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crosoft Word - 05張政偉121-144

Similar documents
Journal of Chinese Literature of Providence University Vol. 6, Dec 2014 pp Chinese Literature Department, Providence University The analyses

靜 宜 中 文 學 報 第 五 期 整 本 愚 菴 小 集 在 四 庫 全 書 兩 閣 本 中 的 文 獻 存 佚, 不 僅 反 映 四 庫 全 書 的 版 本 差 異, 也 朗 現 潛 藏 在 清 代 官 方 修 書 歷 程 裡, 對 某 些 牽 動 政 治 敏 感 神 經 的 作 者 或 著 作

,,,,,,,,,, ; (),,,,,,,, 1862,1864 8,,() () () () () () (), :,,,,,,,,,,,,,,,, 95 %,, 1.,,, 20 (1838 ) (1873 ), ( )

摘 要 生 與 死 所 引 起 的 傷 逝 憂 生, 是 文 學 作 品 中 重 要 的 母 題, 每 個 人 對 死 亡 的 詮 釋 和 面 對 死 亡 的 態 度, 將 會 影 響 其 生 命 思 維 和 處 世 方 式, 透 過 歷 史 時 間 意 識 的 貫 穿, 文 人 對 於 生 死 的

西漢晚期以來,儒家思想對社會已有了深入的影響,當時不論士庶,普遍對孝悌之行抱有由衷的敬意。在此背景下,原本存在於大家庭的治家之法,在士人階層發生了深刻而微妙的變化。士人立身以禮、躬行實踐的結果,推動著家庭內的倫理關係趨向於嚴謹規矩。

华 东 交 通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任 务 书 研 究 生 姓 名 童 尚 兰 学 号 学 院 ( 系 ) 人 文 社 会 科 学 学 院 专 业 古 代 文 学 专 业 方 向 明 清 文 学 论 文 题 目 中 国 古 典 文 学 中 蝴 蝶 意 象 的

<4D F736F F D205F355FBDD7A16DA4E5A4DFC04AC073A16EA4A4AABAA175B74EB648A176BB50A175A4F1BFB3A176>

Microsoft Word - 04呂素端83-120


Untitiled

2006中國文學研究範本檔


Journal of Chinese Literature of Providence University Vol. 4, Dec 2013, pp Chinese Literature Department, Providence University The Study of L

Journal of Chinese Literature of Providence University Vol. 5, Jun 2014, pp Chinese Literature Department, Providence University Era of Suffe

5 / ~

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 碩博士論文電子檔授權書 (101 年 9 月最新修正版) 本授權書授權本人撰寫之碩/博士學位論文全文電子檔(不包含紙本 詳備註 1 說 明) 在 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博碩士論文系統 (以下請擇一勾選) ( )同意 (立即開放) ( )同意 (請於西元 ( )不同意 原因是 年 月

2


17

A Critic of Archetype by Wen Yiduo s Interpretation of Chinese Classics The Book of Songs Chu Meng-Ting Assistant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Chinese Lan

成 大 中 文 學 報 第 五 十 二 期 Re-examination of the Core Value in Yi Jing Studies of Xun Shuang: Constructing the Confucius Meaning via Phenomenon and Number

标题

158 漢 學 研 究 第 28 卷 第 1 期

208 中 南 大 学 学 报 ( 社 会 科 学 版 ) 2013 年 第 19 卷 第 6 期 节 目 录 上 卷 一 所 载 篇 名, 乃 总 目 录 中 篇 名 之 误, 正 文 卷 一 收 录 篇 名 为 月 支 使 者 玄 觉 杜 凝 妻 灌 国 婴 女 独 狐 及 吕 卿 均 五 篇

2 臺北大學中文學報 第 18 期 The revolt of Li Ch'iao "Spring of Lan cai xia" Li HuiRu Abstract "Spring of Lan cai xia " namely assumed appears the Taiwan prostit

标题

唐彪《讀書作文譜》述略

1-34

中文版样板

成 大 中 文 學 報 第 四 十 四 期 The Body Metaphors in The Travels of Lao Can Hsu Hui-Lin Assistant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National Taiwan

1邱敏捷-人文.indd



《中庸》釋疑*以書中九則詞語為例

02-14-孫青氏-Sim.indd

曹美秀.pdf

中 國 學 研 究 期 刊 泰 國 農 業 大 學 บ นทอนเช นก น และส งผลก บการด ดแปลงจากวรรณกรรมมาเป นบทภาพยนตร และบทละคร โทรท ศน ด วยเช นก น จากการเคารพวรรณกรรมต นฉบ บเป นหล

Microsoft Word - 3.游適宏 doc

; ;, ; :, ;, ;, :, ; :, ;, 500 ( ) : ; ; ; ;,, :,,,, : 168


() () 5 ( ) ( ) 166

應用遙測技術與地理資訊系統輔助考古遺址探坑抽樣試掘之研究

續論

Microsoft Word - 01應制詩之審美特徵__以張九齡應制詩為觀察對象_吳元嘉_編輯稿.doc

人10 漢儒董仲舒的人性論試探.DOC

不同教學方法增進學生科學本質學習成效之比較與分析

Microsoft Word doc

untitled


2 P30 ~ / 2 P P P122 3 P

第 6 期 阎 崇 年 : 清 朝 历 史 的 文 化 记 忆 9 第 二 种, 从 崇 德 元 年 (1636 年 ) 到 宣 统 三 年 (1911 年 ), 共 276 年 因 崇 德 元 年 皇 太 极 改 金 为 清, 故 有 学 者 主 张 清 朝 以 此 为 始 第 三 种, 从 顺

180 中 南 大 学 学 报 ( 社 会 科 学 版 ) 2013 年 第 19 卷 第 1 期 乐 府 诗 集 相 和 歌 辞 相 和 曲 下 陌 上 桑 : 蚕 饥 妾 复 思, 拭 泪 且 提 筐 值 得 注 意 的 是, 农 书 齐 民 要 术 中 拭 的 使 用 范 围 很 广, 不 但

高職教師教學成敗歸因之研究

/ No

< D333036B3AFBF432DB1E4ACFCA8712E706466>

正文

文档 9

西漢晚期以來,儒家思想對社會已有了深入的影響,當時不論士庶,普遍對孝悌之行抱有由衷的敬意。在此背景下,原本存在於大家庭的治家之法,在士人階層發生了深刻而微妙的變化。士人立身以禮、躬行實踐的結果,推動著家庭內的倫理關係趨向於嚴謹規矩。

65,, [ 3 ] ( P80) ;,,,,, [ 4 ] ( P8,16),, ;,,, : (1),,, [ 5 ] ( P5051) (2),, ; :,,, [ 5 ] ( P5055) (3) :,,,, [ 5 ] ( P ) : (1) : ( ),,,,,,,,,,


170 中 南 大 学 学 报 ( 社 会 科 学 版 ) 2012 年 第 18 卷 第 4 期 周 末 九 鼎 沦, 必 以 亡. 者 为 神, 三 山 九 鼎 有 知 也? 或 时 吏 知 怨 家 之 谋, 窃 举 持 亡, 惧 怨 家 怨 己, 云 自 去 凡 人 能 亡., 足 能 步 行

:

Microsoft Word - 103袁光儀.doc

Microsoft Word doc

Microsoft Word - 01林文彬

59-81

概述

1對外華語文詞彙教學的策略研究_第三次印).doc

96 7 () 124

Microsoft Word - 13丁帆.doc

-0?

6張謇教育思想之研究.doc

何繼文 232 詩代表因此分析黃詩的肌理特色也會從詩史的宏觀角度出發考察評價黃庭 堅對 詩法 演進所起的作用他主要從三方面探討黃庭堅詩的價值 一 薈萃宋詩 之長為宋詩之祖 二 以古人為師以質厚為本 三 運用 逆筆 本文即從 以上三方面展開討論闡述翁方綱評論黃庭堅詩的觀點剖析其背後的詩學理論依 據探討

196 經 學 研 究 集 刊 第 十 二 期 Shi-Jing, Shu-Jing and The Teaching of Achieve Virtues:Interpretation of Confucianism of Citation of Shi-Jing, Shu-Jing in Wu-

106陳怡良.doc

~ ~

2002 2,,,,,,, ,,,,,,,,,, 1907,1925,, ,, , 1928,1934,1934 5,, ,, ,,,,

國立中山大學學位論文典藏.PDF

SVM OA 1 SVM MLP Tab 1 1 Drug feature data quantization table

<4D F736F F D20B169B74FC5EF2020A8E2A9A4B0EABB79B1D0ACECAED1A56AA8E5B8D6BA71BFEFBFFDA4A7ACE3A8732E646F63>

历 史 语 言 教 育 何 志 明 : 地 权 变 动 中 的 新 区 农 村 党 建 工 作 研 究 ( ) 以 川 北 达 县 为 个 案 259 正 如 中 共 中 央 所 判 断, 革 命 的 成 功 使 不 少 党 员 干 部 放 松 了 对 自 己 的 要 求, 出 现

23-46

Microsoft Word - 06-p0329-c10.doc

Abstract Yiwei( 易 緯 )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elements in Yi ( 易 )study of Han dynasty. It had rich meanings and close relation with other parts

44 臺 大 中 文 學 報 人 對 災 異 說 牽 附 荒 誕, 甚 不 苟 同 ; 亦 不 當 漠 視 此 一 獨 特 之 現 象 否 則 對 於 西 漢 經 學 發 展 之 論 述, 就 恐 有 誤 解, 甚 至 失 實 作 者 基 於 以 往 對 春 秋 公 羊 災 異 說 洪 範 五 行


李宜涯 元刊五種平話中的道教色彩.PDF

6 ( ) 36 5 %, 70,, ;,,,,,,,,,,,,,,,,,,,,,,,, :,,,,,,,, :,,,, ( ),,,,, :,,,, [1 ]379,,,,,,,,,,, 20 50,,,,


10 湖 南 人 文 科 技 学 院 学 报 总 第 118 期 国 山 河 为 目 的 游 记 ; 表 达 自 己 对 新 中 国 新 国 民 新 道 德 新 思 想 期 盼 与 希 望 的 书 信 等 等, 都 是 蔡 东 藩 的 论 说 范 围 但 不 论 何 种 题 材, 其 取 材 立 论

李建德 興大人文學報第五十三期 一 前言 中國與埃及 希臘 印度並稱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也同樣具備古神信仰1並由 於民族取向之不同後三者或追求靈性生命的亙古常存或開展邏輯思辨的 愛智 學 Philosophy 舊譯 或產生因果種姓的輪迴觀一時繽紛並呈但時至今日卻 已風華不再與此相對中國受到儒家人文主義兩

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明新學報第31期

1950--1980年代臺灣武俠電影之傳播

304 吳淑鈿 4 的文化理想其境界比夏氏於唐詩中最推重的孟郊詩更高 第二部份討論夏注梅詩 所表現的詩歌審美觀念夏氏肯定梅堯臣在詩學上能學唐而有所樹立開拓宋詩新 境他一方面推崇梅詩能開多種境界的平淡一方面強調梅詩開宋詩面目的能鍊和 求生新綜融唐宋開發無窮境界也是夏氏的詩學理想第三部份討論夏注梅詩 的


Microsoft Word - 06-李宗定.doc

33-57

The Rise of Printing media and the Formation of Song Poem Features Chang Kao-Ping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National Cheng Kung Uni

; 4,, 1, :,,? (3) : ( ) ; (4) GBK 18000,, ( ) : (2) 2 ; 1 (1) (1987:p ) 2 (1944:p119)

Transcription:

靜 宜 中 文 學 報 第 一 期 2012 年 6 月 頁 121 144 靜 宜 大 學 中 國 文 學 系 以 經 為 法 : 廖 燕 文 學 觀 的 另 一 個 面 向 * 張 政 偉 摘 要 學 界 對 清 初 文 人 廖 燕 的 文 學 創 作 與 理 論 的 研 究 逐 漸 展 開, 並 且 獲 致 一 定 的 成 果 然 而 目 前 似 乎 將 廖 燕 的 文 學 觀 點 歸 類 為 反 對 傳 統 模 擬, 注 重 性 情 真 實 的 公 安 派 繼 承 者 廖 燕 的 文 學 觀 點 的 確 以 抒 發 自 我 性 情, 反 對 僵 化 模 擬 為 核 心, 這 也 成 為 文 學 批 評 史 或 文 學 理 論 史 撰 寫 的 主 要 基 調 廖 燕 抗 拒 科 舉 制 度, 追 求 古 文 創 作 但 是 廖 燕 反 對 的 是 科 舉 制 度 的 流 弊 與 八 股 文 體 的 僵 化, 從 未 否 定 過 傳 統 經 典 的 價 值 廖 燕 對 於 傳 統 經 典 的 態 度 是 : 回 歸 經 典 本 身 進 行 閱 讀 與 價 值 探 索 廖 燕 認 為 傳 統 經 典 有 很 高 意 義, 對 某 些 文 學 主 題 體 裁 而 言, 可 以 從 中 取 法 廖 燕 認 為 經 書 的 文 字 完 美 地 表 達 天 地 之 道, 是 文 道 合 一 的 典 範 所 以 學 習 經 典 就 是 要 學 習 文 道 合 一 的 展 現 方 式 廖 燕 特 別 重 視 對 經 書 形 式, 也 就 是 文 法 上 的 學 習 本 文 以 為 廖 燕 文 學 觀 除 了 以 我 告 我 的 直 抒 性 情 之 外, 另 一 個 重 要 面 向 是 以 經 為 法 關 鍵 詞 : 廖 燕 二 十 七 松 堂 文 集 經 學 清 初 文 學 * 慈 濟 大 學 東 方 語 文 學 系 專 任 助 理 教 授 121

