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 損 經 講 記 SALLEKHA SUTTA 減 損 經 講 記 SALLEKHA SUTTA 減 損 經 講 記 SALLEKHA SUTTA 減 損 經 講 記 SALLEKHA SUT 減 損 經 講 記 SALLEKHA SUTTA 減 損 經 講 記 SALLEKHA SUTTA 減

Size: px
Start display at page:

Download "減 損 經 講 記 SALLEKHA SUTTA 減 損 經 講 記 SALLEKHA SUTTA 減 損 經 講 記 SALLEKHA SUTTA 減 損 經 講 記 SALLEKHA SUT 減 損 經 講 記 SALLEKHA SUTTA 減 損 經 講 記 SALLEKHA SUTTA 減"

Transcription

1 減 損 經 講 記 SALLEKHA SUTTA 減 損 經 講 記 SALLEKHA SUTTA 減 損 經 講 記 SALLEKHA SUTTA 減 損 經 講 記 SALLEKHA SUT 減 損 經 講 記 SALLEKHA SUTTA 減 損 經 講 記 SALLEKHA SUTTA 減 損 經 講 記 SALLEKHA SUTTA 減 損 經 講 記 SALLEKHA SUTTA 減 損 經 講 記 SALLEKHA SUTTA 減 損 經 講 記 SALLEKHA SUTTA 減 損 經 講 記 SALLEKHA SUTTA 減 損 經 講 記 SALLEKHA SUTTA 減 損 經 講 記 SALLEKHA SUTTA 減 損 經 講 記 SALLEKHA SUTTA 減 損 經 講 記 SALLEKHA SUTTA 減 損 經 講 記 SALLEKHA SUTTA 減 損 經 講 記 SALLEKHA SUTTA 減 損 經 講 記 SALLEKHA SUTTA 減 損 經 講 記 SALLEKHA SUTTA 減 損 經 講 記 SALLEKHA SUTTA 減 損 經 講 記 SALLEKHA SUTTA 減 損 經 講 記 SALLEKHA SUTTA 減 損 經 講 記 SALLEKHA SUTTA 減 損 經 講 記 SALLEKHA SUTTA 減 損 經 講 記 SALLEKHA SUTTA 減 損 經 講 記 SALLEKHA SUTTA 減 損 經 講 記 SALLEKHA SUTTA 減 損 經 講 記 SALLEKHA SUTTA 減 損 經 講 記 SALLEKHA SUTTA 減 損 經 講 記 SALLEKHA SUTTA 減 損 經 講 記 SALLEKHA SUTTA 減 損 經 講 記 SALLEKHA SUTTA 減 損 經 講 記 SALLEKHA SUTTA 減 損 經 講 記 SALLEKHA SUTTA 減 損 經 講 記 SALLEKHA SUTTA 減 損 經 講 記 SALLEKHA SUTTA 減 損 經 講 記 SALLEKHA SUTTA 減 損 經 講 記 SALLEKHA SUTTA 減 損 經 講 記 SALLEKHA SUTTA 減 損 經 講 記 SALLEKHA SUTTA 減 損 經 講 記 SALLEKHA SUTTA 減 損 經 講 記 SALLEKHA SUTTA 減 損 經 講 記 SALLEKHA SUTTA 減 損 經 講 記 SALLEKHA SUTTA 減 損 經 講 記 SALLEKHA SUTTA 減 損 經 講 記 SALLEKHA SUTTA 減 損 經 講 記 SALLEKHA SUTTA 減 損 經 講 記 SALLEKHA SUTTA 減 損 經 講 記 SALLEKHA SUTTA 減 損 經 講 記 SALLEKHA SUTTA 減 損 經 講 記 SALLEKHA SUTTA 減 損 經 講 記 SALLEKHA SUTTA 減 損 經 講 記 SALLEKHA SUTTA 減 損 經 講 記 SALLEKHA SUTTA 減 損 經 講 記 SALLEKHA SUTTA 減 損 經 講 記 SALLEKHA SUTTA 減 損 經 講 記 SALLEKHA SUTTA 減 損 經 講 記 SALLEKHA SUTTA 減 損 經 講 記 SALLEKHA SUTTA 減 損 經 講 記 SALLEKHA SUTTA 記 SALLEKHA SUTTA

2 減 損 經 講 記 SALLEKHA SUTTA 減 損 經 講 記 SALLEKHA SUTTA 減 損 經 講 記 SALLEKHA SUTTA 減 損 經 講 記 SALLEKHA SUT 減 損 經 講 記 SALLEKHA SUTTA 減 損 經 講 記 SALLEKHA SUTTA 減 損 經 講 記 SALLEKHA SUTTA 減 損 經 講 記 SALLEKHA SUTTA 減 損 經 講 記 SALLEKHA SUTTA 減 損 經 講 記 SALLEKHA SUTTA 減 損 經 講 記 SALLEKHA SUTTA 減 損 經 講 記 SALLEKHA SUTTA 減 損 經 講 記 SALLEKHA SUTTA 減 損 經 講 記 SALLEKHA SUTTA 減 損 經 講 記 SALLEKHA SUTTA 減 損 經 講 記 SALLEKHA SUTTA 減 損 經 講 記 SALLEKHA SUTTA 減 損 經 講 記 SALLEKHA SUTTA 減 損 經 講 記 SALLEKHA SUTTA 減 損 經 講 記 SALLEKHA SUTTA 減 損 經 講 記 SALLEKHA SUTTA 減 損 經 講 記 SALLEKHA SUTTA 減 損 經 講 記 SALLEKHA SUTTA 減 損 經 講 記 SALLEKHA SUTTA 減 損 經 講 記 SALLEKHA SUTTA 減 損 經 講 記 SALLEKHA SUTTA 減 損 經 講 記 SALLEKHA SUTTA 減 損 經 講 記 SALLEKHA SUTTA 減 損 經 講 記 SALLEKHA SUTTA 減 損 經 講 記 SALLEKHA SUTTA 減 損 經 講 記 SALLEKHA SUTTA 減 損 經 講 記 SALLEKHA SUTTA 減 損 經 講 記 SALLEKHA SUTTA 減 損 經 講 記 SALLEKHA SUTTA 減 損 經 講 記 SALLEKHA SUTTA 減 損 經 講 記 SALLEKHA SUTTA 減 損 經 講 記 SALLEKHA SUTTA 減 損 經 講 記 SALLEKHA SUTTA 減 損 經 講 記 SALLEKHA SUTTA 減 損 經 講 記 SALLEKHA SUTTA 減 損 經 講 記 SALLEKHA SUTTA 減 損 經 講 記 SALLEKHA SUTTA 減 損 經 講 記 SALLEKHA SUTTA 減 損 經 講 記 SALLEKHA SUTTA 減 損 經 講 記 SALLEKHA SUTTA 減 損 經 講 記 SALLEKHA SUTTA 減 損 經 講 記 SALLEKHA SUTTA 減 損 經 講 記 SALLEKHA SUTTA 減 損 經 講 記 SALLEKHA SUTTA 減 損 經 講 記 SALLEKHA SUTTA 減 損 經 講 記 SALLEKHA SUTTA 減 損 經 講 記 SALLEKHA SUTTA 減 損 經 講 記 SALLEKHA SUTTA 減 損 經 講 記 SALLEKHA SUTTA 減 損 經 講 記 SALLEKHA SUTTA 減 損 經 講 記 SALLEKHA SUTTA 減 損 經 講 記 SALLEKHA SUTTA 減 損 經 講 記 SALLEKHA SUTTA 減 損 經 講 記 SALLEKHA SUTTA 減 損 經 講 記 SALLEKHA SUTTA 記 SALLEKHA SUTTA

3 目次 目次 周拉輸瑪長老的事例 42 不尋常的經驗 43 出現極樂 43 毗婆舍那禪那 44 生活的減損方式 46 減損修行的細節 47 序 17 減損與生離 21 減損經 的說法 22 無害或不暴力 48 周陀長老的問題 23 有關減損法的思惟 50 此問題需要說明 23 出離分 51 關於 我 的邪見 24 向上提升分 52 世間 的理論 26 般涅槃分 53 佛陀的回答 31 暴力與不暴力的業果 55 五蘊的運作 32 底沙長老的事例 55 潛在的煩惱障 33 阿羅漢的聖骨 57 透過內觀避免潛在煩惱障 34 底沙的前世 57 這不是我 35 如何內觀以去除此信仰 37 五戒的違犯 59 初禪和我慢 39 殺生 60 初禪的特質 39 減損分 60 五百位受迷惑的比丘 41 思惟不殺生等等 61 年長比丘的事例 41 禪那和不殺生

4 減 損 經 講 記 SALLEKHA SUTTA 目 次

5 減 損 經 講 記 SALLEKHA SUTTA 目 次

6 減 損 經 講 記 SALLEKHA SUTTA 目 次 五 蓋 的 障 礙

7 減 損 經 講 記 SALLEKHA SUTTA 目 次 其 他 不 善 心

8 減 損 經 講 記 SALLEKHA SUTTA 目 次

9 序 固執己見 344 佛教徒的頑固 347 沙底比丘和 我見 348 這本書是馬哈希尊者 Venerable Mahasi Sayādaw 在 阿利達比丘 年到1970年期間 一系列 減損經 Sallekha sutta 現代的錯誤見解 351 開示的英文譯作 這是佛陀在 中部 Majjhima nikāya 一位離車比丘的固執 354 中重要教法的精心之作 巴利經文雖只有八頁 但十二場 禪那和心的純淨 356 開示的講記卻以二冊緬文發行 這裡一點也不足為奇 聽過 一位苦行老師的頑固 357 序 馬哈希尊者開示或讀過著作的人皆知 尊者對小事情或小細 節 非常謹慎周到和小心 他不惜辛勞地使所有人清楚明白 佛陀的教法 在這部經的序論 馬哈希尊者說 引領至減少煩惱障 這目標的自我訓練 構成 減損經 的主題 此經有益於禪 修者與非禪修者 它對所有想要克服不善意欲與想要培養良 好 善法欲的人很有幫助 換句話說 這部經不只是針對 擁有高智力或靈性的人而言 在這一點 馬哈希尊者與某些 想把佛陀的較高教法 侷限在知識菁英的佛教老師顯然形成 鮮明地對比 有一次 一位西亞多曾經說過 人們背誦著 念處 經 Satipatthāna sutta 他們把 念處經 做為毗婆舍那 實踐的基礎 這全是怪誕不經 一般人也不適合學習 念處 法 Satipatthāna teaching 這種懷疑論更令人痛惜 無知是主要原因 或者充其量是佛陀教法的膚淺知識 即使 16 17

10 減 損 經 講 記 SALLEKHA SUTTA 序 Pitaka Satipatthāna vipassanā Vinya rules Digha nikāya Singalovāda sutta moral evils Pitaka Kāye kāye nupassi viharati jhāna magga phala Childer s Sallekha Kilesa Sallekha practice 18 19

11 除煩惱障的生活方式 來籌劃人生 馬哈希尊者的講記具有高度教育價值 啟發性和實踐 性 對所有尋求覺悟的人 有關佛陀終止煩惱障和滅苦的方 法 這本講記是極具價值的 鄔耶蒙 U Aye Maung 譯者 20 減損與出離

12 減損與出離 在 減損經 Sallekha Sutta 中 佛陀說 這是沒有理由的 何以一個完全陷入沼澤的 人 還能拯救另一個處於相同困境中的人 但 假如他是一個不陷入泥沼的人 這就合乎道理 了 同樣地 只有以八正道的三學調伏自己 鍛鍊自己 而且已熄滅煩惱火的人 才可能幫 助另一個人有關如何去調伏 鍛鍊與熄滅煩惱 障 人 它對所有想要克服不善意欲並培養良善法欲的人很有幫 助 周陀長老的問題 有一天 佛陀住在舍衛城的衹園精舍時 舍利弗的弟 弟 阿羅漢大周陀 Mahā Cunda 進入了一種稱為果定 phala-samāpatti 的超凡心靈狀態 通常在沒有佛法的 討論或宣講時 這位阿羅漢會把時間花在這些超凡狀態中 的其中一種 有時候安止於禪定 jhāna-samāpatti 有時候 減損經 的說法 一個真正的佛教徒 是少欲而且滿足於所擁有的一切 安止於滅盡定 nirodha-samāpatti 在這些狀態中 所有 的心理活動均暫時停止 或者安止於阿羅漢定 Arahattasamāpatti 專注在涅槃的寂止中 經過整天安住於此種心 靈狀態之後 在傍晚時分 周陀長老接近佛陀 向佛陀頂禮 並且應該試著減少煩惱障 他對持有物質或擁有隨從的欲望非常少 不談論個人研 讀經典或實修的成就 而是保持自我學習的深度或是心靈造 詣 一個真正的聖者 即使想要與他人分享 也不會顯露出 他的心靈洞察力 只有宗教騙徒才會誆稱自己是聖者或阿羅 漢 知足對心靈的發展也是必要的 一個人應對自己所擁 有的 不管是好或不好的任何事物感到滿意 同樣的 精勤 努力是減少煩惱障不可或缺的要素 自我訓練以達成這個目 標 形成了 減損經 的主題 本經有益於禪修和非禪修之 22 之後 問了下列的問題 噢 佛陀 有關於 我 attā 的理論或 世間 loka 的理論存在著許多的邪見 噢 佛陀 當一個比丘開始思考這些問題時 是要驅散還是完全地放棄這些邪見 此問題需要說明 在佛教興起之前 眾生被稱為 我 attā 或 世 23

13 減損與出離 間 世間有三種 即有情世間 sattaloka 行世間 未被人們普遍接受 因為佛教否定這種論點 但是有些人 sankhāraloka 和器世間 okāsaloka 我 和 世 仍然相信 我 或靈魂 緬甸語 leikpya 活在體內 某些 間 本質上是相同的 亦即 有情眾生 婦女一談及靈魂就驚嚇 深恐被惡魔侵襲 許多人描述的 關於 我 的邪見 我 好像是能進出身體 活生生的實體一樣 以色身為核心的自我信仰有四種 第一種信仰一 是將 有些人將色身視為 我 或自我或靈魂 例如 當他們 身體視為自我 而其他的三種信仰則是將二 身 心視為一 彎曲 伸展或移動手 腳時 他們相信這是自己在做這些移 體 三 或者說跟身 心毫無關係 因為現今這些相信自我 動 由這個觀點來說 我 被認為是色身 的人堅持自我既不是身 也不是心 四 儘管他們否定所有 根據某些人的說法 我 不是人身 我 包括身 的 他們的信仰是以身和心為中心 體以及與身體相關的 就像樹和樹的影子一樣 身體任何部 同樣地 與 感受 vedanā 相關聯的自我信仰有四 位的移動 不是由 我 做的 而是由 我 所屬的身體所 種 一 相信自我和感受為一體 就是我 自我 覺知 做 移動是依照 我 的意欲而發生 此觀點將 我 看作 痛 就是我 自我 覺知樂或不樂 二 相信自我和感受 是心 不是同一體 而感受是自我的所有物 三 相信是感受依賴 此外 有一種觀點認為色身依賴於 我 就像花香是 依附於花一樣 此見解也同樣的將心看做是 我 有些人相信 我 是身體與生俱來的本質 他們認為 我 遍佈整個身體 我 的尺寸視身體的大小而定 有 於自我 以及四 相信是自我依賴於感受 我們也有四種關於 想 saññā 的自我信仰 另 有四種有關 行 saṇkhārā 的自我信仰 還有四種與 識 viññāṇa 有關的自我信仰 些人說 我 平靜的存在於心窩處 就像火焰在寧靜的氛圍 簡而言之 有四種自我信仰與五蘊 khandhā 的每一 中燃燒一樣 這些有關於 我 的信仰在古印度的文獻中隱 蘊相應 我們總共有二十種關於自我的信仰 這些自我信仰 約可見 而且有關於靈魂的類似信仰在其他的國家中亦可發 被稱為 我見 或 有身見 一般凡夫通常受制於自我信 現 仰 唯一的不同是 有些人受其支配 而有些人則不會緊抱 對於 我 的信仰 例如在緬甸這個佛教國家裡 並 24 不放 唯有當我們達到須陀洹道 sotāpattimagga 聖者的 25

14 減損與出離 第一階段時 才得以徹底地去除 有身見 世間 的理論 在此 世間 是 我 的另一個說法 關於 世 間 在佛陀時代有不同的理論 目前印度約有八種 一 第一種理論 是 世間 或 我 是不滅的 而且 根據這種信仰 自我實體只存在到身體的瓦解 瓦解之後就 徹底斷滅 在佛陀的時代 僅少數人抱持這種信仰 但是現 今這種信仰逐漸普遍 因為非佛教徒似是而非的論點使它進 一步地流傳 由於不承認經驗上的真相 他們否認來生的觀 念 斷見 的普遍化 也許是由於他們具有文筆的說服 術 以及人類對人生即時行樂的強烈欲望所致 是永久存在的 這是 常見 sassatadiṭṭhi 此觀點的支 事實上 死亡後並沒有不朽的靈魂或徹底的斷滅 或 持者相信 色身在死亡時雖然毀壞了 但它的實體或 我 者 既沒有不死也沒有完全斷滅 佛教否定自我實體 並 並不會同時死亡 此 我 會轉到另一個身體並且繼續存 且僅承認因果法則緣起的身心過程 只有一連串的因果 在 它永遠不會遭到毀滅 這種見解有點像某些緬甸人的 例如 無名緣行 saṇkhārā 行相繼地緣識 而有生等 信仰 這些人對佛教沒有認識 對他們來說 懷孕是眾生到 等 死亡並不神秘 它意味身心組合體機能的最後 是相續 達母體子宮的跡象 而死亡意謂自我實體是為了新住所而離 不斷蛻變的過程 無論如何 死亡不是一應俱滅 由於煩惱 去 那些固執於這種信念的人沒有禪修 所以他們不能期 障和業的緣起 如同以往 身 心事件在新的地方及新的生 待有心靈上的發展 事實上 這種信念是通往涅槃的主要障 命 於牢不可破的相續中重複地發生 礙 不管如何 在緬甸佛教徒之中 它不是深植的信念 他 再生既不是心靈的輪迴 也不是心識和色身由一個生命 們接受生命是沒有恆 我 的教導 只是因果或身心狀態的 轉移到另一個生命 名色現象不斷地生起且總是滅去 不是 相續 他們相信身心過程會隨著其他的因之息滅而結束 亦 眼識能看 也不是耳識能聽 每一種不同作用的心識在適當 即 經由禪修成就觀智的四個階段而去除煩惱障 的時機生起 而且即刻滅去 但是 在任二個相續不斷的心 因此 緬甸人的 常見 對心靈的開展沒有嚴重威脅 雖然不是根深蒂固 但是一個人要到證得須陀洹時 才能完 全地斷除自我的謬見 識單元之間 存有因果關係的 同樣的 死亡也完全地摧毀整個色身和心識 但在新 生命中會生起新存在的身心現象 而且這些現象和前生具有 二 相對於 常見 的是 斷見 ucchedadiṭṭhi 26 因果關係 結生識和其他的身心因素促成了新生命的生起 27

15 減 損 經 講 記 SALLEKHA SUTTA 減 損 與 出 離 nimitta Brah- majāla Sutta ekaccasassatavāda amarāvikkhepavāda amarā paramānumrū paramatā kasiṇa paṭibhāganimitta

16 減損與出離 思索 它們造成混亂至極 就像空談不存在的兔角或龜毛 體悟乃來自於壞滅 厭離和行捨的結果 而且只在禪修者有 但是這些理論引起非佛教徒的興趣 所以 大周陀長老請問 這些體悟或內觀智慧 ñāṇa 時 才能見到涅槃 甚至只有 佛陀 在一開始禪修時比丘是否能完全地克服這些信念 當他至少在聖道的第一階段 須陀洹道 見到涅槃 他才能 換言之 周陀長老的問題是 在禪修的初期階段成就 去除 我 或 世間 的邪見 定 samādhi 或喜 pīti 或看到光 是否表示對 世 佛陀的回答 間 或 我 邪見的去除 提出這樣的問題有其根據 有些 人相信定或靜慮 jhāna 專心 或喜 或其他種種不同的經 驗 均稱為隨煩惱 upakkilesa 內觀的染污 足以確保 克服邪見和成就阿羅漢果位 周陀的問題是立意要教導這些 迷惑 自負的人 禪修有神聖的氣息 任何有點不尋常的經驗 很可能就 被錯認為是非凡的內觀 缺乏良好的指導或合宜的老師 禪 修者有高估自己的傾向 而且稍有微不足道的不尋常經驗 就對心靈上的成就有了幻想 這不是這個時代特有的 即使 佛陀時代 在世尊以及像舍利弗的大阿羅漢們座下 學習教 佛陀回答周陀的問題如下 周陀 在這個世界上確實有許多 我 或 世 間 的邪見 這些見解源於五種的身心組合 蘊 它們潛伏在五蘊中 不斷地聚焦在五 蘊 但是如果一個人知道 這一組五蘊不是我 的 也不是我的 我 又如果他因以內觀智 慧 如實知見身心種種現象 便會徹底地去除 自己的邪見 理與實修的禪修者 還是會有人由於不尋常的體驗而陷於迷 要同時暸解問題和回答 是很難的 周陀問 當一個人 妄 保守地說 時下像這樣的禪修者 人數可能是很多的 開始思惟這些問題時 是否有可能克服這些邪見 但什麼是 事實上 心靈目標的達成 表示能區別名和色 如理思惟 reflection 的開始 佛陀的回答是 觀察了知五 了知它們經常不斷的生起和滅去 清楚明白存在的無常 蘊的無實質性表示邪見的去除 但是 一個人要如何去觀察 anicca 不滿足或苦 dukkha 以及無實質或無我 了知呢 anattā 的本質 最重要的 有關於現象存在的本質 行 為了要免於 我 或 世間 的邪見 我們應知道產生 者一定會有這樣的體悟 亦即 不斷轉起地生滅狀態 這種 邪見的主要原因和造成這些見解的錯誤觀念 所以 依據佛 30 31

