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向快乐之道 善戒法师著 二 O 一四年六月

Size: px
Start display at page:

Download "朝向快乐之道 善戒法师著 二 O 一四年六月"

Transcription

1

2 朝向快乐之道 善戒法师著 二 O 一四年六月

3

4 目录 序文 感恩词 对治烦恼 受念处 幸福快乐的泉源 刹那至刹那之修行 慈爱禅 常见问题 其它

5

6 序文 序言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àsambuddhassa 礼敬彼跋格瓦 阿拉汉 正自觉者 陀所揭示的一切法都是为了指引众生知苦 ( 苦佛谛 ) 去除苦的来源( 集谛 ), 培育正道 ( 道谛 ), 进而解脱痛苦 ( 灭谛 ) 尚未解脱之前, 人们何等 多愁善感, 郁郁寡欢, 只因饱受烦恼的折腾 慈悲的佛陀 应用他的智慧为我们指出一条他自己走过的解脱的康庄大 道 八圣道, 也是朝向真正幸福快乐之道 千里之行始 于足下, 只要我们提起脚步, 一步又一步地往前走, 肯定 会到达道路的尽头 此书含有四个章节 : 对治烦恼 受念处 幸 福快乐的泉源 和 刹那至刹那之修行 除了 幸福快 1

7 朝向快乐之道 乐的泉源 和 刹那至刹那之修行 译自本人的英文书, 其他二章都摘录自本人在美国和马来西亚的开示 经过佛友誊写后, 本人再删改 增添 若仍然偏向口语, 是本人能力有限, 深感抱歉 在排版上 对治烦恼 名列前茅, 因为它开宗明义地道出了人类的痛苦源于内心的烦恼 对治烦恼 阐述了烦恼的种类 层次和其对治法, 人们需先认识烦恼对心的束缚, 才愿意应用各种善巧的方法对治它, 直到烦恼彻底被灭尽, 达到真正的解脱 第二章 受念处 是重要的修行法门, 因为它可以防止未生的烦恼, 尤其是贪爱 轮回的根本之生起 依据 念处经 佛陀详细地引导人们应用正念正知, 不断去觉知感受的生起, 更要观照受为无常 苦和无我以放下对乐受的眷恋, 苦受的排斥, 直到 无所依而住 篇幅较长的 幸福快乐的泉源 让人们体悟感官欲乐虽让人满足, 却充满过患 真正的快乐源于与他人分享自己拥有的 ( 布施 ) 不伤害他人( 持戒 ) 播送慈心予他人和放下对身心的执著 这些快乐从粗到细是有道次第的 最后一章 刹那至刹那之修行 教导人们如何在生活中运用正念和智慧, 从六根和六尘接触的那一个刹那, 按照法的不同层面来观照身心生起的种种现象, 以便如实了知它 2

8 序文 们的虚幻, 进而放下执著 由于此书综合了不同时间不同主题的开始, 在结构上未必贯彻始终 虽然内容偶尔会重叠 每一个章节都有其独特的重点 本人诚恳地冀望此书能为佛弟子提供一些修行指南, 不管日常生活中经验的是快乐或痛苦, 在刹那至刹那之修行中应用正念正知成功地对治烦恼, 同时积极行善, 成为自己或他人幸福快乐的泉源, 且让清澈的泉水涓涓地沁人心脾, 洗涤内心的污垢, 让心回归纯净, 以使自己的生命日臻平静 祥和, 每时每刻都能过着自在的生活 对于所有帮助誊稿 翻译 排版 校对 修正此书者, 本人真心地向他们静默的耕耘表示无限的谢意, 希望他们的努力能结出 法 的果实 愿一切众生幸福快乐 善戒 12/18/2013 槟城 3

9 朝向快乐之道 感恩词 ( 一 ) 来自美国的学生 敬爱的老师 : 很欢喜能够连续三周聆听您的教导, 学习佛法, 受益匪浅, 感触良多 我终于明白为什么说佛法殊胜, 佛法僧值得世人礼敬供养, 见僧如见佛, 见僧如见法 在跟随您的修行过程中, 我对佛法的信念更加坚定 所以特别想写信给您表达深深的感谢, 同时也写些修行体会 关于慈悲心的理解, 我认为师父是非常有慈悲心的! 很多事情都看得出来师父体谅学生, 爱护学生 ; 非常无私地将自己的修行经验分享给学生 师父的很多教诲对我来讲很震撼, 如同利剑斩断三千烦恼丝, 又如金刚锄将根深蒂固的旧习妄念连根拔除 此次禅三后半段, 我非常的痛苦, 不敢面对, 提不起力, 真是有地狱之苦的体会 这个时候我才知道勇敢跟坚强的究 4

10 感恩词 竟含义 回到家中, 我想起师父讲过的 见苦是苦, " 苦只是现象 ", 苦也是无我的 ", 苦 竟立即消失无踪影, 原来解脱的感觉是如此酣畅淋漓 重生, 现在我真的有重获新生的感觉 而我知道这全归功于佛法僧, 特别感谢恩师 很庆幸自己能够遇到师父, 一位真正的修行人, 一位真正的大德高僧 从您身上我更学习了何谓 坚韧不拔, 傲骨 清风 在修习的过程中, 不仅是修习戒定慧, 同时也培养了自己的慈悲心 开始在练习 mettà 在的时候, 我升起的悲心更多些, 因为世人的快乐还是重在欲乐, 而贪却是痛苦的本源 后来我才明白让世人快乐, 不仅在对峙自己的嗔心, 也是对峙众生的嗔心, 并非对贪 所以现在我散播慈爱给众生时能很快提起 因为读了师父赠的 佛陀的九种德行 一书, 所以平日也常念及佛陀的功德, 观想佛陀的种种殊胜庄严, 更是心生崇敬, 激励自己更精进学习佛法 我也渐渐明了四护卫禅对修行人的利益 明明我是个理科生, 不善文采, 羞于表达 现在却思如泉涌, 出口成章, 真是不可思议 如有不当, 还请师父批评指正 祝师父健康快乐! 5

11 朝向快乐之道 ( 二 ) 来自新加玻的学生 我在 5 年多前第一次接触师父, 那是她来浄名佛学社 ( 新加坡 ) 教导阿毗达摩 当时的我修习佛法已经快 6 年, 打了 4 年坐, 烦恼 忧伤 恐惧 内疚... 不善念, 常常相伴, 活得很痛苦很不开心 一天内心忽然有感佛法好像不是这样的, 佛说的法应该是让人活得快乐自在才对, 因为佛说离苦得乐嘛! 那为什么我越修越难过? 年师父都再来浄名宏法, 那 3 年的开示我每场都会去听 ( 降服我们的内心敌人 快乐之源泉 智慧之光 目犍连对魔王的谴责 真真假假 修行的道路 毒蛇经 四念处之修行 ), 那时候我也拿了一些师父在其他道场开示的 CD 回家听 从师父的开示 教导中, 我自己也很精进学习, 我真的领悟很多, 才知道自己所学的很多只是表层, 没法更深入一层, 比如 : 观身, 我不会观到这色身是四大组成 ( 地 水 火 风 ); 观心, 也不会观到心一直在欺骗我, 它的心念生起灭去是这么快却跟随着意念 环境在开心和伤悲中旋转 不知道一切都是无常会变化 是苦 是无我, 只是因缘相聚而现 又如要成为一个真实的修行者, 在慈心经里佛陀告诉我们要如何证得安祥寂静的境界, 应如是修 : 能干 真诚 正直 随顺 温和 谦虚... 不为智者所呵责 6

12 感恩词 师父也善用不同经典的记载和自身的经历来勉励我们 从 中也常提醒自己要注意自身修养这品德 ( 三 ) 来自马来西亚学生 2012 年, 在我生命中的低潮, 我遇见了我的恩师 善戒法师 当时, 我的健康与精神状态都不太好, 请假休学回国养身子 记得当时师父在 Nalanda 佛教会有个一天禅修营, 我为了敷衍外子三番四次 苦口婆心的劝告, 终于去报名参加了 相信这一切是前世修来的福报, 促成了我今生得以拜谒恩师并成为其门下弟子的因缘 屈指一算, 我参加过少说也有三位禅师所指导的禅修营, 也许是自身悟性粗浅, 时机尚未成熟, 我一直都无缘投入, 更不用说领略或掌握禅师所传授的禅坐技巧 ; 往往总是浅尝辄止, 事后便不了了之 可是, 当天第一次仰见师父的慈容, 我内心有股莫名似曾相识的熟悉与感动, 对师父有着说不出的崇敬 师父那仅仅一天的禅修指导, 更把当时病殃殃的我全面征服了, 我豁然开朗, 犹如醍醐灌顶 茅塞顿开! 后来, 只要在国内一有师父指导的禅修营, 我都不容自己错过 我还自告奋勇 毛遂自荐, 想尽办法要求当师父的 Kappiya ( 净人 ) 有缘目睹亲近善知识, 感染师父的慈悲和正能量, 这是何等殊胜的吉祥与福 7

13 朝向快乐之道 报啊! 因为师父, 我接触了禅修, 也正在积极精进地去学习, 以体悟禅修所带来的好处 禅修最终的目的是永得寂静乐, 脱离娑婆世界的轮回之苦 以前, 愚昧无知的自己总误以为 禅 就是闭上双眼静坐养神, 其实不然 打坐修禅, 修的是心净 气静 意诚 记得师父开示时说, 坐亦禅, 行亦禅, 一切动静都不离禅 身心收摄得好, 觉知每一个当下, 一个人的修养气质就会很自然地在日常的行 住 坐 卧中散发显露出来 我当时第一次目睹师父时, 就是被师父身上所散发着庄严又从容的威仪深深吸引, 敬仰不已 那是内在禅 静 和, 一心不乱最崇高的体现, 是无一不受人们拜服的 清风 与 傲骨 因为师父, 我学习了如何把慈爱散播于众生的慈心禅 ((Metta Meditation)) ; 观呼吸, 以殊胜 无染 乐住而产生定 慧的止禅 ((Ānāpānasati)); 摄心觉知, 观照无我 无常 苦, 洞察了知事物真实相的观禅 ((Vipassanā)) 从师父的教导与阐示当中, 如 : 观四大 五蕴 六根 缘起法 ((Paṭicca Samuppāda) 四念处经((Satipaṭṭhāna Sutta)) 我受益匪浅, 无一不当头一棒 ; 我深深感恩, 自己何能何德有缘拜听名师弘扬正法, 句句润泽心田, 让我学习铲除烦恼与痛苦, 并有智慧勇敢地去面对生命 8

14 感恩词 最重要的是, 师父一贯独特 踏实且精湛的教学方法, 深深地吸引了我 师父讲经说法时, 都会以简明易懂的语言去阐释深遂的道理与智慧 此外, 师父更擅于引经据典, 适当的时候给众弟子介绍佛陀所说过的经藏 这对渴望修习禅修 听闻佛法的初学者来说犹如天降甘露, 初学者不仅能快速地把握佛陀的教诫, 也能引起他们对那浩瀚无际 扛鼎之作的佛教经藏感兴趣 承蒙恩师的谆谆教诲 智慧仁爱, 把我从一个迷惑 抑郁的情绪中释放出来, 走出了人生的波折与考验 以佛法为师, 以恩师指导的禅修为我修习的功课, 重新整顿身 心 灵 一年后, 我健康大好, 心智幡然成长, 重新背起理想的背包复学, 继续深造 师恩浩荡, 唯有踏实认真学佛, 持戒内省, 精进不断, 履行正法, 才能报答恩师的恩德 我虔敬祈愿, 祝祷恩师寿而康, 吉祥万安, 继而护持弘扬佛法, 为众生指引光明之道! 敬叩懿安! 9

15 朝向快乐之道 10

16 感恩词 对治烦恼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àsambuddhassa. 礼敬彼跋格瓦 阿拉汉 正自觉者 第 11 页 第 36 页 11

17 朝向快乐之道 对治违犯的烦恼 持戒 对治上升的烦恼 正定与智慧 根除潜伏性的烦恼 体证圣道 12

18 对治烦恼 一 引言 比库们! 一切都在燃烧! 是什么在燃烧呢? 眼在燃烧 色在燃烧 眼识在燃烧 眼触在燃烧 眼触生受, 若苦, 若乐, 若不苦不乐在燃烧 它是如何点燃起来呢? 我宣示它是由贪欲 嗔恚 愚痴 生 老 死 愁 悲 苦 忧 恼而点燃起来 一切都在燃烧经 (âdittasuttaü, Saüyuttanikàyo 4.3.6) 有烦恼, 就有燃烧的时刻, 片刻无法休息 要免除被 燃烧, 就要去除烦恼 二 何谓烦恼? 什么是烦恼? 烦恼, 巴利语是 kilesa 主要的烦恼包括贪 嗔 痴 我慢 邪见 疑 忌妒 吝啬等 我们称这些心所为烦恼是因为它们使心污染 从烦恼生起的那一刻开始, 我们的心就被折腾得不安宁 例如, 当心里生起贪时, 我们便会患得患失, 心思不宁, 想尽办法去满足生 13

19 朝向快乐之道 起的贪念 当嗔的烦恼生起时, 我们便会暴躁不安, 面红耳赤, 想要攻击他人以发泄心头大恨 当痴的烦恼生起时, 我们显得懵懵懂懂, 迷惑不堪 当妒嫉他人的成就时, 心也会郁郁寡欢, 快乐不起来 这就是为何说当种种烦恼在心中生起时, 当下的心就被糟蹋而得不到快乐 烦恼一生起, 我们就变得面目可憎, 好比一个人不慎跌入粪池, 然后从粪池里走出来的刹那, 他是多么的臭气熏天, 任谁都不想靠近此人! 烦恼是痛苦的根源亦是轮回之根本, 要认清楚! 三 三个层次的烦恼 烦恼可分成三个层次 : 1. 违犯的烦恼 此种烦恼是通过身和口造作的, 它违犯了有情众生的利益, 如杀生 偷盗 邪淫 妄语 恶口 两舌等 违犯的烦恼是最表层的烦恼, 也是最粗糙的烦恼, 巴利语称为 vãtikkamakilesa 14

20 对治烦恼 2. 缠缚或上升的烦恼 缠缚的烦恼是第二层次的烦恼, 巴利语称为 pariyuññhànakilesa, 意即浮上心头或缠缚着心的上升的烦恼 3. 潜伏的烦恼 最深层的烦恼是潜伏性的, 它静默地潜伏在我们的心流里 没有遇到适当的时机, 这种烦恼就不会浮现出来 比如说, 在听闻佛法时, 内心有没有嗔? 没有! 为什么内心没有嗔? 因为没有受到外在不可喜的六所缘 (visaya, 境 ) 的刺激 当可喜或不可喜的六所缘, 即色 声 香 味 触 法撞击我们的六根 眼 耳 鼻 舌 身 意之际, 潜伏性的烦恼就会波动而浮上心头 巴利语称潜伏性的烦恼为 anusayakilesa 简言之, 烦恼共分为三个层次 : 第一种是违犯的烦恼 ; 第二为上升的烦恼, 第三则是潜伏性的烦恼 在这三种烦恼中, 违犯的烦恼过患最大, 因为它伤害了别人也伤害自己 违犯的烦恼源于上升的烦恼, 而上升的烦恼源于潜伏性的烦恼 因此, 彻底根除潜伏性的烦恼才是究竟的 在还未能彻底根除潜伏性的烦恼前, 我们应该先对治违犯的烦恼 15

21 朝向快乐之道 四 如何对治违犯的烦恼? 违犯的烦恼会带来巨大的痛苦, 我们要了解它方能对治它 此种烦恼是通过身和口造作的 身体可能会造的三种恶业有杀生 偷盗和邪淫 ; 嘴巴可能会造的口业有四种 恶口 妄语 绮语和两舌 这是我们每天可能会犯的七种不善业 什么方法可对治违犯的烦恼? 持戒 我们持五戒 八戒和十戒 若持不杀生戒, 我们就对治了杀生的身业 ; 若持不偷盗戒或不邪淫戒, 我们就对治了身体所可能造下的偷盗或邪淫的业 ; 若持不妄语戒, 我们就对治了打妄语的口业 守持五戒就会禁止身与口去造业 我们持戒时也应该要记住两个原则 : 第一, 我们要以爱自己的态度来持戒 怎样说爱自己呢? 如果不持戒就会造下杀生 偷盗等诸恶业 业一旦造了就会留下业力, 不管是重业还是轻业, 业力潜伏在生命流里, 时机成熟之际便会萌芽, 继而招惹恶业的苦果, 例如杀生业招感短命 一般而言, 短命还算幸运, 杀生的业力严重的话会导致我们堕入四恶道 饿鬼 阿苏罗 畜生和地狱 因此, 我们要时常思惟恶报的痛苦, 以借此精进修行 我们不希望自己堕入四恶道里受苦, 也不希望短命或体弱多病, 更不希望面对自身的财富被盗取或被充公等不必要的困扰, 这就是一种爱自身的表现 天底下的众 16

22 对治烦恼 生一般都很爱自己, 为了爱自己, 我们应该受持五戒 第二, 我们以爱别人的立场来持戒 假设有一天, 你可爱的十三岁女儿哀哭着回家说她被人强奸了, 身为父母的你们, 心中会有什么感受? 必定是咬牙切齿且痛心疾首 或者当我们回家看到家中的财物被打劫了, 此时, 痛恨与恐慌肯定会涌上心头 想一想, 当自身含辛茹苦赚来的钱财被抢劫时, 心中便会感到万分痛恨与恐慌 如果我们去夺取别人的财物, 他人也一样会感到痛恨, 这叫做感同身受或推己及人 自身会有的痛苦与恐慌, 他人也肯定会有 基于同理心, 我们发展出慈悲心, 我们因而不杀 不偷 不邪淫 不抢也不骗 记得我在美国教禅时, 一位西方尼师向我哭诉她幼年曾被父亲性侵犯的惨痛回忆 经过岁月辗转, 却无法抹掉她内心的伤痕 我惟有拥抱她, 来表达我无限的怜悯和满怀的悲情 一个以自我利益为中心的人, 往往带给别人很深远的伤害 所以我们持戒是希望一切众生不会因为我们的贪爱及嗔恨而遭受痛苦 基于爱自己和爱别人 ( 慈悲 ) 的两个原则, 我们应该持守五戒 一个常常持戒的人, 内心是光明磊落, 不畏缩, 无恐惧, 因为他不偷 不抢 不盗和不骗, 因为不伤害众生, 所以无论身在何处, 他的心地永远光明 轻松自在 这真的很难得, 因为大多数的众生, 内心皆充斥着无明的 17

23 朝向快乐之道 恐惧 一个持戒的人, 在临终之际, 若他回顾自己一生持戒严谨 ( 不杀生 不偷盗 不邪淫等 ), 他的心中就会感到坦坦荡荡, 快乐无比, 如此带着与善业相应的快乐和健全的心往生, 肯定出生天界或人界 我们须知, 在临终的那一刻, 与其靠他人来助念不如靠自己的善业来得牢靠 其实要出生为人是极为困难的 我们可以比较一下, 这个世界是海洋多还是陆地广? 海洋多! 是海洋的生物多还是陆地上的人类多? 当然是海洋的生物多 单单一个海洋里的鱼类总数就多过人类 陆地上的爬行走兽如蚂蚁 蛇 象 ; 天上的飞禽如麻雀 燕子等各种鸟类, 其数目也胜过人类的数量 当我们研究了整个地球的生物后, 便可知晓人身难得的道理 虽然如此, 大多数的众生目光浅短, 他们的眼睛总是往 钱 看, 为了钱他们可以造作种种身与口的不善业 持戒清静不但可以帮我们对治违犯的烦恼, 还可以带来五种利益 : 1. 财富增长 2. 声名远播 3. 自信心强, 死亡平静 4. 生于善道 18

24 对治烦恼 5. 帮助定的提升 五 如何对治上升的烦恼? 上升的烦恼就是浮上心头的烦恼 举个例子说, 有些男人看到穿着打扮性感的女郎时, 潜伏在男人内心深处的爱欲会马上上升而令他们受不了 如果这些男人承受不住异性的诱惑他们就会受到欲望的驱使而犯下身与口的恶业 这个例子说明了爱欲仅仅潜伏在心中, 当眼根触及迷人的色所缘时, 潜伏的贪欲就会涌上心头, 顿时变成上升的烦恼 如果此时不把爱欲克制的话, 它就会演变成违犯的烦恼 以此例子, 我们不难理解烦恼的演变过程 : 沉睡般的潜伏性烦恼可以演变成浮上心头的上升的烦恼, 再变成身口造作的违犯的烦恼 修行最重要的时刻就是能在烦恼上升的那一刻清楚地觉知到, 并及时克制烦恼, 好像紧踩刹车器一样 如何踩刹车器? 修定与修慧 19

25 朝向快乐之道 如何修定 修定的业处一共有四十种 有一些业处是特别对治某 一些烦恼 比较广用的有以下几种 : 入出息念 (ànàpànassati) 入出息念是对治妄念的 如果一个人有诸多的妄念, 心很容易散乱, 最好是修入出息念 入出息念的修法就是把正念安置于鼻下的呼吸 心, 长时间集中于一个目标上, 即在呼吸间, 散乱的心便得以很快地平息下来 白骨想 (aññhika-sa à) 观白骨之不净可以对治爱欲 举个现实生活中的案例, 有一位官员曾向我诉说他时常面对欲念上升的挑战, 尤其是每次光顾理发店, 看到那些穿着超短裙子的理发女郎在他面前晃来晃去时, 他的爱欲马上生起! 这位官员毫不讳言地跟我说 : 我们男人是很好色的, 我们承受不住异性的诱惑 不过, 他说他还是很努力的念 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 来克制生起的欲望, 虽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但除了这样做, 他不知如何是好 我便教导他运用白骨想的方法, 把那些理发女郎视为一具具的白骨在他的面前晃来晃去, 不过平常要先练习 两年后, 那名官员又再与我 20

26 对治烦恼 碰面, 他说道 : 师父, 您教我的绝招太好了, 真受用! 现在我都不必默念 阿弥陀佛 了, 当我看到那些女郎时就如同看见一具具的白骨, 真的好管用 他如获至宝 这说明白骨想能有效地对治爱欲 男人很容易被女人吸引 ; 同样, 女人也容易被男人吸引 ; 尤其是那些已婚的男女, 为了避免婚外情, 应当自我约束 当男女之爱欲在心中纠缠时, 我们可以利用白骨想调伏克制它 我们可以观想对方是一具不可爱的白骨, 不可以把对方想象得有多么英俊或漂亮 如果我们把对方想象得多么英俊 漂亮且诱人时, 心中的爱欲一定会延伸至全身, 继而触动身体敏感的部位 把对方想象成一具可憎又讨厌的白骨才不会勾起心中的爱欲 只有可爱的东西才可能引发心中的爱欲 三十二身分之不净修习 (asubha-bhàvanà) 另外一种克制心中爱欲的方法是观身体三十二身分的不净 我们必需了解整个躯体是由三十二个部分所组成的 : 头发 体毛 指甲 牙齿 皮肤 肉 筋 骨 骨髓 肾脏 心脏 肝脏 肋膜 脾脏 肺脏 肠 肠间膜 胃中物 粪便 脑 胆汁 痰 脓 血 汗 脂肪 泪液 油脂 唾液 鼻涕 关节滑液和尿液 把身体分解为三十二 21

27 朝向快乐之道 个部分并观每一个部分为不净的 问一问, 头发可爱吗? 留头发的人一定会回答可爱的, 否则怎么会把头发留到现在? 如果说头发可爱, 那就拔一根头发, 然后把它放入粥里吃下去, 要不要? 牙齿可爱吗? 那不妨拔一颗蛀牙放在书桌上, 稍作研究 除此之外, 身体的脂肪 尿液 粪便也是令人恶心的 当把这些包装在身躯内的种种身分集合起来时, 它显得很漂亮 ; 若把每个部位分解后, 它一点都不漂亮了 如此观照可以克制对自身和对异性肉体的执取 在家人可以爱他们的配偶, 但不鼓励对配偶过于执著 能爱是幸福, 过份的执著只会带来痛苦, 尤其是当另一方有了外遇, 痛苦就会加剧 如果发现自己过于执著配偶的肉体, 可以尝试观对方不净的三十二身分 食厌想 贪爱美食也是一种烦恼 一般人看到摆在桌上的佳肴美食, 心中就会萌起贪念, 想品尝它 由于贪念, 我们狼吞虎咽地大吃起来, 吃得过多, 就想办法减肥 要对治贪爱佳肴美食的烦恼, 我们应把食物放进嘴巴里咀嚼, 吞下之前把它吐出来放在盘中观察, 然后再把它咽下去 看一看, 我们要不要继续吃? 当然不要! 连我们自己吐出来的, 22

