誰為乘者當乘何法耶 復次是乘 從三有中出至薩婆若 五百由旬無非實處者 欲行何道往詣何處乎 是故一切乘不可得 乃名摩訶衍道 囉字門一切諸法離一切塵 染故者 梵云囉逝是塵染義 塵是妄情所行處 故說眼等六情行色等六塵 若見囉字 門 則知一切可見聞觸知法皆是塵相 猶如淨衣為塵垢所染 亦如遊塵紛動 使太虛 昏濁日月不明 是為字相 中論以種種門諦求見法 無有見者 若無見者 誰能用見 法分別外色 見可見見法無故 識觸受愛四法皆無 以無愛故 十二因緣分亦無 是 故眼見色時即是涅槃相 餘塵例爾 復次以阿字門 展轉觀察諸塵 以其本不生故 無造作故 乃至無所乘法及乘者故 當知所可見聞觸知法 悉是淨法界 豈以淨法界 染污如來六根耶 鴦掘摩羅經 以佛常眼具足無滅 明見常色 乃至意法亦如是 P. 117

118 是囉字門真實義也 邏字門一切諸法一切相不可得故者 梵云邏吃灑此翻為相 有人 言性相無有差別 如說火性即是熱相 或言少有差別 性言其體 相言可識 如釋子 受持禁戒 是其性 剃髮割截染衣 是其相 若見邏字門 即知一切法皆悉有相 相 復二種 一者總相 謂無常苦空無我相 別謂諸法雖無常無我 而有各各相 如地堅 水濕火熱風動等 捨為施相 不悔不惱為持戒相 心不變異為忍相 發勤為精進相 攝心為禪相 無所著為慧相 能成事為方便相 織作生死為世間相 無織為涅槃相等 今觀有為無為法體性皆空 此相與誰為相耶 如中論三相品及十二門中廣說 復次 淨法界中 百六十心等種種諸相本不生 則無造作 無造作故乃至畢竟無塵 無塵故 離一切相 以離一切相故 名為諸佛自證三菩提也 嚩字門一切諸法語言道斷故者 梵音嚩劫跛名為語言 若見嚩字時 即知一切諸法不離語言地 以是諸法無不有因有 緣故 若法本來不生 則是離諸因緣 是故語言道斷 復次若法是作相 則可宣說 無作則語言道斷 若虛空相是有相者 則可宣說 以諸法如虛空相亦復無相 是故語 言道斷 若法有行有遷變有影像 則可宣說 若無行無遷變無影像 則語言道斷 乃 至諸法若是有相者 則可宣說 今一切法離一切相 故不可表示不可授人 是故語言 道斷 復次無相亦無定相 當知一切法即相無相 即非相非無相 如彼三目不可思議 是故語言道斷 餘法門例此可知也 奢字門一切諸法本性寂故者 梵云扇底此翻為 寂 如世間凡夫 獲少分恬泊之心止息諠動 亦名為寂 乃至二乘人等 永斷諸行輪 迴得涅槃證 亦名為寂 然非本性常寂 所以然者 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 三界六 道何者非是涅槃 無漏智生時 復與凡夫何異 而今獨於其中作滅度想 豈非顛倒耶 又若諸法本性寂者 於四十二地中 何者非是如來地 何者非是凡夫地 若彌勒菩 薩以本性寂故 得一生記者 一切眾生皆亦應得記 若一切眾生於本性寂中 不妨修 學凡夫事者 彌勒菩薩亦應修學凡夫事 而今作差別想 豈非戲論耶 若入奢字門時 則知是法平等無有高下 常無所動而無所不為 故云解脫之中多所容受 大般涅槃 能建大義 皆以此也 沙字門一切諸法性鈍故者 若梵本存質 當云性同於頑 頑謂 猶如木石無所識知無觸受之義 所云同者是興喻之言 非一向即同於彼也 又大品云 般若無知自性鈍故 即與此字門義合 故飾文者存古譯之辭耳 夫自性鈍者 即是 極無分別心 不愚不智不慧 無識無智無妄無覺 乃至一切諸法不能動搖 但是一純 固金剛地耳 所以然者 如世間人以取捨不妄故 尚智慧而棄愚癡 尊涅槃而賤生死 而今一概本不生 乃至一概本性寂 則誰利誰鈍耶 如彼金剛利刃 以對不堅物故 以偏用一邊故 則名為利 若令所向之處悉是金剛 舉體皆圓不可偏用 則利相同 歸於鈍矣 娑字門一切諸法一切諦不可得故者 梵云薩跢也 此翻為諦 諦謂如諸法 真相而知不倒不謬 如說日可令冷月可令熱 佛說苦諦不可令異 集真是因更無異因 因滅則果滅 滅苦之道即是真道更無餘道 復次涅槃云 解苦無苦是故無苦 而有 真諦餘三亦爾 乃至分別四諦 有無量相及一實諦 如聖行品中說之 是為字門之相 然一切法本不生 乃至畢竟無相故語言斷故 本性寂故自性鈍故 當知無見無斷無 P. 118

119 證無修 如是見斷證修 悉是不思議法界 亦空亦假亦中 不實不妄無定相可示 故 云諦不可得 中論四諦品中 亦廣辨其義也 訶字門一切諸法因不可得故者 梵云係 怛嚩即是因義 因有六種 及因緣義中因有五種 如阿毘曇廣說 若見訶字門 即知 一切諸法無不從因緣生 是為字相 以諸法展轉待因成故 當知最後無依 故說無住 為諸法本 所以然者 如中論 以種種門觀諸法因緣 悉不生故 當知萬法唯心 心 之實相即是一切種智 即是諸佛法界 法界即是諸法之體 不得為因也 以是言之 因亦是法界 緣亦是法界 因緣所生法亦是法界 前說阿字門 從本歸末畢竟到如是 處 今亦訶字門 亦從末歸本畢竟到如是處 阿字從本不生生一切法 今亦以無因待 為諸法因 終始同歸 則中間旨趣皆可知矣 復次此中旋陀羅尼字輪相者 謂以一字 釋一切字義 以一切字釋一字義 以一字義成立一切字義 以一切字義成立一字義 以一字義破一切字義 以一切字義破一字義 如一字一切字者 逆順旋轉例此可知 云何以一字釋一切字 如釋迦字時 但以種種因緣觀本不生 即見無所作義 乃至釋 訶字時 亦以種種因緣觀本不生 即見無因義 云何以一切字釋一字 如釋阿字門時 以種種因緣觀無造作 即見本不生義 乃至以種種因緣觀諸法無因 即見本不生義 餘字例爾 當廣說之 云何一切字成立一字 謂一切法本不生 以無作故 如虛空 無相故 無行故無合故乃至無因故 云何一字成一切字 謂一切法無作 以其本不生 故 乃至一切法無因 以其本不生故 云何以一切字破一字 如人執諸法有本有生 應破彼言 若諸法離於造作而云有生者 是義不然 乃至若諸法因不可得而云有生者 是義不然 云何一字破一切字 如人執有造作 應破彼言 若諸法本不生義已成立 而云有作 是義不然 乃至執有因者 亦破彼言 若諸法本不生義已成立而云有因 是義不然 云何逆順旋轉 所謂若法本來不生則無造作 若無造作 則如虛空無相 若如虛空無相 即無有行 若無所行 則無有合 若無有合則無遷變 乃至若無因者 當知法本不生 是名為順 若法無因 則諦不可得 若諦不可得則自性鈍 若是自性 鈍者當知本性寂 若本寂者當知無相 乃至若本不生者當知無因 如是八種義門 自 在旋轉說之 復次今言一切法者 是總相耳 若依摩訶般若經 色乃至一切種智 一 一別異說之 義則無量 又一一門 當約真言住心品中淺深之相 次第分別 以字門 轉故義亦不同 以是義故 能出生百千萬億旋陀羅尼也 復次如來一切言說 無非真 言故 當以如是字義 普入一切脩多羅 是故智度論云 菩薩若一切語中聞阿字 即 時隨義 知所謂一切法從初來不生相(阿提秦言初 阿耨波陀秦言不生)若聞羅字 即隨義 知一切法離相(羅字秦言垢)若聞波字 即時知一切法入第一義中(波羅末陀秦言第一義)若聞 遮字 即時知一切行皆非行(遮利夜秦言行)若聞那字 即知一切法不得不失不來不去(那 秦言不) 如彼論四念處品中廣說 復次一切名言中有阿聲者 悉入阿字門 有迦聲者 悉入迦字門 乃至有訶聲者悉入訶字門 是故一字門中具無量義 非從訶字門中但有 無因義也 餘字門當知例爾 且如娑哆也是諦義 是故經云 娑字門一切諸法諦不可 得 又娑哆是著義 是故供養法中云 娑字門一切諸法無染著 又如婆嚩是有義 是 P. 119

120 故經云 婆字門一切諸法有不可得 又婆嚩娜是觀義 是故供養法中云 婆字門一切 法離諸觀 餘皆放此 所以大品經 及花嚴入法界品 皆說四十二字門 涅槃文字品 文殊所問經 大集陀羅尼自在王品 各釋悉曇字母 與此經所說其義或同 若得此 意 則諸經冷然懸會 無所違妨也 復次一一字門皆言不可得者 為明中道義故 今 且寄車字門說之 如觀鏡中面像 以本質為因淨鏡為緣 有影復現為見 為是所生之 法 妍蚩之相現前不謬 故名為有 以種種方便推求都不可得 是名為空 此有此空 皆不出鏡體 即一名中 三相不同而同不異而異 是故世間論者不能思議 今真言門 亦爾 以觀心為因三密為緣 普門海會現前不謬 故名為有 以種種門推求都不可得 是名為空 此有此空皆不出法界 故說為中 三諦不同而同不異而異 一切方便乘 人不能思議 餘法門例皆如此 不可遍舉也 經云 祕密主仰壤儜曩莾 於一切三昧 自在速能成辦諸事 所為義利皆悉成就 者 於迦遮吒多波五類聲中 復各有五字 其第一至第四字皆是慧門 已如前說 第 五字皆是證門 今合說之 梵書以此五字皆同圓點 且如迦佉哦伽四字 增加至第十 一聲 皆於首上安點 若欲除去此點 而於次後字上累加仰字等 其字即與有點不殊 又梵字十二聲中 第一是本體故 即次第二字是行 第三以去以諸畫增加者 皆名 三昧 第十一其上安點是證 第十二傍置二點是般涅槃 若此仰字 能遍智慧三昧聲 故 當知即是大空義 是故別說 不與前字相合論也 涅槃經此五字亦具明字義 今 毘盧遮那宗 寄此五字以明大空 大空是證處無法可說 故但以圓點表之 又此圓點 雖自體無門 而遍一切法門 如虛空遠離眾相而含萬像 是故一切字門若加空點者 具自在之用 悉能成辦諸事也 且如阿字門無生妙慧 一切眾生等共有之 但以不自 證知故 如貧女寶藏不能得其勢力 發行時如方便開發 入證時如寶藏現前 爾時隨 意受用所求必獲 故云加此空點者 諸有義利皆得成就也 次世尊說偈中 真言三昧 門 圓滿一切願者 具存梵本應於真言之下更加道字 加行人一緣住於阿字 即名阿 字三昧 此阿字三昧 即是開心明道門 餘一切字亦如是 一切願者 梵云薩嚩奢 是心所祈願之願 謂諸眾生修此三昧門者 一切志求皆得圓滿 此願圓滿時 即是諸 如來不思議果也 常住之果無師之慧 猶能給與眾生 何況世間悉地之願耶 復次如 來一一三昧門聲字實相 有佛無佛法如是故 即是故不流即是如來本地法身 為欲以 此法身遍施眾生故 還以自在神力 加持如是法爾聲字 故此聲字 是諸佛加持之身 此加持之身 即能普作隨類之身 無所不在 當知加持聲字亦復如是 是故行者 但一心諦緣觀此聲字 自當見佛加持身 若見加持身即見本地法身 若見本地法身時 即是行者自身 故此一一門 即是如來不思議果 不從別處來也 具足眾勝願 真 言決定義者 具存梵本 當云具一切所有勝願 真言決定實義 此中勝願 梵云嚩嚧 是具足種種功德 所謂三昧總持力無畏等 所願已滿所求悉備之義 與前願字梵音 各殊 所云決定者 且如阿字門 若聲若字舉體不生 聲字之義即全舉體不生 若證 時 還只證此不生 中間更無間雜亦無異路 若見此真實義時 假使十方諸佛同時現 P. 120

121 前 說種種相似波羅蜜 欲令改易其心 然亦不生疑惑 故云決也 復次具足眾勝願 者 是如來十世界微塵數內證功德 以決定故 一一皆成金剛印 從此自證身復起加 持身故 云超越於三世 無垢同虛空者 即是淨無垢不思議心地也 以大方便 於此 地上畫作普門漫荼羅 故經次云 住不思議心 起作諸事業 梵本具云心地 以偈中 五字成句不可累書 然地即是心體 故但云住不思議心也 真言三昧門中 雖有如是 不思議果德 堪能周給一國等賜眾生 若諸眾生 不能生難遭想供養修行 譬如王膳 盈前無心飲噉則諸佛其若云何 故經次云 若到修行地 授不思議果 此修行地 即 是淨菩提心初法明門 例如聲聞見諦以後復入修道位也 此菩薩於百字明門中 各見 蓮花胎藏漫荼羅世界海 其莊嚴相皆悉不同 先從佉字門大空輪中 以訶字門起大風 輪 次於其上以嚩字門起香水海 次於其上以阿字門起金剛地金剛輪山 餘如花嚴經 說 於此百蓮花藏一一世界菩提漫荼羅 各有十世界諸菩薩金剛等 以為眷屬 此瑜 伽者能不起于座 悉至如是諸佛會中 亦能次第詢求諸善知識 故云初地菩薩化滿百 佛國也 非起見之而已 亦能以此百蓮花藏轉作自身 至於初地牙莖花庖等十心滿時 一明門中開出十解脫門成千世界 皆是隨分蒙授不思議果 至十一地畔 於虛空雲 海明門中 一一皆見蓮花藏莊嚴世界性相形類展轉不同 用作自身自在無礙 是名不 思議果滿也 次有二偈 勸信印成故云 是第一真實 諸佛所開示 此中開示 即是 佛之知見 與法花義同 次半偈云 若知此法教者 當獲諸悉地 是引諸佛道同勸信 世諦 若真言行者 明解此法教中次第方便 以必定信如說修行 當得成就一切悉地 若為此說不然 是十方三世佛 有違負本誓欺誑眾生罪也 次一偈勸住真諦 然此 悉曇字母 幼童皆亦誦持 至於護摩供養等 韋陀世仙亦皆共作 而今此真言門 所 以獨成祕密者 以真實義所加持耳 若但口誦真言而不思惟其義 只可成世間義利 豈得成金剛體性乎 故偈云 最勝真實聲 真言真言相行者諦思惟 得成不壞句 此 聲即是真言門 語密之體 如阿聲中第一真實義 所謂本不生也 初云真言 梵本以 多聲呼之即是 即是總指百字門世諦字輪之相 次云真言相者 是此真言實相也 即 此真言實相 由諦思惟故 一一皆入蓮花臺 句是迹息之處也 經云 爾時執金剛祕密主 白佛言 希有世尊 佛說不思議真言相道法者 如聲 聞法 解脫之中無有文字 而維摩詰 不離文字說解脫相 故名不思議解脫 今此字 輪亦爾 即以無相法身 作種種聲字 種種聲字作無相法身 故名不可思議真言相也 不共一切聲聞緣覺 亦非普為一切眾生者 此經是法王祕寶 不妄示卑賤之人 如 釋迦出世四十餘年 因舍利弗等慇勤三請 方為略說妙法蓮花義 今此本地之身 又 是妙法蓮花寂深祕處 故壽量品云 常在靈鷲山 及餘諸住處 乃至我淨土不毀 而 眾見燒盡 即此宗瑜伽之意耳 又因補處菩薩慇勤三請 方為說之 苟無頓悟之機 則不入其手 故不普為於一切眾生 亦是領前偈中 到修行地方授不思議果 次云領 解勸信印成二偈 故云 若信此真言道者 諸功德法皆當滿足 若滿足時 即是具足 眾勝願也 已上廣說真言支分竟 執金剛復承躡上文 請佛次說入漫荼羅所須次第 P. 121

122 世尊說偈中 先答奉食香花等及與眾寶瓶二句 總名供養支分也 就諸供養具中 先 明獻花 凡所奉獻 各隨諸尊性類及漫荼羅方位等 一一善分別之 當令色香味觸適 悅人心 其水陸不祥諸花 但可作折伏用耳 白黃赤三色中 如來部類當用白色 蓮 花眷屬以黃色 金剛眷屬以赤色 復次當如漫荼羅方位 圓壇者以白 方壇者以黃 三角壇者以赤 復次諸佛用白 諸菩薩以黃 諸世天以赤 其餘香等亦當准傍此意 兼採蘇悉地瞿醯等文用之 不可備載也 鉢頭摩是紅蓮花 凡青赤白蓮等水生諸花 皆可通獻諸尊也 龍花奔那伽者 此奔那伽是龍樹花 彌勒世尊於此樹下成佛 其直 云龍花者 是龍中所尚之花 西方頗有其種 其計薩囉花末利花 得蘗羅花瞻蔔花 無憂花底羅劍花 鉢吒羅花娑羅樹花 皆是天竺所有 此方不可具識 經云 是等鮮妙花者 梵本兼有或聲 謂此等諸花皆可通用 故舉以為例 然或 餘方所有彼方所無 但使人心所好世間以為吉祥者 皆可供養 當一一存意善分別之 採集以為鬘者 謂錯雜莊嚴 或綴或結 以行人慇淨淳厚心故 則令諸尊歡喜護念 也 次明塗香 其旃檀青木欝金妬路婆草 是西方苜蓿香 與此間苜蓿香稍異也 及 餘妙塗香 如沈水甘松丁香桂心西方荳蔻香附子等 如蘇悉地瞿醯中說 又云 其塗 香中勿用眾生身分及與紫礦并虫食等 當取淨好者以水研之 若獻佛 當用新好欝金 或黑沈香 和以龍腦 蓮花眷屬當以白檀 金剛眷屬亦當以白檀 自餘諸尊隨意而合 用之 隨所合香皆置龍腦也 次明焚香 當用沈水香松香嚩藍香龍腦香 白檀香西方 名為麼囉庾 是山名 即智論所云除摩梨山 更無出旃檀處是也 白膠香是娑羅樹汁 室利嚩塞迦香者似此方薰陸香 室利是具德吉祥義 言此香乃至天神皆悉愛樂 故 以為稱也 及餘焚香類 芬馥世稱美者 亦如上說 瞿醯云 燒香用白檀沈水相和 供養佛類 其樹汁香 供養蓮花類 黑沈及安悉供養金剛類 或依彼法作香 普遍和 合以獻諸尊 應當隨法教者 謂以真言密印去垢加持等 如供養次第中說 自餘塗香 及花等 例此可知 次云依教獻諸食者 如經大本中 諸食供等各有修治方便 至於 深密之意 一一與法門相應 此方既不具 但依蘇悉地等 如法造作結護加持 即名 依教也 乳糜者 西方粥有多種 或以烏麻汁 或以諸豆并諸藥味 如十誦藥法等文 廣明 然最以乳糜為上 凡獻食時 當更加以蘇沙糖等 令色味兼具而先奉之也 又 西方飯有多種 亦以酪飯為上 獻此食時 應配以沙糖鹽薑諸味 又當奉羹 依彼方 造食之法 或隨國俗所用也 歡喜丸 應以蘇煮諸餅 糅以眾味及三種辛藥等令種種 莊嚴 漫荼迦是此方薄餅 其葉餅是天竺餅法 以糖蜜諸味和麵蘇油煮之至為甘美 沙糖餅者 此沙糖名為蹇荼 狀如益洲所出者 而色甚鮮白 觸之便碎用此和水 先 以麵作餅 數漬其中 然後食之 淨妙謂務令精潔 使色香兼備也 布利迦譯云著 餅 以種種上味和合 為鑑作之 間穴餅有二種 或刺為孔穴 或狀如亂絲重重間穴 加以眾味也 末塗失囉餅 亦著 兼以糖蜜塗之 媲諾迦餅 用起麵作之著鑑 以蘇油煮 狀如水上浮泡甚可愛也 無憂是卷緣沙糖餅 播鉢吒食是不起麵飽 如 是諸肴膳者 又謂隨諸方國 所有上味及珍妙果 隨意獻之也 其白糖石蜜沙糖蘇蜜 P. 122

123 又各別置之 種種諸漿飲者 西方漿法甚多 皆雜以香藥 美而愈疾 及蒲陶等諸 非時漿 如毘尼所說 其食乳酪 亦用畢撥或龍腦等 如醫明食法為之 大抵西方造 食及飲噉先後次第 多依藥術 有養性防身之功故 多盡其天年鮮夭死之患也 凡置 食處 當以塗香周遍塗之置食院內遍布蓮荷葉或芭蕉葉等令使周遍 無應用新淨白疊 或淨布 極以淨水浣濯以香遍塗 布食時 上首諸尊當增加之 謂中胎藏毘盧遮那 第二院觀音金剛手 次院文殊等四菩薩 外院釋迦牟尼及所奉本尊等 假令餘位置一 分者 上首諸尊當二分 或餘位置二分瞿醯云 漫荼羅主當數倍加之 雖有此階降不 同 然上自諸佛下至世間鬼神 皆應等心供養 務令豐厚均等也 乃至不辦者 但當 供養部主 或置食內院 運心供養一切諸尊 所奉香花等例此可知也 次說奉獻燈明 者 香油之類甚多 謂薝蔔香油蘇摩那花香油等 凡作香油法 當取新花如作鬘法穿 之 懸置日中承以油器 以物取油 於花上灌之 令還墮油中 又復取而灌之 如是 周而復始 從日出至日入乃停 明日又取新花作之如前 令此油香氣 與此花香氣均 等然後止也 其獻食及燈明等諸器 以眾寶為上 若不能辦用銀銅等 乃至新淨瓦器 亦得充事也 四方繒幡蓋者 若有財力 當於一一尊所各別置之 亦以雜寶為上 若 不能辦 綵乃至繪畫畫時當用淨物 不得用膠等也 若不能廣造者 下至四方各置一 蓋 門標鈴鐸等 皆隨力分作種種莊嚴 兼准約入祕密漫荼羅品中所示之相 大毘盧遮那成佛經疏卷第七 P. 123

124 大毘盧遮那成佛經疏卷第八 沙門一行阿闍梨記 入漫荼羅具緣品第二之餘 經云 或以心供養 一切皆作之者 如世尊說 諸供養中心最為上如 前一一供 物 皆當運心遍及法界 以真言祕印持之 如供養次第中廣說 或觀大寶樹王遍覆一 切世界 如花嚴菩提樹王之相具足莊嚴 隨一一所須受用之具 悉於中出無有窮盡 遍至一切賢聖前 廣大供養并普濟一切眾生 如是運心已 當用虛空藏轉明妃加持 自然隨意成就也 次說吉祥瓶法 當用金銀等寶 乃至無者 應以瓷或淨瓦為之 極 令圓滿端正又不洩漏 如毘尼中方便觀漉淨水盛滿其中 內五寶五穀五藥於瞿 醯中 說之然此 五藥夫皆出五天此方不 能遍有也取如 前所說諸塗香末和水 兼置龍腦 牛黃 於瓶口捽以寶花 或隨方土所有名花 取其花果條葉茷好圓具者 使間錯垂布 令極端嚴 以彩繒纏頸并繫花鬘塗以眾香 結護作淨方便 亦如供養次第中說 中胎 藏當安五瓶 最中大日瓶安在花臺 餘置外花蘃中 凡獻中胎食時 四佛四菩薩各隨 本座 在花臺內 奉毘盧遮那者 置花臺前也 若有力者 於一一尊所皆置一瓶 如 不能爾 隨內外方於上首諸尊處置之 其四門處各置一一瓶 四角各置一瓶 通門外 別有一瓶 用降三世真言印加持之 擬出入時灑身自護 及召弟子入時亦用灑之 護 摩處又別置一瓶 大略可百餘瓶者也 經云 六瓶者 是最少之限 當於中胎四方各置其一 其門外一瓶必定不得 闕 之若用十八瓶者 中胎置一瓶 第二院大勤勇處 蓮花金剛類主 及門凡四瓶第二院 四大菩薩 謂文殊等各置一 瓶外院四門四角及門外 者用之適 足所欲受灌頂者若 多各隨人數令造一瓶 不得闕少也 如香水瓶者 諸閼伽器亦然 當用金銀白瑠璃 等為垸 乃至商佉熟銅石木 或以樹葉新瓦 盛眾香水置諸名花 如前所置瓶處亦一 一置之 又當於諸尊處各奉淨衣 如前所說 上首諸尊亦准獻食法倍增已 故云各奉 兼服 若不能辦者 但於上首諸尊處置之 或以箱篋隨其所有 置在中胎院內 運心 供養一切諸尊 凡獻中胎供具 當置胎外一重空界中 若獻無名諸尊 當置三重界緣 之內 又供養時 先當奉閼伽水 次獻塗香 次獻花燒香飲食 後獻燈明 經文先後 不次也 復次若深祕釋者 塗香是淨義 如世間塗香 能淨垢穢息除熱惱 今行者以 等虛空閼伽洗滌菩提心中百六十種戲論之垢 以住無為戒塗之 生死熱惱除滅得清涼 性 故曰塗香 所謂花者 是從慈悲生義 即此淨心種子於大悲胎藏中 萬行開敷莊 嚴佛菩提樹 故說為花 燒香是遍至法界義 如天樹王開敷時 香氣逆風順風自然遍 布 菩提香亦爾 隨一一功德 即為慧火所焚 解脫風所吹 隨悲願力 自在而轉普 熏一切 故曰燒香 飲食是無上甘露不生不死之味 若服此果德成熟更無過上味時 即名入證 故說為食 所謂燈者 是如來光明破暗之義 言至果地時心障都盡 轉無 盡慧遍照眾生 故說為燈若竪說者 一一地中皆具如是五義 若橫說者 一一門中皆 具如是五義 例如上文所明諸食 雖適口則一然 隨調膳人身手 有種種滋味不同 P. 124

125 餘香花等當知例爾 若行者善能以五字門 作金剛舞戲普應眾生 譬如和五味布五綵 韻五音調五藥 雖性分不過五種 而千變萬化巧轉不窮 當知是人則解塗香三昧義 亦解花三昧燒香三昧 飲食燈明三昧義 亦解此五種陀羅尼義 以如是種種法門供 具 供養心王如來 能令諸尊歡喜所求必獲 若以此中意趣 反觀世諦香花等 自然 知彼色香性分所應用處 無量方便觸物而生也 經云 如是修供養 次引應度者 以下明正作法時 加持教受支分及護摩支分 就加持教授中 凡答金剛手三問所謂云何引弟子 云何令灌頂 云何供養師 問此三 句訖已 方問護摩處 今此答中先說引弟子了 即明護摩 方答所餘二句 然護摩通 一切法事中 非但加持弟子而已 故宜別作一種支分也 於前卷中 已明第七夜正作 法時畫漫荼羅位 中間別明所要支分 是以文勢間斷 今更承躡前文 作次第說之 阿闍梨既畫漫荼羅竟 周遍觀察知已圓備 方出外如法灑淨 如前運心普禮一切如來 懺悔歸依自淨三業 然後依供養法 結結三昧耶明等以護其身 其諸供養物 亦以 無動真言去垢辟除清淨 如法素具而預備之 又當被服金剛甲等使一一如法 阿闍梨 言 作如來身時用如來甲 作金剛身時用金剛甲 當轉換用之 又准蘇悉地等 以如 來肉髻圓光諸相 而自嚴身尤善 或可通用 或成辦諸事真言作之 如是作已 然後 向漫荼羅位 隨其所應而坐 住於瑜伽 先用囉字門遍淨其心 次復淨道場地 悉除 眾患相同虛空 然後以訶字起大風輪 於風輪上 以嚩字起香水海 即用阿字門 起 金剛地妙高山王 當知此漫荼羅 即在其上 如供養次第中方便 觀作種種莊嚴 以 虛空藏持之 次於一一漫荼羅諸尊位上 各觀本種子字 從此諸字皆轉作本尊身 若 彼阿闍梨 觀道未融恐延時節者 但於中胎蓮花臺上 而觀阿字 字門出無量光遍照 諸尊座位 爾時諸尊即現 爾時以方便 轉觀如是諸尊與我身無二無別 即是諸尊即 在身中 阿闍梨言 若行者未住瑜伽 云何能造如是壇法 乃至初建立時 已觀在身 中然後圖畫 若深行阿闍梨 則常與如是大悲胎藏聖眾共俱 亦證知即是我心 同彼 十緣生句畢竟不可得也 即觀本尊已 次更運心作種種寶乘 以不動真言印加持 以 此奉迎眾聖及淨治道路 次作請召 瞿醯云 當各以本真言奉請 或以漫荼羅主真言 都請諸尊 或依本教所說 當隨意廣略 兼用召請真言印也 又此經宗 即於本座受 請 還以不來相而來至此道場 不同麁方便中有此彼之相 大眾集已 當用無動明遣 除障者 即示三種三昧耶而作加持 次當奉閼伽水及與敷座 而作是言 善來世尊善 來世尊 以本願力而來降赴 願垂加持 受斯所請及與微供 大慈悲故唯垂納受 時 阿闍梨欲作金剛事故 更以無動慧刀自除身障 轉作金剛薩埵降伏魔業 仍以慧刀結 諸方界 復更以如來大界真言印 重結周界 以四大護各護一方 又持無堪忍大護皆 普護之 阿闍梨言 凡造漫茶羅 從初已來即用不動尊 或以降三世尊護持是地 中 間每持誦時 即如法結界了還解之 至作法夜 更劑金剛線內具足結界 其灌頂護摩 壇處 當於漫荼羅外 更以線為周域 令與內界相通 并置所出入門 漫荼羅外界 普以金剛線圍斷者 至護摩供養時 亦當運心 於通門之所舉上金剛線 令通諸尊來 P. 125

126 往 又結界時 但當於本座處如常作法 若欲行遶一匝而結周界者 亦皆成就 若結 界了忽爾妄念故 界破或種種魔事起 即當念持無堪忍大護 若欲令一切時無障者 其周界及供物等 皆先用大護護之 後時障起又當更用也 次當作禮奉閼伽水 以大 慧刀遍灑諸供養具 淨以不思議法界心 若獻塗香時 即當住塗香真言持之 次第供 養時 又一一加以彼尊真言 或通或別 或以自所持者 其餘供物例爾 復當作心供 養法 持以虛空藏明 及以金剛阿利沙吟諷讚歎 次又出外施曠野鬼神食 據圖 於 東門外施毘那野迦 南門外施蘖 何 是魅鬼著人者 西門外施蘗囉 是行疾疫者 北門外施荼吉爾 於門之左右各置四位 然瞿醯云 皆是羅剎毘舍遮部多 諸食噉血 肉者 種種非人之類 或居地者或居樹林者 及以心所念著 各隨本方召集而遍施之 一切緣漫茶羅供養之食 悉皆取之和合一處 并及諸香花等 亦皆別出其分共置一 處 阿闍梨當起大悲無限法施之心 於瑜伽中 觀作種種受用之具 亦以虛空藏轉明 加持 而周散施 此諸鬼神受食 不作漫茶羅障也 當從東方為首 次往南西北方 如是一周竟 又施東北方 次往東南方西南方西北方 又一周竟 復至壇東施上方鬼 神食 次往壇西施下方鬼神食 大凡三遍下食 於諸法事中此法尤難 當爾或自現種 種極可畏形 或聞大聲雷震野干吼等 如是種種異相 阿闍梨當自好安心 又欲施時 先更防護其身使一一如法 若彼食盡更求者 應復施之務使豐厚 令其歡喜 若物 少者但隨所有而已 凡壇中獻物 亦當以平等之心 不得有所匱闕 瞿醯云 若行食 時錯誤闕少 即應補之仍乞歡喜 所行食類若不遍者 應以餘物充數也 施諸方食都 竟 洗手灑淨 於門前燒香供養 次入於內奉獻閼伽燒香 運心奉獻衣服以為儭施 然後住瑜伽座 以五輪字持身 首置百光遍照王 以無垢眼觀自心花臺本不生字 方 作普門持誦 先於毘盧遮那心月中炳現真言 而後誦持并示密印 周遍中胎藏已 次 及第二院諸尊 乃至終竟 或一一現前觀之而作持誦 或自身作彼本尊 於其心月 現真言字而作持誦 乃至頓作漫荼羅身 而作持誦 隨行者觀 心勢力 若不能爾者 當以一心誦部主真言百遍 所餘上首諸尊各誦七遍 并作彼印也 具如供養次第中 說 阿闍梨如是作法畢已 復以誠心頂禮諸尊 然後召諸弟子一一令入 以前香水灑 淨 授彼塗香令用塗手 次授淨花 略為宣說住心品中菩提心實義 令知自歸依處作 真正發心 至誠殷重憶念一切諸佛 所以然者 以行者能發佛心 即是佛子 當受法 王子灌頂之位 生如來種性中故 當動止云為不忘諸佛 今此經中 每將說一切真言 輒云普歸命一切諸佛 即是此意也 言淨佛者 聲聞法中阿羅漢亦名為佛 諸餘大 乘未了義經 亦有成佛義 然不得名為遮淨 今正明本心常佛故 以淨字甄之 梵本 正翻 佛家當云佛部 是種族部類之義也 時阿闍梨觀弟子身作五輪 以五字持之 兼於心花臺中置阿字等 使即同大日之體 以入佛三昧耶印印其頂上 次以法界生印 印心 又作轉法輪印印齊輪上 各三誦彼真言 次即轉彼心中阿字門為嚩字門 結金 剛薩埵印印諸支分 所謂五處 所以如此 為欲成彼金剛事業也 時阿闍梨 亦當更 以三昧耶等而自護持 次取新淨白疊或餘繒帛 先以不動真言如法作淨 復用本部真 P. 126

127 言王 三轉加之 如作大日漫荼羅 即用毘盧遮那真言 蓮花手金剛手亦當准說 用 此綵淨帛 周覆弟子面門 當深起慈悲護念之心 耳語告彼三昧耶戒 勿令諸餘未入 壇者聞聲 此一偈當於轉字輪漫荼羅行品中說之 又觀彼頂上有一囉字 字上安點 故云嚴以大空點(此是囕字也)此字四邊遍有光焰 猶如花鬘連環不斷 字中又遍流出白 光如淨滿月之暉 以此淨法界心所加持故 能除內外諸障 次引至第一重門 遜那優 波遜那二龍王守衛之處 令正當門廂不得前却 師當為彼結作三昧耶印 三遍誦彼真 言 置花印上 令弟子以至誠心向道場散之 隨花所至之處 當知即是行人 往昔因 緣法門善知識 即依此方便門進趣修行也 瞿醯云 將入壇時 阿闍梨應作是言 我 某甲如法 作此漫荼羅 將弟子入 隨其福德種性及與成就所堪法器 唯願於此漫荼 羅中 示現其相 既散花已 次應開面令瞻覩道場 以歡喜心而告之曰 汝今觀此妙 漫荼羅 深生敬信 汝已生諸佛家 諸明尊等同共加護 一切吉祥及與悉地皆現前 是故堅持三昧耶戒 於真言法教應勤修習 次令弟子以香花等 普供養漫荼羅聖眾 即於道場授與本真言印 令坐一處誦之 次引餘人入 凡阿闍梨 當觀花所至處辨其 性類 若墮佛首上成就佛頂及豪相等 墮面上應成就佛眼 在身中分當知成就諸心 若墮下分成就諸使者等 又隨佛身上中下分 知上中下成就 蓮花金剛亦然 自餘諸 尊 但知上中下之相 若花墮去彼尊遠者 久遠方乃成就 若墮供養院 隨所屬之尊 授彼真言 若墮兩尊之間 當觀其遠近 若先墮內院即移出外院者 彼人信心不具 若強持誦得下成就 墮諸界道及行道院者 彼人無決定心不獲成就 若彼欲更擲者 應為作護摩然後擲之 餘如彼說也 次當為諸弟子作寂然護摩 是扇底迦法 亦可翻 為息災也 次此是一種支分 今如來答中 約行事次第故 說加持教授支分 未竟 即於此中間說護摩 或可與灌頂等法 合為一種支分耳 經云 作寂然護摩 護摩依法住者 上言護摩 謂應作此護摩之法 次云護摩者 是誡作法之人 若護摩時當依法住 故重言之 此中以瑜伽法加持自身 乃至奉請 結界等 皆依念誦方便 故云當依法住 初自中胎藏 至第二之外 於漫荼羅中 作 無疑慮心者 上文密語 以釋迦眷屬院為第二 大壇之外令與中胎藏相當 阿闍梨又 在其外 面向漫荼羅 於此二位之中而置火壇 梵文故為密語云 阿闍梨漫荼羅中作 護摩壇 若不從師受者 多失其旨 或於漫荼羅院中而造作之也 今以灌頂壇 又須 正對中胎 可移此壇令稍近南 乃至西南角以來 皆是三位相望 於理無失 不疑慮 心 即是息災之意 應一緣不亂作之 若行者住奢字門 而觀諸法常寂然 疑悔求盡 蓋障淨除 即是寂然護摩之本意也 作漫荼羅法 取自身肘量縱廣一肘 其深半之 周匝安緣 廣四指節高亦如是 凡護摩壇 方圓三角隨事業而轉 但此中作法當用方 壇耳 瞿摩夷瞿摸怛囉塗 灑以香水 中表金剛印者 謂於鑪內當畫作拔折羅 所以 然者 護摩是如來慧火 能燒業因緣所生一切災橫 廊然蕩盡無復遺餘 方壇名大因 陀羅 是心王之義 明此慧火之印窮彼源底 從金剛性生 是故同於金剛不可破壞 至下世出世護摩品中 世尊自廣說因緣 若真言行者但作世諦護摩 不解此中密意 P. 127

128 則與韋陀火祀豈不相濫耶 故譯者兼智之名 庶令淺深二釋義用兼舉 經云 師位之右方 護摩具支分者 假令大漫荼羅門向西開 火壇當在大壇西 阿闍梨又在火壇之西 東面而坐 諸護摩所用具緣支分 當在師位之南也 護摩薪當 用乳木 謂桑穀之類 或用牛膝莖截之 劑十二指量 皆須濕潤新採者 取其條理端 直 當觀上下一向置之 以香水灑淨令根本向身 若欲燃時 當於乳酪蘇蜜之中 搵 其兩頭擲置鑪內 或以沈水香 量長四節麁如拇指 搵蘇合香 作一百八遍用之尤善 其應漫荼羅中所獻諸食及香花等 各各取之用辨事真言 如法灑淨置於座右 其閼 伽器當置左邊 所獻諸食 當用蘇酪等調和共置一器 及諸五穀 亦以蘇油等潤之和 合一處 置於別器皆令素辨 若作深祕釋者 此護摩支分 是眾因緣義 由此因緣能 生三有災患 今還以此為慧火之資 供養一切普門身 增益不思議勢力 經云 煩惱為薪智慧為火 以是因緣成涅槃飯 令諸弟子悉皆甘嗜 即是義也 又為弟子作法時 於阿闍梨北邊 籍以生茅使蹲踞而坐 阿闍梨亦當坐於茅座 不得 加以床褥之類也 然受用生茅略有三義 一者其性潔淨離處樂觸 可以蠲除行者昏怠 恣慢之心 二者此是吉祥草 世尊以為敷坐而證菩提 是故能除一切諸障 三者以此 吉祥茅表慧性也 此草兩邊多有利刺 若坐臥執持無方便者反為所傷 若順手將護之 則不能為害 一切諸法亦如是 若順諦理觀之 一切塵勞皆有性淨之用 若失方便 則能損壞智身 故以為法門表像也 若於大石上作漫荼羅 或重閣上不可穿掘 作鑪 者 當用彩色畫之 極令分明嚴麗便可充用 是名略作護摩處 若室中造漫荼羅 隘 迮者 當出外於望見道場處如法作鑪 鑪四面皆當周匝布以生茅皆令右旋 次第皆令 相壓而出其頭 餘如護摩品中所說 又當周匝廣厚勿令露地 遍以香水灑之 當用成 辨諸事加持 以上文所說灑地真言也 此中護摩行法 凡阿闍梨 初於漫荼羅中供養 持誦竟 次當出外而作火法 東向在吉祥座 先取乳木乾薪置於鑪中 用蘇灑上燃之 後置濕薪用辨事真言 去垢辟除并灑淨已 當住瑜伽以火天之種子轉作火尊 在三 角漫荼羅中 如下品中所示十二火尊 隨取其一事業相應者 既相應已 當觀火尊之 身與己身無二無別 如火尊者 當知火漫荼羅亦然 當觀三處皆同一相 然後以火天 真言而奉請之 蘇悉地云 欲奉請時先作是言 我今奉請火天之首 天中之仙梵行所 宗敬者 唯願降臨此處受納護摩 次說火天真言曰 ꖩꗰ ꗥꕗ 쿅ꑌꗷ ꚩ南摩三曼多勃陀喃阿揭娜曳莎訶 初句歸命諸佛義如前說 第二句阿揭娜曳 是火義也 此中以最初阿字為種子 以一切諸法本不生故 即同金剛智體 俄是行義 以諸法本不生故 雖具足萬行而無 所行 是故名為無師自覺 若是無師自覺 即是同於大空遍一切處 故與娜字同體也 以諸法無師無行故 自遍一切處 故於三界不動出 而至薩婆若 是故無乘及乘者 爾乃為大乘 所以也加三昧聲 意明此乘定慧均等也 諸佛行菩薩道時 皆以如是 慧火 焚燒一切心垢熾 然正法光明 是故如實說之 即成真言也 若請召時 當增 加伊係伊係字 至發遣時加揭車揭車字 其印相如下品中說 既請召已 先以閼伽香 P. 128

129 水三度灑淨 三獻嗽口之水 即取諸五穀蘇酪等物 以上所說真言 三遍護摩供養火 天 凡護摩時 皆先以大杓盛滿淨蘇焚之 次則焚柴 次護摩飯 次及諸穀 或以乳 粥 次又以蓮花等隨意燒之 其中間所施皆以小杓 所以經云 應當持滿器 而以供 養之也 供養已 重灑香水及傾閼加 如人食已用水澡漱 更以香花等供養 當運心 引送火天置於本座 次當奉請諸尊 先取一花 以成辨真言去垢作淨 部主真言加持 兩手合捧心生口言 唯願諸尊加持此處受我微供 即當隔鑪擲向漫荼羅 隨其遠近 欲擲時 先觀此花 遍至一切諸尊座位 作彼隨類相應座 復用成辨諸事 於鑪內去 垢作淨 方請諸尊 或以彼尊真言一一別請 或隨一部眷屬 乃至用真言王一時都請 又此火鑪既同火界 請時但觀諸尊不動本座而來降臨 事了時 亦以無去相而還本 處 每為一尊護摩 輒香水灑鑪及澡漱水 以下文云寂災真言七遍供養 如是一一竟 更作護摩百八遍 還以滿器焚蘇一遍 乃至不能爾者 當總供養 一百八遍或一千 八十遍 念言隨此所有 唯願諸尊同受供養也 次當遍乞歡喜 如法供養已 方懺悔 迴向并作金剛諷詠 其所焚香無令斷絕 又奉閼伽 然後頂禮諸尊 召諸弟子 如上 文所說作散花等法 乃至告語都竟 方引一一弟子於護摩處 於阿闍梨左邊以恭敬心 蹲踞而住 師以左手執弟子右手大指 而誦寂災真言 每一誦一施火食如 此至二十 一遍 諸弟子如是作之 瞿醯云 復以香塗手按其胸上 隨意持誦而發遣去也 今次 釋此寂災真言 南麼三曼多勃陀喃阿摩訶扇底(丁以反)蘗多扇底羯囉鉢囉睒摩達磨唨若多阿婆嚩薩 嚩婆嚩達摩三曼多鉢囉鉢多莎訶 此真言以初阿(去急呼之)為體阿是諸法本不生義即是金剛智火之體加三昧點是本生 行金剛慧火三昧傍有二點是涅槃義 言入此阿字門 慧行具足故 能焚除一切障蓋得 大寂涅槃也 所以為寂災真言正在此義 復次作法時當觀此字 周匝光鬘從火而出具 備三色 本體黃白色 其三昧畫作赤色如閻浮金 傍二點黑色如劫災火 以本性白淨 故有息災用 兼黃色是增益用 赤色是降伏焚燒用 黑色摧伏大障并攝召用 又此字 體是方便門 當知即同大空之色 具種種事業也 復次於下文十二火中 阿字智慧火 三昧畫是行滿火 具攝召義是風燥火 具降伏義是盧醯多火 黃赤和合是沒栗拏火 兼赤黑色是忿怒火 兼備眾色是闍吒羅火 以要言之 悉備十二種用 當廣演之耳 次下諸句皆轉相釋 初句摩訶扇底 是大寂義 蘗多是逝義 言如來以此一字義故 去至本性常寂大涅槃中也 阿字體是本寂 以具三昧畫故善逝 具淨除點故涅槃 不動是處即行即到 同於大空無所不遍 故云大寂 次句扇底羯囉 是作寂義言此字 門方便滿足故 常遍十方三世 遍作普門事業成就眾生 皆令去至大寂之中 故云作 寂也 次云鉢囉睒摩達磨涅若多者 鉢囉是最勝義 睒摩是證此寂 重釋前句以作寂 故即是寂中之寂 所以者何 以寂畢竟不可得故常作 作畢竟不可得故常寂 一切世 間不能思議 故云最勝也 達磨是法 若多是生 從何而生 謂即從此不思議寂業中 生也 以動寂畢竟等故 從本不生句中 具生根莖枝葉花菓 成菩提樹王 猶如火界 P. 129

130 能燒能養 金剛智火亦爾 用淨除點燒 三昧點養也 次云阿婆嚩薩嚩婆嚩 又是轉 釋前句 故云無自性 一切自性以本 性寂而從緣起故無自性 從緣起者皆本性寂 是故為一切法自性 以此義故 妄想不生而大空生也 次云達麼三曼多鉢囉鉢多 又 轉釋前句 以此義故 如來於一切法平等 謂成無上菩提 鉢囉鉢多是獲得義 以無 所得故得此平等句也 餘如上釋 凡護摩時當有種種相現 或時燒火不燃 燃或速滅 不甚熾盛 或烟起無焰或烟甚濁 或出聲猶如驢畜等音 人不樂聞 或言不成就等 當知障礙不成之相 或烟焰中作寶瓶寶網師子車乘等種種妙形 或聲如鍾鈴螺貝等音 樂之響 或出吉祥成就之音 當知是無礙悉地之相 乃至善作護摩者 當於是中曲蒙 旨授了了具知通塞之相也 凡護摩各隨所應事業 或以寂靜或以歡喜 或以威猛之心 所被衣服有白黃赤 當北向東向南向而坐 其漫荼羅亦有圓方三角之異 色亦可知 其護摩薪 息災用樹最上枝 增益用樹中枝 若折伏事應以樹根 若息災事 應以 蘇乳大麥密及乳粥 茅草之牙軍那花白檀香無憂木 若增益事 應以乳粥酪飯蜜乳酪 粥胡麻 天木迴香天門冬龍花諸穀等 若折伏事 應以赤白芥子或芥子油 毒藥骨髮 諸荊蕀等有刺之木 雖經不具說當以類推之 又隨焚蘇遍數胡麻亦然 餘則隨意多少 最初最後皆應滿 蘇護摩 諸餘法事例爾 凡息災護摩 先須作降伏法 若所用真 言中有降伏義者 直爾依本而誦 若無其義則當依法增加 用芥子等降伏相應物 作 一七遍或二七遍護摩 次觀增益相應句義及其供物 又作一二七遍 方乃具足作寂災 法 如作增益護摩 先須作降伏法 方乃具足作增益法 其降伏護摩 一法直成不須 設前方便 當知此漫荼羅 具有三種法事也 瞿醯云 灌頂了後 復當依法護摩 先 用漫荼羅主真言焚蘇百遍 次當以寂靜真言 用蘇密酪和飯百遍 次用胡麻百遍 方 乃廣示漫荼羅 至事畢將散時 師當自灑其身更奉閼伽 次第供養一一諸尊 次以曼 荼羅主護摩八百遍 次以寂靜真言百遍 次以部心作廿一遍 次以一一諸尊真言 用 牛蘇各護摩七遍 然後以本持真言隨意護摩 方作解界發遣等法 或復依前作總相方 便亦得 今此經中 阿娑嚩三字 如字輪品所說 即是三部 心真言也 若是餘時三 種法事 但於檀中持誦畢已 即當出作護摩 或若作成就護摩 則須五處相直 第一 本尊 第二火爐 第三所成就物 第四蘇器 第五阿闍梨座位 其所成物 先以淨葉 承覆 每一取蘇等 皆以 加於葉上 方迺焚之 若成就有情 當於置物之處圖畫其 像 餘如上說 若為人護摩 則一一稱名方投火中 若無漫荼羅但作護摩法者 當遶 鑪作一重漫荼羅置諸尊座位 欲請諸尊供養 廣略隨意耳 蘇悉地云護摩了已 皆當 用本持真言 加持淨水以手巡遶 散灑鑪中三度 須復請火天重受餘供 乃至想還本 座 所殘穀蘇密酪等總和一處用火天真言三轉持之而作護摩 重作護身護方等印 乃 至解界方可發遣也 瞿醯云 第六夜作弟子法竟 為除障故先作降伏護摩 次為自增 益故以部心真言護摩 然後以寂靜真言作息災護摩 至臨作法事時 若數有不善相者 當以部母真言作息災護摩 焚蘇及薪各百遍 於作法之明日 為滿所闕乏故 更作 息災護摩八百遍 然此火法 亦是支分中難事 以將除災障增益正法威勢 是故諸為 P. 130

131 難者 皆於此中伺求其便 若不一一明了當自損傷 不可率情妄作也 經云 行者護摩竟 應教令儭施 以下是答祕密主問中云何供養師句 猶屬加持 教授支分也 所以自教弟子令其儭施者 非為貪著是物而求索之 為發生彼善根成就 灌頂功德故 若弟子能以內外所有種種資財 為求大事因緣無所慳惜 至誠殷重奉報 傳法之人 則能摧壞無量宿障 又自見檀那利益深生慶幸之心 我今捨此世間所愛之 財 五家所共多諸過患 用貨無上法寶正法之財 遍施眾生常無窮盡 以是思惟已其 心歡喜 歡喜故則離疑悔 離疑悔故便得內寂安樂而住 然後以法水灌之 則能永離 塵垢也 若無物者 乃至捨身而供養師 謂以此身奉事供給阿闍梨 不憚疲苦常不捨 離 諮求正法乃至不惜軀命 為求道故 爾時阿闍梨 感其慇重生悲念心 誨以深祕 方便 乃至自所受持真言功行 垂滿於道場中 作法迴用施之 少用功力得大成就 此是諸施中上也 瞿醯云 弟子當於護摩處 以至誠心頂禮阿闍梨 先當奉獻衣裁二 匝 然後捨施餘財 又彼文是灌頂了 廣示漫荼羅相 教真言印方乃奉施 與此經不 同 任隨所用耳 經云 已為作加護 應召而告言者 謂從初召入以來 皆是加持方 便 今為起發其心故 又復教授而告之言 今此勝福田 一切佛所說 為欲廣饒益 一切諸有情者 謂世尊見眾生等 自從無始以來 恒常匱乏內外資財 諸有所為不得 自在 以是因緣墮無暇處 不能疾至無上菩提 是故同以加持神力 說此無上福田也 以此大悲藏中 一切普門大海無不畢集 今於此中廣種無限善根故 從今生以後盡 未來際 常作如意珠身虛空藏身 能滿自他一切希願 故云廣饒益一切眾生也 復次 已施第一義僧及傳法人竟 復教令供養世諦和合僧 若施和合僧時 十方一切凡聖眾 僧 皆悉有分 是故此福 如虛空雲海不可思議 當獲於大果者 是究竟利 若於此 中樹福 如食金剛畢竟不消 要至金剛地際然後止住 故生公云 一豪之善皆趣佛果 也 次明世間希願故 復說世間義利 所謂無盡大資財 世說常隨生 此是世界悉檀 故云世說 如薄拘羅以一訶梨勒施僧故 九十一劫以來 常無疾患終不橫死 阿那 律以一食施辟支佛故 亦於無量劫來 常與寶藏俱生 如本生經中廣說 故云常隨生 也 復次有部毘尼中說 大迦葉舍利弗目乾連須菩提四大弟子猶如賢瓶 若人淨心供 養竟 希求世間現報無不如願 何況施一切僧者 當知十方世界諸如是等具德之人 皆在其中 乃至無學聖人欲延壽住世 猶籍僧力 是故汝今為欲成就悉地果故 當令 所修檀施具足無缺 復當以歡喜心供養世諦現前僧 以十方僧不可盡集故 但於界內 隨現前集會者施之 即是施一切僧也 經云 爾時毘盧遮那世尊 復告執金剛祕密主 以下明灌頂法 亦屬加持教授分 然此灌頂亦通諸餘法事 或可別為一種支分也 阿闍梨作第二漫荼羅 當與中漫荼 羅相對 去大漫荼羅二肘 第二是次小之義 即是相待言之也 凡火鑪應當中胎 若 處所不便 得漸移近南 乃至對西南角 此灌頂壇又在火壇之北 亦令四方均等 唯 置一門 門向壇開也 其壇四角外畫四執金剛 火方是東南 置住無戲論 涅哩底方 置虛空無垢 風方置無垢眼 伊舍尼方被雜色衣 壇中作八葉大蓮花王鬢蘂具足 於 P. 131

132 四葉中置四伴侶菩薩 帝釋方曰總持自在菩薩 焰摩方曰念持菩薩 那伽方曰利益心 菩薩 夜叉方曰悲者菩薩 其四隅之葉置四奉教者 火方名著雜色衣 涅哩底方名滿 願 風方名無礙 伊舍尼方名解脫 經云 中央示法界 不可思議色者 即是此嚂字作純白色 所謂不思議法界之摽 幟也 復次深祕釋者 方壇即是大因陀羅心王金剛界 住無戲論 即是本原性淨三世 無障礙智戒 由此戒故一切戲論皆息 戲論息故得成無師大慧 塵翳都盡如淨虛空 故名虛空無垢 如虛空中無垢障時 極目十方無所不覩 般若亦爾 由離一切相故於 一切種 無不見聞覺知 故名無垢眼 如明眼人則能自在作諸事業 今以無礙悲普觀 一切根緣已 即當普現色身而道利之 故名著雜色衣 若已此四種金剛慧印 於一心 具足無缺 即能鎮此心地 堪持灌頂慧身 猶若菩提樹下 從金剛地際以來皆悉堅實 是故如來成道時不傾不陷也 四伴侶者 謂心所有法是心王伴侶言 此淨法界心王 成就四法 能行四種如來事 則堪灌頂受法王位 初云陀羅尼自在王者 即是通達阿 字門 見此真言王時 即能於一切陀羅尼門皆得自在 故以為名 又以總持自在故 成如來念覺如意三昧王 能持萬佛國 如彼龍宮祕寶 能持大海不令泛溢 亦能持之 令無秏竭 故曰念持 已得如是念寶便憶本願 普雨法財充滿法界 遍施眾生名利益 心 已出無盡資財作無限大施 而諸下劣眾生 無心受用不肯求之 為此興大悲心 種種方便調諸窮子 故曰悲者菩薩等 言奉教者 即是從此四門 折伏攝受行如來事 當知著雜色衣 即是陀羅尼自在王所為事業 滿願是念持如意寶王所為事業 無所 罣礙是大慈悲法施所為事業 解脫是大悲方便拔苦眾生所為事業 故名四奉教者也 復次四寶所成瓶者 即是毘盧遮那四德之寶 置在中胎四角 如上所說 以不動明王 作加持已 復次四菩薩真言各持一瓶 普賢是無盡願行寶 慈氏是無盡饒益眾生寶 除蓋障是無盡淨知見寶 除諸惡趣是無盡大悲方便寶 復次普賢是遍法界淨菩提心 慈氏是此淨心於胎藏中發生根牙莖葉 除蓋障是此淨覺樹王妙嚴花果顯現開敷 除一 切惡趣是收此果實後種一切眾生田中 如是旋轉相生無有窮盡 故以此四寶之瓶 盛 滿種種寶藥諸穀所漬性淨之香水 用灌蓮花臺中不思議法界心 是故得名法王之子 當知一種寶瓶 還與一菩薩一金剛一使者機感相應 以方位法門對之 則可知之也 凡欲灌頂時 用辨事真言加持座物 安置蓮花臺上 阿闍梨復為弟子如法護身 先以 不動明王用除諸障 次用三種三昧耶加持三處 金剛薩埵加持支分已 令依吉祥坐法 而坐其中 所有塗香花燈閼伽水等 先已如法加持 一如上法 阿闍梨先當奉彼香水 次用塗香遍塗其身 以花鬘冠飾其身以為瓔珞 次奉焚香薰之 諸燈明布列其前并 獻諸食 凡此供養物 總有十三坐 謂四金剛四菩薩四使者并及弟子 其弟子供物最 令豐厚 猶如供養本尊也 亦可於大曼荼羅中置位供養 至灌頂時 但當持彼名號請 加持弟子 其四菩薩 於第一院各於一方置之 使者如來下挾門左右 又備新淨白傘 上懸花鬘及與白繒 亦先用不動去垢除障 以大日如來真言持之 阿闍梨自執用覆 其上 復令餘人執淨氂牛拂及扇香鑪 皆以辨事真言加持 又於箱中置衣并諸吉祥之 P. 132

133 物 即是金 明鏡輪寶商佉之類 并持四寶之瓶而以供養 并奏攝意音樂 此曲具在 瑜伽大本中 若獻塗香時即有獻塗香曲 花燈飲食等皆亦如是一 一歌詠皆是真言 一一舞戲無非蜜印 乃至無人解者 阿闍梨當自奏之 若不能爾不名兼綜眾藝也 言 攝意者 如世人見美妙色聲心為之醉 情有所注不復異緣 今此金剛伎樂 能感人心 亦復如是 如馬鳴菩薩自奏賴吒和囉曲 五百王子聞之 同時捨家入道 即其義也 瞿醯中 但云若得辨者應作音樂 經云 吉祥伽他等 廣多美妙言者 此頌凡有三種 一名曰吉慶 二名吉祥 三 名極吉祥 皆是阿利沙伽他 用此慶慰其心 仍有加持之用 阿闍梨當自說之 次於 下文且出吉慶一種 於此方所用 已粗周備耳 說此偈時 當自持白拂而拂其身 讚 誦畢竟 阿闍梨復當頂禮漫荼羅一切諸尊 為灌頂故至誠啟曰 即持寶瓶徐遶漫荼羅 三匝已 復更如法加持 至弟子所先用囉字為火 焚燒其身悉成灰已 方用四瓶次第 灌之 灌已 觀此灰中作嚩字門 其色純白 從此出生五字 所謂阿鑁囕 欠 持其 五輪 次說暗字在其頂上 轉成中胎藏 又從此字生三重光焰 一重遍遶咽上 隨所 照及之處諸尊隨現 即成第一院漫荼羅 次一重光遍遶心上 諸尊隨現成第二重漫荼 羅 次一重光遍遶臍上 諸尊隨現成第三重漫荼羅 爾時弟子都成漫荼羅身 若更深 釋 即是普門法界身 次當引至一處 阿闍梨親為著衣首冠白繒 以香塗身飾以花鬘 焚香燈明如法供養 并絡膊繫金剛線及臂釧指環 其制作法如悉地供養中說 又阿 闍梨先用囉字加持金 暪字加持明鏡 法輪法螺真言加持輪及商佉 復當弟子前 以金 瑩拭其目 而為說偈 當觀囉字門淨其目中垢障 次又現前示彼明鏡 而為說 偈 當觀暪字門淨其心中垢障 次持法輪置彼二足之間 并授商佉於其右手中 而為 說揭 各用彼真言持之 所以然者 若彼行人能以淨眼現前自觀心鏡 即是成大菩提 成大菩提已當轉法輪 轉法輪者 非為若干數量眾生而作限劑 乃當覺悟一切眾生 是故吹大法螺 凡祕密宗中 皆說因緣事相以喻深旨 故作如此傳授也 阿闍梨次 當持傘用覆其上 引令旋遶漫荼羅三匝 先遶第一行道院 次遶第二行道院 後遶第 三行道院 如是行道時 阿闍梨當誦吉祥極吉祥等偈 或可誦吉慶梵文 既周畢已 復至西門二龍廂衛處 令其慇懃禮拜 其傘當隨身上下而以蔭之 即當為說三昧耶偈 所謂祕密藏中四種重禁 此等皆是阿利沙偈 下當釋之 瞿醯云 弟子至西門禮拜 已 阿闍梨當白諸尊云 我某甲已與某甲灌頂竟 今付屬諸尊令持明藏 作是語已 應當放傘令其起立 對漫荼羅前為說三昧耶戒 汝今已成就漫荼羅持明阿闍梨竟 諸 佛菩薩及真言主一切天神 已共知汝 若見眾生堪為法器 怜慜彼故 當為建立漫荼 羅而教授之 然此經中自有傳法螺偈也 如西方世人受灌頂法時 取四大海水及境內 一切河水 具置寶藥穀等 作境內地圖 令此童子踞師子座 以種種珍寶莊嚴所統眷 屬 隨其大小列次陪奉 韋陀梵志師坐於象寶 以臨其後持此寶水 以注象牙令墮其 頂上 而後唱令以告眾人 又歎說古先哲王治人濟代之法 如是隨順行者 當得壽命 長遠 本枝繁盛堯紹轉輪之業 若不作如是事者 則當自退其位殞身絕嗣 如是一一 P. 133

134 而教誨之 今此法王子灌頂 則不如是陳列 密嚴佛土法界大圖 坐於妙法蓮花自在 神通師子之坐 以本性清淨智慧慈悲水具含萬德 而灌其心 爾時諸菩薩眾 下至八 部眾生 莫不歡喜讚歎而生敬仰 時阿闍梨 以法王遺訓而教訓之 從此以後 當得 生如來家定紹佛位 若不如是對明 則不知正法尊重也 吉慶阿利沙偈(出嚩馹囉阿避庾經中譯云金剛起經也) 落吃澁弭(三合吉相也)達囉(持也)建者曩(金也)鉢喇麼(三合山也)多(引)婆(光也)悉怛 (三 合)路迦(三世也)曩(去)他(導也)悉怛 (三合三也)莽羅(垢也)鉢囉(二合)係(乎異反)拏(除也)沒度 (佛也)微沒誕(引開敷也)畝闍(水生也)鉢怛囉(二合葉也)泥(去)怛嚧(二合眼也)怛懵蘗嚂(是彼慶 也)係多羯嚂(饒益也)鉢囉(二合)他(上)門(最初也)鉢囉(二合)社難(引諸眾生也一偈) 諦怒(輕)波儞瑟吒(二合彼所宣說也)鉢囉(二合)嚩囉(勝法也)悉怛嚩(二合)釰粃也(二合不 動也)契(棄夜反)多(宣說也)悉怛 (三合)路計(三世也)捺囉(人也)泥(去)嚩布爾也(二合應供養也) 達囉慕(二合法也)瞻莽(殊勝也)扇 (寂也)羯囉(能作也)鉢囉(二合)社難(諸眾生)路計(世間)儞尾 (二合) (去)延(第二也)輸(上)婆(善也)懵蘗嚂儋(嘉慶也二偈)薩達喇摩(二合正法也)欲吃多(二合 相應也)室嚕(二合) (聞也)懵蘗邏(引喜慶也)遲邪(二合宣也)僧躣(眾也) (二合人也)泥(去)嚩 (引天也)素囉(非天也)諾吃屣(二合)膩也(應供者)頡唎(二合愧也)室唎(吉祥也)麌儜(引功德也)遲 耶(二合富也)鉢囉(二合)嚩嚂(殊勝也)巘儜難(引眾也)路計(世間也)怛哩(二合) 延(第三也)輸(上 )婆(善也)懵蘗儋(慶嘉也三偈)曳(入)懵蘗嚂(如彼慶也)覩史多泥(去)嚩(昇兜率天也)微莾(去)曩 (宮也)蘗喇娑(二合也)那賜(亦如也)儞何(引此也)嚩多羅(下也)覩若蘗覩(於眾生也)係多(去)也 (利益也)塞(去)印捺 (三合與帝釋)素 (天也)鉢 勿 (二合)怛寫(圍遶者)怛他蘗多寫(如來也) 怛懵蘗(彼慶也)婆嚩覩(得也)扇底(寂也)羯嚂(作也)哆嚩(引)儞也(二合今日也四偈)曳(入)懵蘗 嚂(如彼慶也)補囉(宮城也)嚩(入) (勝也)迦粃羅(古云迦毘羅)訶嚩(平二合)曳遮(名也)儞吠(無害 反天也)麼訶(大也)怛麼毘(德也)羅避瑟 (吒矩反二合)哆(歎反)嚩(無汗反)儞儞怛寫(敬禮者也) 阿(引)賜(引亦如也)梛震 也(二合不思議也)但舍邏寫(善者)怛他蘗多寫(如來也)怛懵蘗藍(彼 慶也)婆嚩覩(得也)扇底羯藍(寂儞也)怛嚩(引)儞也(二合汝今日也五偈)曳(入)懵蘗嚂(如彼慶也) 枳娑攞瑜(花枝條也)入嚩(二合)攞(光也)補澁波(花也)梛提(嚴飾也)嚂迷遮(悅樂也)啉弭尼(園名 )嚩(去)寧(園也)麼護(無量也)泥(去)嚩(天也)乳瑟 (二合所居也)曩(去)他寫(導師也)然莽儞(誕生 也)嚩部嚩(時也)婆嚩(無偘反)多迦寫(有盡者)怛懵蘗嚂(彼慶也)婆嚩都(得也)扇 迦嚂(寂作反) 怛嚩(引)儞也(二合汝今日也六偈)曳(入)懵蘗嚂(如彼慶也)尾尾馱(種種也)耨(入)佉(苦也)囊設曩 耶(除滅也)賭瑟室也(三合喜悅也)怛布嚩(無偘反)曩(苦行處也)莽避(趣也)沒囉(二合)若覩(往也) 馱(二合)囉怛 (二合中夜也)阿(引)賜(亦如也)素 (天眾也)播唎勿 (二合)怛寫(園遶者)納莽 (禮也)塞吃 (三合)怛寫(作者)怛懵 藍(彼慶也)婆嚩覩(得也)扇 迦藍(寂作也)怛嚩(引)儞也 (二合汝今日也七偈)曳(入)懵蘗嚂(如彼慶也)部若伽(龍也)囉闍(王也)納莽塞吃 (三合)怛寫(作 禮者)捺儞夜(二合河也)薩跢(二合) (岸也)鉢履勿 (二合)怛寫(圍遶者)係者灑半 也(二合鳥 行列也)扇 他(二合寂義也)莽捺部(二合)單(奇也)莽部(得也)嗢婆嚩(有也)蘇捺曩寫(斷除者 也)怛懵蘗嚂(彼慶也)婆嚩覩(得也)扇 迦嚂(寂作也)怛嚩(引)儞也(二合今日也八偈)曳(入)懵蘗 P. 134

