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crosoft Word - H doc

Similar documents
Microsoft Word - 03專題櫥窗-01.doc

Microsoft Word - 1HH02第三單元.doc

Microsoft Word 警察-刑法解答 _2_.doc

依主客觀混合理論, 此說主張著手之認定, 應結合主觀犯意與客觀行為, 以行為人之犯罪計畫, 並開始實行與構成要件的實現具有密切關連的實行行為, 且該行為是否造成對法律和平的破壞與導致社會大眾之不安 乙進入便利商店時, 其犯罪計畫即開始實行, 且乙之行為會造成對法律和平的破壞與導致社會大眾之不安, 因

Microsoft Word - 106司四-刑法概要

高上八十九年公務人員初等考試全真模擬試題


歷屆試題 (104 年身心障礙人員考試 ) 按刑法第 277 條第一項 : 傷害人之身體或健康者, 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 拘役或一千元以下罰金 之規定, 為普通傷害罪 ; 甲 乙於題中之施暴對象, 竟然為自己之母親, 顯然該當刑法第 280 條之 對於直系血親尊親屬傷害罪 雖然題意中, 並未說明甲母

Microsoft Word - terpl016.doc

2 ( 二 ) 最高法院 82 年第 2 次刑庭決議認為 : 於行為人以行竊之意思接近財物, 並進而物色財物, 即可認為著手, 依上述見解之意旨行為人無須伸手接觸財物即可認為竊盜之著手, 則本案中甲不僅接觸財物更已 跨上乙的腳踏車上, 亦應屬於著手於竊盜行為 二 中止未遂全 甲與乙為多年恩愛夫妻,

故意犯罪

Microsoft Word - 2.刑法概要(2-1~13).doc

100% 50% 50% 80% 20% 60% 40% 80% 20% 60% 40% 20

1

刑法、刑事訴訟法、法律倫理10題

命中 試述竊盜罪與侵占罪構成要件之主要差異 士明圖書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著作權所有 翻 ( 盜 ) 印必究 答 : 侵占罪與竊盜罪之客體雖同為他人之物, 但侵占罪之成立, 以侵占之物本在自己所持有之狀態為要件, 包括動產及不動產 ; 竊盜罪則是以和平非暴力之手段對他人之所有物移入自己之持有, 其行為客

第三單元 違法性 第一篇 法規阻卻違法事由 第一章 正當防衛 第二章 緊急避難 第三章 依法令之行為 第二篇 超法規阻卻違法事由 第四單元 罪責 第一篇 責任能力 第二篇 原因自由行為..

29

畫, 當丙開槍時, 其犯罪計畫即開始實行, 且丙之行為會造成對法律和平的破壞與導致社會大眾之不安, 因此已著手 丙無阻卻危法既罪責事由, 該當本罪 甲之部分 : 甲對乙之部分 : 甲成立重傷不作為幫助犯 ( 刑法第 278 條第 1 項 第 30 條 ): 甲明有機會擊潰丙, 仍未開槍放任丙攻擊乙,

Microsoft Word - 第一單元.doc

(4) 十四 侵佔之後將物毀損, 其毀損行為應屬 :(1) 毀損其他物品罪 (2) 加重侵佔罪 (3) 加重毀損罪 (4) 無罪 (3) 十五 拾獲他人上寫帳號之提款卡後, 依提款號碼將所有存款提領一空, 依我實務見解應屬 : (1) 侵佔罪 (2) 普通詐欺罪 (3) 不正利用自動付款設備罪 (4

2 法沒收, 應追徵其價額 3. 第三人情婦 B 所收受 50 萬元 : (1) 刑法第 38 條之 1 第 2 項規定 : 犯罪行為人以外之自然人 法人或非法人團體, 因下列情形之一取得犯罪所得者, 亦同 : 一 明知他人違法行為而取得 二 因他人違法行為而無償或以顯不相當之對價取得 三 犯罪行為

Microsoft Word - 1GS03內文.doc

Microsoft Word - 1HB01、1KG01內文.doc

Microsoft Word - 律02-刑法與刑事訴訟法_全OK_.doc

Microsoft Word - 1.內文_P.5-108_.doc




公職王歷屆試題 (103 地方政府特考 ) 失其權利, 僅於現受利益之限度內, 負歸還財產之責 本件若甲至法院提起撤銷死亡宣告之訴, 則依上開規定, 乙 A B 繼承之財產僅於現受利益之限度內, 負歸還財產之責, 不當然回復為甲所有 二 甲自其父 A 繼承一古董字畫 X, 經甲花 5,000 元請專