28 对治烦恼 都不敢吃 其实, 我们只是一时被食物的色 香与味给迷 住罢了, 并没有真正看到食物的实相 四梵住之修习 当嗔生起时, 我们应该如何处理? 比如说, 你和一个朋友正在茶馆内品茶 这个朋友谗言说你的另一个好友在你的背后说你是多么吝啬 自私又坏心眼 你的心本来舒畅愉悦地在品尝普洱茶, 突然听到这番挑拨离间的话, 潜伏在心底深处的嗔立即冒上心头 嗔冒了上来该怎么办? 如果你无法克制, 就会怒气冲冲地去找对方算账, 也不理会对方的解释而破口大骂 这时, 你的友人会感到莫名其妙, 你怎么突然跑过来斥骂他 你愈骂愈起劲, 无端端被冒犯的好友, 无明火随之升起后也不甘示弱地以牙还牙 于是, 两个人互相谩骂, 最后打起架来而弄得两败俱伤, 从此丧失一段珍贵的友情 因此, 嗔生起而不去克制它, 所带来的后果真是不堪设想 那要如何克制嗔? 在四十种修定的业处里, 四梵住 慈悲喜捨, 为嗔的对治法 : 1. 慈梵住 慈梵住是修慈心, 祝愿他人快乐 安康 你或许会很好奇, 对方毁谤了你, 你却要散播慈心给他 你觉得自 己没有这么伟大 其实, 修行是和自身的烦恼作战而非与 23

29 朝向快乐之道 他人争斗 对方毁谤我们那是对方造的恶业 如果你因他造的业而生了气, 你自己就造了意业 ; 与他打斗, 你自己就造了身业, 多划不来! 对方的心向恶, 我们没有必要与对方相应而一起向恶 一位不愿被嗔恨折磨的修行者, 会用慈爱来转化生起的嗔, 祈愿对方快乐幸福, 祈愿对方远离无明和嗔恨 当我们持续传送慈爱给对方, 嗔就会被镇压, 定力也渐渐地被培育起来, 我们就可以享受传送慈爱所带来的快乐 修行就是修心 通过慈爱克制心中的嗔, 可以避免伤人害己 2. 悲梵住 悲梵住是修悲心, 祝愿苦难的众生远离苦难 我举本身的经验为例子 有一次, 当我被无理的毁谤, 我把不舒服的感觉放在一边, 开始播送慈心于毁谤我的人 当慈心大量的从内心涌现, 我感到非常快乐 然后再思惟毁谤我的人的内心, 一定也是很痛苦, 因为只有心中有恨, 我们才会恶口相对 于是, 我便从慈心转入悲心, 内心不断地祈愿对方远离被无明和嗔恨煎熬的痛苦, 祈愿他远离因毁谤而招来的苦报 我的悲心就在思惟他的痛苦时, 一层一层地被引发出来 同样的, 看到动物被残忍虐待时, 悲心会让我们同感身受, 即刻想解除它们的痛苦, 于是我们会 24

30 对治烦恼 劝谏对方不要虐待动物, 并祝愿被虐待的动物远离苦难 悲的对象是苦难的众生, 一个有悲心的人, 不忍见他人受苦, 看到众生受苦, 心中便生起一股强烈欲帮助或救济众生的悲心 慈悲可以帮助一个人变得勇敢, 坚强与无畏 可是, 如果我们已经伸出了援手但还拔除不了对方的苦, 我们就要修捨心, 告诉自己已尽心尽力了, 如果还帮不到对方, 那就应该放下, 不必一直念念不忘, 让自己的泪水止不住地流淌 3. 喜梵住 喜梵住是修喜心, 随喜他人的成就 举个例子, 你上班时听到同事升级的消息, 而你自己本身的表现与努力却没有受到任何重视, 心中生起的第一个感受是什么? 妒嫉 一般人都会生起妒嫉心, 试问有多少人能够随喜别人的成就呢? 众生一般都是以自我为中心, 认为自己替公司尽心尽力, 却只有对方被升级而没有自己的份儿, 心中当然会忿忿不平, 因而生起愤怒和妒嫉 妒嫉是不善心, 每造下一个恶业都会遗留业力, 无论是身 口或心所造的, 业力一旦成熟就得承受果报 什么是妒嫉的果报? 严重的会堕落于四恶道, 如果某人因为某件善事而得以投生为人, 那其妒嫉的性格会使他成为一个没有影响力的人 世间人不都是在追求权力 财富和快乐家庭的吗? 如果你成了一个 25

31 朝向快乐之道 没有影响力的人, 所说的话谁都听不进去, 那就活得真没 意思了 如果不想承受这种果报, 我们就得去掉妒嫉心 妒嫉心一生起时就告诉自己, 这只会带给自身苦报而已, 过后尝试转化它 如何转化? 那就是随喜对方的成就, 恭贺对方靠实力升级, 恭喜对方步步高升 这看似简单的事情, 一般人却碍于内心的烦恼太重 犹如堆积如山的垃圾, 所以不能随时随地随喜 就算是随喜, 心也是酸溜溜的, 没有一点真诚的喜悦 从这一点, 我们可以证明众生皆是以自我为中心, 不能够轻易随喜他人的成就 众生把自己放在高位子, 其他人都处于下方 当别人超越自己时, 就无法忍受 也没有办法服输, 因为 我慢 被刺伤了, 这些我执皆是痛苦的来源 当别人在某方面有所表现或成就时, 为何不随喜对方的功德, 给于赞叹 萨度! 萨度! 萨度! ( 巴利 :Sàdhu! Sàdhu! Sàdhu!) 呢? 如此既不花钱又能获得一份随喜之功德, 岂不是两全其美吗? 看见别人比我们长得帅或漂亮, 那就随喜对方, 称赞对方前世修了诸多善业, 种下不嗔恨之善因, 今世方能长得如此庄严 同样的道理, 如果他人比我们聪明, 必有一定的缘由, 一切有因必有果 常随喜, 心就不会与嗔恨相应, 当下便能制造更多善业, 带来诸多功德 26

32 对治烦恼 4. 捨梵住 捨梵住是修平等心, 了知业是众生的遗产 当我们被无理的毁谤或欺凌, 通过如理作意, 我们接受这是我们过去世造下的恶业, 现在果报已成熟, 坦然接受而不起嗔恨 反之, 如果我们坚持认为自己的痛苦是对方造成的, 嗔恨便有如森林之火, 不断蔓延出去, 不但燃烧自己, 还殃及别人 慈是祈愿一切众生平安快乐 ; 悲是祈愿一切众生远离苦难 ; 随喜是祈愿一切众生的成就继续增长不消失 本身的心意虽然如此, 倘若我们散播慈, 悲与喜的对象, 有朝一日倾家荡产, 亦或许我们自己的财富也在瞬间化为乌有, 我们也不应该难过, 而要借此思惟 业是众生的主人, 是众生的遗产 来锻炼捨心 慈悲喜捨是修定的方法, 可以克制是上升的烦恼 如何修慧 我们也可利用智慧来对治上升的烦恼 何谓智慧? 智慧 正见 择法 观智, 都属于同一个意思 智慧在此并非一般世俗的智慧 : 既不是读书考试得第一的智慧, 也不 27

33 朝向快乐之道 是升级或挣大钱的智慧, 而是能够洞彻了知四圣谛的智慧, 了知一切行法都是无常 苦和无我的智慧 何谓四圣谛? 苦集灭道 什么是苦谛? 生 老 病 死 怨憎会 爱别离 求不得的苦 简言之, 五取蕴是苦 生老病死等这些苦, 我们都不难在生活中体验到 不管什么族群, 什么宗教 基督教 回教 佛教等, 都要经历生老病死, 这是每个众生都避不开的 苦圣谛的最后一句 五取蕴是苦, 就是苦圣谛中最值得探讨的真理 五取蕴是苦圣諦 什么是五蕴? 色 受 想 行 识 五蕴两个字中间又多了一个 取 字, 是指执取这个色 受 想 行 识为 我, 或者 我的 之意 我们这个人身是由两个部分所组成的 一个是身体 ( 色 ), 另一个则是精神 ( 名 ) 身体即色蕴 由地 水 火与风组成 ; 精神方面则可分成四个部分 : 第一个是受蕴 我们心中所感受的, 即有乐受 苦受 不苦不乐受 第二个是想蕴 想 的功能就是做标记, 即把看到 听到 嗅到 尝到 触到与想到的储存在记忆里, 以便将来能认知 在这无始漫长的轮回中, 想 一直把六根触到的都标志为永恒的 快乐的, 并把它视为 28

34 对治烦恼 是我的 这是因为未受训练的心所标志的都是观念, 而观念所呈现出来的都是稳固和永恒的 错误的标志变成了颠倒想 第三个是行蕴 行 包含了贪 嗔与痴, 是造业的动力 意愿是行蕴的首领, 心中萌起了意愿, 才会引发与贪 嗔 痴相应的身口业 第四个是识蕴 识蕴共有六种 : 眼识, 眼睛看到的 ; 耳识, 耳朵听到的 ; 鼻识, 鼻子嗅到的 ; 舌识, 舌头尝到的 ; 身识, 身躯触及的, 还有意识, 意念想到的 身体是色蕴, 受 想 行 识组成名蕴 换言之, 生命就是由这五蕴 色 受 想 行 识所组成的 这五蕴无时无刻不处于生灭当中, 也是受因缘法所支配的 这个人身, 你 我 他 纯粹就只是观念而已 执取这个生灭无常的五蕴为我 我的 我的自我, 这便是痛苦的根源, 所以说五取蕴是苦 举个例子说, 当我们听到某人在毁谤我们时, 这个不可爱的声音一撞击耳根, 心中会生起苦受, 由苦受带动嗔恨 佛陀说一切有为法皆为因缘生法, 声音被听进耳里, 苦受才会生起 之后, 毁谤之声消失了, 没有人在骂我们了, 之前所感受的苦受与嗔恨还是存在, 那是为什么? 我们需要思考这个问题 缘起法则阐释 此生故彼生, 此灭故彼灭 当毁谤 之声触及耳根, 苦受就会生起 当毁谤之声不再触及耳根 29

35 朝向快乐之道 时, 苦受理应跟着消失, 可是为何心中还是那么苦? 这是 因为我们执著于苦受为 我 我的, 同时把苦受视 为永恒的 这是凡夫对苦受的一般反应 凡夫在面对苦受时, 犹如把苦受刻在坚硬的岩石上, 刻上的字可以历久不变, 到了下一世再投生为人身而重回此地时, 突然发现这是自己在前世所遗留的字迹 ( 仇恨 ) 这就是说, 前世刻下来的痛苦和嗔恨还残留在心中, 凡夫的反应就是这样 反观禅修者, 会把心中的苦受或嗔恨写在沙滩上, 当海浪拍打沙滩时, 会把心头恨给冲走 淹没 这时, 恨不再残留任何蛛丝马迹在心中, 那不是挺好的吗? 如何做到这一点? 观无常 无常观 当乐受或苦受生起时, 我们要观它为无常 如果不做如此的观照, 被毁谤后所生起的苦受会延伸为嗔恨 ; 一旦转为嗔恨时, 我们就会造业 禅修者在观照嗔恨为无常时就如同把情绪写在沙滩上, 等到海浪冲上岸时, 字迹即刻被淹没, 情绪的生起与消失只占很短暂的时间 你或许会质问, 当愤怒生起时, 我们观无常, 果真会 体验到它的生灭吗? 再举个例子, 一个美国行者, 当我 指导她观照愤怒无常时, 她虽心存疑惑, 不过她还是照着 30

36 对治烦恼 做, 果然在观照愤怒无常时, 愤怒便逐渐消失 她觉得不可思议, 这么容易便战胜内心的烦恼 她决定在寝室内贴满 无常 (anicca) 的字眼, 把它当成必念的 咒语 由此可见, 只要我们战胜一次内心的烦恼, 信心会因而倍增, 这是极为重要的 有时, 我们的心会被迷人的六所缘给纠缠与束缚, 比如说被一个漂亮的女人或金钱诱惑, 心就在那一刻生起了爱, 因此成了女人和财富的奴隶 如果我们不觉察它, 不观爱为无常的, 爱就会越来越强烈而变成取 (upàdàna), 取是更加强烈的爱 为了要取得就会去造业, 造了业就会招引果报 果报若在临终时成熟, 便会产生新的生命, 有生就有老 病 死, 愁 悲 苦 忧 恼, 再次生起了整堆的苦蕴 如果我们不让爱延伸到取, 甚至延伸到生老病死的话, 我们就得在爱生起时, 用智慧观照爱为无常, 直到爱灭去 犹如一盏一直在燃烧的油灯, 如果不给它加入燃料, 灯燃烧到尽头自然会灭掉 爱生起时观它为无常就像是那盏油灯得不到新的燃料, 火 ( 爱 ) 便会慢慢地熄灭 如果不观爱为无常, 而让爱继续萌芽茁壮, 就等于再给油灯添加燃料, 那盏油灯的火就会一直燃烧, 永远都无法熄灭 要熄灭火 ( 爱 ), 就不要再添加燃料 若不再加入燃料, 火烧 31

37 朝向快乐之道 到尽头自然会熄灭, 火熄灭就是解脱自在了 这需要在生活中不断修持, 不要期待去禅修营才开始修行, 如果我们生活中没有修持, 只期待在禅修营中灭掉所有的贪嗔痴, 那是不可能的 在日常生活中, 当觉察到心中生起了贪嗔痴, 我们就要马上观无常来灭掉它们 如此不断修学, 贪嗔痴就会越来越薄 一位圣者不管处在任何环境中, 顺境也好逆境也罢, 内心永远平静 凡夫的心境却如波涛大浪 此起彼落, 快乐时就捧腹大笑, 痛苦时就捶胸顿足, 无法控制自己, 这种情形就像个疯子 我们不要成为疯子, 也不应该是个疯子, 所以就得时时观一切现象为无常来调伏这颗骚动的心, 以体证佛陀所说的 一颗经过驯服的心能够带来快乐 执著是集圣諦 佛陀说一切的痛苦源于执著, 执著越强痛苦越深 举个例子, 我们阅报时, 读到了中国唐山 (1976 年 7 月 ) 大地震死了 24 万多条性命, 这时心中会有什么感受? 我们都觉得罹难者很可怜, 这是悲心的表现 第二天, 我们发现其中一个亡者原来是我们的朋友, 此刻的心情会是怎样的? 很难过 再过几天, 我们又发现其中一个亡者竟然是我们的亲人, 那时的心情又会有何反应? 伤心欲绝 嚎 32

38 对治烦恼 啕大哭 从刚开始的怜悯 难过到最后的痛苦悲哀, 为什么三个不同人的死亡会带给我们不同的感受? 这表示对于不执著的人, 他们的死亡不会给我们带来很大的冲击 ; 对某人有稍微执著的, 他们的离去就会给我们多一点的冲击 ; 对某人的执著越强, 悲哀或痛苦就越深刻, 不是吗? 从这个角度来分析, 我们可以体悟一切痛苦的根源都来自执著 佛陀说 : 从亲爱生忧愁, 从亲爱生恐怖 如果我们不想体验痛苦, 就要学习不过份执取世间的任何人 事与物, 这是唯一的途径 物换星移, 潮涨潮退, 自然界都在默默地传播无常的真理, 只是我们不懂得解读 每一个人都会面对死亡, 没有任何保险可以保障我们的孩子免于死亡, 或避免我们的亲眷比我们提早离开人世, 若悲剧真的发生了, 身为父母或眷属的一定会很痛苦 我有一位信徒住在美国, 当我们第一次相遇, 她看起来神采飞扬, 意气风发 第二年, 我们再度见面, 这一次她显得目光无神, 憔悴不堪, 简直苍老了十年 我看了很震撼, 才知道她二十多岁的孩子, 从美国中部飞到西海岸, 跳海自尽 孩子的死亡夺走了她的快乐, 把她推进黑暗的日子里 我陪了她一段时间, 听她倾诉内心的痛苦 这就是生死无常, 既然知道爱别离的痛苦会在某一天来临, 我们 33

39 朝向快乐之道 何不事先准备妥当? 怎么准备? 学习放下对他们强烈的执著 在三十一界的轮回中, 每一个人都只是过客, 孩子 父母 太太或先生皆有他们各自的业, 他们随业而来, 随业而去 业才是他们的主人 业报的智慧让我们了解到所有的生命均非我们所能掌控的, 明白了这个道理才可能放下强烈的执著 在生活中, 如果我们在某时某刻深感痛苦, 更重要的是要去寻找是何因造成这样的痛苦, 不要只想着要如何去对治果 ( 痛苦 ), 只要灭掉了因, 果 ( 痛苦 ) 就会消失 佛陀是个高明的医生, 佛陀说 : 你生病了!, 然后告诉我们病因 佛陀说生命的种种苦 : 生老病死苦, 求不得苦, 爱别离苦, 五取蕴之苦都是来自贪爱或执著 贪爱或执著是苦集圣谛 灭苦的道圣諦 慈悲的佛陀指示一条道路给我们, 好让我们可以灭掉痛苦的因, 那就是八圣道 正见 正思惟 正语 正业 正命 正精进 正念 正定 八圣道是循序渐进的训练 八圣道分为世间八圣道与出世间八圣道 世间八圣道的修习相等于戒定慧的修习可以对治上升的烦恼 34

40 对治烦恼 六 如何根除潜伏性的烦恼? 为了不让烦恼上升变成违犯的烦恼, 我们就得把它的导火线 潜伏性的烦恼釜底抽薪地给根除, 这是要通过证悟出世间八圣道来体证四个圣道位 入流道 一来道 不来道与阿拉汉道 入流道可永恒地根除身见 疑与戒禁取见 ; 一来道可根除较粗的欲与嗔 ; 不来道完全根除系缚有情于欲界的贪欲与嗔恨 ; 阿拉汉道根除对色界与无色界生命的贪欲 痴 掉举与慢 圣者凭着八圣道的修持以达致成熟的智慧后体悟四圣谛, 当出世间八圣道彻底展开后, 所有的潜伏性的烦恼就会被灭掉 圣者因而证悟灭谛, 灭谛就是涅槃 痛苦的止息 当潜伏性的烦恼彻底被根除后, 就算是很可爱的色所缘撞击眼根时, 贪不会生起 ; 当不可爱的声音撞击耳根时, 嗔不会生起 圣者之所以解脱自在, 就是这个原理 七 结语 一言以蔽之, 违犯的, 上升的与潜伏性的烦恼分别有不同的对治方法 对治违犯的烦恼要持戒 ; 对治上升的烦恼, 应用正定与智慧 ; 根除潜伏性的烦恼, 须体证圣道 只要我们勤修戒定慧, 解脱生命所带来的痛苦是指日可待的 35

41 朝向快乐之道 Tumhehi kiccamàtappaü, akkhàtàro tathàgatà; Pañipannà pamokkhanti, jhàyino màrabandhanà. 汝当自努力, 如来唯说者 ; 勤修戒定慧, 解脱魔系缚 (Dhp.276) 36

42 受念处 受念处 (vedanànupassanà)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àsambuddhassa. 礼敬彼跋格瓦 阿拉汉 正自觉者 第 37 页 第 58 页 37

43 朝向快乐之道 诸比丘! 此是使众生清净, 超越愁悲, 灭除苦忧, 成就正道, 体证涅槃之唯一道路, 此即四念处 念处经 38

44 受念处 一 引言 佛陀在 念处经 如此开示 : 诸比库! 此是使众生清净, 超越愁悲, 灭除苦忧, 成就正道, 体证涅槃之唯一道路, 此即四念处 受念处是四念处的修行之一, 它在灭苦的途径中是非常重要的 这是因为在缘起的流转中, 它带动了轮回的根本 贪爱, 缘于受, 爱生起, 由贪爱而造作各种各样的业, 最后导致生命的不断延续 因此, 不管心中生起何种受, 佛陀教导我们应用正念纯粹觉知, 继而随观它们的生灭法, 以便能中止由受衍生的各种激情和高亢情绪, 让心进入平静及祥和的状态 佛陀先陈述普遍的三种受 乐受 苦受与不苦不乐 受, 佛陀再把这三种受分为三种有爱染 (sàmisa) 和三种无 爱染 (niràmisa) 的受 乐受 有爱染的乐受是指与感官欲望相应, 导致烦恼生起的 39

45 朝向快乐之道 有爱染的乐受 : 与异性肉体上的接触 观赏激情电影 听喜爱的音乐 品尝美食 回想孩子的成就或自己事业的 成功等 有爱染的苦受 : 当事情不如意 被贬职 夫妻不和 失恋 考试落第 失业 遭受背叛 生病 生意失败 亲 人死亡 禅坐时身体的疼痛 有爱染的不苦不乐受 : 思绪纷飞或心中生起疑惑 无爱染的乐受是灵性上, 不与感官欲望相应的乐受 无爱染的乐受 : 无私地向他人伸出援手 读经 散播慈爱于他人 修止的近行定与安止定等 无爱染的苦受 : 修行上无进展 随观无常与苦等等 无爱染的不苦不乐受 : 修观之行捨智, 修止之四禅等 二 佛陀在 受念处 的开示 受念处 之原文 : 复次, 诸比库! 比库如何安住于受, 随观感受? 40

46 受念处 在此, 诸比库! 比库在经验乐受时, 了知 : 我正在经 验乐受 ; 在经验苦受时, 了知 : 我正在经验苦受 ; 在经验 不苦不乐受时, 了知 : 我正在经验不苦不乐受 感到有爱染的乐受时, 了知 : 我正经历有爱染的乐受 ; 感到有爱染的苦受时, 了知 : 我正经历有爱染的苦受 ; 感到有爱染的不苦不乐受时, 了知 : 我正经历有爱染的不苦不乐受 感到无爱染的乐受时, 了知 : 我正经历无爱染的乐受 ; 感到无爱染的苦受时, 了知 : 我正经历无爱染的苦受 ; 感到无爱染的不苦不乐受时, 了知 : 我正经历无爱染的不苦不乐受 如是, 比库安住于受, 观照内受 ; 安住于受, 观照外 受 ; 安住于受, 观照内外受 安住于受, 随观生法 ; 安住于受, 随观灭法 ; 安住于 受, 随观生灭法 于是 有受 之念现起, 直到生起更强的正念与觉照, 无所依而住, 不再贪着世间之任何事物 41

47 朝向快乐之道 三 受念处之修行 比库如何安住于受, 随观感受? 在此, 诸比库! 比库经验乐受时, 了知 : 我经验乐受 ; 经验苦受时, 了知 : 我经验苦受 ; 经验不苦不乐受时, 了 知 : 我经验不苦不乐受 在 受相应 中, 佛陀把受的特质比喻为从不同方向吹来的风 风儿或者有时是冷的, 有时是热的, 有时是潮湿的, 有时带有灰尘 同样的, 从身体生起各种各样的受 乐的 苦的和不苦不乐受 不管哪一种受, 佛陀要我们了知 一般的知道受 与 正念的了知受 有何分别? 了知 (pajànàti): 含有单纯注意正在生起的受, 而不对它们做出主观的反应 排斥或执取 它远离评断 偏差 或偏爱 心念保持中立, 如实 单纯观察 了知 并 如实 接受 受 的本然 我们举乐受为例子, 当乐受生起时, 有正念的人纯粹了知乐受的生起, 而不抓取乐受, 不因乐受的生起而延伸至贪爱 反之, 一般无正念的人感到乐受时, 便得意洋洋, 心猿意马, 马上抓取乐受而导致贪爱跟随乐受生起 42

