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



Similar documents
Microsoft Word - 01壹、端正法 3.7.doc

<AA6BA8A3A4BAA4E56C6F676F2E706466>

序 言 這 本 小 冊 子 內 容 取 自 於 在 YouTube ( 上 的 六 部 影 片 系 列 最 初 的 目 的 是 要 在 洛 杉 磯 州 政 府 拘 留 中 心 使 用, 因 為 在 那 裡 無 法 藉 由 影 片

T051F_01

<AA6BA8A3A4BAA4E52E706466>

沙門行果

2014年印順導師思想巡迴講座暨座談會

2.181% 0.005%0.002%0.005% 2,160 74,180, ,000, ,500,000 1,000,000 1,000,000 1,000,000 2

不淨觀之探究----以《大度智論》為主

正法之光~第36期

Content 目 錄 專 題 報 導 植 根 上 座 部 佛 教 於 台 灣 0.1 植 根 上 座 部 佛 教 於 台 灣 之 芻 議 ( 上 ) / 觀 淨 尊 者 願 正 久 住 台 灣 慶 定 長 老 往 緬 甸 隨 喜 供 養 帕 奧 禪 師 暨 禮 邀 之 紀 錄...

Microsoft Word - 095_ 什麼最快樂 (白話與經文加註)-ok .doc

Ps22Pdf

隨 著 時 代 的 改 變, 人 的 根 性 與 習 氣 也 不 斷 在 改 變 對 於 古 代 人 這 用 的 方 法, 現 代 人 未 必 人 人 這 用 由 於 本 文 的 目 的 在 於 實 用, 而 不 在 於 完 全 依 循 傳 統 而 照 本 宣 科, 因 此 除 了 列 舉 聖 典

<4D F736F F D D E31322E323920BC7EB46FB74DC3A8A4A3B0A3A141A44DB6CBBD62AC72B2D7A4A3A569C2A12028A5D5B8DCA4CEB867A4E5A55BB5F9292D6F6B2D412E646F6378>

<AA6BA8A3A4BAA4E56C6F676F2E706466>

2011-论文选集-2.cdr

未完成的追踪(提纲)

ttian

! "#$%& $()*+#$, $(-.&,./.+#/(-.&01( &-#&(&$# (&2*(,#-3.,14& $ +()5(*-#5(-#/-/#(-1#&-+)(& :;<<= > A B?

64


# # # # # # = #, / / / / # 4 # # # /# 02-1 / 0 /? / 0 / 0? # # / >

Undangan Finalis

<453A5CD6C7BBDBD6AECAF75CD0C2BDA8CEC4BCFEBCD05C A756C C A756C CB7E2C3E6BACDB0E6C8A8C9F9C3F72E646F63>

COSTA 盈 科 店 COSTA 欧 陆 广 场 店 COSTA 利 星 行 店 COSTA 国 瑞 店 COSTA 远 洋 光 华 店 COSTA 京 汇 店 COSTA 金 地 中 心 店 COSTA 棕 榈 泉 店 COSTA 中 海 广 场 店 COSTA 凤 凰 城 店 COSTA 都


<C1F7CCE5C1A6D1A7D3EBC8C8B9A4BBF9B4A12DB3C2C0F12DC7E5BBAAB4F33F504446>


第一章 §1 1


6 h h 3 h 3 ha 3 1 I 2 o o a 3 t y 3 t y 3 y t y 3 t y 3 y tsu 3 tsu 3 su 4 17

内文标题采用宋体小三,居中,加粗;一级标题使用小四宋体加粗;正文宋体五号,行测讲义答案由于均为选择题,则段首无需空格,申论讲义答案段首需空两格;全文使用1

9,, (CIP) /. :, ISBN T U767 CI P ( 2004 ) : 122 : / mail.whut.edu.c

11.pdf


untitled

思明区现代朊务业发展规划

zt

!"#$!"%&!"$!""( )( )( #( "#*!&#) %&*!(+,- %.!/( )( #( ,-2 89 /

《米开朗琪罗传》

目 錄 第 一 章 緒 論... 1 第 二 章 研 究 方 法... 3 第 三 章 研 究 發 現... 6 第 一 節 指 南 路 二 段... 6 第 二 節 木 柵 市 場 第 三 節 保 儀 路 地 區 第 四 節 貓 空 地 區 : 貓 茶 町 第

2 7

保母人員丙級應檢資料第二部份 doc


<AA6BA8A3A4BAA4E56C6F676F2E706466>

试卷

慈禧太后



SIGNUM 3SB3

Ps22Pdf

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民 國 105 年 大 專 程 度 義 務 役 預 備 軍 官 預 備 士 官 考 選 簡 章 目 錄 壹 考 選 依 據 1 貳 考 ( 甄 ) 選 對 象 1 參 資 格 規 定 1 肆 員 額 及 專 長 類 別 2 伍 報 名 及 選 填 志 願 日 期 方 式 3 陸 選 填 官 科 (

90~94學測『地理科考題』

南传法师论著

* ( 6 ) : : www. bph. com. cn * ISBN X/I.904 : 12.00

!!"#$ " # " " " " " "$%%& " $%% " "!!

#$%&% () % ()*% +,-. /01 % + (/) " " " 2- %** -340 $%&% 5!$%&% () % ()*% +,-. /01 % + (/) " " " 2- %** -340 /64 7%,(8(, *--9( ()6 /-,%/,65 :$%&

SIK) 者, 需 實 施 1 年 以 上, 經 體 格 檢 查 無 後 遺 症 者 5. 身 體 任 何 部 分 有 刺 青 紋 身 穿 耳 洞 者, 不 得 報 考, 各 項 檢 查 結 果 須 符 合 體 位 區 分 標 準 常 備 役 體 位 二 在 校 軍 訓 成 績 總 平 均 70 分

Microsoft Word - NHIS2013_C_130716_送印_.doc

<4D F736F F D F F315FAAFEA5F333AAF9B645C2E5C0F8AA41B0C8C249BCC6B24DB3E6B443C5E9A5D3B3F8AEE6A6A12E646F63>

! *!"#$%&'()*+,-./#01 6, 8 6, 8 6, 8 8!"# ( / )!"# ( / )!"# ( / )! ( ) 3SB3!" Ø22mm!"# ( / ) 6, 8 6, 8 6, 8 8!"# ( / )!"# ( / )!"# ( ) 7, 10 7, 9 7, 8

旺 運限亨通 四時吉利 營求果遂 其心百歲 康寧福祉 介萃於體 諸天擁護 魔恠潛藏 不作十習 之因 不受六交之報 直往菩提 逕登彼岸 更願人人悔悟 物物豐饒 政教化成 雨暘時若無龍鬬蛟起山崩岸圻之災 無地動水立屋倒舟沉之患 無兵戈之釁 無饑饉之虞 無疫癘蟲蝗 無盜賊奸宄 玉燭恒調 金甌永固 萬方 普

但了白雲常倚 莫問青山不知 生死情刳 心心不觸 涅槃性徧 步步還鄉 無始劬 勞 剎那報足 大孝不匱 猶曰海之一滴 何況其餘 如或未然 且從錫類篇中 作 箇蠧魚 隨分咬著一字半字 他生後世 返擲有日在 弟子廣瀹吳應賓和南謹序 No C賸錄序 先壽昌 於法門寂寥之際 言中有響 脚下無私 使洞

No C重刻水懺隨聞錄序 夫心源本自澄清 性體原無純雜 祇以一念之參差 遂致千生之謬戾 往來三界 出沒四生 靜言思之 良可慨也 是以諾迦尊者觀羣生昏憒 因示以迦摩羅疾 欲 興懺文緣起 故報膝上人面瘡 將袁晁十生冤業自此消除 蜀嶺三卷懺文從茲成就 集華藏之玄文 作現生之懺悔 奈根基頑鈍者

相 會 聲 聲 相 應 一 句 又 作 麼 生 畢 竟 水 須 朝 海 去 到 頭 雲 定 覔 山 歸 隆 興 府 天 寧 禪 寺 語 錄 侍 者 普 通 錄 三 門 閙 市 門 頭 有 一 句 子 擺 手 出 漳 江 全 身 在 裏 許 佛 殿 稽 首 老 瞿 曇 擔 頭 入 閙 藍 炷 香 三

卷第七法語上 卷第八法語中 卷第九法語下 書 卷第十頌古 真贊 偈頌 佛事 塔銘祭文(附) No 應菴和尚語錄卷第一 初住處州妙嚴禪院語錄 住湖州顯忠資福禪寺門人(守詮) 等編 師受請 判府左司 度疏 師拈示眾云 此是判府左司 兩手分付 謂之無盡藏 頂王三昧 言言見諦 句句朝宗 若也知得

西 祖 持 來 花 一 真 而 截 名 相 南 華 圓 去 果 五 葉 以 散 師 承 迨 及 新 豐 宏 提 綱 要 圓 融 一 句 分 列 五 門 洎 曹 山 大 師 乃 新 豐 嫡 嗣 將 明 五 位 頌 出 五 篇 兼 舉 一 例 之 言 以 顯 五 門 之 旨 一 者 正 位 為 之 主

又 拈 香 大 眾 此 一 瓣 香 古 今 無 價 佛 祖 不 傳 且 道 從 什 處 得 來 還 知 落 處 麼 若 也 知 得 祇 者 裏 參 見 真 善 知 識 若 也 不 知 爇 向 爐 中 供 養 我 先 住 楊 岐 後 住 雲 蓋 會 和 尚 乃 陞 座 蔣 山 白 槌 云 法 筵 龍

非 但 瞎 却 這 僧 眼 瞎 却 鎮 州 一 城 人 眼 去 此 意 如 何 師 云 道 得 八 成 進 云 與 麼 則 昔 日 三 聖 今 日 和 尚 師 云 道 聽 途 說 乃 云 諸 佛 出 世 傍 若 無 人 祖 師 西 來 欺 胡 瞞 漢 一 言 相 契 錯 認 驢 鞍 橋 作 阿 爺

No 禪 燈 世 譜 卷 第 一 明 匡 山 黃 巖 寺 後 學 比 丘 道 忞 編 修 閩 福 唐 優 婆 塞 弟 子 吳 侗 集 三 十 三 祖 世 系 圖 ( 始 祖 ) 釋 迦 牟 尼 佛 ( 釋 迦 文 佛 ) 即 賢 劫 第 四 尊 示 生 中 天 竺 國 剎 利 種 釋 迦

上 堂 云 四 維 風 景 寥 寥 極 目 晴 空 廓 落 孰 為 好 醜 是 非 何 用 識 情 卜 度 石 火 迸 光 清 秋 一 鶚 言 前 得 旨 已 周 遮 句 後 無 蹤 徒 摸 [ 打 - 丁 + 索 ] 劄 著 不 行 秦 時 [ 車 * 度 ] 轢 上 堂 云 久 雨 不 晴 今

消 災 識 子 ( 二 六 十 月 ) 丑 ( 正 月 十 月 ) 寅 ( 六 八 十 一 ) 卯 ( 正 四 七 月 ) 辰 ( 正 四 七 月 ) 巳 ( 三 四 十 一 ) 午 ( 九 十 十 一 ) 未 ( 六 八 十 一 ) 申 ( 正 四 七 月 ) 酉 ( 二 五 八 月 ) 戌 (

通 五 趣 等 何 故 此 論 但 標 原 人 答 論 主 約 人 是 我 同 類 故 序 云 我 今 得 此 人 身 而 不 自 知 ( 云 云 ) 又 六 道 中 其 餘 五 趣 苦 樂 不 均 不 堪 修 行 故 偏 勸 人 故 曰 原 人 裴 相 國 圓 覺 序 曰 生 靈 之 所 以 往

鉢 囉 ( 二 合 ) 抳 馱 曩 ( 六 ) 鉢 囉 ( 二 合 ) 吠 捨 ( 七 ) 跋 哩 嚩 ( 無 鉢 反 ) 多 ( 八 ) 言 阿 進 底 也 咄 [ 里 * 也 ] 此 云 不 思 議 尾 目 乞 叉 此 云 解 脫 尾 灑 也 此 云 境 界 三 滿 多 跋 捺 囉 此 云 普

遮 那 牟 尼 如 來 前 受 瑜 伽 最 上 乘 義 後 數 百 年 傳 於 龍 樹 菩 薩 龍 樹 又 數 百 年 傳 於 龍 智 阿 闍 黎 龍 智 傳 於 金 剛 智 法 師 金 剛 智 來 遊 震 旦 以 五 部 瑜 伽 及 毗 盧 遮 那 經 蘇 悉 軌 範 授 與 不 空 三 藏 及

經 曰 人 於 自 衣 繫 如 意 珠 不 自 覺 知 窮 露 他 方 忽 有 智 者 指 示 其 珠 所 願 從 心 致 大 饒 富 方 悟 神 珠 非 從 外 得 也 乃 知 人 人 分 上 各 有 一 顆 無 價 寶 珠 玲 瓏 瑩 澈 常 放 大 光 明 故 古 頌 云 般 若 靈 珠 妙

令人可仰而不可即 且生平不畜長物 隨得隨散 惠施不悋 而獨慎重大法不輕以與 人 故作不輕授受論以見志 葢其擇法嚴明 不忍以相似學解而混淆真源 嘗歎今時 學者於如來聖教量大經大論弁髦視之 於古德親悟親證機緣 初入門來便相傚顰 師 資欺誑作世諦流布 甚至大言不慚壞却心術故 在鼓山時即禁止上堂小參及拈頌等

抑亦少盡小子繼述之職云 燈以傳道 統以繼脈 道之不明 統之不正 先聖之所憂也 先師之見法門之有壟斷 憂深而慮遠 故輯此書 真得憲章祖述之旨 今刪繁取要 詳略會同 俾後之學者 開卷而有得焉 滴乳集 單錄倫祖一派 因諸方燈錄 不以佛祖嫡傳慧命為重 專以我人私淑去取為 乖 致令諸祖語錄行世者不多 壽梓者亦

毒 苦 痛 甚 於 猛 火 或 從 口 入 從 眼 耳 出 周 帀 纏 身 從 劫 至 劫 罪 人 肢 節 常 出 猛 火 復 有 鐵 鵶 啄 食 其 肉 或 有 銅 狗 齩 齧 其 身 牛 頭 獄 卒 手 執 兵 具 發 大 惡 聲 如 雷 霹 靂 汝 固 殺 胎 當 受 此 苦 我 若 妄 說

第十二被擯不服戒 第十三不捨惡性戒 卷第五 二不定法第三 初三不定法 次二不定法 三十尼薩耆婆逸提法第四 第一衣過十日戒 第二離衣異宿戒 第三衣過一月戒 第四從尼取衣戒 第五使尼浣衣戒 第六非親乞衣戒 卷第六 第七知足受衣戒 第八貪好乞求戒 第九貪好共索戒 第十索衣過六反戒 第十一乞綿作具戒 第十二

萬 曆 壬 辰 仲 春 十 三 日 達 觀 衟 人 釋 真 可 書 於 五 臺 山 叶 斗 之 陽 玅 德 庵 自 肯 寮 No 湖 州 吳 山 端 禪 師 語 錄 卷 上 法 孫 比 丘 師 皎 重 編 長 興 壽 聖 禪 寺 語 錄 ( 劉 誼 翁 請 師 住 持 疏 附 ) 壽 聖

三藏十二部 接他了也 祇說無是非分別相 早不本分 何況宛出個是非分別相 世 尊四十九年所說 古錐千七百則公案 總是語言文字 若不識得這個 縱使字字句句 依樣葫蘆 即為魔說 即為謗佛 縱能記得佛祖所說三藏十二部 千七百則公案 字字句句不差 正是光明海中 多著泥滓 況既落言詮 即同教相 即同教相 則三

民國八十九年台灣地區在校學生性知識、態度與行為研究調查

五花八门宝典(一).doc


白雲端禪師 有逸氣 少游湘中 時會禪師新自楊岐來居雲盖 一見 心奇之 與語每終夕 會忽問曰 上人落髮師為誰 對曰 茶陵郁和尚 會曰 吾聞其過溪有 省 作偈甚奇 能記之否 端即誦曰 我有神珠一顆 久被塵勞關鎻 今朝塵盡光生 照破山河萬朵 會大笑而去 端愕然左右視 通夕不寐 明日 求入室咨詢其事 時方歲

居士翹足 三角禾豆 南華稻粟 婆子作齋 廿贄設粥 灌溪劈箭 疎山囓鏃 天鉢花開 九峯麥熟 啞子延僧 則天賜浴 尚書打毬 大夫雙陸 行者失笑 陸亘合哭 大寂吹耳 尊者撥眉 寒山茄串 解脫粥篦 陳老蒲鞋 龐蘊漉籬 悟本紙撚 法眼香匙 光仁女子 玄則童兒 九峯拽擺 保福扶犂 玄泰布衲 克符紙衣 菴主不顧

車駕郊迎 延居別殿 遂問聖諦 機語不契 至十九日 潛往江北(傳燈云 祖以丁未普 通八年至韶州 時刺史蕭昂具禮迎接 表奏 據明教禪禪正宗記乃曰 祖以庚子普通元年至韶州 刺史蕭勵迎接 具奏 蓋蕭昂不曾刺韶州 勵乃昂之子也 以南北史驗之 則當以正宗記為是) 先是誌公修高座寺 謂寺主靈觀曰 當有大乘菩薩自西

唐丞蘇朗 唐邑令李虗 唐吳逵 唐王待制 唐邑令李惟燕(附惟玉) 唐孫明 唐推司楊旬 唐孫翁 唐宋參軍 唐節度張齊丘 唐府掾陸康成 唐張國英 唐徐玘 唐王孝廉 唐別駕周伯玉 唐任自信 唐太常段成式 唐節度吳少陽 唐強伯達 唐司空嚴綬 唐吳可久 唐邢行立 唐趙安 唐倪勤 唐兖州軍將 唐牙將甯勉 唐張政


64 [ 46 ] (p297) 1924 :? [ 47 ] (p570) ; ; ; ; ; ; ; ; ; ; ; [ 11 ]; [ 35 ] [ 49 ] [ 32 ] ( ) [ 48 ] (p 425) [ 50 ] (p 670 6

内部明电

2007—2008学年观澜中学高三文基周末测试(二)


Persuasive Techniques (motorcycle helmet)

至 尊 法 王 蒋 阳 龙 朵 加 参 尊 者 上 师 瑜 伽 皈 依 境

《佛子行三十七颂》讲记1

Transcription:

阿 含 經 三 十 七 品 與 菩 薩 行 釋 開 仁.2011.7( 美 國 佛 法 度 假 ) 壹 阿 含 經 之 由 來 ( 壹 ) 阿 含 : 來 傳 來, 歸 趣 之 意 義 阿 含, 梵 語 作 Āgama(ā- gam), 義 譯 有 來 傳 來 ; 法 歸 趣 無 等 的 意 思 1 古 代 或 音 譯 作 阿 鋡 2 阿 鋡 暮 3 阿 含 暮 阿 笈 摩 4 阿 含 慕 5 1 唐. 慧 琳 一 切 經 音 義 : 卷 26: 阿 含 ( 此 云 教 也, 亦 云 法 藏 也, 眾 善 所 歸 也 ) 6 卷 50: 阿 笈 摩 ( 梵 語 其 業 反, 亦 言 阿 伽 摩, 此 名 教 法 或 言 傳, 謂 展 轉 傳 來, 以 法 相 教 授 也 舊 言 阿 含, 訛 略 也 ) 7 2 宋. 法 雲 翻 譯 名 義 集 卷 4: 阿 含, 正 云 阿 笈 多, 此 云 教 妙 樂 云 : 此 云 無 比 法, 即 言 教 也 唯 識 論 云 : 謂 諸 如 來 所 說 之 教 長 阿 含 序 云 : 阿 含 者, 秦 言 法 歸, 所 謂 萬 法 之 淵 府, 總 持 之 林 苑 也 1 Monier Williams, Sanskrit-English Dictionary, p.129:1. Coming near, approaching; 2. anything handed down and fixed by tradition (as the reading of a text or a record, title-deed, &c ); 3. a traditional doctrine or precept, collection of such doctrines, sacred work. 2 大 智 度 論 卷 100 90 囑 累 品 : 修 多 羅 者, 是 四 阿 鋡 中 經 名, 摩 訶 衍 中 經 名 (CBETA, T25, no. 1509, p. 756, b26-27) 3 四 阿 鋡 暮 抄 解 卷 1 (CBETA, T25, no. 1505, p. 1, a5-7) 4 續 一 切 經 音 義 卷 8: 阿 笈 摩 ( 或 云 阿 含 暮 或 云 阿 鋡, 皆 梵 語 輕 重 異 也 此 云 藏 亦 云 傳, 謂 佛 祕 藏 累 代 傳 行 ; 或 翻 為 教, 即 長 中 增 一 雜, 第 四 種 阿 含 也 ) (CBETA, T54, no. 2129, p. 969, a12-13) 5 中 阿 含.85 真 人 經 卷 21 2 長 壽 王 品 : 復 次, 或 有 一 人 誦 經 持 律 學 阿 毘 曇 諳 阿 含 * 慕, 多 學 經 書 (CBETA, T01, no. 26, p. 561, b26-28) * 含 = 鋡 宋 元 明 6 CBETA, T54, no. 2128, p. 473, c17 7 CBETA, T54, no. 2128, p. 640, b15 1

法 華 論 解 其 智 慧 門 為 說 阿 含 義 甚 深 涉 法 師 云 : 阿 含, 此 云, 傳 所 說 義, 是 則 大 小 二 教, 通 號 阿 含 8 3 印 順 法 師 原 始 佛 教 聖 典 之 集 成 (p.484-485): 阿 含 是 展 轉 傳 來 的 意 思, 也 可 以 簡 譯 為 傳 然 所 說 的 展 轉 傳 來, 不 只 是 文 句 的 師 弟 傳 授, 而 更 有 實 質 的 意 義 āgama 是 由 彼 而 此 來 的 意 義 如 四 果 中 的 一 來 sakṛdāgāmin 不 來 anāgāmin, 都 是 譯 āgāmi 為 來 的 阿 含 是 來, 是 展 轉 傳 來, 有 傳 授 傳 承 的 意 思 我 國 古 譯 阿 含 為 趣 與 歸 如 : 晉 代 道 安, 解 為 秦 言 趣 無 9 僧 肇 長 阿 含 經 序 說 : 秦 言 法 歸 譬 彼 巨 海, 百 川 所 歸, 故 以 法 歸 為 名 10 善 見 律 毘 婆 沙 卷 1 說 : 容 受 聚 集 義 名 阿 含 如 修 多 羅 說 : 佛 告 諸 比 丘 : 我 於 三 界 中, 不 見 一 阿 含, 如 畜 生 阿 含, 純 是 眾 生 聚 集 處 也 11 善 見 律 毘 婆 沙, 舉 畜 生 阿 含 為 例 畜 生 阿 含, 就 是 畜 生 趣 (Tiryagyonigata,Tiracchānagatiyo) 趣 是 趣 向 去 處, 實 與 道 安 等 傳 說 相 近 ; 是 以 gata( 去 的 意 思 ) 轉 釋 阿 含 的 4 法 雲 翻 譯 名 義 集 卷 4: 涉 法 師 云 : 阿 含, 此 云, 傳 所 說 義, 是 則 大 小 二 教, 通 號 阿 含 而 小 乘 中 別 開 四 部 : 謂 增 一 阿 含 明 人 天 因 果 ; 二 長 阿 含 破 邪 見 ; 三 中 阿 含 明 諸 深 義 ; 四 雜 阿 含 明 諸 禪 法 以 四 阿 含 為 轉 法 輪, 設 教 之 首, 別 得 其 名, 嵩 輔 教 編, 由 昧 通 別 猶 豫 不 決, 其 詞 則 枝 12 8 CBETA, T54, no. 2131, p. 1112, a26-b2 9 道 安 的 四 阿 鋡 暮 抄 解 卷 1: 阿 鋡 暮 者, 秦 言 趣 無 也 阿 難 既 出 十 二 部 經, 又 採 撮 其 要 逕 至 道 法 為 四 阿 鋡 暮, 與 阿 毘 曇 及 律, 並 為 三 藏 焉 (CBETA, T25, no. 1505, p. 1, a5-7) 10 僧 肇 的 長 阿 含 經 序 : 阿 含, 秦 言 法 歸 法 歸 者, 蓋 是 萬 善 之 淵 府 譬 彼 巨 海, 百 川 所 歸, 故 以 法 歸 為 名 (CBETA, T01, no. 1, p. 1, a13-19) 淵 府 : 指 財 物 或 文 書 等 集 聚 的 地 方 ( 漢 語 大 詞 典 ( 五 ) p.1484) 11 CBETA, T24, no. 1462, p. 677, a22-25 對 應 的 巴 利 文 是 Kasmā panesa dīghanikāyoti vuccati? Dīghappamāṇānaṃ suttānaṃ samūhato nivāsato ca, samūhanivāsā hi nikāyoti vuccanti. Nāhaṃ, bhikkhave, aññaṃ ekanikāyampi samanupassāmi evaṃ cittaṃ; yathayidaṃ, bhikkhave, tiracchānagatā pāṇā; poṇikanikāyo, cikkhallikanikāyo ti (saṃ. ni. 3.100) evamādīni cettha sādhakāni sāsanato ca lokato ca. 漢 譯 阿 含 的 對 應 詞 是 nikāya, 不 是 āgama 12 (CBETA, T54, no. 2131, p. 1112, b1-6) 2

( 貳 ) 尼 柯 耶 (NikAya): ):): 部 集 之 意 義 五 尼 柯 耶 四 阿 含 相 應 部 (SaMyutta NikAya) 雜 阿 含 中 部 (Majjhima NikAya) 中 阿 含 長 部 (DIgha NikAya) 長 阿 含 增 支 部 (AGguttara NikAya) 增 一 阿 含 小 部 (Khuddaka NikAya) 貳 三 十 七 道 品 ( 壹 ) 總 論 一 佛 弟 子 修 學 的 心 要 道 諦 印 順 法 師 成 佛 之 道 ( 增 註 本 ) (p.175): 苦 痛 的 原 因 ( 集 ) 消 除 了, 生 死 大 苦 也 就 從 此 結 束, 得 到 了 涅 槃 的 大 解 脫 但 無 始 以 來, 苦 與 集 是 不 斷 的 延 續, 如 不 修 對 治 道, 是 不 會 自 動 結 束 的 所 以 要 說 到 道 諦, 道 才 是 佛 弟 子 修 學 的 心 要, 如 生 病 而 請 醫 生, 主 要 是 為 了 服 藥 一 樣 二 何 謂 菩 提 分 法? 阿 毘 達 磨 大 毘 婆 沙 論 卷 96: 問 : 何 故 名 為 菩 提 分 法, 菩 提 分 法 是 何 義 耶? 答 : 盡 無 生 智, 說 名 菩 提, 已 究 竟 覺 四 聖 諦 故 若 法 隨 順 此 究 竟 覺, 勢 用 增 上, 此 中 說 為 菩 提 分 法 13 阿 毘 達 磨 俱 舍 論 卷 25 6 分 別 賢 聖 品 : 經 說 覺 分 有 三 十 七, 謂 : 四 念 住 四 正 斷 四 神 足 五 根 五 力 七 等 覺 支 八 聖 道 支 盡 無 生 智, 說 名 為 覺 隨 覺 者, 別 立 三 菩 提 : 一 聲 聞 菩 提, 二 獨 覺 菩 提, 三 無 上 菩 提 13 (CBETA, T27, no. 1545, p. 496, b18-21) 3

14 無 明 睡 眠 皆 永 斷 故, 及 如 實 知 已 作 己 事 不 復 作 故, 此 二 名 覺 15 三 十 七 法 順 趣 菩 提, 是 故 皆 名 菩 提 分 法 16 三 三 十 七 品 之 重 要 性 ( 一 ) 佛 出 現 於 世, 便 有 三 十 七 品 增 壹 阿 含.6 經 卷 3 8 阿 須 倫 品 : 爾 時, 世 尊 告 諸 比 丘 : 若 有 一 人 出 現 於 世, 便 有 三 十 七 品 出 現 於 世 云 何 三 十 七 品 道? 所 謂 四 意 止 四 意 斷 四 神 足 五 根 五 力 七 覺 意 八 真 行, 便 出 現 於 世 云 何 為 一 人? 所 謂 多 薩 阿 竭. 阿 羅 呵. 三 耶 三 佛 是 故, 諸 比 丘! 常 當 承 事 於 佛, 亦 當 作 是 學 17 ( 二 ) 修 三 十 七 品 如 伏 雞 隨 時 蔭 卵, 自 然 順 得 漏 盡 雜 阿 含.263 經 卷 10: (1) 不 修 習 道 品 終 不 能 得 漏 盡 解 脫 爾 時, 佛 告 諸 比 丘 : 我 以 知 見 故, 得 諸 漏 盡, 非 不 知 見 云 何 以 知 見 故, 得 諸 漏 盡, 非 不 知 見? 謂 此 色 此 色 集 此 色 滅 ; 此 受 想 行 識, 此 識 集 此 識 滅, 不 修 方 便 隨 順 成 就, 而 用 心 求, 令 我 諸 漏 盡, 心 得 解 脫, 當 知 彼 比 丘 終 不 能 得 漏 盡 解 脫 所 以 者 何? 不 修 習 故, 不 修 習 何 等? 謂 不 修 習 念 處 正 勤 如 意 足 根 力 覺 道 譬 如 伏 鷄, 生 子 眾 多, 不 能 隨 時 蔭 餾 18, 消 息 冷 暖, 而 欲 令 子 以 觜 以 爪 啄 卵 自 生, 安 隱 出 [ 穀 - 禾 + 卵 ], 當 知 彼 子 無 有 自 力, 堪 能 方 便 以 觜 以 爪 安 隱 出 [ 穀 - 禾 + 14 大 智 度 論 卷 70 49 問 相 品 : 佛 法 者, 佛 名 為 覺, 於 一 切 無 明 睡 眠 中 最 初 覺 故, 名 為 覺 (CBETA, T25, no. 1509, p. 552, b6-7) 15 編 按 : 此 句 梵 文 為 azesavidyaprahanat tabhyam svarthasya yathabhutakrtapunahkartavyatavavodhac ca, 其 中 並 無 睡 眠 一 字, 只 有 無 明 而 已 事, 應 該 是 己 事 (svartha) 的 訛 誤, 自 己 的 事 同 一 詞, 真 諦 譯 為 已 利 也 應 是 己 利, 自 己 的 利 益 artha, 可 以 是 利 或 事 在 相 關 的 論 書 中, 只 有 阿 毘 達 磨 順 正 理 論 卷 71 譯 為 已 作 己 事 (CBETA, T29, no. 1562, p. 726, c14-16) 16 (CBETA, T29, no. 1558, p. 132, b2-8) 另 參 : 大 毘 婆 沙 論 卷 96-97( 大 正 27,495c27-501c24), 卷 141( 大 正 27,724a8-726c6) 17 (CBETA, T02, no. 125, p. 561, b18-25) 18 印 順 法 師 雜 阿 經 論 會 編 ( 上 ) (p.61.n.2): 卵 原 本 作 餾, 宋 本 作 留, 元 本 等 作 鷚, 義 均 難 通 經 說 伏 雞 蔭 餾, 乃 雞 母 孵 卵 之 喻, 蔭 餾 應 為 蔭 卵 之 誤 卵 與 留 之 [ 留 - 田 ], 字 形 相 似, 宋 本 乃 誤 作 留, 義 不 可 通, 乃 改 為 餾 為 鷚 若 改 為 卵, 則 隨 時 蔭 卵, 消 息 冷 暖, 文 義 了 然 今 改 卵, 下 例 此 4

卵 ] 所 以 者 何? 以 彼 雞 母 不 能 隨 時 蔭 餾, 冷 暖 長 養 子 故 如 是, 比 丘 不 勤 修 習 隨 順 成 就, 而 欲 令 得 漏 盡 解 脫, 無 有 是 處 所 以 者 何? 不 修 習 故 不 修 何 等? 謂 不 修 念 處 正 勤 如 意 足 根 力 覺 道 (2) 勤 修 習 道 品 終 不 欲 令 得 漏 盡 解 脫 而 自 然 漏 盡 舉 伏 雞 蔭 餾 喻 若 比 丘 修 習 隨 順 成 就 者, 雖 不 欲 令 漏 盡 解 脫, 而 彼 比 丘 自 然 漏 盡, 心 得 解 脫 所 以 者 何? 以 修 習 故 何 所 修 習? 謂 修 念 處 正 勤 如 意 足 根 力 覺 道 如 彼 伏 雞 善 養 其 子, 隨 時 蔭 餾, 冷 暖 得 所, 正 復 不 欲 令 子 方 便 自 啄 卵 出, 然 其 諸 子 自 能 方 便 安 隱 出 [ 穀 - 禾 + 卵 ] 所 以 者 何? 以 彼 伏 雞 隨 時 蔭 餾, 冷 暖 得 所 故 舉 斧 柯 喻 如 是, 比 丘 善 修 方 便, 正 復 不 欲 漏 盡 解 脫, 而 彼 比 丘 自 然 漏 盡, 心 得 解 脫 所 以 者 何? 以 勤 修 習 故 何 所 修 習? 謂 修 念 處 正 勤 如 意 足 根 力 覺 道 譬 如 巧 師 巧 師 弟 子, 手 執 斧 柯, 捉 之 不 已, 漸 漸 微 盡 手 指 處 現, 然 彼 不 覺 斧 柯 微 盡 而 盡 處 現 舉 藤 綴 喻 如 是, 比 丘 精 勤 修 習 隨 順 成 就, 不 自 知 見 今 日 爾 所 漏 盡, 明 日 爾 所 漏 盡, 然 彼 比 丘 知 有 漏 盡 所 以 者 何? 以 修 習 故, 何 所 修 習? 謂 修 習 念 處 正 勤 如 意 足 根 力 覺 道 譬 如 大 舶, 在 於 海 邊, 經 夏 六 月, 風 飄 日 暴, 藤 綴 漸 斷 如 是, 比 丘 精 勤 修 習 隨 順 成 就, 一 切 結 縛 使 煩 惱 纏, 漸 得 解 脫 所 以 者 何? 善 修 習 故, 何 所 修 習? 謂 修 習 念 處 正 勤 如 意 足 根 力 覺 道 說 是 法 時, 六 十 比 丘 不 起 諸 漏, 心 得 解 脫 19 ( 三 ) 無 漏 根 力 覺 支 道 支 為 勝 義 正 法 阿 毘 達 磨 大 毘 婆 沙 論 卷 183: 此 中 有 二 種 正 法 : 一 世 俗 正 法, 二 勝 義 正 法 世 俗 正 法, 謂 名 句 文 身, 20 即 素 怛 纜 毘 柰 耶 阿 毘 達 磨 勝 義 正 法, 謂 聖 道, 即 無 漏 根 力 覺 支 道 支 行 法 者 亦 有 二 種 : 一 持 教 法, 二 持 證 法 19 (CBETA, T02, no. 99, p. 67, a22-c3) 20 阿 毘 達 磨 俱 舍 論 卷 5 2 分 別 根 品 : 名 (naman) 謂 作 想, 如 說 色 聲 香 味 等 想 句 (pada) 者 謂 章, 詮 義 究 竟, 如 說 諸 行 無 常 等 章 ; 或 能 辯 了 業 用 德 時 相 應 差 別, 此 章 稱 句 文 (vyajjana) 者 謂 字, 如 說 [ 褒 - 保 + 可 ] 阿 壹 伊 等 字 (CBETA, T29, no. 1558, p. 29, a11-15) 5