Microsoft Word - 03北大.doc

<4D F736F F D A440AFEBC4B5B9EEA454B5A52DA644AA6BBB50A644A8C6B644B35EAA6B>

Microsoft Word - 01綜合法學(一)刑法、刑訴、法倫第1回 1-10

試題評析

SAHTECH 安全衛生技術中心 財團法人 事故 2

LF88-民法概要-書眉-偶數頁-01

行政法概要 本章學習重點 本章大綱 第一節行政作用之概念 第二節行政作用之分類 一 行政程序法 第三節行政作用法之範圍 第四節行政作用之私法 行為 二 行政罰法三 行政執行法一 源起二 類型 第五節行政作用中的非 權力行為 一 類型 二 事實行為 第六節行政作用之內部 行為 一 行政規則

公務員申領小額補貼款項 專案法紀宣導參考教材

Microsoft Word - 專題六 罪責(2006.7).doc

Microsoft Word - 1B314刑法-第一部分.doc

2 EX1 甲在尾牙中喝酒, 吐氣酒精濃度已達每公升 1.0 毫克, 尾牙結束後仍開車離去, 為抄近路, 於單行道窄巷逆向行駛, 而撞上老婦乙, 乙當場昏迷, 甲見四下無人, 心想, 乙若再被後方來車輾斃, 便死無對證, 於是任由乙橫躺馬路中間, ( 逃之夭夭 ), 後因路人發現乙, 將之送醫後僅有

淺談刑法上公務之涵蓋範圍-就各罪章之比較研究

公務員申領小額補貼款項 專案法紀宣導參考教材

47 期學員法學研究報告 2017 論間接正犯與純正身分犯-以公務員收受賄賂罪為例 壹 前言 所謂的純正身分犯 是指行為主體必須具備一定之身分始得成立之犯罪 1 類型 例如刑法第一二二條第一項規定 公務員或仲裁人對於違背職務上之 行為 要求 期約或收受賄賂或其他不正利益 依此規定 要成立本罪之 前提

2

<4D F736F F D ABDFAE76B2C4A447B8D520A644AA6BBB50A644A8C6B644B35EAA6B>

2

<4D F736F F D A571AA6BA978B2C4A447B8D52020A644AA6BBB50A644B64420B3AFA4B6A4A420A5ECA8A620A7F3>

21,000 X 126,000 / , ,000 X 7%

公務人員考試錄取人員實務訓練輔導員工作手冊 我們製作了以下的公務人員考試錄取人員訓練重要釋例!

第一章  緒論

Microsoft Word - 專題九 正犯與共犯_2006.9_.doc

因果關係之條件理論與客觀歸責理論

1 Chapter 1 侵害生命法益之犯罪 2 題型作為 不作為與風險升高理論 ⑴ 本題應該屬於早年文章題型, 從文章的學者見解當中可以知悉, 應當採取德派學者的見解, 但如果此種題型再出現的話, 即便不知道何人出題的情況下也沒有關係, 回答到本題所要考的爭點, 才是最為重要的部分

貳、案例類型分析

94年特種考試地方政府公務人員考試試題解答

Microsoft Word - 1B313第一部分

Microsoft Word - ○刑事訴訟法概要.doc

0 0 = 1 0 = 0 1 = = 1 1 = 0 0 = 1

民法

試題評析

Microsoft Word - 97°òĵ¦Ò²q.doc

102 年律師二試完整解答30 之行為 1 (2) 縱使客觀上認為成立猥褻, 主觀上 甲明知自己的行為可能對外界他人造成性羞恥之困擾, 仍不在意而為之, 雖可能並無猥褻之直接故意, 但至少具備間接故意 ; 但本罪另外設有 意圖供人觀覽 之特殊要件, 行為人必須出於此種特殊 性傾向 而為猥褻行為, 始

