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crosoft Word - 0206.doc

Similar documents
¬¬

Microsoft Word - 隋唐佛學-授課-九六下.doc

<30312E20B9EFB7C5AF66BEC7A4A4A175A5CDAC7ABE69B3B1A176AABABDD7AA522E706466>

3. 企 业 债 券 : 公 司 债 券 : 5. 证 券 公 司 债 券 : 6. 企 业 短 期 融 资 券 : 7. 中 期 票 据 : 8. 资 产 支 持 证 券 : 9. 国 际 开 发 机 构 人 民 币 债 券 : 10. 中 小 非 金 融 企 业 集 合 票 据 例 题? 判 断


優質居所 攜手共建

<BBB6D3ADB7C3CECABFC6D1A7CEC4BBAFC6C0C2DB>

《二十一世紀》網絡版

untitled

Microsoft Word - 聖經_2011年9月15日_.doc

穨台灣童乩的社會形象2.PDF






國家圖書館典藏電子全文

¬¬

山居筆記

“PC通”商业计划书.doc

Microsoft Word - 論東亞儒者理解經典的途徑及其方法論問題.doc

2002 Shintoukai Chinese Academy. All rights reserved 2

Microsoft Word 甘阳.doc

試卷一


陳偉補習班環境介紹

<33352E20C0B3A5CEB2D5BEC7A7DEB34EB5FBBBF9A4A4C3C4B5C7AC72A9CAAABAACE3A873B669AE692E706466>

Microsoft Word - 12 hhg doc

Microsoft Word - HHG 10 Page 001.doc

马 为 名 的 教 会, 而 且 还 可 找 到 他 不 少 遗 迹 多 马 的 英 文 是 Thomas, 也 翻 译 成 托 马 斯, 许 多 西 方 人 给 子 女 取 名 叫 托 马 斯, 来 纪 念 这 位 伟 大 的 宣 教 士 接 下 来 我 们 思 想 另 一 个 人, 就 是 雅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0#1! ) * # #$$( &! ) * +,!

<32372E20B077A8EBABE1B7CBA5DEA4A3A650B260ABD7B9EFAA76C0F8AFABB867AEDAABACC056B4D5AF66AABAC0F8AEC4B1B4AFC12E706466>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幻灯片 1


2013 香 港 城 市 大 學

劇情大綱 這是有關一對兄妹的故事 不過 所有的情節 必需先從一隻山羊說起 邱興傳 阿傳 在一次部隊的演習中撿到了一隻山羊 沒有烙印記號也 沒人招領 所以退伍時決定把羊帶回家 他攔了一台空的小貨車 央求對方 載他和羊到火車站去 也就在半路上 山羊講話了 山羊說 牠是鬼 卻被一個假裝是鬼的人給騙了 才逼

瑏 瑠 瑏 瑠

黃 花 崗 讀 者 子 日 先 生 在 大 陸 遙 祝 雜 誌 同 仁 中 秋 好! 參 加 過 八 年 抗 戰 的 國 民 革 命 軍 前 中 將 羅 澄 先 生 告 訴 黃 花 崗 雜 誌 主 編 說 : 你 們 做 的 就 是 在 歷 史 和 文 化 上 正 本 清 源 繼 往 開 來 的 大

第 22 頁 繼 續 報 導 家 鄉 消 息, 溝 通 海 外 同 僑 聲 氣, 半 月 一 冊, 從 未 衍 期, 八 年 如 一 日 此 點 雖 不 敢 自 詡 為 難 能 可 貴, 然 也 誠 足 自 慰 本 刊 出 版 以 來, 銷 行 地 域 自 星 馬 以 至 暹 羅 越 南 北 婆 羅

國立中山大學學位論文典藏.PDF

˘ªF¶Î

人 物 春 秋 杨 永 泰 将 其 削 藩 策 略 概 括 为 : 以 经 济 方 法 瓦 解 冯 玉 祥 的 第 二 集 团 军, 以 政 治 方 法 解 决 阎 锡 山 的 第 3 集 团 军, 以 军 事 方 法 解 决 李 宗 仁 的 第 四 集 团 军, 以 外 交 方 法 对 付 张 学

Microsoft Word 養生與保健_中山大學_講義


萬里社區老人健康照護手冊

Microsoft Word - 強制汽車責任保險承保及理賠作業處理辦法 doc

Microsoft Word - 06.Understanding of Pregnancy and Birth.doc

(➂)11. 炎 炎 夏 日, 即 使 下 起 滂 沱 大 雨, 都 消 除 不 了 令 人 心 煩 的 暑 氣 這 句 話 主 要 想 表 達 什 麼? ➀ 夏 日 裡 經 常 下 著 滂 沱 大 雨, 令 人 心 煩 ➁ 下 著 滂 沱 大 雨 的 日 子, 可 以 消 除 暑 氣 ➂ 夏 日

範本檔

附 件 一 : 办 理 集 中 式 银 期 转 账 业 务 网 点 名 单 序 号 地 区 网 点 名 称 地 址 联 系 人 电 话 23 工 商 银 行 安 徽 省 铜 陵 百 大 支 行 铜 陵 市 长 江 东 路 50 号 鲁 桂 珍 工 商 银 行 安 徽

2. 二 年 級 吳 毓 秀 老 師 : 感 謝 午 餐 公 司 平 時 均 能 準 時 送 餐, 但 希 望 能 不 要 使 用 加 工 品, 且 學 生 反 映 希 望 能 多 加 蛋 品 的 食 物 3. 三 年 級 柯 阿 青 老 師 : 雞 肉 有 血 水 味, 請 午 餐 公 司 能 調

高雄市立五福國民中學九十四學年度第一學期第三次段考二年級本國語文學習領域試題卷

台北老爺校外實地參訪結案報告


糖尿病食譜



,,,,,,, (,, ),,,,,,,,,,,,,,, ,,, 4 11,, ( ),,,, ( ), :, ( ),,, 1995, 66 ; ( ),, 1996, , 3-4,,


2002 4,,, 1941,,,,,,,,,,,,,,,,,, : ;:, 1991,

1 2 Northwestern Journal of Ethnology Chinese folk/popular religion Richard Madsen, Morality and Power in a Chinese Village, pp.130~1


Microsoft Word - HHG 14 Page 001.doc

2011/12 第一學期 (2011年9月1日至12月7日)

美 国 研 究


Microsoft Word - Page doc

第一章 緒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韓少功 革命後記 修訂版 飄風叢書③ 1

非政府組織與台灣人權發展


美國和平教育歷程對台灣推動和平教育的啟示

一 土 地 市 场 1 土 地 供 应 2016 年 第 19 周 (2016 年 5 月 2 日 2016 年 5 月 8 日 ), 北 京 供 应 土 地 0 宗 2016 年 第 19 周 北 京 房 地 产 市 场 土 地 供 应 一 览 表 地 块 面 积 宗 地 号 / 名 称 交 易


S.M.Shirokogorroff Robert Park Alfred R. Radcliffe-Brown LSE LSE Raymond Firth Bronislaw Malinowski

开 发 领 导 小 组 2016 年 3 月 16 日 发 布 实 8 水 利 部 办 公 厅 中 国 农 业 发 展 银 行 办 公 室 关 于 做 好 抵 押 补 充 贷 款 项 目 库 管 理 工 作 的 通 知 ( 水 利 部 中 国 农 业 发 展 银 行 2016 年 3 月 23 日


論 康 德 的 道 德 主 體 觀 歐 麗 穎 哲 學 碩 士 嶺 南 大 學 二 零 零 八 年

pdf

臺 灣 民 主 基 金 會 Taiwan Foundation for Democracy 本 出 版 品 係 由 財 團 法 人 臺 灣 民 主 基 金 會 負 責 出 版 臺 灣 民 主 基 金 會 是 一 個 獨 立 非 營 利 的 機 構, 其 宗 旨 在 促 進 臺 灣 以 及 全 球 民


United States Naval Institute Proceedings U. S. Naval Group, China 1967 A Different Kind of War: The Unknown Story of the U.

1

2004年臺灣人口學會年會應徵論文摘要

轩辕传奇繁殖技巧.传奇加速器用什么好_深圳传奇代理哪里有_仙洗

Microsoft Word - A封面1


學 界 將 台 灣 視 為 發 展 型 國 家 的 原 因, 在 於 台 灣 在 過 去 數 十 年 的 高 度 經 濟 成 長, 以 及 擁 有 良 好 的 政 府 技 術 官 僚 作 為 國 內 產 業 發 展 的 推 手 及 後 盾 (Amsden,1989 Wade,1990) 而 學 者

月 24 日, 費 孝 通 在 北 京 病 逝 時, 消 息 正 式 披 露 後 20 小 時 內, 搜 狐 網 友 的 相 關 評 論, 超 過 2000 條 5 可 以 想 見 費 孝 通 在 當 代 中 民 眾 的 知 名 度 是 相 當 高 的 事 實 上,1949 年 以 前, 內 戰 時

新 法 评 述 1 关 于 移 动 游 戏 出 版 服 务 管 理 的 通 知 评 述 ( 作 者 : 陈 容 张 艳 冰 ) 2016 年 6 月 2 日, 国 家 新 闻 出 版 广 播 电 影 电 视 总 局 ( 以 下 简 称 广 电 总 局 ) 发 布 关 于 移 动 游 戏 出 版 服

July Arab World Studies No Judith Goldstein Robert Keohane ideas interstate Robert O. Keohane, Judith Goldstein, eds., Ideas and F

Your Paper's Title Starts Here: Please Center

< F A4A4B0EAA448C576B3F8A7695FA5C1A544B0F2AAF7B77C2E696E6464>

韩国与日本经济发展模式之比较

省政协委员陈志实:知识产权市场化须以法治方式推:大奖娱乐官方网站 进

Transcription:

華 嚴 專 宗 學 院 研 究 所 五 屆 畢 業 論 文 華 嚴 經 中 的 文 殊 菩 薩 及 其 法 門 指 導 教 授 : 陳 一 標 教 授 研 究 生 : 釋 慧 道 中 華 民 國 八 九 年 六 月

華 嚴 經 中 的 文 殊 菩 薩 及 其 法 門 釋 慧 道 華 嚴 專 宗 學 院 研 究 所 五 屆 壹 前 言 關 於 文 殊 菩 薩, 華 嚴 經 如 何 描 述? 又, 它 所 描 述 的 和 其 他 大 乘 佛 教 經 典 相 同 或 相 異 呢? 也 就 是 說, 一 般 所 說 的 文 殊 菩 薩 及 文 殊 法 門 能 一 概 而 論 嗎? 這 是 一 個 有 趣 的 問 題, 也 是 本 論 文 所 要 探 討 的 主 題 但 在 進 入 主 題 的 探 討 以 前, 在 此 擬 先 就 1. 研 究 緣 起 2. 研 究 動 機 3. 研 究 文 獻 4. 研 究 目 的 5. 前 人 研 究 回 顧 這 五 點 略 作 敘 述 一 研 究 緣 起 在 進 入 華 嚴 專 宗 佛 學 院 就 讀 的 一 年, 就 接 觸 到 華 嚴 學 一 科 據 學 長 們 透 露 華 嚴 學 乃 是 從 我 們 這 一 屆 即 大 學 部 五 屆 才 首 次 開 課 ; 換 言 之, 一 至 四 屆 的 學 長, 並 沒 有 修 學 此 科 現 在 想 來, 我 們 確 實 與 華 嚴 頗 有 因 緣 在 入 學 之 前, 對 華 嚴 可 以 說 是 一 竅 不 通, 但 入 學 之 後, 由 於 學 院 規 定 華 嚴 是 主 要 研 究 科 目, 又 加 上 每 年 舉 行 兩 次 華 嚴 誦 經 會 及 一 次 華 嚴 佛 七, 所 以 接 觸 華 嚴 經 的 機 會 比 其 他 經 典 為 多 ; 於 是 在 不 知 不 覺 中 對 華 嚴 產 生 莫 大 的 興 趣 幾 年 下 來, 對 華 嚴 總 算 有 點 認 知, 同 時 也 懂 得 找 題 目 來 研 究 華 嚴 經 中 只 有 一 個 佛, 即 毗 盧 遮 那 梵 :Vairocana, 藏 : Rnam-par-snav-mdsad 佛, 但 菩 薩 很 多, 其 中 最 主 要 的 有 普 賢 梵 :Samantabhadra, 藏 :Kun-tu bzav-po 菩 薩 和 文 殊 梵 :Mabjuwri, 藏 :Hjam-dpal 菩 薩 ; 前 者 代 表 願 行, 後 者 代 表 智 慧 其 實 不 論 是 智 慧 或 願 行, 在 修 學 佛 法 的 過 程 中, 都 是 如 唇 齒 相 依 的 德 目, 缺 一 不 可 但 筆 者 發 現 研 究 普 賢 法 門 者 不 少, 而 對 於 華 嚴 經 中 的 文 殊 菩 薩 及 其 法 門, 則 較 少 有 人 作 全 面 性 的 具 體 論 述 有 鑑 於 此, 筆 者 乃 逐 漸 傾 向 嘗 試 做 這 方 面 的 探 究 二 研 究 動 機 各 宗 教 或 其 支 派 都 各 有 其 尊 崇 的 對 象 例 如 在 佛 教, 淨 土 宗 有 西 方 三 聖 ; 同 樣 的, 華 嚴 宗 也 有 其 華 嚴 三 聖 所 謂 的 華 嚴 三 聖, 即 是 華 嚴 經 所 - 1 -

指 華 藏 世 界 中 的 三 位 聖 者 此 說 見 於 澄 觀 738~839 述 三 聖 圓 融 觀 門 中 : 三 聖 者, 本 師 毗 盧 遮 那 如 來 普 賢 文 殊 二 大 菩 薩 是 也 1 此 處 澄 觀 將 毗 盧 遮 那 佛 文 殊 菩 薩 普 賢 菩 薩 並 列 為 三 聖 三 者 被 尊 崇 的 程 度 是 同 等 的 又, 華 嚴 學 者 李 通 玄 635~730 在 其 所 撰 新 華 嚴 經 論 三 中, 對 此 三 聖 也 略 作 解 說 如 下 : 用 佛 文 殊 普 賢 三 德 互 為 主 伴, 以 成 法 則, 化 利 眾 生 之 首 佛 收 一 切 果, 文 殊 收 一 切 所 行 因 果 法 身 本 智, 普 賢 收 一 切 因 果 行 身 差 別 智 2 此 處 提 到 的 三 聖 中, 毗 盧 遮 那 佛 理 智 完 備 ; 文 殊 菩 薩 主 智 門, 立 於 毘 盧 遮 那 佛 之 左 ; 普 賢 菩 薩 主 理 門, 位 於 毗 盧 遮 那 佛 之 右 左 智 右 理, 顯 示 理 智 涉 入 華 藏 世 界 若 約 總 別 論 此 三 聖, 則 毗 盧 遮 那 佛 是 總, 文 殊 普 賢 二 菩 薩 是 別 文 殊 菩 薩 是 華 嚴 經 的 上 首 菩 薩 之 一, 但 在 澄 觀 之 前 的 三 位 華 嚴 宗 祖 師 忽 略 他 關 於 這 點, 本 文 肆 章 略 有 論 述 無 論 如 何, 這 種 情 形 激 起 筆 者 研 究 文 殊 菩 薩 的 意 願 三 研 究 文 獻 現 存 華 嚴 經 有 五 種 譯 本 3 唐 實 叉 難 陀 所 譯 的 華 嚴 經 八, 亦 簡 稱 為 八 華 嚴 此 經 義 理 浩 瀚, 除 概 括 性 相 超 越 空 有 之 外, 還 暢 演 佛 出 世 之 本 懷, 實 為 諸 佛 之 秘 藏 此 實 叉 難 陀 的 譯 本 中 有 關 文 殊 菩 薩 的 內 容 比 較 充 實 豐 富, 且 結 構 雄 偉 壯 麗, 文 字 優 美 典 雅, 譯 文 流 暢 清 楚, 好 讀 易 懂 因 此 本 文 擬 以 八 華 嚴 為 主 要 的 資 料 依 據, 而 以 其 他 二 譯 本 六 華 嚴 及 四 華 嚴 為 輔 助, 進 行 對 文 殊 菩 薩 及 其 法 門 的 考 察 與 分 析 從 整 部 八 華 嚴 的 內 容 可 以 看 出, 文 殊 菩 薩 的 智 慧 不 只 表 現 於 二 會 的 六 經 文 中, 而 且 在 入 法 界, 文 殊 菩 薩 的 角 色 也 極 具 關 鍵 性 在 八 華 嚴 中, 敘 述 文 殊 菩 薩 的 地 方 有 兩 處 根 據 澄 觀 所 做 的 五 周 四 分 表, 4 二 會 的 信 法 門 及 末 會 的 果 法 界 是 文 殊 菩 薩 出 現 之 處 1 見 唐 澄 觀 述 : 三 聖 圓 融 觀 門, 大 正 藏 四 五 冊, 頁 671 上 2 見 李 通 玄 撰 : 新 華 嚴 經 論, 大 正 藏 三 六 冊, 頁 739 中 3 東 晉 佛 馱 跋 陀 羅 Buddhabhadra 譯 的 大 方 廣 佛 華 嚴 經 三 四. 六 收 於 大 正 藏 九 冊, 頁 395~788 西 元 420 年 譯 出, 略 稱 六 華 嚴 唐. 實 叉 難 陀 Wiksananda 譯 的 大 方 廣 佛 華 嚴 經 三 九. 八 收 於 大 正 藏 冊, 頁 1~444 西 元 699 年 譯 出 略 稱 八 華 嚴 唐. 般 若 Prajba 譯 的 大 方 廣 佛 華 嚴 經 一, 四 收 於 大 正 藏 冊, 頁 661~851 西 元 698 年 譯 出 略 稱 四 華 嚴 耆 那 密 特 拉 Jinamitra 等 譯 的 "Savs-rgyas phal-po-che shes-bya-ba win-tu rgyas-pa chen-po hi mdo 名 為 佛 華 嚴 的 大 方 廣 經 四 五 收 於 西 藏 大 藏 經 北 京 版, 二 五 二 六 大 慈 恩 寺 華 嚴 梵 本 收 於 大 正 藏 四 五 冊 孔 目 章 四, 頁 588 上 ~589 中 4 附 表 一 : 四 分 五 周 表, 參 考 唐 澄 觀 述 : 大 方 廣 佛 華 嚴 經 略 策, 大 正 藏 三 六 冊, 頁 701 至 709-2 -