持 教 法 者, 謂 讀 誦 解 說 素 怛 纜 等 持 證 法 者, 謂 能 修 證 無 漏 聖 道 若 持 教 者 相 續 不 滅, 能 令 世 俗 正 法 久 住 若 持 證 者 相 續 不 滅, 能 令 勝 義 正 法 久 住, 彼 若 滅 時 正 法 則 滅, 故 契 經 說 : 我 之 正 法, 不 依 牆 壁 柱 等 而 住, 但 依 行 法 有 情 相 續 而 住 21 ( 四 ) 三 十 七 品 非 是 小 乘 法 大 智 度 論 卷 19 1 序 品 : 菩 薩 摩 訶 薩, 應 學 一 切 善 法 一 切 道 如 佛 告 須 菩 提 : 菩 薩 摩 訶 薩 行 般 若 波 羅 蜜, 悉 學 一 切 善 法 一 切 道, 所 謂 乾 慧 地 乃 至 佛 地 是 九 地 應 學 而 不 取 證, 佛 地 亦 學 亦 證 復 次, 何 處 說 三 十 七 品 但 是 聲 聞 辟 支 佛 法, 非 菩 薩 道? 是 般 若 波 羅 蜜. 摩 訶 衍 品 中, 佛 說 四 念 處 乃 至 八 聖 道 分 是 摩 訶 衍 ; 三 藏 中 亦 不 說 三 十 七 品 獨 是 小 乘 法 佛 以 大 慈 故, 說 三 十 七 品 涅 槃 道, 隨 眾 生 願, 隨 眾 生 因 緣, 各 得 其 道 22 欲 求 聲 聞 人, 得 聲 聞 道 ; 種 辟 支 佛 善 根 人, 得 辟 支 佛 道 ; 求 佛 道 者, 得 佛 道 隨 其 本 願, 諸 根 利 鈍, 有 大 悲 無 大 悲 譬 如 龍 王 降 雨, 普 雨 天 下, 雨 無 差 別 大 樹 大 草, 根 大 故 多 受 ; 小 樹 小 草, 根 小 故 少 受 23 ( 貳 ) 別 論 一 四 念 處 1 身 念 處,2 受 念 處,3 心 念 處,4 法 念 處 性 空 法 師 念 處 之 道 頁 282-283: satipatthana 有 兩 種 不 同 的 拆 解 方 式 :1. upatthana(upa- stha);2. patthana (pa- stha) upatthana, 接 頭 詞 upa 與 語 根 stha 所 組 成 的 動 詞 upatthahati 之 名 詞 化 21 (CBETA, T27, no. 1545, p. 917, c20-p. 918, a1) 22 大 智 度 論 卷 63 41 信 謗 品 : 觀 色 等 諸 法 實 相, 不 生 不 滅, 行 六 波 羅 蜜 修 四 念 處 等, 如 是 可 得 般 若 波 羅 蜜 是 般 若 波 羅 蜜 三 種 因 緣 : 正 觀 正 行 正 修 (CBETA, T25, no. 1509, p. 505, a25-28) 23 (CBETA, T25, no. 1509, p. 197, b23-c8) 6

upa 有 伴 隨 親 近 隨 從 的 意 思 語 根 stha 是 住 立 的 意 思 二 詞 結 合 成 upatthana 有 近 立 安 放 看 護 現 起 建 立 起 等 含 意 結 合 了 sati 成 為 sati-upatthana 的 複 合 詞, 則 有 念 的 近 立 使 念 效 勞 以 念 護 衛 念 的 現 起 念 的 建 立 等 意 涵 因 此, 念 被 理 解 為 一 種 靠 近 心 為 心 服 務 護 衛 著 心 的 特 質 patthana (pa- stha), 接 頭 詞 pa 與 語 根 stha 所 組 成 的 動 詞 patthahati 之 名 詞 化 pa 有 於 前 於 先, 或 有 強 調 加 強 語 意 的 意 思 patthana 有 於 前 而 住 全 然 的 建 立, 引 申 為 基 礎 地 點 根 據 之 意 結 合 了 sati 成 為 sati-patthana 的 複 合 詞, 有 念 的 基 礎 念 的 立 足 處 念 的 根 據 等 意 涵 綜 合 言 之, 兩 種 不 同 的 解 讀 方 式, 所 呈 顯 的 意 涵, 其 實 是 略 有 差 異 的 sati-upatthana 的 解 讀 方 式 偏 重 於 念 的 建 立 義, sati-patthana 則 偏 重 於 念 的 立 足 處 義 論 師 們 對 於 此 兩 種 解 釋 都 接 受, 然 而 更 偏 好 後 者 漢 譯 文 獻 大 多 將 satipatthana 譯 為 念 住 或 念 處, 也 有 譯 為 四 意 止 ( 一 ) 四 念 處 是 一 乘 道 雜 阿 含.607 經 卷 24: 爾 時, 世 尊 告 諸 比 丘 : 有 一 乘 道, 淨 諸 眾 生, 令 越 憂 悲, 滅 惱 苦 24, 得 如 實 法, 所 謂 四 念 處 何 等 為 四? 身 身 觀 念 處, 受 心 法 法 觀 念 處 25 溫 宗 堃 四 念 住 如 何 是 唯 一 之 道 再 探 ekāyana magga 之 語 意, 福 嚴 佛 學 研 究 ( 第 六 期 ), 頁 5-6: (1) 此 中, ekāyana, 即 單 一 的 道 路 的 確! 道 有 許 多 的 名 稱, 如 說 : 道 途 街, 徑 街 路 ; 船 渡 橋, 筏 艇 橋 在 這 裡, 用 ayana 指 說 道 路 因 此, ekāyano ayaṃ, bhikkhave, maggo : 在 此 應 如 是 了 知 其 意 義 為 比 丘 們! 這 道 路 是 單 一 的 道 路, 不 是 分 為 二 的 道 路 (2) 或 者, 應 獨 一 而 去, 所 以 是 ekāyana 獨 一 : 捨 離 群 眾 而 獨 處 遠 離 應 而 去 : 應 而 行 (3) 或 者, 經 由 此 道 路 而 往, 所 以 是 ayana, 意 思 是 經 由 此 道 路 從 輪 迴 行 往 涅 槃 單 一 者 所 有 的 道 路 即 ekāyana, 單 一 者 指 最 勝 者 一 切 眾 生 之 中 最 勝 者 是 世 尊, 因 此, 說 的 是 世 尊 的 確, 其 他 人 也 藉 由 此 道 路 而 24 惱 苦 = 苦 惱 宋 元 明 25 (CBETA, T02, no. 99, p. 171, a9-14) 7

去, 雖 然 如 此, 這 仍 是 世 尊 的 道 路, 因 為 是 他 使 之 生 起 的 緣 故, 如 說 : 婆 羅 門! 世 尊 令 未 生 的 道 路 生 起 (4) 或 者, 它 去, 所 以 是 ayana, 意 思 是, 它 去 它 生 起 它 在 單 一 處 去, 所 以 是 ekāyana, 也 就 是 說, 不 在 其 他 處, 而 是 僅 出 現 在 此 佛 陀 法 律 中, 如 說 : 須 跋 陀! 在 此 法 律 裡 有 聖 八 支 道 這 是 說 法 不 同, 但 意 思 一 樣 (5) 再 者, 它 去 向 一 處, 所 以 是 ekāyana 也 就 是 說, 雖 然 在 前 階 段 裡, 是 多 面 的 修 行 方 法, 但 在 後 階 段 裡 去 向 單 一 處, 唯 涅 槃 如 梵 天 主 說 : 見 生 之 滅 盡 者, 同 情 眾 生 的 利 益, 了 知 那 ekāyana 的 道 路 人 們 在 過 去 藉 由 此 路 渡 過 瀑 流, 未 來 將 會 藉 由 此 路 渡 過 瀑 流, 現 在 也 正 藉 由 此 路 渡 過 瀑 流 26 ( 二 ) 四 念 處 猶 如 父 母 境 界 雜 阿 含.617 經 卷 24: 爾 時, 世 尊 告 諸 比 丘 : 過 去 世 時 有 一 鳥, 名 曰 羅 婆, 為 鷹 所 捉, 飛 騰 虛 空, 27 於 空 鳴 喚 言 : 我 不 自 覺, 忽 遭 此 難, 我 坐 捨 離 父 母 境 界 而 遊 他 處, 故 遭 此 難 如 何 今 日 為 他 所 困, 不 得 自 在 鷹 語 羅 婆 : 汝 當 何 處 自 有 境 界 而 得 自 在? 羅 婆 答 言 : 我 於 田 耕 壠 中 自 有 境 界, 足 免 諸 難, 是 為 我 家 父 母 境 界 鷹 於 羅 婆 起 憍 慢 言 : 放 汝 令 去, 還 耕 壠 中, 能 得 脫 以 不? 於 是 羅 婆 得 脫 鷹 爪, 還 到 耕 壠 大 塊 之 下, 安 住 止 處, 然 後 於 塊 上 欲 與 鷹 鬪 28 鷹 則 大 怒, 彼 是 小 鳥, 敢 與 我 鬪, 瞋 恚 極 盛, 駿 飛 直 搏, 於 是 羅 婆 入 於 塊 下, 鷹 鳥 飛 勢, 臆 衝 堅 塊, 碎 身 即 死 如 是, 比 丘! 如 彼 鷹 鳥, 愚 癡 自 捨 所 親 父 母 境 界, 遊 於 他 處, 致 斯 災 患 汝 等 比 丘 亦 應 如 是, 於 自 境 界 所 行 之 處, 應 善 守 持, 離 他 境 界, 應 當 學 29 比 丘! 他 處 他 境 界 者, 謂 五 欲 境 界, 眼 見 可 意 受 念 妙 色, 欲 心 染 著 ; 耳 識 30 聲 鼻 識 香 舌 識 味 身 識 觸 可 意 受 念 妙 觸, 欲 心 染 著 是 名 比 丘 他 處 他 境 界 比 丘! 自 處 父 母 境 界 者, 謂 四 念 處 云 何 為 四? 謂 身 身 觀 念 處, 受 心 法 法 觀 念 處 是 故, 比 丘! 於 自 行 處 父 母 境 界 而 自 遊 行, 遠 離 他 處 他 境 界, 應 當 學 26 Ps I 229-230 27 坐 : 拒 守 ( 漢 語 大 詞 典 ( 二 ) 頁 1039) 28 駿 = 迅 宋 元 明,= 濬 聖 29 受 = 愛 宋 元 明 30 受 = 愛 元 明 8

31 ( 三 ) 修 四 念 處 能 自 護 護 他 雜 阿 含.619 經 卷 24: 32 爾 時, 世 尊 告 諸 比 丘 : 過 去 世 時 有 緣 幢 伎 師, 肩 上 竪 幢, 語 弟 子 言 : 汝 等 於 幢 上 下 向 護 我, 我 亦 護 汝, 迭 相 護 持, 遊 行 嬉 戲, 多 得 財 利 時, 伎 弟 子 語 伎 師 言 : 不 如 所 言, 但 當 各 各 自 愛 護, 遊 行 嬉 戲, 多 得 財 利, 身 得 無 為 安 隱 而 下 伎 師 答 言 : 如 汝 所 言, 各 自 愛 護, 然 其 此 義 亦 如 我 說, 己 自 護 時 即 是 護 他, 他 自 護 時 亦 是 護 己 ; 心 自 親 近, 修 習 隨 護 作 證, 是 名 自 護 護 他 云 何 護 他 自 護, 不 恐 怖 他 不 違 他 不 害 他, 慈 心 哀 彼, 是 名 護 他 自 護 是 故, 比 丘! 當 如 是 學 自 護 者 修 四 念 處, 護 他 者 亦 修 四 念 處 33 ( 四 ) 淨 其 戒, 直 其 見, 具 足 三 業, 然 後 修 四 念 處 雜 阿 含.624 經 卷 24: 爾 時, 尊 者 欝 低 迦 來 詣 佛 所, 稽 首 佛 足, 退 坐 一 面, 白 佛 言 : 善 哉! 世 尊! 為 我 說 法, 我 聞 法 已, 當 獨 一 靜 處, 專 精 思 惟, 不 放 逸 住, 思 惟 : 所 以 善 男 子 剃 除 鬚 髮, 正 信 非 家, 出 家 學 道 如 上 廣 說, 乃 至 不 受 後 有 佛 告 欝 低 迦 : 如 是, 如 是, 如 汝 所 說 但 於 我 所 說 法, 不 悅 我 心, 彼 所 事 業 亦 不 成 就, 雖 隨 我 後, 而 不 得 利, 反 生 障 閡 欝 低 迦 白 佛 : 世 尊 所 說, 我 則 能 令 世 尊 心 悅, 自 業 成 就, 不 生 障 閡 唯 願 世 尊 為 我 說 法, 我 當 獨 一 靜 處, 專 精 思 惟, 不 放 逸 住 如 上 廣 說, 乃 至 不 受 後 有 如 是 第 二 第 三 請 爾 時, 世 尊 告 欝 低 迦 : 汝 當 先 淨 其 初 業, 然 後 修 習 梵 行 欝 低 迦 白 佛 : 我 今 云 何 淨 其 初 業, 修 習 梵 行? 佛 告 欝 低 迦 : 汝 當 先 淨 其 戒, 直 其 見, 具 足 三 業, 然 後 修 四 念 處 34 何 等 為 31 (CBETA, T02, no. 99, p. 172, c24-p. 173, a28) 32 伎 = 技 元 明 33 (CBETA, T02, no. 99, p. 173, b5-19) 34 (1) 印 順 法 師 華 雨 集 第 二 冊 (p.24-25): 依 經 說, 應 該 先 修 清 淨 戒 與 正 直 見, 然 後 依 ( 正 見 正 ) 戒 而 修 四 念 處, 這 是 符 合 八 支 正 道 的 次 第 進 修 的 (2) 印 順 法 師 成 佛 之 道 ( 增 註 本 ) (p.229): 修 學 解 脫 道 的, 開 始 是 先 要 正 直 其 見 解, 這 就 是 正 見 與 正 思 其 次 是 要 清 淨 其 行 為, 這 就 是 正 語, 正 業 與 正 命 正 業, 正 語, 正 命, 如 雙 足, 足 是 能 向 前 進 的 不 但 要 有 兩 隻 腳, 還 是 要 無 病 的, 能 走 的 正 9

四? 內 身 身 觀 念 住, 專 精 方 便, 正 智 正 念, 調 伏 世 間 貪 憂 如 是 外 身 內 外 身 身 觀 念 住, 受 心 法 法 觀 念 住 亦 如 是 廣 說 時, 欝 低 迦 聞 佛 所 說, 歡 喜 隨 喜, 從 座 起 而 去 時, 欝 低 迦 聞 佛 教 授 已, 獨 一 靜 處, 專 精 思 惟, 不 放 逸 住, 思 惟 : 所 以 善 男 子 剃 除 鬚 髮, 著 袈 裟 衣, 正 信 非 家, 出 家 學 道, 乃 至 不 受 後 有 35 ( 五 ) 四 念 處 的 修 學 方 法 與 次 第 長 部. 大 念 處 經 36 (Mahā-Satipaṭṭhāna Sutta) ( 一 ) 總 述 如 是 我 聞, 一 時, 佛 在 拘 樓 國 劍 磨 瑟 曇 城 中 爾 時, 佛 呼 諸 比 丘 : 諸 比 丘! 諸 比 丘 應 諾 : 世 尊! 世 尊 如 此 開 示 : 諸 比 丘! 此 是 使 眾 生 清 淨, 超 越 愁 悲, 滅 除 苦 憂, 成 就 正 道, 體 證 涅 槃 之 唯 一 道 路, 此 即 四 念 處 四 者 何 耶? 於 此 諸 比 丘! 比 丘 安 住 於 身, 循 身 觀 察, 熱 誠 正 知 正 念, 37 捨 離 對 世 間 的 貪 欲 與 憂 惱 安 住 於 受, 隨 觀 感 受, 熱 誠 正 知 正 念, 捨 離 對 世 間 的 貪 欲 與 憂 惱 安 住 於 心, 隨 觀 心 識, 熱 誠 正 知 正 念, 捨 離 對 世 間 的 貪 欲 與 憂 惱 安 住 於 法, 隨 觀 諸 法, 熱 誠 正 知 正 念, 捨 離 對 世 間 的 貪 欲 與 憂 惱 ( 二 ) 別 釋 1 身 念 處 (kāyānupassanā 身 隨 觀 ) (1) 安 般 念 (ānāpānasati 出 入 息 念 觀 息 法 ) 諸 比 丘! 比 丘 如 何 安 住 於 身, 循 身 觀 察? A 修 止 : 了 知 出 入 息 之 長 短 全 息 寂 靜 身 行 見 與 正 思, 如 眼 目, 眼 目 能 明 見 道 路 不 但 有 眼 目, 而 且 要 是 目 無 眚 翳, 見 得 正 確 不 論 要 到 什 麼 地 方, 一 定 要 認 清 目 的 地, 認 識 道 路, 又 要 能 一 步 步 的 向 前 進 有 了 這 兩 方 面 的 相 互 助 成, 才 能 達 到 目 的 地 一 般 的 行 路 都 如 此, 何 況 向 解 脫 道 呢? 這 當 然 要 足 目 相 成, 才 能 達 於 彼 岸 的 涅 槃 這 說 明 了, 出 世 的 解 脫 法 門 ( 世 間 善 道 也 如 此 ), 非 先 有 正 確 的 見 解, 清 淨 的 行 為 不 可 否 則, 不 管 你 說 修 說 證, 決 無 實 現 的 可 能 35 (CBETA, T02, no. 99, p. 174, c21-p. 175, a16) 36 性 空 法 師 中 譯, 念 處 之 道 ( 大 念 處 經 講 記 ) 頁 14-42, 嘉 義 : 香 光 書 香 出 版 社,2003 年 37 念 處 之 道 頁 68-69: 熱 誠 (AtApI), AtApa 原 意 是 熱, 意 指 熱 誠 熱 切, 對 事 物 有 濃 厚 的 興 趣, 還 有 努 力 精 進 的 意 思, 亦 即 北 傳 所 譯 的 四 正 勤 正 知 (sampajana), 正 知 就 是 智 慧, 即 正 確 地 完 整 地 平 等 地 觀 照 所 緣 具 念 正 念 (satima), 要 不 斷 地 保 持 正 念 熱 誠 與 正 知 是 正 念 重 要 的 緣 若 無 熱 誠 與 正 知, 正 念 就 不 明 顯 10

於 此, 諸 比 丘! 比 丘 前 往 森 林 樹 下 或 空 閒 處, 結 跏 趺 坐, 端 正 身 體, 置 念 面 前, 38 正 念 而 出 息, 正 念 而 入 息 出 息 長 時, 了 知 : 我 出 息 長 ; 入 息 長 時, 了 知 : 我 入 息 長 出 息 短 時, 了 知 : 我 出 息 短 ; 入 息 短 時, 了 知 : 我 入 息 短 修 習 : 我 當 覺 知 ( 息 之 ) 全 身 而 出 息 ; 修 習 : 我 當 覺 知 ( 息 之 ) 全 身 而 入 息 39 修 習 : 我 當 寂 靜 身 行 而 出 息 ; 修 習 : 我 當 寂 靜 身 行 而 入 息 40 41 諸 比 丘! 就 如 熟 練 的 轆 轤 匠, 或 轆 轤 匠 之 弟 子, 42 當 拉 長 時, 了 知 : 我 拉 長 ; 拉 短 時, 了 知 : 我 拉 短 諸 比 丘! 比 丘 如 是 在 出 息 長 時, 了 知 : 我 出 息 長 ; 入 息 長 時, 了 知 : 我 入 息 長 修 習 : 我 當 覺 知 ( 息 之 ) 全 身 而 出 息 ; 修 習 : 我 當 覺 知 ( 息 之 ) 全 身 而 入 息 修 習 : 我 當 寂 靜 身 行 而 出 息 ; 修 習 : 我 當 寂 靜 身 行 而 入 息 B 修 觀 : 觀 照 內 外 身 生 滅 法 如 是, 比 丘! 安 住 於 身, 觀 照 內 身 ; 安 住 於 身, 觀 照 外 身 ; 安 住 於 身, 觀 照 內 外 身 安 住 於 身, 隨 觀 生 法 ; 安 住 於 身, 隨 觀 滅 法 ; 安 住 於 身, 隨 觀 生 滅 法 43 C 修 止 觀 之 成 就 於 是 有 身 44 之 念 現 起, 唯 有 正 念 與 覺 照, 無 所 依 而 住, 45 不 再 貪 著 世 間 之 任 何 事 物 諸 比 丘! 此 即 比 丘 安 住 於 身, 循 身 觀 察 38 念 處 之 道 頁 97:parimukham 是 前 面 面 前 之 意, 又 是 嘴 巴 附 近 之 意 39 念 處 之 道 頁 101: 全 身 是 呼 吸 從 開 始 到 結 束 的 整 個 過 程 40 念 處 之 道 頁 103: 身 行 意 指 呼 吸, 因 為 風 界 的 作 用, 呼 吸 讓 我 們 感 覺 身 體 的 移 動 41 轆 轤 : 利 用 輪 軸 原 理 製 成 的 井 上 汲 水 的 起 重 裝 置 ( 漢 語 大 詞 典 ( 九 ) 頁 1329) 42 Bhikkhu Thanissaro 之 英 譯 :just as a skilled turner or his apprentice 43 念 處 之 道 頁 111: 生 滅 的 觀 察 是 修 習 四 念 處 每 個 方 法 時, 都 必 須 觀 察 的, 唯 有 生 滅 過 程 的 觀 察, 才 是 導 向 解 脫 的 要 素 生 滅 的 觀 察 分 為 兩 方 面, 一 是 觀 察 因 緣 生 滅, 如 觀 察 呼 吸 時, 由 於 身 體 鼻 孔 心 的 生 起, 呼 吸 才 能 生 起 ; 若 身 體 鼻 孔 心 的 因 緣 不 具 足, 呼 吸 就 不 能 生 起 再 者 觀 察 剎 那 生 滅, 就 法 的 本 質 來 說, 一 切 有 為 法 名 色, 皆 一 生 起 立 即 壞 滅 就 呼 吸 而 言, 於 呼 吸 生 起 至 壞 滅 的 每 一 剎 那, 仔 細 地 觀 察 整 個 過 程 的 生 滅 現 象 因 此, 清 楚 地 觀 察 自 己 的 身 體, 觀 呼 吸 的 名 色, 呼 吸 的 生 滅 因 緣, 觀 察 呼 吸 不 斷 生 滅 的 過 程, 觀 察 生 滅, 然 後 觀 察 壞 滅, 有 時 觀 察 自 己, 有 時 觀 察 別 人, 正 知 正 念 地 觀 察, 了 知 法 的 真 實 相 44 (1) 帕 奧 禪 師 正 念 之 道 頁 115: 有 身 (atthi kaya) 是 指 由 於 強 而 有 力 的 觀 智, 禪 修 者 只 見 到 純 粹 的 名 色 身 究 竟 名 色 法, 絲 毫 不 見 色 聚 等 概 念 法, 這 是 壞 滅 隨 觀 智 以 上 這 些 觀 智 的 特 徵 也 因 為 如 此, 這 時 開 始 才 被 認 為 是 純 粹 的 觀 禪 (2)The Four Foundations of Mindfulness, Ven. U Silananda, Wisdom Publications, Boston, 1990, p.179:breath-body only( 唯 有 息 ) (3)The Heart of Buddhist Meditation, Nyanaponika Thera, BPS, Kandy, 1996, p.118:there is a 11