17 減損與出離 陀的教導 如果愚直地將五蘊視為我們的所有或是 我 生 除了五蘊之外並沒有 我 然而 涉及看的活動時 就會受到這些邪信的支配 而當觀見五蘊的無我時 我們便 人們通常視五蘊的每一蘊和自己的 我 或 自我實體 是 可以克服它們 同一回事 當一個人看自己時 會認為視覺對象是他的自我 在每個眾生的身體內均可發現五蘊 它們是一 色 實體 而當看某些眾生時 則以為是某人的自我實體 因 rūpa 二 受 vedanā 三 想 saññā 四 行 此 在看的時候 由於 我見 的根深蒂固 人類傾向將五 saṇkhārā 五 識 viññāṇa 第一組提到整個色身 蘊視同為自我實體 是由數十億極小的肉體物質粒子所組成的 第二組是感覺的 同樣地 當我們聽到 嗅到 嚐到 觸到 想到時 組合 樂或不樂 視我們與內外目標的接觸而定 第三組想 五蘊即開始起作用 此外 人類天生就有把 蘊 當成是自 蘊是心理現象 幫助我們記得感官印象 第四組是行蘊 我實體的自我幻覺 多數凡人被起緣於心識的 我見 所左 為身 口或意行的發端 這ㄧ組包括感官觸 phassa 作 右 因為他們通常將 自我 視同為他們的心理活動及舞台 意 manasikāra 思 cetanā 貪 lobha 瞋恚或瞋 諸如情緒 例如 幸與不幸 感受 回憶 想 意圖 dosa 及其他共有五十種心所 至於最後一組 即識 努力等等 蘊 識蘊有許多種 依相應的感官而定 例如 眼識 耳識 等等 因此 我們有身與心的組合 名色 身即是色 心 潛在的煩惱障 回答周陀時 佛陀說 關於自我的邪見 不斷地生 乃由四組的心靈活動構成 五蘊的運作 起 潛伏與出現 它們生起是由於在看的當下等等對五蘊 的誤解 它們不是一次或二次 而是重複地生起 它們潛伏 當感官與它們各自的對象接觸時 五蘊變為活躍的 在感官中 由於如理的作意 yoniso manasikāra 等等 雖 當看到任何對象時 眼睛連同整個身體 加上視覺對象構 然在看的當下等等沒有生起 但在適當的時候 它就已經準 成 色 一看到時感受樂或不樂是 受 認知對象是 備好了行動 當我們看的時候 五蘊會變得明顯 給我們留 想 注意對象或任何努力地看 表示 行 察覺被看 下清楚的印象 在這樣的印象上相續地作意 可能會生起 見的對象是 識 只要我們去看 就只會有這些五蘊產 貪 瞋 無明 自負等等 若將我們的經驗一再地視同自 32 33

18 減 損 經 講 記 SALLEKHA SUTTA 減 損 與 出 離 透 過 內 觀 避 免 潛 在 煩 惱 障 這 不 是 我 34 35

19 減損與出離 了 所以 我們已經引述了佛陀給周陀的回答 念 但是自我幻覺的暫時去除不表示完全根絕 只要 如何內觀以去除此信仰 禪修者忽略了想蘊的生起 幻覺就會再生起 五蘊的三 法印之內觀智慧 連同現象的生起和滅去 最後會引生 從書本 聽聞佛法或背誦 知道五蘊不屬於自我 是件 壞滅智 bhaṅgañāṇa 此智使禪修者僅見到現象 容易的事 就是如此 它們不值得執取 但是能幫助我們去 的壞滅 接著 他會發現 不斷標記的感官對象和心識 除煩惱障的 既不是這個聽聞知識 也不是知性的接納事實 消失了 清楚地了知一切事物是無常 苦 無我 不值 本身 只有直覺的 經驗的理解 才能確保煩惱障的去除 得執取 緊接著生起 怖畏智 bhayañāṇa 即五蘊 所以 經由不斷的內觀 禪修者注意到一切事物的即 之令人恐懼的本質 對五蘊的可怖的本質中介引生的過 生即滅 洞察到所有現象的無常性 以及它們的可怕狀況與 患 這是 過患智 ādīnavañāṇa 了知它們為充滿過 苦 清楚地了解 不管內在或外在 都沒有自我 所以他不 患的事物 而相繼地引生厭倦或厭惡 這是 厭離智 再執著 nibbidāñāṇa 接著 禪修者欲想要捨棄五蘊 這是 欲 此外 此洞察力幫助他克服以自我中心的驕傲 驕傲是 解脫智 muñcitukamyatāñāṇa 而且他發揮更多的精 由於不知道存在的短暫本質 一般人沒有觀察到身心現象的 進力保持正念觀照 這是 審察智 paṭisaṅkhāñāṇa 生滅 他們相信色身和心識終身存在 此時在看和聽的人 審察智 會引生脫離五蘊的結果 這是 行捨智 和以前在看和聽的人是同一個人 這種恆常和認同的錯覺 saṅkhārupekkhāñāṇa 行捨智 成熟時 出現 須陀 是驕傲和自命不凡的主要原因 但是對察覺身心組合 持續 洹道智 sotāpattimaggāñāṇa 那時禪修者體驗到涅槃的 不斷壞滅的禪修者而言 沒有我慢的緣由 寂止 在其中所有的名色現象皆已息滅 在 須陀洹道智 由於每個身體或心理現象的即生即滅 便沒有理由相信 的階段 洞察存在的三法印足以去除 我見 根據 減損 有個活生生的自我實體 那所知對象與能知的心識 總是易 經 所言 此智慧 這不是我的 我不是這個 於壞滅 唯一的事實 是身心元素的不斷流動且正在滅去 這不是我的 我 足以克服自我的幻覺 只要見到了涅 當禪修者開展內觀智慧時 只要禪修者一注意 一切生 槃 任何人就不可能會對五蘊存有幻覺 幻覺被徹底地去除 起的現象就消失 在觀照腹部上下時 如果心游離了 禪修 36 37

20 減損與出離 者即刻注意到 游離的心就消失 如果他感到身體的某處有 初禪和我慢 熱出現 他把注意力轉向它 熱連同能觀照的心接著消失 無疑地 名色現象的不停滅去不能代表一個活的自我實體 一個恆我的男人或女人 認知這個事實是真正無我的內觀智 慧 有些禪修者說 他們能觀照到了知的對象不斷的生起 和滅去 但是他們無法適切地覺察能了知的心 若是那樣 周陀 我會告訴你與實修有關的錯誤觀念和我 慢的原因 在我的弟子中 有些比丘已證得初 禪 初禪具有喜 以及遠離貪欲 五蓋與推論 想法的特色 的話 由於心識的主觀作用 禪修者尚未去除 我見 但 禪那 jhāna 是注意力專注於單一所緣 例如地界 是 依據 念處經 Satipaṭṭhāna Sutta 的教導 行者不 水界 入出息 身體的一個器官或屍體 包含定和輕安的心 斷觀照每個緣於六根門的名色現象 會發現所有的感官對象 識狀態是奢摩他禪那 samatha jhāna 與能觀照的心不斷地消失 所以他們完全地察覺一切現象的 另一個是毗婆舍那禪那 vipassanā jhāna 所觀照的 無常性 接著 通過內觀智慧的連續進階之後 禪修者成就 是各種不同的對象 即諸法的三共相 無常 苦與無我 第一聖道和經驗涅槃 後者乃所有身心現象的寂止 只有到 初禪的特質 那個時候 他才會斷除所有關於 我 或 世間 的錯誤觀 念 這就是佛陀回答周陀時的教導 在初禪中 禪修者免除了貪欲 那是經常支配一般凡 簡言之 洞見一切身心現象不斷轉起的內觀智慧與共存 夫 甚至困擾尚未開展定的禪修者 初禪亦確保去除其他的 的三法印 令禪修者體驗到執著 我慢及我見的不足取 並 四種障礙 亦即 瞋恚 睡眠和懶惰 掉舉和擔心與懷疑 使他在聖者的第一階段體證涅槃 只有在那個時候 他才完 這個解脫不但使專注在禪那中的禪修者自在 而且在獲得這 全地解脫邪信 若只是定力的開展 或僅一切現象生滅的智 種心識狀態的之前和之後也同時享有 慧 或該觀智本身的體現 並不表示這些錯誤信念的去除 緊接著五蓋去除生起的是喜和樂 禪修者會有一種無法 相反地 由於禪那的成就 執著於這些信念的禪修者易於高 形容的喜悅感遍滿全身 他完全沒有僵硬 疲勞和其他的不 估自己 佛陀在進一步地對話中指出這點 適感 38 39

21 減損與出離 因此 除了五蓋的去除之外 禪修者有五種特質顯示他 障 然而 藉由實修減損 禪修者最終可連根帶莖地斷除它 在初禪中的專注 亦即恍惚的狂喜 ecstatic rapture 強烈 們 但是 證得初禪 會給禪修者帶來已證得須陀洹或阿羅 的樂 intense joy 尋 vitakka 伺 vicāra 以及心 漢的印象 在佛陀的時代和佛陀般涅槃之後 均有比丘們蒙 一境性 ekaggatā 或定 samādhi 專注在初禪中的行者 受如此的幻覺 的身體是不動 堅韌與沉著的 這種禪那心識的狀態可持續 二到三小時 或者持續整天整晚身體也不會倒塌或搖擺 若 五百位受迷惑的比丘 將行者修到在地板上躺臥或翻滾 當作是心靈成就的徵兆 有一次 五百位比丘依據佛陀的教法在森林裡禪修 那是錯誤的 這些成就以禪那 jhāna 道 magga 或果 當他們已專注在禪那中 發現自己沒有任何的煩惱障時 因 phala 的專門用語稱呼 是appanājavana 我們可譯為安 而深信已證得心靈的成就 想前去向佛陀報告 在精舍的門 止的速行 因為注釋書將它定義為身體姿勢的維持或強化 口遇到阿難尊者 告知佛陀的指示 他們只能在造訪了墓地 例如 坐姿和站姿 之後才能面見佛陀 所以 比丘們去了墓地 那時候 某些 由於初禪有遠離五蓋與五種不同經驗的特性 禪修者會 屍體似乎被留在墓地沒有下葬 比丘們抵達墓園時 待焚化 有得意和自負的傾向 但是 在回答周陀時 佛陀明白的指 的屍體明顯地狀況鮮明 一看到腐爛的屍體 比丘們滿懷厭 出 證得初禪並不表示煩惱障的減少 專注在初禪的禪修者 惡 但是 他們又無法不對剛死亡的女人的身體生有色慾的 本身會有妄覺的動機 他期望有一些特別的經驗 如果他真 念頭 只有在那個時候他們才明白 自己尚未完全斷離煩惱 的有如此的經驗 他易迷惑於成道的錯覺 有些人有妄想 障 接著佛陀從他的住處發出神妙的光 並且宣說教義 一 是由於不適任老師的錯誤引導 就某些禪修者的情形而論 聽聞到佛陀的教法 所有的比丘們均證得阿羅漢 相關五蓋的去除和欣喜 與其他的經驗 就足以產生自滿的 原因 年長比丘的事例 然而 事實上 這種禪那經驗離無常 苦與無我的較 約在佛陀般涅槃後的三 四百年 有一位住在斯里蘭卡 高觀智有很大的距離 絕不要把它與幫助減少煩惱障的減 南方的阿羅漢 名叫達瑪底那 Dhammadinna 那時有位 損 sallekha 修行混為一談 就初禪而言 只能防止煩惱 名叫馬哈那嘎 Mahānāga 的年長比丘 自稱是阿羅漢 有 40 41

22 減損與出離 一天 達瑪底那去見年長的比丘 並問了很多的問題 年長 位 的比丘輕易地回答了所有的問題 達瑪底那讚嘆這比丘有深 不尋常的經驗 度的智慧 並詢問他 第一次成為阿羅漢是什麼時候 年長 比丘說 他成為阿羅漢已超過六十年了 又問 他擁有神通 這些事例指出 在古印度當佛教正興盛時所流行的錯 力嗎 是的 他有 在應答請求時 年長比丘創造了一隻大 誤觀念 那時的禪修比丘在精神上是先進的 而且稟賦神 象 又求 現在他可命令大象發出喇叭似的鳴聲並衝向他自 通力 他們的錯誤觀念來自於不尋常的定力 現今有些禪修 己嗎 如此 他按照請求的情形做了 但是當象衝過來時 者 沒有做任何的心靈進展就有幻覺了 正確修行的禪修者 他害怕了 而且即將逃跑 就在那時達瑪底那抓住他袈裟的 能洞察所有名法的生滅 他戰勝各種不尋常的經驗 例如 衣角 並說 先生 阿羅漢會有任何的害怕嗎 直到那 看到光 狂喜 輕安 樂 信心等等 在 清淨道論 中 時馬哈那嘎才知道他只不過是個凡夫 後來他依照達瑪底那 確定禪修者會有這些經驗 如果實修沒有產生這些經驗 就 的教導禪修 成為一位真正的阿羅漢 會引生方法是否正確 抑或是禪修者缺少精進的問題 反過 周拉輸瑪長老的事例 來說 具有如此經驗的禪修者可能會高估自己的成就 出現極樂 在 減損經 的注釋書中提到另一位比丘禪修被誤導 的事例 他名叫周拉輸瑪 Culasuma 住在一個森林的僻 初禪不是在修行可幫助根除煩惱障的減損法 靜處 當時那個地方造就了許多的阿羅漢 周拉輸瑪也認為 sallekhadhamma 在 減損經 中 佛陀稱它為現法樂 自己是個阿羅漢 應達瑪底那的請求 那比丘創造了一個池 住 diṭṭhadhammasukhavihāra 那就是當下活在極大的快 塘 以及一朵大蓮花 蓮花上有女孩輕快地歌舞著 達瑪底 樂中 那告訴這位比丘 注視這跳舞的女孩片刻 然後進去房間 當禪修者專注於禪那時 他的心識固守在單一所緣 由 接著 當這比丘開始運用自己的方式注視這女孩時 已潛伏 於心靈完全沒有不善的分心 他是輕安與安詳的 這種狀態 十六年的貪欲開始顯露出它的醜陋 因而感到幻滅之後 這 可持續二小時或三小時 位比丘依據達瑪底那的教導禪修 並且證得真正的阿羅漢果 42 佛陀也指出 幻覺和自滿是如何的從具有三種特質 43

23 減損與出離 即 狂喜 樂和心一境性的二禪中生起 或從具有樂和心一 的二禪 境性的三禪中生起 或從具有捨和心一境性的四禪中生起 光的消失等等 隨煩惱 表示現象生滅的內觀智有進步 當然 第二 第三 第四禪比初禪的心識狀態更加卓越 但 了 接著 沒有喜悅 joy 只有明顯的樂 happiness 是它們僅確保今生的極大快樂 絕不要與立意去除煩惱障的 心是平靜的而且沒有分心 禪修者享有喜樂和心一境性 那 減損修行相提並論 是三禪的特色 減損修行的意義也不與空無邊處 ākāsānañcāyatana 在較高的內觀智慧層次 例如 壞滅智 禪修者只看 無限空間的範圍 的禪那 識無邊處 viññāṇañcāyatana無 到現象的滅去 通常與喜樂毫無關係 其特色是捨和心一 限心識的範圍 的禪那 無所有處 ākiñcaññāyatana無的範 境性 在行捨智中特別提到捨 在此階段 內觀禪修近乎四 圍 的禪那以及非想非非想處 nevasaññā-nāsaññāyatana 既 禪 含有伴隨四禪的捨和心一境性的特質 不想也不是不想的範圍 的禪那相同 這些禪那無助於煩惱 再者 禪修者常常覺得沒有身體存在 會有在太空的感 障的去除 它們只帶來平靜的福佑 依其意義被稱為寂止住 覺 在那時 他好像是陷入空無邊處禪那 ākāsānañcāyatana 處所 Samatha vihāra jhāna 的人 平常 注意力專一地固定在心識 而那時禪 毗婆舍那禪那 內觀禪修 毗婆舍那 與禪那有一些共同的特質 在探 索階段當正念的修行穩定時 觀照對象的概念 尋 重複 修者的心識狀態和識無邊處禪那相似 有時 他好像注視著 空無 nothingness 類似空無邊處禪那的狀態 有時候 心識可能非常超凡因而變成不存在 等同於無所有處禪那 nevasaññā-nāsaññāyatana jhāna 的狀態 審察 伺 喜 樂和心一境性 定 即會生起 因此 內觀禪修和禪那共有的這些特徵 常常導致禪修者自 只要禪修者觀照任何的現象 他的內觀禪修就略像伴隨五種 滿 形成心靈進展的阻礙 所以禪修時 需要標記這些不尋 特質的初禪 常的經驗以及去除它們 當禪修者的內觀智慧能洞察所有現象的生滅時 他僅察 覺到一個生起的目標 沒有尋或伺 概念或審察 他會有 在 減損經 中 佛陀指出禪那易生混淆的特徵 接著 清楚說明減損修行是以根絕煩惱障為目的 強烈的樂 狂喜和輕安 所以 他的禪修略具伴隨三種特質 44 45

24 減損與出離 生活的減損方式 三十三 過度自負 atimāna 三十四 頑固 dubbacata dovacassatā 三十五 惡知識 pāpamitta 三十六 此經提到四十四種不善的身 口和意行 為了 放逸 pamāda 三十七 缺乏信心 asaddhata 要克服煩惱障 我們必須避免這些不善行 這些不善 三十八 無慚 ahirika 三十九 無愧 anottappa 行是 一 對眾生造成傷害 vihiṃsā 二 殺生 四十 知識不足 appasuta 四十一 懶惰 kosajja pāṇātipāta 三 偷竊 adinnādāna 四 邪淫 四十二 心不在焉 muṭṭhasacca 四十三 缺乏內觀智慧 abrahmacariya 五 妄語 musāvāda 六 兩舌 duppaññatā 四十四 固執己見 sandiṭṭhiparāmāsa pisunāvācā 七 辱罵或惡語 pharusāvācā 八 綺 語 samphappalāpa 九 貪婪 abhijjhā 十 瞋恚 減損修行的細節 byāpāda 十一 邪見 micchādiṭṭhi 十二 邪思維 禪那本身不保證完全斷絕這些煩惱障 徹底息滅這些煩 micchāsankappa 十三 邪語 micchāvācā 十四 惱障需要完全的自我訓練 培養能斷除這些煩惱障的戒 定 邪行 micchākammanta 十五 邪命 micchājīva 與慧 sīla samādhi與paññā 為了這個目的 禪修者至少 十六 邪精進 micchāvāyāma 十七 邪念 必須證得聖道的第一階段 在這個階段 邪見 固執 懷疑 micchāsati 十八 邪定 micchāsamādhi 十九 邪 論 想殺生的念頭 簡而言之 所有會導致苦趣的煩惱障均 作意 micchāñāṇa 二十 邪解脫 micchāvimutti 被根絕 這個息滅非常重要 定 禪那 神通力與特別的體 二十一 睡眠和昏沉 thīnamiddha 二十二 掉舉 悟無法消滅煩惱障 uddhacca 二十三 疑 vicikicchā 二十四 憤怒 對非佛教徒的禪修者而言 獲得禪那以及保持禪那直 kodha 二十五 敵意 upanāha 二十六 不知感恩 到死亡 表示會轉生在梵天界而且長壽 但是 當時間到 makkha 二十七 與上流社會的人比高下 palāsa 的時候 他仍會回到天界或人界 然後 他愛的感官欲樂及 二十八 嫉妒 issā 二十九 吝嗇 macchariya 惡行 可能會再次的將他引生至惡趣 此外 佛教徒的禪修 三十 偽善與自誇 sāṭheyya 三十一 隱藏缺點與欺騙 者 由於獲得禪那的自滿 情況並不會比具禪那的非佛教徒 māyā 三十二 對值得尊敬的人不恭敬 thambha 禪修者好 因為自滿 他仍有貶到下界的危險 但是 如果 46 47

25 減損與出離 他以禪那為基礎來禪修 就可以免於這種危險 所以 佛陀 第二種煩惱只顯現在意業 性好攻擊稱為纏縛煩 告訴弟子們 在禪那中不要停滯自滿 而要修行 減損法 惱 pariyuṭṭhāna kilesa 必須經由近行定 upacāra- Sallekha dhamma 以確保根除所有不善的習性 samādhi 和安止定禪那 appanā-samādhi jhāna 即定的 無害或不暴力 初階和成就定禪那 我們才能克服這類煩惱障 專注單一所 緣或出入息 也可幫助抵制這些不善意念 這是以精進鎮伏 佛陀要求弟子們的第一條戒是不攻擊或不暴力 vikkhambhana pahāna 的方式克服煩惱障 注釋書將它比 ahiṃsā 我們應避免傷害任何的眾生 要是我們都不希 喻為丟罐入池 欲將水中的浮苔推到旁邊一般 在禪那後期 望被傷害 那麼所有的眾生均可接受不暴力的教義 的心識階段 禪修者可能免於瞋恚好幾年 但是就像水的表 印度對不暴力的教義非常的尊重 它高居耆那教五條主 面會再次蓋滿青苔 當引起煩惱障的因緣成熟時 禪修者的 要行為規則的首位 對信徒具有約束力 但是耆那教徒對不 心會被污染 就如同二位具神通力的辛哈列些 Sinhalese 暴力的解釋很極端 從他們的觀點來看 冷水 青草或植物 比丘的例子一樣 與土地均有生命 所以我們不應傷害它們 律 Vinaya 規 第三種煩惱則是在 沒有如實觀照由六根門生起的名 定禁止破壞植物和草 挖土要擬定計劃以避免爭論和惡意 色現象 或尚未達到阿那含階段的人潛伏著侵犯的欲望 在 事實上 青草 植物與土地不是眾生 而且一位非比丘砍植 有利的境況下侵犯的欲望會變為明顯 巴利文將這稱為隨眠 物或挖土絕不是做壞事 但是佛法堅持我們不應該傷害任何 煩惱 anusaya kilesa 我們沒注意到的身心事件 它未即 能感知苦和樂的眾生 不管是大或小 時影響我們 但想到時 卻可能使我們發脾氣 這種潛伏性 不攻擊比禪那更有力 為了要瞭解這個緣由 我們應 的煩惱障必須經由內觀智慧去除 持續觀照一切名色現象的 記得煩惱障或攻擊的三個等級 首先 我們有稱為違犯煩惱 禪修者 在面對不可意的感官目標時不易動怒 對他來說 vītikkama kilesa 的攻擊 意為以肢體或言語傷害眾生 一切事物都是短暫的 具無常 苦與無我的本質 所以 既 這類煩惱障的對治方法是戒 一個注重品德的人不會傷害他 不是他的觸感也不是任何的回憶使他生氣 透過禪修彼分斷 人 他可能有不善意念 但基於道德觀念 他不會用肢體或 tadanga pahāna 是克服攻擊性的方法 被人們忽略觀照的 口語來表達 每個目標 都是瞋恚的潛在本源 但是 禪修是基本的減損 48 49