二 會 的 信 法 門 包 含 六 經, 即 如 來 名 號 四 聖 諦 光 明 覺 菩 薩 問 明 淨 行 賢 首, 而 末 會 的 果 法 界 是 入 法 界 文 殊 菩 薩 在 這 兩 部 份 都 扮 演 靈 魂 人 物 四 研 究 目 的 希 望 藉 著 這 次 的 研 究, 了 解 在 八 華 嚴 中 文 殊 菩 薩 是 一 位 怎 樣 的 菩 薩, 以 便 提 供 修 文 殊 法 門 的 人 作 參 考 也 希 望 藉 這 次 的 研 究 而 更 進 一 步 對 華 嚴 經 有 較 為 深 入 具 體 的 了 解, 並 希 望 讓 更 多 人 知 道 在 毗 盧 遮 那 佛 及 普 賢 菩 薩 之 外, 尚 有 文 殊 菩 薩, 不 可 忽 略 文 殊 菩 薩 在 佛 教 中 的 地 位, 是 不 可 抹 殺 的 雖 然 佛 教 經 典 繁 雜 龐 大, 不 可 能 以 有 限 的 人 生 全 部 讀 誦 或 修 持, 但 期 待 透 過 這 次 較 為 深 入 的 探 討, 能 得 知 文 殊 法 門 的 內 涵 這 在 佛 法 修 行 上 應 有 其 價 值 與 意 義 ; 或 許 也 可 令 更 多 的 行 者 效 法 文 殊 菩 薩 的 修 行 但 在 進 入 本 論 文 的 核 心 研 究 範 圍 之 前, 擬 對 前 人 研 究 的 成 果 做 一 簡 短 的 回 顧 五 前 人 研 究 回 顧 有 人 以 半 個 亞 洲 的 菩 薩 比 喻 觀 世 音 梵 :Avalokitewvara, 藏 : Spyan-rasgzigs-dbav-phyug 菩 薩, 並 出 版 一 本 書 5 看 完 這 本 書 後, 頗 有 同 感, 今 天 在 亞 洲 人 的 心 中 觀 世 音 菩 薩 的 印 象 深 刻 難 怪 有 家 家 觀 世 音 之 說 近 代 學 者 Paul William 在 其 "Mahayana Buddhism 說 : 觀 音 菩 薩 象 微 佛 的 大 慈, 文 殊 菩 薩 則 代 表 佛 的 大 智 6 文 殊 菩 薩 已 是 地 圓 滿 的 菩 薩, 即 等 同 於 佛 他 被 譽 為 釋 迦 之 師, 甚 至 是 諸 佛 之 母 關 於 專 門 研 究 文 殊 菩 薩 的 著 作, 目 前 筆 者 所 能 找 到 的, 不 論 是 中 文 及 英 文 都 7 不 多 : 中 文 的 有 三 本, 而 英 文 的 幾 乎 沒 有 ; 在 有 關 華 嚴 的 著 作 中, 只 有 少 部 份 略 涉 文 殊 菩 薩 8 而 日 文 著 作 中, 有 兩 篇 以 文 殊 菩 薩 為 研 究 主 題 9 其 中, 山 田 亮 5 The Cult of Half Asia. edited by C.N.Tay. 台 北 : 財 團 法 人 慧 炬 出 版 社, 民 國 七 六 年 1987 五 月 初 版 6 Mahayana Buddhism edited by Paul William, published by Routledge on 1989. 7 如 : 印 順 法 師 著, 初 期 大 乘 佛 教 之 起 源 與 發 展, 二 章 文 殊 師 利 法 門, 台 北 : 正 聞 出 版 社, 民 國 八 三 年 1995 七 月 七 版 郭 忠 生 撰, 從 文 殊 法 門 看 中 觀 論 頌 二 四 到 六 頌 印 順 思 想 : 邁 向 2000 年 佛 學 研 討 會 論 文, 民 國 八 九 年 1990 一 月 黃 靖 芠 撰, 文 殊 師 利 菩 薩 本 願 的 意 義, 中 華 佛 學 研 究 四 期, 中 華 佛 學 研 究 所 發 行, 民 國 八 九 年 1990 出 版 8 如 : Studies in Cha n and Hua-yan, edited by Robert M. Gimello Peter N.Gregory, the Study of Buddhism and Human Values, Studies in East Asian Buddhism No,1,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Honolulu, 1983 Kuroda Institute All Rights Reserved Manufactured in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Entry Into the Inconceivable An Introduction to Hua-yen Buddhism, Thomas Clearly,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Honolulu. Copyright 1983 Manufacted in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Hua-yen Buddhism, the Jewel Net of Indra, Francis H. cook. The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Press, Second Printing, 1981. The Buddhism Teaching of Totality, The Philosophy of Hwa yen Buddhism, by Garma C.C. Chang, The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Press, Second printing, October 1974. The - 3 -

賢 的 華 嚴 經 における 文 殊 菩 薩 論 述 普 光 明 殿 的 文 殊 菩 薩, 以 及 入 法 界 鼓 勵 善 財 梵 :Sudhana-wresthi-daraka, 藏 :Tshod-dpon-gyi-bu nor-bzavs 參 訪 善 知 識 的 文 殊 菩 薩 此 文 頗 富 參 考 價 值 10 又, 日 文 著 作 中 略 微 提 到 文 殊 菩 薩 的 共 多 篇 其 中, 如 兒 山 敬 一, 他 以 華 嚴 經. 如 來 光 明 覺 の 數 理 その 方 法 論 的 な 序 說 為 題, 就 佛 陀 遠 放 光 明 的 情 形, 從 位 進 昇, 以 數 理 去 探 討 華 嚴 的 哲 理 雖 然 此 與 文 殊 法 門 似 乎 扯 不 上 甚 麼 關 係, 可 是 它 從 另 一 個 角 度 了 解 華 嚴 經, 也 頗 為 獨 特 11 另 外 河 野 雲 集 以 華 嚴 經 菩 薩 明 難 について 為 題, 從 文 殊 菩 薩 與 覺 首 菩 薩 等 九 位 菩 薩 的 問 答, 帶 出 緣 起 甚 深 乃 至 最 後 佛 境 甚 深 的 種 法 門, 說 明 所 信 之 境 及 能 信 之 行 相 輔 相 成 要 研 究 華 嚴 經 中 的 文 殊 菩 薩, 此 文 是 值 得 仔 細 閱 讀 的 12 此 兩 位 學 者 不 約 而 同 都 研 究 華 嚴 經 中 與 文 殊 菩 薩 有 關 的 六 經 之 一 此 外, 對 也 與 文 殊 菩 薩 有 關 的 入 法 界 進 行 研 究 的, 有 以 善 知 識 為 主 題 的 13 貳 文 殊 菩 薩 的 名 稱 存 在 釋 疑 及 其 定 位 在 大 乘 佛 教 經 典 中 的 文 殊 菩 薩 有 很 多 名 稱 其 中 有 些 在 意 義 上 很 接 近 他 是 大 乘 佛 教 興 起 後 才 出 現 的 菩 薩, 可 以 說 是 純 粹 的 大 乘 菩 薩 然 而, 到 底 他 是 實 有 其 人 或 只 是 智 慧 的 象 徵? 又, 若 他 是 實 有 其 人, 則 他 究 竟 是 菩 薩 或 是 佛? 應 如 何 將 他 定 位? 這 些 都 是 本 章 所 要 探 討 的 問 題 一 文 殊 菩 薩 的 種 種 名 稱 創 立 於 印 度 的 佛 教 在 東 漢 末 年 傳 到 中 國 此 後 佛 教 在 中 國 有 很 大 的 發 展, 很 多 宗 派 興 起, 如 天 台 宗 三 論 宗 等 逮 唐 代 華 嚴 宗 成 立 後, 以 中 國 山 西 省 五 臺 山 為 文 殊 菩 薩 的 道 場 所 在 文 殊 菩 薩 在 顯 教 和 密 乘 中 都 有 各 種 稱 呼, 如 大 智 文 殊 師 利 菩 薩 文 殊 師 利 童 子 吉 祥 金 剛 般 若 金 剛 等 許 多 部 大 乘 經 佛 教 典 都 敘 述 到 World of Buddhism, edited by Heinz Bechert and Richard Gombrich, First Paperback edition 1991. Mahayanna Buddhism, edited by Paul William, Published by Routledge on 1989. 其 中 對 文 殊 菩 薩 著 墨 不 多, 而 部 則 有 一 節 專 研 究 文 殊 菩 薩 的 9 研 究 文 殊 菩 薩 的 日 文 著 作 : 山 田 亮 賢 撰, 華 嚴 經 における 文 殊 菩 薩, 東 京, 大 谷 學 報 四 七 期 三, 昭 和 四 二 年 1967 二 月 平 川 彰 撰 : 大 乘 佛 教 の 興 起 と 文 殊 菩 薩, 東 京, 印 度 學 佛 教 學 研 究, 四 一 期 三, 昭 和 四 五 年 1970 三 月 10 山 田 亮 賢 : 華 嚴 經 における 文 殊 菩 薩, 日 本, 大 谷 學 報 四 七 期 三, 昭 和 四 二 年 1967 二 月, 頁 1~12 11 兒 山 敬 一 撰 : 華 嚴 經. 如 來 光 明 覺 の 數 理 その 方 法 論 的 な 序 說, 印 度 學 佛 教 研 究 九 期 一, 日 本, 印 度 學 佛 教 學 會 出 版, 昭 和 三 六 年 1961 一 月, 頁 48~53 12 參 考 河 野 雲 集 撰 : 華 嚴 經 菩 薩 明 難 について, 日 本, 大 谷 學 報 二 四 期 一, 昭 和 八 年 1943 三 月, 頁 38~54 13 山 田 亮 賢 : 華 嚴 經 の 善 知 識 について, 日 本, 印 度 學 佛 教 學 研 究 九 期 二, 昭 和 三 六 年 1961, 頁 201~204 華 嚴 法 藏 の 善 知 識, 日 本, 大 谷 學 報 四 一 期 三, 昭 和 三 七 年 1962 一 月, 頁 1~11-4 -

文 殊 菩 薩 的 種 種 奇 特 言 行, 在 其 中 確 實 可 看 到 他 有 好 多 名 稱 關 於 文 殊 菩 薩 的 名 稱, 其 梵 文 原 名 或 作 Mabjuwrikumarabhuta, 或 作 Mabjuwri Mabjusvara Mabjughosa MabjuwriYauvarajya 等 而 漢 譯 名 稱 有 兩 種 :1. 音 譯 有 曼 殊 室 利 曼 殊 師 利 文 殊 師 利 文 殊 尸 利 文 殊 支 利 滿 祖 室 哩 ;2. 意 譯 則 有 妙 吉 祥 妙 德 妙 音 此 外, 藏 譯 作 hjam-dpal-gson-nur gyur-pa 妙 吉 祥 童 子 或 hjam-dpal 妙 吉 祥 hjam-dbyans 妙 音 ; 這 些 藏 文 名 稱 都 是 意 譯 文 殊 菩 薩 也 因 其 所 示 現 的 形 相 而 有 一 些 在 意 義 上 大 同 小 異 的 名 稱 有 時 文 殊 菩 薩 也 稱 為 曼 殊 室 利 童 子 菩 薩 文 殊 師 利 真 童 文 殊 師 利 童 子 菩 薩 孺 童 文 殊 菩 薩 溥 首 真 童 曼 殊 室 利 童 子 文 殊 師 利 真 童 文 殊 師 利 童 子 菩 薩 孺 童 文 殊 菩 薩 此 中 童 子 真 童 孺 童 都 是 小 孩 之 意 此 外, 文 殊 菩 薩 也 有 法 王 子 之 稱 又, 在 密 教 方 面, 文 殊 菩 薩 的 頭 髻 或 一 或 五 或 八, 因 此 也 被 稱 為 一 髻 文 殊 五 髻 文 殊 八 髻 文 殊 又 依 咒 語 的 字 數, 施 予 不 同 的 稱 號, 如 一 字 文 殊 五 字 文 殊 六 字 文 殊 八 字 文 殊 14 二 文 殊 存 在 釋 疑 如 上 述, 文 殊 菩 薩 有 梵 文 原 名 藏 譯 名 漢 譯 名, 乍 看 之 下 好 像 有 種 種 名 稱, 但 一 般 稱 他 為 文 殊 菩 薩 在 大 乘 佛 教 中, 他 被 奉 為 象 徵 智 慧 的 菩 薩 八 華 嚴 經 二, 如 來 名 號 七 說 : 東 方 過 佛 剎 微 塵 數 世 界, 有 世 界 名 金 色, 佛 號 不 動 智 彼 世 界 中 有 菩 薩, 名 文 殊 師 利 15 依 據 佛 教 的 宇 宙 觀, 世 界 多 到 不 可 計 數 在 極 遙 遠 的 東 方 有 一 個 名 為 金 色 的 世 界 據 上 引 經 文, 文 殊 菩 薩 就 是 那 個 世 界 的 一 位 菩 薩 他 離 開 我 們 這 個 娑 婆 世 界 真 的 非 常 遠! 然 而, 在 許 多 大 乘 佛 教 經 典 中, 也 有 一 些 說 他 早 已 成 佛, 是 一 位 古 佛 例 如 首 楞 嚴 三 昧 經 下 說 : 過 去 久 遠 無 量 無 邊 不 可 思 議 阿 僧 祗 劫, 爾 時 有 佛, 號 龍 種 上 如 來 於 此 世 界 南 方 過 於 千 佛 國 土, 國 名 平 等 龍 種 上 佛 於 彼 世 界, 得 阿 耨 多 羅 三 藐 三 菩 提, 初 轉 法 輪, 教 化 成 就 七 億 諸 菩 薩 眾, 八 億 人 成 阿 羅 漢, 九 萬 六 千 人 住 辟 支 佛 因 緣 法 中, 其 後 續 有 無 量 聲 聞 僧 佛 壽 命 四 百 四 萬 歲, 度 天 人 已 入 於 涅 槃, 散 身 舍 利, 流 布 天 下, 起 三 六 億 塔 眾 生 供 養, 其 佛 滅 後 法 住 萬 歲 爾 時 平 等 世 界 龍 種 上 佛, 14 15 參 考 : 塚 本 善 隆 等 編 纂, 望 月 佛 教 大 辭 典, 東 京, 世 界 聖 典 刊 行 協 會 發 行, 昭 和 四 九 年 1974 五 月 日 版, 頁 4875 下 平 川 彰 撰 : 大 乘 佛 教 の 興 起 文 殊 菩 薩, 東 京, 印 度 學 佛 教 學 研 究, 四 一 期 三, 昭 和 四 五 年 1970 三 月, 頁 580~590 見 唐 實 叉 難 陀 譯 : 大 方 廣 佛 華 嚴 經 二, 如 來 名 號 七, 大 正 藏 冊, 頁 58 上 - 5 -

豈 異 人 乎? 即 文 殊 師 利 法 王 子 是 也 16 按 照 上 文 所 說, 文 殊 菩 薩 在 過 去 世 早 已 成 佛, 名 為 龍 種 上 尊 王 如 來, 度 化 無 數 甚 多 的 菩 薩 阿 羅 漢 辟 支 佛 天 人 等 一 般 說 文 殊 師 利 菩 薩 與 普 賢 菩 薩 同 為 毘 盧 遮 那 佛 的 脇 侍, 分 別 代 表 佛 的 智 與 理 文 殊 菩 薩 所 騎 的 獅 子 用 以 比 喻 他 威 猛 無 比, 而 其 手 持 之 智 慧 劍 為 斬 斷 煩 惱 的 象 徵 文 殊 菩 薩 是 一 位 很 不 平 凡 的 大 乘 菩 薩, 除 了 智 慧 無 邊 外, 他 的 願 力 壽 量 修 行 等 都 非 常 廣 大 大 寶 積 經 五 文 殊 師 利 授 記 會 說 : 文 殊 師 利 大 願 不 可 思 議, 趣 向 亦 不 可 思 議 得 菩 提 已, 壽 量 亦 不 可 思 議, 菩 薩 眾 會 亦 不 可 思 議, 文 殊 師 利 發 趣 甚 大, 所 修 之 行 亦 復 廣 大, 乃 於 爾 所 微 塵 數 劫, 不 生 疲 倦 17 文 殊 菩 薩 所 修 之 行 亦 復 廣 大, 乃 於 爾 所 微 塵 數 劫, 不 生 疲 倦, 可 見 其 道 心 堅 固, 遠 非 怯 弱 凡 夫 所 及 其 實 關 於 文 殊 菩 薩 的 事 蹟, 大 乘 佛 教 經 典 中 也 有 不 少 的 記 載 或 許 有 些 人 會 問 : 到 底 文 殊 菩 薩 是 一 個 歷 史 人 物 或 僅 僅 是 智 慧 的 代 表 呢? 其 實, 根 據 筆 者 的 研 究 結 果, 文 殊 存 在 有 兩 重 意 義 現 分 析 如 下 : 一 文 殊 存 在 的 真 實 性 大 部 份 的 佛 教 經 典 在 描 述 一 些 事 件 時, 都 會 揭 錄 相 關 的 人 物 時 間 地 點 等, 顯 得 栩 栩 如 生, 令 讀 者 覺 得 實 有 其 人 實 有 其 事 根 據 一 些 大 乘 佛 教 經 典 的 記 載, 文 殊 菩 薩 是 一 個 在 歷 史 上 實 際 存 在 過 的 人 文 殊 師 利 般 涅 槃 經 說 : 此 文 殊 師 利 有 大 慈 悲 生 於 此 舍 衛 國 多 羅 聚 落 梵 德 婆 羅 門 家 其 生 之 時, 家 內 屋 宅, 化 如 蓮 華 從 母 右 脇 出, 身 紫 金 色, 墮 地 能 語, 如 天 童 子 有 七 寶 蓋, 隨 覆 其 上 詣 諸 仙 人 求 出 家 法, 諸 婆 羅 門 九 五 種 18 上 引 經 文 中 的 舍 衛 國 應 是 舍 衛 城, 係 憍 薩 羅 國 的 首 都 故 據 此 可 知 文 殊 是 憍 薩 羅 國 人, 屬 於 婆 羅 門 種 性 此 文 殊 師 利 般 涅 槃 經 提 及 文 殊 菩 薩 的 出 生 地, 家 庭 及 所 屬 的 種 性 求 學 情 形 不 過, 佛 經 畢 竟 不 能 等 同 於 歷 史 文 獻, 難 免 含 有 宗 教 的 神 祕 性 而 此 神 秘 性 或 許 有 相 當 的 象 徵 意 涵, 不 宜 從 歷 史 的 角 度 去 探 討 文 殊 菩 薩 是 大 乘 佛 教 徒 最 熟 悉 的 大 菩 薩 之 一 他 的 聖 德 不 但 殊 勝, 而 且 有 實 在 感 他 具 有 許 多 不 尋 常 的 特 質 華 嚴 經 隨 疏 演 義 鈔 云 : 16 17 18 見 姚 秦 鳩 摩 羅 什 譯 : 佛 說 首 楞 嚴 三 昧 經 下, 大 正 藏 五 冊, 頁 644 上 見 唐 實 叉 難 陀 譯 : 大 寶 積 經 五, 文 殊 師 利 授 記 會, 大 正 藏 一 冊, 頁 350 上 ~ 中 另 外 以 下 兩 部 經 典 也 有 類 似 的 記 載 : 悲 華 經 三 諸 菩 薩 本 授 記, 北 涼 曇 無 讖 譯, 大 正 藏 三 冊, 頁 188 上 ~ 中 法 華 經 四 提 婆 達 多 二, 姚 秦 鳩 摩 羅 什 譯, 大 正 藏 九 冊, 頁 33 中 ~35 下 見 西 晉 聶 道 真 譯 : 佛 說 文 殊 師 利 涅 槃 經, 大 正 藏 四 冊, 頁 480 下 - 6 -

