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crosoft Word doc

Size: px
Start display at page:

Download "Microsoft Word doc"

Transcription

1 華嚴專宗學院研究所第八屆畢業論文 華嚴經 迴向行法之研究 - 以 十迴向品 為中心 指導教授 : 蔡伯郎教授 研究生 : 釋天悅 中華民國九十二年六月

2 華嚴經 迴向行法之研究 - 以 十迴向品 為中心 釋天悅華嚴專宗學院研究所第八屆 第一章緒論 一 研究動機目的 古人說 : 不讀華嚴不知佛家富貴 華嚴所彰顯的乃是如來的根本法輪 以毘盧遮那佛的法身為果, 以十蓮華藏的世界海為其依報化境 ; 以文殊菩薩的大智, 普賢菩薩的大願為因行, 再以十十無盡 圓融無礙的大法為行門 學習佛法不外乎信 解 行 證, 在華嚴的修行次第當中層層分明 當使未信者令生信, 而為其說十信法門 ; 已信者令生解, 而為其說十住法門 ; 已解者令行, 而為其說十行法門 ; 已行者令起願, 而為其說十迴向法門 ; 已願者令證入, 而為其說十地法門 十迴向品 在 華嚴經 中是上賢的地位, 是令行者起願而說的十迴向法門 所謂 迴向 是迴向三處而無障礙 大悲普覆, 故迴向眾生 ; 大智上求, 故迴向菩提 ; 入理雙寂, 故迴向實際 上賢離進趣相, 故無勝進 之所以選擇 迴向行 作為修學方向與實踐目標, 乃因當初受 剎塵心念可數知, 大海中水可飲盡, 虛空可量風可繫, 無能盡說佛功德 (T10,p.444c) 此偈深深地感動, 故以 華嚴經 中的菩薩作為學習的對象 迴向 是將修學的六度萬行或十度萬行, 所積集的善根資糧, 作 雙迴向 的布施, 向上, 則與菩提相應, 修學佛法的目標不外乎成佛 ; 向下, 則救度一切有情, 讓苦惱的眾生也能感受到佛法的清涼與滋潤, 因此亦修證菩提 筆者在常住的執事當中, 擔任典座執事, 也在其中看盡眾生相 每當看到眾人在用餐之後, 露出滿足的笑容, 就想到 藥師經 中第十一大願, 若諸有情饑渴所惱, 為求食故, 我當先以上妙飲食, 飽足其身, 後以法味畢竟安樂而建立之 (T14,p405b) 在一個人極度饑渴時候, 什麼都聽不進去, 更何況思惟佛法 在布施當中又以法供養最為殊勝, 飽食終日也將有再度饑渴的時候, 不如教他方法令他思惟, 讓他也有機緣與大眾一起修學佛法 令他身心安樂, 令得法樂, 方能證得究竟無上菩提 無緣大慈, 同體大悲這是菩薩的精神 在修學菩薩道的領域當中, 皆以恭敬 供養一切諸佛為本, 又以自證菩提及度化眾生為目標 在 十迴向 法門當中, 菩薩是將自己所修的善根 福德迴向給予有情眾生, 而無所執著 迴向實際 迴 - 1 -

3 向真如, 也就是迴真向俗 迴智向悲, 以大悲心廣大地自利與利他 十迴向 總通於十信 十住 十行乃至於十地的五個階位, 做為十地菩薩以及等覺 妙覺佛果功德的基礎 菩提心燈, 大悲為油 ; 大願為柱, 光照法界 1 如將 迴向 比喻成一盞燈, 藉由這盞燈點燃許多燈, 這盞燈點亮了其它千百億燈, 卻未因點燃其他的燈, 而減弱自身的光亮, 反而在一時之間光照法界, 這就是為何要 迴向 的殊勝 菩薩道所講究的普皆迴向, 就是將自身所修的種種行願, 以廣大悲心 不顛倒心平等布施給予一切眾生, 不存一己之私 菩薩每做一椿事, 都是為了眾生, 所以迴向給法界一切眾生, 即大悲心為油也 迴向菩提亦是為了眾生, 因知迴向法門的重要, 所以選擇 迴向行 作為論題 二 研究方法 進路與資料的徵用 本文所採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是以經論的詮解為主, 就 華嚴經 以及其他經論, 諸如 解深密經 瑜珈師地論 等所說之迴向義, 來闡明迴向在大乘佛教中所代表的意義 另外就 華嚴經 部份, 分別比較了 八十華嚴經 與 六十華嚴經 間對迴向部份闡述的異同, 同時亦就華嚴祖師解釋立場, 進一步分析其對迴向行意義的看法, 本文希望藉此一分析與探討能使大乘迴向的意義更得彰顯, 同時能賦予其新的時代意義 由於本文乃採經論闡述與比較的寫作方式, 故在資料的徵用上乃以經論及華嚴祖師的論著為主 其中有關 華嚴經 資料之徵用以 八十華嚴經 為主, 其中部份亦與 六十華嚴經 之經文比較 其他相關重要參考資料有法藏的 華嚴經探玄記 華嚴遊心法界記, 澄觀的 華嚴經疏鈔, 憨山德清的 大方廣佛華嚴經綱要, 瑜珈師地論 卷第四十七 解深密經 卷第四以及 攝大乘論釋 卷十, 論作方式, 主要乃在整理 比較諸經論對 迴向行法 闡述與精義 第二章諸經論中 迴向行 之闡釋 迴向, 梵語為 parinama 又作回向 轉向 施向 意即將自己所修之善根功德, 迴轉給眾生, 並使自己趨入菩提 涅槃 或以自己所修之善根, 為亡者追悼, 以期亡者安穩 迴向 的觀念, 可說是大乘佛教重要的原動力之一, 菩薩所積集的善根功德, 可平等的施與一切有情 在小乘佛教當中, 惡業報可藉由懺悔 修習 歸依佛法來減輕, 但福德善業卻無法轉施他人 大乘佛教在實踐的過程當中, 不斷累積善根資糧, 以期引發未來果報的圓滿 人累積善行就像存款, 能自利又能利他, 如以其積蓄施與他人 2 大乘菩薩之所以優於小乘, 皆源於菩 1 2 澄觀法師著 華嚴經疏 T35,p.921c 參考山雄一等著 / 許洋主譯, 般若思想 般若思想的成立(7) 迴向 台北 : 法爾出版社, - 2 -

4 薩的大悲心 願代眾生受苦, 願令一切眾生永離三惡途苦 原始佛教時期, 在 阿含經 中最早的迴向思想, 大抵上是以迴向涅槃為主, 如在 雜阿含經 中談到修習三十七道品時, 世尊告訴弟子們要 依離 依無欲 依滅 向於捨 (T2,p.147b) 3 捨 是涅槃的別名, 出家修道者發厭離心, 離三界煩惱的繫縛, 要如何維護這份發心, 可不容易, 因此世尊才多次叮嚀弟子們要迴向於解脫上, 而非其它的人天果報 迴向可說是維護發心, 使之持續不變的重要方法 不斷的迴向, 等於時時提醒自己莫忘初心, 乃至無明與貪愛斷盡, 達到涅槃為止, 這樣的迴向是原始佛教中常見的 原始佛教時代, 以佛陀所說的教法作為弟子們修行的準繩 佛入滅後, 則由弟子們將所聞的教說結集成經, 直到部派佛教, 將所結集下來的經典作進一步的論究與整理, 阿毘達磨論的迴向可說繼承了 阿含經 的說法 如 大毘婆沙論 中皆常見到以下的語句 : 謂從布施, 乃至七處善, 皆以迴向解脫 (T27,p.30c) 諸仁者! 念等覺支是我世尊自覺自說 依厭 離滅 迴向於捨 (T27,p.154a) 這樣的理念不但在有部論中得見, 而且引用 迴向 之詞, 同時論中更擴充其中的內容, 強調迴向的重要性, 如 大毘婆沙論 這樣提到 : 若有根本業道淨近分亦淨, 非惡尋思之所損害, 攝受正念迴向解脫 世尊說彼所受律儀, 是殊勝業能獲大果 (T27,p.648b) 無論是行持任何的善法, 甚至受持很多戒律, 表面上身 口 意三業清淨, 若不迴向於解脫, 一心只求生天, 則不得涅槃大果, 若是小小的善業, 都能迴向於解脫, 將來必會出離生死輪迴, 證得涅槃 由此可見 迴向 乃是佛教的重要精神之一 4 大乘重於悲心, 由悲心而發願上求無上菩提, 大智度論 解釋聲聞的自調為正語 正業 正命 ; 自淨為正念 正定 ; 自度為正見 正思惟 正方便 又以布施因緣故自調, 持戒因緣故自淨, 修定因緣故自度 而修定是無漏法的近因緣, 無漏法則是三十七道品 三解脫門等, 著重於出離的二乘, 其修行多偏於自度, 對於度化較不積極 菩薩為度化眾生不入涅槃, 無非是 為調一切眾生, 為淨一切眾生, 為度一切眾生 如引文 : pp72~73 3 雜阿含經 卷二十六, 在六五六經中也談到 依離 依無欲 依滅 向於捨 T2,p.183c 4 參考印融法師著 迴向之初探 大專論文集 ( 九 ) 台北: 華嚴蓮社,pp325~

5 諸佛從初發心, 所集福德盡可與人, 然後更作善法體, 不可與人 今直以無畏無惱, 施與眾生用無所得故者義如先說, 是名菩薩摩訶薩隨喜福德比一切聲聞 辟支佛及眾生三種福德中, 最勝 最上 第一 最妙 無上 無與等 義如先說, 是中說勝因緣是二乘福德, 皆為自調自淨自度, 持戒者是自調, 修禪者是自淨, 智慧者是自度 復次, 自調者正語 正業 正命 ; 自淨者 : 正念 正定 ; 自度者 : 正見 正思惟 正方便 復次, 布施因緣故自調, 持戒因緣故自淨, 修定因緣故自度 修定者, 是無漏法近因緣 無漏者, 所謂三十七品 三解脫門等 布施持戒遠故不解, 菩薩隨喜福德雖無勤勞, 為度一切眾生故勝 (T25,p.488a) 智論 說明諸佛從初發心, 所修集功德皆可布施與人, 與二乘所不同的是菩薩的大悲心深廣, 菩薩隨喜功德永不疲厭, 只為眾生成就無上菩提 菩薩不但要迴向菩提與眾生, 同時迴向也須要與空相應, 誠如 般若經 彌勒菩薩告訴須菩提 : 是善男子行菩薩乘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是緣事, 若善男子取相不得如所念 (T8,p.297c) 如何說不能取相, 因為一切相皆無自性, 如經云 : 是時, 菩薩若如是知是諸法盡滅, 所迴向處及法亦自性空, 能如是迴向, 是名真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T8,p.299a) 大乘法門著重於菩提願 大悲心及無所得, 尤其是無所得, 可說是 般若經 的中心思想, 貫穿菩薩所有的修行法門 空的理論說明我空與法空, 由無自性顯示諸法實相, 了解諸法實相方能達到究竟 5 迴向 本身已具足了布施的廣大願力, 但在修集善根功德, 歡喜布施之後, 功德絲毫未減 如 地藏經 所說 : 若有男子女人, 在生不修善因, 多造眾罪, 命終之後, 眷屬小大, 為造福利, 一切聖事, 七分之中而乃獲一, 六分功德生者自利, 以是之故, 未來現在善男女等, 聞健自修, 分分己獲 (T13,p.784b) 在一切的聖事當中, 為人演說佛法或聽聞佛法或修習佛法, 七分功德當中, 六分功德都是自己受益, 迴向的利他功德也不過一分而已 誠如 溫飽之餘, 才能利濟他人 一樣 譬如 : 在法會即將結束都會唱 迴向偈, 將當天所種的善根福德作迴向, 常有信眾提出質疑, 迴向之後是否全部功德都拱手讓人了? 肯定沒有, 在迴向之後我們的功德絲毫未減, 在我們迴向給予法界一切眾生的同時, 善根福德同時莊嚴自己一心所求的淨土 受法水滋潤的法界眾生將來都是我們的菩提眷屬, 都將在龍華三會一起成佛 5 參考印融法師著 迴向之初探 大專論文集 ( 九 ) 台北 : 華嚴蓮社,pp336~

6 第一節 華嚴經. 十迴向品 對迴向行之詮釋 如海一滴, 味具百川 用它來形容華嚴義海的浩瀚無窮, 環環相扣, 重重無盡都嫌不足 澄觀法師為 八十華嚴經 所著的疏鈔中, 將整部經分為七處 6 九會 四分 五周 判前五卷經為序分, 五十五卷半為正宗分, 後十九卷半為流通分 初會的菩提場, 主要說明佛國依 正二報的莊嚴境界, 共有六品 十一卷經文 ; 二會的普光明殿, 主要說明十信法門, 計有六品 四卷經文 ; 三會在忉利天宮, 說十住法門有六品 三卷經文 ; 四會的夜摩天宮, 說十信法門有四品 三卷經文 ; 五會在兜率天宮, 主要說明十迴向法門, 共有三品 十二卷經文 ; 六會在他化天宮, 主要說明十地法門, 此會僅一品, 經文則有六卷之多 ; 第七會則再會普光明殿, 說等覺 妙覺法門, 計有十一品 十三卷經文 ; 第八會三會普光明殿, 主說二千行門只有一品, 經文卻有七卷 ; 第九會逝多林, 說果法界法門, 此會也只有一品 入法界品, 經文長達二十一卷之多 三十九品前後呼應, 猶如帝網絲絲入扣 信 乃凡夫位, 由前六品總明所信因果, 依報殊勝必有所由, 根深果茂而源遠流長 由上所信方舉依報的果, 欲起深信將說明如來清淨三業正報, 所信正報的果, 正說十信法門, 須待十信滿心之後, 方能證入十住的初心 菩薩在修學十信位的法門當中, 以相互問答的方式, 來彰顯萬法的理性, 說明十信慧解的真理 在 菩薩問明品 中, 以明智生信須經信心 念心 精進心 慧心 定心 不退心 護法心 迴向心 戒心 願心之十種修學始能成就 為了彰顯發菩提心的功德, 在此會中說修行圓滿殊勝功德而自莊嚴, 從解行相應中, 由凡夫而起信願, 修行圓證的十信位 十住法門是由信證入, 從妙智海中所流出, 必須具有無住智, 發大菩提心起意趣求, 善修自利利他之道, 初發心即成正覺, 所行真實, 離過清淨, 具足善巧, 度眾生行 如 十住品 所說 : 菩薩住處廣大, 與法界虛空等 佛子! 菩薩住三世諸佛家, 彼菩薩住, 我今當說 (T10,p.84a) 彰顯廣博的境界猶如虛空, 清淨法身遍滿一切處, 隨緣應現, 猶如高掛的明月, 不因時間地點的不同而有所變化, 則如千江有水千江月, 凡夫以為映江之月隨泛舟者南北奔馳, 其實明月不離中流而往來於南北 如來隨眾生的機感而示現, 以 十住品 正說十住義, 有發心住 治地住 修行住 生貴住 具足方便住 正心住 不退住 童真住 王子住 灌頂住等的自分勝進, 來展現所行之行 以 初 6 參考澄觀著,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 卷第四, 四分者 : 一 舉果勸樂生信分, 二 修因契果生解分, 三 託法進修成行分, 四 依人證入成德分 五周者 : 一 所信因果周, 二 差別因果周, 三 平等因果周, 四 成行因果周, 五 證入因果周 T35,p.527b - 5 -

7 發心功德品 說明修學十住法, 所得功德等虛空不可稱量 十行 在三賢位當中以中賢位稱之, 在正說 十行品 當中說此十行即 : 歡喜行 饒益行 無違逆行 無屈饒行 離癡亂行 善現行 無著行 難得行 善法行 真實行, 而此十行皆以十波羅蜜為本, 行行相攝, 位位勝進 菩薩的十行圓滿後, 在進趣到十迴向以前, 還須解說信 戒 慚 愧 聞 施 慧 念 持 辯等十種無盡藏, 蘊集十行之後成就十藏 ; 此十藏中皆含無限之德 信為道源功德母, 長養一切諸善根 (T10,p.72b) 以信為入法之初, 依信起行 ; 戒能開發菩提本, 戒或有犯時, 應深生慚愧, 至心懺悔令其光潔 ; 以博聞為首, 使得正慧現前, 自利利他圓滿, 方為究竟 在十信法門中以 佛的根本不動智 為正宗, 然而在十住法門卻以 證入法界智的如來果德理體妙慧 為正宗 ; 對於菩薩的修行, 除了依據智慧發起信心, 實地覆行之後, 再應繁興萬行, 因此十迴向法門, 必須要迴前面的解行以向真證, 迴真向俗, 迴智向悲, 自利利他令悲願彌博, 使得真俗能夠圓融, 才能令悲智不二 7 世尊昇兜率天宮, 以金剛幢菩薩為會主, 為與會大眾宣說十迴向法門 ; 以少善根引無量果, 以悲智雙運來利益眾生, 一切的修行法門, 皆要加以迴向, 才能令一切的功德利益與功用, 達到圓融無盡的境界 雙迴向是本品中的特色, 所謂雙迴向即上迴向與下迴向, 上迴向是迴向智慧 迴向菩提 迴向佛性本身, 使其與般若 菩提相應, 使佛法的見地與修證相應 ; 向下迴向是轉自萬行而趣向眾生 十迴向品 是在 修因契果生解分 當中的 差別因果周, 是差別因中其中的一品經, 與 昇兜率天品 兜率偈讚品 十迴向品 同屬第五會, 以 8 金剛幢菩薩為會主, 在兜率天宮所宣說的 在十住 十行法門的修行階段當中, 以出俗心較多, 大悲心較少, 然而在 十迴向品 中菩薩的修行領域, 悉以所修的一切善根福德, 迴向有情而無所執著 必須要迴前面的解行以向真證, 以少量的善根引出無量果, 故迴向心有大利益, 而迴向菩提 真如, 總通五位, 悲智雙運, 來利益廣被一切有情 就 華嚴經 從經文的詮釋可明顯地看出, 修行次第上的差異, 在十信 十住 十行 十迴向 十地 等覺 妙覺當中階位上的差別 此品經以兜率天宮為說法處, 如來放兩膝輪光, 以金剛幢菩薩為會主, 入菩薩智光三昩, 兜率天又名 喜足天 為表示世間功德行滿, 又在欲界等六天居其中, 表智 智均平處於中故 又以一生補處, 表菩提之心功行圓滿故 十迴向法門 是迴前面的解行以證入真如實際, 自利利他廣澤一切, 大悲行猶如帝網層層交羅, 周遍法界 7 參考楊政河著, 華嚴哲學研究 台北: 慧炬出版社,p.50 8 參考澄觀法師著, 新譯華嚴經七處九會頌釋章 : 兜率此云: 喜足, 為表迴向世間位滿成 喜足 行, 攝得多門寄一切寶殿 T36,p.712a - 6 -

8 禮佛 懺悔 隨喜等, 廣說迴向等功德 明七寶布施滿恆河沙, 三千大千世界供養於佛, 以迴向心為大利故 9 (T36,p.358c) 此即謂禮佛 懺悔 隨喜等方便善巧而廣說迴向等等功德, 七寶佈施的功德滿恆河沙, 於三千大千世界供養諸佛, 皆以迴向心為大利益, 將前面的解行迴向法界眾生 迴向菩提 迴向真如實際, 功德亦堪稱圓滿 在每一會的說法當中, 菩薩都不忘集眾 放光 偈讚 從兩膝輪放光, 表示階位漸漸高昇, 有屈伸進趣之相 以攝前解行, 總為趣地方便, 以十種大願迴向無盡之行, 迴向當體自是勝進 菩薩有大不可思議大願充滿法界, 普能救護一切眾生, 修學三世諸佛一切迴向 迴向有十種如引文 : 一者救護一切眾生離眾生相迴向 ; 二者不壞迴向 ; 三者等一切諸佛迴向 ; 四者至一切處迴向 ; 五者無盡功德藏迴向 ; 六者入一切平等善根迴向 ; 七者等隨順一切眾生迴向 ; 八者真如相迴向 ; 九者無縛無著解脫迴向 ; 十者入法界無量迴向 (T10,p.124c) 金剛幢菩薩承佛神力, 入菩薩智光三昧, 亦是毘盧遮那如來往昔願力, 令菩薩的善根增勝, 入智光三昧而演說法, 成就無盡的善根, 成辦出世間助道法, 開發大願令諸菩薩歡喜, 修一切佛平等善根, 集無過失清淨法, 護持如來種性, 得佛護念安住如來家 此十迴向略述如下 : 一 救護一切眾生離眾生相迴向 救護眾生離眾生相迴向 : 菩薩修行六波羅蜜 四無量心等, 以此所修的善根令一切眾生悉皆除滅三惡道苦, 常以慈眼觀諸眾生, 以此善根迴向菩提 實際及以眾生, 而心無所執著 10 法藏法師在 探玄記 當中提到 : 菩薩善根濟諸眾生, 煩惱業苦名救, 令得菩提名護 ; 雖成救護, 然於眾生照性平等故名離相 救是大悲, 離是大智, 又初是廣大等心, 後是不顛倒 心, 迴向是行, 謂以善根迴向成如此救生離相之行, 故名迴向 (T35,p.243b) 菩薩修行善根只為救護眾生出離生死, 以大悲心救護眾生離煩惱惑苦, 令其眾生成就菩提, 然以廣大心 不顛倒心迴向, 以悲智行迴向無上菩提 在救護一切眾生離眾生相迴向當中, 澄觀法師將經文明白地分為 : 一 隨相迴向 ; 二 離相迴向兩部份來加以說明 救護眾生即是廣大心, 離眾生相即是不 11 9 澄觀法師著, 華嚴經隨疏演義鈔 卷四十六,p.358c 10 參見澄觀 / 宗密述 華嚴經行願品疏鈔 卷五, 卍續藏第七冊,p 法藏法師著 華嚴經探玄記 卷七,T35,p.243b - 7 -

9 顛倒心 在隨相迴向當中又以 利樂救護 受惱救護 代苦救護 迴拔救護 12 四部份來敘述 以何因緣 利樂救護 眾生? 菩薩修行一切萬行皆為眾生, 為救護眾生出離生死趣向涅槃, 一切萬行皆為菩提分 菩薩修習六度波羅蜜 四無量等諸行善根, 悉以平等饒益一切眾生 以此所修集的善根, 令眾生永離地獄 惡鬼等怖畏之苦 以此善根迴向為眾生作舍, 令滅除生 老 病 死 憂悲苦惱 怨憎會 愛別離 求不得苦等, 令眾生解脫煩惱 為眾生作燈, 令得智慧光明滅除癡暗, 令住究竟清淨處, 是謂菩薩利樂救護之因 受惱救護 : 澄觀法師在說明受惱救護中, 以大海不變與日輪普照為喻, 大海乃比喻菩薩的器量, 大海深廣無所不容, 菩薩就 譬如大海, 一切眾毒不能變壞 (T10,p.125a) 儘管遇到有惡緣眾生仍不變本心, 大海澄澈不因眾毒而壞其性, 菩薩不因愚蒙眾生而動亂其志 以迴向之願令眾生皆成法器, 都能於得法中圓滿菩提行 而日輪則譬喻菩薩只為利益一切有情, 不因無信 無解 毀戒謗見的眾生, 而有偏毀, 就如日輪照物無所偏私, 悉皆普照一般 同時亦不因時節的改變而不出現於世, 不因惡緣而息善業, 一心為救護眾生而修善法 澄觀法師在 疏鈔 中為日輪舉出十種德 : 一 福德之輪已圓, 二 智用深廣難測, 三 正念游空無有高下, 四 慈風運用不退不疲, 五 圓福智輪顯照空法, 六 三乘山谷普照無私, 七 使目睹萬像, 了真俗之義, 八 使居自乘業以智成辦, 九 常為利益晝夜無休, 十 無器生盲亦不語捨 13 (T35,p.698b) 菩薩的悲心深廣遍於虛空, 福德圓滿不因眾生的造業起惑而有所厭捨, 只為利益眾生, 不分晝夜普照無私 這就是為何要以大海與日輪為喻的原因 代苦救護 : 菩薩見苦興悲, 心堅不退 澄觀法師於 疏鈔 中提到堅有七相, 亦即 : 不捨所行, 不避苦事, 不驚忽至, 不怖迷倒, 不退大悲, 多苦不怯, 長苦無厭 14 (T35,p.698c) 見諸眾生造諸惡業, 不捨眾生受其重苦, 以此障緣不見佛 不聞法 不見僧, 菩薩當於諸惡道中, 不退初心代諸眾生受種種苦 眾生於生老病死諸苦難中, 隨業流轉, 於八苦八難中沈溺, 不知有出離道 菩薩因而生起大悲心, 願代眾生苦, 以大饒益心, 令眾生悉得解脫 又於生死業海當中, 作善巧船師, 度諸眾生使到彼岸 又以大智慧將善根迴向眾生 迴向菩提 這是 華嚴經 中的菩薩不同於小乘 凡夫的地方 續藏作 迥拔救護 澄觀法師著 華嚴經疏 卷二十六,T35,p.698b 澄觀法師著 華嚴經疏 卷二十六,T35,p.698c - 8 -