(2) 威 儀 (Iriyāpatha 觀 姿 勢 ) 復 次, 諸 比 丘! 比 丘 行 走 時, 了 知 : 我 行 走 ; 站 立 時, 了 知 : 我 站 立 ; 坐 著 時, 了 知 : 我 坐 著 ; 躺 臥 時, 了 知 : 我 躺 臥 無 論 何 種 姿 勢, 皆 如 實 了 知 如 是, 比 丘 安 住 於 身, 觀 照 內 身 46 此 即 比 丘 安 住 於 身, 循 身 觀 察 (3) 正 知 (Sampajāna 明 覺 ) 復 次, 諸 比 丘! 比 丘 行 往 或 歸 來 時, 以 正 知 而 行 前 瞻 或 旁 觀 時, 以 正 知 而 行 屈 伸 肢 體 時, 以 正 知 而 行 著 袈 裟 持 衣 缽 時, 以 正 知 而 行 飲 食 咀 嚼 嚐 味 時, 以 正 知 而 行 大 小 便 利 時, 以 正 知 而 行 於 行 住 坐 臥 醒 語 默 時, 亦 以 正 知 而 行 如 是, 比 丘 安 住 於 身, 觀 照 內 身 此 即 比 丘 安 住 於 身, 循 身 觀 察 (4) 不 淨 觀 (Patikūlamanasikāra 厭 惡 作 意 ) 47 復 次, 諸 比 丘! 比 丘 思 惟 此 身, 自 足 底 而 上 由 頭 髮 而 下, 皮 所 覆 包, 遍 滿 不 淨, 思 惟 : 於 此 身 有 髮 毛 爪 齒 皮 肉 筋 骨 髓 腎 心 肝 肋 膜 脾 肺 腸 腸 間 膜 胃 中 物 糞 膽 汁 痰 膿 血 汗 脂 肪 淚 皮 脂 唾 涕 關 節 液 尿 諸 比 丘! 猶 如 兩 端 開 口 之 糧 袋, 裝 入 種 種 穀 物, 諸 如 : 稻 米 綠 豆 豌 豆 芝 麻 精 米 視 力 佳 者, 解 開 糧 袋, 觀 察 分 辨 : 此 是 稻 此 是 米 此 是 綠 豆 此 是 豌 豆 此 是 芝 麻 此 是 精 米 如 此, 諸 比 丘! 比 丘 思 惟 此 身, 自 足 底 而 上 由 頭 髮 而 下, 皮 所 覆 包, 遍 滿 不 淨, 思 惟 : 於 此 身, 有 髮 毛 爪 齒 皮 肉 筋 骨 髓 腎 心 肝 肋 膜 脾 肺 腸 腸 間 膜 胃 中 物 糞 膽 汁 痰 膿 血 汗 脂 肪 淚 皮 脂 唾 涕 關 節 液 尿 如 是, 比 丘 安 住 於 身, 觀 照 內 身 此 即 比 丘 安 住 於 身, 循 身 觀 察 (5) 四 界 分 別 觀 (Dhātumanasikāra 界 作 意 ) 復 次, 諸 比 丘! 比 丘 於 任 何 姿 勢 中, 以 各 種 界 思 惟 觀 察 此 身, 即 : 此 身 有 地 界 水 界 火 界 風 界 諸 比 丘! 猶 如 熟 練 之 屠 牛 者, 或 屠 牛 者 之 弟 子, 屠 宰 牛 body( 僅 有 身 體 的 活 動 存 在 ) 45 無 所 依 而 住 (Anissito ca viharati),nyanaponika 註 解 為 Independent of craving and wrong views( 不 依 靠 或 執 著 渴 愛 和 錯 誤 見 解 ) 46 表 示 此 段 經 文 與 上 述 同, 故 從 略, 下 同 47 念 處 之 道 頁 133: 不 淨 觀 修 法, 就 對 象 來 說 有 兩 種 : 一 有 識 不 淨 觀, 觀 自 己 及 他 人 身 體 的 不 淨 二 無 識 不 淨 觀, 觀 死 屍 的 不 淨 相 就 修 法 的 方 式 來 說 也 分 二 種 : 一 以 不 淨 作 為 止 禪 目 標, 若 以 死 屍 為 止 禪 目 標 時, 只 能 取 同 性 的 屍 體 二 以 不 淨 作 為 觀 禪 目 標 此 段 先 介 紹 有 識 不 淨 觀, 無 識 不 淨 觀, 在 觀 墓 園 九 相 時 會 介 紹 12

48 隻, 並 將 其 肢 解 成 塊 後, 坐 於 四 衢 道 口 如 是, 諸 比 丘! 比 丘 於 任 何 姿 勢 中, 以 各 種 界 思 惟 觀 察 此 身, 即 : 此 身 有 地 界 水 界 火 界 風 界 如 是, 比 丘 安 住 於 身, 觀 照 內 身 此 即 比 丘 安 住 於 身, 循 身 觀 察 (6) 墓 園 九 相 (Navasivathika 九 種 墳 場 觀 ) A 腫 漲 青 瘀 腐 爛 復 次, 諸 比 丘! 猶 如 比 丘 得 見 被 丟 棄 於 墓 墟 之 死 屍, 死 後 經 一 日 二 日, 乃 至 三 日, 腫 漲 青 瘀 腐 爛 ; 因 而 反 觀 自 身, 思 惟 : 此 身 亦 為 如 是 法, 難 免 如 此 之 情 況 如 是, 比 丘 安 住 於 身, 觀 照 內 身 此 即 比 丘 安 住 於 身, 循 身 觀 察 B 野 獸 食 噉 復 次, 諸 比 丘! 猶 如 比 丘 得 見 被 丟 棄 於 墓 墟 之 死 屍, 被 烏 鴉 老 鷹 禿 鷹 所 啄 食, 或 被 犬 財 狼 所 噉 食, 乃 至 被 各 種 蟲 所 噬 食 因 而 反 觀 自 身, 思 惟 : 此 身 亦 為 如 是 法, 難 免 如 此 之 情 況 如 是, 比 丘 安 住 於 身, 觀 照 內 身 此 即 比 丘 安 住 於 身, 循 身 觀 察 C 血 肉 附 著, 筋 腱 連 結 之 骸 骨 復 次, 諸 比 丘! 猶 如 比 丘 得 見 被 丟 棄 於 墓 墟 之 死 屍, 已 成 血 肉 附 著, 筋 腱 連 結 之 骸 骨 因 而 反 觀 自 身, 思 惟 : 此 身 亦 為 如 是 法, 難 免 如 此 之 情 況 如 是, 比 丘 安 住 於 身, 觀 照 內 身 此 即 比 丘 安 住 於 身, 循 身 觀 察 D 無 肉 有 血, 筋 腱 連 結 之 骸 骨 復 次, 諸 比 丘! 猶 如 比 丘 得 見 被 丟 棄 於 墓 墟 之 死 屍, 已 成 無 肉 血 跡 漫 塗, 筋 腱 連 結 之 骸 骨 因 而 反 觀 自 身, 思 惟 : 此 身 亦 為 如 是 法, 難 免 如 此 之 情 況 如 是, 比 丘 安 住 於 身, 觀 照 內 身 此 即 比 丘 安 住 於 身, 循 身 觀 察 E 無 肉 無 血, 筋 腱 連 結 之 骸 骨 復 次, 諸 比 丘! 就 如 比 丘 得 見 被 丟 棄 於 墓 墟 之 死 屍, 已 成 無 血 無 肉, 筋 腱 連 結 之 骸 骨 因 此 反 觀 自 身, 思 惟 : 此 身 亦 為 如 是 法, 難 免 如 此 之 情 況 如 是, 比 丘 安 住 於 身, 觀 照 內 身 此 即 比 丘 安 住 於 身, 循 身 觀 察 F 骸 骨 散 置 復 次, 諸 比 丘! 就 如 比 丘 得 見 被 丟 棄 於 墓 墟 之 死 屍, 已 成 骸 骨 散 置 各 處 ; 有 手 骨 踝 股 腳 骨 小 腿 骨 大 腿 骨 髖 骨 肋 骨 背 骨 胸 骨 頸 椎 骨 下 顎 骨 牙 齦 骨 頭 蓋 骨 因 此 反 觀 自 身, 思 惟 : 此 身 亦 為 如 是 法, 難 免 如 此 之 情 況 48 四 衢 : 四 通 八 達 的 大 路 ( 漢 語 大 詞 典 ( 三 ) 頁 569) 13

如 是, 比 丘 安 住 於 身, 觀 照 內 身 此 即 比 丘 安 住 於 身, 循 身 觀 察 G 白 骨 螺 色 復 次, 諸 比 丘! 就 如 比 丘 得 見 被 丟 棄 於 墓 墟 之 死 屍, 已 成 如 螺 色 之 白 骨 因 此 反 觀 自 身, 思 惟 : 此 身 亦 為 如 是 法, 難 免 如 此 之 情 況 如 是, 比 丘 安 住 於 身, 觀 照 內 身 此 即 比 丘 安 住 於 身, 循 身 觀 察 H 骸 骨 堆 積 復 次, 諸 比 丘! 就 如 比 丘 得 見 被 丟 棄 於 墓 墟 之 死 屍, 已 成 骸 骨 堆 積 年 餘 因 此 反 觀 自 身, 思 惟 : 此 身 亦 為 如 是 法, 難 免 如 此 之 情 況 如 是, 比 丘 安 住 於 身, 觀 照 內 身 此 即 比 丘 安 住 於 身, 循 身 觀 察 I 骸 骨 粉 碎 復 次, 諸 比 丘! 就 如 比 丘 得 見 被 丟 棄 於 墓 墟 之 死 屍, 骸 骨 粉 碎 成 骨 粉 因 此 反 觀 自 身, 思 惟 : 此 身 亦 為 如 是 法, 難 免 如 此 之 情 況 如 是, 比 丘! 安 住 於 身, 觀 照 內 身 ; 安 住 於 身, 觀 照 外 身 ; 安 住 於 身, 觀 照 內 外 身 安 住 於 身, 隨 觀 生 法 ; 安 住 於 身, 隨 觀 滅 法 ; 安 住 於 身, 隨 觀 生 滅 法 於 是 有 身 之 念 現 起, 唯 有 正 念 與 覺 照, 無 所 依 而 住, 不 再 貪 著 世 間 之 任 何 事 物 諸 比 丘! 此 即 比 丘 安 住 於 身, 循 身 觀 察 2 受 念 處 (Vedanānupassanā 受 隨 觀 念 處 ) 復 次, 諸 比 丘! 比 丘 如 何 安 住 於 受, 隨 觀 感 受? 在 此, 諸 比 丘! 1 比 丘 經 驗 樂 受 時, 了 知 : 我 經 驗 樂 受 ; 經 驗 苦 受 時, 了 知 : 我 經 驗 苦 受 ; 經 驗 不 苦 不 樂 受 時, 了 知 : 我 經 驗 不 苦 不 樂 受 2 感 受 有 愛 染 的 樂 受 時, 了 知 : 我 正 經 歷 有 愛 染 的 樂 受 ; 感 受 有 愛 染 的 苦 受 時, 了 知 : 我 正 經 歷 有 愛 染 的 苦 受 ; 感 受 有 愛 染 的 不 苦 不 樂 受 時, 了 知 : 我 正 經 歷 有 愛 染 的 不 苦 不 樂 受 3 感 到 無 愛 染 的 樂 受 時, 了 知 : 我 正 經 歷 無 愛 染 的 樂 受 ; 感 到 無 愛 染 的 苦 受 時, 了 知 : 我 正 經 歷 無 愛 染 的 苦 受 ; 感 到 無 愛 染 的 不 苦 不 樂 受 時, 了 知 : 我 正 經 歷 無 愛 染 的 不 苦 不 樂 受 如 是, 比 丘 安 住 於 受, 觀 照 內 受 ; 安 住 於 受, 觀 照 外 受 ; 安 住 於 受, 觀 照 內 外 受 安 住 於 受, 隨 觀 生 法 ; 安 住 於 受, 隨 觀 滅 法 ; 安 住 於 受, 隨 觀 生 滅 法 於 是 有 受 之 念 現 起, 唯 有 正 念 與 覺 照, 無 所 依 而 住, 不 再 貪 著 世 間 之 任 何 事 物 諸 比 丘! 此 即 比 丘 安 住 於 受, 隨 觀 感 受 3 心 念 處 (Cittānupassanā 心 隨 觀 念 處 ) 49 49 念 處 之 道 頁 133: 了 解 心 是 智 慧 的 一 個 很 重 要 的 方 面, 因 為 心 存 在 於 我 們 的 中 心 位 置, 14

復 次, 諸 比 丘! 比 丘 如 何 安 住 於 心, 隨 觀 心 識? 於 此, 諸 比 丘! 比 丘 1 心 貪 欲 時, 了 知 : 心 貪 欲 ; 心 無 貪 欲 時, 了 知 : 心 無 貪 欲 2 心 瞋 恨 時, 了 知 : 心 瞋 恨 ; 心 無 瞋 恨 時, 了 知 : 心 無 瞋 恨 3 心 愚 癡 時, 了 知 : 心 愚 癡 ; 心 無 愚 癡 時, 了 知 : 心 無 愚 癡 4 心 收 縮 時, 了 知 : 心 收 縮 ; 心 渙 散 時, 了 知 : 心 渙 散 5 心 廣 大 時, 了 知 : 心 廣 大 ; 心 不 廣 大 時, 了 知 : 心 不 廣 大 6 心 有 上 時, 了 知 : 心 有 上 ; 心 無 上 時, 了 知 : 心 無 上 7 心 專 注 時, 了 知 : 心 專 注 ; 心 不 專 注 時, 了 知 : 心 不 專 注 8 心 解 脫 時, 了 知 : 心 解 脫 50 ; 心 未 解 脫 時, 了 知 : 心 未 解 脫 51 如 是, 比 丘 安 住 於 心, 觀 照 內 心 ; 安 住 於 心, 觀 照 外 心 ; 安 住 於 心, 觀 照 內 外 心 安 住 於 心, 隨 觀 生 法 ; 安 住 於 心, 隨 觀 滅 法 ; 安 住 於 心, 隨 觀 生 滅 法 於 是 有 心 之 念 現 起, 唯 有 正 念 與 覺 照, 無 所 依 而 住, 不 再 貪 著 世 間 之 任 何 事 物 諸 比 丘! 此 即 比 丘 安 住 於 心, 隨 觀 心 識 4 法 念 處 (Dhammānupassanā 法 隨 觀 念 處 ) (1) 五 蓋 (Pañca-nīvaraṇa) 復 次, 諸 比 丘! 比 丘 如 何 安 住 於 法, 隨 觀 諸 法? 在 此, 諸 比 丘! 比 丘 安 住 於 法, 隨 觀 諸 法, 即 依 五 蓋 觀 察 諸 法 諸 比 丘! 比 丘 如 何 安 住 於 法 依 五 蓋 觀 察 諸 法? 諸 比 丘! 比 丘 內 心 有 貪 欲 時, 了 知 : 我 內 心 有 貪 欲 ; 內 心 無 貪 欲 時, 了 知 : 我 內 心 無 貪 欲 ; 了 知 未 生 之 貪 欲 生 起 ; 了 知 已 生 之 貪 欲 滅 盡 ; 了 知 已 滅 盡 之 貪 欲, 於 未 來 不 再 生 在 所 有 的 名 色 法 當 中, 它 的 變 化 最 快, 我 的 概 念 最 強 以 智 慧 了 解 心 的 無 常, 才 能 去 掉 我 的 概 念, 了 解 心 的 緣 起 心 的 空 50 念 處 之 道 頁 182: 解 脫 心 是 指 透 過 如 理 作 意 暫 時 解 脫 煩 惱 ; 或 在 安 止 定 中 降 服 煩 惱 而 暫 時 解 脫 的 心 未 解 脫 心 指 沒 有 上 述 兩 種 暫 時 解 脫 的 心 51 (1) 念 處 之 道 頁 133: 這 裡 提 到 的 八 對 十 六 種 心 都 是 世 間 心, 因 為 無 常 苦 無 我 本 質 的 觀 照 只 是 針 對 世 間 法 而 已, 並 不 涉 及 出 世 間 法 (2) 印 順 法 師 如 來 藏 之 研 究 (p.76-77): 心 是 種 種 心, 一 切 內 心 作 用, 都 是 可 以 稱 為 心 的 如 相 應 部 等 立 十 六 心 ( 他 心 智 所 知 的 心 ): 有 貪 心, 離 貪 心, 有 瞋 心, 離 瞋 心, 有 癡 心, 離 癡 心, 攝 心, 散 心, 廣 大 心, 非 廣 大 心, 有 上 心, 無 上 心, 定 心, 不 定 心, 解 脫 心, 不 解 脫 心 十 六 心 的 前 六 心, 也 許 會 被 想 像 為 : 有 貪 心 離 貪 心 等, 似 乎 在 貪 瞋 癡 以 外, 別 有 心 體 的 存 在 然 從 攝 心 散 心 廣 大 心 非 廣 大 心 等 而 論, 十 六 心 的 被 稱 為 心, 到 底 不 外 乎 通 稱 15