48 受念处 想要去抓住带给我们乐受的那个目标, 是贪的反应, 也是没有正念的人的反应 在生活中, 如此重复地反应即成日常的惯性反应 对于乐受的生起, 我们的惯性反应不但想马上抓取它, 得到它, 同时也习惯地把乐受当作是 我 但是在受念处对于 受, 佛陀如此教导 : 比库在经验乐受时了知 : 我正在经验乐受 这表示正念纯粹知道乐受就是乐受, 却不因乐受而延伸至贪爱和有身见 在经验苦受时, 正念纯粹知道苦受就是苦受, 却不因苦受而延伸至烦躁或嗔恨 多年前, 我在伦敦的机场, 刚好热浪侵袭伦敦, 在飞机还未起飞时, 机舱里的机客们都热得烦躁地打着扇, 我亦不例外 突然, 我对自己的举动感到非常惭愧, 我身为修行人, 对热浪的侵袭, 竟然和普通人一样反应, 完全没有正念! 我当下提起正念, 觉知热纯粹为热 就在此时, 我只感到身体的热, 但我的心却不为所动, 完全不受热浪的影响 这就是 比库在经验苦受时了知 : 我正在经验苦受 解它 要彻底了解受, 我们要依受的特相 作用和现起来了 43

49 朝向快乐之道 四 受的特相 作用与现起 受的特相是纯粹感受或体验 例如在禅修时, 我们的定力有进展, 受 ( 乐受 ) 便纯粹感受定力带来的喜悦 ; 或者我们生病了, 受 ( 苦受 ) 便纯粹感受身体的不舒服 ; 或者眼睛看到陌生人时, 受 ( 不苦不乐受 ) 便纯粹感受中立的感觉 处 受的作用是感受或体验目标的可喜 不可喜与中立之 受的目标有六种, 即来自六所缘 (visaya, 境 ) 的色 声 香 味 触和法 这六所缘都有它可喜 不可喜与中立之处 比如说, 巧克力可喜之处就是甜 美味 当我们在品尝巧克力时, 我们可以感受到它的甜美 ; 然而一般人并不知道, 其实在那一刻 乐受 本身在扮演它的作用 感受巧克力的可喜之处 甜美 由于没有如实知见乐受本身在感受巧克力的可喜之处, 我们错把乐受所感受到的当作是 我 在感受巧克力的可喜之处 只要把乐受当作是 我, 我们便是掉入了 有身见 的陷阱里面 再举一个例子, 一个男人的眼睛看到了一个漂亮的女 人, 他觉得很舒畅很舒服, 那个时候是乐受在感受眼根所 44

50 受念处 触到色所缘的可喜之处 漂亮的女人 如果那个时候他无法觉知是乐受在扮演它的作用 感受这个漂亮的色所缘的可喜之处, 他就会一直把乐受的体验当作是 我 而掉入 有身见 的陷阱里面 苦受又是如何感受目标的不可喜之处? 比如说, 有人毁谤我们, 当毁谤的声音撞击我们的耳根时, 心中马上生起了苦受 此时如果我们不能了知是苦受在感受毁谤声音的不可喜之处, 我们就会错误地认为这苦受是 我 当我们错误地认为苦受是 我, 是 我 在体验痛苦, 由于此错误地认知与强烈地执取, 我们便无法摆脱苦 就算苦受逐渐消失了, 只要我们再次想起这个经验的时候, 苦受又会再生起 为什么? 这是因为当我们执取苦受为我 我的, 记忆就会深深地烙印在心流里 为了防止错误地认知与执取, 我们必须不断地如此观照 : 是苦受在感受毁谤声音的不可喜之处, 苦受不是我 如理思惟有助于我们当下去掉 有身见, 我们的痛苦也会跟着 有身见 的消失而得到舒缓 痛苦会一直延续下去是因为我们不断执取痛苦为 我的 一切有为法皆是无常, 痛苦也是有为法, 生起又灭去, 若我们握紧痛苦不放, 痛苦也只好与我们常相伴 痛苦看似外来的因素 别人的毁谤所造成 ; 它的根源却来自自己的贪爱 45

51 朝向快乐之道 嗔恨和无明 佛陀说 : 敌人可能伤害我们, 但一颗被贪 嗔 痴误导的心带给自己更大的伤害 了解产生痛苦的根源后, 我们便能除掉它的根源, 解脱痛苦 这就是佛法可以帮助我们从痛苦中解脱的原因, 也是佛法的珍贵之处 乐受的作用是感受目标的可喜之处, 苦受的作用是感受目标的不可喜之处, 不苦不乐受是感受目标的中立之处 一般人比较能体验到乐受和苦受, 然而我们要如何知道当下生起的是不苦不乐受? 经典上说明, 如果当下没有苦受也没有乐受, 那就是不苦不乐受了, 因为受就是这三种 当我们觉得不乐也不苦, 那就是正在经验不苦不乐受, 我们可以由此来推断不苦不乐受 正因为它如此微细, 没有这么容易被察觉, 所以我们体验到不苦不乐受时, 还以为自己没有感受 当我们以为自己没有感受时, 其实已掉入无明或愚痴中了 受的现起是什么? 以上述的例子加以解说 : 乐受的现起 : 当男人的眼睛看到了漂亮的女人时, 其乐受随之生起 乐受的作用是体验到这漂亮的女人的可爱之处, 它的现起令整个身心舒畅愉悦, 就像在夏天喝了一杯冰水一样, 让人想高呼 多舒畅呀!, 这便是身体 46

52 受念处 呈现的乐受 乐受可分为身体的与心灵的, 心灵的乐受比 较难觉察, 可以通过身体的乐受来了知乐受的生起 苦受的现起 : 当毁谤的声音撞击我们的耳根时, 苦受随之生起, 它的现起令身心枯萎, 就像冬天枯萎的树木, 了无生气 又像被泼了一盆热水般, 身心即刻萎缩 那个时候, 我们就要了知苦受已经生起 如果苦受生起时, 我们没有办法当下观照它, 它就会延伸到嗔恨, 让我们全身都不舒服 不自在 当嗔恨生起时, 我们又观照不到生起的嗔恨, 结果会怎么样呢? 我们可以想象自己生气的时候, 会采取什么行动? 我们会骂人, 严重的话还会打人, 因为嗔恨需要管道发泄 嗔恨如蛇毒般很快蔓延到全身, 让身体颤抖, 面儿发红, 心灵萎缩 若不能在当下克制它, 许多人就觉得需要把它发泄出来 我们要靠什么发泄? 靠嘴巴或者靠行动来发泄 发泄过后可能对自己所造的不善业深感后悔 这就是没有或不能观照自己的受或自己的心的结果 所以认知受的特相 作用与现起有助于我们了知受的生起 这就是佛陀所说的 比库经验乐受时, 了知 : 我经验乐受 ; 经验苦受时, 了知 : 我经验苦受 ; 经验不苦不乐受时, 了知 : 我经验不苦不乐受 47

53 朝向快乐之道 感受有爱染的乐受时, 了知 : 我正经历有爱染的乐受 ; 有爱染的乐受是指与感官欲望相应的乐受 有爱染的乐受从何时生起? 六所缘撞击六根的当下 如果可喜的六所缘撞击六根时, 有爱染的乐受就在当下生起了 例如, 称赞的声音听在我们的耳朵我们便感到飘飘然, 我们当下就生起了有爱染的乐受 不但如此, 我们还生起执著, 希望他人能继续赞美我们 这时我们要如实了知 : 我正在经历有爱染的乐受 感受有爱染的苦受时, 了知 : 我正经历有爱染的苦受 ; 一个男人为了得到让他快乐的女人, 他会千方百计想方法得到她, 但不能如愿以偿时, 有爱染的苦受就会在他的心中生起 如果他那时能了知 我正经历有爱染的苦受, 并了解那纯粹是苦受的生起, 而苦受本身并不是永恒的 是非我的, 这样他就不会深受痛苦的煎熬了 可惜的是, 当痛苦生起时, 它的确难熬, 我们往往深陷其中, 不能自拔 有的男人承受不了痛苦的煎熬, 甚至反应激烈地想 : 我既然得不到她, 我也不让别人得到她, 他可能就杀了她, 然后自杀, 造成难以挽回的悲剧 为了摆脱苦, 有的人也会藉由毒品 酒精来麻醉自己 我曾经读过一则故事, 叙述一位男士结婚不久, 父母就双双死于癌症, 然后 48

54 受念处 哥哥又因为意外死亡 他顿时陷入巨大的痛苦中, 不知道如何用正确的方法摆脱痛苦, 他唯有酗酒嫖妓, 直到他太太提出离婚的要求, 他才如梦初醒 这就是不懂得观照苦受的人所可能造成的严重后果 感受有爱染的不苦不乐受时, 了知 : 我正经历有爱染 的不苦不乐受 当我们的思绪纷飞或心处在昏庸的状态之下, 便可能 感受有爱染的不苦不乐受 妄念和昏庸都是不善法, 所以 他们是有爱染 感受无爱染的乐受时, 了知 : 我正经历无爱染的乐受 无爱染的乐受是偏向灵性的, 不与感官的欲望相应 例如, 听佛经时的喜悦 忆念佛陀的德行时的喜悦或者进入近行定, 或安止定 初禅 二禅 三禅的定境中所感受到的乐受 因为 禅那 是没有爱染的, 是远离五根接触五所缘时所生起的欲乐享受 它纯粹是一种心灵上的快乐和满足 这种乐受在修行的进展上很重要, 因为佛陀说由乐生定, 由定生慧 它也可以让我们的心安住在修行上, 不会老是盼望感官的享受 只是当我们感受无爱染的乐受时, 我们也必须了知这纯粹是一种无爱染的乐受, 而不把此乐受当作我或执著于此乐受 49

55 朝向快乐之道 感到无爱染的苦受时, 了知 : 我正经历无爱染的苦受 同样的, 当我们感受到无爱染的苦受时, 我们也应该了知 : 我正在经历无爱染的苦受 无爱染的苦受也是一种灵性上的苦受, 不与感官欲望相应 在古代, 有一位叫马哈西瓦 (Mahàsãva) 的大长老, 他精通经藏, 教出许多圣者学生, 但他自己却是一位凡夫 经过他的学生的点拨, 他决定放下教学任务, 前往丛林密集禅修 长老自信能在几天内成就阿拉汉, 可是日复一日, 仍然无所成就 长老没有脸回去见他的学生, 他又继续努力禅修 一年 七年 十年 二十年 三十年, 三十年过去了, 他仍然还没证到他要的阿拉汉道果 他越想越难过, 就在树底下哭了起来, 这就是一种无爱染的苦受 我们有时候在修定的过程中, 听到人家说看到明亮的光或进入了初禅, 自己却无所成就, 心中顿感失落, 这也是无爱染的苦受 此时, 如果我们不懂得观照苦受纯粹是苦受, 并不是 我的 苦受, 我们肯定会越想越难过, 也可能会像马哈西瓦长老一样哭了起来 当马哈西瓦长老在树底下哭得很难过时, 刚好树上住了一位树神 他想助长老一臂之力, 于是化身为人, 在另一棵树下也跟着哭了起来 马哈西瓦长老听到哭声 觉得很奇怪, 便走过去问道 : 你为什么哭得这么难过? 树神就说 : 因为我认为哭 50

56 受念处 就能成为阿拉汉 马哈西瓦长老一听便觉得很惭愧, 马上提起精进力, 再努力修行, 当下成就了阿拉汉道果 长老花了三十年时间才成就阿拉汉道果, 在这漫长的三十年中, 他可以说是经历了无数无爱染的苦受 感到无爱染的不苦不乐受时, 了知 : 我正经历无爱染 的不苦不乐受 当行者进入四禅时会有两个禅支 捨和一境性 四禅里的捨禅支就是无爱染的不苦不乐受 初禅 二禅 三禅是无爱染的乐受 当纯观行者 (suddhavipassanàyànika) 经历不同的观智而到达行捨智时, 他也感到了无爱染的不苦不乐受 行者要如实了知 如是, 比库安住于受, 观照内受 ; 安住于受, 观照外 受 ; 安住于受, 观照内外受 比库的心就安住于自己的受 乐受 苦受和不苦不乐受 ; 他观照自己的受后, 也要观照外在的别人的乐受 苦受和不苦不乐受, 要如何观照别人的感受? 要用推理的, 你经验到的乐受, 苦受与不苦不乐受, 别人也是一样, 从你自己的体验再推理到别人 然后才交替重复观照内外的受, 智慧才会敏锐 如此, 通过观照内受, 他了知存在的只是 受, 没有 我 ; 通过观照外受, 他了知存在 51

57 朝向快乐之道 的只是 受, 没有 他人 如此才能去除对内外受 的执取, 他将渐渐地觉察到一个完全由法所构成的世界 五 随观受的生灭法 安住于受, 随观生法 ; 安住于受, 随观灭法 安住于 受, 随观生灭法 随观生法 (samudaya) 是观照所观事物的集起与其集起的因缘, 随观灭法 (vaya) 是观照所观事物的坏灭与其坏灭的因缘 简之, 这是指观照受的 ( 一 ) 生 ;( 二 ) 灭 ; ( 三 ) 生 灭 ;( 四 ) 受生灭的因缘 当六根接触六所缘, 会生起某种受, 把心安住于受, 应用正念观照它的生起 生起 生起 这是随观生法, 随观 生 法可对治断见 在正念的观照之下, 受的无常本质将会显现 当受灭去, 观照它的灭去 灭去 灭去 这是随观灭法, 随观灭法可对治常见 Dvayanissito khvàyaü, kaccàna, loko yebhuyyena atthita ceva natthita ca. Lokasamudayaü kho, kaccàna, yathàbhåtaü sammappa àya passato yà loke natthità, sà na hoti. Lokanirodhaü kho, kaccàna, yathàbhåtaü 52

58 受念处 sammappa àya passato yà loke atthità, sà na hoti. 相应部 蕴品 第 8 经阐那经 (Channasuttaü), 佛陀说 : 咖吒那 (Kaccàna)! 这世间多数依于两者 : 实有的观念, 与虚无的观念 咖吒那! 以正确之慧如实见世间集起者 ( 生 ), 对世间没有虚无的观念 ( 断见 ); 咖吒那! 以正确之慧如实见世间坏灭者, 对世间没有实有的观念 ( 常见 ) 常见与断见是世间人常坚持的邪见, 如实体验刹那生 灭者去除这两种邪见 随观生灭法之后, 我们也要追究受生起的因缘 受的生起有两种条件 : 近因和根本因 不管是乐受, 还是苦受, 还是不苦不乐受, 它们的近因都是触 一共有六触 眼触, 耳触, 鼻触, 舌触, 身触, 意触 每一种触可衍生三种受 : 眼触到可喜的色所缘所生起的乐受, 眼触到不可喜的色所缘所生起的苦受, 眼触到可喜与不可喜的色所缘所生起的不苦不乐受 所以缘于眼触生起三种受 同样的, 耳触到可喜的声音所生起的乐受, 耳触到不可喜的声音所生起的苦受, 耳触到可喜与不可喜的声音所生起的不苦不乐受, 缘于耳触生起三种受 ; 鼻嗅到可喜的味道所生起的乐受, 鼻嗅到不可喜的味道所生起的苦受, 鼻嗅到可喜 53

59 朝向快乐之道 与不可喜的味道所生起的不苦不乐受 ; 舌头触到可喜的食物所生起的乐受, 舌头触到不可喜的食物所生起的苦受, 舌头触到可喜与不可喜的食物所生起的不苦不乐受 ; 身体触到可喜的物体所生起的乐受, 身体触到不可喜的物体所生起的苦受, 身体触到可喜与不可喜的物体所生起的不苦不乐受 ; 心意想到可喜念头所生起的乐受, 心意想到不可喜念头所生起的苦受心意想到可喜与不可喜的念头所生起的不苦不乐受 这是缘于六触, 各种受生起的近因 若是缘于可意的眼触而生起了乐受, 应该如是观照 : 眼触是因, 乐受是果 若能观照到 受 的生起是缘于触, 就能了知 受 纯粹是因缘法 当眼根不再接触色所缘, 触便灭, 触灭时, 受也跟着灭, 行者经验到触与受的无常 触与受都是因缘法, 因缘法怎么可能是永恒的呢? 我们追究因缘法后, 仍要继续观照任何生起的受为无常 无常 无常, 因为果是受因的牵制, 若因 ( 触 ) 是无常的, 果 ( 受 ) 怎么可能是恒常的呢? 如此, 我们可以通过 分析反省 经验到受生灭的因缘 这是随观因缘灭法 受生起的根本因是无明 爱 取 行与业有 因为过 去世的无明 不了知生命的痛苦, 导致我们贪爱与执取 它, 为了满足贪爱, 我们造业 ; 业导致新生命出生, 缘于 54

60 受念处 新的生命, 生起眼 耳 鼻 舌 身与意 六根 ; 缘于 六根, 生起六种触 ; 缘于触, 生起各种各样的受 这是 随观因缘生法 此生故彼生 ; 此灭故彼灭 当证到阿拉汉道时, 就能彻底灭去无明 爱 取 行和业 当无明灭去的时候, 受跟着灭 ; 当爱灭去的时候, 受跟着灭 ; 当取灭去的时候, 受跟着灭 ; 当行和业灭去的时候, 受跟着灭 这是随观因缘灭 没有证到阿拉汉道时, 因为因 无明 爱 业还存在, 所以生命一直延续, 受也一直生起 若能了知受为因缘生灭法, 我们就不会把 受 当成是一个我 我所 ( 我的 ), 或是一个众生 如此, 我们就有机会去掉我 ( 相 ) 人 ( 相 ) 众生 ( 相 ) 的概念 当观智未趋成熟时, 我们未能真正经验受的迅速生灭 ; 反之, 如果我们习惯性地如实观照, 正念一旦加强, 智慧会越来越敏锐, 我们就能体验到不管是乐受还是苦受迅速地生灭, 行者不再觉察到 受, 呈现在他的智慧里的只是生灭法 很多年前, 我前往斯里兰卡欲护持我老师的修行 那儿的艰苦环境使到我孱弱的身体不堪负荷, 我感觉非常的痛苦, 在走投无路之下, 我只有直接观照不断生起的苦受, 直到我经验到苦受的迅速生灭 生了又灭, 灭了又生, 55

61 朝向快乐之道 没有间断 最后, 智慧透视的只是生灭法, 不再见 受 Sabbe saïkhàrà aniccà ti, yadà pa àya passati; Atha nibbindati dukkhe, esa maggo visuddhiyà. (Dhp. 277) 一切行无常, 以慧观照时, 得厌离于苦, 此乃清净道 ( 法句 277) 生灭法具有很强烈的压迫性, 行者会感到一种很无奈和悚惧, 被生灭压迫 苦的感觉 这就是佛陀所宣示的 无常故苦 只有通过实际的修行体验, 我们才能了解被无常压迫是苦的主因 苦有一种逼迫性, 是一种煎熬, 是不圆满的 体验被无常压迫的苦之后, 我们这时就可以接着观苦 ( 苦随观 ) 了 我们平常观苦, 只是观念上的观照而已, 并不是真正的体验 当行者体验到一切生起的现象皆是苦的, 他体验到只有 不生 才是安全的, 因为 生起 终归趋向 坏灭 不生 就不会死亡 行者会把心朝向 不生不灭 涅槃的境界 此刻, 任何的生命, 不管是人类, 天人或梵天人, 呈现在行者的心中都是苦的现象 当行者能观到无常 观到苦时, 便能同时体验到无我 无常 苦 无我是 56

62 受念处 一体的, 见其一, 便能知其二 无常和苦的现象显示没 有一个可操控的自我, 我们接着可以观无我 ( 无我随观 ) 能如此观照了知, 就是安住于受, 随观生灭法 简言之, 我们先观受的生法, 接着是观受的灭法, 最 后观照受的生灭二法和受生灭的因缘, 一直不间断地重复 观照, 智慧才会圆满 成熟 随观就是一直重复地观照 六 受非我 于是 有受 之念现起, 直到生起更强的正念与觉照 于是, 行者不断地以正念安住在 有受 的存在, 直到生起更强的正念与觉照 只知道 有受 的存在, 并 没有一个在体验受的 我 我们应该如何观照生起的受才不会执取种种的受为我? 我们要以第三者的态度, 冷眼平和地观照自己的乐受 苦受, 或不苦不乐受, 而不被卷入其中 视它们为外客, 没有 我 在其中 依旧顽强的 我见 会习惯性的对任何乐受和苦受强烈的加以反应, 如果愚痴误导我们, 不自觉的紧紧抓取受为我, 可以采用的对治方法就是 : 去除个人化或是不与其相应, 就是当感受生起时, 在心中不断的 57

63 朝向快乐之道 重复了知它只是 单纯的受 而已 一直重复地练习, 当 正念持续不断的知道只有受存在, 我们的正念与觉照会 加深至知道没有一个在体验受的 我 无所依而住, 不再贪着世间之任何事物 如实了知内受非 我, 外受非 他, 行者的心不会因为 受 而生起 有身见 和 贪爱 行者解脱了两种主要的束缚 他无所依而住, 所以不再贪着世间任何事物为我 我所 ( 我的 ) 由于心无所依附, 新的色 受 想 行 识 五藴就不再生起, 当五藴不生起, 跟五藴俱生的痛苦也跟着消失 诸比库! 此即比库安住于受, 随观感受 这就是受念处的修行方法 58

64 幸福快乐的泉源 幸福快乐的泉源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àsambuddhassa. 礼敬彼跋格瓦 阿拉汉 正自觉者 第 59 页 第 92 页 59

65 朝向快乐之道 1 布施 2 不伤害他人 3 播送慈心 4 放下对身心的执著 幸福快乐的泉源 60

66 幸福快乐的泉源 一 引言 所有的众生, 都想得到快乐 追求幸福, 不要痛苦 令人惋惜的是大多数人都会认为幸福快乐来自外在的追求 当六根与六所缘 (visaya, 境 ) 接触时, 我们的心识就会不自觉地抓取来自颜色 声音 气味 味道 触觉和想法所产生的舒服愉悦的感受 我们的眼睛不断寻求令人感到舒适 惬意的景象 : 花时间看电影 购物 ; 男人寻找美丽的女人, 女人打扮自己来吸引男人 我们的耳朵不断寻求悦耳动听的声音 音乐和赞美声 我们的鼻子不断寻求芳香迷人的气味 我们的舌头不断寻求可口宜人的食品 佳肴 美酒, 甚至毒品 我们的饮食已经不再只是为了维持体力, 而演变成要满足无止尽的欲望 暴饮暴食后再努力瘦身 品尝小酌却变成酗酒上瘾 我们的身体不断寻求柔软的触感, 这包括喜爱舒适的床褥 穿柔软的衣服和与心爱的人有肉体之间的愉悦接触 我们的心沉迷于许多诸如此类的幻想中, 不是对未来充满无穷的期待, 就是沉溺于过去甜蜜的回忆里 61

67 朝向快乐之道 由于我们错误地以为快乐是来自六根接触六所缘时所产生的愉悦感受, 所以不知道真正的幸福与快乐是必须要往内心寻找的 当我们误以为外在的六所缘可以带来幸福 快乐和满足时, 我们的行为与语言都会朝向这错误的想法前进, 不停去追求六所缘所带来的美好感受, 而忘却了沉迷于其中的危险, 越是沉溺于世间欲乐, 越是难捨 当六所缘撞击六根产生愉悦的感受时, 由于心中欢喜此种乐受, 便生起了强烈的渴爱 从此以后, 走路 吃饭 睡觉老是惦念着那引起乐受的目标 众生就是如此执著乐受带来的刺激, 继而眷恋, 难以释怀 举个例子, 有时我们的身体长了疮, 会引起难受的疼痒而想要去搔痒 我们都知道, 越是搔痒, 它越是恶化 然而, 我们却无法控制自己不去搔痒 为何我们不理会伤口会恶化而继续搔痒呢? 因为在搔痒伤口时, 在某个程度上确实可以得到满足, 这种满足感让我们忘记伤口会恶化的后果 我们追求的是当下短暂的满足和快感, 并不重视其后果 一般的世俗享乐皆是如此, 的确能带来当下的满足和愉快, 但却不能低估世俗享乐可能带来的危险与伤害 佛陀曾比喻, 世俗享乐有如手持熊熊燃烧的火炬, 逆着风奔跑而灼伤了自己, 只有放下那把燃烧的火炬, 我们才能避免受伤害 当然, 合情合理的享受并没有错, 但必须要有所节制 62