Journal of Chinese Literature of Providence University Vol. 1, Jun 2012, pp. 121 144 Chinese Literature Department, Providence University By the Confucian Classics as Creative principle: Another aspect of the literary point of view of Liao Yan Chang,Cheng Wei( 張 政 偉 ) * Abstract Now have some research results on the Qing dynasty litterateur Liao Yan. However, there seems to be the literary point of view of Liao Yan classified as opposed to the traditional, analog, focusing on the true nature of the direction, this became the main tone of the history of the history of literary criticism or literary theory. Liao Yan to resist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 the pursuit of classical creation.liu Yan has never disputed the value of traditional classic. Liao Yan demand for direct return to the classic reading and exploring the value of itself. Liao Yan thought that the classic has a high significance of some of the themes, the genre of literary creation, can become the rule. Liao Yan by the book is a model for integration of literature and truth. So learning the classic is to study the text of the Tao to show the way. Liao Yan special emphasis on the classics in the form, that is, learning on the grammar. Therefore, this paper is thought : the Confucian Classics as Creative principle which was another aspect of the literary point of view of Liao Yan. Key words:liao Yan, Er Shi Qi Song Tang Wen Ji Confucian Classics, Early Qing literature. * Assistant Professor,Department of Oriental Literature,Tzu Chi University. 122

以 經 為 法 : 廖 燕 文 學 觀 的 另 一 個 面 向 一 廖 燕 的 生 平 與 相 關 研 究 廖 燕 (1644 1705) 生 於 清 世 祖 順 治 元 年, 1 原 名 燕 生, 字 人 也, 號 柴 舟 夢 醒, 韶 州 曲 江 ( 今 廣 東 韶 關 ) 人 廖 燕 約 十 八 十 九 歲 時 補 為 弟 子 員, 這 是 他 唯 一 的 功 名 2 約 至 二 十 五 歲 左 右, 廖 燕 厭 棄 制 舉 的 約 束 與 僵 化, 開 始 專 注 於 探 究 古 文 詩 詞 3 這 段 期 間 廖 燕 竭 盡 全 力 購 書 求 書, 以 增 加 閱 讀 的 廣 度 4 廖 燕 沒 有 放 棄 出 仕 的 理 想, 在 吳 三 桂 起 兵 後 (1673), 他 自 廣 東 北 上, 考 察 人 心 向 背 但 是 家 鄉 受 到 戰 火 波 及, 以 及 對 三 藩 的 失 望, 決 定 加 入 清 軍 行 列 不 到 數 月, 廖 燕 便 離 軍 返 家 廖 燕 對 治 生 之 事 沒 有 太 大 的 興 趣, 直 至 三 十 四 歲 才 開 始 就 塾 為 師, 此 後 大 部 分 時 間 都 以 此 謀 生 5 後 來, 與 堂 弟 廖 如 彭 共 同 學 習 醫 術 6 不 過, 現 在 並 沒 有 任 何 關 於 廖 燕 行 醫 記 錄 中 年 後 的 廖 燕 大 致 在 鄉 里 活 動, 以 教 書 耕 種 為 生 此 期 廖 燕 較 具 有 學 術 意 義 的 活 動 是 在 康 熙 二 1 2 3 4 5 6 廖 燕 生 於 西 元 1644 年, 為 明 思 宗 崇 禛 十 七 年, 亦 為 清 世 祖 順 治 元 年 是 年 3 月 19 日 明 思 宗 自 縊 殉 國, 廖 燕 生 於 9 月 26 日 據 趙 貞 信, 廖 柴 舟 先 生 年 譜 明 思 宗 崇 禛 十 七 年 甲 申 條, 收 入 廖 燕 著 林 子 雄 點 校, 廖 燕 全 集 ( 上 海 : 上 海 古 籍 出 版 社,2005 年 ) 下 冊, 頁 627 目 前 記 述 廖 燕 生 平 的 最 早 文 獻 是 康 熙 三 十 二 年 癸 酉 (1693) 舉 人 王 源 所 撰 廖 處 士 墓 誌 銘, 文 中 提 到 廖 燕 十 八 歲 補 弟 子 員 是 文 由 黃 節 (1873 1935) 錄 於 國 粹 學 報, 第 4 年, 第 9 號 ( 光 緒 34 年 9 月, 總 46 期 ) 頁 1 2 曾 璟 : 殆 康 熙 元 年, 燕 年 十 九, 補 邑 弟 子 員, 忽 忽 不 樂, 常 言 士 生 當 世, 澤 及 生 民 曰 功, 死 而 不 朽 曰 名, 世 人 不 悟, 專 事 科 第 陋 矣 因 摒 去 時 文 廖 燕 傳, 廖 燕 全 集 上 冊, 頁 365 政 偉 案 : 曾 璟 字 筆 峰, 據 曲 江 縣 志 知 其 為 康 熙 年 間 貢 生, 曾 任 興 寧 教 諭 其 父 曾 士 宏 為 曲 邑 廩 生, 為 廖 燕 之 友 廖 燕 : 歲 戊 寅 春, 余 棄 制 舉 業 而 專 攻 詩 古 文 詞, 歷 三 十 載 於 茲, 今 已 五 十 有 五 魚 孟 堂 集 題 詞, 廖 燕 全 集 上 冊, 卷 5, 頁 104 政 偉 案 : 戊 寅 年 為 康 熙 37 年 (1698), 時 廖 燕 55 歲 晚 年 廖 燕 有 辭 諸 生 說 : 功 蓋 天 下 曰 功, 名 傳 萬 世 曰 名 予 習 制 舉 有 年, 恆 恐 為 其 所 誤, 因 中 道 謝 去, 使 得 專 心 論 述, 以 冀 有 傳 於 後 世 廖 燕 全 集 上 冊, 頁 260 廖 燕 : 燕 始 學 為 文, 憧 憧 耳, 而 竊 有 志 於 古 家 貧 無 書, 破 產 買 數 十 卷 聞 某 故 老 家 多 書, 上 書 請 讀 期 年, 讀 其 書 幾 遍 上 某 郡 守 書, 廖 燕 全 集 上 冊, 卷 9, 頁 207 廖 燕 : 生 平 自 笑 竟 何 為? 此 日 相 憐 作 塾 師 丁 巳 就 塾 水 竹 軒 喜 與 黃 少 涯 絳 帳 隔 鄰 賦 詩 相 慰 兼 以 解 嘲 寄 陳 崑 圃 廖 燕 全 集 上 冊, 卷 20, 頁 501 據 趙 貞 信 廖 柴 舟 先 生 年 譜 以 為 先 生 一 生 為 塾 師 之 時 頗 久, 此 時 當 為 初 次 廖 燕 全 集 下 冊, 頁 649 政 偉 案 : 丁 巳 為 康 熙 16 年 (1677) 廖 燕 : 予 既 棄 舉 業 不 事, 起 居 進 退, 頗 覺 適 然 然 貧 日 甚, 苦 無 資 生 策 南 海 鄭 子 同 虎 勸 予 學 醫, 未 善 也 迨 庚 申 臘 月 遊 羊 城, 困 而 歸, 始 同 虎 言 予 改 燕 生, 單 名 燕, 棄 舉 業 不 事, 以 從 事 於 醫 者 也 記 學 醫 緣 起 因 遺 家 弟 佛 民, 廖 燕 全 集 上 冊, 卷 17, 頁 382 383 政 偉 案 : 戊 寅 年 為 康 熙 19 年 (1680), 時 廖 燕 37 歲 123

靜 宜 中 文 學 報 第 一 期 十 六 年 (1687) 擔 任 曲 江 縣 志 與 韶 州 府 志 的 分 修 工 作 7 康 熙 三 十 三 (1694) 年 二 十 七 松 堂 文 集 刻 成, 廖 燕 以 為 這 是 一 生 為 文 的 印 記, 極 為 自 豪 8 在 請 求 好 友 黃 少 涯 為 文 集 寫 序 的 信 件 中, 對 於 現 實 生 活 的 貧 困 與 事 業 未 成 的 哀 愁 有 很 深 的 感 懷 9 一 生 困 苦, 壯 志 難 酬 的 廖 燕 於 康 熙 四 十 四 年 (1705) 過 世 廖 燕 生 前 文 名 不 出 一 鄉 一 邑, 直 至 雍 正 九 年 (1731) 官 方 修 廣 東 通 志, 收 入 曾 璟 廖 燕 傳, 文 中 對 廖 燕 的 文 章 頗 多 推 許 10 乾 隆 三 年 (1738) 韶 州 知 府 高 綱 得 到 二 十 七 松 堂 集 部 分 文 稿, 閱 讀 後 大 為 驚 嘆, 於 是 出 資 重 新 刊 刻, 並 親 自 撰 序 廖 燕 的 作 品 獲 得 官 員 賞 識 與 推 介, 甚 至 因 此 而 出 版, 應 該 是 一 大 幸 事 很 可 惜 的 是 高 綱 生 前 為 僧 澹 歸 ( 原 名 金 堡,1640 進 士 ) 募 資 刊 行 的 徧 行 堂 集, 在 乾 隆 四 十 年 (1775) 被 皇 帝 交 辦 嚴 厲 查 禁 懲 處 11 廖 燕 的 作 品 或 許 受 此 拖 累, 以 致 於 流 傳 絕 少, 聲 名 未 能 遠 傳 12 同 治 元 年 (1862) 廖 燕 的 文 集 在 日 本 刊 刻 出 版, 時 任 幕 府 儒 官 的 鹽 谷 世 弘 (1809 1867) 寫 下 刻 二 十 七 松 堂 集 序, 對 廖 燕 的 文 章 給 予 很 高 的 評 價 13 光 緒 十 年 (1884) 日 人 近 藤 元 粹 (1850 1922) 編 成 明 清 八 大 家 讀 本, 將 廖 燕 置 於 八 大 家 之 列 14 7 據 趙 貞 信 : 廖 柴 舟 先 生 年 譜 康 熙 二 十 六 年 丁 卯 四 十 四 歲 條, 廖 燕 全 集 下 冊, 頁 689 8 廖 燕 : 歲 甲 戌 九 月 二 十 六 日, 予 五 十 有 一 初 度 適 予 二 十 七 松 堂 集 刻 成, 因 取 以 為 壽 曰 此 予 一 部 年 譜 也, 僅 文 集 云 乎 哉! 非 能 不 虛 此 生 也, 但 此 生 不 敢 虛 耳 五 十 一 初 度 自 序, 廖 燕 全 集 上 冊, 卷 4, 頁 91 92 9 廖 燕 : 生 平 本 多 激 憤 之 人, 處 此 愈 覺 難 堪 少 時 讀 書 氣 盛, 謬 謂 功 名 唾 手 可 得, 而 淪 落 至 此 與 黃 少 涯 書 二, 廖 燕 全 集 上 冊, 卷 9, 頁 201 10 曾 璟 : 昔 六 朝 文 字 卑 弱, 得 韓 吏 部 一 振 風 氣 遂 變 今 韶 自 柴 舟 後 古 學 始 盛, 然 則 柴 舟 固 輓 時 之 傑 也, 非 僅 一 邑 之 文 學 已 也 廖 燕 傳, 廖 燕 全 集 上 冊, 頁 365 11 根 據 乾 隆 四 十 年 閏 十 月 十 八 日 上 諭 交 付 兩 廣 總 督 李 侍 堯 : 朕 昨 檢 閱 各 省 呈 繳 應 燬 書 籍 內, 有 僧 澹 歸 所 著 徧 行 堂 集, 係 韶 州 府 知 府 高 綱 為 之 製 序, 兼 為 募 資 刊 行 其 人 本 不 足 齒, 而 所 著 詩 文 中 多 悖 謬 字 句, 自 應 銷 燬 高 綱 身 為 漢 軍, 且 係 高 其 佩 之 子, 世 受 國 恩, 乃 見 此 等 悖 逆 之 書, 恬 不 為 怪, 匿 不 舉 道, 轉 為 製 序 募 刻, 其 心 實 不 可 問 使 其 人 尚 在, 必 當 立 置 重 典 因 令 查 閱 其 家 收 存 各 種 書 籍 高 綱 為 澹 歸 作 序, 朕 於 無 意 中 閱 及, 可 見 天 理 難 容, 自 然 敗 露 今 高 秉 仍 然 匿 不 仍 ( 呈 ) 繳, 自 有 應 得 之 罪, 已 交 刑 部 審 辦 中 國 第 一 歷 史 檔 案 館, 纂 修 四 庫 全 書 檔 案 ( 上 海 : 上 海 古 籍 出 版 社, 1997 年 ), 上 冊,295 則, 頁 453 455 12 康 熙 十 七 年 (1678) 僧 澹 歸 為 二 十 七 松 堂 集 作 序,60 年 後 高 綱 出 資 刊 刻 乾 隆 四 十 年 高 綱 刊 刻 澹 歸 之 文 字 獄 起, 廖 燕 作 品 或 受 此 影 響, 而 鮮 少 有 人 敢 收 藏 根 據 林 子 雄 稱 今 日 中 國 大 陸 所 存 康 熙 原 刻 與 乾 隆 三 年 刊 刻 二 十 七 松 堂 集 僅 發 現 三 部, 而 以 中 國 國 家 圖 書 館 之 乾 隆 刻 本 最 為 完 整 參 見 林 子 雄, 廖 燕 全 集 例 言 上 冊, 頁 1 2 13 [ 日 鹽 谷 世 弘 : 朱 明 之 季, 制 義 敗 才 蓋 明 季 之 文, 朝 宗 為 先 驅, 冰 叔 為 中 堅, 而 柴 舟 為 大 殿 矣 予 雅 奇 廖 文 為 朱 明 三 百 年 之 殿 也 刻 二 十 七 松 堂 集 序, 原 載 124