起 內 心 有 瞋 恨 無 瞋 恨 內 心 有 昏 沉 睡 眠 無 昏 沉 睡 眠 內 心 有 掉 舉 追 悔 無 掉 舉 追 悔 內 心 有 疑 惑 無 疑 惑 如 是, 比 丘 安 住 於 法, 觀 照 內 法 ; 安 住 於 法, 觀 照 外 法 ; 安 住 於 法, 觀 照 內 外 法 安 住 於 法, 隨 觀 生 法 ; 安 住 於 法, 隨 觀 滅 法 ; 安 住 於 法, 隨 觀 生 滅 法 於 是 有 法 之 念 現 起, 唯 有 正 念 與 覺 照, 無 所 依 而 住, 不 再 貪 著 世 間 之 任 何 事 物 諸 比 丘! 此 即 比 丘 安 住 於 法, 依 五 蓋 觀 察 諸 法 (2) 五 取 蘊 (Pañca-ūpādānakkhandha) 復 次, 諸 比 丘! 比 丘 安 住 於 法, 隨 觀 諸 法, 即 依 五 取 蘊 觀 察 諸 法 諸 比 丘! 比 丘 如 何 安 住 於 法, 依 五 取 蘊 觀 察 諸 法? 在 此, 諸 比 丘! 比 丘 了 知 : 此 是 色, 此 是 色 之 生 起, 此 是 色 之 壞 滅 此 是 受 此 是 想 此 是 行 此 是 識, 此 是 識 之 生 起, 此 是 識 之 壞 滅 如 是, 比 丘 安 住 於 法, 觀 照 內 法 ; 安 住 於 法, 觀 照 外 法 ; 安 住 於 法, 觀 照 內 外 法 安 住 於 法, 隨 觀 生 法 ; 安 住 於 法, 隨 觀 滅 法 ; 安 住 於 法, 隨 觀 生 滅 法 於 是 有 法 之 念 現 起, 唯 有 正 念 與 覺 照, 無 所 依 而 住, 不 再 貪 著 世 間 之 任 何 事 物 諸 比 丘! 此 即 比 丘 安 住 於 法, 依 五 取 蘊 觀 察 諸 法 (3) 十 二 處 (āyatana) 復 次, 諸 比 丘! 比 丘 安 住 於 法, 隨 觀 諸 法, 即 依 內 六 處 外 六 處 觀 察 諸 法 諸 比 丘! 比 丘 如 何 安 住 於 法, 依 內 六 處 外 六 處 觀 察 諸 法? 在 此, 諸 比 丘! 比 丘 了 知 眼 根, 了 知 色 塵, 了 知 緣 此 二 者 生 起 之 結 縛 ; 了 知 未 生 之 結 縛 生 起 ; 了 知 已 生 之 結 縛 壞 滅 ; 了 知 已 壞 滅 之 結 縛, 於 未 來 不 再 生 起 比 丘 了 知 耳 根, 了 知 聲 塵 比 丘 了 知 鼻 根, 了 知 香 塵 比 丘 了 知 舌 根, 了 知 味 塵 比 丘 了 知 身 根, 了 知 觸 塵 比 丘 了 知 意 根, 了 知 法 塵 如 是, 比 丘 安 住 於 法, 觀 照 內 法 ; 安 住 於 法, 觀 照 外 法 ; 安 住 於 法, 觀 照 內 外 法 安 住 於 法, 隨 觀 生 法 ; 安 住 於 法, 隨 觀 滅 法 ; 安 住 於 法, 隨 觀 生 滅 法 於 是 有 法 之 念 現 起, 唯 有 正 念 與 覺 照, 無 所 依 而 住, 不 再 貪 著 世 間 之 任 何 事 物 諸 比 丘! 此 即 比 丘 安 住 於 法, 依 內 外 處 觀 察 諸 法 (4) 七 覺 支 (Bojjha ga) 復 次, 諸 比 丘! 比 丘 安 住 於 法, 隨 觀 諸 法, 即 依 七 覺 支 觀 察 諸 法 諸 比 丘! 比 丘 如 何 安 住 於 法, 依 七 覺 支 觀 察 諸 法? 16

於 此, 諸 比 丘! 比 丘 有 念 覺 支 時, 了 知 : 我 有 念 覺 支 ; 無 念 覺 支 時, 了 知 : 我 無 念 覺 支 ; 了 知 未 生 起 的 念 覺 支 生 起 ; 已 生 起 之 念 覺 支 增 長 圓 滿 比 丘 有 擇 法 覺 支 無 擇 法 覺 支 比 丘 有 精 進 覺 支 無 精 進 覺 支 比 丘 有 喜 覺 支 無 喜 覺 支 比 丘 有 輕 安 覺 支 無 輕 安 覺 支 比 丘 有 定 覺 支 無 定 覺 支 比 丘 有 捨 覺 支 無 捨 覺 支 如 是, 比 丘 安 住 於 法, 觀 照 內 法 ; 安 住 於 法, 觀 照 外 法 ; 安 住 於 法, 觀 照 內 外 法 安 住 於 法, 隨 觀 生 法 起 ; 安 住 於 法, 隨 觀 滅 法 ; 安 住 於 法, 隨 觀 生 滅 法 於 是 有 法 之 念 現 起, 唯 有 正 念 與 覺 照, 無 所 依 而 住, 不 再 貪 著 世 間 之 任 何 事 物 諸 比 丘! 此 即 比 丘 安 住 於 法, 依 七 覺 支 觀 察 諸 法 (5) 四 聖 諦 (Sacca) 復 次, 諸 比 丘! 比 丘 安 住 於 法, 隨 觀 諸 法, 即 依 四 聖 諦 觀 察 諸 法 諸 比 丘! 比 丘 如 何 安 住 於 法, 依 四 聖 諦 觀 察 諸 法? 於 此, 諸 比 丘! 比 丘 如 實 了 知 : 此 是 苦 ; 如 實 了 知 : 此 是 苦 之 集 ; 如 實 了 知 : 此 是 苦 之 滅 ; 如 實 了 知 : 此 是 苦 滅 之 道 A 苦 聖 諦 (Dukkhasacca) 復 次, 諸 比 丘, 何 謂 苦 聖 諦? 生 是 苦, 老 是 苦,( 病 是 苦 ), 死 是 苦, 愁 悲 苦 憂 惱 是 苦, 怨 憎 會 是 苦, 愛 別 離 是 苦, 求 不 得 是 苦 簡 而 言 之, 五 取 蘊 是 苦 復 次, 諸 比 丘! 何 謂 生? 所 有 生 類 中, 諸 眾 生 之 受 生 形 成 出 生 諸 蘊 之 顯 現 諸 處 之 獲 得 諸 比 丘! 此 名 為 生 復 次, 諸 比 丘! 何 謂 老? 所 有 生 類 中, 諸 眾 生 之 衰 老 老 耄 52 齒 落 髮 白 皮 皺 壽 減 諸 根 遍 熟 諸 比 丘! 此 名 為 老 復 次, 諸 比 丘! 何 謂 死? 所 有 生 類 中, 諸 眾 生 之 崩 潰 散 滅 命 終 死 亡 諸 蘊 離 析 死 屍 棄 捨, 諸 比 丘! 此 名 為 死 復 次, 諸 比 丘! 何 謂 愁? 無 論 何 時 何 地, 由 於 任 何 之 不 幸, 遭 遇 令 人 苦 惱 之 法, 而 有 憂 愁 悲 傷 苦 惱 內 憂 內 愴 諸 比 丘! 此 名 為 愁 復 次, 諸 比 丘! 何 謂 悲? 無 論 何 時 何 地, 由 於 任 何 之 不 幸, 遭 遇 令 人 苦 惱 之 法, 而 有 痛 哭 悲 泣 慨 歎 哀 號 諸 比 丘! 此 名 為 悲 復 次, 諸 比 丘! 何 謂 苦? 關 於 身 體 之 苦 痛 不 適, 由 於 身 觸 所 生 之 苦 痛 不 適 諸 比 丘! 此 名 為 苦 復 次, 諸 比 丘! 何 謂 憂? 關 於 心 之 苦 痛 不 愉 悅, 由 於 意 觸 所 生 之 苦 痛 不 愉 悅 諸 比 丘! 此 名 為 憂 52 老 耄 : 七 八 十 歲 的 老 人 亦 指 衰 老 ( 漢 語 大 詞 典 ( 八 ) 頁 599) 17

復 次, 諸 比 丘! 何 謂 惱? 無 論 何 時 何 處, 由 於 任 何 之 不 幸, 遭 遇 令 人 苦 惱 之 法, 而 有 憂 惱 苦 惱, 及 由 憂 惱 苦 惱 所 生 之 苦 痛 諸 比 丘! 此 名 為 惱 復 次, 諸 比 丘! 何 謂 怨 憎 會 苦? 無 論 何 時 何 處, 遭 遇 不 如 意 厭 惡 不 愉 悅 之 色 塵 聲 塵 香 塵 味 塵 觸 塵 法 塵, 或 遇 心 懷 惡 意 傷 害 擾 亂 不 適 意 者, 卻 須 與 其 聚 會 交 往 共 事 結 合 諸 比 丘! 此 名 為 怨 憎 會 苦 復 次, 諸 比 丘! 何 謂 愛 別 離 苦? 無 論 何 時 何 處, 與 可 意 喜 愛 愉 悅 之 色 塵 聲 塵 香 塵 味 塵 觸 塵 法 塵 相 逢, 或 遇 心 懷 善 意 適 意 可 靠 者 父 母 兄 弟 姊 妹 朋 友 同 事 親 戚, 卻 不 能 與 之 聚 會 交 往 共 事 結 合 諸 比 丘! 此 名 為 愛 別 離 苦 復 次, 諸 比 丘! 何 謂 求 不 得 苦? 諸 比 丘! 受 生 支 配 之 眾 生, 生 如 是 欲 求 : 願 不 再 受 生, 願 不 再 有 來 生! 然 此 欲 求 不 可 得, 諸 比 丘! 此 即 求 不 得 苦 諸 比 丘! 受 老 支 配 之 眾 生, 生 如 是 欲 求 : 願 不 衰 老, 願 不 變 老! 然 此 欲 求 不 可 得, 諸 比 丘! 此 即 求 不 得 苦 諸 比 丘! 受 病 支 配 之 眾 生, 生 如 是 欲 求 : 願 無 病 苦, 願 不 生 病! 然 此 欲 求 不 可 得, 諸 比 丘! 此 即 求 不 得 苦 諸 比 丘! 受 死 亡 支 配 之 眾 生, 生 如 是 欲 求 : 願 能 不 死, 願 不 會 死! 然 此 欲 求 不 可 得, 諸 比 丘! 此 即 求 不 得 苦 諸 比 丘! 受 愁 悲 苦 憂 惱 支 配 之 眾 生, 生 如 是 欲 求 : 願 不 遭 受 愁 悲 苦 憂 惱, 願 不 再 愁 悲 苦 憂 惱! 然 此 欲 求 不 可 得, 諸 比 丘! 此 即 求 不 得 苦 諸 比 丘! 何 謂 簡 而 言 之, 五 取 蘊 是 苦? 即 色 取 蘊 受 取 蘊 想 取 蘊 行 取 蘊 識 取 蘊 諸 比 丘! 此 即 簡 而 言 之, 五 取 蘊 是 苦 諸 比 丘! 此 即 苦 聖 諦 B 集 聖 諦 (Samudayasacca) 復 次, 諸 比 丘! 何 謂 苦 集 聖 諦? 愛 欲 引 導 再 生, 喜 與 貪 伴 隨 而 起, 無 論 何 時 何 處, 追 求 愛 欲, 即 : 欲 愛 有 愛 無 有 愛 諸 比 丘! 愛 欲 於 何 處 生 起? 在 何 處 住 著? 凡 於 世 間 有 誘 人 可 意 者, 愛 欲 即 在 該 處 生 起, 在 該 處 住 著 於 世 間 何 者 是 誘 人 可 意 者? (A) 六 根 在 世 間 眼 根 是 誘 人 可 意 者, 愛 欲 即 在 該 處 生 起 與 住 著 18

在 世 間 耳 根 鼻 根 舌 根 身 根 意 根 (B) 六 塵 在 世 間 色 塵 是 誘 人 可 意 者, 愛 欲 即 在 該 處 生 起 與 住 著 在 世 間 聲 塵 香 塵 味 塵 觸 塵 法 塵 (C) 六 識 在 世 間 眼 識 是 誘 人 可 意 者, 愛 欲 即 在 該 處 生 起 與 住 著 在 世 間 耳 識 鼻 識 舌 識 身 識 意 識 (D) 六 觸 在 世 間 眼 觸 是 誘 人 可 意 者, 愛 欲 即 在 該 處 生 起 與 住 著 在 世 間 耳 觸 鼻 觸 舌 觸 身 觸 意 觸 (E) 六 觸 生 受 在 世 間 眼 觸 生 受 是 誘 人 可 意 者, 愛 欲 即 在 該 處 生 起 與 住 著 在 世 間 耳 觸 鼻 觸 舌 觸 身 觸 意 觸 (F) 六 塵 生 想 在 世 間 色 塵 生 想 是 誘 人 可 意 者, 愛 欲 即 在 該 處 生 起 與 住 著 在 世 間 聲 塵 香 塵 味 塵 觸 塵 法 塵 (G) 六 塵 生 思 在 世 間 色 塵 生 思 是 誘 人 可 意 者, 愛 欲 即 在 該 處 生 起 與 住 著 在 世 間 聲 塵 香 塵 味 塵 觸 塵 法 塵 (H) 六 塵 生 愛 在 世 間 色 愛 是 誘 人 可 意 者, 愛 欲 即 在 該 處 生 起 與 住 著 在 世 間 聲 愛 香 愛 味 愛 觸 愛 法 愛 (I) 六 塵 生 尋 在 世 間 色 尋 是 誘 人 可 意 者, 愛 欲 即 在 該 處 生 起 與 住 著 在 世 間 聲 尋 香 尋 味 尋 觸 尋 法 尋 (J) 六 塵 生 伺 在 世 間 色 伺 是 誘 人 可 意 者, 愛 欲 即 在 該 處 生 起 與 住 著 在 世 間 聲 伺 香 伺 味 伺 觸 伺 法 伺 諸 比 丘! 此 即 苦 集 聖 諦 C 滅 聖 諦 (Nirodhasacca) 復 次, 諸 比 丘! 何 謂 苦 滅 聖 諦? 此 即 愛 欲 之 消 逝 無 餘 捨 離 滅 盡 解 脫 無 染 19

然 而, 諸 比 丘! 於 何 處 捨 離 滅 盡 愛 欲? 在 世 間 有 誘 人 可 意 之 處, 就 在 該 處 捨 離 愛 欲 滅 盡 愛 欲 在 世 間 何 者 是 誘 人 可 意 者? (A) 六 根 在 世 間 眼 根 是 誘 人 可 意 者, 就 在 該 處 捨 離 愛 欲 滅 盡 愛 欲 在 世 間 耳 根 鼻 根 舌 根 身 根 意 根 (B) 六 塵 乃 至 (J) 六 塵 生 伺 在 世 間 色 塵 是 誘 人 可 意 者, 就 在 該 處 捨 離 愛 欲 滅 盡 愛 欲 在 世 間 聲 塵 香 塵 味 塵 觸 塵 法 塵 與 上 述 集 聖 諦 之 項 目 相 同, 故 中 間 從 略 在 世 間 色 伺 是 誘 人 可 意 者, 就 在 該 處 捨 離 愛 欲 滅 盡 愛 欲 在 世 間 聲 伺 香 伺 味 伺 觸 伺 法 伺 諸 比 丘! 此 即 苦 滅 聖 諦 D 道 聖 諦 (Maggasacca) 復 次, 諸 比 丘! 何 者 是 苦 滅 道 聖 諦? 此 即 八 支 聖 道 : 正 見 正 思 惟 正 語 正 業 正 命 正 精 進 正 念 正 定 復 次, 諸 比 丘! 何 謂 正 見? 諸 比 丘! 如 實 知 苦 知 苦 之 集 知 苦 之 滅 知 導 致 苦 滅 之 道 諸 比 丘! 此 等 名 為 正 見 復 次, 諸 比 丘! 何 謂 正 思 惟? 出 離 思 惟 無 瞋 思 惟 無 害 思 惟 53 諸 比 丘! 此 等 名 為 正 思 惟 復 次, 諸 比 丘! 何 謂 正 語? 離 妄 語 離 兩 舌 離 惡 口 離 綺 語 諸 比 丘! 此 等 名 為 正 語 復 次, 諸 比 丘! 何 謂 正 業? 不 殺 生 不 偷 盜 不 邪 淫 諸 比 丘! 此 等 名 為 正 業 復 次, 諸 比 丘! 何 謂 正 命? 於 此, 諸 比 丘! 聖 弟 子 捨 邪 命, 依 正 命 為 生 諸 比 丘! 此 等 名 為 正 命 復 次, 諸 比 丘! 何 謂 正 精 進? 於 此, 諸 比 丘! 意 欲 勤 奮 精 進 策 勵, 避 免 尚 未 生 起 之 邪 惡 不 善 法 生 起 比 丘 意 欲 勤 奮 精 進 策 勵, 降 伏 已 生 起 之 邪 惡 不 善 法 比 丘 意 欲 勤 奮 精 進 策 勵, 促 使 未 生 起 之 善 法 生 起 比 丘 意 欲 勤 奮 精 進 策 勵, 促 使 已 生 起 之 善 法 持 續 增 長 圓 滿 成 就 諸 比 丘! 此 等 名 為 正 精 進 53 中 阿 含.189 聖 道 經 卷 49 1 雙 品 : 云 何 正 志? 無 欲 念 無 恚 念 無 害 念, 是 謂 正 志 (CBETA, T01, no. 26, p. 736, a1-2) 20