10 迴拔救護 : 一日出現悉能普照四天下的眾生, 諸眾生因為惡業障弊而無法自救, 無法以自身光明知有晝夜, 唯有日天子出現才能承辦斯事, 為廣度眾生如是修集善根迴向 在此以太陽為譬喻, 比喻太陽日復一日普照大地, 使大地萬物生生不息 欣欣向榮, 菩薩志業不因有惡業眾生而有所改變 菩薩為了廣度一切眾生, 以六度波羅蜜 四攝法等所修集的善根, 普能饒益一切眾生, 皆使永離地獄 惡鬼 畜生 閻羅王等無量苦惱 以諸善根迴向一切眾生 一切趣生, 使之皆得清淨 功德圓滿 菩薩摩訶薩於非親友守護迴向, 與其親友等無差別 何以故? 菩薩摩訶薩入一切法平等性故, 不於眾生而起一念非親友想 (T10,p.125a) 不揀擇怨親平等而行布施 菩薩不忍眾生於三惡道中受苦, 寧自身代受種種苦, 使其而得解脫 我當於彼諸惡道中, 代諸眾生受種種苦, 令其解脫 (T10,p.125b) 金剛幢菩薩將這種無緣大慈, 同體大悲的精神展露無遺, 再以此善根功德迴向眾生 迴向真如 實際, 這是 華嚴經 勝美於其他經典的地方 我應如日, 普照一切, 不求恩報 眾生有惡, 悉能容受, 終不以此而捨誓願 ; 不以一眾生惡故, 捨一切眾生, 但勤修習善根迴向, 普令眾生皆得安樂 善根雖少, 普攝眾生, 以歡喜心廣大迴向 若有善根, 不欲饒益一切眾生, 不名迴向 ; 隨一善根, 普以眾生而為所緣, 乃名迴向 (T10,p.126b) 菩薩以日天子為自喻, 日天子一出, 悉能普照一切眾生 使眾生覺悟大夜之重昏, 照朗萬法之幽邃 菩薩具足大悲就像太陽一樣平等普照一切眾生, 修行布施不求恩報, 更不因有一惡眾生, 而退失菩提心, 皆以慈眼攝受 皆潤之予法益 勤修善根迴向為普令眾生皆得安樂, 以歡喜心廣大迴向 就像陽光 空氣 水一般, 它們不分貧窮貴賤, 好人與壞人, 平等給予大地眾生一切所須的滋潤, 不求回報, 如同菩薩一樣修行善根只為眾生, 為芸芸眾生忙碌不已 譬如日月, 隨時出現, 大山幽谷, 普照無私, 無有分別 (T10,p.226b) 如同日 月 星辰永無懈怠心, 彼此乃休戚與共, 普照萬物無私無分別 二 不壞迴向 所謂不壞迴向乃指菩薩於諸佛法中得不壞信, 深入實義集諸功德藏, 行大惠施心無所壞 15 探玄記 云: 於三寶中得不壞信, 以此善根而成迴向 16, 就佛法僧三寶當中, 所得十種勝境深信堅固而得名 不壞 以十種勝境表重重無盡, 令菩提心轉更增長, 慈悲廣大 於所修行得不壞信, 法藏法師於 探玄記 中云 : 參見澄觀 / 宗密述 華嚴經行願品疏鈔 卷五, 卍續藏第七冊,P.474 法藏法師著 探玄記 卷七,T35,p.243b - 9 -

11 一 信護持正法決定成行, 二 信迴向眾生決定令益, 三 信所修善根順理白淨, 四 信所行迴向之行直心 17 此不壞信能增長諸功德, 菩薩將此所得不壞信善根迴向, 護持正法令彼眾生獲諸善利, 將所修善根順理迴向一切智, 亦得不壞信 眾生得不壞信, 可長養菩提心, 修習大慈所生善根, 隨順諸佛, 攝取一切清淨善根, 將修集善根迴向佛國淨土 於去來今諸如來所得不壞信, 悉能承事一切佛故 ; 於諸菩薩乃至初發一念之心, 求一切智得不壞信, 誓修一切菩薩善根無疲厭故 ; 於一切佛法得不壞信, 發深志樂故 ; 於一切菩薩善巧方便行得不壞信, 攝取種種無量無數行境界故 (T10,p.127b) 於三世如來所得不壞信, 悉能承事供養一切諸佛, 乃至初發一念之心求一切智, 所迴的善根將起堅信 安住不壞信時, 能使菩薩 聲聞 獨覺以及諸眾生等, 令菩提心轉更增長, 而修學諸佛所行 親近善友, 誓修菩薩善根而無疲厭, 攝取一切清淨善根, 行廣大惠施 以積集善根所得依報修菩薩行, 於念念中得見無量佛, 承事供養, 皆為成熟一切眾生善根發心迴向 關於 信 起信論 中略說有四種 : 一 信根本 : 所謂樂念真如法 於真如法生起信心, 隨喜願求 於萬法生起信心, 隨喜願求佛道 二 信佛 : 有無量功德, 常樂親近, 供養恭敬, 發起善根, 願求一切智 佛有無量功德, 例如相好圓滿 利益眾生圓滿等, 令眾生起深刻信心, 常樂親近隨喜供養, 以佛的圓滿功德為目標, 願求一切智 三 信法 : 有大利益, 常念修行諸波羅蜜 聲聞乘修習三十七菩提分等, 大乘則是修習四攝 六度等, 菩薩修學諸波羅蜜善根之成就, 為自證菩提亦令眾生證無上菩提 四 信僧 : 能證修行, 自利利他, 常樂親近諸菩薩眾, 求學如實行 18 對於上求佛道, 下化眾生的菩薩眾, 要常樂親近而不懈怠, 以求得大乘的如實行 在 起信論 中, 修行信心是為發心 佛法不外乎信 解 行 證 初學佛法之人重在信心, 發心住到十迴向位的菩薩, 因解起行 ; 初地以上的菩薩即從行到證, 成佛才得究竟圓滿 在四種信心當中, 是對於真如法性的正信, 以及歸信三寶的正信心, 再加上信正戒 信三寶 信正戒, 行善止惡, 信心成就, 教化調 法藏法師著 探玄記 卷七,T35,p.248a 摘錄自澄觀法師著, 華嚴經隨疏演義鈔 卷四十六,T36,p.370c

12 伏一切眾生, 修行諸行不住於相, 菩薩成就此善根能修行同事諸業, 普攝善根 普淨一切菩薩諸行廣大迴向 向上 迴向則與菩提相應, 向下 乃迴向眾生 諸佛護念發心迴向, 與諸法性相應迴向, 入無作法成就所作方便迴向, 捨離一切諸事想著方便迴向, 住於無量善巧迴向, 永出一切諸有迴向, 修行諸行不住於相善巧迴向, 普攝一切善根迴向, 普淨一切菩薩諸行廣大迴向, 發無上菩提心迴向, 與一切善根同住迴向, 滿足最上信解心迴向 (T10,p.128b) 法性乃萬法之根本, 諸法是真實體性, 宇宙一切現象所具有真實不變之本性 以諸善根如是相應迴向之時, 隨生死而不變, 求得一切智未曾退轉, 具足清淨諸波羅蜜方能成就一切智力 菩薩乃至從初發心, 修習一切諸妙善根皆悉迴向 普攝善根 普淨菩薩諸行 發無上菩提心 滿足最上信解心迴向, 此皆為不壞迴向 三 等一切諸佛迴向 等諸佛迴向意指菩薩學過去 未來 現在一切諸佛迴向, 見淨色 不淨色心無執著 憎愛, 諸根清淨如是迴向一切諸佛 19 此菩薩修學三世諸佛世尊迴向之道, 修學迴向道時, 見一切色乃至觸法若美 若惡皆不生愛憎, 心得自在無諸過失, 廣大清淨歡喜悅樂, 離諸憂惱, 心意柔軟諸根清涼 更發心迴向諸佛, 願以我今所種善根, 令諸佛樂轉更增勝 (T10,p.129b) 並在經文當中, 舉出佛的十種樂, 顯示佛德圓滿 所謂 : 不可思議佛所住樂, 無有等比佛三昧樂, 不可限量大慈悲樂, 一切諸佛解脫之樂, 無有邊際大神通樂, 最極尊重大自在樂, 廣大究竟無量力樂, 離諸知覺寂靜之樂, 住無礙住恒正定樂, 行無二行不變異樂 (T10,p.129b) 再以此諸善根迴向菩薩, 未生善根者以大願善巧方便, 令其發起善根, 再以大願積集令聚少成多, 已生善者使其一一增勝, 令所修集諸善根功德充滿佛地 諸波羅蜜若未滿足者, 令得滿足, 安住於金剛菩提之心, 獲得菩薩明利諸根, 修習諸善根, 證得一切智 復以迴向一切有善眾生, 願一切眾生所有善根, 乃至一彈指頃, 見聞三寶依教而住, 為聲聞 辟支佛等迴向亦復如是 願一切有惡眾生都能永離地獄 惡鬼 畜生 閻羅王等一切惡處, 增長菩提之心, 身心清淨證得一切智 以彼善根而為上首, 為其迴向一切種智, 菩薩初發菩提之心普攝眾生, 修諸善根悉以迴向, 令眾生永離生死曠野, 住於三世平等法中 賢首云 : 19 參見澄觀 / 宗密述 華嚴經行願品疏鈔 卷五, 卍續藏第七冊,P

13 菩薩所有善根, 皆以大願迴向力故, 令此善根攝成勝行, 諸行齊行, 故云等行, 又由願力攝此善根所成諸行, 令不散失 20 菩薩修集所有善根皆以大悲心迴向有情, 令此善根攝成福勝行 智勝行與六度波羅蜜齊行, 又以廣大願力攝此善根成就諸波羅蜜, 令得不退 菩薩善根同善知識不壞, 以迴向為大悲願, 令此善根轉更增勝, 深心甚解於諸佛所, 善根雖少, 必能滿足一切白淨法獲得如來無量智 菩薩恭敬 供養一切諸佛, 勤修善根等迴向, 皆為救度眾生使其出離生死 菩薩深知世法無有真實而不執著, 如水中月 如鏡中像, 一切有為法皆是因緣和合所顯現, 唯有無上菩提方是究竟 我應如彼諸佛如是發心, 以諸善根如是迴向, 所謂 : 第一迴向 勝迴向 最勝迴向 上迴向 無上迴向 無等迴向 無等等迴向 無比迴向 無對迴向 尊迴向 妙迴向 平等迴向 正直迴向 大功德迴向 廣大迴向 善迴向 清淨迴向 離惡迴向 不隨惡迴向 (T10,p.130b) 菩薩以此諸善根迴向, 成就清淨的身語意業, 離諸過失, 分別了知無量諸業, 成就迴向善巧方便, 永拔一切取著根本, 於世法心無所著 菩薩住此迴向, 深入如來業, 趣向勝妙功德, 入深法界, 善知菩薩修行次第入佛種性 菩薩雖現身於世間, 於世法中心無所著 四 至一切處迴向 至一切處迴向之意為菩薩修諸善根, 令此善根功德之力遍至三世諸佛如來所, 以及一切有情而為莊嚴, 於一念中充滿無邊世界, 譬如實際遍滿一切處 21 善根等是修學所生, 大願為能生善根兩者皆能至一切處 迴向眾生 菩提, 迴向實際, 使善根功德之力至一切處是菩薩大悲願力 令此善根 供具遍至一切時 一切處, 隨所應供而供諸福田 菩薩修習一切諸善根時, 如引文 : 願此善根功德之力至一切處, 譬如實際無處不至, 至一切物, 至一切世間, 至一切眾生, 至一切國土, 至一切法, 至一切虛空, 至一切三世, 至一切有為 無為, 至一切語言音聲 (T10,p.131a) 願此善根遍至一切諸如來所, 供養三世一切諸佛 ; 過去諸佛所願悉滿, 未來諸佛具足莊嚴, 現在諸佛及其國土 道場 眾會遍滿一切虛空法界, 以一切諸莊嚴具以為供養 諸佛世尊充滿虛空法界, 菩薩以其所種的善根諸願, 於如來所, 以諸莊嚴具以為供養, 以此善根如是迴向, 所謂 : 澄觀法師著 華嚴經隨疏演義鈔,T36,p.371c 參見澄觀 / 宗密述 華嚴經行願品疏鈔 卷五, 卍續藏第七冊,P

14 不亂迴向 一心迴向 自意迴向 尊敬迴向 不動迴向 無住迴向 無依迴向 無眾生心迴向 無躁競心迴向 寂靜心迴向 (T10,p.131b) 以此善根普皆迴向, 再以無數的莊嚴具供養諸佛, 以供養諸佛的善根迴向給眾生, 願一切眾生咸得出離, 具足善根, 一切煩惱悉得調伏, 其心量等虛空界, 往一切剎而無所至 盡法界虛空界, 三世一切劫中, 諸佛世尊, 得一切智成菩提道 以諸善根如是迴向時, 用無所得而為方便, 不於業中分別報, 不於報中分別業, 雖無分別而普入法界 雖無所作而恒住善根, 雖無所起而勤修勝法, 不信諸法而能深入 (T10,p.132a) 菩薩知道一切有為法皆以因緣為其本, 數數流轉還滅 觀一切法畢竟寂滅, 成就清淨善根, 而起救護眾生之心, 不修學世間之法, 具足成就出世功德, 以善巧方便修行迴向道 五 無盡功德藏迴向 無盡功德藏迴向之意為菩薩得無盡法善根力, 趣向一切智海, 心淨如虛空, 不動如大地 22 菩薩以懺除罪業, 禮敬諸佛乃至一微塵之善皆當隨喜, 布施供養能除慳貪, 得大財富 ; 禮讚諸佛能除滅惡口等, 得四無礙辯 ; 禮佛能滅除我慢障, 感得尊貴身 ; 懺悔滅除我慢 嫉妒 貪欲等, 得依正二報具足 ; 勸請能除慢法障, 得多聞智慧 ; 隨喜除嫉妒障, 得大眷屬 ; 迴向能除滅狹劣障, 成就廣大善 ; 發願除退屈障, 總持諸行速得妙果 迴向必須先修集善根, 再發願將此善根迴向三處 將所修善根之積集 增長, 悉以迴向一切諸佛國土, 使其入於無盡功德之藏 懺悔罪業又以先懺口業為要, 儒家也誡人以慎言, 一言可興邦也能喪邦, 口業之重不可不慎, 稱揚佛德讓眾生起信解之心, 受佛法利益滋潤 如經文云 : 以 懺除 一切諸業重障, 所起善根, 禮敬 三世一切諸佛, 所起善根, 勸請 一切諸佛說法, 所起善根, 聞佛說法精勤修習, 悟不思議廣大境界, 所起善根, 於去來今一切諸佛 一切眾生, 所有善根, 皆生 隨喜, 所起善根, 去來今世一切諸佛, 善根無盡, 諸菩薩眾精勤修習, 所得善根, 三世諸佛成等正覺, 轉正法輪, 調伏眾生, 菩薩悉知發隨喜心, 所生善根, 三世諸佛, 從初發心修菩薩行, 成最正覺, 乃至示現入般涅槃, 般涅槃已, 正法住世乃至滅盡, 於如是等, 皆生隨喜所有善根 (T10,p133a) 由緣無盡境而行迴向, 成無盡善根功德之行, 得十無盡藏之果, 迴向為能藏, 無盡功德是所藏 常以三寶授與前人, 故名無盡功德藏 23 以懺悔 禮敬 22 參見澄觀 / 宗密述 華嚴經行願品疏鈔 卷五, 卍續藏第七冊,P 菩薩瓔珞本業經 T24,p.1017c

15 勸請 隨喜 迴向以五門善根迴向而為其性, 迴向是總說 大智度論 云 : 菩薩晝夜三時各行三事, 謂懺悔 勸請 隨喜, 行此三事, 無量功德, 轉近得佛 (T25,p.110a) 菩薩於晝夜六時, 修習懺悔 勸請 隨喜等三事, 罪業清淨, 具足種種功德, 禮懺生勝福, 勸請生勝慧, 隨喜通福慧, 迴向則迴自利與利他二行, 使自己具足無盡善根 由迴向的攝持力, 令其不墮於三界及與二乘 澄觀法師在 疏鈔 中提到, 禮敬者, 摧伏我慢心除滅惡障, 起信敬善即是 成德 勒那三藏 24 說七種禮, 今加後三以成圓十 一 我慢禮, 謂依次位立無敬心故 二 唱和禮, 高聲喧雜故, 此二非儀 三 恭敬禮, 五輪著地捧足殷重故 四 無相禮, 入深法性離能所故 五 起用禮, 雖無能所而禮, 不可禮之三寶, 一一佛前皆影現故 六 內觀禮, 但禮身中法身佛故 七 實相禮, 無內無外同一實故 八 大悲禮, 前雖有觀未顯為生, 今一一禮普代眾生故 九 總攝禮, 總攝前六為一觀故 十 無盡禮, 入帝網境, 若佛若禮重重無盡故 25 懺悔 是極為重要的修行法門, 業力甚大能敵須彌 唯有懺悔則能生安樂 自知有過應生慚愧之心立即懺悔, 懺悔在於滌除罪障, 務須至心如法懺悔 法藏法師在 探玄記 中提到 : 懺悔者除惡業障 罪障有二種 : 一 違教遮罪 : 還須依教作法懺悔方能除滅 二 違理性罪, 起行悔滅, 此違理性罪又可分為二點 :( 一 ) 隨事行懺, 或方等誦咒等與教相應或苦極禮萬五千佛名等, 應彼聖教或晝夜六時慇勤禮懺, 以經多年或讀誦大乘經典, 轉重輕受等, 如是非讚歎如來功德亦 勒那三藏即勒那摩提, 中印度人, 為北魏譯經僧 其人精於禪法, 曾奉敕與菩提流支共譯 十地經論 摘錄自澄觀法師著 華嚴經疏 卷二十七,T35,p

16 大滅罪生福 ( 二 ) 依理觀滅, 謂觀諸法空, 罪相不可得, 無不消滅, 端坐觀實相等 26 勸請除謗法障, 起慈心善根, 初成佛道時, 勸請世尊為眾生常轉法輪, 普降法雨, 潤澤有情, 般涅槃時, 勸請愍念眾生, 久住世間 隨喜者為歡喜慶悅, 除滅嫉妒障起平等善, 見人行善隨之心生歡喜 隨喜不僅是口頭上的讚美, 更是要發自內心真誠的歡悅, 見賢思齊才是悲心的展現 遍於十方一切諸佛, 所有已修已成就的無盡善根功德, 乃至一毫之善, 普皆隨喜 十方世界菩薩 聲聞等, 所有一切現修功德, 由增上深心皆隨喜彼善 下至人天凡夫善根, 乃至一微塵之善, 皆悉深心隨喜 以身業隨喜助成, 以口業隨喜讚歎, 或以意業而生歡悅之心, 如是修行能使樂善之心常現在前, 嫉妒之心自然伏斷, 而生起平等善法, 能得四種無礙辯才, 隨喜之福無可數知 迴向者除異求障, 又除樂世有障, 菩薩以前面所修學的善根功德, 迴向莊嚴三世佛剎 菩薩遍觀諸法體性空寂, 法性平等, 以無染著之心, 迴向於一切眾生, 令諸眾生都能證得無上菩提 菩薩於念念中得不可說如來十力 27, 具足一切福德, 成就清淨善根, 做眾生 的福田 隨所行處令眾生皆悉清淨, 攝取福德修治諸行 菩薩如是迴向時, 修一切菩薩行, 福德殊勝, 善根具足, 大願成就, 於一念中, 悉能周遍無量佛剎 菩薩住此迴向得十種無盡藏, 所謂 : 得見佛無盡藏, 於一毛孔見阿僧祇諸佛出興世故 ; 得入法無盡藏, 以佛智力觀一切法悉入一法故 ; 得憶持無盡藏, 受持一切佛所說法無忘失故 ; 得決定慧無盡藏, 善知一切佛所說法秘密方便故 ; 得解義趣無盡藏, 善知諸法理趣分齊故 ; 得無邊悟解無盡藏 ; 以如虛空智通達三世一切法故 ; 得福德無盡藏, 充滿一切諸眾生意不可盡故 ; 得勇猛智覺無盡藏, 悉能除滅一切眾生愚癡翳故 ; 得決定辯才無盡藏, 演說一切佛平等法令諸眾生悉解了故 ; 得十力無畏無盡藏, 具足一切菩薩所行以離垢繒而繫其頂, 至無障礙一切智故 以一切善根迴向時, 得此十種無盡藏 (T10,p134c) 法藏法師著 探玄記 卷七,T35,p.253c 十力 : 直心力 深心力 方便力 智力 願力 行力 乘力 神變力 菩提力 轉法輪力

17 六 隨順堅固一切善根迴向 隨順堅固善根迴向為菩薩以四攝法 四無量心等善巧方便度化眾生, 堅固不退, 以此善根迴求無上菩提 28 菩薩以四攝法攝諸眾生, 為轉輪王一切周給 此菩薩行布施波羅蜜隨意自在, 透過內外財隨順眾生心意普遍惠施, 為普代眾生苦不惜捨棄自己的身 命 ; 外財從飲食乃至國土等等, 讓眾生皆能獲得利益 譬如執持一蓋, 普蔭萬方 在此列舉了八十種內外財, 菩薩見諸眾生受無量苦, 發起悲心以己身代受 再將自己所修善根功德迴向眾生, 讓眾生都能獲得大智慧除滅一切眾苦 菩薩摩訶薩! 或為帝王臨御大國, 威德廣被, 名震天下, 凡諸怨敵, 靡不歸順, 發號施令, 悉依正法, 執持一蓋, 溥蔭萬方, 周行率土, 所向無礙, 以離垢繒, 而繫其頂, 於法自在, 見者咸伏, 不刑不罰, 感德從化, 以四攝法, 攝諸眾生, 為轉輪王, 一切周給 (T10,p.135b) 發成佛大心的菩薩, 有宿世廣行布施的因緣, 常常投生為一國之君, 以仁道治國德被十方, 以君王身份行菩薩道 轉輪聖王是人中廣行布施者所獲得的最大福報, 眾生雖行布施, 但在布施的同時, 心不恭敬或者清淨布施心不能常久保持下去 若是發心布施念念虔誠 淨潔, 只為布施而行布施, 就因布施的深厚功德果報所感, 獲得人中最大的輪王善報, 七寶具足 眷屬眾多, 以十善法統攝天下 菩薩累世行布施, 由宿世善根所感得世世富貴 財寶豐足享有君王之位, 甚至獲得人中最大的福報 - 轉輪聖王, 發心修道捨財 捨身 捨命學習諸佛難捨能捨之行, 誓願與法界相應, 皆願與法界眾生共證佛道 法藏法師於 探玄記 當中提到 : 依轉輪聖王身而起施行有四意, 一 在家是能施位, 二 有七寶可施, 三 明難捨能捨, 四 攝化無敢違命 29 轉輪聖王成就七寶, 皆由業力所起別無來處 七寶等物皆是菩薩淨業所起, 堪為菩薩修行所用, 唯有五義, 一 令菩薩不生愛染, 二 令成施行, 三 滿乞者意, 四 令乞者發心修行, 五 堪令教化眾生故 30 轉輪聖王擁有七寶 具足四德, 以正法御世, 國土豐饒, 人民和樂 七寶等物由布施淨業所感招, 為修行所積聚善根功德, 菩薩布施無所染著, 令乞者歡喜更使乞者發心修行以教化眾生, 於無盡的法界中成就普賢無邊行海 澄觀法師於 華嚴經疏 云 : 菩薩行檀之身, 隨宜萬類故置或言, 而偏語王者 一 則在家是施位故, 二 難捨能捨, 舉勝策劣故, 三 菩薩多為王故 以菩薩位唯有二種, 一者法王, 二者人王 法王教化 人王攝化, 具菩薩戒處處為 王故, 發號施令無敢違故, 具能施物遂所求故 31 菩薩行布施波羅蜜時, 隨宜萬 參見澄觀 / 宗密述 華嚴經行願品疏鈔 卷五, 卍續藏第七冊,p.474 法藏法師著 華嚴經探玄記 T35,p.257a 法藏法師著 華嚴經探玄記 T35,p.258a 澄觀法師著 華嚴經疏 T35,p.709c