135 嚂(如彼慶也)薄伽伐覩(世尊也)窣嚕(二合)莽(樹也)囉闍(王也)慕 (根下也)昧底唎(二合慈心也) 沫麗曩(力也)微爾帝(降伏彼也)莫胡(無量也)忙(引)囉(魔也)博吃蒭(黨也)囊囊(種種也)鉢囉迦 羅(異類也)莽婆嚩(有也)娜部(二合)尾(遍人間也)瞻(去)沫麗者(至天也)怛懵蘗嚂(彼慶也)婆嚩 覩(得也)扇 迦藍(寂作也)怛嚩(引)儞也(二合汝今日也九偈)曳懵蘗嚂(如彼慶也)鉢囉(二合)嚩 娜都嚩囉(上妙也)達囉(二合)莽(法也)斫吃囇(輪也)嚩囉(引)捺斯(古曰波羅奈)悉 (二合)多(住 也)嚩多(於也)蘇蘗怛寫(善逝者)舍窣覩(道師也)曷諦(入)部儋(希奇也)部費(人間也)嚩簿(時也) 婆嚩多迦寫(有盡者)怛懵蘗灆(彼慶也)婆嚩覩(得也)扇 迦嚂(寂作也)怛嚩(引)儞也(二合波今 日也十偈)曳(入)懵蘗嚂(如彼慶也)係多羯嚂(作利益也)鉢囉門(第一也)跛尾怛灆(三合吉義也)本 昵也(二合福也)吃 (二合)耶(利也)迦羅儜(饒益也)忙哩也(二合聖也)若囊(眾也)毘乳瑟(示咥稱 讚嘆也)吃 瑳(入)曩(二合遍也)若伽(引)娜(說也)薄伽梵(引世尊也)牟尼鑠(引)吃也(二合)僧(思 孕反)訶(師子也)怛懵蘗藍(彼慶也)婆嚩覩(得也)扇 迦嚂(寂作也)怛嚩(引)儞也(二合汝今日也 十一偈) 持吉祥眾德 具相金山光 三世之導師 除滅於三垢 開敷正覺眼 猶如水生葉 是饒益眾生 最初之善慶 右先明一切吉慶所以得生 皆由如來出世 故梵云落吃澁弭(三合)翻為吉祥相 或 云具相 亦是嘉慶義吉祥義 吉慶義嘉慰義 威德義好相貌義 當知此名攝一切功德 故會意言之 次句云開敷亦是覺悟義 水生是蓮花異名 以具如是義故 如來出世 多所饒益 故云最初善慶 或云吉慶或云嘉慶 大體同耳 及彼所宣說 第一無動法 開示於三界 人天應供養 殊勝法能令 諸眾生永寂 是則為世間 第二之善慶 右世尊一切所說 究竟皆至第一實際 故曰無動法 梵云契(棄夜反)多是宣說義 亦是開示義 此中三界者 梵本正云三世 意通過現未至及三有也 以能普示世間第 一實際故 一切人天皆應供養是法 為報大恩故 梵云扇 羯囉譯云作寂 此作是能 作 能令能得之義 此法能令眾生悟一切法本性常寂 內外諸障畢竟不生 故云永寂 以下例然 以如來出世則能宣說此法故 云第二善也 正妙法相應 獲得多聞慶 人天修羅等 應供福田僧 富吉祥慚愧 功德殊勝眾 是則為世間 第三之善慶 P. 135

136 右梵云薩達喇摩 譯云正法 或云妙法 為滿句故今具存之 此中相應梵云欲吃 多 是應合如是之義 即是契合冥苻之義 與瑜伽稍別也 次句由多聞此法行與理契 是大慶故曰多聞慶 據正譯當云富聞 今順舊譯耳 又此應供梵名 與阿羅訶不同 此應供是諸天人等 為求福故應當供養之義也 第二偈初云富 與前富聞義同 亦 是具備無乏之義 富吉祥富慚愧富功德也 末句云眾 但是眾多之稱 梵名與僧伽不 同 僧伽兼有和合義 由正法藏出興於世 則有修行果向之人 故云第三善慶也 如在兜率陀 天宮藏時慶 及與從天降 利益諸群生 帝釋天神眾 翊從如去者 汝今得同彼 作寂之嘉慶 右此藏字 梵音云蘗喇婆 是中心之藏中胎藏之藏 與比吒迦俱舍等 其義各殊 也 如菩薩在天宮中及從天降時 於諸世間有無量無邊吉慶之事 如花嚴等經廣說 修多羅即是諸天眾 為欲簡異諸天故為阿脩羅 立世等論謂之非天 又怛他揭多譯為 如來 又云如去 謂從如實道去至涅槃中 不復更生 故以為名 用釋從天下時於義 為便 故互文耳若兜率天有補處菩薩 則世間佛種不斷 若人於祕密藏中受灌頂位者 乃至一生中或成正覺 故云同彼慶也 如在迦毘羅 勝宮城慶時 諸大威德天 稱歎而作禮 猶若不思議 如實善來者 汝今得同彼 作寂之嘉慶 梵本如彼慶中即含時義 以下例然 此是菩薩處胎時 一切世間有無量吉慶之事 亦如花嚴入法界離世間品中廣說 乃至十方無量大菩薩眾同集腹中 為聽法故 是 故不可思議 對前偈如去之義 今以來成正覺釋之 亦於義勢為便也 如菩薩雖在胎 中 一切大威德諸天無不稱揚作禮 汝今亦於虛空眼佛母藏中 而託聖胎 是故八部 龍神共所宗敬 故云得同彼慶也 如在華園慶 光花遍嚴飾 悅樂林微尼 無量天眾居 道師初誕生 有盡後邊身 汝今得同彼 作寂之嘉慶 梵云枳娑攞瑜 是林樹上兼帶條葉之花 次云補澁波 正目花體 如花鬘散花之 類 皆用此名 故上句以華園甄別之 菩薩初誕生時 於一切世間亦有無量吉祥瑞應 之慶 乃至無量諸天眾等 為供養故皆集林微尼園 又有無量不思議解脫菩薩 亦如 陰雲籠月同時下生 汝今亦於祕密藏中初得誕生 一切法門眷屬皆已萌動 若能勇進 修行者 亦是生死後邊身 故云得同彼慶也 P. 136

137 如滅除在家 種種苦時慶 中夜心歡喜 往詣苦行處 亦如諸天眾 敬禮圍遶者 汝今得同彼 作寂之喜慶 此是菩薩初出家時 梵但云滅除種種苦 即含在家之義 所謂捨離在家種種恩愛 繫縛之苦也 苦行處 梵云正翻當云修身處 如菩薩初始逾成往趣修身處時 一切世 間有無量無邊吉慶之事 亦如花嚴等廣說 爾時淨居天眾乃至諸護世者皆大歡喜 知 正遍覺優曇花不久開敷 悉皆頂禮圍遶 或親承馬足而奉送之 汝今亦於祕密藏中 初與無明父母別 往詣初法明道修身之處 當知淨居天等亦皆歡喜敬禮 知其不久同 於世尊 故云得如彼慶也 大毘盧遮那成佛經疏卷第八 P. 137

138 大毘盧遮那成佛經疏卷第九 沙門一行阿闍梨記 入漫荼羅具緣品第二之餘 又如彼龍王 恭敬禮時慶 河濱眾飛鳥 環遶而行列 逮希有寂義 將摧諸有者 汝今得同彼 作寂之嘉慶 此時菩薩 已到苦行源底知無義利 受牧牛女人乳糜已 於河中澡浴相好圓滿 爾時去佛道漸近 有無量青雀之瑞 如本行經中廣明 此鳥正名搡沙 形似青雀而小 者 方俗間所謂仙人鳥也 菩薩澡浴已 思惟諸法本寂心 明見大菩提路生奇特心 自知必能以大勢力摧壞諸有 是時復有無量無邊吉慶之事興于世間 汝今亦於祕密藏 中 棄捨九十五外道中 種種疲勞形神無有義利之苦行 噉阿字一味乳糜 增益常命 色力 以淨法水灌浴其身 明識心王大道將詣毘盧遮那坐道場處 故云得同彼慶也 猶如婆伽婆 樹王下時慶 以慈心力故 破無量魔軍 種種隨類形 遍天人世間 汝今得同彼 作寂之嘉慶 世尊坐道場樹下 降伏天魔成正覺時 一切世間出世間 有種種慶嘉之事 如天 樹王上春之月具足開敷 本行菩薩道時所有希願已得如意 即便普現色身 遍於世界 開化眾生 又此中言魔軍者 梵本正音博吃芻 是羽翼黨援之義 今依古譯會意言耳 汝今發菩提心 當知已得安坐佛覺沙囉樹王根本之下 以如來加持神力遍伏魔軍 若從此堅固不動 逮見心明道時 即是初發心中便成正覺 以除蓋障三昧普現漫荼羅 身 故云得同彼慶也 如善逝導師 住於波羅奈 初轉最無上 法輪嘉慶時 奇特未曾有 世間時分盡 汝今得同彼 作寂之嘉慶 世尊以十義故轉正法輪 如花嚴等廣說 梵云鉢囉嚩娜覩嚩囉 是上妙義殊勝義 即是世間第一更無過上 故云最無上 復次世尊諸有所說 皆為大事因緣 故云最 無上 一切世間初來未曾聞 亦不能轉 故曰奇特未曾有 梵本正云奇希 今會意言 耳 自度諸有 亦令無量眾生住最後邊身 乃至意生麁重之有亦令永盡 汝今亦爾 若於此生逮得除蓋障三昧語言陀羅尼 起自在神通時 亦能如毘盧遮那而轉法輪 故 云得同彼慶也 P. 138

139 如彼為利益 第一吉義慶 福利所饒益 稱讚諸聖眾 遍說具德尊 牟尼釋師子 汝今得同彼 作寂之嘉慶 梵本云係多翻云利益 次云吃 耶 此翻為利 迦囉儜翻為饒益 本名各異 傳 度者無以別之 譬如初哉首基肇祖元胎 雖復同歸於始 然有小殊也 初句為利益 亦是令利益之義 結成歎佛偈 次句云第一吉義 結成歎法偈 次二句明供養修行所 成勝果 總結歎僧偈 次二句結成總結釋迦牟尼本行中七偈 以要言之 如是等一切 功德 汝今已具得之也 世尊般涅槃時與成正覺時 無二無別 若就世諦 則云三界 虛空眾生福盡 是故晦而不言 然此中結會三寶及如來本行 即是大涅槃義也 此十 一偈中具無量義 當廣諸修多羅分別說之 恐妨說漫荼羅義故 今略明訓詁而已 金籌偈(梵本) 阿壤(引)曩(無智也)鉢吒嚂(膜也)嚩瑳(佛子也)阿跛儞嘽(都根反決除也)爾乃(平聲仁者也) 薩哆(二合)嚩(為汝也)舍邏枳(去聲善用籌也)昧(無害反)儞也(二合)囉折窣都(醫王也)曳(入)他路 羯寫(如世間也)昧(無害反)補囉(引聲猶如也) 佛子 佛為汝決除無智膜 猶如世醫王善用於金籌 西方治眼法 以金為箸 兩 頭圓滑中細 猶如杵形可長四五寸許 用時以兩頭塗藥 各用一頭內一眼中塗之 涅 槃金箄亦此類也 一切眾生心目 本有佛知見性 但以無智膜翳故 諸法實相不得明 了現前 若令拙醫救之 非徒無効而已 或更增其翳膜 或傷損目瞳 如來方便具足 善用金籌者 則不如是 如郢匠運斧盡力除垢 然於不可傷處則不令傷 若豪髮之間 盈縮失度 則為斷空所翳 不成無礙知見也 又此病眼目中見色之性 世間若有醫王 若無醫王 法爾成就 但遇可治際會 則便開明 非籌藥之功今始創造也 法蓮有盲 人譬喻 此中當廣說之 一切諸佛種種異方便門 究其旨歸悉皆意在於此耳 明鏡偈(梵本) 鉢囉(二合) 嚩(微 反像也)麼莾耶(形也)達摩(法也)阿車(引澄也)輸(上)駄(清淨也)阿囊 尾羅(不濁也)阿蘗囉(二合)係耶(二合)曩(無執也)毘邏必夜(二合)室者(二合離言說也)係都(因也) 羯麼(業也)三母嗢婆(二合)嚩(引發起也一偈)翳文(如是也)壤怛嚩(引二合知也)伊 瞞(引此也) 達麼(法也) 娑嚩(二合)婆(去)嚩(引無自性也)曩囊微嚂(不濁也)矩嚕(為也)薩怛嚩(引有情也)喇 他(利也)莽賭嚂(無比也)勃駄喃(諸佛也)若多(生也)悉怛嚩(三合汝也)冒囉娑(心也) 諸法無形像 清澄無垢濁 無執離言說 但從因業起 如是知此法 自性無染污 為世無比利 汝從佛心生 P. 139

140 梵本初句但云形像 然與無相法文勢相連 意明法無形像也 性本淨 猶如明鏡 澄然清淨 無有穢濁而能普現眾像 當知此像不從鏡中生 不從外質生 不共生 亦 非無因緣有 種種戲論皆不相應 亦復不可執取 但屬眾因緣耳 緣合不生緣離不滅 即言無常無斷無去無來 當知即像是鏡即鏡是像 若能如是解時 即見諸法實相 知心自性本無染污也 以之如鏡之心鑒如心之鏡 故說心自見心心自知心 智之與鏡 無二無別 所以決去眼膜 正為觀如此法界故自明之 若與此相應時 即於普門漫荼 羅 得除蓋障三昧 能為一切眾生作無比利 或云無對或云無稱 謂不可稱量也 以 能自生心佛家故 是名佛心之子 從心佛生故 曰汝從佛心生 法輪法螺偈(梵本) 阿捺也(二合今日也)鉢囉(二合)勃哩(二合) (已後也)路羯寫(世間也)斫羯蘭(二合輪反)沫 (無割反)唎多(二合)也(輪轉也)哆(引)演難(引救世者也)阿(引)布 延(吹也)三漫多訥嚩(無害反二 合普遍也)達麼(法也)商佉(螺也)莾(無也)努哆嚂(上也一偈)曩(無也)諦怛囉(二合)建吃灑(二合彼 慮也)尾末 喇嚩(二合異慧也) 喇尾(二合)商計曩(無疑也)制哆娑(引心也)鉢囉(二合)迦(引)奢 也(開示也)娑嚩(二合)路計悉泯(二合世人也)瞞怛囉(二合真言也)遮唎邪(二合行也)曩演(道也) 鉢嚂(勝也二偈)醫梵(如是也)吃 (二合)哆茸(作願也)勃馱喃(諸佛也)鄔跛迦(引) (恩德也) 擬 (疑異反)也細喝(唱也差說也)諦遮(彼也)嚩馹囉(二合)駄喇(執金剛也)薩喇鞞(二合一切也) 吃 鏟(二合) (護也)怛嚩(汝也)薩婆奢(皆常當也三偈) 汝自於今日 轉於救世輪 其聲普周遍 吹無上法螺 勿生於異慧 以無疑慮心 開示於世間 勝道真言行 常作如是願 宣唱佛恩德 一切持金剛 皆當護念汝 猶如字輪旋轉相成共為一體 如字輪者印輪身亦然 是故解圓鏡漫荼羅義時 即 解祕密藏中轉法輪義 轉此法輪時 以一音聲 普遍十方世界警悟眾生 故曰吹大法 螺也 梵音於普遍字中 即有聲義有吹發義 又有令彼普遍聞義 異慧是分別妄想之 慧 無疑心即是疑悔永盡住於實智 以住實智故 即能必定師子吼 開示人天無上真 言行道法 汝若能發如是願 於一切處一切時 為報正法大恩 宣布佛之恩德 即是 如來所使 行如來事 是故一切持金剛皆護念汝也 復次汝之心王 於初法明道中 成佛轉法輪時 已有無量無邊金剛智印 周旋翼補共護持之 何況毘盧遮那究竟心王 成佛時所有威勢 故當為此法故發大精進也 三昧耶偈(梵本) 阿儞也(二合)鉢囉(二合)勃哩(二合) (從今以後)諦嚩瑳(作佛子也)阿粃貳尾哆(不惜命也) 迦羅儜多(半聲故也)阿鉢 (不應也) 夜(二合) 係(捨也)薩達摸(正法也)菩提質哆(菩提心也) 沫怛鉢囉(捨離也一偈)莾(去)瑳(上) 延(慳也)薩婆達謎數(上聲於一切法也)薩怛嚩(二合諸眾生 P. 140

141 也)曩忙(勿也不也)係且者也多(半聲利益行也)醫帝(此也)三昧耶係(戒也)三勃臺(佛也)囉(引)契 也(二合引)哆(引說也)薩怛嚩(汝也)蘇沒囉(二合)哆(善住戒者二偈)曳他(猶如也)娑嚩(二合自身也 )貳尾單(命也)落吃鏟(平二合護也)怛他蕗吃鏟(引二合亦護也)伊迷(如是也)怛嚩(二合)也鉢囉 (二合)抳鉢儞(二合首稽於也)虞嚧(引尊也)始史(二合弟子也汝也)室者囉絮瑜薄吉 (恭敬也)嚩 瑳囉(虔誠也三偈)阿 (毘庾反)閉耶(依教奉行也)薩坦(二合)多(諸有也)薩喇瞞(二合所作也) 室 旨(二合)帝(無也)囊(也)坦囉(疑慮也)坦莾(二合)娜(引心也判偈) 佛子汝從今 不惜身命故 不應捨正法 捨離菩提心 慳悋一切法 不利眾生行 佛說三昧耶 汝善住戒者 如護自身命 護戒亦如是 應至誠恭敬 稽首聖尊足 所作隨教行 勿生疑慮心 前云耳語言告一偈者 猶如僧祇家授六念 薩婆多授五時法 以此驗知曾受具戒 以不 今此四戒如受具竟已略示戒相 當知即是祕密藏中四波羅夷也 如人為他斷頭 命根不續 則一切支分無所能為 不久皆當散壞 今此四夷戒是真言乘命根 亦是正 法命根 若破壞者 於祕密藏中猶如死尸 雖具修種種功德行 不久敗壞也 第一戒 不應捨正法者 為一切如來正教 皆當攝受修行受持讀誦 如大海吞納百川無厭足心 若於諸乘了不了義 隨一切法門生棄捨之心 如聲聞乘中 若對堪作法人 心生口 言隨捨一法 亦成捨戒 雖於具足毘尼不墮眾數 然非犯戒之罪 今此祕密大乘 畢 竟無有捨義故 則成重罪也 又此一切法門 皆是大悲世尊 於無量阿僧祇劫之所積 集 為欲普門饒益一切眾生故 而演說之 猶如字輪不可棄一 如聲聞乘人隨捨一事 猶固和合義斷喪失律儀 何況摩訶衍耶第二戒不應捨離菩提心者 此菩提心 於菩 薩萬行猶如大將幢旗 若大將喪失幢旗時 即是三軍敗績墮他勝處 故犯波羅夷也 有人雖愛重三乘法藏心不棄捨 然作是念 無上大乘種種難行苦行 非我所堪 且當 於小乘中而取滅度 或云 我當廣植善根供養三寶 長受人天福報 無上菩提是普賢 文殊諸大人等之所行處 今我何能得之 如是等種種因緣 退菩提願 即是自斷命根 犯波羅夷罪 又此菩提心 畢竟無有可退義 故不同聲聞法中 乃至放捨三歸退為 白衣外道者 佛亦慈悲愛愍聽詐也 第三戒者於一切法不應慳悋者 有人雖不捨正法 不離菩提心 然於正法慳悋 不肯觀機惠施 亦犯婆羅夷罪 所以然者 因如來出世 然後有是正法 乃至一句一偈 無非世尊喪捨身命為其僮僕然後得之 是一切眾生父 母遺財 非獨為一眾生故 而今竊為已有故 此祕密藏中 同於盜三寶物也 略說法 有四種 謂三乘及祕密乘 雖不應悋惜 然應觀眾生量其根器而後與之 若輒爾說諸 深祕之事 令生疑傍斷彼善根 則於第四戒中犯波羅夷罪 其直爾慳財不肯惠施者 於十種方便戒中結犯 下品說之 第四戒勿於一切眾生作不饒益行者 此是四攝相違 P. 141

142 法 四攝是菩薩具戒中四依 初受戒時 先當開示此遮難 若能奉行者方為受之 不 能奉行 則非摩訶薩埵 不得為受 所以然者 菩薩發一切智心 本為普攝一切眾生 為作三乘入道因緣故 而今反作四攝相違法 起眾生障道因緣 一切眾生亦同字輪 之體 不得相離故 隨損一一眾生善根 或於彼捨饒益行 皆犯波羅夷罪 例如聲聞 法中 隨捨七眾一人 即是不和合義 斷失具足律儀也 但隨煩惱之心 造婬盜殺妄 等 而未損彼三乘善緣 猶如聲聞法中偷蘭遮罪 是方便學處中攝也 次下是阿闍梨 教戒之語 佛說三昧耶者 梵本兼有此字 言十方三世佛 共說此三昧耶 同行一如 實道 更無異路 今漫荼羅中 一切集會現為證驗也 梵云蘇沒囉多 翻為善住戒者 以其善住三昧耶故 亦名善住戒者 即是異門說佛子之名 如護汝父母生身所有軀 命 今愛此法身慧命 亦當如是也 汝今以受具戒竟 當至誠於彼諸尊作禮而退 自 今以後凡有所作 當具依真言法教如說行之 同彼新受戒者一切事業 先當問師 勿 得卒心專檀令生惡邪疑悔也 復次阿闍梨說持明藏中二部戒本 一一皆是真言 可以 成辦諸事 如來以此加持諸弟子故 今此中諸偈亦爾 作法時當誦梵本 兼以字門而 廣釋之 爾時金剛手 白佛言乃至同見佛世尊故 是因受具已竟 明真言門中無作功 德也 如聲聞法中若受具足戒竟 如婬盜殺妄等是一一學處 各於三千大千世界一一 眾生處 皆得無作功德 福河流注迄至命終 乃至不飲酒戒 於一切眾生咽咽 皆生 無作功德 壞生掘地戒 於一切草木自金剛際以來 一一微塵各生無作功德 以此因 緣故 雖具諸結使凡夫 得與無學聖人 同在應供之數共秉聖事 今此祕密藏中 以 初戒故 於十方三世一切正法藏中 皆生無作功德 由第二戒故 於十方三世一切菩 薩行中 皆生無作功德法 由第三戒故 於十方三世一切度人門 皆生無作功德 由 第四戒故 於十方三世一切眾生及四攝事中 皆生無作功德 非獨以一期為限量三千 為境界也 又聲聞一切律儀 因緣造作終 至無餘涅槃歸於灰斷 今此菩薩律儀 本 從一切智生 終趣薩婆若海 本末究竟等皆如金剛 又如聲聞法中 雖有具足煩惱學 無學等階次不同 然所發無作律儀 則無優劣之異 今此菩薩律儀亦復如是 雖復最 初發心乃至四十二地階次不同 然一時普遍法界 發起無作善根 則與如來更無增減 之異 復次如初發心時一切功德 即與如來等 從此以後經無量阿僧祇劫 於一念中 恒殊進 轉深轉廣不可思議 以此義故 名為祕密藏中無作功德也 以之經云 金剛 手問此善男子善女人 入此大悲藏漫荼羅 獲幾所福德聚 佛言 從初發心乃至成如 來所有福德聚 是善男子善女人福德聚 與彼正等也 此福非一切眾生思量分別之所 能及 唯有諸佛乃能知之 今但示其入處 欲令領會圓意故 云以此法門當如是知也 譬如輪王太子適在胎藏之中 已能持四天下使福德無減 八部群神皆宗敬之 何況 紹灌頂位時所為利益 故佛言 由彼所有福德聚與如來等故 當知即是從佛口生佛心 之子 其所在方 即為有佛施作佛事 猶如聲聞經中佛說 隨舍利弗之所遊行 於彼 方面我則無事也 一切眾生所以供養親近如來者 以能出生無盡福慧故 而今此善男 子善女人所有福德聚 與如來正等 是故世尊以大悲故 囑累一切眾生 若樂於供養 P. 142

143 佛者 當供養此善男子善女人 若欲見佛者 即當觀彼也 初入世諦漫荼羅時所有福 德聚 與如來等 初入瑜伽深祕密漫荼羅時所有福德聚 又復與如來等 乃至廣說 隨入一一地位漫荼羅時 所生福德聚 皆悉與如來等 是中亦有差別亦無差別 以見 如是金剛界故 名為金剛手 以見如是法界故 名為普賢 故此上手聖尊 與一切金 剛菩薩眾 皆共同聲說言 我等從今以後 應當恭敬供養是善男子善女人 何以故同 見佛世尊故 猶如輪王輔佐 以明識輪王種性故 見出興世間多諸義利 欲令七寶常 不隱沒故 皆以至誠 禮敬胎中太子而衛護之 非以矯飾之辭也 瞿醯云 阿闍梨如 上所說作護摩已 用淨水灑諸弟子頂上 廣示漫荼羅位 教彼大印及明王真言 令坐 一處持誦之 次教以香花 供養本尊及餘諸尊竟 次第而坐 師自誦般若經令彼聽之 次為都說三昧耶戒 汝等從今日 常於三寶及諸菩薩諸真言尊 恭敬供養於摩訶衍 經 恒生信解 凡見一切受三昧耶者 當生愛樂 於尊者所恒起恭敬 不應於諸尊所 懷嫌恨心 及與信學外道經書 凡來求者隨力施與 於諸有情恒起慈悲 於諸功德懃 心修習 常樂大乘 於真言行勿得懈廢 所有祕密之法無三昧耶者 不應為說 大略 如此 餘如供養法初品中廣明 如是教授已 各各示彼本尊真言印所屬之部 并為解 說本曼荼羅 然後作最後護摩 護摩竟 更如法護身施諸方食 施畢洗手灑淨 與諸 弟子以香花等 次第供養一切諸尊 誠心頂禮并乞歡喜 復執閼伽 各各以本真言如 法發遣 或依本教 或以漫荼羅主真言 一時發遣准同請法 諸供養食當施貧人 不 應與狗烏等食噉 所有財物 阿闍梨應取隨意受用 若不能用當施三寶 傘拂等施佛 塗香燒香等施法 衣瓶器等施佛及四方僧 若無僧當與七眾 其弟子乃至少分不得 用之 若用犯三昧耶 如彼廣說也 爾時毘盧遮那 復觀一切眾會 告執金剛祕密主 等以下 明漫荼羅法事時所要真言支分 阿闍梨宜應解了故 次說之也 將顯示如來 語密之藏故 復普觀大眾而加持之 如生身佛將發誠實言時 或示廣長舌相遍覆其面 而告應度者言 汝經書中 頗見有如是相人而出虛妄語不 若摩訶衍中 或示舌相 遍覆三千世界 今者世尊將說如來平等語故 明此語輪橫竪皆遍一切法界 故曰廣長 語輪相 此相字 梵本正云漫荼羅 前已開示普門身漫荼羅 今復顯示普門語漫荼羅 如如意珠寂然無心亦無定相 而能普應一切皆令稱悅其心 故名巧色摩尼 復從巧 色摩尼身 出巧色摩尼語 示巧色摩尼心 普雨法財 滿法界眾生種種希願 如是應 物之迹 常遍十方三世 以無量門植眾德本 無窮已時 住不可害行 即是於一切事 業中 皆悉不可留難不可破壞之義 故名三世無比力真言句 此是總說諸真言所出生 處也 至下文所明大力大護等 即是從如意珠輪所生出稱機之用 爾時一切大眾 自 知心器純淨 又蒙如來不思議加持故堪受大法 即時以無量門 各共同聲請佛言 世 尊今正是時 善逝今正是時 據梵本 前時名迦羅是長時之時 如一歲有三分等 後 時名三摩耶是時中小時 如晝夜六時之中復更有小分等 如有人言 今正是東作之時 遇獲膏雨 宜趣時下種勿使失其機會 故重言之也 爾時世尊既受請已 將說大力大 護明妃 故住於滿一切願出廣長舌相 遍覆一切佛剎清淨法幢高峯觀三昧 此中言出 P. 143

144 者 梵本正翻當云發生 舊譯或云奮迅 出此廣長舌相 即是如來奮迅示現大神通力 故 會意言之也 此三昧 於如來廣長舌相遍滿一切佛剎巧色摩尼普門大用中 最為 上首 猶如大將之幢 故云清淨法幢也 梵云馱嚩(二合)若 此翻為幢 梵云計都此翻 為旗 其相稍異 幢但以種種雜綵摽幟莊嚴 計都相亦大同 而更加旗旗密號 如兵 家畫作龜龍鳥獸等種種類形 以為三軍節度 有處亦翻為幢 故合言之 若具存梵本 當云清淨法幢旗也 如大將於高峯之上建立幢旗 備見山川倚伏敵人情狀 指麾百 萬之眾 動止言一離合從心 以戰必勝以攻必取 若拙將暗於事勢又失幢旗 則人各 異心敗不旋踵矣 如是淨菩提心 為萬行幢旗亦復如是 住中道第一義諦山上 安固 不動 以健行三昧普觀十方 悉見無量度門材性優劣所應用處 及與諸地通塞正道因 緣故 能得攝持無量功德普護一切眾生 凡有所為不可阻壞也 爾時世尊作如是念 我從初發意以來 常以此勇健菩提心 護持正法及與眾生 於種種難行苦行事中 猶 如金剛無有退轉 正為成就如是三昧 普護十方諸佛剎故 今我所願皆已滿足 作所 應作正是其時 即時發遍一切如來法界 哀愍無餘眾生界音聲 說此持明法句 若我 所言誠實不虛者 其有誦持修習 令其勢力與我無異 故名大力大護也 阿闍梨言 明是大慧光明義 妃者梵云囉逝 即是王字作女聲呼之 故傳度者義說為妃 妃是三 昧義 所謂大悲胎藏三昧也 此三昧是一切佛子之母 此佛子者 即是清淨法幢菩提 心 如彼胎藏始從歌羅羅時 含藏覆護 令不為眾緣所傷 漸次增長乃至誕育之 後 猶固懃心守護而乳養之 是故說母恩最深難可報德也 從此三昧起者 入住出時皆是 不思議法界 非如世間禪定 動寂相礙有退失間隙時也 南麼薩婆坦他(引)蘖帝 (毘也反一)薩婆佩野微蘖帝 (二)微濕縛目契弊(三)薩婆他唅 (四)欠囉吃沙摩訶沫麗(五)薩婆怛他蘖多(六)奔昵也儞(入)闍帝(七) 怛囉磔怛囉磔 阿鉢囉底訶帝 莎訶 初句歸命一切諸如來 次句能除一切諸障恐怖等 是歎如來一切大力大護之德 又次句歎無量法門 毘濕嚩亦是巧義 所謂無量巧度門 即是法幢高峯觀三昧普門業 用 今欲說此明妃故 先歸敬一切如來如是功德也 次云薩婆他 是總指諸佛如是功 德 欲令同入一字門故 次有唅欠兩字 正是真言之體 亦名種子 以下諸句皆轉釋 此二字門 訶字是因義 所謂大乘因者即是菩提心 以一切因本不生故 乃至離因緣 故 名為淨菩提心 是成佛真因正法幢旗之種子 上加空點是入證義 所以轉聲云唅 也 佉是大空 上加點轉聲為欠 即是證此大空名為般若佛母 正是明妃之義 於此 虛空藏中含養真因種子 即是大護義也 復次佉字門 猶如虛空畢竟清淨無所有 即 是高峯觀所知境界 訶字是菩提幢亦是自在力 以此二字相應故 猶如大將能破怨敵 又訶字門是菩提心寶 與佉字門虛空藏和合故 得成巧色摩尼 能滿一切希願 今 此真言中闕此欠字 下文具有也 次句云囉乞叉即擁護義 如人恐怖厄難若恃怙有力 大人 或得高城深池之固 則泰然無慮 彼諸怨敵雖以種種方便 無若之何 行人亦 爾 依倚菩提心王 以般若胎藏為城郭 猶如虛空不可破壞 即是轉釋前義也 次句 P. 144

145 摩訶沫麗 翻云大力 訶字菩提心中 具足一切如來力 今與佉字合故 離諸繫縛無 復罣礙 如虛空中風自在旋轉 故名大力 又訶字自在力 與佉字無量巧度門合故 猶如力士具足千種伎能 是故眾人無能勝者 故名大力也 第七句釋此大力所由 故 云從一切如來功德生 言此大堅固力 本猶諸佛金剛種性生 又於無量劫以來 常以 此訶字真因 具修法字萬德 一一皆如金剛不可破壞 今眾德已滿諸力悉備 復當以 此法幢高峯觀三昧 大摧法界怨敵普護眾生 次即發誠實語 所謂 字也 是恐 怖彼聲 所以重言之者 一摧外障一摧內障 復次外是煩惱障內是智障 若釋字門 如來以何法恐怖諸障耶 謂即以此訶字門也 下三昧畫即是具修萬行 上有大空點即 是已成萬德 訶字即是法幢旗三昧 空點合故即是高峯觀三昧 訶字是一切如來種子 者 上點是明妃之母 下畫是胎分日增 如是義故 適發聲時魔軍散壞也 次云坦囉 吒 是叱呵懾伏之義 如師子奮怒大吼時眾獸無不懾伏 亦重言者 是對根本煩惱隨 煩惱 乃至對治一切煩惱 界內煩惱界外煩惱也 末句云阿鉢囉 訶諦 是無對無比 力義 結持上文 以此因緣故 名為大力大護明妃也 莎訶是警覺諸佛令作證明 亦 是憶念持義 如前已釋 經云 時一切如來及佛子眾說此明已 即時普遍佛剎六種震動者 謂大日如來發 此普遍法界聲時 一切諸佛菩薩 以無二境界故 皆悉同聲而共說之 今此所加持句 威勢具足 又以如來誠諦言故 即時十方佛剎六種震動 以明佛之大誓真實不虛也 六種震動義 餘經具說其相 今依此宗祕密釋中 六種謂貪嗔癡見慢疑六根本煩惱 一切眾生心地 常為此重垢所持不能自起 今以世尊至誠之所感動 悉皆甲坼開散佛 種萌生 故云六種震動也 爾時一切菩薩 見此淺略深祕二種地動因緣 無不心自開 敷 得未曾有 以微妙偈稱歎大日世尊 而經云 於諸佛前者 謂佛說此明時 十方 世界諸菩薩等 各見彼佛前亦皆說之 是故同一音聲俱時領解 即寄此文證成大護之 威力也 領解偈中 諸佛甚奇特者 具存梵本 應言奇哉一切諸佛 說此大力護 即 是一一世界諸菩薩 皆悉同時領解十方一切諸佛所說真言也 以十方諸佛共護持故 猶如金剛城重固高不可昇 又環以湯池深不可越 是故一切諸作障不能侵陵也 由彼 護心住者 謂諸行人能以此真言密印 守護身心而住 是故所有為障者 諸毘那夜迦 惡形羅剎等自然退散也 又此住字若依梵音 亦在名 為鎮在其心 若作深釋者 言 此淨菩提心人 以此明妃實義護心而住 是故三種重障諸惡羅剎等皆悉馳散 不能傷 彼善根 下至生心憶念時 亦有如是力勢故 末句更結成也 經云 薄伽梵廣大法界加持 即於是時住法界胎藏三昧 從此定起 說入佛三昧 耶持明者 梵音毘富羅是廣大義 謂深廣無際不可測量 如是諸法自體 名為毘富羅 法界 諸佛實相真言實相眾生實相 皆是毘富羅法界 以此更相加持故 名為法界加 持 復次如男女交會因緣 種子託於胎藏而不失壞 即是相加持義 如是諸佛國王明 妃和合 共生毘富羅種子 為大悲胎藏所持無有失壞 故名法界加持也 世尊普遍加 持一切眾生 皆作平等種子竟 即時入於遍法界胎藏三昧 觀此一一種子 皆是蓮花 P. 145

146 臺上毘盧遮那 普門眷屬無盡莊嚴 亦與大悲漫荼羅等無有異 而諸眾生未能自證知 故名在聖胎俱舍 若出藏時 即是如來解脫也 世尊如是現觀察已 即時從三昧起 說三昧耶持明 三昧耶是平等義是本誓義是除障義是驚覺義 言平等者 謂如來現 證此三昧時 見一切眾生種種身語意 悉皆與如來等 禪定智慧與實相身亦畢竟等 是故出誠諦言以告眾生 若我所言必定不虛者 令一切眾生發此誠諦言時 亦蒙三密 加持 無盡莊嚴與如來等 以是因緣故 能作金剛事業 故名三昧耶也 言本誓者 如來見證此三昧時 見一切眾生悉有成佛義故 即時立大誓願 我今要從普門以無量 方便 令一切眾生皆至無上菩提 劑眾生界未盡以來 我之事業終不休息 若有眾生 隨我本誓發此誠實言時 亦令彼所為事業 皆悉成金剛性 故名三昧耶也 言除障 者 如來見一切眾生悉有如來法身 但由一念無明故 常在目前而不覺知 是故發誠 實言 我今要當設種種方便 普為一切眾生決除眼瞙 若我誓願必當成就者 令諸眾 生隨我方便 說此誠實言時 乃至於一生中 獲無垢眼蓋障都盡 故名三昧耶也 言 警覺義者 如來以一切眾生皆在無明睡故 於如是功德不自覺知 故以誠言感動令得 醒悟 亦以此警覺諸菩薩等 令起深禪定窟學師子頻申 若有真言行人說此三昧耶者 我等諸佛亦當憶持本誓不得違越 猶如國王自制法已還自敬順行之 故名三昧耶也 持明者梵云陀羅尼 明謂總持一切明門明行 乃至盡此三昧耶誓願以來 終不漏失 故名入佛三昧耶持明也 南麼三漫多勃陀南阿三迷呾 三迷三麼曳娑訶 初句自歸命一切諸佛 如上釋 次句云無等次云三等 連下句言之 即是無等三 平等三昧耶也 復次阿是諸法本不生義 即是法界體性 娑是諦義 迷是三昧義 麼 是自證大空亦是我義 世尊證此三昧時 諦觀一一眾生心力普門漫荼羅皆等於我 是 故更無待對無可譬類 名為無等也 三等為三世等三因等三業道等三乘等 即是轉釋 前句 所以無等之意 呾 謂心如實相 一切塵垢本來不生 三世如來種種方便 悉 皆為此一大事因緣故 即是除障之義也 結云三昧耶者 即是必定師子吼說諸法平等 義故 立大誓願當令一切得如我故 欲普為眾生開淨知見故 以此警覺眾生及諸佛故 是故此三昧耶 名為一切如來金剛誓誠 若不先念持者 不得作一切真言法事也 世尊以遍滿一切佛剎身語心輪 說此三昧耶已 一切諸佛子眾無不聞之 既聞是已 於一切真言法中不敢違越 所以然者 若菩薩於眾生諸法中 作種種不平等見 則越 三昧耶法 若於此平等誓中 作種種限量之心 亦越三昧耶法 諸有所作隨順世間名 利 不為大事因緣 亦越三昧耶法 放逸懈怠不能警悟其心 亦越三昧耶法 以越三 昧耶故 有種種障生 自損損他無有義利 是故諸菩薩等 奉持此三昧耶如護身命 不敢違越也 經云 時薄伽梵復說法界生真言者 世尊前入法界胎藏三昧時 見一切眾生悉有 菩提種子等同諸佛 故說入佛三昧耶持明 以此持明得入佛平等戒 即是託聖胎義也 爾時世尊復以普眼 諦觀一切眾生皆悉聖胎具足生在佛家 爾時無盡莊嚴亦復與如 P. 146

147 來等 從此三昧起已 即說法界生真言 又以普眼諦觀見此一一眾生金剛事業具足成 就 爾時無盡莊嚴亦復與如來等 從此三昧起已 即說金剛薩埵真言 故此三種皆名 三昧耶也 復次由入佛三昧耶故 於胎藏中不令夭折由法界生故 初出胎時離諸障礙 由金剛薩埵故 能轉家業備諸伎藝 又以入佛三昧耶加持祕密中胎藏 以法界生加 持金剛菩薩二重眷屬 以金剛薩埵加持種種隨類之形 入佛三昧耶如蓮花藏 法界生 如蓮花敷 金剛薩埵如蓮花成就復還為種 故此三種皆名三昧耶也 南麼三漫多勃陀喃達摩馱賭薩嚩婆嚩句痕 達摩馱覩是法界義 薩嚩婆嚩是自性 亦名本性 句痕是我義 其句義云我即法 界自性也 以必定師子吼 言我及一切眾生皆是法界自性 是平等義 我當設種種方 便 令一切眾生皆悉證知 是本誓義 以知我即法界自性故 能除一切分別開淨知見 是除障義 諸佛唯願憶持本願故 令我此身即同毘盧遮那法界自性 是驚覺義 當 以字門廣釋之 南麼三漫多伐折囉赧伐折囉呾麼句痕 初句將說金剛薩埵真言 故歸命一切金剛 即是從無量門持如來金剛智者 皆令 憶持護念也 次句云伐折囉呾麼句痕 謂我身即同金剛也 金剛即是法界自性 以成 就大堅固力不可沮壞故 異門說為金剛 如來以普眼觀一切眾生金剛智體與我無異 是平等義 以眾生不自覺知故 從無量金剛智門 作種種金剛事業 要摧如是大障令 至實際 是本誓義 如是實際名為無垢眼金剛眼 即是除障義 以此師子吼聲震動十 方佛剎 即是警覺義 故名三昧耶也 復次真言行者 以初三昧耶故 得同如來祕密 身口意平等之身 以第二三昧耶故 得同如來加持法界宮尊特之身 以第三三昧耶故 令此身土皆如金剛 與無量持金剛眾而自圍繞 佛說初三昧耶 為自受用故 第二 三昧耶為成就法性身諸菩薩故 第三三昧耶為折伏攝受隨類眾生故 佛說初三昧耶為 建立大悲胎藏漫荼羅故 第二三昧耶為作毘盧遮那阿闍梨事業故 第三三昧耶為執金 剛弟子事業故 初三昧耶為加持如來眷屬故 第二三昧耶為加持蓮花眷屬故 第三三 昧耶為加持金剛眷屬故 是故佛說三三昧耶也 次說金剛鎧真言者 為莊嚴金剛薩埵 身故 行人已發金剛誓願 欲為一切眾生摧滅諸障故 以牢強精進被服金剛甲冑 且 如六波羅密一一如實相 皆如金剛不可破壞 又一一度中皆具五度 是故周體密緻無 有間隙 如六度者 三十七品十八空百八三昧五百陀羅尼等 皆當廣說 以被如來金 剛甲故 旋轉六道出生入死 一切煩惱業苦所不能傷 若就淺略釋者 由行人以此真 言自加持故 一切諸天龍等 見皆同於金剛薩埵身 遍體皆被金剛甲冑 堅密無際光 如猛焰 是故一切為障者 皆不能傷也 南麼三漫多伐折囉赧伐折囉迦嚩遮 伐折囉是金剛 迦囉遮名甲 如來以金剛眼普觀眾生 無不被此金剛甲冑 是故 以誠實言而演說之也 以最初嚩字為真言體 嚩是諸法離言說義 若是戲論言說所行 處 悉皆可破可轉無有堅固 是故以嚩字為體 次字皆轉釋之 何故諸法離言說 以 P. 147

148 生不可得故 何故生不得 以自性清淨故 自性清淨即是金剛薩埵身也 次明甲義 若法是造作故所成 當知但有假名 從緣遷變尚不能自固其性 況能蔽捍六塵利箭耶 今觀金剛體無盡莊嚴 皆悉離諸造作 是故堅固不壞 百非所不能干 是故名為金 剛甲冑 末後 字即是無所畏聲 亦是自在力義亦是歡喜義 以定慧具足證此訶字門 時 自知必能摧壞諸障普護眾生 是故大歡喜也 次說如來眼真言者 如金翅鳥王威 力具足羽翮完堅 又得極明利眼於虛空中 俯觀大海如視鏡像 則能隨意自在搏獲諸 龍 當知真言行人亦復如是 以此如來淨眼自加持故 漫荼羅海會當現其前 備見一 切根緣及遮道法 由此金剛事業隨意皆成 故次說之也 南麼三漫多勃陀喃怛他揭多斫吃蒭尾也嚩路迦也莎訶 右句義中 怛他揭多斫吃蒭是如來眼 次云尾也嚩路迦也是觀義 言以如來眼觀 也 用最初多字為體 多是諸法如如義 以一切法本不生故 即此如如亦不可得 是 故如來觀一切法畢竟非如非異 雖不可見而亦明見 如諸佛者諸眾生眼亦然 若行者 說此真實語時 則蒙不思議佛眼加持 漸得眼清淨也 次有塗香等六種真言 皆是入漫荼羅修供養時所要故 於此品中說 南麼三漫多勃陀喃微輸馱健杜納婆嚩莎訶 右句義中 微輸(上)馱是淨義 健杜是香 納婆嚩是發生義 所謂淨香發生也 以句初微字為體 於嚩字上加伊字之畫 是故轉聲為微 嚩字是金剛義離言說義 三 昧是住義 如是定慧均等 即是住無戲論執金剛三世無障礙智戒 如是戒香 其性本 寂無去無來 而常遍滿法界 故名淨塗香也 一切眾生雖復等共有之 然以未發心故 此香未發 我今已用此戒香遍塗法身 故能淨香普熏一切也 次華真言 南麼三漫多勃陀喃摩訶妹呾 也毘庾蘗帝莎訶 右句義中 摩訶妹呾 也 是大慈義 毘庾蘗帝是生義 所謂大慈生義也 以昧 字為真言體 即是莾字加三昧畫 是故轉聲呼之 莾是心義我義 亦名大空 言此心 蓮花 為妄我所纏不得增長 今自證知心實相故 從慈悲藏中 八葉鬚蘂次第開敷 故曰從大慈生也 復次淨菩提心樹王種子 從慈悲地中 滋長茷盛開萬德花 以方便 故成實 故曰從大慈生也 當以字門廣釋之 次燒香真言 南麼三漫多勃陀喃達摩馱賭弩蘗帝莎訶 右句義中 達摩馱都是法界義 弩蘗帝是隨至義 亦是遍至義亦是逝義進不住義 譯云遍至法界也 以句初達字為體 以眾生界本不生故 乃至法界定相亦不可得 如是法界 深廣無際不可度量 而瑜伽行人 恒殊勝進不休息故 身語心業悉遍如是 法界 下至一花供養佛時亦遍如是法界 即是燒香義也 P. 148

149 次飲食真言 南麼三漫多勃陀喃阿囉羅迦罪罪沫隣捺娜弭沫隣捺泥摩訶沫履莎訶 右初云阿囉囉 是不可樂聞聲不善聲義 如人高聲喧聒 令聽聞者心不寂靜 次 云迦囉囉 是止前不善高聲 是恬漠寂怕之義 此中正以法喜禪悅為食義 是故寄此 言之也 若就字輪之相 阿是本初義 以有此本初則有二種塵垢 謂煩惱知障也 由 此二種塵垢故 則有戲論喧聒之聲 今以諸法本不生故 二種塵垢亦本不生 即是開 甘露門成涅槃飯 故名阿囉囉 復次若人勤修萬行 望得如是法味 以造作故二障還 生 非是常命色力真甘露味 今以諸法無造作故 內證之味不從他得 如食乳糜更無 所須 故云止前不善聲也 沫隣捺娜弭者 凡西方享祭之食 上獻諸佛下及神鬼通名 沫 其句義云 我已飲食奉獻也 次云沫隣捺泥者 此意言 受我所獻食已 當還 與我妙食 如世間人以餚饍奉施福田 為令今世後世飲食無乏 故今以無盡法食 加 持世間之供養奉施諸尊 還當與我所願 令常充足不死不生之味也 次云摩訶沫履者 即是於諸食中倍加廣大豐美 以此料簡上句 云我今所獻及與所祈 皆在極無比味 無過上味 不求有量之食也 次燈明真言 南麼三漫多勃陀喃怛他揭多唎旨薩叵囉儜阿嚩婆娑那伽伽猱陀哩耶莎訶 右句義中 怛他揭多是如來 喇旨是焰明 次云薩叵囉儜是普遍 阿嚩婆娑娜是 諸暗 伽伽猱陀哩耶是無限量等虛空 意言 如來焰光普遍諸暗 等同虛空無有限量 也 此真言以句初多字為體 如於心之實相 即是毘盧遮那大智明 普照世間無所不 遍 言諸暗者即是無明 以無明本不生故體即是明 是故如來光明普遍諸暗 言等虛 空者 以無明等虛空無量故 如來智光亦等虛空無量 乃至老死如虛空無量故 如來 智光亦如虛空無量 如十二因緣者 一切諸法亦如是說 如是決定義故 名為燈明真 言 以此加持燈明而供養佛 即是諸供中最也 次閼伽真言 南麼三曼多勃陀喃伽伽那娑摩阿娑摩娑訶 右句義中 伽伽那是虛空義 娑摩是等義阿娑摩是無等義 所謂等虛空無等也 如來法身 本性淨故無分別故無邊際故 等同虛空 然復有無量無邊不思議功德 非 彼虛空 所能譬喻 故云無等也 復次阿娑摩是不等義 不等者所謂二乘 今既等同 虛空 又等此無等故云等虛空無等也 以最初伽子為真言體 眾生界中來去亦不可得 法界中來去相亦不可得 以如來如去不可得故名為大空 以此大空性淨之水 用浴 無垢之身 是為閼伽真實之義也 次下有四真言 亦是曼荼羅阿闍梨莊嚴之相 故於此品中說 初如來頂相真言 P. 149

150 南麼三漫多勃陀喃伽伽那阿難多薩發囉儜毘輸馱達摩儞闍多娑訶 右句義中 伽伽那阿難多是虛空無量 薩發囉儜是普遍 毘輸馱是清淨 達摩儞 闍多是法界生義 此言如來頂相 猶如虛空出過數量普遍清淨 當知如是頂相 從法 界胎藏生 非從世間父母胎藏生也 此真言亦以伽字為體 言如來髻相 無去來相同 於大空 而一切眾生以去來相觀之 是故周於十方不能見其邊際 若行者以必定心 自知我之頂相亦復如是 是名佛頂真言也 阿闍梨自作毘盧遮那時 解髻而更結之 若出家人應以右手為拳置於頂上 然後說此真言以加持之 則一切諸天神等 不能見 其頂相也 次如來甲真言 南麼三曼多勃陀喃伐折囉入嚩羅微薩普囉吽 右句義中 伐折囉入嚩羅是金剛光 微薩普羅是普遍義 言此金剛智光普遍一切 能除生死暗障 亦能映奪之者 則是如來甲義也 此真言以最後 字為體 具足三 解脫門 謂上有曩字空點是大空義 即是空解脫門 本體是訶字離因緣故 即是無相 解脫門 下有鄔字三昧畫 以本不生故即是無作解脫門 如是三門 一切諸障所不能 入 以此慧光遍嚴身故 名為如來甲也 撿密印 其中梵本似有殘缺 疑此是金剛薩 埵圓光真言 更當訪餘梵本 次如來圓光真言 南麼三曼多勃陀喃入嚩羅摩履儞怛他蘗多 旨 訶 右句義中 入嚩羅是焰光義 摩履儞是鬘義 以焰為鬘輪環不絕 故名如來圓光 也 次句云怛他蘗多 旨 是如來光明義 此是明白之光 梵音與焰鬘之光其名不同 正用此 旨字為真言體也 上有囉聲是塵垢義 下體遮字是遷變義 以入阿字門故 即是本無塵垢亦不遷變 即是如來常寂之光 又帶伊字三昧聲 言此常寂之光定慧 具足 是故寂而常照照而常寂 阿闍梨以此加持身故 一切諸天神等 如來焰鬘遍被 其體 威猛難覩猶如日輪 是故諸為障者不得其便也 如來舌相真言 南麼三曼多勃陀喃摩訶阿摩訶(二)怛他蘗多爾訶嚩(二合)薩底也(二合)達摩鉢囉底瑟 恥(二合)多 訶 右句義中 摩訶阿摩訶是大無大 義怛他蘗多爾訶嚩是如來舌義此舌廣長之相遍 覆一切佛剎 故名為大 此大更無過上故 無可待對故 大相亦不可得故 名為無大 次云薩底也(二合)是諦 達摩是法 鉢囉 瑟恥多是成就 譯云成就實諦法也 如來 無量劫來 常修真實諦語故 得此平等語輪 成就實諦之法 所發誠言必定無異 故 以最後多字為真言體 明如來所有語言 常如實相無誑無異也 阿闍梨以此加持身故 轉說法教皆如金剛 乃至能以一音遍諸佛剎 凡此諸真言等 皆當以字門廣釋之 P. 150

151 息障品第三 爾時金剛手 又復白佛毘盧遮那問世尊 云何曼荼羅畫時 為障者得除息 真言 等持誦者無惱害 云何持誦真言果彼云何 此毘盧遮那如來所加持故 金剛手承佛神 力斷大眾疑 及為未來眾生復發此問也 大毘盧遮那世尊言 善哉善哉大眾生能發此 說 為大利益諸眾生故 我今當為開示一切隨汝所問也 佛言障者自心生 由昔慳隨 順 為彼因除故 菩提心此念 若分別除心思有 菩提心念憶 持誦者離諸過者 佛 言 一切障法雖復無量 以要言之但從心生 又由行者過去世隨順慳法故 今世多有 諸障 當知亦是從心因緣生也 當知彼慳貪等是諸障之因 若除彼因諸障自息 此中 對治即是菩提心也 若念菩提心故 即是能除諸障之因也 又復一切諸障由分別生 此之分別由從妄心 思有者思即是障 謂心中煩惱隨煩惱等 此中有字 梵音亦云生 義也 心思有若能離諸分別 即是淨菩提心 由行者憶念此心 即能離一切過也 意 常思惟不動大有情 能除一切為障者 彼當結此密印者 此即是前所說不動明王 此 是如來法身以大願故 於無相中而現是相 護一切真言行者 若行者常能憶念能離一 切障也 所謂不動者 即是真淨菩提之心 為表是義故 因事立名也 此明王閉一目 者 有深意也 以佛眼明鑒唯一而已 無二無三也 其印下當說之 祕密主風當誦阿 字門 亦有意 正取阿字為身 以此本無之字門而作我身也 無我作訶字心誦 塗香 點作地七點 此風先想訶字在中 加七點而後蓋之也 方依嚩庾 以瓦椀蓋合之 於 此瓦器大眾生彌盧思念 時時彼上阿字并點作 是風大縛繼先佛所說 謂造立壇時 或有大風為障 以露地立法故 當須止之 當想此阿字遍於身分之內 此字作金剛不 動色 謂真金色也 如是想已 又心誦訶字 於風方(西北也)用塗香於地 畫作七小圓 點 各如彈丸許大 如是作是用瓦器蓋之 於瓦器心想 即是上想阿字 以此字為金 剛山而押之也 三千大千諸須彌山 合為一體而蓋其上 又當時時器上作此字 此阿 是金剛不動義 加一點是遍一切處 令此金剛不動遍一切處 即是增廣之義也 水障 法當思惟囉字 遍於身內作赤色大力焰 即是火焰之鬘 從內身而出遍於身上如鬘也 作大力可畏惡形 手執大刀印 作瞋形已畫地作雲像 或作龍蛇之像 用刀印斬斷 其形雲即散滅 以雲是諸水之所因依故也 隨所起障之方而作之 如雨從東來即於東 方作也 或作金剛橛用止此風雨 其橛用佉陀羅木作獨股金剛 以金剛真言加持之 想同一切金剛而以打之 亦隨所在方面也 此應自身同於一切金剛 然後作之 作此 橛是一股金剛 三股除邊支股即是也 其小者名金剛針 或一切障息 復說念真言 大惡不動大力本漫荼羅中住 持誦者作漫荼羅 中作形像 於彼頂左脚蹋彼 當除息 去死 無疑惑者 復更明異方便 方便除一切障也 即是前所說不動明王 此不動明 王本漫荼羅 即是三角漫荼羅其中黑色是也 持誦者想己身作不動明王之像 又於此 中作法有二意 一者想不動尊在圓中而蹋彼上 也二者想自身是不動尊 即以本真言 印加之 而蹈其上也 三角中畫彼為障者形 然後入中 以左脚蹈彼頂上 以大忿怒 形加之 彼當應時退散 若彼違戾不受教不去者 乃至必自斷其命根 是故持誦者 P. 151

152 當生慈心念言 勿令彼斷命也 然此中密意 所謂為障者 即是從心所生慳貪等法 能為行人作一切障事 今此不動明王 即是一切智智大菩提心 當知此心即是大力威 猛 能永害一切隨眼等過 令彼永斷 即是死義也 如瑜伽所云說 佛初成正覺 大 集會一切漫荼羅所攝三界之眾 有摩醯首羅者 即是三千世界之主 住三千界之中 心慢故不肯從所召命 而作是念 我是三界之主 更有誰尊而召我耶 復作是念 彼 持呪者畏一切穢 我今化作一切穢污之物 四面圍遶而住其中 彼所施呪術何所能為 時不動明王承佛教命召彼 見其作如此事 即化受觸金剛(即是不淨金剛也) 令彼取 之 爾時不淨金剛 須臾悉噉所有諸穢令盡無餘 執令彼來至佛所 彼復言爾等是夜 叉之類 而我是諸天主 何能受爾所命耶 尋即逃歸 如是七返 爾時不動明王白言 世尊 此有情何故犯三世諸佛三昧耶法 當以何事治之 佛言即當斷彼也 時不動明 王即持彼 以左足蹋其頂半月中 右足蹋其妃首半月上 爾時大自在天尋便命終 即 於爾時於悶絕之中 證無量法而得授記 於灰欲世界成佛號月勝如來 此皆祕語也 食一切穢 是噉彼惡業煩惱等垢穢滓渭之法 云命終者 是彼一切心法永斷 入無生 法性故於中得一切佛記 非是殺也 爾時諸天等 見三千世界天主 以不順諸順三昧 耶故自取命終 一切敬畏自相謂言 天主尚爾我云何不往 即共詣佛所 於大漫荼羅 中而得法利 時不動明王白佛言 此大自在天當更云何 佛言汝應起之 時不動明王 即說法界生真言 爾時大自在者即復蘇息 生大歡喜白言 甚希有也 我初召至已問 佛 此夜叉是何等類我所不解 佛言是諸佛之主 我作是念諸佛一切之尊 云何以此 而更為主耶 是我所不解 今乃知之 由此大王力故 令我現前得記作佛 當知實是 諸佛之尊也 所以然者 大自在天三千世界之主 即是眾生自心 所謂無始無明住地 於諸惑中而得自在 唯除大菩提心無能伏者 斷其命已 即是於寂然界作證 所謂 生者 即是起佛慧門 是故真言行者 應一一思惟諸佛密語也 又法用芥子及諸毒藥 二種相和 作彼為障者形像而用塗之 令彼身如火燒速被中傷 故云速被着(惠略也 惠命也)略乃至大梵等為障尚被着 何況餘耶 又凡此法 皆是久持誦得成就者 解法 則乃能作之 若但聞法 即求得如是用 無此理也 其佉陀木橛 必無此木 用苦練 木乃至用賓鐵 亦得耳 足是智足也 爾時金剛手白佛言 如我知佛世尊所說義 我 亦如是知自漫荼羅位住 世尊尊主現威令作彼位 如是如來教勅不敢隱弊 何以故 以此佛三昧耶 一切諸真言所師 謂性住者 謂金剛手白佛言 此大力不動明王(即是 尊主也)能作如是威猛之事 能為調伏 為傳如來祕密之教令使 如本尊是佛部 即坐 金輪中之類 若如是作必令有靈驗 此之現威即是効驗之語也 令作者 今謂若如是 作必令有効也 諸生死中普得聞知 不敢隱弊此真言 是故持金剛者 大力威猛所不 敢隱弊 謂此尊有靈驗故所作善事皆成 諸為障者不敢隱弊如來所教勅也 應作事 此亦即是十方三世佛三昧耶 我等一切執金剛 亦應作所應作 隨此三昧不敢失墜 何以故 此即是諸金剛姓 是故常住斯法 四姓等各各有家法 若失家法 則不名敬 順先祖父之教 世人名為惡子 今此大雄猛調伏難調宣布難信之教 是我金剛等家姓 P. 152

153 之法 所謂如來種家之家法也 是等真言門菩薩 修行等菩薩 本位住一切事作者 是金剛手以身勸勉行人之意 我等所應作事 若修行持真言者 亦當住此位 所謂如 來家法 應以無量門降伏諸障 令如來法無敢隱弊也 此行人亦放諸尊 若欲作降伏 即須自身作不動尊住於火輪中等 佛言如是 祕密主如是如說 即是印可誠如汝所 言也 大毘盧遮那成佛經疏卷第九 P. 153

154 大毘盧遮那成佛經疏卷第十 沙門一行阿闍梨記 息障品第三之餘 祕密主若說諸彩色諸漫荼羅彼尊尊色 先佛所說者 謂本尊各有形色 下當更說 之 如上說隨本位而作事業 今復說色也 謂於會中所有諸尊 若見其黃色即應坐金 輪中 白即坐水輪 赤火黑風也 次下有色字梵音別 此是形相也 如見寂然貌即須 坐圓檀等 類而說之 應一一依教而畫 是古佛所說 其道玄同非我故說 欲令眾生 起決定信也 祕密主 未來世當有眾生 劣慧不信聞此說 以先無信根故 聞此而能 不信也 無慧疑增多者以此眾生等鈍根少智信不具 故聞此甚深之事不能曉了 更增 疑網 此即說為障所由也 如是真言畫及持誦等 一一皆有深意 盡是如來不思議事 如人得如是藥 即能昇空或入火等 此但眾緣合故決定不虛 非是不虛 非是諸人 所應籌量說其所以也 如此畫色等 若依法不疑 乃能深入法界不思議境 此唯信者 得入 若欲以心數卜量 云何得知所以而不疑耶 如世人得藥飛空 此事汝尚不勝能 具解 而心愚輕毀 謂非如來真空無相之法 徒自傷也 聞唯堅住不修 彼自損損他 如是說有外道法等 如是非佛說者 是人雖聞此法 不能決定信心 如說修行而求 現驗 以不能故而生謗言 云何以如是著相之法 而能成菩提 此必是外道等說 非 佛法也 如人得天甘露 但當決心生信而服之 自見現驗 口不服之而求白日昇天 以不得仙知故 而謗此藥 當知非智人也 故彼無智人如是作解 一切智佛一切法已 得自在眾生利 此已字亦云通達 是正義也 謂具方便無事不解之義 已彼先此一切 說 梵音迴互也 上文已明諸佛 今此下句 方云先佛作如是說 已彼此一切說利益 求者 彼愚夫不知諸法相空 一切諸法相說 常當住真言業作 善無疑者 此意言 如來具一切智 於諸法中而得自在 以眾生劣慧 未堪頓說如來自體不思議力用故 作此畫色等方便 令諸眾生隨所作者 能滿所求而得利益 所以然者 以諸眾生未解 諸法空相 是故於無相中而作有相方便說之 若人得佛深意者 當住真常住之行 諸 有所作皆 入理體同於一切智智之心 如是無疑慮者 一切障法無得其便也 普通真言藏品第四 爾時執金剛中 金剛手為上首 菩薩中普賢等為上首 於佛毘盧遮那稽首 於大 悲胎藏生大漫荼羅王 如所通達法界清淨門 各各廣語句真言說樂欲佛請者 是諸菩 薩金剛 為欲圓滿成就此法故 各各稽首大日如來已 於自心以通達清淨法界法門 各各樂欲自陳說之 所以然者 如是大漫荼羅王清淨法界之體是 一一菩薩 各從一 門而得自在 稱其所解而廣說之 若有眾生 從彼一門而進行者 不久即得同彼菩薩 此諸菩薩 皆是大日如來內證之德 為欲廣開是知見門故 一一菩薩各演一門也 爾時佛彼執金剛及菩薩 無盡法爾加持告 諸善男子 說如所通達法界 眾生界淨除 真言句者 時佛隨彼所請 以此無盡 或可云無害或可云不動或 可云不壞 以下義 為正也 如人論墮負不可復救 復有人能離彼過失他不能伏 不壞義如此也 無盡莊 P. 154

155 嚴自在之力 法然所得無功用力 而普加持彼諸大眾 然後告言 善男子今可說之 如汝自所通達法界之門 為欲淨除一切眾生界虛妄之垢 悉令同彼真法界無盡藏故 各當自說真言之句也 時普賢菩薩 即於佛莊嚴境界三昧住 無礙力真言說者 諸菩 薩中彼為上首 於此佛境界莊嚴法門而得自在 即時入此三昧也 佛境界者 此是諸 佛自證真實境界 非聲聞等所能及之 如法花方便品中所說 莊嚴者 即是如來自證 之體 體有無量德 德各無量名 以無量莊嚴而自莊嚴也 此即是不思議離名字法 云何在此定中 而得有言說耶 謂彼菩薩住此三昧故得無礙力 從其自心面門發種種 光 光中說此真言也 三曼多(等也)奴 多(進義也去也往也)微囉闍(微是離也囉闍是塵垢也謂除一切障也)達摩儞 闍多(上句法也 下三字生也何等法生謂從諸法體性而生也)摩訶摩訶(上聲摩是第五字遍一切處謂 大空也空中之大名為大空故重言之更無可得為等比者故名為大重空之中更無比也) 此意言 等者即是諸法畢竟平等也 進者是逝義 謂佛善逝而成正覺 然此平等 法界無行無到 云何有來去耶 次即釋言 以能離垢除一切障 即是勝進之義 無行 而進最為善逝也 以如是進行能成法生 即是從平等法性而生佛家也 故次言大中之 大 即等等無礙證中大空 大空者佛境界也 然此真言以訶字為體 訶者喜也 所謂 修行菩薩修也 若眾生從此法門 而受持讀誦或觀照者 即同普賢之門 不久能得佛 境界莊嚴三昧自在之力 時彌勒菩薩 住於普遍大慈發生三昧自心說者 普謂平等 遍滿一切法界也 稱於法界而生大慈 能遍與一切眾生正法之樂 是彼所入門也 如 其自所進達 入于三昧而說真言 故言自心說也 說義亦如上 阿誓單闍邪(此謂無能勝也闍邪是勝阿是無)薩縛薩埵(一切眾生也)阿奢也(心性也謂彼先世 所習行諸根性欲)奴竭多(知也謂能了知眾生諸根性行) 然此真言以阿字為體 即是本不生義生 者生老病死一切流轉之法彼 即體常自 不生是阿字義也 以知諸法自性不生 是故諸一切眾生為無有上勝 上無等也 又能 知法體不生故 達鑒群機一切心性 無所不了現覺 隨彼所應得者而成就之 即是慈 中之上 遍施眾生無有窮盡也 是故若有眾生 能通達受持讀誦此法 行行者不久即 同彌勒之行也 爾時虛空藏菩薩 入清淨境界三昧自心說者 所謂住此三昧 能知自心本性清淨 了達如是清淨法界之境 即是大空之祕藏也 又此虛空藏 即是大悲胎藏 能長養 成就菩提 之心也 阿(長)迦奢(是虛空義也)三曼多(等也謂一切法等於虛空也)奴竭多(了知也)吠質怛纜(二合 )(雜色衣也 是種種奇妙顯色之義也)嚩(伐)囉(衣也)馱(是執持義也)囉(被著也此德生即是被種種衣 也) 此真言以阿(長)字為體阿(長)本不生體 今此阿(長)是第二聲 即是空義 以本不生 故同於虛空也 即是一切法皆等於虛空 自得如是了知也 雜色衣 即是種種萬德莊 嚴法門 若人能證此空三昧 即能萬德莊嚴其身 如淨虛空明覩顯色也 餘准前說 P. 155