復 次, 諸 比 丘! 何 謂 正 念? 於 此, 諸 比 丘! 比 丘 以 熱 誠 正 知 正 念, 安 住 於 身, 循 身 觀 察, 捨 離 對 世 間 的 貪 欲 與 憂 惱 熱 誠 正 知 正 念, 安 住 於 受, 隨 觀 感 受, 捨 離 對 世 間 的 貪 欲 與 憂 惱 熱 誠 正 知 正 念, 安 住 於 心, 隨 觀 心 識, 捨 離 對 世 間 的 貪 欲 與 憂 惱 熱 誠 正 知 正 念, 安 住 於 法, 隨 觀 諸 法, 捨 離 對 世 間 的 貪 欲 與 憂 惱 諸 比 丘! 此 即 是 正 念 復 次, 諸 比 丘! 何 謂 正 定? 在 此, 諸 比 丘! 比 丘 離 欲 樂 不 善 法, 有 尋 有 伺, 由 離 生 喜 樂, 入 初 禪 而 住 除 滅 尋 伺, 寂 靜 一 心, 定 生 喜 樂, 達 二 禪 而 住 離 喜 而 住, 正 念 正 智, 以 身 感 受 樂, 如 諸 聖 者 說 : 捨 與 正 念 者 所 樂 住, 入 第 三 禪 捨 離 苦 樂, 滅 除 喜 憂, 捨 念 清 淨, 達 第 四 禪 而 住 諸 比 丘! 此 名 為 正 定 諸 比 丘! 此 等 名 為 苦 滅 道 諦 如 是, 比 丘 安 住 於 法, 觀 照 內 法 ; 安 住 於 法, 觀 照 外 法 ; 安 住 於 法, 觀 照 內 外 法 安 住 於 法, 隨 觀 生 法 ; 安 住 於 法, 隨 觀 滅 法 ; 安 住 於 法, 隨 觀 生 滅 法 於 是 有 法 之 念 現 起, 唯 有 正 念 與 覺 照, 無 所 依 而 住, 不 再 貪 著 世 間 之 任 何 事 物 諸 比 丘! 此 即 比 丘 安 住 於 法, 隨 觀 諸 法 諸 比 丘! 此 即 比 丘 安 住 於 法, 依 四 聖 諦 觀 察 諸 法 ( 三 ) 結 : 修 習 念 處 的 成 果 (Satipaṭṭhānabhāvanānisa so) 諸 比 丘! 任 何 人 依 此 修 習 四 念 處 七 年, 可 得 二 果 之 一 : 今 生 證 得 究 竟 智 ; 若 煩 惱 未 盡, 則 得 不 還 果 諸 比 丘! 不 須 七 年, 依 此 修 習 四 念 處 六 年 者, 可 得 二 果 之 一 : 今 生 證 得 究 竟 智 ; 若 煩 惱 未 盡, 則 得 不 還 果 不 須 六 年, 諸 比 丘! 不 須 五 年, 諸 比 丘! 不 須 四 年, 諸 比 丘! 不 須 三 年, 諸 比 丘! 不 須 二 年, 諸 比 丘! 不 須 一 年, 諸 比 丘! 依 此 修 習 四 念 處 七 個 月 者, 可 得 二 果 之 一 : 今 生 證 得 究 竟 智 ; 若 煩 惱 未 盡, 則 得 不 還 果 不 須 七 個 月, 諸 比 丘! 不 須 六 個 月, 諸 比 丘! 不 須 五 個 月, 諸 比 丘! 不 須 四 個 月, 諸 比 丘! 不 須 三 個 月, 諸 比 丘! 不 須 二 個 月, 諸 比 丘! 不 須 一 個 月, 諸 比 丘! 不 須 半 個 月, 諸 比 丘! 依 此 修 習 四 念 處 七 日 者, 可 得 二 果 之 一 : 今 生 證 得 究 竟 智 ; 若 煩 惱 未 盡, 則 得 不 還 果 此 即 如 前 所 述 : 諸 比 丘! 此 是 唯 一 能 使 眾 生 清 淨, 超 越 愁 悲, 滅 除 苦 憂, 成 就 正 道, 體 證 涅 槃 之 道 路, 此 即 四 念 處 為 此 而 說 此 經 世 尊 如 是 說 已, 諸 比 丘 歡 喜 讚 歎 世 尊 之 所 說 ( 六 ) 修 四 念 處 能 得 聖 果 雜 阿 含.635 經 卷 24: 爾 時, 世 尊 告 諸 比 丘 : 若 比 丘 於 四 念 處 修 習 多 修 習, 未 淨 眾 生 令 得 清 淨, 已 21

淨 眾 生 令 增 光 澤 何 等 為 四? 謂 身 身 觀 念 住, 受 心 法 法 觀 念 住 佛 說 此 經 已, 諸 比 丘 聞 佛 所 說, 歡 喜 奉 行 如 淨 眾 生, 如 是 未 度 彼 岸 者 令 度 得 阿 羅 漢 得 辟 支 佛 得 阿 耨 多 羅 三 藐 三 菩 提, 亦 如 上 說 54 二 四 正 勤 1 未 生 諸 惡 不 善 法 令 不 生,2 已 生 諸 惡 不 善 法 令 斷, 3 未 生 諸 善 法 令 生,4 已 生 諸 善 法 令 增 長 正 勤 (samyakprahana;sammappadhana) 正 斷 正 勤 的 辭 源 或 許 可 說 是 samyak-prahana, 它 同 樣 來 自 於 ha, 含 有 : 斷 除 精 進 二 意 ; 而 正 勝 的 辭 源 是 samyak-pradhana, 它 是 來 自 於 dha, 有 最 勝 最 上 努 力 精 進 之 意 從 字 源 的 角 度 來 看 samyakprahana ( 正 勤 正 斷 ), 並 無 最 勝 最 上 的 意 涵 ; 而 samyakpradhana( 正 勝 ) 則 無 斷 除 之 意, 它 是 經 過 後 來 的 翻 譯, 其 語 義 才 轉 為 有 斷 除 遺 棄 之 意 從 巴 利 語 的 辭 源 解 析 中, 可 清 楚 所 得 知 sammappadhana 只 意 味 著 精 進 努 力 之 意 而 已, 並 無 斷 除 拋 棄 或 最 勝 最 上 的 意 思 這 與 梵 文 samyakprahana 是 不 大 相 同 的 這 是 不 是 表 示, 在 巴 利 文 中 有 單 獨 使 用 正 斷 或 正 勝 的 可 能, 則 有 待 進 一 步 探 討 資 料 來 源 : 福 嚴 大 智 度 論 講 義 (1999-2000), 頁 106-109 印 順 法 師 寶 積 經 講 記 (p.162-163): 四 正 勤 : 這 是 四 種 能 斷 除 懈 怠 放 逸, 勇 於 為 善 的 精 進, 所 以 也 名 四 正 斷 勤 與 精 進, 佛 法 中 都 是 指 向 上 向 善 的 努 力 來 說 那 四 種 呢? 1 能 斷 已 生 諸 不 善 法 : 由 於 精 進, 能 斷 過 去 已 生 諸 不 善 法 煩 惱 已 生 的 已 經 過 去 了, 但 過 去 了 的 煩 惱, 還 能 影 響 自 己 身 心, 束 縛 自 己, 這 要 以 精 進 來 斷 除 他 如 曾 經 加 入 了 社 會 的 不 良 組 織, 雖 然 好 久 沒 有 活 動 了, 但 還 受 他 的 控 制 必 須 以 最 大 的 勇 氣, 割 斷 過 去 的 關 係, 才 能 重 新 做 人 2 不 起 未 生 諸 不 善 法 : 以 精 進 來 達 成 不 再 生 起 未 生 諸 不 善 法 未 生 的 煩 惱, 還 沒 有 生 起, 那 不 是 沒 有 嗎? 不 能 說 沒 有, 只 是 潛 在 而 沒 有 發 現 出 來 罷 了 這 必 須 精 進 對 治, 使 善 法 增 長, 智 慧 增 長, 才 能 使 未 生 的 煩 惱, 再 沒 有 生 起 的 機 會 54 (CBETA, T02, no. 99, p. 176, a10-18) 22

3 未 生 善 法 悉 能 令 生 : 未 生 起 的 善 法, 要 以 精 進 力, 能 令 生 起 這 如 潛 在 的 財 富, 生 得 的 智 力, 要 努 力 使 他 充 分 發 揮 出 來 一 樣 4 已 生 善 法 能 令 增 長 : 對 已 生 起 的 善 法, 要 常 生 歡 喜 心 ; 加 以 不 斷 的 熏 修, 能 令 他 一 天 天 增 長 廣 大 起 來 取 要 言 之, 能 斷 一 切 諸 不 善 法, 成 就 一 切 諸 善 之 法 : 這 四 種 正 勤, 扼 要 的 說 一 句, 這 是 能 斷 一 切 不 善 法, 成 就 一 切 諸 善 法 的 精 進 沒 有 精 進, 是 不 能 達 成 這 一 目 標 依 大 乘 法 說 : 修 空 名 為 不 放 逸 55 了 達 一 切 法 性 空, 才 能 痛 惜 眾 生, 於 沒 有 生 死 中 造 成 生 死, 沒 有 苦 痛 中 自 招 苦 痛 ; 才 能 勇 於 自 利 利 他, 不 著 一 切 法, 而 努 力 於 斷 一 切 惡, 集 一 切 善 的 進 修 ( 一 ) 四 正 斷 乃 正 覺 之 說 1 雜 阿 含.877 經 卷 31: 爾 時, 世 尊 告 諸 比 丘 : 有 四 正 斷 何 等 為 四? 一 者 斷 斷, 二 者 律 儀 斷, 三 者 隨 護 斷, 四 者 修 斷 云 何 為 斷 斷? 謂 比 丘 亦 已 起 惡 不 善 法 斷, 生 欲 方 便 精 勤 心 攝 受, 是 為 斷 斷 云 何 律 儀 斷? 未 起 惡 不 善 法 不 起, 生 欲 方 便 精 勤 攝 受, 是 名 律 儀 斷 云 何 隨 護 斷? 未 起 善 法 令 起, 生 欲 方 便 精 勤 攝 受, 是 名 隨 護 斷 云 何 修 斷? 已 起 善 法 增 益 修 習, 生 欲 方 便 精 勤 攝 受, 是 為 修 斷 56 2 雜 阿 含.879 經 卷 31: 爾 時, 世 尊 告 諸 比 丘 : 有 四 正 斷 何 等 為 四? 一 者 斷 斷, 二 者 律 儀 斷, 三 者 隨 護 斷, 四 者 修 斷 云 何 斷 斷? 若 比 丘 已 起 惡 不 善 法 斷, 生 欲 方 便 精 勤 攝 受 ; 未 起 惡 不 善 法 不 起, 生 欲 方 便 精 勤 攝 受 ; 未 生 善 法 令 起 生 欲 方 便 精 勤 攝 受 ; 已 生 善 法 增 益 修 習, 生 欲 方 便 精 勤 攝 受, 是 名 斷 斷 云 何 律 儀 斷? 若 比 丘 善 護 眼 根, 隱 密 調 伏 進 向 ; 如 是 耳 鼻 舌 身 55 (1) 十 住 毘 婆 沙 論 卷 8 18 共 行 品 : 修 空 不 放 逸 者, 修 有 二 種 : 得 修 行 修 修 空 力 故, 信 有 為 法 皆 是 虛 誑 亦 不 住 空 諸 法 無 定, 是 故 常 自 攝 撿 心 不 放 逸 (CBETA, T26, no. 1521, p. 64, b19-21) (2) 大 智 度 論 卷 17 1 序 品 : 修 有 二 種 : 一 得 修, 二 行 修 得 修, 名 本 所 不 得 而 今 得 ; 未 來 世 修 自 事, 亦 修 餘 事 行 修, 名 曾 得, 於 現 前 修, 未 來 亦 爾, 不 修 餘 如 是 等 種 種 諸 禪 定 中 修 (CBETA, T25, no. 1509, p. 187, a23-26) 56 (CBETA, T02, no. 99, p. 221, a21-b2) 23

意 根 善 護 隱 密 調 伏 進 向, 是 名 律 儀 斷 云 何 隨 護 斷? 若 比 丘 於 彼 彼 真 實 三 昧 相, 善 守 護 持, 所 謂 青 瘀 相 脹 相 膿 相 壞 相 食 不 盡 相, 修 習 守 護, 不 令 退 沒, 是 名 隨 護 斷 云 何 修 斷? 若 比 丘 修 四 念 處 等, 是 名 修 斷 爾 時, 世 尊 即 說 偈 言 : 斷 斷 律 儀 斷 隨 護 修 習 斷, 此 四 種 正 斷, 正 覺 之 所 說, 比 丘 勤 方 便, 得 盡 於 諸 漏 57 ( 二 ) 四 正 勤 與 內 外 法 1 雜 阿 含.716 經 卷 27: 爾 時, 世 尊 告 諸 比 丘 : 於 內 法 中, 我 不 見 一 法, 未 生 惡 不 善 法 令 生, 已 生 惡 不 善 法 重 生 令 增 廣, 未 生 善 法 不 生, 已 生 則 退, 所 謂 不 正 思 惟 諸 比 丘! 不 正 思 惟 者, 未 生 貪 欲 蓋 令 生, 已 生 者 重 生 令 增 廣 未 生 瞋 恚 睡 眠 掉 悔 疑 蓋 令 生, 已 生 者 重 生 令 增 廣 未 生 念 覺 分 不 生, 已 生 者 令 退, 未 生 擇 法 精 進 喜 猗 58 定 捨 覺 分 令 不 生 ; 已 生 者 令 退 59 60 我 不 見 一 法 能 令 未 生 惡 不 善 法 不 生, 已 生 者 令 斷, 未 生 善 法 令 生, 已 生 者 重 生 令 增 廣, 所 謂 61 正 思 惟 比 丘! 正 思 惟 者, 未 生 貪 欲 蓋 令 不 生, 已 生 者 令 斷, 未 生 瞋 恚 睡 眠 掉 悔 疑 蓋 令 不 生, 已 生 者 令 斷, 未 生 念 覺 分 令 生, 已 生 者 重 生 令 增 廣 未 生 擇 法 精 進 喜 猗 定 捨 覺 分 令 生, 已 生 者 重 生 令 增 廣 62 2 雜 阿 含.717 經 卷 27: 爾 時, 世 尊 告 諸 比 丘 : 於 外 法 中, 我 不 見 一 法, 未 生 惡 不 善 法 令 生, 已 生 者 重 生 令 增 廣, 未 生 善 法 令 不 生, 已 生 者 令 退, 如 惡 知 識 惡 伴 黨 惡 知 識 惡 伴 黨 者, 未 生 貪 欲 蓋 令 生, 已 生 者 重 生 令 增 廣 未 生 瞋 恚 睡 眠 掉 悔 疑 蓋 令 生, 已 生 者 重 生 令 增 廣 未 生 念 覺 分 令 不 生, 已 生 者 令 退, 未 生 擇 法 精 進 喜 猗 定 捨 覺 分 令 不 生, 已 生 者 令 退 63 諸 比 丘! 我 不 見 一 法, 未 生 惡 不 善 法 令 不 生, 已 生 者 令 斷, 未 生 善 法 令 生, 57 (CBETA, T02, no. 99, p. 221, b16-c5) 58 不, 原 本 缺, 依 宋 本 補 59 令 退, 原 本 誤 作 重 生 令 增 廣, 依 宋 本 改 60 亦 有 說 八 正 道 者, 如 雜 阿 含.775-777 781 經 61 所 謂, 原 本 缺, 依 宋 本 補 62 (CBETA, T02, no. 99, p. 193, a8-25) 63 亦 有 說 八 正 道 者, 如 雜 阿 含.768 778-780 經 24

已 生 者 重 生 令 增 廣, 所 謂 善 知 識 善 伴 黨 善 隨 從 者, 若 善 知 識 善 伴 黨 善 隨 從 者, 未 生 貪 欲 蓋 令 不 生, 已 生 者 令 斷 未 生 瞋 恚 睡 眠 掉 悔 疑 蓋 令 不 生, 已 生 者 令 斷, 未 生 念 覺 分 令 生, 已 生 者 重 生 令 增 廣 未 生 擇 法 精 進 喜 猗 定 捨 覺 分 令 生, 已 生 者 重 生 令 增 廣 64 ( 三 ) 止 惡 修 善, 二 法 依 止 多 住, 疾 得 菩 提 雜 阿 含.987 經 卷 35: 爾 時, 世 尊 告 諸 比 丘 : 我 於 二 法 依 止 多 住 云 何 為 二? 於 諸 善 法 未 曾 知 足, 於 斷 未 曾 遠 離 ; 於 善 法 不 知 足 故, 於 諸 斷 法 未 曾 遠 離 故, 乃 至 肌 消 肉 盡, 筋 連 骨 立, 終 不 捨 離 精 勤 方 便, 不 捨 善 法, 不 得 未 得, 終 不 休 息, 未 曾 於 劣 心 生 歡 喜, 常 樂 增 進, 昇 上 上 道 如 是 精 進 住 故, 疾 得 阿 耨 多 羅 三 藐 三 菩 提 等 比 丘! 當 於 二 法 依 止 多 住, 於 諸 善 法 不 生 足 想 ; 依 於 諸 斷 未 曾 捨 離, 乃 至 肌 消 肉 盡, 筋 連 骨 立, 精 勤 方 便, 堪 能 修 習 善 法 不 息 是 故, 比 丘! 於 諸 下 劣 * 勿 生 歡 喜 想, 當 修 上 上 昇 進 多 住 如 是 修 習 不 久, 當 得 速 盡 諸 漏, 無 漏 心 解 脫 慧 解 脫, 現 法 自 知 作 證 : 我 生 已 盡, 梵 行 已 立, 所 作 已 作, 自 知 不 受 後 有 65 三 四 神 足 1 欲 三 摩 地 斷 行 成 就 神 足,2 勤 三 摩 地 斷 行 成 就 神 足, 3 心 三 摩 地 斷 行 成 就 神 足,4 觀 三 摩 地 斷 行 成 就 神 足 ( 一 ) 名 稱 異 譯 印 順 法 師 欲 chanda, 勤 vīrya 心 citta, 觀 mīmāṃsā 三 摩 地 samādhi 斷 行 prahāṇa saṃskāra 成 就 samanvāgata 神 足 ṛddhipāda 66 雜 含.561 經 67 長 含. 闍 尼 沙 經 68 中 含. 說 處 經 欲 精 進 心 思 惟 定 斷 行 成 就 如 意 足 欲 精 進 意 思 惟 定 滅 行 成 就 修 習 神 足 欲 精 進 心 觀 定 燒 諸 行 成 就 修 習 如 意 足 64 (CBETA, T02, no. 99, p. 193, a26-b13) 65 (CBETA, T02, no. 99, p. 257, a11-27) 66 (CBETA, T02, no. 99, p. 147, a13-b12) 67 (CBETA, T01, no. 1, p. 36, a7-12) 68 (CBETA, T01, no. 26, p. 563, a20-28) 25