文 殊 師 利 具 三 二 相 八 種 好, 則 相 好 同 佛 復 有 經 說, 生 有 徵, 無 非 吉 祥 :1. 光 明 滿 室 ;2. 甘 露 垂 庭 ;3. 地 涌 七 珍 ;4. 神 開 伏 藏 ; 5. 雞 生 鳳 子 ;6. 猪 誕 龍 ;7. 馬 產 麒 麟 ;8. 牛 生 白 澤 ;9. 倉 變 金 粟 ;10. 象 具 六 牙 由 是 得 立 吉 祥 號 從 東 方 金 色 世 界 中 來 19 此 處 說 明 文 殊 菩 薩 得 立 吉 祥 號 的 原 因 所 列 的 徵, 若 從 常 識 的 觀 點 看, 可 說 分 不 可 思 議 或 許 宗 教 的 本 意 只 是 在 於 彰 顯 佛 菩 薩 之 殊 勝 大 異 於 一 般 凡 夫 吧 又, 文 殊 師 利 具 三 二 相 八 種 好, 則 相 好 同 佛, 可 知 一 般 雖 習 慣 稱 他 為 文 殊 菩 薩, 但 其 修 行 位 階 實 際 上 已 等 同 諸 佛 ; 他 已 具 有 佛 的 功 德 福 報 上 引 大 寶 積 經 五 文 殊 師 利 授 記 會 說 文 殊 師 利 菩 薩 的 大 願 趣 向 壽 量 修 行 等 悉 皆 不 可 思 議 20 薩, 則 他 具 備 這 些 極 其 優 越 的 條 件, 乃 是 無 庸 置 疑 的 唐 澄 觀 大 方 廣 佛 華 嚴 經 疏 二 更 將 文 殊 師 利 菩 薩 的 殊 勝 處 歸 納 成 如 下 種 : 文 殊 示 居 此 土, 生 有 徵 :1. 來 自 他 方 ;2. 體 含 萬 德 ;3. 降 魔 制 外 ; 4. 通 辯 難 思 ;5. 化 滿 塵 方 ;6. 用 周 三 際 ;7. 道 成 先 劫 ;8. 已 稱 龍 種 尊 王 ;9. 現 證 菩 提 ;10. 復 曰 摩 尼 寶 積, 實 為 三 世 佛 母, 豈 獨 釋 迦 之 師? 21 文 殊 菩 薩 既 然 是 一 位 很 著 名 也 很 出 色 的 大 乘 菩 此 中 特 別 值 得 一 提 的, 是 文 殊 菩 薩 為 諸 佛 之 母 這 一 點, 依 據 澄 觀 之 意, 文 殊 菩 薩 具 有 徵, 所 以 他 實 為 三 世 佛 母, 豈 獨 釋 迦 之 師? 此 處 的 生 有 徵 比 起 上 偈 引 文 的 生 有 徵 顯 然 較 合 乎 常 理 文 殊 菩 薩 既 已 現 證 菩 提 體 含 萬 德 化 滿 塵 方, 則 將 他 喻 為 佛 母, 應 無 不 妥 之 處 此 外, 澄 觀 在 演 義 鈔 中, 大 讚 文 殊 菩 薩 的 德 行 之 餘, 更 道 出 在 過 去, 文 殊 菩 薩 曾 令 許 多 眾 生 發 心 修 菩 薩 行 而 終 於 成 佛 這 才 是 他 被 奉 為 佛 母 的 主 要 原 因 吧 佛 母 當 然 不 是 如 一 般 常 識 所 說, 意 謂 文 殊 菩 薩 是 佛 的 生 母, 而 是 有 比 喻 的 意 味, 即 文 殊 菩 薩 是 佛 的 精 神 導 師 沒 有 文 殊 菩 薩 教 導 眾 生 修 菩 薩 行, 那 些 眾 生 焉 能 成 佛? 在 這 點 上 把 文 殊 菩 薩 喻 為 佛 母 善 哉 文 殊 師 利! 其 行 廣 大, 其 願 無 邊, 出 生 一 切 菩 薩 功 德, 無 有 休 息 ; 善 哉 文 殊 師 利! 常 為 無 量 百 千 億 那 由 他 諸 佛 母, 常 為 無 量 百 千 億 那 由 他 諸 菩 薩 師, 教 他 成 就 一 切 眾 生 等 佛 名 經 說, 過 去 無 量 恒 河 沙 佛, 皆 是 文 殊 教 令 發 心 然 猶 帶 數, 故 今 顯 實 實 為 一 切 佛 母, 不 可 窮 其 19 20 21 見 唐 澄 觀 述 : 大 方 廣 佛 華 嚴 經 隨 疏 演 義 鈔 二 八, 大 正 藏 三 六 冊, 頁 213 上 ~ 中 參 照 8 頁, 註 17 之 引 文 即 唐 實 叉 難 陀 譯 : 大 寶 積 經 五, 文 殊 師 利 授 記 會. 大 正 藏 一 冊, 頁 350 上 ~ 中 見 唐 澄 觀 述 : 大 方 廣 佛 華 嚴 經 疏 二, 大 正 藏 三 五 冊, 頁 519 下 - 7 -

始 末, 豈 獨 釋 迦 之 師 者? 22 此 中 說 常 為 無 量 百 千 億 那 由 他 諸 菩 薩 師, 教 他 成 就 一 切 眾 生 等, 可 見 對 無 量 無 數 的 菩 薩, 他 不 只 教 令 發 心 上 求 菩 提, 下 化 眾 生, 而 且 他 還 實 際 承 擔 教 導 工 作, 教 他 們 如 何 成 就 一 切 眾 生, 故 被 譽 為 諸 菩 薩 師 釋 迦 之 師, 甚 至 諸 佛 之 母, 應 不 是 憑 空 說 的 二 文 殊 菩 薩 的 象 徵 意 義 文 殊 菩 薩 是 菩 薩 之 師, 也 是 佛 母 不 論 在 過 去 現 在 未 來, 文 殊 菩 薩 都 會 出 現 在 發 菩 提 心 的 眾 生 面 前, 教 導 他 們 如 何 修 菩 薩 行 他 和 有 血 有 肉 的 人 一 樣, 但 此 外 他 應 尚 有 象 徵 意 涵 就 其 象 徵 性 而 言, 文 殊 菩 薩 也 可 說 是 智 慧 的 代 表 和 象 徵 澄 觀 在 大 方 廣 佛 華 嚴 經 隨 疏 演 義 鈔 二 九 說 : 文 殊 主 般 若 門 若 約 觀 照 般 若, 智 了 萬 境, 無 非 般 若, 若 白 日 麗 天, 無 物 不 照 矣 ; 若 實 相 般 若, 無 法 非 實 相 體 故, 無 非 般 若 23 此 處 說 文 殊 菩 薩 主 般 若 門 文 殊 菩 薩 即 是 般 若, 反 之 亦 然 般 若 為 梵 文 prajba 的 音 譯, 其 意 為 智 慧 觀 照 般 若 指 智 慧 之 用, 故 能 了 萬 境 ; 實 相 般 若 指 智 慧 之 體, 故 無 法 非 實 相 體 不 論 從 體 或 用 而 言, 一 切 無 非 般 若 又, 唐 澄 觀 撰 大 方 廣 佛 華 嚴 經 疏 三, 對 文 殊 菩 薩 的 象 徵 意 義, 有 更 進 一 步 的 發 揮 : 一 文 殊 從 一 處 東 來, 即 從 一 切 處 東 來 ; 至 一 法 會, 即 至 一 切 法 會 故 雖 東 來 而 即 一 切 處, 以 是 法 界 即 體 之 用 身 故 約 表 法, 文 殊 乃 是 不 動 智 之 妙 用 觸 境 斯 了, 六 根 三 業 盡 是 文 殊 ; 實 相 體 周, 萬 象 森 羅 無 非 般 若, 何 有 一 處 非 文 殊 哉? 24 文 殊 菩 薩 是 不 動 智 之 妙 用, 但 此 妙 用 是 法 界 即 體 之 用 所 以 六 根 三 業 盡 是 文 殊, 萬 象 森 羅 無 非 般 若, 亦 即 一 切 法 的 體 用 盡 是 文 殊 無 非 般 若, 文 殊 菩 薩 等 同 於 般 若, 亦 即 智 慧 的 象 徵 既 然 文 殊 菩 薩 等 於 般 若 智 慧, 而 佛 從 般 若 生, 此 即 意 謂 佛 從 文 殊 菩 薩 生, 所 以 文 殊 菩 薩 不 只 是 菩 薩 之 師, 而 且 也 是 諸 佛 之 母 也 可 以 說 : 沒 有 文 殊 菩 薩, 就 沒 有 般 若 ; 沒 有 般 若, 就 沒 有 佛 22 大 方 廣 佛 華 嚴 經 隨 疏 演 義 鈔 二 八, 大 正 藏 三 六 冊, 頁 214 下 23 見 唐 澄 觀 述 : 大 方 廣 佛 華 嚴 經 隨 疏 演 義 鈔 二 九, 大 正 藏 三 六 冊, 頁 223 下 24 見 唐 澄 觀 述 : 大 方 廣 佛 華 嚴 經 疏 三, 大 正 藏 三 五 冊, 頁 596 上 - 8 -

三 文 殊 菩 薩 的 定 位 在 以 上 曾 論 及 文 殊 菩 薩 到 底 是 一 個 在 歷 史 上 實 際 存 在 過 的 人, 或 只 是 智 慧 的 象 徵, 也 曾 論 及 他 是 菩 薩 或 古 佛 由 於 本 論 文 所 採 用 的 資 料 是 不 屬 於 歷 史 文 獻 的 佛 經, 所 以 在 此 只 能 從 宗 教 的 角 度 來 為 文 殊 菩 薩 定 位 在 大 乘 佛 教 中, 文 殊 菩 薩 據 有 很 重 要 的 地 位 象 徵 大 智 的 文 殊 菩 薩 與 象 徵 大 悲 的 觀 音 菩 薩 象 徵 大 行 的 普 賢 菩 薩 象 徵 大 願 的 地 藏 菩 薩, 被 奉 為 大 乘 四 大 菩 薩 他 們 同 時 也 代 表 大 乘 佛 教 的 四 種 教 理 : 悲 智 行 願 但 在 一 些 大 乘 佛 教 經 典 中, 只 有 文 殊 菩 薩 被 尊 稱 為 諸 菩 薩 之 師 三 世 佛 母 原 因 安 在? 文 殊 菩 薩 為 了 教 化 眾 生, 示 現 不 同 類 型 的 相 貌, 如 童 子 相 大 人 相 菩 薩 相, 乃 至 脇 侍 相 因 為 面 對 不 同 的 眾 生, 所 以 不 得 不 示 現 不 同 的 形 象 這 只 不 過 是 文 殊 菩 薩 慈 悲 度 化 的 方 便 權 巧 示 現 而 己 在 文 殊 菩 薩 無 窮 盡 的 慈 悲 度 化 中, 他 不 但 彰 顯 出 殊 勝 的 聖 德, 而 且 也 透 露 出 他 與 三 世 諸 佛 的 密 切 關 係 放 缽 經 說 : 佛 語 諸 菩 薩 阿 羅 漢 言 : 今 我 得 佛, 有 三 二 相 八 種 好, 威 神 尊 貴, 度 脫 方 一 切 眾 生 者, 皆 文 殊 師 利 之 恩 本 是 我 師 前 過 去 無 央 數 諸 佛, 皆 是 文 殊 師 利 弟 子 當 來 者 亦 是 其 威 神 恩 力 所 致 譬 如 世 間 小 兒 有 父 母, 文 殊 者 佛 道 中 父 母 也 佛 說 是 經 時 忉 利 天 上 二 百 菩 薩 自 念 : 佛 本 文 殊 所 教 化, 令 作 功 德 成 佛 25 在 過 去 世 有 無 數 的 眾 生 受 到 文 殊 菩 薩 的 教 化 因 而 成 佛 那 些 過 去 佛, 可 以 說 都 是 文 殊 菩 薩 的 弟 子 在 未 來 世 亦 然 所 以 說 文 殊 者 佛 道 中 父 母 也 文 殊 菩 薩 憑 其 無 與 倫 匹 的 智 慧, 教 化 眾 生, 令 證 得 佛 道, 因 而 受 到 諸 佛 的 感 恩 敬 重 可 見 文 殊 菩 薩 的 來 歷 確 實 比 其 他 菩 薩 殊 勝 又, 關 於 文 殊 菩 薩, 阿 闍 世 王 經 也 說 : 文 殊 師 利 者, 是 菩 薩 之 父 母 26 很 明 顯, 在 此 將 文 殊 菩 薩 比 喻 成 菩 薩 的 父 母, 意 謂 文 殊 菩 薩 視 一 切 菩 薩 如 自 己 的 子 女, 悉 心 教 導, 盡 力 保 護 如 上 揭 澄 觀 在 演 義 鈔 中 所 說, 文 殊 菩 薩 常 為 無 量 百 千 億 那 由 他 諸 菩 薩 師, 教 他 成 就 一 切 眾 生 等 27 那 些 菩 薩 受 到 文 殊 菩 薩 的 教 導 後, 道 業 日 進, 終 於 成 佛 因 此, 進 一 步 說 文 殊 菩 薩 常 為 無 量 百 千 億 那 由 他 諸 佛 母, 實 為 一 切 佛 母, 不 可 窮 其 始 末, 豈 獨 釋 迦 之 師 者? 28 此 處 所 說 的 那 些 菩 薩, 受 到 文 殊 菩 薩 教 化, 努 力 作 功 德, 最 後 一 一 成 佛 他 們 當 然 不 只 是 過 去 佛, 也 包 括 未 來 佛 前 過 去 無 央 數 諸 師 皆 是 文 殊 師 利 弟 子 當 來 者 亦 是 其 威 神 恩 力 所 致 29 他 們 成 佛, 有 三 二 相, 八 種 好, 威 神 尊 貴, 度 25 26 27 28 29 闕 譯 : 佛 說 放 缽 經, 大 正 藏 五 冊, 頁 451 上 後 漢 支 婁 迦 讖 譯 : 佛 說 阿 闍 世 王 經 上, 大 正 藏 五 冊, 頁 394 中 參 考 註 22 之 引 文 參 考 註 22 之 引 文 參 考 註 25 之 引 文 - 9 -

脫 方 一 切 眾 生, 這 在 在 都 是 文 殊 師 利 之 恩 所 致 30 總 之, 文 殊 菩 薩 教 導 的 對 象 是 具 有 大 乘 根 機 的 菩 薩, 他 所 教 導 的 菩 薩 又 去 教 導 其 他 眾 生, 所 以 文 殊 菩 薩 不 只 是 一 位 老 師, 而 且 也 是 一 位 老 師 的 老 師 這 點 應 是 他 獲 得 極 高 評 價 和 定 位 的 主 要 依 據 吧 參 華 嚴 經 以 外 一 般 大 乘 佛 教 經 典 中 的 文 殊 菩 薩 文 殊 菩 薩 是 大 乘 佛 教 興 起 後 的 一 位 大 乘 菩 薩 如 眾 所 週 知, 彌 勒 菩 薩 見 於 大 小 乘 經, 然 而 文 殊 菩 薩 卻 並 未 出 現 在 阿 含 經 及 部 派 佛 教 的 論 典 中 31 即 使 在 某 些 屬 於 小 乘 佛 教 的 經 典 32 文 殊 菩 薩 然 而 在 大 乘 佛 教 經 典 中, 文 殊 菩 薩 出 現 的 頻 率 很 多 述 及 文 殊 菩 薩 的 大 乘 佛 教 經 典, 現 今 所 能 找 到 的, 根 據 印 順 法 師 的 研 究, 大 約 有 四 七 部 初 期 大 乘 經 與 文 殊 師 利 Mabjuwri 有 關 的 部 類 相 當 的 多 加 以 分 類,A 佛 為 文 殊 說 的, 共 七 部 B 以 文 殊 為 主 或 部 份 參 加 問 答, 共 二 八 部, 這 是 文 殊 師 利 法 門 的 主 要 依 據 C 偶 而 提 到 的, 或 參 預 問 答 而 只 一 節 二 節 的, 共 二 部 三 類 合 計, 共 四 七 部 除 去 C 類, 也 還 有 三 五 部 中 有 文 殊 師 利 的 字 眼, 那 也 不 是 指 大 乘 佛 教 中 的 33 無 論 文 殊 菩 薩 是 主 或 伴, 大 乘 佛 教 經 典 中 所 述 有 關 他 的 教 化 歷 程 與 善 巧 方 便, 可 以 說 是 多 彩 多 姿 的 同 時, 在 經 中 均 展 現 其 獨 特 的 風 格 及 傾 向 現 分 1. 重 方 便 大 行 ;2. 求 菩 提 不 斷 煩 惱 ;3. 彈 偏 斥 小 ;4. 不 重 聲 聞 戒 律 四 項 敘 述 於 下 一 重 方 便 大 行 方 便 梵 :upaya-kauwalya, 巴 :upaya, 藏 :thabs 舊 譯 為 善 權, 又 譯 作 權 巧 施 設, 是 佛 菩 薩 為 引 導 眾 生 入 真 實 佛 法 所 採 用 的 方 法 根 據 吉 藏 的 解 釋, 方 便 有 三 種 意 義 : 一 者 就 理 教 釋 之, 理 正 曰 方, 言 巧 稱 便 二 者 眾 生 所 緣 之 域 為 方, 如 來 適 化 之 法 稱 便 三 者 履 嶮 得 安 稱 方, 稟 教 獲 利 稱 便 34 吉 藏 接 30 31 32 33 34 參 考 註 25 之 引 文 見 平 川 彰 著 : 大 乘 佛 教 の 興 起 と 文 殊 菩 薩, 東 京 : 印 度 學 佛 教 學 研 究, 四 一 期 三, 昭 和 四 五 年 1970 三 月, 頁 140 及 141 干 潟 龍 祥 著 : 本 生 經 類 の 思 想 史 的 研 究, 頁 105,127~129 即 : 姚 秦 竺 佛 念 譯 : 出 曜 經, 大 正 藏 四 冊, 頁 609 下 吳 康 僧 會 譯 : 六 度 集 經, 大 正 藏 三 冊, 頁 1 後 漢 支 婁 迦 讖 譯 : 雜 譬 喻 經, 大 正 藏 四 冊, 頁 499 中 吳 康 僧 會 譯 : 舊 雜 譬 喻 經 下, 大 正 藏 四 冊, 頁 516 下 比 丘 道 略 集 : 雜 譬 喻 經, 大 正 藏 四 冊, 頁 522 中 見 印 順 法 師 著 : 初 期 大 乘 佛 教 之 起 源 與 發 展, 台 北 : 正 聞 出 版 社, 民 國 八 三 年 1995 七 月 七 版 見 隋 吉 藏 撰 : 法 華 義 疏 三, 方 便 二 之 一, 大 正 藏 三 四 冊, 頁 482 中 - 10 -