156 爾時除一切蓋障菩薩 入悲力三昧真言說者 即是法性之悲 以自在力能除一切眾生 一切蓋障 於此障中而得自在能住此蓋障中又能除之 即是如來大悲也 阿(引)(降伏義 攝伏義此是真言體也 阿字本不生長聲第二字是金剛三昧又加不動之點是降伏 義也)薩埵係多(有情利益也)驃庾竭多(發起也起生也)呾纜呾纜(二合)(怛即多字如如義也纜有羅 字是無垢義加一點是麼字即是大空入證也)纜纜(中羅字無塵義 加一點即是大空證也) 此真言意云 體於如如 以此自在之力 而除一切塵垢之障蓋 證於空也 空中 之空即大空義 此相微細難遣 處處說破無明三昧 淨除自體之惑相 故重言之 纜 纜二字 又更重言之也 又相釋者 以住(Ꙉ字故 能為一切眾生 作大饒益發生此性除去眾 垢也 )若有眾生入此真言門者 不久即同彼菩薩之德也 凡觀照時 唯以本體一字為 主 持誦則具言也 此即是種子之字 又凡諸字次第相釋如先有惡字 以次字皆轉釋 之 准上字門中 不遍不名為普也 以此普眼而觀眾生 故名觀自在者 入此三昧已 從其心出種種光 光中現是法門真言也 薩嚩怛他竭多(即是一切如來謂十方三世諸佛)嚩路吉多(觀也 同彼佛所觀故名諸如來之觀 即平等觀也 即是普眼觀也)迦嚧尼麼也(體也 所謂大悲為體也猶如金人以彼自體純是金故名為金 人此菩薩亦爾純以大悲為體)囉囉囉(囉是塵義入阿字門即是無塵也 所以三重者謂除凡夫塵障也) 吽 是恐怖義以大猛威自在之力怖彼三重塵障令得除淨而同佛眼 惹 此最後字 是種子也 諸字皆為釋此字義 即生不生是闍字義也 或以初薩字為體 亦同用之 是驚覺義也 吽字中有訶字 是歡喜義 上有大空 點 是三昧 下有三昧畫 此中下畫字亦三昧 二三昧中行也 三世諸佛皆同此觀 故名等觀也 得大勢亦入此三昧與觀音同 由是彼眷屬故 髯髯是生義 所以有二重者 上是 煩惱障生次是所知障生 入阿字門即是二生舉體皆不生也 上有點是大空義謂除二障 得大空生也 娑字是真言種子之體 娑是不動義 不動住動之法即有生滅 凡物有生 滅者 即有住動之相 故經云 動不動法皆是不安之相 傍加二點同於涅槃 即是堅 住義 已離二障同於大空 堅住此位如諸佛住 即是大勢位也 如世人有大官位多諸 財力 威伏多人名為有勢之人 此勢即是位也 言度二生同於佛生 即是如來之位 得此大位大勢 故名得大勢也 次多羅尊亦是觀自在眷屬 所入三昧亦同前說 迦盧拏(是悲義也所謂悲者)陀婆(二合)費(生也 謂從悲者而生 悲者即是觀音此菩薩從彼尊 眼中生也 猶見諸法實相名為普眼所謂見於如如之體 從此眼三昧生也)多 多唎尼(多 是度義 然此真言 以初多字為體 兩多字中初字也) 多是如如之義 傍一點是阿字 所謂如如之行也 囉字是塵 六塵即是生死大海 觀此如如之理性故 一切諸塵勞 即同於如本來不生 即是度大海義 能度此等生 死大海 即是於諸法得度也 重言者 釋梵云極度 自得度已 又普度一切眾生 名 為極度 若人自未得度而得度人 則不應爾 若自度又能度人 斯有是處也 次多字 P. 156

157 即是如來之體 觀於如如而度塵勞大海 得成如來之自體也 如大本中有五百多羅尊 皆從觀音眼生 皆是阿彌陀姊妹三昧也 次毘俱胝入三昧如前 薩婆陪也(一切恐怖義)哆羅(二合)薩儞(又是恐怖也)吽(引)吽(亦是恐怖義也)薩頗(二合)吒 也(殘害也破障)莎訶 所以重說恐怖者 前是有畏 後是無畏 一切眾生皆有恐怖以未得無畏處故 然 於此中而生怠慢 我執自高 故恐怖彼 令離有畏而得無畏 由恐怖彼令得無怖 故 重說也 殘害即是破一切障也 然此真言以多囉字為體 諸字皆為釋此 多是如如 羅是塵 傍角一點是阿 阿即行也 諸塵勞體同於如如 以此如如之行 能折伏摧滅 一切生死見慢我執之幢 即大摧伏義也 佛大會中 時諸金剛現大可畏降伏之狀 狀 如無有能伏之者 時觀音額皺中現此菩薩 西方謂額上皺文為毘俱胝 如今人忿時額 上有皺也 此菩薩現身作大忿怒之狀 時諸金剛皆生怖心 入金剛藏身中 時彼毘俱 胝進至執金剛藏前 時彼亦大怖畏 入如來座下而言 願佛護我 時佛謂彼毘俱胝言 姊汝住 時毘俱知即住已白佛 唯佛所教勅我當奉行 爾時諸金剛怖畏亦除 皆大 歡喜而作是言 此大悲者 而能現此大力威猛 甚希有也 此中祕意當問之 次白住 處菩薩 當存本梵音 怛他竭多(如來也)毘舍也(境界也 如來境界 所謂如如)三婆吠(從彼生也)鉢頭摩(二合)(白 花也)摩利儞(以波頭摩為鬘 因以為名也 即是 此利儞是處義住義也) 然此真言 以初怛字為體 即是如如也 如如即是諸佛境界 我今從彼而生也 白者即是菩提之心 住此菩提之心 即是自住處也 此菩提心從佛境界生也 常住於 此能生諸佛也 此是觀音母 即蓮花部主也 次馬頭菩薩 吽(恐怖義也)佉陀(是噉食義 謂噉諸障也 然此真言 以佉字為體 佉字空也 傍角點是行 陀是授與義) 所謂空者 即是諸法實相 猶行此行而得實相之果 復常以此而授與人也 今言 噉食 即是以此空行 噉一切能障菩提法也 畔闍(畔是欲色三界 闍是生也 合說二字 即是順壞義也)薩普吒也(普破碎令盡也 謂以此 空行破一切法 遍無有餘也) 除諸法實相 餘皆是障菩提法也 以食噉壞破此悉盡故 得成猛威大勢也 此菩 薩是蓮花部明王也 次地藏菩薩真言 時此菩薩入不可壞金剛行三昧 金剛者即是菩 提之心 此菩提心即是不可壞 依此進行是金剛行也 訶訶訶(上訶字是真言體也訶是行義 亦是笑義喜義 入阿字門即離喜 喜者即生滅法) 所以有三 者即三乘行也 此菩薩以種種法門利益眾生也 蘇多奴(蘇是善 多奴是子義 所謂善子也 是輕安義也) P. 157

158 猶善能行此利益有情之行 真是佛子 從善性而生 故名善子 從佛而生 故名 佛子也 此菩薩即能說種種三乘行門 利益眾生 如十輪廣說 次文殊入佛加持神力 三昧 此加持三昧如上毘盧經初說也 醯醯(是呼召義)俱摩囉迦(是童子義 即是呼 召令憶本願也) 又俱是摧破之義 摩囉是魔眷屬 所謂四魔 此真言以麼字為體 即是大空之義 證此大空摧壞一切魔也 毘目吃底(二合)鉢他悉體(二合)多(解脫道住者 謂呼此童子住於解脫道者 即是諸佛解脫 所謂大涅槃也)娑麼囉娑麼囉(憶念憶念也)鉢囉底若(先所立願也) 此真言意云 醯醯童子住解脫道者 憶念本所立願也 一切諸佛法身成佛 入身 口意祕密之體 一切有心無能及者 然憶本願故以自在之力 還於生死救度眾生 此 真言意亦爾 此童子久已法身成佛 故請其 以憶本願而度眾生也 由請菩薩本願 若有見聞觸知憶念我者 皆於三乘而得畢定 乃至滿一切願 此菩薩久已成佛 所謂 普見如來 或云普現如來 以大悲加持力示童子身也 次金剛無勝三昧 更無等比名為無勝 由現覺諸佛金剛之體能持諸佛智故 名執 金剛 歸命諸金剛者 金剛即諸佛智印也 即諸佛之別名也 戰荼(極惡也 惡中之極也 謂示形狀暴惡無有過者 乃至噉食一切世間令無有餘 惡中之極 也)摩訶盧瑟拏(此是大忿怒也極惡之中而又忿怒甚也即是謂佛第一威猛 殘害世間盡其巢穴 令入 法界歸於金剛之界)吽(引) 此真言體也 無怖畏義也 訶是行 上一點是大空 下畫是定 所謂大空行三昧 即是大金剛三昧之異名 以能降伏更無勝者故也 次金剛母所謂忙莽計 忙言母義 莽計亦是多義 即一切金剛之母 諸金剛智慧 從此生也 怛 (二合)吒(輕)怛 (二合)吒(輕) 此中以上怛 字為體 多是如如義 囉是離塵垢義 伊是三昧也 即是如如無垢 三昧 諸金剛智慧由此生也 吒字不成是半體 破壞體不成即是死義 由此三昧殺無 明住地人也 已殺無明住地故 若衍底(丁以反)是勝義 亦是生義 如了達如如 垢障 淨除得無勝之生 故為眾母 無勝而生 即是生諸金剛 金剛是無勝者 亦是生諸無 勝人也 此無勝生亦名甘露生也 次金剛瑣真言 畔陀畔陀也 此嚩字由謂下有娜字 以此字加於嚩上 以此娜字即是大空之點也 若上縛著點 即次陀字不須加娜也 此中以畔字為心 是縛義即金剛縛也 畔陀是遍護之義 是 遍一切處以結彼也 遍一切處結彼者 即是結彼法界體也 一點是遍一切處義 已 了達法界金剛之體結彼令不壞 是結護義也 P. 158

159 暮吒暮吒也(是牢固義已作金剛之縛縛上更縛令其牢固)拔折囉嗢婆吠(是金剛生也 從金剛 界而生 也 即是諸佛金剛智生也)薩嚩多囉鉢囉底訶底(此是諸無能害也 如金剛寶體一切無能 害者 猶識達此金剛體性 金剛之縛固體密緻故無能害也金剛縛即是無間隙真如也) 次忿怒月壓金剛真言 纈唎(二合) 以上纈利字為心也 纈唎是攝召之義 亦是召請之義 有訶字是行 有囉字是離 塵垢 加上畫是三昧義也 兩點在傍即同涅槃 此是具足諸佛功德 願我亦然也 次 吽字是恐怖義 為速滿此諸佛功德 以牢強轉進離垢三昧同於涅槃之行 大怖一切諸 魔皆令退散也 伴吒(是叱呵之義 即訶叱一切魔障令滅沒也) 次金剛針真言 薩縛達摩(一切法也 以上薩字為種子體)抳(上)鞞陀儞(是穿義也)拔折囉蘇只(金剛針也)伐 囉弟(勝願也) 此意言針是利智之義 以此如金剛銃利之智貫達之 法無不穿 慧達法性意 是 金剛針義也 所謂穿徹無明至實相際 次一切持金剛真言時十佛剎塵數金剛 同入金剛無勝三昧 猶如金剛手無異 亦 於自心出不思議光 光中現此真言 當知餘眷屬准有也 吽吽吽 以初字為體 亦是 大空行三昧也 此三昧即是大金剛無勝之行人也 入此三昧故名大空 行三昧也 三 字是眾多義 一切眾生多金剛同說故合三字也 伴吒伴吒伴吒(訶障之義與上同也 私謂再說者謂訶三障也) 髯髯闍是生義 上有一點是大空也 已破諸障 當得大空之生 即是諸佛生也 金剛智生 即是諸佛法身之生 如央掘經生此不生之身 即其義也 次諸奉教者說此真言 此謂專在本尊之側 承命往來隨有所作者也 亦同上諸金 剛 入大金剛無勝三昧而說真言 此一切諸部奉教 同用此真言也 醯醯(上醯字是種子也 亦是呼召義) 此訶是行是喜 中有翳字是三昧 重道者謂行極行 言極定也 緊只囉曳(入)細(何不速也 此是約勅之義如人處分使令 何不速為此事而稽遲也)蟻哩(二合) 痕拏(二合)蟻哩(二合)痕拏(二合)(執持守義 謂持上所說金剛行三昧 第二重說此語是守護義既執 持執持之 又守護 不令散失使不為諸障所逼奪也 令金剛行三昧速成也)佉駝佉駝(是噉食義 食 諸煩惱又極噉食令盡 故重說也 私謂食界內界外煩惱 故重說)鉢唎補囉也(是充滿也 謂極噉食 而令滿足 謂滿行人所有勝願而令滿足 第一願者 為金剛行三昧也)薩縛枳迦囉喃娑嚩(二合)補 囉(二合)底染(長聲 謂本所立願也 隨彼先所立願應當滿足也 上句云滿此下句云本所立願 相連 也) P. 159

160 通三部使者用之 次釋迦如來入于寶處三昧 寶從彼出名為寶處 猶如大海出種種寶 若至彼洲 則隨意所須無所不足也 佛入此三昧已 從其面門出種種光 光中現此真言 乃至普 遍一切佛剎 餘真言當知皆如此說也 薩縛訖隷奢(一切煩惱也)泥蘇馱娜(摧伏也 通上句云摧伏一切煩惱也)薩縛達麼(一切法也) 嚩勢多補囉鉢多(二合)(得自在也 通上句云於諸法中而得自在也 以除諸障故得自在也)伽伽那 (虛空也)娑摩(平聲中有阿聲)娑麼(娑麼無等義 即是等同虛空也 是行等空無邊清淨也 於一切自 在無碍 同於名字也下句與阿相連是無等也 不等者即是二乘 以有所闕故名無等 即是施權之意) 然此真言 初薩字為體 娑者是漏義亦是堅義 入阿字門即無漏無堅 若有堅牢 即是生滅壞破之法 若令同於阿字 此堅本來不生 即是諸法之中 而得自在等於 虛空 能為一切寶洲也 私謂釋迦以大悲力 於周體密緻猶如金剛一闡底等 亦令破 壞此見而入佛法 施其大寶之願 豈非於諸法中而得自在 能破一切堅牢也 次豪相真言者 此是如來無量功德之所成就以為莊嚴 此是功德之聚 故作三昧 女形也 是釋迦眷屬 亦入寶處三昧而說此真言耳 皤囉提(與願也能與一切眾生願也)皤囉補囉(二合)鉢底(謂云願得 即是得願也 如人有寶乃 能與人 由我自已成就此願故 能自在施人悉令充足) 吽此心是種子也 訶字是行同於大空下 有鄔字是三昧上 點即大空行三昧也 憑此進修得至寶所故 能自在與人令滿所願也 次一切佛頂者 一切佛頂謂十佛剎土微塵數佛之頂 頂是尊勝之義最在身上也 即是十八佛不共法之別名 此本尊形像 一同釋迦具足大人之相 唯頂內髻作菩薩髻 形為異也 亦住寶處三昧而說此真言 鑁(無敢反)鑁鑁(以上第一字為種子 是縛義也 入阿字門即是無縛之義 又縛是言語道斷之 義 字上有點同於大空也已成就極 令成就 故三說之 極令成就清淨也) 是恐怖之義 以威猛之力 遍破諸縛同於大空 泮吒是不生義 猶體壞不令生 故必當死 謂破諸法無所不遍悉令永不復生 同於大空諸佛解脫 即入佛不共法之 頂也 次無能勝真言 是釋迦之眷屬 亦入寶處三昧如上而說真言 此是釋迦化身 隱 其無量自在神力 而現此忿怒明王之形 謂降伏眾生而盡諸障也 地 (二合)地 (二合折廉反) 以初字為體以初第一字陀 (二合)為種子 陀是法界義 囉是塵障諸垢之義 若入 阿字門即是無塵障 即是法界 當知即同法界故 更於何處而有塵耶 此即大空之義 若人住此三昧 則一切蓋障無不破壞 重說者極破塵障之義也 故以說無塵三昧 所謂陵字門 次說馹陵(二合)字是三昧即是諸障不生而得大空生也 此種子字有種種定 慧莊嚴 故能於生死中而得自在 坐佛樹下摧破四魔兵眾也 無能勝即無不可破壞之 義也 P. 160

161 次無勝明妃 作女形也 說此真言入三昧如前說 阿波(入)囉誓帝(無能勝也)闍演帝(勝之別名 即是戰勝之義 能降伏他之義也)多雉帝(摧伏 勝竟之義 也此中荼字是戰義 佛坐道場以斯定力 與四魔共戰而得大勢 無能損者 由此三昧力 也 以第三字為種子) 次地神真言 地能持萬物 一切萬物依之生長 當知即是佛心 猶如來心能持萬 物 深入持本三昧而說真言也 亦是釋迦方便化身耳 鉢 (二合)體毘曳(二合)(地神名也 即以彼名而作真言 若人誦持修習 不久亦得如來心地 也以真言第三字 為種子字是離言說義 中有伊聲是三昧 入此離名言三昧即證心地 此三昧名普 載為三昧 以同大地故也 末後毘曳字是縛義也 即衍 那是處義 翳是三昧 亦是指物之聲 即 指彼真言之體也 由此離言心地三昧故 於離繫之乘而得進行也) 次毘紐天有眾多別名 即是那羅延天別名也 是佛化身 三昧同前毘瑟紐(二合)費 (即以本名作真言也) 以第一字為種子 毘是空義 瑟紐是進義生義 乘空而進 所謂 此天乘迦婁羅鳥而行空中也 私謂釋迦於五部佛中乘迦婁羅坐 即是虛空進行之義也 次嚕捺囉 亦佛所化身 是摩醯首羅之化身也(亦名伊舍那)嚕馱囉(二合)也(即以本名 為真言也)以嚕字為心 馱囉是授與之義 猶自多有能惠他人 所謂諸乘乘即已也字義 也 自通達如是寶乘 能遍施一切眾生 嚕即無塵垢三昧 自得此三昧復以施人也 次風神真言 亦佛化身也 三昧如前 皤(平)也吠(平即以本名為真言也)以皤字為體 也 吠是縛義 入阿字門是無縛之義 即解脫也 傍有阿字之點 即行也 第三吠字 是無言說之義 又加伊字是三昧耶也 是諸乘 以無礙乘而度一切 次美音天 是諸天顯詠美者 與乾闥婆稍異 彼是奏樂者也 薩羅薩伐(二合)底曳(二合)(即美音之名也) 以初薩字為體是堅義 若有堅住即有生住異滅之相 入阿字本來無堅 則無成壞 故也 餘字皆為釋此 私謂以此妙音悅可眾生 言辭柔軟悅可眾心令得歡喜者 說無 堅令知無常 驗得如來堅固之法也 次泥哩底 是羅剎主 亦佛化身也 囉(垢也)吃剎(二合)娑(食也 娑是堅義 都是能噉義) 彼常噉食眾生 如來亦爾 能食一切塵障之有情無有厭足也 提鉢底曳 提字有 馱聲即是法界 加伊是三昧 所謂法界三昧也 鉢底名住 住此法界三昧名為妙住也 觀一切垢障即是法界入於法界 即是能噉入腹之義 最後曳字是乘也 此乘者速疾 無比也 處門體種子字 次焰摩王真言 亦佛化身也 毘縛薩縛(二合)哆也(亦以本名為真言也 以初字為體更問之 所謂無 縛三昧也) 毘嚩是堅固住義 亦是除諸縛也 謂以理除縛不以非法也 埵字中有多聲即是如 如 薩字有堅固義也 也字是乘 乘此如如之乘而進於行 傍有阿字之點即是行也 乘相如如而進行者 即是去成正覺也 P. 161

162 次死生真言 此是閻羅明王也 亦為成就大悲發生漫荼羅故 隨所通達而說此真 言 沒 底(二合)吠(此即死義也死是殺義斷 其根本名之為殺 由本意願我斷一切眾生命根命根 即是無始無明諸煩惱也) 一切眾生斷彼令盡無有餘 即是殺也 此明於死法門而得自在 即佛所現化 非 真殺一切眾生也 以初沒字為種子 次黑夜神真言 此即閻羅侍后也 迦(平)羅囉(引 都名黑也)底哩(二合)曳(平聲 即夜也) 以初迦字為體(作也)以夜暗之中多有恐怖及諸過患 為欲除彼無明黑暗中 長夜諸 障垢等怖畏 故說此真言也 次閻羅王七母 有七姊妹 此七母名准餘經 皆以本名作真言也 今說總者如左 摩怛哩(二合)弊(去也)也(二合 摩怛哩是等義 等是非一眾多之義 謂七姊妹等也) 以初摩字為種子 是無我義也 次釋提桓因 釋迦囉(二合)也(即字名也) 釋迦是百福德義 以因中曾百度修福 所謂一百遍作大無遮施會普施眾生 故得 成此勝生 以初釋字為種子 因以為名也 是止息義 止息諸障 障既息已增益其福 迦羅是增進也 又奢(入)即是奢摩他也 常以深言利益諸天 故心為真言 亦佛化 生也 次嚩嚕拏龍王真言 此是大海中龍也 諸龍王同此真言 阿半(脯其反水也)鉢多(某也)也(助聲也) 以於水中而得自在故名水主 以初阿字為種子也 次梵天真言 為欲成彼大悲胎藏亦如上說也 補囉(二合)闍(一切生也)麼多曳(主也) 即是眾生之主也 一切眾生因梵天故 名一切眾生主 能生一切有情故也 以補 囉(二合)字為種字也 補是第一義 囉是障垢 於勝義中即障無障 一切聖者皆從此生 故 主生主也 亦是佛化身 次日天子真言 阿(本不生也)地(與也)多邪(二合)也(日也) 以初阿字為種子 即本不生義也 自通達此理而授與人 即是常利益眾生 義猶 如彼日也 世人謂日為常利益眾生者 次月天子真言 戰(不死也)達囉(即月名也 以初字為體) P. 162

163 若不死者則亦不生 不生不死者是名甘露 世人以月能除毒熱煩惱同於甘露 故 以為名 一切甘露之味無過淨月三昧也 次諸龍真言 前是龍王 此是一切諸龍是通用也 迷迦(雲也)扇儞(喫噉也)曳 此釋為噉雲也 是黑暗 即諸眾生垢障 能噉諸障而得自在 故以為名也 以初 迷字為體 即我義也無我也 次難陀跋難陀守門二龍王真言 難徒(以初難字為體 是觀義也 即觀離觀而住於中 自通達已以利眾生也)拔難陀庾(拔字聲 勢有鄔波者) 鄔是越也 自越諸法生死流轉住於最勝處 以此護持世間 故以為名也 右上釋迦眷屬罄了 皆是住於寶處三昧 以佛化身 為欲成就大悲藏而說真言 時毘盧遮那佛自教迹不空悉地樂欲一切菩薩母明妃 說者自教迹者 即是法佛自 證之教 即祕密平等教也 為於此中諸為修行者皆悉不空 不空是不唐捐義 隨彼力 能皆向法身之理 即同彼佛故云不空也 如上諸菩薩說真言各欲引攝同類行者 若有 修行即同於我 今法佛自說明妃真言 若有修行者 即從虛空眼而生法身 如我無異 也 伽伽娜(以初字為心 伽是無去來義 又伽伽娜是空也 所謂諸佛大空也)皤囉(願也)落乞叉 (二合相也)努(大空也 此願勝上 即同虛空一相清淨 無邊不可分別也)伽伽娜(空也)三迷(等也 如上大願如虛空相 與虛空等也)薩皤都(一切處也)竭多(更無比也 謂此等虛空空願遍一切處 皆 無有與為等比心 上有阿聲相連)陛薩囉(堅不可壞)三婆吠(從生 也謂從不可壞而所生)闍嚩(二合 )羅(光英明義也 由住無去無來之行 成大威光無與為比也)娜母(歸命也 由住斯法故我歸命也)阿 穆伽喃(不空者也 所歸命我為歸命) 真言首歸命普遍諸佛者 以一切之名猶自普遍 如指東方一切佛 即不遍十方 為簡此少分一切故 云普遍諸佛 他放此 一切佛菩薩母虛空眼竟 時佛又復一切為 障者息故 火生名三昧證 說此大摧障真言 此有威勢能除一切修真言者種種障難 乃至佛在道樹 以此真言故 一切魔軍無不散壞 何況世間諸障也 又此障略有二障 一者內障 謂從自心而生 其類甚多不可詳說 二者外障 謂從外事而生亦甚多 皆能摧滅也 戰荼(極惡也 所謂暴惡之中又甚暴惡也)摩訶嚧瑟拏(大忿怒也)薩頗吒也(破壞也) (恐怖 也)怛囉迦(堅固也)唅(平)鑁(無甘反) 用後二字為種子 諸句義皆成就此也 初戰荼者 戰是死義 入阿字門即是本無 生死義也 荼是戰義 以此無生死大勢之主 即與諸四魔戰也 次麼是我義 入阿字 門即無我亦是空也 訶是喜義亦是行也 嚧瑟者有囉字是垢障 有鄔聲是三昧也 即 奢麼他謂三昧也 拏是空義 第五字即大空三昧也 薩是堅義 頗是法義 了知世間 如聚沫故易破敗也 傍有阿字之點即行也 吒是戰義能敵障怖令破也 也是乘義也 P. 163

164 是大空行三昧如上說 怛(是如如也)囉是無垢也 迦是作也 謂一切法無作也 唅字 訶是行義 又有阿聲是怖魔障金剛三昧也 點即大空也 以此大空不動動行 大怖一 切魔障也 鑁字麼是我義 入阿字門即無我也 又以此大空無我三昧 而怖畏眾魔 以此字亦有阿聲及點也 訶嚧唅騣四字皆有阿聲 即是重重怖魔 極怖內外二障之義 也 若聖者不動主真言了 次降三世明王真言 皆是毘盧遮那如來 住於法幢高峯觀加持三昧 如初序品中 說也 如來說此二明 皆是彼法佛三昧 為令行人從初發菩提心 守護增長令生成佛 果圓 終不退失不墮在非道者 即不動明王是也 為降伏世間難調眾生故 即降三世 明王是也 相次說之 所謂三世者 世名貪瞋癡 降此三毒名降三世 又由如過去貪 故今受此貪報之身 復生貪業受未來報 三毒皆爾 名為降三世也 復次三世者名為 三界 謂毘盧遮那如來 始從有頂迄至下地 從上向下相次 一一天處皆化 化無量 眷屬大天之主 今勝彼天百千萬倍 彼怖未曾有 更有何眾生而勝我耶 乃至以法而 降伏之 即次第而下 以能降伏三世界主故 名降三世明王也 訶訶訶(訶是行義是喜義 此三行者 即是三乘人行也 此字行即此三行本來不生 由本不生 故即越此三行 是為佛行也)毘薩麼(二合)曳(此是奇哉怪哉之義也 如佛常教 以慈對治於瞋 以 無貪治貪 以正見治邪見今乃以大忿瞋而除忿瞋 以大貪除一切貪 此則最難解難信 故言怪哉也) 薩嚩怛多揭多(一切諸佛也)毘舍也(境界也)三婆嚩(生也 謂從諸佛境而生也佛境者所謂諸法實 相 從此實相而生故號為降三世也)帝(入) (二合)路迦也(二合)(此是三世也)吠闍也(此是降勝之 義也) (義同上說)惹(呼召驚覺之義也 若誦此 能遍入一切眾生之心而驚覺之 令障盡等於法身 之佛也) 然此真言 以此帝 字為體 上有多聲即是如如之義 囉是垢障 有伊聲即是三 昧 以如如之體即是本來不生 以不生故 即垢障亦自本來不生 稱此理而修定慧俱 足 故能降伏三世也 次聲聞真言 醯都(因也)鉢囉(二合)底也(二合緣也)也毘揭多(離也)羯磨(業)泥社多(生也) (怖障也) 通釋云離因緣生也 生由於業 離生即由離業也 初醯(有訶聲是行是喜 即聲聞行 也三昧伊聲聲聞定也)次都字(有多聲 即聲聞所入如如也 亦有鄔聲三昧)次鉢字(聲聞所見第一義 也)次囉字(小乘所對六塵也)帝也(乘如之義也 即是聲聞所乘之義也)毘(有嚩聲是縛也 伊聲三昧 也)揭多(離也)餘以類廣說之 怖障義如上所說 但以聲聞行為異 此是法佛大悲願力 為利有情 於三昧中而現聲聞緣覺真言 若眾生應以此法入道者 令從此門入大悲藏 也 次緣覺真言 嚩(言語道斷義也 即是如上所說緣覺證極無言說界也 自從此中得證 復以此法利益眾生 自己通達 亦以此法利他也) P. 164

165 如上說 聲聞緣覺以句法為真言 今以一字者 此是宗極之要 即彼極修行住處 故 用一字也 次諸佛菩薩心真言 薩嚩勃馱(一切佛也)菩提薩埵(菩薩也)訶 (二合)娜耶(心也) 毘舍禰(入也此總釋言入一 切諸佛菩薩心也)娜麼(歸命)薩嚩毘睇(與願也謂與一切智智之願也 薩是堅義 能離諸堅也離非堅 也) 上囉是垢下嚩是縛也 毘是言語道斷 又有三昧也 睇是授與義 伊聲是三昧也 猶自足故則與人 猶自得一切智智故 能以此願與人也 當此是諸佛之心 帝也(二合) 此字為種子 與上句阿聲相連 正以此阿聲為種子體也 即本不生義也 次普世天等諸心真言 嚧迦嚧迦(世間也 即是暗冥之義 所謂無明也 此字側皆有阿聲 即本無義也 無暗即是真 明也 阿嚧迦是明)迦囉也(作也 所謂是照義 作明也 以作明相 現此八部等普之身 而除彼暗 使作明行 作是明令世間明也)薩縛提婆(天也)那伽(龍也)夜乞叉(如字也)健闥縛(如字)阿修羅 (如字)揭露荼(樂主)緊那羅(樂聲)摩呼羅伽(如字)儞(等諸部攝)訶 馱夜娜夜(二合心也)迦沙也 (攝也 此八部等心而令作明也)費只多羅(二合)揭帝(種種行也 亦是巧色之義隨類示現一切可愛 樂身名巧色也 亦是雜色義 以種種行種種雜色法 門而除世間之暗 即諸明中無比之義也) 以最初路字為種子也 次一切諸佛真言 薩縛他(一切也)毘末底(無慧也 以無慧故名之為疑 此字正釋為疑也)毘結囉拏(除也 此 色塵葉之義如人除棄穢名為除棄也)達摩馱都(法界也 謂除一切無慧 皆令住於法界也)涅闍多(生 也 此涅字即是大空三昧 從此而生 即是法界生也)參參訶(此三字者皆是種子也 薩是堅義 猶 除此堅固為最勝生也 點是入三昧 如二乘入於涅槃 此即是堅固義 乃至若有堅者 即是生住之 相故 一切動法皆是不安 猶極除此 都有重空三昧之義 訶即此行 所謂如來行) 次守護者真言 此即是不可越 正為難持(謂力持義觀瞻不可得也亦有難降伏義)法佛奉 教者常在內門右邊也 名為不可越使者 諸佛三昧耶威力 不可過越也 金剛之戒奉 以行之 一切不敢違越也 亦名無能見者 由此奉教者威猛熾盛如百千日無敢視者 猶如初生小兒不堪仰視日輪 故以為名也 常在佛內門 有所教命如說而行 故名奉 教者 奴達哩沙(此是其名 即是不可視越義也 駄達是法界有羅聲是無垢 奢即奢磨他也)摩訶嚧 瑟拏(大忿怒也)佉佗也(喫也 謂噉一切妄相煩惱也 以佉字為種子 諸字皆為釋此 即空義也 陀即與義 也是乘義也)薩縛怛他揭多(一切如來也)瞻(長聲呼之 是教勅也 與前句阿聲連)俱嚧 (作也 即令行如來教勅也 隨所教勅而作不相違 可瞻受教勅義也) 次相對守門者真言 P. 165

166 醯(呼召也)摩訶 (二合極也)戰荼(大忿怒暴惡也 是極忿義)阿鞞目佉(相對也准前守門) 薩 (二合)訶拏(二合攝取也)佉陀也(食喫也 亦以佉字為種子)緊只羅曳細(何不速也)三麼耶(如 前解)麼努薩麼(二合)囉(憶念也 謂憶念三摩耶也 由忿怒甚 不可觀擬不可觀視 與前相對故為 名也) 奉諸佛教勅以不可得空 食噉食一切著相眾生 難可化度降伏者令無有餘 即是 大忿怒義也 次結大界真言 如佛所說 更有無量持明 恐更有持真言者等 以不結護故 能 破法事損持誦人 故設結界之法 由結界故 乃至諸持明亦不能破壞 猶比丘結界作 法事 在界外比丘雖作法不能障破也 隨方皆遍也 薩嚩多羅(二合)努揭底(一切方處所也 謂十方皆須結遍)畔陀也死曼(母減反 上句結下句 界也 此意云一切方處所結界也)摩訶三昧耶(大三昧耶也 即以此大三昧耶而結諸界)儞囉社(二 合)底(從生也 謂從大三昧耶生也)薩末(二合)囉拏(奴皆反 憶念也 謂憶念一切佛教也)阿鉢囉 (二合)底訶底(無有能害也 亦云無罣礙也 亦是無能壞也 由結界故無能壞也)馱迦馱迦(光威也 由光威故成界駄是法界 迦作也 言法界體離諸作離作即是法界也)遮囉遮囉(遮是滅義 謂生滅遷 移也 羅是垢障也 句亦是行 平聲 是遍往十方結也 亦是行即是來去也 重稱之即是極來之義 此是急來也)畔陀畔陀(釋句是結義也 上是能義下是空 猶無能邪破等於虛空 以此結界故無能壞 也)娜奢(上聲十也)儞羶(方也 即是結十方也)薩縛怛他揭多(一切佛也)奴壤多(教也 是一切諸 佛之教 前所念令憶念也)鉢囉(二合)嚩囉(所證也)達摩(法也 即諸佛所證之法也)羅(入)陀(獲也 證也得也)毘闍曳(即無能勝也 於諸障中為勝 即不可敗壞)薄伽筏底(此是真言主也 歎世尊德也 )毘俱 (除也 能除垢也初勸除 亦是勸念令作)毘俱麗(前句除有相垢也 正是莫作正是除也 後 句除離相之垢即是除一切障也)隷(種子也)嚕(長引)補 (句義是宮也處所也 以真法除垢相 即是 諸佛所住之宮 令同此界也) 更加微炬麗字也 但以此最後句中隷字為種子 羅是相 加此翳聲即是三昧 具 一切相而離諸相 此是界之體相也 以下說種子字(從一字能生多故名種子也) 惡(菩提種子也 凡持誦者 皆有此心希求無上菩提故先說此字 從此生一切法也 即菩提心 也) 阿(行也 即是修菩提行之種子成就福智故) 暗(成菩提種子也 前字是菩提心 更加上點即 是大空證此大空是成菩提) 噁(涅槃種子 也傍有二點者皆急呼之是訶聲也 是除遣之義 遣諸垢 是入涅槃也) 訶(去聲降三世也 訶是行 加阿聲是極行 以此除遣諸行 則是不行一切行 故有 除遣義以此能降三世也) 悍(不動主也 訶是行 阿聲又是行點即大空 由住是位能降一切 為菩 提心作大護也) 阿(除蓋障也 阿是障 傍有二點即是除 遣此即除蓋障義也) 娑(上觀自在也 娑是諸漏傍有二點即是訶除遣諸漏無漏之觀故自在也) 縛(金剛手也 縛義 傍有二點即是除諸縛也 此是金剛種子也) 瞞(文殊師利也 本體即是 空 上又點又是空 所謂大空也 越十八空名為大空住空之位名為大空即是大般若也) 嚴(虛空眼 也 伽是去來離去來 法即同大空故加點也) 嚂(一切佛菩薩 皆從是中來法界也 囉是垢 上有 點是 離垢同於大空 是法界義也) 欠(大勤種子也 佛坐道場伏諸魔 故一切天人號為大勤勇也 P. 166

167 髯(水自在菩薩也 由從水生名水自在 即菩薩名也 大本中有之今此漫荼羅位不言安置處 當詳 闍是生義除諸生滅同於大空也) 躭(多 羅尊也 多是如如也 如如之性即同大空) 勃 (毘俱知也 婆即三有 哩是三昧於三有中而得自 在 傍有二點除遣三有也) 參(得大勢也 娑是諸漏 同於觀音種子 而上有點 言此諸漏即同大 空也) 半(自處 觀音部母也 跛是第一義體猶如虛空也) 含(馬頭也 訶是行 加大空即大空之 行也) 閻(耶輸陀羅 即蓮花部明妃 也是乘義 上有點者 言是乘清淨同於大空也) 參(寶掌菩 薩種子 同大勢至以寶處為定也 以寶為手 故寶從彼生也 亦有常義也亦有作義也) 髯(光網菩 薩 即文殊眷屬義亦同前) 婆(上 釋迦也 婆是三有 傍有二點 即是除遣三有義也) 吒藍 (上訶是行 下鄔是三昧 上點是大空也) 藍(下吒是戰敵 囉是垢 傍鄔聲三昧 上有大空) 右三佛頂種子 同前以次配之 隣(白傘也羅是相 上點相同大空也) 苫(社是障也 是怨敵相對義 一切有對法 同於大空 無勝劣也) 賜(信反最勝佛頂也 娑是堅固 離堅非堅即是大空 又有三昧也) 怛 (二合)(多是 如如 囉是垢 又有三昧及大空義此火聚也) 訶啉(二合)(訶是行 囉是垢鄔是三昧 點是大空此 即毘盧遮那也 佉是空義上點是大空以大空淨一切空也) 是除蓋障佛頂) 右五佛頂種子 躭含半含閻(如如也 上有空 即如如不可得同於大空也) (行也 入阿字即行無行又空) 微(入 第一義也離第一義也) 枳履(行也離行也) 儞履(一切乘也 即乘無乘體同於空) 此五字是世明妃種子字 雖是佛化相同世間 謂天等也 遍一切所有明妃 隨取 其一 吽(無能勝種子三昧) 微(縛此地神種子字也) 枳(作三昧) 履(離相三昧) 相離(文殊使者 計設尼也因髮結端嚴妙得名) 儞(定空) 履(施者也定相也 陀是施也 於無相中能滿一切願也) 此鄔波計設尼也(空定)弭履相如 前(此文殊使者 名質多也麼是空是我 下羅是相 猶有 相故有我 離相故無我 亦文殊師利定也) 係(喜行) 履相(文殊使者財慧也 即是能滿一切願皆令喜也 更有一使名阿迦沙尼 是呼召 取物使者 經中少種子字未得 ) 右文殊五使也 每一使各有一奉教 同種子字同使者了 次除疑怪菩薩 訶娑難(行行離空 又大空 所謂法甘露也) 總句是喜義(是歡喜踊躍義) 次一切無畏施 羅娑難(垢如上 猶此字義故有畏 若入阿字門能除一切畏也) 總句是味也(以無上真實法味滿一切願) 次除一切惡趣 P. 167

168 持懵(法界縛)娑難(如上總句是破碎義也 如人手執物擊物令破) 次愍惠(從哀愍一切得名) 微(縛 三昧伊聲是定)訶(喜)娑(堅)難(如上總句 以種種善巧方便 令眾生歡悅至是處也 增 長積聚義) 諂(大慈生菩薩種子也 此慈極大 無比 從此慈中生也 乘也是去來義離去來同大空 也) 閻(此大悲纏菩薩種子字 由大悲故自纏其心 故得名此) 縊(除一切熱惱菩薩也 能除三毒 熱惱是極三昧義也 鄔亦極三昧義也) 污(此不思議慧菩薩也 以不思議慧除無慧也施也由自有故 得慧與人) 灘(奢摩他 又大空寶生菩薩也 猶能生一切法寶故 得名) 衫(此寶手菩薩也 如如 意殊在手能滿一切人願 此菩薩亦爾 故得名也 儼也 第五字是空又大空也) 噞(此持地也 猶 如大地持萬物佛地持眾 生此菩薩亦爾也 以此字義持一切也) 髯(染字也 亦第五字又大空經本 缺菩薩名 檢前) 汔(頗是聚沫不堅義 了一切法自相如是同於大空 ) 此寶印手菩薩種子也 赧(堅固意菩薩也 空又空也即是堅意菩薩空內即息垢也) 隣(虛空慧也 如空無邊無礙 是 菩薩慧亦如是也) 含(虛空無垢也 此慧如空清淨無垢 行因於空行成就已等同於空) 空(如如惠 來 句者蝎底是去 謂去成正覺 至於如如如) 蘗丹(清淨慧也空垢) 地嚂(行慧心常以是慧利益 眾生) (安慧也 常住是慧以利眾生故得名也) 句云無怖畏也 安住是慧猶如金剛山定也 地(法界)室唎(二合)(止定無垢)唅(行空)沒藍(縛垢空) 此四字諸奉教者 通同隨取其一字用 吃沙(二合)(作止)拏(二點是恐怖令除戰)囉(點是極戰令彼怖是大勝也)閻(如如無垢達一切乘) 劍(作與非作皆離 以何得離由體大空故也隨取一種子字欠此多第三) 右六字如上所說十佛剎塵數菩薩種子也 隨用一字即得通用之耳 凡諸真言中 隨取初中後字用為種子皆得也(觀察取宗要之字耳) 次淨居天真言 摩奴囉摩(意悅也 由受種種樂故)達摩三婆縛(法生也 此佛所化生 非關世天垢言從法生 也)費婆縛(隨有三種也三亦種子也)迦他那(說也 通上云隨其有所說也 隨彼法生以解之法為眾生 說法也)三種子三(亦種子堅與不堅皆離 體同於空極令空故重字) 次羅剎真言 即用彼方言為真言也 吃嚂(心也)計 (兼三字乃種子也) 中有二迦二囉 即是能食一切業垢 二醫字三昧也 重說者重淨也 次荼吉尼真言 此是世間有造此法術者 亦自在呪術 能知人欲命終者 六月即 知之 知已即作法 取其心食之 所以爾者 人身中有黃 所謂人黃猶牛有黃也 若 得食者 能得極大成就 一日周遊四域 隨意所為皆得 亦能種種治人 有嫌者以術 治之 極令病苦 然彼法不得殺人 要依自計方術 人欲死者去六月即知之 知已以 術取其心 雖取其心然有法術 要以餘物代之 此人命亦不終 至合死時方壞也 大 都是夜叉大自在 於世人所說大極 屬摩訶迦羅 所謂大黑神也 毘盧遮那以降伏三 P. 168

169 世法門 欲除彼故化作大黑神 過於彼無量示現 以灰塗身 在曠野中以術悉召一切 法成就乘空履水皆無礙諸荼吉尼 而訶責之 猶汝常噉人故 我今亦當食汝 即吞噉 之 然不令死彼 伏已放之 悉令斷肉 彼白佛言 我今悉食肉得存 今如何自濟 佛言聽汝食死人心 彼言人欲死時 諸大夜叉等知彼命盡 爭來欲食 我云何得之 佛言為汝說真言法及印 六月未死即能知之 知已以法加護勿令他畏得損 至命盡時 聽汝取食也 如是稍引令得入道 故有此真言 訶唎(二合)(訶定行唎垢)訶(行) 除彼邪術之垢也 次藥叉女真言 能噉世間能食諸業垢等惡 是夜叉義(乘) 藥(如上)吃叉(二合)(言語斷定)尾(施乘)儞夜(二合)(乘)達(法界) (無垢定) 句義云持夜叉明者心是 用彼方言作呪也 次毘舍遮真言(翻是 極苦楚義 此輩多是餓鬼也) 比(第一義定)旨(死)比旨(極第一義滅也) 亦是隨方言作之 次部多真言 此是夜叉之類也 喁(去空)縊(定)喁縊(極也)懵(我堅)散寧(空定也) 次阿脩羅真言 各各別為種子字 隨取其一 囉(垢)吒(戰)囉吒(重言也)持懵(二合)躭(法界無縛猶如虛空)沒囉(二合)(如猶空)沒囉(二合 )(言語道斷離諸垢也) 句中有染欲瞋言 謂除彼多欲瞋故說也 次摩睺羅 亦種子字隨取其中 (來去)囉(垢也)藍(相也謂生死) (縛)囉(垢)藍(相也) 次緊那羅真言 訶(喜)佉(行)散(堅也所謂我報也)難(空又空上句也)微(縛定)訶散難(如上下句也) 此句義 上句是歡喜 下句是與人歡喜義 由能除我執而堅而證大空 是故踴躍 無量 既自得已亦能與人也 諸人真言 各是種子字也 壹(定)車(去 影像傍有阿聲行也)鉢(第一義)嚂(塵即大空)麼(無我即大空)弩(空又空也伊聲是 空)麼(空)曳迷(乘人定)莎訶(同上) 右諸真言別相竟 次毘盧遮那說真言心者 以如上諸真言等 隨一一中 則有根本真言心真言隨心 真言 如是等無量無邊不可知數今總說諸真言之心 即此阿字是也 此是諸法本不生 義 若離阿聲則無餘字 即是諸字之母 即一切真言生處也 謂一切法門及菩薩等 皆從毘盧遮那自體自證之心 為欲饒益眾生 以加持力而現是事 能實即體不生 同 於阿字之法體也 此字於真言中最為上妙 是故真言行者 常當如是受持也 是故一 切真言住於阿字 猶住此故誦之即生也 右普通真言藏品竟 此中真言通一切處用 P. 169

170 下諸法中各是別行也 世間成就品第五 第三經云 爾時世尊復告金剛手祕密主言 諦聽諦聽者 前已問佛 騰前答之 故無問自說也 如真言教法 成就彼果者 謂真言行人如於法教 依於正教而修法 行 此行善成得悉地果 佛意言 若有眾生欲得成就如上大果者 先當依此品次第而 修行之 即是最初發足處也 當字字相應 句句亦如是 作心想念誦 善住一洛叉 初字菩提心者 如上一一字各有字義 從此字入實相門 即真言字也 又此諸字合而 成句 則有句義 此句正詮實相之體也 是故持真言行者 必令字字相應句句相應也 或住心種子之字 或想真言令成輪像 或如鬘形或如繫珠 明淨無垢 循環相續無 有間斷 如是令現前明了已 想此真言輪 明白如淳淨乳 次第流注無有斷絕 從口 中而入 從上向下遍灑下品 頭尾相接牽入此中 身心流布灌身分 以此因緣 能令 行者身心諸障悉得清淨 所謂一洛叉者此是隱語 梵音別意 即是一見義也 令心住 此境一緣不亂 字字相應句句亦相應 想此一一字 明白淨徹如淨明珠 一一字皆又 明了 遍有光鬘次第不斷 而注其心如甘露灌灑 如是一緣之時 假使有種種障起 或作大可畏像 諸散心人見者狂亂 或作大聲 假使山王亦可破碎 有如是事時 行 者住真踴健菩提之心 一緣不動無有取捨 故名住於一見 若不如是者 雖經百年誦 滿千萬落叉 猶不得成就 何況一落叉耶 復次此字者 即是菩提心 由一一字即是 入實相門 皆得法界之體 所云字者 梵云阿剎藍 阿是不壞義即是淨菩提心也 如 此行門為淨菩提心故 若不除垢 本尊三昧無由現前 故行者令一一字 與淨菩提心 相應也 第二名為聲 句想為本尊 而於自處作者 又當觀想字字句句真言之聲 如 前次第相續輪環不斷 一一聲相明了 如鈴鐸風梵之音次第不斷 而入其身遍 其體 內 以此因緣 能令身心掃除垢濁 如火起時諸塵悉淨 亦當心一境善住不亂 假使 有種種境界 亦如前說也 又句中義者即是本尊之體 先想本尊明了 次即自觀己身 同於本尊 令內外明了也 字真言觀即是真言身 聲真言觀即是真言主 句義觀即是 真言之體 即真言心也 句是義趣所歸趣處也 即本尊心也 身語意淨三事清淨平等 猶如內有明眼外觀淨境 又無暗障 三事等故明了現前 以此三事等故 身口意皆 住一見 眾緣具故則有成就之樂也 此三事等明見本尊 故當於自處作也 又即自觀 其身亦同本尊 以三事等故名世間成就 爾時本尊及諸菩薩等 隨想而現隨念而至隨 問而答 然後入修學出世真言之行 不如此者 徒捐其功無有益也 第三句當知 即 諸佛勝句 行者觀住彼 極圓淨月輪 於中諦誠想 諸字如次第者 次當觀佛即觀本 尊 隨彼所欲為事 各有像類法門 如色即有白黃赤等 坐起身印之形 隨所欲作事 而極觀之 如欲寂心息災 即觀息災之像 既得成就明了無礙 又想月輪圓明清淨 觀字輪在此輪明淨心中 如前成就 此即淨菩提心義也 由三業平等清淨 能見諸佛 相 淨菩提心與念佛三昧相應 明了無礙 唯獨自明了餘人所不見也 云於中諦誠想 者謂觀圓明本尊及字 諦了分明無有隱昧 名諦了分明也 云中置字句等 而想淨其 P. 170

171 命即 是如上先觀字觀聲觀本尊(或去句更問)然後觀佛 佛即本尊也 隨彼所有緣者而 觀之 皆是佛普門之身 故無異相 同名佛也 先作是三種觀 都合方成種子 以為 子故必當得果 次觀本尊為欲成果也 如人有種子者種之良田 方便將養為成果 故 云是成種子 已為成一切智智之果故 觀佛也 行者初觀之時忽暫與相應 猶如電光 暫得見道 爾時不應生著 所以然者 如西方有一阿闍梨弟子 作此觀時忽暫相應 心生貢高而向餘同學說之 彼即謂之若見法者即是成果 夫真言果者 即具一切種慧 我昨造得偈頌汝能知乎 若汝於此近事猶不能達 當知諸佛境界未可通達也 所以 說此事者 若人見字明了之時 由與法相應故 必當身心有異 先來愚鈍乃得總持 隨聞一句通達無量義趣 說不窮盡 況為我慢等過所動 而生高慢取著心耶 是故行 者 當離如是法愛勿令自退也 又行者觀本尊時初忽見 隨滅不應愛味取著或生憂悔 但當一心行之久自諦了分明 若見尊時諸有所想自然成就 圓光月輪及字等 隨念 而現洞然明徹 若見字者字外皆有光炎 猶明火焰明淨無比 或作字輪如前所說 亦 於輪上具有光明隨心成就 乃至觀此圓明 欲小便小欲大便大 乃至周遍十方佛剎皆 悉周遍 或欲覩見十方諸佛無量無數色像言語所演祕藏見神通事 皆得明見 譬如善 巧金師得好真金 百練清淨柔軟無垢 隨意所為隨心而成一切無礙 此名持誦之果 又所謂出入息者 如世人息 入身復出出已復入 無有斷絕間隙 此入觀見字輪圓明 亦復如是 從本尊心念念流入其身 猶如入息 復從自許身心之中念念流出 入於本 尊之心 念念心無間猶如出息 如是念念周環無窮 即是真言行人之出入息也 如是 出入息流注身心 淨諸垢穢漸得諸根清淨 又隨事而觀字輪種子之色 如息災白降伏 青黑等類 可以類知 如是作是亦能隨心成辦諸事也 又經中所云 命者所謂風也 風者想也想者念也 如是命根出入息之想雖復淨妙 猶是想風所成 亦當淨之 所云 彼等淨除已 作先持誦法者所云阿字者 以一切種子皆從阿字而生 若觀種子相即不 觀阿 若並觀者即有二相 是故但觀阿字為一切種子 以一切法不出阿字門故 斯謂 先觀種子別相 次至此中 一一須入阿字門 若入阿字門 即見本不生理體也 如是 見已即三業皆通 以身通故 普見色身隨類普見所喜見身 以語通故 能以一音遍至 十方佛剎 亦能普應一切眾生語言差別 以心通故 乃至一切眾生心所動作心 所戲 論無不明了知之 亦能知諸如來祕密之事 即是究竟六根清淨成種智也 修真言行者 先承事一月念誦 謂一月之中 先當作如此如上觀之 又祕釋者一歲十二月而成 還復本際得其元本 亦如菩薩十二地 即十住等妙之覺 猶如十二月 故此中得一月 之分 即是入初住地 一一句字或本尊等 隨一一諦了成就無有障垢 故云一一句相 應也 行者前方便者 如是觀行之時 若以一花獻佛 至心迴向 願令此通達一一句 中解也 並下文花遍十方一切剎土普作佛事 爾時應念即成 乃至香食等事 一一如 是廣說 設天大旱或有種種災患 爾時行人一花供養 願令此旱得除降注大雨 或願 諸患自息無不應時成就 復以此一一功德迴向菩提 普施一切眾生 如此菩提大願亦 當成就 何況餘事也 前云一月者即是心與一境相應也 一一句通達者 謂前觀字輪 P. 171

172 觀聲輪及本尊種子 一一明了現前無有錯謬 名通達一一句也 先觀佛得成即見圓明 隨一得成餘即成就謂觀本尊明了之時 圓明字輪等相自然成就 此月即是月喻三昧 法性清涼乃能普現眾生心水之中 非如世間月也 但借心為喻耳 但隨一成餘者自成 然所以具說者 至下文各有用處故 須具明觀月法用也 諸佛大名稱 說此先受持 者 即是最初成就種子也 次當隨所有 奉塗香花等者 謂能以一花普遍法界 乃至 願力因緣 能除眾生種種苦惱 如普門常所說 豈是一花而能成就如是力願耶 為成 正覺故 迴向自菩提者 當知即是自心菩提種子 明淨顯現自在之力用也 次云此中 釋兩字深義 如是於兩月 真言當無畏者 即是及於悉地義 今此是大用耳 第二月 也 第一月謂成種子故 第二月謂成位故 次滿此月已 若成世行者入持誦者 若成 世間說者 即是初一月持誦 次一月於世間法中而得成就 謂種種藥物以法成之 能 得聞持一聞不忘 乃至力通明行皆得善成 於大空而得自在 若出世義說 即是隨其 成就之時 能滿一切所願 所謂山峯牛欄者 觀義 作成就時如於山 即與中道山相 應 一一事皆與理相應也 謂不動名山 即是大菩提心 在此菩提心最究極之地故名 山峯 如人登山下觀萬物莫不明了 此法性山亦爾 下觀法界圓照無礙也 牛欄者牛 是五淨所生 能却穢除障成就清淨之事 以牛淨所養故 細草豐茂自然滋長 此菩提 心牛欄亦爾 能防妄想分別之過淨諸心地 以大悲水灑之平等地 所生功德任運成長 也 兩河義上已說之 兩河者謂流注不絕 是生死流又心心寂滅趣於法性大海 是出 世流 於此中間 是中道妙住之境 堪造妙成就也 言四道中者 謂四聖諦道中也 一室者 謂除諸境分別在於如如之行 以此為室也 大天室者 所謂涅槃之室 以此 成辦菩提自在力也 若不入如是大天之室 云何能成自在力耶 曼荼羅義如上說之 四角為作金剛三股之象 周匝相接名金剛宮 若作祕說者此是大智莫能壞者 以彼金 剛妙智 結金剛界護菩提心故 所作皆辦也 作護謂以降伏三世明及不動明 而護諸 事 若理說者 此降伏三世不動明王 即是大菩提心 堪能守護一切眾生令彼善根自 在成就也 藥物力成者 謂空青蘇油牛黃等 隨事成辦 如餘處說之 理說者即是身 口意成就 所謂三業無盡莊嚴之藏奮迅示現 成就法界眾生也 佛法法爾 先以事中 成就 然後用淨慧大空而觀察之 即是出世成就也 藥及與心成就之時 有上中下相 日出為上夜半為中初夜為下 於此時中有相 當知隨事即知是上中下成也 初夜是 初入未證之義 半夜是菩提心義 謂從此以從背暗向明 然猶未即是大明也 至日出 是成相 猶如大日普照世間也 於此時中 或有 聲 或種種鼓聲 或大地動 或聞 妙音聲種種妙相 人所樂聞悅可其意 或在空中或在壇中 若有是相 當知即是世悉 地成也 若理說者 一一法合之處得果 謂三乘之果 或轉法輪得大勢 乃至長壽壽 量無數 勝進遊於虛空淨眼明照 淨了無礙淨心遍智耳 已上成就世間品竟 大毘盧遮那成佛經疏卷第十 P. 172

173 大毘盧遮那成佛經疏卷第十一 沙門一行阿闍梨記 悉地出現品第六 爾時世尊復觀諸大眾會 為欲滿足一切願故 復說三世無量門決定智圓滿法句者 觀察大眾非無因緣 先以佛心 而觀察彼眾生種相體性 堪受何法應何種而得利益 如是觀已 當知於彼彼法門而得悟入故 為欲說此故先觀機也 三世無量決定智門 謂於一念三世之中 無量無礙智門 佛以種種方便說斯妙法 一切眾生各隨所應智 門而得決定 其門無量故言無量門也 佛觀大眾會 為說此普門法界趣入之門 欲令 各隨本緣而得決定故 名決定智門也 法句者 謂先觸事從事能生於理 故名為句 即是句偈依 世句偈法以名字說 滿足者入此法門能生法門 能生法界無相如來自證 祕密之法 將欲以如是法滿足一切眾生 令無空過故也 此句即是偈也 未及會句 後當以義作句偈也 虛空無垢無自性 能授種種諸巧智者 謂一切智智之心等空 無 垢無量無礙 無有分別 即是諸佛大空現證之法 無自性者 謂此空無垢清淨法界 亦復無有自性不可執取也 以如是即彼大空 無為亦無自性故 能生一切智智 即是 巧智 智之異名也 若非巧智 豈能隨一切眾生種種心行 見其所樂見身 說其所宜 聞法 稱其得解之機 皆悉不虛而入一切平等法界 即是巧中之極巧也 以平等空亦 無自性 有相生滅亦復無性故 於法自在能生巧智 普與一切眾生之願 不可思議度 量也 由本自性常空故 緣起甚深難可見者 此不可得空之自性 即是第一常住法佛 之身 以離空非空等八顛倒相 是即甚深從緣起法 無為無作而能不動法界普應眾生 機應相關如月現清水 如是緣起法不可思議也(空之自性常有不是先無今有已有還無故謂 空本性如是也)於長恒時殊勝進 隨念施與無上果者 恒謂常修如是法行 乃至大空亦 不可得 無自性故猶如大空 而能生起萬行 此甚深平等法界之行 行者若能常如是 行 即能隨眾生所思願而滿足之 乃至無上大願亦能與彼也 譬如一切趣宮室 皆依 虛空無著行者 此恐人不信解更引譬譬之 如一切世間 皆依於空而得安住 而此大 空更無所依 不作是念 一切世間由我而生依我而住 此世間亦於處空不念恩德 而 求報之不作是念 此空力故令我得如是安穩 何以故不見虛空有造作之行 故不念報 也 故次會云 此清淨法亦如是 三有無餘清淨生者 合云如上所說之行 亦同於空 除三有之障令無有餘 能生清淨之法 所稱法性清淨妙身之生也 次云 昔勝生嚴 修此故 得有一切如來行者 更引古為證 勝生謂先生也 先生謂先覺是法者 若覺 此法即無盡莊嚴 無盡莊嚴定慧神力妙嚴之藏 謂過去菩薩名為勝生嚴 此即佛子也 即是先修行者 如言先生也 梵云避部 是不久滿足諸財寶 謂法財也 即此德以 嚴身也 此先覺者 即曾得如是法 一切諸佛亦皆得此法也 次云 非他句有難可得 作世遍明如世尊者 次意云 若離此更於餘法句中 能成如是不思議法界之果 無 有是處 假使於中求之 亦無得理 如水中求油無有是處 若人能得此自證非他 不 由他悟之法 即能照明世間如日照之 亦如佛出世時 普為一切無明世間而作大明也 P. 173

174 說極清淨修行法 深廣無盡離分別者 佛說此極清淨無分別離分別甚深自證之法 此法深廣 不可思議不可破壞 無有窮盡 即是歎法德之意也 爾時毘盧遮那世尊 說此伽陀已 觀察金剛手等一切大眾 告執金剛言 善男子 各各當現法界神力 神 力亦是動用神變也 此神變是廣義 從一得多也 悉地流出句 若眾生見如是法 發 歡喜踊躍得樂受住者 佛觀大眾非無因緣 為欲令彼各各說 從不思議法界自在神通 之力 流出悉地之句也 此流出名為門 是梵音多含 今此中意明流出也 謂從自證 法界佛心 而流出無量巧智之門 即是如前一一菩薩金剛各是如來內證之德 從此現 法門 門有傳法攝眾生者 引彼一類從此門入 而到一切智智之地 佛意令彼各說入 實相門 若有眾生種 彼根性者 當生喜悅發起善根 即從此門成勝進行 住於如來 安樂之行也 時諸執金剛 為毘盧遮那世尊作禮 如是法主依所教勅者 依佛所命不 敢有違 然如來是法主 若於法主前各各異說 則非所應 是請佛自說令一切聞也 何以故 世尊於世尊前 自說如是隨所通達法 非是所宜 此是迴文也 時諸金剛復 請佛言 惟願世尊哀愍我等 示現悉地流出句 何以故 於尊者薄伽梵前 而自宣示 所通達法 非是所宜者 此意云何 如來法王尊勝無上 以於此法中現前通達 究了 明見無有餘故 我等由佛恩力各從一門 隨自心量而得通達 若於如是大法主前而自 稱說 則非所應 此是慚愧謙退之意也 如是陳意 願佛自說也 何以故 為未來世 眾生 當遇是法得大利益 開佛知見速得成辦如來安樂行故 如是說已 如來告金剛 手等言 善哉善哉善男子 此如來所說法毘奈耶中稱讚一切 所謂有羞 若有羞善男 子善女人 見如是法速生二事 謂不作所不應作 眾所稱讚者 佛讚意言 此諸善士 雖於所入法門得善通達 以仰敬如來生慚愧故 不敢陳說 當知即是善士之相 故 言善哉善哉也 次即因其所行而引接之 故言如來所說法律之中 唯常稱歎一法 所 謂羞恥也 西方梵音與慚愧異名 更相釋云何慚愧 謂具羞恥 若人具羞恥之心 即 是有慚愧也 如來常稱歎此一法 若人能有羞恥者 則成就祕密之行 當知即是發迹 之處 故因有羞恥故 得具二法 一者所不應作事業皆悉不作 云何不應作耶 如世 間人 各當觀察自種性中不應作事即不敢作 世間名為有羞恥人 今此善男子亦爾 於如來種性之中而自觀察 知此法中一切惡業 皆當不作 即一也 由不作惡故 則 為如來之所稱歎 非但如來 亦為十方諸天人阿修羅沙門婆羅門眾及凡聖大眾 常所 稱歎傳宣說 此即是不作眾惡之果報也 又眾所稱歎 即是俱行一切善義 由具一切 善故 為大眾稱歎也 復有二事 所謂未至令至者 謂未至者令至得到一切智智之妙 寶洲所 由有羞恥故能行二法 由前二得則能至所至處 昔所未悟而今得悟 昔所未 聞而今得聞故 是一也 二者由得至所未至故 即是生於如來種性之中也 與一切佛 菩薩共同一處 常不捨離微妙勝進 即其二也 復有二事 謂住尸羅者 所謂除熱得 清涼是尸羅義 如其熱者思清涼池涼室 善得入者即離熱惱眾患 又如熱病之人得除 熱毒病 即身心清涼善得安樂 義同清涼義也 菩薩之人性戒成就 不由制戒任運而 有 譬如大海其性自爾不宿死屍 非有人物令彼如此 非同聲聞戒也 第二法者 由 P. 174

175 具戒故常得生於人天中 此謂未得法身地者 世世生處常在人中天上 得離障見佛聞 法 此即大利也 善哉諦聽善思念之 我當宣說真言成就流出相應句者 此善哉中有 二仁者義 謂佛歎彼賢善之德 而或告之令善聽也 流出者如佛出光 先有出處 謂 面門豪相頂髻等處 出作佛事已周竟已 而復還入 此流出真言亦如是 當知從真言 中流出也 謂流出悉地之果 此真言本從如來自證之德 於佛心地而出現 作無量法 門大作佛事 作佛事已 令彼應度眾生 即從此門入佛法界 故名流出也 故次言此 所流出相應句 真言門修菩提諸菩薩 速於是中當得真言悉地之果者 此中果者 謂 得不思議一切智智之果也 次之初首 若行者見漫荼羅 尊所印可成就真語者 自此 以下更明次第供養法 先得見漫荼羅 非但得見而已 須為師加法引入如前所說 非 但得入而已次第修行 隨法修行故 得阿闍梨印可傳法 得印可灌頂故 次云真言成 就也 復次世間持誦品中先觀圓明中 有環遶真言字輪(頭尾)念誦時從初字 於口中入 流入身中 猶如入息周遍身分 此是如來自在神力之所加持 如是念者 能除眾生一 切業垢也 如是遍身已還從口出入尊足下 遍至本處 如是一一字流入之時 以次字 即相續不斷次第連環也 若初學人 恐心散亂不能如是成者 當只觀種子字 如前作 之 乃至心串習已漸加字也 移此一段入前品中 如前說 見漫荼羅又得入已 作諸 法事乃至灌頂 既得受法如法修行 善解真言中次第法用 明了無礙 堪能傳法得師 印可 經言尊者即是師也 又能發菩提心者 所謂為求如來自在之業 普門利益一切 眾生故 而行此行 非為餘事 深信慈悲無有慳悋者 謂於甚深廣大不思議法 決定 正信無有疑心也 又於財法心無慳悋 以大慈悲心哀愍一切 常作利他之行不求自利 也 住於調伏者 謂自調六情諸根 此即性戒也 能善分別從緣所生法者 譬如明鏡 現對眾色明了現前 如是等法 非由鏡中先有 非由色從外來 當知二法和合亦不 能生 而於是中宛然明了 不可執取不可求得 而亦非有非無 但從眾緣和合故有可 見 如是一切法當知亦爾 乃至十喻皆能通達 如是觀已 於真言悉地之果 亦如是 觀之 此悉地相 由自持誦者及本尊真言和合因緣 則有一切不思議事 法界鏡像不 可取著 而種種成就也 受持禁戒者 即是持明之具戒 於中一一法則皆善受持 以 是因緣不犯三昧耶法 得悉地成就也 善住眾學者 即是真言門上中下法成就之相 一一所應學事皆善通達 即是善住上中下法之中也 具巧方便者 即是體解如來善權 之用 如修真言行時 或於出家二乘法戒有所違犯 不應生如是迷執 我由此事故毀 犯是戒 當知去惡趣 心懷惡作而妨正修 何以故如來所有方便 唯為如是大事因緣 若令為不持方便諸乘清淨戒故 而妨真言圓滿之行 無此理也 是故行者設有犯時 當生是念 我今志求無上大乘 普利一切有情故 事不兼遂故 於是中有所違犯 若我逮得成就果已 當應悔過 以此善心非是犯戒因緣故 不名犯戒也 勇猛者義如 前師弟子中說 知時非時者 真言門中一一次第法用 不得迴前著後迴後著前 應先 作者先作 應後作者亦如是 即名為時 乃至飲食睡眠種種諸行 各有時非時相 如 真言行者 若晝復睡眠通夜不寢 如是等事亦非三昧耶 非合時也 好行惠捨者真言 P. 175