刑法及刑事特別法參考輯要

Microsoft Word - 內文.doc

96年特種考試第一次司法人員考試試題解答

<4D F736F F D20C344A5D8A147BDD7B773A644AA6BA4BDB0C8ADFBA977B871C5DCA7F3ABE1A4A7BC76C554A15DA7B9A6A8AAA9A15E>


<4D F736F F D A571ABDFA440B8D52DBAEEA658AA6BBEC728A A644AA6BA142A644A8C6B644B35EAA6BA142AA6BBEC7ADDBB27A29>

ch01.tpf

30 刑法經典試題完全攻略 基礎編 四條 各條之所以 不罰 的理由並不相同 例如 第十八條第一項 及第十九條第一項是行為人欠缺 責任能力 所以 無罪責 因而 不成立犯罪 而第二十一至二十四條是因為行為不具違法性 所以不 成立犯罪 這些問題看來似乎不起眼 但也曾獲命題老師青睞 在九 三年律師考試刑法即

Microsoft Word - 文.doc

貳 肆 公司治理報告 一 組織系統 ( 一 ) 組織結構 ( 二 ) 組織系統圖 14 中華民國 98 年中華郵政年報



目錄

Microsoft Word - 刑法總則實例研習-故意犯罪(四)欠缺正當防衛要件之故意不法行為.doc

Microsoft Word - 105初等考-法學大意.doc

Microsoft Word - TEST-Q

MergedFile

國家圖書館典藏電子全文


90

<4D F736F F D20BFEFBEDCAD6EAFC0A662A644A8C6AA6BA457A4A7B0DDC344ACE3A873A15DA578A55FA46AA15E2E646F63>

犯罪分析工具平台之經驗分享

平 105 偵 竊盜 海山分局 柯 政 不起訴處分 平 105 偵 誣告 蘆洲分局 江 財 不起訴處分 平 105 偵 侵占 綜 資融有限公司 鄭 翔 不起訴處分 平 105 偵 肇事逃逸 新莊分局 洪 瑋 不起訴處分 平 105 偵 毒品


Microsoft Word - 1.內文_P.5-115_.doc

TablesDivision_Chinois

Microsoft Word 張麗卿--刑事責任相關立法評估.doc

Microsoft Word - 03-北大.doc

東華人文學報 第二期

刑法修法講座

Microsoft Word - 內文.doc

2

Microsoft Word - 刑法分則講義--2012年修訂版( 更新).doc

Microsoft Word 五版-法緒總論-第一章.docx

而致婚姻無效之裁判或撤銷婚姻之裁判確定者 ) 第 283 條 ( 致人於死或重傷者 ) 2. 個人解除刑罰事由 3. 個人阻卻刑罰事由 實力提升 ( 一 ) 客體錯誤 : 行為人認識之客體與行為對象之客體不一致, 亦即行為人誤認行為對象 等價客體錯誤不阻卻故意, 仍按故意犯論處 不等價客體錯誤則對目

Microsoft Word

<4D F736F F D A571ABDFA440B8D52DBAEEA658AA6BBEC728A A644AA6BA142A644A8C6B644B35EAA6BA142AA6BBEC7ADDBB27A29>

004 犯逾三分之二, 由監獄報請法務部, 得許假釋出獄 假釋期滿, 未經撤銷假釋者, 其未執行之刑, 以已執行論 嗣後如於 5 年內再故意犯罪者, 不能諭知緩刑 本題為法條題 依據刑法第 77 條第 1 項之規定, 受徒刑之執行而有悛悔實據者, 無期徒刑逾二十五年, 有期徒刑逾二分之一 累犯逾三分

Transcription:

申論題解答 一 擬答 甲不成立刑法第 122 條第 1 項之違背職務要求 期約或收受賄賂罪 按刑法第 10 條第 2 項規定 : 稱公務員者, 謂下列人員 : 一 依法令服務於國家 地方自治團體所屬機關而具有法定職務權限, 以及其他依法令從事於公共事務, 而具有法定職務權限者 二 受國家 地方自治團體所屬機關依法委託, 從事與委託機關權限有關之公共事務者 甲任職於某財團法人基金會, 受行政院環境保護署權限委託進行廢輪胎回收之稽核認證工作, 屬於刑法第 10 條第 2 項第 2 款之 委託公務員, 合先敘明 本例中, 乙 丙多次向甲表示願支付一百萬元, 用以交換甲不告發渠等之違法行為, 均經甲嚴詞拒絕 嗣甲為搜集乙 丙之不法事證, 乃虛偽表示接受, 並於收受現金後, 旋將事證交付檢察官 從而, 依題旨, 甲主觀上難認有向乙 丙要求 期約或收受賄賂之認識與意欲, 由於主觀構成要件不該當, 自難以本罪相繩 甲不成立刑法第 122 條第 3 項行求賄賂罪之教唆犯 按所謂 陷害教唆, 係指行為人原不具犯罪之故意, 純因司法警察之設計教唆, 始萌生犯意, 而實施犯罪構成要件之行為而言 ( 最高法院 92 年台上字第 4558 號判決參照 ) 本例中, 乙 丙原本即願以一百萬元, 作為甲不進行告發之對價, 換言之, 乙 丙原有行求賄賂之犯意, 並非因甲表示同意後始萌生犯意, 故與陷害教唆無涉 另所謂 釣魚 即誘捕偵查, 則指對於原已犯罪或具有犯罪故意之人, 以設計引誘之方式, 使其暴露犯罪事證, 而加以逮捕或偵辦者而言 ( 最高法院 96 年台上字第 1992 號判決參照 ) 本例即接近於此情形 通說認為, 教唆犯之成立, 主觀上須有 雙重之教唆故意, 即 教唆故意 及 教唆既遂故意 本例中, 甲雖向乙 丙虛偽表示同意, 惟自始不欲乙 丙遂其犯行, 因不具備 教唆既遂故意, 自不成立行求賄賂罪之教唆犯 乙 丙可能成立刑法第 210 條偽造私文書罪之共同正犯 構成要件該當性方面 : 客觀上, 依題旨, 乙 丙有偽造過磅單之行為分擔, 並足以生損害於環保署計算 核發補助款之正確性, 主觀上, 乙 丙均有偽造之犯意聯絡, 構成要件該當 乙 丙可能成立刑法第 216 條行使偽造私文書罪之共同正犯 構成要件該當性方面 : 乙 丙有向環保署行使偽造過磅單之犯意聯絡及行為分擔, 構成要件該當 乙 丙可能成立刑法第 339 條第 1 項詐欺罪之共同正犯 構成要件該當性方面 : 客觀上, 乙 丙共同行使偽造之過磅單, 以此欺罔手段使環保署之承辦人員陷於錯誤, 進而核發不應核給之補助款 主觀上, 乙 丙有詐欺之犯意聯絡並均有不法所有之意圖 乙 丙可能成立刑法第 122 條第 3 項行求賄賂罪之共同正犯 構成要件該當性方面 : 客觀上, 乙 丙共同表示願支付甲一百萬元之賄款, 作為甲不告發之違背其職務行為

之對價, 主觀上, 乙 丙有行求賄賂之犯意聯絡, 構成要件該當 競合 : 甲不成立犯罪 乙 丙所為之偽造私文書行為, 應為行使之高度行為所吸收, 又行使偽造私文書罪與詐欺罪間為想像競合關係, 應從一重之行使偽造私文書罪處罰, 再與行求賄賂罪分論併罰之 二 擬答 甲可能成立刑法第 195 條第 1 項之偽造貨幣罪 構成要件該當性方面 : 依題旨, 客觀上, 甲並無製作權, 而虛偽製作面額為台幣一千元之通用紙幣, 主觀上, 甲有偽造通用紙幣之認識及意欲, 並有供行使之用的意圖, 從而構成要件該當 甲可能成立刑法第 196 條第 1 項之行使偽造貨幣罪 構成要件該當性方面 : 客觀上, 甲將偽造之通用紙幣充作真幣, 提出置於可流通之狀態而行使之, 主觀上, 甲對其行使偽造通用紙幣有認識及意欲, 從而構成要件該當 甲不構成刑法第 339 條第 2 項之詐欺取財罪蓋客觀上, 甲雖對乙為行使偽造貨幣之欺罔行為, 主觀上, 依題旨, 亦可認為甲有詐欺故意及不法所有之意圖, 惟詐欺罪之成立, 係以被害人因行為人之欺罔行為致陷於錯誤, 進而為財產之處分 惟本例中, 乙找付九百元真鈔予甲, 並非因為誤信甲支付之紙幣為真, 乙既未陷於錯誤, 與詐欺罪之構成要件即有未合, 甲自不該當本罪 甲不構成刑法第 346 條第 1 項之恐嚇取財罪本例中, 乙固然因畏懼甲之外表, 而自行將九百元真鈔找付予甲, 惟依題旨, 難認甲在客觀上有何恐嚇行為, 亦難認甲在主觀上有恐嚇乙之認識及意欲, 故不該當本罪之構成要件 乙不構成刑法第 196 條第 2 項之行使偽造貨幣罪按刑法第 196 條第 2 項之行使偽造貨幣罪, 係以收受 後 方知為偽造之貨幣仍行使為前提, 而依題旨, 乙在收受 前 即已發現甲以假鈔支付車資, 自不該當本罪之構成要件 乙可能構成刑法第 195 條第 1 項之偽造貨幣罪 構成要件該當性方面 : 客觀上, 乙亦虛偽製作通用之紙鈔, 主觀上, 乙有偽造通用紙幣之認識及意欲, 並有供行使之用的意圖, 從而構成要件該當 乙可能成立刑法第 196 條第 1 項之行使偽造貨幣罪 構成要件該當性方面 : 客觀上, 乙將偽造之通用紙幣充作真幣而找付予乘客, 主觀上, 乙對其行使偽造通用紙幣有認識及意欲, 從而構成要件該當 乙可能成立刑法第 339 條第 1 項之詐欺取財罪