18 類, 則在家是施位難捨能捨, 法王乃教化眾生, 人王具足菩薩戒是為攝化眾生, 懷著怨親平等的心來對待眾生, 發號施令怨敵則無敢違逆, 具足能施之物使所求遂得皆滿所願 布施飲食能感大力 布施衣服能感妙色, 布施車乘能感快樂, 布施燈明能感淨眼, 令破闇喜, 令得好色報, 令眾生得佛慧光 施湯藥令除病喜得無病報 外布施引文如下 : 具足修行一切布施, 或施飲食及諸上味, 或施車乘, 或施衣服, 或施華鬘 雜香 塗香 床座 房舍及所住處, 上妙燈燭 病緣湯藥 寶器 寶車 調良象馬, 悉皆嚴飾, 歡喜布施 或有來乞王所處座, 若蓋 若傘 幢幡寶物 諸莊嚴具, 頂上寶冠 髻中明珠, 乃至王位, 皆無所吝 (T10.p.135c) 具足布施難捨能捨, 從飲食 車乘 房舍 乃至住處等等皆歡喜布施, 猶如母親慈愛眾生, 遂有所求必滿其願 ; 或有乞者欲求國王的處所 寶冠 髻中的明珠等等乃至王位, 皆無吝惜一切能捨 第一施食以食為世命, 貴賤同依故首明之 32 首先以飲食說明療其色身的重要, 布施以種種清淨上味柔軟之食, 種種諸味潤澤具足, 能令四大安隱調合, 其心清淨常得歡喜 以此善根如是迴向, 布施以種種上味, 受施者得其飲食, 能令體力強健, 奮發向上造福人群, 乃至向道修善, 更說明惠施者布施時其心清淨, 於所施之物無貪著 無顧吝, 不求世間的名聞利養, 更於布施的當下發願迴向 所謂 : 願一切眾生得智慧食, 心無障礙, 了知食性, 無所貪著, 但樂法喜出離之食 ; 願一切眾生飲法味水, 精勤修習, 具菩薩道 願一切眾生得最上味, 甘露充滿, 為令一切眾生勤修福德, 皆悉具足無礙智身故 (T10,p.136a) 菩薩已斷除貪吝之心, 在施捨的歷程當中, 隨乞者歡喜欣然施捨, 將捨施心發揮至極 唯菩薩有 大悲心 能以己身代眾生苦, 菩薩不忍見眾生於牢獄之中眾苦競集 酸劇難忍, 捨其所有的一切財寶, 更將妻子 眷屬毫無眷戀地施捨給與求乞之人, 於牢獄中救護眾生, 隨其所須無所吝惜, 除其苦患令捨放逸, 安住善根心無退轉 或有人來乞求眼 耳 鼻 舌 心 腎 肝 肺 骨髓等等皆歡喜施與 內施引文如下 : 若見眾生在牢獄中, 捨諸財寶 妻子 眷屬, 乃至以身救彼令脫 若見獄囚將欲被戮, 即捨其身以代彼命 或見來乞連膚頂髮, 歡喜施與亦無所吝 眼 耳 鼻 舌及以牙齒 頭頂 手足 血肉 骨髓 心腎 肝肺 大腸 小腸 厚皮 薄皮 手足諸指 連肉爪甲, 以歡喜心盡皆施與 (T10,p.135c) 32 澄觀著 華嚴經疏 T35,p.711a

19 菩薩本著無緣大慈 同體大悲無量利益眾生的悲願, 實踐度眾生的大悲行活用五官 內臟甚至身命惠施眾生, 顯發菩薩為度眾生不顧自身的同體大悲心, 就像現代活體器官捐贈或遺愛人間的大菩薩, 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到的, 唯有堅定利益眾生的大悲心方能媲美 菩薩不僅以布施 愛語 利行 同事等四攝法攝受眾生, 令其生起愛法之心而引入佛道, 初發心的菩薩最初以飲食 財物供養諸佛及布施眾生, 而後施心增長智慧開啟 菩薩住此迴向時, 常為諸佛之所護念, 堅固不退, 入深法性, 修一切智, 具足隨順堅固之法, 一切金剛所不能壞, 於諸法中而得自在 七 等隨順一切眾生善根迴向 等隨順一切眾生迴向乃指菩薩增長善根無可測量, 閉惡趣門得心自在, 以此善根常求惠施, 譬如有人盡未來劫, 常來求索, 菩薩以平常心常行惠施而心無疲厭 33 以善根等心隨順利益眾生, 所順眾生無相平等, 能隨順心智照平等 以方便為父, 般若為母 以無貪等善根而為其性 菩薩隨所積集一切善根, 知一切眾生心行差別善根, 勤修習菩薩業行善根, 普覆育一切世間善根 菩薩於此善根修行安住趣入攝受, 得堪忍心閉惡趣門, 遠離顛倒正行圓滿, 堪為一切諸佛法器, 能作眾生福德良田, 為諸眾生功德之藏, 住究竟道 菩薩以清淨志願菩提心力修諸善根, 菩提心之所增益, 皆為憐愍一切眾生, 皆為趣求一切種智, 成就如來十 力 34 顯發諸善皆由菩提之心多聞積集, 思惟義理發起修行 菩薩以此所集善根 資糧普施世間, 願令眾生具足財法 願我以此善根果報, 盡未來劫修菩薩行, 悉以惠施一切眾生, 悉以迴向一切眾生, 普遍無餘 (T10,p.157b) 菩薩正將迴向 迴向眾生菩提 迴已修集的善願資糧成就眾生 菩薩成就外施時, 願令阿僧祇世界珍寶充滿, 於一切眾生悉捨惠施, 當成就內施時, 願令阿僧祇世界己身血肉及以骨髓充滿其中, 心無顧戀持用布施, 盡未來劫修菩薩行, 給施一切眾生皆令滿足 參見澄觀 / 宗密述 華嚴經行願品疏鈔 卷五, 卍續藏第七冊,p.474 十力即 :( 一 ) 處非處智力, 謂如來於一切因緣果報審實能知, 如作善業, 即知定得樂報, 稱為知是處 ; 若作惡業, 得受樂報無有是處, 稱為知非處 如是種種, 皆悉遍知 ( 二 ) 業異熟智力, 謂如來於一切眾生過去未來現在三世業緣果報生處, 皆悉遍知 ( 三 ) 靜慮解脫等持等至智力, 謂如來於諸禪定自在無礙, 其淺深次第如實遍知 ( 四 ) 根上下智力, 謂如來於諸眾生根性勝劣 得果小大皆實遍知 ( 五 ) 種種勝解智力, 謂如來於諸眾生種種欲樂善惡不同, 如實遍知 ( 六 ) 種種界智力, 謂如來於世間眾生種種界分不同, 如實遍知 ( 七 ) 遍趣行智力, 謂如來於六道有漏行所至處 涅槃無漏行所至處如實遍知 ( 八 ) 宿住隨念智力, 即如實了知過去世種種事之力 ; 如來於種種宿命, 一世乃至百千萬世, 一劫乃至百千萬劫, 死此生彼, 死彼生此, 姓名飲食 苦樂壽命, 如實遍知 ( 九 ) 死生智力, 謂如來藉天眼如實了知眾生死生之時與未來生之善惡趣, 乃至美醜貧富等善惡業緣 ( 十 ) 漏盡智力, 謂如來於一切惑餘習氣分永斷不生, 如實遍知

20 菩薩以所積集善根於念念中如是迴向, 願一切眾生財寶豐足, 成就無盡大功德藏, 成滿無量第一勝法, 永離世間諸惑塵垢得一切智 為令一切眾生得無差別平等智慧, 於一相法普清淨 ; 為令一切眾生成就平等清淨大悲, 為諸施者大力田故 ; 為令一切眾生悉能具足一切菩薩清淨心故, 為令一切眾生善知一切眾生善根, 觀察迴向普成就故 ; 為令一切眾生得一切智, 成等正覺普圓滿故, 如是悲愍利益安樂一切眾生, 堅固不壞平等之心永無退轉, 常修正行調伏眾生, 又勸眾生令其修集悲智雙行, 為令一切眾生悉得安住一切清淨功德處故, 為令一切眾生普攝所有善根, 一一皆與平等迴向而相應故, 願一切眾生善調其心, 具足十力調伏眾生 如是迴向時, 以此善根普施世間, 願一切眾生成滿佛智得清淨心, 增長成就三世佛種 如是修行菩薩行時, 一切圓滿行平等清淨, 一切法方便智平等清淨, 一切如來諸願迴向平等清淨 如是迴向時, 得一切功德清淨歡喜法門, 無量功德圓滿莊嚴 成就此迴向, 則能摧滅一切魔怨, 拔諸欲刺得出離樂, 具大威德救護眾生為功德王, 具一切身成菩薩行, 於諸行願心得自在, 於一切境界成就善根 八 真如相迴向 真如相迴向指菩薩成就念智安住不動, 令諸眾生皆得安住諸功德法, 菩薩如是心無所依, 以此善根同真如相, 迴向利益一切眾生 35 善根合如以成迴向, 悲智雙運為明了二利不捨眾生, 般若為眾德之根本, 菩薩以清淨的身 語 意業, 修習諸菩薩行, 於世間無貪愛染著, 教化眾生無有疲厭, 願眾生永離一切地獄 畜生 閻羅王趣, 除滅一切障礙之業, 令一切眾生得平等智慧, 淨光普照思慧成滿 以方便智精勤修習, 猶如大海能包容一切萬物以無盡善, 普覆一切眾善所依之處, 以等真如平等善根迴向眾生無有休息 心真如者, 即是一法界大總相法門體, 所謂心性不生不滅, 一切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別, 若離心念則無一切境界之相, 是故一切法從本以來, 離言說相, 離 名字相, 離心緣相, 畢竟平等無有變異不可破壞, 唯是一心故名真如 正念明了其心堅住, 趣一切智終不退轉 菩薩積集資糧, 大悲增長成就無量淨妙善根, 勤修一切功德智慧, 以智方便而為迴向 迴向菩提以十願總成智行, 四願周遍利益眾生, 六願普莊嚴佛剎, 以諸善根如是迴向, 願得圓滿無礙清淨三業修菩薩行, 願起無量廣大施心周給無邊眾生, 願得安住佛十力智, 普攝眾生無有休息 以諸善根迴向眾生, 願得成就智慧觀察, 願一切眾生永離惡趣除滅障礙之業, 願一切眾生以淨志業, 趣求菩提獲無量智 菩薩恆以善心如是迴向, 為令一切眾生皆能善入菩提心藏, 離諸蓋纏皆能究竟一切智故 為諸眾生勤求善法 廣集眾善, 猶如大海以無盡善普覆一切, 為眾善法所依之處, 以諸善根方便迴向而無分別, 以等真如平等善根迴向眾生, 36 此菩薩 參見澄觀 / 宗密述 華嚴經行願品疏鈔 卷五, 卍續藏第七冊,p.474 澄觀法師著 華嚴經隨疏演義鈔 卷四十七,T36,p398a

21 無有休息 顯遍行真如德 顯最勝真如德 顯勝流真如德 顯無攝受真如德 顯類無別真如德 顯無染淨真如德 顯法無別真如德 顯無增減真如德 顯智自在所依真如德 顯業自在所依真如德, 各有十個真如顯發德性 如是迴向時, 得一切眾生平等, 普為轉無礙法輪, 得一切業果平等, 於世 出世所有善根皆無染著咸究竟故 菩薩住此迴向, 證得無量清淨法門自在無畏, 以善方便教化成就無量菩薩, 於一切時未曾休息, 得佛無量圓滿眾生具佛十力, 盡眾生界示成正覺 九 無著無縛解脫迴向 無縛無著解脫迴向指菩薩不捨一切善根, 恭敬 供養 禮拜諸佛, 請佛住世轉妙法輪, 菩薩以此無縛無著心迴向大菩提果 37 謂理智無依, 不為能所見著相惑所縛, 由此即名解脫, 由攝善根皆用迴向普賢三業無邊自在德用 所謂 無縛著 由離凡故不縛生死, 以出小乘不著二乘 ; 離六識取不縛外境, 離第七執不著於內 ; 離現行縛無種子著 ; 不取有縛不執空著 ; 無惑障縛無智障著, 皆縛粗著細 38 菩薩以無著無縛解脫心廣大迴向, 總有一百零一門, 顯示圓融無盡, 深廣無礙 普賢自在德用, 不出三業清淨萬行精進, 不為相縛不於見著作用自在故名解脫 普賢得道後不捨因行, 以菩提心 大悲心與方便究竟, 窮盡眾生界利樂有情 無著無縛解脫心是能迴之心, 成就普賢身業正是所向 以無著無縛解脫心, 成就普賢清淨身語意三業清淨, 發起普賢廣大精進, 具足普賢無礙音聲陀羅尼門, 其聲廣大普遍法界同一切音, 為眾生說無量法 成就普賢自在力, 盡未來劫常無間斷, 於一眾生中示修一切菩薩行 以無著無縛解脫心, 成滿普賢迴向行願, 得一切佛清淨三業, 住佛境界智印普照, 善入一切差別句義, 示諸佛菩薩廣大自在, 為一切眾生現成正覺 以無著無縛解脫心, 住普賢行大迴向心 在說明迴向行普賢行願之中, 當以二十三門顯示普賢自分究竟, 四門成普賢總持德, 十二門成普賢自在力用, 七願成普賢之行 ; 又以三十四門顯示普賢勝進究竟, 九門攝法廣大自在德, 以清淨三業種諸善根, 十五門相即相入重重德, 願入普賢行 成普賢方便 入普賢位 成就普賢大智 聽說根德, 以十門說明微細容持甚深德, 知世間法 知眾生趣 知菩薩行德 知菩薩位德大用 知眾生界 知世界 知法界 知入劫 知法無礙 總知一切盡無餘微細智 菩薩住此迴向時, 一切金剛輪圍山所不能壞, 於一切眾生色相第一無能及者, 悉能摧破諸魔邪業 普賢行願增長具足, 得一切智作佛事, 成就菩薩自在神通 參見澄觀 / 宗密述 華嚴經行願品疏鈔 卷五, 卍續藏第七冊,p.474 澄觀法師著 華嚴經疏 卷三十,T35,p.727a

22 十 等法界無量迴向 入法界無量迴向乃指菩薩具足慈悲, 一毫之善遍於法界廣大惠施, 平等饒益眾生未曾休息, 以此善根迴求法界無量佛剎 39 謂稱法界起大用故, 在本分中名入法界, 法界無量即是所入 何法能入略有其四 : 一 所迴行法, 謂法施之行稱法界施故 ; 二 所行行體廣大無邊故 ; 三 能迴之智 ; 四 所向之德, 謂以稱法 界之大智 迴等法界之善根, 向同法界之大用, 成法界之行 善根迴向法界故, 菩薩以離垢繒而繫其頂, 住法師位廣行法施, 雲雨說法以益群生, 起大慈悲安立眾生, 於菩提心常行饒益無有休息, 以菩提心長養善根 為諸眾生而作導師, 令修一切善根法行, 為諸眾生作不可壞堅固善友, 令其善根增長成就 菩薩以法施為首, 為起行之根本, 為入聖之階漸引導之要津 聞法修二利行 念佛受持圓修一切善行, 菩薩若能為己修行如是梵行, 則能普為一切眾生皆得清淨, 以諸善根調伏其心 復以法施所生善根如是迴向, 願我獲得一切諸佛無盡法門, 普為眾生分別解說, 皆令歡喜心得滿足, 悉得無邊無盡法藏, 獲無所畏具四辯才 復以法施所有宣示 開悟及因此起一切善根如是迴向, 願一切眾生成菩薩法師, 常為諸佛之所護念, 願一切眾生作安隱世間法師, 成就普賢說法願力 以上為 華嚴經. 十迴向品 中有關十迴向之意義及功能, 於中我們可以清楚了解迴向是大乘菩薩特有的精神, 其最終之目的除自求解脫外更強調的是大悲心與諸方便行窮盡眾生界利樂諸有情, 因此迴向不是一種自覺作用, 更含有覺他的精神 40 稱性起用謂以法界 第二節 八十華嚴經 與 六十華嚴經 十迴向品 異同之比較 十迴向 是指菩薩修行的五十二階位中的第三十一位至第四十位, 乃以大悲心救護一切眾生之意, 以廣大善根平等迴向給一切眾生, 不擇怨親平等, 不存一己之私 迴 即是迴轉, 向 則是趣向, 菩薩將自己所修集的善根迴向於三處, 除滅狹劣 貪染之心, 以所集的廣大悲心迴向眾生 迴向實際 迴向菩提 八十華嚴經 以十種大行迴向三處為宗, 又以無邊行海隨順無涯大願, 成就普賢法界德用為此宗趣 轉自萬行, 趣向三處故名 迴向 三處即是眾生 菩提以及實際 其中迴向眾生與菩提是 隨相迴向, 迴向實際則是 離相迴向 八十華嚴經 所說十迴向之內容與意義, 如前已述, 以下再以簡表引述如下 : 參見澄觀 / 宗密述 華嚴經行願品疏鈔 卷五, 卍續藏第七冊,p.474 澄觀法師著 華嚴經疏 卷三十,T35,p.729c

23 迴向眾生迴向菩提迴向實際通於果及與實際 一 迴自向他故, 初迴向云 : 若有善根不欲饒益一切眾生不名 迴向 (T10,p.126b) 二 迴少向多故, 初迴向云 : 善根雖少普攝眾生, 以歡喜心廣 大迴向, 隨一善根普以眾生而為所緣乃名迴向 (T10,p.126b) 三 迴自因行向他因行故, 第三迴向云 : 菩薩以諸善根迴向佛已, 復即以此善根, 迴向一切菩薩 所謂願未滿者, 令得願滿 ; 心未淨者, 令得清淨 (T10,p.129b) 四 迴因向果, 此復二種 : ( 一 ) 向自果, 初迴向云 : 修諸善根迴向阿耨菩提故 (T10,p.125a) 深密 瑜珈 梁 攝論 等, 大同此說 ( 二 ) 迴向他果, 第三迴向云 : 願以我今所種善根, 令諸佛樂轉更增勝故 (T10,p.129b) 五 迴劣向勝, 謂隨喜凡夫二乘之福, 迴向無上菩提故 41 六 迴比向證, 第三迴向云 : 願未滿者令得圓滿, 心未淨者令得清淨, 諸波羅蜜未滿足者令得滿足 (T10,p.129b) 七 迴事向理故, 不壞迴向云 : 與諸法性相應迴向, 入無作法成所作迴向 (T10,p.128b) 第六迴向云 : 永離依處至於彼岸, 故名迴向 永絕所作至於彼岸, 故名迴向 (T10,p.155c) 八 迴差別行向圓融行故, 疏鈔 云: 迴差別等者, 初列懺悔等五門善根, 為差別善根, 一一迴向中皆願成普賢圓融行故 (T36,p.365c) 九 迴世向出世故 初迴向云 : 所有善根皆悉隨順出世間法 (T10,p.126b) 不壞迴向云 : 教化成熟一切眾生, 心常迴向出世之道 (T10,p.127c) 第六迴向云 : 永出諸蘊到於彼岸, 故名迴向等 (T10,p155b) 十 迴順理事行, 向理所成事故, 疏鈔 云: 謂初積集資糧位中, 雙順事理即志求大乘, 猛勇無畏等事行, 植般若德本, 深心不動, 心寶成就等即順理行 向理所成事者 : 謂百門真如, 況所成行, 即理所成也 (T36,p.365c) 探玄記 云: 以十種大行迴向三處, 又以無邊行海隨順無涯大願, 成就普賢法界德用為此宗趣 (T35,p242a) 顯示出為何必須迴向一切眾生的理由, 41 續藏 作 此, 誤

24 然迴向有三 : 初約理者, 捨相曰 迴, 入理名 向 ; 二約利生者, 得理不證曰 迴, 大悲隨有救生名向 ; 三約菩提者, 所修善根不願三有二乘名 迴, 正趣無上菩提曰 向 (T35,p.243b) 以真如平等之理, 捨去執著因緣所起差別之諸法, 菩薩為利益眾生不入涅槃, 以大悲心隨順有情眾生而救度之, 所修之善根不願停滯於三有及二乘, 一心趣求無上菩提 另外對比於 八十華嚴經, 六十華嚴經 對十迴向亦有詳盡的描述, 然與 八十華嚴經 略有不同, 今亦將其表列如下, 以茲說明 迴向眾生 迴向菩提 迴向實際 一 由菩薩善根必依眾生成, 是眾生之分, 是故法爾還向眾生 (T35,p.243c) 二 汎既是菩薩必為度生, 是救生具故, 理須向彼 不爾即同二乘自度, 非是菩薩 (T35,p.243c) 一 菩薩善根依大菩提成, 從彼流故, 是彼分故, 法爾歸彼 (T35,p.243c) 二 汎是菩薩意其必至求無上菩提, 是故家法向大菩提 (T35,p.243c) 一 菩薩善根緣成無性依真而成, 從彼流故, 是真之物, 法爾向彼 (T35,p.243c) 二 汎是菩薩必為證真背無明故, 照二空故 (T35,p.243c) 基本上 六十華嚴經 說 十迴向 乃著重於菩薩修習善根必須有眾生方能成就, 因為眾生的緣故所以迴向給眾生, 菩薩具足救度眾生的因, 趣向菩提的果, 這是菩薩不同於二乘自度的殊勝之處 無自性善根因緣成就真如, 超越人法二空證入真如實際 比較以上二表, 可以明顯看出 八十華嚴經 之迴向三處中, 迴向眾生的內容包括 : 迴自向他 迴少向多 迴自因行向他因行 故 其義乃是將自己的善根迴向給他人, 不論善根功德是多是少, 都要以歡喜心平等迴施給一切眾生 而迴向菩提之內容則是 : 迴因向果 迴向他果 迴劣向勝 迴比向證 意指將自己所修得善根的因, 迴向菩提的果 ; 將自己所種的善根勝美迴向菩提, 令諸佛歡喜而更殊勝 雖隨喜世間與二乘之福, 終究要證得佛國菩提 迴向實際之要旨為 : 迴事向理 迴差別行向圓融行 迴世向出世故 迴順理事行向理所成事故 順理修善, 事理無違入於平等 以堅固心修諸善行, 皆願眾生向菩提果 相對於 八十華嚴經 迴向三處之意, 六十華嚴經 在迴向眾生部份, 很明白地顯示出為何必須迴向一切眾生的理由, 菩薩的善根必須依眾生而有所成就, 救度眾生是菩薩的具體志業, 善根迴向眾生, 所以有菩薩與二乘之分 其次, 在迴向菩提與迴向實際上, 六十華嚴經 則分別強調菩薩修行善根意在求得大

25 菩提的成就, 與菩薩須證得人法二空, 超越無明而證得真如 以上是對 八十華嚴經 與 六十華嚴經 對於迴向三處的簡單比較, 若僅就字面上的理解, 六十華嚴經 較 八十華嚴經 對於迴向三處理由說明是更為簡捷 另外, 在 八十華嚴經 中每一處的迴向, 皆列舉三點, 並分別引經說明是為其不同於 六十華嚴經 之處 第三節法藏 澄觀祖師對迴向行看法之異同 法藏於 探玄記 中提到, 在修行部分以 一 令開發十向大願, 二 令說入實際迴向, 三 令知迴向廣大法界 42 為根據 迴向位是菩薩在登地以前, 所修習的成佛資糧, 以大悲心開發十迴向大願, 令眾生以甚深善根迴向重重無盡的法界, 在為其說入實際迴向的殊勝 在約人部份又以 一 令種根者生喜, 又以迴向是一切菩薩同所修故, 悉歡善也 二 明此迴向是一切佛同所修故, 勸令修也 三 結成因行, 謂行為了因能顯性故, 名護持也 43 菩薩修習善根皆是為了眾生, 勸眾生一起同修成佛的善根, 護持善根令不退失, 修集福德資糧不但自利, 也是為了攝化眾生, 這是菩薩能超越二乘不住涅槃的殊勝 法藏法師於 探玄記 中說到迴向皆有三種, 菩薩以善根迴向眾生 迴向菩提 迴向實際 此各二義, 故成迴向, 且眾生二者 : 一 由菩薩善根必依眾生成, 是眾生之分, 是故法爾還向眾生 二 汎既是菩薩必為度生是救生具故理須向彼, 不爾即同二乘自度非是菩薩 二菩提二者 : 一 菩薩善根依大菩提成, 從彼流故, 是彼分故, 法爾歸彼 二 汎是菩薩意其必至求無上菩提, 是故家法向大菩提 三實際二者 : 一 菩薩善根緣成無性依真而成, 從彼流故, 是真之物法 爾向彼 二 汎是菩薩必為證真, 背無明故, 照二空故 於眾生而成就, 假若沒有眾生或不見眾生苦, 又將如何引發菩提心? 如果沒有眾生, 又將於何處修習六度萬行 不發菩提心, 不修菩薩行則無成佛之因, 以安樂利益眾生為誓願, 此發心便是大菩提心 菩薩的大悲心是為成就大菩提, 自證菩提令眾生趣求無上菩提 菩薩的善根是緣成無性依真如而成就, 超越無明, 照得人法二空, 證入真如實際 又此三迴向有種種義, 法藏法師於下略舉十種以說明何故須此三迴向, 今摘錄如下 : 44 菩薩的善根必須依 法藏著 華嚴經探玄記 第七 T35,p.242b 法藏著 華嚴經探玄記 第七 T35,p.242c 法藏法師著 華嚴經探玄記 第七 T35,p.243c