176 行菩薩常以財法施 攝取眾生令入佛道 若不能如是隨力作者 即犯持明戒也 心無 怖畏者 若在眾中 有諸異解異見眾生 或斷疑或試問深淺故有所諮問 爾時安住於 法 以無畏心無取著心 隨問為說令得入於正見之中 心不怯弱也 勤修真言行法者 於修行門 終不中斷無有停滯 若在中路悠廢 即非精進之相 當得者不得 已得 者退失 即令於道有礙 是故行者一心精進如救頭燃 以精進不放逸故 乃至能於此 生得佛知見 何況諸餘助道之法 不爾犯三昧耶法 通達真言實義者 知上中下成就 中甚深意趣 一一字中男女聲等 從所入門乃至成佛 於中通塞之相善分別知 所以 爾者 此諸真言即是如來自證之德 以此莊嚴法身 令諸眾生 各從有緣之門見實相 故 若入一字之時 即具無量門功德 無二無別也 常樂坐禪樂作成就者 於真言門 中 心住一境而不散亂 如觀字觀聲本尊種子 隨於一事心不外緣 即能得大成就 若心在散亂 設經無量劫中欲求成就 尚不可得 何況一生現得法利耶 次說真言成 就之相 或有疑言 諸法實相無為法中 亦云何有如是種種事相耶 今欲悟彼故 答 言此事實有不應生疑也 且取世事為譬喻 又祕密主譬如欲界有自在悅滿意明 乃至 一切欲處天子 如大乘中說 欲界有卅六處 謂寒熱地獄各八共成十六也 又四大洲 此四洲又各有二隨州(合十二州并前廿八)及六天并傍生鬼(合三十六)此自在天主以此悅 滿意明力故 現種種雜色欲樂之具 能於一時滿此卅六處 又云於此迷醉出眾妙雜類 乃至而亦自受用之者 所為一切天子天女等示現內外有情無情之境 如現食味音樂 等 一一可得現前受用 若見女色等身 亦可五欲自娛 各隨彼心之所欲 為遇極妙 五欲境故 心皆迷醉也 何況如來真言 而不能普見色身作佛事耶 又善男子 如摩 醯首羅天王有一明 名曰勝意生明 以此真言力故 能於一時作大變化 遍此三千大 千世界 現為一一眾生 現所愛樂諸利益事 隨彼受用皆實不虛 又化淨居天身及彼 微妙受用之事 如經所說 何況如來真言力耶 且置是事 如世幻者尚能以其真言 云現種種園菓及乘人畜等 又如阿修羅自有真言 能化其身同於帝釋 坐於三十三天 善法堂上 令一切天皆生疑怪 又如世人有真言 能攝諸毒及寒熱眾患 又有 怛哩 天自有真言 能為一切人作大疾疫 乃至世間現有人 以真言故 變火為冷變氷令熱 何況如來自在神力所加持真言 而不普周法界大作佛事耶 是故當生信心 信此威 德力用真實不虛也 彼持誦者未得悉地以來 當疑心定有此事為定無耶 如此不思議 果 若以心量為分別之 終無得理 為除此疑說前喻 然此真言威力 不從真言中出 不在持誦者處 亦不入彼所加持者身口 推求性相了不可得 而能作一切事隨應曲 成此即甚深緣起 法性從眾緣有 如彼水月鏡像 不可思議緣起也 善男子真言加持 力故 法爾而生無所過越 以三昧不越故者 所謂真言悉地本來成就 何以故 如來 現證如是不思議法 所謂阿字自體 從本已來具足無量自在力不思議力 此悉地體常 住不變 但由行人不自了知故 不得如是之果 今以此行淨其身口意業若能與法相應 即自成就 諸法自爾終不虛也 此不思議果 眾緣會時自當生起 如大海潮終不失 時 又此真言 自無始無終 若有始終則有窮盡 則是無常敗壞之法 云何名為如來 P. 176

177 自在力耶 以此法體出過三世常在三世 是故於三時中所作佛事 自然常不休廢不失 期限 如大海水若白月正圓 自然鼓湧無有失期也 甚深不思議緣生理者 若真言本 體先不成就 則不能隨感而應不失期限 若真言雖有是力 而行人心行未與相應 則 亦不能令彼加持顯現 然緣會自成 故知不從彼來不從此去 亦非二處 無性而能緣 會 亦成悉地果 亦非自然有之 當知即是甚深法界不思議果 從緣而起常自無性不 可思議 若行人修行不斷 必是極果合於至理 如是至理 不可以思量分別而能了知 是舉前喻勸信也 是故善男子 隨順通達不思議法性 常不斷絕真言道者 此真言 不思議果 既非分別能知 亦非隨力分 有著行處小對治行而能取證 是故唯信力堅 固者 乃能入之 故先舉喻 次更明至理 勸令依於此門 觀不思議緣生至理 常求 通達如是不思議法性 隨順此理 而修真言之行無令間斷 自然成佛也 此真言道 即是不可思議法生處 由不思議因故 得不思議果也 爾時世尊復住三世無礙力依 如來加持不思議力依 莊嚴清淨藏三昧力者 依三世無礙力 依佛不思議力 此有二 種依也 此三昧是不思議三世無障礙加持力用所依止處 依此法體 能成如來不思議 業 所謂普遍十方三世 普門利益一切眾生 皆令畢竟住於一初智智之地 此如來不 思議依自證之法 無量定智諸力 以自莊嚴清淨者 即是真言體也 此是如來眾德之 藏 無盡莊嚴無有缺減 具足成就相也 即時世尊從三摩鉢底中 出無盡界無盡語表 依法界力無等力正等覺信解 以一音聲四處流出也 謂從阿字出三字成四字此四合 為一而遍布一切處也 聲門字出亦遍一切也 普遍一切法界 與虛空等無所不至者 佛住三昧之時生此表業 表者標也 此聲能遍一切 所謂諸佛之所印成 印者即是標 表義也 即是如來語表也 謂從如來信解之力(序分已解)聲聞者所出聲處名為門 此聲 聞即是阿等四字也 以從此阿字而出聲故名門也 此阿字即是佛口 即是佛心 即是 說者 即是聞者 法界依力無等之力 而生平礙語表出無量聲 即是如來普門導利之 語業作用也 從如來心出此平等妙音分為四處 如從無熱大池生四大河流注無竭 此 真言依處亦如是 以一妙音能表無盡法界 展轉相生無有窮已 此四處者 謂四字四 德四色四與願也 從法佛心四德開敷 此中以事表內證之理 則四字不同四色用異 所與願等亦復不同也 此之四德普遍虛空界 如虛空無量無分別 離中邊故無有窮盡 此真言示現亦復如是也 次明佛心中分四處也 真言初云歸命一切如來 次句種種 門者 微濕縛是種種義亦是巧義 目契弊是門義 即是普門示現種種妙智業巧度門也 薩縛他是一切也 非但身口致禮而已 乃至三業遍皆歸命 如身表中內外身一一支 分 皆遍禮一切如來也 次真言體 阿(上)阿(上引)暗噁 此四字義已說之 從是普遍 等正覺(廻文也)心從是普遍 即時一切法界諸聲門 從正等覺幖幟之音者 則從是真言 四德 普遍一切如來之心 如從一字而生二字 二字生四字 四字生八 八生十六 如是展轉無窮 然最初字即同第二字 第二字亦即同第三 平等無差別也 此四字是 此一部經中正宗體也 一切祕藏皆從此生 即是毘盧遮那佛心也 此標表音聲互出聲 者 如上從一出四 從四出無量字及聲周遍法界 一一字聲皆互出聲 此一字聲中 P. 177

178 出餘一切字聲 餘字亦爾 此即是佛之標表用 此不思議聲互相通達 表一切如來自 他無量德也 於一音聲中 各出無量種種音聲句義 故云而互出聲 諸菩薩見聞是已 得未曾有 故云希有也 開敷眼者 心在定時其目不開不閉 今見是事怪未曾有 故 開敷其目 今私謂如蓮未開因日光故開敷 此菩薩心目亦爾 因佛加持示現故開也 發美妙言音 一切智離熱者前而說頌曰 謂於一切智智離熱惱者前 而稱歎也 奇哉 真言行 能具廣大智者 歎此真言之行甚為奇特 乃能從如來心而現四德 從此各出 無量不思議祕妙之音周於法界 一一聲又互出一切聲無二無別 而有差別用成佛事 即表如來妙嚴之藏祕密法身 具有無量功德莊嚴也 故云能具廣大智句 此智無邊際 猶如大虛普含萬像 故云廣也 故此廣智 即是無等智無比智 由此智句能令成佛 若此普遍者 所謂以此真言普遍一切世界 即此阿字門也 成佛二足尊 於真言字 中 以此妙音普遍世界 能令聞者必定於無上菩提 故云成佛兩足尊也 是故勤精進 於諸佛語心 常作無間修 淨心離於我者 有二勤 上勤是精進不間 下勤是常修 不間也 梵音別故謂於此一切如來所說真言之心 即是如上四字勸諸眾生 當於如是 所說真言之心 應勤心修學句令無間斷 常當以此而淨其心 淨謂淨於內外一切妄業 諸障也 離我者謂離人法二我故也 當知此心即是佛心 佛心者即是真言心也 爾時 薄伽梵 復說此法句 於正等覺心 而作成就者 前品已說世間成就 送於行人令至 出世成就 是以於此中 說用佛心作出世成就之業也 佛心謂如上真言四字 隨取一 字作之 皆得也 作此成果當得出世之果 正等覺心即真言心也 欲作此成就者 當 先擇處 園苑謂人所種殖栽接園苑之處 若不種自成 即是廣野非苑也 寺者毘訶羅 此方譯為住處 窟是山間自然石窟 或是人功所穿作之 或復行人心所樂處 亦得 於中修道也 若就祕說者 園苑謂大菩提心 此處寬廣無所不有 依此修道最為第一 上處也 住謂四梵住 或云是大悲 以一切菩薩常樂住此中故 窟謂幽邃清閑之處 即是甚深禪定之窟 師子獸王亦住其中也 或意所樂處 即是於諸法門隨便宜時 隨 一一門係念而行 謂六度等如般若所說 於中隨自意修也 觀彼菩提心 乃至初安住 不生疑慮意者 謂即以心而觀自己菩提心此是出世成就之正行 作住於此無有異緣 即是三昧 於此觀中常自覺故 一切疑網漸當淨除 乃至到於不疑之處諸疑不生 即是真住菩提心也 當時有種種相貌等 勿生疑慮 即漸見真實如也 然此中行時 略有二地 一者謂非三摩呬多地 亦是三摩呬多地(譯為等引也)於未成就時 要當先有 成就之相 乃至欲成就時 亦有欲成就相 此皆是非三摩呬多地也 謂初得世間成就 時 所加藥物等皆有不思議力用 乃至能遊佛剎 是未成就之相 猶得此現驗不思議 事故 心得決定信 更增勝得入等引地也 行者初修出世間觀方便時 先觀本尊 依 畫像善觀已 初時閉目而得明了 其後漸開眼亦見 顯現明了無有隱昧 此是未等引 若以得如是事故 其心倍生信樂 由此信故其心清淨 漸當不取著等心無二 此無 二亦除 無有中邊差別之見 除諸心緣萬法平等 爾時名等至相也 以眾相現時雖未 成就 然由此故能得漸成故 云彼為未等引地也(私謂如世間未到地定也)隨取彼一心 以 P. 178

179 心置於心 證於極淨句 無垢安不動 不分別如鏡 現前甚微細 若彼常觀察 修習 而相應 乃至本所尊 自身像皆現者 初觀本尊得明了現已 於四字中隨取其一 置 本尊心上 此是經中云與心相應也 謂以此佛心之字 安本尊心上(取心謂取佛心字也置 佛心上名與心也)隨取一真言 心於本尊心上 而想置心真言 或自身為本尊 而置心字 於心上 故云以心置心等也 如是觀時 作極淨無垢之觀 以一切心本尊常爾故 如 是觀淨之時 以不外緣安住不動 不分別一切法相 而不生妄想 爾時與觀佛三昧等 相應 譬如淨眼之人面對明鏡 此中鏡者 即是觀本尊心上圓明清淨無垢 所謂極微 者 謂初觀種子字時極令細小 以是心種子故也 先既觀見本尊像已 於本尊心上觀 此明淨鏡 鏡中有此字 一心觀此字 即於此中得見本尊真實之相 亦自於圓中自見 其身 此猶是未等引相也 如是唯住一境 不為垢障所動 常如是修習故 自影像現 時 心上亦有圓明及字 初觀之時 隨見一字三事自然現也 後時心中圓明上見本尊 本尊圓明上復見自身 如是互相照見無有障礙 名影像成就 此亦是非等引地也 次第二正覺句者 初觀本尊今但觀佛 所以爾者 一切尊形皆是見法身門故 於鏡漫 拏羅 大蓮華王座 深邃住三昧者又此鏡中如有窟像 觀此窟甚深中有如來 在此窟 中深邃而坐之也 總持髮髻冠 無量光圍繞 離妄執分別 本寂如虛空 於彼中思惟 作攝意念誦 一月修等引 持滿一落叉 於中作如是觀 是名真見佛也 如是見時 彼佛心上作字 真言字一心誦之 此是一向攝意 在於一境更無一外緣 心心念誦 不令人聞 然於定中自然有聲流出 如流水不斷也 所云落叉者此譯為見 謂心住一 緣明了現前也 若就世語則是十萬遍耳 一月誦者 一月是等引圓滿入於初地 於祕 藏中 初地是第一月也 此是等引之地 前云三句 菩提心為種子 大悲為根 方便 為後 此中具說行法也 第二句觀佛在於心鏡深窟中 乃至自形作本尊 先觀本尊心 上圓明淨鏡 鏡中有窟狀中有本尊 即是真見佛也 見佛已 此佛心上復有圓明圓淨 初觀此極淨心鏡甚微少 後漸大也 對面宛然故云現前也 淨無比中有種子字 一 心正觀此種子字 即是誦彼字也 從此得見其心 又見己身 如本尊體相在佛心中 若觀自心上圓明 亦是如來本尊在中 如是展轉相現不相妨礙 本尊清淨離諸分別 劑此名見 菩提之心為初成佛種子也 此亦名為一見一境 故名一落叉 此是出世行 中先承事法 如此成者是入信地也(更問菩提心行相)次云攝意者 從一至一十 亦如是 一若至一百一千一萬等 亦皆是一 以遍多時故 至多時能自見也 梵音即云三摩呬 多是等引義 亦名攝心一境之義 即一心義也 次於第二月奉塗香花等 而以作饒益 種種眾生類 又復於他月 捨棄諸利養者 如前世間行中 亦有塗香等供養 此中 復說者 意與前殊異也 此中已得等引 其以清淨調柔 隨事能成 隨奉一香 即能 如實遍滿法界 普遍一切眾生界作種種利益 隨事皆成 如花嚴迴向中廣說其相 如 香花者 隨有一切所作 亦復如是 無不成就大作佛事也 又他月者此中有兩月行 即到初地(更問)棄捨諸利養者 以文解之即是捨於八法違順之事 為妨道故 若作祕意 是此菩薩大種善根 此報無盡不現 得無量法門功德之寶 不應於中而生取著 若 P. 179

180 生取著利養 則不速入於正位 故須捨此利養也 彼時行者復更如理思惟 即是菩提 心而發悲願 理攝而起故 言如理思惟也 此中思惟意者 謂我當謂如是應理思惟而 得自在 時彼於瑜伽 思惟而自在 願一切無障 安樂諸群生 即是發決定悲願 云 何眾生同有如是覺性 而不自了受大苦惱耶 即生大勇猛心 要當以無數方便而成就 之 必定皆令到一切智地 除彼一切垢障使無有餘也 樂欲成如來 所稱讚圓果者 謂如來無量知見 究竟成就巧度妙權 若不得此 云何能以一大事因緣而出于世 如 是諸佛所稱歎 彼妙方便我當速成 滿足一切 有情眾希願 應理無障蓋 而生是攀 緣 如是無有障礙 以如是攀緣而念誦也 以我功德 拔一切苦等者 以大悲心 滿 一切眾生之所希願 拔彼大苦而與現樂 亦能成就 何以故 行者自心無垢障故 即 有大勢力能 又為眾生隨分除障 由彼我無障因緣 即能隨事成就也 此即普賢行願 也 此相云何 謂生如是大悲之願也 傍生相噉食 所有苦永除 常令諸鬼界 飲食 皆充滿 地獄中受苦 種種諸楚毒 當願速除滅 以我功德故者 以我所生無量勝福 他月捨利養 謂第三月 於內外無所貪著 名捨利養 然外事從不求不受施也 捨 此利養而不捨眾生 由真言行故皆得成就也 及餘無量門 數數心思惟 發廣大悲愍 三種加持句 想念於一切 心持誦真言者 此等悲願亦有無量種 不可初一月二月 持誦 亦謂如是發願 但初二月以信解心作 然未能成 第三月所願皆成 故迴向自 他也 真言行者若得意時 隨事而作如是 頻以大悲之水而洗其心 漸令此菩提心有 大勢 迄至第十一地以來 漸漸力用增長 皆由此圓滿也 初一月菩提心 次月觀佛 形像名正覺句 第三住真言離一切相 名三月亦名三落叉 又廣大加持 謂如來加持 神力 由三句得成 今欲行如來事故 思想念此三句也 故經云 以我功德力 如來 加持力 及與法界力 周遍眾生界者 此三句和合 而廣大加持力生 如是念已 應 誦念此句 此是一切真言心也 取三句功德 隨取花等以心念加之 如花即以花真言 香以香真言加之 乃至一切處 拔苦與樂獻佛等皆成也 若不用本真言加之 用後 明妃亦成我功德力於眾生界 周遍如來加持力等法界也 諸念求義利 皆悉饒益之 彼一切如理 所念皆成就也 由住理故 隨所係念而成也 乃至除苦苦即除等 以我 功德力故 以如來加持力故 以法界平等力故 以此三緣合故 則能成就不思議業也 如此作者 當知廣應理故 言當得如理也 與虛空等力虛空藏明妃真言 相接次也 爾時如來 復說虛空等力虛空藏轉明妃真言曰者 如虛空不可破壞一切無能勝者 故名虛空等力 又藏者 如人有大寶藏施所欲者 自在取之不受貧乏 如來虛空之藏 亦復如是 一切利樂眾生事 皆從中出無量法寶 自在受用而無窮竭相 名虛空藏也 轉順明者 轉順能生之義 此藏能生一切佛事也 如前所發悲願 謂如以一花供養 時運心 遍一切佛及凡聖 皆供養已 即迴向一切智智 語諸受我施者 願以此力令 我得如上願 如是願訖 以此真言加之無不成也 初敬禮一切如來等 P. 180

181 微濕嚩(二合)目喫弊(毘也反巧門等亦是種種門等也)薩嚩他(一切也)欠(平聲空也通上言一切 智空也此是種子字也)鄔特揭(二合)底(生也)薩泮(二合)囉醯門(普遍也)伽伽那劍(虛空也) 此是虛空藏虛空等力之義 等一切法空中而生此物 普遍一切虛空也 持此三轉 者 謂隨以一花奉獻 無不遍法界 上獻一切聖賢 下施一切有情也 隨彼所生善願 皆亦成就 謂以此真言加之 皆得成就 如從藏中自取寶物無不隨心也 若誦此三遍 隨所念彼亦成就也 凡所獻花等 以三力迴向而以明加之 一切隨意成也 謂悲花 獻一切佛等 自在成也 言行人於滿月 次入作持誦者 先供養承事已得成就之相 因前相 然後於白月十五日作持誦法 即是滿月也 隨上中下事作成就法 上事山峯 中事牛樠攔下事林間或河灘 乃至四衢天室等 皆謂通上中下成也 或隨意所樂處作 之 於山峯等造漫荼羅 初第一重周匝畫金剛 此壇三重作 皆以金剛為界 其所方 神諸佛菩薩等 在後有說處此中未分別也 於此中布列諸尊 總同前倒 但倍以金剛 相連結為異耳 言一切金剛色者 所畫金剛周匝為界 畫此皆令清淨無過作之 無過 謂圓整端妙也 嚴淨同金剛者 其金剛相周匝如此 悉皆黃色 此有三事同於金剛 色同金剛體同金剛名同金剛也 是故云嚴淨同金剛 即是淨同金剛也 言彼中諸障者 攝伏心迷亂者 以此三事同於金剛 無有能破壞者無能過者 無能勝者 無能降伏 者 由具嚴淨作此金剛界故 令諸障者悉皆迷惑無敢嬈者 既得離障 則所成藥物而 得成就也 經云 四方相周匝者 此有二義 謂壇正四方作 又金剛印亦四方作 亦正當四 方面也 云一門及通道 金剛牙連屬 金剛結相應 金剛結者 如上周匝安金剛 皆 般般相連 即是金剛結義也 安一門并緣(緣即如上所說開一路空處為外緣也)相應者 謂 此門隨事相應也 上成就門向東 中成向北及西 下成門向南也 其界金剛互連屬 亦是金剛義 門門二守護 不可越相向 乃至朱目奮怒形者 為作成就之物最為守護 以此守護門為要 即是上所說 威光難視及相向守門者也 一一相為印(印在下說) 二俱赤白作極忿怒之形也 慇懃畫隅角 輸羅焰光印者 即是獨股金剛 但有角處皆 置之 有光焰也 中妙金剛座 方位正相直 其上大蓮華 八葉鬢蘂敷者 於漫荼羅 最中 置十字羯磨金剛座 令正四方(正當四方面作之也)於彼上作大蓮 八葉并蘂(在金剛 作)此即是金剛座也 故言金剛同也 當結金剛手 金剛之慧印者 當即是結金剛手金 剛五股印 故云金剛三昧慧金剛印也 言稽首一切佛者 隨彼處作護藥物作淨也 當 作禮時如上所說 廣大悲願 數數堅誓願者 謂自誓運心 弘普誓不為己 乃為一切 眾生故成此藥物 願加持力令速成就 以此成故 能利一切眾生也 應護持是處 及 淨諸藥物者 然具有多法 廣本有之 凡取藥時 須解法用次第 求自採亦有方軌 乃至作護作淨 皆有次第法用及洗等 此中未具 當更問也(或可蘇悉地等通用也)於此時 持誦 清淨無障閡者 而有下中上之成相 若得無障成就者 上成有三相轉 謂初夜 煖生 中夜烟起 五更焰出中成有二相 謂除焰出 下成有一相 謂但煖生 轉者謂 從少得多從煖得焰等也 既得成已 真言者自取 遊步於大空者 或食塗點等 而得 P. 181

182 自在遊諸佛剎 從一至一 住壽大威德者 便得具壽無量劫數威光自在 於生死自在 者 即於生死種種自在故 是名真佛子也(世界上行即是履世界行也)物成已 以金剛印護 自身護本尊護物 方取之為五分 師及先成就仙助伴己身及佛也 其物隨彼於生 於 三寶處用 先成物 若有仙來取當與之 不來取分為二分 一與伴一自取 師物若師 在他方 當掌之待來與之 若師不在 緣彼所生為作功德也 刀等不分 亦標心為分 劑也 從初至末 皆用金剛自護護物乃至取也 言行於世界頂 現種種色身者 謂為 諸眾生作大佛事也 其供養藥亦有方法 謂獻也 經云 具德吉祥者 展轉而供養者 得成就已 持至十方 隨意獻十方佛也 諸 佛及與阿闍梨助伴 各有分數 方法也 當更問之 真言所成物 是名為悉地者 若 得如此成就者 是名有分別成就也 以此藥物等事 猶是成相之法故 名有分別成就 也 以分別藥物 成就無分別者 因有分別而得無分別成就也 此能分別為因也 依 此有分別而得無分別果者 無為無相不思議無染之果 雖非因成 而以有分別為因 然成此無得無為之果也 祕密主一切世界諸現在等 如來應正等覺 通達方便波羅蜜 多彼如來知一切分別本性空以方便波羅蜜多力故 而於無為 以有為為表 展轉相應 而為眾生示現遍法界者 謂無為之果 而以有為方便 能成此事 不可思議 現在 未來過去三世佛 皆以通達方便波羅蜜故 而說此法一也 舉三世佛 欲明同以此入 也 雖復設此有為方便 然即了此分別之法本性常空 如是因緣起法 離於生滅斷常 一異去來 但如幻化不異中道 若捨離此而求無為別體 不可得也 以無為之性即不 異有為 了達如是甚深緣起法故 能以此有為即成無為之果也 是故一切三世如來 以方便力故 雖證法界 而能從此無為無作本體之果 而以有為作諸眷屬 如大日如 來於此自證之德 以加持力故 而於無為 以有為為表者 本性無所為 因有所為而 能成無為也 展轉相應者 未持誦時性本不淨 由持誦故便得清淨 能度眾生也 則 現不清淨身 復為他作清淨因緣 名展轉相應也 還從無為生有為為表也 故現十世 界微塵金剛菩薩 一一以真言門引接眾生 皆令得至無為之果是也 以此方便遍於法 界 普應一切眾生令得義利也 令得見法安樂住 發歡喜心 或得長壽五欲喜遊而自 娛樂 為佛世尊而作供養 證如是句 一切世人所不能信如來見此義利故 以歡喜心 說此菩薩真言行道次第法則者 謂諸如來以方便故 從無為界以加持力不捨眾生 隨眾生示現修眾行 或令見法住安樂行發歡喜心也(即法喜初地也)或得長壽者 謂得無 數劫恒覩佛興也 或得淨好五欲而自娛樂 又能供養一切如來 此事無方便者不能信 也 彼作是念 真言之體 即同法界無為無作 云何能成是事 若生是事 即是有相 分別 云何應理耶 是故生毀也 言此中佛有祕密難解者 是無方便者說也 故不能 解了 然此中以心自在說為長壽 如此壽量 即是如來法壽之命也 五欲者 謂四無 量及菩提心 一切聖人以此現法而自娛樂 供養如來 即是真法供養法身佛也 若行 者依佛方便甚深緣生 得世法成就即於此中觀本性空 即是無為成就也 如是不思議 法 凡夫自不能信耳 然諸佛如來及菩薩等 見此利義故 說此真言行次第之道 不 P. 182

183 可謗為無也 何以故 於無量劫勤求 修諸苦行所不能得 而真言門行道諸菩薩 即 於此生而獲得 如餘菩薩 為求無上道故 難行苦行如救頭燃 經無量劫尚不能得如 此成就 此真言行者 若具方便聖可成就也 以知甚深緣起十喻義故 以真言等 願 作種種成就而無取著 不異於如是法微妙速疾也 復次祕密主 真言門修菩薩行菩薩 如是計都朅伽傘蓋履屣真陀摩尼 及安膳那藥盧遮那等 持三落叉而作成就 亦得 悉地者 次明所成藥物 謂如上且先一落叉 次二月持誦已作漫荼羅 於中置此所成 物而作念誦 更三落叉方成也 此漫荼羅神位等 即與大悲胎藏同故 此中不說之 但以所欲成物置中 以大日如來置方隅也(決問得) 幢以竹為莖纏以淨疊 更懸垂一丈 以來 如幡狀上作層形 其上安跋折羅也 然刀以鑌作骨柄 傘有上中下成 謂金銀 孔雀也 履以皮作 先種種勳洗極淨無氣 更以藥治之 乃至火不能燒 又極香方 中用也 如意取淨好寶置之幢上 眼藥用安膳那作 此膳那有二種 一極輕逆水而上 (更問)牛黃者更有無量藥 謂空青朱沙雄雌黃等 皆可成就也 又金剛杵等無量物亦可 成就 大本具說方軌 蘇悉地亦有次第也 如履 得成 即可乘之遊佛剎無礙 眼藥 等成就者 即見十方佛剎 即能騰遊十方佛剎 餘可解也 又有畫作鳥獸種種形 隨 取其一作法成 即堪御往十方剎自在也 或以法加童男女 亦令彼成就以為供侍 即 遊十方剎也 西方有一人成 引五百人昇空 而去 不知所去也 此法成即是持明仙 也 此物隨心所欲作之 彼持誦時亦得境界 令作如是如是物也 或可運心而作此物 亦得成矣 經云 祕密主若具方便 善男子善女人 隨所樂求而有所作 彼唯心自在而得成 就者 世人所不能信彼人得之 謂作成就人也 不能可信希奇之事 皆能得之也 是 故云善男女方便具 欲求之物但自心自在 唯如是得成就也 言彼自心自在 唯如是 成就者 謂隨意所欲 唯心所轉即成就也 唯謂唯用自心不藉餘緣 唯亦是暫義 纔 心作念即成就也 祕密主諸樂欲因果者 祕密之法非彼愚夫之所能知真言諸真言相者 若人於此真言行中作如是念 我今行如是因 當得如是果 當知如此非正說也 唯 是愚夫虛妄計也 何以故有諸外道 說一切法從我而生 若如是自在喜故即與 不喜 故不與 如是等人不能解此道也 應則是萬物皆得從因生 若從因生此因則有性 若 有自性則墮常見 常法云何能生 若因滅果生即斷滅法 云何能生耶 經云 說因非作者 彼果則不生者 意明 因者 因空 因因既空何有果也 故 中論智度中廣破 當知此因 以智觀察尚不得其原 此因無依 無依即是本來不生 本來不生之因何能生果 故如彼果本不生也 經云 此因因尚空 云何而有果者 謂明因非實有 因既非真實終不能生實果 當知果本不生也 又復是因本性空寂 當知果相亦復如是 若於如是緣起法中 而言 有因有果即是遍計所執 墮於斷常一異不入中道 是故證知如是真言 永離因業故即 是法界也(不思議界也) P. 183

184 經云 當知真言果 悉離於因業者 則明因是有所作法 法因既有作 當知果亦 有所作 既有所作何能成真實 當知果離於因業也 經云 乃至身證觸 無相三摩地者 言此因果等相 妄想故有 正觀察之本無所 住 無住故果體不生 即同無為也 是故行者若作是念 我誦真言修真言行 當得成 果徒自欺耳 若此真言者雖從緣起 而實無作 從本以來本是法界 無生無滅非淨非 染 法體如是云何得成耶 經云 真言者當得 悉地從心生者 當知真言行者 但以 方便自淨其心 若三業清淨 當於是中自得明了 而自覺悟也 譬如有人 夢中修行 種種六度而淨佛國 覺見則無成果之相 但是一念無明心中 有因果萬行耳也 又如 暗室之中而有寶藏 若以方便燃火明燈 雖因緣生滅推不可得本同於空 然亦明法任 運起 而以心明因緣則見寶藏 非此寶藏因方便生也 修真言行者 本為除遣惑業 當體解法界無生滅淨染離諸分別 知此真言之體 即是法界之體也 若了知真言之體 即同法界等於大空 自然能得無相三昧故 悉地現前當生如是信解也 次爾時金剛 手 復白佛言 世尊惟願復說正等覺句悉地成就句 即是如上所說 一字能生四字 乃至遍滿法界 此即見佛心句 今問此中成就之法也 諸見此法善男子善女人等 心 得歡喜受安樂住不害法界者 此即是隨於此中而修覺者 若得成就名見法也 成就 即以此生而得見諦也 彼見法者 聞佛說此成就之法 必當深得法喜 住安樂行現法 樂住 故請問也 不害法界者 意言 非此法界中有所妨礙也 乃至受種種世樂 而 世樂即是法界終 不因此而妨礙損法界也 故不害 何以故 世尊法界者 一切如來 應正等覺 說名即不思議界 是故世尊 真言門修菩薩行諸菩薩 得是通達法界不可 分折破壞者 然此四字究竟成就 與法界無所妨害也 此四句皆是佛心 豈以佛心而 妨法界耶 住此成就者 及法界無二無別 故無妨礙 此悉地彼法界 都無所妨 何 以故 法界不思議故 是故無量佛得道成就 而法界不增 無量眾生滅度 法界不減 若眾生勝進亦非加益 若破煩惱亦無所損 亦即不思議界 性同金剛不可破壞 若 有妨礙則有彼此 有彼此則可破壞 今無妨礙故不可破壞也 當知此不壞 亦是不可 分析之義 謂種種門種種世出世事 同一法界 不可分析令成別體也 行者若能如是 通達 即是得見法成就也 世尊告執金剛祕密主言 善哉善哉祕密主 汝復善哉能問 如來如是義者 即明重歎執金剛祕密主 為能哀愍未來修真言行者故 發如此之問也 汝當諦聽善思念之吾今演說者 此意都語會眾言 汝當諦聽善思念之 吾為汝說如 是之事 祕密主言 如是世尊願樂欲聞者 重明如來慈悲遍滿 印順斯問而為解說也 佛告祕密主 以阿字門而作成就者 即是於正等覺句中 作成就法也 若在僧所住 處 若山窟中或於淨室者 隨意所欲樂處及祕釋 如上已出之 以阿字遍布一切支分 持三落叉 謂以心布此阿字也 從頂及眼耳等 乃至遍於內外身分 又誦此字三落 叉 即成也 又彼說云 本尊種子及圓明為三也 字在圓明中 圓在本尊心上 觀一 成時三皆自成 一緣於此三境 故名三落叉 落叉是見義也 誦此三落叉已 至白月 十五日為滿月 依文誦三落叉竟 次於滿月 盡其所有而以供養者 此謂白月十五日 P. 184

185 作成就漫荼羅也 作此法時 盡其所有供養三寶 作成就法也 作成就法時亦誦此字 (祕說如前可知)作此法時乃至普賢菩薩 文殊師利菩薩 執金剛等 或餘聖天現前 摩 頂唱言善哉行者 此解言 或餘諸金剛此不可定准 隨有一尊來為成就也 然見時亦 言上中下相 若親見分明與對目無異 為上成也 若但聞聲現前示教利喜 為中成也 若夢見等 為下成也 又見時 明昧等殊 即知有障無障等也(祕說可以心得) 如是 本尊等現前加被時 即應當稽首作禮奉閼伽水 此即香花之水 加以五寶穀等 如上 說之也 即時得不忘菩提心三昧 行者以得三昧故 令其身心皆得輕安(輕安謂垢障除也 )又以如是身心輕安 而誦習之 當得隨生心清淨 身清淨者 謂即以此輕安布想念誦 極持 身等五根清淨也 如六根品中所說 萬像皆見能知佛心等也 以身心清淨故即 得隨生 意生之身隨念而生也 隨生為因念誦為淨 便獲隨生身心清淨也 若置於耳 上持之 當得耳根清淨者 此解行者若欲耳根淨者 想布阿字於其耳根而後念誦 即 得耳根清淨聞持不忘 能聞十方佛所說法乃至天等之聲 亦如法華說也 經云 以阿字門作出入息 三時思惟 行者爾時能持誦 壽命長劫住世 此明阿 字菩提心不生不滅門 若欲住壽長久者 想阿字同於出入息(謂以此字作出入息令出入分 明不斷也)若短命者 如是想念日日三時思惟 即得常壽也 祕說者 字及句并本尊為 三時也 若欲攝一切毒 想是阿字 或自或他想在身 若如自在者 想此字於有毒之 處 漸遍身分而驅下之 毒漸漸下字亦逐之 逐出盡即除也 毒有二種 一物之毒 二有情毒 謂龍蛇等毒也 若祕說者 毒謂三毒 三毒盛時欲除 亦如前作 謂逐之 令盡也 願囉惹等之所愛敬者 即以阿訶字門作所應度者 謂若欲令人愛念及彼歸依 者 想阿字作其自身 想訶字作彼身 自身想持商佉 又想蓮華即彼持之 互相觀看 心中誦此阿字 設彼忿怒憍慢 亦即愛心順伏也 祕說者 若欲攝伏其心 想自作 阿字想心作訶字 心有蓮華手有商佉 而令相順即能攝伏也 一切難伏者亦可伏之 謂上煩惱及隨也 佛又告金剛手 諸如來有意生 名業作戲行舞者 從佛心業而生 作種種戲行現種種戲舞類之相 即是普現色身 隨類作六道之形等也 舞謂種種神變 幻作之事 隨事亦現其類眾多 不可備言也 四界攝持 謂地水火風界 雖現此身內 外依正 然此是心王安住同於虛空 虛空常不動而含容一切也 故唯從佛心業生 隨 心而有 體同於空不可取也 見謂種種舞戲之相 非見謂涅槃之理也(云又見謂世間果非 見謂菩提果此類無量故云廣大也)亦見 三乘修行種種法門 隨彼所願而令滿足 即是能現 種種可見不可見事也 乃至願求禪定智慧法門眾多寶 亦隨類示現而賜與之 猶如如 意寶王 隨心所求一切施與也 等引神通等令起 三摩呬多是等引義(等引神通等令起非 等至也)時毘盧遮那佛 一切大眾會觀已 告金剛手祕密主言(已如上解)金剛手行舞 一 切作成壞果廣大 親一切與者 舞是戲也 復普現色身隨類曲成 作種種應 此非真 實但如幻耳 是故名為如來之舞 猶如舞者能悅可眾人之心 雖種種意解不同 皆令 心悅 佛亦如是 然非四界之色所作 隨佛心意而生 從心而生從心而滅 雖常法而 能隨緣生滅 此興廢隨緣 故云生滅之果 即謂成壞也 此迹遍於法界廣大無邊 故 P. 185

186 云廣大也 作已遂滅 故云成壞也 廣大成壞 此成即是變轉義也 故壞 然此成壞 即是如來妙應 從佛法界機感而生 雖生不生雖滅不滅 即同於幻不異法界故也 猶 所作不實 故名為舞 三世諸佛皆作此舞也 親一切與者 我親於先佛授得此法 今 復親授於汝 故言一切親與也 言親 謂親能現前授與一切所願之果 此義正也 言 先作真實相者 如上所觀種子真言及本尊 由觀見本尊 見已即轉自身而作本尊 展 轉相即不相妨礙 即是見於金剛之果菩提之心 故名先作真實相也 如是次第住者 謂住前所觀者 心依善住也 先已見實相已 阿字也 經云 如先正思念 謂如上文所說思惟法而念持也 阿字自己作 并點作廣 一 切黃極悅意 四角金剛標中 思念持誦諸佛一切處光字也 此等一切佛自當相說者 謂觀阿字令作深黃色 其色相端正嚴好令人悅意 在於自己心 又此字經云 并點廣 者 即是字上加點義 增加即是廣也 於字外作四角金剛標欄 此欄同三股金剛 股 更互相叉而作之 於中置字 見此阿字已 即轉此字作毘盧遮那本尊之形 即是自身 現同本尊之像 其像一依本印而作也 此佛通身有光 此即菩提心中所見實相之佛 猶淨瑠璃中內見真金像 非同餘心數中妄想也 當知如是見者 即是見心實相之佛 作此成就者若無疑慮 即能普為一切眾生作大饒益也 經云 謂廣大希有者 猶如幻人 謂有種種異事也 猶如諸大菩薩隨心所欲利眾 生事 如幻幻水月而應萬類皆得成也 此即如來如幻三昧之句 若能如是作者 無始 生以來惡業 及三有逼迫之果 乃至無間重業現身即滅 何況餘者 當以要言之 三 有眾苦果報皆滅也 何以故 猶持誦者以得住於三摩呬多地故 若觀如是實相離苦 經云 若觀於彼心 無上菩提心 謂觀行者自心中無上菩提心也 云心者即是無 上大菩提心 若住斯觀 即能淨身口意業 由能淨業故 淨與非淨業離也 意言 有 如是業生 淨不淨皆不能染也 經云 當業 謂當生此淨心之業也 此果皆不能污 何以故 常與理相應故 譬 如蓮華雖生於淤泥之中 而不為彼之所污染 如是行者即同諸佛 何以故 能生一切 諸如來故也 此即是仁中之尊佛也 意云 纔觀菩提心已得如來之果 況身現證而成 佛乎 復次時毘盧遮那如來 又復住於降伏四魔金剛戲三昧 四魔降伏六趣解脫 一 切智智滿足金剛字句說者 住此三昧能降伏四魔 能除六趣煩惱業苦 而與解脫之樂 亦能滿足一切凡聖所有希願也 佛住此定而說金剛句真言義 此五字即是降四魔真 言句也 阿是行 所謂本不生行也 傍二點是淨除義 以此義能降伏四魔除一切苦也 味是縛義 加上畫是無解三昧 即不思議解脫也 囉是淨六根義 由六根淨故無塵 也 訶義如上已說之 佉義上亦有解處也 又 有三義 即如來三解脫也 修行除障 故而三解脫 而住大空 欠者大空也 佛說此真言時 金剛手及普賢等 得未曾有開 敷眼(如上說)稽首一切一切智 如是說言(一切一切智即諸法一切如者所謂諸如來也)一切即於 此中梵音意云 無所不足 即是府庫義也 言以此五字為庫 能滿一切財富也 一切 諸佛菩薩救世者 此一切佛菩薩救世者 緣覺聲聞害者 此歎聲聞之德 謂害隨眠等 P. 186

187 也 又解云 蘇囉多是害煩惱者 能遍所行地 起種種神通者 財富即是如來法寶 以給一切眾生猶尚不匱 如是無窮大智寶藏 故名富財者也 由法財富能施一切 而 說此真言之門 上從諸佛下及聲聞 無不依於此句 而能施作種種神變利益一切也 故云隨其行地 而現種種神通力也 言行地 謂凡所行處 如偈云尋地山林遍無等也 言彼得無上智 佛智無上智者 非但神通而已 亦由此句 一切聖賢得成智慧 乃 至同成一切智智也 然二乘智 對世間亦名無上 今更明佛無上者故 重言之也 先 讚已後請說佛此五字次第廣說也 及布想等種種類者 所不言此更皆請此中說也 於 布字想字上中下成 色用差別種種方便 皆請佛廣為宣說也 種種門中 成就進趣順 行此法 名為教也 請自說此教者 請佛親演說之也 若佛廣說此法 諸行大乘無上 真言行者 當得見法 若已見者亦皆歡喜 見法謂證得也 當住者謂自見已 復授諸 眾生也 由見此事自他俱獲無上法利 故請佛廣說 本經有三千五百偈 說此五字義 也 三摩醯多 正議是住心一境之義 佛欲說金剛之句 普令大眾住一心境而聽也 欲作此金剛真言之成就之法 先令作金剛座 如佛初欲成道時 在於金剛道場 復除 此座已 更無餘座堪能勝致此也 于時大金剛為從地盡地際也 此地際加持下身者 為欲說阿字 意云 此字最勝也 字第一 加持者今為欲說此法故 先以加持自身也 即下身 謂自臍以下想皆作純金剛也 此有內外 內謂如上所說 外謂想自身坐處 在於方金剛壇中 其壇已如上 說方標欄者也 名大因陀羅者 此是金剛中之極剛者 能破金剛 而金剛不能破彼 又是極黃色也 如此紫磨金色 此想阿字為之名金剛 輪也 於此座中思惟一切 即是瑜伽之座 此是修行應理者之坐處也 即思惟一切 謂一切事皆此中思惟作之也 事眾多云一切也 右初釋阿字為座竟 次說長聲之阿 此是阿第一命根也 以能活諸字故言命也 若無阿字諸字即不生 故第一命也 此是 能攝召句 若想此字能攝召 長阿即是行 若觸阿字即引一切佛行 故云攝召也 攝 召一切內外之法 攝召是攝令屬己 自在受用義也 此阿字門 能攝召一切如來功德 令歸自身 亦能滿足一切之行故也 次說暗字 若想此字 能攝除一切毒及病等諸障 也 內外諸障皆能攝而去之 內障謂種種障道之法 但有現前皆能滅除 外障謂一切 外物為障 亦悉能除也 又除諸毒諸病 病謂有種種皆能除之也 又能除者 乃至失 心即能救之令得本心 又以此字能攝心一境 速與三昧相應也 若想此字得如上功德 一切能與者 言與即是滿其所願授悉地果也 若持誦者 一月中即結金剛慧印 而 誦暗字 於一月中日別三時作之 一切無智城破也 一切眾生無明之所嬰遶 四合堅 固猶如牢城不可破壞 以此字門而能破壞也 得不動堅固者 謂天人阿脩羅等所不能 壞也 凡一切增益事若欲作 皆坐此座 增益亦名圓滿 謂能滿一切所願也 若祕釋 者 一月是一見也 若得見法入於初地 任運增益一切三昧陀羅尼等及諸地位也 若 欲作此增益法時 持誦之人於此金剛壇中 想佛住於三昧身真金色也 光焰有威光義 有威光者 即是兼明本尊義也 梵音如此 即周匝炎光 以髮為冠 此即是大因陀 羅也 此大金剛之堅 即是佛智之義 能破一切無能除者 想此佛在方金剛壇中 隨 P. 187

188 意作一切成就物也 經云 金剛蓮華等者 謂此等一切事 當於此輪中作也 若成就 金剛法 五股純金作之 置於壇中而加持 商佉等上中下成就 亦如上說 謂皆持誦 此阿字也 若欲成就佛頂者 以真金為佛頂而加此法 若得成者 即同大日如來之身 或不可須別物 但以自在想作佛身而加持之 若成即同佛身也 若作金剛成就 持 誦之者即同金剛手菩薩也 蓮華者 以金作八葉蓮華等此中持誦 若成即同觀音也 刀者 作亦有法 若成即同文殊童子也 鵝者 作法若成即以此 自身成梵天身也 於成就外財之中 或成就金或地(地謂伏藏也)或如意珠等 但與增益相應者 皆用此法 作之 具有上中下法也 言大因陀羅觀者 謂於金輪中觀故也 大毘盧遮那成佛經疏卷第十一 P. 188

189 大毘盧遮那成佛經疏卷第十二 沙門一行阿闍梨記 悉地出現品第六之餘 復次凡加持法 如前云加持風等 作七點等法猶未盡 此中具足明之 凡一切為 障害道者 皆用此法令不動也 一切一境者 令一切住心而體也 作此法 先想八峯 須彌山王 八峯謂四面周匝作於山峯 於八峯上想蓮華 華上有三股金剛 其股向上 經云 置彼頂 是杵上頭也 向上此上想作阿字 光焰圍遶之 如是想已 一切 障皆令攝除也 如是攝彼 令住一境而不得動也 非是不動尊 是定住義也 自在隨 意修道無礙也 又成就藥法 凡如是等欲成就時 具有次第法用 今此中但略明大宗 耳 作藥加法一百遍 凡言百者皆加八遍也 誦已自證飲或以與人能除一切病患 乃 至先業之病亦能除之 凡增益事 與金剛黃色相應也 次明嚩字門 即是上Ꙗ字 先 明其體後兼三昧之畫也 其想法 想此字純作白也 猶如雪山及牛乳等鮮明皎潔 先 從臍以上 想作白蓮花極白鮮明想 縛字純白色在於白花之上 成就已 即迴此字以 作本尊也 此是息災之中最為第一也 其佛本尊亦作寂然之像 極寂之儀住於寂定 純白無比同於秋夜月光也 彼漫荼羅當重圓 猶如九重月輪作之 作如霏微白雲霧狀 而住其中 作此法成 一切煩惱熱等皆能止息 凡一切息災相應 皆此中作也 牛 乳珠鬘同者 想此字中 如上牛乳流水連滯不絕 猶如白珠而下灌注其心 或自或他 若想此灌之 一切內外熱惱無不除也 或想如月或如水精淨月之光普皆流注 凡有一 切熱惱之患 以此注之皆除 一切扇底迦法 與白色相應 此中作也 前阿字是金剛 漫荼羅 此縛字名為水漫荼羅也 金剛地黃 水地白 火地赤 風地黑 空無定形而現種種也 從月輪霧聚漫荼羅中出 如乳流注能除一切熱惱 謂內外 障即是熱障 此悉能除也 免離 謂脫此苦患也 如是繫緣一境 成就蘇乳珠鬘及藕 水精或酪或水 如是等物其數眾多 隨心所欲作者 但與寂災相應皆得成就 或求長 壽久住無量 或現種種身端妙奇特之相 或云最上者 是愛敬中最上也 令人所愛敬 或求聞持或求聰明 或求智慧及息諸病 如是等皆得成也 若此縛字安點 然除病 患等事內外諸毒 皆速成就 此是息災吉祥漫荼羅也 然攝除有無量事 故云等也 次說囉字除障漫荼羅 於除障中最為第一真實之法 此囉字是赤中之赤火中之火燒中 之燒 由能燒滅種種煩惱業苦 乃至現作五無間罪 若修此字門 亦能淨除使無有餘 既罪滅已則生諸善功德也 此字門所作與不動明王相應 然不動明王句 能作三品 一切事也 其法先如上住心一境 觀作極赤三角漫荼羅 極令悅意 此悅意定謂令鮮 P. 189

190 明妙整也 又悅意是當心作之 此祕語也 周匝作於焰鬘 知烈火光焰之狀 中觀囉 字 成已轉作不動明王 作寂然之像 非瞋非笑其形寂然也 又云先想不動明王 於 其心上作三角 中有羅字 字成迴作不動明王也 除障故罪滅 寂然故息災 即是罪 滅福生之義也 次此成就是物者 謂指此三角壇也 言釳羅 是執日之眷屬 凡有八 曜皆名為執也 凡日等諸執及火天等 同在東南隅作法大同也 謂須火用作之 或轉 火令冷等皆此中作 然祕之意 是作日故智火也 日亦是慧日也 攝取者 攝取惡法 難調之人 皆令柔順調伏也(義准廿八及十二房等與月水同位)此中攝伏惡人者 謂能攝伏 煩惱而得自在人也 及發怨者 能令自他俱得成也(謂發彼怨等)消枯枝分者 能令彼身 枯竭無所堪能也 一切身分三毒為本體 令彼消竭無餘也 若外相而言 沽涸即是竭 龍池等也 彼一切作者 一切降伏相應事 皆此中作也 然皆與慈悲相應 為令彼等 降伏善調 得作佛道因緣故 訶字第一真實者 此是風漫荼羅也 風性能增益也 風 生者 謂應是作風用之事 皆此壇中出生也 亦是生此諸事也 萬物能消耗變化無方 此字事用亦爾也 謂因業等生 種種增長滋茂之事 皆得自在 若上安點 即能壞 彼一切因業等事也 其法先想本尊 於其額上連眉作半月形 於中安字 先想外作 即迴作自身也 其半月有大威德威光之像 黑焰遍出於外 作風吹動之幖幟 惡謂其 像作極忿怒形也 云此但是風輪之尊 非降三世也 其像亦作深青色(即黑類也)若作此 成就 能為一切眾生作種種義利也 次成就 謂下所列物於風中作也 即能此現身皆 得成也 謂昇虛空神足變化 及天眼天耳沒隱其身 開謂開阿脩羅宮等也 下云念者 只是用心作也 此五字皆是心作成就壇也 亦可以事法作壇 而觀心與相應也 若 如以事相作壇而修神足 亦於彼中坐作之 若藕等亦置於壇中作也 想白乳流滿中 昔佛坐道樹下 從此字門 而降伏天魔無量軍眾 持誦者若能如法習行 不久即同如 來 現身能伏彼軍也 大名稱即彼降魔者也 次即因訶字門轉明佉字 訶即因義也 有因故即有隨業受果之相 然此第一義中 訶字門本自不生 以不生故因不可得 此 因尚本自來不生 況於其中而有業果耶 如是觀時 因業與果之事 寂然皆不可得 若能如是觀者 即同如來 坐於道樹而降伏魔 以此因等不可得故 即是其相猶如虛 空 空而復空故也 大德世尊說彼色者 謂說虛空色也 若於上加點 即入欠字門也 此欠字門所說尊者 名為尊也 謂尊中之尊即大空也 若欲成就一切器物 皆得成 就 其名種無量不可具言 其漫荼羅無方圓半月等相 當知虛空無相 而能成就相 此壇作種種色也 空現種種色相也 慧刀印共作 謂兼以刀印護之而作成就也 若作 刀 用鑌鐵作 索用線或藕絲作 其輪或以金或以鑌作 P. 190

191 (利處在下名那羅遮也) (此名沒蘗藍) 此等器甚多 不可具載別有也 如上諸器隨作一事 用此欠字成就之 若得上中下成就 隨事而用 乃至得成 持之以遊歷諸佛國土 名持明仙也 次更細說五字之義 若住此理隨事相應 即能成 辦一切事也 是故佛觀大眾 告金剛手言 是真言菩薩修菩薩行 阿字自本色 內外 一切捨 得一切句義者 得與阿字本體本色而相應也 體本體不生 同於金剛實相之 身 若與此相相應 即能捨一切法 麁妙等同 猶如瓦金齊觀 猶善住平等觀故 一 切三毒罪業悉離 若如是者當得淨心 得此淨者 即同諸佛牟尼之尊 普能利益一切 眾生 出過為罪離諸過患也 次明嚩字門 若能與此相應解諸法則(即是真言次第法則也) 即能為一切眾生 作大利益之事也 先當如上觀此字 白如雪乳流注其心 若流注充 滿其身 內外皆淨 一切見者即同佛身也 又從其身而流注出 遍於一切眾生身中 極令淨滿 又更流注滿於大地 當知此即於祕密釋中 是大慈悲水也 觀於世間極熱 惱故而利益之 能令或飲或觸 或除眾患必定於無上菩提 有能是此水現同甘露 或 顯或祕於二釋中 皆有世出世利用也 無疑謂當生決定信不疑也 次明羅字門(加點也) P. 191

192 亦如前觀之 皆寂赫然光明如火輪 周匝有光 遍於內外皆作此色 向外流出乃至照 於他身 亦令此漸次轉廣遍於法界 能除一切眾生種種惡事 隨所欲樂而滿足之也 亦能作諸神變也 次行者從臍以上安囉字 臍中安嚩字 俱現神變 從囉生火 從嚩 生水 而除寒熱等患 乃至八大熱地獄 熱能以嚩字而作清涼而息滅之 八寒地獄 能以囉字作溫煖而息滅之也 次又下安囉字等 標幢上而安訶字 能除自他一切罪苦 也 又如上作大金剛輪 此是剛中之剛者也 於彼金剛大因陀羅輪中 雙作阿嚩二字 而自龍方(西方也)即能攝伏一切也 風能遍一切處 或開或壞 開謂開修羅宮及一切 質礙之物 壞謂摧而折毀之 種種雜色內外業因所成 皆能開壞也 色漫荼羅 謂依 本色 即是前所說風壇也 心摩觸者 謂想此字在圓明中 而當其心中 能令意得清 淨 即法華所謂意根淨也 於經行中而念誦之 觀此字而作輕舉 輕舉想 即能舉身 昇空現種種神足 或坐而想阿字在於耳根之中 以此字出入 聞聲即得天耳根通了也 或云隨用一字皆得 或可此文是阿字用也(更問) 意生身者 此是舉要言之 隨意所 欲皆成 如得意生身念至十方也 當知如來有如是自在方便 能令無相離相行中 而 普現色身 成辦一切佛事 纔持誦時 能壞一切生死種子 成就菩提之種子 轉者即 是轉誦之轉也 行者若能如是修行 諸佛常當現其人前 如影隨身而滿其願 行者既 得滿所願已 即能不捨一切眾生 亦復常現其前 而滿其願令得法喜也 故云同於影 像 於一切處 隨順一切眾生 所以爾者 此如來住於三平等地 無有分別戲論 復 越度一切心境界相 時方作業一切亦離 時謂生滅於三世之時 方謂方所 作謂眾業 雖現萬像 而無所現同於十喻 法與非法皆遠離故 猶得如是無盡莊嚴藏故 能普 應一切眾生 是故行者當勤求是真言之行無上悉地 所謂如來一切智智 當知諸成就 中最在其上 無與等無相比也 此一切智由於真言行生 故當勤學之 右得悉地品竟 成就悉地品第七 時執金剛吉祥 希有花開敷眼者 金剛喻如來祕密慧也 金剛無有法能破壞之者 而能破壞萬物 此智慧亦爾 不為一切之所破壞 而能摧壞一切能壞難壞者 所謂 三毒根本也 復次此菩薩身 即是金剛之體 而十方一切佛 同以如來金剛智印授其 手中 故名持金剛也 吉祥者 歎金剛手菩薩之德 眾善功德具足無缺 即是吉祥義 也 時彼菩薩聞如上說諸佛甚深希有奇特之法 發希有之心 其眼開敷 一心觀佛不 暫捨 方發四弘也 復次如世蓮華漸漸增長 若不崇日月光明及時節等 則不能敷榮 菩薩亦爾 雖有祕密菩提心如來功德實相之藏 若不崇諸佛平等大慧烈日光 則不 開敷 今此菩薩 妙得是妙法蓮華臺真實知見故 復而問佛 欲弘廣傳此心地之法度 與一切眾生 咸令亦得如此開敷也 復次如上所說 即是阿字門如來金剛性 而功德 藏具足無缺 常住妙理之門也 轉金剛杵者 有微旨 謂欲轉此無礙密慧 入一切眾 生心也 所以者何 如是自證寂滅之法 微妙清淨為無有上 而眾生不自覺知 為此 因緣故於無量諸佛祕寶藏中而受無量恐怖苦惱 謂是事故生大悲心 欲轉此智令一切 皆得開敷心眼故也 火光微發者 火喻般若波羅蜜 四邊不可觸以不可執著故 又 P. 192

193 體性無垢 能燒一切煩惱虛妄之垢 如劫燒火無復遺餘也 遍照佛剎者 以此慧光 普照無量法界一切有緣應度者 無不普現其前 以所喜見之身稱機說法 咸令得入如 是阿字之門也 諸佛剎即無餘世界也(私謂此世界者即是淨心之土常無毀壞金剛之國土也)發 美妙音讚法自在牟尼者 謂發微妙之音而問如來也 諸法自在者 如世間長者 具足 於財無所乏短故 能隨意所欲皆得成辦 如來亦如是 為諸法之王 一切法財無不具 足 故能辦大事不可思議 一切皆辦也 牟尼者寂默義也 常寂之土 微妙寂絕幽深 玄遠 不可以言說之 如是法界寂然大滅度法 唯佛一人究竟清淨 故名牟尼也 真 言諸行說 彼行不可得者 謂平等三業 真言之行 猶此如來之行 得成無上大果報 者 此諸行 願佛為我等說也 問意言 此真言及行 佛說能成辦一切如來功德廣大 甚深之事 以要言之 無量無邊未曾有法 皆得成就 然一切法無不入於阿字之門 若入阿字者 即是從本以來本無 諸法本不生故 若法本不生者 即此真言尚不可得 何況是中發起眾行耶 即此無生無起無法可得 而具一切功德 即是不可思議佛之 境界 唯佛與佛乃能知之 佛佛自證 若聞見證之者 即能以無量方便示悟眾生 若 心不自證 則無由能籌量如是事而為人說 如是不思議不生不滅 云何修行 又此行 者 從何所來 去至何所 意問無生之行如何發趣也 所以然者 若生滅法 可說有 成就破壞之相 今此法則無如是等相 云何而得成就也 此義亦甚深也 真言本體寂 淨云何發行 願佛為我宣說 一切為我說者 意言 總為我演說之也 謂說此希有無 上之法也 如是甚深法性 猶如大海萬流之所歸趣也 此萬法歸趣 正順於大般涅槃 即是發行義也 如世間大海種種色味 入大海之中 皆同一色一味 無有差別不可 變 如來大海亦如是 一切萬法萬行入此中 皆同一不思議解脫之昧 無有差別也(如 是說竟)次如來答云 摩訶薩意處 說名漫荼羅等者 心處亦可名為心位 即指此眾生 自心之處 即一切佛大悲胎藏漫荼羅也 所以者何 一切眾生即是華臺之藏 然以四 種煩惱常自生故 為彼自覆弊故 不能明了而自覺知 若能自覺心處者 即知此心自 性常淨 如是淨無垢處 即是諸佛大圓滿實相之地也 是故佛答意言 若欲知真言行 及果 當於心處求之 皆如是說者 謂十方三世佛 亦皆如是說 一道無異 非獨我 如是說也 真言諸心處 彼識知果受者 果謂諸佛無上菩提之果 受謂證得也 佛意 言 若能入此阿字門者 即能識於心處 若知是處 即得真言果也 佛意又言 諸法 盡猶心有 如人眼見色者 眼根與色對 不能了知青黃赤白等 次眼識即生不定慮 此青黃耶 次意識即分別分析 言此是青黃赤白等種種眾相 當知但由心分別而有也 (更問)決定悅心心處者(此心梵云只多是慮知心也又次干栗太者是處中心也)如二乘入道 亦先 須得決定心 此決定心 即三昧也 猶得決定心故 心得悅樂 即是內心自證現法之 樂也 猶有定故 即生實知見 然三乘各有定 深淺不同 今此中意言 若能證此心 處心中之心(此即干栗太)即是如來大決定心(謂三昧也)猶有此定故得入阿字門 入阿字門 故 即能了知真言行之與果也 若了知彼行及果 即是授得無上大果也 佛意言 猶 心住定故 得究竟一乘如實之見 即能自知是事 不然雖聞無益故 此已下正明習定 P. 193

194 初門也 如上執金剛所問 此真言之心 從何所來去至何處云何得果者 今者佛意答 言 夫真言者從自心發 乃至欲識真言行及果報者 亦從心而現 出此心外無別法也 所以者何 此漫荼羅名之為淨 以一切眾生自心本來清淨 而以無明蔽覆不能了知 若淨此心 即是漫荼羅處 不從餘處來也 行及果報皆亦如是 以一切萬法乃至形 顯等色萬類差別 莫不從心分別而有 今此阿字門亦不從外來 但從心生無別來處也 所以者何 以有方便修定故 其心漸淨 以心淨故 阿字現中 此阿字者 即是一 切諸佛之心 從心輪淨故能現阿字 由入阿字門故即是成大果報相 故知此果亦心得 其實無人能授與者 由此自覺了而得之也 當引央掘不盜戒義 然此心源微妙寂絕 無名無相不可示現 以何方便而能得見耶 今諸佛為化真言行菩薩故 直從凡夫心 處之心而作方便 亦不作餘對治行等也 此心之處 即是凡夫內心 最在於中 是汗 栗馱心也 將學觀者 亦於是處思蓮花之形 所以者何 一切眾生此心即是蓮華三昧 之因 以未能令開敷故 為諸煩惱等之所纏繞 所以不能自了其心如實之相也 是故 先當觀此心處 作八葉蓮華觀 令開敷諸蘂具足 於此臺上 思想阿字而在其中 從 此字出無量光 其光四散而合為鬘 猶如花鬘 所以謂之鬘者 謂連多花貫穿相續不 斷 由合多為一故名為鬘 此亦如是 合無量光以為一光之鬘也 何故須觀八葉不多 不少耶 此有二義 一者一切凡夫心處 雖未能自了 然其上自然而有八辯 如合蓮 華形 今但觀照此心令其開敷 即是三昧觀而且便也 然其理者 若觀此八葉之花 即得與理相應 此八葉者即是四方四隅也 四隅即是如來四智 初阿字門即是菩提之 心 次暗字即是成無上菩提 次阿(長)字是行菩提之行 次惡字即是大涅槃 其餘四 隅之葉即是四攝法(更問其相)先從阿字門發菩提心(即是真言來處)次知彼果(更問次第之意) 次由此是字輪四阿字義 欲成大果報故 而修如來之行 以修行故而得證大涅槃 證 大涅槃故能見心性 即知此心法界之體本來常寂滅相 故末後噁字門也 所以云蘂具 足者 亦有其意 謂此蓮華三昧之心若開敷時 無量法門無不具足 謂六度十八空三 十七品禪定解脫 百八三昧門五百陀羅尼門 如是等無量無邊無不具足也 當知一切 法門 皆是從心而有也 念彼蓮華處 謂於彼蓮臺之上觀於阿字故 名坐上也 周遍 普照明眾生類故者 觀此花鬘之光 若現前時 即從此心生寂照之光 普照一切眾生 之類 一切眾生亦有如是之性 但由無明覆故 不識自心之性 故不得如是自在之用 若自了心源之時 亦能如是普現色身十方 教化如佛無異也 云眾生者 謂彼以無 明故 乘業而生即受四生之報 以乘業而生故名眾生也 今欲散彼眾生 令盡識心之 實相 開彼華臺令得佛之知見 知見者如俗言心開意解 此意有理也 以心開故即入 阿字門也 又言坐上者亦含多意 或言花坐或言自身坐時 或是成就大漫荼羅者 漫 荼羅中作此觀行入阿字門 即能見光明普現色身 而作種種佛事也 然行者初學觀時 心未純熟未得現前 當先畫作妙蓮 如上所說極令微妙 兼置阿字常現前觀之 當 於圓明中畫也 此圓明由如圓淨之鏡 其中極深阿字圓光 於中諦觀久久 即能現前 分明見 既於外處見已 迴觀自心 於圓明中而觀阿字 如阿字者當知麼等諸字例可 P. 194

195 解也(更問)行者內觀具足純熟見阿字時 其光從心中四散 普遍十方一切佛剎 此光從 頂至足 周匝環繞行者之身 不可以喻言也 問觀蓮華不觀餘花耶 此亦有意 如世 蓮華出淤泥之中 生處雖惡 而蓮華體性清淨妙色無比 不為諸垢所染 凡夫亦復如 是 雖種種不淨三毒過患無量無邊 亦此蓮華三昧甚深果實 皆生其中 即是如來平 等大慧之光也 千電集會者 如世間一電之光 尚不可諦觀 以映奪人眼故 況無量 電光聚集也 此釋光鬘四散威猛熾盛之意也 然此光從心遍此之時 即能普遍一切世 界一切眾生應度之者 皆現其前 以其所喜見身 赴機演說妙法令其得度 皆實不虛 矣 如世明鏡中現種種形 然有所不照不能普現 淨心之鏡則不如是 十方無礙圓現 法界 但借以為譬 然實不可為比也 行者見圓明阿字時 能遍諸方而行佛事 然亦 寂然無所動作 由如水月隨器不同一時頓能現也 然以智慧觀之 若水性不明月亦不 現水雖澄淨 而無月者亦不能現 無有去來而現前明白 但緣合有耳 復次如月出時 雖能成就四天下萬物之類皆令得益 然亦不作是念 能普照萬物而生長之 行者觀 於自心亦復如是 同彼水月而現眾像也 從此品以前說真言之果 從此品以後 次第 明修行入證之方便 從此為首也 此中復有坐起威儀眾多祕法 下別出之 此經聖者 所祕 故不明白次第說也 如上觀八葉及阿字門 先用淨除自心華臺得現 今欲令彼 長養滋茂成大果報 更明方便觀 字門也 前入阿字門雖云了知心性 然亦未得究竟 現前 是故更入 字門 此是三昧 將用成就菩提心也 如世蓮華依水而長 若無水 者不久枯朽 行者菩提之心亦復如是 若無三昧之水灌注其心 即亦不得滋榮開剖也 此 字當觀在頂上骨縫四方會處 令字正面著之直立頭 後更有祕密觀法 又別也 觀字點為行者頭 餘為身分四支也(問水從阿字下流入別字不)以行者未識自心故 方便 令識 先觀蓮華 又以定水滌淨其心 令此阿字明白徹見之時 六根諸垢皆總清淨 由六根純淨無垢故 心性無垢猶如水精淨月之光 當知此即名見 見者即是成就 成 就者即是體同法界 當知此法界本來寂然 一切眾生世界之所依持 猶如有情依世界 乃至地輪依水 水依風風依空空為一切依止而無所依也 法界亦爾 以眾生無明垢 故 不能自了 今以六根淨故 即明見也 未見時更有方便 亦在別品中 又非直觀 此二字也 行者自觀時 更以諸字令普遍支分 明是作時 事事明了即成持明人也 以能自直用此諸字門故 成持明仙 又此法界云見者 非是有得見 以無垢故即能見 見即是法界體也 如鏡淨故萬像自現 而不作如是分別 我能見彼彼是所見 亦不 分別去來之相 但緣合見耳 一切眾生皆亦同此法界之體 若如是見之時 即是悉地 之相 能普現色身 示無盡莊嚴藏也 行者由心淨故 非但具足妙天之樂 亦得大涅 槃微妙之樂 亦見如來句 句是諸佛之坐處也(謂佛住處也)如上見時 猶未名究竟成就 之見也 更有方便 謂觀囉字門 行者於兩眼上置此二字 光明如燈赤炎光輝 行者 當坐時少屈其頸 以此無垢光明而內觀照其心 猶此囉字故 能見心性也 低咽當不 令太曲又不太直 此有二義 一即調身不生病苦 以坐太曲太直即四大不調和故 二 者為淨眼根速達心源故 此囉字門者 即淨知見之明燈 由此智同觀心蓮臺之實相故 P. 195

