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crosoft Word - 上士道_02.doc

Similar documents
會訊完成婉婷970918修.doc


2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一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 一 ) 阿彌陀佛的意思

Microsoft Word - 上士道_01.doc


男人的大腦 女人的大腦

各位法師各位居士大德阿彌陀佛

理性真的普遍嗎 注意力的爭奪戰 科學發展 2012 年 12 月,480 期 13



佛化家庭手冊 佛化家庭 一 淨化人間, 必定要淨化社會 二 淨化人間的著力點, 是從淨化家庭開始

02 2 成立 Facebook 粉絲專頁 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1, Facebook Facebook 1 Facebook 2-21

Chapter 3 Camera Raw Step negative clarity +25 ] P / Step 4 0 ( 下一頁 ) Camera Raw Chapter 3 089

大家好

Microsoft Word - 12瞋一念瞋心起3

17-72c-1

71 新約聖經的福音 3

為什麼要做佛事 一 前言

0 0 = 1 0 = 0 1 = = 1 1 = 0 0 = 1

10-2 SCJP SCJD 10.1 昇陽認證 Java 系統開發工程師 的認證程序 Java IT SCJD

Beginner1

攜手拼出圓滿的幸福 2

Microsoft Word - _m30.doc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2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啰啰 阇

91 靈魂的一角遺留在北印 從北印回來, 沒有一個人是完整的

有你真好文山融合之愛 ( ) 孩子的另一扇門 ( 特生 / 郁絜爸爸 ) 3 82

01 用 ActionScript 3.0 開始認識 Flash CS3 Flash 是應用在網路上非常流行且高互動性的多媒體技術, 由於擁有向量圖像體積小的優點, 而且 Flash Player 也很小巧精緻, 很快的有趣的 Flash 動畫透過設計師的創意紅遍了整個網際網路 雖然很多人都對 Fl

Microsoft Word - 百法_5.doc


Corel Digital Studio 2010 Chapter 1 DIGITAL STUDIO

Session 15-Col-1.pdf

前言 人類的歷史, 因 一個簡單的思維 而改變! 1776 Thomas Paine COMMON SENSE

瞞魔籬

Microsoft Word - CDtc_liumiaomen_2009__03.doc

二次曲線 人們對於曲線的使用及欣賞 比曲線被視為一種數學題材來探討要早 得多 各種曲線中 在日常生活常接觸的 當然比較容易引起人們的興趣 比如 投擲籃球的路徑是拋物線 盤子的形狀有圓形或橢圓形 雙曲線 是較不常見的 然而根據科學家的研究 彗星的運行軌道是雙曲線的一部 分 我們將拋物線 圓與橢圓 雙曲

南關五年路康莊 02 築夢南關回顧 感恩驀然回首,恩如泉湧,南關讓我不再是原來的我

佛化長青手冊 緣起

各位居士大德阿彌陀佛

4: 18 5: 44 屬天之愛的超然特性, 是一直有主動性 創造性, 和救贖性 5: 44 5: : 44 23: 34 7: 60 5: : : 4 5: 5 它乃是一種出於內心 思想或意志的決定 決意去愛那些不可愛 我們不一定喜歡

李 琼 评扎迪 史密斯的 白牙 要是他 指艾伯特 加勒比海移民 真的回去 了 那么他将要面临的失败是明摆在那儿的 因为当地并没有发生什么变化 这就是移民的悲剧 他们比他们离弃的故乡变化得更 快 于是他们永远也不可能因回到家乡而感 到幸福 可是 他们在移居的国家也不幸福 因为这不是家乡 瞿世镜

untitled

66 67 圓夢素人頭家 67 9 專長互補 資源共享, 為彼此加油打氣!

戒菸實務個案自助手冊105年Ver.2

第二課 : 你家有幾個人? dì èr kè :nǐ jiā yǒu jǐ ge rén? 第二课 : 你家有几个人? Lesson 2: How many people are there in your family? 一 Vocabulary: 1. 爸爸 (bà ba): father 2.

今天 年春季号 总 92 期

*

( ) / / / / / / /

(Microsoft Word - 8\244T\244\362\277\337\272]\244W\265L\246W.doc)

Microsoft Word - 專家本色 doc


但, 你 应 该 听 过 我 们 走 在 大 路 上 这 首 歌, 或 许 还 知 道 革 命 人 永 远 是 年 轻 那 支 歌 ; 并 且, 几 乎 可 以 肯 定, 你 在 戴 红 领 巾 的 那 阵, 必 然 唱 过 牛 儿 还 在 山 坡 吃 草, 放 牛 的 却 不 知 道 哪 儿 去

2 临 终 助 念 答 问 序 临 终 关 怀, 由 佛 门 净 宗 古 来 祖 师 大 德 提 倡 助 念 往 生, 现 今 已 渐 为 社 会 大 众 所 重 视, 在 台 湾, 台 大 长 庚 等 各 大 医 院, 也 都 设 有 助 念 室 ; 大 陆 上 许 多 道 场, 也 有 专 为