26 一 約菩提心有三心故 起信論 云: 菩提心有三, 一 直心正念真如法故 ; 二 深心樂修一切諸善行故 ; 三 大悲心救拔一切眾生苦故 二 約成菩薩三聚戒故謂律儀離過向實際也, 攝善廣修向菩提也, 攝生大悲向眾生也 是故 法集經 云 : 若菩薩捨於三聚迴向之心, 菩薩不應共住 三 約成二行實際向護煩惱行, 餘二護二乘行 四 成二利行向實自利, 向眾生利他, 向菩提通二利 又釋 : 菩提自利, 眾生利他, 實際俱非 五 為成三德三身由因位三行果成三德, 向實際成斷德, 向菩提成智德 向眾生成恩德 三身如次可知 六 約成悲智智中照理顯事分二故有三也 七 唯約悲謂何故向菩提? 為眾生故 何故為生? 以彼即真而不知故 八 約智謂見眾生染相盡故, 即是實際染相不壞, 是故為生授以佛智, 故向菩提 九 約無礙謂菩提智證同理性, 眾生染相即真無異, 是故向一即向三也 十 約圓明謂三法圓融各攝法界具德自在, 一切法門相即相入無礙思之 上表摘錄自 華嚴經探玄記 卷七 T35,p.243c 菩薩為使眾生於正法心生深信, 樂修一切善行, 以大悲心悲愍一切受苦眾生, 常樂思惟救護令其安樂, 心常質直離諸諂曲, 能行正法即是菩提之心 一切法本性真如, 與無分別心相應, 於一切眾生起大悲心, 欲拔眾生苦, 廣集福德智慧資糧, 具足相應成就菩提心 菩薩受持三聚淨戒 : 攝律儀戒斷一切惡法, 建立菩薩行 ; 攝善法戒修集一切善法 ; 饒益有情戒利樂眾生等, 遠離煩惱等諸過失 以教法 行法 證法等三法證悟真理, 一切法門圓融無礙法界 以上為法藏法師對三迴向義的詮釋與說明 而關於迴向義, 澄觀法師於 華嚴經疏 當中提到 : 在修行部分以 一 令開發十向大願, 二 令解實際, 三 令知迴向廣大與法界等 於約人部分以 一 稱根令喜, 二 喜故學三世佛迴向, 三 救護一切眾生故, 不斷佛種 45 信心能引生大乘功德, 令其解行而入實際, 令其善根廣大迴向等同法界, 令其發菩提心的眾生佛種不斷 為令眾生離一切苦, 不求世間的名聞利養, 一心只為求得究 45 澄觀法師著 華嚴經疏 卷二十六 T35,p.695c

27 竟樂 另外就菩薩迴向眾生 迴向菩提 迴向實際之三迴向義, 澄觀法師說 : 通論, 一一中皆有三種迴向, 謂以善根迴向眾生 菩提 實際 此三各有二義, 故成迴向 一 以菩薩善根必由眾生而成, 是眾生之分故還向彼 由餘二成餘二流故, 菩提分故 稱實際故, 法爾向彼 二 凡是菩薩必為度生, 不爾同二乘故 ; 必求無上菩提, 是家法故, 不爾同凡 小故 ; 必證實際, 背無明故, 照二空故 46 菩薩修習三十七道品之善根必須有眾生而能成就, 菩薩的家法乃為救眾生苦, 為代眾生苦, 自證菩提亦令眾生趣求無上菩提, 這是菩薩不同於二乘的地方 又此之義可略說為十 : 一 依三法者謂真性觀照及與資成, 即 起信論 體相用也, 實際依體, 菩提依相, 眾生依用 二 滅三道者見苦實際方能滅苦, 照煩惱空即得菩提, 迴結縛業為利生業 三 淨三聚者謂向實際故律儀離過, 向菩提故廣攝眾善, 向眾生者即是攝生也 四 顯三佛性者實際正因, 菩提了因, 向眾生者即是緣因 五 成三寶者實際成法, 菩提成佛, 向彼眾生成同體僧 六 會三身者謂法 報 化三身 七 具三德向實際成斷德, 向菩提成智德, 向眾生成恩德 八 得三菩提向實際得實相菩提, 向菩提得實智菩提, 向眾生得方便菩提 九 證三涅槃者謂性淨涅槃, 圓淨涅槃, 方便淨涅槃 十 安住三種祕密藏者由向實際則住法身, 佛以法為身清淨如虛空故, 由向菩提能成般若, 菩提朗鑒居極照故, 由向眾生能成解脫, 自既無縛令他解脫, 隨機應現亦無礙解脫也 上表摘錄自 華嚴經疏 卷二十六 (T35,p.0697a) 菩薩上求菩提下化眾生, 菩薩攝化眾生同時成就自利, 斷除二障具一切智速證無上菩提 體大 相大 用大都依眾生心而安立, 一切法的真如性是遍一切處無二無分別, 眾生雖具如來的一切功德性, 然未顯發出來, 眾生心隨染而現起三界的雜染相, 眾生可由世間的善根因果, 到達出世間的善根因果, 由於眾生心有無量的功德相, 都能成就無上菩提 諸法實相無有染著不生不滅, 般若智極為圓滿, 煩惱惑盡為淨, 智能契理即照群機, 照必垂應機感即生, 向實際則住於法身清淨如虛空, 向菩提能成就般若, 菩提之光朗照無盡, 向眾生則能成就解脫, 菩薩隨機應現, 自證菩提亦令眾生解脫無礙 46 澄觀法師著 華嚴經疏 卷二十六 T35,p.696c

28 以上比較法藏與澄觀兩位祖師對迴向的看法, 就真如性的觀照資糧的成就分別以 起信論 的三菩提心與體相用, 分別陳述以大悲 智慧迴向實際 菩提 眾生的異同 三聚淨戒是菩薩修持的根本, 都為成就三德證得涅槃 法藏法師提出 : 護煩惱行, 護二乘行 迴小向大, 成就萬行, 證得佛果 澄觀法師提出 : 滅三道 菩薩以滅惑 業 苦為利益眾生的志業 迴向實際護煩惱即是自利, 迴向眾生護小乘即是利他, 迴向菩提通二護則是自他二利 唯有菩薩大悲心方能成就無緣大慈 同體大悲 第四節 瑜珈論 解深密經 與梁 攝論 迴向行之意義 為何當初世尊要弟子們迴向? 出家修道者, 發厭離心 離三界煩惱的繫縛, 要如何維護這份初發心 在原始的佛教當中, 大都以迴向自我解脫與涅槃為主, 不為其它的人天果報 大乘法門在於菩提願 大悲心與無所得, 貫穿菩薩的所有修行法門, 由無自性顯示諸法的實相, 在修學的過程中須了解諸法的實相, 再由悲心發願上求無上菩提, 如此才能達到究竟 大乘從自我的解脫, 步向菩提與利益有情, 這是大乘佛教的特色 以下就 瑜珈論 解深密經 與 攝論 迴向行略作說明 一 瑜珈論 迴向行之意義 在 瑜伽論. 瑜珈處分品 第二, 佛陀不問而自說地提出, 善修事業 方便善巧 饒益於他以及無倒迴向 47, 作為在家與出家菩薩, 為速證菩提所必修的法門 在 善修事業 當中, 當以修學六度波羅蜜為基礎, 就修學布施波羅蜜時, 不揀擇乞者有德無德 有恩無恩無有差別, 皆當平等施與一切能捨 方便善巧 乃為誘引眾生入於真實法而權設的法門, 即菩薩應眾生根機的深淺, 而用種種方法施予化益 饒益於他 則是以布施 愛語 利行 同事等四攝法正勤修學, 而饒益一切有情 最後 無倒迴向 中, 菩薩當以智慧 慈悲 方便三解脫門所積集的善根, 皆迴求於無上菩提, 善修事業 方便善巧 饒益於他之所有的善根, 在過現未來世中都能攝取, 絶不求世間果報, 唯以淨妙信心迴求無上菩提 此即如下文所述 : 謂諸菩薩或在家分或出家分差別轉時, 略有四法, 當知令此在家 出家二分菩薩, 正勤修學, 速證無上正等菩提 何者為四? 一者善修事業, 二者方便善巧, 三者饒益於他, 四者無倒迴向 云何菩薩無倒迴向? 謂諸菩薩三門積集所有善根, 即善修事業方便善巧, 饒益於他去 來 今世一切攝取, 以淳一味淨妙信心迴求無上正等菩提, 終不用此所集善根希求世 47 參見 瑜珈論 T30,p.550c

29 間餘果異熟, 唯除無上正等菩提 (T30,pp.550c~551b) 菩薩無論以在家相或以出家相示現於世, 皆以善修事業 權巧方便 饒益有情 無倒迴向等四法勤奮修學, 什麼是菩薩無倒迴向, 菩薩以清淨的身 口 意三業所積集的善根, 以遠離顛倒之心求得一切智慧, 再以權巧方便將所積集的善根福德, 平等迴向給予一切有情, 不求世間的名聞利養, 一心只為求得無上菩提, 這是大乘佛教的特色 二 解深密經 迴向行之意義 解深密經 第四中提到, 六度波羅蜜皆有品類上的不同, 始於布施, 而終於智慧, 可知大乘菩薩之偉大胸襟 六波羅蜜為戒 定 慧三學所攝, 施 戒 忍三波羅蜜為增上戒學所攝, 禪波羅蜜為增上心學所攝, 般若波羅蜜為增上慧學所攝, 精進波羅蜜則通為三學所攝 其中, 佈施又分為法施 財施與無畏施三種 若於身財無所吝惜, 捨於慳貪, 便能受持清淨禁戒, 為維護禁戒便能修行忍辱, 在忍辱的過程中已經發心精進, 發精進中已有禪定的工夫, 在禪定中便能獲得出世間的智慧 再以如是所作 所積集的諸波羅蜜, 迴向無上大菩提 解深密經 說到 : 佛告觀世音菩薩曰 : 善男子! 五因緣故 : 一者無染著故, 二者無顧戀故, 三者無罪過故, 四者無分別故, 五者正迴向故 無染著者, 謂不染著波羅蜜多諸相違事 ; 無顧戀者, 謂於一切波羅蜜多諸果異熟及報恩中, 心無繫縛 ; 無罪過者, 謂於如是波羅蜜多, 無間雜染法離方便行, 無分別者, 謂於如是波羅蜜多, 不如言詞執著自相 ; 正迴向者, 謂以如是所作所集波羅蜜多, 迴向無上大菩提果 (T16.705c) 菩薩修習六度波羅蜜為度眾生到彼岸, 以無染著 無顧戀 無罪過 無分別 正迴向等五種因緣, 不以貪愛 染著與諸波羅蜜有相違之事, 更不執著諸波羅蜜所成就的果德, 不會以過失 貪愛 執著自相而離於方便, 以平等無分別智所修所集的諸善根功德, 迴向於無上菩提 三 攝論 迴向行之意義 梁 攝論. 修相章 第四說 : 諸菩薩於十地中所修十波羅蜜都不離定與慧, 先將所修集的福德 智慧作為資糧, 以無分別智為因, 諸助道法為緣, 一時滿足 前波羅蜜能攝後波羅蜜, 互相依止, 若定成就則能引出般若, 再由智慧迴向前六度, 以此方便善巧發諸善願, 及以所生功德, 平等施與一切眾生, 為一切眾生迴向無上菩提 如其文中說 :

30 由般若迴向前六度, 為得大菩提故, 施等無盡故 般若能引方便因 六波羅蜜所生長養善根功德, 施與一切眾生悉令平等, 為一切眾生迴向無上菩提 由為欲利益諸眾生故, 所作善根功德, 悉迴向無上菩提 (T31,pp227b~228b) 菩薩為度眾生成就無上菩提, 六度波羅蜜以布施為前導, 修學無盡之善根, 菩薩為破除貪愛, 皆平等對待一切眾生, 菩薩廣修諸波羅蜜所有功德, 只為使眾生成就無上菩提 菩薩以智慧勤修無盡的波羅蜜, 都是為了令眾生成就無上菩提 菩薩不會因頑強眾生對他順從而起愛著之心, 或因違逆而生厭惡之心 菩薩以無染著心 平等心 善巧方便的智慧, 勤修善根資糧亦是為了眾生證得菩提 由以上 瑜珈論 解深密經 與 攝論 三經對迴向行的說明來看, 可明顯的看出, 迴向行皆須以六度波羅蜜為前導, 不出戒 定 慧三學, 又以施 戒 忍三波羅蜜為增上戒學 又以此六波羅蜜所生的善根功德, 平等施與一切眾生, 迴向無上菩提 菩薩修行只為度眾生到彼岸, 不求世間的名聞利養, 以般若船乘載眾生駛向於涅槃彼岸, 菩薩自證菩提亦令眾生證得無上菩提 這是大乘佛教的特色 第三章迴向行與菩薩地位之關聯 菩薩的修行因為有眾生而顯得殊勝, 修集善根皆為眾生, 輪轉生死與趣向涅槃, 必須因有眾生而能成就, 一切萬行皆菩提分流出 如父資財而子有分 48 就如父親一生努力奮鬥所得的財產, 將來留與諸兒, 菩薩亦復如是 起信論 云 : 信成就發心者 : 發於三心, 一是直心, 正念真如法故, 即向實際 二者深心, 樂修一切諸善行故, 即向菩提 三者大悲心, 救護一切苦眾生故, 即向眾生 49 (T36,p.367a) 在 起信論 中提到, 一切諸佛所證之道, 都是一切菩薩發心修行趣向的, 有信成就發心 解行發心 證發心三種分別說明發心的不同 發心即是發求大菩提之心, 發起趣向菩提的道心 一切法本性真如, 與無分別心相應, 若不能正念真如, 墮於虛妄倒亂的心行, 即不能成就菩提心 菩薩樂集福慧資糧從不疲厭, 以大悲心欲拔眾生苦 迴向皆不出眾生 菩提及與實際 第一節十地菩薩之迴向行 十迴向位 是在三賢的上賢位, 描述十地之前, 所成所作的自利 利他行的前因後果, 如實說明十地菩薩的差別相, 由淺至深說明登地前與登地之後見 澄觀法師著 華嚴經隨疏演義鈔 卷四十七,T36,p336c 澄觀法師著 華嚴經隨疏演義鈔 卷四十七,T36,p367a

31 道 修道以及究竟的次第漸進 十地品 經文有六卷之多, 上之三賢進修位滿, 十地之慈 悲 喜 捨等法, 解行願之三德亦已周圓, 如今進位十地修十種勝行, 親證真如, 如來智業, 漸漸增修, 有如大地生成萬物 十地是證道十聖位, 依如來的根本智, 依十種普賢行願, 修習差別智, 長養十種慈悲門, 令赴所發諸願, 悉皆圓滿具足, 成就一切智 歡喜地菩薩以大悲為首, 勤修一切善根而得信心 修行 迴向三種成就 信心成就即敬信增上 淨信增上 決定信增上 悲增上 慈增上 無疲厭增上 慚愧信增上 柔和信增上 敬法信增上 日夜修集善根無厭足, 親近善知識樂法多聞, 不執著世間名聞利養是修行成就 以十願彰顯迴向成就供養願 受持願 轉法輪願 修行二利願 成熟眾生願 承事願 淨土願 不離願 利益願 成正覺願 離垢地菩薩具清淨戒, 微細煩惱染污皆能遠離 菩薩欲入離垢地當起十種深心, 所謂正直心 柔軟心 堪能心 調伏心 寂靜心 純善心 不雜心 無顧戀心 廣心 大心 菩薩以三聚淨戒攝受, 攝律儀戒以十善業分別說明 ; 攝善法戒又以人天十善 聲聞十善 緣覺十善 菩薩十善以及佛之十善分別陳述 ; 攝眾生戒有化顛倒眾生 化欲求眾生 化有求眾生 化梵行求眾生 此地菩薩能除一切眾生慳貪破戒垢, 以善方便令住其十善道中, 為大施主周給無盡, 布施愛語 利行 同事等如是一切諸所作業, 具足一切種智 菩薩入三地發起十種深心, 所謂清淨心 安住心 厭捨心 離貪心 不退心 堅固心 明盛心 勇猛心 廣心 大心, 成就勝定, 以此為因能起三慧, 三慧能照法顯現, 定等能起慧光 菩薩住三地, 觀一切有為法如實相, 於眾生起十種哀愍心, 並發願精進度脫, 此菩薩成就四禪八定 四無量心 神通等法 厭行分中以修行護煩惱行 修行護小乘行 修行方便攝行 多修利行及忍波羅蜜 燄慧地菩薩安住最勝菩提分法, 能斷煩惱, 欲入四地當修十法明門, 所謂觀察眾生界 觀察法界 觀察世界 觀察虛空界 觀察識界 觀察欲界 觀察色界 觀察無色界 觀察廣心信解界 觀察大心信解界, 以此十法明門得入燄慧地 菩薩修習三十七道品捨離身見, 以方便智慧修道及助道分, 以善方便除眾生身見等惑, 令住正見 難勝地菩薩能令真俗二諦同時俱起, 以十種的平等清淨心趣入五地, 菩薩知有為虛妄, 大悲轉增, 修一切世間善法而利益眾生 五地菩薩於諸佛所, 出家為法師, 多修禪波羅蜜, 於五明處勤學方便善巧度眾生 現前地菩薩住緣起智, 引無分別最勝般若令現前 菩薩能起勝智, 觀十二因緣, 不作染 淨差別行, 菩薩觀一切法自性清淨, 隨順無違得入六地, 得明利隨慎忍, 以大悲為首, 觀法無我, 觀十二因緣之生滅, 入第一義諦

32 遠行地菩薩唯修無相, 於加功用行, 修十種的方便慧, 起殊勝道而入第七地 雖善修空 無相 無願三昧, 慈悲不捨眾生, 雖得諸佛平等法, 念念皆以大悲為首, 以深淨心成就身 語 意業, 乘方便般若船, 行於實際不證涅槃 不動地菩薩以無分別智任運相續, 不為一切有相 功用 煩惱之所鼓動, 入法平等無生, 得無生法忍 以大方便善巧智所起無功用覺慧, 觀一切智智所行境 般若波羅蜜增上, 大悲為首善起大願, 方便善巧常勤修習利益眾生智 善慧地菩薩得勝妙智慧, 成就微妙的四無礙解, 得總持陀羅尼 菩薩如實知善不善無記法行 有漏無漏法行 世間出世間法行等等, 以如是智慧於一切法如實了知, 眾生諸行差別 菩薩住此地作大法師, 具法師行善能守護如來法藏, 以無量善巧智, 起四無礙辯, 用菩薩言辭而演說法 法雲地菩薩有殊勝智, 能藏眾德, 能斷諸障, 法身圓滿, 譬如大雲能覆廣如虛空的二障粗重種子, 令生功德水 隨順如來行而入一切智受職位, 如轉輪王太子之受灌頂而受王職, 安住如來十力, 以一切智知諸佛入劫智, 得不思議解脫 菩薩實踐布施 愛語 利行 同事如是所有善業, 皆不離念佛 念法 念僧, 乃至不離念具足一切種智 十地菩薩以大悲為上首, 從菩提心流出大願, 以四攝法充滿眾生 融攝一切善法, 成就無上自利利他之德, 遂起歡喜之心, 得身心清淨, 捨離煩惱垢染, 依禪定而得智慧之光, 並修習聞思修三慧, 對真理漸漸明白, 智慧之燄能燒煩惱之薪, 得出世間智慧, 能以自在方便力救度難救之眾生, 深觀十二因緣之理, 得般若智現前, 善修無相行, 證悟實相無相之理, 不斷生起無相之智慧, 不為煩惱所動搖, 菩薩以無礙智力說法, 成就利他之行, 功德圓滿如雲普覆, 普降法雨, 具足自在 由於菩薩的悲心勤修善根, 自證菩提亦令眾生證得無上菩提 第二節迴向行法門之理據 就初迴向的經文中提到, 我當於彼諸惡道中, 代諸眾生受種種苦, 令其解脫 (T10,p125b) 不捨眾生於生老病死 諸苦難處隨業流轉, 或惡道中受苦, 菩薩皆起大悲心, 度生死流令其解脫眾苦 我寧獨受眾苦, 不令眾生墮於地獄 我當於彼地獄 畜生 閻羅王等險難之處, 以身為質, 救贖一切惡道眾生, 令得解脫 (T10,p.125c) 這是 華嚴經 中的菩薩不同於小乘人 不同於凡夫的地方, 大乘菩薩之所以優於小乘, 皆源於菩薩的大悲 願代眾生受苦 菩薩普為一切眾生, 令其得出無量生死大海, 寧獨自為眾生受苦, 都不願令眾生墮於地獄 惡趣等處, 為救贖惡道眾生, 入險道處, 不惜以身為質, 只為令其得解脫 由此顯現菩薩的悲心之深

33 廣, 如地藏菩薩, 地獄不空, 誓不成佛的悲心大願 我當普為一切眾生, 備受眾苦, 令其得出, 無量生死眾苦大壑 ; 我當普為一切眾生, 於一切世界一切惡趣中, 盡未來劫受一切苦, 然常為眾生勤修善根 我為救度一切眾生發菩提心, 不為自身求無上道, 亦不為求五欲境界及三有中, 種種樂故修菩薩行 (T10.p125c) 菩薩的修行是依眾生所成就, 為度苦難眾生而勤修善根 如果菩薩一心只為求無上菩提, 那菩薩的修行又有何樂? 只為眾生得離苦不為自身求安樂, 以廣大的願力不擇怨親, 平等饒益一切眾生, 是菩薩行的志業 為利益一切眾生而修善法, 憐憫眾生被諸愛網所纏, 不知出離道, 於生死輪迴中流轉不息, 菩薩起大悲心 廣大心迴向, 願一切眾生都能成就一切種智 菩薩勤修善業, 願以己身代眾生受苦, 令眾生得以解脫生死眾苦, 由此顯現菩薩悲心之深切 澄觀法師在 疏鈔 中問到 : 眾生之苦是自心所變現, 自業所招感的果報, 菩薩為何能代受? 答 : 通論代苦有其七義 : 一 以苦自要增悲念故, 瑜珈 四十九云: 菩薩從勝解行地, 隨入淨勝意樂地時, 云何超過諸惡趣等? 此問菩薩云何自離惡趣 50 意云 : 謂菩薩於世間清淨靜慮, 已善積資糧, 於多苦有情修習哀愍, 無餘思惟, 由此修習故得哀愍意樂及悲意樂 為利惡趣有情誓處惡趣, 如己舍宅, 設住惡趣能證菩提, 亦能忍受, 為除物苦願身代受, 令彼惡業永不現行, 一切善業常得現行, 由此悲願力故 一切惡趣諸煩惱品所有麤重, 於自所依皆得除遣, 得入初地 只有哀愍意樂及悲意樂, 似乎悲心不夠深切, 則身不能代眾生苦, 須由大悲心決定自獲勝益 菩薩為救護有情 利益眾生寧願以惡趣為宅, 願以己身代眾生苦, 使其惡業不現行, 這是菩薩的悲願, 為何要在惡趣證菩提的原因 二 約菩薩本為利生求法苦行, 已名為代, 後能為物為增上緣, 亦名代受 三 約菩薩留惑同事受有苦身, 為生說法令不造苦因, 因亡果喪, 亦名代受 四 設有眾生欲造無間等業, 菩薩化止不從, 遂斷其命, 菩薩自受惡趣苦報, 令彼得免無間大苦, 名為代受 五 由菩薩初修正願為生受苦, 至究竟位願成自在, 常在惡趣救代眾生, 如地藏菩薩及現莊嚴王等, 乃至饑世身為大魚, 皆其類也, 或以光明照觸, 或神力冥加其事非一 六 由菩薩此願契同真如, 彼眾生苦即同如性, 以同如之願, 還潛至即真之 50 參考 瑜珈師地論 T30,p.565a

34 苦 七 由普賢以法界為身, 一切眾生皆是法界, 即眾生受苦常是菩薩, 故名為 代 51 菩薩雖然示現於世間, 但心清淨無染著, 為哀愍眾生善集資糧, 由此修習得到哀愍意樂與悲意樂, 為度惡趣眾生不惜身處惡道, 雖處惡趣亦能成就菩提 為除眾生苦, 願以己身代受, 麤重煩惱皆得除遣, 菩薩悲心廣大令此惡業不復現前, 菩薩因有哀愍意樂與悲意樂則身能代眾生苦, 是由大悲心所獲得的勝益 假設有眾生欲造殺父 殺母無間等業, 菩薩無法感化制止, 遂斷其命, 寧願自己受惡趣苦報, 也不令他造無間業 菩薩留惑潤生, 不是菩薩亦有惑未斷, 菩薩心是無染著的根本不受外境影響, 菩薩只為身入其境, 方便救度眾生才有所謂的留惑潤生 如地藏菩薩為感化地獄眾生使之成佛, 處於地獄救護眾生源基於大悲心的成就 菩薩悲心契同法界, 以法界為身, 一切眾生皆是法界, 為利益眾生求法苦行奮志滿修, 唯有菩薩能同體大悲 第三節迴向行與六分位因果關係 在華嚴宗的修道階位有 次第行布門 圓融相攝門 兩種 次第行布 說明十信 十住 十行 十迴向 十地 等覺 妙覺 ; 從淺至深, 位位昇進的五十二位差別因果 那 圓融相攝 則是以性理融事相, 一位之中具一切位, 得一位即得一切位 就如經中的十信滿心, 即是攝五位而成正覺 就以華嚴宗來說十迴向的階位, 十迴向橫跨資糧位與加行位, 十信 十住 十行 十迴向是資糧位, 是修行最初的階段 ; 十迴向的後階段又別立加行位, 見道位是十地之初 ( 歡喜地 ), 修道位二地至十地, 而究竟位是佛果位 澄觀法師在 華嚴經疏 中提到, 迴向位是修大乘順解脫分資糧位終, 從十信 十住 十行是資糧位, 十迴向後別立加行位 莊嚴論 云 : 行盡一僧祇長養信令增上 (T31,p623c) 增上修達分善根 又 成唯識論 第九云 : 初無數劫福智資糧順解脫分既圓滿已, 為入見道住唯識性復修加行 (T31,p.49a) 雜集 52 十一亦同此說 此加行位之十迴向, 復有二說, 一云 : 四順決擇分中, 是後二攝, 謂十解為煖, 十行為頂, 前九迴向為忍, 第十迴向為世第一法 成唯識 云 : 此四善根亦勝解行攝 (T43,p.558a) 一云: 四加行中世第一攝故 真諦譯 攝大乘論 云 : 如須陀洹道前有四方便, 菩薩亦爾, 有四方便 (T31,p.229b) 四十心 若依此釋則無五位, 地前四十心皆加行故 摘錄自澄觀法師著 華嚴經疏 T35,p.699a 52 大乘阿毘達磨雜集論 T31,p 參見澄觀著 華嚴經疏 卷二十六 T35,p.697b