26 減損與出離 修行 使人們能夠截斷瞋恚的根源 只要達到聖道的第一階 瑪塔昆達里Maṭṭhakuṇdalī 一位富有人家的兒子 臨終 段 就可免除粗野形式 gross forms 此粗暴形式可將他 之時看到佛陀 他心中因此充滿善的想法 他成為天界之一 推往地獄 在第二階段即斯陀含 瞋恚會和緩的變弱 在阿 的忉利天的天人 有一次 一隻青蛙在聽聞佛陀說法時大受 那含階段時 瞋恚徹底的息滅 減損修行要求禪修者避免侵 感動 命終後變成天界的天人 就在佛陀的般涅槃之後 王 略性直到成就阿那含階段 因此 不攻擊更優於禪那 舍城的一位婦女專注的對著一個佛塔獻花 但在回家的路 在我們的禪修中心的禪修者致力於減損 sallekha 的 生活方式 減損修行是他們的戒之主要部分 他們不斷的觀 上 她被一隻公牛用角牴死 然後 她發現自己乘坐金製的 華麗馬車 被帝釋的隨員所環繞 照與外境接觸所生起的感受和感覺 他們每一剎那的覺察均 鑒於善思維法具有價值的特色 審慎地實行善思維所產 表示抑制侵略性 到適當的時候 就能徹底根除它 這和佛 生的裨益是必要的 在人界或天界的成功順遂根植於這樣的 陀在 減損經 中的教義相符合 善思維 這些思維導致善行的結果 相繼地引生在俗世或在 其他人也許對眾生有害 但是我們不要危害任何的眾 生 因此 你應修行減損法以減少煩惱障 這個教法也適用於其他的三十三種煩惱障 它與減損法 的實踐面有關係 佛陀也宣說顧慮周詳的減損法 有關減損法的思惟 周陀 我說即使僅僅是善法的思惟就對你很有 益了 天界獲得幸福 精勤努力以成為佛或阿羅漢也始於善思維 在這裡 這個禪修中心 的禪修者是被這樣的想法引發動機 而來禪修的 到適當的時候 他們會找到所尋覓的體悟 所 以 即使是一個善的觀念 想法或欲望的構思都很重要 佛 陀說 周陀 僅僅不攻擊的思維就有助益了 你應當培養 這樣的思維 其他人可能傷害眾生 但我不願危害任何的 眾生 出離分 僅僅布施 dāna 戒 sīla 與禪修 bhāvanā 心的 避免 是減損生活方式的另一條途徑 在經中 佛 開展 思維 就具有高度益處了 唯有信守道德與戒 聽聞 陀引用好路與好港口的例子說明 假設有兩條路 一條是好 佛法或禪修的思惟 就有助於世上或天上的鴻福 的 另一條是不好的 或者兩個港口 一個好另一個不好 50 51

27 減損與出離 一個人可以避開不好的路和不好的港口 沿著好路前去與使 等等的形式跟隨著許多世 不健康往往肇因於前世所犯的暴 用好的港口 同樣地 如果一個人順著不暴力的通路前進 力業果 惡行最輕的懲罰是再生於天界 成為窮困 不幸 即表示一個人避開了侵略的路途 雖然經中提到性好攻擊 的天人 最壞的情形是墮入最低層的阿鼻地獄 在卡庫山 的人 vihiṃsākassa 佛陀的教法也適用於不具攻擊性的 達 Kakusanda 佛的時候 一位叫做杜西 Dusi 的魔王 人 雖然一個人現在不以肢體或以言語侵犯 他也許在前生 Māra 由於惡意圖謀殺害佛和阿羅漢們 即刻陷入阿鼻 已犯錯 可能來生在環境的強迫下訴諸暴力 沒有一個人是 地獄 完全地免於侵略性的煩惱障 一個人一直要到證得阿那含階 另一方面 善行 例如布施和持戒 有將行為者向上 段或阿羅漢果位時 才得以徹底根除煩惱障 所以我們應當 提升至出生在人界 天界和梵天的趨勢 善行也促使到達像 實修 減損法 努力證得聖人的較高階段 以幫助徹底根 須陀洹等等聖道的成就 善行有助於行為者成為有錢人或國 除煩惱障 王 就如賣花女的例子中 賣花女供養佛陀一些食物 不久 向上提升分 她成為憍薩羅 Kosala 國王的皇后 當一瓶油在水中打破時 重的玻璃碎片下沉 而輕的油 另一方面 實行不暴力有將皈依者提升到較高世界的趨 上升 同樣地 惡行易於將人向下拖累 而善行則助人引生 向 在 減損經 中 佛陀說 所有的惡行使行為者有陷入 向上的力量 行善的人享有長壽 健康 美好的事物等等 苦趣的傾向 相反地 所有的善行確保再生於較高的善趣 來生將生為天人或梵天 他也可以自己的善行為基礎成就聖 所有的惡行均根植於貪 lobha 瞋 dosa 和癡 道 因此 基於善行而達到精神或物質增進的人是完全無憂 moha 主要的犯罪 例如殺生和偷盜 可能導致再生 慮的 所以你應以正確的善行尋求較高的社會地位 或者相 於地獄 由意圖或瞋恚引發的較小犯罪 雖然不會造成違犯 反的經由實行不暴力而達到較高的精神層次 者太多的苦難 但在輪迴中有延長不幸的趨勢 犯有重大惡行的人 例如殺人 不但會遭受惡趣的痛 般涅槃分 苦 而且得面臨世間法律的制裁 由於善業的功德 他們 我們現在來到減損修行的最後階段 亦即息滅煩惱火 也許再生於人間 報應則以短暫的一生 肉體的痛苦 貧窮 在 減損經 中 佛陀說 為什麼一個完全陷入沼澤 52 53

28 減損與出離 的人 可能拯救另一個處於相同困境中的人 這是沒有道理 暴力與不暴力的業果 的 假定一個不是陷入沼澤中的人 可以拯救另一個陷於泥 沼的人 這才是合理的 同樣地 只有以八聖道的三學調伏 在 中部 Majjhima Nikāya 的 小業分別經 自己 鍛鍊自己 而且已息滅煩惱火的人 才可能幫助另一 Cūlakammavibhaṅga Sutta 中有詳細地說明暴力與不暴力 個人去調伏 鍛鍊與息滅煩惱障 的業果 一位名叫速巴 Subha 的年輕人問佛陀說 為什 根據注釋書 經中提到的沼澤是肉慾的快樂 將喜愛 麼有些人長壽 有些人只活幾年 為什麼有些人健康 有些 肉體快樂的人喻為陷入沼澤的人 其含意為陷入肉體快樂的 人不健康 為什麼有些人長的好看 有些人長的醜等等 佛 人 無法拯救另一個陷於同樣糾纏的人 那些曾被這種沒有 陀說 實修經驗的老師指導過的人 這點應特別地銘記在心 注釋書說 有些人聽了凡夫的談論 而得到之後就覺 悟了 那是表示由佛陀開示的 經由適當的作意於適當的談 論 而得到的那種的覺悟 但是這種的例子是罕有的 於此 佛陀教法的本質是 一個沒有脫離惡趣和危險的 人 無法使他人脫離這種危險 一個沒有克服煩惱障的人 一切眾生有他們自己的行為 業 業是他們 自己所擁有的財產 他們繼承他們的業 業是 他們目前狀況主要的根源 他們有業以作為他 們的主要支柱 亦就是業決定他們人生的命 運 無法幫助他人克服煩惱障 正如不能用火去撲滅另一個火 為回答速巴的懇求 佛陀詳述暴力與不暴力的業果 佛 所以一個煩惱障也不能消除另一個煩惱障 暴力不能消滅暴 陀教法的要旨是 殘酷地對待他人的人 死後會墜入地獄 力 只能以不暴力終止 從地獄釋放後 不管出生何處 他們會遭受許多的疾病 反 接著讓我們發誓 我們會避免暴力 我們會培養不暴力 的思惟 我們會以不暴力避開暴力 我們會經由不暴力提升 我們的精神層次 而且我們會以不暴力息滅暴力的煩惱火 這些是五種減損修行的態度 vāras 在經中佛陀有明確說 過來說 實行不暴力 仁慈的人死後的命運是天界 當他們 再次生為人時 他們沒有疾病而且健康 底沙長老的事例 在底沙 Tissa 比丘的事例中 明白指出殘酷和暴力的 明 54 55

29 減損與出離 業果 底沙比丘在佛世時住在舍衛城 當他修持戒 定和慧 阿羅漢的聖骨 來調伏自己時生病了 他的身上長了疔 疔變得越來越大直 到裂開 並且變成危險的潰瘍 骨頭退化而且坍塌 身體腐 由於他擁有一些禪修體驗 一聽到詩 底沙就成為阿羅 化 甚至親人和弟子們都停止照顧他了 因為人們通常不太 漢了 不久命終 佛陀火化了他的屍體 骨頭安置在塔中 有耐心 即使是對待自己的父母 如果他們剛巧是纏綿甚久 已故阿羅漢火葬後留下的骨頭 即為我們所稱的聖骨 緬甸 無藥可治的病人的話 這一點也不足為奇 的佛教徒通常相信阿羅漢的聖骨是圓形的物體 類似佛陀的 顧及底沙陷在悲慘的境況中以及具有證悟阿羅漢果位的 聖骨 這不是真的 佛陀的聖骨有點像很小的球 是由於佛 潛力 佛陀親訪他 附近的比丘們再也不能繼續漠不關心 陀生病的結果 當我們到加爾各答領受 並將二位主要弟子 佛陀脫了生病比丘的衣服 洗濯並晾乾 比丘洗了熱水澡再 的聖骨運回緬甸時 我們發現這些聖骨就像普通的骨頭 毫 穿回已洗乾淨的衣服 接著 當比丘躺臥在床 舒緩且鎮定 無疑問地 其他阿羅漢的聖骨也和凡人完全一樣 普遍相信 時 佛陀站在床頭 說出了一首詩 這首詩可譯成散文如 被敬仰的聖賢之聖骨 在火化後會向上翻起成球狀 但這是 下 鹽粒的作用 底沙 不久你的心識將不再生起 你的比丘同 修們會將你放在墓地 你的身體躺在那裏就像 無用的圓木 底沙的前世 比丘們請問佛陀有關最近去世的底沙之命運 佛陀說 他已證得涅槃 他們詢問佛陀說 底沙具有聖者的潛力 為 藉由這首詩 佛陀提醒底沙修法的必要 因為在緊要關 什麼還會遭受這樣的痛苦 頭 他沒有其他可依賴的事物 只要他沒有了生命 沒有人 根據佛陀的說法 底沙在迦葉佛的時代 是一位捕鳥 會在乎他的屍體 幾天之內 屍體就會腐臭且令人作嘔 它 者 他獵鳥和賣鳥 折斷當日沒有賣掉的鳥的翅膀和腿 將被捨棄在墓園 就像人們只取用好的木材製做椅子 牀架 也許那時候沒有所謂的冷藏 無法保持鳥的鮮活 因為如此 等等 剩下的殘留物則留在森林中 的毀殺鳥類 在地獄遭受了很長的痛苦時間 當再轉生人界 時 患有許多的疾病 在最後一世惡業償滿後 證獲阿羅漢 56 57

30 果位 一部分是由於他供養一位阿羅漢食物 另外 在他是 捕鳥人的那一世 曾經祈求能成為聖者的結果 仁慈和避免暴力的人 在來生會像巴庫拉 Bakula 長 者一樣健康 沒有疾病 當我在毛淡棉 Moulmein 時 遇 見一位婦人 她六十初頭 健康情形非常令人驚奇 她從未 服過藥物 而且從來沒有頭痛或感冒諸如此類的微恙 我所 住的毛淡棉的部分地區虐疾橫行 每二個或三個月我就會發 作一次 但她雖然整年住在那裡 就是對瘧疾免疫 她能這 麼健康 最大的原因 可能是由於前世實行不暴力與仁慈的 結果 所以為了享有良好的健康和免於疾病 你應當過不暴力 和仁慈的生活 58 五戒的違犯

31 五戒的違犯 殺生 離殺生是五戒之一 佛教徒很熟悉此戒律 但是需要戒 慎小心經營 有一次 有一群美國人試著捕捉印尼島上的大蜥蝪 這 些爬蟲類比人還要大 美國人把牠射死 或者設陷阱活捉牠 們 其中有一條大蜥蝪曾猛衝突襲獵人中的一位婦女 這位 婦女很驚恐 要不是她的夥伴即時地射殺了牠 她無法倖免 巴利術語的殺生 是pāṇātipāta pāṇa意為眾生或生 命 ati意為 非常快速地 pāta表示使某事物倒下 所以 pāṇātipāta字面上意為過早剝奪生命 就不暴力的情形而論 佛陀離殺生的講法是針對此五戒的 減損分 於難 這個事實說明 人類雖然殘酷地殺害眾生 但在面對死 亡時又是如何的害怕 所以 根據佛陀的教法 我們應當避免殺生 或者換 句話說 採用減損修行 以減少殺生的煩惱障 這是減損行 Sallekhavarā 沒有實行減損生活方式以去除煩惱障的人 會毫不猶豫 思惟不殺生等等 的殺生 然而這樣的人卻很害怕面對死亡 佛陀強調每個眾 生都害怕危險和死亡的事實 這並不適用於阿羅漢與證得阿 那含階段的聖人 但是這種聖人是稀少的 世界各地 叢林統治之法則是無上的 弱肉強食以自 就不暴力的情形來說 我們應記住其他四種不殺害的觀 點 我們要培養這方面的思惟 cittuppādavāra 遵循不殺 害的行徑 以便避免殺害的行為 衛 這對陸地和海洋的動物 都是真實的事 正如佛陀說 其次 要有不殺生的向上觀點 殺生是一種惡行 會導 的 在動物界中肉食者以弱者為食物 乃是例行公事 但就 致下地獄 或再生為較低 悲慘階層之中的人類 有些人獲 這一點 動物並不比人類壞 因為人類消費許多動物 包括 致成功和財富 是以他人的生存為代價 但是他們的成就是 天上飛的鳥 以及深海的大鯨魚 短暫的 在生命的輪迴中他們必定遭受痛苦 換句話說 不 殺生與犧牲其他眾生以為生存 的確是徹底地不公平 殺生會使人安全和幸福地過著較高等生活 避免殺害的人 但為了生存而殺生的人更害怕死亡 他們更害怕被人殺害 不會重返下界 接著 讓我們透過離殺生 敦促我們自己精 或者動物 例如被獅子 老虎或大蛇吃掉 神上的進步 60 61

32 五戒的違犯 最後 我們要有不殺生觀點 因為它幫助我們息滅煩惱 障 在佛教的減損訓練中 一個人必須依戒 定和慧或內 觀智慧來克服邪惡 我們必須依賴戒 來去除身體和言語的 禪那和不殺生 煩惱障 諸如殺生 偷盜 妄語 惡口等等 至於邪思維 我們應透過定來防止它 憑藉所緣目標遍處 Kasiṇa 的練 離殺生是道德實踐 那麼為什麼被描述為優於禪那呢 習 或者將心固定在入出息 或者專注在禪那中 我們可以 根據注釋書 在佛教興起之前禪那正盛行著 即使如此 禪 開展定力 專注於呼吸可持續五或十分鐘 禪定可持續二個 那本身不會導引至較高的心靈成就和涅槃 反過來說 接受 小時 在這些心識的狀態中 所有的不善念皆被去除 佛教不暴力和不殺生的推動力 是達到完全解脫的部分方 法 因此 佛教徒強調減損修行 但是 透過定只能暫時的克服煩惱障 反覆地全神貫注 在人體內部器官的排斥作用 不淨觀 會使禪修者對非常 在巴利經典中提到 佛教普遍相信禪那的高度精神價 好看的男人或女人起反感 但是 只要他一停止觀想 便會 值 這是向佛教中的一些比丘查詢的結果 當然 這表示 再次執著於他的感官對象 換言之 定只提供暫時的鎮伏 是來自佛教的比丘 但也可能是堅稱佛教徒的禪修者 如 不是永久去除煩惱障的對策 果由於禪那 他變得更自滿和沾沾自喜 這樣就毫無減損修 行了 依我的看法 由禪那成就而產生的自滿與真正的心 靈進展不能相容 且不能和引生煩惱障完全息滅samuccheda pahāna 的減損修行並列為同等 永久的治療法 內觀智慧 只有內觀智慧 毗婆舍那 能使我們永遠地克服煩惱 障 當禪修者專注的觀照感官目標 例如 風景 聲音等等 我已經引用了馬哈那嘎和周拉輸瑪的例子 這兩位禪那 時 他會發現這些目標和心識不斷地滅去 沒有恆常存在的 的熱愛者由於自信了六十年 曾否定超凡的智慧 若無法施 東西 沒有可視目標或聲音的印象留在他心中 此外 看到 Dhammadinna 的教導 就像那些苦行的阿拉羅 Alāra 或聽到有關的貪或瞋所生起的染污 他都能免除 同樣地 和鬱多迦 Udaka 一樣 他們所有的努力和渴望都是徒勞 也不會因任何事件的回憶引生煩惱障 因為在看見或聽到的 的 所以從佛教徒的觀點來看 不要把禪那成就與減損修行 當下 感官目標的樂或不樂並不明顯 而且因為洞見每個目 混同一談 標的無常性和能覺察的心識 因此不善習性無所依止 觀照 62 63

33 五戒的違犯 是不可或缺的要素 禪修者若無法克服緣於感官目標的煩惱 殺害的行為 障 那是由於漏掉觀照目標 持續的觀照和內觀智慧的相續圓滿 能引生聖道與涅 現在我們會從佛教徒的道德觀來思考殺害行為的構成因 槃 這種體悟會根除特定的煩惱障 在預流道階段 可斷除 素 其必要的因素為 一 該目標必須是眾生 二 必須覺 我見 和疑 禪修者不再違犯會引生苦趣的惡行 例如殺 察它是眾生 三 行為者必須有殺害意圖 四 必須有殺害 生 偷盜等等 事實上 他尚未完全地解脫貪和瞋 仍然渴 的力氣或導致死亡 例如 攻擊 切割等等 五 這個力氣 愛著可意的目標 以及對任何使他不快的事物感到不悅 但 必須造成生命的毀壞 如果欠缺這些因素中的任一個 就不 是貪和瞋並不卑劣到足以殺生或偷盜 真正的須陀含完全沒 能嚴格的被視為是殺害的行為 錯把青草或植物的破壞看做 有會引生苦趣的惡行 是對眾生的毀壞 不構成殺害行為 當然 那是不善的 因 其次 這是經由內觀智慧擊敗煩惱障的方法 減損修 為它是由瞋恚引發的動機 但並不會產生惡業果 行需要這樣的全面征服 有些禪修者安止於禪那時 變得 誤將眾生當作是無生命的對象而毀壞 也不是殺害的行 自滿 專注在入出息或任何其他的目標 經常會產生全身 為 因為沒有殺害的意圖 由於無意的舉動 你的行為意外 僵硬和全然遺忘的結果 對指導者和禪修者周圍的這些人來 地造成了眾生的死亡 不會產生業果 例如 一位道德嚴謹 說 這種心識狀態可能表示安止的禪那 但是 因為沒有名 的人被一隻螞蟻咬到 他必須移開螞蟻 如果他的行為意外 色分別智的內觀智慧 以及了知它們的無常 苦和無我 這 地導致這昆蟲的死亡 並沒有業果的生成 因為沒有殺害的 種的狀態可能只是個深定 之後 禪修者會有嚴重的道德過 意志 cetanā 作用 失 而且曝露出他的真正品性 這是由於定的本身無法斷除 假定前面的四個條件都存在 但是若被殺的主體沒有造 煩惱障 為了要完全的斷除煩惱障 我們需要能引生涅槃的 成他為受害者而死亡 這只是一種道德上的不善行為 其業 內觀智慧 只有在我們發現不管任何情況之下 都不可能殺 的比重視受害者的生命品質而定 如果受害者的死是由於你 生時 才能確保煩惱障的完全斷除 如果在可斟酌的情況下 的力氣的結果 這完全是殺害的行為 依據他在法界中的地 有可能殺生的話 可以肯定的說 我們的減損修行是不完全 位 必須受罪 如果殺害者的意志力弱 業果就小 殺害者 的 的意志力強 所造成的業果就大 再者 業果的大小是以涉 64 65

34 五戒的違犯 及殺害力氣的壓力和扭力 strain 與受害者的道德品行 教觀點不合 但是知道這動物是為你而宰 吃了顯示缺乏悲 而定 心 並且可能正為了你而導致進一步的地殺害行為 所以 唆使他殺 比丘不宜吃那種肉使他猜疑 是為了他 或為了另一個比 丘 或為了僧伽而宰殺的任何供養肉品 不但你自己殺害的行為會有業果 而且若你煽動他人去 據說辛哈列些 Sinhalese 比丘們認為吃蛋是不適當 殺 這種行為也會有業果 如果你以信號表示你想要致使眾 的 這是合理的 因為當蛋被當成食物來供養時 這些蛋必 生的死亡 那也是出自於你的殺害行為 這很重要 家庭主 須煮過或炒過 雖然 比丘沒有看到或聽到使他懷疑的事 婦應謹記在心 據說在市集中的魚攤位 魚通常保持鮮活 或有疑惑的理由 有些蛋 例如以鹽醃製或以石灰水泡製過 只有顧客要求時 才會將魚擊死 若買已經由魚販處理過的 的蛋 哪一位能吃的心安理得 市集中的煮蛋也確實相同 魚 不會造成任何的業果 但是 轉個頭不看活的魚 稍後 其次 有一種無法孵化的蛋 許多人猜測這種蛋可能無生 等魚處理好了之後再買 不會使你的業罪減少 所以當你到 命 我也對這個看法感到懷疑 這些蛋可能含有眾生 注定 市集購物時應小心 在它的胚胎狀態下死亡 有些眾生業的宿命真的非常奇怪 比丘的食用肉 有些在石頭間孕育 而且被壓碎在如此狹窄的地方 牠們可 能遭受很多的痛苦 一個人會想知道 到底是什麼樣的惡業 比丘應避免吃三種肉 亦即專程為了你的餐食而宰殺的 把牠們交託到這種可怕的命運 也許 在無法孵化的蛋中 肉 你明白是為了你而宰殺的肉 此食用肉引起猜疑 它是 可能是這種的不幸生物 然而 假定吃蛋的這些人認為這些 否曾預定要給你的 有些村莊沒有肉販 一般信徒供養咖哩 蛋是無生命的 所以沒有罪業 那是因為缺乏二個必要因 雞給來訪的比丘是可疑的 除非比丘能除卻疑慮 否則不宜 素 亦即 生命跡象以及致死的決心 食用 食用這三種有疑問的肉不是業的殺害行為 但是根據 戒律 那是不道德的 而構成出家人的罪源 某些村莊在節慶場合的普施供養 是需要思考的 那裏 沒有肉販 所以 如果要以肉品款待人們 必須提前訂貨 根據耆那教 一個人吃了獸肉 若他知道 這是為了 但是 遺憾地到外地布施做功德的捐贈者 必須負擔至少一 他的食物而宰殺的 需承擔一半殺害的業果 這個見解和佛 部分屠宰動物的業的責任 這也產生比丘是否應吃這種場合 66 67