著 又 說 : 方 便 是 善 巧 之 名, 善 巧 者 智 用 也 35 據 上 揭 弔 文, 可 知 方 便 與 智 慧 的 關 係 極 其 密 切 善 巧 方 便 是 智 慧 的 應 用 倘 若 沒 有 依 據 智 慧 來 應 用 方 便, 則 方 便 可 能 有 所 偏 差, 所 謂 方 便 出 下 流 但 反 過 來 說, 如 果 沒 有 利 用 方 便 發 揮 智 慧, 則 智 慧 無 從 展 現 其 功 能 大 乘 菩 薩 在 事 項 上, 如 攝 眾, 一 定 要 實 行 權 巧 方 便 在 地 藏 輪 經 中, 善 巧 方 便 分 世 出 世 間 兩 種 36 大 乘 菩 薩 以 不 同 身 分 普 入 各 階 層 從 事 各 種 事 業 : 以 不 同 方 便 普 化 人 間, 而 其 所 依 據 者 乃 是 大 智 大 慧 側 重 理 想 的 大 乘 菩 薩, 與 謹 嚴 拔 俗 的 比 丘, 在 作 風 上 顯 然 有 很 大 的 殊 異 文 殊 師 利 菩 薩 主 般 若 門, 但 對 方 便 行 格 外 重 視 在 須 真 天 子 經 中, 文 殊 菩 薩 為 天 子 以 偈 頌 廣 說 智 慧 與 方 便, 最 後 並 做 成 此 二 者 相 輔 相 成 的 結 論 智 慧 及 善 權 慧 = 方 便, 常 相 隨 與 併 行, 如 兩 牛 共 一, 覺 法 田 無 有 上 37 此 處 說 明 了 智 慧 與 方 便 是 不 可 分 開 的, 如 如 兩 牛 共 一 在 大 乘 佛 教 經 典 中, 文 殊 菩 薩 運 用 智 慧, 以 方 便 行, 度 化 眾 生 例 如 : 文 殊 師 利 現 寶 藏 經 說 文 殊 菩 薩 為 了 教 化 婦 女 及 小 兒, 而 與 她 們 一 起 共 處 宮 中 文 殊 師 利 普 於 諸 佛 國, 三 月 不 現 教 授 眾 人, 佛 言 : 迦 葉, 文 殊 師 利 於 此 舍 衛 城 中, 開 解 五 百 女 人, 教 化 和 悅 王 宮 釆 女, 令 得 不 退 轉 於 無 上 真 道 ; 使 五 百 童 子 及 五 百 童 女 立 不 退 轉 當 逮 無 上 正 真 道, 令 無 數 人 得 聲 聞 及 生 天 上 38 文 殊 菩 薩 三 個 月 不 在 僧 團, 並 擅 離 職 守, 沒 有 教 化 僧 眾, 不 是 因 為 他 懈 怠, 而 是 因 為 他 在 舍 衛 城 之 王 宮 中 教 化 宮 女 與 小 孩 他 最 後 令 五 百 童 男 童 女 走 上 不 退 轉 之 道, 又 令 無 數 人 得 聲 聞 及 生 天, 不 拘 泥 於 聲 聞 戒 律 而 顯 得 礙 手 礙 腳, 反 而 向 前 跨 出 一 大 步 救 渡 更 多 的 眾 生 他 這 樣 的 行 為, 著 實 充 份 表 現 出 大 乘 菩 薩 的 利 他 精 神 又, 在 大 淨 法 門 經 中, 文 殊 菩 薩 為 了 化 度 淫 女, 化 作 穿 著 光 采 衣 服 的 美 少 年 時 文 殊 師 利 見 上 金 光 首 與 畏 間 長 者 子 俱 侶 共 載 乘, 行 詣 遊 觀 園, 知 女 往 35 36 37 38 見 隋 吉 藏 撰 : 法 華 義 疏 三, 方 便 二 之 一, 大 正 藏 三 四 冊, 頁 482 下 善 巧 方 便 有 分 世 出 世 間 兩 種 : 一 種 是 世 間 善 巧 方 便, 略 稱 世 間 方 便, 即 菩 薩 為 自 利 利 他, 或 為 二 利 而 示 現 的 種 種 善 巧 施 為, 以 此 方 便 尚 有 所 得 有 執 著, 故 名 為 世 間 善 巧 方 便 而 二 種 是 出 世 間 善 巧 方 便, 略 稱 出 世 間 方 便, 即 菩 薩 但 為 利 他, 不 為 自 利 所 示 現 的 種 種 善 巧 施 為, 以 此 方 便 無 所 得 且 無 執 著, 故 名 出 世 間 善 巧 方 便 參 考 唐 玄 奘 譯 : 大 乘 大 集 地 藏 輪 經, 福 田 相 七 之 二, 大 正 藏 三 冊, 頁 772 下 見 西 晉 竺 法 護 譯 : 佛 說 須 真 天 子 經 四, 頌 偈 九, 大 正 藏 五 冊, 頁 110 上 見 西 晉 竺 法 護 譯 : 文 殊 師 利 現 寶 藏 經 下, 大 正 藏 四 冊, 頁 460 中 - 11 -

昔 本 行 根 源 宿 世 有 德, 吾 應 化 之 文 殊 師 利 尋 時 變 身, 化 為 少 年, 端 正 絶 妙, 顏 貌 踰 天, 見 者 喜 悅 文 殊 師 利 被 嚴 訖, 觀 察 逸 所 遊 之 路, 尋 在 彼 路 而 於 前 立 上 金 光 首 遊 逸 之 女, 時 見 文 殊 顏 貌 英 妙, 貪 其 被 服, 心 自 念 言 : 今 欲 捨 此 長 者 之 子, 下 車 棄 去 39 這 段 經 文 接 下 去 說, 文 殊 菩 薩 為 此 金 光 首 女 說 法, 終 於 把 她 度 化, 最 後 連 同 在 場 的 二 千 人 也 都 即 時 發 起 無 上 正 真 道 意 如 果 文 殊 菩 薩 沒 有 化 作 美 少 年 而 一 開 始 就 為 金 光 首 說 法, 她 一 定 聽 不 進 去 的, 所 以 運 用 權 巧 方 便 不 得 不 說 是 必 須 的 此 外, 如 幻 三 昧 經 說, 世 尊 為 了 除 去 五 百 菩 薩 內 心 的 疑 悔, 以 威 神 現 示 文 殊 菩 薩, 於 是 文 殊 菩 薩 執 劍 去 殺 佛 : 彼 眾 會 中, 五 百 菩 薩, 往 古 世 時, 逆 害 父 母, 殺 羅 漢, 亂 聖 眾, 壞 佛 寺, 倍 懷 憂 結, 志 在 疑 網 由 是 之 故, 不 能 逮 了 此 深 法 要 於 時 世 尊 欲 得 開 化 五 百 菩 薩, 則 以 威 神 現 示 文 殊 文 殊 師 利 即 從 座 起, 偏 出 右 肩 右 手, 捉 劍 走 到 佛 所 40 難 道 文 殊 菩 薩 真 的 要 殺 害 佛 嗎? 當 然 不 是 他 是 配 合 佛 的 說 法 欲 使 那 五 百 菩 薩 瞭 解 一 切 法 虛 無 不 實, 所 受 諸 法 亦 復 虛 妄, 幻 譬 如 空 亦 如 芭 蕉 夢 影 野 馬, 離 欲 虛 妄 而 無 堅 固 以 是 之 故 彼 無 有 罪, 亦 無 害 者 誰 有 殺 者? 何 謂 受 殃? 如 是 觀 察 惟 念 本 末, 則 能 了 知 一 切 諸 法 本 悉 清 淨 皆 無 所 生 41 所 以 文 殊 菩 薩 殺 佛 的 動 作 也 屬 權 巧 方 便 的 一 種 在 文 殊 師 利 現 寶 藏 經 中 也 有 另 一 則 文 殊 菩 薩 的 方 便 行 此 經 說 : 文 殊 菩 薩 為 了 誘 化 外 道, 投 身 於 外 道 之 中 正 如 觀 世 音 菩 薩 對 應 以 何 身 得 度 者, 即 現 何 身 而 為 說 法, 文 殊 菩 薩 在 此 處 非 先 要 與 外 道 打 成 一 片 不 可, 因 為 只 有 這 樣 才 能 令 外 道 信 服 而 接 著 文 殊 菩 薩 也 才 有 機 會 讚 說 三 寶, 大 演 佛 法 二 求 菩 薩 不 斷 煩 惱 42 總 之, 菩 薩 的 智 慧 與 方 便 是 聲 聞 弟 子 所 未 具 備 的 聲 聞 重 涅 槃 求 自 我 解 脫, 而 菩 薩 重 利 他, 以 度 眾 為 修 行 的 目 的 修 行 者 在 修 行 的 過 程 中, 難 免 遭 遇 一 些 考 驗 能 渡 過 那 些 難 關 的, 就 是 有 成 就 者 ; 渡 不 過 的, 則 成 退 轉 者 佛 教 以 魔 譬 喻 修 行 的 障 礙, 如 說 四 魔 43 煩 惱 魔 是 四 魔 之 一, 通 常 被 視 為 修 行 佛 道 的 絆 腳 石 之 一, 但 在 文 殊 法 門 卻 說 煩 惱 即 菩 提 諸 法 無 行 經 下 說 : 39 40 41 42 43 見 西 晉 竺 法 護 譯 : 佛 說 大 淨 法 門 經, 大 正 藏 七 冊, 頁 817 上 ~ 中 見 西 晉 竺 法 護 譯 : 佛 說 如 幻 三 昧 經 下, 大 正 藏 二 冊, 頁 150 下 見 西 晉 竺 法 護 譯 : 佛 說 如 幻 三 昧 經 下, 大 正 藏 二 冊, 頁 151 上 參 考 西 晉 竺 法 護 譯 : 文 殊 師 利 現 寶 藏 經 下, 大 正 藏 四 冊, 頁 461 下 ~462 上 四 魔 : 煩 惱 魔 蘊 魔 死 魔 及 天 魔 - 12 -

菩 提 與 貪 欲, 是 一 而 非 二 貪 欲 之 實 性, 即 是 佛 法 性 : 佛 法 之 實 性, 亦 是 貪 欲 性 是 二 法 一 相, 所 謂 是 無 相 44 據 此, 煩 惱 與 菩 提 是 一 而 非 二, 是 一 相 即 無 相 因 為 二 者 的 實 性 無 異 無 別 所 以 大 乘 佛 教 依 勝 義 說, 煩 惱 與 菩 提 在 本 質 上 相 同, 都 是 自 性 空 文 殊 師 利 普 門 會 說 : 三 世 一 切 佛, 了 知 貪 性 空, 住 此 境 界 中, 未 曾 有 捨 離 45 三 世 諸 佛 住 於 貪 未 曾 捨 離, 這 是 因 為 他 們 了 知 貪 與 其 他 諸 法 一 樣, 本 來 性 空 這 裏 說 諸 佛 住 於 貪 未 曾 捨 離, 並 非 意 謂 他 們 一 味 貪 著 如 凡 夫, 而 是 表 示 他 們 不 分 別 貪 與 非 貪, 因 為 二 者 就 勝 義 而 言, 都 是 空, 都 是 無 自 性 所 以 一 般 與 文 殊 菩 薩 有 關 的 大 乘 佛 教 經 典 說 煩 惱 即 菩 提, 就 等 於 說 二 者 悉 皆 性 空 既 然 如 此, 斷 煩 惱 以 求 菩 提 當 然 就 不 成 立 由 此 可 推 知, 這 是 從 勝 義 的 角 度 觀 察 諸 法 實 相 又, 思 益 梵 天 所 問 經 二 說 : 今 無 貪 恚 癡, 亦 不 盡 滅 者 善 知 顛 倒 實 性 故, 無 妄 想 分 別, 是 以 無 貪 恚 癡 一 切 法 從 本 以 來, 離 貪 恚 癡 相 46 貪 瞋 癡 三 毒 是 煩 惱, 如 上 所 說, 是 障 道 法, 本 是 非 斷 不 可 但 若 證 得 菩 提, 則 必 能 了 知 煩 惱 性 空, 不 增 不 減, 與 佛 菩 提 平 等 不 二, 所 以 能 住 於 此 境 界 二 貪 中, 未 曾 有 捨 離 菩 薩 覺 知 煩 惱 的 實 性 性 空 無 相, 故 雖 不 斷 煩 惱 而 不 踰 矩 清 淨 毘 尼 方 廣 經 說 : 天 子! 如 人 知 於 毒 蛇 種 性, 能 寂 彼 毒 如 是 若 知 結 使 種 性, 能 寂 煩 惱 不 斷 於 欲, 不 為 欲 熱 ; 不 斷 於 瞋, 不 為 瞋 熱 ; 不 斷 於 癡, 不 為 癡 熱 於 一 切 法 離 諸 暗 障, 不 斷 煩 惱, 勤 行 精 進 47 不 斷 貪 瞋 癡, 卻 不 為 貪 瞋 癡 所 熱 惱, 這 是 何 等 功 力! 菩 薩 深 知 煩 惱 的 實 性, 所 以 能 不 斷 煩 惱 而 求 菩 提 由 此 可 知, 不 斷 煩 惱 並 非 與 煩 惱 共 住, 並 非 沉 溺 於 煩 惱 而 不 自 拔 菩 薩 不 斷 貪 瞋 痴, 但 不 為 它 們 所 熱, 即 不 為 它 們 所 惱 害, 仍 能 勤 行 精 進, 證 得 佛 果 44 45 46 47 見 姚 秦 鳩 摩 羅 什 譯 : 諸 法 無 行 經 下, 大 正 藏 五 冊, 頁 759 下 見 唐 菩 提 流 志 譯 : 大 寶 積 經 二 九, 文 殊 師 利 普 門 會 大 正 藏 一 冊, 頁 160 下 ~ 161 上 見 姚 秦 鳩 摩 羅 什 譯 : 思 益 梵 天 所 問 經, 大 正 藏 五 冊, 頁 44 下 見 姚 秦 鳩 摩 羅 什 譯 : 清 淨 毘 尼 方 廣 經, 大 正 藏 二 四 冊, 頁 1077~1078 中 - 13 -