35 三賢位趣聖方便, 不分資糧 加行的遠近 在 莊嚴論 中提到, 菩薩行盡一阿僧祇, 眾善隨信積集亦如海滿, 長養的善根於信增上時, 一切眾善亦隨信聚集, 亦得具足如大海水湛然圓滿 如 成唯識論 云 : 何謂悟入唯識五位? 一 資糧位, 謂修大乘順解脫分 ; 二 加行位, 謂修大乘順決擇分 ; 三 通達位, 謂諸菩薩所住見道 ; 四 修習位, 謂諸菩薩所住修道 ; 五 究竟位, 謂住無上正等菩提 (T31,p.48b) 唯識宗將成佛修習階位分為五等, 即 :( 一 ) 資糧位, 即含攝有漏善以達佛果之位 指十住 十行 十迴向等諸位菩薩, 以福德智慧為助道資糧, 故稱資糧位 十住 十行 十迴向之菩薩階位又稱為大乘三賢位 其中, 十住偏重於修理觀, 十行偏重於修事觀, 十迴向多修理 事不二觀 此類的修行稱為大乘順解脫分, 雖已能斷除分別二執之現行, 然對於能 所取之種子依舊潛伏未除, 此係唯識五位中最初伏障之階段 ( 二 ) 加行位, 指四加行 ( 煖 頂 忍 世第一 ) 位菩薩, 由得福智資糧, 加功用行而入見道 ( 歡喜地 ), 住真如位, 稱為加行位 即於資糧位所積集之善, 更進一步為得無漏智而加力修行之位 此位能達 無二我 而 有二無我 之境界, 然心中仍變帶 如相 現前, 故仍非實住之唯識境界, 稱為大乘順抉擇分 ( 三 ) 通達位, 又作見道位 初地菩薩體會真如, 智照於理, 得見中道, 故稱通達位 即證得初無漏智, 並體得真如理之位 此係修行第一大劫之成熟階段, 相當於初地之入心, 故又稱見道位 ( 四 ) 修習位, 又作修道位 指二地至十地菩薩, 得見道已, 為斷除障, 復修習根本智, 故稱修習位 即於通達位證得真如理, 再反覆修習之位 ( 五 ) 究竟位, 指妙覺佛證此果位, 最極清淨, 更無有上, 故稱究竟位 十迴向行就唯識修道論的五位而言, 乃屬資糧位至加行位的位階, 為保菩薩登地, 從凡入聖的關鍵, 因此在修道成佛的階段中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 而又十地中迴向仍是菩薩修行的重要一環, 因為如前所述, 迴向的精神正是大乘菩薩不同於聲聞 緣覺之處 第四章迴向行法之成就與價值 在前文論述迴向行的種種意義與功用中, 已多少展現出迴向行法之成就與價值了, 今再以菩薩圓修迴向行的成就, 修學迴向行與菩薩斷惑 證果之關係及迴向行之實踐與現實生活之關係, 進一步深究其義 第一節菩薩圓修迴向行的成就 入法界品 是 華嚴經 最後一品經文, 也就是依人證入成德分 在 入

36 法界品 當中, 善財童子就是一個從凡夫位, 開始進修而證入一真法界的真實示範, 敘述菩薩從凡夫到佛果, 須要歷經五十二個修行次第, 方能證得等覺與妙覺位 就 入法界品 之前的經文譬喻為 百川, 而 入法界品 則猶如 大海, 總合圓融前面的五位因果, 其間的源流與體用是相同的, 可以融歸於 一真法界 之中, 也可說以臻華嚴教海的最高境界 善財童子圓滿十行法門之後, 融會悲智, 令世法及出世法均能達到融通自在的妙境, 以智為根本, 再依據智起如法奉行, 方能迴真向俗, 迴智向悲, 以達到理事圓融, 而成就法界行, 使得超出三賢位, 進入十聖位 善財童子於善度城中, 得見鞞瑟胝羅居士, 頂禮問法 居士告訴善財說, 我所證得的解脫法門是 不般涅槃際, 我也知道十方諸佛畢竟無有涅槃者, 只為調伏眾生而示現涅槃 居士常供養栴檀座佛塔, 澄觀法師在 疏鈔 中提到 : 攝諸善根入平等故, 城名善度者, 無一善根不度到究竟, 常供佛塔者, 善根中最故 54 塔中包攝一切佛, 入一切平等善根無不度到究竟彼岸, 以供佛塔善根迴向最為殊勝 鞞瑟胝羅居士告訴善財說 : 我開栴檀座如來塔門時, 得佛種無盡三昧, 於念念中入此三昧, 得知一切無量殊勝之事 隨其次第得見諸佛, 乃至不可說 不可說世界微塵數佛, 如是一切次第皆見, 亦見彼佛 初始發心, 種諸善根, 獲勝神通, 成就大願, 修行妙行, 具波羅蜜, 入菩薩地, 得清淨忍, 摧伏魔軍, 成等正覺 (T10,p.366b) 菩薩能以一念智而普知三世, 如來智日恆照其心, 於一切法無有分別, 了知諸佛皆悉平等, 如來及我等一切眾生無二無分別 ; 以般若波羅蜜為體, 能證得隨順堅固一切善根迴向 第二節迴向行的實踐與現實生活之關係 眾生依所信仰的佛法力行實踐, 就四弘誓願的 眾生無邊誓願度, 煩惱無盡誓願斷, 法門無量誓願學, 佛道無上誓願成 於自利之外更要發心利他 菩薩的布施是清淨無染的, 唯菩薩有大悲心願代眾生苦, 悲愍眾生視同己身, 為自己求解脫亦為眾生求解脫 但凡夫無智的我們, 觸境成迷, 滯於自利, 即使在現實的環境中有任何的布施, 都會想到將來能得好結果, 未來世中能得好果報 為父母親屬植福田要消災延壽, 為往生者種福田希冀能仰仗佛力早生淨土 悲心 是廣度眾生最重要的發心, 在日常生活中注重悲心的培養, 我們往往將經典中所說的迴向發願, 當作名相上的閱讀, 很難將其融入日常生活的心念中, 在利生的事行上要學習平等布施, 不分親疏貴賤經常關懷眾生, 由布施迴向做起, 迴向 就好比我們誠摯祝福對方, 不擇怨親平等, 現在者增福延壽, 過去者求生淨土, 54 澄觀法師著 : 華嚴經疏 卷五十七,T35,p.939c

37 不分親疏貴賤平等施與 布施是仁愛和慈悲的具體表現, 以悲天憫人的胸襟, 以感恩的心行布施, 憫恤貧病 捐贈醫藥秉持謙卑之心, 不企求回報只為利益眾生而行布施, 不求世間名聞利養, 希望得到無上智慧救濟一切, 更勸人發起迴向佛道之心, 將所有的功德與法界一切眾生共同迴向圓滿的佛智, 方能度眾生脫離苦海 就以日常生活當中舉手投足皆可迴向, 不擇小善而不為, 海量之所以大是它能納大地之水, 泰山之所以能高乃不擇壤土 布施是大智慧以平等恭敬之心三輪體空, 當中的喜悅勝過種種感官的享受, 就像播種能結出豐碩的果實 所謂布施者, 必獲其利益, 若為樂故施, 後必得安樂 這是佛門中每天為施主的咒願迴向 第五章結論 原始佛教時期已有迴向的觀念, 在 阿含經 中最早的迴向思想, 以迴向涅槃為主, 世尊一再叮嚀弟子們發厭離心, 離三界煩惱的繫縛, 不斷迴向於解脫上, 而非人天的果報 迴向可說是維護發心, 時時提醒自己莫忘初心, 行持上小小的善業都能迴向於解脫, 乃至無明與貪愛斷盡, 超越生死輪迴以臻涅槃境界 原始佛教以自我解脫為重點, 任何修行都強調迴向涅槃, 這也是原始佛教的特質 大乘佛教重於大悲心, 由大悲心而發願成就無上菩提 以菩提願 大悲心與無所得貫穿菩薩所有的修行法門, 由無自性顯示諸法實相, 在修學的過程中了解諸法的實相, 再由悲心發願上求無上菩提, 如此才能達到究竟 在 地藏經 當中明白地提到, 迴向的七分功德之中, 六分功德是利益自己, 利他功德也不過一分而已, 迴向的同時功德絲毫未減, 而在當下增長我們的悲心 大乘菩薩的悲心深廣從自我解脫, 步向菩提與利益有情, 這是大乘佛教的特色 行六度 四攝的大乘菩薩遠比厭離世間 速求涅槃的小乘行者殊勝 在 華嚴經 當中處處可見菩薩的大悲心, 願代眾生苦, 不擇怨親以平等心歡喜佈施 迴向有情, 願令眾生永離三途苦, 一切聖事皆當迴向無上菩提 ; 十迴向品 於迴向眾生 迴向菩提 迴向實際更將菩薩的迴向精神, 發揮得淋漓盡致 就 華嚴經 的迴向思想與懺悔 勸請 隨喜形成獨特的修行法門 一切的修行法門, 均要加以迴向, 令一切的功德利益等與功用, 才能達到圓融無盡 就 十迴向品 中所彰顯的 雙迴向, 上迴向 則與菩提相應, 是菩提道中的最高精神 ; 下迴向 是轉自萬行趨向一切眾生界, 以無緣大慈 同體大悲救護眾生 大悲不但是內心的憐憫, 更要有利世救人的真實事業, 雖然二乘也有悲心, 但 大悲心 唯佛才有 諸佛之所以能從生死到達佛道, 是因 眾生心 而成就 四恩三有, 同登華藏玄門, 八難三途, 共入毘盧性海, 法界眾生, 同圓種智 這是華嚴的根本精神在此展露無遺, 華嚴菩薩器量由此可見

38 迴向 如同一杯水投入大海, 即同大海一樣地廣大水量, 我們將所作的微細功德迴向之後, 功德與法界相應, 等虛空遍法界普利一切眾生界 迴向 就修學佛法的立場是極為重要的, 學佛者不論做何種功德都要來個迴向, 最常念的莫過於 願以此功德, 普及於一切, 我等與眾生, 皆共成佛道 學佛人將所做的功德迴向, 不但功德得到保障, 亦使功德加以擴大至法界 迴向有三種 : 迴事向理 迴因向果 迴自向他 一 迴事向理乃將所修千差萬別的事相功德, 迴向於不生不滅的真如法界理體 真如法界是平等而無所不在的, 所以所修的種種事相功德, 一旦迴向到法界理體中, 其功德就如同虛空無窮盡 發菩提心的人以眾生的利益為利益, 法界眾生因你的功德迴向常常得到安樂, 自己亦因眾生安樂而安樂 並使一切善業圓滿成就, 趣於無上菩提 如經中所說 : 願令眾生常得安樂, 無諸病苦, 欲行惡法皆悉不成, 所修善業, 皆速成就, 關閉一切諸惡趣門, 開示人天涅槃正路 (T10,p846b) 二 迴因向果即是將因中所修的一切功德, 迴向於無上佛果 菩薩的大悲心願代眾生苦, 以大菩提心度化眾生, 使眾生不積惡業而斷苦因, 積集出世間一切善業, 究竟成就無上菩提 如經云 : 若諸眾生 因其積集諸惡業故 所感一切極重苦果 我皆代受 令彼眾生悉得解脫 究竟成就無上菩提 (T10,p.846b) 三 迴自向他是將自己所修的一切功德, 迴施法界眾生 菩薩發心重在利益眾生, 愛護眾生甚於自己, 誓度一切無所怖畏 眾生於生死海中, 受種種逼迫, 菩薩見之感同身受, 將所有功德迴向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 如經云 : 從初禮拜乃至隨順, 所有功德皆悉迴向, 盡法界 虛空界一切眾生 (T10,p.846b) 菩薩如是所修迴向, 虛空界盡 眾生界盡 眾生業盡 眾生煩惱盡, 我此迴向無有窮盡 念念相續無有間斷, 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以大悲下化眾生須離眾生相, 上求菩提時須離菩提相 所以要迴事向理 迴因向果 迴自向他 普賢是 華嚴經 中最忙碌的菩薩, 以修習十大願王成就如來功德門, 從禮敬諸佛到普皆迴向 以 普賢行願品 來貫穿整部 華嚴經, 以普皆迴向作為總結, 將前面所修集的行願功德, 作普遍而廣大的迴向, 將善根平等迴向給眾生, 不存一己之私, 迴向真如 實際, 佛果菩提 發菩提心者以普賢行願力, 起深信解現前知見, 以諸供養具常為供養

39 諸供養中, 法供養最 所謂 : 如說修行供養, 利益眾生供養, 攝受眾生供養, 代眾生苦供養, 勤修善根供養, 不捨菩薩業供養, 不離菩提心供養 (T10,p.845a) 諸供養中以法供養最為殊勝, 財供養有盡而法供養是無盡的, 倘若一微塵之善皆能遍至三世一切諸佛前 教導眾生如何以聞思修學習佛法, 以布施 愛語為方便攝令眾生, 以利行 同事來度化眾生, 調伏眾生, 於眾生心平等, 以大悲心隨順眾生則能成就供養 代眾生苦是菩薩乘的大悲願, 菩薩上求佛道為度眾生, 難行能行, 難忍能忍, 菩薩示現惡世中為下化眾生, 皆以菩提心得成就 勤修善根不捨六度波羅蜜, 令眾生盡未來際直至成佛, 證入法界 佛法以菩提心為正因, 以大慈悲為根本, 以妙方便為究竟 發菩提心的行者, 將所修學的功德迴施法界眾生, 並使一切善業圓滿成就 在現今充滿暴戾的社會中, 宣揚佛法自利利他的精神, 使眾生了解佛境界的殊勝, 引發向上修學的心, 見賢思齊, 履行真理, 學菩薩道修菩薩行, 成就人間淨土 福德與智慧是在日常生活當中培養的 如何令菩提心增長, 證得一切智 附錄 1. 八十華嚴經 唐. 實叉難陀譯 大正藏 第十冊 NO: 六十華嚴經 東晉. 佛陀跋陀羅譯 大正藏 第九冊 NO: 四十華嚴經 唐. 般若譯 大正藏 第十冊 NO: 華嚴經探玄記 唐. 法藏 大正藏 第三十五冊 NO: 華嚴遊心法界記 唐. 法藏 大正藏 第四十五冊 NO: 華嚴經疏 唐. 澄觀 大正藏 第三十五冊 NO: 華嚴經隨疏演義鈔 唐. 澄觀 大正藏 第三十六冊 NO: 華嚴經普賢行願品疏鈔 唐. 澄觀 宗密 卍續藏經 第七冊 9. 大方廣佛華嚴經綱要 唐. 澄觀疏義, 明. 憨山德清提挈, 第九 ~ 十二冊 10. 解深密經 唐. 玄奘譯 大正藏 第十六冊 NO: 瑜珈師地論 唐. 玄奘譯 大正藏 第三十冊 NO: 攝大乘論譯 陳. 真諦譯 大正藏 第三十一冊 NO: 大乘莊嚴論 唐. 波羅頗密多羅譯 大正藏 第三十一冊 NO: 成唯識論 唐. 玄奘譯 大正藏 第三十一冊 NO:

40 15. 菩薩瓔珞本業經 姚秦. 竺佛念譯 大正藏 第二十四冊 NO: 大智度論 後秦. 鳩摩羅什譯 大正藏 第二十五冊 NO: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 後秦. 鳩摩羅什譯 大正藏 第八冊 NO: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 唐. 玄奘譯 大正藏 第二十七冊 NO: 印順法師 1992 大乘起信論講記, 台北 : 正聞 20. 方東美 1993 華嚴宗哲學, 台北 : 黎明 21. 楊政河 1992 華嚴哲學研究, 台北 : 慧炬 22. 龜川教信著釋印海譯 1988 華嚴學, 美國 : 法印寺 23. 魏常海釋譯 2000 十地經論, 高雄 : 佛光山 24. 梶山雄一等著 / 許洋主譯 1989 般若思想 般若思想的成立 (7) 迴向 台北 : 法爾 25. 陳柏達 1992 圓滿生命的實現- 布施波羅蜜 台北 : 東大 26. 釋印融 1999 大專學生佛學論文集( 九 ) 迴向初探 台北: 華嚴蓮社

2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一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 一 ) 阿彌陀佛的意思

2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一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 一 ) 阿彌陀佛的意思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目錄 ㄧ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2 ( 一 ) 阿彌陀佛的意思 2 ( 二 ) 成熟眾生, 莊嚴國土 的彌陀本願 5 ( 三 ) 淨土法門的殊勝 8 二 念佛的方法 13 ( 一 ) 念佛的方法 13 ( 二 ) 念佛法門的層次 20 ( 三 ) 報恩佛七 的意義 29 三 四種淨土任君遊 35 ( 一 ) 人間淨土 35 ( 二 ) 天國淨土 38 ( 三 ) 佛國淨土 41 (

More information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目錄 生與死的尊嚴 2 認識生命的實相 3 生從何處來? 死往何處去? 8 佛教徒的生死觀 10 如何面對死亡? 如何使得死亡有尊嚴? 20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認識生命的實相 認識生命的實相 ( 一 ) 由生命的無奈 無所依賴及無所適從, 轉變為生命的可愛 可貴與自我的肯定 ( 二 ) 生命的出生與死亡, 關係密切, 不可分割 出生之時已確定了死亡的必然到臨 生未必可喜, 死未必可哀,

More information

出義僧家的意林悟語聖嚴法師著3 目錄 在家與出家 5 選擇出家的四個觀點 21 出家是為 21 世紀的人類努力 37 宗教師的胸襟與悲願 45 在家與出家 願消三障諸煩惱 在家與出家 5 6 出家的意義 願得智慧真明了 在家與出家 7 8 出家的意義 在家哪及出家好 在家與出家 9 10 出家的意義 將此深心奉塵剎 在家與出家 11 12 出家的意義 堪作人天功德主 在家與出家 13 14 出家的意義

More information

忘眾生恩德 務 使 眾生亦終有 一 天 同證 菩提 這就是透 見緣起 事實的修道者要發 菩提 心 的來由 (四 )為 甚麼 維摩 經 置三 心於 修 淨 土行 之首? 維摩 經註 僧 肇云 : 夫欲 弘大道 先 要直其心 心 既 真 直 然 後 人行 能深 ;入 行 既深 則 能廣 運無 涯 此三

忘眾生恩德 務 使 眾生亦終有 一 天 同證 菩提 這就是透 見緣起 事實的修道者要發 菩提 心 的來由 (四 )為 甚麼 維摩 經 置三 心於 修 淨 土行 之首? 維摩 經註 僧 肇云 : 夫欲 弘大道 先 要直其心 心 既 真 直 然 後 人行 能深 ;入 行 既深 則 能廣 運無 涯 此三 忘眾生恩德 務 使 眾生亦終有 一 天 同證 菩提 這就是透 見緣起 事實的修道者要發 菩提 心 的來由 (四 )為 甚麼 維摩 經 置三 心於 修 淨 土行 之首? 維摩 經註 僧 肇云 : 夫欲 弘大道 先 要直其心 心 既 真 直 然 後 人行 能深 ;入 行 既深 則 能廣 運無 涯 此三 心之 次也 備 此三 心 然 後修 六度 這襄再作補 充 沒有直 心 學 佛 目的不純正 沒有深 心

More information

佛化家庭手冊 佛化家庭 一 淨化人間, 必定要淨化社會 二 淨化人間的著力點, 是從淨化家庭開始

佛化家庭手冊 佛化家庭 一 淨化人間, 必定要淨化社會 二 淨化人間的著力點, 是從淨化家庭開始 佛化家庭手冊 目錄 安佛化家庭 2 如何建立美滿婚姻? 7 附錄 美滿婚姻的原則 一九九四年佛化聯合婚禮致詞 18 佛化家庭手冊 佛化家庭 一 淨化人間, 必定要淨化社會 二 淨化人間的著力點, 是從淨化家庭開始 佛化家庭 三 佛化的家庭必須具備三個條件 ( 一 ) 孝敬父母如同禮敬供養三世諸佛 ( 二 ) 夫妻之間是同修淨業的菩薩伴侶 佛化家庭手冊 ( 三 ) 對於子女要像母雞帶小雞那樣的呵護備至

More information

第二節 研究方法 本論文第一章 緒論 說明研究動機與目的 研究方法及研究的範圍及限制 並對 飲食散文的義界 作一觀念的釐清 第二章 文獻探討 就將本研究的理 論建構中的概念作釐清 分別為 現代文學 飲食文學的重要論著 等兩個部 分來描述目前文獻的研究成果 並探討其不足待補述的地方 本研究以 文化研 究 為主要研究基礎 統攝整個研究架構 在不同章節裡 佐以相關研究方法進 行論述 茲圖示如下 研究方法

More information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安身安心安家安業 目錄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2 安誰 - 能夠安人必能安己 3 安身 - 在於生活的勤勞儉樸 8 安心 - 在於生活的少欲知足 13 安家 - 於家庭中的相愛和相助 15 安業 - 在於身口意三類行為的清淨和精進 18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安誰 - 能夠安人必能安己 安誰 - 能夠安人必能安己行菩薩道 - 尊重他人而安心安身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身心平安

More information

華嚴專宗佛學研究

華嚴專宗佛學研究 華嚴專宗學院大學部第九屆畢業論文 普賢十大願修行之初探 指導教授 : 蔡伯郎教授 學生 : 釋法薰 中華民國九十五年六月 普賢十大願修行之初探 壹 前言 古德云 : 行如山 願如海, 願與行如鳥之雙翼, 兩翼相輔便能展翅高飛 大乘菩薩, 初發心即誓願救度一切眾生 誓成無上正等正覺 在 華嚴經 中說到普賢菩薩立下十大願此十大願, 是普賢菩薩的弘誓, 菩薩即此大願, 於自證之心性中, 發起 念念相續,

More information

切智所行之義 皆得自在 修諸功德 悉已圓滿 其菩提座 具足莊嚴 周遍十方一切世界 佛處其上 轉妙法輪 說諸菩薩所有行願 開示無量諸佛境界 令諸菩薩 皆得悟入 修行種種清淨妙行 復能示導一切眾生 令種善根 生於如來平等地中 住諸菩薩無邊妙行 成就一切功德勝法 一切世界 一切眾生 一切佛剎 一切諸法 一

切智所行之義 皆得自在 修諸功德 悉已圓滿 其菩提座 具足莊嚴 周遍十方一切世界 佛處其上 轉妙法輪 說諸菩薩所有行願 開示無量諸佛境界 令諸菩薩 皆得悟入 修行種種清淨妙行 復能示導一切眾生 令種善根 生於如來平等地中 住諸菩薩無邊妙行 成就一切功德勝法 一切世界 一切眾生 一切佛剎 一切諸法 一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四十七佛不思議法品第三十三之二佛子 諸佛世尊 有十種廣大佛事 無量無邊 不可思議 一切世間 諸天及人 皆不能知 去來現在 所有一切聲聞獨覺 亦不能知 唯除如來威神之力 何等為十 所謂一切諸佛 於盡虛空遍法界 一切世界 兜率陀天 皆現受生 修菩薩行 作大佛事 無量色相 無量威德 無量光明 無量音聲 無量言辭 無量三昧 無量智慧 所行境界 攝取一切人天魔梵 沙門婆羅門 阿脩羅等 大慈無礙

More information

佛化長青手冊 緣起

佛化長青手冊 緣起 佛化長青手冊 目錄 緣起 聖嚴法師 2 一 規畫生活, 享受高齡 4 ( 一 ) 心理調適最重要 ( 二 ) 生活起居善安排 二 養生保健, 延年益壽 10 ( 一 ) 長壽養生的要訣 ( 二 ) 別讓病痛成主宰 三 修心養性, 常保安樂 16 ( 一 ) 精進在家自修 ( 二 ) 定期參加共修 ( 三 ) 加入義工行列 附錄一 信仰佛教一定要皈依三寶嗎? 23 附錄二 念佛的方法 26 佛化長青手冊

More information

Ava_ch40-普賢行願品科判.indd

Ava_ch40-普賢行願品科判.indd 別解文義 ( 分三 ) A1. 結前所說爾時, 普賢菩薩摩訶薩稱歎如來勝功德已, 告諸菩薩及善財言 : 善男子! 如來功德, 假使十方一切諸佛, 經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劫, 相續演說, 不可窮盡 A2. 正示普因 ( 分二 ) B1. 長行 ( 分三 ) C1. 正顯普因分 ( 分四 ) D1. 標示所應若欲成就此功德門, 應修十種廣大行願 D2. 徵列名數何等為十? 一者 禮敬諸佛 ; 二者

More information

第一篇文概說第七章公文的用語及標點符號公本篇內容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章 公文的意義 第三章 公文與高 普 特各類考試 第四章 公文程式之意義及演變 第五章 公文之分類及其行文系統 第六章 公文之結構與行款 第一篇 第一章緒論 003 第一章緒論 等 等 004 最新應用公文 第一篇 第二章公文的意義 005 第二章公文的意義 第一節 一 須為公務員製作之文書 二 須為公務員 職務上 製作之文書 006

More information

目錄 法鼓山僧伽大學的創校精神 5 僧大校訓 悲智和敬 17 僧大校風的建立 23 三學研修院院訓 35

目錄 法鼓山僧伽大學的創校精神 5 僧大校訓 悲智和敬 17 僧大校風的建立 23 三學研修院院訓 35 校訓與院訓僧林悟語聖嚴法師著1 目錄 法鼓山僧伽大學的創校精神 5 僧大校訓 悲智和敬 17 僧大校風的建立 23 三學研修院院訓 35 法鼓山僧伽大學的創校精神 菩提心與出離心 法鼓山僧伽大學的創校精神 5 6 校訓與院訓 法鼓山僧伽大學的創校精神 7 放眼全世界, 處處為佛教 8 校訓與院訓 法鼓山僧伽大學的創校精神 9 10 校訓與院訓 法鼓山僧伽大學的創校精神 11 實踐創校的精神 12 校訓與院訓

More information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法會因由分第一 如是我聞 : 一時, 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爾時, 世尊食時, 著衣持缽, 入舍衛大城乞食 於其城中次第乞已, 還至本處 飯食訖, 收衣缽 洗足已, 敷座而坐 善現啟請分第二 時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 即從座起, 偏袒右肩, 右膝著地, 合掌恭敬 而白佛言 : 希有! 世尊 如來善護念諸菩薩, 善付囑諸菩薩 世尊!