以 經 為 法 : 廖 燕 文 學 觀 的 另 一 個 面 向 清 末 民 初 學 者 漸 漸 注 意 到 這 位 在 日 本 受 人 矚 目 的 清 初 文 人, 對 廖 燕 的 研 究 也 開 始 進 行 目 前 廖 燕 的 文 學 成 績 已 受 肯 定, 15 對 他 文 學 創 作 與 理 論 的 研 究, 也 逐 漸 展 開, 並 且 獲 致 一 定 的 成 果 16 學 界 對 廖 燕 有 較 為 深 入 研 究 者, 以 容 肇 祖 (1897 1994) 最 早 容 肇 祖 對 於 廖 燕 反 對 科 舉 制 度 堅 持 古 文 詩 詞 創 作 與 不 同 於 俗 的 史 論 極 為 讚 賞 認 為 廖 燕 思 想 重 視 情 性, 繼 承 明 末 抒 發 個 體 心 靈 真 實 情 感 的 文 學 觀 念 與 思 想 此 後, 研 究 者 多 承 襲 容 肇 祖 的 觀 點, 將 廖 燕 文 論 往 崇 尚 個 性, 注 重 獨 創, 彷 彿 承 接 明 末 的 公 安 派 文 學 觀 點 王 鎮 遠 中 國 文 學 批 評 通 史 將 廖 燕 的 文 學 批 評 分 三 點 論 述 : 以 我 告 我 天 地 一 大 部 奇 書 古 今 文 章 皆 歎 聲, 認 為 廖 燕 論 文 宗 旨 是 表 現 自 我, 表 現 個 性, 認 識 主 客 觀 相 互 觸 發 而 成 的 創 作 規 律 表 現 了 鮮 明 的 反 傳 統 色 彩 17 又 如 李 永 賢 廖 燕 研 究 在 廖 燕 文 論 方 面, 即 分 成 六 節 以 我 告 我 : 強 調 性 情, 二 十 七 松 堂 文 集 ( 日 本 文 久 2 年 刻 本 ) 卷 端, 引 自 廖 燕 全 集 下 冊, 頁 838 839 政 偉 案 : 朝 宗 為 侯 方 域 (1618 1655), 冰 叔 為 魏 禧 (1624 1680) 關 於 鹽 谷 世 弘 誤 認 廖 燕 為 明 遺 民 之 原 因 與 其 影 響 可 參 閱 詹 海 雲, 二 十 七 松 堂 集 導 言 : 清 初 被 遺 忘 的 學 人 廖 燕, 中 國 文 哲 研 究 通 訊 第 5 卷, 第 2 期 (1995 年 6 月 ) 頁 159 162 14 [ 日 近 藤 元 粹 雖 然 稱 讚 廖 燕 的 文 章, 但 是 以 為 廖 燕 對 名 利 的 熱 衷, 讓 他 有 許 多 不 平 之 氣, 因 之 發 以 為 詩 文 如 廖 燕 與 某 翰 林 書 有 杜 子 美 以 一 代 詩 才 而 不 得 第, 識 者 莫 不 咎 主 司 失 人 句, 近 藤 元 粹 於 其 上 眉 批 : 滿 腹 不 平 之 氣, 借 子 美 吐 出 矣 總 評 此 文 : 廖 生 本 才 子 而 挾 中 之 人, 蓋 名 利 之 念 常 炎 於 中, 故 不 平 之 氣 不 可 壓 抑 自 君 子 觀 之, 真 為 可 笑 唯 其 文 氣 雄 贍, 眼 中 無 人, 亦 自 為 可 愛 耳 引 自 林 子 雄, 和 刻 本 二 十 七 松 堂 集 初 探, 中 國 文 哲 研 究 通 訊,4 卷 4 期 (1994 年 12 月 ), 頁 79 80 15 劉 大 杰 (1904 1977) 對 於 廖 燕 的 詩 散 文 戲 曲 給 予 相 當 高 的 評 價 參 閱 氏 著, 中 國 文 學 發 展 史 ( 台 北 : 華 正 書 局,1991 年 ), 頁 1153 1158 16 研 究 廖 燕 生 平 與 文 學 思 想 者 篇 幅 較 長, 論 述 較 精 細 者 有 容 肇 祖 (1987 1994) 記 廖 燕 的 生 平 及 其 思 想, 原 載 國 立 北 京 大 學 研 究 所 國 學 門 周 刊 第 20 21 期 (1926 年 7 月 ) 收 入 容 肇 祖 集 ( 濟 南 : 齊 魯 書 社,1989 年 ) 頁 639 675 趙 貞 信, 廖 柴 舟 先 生 年 譜, 原 載 文 學 年 報 第 6 期 (1940 年 ), 頁 167 255 另 外 姚 良 宗, 清 初 曲 江 奇 士 廖 燕 ( 廣 州 : 廣 東 人 民 出 版 社, 2010 年 ) 對 廖 燕 生 平 思 想 文 學 等 有 較 為 全 面 的 介 紹, 然 本 書 屬 於 文 化 知 識 普 及 書 籍, 學 術 性 較 為 欠 缺 研 究 廖 燕 文 學 者 有 顧 易 生, 清 初 廖 燕 的 異 端 精 神 與 文 學 批 評, 復 旦 學 報 第 2 期 (1983 年 ) 頁 86 91 張 永 芳, 略 說 廖 燕, 社 會 科 學 第 2 期 (1991 年 ), 頁 126 131 林 子 雄, 和 刻 本 二 十 七 松 堂 集 初 探, 中 國 文 哲 研 究 通 訊 詹 海 雲, 二 十 七 松 堂 集 導 言 : 清 初 被 遺 忘 的 學 人 廖 燕, 中 國 文 哲 研 究 通 訊 曾 久 榕, 廖 燕 散 文 研 究 ( 高 雄 : 高 雄 師 範 大 學 國 文 學 系 碩 士 論 文,1995 年 ) 許 祥 麟, 擬 劇 本 : 未 走 通 的 文 體 演 變 之 路 兼 評 廖 燕 柴 舟 別 集 雜 劇 四 種 文 學 評 論 第 6 期 (1998 年 ) 頁 140 145 王 煜, 清 初 哲 人 廖 燕, 新 亞 學 報 第 19 期 (1999 年 6 月 ) 頁 123 157 譚 邦 和, 論 明 末 清 初 文 化 啟 蒙 思 潮 中 的 廖 燕 散 文, 華 中 師 範 大 學 學 報 ( 人 文 社 科 版 ) 第 4 期 (2000 年 ) 頁 32 37 尚 有 其 他 篇 幅 較 小 之 簡 介 文 章, 可 參 閱 廖 燕 研 究 篇 目, 廖 燕 全 集 下 冊, 附 錄 二, 頁 987 992 17 王 運 熙 顧 易 生 主 編 鄔 國 平 王 鎮 遠 著, 中 國 文 學 批 評 通 史 : 清 代 卷 ( 上 海 : 上 海 古 籍 出 版 社,1996 年 ), 頁 389 399 125

靜 宜 中 文 學 報 第 一 期 反 對 模 擬 古 今 文 字 皆 嘆 聲 : 憤 氣 說 的 提 出 讀 書 閱 歷 與 文 學 創 作 論 文 學 評 點 的 意 義 對 小 品 文 地 位 及 其 意 義 的 推 揚 論 創 作 過 程 中 的 主 體 意 識 與 靈 感 18 由 此 六 節 節 名 可 知 其 研 究 方 面, 似 乎 將 廖 燕 的 文 學 觀 點 歸 類 為 反 對 傳 統 模 擬, 注 重 性 情 真 實 的 公 安 派 繼 承 者 如 張 修 齡 清 初 散 文 論 稿 稱 廖 燕 繼 承 晚 明 的 文 學 思 潮, 能 擺 脫 取 資 於 六 經 理 學 著 作 的 傳 統 19 廖 燕 的 文 學 觀 點 的 確 以 抒 發 自 我 性 情, 反 對 僵 化 模 擬 為 核 心, 這 也 成 為 文 學 批 評 史 或 文 學 理 論 史 撰 寫 的 主 要 基 調 不 過, 廖 燕 文 學 觀 點 對 傳 統 的 繼 承 與 銜 接 部 分, 卻 鮮 少 提 及 其 中 最 需 要 釐 清 的 部 份 是 廖 燕 對 於 傳 統 經 典 的 態 度 尤 其 在 二 十 七 松 堂 文 集 中, 廖 燕 對 傳 統 經 學 仍 舊 保 持 高 度 尊 敬, 也 談 及 文 學 與 經 典 的 關 係 所 以, 是 否 可 用 類 似 描 述 評 介 明 末 公 安 派 的 話 語, 來 概 括 廖 燕 的 文 學 觀 點, 值 得 進 一 步 討 論 二 反 對 科 舉 時 文, 追 求 古 文 廖 燕 留 給 後 人 最 深 刻 的 印 象 是 反 對 科 舉, 這 可 說 是 影 響 一 生 的 重 要 理 念 曾 璟 在 為 廖 燕 立 傳 時 提 到, 廖 燕 幼 時 進 入 私 塾 便 對 讀 書 的 目 的 是 專 為 博 取 功 名 的 說 法 感 到 懷 疑 20 科 舉 制 度 由 隋 末 (607) 置 進 士 科 開 始 至 清 末 (1905) 實 行 近 一 千 三 百 年, 成 為 歷 朝 擇 官 任 人 的 主 要 途 徑 就 理 論 上 來 說, 儒 家 思 想 應 當 反 對 科 舉 制 度 由 考 試 方 式 決 選 出 來 的 人 才 只 能 有 知 識 程 度 上 的 品 質 保 證, 但 是 對 人 的 品 格 道 德 無 法 據 此 評 斷 這 對 儒 家 施 政 之 人 首 在 重 德 的 思 想 是 一 種 背 離, 也 隱 含 階 級 利 益 的 鞏 固 與 追 求 21 不 過, 這 問 題 並 不 大, 只 要 能 分 清 楚 整 個 18 19 20 21 李 永 賢, 廖 燕 研 究 ( 成 都 : 巴 蜀 書 社,2006 年 ), 頁 202 264 張 修 齡 : 相 對 於 狹 隘 的 僅 從 儒 家 六 經 理 學 著 作 獲 取 文 章 資 源 的 理 論, 廖 燕 的 古 文 觀 就 顯 出 了 其 視 野 開 闊 與 立 意 深 邃 晚 明 文 學 思 潮 的 基 礎 是 展 示 真 我 抒 發 真 情, 廖 燕 也 表 現 相 似 的 文 學 觀 念 清 初 散 文 論 稿 ( 上 海 : 復 旦 大 學 出 版 社,2010 年 ) 頁 197 曾 璟 : 幼 時 就 塾, 問 師 曰 : 讀 書 何 為? 師 曰 : 博 取 功 名 燕 曰 : 何 謂 功 名? 師 曰 : 中 舉 第 進 士 燕 曰 : 止 此 乎? 師 無 以 應 廖 燕 傳, 廖 燕 全 集 上 冊, 頁 365 賈 志 揚 (John W. Chaffee): 科 舉 的 非 人 格 性 埋 藏 著 產 生 追 求 虛 名 的 與 人 感 情 疏 遠 的 自 私 自 利 者 的 危 險 因 而 科 舉 這 儒 家 正 統 觀 念 的 工 具 容 易 被 指 責 為 在 培 養 非 儒 家 的 人 最 後, 科 舉 被 利 用 於 政 治 上 也 是 不 符 合 儒 家 想 的, 因 為 這 是 使 科 舉 為 皇 帝 的 地 區 的 以 及 官 僚 貴 族 的 利 益 服 務 宋 代 科 舉 ( 台 北 : 東 大 圖 書 公 司,1995 年 ) 第 3 章 為 求 致 治 之 具, 頁 72 73 126