35 五戒的違犯 所供養的咖哩肉的問題 據說在某些村莊 在宗教節日的前 夕 豬會被帶進僧院待宰 當然 這是完全地不妥當 大約 三十年前 我的一個朋友住在村莊僧院 他激烈地反對這種 業果 佛陀指出殺生和不殺生的業果 來回答速巴 Subha 有關眾生不平等的問題 這個不平等有種種的緣由 我們可 慣例 此外 我們必須考慮若比丘吃旅館所提供的特製的肉 以從觀察遺傳和環境因素的影響 例如食物等等的角度來解 飯 danbouk 是否合宜 若以有些動物是為了節慶場合 釋 不過 即使有些同卵雙胞胎也沒有相同的一生 所以生 而特別屠宰的可能性觀點來說 諸如此類的食物是可疑的 命的觀測本身並不決定人類差別的問題 接著我們必須考慮 所以 確保嚴格的遵照不殺生的戒律 最好的方式是避免吃 二種與實驗上的資料毫無關係的說明 一個先假定是世界的 肉 如果我們不是素食者 為了保護我們不被任何的殺害行 造物者 而另一個是業的法則 為汙染 對於食物必須很小心 依據第一種觀點 世界以及所有的眾生 都是由上帝 觀照由感官生起的一切現象 是根除想殺的最好方式 或印度人所稱的梵天所創造 對造物者產生信仰 遠在佛 沒有觀照的人會想要毀壞任何冒犯他們的人 但持續觀照的 教興起之前 這在 長部 Dīgha Nikāya 的 波梨經 禪修者了知無常 苦與無我 不會看到或聽到令人不快的目 Pāthika Sutta 中有提到 那些相信造物者的人 認為短 標 更不用說想要毀滅 倘若被一隻螞蟻咬到 不具正念的 命或長壽是由他的造物者預先決定的 人和惡人會立刻殺了這隻昆蟲 有美德的人會抑制殺的念 頭 所以 他會將螞蟻移開 但具正念的禪修者會覺知痛 死產的嬰兒 而且注意痛的生起和消失 因此他沒有瞋恚 更不用說殺的 然而要回答這個問題 為什麼有些嬰兒出生不久就死 念頭 如果痛變得不能忍受 他會留意它 但絕不會有殺的 亡 是不容易的 在所有不拘自己的宗教或無信仰的人之 念頭 因此 對不善思維來說 他的心識是無懈可擊的 而 中 均可發現這些不幸的嬰兒 儘管所有最好的醫生和最好 且經常免於殺生的煩惱障 的托嬰照顧 文明社會仍必須與嬰兒死亡率奮鬥 許多婦女 以她強烈的母親本能 投入更多的注意力保護她的孩子 然 而 嬰兒活不久 另一方面 有些村婦卻有許多的孩子 雖 68 69

36 五戒的違犯 然她們沒有特別地照顧自己的後裔 如果我們相信嬰兒的死是依照上帝的旨意 為什麼祂要 縮短無辜的人之生命呢 為什麼祂要造成孩子的父母的不愉 快呢 而孩子的父母是如此忠誠地崇拜祂 佛陀的回答 根據佛陀所言 殘酷地殺害另一個眾生的男人或女人 應被下地獄 在地獄受苦數百萬年 如果從地獄被釋放之 後 再生為人類 他的一生將會相當的短暫 就這一點 佛陀的講記提示 只有加害者才會承受其 從佛教的觀點來說 在動物界 這樣短暫的一生 主要是由 於前生的殺害行為 在人類世界也一樣 有些人死產 有些人在出生後立即 夭折 有些人死於兒童期或青年時期 有些人死於意外 有 些人被謀殺 有些人被可怕的疾病奪去生命 所有這些早死 的情況 都是與殺害有關連的惡業 在注釋書中有許多事例說明殺害的業果 以下是其中的 一則 因為殺了一頭羊 在地獄受苦的可能性 但是 不是每一個加害者都被如此地 從前 波羅奈的一位王子 曾向樹神許願 在成為國 詛咒他的死亡 有些加害者由於不可抗拒的善行功德 可能 王時 會向樹神供奉一百零一位國王和他們的皇后的血 再生於人界或天界 舉例來說 在 甘油 那拉達 本生 當他的願望一實現 就俘虜了所有的國王和皇后 而且開 經 Nārada Jātaka 中的一位高級軍官 在前生是肉商 始為獻祭做準備 這位最年輕的國王和他的皇后名叫達瑪底 當在時機成熟時 他們必須為自己的惡業受罪 在地獄受苦 那 Dhammadinna 有一天 皇后表示 她只向自已的丈 許多年 若是再生為人類 他們也不會活得很久 如果他們 夫表示尊敬 但不向國王的他致敬 當被國王責罵時 她 的業沒有好到足以確定再生於人界 便會成為動物 一生短 說 她僅對自已的丈夫表示敬意 因為他 即國王 是她的 暫而且通常會慘死 恩人 接著流淚和展現笑容 那個時候國王再問 她是否瘋 因此 雞和鴨被宰殺 供給人類消費 牛 豬和羊也 了 她就說了一則自已前世之一的身世 是 海中的動物以吃弱小的生物為生 但是 它們相續地被 許久以前 在她過去生中的其中一世 是一位家庭主 更強大的種類吃掉 擁有最短的一生的生物是昆蟲 這些昆 婦 有一天 當她丈夫還在睡覺時 一些朋友前來拜訪 蟲住在農作物上 因為怕嚴重的食物短缺 通常會被消滅 她差女傭去買肉以款待客人 但是沒有買到 於是便在家後 70 71

37 五戒的違犯 院宰下母羊的頭 為客人們準備了食物 由於這個惡行 她 不殺害的善業 受到地獄火的苦難 而且由於業債尚未還清 已被斬首的次 數 就像母羊身上一股一股的羊毛一樣多 她哭泣是因為她 根據佛陀所言 避免殺生的人在來生享有長壽 為國王難過 國王必須為他的血腥獻祭 遭受像她一樣的痛 這是佛教在中部的 小業分別經 中說的 小誦經 苦 她微笑是因為她一想到業債償還的痛苦 現在就要結束 Khuddakapātha 和 如是語 Itivuttaka 的注釋書中 了 所以快樂 亦提到 避免殺生的人會有三十二種的好處 它們是美 長 國王為之震驚 他不僅向俘虜們乞求原諒 並且釋放了 壽 健康 聲望 許多隨從的服務 沒有憂慮並與所喜愛的 人交往 他們 亡者供物本生經 亡者供物本生經 Matakabhatta Jātaka 是一位婆 羅門的故事 他依照吠陀 Vedā 的指示 為亡者的福址供 奉牲畜祭品 Matakabhatta意為亡者供奉食物 那意味著宰 希望來生能長得好看的人應該避免殺生 注釋書提到 美的八種特質 亦即 沒有畸形 體態勻稱 腳形優美 優 雅 皮膚柔軟 純潔 容貌皎好 儀態端正 論長壽 注釋書意為活到高齡而且是自然死亡 那就是 不會死於他殺 殺羊的儀式 屠殺 獻祭的演出和宴會 由於這個惡行 該 健康在於沒有疾病 而且稟賦力量以及靈敏 聲望表示 婆羅門淪為公羊五百世 在生存的每一世中 它的頭都被砍 被他人喜愛而且說話得體 所以 避免殺生的人會有非常多 掉 緬甸的諺語 有關為了一個惡業受難五百世 明顯地是 的隨從 以這個 本生經 的事例為依據的 沒有憂慮是我們可以在來生享有的另一個業果 如果 然而 什麼是失去早夭孩子的悲傷業因呢 由佛教的觀 我們避免殺生 每個人都想要過著無憂無慮的生活 因而造 點來看 這並不難懂 也許 這些父母在前生是加害者的父 成了像 如何停止憂慮與開始生活 這類書的流行 克服憂 母 或許 他們同意了自己的兒子或女兒的殺害所為 因此 慮的最好方法是過著良好道德的生活 以及不斷地實踐念處 他們有現世的悲哀 禪修 在這個禪修中心的禪修者 真誠地遵循著這種生活方 式 誠如佛陀所說 它是對抗悲傷和焦慮的唯一護衛 72 73

38 五戒的違犯 還有另一個善果 就是不會與我們所鐘愛的人 例如 址而努力 所有困擾人類生活的不幸中 最壞的是老 病和 太太 孩子等等 以及與很珍貴的所有物分離 相同的善果 死 他開始尋覓克服這些不幸的方法 那年他二十九歲 人 是長久地擁有許多的隨從 如果我們想在來生確保與我們的 在這種年紀通常仍處於壯年期 現今 有些人在這種年紀仍 所愛 與我們的隨從以及與我們的財產相聚 就應當避免殺 舊是個學生 為了學業而努力 到現在還沒有做過任何值得 生 做的工作 菩薩在二十九歲時 是位苦行者 放棄了妻子以 不殺生的其他業果是勇氣 率直 無畏和不會受傷害 及他所有俗世的財富 對我們這種年紀的男人和女人而言 因此在注釋書中 我們有二十三種不殺生業的利益 殺 菩薩的捨棄令人心生敬畏 因為對我們來說 真的難以想 生的惡業果報是很容易就看到的 它們與所提到的好處正好 相反 所以是醜陋 短暫的一生 疾病等等 佛陀日 像 有六年的時間 菩薩力行苦修 例如抑住呼吸 飢餓等 等 但是 自我苦行並不是覺悟的方式 所以六年後 他放 棄苦行的方式 遵循中道以至成佛 自佛陀成就般涅槃以後 到現在已經過了二千五百十四 這就是菩薩如何成為佛陀的歷程 了知苦行修道的 年了 由於佛陀是在八十歲圓寂 今天是佛陀的 無益 他恢復飲食 修習入出息並成就禪那 接著 在 二千五百十四週年紀念日 悉達多太子 菩薩是淨飯王 二月 Kason 的月圓日 他吃了牧場主人的太太善生 和摩耶皇后的兒子 十六歲時 悉達多太子與耶輸陀羅 Sujātā 供養的乳製食物 在那個傍晚 他到菩提迦耶 Yasodharā 公主結婚 過著奓華的王侯生活 二十九歲 Buddhagayā 坐在菩提樹下 那個地方約在中印度迦耶 時 放棄了王位 成為苦行者 尋求能使他免於老 病 死 南方的六公里處 以前叫做瑪紀瑪爹薩 Majjhimadesa 的佛法 Dhamma 在菩提樹下 菩薩舖開一位割草人提供的八把草 在 老 病和死是惹人厭的 獻身於尋求克服這些生命苦難 那個時候 用這種方式準備打坐或躺臥的地方 是苦行者的 的方式和方法 真的是一種很崇高的願望 有德和智慧的人 習慣 在那裏 菩薩就座 首次決心要盤腿而坐直到達成覺 致力於締造全人類的福址 例如 醫學界的醫務人員 悟 接著 魔王來干擾他 魔王不喜歡任何修行佛法並且獲 在極為漫長 數不清的世代中 菩薩為尋找全人類的福 74 得解脫的人 在菩薩放棄王位的那天 魔王就已經催促菩薩 75

39 減 損 經 講 記 SALLEKHA SUTTA 五 戒 的 違 犯 Vessantarā pāramī Vasundari Theravāda pubbenivāsa abhiññā Setaketu Vessantarā Sumedha 76 77

40 五戒的違犯 聽到有關他具有成佛潛力的預言 這個宿命智不是超越現世的 supramundane 而是 一切事物 他可以看見圍繞太陽的所有行星 以及行星上的 一切事物等等 那是科學家們用望遠鏡所看不到的 現世智 mundane knowledge 非佛教徒的苦行者也可達 所以 菩薩以他的天眼 看見眾生是如何的依照自己的 到 有些謹能記得幾個過去生 可被憶起的過去生最多四十 業再生 他看到具善業的人再生到較高的世界 而具惡業的 個世間輪迴 但對於佛教弟子 尤其就主要弟子而言 這個 人再生於較低的世界 這種關於生命輪迴的智慧 的確可能 智慧表示回憶宿命的能力超過一般世間輪迴範圍所能及的期 是有益和令人驚駭的 間 至於菩薩 他回憶的範圍是無界限的 他不但可憶起他 緣起 的宿命 而且通曉其他眾生的宿命 天眼或天眼智 接著到了後夜 菩薩審察緣起 paṭiccasamuppāda 他的審察主旨如下所述 到了中夜 亦即晚上十點到凌晨兩點之間 菩薩通達天 為什麼有老和死 因為新生命 為什麼有新生命 因為 眼 dibba cukkhu 或天眼智 事實上 天眼比天人眼更有 業行 saṅkhāra 為什麼有業行 因為執取 upādāna 等 力 因為它可以看到天人眼所看不到的萬物 等 執取是由於貪愛 貪愛源於受 vedanā 再者 受是 天眼智慧使萬物顯而易見 超越肉眼所能看到的範圍 緣於六處 āyatana 生起的感官觸 phassa 而生 這六感 例如非常小的東西 牆背後 遙遠的事物 地獄 天界 梵 官的範圍其出處在名色 nāma-rūpa 即心和物質 根植 天界等等 然而 這個智慧也不是超越現世的 非佛教徒的 於心識 viññāṇa 中 心識緣名 色而生 反之亦然 所 禪修者亦可通達 但此智不足以使他們成為聖者或阿羅漢 以 新生命有老 死和不斷的衰滅 菩薩也以因果的觀點作 當菩薩通達此智慧時 尚未成佛 他仍是個平凡的禪修者 意緣起 有識而有名色 有名色而有六入等等 因此 他視 菩薩所成就的非凡天眼 不同於其他具天眼神通的人 其特徵在於能看見無窮宇宙的無盡能力 據說透過高效率的 望遠鏡 近代科學家已經發現了數百萬計的太陽系 他們相 生命為不可靠之苦緣生過程 接著 菩薩作意構成輪迴環節的連續中止 沒有新生命 就沒有老和死 沒有識就沒有名色等等 信望遠鏡所不能及的地方可能更多 但是菩薩的天眼可看見 78 79

41 五戒的違犯 禪修以獲得內觀 或令人滿意是錯誤的 我們應當禪修 如實觀照事物的本 質 以獲得洞見一切物質的無常 苦和無我 如此深深地審察緣起之後 菩薩開始內觀禪修 毗婆 執取的心理對象與受 想 行和識有關連 這些蘊的 舍那修行 以成就漏盡智 āsavakkhayañāṇa 或阿羅漢果 每一種 皆有一個源於幻覺和執著相對應的執取 就是 位 以及無上正覺 被稱為漏盡智是因為它導向所有煩惱 我在感受 這是我的感受 就是我在覺察 這是我的回 āsava 的息滅 毗婆舍那表示內觀一切現象的生起和消 憶 就是我做這個 這是我的意圖 就是我知道 失 以及五取蘊 upādānakkhandha 的無常 苦和無我 這是我的知識 等等 為了要去除你自己的執取 你必須 那就是 五蘊形成執取的目標 在看見 聽到等等的時候 持續地觀照一切的身心現象 人們以為人的身體是恆常的 與他孩童時期的身體是 當你的定力開展時 你會清楚地知道名色現象的本質 同一個 他們認為 就是我 這是我的 由於自己的 我 之後你會察覺所有現象持續不斷地生起和消失 接著你會了 見 就是我 和執著 這是我的 人執取自己的色身 知它們顯著的三個特徵 即無常 苦和無我 這是一般人的 這種我見的幻覺和貪欲 形成所有執取的根據 認知 至於菩薩 他擁有的內觀智慧可使他看到整個宇宙所 人體是肉眼無法看見的極微小物質粒子的聚集 即使是 有名色現象的內在與外在本質 睫毛亦含有數百萬的物質單位 顯微鏡檢查一滴血 顯示出 覺悟 有五百萬顆細胞 這些科學真相與佛陀的教法相符 人體內 有數不盡的細胞 每個細胞均含有數不清的分子 你怎麼能 當菩薩內觀五蘊的生滅時 菩薩次第地開展內觀智慧 將人體視為是自我呢 更不用說什麼是你的 此外 物質單 成就了第一階段 須陀洹 藉由須陀洹道及果證涅槃 他 位不停的改變 據說一個眨眼會出現十億次心識的生起和消 在斯陀含階段再證涅槃 而且在阿那含階段又證涅槃 最 失 我們可以假定物質單位在相同的瞬間生滅五百億次 科 後 隨著所有煩惱障的息滅並證獲阿羅漢果位 他證涅槃並 學家說 原子的生命僅持續秒的百萬分之一 這幾乎與佛法 成為無上的佛陀 的教法一致 佛法估計一眨眼物質分解的瞬間數是五百億 對佛陀弟子們來說 阿羅漢果位和涅槃的了知 只表 所以 當人體是如此迅速地蛻變 把人體視為是永恆 美好 示所有煩惱障的止息 他們通常尚存有曾與煩惱障交織混 80 81

42 五戒的違犯 雜的偏好和習性 有些阿羅漢沒有神通力 有些阿羅漢擁 間 他站著不眨眼的凝視著他的座位 整個三個星期 他 有三明的智慧 亦即能夠回憶過去生的宿命智 能看遠 往東西方向來回走動 在第四個星期 他思考了阿毗達摩 近 大和小所有萬物的天眼智 以及確保煩惱障完全止息 Abhidhamma 當作意於 發趣論 Paṭṭhāna 時 便 的阿羅漢智 有些阿羅漢具有六種超凡能力 paranormal 有了機會將智能發揮到極點 根據注釋書說 在那時佛陀的 powers 亦即創造許多事物的能力 聽見遠方聲音的能 色身發出六重顏色的光 亦即 藍 黃 紅 白 橙及光 力 他心通的能力 加上已經提過的三明智慧 除了這 輝 第四個星期之後 佛陀花了七天在山羊飼 Ajapala 六種超凡的智慧之外 有些阿羅漢具有四種解析的智慧 樹下 再一個七天在靠近慕迦林達 Mucalinda 湖的蒺依 paṭisambhidāñāṇa 然而 他們尚未免除先天習性 也 kyee 樹下 又一個七天在林欖 Linlun 樹下 他因此 不是完全的了解諸法 至於佛陀 他解脫了一切與先天習性 花了二十一天專注在果定 phalasamāpatti 道成就之後的果 一併而有的煩惱障 他通曉一切諸法 除此之外 具備佛陀 定 上 的所有特質 所以 依據注釋書記載 悉達多王子就在二月 Kason 月圓日的次日黎明前成就佛陀 佛陀的色身 初轉法輪和般涅槃 無上覺悟後五十天 佛陀來到靠近波羅奈 Benares 的鹿野苑 Migadavuna 在四月 wazo 的月圓日 向 成就阿羅漢果位的同時 佛陀也通達一切知智 五位弟子以及天人和婆羅們宣說了第一部經 轉法輪 sabbaññutāñāṇa 此智使他能夠藉由作意而知道所有想 經 Dhammacakkapavattana Sutta 接著 有四十五年 要知道的事 經典告訴我們 佛陀是如何的具有一切知智 的時間 他遊走四方弘揚正法 八十歲時 在靠近拘尸那羅 以及其他種種的非凡智慧 但值得注意的是經典中沒有提及 Kusinara 的娑羅雙樹林圓寂 有關佛陀色身的任何非凡之處 佛陀只在覺悟之後的第四周 顯示他身體的非凡特徵 歷史的證據 第一個星期期間 他繼續坐在那顆樹下 專注在涅槃 佛陀的歷史證據說明佛陀是真正的人類 經由正精進 的安詳輕安 Nibbānic peace-tranquility 中 第二個星期期 成為無上正等正覺的佛陀 史實記載著他父親和母親的名 82 83

43 五戒的違犯 字 他的國家 他成就覺悟的地方 初轉法輪的地方 圓寂 惟 他的決意成真 遺骸火化之後斷裂成碎片 活了數千年 的地方等等 所有這些事實和記錄來自不同的出處 形成佛 的迦葉佛和其他的佛的聖骨只安置在一個佛塔 stūpa 但 陀的歷史性背景 在人類的歷史上 如此卓越的老師有其可 就喬達摩 Gotama 佛陀的情形而論 他的聖骨被安置在八 靠性和確實性 而這些是生活籠罩在晦澀不明中的人所欠缺 個佛塔 據說在阿育王的時代 有八萬四千個這樣的佛塔 的 他們的歷史真實性易招致懷疑 所以 長部 Digha 聖骨的大小和顏色 Nikāya 的注釋書說 人們把這種含糊的老師看做是天神 deva 或帝釋 天神們的國王 或魔王或婆羅門 而且他 佛陀的聖骨有不同的尺寸 從豆粒大到芥菜子般大小不 們既不相信這些老師 也不想聽他們的開示 因為天神們也 一 聖骨也有不同的顏色 黃 白等等 以注釋書所說聖骨 可以像他們一樣創造奇蹟 的顏色和尺寸等等做為依據 我們可以推斷民間佛教徒崇拜 智者不相信任何緣起於含糊不明的老師 他們只當他是 的物體是否為佛陀真正的聖骨 我們曾提到佛陀的兩位首要 有權勢的天神 deva 或婆羅門 Brahmā 至於佛陀的出 弟子的聖骨是一般人的骨頭 就像其他阿羅漢的聖骨一樣 生地 父母等等 眾所周知 阿育王 Asoka 設立了紀念 偷盜和搶劫 石柱 標示與佛陀的生活相關聯的歷史性地方 至於他的佛 法 我們都知道佛陀在何處和向誰宣說了特定的經 此外 偷盜是四十四種煩惱障中的一種 他人可能偷盜 佛陀的遺骨增添了佛陀的歷史真實性 以及他的教法的確實 或將不是物主給予的東西佔為己有 我們應避免這樣做 性 所以你應實踐減損法 以幫助減少煩惱障 減損經 如此 佛陀的遺骨 在四十五年的期間 佛陀行遍中印度宣揚佛法 在世界 說 真誠地遵循佛陀教法的佛教徒會遵守五戒 避免偷盜 我們現在詳細的解釋第二條戒 地圖上 他弘法的地理範圍小 持續的時間短 所以 與佛 所談到的不道德行為是不予取 adinnādāna 照字義 陀接觸過的人不是很多 因此 佛陀決定 他般涅槃之後 表示 拿走不是物主給予的任何東西 當然這是偷盜 偷盜 他的聖骨斷裂成為碎片 以便人們看了之後 心裡生起善思 包括以不正當或憑暴力奪取他人的財產 律藏 清楚地說 84 85

44 五戒的違犯 明比丘們該迴避的二十五種偷盜 詳論它們會讓我們離題太 他人犯罪 便是犯了偷盜或搶劫罪 此外 一個人一拿了某 遠 所以 我們主要是敘述偷盜和殺生 物與移置某物意圖偷時 犯了偷盜罪 當被物主發現時 他 偷盜就是趁著他人睡著了 或下班了 或到別處去了 可能拋掉 但是如此並沒有差別 就比丘而論 如果議論中 不讓他人知道 偷偷摸摸地拿走屬於他人的東西 使用不足 的東西價值二十五俾而世 pyas 他就永遠地終止了僧團 的砝碼和計量方法欺騙買方 以劣貨混騙買者 出售偽金和 成員的資格 將偷來的財物放回它原來的地方並不會免除罪 偽銀 工資或運輸費用或關稅或稅金到期不付等等 拒絕償 過 所以最重要的問題是移置 最後的情況 之後 等等 還錢或地產或信託的借貸 以及拒絕賠償應負責的任何損害 這個字 其指出偷盜罪不牽涉移置的例子 當你決定不付 或損失 所有的這些均構成偷盜的行為 到期的費用 到期的工資 到期的金錢等等 或者當任何人 搶劫是使用暴力獲得他人的財物 搶劫包括恐嚇和勒索 對你的還錢不抱希望時 你已犯偷盜罪 如果透過訴訟法院 金錢或財物 過度和強制課稅 債務和解的不合法而沒收財 的判決對你有利 你不當獲得財產而論 你犯了偷盜罪 因 產 透過偽證和不實證詞在法院訴訟而取得不合法的產權 此 如果滿足了這五個條件 或者牽涉到不正當地奪取他人 偷盜有五構成要素 一 某物或某財物為某人所持有 財物 或者透過欺騙或恐嚇都是偷的行為 二 由某人承認某物的所有權 三 意圖偷或搶 四 犯偷 在 減損經 中 佛陀指出實踐不偷盜的四個步驟 第 竊或搶劫罪 五 成功的移動某物或某財物等等 一種行為 一 一個人鄭重陳述會避免偷盜 第二 一個人應培養有關 涉及所有這些要素時 就完全構成偷盜 如果拿的東西沒有 不偷盜的思惟和意向等等 接著 一個人應藉由遵守不偷盜 物主 就不是偷 甚至就某人的所有物而論 如果有人拿了 的善道避免偷盜的邪道 某物 認為那是無主物 或者認為某物是他的 也不是偷 但是當一個人知道 他所拿的東西屬於他人所有 他必須歸 還或者給與補償 不然就是犯了偷盜罪 如果沒有任何行竊 減損修行的這第三步驟 是以避免或禁戒為根據 禁戒 的企圖 拿了他人的所有物 是由於與物主關係親密 那不 有 三 種 的 禁 戒 Vi r a t i 亦 即 得 離 s a m p a t t a 是偷 但是物主需要它時 必須歸還物主 否則 那是偷盜 virati 受離 samādāna virati 斷離 samuccheda 的行為 至於第四個要件 不論是自己犯了惡行 或是指使 virati 得離是每當情況出現時 沒有任何事先承諾遵守 86 87