三 彈 偏 斥 小 文 殊 菩 薩 作 為 一 位 大 乘 菩 薩, 給 人 印 象 最 深 刻 的 是 他 排 斥 小 乘 佛 教 或 許 這 代 表 大 乘 佛 教 剛 興 起 時, 大 乘 佛 教 徒 對 小 乘 佛 教 的 心 態 吧 說 文 殊 菩 薩 斥 小 當 然 是 指 他 對 傳 統 的 聲 聞 佛 教 施 予 嚴 勵 的 批 判, 但 他 並 非 只 為 反 對 而 反 對, 而 是 為 了 使 聲 聞 弟 子 轉 向 大 乘, 所 謂 迴 小 向 大 大 淨 法 門 經 說, 上 金 光 首 淫 女 所 說 想 出 家, 請 求 文 殊 菩 薩 為 她 剃 度, 於 是 文 殊 菩 薩 為 她 說 出 家 法 : 菩 薩 不 以 除 己 髮 者 為 是 出 家 也, 所 以 者 何 其 能 斷 滅 眾 生 欲 塵, 使 修 精 進, 乃 是 菩 薩 出 家 矣 菩 薩 不 以 自 披 袈 裟 為 是 出 家 也, 袈 裟 名 者, 晉 曰 去 穢 當 去 眾 生 婬 怒 癡 垢 令 無 瑕 玭, 當 行 精 進 乃 是 菩 薩 之 出 家 矣 菩 薩 不 以 自 奉 禁 戒 為 是 出 家, 謂 化 眾 生 令 守 謹 慎, 乃 是 菩 薩 之 出 家 矣 菩 薩 不 以 自 處 閑 居 為 是 出 家 也, 假 使 五 趣, 隨 諸 群 類, 悉 能 建 立 慧 閑 居, 乃 是 菩 薩 之 出 家 矣 菩 薩 不 以 顏 貌 形 容 威 儀 禮 節 為 是 出 家 也, 化 諸 黎 庶 勸 立 慈 哀, 乃 是 菩 薩 之 出 家 矣 菩 薩 不 以 興 己 功 德 為 是 出 家 也, 勸 顯 滋 茂 一 切 眾 生, 殖 德 本 者, 乃 是 菩 薩 之 出 家 矣 菩 薩 不 以 濟 己 志 於 滅 度 為 是 出 家 也, 解 脫 一 切 眾 生 心 惟 令 致 滅 度, 乃 是 菩 薩 之 出 家 矣 菩 薩 不 以 除 己 塵 勞 為 是 出 家 也, 滅 去 一 切 眾 生 塵 勞, 乃 是 菩 薩 之 出 家 矣 菩 薩 不 以 偏 護 己 身 獨 守 其 心 為 是 出 家 也, 將 護 一 切 群 萌 心 志, 乃 是 菩 薩 之 出 家 矣 菩 薩 不 以 自 脫 己 者 為 是 出 家 也, 度 脫 一 切 群 萌 往 反, 乃 是 菩 薩 之 出 家 矣 菩 薩 不 以 濟 己 生 死 之 患 為 是 出 家 也, 度 脫 一 切 生 死 之 患, 乃 是 菩 薩 之 出 家 矣 菩 薩 不 以 志 樂 泥 洹 為 是 出 家 也, 具 足 一 切 諸 佛 之 法, 乃 是 菩 薩 之 出 家 矣 48 文 殊 菩 薩 說 菩 薩 出 家 不 是 除 鬚 髮 自 被 袈 裟 自 奉 禁 戒 自 處 閑 處 顏 貌 形 容 威 儀 禮 節 興 己 功 德 除 己 塵 勞 偏 護 己 身 獨 守 其 心 自 脫 己 者 濟 己 生 死 之 患 志 樂 泥 洹 無 意 義 的 自 利 行, 而 是 修 利 他 行, 斷 滅 眾 生 欲 塵, 使 修 精 進 晉 曰 去 穢 當 去 眾 生 婬 怒 癡 垢 令 無 瑕 玼, 當 行 精 進 化 眾 生 令 守 謹 慎 假 使 五 趣, 隨 諸 群 類, 悉 能 建 立 慧 閑 居 化 諸 黎 庶 勸 立 慈 哀 勸 顯 滋 茂 一 切 眾 生, 殖 德 本 者 滅 去 一 切 眾 生 塵 勞 護 一 切 群 萌 心 志 度 脫 一 切 群 萌 往 反 度 脫 一 切 生 死 之 患 具 足 一 切 諸 佛 之 法 依 據 文 殊 菩 薩 的 說 法, 真 正 的 出 家 不 是 為 自 己 離 苦 得 樂, 而 是 不 忍 眾 生 苦 ; 不 是 以 維 持 出 家 的 形 式 就 足 夠, 而 是 要 揭 盡 所 能 地 發 揮 出 家 的 實 質 效 能 至 於 彈 偏 方 面, 主 要 是 針 對 菩 薩 說 的 強 調 深 悟 的 文 殊 法 門 對 有 關 大 乘 的 發 心 修 行 證 果 等 事 相, 每 從 深 悟 的 境 地, 加 以 破 斥 在 文 殊 師 利 佛 土 嚴 淨 經 中, 師 子 步 雷 音 菩 薩 問 文 殊 : 48 見 西 晉 竺 法 護 譯 : 佛 說 大 淨 法 門 經, 大 正 藏 七 冊, 頁 821 下 ~822 上 - 14 -

爾 時 師 子 步 雷 音 菩 薩, 問 : 文 殊 師 利 仁 尊 久 如 當 成 無 上 正 真 之 道, 逮 最 正 覺? 當 作 是 問, 仁 為 志 學 無 上 正 真 道 乎, 所 以 者 何? 假 使 吾 身 學 佛 道 者, 當 作 斯 問 又 問 : 仁 不 以 眾 生 求 最 正 覺 乎, 答 曰 : 不 也 所 以 者 何? 眾 生 不 可 得 故 又 問 : 仁 不 求 佛 慕 佛 法 乎? 答 曰 : 不 也 所 以 者 何? 一 切 諸 法 皆 悉 佛 法 49 文 殊 菩 薩 依 深 悟 的 境 地, 對 這 些 問 題 不 作 肯 定 的 答 覆 他 說 他 不 求 道 不 為 眾 生 求 正 覺 不 求 佛 慕 佛 法, 這 表 示 他 不 落 入 分 別, 而 視 萬 法 同 一 味 自 性 空 總 之, 文 殊 菩 薩 在 大 乘 佛 教 經 典 中 不 論 是 斥 小 或 是 彈 偏, 其 用 意 都 在 於 啟 發 眾 生, 令 達 到 深 悟 的 境 界, 所 以 這 也 可 視 為 方 便 度 眾 的 方 法 之 一 吧 文 殊 菩 薩 透 過 彈 偏 斥 小 彰 顯 他 的 大 乘 精 神, 亦 即 大 乘 菩 薩 的 慈 悲 和 智 慧 四 不 重 聲 聞 戒 律 聲 聞 佛 教 的 比 丘 僧 應 嚴 守 戒 律 ; 有 些 事 絶 對 不 能 做, 有 些 地 方 絶 對 不 可 去 按 照 聲 聞 戒 律 的 規 定, 他 們 必 須 住 在 僧 團, 全 心 全 力 於 戒 定 慧 三 學 的 增 進 但 文 殊 菩 薩 似 乎 喜 歡 自 由 自 在 我 行 我 素, 而 受 不 了 聲 聞 戒 律 的 拘 束 有 些 大 乘 經 典 說 文 殊 菩 薩 雖 住 大 眾, 但 遇 到 重 要 集 會 常 不 見 蹤 影 文 殊 師 利 現 寶 藏 經 說 : 文 殊 師 利 盡 夏 三 月 初 不 現 佛 邊, 亦 不 見 在 眾 僧, 亦 不 見 在 請 會, 亦 不 在 說 戒 中, 在 此 舍 衛 城, 於 和 悅 王 宮 采 女 中, 及 諸 淫 女 小 兒 之 中 三 月 50 據 此, 文 殊 師 利 似 乎 是 一 位 不 守 戒 律 的 比 丘 他 不 在 佛 的 身 邊, 不 與 僧 眾 共 住, 不 出 席 請 會, 也 不 參 加 說 戒 的 活 動, 反 而 進 入 王 宮 與 女 人 小 兒 共 處 難 怪 迦 葉 Mahakawyapa 撾 楗 椎, 要 將 他 驅 擯 出 去 五 小 結 51 但 從 上 揭 文 殊 菩 薩 為 上 金 光 首 淫 女 所 說 的 出 家 法, 可 知 文 殊 菩 薩 並 不 認 同 專 重 形 式 只 顧 自 己 求 解 脫 的 出 家 他 為 利 益 眾 生 而 不 拘 小 節 他 與 女 人 包 括 淫 女 小 兒 共 處, 完 全 是 為 了 教 化 他 們, 而 不 是 為 了 和 他 們 一 起 玩 樂 綜 合 上 述 文 殊 菩 薩 在 華 嚴 經 以 外 的 一 般 大 眾 佛 教 經 典 中, 顯 得 很 新 潮 很 前 衛 說 他 重 方 便 行 求 菩 提 而 不 斷 煩 惱 又 說 他 彈 偏 斥 小 不 重 聲 聞 戒 律 但 方 便 若 沒 有 般 若 引 導, 則 可 能 轉 成 下 流 難 怪 有 些 大 乘 佛 教 經 典 在 提 到 文 殊 菩 薩, 都 會 說 他 重 般 若 求 菩 提 不 斷 煩 惱 不 意 謂 一 面 求 菩 提 一 面 沉 溺 於 煩 惱, 而 是 不 落 於 二 分 法 的 分 別, 視 一 切 同 一 法 性 又, 彈 偏 斥 小 全 是 為 了 使 小 乘 人 趣 49 50 51 見 西 晉 竺 法 護 譯 : 文 殊 師 利 佛 土 嚴 淨 經 上, 大 正 藏 一 冊, 頁 895 下 ~896 上 見 西 晉 竺 法 護 譯 : 文 殊 師 利 現 寶 藏 經 下, 大 正 藏 四 冊, 頁 460 上 見 西 晉 竺 法 護 譯 : 文 殊 師 利 現 寶 藏 經 下, 大 正 藏 四 冊, 頁 460 上 - 15 -

向 大 乘 不 重 聲 聞 戒, 只 因 更 重 視 眾 生 的 得 度 總 之, 文 殊 菩 薩 這 樣 的 作 為 都 是 為 了 教 化 眾 生 此 為 一 般 大 乘 佛 教 經 典 中 的 文 殊 菩 薩 透 過 以 上 簡 略 的 介 紹, 理 當 對 文 殊 菩 薩 有 點 認 識 而 有 關 文 殊 菩 薩 在 八 華 嚴 經 中 的 角 色 性 格, 擬 論 述 於 下 肆 八 華 嚴 中 的 文 殊 菩 薩 如 三 章 所 述, 文 殊 菩 薩 在 大 乘 佛 教 經 典 中 所 表 現 的 性 格 形 象 確 實 非 常 突 出 不 凡, 但 在 華 嚴 經 中 他 所 扮 演 的 角 色 如 何 呢? 又, 華 嚴 宗 的 祖 師 們 如 何 看 待 他 呢? 這 些 是 本 章 所 要 探 究 的 問 題 華 嚴 宗 的 祖 師 中, 有 的 對 文 殊 菩 薩 持 忽 略 的 態 度, 有 的 則 將 他 與 毗 盧 遮 那 佛 及 普 賢 菩 薩 並 列 而 尊 為 華 嚴 三 聖 關 於 這 點, 擬 於 以 下 略 作 論 述 一 文 殊 菩 薩 在 華 嚴 宗 的 地 位 變 遷 澄 觀 將 毗 盧 遮 那 佛 文 殊 菩 薩 及 普 賢 菩 薩 合 稱 為 華 嚴 三 聖, 這 點 如 壹 章 所 述, 首 見 於 澄 觀 的 三 聖 圓 融 觀 門 華 嚴 宗 內, 在 澄 觀 之 前 沒 有 人 提 出 華 嚴 三 聖 之 說 筆 者 在 為 撰 寫 本 論 文 而 從 各 相 關 文 獻 搜 集 資 料 之 際, 發 現 澄 觀 之 前 的 三 位 祖 師 有 忽 略 文 殊 菩 薩 之 意, 如 初 祖 杜 順 557~640 述, 二 祖 智 儼 撰 華 嚴 一 乘 玄 門 中 說 : 今 且 就 華 嚴 一 部 經 宗, 通 明 法 界 緣 起, 不 過 自 體 因 之 與 果 所 言 因 者, 謂 方 便 緣 修 體 窮 位 滿, 即 普 賢 是 也 所 言 果 者, 謂 自 體 究 竟 寂 滅 圓 果 佛 境 界 一 即 一 切, 謂 佛 世 界 海 及 離 世 間, 明 佛 義 是 也 問 : 文 殊 亦 是 因, 人 何 故 但 言 普 賢 是 其 因 人 耶? 答 : 雖 復 始 起 於 妙 慧, 圓 滿 在 于 稱 周, 是 故 隱 於 文 殊, 獨 言 普 賢 也 52 又, 三 祖 法 藏 643~712 的 華 嚴 策 林 一 開 始 就 說 : 夫 華 嚴 宗 旨, 其 義 不 一, 究 其 了 說, 總 明 因 果 二 門 因 即 普 賢 行 願, 果 即 舍 那 業 用 53 根 據 以 上 兩 段 引 文, 可 知 華 嚴 經 的 要 旨 在 於 闡 明 法 界 緣 起, 而 法 界 緣 起 包 含 因 和 果 兩 部 份 此 中, 果 由 毗 盧 遮 那 佛 的 業 用 代 表, 而 說 到 因, 依 照 華 嚴 初 二 三 祖 之 見, 不 必 述 及 文 殊 菩 薩 的 妙 慧, 只 提 普 賢 菩 薩 的 行 願 即 可 由 普 賢 菩 薩 的 行 願 達 成 舍 那 佛 的 業 用, 此 為 華 嚴 宗 的 主 軸 在 此 文 殊 顯 然 遭 受 忽 略 了 在 這 三 位 華 嚴 宗 祖 師 的 心 目 中, 復 始 起 於 妙 慧 畢 竟 抵 不 過 圓 滿 在 於 稱 周 52 53 見 唐 杜 順 說, 智 儼 撰 : 華 嚴 一 乘 玄 門, 大 正 藏 四 五 冊, 頁 514 中 見 唐 法 藏 述 : 華 嚴 策 林, 大 正 藏 四 五 冊, 頁 597 上 - 16 -

但 與 法 藏 差 不 多 同 期 的 華 嚴 學 者 李 通 玄 635~730 卻 與 澄 觀 持 相 同 的 看 法, 認 為 毗 盧 遮 那 佛 普 賢 菩 薩 和 文 殊 菩 薩 三 者 一 樣 重 要 他 的 作 中, 雖 沒 有 直 接 稱 此 三 者 為 華 嚴 三 聖, 但 他 同 時 並 論 三 者 之 處 甚 多 新 華 嚴 經 論 三 中 說 : 說 此 一 部 經 之 問 答 體 用 所 乘 之 宗 大 意, 總 相 具 德 有 三 : 一 佛, 二 文 殊, 三 普 賢 用 佛 文 殊 普 賢 三 德 互 為 主 伴, 以 成 法 則, 化 利 眾 生 之 首 佛 收 一 切 果, 文 殊 收 一 切 所 行 因 果 法 身 本 智, 普 賢 收 一 切 因 果 行 身 差 別 智 54 李 通 玄 認 為 華 嚴 經 的 大 意 含 蓋 佛 文 殊 菩 薩 普 賢 菩 薩 三 部 份, 佛 為 主, 文 殊 菩 薩 及 普 賢 菩 薩 分 別 為 伴, 其 目 的 首 在 於 利 益 眾 生 文 殊 菩 薩 主 智, 普 賢 菩 薩 主 行, 佛 為 修 行 之 果 三 者 關 係 非 常 緊 密 李 通 玄 在 其 另 一 部 作 決 疑 論 說 : 修 行 者, 常 以 文 殊 師 利 毗 盧 遮 那 普 賢 三 法 為 始 終 之 體 如 修 道 者, 雖 有 成 佛 之 意, 多 有 滯 一 法, 不 知 進 修 之 路 55 又, 他 在 新 華 嚴 經 論 五 更 具 體 詳 細 地 說 出 三 者 是 密 不 可 分 的 三 身 一 時, 法 合 如 是, 廢 一 不 可 若 廢 文 殊 存 普 賢, 所 有 行 門 屬 有 漏 ; 若 廢 普 賢 存 文 殊, 所 證 寂 定 是 二 乘 ; 若 廢 佛 存 文 殊 普 賢, 佛 是 覺 也, 無 覺 者 故 以 是 義 故, 三 人 不 可 廢 若 廢 一, 三 不 成 故 56 若 沒 有 文 殊 菩 薩 的 智 引 導, 所 有 的 行 願 不 完 善 ; 若 沒 有 普 賢 菩 薩 的 行 願 推 動, 則 所 證 的 寂 定 歸 於 二 乘, 尋 求 自 了 而 已 ; 若 沒 有 佛 成 就 覺 性, 則 證 明 文 殊 菩 薩 的 智 普 賢 的 行 無 有 助 益 故 整 個 修 行 過 程 包 括 兩 部 份 : 修 行 的 因 和 修 行 的 果 其 中 修 行 的 因 含 智 與 行 兩 項 修 行 者 若 偏 廢 其 中 任 何 一 個 則 都 不 能 獲 得 解 脫, 三 人 不 可 廢, 若 廢 一, 三 不 成 故 總 而 言 之, 李 通 玄 與 澄 觀 把 文 殊 菩 薩 視 為 妙 慧 的 象 徵, 與 佛 普 賢 菩 薩 並 列 這 與 華 嚴 初 祖 杜 順 二 祖 智 儼 及 三 祖 法 藏 的 說 法 大 大 不 同 57 可 見 文 殊 菩 薩 在 華 嚴 宗 的 地 位 前 後 不 同, 有 伏 有 起 54 55 56 57 見 唐 李 通 玄 撰 : 新 華 嚴 經 論 三, 大 正 藏 三 六 冊, 頁 739 上 ~ 中 見 唐 李 通 玄 撰 : 略 釋 新 華 嚴 經 修 行 次 決 疑 論 一 之 上, 大 正 藏 三 六 冊, 頁 1013 中 見 唐 李 通 玄 撰 : 新 華 嚴 經 論 五, 大 正 藏 三 六 冊, 頁 747 中 魏 道 儒 著 : 華 嚴 宗 通 史, 中 國 : 江 蘇 古 籍 出 版 社, 一 九 九 八 年 版, 頁 175~177-17 -