校园之星

Microsoft Word - 澎湖田調報告-宏達組9804.doc

<4D F736F F F696E74202D FA8BEA861B8EAB7BDBEE3A658BB50C0B3A5CE28B773A6CBA5AB29>


之 原 則 及 國 防 部 訂 頒 國 軍 列 管 國 有 不 動 產 提 供 非 軍 方 單 位 使 用 處 理 原 則 規 定 不 符, 仍 應 以 出 租 方 式 辦 理 惟 可 就 偏 遠 地 區 提 供 官 兵 金 融 水 電 服 務 使 用 部 分, 研 議 降 低 租 金 標 準, 報

chineseall

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

证券代码: 证券简称:锦江股份 公告编号:【】

1700 装 卸 搬 运 7645 装 卸 搬 运 服 务 2100 建 筑 7410 工 程 服 务 11% 装 卸 搬 运 服 务, 是 指 使 用 装 卸 搬 运 工 具 或 者 人 力 畜 力 将 货 物 在 运 输 工 具 之 间 装 卸 现 场 之 间 或 者 运 输 工 具 与 装 卸

前 言 教 育 无 小 事, 它 成 就 着 学 生 的 未 来 作 为 教 师, 他 们 无 时 无 刻 不 在 关 注 着 学 生 的 成 长 学 生 的 未 来 学 生 就 像 一 朵 含 苞 待 放 的 花 朵, 需 要 老 师 们 的 细 心 呵 护, 给 学 生 需 要 的 东 西, 而

《盗墓笔记》 南派三叔/著

平 凡 足 迹 李 本 川 作 者 为 中 国 科 学 院 海 洋 研 究 所 研 究 员,1935 年 生, 山 东 荣 成 人 我 今 年 63 岁 了 大 前 年 丈 夫 和 儿 子 在 一 个 月 内 先 后 离 开 了 人 世, 女 儿 又 已 出 嫁, 现 在 是 孑 然 一 身 我 是

<CFFBB7D1D5DFD0D0CEAAD1A72E6D7073>

独立学院建设与发展


各位法師各位居士大德阿彌陀佛

Microsoft Word - 結案報告.doc

<3131A4EB5FA4DFAFD1AD5DAE452E696E6464>

Middle East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MERS-CoV WHO Qatar 2013 MERS MERS 耗費巨大的社會成本 MERS V

Microsoft Word - 4念死無常4

Microsoft PowerPoint - 遊戲企劃

Microsoft Word - ACL chapter02-5ed.docx


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

幸 福 向 前 走

愛滋實務與治理的政治 - 綜合論壇 以及面對這一連串以 責任 為架構衍生出來的愛滋政策如何造就了台灣現在的愛滋處境

<B9ACA6F7C2E5C B4C1A4BAA4E52E706466>

untitled

untitled

446-mustardSeed-output.indd

< A4E5B1D0B0F2AAF7B77CA4BAA4E52E696E6464>


Microsoft PowerPoint - B9-2.pptx

精子來自男人, 卵子來自女人 男女大不同的真正原因就在此! Sperm are from Men, Eggs are from Women Joe Quirk

越溝

_BK07.ps, page Preflight ( _BK07.indd )

角色簡介:

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

untitled

我們昨天介紹怎麼來判別十惡業的輕重今天就是引經據典再引其他的經論來說明同樣的道理怎麼判別十業的輕重所以瑜伽師地論裡面的本地分當中也提到有關於十業道輕重的差別它是以六種情況我們昨天是介紹有五種情況本地方裡面它是有六種情況特別的嚴重所不同的是我們昨天只講到造惡業的方面今天就是這六種情況造善跟造惡都非常非常的嚴重就是說它的功德也很大如果你造善的話功德也很大你造惡的話這個惡業也很嚴重是這樣的差別善跟惡一起討論

附件一:



補充教材 十五世紀至十八世紀歐洲史 2 Anne Boleyn

CO 2 以鄰為壑的台灣建築產業

不可以墮胎

Transcription:

菩提道次第廣論上士道 2 ( 發菩提心 ) 最尊貴的淨蓮上師講解講於新加坡大悲佛教中心 各位居士大德! 阿彌陀佛! 我們昨天了解發菩提心的原因, 有三種原因之後, 我們就接下來介紹發菩提心的方法 講到發菩提心, 我們大家都發過, 但是發得起來 發不起來呢? 有時候發得起來, 有時候發不起來 為什麼有的時候發得起來, 有時候好不容易發起來, 又退失呢? 那就是有可能不知道正確的方法, 沒有學習過怎麼發菩提心正確的方法, 那也許是次第錯亂, 沒有按照發菩提心的次第來修, 所以可能沒有正確的方法, 可能是沒有按照次第, 所以菩提心發不起來 所以, 發菩提心的方法, 還有正確的次第, 就非常重要 我們現在就是要來介紹這個發菩提心正確的方法, 還有它的次第 關於發菩提心的方法跟次第, 它是有兩種傳承 : 第一種傳承, 是阿底峽尊者所傳的 ; 第二種是寂天菩薩所說的, 就是所謂的自他交換, 有這兩種傳承 我們今天就先介紹第一個, 阿底峽尊者所傳的, 就是關於七種因果的教授 這七種因果, 就是說它有六因一果, 有六個因 一個果 這六個因, 就是知母 念恩 報恩 慈心 悲心 增上意樂 ; 有了這六個因之後, 你才能夠生出菩提果, 這個果來, 菩提心這個果來, 不是菩提果, 菩提心這個果, 所以它是六因一果, 你有了前面六個因, 你才可能發起菩提心 這六個因, 又有它的次第, 一定是先從知母, 然後才念恩 你把一切眾生當作是你往世最親愛的母親, 這樣子來看, 你才會像我們念那個母親的恩, 從懷孕開始, 這一路過來, 怎麼樣對我們有哪些恩, 就是說我們對我們最親愛的母親, 我們才能夠生起那個念恩的心 那念了半天恩, 你是不是要報答她呢? 那就是要報答, 所以一定知母之後才念恩, 念恩之後才報恩 怎麼樣才是能夠報她對我們最大的恩德呢? 就是給她快樂, 希望除她的苦, 所以, 你那個慈心跟悲心才能夠生得起來 有了慈心 悲心, 如果沒有增上意樂的話, 你菩提心還是發不起來, 所以, 還是要再加上一個增上意樂 那什麼是增上意樂呢? 就是說你不但是這樣子來想, 這樣子來發心, 而且你還真正的這樣子去做, 不是想想而已, 偶爾給她快樂, 然後我希望她永遠沒有痛苦, 然後想完就完了, 你也不付諸行動 所以, 增上意樂的意思, 意樂, 就是你的發心叫意樂, 你的心怎麼想, 那叫做意樂, 你的心 上士道 2 ( 講於新加坡 ) 1