以 經 為 法 : 廖 燕 文 學 觀 的 另 一 個 面 向 學 習 過 程 中, 德 行 與 自 我 的 培 養 與 修 練 與 科 舉 所 需 知 識 性 學 習 的 輕 重 先 後, 科 舉 並 不 妨 害 進 德 修 心 此 外, 應 制 試 舉 的 準 備 與 參 與 耗 時 漫 長, 對 自 我 心 志 與 興 趣 是 一 大 折 磨, 但 是 為 了 滿 足 家 族 尊 長 欲 子 弟 顯 揚 家 聲 的 期 待, 更 為 了 取 得 治 生 憑 藉, 參 與 科 舉 是 一 種 現 實 下 的 選 擇 22 明 代 科 舉 制 度 有 較 大 的 變 化, 其 中 考 試 方 式 延 續 唐 宋 制 度, 但 是 在 內 容 方 面 有 較 大 的 更 動 在 科 舉 應 答 體 製 方 面, 從 最 基 礎 的 生 員 考 試 到 最 終 的 殿 試, 皆 有 一 定 的 程 式, 也 就 是 後 世 常 稱 的 八 股 文 體 23 固 定 程 式 在 理 論 上 讓 作 答 程 序 與 內 容 具 有 標 準 化 作 用, 以 免 考 官 的 主 觀 意 識 影 響 取 士 的 平 等 性, 不 僅 預 防 以 特 殊 文 體 作 弊, 更 重 要 的 是 能 防 止 炫 奇 驚 怪 之 文 奪 人 耳 目 科 考 的 文 體 規 定 在 官 方 來 說 是 一 種 共 識, 24 在 某 個 程 度 來 說 建 立 了 一 定 的 客 觀 具 體 標 準 更 廣 泛 的 影 響 是 科 舉 在 操 作 層 次 上, 必 須 制 定 應 答 的 義 理 標 準, 否 則 會 造 成 混 亂 與 爭 議 明 成 祖 朱 棣 (1360 1424,1402 1424 在 位 ) 下 詔 編 纂 四 書 大 全 五 經 大 全, 這 些 官 方 編 定 頒 佈 的 書 籍 多 抄 錄 前 儒 之 說, 以 學 術 標 準 並 沒 有 太 大 的 創 新 突 破, 但 是 取 符 合 宗 奉 程 朱 之 學 的 意 見, 簡 易 明 確 以 應 用 於 科 舉 考 試, 成 為 具 體 標 準 的 功 能 性 而 言, 大 全 基 本 上 達 致 此 目 的 25 由 於 四 書 大 全 五 經 大 全 具 有 官 方 頒 佈 作 為 科 舉 取 士 標 準 的 22 23 24 25 朱 熹 : 士 人 先 要 分 別 科 舉 與 讀 書 兩 件, 孰 輕 孰 重 若 讀 書 上 有 七 分 志, 科 舉 上 有 三 分, 猶 自 可 ; 若 科 舉 七 分, 讀 書 三 分, 將 來 必 被 他 勝 卻, 況 此 志 全 是 科 舉! 科 舉 累 人 不 淺, 人 多 為 此 所 奪 但 有 父 母 在, 仰 事 俯 育, 不 得 不 資 於 此, 故 不 可 不 勉 爾 其 實 甚 奪 人 志 黎 靖 德 編, 朱 子 語 類 ( 北 京 : 中 華 書 局,1994 年 ), 第 1 冊, 卷 13 學 七 力 行, 頁 243 246 八 股 文 體 其 實 起 源 甚 早, 宋 代 科 舉 中 的 試 經 義, 即 在 四 書 中 出 題, 中 間 行 文 對 偶, 有 四 股 六 股 八 股 之 別 明 太 祖 時 的 科 舉 錄 取 首 重 經 義 的 闡 明, 其 時 尚 未 對 應 答 程 式 有 所 規 定 明 憲 宗 成 化 年 間, 八 股 程 式 才 漸 成 為 定 式 關 於 此 問 題 的 研 究 可 參 見 葉 國 良, 八 古 文 的 淵 源 及 其 相 關 問 題, 臺 大 中 文 學 報 6 期 (1994 年 6 月 ), 頁 39 57 侯 美 珍, 談 八 股 文 的 研 究 與 文 獻, 中 國 學 術 年 刊 30 期 (2008 年 3 月 ), 頁 167 197 焦 竑 (1540 1620): 壬 辰 禮 部 尚 書 夏 言 上 言 : 舉 子 經 義 論 策, 各 有 程 式 請 令 今 歲 舉 子, 凡 騁 詞 浮 誕, 磔 裂 以 壞 文 體 者, 不 得 取 上 從 之 玉 堂 叢 語 ( 北 京 : 中 華 書 局, 1997 年 ), 卷 6, 科 試, 頁 213 明 成 祖 於 永 樂 十 二 年 (1414) 十 一 月 下 詔, 命 胡 廣 (1370 1418) 楊 榮 (1371 1440) 等 人 纂 修 五 經 大 全 四 書 大 全, 次 年 九 月 即 完 成 編 纂 工 作 錢 謙 益 (1582 1664) 引 述 顧 大 韶 (1576 1625 之 後 ) 對 大 全 的 評 價 : 大 全 之 作, 敷 衍 朱 注, 一 無 發 明, 用 覆 醬 瓿 可 也 顧 仲 恭 傳, 牧 齋 初 學 集 ( 上 海 : 上 海 古 籍 出 版 社,1985 年 ), 卷 72, 頁 1612 顧 炎 武 (1613 1682): 當 日 儒 臣 奉 旨 修 四 書 五 經 大 全, 頒 餐 錢, 給 筆 札, 書 成 之 日, 賜 金 遷 秩, 所 費 于 國 家 者 不 知 凡 幾 將 謂 此 書 既 成, 可 以 章 一 代 教 學 之 功, 啟 百 世 儒 林 之 緒, 而 僅 取 已 成 之 書 抄 謄 一 過, 上 欺 朝 廷, 下 誑 士 子, 唐 宋 之 時 是 127

靜 宜 中 文 學 報 第 一 期 地 位, 利 祿 仕 達 之 所 向, 程 朱 之 學 至 此 遍 及 天 下, 無 疑 也 削 弱 學 習 者 追 求 科 舉 以 外 知 識 的 動 機 明 代 科 舉 造 成 士 人 在 學 習 上 的 專 執 固 陋, 在 當 時 已 經 有 人 提 出 批 評 26 更 激 烈 的 批 評 在 清 初 時, 學 者 對 明 代 以 制 義 八 股 取 士, 造 成 士 人 以 進 舉 為 首 務 的 風 氣 大 加 撻 伐, 甚 至 以 為 這 是 國 家 敗 亡 主 因 之 一 27 後 來 學 術 史 的 論 述 也 多 以 為 八 股 制 義 取 士 制 度, 導 致 明 代 士 人 學 風 敗 壞 28 廖 燕 生 於 清 初, 他 於 順 治 十 八 年 康 熙 元 年 參 加 歲 考 科 考, 取 得 生 員 功 名, 並 且 具 備 參 加 鄉 試 資 格 當 時 的 科 舉 制 度 與 應 考 科 目 與 明 代 相 同, 文 體 限 用 八 股 文, 考 試 內 容 為 四 書 義 三 道, 五 經 義 四 道, 士 子 於 五 經 中 可 選 一 經 應 考 應 答 的 內 容 標 準, 依 舊 與 明 朝 相 同, 主 要 以 朱 熹 學 說 為 標 26 27 28 事 乎? 黃 汝 成 集 釋 秦 克 誠 點 校, 日 知 錄 集 釋 ( 長 沙 : 嶽 麓 書 社,1994 年 ), 四 書 五 經 大 全 條, 卷 18, 頁 650 關 於 明 代 大 全 的 纂 修 經 過 與 學 術 上 的 影 響 可 參 閱 林 慶 彰 先 生, 五 經 大 全 之 修 纂 及 其 相 關 問 題 探 究, 中 國 文 哲 研 究 集 刊,1 期 (1991 年 3 月 ), 頁 361 383 陳 恆 嵩, 五 經 大 全 纂 修 研 究,( 東 吳 大 學 中 國 文 學 系 博 士 論 文,1998 年 ), 頁 24 66 呂 麗 粉, 五 經 大 學 四 書 大 全 的 編 修 及 其 對 明 代 經 學 的 影 響, 東 方 人 文 學 誌,9 卷 4 期,(2010 年 12 月 ), 頁 157 172 侯 外 廬 (1903 1987) 主 編, 宋 明 理 學 史 ( 北 京 : 人 民 出 版 社,1997 年 ) 下 冊, 明 初 朱 學 統 治 的 確 立 : 論 三 部 大 全, 頁 7 54 何 良 俊 (1506 1573): 太 祖 時, 士 子 經 義 皆 用 註 疏, 而 參 以 程 朱 傳 註 成 祖 既 修 五 經 ( 大 全 ) 四 書 大 全 之 後, 遂 悉 去 漢 儒 之 說, 而 專 以 程 朱 傳 註 為 主 自 程 朱 之 說 出, 將 聖 人 之 言 死 死 說 定, 學 者 但 據 此 略 加 敷 演, 湊 成 八 股, 便 取 科 第, 而 不 知 孔 孟 之 書 為 何 物 矣! 以 此 取 士, 而 欲 得 天 下 之 真 才, 其 可 得 乎? 四 友 齋 叢 說 ( 北 京 : 中 華 書 局,1997 年 ), 卷 3, 經 三, 頁 22 高 攀 龍 (1562 1626): 一 宗 朱 氏 之 學, 令 學 者 非 五 經 四 書 不 讀, 非 濂 洛 關 閩 之 學 不 講 庠 序 之 所 教, 制 科 之 所 取, 一 稟 於 是 崇 正 學 闢 異 說 疏, 高 子 遺 書 ( 明 崇 禎 五 年 嘉 善 錢 士 升 刊 本, 1632 年 ), 卷 7, 頁 2b 3a 朱 之 瑜 (1600 1682) 在 清 兵 入 關 後 積 極 參 與 實 際 的 抵 抗 行 動, 後 眼 見 國 家 恢 復 無 望, 便 東 赴 日 本 長 期 定 居, 從 事 講 學 活 動, 並 且 受 到 日 本 藩 主 與 學 者 的 敬 重, 對 程 朱 之 學 在 日 本 發 揚 最 具 貢 獻 初 至 日 本, 朱 之 瑜 寫 下 的 沈 痛 的 中 原 陽 九 述 略, 其 第 一 篇 致 虜 之 由 將 士 大 夫 的 墮 落 原 因 歸 咎 於 科 舉 制 度, 認 為 在 制 義 取 士 的 規 定 下, 士 人 以 窮 文 章 為 為 務, 誰 復 知 讀 書 之 義 哉? 中 原 陽 九 述 略 致 虜 之 由, 朱 舜 水 集 ( 台 北 : 漢 京 文 化,1984 年 ), 卷 1, 頁 1 2 朱 之 瑜 以 為 明 亡 的 原 因 之 一 是 八 股 文 取 士 制 度, 這 幾 乎 是 明 末 清 初 思 想 家 共 同 的 意 見, 如 黃 宗 羲 (1610 1695) 顧 炎 武 王 夫 之 (1619 1692) 都 有 類 似 意 見 江 藩 (1761 1831): 有 明 三 百 年, 四 方 秀 艾 困 於 帖 括, 以 講 章 為 經 學, 以 類 書 為 博 聞, 視 天 夢 夢, 可 悲 也 夫 漢 學 師 承 記 ( 北 京 : 三 聯 書 店,1998 年 ) 頁 6 梁 啟 超 (1873 1929): 明 朝 以 八 股 取 士, 一 般 士 子 除 了 永 樂 皇 帝 欽 定 的 性 理 大 全 外, 幾 乎 一 書 不 讀 學 術 界 本 身, 幾 乎 就 像 貧 血 症 的 人, 衰 弱 得 可 憐 中 國 近 三 百 年 學 術 史 ( 台 北 : 里 仁 書 局,1995 年 ), 頁 4 128