68 幸福快乐的泉源 比方说, 蚂蚁喜欢如蜂蜜般甜蜜的东西 蚂蚁一旦寻找到蜂蜜的那一刻, 自然会进入蜂蜜瓶中啜食 如果蚂蚁只是啜食适量的蜂蜜来得到对食物的满足, 这的确是无可厚非 然而, 当蚂蚁无法满足这甜蜜的诱惑, 而不停一啜再啜时, 最终只会死在瓶子里 对一个不懂节制的人, 世俗享乐具有潜在的危险性 : 每当对欲乐的渴望增强时, 我们的身心会因而恼乱, 情绪激动, 并感到困惑, 心好像被奴役一样, 会想尽办法去满足心中的欲望, 我们因此随着欲望不断地造业 要明白幸福快乐的一个重点就是六根感官的享乐并不会带给我们长久的快乐与幸福 追求欲望的同时, 身心会受到煎熬, 顿时失去内心的祥和与宁静 Mattàsukhapariccàgà, passe ce vipulaü sukhaü; Caje mattàsukhaü dhãro, sampassaü vipulaü sukhaü. (Dhp. 290) 若弃于小乐, 得见于大乐 智者弃小乐, 当见于大乐 法句 290 然而什么方法引导我们朝向真正的幸福与快乐? 幸福快乐可从不同的作业获得, 如布施 持戒 散播慈心于一切众生和智慧的培育 与他人分享我们所拥有的 就是 63

69 朝向快乐之道 布施 不伤害别人 就是持戒 播送慈心能对治嗔恨, 让人充满欢喜 培育智慧可以让我们如实知见身心之真相, 进而放下对身心的执著 所以它是最深刻微妙的快乐 方法如下 : 二 与他人分享我们所拥有的 根据佛陀的教诲, 布施是慈善事业 不论我们拥有什么 金钱 学问 美言善语 关怀或鼓舞, 我们都要及时布施或与迫切所需的人分享 佛陀说 : Eva ce, bhikkhave, sattà jàneyyuü dànasaüvibhàgassa vipàkaü yathàhaü jànàmi, na adatvà bhu jeyyuü, na ca nesaü maccheramalaü cittaü pariyàdàya tiññheyya. Yopi nesaü assa carimo àlopo carimaü kabaëaü, tatopi na asaüvibhajitvà bhu jeyyuü, sace nesaü pañiggàhakà assu. 诸比库, 如果众生知道, 如我所了悟的, 给与和分享的果报, 他们不会没有布施就吃, 也不会有一丝毫的私欲遮盖他们的心, 即使那是他们最后的一口食物 ( 如是语 26 ) 布施一顿饭对我们来说微不足道, 但对饥饿的人却如天降甘霖 当看到其他人因我们的布施而受惠 ( 得到快乐 ) 64

70 幸福快乐的泉源 时, 我们也会同沾喜乐 正如我与他人分享佛法时, 看到信徒从佛法中受益而得以舒解痛苦, 我也深感快乐 这是法施 大多数从事慈善事业的人, 都会感觉到布施是件快乐的事, 所谓施者比受者有福 布施带来的另一种快乐, 是源于不执著我们本身的财物 众所周知, 当生命即将结束时, 我们不得不放下一切 大房子 汽车 钱财, 我们带不走身上的一分一毫 离开这个世界时, 我们又能带走什么呢? 只有善业与不善业而已 当面对死亡, 大多数人都会感到恐慌和困惑, 无法捨下一生辛劳所赚来的财物 这种执著于财物的心态非常不利于投生善趣 我们在世时, 若能经常行善布施, 临死之际, 回忆起自己布施的善业, 幸福和慰藉就会在当下浮现, 这种喜悦有助我们往生天界 ; 若在生时捨不得与他人分享, 只会累积吝啬的业力 自然的, 临终时此业力将牵引我们投生恶趣 既然知晓临终执著于财物的危险, 为何不在我们还活着时, 与他人分享一些我们所拥有的一切, 既可以从中得到快乐, 又可以藉此来修炼我们对财物的捨心? 将布施与捨心培养成习惯性的行为, 我们便可以无时无刻不享有快乐 通过培育慷慨解囊之心, 我们当下除了可以获得两种 65

71 朝向快乐之道 快乐 : 与他人分享财物和不执著本身财物所带来的快乐, 同时我们还可以获得另外五种果报 : 1. 让人感到亲切和受人喜爱 2. 被人赞美 3. 声名远播 4. 不会乖离做为在家人的任务 5. 财富丰收不过这些快乐还是属于比较粗劣的幸福与快乐 三 不伤害他人 另一种更微妙的快乐是不伤害他人 人们常因肢体动作和言行举止而互相伤害 ; 肉体的伤害可能来自殴打或杀害他人, 甚至包括杀害动物以满足我们的口欲 有的通过谎言 严厉的叱责和恶毒的流言蜚语打击一段和谐的关系, 这就是用言语伤害他人的方式 我们必须克制自己并确保不伤害他人, 持守五戒, 以道德修养来克制自身的行为 : 66

72 幸福快乐的泉源 第一 : 为了尊重生命, 培育慈悲心, 我们持不杀生戒 第二 : 为了尊重他人的财物, 伸张社会正义, 我们持不偷盗戒 第三 : 为了尊重他人的性权益, 遏制强奸行为, 预防性欲泛滥, 我们持不邪淫戒 第四 : 为了尊重事实, 成为真相的代言人, 我们持不妄语戒 第五 : 为了避免酒后误事我们持不饮酒戒 ( 不服用麻醉心智的药物 ) 饮酒并不一定是不健康的, 但是当一个人没有节制酒精和药品的服用量时, 他便会失去清晰的头脑而让心灵失控 神智不清的人可能做出糊涂的事情 有不少信徒说, 当她们的丈夫不饮酒时, 他们是没有问题的好男人 ; 一旦喝醉了, 他们就会开始如疯子般对妻子拳打脚踢并恶言相向, 甚至攻击自己的儿女 因此, 我们要自我约束, 避免饮酒, 保持清晰的思路, 以免做出许多毫无意义的事情, 既伤人又害己 自我约束不但可以培育对他人的慈心, 还可以让人理解因果的自然法则, 何乐而不为 不杀生乃源于对他人的怜悯之心, 因为所有的众生都有存活的权利 打个比喻, 有个晚上, 当我们走在大街上, 67

73 朝向快乐之道 突然出现一个手持利刀的抢匪对准我们的脖子, 威胁着我们, 要割断我们喉咙时, 我们会有什么反应? 害怕 为什么害怕? 害怕被伤害或被杀害 为何我们会被杀害的恐惧笼罩呢? 因为每一个人都热爱生命并想要努力活下去 这就是求生的本能 一切众生, 包括飞禽走兽, 都爱自身的性命, 不想被杀害 佛陀说爱惜自身性命的人, 不应该伤害其他的众生 推己及人, 我们应培育对他人的慈心, 将心比心, 避免在肢体和言语上做出任何伤害他人的行为 明白因果报应的法则是不杀生的第二个原因 因果报应法则提到 种瓜得瓜, 种豆得豆 的道理 因果法则阐明只要有意愿的行动就会有果报, 好比我们抛出了一粒球, 球会从墙上反弹回来到我们的身上 佛陀说 :Cetanàhaü, bhikkhave, kammaü vadàmi. Cetayitvà kammaü karoti kàyena vàcàya manasà. 诸比库, 我说思即是业 因思而造作身 语 意之业 (A.6.63) 思心所 (cetanà), 意志 动机, 会留下业的潜能, 潜 伏在我们的心流当中, 称为业力 当业力碰上了适当的条 件, 业报便会成熟, 我们必须为之偿还果报 例如, 当想杀害其他众生的 思 ( 动机 ) 生起时, 我们便会采取行动 当此业成熟时, 我们会因此而短命 68

74 幸福快乐的泉源 君不见英年早逝者比比皆是, 这都是他们以前杀害他人的业力所招引的果报 所谓如是因如是果, 凡事都有前因后果 如果希望能够在世界上多生活几年, 那我们就要持守不杀生戒 反之, 若我们不伤害他人, 我们将会受到因果法则的保护 持戒是属于内在而非外在的保护 佛陀曾经这样描述此二类保护的区别 : 当国王与大臣们外出时都会受到保镖的保护, 这是外在的保护, 无法提供实际的保障 但是如果我们自我克制, 不以身与口伤害他人, 即使没有保镖保护我们, 我们还是会获得自身的善业所提供的保护 这种自我约束而获得的保护, 属于内在的保护 相比之下, 此类的保护比保镖保护我们来得更为重要 真善美的德行会产生护卫的磁场来保护我们, 让我们无论走到何处都无所畏惧 若我们常常保持纯洁的品德而不在身与口上伤害其他的众生, 自己被伤害的机会也会随之减少 我们自然而然会变得快乐又不畏惧 ( 相应部 有偈品 高思勒相应 第 5 经自护经 (Attarakkhitasuttaü) ) 无畏是一种快乐, 它使心灵轻安 勇敢 自在和无牵无挂 即使是面对危险和死亡, 我们仍然对生命充满信心 对持戒清净的人来说, 死亡只不过是换一副躯体, 移民到另一个更富裕的国家, 畏从何来? 因此, 我们的生命就变 69

75 朝向快乐之道 得快乐 祥和 这就是所谓的第二种的幸福, 它源自于内在的信心, 以不用肢体和言行举止伤害众生来作为基础 但人非圣贤, 孰能无过, 即使我们曾伤害过众生, 我们也要原谅自己, 从现在开始克制自己也不会太迟 四 播送慈心 现在, 让我们探讨第三种的快乐, 它源于不在心理意识上伤害他人 我们可能不会用肢体和语言伤害别人, 但在心理上我们却希望对方受到伤害 当这不善的思惟浮现的剎那, 思绪便开始失去祥和与快乐, 我们该如何处理这种心理的危害? 培育慈爱或修习慈心 慈是无条件的爱, 是博爱, 是简单地 无所求地希望众生皆快乐 修习慈心时, 我们散发慈心给他人并衷心地希望别人健康 快乐 祥和 无敌意, 远离所有烦恼和痛苦 慈心的思惟会带来许多良好的磁场和能量, 对本身和他人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慈心给我们带来健康, 并能促进人际关系, 也可以重建与冤家的相互关系 修慈的练习是先把慈爱送给自己 这对一些美国人而 言是极为困难的, 因为他们的内心存在无数的自我仇恨, 70

76 幸福快乐的泉源 这件事牵动了我的悲心 所以我想了一个善巧的方法, 就是让他们从饲养的宠物开始播送慈爱 美国人都很喜欢宠物, 那份对宠物的爱甚至超乎对人的爱 有一天, 我询问一个饲养很多宠物的美国人 : 为什么你喜欢饲养这么多的宠物呢? 她回答说 : 当我生气时, 至少它们从不会和我争论啊! 我回答说 : 那就从你的宠物开始吧, 若是成功了, 你才把这份慈爱传送给自己 首先, 想想自己能在这个世界中遇到佛法是多么幸运, 先尽量让自己满足 快乐起来, 常常在心中默念 : 愿我健康快乐, 远离所有精神和肉体上的痛苦 持续不断给自己祝愿, 直到心灵觉得祥和与喜悦 尝试回忆生命里头经历过的欢乐时光, 继续加油直到成功为止 接下来, 让我们全心全意地把慈心播送给我们尊敬的老师, 忆想他们为我们所做的一切, 让欣喜和快乐的感觉源源不断的洋溢心头 之后, 再对我们友爱的朋友散播慈心, 然后才对一个和我们毫无关系的人或中立的人散播慈心 我们对每个人, 无论是尊敬的老师 朋友或中立之人, 反复祝愿同样的慈心, 直到心灵快乐起来 最后, 我们把慈心传送给我们的怨敌, 但是请不要立即选择我们最讨厌的人 如果我们不能原谅他人曾在我们身上造成的伤害, 由于慈心还未充分开展, 对怨敌的慈心修习, 最终可能导 71

77 朝向快乐之道 致痛苦收场, 甚至会演变成想给对方一个狠狠的重击 我们应该明智地选择一个只让我们有稍微不高兴的人来散播慈心, 一旦成功再换另外一个让我们不喜欢多一点的人, 最后才选择我们最讨厌的人 如果在这世界上我们没有敌人, 那是一种福气, 也就不必传送慈心给怨敌 虽然我们不会对任何人有任何仇恨, 但是有些人偏偏不喜欢我们, 如佛陀视一切众生如亲子, 但偏偏迭瓦达德 (Devadatta, 旧译 : 提婆达多 ) 不喜欢他 那些不喜欢我们的人, 也可被视为我们的敌人 将慈心散播予敌人, 总有一天, 当你看见他们时, 他们会开始对你微笑 问候或送礼 到时候, 你会察觉到一种丰足的快乐涌上心头, 你的慈心已经软化了他对你的怨恨 不要以为这是一个天方夜谭的奇迹, 这的确是很管用的 让笔者与你分享本身的经验吧 很多年前, 我身在马来西亚, 与同梵行的出家和在家女众共同居住在一个屋檐下 无知的在家女众经常毫不客气的 粗野的, 也没有任何明显的理由对我们粗言恶语, 我们尽量容忍她的无知, 可是情况并未改善 那时我开始对她的举止感觉不妥, 所以觉得应该做些事情来改善此情况 记得佛陀曾说过 : 72

78 幸福快乐的泉源 Na hi verena veràni, sammantãdha kudàcanaü; Averena ca sammanti, esa dhammo sanantano.(dhp.5) 愤怒不能止息愤怒, 唯有慈爱才能止息愤怒 这是永恒的真理 ( 法句 -5) 于是, 就决定给她散播慈心 我清楚地牢记住她的相貌, 反复散发了半个小时的善念给她, 愿她健康快乐并远离所有的愤怒 后来, 当我回到自己的房里时, 另外一个出家同梵行者告诉我, 那个年轻的在家女众给我们二人准备了两份礼物 哇, 真让人惊喜! 确实是出乎我的意料 她把礼物送了给我们并恭敬地顶礼三拜 从那天起, 她变得很亲切, 并且与我们和睦相处直到我们离开 这就见证了慈心的力量! 慈爱的思想本身拥有极大的力量 慈爱之心所散发的磁场, 可以软化对方僵硬的心 我们必须对它充满信心, 而好好修习 如果我们有很多的敌人, 就更应该要加倍努力去修习散播慈心, 这有助于提高我们的人际关系 如果您是一家大公司的老板, 要确保生产力, 尝试对您的员工传送慈爱, 特别是那些不爱服从指示的员工, 可能会获得意外的惊喜 73

79 朝向快乐之道 一旦熟练了慈心, 我们可以直接把慈心传送给那些伤害和虐待我们的人 在这个世界上, 即使是佛陀, 也无法避免遭受毁谤与陷害 这就是世间的八法 ( 八风 ) 痛苦和快乐 称赞和谴责 获益和损失 美誉和诽谤 通过不断的训练来提升慈心, 我们可以掌握主动权, 主动对我们生气的人传送耐心与慈心, 与对方和睦共处 如果我们用愤怒回应他们, 这就像试图拾起烫手的火球来攻击对方, 反而先灼伤了自己 通过慈心, 我们希望对方安祥快乐, 远离精神的折磨与痛苦 那些会说出不好话语来伤害我们的人, 本身已经处于劣势的心理状态 他为了说出辱骂的话语, 必定先有愤怒, 若没有愤怒, 也不会说出恶劣的言语, 他无形中已经成为愤怒的受害者了 表面上我们被他责骂, 但实际上他的心理却先受到自己的怨恨所折磨 如果我们不和对方的愤怒相应, 对方就已经被其愤怒所打败 根据因果法则, 愤怒已经使对方失去了心里的快乐 了解这一点之后, 我们可以将散播慈心的精神提升为恻隐之心 怨敌虽可能在肉体或言语上伤害我们, 但不能伤害我们的心灵 慈心使到没有人能够伤害我们的心灵, 这是人生的一大幸福 我们会更加无所畏惧, 拥抱慈悲, 无论走到何处, 大家都会喜欢我们, 因为我们深爱大众, 我们也不再受到寂寞的侵袭, 这便是第三类的幸福与快乐 74

80 幸福快乐的泉源 五 放下对身心的执著 放下对身心的执著是最难以实践的 相比之下, 前三者就比较容易实践 但是它却是最微细的幸福和快乐 终极的快乐是源于放下对自身的肉体 ( 色蕴 ) 和精神 ( 名蕴 ) 上的执著 色蘊 每个人都会执著于自身的躯体 因此, 当身体不适或生病时, 我们会沮丧 不快乐 这种心态会产生负面的磁场或能量, 使我们的健康每况愈下 为何我们的心会随着身体的不适而痛苦呢? 其因在于我们深深地依恋着自己的身躯 对阿拉汉而言, 他们不再执取肉体, 无论身体产生任何变化, 他们也无动于衷, 正如伍巴些那尊者 (Upasena Vangantaputta), 当毒蛇咬伤他时, 他显得无动于衷, 安然地要求弟子在他的肉体还未溃散瓦解时, 抬到外面去 当沙利子尊者 (Sàriputta, 旧译 : 舍利弗 ) 问他为何频临死亡还能神态自如, 他回答因为长期以来他不把身体当着是 我 的 一般人生病时会感到肉体和精神的疼痛, 这是因为我们执著于自己的身体为 我的 和 我自己 如此的执著源于我们没有确实地看清身体的真相 身体 只是概念, 依胜义谛来说, 身体是由四大组成的 我们可 75

81 朝向快乐之道 以通过修习四界差别来达到此目的 四大包括地大 水大 火大和风大 地大 地大指的并非土壤本身, 而是带着有关土地的特性 地大具有六大特性 : 硬 粗 重 柔 滑 轻 我们可以感觉到地大遍布全身 比方说, 当我们触摸骨头时, 会感觉到坚硬 ; 触摸皮肤时, 会觉得柔软 ; 大力摩擦身体时, 会感觉粗糙 这都是地大的特性 : 软与硬 粗与滑 轻与重都是相对的 水大 水大有流动的特性, 眼泪 唾液 尿 汗和血液, 都具有流动的特性 水大亦有黏结的特性, 这使得体内的器官以及四肢能够黏结一起而不至于分散 由于水大黏结的特性, 物体可以呈现不同的形状, 如圆的 四方的 长方的等 火大 火大有热和冷相对的特性 当它是热的时候, 呈现出来的是热的特性 ; 它不太热的时候, 它就带着冷的特性 身体之火大包括身体之热气 消化之火, 以及使头发变成 76

82 幸福快乐的泉源 灰白之火 身体之火强胜的人以及容易生气的人, 都比较 容易衰老, 因为火大消耗过多的热量, 使得头发 皮肤趋 向成熟 风大 风大有支持及推动的特性 支持力可以让我们挺身而坐和直立, 不致于倒下 风大的推动力可以让我们移动 弯曲, 或伸展四肢 ; 任何的移动 震动或推动力皆属于风大 吸气 呼气 身体内的上下风 打嗝等都是风大的特性 想修行四界差别的行者应该先熟习四大的十二种特性, 然后扫描身体, 从头部延伸至脚底, 一遍又一遍地运用智慧仔细地观察四大 ( 地 水 火 风 ) 所呈现出来的十二种特性 当四大的特性清楚地呈现时, 停止扫描, 把身体当作一个整体来观照 地 水 火 风, 地 水 火 风, 一直重复观照, 直到行者不再感觉到身体, 而只感觉到四大而已 如果持继地专注观照四大, 就会看见四大发出的光芒 再从这光里去识别四大, 行者就能觉察到整个身体有如透明的冰块, 若能透视其中的空隙, 必会觉察到组成身体的微小色聚 这时, 行者可能会观察到色聚的生灭实相 这些色聚生生灭灭, 处在变化不定的状态里 它是无常短暂的, 转瞬即逝 想一想无常 变化 生灭和 77

83 朝向快乐之道 分崩离析的色聚, 会给我们带来快乐吗? 那是不可能的 我们无法控制这些色聚变化的过程, 更无法停止它们的生灭, 因为这是物质的本性 如果我们固执地依恋这个变化的身躯, 最终感应的也只是一堆的生灭法, 那就是执著于痛苦 无常, 是不圆满的, 不圆满的就是苦啊! 了解色法的真实本质能让我们放下执著的心 面对生灭法, 在别无选择时只能放下执著 既然我们无法执取这个虚幻的身体, 心中自然会放下它, 不再依恋它 一旦放下, 无论身体起任何的变化, 生病 衰老或是面对死亡, 我们便不会郁闷无奈或有精神上的痛苦 这就是另一种幸福快乐, 那是源于放下对身体的执著 接下来, 我们一起来探讨不执著于心识所帯来的快乐, 心识可以分为四大名蕴 : 1. 受蘊 2. 想蘊 3. 行蘊 4. 识蘊 78

84 幸福快乐的泉源 受蕴 受蕴包含乐受 苦受和不苦不乐受 我们喜欢愉悦的感受, 而嫌弃不愉快的感受, 并对中性的感受不加以理会 一般上, 我们都使用此模式来度过我们的岁月 感受只是心理因素, 不是自我 感受从何来? 来自六根对六所缘的接触 : 1. 眼根 : 如果眼睛接触舒适惬意的目标, 愉快的感受顿然生起, 我们就会执著于此感受, 希望它得以延续 太过依赖这舒适愉悦的感受, 渴望的反应便会随即形成 如果眼根触及的是不喜欢的目标, 心中便会产生不愉快的感受并想远离它 这就激发了潜在的烦恼 愤怒 如果眼根所触及的是中性的目标, 中性的感受就会浮现 2. 耳根 : 当赞美的声音触及耳根时, 由于那是非常动听的声音, 心中马上会生起愉快的感受, 这愉快的感受甚至会让我们在梦里微笑 当我们与他人见面时, 我们希望对方能多加赞美自己几句 只要愉快的感受生起, 心念便会开始攀缘, 渴望, 并执取 这种反应是自然的心理状态, 属于惯性反应 这就是佛陀在缘起法中提到的 : 受缘爱 (vedanàpaccayà taõhà) 3. 鼻根 : 如果鼻根接触芳香的气味, 心中会产生愉快 79

85 朝向快乐之道 的感受, 宜人的感受让身心舒畅 如果鼻根接触的是臭味, 不愉快的感受随即生起 4. 舌根 : 当舌头触及好吃的味道时, 愉快的感受就出现 比方说, 一块巧克力触及舌头之际, 那是多么愉快的享受 如此的感受令我们伸出手, 想要多尝一片 伸手想多拿一片, 象征着对欲望的渴求, 不想放手便是执著 5. 身根 : 当人体接触柔软的材质或所喜爱的人, 舒适 的感受应运而生 6. 意根 : 当心灵接触梦想的目标和愉快的想法时, 愉 悦的感受就会生起 从呱呱落地至今, 我们的六根对六所缘的接触, 早已 产生无数丰富的愉悦感受 那些经历过的愉悦感受, 现在 到底还存在吗? 还是早已消失无踪了呢? 大家肯定会回答说, 都已不复存在了, 残留的只是记忆 这表明所有感受都是无常 虽然如此, 每当我们遇到愉快的感受, 总是希望它能永远停留, 总是忘记它是短暂的, 会消失的 另一方面, 每当我们遇到不愉快的感受, 总是排斥它, 希望它快点消失, 由此可见, 我们不去接受事情的实相, 只想要事情以我们想要的方式发生 如此的 80

86 幸福快乐的泉源 惯性反应不断强化 自我 身见 虽然我们多么希望愉快的心情可以持续下去, 不愉快的情绪可以立即消失, 但感受总是永远不听我们指使 因缘具足时, 感受即刻出现 因缘灭去时, 感受也会跟着逝去 当我们了解到所有感受的出现都是短暂得如梦幻泡影, 如雾亦如电, 而非我们可控制的, 也不是属于自我的时候, 我们就不执取愉快或不愉快的感受, 并将其视如空中的过眼烟云, 而获得真正的快乐 想蕴 想 的特相是对事物做出标记, 以便再次感知同样的事物时能够识别它 例如, 第一次看到一只鸟, 想 会告诉我们 : 鸟儿有一对翅膀, 可以在天空中飞翔 于是 想 做了一个记号或注释, 储存在记忆里 鸟儿有两只翅膀 下一回再看见鸟儿时, 这个 想 便能立即认出长着两只翅膀的便是鸟儿 因此, 想 有两种功能, 一是感知事物的特征, 二是能够通过其特征再次认识事物的存在 由于我们的智慧尚未通过禅定获得充分的发展, 从小 到大总以为所看到的 听到的 闻到的 尝到的和触到的, 都是永恒的 快乐的和属于自我的 我们打从出娘胎就会 81