45 減 損 經 講 記 SALLEKHA SUTTA 五 戒 的 違 犯 Cakkana Buddharakkhita Kujjuttarā kyats kyats Sāmāvati samuccheda path 88 89

46 五戒的違犯 不偷使心靈向上 緬甸的某個鎮 一位年長者收到一筆四十介特 kyats 的 還償 但他否認曾收到那筆錢 而且要求再結清借款 甚 惡行通常導致較低 無知的一生 而善行是較高貴 至他發誓說 如果我沒有說真話 死後願為債務人家中的 高尚的主要原因 所以佛陀說 離偷盜有助於我們的道德向 牛 因此 債務人必須再付四十介特 kyats 然而不誠 上 不知恥的人會掌握每個機會行偷和搶 使自己成功而達 實的貸主死後真的變成前債務人家中的小牛 當小牛主人的 到較高的社會地位 相反地 我們應當藉由離偷盜的決心 女兒以他平常的名字叫他時 由動物的反應證實了這件事 尋求較高的生命品質 所以 許多人相信這是可信的事例 盜賊或小偷也可能變成 佛陀亦教導不偷會助成煩惱障的息滅 這是不偷的涅槃 相 nibbānic phase 即般涅槃分 遵守戒行反對偷盜的佛教男女信眾 應牢記自己的戒律 是符合 減損經 中佛陀的教法 他們應盡可能的增進和圓 滿自己的禪修 饑餓和悲慘的餓鬼 如果藉由善業的美德 他會返回人界 不過他所積蓄的財富極易損失 反過來說 不偷的業果正好 相反 再生於天界 回歸人界時長享富裕 這些是巴利藏中所提到的偷盜和不偷盜的業果 小 誦經 和 如是語經 的注釋書指出十一種不偷業的益處 偷盜和不偷盜的業果 在 增支部 Aṅguttara Nikāya 中 佛陀的教法裡有 關殺生和不殺生的業果如下 僧侶們 由於重複的偷盜和搶劫 一個人易 於下地獄 或下生於畜牲界 或陷於餓鬼 petas 界 至少偷盜會導致財產的損害和 損失 亦即富裕 許多的財富 無限制的消費品供應 實現每個願 望 財產增加 迅速獲得想要的事物 財富保障 免於對財 富保障造成威脅的五種敵人 無異議的財產持有 就是沒有 人會爭論的財產 高地位和領導權 以及平安和幸福 在此會危及財產保障的五種敵人是 國王或統治者 小 偷們 水 火或不肖的子孫 當我們說國王是敵人之一 乃 指對我們的經濟保障擺出威脅的態度 我們是說不知恥的國 王們 守法的國王通常會協助保護人民的經濟福利 避免偷 盜的人在來生不會遭到邪惡國王 小偷 火和水的影響而損 偷或搶的人會在地獄受苦 而且可能再生為動物 在 90 失財產 他們也不會遺留財產給不肖的兒子或女兒 91

47 五戒的違犯 當然 偷盜與不偷盜的業果正好相反 簡略地說為貧 是藉由彼分斷 tadangapahāna 克服 窮 饑餓和悲苦 儘管努力工作 經濟情況沒落 財產被五 當內觀智慧成熟時 禪修者證得聖者的道果 在預流階 種敵人毀壞 低微的社會地位 以及日常生活艱難和匱乏 段 我見 邪信 疑 以及所有會引生惡趣的惡欲皆息 修行提高生活品質 滅 之後的斯陀含階段 確保禪修者完全息滅伴隨貪欲和瞋 恚而有的重大煩惱 在阿那含階段 他完全地免除貪瞋不善 所以為了提高他或她的地位和成功 每個人都應避免偷 傾向的微細形式 在最後的阿羅漢果位 他解脫所有根植在 盜 相同的理由 一個人應尋求去除 減損經 中所提到的 渴愛生存 我慢和無明的煩惱 為了要達到這種解脫 禪修 其他四十三種惡行 例如 殺生 攻擊等等 透過守道德戒 者必須依照 減損經 的教導 持續不斷地保持正念 與禪修可去除道德上的惡 為了要克服非道德的惡 禪修者 有些人可能會問 這部經與正念有什麼關係 如果他們 可以明智的作意 禪修能和聖道智為依靠 四十四種惡中 了解這部經就不需要問這個問題了 每個正念的剎那 表示 有些在預流階段可完全去除 有些在阿那含階段 而有些僅 在修行最高層次的減損法 透過不斷的正念 禪修者會發誓 在證悟阿羅漢果位時才能完全斷除 避免所有的惡行 雖然不具正念的人隨著看到 聽見等等之 煩惱障的息滅 後 有想殺和偷等等的意圖 缺少正念意味著心懷犯罪的傾向 以及選擇導向殺生 在這個禪修中心 禪修者實踐持續的正念以克服煩惱 偷盜等等的邪道 每個正念的剎那皆象徵心靈開發的進展 障 缺乏正念 煩惱障會生起 即使在看見的當下等等沒 一開始禪修者是愚蠢的凡夫 不知道一切名色現象的生起和 有生起 但回想時它們會找到出口 這種煩惱障稱為隨眠煩 滅去 正念會開展定 不尋常的洞察力 以及覺察色為所知 惱 就是潛伏的煩惱障 的客體 名為能知的主體 這是第一步 第二步是覺察僅有 隨著定的開展 不斷觀照的禪修者只覺察到名色不停 的轉起 他能洞見名色的無常 苦和無我 這個洞察力沒有 因和果是真實的二面 然後會清楚的了知無常 苦和無我 以及其他証悟的連續階段 貪 瞋和愚痴存在的餘地 所以不善法欲 例如想殺等等皆 這就是禪修者本身向我們透露的 禪修者之中有男女眾 息滅 只要禪修者正念觀照名色現象 就能克服煩惱障 這 兩者 都已有特別清晰的洞見 現象存在的本質 今天早 92 93

48 五戒的違犯 上有一個短期出家的比丘 dullabha 即短暫加入僧團的 但是也有必要標記這些心識的愉快階段並去除它們 以便獲 男眾告訴我們說 由於更深入的理解佛法 所以他是如何的 得壞滅智 在那階段 被知的所緣和能知的心識都消失了 崇敬佛陀 在人們實踐佛法之前 對佛法的知識很有限 而 沒有身體 手 頭等等的感覺了 一切事物皆滅去 禪修者 且僅依循傳統 其次 老師的指導未能達到產生印象和引起 開始發展更深入的內觀之無常 苦和無我 興趣 這是實修啟迪心靈 使禪修者覺知真實的自然現象 接著是內觀智慧的連續階段 亦即怖畏智 過患智等 有些人不知道怎麼去建構我所描述的禪修者的經驗 他 等 前面的講記中有論及這些觀智 稍後 我們來到行捨 們說 他們想不起來我告訴他們的話 所以他們不會講我講 智 一種很精細 微妙的內觀智慧 可持續二或三小時 記中的好話 當然 我可能忽略了說教時他們可充分理解的 其特徵為不自覺的 不費力的認知和捨 這個階段引生隨順 某些事 但是實修的禪修者賞識我的教導 甚於其他的教學 智 接著最後抵達聖道果智 就是須陀洹階段的道和果智 無法完全地滿足他們 對他們來說 如果離開了實修 所有 如果禪修者繼續實踐正念 他會經歷另外二個聖者的階 的經典引用 例證 類推 和苦心的開示就不具價值了 談 段 最後他會成就阿羅漢果位 聖道的終極目標 持續的正 到身心組合或無常的自然現象 用巴利經文的術語 需要以 念乃為正道進展的先決條件 所以 人們應修習正念 以使 例證來詳細的說明 但對於禪修中的行者 區別名色或一切 心靈向上和克服煩惱障 現象的滅去 是倚靠禪修者每個正念的當下產生的 所以這 些禪修者重視我們的教導 並以自己的體驗為依據來評估 這真的是他們心靈開發途中向前踏出的一步 透過實修 禪修者了知無常 苦和無我 而且成就不同 階段的內觀智慧 這些內觀智慧中 生滅智是令人印象深刻 大會日 今天是大會 Mahāsamaya 日 全國各地的佛教徒都 在慶祝 藉此紀念 大會經 Mahāsamaya Sutta 這部 經是佛陀在這六月 Nayon 的月圓日發表的 的 在這個階段覺知很快速 智力敏銳 似乎沒有什麼不能 首先 是有關這部經的起源 在這一天 五百位釋迦 被察覺或知道的 禪修者會體驗到光明和強烈的狂喜 心很 Sakyan 比丘依照佛陀的指示 在一靠近迦毘羅衛的森林 清晰和快樂 喜悅的感受難以形容 佛陀稱它為非人間 最 中禪修 而且就在那一天 他們全部證得阿羅漢 第一位通 上微妙之樂 amanusirati 一種超越凡人所能及的快樂 達阿羅漢的比丘來向佛陀報告他的成就 但就在他正要向佛 94 95

49 五戒的違犯 陀述說的時候 他看到另一位比丘正走過來 所以他無法談 梵行或貞潔 到他的阿羅漢果位 當這五百位比丘一個接一個地持續到來 時 沒有一位能夠達成他來訪的目的 這是由於他們都不想 讓其他的比丘知道他們已成就的事實 一位真正的阿羅漢會想要與其他人分享他的覺悟 他 我們今天談論的主題是貞潔 brahmacariya 根據 減損經 我們應當持守貞潔 雖然其他人可能沉迷於不 貞 abrahmacariya 渴望其他人成為阿羅漢 但不想要他人知道他的證悟 他會 無法戒除性行為的人非常地多 唯一例外是忠實遵循戒 盡可能地保密 他不讓任何的非比丘微微感覺到 當有比丘 律生活的比丘 和承諾遵守道德戒律 堅持貞潔的凡夫和凡 懇求時 他有時必須顯露出來 即使在那個時候 他會以間 婦 大多數的人類恣縱性欲 如果不是不合法性交的話 性 接的方式讓比丘知道 曾經有一位比丘 宣誓捨棄家庭穿上 放縱並不是一種像殺生或偷盜一樣的不道德行為 不貞本身 袈裟 侍候著一位阿羅漢 他問後者說 阿羅漢看起來是什 不會使凡夫或凡婦陷入惡趣 所以它不是像殺生一樣的重大 麼樣子 當然他不知道這位指導者的成就 那位阿羅漢說 違犯 要知道阿羅漢是困難的 即使是服侍阿羅漢之需要的比 有兩種不貞 亦即等同邪淫的不貞 以及我們不能把不 丘 也不知道他老師心靈上的地位 因為他沒有虛榮 那 貞與此種性冒犯相提並論 每個人都應離邪淫 如果凡夫可 位阿羅漢沒有顯出他的成就 如果他們真的要讓他人知道這 以避開第二種的不貞 即正當的性行為 他五戒的道德是還 秘密 他們會在般涅槃的前夕這樣做 未受污染的 如果他可以避免那對他的心靈生活會更好 但 所以 不想讓他人知道他們的阿羅漢果位 這五百位 是比丘必須完全地避開所有的性行為 任何的性放任皆表示 比丘沒有告訴佛陀任何事 只是沉默地坐著 在那個時候 他道德生活的違犯 也許 經中的這一節主要是針對嚴守獨 有許多的天人和婆羅門來向佛陀和新證的阿羅漢們頂禮 那 身的比丘而言 但這與持守八戒或十戒或任何其他強調貞潔 是一個非常大的集會 佛陀宣告出席天人的名單 然後宣講 道德律的人有關係 貞潔是佛陀和阿羅漢們終身的修行 一 有益於他們的六種氣質的經典 據說在這些講記結束時 數 般人即使只維持貞潔一天 在那一天即擁有聖者們的一部分 不清的天人和梵天都獲得証悟 道德特質 他的生活在那時是高貴和純潔的 如果他不能實 踐 他應當決心離邪淫 96 97

50 五戒的違犯 邪淫 Kāmesumicchācāra是邪淫 它係指一切違反了性倫理的 傳統慣例 那是由有德者及智者所制定的 有二十種婦女是 最上出離等等 就像不殺生等等 持守貞潔表示避免惡道 它助長心靈 精進 而且有益於煩惱障的息滅 男人不應有性關係的女人 簡單地說 她們是在父母親和親 要讓有性欲的人持守貞潔是不容易的事 這是由於他 族保護之下的婦女 在族人和親戚保護之下的婦女 在她宗 們看不出這些性煩惱障的弊病 因此有必要作意避免這些不 教團體的同修保護之下的婦女 已婚婦女 已訂婚的婦女等 善 執著性愉悅表示心靈的不潔 我們被性欲支配與束縛 等 男人應避免與這種婦女有性接觸 至於已婚的婦女 除 為了性欲的緣故 我們必須受苦 犯罪和面對處罰 我們做 了她丈夫之外 不應與任何男人有性關係 男人和女人從事 壞事 死後會導致惡趣 我們無法脫離低級的性生活 或解 這種不正當的關係是犯了通姦罪 所以每個人都應避免這種 脫生命的輪迴 道德的違犯 如果一個男人過著貞潔的生活 他心靈上的狀態是高尚 梵行 的 看一看比丘們就知道了 由於比丘的貞潔 人們敬仰比 丘並供養食物等等 他的精神生活將會更崇高 如果他擁有 梵行 Brahmacariya 或貞潔是禁戒所有的性行為 不 該備的品德 寧靜和智慧 道德本身就是高尚生活的象徵 分合法或非法性 比丘 隱士或比丘尼必須終身持守貞潔 確保受到居士們的尊敬 愛戴和慷慨 如此有品德的比丘很 當他們遵守較高的道德戒律時 凡夫和凡婦都應自我約束 少需要食物 衣物 住處和醫藥 所以 對於來要衣物的年 如同殺生和偷盜的例子一樣 佛陀在 減損經 中說 長比丘 我說 善友 由於你缺乏道德品性 你極度的需 我們應當持守貞潔 縱使其他人沉迷於不貞 我們應當培養 要衣物 如果你有這種好的品性 凡夫和凡婦確定會供養你 有關貞潔的思惟 這個決意是針對比丘 沙彌 比丘尼以及 衣物 因此 善友 試著依道德的理念生活 如果比丘想 發誓要過較高道德生活的一般佛教徒 禪修中的行者守八 要生活的四種需求都供應齊全 應當圓滿他的道德生活 因 戒 承諾守護貞潔數日或數月 無法持守貞潔的人應避免非 此 貞潔帶來今生物質和精神的福利 而且在輪迴界中向上 法的性行為 提升 最後朝向證悟涅槃 98 99

51 五戒的違犯 承諾終身貞潔的人應嚴格地實踐 我們嚴格地說 他們 湖郎中 婆羅門嫁女兒是由於他們對吠陀的信心 而緬甸人 不但應避免互相同意和兩人之間交往的主要性行為 而且要 是在某種妄想之下將女兒嫁出去 在我們的眼中 有些人的 避免次要性行為 在 增支部 Aṅguttara Nikāya 的 婬 所為似乎是荒謬的 但那是出自於他們的希望和信念 經 Methuna Sutta 中 佛陀提到七種次要性行為 七種次要的性行為 有一次 一位叫做賈奴生 Janusson 的婆羅門接 近佛陀 並問了一個問題 他是一位博學者 精通吠陀 Vedas 那時候 博識的婆羅門慣常提問題 討論以及 與佛陀辯論 當代的印度人 Hindus 是這些婆羅門的後 隨著孩子的出生 婆羅門自認為已實現了生育的作用 有些成為苦行者 而有些繼續過著家長的生活 賈奴生相信 只有這些宣誓守貞四十八年的人 就像這些婆羅門一樣 才 應自稱聖潔的梵行人 他堅持佛陀一定得不到這敬稱 作為 悉達多太子 佛陀曾享有十三年的婚姻生活 佛陀回答說 我的確是純正的梵行 接著 佛陀指出七 種易於污損和貶低貞潔的次要性行為 如下 裔 所以賈奴生可稱為是印度梵學家 他問佛陀 瞿曇有 一 有些所謂的沙門和婆羅門只不過禁戒與女人性交 宣稱是持守貞潔的聖人嗎 他問這樣的問題是因為他認為 就宣稱是梵行人 但是他們欣然接受與喜歡被女人愛撫 按 佛陀沒有資格被稱是純正的梵行 摩 洗澡 清潔和搽粉 這樣的放縱是貞潔墮落的原因 這 根據他們宗教經典所規定的貞潔慣例 婆羅門保持單 些人的貞潔不是純潔的 這無助於他們的心靈解脫 這是第 身 並且獻身於吠陀的學習 直到四十八歲 到四十八歲 一種次要性行為 在佛教的僧伽中也一樣 有些年長的比丘 時 有些婆羅門乞求施捨 用以回報老師的人情債 然後他 報告 承認自己給女人按摩 這種習慣確實貶落了他們的貞 們成為苦行者 有些到家中有適婚年齡的婆羅門家中 他們 潔 喜好與女性接觸 以及為了這目的的任何努力 使比丘 要求與這樣的女孩結婚 以他們透過實踐貞潔四十八年獲得 蒙受僧殘 saṅghādisesa 犯行的指控 的功德 交換家族的不朽 想要獲得功德而不需任何努力的 二 與女人開玩笑和高興地閒聊 雖然沒有身體的接 婆羅門 高興地在結婚儀式中將女兒交給新郎 對佛教徒來 觸 但這種行為涉及戲弄 揶揄和嘲弄 如果閒談關係到猥 說要了解這種的求婚很不容易 但這不令人意外 從不時的 褻的言語 這類的比丘也是犯了僧殘犯行 報導中 我們聽到緬甸人家的女兒嫁給冒充是王族成員的江 100 三 高興地注視著女人 101

52 減 損 經 講 記 SALLEKHA SUTTA 五 戒 的 違 犯

53 五戒的違犯 的一般佛教徒應當避免邪淫 性放縱的人來生必須付出昂貴 比丘道德敗壞 基於做為比丘的高尚正直 他們決定過獨居 的代價 根據佛陀在 增支部 中的教法 他們很可能下地 的生活 他們藉由梯子上到山頂 然後將梯子推掉 專心致 獄 當再生為人時 他們易有許多敵人 力於修行佛法 甚至犧牲生命 時機成熟時 最年長的比丘 避免邪淫的業報正好相反 死了之後會出生於天界 復 成為具神通力的阿羅漢 他四處乞食 回來後他請其他的比 歸於人界時 他們不但沒有敵人 而且會有許多的好朋友 丘 吃他收集到的食物 但這六位比丘婉拒了美意 因為他 小誦經 和 如是語經 的注釋書提到有二十種貞 們相信吃食 會使他們更不害怕死亡 以致於變成更沒有能 潔的業果 其中有八種特別值得注意 此業的果報是一 力去做心靈上的精進 沒有敵人 二 沒有再生於苦趣的危險 三 沒有任何方面 第二天 六位比丘中最年長的那位比丘證得了阿那含階 的危險 四 能夠公然地做任何事 沒有任何的害怕 五 段和神通力 他也提供食物給其餘的五位比丘 但他們拒絕 從正面 而言能夠無畏地說話 六 能夠抬頭挺胸地表達 吃 並且繼續實踐佛法 然而 他們缺乏心靈開展的能力 事實 七 被他人愛戴 八 婚姻生活美滿 九 消費品豐 最後全部由於口渴和饑餓而死亡 富 十 五官俱全 例如眼 耳等等 十一 具有男性和 可以說這些比丘過早喪失他們的性命 是由於過多的 女性的必要屬性 十二 不是柔弱男子 十三 性別不變 精進力 但如果我們客觀地思考他們的例子 那不是一種 十四 沒有與所愛分離的誘因 十五 能睡得很好 十六 損失 對他們來說是很大的利益 若沒有實踐貞潔 他們可 不用煩惱食物 衣物等等 十七 脾氣不暴躁 十八 沒有 能活到二萬年 且在死後 當然不會有很多好處 現在由於 害怕或膽怯 真誠實踐貞潔的功德 他們再生於天界 在那裡不是度過二 遵守五戒避免邪淫的人 或守八戒持守貞潔的人 會自 然增生這些業的利益 不用說 終生守貞的比丘也會自然增 生相同的利益 下列是這些利益的實例 男性貞潔 在迦葉佛的時代 七位比丘注意到同修比丘之中 有些 104 生 而是從迦葉佛時代直到瞿曇佛陀時代的這一段長時間 就在那段期間他們全部證悟阿羅漢果位 最先成就阿羅漢的三位比丘是達巴 Dabba 庫麻拉卡沙巴 Kumārakassaapa 和巴喜亞達奴吉利 亞 Bahiyadāruciriya 第四位是遊方苦行者索比亞 Sobyiya 他問了佛陀幾個問題 並成為阿羅漢 最後 105