增 含.2 經 69 ( 六 重 品 ) 自 在 精 進 心 試 三 昧 - - 神 力 法 蘊 足 論 ( 卷 4) 70 大 毘 婆 沙 論 ( 卷 141) 71 瑜 伽 師 地 論 ( 卷 29) 72 欲 勤 心 觀 三 摩 地 勝 行 成 就 神 足 欲 勤 心 觀 三 摩 地 斷 行 成 就 神 足 欲 勤 心 觀 三 摩 地 - - - 勝 之 譯 語 應 來 自 pradhana 詳 參 : 四 正 勤 兩 個 梵 語 的 解 釋 :prahana 及 pradhana ( 二 ) 名 義 解 釋 1 覺 音 清 淨 道 論 ( 底 本 385 頁 ): 四 足 即 四 神 足 所 謂 : 什 麼 是 神 變 的 四 足? 茲 有 比 丘,( 一 ) 修 習 欲 三 摩 地 勤 行 具 備 神 足,( 二 ) 修 習 精 進 ( 三 摩 地 勤 行 具 備 神 足 ),( 三 ) 修 習 心 ( 三 摩 地 勤 行 具 備 神 足 ),( 四 ) 修 習 觀 三 摩 地 勤 行 具 備 神 足 由 於 此 等 神 變 的 四 足, 令 得 神 變 乃 至 神 變 的 無 畏 73 在 上 面 的 引 文 中 : 欲 三 摩 地 是 以 欲 為 因 或 以 欲 為 主 的 定, 即 以 欲 作 其 所 欲 為 主 而 得 定 是 一 同 義 語 精 勤 之 行 為 勤 行, 即 成 為 四 作 用 的 正 勤 精 進 是 一 同 義 語 具 備 即 具 欲 定 與 勤 行 神 足 是 以 另 一 門 的 成 就 之 義, 或 因 有 情 由 此 成 功 繁 榮 而 至 上 位 之 義, 故 得 神 變 的 名 稱 即 與 神 通 心 相 應 的 欲 定 勤 行 之 足 的 其 餘 的 心 心 所 法 所 聚 之 義 即 所 謂 : 神 足 即 如 是 的 受 蘊 ( 想 蘊 行 蘊 ) 識 蘊 74 或 以 能 行 故 為 足, 即 到 達 ( 神 變 ) 之 義 神 變 的 足 為 神 足, 與 欲 等 是 同 義 語 所 謂 : 諸 比 丘! 若 有 比 丘, 於 欲 依 止, 得 三 摩 地, 得 心 一 境 性, 是 名 欲 定 他 勤 行 於 未 生 諸 惡 而 令 不 生 是 名 勤 行 諸 比 丘! 此 欲, 此 欲 三 摩 地 及 此 勤 行, 是 名 欲 三 摩 地 勤 行 具 備 神 足 75 如 是 其 餘 的 ( 精 進 心 觀 ) 神 足 之 義 可 知 2 溫 宗 堃 : 欲 定 斷 行 成 就 神 足, 主 要 分 三 項 : 欲 定 斷 行 神 足 69 (CBETA, T02, no. 125, p. 708, c28-p. 710, c4) 70 (CBETA, T26, no. 1537, p. 471, c13-18) 71 (CBETA, T27, no. 1545, p. 725, a28-b10) 72 (CBETA, T30, no. 1579, p. 443, b18-p. 444, a3) 73 Pts.II,205.cf.D.II,213;M.I,103;S.V.284. 74 Vibh.217. 75 S.V.268,cf.Vibh.216. 26

巴 利 :Chandasamādhi-padhānasa khāra-samannāgato iddhipādo 76 英 譯 :the basis for spiritual power that possesses concentration due to desire and volitional formation of striving. 具 備 著 因 欲 而 得 的 定 和 精 勤 行 二 者 的 神 足 斷 行 應 該 是 斷 的 行, 應 可 用 四 正 斷 解 釋 具 備 = 成 就 ( 欲 定 與 勤 行 ) 清 淨 道 論 的 定 義, 只 是 注 釋 書 多 種 解 釋 之 一 種 而 已 其 他 地 方 也 包 括 無 漏 如 分 別 論 注 ( 底 本 307 頁 ), 說 四 道 是 神, 內 觀 是 神 足 ( 三 ) 為 得 禪 定 / 三 摩 地 1 印 順 法 師 華 雨 集 第 三 冊 (p.143-146): 在 修 得 三 摩 地 的 過 程 中, 瑜 伽 論 立 八 斷 行 ; 斷 行, 或 作 勤 行, 勝 行, 所 以 這 是 離 不 善 心 而 起 善 心, 離 散 心 而 住 定 心 的 修 習 內 容, 也 就 是 四 正 斷 (catvāri-prahāṇāni), 或 作 四 正 勤, 四 正 勝 如 依 欲 等 修 習 到 斷 行 成 就, 也 就 能 得 三 摩 地, 引 發 神 通 ( 六 通 ) 了, 所 以 名 為 三 摩 地 斷 行 成 就 神 足 2 瑜 伽 師 地 論 卷 29: ( 一 ) 總 說 從 此 復 修 四 三 摩 地, 謂 欲 三 摩 地 勤 三 摩 地 心 三 摩 地 觀 三 摩 地 ( 二 ) 略 釋 當 知 由 欲 增 上 力 所 得 三 摩 地, 名 欲 三 摩 地 由 勤 增 上 力 所 得 三 摩 地, 名 勤 三 摩 地 由 心 增 上 力 所 得 三 摩 地, 名 心 三 摩 地 由 觀 增 上 力 所 得 三 摩 地, 名 觀 三 摩 地 ( 三 ) 別 釋 A 明 欲 三 摩 地 (A) 因 緣 若 於 是 時 純 生 樂 欲, 生 樂 欲 已, 於 諸 所 有 惡 不 善 法 自 性 因 緣 過 患 對 治, 正 審 思 察, 起 一 境 念 ; 於 諸 善 法 自 性 因 緣 功 德 出 離, 正 審 思 察, 住 一 境 念 即 由 如 是 多 修 習 故, 觸 一 境 性 76 Spk III 250: Iddhipādasa yuttassa pa hame chanda nissāya pavatto samādhi chandasamādhi. Padhānabhūtā sa khārā padhānasa khārā. Samannāgatanti tehi dhammehi upeta. Iddhiyā pāda, iddhibhūta vā pādanti iddhipāda. Sesesupi eseva nayo. 27

(B) 對 治 於 諸 所 有 惡 不 善 法 現 行 諸 纏, 能 令 遠 離, 而 未 永 害 煩 惱 隨 眠 是 名 欲 增 上 力 所 得 三 摩 地 B 明 勤 三 摩 地 (A) 因 緣 若 於 過 去 未 來 現 在 所 緣 境 界, 能 順 所 有 惡 不 善 法, 能 順 所 有 下 中 上 品 煩 77 惱 纏 中, 其 未 生 者 為 令 不 生, 其 已 生 者 為 令 斷 滅, 自 策 自 勵, 發 勤 精 進 行 彼 所 緣, 於 彼 境 界 自 性 因 緣 過 患 對 治, 正 審 思 察, 住 一 境 念 即 由 如 是 多 安 住 故, 能 正 生 起 心 一 境 性 (B) 對 治 於 諸 所 有 惡 不 善 法 現 行 諸 纏, 能 令 遠 離, 而 未 永 害 煩 惱 隨 眠 是 名 勤 增 上 力 所 得 三 摩 地 C 明 心 三 摩 地 若 復 策 發 諸 下 劣 心, 或 復 制 持 諸 掉 舉 心, 又 時 時 間 修 增 上 捨 ; 由 是 因 緣, 於 諸 所 有 惡 不 善 法 若 能 隨 順 惡 不 善 法, 及 諸 善 法, 若 能 隨 順 所 有 善 法 自 性 因 緣 過 患 功 德 對 治 出 離, 正 審 思 察, 住 一 境 念 即 由 如 是 多 安 住 故, 能 正 生 起 心 一 境 性, 廣 說 乃 至 是 名 心 增 上 力 所 得 三 摩 地 D 明 觀 三 摩 地 (A) 因 緣 a 由 作 意 若 於 能 順 惡 不 善 法 作 意 思 惟 為 不 如 理, 復 於 能 順 所 有 善 法 作 意 思 惟 以 為 如 理, 如 是 遠 離 彼 諸 纏 故, 及 能 生 起 諸 纏 對 治 定 為 上 首 諸 善 法 故, 能 令 所 有 惡 不 善 法 皆 不 現 行 b 由 觀 察 便 自 思 惟 : 我 今 為 有 現 有 惡 不 善 法 不 覺 知 耶? 為 無 現 無 惡 不 善 法 不 覺 知 耶? 我 今 應 當 遍 審 觀 察 彼 由 觀 察 作 意 增 上 力 故, 自 正 觀 察 斷 與 未 斷, 正 審 思 察, 住 一 境 念 即 由 如 是 多 安 住 故, 能 正 觸 證 心 一 境 性 (B) 對 治 由 是 因 緣 離 增 上 慢, 如 實 自 知 : 我 唯 於 纏 心 得 解 脫, 未 於 一 切 一 切 隨 眠 心 得 解 脫 我 唯 獲 得 及 已 修 習 諸 纏 對 治 定 為 上 首 所 有 善 法, 而 未 獲 得 及 未 修 習 隨 眠 對 治 77 行 = 於 宋 元 明 28

是 名 觀 增 上 力 所 得 三 摩 地 E 小 結 彼 由 如 是 四 三 摩 地 增 上 力 故, 已 遠 諸 纏 復 為 永 害 一 切 一 切 惡 不 善 法 諸 隨 眠 故, 及 為 修 集 能 對 治 彼 諸 善 法 故, 便 更 生 起 樂 欲 策 勵, 廣 說 如 前 修 四 正 斷 加 行 道 理 78 印 順 法 師 華 雨 集 第 三 冊 (p.143-146): 心 三 摩 地 斷 行 成 就 神 足 的 心, 法 蘊 足 論 解 說 為 : 所 起 ( 善 的 ) 心 意 識, 是 名 心 ( 大 正 二 六, 四 七 三 下 ), 心 也 還 是 內 心 的 通 稱 瑜 伽 師 地 論 說 : 若 復 策 發 諸 下 劣 心, 或 復 制 持 諸 掉 舉 心, 又 時 時 間 修 增 上 捨 由 是 因 緣, 能 正 生 起 心 一 境 性, 廣 說 乃 至 是 名 心 增 上 力 所 得 三 摩 地 ( 大 正 三, 四 四 三 下 ) 瑜 伽 論 的 解 說, 是 依 經 而 說 的, 如 雜 阿 含 經 卷 四 七 ( 大 正 二, 三 四 二 上 ) 說 要 心 得 正 定, 對 心 要 隨 時 的 處 理 得 宜 如 心 下 劣, 也 就 是 惛 沈 了, 就 應 該 提 起 正 念, 策 發 精 進 如 心 掉 舉 散 亂 了, 就 應 該 制 心 持 心 ( 止 ) 如 心 不 下 沈, 不 上 舉, 那 就 應 該 捨, 保 持 平 衡 心 態, 一 直 延 續 下 去 在 修 心 得 定 中, 這 三 者 要 隨 時 調 整 的, 才 能 漸 漸 的 修 得 正 定 這 是 從 心 的 修 習 而 成 定, 心 也 漸 漸 的 被 用 為 定 的 異 名 了 ( 四 ) 為 修 有 漏 慧 觀 及 斷 惑 證 果 / 成 就 1 雜 阿 含.561 經 卷 21: 如 是 我 聞 : 一 時, 佛 住 俱 睒 彌 國 瞿 師 羅 園, 尊 者 阿 難 亦 在 彼 住 時, 有 異 婆 羅 門 詣 尊 者 阿 難 所, 共 相 問 訊 慰 勞 已, 於 一 面 坐, 問 尊 者 阿 難 : 何 故 於 沙 門 瞿 曇 所 修 梵 行? 尊 者 阿 難 語 婆 羅 門 : 為 斷 故 復 問 : 尊 者 何 所 斷? 答 言 : 斷 愛 復 問 : 尊 者 阿 難! 何 所 依 而 得 斷 愛? 答 言 : 婆 羅 門! 依 於 欲 而 斷 愛 復 問 : 尊 者 阿 難! 豈 非 無 邊 際? 答 言 : 婆 羅 門! 非 無 邊 際 如 是 有 邊 際, 非 無 邊 際 復 問 : 尊 者 阿 難! 云 何 有 邊 際, 非 無 邊 際? 答 言 : 婆 羅 門! 我 今 問 汝, 隨 意 答 我 婆 羅 門! 於 意 云 何? 汝 先 有 欲 來 詣 精 舍 不? 婆 羅 門 答 言 : 如 是, 阿 難! 如 是, 婆 羅 門! 來 至 精 舍 已, 彼 欲 息 不? 答 言 : 如 是, 尊 者 阿 難! 彼 精 進 方 便 籌 量, 來 詣 精 舍 78 (CBETA, T30, no. 1579, p. 443, b18-p. 444, a3) 29

復 問 : 至 精 舍 已, 彼 精 進 方 便 籌 量 息 不? 答 言 : 如 是, 尊 者 阿 難! 復 語 婆 羅 門 : 如 是, 婆 羅 門! 如 來 應 等 正 覺 所 知 所 見, 說 四 如 意 足, 以 一 乘 道 淨 眾 生 滅 苦 惱 斷 憂 悲 何 等 為 四? 欲 定 斷 行 成 就 如 意 足, 精 進 定 心 79 定 思 惟 定 斷 行 成 就 如 意 足 如 是, 聖 弟 子 修 欲 定 斷 行 成 就 如 意 足, 依 離 依 無 欲 依 出 要 依 滅 向 於 捨, 乃 至 斷 愛 ; 愛 斷 已, 彼 欲 亦 息 修 精 進 定 心 定 思 惟 定 斷 行 成 就, 依 離 依 無 欲 依 出 要 依 滅 向 於 捨, 乃 至 愛 盡, 愛 盡 已, 思 惟 則 息 婆 羅 門! 於 意 云 何? 此 非 邊 際 耶? 婆 羅 門 言 : 尊 者 阿 難! 此 是 邊 際, 非 不 邊 際 爾 時, 婆 羅 門 聞 尊 者 阿 難 所 說, 歡 喜 隨 喜, 從 座 起 去 80 2 瑜 伽 師 地 論 卷 29: 問 : 何 因 緣 故, 說 名 神 足? 答 : 如 有 足 者, 能 往 能 還, 騰 躍 勇 健, 能 得 能 證 世 間 所 有 殊 勝 之 法 ; 世 殊 勝 法, 說 名 為 神, 彼 能 到 此, 故 名 神 足 如 是 若 有 如 是 諸 法, 有 三 摩 地 圓 滿 成 辨 ( 辦 ), 彼 心 如 是 清 淨 鮮 白, 無 諸 瑕 穢, 離 隨 煩 惱, 安 住 正 直, 有 所 堪 能, 獲 得 不 動, 能 往 能 還, 騰 躍 勇 健, 能 得 能 證 出 世 間 法, 由 出 世 法 最 勝 自 在, 是 最 勝 神, 彼 能 證 此, 故 名 神 足 81 ( 五 ) 為 得 神 通 1 增 壹 阿 含.2 經 卷 29 37 六 重 品 : 世 尊 告 曰 : 龍 王 當 知 : 有 四 神 足 云 何 為 四? 自 在 三 昧 神 力 精 進 三 昧 神 力 82 心 三 昧 神 力 試 三 昧 神 力 83 是 謂, 龍 王! 有 此 四 神 足 之 力 若 有 比 丘 比 丘 尼 有 此 四 神 力 者, 親 近 修 行 而 不 放 捨 者, 此 則 神 力 第 一 84 2 阿 毘 達 磨 法 蘊 足 論 卷 5 8 神 足 品 : 85 云 何 此 四 名 為 神 足? 79 水 野 弘 元 パーリ 語 辭 典 ( 頁 305):vīmaṃsā: f. [<vīmaṃsati, Sk. mīmāṃsā] 観, 観 慧, 思 察, 審 察, 思 量, 思 惟 80 (CBETA, T02, no. 99, p. 147, a13-b12) 81 (CBETA, T30, no. 1579, p. 444, a29-b8) 82 試 = 誡 宋 聖,= 戒 元 明 ( 大 正 2,709d,n.19) 83 佛 光 阿 含 藏. 增 壹 阿 含 經 ( 三 ), 頁 1114, 注 1 : 試 三 昧 神 力, 巴 利 本 作 vīmaṃsasamādhipadhānasavkhārasamannāgatam iddhipādaṃ( 觀 三 摩 地 勤 行 成 就 之 神 足 ) 84 (CBETA, T02, no. 125, p. 708, c28-p. 710, c4) 85 (CBETA, T26, no. 1537, p. 475, c7-23) 30

(1) 此 中 神 者, 謂 所 有 神, 已 有 神 性 當 有 神 性 今 有 神 性 彼 法 即 是 變 一 為 多, 變 多 為 一, 或 顯 或 隱, 智 見 所 變 ; 牆 壁 石 等, 堅 厚 障 物, 身 過 無 礙, 如 履 虛 空 ; 能 於 地 中, 或 出 或 沒, 自 在 無 礙, 如 身 處 水 ; 能 於 堅 障, 或 在 虛 空, 引 水 令 流, 如 依 迥 地 ; 結 跏 趺 坐, 凌 空 往 還, 都 無 滯 礙, 猶 如 飛 鳥 ; 此 日 月 輪, 有 大 神 用, 具 大 威 德, 申 手 們 摸, 如 自 應 器, 不 以 為 難, 乃 至 梵 世, 轉 變 自 在, 妙 用 難 測, 故 名 為 神 此 中 足 者, 謂 於 彼 法, 精 勤 脩 習, 無 間 無 斷, 至 成 就 位, 能 起 彼 法, 能 為 彼 依, 故 名 為 足 (2) 復 次, 此 四 勝 定, 亦 名 為 神, 亦 名 為 足, 用 難 測 故, 能 為 勝 德 所 依 處 故 (3) 復 次, 四 神 足 者, 是 假 建 立, 名 想 言 說, 謂 為 神 足, 過 殑 伽 沙 佛 及 弟 子, 皆 共 施 設 如 是 名 故 (4) 復 次, 四 神 足 者, 即 前 所 說 欲 勤 心 觀 四 三 摩 地 勝 行 成 就, 總 名 神 足 3 長 阿 含.2 遊 行 經 卷 3: 爾 時, 賢 者 阿 難 即 從 座 起, 偏 袒 右 肩, 右 膝 著 地, 長 跪 叉 手 白 佛 言 : 唯 願 世 尊 留 住 一 劫, 勿 取 滅 度, 慈 愍 眾 生, 饒 益 天 人 爾 時, 世 尊 默 然 不 對, 如 是 三 請, 佛 告 阿 難 : 汝 信 如 來 正 覺 道 不? 對 曰 : 唯 然! 實 信 佛 言 : 汝 若 信 者, 何 故 三 來 觸 嬈 我 為? 汝 親 從 佛 聞, 親 從 佛 受 : 諸 有 能 修 四 神 足, 多 修 習 行, 常 念 不 忘, 在 意 所 欲, 可 得 不 死 一 劫 有 餘 86 佛 四 神 足 已 多 習 行, 專 念 不 忘, 在 意 所 欲, 可 止 不 死 一 劫 有 餘, 為 世 除 冥, 多 所 饒 益, 天 人 獲 安 爾 時, 何 不 重 請, 使 不 滅 度? 再 聞 尚 可, 乃 至 三 聞, 猶 不 勸 請 留 住 一 劫, 一 劫 有 餘, 為 世 除 冥, 多 所 饒 益, 天 人 獲 安 今 汝 方 言, 豈 不 愚 耶? 吾 三 現 相, 汝 三 默 然, 汝 於 爾 時, 何 不 報 我 : 如 來 可 止 一 劫, 一 劫 有 餘, 為 世 除 冥, 多 所 饒 益 且 止! 阿 難! 吾 已 捨 性 命, 已 棄 已 吐, 欲 使 如 來 自 違 言 者, 無 有 是 處 譬 如 豪 貴 長 者, 86 印 順 法 師 初 期 大 乘 佛 教 之 起 源 與 開 展 (p.263): 神 通 延 壽 : 如 長 阿 含 經 卷 二 遊 行 經 ( 大 正 一, 一 五 中 ) 說 : 諸 有 修 四 神 足, 多 修 習 行, 常 念 不 忘, 在 意 所 欲, 可 得 不 死 一 劫 有 餘 修 四 神 足 的, 能 延 長 壽 命 到 一 劫, 或 一 劫 以 上, 所 以 阿 羅 漢 入 邊 際 定 的, 能 延 長 壽 命 後 來 的 四 大 聲 聞 十 六 阿 羅 漢, 長 住 世 間 的 傳 說, 由 此 而 流 傳 起 來 ( 也 可 以 與 修 定 的 長 生 不 老 說 相 結 合 ) 修 四 神 足 是 可 以 住 壽 一 劫 以 上 的, 啟 發 了 佛 壽 不 止 八 十 歲 的 信 仰 31