87 朝向快乐之道 开始哭着嚷着要吃东西, 当舌头尝到母乳的那一刻, 便会生起十分愉快的感受 想 便标志食物会给我们带来愉快的感受, 然后 想 便会把 乐受 标志存在记忆库中 当婴儿重复被喂食时, 烙印在脑海中的愉快经验会告诉 想 这种愉悦的感受是永恒的 即便长大后, 我们还是贪爱食物, 因为我们的记忆展现出来的是食物所带来愉悦的感受, 而这愉快的感受在记忆中是永恒的 除此之外, 当肉眼看见我们亲爱的父母, 耳朵听见父母甜美的声音, 身体感觉到母亲温柔的触摸时, 我们的 想 标记的是 哦, 很不错啊 所看 所听 所闻 所尝和所触, 皆被 想 误认为是快乐永恒的 我们还错误地以为有一个自我或有一个永恒的 我 来标志和认定事物 这就是巴利语所谓的 sa à-vipallàsa 颠倒想, 意味颠倒想或违反真理的想法 这种错误判断的想法在我们的意识里根深蒂固地存留着 当一切现象与我们的想法不一致时, 我们扭曲的见解, 即颠倒想会让我们产生挫折感, 因为长久以来所标志和所认知的事物与真理竟然是截然不同的 生命经验中的转折 变迁和无常, 让我们不断重新建立对许多事物的新认知 万法因缘生, 许多事物的变化并非按照我们的意愿, 而是遵循因缘法则 82

88 幸福快乐的泉源 如果我们遵循因缘法则标志和认知一切事物, 当事物起了变化时, 我们才不会感到痛苦 按照真理认识事物的真相, 在任何情况之下都无法动摇我们对事情的理解 看见事物的真相意味着这个世界上所有事物的组成都在不断变化之中, 有所改变亦有所破坏 不断的反复生灭, 是痛苦的, 是难受的, 是压迫的, 是无我的 因此, 要对幸福快乐的泉源重新定位必须矫正错误的认知 永恒的, 快乐的, 有 自我 的想法 对事物的认知若能与真理相应才是真正快乐的泉源 要如何做到这一点? 我们必须不断观照无常和因缘法, 直到这种认知能够深深烙印在意识当中 行蕴 行 有构成的条件, 它的功能在于累积业力 其特点是组成并累积所有的心理活动, 如欲望 愤怒 嫉妒 贪婪 恐惧 悔恨 信念 喜悦 慈悲 正念 智慧 专注等等 这些仅仅是心理状态 ( 心所 ), 由因缘而生, 发挥其功能后, 便会消灭 举个例子, 当人们快乐地听闻佛法时, 佛法会令人产 生愉快的感受, 满心法喜 就在这一刻, 喜悦的心所会影 响身心, 让我们感觉轻安 这仅仅是喜悦的心理因素正在 83

89 朝向快乐之道 发挥其功效 喜悦不应该被看作是自我, 是我的, 或是我自己 如果我们无端端接收到恶劣的言语, 喜悦之心就会随之停止, 因为因缘已经改变了 同时, 处在休眠状态中的愤怒, 会在天时地利人和之际浮上心面, 因为其产生愤怒的条件已经具足了 因此, 当应运而生的喜悦或愤怒的条件出现时, 随之而来的则是喜怒 这证明了所有的心法皆随着缘起法操作 如果能根据因果关系来看待所有的事物, 而非实体的 自我 或 灵魂 所操控, 那就是朝向幸福快乐的生活之关键 识蕴 识蕴在四大名蕴的顺序中排行最后, 它具有对事物的觉知的特性 识蕴可归纳为六 : 1. 眼识 : 看到颜色 ; 2. 耳识 : 听到声音 ; 3. 鼻识 : 闻到气味 ; 4. 舌识 : 尝到味道 ; 5. 身识 : 触到物体 ; 6. 意识 : 觉知心理的活动 84

90 幸福快乐的泉源 一眨眼, 数以万计的意识以惊人的速度出现和消失 由于意识快速地生灭, 一般人没有办法真正体验到意识连续不断地生起与消失, 而认为意识是整体的, 而没有办法区分辨别眼识 耳识 鼻识 舌识 身识和意识的生起是个别的, 一个接着一个, 以其特有的方式呈现 打个譬喻, 当我们一边观赏电视, 一边吃薯条, 观看 品尝 嗅闻和聆听就在同一时间发生, 我们会错误地认为这是同一个意识在观赏 品尝 嗅闻和聆听, 并且把看 听 闻和尝的意识当作是一个不变的 自我 因此, 佛陀把意识视为一个魔术师, 弄假成真地欺骗着我们 色 受 想 行与识 五蕴, 组成了观念上的 我 缘于五蕴, 身见和贪爱生起 贪爱五蕴, 一旦五蕴变化, 我们就有痛苦 如何修行来摆脱对身心或五蕴的执著? 我们必须以正念和正知来对治 正念 正念是面对目标而不逃避, 也不具有判断 偏差 偏见 偏执和偏爱的心理状况 正念是纯粹如实观察 认识 允许并接受在当下所发生的任何现象, 既不增加装饰或否定减损 85

91 朝向快乐之道 正念里存有两个心理因素 : 认知和接受 比如说, 当愤怒涌现在心头之际, 正念不但认知 愤怒在心中生起, 也同时接受它 不要试图撇开任何的不悦或执著于任何愉快的念头 以这样的方式来应对心理的各种状态, 我们就不会感到痛苦 认知并接受愤怒, 也能让智慧有机会了知愤怒是无常和无自我的 智慧 智慧的作用是透視和了知事物的真实本质 依据真理而言, 事物的真相是无常 苦 无我的 应用智慧来观照身心生起的现象需经过几个阶段 首先, 不要认同从身心浮现出来的任何现象为一个 自我 例如, 当不愉快的生理感受生起时, 我们不应执取这种不愉快的感受为我的, 应该如理作意 : 不愉快的感受并非是我, 我的, 我的自我 如果不这样作意, 我们内心潜伏性的烦恼 身见, 将会认同它为 我, 即 是我的感受坏透了 不愉快的感受本身已是难以忍受, 再加上把不愉快的感受错误地视为 我, 我们就会加剧痛苦, 成为苦上加苦 另一方面, 如果我们认定愉快的感受为 我, 当愉快的感受消失了, 我们将承受因变化而失去的痛苦 这是由变化而带来的痛苦 (vipariõàma-dukkha) 86

92 幸福快乐的泉源 因此, 要让自己从痛苦中解脱, 就不能执取任何生起的现 象为 我 让智慧开展的下一步是继续审察感受, 如果感受不是我, 不是属于我, 不是我的自我, 那感受又是什么? 感受的作用有体验目标可喜与不可喜的一面 比方说, 巧克力蛋糕的可喜之面, 就是它可口的美味 当舌头尝到巧克力之际, 愉快的感受会产生, 是因为 受 品尝了好吃的巧克力的味道 虽然如此, 这并不是 我 在感觉那甜美的味道, 而是乐受在扮演它的作用 乐受尝到了可口的巧克力的味道 通过这种方式来审察 受 的作用, 我们可以去除 我 相 我们可以再进一步审察 受 生起的因缘 当舌头的知觉触到巧克力之际, 愉快的感受便会生起 在舌头还未尝到巧克力蛋糕之前, 是不会有任何愉快的感受 只有在接触的瞬间, 愉快的感受才会产生 我们随之明白了一点 : 哦, 原来感受是依靠因缘生起的 佛陀的教法是要我们审察事情的前因和后果, 所以称之为因缘法 同样的, 眼睛看见我们所爱的人, 愉快的感觉顿然生起 ; 眼睛看到我们所厌恶的, 不愉快的感受就会产生 愉快或不愉快的感受从何来? 我们如此审察因缘法后, 就会发现所有的感受源于六根 ( 眼 耳 鼻 舌 身 意 ) 与六所缘 ( 色 87

93 朝向快乐之道 声 香 味 触 法 ) 的接触 这时, 我们将会更肯定这 六根之触是因, 受是果, 它们仅仅是因缘法而已 依靠因缘生灭的现象, 不能说是 我 或 我的 如果感受是我的, 感受消失时, 同时 我 也应该一起灭亡, 但 我 仍然存在 因此, 我们再次肯定, 一切现象的生起都是 因缘生, 因缘灭, 只是前因和后果的连接 接触是前因, 接触也是不断地在变化 那么, 它形成的感受 ( 果 ) 又岂能恒常呢? 所以受也是不断地在变化 不断变化的就是无常 带领我们探讨和开启智慧的关键就是观照无常 任何现象的生灭都是无常, 我们应该不断如实观照它 观照无常有四个目的 : 1. 要摒除阻止我們看到事物的真相的恒常顛倒想 之前, 我们谈到, 纵然我们已体验到无数的感受的变化, 但恒常的颠倒想还是根深蒂固的, 因为我们没有时时观照无常 观照无常能屏除 常想 2. 要调整心识与事物的真相一致 宇宙中的一切法, 都不断地在变化, 当我们的思惟和真理 ( 变化 ) 一致时, 宇宙真理 无常将会迅速地彰显出来 88

94 幸福快乐的泉源 3. 要切断欲望 如果我们一直认为六所缘与六根接触后所生起的六种受及六种识是快乐的 永恒的, 那是在滋长自己的欲望 有了欲望, 就会追求欲乐, 最后堕入欲望的火坑里, 我们就不得不受苦 观无常就能切断当下生起的欲望 4. 要训练意识放下 如果意识能经常如此系念无常, 慢慢地我们就会对世间的欲望淡薄, 不会那么冲动 执著 既然我们不能掌握任何现象, 最明智的做法就是让我们放下所有的执著 意识若不去执著于愉快的感受, 当愉快的感受消失时, 我们就不会感到失望或痛苦, 因为我们已经知道愉快的感受是无常的 能对世间无常变化保持平常心, 这种对万事皆能处之泰然不为所动的心态, 便是莫大的快乐 如果我们真的能以这种方法修习, 就会发现幸福快乐会逐渐地增长 我们清楚地知道当下的心是符合无常的真理, 也与真理相应 这样, 我们就可以很容易放下对五蕴的执著 佛陀说, 五取蕴即苦 (pa cupàdànakkhandhà dukkhà)( 大念处经 ) 我们必须彻底明白这个真理 五蕴就是我们的身心, 我们通过错误的观点和贪欲的渴求来执著于它 我们错误地认为五蕴皆是 我 和 我的, 以致引起强烈的欲望和执著 89

95 朝向快乐之道 佛陀说, 欲望和执著是痛苦的原由, 也是四圣谛里谈及的第二圣谛, 意谓苦集圣谛 为了摆脱痛苦, 我们必须对治它的根源 ( 因 ) 欲望和执著 通过如实知见一切现像如梦幻泡影, 转瞬即逝, 我们就能放下, 不再执取 当我们越来越熟悉并能观照每一次的经验为无常时, 我们就会真正体验到生灭都发生在一瞬间 当此观智 生灭随观清楚地呈现时, 智慧就会告诉我们所有不断变化的又毁坏的现象都不安全又充满过患 变化无常的事物是不可能带来幸福快乐或令人满意的, 它只有苦 佛陀说 : 无常 (anicca) 和苦 (dukkha) 的现象, 不应该被视为 自我 (atta) 无常与苦的现象是无法控制的, 无法控制的是无我 (anatta), 而非自我 当专注力 正念和智慧变得更成熟时, 无论身心涌 现什么现象, 智慧只看见 Dukkhameva uppajjamànaü uppajjati, dukkhaü nirujjhamànaü nirujjhatãti 凡是生起皆是苦的生起, 凡是灭去皆是苦的灭去 90

96 幸福快乐的泉源 相应部 蕴品 第 8 经阐那经 (Channasuttaü), 无所谓的 自我 生灭, 行者去掉了 我 相, 同 时领悟了 只有苦存在, 无有受苦者 的实相 佛陀云 : Aniccà vata saïkhàrà, uppàdavayadhammino; Uppajjitvà nirujjhanti, tesaü våpasamo sukho 诸行无常, 是生灭法 ; 生灭灭已, 寂灭为乐 ( 长部 大品 第 3 经 大般涅槃经 ) 反复观照无常 苦和无我, 心识不再错误地认为五蕴会带来真正的快乐, 而开始厌离五蕴, 也愿意放下对五 蕴的执取 当心识不再执取任何事物时, 心就不受束缚, 91

97 朝向快乐之道 若心不受束缚, 我们就自在了, 这就是自由之心 所谓 若无闲事挂心头, 便是人间好时节, 修行是剎那至剎那的解脱, 也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可以亲身体验到的幸福与快乐 六 结语 简言之, 布施不只是为了他人的需要而分享我们所拥有的, 同时为了去除自己对钱财的执著, 若以智慧 慈悲 感恩和尊重的态度去实践, 我们必定满怀欢喜 我们不难发现佛陀所制定的戒律皆告诉我们 莫作一切恶, 具足于诸善 (Sabbapàpassa akaraõaü, kusalassa upasampadà. Dhp.183) 持戒和布施不但可以提升我们的素养或德行, 还可以保障我们在轮回的旅程上一帆风顺 散播慈心不但可以柔化身心, 而且可以广结善缘, 事事如意吉祥, 这不是人人梦寐以求的吗? 以正念与智慧让自己从所有的纠缠与束缚中解脱出来, 并放下对身心的执著就是我们最终要达到的真正的幸福与快乐 无论身心带来什么样的痛苦 悲伤 恐惧 执著和快乐, 都给我们提供宝贵的机会去体验苦 无常和无我的真理, 逐步地修行以渐悟 综合上面所述就是幸福快乐的泉源 92

98 刹那至刹那之修行 刹那至刹那之修行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àsambuddhassa. 礼敬彼跋格瓦 阿拉汉 正自觉者 第 93 页 第 108 页 93

99 朝向快乐之道 无论是谁, 在六根和六尘接触中思忖观照 无常, 强烈的厌离感就会在感官和外尘接触 时牢固地建立起来 94

100 刹那至刹那之修行 一 引言 ßSeyyathàpi, bhikkhave, mahàsamuddo ekaraso loõaraso; evamevaü kho, bhikkhave, ayaü dhammavinayo ekaraso, vimuttiraso.û 诸比库, 又犹如大海唯有一味, 即咸味 同样地, 诸比库, 此法 律唯有一味, 即解脱味 ( 增支部.8.19) 佛陀视世间如梦幻泡影, 若是执著, 即堕苦海 因此, 佛陀指出一条正道, 让我们能够看清内外世间虚幻的真相 遵循正道, 正见得以提升, 即能从中解脱 此正道就是修观 修维巴沙那 (vipassanà) 在我们达到一定程度的定力之后, 便可朝向修观的觉知之路前进 我们该如何修观呢? 正念与智慧可说是修观最关键的两个心理条件 二 正念 正念是正面接触并如实观察所欲观察的对象, 同时保 持不忘失此念的一种心理状态 正念必须远离评断 偏差, 95

101 朝向快乐之道 或偏爱 心念保持中立, 如实单纯地观察 了知, 并开放地接受当下瞬间所生起的任何现象, 不加以任何修饰或减损 比方说, 当生气时, 知道愤怒正来袭 只要纯粹观察它, 知悉它的存在, 它的持续和它的离去 运用相同的方法来观察其他情绪和身体所有的变化, 即一种正念的修习 若无正念, 未驯服的心就会对合意的对象有所执取, 对不合意的对象则产生厌恶, 对中立的对象生起了无明 这样的反应会干扰身与心的祥和, 内在的安乐也将不复存在 此类反应会造成意业不断累积并增长烦恼, 我们如果随顺烦恼付诸于行动和语言, 这将会带给我们和他人更多苦恼 正念好比车辆的刹车系统 想一想, 开着一部没有刹车器的车辆, 车祸终将难以避免 正念能够让心念得以受控, 免于做出习惯性的反应, 它容许当下所生起的任何现象 正念也含有接受的意思, 接受意味着如实接受所有的现象, 而没有给以任何形式的评断 偏差的评断将扭曲事实所呈现出来的真相 比方说, 当一个人对自己反复犯错的行为感到恼火之际, 如果他不在当下使用正念去接受事实, 反而容易产生懊恼, 继而变成自我嗔恨, 这是一种有害的心理反应 ; 如果他冷静地接受其仅仅是一个单纯的心理因素 ( 心所 ) 的事实, 而不去论断或做出强迫性的反应, 他就可以免于陷入自我怨憎的 96

102 刹那至刹那之修行 苦恼状态 正念是客观且不受情绪牵扯地去接受心中生起的任何现象, 而不接受则因实际发生和自己所欲求的结果有所不同, 因而在心中形成冲突 因此, 正念实际上包含认知和接受两个层面 正念能减缓心念妄想的频繁活动, 从而使智慧得以直接现观转瞬即逝的现象的本质 三 智慧 智慧能够祛除无明 无明相等于黑暗, 蒙蔽了身心现象中无常 苦和无我三个普遍的性质 为了祛除无明, 我们必须了解执取身心的过程 对执取身心的状态采用正确的观察和探讨正是修观的主要内涵 我们的身心是我见和贪爱所抓取的主要对象 我们为何会执取身心? 因为我们还没法看到其背后隐藏的过失和其天生固有的危险 比方说, 一个稚子因着迷于灿烂的烟火, 而孳生强烈的欲望, 这将引发其好奇去抓住火焰, 最后反倒灼伤自己 ; 然而, 小孩如果能发现烟火的危险, 学会不被烟火迷惑, 不去抓住它, 小孩就会远离危险 在生活中, 当我们还未能了解执取身心所带来的危害之前, 我 97

103 朝向快乐之道 们通常都会以扭曲的模式去认知身心 我们误认身心为永 恒的 快乐的 可满足的 可以掌控的, 因而逐渐发展形 成贪爱 除非觉知的智慧能够从心中生起, 从而勘破身心的无常 不圆满 苦和无我的本质, 否则贪着身心的危险仍旧存在 觉知的智慧一旦成功开展, 身心的本质将会如实显现 唯有直接的经验到和看到执取身心所带来的潜在的危险, 我们才会想要捨离痛苦的真正根源 贪爱 六根 ( 眼 耳 鼻 舌 身 意 ) 接触六所缘 (visaya, 境 )( 色 身 香 味 触 法 ) 之时, 正是修观的开始 六根与所缘之间的接触形成许多心理现象 因此, 在六根与六所缘接触的那一刹那, 观察审视心念的反应是至关重要的, 毕竟心念的产生比其他的反应来得更早更快 肢体和言语行动也都必须听从心念的指挥 当六根接触六所缘时所生起的是负面的心理反应, 痛苦即生 审视心念, 如如不动, 心理的煎熬与痛苦将即刻灭去 放下对身体的执取, 相对来说比放下对心念的执取来得容易 出生死亡或成长衰老, 我们很容易看见诸如此类的事情发生在我们的色身上, 却很难看见心念的变化 由于大部分的众生都无法体验到因心念迁流变化所生的苦, 98

104 刹那至刹那之修行 他们难以对心念的反应产生厌离 为何如此? 这是因为长久以来, 心念总是被错误地认知为属于我的, 或代表我自己 基于这个原因, 我们必须反复审视心念, 以了知心念纯粹是依赖因缘生灭的 我们可能会好奇地问 : 到底是谁在观察我们自己的心识? 答案是 : 根本没有人 心识是不断生起, 然后灭去的, 在心识相续的过程中, 每个后起的心识都能察觉出前面一个心识的生起和灭去, 我们因此了知心念并不是一个固定的实体, 而仅仅是聚集许多不断改变因素的一个组合体 想要得到解脱的智慧, 我们在平时的禅修练习过程中, 就应该以正念来观察自己的身体 感受 意识和心理状态 四 基本禅修法要 (RADICAL) RADICAL 在英文中意为 基本 根本 这个英文缩写词有次序地结合了七个禅修法要 我们若能在禅修时或生活的每一个剎那练习, 便很容易记住这个禅修方法的重要心法 RECOGNIZE IT 认识它 当各种现象, 如愤怒 喜悦 贪婪 热恼 迷惘 紧 99

105 朝向快乐之道 张 害怕 昏沉 痛苦 快乐 忧虑 追悔等, 在心中生 起时, 如实了知它的存在 当下接受它本来如是的面目, 纯粹是心理所呈现的种种现象而已 ACCEPT IT 接受它 接受各种现象如实的本质 越想反抗任何不愉快的感受, 越会激发潜藏的愤怒 因此, 不要抗拒 越想执取任何愉悦的感受, 越会激发潜藏的贪婪发作 因此, 不要执取 越想要改变当下的状况, 越会造成混乱和不安 因此, 不要幻想它会成为我们要的状态 平等地接受各种现象如是 ( 实 ) 所呈现的面目, 学习轻松自在地呼吸, 因为我们根本不需要转变成其他的样子才能得到解脱 DEPERSONALIZE IT 不认同为 我 由于我见仍然顽强地潜藏在心流中, 我们会习惯性地对任何身心所生起的现象强烈地执取它们为 我 或 我的 如果愚痴使我们不自觉地紧紧执取生起的情绪和身体的痛苦的感受为 我 或 我所有, 我们可以采用的对治方法就是 : 拒绝与其相应合一 不认同它们为我, 或者视这些身心现象与我无关 执取错误的我见, 只会引起更 100

106 刹那至刹那之修行 多痛苦 打个比方, 当感到悲伤时, 我们如果认定悲伤是我或我所拥有的, 就难以摆脱悲伤 事实上, 由于执取悲伤为我, 因缘和合的悲伤反而加剧 要是说悲伤等于我, 这是无法成立的, 因为悲伤很快会消失得无影无踪 果真如此, 我 应该也会随着悲伤的消散而不复存在才对 所有的感受皆是无常的, 若误认感受为永恒的, 就会招来更多痛苦的愚痴与妄见 当我们认为感受为 我, 反而是 冻结 感受, 其生灭迁流的真实状态将会受到干扰或中断 因此, 由于对感受的执取和认同为 我, 感受似乎持续得更久, 更加真实 当智慧显现时, 我们便会了解感受是 不真实 的 在生起的那一瞬间的感受的确真实, 但稍纵即逝, 不在心中留下任何痕迹 想要祛除我见, 就得在心中视重复出现的感受为 不是我 不是我的 也不属于我自己, 而只是 单纯的感受 而已 学习心平气和地看待那些心理状态 任何心中生起的现象, 皆视其为外客, 为第三者, 为虚幻, 没有我在其中 如此, 我们才可以不受情绪感受所纠缠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 这样观察心念的方法, 可以使我们腾出一些后退的空间来抽离, 进而可以和本来就不属于我们的情绪感受分开, 如此便能从忧悲恐惧中解脱出来 实际上, 任何身心的现象都是剎那生起, 产生作用, 接着 101

107 朝向快乐之道 自然地消失 INVESTIGATE IT 探讨抉择它 探讨抉择是智慧心所, 虽说它是七菩提分的要素之一, 但在修观中却有很大程度上受到忽略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我们不妨问问自己 : 如果当下的任何现象既不属于我也不是我的, 那它究竟是什么, 又从何而来? 有时, 探讨抉择的现象的近因和根源是恰当合适的 例如, 当耳根接触辱骂的言语时, 不愉快的感受应时而生 在认识和接受这种不愉快的感受之后, 要避免自己不自觉地掉入和我见挂勾的陷阱圈套中 要用与我无关的角度去探讨抉择它是源自何方 不愉快的感受之所以会产生是因为耳根接触了粗言恶语 耳根接触声音所缘是前因, 不愉快的感受为其后果 这仅仅是单纯的因果关系, 因缘俱足时自然相互联系或影响 粗暴言语的冲击一旦停止, 耳根就不再接触到声音, 不愉快的感受也会随着停止 虽然如此, 即使耳根不再接触刺耳的粗言恶语, 大部分人仍然陷入不愉快的感受之中 原由何在? 这是因为人们错误地把不愉快的感受和 我 结合, 执著于感受是 我 或是 我的 也因为如此, 记忆反复撞击心识 ( 而非来自声音的耳识 ) 的力量更大也更久 唯有追溯痛苦的前因后果, 才 102