二 八 華 嚴 中 文 殊 菩 薩 的 角 色 性 格 如 眾 所 週 知, 許 多 大 乘 佛 教 經 典 將 文 殊 菩 薩 描 述 成 一 個 很 特 殊 的 角 色 他 在 性 格 上 在 言 行 上, 都 很 突 出, 不 但 與 一 般 的 聲 聞 緣 覺 二 乘 者 有 極 大 的 差 異, 而 且 也 大 大 不 同 於 其 他 大 乘 菩 薩 而 華 嚴 經 中 對 文 殊 菩 薩 的 描 述 如 何 呢? 在 整 部 經 中 文 殊 菩 薩 出 現 於 二 會 的 信 法 門 即 如 來 名 號 四 聖 諦 光 明 覺 菩 薩 問 明 淨 行 賢 首 六 及 九 會 的 果 法 界 即 入 法 界 所 以 要 了 解 華 嚴 經 中 文 殊 菩 薩 的 角 色 性 格, 必 先 從 這 兩 處 著 手 信 法 門 顧 名 思 義 主 要 在 宣 揚 信 在 華 嚴 宗, 信 雖 不 入 位, 但 文 殊 菩 薩 是 二 會 58 信 法 門 的 會 主, 可 以 說 是 本 會 的 主 角 所 以 可 想 而 知 文 殊 菩 薩 是 很 重 視 信 的 這 裏 所 說 的 信, 也 絶 非 一 般 粗 淺 的 信 而 是 信 智 一 如 的 信 在 上 揭 六 經 中, 與 文 殊 菩 薩 一 起 出 現 的 皆 是 一 生 補 處 菩 薩 爾 時 世 尊, 在 摩 竭 提 國 阿 蘭 若 法 菩 提 場 中, 始 成 正 覺, 於 普 光 明 殿, 坐 蓮 華 藏 師 子 之 座,, 與 佛 剎 微 塵 數 諸 菩 薩 俱, 莫 不 皆 是 一 生 補 處, 悉 從 他 方, 而 共 來 集 60 一 生 補 處 菩 薩 是 來 生 將 成 佛 的 菩 薩, 其 修 行 的 階 位 僅 次 於 佛, 他 們 還 需 要 文 殊 菩 薩 的 教 導 嗎? 實 際 上 宣 說 信 法 門 的 六 經, 其 大 意 在 於 由 文 殊 菩 薩 透 過 九 首 菩 薩 的 問 答, 以 啟 發 眾 生 對 佛 法 產 生 信 心, 進 而 證 得 覺 悟 61 文 殊 菩 薩 在 入 法 界 中 不 算 是 主 角, 他 只 是 一 個 幕 後 引 導 者, 而 真 正 的 主 導 者 是 善 財 童 子 然 而, 在 這 一 中 文 殊 菩 薩 也 扮 演 著 好 幾 種 角 色 入 法 界 描 述 一 位 求 道 者 善 財 童 子 接 受 象 徵 智 慧 的 文 殊 菩 薩 的 啓 發, 依 序 參 訪 五 三 位 善 知 識, 最 後 會 見 象 徵 行 願 的 普 賢 菩 薩, 而 完 成 他 求 道 的 過 程 善 財 童 子 就 是 如 此 悟 入 毗 盧 遮 那 59 58 59 60 61 附 表 一 : 五 周 四 分 表, 參 考 唐 澄 觀 述 : 大 方 廣 佛 華 嚴 經 略 策, 大 正 藏 三 六 冊, 頁 701 ~709 一 生 補 處 : 梵 eka-jati-pratiboddha, 藏 skye-ba-gcig-gis thogs-pa, 菩 薩 階 位 的 最 高 位, 即 等 覺 位 或 譯 作 一 生 所 繫 因 經 此 生 的 繫 縛 即 可 補 佛 位 處, 故 稱 一 生 補 處 即 是 說, 經 過 此 生, 來 生 定 可 在 世 間 成 佛 一 般 來 說, 此 菩 薩 位 還 存 有 根 本 無 明, 受 變 易 生 死, 故 名 一 生 ; 到 最 後 斷 惑 入 妙 覺 位, 補 前 佛 位 處, 故 名 補 處 有 提 到 一 生 補 處 的 經 典, 除 了 華 嚴 經 外, 還 有 佛 說 兜 沙 經 佛 說 如 來 興 顯 經 佛 華 嚴 入 如 來 德 智 不 思 議 境 界 經 大 方 廣 入 如 來 智 德 不 思 議 經 最 勝 問 菩 薩 住 除 垢 斷 結 經 無 量 壽 經 大 乘 菩 薩 藏 正 法 經 阿 彌 陀 經 及 佛 說 觀 彌 勒 菩 薩 上 生 兜 率 天 經 等 再 說 彌 勒 菩 薩 被 認 為 是 一 生 補 處 菩 薩, 主 要 是 依 據 佛 說 觀 彌 勒 菩 薩 上 生 兜 率 天 經 等 經 所 說, 蓋 彌 勒 菩 薩 今 在 兜 率 天, 待 其 此 生 結 束 後, 將 降 在 娑 婆 世 界 補 釋 迦 之 佛 處 見 唐 實 叉 難 陀 譯 : 大 方 廣 佛 華 嚴 經 二, 如 來 名 號 七, 大 正 藏 冊, 頁 57 下 參 考 賢 度 法 師 編 著 : 轉 法 輪 集 二, 轉 法 輪 系 列, 財 團 法 人 台 北 市 華 嚴 蓮 社, 民 國 八 八 年 四 月 一 日 初 版, 頁 33-18 -

佛 的 境 界, 當 然 其 中 含 攝 普 賢 的 行 願 及 文 殊 的 智 慧 所 以 說 文 義 深 廣 的 入 法 界 不 但 有 理 論, 而 且 有 實 踐 修 行 者 倘 若 循 著 這 樣 的 次 去 做, 定 能 一 步 一 步 地 接 近 那 無 盡 無 礙 不 可 思 議 的 境 界 關 於 整 部 華 嚴 經 中, 文 殊 菩 薩 所 扮 演 的 角 色 所 展 現 的 性 格, 本 文 擬 分 下 列 七 點 加 以 論 析 :1. 會 主 及 上 首 者 2. 觀 機 逗 教 者 3. 採 用 開 放 學 風 者 4. 強 調 信 心 者 5. 重 視 戒 行 者 6. 說 法 者 7. 導 航 者 一 會 主 及 上 首 者 依 據 澄 觀 的 七 處 九 會 表 所 述, 62 信 法 門 是 九 會 中 的 二 會 在 信 法 門 中, 文 殊 菩 薩 是 會 主, 也 就 是 說, 他 是 六 經 中 的 主 角 主 講 者 在 四 聖 諦 中, 文 殊 菩 薩 告 諸 菩 薩 有 關 苦 集 滅 道 在 不 同 世 界 各 有 不 同 的 名 稱 63 在 光 明 覺 文 殊 菩 薩 由 佛 陀 遠 放 光 明 宣 示 佛 法 64 在 菩 薩 問 明 中, 由 文 殊 菩 薩 以 妙 慧 配 合 九 首 菩 薩 的 眾 行, 說 出 甚 深 的 義 理 65 而 在 淨 行 中, 文 殊 菩 薩 不 厭 其 煩 地 為 智 首 菩 薩 講 出 一 百 四 一 個 淨 行 66 最 後 在 賢 首 中, 文 殊 菩 薩 為 顯 示 菩 提 心 的 功 德 而 特 意 向 賢 首 以 偈 頌 啟 問 67 文 殊 菩 薩 除 了 是 信 法 門 的 會 主 之 外, 在 入 法 界 中, 他 也 是 逝 多 林 大 會 中 的 上 首 菩 薩 此 一 開 始 就 指 出 文 殊 菩 薩 與 普 賢 菩 薩 同 為 逝 多 林 大 會 中 的 上 首 文 殊 菩 薩 並 與 五 百 位 大 菩 薩 一 齊 出 現 在 室 羅 筏 國 逝 多 林 給 孤 獨 的 大 莊 嚴 樓 閣 中 68 這 五 百 位 大 菩 薩 皆 悉 成 就 普 賢 行 願, 境 界 無 礙, 現 身 無 量, 淨 眼 無 障, 至 處 無 限, 光 明 無 際, 說 法 無 盡, 69 此 外, 尚 有 諸 大 聲 聞 等 同 處 於 逝 多 林 大 會 中 他 們 雖 是 悉 覺 真 諦 皆 證 實 際 70, 但 皆 不 見 如 來 與 菩 薩 的 不 可 思 議 境 界 八 華 嚴 列 出 多 個 他 們 所 以 如 此 的 原 因, 71 但 歸 結 起 來, 不 外 自 覺 與 覺 他 二 方 面 都 做 得 不 充 足 所 致 聲 聞 62 附 表 一 : 五 周 四 分 表, 參 考 唐 澄 觀 述 : 大 方 廣 佛 華 嚴 經 略 策, 大 正 藏 三 六 冊, 頁 701 ~709 63 參 考 唐 實 叉 難 陀 譯 : 大 方 廣 佛 華 嚴 經 二, 四 聖 諦 八, 大 正 藏 冊, 頁 60 上 64 參 考 唐 實 叉 難 陀 譯 : 大 方 廣 佛 華 嚴 經 三, 光 明 覺 九, 大 正 藏 冊, 頁 62 中 65 唐 實 叉 難 陀 譯 : 大 方 廣 佛 華 嚴 經 三, 菩 薩 問 明, 大 正 藏 冊, 頁 66 上 66 唐 實 叉 難 陀 譯 : 大 方 廣 佛 華 嚴 經 四, 淨 行 一, 大 正 藏 冊, 頁 69 中 67 唐 實 叉 難 陀 譯 : 大 方 廣 佛 華 嚴 經 四, 賢 首 二 之 一, 大 正 藏 冊, 頁 72 上 68 參 考 唐 實 叉 難 陀 譯 : 大 方 廣 佛 華 嚴 經 六, 入 法 界 三 九 之 一, 大 正 藏 冊, 頁 319 上 69 見 唐 實 叉 難 陀 譯 : 大 方 廣 佛 華 嚴 經 六, 入 法 界 三 九 之 一, 大 正 藏 冊, 頁 319 中 ~ 下 70 見 唐 實 叉 難 陀 譯 : 大 方 廣 佛 華 嚴 經 六, 入 法 界 三 九 之 一, 大 正 藏 冊, 頁 319 下 71 以 善 根 不 同 故, 本 不 修 習 見 佛 自 在 善 根 故, 本 不 讚 說 方 世 界 一 切 佛 剎 清 淨 功 德 故, 本 不 稱 歎 諸 佛 世 尊 種 種 神 變 故, 本 不 於 生 死 流 轉 之 中, 本 不 令 他 住 菩 提 心 故, 本 不 能 令 如 來 種 性 不 斷 絶 故, 本 不 攝 受 諸 眾 生 故, 本 不 勸 他 修 習 菩 薩 波 羅 蜜 故, 本 不 修 習 生 一 切 智 諸 善 根 故, 本 不 成 就 如 來 出 世 諸 善 根 故, 本 不 得 嚴 淨 佛 剎 神 通 智 故, 本 不 得 諸 菩 薩 眼 所 知 境 故, 本 不 - 19 -

弟 子 是 聽 聞 佛 陀 的 聲 教 而 證 悟 的 出 家 弟 子 他 們 依 聲 聞 而 求 出 離, 只 顧 聲 聞 道, 滿 足 聲 聞 行, 安 住 聲 聞 果, 對 於 一 切 大 悲 行 都 拒 而 遠 之, 對 於 一 切 眾 生 都 捨 而 不 顧, 所 以 無 法 積 聚 福 慧 資 糧, 以 致 雖 與 佛 菩 薩 同 在 逝 多 林 大 會 中, 卻 有 眼 不 見 遮 那 身, 有 耳 不 聞 圓 頓 教 在 逝 多 林 大 會 中, 有 眾 多 的 菩 薩 聲 聞 出 席, 而 文 殊 菩 薩 為 會 中 上 首 之 一, 72 這 是 因 為 他 具 有 無 量 功 德 唐 澄 觀 依 據 此 中 舍 利 弗 對 文 殊 菩 薩 的 描 述 而 歸 結 成 種 勝 德 : 一 身 相 勝 二 常 光 勝 三 放 光 勝 四 眾 會 勝 五 行 路 勝 六 住 處 勝 七 福 嚴 勝 八 林 樹 勝 九 自 在 勝 上 攝 勝 澄 觀 並 認 為, 此 種 勝 德 含 有 二 層 意 義 : 一 約 事, 心 常 上 攝 諸 佛 法 故 二 約 表, 諸 佛 顯 揚, 皆 依 般 若, 究 竟 至 於 一 切 智 故 73 二 觀 機 逗 教 者 面 對 芸 芸 的 眾 生, 文 殊 菩 薩 觀 機 逗 教, 隨 緣 助 化 首 先 在 如 來 名 號 中, 由 文 殊 師 利 菩 薩 承 著 佛 的 威 神 力, 告 訴 與 會 的 大 眾, 佛 在 這 個 娑 婆 世 界 的 無 數 四 天 下 中 有 不 同 的 示 現 : 此 娑 婆 世 界, 諸 四 天 下, 種 種 身, 種 種 名 種 種 色 相 種 種 修 短 種 種 壽 量 種 種 處 所 種 種 諸 根 種 種 生 處 種 種 語 業 種 種 觀 察, 令 諸 眾 生 各 別 知 見 74 娑 婆 世 界 有 百 億 四 天 下 在 各 個 四 天 下 的 各 處, 諸 眾 生 所 看 到 的 佛, 於 名 號 身 形 高 度 壽 命 諸 根 生 處 語 業 等 方 面 都 是 多 種 多 樣, 不 盡 相 同 的 名 號 的 不 同 只 是 其 中 的 一 項 而 已 佛 陀 為 甚 麼 有 如 此 的 示 現? 對 此, 澄 觀 作 如 下 的 解 釋 : 求 超 出 世 間 不 共 菩 提 諸 善 根 故, 本 不 發 一 切 菩 薩 諸 大 願 故, 本 不 從 如 來 加 被 之 所 生 故, 本 不 知 諸 法 如 幻 菩 薩 如 夢 故, 本 不 得 諸 大 菩 薩 廣 大 歡 喜 故 雖 在 逝 多 林 中, 不 見 如 來 諸 大 神 變, 無 如 是 善 根 故 唐 實 叉 難 陀 譯 : 大 方 廣 佛 華 嚴 經 六, 入 法 界 三 九 之 一, 大 正 藏 冊, 頁 323 上 72 汝 可 觀 察 文 殊 師 利 菩 薩 清 淨 之 身, 相 好 莊 嚴, 一 切 天 人 莫 能 思 議 文 殊 師 利 圓 光 映 徹, 令 無 量 眾 生 發 歡 喜 心 文 殊 師 利 光 網 莊 嚴, 除 滅 眾 生 無 量 苦 惱 文 殊 師 利 眾 會 具 足, 皆 是 菩 薩, 往 昔 善 根 之 所 攝 受 文 殊 師 利 所 行 之 路, 左 右 八 步, 平 坦 莊 嚴 文 殊 師 利 所 住 之 處, 周 迴 方, 常 有 道 場, 隨 逐 而 轉 文 殊 師 利 所 行 之 路, 具 足 無 量 福 德 莊 嚴, 左 右 兩 邊, 有 大 伏 藏, 種 種 珍 寶, 自 然 而 出 文 殊 師 利 曾 供 養 佛, 善 根 所 流, 一 切 樹 間, 出 莊 嚴 藏 文 殊 師 利, 諸 世 間 主, 雨 供 具 雲, 頂 禮 恭 敬, 以 為 供 養 文 殊 師 利, 方 一 切 諸 佛 如 來, 將 說 法 時, 悉 放 眉 間, 白 亳 相 光, 來 照 其 身, 從 頂 上 入 見 唐 實 叉 難 陀 譯 : 大 方 廣 佛 華 嚴 經 六 一, 入 法 界 三 九 之 二, 大 正 藏 冊, 頁 331 上 73 見 唐 澄 觀 撰 : 大 方 廣 佛 華 嚴 經 疏 五 五, 大 正 藏 三 五 冊, 頁 919 上 其 中 五 行 路 勝, 表 常 依 八 正 故 六 住 處 勝, 舉 足 下 足, 無 非 道 場, 隨 心 轉 故 七 福 嚴 勝, 常 觀 空 有 二 邊 心 地 之 下, 具 如 來 藏, 恒 沙 萬 德, 無 心 忘 照, 任 運 寂 知, 而 顯 現 故 八 林 樹 勝, 樹 立 萬 行, 嚴 法 體 故 九 自 在 勝, 於 我 無 我 得 不 二 解, 自 在 主 中 為 最 尊 故 上 攝 勝 74 唐 實 叉 難 陀 譯 : 大 方 廣 佛 華 嚴 經 二, 如 來 名 號 七, 大 正 藏 冊, 頁 58 下 - 20 -

如 來 以 法 界 自 體 根 本 智 緣, 以 成 佛 號 如 來 示 現 成 正 覺, 約 自 德 緣, 以 成 佛 號 如 來 以 利 生 方 便 緣, 約 位 進 修, 以 成 佛 號 如 來 以 一 切 眾 生 隨 根 所 樂 緣, 以 成 佛 號 如 來 約 法 界 體 用 平 等 緣, 以 一 切 諸 法 總 名 佛 號 75 原 來 佛 有 種 種 不 同 的 示 現 是 有 四 個 原 因 的 : 一 由 於 佛 具 有 法 界 自 體 根 本 智 ; 二 由 於 佛 證 得 正 覺 ; 三 由 於 佛 利 益 眾 生 的 方 便 ; 四 由 於 佛 欲 令 眾 生 隨 其 根 機 好 樂 由 此 可 知, 其 中 一 二 兩 點 與 佛 本 身 有 關, 而 三 四 兩 點 與 眾 生 有 關 佛 的 種 種 示 現 是 利 生 方 便, 也 是 欲 令 一 切 眾 生 隨 根 所 樂 此 二 點 有 密 切 關 連 因 此, 可 知 各 地 方 的 眾 生 所 知 見 的 佛 不 是 同 一 樣 相 這 點 確 實 與 眾 生 有 極 大 的 關 聯 文 殊 師 利 現 寶 藏 經 下 也 說 : 人 之 本 行, 若 干 不 同, 亦 為 說 若 干 種 法 而 得 入 道 76 這 裏 所 說 的 本 行 是 指 眾 生 的 根 機 眾 生 根 機 有 很 多 種, 有 所 殊 異, 所 以 佛 在 度 化 他 們 的 時 候 要 以 不 同 的 法 門, 才 能 令 他 們 悟 入 佛 法 換 言 之, 眾 生 有 多 少 種 根 機, 佛 就 須 說 多 少 種 法 門 ; 他 是 不 可 能 只 用 一 種 法 來 度 盡 無 數 無 量 的 眾 生 這 與 如 來 名 號 所 闡 明 的 旨 趣 相 當 一 致 附 帶 一 提, 眾 生 之 間 有 所 不 同, 係 眾 生 自 己 的 業 力 果 報 所 致 在 如 來 名 號 中, 九 位 一 生 補 處 菩 薩 更 提 出 一 堆 有 關 佛 剎 佛 住 佛 剎 莊 嚴 佛 法 性 佛 剎 清 淨 佛 所 說 法 佛 剎 體 性 佛 威 德 佛 剎 成 就 佛 大 菩 提 諸 菩 薩 住 行 迴 向 藏 地 願 定 通 頂 如 來 地 如 來 境 界 如 來 神 力 如 來 所 行 如 來 力 如 來 無 畏 如 來 三 昧 如 來 神 通 如 來 最 勝 77 的 問 題 對 此, 文 殊 菩 薩 在 承 佛 威 力, 普 觀 一 切 菩 薩 眾 會 78 後 一 一 給 予 答 覆 文 中 的 普 觀, 從 表 面 上 看 來, 應 指 文 殊 菩 薩 普 遍 觀 察 會 中 一 切 菩 薩 的 根 機 文 殊 菩 薩 善 於 觀 機 逗 教, 總 是 按 照 眾 生 的 根 機 說 法, 使 他 們 更 容 易 領 悟 但 會 中 的 菩 薩 都 是 一 生 補 處 菩 薩, 最 接 近 佛 位, 為 甚 麼 還 有 疑 問 呢? 此 等 菩 薩 應 是 代 表 凡 夫 眾 生 發 問 的, 而 文 殊 菩 薩 在 作 答 時 也 勢 必 配 合 凡 夫 眾 生 的 根 機, 這 點 已 在 前 面 述 及 總 之, 凡 夫 賢 愚 不 齊, 優 劣 有 異, 故 必 須 要 觀 其 根 性 才 能 施 予 教 法 文 殊 菩 薩 在 這 方 面 可 說 是 高 手 79 然 而, 在 菩 薩 問 明 中, 則 由 文 殊 菩 薩 隨 著 九 位 菩 薩 的 根 機 向 他 們 提 出 九 個 不 同 的 問 題 這 九 個 問 題 涉 及 緣 起 教 化 業 果 說 法 福 田 正 教 正 行 75 76 77 78 79 見 唐 澄 觀 撰 : 大 方 廣 佛 華 嚴 經 疏 二, 大 正 藏 三 五 冊, 頁 588 上 見 西 晉 竺 法 護 譯 : 文 殊 師 利 現 寶 藏 經 下, 大 正 藏 四 冊, 頁 460 下 見 唐 實 叉 難 陀 譯 : 大 方 廣 佛 華 嚴 經 二, 如 來 名 號 七, 大 正 藏 冊, 頁 58 上 見 唐 實 叉 難 陀 譯 : 大 方 廣 佛 華 嚴 經 二, 如 來 名 號 七, 大 正 藏 冊, 頁 58 下 參 考 賢 度 法 師 編 著 : 轉 法 輪 集 二, 轉 法 輪 系 列, 財 團 法 人 台 北 市 華 嚴 蓮 社, 民 國 八 八 年 四 月 一 日 初 版, 頁 33~37-21 -