以 經 為 法 : 廖 燕 文 學 觀 的 另 一 個 面 向 準 29 廖 燕 對 明 代 的 科 舉 制 度 衍 生 的 弊 病 有 深 刻 的 批 判, 實 際 上 表 達 對 清 代 沿 襲 明 代 而 來 的 科 舉 取 士 制 度 不 滿 : 明 制, 士 惟 習 四 子 書, 兼 通 一 經, 試 以 八 股, 號 為 制 義 中 式 者 錄 之 士 以 為 爵 祿 所 在, 日 夜 竭 精 敝 神 以 攻 其 業 自 四 書 一 經 外, 咸 束 高 閣, 雖 圖 史 滿 前, 皆 不 暇 目, 以 為 妨 吾 之 所 為 於 是 天 下 之 書 不 焚 而 自 焚 矣! 非 焚 也, 人 不 復 讀, 與 焚 無 異 也 30 明 代 科 舉 考 試 將 四 書 五 經 列 為 科 目, 但 是 四 書 必 考, 五 經 卻 是 選 一 經 應 試 這 樣 的 設 計 是 顧 及 五 經 難 度 較 高, 若 要 求 諸 經 通 熟, 勢 所 難 能 不 過, 這 卻 造 成 明 代 士 子 專 讀 四 書 與 選 經 的 情 況 所 以, 廖 燕 對 科 舉 所 考 核 的 經 典 只 限 四 書 與 專 經, 感 到 不 滿 他 認 為 這 造 成 讀 書 人 為 了 入 仕 榮 身, 便 會 將 所 有 的 學 習 時 間 與 努 力 投 注 在 這 區 區 幾 部 經 典 之 中, 於 是 排 擠 士 子 學 習 其 他 經 典 的 意 願 廖 燕 將 八 股 取 士 制 度 導 致 學 子 只 讀 幾 部 經 典 的 弊 端, 以 為 天 下 書 至 此 不 焚 自 焚 在 廖 燕 之 前 的 顧 炎 武 也 曾 有 類 似 的 激 烈 批 判 : 八 股 之 害, 甚 於 焚 書, 而 敗 壞 人 材, 有 甚 於 咸 陽 之 郊 所 坑 者! 31 若 真 能 精 讀 專 研 經 書, 則 能 得 深 邃 豐 富 之 義 理, 那 也 頗 可 稱 道 但 是 廖 燕 認 為 當 世 讀 經 書 以 求 科 舉 晉 身 者, 往 往 連 經 書 基 本 大 義 都 沒 有 正 確 的 認 識, 其 言 : 奈 何 世 人 計 不 出 此, 窮 年 累 月 惟 四 書 一 經 是 務, 宜 其 理 無 不 明, 精 而 又 精 矣 何 至 詢 以 四 書 大 義, 猶 茫 然 不 知 其 解 者, 況 欲 讀 天 下 之 書 耶? 32 29 清 史 稿 : 有 清 科 目 取 士, 承 明 制 用 八 股 文 取 四 子 書 及 易 書 詩 春 秋 禮 記 五 經 命 題, 謂 之 制 義 命 仍 舊 例 首 場 四 書 三 題, 五 經 各 四 題, 士 子 各 占 一 經 四 書 主 朱 子 集 註, 易 主 程 傳 朱 子 本 義, 書 主 蔡 傳, 詩 主 朱 子 集 傳, 春 秋 主 胡 安 國 傳, 禮 記 主 陳 澔 集 說 參 見 趙 爾 巽 (1844 1927) 重 修, 柯 劭 忞 (1848 1933) 等 撰 : 清 史 稿 選 舉 一 ( 北 京 : 中 華 書 局, 1977 年 ), 冊 11, 卷 108, 頁 3147 30 廖 燕, 明 太 祖 論, 廖 燕 全 集, 上 冊, 頁 13 31 顧 炎 武, 擬 題, 日 知 錄 32 廖 燕, 山 居 雜 談 六 十 五 則, 廖 燕 全 集, 上 冊, 頁 372 129

靜 宜 中 文 學 報 第 一 期 明 代 科 舉 出 題 以 經 義 為 依 歸, 照 理 說 應 該 能 激 勵 讀 書 人 熟 讀 經 典, 細 究 大 義 但 是 當 考 試 限 用 八 股 文 體 作 答, 內 容 以 朝 廷 頒 佈 的 四 書 大 全 五 經 大 學 為 標 準 時, 則 在 形 式 與 內 容 上 已 經 有 很 大 的 限 制 在 實 際 操 作 層 次 上, 許 多 人 專 研 八 股 文 形 式, 所 讀 不 過 大 全 與 朱 熹 傳 註 有 更 甚 者 連 原 本 也 不 讀, 專 找 科 舉 範 文 背 讀, 應 試 時 模 擬 剽 竊, 拼 湊 揉 合, 也 可 以 中 式 這 種 情 況 在 明 代 中 晚 期 時 已 經 相 當 嚴 重, 此 點 可 以 由 當 時 書 坊 出 版 專 門 應 試 書 籍 的 興 盛 可 見 一 斑 33 廖 燕 更 對 於 科 舉 考 試 的 文 體 更 是 大 加 撻 伐 廖 燕 曾 辨 析 八 股 文 體 的 性 質 與 源 流 : 八 股 非 書 也 書 蓋 文 之 總 名, 而 八 股 特 其 一 耳, 故 曰 時 藝, 言 其 為 藝 僅 可 驗 於 一 時 也 今 天 下 士 莫 不 以 讀 書 自 居, 及 問 其 所 讀 之 書 維 何, 則 舍 八 股 外 無 一 知 者 34 廖 燕 以 為 八 股 文 體 只 是 文 體 一 種, 但 是 因 為 科 考 的 關 係, 士 人 莫 不 悉 究 八 股 文 藝 的 寫 作, 這 就 造 成 文 學 寫 作 上 的 侷 限 然 而 利 祿 所 趨, 熱 衷 科 舉 的 士 子 莫 不 鑽 研 八 股, 只 讀 應 制 之 書, 廖 燕 抨 擊 這 種 現 象 : 世 人 誤 以 牢 記 八 股 便 算 讀 書, 偶 得 及 第 顯 榮 便 算 善 讀 書 人, 天 下 豈 復 有 真 讀 書 種 子 者? 35 理 論 上 科 舉 所 要 選 拔 的 人 才 是 學 問 淵 博, 思 辨 清 晰 的 士 人 但 是 在 科 舉 的 科 目 內 容 與 文 體 程 式 的 限 制 下, 許 多 人 為 了 博 取 功 名, 以 致 汲 汲 於 制 舉 之 文, 廖 燕 以 為 這 樣 算 不 上 真 正 的 讀 書 廖 燕 所 厭 棄 的 是 科 舉 制 度 所 衍 生 的 流 弊, 認 為 對 學 習 將 造 成 嚴 重 的 限 縮 與 妨 害 廖 燕 尤 其 對 八 股 文 感 到 厭 惡, 導 致 其 在 學 習 上 的 轉 向 : 33 34 35 關 於 明 代 中 晚 期 坊 間 大 量 出 版 應 舉 用 書 的 盛 況 與 時 人 批 判 言 論, 可 參 見 沈 俊 平 : 明 中 晚 期 坊 刻 制 舉 用 書 的 出 版 及 朝 野 人 士 的 反 應, 漢 學 研 究 第 27 卷 第 1 期 (2009 年 3 月 ), 頁 141 176 廖 燕, 習 八 股 非 讀 書 說, 廖 燕 全 集 上 冊, 頁 257 廖 燕, 復 茹 仔 蒼 明 府, 廖 燕 全 集 上 冊, 頁 13 130

以 經 為 法 : 廖 燕 文 學 觀 的 另 一 個 面 向 嘗 以 謂 天 下 之 樂 莫 如 讀 書, 而 讀 書 之 至 樂 又 莫 如 作 文, 盡 天 下 古 今 之 書 皆 予 所 當 讀 者, 盡 天 下 古 今 之 文 皆 予 所 當 作 者, 寧 必 八 股 云 乎 哉! 予 因 棄 八 股 而 從 事 於 詩 古 文 詞 36 明 清 之 時, 古 文 與 時 文 在 形 式 與 意 旨 有 很 大 不 同 古 文 沒 有 形 式 上 的 限 制, 內 容 可 以 抒 情 敘 事 言 道 ; 時 文 卻 以 八 股 為 格 式, 內 容 只 能 是 代 聖 賢 立 言 廖 燕 以 為 天 下 之 書 皆 要 盡 讀, 天 下 之 文 皆 可 遍 作, 因 此 先 捨 棄 八 股 文 的 練 習, 轉 向 廣 泛 的 學 習 與 創 作 寬 泛 來 說 古 文 可 以 是 時 文, 時 文 可 以 寫 成 古 文 許 多 人 在 古 文 與 時 文 之 間 取 得 很 好 的 平 衡, 如 明 代 歸 有 光 (1507 1571) 清 代 方 苞 (1668 1749) 都 擅 長 寫 古 文 與 時 文, 甚 至 轉 化 時 文 為 古 文, 將 古 文 變 為 時 文 37 但 是, 八 股 文 體 在 形 式 上 畢 竟 有 很 大 的 限 制, 將 導 致 程 式 化 的 寫 作 對 文 學 創 作 來 說, 沒 有 全 然 自 由 的 揮 灑 空 間 廖 燕 對 八 股 文 的 侷 限 有 深 刻 的 認 識, 才 想 要 擺 脫 形 式 上 的 桎 梏, 創 作 心 中 理 想 的 古 文 綜 上 所 述, 可 知 廖 燕 抗 拒 的 是 科 舉 制 度 的 流 弊 與 八 股 文 體 的 僵 化, 但 是, 他 從 未 反 對 過 傳 統 經 典 的 價 值 某 些 研 究 者 由 廖 燕 批 判 科 舉 的 言 論, 而 宣 稱 廖 燕 有 反 傳 統 的 文 學 觀 點, 這 樣 的 說 法 不 夠 精 準, 未 能 全 面 觀 照 其 文 學 思 想 三 經 學 的 義 理 價 值 廖 燕 對 六 經 來 源 的 認 識 跟 傳 統 看 法 並 無 太 大 差 異, 他 認 為 : 六 經 為 天 地 萬 古 不 易 之 書, 然 尚 書 易, 堯 舜 來 已 有 成 書 詩 為 採 集 之 辭, 春 秋 為 魯 史 記 樂 經 雖 亡, 大 約 與 禮 記 相 近 俱 為 當 時 成 言, 孔 子 與 為 刪 定 已 耳, 非 孔 子 自 著 之 書 也 38 36 37 38 廖 燕, 詩 古 文 詞 說, 廖 燕 全 集 上 冊, 頁 259 關 於 歸 有 光 代 表 的 唐 宋 派 與 方 苞 代 表 的 桐 城 派, 其 古 文 與 時 文 之 間 的 貫 通 問 題, 可 參 見 尤 信 雄, 桐 城 文 派 學 述 ( 台 北 : 文 津 出 版 社,1989 年 ), 頁 123 136 孔 慶 茂, 八 股 文 史 ( 南 京 : 鳳 凰 出 版 社,2008 年 ), 頁 96 128 頁 332 336 廖 燕, 論 語 辨, 廖 燕 全 集 上 冊, 卷 2, 頁 26 131

靜 宜 中 文 學 報 第 一 期 廖 燕 以 為 六 經 在 孔 子 之 前 已 經 成 書, 孔 子 對 六 經 進 行 刪 定 整 理 的 工 作, 並 非 創 制 廖 燕 對 六 經 來 源 的 認 識 並 不 完 全 正 確, 但 是 將 孔 子 視 為 經 書 的 刪 定 整 理 者 的 看 法 與 史 記 一 致 孔 子 雖 非 六 經 的 創 制 者, 但 是 這 並 不 會 影 響 六 經 的 價 值 廖 燕 以 為 : 天 地 實 作 六 經, 凡 日 月 星 辰 之 燦 列, 風 雨 雷 電 之 震 驚, 與 夫 山 川 草 木 禽 魚 之 巨 細 靈 蠢, 昭 著 於 上 天 下 地, 莫 非 詩 書 易 禮 樂 春 秋 之 文 之 所 變 見 雖 無 字 跡 之 可 指, 而 六 經 之 理 自 具 於 未 有 文 字 之 先 特 天 地 不 言, 不 得 不 寄 其 權 於 孔 子 而 代 為 稱 述 之, 故 曰 述 而 不 作, 不 亦 大 彰 明 較 著 也 哉! 39 六 經 所 蘊 藏 的 道 理 就 是 天 地 萬 物 之 理, 孔 子 藉 由 刪 定 六 經 將 此 不 易 之 理 宣 揚 出 來 廖 燕 特 別 強 調 孔 子 述 而 不 作 的 意 向, 就 是 在 闡 述 具 有 恆 久 不 變 的 天 地 自 然 之 理 廖 燕 又 言 : 未 有 文 字, 先 有 六 經 蓋 六 經 者, 天 地 自 然 之 理, 孔 子 不 過 因 其 自 然 之 理 而 述 之 於 書, 故 曰 : 述 而 不 作, 豈 謙 詞 之 謂 耶? 40 在 述 而 不 作 的 意 旨 下, 六 經 所 蘊 藏 的 義 理 是 橫 貫 天 地 的 自 然 之 理, 孔 子 因 此 理 而 刪 定 經 書 因 此 經 書 的 重 點 在 於 表 述 至 簡 至 大 的 義 理 : 聖 賢 著 書, 不 過 偶 拈 一 二 字 作 話 柄, 其 實 總 是 一 個 道 理 推 之 五 經 皆 然, 諸 子 百 家 亦 莫 不 皆 然 41 廖 燕 以 為 經 書 中 的 道 理 是 聖 人 知 曉 天 地 之 理, 而 以 文 字 揭 示 出 來 因 此 對 一 般 人 來 說, 這 個 道 理 需 要 學 習 : 天 地 無 學 而 聖 人 有 學, 聖 人 學 天 地 者 也 聖 人 學 天 地, 而 吾 人 則 學 聖 人 六 經 者, 又 吾 人 學 聖 人 之 津 梁 者 也 學 校 之 設, 豈 非 欲 人 文 為 六 經 之 文, 而 行 當 為 聖 人 之 行 者 哉? 42 39 40 41 廖 燕, 春 秋 卮 言 序, 廖 燕 全 集 上 冊, 頁 52 53 廖 燕, 四 書 私 談 十 八 則, 廖 燕 全 集 上 冊, 頁 351 352 廖 燕, 山 居 雜 談 六 十 五 則, 廖 燕 全 集 上 冊, 頁 365 132