108 刹那至刹那之修行 能釜底抽薪地解除痛苦 我们需知在 因果 的支配之下, 没有任何一样事物是属于自我的 CONTEMPLATE IMPERMANENCE 思惟无常 时时在心念上留心标志六根接触了六所缘所产生的任何现象为无常的, 一遍又一遍地观照它那不停的变化 迁 流和灭逝, 并且要持续不断注意它 为何要思惟无常? 思惟无常可带来五种利益 :(1) 可放下根深蒂固对事物恒久不变的谬见, 因为它将阻碍我们看见法尔如是的真相 (2) 可调和心识认知和实际现象的差距 佛陀一再指出世间诸行无常, 如实生灭 若是没有留心观照不断生灭的现象, 无常的特性并不容易显现 虽然无常是千真万确的事实, 但唯有通过注意观察无常才能真正体会无常, 心识才可能与现实调和, 真理方能显现 (3) 可避免贪爱的生起 贪爱总是把所看见的 听闻的 嗅到的 品尝的 触摸的 感觉的 理解的 思考的和加工组装的任何现象, 视为愉悦的 合意的与永恒的 缘于贪爱而生起执取, 缘于执取而生起业有 ; 缘于业有而生起生 老 病 死 愁 悲 苦 忧 恼, 继而生起纯大苦聚, 这也正是十二缘起的流转 缘起流转的断灭, 在于有次第并有系统地观照六所缘 六根 六触 ( 眼触 耳触 103

109 朝向快乐之道 鼻触 舌触 身触 意触 ) 和经由六触而产生的六种愉快的感受的无常 乐受一旦消逝, 贪爱就止息 若能如此修行, 心识就能时时刻刻处在无贪爱的状态中 (4) 可训练心识放下对任何流逝的事物的执著 无常 此字能够教导潜意识放下执著, 这是因为心识并不擅于抓取剎那生起又旋即离散的事物 (5) 可培养对五蕴和六触的厌离心 正如佛陀说 : 无论是谁, 在六根和六所缘接触中思惟观照无常, 强烈的厌离感就会在感官和所缘接触时牢固地建立起来 这就是其结果啊 如果不断思惟观照无常, 就会看到所有生灭的现象都在非常迅速的瞬间发生, 尤其是不断生灭的现象让人感到恐怖 压迫和不安 诸行现象不断生灭, 显现出巨大的危险, 毫无安全感可言 此时我们才能体会佛陀著名的开示 : Dukkhameva uppajjamànaü uppajjati, dukkhaü nirujjhamànaü nirujjhatãti 凡是生起皆是苦的生起, 凡是灭去皆是苦的灭去 相应部 蕴品 第 8 经阐那经 (Channasuttaü), 当我们看到所有世间诸行的形成皆是危险时, 便不再迷惑也不会对任何行法感兴趣 非但如此, 心会倾向安住 104

110 刹那至刹那之修行 于非生灭和止息的状态里 该止息灭尽的境界被视为祥和 喜悦 解脱 安稳, 或称之为涅槃 除非行法无常的本质能够如实展现出来, 要不然就会被相续密集 (santati ghana) 之流所蒙蔽, 而认为相续的过程是稳定 持久 满意和属于我的 ; 可是, 当相续密集之流被打断时, 心念可以清楚地觉受到所有的现象都是处在连续不断的生灭当中, 不断即生即灭的体会让人感到受逼迫的痛苦, 现象本质的不圆满也就越加明显 不断被生灭压迫的状态, 正是痛苦的一大特征 无常和令人痛苦的行法, 都不能被视为有个永恒的我, 我们完全无法掌控与操纵所有现象的变化 因此, 有了这种认知, 我们更能进一步体会到无我 ALLOW IT TO BE 允许它就是它 切记! 一切所生只是 因缘生法 由于因缘本身是无常的, 因缘生的现象亦如是 无须尝试改变生起之现象, 它会随缘变化 LET IT GO 放下它 在意识上标志着 放下! 放下! 并尝试不执著于任何事物, 不管是愉快的或是不愉快的感受 容许任何现象 105

111 朝向快乐之道 以其如是 ( 实 ) 的方式出现, 接受其自然如是的状态, 然后任其自然地消失 现象生住异灭的状态是不能被阻断的 若不能如实接受这些自然现象, 痛苦便近在咫尺 只要意识不执取, 新的生命便不会在未来形成 既然任何现象的生起 变换或流失都是无常的, 我们为何不视一切现象如空中飘逝的云, 河中流逝的水般, 只是观察而不执取? 抓取世间的现象只会滋长新的生命 只要生命持续生起, 苦痛便会紧紧相随 我们熟练于剎那至剎那之间的如实观照后, 便可以用不同的角度去看待身心 是无常的 会败坏的 是崩解的 是压迫的 是痛苦的, 如病 如痈 如癌 如箭 如杀手高举的利刃, 是苦恼的 会破灭的 是陌生的 是虚幻的 无可依靠的和不属于我的 如实观照便可进一步把智慧提升到成熟的境界 五 结语 修行即生活, 生活即修行 基本禅修法要 (RADICAL) 涵盖了正念和智慧的运用, 清晰地告诉我们修行并不高深莫测, 而是多么简单, 也是生活的根本 这些禅修法要直 106

112 刹那至刹那之修行 接了当地指引我们在生活中的每一个刹那都得保持警觉的心, 才能如实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心理现象 简言之, 念力越强大, 越容易看清实相 ; 慧力越强大, 越容易放下烦恼 六根接触六所缘所生起的感受 情爱 憎恨等烦恼, 到最后的放下, 是来自如实观照它们为无常 苦和无我 如是的见解为正见, 如是的思惟为正思惟, 如是的努力了知为正精进, 如是的不忘失为正念, 如是的专注为正定, 再加上充分净化的言语 ( 正语 ) 行为( 正业 ) 和生计 ( 正命 ), 我们展开了八支圣道 (aññhaïgika ariyamagga, 八圣道分 ) 如实了知本来如是的真实现象, 体认无常确实无常 痛苦确实痛苦 因缘确实因缘 无我确实无我, 我们便不会纠缠 执取或坚信任何事物为我 我所 ( 我的 ) 当不再把世间任何事物认定为我, 或者我所时, 我们对世间的得失变迁和成败都能一概保持中捨心 只要锲而不捨 持之以恒地修学, 当观智成熟时, 心智自然会达到完全的觉知, 心灵便可以从执取中解脱出来, 生活在快乐祥和之中就不再是遥不可及的事了 Yato yato sammasati, khandhànaü udayabbayaü; Labhatã pãtipàmojjaü, amataü taü vijànataü. (Dhp. 374) 107

113 朝向快乐之道 每当观照五蕴的生灭时, 他获得喜乐 对于智者来说, 这即是朝向涅槃之道 法句

114 慈爱禅 慈爱禅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àsambuddhassa 礼敬彼跋格瓦 阿拉汉 正自觉者 第 109 页 第 142 页 109

115 朝向快乐之道 愿一切众生无敌意, 无危险 ; 无精神上的 痛苦 ; 无身体上的痛苦 ; 愿他们平安快乐 110

116 慈爱禅 一 引言 在 增支部, 佛陀说 : 任何人若能够修习慈爱禅, 就算是一弹指的须臾, 就是实践我教的法 这表示慈爱禅是佛弟子不可或缺的修行, 因为它不但可以带给我们快乐, 而且让他人欢喜, 塑造一个快乐的世界 二 慈爱的意义 在我们练习慈爱禅之前, 我们应该先明白慈爱的意义 在巴利文里, 慈爱称为 mettā, 意为柔和, 就好像满月一般 Mettā 还包含着友善的意思, 就像好友一般 mettā 一般上指无条件 纯洁 普及的爱 一种对众生没有分别的爱 Mettā 是善意的祝愿, 希望对方平安快乐 从慈爱禅的练习, 我们会生起一个真诚的祝愿, 不但希望自己快乐, 也希望别人快乐 在祝愿别人健康快乐的同时, 我们自己将会先得到利益, 因为当下我们就会感到快乐与平和 无论在任何时间, 慈爱地对待任何人可以带来很大的 111

117 朝向快乐之道 利益, 即使是当我们和一个容易生气的人相处时, 我们也能和对方同时受益 如果我们和一个脾气暴躁的人生活或工作, 在他的暴力思想和行为下, 我们将感到恐惧与不安 如果这时我们可以对此人散发慈爱, 我们将发现慈爱的宁静与平和不仅可以安定我们的心灵, 也会安定此人暴躁的心, 使他变得比较容易相处 因此在慈爱的保护伞下生活或工作, 可以让我们保持宁静与祥和 三 慈爱的精神 慈爱是一种纯洁的爱的展现 我们真诚地祝愿对方 健康快乐, 没有危险 疾病与灾难, 没有精神上和生理上的痛苦 我们的祝愿是温暖的 无条件的 真诚的 每一份祝愿都是利益对方的 大多数的人发现祝愿朋友健康快乐比较容易, 但要祝愿自己不喜欢的人, 尤其是敌人却非常的困难 因为这种慈爱是出自于私心和以自我为中心, 所以被自己的喜恶所杂染了 我们所认知的 好朋友 一旦反过来伤害我们, 那所谓的 慈爱 就如着火的羽毛, 转眼成为灰烬, 所以真正的慈爱应该是没有分别心, 平等地对待每一个众生, 就如佛陀平等地对待一切众生 慈爱如舒缓的药膏, 是清凉, 愉悦和充满喜乐的 当我们练习慈爱禅时, 我们的心将感到清凉和喜悦, 不会被 112

118 慈爱禅 恐惧或担忧所灼伤 有慈爱的人可常保存宽容心 无论别人如何待你, 你都能包容, 因为你对他们的爱是无条件的 这种爱永远都不会变成失望或怨恨, 你只有帮助别人的心, 没有伤害人的冲动 你只为别人的利益着想, 当别人得到利益时, 你也会感到快乐 慈爱不会控制或压抑人 只要你一想控制人, 你就會落入自我中心或渐渐被污染的爱所取代 慈爱是单纯的让对方自由自在, 没有丝毫想控制他们的欲望 它是远离纠缠, 是一种具有独立性的精神作用 当我们真心地祝愿一切众生健康快乐时, 这种善念让我们没有任何心机伤害他人 在巴利文里, 这种心称为 mano-kamma mettā, 意为 慈爱之意业 语言和行为都是心念的展现 当我们心中充满慈爱时, 我们不会口出恶言去伤害其他众生 ; 反之, 我们的言语将会是柔和的, 对众生有益的 这在巴利文里称为 vaci-kamma mettā, 意为 慈爱之语业 同时, 我们的行为也将会是仁慈的, 对众生有帮助的, 也不会带给他们任何伤害 这在巴利文里称为 kaya-kamma mettā, 意为 慈爱之身业 通过慈爱, 我们圆满了戒行, 持戒的精神就是立足于爱自己及爱别人的基础上 如此练习就不会有任何众生因我们而受到伤害 当众 113

119 朝向快乐之道 生没有痛苦时, 我们就会得到真实的快乐 ; 因此, 慈爱是戒行的近因, 也是戒行的实践, 而戒行的完成是其果 一个没有慈爱的人, 处处为自己着想, 为了私利, 容易生起伤害他人之心, 由不好的企图衍生出杀 盗 淫 妄等恶行, 连累自己也殃及他人 四 慈爱的敌人 慈爱有近敌和远敌两种敌人 慈爱的近敌是执著 执著会在我们不注意时, 混淆在慈爱里, 让人误以为它就是爱, 所以称它为近敌 有一位比丘自述他每次还未去托钵时, 都会播送慈爱于附近的人民, 当他第一次去托钵时, 得到很多食物 他深信慈爱的力量, 便加紧播送慈爱于他们, 但是第二天, 他得到的食物反而更少, 原来他的慈爱已经掺杂了贪欲, 不净的心让慈爱失去应有的力量 当贪欲隐藏在慈爱里时, 內心突然会被渴望燃烧 渴望是一个很好的演员, 它会让我们误以为它也是慈爱 当贪欲与渴望侵占了我们的心时, 我们将会有强烈的占有欲, 进而倾向于控制他人, 心逐渐远离了慈爱的精神 在散发慈爱时, 我们可以时常检测自己的心念, 看看 114

120 慈爱禅 自己的慈爱是否杂染着贪爱还是无条件的慈爱? 由于贪爱很容易与慈爱混淆, 所以我们一开始应避免把慈爱散发给太亲近的人, 如伴侣或儿女 散发慈爱给太亲近的人, 很容易在不知不觉中产生执著 在论书里提到过, 曾有一位居士, 在一开始就散发慈爱给他的妻子, 到最后竟产生了强烈的爱欲, 想找妻子寻欢! 慈爱的远敌是嗔恚 虽说嗔恚是慈爱的远敌, 但它直接对立慈爱 要培育慈爱的人, 必先思维嗔恚的过患 嗔恚的过患如下 : 一 会犯身口意之恶业当一个人的心被嗔恚占满时, 他会失去原有善良的本性及理智 由于嗔恚具有毁坏性, 需要管道来发泄, 因此, 发怒者会迁怒于他人, 他可能会恶口骂人或毒打他人, 严重的会杀害他人 二 人际关系不佳时常发怒的人到处树敌, 没有人愿意跟他做朋友 三 难以安眠他甚至会时常做恶梦, 因为嗔行者的心时时处在烦躁不安中, 所以影响睡眠 睡眠不足的人, 工作效率跟着降低 115

121 朝向快乐之道 四 易遭危险 / 伤害身体当一个人发怒时, 嗔恨的心会产生不良的磁场, 不但充塞自己的身体危害健康, 同时散播出去, 招引其他邪气与之相应, 因此他很容易遭受到他人或非人的侵犯或攻击 记得十多年前, 有一次我与同修发生一些口角, 带着不满的心情我走向寺院的后门, 也许是我身上散发出的愤怒磁场, 使得卧在寺院后门的流浪狗以为我要攻击它, 它先向我猛扑过来, 在措手不及之下, 我摔了一跤, 那流浪狗也惊惶地逃跑了 是我散发出的愤怒磁场招惹了它, 不是它的错 当一个人的心被仇恨占满时, 他将很难散发慈爱给任何人, 包括他自己 慈爱是祥和的平静的 宽容的 ; 反之, 敌意或嗔恚是灼烧的 苛刻的 对抗的 无情的, 是具有破坏性的欲望 有嗔恚的存在, 慈爱就荡然无存 嗔恚是慈爱禅的强大敌人 一个性格刚烈的人, 也是很难散发慈爱的 佛陀常鼓励被嗔恚奴役的人练习慈爱禅, 但这种人在练习时需要有特别的技巧和训练 五 慈爱的力量 慈爱可以让施者和受者都获益 在西方国家里, 有许 116

122 慈爱禅 多科学实验证实慈爱和善念所带来的双贏功效 有一项脑部研究发现, 善念会带给脑部正面的影响 当一个人存着善念, 如慈悲 容忍或智慧, 这些善念会改变脑神经并带给脑部正面的能量, 确保一个人精神状态的健康 一些近期的心理研究也认为慈爱禅对人的生理和心理的健康都有影响 一份史丹佛大学的研究报告指出, 短短七分钟的慈爱禅训练, 就能加强修习者的人际关系 此外, 还有其他研究证明, 对长期背痛的病患, 慈爱禅能够减轻他们的疼痛和愤怒 在北卡大学教堂山的研究员芭芭拉 法得力森也指出, 慈爱禅可以帮助提高正面的情绪和对生命的幸福感, 进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神经科学家理查德 戴维森 (Richard J. Davidson) 曾对练习慈爱禅超过一万个小时的人测量脑电波 他在研究里发现, 在练习慈爱禅时, 或之后, 练习者脑里的伽玛波之间的和谐特别强 即使没在练习慈爱禅的时候, 慈爱禅的练习者, 无论是在家或出家人, 他们的脑电波也和没有练习的人有所不同 这个研究显示, 练习慈爱禅的人在禅修时, 他们在脑部的颞顶交界处, 岛叶皮质和扁桃腺都比一般人的活跃, 这也增强了从另一个角度观察事情的能力 同时, 自主神经系统也会因禅修而有所改变, 所以禅修者的心跳也会放慢 这些研究证明了一个人在练习慈爱禅时, 他的扁桃腺会得到适当的调整 此外, 也有研究发现练习 117

Microsoft Word - fy.doc

Microsoft Word - fy.doc 爱默生 Emerson 说过 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 自信既不是孤芳自赏 得意忘形 也不是自以为是和盲目乐观 而是激励自我奋发进取的一种心理素质 是以高昂的斗志 充沛的精力迎接挑战的一种乐观情绪 演讲者能够建立起强大的气场 正是源于内心强烈的自信 演讲给许多人留下的印象往往不是巨大的精神享受, 而是惶恐和错乱 虽然在演讲中, 任何人对下一秒将要发生的事情都无从得知, 但恐惧并不会帮助我们做好准备,

More information

????????

???????? 深度学习 项目简介 葛丽丽 译 西蒙菲沙大学 教育学院 富有想像力的教育研究中心 电邮 ierg-ed@sfu.ca 网址: http://www.ierg.net 基本思想 开学的第一个星期 每个学生都会接到一个任意布置的主题 从此将围绕这个主题 进行深度学习 这些主题可能包括 鸟 苹果 马戏团 火车 和 太阳系 等内容 在接下来的小学 初中以及高中阶段 除了基本课程以外 学 生将继续深入地学习指定的题目

More information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曹正汉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More information

4 8 3+1 8 1 15 15 8 1 2 8 1 2 " = " = " = " = " = " = 形容样貌 那个哥哥长得就像卡通 片里的大英雄一样高大 从台上望下去 观众 席就像一片皑皑白雪 写作技巧 照应式 评价式 疑问式 俗语式 助人为乐 照应式 这就是助人为乐 评价式 经过这件事后 我明白了助人为 乐这个道理 疑问式 帮助人原来是件 快乐的事 不是 吗 俗语式

More information

# # # # # # # # #

# # # # # # # # # 实现政治问责的三条道路 马 骏 建立一个对人民负责的政府是现代国家治理的核心问题 实现这一目标 需要解决两个最基本的问题 谁来使用权力 如何使用权力 选举制度是解决前一问题相对较好的制度 而预算制度是解决第二个问题最好的制度 通过历史比较分析 可以总结出三条实现政治问责的道路 世纪的欧洲道路 从建国到进步时代改革的美国道路以及雏形初现的中国道路 这意味着 西方经验并不是唯一的实现政治问责的道路 相对于西方经验来说

More information

就业办口袋书

就业办口袋书 3 喜欢就是喜欢 兴趣其实很简单 人和人都是不一样的 每个人都有不一样的特质 兴趣是与带有某种遗传特征的天赋联系在一起的 所以每个人的兴趣所在必然不尽相同 真正的兴趣是你在做某件事情的时候 可以进入一 种忘我的投入状态 并达到身心愉悦的一种倾向 真 正的兴趣是抽掉了功利色彩的一种本能 与天赋休戚相 关 而不能掉入将社会的功利化作为判断标准的误 区 撇开浮云 喜欢就是喜欢 才是兴趣的本真 问题二 兴趣在哪里

More information

国际政治科学 ¹ º ¹ º

国际政治科学 ¹ º ¹ º 印度学者对中国的安全认知 司乐如 一轨 外交和 二轨 外交都是国际关系研究中值得重视的内容 前者有助于说明两国在政府外交层面的表现 对后者的研究则有助于了解在外交现象背后起作用的观念因素 本文的研究试图把社会心理学中的一些核心概念融入国际关系的研究之中 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印度学者对中国的安全认知 本文通过提供关于 认知 的更为精确的概念和理论框架 并通过术语统计和定性的案例分析 深入印度专家的视角 深化人们对中印安全互动的了解

More information

98

98 / /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 / /... 人本与物本 翻译 与 语义谱系分析比较 牛云平, 杨秀敏 (., ;., ) : 翻译 与 的语义谱系有着根本不同之处 : 前者的本义是语官及其解释活动, 具有明显的人文特征 ; 后者的本义则是物体搬移行为, 具有明显的物化特征 两词的语义谱系不同, 决定了各自理论发展形态有别, 证明了中西翻译学自然而然地有着不同的研究重心和研究取向 因此, 中国学人强求与西人苟同乃是不智之举,

More information

英雄主义及其在后新时期中国文艺中的显现方式 英雄主义作为一种精神价值观 始终激励着一个民族不断进取和奋进 英雄主义人物形象塑造在中国的现当代文学中经历了人与神 鬼 兽之间的挣扎过程 世纪开端 中国文艺的后新时期到来了 主导文艺发展的既不是政治也不是艺术作品本身 一双无形的手紧紧抓住了文艺发展的脉搏 中国社会进入市场化的消费型时代 红色经典 的出现 使我们思考在无情的市场中如何显示出英雄主义有情的特色

More information

中国与欧洲关系 年

中国与欧洲关系 年 中国与欧洲关系 年 周 弘 本文全面回顾了中国与欧洲共同体 欧洲联盟及其成员国 年至 年间政治和经济关系的发展历程 分析了当前中欧关系取得的进展和存在的问题 作者认为 年来中国与欧洲关系的发展变化见证并体现了世界格局的演变以及中国和欧洲这两大很不相同的世界力量自身的发展变化 中欧之间不断深入和拓展的交往使双方都从中获益 而这种交往所创造出来的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也堪为人先 中欧关系能否在第二个 年中顺利发展

More information

!! ! ! 华侨华 人 历 史 研 究 发 现 苗头 就 严 加管 教 和 制 止 而 美 国 父 亲却 认 为 这 是 女儿 的 自 由 和 权 力 女 儿 有众 多的 男朋 友 表 明 她 长 得 漂 亮 的 应 该为之 感 到 骄傲 有 吸 引力 做 父母 由 于 美 国 父 母对 子 女 更 多 地 采 取 肯 定 尊 重 甚 至 放 任 自流 的 做 法 而华 人 父 母 更

More information

图书馆 年第 期

图书馆 年第 期 年第 期 图书馆 北京大学图书馆 北京 北京大学校医院 北京 本文从多个角度对阅读活动进行了考察 认为许多心理学 生理学的原理不仅是阅读疗法的科学基础 而且是阅读疗法原理的组成部分 阅读疗法的科学性不仅体现在阅读活动起源于人类治疗身心疾患的需要 自发生之时就具有治疗的功能 更重要的是阅读过程既能带来共鸣 净化 平衡 暗示 领悟等各种复杂的心理活动 又调动着五脏六腑做着看不见的体操 这些活动起到了调节情绪

More information

工程项目进度管理 西北工业大学管理学院 黄柯鑫博士 甘特图 A B C D E F G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甘特图的优点 : 直观明了 ( 图形化概要 ); 简单易懂 ( 易于理解 ); 应用广泛 ( 技术通用 ) 甘特图的缺点 : 不能清晰表示活动间的逻辑关系 WBS 责任分配矩阵 ( 负责〇审批

More information

欧洲研究 年第 期

欧洲研究 年第 期 论中欧伙伴关系中的不对称性与对称性 周 弘 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都充满了不对称性和对称性的复杂关系 其中潜藏着挑战 也蕴涵着动力和机遇 这种现象同样存在于中欧关系之中 中欧关系中的不对称性表现在经济社会 政治制度和历史文化等三个主要方面 在这些不对称性中同时又包含着对称性 并孕育着发展中欧伙伴关系的机遇 中欧双方需要相互理解对方的 方式 寻求对称性与互补性 创造共赢局面 推动合作伙伴关系的继续发展

More information

Ø Ø fi» ` ˆ ˇ `ƒ»» `ƒ` `

Ø Ø fi» ` ˆ ˇ `ƒ»» `ƒ` ` » œ» ł ˇ ˆæ Ø Ø fi» ` ˆ ˇ `ƒ»» `ƒ` ` 责 任 篇 放羊干嘛 挣钱 挣钱干嘛 娶婆姨 娶婆姨干嘛 生娃 生娃干嘛 放羊 感想 多么流畅的对话 多么自然的循环 当然 这也是一种生活方式 但 是一个民族要发展 仅仅依靠这种原始的生活方式是远远不够的 有一句格言说得好 生命的悲哀不在于目标未达到 而在于没有目标 可达成 在那没有智慧之光照耀的地方