More information

【第35義】中

【第35義】中 大般若經 中菩薩摩訶薩不證實際的探討 一 前言 林崇安 ( 法光雜誌,252 期,2010) 玄奘大師所譯的 大般若經 是由 16 部經典所組成, 分成十六分, 也稱作十六會 前三分的內容大致相同而經文長短有異, 其品數和卷數為 : 初分 七十九品 400 卷 : 卷 1 卷 400 第二分 八十五品 78 卷 : 卷 401 卷 478 第三分 三十一品 59 卷 : 卷 479 卷 537 以下引用這三分的經文,

More information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繁體).pages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繁體).pages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姚秦三藏法師. 鳩摩羅什譯 1. 如是我聞 : 一時, 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爾時, 世尊食時, 著衣持鉢, 入舍衛大城乞食 於其城中, 次第乞已, 還至本處 飯食訖, 收衣鉢, 洗足已, 敷座而坐 2. 時, 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 偏袒右肩, 右膝著地, 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 希有! 世尊! 如來善護念諸菩薩, 善付囑諸菩薩 世尊! 善男子

More information

71 新約聖經的福音 3

71 新約聖經的福音 3 信徒的偽善 郭善熙牧師被稱為韓國 本世代最優秀的講道者 講道是他牧會的最大武器 一如他所說 : 這四十年來, 我惟一做的就是講道 他是擺上生命來講道, 曾以系列解經講道, 帶動盼望教會復興 經文 : 加拉太書二章 11 至 13 節 14 但我一看見他們行的不正, 與福音的真理 不合 71 新約聖經的福音 3 72, 干擾信仰的原因 30 然而, 有許多在前的, 將要在後 ; 在後的, 將要在前 73

More information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Vajracchedik -Prajñ p ramit S tra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 (Kum rajiva) 譯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般若會上佛菩薩 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1 如是我聞 : 一時, 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爾時, 世尊食時, 著衣持金本, 入舍衛大城乞食

More information

如來藏之研究 第二章第四節 福嚴推廣教育班第 34 期 如來藏之研究 第四節佛子與佛種性 (pp ) 第二章如來藏思想探源 (pp ) 釋長慈 (2017/12/19) 一 從譬喻而發展起來的 佛子 與 佛種性, 對如來藏說, 是有啟發作用 如來藏 (tathāgata-ga

如來藏之研究 第二章第四節 福嚴推廣教育班第 34 期 如來藏之研究 第四節佛子與佛種性 (pp ) 第二章如來藏思想探源 (pp ) 釋長慈 (2017/12/19) 一 從譬喻而發展起來的 佛子 與 佛種性, 對如來藏說, 是有啟發作用 如來藏 (tathāgata-ga 福嚴推廣教育班第 34 期 如來藏之研究 第四節佛子與佛種性 (pp. 59 65) 第二章如來藏思想探源 (pp. 19 65) 釋長慈 (2017/12/19) 一 從譬喻而發展起來的 佛子 與 佛種性, 對如來藏說, 是有啟發作用 如來藏 (tathāgata-garbha) 是胎藏的藏, 與懷妊 誕生, 也與種性 (gotra) 血統有 1 關 從譬喻而發展起來的 佛子 與 佛種性, 對如來藏說,

More information

2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啰啰 阇

2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啰啰 阇 序论 / 1 2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啰啰 阇 序论 / 3 睺 4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别解脱戒 序论 / 5 菩萨戒 金刚乘戒 如法守护 6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序论 / 7 8 / 菩提道次第略论 阇 序论 / 9 10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序论 / 11 12 / 菩提道次第略论 槃 序论 / 13 除三种过 14 / 菩提道次第略论 依六种想 于己作病者想 序论 / 15 于说法者作医师想

More information

0 0 = 1 0 = 0 1 = = 1 1 = 0 0 = 1

0 0 = 1 0 = 0 1 = = 1 1 = 0 0 = 1 0 0 = 1 0 = 0 1 = 0 1 1 = 1 1 = 0 0 = 1 : = {0, 1} : 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0

More information

二 一四年十一月 放眼二十一世紀的大世界 核武 擴散 戰亂依然 環境污染 溫 室效應加劇 惡疾 空難 以及 自 然 災 害 頻 生 火 宅 中 人 苦不堪言 傳統的人生觀 價值觀逐漸剝離 網絡社會的虛 擬現實 真偽難辨 是非難決 令本來精神貧乏 心靈空虛的人 更加惶惑不安 環顧我們身處的 香港 政制 經濟 以至民生都 不得安穩 怨氣沖天 暴戾詛咒 抑鬱苦悶湧現 再加上自身的人 事感情 學業工作 可謂無一

More information

的友誼 而且無論外貌怎樣改變 自信心是自己給自己的 發自內心 的自我認同感是無法改變的 只要自我認同才能得真正的心靈富足 而不是單純的改變外表 不同的整容公司亦會利用現今社會的價值觀來作宣傳 誇大整容 後的效果 又用明星效應 令消費者認為整容真的能變成明星一樣 整容這個風氣是由人們的價值觀造成的 有人指出 我們要接納 整容後的人以及香港社會應對此持更開放的態度 但相反地 為什麼 不能接納那些我們認為不

More information

皈依三寶的意義 一 為何要皈依三寶?

皈依三寶的意義 一 為何要皈依三寶? 目錄 一 為何要皈依三寶? 2 二 什麼是皈依三寶? 8 三 皈依三寶的方法 19 四 皈依三寶的利益 29 皈依三寶的意義 一 為何要皈依三寶? 一 為何要皈依三寶? 皈依三寶的意義 一 為何要皈依三寶? 皈依三寶的意義 一 為何要皈依三寶? 皈依三寶的意義 二 什麼是皈依三寶? 二 什麼是皈依三寶? 10 皈依三寶的意義 二 什麼是皈依三寶? 11 12 皈依三寶的意義 1. 2. (1) (2)

More information

才門 皆悉已得 清淨無礙 大悲利益一切眾生 以本願力 盡未來際 而無厭倦 汝應請彼 彼當為汝 說其三昧自在解脫 爾時會中 諸菩薩眾 聞普賢名 即時獲得不可思議 無量三昧 其心無礙 寂然不動 智慧廣大 難可測量 境界甚深 無能與等 現前悉見無數諸佛 得如來力 同如來性 去來現在 靡不明照 所有福德 不

才門 皆悉已得 清淨無礙 大悲利益一切眾生 以本願力 盡未來際 而無厭倦 汝應請彼 彼當為汝 說其三昧自在解脫 爾時會中 諸菩薩眾 聞普賢名 即時獲得不可思議 無量三昧 其心無礙 寂然不動 智慧廣大 難可測量 境界甚深 無能與等 現前悉見無數諸佛 得如來力 同如來性 去來現在 靡不明照 所有福德 不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四十十定品第二十七之一爾時世尊 在摩竭提國 阿蘭若法菩提場中 始成正覺 於普光明殿 入剎那際諸佛三昧 以一切智自神通力 現如來身 清淨無礙 無所依止 無有攀緣 住奢摩他最極寂靜 具大威德 無所染著 能令見者 悉得開悟 隨宜出興 不失於時 恒住一相 所謂無相 與十佛剎微塵數菩薩摩訶薩俱 靡不皆入灌頂之位 具菩薩行 等于法界無量無邊 獲諸菩薩普見三昧 大悲安隱一切眾生 神通自在 同於如來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華嚴-隆運法師-精進波羅蜜--論文

Microsoft Word - 華嚴-隆運法師-精進波羅蜜--論文 精進波羅蜜之研究 -- 以 華嚴經 焰慧地為主 釋隆運 華嚴專宗研究所二年級 0 精進波羅蜜之研究 以 華嚴經 燄慧地為主 壹 緒論 2 一 研究的動機與目的 2 二 研究範圍與進路 2 三 今人的研究成果 4 貳 精進波羅蜜之意涵 4 一 精進波羅蜜之定義 4 ( 一 ) 精進與波羅蜜 4 ( 二 ) 精進波羅蜜 5 二 大小乘中對於精進的詮釋 6 ( 一 ) 小乘中的 精進 之意涵及類別 7 (

More information

一 前言... 2 二 略述 入法界品... 2 ( 一 ) 略述 華嚴經 入法界品 的傳譯... 2 ( 二 ) 入法界品 的結構... 3 三 善財童子的生信... 4 ( 一 ) 善財童子名字的涵義 善財 的涵義 童子 的涵義... 7 ( 二 ) 善財童子如何生信

一 前言... 2 二 略述 入法界品... 2 ( 一 ) 略述 華嚴經 入法界品 的傳譯... 2 ( 二 ) 入法界品 的結構... 3 三 善財童子的生信... 4 ( 一 ) 善財童子名字的涵義 善財 的涵義 童子 的涵義... 7 ( 二 ) 善財童子如何生信 以行布與圓融來看 華嚴經 入法界品 善財童子之起信 釋演惠 華嚴專宗研究所二年級 摘要 華嚴經 云: 信為道元功德母, 長養一切諸善法 又 大智度論 云 : 佛法大海, 信為能入, 智為能度 此處的信不是一般的仰信, 而是智信 而且證入一真法界的方式, 法藏認為有五門, 第一就是要有信 入法界品 其主要人物為善財童子, 以及他的啟信老師文殊菩薩, 兩者都含有信的寓意 善財童子在過去世中, 就已深種善根,

More information

諸善知識 專意承奉 不違其教 願一切眾生 樂善知識 常不捨離 無間無雜 亦無誤失 願一切眾生 能以其身 施善知識 隨其教命 靡有違逆 願一切眾生 為善知識之所攝受 修習大慈 遠離諸惡 願一切眾生 隨善知識 聽聞諸佛所說正法 願一切眾生 與善知識 同一善根 清淨業果 與諸菩薩 同一行願 究竟十力 願一

諸善知識 專意承奉 不違其教 願一切眾生 樂善知識 常不捨離 無間無雜 亦無誤失 願一切眾生 能以其身 施善知識 隨其教命 靡有違逆 願一切眾生 為善知識之所攝受 修習大慈 遠離諸惡 願一切眾生 隨善知識 聽聞諸佛所說正法 願一切眾生 與善知識 同一善根 清淨業果 與諸菩薩 同一行願 究竟十力 願一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二十六十迴向品第二十五之四佛子 菩薩摩訶薩 以種種車 眾寶嚴飾 奉施諸佛 及諸菩薩 師長善友 聲聞緣覺 如是無量種種福田 乃至貧窮 孤露之者 此諸人眾 或從遠來 或從近來 或承菩薩名聞故來 或是菩薩因緣故來 或聞菩薩 往昔所發 施願故來 或是菩薩 心願請來 菩薩是時 或施寶車 或施金車 悉妙莊嚴 鈴網覆上 寶帶垂下 或施上妙 瑠璃之車 無量珍奇 以為嚴飾 或復施與白銀之車 覆以金網

More information

摘要 一切佛法皆以十地為本, 明此十地法通因徹果, 不離如來根本智 十地品 在 華嚴經 六位行法結構中, 係屬菩薩修行的十聖位 華嚴經 中菩薩的修行階位須經歷 : 十信是外凡位, 十住 十行 十迴向為三賢位, 登地以上稱為十聖位 於成就佛果的三大阿僧祇劫中, 初地前完成一大阿僧祇劫, 初地到八地完成

摘要 一切佛法皆以十地為本, 明此十地法通因徹果, 不離如來根本智 十地品 在 華嚴經 六位行法結構中, 係屬菩薩修行的十聖位 華嚴經 中菩薩的修行階位須經歷 : 十信是外凡位, 十住 十行 十迴向為三賢位, 登地以上稱為十聖位 於成就佛果的三大阿僧祇劫中, 初地前完成一大阿僧祇劫, 初地到八地完成 華嚴專宗研究所第二十屆碩士論文 菩薩 信樂行成就 之研究 以 十地品 歡喜地 為主 指導教授 : 闞正宗老師 研究生 : 釋天起 中華民國一 O 四年五月十五日 摘要 一切佛法皆以十地為本, 明此十地法通因徹果, 不離如來根本智 十地品 在 華嚴經 六位行法結構中, 係屬菩薩修行的十聖位 華嚴經 中菩薩的修行階位須經歷 : 十信是外凡位, 十住 十行 十迴向為三賢位, 登地以上稱為十聖位 於成就佛果的三大阿僧祇劫中,

More information

壹 前言 華嚴經 浩瀚深廣, 要想了解實乃不易, 然而想知道如何從凡夫而最終成就佛道的過程, 就要透過 華嚴經 入法界品 來了解 華嚴經 入法界品 是描述善財童子在文殊菩薩的指引下依人求道, 親證平等法界, 在參訪了五十三位善知識, 而成就佛道的過程 本文以 入法界品 善財童子所參訪的第十位善知識,

壹 前言 華嚴經 浩瀚深廣, 要想了解實乃不易, 然而想知道如何從凡夫而最終成就佛道的過程, 就要透過 華嚴經 入法界品 來了解 華嚴經 入法界品 是描述善財童子在文殊菩薩的指引下依人求道, 親證平等法界, 在參訪了五十三位善知識, 而成就佛道的過程 本文以 入法界品 善財童子所參訪的第十位善知識, 慈行童女修行法門之探析 以 八十華嚴 入法界品 為主 釋道悅台北華嚴專宗研究所二年級 摘要 本文是依 華嚴經 的三種譯本作為對照, 以 八十華嚴 為主, 六十華嚴 與 四十華嚴 二種譯本為輔, 作為研究範圍 華嚴經 入法界品 是 八十華嚴經 的最後一品, 也是 華嚴經 之義理如何在人間實現修行的最好顯現 其通過善財童子對五十三位善知識的參訪, 從而令善財童子一步一步成就無上佛道的過程 而本文所探討的對象是善財童子參訪的五十三位善知識之第十位

More information

POP POP 啟發者 善修忍辱, 安忍不瞋的富樓那 ( P rna Punna) 2011/10 POP

POP POP 啟發者 善修忍辱, 安忍不瞋的富樓那 ( P rna Punna) 2011/10 POP 寧靜致遠 21 淺談 POP 潛能心理學理論架構的由來 飛吧! 宇宙先鋒 海星的故事 我是漁夫 POP 2011/10 POP POP 啟發者 善修忍辱, 安忍不瞋的富樓那 ( P rna Punna) 2011/10 POP Purna Maitrayanip u t r a 耶穌基督誕生在仇恨之地 1-13 地獄不空, 誓不成佛的地藏王 POP 2011/10 10 (551-479B.C.E.)

More information

戒菸實務個案自助手冊105年Ver.2

戒菸實務個案自助手冊105年Ver.2 本計劃經費來自 品健康福利捐支應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 我 名字 為了 以下理由 1. 2. 3. 4. 5. 決定從 年 月 日起 簽署人 (簽章) 見證人 (簽章) 年 月 日 a 準備戒 V 環境的準備 排除讓自己想吸 自己戒 的環境 V 心理的準備 瞭解自己的吸 的環境 建立能提醒 行為 強化戒 決心 V 身體的準備 評估身體的尼古丁依賴度 必要時找尋 藥物降低戒 戒 的難度

More information

TablesDivision_Chinois

TablesDivision_Chinois Exemple Tables de division Chinois http://www.memrise.com/ 除以 chúyǐ divisé par (diviser par) 等于 děngyú égale (être égal à) 八除以四等于二 bā chúyǐ sì děngyú èr 8 divisé par 4 égale 2 Table de division par 1 一除以一

More information

行政法概要 本章學習重點 本章大綱 第一節行政作用之概念 第二節行政作用之分類 一 行政程序法 第三節行政作用法之範圍 第四節行政作用之私法 行為 二 行政罰法三 行政執行法一 源起二 類型 第五節行政作用中的非 權力行為 一 類型 二 事實行為 第六節行政作用之內部 行為 一 行政規則

行政法概要 本章學習重點 本章大綱 第一節行政作用之概念 第二節行政作用之分類 一 行政程序法 第三節行政作用法之範圍 第四節行政作用之私法 行為 二 行政罰法三 行政執行法一 源起二 類型 第五節行政作用中的非 權力行為 一 類型 二 事實行為 第六節行政作用之內部 行為 一 行政規則 第 6 章 行政作用及其分類 行政法概要 本章學習重點 1. 2. 本章大綱 第一節行政作用之概念 第二節行政作用之分類 一 行政程序法 第三節行政作用法之範圍 第四節行政作用之私法 行為 二 行政罰法三 行政執行法一 源起二 類型 第五節行政作用中的非 權力行為 一 類型 二 事實行為 第六節行政作用之內部 行為 一 行政規則 二 內部指令 CHAPTER 6 行政作用及其分類 內文教學區 1 行政法概要

More information

淺說 普賢行願品 住位 十行位 十迴向位 十地位 等覺 妙覺, 這叫五十二位, 最後參普賢菩薩法身大士, 五十三位才圓滿了 在 華嚴經 上, 善財童子參彌勒菩薩, 他已經圓滿等覺菩薩, 跟普賢菩薩 跟彌勒菩薩一樣位置, 彌勒菩薩叫他再回頭參文殊師利菩薩 因為善財童子最初發心的時候, 是參文殊師利菩薩

淺說 普賢行願品 住位 十行位 十迴向位 十地位 等覺 妙覺, 這叫五十二位, 最後參普賢菩薩法身大士, 五十三位才圓滿了 在 華嚴經 上, 善財童子參彌勒菩薩, 他已經圓滿等覺菩薩, 跟普賢菩薩 跟彌勒菩薩一樣位置, 彌勒菩薩叫他再回頭參文殊師利菩薩 因為善財童子最初發心的時候, 是參文殊師利菩薩 淺說 普賢行願品 普賢行願品 是立即成佛的 大方廣佛華嚴經 的 普賢行願品 是立即成佛的 但是 大方廣佛華嚴經 說怎麼成的 從你最初開始發心 發菩提心 行 普賢行 爾後成就佛果 有時是因果同時 一發心就成正覺 這叫因 果同時 但是這個中間沒有講次第 華嚴經 就從次第開始講 一 念頓覺 立證菩提 怎麼立證的 中間的過程會跟大家說清楚 當我們坐禪的時候 說 禪門一炷香 頓超直入 立證菩 提 這個中間怎麼證的

More information

目次 文字 : 釋見沄插畫 : 許育榮 編輯手札 平常的話, 深深的道理 釋見鐻 通往天空的十道雲梯認識 華嚴十地 007 繁花燦爛的世界 008 一本通往祥和與快樂的地圖書 009 只緣身在此山中 010 紅到單飛的 十地經 012 萬夫莫敵的金剛藏 012 翱翔的痕跡該怎麼說? 014 涵養住持

目次 文字 : 釋見沄插畫 : 許育榮 編輯手札 平常的話, 深深的道理 釋見鐻 通往天空的十道雲梯認識 華嚴十地 007 繁花燦爛的世界 008 一本通往祥和與快樂的地圖書 009 只緣身在此山中 010 紅到單飛的 十地經 012 萬夫莫敵的金剛藏 012 翱翔的痕跡該怎麼說? 014 涵養住持 視讀經典 ( 一 ). 華嚴十地概介 菩薩的學程 文字 : 釋見沄插畫 : 許育榮 目次 文字 : 釋見沄插畫 : 許育榮 編輯手札 平常的話, 深深的道理 釋見鐻 通往天空的十道雲梯認識 華嚴十地 007 繁花燦爛的世界 008 一本通往祥和與快樂的地圖書 009 只緣身在此山中 010 紅到單飛的 十地經 012 萬夫莫敵的金剛藏 012 翱翔的痕跡該怎麼說? 014 涵養住持的根源 016 歡喜布施.