以 經 為 法 : 廖 燕 文 學 觀 的 另 一 個 面 向 因 此 學 習 六 經 既 是 學 習 天 地 之 理, 也 是 學 聖 人 之 行 儒 家 經 典 除 了 六 經 之 外, 還 有 四 書 廖 燕 以 為 四 書 源 流 為 : 四 子 書, 若 大 學 中 庸 孟 子 三 書, 皆 成 一 家 之 言, 其 為 曾 子 子 思 與 孟 子 三 子 所 撰, 無 疑 矣! 至 論 語 二 十 篇, 雜 記 孔 子 與 孔 子 弟 子 之 言, 必 以 撰 自 何 人 為 據 耶? 吾 以 為 孔 子 自 著 之 書, 獨 論 語 一 書 孔 子 精 微 之 言, 門 人 能 潤 色 之 乎? 然 則 當 以 何 為 據, 曰 以 孔 子 為 據 蓋 孔 子 先 有 成 書, 而 孔 子 弟 子 與 子 思 之 徒 復 附 益 之, 如 家 語 孔 叢 子 之 流, 其 書 之 先 成 者, 則 必 歸 之 孔 子 也 43 廖 燕 以 為 四 書 中 僅 有 論 語 是 孔 子 之 言, 其 他 三 書 是 儒 家 後 學 所 作 傳 統 的 意 見 以 為 論 語 是 孔 子 的 弟 子 與 再 傳 弟 子 恭 錄 孔 子 的 言 行, 其 間 或 有 修 改 另 外 論 語 之 中 尚 雜 有 其 他 弟 子 的 言 論 廖 燕 認 為 論 語 必 是 孔 子 自 撰, 當 時 已 經 成 書 孔 子 弟 子 在 其 間 的 角 色 不 過 是 編 輯 者, 無 足 輕 重 廖 燕 堅 持 : 昔 人 稱 論 語 為 孔 子 弟 子 所 記, 并 無 確 據 予 謂 此 書 為 大 聖 人 經 天 緯 地 之 文, 豈 他 人 可 能 代 筆 者 耶! 即 篇 中 諸 賢 論 說, 亦 皆 孔 子 筆 削 之 詞, 或 群 弟 子 有 言 從 而 附 益 其 間, 要 當 以 孔 子 為 正 44 論 語 是 孔 子 親 自 撰 寫, 其 他 非 孔 子 之 言 者, 亦 要 以 孔 子 為 正 因 此 廖 燕 強 調 論 語 代 表 著 孔 子 親 言 闡 釋 內 聖 外 王 之 道, 這 一 點 是 其 他 書 籍 比 不 上 的 : 一 部 二 十 篇, 學 而 起, 堯 曰 結, 分 明 是 孔 子 以 全 部 內 聖 外 王 之 學 傳 示 萬 世 所 以 五 經 之 後, 安 得 不 首 推 此 書 45 42 43 44 45 廖 燕, 書 邑 志 學 校 後, 廖 燕 全 集 上 冊, 頁 277 廖 燕, 論 語 辯, 廖 燕 全 集 上 冊, 頁 26 27 廖 燕, 山 居 雜 談 六 十 五 則, 廖 燕 全 集 上 冊, 頁 365 366 廖 燕, 山 居 雜 談 六 十 五 則, 廖 燕 全 集 上 冊, 頁 365 133

靜 宜 中 文 學 報 第 一 期 五 經 成 書 在 論 語 之 前, 因 此 所 謂 的 之 後 是 指 時 間 上 的 順 序, 並 非 義 理 價 值 上 高 低 依 照 二 十 七 松 堂 文 集 中 的 文 章, 廖 燕 對 四 書 興 趣 顯 然 高 於 五 經 整 體 來 說 廖 燕 尊 重 五 經 的 價 值, 認 為 此 間 之 理 即 為 天 地 自 然 之 理 但 是 在 二 十 七 松 堂 文 集 中, 對 五 經 的 討 論 僅 止 於 此, 並 沒 有 更 深 入 的 發 揮 也 就 是 說 廖 燕 對 五 經 的 態 度 是 尊 重, 但 是 對 於 其 間 延 伸 的 課 題 或 義 理, 並 沒 有 進 一 步 的 討 論 廖 燕 對 四 書 的 闡 發, 明 顯 多 於 五 經 廖 燕 對 四 書 有 濃 厚 興 趣, 這 符 合 學 術 史 的 進 展 與 演 變 從 學 術 史 上 來 看, 宋 朝 學 者 的 疑 經 風 氣 便 是 儒 學 內 部 轉 化 的 開 始 以 五 經 為 解 釋 中 心 的 系 統 不 能 滿 足 宋 朝 學 者, 於 是 開 始 懷 疑 經 典 的 真 偽 這 樣 的 處 理 相 當 程 度 地 破 壞 了 五 經 的 神 聖 性, 使 其 不 再 成 為 學 術 上 唯 一 的 權 威 根 源 加 上 宋 儒 喜 好 用 義 理 審 核 的 方 式 進 行 論 述, 46 五 經 的 性 質 與 研 究 的 歷 史 累 積, 並 利 於 這 種 學 術 論 述 方 式 發 揮 於 是, 宋 儒 的 詮 釋 中 心 轉 向 易 傳 論 語 孟 子 大 學 中 庸, 這 些 原 本 位 階 低 於 經 的 傳 記 成 為 儒 家 學 術 發 展 的 新 動 力 表 面 上, 五 經 仍 然 是 受 到 很 大 的 尊 重, 但 是 實 際 上, 經 典 的 詮 釋 重 心 已 經 轉 移 這 段 期 間, 學 者 藉 由 易 經 四 書 等 經 典, 建 立 了 較 為 完 整 的 儒 家 形 上 學, 並 且 發 展 具 有 理 論 高 度 的 倫 理 學 以 及 知 識 論, 創 造 累 積 出 輝 煌 學 術 成 績 47 廖 燕 雖 然 承 襲 宋 儒 對 四 書 的 重 視, 但 是 對 於 漢 以 下 的 經 學 傳 注 沒 有 什 麼 好 感 尤 其 在 理 學 方 面, 廖 燕 認 為 宋 儒 對 此 並 不 能 獲 得 真 義 : 予 嘗 言 宋 儒 於 天 人 性 命 之 原 似 未 窺 見, 故 其 所 注 諸 書 皆 多 隔 靴 搔 癢 之 談 昔 人 譏 其 有 下 學 無 上 達, 知 言 哉! 或 問 : 何 以 為 據? 曰 : 如 解 性 作 理 字, 天 作 理 字 之 類, 試 思 性 與 天 為 何 物, 而 可 以 理 解 之 耶? 48 46 47 48 楊 新 勛 : 疑 經 自 身 出 現 文 獻 佐 證 與 義 理 審 核 兩 種 方 法 衝 突 或 者 矛 盾 時 往 往 影 響 了 疑 經 者 的 學 術 視 野, 阻 礙 了 疑 經 者 進 一 步 深 入 的 探 討, 直 接 以 義 理 懸 斷 臆 斷 或 折 之 以 理 之 是 非, 表 現 的 是 主 觀 隨 意 性 的 滲 入 和 學 術 探 研 的 止 步 宋 代 疑 經 研 究 ( 北 京 : 中 華 書 局,2007 年 ) 頁 328 關 於 學 術 詮 釋 重 心 由 五 經 轉 向 傳 注 ( 四 書 ) 的 發 展 與 意 義, 可 參 閱 景 海 峰, 儒 家 詮 釋 學 的 三 個 時 代, 收 於 李 明 輝 主 編, 儒 家 經 典 詮 釋 方 法 ( 台 北 : 喜 馬 拉 雅 基 金 會, 2003 年 ) 頁 115 140 廖 燕, 山 居 雜 談 六 十 五 則, 廖 燕 全 集 上 冊, 頁 370 134

以 經 為 法 : 廖 燕 文 學 觀 的 另 一 個 面 向 廖 燕 以 為 宋 儒 對 於 天 人 性 命 的 解 釋 只 是 淺 層 表 面 的 理 解, 並 不 能 深 入 地 發 揮 其 中 義 理 廖 燕 對 宋 儒 的 批 評 主 要 還 是 集 中 在 程 朱 之 學, 尤 其 對 程 朱 傳 注, 批 評 頗 多 : 燕 說 四 子 書 而 稱 私 談 者 何? 蓋 將 避 講 學 之 名 也 講 學 必 講 聖 賢 之 所 以 然 世 之 講 學 類 皆 竊 宋 儒 之 唾 餘 而 掩 有 之 則 是 講 程 朱 之 學, 非 講 孔 子 之 學 燕 則 何 敢? 今 欲 揭 日 月 於 中 天, 使 聖 人 之 學 復 明 於 世, 舍 孔 子 其 誰 與 歸? 然 燕 以 為 尊 孔 子, 而 世 則 以 為 背 程 朱 燕 將 奈 之 何 哉? 49 廖 燕 以 為 四 書 是 聖 賢 之 言, 所 以 探 究 四 書 必 求 聖 賢 之 所 以 為 言 的 義 理 但 是 現 今 講 學 者 多 由 程 朱 傳 注 講 起, 因 此 廖 燕 認 為 這 不 是 闡 明 聖 學, 這 是 講 程 朱 之 學 而 已 廖 燕 認 為 這 樣 的 作 法 有 很 壞 的 影 響 : 自 孔 子 沒 而 師 之 道 不 明 於 天 下, 至 今 日 為 已 極 矣! 不 惟 道 德 為 其 所 甚 諱, 即 詢 以 經 書 大 義, 已 多 茫 然 不 知 其 解 者 每 至 登 堂 開 講, 只 將 朱 注 講 章 宣 說 一 通, 便 以 為 師 道 盡 是 矣! 曾 謂 師 道 如 斯 而 已 乎? 以 捷 取 幸 獲 為 得 計, 無 復 知 有 廉 恥 性 命 之 學 50 廖 燕 以 為 在 科 舉 的 影 響 下, 講 學 多 以 朱 學 為 唯 一 的 教 學 內 容, 埋 首 於 朱 熹 對 經 書 章 句 的 講 注, 如 此 追 求 下 所 得 的 義 理 不 僅 非 聖 賢 原 意, 更 導 致 意 義 追 求 的 碎 裂 另 外, 一 切 以 科 舉 取 士 導 向 的 學 習, 產 生 的 弊 病 就 是 道 德 上 的 衰 敗 廖 燕 強 調 朱 熹 的 傳 注 並 不 具 有 解 釋 義 理 的 優 越 性 : 朱 注 之 謬 誤 極 多, 果 可 據 耶? 曷 不 求 之 本 文 耶? 況 以 燕 之 疏 慵 放 誕, 而 下 筆 立 論 尚 肯 效 學 究 家 區 區 詮 釋 字 義 而 已 耶? 必 不 然 矣! 51 廖 燕 以 為 朱 熹 的 著 作 有 許 多 謬 誤, 學 子 若 要 求 經 書 之 義, 必 不 能 以 此 為 據 廖 燕 也 提 到 閱 讀 經 書 或 下 筆 為 文, 必 須 有 整 體 性 的 視 角, 不 能 拘 執 於 章 句 字 義 當 然 此 點 也 是 針 對 朱 熹 而 發, 因 為 朱 熹 的 經 傳 註 疏 大 多 是 由 局 部 的 章 句 訓 詁 入 手, 對 廖 燕 來 說, 這 就 是 義 理 追 求 上 的 碎 裂 49 50 51 廖 燕, 自 題 四 書 私 談, 廖 燕 全 集 上 冊, 頁 102 廖 燕, 續 師 說 一, 廖 燕 全 集 上 冊, 頁 247 廖 燕, 與 黃 少 涯, 廖 燕 全 集 上 冊, 頁 225 135

靜 宜 中 文 學 報 第 一 期 廖 燕 對 於 傳 統 經 典 的 態 度 是 直 接 回 歸 經 典 本 身 進 行 閱 讀 與 價 值 探 索 廖 燕 此 種 面 對 經 典 的 態 度, 與 明 末 清 初 興 起 的 回 歸 原 典 精 神 相 銜 接 52 傳 統 經 典 既 然 有 很 高 意 義, 則 對 某 些 主 題 體 裁 的 文 學 創 作 而 言, 當 可 以 從 中 取 法, 甚 至 成 為 價 值 根 源 四 以 經 為 法 的 文 學 觀 點 廖 燕 對 經 書 的 價 值 與 地 位 絕 對 尊 崇, 也 認 為 理 解 經 義 是 學 習 的 重 點 廖 燕 曾 經 批 評 : 後 世 諸 儒 亦 然, 不 能 打 破 藩 籬, 別 開 手 眼, 只 將 四 書 五 經 詮 釋 一 番, 便 以 為 聖 道 在 是, 且 自 負 為 得 聖 學 真 傳, 是 何 異 學 步 邯 鄲, 刻 舟 求 劍? 53 廖 燕 以 為 必 要 打 破 舊 有 的 解 釋, 另 覓 新 的 途 徑, 才 有 可 能 得 到 對 經 典 的 真 正 理 解 廖 燕 在 此 以 邯 鄲 學 步 批 評 那 些 因 襲 前 人 傳 注 來 解 釋 五 經 四 書 的 學 習 方 式, 顯 然 自 己 有 迥 異 於 前 人 的 新 意 見 廖 燕 認 為 經 書 既 然 由 孔 子 刪 定, 則 其 中 必 有 特 殊 意 志 存 在 : 若 孔 子 則 不 然, 雖 聖 而 不 得 其 位, 誰 為 之, 孰 令 聽 之? 不 得 已 而 寄 其 琴 於 六 經, 故 讀 易 書 詩 禮 記 春 秋 之 書, 其 思 深, 其 慮 遠, 詞 旨 舂 容, 或 抑 揚 頓 挫 者, 莫 非 孔 子 之 宮 商 焉 此 則 聖 人 之 琴 也, 琴 之 大 者 也 54 以 為 孔 子 刪 削 六 經 在 內 容 與 文 辭 上, 附 著 個 人 的 意 志 與 思 考 廖 燕 將 孔 子 的 刪 削 視 為 後 世 的 選 文 : 52 53 54 參 見 林 慶 彰 先 生, 明 末 清 初 經 學 研 究 的 回 歸 原 典 運 動, 明 代 經 學 研 究 論 集 ( 臺 北 : 文 史 哲 出 版 社,1994 年 ), 頁 333 360 廖 燕, 山 居 雜 談 六 十 五 則, 廖 燕 全 集 上 冊, 頁 369 廖 燕, 送 琴 客 顧 耘 叟 序, 廖 燕 全 集 上 冊, 頁 85 136