54 五戒的違犯 一位是布庫沙提 Pukkusati 國王 在聽聞 界分別經 從未想到要結婚 Dhatuvibhanga Sutta 之後 證得阿那含階段 不久之 由於她們的功德 享有許多世的天上鴻福 當再生於人 後 他去逝 出生在淨居天 Suddhavāsa Brahma 界 並成 界時生活富裕 最後在瞿曇佛陀時代 有了証悟的體驗 這 為阿羅漢 他們重複地享有天上的鴻福 以及最後成就的阿 七位女兒中 最大的女兒沙門尼 Samani 成為阿羅漢尼 羅漢果位 這是由於做為比丘時的持守貞潔 所以 雖然他 是佛陀的主要弟子之一 們在迦葉佛時代死於飢餓 對他們來說 這是一個很大的收 肯瑪的事例 獲 女性貞潔 肯瑪 安穩 Khemā 原先是摩羯陀國王頻婆沙羅王 的大皇后 佛陀來到王舍城的時候 是由一千位阿羅漢陪 在迦葉佛時代 有一位名叫奇奇 Kiki 的國 同 這些阿羅漢是已皈依佛法 先前在鬱卑羅 Uruvela 王 照料佛的一切物質需求 國王有七位女兒 名叫 森林修行的苦行者 佛陀受到國王與一萬二千位會眾的歡 沙門尼 Samani 守護的沙門 Samanagutta 迎 佛陀開示了合宜的講記 一聽聞佛法 國王以及大多數 比丘尼 Bhikkuni 比丘施者 Bhikkhudayikā 的隨員都證得須陀洹 第二天 國王供養佛陀和僧伽 並且 佛法 Dhammā 善法 Sudhammā 和僧伽施者 捐出他的竹林精舍做為佛陀和僧團的住所 佛陀在竹林精舍 Sanghadayika 這些名字顯出國王對佛的教法的高度重 度過了第二個 第三個 第四個 第十七個與第二十個雨安 視 事實上 這七位公主對佛法非常地敬重 她們希望加入 居期間 vassa 而且平常在遊走四方時 佛陀也住在那 尼僧團 並祈求父親的允許 國王不同意 於是她們不結 裏 當佛陀住在竹林精舍的時候 國王會利用每一個機會去 婚 堅持守貞二萬年 見佛陀 聽聞說法 她們做為國王的女兒 在王室女僕和隨從的細心照顧下 然而 大皇后肯瑪並不在乎見到佛陀 由於她長得非 成長 不需要煩惱食物 衣物等等 由於沒有結婚 她們過 常漂亮 而且大部分的時間都用來打扮 使自己更漂亮 她 著無憂無慮的生活 將時間花在服侍佛的物質需求上 雖然 聽說佛陀經常談論藐視外貌的言論 因此害怕且不情願去見 活了二萬年 但是沒有厭煩 除了快樂地過獨身生活 她們 這位老師 但是這位曾經品嚐佛法滋味的國王 想要與她分

55 五戒的違犯 享 由於國王小佛陀五歲 皇后很可能猶在三十出頭 出於 當她正想離開回返皇宮時 陪伴前來的侍臣提醒她國王 自戀的虛榮心 並不想聽聞佛法 所以國王想出了一個讓皇 的旨意 在他們的壓力下 她必須前往香房 Gandhakuti 后與佛陀碰面的計畫 即佛陀的住所 她期望佛陀尚未從市區晨間的路線回來 但 國王有許多詩人在填寫歌詞 並由吟遊歌手來唱 這些 是最害怕的面對是不能避免的 歌曲對竹林精舍的富麗表示熱烈地敬意 詩人們竭盡所能地 當她進入主廳時 看到一位美似天仙的女子向佛陀頂 以優美的詩句 生動地描寫精舍的景緻 他們的歌頌讚揚精 禮 並為佛陀搧涼 事實上那位女子是佛陀創造出來的 皇 舍的吸引力 如同天界的歡喜園 Nandavana 到精舍拜 后非常驚訝 因為她認為這是真的女孩 她以前從沒見過這 訪的天人是如何驚歎及迷戀它 再加上佛陀的進駐增添精舍 般美妙絕倫的女子 比她更為美麗的女子 皇后的美貌相形 的卓越等等 這些歌是以巴利詩節譜成 如果經由天賦好嗓 見絀了 她的所見 除掉了對佛陀輕視漂亮女人的言論之誤 子的歌者流暢的吟誦 可能已深深地觸動了聽者 解 也粉碎平息了自己的驕傲和虛榮 宮廷的貴婦們也唱這些歌曲 一聽到這些歌 皇后變 當肯瑪皇后凝視這女孩時 佛陀運用神通力 就在皇 得急著想要拜訪精舍 就事實而論 精舍的壯麗是無可置疑 后眼前 使這妙齡少女成長變老 這妙齡少女逐漸地老化 的 從前 只是欣賞精舍中的花和樹的美景就令人喜悅了 直到成為九十歲的老婦人 她的頭髮轉變成灰白色 牙齒掉 現在 佛陀的榮耀 佛陀的弘法 禪修的行者以及禪定中的 落 皮膚起皺紋而且骨頭突出 接著老婦人失去平衡 癱倒 比丘 使精舍更增光彩 毫無疑問地 天人樂於來訪 從不 在地 呻吟並喘著氣 看到這種情景 皇后深感震驚 她終 厭煩看到佛陀以及聽聞佛陀說法 於覺察到人身的不潔和可厭 以及人類的愚癡 使得人們執 接著肯瑪皇后請求國王允許參觀精舍 國王很高興地應 著於自己的身體 允 但指示她應當去見佛陀 為了要避開佛陀 皇后趁佛陀 接著佛陀跟皇后說話 佛陀告訴皇后思惟自己的身體 按平常的路線乞食時造訪精舍 她由於精舍的美麗而狂喜 身體是愚癡人執著的目標 不管它的臭味 不潔 腐敗的實 四處行走時 看到一位年輕的比丘在樹下深入的禪修 心想 質 以及易感疼痛與疾病 知道這位年輕人為什麼要獻身於聖潔的生活 她認為 這種 生活只適於年輕時曾熱衷追求感官娛樂的老年人 108 所以 噢 皇后 妳應全神貫注於身體的令人 109

56 五戒的違犯 厭惡 對它厭離 在身體分解之前 這女人的 就像蜘蛛不停地在它的網中到處走動 所以 身體就像妳的身體一樣的優雅 但現在它是令 也由於他們自己所做的束縛 人類不斷地由一 人厭惡的 而且照著自然的發展順序 妳的身 生徘徊到另一生 而且無法從輪迴中解脫 那 體也將會是一樣地 所以妳應避免執著於自己 些棄絕感官娛樂並且實踐佛法的人 可以克服 和任何他人的身體 妳應觀照身心萬物無常 執著並且解脫輪迴 沒有任何恆常的跡象 注釋書說 聽聞佛陀的開示之後 肯瑪證得阿 在身心組合生起的剎那不具正念的人 通常沒有注意 羅漢果位 根據譬喻經 Apadāna 聽聞偈頌 詩 到萬物那無徵候的無常性 而且生活上也沒有如理作意和智 之後 她獲得法眼 根據 大因緣經 Mahanidāna 慧 他們相信一個人的色身和他幼年時的身體是同一個 對 Sutta 記載 作為比丘尼修行佛法一個半月後 她證 他們來說 心也是一種永久實體 對某些人來說 身和心是 得阿羅果位 這裏所說的法眼 Dhammacakkhu 表 同樣持續之自我的兩面 因此 人類天生就錯看生命為恆常 示須陀洹道智 Sotāpattimaggañāṇa 或阿那含道智 的跡象 即使那些可以分析描述身體 心和它的元素 但尚 Anāgāmimaggañāṇa 長老尼偈 Therīgāthā 的注 未正確內觀自我的人 也有這種幻覺 會誤以為手 腳 頭 釋書採用前者的意義 由於她捨棄王室生活的緣故 慎重地 等等不見的感覺 持續修習正念的行者開展定的時候 在主 假定 即使沒有立刻成為阿羅漢 也已成就阿那含階段 免 觀和客觀上 他們只見到一切事物的瞬間衰滅 所以他們自 除所有的貪欲 己清楚地了知現象界的無常性 佛陀激勵皇后觀照萬物的自然現象 沒有任何恆常的跡 象 由於她不知道萬物的本質 所以造成她過度自負 所以 噢 皇后 透過洞見無常性 妳應克服 我慢的根源 藉由克服我慢 妳會過得安詳 110 無論如何國王答應皇后加入了尼僧團 並以肯瑪長老尼 為人所熟知 因為她在比丘尼僧團中是無人可匹敵的 由於 她的聰明才智 佛陀授以 智慧第一尼 的榮譽 蓮花色長老尼的事例 奇奇國王的第二個女兒沙門那姑塔 守護的沙門 111

57 五戒的違犯 Samanaguttā 在佛陀的時代 成為舍衛城中一位商人 了她身上所有的金銀首飾 並且決定要殺死她 這位婦女急 的女兒 由於她的膚色很像蓮花的顏色 所以取名為蓮花色 智的請求許可 向他表示最後的敬意 她運用表示愛意的姿 Uppalavaṇṇa 長話短說這個事例 她長得非常美麗 勢欺騙他 把他推下深谷 由於害怕回到父母親的家 她到 印度所有的王公和富商們都想要與她結婚 由於有那麼多的 遊方苦行者 Paribbājakas 的住處尋求庇護 在她剛加入 追求者 商人對唯一的女兒茫然不知所措 所以他問女兒是 他們的修道時 她的頭髮被一根一根的拔掉 所以在那個時 否想要加入僧尼團 由於前世延續的精神潛力 她同意並正 候 她必定遭到不只一萬次的痛苦 新長出來的頭髮螺旋成 式地在寺院出家 不久即成為擁有神通力的阿羅漢尼 耳環狀 因此她有耳環髮 Kundalakes 之名 芭達佳麗的事例 她研習苦行者的所有教義 而且四處遊蕩 挑戰任 何的老師 與他人做意識形態的辯論 有一天她被舍利弗 奇奇國王的第三個女兒芭達佳麗 足行者 擊敗 她成為舍利弗的弟子 聽佛陀的講法後證悟阿羅漢 Padācāri 在瞿曇佛的時代是長老尼 她的事例如戲劇 果位 巴利經典譬喻經 Apadāna 提到 隨著成就法眼 般發生且廣為人知 失去雙親 丈夫和孩子 她變為瘋癲 和隨後出家為尼 令她得以解脫成道 就快速通達智慧 漫無目的的四處遊盪 她來到佛陀弘法的祇園精舍 在那裡 Khippabhiññāṇa 來說 她是為首的阿羅漢尼 她一時的精神錯亂得以痊癒 聽佛說法之後 證得須陀洹 並且加入僧尼團 最後證悟阿羅漢果位 她是博學律法的第 琦薩夠塔密 第五個女兒達瑪 佛法 Dhammā 成為舍衛城一個貧 一尼 肯達拉給薩長老尼 第四個女兒比庫達依卡 比丘施者 Bhikkhudayikā成 苦人家的女兒 由於父母的貧困 她受到丈夫親戚們的輕 視 待她生得一子之後 才略為受到重視 不幸地是這孩子 的夭折 這位母親幾乎悲傷得發狂 為王舍城一位商人的女兒 名叫芭達 Baddā 由於喜愛 緊抱著已死亡的孩子 她到城裏四處尋求診治 希望 一個被判死刑的盜賊 她贖回他並成為他的妻子 有一天這 能救回她兒子的命 照著一位智者的勸告 她尋求佛陀的幫 位強盜以祭拜天神的藉口 將她帶到山頂 在山頂上他拿走 助 佛陀告訴她說 去一家從未死過人的住戶 討幾粒芥菜

58 五戒的違犯 籽帶回來 她到處尋找這種人家 當然那是徒然的 她的詢 佛陀說法後 他和頻婆沙羅 Bimbisārā 國王一起獲得聖道 問使人們吃驚並說 為什麼 妳這個傻女人 我們家裡有 的初果 之後他證得阿那含階位 在這個階位 禪修者解脫 過許多的死亡 不曉得一共有多少了 有三個住戶做了這 了感官目標的執著 他對可意的視覺目標 聲音 香味或身 種的回答引起了她的醒悟 她領悟到從來未死過人的住戶一 觸 沒有渴愛 所以在那天 維沙卡回到家冷靜且鎮定 達 家也沒有 她的孩子不是唯一死亡的人 所有生物皆必死 瑪底那則看著窗外 平常他們兩個一見面就微笑 但現在看 所以她掩埋了兒子的屍體並說出這些話 到的他是表情凝重的回來 死亡不限於村莊或城市 它不但影響一個家族 或一個家庭 而且它是所有眾生的宿命 不管 是人類或天人 都受到無常法則的支配 她走出來迎接 但他安靜的進入屋內 不像往常一樣 和她手牽著手 用餐時也不跟她講話 沉默不語的吃飯 這 使得她更擔心他的陌生舉動 夜晚時 他獨睡著 不像平常 一般和妻子同眠 她現在更加驚慌 懷疑他是否愛上別的女 可能有人會問 對於一個不幸的女子 是否有可能作出 人 是否某人使他討厭她 是否自己做了觸怒他的事情 兩 上述這種完美韻律和文法的偈頌 因為注釋書認為它是琦薩 天來她什麼都沒有說 但到了第三天 實在無法克制自己 夠塔密 Kisāgotami 作的 也許她用平易的散文表達她的 便直率地問他到底怎麼了 思惟 佛陀把散文改為詩 根據譬喻經 Apadāna 這首 維沙卡想 心靈上的體驗是重要的事 不應向他人 詩與另一首詩是由佛陀說出 一聽聞偈頌 琦薩夠塔密即成 顯露 但我無法避開她的質問 如果不回答她 她會心碎 為預流者 她加入僧團 修行佛法 不久證得阿羅漢果位 而死 接著向她說 師姊 聽完佛陀的說法之後 我已 她穿粗布衣 在比丘尼中她是上首弟子 有某種超凡的體驗 一個已有阿那含經驗的人 既不具有能 達瑪底那 力 也不渴望滿足你我之間以前的那種關係 所以妳可以用 我們所有的財富 做妳喜歡做的事 將我視為妳的兄弟 我 奇奇國王的第六個女兒蘇達瑪 善法 Sudhammā 會滿足於妳提供的食物 如果妳不想住在這裡 可以帶著所 是 富 商 Vi s ā k h ā 維 沙 卡 的 妻 子 名 為 達 瑪 底 那 法 施 有的財富回到妳父母親的家 如果妳不想再婚 想繼續在此 Dhammadinnā 在佛陀第一次造訪王舍城時 維沙卡聽 生活 我會視妳為姊妹並照顧妳

59 五戒的違犯 作為聰明的女人 達瑪底那如此作意 一個平凡的男 佛陀說法 從那個時候起 她就是預流者了 之後 在波斯 人不會像這樣的說話 他ㄧ定有非凡的經驗 擁有這樣的經 匿國王的邀請下 她與雙親搬到沙枳多城 Sāketa 成年 驗也一定對我有好處 反之 如果她不這樣想 會變得很 後 嫁給商人的兒子彌迦羅 Migāra 住在舍衛城 她把 悲傷 並告訴自己 為什麼我要在乎他 如果他已不再在 東園鹿母講堂捐給僧伽 每天在家裡供養僧伽們麥片粥和早 乎我 我可以很容易地找到另一個丈夫 但她是一個具高 齋 在精舍提供果汁和醫藥 並聽他們的開示 智力才能的女人 對他所說的話留下深刻的印象 她想要分 奇奇國王的七個女兒都持守貞潔 前六個女兒均成 享他的經驗 所以她問他 女人是否得以接近此經驗 一聽 為阿羅漢 並證悟涅槃 最小的女兒 就是瞿曇佛世的 到佛法不區別男人和女人後 她表達了想出家為尼的心願 毘舍佉 Visākhā 並未證獲較高的聖道 死時是預流 維沙卡非常高興 用金製的轎子把她送到比丘尼精舍 她剃 者 現在是第五天界化樂天 Nimmānarati 天王蘇你密塔 度後不久即證悟阿羅漢果位 Sunimmita 的皇后 她會在那裡證得阿那含階段 連續 商人維沙卡提出非常深奧的問題 由比丘尼法施 通過五個淨居天界 在色究竟天界證悟涅槃成為阿羅漢 D h a m m a d i n n ā 給 予 清 晰 明 確 的 解 答 Vi s ā k h ā 和 所以毘舍佉現在是化樂天界的大皇后 在那裡 壽命是 Dhammadinnā之間的對話 被記述成 中部 Majjhima 八千年 那表示地球的二千三百零四百萬年 享受那麼長時 Nikāya 的 有明小經 Culavedalla Sutta 她對佛法某 間的天上鴻福也許無趣 她死時是阿那含 將前往五個淨居 些觀點的說明極具啟發性 佛陀賜與她 說法第一尼 的頭 天 Suddhāvāsa 界的最低界 即無煩天 Avihā 界 在那 銜 裡她將成為梵天 Brahma 梵天既不是男人也不是女人 毘舍佉 但具有莊嚴的男性 male 外表 免於一切貪欲 在無煩天界一生是一千劫 她會從那裡到無熱天 淨居 奇奇國王的第七個女兒桑嘎達西卡 僧伽施者 天的第二個界 在無熱天界二千劫之後 她會前往善現天 Saṇghadayika 是把東園鹿子母講堂 Pubbarāma 淨居天的第三個界 在那裡生活四千劫 接著在第四個淨居 vihāra 捐給僧伽的淑女 在佛陀造訪跋提亞城 天界 即善見天界住另一個四千劫 在那裡度過一萬六千劫 Bhaddiya 的時候 年僅七歲 與五百位女性友人一起聽 年之後 她會抵達色究竟天 最高的淨居天界 在那裡度過

60 減 損 經 講 記 SALLEKHA SUTTA 五 戒 的 違 犯 Sakkapanā Sutta Cularathadeva Mahārathadeva Anekavannadeva sattakkha tuparama kolamkola ekabiji Bonzinzan Saṃy utta Nikāya Puggalapaññatti Dhammasangani bhūmi kolankola abode bhum Suddhāvāsa Akaniṭṭhā Bonzinzan

61 五戒的違犯 段和阿羅漢果位 或涅槃的終極目標 這對禪修者來說是可 就是嚴重觸犯 傷害越大 罪就越嚴重 妄語沒有傷害到他 能的事 人 沒有業力 根據注釋書 那不會引生下界 有德的人會 所以 為了心靈的向上 以及為了減少或息滅煩惱障 完全地避免妄語 他甚至會避免說虛假的笑話 如果某人來向你要求借用某物 而你不想借給他 你會 你應當發誓實踐貞潔 僅能遵守五戒的人應當發誓避免所有 怎麼說呢 如果你說你沒有那樣東西 而是事實上你有 這 的邪淫 妄語 他人可能說妄語 Musāvāda 但作為佛陀的 弟子 我們應當防止 因此 我們應承諾實踐 以減少煩腦障 就是妄語 但那不是嚴重的違犯 因為不損及他人 當然 即使是微小的違犯 也應避免妄語 如果你坦白地說 你不 想出借 會引起借用者的不悅 市井小民大概知道如何做推 諉的應對 或許 明智的告訴他 我們僅夠個人需要 不足 以出借或儲備起來 即使是微不足道的事 我們也應避免妄 語 說真話的人會受到他人的信任和尊重 這是佛陀的教法 這裡的musā意為虛假 vāda表示說 作個誠實的證人 話 因此musāvāda是妄語或說謊 如果你否認看到或知道某 事 而事實上你看到或知道 或者你說你看到或知道某事 尊重事實對爭論的和解至為重要 在法院或任何其他 而事實上你沒有看到或不知道 你就是說謊 有四種構成妄 場合 證人被審問時應誠實的作證 有些證人說謊 而如果 語的要素 亦即 一 一個人所說的與事實不符 二 意圖 法官以證人的不實證詞處分了案件 他們就觸犯了非常重大 欺騙他人 三 把虛假說成是事實 以及四 所言被聽到的 的罪 偽證可導致坐牢 或謀殺案件所判的死刑 或其他刑 人認為是事實 含有這四種條件的陳述 是業力有效的妄語 事案件科以罰鍰以及收押 對無辜的人非常不幸 判刑的法 行為 如果該行為損及他人的利益 會導致下地獄 官也難倖免於罪 在法院 法律判決是依據證據 無關乎法 妄語的嚴重與否 視受騙人的道德和精神上的地位而 定 受騙人的精神層次越高 罪就越嚴重 如果受騙人沒 有道德品性 妄語就不嚴重 但如果妄語損及他人的利益 120 官個人的知識 僧團中 僧伽紛爭的調解也是根據證人的供 述 所以證人的誠實極為重要 民事辯論的偽證會使法官難 121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目錄 生與死的尊嚴 2 認識生命的實相 3 生從何處來? 死往何處去? 8 佛教徒的生死觀 10 如何面對死亡? 如何使得死亡有尊嚴? 20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認識生命的實相 認識生命的實相 ( 一 ) 由生命的無奈 無所依賴及無所適從, 轉變為生命的可愛 可貴與自我的肯定 ( 二 ) 生命的出生與死亡, 關係密切, 不可分割 出生之時已確定了死亡的必然到臨 生未必可喜, 死未必可哀,

More information

戒菸實務個案自助手冊105年Ver.2

戒菸實務個案自助手冊105年Ver.2 本計劃經費來自 品健康福利捐支應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 我 名字 為了 以下理由 1. 2. 3. 4. 5. 決定從 年 月 日起 簽署人 (簽章) 見證人 (簽章) 年 月 日 a 準備戒 V 環境的準備 排除讓自己想吸 自己戒 的環境 V 心理的準備 瞭解自己的吸 的環境 建立能提醒 行為 強化戒 決心 V 身體的準備 評估身體的尼古丁依賴度 必要時找尋 藥物降低戒 戒 的難度

More information

71 新約聖經的福音 3

71 新約聖經的福音 3 信徒的偽善 郭善熙牧師被稱為韓國 本世代最優秀的講道者 講道是他牧會的最大武器 一如他所說 : 這四十年來, 我惟一做的就是講道 他是擺上生命來講道, 曾以系列解經講道, 帶動盼望教會復興 經文 : 加拉太書二章 11 至 13 節 14 但我一看見他們行的不正, 與福音的真理 不合 71 新約聖經的福音 3 72, 干擾信仰的原因 30 然而, 有許多在前的, 將要在後 ; 在後的, 將要在前 73

More information

的友誼 而且無論外貌怎樣改變 自信心是自己給自己的 發自內心 的自我認同感是無法改變的 只要自我認同才能得真正的心靈富足 而不是單純的改變外表 不同的整容公司亦會利用現今社會的價值觀來作宣傳 誇大整容 後的效果 又用明星效應 令消費者認為整容真的能變成明星一樣 整容這個風氣是由人們的價值觀造成的 有人指出 我們要接納 整容後的人以及香港社會應對此持更開放的態度 但相反地 為什麼 不能接納那些我們認為不

More information

就在那一夜 我重生了 我知道我已是基督徒 有不一樣的人生觀 和新的生命 我已脫離過去的捆綁 我自由了 從 佛 陀 到 耶 穌 1 再 活 一 次 5 掙 脫 的 勇 氣 9 我 為 什 麼 信 耶 穌? 14 死 亡 邊 緣 18 悸 動 的 靈 魂 22 神 的 忿 怒 與 祝 福 26 從 佛 陀 到 耶 穌 1 2 不 再 拜 拜 只 信 耶 穌 從 佛 陀 到 耶 穌 3 4 不 再

More information

男人的大腦 女人的大腦

男人的大腦 女人的大腦 46 2014 6 498 男女大乾坤 男女的戀愛行為 男人的大腦 女人的大腦 2014 6 498 47 48 2014 6 498 女人的戀愛行為 70 900 男人的戀愛行為 8 2014 6 498 49 50 2014 6 498 對於愛與性的混淆 男女所面臨的問題 和我一樣喜歡做愛除了我, 不可以看別人相信我, 沒有問題現在, 和我做愛知道如何引燃我從不傷害我 朋友關係和性 嫉妒和占有欲