構成要件該當性方面 : 客觀上, 乙將偽造之通用紙幣充作真幣而找付予乘客, 係以欺罔手段, 使乘客陷於錯誤而支付超額之車資 主觀上, 乙有詐欺故意及不法所有之意圖 競合 : 甲所犯偽造貨幣與行使偽造貨幣二罪間, 依最高法院 24 年之決議, 僅論以較重之偽造貨幣罪為已足 乙所犯偽造貨幣 行使偽造貨幣與詐欺取財三罪間, 其中行使偽造貨幣罪與詐欺取財罪間, 實務上認為行使偽造貨幣原含有詐欺性質, 故不再論詐欺罪 ( 最高法院 29 年上字第 1648 號判例 ) 又依題旨, 本例中有十名乘客受害, 由於乙行使偽鈔之犯意各別, 行為殊異, 故應論以十個行使偽造貨幣罪, 再與偽造貨幣罪分論併罰之 三 擬答 甲出門買菜刀可能構成刑法第 271 條第 3 項之殺人預備罪 構成要件該當性 : 主觀上, 甲有殺害乙之犯意 客觀上, 關於甲是否已為殺人行為之著手, 學說上素有 客觀理論 主觀理論 及 主客觀混合理論, 通說以 主客觀混合理論 作為著手與否之判斷標準, 即當犯罪之意思已於行為中顯露, 而該行為由行為人之整體計畫觀察, 以客觀旁觀者的角度, 在認知行為人對於犯罪過程之想像後, 判斷是否已直接導致構成要件所保護之客體之危險 依題旨, 甲購買菜刀後, 未為進一步行為前即丟棄該菜刀, 故難認對乙之生命法益構成危險, 從而依通說, 甲購買菜刀並不構成殺人行為之著手, 僅係著手前之準備行為, 而屬預備犯 此外, 甲雖將菜刀丟棄路邊, 惟刑法第 27 條第 1 項中止犯之規定, 乃限於著手實行後始適用之, 故甲無從爰引該條中止未遂之規定, 併此敘明 甲將乙砍死可能構成刑法第 271 條第 1 項之殺人既遂罪 構成要件該當性方面 : 客觀上, 甲之殺人行為與乙之死亡結果間, 有條件理論上之因果關係及客觀可歸責性 主觀上, 甲對其殺害行為有認識及意欲, 具有殺人之直接故意 從而, 構成要件該當 甲無任何阻卻違法事由 罪責部分 : 刑法第 19 條規定 : 行為時因精神障礙或其他心智缺陷, 致不能辨識其行為違法或欠缺依其辨識而行為之能力者, 不罰 ( 第 1 項 ) 行為時因前項之原因, 致其辨識行為違法或依其辨識而行為之能力, 顯著減低者, 得減輕其刑 ( 第 2 項 ) 前二項規定, 於因故意或過失自行招致者, 不適用之 ( 第 3 項 ) 第三項乃學說上 原因自由行為 之明文規定 又自由行為之成立要件如次 : 對於犯罪之發生有故意或過失 對於陷於無責任能力或限制責任能力狀態有故意或過失 如前述, 甲有殺人之直接故意, 又依題旨, 甲係故意飲酒自陷於意識不清之精神障礙狀態, 自符合原因自由行為之要件 從而, 甲不得爰引刑法第 19 條第 1 項阻卻罪責 亦不得依第 19 條第 2 項減免罪責 競合 : 甲所犯預備殺人與殺人既遂二罪間, 犯意各別, 行為殊異, 應予分論併罰