More information

的普賢行願 並藉由善財童子受文殊菩薩指引, 南行參訪善知識的歷程, 點出菩薩道修行的次第 關於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歷程的偈讚與圖繪, 收錄經藏的有 : 1 唐華嚴五祖圭峰宗密大師 圓覺經道場修證儀 禮讚, 稱 南無大方廣佛華嚴末會中, 圓器上根百城求法, 一生之內菩薩行圓, 為末世頓門修證軌範, 善財菩

的普賢行願 並藉由善財童子受文殊菩薩指引, 南行參訪善知識的歷程, 點出菩薩道修行的次第 關於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歷程的偈讚與圖繪, 收錄經藏的有 : 1 唐華嚴五祖圭峰宗密大師 圓覺經道場修證儀 禮讚, 稱 南無大方廣佛華嚴末會中, 圓器上根百城求法, 一生之內菩薩行圓, 為末世頓門修證軌範, 善財菩 華嚴經 入法界品 善財童子五十三參 新探 ( 上 ) 王家軒刊載於 美佛慧訊 166 期 2017 年 1 月一 緣起 華嚴經 是佛門的寶藏, 廣大圓融莊嚴, 華嚴 是 開演萬行之因華, 莊嚴萬德之佛果, 以萬行交飾, 緣起集成故, 又名 雜華經 相傳是由有 第二佛陀 之稱的大乘八宗共祖 龍樹菩薩 從龍宮請出 依佛陀弘法度生的因緣, 自古以來有 開悟的楞嚴 成佛的法華 富貴的華嚴 的說法, 所以圭峰宗密大師說

More information

鄭石岩教授講授 二 0 一三年重排版 華嚴經講義 財團法人佛陀教育基金會印贈 華嚴經講義 鄭石岩教授講授 序 7 緒論 11 第一 真實圓融的精神世界 你不可不讀華嚴經 11 第二 法界之旅的藍圖 華嚴經教入門玄要 18 第三 十玄門大義 25 第四 釋五會念佛 32 第一會舉果勸樂生信分 法界莊嚴 ( 菩提場 ) 39 第一世主妙嚴品 40 第二如來現相品 46 第三普賢三昧品 50 第四世界成就品

More information

《從普賢菩薩的典範談菩薩行》 田博堯 撰

《從普賢菩薩的典範談菩薩行》 田博堯  撰 從普賢菩薩的典範談菩薩行 一 前言 普賢菩薩以大行的特德, 與大智文殊菩薩, 是毗盧遮那佛的二大脇侍, 合稱 華嚴三聖, 代表 華嚴經 所指 華藏世界 的三位聖者 學佛者依文殊菩薩的正見 智慧為導, 透過普賢菩薩的正行 大行, 乃能成就不可思議的佛果 普賢菩薩是一位在這個世界上實踐菩薩行的典範, 他代表應用智慧, 積極去利益眾生 普賢菩薩所呈現的是將我們覺悟的真理, 體現在日常生活中 ; 在這個世界上,

More information

種都是智通, 表示以大智慧為體性 而菩薩有他心智通, 知道一個三千大千世界的所有眾生心的差別, 什麼樣的差別呢, 如經文描述的, 善不善心, 心大, 或心狹窄, 大心, 小心, 順或逆生死心, 二乘人的心, 二乘行的心, 菩薩的心, 行菩薩道的心, 天龍八部的心, 人心, 不是人的心, 三惡道的心,

種都是智通, 表示以大智慧為體性 而菩薩有他心智通, 知道一個三千大千世界的所有眾生心的差別, 什麼樣的差別呢, 如經文描述的, 善不善心, 心大, 或心狹窄, 大心, 小心, 順或逆生死心, 二乘人的心, 二乘行的心, 菩薩的心, 行菩薩道的心, 天龍八部的心, 人心, 不是人的心, 三惡道的心, 新加坡華嚴禪寺網路白話華嚴經淺釋 十通品 第二十八 釋法欣整理 一 來意 此品經文的來意, 為了要回答第二會中有十通的問題 此通字, 表示依 禪定引發的神通 二 釋名通, 即神通, 意思它的作用殊妙而且難以測量稱為 神, 展現出來又自在無礙, 稱為 通 開顯的妙用而沒有極限, 以十這個數字表現圓滿 六十華嚴 瓔珞本業經 及都稱為 十明, 表示觀照到無有遺漏 但是通和明, 經和論都不同 在 大智度論

More information

大專學生佛學論文集 ( 西元 2011 年 ) 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之研究 以 華嚴經 入法界品 為中心 一 前言 : 古德曾言 : 不讀華嚴, 不知佛家之富貴, 誠哉斯言, 一旦著手研究 華嚴學, 遊心於華嚴重重無盡的深邃義海, 當有此感 ; 尤其 華嚴經 素有 經王 之美譽, 所描述的是佛菩薩所自內

大專學生佛學論文集 ( 西元 2011 年 ) 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之研究 以 華嚴經 入法界品 為中心 一 前言 : 古德曾言 : 不讀華嚴, 不知佛家之富貴, 誠哉斯言, 一旦著手研究 華嚴學, 遊心於華嚴重重無盡的深邃義海, 當有此感 ; 尤其 華嚴經 素有 經王 之美譽, 所描述的是佛菩薩所自內 大專學生佛學論文集頁 157-178( 西元 2011 年 ), 台北市華嚴蓮社 Collections of College Students Thesis Relating to Buddhism Taipei Hua-yen Lotus Society0000-0000( 暫未申請 ) 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之研究 以 華嚴經 入法界品 為中心 趙太極 * 1 南華大學宗教學研究所一年級 提要 :

More information

略探菩薩與佛十力 四無所畏之異 - 以 大智度論 為主 - 釋振宗 壹同女眾佛學院研究所一年級 提要 佛有三十六種功德法, 然據經論中所載, 不特是佛所擁有, 就是上求下化之菩薩也是具有的 不過, 菩薩尚未圓滿, 因此其所具備之功德法, 當然是遠比不上佛的殊勝 故本文鎖定十力與四無所畏, 以 大智度

略探菩薩與佛十力 四無所畏之異 - 以 大智度論 為主 - 釋振宗 壹同女眾佛學院研究所一年級 提要 佛有三十六種功德法, 然據經論中所載, 不特是佛所擁有, 就是上求下化之菩薩也是具有的 不過, 菩薩尚未圓滿, 因此其所具備之功德法, 當然是遠比不上佛的殊勝 故本文鎖定十力與四無所畏, 以 大智度 略探菩薩與佛十力 四無所畏之異 - 以 大智度論 為主 - 釋振宗 壹同女眾佛學院研究所一年級 提要 佛有三十六種功德法, 然據經論中所載, 不特是佛所擁有, 就是上求下化之菩薩也是具有的 不過, 菩薩尚未圓滿, 因此其所具備之功德法, 當然是遠比不上佛的殊勝 故本文鎖定十力與四無所畏, 以 大智度論 為方向, 旁攝與之同期的大乘經典, 依序說明菩薩與佛之十力 四無所畏之異, 並探討二者之異名 次第

More information

NAAC_FNEC.indd

NAAC_FNEC.indd 攜 手 同 步 五 載 情 齊 心 邁 向 新 一 天 2003-2008 1 4 5 6 7 耆 智 全 接 觸 消 除 隔 膜 回 饋 社 會 8 9 10 11 12 13 14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15 2008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0032008 我們的願景 攜手共創佳 在 過去五年 義工與中心並肩作戰社區的層面有

More information

華嚴專宗佛學研究

華嚴專宗佛學研究 華嚴專宗學院大學部第八屆畢業論文 華嚴經 十地品 之悲智雙運 指導教授 : 高明道老師 學生 : 陳宏怡 中華民國九十三年七月 壹 緣起 觀察思維, 在生活與工作中是極為重要的生命課題, 接受過佛法薰陶後, 才知道我的生命意義是在追求生活智慧, 目地是看清楚 我 的真面目 在環境變遷的人 事 物裏, 觀照自己才得以更了解自己 深知這個由業而成的色身, 唯有佛法的教育, 才會更有價值, 於是在九一年七月再度回到華嚴蓮社,

More information

目錄 一 前言... 2 二 從 華嚴經 十地品 面向的定義與內容... 2 三 從 十地品 來看善慧地修行的法門... 5 ( 一 ) 地前菩薩九地的修行... 6 ( 二 ) 菩薩如實知眾生種種相... 8 ( 三 ) 菩薩建立九地的境界 四 菩薩修習 四無礙智 的法門

目錄 一 前言... 2 二 從 華嚴經 十地品 面向的定義與內容... 2 三 從 十地品 來看善慧地修行的法門... 5 ( 一 ) 地前菩薩九地的修行... 6 ( 二 ) 菩薩如實知眾生種種相... 8 ( 三 ) 菩薩建立九地的境界 四 菩薩修習 四無礙智 的法門 華嚴經 十地品 - 善慧地修行之研究 - 釋清忍 華嚴宗研究所 摘要 華嚴經 是佛陀成道後, 於最初二七日, 在摩伽提國菩提樹下, 對十方世界的法身菩薩, 開顯正覺內容根本法輪 佛陀教導弟子, 以超凡入聖為目標, 就是要弟子用佛陀所教導的智慧, 去破除凡夫的情執, 而入於滅盡煩惱的涅槃境界 如何九地名善慧者? 為是攝大乘云 : 由得最勝無礙智與得四無礙解 無礙解智, 於諸智中最為殊勝, 智即是慧,

More information

提要 : 澄觀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 ( 以下簡稱 華嚴經疏 ) 中說 華嚴經 是法界經, 在 華嚴法界玄鏡 中以人 法, 體相用周遍無邊總解華嚴經義 華嚴經 的境界是一真法界, 法界總相由一心所現, 能顯無邊的相用差別正是如來性德, 如來性德光明遍照, 常以殊勝三業十佛法身, 垂報現相, 護念一切眾生

提要 : 澄觀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 ( 以下簡稱 華嚴經疏 ) 中說 華嚴經 是法界經, 在 華嚴法界玄鏡 中以人 法, 體相用周遍無邊總解華嚴經義 華嚴經 的境界是一真法界, 法界總相由一心所現, 能顯無邊的相用差別正是如來性德, 如來性德光明遍照, 常以殊勝三業十佛法身, 垂報現相, 護念一切眾生 華嚴專宗學院研究所第十六屆畢業論文 華嚴經 五重十善之研究 - 以 十地品 離垢地為主 指導教授 : 陳英善教授 研究生 : 釋通是 中華民國一 年五月 提要 : 澄觀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 ( 以下簡稱 華嚴經疏 ) 中說 華嚴經 是法界經, 在 華嚴法界玄鏡 中以人 法, 體相用周遍無邊總解華嚴經義 華嚴經 的境界是一真法界, 法界總相由一心所現, 能顯無邊的相用差別正是如來性德, 如來性德光明遍照,

More information

大方廣佛華嚴經淺釋24-12

大方廣佛華嚴經淺釋24-12 大方廣佛華嚴經淺釋 12 上海佛学书局印行 美國萬佛聖城宣化禪師講述 卷二十九卷三十卷三十一卷三十二卷三十三 十回向品第二十五之七十回向品第二十五之八十回向品第二十五之九十回向品第二十五之十十回向品第二十五之十一 大方廣佛華嚴經淺釋 ( 十二 ) 目 錄 卷二十九 十回向品第二十五之七 一 卷三十 十回向品第二十五之八 六三 卷三十一 十回向品第二十五之九 一二三 卷三十二 十回向品第二十五之十 一八五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doc

Microsoft Word doc 華嚴專宗學院研究所第八屆畢業論文 無生法忍之研究 - 以 華嚴經 不動地為主 指導教授 : 陳英善教授 研究生 : 于慈嚴 中華民國九十二年六月 無生法忍之研究 - 以 華嚴經 不動地為主 于慈嚴華嚴專宗學院研究所第八屆 第一章緒論 本論文針對無生法忍之研究 - 以 華嚴經 不動地為主 八地菩薩成就無生法忍, 行 和 相 都達到無功用的層次, 亦即無作而能成就一切 前五地菩薩有相觀多, 無相觀少 ;

More information

直至菩提 本文依 華嚴經 之法界觀, 以休捨優婆夷無窮盡之悲願為代表, 與六祖大師所說的 佛法在世間, 不離世間覺 之入世精神相契應 關鍵字 : 華嚴經 休捨優婆夷 善知識 方便 入世精神 The primary exploration of the compassionate vow by Upa

直至菩提 本文依 華嚴經 之法界觀, 以休捨優婆夷無窮盡之悲願為代表, 與六祖大師所說的 佛法在世間, 不離世間覺 之入世精神相契應 關鍵字 : 華嚴經 休捨優婆夷 善知識 方便 入世精神 The primary exploration of the compassionate vow by Upa 善才童子五十三參 --- 休捨優婆夷悲願之初探 釋如觀 華嚴專宗研究生二年級 摘要 華嚴經 善財童子參訪的五十三參善知識中, 有各行各業的代表人物, 從出家眾到在家眾 方便示現的外道與反倒 菩薩 鬼神 都是倒駕慈航來為眾生排憂解難, 滌蕩身心, 趣菩提路 其中在家眾占得比例是最大的, 女性就有二十位, 本文著重談的是休捨優婆夷, 以一位在家女居士的身份呈現在第七參, 從中可以看出當時印度和早期社會,

More information

《學佛三要》

《學佛三要》 福嚴推廣教育班第 36 期 八自利與利他 學佛三要學佛三要 八自利與利他 ( 印順導師 p.4 ~ p.54) 目次 釋貫藏敬編 09.5.6 一問題的提出 問題的提出... 3 ( 一 ) 質疑者對於佛法, 並無惡意, 只是不能起信... 3 ( 二 ) 慈悲利他的問題... 3. 質疑... 3. 總評... 3 二 利 是什麼 是什麼... 4 ( 一 ) 利 的意義... 4 ( 二 ) 佛教的利樂

More information

天下莫大於秋毫之末,而大山為小

天下莫大於秋毫之末,而大山為小 010 010 天下莫大於秋毫之末,而大山為小 011 卷一 天地萬物的運行之道011 012 012 是亦彼也,彼亦是也 013 卷一 天地萬物的運行之道013 014 014 指窮於為薪,火傳也,不知其盡也 015 卷一 天地萬物的運行之道015 018 018 意有所至,而愛有所亡 019 卷一 天地萬物的運行之道019 028 028 此以己養養鳥也,非以鳥養養鳥也 029 卷一 天地萬物的運行之道029

More information

17-72c-1

17-72c-1 台灣喜宴文化與陶瓷餐具設計開發 廖素慧 林長弘 林秀娟 摘 要 喜宴文化它包括了生活風俗習慣 禮教的 禁忌與料理 飲食的結合 可以看到民族的思 想行為以及社會的結構模式 是生活文化的濃 縮 它的過程對於一對新人在人生旅程開始 時 得到關愛與祝福也給予責任 所以喜宴的 禮教約束 是人生很重要的一個過程 好的飲 食禮教約束可以產生良性的人生觀 從喜宴的 食物料理與新開發餐具的造形與裝飾美感等的 結合來做一個開始

More information

理性真的普遍嗎 注意力的爭奪戰 科學發展 2012 年 12 月,480 期 13

理性真的普遍嗎 注意力的爭奪戰 科學發展 2012 年 12 月,480 期 13 12 科學發展 2012 年 12 月,480 期 你可能不知道的媒體影響 劉正山若用 選戰 的角度來看選舉和參與選舉, 你大腦裡情感的作用一定大過理性的作用, 便會很習慣地拿各種媒體或別人的觀點來使自己的選擇合理化 2012 理性真的普遍嗎 注意力的爭奪戰 科學發展 2012 年 12 月,480 期 13 14 科學發展 2012 年 12 月,480 期 agendasetting 報紙和網路新聞的頭版空間有限,

More information

3 習應十八界空習應眼界空 色界空 眼識界空, 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 習應耳聲識界 鼻香識界 舌味識界 身觸識界 意法識界空, 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4 習應四諦空習應苦空, 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 習應集 滅 道空, 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5 習應十二因緣空習應無明空, 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3 習應十八界空習應眼界空 色界空 眼識界空, 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 習應耳聲識界 鼻香識界 舌味識界 身觸識界 意法識界空, 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4 習應四諦空習應苦空, 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 習應集 滅 道空, 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5 習應十二因緣空習應無明空, 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我的 十六 異名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 3 習應品 ( 資料 8) 開仁編 2018/12/1 書 p.28 經 佛告舍利弗 : 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 應如是思惟 : 菩薩但有字, 佛亦但有字, 般若波羅蜜亦但有字 ; 色但有字, 受 想 行 識亦但有字 舍利弗! 如我但有字, 一切我常不可得, 眾生 壽者 命者 生者 養育 眾數 人 作者 使作者 起者 使起者 受者 使受者 知者 見者, 是一切皆不可得

More information

華嚴專宗學院研究所(標楷體26號字)

華嚴專宗學院研究所(標楷體26號字) 大專學生佛學論文集頁 325-342( 西元 2012 年 ), 台北市華嚴蓮社 Collections of College Students Thesis Relating to Buddhism Taipei Hua-yen Lotus Society0000-0000( 暫未申請 ) 一 前言 范明麗華嚴專宗研究所碩士班二年級 為什麼 深密解脫經 云 : 發菩提心菩薩, 狹劣心易得? 此問題引起筆者的好奇,

More information

便門不為自身求安樂, 但願眾生得成佛, 即名為樂清淨心 這種樂清淨心是欲令一切眾生同得大乘菩提覺法樂, 同得生西方安樂國, 無有眾苦, 但受諸樂, 不變不失, 安住大般涅槃, 具足常樂我淨, 自在清淨的真實功德樂 這才是 往生論 所說的順大乘菩提門法 八 名義攝對 往生論 說 智慧 慈悲 方便三種門

便門不為自身求安樂, 但願眾生得成佛, 即名為樂清淨心 這種樂清淨心是欲令一切眾生同得大乘菩提覺法樂, 同得生西方安樂國, 無有眾苦, 但受諸樂, 不變不失, 安住大般涅槃, 具足常樂我淨, 自在清淨的真實功德樂 這才是 往生論 所說的順大乘菩提門法 八 名義攝對 往生論 說 智慧 慈悲 方便三種門 五念門是 往生論 的心要 ( 二 ) 陳木子玄奘學術研究院教師 這智慧 慈悲 方便三者, 即是無上菩提心, 是成佛的基本因素和必要條件, 與 觀經 大般若經 所說三種心, 含義相同 假如修五念門, 僅知念佛 拜佛 作願 觀察, 而沒有智慧 慈悲 方便迴向, 則不能遠離三種與菩提相違的法, 當然會產生障礙菩提大道 大菩提心不成, 不僅不可能成佛, 往生淨土亦是不容易, 行者當慎思之 七 順菩提門 菩薩遠離三種相違菩提門法,

More information

大專學生佛學論文集 ( 西元 2012 年 ) 開了識, 一切的事物就無法獨立存在 這就是 萬法唯識 的道理, 說明萬法包括心法 色法等一切諸法都是依著識, 在眾緣和和的情況下, 認識宇宙人生的現象, 故也稱之為法相唯識 在大乘的立場在於自利利他, 其中唯識是在大乘體系之下建立的學派, 主要思想脈絡

大專學生佛學論文集 ( 西元 2012 年 ) 開了識, 一切的事物就無法獨立存在 這就是 萬法唯識 的道理, 說明萬法包括心法 色法等一切諸法都是依著識, 在眾緣和和的情況下, 認識宇宙人生的現象, 故也稱之為法相唯識 在大乘的立場在於自利利他, 其中唯識是在大乘體系之下建立的學派, 主要思想脈絡 大專學生佛學論文集頁 289-306( 西元 2012 年 ), 台北市華嚴蓮社 Collections of College Students Thesis Relating to Buddhism Taipei Hua-yen Lotus Society0000-0000( 暫未申請 ) 楊秀源南華大學宗教研究所碩士班二年級 摘要 : 向來解行並重的佛教, 目的是讓人們明理之後, 注重行持, 依理實行才能證果,

More information

《華嚴經》譬喻說法之探討~以〈如來出現品〉為主

《華嚴經》譬喻說法之探討~以〈如來出現品〉為主 華嚴專宗學院研究所第十三屆畢業論文 華嚴經. 如來出現品 譬喻說法之研究 指導教授 : 陳一標教授 研究生 : 釋會極 中華民國九十七年五月 華嚴經. 如來出現品 譬喻說法之研究 一 緒論 釋會極 華嚴專宗學院研究所第十三屆 在原始佛教聖典依文體與內容類別為十二種, 稱為十二分教, 或譯為十二部經 十二分聖教 譬喻 ( avadāna,apadāna, 阿婆陀那 阿波陀那 ) 即是其中之一, 其本意是

More information

中華民國第 四 十 七 屆中小學科學展覽會

中華民國第 四 十 七 屆中小學科學展覽會 中華民國第四十七屆中小學科學展覽會作品說明書 高中組生物 ( 生命科學 ) 科 040718 光鮮外表下的神秘面紗 - 探討草莓果實生長及其生殖 學校名稱 : 國立鳳新高級中學 作者 : 高二簡溥辰 指導老師 : 王美玲 高二謝宜芬 高二歐盈佛 高二陳柏維 關鍵詞 : 草莓 (Fagaria sp. ) 果實發育 (fruit develop) 萌芽 (germination) ~

More information

《華嚴經‧世主妙嚴品》「異生世主」之生命實踐研究

《華嚴經‧世主妙嚴品》「異生世主」之生命實踐研究 華嚴經 異生世主 之生命實踐探討 以 主林神 為例 釋妙毅 華嚴專宗研究所二年級 摘要 所謂 生命實踐, 是對生命本然之理的力行實踐, 以及對於生命價值 意義的追尋與證成, 從 不覺 覺知生命要向上提昇, 再從 始覺 邁向 本覺 的法爾之境 華嚴經 中的 異生世主 實乃華嚴別教一乘的大菩薩, 正以往昔於因地修道的因緣不同, 故今示現同彼異生眾之生類, 意在攝取 度化彼類有情眾生 從一乘不共教的角度來說,

More information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CBETA 電子版版本記錄 : 1.2 完成日期 : 2002/11/04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資料底本 :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08, No. 235 No. 235 [Nos. 220(9), 23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CBETA 電子版版本記錄 : 1.2 完成日期 : 2002/11/04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資料底本 :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08, No. 235 No. 235 [Nos. 220(9), 23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CBETA 電子版版本記錄 : 1.2 完成日期 : 2002/11/04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cbeta@ccbs.ntu.edu.tw 資料底本 :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08, No. 235 No. 235 [Nos. 220(9), 236-239]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姚秦天竺三藏鳩摩羅什譯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More information

學佛五講

學佛五講 絕妙說法 - 法華經講要 02 方便品 - 唯一佛乘, 方便說三 目錄 書籍光碟光碟 2 P.33 9 05 P.70 光碟 4 24 30 1. 諸佛智慧甚深無量 2. 佛陀說法, 五千增上慢人退席 3. 諸佛世尊出現於世的目的 4. 唯一佛乘, 方便說三 1.1 此品開始為正宗分 1.2 舍利弗請法 1.3 佛告舍利弗, 諸佛智慧甚深無量 1.4 羅漢弟子們的疑問 2.1 舍利弗再三請法, 佛陀應允

More information

indd

indd 1 這次朝聖歸來, 本期雜誌決定以影像留記的因由, 來自佛教的一種修行法 取像 見過的, 你當以此為相憶 ; 未見的, 你將以此為終生的相尋 嘗試在文字之外, 讓印度與你我, 有個永恆停駐的 既相煦而又相忘的邂逅 4 10 16 2 22 38 50 64 76 80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More information

爾時普賢而於佛前坐師子座 承佛神力入于三昧 名一切諸佛毘盧如來藏身 普入一切 佛平等性同於虛空法界海 出一切諸三昧法 普能包納十方法界 三世諸佛智光明海皆從此生 含藏一切佛力解脫 諸菩薩智能令一切國土微塵普能容受無邊法界 如此普賢十方虛空法界亦然 佛眼所見佛力能到佛身所現一切國土 所有微塵一一塵中

爾時普賢而於佛前坐師子座 承佛神力入于三昧 名一切諸佛毘盧如來藏身 普入一切 佛平等性同於虛空法界海 出一切諸三昧法 普能包納十方法界 三世諸佛智光明海皆從此生 含藏一切佛力解脫 諸菩薩智能令一切國土微塵普能容受無邊法界 如此普賢十方虛空法界亦然 佛眼所見佛力能到佛身所現一切國土 所有微塵一一塵中 修訂日期 : 2005/05/08 發行日期 : 2006/2/2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http://www.cbeta.org 資料底本 :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36, No. 1742 原始資料 : 蕭鎮國大德提供, 北美某大德提供 No. 1742 [cf. No. 279] 華嚴經骨目序此經新本大唐證聖元年于闐實叉難陀譯八十卷成 天台宗教第九祖師荊溪尊者有願行觀門骨目一卷

More information

投影片 1

投影片 1 前言 梁皇寶懺 是高僧大德特別為我們這些苦惱罪業眾生所做的, 使我們能依文作觀來懺悔 為什麼慚愧? 我們還是凡夫的眾生, 有種種束縛, 所以要生慚愧 在這三界無安的娑婆世界裡, 我們不但聞到佛法, 還能修持佛法, 大家又能來這個好道場共修, 要慶幸我們是很有善根的人, 要把握時間好好來聽經聞法 2 梁皇懺第一卷 皈依三寶 斷疑 懺悔業障 3 第二卷是說明成佛道的目標 發願 要迴向 滿菩提願 4 花奉獻

More information

切, 但求有利於人 我相信 : 涓滴 洪流 微波 巨浪, 終將匯成汪洋法海而莊 嚴法界, 實現大乘的究極理想於人間 否則, 根本既喪, 什麼入世 出世, 都只 是戲論而已! 二 由淺入深, 以緣起論從現實出發, 才是人人可信 能學的佛法印順導師 華雨集第四冊 p.265 ~ p.266: 中國過去的

切, 但求有利於人 我相信 : 涓滴 洪流 微波 巨浪, 終將匯成汪洋法海而莊 嚴法界, 實現大乘的究極理想於人間 否則, 根本既喪, 什麼入世 出世, 都只 是戲論而已! 二 由淺入深, 以緣起論從現實出發, 才是人人可信 能學的佛法印順導師 華雨集第四冊 p.265 ~ p.266: 中國過去的 菩薩 人人可信可學 妙雲華雨選讀 講義 10 菩薩 人人可信可學 妙雲華雨選讀 講義 10 釋貫藏敬編 2012/1/31 目次 1 一 人間一切正行, 都可以利益眾生, 都是菩薩事業, 成佛因行... 1 二 由淺入深, 以緣起論從現實出發, 才是人人可信 能學的佛法... 2 三 釋尊的教化, 不是為了少數玄學者的玄談, 而是普為一切眾生的依怙... 2 四 佛法極其高深, 而必基於平常 : 本於人人能知能行的常道,

More information

T050X_02

T050X_02 1. 云何淨除一切眾生自心現流 為頓為漸耶 佛告大慧 漸淨非頓 如菴羅果漸熟非頓如來淨除一切眾生自心現流 亦復如是 漸淨非頓 譬如陶家造作諸器 漸成非頓 如來淨除一切眾生自心現流亦復如是 漸淨非頓 譬如大地漸生萬物非頓生也 如來淨除一切眾生自心現流 亦復如是 漸淨非頓 譬如人學音樂書畫種種技術 漸成非頓 如來淨除一切眾生自心現流 亦復如是 漸淨非頓 譬如明鏡頓現一切無相色像 如來淨除一切眾生自心現流

More information

在餐點設計時, 往往會運用不同的質地做搭配, 以達到食用者口感的最佳平衡與變化

在餐點設計時, 往往會運用不同的質地做搭配, 以達到食用者口感的最佳平衡與變化 百變的 廚房世界 廚藝與感官的饗宴 5 26 2014 2 494 在餐點設計時, 往往會運用不同的質地做搭配, 以達到食用者口感的最佳平衡與變化 2014 2 494 27 28 2014 2 494 食物的物理變化 5 廚房好比是一個食物實驗室, 運作時, 都在進行無數的物理與化學變化, 才能把樸實的原料食材轉為一道道令人驚嘆的美味 食物的化學變化 C 2014 2 494 29 62 65 廚房的魔術秀