以 經 為 法 : 廖 燕 文 學 觀 的 另 一 個 面 向 孔 子 刪 述 六 經, 遂 開 後 世 選 文 之 端 是 時 有 選 而 無 評 或 曰 : 論 語 稱 關 雎 樂 而 不 淫, 哀 而 不 傷, 非 詩 評 耶? 則 評 又 安 可 少 也? 55 稱 六 經 為 孔 子 選 文, 又 稱 論 語 有 詩 評, 這 種 意 見 將 經 書 導 向 文 學 方 面 廖 燕 將 經 書 視 為 文 學, 這 是 他 理 解 經 書 的 起 點 : 六 經 以 前 無 書, 則 六 經 之 作 果 盡 屬 讀 書 者 之 所 為 耶? 詩 文 雖 小 道, 要 其 源 流 與 六 經 等 文 固 無 論, 詩 尤 為 性 情 之 物, 故 古 詩 三 百 篇 多 出 於 不 識 字 人 之 口, 然 又 非 識 字 人 所 能 措 一 詞, 則 其 故 亦 可 思 已 56 六 經 之 作 並 非 艱 深 的 學 問 才 能 得 出, 只 是 性 情 之 發 揮, 這 就 與 文 學 創 作 聯 繫 在 一 起 了 廖 燕 強 調 文 法 的 重 要 性 : 文 莫 不 以 理 為 主 理 是 矣, 然 後 措 之 於 詞 詞 是 矣, 又 必 準 之 於 起 伏 段 落 呼 應 結 構 之 法 57 義 理 是 文 章 的 重 心, 但 是 文 法 是 闡 發 義 理 的 關 鍵 也 就 是 說 獲 致 義 理 內 容 後, 該 如 何 藉 由 完 善 的 文 字 形 式 描 述 出 來, 是 一 個 很 重 要 的 問 題 所 以 廖 燕 以 為 聖 人 所 留 下 的 文 字, 不 管 是 刪 削 或 是 自 言, 其 文 辭 都 足 以 為 後 人 法 式 : 聖 人 吐 詞 成 經, 予 謂 聖 人 是 文 即 法 不 可 不 知 58 所 以 廖 燕 對 於 理 解 經 書 強 調 其 入 手 處 在 於 文 辭 之 法 : 五 經 四 書 之 文, 何 常 不 講 道 理 然 細 相 其 字 法 句 法 段 法 章 法, 如 日 月 之 經 天, 山 河 之 緯 地, 無 不 脈 絡 分 明, 所 謂 道 至 而 文 自 55 56 57 58 廖 燕, 評 文 說, 廖 燕 全 集 上 冊, 頁 264 廖 燕, 題 籟 鳴 集, 廖 燕 全 集 上 冊, 頁 96 廖 燕, 復 翁 源 張 泰 亭 明 府 書, 廖 燕 全 集 上 冊, 卷 9, 頁 188 廖 燕, 山 居 雜 談 六 十 五 則, 廖 燕 全 集 上 冊, 頁 367 137

靜 宜 中 文 學 報 第 一 期 至 者, 非 耶? 天 下 豈 有 無 法 之 文 乎? 不 知 行 文 無 法, 理 將 安 附? 予 不 敢 以 為 然 也 已 59 廖 燕 以 為 經 書 闡 揚 天 地 之 理, 其 文 彩 粲 然 可 觀, 這 是 因 為 道 理 至 善, 所 以 文 辭 至 美 廖 燕 以 為 道 至 文 自 至, 因 此 理 解 文, 即 是 理 解 道 若 不 知 道 文 之 法, 則 如 何 知 文 之 理 廖 燕 還 舉 出 實 例 證 明 自 己 的 理 論 : 孔 子 以 仁 為 道, 故 論 語 一 書, 問 人 與 論 仁, 已 居 其 半 繼 此 曾 子 以 明 德 為 道, 子 思 以 中 庸 為 道 然 三 子 之 書, 窮 天 亙 地, 垂 之 千 百 年 而 不 易 者, 道 至 而 文 自 至 也 60 廖 燕 以 為 曾 子 子 思 就 是 能 夠 明 道, 所 以 其 文 辭 有 法, 為 後 世 傳 承, 這 就 是 道 至 文 自 至 的 例 證 所 以 廖 燕 強 調 理 解 經 書 的 第 一 步 就 是 在 文 法 : 大 聖 人 之 寶 書, 豈 敢 作 文 字 讀 然 文 法 既 明, 書 理 更 徹, 使 天 下 理 學 文 章 合 為 一 途, 亦 或 聖 人 之 所 急 許 耳 61 由 文 的 明 晰 到 道 的 獲 取, 文 通 則 道 明, 於 是 文 與 道 合 而 為 一 廖 燕 認 為 理 解 聖 人 大 道 就 是 要 由 文 道 合 一 之 處 進 行 : 予 談 孔 聖 之 道, 兼 談 孔 聖 之 文 文 章 之 妙 即 是 道 理, 道 理 之 妙 即 成 文 章, 一 洗 從 前 用 訓 詁 之 陋, 匪 特 可 新 後 賢 耳 目, 而 聖 人 之 學, 亦 庶 幾 有 所 悟 入 也 夫 62 當 人 們 都 執 著 依 據 前 人 傳 注 進 行 對 聖 人 之 道 的 探 究 時, 廖 燕 以 為 應 該 要 拋 棄 傳 注, 由 文 辭 文 法 入 手, 以 文 求 道, 達 成 文 道 合 一 的 目 標 至 於 文 與 道 關 係, 廖 燕 以 為 兩 者 皆 重 要, 也 就 是 說 內 容 義 理 與 外 部 形 式 都 不 能 輕 忽 63 廖 燕 以 為 文 法 會 影 響 義 理 表 現 : 59 60 61 62 63 廖 燕, 山 居 雜 談 六 十 五 則, 廖 燕 全 集 上 冊, 頁 369 370 廖 燕, 答 謝 小 謝 書, 廖 燕 全 集 上 冊, 頁 196 廖 燕, 山 居 雜 談 六 十 五 則, 廖 燕 全 集 上 冊, 頁 367 廖 燕, 山 居 雜 談 六 十 五 則, 廖 燕 全 集 上 冊, 頁 367 368 廖 燕 的 意 見 與 魏 晉 以 來 將 經 書 視 為 文 學 價 值 來 源 之 一 的 觀 點 相 同 如 劉 勰 (465 522): 故 138

以 經 為 法 : 廖 燕 文 學 觀 的 另 一 個 面 向 迨 關 閩 濂 洛 之 學 興, 只 論 道 理 之 可 否, 不 顧 文 法 之 是 非, 故 其 文 多 迂 闊 拖 沓, 甚 至 有 不 堪 句 讀 者, 況 道 理 亦 因 之 執 滯 而 不 通 乎? 64 廖 燕 以 為 宋 儒 專 求 道 理, 不 講 究 文 法, 以 致 於 其 文 雜 沓 不 純, 妨 害 道 理 的 闡 述 因 此 依 照 廖 燕 的 論 述, 文 法 的 學 習 優 先 於 道 理 的 認 知 此 處 的 優 先 指 得 是 操 作 層 次 上 的 優 先 在 理 論 上 義 理 與 文 法 的 重 要 性 不 分 軒 輊, 文 法 明 則 義 理 明, 義 理 明 則 文 法 明, 兩 者 一 體, 無 法 切 割 廖 燕 中 年 之 後 長 期 以 坐 館 為 生, 在 教 學 上 也 奉 行 學 習 經 書 文 法 的 優 先 性 : 為 成 人 師, 講 經 師 當 兼 講 經 書 文 法, 文 法 既 熟, 則 可 不 另 學 古 文 而 自 知 古 文 教 子 弟 便 捷 之 法, 莫 妙 於 是 65 經 書 文 法 不 僅 是 古 文 之 法, 也 是 瞭 解 經 書 之 理 的 關 鍵 廖 燕 甚 至 以 為 經 書 不 能 通 解, 制 義 無 法 達 理, 是 未 熟 文 法 之 故 所 以 學 習 的 起 點 在 理 解 經 書 的 文 法, 其 中 以 四 書 最 為 重 要 : 習 四 子 書 至 終 其 身 而 不 得 其 解 者, 在 在 皆 然 悉 諸 書 之 理 以 解 一 書, 熟 百 家 之 言 以 作 制 義, 其 效 不 更 捷 而 易 乎? 或 曰 : 其 如 諸 書 文 義 之 不 易 通 何? 予 曰 : 古 文 之 法, 盡 在 四 書 66 當 然 四 書 文 法 是 古 文 寫 作 的 根 本, 因 此 廖 燕 強 調 必 將 四 書 徹 底 讀 熟 通 透, 然 後 才 能 轉 向 其 他 典 籍 知 識 的 學 習 : 天 下 之 書 甚 多, 吾 人 之 歲 月 有 限, 便 當 窮 一 歲 半 歲 之 力 將 一 部 四 書 看 得 透 徹, 然 後 再 將 別 樣 奇 書 熟 讀 出 來, 從 此 把 筆 作 文 定 有 過 人 之 處 67 64 65 66 67 知 道 沿 聖 以 垂 文, 聖 因 文 而 道, 旁 通 而 無 滯, 日 用 而 不 匱 易 曰 : 鼓 天 下 之 動 者 存 乎 辭 辭 所 以 能 鼓 天 下 者, 乃 道 之 文 也 周 振 甫, 文 心 雕 龍 注 釋 ( 台 北 : 里 仁 書 局,1994 年 ) 原 道 第 一, 頁 2 廖 燕, 山 居 雜 談 六 十 五 則, 廖 燕 全 集 上 冊, 頁 369 370 廖 燕, 山 居 雜 談 六 十 五 則, 廖 燕 全 集 上 冊, 頁 372 廖 燕, 續 師 說 二, 廖 燕 全 集 上 冊, 頁 250 廖 燕, 山 居 雜 談 六 十 五 則, 廖 燕 全 集 上 冊, 頁 372 139