正 助 及 一 道 根 據 澄 觀 的 詮 釋, 這 九 個 問 題 具 有 次 性 80 即 : 修 行 佛 道 者 應 從 緣 起 的 理 則 著 手 學 習, 其 後 歷 經 各 階 段 的 實 踐, 到 最 後 才 可 能 證 悟 佛 道 這 是 修 學 佛 法 的 歷 程 這 九 個 由 文 殊 菩 薩 提 出 的 問 題, 由 九 首 菩 薩 一 一 作 答 如 前 述, 他 的 用 意 在 於 藉 這 些 菩 薩 的 回 答 以 啟 發 眾 生, 令 增 長 智 慧 文 殊 菩 薩 諄 諄 教 誨 的 精 神 實 在 難 得 所 以 說 文 殊 菩 薩 善 於 觀 機 逗 教, 應 該 不 是 誇 大 之 辭 又, 入 法 界 說, 文 殊 菩 薩 是 在 到 達 福 城 後, 為 優 婆 塞 優 婆 夷 五 百 童 男 五 百 童 女 宣 說 佛 法 善 財 在 五 百 童 男 之 中, 文 殊 菩 薩 觀 察 他 的 德 行 等, 認 定 他 是 可 造 之 材, 故 鼓 勵 善 財 參 訪 五 三 位 善 知 識 這 點 本 章 之 六 七 節 中 有 提 及 由 此 看 出, 在 入 法 界 中, 文 殊 菩 薩 也 不 忘 觀 機 逗 教 三 採 用 開 放 學 風 者 澄 觀 在 演 義 鈔 中 引 用 經 文, 大 讚 文 殊 菩 薩 的 德 行 : 善 哉 文 殊 師 利! 其 行 廣 大, 其 願 無 邊, 出 生 一 切 菩 薩 功 德, 無 有 休 息 ; 善 哉 文 殊 師 利! 常 為 無 量 百 千 億 那 由 他 諸 佛 母, 常 為 無 量 百 千 億 那 由 他 諸 菩 薩 師, 教 他 成 就 一 切 眾 生 等, 佛 名 經 說, 過 去 無 量 恒 河 沙 佛, 皆 是 文 殊 教 令 發 心 然 猶 帶 數, 故 今 顯 實 實 為 一 切 佛 母, 不 可 窮 其 始 末, 豈 獨 釋 迦 之 師 者? 81 文 殊 菩 薩 的 偉 大 在 於 他 的 行 與 願 都 廣 大 無 邊, 不 斷 地 出 生 心 切 菩 薩 功 德 文 殊 菩 薩 不 只 被 譽 為 是 釋 迦 之 師, 而 且 更 被 稱 為 諸 佛 之 母 這 是 因 為 無 數 的 菩 薩 皆 由 他 教 令 發 心, 成 就 一 切 眾 生 乃 至 成 佛 所 致 若 說 他 們 是 眾 生 之 師, 則 文 殊 菩 薩 是 這 些 老 師 的 老 師 這 點 在 貳 章 已 說 過 但 文 殊 菩 薩 怎 樣 教 導 諸 菩 薩 呢? 在 菩 薩 問 明 中, 文 殊 菩 薩 與 九 位 菩 薩 以 問 答 方 式 進 行 討 論 文 殊 菩 薩 為 了 化 度 眾 生, 向 九 首 菩 薩 各 別 提 出 一 個 問 題, 澄 觀 將 這 九 個 問 題 82 歸 納 為 九 個 甚 深 : 緣 起 教 化 業 果 說 法 福 田 正 教 80 81 82 參 考 唐 澄 觀 撰 : 大 方 廣 佛 華 嚴 經 疏 四, 大 正 藏 三 五 冊, 頁 601 上 見 唐 澄 觀 譯 : 大 方 廣 佛 華 嚴 經 隨 疏 演 義 鈔 二 八, 大 正 藏 三 六 冊, 頁 214 下 文 殊 菩 薩 與 九 首 菩 薩 討 論 的 問 題 如 下 : 心 性 是 一, 云 何 見 有 種 種 差 別? 所 謂 往 善 趣 惡 趣 諸 根 滿 缺, 受 生 同 異, 端 正 醜 陋, 苦 樂 不 同, 業 不 知 心, 心 不 知 業 ; 受 不 知 報, 報 不 知 受 ; 心 不 知 受, 受 不 知 心 ; 因 不 知 緣, 緣 不 知 因 ; 智 不 知 境, 境 不 知 智 一 切 眾 生 非 眾 生, 云 何 如 來 隨 其 時, 隨 其 命 隨 其 身 隨 其 行 隨 其 解 隨 其 言 論 隨 其 心 樂 隨 其 方 便 隨 其 思 惟 隨 其 觀 察, 於 如 是 諸 眾 生 中, 為 現 其 身, 教 化 調 伏? 一 切 眾 生 等 有 四 大, 無 我 無 生 所, 云 何 而 有 受 苦 受 樂 端 正 醜 陋 內 好 外 好 少 受 多 受 或 受 現 報 或 受 後 報, 然 法 界 中 無 美 無 惡 如 來 所 悟 唯 是 一 法, 云 何 乃 說 無 量 諸 法 現 無 量 剎 化 無 量 眾 演 無 量 音 示 無 量 身 知 無 量 心 現 無 量 神 通 普 能 震 動 無 量 世 界 示 現 無 量 殊 勝 莊 嚴 顯 示 無 邊 種 種 境 界, 而 法 性 中, 此 差 別 相, 皆 不 可 得? 如 來 福 田 等 一 無 異, 云 何 而 見 眾 生 布 施 果 報 不 同? 所 謂 種 種 色 種 種 形 種 種 家 種 種 根 種 種 財 種 種 主 種 種 眷 屬 種 種 官 位 種 種 功 德 種 種 智 慧, 而 佛 於 彼, 其 心 平 等, 無 異 思 惟 佛 教 是 一, 眾 生 得 見, 云 何 不 即 悉 斷 一 切 諸 煩 惱 縛 而 得 出 離? 然 其 色 蘊 受 蘊 想 蘊 行 蘊 識 蘊 欲 界 色 界 無 色 界 無 明 貪 愛, 無 有 差 別, 是 則 佛 教 於 諸 眾 生 或 有 利 益, 或 無 利 益 如 佛 所 說, 若 有 眾 生, 受 持 正 法, 悉 能 除 斷 一 切 - 22 -

正 行 正 助 一 道 83 而 九 位 菩 薩 對 這 九 個 問 題 分 別 以 偈 回 答 84 文 殊 菩 薩 對 九 首 菩 薩 提 出 的 九 個 問 題, 信 位 的 菩 薩 當 然 都 有 能 力 回 答, 因 為 那 是 他 們 自 己 修 學 的 範 圍 所 以 文 殊 菩 薩 一 問, 他 們 就 不 加 思 索 地 一 一 作 答 他 們 知 道 的 這 些 都 是 很 基 本 的, 但 對 凡 夫 來 說 這 些 還 是 很 難 理 解 的 所 以, 文 殊 菩 薩 與 九 首 菩 薩 做 這 樣 的 問 答, 是 別 有 用 心 的 : 為 曉 悟 群 蒙 85, 亦 即 為 化 眾 生 故 86 但 對 菩 薩 而 言, 佛 的 境 界 才 是 最 難 解 的 九 首 菩 薩 都 不 了 解 佛 的 境 界, 因 此 他 們 一 齊 問 文 殊 菩 薩 : 何 等 是 佛 境 界? 何 等 是 佛 境 界 因? 何 等 是 佛 境 界 度? 何 等 是 佛 境 界 入? 何 等 是 佛 境 界 智? 何 等 是 佛 境 界 法? 何 等 是 佛 境 界 說? 何 等 是 佛 境 界 知? 何 等 是 佛 境 界 證? 何 等 是 佛 境 界 現? 何 等 是 佛 境 界 廣? 87 依 據 澄 觀 的 意 見, 九 首 菩 薩 是 就 因 度 入 智 法 說 知 證 現 廣 方 面 向 文 殊 菩 薩 提 出 有 關 佛 境 界 的 問 題 88 此 問 題 甚 深, 因 為 如 來 所 證 得 的 境 界 是 不 可 說 不 可 思 議 的, 但 文 殊 菩 薩 並 未 避 而 不 答 ; 還 是 以 偈 頌 做 簡 略 的 回 答 而 說 : 如 來 深 境 界, 其 量 等 虛 空 億 劫 常 宣 說, 亦 復 不 能 盡 非 識 所 89 能 識, 亦 非 心 境 界 換 言 之, 如 來 的 境 界 是 言 語 道 斷 心 行 處 滅 的 根 據 上 述 可 知, 這 種 由 文 殊 菩 薩 與 九 首 菩 薩 互 相 探 究 教 義 的 學 風, 不 是 權 威 式 的 單 向 教 導, 也 不 是 一 言 堂, 而 是 以 互 動 的 方 式 各 自 表 述 自 己 的 見 解 在 這 種 開 放 的 學 風 中 學 習, 收 獲 應 該 很 多 進 入 入 法 界 後, 文 殊 菩 薩 這 種 開 放 的 學 風 更 清 楚 出 彰 顯 出 來 入 法 界 非 常 強 調 善 知 識 的 重 要 性 ; 沒 有 善 知 識 的 正 確 引 導, 很 難 順 利 地 行 走 菩 提 道 此 說 文 殊 菩 薩 在 福 城 大 塔 廟 處 為 包 括 善 財 在 內 的 五 百 童 子 等 說 83 84 85 86 87 88 89 煩 惱, 何 故 復 有 受 持 正 法, 而 不 斷 者, 隨 貪 瞋 癡 隨 慢 隨 覆 隨 嫉 隨 慳 隨 誑 隨 諂, 勢 力 所 轉, 無 有 離 心, 能 受 持 法, 何 故 復 於 心 行 之 內, 起 諸 煩 惱? 於 佛 法 中, 智 為 上 首, 如 來 何 故 或 為 眾 生 讚 歎 布 施 或 讚 持 戒 或 讚 堪 忍 或 讚 精 進 或 讚 禪 定 或 讚 智 慧 或 復 讚 歎 慈 悲 喜 捨, 而 終 無 有 唯 以 一 法, 而 得 出 離, 成 阿 耨 多 羅 三 藐 三 菩 提 者? 諸 佛 世 尊 唯 以 一 道 而 得 出 離, 云 何 今 見 一 切 佛 土 所 有 眾 事 種 種 不 同? 所 謂 世 界 眾 生 界, 說 法 調 伏, 壽 量 光 明, 神 通 眾 會, 教 儀 法 住, 各 有 差 別, 無 有 不 具 一 切 佛 法, 而 成 阿 耨 多 羅 三 藐 三 菩 提 者 摘 自 唐 實 叉 難 陀 譯 : 大 方 廣 佛 華 嚴 經 三, 菩 薩 問 明, 大 正 藏 冊, 頁 66 上 ~68 下 參 考 唐 澄 觀 撰 : 大 方 廣 佛 華 嚴 經 疏 四, 大 正 藏 三 五 冊, 頁 601 上 參 考 唐 實 叉 難 陀 譯 : 大 方 廣 佛 華 嚴 經 三, 菩 薩 問 明, 大 正 藏 冊, 頁 66 上 ~68 下 見 唐 實 叉 難 陀 譯 : 大 方 廣 佛 華 嚴 經 三, 菩 薩 問 明, 大 正 藏 冊, 頁 66 中 見 東 晉 佛 馱 跋 陀 羅 譯 : 大 方 廣 佛 華 嚴 經 六 五, 菩 薩 明 難 六, 大 正 藏 九 冊, 頁 427 上 見 唐 實 叉 難 陀 譯 : 大 方 廣 佛 華 嚴 經 三, 菩 薩 問 明, 大 正 藏 冊, 頁 69 上 參 考 唐 澄 觀 撰 : 大 方 廣 佛 華 嚴 經 疏 五, 大 正 藏 三 五 冊, 頁 612 上 見 唐 實 叉 難 陀 譯 : 大 方 廣 佛 華 嚴 經 三, 菩 薩 問 明, 大 正 藏 冊, 頁 69 上 - 23 -

法, 並 鼓 勵 善 財 親 近 善 知 識, 於 是 善 財 便 向 南 方 參 學, 行 遍 一 百 一 個 城, 前 後 參 訪 五 三 位 善 知 識, 學 習 他 們 所 說 的 種 種 法 門 他 所 親 近 參 訪 的 善 知 識, 包 含 菩 薩 比 丘 長 者 優 婆 塞 優 波 夷 仙 人 婆 羅 門 童 女 童 子 天 女 國 王 外 道 船 師 醫 王 比 丘 尼 神 佛 母 佛 妃 等 二 類 90 善 財 在 文 殊 菩 薩 鼓 勵 下 去 拜 訪 五 三 位 善 知 識, 而 這 五 三 位 善 友 即 含 攝 五 三 個 法 門 文 殊 菩 薩 雖 為 善 財 的 一 位 善 知 識, 但 也 極 力 勸 善 財 去 參 訪 其 他 善 知 識, 善 財 因 而 學 習 到 許 多 不 同 的 法 門 這 應 該 也 可 以 作 為 文 殊 菩 薩 開 放 學 風 的 一 個 例 證 吧 四 強 調 信 心 者 華 嚴 經 講 六 位 因 果, 但 信 位 不 算 是 一 個 修 行 階 位, 所 以 應 該 只 有 五 位 : 住 行 迴 向 地 及 等 妙 覺 雖 然 如 此, 但 華 嚴 經 強 調 信 心 的 培 養 是 不 可 或 缺 的 賢 首 二 之 一 說 : 信 為 道 元 功 德 母, 長 養 一 切 諸 善 法 91 沒 有 建 立 堅 定 的 信 仰, 道 心 是 不 可 能 一 天 比 一 天 茁 壯 的 信 也 是 功 德 的 根 源, 且 一 切 善 法 都 是 基 於 信 而 長 養 出 來 的 由 此 可 知, 信 在 華 嚴 經 中 自 有 其 特 殊 意 義 及 重 要 地 位 以 信 為 主 的 二 會 是 由 文 殊 菩 薩 主 持, 更 表 顯 他 是 非 常 強 調 信 的 但 此 處 的 信 並 不 是 一 般 粗 淺 的 信, 而 是 智 信, 即 信 智 一 如 92 三 學 的 根 本 在 於 戒, 而 信 是 戒 的 基 礎 亦 即 因 信 而 持 戒, 進 而 因 持 戒 圓 滿 而 完 成 定 慧 的 功 德 所 以 三 學 具 足 的 先 決 條 件 是 信 賢 首 二 之 一 說 : 若 常 信 奉 於 諸 佛, 則 能 持 戒 修 學 處 ; 若 常 持 戒 修 學 處, 則 能 具 足 諸 功 德 93 據 此 可 知, 信 為 戒 乃 至 諸 功 德 的 原 動 力 賢 首 中 多 處 說 出 信 的 大 用 此 信 法 門 的 信 成 滿 之 後, 就 達 到 永 不 退 轉 的 階 位, 即 三 賢 位 : 住 下 賢 位 行 中 賢 位 及 迴 向 上 賢 位 信 位 好 比 是 一 座 橋 樑 ; 超 越 信 位, 即 信 心 圓 滿 時, 就 進 入 賢 位 菩 薩 而 在 果 法 界 中, 文 殊 菩 薩 所 強 調 的 信, 可 分 為 兩 部 份, 澄 觀 說 : 文 殊 主 二 法 門 : 一 主 信 故, 善 財 初 見 便 發 信 心 二 主 智 故, 善 財 後 見 便 見 普 賢 始 入 之 90 91 92 93 見 唐 澄 觀 述 : 大 方 廣 佛 華 嚴 經 疏 五 五, 大 正 藏 三 五 冊, 頁 918 下 見 唐 實 叉 難 陀 譯 : 大 方 廣 佛 華 嚴 經 四, 賢 首 二 之 一, 大 正 藏 冊, 頁 72 中 信 智 一 如 即 是 起 一 念 信, 便 發 菩 提 心, 即 是 圓 行 參 考 唐 澄 觀 譯 : 大 方 廣 佛 華 嚴 經 隨 疏 演 義 鈔 三 五, 大 正 藏 三 六 冊, 頁 266 中 見 唐 實 叉 難 陀 譯 : 大 方 廣 佛 華 嚴 經 四, 賢 首 二 之 一, 大 正 藏 冊, 頁 72 下 - 24 -