196 速得成 又坐時舌亦不得著上腭及太垂著下 當處中也 如是淨眼觀於自心 亦無 能所等相 但因緣具故得如是見也 以上佛告金剛手去來之相 此行從心而生 心為 照明能見如來之道 行即是道也 道者即是行及果報也 非但我如是說 三世如來所 說亦復無異也 如上所說真言方便乃至此心處 無垢清淨猶如圓鏡常現前 當知此即 是先佛共所宣說真實之心也 如是心性 常恒安住無有變易不可破壞 即是諸佛大般 涅槃 故名真實也 以囉字門等淨此心故 生真實智慧光 故即見古佛所行之道 所 謂祕密藏真言也 行者見此真言道之時 識亦發光 識謂六識也 如小乘中說心意識 但是名之差別 大乘即有別相 謂六識身 但是三緣和合 不能決定了知諸法 能 分別者是心也 以心淨故六識亦皆光明輝發 猶如大寶珠體性常淨 而不為塵垢所染 若人瑩冶 漸去麁垢乃至轉明 即能無礙雨降諸寶光色無比 眾生六識亦爾 以心 源淨故 六識亦皆純淨 所謂六自在王性清淨也 彼持真言行者 如是見心性時 即 是見於正覺兩足之尊 永離邪倒名之為正 以此正知見現覺諸法也 人天二足中尊名 兩足尊(更勘經釋)所以者何 若離此心性 更於諸處見於如來 無有是處也 行者見此 心佛之時 即名悉地第一成就 所謂得第一常身也 悉地有眾多種 或世間或出世間 或無量差別 今此成就者 即是出世間第一成就 所謂成就第一常身 此常身即是諸 佛金剛不壞身也 見此心時即是見如來句 知一切法皆如十喻 不生不滅性常不生 得此真實之智 見於實相也 雖如是說 然行者猶未即能究竟明了見於心性 更有明 了方便 所謂轉囉字為覽字也 前於月中作觀阿字而觀於心 今更轉此囉字令作覽字 還如前小低其咽 令不太曲直 舌亦高下得所 而觀於心中阿字也 此之囉字是相 義 上有點是大空三昧 所謂第一無相之法 諸相本空也 以一切相者皆是不堅固法 以此相當體不生故 同於大空 即是堅固實相之法 如是思惟一切空句與理相應 即是不死句 不死句即是諸佛常住之身也 由此覽字方便離一切相 即是常身 常身 即是一切法空不死句也 若欲廣大智五通 成持明悉地明等長壽童子 未得持誦者 乃至是不隨順 廣大智身即是如來身也 謂一切三乘功德 下至五神通長壽等事 離 覽字無相之門無有得義 所以者何 若人心著於相則生蓋纏 隨業而轉不得自在 乃 至世間悉地尚不可得 何況五通等耶 五通等尚無得理 何況如來平等智身耶 是故 佛說三乘世間一切功德利益 皆從無相法中而得成辦 如神通有多種 若行者以心離 相無著故 乃至能得二乘五通 若更深修 乃至能得菩薩五通 此五通即是入地菩薩 自在之用 比於二乘之通 如用日光等彼螢火也 持明者 謂持誦人得妙成就悉地之 果 即能遍遊一切佛土 供養諸佛成就眾生也 若不觀此離一切相本來空寂法門 此 仙亦不可得 此即是入於菩薩地也 長壽 謂於壽自在常住世間 利益眾生親近諸佛 童子 謂壽無量歲常如十六童子 容色鮮妙 亦是持明仙也 經意言 若不隨順如 是離一切相法門 此仙尚不可致 何況究竟法身不思議業 真言智發起真實智 是極 上一切諸佛財富者 以入覽字門故 離一切諸相即見如來 即是平等大慧真實之智 如是真言之智 於一切法中最在其上 一切諸佛以此為資財 資財是受用義 如是智 P. 196

197 寶財其數無量 自在受用成辦佛事普施眾生 即是法華大長者義也 菩薩救世者乃至 二乘 遊涉土地住諸佛剎 有所宣說示現 亦皆由此法門 乃至由此行故得成無上道 也 故經云 離一切相則名諸佛也 悉地成就品竟(悉地是真言妙果為此果故而修因行故此 中成就者是作業成就)如上金剛手問佛真言去來之相及行 果佛已答竟 轉字輪漫荼羅行品第八 如來復觀察大眾 以大慈悲修習眼觀察眾生界者 大眾 即是十佛剎土微塵數金 剛等會也 如來以無量劫來久修大慈悲之眼 而觀世界亦有意懷 所謂復將宣說微妙 方便 令一切世間皆蒙大益也 如是觀已 入甘露生三昧者 如世人飲毒即時夭命 或有遇天甘露而得飲之 即時不老不死 一切諸患疾苦無不除愈 身心清涼快樂得未 曾有 今此三昧亦如是 若得聞思修行者即得出世間第一之樂 壽量常住成如來現法 之樂也 從此定起 復說一切三世無礙力者 三世無有能破壞者 此明力如是也 破 除一切無明煩惱之闇故 名之為明 然明及真言義有差別 若心口出者名真言 從一 切身分任運生者 名之為明也 由增長義故女聲呼之 如王以尊位故其妃亦復尊重 故云明妃也 如上金剛手初問佛 佛即從初至究竟 皆答此問 中間他語間斷 今佛 復騰前意而答也 如上覽字門義已略說訖 今依前 佛為修真言行者 欲令眾緣具足 速得無上道故 復從甘露生三昧起 說此明妃也 伽伽那三迷(等空也)阿鉢羅底三迷(問之)薩嚩怛多揭多(一切如來也)三曼多奴揭底(與諸 如來同至所住也更問)伽伽那三迷(等空重言)縛羅落叉 (縛羅勝願也落叉相也) 伽伽那三迷者 伽伽是行義 重言行者 明即此行即無所有 則行無行也 先指 次破壞也 謂此無相無礙之法 於空無量無礙無所不遍 然復有異義 所以者何 若 一切法直爾如空者 即是無過患無功德 今此中雖無相無礙猶如虛空 而具一切如來 真實功德 無所不備 故次明第二句義也 雖舉此空為況 然有無量無邊離相之德 非虛空所能喻也 此功德者 即是等於如來 是一切如來所至之處也(第三句也更問) 次復言伽伽那三迷者 雖具萬德而無所表示 同於大空故重言也(更問句義) 此中云無 礙力者 不可破壞義亦是無相義 以無礙無相故不可破壞也 佛於三昧中現此明妃也 口說名真言陀羅尼(男聲也)身現曰明 以此善男子明妃如來身無二境界 由是力故 佛菩薩大名稱 得無礙法 能苦除滅者 言此明妃者即同如來之身 若不悟此理無由 成佛 若證無相無礙理 即是於法而得自在成就菩提 如是無相 即是如來甚深境界 唯佛與佛乃能知之 故言是佛境界也 十方三世佛及菩薩 由入此門故 遍於法界 普門示現 成就眾生無有窮盡也 是故得大名稱聞於十方 故云大名稱也 得無礙法 者 以無障無相無罣礙故 能除一切眾生身口之苦 真實不虛 皆令究竟至於無上大 菩提樂也 猶不了真諦故言無明 由無明故 即有諸行而生種種諸苦 雖菩薩入於地 位 然由未了如來甚深祕密之境 即是微細無明亦復是苦 今佛為彼等故 咸令究竟 佛之境界 故云除一切苦也 除無明苦 即是與其不思議解脫諸佛無量無邊功德現法 之樂也 妃者 如世女人能生男女 令種胤不絕 此明能生一切如來所有功德 故義 P. 197

198 云妃也 行者修真言行時 雖如上有種種方便 然須持此明妃 若不爾者眾德不具也 時毘盧遮那諸佛 尋念我始初不生金剛執力故 告上首執金剛言者 如來從甘露生 三昧起已 尋念我本初不生一切佛身 由不生故即與諸佛無二體 故如是取本不生阿 字 加持自身及執金剛而告之也 以不生加持之也 如是思念已 方便告上首諸金剛 也 上首者 非但祕密主 一切皆入阿字門 即是無言體主而已 十佛剎土諸執金剛 皆是上首也 諦聽善男子 字輪轉名漫荼羅行品中廣 真言門修行菩薩 作佛事能住 彼前者 輪謂阿字門 此一字中入一切字 入此一字 於一切法旋轉無礙也 如世人 之輪 不轉則已轉則無有窮盡 尋其首尾亦不可了知 故名輪也 又如世間之輪 若 旋轉時 能斷一切草木之類 隨彼根莖枝葉 遇此輪者無不摧破 何以故 以邊刃利 故 此阿字輪亦復如是能除一切無明煩惱 隨彼所聞無不摧滅也 漫荼羅是清淨義 下更釋之 品廣者 此中之義能遍一切處 品者只是一分之名也 廣義如輪無有斷盡 然此一分之經 亦不離此輪 故以為名也 諸品皆云廣者准此(即是言略故一分義廣故 無盡也)本不生者即是阿字輪 入此輪即是與諸佛同體無二也 佛為成就修真言行菩薩 故 欲說此阿字輪 而先歎其功德 若得此輪 能令諸菩薩普門示現 以一切眾生所 喜見身 普住其前而化度之 以大因緣而作佛事 故云住彼前也 爾時執金剛頂禮佛 金剛旋下相應 下金剛蓮花坐已歎佛者 此菩薩 以金剛杵上而有蓮華臺 以此為 坐也 金剛即是諸佛智印 此佛智印 大漫荼羅之臺故有所表也 如擲金剛慧虛空中 迴轉而下於地 此菩薩亦爾 聞佛更說阿字輪故 歡喜踴躍 即時此臺 於金剛上 旋轉無量 從坐而下為佛作禮 當下時 與擲杵空中迴旋而下相似 故云與彼相應也 此亦表佛智無礙也 為聞法恭敬故 下地致敬也 歸命菩提心者 即是歸命一切眾 生心也(如上云此心菩提) 歸命菩提心發生者 又復頂禮能發生此心者(即是淨菩提心入明 門者也)稽首行體地波羅蜜者 次歸敬真言行體 行體即是其地地及波羅蜜也 敬禮先 造作者 以一切眾生 雖有此菩提之心而不能自了故 歸命古昔發心成果轉示眾生者 念大恩故又更禮拜也 重言歸命頂禮者 此義大同小異 重言者恭敬深至故爾也 如此歎佛已復請者 如世人養蠶為利故而善養之 此亦如是 為請佛更說深義 自利 利他故 先歎佛也 空證 即是證於無相無礙平等之法也 白佛言世尊 唯願法王宣 說 哀愍我及一切眾生故 法王者 於法自在故名為王 願哀愍我及護念我 及為利 眾生故 為法王哀愍我故 護念我故為眾生利故 如說修真言行者令得圓滿故 願佛 更說阿字輪也 圓滿者 隨彼上中下行 各隨性分而得利益 皆當成就妙果也 次佛 告祕密主言 我初 諸最勝佛世所依稱號者 將說祕藏 先自歎德 以此法難信故 如將說法華亦同歎也 本初即是壽量義(更問) 世所依者 如一切草木皆依於地而得增 長 又如商人依於導師 入海者依於船師 病苦者歸依大醫 此有多門皆當說 今佛 亦爾 為一切依也 然更有深意 雖云自歎即是說法意也 如梵音云我者 於中即有 阿聲(案本)即本不生義也 此常住不生之體 即是一切之所依止也 稱號者我覺此不生 故 一切世人稱號為佛 非平等法界有如是名也 說法無等比 此無比中 諸外道所 P. 198

199 說皆是有上之法 故云有比 凡一切不了內證祕密法者 皆是外道也 由佛說此無可 等比況喻法故 說法亦無比也 又此中我ꗥ字(又麼聲即是不生義也亦是歎中說法更問也)本 寂無有上者 此本字中即有阿聲 即不生義 以不生故即是不滅 是故本來寂然 此 法第一微妙更無過也 能寂諸根故 六根常淨諸惡永滅故云寂也 此阿字即是一切佛 心也 今佛偈中說此阿字者 即是說自證法中一切語意中 雖有所說 然此內證之境 終不可了知 由自證法不可說故 佛雖自歎美 即是稱歎此阿字也 以此字本初以來 是世所依 今說此自證之法 非彼二乘外道之境 於彼法中無可喻況之者 故云無比 也 如飲水者冷熱自知 尚不可為不飲人說 況如來境耶(當引深密)然佛以加持力故 說此不可說不可說之法 令金剛藏等皆得知之 此事即為希有也(云本寂者當知本來寂滅 之法一切二乘外道中所無非彼心境所及也)由加持故 執金剛并諸菩薩 佛菩提座勝願能現 謂佛說此偈已 以佛神力加之 爾時諸金剛菩薩即能現菩提座也 此座者 但以世 間意說 但是座處耳 然西方名此座為滿荼 滿荼者 是堅固義是不動義 是更無等 比義是遍周法界義 今現此菩提坐 亦如酪中現蘇 諸味共會一處而不相離(更問)加持 故能現也 此座即是如來功德之所莊嚴 無量大願之所成就 即同佛身 普現一切眾 生界中而作佛事 故云勝願也 佛虛空如無戲論 從行無二與理相應相 成就是業者 即此座者 猶如虛空離一切分別 雖諸菩薩如是修行種種方便 然亦無二無別 不 離如是妙理 故云理相應也 如行行者 彼得果亦如是 即同彼座無二無別 成就者 謂修行者之所成就悉地也 于時佛諸支分身 皆悉出現是字 於一切世間出世間聲 聞緣覺靜慮及觀 悉地成就勤修者 謂遍佛身分 佛身分皆現此阿字真言 此阿字門 即是世出世間二乘定觀等之慧命也(攝心不散名定次當觀照如行者初攝心時觀圓明等是觀也 以下義勢常相連也)如壽一字 諸壽同種子同命同依處同救度同現者 如上世出世間一切 所作妙業 阿字即為彼命 如人若無命 根一切作事皆悉棄廢 一切世出世間功德定 慧等亦爾 若離阿字門 即不得增益成就 如彼死人無所能為 復阿字是開口聲也 若無阿聲即不能開口 口若不開者一切字皆無 是故阿字為一切字之種子 當知一切 萬行亦如是 以阿字門而為種子 若離阿字亦不成也 同依處者 如眾生等若無大地 則無住處 此阿字門亦如是 若離阿字即無所依處也 救度亦同者 當知阿字門 即 是一切世間之大救護也 末後云現者如上佛為菩薩大眾現金剛座故 此一切勝義皆能 悉現也 次即說此真言門 謂南謨三曼多佛陀喃(敬禮普遍佛等也)阿(此正是阿字真言門)善 男子此真言者 十方諸佛以法身同所加持 諸有修行之者 以此真言故 即能作諸佛 事 乃至普現色身 為一切眾生界開示佛之智慧 如佛能作是事 此阿字門亦能如是 作之 當此彼體即同一切佛身也 阿字門一切法轉者 由轉此阿字 即成種種功德也 從此阿字門修行轉也(更問)是故祕密主 真言門菩薩等 欲見諸佛者(謂欲見一切佛淨 法身也) 欲供養者(謂遊一切佛剎供養承事聞法修行也) 欲證發菩提心者(謂證菩提令心淨也) 欲與諸菩薩同會者(謂與那羅延菩薩等等共一處受現法樂也) 欲利眾生者(謂如毘盧遮那常為 一切眾生作大佛事種種成就之也) 欲求悉地者(此中最上成就所謂佛身尚可疾得況餘成就耶) 欲 P. 199

200 求一切智智者(然此阿字門一切義利無不成辨以要言之欲求一切智智亦決定當得也) 此諸佛心 勤而修之者 佛言 如上所列之事 汝欲求者更無他術 但當勤修此阿字之門也 爾 時毘盧遮那佛 此大悲胎藏生漫荼羅王 敷置諸本尊位 定三昧神通真言行不思議法 說者 如前以廣說敷置漫荼羅位 今何以更說 此有多義 欲更開發一類眾生故 令 前已聽聞者倍得明了故 前雖說諸位地 然尚未普周遍 今更說令無所闕乏故 又前 但說其名 由多未說形狀 今更說令具足故 何故不併說之 而更分折於此處說耶 於此亦有意 乃至深樂法者 猶不頓為說之欲令發起珍重之心 漸漸開道也 復次若 但以圖畫尊容 用為真實者 如彼畫師等 亦可成就阿闍梨功德 然不但以圖畫故 而得成彼真言之行 當須一一與三昧神通相應 方名不思議行 今佛欲開示彼之故 云三昧等法說也 謂與三昧神通相應而說之也 彼阿闍梨一切智門阿字住 取線禮一 切佛者 如上已說 中心作阿字及眼作囉字等 前品已具說 今欲作壇 先須住此三 昧令與理相應 以相應之智而運布規量也 凡合繩 當令得所不得大緩 若不調者 令師及弟子多病為障所嬈 若用時斷絕 亦令致損耗也 次當知方所者 所以先謂審 定方面者 若弟子臨修時錯誤 或謂東為西等 即為障者之所得便也 次禮一切佛者 即是禮於阿字真言之體也 師禮已在壇巽地北向 弟子艮方南向 引繩相對 次師 引繩轉向乾維東向 弟子迴身西向 次弟子右迴至坤維北向 師迴身南向 次師右迴 還至巽地西向 弟子迴身東向 即四方位竟也 弟子次更至乾地維向巽 師與相對 即定乾巽隅竟(云云更問也)凡定四方 必須如前審諦不得移易 若定四隅及中心十字界 者 但令逐便右轉 不令妨礙即得也 如是作已阿闍梨復於瑜伽中 轉於心中阿字而 作縛字 如前布置 囉字等方便不異於前 但改心中阿字 即成金剛薩埵身也 亦復 觀想己身即同彼身 執持如來智印也 雖改阿字為嚩 然亦不相離 何以故 由不生 故 即是本來無有繫縛 體一門異也 如上引繩 猶未至地拼之 既作此觀 即與弟 子 更入中台之中 還如上引繩准前次第 於中台定方所也 如上 無二相應形如來 形空性形者 轉相釋也 歎此無二形即是如來形 如來形者即是性空形也 所說 前 引線當心 師及弟子相對 引受四方及四角十字道 但以繩印持而未下也(先以作標相 在四角置了方作也)當知如此定時 頂上想於阿字遍其身(皆如上說也)然大日如來 入大悲 胎藏生三昧 此大悲胎藏三昧 豈與前品大悲胎藏漫荼羅有異耶 正謂前壇諸方未滿 色像亦復未具 故更說也 次定方竟 師想嚩字如上說 於遍身分 想自身同執金 剛之形 入於中胎如前引 線定方所遍即下之拼也(更先方定了下拼耳為直爾下拼也)假令 中台方六尺者 量半為三尺 即是台外第一院廣狹量也 分此三尺以為三重(即有三線 道也) 第一為行道 第二為置供養物處 第三重是諸尊坐處 第四是外緣(其三重皆等 外緣狹也) 計此三尺內 均調令得所也 當供養時 師當運心一切應來會此 然無圖 位坐者 皆於此外緣中供養也 次折第二院三尺取半 為一尺五寸 三重院量 亦於 中均布四道如上也 次更折一尺五寸取半 當七寸五分為外院量也 亦於此七寸半內 均置四道令得所也 第一台外門口 即與行道處相連 當取少許用其門位 餘通行 P. 200

201 處(以此門住世天) 其三重門外若有寬地 任意大作 多侵地無妨也 前漫荼羅中云 第二院置釋迦 第三院文殊師利 此文互也 由先定中胎竟 直向第三院定之 故云 第二 非是第二 則是第三重也 今此中自有誠文 文殊在第二重 釋迦在第三重也 想阿字定外院 次想嚩字而作中台 次作第二院想文殊 或想嚩字 亦如前遍身分 等 次第三院當想釋迦 或作婆字也(重聲婆字)經中從定線位語竟 至定色以來 解由 未明了未記(更問之也) 經云 復次毘盧遮那我加持彼印 廣法界尋念彩色下者 謂下綵色時 阿闍梨當 想毘盧遮那如來或彼印 此印即是廣大法界之印也(爾時當想自身即是大日如來)如是想已 先下白色 爾時阿闍梨自想其身即是法界 法界之體明白無染也 如是想念時 非直 我身如是 一切有情亦復如是 即淨除同如來 亦一切過離者 自身等如來謂白色也 白是法體離一切過 然所云一切有情 皆同妙法界者 當以何法得之 然此非無方 便也 謂囉字門 入此字時 即能令己身及弟子乃至一切眾生 究意皆等如來法界身 永離諸過也 故次云想羅字 其字色白如車磲(或云商佉即是寶貝也其色潔白第一)師云 此中即有阿字有嚩字也 故囉字白色 想字炎光 寂然光出如乳 以此清淨成無垢 色離一切過也 及君陀花(是西方花也亦鮮白無比也)或如皓月之狀 其字之焰亦白 寂然 恬定而曜光明 如是想時又誦囉字 至百遍或千遍方下色也 凡加持色法 先於色中 想字 字成已即轉為佛也 此有二種 阿利荼 謂左手當胸上為拳 而申風指直堅 右臂如擊物 直申舉之 其左脚向前 右脚去三尺以來長引 即是也 白朱黃青皆用 之 當想佛形而作此印也 凡作印有二種威儀 若立作印皆須作此威儀也 四佛作寂 然之形用此印也 第二下赤色應記之者 明言阿闍梨當審諦也 將下赤色時 當想Ꙉ 字 此字照明如日初出之色 或赤或黃 此即赤黃雜也 此光明照赫奕 此字即是寶 幢佛字也 此是無能降伏最勝無比之佛也 兼想自身即同諸佛 赤色囉字安點加之(不 合是阿字也義合用羅字加點耳)餘方便准前 大毘盧遮那成佛經疏卷第十二 P. 201

202 大毘盧遮那成佛經疏卷第十三 沙門一行阿闍梨記 轉字輪漫荼羅行品第八之餘 次下黃色時 當想ꑀ字作真金色 其焰亦然 是金色牟尼佛也(牟尼是佛都號)迦義 是作業義 以無作故永離諸過 住此三昧害諸毒光明一切遍也 當入定依教者(用意諦 觀不散亂意也)次下青色時 當想摩字 彼上思惟麼字 謂於青色上想之也 即是度生 死義 釋迦牟尼也 此佛坐於大菩提座 一切佛用此字 除眾生恐怖也 而降諸魔軍 眾也 其字如虹之外輪有青蓮之色 西方名虹為帝釋宮也 其光亦爾也 餘方便如前 次下黑色時想訶字 如劫災大火之時 以太極盛故紫黑色之光 此字光亦復如是也 此是阿閦如來 其佛以大慈悲 為護一切伏諸障故 作毘俱胝怒形 兼作印擬於作 諸障之者 此毘俱胝皺眉如前說也 餘方便如前 此一段當在前 此尊名鉢囉底(丁也 反)哩荼(凶山日反)梵字也 此印舉左手 申左脚屈右脚也 此是降伏通用也 作金剛忿 怒形 不須作佛形也 此二尊通一切用身印也 次金剛有情金剛執我加持者 彼印或 縛字 或於內入中台漫荼羅置之者 欲作謂師先定線道竟 欲入中台時 即自加持作 金剛手也 然師以阿作己身 即同毘盧遮那之佛 不應自有所作務 故轉作執金剛菩 薩之身 以阿字本不生與縛字不相離故 得轉用也 如是第二漫荼羅 亦本寂我加持 力故 無二相應形佛空性形者 次復歎嚩字之德 以阿字義入中故 亦復本寂也 即 是本不生義也 無二相應者 嚩字即阿字 無二無分理常相應也 以本寂之故 如來 之形亦空無自性也 次二分天位 捨外漫荼羅三分 遠界道棄捨 東面線申等者 謂 每一院皆有三重 捨第一第二重 於第三院安神位也 次捨第二院 於第三院下色也 以上當在五色之前 義猶未了更問之 爾時毘盧遮那佛從三昧起 住於無量勝三昧 當於定中一切遍無能害力明妃一切如來境界生說者 如來前者住於甘露生三昧 而 說此上法門已了 謂欲滿足修真言菩薩諸方便令具足故 復從定起 更入無量勝三昧 無量勝三昧者 無量勝即是無能害義也 由住無量勝三昧故 感發生起此明妃也 此明妃名一切如來境界生 即是佛之境界也 諸真言行菩薩 由此明故即同如來境界 亦生如是不思議境界也 由入佛境界故 所作功德亦復同於如來也 遍一切無能害 力者 無能害即是無障礙義也 非直遍於如來境界 亦遍一切聲聞緣覺境界乃至最初 發心之者 但能修此明妃之行 亦即入於如來境界也 南謨薩嚩怛他竭多者 歸命一 切如來等也 猶諸如來生 是故非一 以非一故云等也 薩嚩目佉弊也(二合)者 一切 諸佛以為首望也(更問之) 阿娑弭無等也 以從一切如來境界生故無等也 又祕釋此中 阿字即佛本身 三迷是等 等同諸佛 即是等於阿字體也 鉢羅弭(譯為第一也以無等故 即是第一更無過上也)祕釋者 此鉢字即是第一義諦 由上阿字同一切如來體故 即是第 一義諦與如來等也 P. 202

203 阿遮梨(不動也由阿字故即同第一義諦第一義者即是言語道斷心行寂處故不可破不可轉也)伽 伽儞(空也由不動故等同虛空性浮廣大不可分別限量也)薩麼(二合)囉 者(尋念也謂尋念於阿字之 義即是於恒恒時於常常時思念此義亦無間絕之義也)薩嚩怛囉(二合)奴揭底(遍至也由常思念如是義 故能遍至一切處非直遍至一切佛亦遍一切聲聞緣覺乃至初發心等處也)娑嚩訶(娑嚩自也訶是本也更 問) 警覺諸佛令憶本誓願也 如來昔立如是決定大願 修此真言行者 皆當如持建立 令速滿所願 我今如是修行故 警發諸佛 當念本所立誓願也 次調彩色法 佛般若 波羅蜜多作禮 誦此明妃八遍誦之者 謂調彩色將圖彼如來本真之像 先當讀誦大般 若經敬恭供養 即是作禮義也 凡調色時須如是作也 又想彼色中字類(謂字作等)誦此 字或百遍千遍也又誦明妃八遍也 師調色已 從定起遶已入中 於弟子想念 大慈悲 力即師自作金剛及字印也 從定起遶漫荼羅發大慈心 即以此大慈悲力加彼弟子已 阿闍梨作成事金剛薩埵加持 嚩字施願金剛等并之者 此阿闍梨以如來加持及阿字故 即是毘盧遮那如來 以如來自作成事所不應故 嚩字并施願吉祥金剛者 是文殊也 次種子是麼字即空點也 用加嚩字為麼字耳 更以嚩字加持 作金剛薩埵身而畫諸 像也 當作時想同己身 如上說之 又誦此嚩字百遍或千遍等也 畫大悲藏生漫荼羅 內漫荼羅安祥者 師如是自加持已 安祥而起入於中台 徐徐運布眾綵 而作毘盧 遮那之像也 其像本形 坐於白蓮華座上 以髮為冠不加綵飾 用極細絹為下裙 更 用極細羅縠輕紗用為上服 令肉色相映內現也 身作閻浮金色 色之深金極光瑩者是 也 其佛緣身皆生光焰 相合為鬘連環不斷 而遍身也 所以漫荼羅中須造此佛形者 為欲令彼弟子速生勝願 及以加持之力成滿一切智身故 先須造立也 復次造壇有 上中下法 若弟子財力豐瞻堪能廣辦者 師即當作畫色像之壇 為示本尊身印之相故 若力不能辦而作字壇 即犯祕法隱覆之罪 若觀弟子心 極殷重乃至不惜身命 尚 能捨身而奉於師 何況當有所悋 然資力不辦者 聽作字漫荼羅 即於此置佛之處 但畫作阿字 即是如來之體也 置阿字竟 中台之外院直東作阿字加大空點 又於東 北自在方置於伽字 此伽字即是虛空眼也 是一切佛及菩薩之母也 次火方一切佛菩 薩 真陀摩尼印 或置於字也(迦也)北方觀自在及彌勒 賢劫一生補處菩薩以為眷屬 置於娑字 南方金剛手等 或作形或作印(謂三股拔折羅)或作縛字也 又此中置字 與 前壇方位或不同 問之 復彼分位三棄捨 一切執金剛諸印畫 或彼字者多三棄捨 亦如前釋 不異字印作 字也 次羅剎方(西南方也)毘盧遮那下 畫不動尊 石上坐手 執刀及羂索 遍身焰鬘 一切作障者期剋 或但作印於上(印謂羂索及刀也)或作字者謂 唅 次於風方(西北也)作降三世勝 害一切作障者 頭光焰貌作大忿怒 如閻摩羅形 黑色於恐怖可畏之中 又極令之恐怖 當如是作極可畏形也 其手中轉拔折羅(是三股 金剛印也此是定)或但作字 謂(長訶字)次於四方畫作四大結護 東方畫作無畏結護(名也) 身金色白衣 面少瞋狀手持棒 若但置印者(但書棒印也)或但置字(嚩字也)北方作壞諸怖 大護 白色右手持刀 著白衣并光 若作印者但畫刀形 若字者作博字 西方難降大 P. 203

204 護 無有能制伏者 故以為名也 身作無憂花色(如此間深紫蜀葵花色也)所著衣亦赤 然 少淺於身色 其面微笑在圓光中 其作觀大會眾之狀 謂四方眾會也 印但作其刀印 作字者謂索字 南方金剛無勝大護 猶若金剛更無有勝 故以為名也 復次金剛 是天帝釋別名 然此大護 勢力又過於彼相故為名也 其身黑色忿形皺眉 衣亦黑然 稍淺於身面之色也 頭上但作髮髻 自身焰光也 手持棒 若但畫印亦但置棒也 字 作懺字也 上來四大護 皆須并置眷屬 眷屬即使者也 皆坐白蓮華上 持真言者當 如是而敷置之也 次出外向第三院 畫牟尼王釋迦種姓 著袈裟衣具足三十二相 是 一切眾生施無畏者(以教法利益一切皆令得無畏故)其印當置鉢袈裟等(等謂鍚杖之類)若字者 作婆字 此最為勝者 謂祕密勝上義也 次外漫荼羅 法界自性加持菩提心發趣者 作法界自性觀也 法界即是如來之身 觀自身即同一切佛法界身也 以此加持住菩提 心心也(此發趣是向義至義修行義更問此一段)彼三分位捨 三作禮佛毘盧遮那尋念 如前調 色者 謂置釋迦已 次第二院當禮毘盧遮那 如前謂色中方便圖畫也(更問)東方作施願 金剛童子形(即文殊師利別名也)左手執青蓮華 上置金剛 以一切瓔珞嚴身 上妙細絹 以為下裙 極微細縠以為上服 又令細於下裙身色映現也 身作欝金色 頭上有五髻 子 彼印但畫青蓮華 華上置金剛杵也 若作字者謂鑁字也 於文殊右邊(北邊也)置網 光菩薩 一切身分圓滿 左手執寶網右手執鉤 若但置印者或畫印或鉤也 字者 謂 染字也(但置此印得也)南方畫除一切蓋障菩薩 金色髮冠(云無瓔珞也)左手執真陀摩尼珠 在蓮華上也 若但作印者 置蓮華上有摩尼珠 或但作字者謂噁字也 北方作地藏菩 薩 色如鉢孕瞿花 西方出此花 如此間粟穀之色 花房亦如穀穗甚香也 此菩薩手 執蓮華 以諸瓔珞莊嚴其身 若但作印者但置蓮華也 若置字者作伊字也 西方虛空 藏菩薩 亦以諸瓔珞莊嚴其身 身白色著白衣(其白衣色昧身作肉紅與身色少異也)身有光 焰執大刀 作彼印者但畫大刀也 若但置字者作長伊字 然此壇中所少位次尚多 即 云造了者 亦是上下互現也 造了時 阿闍梨先在門外坐 住法界兼菩提心 梵本云 次持誦者住法界 我即法界性 住菩提心 此菩提心即是法界性也 向東方而作金 剛印(壇門向西開故師向東面也)造壇了 當壇面向東坐想同於佛 佛即是法界體也 既同 諸佛 然後作度人事業也 作事金剛 謂諸事金剛 即是三股拔折羅印是也 凡言作 金剛者 字身印皆悉作之 作佛亦爾 恐煩不廣一一言也 次供養作慇懃者 更戒行 人 應戒慎作之勿忘次第也 梵本云 當結金剛印 次作金剛事業 慇懃而供養 現 一切佛救世者三昧耶 又現印三昧耶等者 三昧耶印眾多 故云等也 供養及作佛等 皆作三昧耶誦三遍 作事多用處故等也 由作此法 即以此隨所作心能遍一切方所 警覺一切如來 由佛本願故 即皆警覺而作加持也 先念遍一切所 謂漫荼羅中 隨方面一切諸尊運心普遍 若深行者 即是漫荼羅諸尊悉地方示三昧耶也 次外喚弟 子令彼護淨者 弟子先在門外喚之 請諸尊法 用二種使者成辦諸事真言即得也 若 最捷疾慧 一一用本真言印別請亦得 令近門向壇立 又當先教彼如法潔淨也 此即 請尊耳 次結界乃至發遣 皆在供養法中 准用即得也 既結護已為授三歸 此三歸 P. 204

205 謂印法也 初印護身 次法輪印護諸身分 次具有一印下當說之 初印印頂 次印印 支分 上云金剛有情也 由此三印故 即是住菩提心也 作法界法輪印時 彼當一心 作自體者 謂行者運心作此法界時 即觀自身同於法界也 結印時 同彼印自體也 上法界自性印結之 彼法輪印次結 先想弟子髻中有阿字 然後以法界性印印之 以 印案之 自誦真言三遍或七遍也 次當以衣帛覆其面 師當發大悲心而愍念之 為令 彼永度生死開佛知見故 其弟子爾時 亦當自發殊勝無上願也 不空手作菩提圓滿故 謂彼弟子 欲令無上菩提速圓滿故 隨上中下力分辦 隨其所有供養諸佛本尊等 或持寶華等而獻之也 時師欲令弟子結護故 耳語教之 所謂令住菩提之心 別有說 處也 彼既發菩提心 一心誠仰而住 師自作印 向其頂上著之(更問何印) 然後令擲 花 當記彼墮在何尊之處 就一處本尊之身 又有上中下左右之殊 隨彼所墮之處 而授彼相應印真言也 弟子法教 如是作三昧耶故 一切與(更問)爾時執金剛具德 又 復問此佛灌頂法 願佛自說者 請佛自說也 時佛住法界性中 告金剛手 諦聽一心 我說此法令修行者 於此法中自在得 所謂令得勝上教法也 此自在者 亦是速得 義又是自在義 是義與上所云多財名自在義不同也 我說一切諸法教 所謂最上自在 攝者 謂心有願求 悉能攝取自在滿願 如於一國自在所為必成也 阿闍梨如來本形 意加持作彼印者 隨彼上中下法 或作如來或蓮華金剛部等 隨彼所主之壇 而作彼 形而為灌頂也 如來本形加持 謂阿闍梨以如來性加持自身 如來性即是本體也 或 用彼印 謂以印加持 想自身以阿字遍支分 此阿字即是法界之體性也 由此莊嚴故 即同佛身 方喚弟子也 若是得定阿闍梨 或已得法驗者 所作任運成就 若不能如 是者 當用印及想而作也 次引弟子將向大華王漫荼羅(謂壇外先作灌頂壇處也)四寶作大 菩薩加持大瓶者 是中台四大菩薩所加持瓶也 以菩薩寶而用莊嚴也 次當作生一切 支分印 而於弟子頂上灌之 凡灌頂時作此印 結已取瓶為灌也 若不以此印者 則 法式不具 令彼弟子 不能住菩提心則有退轉 與空灑香水無殊也 又復未灌頂前 於弟子頂十字縫上 想作闇字 其心中極想作阿字 又想阿字在於胸上 亦可但想阿 字遍一切處用也 金色光髮冠坐白蓮華者 謂想彼弟子心中 作白蓮華開敷圓滿 毘 盧遮那如來座於其上 然後灌之 經云 仁者 即是毘盧遮那如來也 若以此法而灌頂者 即是同於十方諸佛 灌 以法水而授法王位也 不爾者徒灌而已 無能為也 密印品第九 爾時毘盧遮那佛 觀察諸大會眾者 佛已略說灌頂儀法了 將欲更有所說故 隨 觀察十佛土微塵等大會 非無因緣 謂將說如來身密之印也 次即告金剛手 有印名 為如來莊嚴具同法界趣標幟同者 言一切佛以此為莊嚴故 得成如來法界之身 若有 眾生行此法者 以印加持故 亦同如來法界身也 此印者即是法界之標幟 以此印故 標示法界之體 即名法界幢也 諸佛其由此嚴身故 於一切大會中 建此無上大菩 提標幟幢 能令八部等眾惡邪者遠而去之 善根性者 親近奉教修行也 汝可諦聽極 P. 205

206 善作意 吾今將宣說之也 世尊今正是時 佛今正是時者 此兩語有意也 初說迦羅 之時 意言 今此四眾無有支葉 純是真實堪受大法 如來應機而說 正是其時也 次三摩耶之時 即時分之時 今正是時 說法時也 爾時世尊住於無害身力三昧者 佛為滿斯願故 復入三昧 此即是如來無量之身自在之力故 無能害也 住此三昧而 發三明真言 其明名為無礙無害無等力也 由此三昧耶諸學者 得聽聞得入正法 若 不作者即不合入壇 亦不合聽祕教也 若修此明即能得身淨語淨 所願滿足會於三身 故名為三明也 三力者 謂三世力或是三平等力也 無等力者 即此三力也 其明 次當說之耳 南麼三曼多佛陀南 阿娑迷(無等也)怛哩三迷(三等也)三麼曳(即三昧耶也)娑訶(警發也) 阿娑迷者 此明即以阿字為首 即同諸佛法身無相離相 當知此法身是無與等比 也 三迷者 謂佛三身 謂法報化合為一身 教化眾生也 亦體同阿字之門 無相離 相故言等也 三昧耶者是不可越義 是無等三等 諸如來之所同說也 佛住三昧 說 此明無害無等力 由此明故能入三昧耶 此三昧耶即是誓願 猶如於勅 是三世佛本 所要誓也 此法門難信難入難得聽聞 由法不可遇故也 以是故三世佛同說此真言 以此三昧耶真言加被 得入聽聞修行此法也 如尊之教不可違越 若不聞者 即不得 入亦不得聽聞也 娑訶是警發義也 以此真言警發諸佛 說此明時 諸佛即警發 而 起加持行人也 此明力故能滿諸地能令修者得現三法 謂成就有三法 謂本尊之力真 言及印 此三法界即得成就也 次說手印之相也 不越三法道界者 此界是結大界之 果 非馱都也 於界道當中而行故 名不越耳 今此中先說十二種合掌名相 凡諸印 法 此十二極要 宜明記也 第一合掌 令當中心堅相著 十指頭稍相離少許開之 此名寧(上)尾拏(上)合掌(此名堅實心合掌也)第二次以十指爪相當齊等 以指頭相合 掌中 心小不相著 名三補吒合掌(此名虛心合掌)第三又次以十指頭相合 指亦齊等 然掌內 空令稍穹隆 名屈滿囉合掌(此云如未開蓮也)第四次以二地指二空指相著 餘指稍令開 敷 名僕拏(收間反)合掌(此名初剖之蓮也)第五次又以兩掌仰而相並 令俱向上正相並鋪 之 名嗢多那(上)若合掌(此云露也)第六次又並仰兩掌 與前相似 而令諸指相就稍令 屈合之 如人掬水之狀(勿令大屈也)此名阿陀(上)囉合掌(此云持水也)第七次又令十指頭相 叉 皆以右手指加於左手指上 如金剛合掌也(此云歸命合掌)梵音名鉢囉(二合)拏(上)摩 合掌 第八次又以右手加左 反掌以十指頭相紋 亦以右手指加於左手指上 名微鉢 哩哆合掌(此云反叉合掌也)第九次又以右手仰左手上 以左手覆在右手下 稍似坐禪人 手相加之形 此名毘鉢囉哩曳薩哆合掌(此云反背互相着合掌)第十次仰二手掌 令二手中 指頭相接而仰之 名帝(上)哩曳(入)合掌(此名橫柱指合掌)第十一次又俱覆二掌 亦以二 手中指相接 名阿馱囉合掌(此云覆手向下合掌)第十二次又雙覆兩手 以二大指並而相 接 十指頭向外 亦同名也(亦云覆手合掌也)今此三昧耶印 先合三補吒掌(先以手相遠漸 近令相着掌內稍空者是也) 以二空指並而直竪之 勿令大低勿大傍側 正令二空指向上 也(其五指中小指名地無名指為水中指為火頭指為風大指為空左手為定右手為慧也)亦可左手小指 P. 206

207 為檀度 以次向上數之頭指為定 右手小指為慧度 以次向上數之頭指為智度 此三 昧耶印 若初修行作諸善品之時 若先不作者 不合作諸法也 非直作此 亦須誦前 真言 作法 先以三摩耶印置頂上 誦前真言一遍 置其印於右肩 次置左肩 次置 心上 次置喉上 每置時各誦明一遍 凡誦五遍而印五處也 然此真言有何功德耶 以此真言故 能除宿障以淨自身 令身淨故外障亦淨 以外障淨故諸障皆不得入 此 即為大護也 由此不思議能護故 福任運增長罪自然除 諸佛警覺滿其所願也 又次 法界生真言曰 南謨三曼多佛陀南 達摩馱都(法界也)薩嚩婆嚩(性也)俱唅(我也) 達麼馱都是法界也 法界者即是佛身 下句云我者 言我即是法界也 又此行者 雖未能即體真性 但作此印而誦真言 亦即體同法界也 其印以二空指內掌中 以左 右手地水火三指 壓而作拳 竪二風令直(兩手各別作拳而竪風指也)先竪二指合當胸 即 向裏而轉 令兩手指 從頂兩邊 各近左右頰頸 而向裏曳稍下曳之謂初竪指 稍令 指頭向下 指背向裏 近頭頰漸漸指頭近下也 至心即散手也 凡誦真言作印 喻如 耕牛二牛同進不得前後也 次更作印 先作反背手合掌 以二地指反相勾(令右加左上 也)餘水火風三指 以次亦反相勾訖 末後綟二空指 令至掌內相柱也 此是轉法輪印 由作此印故 令彼身心清淨 能現見十方佛轉法輪也 真言曰 南謨三曼多佛陀喃 伐折囉(金剛)怛麼(二合)俱唅 此真言上已釋之(更勘)次作刀印者 刀喻利智 以能令除斷為義 謂除惡見山峯也 如大山之峯撩亂甚多 煩惱亦爾 今作此刀印 由此印故(如上說之) 即屈二風指 令指頭相對 以二空指並而壓捻之 令如大刀之形即是也 其真言曰 南謨三曼多佛 陀喃(如上)大刀無垢法 現俱生身見截斷 如來信解生 無貪法生 此真言梵音誦之 在經中 此已註義竟 如上說也 此真言以初麼字為心 是我義 又是五空點字 即 是遍一切處義也 今此中意 正欲害此我見也 當知此刀印 即是諸佛大智 能斷絕 諸見故 以刀截煩惱根 却即得無垢法現也 身見俱生之類 即是垢也 今斷是垢竟 即休息邪 未休息更有勝法 謂除是垢已 當生如來信解(此義如最初解)如來信解 謂是何法 謂無貪等善根也 由此故次生訶字 是中訶字為因 為除是因故 傍有長 阿之點 即是一切法本不生故也 下有鄔故三昧 上有點為大空 誦此者 能令行者 滿三種身 以此字中有三義 即是法身現也 三藏云 西方尤祕印法 作時又極恭敬 要在尊室之中及空靜清潔之處 當澡浴嚴身 若不能一一浴者 必須洗淨手嗽口 以塗香塗手等方得作也 又作時須正威儀 跏趺等坐 不爾得罪令法不得速成耳 即 次作吉祥商佉印 先作空中合掌(如前)屈二空指 以二風指壓之 令如商佉形 作印已 即近口吹之 如吹螺之法也 此是滿一切願吉祥法螺印 由作此印故 即滿一切善 願 宣說大法 能令十方普得聞知 此即是寂靜涅槃印也 其真言歸命同前 P. 207

208 薩嚩哆(遍一切也)暗 此是真言之心 一切法本來不生 上又有點 即是大空遍一切處也 此大寂涅槃 之體性 萬德寂然遍一切處也 次金剛不壞坐 印法先以二空指二地指皆相並 餘舒 散如開剖之蓮 經云 令如鐸形也 次即改以地及空指相捻 中間六指並如舊舒散 其中火風指 相合 水指單立即是也 此是蓮華之坐 亦名金剛座 猶坐此座故 能生諸佛 諸佛 皆由此坐 即名吉祥之坐也 故名金剛不壞座也 真言歸命如前 此是真言之心也 此長阿字為行 傍二點為三昧 為令此法堅固故 故後有點也 然作拳法有其四種 第一如常作拳法大指竪之 此是一也 次以空指在於掌中而拳 之名金剛拳 第二也 叉二手而合作拳 令十指出現於外 此名指在外拳 第三也(並 右指加左)次以十指相叉 皆令十指頭在於掌內 此名二手拳 第四也(亦右指加左上)次 作金剛印 二手皆屈水指向掌內 以二風指捻火指背 而不相合 此即金剛印也(二空 指並而竪也)由此金剛印 能壞無智之城 一切不能壞也 其真言歸命如前 呪體但有 吽(引)字(義如上准說之) 次佛頂印 先作指向內拳 即申二中指令相並 次以二風指加於中指之背 而屈 二空指令相並 即是也(其指向內拳即是指頭向內也)此大印名佛頂 結此法印時即同仁者 也 仁者謂如來也 謂作此印即同諸佛身也 此是真言 亦是具三昧解脫義也 初為 因後為果 因是如來之行 果即是佛也(合加頂上更問)次如來豪相印 以智手 為出大 指之拳 置於眉間即是也 作此印即同如來 豪相具足也 其真言歸命如前 (知也) (因也) (生也) 以此不生之行淨一切因也 闍謂生不可得也 次作如來鉢印 左手持兩衣角(其法 取袈裟近手尖角及搭肩之角繞臂迴入手中令二角如雙耳也)仍以二手相重 令以右加左上 如 坐禪手 引上令當臍 稍屈如重手承鉢之形即是也 作此即同如來 持此袈裟諸佛標 幟之儀 亦能令一切非器眾生 皆堪為法器也 真言歸命如前 婆 是有義 即三有 也 以本不生故即離三有 三有本來不可得也 除此三有而得如來真實之有 謂諸佛 法身也 次作施無畏手印 左手如前持衣二角 舒而當臍 右手指向上 而向外舒之 如拓物之像(如瑜伽中釋迦印即是也)若作此印 能除一切眾生種種怖畏 愛恚即時皆息 亦除彼未來種種大可怖畏也 其真言歸命如前 薩嚩他(遍也)誓那誓那(勝也)婆也那奢那(上聲是除恐怖也) 遍是普義 即是遍一切處也 於一切處方便之中 而最為勝皆能勝彼也 初離異 生等煩惱 次離二乘煩惱 故重言之 即是勝中又勝也 如來以此之故 能遍一切處 普除一切怖惱也 次如來滿願手印 左手亦持衣角 展之如前 右手向外舒而下垂 如瑜伽中 寶生佛印也 作此印時 即以如來之力故 一切佛滿其所願 皆得成就 也 真言歸命如前 P. 208

209 嚩囉馱(與也)嚩折囉(金剛也)怛麼(二合)迦(我也亦身也) 意云 願諸佛與我金剛身也 亦是授我大願之身也 此即是滿其所願 次怖一切 為障者印 以右手為拳(大指出者)而舒風指竪之 當於眉間 以指頭柱眉間也 云等引 者 謂作毘俱知形 其面如忿怒 而心住一境不動也 此一切佛大印 能現如來威猛 大勢之力 恐怖一切為障難者令其降伏 亦能滿一切眾生所願 行者結此印時 為障 者莫不四向馳散 乃至大力天魔軍眾亦自然退散 如來證菩提道時 以此印即能伏諸 魔也 真言歸命如前 摩訶嚩梨(大力)伐底 駞奢嚩梨(十力也)馱婆(二合)吠(得也)摩訶彌底 也(大慈也)發也 此真言諸佛大力也 此大力是何等耶 即是如來十力 一切力中最大自在也 如 來云何得此十力 謂從大慈而得此十力 故言此力從大慈所生也 次佛眼印 先為拳 乃以空指壓風地二指(其指屈之空指捻其甲上也)而申水火指 用右手作之 作已 用此 二指柱於其眼 先加右眼次加左眼 以此祕密方便能淨眼根 成就佛眼得見如來深密 境界也 真言歸命如前 伽伽那(空也)嚩囉(願也)迦盧拏(悲也)摩也(禮也)怛他揭多(如來也)斫吃蒭(眼也) 夫虛空雖無相無礙 而不能成辦大事 今此如來之空雖無所依 而能成就一切勝 上之事 過彼虛空不可為匹也 大悲體者 即是如來之眼 此眼從大悲生能生大悲也 (更問)次如來羂索印 先作十指向內之拳 即舒二風指 指端相柱 屈而相接圓環之狀 其二空指亦以右壓左 雙內掌中即是也 此印能縛一切為惡者 亦能壞彼令其除息 諸惡也 真言歸命如前 係係 此中有訶聲即是因也 兼有三昧義 此係是呼召聲也 謂呼此成佛之因也 此因 以本不生故離因果 即令此因淨復淨 摩訶鉢奢(即大索也即此離相之因以本不生故離因果相令此因淨而復淨之因是名大索)婆盧(普 也)娑嘮馱理耶(如空也言此大索廣普如空無所不遍也)薩埵馱都(言此索廣普作何事耶謂於有情中 而持之除其癡故)費慕呵迦(癡也除破癡也)怛他揭多(如來)提目(信解生也亦是發諸佛本願也諸佛 行菩薩道時時於大惡盡度一切眾生今以此因要當成就果令除此癡使究竟於佛果恒作佛事也) 又此索者從何而生 謂從如來信解中生 信解義如經卷初已說 如來以此信解之 力 普門示現種種類形或作大忿怒事 或為持明之仙 具大力勢折伏攝受無量眾生 咸令獲於如來妙果 即是大索廣普同有情界義也 次作如來鉤印 先以左手空指 壓 餘四指之頭令如環狀 次以右手三指內於環中 右手大指加左大指之外 而屈入掌中 捻右手三指亦令如環狀 舒右手風指 而稍屈第三節 令如鉤形即是也 作此鉤印 能召十方一切諸佛菩薩 皆令集會道場 亦能滿足十地之位 況餘八部之類未生善 心者 而不來至耶 P. 209

210 阿(引行也)薩嚩怛囉(二合)鉢羅底訶多(無礙義一切所害也)怛他揭多(如來)央俱舍(鉤也) 菩提折哩也(二合菩提行也)鉢唎布囉迦莎訶(是涅槃義是滿足也) 此中行者 謂由此行 能招諸佛大功德海也 如世間鉤 則有處所分位 不能遍 一切處而作鉤召 今如來鉤則不如是 普及一切無所不加 乃至能招大菩提果 以要 言之 悉滿一切如來功德 普召一切眾生亦令得此道也 故次句云遍一切害(害即是鉤 取殘之也)遍害一切不調伏者皆令於菩提之行而趣妙果 而得滿足也 次如來心印 作 法皆准於前 唯加舒火指 此所舒二指 皆屈第三節是也 真言歸命如前 諾(上)怒(智也)那婆(二合)縛(生也) 即是諸佛之智 此智不從他得 還從佛心生也 次如來臍印 亦准於前加舒水指 凡舒三指亦屈第三節也 真言歸命如上 阿沒 (二合)覩(甘露也)嗢婆(二合)嚩(生也) 甘露者智智之別名 能除身心熱惱 得而服之不老不死 可以喻於如來之智也 今以此智除一切眾生熱惱 令得常壽之身 此甘露味亦從佛心生也 次如來腰印 亦 准如來鉤作之 內風指而舒水指為異耳 此水指不須屈第三節也 是右手水指也 真 言歸命如前 怛他揭多(如來也)蘇婆嚩(生也) 當知此智印 即是從如來生也 凡印真言皆自呼其義 他皆放此 次如來藏印 先作三補吒合掌(空心也)水風二指皆屈入掌中(合指相對當)其二手火指直申 而令指頭相 合 二空指並而壓於風指 二手地指亦舒 勿指頭相到 而稍屈之皆令曲即是也 嚂嚂落落 囉是無垢義 上點是大空三昧也 第一除凡夫二乘障 第二住於如來甘露之空也 次二字傍二點是淨除義 第一除凡夫垢 第二除二乘垢也 次結大界印 准前如來 鉤印法 但二手各舉水指 令直竪即是也(更問之不分明)此中大界者 謂從發大菩提心 乃至成佛 於其中間不令間斷 不復生死不退菩提 即是大界義也 真言歸命如前 麗(離相三昧)嚕(嚕音二羅各乘相也)補(第一義也第一義不可得也)履(離垢也)微(離縛也)矩(矩 音作也)麗(離相也) 此等皆是三昧 如來以此諸三昧而為莊嚴 更無過上 此是諸佛大界也 次作大護印 准前如來藏印 申二水指令指頭相柱如峯 其二火指頭亦相拄而稍 屈 微如蓮環之狀 又開二空指 相去二寸以下即是也 真言曰 薩嚩怛他揭帝弊(歸命一切如來等也) 薩嚩婆也微(上)蘗帝弊(能除一切怖障等也亦是歎 佛歸命也) 毘濕嚩目契弊(種種門也亦是巧妙之義諸佛巧現種種功德門也) 薩羅嚩(二合)他(遍 也謂一切時一切處一切方所也)唅欠(訶是因義欠是空義也點又是空以此空淨一切因又復空者此空亦 空也)囉乞叉(擁護也非但護於二乘亦護一切諸佛諸佛由此故不捨有情常作佛事無有休息不住寂滅也) 麼訶麼 (大力也即是如來十種智力也)薩嚩怛他揭多(如來也)奔抳也(二合)寧囉社(引)帝(生也 言此力從如來功德生也) (第一恐怖其障也第二為令滿佛之三德故重言謂極怖之也) 怛囉吒 P. 210

211 怛囉吒(攝伏也伏內外障又為成佛法身故重云之也) 阿鉢羅(二合)帝訶帝(是無害也無障義也) 此名無堪忍大護 由彼威光猛盛 如初生小兒不堪視烈日之光 亦此如是 一切 不能堪忍而敢映奪之者 故名無能堪忍大護 以此護真言之行者也 次如來普光印 二空指並而屈入掌中 二風指直竪(各不相着皆直竪之) 二火指頭 相合 稍闊其節如鈴鐸形 餘指同前即是也 真言曰既命如前 闍嚩囉(闍者生也嚩縛也羅相也側有阿點與不生義同無相不生也)摩履儞(摩是我也有長阿聲履 是想也想義即觀也離有觀無觀也)怛他揭多 (此是如來光也如來光以從無相無觀等義中生也) 次如來甲印 作三補吒合掌 以二風指傍置中指背上而並烈之是也 其真言闕之 更勘本 如來舌印(亦闕之勘本)如來舌真言曰歸命如前 怛他揭多誓訶嚩(二合舌也)薩 (諦也)達摩(法也)鉢囉底瑟恥多(性也) 如來者即是如實也 猶如來舌常作如語不誑語不異語 以如是真實故常住也 次如來語門印 准前印 即作三補吒合掌 即以水指風指頭聚合於掌內 以二空 指並壓之其二地指二火指並直 而頭相並尖如蜂形即是也 真言歸命如前 摩訶嚩迦怛囉(二合此是語也)毘濕嚩若耶(種種巧智也)摩訶駄耶(大廣也) 謂此語從如來無量門巧慧而作 此智廣大無量也 次如來牙印 作三補吒合掌 屈二風指入於掌內 令指節背並是也 真言歸命如 前 怛他揭多能(去)設吒囉(三合牙也)囉娑囉娑(味也味中之味故重言之即如來法味也)揭囉(此 字與前句相連前句未有阿聲與阿相連也是勝上之義勝上之味也)三鉢囉博迦 (得也)怛他揭多(如 來)毘奢(上)也(境界也)三婆嚩(生也謂此勝上之味從如來境界生也) 次如來四辯印 作三補吒合掌 以二風指勾曲 當二火指背上 頭勿相著即是也 如來由此印故 處眾無畏為人演說正法 乃至於一字中含無窮義 此辯才不可窮盡 也 真言歸命如前 阿軫 (二合不思議也)那步(二合)多(奇特也)曷魯婆(語之分段也亦此奇特也)嚩迦三曼哆 (普至也 佛以一音說法 普至一切眾生之前其所至處 各各自謂佛同我音為我說法也)毘輸(上)陀 (清淨也)薩縛囉(言音也 由所發言離語業麁惡等過 微妙清淨令人樂聞故云清淨言音也) 次如來十力印 屈地空指在掌中 令頭聚合相柱 餘指作三補吒合掌是也 真言 歸命如前 (是三德也 摩是空也 點是三昧也 闍是生義又招召也 更問得招 此印能持如來十力也 此之三字合在句後 如大本中也)馱(入)舍嚩蘭伽(十力身分也 其蘭字以上是十力 即此蘭字長 阿聲 與伽相連是身分也)陀羅(持也) 即是由此智印之力能持如來十力支分也 次如來念處印 作三補吒(此皆如未剖之蓮 極空中合掌也 更撿前文勿令錯也)以二空二 風 聚相捻即是也 其捻法 當令四个指指甲相到耳 真言歸命如前 P. 211

212 怛他揭多悉密 (二合)底(丁以反念也如來念也)薩埵係多(眾生利益也)弊庾(二合)馱揭(二 合)多(生也起也)伽伽那三麼(虛空生也)阿三麼(無等也) 言此念與虛空等不可限量 然又虛空不得為比 故復云無等也 所以然者 虛空 無所有性 不能為一切眾生作大利益也 次一切法平等開悟印 作三補吒合掌 以二水二空指聚而相捻即是也 真言歸命 如前 薩嚩達摩三曼多(一切法平等也)鉢囉補多(至也得也至得一切平等也)怛他揭多(如來也正義 謂如去也)奴揭多(隨也如也 謂隨諸如來也 同彼得如是開悟也) 次如意摩尼普賢印 所以名普賢者 以此菩薩所有三業普皆賢善 諸佛菩薩之所 讚歎故也 其印作三補吒 以二風指轉加二火指之背後 當節令圓是也 餘如常 真 言歸命如前 三曼多奴揭多(平等望也)吠囉闍(無垢也無塵也)達摩涅闍多(法生也言此無垢從法而生也) 摩訶摩訶(此義重言此猶如言天中之天也 諸菩薩等供養於佛 佛轉供養普賢 猶普賢身與三世佛 等故 此即大中之大 供養中供養也故重言) 次慈氏印 作三補吒 而屈二風指 令指頭至火指根下 二空指並而厭之 餘如 常 此印如窣都波形者 以持一切如來法身塔故 猶如觀音持佛身也 真言歸命如前 阿誓擔(古云阿逸多 此呼其名也 其義謂無勝也 一切愛見煩惱乃至二乘等無有勝之也)社 耶(得勝也 於無勝中而得其勝也)薩嚩薩埵(一切眾生也)阿世耶(性也)奴揭多(知心起也 起即是 知義也 謂知一切眾生性也 字阿闍梨云此是彌勒種子字也) 次虛空藏印 虛心合掌 以二空指並屈入於掌中是也 真言歸命如前 阿迦奢(空也)三曼多(等也等於虛空也)奴揭多(得也前云知義起義 此中云至得義亦相會也) 髀質哆嚂麼嚩(二合也此麼即是點 以加囉字之上即為多藍也)囉(髀質多是種種義 麼嚩羅是衣義 也)馱囉(著也 謂著種種衣也 如虛空無色而能現種種形 此菩薩亦爾 猶如虛空而能滿種種願現 種種形利益眾生也) 次除蓋障菩薩印 三補吒合掌 以地水指皆屈入掌中 餘如常(其地水指合甲相柱也) 真言歸命如前 阿 薩埵係多(阿是能除義 係多是利益義 謂利益眾生也)驃也(二合)嗢揭(二合)多怛囕 怛囕 囕囕(是除義 亦是開發其善性令現也 如上所謂除著除其何事 謂除四垢也 凡夫愛見垢 一也 聲聞垢二也 緣覺垢三也 菩薩垢四也 除眾生垢故入聲聞位 除聲聞垢故入緣覺位 乃至 除菩薩垢故入清淨位也) 次觀音印 初作開剖合掌 以空指地指聚而相捻 餘六指散之 其火風指皆並相 著 水指獨立即是也 薩嚩怛他揭多(如來也)阿嚩盧羯多(觀也謂如來之觀也)迦盧拏(悲也)未耶(體也言以大悲為 體也 身心內外純以悲為身也)囉囉囉(三垢也) 闍(若也反 此 字謂行解脫大空為三也 闍是生 義謂從緣生法也) P. 212

213 此中如來觀者 言菩薩雖未成佛 而見等同於佛 由見蘊性故得觀名也 唯以悲 為體 此悲從離三毒得無貪等三善根 而生成三解脫也 故有三囉字也 次大勢至印 作三補吒合掌 屈十指相柱令周圓 如未剖之蓮也 此未開蓮 即 是如來寶篋 猶開敷已而却合故 真言 瞻(是生也)娑(是等智也更問) 離世間主又超菩薩生住平等智中也 次多羅菩薩印 先作指向內相叉拳合掌 即竪二風指頭相合如針 二空指並竪壓 之即是也 真言曰 多 (呼彼也)多利尼(上聲 渡也 猶如渡人於大河置於彼岸上也)迦嚧拏(悲也)嗢婆(上)嚩 (生也 由此菩薩從悲而生 亦渡眾生到於悲處也) 次毘俱知印 如前向內作拳合掌 其二風指亦竪之 但參差相壓 令右指壓左即 是也 其形勢大同多羅 但參差指為殊耳 真言 薩嚩婆也(一切恐怖也)怛囉薩儞(亦是恐怖也 於一切恐怖之中 又以恐怖而恐怖之 令彼 退散也如見不調伏者 又以剛強殘威勢而降伏之 令不得為非也) (三義如上)泮吒也(是破壞義令 彼諸怖退散也) 此真言毘俱胝持誦母者 於諸持誦之中猶如於母 功能最尊也 次白處菩薩印 雙屈二水指入掌 其二空指亦並而屈之令相到 餘作三補吒合掌 真言 怛他揭多肥舍耶(如來境界也)三婆嚩(生也言從如來境界生也)鉢曇摩(二合)摩里底(鬘也嚴 身具也 此即能生諸佛佛功德以為莊嚴 莊嚴法身也) 次馬頭印 作三補吒 屈二風指合甲 去空指根下 挾一麥許不相着 其二空指 並竪 稍仰其甲頭是也 真言 佉馱耶(噉也言噉食諸障也)畔闍(打碎也)薩破吒也莎訶(謂打擊此障令四散也) 次地藏菩薩印 作向內相叉合掌作拳 申地水指令頭相合(如峯刃也)二空指直並而 竪之 真言 訶訶訶(離三因也 謂聲聞緣覺菩薩之因也 凡此中諸真言 皆自說本尊之德行 此總持地藏 菩薩之德也)蘇哆奴(妙身也 內身極淨故名妙身即法身也)莎訶 瑜伽者住(謂行者作如是印也) 次聖者文殊印 先作三補吒 以二火指反壓二水指之背 二風指屈之 與空指頭 相捻即是也 真言 係係(此中訶聲因也謂離二因即是超度二乘境界也 亦是呼召之聲也)俱摩囉(童子也 破壞諸 魔亦名俱摩囉矣)毘目底(解脫也)鉢他悉體(他以反)多(道也言住何處 謂住解脫之道也)薩末囉(念 也)薩未羅(念也)鉢囉底惹(而戰反 昔所願也今念昔所願也尊者昔所願 悉渡一切眾生令與我無異 事 是故今當憶昔誓故也) P. 213

214 次光網菩薩印 以左手作拳 而申風指稍屈第三節 令如鉤形 空指竪壓火指即 是也 係係俱末羅(釋如前)摩耶揭多(摩耶幻也 揭多知也知一切法如幻也)娑(上)嚩(性也)婆嚩悉 體(他以反)多(住也了知 諸法皆如幻故 即住諸法實性本性中矣也) 次無垢光印 舒左手一切指 皆令稍屈第三節即是也(空指亦竪並小似屈而已) 真言 係(呼也)俱摩羅(如前)肥質多囉(種種也)揭底(行也謂種種行也)俱摩囉(謂本誓願 當普門示 現身種種 以種種行而利一切 或現童子身或現壯年身或現老年身也)摩奴薩末囉(憶昔所願也 聖 者昔於佛前立此願 願願如此願當憶念之也) 次繼室尼印 先以右手作拳 而申火風指令並合直竪 其空指亦竪而相並也 真 言 係係(如前)俱摩梨鷄(童子作女聲呼也亦是文殊之三昧也)若(上)那(奴干反與願也)薩末羅(憶 昔)補羅底然(本願也 此意言 尊者於文殊處 所得勝願本所願妙願 今亦授與我也) 次鄔波繼室尼印 先右手作拳而直申火指 其大指亦竪之(如常大指向外之拳 但申 中指耳) 真言 頻(去)馱耶(穿也)若那(智也前句末有阿聲相連即是無智也 言以妙惠穿以無智 達於實相也) 係(呼也)俱摩哩鷄(童女也亦是三昧 以女聲而呼名之也) 次地惠幢印 先以左手作拳(亦是大指在外之拳)而申地水二指即是也 係(乎也)薩末囉(憶念也)若那(智也言當憶此智也)計都(幢也由此妙惠幢故摧諸魔今當憶念令 我亦爾矣也) 次召請印 以上來五菩薩 皆文殊使者也 右手作拳(亦是大指在外者也)而屈風指 令圓屈如鉤 與空指頭少許不相到即是也 真言 阿迦哩囇(二合)邪(招召也召請也攝召也 皆是鉤來至此之義)薩鑁(上)俱嚧(一切作也 一切 取與等皆是也 謂如尊者文殊所招召之事 皆當作之)阿然矩忙囉寫(指此聖者之身也) 次諸奉教者(亦是文殊奉教者 與使者少異也)先作向內相叉合掌拳 而申二風指 頭 相合而屈第三節 二空指亦竪並也 真言 阿(行也 傍有點 謂示忿怒形也)微三昧耶儞曳(滿願也 希有之事無所不成也 能令一切希 有奇特之事皆得滿也 曳聲即指此尊者也) 次憍都褐羅菩薩(此議謂除疑也 或除垢也 如大眾人皆有所疑怪之事不能決了此菩薩即往 其所而斷其疑網以能為不請之友常斷一切眾生疑惑 故以為名也) 其印作向內相叉拳合掌申二 火指頭相合 屈第三節即是也(二空指如常在外竪也) 肥末底(無惠也謂所不了知也)製(去)馱迦(截斷也 截斷無知令智惠生也亦是決斷之義也又是 斷壞之義 猶如能斷金剛般若之義矣) 施無畏菩薩印 作施無畏手 瑜伽中(如釋迦印也)申臂向上 令掌外向即是也 此 印示行五法也 地為信水為進火為念風為定空為惠 諸佛菩薩以身口說法 今此印是 表此五根力也 真言 P. 214

215 阿婆演馱馱 即是無畏施也 以何法施無所畏耶 謂住阿字門離一切生 尊者所願已滿 我等 未得 願施我及一切眾生也 次除惡趣印 即如前舒手令掌向上 而令向上舉之即是也 真言 阿驃(波庾反)馱羅拏(舉也)薩埵馱都(眾生界也) 此義者以一切眾生無始以來 以無明故常在三惡趣中 今聖者已得如是五力 願 舉之令得清昇也 所以者何 尊者已自能拔出 亦當舉一切眾生界也次救護惠菩薩印 如前舒手置心 當以掌向身而掩自心 大指稍竪向上耳 真言 係(離因也又呼召警發之義也)摩訶摩訶(大中之大尊中之尊也)薩末羅鉢囉底然(本願也 本 願除一切苦 以除苦故云為救護 今呼彼名令憶本所願 而救護一切也) 次大慈生菩薩印 如前無畏施手 以空風指相捻 如人持花之狀 餘三指竪而向 上即是也 真言 薩嚩(自也)制妬(心也)特揭(二合)多(生也言此慈從自心生不從他得故名大慈謂從自性清淨心 生不從大種心生故名自心生也) 次悲念菩薩印 如前舒手覆掌掩心 而屈中指當心而拄之是也 真言 迦盧拏(悲也)未盧(二合更問界也)尼多(上念也) 此意言尊本願除一切苦 今當憶念也 然此菩薩名悲念者 意由未盡 其意者言 此菩薩繫屬於悲也 如人被他執持故不得自在 此菩薩身心繫屬於悲 為悲所持故 不得自在也 又如人役屬於王不得自在 此菩薩亦爾 常為悲所牽不得自在 猶此義 故 當念本願救一切眾生耳 次除一切熱惱菩薩印 作與願手即是也 謂舒右手仰掌垂下之 如瑜伽中寶生佛 印也 真言 係(如上)嚩囉馱(與願也以離因之法而滿一切眾生 願也)嚩囉補囉補多(二合 先得也 若 不先得所願 云何能授與人耶 猶先得所願皆自滿足故 今憶本所願 而與一切眾生 令除一切熱 惱也 所以者何尊者本立誓願志求佛道 今已得之故當憶本所願廣度一切眾生 皆令入佛道) 次不思議惠菩薩印 以施無畏手 空風指相捻如執珠之狀也(其手當側之如擬人合指 捻珠 珠向上也 又中指稍相離而向內 餘二指並竪之也) 薩縛阿奢(一切願也)跛梨補囉迦(滿也 謂令滿一切眾生種種勝願如如意珠也) 次地藏菩薩旗印 先作指向內相叉拳 申二火指竪之 令指頭一寸許不相到即是 也(二空並竪如常也)計覩是旗也 此印如旗也真言 訶訶訶(離三因如上也)吠薩末羅(希有也 一切有情常有我想惱 截念之我想即除 此為希有 也 亦是希奇義也) 次寶處菩薩印 右手作拳(大指在外者)即舒地水火指並竪之即是也 P. 215