靜 宜 中 文 學 報 第 一 期 廖 燕 並 沒 有 指 出 除 經 典 之 外 還 有 什 麼 奇 書, 但 是 這 裡 提 到 將 四 書 看 得 通 熟 透 徹, 顯 然 將 閱 讀 經 典 視 為 寫 作 的 基 礎 廖 燕 對 於 經 典 義 理 的 認 識 並 不 深 刻, 但 是 卻 很 強 調 對 經 書 形 式, 也 就 是 文 法 上 的 學 習 學 習 經 書 的 文 字 形 式 的 文 學 觀 念 在 文 新 雕 龍 就 已 經 提 出, 68 此 後 歷 代 文 學 理 論 不 乏 追 求 經 書 文 法 的 要 求 其 中 最 著 名 的 是 明 代 前 後 七 子 倡 導 的 文 學 復 古 運 動, 提 出 文 必 秦 漢 的 口 號 69 雖 然 明 代 的 文 學 復 古 運 動 要 求 文 道 並 重 的 學 習, 但 是 其 流 弊 在 於 追 隨 者 多 拘 泥 於 文 字 上 的 模 擬, 而 失 去 義 理 的 追 求 70 執 著 於 模 仿 探 究 經 書 的 文 辭 法 則, 弊 病 顯 而 易 見, 明 末 文 人 對 此 頗 有 撻 伐 71 由 此 點 看, 廖 燕 追 隨 的 不 是 明 末 公 安 派, 反 而 是 文 必 秦 漢 的 七 子 之 輩 了 廖 燕 認 為 經 書 的 文 字 完 美 地 表 達 天 地 之 道, 是 文 道 合 一 的 典 範 所 以 學 習 經 典 就 是 要 學 習 文 道 合 一 的 展 現 方 式, 但 是 這 是 文 章 的 起 點, 不 是 終 點 所 以 廖 燕 曾 經 強 調 : 善 文 者, 豈 惟 取 法 於 聖 人 諸 子, 並 將 取 法 於 天 地 72 這 樣 的 論 點 來 自 於 將 經 典 與 天 地 視 為 同 一 價 值 根 源, 所 以 取 法 於 經 典, 也 取 法 於 天 地 五 結 論 廖 燕 有 重 視 個 體 情 感, 主 張 直 抒 胸 懷 的 文 學 主 張, 但 是 不 可 忽 略 的 是 : 廖 燕 同 樣 也 有 重 視 傳 統, 以 經 為 法 的 文 學 觀 點 68 劉 勰 : 故 文 能 宗 經, 體 有 六 義 : 一 則 情 深 而 不 詭, 二 則 風 清 而 不 雜, 三 則 事 信 而 不 誕, 四 則 義 貞 而 不 回, 五 則 體 約 而 不 蕪, 六 則 文 麗 而 不 淫 文 心 雕 龍 注 釋 宗 經 第 三, 頁 26 69 明 史 : 李 夢 陽 何 景 明 倡 言 復 古, 文 自 西 京 詩 自 中 唐 而 下, 一 切 吐 棄, 操 觚 談 藝 之 士 翕 然 宗 之 李 攀 龍 王 世 貞 輩, 文 主 秦 漢, 詩 規 盛 唐 明 史, 卷 286, 文 苑 二 李 夢 陽 傳, 頁 7348 70 有 關 明 代 文 學 復 古 運 動 的 起 源 影 響 與 流 弊 可 參 閱 廖 可 斌, 明 代 文 學 復 古 運 動 研 究 ( 上 海 : 上 海 古 籍 出 版 社,1994 年 ) 71 談 遷 (1594 1657): 舒 芬 與 友 論 文 曰 : 六 經 未 可 以 文 法 摹 擬 也 書 禮 序 述, 即 事 見 道 風 雅 咏 歌, 以 聲 和 律 曾 何 章 法 句 法 不 類 之 顧 耶? 易 始 伏 羲, 不 知 六 書 奇 耦, 其 章 法 句 法 果 安 在 耶? 春 秋, 仲 尼 所 筆 削 也, 簡 者 一 字, 繁 者 僅 三 十 五 字, 其 章 法 句 法 果 安 在 耶? 故 今 之 論 文 者, 動 稱 六 經, 則 亦 前 人 誤 之 耳 愚 嘗 以 六 經 當 以 道 論, 不 當 以 文 論 羅 仲 輝 胡 明 校 點 校, 棗 林 雜 俎 ( 北 京 : 中 華 書 局, 2006 年 ), 聖 集 藝 簣, 李 夢 陽 論 文 條, 頁 239 72 廖 燕, 與 某 翰 林 書, 廖 燕 全 集 上 冊, 卷 9, 頁 180 140

以 經 為 法 : 廖 燕 文 學 觀 的 另 一 個 面 向 廖 燕 能 一 反 明 代 七 子 與 公 安 派 的 流 弊, 提 出 以 經 為 文 章 法 度 的 觀 點, 可 見 其 並 非 隨 俗 而 流 的 文 士 廖 燕 對 經 典 的 尊 重 與 對 文 道 的 追 求 與 傳 統 無 異, 但 是 他 又 希 望 能 拋 棄 一 切 限 制, 讀 盡 天 地 無 字 書, 發 胸 中 之 所 得 73 如 何 在 直 抒 情 感 與 以 經 為 法 之 間 找 到 平 衡, 廖 燕 並 沒 有 建 構 出 完 整 的 論 述, 這 是 他 的 不 足 與 侷 限 廖 燕 一 生 在 理 想 與 現 實 之 間 存 在 著 鉅 大 的 落 差, 他 反 對 科 舉 制 義, 卻 因 胸 中 懷 抱 出 仕 立 功 的 志 願 而 戀 戀 不 捨 74 廖 燕 性 格 率 真, 當 時 已 有 狂 士 之 名, 對 他 而 言 為 科 舉 而 寫 文 章, 無 疑 是 對 自 我 靈 魂 的 貶 抑, 所 以 主 張 文 學 要 以 我 告 我 不 管 是 以 我 告 我 抒 發 心 靈, 還 是 以 經 為 法 回 歸 傳 統, 這 都 是 廖 燕 拋 棄 時 文, 追 求 古 文 的 過 程 中 實 踐 的 文 學 理 念 二 者 其 實 不 矛 盾 : 一 個 傑 出 的 文 學 家 的 創 作 與 觀 點, 應 該 有 許 多 面 向 73 74 廖 燕 : 此 時 我 之 為 我, 無 父 兄 師 友 督 責 於 其 前, 又 無 主 司 取 舍 榮 辱 之 慮 束 縛 於 其 後, 惟 取 胸 中 之 所 得 者 沛 然 而 盡 舒 之 於 文, 行 止 自 如, 縱 橫 如 意, 此 其 愉 悅 為 何 如 者 耶? 作 古 文 詩 詞 說, 廖 燕 全 集 上 冊, 卷 11, 頁 259 廖 燕 : 欲 盡 集 生 平 所 為 制 義 千 百 篇, 取 匣 盛 之, 為 塚 於 名 山 之 巔, 大 書 其 上 曰 : 曲 江 廖 某 不 遇 文 塚 因 酹 酒 而 祝 之 曰 : 千 百 年 後, 有 如 廖 某 其 人 者, 將 唏 噓 感 慨 而 憑 弔 之, 庶 幾 稍 慰 吾 文 耶? 不 遇 之 文, 其 文 必 佳, 蓋 其 抑 鬱 之 氣 盡 發 而 為 文 故 也 佳 者 必 傳, 是 天 將 欲 傳 吾 文 也, 雖 不 遇 可 也 自 題 制 義, 廖 燕 全 集 上 冊, 頁 100 141

靜 宜 中 文 學 報 第 一 期 引 用 文 獻 一 古 籍 文 獻 劉 勰 (465? 532?) 著, 周 振 甫 注 釋, 文 心 雕 龍 注 釋 ( 台 北 : 里 仁 書 局,1994 年 ) 黎 靖 德 (1270 尚 在 ) 編, 朱 子 語 類 ( 北 京 : 中 華 書 局,1994 年 ) 何 良 俊 (1506 1573), 四 友 齋 叢 說 ( 北 京 : 中 華 書 局,1997 年 ) 焦 竑 (1540 1620), 玉 堂 叢 語 ( 北 京 : 中 華 書 局,1997 年 ) 高 攀 龍 (1562 1626), 高 子 遺 書 ( 明 崇 禎 五 年 嘉 善 錢 士 升 刊 本,1632 年 ) 錢 謙 益 (1582 1664), 牧 齋 初 學 集 ( 上 海 : 上 海 古 籍 出 版 社,1985 年 ) 談 遷 (1594 1657) 著, 羅 仲 輝 胡 明 校 點 校, 棗 林 雜 俎 ( 北 京 : 中 華 書 局, 2006 年 ) 朱 之 瑜 (1600 1682), 朱 舜 水 集 ( 台 北 : 漢 京 文 化,1984 年 ) 顧 炎 武 (1613 1682) 著, 黃 汝 成 集 釋 秦 克 誠 點 校, 日 知 錄 集 釋 ( 長 沙 : 嶽 麓 書 社,1994 年 ) 廖 燕 (1644 1705) 著 林 子 雄 點 校, 廖 燕 全 集 ( 上 海 : 上 海 古 籍 出 版 社, 2005 年 ) 張 廷 玉 (1672 1755) 等 撰, 明 史 ( 北 京 : 中 華 書 局,1974 年 ) 王 源 (1693 舉 人 ), 廖 處 士 墓 誌 銘, 收 於 國 粹 學 報, 第 4 年, 第 9 號 ( 光 緒 34 年 9 月, 總 46 期 ) 中 國 第 一 歷 史 檔 案 館, 纂 修 四 庫 全 書 檔 案 ( 上 海 : 上 海 古 籍 出 版 社,1997 年 ) 江 藩 (1761 1831), 漢 學 師 承 記 ( 北 京 : 三 聯 書 店,1998 年 ) 趙 爾 巽 (1844 1927) 重 修, 柯 劭 忞 (1848 1933) 等 撰, 清 史 稿 ( 北 京 : 中 華 書 局,1977 年 ) 二 近 人 論 著 尤 信 雄, 桐 城 文 派 學 述 ( 台 北 : 文 津 出 版 社,1989 年 ) 王 煜, 清 初 哲 人 廖 燕, 新 亞 學 報 第 19 期 (1999 年 6 月 ) 王 運 熙 顧 易 生 主 編 鄔 國 平 王 鎮 遠 著, 中 國 文 學 批 評 通 史 : 清 代 卷 ( 上 142

以 經 為 法 : 廖 燕 文 學 觀 的 另 一 個 面 向 海 : 上 海 古 籍 出 版 社,1996 年 ) 孔 慶 茂, 八 股 文 史 ( 南 京 : 鳳 凰 出 版 社,2008 年 ) 李 永 賢, 廖 燕 研 究 ( 成 都 : 巴 蜀 書 社,2006 年 ) 呂 麗 粉, 五 經 大 學 四 書 大 全 的 編 修 及 其 對 明 代 經 學 的 影 響, 東 方 人 文 學 誌, 9 卷 4 期,(2010 年 12 月 ) 林 慶 彰 先 生, 五 經 大 全 之 修 纂 及 其 相 關 問 題 探 究, 中 國 文 哲 研 究 集 刊, 1 期 (1991 年 3 月 ) 林 慶 彰 先 生, 明 末 清 初 經 學 研 究 的 回 歸 原 典 運 動, 明 代 經 學 研 究 論 集 ( 臺 北 : 文 史 哲 出 版 社,1994 年 ) 林 子 雄, 和 刻 本 二 十 七 松 堂 集 初 探, 中 國 文 哲 研 究 通 訊,4 卷 4 期 (1994 年 12 月 ) 沈 俊 平 : 明 中 晚 期 坊 刻 制 舉 用 書 的 出 版 及 朝 野 人 士 的 反 應, 漢 學 研 究 第 27 卷 第 1 期 (2009 年 3 月 ) 侯 外 廬 (1903 1987) 主 編, 宋 明 理 學 史 ( 北 京 : 人 民 出 版 社,1997 年 ) 侯 美 珍, 談 八 股 文 的 研 究 與 文 獻, 中 國 學 術 年 刊 30 期 (2008 年 3 月 ) 姚 良 宗, 清 初 曲 江 奇 士 廖 燕 ( 廣 州 : 廣 東 人 民 出 版 社,2010 年 ) 容 肇 祖 (1987 1994), 記 廖 燕 的 生 平 及 其 思 想 容 肇 祖 集 ( 濟 南 : 齊 魯 書 社,1989 年 ) 梁 啟 超 (1873 1929), 中 國 近 三 百 年 學 術 史 ( 台 北 : 里 仁 書 局,1995 年 ) 張 永 芳, 略 說 廖 燕, 社 會 科 學 第 2 期 (1991 年 ) 許 祥 麟, 擬 劇 本 : 未 走 通 的 文 體 演 變 之 路 兼 評 廖 燕 柴 舟 別 集 雜 劇 四 種 文 學 評 論 第 6 期 (1998 年 ) 張 修 齡, 清 初 散 文 論 稿 ( 上 海 : 復 旦 大 學 出 版 社,2010 年 ) 曾 久 榕, 廖 燕 散 文 研 究 ( 高 雄 : 高 雄 師 範 大 學 國 文 學 系 碩 士 論 文,1995 年 ) 景 海 峰, 儒 家 詮 釋 學 的 三 個 時 代, 收 於 李 明 輝 主 編, 儒 家 經 典 詮 釋 方 法 ( 台 北 : 喜 馬 拉 雅 基 金 會,2003 年 ) 詹 海 雲, 二 十 七 松 堂 集 導 言 : 清 初 被 遺 忘 的 學 人 廖 燕, 中 國 文 哲 研 究 通 訊 第 5 卷, 第 2 期 (1995 年 6 月 ) 楊 新 勛, 宋 代 疑 經 研 究 ( 北 京 : 中 華 書 局,2007 年 ) 廖 可 斌, 明 代 文 學 復 古 運 動 研 究 ( 上 海 : 上 海 古 籍 出 版 社,1994 年 ) 劉 大 杰 (1904 1977), 中 國 文 學 發 展 史 ( 台 北 : 華 正 書 局,1991 年 ) 143

靜 宜 中 文 學 報 第 一 期 葉 國 良, 八 古 文 的 淵 源 及 其 相 關 問 題, 臺 大 中 文 學 報 6 期 (1994 年 6 月 ) 陳 恆 嵩, 五 經 大 全 纂 修 研 究,( 東 吳 大 學 中 國 文 學 系 博 士 論 文,1998 年 ) 譚 邦 和, 論 明 末 清 初 文 化 啟 蒙 思 潮 中 的 廖 燕 散 文, 華 中 師 範 大 學 學 報 ( 人 文 社 科 版 ) 第 4 期 (2000 年 ) 顧 易 生, 清 初 廖 燕 的 異 端 精 神 與 文 學 批 評, 復 旦 學 報 第 2 期 (1983 年 ) 賈 志 揚 (John W. Chaffee), 宋 代 科 舉 ( 台 北 : 東 大 圖 書 公 司,1995 年 ) 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