四 擬答 甲 乙可能構成刑法第 320 條第 2 項竊盜未遂罪之共同正犯 構成要件該當性方面 : 依題意, 尚難認為本例之倉庫內有人居住, 故不符合刑法第 321 條第 1 項第 1 款 有人居住之建築物 之加重條件, 合先敘明 主觀上, 甲 乙均有竊取毒品之故意及不法所有之意圖, 且甲 乙之間亦有犯意聯絡 客觀上, 關於甲 乙二人是否已為竊盜行為之著手, 學說上素有 客觀理論 主觀理論 及 主客觀混合理論, 通說以 主客觀混合理論 作為著手與否之判斷標準, 即當犯罪之意思已於行為中顯露, 而該行為由行為人之整體計畫觀察, 以客觀旁觀者的角度, 在認知行為人對於犯罪過程之想像後, 判斷是否已直接導致構成要件所保護之客體之危險 參酌題旨, 甲 乙應已進入該倉庫, 並共同四處搜尋毒品, 因而有可能破壞他人對於該毒品之持有支配關係, 是以依通說, 應可認為甲 乙已構成竊盜行為之著手 惟按刑法第 26 條規定 : 行為不能發生犯罪之結果, 又無危險者, 不罰 學說上稱為 不能未遂 或 不能犯 本例中, 該批毒品早已移轉至其他場所, 甲 乙是否屬於本條不能未遂之情形? 關於何謂 行為不能發生犯罪之結果, 又無危險, 學說上有不同見解 : 甲說 : 視犯罪行為是否自始即屬不能而定 意即, 倘若事實上有 主體不能 客體不能 手段不能 等因素, 致其行為自始即不可能既遂時, 即屬於不能未遂 依此說, 由於毒品本不在該倉庫內, 甲 乙自始即無竊得毒品之可能性, 故屬不能未遂 乙說 : 是否出於 重大無知 即只有因行為人在主觀上之重大無知, 完全偏離常識或一般因果法則之想像時, 方屬不能未遂 依此說, 毒品被移轉至他處, 乃一般 偶發之因素, 並非出於甲 乙之重大無知, 故仍屬普通未遂 邇來實務上多採乙說 ( 例如最高法院 98 年台上字第 5197 號判決等 ), 管見以為, 由於刑法第 26 條修正後, 已將不能未遂規定為 不罰 而除罪化, 因此, 為了更週全地保護法益, 對於不能未遂宜採較嚴格之認定標準, 因此應以乙說為當 從而, 甲 乙仍構成普通未遂 甲 乙無任何阻卻違法事由或阻卻罪責事由 結論 : 甲 乙成立刑法第 320 條第 2 項竊盜未遂之共同正犯 甲應依刑法第 134 條規定加重其刑至二分之一 按刑法第 134 條規定 : 公務員假借職務上之權力 機會或方法, 以故意犯本章以外各罪者, 加重其刑至二分之一 但因公務員之身分已特別規定其刑者, 不在此限 復按 刑法第一百三十四條關於公務員犯罪加重處罰之規定, 只以假借職務上之權力 機會或方法而故意犯瀆職罪章以外各罪為已足 所假借者, 職務本身固有之事機, 固不論矣, 即使由職務上所衍生之機會, 亦應包括在內 最高法院 100 年台上定第 6409 號判決可茲參照 本例中, 甲係公務員, 其因查緝毒品而認識毒犯乙, 進而藉由此機會, 和乙共同前往倉庫行竊, 自該當刑法第 134 條而應予加重其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