216 係(如上)摩訶摩訶(大中大也) 所以名寶處者 如寶生於海 從彼處生故名寶處也 如寶在海 從彼而有故得名 也 次寶手菩薩印 右手作拳 以空指壓諸指而直申水指竪之即是也 真言 囉怛奴(二合寶也)嗢婆縛(出也寶從手出也 言此聖者從寶而生 從何寶生耶 謂從菩提心寶 而生也) 次持地印 作二手背反相叉合掌 右仰左覆指頭相壓 即以大小指相糺也(謂左手 大小指向上而以右手大小指向下相句壓即是) 真言 陀羅尼(地也 以地能持一切物故以為名也)陀囉(持也 持諸佛地荷負眾生 故以為地 亦令 眾生皆得此地名也) 次寶印手菩薩印 先作向外相叉拳 申二火指令頭相拄 大小指皆並竪之 其二 風指當中指背 而句屈之 勿令著中指背 狀如五股金剛即是也 真言 羅怛那(二合寶也)涅誓多(生也從諸如來寶而生也) 次堅固意菩薩印 如前五股之狀 令諸指頭併相著即是也 真言 縛誓羅三婆縛(從金剛生也 亦從於金剛不可破壞智印而生 故以為名也) 次虛空無垢菩薩印 作三補吒 以空風指頭相捻令合聚是也(與如來刀印同) 真言 伽伽那(虛空)阿難陀(無量也)娛折羅(行也無量行同虛空故名也) 次虛空惠印 如前轉法輪印同也 真言 折羯羅(輪也)伐底(轉也) 言聖者先以得是法輪 願為一切眾生故 轉此法輪也 次清淨惠菩薩印 作三補吒 雙屈二空入掌 以二風壓其背上(其風指環屈 令甲相 向即是也) 達摩(法也)三婆嚩(生也) 言此菩薩得自在同佛境界從法而生 故名法生也 謂從自性清淨之法而生也 次行惠菩薩印 同觀音蓮華印即是也(空地相捻六指開敷如上也) 真言 鉢曇摩(二合蓮花也)阿賴耶(藏也藏即菩提心也 從彼胎藏而生也) 次安惠菩薩(或云住惠更審也)作向內相叉拳合掌 申二風指竪之 頭邊少許勿相著 即是也(二空並竪也) 印此與多羅菩薩相似 但小開耳(與前異更問) 真言 若那(智也)嗢婆縛(生也從智而生) 次執金剛 如前作五股印 其二風指去火指上節一麥許即是也 真言 室戰荼(戰字有遮聲 是生死義 謂離生死也上有鲇是大空言此生死同於大空也荼是戰敵義也 猶離生死等於大空 是以無能對敵之者也 句義戰荼是暴惡也)摩訶盧瑟拏(大忿怒也 如上所說無 能敵者 所以為忿也)吽(長聲同前三解脫也) P. 216

217 以如上之法恐怖眾生 令離生死得三解脫也 次摩麼鷄印 如前五股金剛 其二空指二地指皆入掌中 亦右壓左 即如前向內 叉合掌無異 但火風指如金剛也(金剛母也) 怛栗吒怛栗吒(此中多聲 即是平等同於如如理 是三昧也是離我慢也 住此如如 所有我 慢自然無也 再言之者最極之義意也)社也底(勝也 謂以如如無我之法 降伏一切障難 令恐怖而 伏之 即是戰勝義也) 次金剛商佉羅 是金剛連璅也(大智之璅也) 如前作轉法輪印是 以地水火風指相 句 即向下旋轉向裏轉之 當於胸前令二空指向外 其二空亦令右壓左相勾也 真言 (三稱如前)畔陀畔陀(縛也 謂離二種縛 即是煩惱所知縛也)母吒也母陀也(如壯士捉縛 無力人戾漸至頸令身分破壞 令碎二障亦復如是 故以為義)伐折嚕(金剛也)馱吠(生也從於大智而 生也)薩縛怛囉(一切處也)鉢羅底呵低(無有能害也) 次金剛月黶忿怒印 此金剛在佛額豪相而生 故以為名豪相明淨猶如滿月 故號 月黶也 如前五股金剛印 屈二風如勾而捻二空 令少屈不相捻著即是也(與前異也) 頡唎(二合 離因無垢傍有點極忿義也) (三稱也)泮吒(極令除故) 次金剛針印 作向內相叉拳竪二風指頭相著令如針狀 其二空指並屈而入掌中 真言 薩嚩達麼(一切法也)涅鞞(上)達儞(穿也以金剛慧針 貫達一切法也)伐折囉素胎(金剛針也 以何物穿之 謂以金剛智針也)嚩囉提(與願也猶先願力故今得此願 亦當令一切眾生皆達諸法源 也) 次金剛地捧印 作向內相叉拳 二空並竪之為拳 並二肘相近稍高竪之 以象槌 形也(舉向右邊 如欲瞋打狀也) 真言 薩普吒也(散也 以金剛慧槌擊三毒縛 令散分破壞也)三婆(上)吠(生也 誰能作此事謂從金 剛生者乃能作也) 次難勝金剛印 右手作拳 竪風指而當心上 左手作拳(皆大指在外)直舒臂 令拳 稍高與頭齊也 以一切魔不能嬈亂勝之故得名也 真言 杜達里沙(去難降伏也)摩訶盧瑟拏(大忿怒也以何法而伏眾魔 猶有大忿怒也)佉陀耶(食也 食一切煩惱等障結也)薩嚩怛他揭多阿曳然(一切如來教也)俱盧(奉也 謂奉一切如來教當隨教勅 而作也) 次相向金剛 猶與難勝相對挾門 故得名也 其印如上(唯翻右為左耳) 係(如上)阿毘目佉(相向也)摩訶鉢囉戰荼(極大暴惡也)佉馱耶(食也)緊只羅拽細(何不急速 也)三昧耶(本誓也)摩奴薩末羅(憶念也 本於一切如來前 立三昧耶誓 噉一切煩惱 今何不憶 本所願急速作之也) 次如前佛鉢印 即是釋迦佛鉢印也 真言 P. 217

218 薩嚩吉隷鑠(一切煩惱也)涅蘇達儞(掘也如利钁直下令徹底)薩嚩達摩(一切法也)鉢囉鉢底 (得也謂於諸法而得自在也)伽伽那三摩(虛空等也 以於諸法得自在故等於虛空 以此法而掘煩惱 也) 次如前毫相印 即釋迦豪相印也 次以右手五指 聚捻之置於頂上 此即一切佛 頂印也 真言 鑁鑁(鑁音嚩也 二嚩謂煩惱所知之縛悉令如空也) (離三因得三空證三昧也) 次左手作拳舒風指火指 以空指壓地水指甲為刀鞘 其右手亦如是作之為刀 內 刀鞘中 即不動尊印也 其鞘手仰刀手覆也 降三世印 如五股金剛(更問) 次佛眼印 作三補吒 雙屈地水入掌 竪二火令如針二風指轉 捻二火指第三節 上 由如眼形 二空指並竪稍屈 令當二中指下 使指頭如竪眼之形 即是三昧也 其地水指如向內合掌之法 如前名為佛母印 此中名佛頂印 亦名佛菩薩母印也 次白傘佛頂印 散舒左手 令指頭相去各寸許 以為傘 右手作拳 而竪風指為 柄 以柄柱左掌心是也(凡言作拳者皆大指在外他皆放此) 真言如前耳 次作勝佛頂印 如前刀印是也 謂作三補吒 火指竪合 風空相捻即是也 次最勝佛頂 如前轉法輪印即是也 次除業佛頂 如前鉤印即是也 謂作向內相叉合掌 而屈右手風指令如鉤形 二 空亦右絞壓左 今單手 即右手為拳 竪風指稍屈上節 次火聚佛頂印 同前佛頂印也 廣生佛頂印 如前五股金剛印也 次發生佛頂 作蓮華印(即前觀音印也)無量音聲佛頂 作商佉印如前說(謂三補吒雙屈 二空以風並壓之) 次豪相印 以右手為拳 便以風指於眉間柱之 名真陀摩尼 即是毫相印也 佛眼印如前佛母印作之 是中少許異者 謂開空指令去火指背 一麥許不相著 如似五股之形即是也 次無能勝明王印 右手如執蓮華印(風空指頭相捻 火指垂屈當中 地水指正竪即是也) 直舒左手五指向上 而向外托之(指頭舒散也) 其手稍令高於頭即是也 其立如前鉢栗 底(丁也反)哩也 次作內相叉拳 其二空指相並而為拳 極相離開而屈之 其節如鉤 此名為口狀 也 即是無能勝明妃印也 次舒右手而托右頰 稍側頭就手少許相去即是淨居天印(此是思惟手也一名自在天) 次同前自在天 舒右掌 其中指稍亞頭向裏共頭指稍作烈形也 即普花天子印(手 當胸前側之次脫一天子印) 次亦如前舒右掌 而以風空相捻 如持花形 即滿意天子印也(餘三指相並合之也) 以上並淨居天子耳 P. 218

219 次地天印 先合掌其十指頭 並屈而相捻令圓屈之 空指令入掌內 其形如瓶子 即是也 次如前施無畏狀 而曲屈空指令當掌中 即是請召火天印也 次兩手各以空水頭相捻 餘指端直雙掩兩耳 遍聲音天印也 以火風兩指頭掩兩 耳也 此合在地天前 謂其聲令眾普知也 亦是淨居天也 并淨居天印合為五天也 作施無畏手 以空捻地指第二節 即一切仙印也 從此下與經列 第二也 此是普一 切仙也 先大指捻小指第二節 其三指竪並也 如其次第 先開頭指次開中次水 與 地少相離 次即放散五指 此是五大地仙也 依經次第也 次閻羅印 作三補吒二風二地屈入掌 令頭聚合 以二空捻二風背節(當第二第三 間也)其空指頭稍屈令合以二空當火指是也(是壇荼印) 大毘盧遮那成佛經疏卷第十三 P. 219

220 大毘盧遮那成佛經疏卷第十四 沙門一行阿闍梨記 密印品第九之餘 次右手舒指 令如鐸形向下垂之 閻羅后印也 次以左手 握地水指入掌 火風相並而申之其空指如尋常作拳也 此黑夜天印也 閻羅王后也 次如前印相 但屈頭指 以大指頭捻頭指第二節 嚕捺羅后印也 自在天后印也 (更問) 次以左手 猶如執蓮華形 梵天后印也(謂舒掌以空風相捻其中指屈當掌內圖中直申也) 梵天無欲 反如人等身云何言后耶 此是梵王明妃印相義云妃也 次左手舒掌 而屈地水二指入掌中 迴風指捻 著火指之背 空指亦稍句屈 即 是嬌末離礫底印也(礫底是器物印也圖如之)此是大自在之子名羯底迦 此嬌末離是其妃名 也 次以左手申地水火三指 令各舒散 以風捻空 此是那羅延后印也(持花印掩胸也今 此印向外掘也) 次以左手作拳 直申空指向上 是閻王七母等印也(以七母皆通用之) 次舒左手 而令曲如承觸髏之狀 當胸前仰之 是遮文荼印也 左手以空 捻地 水甲上 而申火風並竪之 即涅哩底刀印也 次以左手單舒散之 如前轉法輪印 但單手不相句絞乃為異耳 此是那羅延天印 次舒散十指覆之 以二空相絞即一切龍印也 因即以右加左上 是難陀龍 迴左 加右 是小難陀也 如前九頭龍印 直申四指分為羽 是金翅印 凡地居多分單手作 也 次舒竪左手 令指頭勿相著 即以空地相捻 捻小指甲也 是商羯羅印也(是骨璅 天也)如前印而並合三指 即是烏忙那印 是商羯羅之后也 二印相似 前頭指少屈 此直竪而散也 左手作半蓮華印一如作觀音印法 此不同但一手作之耳 此是梵天印 次顯露合掌 乃屈二風指頭 捻火指第三節背上 令與其二水指頭相到也 其二 水指亦在中指第三節之背也 其月天印 一如梵王無異 但想有白色為異耳 次合掌屈風地入掌聚合 其火水指令團圓 屈如弓 此是日后社耶印風印 如前 者 須申左手側掌 屈地水指是也 此是風幢印 先仰左手當臍 如承把瑟狀 右手 風空捻餘散申之 向身運動如彈絃之狀 是妙音天印也 此即攝乾闥婆等 此是天后 亦言乾闥婆類 次如前羂索印(謂作內相叉拳而申風指鉤屈相捻是也)但以左手作之 即是縛嚕拏龍王印 次以左手如音樂天印 圖中右手屈風指 加大指甲上 餘皆散舒之而覆當 臨左 手之上 阿脩羅印也 其真言曰 P. 220

221 伽囉邏演 伽行也 以行不可得故 囉者是無垢故 邏者離相故 演者無所得故 上有點大 空也 乾闥婆作內掌拳 並舒水指頭相到 是本部三昧耶 若事業印 即單作 謂大 指加三指甲上 而直申水指 是乾闥婆印 真言曰 肥輸(入)馱(清淨也)薩嚩囉(音也)嚩醯儞(平聲 出也義言出清淨音也 皆世間三昧也) 次以左手作拳 屈風如鉤 與空指頭少許不相著 一切夜叉印也(亦可合作) 真言 曰 藥乞叉(藥是乘也 句義是噉食義也)濕嚩囉(自在也於食一切煩惱而得自在故以為名也) 次以左手空指 捻地指甲頭 而申水火 以風指捻大指節上 一切藥叉女印也(亦 可合作) 真言曰 藥乞叉(食也)尾馱(大也反明也 句云藥叉持明也 亦是縛義謂噉食此縛也) 次左手以空指 捻三指甲 即但申中指 一切毘舍遮印也(亦可但如作拳形而申中指 即是也) 真言曰 毘舍遮揭底(揭底趣也 第一義趣不可得故) 次亦准前而稍屈中指 毘舍支女印也 真言曰 毘只毘只(毘是第一義 遮是離生死義 以知第一義故離於生死 重呼者言極離生死也) 次二手合掌 二空指亦並 與極磔之 令與餘指相離 仡栗何印也(此別是一趣 非 人非鬼也 能恐怖人 非人所持者是也 今非此也是曜) 若近宿 即合取九執為定也 真言 揭栗係(行也垢也因也)濕嚩里也(自在也)鉢囉補多(得也)乳底(明也諸曜故為明)麼也(是性 義也 於性中而得自在也呼彼名言於此中而得自在也) 次先作三補吒 其二火指二空指皆相交右押左 是一切宿印 真言曰 那乞叉哆囉(諸宿也)涅那(二合謂聲也)達儞曳(食也謂食諸聲也) 那是空義 乞叉曳是盡義 謂一切除盡也 哆囉如前是垢等義 准言之 謂食諸 障垢也 即以清淨之聲普令流布 所謂無垢聲也 凡如上所說真言 皆以義言稱彼實 德 發覺彼而令歡喜也 次作三補吒 雙屈二水指入掌 餘如常 一切宿印 即是羅剎娑印也 凡上來所 說地居天類之印 雙手作或一手作者皆得也 若持誦作務等因緣不暇兩手結 但左手 作即成耳(上來經中云左手圖上兩手者當用此耳) 真言曰 羅剎娑(羅是垢也 傍有點是阿聲 即是行也乞叉是履空也)提闍多(王也 指其德也 令彼聞 已歡喜滿眾生願也) 次舒左手覆掩口 以舌觸掌 即荼吉尼印也 頡 字離因無垢 上有三昧 傍點 示忿也 訶是因義 上有點亦忿也 此等為首者 如上所說諸印 乃至荼吉尼為後 若廣窮部類眷屬則種類無邊 如大本十萬偈中所辨 今此品所說 乃是略舉其上首 如提綱舉目眾綱目皆舉耳 祕密主 如是等 佛信解生菩薩摽者 如來已證平等法界 以本所願大悲力故 以神力加持 而現此方便身密之門 為令一切眾生皆得信解 P. 221

222 同入一切智地 是故如是等印 當知從佛信解生也 當知如是印等 是諸菩薩之摽幟 也 謂以此方便示如來內證之德 故云摽也 如印眾多 乃至身分舉動止住皆是印者 若阿闍梨明解瑜伽 深達祕密之趣 能淨菩提之心 以心淨通達祕密法故 凡有所 作 皆為利益調伏眾生 隨所施為 無不隨順佛之威儀 是故一切身所有舉動施為 無不是印也 何但身業而已 乃至一切所有語言 亦復皆是真言也 以是祕密主 真 言門修行菩薩 已發菩提心 當住佛地作漫荼羅 若謂今末世諸真言行菩薩等 同越 三昧耶罪 決定墮惡趣者 謂今末世諸真言行菩薩 已發大心者 當住於佛地 然後 造立漫荼羅 若不如此而檀作者 即為謗佛也 是故上來所說 阿闍梨當可知彼印真 言等法 一一善達軌則 又當久修瑜伽之行 淨身口意業 體解平等三業法門之行 由此瑜伽及真言并身印等所加持故 即是同於諸佛菩薩等身 同於佛位 以此相應三 昧事理不相違 而建立圓壇乃至方所色像等 一一稱理又不錯失善知次第 當知必定 獲大利不虛也 若不爾者 即得越三昧耶罪 三昧耶者是自誓也 一切如來本所立誓 願 為欲普為一切眾生開佛知見 令悉如我 以方便故而立此法 是故猶如世間大王 之教勅不可過越 為越者必獲重責也 是故當與菩提心相應 住於佛地而作之 有不 順教者 徒費功夫虛棄光景 終無所成 徒招罪咎無所益也 是故行者 當審求經法 又訪明師開示 勿為自誤耳 已廣說印品竟 次明字輪品第十 佛復告金剛手者 前者金剛手所問 佛已次第答之 前文有所未周者 今更為說 故告令諦聽也 有法門名遍一切處 彼菩薩字位住時 一切所作皆得成就者 即此 字輪法門 是遍一切處法門也 菩薩若住此字輪法門者 始從發妙菩提心 乃至成佛 於是中間所有一切自利利他種種事業 由入此法門故 一切皆得成就 無有罣礙也 又上來所說 阿闍梨住於佛地者 義猶未了 謂此中字門即是也 最初阿字即是菩 提之心 若觀此字而與相應 即是同於毘盧遮那法身之體也 謂觀此阿字之輪 猶如 孔雀尾輪光明圍繞 行者而住其中 即是住於佛位也(更問)此字輪 當作三重 於中而 置阿字 餘字眷屬在外也(更問)又此阿有五種 阿阿(長)暗噁噁(長)又每字輪 初先有三 重歸命三寶真言之心 謂阿字娑字嚩字 即此三字顯三部義也 阿字是如來部 娑字 是蓮華部 嚩字是金剛部 每三部隨五字輪而轉 隨義相應之相 前言漫荼羅今云輪 者 即是漫荼羅義 前者壇法中心是大日如來 即同此中阿字 北邊置蓮華及諸眷屬 皆在一處 即是此中之娑字 南邊置執金剛及諸眷屬 即是此中之嚩字也 今從阿 字而更生四字 即是大悲胎藏之葉也 從一嚩字轉生多字 故名為輪也 第一阿字 即是菩提心體 次有迦佉哦伽等五音 皆取四字(各除第五聲)次又取也囉乃至乞叉 皆 是男聲 悉入阿字輪也 行者已發菩提之心 當進修如來之行 故次明阿(長)字輪 是行也 其三部者 謂阿沙嚩三字是也 次迦字乃至乞叉 亦皆傍角加點 用為長聲 字輪也 既已具足如來之行 則成菩提 故次明暗糝鑁字輪 此三部也 此阿上有點 是大空義 猶此菩提之心 離一切諸相 即名諸佛 是成菩提也 次迦字乃至乞叉 P. 222

223 皆加上一點為暗字輪也 已成菩提當至何所 謂大涅槃 故次於此中 而明噁索嗼 等字輪也 三部也 如迦乃至乞叉 皆傍加二點 即涅槃輪也 其噁(長聲)字一字是方 便輪 所以中無也 此是釋迦佛輪也(羯磨部遍入一切輪故無別壇 瑜伽云爾)凡字輪大為三 分 初阿字即為一分 次迦乃至二十字為第二分 次也字乃至訶字為第三分 除去乞 叉字 由此字已重故也(謂有迦娑二聲故重也)以上皆是智慧字也 次有伊(上)伊鄔(上)烏翳 愛惡(多)奧八字 加此八字即成就三昧 皆是三昧聲也 亦隨五輪而恒轉其義可知 次有俄(魚可)若(而可)吒囊(上)莫(莫可)此字遍一切處 謂遍於定慧中也 然此五字亦隨五 輪而轉謂加傍點或加上圓點或加傍二點等 此五皆成五字也 所謂字輪者 從此輪轉 而生諸字也 輪是生義 如從阿字一字即來生四字 謂阿是菩提心 阿(長)是行 暗 是成菩提 噁是大寂涅槃 噁(長)是方便 如阿字者 當知迦字亦五字 乃至佉等凡 二十字 當知亦爾 次有十二字 謂伊(上)伊鄔烏嚕留盧留翳愛烏奧十二字 即同字 上之點 謂三昧也 仰壤拏曩莾亦有五字 即同上頭之點也 其也囉等八字 即同字 傍之二點 是除之義也 當知此字輪 即遍一切真言之中 若見阿字 當知菩提心義 若見長阿字 當知修如來行 若見暗字 當知成三菩提 若見噁字 當知證大涅槃 若見長噁字 當知是方便力也 若見迦等二十字 亦隨義類而演說之 當知此諸字 等 皆是慧也 若見囉等八字 當知即同傍點 亦是隨類相應也(謂囉是無垢等)若見伊 等 即顯三昧 若見仰等五字 當知即大空之點也 大空離一切諸相 即是成佛義也 若行者如是了達 即能入一切陀羅尼義 旋轉無礙 故名為字輪也 如是祕密主 字道門善法真言道住次第 諸佛神力加持三藐三佛陀道菩薩行舞者 經云 如是 即指上字輪也 如上來所說定慧空等 即是佛道之門 能成正覺之 道也 若了知字義 即能住於真言之道 其中次第法則證入之相階位差別 亦悉曉知 明達通塞無有疑滯也 然此悉曇字母 乃至世間童子亦常修習 何能頓辦如是事耶 然此諸字 皆是如來以加持神力 從如來內證體性而流出之 故能有是不思議業用 若人明解此中意趣方便 即是通達三菩提道也 善能通達者 謂達一切眾生諸根性 欲 當以何法而得入道 當從何門而得曉悟 如是等無量無邊皆能了知 而隨眾生受 與妙法 皆令得至如來之地也 舞者如世人舞 而於大眾中 動種種身業屈申俯仰 又出種種微妙巧便之音曲 順眾生之所欲樂 彼大眾或令歡喜 或令悲思或令恐怖 以一身口所出方便 令諸眾生所益不同 由彼善知去就 能順眾生心故 菩薩亦爾 現種種威儀無不成印 出種種妙法音 皆是真言 圓應無方皆得大利故 名菩薩舞也 三世如來皆作是說 已說今說當說者 如是字門真言淨道 十方三世諸佛道同 皆 如是普現色身 以種種門開示佛道 同彼舞伎曲順人情也 無彼我者 我以佛眼遍觀 三世一切佛剎 同說此門 一切佛與我無異 一切佛與彼諸如來 亦復如是無有異說 故云無彼我也 此即一切佛教 應當如是修之 若異此者方便即不具也 以是故者 是如來結成彼義 而告金剛手 若告金剛手 當知即是告一切大會也 謂彼真言行 菩薩 若欲速得古佛之法者 應當修學如是遍一切處法門 懃心聽聞思惟修習 由此 P. 223

224 之故 或能一生之中 得一切如來種種舞戲歌詠而悅眾生也 初中後相加者 謂阿等 五字為初 迦等二十字為中 囉等八字皆是傍點 此諸字皆是助成字義 故後分也 凡迦遮吒多波等 皆屬阿字門 阿字是菩提心 此中初中後相加者如阿字單是菩提心 若傍角加畫即是行 此是菩提心并行也 若上加點者 即是菩提心并大空離一切相 成菩提也 若阿字傍加二點 即是菩提心并除一切障得涅槃也 他皆效此 而轉相加 或但一義或二或三義可知也 或有阿字 上雖無點 而其次有字是重字 有其仰壤 拏曩莾等聲 以此連前即是暗字 所以爾者 此仰等是點 用加於前即阿字成暗音也 或阿字無點 其次有重字有也 如迦佉俄伽重加四字 用於仰字為點也 遮車闍社 字用壤字為點也 他效此 囉等聲以配於前 即成噁字也 所以然者也 囉等皆是傍 二點 今以連前 阿即成噁聲也(更審問)夫法體無言離諸分別戲論 復能一切如來 以 自在加持神力故 成此字輪故 能作如來事利益群品也 迦遮吒哆跛 三昧品證菩提 心行佛受與并涅槃 此等說字等相加有真言教初中後俱(此是 經文已釋文竟)如是知隨意 持誦者 決意一一句用之知覺 當授與句無上殊勝者 如是知者 即是一切智智名之 差別 若行者如是了知字輪之義 即能所欲皆得成就 以要言之 所謂一切皆隨意成 者 謂成如來一切事業也 若成此者 即是同於法王 於一切法中而能自在 亦得隨 本所願為一切眾生 開淨知見令得佛慧也 何人得此利益 謂如理具緣善持誦者 故 次云持誦者也 誰得此決定意耶 謂有慧之人 善覺了識知字輪義故 隨於阿等諸字 一一字門隨所修行 決定悉皆得成菩提之果 勿生疑惑也 此中覺知何法 謂如阿字 是菩提心 加點即是菩提行 加於大空即成佛也 若菩提心清淨除一切蓋障 即是大 般涅槃 更無他義也 如是等一一通達了知 即是受得無上殊勝之句 無上句即是成 菩提也 此無上菩提之心 即是諸佛自然之智 實無有能授與之者 但行者方便具足 善知字輪之義 自然得之 即是授與無上菩提也 如是一輪 輪轉字輪知持誦者 常 明世間如世尊毘盧遮那 輪轉者如世間之輪若旋運之時 不可知是終始之際 無有邊 際不可窮盡 當知此一一字輪 亦復如是 從阿字旋轉出生一切諸字 此字輪即遍一 切真言名字之中 迴轉總持無有邊際 不可盡原遍一切處 即是百千萬億旋陀羅尼也 行者若能如是了知字輪之義者 則能以此常明而照世間 常住之明即是大日如來之 體 同彼毘盧遮那而轉法輪也 此中常明即是大慧日也 此日即是菩提之心阿字之體 無生無作無有變易 非由造成 如是常住實相之慧故名常明也 若行者勤功久修無 有懈退者 決定得之也 然上來所說漫荼羅方軌法用散華灌頂 乃至或授以明鏡 如 以金錍決其眼暎 如是等 皆為創發菩提心者 以方便加持次第法用 成彼堅固之心 作入佛法之階漸 然此中祕旨在於字輪也 所以者何 若行者為人作阿闍梨 欲造 立漫荼羅者 先謂住於世尊之位 謂以此諸字門而合集成身 即是身同於佛也 謂瑜 伽阿闍梨觀行成就 隨心所作任運皆成 觀此字輪遍布身分 猶明見故 同於佛與佛 同位也 然布字之時當分為四分 即是四重漫荼羅也 頭為初分 是阿字菩提心位 從迦佉俄伽仰等 乃至奢娑訶 凡是第一聲者 皆屬菩提之心也 當從行者眉間白毫 P. 224

225 相處 而觀迦字 從佉以下當右旋逐日而轉 以次一匝布之 令環轉相接 次從咽以 下為第二分 屬長阿字門 亦當中與白豪上下相連 右行布之一匝相接 此是菩提之 行也 次從心以下為第三分 屬暗字門 從心上布於欠字 以次右旋一匝相接 次從 臍以下屬噁字門 是大涅槃 亦從中而置迦(入)字 以次右旋一匝相接頭為上分 咽 心為中分 臍為後分(私謂發菩提心為初 行果為中 大寂為後也)其第五噁字遍一切處 隨 意所作皆得也 此在身外 如佛身光 隨意而用不在身內布字之位也 闇字亦爾與噁 同也 師既如是成身已 其漫荼羅亦如是布之 亦當想弟子令如是作之三事皆成 是 祕密漫荼羅也 若不了達此中意趣 雖依前事法而作 不名善作 虛費功夫亦無所成 也 又此布字之法 是祕密漫荼羅 自非久習真明之行 堪傳授者方以意相傳 不可 以文載 故師以口相授 經所不說 但云如毘盧遮那輪轉也 復次行者須知諸字之色 謂初阿字及迦等二十五字 及也囉乃至訶字 皆屬於阿作其黃色 所謂金剛之色也 第二阿字轉作黃白色 所謂寂靜色也 阿字體黃三昧為白 二色合故黃白也 第三 加頭上點者亦作黃白色 暗也 阿字黃大空白 故黃白也 次第四惡字轉作黃黑色 阿字黃二點涅槃色黑 故黃黑也 亦可二點是降伏義 猶如涅槃壞滅摧破一切障法 此亦如是故 二點作黑也 第五噁字者 阿字體黃上點即白傍即黑 當知即是種種雜 色也 凡布漫荼羅亦為三重 第一重迦字乃至訶周匝 內重名為金剛輪也 此金剛輪 持一切法 猶如世界金剛之輪持於世界也 即是行者最初菩提心輪 謂欲堅固菩提心 故 先作內重也 次第二輪謂阿暗此是長阿及暗二輪 同是中分若用迦為輪 即不須 用欠字輪也(私謂迦是行者因欠是證是果也)次第三輪用惡字輪 亦順中如上布之令環合也 其伊等十二字在外散布 猶如光焰也 此即是三轉法輪之義也 如是布已 持誦者 即是持明之身 猶如大日如來神力加持 等無有異 此輪亦名因緣輪也 師及弟子并 漫荼羅 皆作如是祕密之輪 又此諸字即是真言之輪 故凡有四種輪也 又字輪者 梵音云噁剎囉輪 噁剎羅是不動義 不動者所謂是阿字菩提心也 如毘盧遮那 住於 菩提心體性 種種示現普門利益 種種變現無量無邊 雖如是垂迹無窮盡 能實常住 不動 亦無起滅之相 猶如車輪雖復運轉無窮 而當中未曾動搖 由不動故 能制群 動而無窮極也 此阿字亦復如是 以無生故即無動無退 而生一切字輪轉無窮 是故 名不動輪也 若行者能了達如是不動之輪 而布諸明 即以其體自然 身有所表無非 密印 口有所說悉是真言 凡有見聞觸知之者 皆必定於無上菩提所成福利 真不虛 也 如能如是 即同毘盧遮那 而作佛事常照世間也 凡行者持誦時 當觀字輪或為 句輪 所謂句輪者 觀本尊心上有圓明 而布真言之字 輪轉相接 令明了現前 持 誦時觀此字猶如白乳 次第流注入行者口 或注其頂相續不絕 遍滿其身乃至遍於支 分 其圓明中字常明了 如常流水而無有盡 如是持誦疲極已 即但住於寂心 謂觀 種子字也 其觀法如上已具說之 若得見種子字已 即從種子字中而見本尊也 如是 成已即能遍布字輪 而成持明之體 方堪作諸事業也 如是阿字是不動義是金剛體 凡欲令事堅固不動 或令若自若他道心不動等 皆用阿字加之 餘一切字亦隨事相應 P. 225

226 用之也 祕密漫荼羅品第十一 爾時毘盧遮那世尊 復次入一切法界如來眼界觀 法界藏奮迅如來平等嚴藏三摩 地證(現證也)法界無盡嚴現故 以是真言行門度無餘眾生界本願滿足故者 上來已說字 輪品竟 次明祕密漫荼羅品 由祕密故凡有所說 皆是如來加持神力 則不可表示故 名神力加持字輪品也(餘一切品皆如是釋之)已說字輪品了 次欲成就此字輪故 復入三 昧 此中經所云者是出三昧名也 一切法界者即是無相法界也 已是無相法界 以佛 眼等觀如是法界故也 又祕釋者 如上字輪即是諸佛之法界 以佛眼觀此法界也 當 知此佛眼觀 即是如來加持之力 若離加持則不可說也 法界藏者 此藏梵音云俱舍 是鞘義也 猶如世間之刀在於鞘中 此藏亦爾 故以義翻也 故此中云法界藏者 即是如來所出之處 謂一切如來處在其中也 奮迅是流出義是流溢義 如師子王在深 窟中安住不動 有時出穴頻申奮動 即是其身本不動今則離其常處而動故也 佛亦如 是 安住如是甚深密藏之中 若非如來加持神力 則微妙寂絕不可得示現 今乃示現 無盡身口意種種形聲 遍滿法界 即是諸佛奮迅也 示現如來平等嚴藏 此是胎藏之 藏也 猶入此法門中 十方三世一切如來身口意 皆悉平等平等 佛佛道同故名等也 嚴謂莊嚴其身也 即以無量佛道之門 而用莊嚴法身 以度眾生也 即以平等法界 莊嚴法身 故名嚴也 猶如世間眾軍之處有大幢相 名之為嚴 此三昧亦爾 由此三 昧能表示如來祕密之事 故以為名也 此中藏者梵音名揭訶 即是流出無盡莊嚴 奮 迅示現不可窮竭 猶如大寶之藏 此平等法界藏 即是如來藏義也 以法界莊嚴不可 窮盡 猶如字輪旋轉不可窮盡 名無盡藏也 如來何故處此三昧 然亦非無因緣 正 謂開示如來甚深祕要之事也 故次經云 以是真言門 度無餘眾生界 滿足本願故 佛本行菩薩道時 立大誓願 悉令一切眾生 同入如來法界之藏 今者所願滿足 由 大悲故 奮迅示現而度眾生 如法界嚴藏不可窮盡 眾生界亦爾不可窮盡 今欲普以 真言行門平等利益 咸令開淨知見究竟無餘 即是所願而得滿足 故云滿本願也 復 次作法未得成就 猶未成就故 修真言行者 不得速成無上道 今更決擇悉令得顯現 故 入此定也 次在定者 謂佛住于三昧 而現希有之事普利群生也 於此定中 現 何等希有之事 謂無餘眾生界 聲門等如其意業生成就受諸果報色形之音 隨心思說 種種法 令一切眾生歡喜 一切毛孔等法界增身出者 此聲梵音亦是吼也 猶如大龍 出現雷音 震吼 一切皆悉聞之無所不遍 如來吼亦如是 遍於無餘有情之界 此界 無量聲亦普聞 非如世龍則有限量也 眾生界中上中下品 隨以何業而得果報 故云 業生成就也 猶如世人受得食而未噉 猶固未名為受 若領受喫已 乃名受彼食供也 今異熟受報亦爾 各稱先因而受彼果 形顯色等差別萬殊音說不同 意樂信解各復 殊異 佛以一平等妙音 應彼彼心如其志意 隨彼語言而示悟之 發彼思覺方便開誘 咸得歡喜 即是三昧中未曾有瑞相也 此中說種種者 如聲論中義 假令三音和合共 表一義 若義未圓則更加一字令滿 若四音共表一義 今用三音其義已周 則除一字 P. 226

227 如是隨宜加減之 今此中亦如是 但以一阿字門具一切義 於事無不周圓 故名為 說 非同說法之說也 梵音有異更問之 法界增身出者 平等法界 究竟寂滅無有出 入之相 以如來神力加持故 而出無盡色身 謂從佛一一毛孔中 隨現如前吼聲 又 出種種形故 云法界增身也 其實從緣而起無生性 如是實相即同法界之體 何有增 加生滅耶 雖緣起法體常如相 然以如來加持力故 從一一毛孔各現吼聲 或以軟言 或以麁語 或深或淺應彼心機 如大海潮不過常限 其身亦爾 或大或小或忿怒形 或行六度或以威伏 差別萬殊 所度有情無有錯謬也 前示字輪 今從法界輪中而現 形聲也 出已虛空等同世界中一音聲法界表如來生偈說者 如虛空無有邊際 此聲亦 爾等同於虛空 表謂表示也 即是如來語表之業 謂表現一切眾生 皆令稱悟平等法 界也 以此妙音而表示法界故 云法界者心也 一音即是阿字之門輪轉無窮 等虛空 滿法界也 三世諸佛皆從如是妙偈中生 故名如來生也 今佛從此一音之門 而說妙 偈 普令無餘世界 平等聞知隨類得解 故以為名也 如上所說字輪 欲表如來功德 也 故佛於一一毛孔 出妙音聲遍於此界 說是字輪甚深義 所謂能生諸佛之偈也 若有眾生 了知如是字輪之義 即成菩提故 云一切諸佛從是生也 然諸佛法身離於 生滅 若如來有生即是著相 夫著相者尚不能離生死 況能成大菩提 今言生者是真 實離相之生也 以清淨法身離一切相 然佛以加持力故 用此字輪開示如來祕密內證 之德 由佛自在神力所加持故 因此有相方便 能生無相之相也 猶彼未覺了時 因 此字輪以為方便 漸能了達觀察阿字之門 以入阿字門故 即能究竟自在法身也 偈 云 生隨類形法諸法相者 謂入阿字門故 即是平等法身 由此無相法身故 即能隨 緣感應普現色身 隨彼種種類形 以所喜見之身 而為開示如來智慧也 偈云 諸佛 聲聞及諸緣覺 救世菩薩勇進如佛亦然者 由此無上無相之身故 一切諸佛皆從是生 非直諸佛從此而生 一切聲聞緣覺菩薩種種行位 乃至一生補處之位 皆由此阿字 之理而生也 非直生一切聖賢之果 乃至一切有情世間及器世間 種種差別次第增長 皆亦由此阿字義而生也 故此中生者略有三種 上品生者 謂生如來真淨法身常住 之果體 次生諸佛菩薩二乘 隨在何地而除彼障 下品生者 即有情及器世間 皆亦 由此法門而得成立也 生住等諸法所生常者 然此中所說 不同外道斷常之見 諸法 雖從因生 而生因無相 雖從緣生 而此緣無相 雖從緣起而法本不生 雖從緣起滅 而無生住之相 是故為常 非同外道之見故說生滅常也 偈云具智方便兼離不慧疑者 了達阿字之輪 諸法畢竟空無所有 寂滅無相之體 從本不生是為慧也 真言身印 瑜伽等 能令行大利益入於佛慧 是方便也 若依方便而無慧 但有慧而無方便 終 不能成不可思議自然之用 要因方便及智慧具足 方便得入於字輪之祕藏也 離不慧 疑者 若離如是二法 當知是人為不慧人 由不慧故 當處處生疑不能進趣也 又行 者若智慧方便兼具 自然離於無慧不生邪疑也 偈云 觀此道諸佛所說者 非但我如 是說 以一切等正覺皆如是說無有差別也 由十方三世佛 同得此道然無差別 一相 一味無異說也 爾時法界生如來身 一切法界自身表化雲遍滿毘盧遮那心自在諸毛孔 P. 227

228 中佛生轉展者 此中法界生身 即是毘盧遮那法身也 以從法界真實而生故 名法界 生也 一切法界自身表者 表謂能令一切悉知見也 謂於一切法界中 自身表化雲皆 遍滿也 謂如來身表普現色身 如彼大雲遍于法界 雲是遍滿義也 言此化身之雲遍 滿法界 遍於十方世界不可限量也 此中心自在者以義翻也 正義云心纔 謂纔歛念 之時即不用功力 即能如是廣大彌滿也 此即是能於心得自在也 諸毛孔中佛生展轉 加持者 猶如來纔入三昧 即時頓現如是普希有之事 即如來是加持神力也 轉展者 互相涉入也 從佛身毛孔 流出如來本身展轉相入 一一身皆現如上神力 化而復化 無有窮盡也 此等義當更詳言之 轉展加持者 謂以佛自在神力之所加持 此即是如 上所說法界性字輪之所加持也 從佛自身一一毛孔出種種身雲 隨其上中下分 謂頭 為內胎 心以上為第一院 臍以上為第二院 臍以下為第三院 即配前圓壇四位 隨 彼左右前後上中下分 而為顯現本尊之身 各依本位而出 於世界中施作佛事 從一 一身展轉出 作諸佛事故云展轉也 時執金剛亦知佛意 今佛世尊現於希有未曾有事 非無因緣 必將更說深祕之法 謂如上所說有所未了遺闕者 必將說之 誠心希仰 而住 故佛即更告言 祕密主有造漫荼羅造尊位分并種子作標記 諦聽善哉極善作意 思念吾為說者 時佛為執金剛等 現如上分位已 時諸尊等既作種種佛事 還從本位 而入毘盧遮那如來之身 亦如出時位次無異故 彼經云 復入法界宮也 尊分位種子 者 如上諸尊 皆是如來內證之德 各從一一 而表如來所顯法界甚深之趣 今若有 阿闍梨欲作壇 是先住此瑜伽 如彼從佛身一一位次 如其形色觀已 於彼心上作圓 明 於圓明中而觀彼種子 如是一一安置 方成作法 若不如是者 終不能加持建立 彼諸弟子 亦不得阿闍梨名也 如前所言煩惱種子斷已 次生法界性種子 即是一切 有情平等種子也 此平等法界性種子 即是如來一切智地之所生長 如世間種種草木 種種 隨其性分各各差別 皆依大地而得生長 根莖枝葉種種不同 增長大小性分各 異 然皆是大地之性猶地而生 雖畢竟皆歸於地 但因緣合故而有生長 然實無有自 性無生無起也 若眾生既蒙安立如是種子 即是同於如來之位 由此種子從法界性生 能生法界故 名法界生種子 法界生者 即是如來自性身也 摽幟者 如世間種子 各各差別 若小草種子有智觀之雖未成長 然已知彼性分大小所極之勢也 若見眾生 行如是如是因位種子皆亦如是 然今種子 乃是法界性之種子 當知彼性必定 能生 如來平等法智身 是故名為摽幟也 又此漫荼羅一一分位各有種子 用摽記彼差別法 界之門 當知一一入於阿字 見於內證之摽 即知如來內證之德 故名摽記也 隨彼 四重分位 從位出者 即是佛之摽幟 或從菩薩分位而出 或從二乘分位而出 或從 天龍八部分位而出 當知階降差別各各表知 種子字不同也 時佛告於祕密主已 金 剛手白佛言 願樂欲聞者 欲為普利一切眾生故 流傳演布 普為一切未來眾生 亦 為利益諸大眾會故 請佛演說也 上來雖說漫荼羅法 尚未說色及種子祕要之藏 故 一心聽願佛演說也 次佛告意者 凡阿闍梨欲建立大悲胎藏建立弟子時 當先住於瑜 伽而觀自身 從臍以下當作金剛輪 其色黃而堅 次從臍以上至心 當作水輪其色白 P. 228

229 次從心以上至咽 當作火輪其色赤 次從咽以上至頂 當作風輪其色黑 復次地輪 正方 水輪圓 火輪三角 風輪半月形 最上虛空作一點 其種種色 在於頂十字縫 上置也 此是輪形 正與身分相稱也 此五位者 即是前說五字 方中置阿字 圓中置於 嚩字 三角中置於囉字 半月中置於唅字 點中置缺字 當更撿前卷中也 師既自觀 其身次第如是 方色加持自身并觀置種子 種子字已 次觀壇地 即翻倒置之 最上 作金剛輪 金剛輪下作於水輪 水輪下作火輪 火輪下作風輪 風輪下即是虛空輪也 所以者何 以一切世界皆是五輪之所依持 世界成時先從空中而起風 風上起火 火上起水 水上起地 即是漫荼羅安立次第也 壞時 地輪最先壞 乃至但有空在 即是師自加持次第也(更問之)今行人修道亦與此相類 最初發信心 次菩提之心 次乃 至大空也(更問)其阿闍梨既如是加持已 即當安置諸尊 如其位次 一一以瑜伽觀之 如其方色形相 於其心上置於圓明 圓明中有種子字 一一令明了無障 能如是作者 即是法界胎藏漫荼羅分位 為能令一切如來同共加持 一切尊等皆悉集會 共加持 行人建立弟子 畢竟 不退正等菩提 不然虛費功力而無益也 又此瑜伽之座 其黃 金剛方輪 即是金剛之座也 方是息災 圓是增益 三角是伏降 半月是攝召 點是 成辦一切事 此虛空輪但用心念作之 不以形相故也 世界壞時 亦先從風輪壞地 而生於火 火竟次風 更問之 如是作五輪 當知上下皆有虛空輪也 以從空輪而生 於風火水地 又從地輪漸上乃至於空 故上下有空也 作漫荼羅時 師應自觀其身及 地 又觀所度弟子 亦當如是而安立之准於師法 若不如是不名如法也 時金剛手毘 盧遮那 如來身 語意地昇法界平等 觀者猶此菩薩能知 如來身口意密故 名祕密 主也 如來意密之法 唯佛與佛乃能究了 如意者 當知是身口亦如是 今此菩薩亦 能知之 當知是位同大覺 為欲度眾生故 示為菩薩而相起發也 此中身密者 即是 諸印 如四重大漫荼羅一一本尊各有密印 若觀此身印 即知此尊所表祕密之德 隨 類上中下差別有無量種也 語密者即是諸尊所有真言 聞此真言 即知此尊內證之德 也 意密者即是本尊瑜伽之觀 亦隨四重方位各各不同 與此相應即入如來意祕密之 藏也 此中身語意密 上從佛菩薩位 及二乘諸天八部無量差別 廣而論之 乃至十 世界塵數各各不同 略而言之 如此經中所表之位 謂皆表如來身口意祕密之德 若 能如實了知 即同於祕密主也 今祕密主菩薩 住於法界平等觀 為念未來眾生 普 令一切裂大疑網 故即於佛前而說大真言王 如文可知也 真言曰 南謨三曼多佛陀喃(歸命普遍諸佛也)阿娑摩補多(無盡)達摩馱都(法界)竭帝竭多(超越無 盡法界 超越者即是歎於如來秘密身口意之德也)薩嚩他(謂於一切十方三世一切時一切方所 超越 無盡法界而能普門利益一切也)暗欠暗噁 P. 229

230 此四字即是四輪也 第一字為地 金剛輪第二字水輪 第三字火輪 第四字風輪 也 暗此字本體是金剛界體 兼有長聲為行 行即火輪 上有點即空輪 以為莊嚴也 次欠水輪者 佉是空義 亦有長聲是行 有點為空 即大空也 次暗字為火者 梵 音阿竭喃是火也 噁是涅槃性 黑即風也 復次虛空無色 而能含受一切色像 今此 佉字有行有點 即是謂一切色像 夫大空者 亦如虛空具一切法色像也此空即是成辦 一切事 是故欠字得作水用(更問)糝索(地)唅鶴(風)藍 (火)鑁嚩(水)如上阿字有四字 謂 長聲上有點 及傍二點 短聲亦有上點及傍點 二字為四 今此娑等當知亦爾 皆有 四字 今但舉其短聲 合為長聲二字 在於短聲之前 准上而說也 糝索唅鶴(此是也 餘效此)又總而論之 阿字是佛部 娑是字蓮華部 嚩字是金剛部 風火遍三部用也(更 問)如蓮華部中 自有地水火風 若息災即須金剛方輪 若增益即須水輪 降伏即須水 輪等 隨類用之 當知此阿娑訶囉嚩五門 即同上之五字輪 隨一輪中自有四輪也 如金剛部嚩字自有四輪 隨作息災增益降伏 各隨類用也 若讀餘真言 隨其部類有 此等字者 即知彼所應用處 各有所應最為宗轄也 此一段未明了更問之 更有三道 真言 Ꙉꙉ(此身真言也) ꚳ(此語真言也)Ꙉꙉ(此意真言也) 此三道真言 即攝如來身語意平等法門 然此三真言 若著娑訶字亦得 若不著 亦得 行者得意時 自看方便也 又復此真言 由最勝故 號之為王 如上說 雖各 有四字 然此中相含 但名為十二字真言王也 此中四種輪 各隨彼地水火風輪 而 加持阿闍梨身 即得自在之用 其身口意真言亦合 加持自身口意業也 此事未明了 (更問之 又云前是布字法 今此中用別計合是隨五種事相應字 即攝彼中之用更問也)時金剛手如 是說大真言王竟 時一切如來十方世界住 舒右手摩執金剛菩薩頂而歎言 善哉善哉 善男子 佛子汝已毘盧遮那身語意地越 遍一切真言道平等住 為欲作諸菩薩明故 說此真言王者 今此中摩頂 非是十方佛舒手就此土摩其頂也 然此祕密主 當於佛 前說此真言王時 即以真言王故 普於十方一切世界一一如來前 以平等遍滿聲一時 而說 是故一切如來 各各申手而摩其頂也 越者超入之義也 如毘盧遮那於阿迦尼 吒天坐於道場 以此真言王故 得身口意畢竟平等自在之用 汝今亦得超入如是身口 意平等法之地 等於毘盧遮那 即是一切如來歎其真實德也 言汝已得如是平等之地 為欲普門利益一切眾生故 為欲照明修真言行菩薩除其暗冥 是故說此真言王也 真言王能裂一切法界疑網 疑即是暗 能斷一切疑惑 即是為作照明也 何以故 此 毘盧遮那世尊應正等覺 坐菩提座 觀十二字真言 四魔降伏 此法界現生三處流出 天魔降者 謂大日如來坐道場時 平等觀於法界 而說此十二句真言王 即以此力 能降四魔除其罪垢也 然四種魔中 三魔無色 是佛於阿迦尼吒天時 已降伏之 唯 天魔有相 為欲令世界中知自在力故 復於此土而現伏天魔也 三處者 謂如上所說 佛身上分出一切諸如來 中分從心至臍 出一切菩薩 下分從臍至足 出一切八部天 神等 皆從如來平等三業 普門示現示大漫荼羅胎藏莊嚴之位 即是本尊真言及印也 P. 230

231 當知佛從於內證之德 現如是事時 即於爾時 普伏四魔無有遺餘 今阿闍梨欲造 漫荼羅時 亦須想於自身一同毘盧遮那 即得自在之力 亦同彼佛能伏四魔也 次世 尊身語意平等 得量同虛空 得如是身語意 獲如是智 一切法得自在者 謂佛坐於 金剛道場 纔念此三道真言 謂如所說身口意三真言也 當如是念時 即得身口意平 等之地 身及語意皆是法界之體 無有邊際由如虛空 即以如是之力而伏四魔也 前 所云三道者 有一釋云 此三道真言 身口意自在平等之力 即是從佛出也 由此身 口意三道真言故 如來得超入三平等地 隨上中下類 普門示現種種本尊之身種種真 言種種印法 等同虛空無有其分限 普周法界而度群生 究竟皆令同得超入如是三平 等地也 身具無量功德 猶如虛空不可知其限量 語意亦爾 由觀此真言故 得如是 功德同於如來也 由三業無盡故 若應以身度人 即普現種種色身 若應以語度人 即普門示現種種語言 隨宜導示令得入於佛之知見 若應以意度人 亦如是種種感通 不可窮盡 非直身語意無有限量 具足一切功德由如虛空 當知智慧亦得如是無有限 量猶如虛空也 若得如是無礙妙智 即是於一切法中 而得自在同於世尊也 所云自 在者 謂於一切不自在事也 一切眾生之類 由未究竟清淨法界故 皆為業煩惱之所 焚籠 繫屬生死 不能得自在之力 今如來於彼生死大海之中 以種種法門宣示如來 深密之法要 為一大事因緣故 種種方便而成就之 皆令到於一切智地 即是於一切 法中得自在義也 以證如是法 於是法自在 以自在故 即能無礙演說曲成眾機也 如來所以得如是自在之用 皆由觀此十二字輪法門 當知此十二字法門 即是法界之 體性也 時十方佛 見金剛手說此真言 同於古佛之道 我等一切如來 亦由觀此十 二字門 而成究極妙身 未來諸世尊 亦復當如是 是故大歡喜 而摩菩薩頂而告之 言 一切諸佛以於法自在故 為一大事因緣故 以身口意平等而說此法門 汝今亦復 能說之 即是亦證此法同於如來也 然金剛藏 雖未即究竟一切種智 而同於妙覺世 尊 但以十方諸佛神力共所加故 亦於大會中 亦如如來所證同等 若離神力加持 即亦未得究竟與如來等也 故善男子 毘盧遮那身語意平等證 一切佛如是知者 知 是覺之別名 由知諸如來普門無盡之行 證於如來三種平等 謂知如來身密之藏 亦 知語意微密之藏也 若證知此法者 即是同於如來也 如是歎印竟 復令更請如來 所以者何 如是深密之藏 唯佛與佛乃能究了 故一切菩薩 莫有能發問者 今十方 佛 同以神力加金剛手 為利益一切眾生故 今乘諸佛神力而問大日如來也 此中問 何事 意為先所說之事所有深密之義 尚未周備故(更問其樞要也)一切智成者 即是大 日如來 薄伽梵義如六義中說 前亦已解 毘盧遮那者 如日出于世能除暗冥 能成 就一切眾生所有事業 大地所生之類無不蒙益 此實相自然大慧之日 亦復如是 若 有眾生了知自證如猛風吹雲日月出現 亦有如是功力 普於法界中而作大利 如日光 而照世間也 主者 以於諸法得自在 故名為主 今諸佛 令金剛手 問此大日如來 真言行句祕密之事也 殊勝說自教則廣者 由於一字法門達一切法 證得十方三世如 來平等身口意 不可窮盡 故名為勝也 教則者 即是法則之別名 法是軌則之義也 P. 231

232 以是我往昔發菩提 無上菩提宣說我一切法涅槃至 現世界諸佛世尊證知者 言我 等往昔行菩薩道時 亦由如是真言門故 成自然智 復為一切眾生如是演說 咸令得 至大涅槃也 我今此語緣起甚深 一切有心者尚不能發問 何況能信解 唯有十方一 切如來 同至此法 可以為證 終不虛也 汝今已得我等所行之迹故 宜更問如來也 時執金剛具德者 猶手所持如來智印 即是具足一切諸佛種種功德 皆同一味 所 謂如來解脫之味 以彼智印同於如來故 言具德者也 時彼菩薩 由諸如來共所加持 以大歡喜 即得深知如來之語 亦知如來之心 先所不逮而未能問者 今皆自在能 問如來 無有疑難也 今欲問如來 先歎法界之德 而說偈言 是法無盡 亦無自性 者 盡謂有始有終有生有滅 以有生滅故 即是有起盡之法 而今平等法界之性 離 如是過 無有始終也 無生滅故 即是不可盡義也 無盡者即是無相之別名 由無盡 故 一切諸法皆無自性 無有動搖無有變易亦無住處也 阿賴耶 是房義是盛受義 今平等法界中 無有如是受藏之相 故無住處也 若一切法皆無自性 即是無作 無 作故無有生滅果報等 本來寂然常自寂滅之相 即同不思議解脫也 諸佛同位者 如 此甚深寂滅之法 一切名言之所不及 更無可以為喻者 唯是佛同所證知 可以為喻 故言同於正覺也 然一切法 若但究竟無生無作也 言究竟者 即是無有諸乘分別 差降一切聖人等位 便墮斷滅中證於實證 不能利益一切故 次復言 方便佛等 悲 願轉無相教開發 覺悟如是相 由具方便故 能滿一切所願 此方便者即是大悲願也 由此大悲願故能轉也(更問)於此無相法中 無人能說無可表示 而能令一切得之也 亦自證得 當知是即大方便力也 此法無人能教授者 不由他悟而得證之 即是自覺 無師之智自然成佛道 於道場現寂 覺如是法之實相也 此皆是偈語 後當飾之耳 復次若言法界無盡無終始者 即是於斷滅 不能為眾生作諸利益 何以故 已於生死 作分限故 然是塵勞之儔 是如來種 若一切無生無性亦無住處 何能普應世間 作 諸佛事耶 然諸菩薩有二事故 不墮斷滅中 謂大悲及方便 由有此故 能自開發也 之中云開發者 謂菩提心自然開發也 若此言說表示 因他教悟 而能得如是自然 無師之慧者 無有是處 所以者何 但因行者如實自覺 如實自觀無盡法界故 得如 是實相之慧 非由他悟也 經意云 法相如是 故云如是相也 既得如是實相之法 即以此法大悲方便 而為眾生開示演說 然實不由他悟不從他傳得也 如盲人問乳色 何似 乃至聞乳色如雪便生冷想 又聞如鶴便生動想 乃至以種種喻方便表示 終不 能解 徒增心妄計而已 何以故 由彼自無明目故 第一義諦亦爾 若不如實自了知 者 設他種種開導 終無得理也 若人自不開發如是內證之法 而為人說欲令他悟 亦無有是處 何以故 如有無足之人 呼召眾人作如是言 我當為汝而登妙高山上 當知此人 必為智者之所輕笑也 何以故 若自無足者 尚不能自登如是妙高山王少 分高處 況能為一切而登彼頂耶 又如有人自未能渡大海波浪 而謂他言 我當渡汝 令達彼岸 當知亦是無有得理也 行人亦如是 若自未覺無師之慧 而欲令他聞法得 悟 必無此理也 時金剛主以此 偈歎如來已 次說優陀那偈而以問佛 烏陀那是總 P. 232

233 攝義也 以一偈之義 而攝無盡法界離相之法無量法義 故言攝也 歎說偈已 念彼 未來世眾生 修真言行者 於此大悲藏生漫荼羅有所闕故 不得疾成無上菩提故 次 第問佛祕要方便也 斷一切疑者 若不能普斷眾生種種疑網 則不名一切智人 以於 一切法中自離疑網 方能斷他疑網也 今佛既自斷一切疑網 是故我今請問 願為斷 疑也 離熱惱者 言永斷三毒根也 今為一切眾生故 請問導師 以於一切法中 而 能引導令至佛慧故 名大導師也 大毘盧遮那成佛經疏卷第十四 P. 233

234 大毘盧遮那成佛經疏卷第十五 沙門一行阿闍梨記 祕密漫荼羅品第十一之餘 復次即以偈頌次第問佛 今次列之 未結偈句也 漫荼羅何者先作(謂漫荼羅有多種 事 當先作何者也 謂先作何事)阿闍梨有幾種(亦說之也)弟子復有幾種(大牟尼亦說)云何知地 勢 問地好惡(謂好地取地上中下成就等)云何簡擇地 既擇已云何作淨(唯有三問更問)作淨 已 云何安住(雖作淨了 恐復為障者所惱 故問云何而得安住也 )唯有三問更問云何為弟子 作淨 願佛說(前問有幾種弟子 今既得弟子已問先為何事也)淨已之相復云何(此中問師問地問 弟子 三事三句問也)問用何護 地作護復云何(亦問師自作護及護地護弟子有三問)加持地復 云何 結護持等有多義 亦問三事云何初作用(謂持地護淨竟緣壇所應作事 此中所作事有 二種 外所作事謂緣造壇眾事內所作事 謂師自觀其身如大日如來等種種瑜伽之法也)用何真言等 法也 為先作護為先淨除 即問前事先後也 此二事是作用 線為幾種 量地復云何 (謂用線量地 并合線)用線作界分也 供養復有幾種 云何華香等(此中更有塗香燈等及寶網 寶樓樹等種種獻供之物任准例而作所以言等 等者多聲也)問獻香花有何方法 花合奉獻誰(謂 花有若干 所應獻之尊亦有差別也 獻佛用何花 菩薩天等用何也)香等亦然(准法而問)獻食等(食 有上中下差別也)護摩云何作問獻佛及護摩有何次第列 法則即是次第 此是名通也 云 何奉諸尊座(佛菩薩八部等座 合坐何物云何獻也)法教 法則方法次第軌儀皆得 顯形色等 (顯謂諸尊青黃赤白等 形謂坐立大小之事 色相貌也 謂喜笑忿怒寂靜住之類)此三問也願次第 說 不與法則同諸尊印及以自座(謂自常念誦之座也 謂茅席等 願導師說也)印復從何處生 說此印復作何用(如世作印 為王等令他信用不疑真偽故 今如來印復云何耶)其印名號復云 何 得故名為印(欲得知也)灌頂有幾種(欲得知解也)三昧耶有幾種 持誦者劑幾時(准有三 問)持誦者勤修真言門 幾日得成菩薩道 一切智者願說也 幾時應見諦(謂於真言門得 如實知見也 合義得時也)悉地有幾種(欲得解)幾時悉地生 及說悉地時(准有三問)云何昇太 虛空 云何身祕密(准有二問)云何不捨此身 而得成天仙身 成就已種種變化云何生(謂 一切事隨念皆得成 從何處得生此耶 從自心耶從他耶)種種諸變化誰生 彼復從何得生也 日月火方執曜時分等諸不祥云何除(日月為變成火災或方所有怪 宿是廿八宿星是眾星)及生 死受苦 彼起者云何悉令除滅也 不有是除義 云何行者常與諸佛同會一處 護摩有 幾種 此中問護摩時須用幾種火 欲得知也 火中增威是增益法也 復有幾 此增威 如花等一切處用也 尊異類諸尊性(謂佛菩薩八部形及性類)須識本性忿寂喜等 願導師 說 無餘世界及與出世間果 是有幾其數如何(出世謂佛菩薩 世間謂八部等得成就時量及 果及數皆云何有六問也)復問世間出世三昧云何也 俱有殊勝定 并前為八 作業成就在 何處問成就受果在何方所 其未成者亦如是 問不成就 復云何時能離業生故得解 脫 時金剛藏乘十方佛威神 說偈問佛故 彼真言行菩薩有所闕少 法要方便未周備 故答 時一切智毘盧遮那世尊離眾惱者 聞彼所問祕要之事 而歎之言善哉善哉勤勇 大心 是一切時中大也 大心大願大行等 祕密漫荼羅配尊位決者 謂決定安列諸聖 P. 234

235 者坐位等也 祕密者 即是如來祕奧之藏 久默斯要如優曇華 時乃說之苟非其人則 不虛授 不同顯露常教也 漫荼羅 是具種種德義 即是如來祕密之德 如是祕密之 德 如蓮華開敷而自莊嚴 配尊位決者 是決擇義也 如是蓮花祕密之藏 分別種種 分位 所應作事皆決擇之也 決謂定說也 大悲根原 從大悲根本生發 大乘無上諸 佛最祕者 謂此漫荼羅 即是無上大乘根原也 謂此菩提之心 以大悲而為根本 亦 如胎藏 故言根本也 乘者 謂真言行菩薩事 由是具足方便故 行大直道 一向無 留難得至於真實 猶如乘調良之乘行大直道至於大城 此即是諸佛最上祕要之法 若 廣說者 盡未來劫亦不可盡 今但以方便而略說之 今於一言亦具一切義味 故名略 說也 是佛密事 汝能問之我當略說也 已先歎法許為略說 次即隨彼所問次第答之 也 佛告金剛手 諦聽大力漫荼羅十二支句生明王大力 漫荼羅初業先答也 先當作 之者 此即如上所說十二支句生(從十二支持句生此大力明生)十二句法界體 彼應最初作 明王也 由此明王 悉攝一切世出世間所有 初作壇 應先住彼明王三昧 王者只是 大日也 此謂心中置十二字中最初字 取最初字以持身也 真言悉於中攝盡故 欲作 漫荼羅 要須先誦也謂將造漫荼羅時 要須先誦 然後即住瑜伽 瑜伽即是此明王應 理之行也 既住瑜伽 當正觀察 今此所作宜以何事 謂隨五部 如上所說五字差別 之用 或方或圓三角半月等類 於上中下壇宜作何用 弟子根性云何 如是等種種皆 知方可作也 然此中於真言王中 分別種種差別之事 猶未明了 更問之 復次先知 即有二種 由是見諦之師 能於如是真言王中 見一切根緣通達無障礙 若未見諦師 即須依教及於師所傳 所傳旨趣而觀察之 亦其次也 既觀察知已 隨所應作事而 為作之 故先須此真言王也 以本三昧持身已先知識瑜伽道 然後隨意作諸事業也 然以祕釋之 此十二真言王 即是金剛三昧 必菩薩坐道場入於金剛界故 則蒙十方 諸佛同時灌頂所共加持 得入佛位 入佛位者 即是成就大悲藏生大漫荼羅究竟義也 金剛手猶入此真言王故 亦於此經中 得蒙十方諸佛同所加持 今更決擇大悲之藏 若不如是 何能獲得諸佛灌頂同如來法王之位耶 然造漫荼羅法 先須阿闍梨 故 次答也 應知師有二種 凡師位者 須具解真言及印本尊之相 於中一一了達無疑 了知上中下法差別之相 然彼復有二種分 分者為二也 一者解深祕 二者通略 所 謂深者 能了知深廣也 謂得真言行中三昧之行善知理趣 廣解大乘堪受付囑 此中 堪受付囑者謂善知時宜了解根性 堪授者 則為不請之友 令其不失大事因緣 未堪 者 即將護其意 更於餘深法中示教利喜 由此名為堪委付也 當知即是佛之長子 由見諦故見法 謂見現世果報也故不取諸法相 離於心量分別之境 故名離也 謂離 現世利直求佛道也 當知此師 即是蒙十方佛現前 各申右手而摩其頂 以法灌頂而 付法藏也 第二師者 但得現法中利也 世間成就之益 癡句中加有緣念也 為彼而 造壇也 然亦具解造漫荼羅等種種方便 無有錯謬 蒙師灌頂以下 是重說深行師也 灌頂 得阿闍梨位 亦名佛所印可也 由彼於漫荼羅中親對諸尊 而受灌頂師位故 印可也 當知此中蒙佛灌頂者 為深祕之師 蒙世間人師之所授者 為顯略阿闍梨 P. 235