More information

381 課業輔導學習輔導 20 第二節 中學生的學習輔導 Skinner Skinner Skinner Bandura Bandura (381) 學習輔導.indd /5/31 2:44:13 PM

381 課業輔導學習輔導 20 第二節 中學生的學習輔導 Skinner Skinner Skinner Bandura Bandura (381) 學習輔導.indd /5/31 2:44:13 PM 學習輔導 課業輔導 381 19 學習輔導 五至七章重點整理 第五章 在學學生的學習輔導 / 第一節 中學生的學習特徵 1. 2. 3. 4. 1. 2. 3. 1. 2. 3. 4. 5. 1. 2. 3. 4. (381)019-030 學習輔導.indd 19 2007/5/31 2:44:08 PM 381 課業輔導學習輔導 20 第二節 中學生的學習輔導 Skinner Skinner Skinner

More information

修道 比方說凡夫和上師學習空性, 學會了空性, 又要不斷地修空性 所謂修是不斷地學習, 不斷地做 比方說知道了怎樣打坐, 只是知道, 但是, 得不到禪定的效力, 而是要不斷去習練, 才能有禪定的效果, 所以, 見道位的時候, 雖然見到法性, 但是, 要不斷修行法性, 這樣的修道如果圓滿, 達到十地的

修道 比方說凡夫和上師學習空性, 學會了空性, 又要不斷地修空性 所謂修是不斷地學習, 不斷地做 比方說知道了怎樣打坐, 只是知道, 但是, 得不到禪定的效力, 而是要不斷去習練, 才能有禪定的效果, 所以, 見道位的時候, 雖然見到法性, 但是, 要不斷修行法性, 這樣的修道如果圓滿, 達到十地的 < 辨法法性論 > 釋 : 善誡天鼓 絨敦瑪畏僧格著洛桑滇增堪布譯教授 : 堪布洛桑滇增時間 :2009 年 11 月 8 日地點 : 八蚌講修法林 已六 到達 : 分二, 一 略說二 廣說 到達就是到達目的地 一個人從資糧道修行, 修到什麼程度就被稱為到達呢? 大乘修行的目的地就是成佛, 修行到圓滿成就, 就是所謂的到達 庚一 略說 : 悟達彼自性謂真如無垢 一切唯真如顯現彼即是 轉依圓滿成 修法性的修道,

More information

<4D F736F F D20A16DB5D8C459B867B2A8A144A451A661AB7EA16EAAECA6DCA447A661B5D0C2C4A4A7ADD7A6E6AF53A6E2A1D0A454AED5ADD7A5BF>

<4D F736F F D20A16DB5D8C459B867B2A8A144A451A661AB7EA16EAAECA6DCA447A661B5D0C2C4A4A7ADD7A6E6AF53A6E2A1D0A454AED5ADD7A5BF> 中華佛學研究第十四期頁 39-91( 民國一 二年 ), 新北 : 中華佛學研究所 Chung-Hwa Buddhist Studies, No. 14, pp. 39-91 (2013) New Taipei: The Chung-Hwa Institute of Buddhist Studies ISSN: 1026-969X.39. 華嚴經疏. 十地品 初地 二地菩薩 之修行特色 釋正持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生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Tridentine NL_C.docx

Microsoft Word - Tridentine NL_C.docx 聖人慶日及節日 五月十一日 聖斐理伯與聖雅各伯 宗徒 慶日 五月二十九日 耶穌升天 節日 五月三十一日 聖母天地元后 慶日 文章分享 淺談拉丁文在天主教會的重要性 緒論 一直以來 教會拉丁語被視為西方文化之基石和羅馬天主教會的官方語言 可是在 近四十年來 這種 天主教徒的特徵 (sensus catholicus) 已從教會禮儀 信友靈修生活 等逐漸褪色 這現象當然與人們 甚至神長和教會機構對拉丁語應用之誤解有關

More information

「觀無量壽佛經」綱要簡介

「觀無量壽佛經」綱要簡介 普賢行願品 綱要簡介 ~ 佛陀教育基金會 假日佛學院 淨土宗 Date:2015/05/08 壹 前言 ~ 未說行願, 先論發心 一. 如經云, 如來有無量功德 : 大方廣佛華嚴經 卷 39 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 : 身相光明與壽命, 智慧菩提及涅槃, 眾會所化威儀聲, 如是一一皆無量 剎塵心念可數知, 大海中水可飲盡, 虛空可量風可繫, 無人能說佛功德 (T10,p.843,a13-b11)

More information

12

12 第十㆓講如來成所作事品第八 ㆒ 這品經的宗旨 : ( ㆒ ) 七品經已說明基本原理 ( ㆓ ) 現在, 要說成就如來成所作 : 活出自己的如來 過如來生活 得大解脫 : 又世出世間不㆓ : 染淨不㆓之如來 要談如來成所作事 ㆕智 : 1. 成所作智 ( 五識 ) 2. 妙觀察智 ( 六識 ) 3. 平等性智 ( 七識 ) 因 轉 果 轉 4. 大圓鏡智 ( 八識 ) ㆓ 文殊菩薩問文殊菩薩問如來法身有何等相?

More information

男人的大腦 女人的大腦

男人的大腦 女人的大腦 46 2014 6 498 男女大乾坤 男女的戀愛行為 男人的大腦 女人的大腦 2014 6 498 47 48 2014 6 498 女人的戀愛行為 70 900 男人的戀愛行為 8 2014 6 498 49 50 2014 6 498 對於愛與性的混淆 男女所面臨的問題 和我一樣喜歡做愛除了我, 不可以看別人相信我, 沒有問題現在, 和我做愛知道如何引燃我從不傷害我 朋友關係和性 嫉妒和占有欲

More information

學佛五講

學佛五講 普賢菩薩行願讚講記 04 第一六講 第二五講 目錄 P.147 P.151 #5 Track 3 11:20-12:20 16. 十種威力 讚 P.151 #5 Track 3 17. 圓滿七海 讚 P.153 12:20-end P.153 18. 盡學普賢 讚 P.154 P.154 19. 學文殊行 讚 P.155 P.155 20. 行願功德 讚 P.157 P.157 21. 滅罪生福 讚

More information

汝見諸眾生顛倒惑所覆而興大悲意求證無師道汝以清淨心尋求佛菩提承事善知識不自惜身命汝於諸世間無依無所著其心普無礙清淨如虛空汝修菩提行功德悉圓滿放大智慧光普照一切世汝不離世間亦不著於世行世無障礙如風遊虛空譬如火災起一切無能滅汝修菩提行精進火亦然勇猛大精進堅固不可動金剛慧師子遊行無所畏一切法界中所有諸剎海

汝見諸眾生顛倒惑所覆而興大悲意求證無師道汝以清淨心尋求佛菩提承事善知識不自惜身命汝於諸世間無依無所著其心普無礙清淨如虛空汝修菩提行功德悉圓滿放大智慧光普照一切世汝不離世間亦不著於世行世無障礙如風遊虛空譬如火災起一切無能滅汝修菩提行精進火亦然勇猛大精進堅固不可動金剛慧師子遊行無所畏一切法界中所有諸剎海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七十五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十六爾時善財童子 向迦毘羅城 思惟修習受生解脫 增長廣大 憶念不捨 漸次遊行 至菩薩集會普現法界光明講堂 其中有神 號無憂德 與一萬主宮殿神俱 來迎善財 作如是言 善來丈夫有大智慧 有大勇猛 能修菩薩不可思議自在解脫 心恒不捨廣大誓願 善能觀察諸法境界 安住法城 入於無量諸方便門 成就如來功德大海 得妙辯才 善調眾生 獲聖智身 恒順修行 知諸眾生心行差別 令其歡喜趣向佛道

More information

42 大方廣佛華嚴經 十地品 第七地 The Avatamsaka Sutra The Ten Grounds The Seventh Ground 43 ( 第七地 ) dì qī dì 是時天眾心歡喜散寶成雲在空住 shì shí tiān zhòng xīn huān xǐ sàn bǎo c

42 大方廣佛華嚴經 十地品 第七地 The Avatamsaka Sutra The Ten Grounds The Seventh Ground 43 ( 第七地 ) dì qī dì 是時天眾心歡喜散寶成雲在空住 shì shí tiān zhòng xīn huān xǐ sàn bǎo c Homage to The Buddha's Flower Garland Sutra of Great Expansive Teachings and The Ocean-wide Flower Garland Assembly of Buddhas and Bodhisattvas 南無大方廣佛華嚴經 ná mó dà fāng guǎng fó huá yán jīng 華嚴海會佛菩薩 huá

More information

54 成佛之道 從地藏經談落實生命教育 成佛之道 從地藏經談落實生命教育 釋敬定 前言 今天要與各位老師共同研習的主題是 : 成佛之道 從地藏經談落實生命教育 各位可能覺得奇怪, 成佛之道與地藏經落實生命教育有關係嗎? 各位不要懷疑, 不但有關係, 而且關係密切 於世間活動的生命雖有多類, 但是談到生命教育, 必然是以人類為中心, 只要人類的問題解決, 世間一切都可達到改善的境界 佛法雖普度六道眾生,

More information

提要 本文就 華嚴經 禪定波羅蜜探究 以 十定品 為主題, 目的在瞭解等覺位菩薩定用的範圍及殊勝, 就菩薩乘與聲聞乘而言, 大小乘分別各有三藏, 在經律論三藏中經藏詮定學, 華嚴經 屬菩薩藏, 就所詮義理則為大乘的定學, 尤以一佛乘為立基點 本論文先述及 十定品 的修行位階, 再以十大三昧的內容做釋

提要 本文就 華嚴經 禪定波羅蜜探究 以 十定品 為主題, 目的在瞭解等覺位菩薩定用的範圍及殊勝, 就菩薩乘與聲聞乘而言, 大小乘分別各有三藏, 在經律論三藏中經藏詮定學, 華嚴經 屬菩薩藏, 就所詮義理則為大乘的定學, 尤以一佛乘為立基點 本論文先述及 十定品 的修行位階, 再以十大三昧的內容做釋 華嚴專宗學院研究所第十六屆畢業論文 華嚴經. 十定品 禪定波羅蜜之探究 研究生 : 釋天觀 中華民國一 年六月 提要 本文就 華嚴經 禪定波羅蜜探究 以 十定品 為主題, 目的在瞭解等覺位菩薩定用的範圍及殊勝, 就菩薩乘與聲聞乘而言, 大小乘分別各有三藏, 在經律論三藏中經藏詮定學, 華嚴經 屬菩薩藏, 就所詮義理則為大乘的定學, 尤以一佛乘為立基點 本論文先述及 十定品 的修行位階, 再以十大三昧的內容做釋義,

More information

人為疏失 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合作, 往往是事故的最終防線, 若能發揮團隊合作的功能, 則比較能克服其他因素所造成的危害

人為疏失 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合作, 往往是事故的最終防線, 若能發揮團隊合作的功能, 則比較能克服其他因素所造成的危害 人為因素與 飛航安全 人為因素 7 7 8 人為因素的類別 H 1972 E. Edward SHELL S S L E software, H handware, E environment, L liveware L SHELL 20 2014 3 495 人為疏失 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合作, 往往是事故的最終防線, 若能發揮團隊合作的功能, 則比較能克服其他因素所造成的危害 2014 3 495

More information

510 漢傳佛教研究的過去現在未來 1 一 從人間佛教 的特質談起 依佛教文明之發展而觀 其創興源自於印度釋迦族之悉達多王子 眼見現實世間之眾生皆須面對的生老病死 以及與其相關涉而由之生起 之憂悲苦惱等諸多問題 因而出離王宮 追求究竟終極之了悟與超脫 歷經多年的苦修 終至證悟世間存在之真諦 並廣為世

510 漢傳佛教研究的過去現在未來 1 一 從人間佛教 的特質談起 依佛教文明之發展而觀 其創興源自於印度釋迦族之悉達多王子 眼見現實世間之眾生皆須面對的生老病死 以及與其相關涉而由之生起 之憂悲苦惱等諸多問題 因而出離王宮 追求究竟終極之了悟與超脫 歷經多年的苦修 終至證悟世間存在之真諦 並廣為世 人間佛教的弘法與利生 借鏡 維摩詰經 的論析 尤惠貞 南華大學哲學與生命教育學系專任副教授 中文摘要 本文主要的關懷為具體論析人間佛教實現佛教在人世間之實踐 若 藉由弘傳大乘菩薩道之代表經典的 維摩詰經 為借鏡 可以映顯出那 些法門是現世佛教之弘法利生的具體參照 同時在如此的借鏡中 是否 亦能彰顯 維摩詰經 所宣說之弘法利生法門 亦蘊含了人間性 生活 性 利他性 喜樂性 時代性與普濟性等特質 關鍵詞

More information

則名戒 善不善法無二無別是則名戒 為貪欲故觀身不淨是則名戒 為瞋恚故生於慈心是則名戒 以智慧破癡網是則名戒 不得貪恚本是則名戒 於法無觀無想分別是則名戒 無我見無眾生見無壽者見無人見無常見無滅見是則名戒 於一切法不作不起是則名戒 心無所畏是則名戒 不依三界是則名戒 信無生法是則名戒 信解無生法忍是則

則名戒 善不善法無二無別是則名戒 為貪欲故觀身不淨是則名戒 為瞋恚故生於慈心是則名戒 以智慧破癡網是則名戒 不得貪恚本是則名戒 於法無觀無想分別是則名戒 無我見無眾生見無壽者見無人見無常見無滅見是則名戒 於一切法不作不起是則名戒 心無所畏是則名戒 不依三界是則名戒 信無生法是則名戒 信解無生法忍是則 自在王菩薩經 CBETA 電子版版本記錄 : 1.1 No. 420 [No. 421] 自在王菩薩經卷上 完成日期 : 2002/11/04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cbeta@ccbs.ntu.edu.tw 資料底本 :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13, No. 420 姚秦三藏鳩摩羅什譯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城祇陀樹林給孤獨園 與大比丘眾二萬人俱 菩薩摩訶 薩皆是一生補處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_m30.doc

Microsoft Word - _m30.doc 1 2 3 4 5 6 7 8 公式 2 4 2 1 能 整除 因此後玩 者贏 且關鍵數 字為3 的倍數 3 0 3 1 不能整除 所 以先拿餘數 2 關鍵數字是 4的倍 數 2 先玩者贏 4 0 4 1 能整除 因此 後玩者贏 且 關鍵數字為 5 的倍數 5 0 5 1 不能整除 所 以先拿餘數 2 關鍵 數字是 6的倍 數 2 先玩者贏 7 0 6 1 能整除 因此 後玩者贏 且 關鍵數字為7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060大智度論卷060-MP-02

Microsoft Word - 060大智度論卷060-MP-02 大智度論 講義 ( 第 09 期 ) 經 慧日佛學班第 09 期 / 福嚴推廣教育班第 20 期 大智度論 卷 60 釋校量 1 法施 2 品第三十 3 八 ( 大正 25,481b14-486a22) 壹 舉 以世間善化他 校量 以般若經卷化他 ( 壹 ) 舉 以十善道化他 校量 以般若經卷化他 一 教閻浮提人行十善 校量 經卷化他 ( 一 ) 正說 經卷化他 勝 教閻浮提人行十善 釋厚觀 (2010.11.13)

More information

老年性生理學和老年的性生活 老 和 第四年齡 概念 有不一致, 讀者可自參考, 本書不再多引

老年性生理學和老年的性生活 老 和 第四年齡 概念 有不一致, 讀者可自參考, 本書不再多引 第一章導言第一章 導 言 1-1 人一生的年齡變化和老年的概念 1994 0 14 15 6465 20 WHO 44 45 59 60 74 1 1 有人把 65-74 歲稱為 青老年,75-84 歲稱為 中老年,85 歲以上稱為 老老年 ( 鈕則誠,2006); 有人把 65-74 歲稱為 年輕老人期 (the youngold),75-84 歲稱為 中度老人期 (moderately),85

More information

生 我今日在諸佛前 發露懺悔不敢覆藏 發露之後誓不敢作 如過去諸菩薩為修行菩提 如彼所懺悔 我今亦復如是懺業障礙 發露之後不敢復作 如未來諸菩薩摩訶薩當懺悔 我亦如是懺悔發露 發露之後誓不更作 如現在十方菩薩摩訶薩 為修行菩提今現懺悔 我亦如是懺悔發露誓不更作 如過去未來現在三世諸菩薩摩訶薩為修行菩

生 我今日在諸佛前 發露懺悔不敢覆藏 發露之後誓不敢作 如過去諸菩薩為修行菩提 如彼所懺悔 我今亦復如是懺業障礙 發露之後不敢復作 如未來諸菩薩摩訶薩當懺悔 我亦如是懺悔發露 發露之後誓不更作 如現在十方菩薩摩訶薩 為修行菩提今現懺悔 我亦如是懺悔發露誓不更作 如過去未來現在三世諸菩薩摩訶薩為修行菩 菩薩藏經 CBETA 電子版版本記錄 : 1.1 No. 1491 菩薩藏經 完成日期 : 2002/11/04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cbeta@ccbs.ntu.edu.tw 資料底本 :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24, No. 1491 梁扶南三藏僧伽婆羅譯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與大比丘眾一千二百五十人及七萬二 千菩薩 是時長老舍利弗承佛神力 即從坐起

More information

老人也是公司的寶 63 有條件的愛太辛苦 66 不要被愛情沖昏了頭 69 別玩劈腿遊戲 72 愛情不是人生的唯一 75 恐怖的愛 78 三 生涯規畫 81 人生規畫 81 忙人時間最多 84 非結婚不可嗎? 87 賺錢的福報 90 面對貧窮的勇氣 93 中年別盲目轉業 96 人到中年百事哀? 99

老人也是公司的寶 63 有條件的愛太辛苦 66 不要被愛情沖昏了頭 69 別玩劈腿遊戲 72 愛情不是人生的唯一 75 恐怖的愛 78 三 生涯規畫 81 人生規畫 81 忙人時間最多 84 非結婚不可嗎? 87 賺錢的福報 90 面對貧窮的勇氣 93 中年別盲目轉業 96 人到中年百事哀? 99 方外看紅塵 自我成長 目錄 一 調和身心 3 慢活人生 3 境隨心轉, 能轉敗為勝 6 如何認清自己? 9 對自己有交代 12 懂得放下, 才能自在 15 小心而不擔心 18 睡前放空自己 21 心定就做事不亂 24 穩重不是無能 27 失意得意一念間 30 忍出工作好本領 33 整形能轉運嗎? 36 通靈預言可信嗎? 38 二 待人處世 41 辦公室的溝通智慧 41 先做好人際關係 44 遵守團體遊戲規則

More information

為什麼要做佛事 一 前言

為什麼要做佛事 一 前言 為什麼要做佛事 目錄 一 前言 2 二 什麼叫做佛事? 3 三 請出家人做佛事有什麼用處? 5 四 臨命終時怎麼辦? 6 五 亡靈是什麼? 9 六 誰該做佛事? 12 七 誦經做什麼? 15 八 拜懺做什麼? 18 九 放焰口做什麼? 20 十 人鬼之間的佛事? 22 為什麼要做佛事 一 前言 二 什麼叫做佛事? 二 什麼叫作佛事? 為什麼要做佛事 三 請出家人做佛事有什麼用處? 三 請出家人做佛事有什麼用處?

More information

治療血管的雷射 port wine stain 1988 FDA KTP KTP

治療血管的雷射 port wine stain 1988 FDA KTP KTP 您選對雷射了嗎 40 1917 1959 Maiman 1963 20 1983 AndersonParrish 22 2013 5 485 以往須以手術 磨皮等方法才能去除的刺青, 現在用雷射就可以輕易處理 此外, 各種皮膚血管病變 痣 疤痕, 乃至於皺紋的去除, 也可以用雷射來達成 治療血管的雷射 port wine stain 1988 FDA 585 590 595 600 1.5 40 4

More information

《華嚴經

《華嚴經 大專學生佛學論文集頁 39-66( 西元 2010 年 ), 台北市華嚴蓮社 Collections of College Students Thesis Relating to Buddhism Taipei Hua-yen Lotus Society0000-0000( 暫未申請 ) 華嚴經. 菩賢行願品 中迴向思想之考察 - 兼論 在家眾可否研讀律藏 問題 - 劉興松 國立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博士班一年級

More information

《華嚴經疏

《華嚴經疏 大專學生佛學論文集頁 1-28( 西元 2012 年 ), 台北市華嚴蓮社 Collections of College Students Thesis Relating to Buddhism Taipei Hua-yen Lotus Society0000-0000( 暫未申請 ) - 兼論 在家眾可否研讀律藏 問題 - 釋正持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班三年級 提要 : 中國最早將佛典注疏運用科判方式呈現的是東晉道安,

More information

common sense agent of articulation 447

common sense agent of articulation 447 第二節民主式人民主義策略 conjuncture 446 common sense agent of articulation 447 vs vs vs 448 第二節民主式人民主義策略 449 平等分享塑造性偏好的權力 450 多元主義 : 自由派 vs 人民民主 451 self-legitimizing 更精確地說, 如 452 果某個團體就地共同決定的反宰制實踐, 沒有遭到其他人民主體 (

More information

2

2 2 Tehillim 12:46 Psalmos "le" (I) 27:46 22:1 (II) --- --- --- --- ( 71:14-16) --- ( 71:2) --- ( 71:6) --- ( 71:18) 2 () 73 2 12 50,73-83 11 42,44-49,84-85, 87-88 1 1 48 - 顺 - - - ) 15:1-19 6:33 15:17

More information

經典專題變成八識, 這是罪, 是從這個標準上說的 我們今天世間, 那個標準就更低了 今天世間標準是什麼? 三惡道的標準 起心動念的時候, 都是三惡道的罪業 當然地藏菩薩確確實實, 這個意思是指三惡道的標準, 確實指這個 嚴重的分別執著, 十法界裡面分別執著很薄 很淡薄, 六道裡面分別執著就嚴重, 尤

經典專題變成八識, 這是罪, 是從這個標準上說的 我們今天世間, 那個標準就更低了 今天世間標準是什麼? 三惡道的標準 起心動念的時候, 都是三惡道的罪業 當然地藏菩薩確確實實, 這個意思是指三惡道的標準, 確實指這個 嚴重的分別執著, 十法界裡面分別執著很薄 很淡薄, 六道裡面分別執著就嚴重, 尤 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空法師主講修行的標準是轉識成智, 轉八識成四智 起心動念是轉四智淨14 雜誌 516 期 爾時地藏菩薩摩訶薩, 白佛言, 世尊 我觀是閻浮眾生, 舉心動念, 無非是罪 脫獲善利, 多退初心 若遇惡緣, 念念增益 是等輩人, 如履泥塗, 負於重石, 漸困漸重, 足步深邃 我們看這一段 這一段裡面是這一部經裡面, 也是重要的一部分 特別是在現在的七月, 民間都知道這一些超度的法事, 超度法事是從什麼地方起源的?

More information

( ) (1) (2) (3) (4) 2

( ) (1) (2) (3) (4) 2 2007 11 29 1. ( ) 2. ( ) 3. 1 ( ) 1. 2. (1) (2) (3) (4) 2 1. (1) (2) 2. ( ) $20,000,000 X1 1 1 $3,000,000 X1 1 1 1,000,000 $12,000,000 $4,000,000 $5,000,000 $10 X1 1 1 $13 (1) ( ) $5,000,000 $8,000,000

More information

老人憂鬱症的認識與老人自殺問題

老人憂鬱症的認識與老人自殺問題 18-24 25-44 45-64 65 10 8 6 4 2 0 ( 40% 15% Affect Cognition : drive Behavior DSM-V major depressive episode 2 9 5 Electronic Convulsion Therapy; ECT Rabins65 1% Rabins, 1992 20%-30% Blazer, 1994 65 12.9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doc

Microsoft Word doc 華嚴專宗學院研究所第八屆畢業論文 華嚴經 戒波羅蜜之探討 指導教授 : 陳一標教授 研究生 : 釋天戒 中華民國九十二年六月 華嚴經 戒波羅蜜之探討 釋天戒華嚴專宗學院研究所第八屆 一 前言 家師於八十四年四月五日以 天戒 為名, 提取法號, 令弟子去受持三壇大戒, 目的就是要以戒為師, 知道我年長出家, 習氣 業障難除, 故希望藉著持戒的法門, 能為我找到一條解脫業苦之道 1, 佛遺教經論疏節要

More information

修訂日期 : 2009/04/23 發行日期 : 2009/5/9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資料底本 :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08, No. 231 原始資料 : 維習安大德提供之高麗藏 CD 經文 / 佛教電腦資訊庫功德會校

修訂日期 : 2009/04/23 發行日期 : 2009/5/9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資料底本 :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08, No. 231 原始資料 : 維習安大德提供之高麗藏 CD 經文 / 佛教電腦資訊庫功德會校 修訂日期 : 2009/04/23 發行日期 : 2009/5/9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http://www.cbeta.org 資料底本 :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08, No. 231 原始資料 : 維習安大德提供之高麗藏 CD 經文 / 佛教電腦資訊庫功德會校對,CBETA 自行掃瞄辨識,CBETA 提供新式標點, 其他 No. 231 [No. 220(6)]

More in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