More information

关于罗斯福时代新政 宪法革命 的几点浅见 韩 铁 美国宪法的若干重要法理原则及其运用在富兰克林 罗斯福总统任内 发生了巨大变化 史称新政 宪法革命 不过 这种变化并不是在所谓 年最高法院的 及时转向 中一锤定音的 最高法院在正当程序 商业权 公众福利条款上的态度及其变化充分说明 新政宪法革命无论是从当时还是其后的发展来看都有它的连续性 局限性和复杂性 只有认识到了这一点 我们对新政宪法革命乃至于整个新政的历史评价才会比较准确

More information

外国文学研究 年第 期

外国文学研究 年第 期 柳向阳 论奥古斯丁时间观与罗伯特 潘 沃伦的诗歌创作 柳向阳 在 世纪美国作家中 罗伯特 潘 沃伦以博学多才的文艺复兴式人物著称 但沃伦文学生涯的核心成就是在诗歌领域 在六十余年的诗歌生涯中 沃伦有意识地将 奥古斯丁时间观引入诗歌创作 一方面借鉴奥古斯丁时间的结构特征 通过探索时间向度的变化 展示生命的历程和自我的发现 另一方面挖掘奥古斯丁时间的生命和诗学内涵 通过 对时间的体验 将时间的心灵和生命的属性赋予诗歌中的人和物

More information

阅读理解与写作技巧工作坊 年级 小五 小六 日期 3月28日 时间 7点正至8点30分 地点 嘉庚堂 1. 2. 3. 4. 5. 6. 1. 2. 3. 1 2 3 4. 1 2 / 3 1. 2. 3. 4. 5. 1 1 4 . 1 . (a) ( ) . (a) ( ) X . (a) ( ) . X X / . . 1 2 2 3 . . 1 2 2 . 5 6 ^

More information

Cycling in NZ130305

Cycling in NZ130305 P 1 TOPIC CYCLING IN NZ P 2 P 3 1 新西兰元 /1.5L P 4 青春没有终点, 旅途永 无穷尽! P 5 穷游 网倡导的穷游精神, 是 一种背上 行囊, 清爽上路, 简朴 行 走, 自由 心灵, 穷尽天下美景的潇洒 生活 方式 P 6 尊重当地 人, 保持开放的 心态, 享受旅途中的 一切 旅途的每 一次等待, 每 一次迷路, 说不定都会留下美好的回忆 P 7 不去穷游的借

More information

孙 蓝等 基于目标导向的研究生英语学习模式创新

孙 蓝等 基于目标导向的研究生英语学习模式创新 第 期 总第 期 年 月 研究生教育研究 以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英语学习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为例 孙 蓝 陈纪梁 邢鸿飞 刘海清 万洪英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外语系 安徽合肥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 安徽合肥 研究生英语教学的使命是培养学生在当今多元社会中进行有效沟通的能力 英语语言教育者的任务不是去寻求更好的教学法 而是要探索一套能够满足学生需求且与学生学习体验相一致的教与学的策略 为此 有必要构建研究生英语学习公共服务平台

More information

2013上半年真题教育知识与能力

2013上半年真题教育知识与能力 1 1 2 0 1 5 0 2 0 1 3 ( ) 2 L L L ( 2 1 2 4 2 ) 2 B 1 ( ) A B C D 2? ( A B C D 3 ( ) A B C D 4 ( ) A B C D 5 ( ) A B C D 6 1 9 4 9 ( ) A B C D 9 1 7 ( ) B C D 8? ( C A B D 9 ( ) A B C D 1 0 ( ) A B C D

More information

杨仁敬 王程辉 评巴思小说 茨默拉

杨仁敬 王程辉 评巴思小说 茨默拉 巴思对阿拉伯神话和希腊神话的滑稽性改写 杨仁敬 王程辉 杨仁敬 王程辉 评巴思小说 茨默拉 年 外国文学 第 期 杨仁敬 王程辉 评巴思小说 茨默拉 年 外国文学 第 期 杨仁敬 王程辉 评巴思小说 茨默拉 第一部分背井离乡都完成了 孕育和 出生也符合模式 格劳克斯死了 我有模式 中规定的伤疤 虽然它不在正经地方 但至少说明他要害我 我在一团漆黑中跨越 阈限 在圣林水井处得到了神人要我去旅 行的召唤

More information

»

» 世纪 年代以来 中国社会的城市化日新月异 全球化的消费社会也开始进入 我们的生活 中国的城市文学趋向活跃 年轻一代的作家表达了对城市的感受和反思 积极地探寻着新的审美表现力 但总体看来 城市文学依然很不充分 作家的视野中并没有深刻和开放的城市精神 文学作品没有找到表现更具有活力的城市生活状况的方式 城市文学依然是一种无法解放和现身的 他者 并且被无限期延搁于主体的历史之侧 城市 现代性 乡土 幽灵化

More information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 北京 哲学是民族化 个性化的 只有民族的语言 才能建构与这种民族的语言形 式相适应的哲学形态 和合语言哲学力图在语言结构与民族文化 民族精神融突而和合的基点上运用并整合言 象 意范畴 语言符号与形象是言与象的关系 言 象与意义 意境是 言与意 象与意的关系 言尽象与不尽象 言尽意与不尽意的争论 以及由 得象忘言 得 意忘象 而推致 得意忘言 历来见仁见智 在和合语言哲学语境中 尽与不尽

More information

社会科学版 李雁南 从明治末期到大正年代 随着大日本帝国的建立 日本文学中形成了 东方主义 视角 拥有了一套用来表述其他亚洲国家的霸权话语体系 中国由于悠远的历史 广袤的国土 适度的距离成为大正年代日本作家普遍关注的 东方异国 的主体 他们用经典文本中的幻象取代中国的实体 在中国寻找神秘浪漫的异国情调 同时 中国作为日本的 东方 使日本作家自身的殖民者身份得以确认 中国因此成为日本帝国文化的有效参照系

More information

降 低 美 国 人汉 语学 习 的 认 知负 担 标 准语 构 建 以词 汇 为 核 心 融 会 贯 通 语 音 语 义 语 法 语用 汉 字 知 识 的 字 词 句 直 通 车 教 学 体 系 教 学 生认 识 汉 字 的 形 义 来 源 是 字 源 古今 很 多 经 典 书 例 如 狭 义地说 同 源字 是让 学 生 能 够 写 出 结 构 正 确 的 句 子 构 也 就 体 现着 语 法 规

More information

蒋维乔思想研究

蒋维乔思想研究 湖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蒋维乔思想研究姓名 : 何宗旺申请学位级别 : 博士专业 : 中国近现代史指导教师 : 麻天祥 20031101 蒋维乔思想研究

More information

中国社会科学 年第 期,,. % 1,,,. %,. % 2,, %, ;,,,, 3,,,, 4 ( ) ( ) ( ) (),, %, 5,,,,,,,,, 1 :,, ://.. / / - / /., 2 :,, 3 :, 4,,, 5 ( ),,, ( ),, ( ), ( ), ( );

中国社会科学 年第 期,,. % 1,,,. %,. % 2,, %, ;,,,, 3,,,, 4 ( ) ( ) ( ) (),, %, 5,,,,,,,,, 1 :,, ://.. / / - / /., 2 :,, 3 :, 4,,, 5 ( ),,, ( ),, ( ), ( ), ( ); 近年来农民工的经济状况和社会态度 李培林李炜 : 改革开放 年来, 农民工作为中国产业工人的组成部分, 成为支撑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重要力量 基于 年和 年 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 的数据, 对近年来 特别是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农民工的经济状况和社会态度进行分析, 结果显示, 年数据反映出农民工在收入水平较低 劳动强度较高的情况下, 却保持着较为积极的社会态度 ; 近两年的新变化是, 农民工的收入水平和社会保障水平都有了显著的提高,

More information

世界哲学 年第 期

世界哲学 年第 期 赵 林 文 奥古斯丁是基督教 原罪 理论的重要奠基人 他明确地提出了自 由意志是罪恶的原因 本文探讨了奥古斯丁 原罪 理论的基本内容 分析 了奥古斯丁在自由意志问题上的思想变化和内在矛盾 并简要地说明了奥古斯丁的自由意志理论对于后世的影响 罪恶 自由意志 预定论 世界哲学 年第 期 世界哲学 年第 期 人由于拥有自己的自由意志而堕落 受到公正的谴责 生下有缺陷的 受谴责 的子女 我们所有人都在那一个人中

More information

未命名-7

未命名-7 贾平凹的 后院 生活 Jia PingAo De Houyuan Shenghuo 空手进去又空手出来 这时 门铃响了 志平也是按平凹指令 以最快速度过来 他不是从家里来的 他过来时也没有给平凹带吃的 平凹一屁股坐在沙发上 给陈景民打了个电话 不一会儿 门铃又响 平凹让武梅去开门 还说 陈景民送来了吃食 客气点儿 的 可是 让来时送点吃食 人家给咱送吃的 平凹和武梅分而食之 第二天 平凹就带着他的贺礼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十一月月刊.docx

Microsoft Word - 十一月月刊.docx 梅 Nov 2014 Vol. 1 Issue 9 + 1 孕前准, 需不需要? 2 3 Page 1 4 + more on 2 Lorem 梅 Nov 2014 Vol. 1 Issue 9 Ipsum 2 梅 Nov 2014 Vol. 1 Issue 9 Lorem Ipsum (continued) 3 梅 Nov 2014 Vol. 1 Issue 9 Lorem Ipsum Etiam

More information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郭于华 内容提要 : 从饮食这一看似平常却是最基本的生活空间入手, 观察与理解文化的 变迁是一个重要而深刻的视角 本文以对儿童食品与进食的调查分析, 探讨当前社 会代际之间文化传承的特点及变化 研究表明 :. 家庭中的三代人分别具有相对不同的关于食物的知识体系, 他们在选择食品和安排进食过程中所考虑的因素 依据的 标准和观念是不同的, 孩子比其父辈 祖辈带有更明显的现代消费主义特征 ;. 代际

More information

国际政治科学 ¹ ¹

国际政治科学 ¹ ¹ 中国在领土争端中的政策选择 聂宏毅 李 彬 新中国成立后 中国能够同多数国家通过和平谈判方式顺利解决边界问题 但同印度 苏联和越南曾一度兵戎相见 在解决与陆地邻国边界问题上 中国为何有宽和与强硬两种不同的政策选择 作者发现 邻国的边界政策属性对中国的政策选择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 中国的政策选择是 强硬对扩张 宽和对现状 即如果邻国奉行扩张性边界政策 中国的态度趋于强硬 反之 如果邻国奉行维持现状的边界政策

More information

抗战时期沦陷区的电影检查 #

抗战时期沦陷区的电影检查 # 汪朝光 抗战时期 日本扶植的沦陷区伪政权实行了不同形式的电影检查 从沦陷初期各地各自为政的电影检查 到沦陷中后期分别集中于汪伪 华北和东北三个伪政权统治地域内的统一电影检查 从汪伪政权表面上沿袭国民政府的电影检查制度 到华北伪政权另行自己的电影检查 再到东北伪政权基本上照搬日本电影检查制度 但万变不离其宗 沦陷区电影检查的实质是为日本侵略中国服务的 是为了禁止可能出现的反映中国人民的反抗意识 独立精神和民族感情的影片

More information

1859 1930 1885 27 1887 1890 1930 H 20 30 20 80 2004 12 5 H J RACHE 第二天傍晚 我们在客厅里谈论这件事 B

More information



 1 人 的 一 生 有 两 副 两 齿, 一 副 乳 牙, 一 副 恒 牙 2 健 康 的 牙 齿 是 怎 样 的? 牙 齿 干 净 没 有 蛀 牙 不 会 疼 痛 不 会 出 血 牙 龈 颜 色 正 常 3 牙 齿 健 康 有 什 么 好 处? 笑 起 来 更 漂 亮 吃 起 来 更 开 心 身 体 更 健 康 4 我 们 的 牙 齿 有 什 么 功 能? 双 击 替 换 图 片 双 击 替 换

More information

避孕方法的医控模式和自控模式有变化吗 郑晓瑛 任 强 避孕节育是生殖健康极为重要的内容 文章利用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年至 年全国生育节育抽样调查和全国计划生育 生殖健康调查数据 分析了已婚育龄人口在避孕模式上的 时空变化特征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在已婚育龄人口的年龄 子女数和生活的不同区域环境等方 面避孕模式的时空变化 结果表明 在我国人口转变的过程中 低生育水平下的避孕模式以及推行避 孕节育知情选择后已婚育龄人口的避孕模式

More information

三国时期墓葬特征述论 韩国河 朱 津 三国时期墓葬制度是从 汉制向 晋制的转变过渡时期 这一时期墓葬形制同东汉时期相比有较大的改变 突出表现在曹魏和东吴地区 随葬器物组合方面基本沿用东汉晚期 但又 出现了一些新器型 此外各区域间的墓葬文化表现出频繁交流的特点 综合以上诸要素可知 晋制 的形成主要源自于中原地区的曹魏墓葬 种类亦被中原地区所接纳 成为西晋墓中典型的器物组合 三国 汉制 薄葬 晋制 突出表现在墓葬形制和葬俗方面

More information

PPES_pamphlet_Mandarin

PPES_pamphlet_Mandarin 为您 长 为 项 发 伙 计划 资 见 诠释 见 诠释 为您 长 为 长虽 优 为 长 诗 纳 长对 响 们 师 为 长 们 艰 们 为 发 您 单 还 贫穷 们 样 对 们发 时 发 么 这 给您 议 为您 长 积极 您 为 您 (Respect) 负责 (Responsibility) 应 (Response) 为亲 亲 为 长远 积极 这 谓 惩罚 惩罚则 伤 为 1 谓确 义 词对 说 义

More information

男人的大腦 女人的大腦

男人的大腦 女人的大腦 46 2014 6 498 男女大乾坤 男女的戀愛行為 男人的大腦 女人的大腦 2014 6 498 47 48 2014 6 498 女人的戀愛行為 70 900 男人的戀愛行為 8 2014 6 498 49 50 2014 6 498 對於愛與性的混淆 男女所面臨的問題 和我一樣喜歡做愛除了我, 不可以看別人相信我, 沒有問題現在, 和我做愛知道如何引燃我從不傷害我 朋友關係和性 嫉妒和占有欲

More information

1 4 2 5 3 6 1 2 3 4 1 2 1 1 3 2 5 6 2 2 1 3 2 7 8 2 3 1 3 2 9 10 3 理想的城市形象 1 为实现理想的城市形象采取以下措施 措施1 为培养身心双方面的健康提供终身的支援 所有市民的人权都得到尊重 无论是谁都能充满活力 安居乐业的城市 推进保健 预防医疗的相关工作 推进心理健康和防止自杀对策的相关工作 措施2 健全医疗体制使市民 能够接受合适的医疗服务

More information

,,,,,,, ;,, ;, ;, (, / ),, ;,,.,,,,,,,,,,,,,,,,, ;,,,,,,, 1, :,,, ;,,,, (, ),,,,, 1,,, (,, )

,,,,,,, ;,, ;, ;, (, / ),, ;,,.,,,,,,,,,,,,,,,,, ;,,,,,,, 1, :,,, ;,,,, (, ),,,,, 1,,, (,, ) 刘世定 内容提要 : 本文在嵌入性视角的引导下, 进入关系合同理论领域 对关系合同的 分析, 以威廉姆森的合同治理结构理论作为基点 在分析了他的理论脉络和隐含假 设后, 本文提出了三个假定, 即约前关系导入 多元关系属性 对关系属性的有限控 制 在新的假设下, 首先讨论了合同治理结构和嵌入关系结构之间不同的对应关系, 并特别探讨了两者间的结构性摩擦 继而, 在关系合同的研究中引入了委托 - 代理关系,

More information

长 安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基 于 数 据 仓 库 和 数 据 挖 掘 的 行 为 分 析 研 究 姓 名 : 杨 雅 薇 申 请 学 位 级 别 : 硕 士 专 业 : 计 算 机 软 件 与 理 论 指 导 教 师 : 张 卫 钢 20100530 长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 1 3系统架构设计 行为分析数据仓库的应用模型由四部分组成 如图3 3所示

More information

东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第 卷 头上高悬着钢铁皇后一样古老的钢梁上有几 处镶嵌的玻璃已经脱落 透出光亮 但现在却是晚上 他害怕整个玻璃拱顶会随时坍塌下来 不过那将是一幅壮丽的图景 一座水晶宫殿的倒 塌 墙倒屋塌 瓦砾成堆 原本宽阔的街道也越走越狭窄 越来越破败 七扭八拐的岔路也多 起来 直到最后

东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第 卷 头上高悬着钢铁皇后一样古老的钢梁上有几 处镶嵌的玻璃已经脱落 透出光亮 但现在却是晚上 他害怕整个玻璃拱顶会随时坍塌下来 不过那将是一幅壮丽的图景 一座水晶宫殿的倒 塌 墙倒屋塌 瓦砾成堆 原本宽阔的街道也越走越狭窄 越来越破败 七扭八拐的岔路也多 起来 直到最后 第 卷第 期 年 月 东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王建平 郭 琦 东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第 卷 头上高悬着钢铁皇后一样古老的钢梁上有几 处镶嵌的玻璃已经脱落 透出光亮 但现在却是晚上 他害怕整个玻璃拱顶会随时坍塌下来 不过那将是一幅壮丽的图景 一座水晶宫殿的倒 塌 墙倒屋塌 瓦砾成堆 原本宽阔的街道也越走越狭窄 越来越破败 七扭八拐的岔路也多 起来 直到最后 他们来到拱顶之下 车辆猛地刹 住 跳了起来

More information

欧洲研究 年第 期 ¹ º ¹ º

欧洲研究 年第 期 ¹ º ¹ º 共和模式 的困境 ¹ 法国移民政策研究 李明欢 卡琳娜 盖哈西莫夫 今天的法国人中已有大约四分之一是移民及移民后裔 而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异族新移民仍源源不断进入法国 因此 移民接纳及移民政策的修订与实施 业已成为法国朝野密切关注的重要社会问题 本文首先介绍当代法国移民构成的基本状况 重点评介法国学术界关于法国移民政策研究的主要著述及观点 接着 本文结合 世纪下半叶法国社会的政治经济变迁 将法国战后移民政策分三个阶段进行剖析

More information

昆曲青春版 牡丹亭 跨文化传播的意义 胡 丽 娜 青春版 牡丹亭 不仅在中国本土掀起了昆曲热潮 而且为昆曲在世界范围内的推广做出了重要贡献 成为中国传统戏曲跨文化传播的经典个案 回顾 世纪以来 牡丹亭 跨文化传播的历程 青春版 牡丹亭 对昆曲的播扬可谓居功至伟 它将商业运作与社会运作 相结合的战略 立足本土与辐射世界的双重定位 坚持传统与调和现代的审美准则 为当下中 国传统戏曲的跨文化传播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和启示

More information

卷 第 第 大 期 学 化 学 月 年 物 理 化 学 课 堂 讨 论 举例 葛 上 官荣 昌 欣 淮 阴师 专 化 学 系 南 京大 学 化 学 系 摘要 结合 六 个 例子 叙 述 了 物 化 原 理 在 实 际 生 活 和 工 业 生 产 中 的 应 用 情 况 通 过课 堂 讨 论 加 深 了 学 生 对 有 机 物 燃 烧 热 概 念 的 理 解 说 明 了 反 应 物 或 产物 的 扩

More information

总量开始减少的欧洲人口形势分析

总量开始减少的欧洲人口形势分析 总量开始减少的欧洲人口形势分析 张善余 彭际作 俞 路 自 世纪 年代以来 欧洲人口增长率持续下降 年人口开始负增长 这无疑是其人口发展的一个转折点 在欧洲各个地区中 东欧是 年以前全球第一个也是仅有的一个人口有所减少的地区 在北欧和西欧地区 如果没有国际移民的净流入 人口增长率也将很低 大约在 年间 预计欧洲所有地区的人口都将出现负增长 由于自然增长率在过去一个世纪乃至未来的变动 欧洲人口已不可逆转地老龄化

More information

片 要求小王等同学对这些文物用两种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 说出分类标准和结果 其所考查的目标实则是呼应了一般学习能力中的 整理信息 的要求 即从图片材料 中提取历史信息 对所获材料进行归类 开卷的第三题以 古代少数民族问题 为材料主题 体现交往与融合在文明发展 历程中的地位与作用 以探究性学习为主线 集中考查学生在开展探究性活动中对文 献 实物 口传等不同种类史料 材料 的运用水平 包括对有关史实的再现

More information

& 抗日战争研究 年第 期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抗日战争研究 年第 期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江 沛 张 丹 本文以过去史学界较少论及的抗日战争后期国统区 知识青年从军运动为研究对象 从运动的缘起 运动在国统区的扩展 运动背后的党团纷争等几个方面 力求对知识青年从军运动进行较为完整而准确的理解和评价 本文认为 应肯定青年学生从军的爱国热情 客观考察当时国民党政权开展知识青年从军运动的目的和正反两方面的作用 从军运动及青年军在促进战时国统区社会风气的转变 提高国民革命军素质乃至促进军队改革 国民党整党及行政效率的改革方面

More information

ESOL-CN-Bleed.pub

ESOL-CN-Bleed.pub NZCB Discover New Zealand BELIEVE YOU CAN www.nzcb.ac.nz ,, 我非常喜欢这里, 我在这里得到了很多的帮助, 谢谢学校为我提供这么好的学习环境和升学机会, 因此我也强烈推荐我的朋友们也来 NZCB 学习国际英文 (IESOL) 课程 - 黎曦 ( 中国 ) 在 NZCB 学习期间我的收获非常大, 不止是英语能力的提升, 还让我更加熟悉新西兰,

More information

% %

% % 兼论 上海城市人文历史地图的制作和运用 苏智良! 吴俊范 #! 由于地理学与历史学之间存在着学科分野的界限 致使已往的 景观概念缺乏全面性 其结果是 不仅地理学的景观研究缺少历史的底蕴与含量 而且历史学领域内系统的景观史研究也一直处于缺失状态 本文分别从宏观的理论角度和以 上海城市人文历史地图为中心例证 探讨在新的景观概念基础上和现代科学技术条件下 研究区域景观史的必要性 可行性以及具体的研究路径与操作方法

More information

¹ º» ¼ ½ ¹ º» ¼ ½

¹ º» ¼ ½ ¹ º» ¼ ½ 战争制胜的秘密 评 军事力量 解释现代战争中的 胜利与失败 李 卓 近年来 美国国际安全研究中关于军事行动制胜因素的研究非常活跃 本文评述了此类研究的代表人物比德尔的 军事力量 解释现代战争中的胜利与失败 一书 对书中提出的 军事力量部署差异制胜论 的研究问题 分析框架 经验论证等主要研究环节进行了归纳和梳理 本文从理论 方法论等角度总结了此书的成就 认为该书通过构建以 军事力量部署 这一非物质变量为核心的安全理论

More information

第四章 102 图 4唱16 基于图像渲染的理论基础 三张拍摄图像以及它们投影到球面上生成的球面图像 拼图的圆心是相同的 而拼图是由球面图像上的弧线图像组成的 因此我 们称之为同心球拼图 如图 4唱18 所示 这些拼图中半径最大的是圆 Ck 最小的是圆 C0 设圆 Ck 的半径为 r 虚拟相机水平视域为 θ 有 r R sin θ 2 4畅11 由此可见 构造同心球拼图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对投影图像中的弧线图像

More information

第六章 按摩与保健 205 图 6唱 17 常用穴位示意图 三 选穴原则 穴位按摩是针对穴位进行点 按 揉 推等多种手法的刺激 引起局部出现 酸 麻 胀 痛或温热感觉 一般每天按摩 1 2 次 每次可选用 3 6 个 对 穴 位交替进行按摩 同时 穴位的选择应根据人体的体质和病情 从全身的穴位中 选出一些对某种病症有效的穴位 也称配穴 才能达到应有的治疗效果 一 一般规律 虽然全身的穴位很多 每个穴位的主治功能又有不同

More information

从制度视角看马来西亚华人的参政空间 朱陆民 华人参政是华人维护自身政治 经济利益的必经之路 基于马来西亚历史 文化传统的主要制度结构从根本上影响和制约着华人参政的广度和深度 本文从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的视角对马来西亚影响 制约华人参政的主要制度进行了剖析 由此揭示了华人在马来西亚的参政空间 作者认为 华人的政治参与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 制度的视角或许并不能解释该问题的全部 但制度的性质从根本上决定着华人参政的前景和命运

More information

日本学刊 年第 期!!