236 也 金剛藏所問 皆是緣漫荼羅所須 佛亦次第以偈答之 此偈今未斷句 後當飾文 也 佛答師以次答弟子之相 所以然者 雖但有師而無弟子 則闕傳法之緣 令佛種 不得相續故 次分別弟子之相有其四種也 一者時念誦弟子 二者非時 三者時非時 俱 四者時非時俱非 此謂四也 所謂時者 如弟子求阿闍梨而請真言行法 師若是 見諦者 自當照彼境緣 知其堪任於事 授與其行法令作念誦 限若干時當得成就 更作成就方便 若世間師者 雖不現鑒前機 但依教而作 令弟子念誦 祈境界交感 之相 師亦自念誦 若相應者 弟子得境界許受法 時師亦自當知之 既得相應授其 法行 亦令如上念誦 此亦具有方軌也(更問)非時者 亦如前法令修真言之行 當於某 時而得合成就也 如時法驗不成 須加作加行 故名非時也 時非時俱者 雖如上受 師言教 然未得如法依行 未至成就之時 此不在時亦不在非時 如在學地 故名俱 句也 俱非者 但發心歸依 然都未有次第 師雖已攝取之 然待時待緣 有所未具 未得與彼真言法要 故名俱非也 復次具足諸相者 相有二種 一者外相 謂支分等 無有闕減 如前當廣說之 二內教 一一能如法修行 如佛教勅不敢違逆 如是等是 內相也(佛勅者當知即是師教以師順佛教作故更問也)然此四人 皆在修學之地未滿足也 既 有弟子最初知地相 地教當次說也 所謂心地也 知地相應造漫荼羅 造漫荼羅先須 擇地 故次明擇地也 所謂地者 即是菩提之心 先淨此心 即是先作淨 先已說 謂八葉等心如前作之也 先淨其地也 如前所說淨菩提心方便 謂觀八葉蓮華 於華 臺上而觀阿字 乃至常頂而置於暗字 眼亦安藍字 而觀其心 其咽勿令太低大直之 類 此等皆是淨其心地之方便也 既淨心地 次安置囉字於其兩目而以觀之 即是擇 得心地 而更除遣諸穢也 此方便前已具說 當如前作之耳也 言若離過心地得無畏 者 能以淨菩提心離諸相 是則能離諸過 謂離煩惱隨煩惱等見愛之惑故 名離諸過 以離如是煩惱險畏惡道種種不安穩故 而得安樂之性 故言無畏也 當得清淨時離 一切過者也 當得一切淨者 由離諸過心無所畏故 能究竟淨菩提心也 若已至如是 堅固住於淨地 即得見三菩提 知謂如是知也 如是知即見佛處也 當堅住其中 謂已得離一切過 不為雜染分別所污 當守之不動勿令退失 必定能至無上菩提也 但見如是淨菩提心 究竟無餘 即是成一切智智也 異此非能淨地 若分別住非淨地 者 若異於此者 非能淨其地也 言阿闍梨若不如是 而自淨其大悲胎藏漫荼羅地 則非名淨擇其地也 以不能離於妄想分別幻故 恒於諸過之中 不能得免怖畏衰惱 云何得名善淨漫荼羅地耶 是故經云 若持誦者住在分別 若作淨地者非淨 祕密主 離菩提心故 二種師皆須住菩提心也 分別之中則非淨地也 如前造壇中說 劑一肘 以來 治法雖治地亦未成 仍須少時住菩提心離此不成也 穿去惡土擇去沙礫毛髮瓦 石之類 若微細之惡無由能一一遍簡 又復一肘之內雖淨 然過一肘設有種種穢物 是亦不能擇之 云何令此漫荼羅而得究竟清淨 是故當知 若能淨此菩提之心 捨離 一切分別戲論之糞 而淨其自覺之地 當知乃名善修其地也 若人師如文取解 但依 前言次第法用隨事而作 當知此人在愚夫地 不能了達祕密之用也 當知作如是解 P. 236

237 即非一切智人之所說也 所以然者 若不能淨此心地 猶有分別妄想 則未能捨離苦 因 是故非是等正覺者之所說也 內外由心 心淨故地淨 是故應捨分別淨除一切地 緣地事總答了 既淨菩提心竟 當以大悲胎藏而長養之恐所說諸壇闕法 我次第廣 說也(此次第謂依法也)彼不知先所應作事 愚癡故不解(但問果上中下不知住心地也)若不住 心而求世間無上之佛 無有是處也 亦非名為一切智也 乃至不能捨是等分別之苦因 也 恐其退歿故須結護 故經次云 以不動尊而守護之即是不動明王也 當取不動真 言之心 為淨菩提心 為者是所作事也 勸弟子如是發心 即是住菩提心也 當護弟 子謂不動也 即是訶字門也 訶是因義 言此淨菩提心 即是一切 先住菩提心 師 弟俱住之 然後以此二尊護之也 智智之因也 傍有長阿是行 上有圓點是證是大空 義 以此妙因而起正行 行等於空 用此三法而護其心 令其究竟不可移奪也 若不 用不動護者 用三世明王亦得 世謂三毒 猶彼降伏三毒 而於世間得大自在 故名 三世勝也 此亦有方便更問 若弟子能成此事者 非癡所攝 癡是執著也 有執著則 不能住離癡 離癡即是不動也 有所觀有所得皆是癡也 謂不為妄執之所動搖也 必 定成於無上菩提 清淨無垢同於虛空 虛空無能動搖 廣大無際 而能含容一切色像 當知一切智心亦復如是也 次又加持地者謂阿字門 當用阿字而加持之 此是諸佛 之教也 一切如來昔因此門而成正覺 以此護心 或加暗 於頂及加囉於眼等 是堅 固菩提心 是故得成自在之業 若異此者不得心自在也 故云非餘 非餘者 言一切 如來成佛 無有異路唯此一門也 初加持地依於佛教 佛謂阿字也 第二心自在 謂 安點也 點即是三昧 定慧等故一切自在也 更不應異此教也 初依佛教發心 即阿 字後即成佛等於佛 即是阿字也 菩提心依佛而起 是故一切分別除 雖未成佛即是 無緣之種子也 前既問答加持地了 既加持地 次須用綖而定漫荼羅位 綖者 梵音 名為蘇(去)呾纜 是連持眾德令其不散 故名綖也 線有四種 謂白黃赤黑 念此念 謂應念持也 更加一種謂虛空色也 虛空能含一切色像 即是具一切色 若但依空色 即是淺青之色 如草木葉色也 白是信義 黃是精進 赤是念 黑是走 定色同於 涅槃色也 慧者即是大空 大空具一切相而無有相 故為一切色也 凡合線時 若一 一依法者 當別造漫荼羅 安置寶瓶香花塗香燈等及諸飲食 作種種供養(更問方法)然 後令童女合之 當先為受八戒著新淨衣 香水澡浴使內外清淨 坐於壇中而合之 合 線之法 先預作細絲令極均調 大小緩急皆令得所 又不得中間斷續連接之也 又合 時以帛掩口也 每一色絲來去襵牒使成九絲 然後合為一縷 其絲但有一頭而屈襵之 中間不得接 一縷一色 凡五色合為一繩也 若合繩緩急麁細不調 又不盡心作之 明則生障法 損師亦損弟子 或令其發狂亂等 不可不慎也 私謂童女是三昧也 由三昧極均等調停 得成五力五根 由此根力即能連持眾行也(更問)虛空中等持者 此 有二種 若是深行阿闍梨 欲作壇時 既淨菩提心地竟 於瑜伽中為度弟子故 正觀 胎藏大漫荼羅加持之位 一切分位宛然明白了也 如空中等持 等是普遍也 持謂應 如是作也 作謂知次也 先定空也 尊位均等也 第二以線置漫荼羅地 如對目前 P. 237

238 然為度人順世諦故 以方位加於壇地 然後於上 用五色線像等而定方位也 若是深 行阿闍梨者 亦須先用此線而定方位 定方位竟 當一一用心而布置之 亦令所有方 位如對目前 或可用紙筆抄之 臨時案用 不得臨事疑誤也 此云空中等者 即是如 上所說 先共弟子對立 引其線而定方位 且勿令著地 先於空中對引 各令當心 如其次第令得周匝 若未有具法弟子未堪共造壇者 亦可置橛於弟子處而作也 既如 是定竟 即運心布定位次 然後得絣繩畫一一 若是瑜伽阿闍梨者 亦於此中而作方 位 見諸佛菩薩天神等宛然位定 方順世間法亦絣線案位 案其形色而表出之 當知 此為最上之位也 一切諸佛智者諸佛子 歎菩薩具智慧也 一切諸佛子諸智者 蓮華 悅意勝吉祥世稱 謂世所歎以為吉祥也者 此次答座位表像也 如世人以蓮華為吉祥 清淨能悅可眾心 今祕藏中亦以大悲胎藏妙法蓮華 為最深祕吉祥 一切加持法門之 身坐此華臺也 然世間蓮 亦有無量差降 所謂大小開合色相淺深各各不同 如是心 地花臺亦有權實開合等異也 故云智者當知也 若是佛 謂當作八葉芬陀利 白蓮花 也 其花令開敷四布 若是菩薩 亦作此花坐而令花半敷 勿令極開也(其花或白或黃或 作寶蓮華皆得但赤色者是世間花在下也)若緣覺聲聞 當坐於花臺之上 或坐俱勿頭花葉上 淺識博以為一邊之智也 此是青蓮花也 此但是青色之蓮 然更別有青蓮花 坐芰 荷青蓮葉也 從蓮花所生葉也 種非此類也 若淨居諸天乃至初禪梵天等 世間立號 為梵等 皆坐赤蓮花中 念謂憶持不妄也 其色純赤 世稱為坐王也 若欲界天及地 居等 各隨其位而用表之 如帝釋像即畫須彌山王 山神坐山上 水神坐水上 樹神 坐樹上 城神坐城上 如是甚多可以意得耳 以下諸天分地為坐 謂欲界天等或坐草 或乾葉等也 念謂思念也 復次三藏說 西方蓮花有多種一者鉢頭摩(復有二種一者赤色 即此間蓮華也二者白色今此間有白蓮是也 非芬陀利)優鉢羅(亦有赤白二色 又有不赤不白者 形 似泥盧鉢羅花也)俱勿頭(有赤及青二種 又云俱勿頭是蓮花青色者)泥盧鉢羅(此華從牛糞種生極香 是文殊所執者 目如青蓮亦是此也 更有蘇健他迦花 亦相似而小花)分荼利迦(花可有百葉 葉 葉相承圓整可愛 最外葉極白漸向內色漸微黃 乃至最在內者與萼色相近也 此花極香也 昔琉璃 王害釋女時 大迦葉於阿耨達池 取此花裹八功德水灑之 諸女身心得安樂命終生天 因是投花於 池遂成種 至今猶有之 花大可愛 徑一尺餘尤可愛也 此法花所引申者是 是漫荼羅八葉者也) 次答供養義 然此中答 或不依問次 然皆依所問義 於理不失也可智耳 當知 供養略有四種 一是供養香花等(及塗香燈等乃至飲食 此是世間供養也但以物獻也) 二者 合掌(謂禮敬也此是印也) 三慈悲 四運心 謂想香花滿法界 運心已即用合掌印也 并慈悲三事皆運心也 然經中不言香花等 於義必當有之也 花手此是都牒合掌印也 此花從手生也 發生 奉一切支分生 印觀菩提心者 花手發生 謂作印 作印已 即運心供養也 此一切支分生印者 前已有真言 而云未有印也 當撿之 如是以印 加持已 當念菩提心 想見此花從手出也 以此為供養也 各各一切 此運心也 諸 佛及彼所生子等 慇懃以是無過花 美香光顯法界為樹王 想樹遍法界生花供養佛也 供養以真言 加持勝妙 復多大雲法界中生 從彼雨花諸佛前等者 謂從諸佛菩薩 P. 238

239 乃至二乘八部 各各依彼本真言及印 用加持所供養物 而供養之也 行者供養香 花時 當以真言如供養花即用花真言等也 心若不住定何由得然 故云三昧自在轉也 及印加持 然後運心 此花香美無諸過惡 願生勝妙復多猶如大雲 從法界中生也 從彼而雨花 謂從法界生也 常遍諸佛前生種種光明 又以此花等遍周法界為一大 樹 如天意樹無異 雨種種花雲花香幡蓋等及飲食物 無量無邊不可窮盡 普遍一切 如來之前 種種供養令一一周遍 如是運心 即以真言加持之 謂一一尊所供養 各 以本尊真言及印加持也 次卑於此者 謂八部等 亦有隨其本類用真言及印也 然此 諸尊 又卑此諸天神 今次說諸天如本瑜伽 謂各各相應 謂與本尊相應也 如忿怒 用赤等 或經中有真言及印 或有闕無者 別有一普通吉祥之印 如花者 塗香等亦 如理相應相念也 當以空水二指頭相捻 餘三指皆舒散之 用此印加持諸物 乃至壇 中一切供養之具 悉用加之 皆得成也 設本尊自有本印 臨時志者 亦用普通印加 之 亦得也 其香花等真言 即是前所說香花燈等真言 各隨類也 如般若經所說 若欲以一花 普供養一切諸佛者 當修是般若波羅蜜即是 此中但運心以一花香 以 加持及三昧故 即普能供養一切賢聖遍於法界 令此善根不可窮盡是也 若不作普通 吉祥印者 更有金剛拳印或蓮華印及觀音印 但右手作也 唯地居天合左手作 然恐 左手有所執作等 使右手作印加物亦得也 然供養時 先用印加已 即當捧之標心奉 獻 方置諸尊之所 若是塗香者 或用塗彼尊身香 亦隨所應莊嚴處置之 或置其前 也 其捧花等時 亦言高下等之別 若是佛 當高齊其身頭頂 菩薩在心已上 二乘 在臍上 淨佛菩薩持在心 世天當臍 此定也 地居等天在臍下已 次而下 結印已 引向空中獻佛也 乃至地居等令轉下也 如上有四等諸尊從佛身出 今獻花高下亦准 前 臍下以配當漫荼羅位也 然有二種師 若瑜伽成者 但用三昧心自在故 已得通 達真言門故 隨心所作便成 不必待於事法亦得成也 若第二世間師 必須依於事法 用真言及印加之 乃可成也 次答護摩義 應知護摩有二種 一內二外 所謂內外 分分即別也 護摩是燒義也 由護摩能燒除諸業 以一切眾生 皆從業生由生轉業 輪迴無已 以業除故生亦得除 即是得解脫也 若能燒業者 名曰內護摩也 從於 何處得解脫耶 謂從煩惱業苦而得解脫也 既離世間即生種子 所謂白淨菩提心也 如世間之火 若燒物已但成灰燼 今則不爾 既燒一切煩惱 如劫燒火無有遺餘 而 亦即從此中得有牙生 所謂菩提牙也 此中能燒即是智也 如前所說觀於囉 字周匝 火鬘 令想此周遍其身 其身又持刀及索 以此囉字門故 得盡諸業淨除諸障 業障 淨已得生自淨種子也 是故次觀菩提之心 當知菩提心得生種子也 如此觀時 當想 嚩字遍於一切身分 於其毛孔中流出白色甘露 周遍十方以灑一切眾生之身 以此因 能當令種子漸次滋長 故名內護摩也 次釋外護摩者 有其三種 一本尊 二真言 三印 一本尊者(本尊也 為供養故置之 隨所宗之門而置之 或火中可有是漫荼羅位也 更問) 二真言者(爐 置火處也 此即真言也 火中有) 三印者(印也 即是阿闍梨坐處 自身即是印 也) 當作外護摩時 令此三位正相當也 此三亦是淨三業義 本三位 謂身鑪本尊三 P. 239

240 位 各有三位本尊真言印也 淨三業成三事也(謂息災等也) 尊是意業 真言是口業 師身之印是身業 由此因緣 能淨三業成三事 謂息災增益降伏也 三業道者 道是 會義 言與理同 同故會也 汝等所行是菩薩道 即是三道同歸一致也 又三事觀字 各異 若作息災觀囉字 當上加點而作白色 增益想嚂字黃 降伏想暗字或黑或赤 如字者本尊及自身色 亦如是三事相應即成也 就中復有上中下差別 謂息災為上 增益為中 降伏為下也 如是作者名外護摩 當知此內外護摩皆名殊勝 若不與此相 應 徒作無益也 猶作外護摩故 能令引入內護摩中 然內外之理本無差別 為求世 間成就者 作此分別令作外護摩耳 若異此作者 謂不依所說方軌 當知此人無所知 解 唐捐其功無有果報也 由離於真言之智 隨己無明之心而妄作之 終不能得世出 世間悉地之果 故云不得果也 次答色及形類 然大略有三部 毘盧遮那是佛部 即 是如來法界之身白色 次觀世音是阿彌陀佛也 其身黃色 次金剛藏即是釋迦牟尼 其身赤黃色(即雜色也)佛說諸真言及諸佛所說者 上言佛 是舉佛如來部中諸真言 部 謂從佛所生 乃至諸神 佛所許可皆是佛部也 下云諸佛者 直是諸佛所說 不通菩 薩以下也 此二種皆具二種色 謂白黃也 諸部下言諸佛所說真言 謂毘盧遮那所說 也 次第應當知 金剛手雜類 觀自在諸真言白 隨事分者 此但云應當知 以白黃 和合也 謂不太黃太白也 雜色謂具五色也 謂隨事分別而用之也 佛部一向是息災 用 白隨事業分 觀音純白 然其部中 則隨事業變轉也 其色當白 蓮華部一向是 增益用 其色黃 金剛部一向是降伏用 其色雜也 亦隨一部中自有三事分別 如佛 部中 自有息災增益降伏也 若息災 即依本法而作白色 若佛部中作增益時 但依 此法而作黃色 若佛部中降伏者 但依此法轉作雜色即是也 如佛部者 當知蓮華金 剛類可解也 白事分者 謂隨色類而分其事也 觀自在諸真言者 此中諸聲 即是舉 蓮華部 以例佛及金剛部也 次說漫荼羅形 計合息災在前 今隨聲便事便 增益在 前也 諸增益事漫荼羅 方 (而黃色)息災壇 圓 而中白色 降伏壇 三角 其中黑色 攝召壇 半月 其中雜色 攝召 謂雜取物呼召等也 經云四方普者 是舉一例諸也 如中壇方 謂 方則普皆方 為圓亦如是次第也 三角等亦然者 乃至外院皆方 若中圓者乃至外次 第皆圓 護摩作鑪亦爾 若壇方火壇亦方也 餘皆例知耳 次明諸形像也 應以相貌 為正義 亦可謂色像也 偈云色像初應知 初謂我今說也 色類然諸尊色類種種不同 大而言之略有二種 謂男及女 男是智慧故為首 女是三昧為次之也 或一切處隨 形色者 如此經中或復餘經尊形 或隨一處顯形色 謂應物示形不定 故名不思議也 各各不同 然以類制之 若言作白色即是息災用 黃即增益餘可解也 見彼男女之 殊及色貌 即知所用處矣 不思議智生者 如本尊合作白色 然須作增益事 隨行者 P. 240

241 心觀作黃色 即有增益之用 隨心而轉 然所作事皆實不虛 由不思議界智所得故然 也 今謂法界之色 於一色中即是一切色 能觀之智亦與境相應 故得如是自在而用 也 為除無智故有種種智生 雖知無量知其實是一智 前云智是一切智也 以一智現 一切智也 前問本尊形量大小 今次答之 然佛普門示現 皆為應赴群機 機既萬差 當知垂應亦大小無定也 至詮一一本尊之形 莫不量同法界 無有邊際及與始終 由智有淺深量有大小故 所見身各各差別 是故當知所觀本尊 隨行者心大小無有定 量也(當明密迹經三密事)所云證智者 即是佛也 以無盡之智而證無盡之境 如函大蓋 亦大也 前問尊形量中 兼問坐及印 今亦答之 身既無有定量 當知座及印亦如是 也 乃至心能廣 座亦同彼量也 印亦如是 如其次第謂隨其大小也 又次第者從佛 令本尊與座相稱也 至天亦然 次答此印從何生者 佛言 如佛所生處 印亦如是 從於彼生也 所以者何 一切如來 皆從佛性種子菩提心生 當知一切印 亦從菩提 心生也 印從法界生 而印弟子 如王以印印之一切信受 今以一切法界生印印之 即法印也 即是大人相印也 次答此印作何用者 以此法界印印於弟子也 印是不可 違越義 由自及他皆不違越故 謂始從菩提心乃至究極佛慧 於是中間不退不轉 是 故世間號之為菩提薩埵 由此印故 住菩提心更不退轉 故名不違越也 此印即是印 生死門開法界路 略而言之 此印量同法界 由以此法界之印印之 即令彼人已有法 界之標幟 同法界普門之身 故名印於弟子也 以法界印為略 謂以一法印之也 若 廣不可量也 此即大人之標幟相也 前問灌頂幾種 今次答之 佛子善聽者 准梵本 正語當具慇懃諦聽 何以上來諸問不言善聽 至此方說耶 然餘法若不善聽致有妄失 其過猶小 若灌頂不成 則不合聞真言及印等 此日不得作此過尤大 故慇懃戒之 也 譬如世間剎利之種 謂欲紹其繼嗣令王種不斷故 為其嫡子而作灌頂 取四大海 水 以四寶瓶盛之種種嚴飾 又嚴飾子身眾物咸備 又飾大象 於象背上持瓶 令太 子坐於壇中 所統畢集 於象牙上水令流注太子之頂 灌此水已 大聲三唱 汝等當 知太子已受位竟 自今以後所有教勅皆當奉行 今如來法王亦復如是 為令佛種不斷 故 以甘露法水而灌佛子之頂 令佛種求不斷故 為順世法故有此方便印持之法 從 此以後一切聖眾咸所敬仰 亦知是人畢竟不退於無上菩提定紹法王之位 諸有所作真 言身印瑜伽等業 皆不敢違越也 然灌頂有三種 一者但以印法作之離諸作業 此是 入祕密漫荼羅 謂有弟子誠心慇重 深樂真言行志求大乘 然資力乏少 若令一一具 求眾事反當於道有礙 如是之人師當深起慈心 觀彼心行而攝引之 然但得為此人而 作之 不得多為人作 何以故 恐彼資力能辦者生怠慢心 而不盡心損眾德本故 作 時隨力令辦少供供養三寶 此第一最勝 謂本尊身語意三合為一 三俱淨故以此印印 之 此最勝也 師祕受其真言手印之類也(初但以手印二俱具法事三在三昧灌頂也)二者以作 事業而灌頂者 即是師及弟子皆先作事業也 謂先令弟子七日以來誠心禮悔之類 師 亦於七日以來 為其持誦祕求感應 及令辦諸供養物香花之類 緣壇所須一一令作 然此之灌頂與前者不殊 但以有資力故 令盡其所有 於諸佛海會之中而作無盡供養 P. 241

242 由此因緣 福施之果不可窮盡 故須勸彼令具作也 三者但以心而作灌頂 如是灌 頂不擇時不擇方 謂向東設位或向南等皆得也 由此弟子已修真言之行 於祕密藏中 有所堪任 令師心悅 此又最勝也 師弟子俱得瑜伽以心灌頂 猶如摩頂受記也 又 能盡心承奉其師 於種種善事無有違越 以是因緣令尊歡喜 故為作心想灌頂 其灌 頂法也 瑜伽阿闍梨先入淨室而住三昧 如前所說以身四分 作四重漫荼羅位 亦如 毘盧遮那所現之方位 一一無異也 如是作已 以祕密加持故 令彼弟子 先在外而 待命者 自然而得金剛手威神加持引之令入 亦自然而解作印等一一如法 既入室已 以金剛手所加持故 現覩漫荼羅諸尊之位宛然現前 一一本尊尊形及印字等 亦悉 明了 爾時行者復以加持力故 手中自然蒙授妙花 而以供養大眾 隨所墮本尊之處 其尊即起以妙音聲 而安慰之為作攝授 爾時本尊取一一大會諸尊處甘露三昧之水 而為彼弟子現前灌頂 爾時阿闍梨但坐一處 而入三昧寂然不動 而能成就如是勝 事也 令尊歡喜相應 謂承事本尊本尊歡喜 以行者現前而為灌頂 以遍數及行具作 故也 承事念誦令尊歡喜 現前說法如所說而作之也 准前例之 如弟子能事師令歡 喜 師為灌頂教授也 次答三昧耶有幾種者 今世尊答略有五種也 三昧耶者如有人於眾多國王大臣所 尊重集會之處 而自發言作太要誓 我今如是之事永當不作 如是之事當依行之 以 自對可信之人而發誠言 若有所違即得重罪 是故三昧耶者 即是不可違越義也 略 而言之即是戒義也 此中五種者 第一但得遙見漫荼羅 謂如造漫荼羅時謂見具足漫 荼羅也 忽有諸人善心隨喜 欲求禮拜供養 爾時阿闍梨 聽令引入於壇外 遙令禮 拜以花香等 遙散道場而作供養 得見如是法會 故無量罪業皆得滅除 然未合授彼 真言及印是第一也 第二見漫荼羅坐位 謂引彼入於壇中 禮拜供養投花散於本位 師告彼汝花墮某尊位上 為說本尊名號 并得入壇門內悉見諸位也 此人說名第二三 昧耶也 若請真言及印 亦得隨所應者授之 第三見漫荼羅及印位并作諸事者 謂阿 闍梨從首至末 為此人而作漫荼羅 乃至諸尊及印等一一告示 又授真言手印 一一 行法皆教授之 此是第三也 第四者已能依隨修行真言門所有法則 言一一通解 具 知緣壇所須方便眾藝 堪在師位悅可師意 師即為作傳教漫荼羅 告言汝自今已後 亦如我無異造漫荼羅 度諸弟子令法久住 佛種不斷故 此第四也 第五即是祕密三 昧耶 如教所說印壇配位皆見 若不經入此壇 祕密智不生 是故當於祕密壇中如法 作灌頂 是名第五 智者應知也 若異此者不名三昧耶也 即前所說第三灌頂時所入 也 若異此五事不名善作三昧耶也 然祕密漫荼羅復自有五種 第一謂於師所授得真 言印法 依教修行與瑜伽相應 得於定中見諸尊大會 然未蒙引入(此例如第一人也)次 第二人已蒙引入祕密壇中得巡禮供養 而未蒙聖尊現為灌頂等 第三既蒙引入大聖眾 中 從初至末一一祕密之行 皆蒙聖者方便告示如第三人也 四者以善修祕要之道 現蒙諸尊為作祕密傳教三昧耶 即為如來所使行如來事也 第五已具前事又見己身 於大會中自作阿闍梨師 即是入地人也 此人纔入三昧 即見一切佛會 乃至十世界 P. 242

243 微塵大會悉能集之 而於其中同彼尊位也 若觀察於意善住者 告金剛也 覺其心不 得於三處 真言者得菩薩名 謂以義得名也 由自有覺不著三處 謂自身所觀法及成 時 若著此三不名覺心 以於此三無所得名菩薩也 前說菩薩義依法相說 今此義得 名也 金剛手前問劑幾時得菩薩名者 今次答之 若觀意心覺 善住三處不得持誦者 說名觀 謂始從師處受瑜伽法 略有三事 謂心觀本尊口有真言身有法印 汝當如 是觀之 既受法已如聞修行 得了了明徹猶如鏡中而覩面像 是為觀也 覺者覺了自 心境界真實之法也 善住者即指金剛手 佛說法次號名而告之也 或可同彼修行之人 猶覺了自心故得無所住而住 故名善住也 既得如是與法相應 得見本尊無量境界 廣博嚴淨不可思議 行者爾時即以無所得而為方便 以智慧觀察 如是之法從內生耶 從外來耶 從內外合生耶 行者自身心即名為內 本尊境界是所對境名之為外 是 二合緣名為中間 如是觀察了知 此法種種不思議境 不從內出不從外來 亦非內外 和合中間而有 當知本來清淨 畢竟無所得無所生也(外境內心以此身心觀照為中問)此三 事悉除 即是本清淨一相平等也 所以者何 以行者內心外境及心緣和合 正觀察時 此三事和合 即有不思議觀境現前 以三事和合從緣起故 當知即是無生無性不可 得也 復次行者 身有祕印口有真言 心有本尊境界之觀 以三事畢竟無生故 即是 三輪清淨一相平等也 由行者離於三執淨於三輪而離四相 劑此以來即得菩薩名也(四 相謂為我人眾生受者如金剛經中分別)然行者作如此無生無性觀時 心無所得不著內外之相 即是諸法究竟皆空都不可得 然則從發心來修行種種福業 及利眾生所修萬行 云 何於此畢竟空中 而不墮於斷滅也 然行者有方便力故 不墮如是過失也 所以者何 如行者初觀時種種有相之境 即是從緣起法 以從緣起故 不自生不他生 不共不 無因 是故常無生 若無生者 此因緣法即緣同於法性 湛然清淨 具足一切不思議 性起功德 隨緣機起猶如鏡像水月 有而不有不有而起 雖從緣生而不墮二邊 是故 雖畢竟空 而能成就種種功德 普利一切眾生 大悲化物不墮實際 故經云 以方便 故 而為眾生作菩提之種 無緣觀行智者 當知此仁者 即是成菩提也 無緣觀即是 中道 合同佛義 驗之不思議觀也 佛已離一切執 為度人故 種是栽種之種也 已 成佛同無緣覺 得於本寂法中起方便利他 以方便利眾生 以何方便 若住本寂即違 本誓故 以方便為眾生種菩提也 此因之利益別名 為度人故 迴無緣作有緣之義也 仁者佛名越眾生 謂過人也 仁者是寂根得勝也 前問云何名見諦 今次答言 本 寂法無自性 彼諸安住於本寂法中 彌盧等心 彼諸道修行人也 知法本寂無性故 不動如須彌是名見諦也 名見諦者如上所云 先從師所授得真言觀行方便 得與三昧 相應明了現前 次即如實正觀三事 皆無生無滅性不可得 由是因緣 即能現覺一切 法從本以來常寂滅相 此中云彼諸法者 即是指前所觀照之境 即於此中而了知本寂 住於自證之理也 已得安住如是法體 實智慧中疑悔永除 猶如須彌山王無有動搖 須彌盧即是不動搖義也 猶住此名齊此以名為見諦也 以此實如空者 實即如空 猶空也 無自性名實 實者即如空也 實者非妄語也 次云以是所見猶如佛(見實即同 P. 243

244 佛也)先佛亦如是見也 我亦如是見故云及也 實及空非妄語 并所見如佛也如是 先 佛者是釋見諦義也 夫見住者 即是安住實智慧中 故名實也 猶覺了無性空本性淨 故 當知諸法皆空 空謂離虛妄分別而住諦 俱是為實也 見此理者 即是見於古佛 所見之道 解與諸佛玄同 往昔如來亦從此路去成正覺 既得如是自然之智 復當轉 受眾生 今我所得亦與此無異 故名為實 實者即是無虛義也 前問諸得菩提心 彼 悉地更無過上者 從此之外更有五種悉地也 次問云何名悉地 復有幾種 今先答果 夫言成就悉地者 謂住菩提心也 此菩提心即是第十一地成就最正覺 如是悉地 諸地中最在其上 故 經云 彼悉地更無過上也 次答 入修行 是住信行地也 次昇於地位 謂越世 間五神通佛及緣覺等 悉地有幾種者 謂此無上悉地以前 略有五種悉地 一者信 二者入地 三者五通 四者二乘 五者成佛 此是五種悉地也 初信者 謂隨分能分 淨諸根 深信如來祕藏決定不疑 信佛有如是如是方便 若依行者必成菩提 此是地 前信行也 次入地者 謂入初歡喜地也 准望聲聞法中猶如見諦人也 第三五通者 謂了知世間五通之境 猶如幻夢水月鏡像不可取著 爾時度五通仙人之地 名第三也 第四二乘者 謂觀察二乘境界 心得無著心不墮實際 爾時得度二乘境界 爾時到 第八地也 五從第九地修菩提行道 轉轉勝進成如來位也 然諸經論師 大略皆作如 此說爾 若祕藏中義復有異 謂初歡喜地自十心 從初心至第四心得度五通境界 從 第五至第八心得度聲聞緣覺境界 從第九心一向行菩薩修道 至第十心名為成佛 佛 者覺也 謂覺自心性淨本來常寂滅相也 然此十心中 從第一至第八名為見道 從第 九至第十名為觀 見觀謂見於諦理 此進修觀 謂一向觀於如來不思議界祕密功德 如是祕密之境 非所見法出過心量 故別名觀道也 覺者是覺知義 已度二乘境界 了知二乘心與菩薩異也 若入第二地時 亦至第四心度五通 第八心度二乘 第十心 成佛 准此有信取入位名 與初地十心不異 但此十心轉復光顯離垢也 乃至第十地 亦有十心 即是凡有百心 一一轉勝可准知也 如華嚴真金之喻可准知耳 此初地十 心滿 即能分身為百佛土等 如彼可知 但百心成佛 是寶炬陀羅尼經所說 甚深微 細 此經未度東國也 修實不息令心心淨也 次答修行事業不息乃至心續淨 心續淨 謂不歇功用也 如是成熟(謂不熟令成熟當得於悉地也)亦可云彼 當悉地 悉地何時生者 經云 世世生生乃至業業不除 果令成熟彼時悉地成 一時業生令寄在身 得持 誦者悉地從意生 此生生世世是義語也 梵云散跢那是識也 謂內心中也 猶如世間 眾生造種種業 乘此業故而受果報 或一生百千萬等生 此業不失熟即受報 今答此 悉地生亦如是 如行人隨上中下期願 依真言法要而修得成悉地 由此悉地在身故 乃至世世生生 常在行人身中猶如業果 雖復從眾緣生常自空寂 不有不無 而亦不 敗不亡 從此悉地成後 世世受果無失敗也 乘悉地之業而受彼果 名為生悉地家 既生悉地家已 乃至成佛已來終不失壞 故云業不能除也 P. 244

245 經云 熟者 熟即是果也 令成熟者 是受用果義也 一時謂一時之頃 即是行 者初依法持誦 既得境界許其作成就法 即於此一夜之中而得悉地 由一時間作 而 於長時 寄在身中長不失壞 猶如置毒乳中 乃至醍醐悉能殺人也 如人造天業受果 既得天報隨念即得 不加功力隨念而成 此悉地亦爾 於一切生於彼時間 彼持誦 者從所修善淨業生時 次持誦者得悉地從意生 淨業與所生心 俱等無分別也 業生 心等 於彼一時間悉地成也 常得隨意而生 故言隨意生也 次答云何昇空界者 言 行者乘悉地之力 遊步空界自在無礙 猶如於幻法中得無畏者 無所畏者 謂於幻法 方軌法則 悉能了知無疑難故 所欲成也 如彼幻師化作種種境界 能隨人所欲而為 示現 然彼幻師 實無動搖亦無有變異 但以真言藥物因緣惑眾人心故耳 今此悉地 亦爾 不捨此身悉成悉地 真言幻猶如帝釋網 而步虛空界遊諸剎土種種自在 然亦 未曾動搖 但是真言幻所作故得如是耳 此幻師真言名帝釋網 猶彼網於一切事 顯 示相現有種種相 而實無有一一實事 故名帝釋網 此即是彼幻人世間真言 借以為 喻喻出世真言之幻也(又云網是不斷絕義 若網人則令人蒙昧不能自出 此真言網諸人心 亦彼 蒙昧妄有所見 故名網也 )次答 如乾闥婆城身祕密者 彼所有住人 非身復非識也 云何身祕密者 言此悉地之人 不捨此身不捨此識 而能祕密其身 猶如乾闥婆城 於中見種種宮殿人民眾物之相 雖似有是而實非有 亦不有而有 或時可見或時而無 此行人祕密其身 亦如乾闥婆城但從眾緣而生 其實非實或隱或顯 由真言觀行眾 因緣故 而令此身隨緣生滅 亦如是也 復次如夢中夢上三十三天 受天種種妙樂 猶人於夢中而遊諸天宮 不捨於此身亦不於彼去 如是瑜伽睡真言者 住真言行此身 如虹霓 過于一劫及其夢覺 乃少時頃耳 彼人不捨此身不往彼天 但猶眠法之心有 此不思議事也 不可以心識而能測其所以 今成就悉地者 遊諸世界亦如是 但以瑜 伽夢因緣得有斯事 成種種事宛然不無 然知彼皆如十喻 不生取著也 身淨故有悉 地 猶如虹霓 真言同如意珠 加持功德業有是悉地也 虹在天不知從何而有 能見 眾色 真言如如意珠 隨身語意種種生也 隨念出諸資具 雖生而無分別 無分別而 生 得悉地亦如是也 又如綵虹在天 五色絢明宛然可覩 今觀是事 為從空有耶從 地氣生耶 若從空生 空本無法云何而得有如是色 若從地生 是亦不可 而有此事 悅可人心 觀當知彼法 不自生不他生 不共不無因 但眾緣合耳 今悉地之身亦如 是 以真言持誦功德力故 而有如是不思議種種神變之用 亦如彼虹也 復更釋疑 如有人言 此真言事相之法 云何能成無相見諦真實之法 然此真實之法 實不離於 因緣也 即觀此緣生實相 不思議境界也 如如意珠在於幢頭 能滿一切人願 隨心 所欲可彼所求心而至 今觀是彼從珠得生耶 從人心生耶 若從珠出 何故一切時不 出 要待人心希願方出耶 若從人心出 則人心得何不自求而待珠耶 當知不從珠出 不從人心出 不共不無因緣 但和合有耳 今悉地不思議神變亦如是 但猶真言觀本 尊及身印等緣而成悉地 由真言故口業淨 觀本尊故意業淨 印故身業淨 三事平等 故自然而有不思議業 然亦不可分別 無思無為也 若爾既同如意 當知是有相法耶 P. 245

246 為除彼見處說太虛空喻 猶如虛空無相無分別 然而一切有情種種作業去來進止 皆因於空而得成就 種種萬物一切色相 亦因於空而得顯現 而虛空性常無分別 無 有生起之相 真言亦如是 本性常淨同於虛空 一切有為所不能染 而亦能成種種作 業 普門變化不可思議 云何是有相耶 當知世間種種有相之法 取是形相名之為相 因由此分別而為立名 名之為名 如是名相之法皆同十喻 但從因緣故有 因顛倒 生故 說其實無生無性 即同法界如如性也 若能如是觀者 即是與一切如來同會一 處 是人雖未即能究竟佛慧 然其所解與諸佛同 猶與法相應稱同諸佛故 即是與諸 佛同會一處也 明十方空也譬如虛空方明十方空也 離一切有為行不染 真言者不染 污一切分別行 若如是觀察解了唯是想 真言者觀察時 諸佛同隨喜也 護摩有二種 者 前雖略說護摩之相 今更分別內外護摩也 如兩足尊所說 護摩有二種者 外護 摩謂作法 除煩惱隨煩惱等障 二內護摩謂 諸佛兩足尊 說二種護摩 所謂內及外 息諸境界十二緣生等也 然外護摩 與內護摩而作方便 即是彼因也 有難者言 今作此護摩之施而求彼果 即是有所希望豈得成真理者 答我今無以希求 問若爾何 不隨檀那常法 遍施一切貧苦之人 而虛作此焚燒令盡 有何義也 答然凡夫之人 若有所施而有受者 即有希願之心 或求反報或希施果 以此因緣不能對治希求之心 以不能治故 即不能絕貪愛之原 以是因緣不能與內護摩而作因緣 今燒此施正為 絕彼過失 而作觀對治 作無著慧因而為內護摩方便 故如此而作也 猶持此供物而 奉本尊 即知希求之心亦如此物無異 一切如薪盡火滅 無可取者亦無方所 故能與 內護摩為緣也 深行 作增益分中有增威 如獻花時 先除垢穢已 即更增益威光 然後供養 如是既爾護摩亦然 阿闍梨即作內護摩 若淺行人即作外法 而究竟為內 法因也 復次諸尊之別相本性須證知 謂佛菩薩二乘天神上中下 觀察其形色等即可 知也 修行真言復有種種差別 今料簡之 若世間人 依彼自部之尊而修真言之行 謂如大自在天等 有無量種類各各不同 不可具載 經但舉其一隅 以大自在為端也 然彼等作法供養之時 各各望得成就自部本尊之果 隨彼性位差別不同 各懷希願 求成彼果 心有限量果等亦然 世間真言等說量 世所知識諸天自在福德者 彼所說 真言 及與大力印 悉皆現世果 故說量有少殊異者 謂是生滅法無有堅住 謂當來 世無也 說量者 佛說彼是有限量法 如是說也 雖然 不同如來所說護摩修行之法 也 以世人但求順彼本天神等果報而欲求證故 佛亦作出世護摩之法而對治之 故有 真言行護摩之法也 然彼世人之尊 若於彼法之中極究竟者 但得與彼本尊為類 不 得過上 彼真言及印亦爾 但隨彼尊植福深淺勢力所堪 而說真言手印本尊等 隨彼 勢力 但得成彼本尊之果 又但能成現世之果獲世間成就 終不能成出世間果也 善 修如來真言印等 則不如是 永不窮竭失壞 此其異也 如牛蹄之涔 設令停水 隨 故勢力所極 即自涸竭 若人以此水置於大海之中 即無竭盡之理 何以故 以與一 切水性和合一味故 不可盡也 修如來真言行者亦如是 乃至成佛以來 世世受此悉 地之果終不可盡 終乘此力而得菩提 何以故 己與一切如來大海同一味故也 出世 P. 246

247 諸真言 本初作不生無作也 諸業生悉斷 離身口意三過而成佛 出世間真言本始不 作生者 然彼世間之尊自在獨角(本云犀角論云麟角)及佛聲聞眾菩薩等真言 我今說其 量 天等所說真言 皆是有作之法 從彼尊生 出世真言超越於三時 從緣而生起 亦可用皆字也 可見非見果 從身語意生 則不如是 非是如來自作亦非古昔諸佛所 作是 世間所稱說果能經一切 等正覺所說真言果逾劫數也 故當知此真言印等 從 本際如來法性自爾 非有生作也 問若言無作無有生者 今現見諸人為求悉地之果 而勤方便得成彼果 既有生有果 則有所作云何不生耶 答是義不然 夫真言之性及 以手印持誦之者 體同虛空 所生之果亦復如是 由從真言手印本尊三事平等因緣 能淨三障 從此而生不思議果 是故此不思議果 其量不可得 如彼真言印等同虛空 當知此果亦同虛空也 乃至聲聞緣覺及菩薩等所有真言 亦同彼量皆越三時 三時 者謂過去未來現在也 以離三時故 乘此悉地之果永無失壞 究竟成於無上菩提也 果緣生起者 謂緣真言手印本尊等眾緣具故 而得成就 是故此量 即是平等中道之 實相也 果有二種 一是可見法 謂現世而得成就 二者非可見法 為當來果報永無 盡故世世受果 展轉勝進以至成佛 然非表業非色非心法 不有不失而不敗亡也 然 由身口意業淨因緣 而得生此無生無性也(以上有多種答更撿本問對之) 大毘盧遮那成佛經疏卷第十五 P. 247

248 大毘盧遮那成佛經疏卷第十六 沙門一行阿闍梨記 祕密漫荼羅品第十一之餘 次答果數壽量幾時者 然世間之尊所有真言勢力 極上不過一劫 佛所說者則逾 一劫數 謂逾一劫復逾一劫 如此無量乃至成佛也 是故世人所護悉地壽量及果 則 有數限不逾一劫 今則不失 壽量無盡過於一劫數之量也 若事中釋者 但隨力能過 若干劫 或過無量劫壽量不盡 亦是過彼世天也 故云超劫者 是通含不定之語也 剋實而談壽量 出過劫數受報亦無限量也 次答三昧者 略有多種 若諸佛及佛子 諸佛之大仙佛子眾三昧 清淨離諸想 有想為世間 二乘名離想三昧 若是世間瑜伽 名有相三昧 此中三摩是等義 地是慧義 以慧觀照如前三事皆空 以三事體空平等 合而為一 是名三昧地也 然佛與菩薩三昧 皆離想清淨 以此三昧正觀三事 皆等 更無分別離諸想故 本性純白離諸染污 故名清淨也 若有想者 謂世間一切三昧 謂隨其果修行 望果修因有所希望 極至四禪八定處不得過 故非清淨也 聲聞緣覺 雖得清淨 然未能一切清淨 以於煩惱所知二障尚未遍知故 未純淨也 世三昧又有 二種 一者斷見 二者常見 若斷見而無分別 常者有少分別也 從業得果者 有成 熟熟時 若得悉地者 於業自在得迴轉 須受亦得不受亦得也 心無自性故 心性離 因果 云不者無也 於解脫相 業生生等諸虛空 成就及熟時業得果 若悉地得 當 業迴心之無性故 果因亦離 業生解脫 生如虛空者 謂世間有相三昧 猶有業望報 而修故名成就 得是成熟名悉地也 若以此世間空 而迴向此心之無自性 體既無相 等於虛空無際 故得功德亦廣也 迴此心之無自性者 心名質多 質多者 猶如眾綵 莊嚴積聚名為質多 猶眾綵所成故 即是無有自性 此即是因也 本因既無自性 當 知所生之果亦無自性 所以者何 若因有生者果可有生 今既因尚待緣而成無生無性 當知生不可得也 以因果皆如是故 得解脫諸業也 或有說言 若如此者 便是無 因無果墮斷滅見者 此亦不然 但離業生之性 既離業生即有法性之生 等於虛空 虛空無邊故 當知所成功德利眾生事 亦無邊無盡 故非斷也 右以略說偈答金剛手 問了 更以長行說之 云復次者 由前已說之事有所不盡 更續明之 故云復次也 諦聽者 以此法轉深祕旨要故 重戒令諦聽也 此中略說五事 謂印色尊位及住并三 昧 印謂手印契印也 改為形相也 色 謂本尊形相分段差別 置者謂方圓半月三角 之類也 尊位謂漫荼羅中所住方位各各處所也(布置聖者位次)住謂本尊之像 非直綵畫 而由真言及印等所引故 來至本坐加威而住也 現威驗也 三昧謂隨上中下分 寂 忿悅等儀相也 請本尊如法 為印及形相 配置尊位 威驗現前住於三昧所趣(所住處 為)所住處名為趣 謂三昧趣也 要具明此五緣方 所云五趣者 趣是別別之義 由此 五緣差別故云五也 由具此五故 世及出世間所有漫荼羅皆能解了也 然此五事 乃 是古昔諸佛成最正覺 先佛成三菩提也(諸佛法也)法界虛空行 法界虛空行者 由體同 法界成如來行故也 如是諸佛謂度無餘界有情本願故 為利樂安樂修真言門諸菩薩故 P. 248

249 演說之 故令慇懃諦受也 金剛手言 如是世尊唯然願聞者 是金剛手等十世界 及普賢等十世界大眾 蒙佛告勅皆同聲白言 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故佛更說祕密漫荼 羅法也 佛言有正等覺漫荼羅 置祕密中密 無上大悲藏等名 若無量等世出世漫荼 羅同者 即是如來最正覺究竟之說也 然此大悲藏生 前已說竟 何故更說有何差別 耶 然前雖說者是為祕密更 有祕中之祕 若不說此法者 即通達前法亦不得成 故 為最祕要也 若解此者 一切世間諸漫荼羅悉皆同用之 無所不入也 其作法者 先 作四方漫荼羅 其界唯用羯磨金剛智印 周匝相連以為其道 唯安所 其十字中又作 十字金剛印 印如前作之 但以十字為異耳 其十字金剛印 上作蓮華 仰而半敷 令此十字如花之狀也 其花上又安八葉之花 即如前五佛四菩薩方位也 當以心想而 置九點 即是臺及八葉中各想一點也 此點即是大空之證 此成正覺義也 於此八業 及中 當作方圓漫荼羅而畫本尊之像 佛方壇菩薩圓也 此但是行人自為已作 不令 示人 若作法時自在壇門而坐 自作灌頂等法 然後得作一切法事也 此事尤祕 但 心存作之 不可形於翰墨也 又其臺上當想如上十二字真言王 令其字一一分別置於 壇上也 更問 連環置耶 以何為次第耶 又云花中安子者 謂畫蓮子 或十或過減 無在 經云 流出者 謂人了解此祕密法 一切世出世壇皆於中流出 隨義相應可解也 略有四種造祕之法 謂事業(即是從初至未緣壇 種種事業所應作者也)形(謂本尊等形顯分段 )悉地(即所成果)安置位(即置本尊方位也) 了解此四法 即通一切流出之法也(更問)從此流 出諸壇 皆依本教所說也 佛子者告彼也 謂金剛也 又四菩薩者普賢巽 文殊坤 慈氏乾 觀音艮 是其位也 前緣起列眾中 或以除蓋障替觀音 或以除一切惡趣替 文殊 其義各異 課用一事亦得也 此中用觀音為正也 已上毘盧遮那漫荼羅竟 次初正覺者最初說也 明諸佛漫荼羅 即佛部 P. 249

250 作此佛部漫荼羅 作圓漫荼羅 其圓如月 中白如貝色 此圓中先作白蓮花 花 上盡三角 此三角中作赤色 其中畫佛像也(作何佛更問)繞三角以金剛圍之 如圖也 繞三角置點 點標也(更問)其外輪作光 如却敵形也 圓外周匝安點(疑此點一一皆是本尊 之位 更問 或可置字)光普皆流出者 謂想光從佛身中流出 漸次流布在三角外也 真 言主謂本尊也 遍身有光流出 前大壇中亦有三角印 與此用處不同 前者但是印 此中置佛或置印 作法圓具於彼也 次蓮華部 此語屬上件 世出世同畫者 此同 亦可名有也 言世出世有 無量漫荼羅欲令善聽也 移在 上 當知此是最初悲生壇 P. 250

251 作方漫荼羅內畫商佉 商佉上有蓮花 蓮花上有金剛 金剛上又有蓮花 蓮花上 置觀音菩薩 或可安印或安字也 諸印上皆安種子字 謂商佉金剛及花上也 其次院 安大勢等 周遍作光勿生疑慮也 以本種子巧安置之而作種子也 等處當置七白吉祥 一一皆有二使 此經但略說言之 自別有觀音部法中 具載當別詳撿也(更問)明妃資 財主 是能自在施與求者也 及大勢至等 如法作之也 作得自在之尊 持標相印也 當殊妙作之 曰如法作之 住三角中馬頭 合在可處用壇中畫之 其餘諸尊 亦各 有形色等別及方圓半月三角等 合可用等 皆如廣本也 前所云須通五事 謂形色契 印本尊及位 即此事也 如畫本尊 合作何色及形像等 各各有印 前者大悲藏生是 嘉會壇 今此中隨三部各各別有也 如此中蓮花部壇 中胎是吉祥壇 以觀音為主 胎外留空地 空地外即是第二坐位 悉置觀音部諸尊等 餘盡如作大壇中法 其空處 亦置十方佛 其第三坐位 亦置八部眾等 准前可解也 三角中猶如日出之暉 謂日 初出赤黃色也 在明王側者 在大勢至側也 次復若作馬頭漫荼羅者 當在三角中置 之 在外三重 其漫荼羅亦皆隨之作三角也 作此時訶耶在中 即移觀音替居勢至之 處 餘眷屬皆圍遶之 餘皆迴互可以意得耳 次作第二漫荼羅者 謂從蓮花部數之 蓮花為初即金剛為第二部也 我正宣說之 謂善說也 非前非後依次而說也 為第二 部也 其漫荼羅四方作普以金剛 以三股者作界緣相接圍之 圍中黃色 中安蓮花 花上有瓶 瓶白如月色 或用金剛圍之 或用餘物圍之(謂隨彼尊之印 展轉為中心 亦如 其印圍之)彼瓶上有大風 謂半月形也 此中如黑雲狀(如雨時雲靉靆垂黑也)其下狀如幡形 如大風吹形勢流動 彼半月中如大猛火炎作三角形 其三角亦以金剛圍之 三角中 赤如日初出色 其中置蓮 蓮極赤如劫災大火災色(謂殷深赤或可赤黑)蓮上畫金剛(謂或畫 本尊形或畫五股印或字也)其金剛流出種種焰光 若畫形者 心上安種子字 謂吽字也 若畫印者 想 字誦而加持之也 印上置字也 此是汝漫荼羅者 佛親對金剛手說之 故告之是汝漫荼羅也 古昔諸佛皆說 我亦如是說也 諸明王各依本 坐類形色者 謂或金剛母及金剛針鏁之類 眾多金剛眷屬 各依本尊形色差別 或畫形或作印或 置種子字也 各依其法次第相應 謂成就妙悉地故安此 金剛手為中台 諸部類為第 P. 251

2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一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 一 ) 阿彌陀佛的意思

2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一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 一 ) 阿彌陀佛的意思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目錄 ㄧ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2 ( 一 ) 阿彌陀佛的意思 2 ( 二 ) 成熟眾生, 莊嚴國土 的彌陀本願 5 ( 三 ) 淨土法門的殊勝 8 二 念佛的方法 13 ( 一 ) 念佛的方法 13 ( 二 ) 念佛法門的層次 20 ( 三 ) 報恩佛七 的意義 29 三 四種淨土任君遊 35 ( 一 ) 人間淨土 35 ( 二 ) 天國淨土 38 ( 三 ) 佛國淨土 41 (

More information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目錄 生與死的尊嚴 2 認識生命的實相 3 生從何處來? 死往何處去? 8 佛教徒的生死觀 10 如何面對死亡? 如何使得死亡有尊嚴? 20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認識生命的實相 認識生命的實相 ( 一 ) 由生命的無奈 無所依賴及無所適從, 轉變為生命的可愛 可貴與自我的肯定 ( 二 ) 生命的出生與死亡, 關係密切, 不可分割 出生之時已確定了死亡的必然到臨 生未必可喜, 死未必可哀,

More information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法會因由分第一 如是我聞 : 一時, 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爾時, 世尊食時, 著衣持缽, 入舍衛大城乞食 於其城中次第乞已, 還至本處 飯食訖, 收衣缽 洗足已, 敷座而坐 善現啟請分第二 時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 即從座起, 偏袒右肩, 右膝著地, 合掌恭敬 而白佛言 : 希有! 世尊 如來善護念諸菩薩, 善付囑諸菩薩 世尊!

More information

16?????[?????~???Q??1030303

16?????[?????~???Q??1030303 1 中 論 觀 縛 解 品 [ 吉 藏 釋 此 品 由 來 ] 此 一 品 生 有 遠 近 通 別 (p.592) ( 一 ). 遠 來 由 所 言 遠 者, 小 乘 大 乘 外 道 內 道 並 言 有 縛 有 解 約 內 外 大 小 所 計 以 辨 解 縛 : 總 約 外 道 執 以 辨 解 縛 外 道 有 二 : 一 者 云 眾 生 縛 解, 自 然 而 有, 無 有 因 緣, 一 切 眾 生,

More information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Vajracchedik -Prajñ p ramit S tra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 (Kum rajiva) 譯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般若會上佛菩薩 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1 如是我聞 : 一時, 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爾時, 世尊食時, 著衣持金本, 入舍衛大城乞食

More information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繁體).pages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繁體).pages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姚秦三藏法師. 鳩摩羅什譯 1. 如是我聞 : 一時, 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爾時, 世尊食時, 著衣持鉢, 入舍衛大城乞食 於其城中, 次第乞已, 還至本處 飯食訖, 收衣鉢, 洗足已, 敷座而坐 2. 時, 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 偏袒右肩, 右膝著地, 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 希有! 世尊! 如來善護念諸菩薩, 善付囑諸菩薩 世尊! 善男子

More information

天下莫大於秋毫之末,而大山為小

天下莫大於秋毫之末,而大山為小 010 010 天下莫大於秋毫之末,而大山為小 011 卷一 天地萬物的運行之道011 012 012 是亦彼也,彼亦是也 013 卷一 天地萬物的運行之道013 014 014 指窮於為薪,火傳也,不知其盡也 015 卷一 天地萬物的運行之道015 018 018 意有所至,而愛有所亡 019 卷一 天地萬物的運行之道019 028 028 此以己養養鳥也,非以鳥養養鳥也 029 卷一 天地萬物的運行之道029

More information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安身安心安家安業 目錄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2 安誰 - 能夠安人必能安己 3 安身 - 在於生活的勤勞儉樸 8 安心 - 在於生活的少欲知足 13 安家 - 於家庭中的相愛和相助 15 安業 - 在於身口意三類行為的清淨和精進 18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安誰 - 能夠安人必能安己 安誰 - 能夠安人必能安己行菩薩道 - 尊重他人而安心安身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身心平安

More information

心 五 四 運 動 二 十 一 世 紀 的 生 活 主 張

心 五 四 運 動 二 十 一 世 紀 的 生 活 主 張 心 五 四 運 動 目 錄 二 十 一 世 紀 的 生 活 主 張 2 心 五 四 運 動 的 時 代 意 義 4 四 安 : 提 昇 人 品 的 主 張 14 四 要 : 安 定 人 心 的 主 張 18 四 它 : 解 決 困 境 的 主 張 22 四 感 : 與 人 相 處 的 主 張 26 四 福 : 增 進 福 祉 的 主 張 30 心 五 四 運 動 二 十 一 世 紀 的 生 活 主

More information

切智所行之義 皆得自在 修諸功德 悉已圓滿 其菩提座 具足莊嚴 周遍十方一切世界 佛處其上 轉妙法輪 說諸菩薩所有行願 開示無量諸佛境界 令諸菩薩 皆得悟入 修行種種清淨妙行 復能示導一切眾生 令種善根 生於如來平等地中 住諸菩薩無邊妙行 成就一切功德勝法 一切世界 一切眾生 一切佛剎 一切諸法 一

切智所行之義 皆得自在 修諸功德 悉已圓滿 其菩提座 具足莊嚴 周遍十方一切世界 佛處其上 轉妙法輪 說諸菩薩所有行願 開示無量諸佛境界 令諸菩薩 皆得悟入 修行種種清淨妙行 復能示導一切眾生 令種善根 生於如來平等地中 住諸菩薩無邊妙行 成就一切功德勝法 一切世界 一切眾生 一切佛剎 一切諸法 一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四十七佛不思議法品第三十三之二佛子 諸佛世尊 有十種廣大佛事 無量無邊 不可思議 一切世間 諸天及人 皆不能知 去來現在 所有一切聲聞獨覺 亦不能知 唯除如來威神之力 何等為十 所謂一切諸佛 於盡虛空遍法界 一切世界 兜率陀天 皆現受生 修菩薩行 作大佛事 無量色相 無量威德 無量光明 無量音聲 無量言辭 無量三昧 無量智慧 所行境界 攝取一切人天魔梵 沙門婆羅門 阿脩羅等 大慈無礙

More information

The Haks Language Modeling System: Examples from Buddhist Texts in Sanskrit, Tibetan and Chinese This study demonstrates a practical method for extrac

The Haks Language Modeling System: Examples from Buddhist Texts in Sanskrit, Tibetan and Chinese This study demonstrates a practical method for extrac The Haks Language Modeling System: Examples from Buddhist Texts in Sanskrit, Tibetan and Chinese Christopher Handy Michael Litchard handyca@mcmaster.ca http://handyc.sdf.org Inaugural NARNiHS Conference

More information

6-1-1極限的概念

6-1-1極限的概念 選 修 數 學 (I-4 多 項 式 函 數 的 極 限 與 導 數 - 導 數 與 切 線 斜 率 定 義. f ( 在 的 導 數 : f ( h 對 實 函 數 f ( 若 極 限 存 在 h h 則 稱 f ( 在 點 可 微 分 而 此 極 限 值 稱 為 f ( 在 的 導 數 以 f ( 表 示 f ( f ( 函 數 f ( 在 的 導 數 也 可 以 表 成 f ( 註 : 為 了

More information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CBETA 電子版版本記錄 : 1.2 完成日期 : 2002/11/04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資料底本 :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08, No. 235 No. 235 [Nos. 220(9), 23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CBETA 電子版版本記錄 : 1.2 完成日期 : 2002/11/04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資料底本 :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08, No. 235 No. 235 [Nos. 220(9), 23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CBETA 電子版版本記錄 : 1.2 完成日期 : 2002/11/04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cbeta@ccbs.ntu.edu.tw 資料底本 :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08, No. 235 No. 235 [Nos. 220(9), 236-239]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姚秦天竺三藏鳩摩羅什譯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More information

我 為 你 祝 福 從 心 經 談 如 何 安 定 人 心

我 為 你 祝 福 從 心 經 談 如 何 安 定 人 心 我 為 你 祝 福 目 錄 從 心 經 談 如 何 安 定 人 心 2 從 普 門 品 談 如 何 自 助 助 人 12 從 大 悲 咒 談 如 何 祈 福 有 福 22 我 為 你 祝 福 從 心 經 談 如 何 安 定 人 心 從 心 經 談 如 何 安 定 人 心 ( 一 ) 建 立 正 確 的 人 生 觀 我 為 你 祝 福 1. 三 世 因 果, 還 願 受 報 2. 四 大 假 合, 歡

More information

忘眾生恩德 務 使 眾生亦終有 一 天 同證 菩提 這就是透 見緣起 事實的修道者要發 菩提 心 的來由 (四 )為 甚麼 維摩 經 置三 心於 修 淨 土行 之首? 維摩 經註 僧 肇云 : 夫欲 弘大道 先 要直其心 心 既 真 直 然 後 人行 能深 ;入 行 既深 則 能廣 運無 涯 此三

忘眾生恩德 務 使 眾生亦終有 一 天 同證 菩提 這就是透 見緣起 事實的修道者要發 菩提 心 的來由 (四 )為 甚麼 維摩 經 置三 心於 修 淨 土行 之首? 維摩 經註 僧 肇云 : 夫欲 弘大道 先 要直其心 心 既 真 直 然 後 人行 能深 ;入 行 既深 則 能廣 運無 涯 此三 忘眾生恩德 務 使 眾生亦終有 一 天 同證 菩提 這就是透 見緣起 事實的修道者要發 菩提 心 的來由 (四 )為 甚麼 維摩 經 置三 心於 修 淨 土行 之首? 維摩 經註 僧 肇云 : 夫欲 弘大道 先 要直其心 心 既 真 直 然 後 人行 能深 ;入 行 既深 則 能廣 運無 涯 此三 心之 次也 備 此三 心 然 後修 六度 這襄再作補 充 沒有直 心 學 佛 目的不純正 沒有深 心

More information

1 解深密經講義中道佛學會如源 Dec. 05, 2014 介紹 : 1 解深密經最早的唯識經典, 公元 300 左右集出, 以阿毘達磨的形式表現 2 主要思想 : 三時教 : 阿含 ( 有教 ) 般若 ( 空教 ) 解深觀念論 : 因禪觀而產生唯心思想阿賴耶識的思想依三性三無性成立大乘空義 3 經

1 解深密經講義中道佛學會如源 Dec. 05, 2014 介紹 : 1 解深密經最早的唯識經典, 公元 300 左右集出, 以阿毘達磨的形式表現 2 主要思想 : 三時教 : 阿含 ( 有教 ) 般若 ( 空教 ) 解深觀念論 : 因禪觀而產生唯心思想阿賴耶識的思想依三性三無性成立大乘空義 3 經 1 解深密經講義中道佛學會如源 Dec. 05, 2014 介紹 : 1 解深密經最早的唯識經典, 公元 300 左右集出, 以阿毘達磨的形式表現 2 主要思想 : 三時教 : 阿含 ( 有教 ) 般若 ( 空教 ) 解深觀念論 : 因禪觀而產生唯心思想阿賴耶識的思想依三性三無性成立大乘空義 3 經名 Saṁdhi-nirmocana sūtra 解深密經 ( 相續解脫 ) Saṁdhi: 結, 連結

More information

解深密經

解深密經 解深密經 最早的唯識經典 公元 300 左右集出 以阿毘達磨的形式表現 主要思想 : 三時教 : 阿含 ( 有教 ) 般若( 空教 ) 解深 觀念論 : 因禪觀而產生唯心思想 阿賴耶識的思想 依三性三無性成立大乘空義 經名 Saṁdhi-nirmocana sūtra 解深密經 ( 相續解脫 ) Saṁdhi: 結, 連結 甚深意 = 密意 甚深意 : 般若經中佛說 甚深意 = 一切法空 nirmocana:

More information

T050X_02

T050X_02 1. 云何淨除一切眾生自心現流 為頓為漸耶 佛告大慧 漸淨非頓 如菴羅果漸熟非頓如來淨除一切眾生自心現流 亦復如是 漸淨非頓 譬如陶家造作諸器 漸成非頓 如來淨除一切眾生自心現流亦復如是 漸淨非頓 譬如大地漸生萬物非頓生也 如來淨除一切眾生自心現流 亦復如是 漸淨非頓 譬如人學音樂書畫種種技術 漸成非頓 如來淨除一切眾生自心現流 亦復如是 漸淨非頓 譬如明鏡頓現一切無相色像 如來淨除一切眾生自心現流

More information

3 習應十八界空習應眼界空 色界空 眼識界空, 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 習應耳聲識界 鼻香識界 舌味識界 身觸識界 意法識界空, 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4 習應四諦空習應苦空, 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 習應集 滅 道空, 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5 習應十二因緣空習應無明空, 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3 習應十八界空習應眼界空 色界空 眼識界空, 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 習應耳聲識界 鼻香識界 舌味識界 身觸識界 意法識界空, 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4 習應四諦空習應苦空, 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 習應集 滅 道空, 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5 習應十二因緣空習應無明空, 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我的 十六 異名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 3 習應品 ( 資料 8) 開仁編 2018/12/1 書 p.28 經 佛告舍利弗 : 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 應如是思惟 : 菩薩但有字, 佛亦但有字, 般若波羅蜜亦但有字 ; 色但有字, 受 想 行 識亦但有字 舍利弗! 如我但有字, 一切我常不可得, 眾生 壽者 命者 生者 養育 眾數 人 作者 使作者 起者 使起者 受者 使受者 知者 見者, 是一切皆不可得

More information

學佛五講

學佛五講 絕妙說法 - 法華經講要 02 方便品 - 唯一佛乘, 方便說三 目錄 書籍光碟光碟 2 P.33 9 05 P.70 光碟 4 24 30 1. 諸佛智慧甚深無量 2. 佛陀說法, 五千增上慢人退席 3. 諸佛世尊出現於世的目的 4. 唯一佛乘, 方便說三 1.1 此品開始為正宗分 1.2 舍利弗請法 1.3 佛告舍利弗, 諸佛智慧甚深無量 1.4 羅漢弟子們的疑問 2.1 舍利弗再三請法, 佛陀應允

More information

骨 折 別 日 數 表 1. 鼻 骨 眶 骨 ( 含 顴 骨 ) 14 天 11. 骨 盤 ( 包 括 腸 骨 恥 骨 坐 骨 薦 骨 ) 40 天 2. 掌 骨 指 骨 14 天 12. 臂 骨 40 天 3. 蹠 骨 趾 骨 14 天 13. 橈 骨 與 尺 骨 40 天 4. 下 顎 ( 齒

骨 折 別 日 數 表 1. 鼻 骨 眶 骨 ( 含 顴 骨 ) 14 天 11. 骨 盤 ( 包 括 腸 骨 恥 骨 坐 骨 薦 骨 ) 40 天 2. 掌 骨 指 骨 14 天 12. 臂 骨 40 天 3. 蹠 骨 趾 骨 14 天 13. 橈 骨 與 尺 骨 40 天 4. 下 顎 ( 齒 查 詢 本 公 司 資 訊 公 開 說 明 文 件, 請 上 本 公 司 網 站, 南 山 產 物 團 體 傷 害 保 險 傷 害 醫 療 保 險 給 付 ( 日 額 型 ) 附 加 條 款 ( 主 要 給 付 項 目 : 傷 害 醫 療 保 險 金 日 額 保 險 金 ) 100.05.27(100) 美 亞 保 精 字 第 0097 號 函 備 查 101.08.08(101) 美 亞 保 精

More information

五 四 五 說 ( 代 序 ) 李 澤 厚 劉 再 復 I I II IV V VII 第 一 篇 五 四 新 文 化 運 動 批 評 提 綱 001 003 006 009 011 014 019 附 論 一 中 國 貴 族 精 神 的 命 運 ( 提 綱 ) 021 021 022 026 02

五 四 五 說 ( 代 序 ) 李 澤 厚 劉 再 復 I I II IV V VII 第 一 篇 五 四 新 文 化 運 動 批 評 提 綱 001 003 006 009 011 014 019 附 論 一 中 國 貴 族 精 神 的 命 運 ( 提 綱 ) 021 021 022 026 02 劉 再 復 著 與 李 澤 厚 李 歐 梵 等 共 論 五 四 共 鑒 五 四 五 四 五 說 ( 代 序 ) 李 澤 厚 劉 再 復 I I II IV V VII 第 一 篇 五 四 新 文 化 運 動 批 評 提 綱 001 003 006 009 011 014 019 附 論 一 中 國 貴 族 精 神 的 命 運 ( 提 綱 ) 021 021 022 026 028 附 論 二 誰 是