是好樂這樣想的, 叫做意樂 ; 增上的意思, 是說原來的想, 怎麼對她, 慈心 悲心只是想, 再增上, 不只是想而已, 還要再付諸行動, 所以叫做增上意樂, 你確實每天就是朝這個目標去做, 確實去做到 這個我們每一個在後面都會很詳細地介紹, 我們先了解說阿底峽尊者他的傳承, 發菩提心這個傳承, 是怎麼樣來的, 就是怎麼樣來修的, 它是怎麼樣的次第, 就是有六因一果, 一定要按照這個因, 六因, 一個一個來修, 然後你才能夠生起菩提心這樣的果來 所以, 我們就知道, 一開始發, 為什麼發不起來? 因為你沒有這樣一路來修, 你沒有按照這個次第, 一個一個, 一定是前面一個生起了, 然後才有後面一個, 你前面的沒有生起, 你是不可能有後面的這個果 這就是先了解什麼叫做六因一果, 或者是叫做七種因果的教授, 它主要的內容, 就是這樣的內容, 有六個因 一個果, 一定要按照這六個因的方法跟次第來修, 才能夠生出菩提心這個果來 了解它主要的內容之後, 我們看起來它好像蠻多的, 就是說真正一個一個修起來, 也需要一段時間, 可能第一個知母就很難, 因為你要把一切眾生都把他當作是你的母親, 你往世的母親, 因為我們輪迴這麼久不知道, 很可能你今天碰到這個就是, 因為沒有因緣碰不到, 那你這一世既然會碰到, 也許又成為你這一世的六親眷屬, 家親眷屬, 或者是親朋好友, 就是你為什麼會碰到? 就是一定有往世的因緣, 要不然全世界人口這麼多, 為什麼你偏偏碰到? 那就說明你過去一定有跟他結過緣, 那他就很有可能就是你過去世, 曾經最疼愛你 最關心你 最照顧你的母親啊! 所以除非我們能夠做到第一個, 把一切眾生都看做是我們往世的母親, 我們才會生起那個念恩的心, 就是在憶念母親從十月懷胎, 她是怎麼樣的辛苦, 那個整個過程, 你才能夠生起那個念恩的心, 然後才有報恩 所以, 沒有第一個, 後面統統沒有了, 你看這個是我喜歡的, 那個我不喜歡的, 這個是讓我生貪愛的對象, 就是我喜歡的 ; 那個是讓我生瞋恚的對象, 那個就是我不喜歡的, 如果我們還有對象的差別, 這個知母, 這第一個就沒有辦法做到, 那後面當然也不可能, 就是說你會有對象的差別, 你對某些人是能夠念恩的, 有些人是不可以的, 看到怨敵就不可以 所以, 雖然這個傳承, 這個教授是非常的殊勝, 可是它需要很長的時間, 很長的時間不斷不斷地練習 所以有一些人, 就是他在修行的整個過程當中, 也許他接觸了很多各宗各派的, 他也許是小乘他也有接觸過, 什麼內觀禪 四念處, 他可能有修過, 然後大乘也念過佛 修過淨土宗, 也可能有打個坐, 天台止觀, 修個止觀, 或者是有到禪宗去參加禪七, 或者是有參加過八關齋戒 所以光是顯教, 它就有八個宗, 最早有十個宗, 後來兩個宗就沒有了, 沒有繼續傳承下來, 那大致上來說, 一般來說就是有八個宗, 當然現在也不到八個了 這個說明什麼呢? 就是在顯教裡面, 就已經很多的法門, 從小乘到大乘 那密教也很複雜, 各位師兄接觸過的也 上士道 2 ( 講於新加坡 ) 2