More information

理性真的普遍嗎 注意力的爭奪戰 科學發展 2012 年 12 月,480 期 13

理性真的普遍嗎 注意力的爭奪戰 科學發展 2012 年 12 月,480 期 13 12 科學發展 2012 年 12 月,480 期 你可能不知道的媒體影響 劉正山若用 選戰 的角度來看選舉和參與選舉, 你大腦裡情感的作用一定大過理性的作用, 便會很習慣地拿各種媒體或別人的觀點來使自己的選擇合理化 2012 理性真的普遍嗎 注意力的爭奪戰 科學發展 2012 年 12 月,480 期 13 14 科學發展 2012 年 12 月,480 期 agendasetting 報紙和網路新聞的頭版空間有限,

More information

老人憂鬱症的認識與老人自殺問題

老人憂鬱症的認識與老人自殺問題 18-24 25-44 45-64 65 10 8 6 4 2 0 ( 40% 15% Affect Cognition : drive Behavior DSM-V major depressive episode 2 9 5 Electronic Convulsion Therapy; ECT Rabins65 1% Rabins, 1992 20%-30% Blazer, 1994 65 12.9

More information

佛化家庭手冊 佛化家庭 一 淨化人間, 必定要淨化社會 二 淨化人間的著力點, 是從淨化家庭開始

佛化家庭手冊 佛化家庭 一 淨化人間, 必定要淨化社會 二 淨化人間的著力點, 是從淨化家庭開始 佛化家庭手冊 目錄 安佛化家庭 2 如何建立美滿婚姻? 7 附錄 美滿婚姻的原則 一九九四年佛化聯合婚禮致詞 18 佛化家庭手冊 佛化家庭 一 淨化人間, 必定要淨化社會 二 淨化人間的著力點, 是從淨化家庭開始 佛化家庭 三 佛化的家庭必須具備三個條件 ( 一 ) 孝敬父母如同禮敬供養三世諸佛 ( 二 ) 夫妻之間是同修淨業的菩薩伴侶 佛化家庭手冊 ( 三 ) 對於子女要像母雞帶小雞那樣的呵護備至

More information

0 0 = 1 0 = 0 1 = = 1 1 = 0 0 = 1

0 0 = 1 0 = 0 1 = = 1 1 = 0 0 = 1 0 0 = 1 0 = 0 1 = 0 1 1 = 1 1 = 0 0 = 1 : = {0, 1} : 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0

More information

005 The Master Key System 006 007 The Master Key System 008 009 The Master Key System 010 011 The Master Key System 012 013 The Master Key System 014 015 The Master Key System 016 017 Contents chapter

More information

17-72c-1

17-72c-1 台灣喜宴文化與陶瓷餐具設計開發 廖素慧 林長弘 林秀娟 摘 要 喜宴文化它包括了生活風俗習慣 禮教的 禁忌與料理 飲食的結合 可以看到民族的思 想行為以及社會的結構模式 是生活文化的濃 縮 它的過程對於一對新人在人生旅程開始 時 得到關愛與祝福也給予責任 所以喜宴的 禮教約束 是人生很重要的一個過程 好的飲 食禮教約束可以產生良性的人生觀 從喜宴的 食物料理與新開發餐具的造形與裝飾美感等的 結合來做一個開始

More information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B3E6A4B830312D2D2DBCC6BD75BB50BEE3BCC6AABAA55BB4EEB942BAE22E646F6378>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B3E6A4B830312D2D2DBCC6BD75BB50BEE3BCC6AABAA55BB4EEB942BAE22E646F6378> 國 中 數 學 基 本 學 習 內 容 補 救 教 材 第 一 冊 一 -1 單 元 一 數 線 與 整 數 的 加 減 運 算 主 題 一 正 數 負 數 的 意 義 一 正 數 和 負 數 : 尋 找 寶 藏 北 西 東 小 明 南 小 明 無 意 間 得 到 了 一 張 藏 寶 圖, 圖 上 的 黑 點 代 表 小 明 現 在 站 的 地 方, 每 個 腳 印 都 代 表 1 步 若 要 在

More information

_BK07.ps, page Preflight ( _BK07.indd )

_BK07.ps, page Preflight ( _BK07.indd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7.3 家庭變遷對健康的影響 在經濟起伏時 家庭支持十分重要 在 兩地三岸社會政策 一書中 魏雁濱 曾群 在 社會排斥 一文提及一項研究發現 在北歐六國和蘇格蘭 家人支持對防止失業 青年陷入貧窮發揮重要作用 在福利制度相對比北歐較弱的南歐國家如意大利 家庭 和社會網絡對失業者起較大的支持和保護作用 在中國人社會 家庭支持也十分重要 根據本港社會服務聯會

More information

五 四 五 說 ( 代 序 ) 李 澤 厚 劉 再 復 I I II IV V VII 第 一 篇 五 四 新 文 化 運 動 批 評 提 綱 001 003 006 009 011 014 019 附 論 一 中 國 貴 族 精 神 的 命 運 ( 提 綱 ) 021 021 022 026 02

五 四 五 說 ( 代 序 ) 李 澤 厚 劉 再 復 I I II IV V VII 第 一 篇 五 四 新 文 化 運 動 批 評 提 綱 001 003 006 009 011 014 019 附 論 一 中 國 貴 族 精 神 的 命 運 ( 提 綱 ) 021 021 022 026 02 劉 再 復 著 與 李 澤 厚 李 歐 梵 等 共 論 五 四 共 鑒 五 四 五 四 五 說 ( 代 序 ) 李 澤 厚 劉 再 復 I I II IV V VII 第 一 篇 五 四 新 文 化 運 動 批 評 提 綱 001 003 006 009 011 014 019 附 論 一 中 國 貴 族 精 神 的 命 運 ( 提 綱 ) 021 021 022 026 028 附 論 二 誰 是

More information

16?????[?????~???Q??1030303

16?????[?????~???Q??1030303 1 中 論 觀 縛 解 品 [ 吉 藏 釋 此 品 由 來 ] 此 一 品 生 有 遠 近 通 別 (p.592) ( 一 ). 遠 來 由 所 言 遠 者, 小 乘 大 乘 外 道 內 道 並 言 有 縛 有 解 約 內 外 大 小 所 計 以 辨 解 縛 : 總 約 外 道 執 以 辨 解 縛 外 道 有 二 : 一 者 云 眾 生 縛 解, 自 然 而 有, 無 有 因 緣, 一 切 眾 生,

More information

6-1-1極限的概念

6-1-1極限的概念 選 修 數 學 (I-4 多 項 式 函 數 的 極 限 與 導 數 - 導 數 與 切 線 斜 率 定 義. f ( 在 的 導 數 : f ( h 對 實 函 數 f ( 若 極 限 存 在 h h 則 稱 f ( 在 點 可 微 分 而 此 極 限 值 稱 為 f ( 在 的 導 數 以 f ( 表 示 f ( f ( 函 數 f ( 在 的 導 數 也 可 以 表 成 f ( 註 : 為 了

More information

山 與 海 對 話 推 薦 序 推 薦 序 山 與 海 對 話

山 與 海 對 話 推 薦 序 推 薦 序 山 與 海 對 話 著 山 與 海 對 話 推 薦 序 推 薦 序 山 與 海 對 話 蘭 嶼 行 醫 記 山 與 海 對 話 推 薦 序 蘭 嶼 行 醫 記 山 與 海 對 話 推 薦 序 蘭 嶼 行 醫 記 山 與 海 對 話 推 薦 序 蘭 嶼 行 醫 記 自 序 記 三 年 八 個 月 蘭 嶼 行 醫 日 子 記 三 年 八 個 月 蘭 嶼 行 醫 日 子 推 薦 序 山 與 海 對 話 / 吳 錦 發 自 序

More information

心 五 四 運 動 二 十 一 世 紀 的 生 活 主 張

心 五 四 運 動 二 十 一 世 紀 的 生 活 主 張 心 五 四 運 動 目 錄 二 十 一 世 紀 的 生 活 主 張 2 心 五 四 運 動 的 時 代 意 義 4 四 安 : 提 昇 人 品 的 主 張 14 四 要 : 安 定 人 心 的 主 張 18 四 它 : 解 決 困 境 的 主 張 22 四 感 : 與 人 相 處 的 主 張 26 四 福 : 增 進 福 祉 的 主 張 30 心 五 四 運 動 二 十 一 世 紀 的 生 活 主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Tridentine NL_C.docx

Microsoft Word - Tridentine NL_C.docx 聖人慶日及節日 五月十一日 聖斐理伯與聖雅各伯 宗徒 慶日 五月二十九日 耶穌升天 節日 五月三十一日 聖母天地元后 慶日 文章分享 淺談拉丁文在天主教會的重要性 緒論 一直以來 教會拉丁語被視為西方文化之基石和羅馬天主教會的官方語言 可是在 近四十年來 這種 天主教徒的特徵 (sensus catholicus) 已從教會禮儀 信友靈修生活 等逐漸褪色 這現象當然與人們 甚至神長和教會機構對拉丁語應用之誤解有關

More information

寫 作 背 景 導 讀 [98] L Lyman Frank Baum 1856-1919 1882 1886 1900 1939

寫 作 背 景 導 讀 [98] L Lyman Frank Baum 1856-1919 1882 1886 1900 1939 綠 野 仙 蹤 繪 本 創 意 教 案 教 案 設 計 / 朱 秀 芳 老 師 28 寫 作 背 景 導 讀 [98] L Lyman Frank Baum 1856-1919 1882 1886 1900 1939 故 事 簡 介 綠 野 仙 蹤 心 得 分 享 [99] 處 處 有 仙 蹤 繪 本 創 意 教 案 設 計 者 : 朱 秀 芳 適 用 年 級 : 授 課 時 間 :200 教 學

More information

6 2012 8476你猜得到它是什麼嗎 它就是 高分子! 生活中的高分子 有種物質的重要性不亞於我們所呼吸的空氣, 不管身在何處, 都有它的存在, 它甚至就隱藏在人體裡面! 人類若失去了它, 就得回到遠古時代, 甚至可能終止生命 高分子是什麼 高分子是由千個 甚至萬個以上的原子所組成, 呈現柔軟的特性 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塑膠袋就是由高分子製造的, 人體組成中的 DNA 也是一種高分子 2012 8476

More information

16

16 序 1 16 序 2 KK KK KK KK KK KK 溫 溫 KK KK 周 婉 芬 博 士 2016 年 5 月 前 言 平 安 健 康 便 好 了 16 10 ICU ICU 26 300 26 10 ICU ICU 曾 錦 強 2016 年 5 月 目 錄 Chapter 1 家 庭 親 子 關 係 1.1 多 存 款 入 關 係 戶 口 2 1.2 不 傷 關 係 管 學 業 12 1.5

More information

縣 94 學年度 上 學期 區 國民中學 Q 年級 R 領域教學計畫表 設計者:

縣 94 學年度 上 學期      區 國民中學  Q  年級    R    領域教學計畫表 設計者: 高雄市立茄萣國中國中 103 學年度第一學期八年級 英文補救教學彈性學習課程計畫表 一 教材來源 : 二 教學節數 : 每週 (1) 節, 學期共 ( 20 ) 節 三 各單元內涵分析 : 週次 第一週 第二週 第三週 第四週 9/1 9/5 9/8 9/12 9/15 9/19 9/22 9/26 Lesson1 ( 一 ) Lesson1 ( 一 ) Lesson2 ( 二 ) Lesson2

More information

所 3 學 分 課 程, 及 兩 門 跨 領 域 課 程 共 6 學 分 以 上 課 程 學 生 在 修 課 前, 必 須 填 寫 課 程 修 課 認 定 表, 經 班 主 任 或 指 導 教 授 簽 名 後 始 認 定 此 課 程 學 分 ) 10. 本 規 章 未 盡 事 宜, 悉 依 學 位

所 3 學 分 課 程, 及 兩 門 跨 領 域 課 程 共 6 學 分 以 上 課 程 學 生 在 修 課 前, 必 須 填 寫 課 程 修 課 認 定 表, 經 班 主 任 或 指 導 教 授 簽 名 後 始 認 定 此 課 程 學 分 ) 10. 本 規 章 未 盡 事 宜, 悉 依 學 位 95 年 訂 定 96 年 11 月 修 正 97 年 10 月 修 正 100 年 2 月 修 正 101 年 4 月 修 正 102 年 1 月 修 正 103 年 4 月 修 正 103 學 年 度 入 學 新 生 適 用, 舊 生 可 比 照 適 用 1. 研 究 生 須 於 入 學 後 第 二 學 期 開 學 前 選 定 指 導 教 授, 經 課 程 委 員 會 認 定 後 方 得 繼 續

More information

第 6. 節 不 定 積 分 的 基 本 公 式 我 們 可 以 把 已 經 知 道 反 導 函 數 之 所 有 函 數 都 視 為 不 定 積 分 的 基 本 公 式 基 本 公 式 涵 蓋 的 範 圍 愈 大, 我 們 求 解 積 分 就 愈 容 易, 但 有 記 憶 不 易 的 情 事 研 讀

第 6. 節 不 定 積 分 的 基 本 公 式 我 們 可 以 把 已 經 知 道 反 導 函 數 之 所 有 函 數 都 視 為 不 定 積 分 的 基 本 公 式 基 本 公 式 涵 蓋 的 範 圍 愈 大, 我 們 求 解 積 分 就 愈 容 易, 但 有 記 憶 不 易 的 情 事 研 讀 第 6. 節 反 導 函 數 與 不 定 積 分 定 義 6.. 反 導 函 數 說 明 : 第 六 章 求 積 分 的 方 法 若 F( ) f ( ), Df, 則 F ( ) 為 f( ) 之 反 導 函 數 (antierivative) () 當 F ( ) 為 f( ) 之 反 導 函 數 時, 則 F( ) C,C 為 常 數, 亦 為 f( ) 之 反 導 函 數 故 若 反 導 函

More information

由人成道的佛陀 一 佛陀的祖先和家屬 一 佛陀的祖先和家屬 Magadha Gautama

由人成道的佛陀 一 佛陀的祖先和家屬 一 佛陀的祖先和家屬 Magadha Gautama 由人成道的佛陀 目錄 3 7 13 26 22 由人成道的佛陀 一 佛陀的祖先和家屬 一 佛陀的祖先和家屬 Magadha Gautama 由人成道的佛陀 一 佛陀的祖先和家屬 Dronodana Amrtodana dana 由人成道的佛陀 二 出家以前的悉達多 bodhi-sattva 二 出家以前的悉達多 由人成道的佛陀 二 出家以前的悉達多 Brahman isvara karman 10

More information

佛化長青手冊 緣起

佛化長青手冊 緣起 佛化長青手冊 目錄 緣起 聖嚴法師 2 一 規畫生活, 享受高齡 4 ( 一 ) 心理調適最重要 ( 二 ) 生活起居善安排 二 養生保健, 延年益壽 10 ( 一 ) 長壽養生的要訣 ( 二 ) 別讓病痛成主宰 三 修心養性, 常保安樂 16 ( 一 ) 精進在家自修 ( 二 ) 定期參加共修 ( 三 ) 加入義工行列 附錄一 信仰佛教一定要皈依三寶嗎? 23 附錄二 念佛的方法 26 佛化長青手冊

More information

第 二 節 知 識 份 子 篇 Social formation 144 1990 2 15 145 第 二 節 知 識 份 子 篇 146 theoretical practice 147 搞 148 第 二 節 知 識 份 子 篇 freelance 149 此 外, 自 由 供 稿 者 因 為 被 其 他 社 會 因 素 分 化 的 程 度 很 高, 所 以 其 共 同 利 益 之 落 差 很

More information

前言 人類的歷史, 因 一個簡單的思維 而改變! 1776 Thomas Paine COMMON SENSE

前言 人類的歷史, 因 一個簡單的思維 而改變! 1776 Thomas Paine COMMON SENSE 抓到重點 + 專注力, 做事有效率 GPS You Can Change Your Way of Working Just by Changing Your Way of Thinking 高橋政史 著 黃玉寧 譯 前言 人類的歷史, 因 一個簡單的思維 而改變! 1776 Thomas Paine COMMON SENSE 8 12 1930 60 3 Steve Jobs 你所需要的是技巧? 還是思考方法?

More information

關 懷 照 顧 者 小 冊 子 2

關 懷 照 顧 者 小 冊 子 2 關 懷 照 顧 者 小 冊 子 2 3 4 6 長 期 病 患 者 的 照 顧 者 很 多 時 需 要 24 小 時 全 天 候 照 顧 受 關 顧 者 這 無 疑 令 個 人 生 活 空 間 變 得 狹 窄 然 而, 故 事 中 的 受 訪 者 卻 能 把 握 時 間, 在 受 關 顧 者 上 學 後, 通 過 參 與 各 樣 義 工 活 動 充 實 自 已 ; 同 時, 亦 為 長 期 病

More information

治療血管的雷射 port wine stain 1988 FDA KTP KTP

治療血管的雷射 port wine stain 1988 FDA KTP KTP 您選對雷射了嗎 40 1917 1959 Maiman 1963 20 1983 AndersonParrish 22 2013 5 485 以往須以手術 磨皮等方法才能去除的刺青, 現在用雷射就可以輕易處理 此外, 各種皮膚血管病變 痣 疤痕, 乃至於皺紋的去除, 也可以用雷射來達成 治療血管的雷射 port wine stain 1988 FDA 585 590 595 600 1.5 40 4

More information

Layout 1

Layout 1 視 為 優 講 燈 1 講 開 場 簡 報 隨 齡 發 視 變 資 訊 討 論 檢 討 會 與 會 將 夠 幾 點 與 變 關 視 變 兩 種 視 習 慣 個 問 專 業 員 問 題 講 1 燈 2 隨 齡 長 會 視 變 視 變 會 動 變 難 閱 讀 電 腦 視 變 會 裡 絆 體 風 險 藥 護 務 駕 車 動 難 會 響 並 導 慮 鬱 過 適 當 應 對 視 變 繼 續 動 並 減 關 慮

More information

執 種 子 就 是 攝 大 乘 論 的 三 種 熏 習 一 樣 的 無 始 戲 論 因 這 是 因 緣 淨 不 淨 業 因 已 熏 習 故 是 增 上 緣 它 是 個 增 上 緣 由 我 愛 無 間 已 生 故 它 也 是 個 增 上 緣 也 是 增 上 緣 這 是 標 所 由 就 是 立 出 來

執 種 子 就 是 攝 大 乘 論 的 三 種 熏 習 一 樣 的 無 始 戲 論 因 這 是 因 緣 淨 不 淨 業 因 已 熏 習 故 是 增 上 緣 它 是 個 增 上 緣 由 我 愛 無 間 已 生 故 它 也 是 個 增 上 緣 也 是 增 上 緣 這 是 標 所 由 就 是 立 出 來 丑 二 生 分 二 科 寅 一 徵 云 何 生? 云 何 生 由 我 愛 無 間 已 生 故 無 始 樂 著 戲 論 因 已 熏 習 故 淨 不 淨 業 因 已 熏 習 故 這 是 第 二 科 生 意 地 裡 面 也 是 分 五 科 意 的 自 性 所 依 所 緣 助 伴 作 業 第 五 科 作 業 裡 面 分 兩 科 第 一 科 約 通 相 辨 第 二 科 約 最 勝 辨 最 勝 辨 裡 面 分

More information

人為疏失 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合作, 往往是事故的最終防線, 若能發揮團隊合作的功能, 則比較能克服其他因素所造成的危害

人為疏失 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合作, 往往是事故的最終防線, 若能發揮團隊合作的功能, 則比較能克服其他因素所造成的危害 人為因素與 飛航安全 人為因素 7 7 8 人為因素的類別 H 1972 E. Edward SHELL S S L E software, H handware, E environment, L liveware L SHELL 20 2014 3 495 人為疏失 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合作, 往往是事故的最終防線, 若能發揮團隊合作的功能, 則比較能克服其他因素所造成的危害 2014 3 495

More information

愛滋實務與治理的政治 - 綜合論壇 以及面對這一連串以 責任 為架構衍生出來的愛滋政策如何造就了台灣現在的愛滋處境

愛滋實務與治理的政治 - 綜合論壇 以及面對這一連串以 責任 為架構衍生出來的愛滋政策如何造就了台灣現在的愛滋處境 愛滋治理與在地行動 愛滋實務與治理的政治 - 綜合論壇 王蘋 ( 主持人 ) 張正學 愛滋 ( )15 愛滋 185 愛滋實務與治理的政治 - 綜合論壇 以及面對這一連串以 責任 為架構衍生出來的愛滋政策如何造就了台灣現在的愛滋處境 2011 186 愛滋治理與在地行動 責任 (MSM) MSM 2011 2 187 愛滋實務與治理的政治 - 綜合論壇 粗糙的年齡劃分 ISO( ) ( :. )!!

More information

Chapter 3 Camera Raw Step negative clarity +25 ] P / Step 4 0 ( 下一頁 ) Camera Raw Chapter 3 089

Chapter 3 Camera Raw Step negative clarity +25 ] P / Step 4 0 ( 下一頁 ) Camera Raw Chapter 3 089 Photoshop CC Camera Raw Photoshop Camera Raw Step 1 3 1 2 3 SCOTT KELBY Step 2 B Camera Raw 088 Chapter 3 Camera Raw Chapter 3 Camera Raw Step 3-4 -100 negative clarity +25 ] P / -75-50 Step 4 0 ( 下一頁

More information

LSM Chinese

LSM Chinese 第 六 十 一 篇 人 救 主 的 神 人 生 活 ( 二 ) 書 名 : 路 加 福 音 生 命 讀 經 第 六 十 一 篇 人 救 主 的 神 人 生 活 ( 二 ) 讀 經 : 希 伯 來 書 二 章 十 四 節 上, 十 六 至 十 七 節 上, 腓 立 比 書 二 章 六 至 八 節, 約 翰 福 音 一 章 一 節, 十 四 節, 五 章 三 十 節, 六 章 三 十 八 節 在 本 篇

More information

<B8D5C5AAA5BB2E706466>

<B8D5C5AAA5BB2E706466> 5 2 LION TEL 0136 43 2882 http://hokkaido.lion-adventure.com/ 3 3 5.5 4 5 34 35 PART 1 P110 15 15 20 27 42 PART 1 43 24 44 PART 1 45 KONG P97 50 P43 PART 2 90 30 51 52 3 4 2 3 P43 3 4 56 7 2 1 57 PART

More information

青少年家庭教育手冊父母版 The Power of Yet Youtube TED The Power of Yet Dr. Carol Dweck 04 / 05 ...52...04 PART 1... 08 PART 2...12 PART 3...14...14!...22...26 SOP...32...38...44...51 PART1 PART1 1. 2. Family Life

More information

1

1 1 2 3 4 5 6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7 8 15 9 10 11 12 13 16 14 17 18 19 20 21 22 15 23 2.3 不同的分析角度 以上種種對影響健康因素的分析 其實來自不同的學說和理論 它們從不同角度分析 健康 建立對健康及影響健康因素的不同理解 這些角度包括 1 生物 2 社 會 3 心理 4 靈性 5 生態及

More information

如何正確使用自己所擁有的正版音樂光碟?