吐 食 於 地, 寧 當 復 有 肯 還 取 食 不? 87 對 曰 : 不 也 如 來 亦 然, 已 捨 已 吐, 豈 當 復 自 還 食 言 乎? 佛 告 阿 難 俱 詣 菴 婆 羅 村, 即 嚴 衣 鉢, 與 諸 大 眾 侍 從 世 尊, 路 由 跋 祇 到 菴 婆 羅 村, 在 一 山 林 爾 時, 世 尊 為 諸 大 眾 說 戒 定 慧 修 戒 獲 定, 得 大 果 報 ; 修 定 獲 智, 得 大 果 報 ; 修 智 心 淨, 得 等 解 脫, 盡 於 三 漏 欲 漏 有 漏 無 明 漏 已 得 解 脫, 生 解 脫 智 : 生 死 已 盡, 梵 行 已 立, 所 作 已 辦, 不 受 後 有 88 4 印 順 法 師 寶 積 經 講 記 (p.163-164): 四 如 意 足 : 如 意, 是 神 通 自 在 神 通 自 在, 依 禪 定 而 引 發 禪 定 有 欲 ( 希 願 ) 增 上, 勤 增 上, 心 ( 止 的 別 名 ) 增 上, 觀 增 上, 依 這 四 法 而 修 成 定, 為 神 通 所 依 止 ( 如 足 一 樣 ) 所 以 欲 勤 心 觀 所 成 定, 名 為 四 如 意 足, 也 叫 四 神 足, 這 是 得 定 發 通 的 重 要 行 門 89 但 為 什 麼 會 發 神 通 呢? 如 他 心 通 能 知 他 人 的 心 念 ; 神 境 通 能 入 地 履 水 升 空, 那 怕 千 里 萬 里, 一 念 間 就 能 到 達, 這 怎 麼 會 可 能 呢? 要 知 身 心 世 界, 都 是 因 緣 和 合 的 幻 相, 沒 有 自 性 可 得 而 眾 生 無 始 妄 執, 卻 取 著 一 合 相, 想 像 為 一 一 個 體 的 實 在 由 於 實 執 的 熏 習, 身 心 世 界, 一 一 固 體 化, 麤 重 化, 自 成 障 礙, 如 因 誤 會 而 弄 到 情 意 不 通 一 樣 這 才 自 他 不 能 相 通, 大 小 不 能 相 容, 遠 近 不 能 無 礙 修 發 神 通, 不 過 部 分 或 徹 底 的, 恢 復 虛 通 無 礙 的 諸 法 本 相 而 已 如 修 世 間 禪 定, 那 是 修 得 離 去 我 們 這 個 欲 界 繫 的 身 心 世 界, 也 就 是 最 實 體 化, 粗 重 化 的 身 心 世 界 從 根 本 禪 色 界 繫 法 中, 修 發 得 神 通 自 在 但 這 只 是 心 色 比 較 微 妙 輕 靈, 還 只 是 有 限 度 的 虛 通 無 礙 治 身 心 重 壞 身 一 相, 令 得 如 意 自 在 神 通 : 如 修 大 乘 出 世 禪 定, 那 是 觀 一 切 法 如 幻 性 空, 也 就 得 一 切 法 無 礙 ( 論 說 : 以 無 所 得, 得 無 所 礙 ) 所 以 能 對 治 身 心 的 個 體 化, 麤 重 化, 破 壞 身 心 的 一 合 相, 而 得 心 意 相 通, 法 法 無 礙, 得 如 意 自 在 神 通 四 五 根 1 信 根,2 精 進 根,3 念 根,4 定 根,5 慧 根 ( 一 ) 印 順 法 師 的 看 法 87 阿 難 沒 有 請 佛 住 世 的 傳 說, 詳 參 : 印 順 法 師 華 雨 集 第 三 冊 (p.106-109) 88 (CBETA, T01, no. 1, p. 17, a27-b24) 89 長 阿 含.4 闍 尼 沙 經 卷 6( 大 正 1,36a7-12); 法 蘊 足 論 卷 4( 大 正 26,471c14-475c7) 32

寶 積 經 講 記 (p.164): 根 是 根 基 深 固 的 意 思 五 法 具 足, 善 法 才 堅 固, 所 以 叫 五 根 1 修 信 根, 能 對 治 不 信 三 寶 四 諦 的 無 信 2 修 精 進 根, 如 四 正 勤, 能 對 治 懶 於 為 善, 勇 於 作 惡 的 懈 怠 3 修 念 根, 如 四 念 處, 能 繫 心 念 處, 對 治 失 念 正 念 的 忘 失 4 修 定 根, 如 四 禪, 能 對 治 散 亂 心 5 修 慧 根, 如 四 諦 二 諦 一 實 諦 的 正 知, 能 對 治 無 慧 華 雨 集 第 二 冊 (p.24-25): 依 經 說, 應 該 先 修 清 淨 戒 與 正 直 見, 然 後 依 ( 正 見 正 ) 戒 而 修 四 念 處, 這 是 符 合 八 支 正 道 的 次 第 進 修 的 如 以 五 根 與 八 正 道 對 論, 那 末,( 一 ) 信 (śraddhā) 是 依 勝 解 而 來 的, 所 以 正 見 能 成 就 信 根 ( 二 ) 精 進 (vīrya) 根 是 止 惡 行 善 的, 與 正 語 正 業 正 命 正 精 進 相 當 ( 三 ) 念 (smṛti) 根 與 ( 四 ) 定 (samādhi) 根, 就 是 正 念 與 正 定 ( 五 ) 慧 (Prajñā) 根, 約 次 第 說, 就 是 無 漏 慧 了 八 正 道 以 正 見 為 先, 五 根 以 慧 根 為 後, 其 實, 慧 是 在 先 的, 也 與 一 切 正 道 不 相 離 的, 如 雜 阿 含 經 卷 二 六 ( 大 正 二, 一 八 三 中 ) 說 : 此 五 根, 一 切 皆 為 慧 根 所 攝 受 譬 如 堂 閣 眾 材, 棟 為 其 首, 皆 依 於 棟, 以 攝 持 故 ( 二 ) 五 根 以 慧 根 為 首, 攝 持 其 他 四 根 故 1 雜 阿 含.654 經 卷 26: 爾 時, 世 尊 告 諸 比 丘 : 有 五 根 何 等 為 五? 謂 信 根 精 進 根 念 根 定 根 慧 根 此 五 根, 一 切 皆 為 慧 根 所 攝 受 譬 如 堂 閣 眾 材, 棟 為 其 首, 皆 依 於 棟, 以 攝 持 故 如 是 五 根, 慧 為 其 首, 以 攝 持 故 90 2 雜 阿 含.656 經 卷 26: 爾 時, 世 尊 告 諸 比 丘 : 有 五 根 何 等 為 五? 信 根 精 進 根 念 根 定 根 慧 根 若 聖 弟 子 成 就 慧 根 者, 能 修 信 根, 依 離 依 無 欲 依 滅 向 於 捨, 是 名 信 根 成 就, 信 根 成 就, 即 是 慧 根 如 信 根, 如 是 精 進 根 念 根 定 根 慧 根 亦 如 是 說 是 故 就 此 五 根, 慧 根 為 其 首, 以 攝 持 故 譬 如 堂 閣, 棟 為 其 首, 眾 材 所 依, 以 攝 持 故 如 是 五 根, 慧 為 其 首, 以 攝 持 故 91 90 (CBETA, T02, no. 99, p. 183, b18-24) 91 (CBETA, T02, no. 99, p. 183, c4-14) 33

3 雜 阿 含.657 經 卷 26: 爾 時, 世 尊 告 諸 比 丘 : 有 五 根 何 等 為 五? 信 根 精 進 根 念 根 定 根 慧 根 若 聖 弟 子 成 就 信 根 者, 作 如 是 學 : 聖 弟 子 無 始 生 死, 無 明 所 著, 愛 所 繫, 眾 生 長 夜 生 死, 往 來 流 馳, 不 知 本 際, 有 因 故 有 生 死, 因 永 盡 者 則 無 生 死, 無 明 大 闇 聚 障 礙, 誰 般 涅 槃? 唯 苦 滅 苦 息 清 涼 沒 如 信 根, 如 是 精 進 根 念 根 定 根 慧 根 亦 如 是 說 此 五 根, 慧 為 首, 慧 所 攝 持 譬 如 堂 閣, 棟 為 首, 棟 所 攝 持 92 ( 三 ) 五 根 的 內 容 : 四 不 壞 淨 ; 四 正 斷 ; 四 念 處 ; 四 禪 ; 四 聖 諦 雜 阿 含.646 經 卷 26: 爾 時, 世 尊 告 諸 比 丘 : 有 五 根 何 等 為 五? 謂 信 根 精 進 根 念 根 定 根 慧 根 信 根 者, 當 知 是 四 不 壞 淨 ; 精 進 根 者, 當 知 是 四 正 斷 ; 念 根 者, 當 知 是 四 念 處 ; 定 根 者, 當 知 是 四 禪 ; 慧 根 者, 當 知 是 四 聖 諦 93 ( 四 ) 隨 法 行 是 五 法 增 上 智 慧, 隨 信 行 是 五 法 少 慧 雜 阿 含.936 經 卷 33: 時, 有 迦 毘 羅 衛 釋 氏 集 供 養 堂, 作 如 是 論, 問 : 摩 訶 男! 云 何 最 後 記 說 彼 百 手 釋 氏 命 終, 世 尊 記 彼 得 須 陀 洹, 不 墮 惡 趣 法, 決 定 正 向 三 菩 提, 七 有 天 人 往 生, 究 竟 苦 邊 然 彼 百 手 釋 氏 犯 戒 飲 酒, 而 復 世 尊 記 彼 得 須 陀 洹, 乃 至 究 竟 苦 邊 汝 摩 訶 男! 當 往 問 佛, 如 佛 所 說, 我 等 奉 持! 爾 時, 摩 訶 男 往 詣 佛 所, 稽 首 禮 足, 退 坐 一 面, 白 佛 言 : 世 尊! 我 等 迦 毘 羅 衛 諸 釋 氏 集 供 養 堂, 作 如 是 論, 摩 訶 男 : 云 何 最 後 記 說, 是 中 百 手 釋 氏 命 終, 世 尊 記 說 得 須 陀 洹, 乃 至 究 竟 苦 邊 汝 今 當 往 重 問 世 尊, 如 世 尊 所 說, 我 等 奉 持! 我 今 問 佛, 唯 願 解 說 佛 告 摩 訶 男 : 善 逝 大 師 善 逝 大 師 者, 聖 弟 子 所 說, 口 說 善 逝, 而 心 正 念 直 見, 悉 入 善 逝 正 法 律 正 法 律 者, 聖 弟 子 所 說, 口 說 正 法, 發 心 正 念 直 見, 悉 入 正 法 善 向 僧 善 向 僧 者, 聖 弟 子 所 說, 口 說 善 向, 發 心 正 念 直 見, 悉 入 善 向 如 是, 摩 訶 男! 聖 弟 子 於 佛 一 向 淨 信, 於 法 僧 一 向 淨 信, 於 法 利 智 出 智 92 (CBETA, T02, no. 99, p. 183, c15-26) 93 (CBETA, T02, no. 99, p. 182, b16-22) 34

決 定 智, 八 解 脫 具 足 身 作 證, 94 以 智 慧 見, 有 漏 斷 知 如 是 聖 弟 子 不 趣 地 獄 畜 生 餓 鬼, 不 墮 惡 趣, 說 阿 羅 漢 俱 解 脫 95 復 次, 摩 訶 男! 聖 弟 子 一 向 於 佛 清 淨 信, 乃 至 決 定 智 慧, 不 得 八 解 脫 身 作 證 具 足 住, 然 彼 知 見 有 漏 斷, 是 名 聖 弟 子 不 墮 惡 趣, 乃 至 慧 解 脫 96 復 次, 摩 訶 男! 聖 弟 子 一 向 於 佛 清 淨 信, 乃 至 決 定 智 慧, 八 解 脫 身 作 證 具 足 住, 而 不 見 有 漏 斷, 是 名 聖 弟 子 不 墮 惡 趣, 乃 至 身 證 97 復 次, 摩 訶 男! 若 聖 弟 子 一 向 於 佛 清 淨 信, 乃 至 決 定 智 慧, 不 得 八 解 脫 身 作 證 具 足 住, 然 於 正 法 律 如 實 知 見, 是 名 聖 弟 子 不 墮 惡 趣, 乃 至 見 到 98 復 次, 摩 訶 男! 聖 弟 子 一 向 於 佛 清 淨 信, 乃 至 決 定 智 慧, 於 正 法 律 如 實 知 見, 不 得 見 到, 是 名 聖 弟 子 不 墮 惡 趣, 乃 至 信 解 脫 99 復 次, 摩 訶 男! 聖 弟 子 信 於 佛 言 說 清 淨, 信 法 信 僧 言 說 清 淨, 於 五 法 增 上 智 慧, 審 諦 堪 忍, 謂 信 精 進 念 定 慧, 是 名 聖 弟 子 不 墮 惡 趣, 乃 至 隨 法 行 復 次, 摩 訶 男! 聖 弟 子 信 於 佛 言 說 清 淨, 信 法 信 僧 言 說 清 淨, 乃 至 五 法 少 慧, 審 諦 堪 忍, 謂 信 精 進 念 定 慧, 是 名 聖 弟 子 不 墮 惡 趣, 乃 至 隨 信 行 100 摩 訶 男! 此 堅 固 樹, 於 我 所 說 能 知 義 者, 無 有 是 處! 若 能 知 者, 我 則 記 說, 94 八 解 脫 : 一 內 有 色 想 觀 外 色 解 脫, 二 內 無 色 想 觀 外 色 解 脫, 此 二, 相 當 於 初 二 禪 三 淨 解 脫, 即 是 四 禪 四 空 無 邊 處 解 脫, 即 是 空 無 邊 處 定 五 識 無 邊 處 解 脫, 即 是 識 無 邊 處 定 六 無 所 有 處 解 脫, 即 是 無 所 有 處 定 七 非 想 非 非 想 處 解 脫, 即 是 非 想 非 非 想 處 定 八 滅 受 想 解 脫, 即 是 滅 受 想 定 ( 詳 參 : 印 順 法 師 空 之 探 究 p.72) 95 印 順 法 師 成 佛 之 道 ( 增 註 本 ) (p.246): 如 能 得 滅 盡 定 的 阿 羅 漢, 無 論 是 慧 是 定, 都 得 到 了 究 竟 解 脫 約 得 到 定 慧 的 全 分 離 障 說, 稱 為 俱 解 脫 阿 羅 漢 96 印 順 法 師 成 佛 之 道 ( 增 註 本 ) (p.246): 如 依 未 到 定 或 初 禪 而 得 阿 羅 漢 的, 就 於 初 禪 或 二 禪 以 上 的 定 障, 不 得 解 脫 即 使 能 得 四 禪 八 定, 也 還 不 能 徹 底 解 脫 定 障 如 慧 證 究 竟 而 不 能 徹 底 解 脫 定 障, 就 稱 為 慧 解 脫 阿 羅 漢 97 唐. 窺 基 大 乘 法 苑 義 林 章 卷 5: 言 身 證 者, 信 解 見 至 二 種 聖 人, 至 不 還 果 身 中, 證 得 滅 盡 定 故, 轉 名 身 證 此 但 轉 名, 而 不 轉 體, 理 說 應 云 : 身 證 滅 定 由 得 滅 定, 得 滅 定 者 必 具 前 七, 故 瑜 伽 說 得 八 解 脫 所 以 者 何? 前 七 解 脫 共 異 生 故, 異 生 唯 得 前 七 解 脫, 不 名 身 證 滅 定 無 心, 唯 身 證 得 似 涅 槃 法, 由 身 證 得 得 身 證 名 (CBETA, T45, no. 1861, p. 331, b20-26) 98 唐. 窺 基 大 乘 法 苑 義 林 章 卷 5: 言 見 至 者, 曾 見 之 法 能 至 於 果, 名 為 見 至 (CBETA, T45, no. 1861, p. 331, b19-20) 99 唐. 窺 基 大 乘 法 苑 義 林 章 卷 5: 言 信 解 者, 隨 他 言 音 而 生 信 解, 名 為 信 解 (CBETA, T45, no. 1861, p. 331, b18-19) 100 印 順 法 師 華 雨 集 第 二 冊 (p.44): 隨 法 行 人, 於 信 等 五 法 中, 智 慧 增 上, 是 慧 力 特 強, 以 慧 為 主 而 信 等 為 助 的 隨 信 行 人, 於 五 法 中 是 少 慧, 慧 力 差 一 些, 是 以 信 為 主 而 慧 等 為 助 的 信 等 五 根, 因 根 性 而 可 能 有 所 偏 重, 而 其 實 五 根 都 是 具 足 的 甚 深 法 是 智 慧 所 覺 證 的, 以 聞 思 修 而 入 的 預 流 支, 是 利 根 隨 法 行 人 在 佛 法 的 開 展 中, 方 便 適 應, 又 成 立 證 淨 ( 重 信 ) 的 預 流 支, 那 是 鈍 根 隨 信 行 人 所 修 學 了 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