信, 亦 信 佛 境, 能 度 之 智, 亦 證 佛 境 耳 94 一 部 份 是 善 財 童 子 在 福 城 處, 首 次 遇 到 文 殊 菩 薩 時, 文 殊 菩 薩 鼓 勵 善 財 童 子 去 參 訪 善 知 識, 善 財 就 憑 著 他 對 文 殊 菩 薩 的 一 念 深 信, 展 開 他 的 求 道 之 旅 善 財 遍 訪 五 三 位 善 知 識 後, 再 見 文 殊 菩 薩, 這 是 二 部 份 的 信 這 時 善 財 對 文 殊 菩 薩 所 產 生 的 信, 已 是 信 智 一 如 智 照 無 二 的 境 界 關 於 這 點, 在 本 文 伍 章 八 華 嚴 中 的 文 殊 法 門 中 有 較 詳 細 的 論 述 五 重 視 戒 行 者 在 信 法 門 的 六 經 中, 雖 然 沒 有 很 明 顯 地 指 出 文 殊 菩 薩 如 何 持 戒, 但 在 淨 行 中, 對 智 首 菩 薩 的 詢 問, 文 殊 菩 薩 說 出 如 何 不 犯 身 口 意 三 業 過 患 的 方 法 亦 即 淨 行 中 所 說 的 一 百 四 一 條 願 行 文 殊 菩 薩 說, 若 修 行 者 能 善 用 其 心 於 此, 則 獲 一 切 勝 妙 功 德, 於 諸 佛 法 心 無 所 礙, 住 去 來 今 諸 佛 之 道, 隨 眾 生 住 恒 不 捨 離, 如 諸 法 相 悉 能 通 達, 斷 一 切 惡 具 足 眾 善, 當 如 普 賢 色 像 一, 一 切 行 願 皆 得 具 足, 於 一 切 法 無 不 自 在 95 華 嚴 經 所 表 達 的 大 部 分 是 不 思 議 解 脫 境 界, 所 以 不 容 易 修 學 只 有 淨 行 這 一 是 為 初 學 說 的 意 境 雖 非 常 高 遠, 但 不 離 日 常 生 活 日 常 生 活 中, 不 論 在 家 與 出 家 都 要 修 菩 薩 行, 都 要 為 普 利 眾 生 而 發 大 願 修 大 行 在 淨 行 中, 文 殊 說 出 一 百 四 一 條 大 願 事 實 上, 這 一 百 四 一 條 大 願 就 是 一 百 四 一 種 淨 行 澄 觀 把 這 些 大 願 歸 納 為 以 下 項 :1. 在 家 願 一 條 ;2. 出 家 戒 五 條 ;3. 坐 禪 觀 七 條 ;4. 披 挂 願 六 條 ;5. 澡 漱 盥 洗 七 條 ;6. 乞 食 道 時 五 五 條 ;7. 到 城 乞 食 二 二 條 ;8. 還 歸 洗 浴 五 條 ;9. 習 誦 從 禮 條 ;10. 寤 寐 安 息 三 條 96 六 說 法 者 文 殊 菩 薩 在 信 法 門 中 都 是 為 一 生 補 處 的 菩 薩 說 法 關 於 這 點, 前 文 已 有 多 處 述 及 然 而, 在 果 法 界 中, 文 殊 菩 薩 說 法 的 對 象, 依 據 八 華 嚴 經, 計 有 : 比 丘 龍 王 福 城 人 法 藏 在 探 玄 記 稱 此 為 攝 比 丘 會 攝 龍 王 會 和 攝 善 財 會 97 茲 分 別 敘 述 於 下 1 為 六 千 比 丘 說 法 有 六 千 比 丘 全 與 舍 利 佛 同 住, 出 家 日 淺 他 們 與 舍 利 弗 一 齊 去 參 訪 文 殊 菩 94 95 96 97 見 唐 澄 觀 譯 : 大 方 廣 佛 華 嚴 經 隨 疏 演 義 鈔 三 四, 大 正 藏 三 六 冊, 頁 261 上 見 唐 實 叉 難 陀 譯 : 大 方 廣 佛 華 嚴 經 四, 淨 行 一, 大 正 藏 冊, 頁 69 下 ~ 70 上 參 考 唐 澄 觀 撰 : 大 方 廣 佛 華 嚴 經 疏 五, 大 正 藏 三 五 冊, 頁 615 下 ~616 上 參 考 唐 法 藏 述 : 華 嚴 經 探 玄 記 八, 大 正 藏 三 五 冊, 頁 452 中 ~453 上 - 25 -

薩 於 是 文 殊 菩 薩 為 他 們 說 種 趣 入 大 乘 之 法 : 積 集 一 切 善 根 心 無 疲 厭 ; 見 一 切 佛 承 事 供 養 心 無 疲 厭 ; 求 一 切 法 心 無 疲 厭 ; 行 一 切 波 羅 蜜 心 無 疲 厭 ; 成 就 一 切 菩 薩 三 昧 心 無 疲 厭 ; 次 入 一 切 三 世 心 無 疲 厭, 普 嚴 淨 方 佛 剎 心 無 疲 厭 ; 教 化 調 伏 一 切 眾 生 心 無 疲 厭 ; 於 一 切 剎 一 切 劫 中 成 就 菩 薩 行 心 無 疲 厭 ; 為 成 熟 一 眾 生 故, 修 行 一 切 佛 剎 微 塵 數 波 羅 蜜, 成 就 如 來 力, 如 是 次 為 成 熟 一 切 眾 生 界, 成 就 如 來 一 切 力 心 無 疲 厭 98 若 能 毫 不 疲 倦 地 積 集 一 切 善 根, 見 一 切 佛 並 承 事 供 養, 追 求 一 切 法, 實 行 一 切 波 羅 蜜, 成 就 一 切 菩 薩 三 昧, 次 入 一 切 三 世, 嚴 淨 方 佛 剎, 教 化 調 伏 一 切 眾 生, 於 一 切 剎 一 切 劫 中 成 就 菩 薩 行, 為 成 熟 一 切 眾 生 而 成 就 如 來 一 切 力, 則 能 速 入 如 來 之 地, 況 菩 薩 地? 99 對 此, 澄 觀 也 說 : 皆 言 無 疲 厭 者, 法 門 無 盡, 眾 生 無 邊, 取 相 而 修 多 生 疲 厭, 厭 則 退 墮 二 乘, 若 無 愛 見, 而 修 無 疲 厭 矣, 無 疲 則 佛 果 非 遠 這 種 趣 入 大 乘 而 無 疲 厭 的 心 是 實 踐 大 乘 菩 薩 道 所 不 可 缺 的, 含 蓋 上 求 菩 提, 下 化 眾 生 的 理 念 101 一 言 以 蔽 之, 此 無 疲 厭 心 就 是 心 對 項 修 行 不 覺 得 厭 倦 2 為 龍 眾 說 法 文 殊 菩 薩 為 比 丘 說 法 後, 繼 續 南 行, 至 福 城 東 的 莊 嚴 幢 娑 羅 林 為 龍 眾 說 法 : 此 林, 名 稱 普 聞 無 量 佛 剎, 此 處 常 為 天 龍 夜 叉 乾 闥 婆 阿 修 羅 迦 樓 羅 緊 那 羅 摩 睺 羅 伽 人 與 非 人 之 所 供 養 時 文 殊 師 利 與 其 眷 屬 到 此 處 已, 即 於 其 處, 說 普 照 法 界 修 多 羅, 百 萬 億 那 由 他 修 多 羅, 以 為 眷 屬 說 此 經 時, 於 大 海 中 有 無 量 百 千 億 諸 龍, 而 來 其 所 聞 此 法 已, 深 厭 龍 趣, 正 求 佛 道, 咸 捨 龍 身, 生 天 人 中 一 萬 諸 龍 於 阿 耨 多 羅 三 藐 三 菩 提 得 不 退 轉 102 文 殊 菩 薩 在 此 處 所 說 的 經 名 叫 普 照 法 界 無 量 百 千 億 的 龍, 從 海 中 來 到 此 處 聽 經, 因 而 深 厭 龍 趣, 正 求 佛 道, 咸 捨 龍 身, 生 天 人 中 其 中 並 有 一 萬 諸 龍, 於 阿 耨 多 羅 三 藐 三 菩 提 得 不 退 轉, 這 顯 示 聽 經 功 德 之 廣 大 100 98 見 唐 實 叉 難 陀 譯 : 大 方 廣 佛 華 嚴 經 六 一, 入 法 界 三 九 之 二, 大 正 藏 冊, 頁 331 中 99 見 唐 實 叉 難 陀 譯 : 大 方 廣 佛 華 嚴 經 六 一, 入 法 界 三 九 之 二, 大 正 藏 冊, 頁 331 中 100 見 唐 澄 觀 撰 : 大 方 廣 佛 華 嚴 經 疏 五 五, 大 正 藏 三 五 冊, 頁 919 中 101 參 考 長 谷 岡 一 也 著 : 善 財 童 子 の 遍 歷, 講 座 大 乘 佛 教, 昭 和 五 八 年 1963 五 月 三 日 一 刷 發 行, 頁 129 102 見 唐 實 叉 難 陀 譯 : 大 方 廣 佛 華 嚴 經 六 二, 入 法 界 三 九 之 三, 大 正 藏 冊, 頁 331 下 ~332 上 - 26 -

3 為 福 城 人 說 法 福 城 是 善 財 出 生 之 地 文 殊 菩 薩 到 福 城 時 才 遇 到 善 財 關 於 福 城, 華 嚴 經 疏 說 : 其 城 居 人, 多 有 福 德, 故 曰 福 城, 此 處 居 人 多 唱 善 財 歌 辭 此 城 內 人 並 有 解 脫 分 善 根, 堪 為 道 器 103 文 殊 菩 薩 抵 達 福 城 後, 城 中 優 婆 塞 優 婆 夷 童 子 包 括 善 財 童 女 各 五 百 往 見 文 殊 菩 薩 他 們 向 文 殊 菩 薩 頂 禮, 右 繞 三 匝, 退 坐 一 面 八 華 嚴 說 : 爾 時, 文 殊 師 利 童 子 知 福 城 人 悉 已 來 集, 隨 其 心 樂, 現 自 在 身, 威 光 赫 奕, 蔽 諸 大 眾 以 自 在 大 慈, 令 彼 清 涼 以 自 在 大 悲, 起 說 法 心 以 自 在 智 慧, 知 其 心 樂 以 廣 大 辯 才, 將 為 說 法 104 經 中 接 下 去 描 述 文 殊 菩 薩 對 善 財 的 觀 察 以 及 為 他 廣 說 一 切 佛 法 文 殊 菩 薩 對 善 財 所 說 的 法, 應 該 就 是 他 要 為 來 參 訪 他 的 福 城 人 說 的 105 如 上 述, 福 城 人 有 解 脫 分 善 根, 堪 成 道 器, 故 由 此 可 推 知, 文 殊 菩 薩 為 他 們 所 說 的 佛 法, 可 令 他 們 獲 得 解 脫, 走 上 成 佛 之 道 七 導 航 者 如 前 所 述, 文 殊 菩 薩 是 諸 菩 薩 之 師, 又 為 三 世 佛 母 可 想 而 知, 文 殊 菩 薩 在 過 去 屢 以 導 航 者 的 身 份 教 令 眾 生 發 心 求 菩 提 在 八 華 嚴 的 信 法 門 中, 文 殊 菩 薩 身 為 會 主 說 種 種 法, 目 的 就 是 希 望 眾 生 能 對 佛 法 產 生 信 心, 進 而 發 菩 提 心 修 菩 薩 行 可 見 文 殊 菩 薩 在 信 法 門 也 扮 演 導 航 者 的 角 色 在 入 法 界, 善 財 受 文 殊 菩 薩 教 導, 更 是 無 庸 置 疑 文 殊 菩 薩 在 五 百 位 童 男 中, 注 意 到 善 財 的 表 現, 視 為 大 器, 因 此 為 他 演 說 一 切 佛 法, 所 謂 說 一 切 佛 積 集 法, 說 一 切 佛 相 續 法, 說 一 切 佛 次 法, 說 一 切 佛 眾 會 清 淨 法, 說 一 切 佛 法 輪 化 導 法, 說 一 切 佛 色 身 相 好 法, 說 一 切 佛 法 身 成 就 法, 說 一 切 佛 言 辭 才 法, 說 一 切 佛 光 明 照 耀 法, 說 一 切 佛 平 等 無 二 法, 106 並 告 訴 他 : 親 近 供 養 諸 善 知 識, 是 具 一 切 智 最 初 因 緣, 是 故 於 此 勿 生 疲 厭 107, 鼓 勵 他 去 參 訪 善 知 識 103 104 105 106 107 見 唐 澄 觀 撰 : 大 方 廣 佛 華 嚴 經 疏 五 五, 大 正 藏 三 五 冊, 頁 919 下 見 唐 實 叉 難 陀 譯 : 大 方 廣 佛 華 嚴 經 六 二, 入 法 界 三 九 之 三, 大 正 藏 冊, 頁 332 中 參 考 唐 實 叉 難 陀 譯 : 大 方 廣 佛 華 嚴 經 六 二, 入 法 界 三 九 之 三, 大 正 藏 冊, 頁 332 下 參 考 唐 實 叉 難 陀 譯 : 大 方 廣 佛 華 嚴 經 六 二, 入 法 界 三 九 之 三, 大 正 藏 冊, 頁 332 下 參 考 唐 實 叉 難 陀 譯 : 大 方 廣 佛 華 嚴 經 六 二, 入 法 界 三 九 之 三, 大 正 藏 冊, 頁 333 下 - 27 -

三 小 結 如 前 所 述, 文 殊 菩 薩 在 信 法 門 中 是 會 主, 又 在 果 法 界, 也 是 上 首 菩 薩 之 一 他 善 於 觀 機 逗 教, 度 化 眾 生 的 方 式 非 常 靈 活 其 門 下 的 學 風 極 其 自 由 開 放, 師 生 互 動 的 情 形 也 相 當 順 暢 文 殊 菩 薩 說 法 永 不 疲 厭, 而 且 有 教 無 類 ; 聽 他 說 法 的 有 一 生 補 處 菩 薩, 也 有 比 丘 在 家 居 士 和 龍 眾 他 特 別 強 調 信, 在 二 次 見 到 善 財 時, 還 不 忘 說 失 去 信 根 所 滋 生 的 種 種 弊 端 他 也 很 重 視 戒 行, 教 人 善 持 一 百 四 一 條 大 願 戒 受 到 文 殊 菩 薩 的 諄 諄 教 誨, 許 多 菩 薩 登 上 佛 位 所 以 文 殊 菩 薩 可 說 是 他 們 的 一 位 善 知 識, 同 時 也 是 導 航 者 在 果 法 界 中, 文 殊 菩 薩 雖 不 再 如 在 信 法 門 那 樣 是 主 角, 但 仍 對 眾 生 比 丘 龍 眾 神 眾 童 男 童 女 優 婆 塞 優 婆 夷 等 說 法 文 殊 菩 薩 是 一 位 導 航 者, 以 一 位 老 師 的 身 份 鼓 勵 善 財 南 遊 參 學, 完 成 五 三 參 的 歷 程 終 於 從 各 善 知 識 學 到 不 同 的 法 門 所 以 由 此 可 知 文 殊 菩 薩 的 教 法 不 是 封 閉 的, 而 是 極 度 開 放 最 後 附 帶 一 說, 文 殊 菩 薩 在 八 華 嚴 中 對 諸 菩 薩 和 善 財 的 指 導, 很 明 顯 地 啟 示 : 我 們 在 學 佛 的 歷 程 裏, 必 須 謙 卑 有 禮, 到 處 求 法, 而 且 不 必 固 定 一 師 一 處 ; 只 要 其 人 有 專 長, 就 不 妨 前 往, 虛 心 請 教 抱 持 這 種 心 態 學 習, 才 不 愧 為 一 位 視 野 開 放 胸 襟 寬 廣 的 學 者, 也 才 可 能 學 有 所 成 伍 八 華 嚴 中 的 文 殊 法 門 在 大 乘 佛 教 中, 佛 與 菩 薩 都 各 依 其 願 力 示 現 於 各 處 普 度 眾 生, 教 眾 生 修 學 不 同 法 門 例 如 : 觀 音 彌 勒 淨 土 等 法 門 修 持 觀 音 法 門 者, 可 持 觀 音 菩 薩 聖 號 及 誦 妙 法 蓮 華 經 觀 世 音 菩 薩 普 門 或 其 他 有 關 觀 音 之 神 咒 ; 若 修 持 彌 勒 法 門 則 誦 彌 勒 上 / 下 生 成 佛 經 及 勤 修 五 戒 善 ; 而 修 地 藏 法 門 者 於 齋 日 持 誦 地 藏 菩 薩 本 願 經 一 部 ; 淨 土 法 門 以 述 說 東 方 及 西 方 二 大 淨 土 的 經 典 為 中 心 ; 華 嚴 法 門 則 以 華 嚴 經 為 主 要 依 據 本 文 所 說 的 文 殊 法 門 乃 華 嚴 法 門 的 一 部 份, 是 由 文 殊 菩 薩 主 導 的 教 法 根 據 近 人 的 研 究, 文 殊 法 門 是 指 龍 樹 前 後, 以 文 殊 菩 薩 的 教 法 為 主 的 大 乘 思 潮 108 以 下 擬 分 五 點 :1. 通 三 乘 2. 以 信 行 為 基 礎 3. 發 菩 提 心 4. 強 調 善 知 識 的 重 要 性 5. 表 顯 般 若 波 羅 蜜, 以 論 述 文 殊 法 門 的 內 涵 108 郭 忠 生 於 2000 年 1 月 印 順 思 想 : 邁 向 2000 年 佛 學 研 討 會 所 發 表 之 從 文 殊 法 門 看 中 觀 論 頌 二 四 到 六 頌, 頁 4~5-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