知道, 密教也是非常複雜, 也是紅教 黃教 白教 花教, 然後還要再分, 同一個白教, 又什麼四大 八小什麼的, 又很多不同的傳承, 紅教也是很複雜, 也是很多很多的傳承 所以, 從修行的經驗來講, 如果你接觸過小乘 大乘 金剛乘, 然後你都可以把它融會貫通, 把它回歸到你的自性的話, 那當然是很好, 可是不是每個人他都一開始就能夠做到, 它這個過程當中, 總是覺得會有一些矛盾衝突的地方, 然後修這個, 就想到那個, 修那個, 又想到這個, 然後它們之間會不會互相矛盾 或者是衝突啦, 或者是我可不可能修這個就成就? 像密教的話, 就是說 : 這個是不是我的本尊? 他光是找本尊, 他就已經跑遍了所有的密教道場, 問了很多仁波切說 : 我的本尊是哪一個? 他也許也還找不到他的本尊是哪一個 我們為什麼說這一段話呢? 就說明我們修行的過程, 可能接觸很多的法門, 但是我們可能沒有辦法選擇哪一個法門是最適合我們的, 沒有關係, 如果你覺得不想修這麼多, 然後也不想那麼混亂, 也不想那麼複雜的話, 有一個最簡單的, 就是你只要修一個就夠了, 這一個是什麼呢? 就是大悲心 如果你不想這麼麻煩, 你就修一個大悲心就好了 為什麼一個大悲心就夠了呢? 因為大悲心生起來的話, 如果你能夠生起大悲心的話, 從你初發心, 一直到成佛這中間, 大悲心都不斷的話, 你就能夠圓滿成就 因為有了大悲心, 一切大乘的法, 都很任運的就能夠生起, 就好像你一把, 就可以把所有大乘殊勝的內容, 全部掌握在你的手裡, 就是因為你有大悲心, 全部都抓住, 因為你抓住大乘的根本, 大乘的根本就是大悲心 所以, 很多人以為說, 我一定要明心見性, 我就每天就想怎麼樣去找開悟, 或者怎麼樣修很厲害的氣 脈 明點, 每天就是且卻 妥嘎, 密教的人最喜歡修這些, 或者哪一個本尊最厲害, 看是要忿怒尊來調伏一切的惡緣, 冤家債主, 還是有的 沒有的, 看得見的 看不見的, 忿怒尊是最快, 調伏一切的怨敵是最快, 或者是我要找哪一個寂靜尊 把所有的時間跟力氣, 全部都花在大悲心以外的那些法門上面, 不是說那些不重要哦, 我們沒有說那些不重要, 而是說你沒有掌握到根本, 你掌握到大悲心這個根本, 其他其實就一定可以圓滿了, 所以你不用搞那麼多都可以的 可是, 你一旦捨棄了大悲心, 然後不管你怎麼樣修, 禪定功夫再厲害, 就算你修到見空性也好, 或者是你已經有神通也好, 因為神通由定發, 你只要禪定很厲害, 你就可能會看到將來會發生什麼事, 然後某某人可能是你過去什麼人, 就宿命通啊, 天眼通就可以看未來, 宿命是看過去 即便你修到這麼厲害, 你如果沒有大悲心, 也是一樣是不可能成就的, 你就每天玩神通嘛, 對不對? 然後想練功夫的, 他就整天就在練功夫, 想求開悟的, 他就整天想求開悟, 可是他不知道他為什麼今天不開悟的真正原因在哪裡, 就是沒有大悲心, 你有大悲心很快就開悟了 所以, 說了半天, 就是要強調這個大悲心的重要 上士道 2 ( 講於新加坡 ) 3

那為什麼大悲心這麼重要呢? 我們就分析它的理由, 一定要有理由, 才是心甘情願接受說, 對啊! 聽起來蠻有道理的! 好吧, 那我就修大悲心好了, 其他是副的, 主修大悲心, 其他算是加行 大悲心為什麼這麼重要呢? 為什麼說有了大悲心, 一切的大乘法都掌握在你的手中呢? 那就是先要問說 : 你為什麼會生起這個大悲心? 就是說你為什麼會生起大悲心, 是因為你不忍心見到眾生的苦嘛, 當然一開始沒有同體大悲, 不是見所有眾生的苦, 你都不能夠忍受, 不會, 一開始沒有發這麼大的心, 可能就從我們的周遭, 我們最親愛的 我們最關心的親朋好友開始, 他可能得了癌症末期, 他可能事業不順 婚姻不順 子女夭折 就是人間的不幸, 種種的, 我們都會生起那種不忍心他受苦的那個, 然後想盡了辦法, 想要怎麼幫他 怎麼幫他, 這是最初的大悲心開始, 就是這樣子發的 這意思就是說, 在最初我們為什麼會開始發起說 : 我一定要幫眾生解除他們的痛苦? 為什麼會發起這樣的菩提心呢? 就是因為不忍心看到眾生受苦, 是這樣子來的 所以最初的大悲心, 是讓我們發菩提心入大乘的, 所以沒有大悲心的話, 就不可能入大乘, 所以, 大悲心在最初, 我們修行的最初, 它是最重要的 就是說你什麼時候, 我們昨天講, 你什麼時候發起菩提心, 你就什麼時候入大乘 所以, 是什麼讓我們入大乘的呢? 就是因為你不忍心看到眾生苦, 然後就發這個願, 希望一切眾生都能夠遠離痛苦 這個大悲心一生起來, 接下來就是菩提心, 這個我們會講到那個次第, 為什麼悲心之後, 就會有菩提心? 所以, 就變成說大悲心是讓我們入大乘, 它的根本, 所以它在我們修行的最初, 它是很重要的 是什麼讓你入大乘呢? 就是大悲心, 所以大悲心在最初是最重要的 那在進入大乘之後, 是什麼力量讓我們不會再退失菩提心, 然後墮回到小乘裡面, 最重要的, 還是大悲心 所以, 大悲心在行菩薩道的中間, 也是最重要的, 最初雖然是可以因為大悲心入大乘, 可是等到我們在行菩薩道的時候, 又常常會退心, 常常發菩提心, 可是又常常退心 為什麼會退心呢? 就是很多理由, 可能每個人的理由不一樣, 但是很多是因為看到眾生數量這麼多, 然後就心生退卻, 想說無量無邊的眾生, 我要度到什麼時候才度得完? 我還是自己解脫比較快, 自己了生死比較簡單, 這麼多眾生, 我怎麼可能度得完? 我連我周遭的家人都度不了, 何況是無量無邊的眾生? 很多有這樣的經驗, 都覺得家人很難度, 對不對? 很難, 對不對? 對啊! 我身邊的這幾個人, 可以數得出來的, 十個指頭都還沒數完, 我都度不了, 那何況是無量無邊的? 罷罷罷! 算了吧! 就退心啦! 所以, 有時候是因為覺得無量無邊的眾生, 然後眾生又這麼難度, 我要度到什麼時候? 可是, 我們念過百法的二十四不相應行法, 就不怕了, 對不對? 時間相不可得, 二十四不相應行法, 都是第六意識分別才有的, 宇宙, 法界裡面是沒有時間的, 然後也沒有數量的, 數量也是二十四不相 上士道 2 ( 講於新加坡 ) 4