日本学刊 年第 期!! 日本对华直接投资与贸易增长变化分析 裴长洪 张青松 年日本丧失中国最大贸易伙伴的地位 这与日本 年以来对华投资增速放缓 占外商对华投资中的比重下降有着密切关系 只要日资企业继续提升投资结构和技术水平 从边际产业转向比较优势产业 从劳动密集型转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 就能带动设备和产品对中国的出口 使中国从日本进口增长速度和规模始终保持领先地位 这样 日本仍有可能恢复中国最大贸易伙伴的地位 对华直接投资

More information

的友誼 而且無論外貌怎樣改變 自信心是自己給自己的 發自內心 的自我認同感是無法改變的 只要自我認同才能得真正的心靈富足 而不是單純的改變外表 不同的整容公司亦會利用現今社會的價值觀來作宣傳 誇大整容 後的效果 又用明星效應 令消費者認為整容真的能變成明星一樣 整容這個風氣是由人們的價值觀造成的 有人指出 我們要接納 整容後的人以及香港社會應對此持更開放的態度 但相反地 為什麼 不能接納那些我們認為不

More information

é ê

é ê 廖光洪 朱小华 杨成浩 徐晓华 基于南海 年夏季调查航次诊断计算的流函数场 选取越南以东偶极子发生海域 进行 不同的声层析观测站位设置实验 模拟计算声线传播时间信息 然后应用基函数重建方法进行了 流函数场的模拟反演研究 讨论了不同随机观测误差对反演结果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是 可行的 在所选取的约 海域内 在观测海域外围配置 个声层析观测站位就能够很好地重构原流函数场 空间分辨率约为 可以分辨模拟海域中尺度涡场结构

More information

美国智库对当前中美关系的评析综述 卢 静 美国智库在美国对外政策的分析和制定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美国智库认为 美中关系是 世纪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 而依存与合作是当前新形势下美中关系的主轴 其中合作是竞争性的 美国智库建议美国政府通过 巧实力 外交 全面接触 中国 其短期目的是让中国承担更多的 国际责任 而长远目标是塑造和改变中国 美国智库 中美关系 竞争性合作 卢静 外交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副教授

More information

!!

!! 涂正革 肖 耿 本文根据中国 个省市地区 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投入 产出和污染排放数据 构建环境生产前沿函数模型 解析中国工业增长的源泉 特别是环境管制和产业环境结构变化对工业增长模式转变的影响 研究发现 现阶段中国工业快速增长的同时 污染排放总体上增长缓慢 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已成为中国工业高速增长 污染减少的核心动力 环境管制对中国工业增长尚未起到实质性抑制作用 产业环境结构优化对经济增长 污染减少的贡献日益增大

More information

等 的氛围 有利于与受评者深入交流 五 进行修正 接下来 就要根据评估的结果进行目标和策略方案的修订 修订 的内容包括 职业的重新选择 职业生涯路线的选择阶段目标的修正 实施措施与行动计划的变更等等 通过反馈评估和修正 应该达到下列目的 对自己的强项充满自信 我知道我的强项是什么 对自己的发展机会有一个清楚的了解 我知道自己什么地方还 有待改进 找出关键的有待改进之处 为这些有待改进之处制定详细的行为改变计划

More information

研究问题 自主学习中心 研究对象 研究方法 自主学习中心参与度以及学生对其认可度

研究问题 自主学习中心 研究对象 研究方法 自主学习中心参与度以及学生对其认可度 自主学习环境下的学习策略研究 谈言玲 张荣根 严 华 学习策略的使用一般可视作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强弱的标志 本研究采用问卷和访谈结合的方式调查了自主学习环境下学习策略的使用情况 结果显示 自主学习中心参与度和认可度不高 大多数学 生能有效运用一定的认知策略 但元认知策略和社交策略运用程度偏低 学习策略 自主学习 本文为江苏省教育科学 十一五 规划 项目课题成果之一 课题号 同时感谢匿名审稿专家提供的宝贵修改意见

More information

猫腻的做法 无用的伎俩 中国异教徒尤其擅长 如下文将讨论到的 阿辛 西岩

猫腻的做法 无用的伎俩 中国异教徒尤其擅长 如下文将讨论到的 阿辛 西岩 年第 期 第 期 秦立彦 北京大学中文系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 北京 布莱特 哈特 华人形象 美国西部 世纪美国作家布莱特 哈特在很多作品中都写到在美国西部的中国人 这些中国人形象复杂多样 彼此 交织 对进行单一道德评价的形象研究提出一种矫正 包括诗歌 小说 戏剧 收稿日期 作者简介 秦立彦 男 黑龙江人 北京大学政治学系学士 英语系硕士 美国圣地亚哥加州大学文学博士 现为北京大学中文系比较文学与文化研究所教师

More information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朱相云杜玉芬 (, ) 人们对外来种的研究给予较大的关注, 尤其在研究外来种的适应机理和生存机制方面进行了一些探讨和研究 基于这样的背景, 本文作者对我国豆科植物外来种进行了全面的整理, 对一些种类进行了详实的考证, 并以 馆藏标本为蓝本, 对部分种类的原产地进行了核实和 确认 中国豆科植物外来种有 属 种 ( 含亚种及变种 ) 外来种 ; 豆科 ; 中国 - - (,, ). -.,,

More information

CONTENTS China Overseas China Overseas

CONTENTS China Overseas China Overseas Sea level China Overseas 里 1 1 1 11 1 1 11 1 1 CONTENTS China Overseas China Overseas Features China Overseas China Overseas Features China Overseas China Overseas 1 Features China Overseas China Overseas

More information

http://www.klrs999.cn/bj.htm 内容简介 本书是韩国国民最喜爱的 KBS 医学健康栏目 生老病死的秘密 的图书版 是 韩国的 健康教科书 该节目由大韩医生协会推荐的各科最著名的主治医师 15 人 构成的咨询团做后盾 采访世界各地最有名望的专家 本书对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 的各种有关健康的问题都做了科学的解释 你会发现按照书中的独特的自然保健 法 吃饭 睡眠 行走 沐浴 每时每刻都可以提高我们的自愈力

More information

上海现代设计集团建筑协同设计平台研究与应用

上海现代设计集团建筑协同设计平台研究与应用 邓雪原 苏 昶 孙 朋 王国俭 上海交通大学土木工程系 上海 上海现代建筑设计 集团 有限公司 上海 本文首先分析了建筑 协同设计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指出建筑 协同设计的发展需要经过二维协同设计向三维协同设计的过渡 接着对适合于大型建筑设计企业的建筑 协同设计平台的关键问题进行了阐述 通过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一个实际工程项目 详细描述了建筑工程协同设计的方法与过程 然后对建筑协同设计的标准统一 工种协同等特点和高效沟通及超大项目的应用优势进行了讨论

More information

# # +,! +,!!!!!!!! #!!

# # +,! +,!!!!!!!! #!! 江红英 国民政府在抗战这一特殊时期 面对战争带来的新情况 顺应时势需要 将职业介 绍管理作为政府的一项常态工作 采取了许多发展职业介绍的措施 如设专门机构管理 办理难民 职业介绍 发展公立职业介绍机构 加强对私人职业介绍机构的管理 指导职业介绍机构规范化运 作等 从效果上看 职业介绍对解决失业者的就业难题有所帮助 但职业介绍的作用因各种原因而 有限 特别是政府赋予职业介绍以沉重的社会责任 这是当时历史条件下不可能实现的

More information

论高校薪酬制度改革与人才强校战略 三 实施薪酬制度改革的效果 分配制度的改革就是在提高广大职工收入水平的基础上 重点要提高拔 尖人才的工资性收入及各种福利待遇 自从实施薪酬制度改革以来 我校职 工的工资性收入普遍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薪酬改革方案得到了广大教师的支 持和欢迎 根据我们的调查 自 1999 年薪酬制度改革以来我校职工的工资性 收入增长了近 3畅 5 倍 具体增长情况见下图 1 图 1 1999

More information

一 土著华人! 二 逃亡移民 #!!! 三 早期的旅俄商人! 四 劳工

一 土著华人! 二 逃亡移民 #!!! 三 早期的旅俄商人! 四 劳工 邓兰华 张 红 一 土著华人! 二 逃亡移民 #!!! 三 早期的旅俄商人! 四 劳工 五 十月革命后的华侨华人! 一 改革与两国关系正常化给中俄两国人民提供了重新往来的机会 ! 二 早期留学生为两国间的民间交往和商贸穿针引线!! ! 三 留学垃圾 损坏中国人形象! 四 战挫败 国营公司进军独联体市场首 五 从! 倒爷 生意一波三折中成长起来的中国民营企业!!!!!! 六 独特的华人群体 七 中的地位

More information

验资报告的 虚假 与 真实 法律界与会计界的对立 二 德阳案对注册会计师职业的冲击

验资报告的 虚假 与 真实 法律界与会计界的对立 二 德阳案对注册会计师职业的冲击 兼评最高人民法院法函 号 刘 燕 一 问题的提出 验资报告的 虚假 与 真实 法律界与会计界的对立 二 德阳案对注册会计师职业的冲击 法学研究 年第 期 验资报告的 虚假 与 真实 法律界与会计界的对立 三 会计界的 真实性 概念及其所蕴含的制度理性 法学研究 年第 期 四 什么是 虚假验资报告 法律上的含义 验资报告的 虚假 与 真实 法律界与会计界的对立 法学研究 年第 期 验资报告的 虚假 与

More information

王海明 科学 学科 宗教 经验 科学是一个具有二重性的概念 当我们说 伦理学是一门科学 的时候 我们所说的 科学 是广义的 是指关于实际存在的事物的必然性或普遍性的知识体系 当我们说 科学的伦理学 的时候 我们所说的 科学 是狭义的 是指关于实际存在的事物的必然性 普遍性的正确的 真理的知识体系 我国有着优良的道德文化传统 并且 与时并进 不断有新的发展 江泽民总书记提出的 以德治国 方略 正是在充分肯定我们民族传统的

More information

<4D F736F F D20B2CEBFBC3231C6DAD1A7CFB0D3EBCBBCBFBCC4DAD2B3>

<4D F736F F D20B2CEBFBC3231C6DAD1A7CFB0D3EBCBBCBFBCC4DAD2B3> - 1 - 学习 决定 应把握的十大看点和亮点 - 2 - - 3 - - 4 - - 5 - - 6 - - 7 - - 8 - - 9 - - 10 - - 11 - - 12 - - 13 - 开县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途径与对策初探 - 14 - - 15 - - 16 - - 17 - - 18 - 上接第 23 页 加快发展 推动 发展 - 19 - - 20 - - 21 - - 22 -

More information

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始于近代西方国家 现代以来呈现出法典化 系统化趋势 法国文化遗 产法历经两百多年的发展 迄今已形成以 遗产法典 为核心 以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主体的比较完善的 法律保护体系 颇具典型性 法国文化遗产法律保护在立法体系 制度设计 理念应用等方面的经验 对于完善和发展中国文化遗产法律保护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法国 文化遗产 法律保护 中国 借鉴 叶秋华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

More information

产品体验报告——礼物说APP

产品体验报告——礼物说APP 产 品 体 验 报 告 礼 物 说 APP 一. 官 方 应 用 介 绍 体 验 人 员 : 郑 莹 雪 体 验 时 间 :2015.010.29-2015.11.27 体 验 产 品 : 礼 物 说 ios 版 本 软 件 版 本 : 2.6.2 设 备 型 号 :iphone 5 操 作 系 统 :ios 8.1.3 礼 物 说 是 广 州 贴 贴 信 息 科 技 有 限 公 司 旗 下 产 品

More information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周长城殷燕敏 内容提要 : 本文用社会学的视野审视了日常生活中日显重要而往往被社会学家 所忽略的金融市场, 尤其是证券市场 主要运用大众行为理论 感染理论 价值增加理论 收敛理论 认知失调理论 社会比较理论等社会理论来研究证券市场, 同时考察 了几种情景因素与市场行为的关系以及时髦对证券市场的影响等,,,,,,, (,.) (, ) ( ),,,,, ( ),, ; :. ;.,,, (,..) (,

More information

论中日 囚徒困境 的存在及逃逸 马亚华 本文试图用博弈论方法分析中日关系发生困难的原因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点解决问题的思路 目前中日关系已在重复博弈中陷入了 囚徒困境 状态 囚徒困境 不仅为第三方势力提供了渔利的空间 直接损害了两国战略利益 而且其 溢出效应 还损害了全体东亚人民的利益 只有透过中国和平发展的参照系考察中日关系的过去 现在和未来 才能把握当前中日关系困难的本质并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当前中日两国的综合国力基本处于同一层次

More information

陈鹭真 王文卿 林 鹏 模拟正规半日潮淹水的条件下 不同淹水时间对秋茄 幼苗生长的影响 应用沙和土两种培养基质 制备盐度为 的人工海水栽培幼苗培养时间为 不淹水 和长时间淹水 对秋茄幼苗的生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而短时间淹水 淹水 对 幼苗生长有所促进 较长时间的淹水可促进贮气根的数量增加和长度的增长 在当前培养条件下 秋茄幼苗生长的最佳淹水时间是每个潮水循环淹水 处理的沙培秋茄幼苗总生物量和成熟叶面积最大

More information

宋守信 教授 杨书宏 教授级高工 傅 贵 教授 许开立 教授 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委员会安全工程专业试点工作组 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北京 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培训部 北京 中国矿业大学 北京 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 北京 东北大学资源与土木工程学院 沈阳 简要介绍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试点的发展状况和主要做法 详细阐述安全工程专业认证以学生为本的指导思想和以质量保证及质量改进为出发点的基本特点

More information

6 2012 8476你猜得到它是什麼嗎 它就是 高分子! 生活中的高分子 有種物質的重要性不亞於我們所呼吸的空氣, 不管身在何處, 都有它的存在, 它甚至就隱藏在人體裡面! 人類若失去了它, 就得回到遠古時代, 甚至可能終止生命 高分子是什麼 高分子是由千個 甚至萬個以上的原子所組成, 呈現柔軟的特性 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塑膠袋就是由高分子製造的, 人體組成中的 DNA 也是一種高分子 2012 8476

More information

汉语译著中的西洋姓名问题 近百年的西学汉语著作中存在着大量名不从主人 名不副实的虚幻洋名 姓名颠倒 把复姓当全名 胡乱选择姓名简称等错误在词条 索引 著者目录中经常出现 名不正则言不顺 各行各业早晚都要与国际惯例接轨 为了提高西学水平 有必要引进西洋姓名学 姓氏是象征血缘遗传的家庭伦理标志 是风俗嬗变的化石 姓名演变与民族文化发展同呼吸共命运 折射传统特色 正确理解和著录西洋姓名 对提高西学和外事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More information

食 品 与 生 物 技 术 学 报 第 卷 列入我国 的植物多酚黄酮抗氧剂 防治高血脂和心血管疾病

食 品 与 生 物 技 术 学 报 第 卷 列入我国 的植物多酚黄酮抗氧剂 防治高血脂和心血管疾病 第 卷第 期 年 月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植物多酚黄酮抗氧化剂与人体健康 尤新 中国食品添加剂和配料生产应用工业协会 北京 主要综述了对植物多酚黄酮类物质的生物活性和安全性 其内容包括 茶多酚 甘草黄酮 竹叶黄酮 大豆异黄酮以及从各种鲜果提取物的功能成分 如葡萄提取物 杨梅提取物 橄榄提取 物 乌饭树果提取物等 介绍了植物多酚黄酮的国际市场信息及相关的研究机构和生产单位 多酚 黄酮 健康 食 品 与

More information

抗日战争研究 # 年第 期 % % % # % % % % # # # # # #

抗日战争研究 # 年第 期 % % % # % % % % # # # # # # 林 星 在以往的抗战内迁研究中 人们多关注中国沿海地区政府机构 工厂 学校 银行等向西南地区的迁移及其影响 但内迁还有一个重要构成部分 即在本省范围内的迁移 抗战爆发 后 随着省会迁往内地山区 东南沿海省份的工厂 学校 银行等纷纷迁移到本省内地山区 给当地 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对内地城市现代化以及本省区域内城市体系的变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为抗战的最终胜利提供了支持 然而内地城市的这种发展随着抗战结束后的回迁而又趋于沉寂

More information

)

) 德 塔尼娅 波泽尔忻! 华译! 伍慧萍校!! 本文旨在探讨现有的 欧洲化 方案究竟在何种程度上超越了欧盟边界 扩展至那些在国内制度的效率和民主合法性方面以 恶治 为特征的东部和东南部邻国 这些 欧洲周边国家 既无意愿 亦未必有能力调整自身以适应欧盟的要求 甚至缺乏入盟动力 不愿承担入盟成本 本文探究当将 欧洲化 概念和因果关联机制运用于此类国家时 需要在多大程度上进行进一步限定 笔者认为 只要欧盟不对那些它并不想接纳为成员的国家调整其

More information

Conductix-Wampfler Inductive Power Transfer IPT 2

Conductix-Wampfler Inductive Power Transfer IPT 2 IPT 产品简介 非接触式动力和数据传输系统 Conductix-Wampfler Inductive Power Transfer IPT 2 Conductix-Wampfler Inductive Power Transfer IPT 3 9 1 2 3 4 5 6 7 8 4 2 3 4 1 8 5 7 9 6 ² ² ² - 无限的应用可能性... 用于变速箱总装线上的 AGV 小车

More information

一 登录 crm Mobile 系统 : 输入 ShijiCare 用户名和密码, 登录系统, 如图所示 : 第 2 页共 32 页

一 登录 crm Mobile 系统 : 输入 ShijiCare 用户名和密码, 登录系统, 如图所示 : 第 2 页共 32 页 第 1 页共 32 页 crm Mobile V1.0 for IOS 用户手册 一 登录 crm Mobile 系统 : 输入 ShijiCare 用户名和密码, 登录系统, 如图所示 : 第 2 页共 32 页 二 crm Mobile 界面介绍 : 第 3 页共 32 页 三 新建 (New) 功能使用说明 1 选择产品 第 4 页共 32 页 2 填写问题的简要描述和详细描述 第 5 页共

More information

¹ ¹

¹ ¹ 论巴基斯坦部落地区的塔利班化 王 联 由于持久的经济恶化与社会动荡 腐败的政府政治架构 在反恐议题上同西方进一步结盟与合作等原因 巴基斯坦的部落地区不 断塔利班化 主要表现为极端主义 武装暴力和群众参与 其主要后果是严重影响到巴基斯坦国内政局的稳定 西方军事力量将可能长期驻扎在 阿富汗 而中巴两国 全天候 的关系也将面临激进宗教势力和分离主义 势力的挑战 地区与国别政治 巴基斯坦 宗教极端主义 塔利班化

More information

欧洲研究 年第 期

欧洲研究 年第 期 气候变化与欧盟北极战略 何奇松 气候变暖改变了北极地缘政治环境 年 月 欧盟委员会通过了 欧盟与北极地区 通讯 年 月 欧盟理事会通过 北极问题决议 这两个文件基本上勾勒了欧盟的北极战略 即保障和维护北极地区及其居民的权利 促进北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以及北极多边治理 实际上 欧盟希望通过执行北极战略来体现欧盟作为全球气候政策的领先者 北极的经济价值驱使欧盟加入北极的地缘政治博弈 其中一个关键就是保证欧盟油气资源的供应

More information

WHO/NMH/NVI/ WHO Press,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 Avenue Appia, 1211 Geneva 27, Switzerland book

WHO/NMH/NVI/ WHO Press,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 Avenue Appia, 1211 Geneva 27, Switzerland book 概要 道路安全全球现状报告 2015 WHO/NMH/NVI/15.6 2015 www.who.int WHO Press,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 Avenue Appia, 1211 Geneva 27, Switzerland+41 22 791 3264+41 22 791 4857bookorders@who.int http://www.who.int/about/licensing/

More information

东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第 卷

东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第 卷 第 卷第 期 年 月 东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徐 进 邵毅明 彭其渊 蒋朝哲 以路线 驾驶者 车辆仿真系统为行车试验手段 根据行驶过程中方向盘角输入和转速的时域变化 分析了多条路线的操纵负荷特性 试验路线的设计车速 为 含长大圆 曲线 卵型 凸型 回头曲线等组合 结果表明 在 的山岭区高速公路上操纵车辆是非常容易的 当曲线半径大到一定程度时 曲线行驶和直线行驶已经不存在差别 但仍需要方向 干预 当行驶速度偏离设计车速不多时

More information

生命科学研究 房 蓓 武泰存 王景安 以玉米沈单 号为材料 用溶液培养的方法研究了缺锌 低锌和正常供锌对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 进一步明确了一定量低锌比缺锌对玉米的伤害更大 并对其 同工酶谱及蛋白质表达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 一定浓度的低锌培养使玉米生长受抑及受害最重 且地上部分比地下部分更敏感 低锌和缺锌处理时 种同工酶的酶谱和蛋白表达与正常供锌时均有明显的差异 尤其在一定量低锌浓度时 有些同工酶的表达增强或被特异性诱导

More information

国际关系学院学报 年第 期 陈 东 信息作为一种社会资源已被人们广泛认同 的认识 人们仍有不同的看法 我们认为 但对其地位 特性和作用 就目前人类需求而言 信息资源仍是位 于土地和水 能源和原材料之后的资源 可称之为 第三级资源 信息资源与其他资源相比较 具有知识性 中介性 转化性 再生性和无限性等特点 因而是一 种 特殊资源 在未来社会中 资源的争夺将以信息资源的争夺为目标 信息战 的形式将是引导其他战争形式的主导形式

More information

2 慈悲的力量 Dr. Jane Goodall

2 慈悲的力量 Dr. Jane Goodall 慈悲的力量 目錄 一 展開慈悲的力量 3 二 世界的希望在教育 9 三 奉獻他人完成自我的人生旅程 16 四 根與芽 與 心六倫 一條相同的道路 20 2 慈悲的力量 Dr. Jane Goodall 一 展開慈悲的力量 3 一 展開慈悲的力量 主持人 ( 以下稱主 ): 珍古德 ( 以下稱珍 ): 4 慈悲的力量 聖嚴法師 ( 以下稱師 ): 一 展開慈悲的力量 5 主 : 珍 : 6 慈悲的力量

More information

¹

¹ 复仇母题与中外叙事文学 杨经建 彭在钦 复仇是一种特殊的历史文化现象 也是以超常态的 极端性方式为特征的人类自然法则的体现 而在中外叙事文学中以 复仇 为取向的创作大致有三种母题形态 血亲复仇 痴心女子负心汉式复仇 第三类复仇 本文在对这三类复仇叙事模式进行艺术解析的前提下 发掘并阐释了蕴涵其中的不同民族的文化精神和价值指向 复仇母题 叙事文学 创作模式 文化蕴涵 ¹ º » ¼ ½ ¹

More information

牙买加美食.cdr

牙买加美食.cdr 牙买加 美 食 天 堂 我们 建议您 漫步于甘椒树下 呼吸着空气中所弥漫的花香 站立在罗望 子树优雅的大树枝下 用手采摘月桂树叶 在怡人的香味中平 静自己的心境 站在郁郁葱葱的甘蔗地里 举目远眺牙买加的白色海滩 无 数美景尽收眼底 种满甘薯的山坡形状怪异 甘薯藤条爬满枝 条 阴冷多雾的山上种满了咖啡树 树上长满成熟的果实 色 彩缤纷的私家花园点缀着乡村 青葱和卷心菜整齐地排列在农

More information

愛上傲嬌老師目次第十七課男人的恢復力是很好的004 第十八課喝酒,是最容易喝出感情的012 第十九課男人急起來,是可以不擇手段的055 第二十課到底,他是可以被打敗的111 第二十一課結果,他才是最後的那個人143 第二十二課這個人,從來都是屬禽獸的162 尾聲好一隻占有慾強大的獸181 屈雲番外愛上甜味棉花糖183 2 古承遠番外 新黑夜裡總會有顆星199 李悠然番外 新週而復始的一天205 屈雲番外

More in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