More information

第 6. 節 不 定 積 分 的 基 本 公 式 我 們 可 以 把 已 經 知 道 反 導 函 數 之 所 有 函 數 都 視 為 不 定 積 分 的 基 本 公 式 基 本 公 式 涵 蓋 的 範 圍 愈 大, 我 們 求 解 積 分 就 愈 容 易, 但 有 記 憶 不 易 的 情 事 研 讀

第 6. 節 不 定 積 分 的 基 本 公 式 我 們 可 以 把 已 經 知 道 反 導 函 數 之 所 有 函 數 都 視 為 不 定 積 分 的 基 本 公 式 基 本 公 式 涵 蓋 的 範 圍 愈 大, 我 們 求 解 積 分 就 愈 容 易, 但 有 記 憶 不 易 的 情 事 研 讀 第 6. 節 反 導 函 數 與 不 定 積 分 定 義 6.. 反 導 函 數 說 明 : 第 六 章 求 積 分 的 方 法 若 F( ) f ( ), Df, 則 F ( ) 為 f( ) 之 反 導 函 數 (antierivative) () 當 F ( ) 為 f( ) 之 反 導 函 數 時, 則 F( ) C,C 為 常 數, 亦 為 f( ) 之 反 導 函 數 故 若 反 導 函

More information

答 曰 : 為 米 二 斗 一 升 五 分 升 之 三 術 曰 : 以 粟 求 米, 十 二 之, 二 十 五 而 一 臣 淳 風 等 謹 按 : 粺 米 之 率 二 十 有 四, 以 為 率 大 繁, 故 因 而 半 之, 故 半 所 求 之 率, 以 乘 所 有 之 數 所 求 之 率 既 減

答 曰 : 為 米 二 斗 一 升 五 分 升 之 三 術 曰 : 以 粟 求 米, 十 二 之, 二 十 五 而 一 臣 淳 風 等 謹 按 : 粺 米 之 率 二 十 有 四, 以 為 率 大 繁, 故 因 而 半 之, 故 半 所 求 之 率, 以 乘 所 有 之 數 所 求 之 率 既 減 九 章 算 術 西 漢 張 蒼 耿 壽 昌 編 定 魏 劉 徽 注 唐 李 淳 風 等 注 釋 郭 書 春 校 點 九 章 算 術 卷 第 二 魏 劉 徽 注 唐 朝 議 大 夫 行 太 史 令 上 輕 車 都 尉 李 淳 風 等 注 釋 粟 米 以 御 交 質 變 熒 易 粟 米 之 法 凡 此 諸 率 相 與 大 通, 其 特 相 求, 各 如 本 率 可 約 者 約 之, 別 術 然 也 粟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10100000191.doc

Microsoft Word - 10100000191.doc 臺 灣 集 中 保 管 結 算 所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辦 理 認 購 ( 售 ) 權 證 帳 簿 劃 撥 作 業 配 合 事 項 部 分 條 文 修 正 條 文 對 照 表 附 件 1 修 正 條 文 現 行 條 文 說 明 第 五 章 認 購 ( 售 ) 權 證 之 權 利 行 使 第 一 節 認 購 權 證 採 證 券 給 付 或 以 證 券 給 付 之 認 購 權 證 發 行 人 得 選

More information

B19 骨 頭 透 露 的 訊 息 1 Carabelli's cusp

B19 骨 頭 透 露 的 訊 息 1 Carabelli's cusp 看 骨 頭 說 故 事 骨 頸 的 大 小 與 形 狀 1 1 20 2013 9 489 B19 骨 頭 透 露 的 訊 息 1 Carabelli's cusp 2013 9 489 21 DNA 5 X B6 人 骨 與 獸 骨 的 異 同 B7 28 32 36 22 2013 9 489 B6 B2 3 5 B7 2013 9 489 23 基 於 部 分 動 物 的 移 動 性 低, 透

More information

就在那一夜 我重生了 我知道我已是基督徒 有不一樣的人生觀 和新的生命 我已脫離過去的捆綁 我自由了 從 佛 陀 到 耶 穌 1 再 活 一 次 5 掙 脫 的 勇 氣 9 我 為 什 麼 信 耶 穌? 14 死 亡 邊 緣 18 悸 動 的 靈 魂 22 神 的 忿 怒 與 祝 福 26 從 佛 陀 到 耶 穌 1 2 不 再 拜 拜 只 信 耶 穌 從 佛 陀 到 耶 穌 3 4 不 再

More information

2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啰啰 阇

2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啰啰 阇 序论 / 1 2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啰啰 阇 序论 / 3 睺 4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别解脱戒 序论 / 5 菩萨戒 金刚乘戒 如法守护 6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序论 / 7 8 / 菩提道次第略论 阇 序论 / 9 10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序论 / 11 12 / 菩提道次第略论 槃 序论 / 13 除三种过 14 / 菩提道次第略论 依六种想 于己作病者想 序论 / 15 于说法者作医师想

More information

入真言門住心品第一 卷第二入真言門住心品之餘 卷第三入漫荼羅具緣真言品第二 卷第四入漫荼羅具緣真言品之二 卷第五入漫荼羅具緣真言品之三 卷第六入漫荼羅具緣真言品之四 卷第七息障品第三 普通真言藏品第四 卷第八世間成就品第五 悉地出現品第六 卷第九悉地出現品之餘 成就悉地品第七 轉字輪漫荼羅行品第八

入真言門住心品第一 卷第二入真言門住心品之餘 卷第三入漫荼羅具緣真言品第二 卷第四入漫荼羅具緣真言品之二 卷第五入漫荼羅具緣真言品之三 卷第六入漫荼羅具緣真言品之四 卷第七息障品第三 普通真言藏品第四 卷第八世間成就品第五 悉地出現品第六 卷第九悉地出現品之餘 成就悉地品第七 轉字輪漫荼羅行品第八 修訂日期: 2009/04/22 發行日期: 2009/5/9 發行單位: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http://www.cbeta.org 資料底本: 卍新纂續藏經 Vol. 23, No. 438 原始資料: CBETA 人工輸入 CBETA 掃瞄辨識 No. 438-A毗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義釋序 釋 溫古 持明藏宗分條流傳譯久矣世之學者多存有相罕契中道其瑜伽行法隱而未明夫法流 不通弘道者之憂也此毗盧遮那經迺祕藏圓宗深入實相為眾教之源爾厥有中天竺三藏字

More information

CONTENTS 訓 練 內 容 設 計 法 056 淡 季 期 的 訓 練 058 旺 季 期 的 訓 練 060 針 對 爬 坡 賽 的 訓 練 內 容 062 賽 後 的 資 料 分 析 064 067 PART4/ 鏑 木 毅 先 生 的 建 言 活 用 於 越 野 路 跑 的 心 跳 訓

CONTENTS 訓 練 內 容 設 計 法 056 淡 季 期 的 訓 練 058 旺 季 期 的 訓 練 060 針 對 爬 坡 賽 的 訓 練 內 容 062 賽 後 的 資 料 分 析 064 067 PART4/ 鏑 木 毅 先 生 的 建 言 活 用 於 越 野 路 跑 的 心 跳 訓 BOOK 山 與 溪 谷 社 編 堀 內 一 雄 執 筆 蕭 雲 菁 譯 CONTENTS 訓 練 內 容 設 計 法 056 淡 季 期 的 訓 練 058 旺 季 期 的 訓 練 060 針 對 爬 坡 賽 的 訓 練 內 容 062 賽 後 的 資 料 分 析 064 067 PART4/ 鏑 木 毅 先 生 的 建 言 活 用 於 越 野 路 跑 的 心 跳 訓 練 068 心 率 計 為

More information

【第35義】中

【第35義】中 大般若經 中菩薩摩訶薩不證實際的探討 一 前言 林崇安 ( 法光雜誌,252 期,2010) 玄奘大師所譯的 大般若經 是由 16 部經典所組成, 分成十六分, 也稱作十六會 前三分的內容大致相同而經文長短有異, 其品數和卷數為 : 初分 七十九品 400 卷 : 卷 1 卷 400 第二分 八十五品 78 卷 : 卷 401 卷 478 第三分 三十一品 59 卷 : 卷 479 卷 537 以下引用這三分的經文,

More information

【第35義】中

【第35義】中 一 前 言 大 般 若 經 中 菩 薩 證 住 實 際 的 探 討 林 崇 安 ( 法 光 雜 誌,251 期,2010) 玄 奘 大 師 所 譯 的 大 般 若 經 是 由 16 部 經 典 所 組 成, 分 成 十 六 分, 也 稱 作 十 六 會 前 五 分 內 容 大 致 相 同 而 經 文 長 短 有 異, 其 品 數 和 卷 數 為 : 初 分 七 十 九 品 400 卷 : 卷 1 卷

More information

才門 皆悉已得 清淨無礙 大悲利益一切眾生 以本願力 盡未來際 而無厭倦 汝應請彼 彼當為汝 說其三昧自在解脫 爾時會中 諸菩薩眾 聞普賢名 即時獲得不可思議 無量三昧 其心無礙 寂然不動 智慧廣大 難可測量 境界甚深 無能與等 現前悉見無數諸佛 得如來力 同如來性 去來現在 靡不明照 所有福德 不

才門 皆悉已得 清淨無礙 大悲利益一切眾生 以本願力 盡未來際 而無厭倦 汝應請彼 彼當為汝 說其三昧自在解脫 爾時會中 諸菩薩眾 聞普賢名 即時獲得不可思議 無量三昧 其心無礙 寂然不動 智慧廣大 難可測量 境界甚深 無能與等 現前悉見無數諸佛 得如來力 同如來性 去來現在 靡不明照 所有福德 不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四十十定品第二十七之一爾時世尊 在摩竭提國 阿蘭若法菩提場中 始成正覺 於普光明殿 入剎那際諸佛三昧 以一切智自神通力 現如來身 清淨無礙 無所依止 無有攀緣 住奢摩他最極寂靜 具大威德 無所染著 能令見者 悉得開悟 隨宜出興 不失於時 恒住一相 所謂無相 與十佛剎微塵數菩薩摩訶薩俱 靡不皆入灌頂之位 具菩薩行 等于法界無量無邊 獲諸菩薩普見三昧 大悲安隱一切眾生 神通自在 同於如來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第四章.doc

Microsoft Word - 第四章.doc 第 四 章 - 試 分 別 說 明 組 合 邏 輯 電 路 與 序 向 邏 輯 電 路 之 定 義 解 : 組 合 邏 輯 電 路 由 基 本 邏 輯 閘 所 組 成 的 此 種 邏 輯 電 路 之 輸 出 為 電 路 所 有 輸 入 的 組 合 因 此 輸 出 狀 態 可 完 全 由 目 前 之 輸 入 來 決 定 而 組 合 邏 輯 電 路 之 示 意 圖 如 圖 所 a 示 ; 而 序 向 邏

More information

12

12 第十㆓講如來成所作事品第八 ㆒ 這品經的宗旨 : ( ㆒ ) 七品經已說明基本原理 ( ㆓ ) 現在, 要說成就如來成所作 : 活出自己的如來 過如來生活 得大解脫 : 又世出世間不㆓ : 染淨不㆓之如來 要談如來成所作事 ㆕智 : 1. 成所作智 ( 五識 ) 2. 妙觀察智 ( 六識 ) 3. 平等性智 ( 七識 ) 因 轉 果 轉 4. 大圓鏡智 ( 八識 ) ㆓ 文殊菩薩問文殊菩薩問如來法身有何等相?

More information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目錄 香讚 開經偈 001 淨三業 安土地 普供養真言 002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003 悉曇般若無盡藏真言 金剛心真言 029 悉曇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真言般若菩薩真言 030 悉曇修習般若真言 031 補闕 補闕圓滿 普迴向真言 032 迴向偈 033 香讚 爐香乍爇法界蒙熏諸佛海會悉遙聞 隨處結祥雲誠意方殷諸佛現全身 ˉ 無香雲蓋菩薩摩訶薩 三稱 ˉ 無常住十方佛 ˉ 無常住十方法

More information

則名戒 善不善法無二無別是則名戒 為貪欲故觀身不淨是則名戒 為瞋恚故生於慈心是則名戒 以智慧破癡網是則名戒 不得貪恚本是則名戒 於法無觀無想分別是則名戒 無我見無眾生見無壽者見無人見無常見無滅見是則名戒 於一切法不作不起是則名戒 心無所畏是則名戒 不依三界是則名戒 信無生法是則名戒 信解無生法忍是則

則名戒 善不善法無二無別是則名戒 為貪欲故觀身不淨是則名戒 為瞋恚故生於慈心是則名戒 以智慧破癡網是則名戒 不得貪恚本是則名戒 於法無觀無想分別是則名戒 無我見無眾生見無壽者見無人見無常見無滅見是則名戒 於一切法不作不起是則名戒 心無所畏是則名戒 不依三界是則名戒 信無生法是則名戒 信解無生法忍是則 自在王菩薩經 CBETA 電子版版本記錄 : 1.1 No. 420 [No. 421] 自在王菩薩經卷上 完成日期 : 2002/11/04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cbeta@ccbs.ntu.edu.tw 資料底本 :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13, No. 420 姚秦三藏鳩摩羅什譯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城祇陀樹林給孤獨園 與大比丘眾二萬人俱 菩薩摩訶 薩皆是一生補處

More information

人 們 在 為 生 活 空 間 中 的 物 品 選 擇 色 彩 時, 不 自 覺 地 會 反 應 出 大 腦 對 色 彩 的 解 釋, 設 計 師 若 能 掌 握 色 彩 所 隱 藏 的 訊 息, 便 可 以 充 分 利 用 並 創 造 出 極 具 魅 力 的 產 品 視 覺 對 知 覺 的 影 響

人 們 在 為 生 活 空 間 中 的 物 品 選 擇 色 彩 時, 不 自 覺 地 會 反 應 出 大 腦 對 色 彩 的 解 釋, 設 計 師 若 能 掌 握 色 彩 所 隱 藏 的 訊 息, 便 可 以 充 分 利 用 並 創 造 出 極 具 魅 力 的 產 品 視 覺 對 知 覺 的 影 響 色 彩 是 人 的 視 覺 機 制 所 創 造 出 來 用 以 探 究 環 境 的 工 具, 它 不 僅 能 提 供 辨 識 的 作 用, 還 具 有 知 覺 與 文 化 上 的 意 涵, 並 能 引 發 強 烈 到 超 越 理 智 的 情 緒 反 應, 對 人 類 的 生 活 影 響 十 分 深 遠 2120 21 3 30 20109453 人 們 在 為 生 活 空 間 中 的 物 品 選 擇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CDtc_WeiShiSanShiSong_05.doc

Microsoft Word - CDtc_WeiShiSanShiSong_05.doc 唯 識 三 十 頌 第 五 講 最 尊 貴 的 淨 蓮 上 師 講 解 講 於 新 加 坡 Orchid Country Club 2014 年 6 月 5 日 喇 嘛! 各 位 居 士 大 德! 晚 上 好! 我 們 昨 天 介 紹 了 賴 耶 的 自 相, 就 是 阿 賴 耶 識 它 的 自 體 的 功 能, 有 能 藏 所 藏 跟 執 藏, 最 主 要 是 講 這 個 我 愛 執 藏 就 是

More information

二零零六至零七年施政報告

二零零六至零七年施政報告 1 3 4 13 14 34 17 19 20 24 2 5 26 27 28 29 3 0 31 32 3 3 3 4 35 50 36 42 43 45 46 48 49 50 51 66 52 57 58 60 61 65 6 6 67 76 1. 2. 3. 1 4. 5. 6. CEPA 7. 8. 9. 2 10. 11. 12. 13. 3 14. 15. 16. 17. 4 18.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PowerPoint - 資料庫正規化(ccchen).ppt

Microsoft PowerPoint - 資料庫正規化(ccchen).ppt 資 料 庫 正 規 化 正 規 化 的 概 念 何 謂 正 規 化 (Normalization)?? 就 是 結 構 化 分 析 與 設 計 中, 建 構 資 料 模 式 所 運 用 的 一 個 技 術, 其 目 的 是 為 了 降 低 資 料 的 重 覆 性 與 避 免 更 新 異 常 的 情 況 發 生 因 此, 就 必 須 將 整 個 資 料 表 中 重 複 性 的 資 料 剔 除, 否 則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Draft circular on Sub Leg - 11 Apr (chi)_Traditional

Microsoft Word - Draft circular on Sub Leg  - 11 Apr (chi)_Traditional 檔 號 : (20) in EDB(SCR) 25/58/11 Pt.4 教 育 局 通 告 第 3/2012 號 2012 年 教 育 ( 修 訂 ) 規 例 2012 年 教 育 ( 豁 免 )( 提 供 非 正 規 課 程 的 私 立 學 校 )( 修 訂 ) 令 2012 年 香 港 考 試 及 評 核 局 條 例 ( 修 訂 附 表 1) 令 [ 注 意 : 本 通 告 應 交 ( a )

More information

寫 作 背 景 導 讀 [98] L Lyman Frank Baum 1856-1919 1882 1886 1900 1939

寫 作 背 景 導 讀 [98] L Lyman Frank Baum 1856-1919 1882 1886 1900 1939 綠 野 仙 蹤 繪 本 創 意 教 案 教 案 設 計 / 朱 秀 芳 老 師 28 寫 作 背 景 導 讀 [98] L Lyman Frank Baum 1856-1919 1882 1886 1900 1939 故 事 簡 介 綠 野 仙 蹤 心 得 分 享 [99] 處 處 有 仙 蹤 繪 本 創 意 教 案 設 計 者 : 朱 秀 芳 適 用 年 級 : 授 課 時 間 :200 教 學

More information

研究一:n人以『剪刀、石頭、布』猜拳法猜拳一次,決定一人勝

研究一:n人以『剪刀、石頭、布』猜拳法猜拳一次,決定一人勝 嘉 義 市 第 三 十 屆 中 小 學 科 學 展 覽 會 作 品 說 明 書 猜 拳 決 勝 負 的 最 佳 策 略 探 討 科 別 : 數 學 科 組 別 : 國 小 組 關 鍵 詞 : 剪 刀 石 頭 布 黑 白 猜 編 號 : 壹 摘 要 在 玩 遊 戲 時 往 往 需 要 運 用 猜 拳 剪 刀 石 頭 布 或 黑 白 猜 來 決 勝 負 或 是 分 組, 但 人 數 一 多, 便 無 法

More information

P. 2 必是樂見者具足光明尊放右足而下因陀枳羅邊如此諸天眾住在於空中歡喜而讚歎旋轉在空中必是利世者最勝天中尊放右足而下因陀枳羅邊如此城眾生悉生於慈心各各意相謂如母子相親必是功德聚功德花莊嚴放右足而下因陀枳羅邊如男子女人持種種妙花滿掬而侍立歡喜相瞻視必是人中龍功德花莊嚴右足下而蹈因陀枳羅邊天花及人花

P. 2 必是樂見者具足光明尊放右足而下因陀枳羅邊如此諸天眾住在於空中歡喜而讚歎旋轉在空中必是利世者最勝天中尊放右足而下因陀枳羅邊如此城眾生悉生於慈心各各意相謂如母子相親必是功德聚功德花莊嚴放右足而下因陀枳羅邊如男子女人持種種妙花滿掬而侍立歡喜相瞻視必是人中龍功德花莊嚴右足下而蹈因陀枳羅邊天花及人花 大乘頂王經 CBETA 電子版版本記錄 : 1.1 完成日期 : 2002/11/04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cbeta@ccbs.ntu.edu.tw 資料底本 :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14, No. 478 No. 478 [Nos. 477, 479] 大乘頂王經 梁優禪尼國王子月婆首那譯 歸命大智海圓滿淨覺尊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毘舍離菴羅樹園 與大比丘僧八百人俱

More information

簽 呈

簽      呈 台 新 證 券 投 資 信 託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公 告 中 華 民 國 105 年 5 月 4 日 台 新 投 (105) 總 發 文 字 第 00116 號 主 旨 : 本 公 司 經 理 之 台 新 亞 美 短 期 債 券 證 券 投 資 信 託 基 金 等 3 檔 基 金 ( 以 下 合 稱 本 基 金 ), 修 正 證 券 投 資 信 託 契 約 暨 配 合 修 正 公 開 說 明

More information

所 3 學 分 課 程, 及 兩 門 跨 領 域 課 程 共 6 學 分 以 上 課 程 學 生 在 修 課 前, 必 須 填 寫 課 程 修 課 認 定 表, 經 班 主 任 或 指 導 教 授 簽 名 後 始 認 定 此 課 程 學 分 ) 10. 本 規 章 未 盡 事 宜, 悉 依 學 位

所 3 學 分 課 程, 及 兩 門 跨 領 域 課 程 共 6 學 分 以 上 課 程 學 生 在 修 課 前, 必 須 填 寫 課 程 修 課 認 定 表, 經 班 主 任 或 指 導 教 授 簽 名 後 始 認 定 此 課 程 學 分 ) 10. 本 規 章 未 盡 事 宜, 悉 依 學 位 95 年 訂 定 96 年 11 月 修 正 97 年 10 月 修 正 100 年 2 月 修 正 101 年 4 月 修 正 102 年 1 月 修 正 103 年 4 月 修 正 103 學 年 度 入 學 新 生 適 用, 舊 生 可 比 照 適 用 1. 研 究 生 須 於 入 學 後 第 二 學 期 開 學 前 選 定 指 導 教 授, 經 課 程 委 員 會 認 定 後 方 得 繼 續

More information

除 十 五 種 貪 欲 得 十 六 心 無 礙 解 脫 5-6) 有 精 進 斷 不 善 法, 有 精 進 長 養 善 法 7-8) 有 喜, 有 喜 處 9-10) 有 身 猗 息, 有 心 猗 息 11-12) 有 定, 有 定 相 13-14) 有 捨 善 法, 有 捨 不 善 法 成 實 論

除 十 五 種 貪 欲 得 十 六 心 無 礙 解 脫 5-6) 有 精 進 斷 不 善 法, 有 精 進 長 養 善 法 7-8) 有 喜, 有 喜 處 9-10) 有 身 猗 息, 有 心 猗 息 11-12) 有 定, 有 定 相 13-14) 有 捨 善 法, 有 捨 不 善 法 成 實 論 十 住 毘 婆 沙 論 卷 3 發 菩 提 心 品 第 6 ( 釋 開 仁 指 導, 釋 惟 欣 整 理 ) p.2-3: 見 法 欲 壞, 為 守 護 故 發 心 一 人 二 處 行 出 三 界 四 聖 諦 大 導 師 1 知 五 種 法 藏 脫 於 六 道 佛 多 種 可 能 :1) 自 利 利 他 ;2) 福 慧 ;3) 見 道 修 道 欲 界 色 界 無 色 界 苦 集 滅 道 過 去 法

More information

自 動 行 車 監 控 系 統 除 能 提 供 捷 運 系 統 全 自 動 化 無 人 駕 駛 環 境 外, 更 扮 演 著 確 保 行 車 安 全 及 服 務 品 質, 提 升 系 統 運 能 的 重 要 角 色 自 動 行 車 保 護 系 統 2014 4 496 61

自 動 行 車 監 控 系 統 除 能 提 供 捷 運 系 統 全 自 動 化 無 人 駕 駛 環 境 外, 更 扮 演 著 確 保 行 車 安 全 及 服 務 品 質, 提 升 系 統 運 能 的 重 要 角 色 自 動 行 車 保 護 系 統 2014 4 496 61 大 眾 捷 運 系 統 的 靈 魂 自 動 行 車 監 控 系 統 核 心 系 統 3 60 2014 4 496 自 動 行 車 監 控 系 統 除 能 提 供 捷 運 系 統 全 自 動 化 無 人 駕 駛 環 境 外, 更 扮 演 著 確 保 行 車 安 全 及 服 務 品 質, 提 升 系 統 運 能 的 重 要 角 色 自 動 行 車 保 護 系 統 2014 4 496 61 PID,

More information

09

09 那 皮 麼 膚 喜 並 歡 不 保 像 養 想 品 像 中 08 09 cosmetic 減 少 數 量! 非 有 不 可 的 最 簡 化 清 單 梳 妝 檯 上 的 必 需 品 Jojoba Oil 10 Serum 偶 爾 在 某 些 日 子, 什 麼 也 別 搽 皮 膚 休 假 日 須 知 比 能 想 讓 像 自 中 己 簡 變 單 漂 亮 的 生 活 習 慣 44 45 就 寢 前, 集 中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ch07

Microsoft Word - ch07 五 本 要 點 補 助 款 之 請 撥 及 核 結, 依 下 列 規 定 辦 理 : ( 一 ) 補 助 經 費 由 本 署 直 接 撥 付 至 地 方 政 府 經 費 代 管 學 校 及 其 他 學 校 ( 二 ) 聯 絡 處 及 校 外 會 應 檢 附 收 據, 向 經 費 代 管 學 校 或 地 方 政 府 辦 理 核 銷, 原 始 支 出 憑 證 由 經 費 核 銷 單 位 留 存 備 查

More information

HSBC Holdings plc Interim Report 2015 - Chinese

HSBC Holdings plc Interim Report 2015 - Chinese 聯 繫 客 戶 創 先 機 助 握 商 情 百 五 載 HSBC Holdings plc 滙 豐 控 股 有 限 公 司 2015 年 中 期 業 績 報 告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More information

心 靈 環 保 心 靈 環 保 是 全 球 性 的 運 動

心 靈 環 保 心 靈 環 保 是 全 球 性 的 運 動 法 鼓 山 的 核 心 主 軸 心 靈 環 保 目 錄 心 靈 環 保 是 全 球 性 的 運 動 2 心 靈 環 保 6 慈 悲 沒 有 敵 人, 智 慧 不 起 煩 惱 心 靈 環 保 17 附 錄 : 心 靈 環 保 法 語 精 選 33 心 靈 環 保 心 靈 環 保 是 全 球 性 的 運 動 心 靈 環 保 是 全 球 性 的 運 動 心 靈 環 保 心 靈 環 保 是 全 球 性 的

More information

2 2.1 A H 2.2 601288 1288 12 360001 360009 69 100005 86-10-85109619 86-10-85108557 ir@abchina.com 2

2 2.1 A H 2.2 601288 1288 12 360001 360009 69 100005 86-10-85109619 86-10-85108557 ir@abchina.com 2 AGRICULTURAL BANK OF CHINA LIMITED 1288 2016 2016 3 31 571 XIVA 13.09(2) 13.10B 1 1.1 1.2 2016 4 28 2016 5 2016 1414 1.3 1.4 1 2 2.1 A H 2.2 601288 1288 12 360001 360009 69 100005 86-10-85109619 86-10-85108557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dzdl006

Microsoft Word - dzdl006 第一冊 : 大智度論 卷 006 慧日佛學班第 02 期 大智度論 卷 6 釋初品中十喻第十一 ( 大正 25,101c2-106b8) 釋厚觀 (2007.03.17) 壹 十種譬喻 經 解了諸法: ( 1 ) 如幻 1 ( 2 ) 如焰 ( 3 ) 如水中月 ( 4 ) 如虛空 ( 5 ) 如響 ( 6 ) 如犍闥 婆城 2 ( 7 ) 如夢 ( 8 ) 如影 ( 9 ) 如鏡中像 ( 10 )

More information

前 言 民 主 黨 0 9-1 0 施 政 報 告 建 議 書 1 2002 1 2 2 0 0 5 2 0 1 2 1 2 0. 5 3 民 主 黨 立 法 會 議 員 二 零 零 九 年 九 月

前 言 民 主 黨 0 9-1 0 施 政 報 告 建 議 書 1 2002 1 2 2 0 0 5 2 0 1 2 1 2 0. 5 3 民 主 黨 立 法 會 議 員 二 零 零 九 年 九 月 前 言 民 主 黨 0 9-1 0 施 政 報 告 建 議 書 1 2002 1 2 2 0 0 5 2 0 1 2 1 2 0. 5 3 民 主 黨 立 法 會 議 員 二 零 零 九 年 九 月 目 錄 前 言... 1 政 治 1....5 2....7 3....8 4....9 5....10 經 濟 6....12 7....13 8....14 9....15 10....16 11....17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PowerPoint - 20130101卍4十八界_舌入(動畫) [相容模式]

Microsoft PowerPoint - 20130101卍4十八界_舌入(動畫) [相容模式] 0 所 有 圖 檔, 皆 為 權 巧 方 便 詮 釋 之 用, 並 非 究 竟 義, 請 勿 複 製, 阿 彌 陀 佛 1 舌 入 阿 難! 譬 如 有 人 : 以 舌 舐 吻, 熟 舐 令 勞 其 人 若 病, 則 有 苦 味 無 病 之 人, 微 有 甜 觸 由 甜 與 苦, 顯 此 舌 根, 不 動 之 時, 淡 性 常 在 兼 舌 與 勞, 同 是 菩 提, 瞪 發 勞 相 ( 圖 39.40)

More information

1830 Barthelemy Thimonnier 1840 Elias Howe 1846 250 2014 2 494 51

1830 Barthelemy Thimonnier 1840 Elias Howe 1846 250 2014 2 494 51 奇 縫 高 手 縫 紉 機 2 18 科 學 史 上 著 名 的 夢 Singer 1790 Thomas Saint 50 2014 2 494 1830 Barthelemy Thimonnier 1840 Elias Howe 1846 250 2014 2 494 51 實 用 的 家 用 縫 紉 機 誕 生 1853 Issac Singer 20 S 對 後 世 深 遠 的 影 響 40

More information

出義僧家的意林悟語聖嚴法師著3 目錄 在家與出家 5 選擇出家的四個觀點 21 出家是為 21 世紀的人類努力 37 宗教師的胸襟與悲願 45 在家與出家 願消三障諸煩惱 在家與出家 5 6 出家的意義 願得智慧真明了 在家與出家 7 8 出家的意義 在家哪及出家好 在家與出家 9 10 出家的意義 將此深心奉塵剎 在家與出家 11 12 出家的意義 堪作人天功德主 在家與出家 13 14 出家的意義

More information

期交所規則、規例及程序

期交所規則、規例及程序 黃 金 期 貨 合 約 細 則 下 述 合 約 細 則 適 用 於 黃 金 期 貨 合 約 : 相 關 資 產 合 約 單 位 交 易 貨 幣 合 約 月 份 報 價 最 低 價 格 波 幅 立 約 成 價 立 約 價 值 持 倉 限 額 成 色 不 少 於 995 的 黃 金 100 金 衡 安 士 美 元 現 貨 月 及 下 兩 個 曆 月 集 團 行 政 總 裁 與 證 監 會 會 商 後 可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玫瑰經

Microsoft Word - 玫瑰經 玫 瑰 經 聖 號 經 因 父 及 子 及 聖 神 之 名, 阿 門 信 經 我 信 唯 一 的 天 主, 全 能 的 聖 父, 天 地 萬 物, 無 論 有 形 無 形, 都 是 祂 所 創 造 的 我 信 唯 一 的 主 耶 穌 基 督 天 主 的 獨 生 子, 祂 在 萬 世 之 前, 由 聖 父 所 生, 祂 是 出 自 天 主 的 天 主, 出 自 光 明 的 光 明, 出 自 真 天 主

More information

先列舉數論派的一些重要主張 : (1) 將一切所知分為廿五諦 :1 神我 ( 我 士夫 ),2 根本自性 ( 主 ), 3 大 ( 覺知 ),4 慢,5-9 五唯,10-20 十 根, 和 五大種 五唯是 : 色 聲 香 味 觸 十一根是 : 五覺根 五作根 ( 五身根 ) 和意根 五覺

先列舉數論派的一些重要主張 : (1) 將一切所知分為廿五諦 :1 神我 ( 我 士夫 ),2 根本自性 ( 主 ), 3 大 ( 覺知 ),4 慢,5-9 五唯,10-20 十 根, 和 五大種 五唯是 : 色 聲 香 味 觸 十一根是 : 五覺根 五作根 ( 五身根 ) 和意根 五覺 入中論 破 離蘊我 的探究 林崇安 ( 法光雜誌,212 期,2007) 一 前言 在傳統上, 印度把禪修者通稱作 瑜伽師 佛教的瑜伽師修習止觀, 為的是體證究竟的真理, 斷除一切煩惱和過患, 脫離生死輪回, 得到解脫 這究竟的真理稱作 真實性 瑜伽師們欲求悟入真實性, 並斷除一切煩惱和過患, 先想著 : 生死輪回是以何為根本? 經由智慧的觀察, 便看見貪 瞋等煩惱以及生老病死等一切過患, 皆從薩迦耶見產生

More information

目 錄 第 一 章 人 體 迷 宮... 012... 016... 020... 024 G... 028... 033... 037 ⓼... 041 ⓽ DNA... 045 ❿... 049 ⓫... 053 ⓬... 057 ⓭... 061 ⓮... 065 ⓯... 069 ⓰...

目 錄 第 一 章 人 體 迷 宮... 012... 016... 020... 024 G... 028... 033... 037 ⓼... 041 ⓽ DNA... 045 ❿... 049 ⓫... 053 ⓬... 057 ⓭... 061 ⓮... 065 ⓯... 069 ⓰... 目 錄 第 一 章 人 體 迷 宮... 012... 016... 020... 024 G... 028... 033... 037 ⓼... 041 ⓽ DNA... 045 ❿... 049 ⓫... 053 ⓬... 057 ⓭... 061 ⓮... 065 ⓯... 069 ⓰... 073 ⓱... 077 ⓲... 081 第 二 章 人 性 秘 密 ⓳... 086 ⓴... 090

More information

BSP 烤箱 - 封面-2

BSP 烤箱 - 封面-2 BSPO615 使 用 及 安 裝 說 明 書 總 代 理 優 氏 集 團 客 林 渥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台 北 市 內 湖 區 行 愛 路 69 號 2 樓 TEL 02-2794 2588 FAX 02-2794 3789 台 中 市 北 屯 區 后 庄 路 1080-12 號 TEL 04-2422 0958 FAX 04-2422 0938 高 雄 市 左 營 區 政 德 路 633

More information

為什麼要做佛事 一 前言

為什麼要做佛事 一 前言 為什麼要做佛事 目錄 一 前言 2 二 什麼叫做佛事? 3 三 請出家人做佛事有什麼用處? 5 四 臨命終時怎麼辦? 6 五 亡靈是什麼? 9 六 誰該做佛事? 12 七 誦經做什麼? 15 八 拜懺做什麼? 18 九 放焰口做什麼? 20 十 人鬼之間的佛事? 22 為什麼要做佛事 一 前言 二 什麼叫做佛事? 二 什麼叫作佛事? 為什麼要做佛事 三 請出家人做佛事有什麼用處? 三 請出家人做佛事有什麼用處?

More information

DaoCiDi2003TC-123-20080831-ct-P255L01-R20120612

DaoCiDi2003TC-123-20080831-ct-P255L01-R20120612 菩 提 道 次 第 一 二 三 雪 歌 仁 波 切 講 授 法 炬 法 師 翻 譯 2008/08/31 請 思 惟 : 為 饒 益 等 同 虛 空 般 的 如 母 眾 生, 務 必 要 證 得 圓 滿 正 等 正 覺 佛 果, 要 證 得 圓 滿 正 等 正 覺 佛 果, 必 須 努 力 於 能 證 得 的 方 法 ( 方 便 ), 是 所 聽 聞 之 法 我 們 已 值 遇 此 法, 而 且 已

More information

修訂日期 : 2009/04/23 發行日期 : 2009/5/9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資料底本 :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08, No. 231 原始資料 : 維習安大德提供之高麗藏 CD 經文 / 佛教電腦資訊庫功德會校

修訂日期 : 2009/04/23 發行日期 : 2009/5/9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資料底本 :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08, No. 231 原始資料 : 維習安大德提供之高麗藏 CD 經文 / 佛教電腦資訊庫功德會校 修訂日期 : 2009/04/23 發行日期 : 2009/5/9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http://www.cbeta.org 資料底本 :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08, No. 231 原始資料 : 維習安大德提供之高麗藏 CD 經文 / 佛教電腦資訊庫功德會校對,CBETA 自行掃瞄辨識,CBETA 提供新式標點, 其他 No. 231 [No. 220(6)]

More information

0 0 = 1 0 = 0 1 = = 1 1 = 0 0 = 1

0 0 = 1 0 = 0 1 = = 1 1 = 0 0 = 1 0 0 = 1 0 = 0 1 = 0 1 1 = 1 1 = 0 0 = 1 : = {0, 1} : 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0

More information

生 我今日在諸佛前 發露懺悔不敢覆藏 發露之後誓不敢作 如過去諸菩薩為修行菩提 如彼所懺悔 我今亦復如是懺業障礙 發露之後不敢復作 如未來諸菩薩摩訶薩當懺悔 我亦如是懺悔發露 發露之後誓不更作 如現在十方菩薩摩訶薩 為修行菩提今現懺悔 我亦如是懺悔發露誓不更作 如過去未來現在三世諸菩薩摩訶薩為修行菩

生 我今日在諸佛前 發露懺悔不敢覆藏 發露之後誓不敢作 如過去諸菩薩為修行菩提 如彼所懺悔 我今亦復如是懺業障礙 發露之後不敢復作 如未來諸菩薩摩訶薩當懺悔 我亦如是懺悔發露 發露之後誓不更作 如現在十方菩薩摩訶薩 為修行菩提今現懺悔 我亦如是懺悔發露誓不更作 如過去未來現在三世諸菩薩摩訶薩為修行菩 菩薩藏經 CBETA 電子版版本記錄 : 1.1 No. 1491 菩薩藏經 完成日期 : 2002/11/04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cbeta@ccbs.ntu.edu.tw 資料底本 :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24, No. 1491 梁扶南三藏僧伽婆羅譯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與大比丘眾一千二百五十人及七萬二 千菩薩 是時長老舍利弗承佛神力 即從坐起

More information

長跨距暨挑高建築特殊結構系統之調查分析

長跨距暨挑高建築特殊結構系統之調查分析 第 一 章 1 2 3 4 第 二 章 5 6 7 8 1. 2. 9 3. 4. 5. 6. 7. 8. 9. 10. 11. 10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11 第 三 章 p 12 b / B 0.75 13 p 14 15 D = l 20 +10 16 17 p l D l D l D 3 p 4 3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More information

CP70D0026D61ETW0R01-01-印刷

CP70D0026D61ETW0R01-01-印刷 HQ / HQCN / HQC / HS Series ISO 9001 Certified WALRUS PUMP CO., LTD WALRUS HQ / HQCN / HQC / HS HQ / HQCN HQ / HQCN HQCN 入 口 壓 力 需 小 於 啟 動 壓 力 抽 深 6m 環 境 溫 度 +4º ~ +40º 40º :+4º ~ +40º :+4º ~ +40º +4º

More information

三 婚 姻 成 長 63 奉 子 不 離 婚 63 家 庭 主 夫 不 丟 臉 66 做 家 事 的 福 報 69 家 暴 是 前 世 報 應? 72 太 太 為 什 麼 不 再 是 知 己? 75 外 遇 毀 掉 一 家 人 78 娶 外 籍 配 偶 無 法 解 決 問 題 81 娶 外 籍 配

三 婚 姻 成 長 63 奉 子 不 離 婚 63 家 庭 主 夫 不 丟 臉 66 做 家 事 的 福 報 69 家 暴 是 前 世 報 應? 72 太 太 為 什 麼 不 再 是 知 己? 75 外 遇 毀 掉 一 家 人 78 娶 外 籍 配 偶 無 法 解 決 問 題 81 娶 外 籍 配 方 外 看 紅 塵 家 庭 溝 通 目 錄 一 親 子 教 育 3 讓 孩 子 走 自 己 的 路 3 以 佛 心 陪 孩 子 成 長 7 我 不 是 小 流 氓 10 以 勉 勵 代 替 責 罵 13 尊 重 孩 子 的 意 願 16 悲 哀 小 皇 帝 19 青 少 年 為 何 迷 戀 網 路? 22 小 爸 媽 問 題 多 24 接 受 同 性 戀 兒 子 27 單 身 者 適 合 收 養 小

More information

printing.indd

printing.indd 上 帝 信 仰 與 古 代 中 國 13 基 督 教 之 景 教 在 唐 朝 傳 入 中 國 人 類 最 早 期 活 動 都 在 兩 河 流 域 一 帶 人 類 文 化 始 於 巴 比 倫 兩 河 流 域 14 圖 片 中 國 基 督 教 簡 史 挪 亞 三 子 後 裔 分 散 全 地, 中 國 人 是 閃 族 的 後 人 四 大 文 明 古 國 都 離 不 開 大 河 滋 潤 一 般 書 籍 所

More information

在2012年工作会议结束时的讲话

在2012年工作会议结束时的讲话 王 文 沧 2012 年 1 月 13 日 1 2 3 在 基 层 建 设 方 面, 在 基 础 工 作 方 面, 4 在 员 工 基 本 素 质 方 面, 首 先 是 基 层 建 设 规 范 化 其 5 次 是 基 础 工 作 精 细 化 第 三 是 基 本 功 训 练 体 系 化 6 7 一 是 领 导 干 部 要 敢 于 担 当, 勇 于 负 责 不 惹 事, 不 生 事, 也 不 能 怕 事

More information

二 一四年十一月 放眼二十一世紀的大世界 核武 擴散 戰亂依然 環境污染 溫 室效應加劇 惡疾 空難 以及 自 然 災 害 頻 生 火 宅 中 人 苦不堪言 傳統的人生觀 價值觀逐漸剝離 網絡社會的虛 擬現實 真偽難辨 是非難決 令本來精神貧乏 心靈空虛的人 更加惶惑不安 環顧我們身處的 香港 政制 經濟 以至民生都 不得安穩 怨氣沖天 暴戾詛咒 抑鬱苦悶湧現 再加上自身的人 事感情 學業工作 可謂無一

More information

形身口色成遠方便 此即當分小乘教也 二者假名宗 即今所承曇無德部 此宗論 體則強號二非 隨戒則相同十業 重緣思覺即入犯科 此名過分小乘教也 三者圓教 宗 即用涅槃開會之意 決了權乘同歸實道 故考受體 乃是識藏熏種 隨行即同三 聚圓修 微縱妄心即成業行 此名終窮大乘教也 然今四分正當假宗 深有兼淺之能

形身口色成遠方便 此即當分小乘教也 二者假名宗 即今所承曇無德部 此宗論 體則強號二非 隨戒則相同十業 重緣思覺即入犯科 此名過分小乘教也 三者圓教 宗 即用涅槃開會之意 決了權乘同歸實道 故考受體 乃是識藏熏種 隨行即同三 聚圓修 微縱妄心即成業行 此名終窮大乘教也 然今四分正當假宗 深有兼淺之能 四分律行事鈔資持記 CBETA 電子版 版本記錄: 1.2 完成日期: 2002/11/04 發行單位: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cbeta@ccbs.ntu.edu.tw 資料底本: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40, No. 1805 No. 1805 [cf. Nos. 1428, 1804] 四分律行事鈔資持記上一上(并序) 大宋餘杭沙門釋元照撰 出家之士稟戒為體聚法居身 行必據體而修

More information

一 章 是 利 他 行 又 前 四 章 是 聖 默 然 後 一 章 是 聖 說 法 如 此 等 種 種 分 別 料 簡 今 顯 譬 中 當 分 明 包 富 如 囊 中 有 寶 不 探 示 人 人 無 知 者 此 皆 為 分 明 中 作 譬 也 囊 中 有 寶 為 總 三 字 作 譬 探 以 示 人

一 章 是 利 他 行 又 前 四 章 是 聖 默 然 後 一 章 是 聖 說 法 如 此 等 種 種 分 別 料 簡 今 顯 譬 中 當 分 明 包 富 如 囊 中 有 寶 不 探 示 人 人 無 知 者 此 皆 為 分 明 中 作 譬 也 囊 中 有 寶 為 總 三 字 作 譬 探 以 示 人 金 光 明 經 玄 義 CBETA 電 子 版 版 本 記 錄 : 1.1 完 成 日 期 : 2002/11/04 發 行 單 位 : 中 華 電 子 佛 典 協 會 (CBETA) cbeta@ccbs.ntu.edu.tw 資 料 底 本 : 大 正 新 脩 大 正 藏 經 Vol. 39, No. 1783 No. 1783 [cf. Nos. 663, 1784] 金 光 明 經 玄 義

More information

如來藏之研究 第二章第四節 福嚴推廣教育班第 34 期 如來藏之研究 第四節佛子與佛種性 (pp ) 第二章如來藏思想探源 (pp ) 釋長慈 (2017/12/19) 一 從譬喻而發展起來的 佛子 與 佛種性, 對如來藏說, 是有啟發作用 如來藏 (tathāgata-ga

如來藏之研究 第二章第四節 福嚴推廣教育班第 34 期 如來藏之研究 第四節佛子與佛種性 (pp ) 第二章如來藏思想探源 (pp ) 釋長慈 (2017/12/19) 一 從譬喻而發展起來的 佛子 與 佛種性, 對如來藏說, 是有啟發作用 如來藏 (tathāgata-ga 福嚴推廣教育班第 34 期 如來藏之研究 第四節佛子與佛種性 (pp. 59 65) 第二章如來藏思想探源 (pp. 19 65) 釋長慈 (2017/12/19) 一 從譬喻而發展起來的 佛子 與 佛種性, 對如來藏說, 是有啟發作用 如來藏 (tathāgata-garbha) 是胎藏的藏, 與懷妊 誕生, 也與種性 (gotra) 血統有 1 關 從譬喻而發展起來的 佛子 與 佛種性, 對如來藏說,

More information

2003 40 5 20037 24 25

2003 40 5 20037 24 25 無 毒 飲 食 有 一 群 人, 關 心 已 經 生 病 的 地 球, 也 擔 心 自 己 生 病, 於 是 開 啟 了 一 種 新 生 活 運 動 ; 吃 健 康 食 品 與 有 機 蔬 菜 穿 天 然 材 質 棉 麻 衣 物 利 用 二 手 家 用 品 與 環 保 家 具 騎 腳 踏 車 或 雙 腿 步 行 練 瑜 珈 健 身 聽 身 心 靈 音 樂 注 重 個 人 成 長, 這 群 人 跨 越

More information

校 長 遴 選 者 就 相 關 遴 選 事 項, 有 程 序 外 之 接 觸 遴 選 會 委 員 在 任 期 間 因 故 無 法 執 行 任 務 或 有 不 適 當 之 行 為 者, 由 各 該 主 管 機 關 解 聘 之 ; 其 缺 額, 依 第 一 項 至 第 五 項 規 定 聘 ( 派 ) 委

校 長 遴 選 者 就 相 關 遴 選 事 項, 有 程 序 外 之 接 觸 遴 選 會 委 員 在 任 期 間 因 故 無 法 執 行 任 務 或 有 不 適 當 之 行 為 者, 由 各 該 主 管 機 關 解 聘 之 ; 其 缺 額, 依 第 一 項 至 第 五 項 規 定 聘 ( 派 ) 委 高 級 中 等 學 校 校 長 遴 選 聘 任 及 辦 學 績 效 考 評 辦 法 修 正 對 照 表 中 華 民 國 一 百 零 二 年 十 二 月 二 十 日 教 育 部 臺 教 授 國 部 字 第 1020118431A 號 令 修 正 高 級 中 等 學 校 校 長 遴 選 聘 任 及 任 期 考 評 辦 法, 名 稱 並 修 正 為 高 級 中 等 學 校 校 長 遴 選 聘 任 及 辦

More information

Bacillus botulinus 80 Clostridium botulinum Clostridium botulinum 1 1920 Herman Sommer botulinum toxin 2 開 始 用 於 治 療 1954 Vernon Brooks Alan Scott 197

Bacillus botulinus 80 Clostridium botulinum Clostridium botulinum 1 1920 Herman Sommer botulinum toxin 2 開 始 用 於 治 療 1954 Vernon Brooks Alan Scott 197 肉 毒 桿 菌 素 的 發 展 Paracelsus, 1493-1541 食 物 中 毒 的 出 現 9 19 1802 7 Justinus Kerner, 1786-1862 1821 毒 素 的 發 現 80 34 3 Emile Pierre Van Ermengem, 1851-1922 1895 38 2013 5 485 Bacillus botulinus 80 Clostridium

More information

肆 研 究 方 法 進 行 本 研 究 前, 我 們 首 先 對 研 究 中 所 用 到 名 詞 作 定 義 定 義 : 牌 數 : 玩 牌 時 所 使 用 到 撲 克 牌 數 次 數 : 進 行 猜 心 術 遊 戲 時, 重 複 分 牌 次 數 數 : 進 行 猜 心 術 遊 戲 時, 每 次 分

肆 研 究 方 法 進 行 本 研 究 前, 我 們 首 先 對 研 究 中 所 用 到 名 詞 作 定 義 定 義 : 牌 數 : 玩 牌 時 所 使 用 到 撲 克 牌 數 次 數 : 進 行 猜 心 術 遊 戲 時, 重 複 分 牌 次 數 數 : 進 行 猜 心 術 遊 戲 時, 每 次 分 摘 要 魔 術 師 讀 心 術 背 後 到 底 藏 了 多 少 祕 密? 一 般 觀 眾 心 裡 常 有 著 這 句 話 本 研 究 我 們 破 解 了 魔 術 師 透 過 數 學 規 律 加 上 置 中 手 法 完 成 一 連 串 騙 人 撲 克 牌 遊 戲, 也 學 會 了 如 何 透 過 整 理 表 格 方 式, 來 找 出 數 學 規 律, 也 更 懂 得 如 何 把 簡 單 數 學 技 巧

More information

老人也是公司的寶 63 有條件的愛太辛苦 66 不要被愛情沖昏了頭 69 別玩劈腿遊戲 72 愛情不是人生的唯一 75 恐怖的愛 78 三 生涯規畫 81 人生規畫 81 忙人時間最多 84 非結婚不可嗎? 87 賺錢的福報 90 面對貧窮的勇氣 93 中年別盲目轉業 96 人到中年百事哀? 99

老人也是公司的寶 63 有條件的愛太辛苦 66 不要被愛情沖昏了頭 69 別玩劈腿遊戲 72 愛情不是人生的唯一 75 恐怖的愛 78 三 生涯規畫 81 人生規畫 81 忙人時間最多 84 非結婚不可嗎? 87 賺錢的福報 90 面對貧窮的勇氣 93 中年別盲目轉業 96 人到中年百事哀? 99 方外看紅塵 自我成長 目錄 一 調和身心 3 慢活人生 3 境隨心轉, 能轉敗為勝 6 如何認清自己? 9 對自己有交代 12 懂得放下, 才能自在 15 小心而不擔心 18 睡前放空自己 21 心定就做事不亂 24 穩重不是無能 27 失意得意一念間 30 忍出工作好本領 33 整形能轉運嗎? 36 通靈預言可信嗎? 38 二 待人處世 41 辦公室的溝通智慧 41 先做好人際關係 44 遵守團體遊戲規則

More information

反 之, 若 連 帶 保 證 乃 保 證 人 與 主 債 務 人 間 之 連 帶, 連 帶 保 證 人 無 先 訴 抗 辯 權 ( 最 高 法 院 45 年 度 台 上 字 第 1426 號 判 決 參 照 ) 例 如 : 甲 乙 丙 三 人 共 同 保 證 A 銀 行 融 資 於 B 公 司 之

反 之, 若 連 帶 保 證 乃 保 證 人 與 主 債 務 人 間 之 連 帶, 連 帶 保 證 人 無 先 訴 抗 辯 權 ( 最 高 法 院 45 年 度 台 上 字 第 1426 號 判 決 參 照 ) 例 如 : 甲 乙 丙 三 人 共 同 保 證 A 銀 行 融 資 於 B 公 司 之 102_2 財 3B 債 各 期 末 考 試 題 ( 林 信 和 ) 註 一 : 不 參 看 法 典, 不 作 弊, 憑 自 己 的 實 力 作 答, 字 體 端 正 適 中 附 法 條 判 決 判 例 及 理 由 註 二 : 請 按 考 題 所 示 題 序 號 碼 逐 一 作 答 以 利 得 分! 請 善 用 暑 期 進 補 厚 植 根 基, 因 為 你 值 得! 一 請 教 幾 個 法 律 概

More information

日 常 生 活 中 的 佛 法 什 麼 是 佛 法?

日 常 生 活 中 的 佛 法 什 麼 是 佛 法? 日 常 生 活 中 的 佛 法 目 錄 什 麼 是 佛 法? 2 佛 法 的 基 本 思 想 - 知 苦 與 離 苦 3 離 苦 的 方 法 5 佛 法 的 作 用 8 在 家 居 士 應 如 何 修 行? 9 日 常 生 活 中 的 佛 法 什 麼 是 佛 法? 佛 法 的 基 本 思 想 - 知 苦 與 離 苦 佛 法 的 基 本 思 想 - 知 苦 與 離 苦 日 常 生 活 中 的 佛 法

More information

二 兒 歌 選 用 情 形 ( ) 2 ( ) ( ) 1. 158 2.

二 兒 歌 選 用 情 形 ( ) 2 ( ) ( ) 1. 158 2. 兒 歌 內 容 分 析 ~ 以 台 灣 省 教 育 廳 發 行 之 大 單 元 活 動 設 計 內 之 兒 歌 為 例 ~ 摘 要 82 76 158 一 兒 歌 類 目 的 分 布 情 形 ( ) 26 23 22 16 61 38.6 16.5 ( ) 二 兒 歌 選 用 情 形 ( ) 2 ( ) ( ) 1. 158 2. 第 一 章 緒 論 第 一 節 研 究 動 機 79 第 二 節 研

More information

sle cover 1

sle cover 1 給 愛 尋 根 究 底 的 青 少 年 紅 斑 狼 瘡 冷 知 識 鳴 謝 給 愛 尋 根 究 底 的 青 少 年 紅 斑 狼 瘡 冷 知 識 ~ 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 2003 For Inquiring Teens With LUPUS ~ Our Thoughts, Issues & Concerns Nichole Niles 為 什 麼 會 有 這 本

More information

, , 四畫

, , 四畫 一畫 461 461 407 276 506 678 二畫 675 433 623 308 675 217 205 34 209 9 423 204 338 338 205 670 423 532 32 31 337 79 41, 205 675 555 186 374 188 520 188 188 186, 661 659 192 102 102 三畫 216 662 47 671 653 673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chbj1903a.doc

Microsoft Word - chbj1903a.doc 中華佛學學報第 19 期 (pp.27-46): ( 民國 95 年 ), 臺北 : 中華佛學研究所,http://www.chibs.edu.tw Chung-Hwa Buddhist Journal, No. 19, (2006) Taipei: Chung-Hwa Institute of Buddhist Studies ISSN: 1017-7132 分別與無分別 無分別 > 分別 > 分別

More information

TablesDivision_Chinois

TablesDivision_Chinois Exemple Tables de division Chinois http://www.memrise.com/ 除以 chúyǐ divisé par (diviser par) 等于 děngyú égale (être égal à) 八除以四等于二 bā chúyǐ sì děngyú èr 8 divisé par 4 égale 2 Table de division par 1 一除以一

More information

修 課 特 殊 規 定 : 一 法 律 系 學 生 最 低 畢 業 學 分 128;101 學 年 度 修 讀 法 律 系 雙 主 修 學 生 應 修 畢 法 律 專 業 目 64 學 分 ( 限 修 習 本 校 法 律 系 開 設 課 程, 不 得 以 原 學 系 或 外 校 課 程 抵 免 -

修 課 特 殊 規 定 : 一 法 律 系 學 生 最 低 畢 業 學 分 128;101 學 年 度 修 讀 法 律 系 雙 主 修 學 生 應 修 畢 法 律 專 業 目 64 學 分 ( 限 修 習 本 校 法 律 系 開 設 課 程, 不 得 以 原 學 系 或 外 校 課 程 抵 免 - 法 律 學 系 學 士 班 基 礎 科 目 一 覽 表 101 學 年 度 入 學 學 生 適 用 科 目 名 稱 必 規 定 第 一 學 年 第 二 學 年 第 三 學 年 第 四 學 年 群 學 分 上 下 上 下 上 下 上 下 備 註 ( 先 修 科 目 ) 刑 法 ( 一 ) 群 3 3 基 礎 科 目 刑 法 ( 二 ) 群 3 3 基 礎 科 目 / 先 修 刑 法 ( 一 ) 刑 事

More information

佛化家庭手冊 佛化家庭 一 淨化人間, 必定要淨化社會 二 淨化人間的著力點, 是從淨化家庭開始

佛化家庭手冊 佛化家庭 一 淨化人間, 必定要淨化社會 二 淨化人間的著力點, 是從淨化家庭開始 佛化家庭手冊 目錄 安佛化家庭 2 如何建立美滿婚姻? 7 附錄 美滿婚姻的原則 一九九四年佛化聯合婚禮致詞 18 佛化家庭手冊 佛化家庭 一 淨化人間, 必定要淨化社會 二 淨化人間的著力點, 是從淨化家庭開始 佛化家庭 三 佛化的家庭必須具備三個條件 ( 一 ) 孝敬父母如同禮敬供養三世諸佛 ( 二 ) 夫妻之間是同修淨業的菩薩伴侶 佛化家庭手冊 ( 三 ) 對於子女要像母雞帶小雞那樣的呵護備至

More information

第 二 十 二 天 竺 波 羅 門 造 藥 師 形 像 得 子 五 十 年 壽 感 應 第 二 十 三 昔 一 貴 姓 祈 請 藥 師 靈 像 得 富 貴 感 應 第 二 十 四 貧 人 以 一 文 銅 錢 供 藥 師 像 得 富 貴 感 應 第 二 十 五 破 戒 者 稱 藥 師 名 戒 還 得

第 二 十 二 天 竺 波 羅 門 造 藥 師 形 像 得 子 五 十 年 壽 感 應 第 二 十 三 昔 一 貴 姓 祈 請 藥 師 靈 像 得 富 貴 感 應 第 二 十 四 貧 人 以 一 文 銅 錢 供 藥 師 像 得 富 貴 感 應 第 二 十 五 破 戒 者 稱 藥 師 名 戒 還 得 三 寶 感 應 要 略 錄 CBETA 電 子 版 版 本 記 錄 : 1.2 No. 2084 三 寶 感 應 要 略 錄 完 成 日 期 : 2002/11/04 發 行 單 位 : 中 華 電 子 佛 典 協 會 (CBETA) cbeta@ccbs.ntu.edu.tw 資 料 底 本 : 大 正 新 脩 大 正 藏 經 Vol. 51, No. 2084 蓋 三 寶 感 應 要 略 錄 者

More information

而入讓之曰 佛法大事靖退小節 風穴懼應讖憂宗旨墜滅 幸而有先師 先師已棄世 汝有力荷擔如來大法者 今何時而欲安眠哉 師矍然起握聰手曰 非公不聞此語 趣辦嚴吾行矣 既至燕坐一榻 足不越閫者三十年 道俗同曰汾陽而不敢名 上堂謂 眾曰 汾陽門下有西河師子當門踞坐 但有來者即便齩殺 有何方便入得汾陽門見得

而入讓之曰 佛法大事靖退小節 風穴懼應讖憂宗旨墜滅 幸而有先師 先師已棄世 汝有力荷擔如來大法者 今何時而欲安眠哉 師矍然起握聰手曰 非公不聞此語 趣辦嚴吾行矣 既至燕坐一榻 足不越閫者三十年 道俗同曰汾陽而不敢名 上堂謂 眾曰 汾陽門下有西河師子當門踞坐 但有來者即便齩殺 有何方便入得汾陽門見得 續傳燈錄 CBETA 電子版 版本記錄: 1.3 完成日期: 2002/11/04 發行單位: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cbeta@ccbs.ntu.edu.tw 資料底本: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51, No. 2077 No. 2077 續傳燈錄卷第一目錄 大鑑下第十世 汝州首山念禪師法嗣一十六人 汾陽善昭禪師 葉縣歸省禪師 神鼎洪諲禪師 谷隱蘊聰禪師 廣慧元璉禪師 三交智嵩禪師

More information

之 外 條 支 巨 雀 方 驗 前 聞 罽 賓 孤 鸞 還 稽 曩 實 時 移 歲 積 人 欲 天 從 遂 得 下 雪 岫 而 泛 提 河 援 鶴 林 而 栖 鷲 嶺 祇 園 之 路 邐 迤 空 存 王 舍 之 基 婆 陀 可 陟 尋 求 歷 覽 時 序 推 遷 言 返 帝 京 忽 將 二 紀 所

之 外 條 支 巨 雀 方 驗 前 聞 罽 賓 孤 鸞 還 稽 曩 實 時 移 歲 積 人 欲 天 從 遂 得 下 雪 岫 而 泛 提 河 援 鶴 林 而 栖 鷲 嶺 祇 園 之 路 邐 迤 空 存 王 舍 之 基 婆 陀 可 陟 尋 求 歷 覽 時 序 推 遷 言 返 帝 京 忽 將 二 紀 所 寺 沙 門 玄 奘 上 表 記 CBETA 電 子 版 版 本 記 錄 : 1.1 No. 2119 寺 沙 門 玄 奘 上 表 記 進 經 論 等 表 完 成 日 期 : 2002/11/04 發 行 單 位 : 中 華 電 子 佛 典 協 會 (CBETA) cbeta@ccbs.ntu.edu.tw 資 料 底 本 : 大 正 新 脩 大 正 藏 經 Vol. 52, No. 2119 沙 門

More information

我 今 懇 切 求 哀 諸 願 離 肉 身 毒 火 海 騰 波 沸 涌 無 暫 停 魔 竭 出 入 吞 船 舫 元 是 魔 宮 羅 剎 國 復 是 稠 林 籚 筆 澤 諸 惡 禽 獸 交 橫 走 蘊 集 毒 虫 及 蚖 蝮 亦 是 惡 業 貪 魔 體 復 是 多 形 卑 訢 期 亦 是 暗 界 五

我 今 懇 切 求 哀 諸 願 離 肉 身 毒 火 海 騰 波 沸 涌 無 暫 停 魔 竭 出 入 吞 船 舫 元 是 魔 宮 羅 剎 國 復 是 稠 林 籚 筆 澤 諸 惡 禽 獸 交 橫 走 蘊 集 毒 虫 及 蚖 蝮 亦 是 惡 業 貪 魔 體 復 是 多 形 卑 訢 期 亦 是 暗 界 五 摩 尼 教 下 部 讚 CBETA 電 子 版 版 本 記 錄 : 1. No. 2140 摩 尼 教 下 部 讚 完 成 日 期 : 2001/04/01 發 行 單 位 : 中 華 電 子 佛 典 協 會 (CBETA) cbeta@ccbs.ntu.edu.tw 資 料 底 本 : 大 正 新 脩 大 正 藏 經 Vol. 54, No. 2140 思 一 里 思 咄 鳥 嚧 詵 伊 鳥 嚧

More information

經道兩術 掩映於嘉苗 護法一科 綱維於正網 必附諸傳述 知何績而非功 取其 拔滯宏規 固可標於等級 餘則隨善立目 不競時須 布教攝於物情 為要解紛靜 節總歸于末第 區別世務者也 至於韜光崇岳朝宗百靈 秀氣逸於山河 貞槩銷於林 薄 致有聲諠玄谷神遊紫煙 高謝於松喬 俯眄於窮轍 斯皆具諸別紀 抑可言乎

經道兩術 掩映於嘉苗 護法一科 綱維於正網 必附諸傳述 知何績而非功 取其 拔滯宏規 固可標於等級 餘則隨善立目 不競時須 布教攝於物情 為要解紛靜 節總歸于末第 區別世務者也 至於韜光崇岳朝宗百靈 秀氣逸於山河 貞槩銷於林 薄 致有聲諠玄谷神遊紫煙 高謝於松喬 俯眄於窮轍 斯皆具諸別紀 抑可言乎 續高僧傳 CBETA 電子版 版本記錄: 1.3 完成日期: 2002/11/04 發行單位: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cbeta@ccbs.ntu.edu.tw 資料底本: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50, No. 2060 原始資料: 蕭鎮國大德提供 北美某大德提供 No. 2060 續高僧傳序 大唐西明寺沙門釋道宣撰 原夫至道無言 非言何以範世 言惟引行 即行而成立言 是以布五位以擢聖賢

More information

第一夫根性不同 或獨行得道 或依眾解脫 若依眾者當修三行 一依堂坐禪 二別場懺悔 三知僧事 此三行人 三衣六物道具具足 隨有一行則可容受 若衣物 有缺 都無一行則不同止 第二依堂之僧 本以四時坐禪六時禮佛 此為恒務 禪禮十時一不可缺 其別行 僧行法竟 三日外即應依眾十時 若禮佛不及一時罰三禮對眾懺

第一夫根性不同 或獨行得道 或依眾解脫 若依眾者當修三行 一依堂坐禪 二別場懺悔 三知僧事 此三行人 三衣六物道具具足 隨有一行則可容受 若衣物 有缺 都無一行則不同止 第二依堂之僧 本以四時坐禪六時禮佛 此為恒務 禪禮十時一不可缺 其別行 僧行法竟 三日外即應依眾十時 若禮佛不及一時罰三禮對眾懺 國清百錄 CBETA 電子版 版本記錄: 1.1 完成日期: 2002/11/04 發行單位: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cbeta@ccbs.ntu.edu.tw 資料底本: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46, No. 1934 No. 1934 國清百錄序 隋沙門灌頂撰 先師以陳太建七年歲次乙未 初隱天台 所止之峰舊名佛隴 詢訪土人云 遊其 山者多見佛像 故相傳因而成稱 至太建十年歲在戊戌

More information

圓悟佛果禪師語錄目錄 卷第一 上堂一 卷第二 上堂二 卷第三 上堂三 卷第四 上堂四 卷第五 上堂五 卷第六 上堂六 卷第七 上堂七 卷第八 上堂八 小參一 卷第九 小參二 卷第十 小參三 卷第十一 小參四 卷第十二 小參五 卷第十三 小參六 普說 卷第十四 法語上 卷第十五 法語中 卷第十六 法語

圓悟佛果禪師語錄目錄 卷第一 上堂一 卷第二 上堂二 卷第三 上堂三 卷第四 上堂四 卷第五 上堂五 卷第六 上堂六 卷第七 上堂七 卷第八 上堂八 小參一 卷第九 小參二 卷第十 小參三 卷第十一 小參四 卷第十二 小參五 卷第十三 小參六 普說 卷第十四 法語上 卷第十五 法語中 卷第十六 法語 圓悟佛果禪師語錄 CBETA 電子版 版本記錄: 1.2 完成日期: 2002/11/04 發行單位: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cbeta@ccbs.ntu.edu.tw 資料底本: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47, No. 1997 No. 1997 圓悟佛果禪師語錄序 龍圖閣直學士左朝奉大夫知處州軍州事兼管內勸農使耿延禧撰 佛以一音 而演說法 故一切法 同此一音 三世諸佛此一音 六代祖師此一音

More information

菩 薩 速 辯 菩 薩 無 斷 辯 菩 薩 住 辯 菩 薩 妙 音 菩 薩 梵 音 菩 薩 喜 一 切 眾 生 音 菩 薩 文 殊 師 利 法 王 子 菩 薩 如 是 等 上 首 七 萬 二 千 人 於 此 三 千 大 千 世 界 釋 梵 護 世 并 餘 大 威 德 諸 天 龍 夜 叉 乾 闥 婆

菩 薩 速 辯 菩 薩 無 斷 辯 菩 薩 住 辯 菩 薩 妙 音 菩 薩 梵 音 菩 薩 喜 一 切 眾 生 音 菩 薩 文 殊 師 利 法 王 子 菩 薩 如 是 等 上 首 七 萬 二 千 人 於 此 三 千 大 千 世 界 釋 梵 護 世 并 餘 大 威 德 諸 天 龍 夜 叉 乾 闥 婆 大 樹 緊 那 羅 王 所 問 經 CBETA 電 子 版 版 本 記 錄 : 1.1 No. 625 [No. 624] 完 成 日 期 : 2002/11/04 大 樹 緊 那 羅 王 所 問 經 卷 第 一 發 行 單 位 : 中 華 電 子 佛 典 協 會 (CBETA) cbeta@ccbs.ntu.edu.tw 資 料 底 本 : 大 正 新 脩 大 正 藏 經 Vol. 15, No.

More in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