應行法裡面, 時間 空間 數量, 這個都是不可得的, 只是你第六意識的分別, 所以你想到眾生, 無量無邊的眾生, 這麼多, 多少是數量, 對不對? 那我要度盡一切的眾生才成佛的話, 我是不是很慢? 所以我要自己解脫比較快, 這個快慢是時間相, 對不對? 在空性的智慧裡面, 沒有快慢, 也沒有多少, 這個都是第六意識的分別 所以, 百法也還是蠻好用的, 你了解百法之後, 你就能夠明白一切法, 它的自性是空的, 一切因緣所生法, 自性是空的, 所以你就不會在意說多還是少, 快還是慢, 沒有這樣的分別, 你才不會退心 這是第一種情況, 就是看到有情的數量這麼多 第二個, 就是我們剛才講的, 很難度嘛, 眾生很難度, 身邊的人都度不了, 何況是無量無邊的眾生, 這麼難度的眾生! 想說我已經想盡了所有的辦法, 費了我所有的力氣, 怎麼講, 他就是不聽, 所以反正我說也沒有用, 那我乾脆就不說了, 我就把他放棄了, 那就是退心了嘛 你本來發願要度盡一切眾生, 然後要成佛的, 好啦, 這個也不想度, 這個很難度, 這個說不得, 那個勸不聽, 那個打不醒, 統統把他放棄就算了, 這個度不了, 那個度不了, 到最後就沒有眾生可度, 全部退退退, 本來發菩提心說我要度盡一切眾生, 退退退, 退到最後, 算了 算了 對啊, 所以這個也是一個很主要, 尤其是我們很熱心的時候, 有沒有? 老是潑冷水, 一直潑冷水 所以, 是什麼力量, 讓你這個時候也不會心灰意冷呢? 就是靠大悲心 所以能夠讓我們不退墮小乘的, 就是靠大悲心, 所以這個修行的過程, 就是靠大悲心, 從頭到尾, 就是靠大悲心在支持, 一旦大悲心退失了, 你的菩提心就沒有了 所以, 大悲心在我們的整個過程來說, 也是非常重要的 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就是聽說成佛要三大阿僧祇劫! 還是從入資糧位才開始算喔, 十住 十行 十迴向是入資糧位, 十住 十行 十迴向, 十住的初住就是十信位, 還沒有入初住, 就是說你十信位還沒有圓滿之前, 不管你修多久都不算喔, 都不算在三大阿僧祇劫裡面, 要開始入初住才開始算 我們現在可能也不知道還在幹什麼, 可能資糧位都還沒有入, 所以三大阿僧祇劫, 其實還跟我們沒有關係, 如果說我們連十信位都沒有入的話, 連初住位都沒有入的話, 那真的是很遙遠的事情喔 修行那麼難, 眾生那麼難度, 時間那麼長, 又罷罷罷, 算了, 所以又退心了, 所以一般來說, 第三個理由, 就是說菩薩道這麼難行, 時間又那麼長, 三大阿僧祇劫, 就是無量劫的意思, 就是說已經多到沒有那個數字了, 所以只能說無量劫這麼長修行的時間, 所以心一退, 又墮回小乘了, 就只管自己的修行了, 不要管眾生的事情, 太麻煩了 太困難了, 時間太長了, 又很難度 所以, 這個時候, 讓我們心不會退墮到小乘的, 就是靠大悲心 所以說, 大悲心在我們整個修行的過程, 也是非常重要的, 不是非常重要, 是最重要 所以, 是大悲心讓我們能夠整天不會抓著自己的感受不放, 那個整天只想到自己的, 他就自己苦就苦得不得了, 自顧不暇, 所以 上士道 2 ( 講於新加坡 ) 5

他也不可能有那個, 就心有餘而力不足, 也沒有辦法去幫到其他的眾生, 那個就是因為他只管自己的苦樂, 不管眾生的苦樂 可是一旦有大悲心, 就反過來了, 你不會管自己的苦樂, 你一心只希望眾生快樂, 一心只想到怎麼樣讓一切眾生得利益, 你想的只是眾生的事情, 不會想到自己的, 所以自己苦啊 樂啊, 沒有什麼差別 也許他有空性的智慧, 因為苦樂也無自性, 苦自性不可得, 樂自性不可得, 所以苦樂也沒有什麼差別, 因為都是無自性 空的 所以苦的當下, 他也可以把它空掉, 樂的當下, 也是不可得的, 也沒有什麼好耽著的, 所以, 有空性的智慧是可能比較做得到, 就是說他自己苦樂, 他不會很在意, 但是他很在意眾生是不是真的快樂, 是不是現在正在受苦, 那個是他比較 care 的, 那就是因為他有大悲心 大悲心也是讓我們心永遠不會厭倦, 心也不會輕易就捨棄眾生, 不會輕言捨棄眾生, 不會一點點小事情, 跟他鬧得不愉快, 就切切切, 他就變你的怨敵了, 不會這樣子, 不會很小的事情, 然後心就棄捨眾生 所以, 是什麼力量, 讓我們心永遠不會厭倦? 對度眾生這件事情, 永遠不會厭倦? 然後也不會棄捨眾生? 也是靠大悲心 當然, 大悲心也是能夠讓我們在整個菩薩道的這個過程當中, 再難行也能夠行, 也是靠大悲心 也就是因為能夠堅持, 靠大悲心, 堅持整個菩薩道的過程, 因此才能夠圓滿的積聚成佛的資糧, 智慧跟福德資糧, 也是靠這個恆心跟毅力, 可以一路撐過來, 沒有退心, 你才可能圓滿一切的資糧, 而成就佛的果位, 一定要堅持到底, 才能夠圓滿成就 那你說成就之後, 還要不要大悲心啊? 成佛以後, 要大悲心嗎? 成佛以後, 如果沒有大悲心, 他就入涅槃去了, 跟小乘一樣, 自己成就, 就入涅槃 所以, 是什麼力量, 讓成佛之後, 他不會入涅槃? 就是靠大悲心, 所以, 我們說悲不入涅槃 所以, 大悲心在最後, 成佛也是最重要的 那這樣子來看, 是不是你只要修大悲心就夠了? 從初發心, 它是最重要 ; 整個菩薩道的過程, 最重要 ; 成佛, 還是靠大悲心, 才不會入涅槃, 也是最重要, 是不是大悲心就夠了? 從初發心到成佛, 就是靠大悲心啊, 修這個法門就可以了, 其他的是加修, 其他也是很重要, 不然又有人會有意見, 因為每個人都覺得他修的那個法門最殊勝, 所以我們不能說他的法門不好, 就統統都好, 可是大悲心為根本, 這樣好不好? 可以喔? 可以通過了 有大悲心這個根本, 然後你再修其他一切法門, 都能夠成就, 這就說到大悲心的重要 所以, 你不想修行修得這麼複雜, 修得這麼多法門, 那你就可以修一個大悲心, 有了大悲心, 你就能夠圓滿你的菩提心, 你的菩提心圓滿, 就成佛了, 所以修一個大悲心, 就能夠成佛 另外, 我們也要講到這個六因一果, 我們在分析這個六因一果的內容, 發現它也是以大悲心為因果, 就是從知母 念恩 報恩 到慈心, 是生起大悲的因 ; 增上意樂, 和發菩提心, 是大悲心的果, 所以我們分析這個六 上士道 2 ( 講於新加坡 ) 6

因一果的內容, 發現它也是以大悲心為因果 知母 念恩 報恩 慈心, 是生起大悲的因 ; 增上意樂 和發菩提心, 是大悲心的果, 所以, 還是以大悲心為因果, 那我們就知道大悲心非常的重要 大悲心既然是大乘道的根本, 那我們怎麼發起這個大悲心呢? 我們都很想對別人有大悲心, 但是有時候會做不到, 為什麼會做不到? 就是因為我們偏心, 沒有一個人心是中間, 都有偏, 所以每個人偏心, 所以他沒有辦法對每一個眾生都做到大悲心, 就是因為他有對象的差別 我們會對自己親愛的人有悲心, 我們最關心 最愛的人, 他生病的時候, 我們也是著急得不得了, 我們會遍訪名醫, 到處打聽, 有什麼醫藥對他現在是最有利的, 一定是費盡千辛萬苦, 從國內找到國外去, 還上網查資料, 一切的努力都是希望能夠幫他除苦, 那個就是大悲心, 希望他趕快能夠脫離這個病痛的苦, 那個就是大悲心 所以, 我們對最親愛的人沒有問題的, 一定有大悲心的, 他生病的時候, 我們恨不得幫他生, 幫他病, 苦的時候也恨不得幫他苦, 可不可以幫他死? 如果可以的話, 你夠愛他, 為你死也甘願, 這就是大悲心啊, 所以愛得越深, 悲心就越切 反過來, 你對你的怨敵, 可以做到嗎? 他生病的時候, 你有那麼盡心盡力去幫他找藥方嗎? 會不會? 你可能幫他病嗎? 可能幫他苦嗎? 可能為他死嗎? 門兒都沒有! 是不可能的, 不但不可能做到, 還怎麼樣? 心裡偷偷高興, 對不對? 他越苦, 你越樂, 對不對? 因為你很恨他, 所以恨得越深, 就越高興, 就越沒有悲心, 你看, 多大的差別! 所以我們有偏心嘛, 一定有的, 對不對? 對那個不認識的人呢? 有沒有悲心? 跟我沒關係啊, 所以我也不可能像對我親愛的人這樣, 他有苦的時候, 我會像我最親愛的人這樣子, 不忍心, 不會啊, 因為我跟他沒關係啊 ; 我也不會像對怨敵這樣子, 很高興這樣子, 他越苦, 我越高興, 也不會, 所以有沒有悲心? 你都不痛不癢, 當然沒有悲心, 對他沒感覺 我們是說凡夫啦, 各位菩薩不會, 各位菩薩就是只要看到都會幫忙, 不管他是認識 不認識的, 一旦行菩薩道, 當然就沒有這個問題 我們現在是分析說為什麼一般的人, 沒有辦法做到普遍的悲心呢? 同體大悲, 為什麼沒有辦法做到? 就是因為他有對象的差別, 他對怨 親 中庸, 就是不一樣 怨 親, 中庸就是不認識, 不是怨敵, 也不是最親愛的人, 那個我們就稱為中庸, 所以一般人就是有這三種對象的差別, 所以他沒有辦法全部都做到有大悲心, 只能夠對自己有貪愛的人, 最親愛的人, 就是你最貪愛的 ; 怨敵就是你最瞋恚的 所以, 既然有怨 親 中庸對象的差別, 當然就沒有辦法做到平等的大悲心了, 所以我們就知道, 如果想做到大悲心, 就一定要先除去對象的差別, 這就是我們要修, 修到怎麼樣平等對待一切的眾生, 你的心都是平等的, 你的心修到平等心了, 沒有對象的差別之後, 你才可能平等大悲心, 才可能對一切的眾生都做到平等的 上士道 2 ( 講於新加坡 ) 7

大悲, 就是除非你的心平等了, 沒有對象的差別, 才可能做得到 所以, 接下來我們就要講到, 那怎麼才能夠做到對一切的有情, 平等的對待呢? 我們有方法的, 就是把它當作是我最親愛的人來看待, 我們剛才分析過了, 我們對親愛的人, 就是恨不得幫他病 幫他苦, 甚至可以為他犧牲性命 最親愛的所有對象裡面, 什麼樣的對象, 能夠讓我們很快的就生起那個, 我們剛才講念恩 感恩的心? 就是母親 所以除非我們把一切有情都看做是我們往世的母親, 當然包含這一世的母親, 我們才可能對一切的眾生都生起平等的大悲心, 這個是理論是這樣, 除非我們做得到 所以, 把一切眾生都看成是我往世最親愛的母親, 這個就是第一個 知母 知母的意思, 就是一切的眾生都可能是我往世的母親, 我這樣子認知了之後, 我就可以慢慢地練習, 讓自己做到, 把一切眾生看做是我往世的母親 既然是我的母親, 當然我要念恩就很容易了, 因為母親一定是最疼愛我, 最照顧我 最關心我的, 所以我們也可以憶念她對我們的恩德, 這個就是念恩的部分 既然對我有大恩德, 那我應該怎麼去報答她這個恩德呢? 那就是報恩, 這就是第三個了 知母 念恩 報恩, 同時我當然也希望她永遠快樂, 這個慈心就能夠生起了 希望他永遠快樂, 然後不要有痛苦, 不要有痛苦, 就是悲心就生起來了 所以我們說從知母 念恩 報恩 到慈心, 是生起大悲的因, 就是這樣子來的 我們再分析它的因果, 從知母 念恩 報恩 到慈心, 是生起大悲的因, 所以你一定先有知母, 然後你才會去念恩, 然後才想到怎麼報恩, 希望他快樂, 這個希望他永遠沒有痛苦, 這個悲心就能夠生起了 慈心跟悲心是互為因果的, 就是說你只要做到前面的知母 念恩 報恩的話, 你就一定會有慈心跟悲心生起來, 因為你想要報恩, 那一定是想盡辦法讓她快樂, 然後想盡辦法除去她的痛苦, 所以你那個慈心跟悲心就一定會生起, 所以慈心跟悲心是互為因果, 有慈心就有悲心, 有悲心就有慈心 為什麼說增上意樂 和發菩提心, 是大悲的果呢? 因為對一切眾生有了大悲心, 一旦有了大悲心, 但不一定能夠生起菩提心, 就是發起那個為利眾生願成佛這個菩提心, 不一定有了大悲心之後, 你就一定可以很順利的發起菩提心 我們前面講過, 為什麼還要加上這個增上意樂呢? 我們現在要分析為什麼, 因為如果講到悲的話, 小乘也有, 小乘也有修四無量心, 有沒有? 慈 悲 喜 捨, 所以講到慈 講到悲, 小乘也有 你現在講這個悲, 跟小乘有什麼差別? 小乘的悲, 沒有辦法變成菩提心, 但是我們現在講這個大悲心, 加上增上意樂之後, 它就能夠生起菩提心, 所以這是小乘跟大乘的差別 小乘他每天就發四無量心, 慈 悲 喜 捨, 慈, 就是希望一切眾生都能夠得到快樂 還有樂因 ; 希望一切眾生都能夠遠離苦及苦因, 有沒有? 四無量心都是這樣念的 或者是一切有情都一樣, 希望一切有情都能夠得 上士道 2 ( 講於新加坡 ) 8

到樂 還有樂因, 樂因就是善, 因為你行善, 所以有樂這個果, 所以希望一切有情都能夠得到樂的果 還有樂的因, 就是他發慈無量心的時候, 他是這樣子想 悲無量心, 就是這樣子想, 這樣子發願 : 願一切有情都能夠遠離苦及苦因 苦因, 就是造惡業, 造惡業, 所以會有苦的果, 所以希望一切有情都能夠遠離苦, 就是苦果, 還有苦的因, 就是說他不要再造惡業了, 然後能夠永遠遠離這個苦的果, 因為沒有惡業, 就沒有這個苦的果 能夠行善, 所以有樂的因, 因此他有樂的果, 行善就是樂的因, 然後他就能夠得到樂的果 他每天就是這樣子念而已, 他有沒有去做? 他也沒有發憤圖強, 精進勇猛? 勇猛精進去做, 有沒有? 就每天這樣唸而已, 隨緣做, 我們不能說他完全沒有做, 等一下又被批評, 被小乘批評說我們都沒有行善, 都沒有去幫助眾生, 有啊, 因為他們也是有去做一些慈善, 對社會有一些幫助慈善的, 但是相對大乘來講, 是沒有這麼積極 我們就可以舉一個例子, 說一個比喻, 為什麼說小乘的慈無量心 悲無量心, 沒有辦法變成菩提心, 沒有辦法發展成菩提心, 就是因為他每天是這樣子唸的時間比較多, 實際去行的時間跟機會比較少, 為什麼會這樣? 不是他們不要, 而是他們走的是解脫道, 懂嗎? 解脫道的意思, 就是說你要趕快解脫這個三界, 趕快跳出輪迴, 所以你不可以有太多的攀緣, 懂嗎? 就是因為他們修行的法門, 就是要在阿蘭若處, 好好地修止觀, 然後要斷除所有對外的攀緣心, 然後你才可以得定, 開發解脫的智慧, 這是因為他們走的是解脫道, 所以他們一定不能有太多的攀緣, 因為攀緣就會讓他沒有辦法得止, 沒有辦法開發解脫的智慧, 所以他的解脫道就變成很難行 所以因為是要趕快解脫, 所以他們就不可能花很多的時間跟力氣, 全部都用到怎麼樣去回饋社會 怎麼樣去幫助大眾 怎麼樣去深入災區, 因為他每天忙這些, 他沒有辦法解脫, 懂嗎? 除非他有大乘的見地, 就是我們昨天講的, 除非他明白利他就是自利,O.K. 囉, 他就很喜歡去救災了 可是因為他們沒有大乘的見地, 所以他們就想說, 怎麼樣一心一意的趕快走這個解脫道呢? 那就是一定要住在很寂靜的地方, 然後才能夠修止觀, 然後不可以有太多的攀緣等等的, 不是他們不對, 而是說他們走的是解脫道 大乘走的不是解脫道, 是菩提道, 菩提道是不能夠遠離眾生, 因為離開眾生, 你沒有辦法成就你的布施, 離開眾生, 你也沒有辦法圓滿你的持戒 忍辱 精進 禪定 智慧, 統統沒有辦法成就, 你六度 十波羅蜜, 都不能夠遠離眾生, 遠離眾生, 你沒有辦法成就, 沒有辦法圓滿這些資糧, 菩提資糧, 所以大乘走的路線, 就是一定不能夠離開眾生, 離開眾生, 他沒有辦法成佛的, 所以他就變成說他是比較積極的 主動的, 他不只是想而已, 不是想說我希望一切眾生快樂, 希望一切眾生遠離痛苦, 然後今天的功課就做完了, 不是這樣而已 所以舉一個例子, 就好像說我們有一個最疼愛的小孩子, 是獨生子, 家庭裡面就是這麼一個獨生子, 所有的寵愛於一身, 從阿公 阿嬤開始, 上士道 2 ( 講於新加坡 ) 9

到所有的親朋好友都是最疼愛他的 他有一天在池塘旁邊玩耍, 一個不小心就掉到那個池塘裡面, 那個池塘很深, 母親看到, 就喊啊, 不得了啦! 她最心愛的獨生子掉到水裡面去了, 你們趕快來救啊! 救人啊!Help! 又哭 又鬧 又叫的, 誰啊! 趕快救啊! 結果他的父親, 小孩子的父親, 剛好從外面回來, 一看到, 不得了了! 我的愛子現在在那個水裡面, 二話不說, 咚! 跳進去, 就把他救上來 這個母親就是小乘, 父親就是大乘, 很實際的例子, 他直接就做了, 直接就把一切眾生, 從苦海當中就救拔出來, 沒有那麼多理論的, 也不用在那邊想啊, 怎麼辦啊, 沒有怎麼辦, 就是去做就對了, 所以那個母親在岸上喊了半天, 她就是沒有辦法把他救出來, 所以她怎麼說 怎麼想都沒有用, 這就是大乘跟小乘的差別 所以, 我們才會說小乘他雖然有發四無量心, 但是他沒有辦法引發菩提心, 但是大乘菩薩可以, 就是因為它有增上意樂, 我們現在講的就是增上意樂, 他不但這樣想 這樣發心, 而且願意擔起一切眾生的重擔, 為眾生除苦的重擔一肩扛, 扛在自己的身上, 不會埋怨 也不會叫苦 也不會叫累 也不會叫眾生很難度, 沒有, 因為他忍辱波羅蜜圓滿, 所以他不會 complain, 所以很心甘情願的就擔在自己的身上, 每天就是在做利益眾生的事情, 每天就是在為眾生拔苦, 想的都是怎麼樣幫眾生, 除他的痛苦啊 所以, 現在我們就在講這個增上意樂, 這個叫做增上意樂, 就是不只是光想而已, 說說而已, 而是真的扛起一切眾生的重擔, 在自己的身上, 這個就是增上意樂 所以, 誓願擔起一切眾生的重擔在身上, 這個就稱為增上意樂, 有了這個增上意樂, 當然就能夠引發菩提心 所以我們才會說, 增上意樂跟菩提心, 是大悲心的果, 就是說它這個增上意樂怎麼來的? 大悲心來的, 所以增上意樂跟菩提心, 是大悲心的果 我們就可以得一個結論, 這個六因一果的教授, 也是以大悲為因果 講到這裡, 剛好一個段落 正式起修, 我們就明天再說好了, 因為這中間, 如果要講的話會講不完, 正式起修的內容 我們今天只是強調大悲心的重要, 因為有了這個見地之後, 我們才可以正式的來修這個法門 我們今天到這裡 願以此功德, 普及於一切, 我等與眾生, 皆共成佛道 上士道 2 ( 講於新加坡 )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