如何正確使用自己所擁有的正版音樂光碟? 學 生 的 共 同 筆 記 有 無 著 作 權? 學 校 任 課 教 師 上 課 時 的 授 課 演 講, 是 一 種 語 文 著 作 上 課 的 學 生 將 教 師 的 授 課 內 容, 一 字 一 句 的 抄 錄 成 筆 記, 這 是 一 種 重 製 行 為 學 生 上 課 的 目 的, 在 於 獲 得 授 課 教 師 所 傳 授 的 知 識, 而 學 生 上 課 做 筆 記, 是 一 種 習

More information

二零零六至零七年施政報告

二零零六至零七年施政報告 1 3 4 13 14 34 17 19 20 24 2 5 26 27 28 29 3 0 31 32 3 3 3 4 35 50 36 42 43 45 46 48 49 50 51 66 52 57 58 60 61 65 6 6 67 76 1. 2. 3. 1 4. 5. 6. CEPA 7. 8. 9. 2 10. 11. 12. 13. 3 14. 15. 16. 17. 4 18.

More information

頁 1 / 8 法 規 名 稱 : 公 務 人 員 俸 給 法 修 正 時 間 :97.1.16 第 一 條 ( 本 法 內 容 ) 公 務 人 員 之 俸 給, 依 本 法 行 之 第 二 條 ( 名 詞 定 義 ) 本 法 所 用 名 詞 意 義 如 下 : 一 本 俸 : 係 指 各 職 等 人 員 依 法 應 領 取 之 基 本 給 與 二 年 功 俸 : 係 指 各 職 等 高 於 本 俸

More information

二 兒 歌 選 用 情 形 ( ) 2 ( ) ( ) 1. 158 2.

二 兒 歌 選 用 情 形 ( ) 2 ( ) ( ) 1. 158 2. 兒 歌 內 容 分 析 ~ 以 台 灣 省 教 育 廳 發 行 之 大 單 元 活 動 設 計 內 之 兒 歌 為 例 ~ 摘 要 82 76 158 一 兒 歌 類 目 的 分 布 情 形 ( ) 26 23 22 16 61 38.6 16.5 ( ) 二 兒 歌 選 用 情 形 ( ) 2 ( ) ( ) 1. 158 2. 第 一 章 緒 論 第 一 節 研 究 動 機 79 第 二 節 研

More information

律 儀 不 律 儀 色 就 是 受 所 引 色 在 五 種 色 裡 面 是 受 所 引 色 三 摩 地 所 行 色 是 定 自 在 所 生 色 另 外 有 極 略 色 就 是 極 微 色 極 迥 色 就 是 極 遠 的 地 方 在 虛 空 裡 面 看 上 去 遠 遠 地 看 那 個 顏 色 就 是

律 儀 不 律 儀 色 就 是 受 所 引 色 在 五 種 色 裡 面 是 受 所 引 色 三 摩 地 所 行 色 是 定 自 在 所 生 色 另 外 有 極 略 色 就 是 極 微 色 極 迥 色 就 是 極 遠 的 地 方 在 虛 空 裡 面 看 上 去 遠 遠 地 看 那 個 顏 色 就 是 辰 六 法 分 二 科 巳 一 出 體 性 分 三 科 午 一 標 略 說 法 界 : 若 假 若 實, 有 八 十 七 法 這 是 外 六 處 最 後 一 個 法 處 也 就 是 我 們 常 說 的 法 塵 前 面 的 色 聲 香 味 觸 都 說 過 了 這 是 最 後 一 個 是 法 界 略 說 法 界 若 假 若 實 有 八 十 七 法 色 聲 香 味 觸 是 以 別 名 表 示 的 每 一

More information

長跨距暨挑高建築特殊結構系統之調查分析

長跨距暨挑高建築特殊結構系統之調查分析 第 一 章 1 2 3 4 第 二 章 5 6 7 8 1. 2. 9 3. 4. 5. 6. 7. 8. 9. 10. 11. 10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11 第 三 章 p 12 b / B 0.75 13 p 14 15 D = l 20 +10 16 17 p l D l D l D 3 p 4 3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ch07

Microsoft Word - ch07 五 本 要 點 補 助 款 之 請 撥 及 核 結, 依 下 列 規 定 辦 理 : ( 一 ) 補 助 經 費 由 本 署 直 接 撥 付 至 地 方 政 府 經 費 代 管 學 校 及 其 他 學 校 ( 二 ) 聯 絡 處 及 校 外 會 應 檢 附 收 據, 向 經 費 代 管 學 校 或 地 方 政 府 辦 理 核 銷, 原 始 支 出 憑 證 由 經 費 核 銷 單 位 留 存 備 查

More information

untitled

untitled 9 The Checklist Manifesto The. 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 ECMOAnnals of Thoracic Surgery 4 5 6 clinic Harvard Vanguard Medical Associates 7 8 Li-Fraumeni syndrome 9 intensive carelife support

More information

life930106

life930106 下 象 棋 暗 棋 一 象 棋 是 什 麼? 象 棋 是 中 國 老 祖 先 發 明 的, 下 象 棋 可 以 讓 頭 腦 變 聰 明, 所 以 象 棋 是 益 智 遊 戲 象 棋 的 棋 子 有 二 種 顏 色 : 黑 色 和 紅 色 請 你 數 一 數, 總 共 有 多 少 個 棋 子? - 1 - 休 閒 教 育 領 域 教 材 範 例 紅 色 的 棋 子 有 16 個 黑 色 的 棋 子 也

More information

sle cover 1

sle cover 1 給 愛 尋 根 究 底 的 青 少 年 紅 斑 狼 瘡 冷 知 識 鳴 謝 給 愛 尋 根 究 底 的 青 少 年 紅 斑 狼 瘡 冷 知 識 ~ 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 2003 For Inquiring Teens With LUPUS ~ Our Thoughts, Issues & Concerns Nichole Niles 為 什 麼 會 有 這 本

More information

目    錄

目    錄 總 統 令 中 華 民 國 1 0 2 年 1 月 9 日 華 總 一 義 字 第 1 0 2 0 0 0 00811 號 茲 修 正 安 寧 緩 和 醫 療 條 例 第 一 條 第 三 條 至 第 五 條 及 第 六 條 之 一 至 第 九 條 條 文, 公 布 之 總 統 馬 英 九 行 政 院 院 長 陳 冲 安 寧 緩 和 醫 療 條 例 修 正 第 一 條 第 三 條 至 第 五 條 及

More information

91 靈魂的一角遺留在北印 從北印回來, 沒有一個人是完整的

91 靈魂的一角遺留在北印 從北印回來, 沒有一個人是完整的 靈魂的一角遺留在北印 採訪 / 葉代芝 2005 12 2,500 爭取獨立 流亡到這裡的西藏難 民, 在刻苦的環境中胼手胝足, 建立起一個個屯墾區 90 希望,沒有句點 91 靈魂的一角遺留在北印 9 5 2.5 4 從北印回來, 沒有一個人是完整的 行動醫療團團長陳志福醫師, 為巡迴醫療團隊掌舵 30 周維正醫師是國合會的長期志工, 走過了三十多個國家, 在各個行動醫療團中, 常常可以看到他的身影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Draft circular on Sub Leg - 11 Apr (chi)_Traditional

Microsoft Word - Draft circular on Sub Leg  - 11 Apr (chi)_Traditional 檔 號 : (20) in EDB(SCR) 25/58/11 Pt.4 教 育 局 通 告 第 3/2012 號 2012 年 教 育 ( 修 訂 ) 規 例 2012 年 教 育 ( 豁 免 )( 提 供 非 正 規 課 程 的 私 立 學 校 )( 修 訂 ) 令 2012 年 香 港 考 試 及 評 核 局 條 例 ( 修 訂 附 表 1) 令 [ 注 意 : 本 通 告 應 交 ( a )

More information

簽 呈

簽      呈 台 新 證 券 投 資 信 託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公 告 中 華 民 國 105 年 5 月 4 日 台 新 投 (105) 總 發 文 字 第 00116 號 主 旨 : 本 公 司 經 理 之 台 新 亞 美 短 期 債 券 證 券 投 資 信 託 基 金 等 3 檔 基 金 ( 以 下 合 稱 本 基 金 ), 修 正 證 券 投 資 信 託 契 約 暨 配 合 修 正 公 開 說 明

More information

Session 15-Col-1.pdf

Session 15-Col-1.pdf 1 2 3 4 5 6 7 8 1 2 3 4 5 6 7 5 15 1 5 15 2 5 15 3 5 15 5 5 15 6 167 1 5 15 1 2 3 4 5 15 2 5 15 3 5 6 5 15 5 168 7 5 15 6 8 1 2 3 4 1 2 3 169 3 --- 4 170 171 5 15 1 5 15 1 172 5 15 1 1 2 3 4 5 173 5 15

More information

心 靈 環 保 心 靈 環 保 是 全 球 性 的 運 動

心 靈 環 保 心 靈 環 保 是 全 球 性 的 運 動 法 鼓 山 的 核 心 主 軸 心 靈 環 保 目 錄 心 靈 環 保 是 全 球 性 的 運 動 2 心 靈 環 保 6 慈 悲 沒 有 敵 人, 智 慧 不 起 煩 惱 心 靈 環 保 17 附 錄 : 心 靈 環 保 法 語 精 選 33 心 靈 環 保 心 靈 環 保 是 全 球 性 的 運 動 心 靈 環 保 是 全 球 性 的 運 動 心 靈 環 保 心 靈 環 保 是 全 球 性 的

More information

NAAC_FNEC.indd

NAAC_FNEC.indd 攜 手 同 步 五 載 情 齊 心 邁 向 新 一 天 2003-2008 1 4 5 6 7 耆 智 全 接 觸 消 除 隔 膜 回 饋 社 會 8 9 10 11 12 13 14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15 2008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0032008 我們的願景 攜手共創佳 在 過去五年 義工與中心並肩作戰社區的層面有

More information

為什麼要做佛事 一 前言

為什麼要做佛事 一 前言 為什麼要做佛事 目錄 一 前言 2 二 什麼叫做佛事? 3 三 請出家人做佛事有什麼用處? 5 四 臨命終時怎麼辦? 6 五 亡靈是什麼? 9 六 誰該做佛事? 12 七 誦經做什麼? 15 八 拜懺做什麼? 18 九 放焰口做什麼? 20 十 人鬼之間的佛事? 22 為什麼要做佛事 一 前言 二 什麼叫做佛事? 二 什麼叫作佛事? 為什麼要做佛事 三 請出家人做佛事有什麼用處? 三 請出家人做佛事有什麼用處?

More information

《數學奠基活動模組示例》

《數學奠基活動模組示例》 02 學 年 就 是 要 學 好 數 學 (JUST DO MATH) - 子 計 畫 一 : 數 學 活 動 營 數 學 奠 基 活 動 模 組 示 例 : 分 數 假 帶 互 換 _ 國 小 三 四 年 級 桌 遊 活 動 名 稱 : 分 數 心 臟 病 編 號 : ( 由 主 辦 單 位 填 寫 ) 設 計 者 : 新 竹 縣 蔡 寶 桂 老 師 壹 活 動 器 材 : 一 分 數 撲 克 牌,

More information

T0209_07

T0209_07 不 掉 心 者 : 謂 於 舉 時 及 於 略 時, 得 平 等 捨 : 修 心 念 住 的 時 候, 觀 察 自 己 的 心, 心 有 很 多 種 不 同 的 相 貌 這 裡 是 說 怎 麼 叫 做 不 掉 心? 不 掉 心, 簡 單 地 說, 就 是 不 散 亂, 掉 者, 動 也 ; 就 是 不 動 亂 的 心 謂 於 舉 時 及 於 略 時 : 舉, 前 面 解 釋 過, 就 是 昏 沉 的

More information

愛上傲嬌老師目次第十七課男人的恢復力是很好的004 第十八課喝酒,是最容易喝出感情的012 第十九課男人急起來,是可以不擇手段的055 第二十課到底,他是可以被打敗的111 第二十一課結果,他才是最後的那個人143 第二十二課這個人,從來都是屬禽獸的162 尾聲好一隻占有慾強大的獸181 屈雲番外愛上甜味棉花糖183 2 古承遠番外 新黑夜裡總會有顆星199 李悠然番外 新週而復始的一天205 屈雲番外

More information

我 為 你 祝 福 從 心 經 談 如 何 安 定 人 心

我 為 你 祝 福 從 心 經 談 如 何 安 定 人 心 我 為 你 祝 福 目 錄 從 心 經 談 如 何 安 定 人 心 2 從 普 門 品 談 如 何 自 助 助 人 12 從 大 悲 咒 談 如 何 祈 福 有 福 22 我 為 你 祝 福 從 心 經 談 如 何 安 定 人 心 從 心 經 談 如 何 安 定 人 心 ( 一 ) 建 立 正 確 的 人 生 觀 我 為 你 祝 福 1. 三 世 因 果, 還 願 受 報 2. 四 大 假 合, 歡

More information

268 別 行 政 區 所 以, 全 國 人 民 代 表 大 會 根 據 憲 法 第 31 條 規 定 設 立 了 特 別 行 政 區 沒 有 憲 法 第 31 條 的 規 定, 就 沒 有 特 別 行 政 區 制 度 存 在 的 合 法 性 基 礎 62 正 如 上 述, 憲 法 為 特 別 行

268 別 行 政 區 所 以, 全 國 人 民 代 表 大 會 根 據 憲 法 第 31 條 規 定 設 立 了 特 別 行 政 區 沒 有 憲 法 第 31 條 的 規 定, 就 沒 有 特 別 行 政 區 制 度 存 在 的 合 法 性 基 礎 62 正 如 上 述, 憲 法 為 特 別 行 行 政 第 二 十 三 卷, 總 第 八 十 八 期,2010 No.2,267 275 267 * 憲 法 和 基 本 法 是 澳 門 特 別 行 政 區 的 憲 制 基 礎, 體 現 在 二 個 方 面 第 一, 一 國 兩 制 的 實 施 需 要 制 度 化 和 法 律 化, 制 度 化 就 是 設 立 特 別 行 政 區, 法 律 化 就 是 制 定 特 別 行 政 區 基 本 法 制 度

More information

HSBC Holdings plc Interim Report 2015 - Chinese

HSBC Holdings plc Interim Report 2015 - Chinese 聯 繫 客 戶 創 先 機 助 握 商 情 百 五 載 HSBC Holdings plc 滙 豐 控 股 有 限 公 司 2015 年 中 期 業 績 報 告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More information

除 十 五 種 貪 欲 得 十 六 心 無 礙 解 脫 5-6) 有 精 進 斷 不 善 法, 有 精 進 長 養 善 法 7-8) 有 喜, 有 喜 處 9-10) 有 身 猗 息, 有 心 猗 息 11-12) 有 定, 有 定 相 13-14) 有 捨 善 法, 有 捨 不 善 法 成 實 論

除 十 五 種 貪 欲 得 十 六 心 無 礙 解 脫 5-6) 有 精 進 斷 不 善 法, 有 精 進 長 養 善 法 7-8) 有 喜, 有 喜 處 9-10) 有 身 猗 息, 有 心 猗 息 11-12) 有 定, 有 定 相 13-14) 有 捨 善 法, 有 捨 不 善 法 成 實 論 十 住 毘 婆 沙 論 卷 3 發 菩 提 心 品 第 6 ( 釋 開 仁 指 導, 釋 惟 欣 整 理 ) p.2-3: 見 法 欲 壞, 為 守 護 故 發 心 一 人 二 處 行 出 三 界 四 聖 諦 大 導 師 1 知 五 種 法 藏 脫 於 六 道 佛 多 種 可 能 :1) 自 利 利 他 ;2) 福 慧 ;3) 見 道 修 道 欲 界 色 界 無 色 界 苦 集 滅 道 過 去 法

More information

肆 研 究 方 法 進 行 本 研 究 前, 我 們 首 先 對 研 究 中 所 用 到 名 詞 作 定 義 定 義 : 牌 數 : 玩 牌 時 所 使 用 到 撲 克 牌 數 次 數 : 進 行 猜 心 術 遊 戲 時, 重 複 分 牌 次 數 數 : 進 行 猜 心 術 遊 戲 時, 每 次 分

肆 研 究 方 法 進 行 本 研 究 前, 我 們 首 先 對 研 究 中 所 用 到 名 詞 作 定 義 定 義 : 牌 數 : 玩 牌 時 所 使 用 到 撲 克 牌 數 次 數 : 進 行 猜 心 術 遊 戲 時, 重 複 分 牌 次 數 數 : 進 行 猜 心 術 遊 戲 時, 每 次 分 摘 要 魔 術 師 讀 心 術 背 後 到 底 藏 了 多 少 祕 密? 一 般 觀 眾 心 裡 常 有 著 這 句 話 本 研 究 我 們 破 解 了 魔 術 師 透 過 數 學 規 律 加 上 置 中 手 法 完 成 一 連 串 騙 人 撲 克 牌 遊 戲, 也 學 會 了 如 何 透 過 整 理 表 格 方 式, 來 找 出 數 學 規 律, 也 更 懂 得 如 何 把 簡 單 數 學 技 巧

More information

mark Tuesdays with Morrie Mitch Albom TEL(02) FAX(02)

mark Tuesdays with Morrie Mitch Albom TEL(02) FAX(02) Tuesdays with Morrie Mitch Albom mark 08 14 Tuesdays with Morrie Mitch Albom 1052511 www.locuspublishing.com 0800-006689 TEL(02) 87123898 FAX(02) 87123897 18955675 e-maillocus@locuspublishing.com 706 Copyright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Lecture13_1.doc

Microsoft Word - Lecture13_1.doc 學 佛 五 講 佛 法 的 正 見 十 課 前 講 話 世 界 各 地 天 災 人 禍 不 斷, 有 什 麼 方 法 能 幫 助 這 些 在 苦 難 中 的 眾 生 呢? 從 佛 教 的 觀 點 來 看, 除 非 我 們 能 夠 洞 徹 此 中 真 正 的 因 果 關 係, 否 則 絕 對 不 可 能 徹 底 改 善 世 間 的 災 難 當 我 們 在 尋 求 解 決 問 題 辦 法 的 過 程 中,

More information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B773A55FA5ABAC46A9B2BDC3A5CDA7BD313034A67EA6DC313035A67E33A4EBBFECB27AA9CAA74FA5ADB5A5ABC5BEC9B1A1A7CE>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B773A55FA5ABAC46A9B2BDC3A5CDA7BD313034A67EA6DC313035A67E33A4EBBFECB27AA9CAA74FA5ADB5A5ABC5BEC9B1A1A7CE> 新 北 市 政 府 衛 生 局 104 年 至 105 年 3 月 辦 理 性 別 平 等 宣 導 情 形 宣 導 方 式 ( 含 平 面 網 頁 廣 播 影 音 座 談 會 說 明 會 性 別 平 等 宣 導 文 宣 製 作 情 形 CEDAW 宣 導 情 形 宣 導 成 效 記 者 會 及 活 動 等 ) 時 間 :104 年 1 月 10 日 內 容 : 溫 柔 生 產 分 享 及 母 乳 支

More information

出義僧家的意林悟語聖嚴法師著3 目錄 在家與出家 5 選擇出家的四個觀點 21 出家是為 21 世紀的人類努力 37 宗教師的胸襟與悲願 45 在家與出家 願消三障諸煩惱 在家與出家 5 6 出家的意義 願得智慧真明了 在家與出家 7 8 出家的意義 在家哪及出家好 在家與出家 9 10 出家的意義 將此深心奉塵剎 在家與出家 11 12 出家的意義 堪作人天功德主 在家與出家 13 14 出家的意義

More information

骨 折 別 日 數 表 1. 鼻 骨 眶 骨 ( 含 顴 骨 ) 14 天 11. 骨 盤 ( 包 括 腸 骨 恥 骨 坐 骨 薦 骨 ) 40 天 2. 掌 骨 指 骨 14 天 12. 臂 骨 40 天 3. 蹠 骨 趾 骨 14 天 13. 橈 骨 與 尺 骨 40 天 4. 下 顎 ( 齒

骨 折 別 日 數 表 1. 鼻 骨 眶 骨 ( 含 顴 骨 ) 14 天 11. 骨 盤 ( 包 括 腸 骨 恥 骨 坐 骨 薦 骨 ) 40 天 2. 掌 骨 指 骨 14 天 12. 臂 骨 40 天 3. 蹠 骨 趾 骨 14 天 13. 橈 骨 與 尺 骨 40 天 4. 下 顎 ( 齒 查 詢 本 公 司 資 訊 公 開 說 明 文 件, 請 上 本 公 司 網 站, 南 山 產 物 團 體 傷 害 保 險 傷 害 醫 療 保 險 給 付 ( 日 額 型 ) 附 加 條 款 ( 主 要 給 付 項 目 : 傷 害 醫 療 保 險 金 日 額 保 險 金 ) 100.05.27(100) 美 亞 保 精 字 第 0097 號 函 備 查 101.08.08(101) 美 亞 保 精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CDtc_WeiShiSanShiSong_05.doc

Microsoft Word - CDtc_WeiShiSanShiSong_05.doc 唯 識 三 十 頌 第 五 講 最 尊 貴 的 淨 蓮 上 師 講 解 講 於 新 加 坡 Orchid Country Club 2014 年 6 月 5 日 喇 嘛! 各 位 居 士 大 德! 晚 上 好! 我 們 昨 天 介 紹 了 賴 耶 的 自 相, 就 是 阿 賴 耶 識 它 的 自 體 的 功 能, 有 能 藏 所 藏 跟 執 藏, 最 主 要 是 講 這 個 我 愛 執 藏 就 是

More information

printing.indd

printing.indd 上 帝 信 仰 與 古 代 中 國 13 基 督 教 之 景 教 在 唐 朝 傳 入 中 國 人 類 最 早 期 活 動 都 在 兩 河 流 域 一 帶 人 類 文 化 始 於 巴 比 倫 兩 河 流 域 14 圖 片 中 國 基 督 教 簡 史 挪 亞 三 子 後 裔 分 散 全 地, 中 國 人 是 閃 族 的 後 人 四 大 文 明 古 國 都 離 不 開 大 河 滋 潤 一 般 書 籍 所

More information

【第35義】中

【第35義】中 一 前 言 大 般 若 經 中 菩 薩 證 住 實 際 的 探 討 林 崇 安 ( 法 光 雜 誌,251 期,2010) 玄 奘 大 師 所 譯 的 大 般 若 經 是 由 16 部 經 典 所 組 成, 分 成 十 六 分, 也 稱 作 十 六 會 前 五 分 內 容 大 致 相 同 而 經 文 長 短 有 異, 其 品 數 和 卷 數 為 : 初 分 七 十 九 品 400 卷 : 卷 1 卷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玫瑰經

Microsoft Word - 玫瑰經 玫 瑰 經 聖 號 經 因 父 及 子 及 聖 神 之 名, 阿 門 信 經 我 信 唯 一 的 天 主, 全 能 的 聖 父, 天 地 萬 物, 無 論 有 形 無 形, 都 是 祂 所 創 造 的 我 信 唯 一 的 主 耶 穌 基 督 天 主 的 獨 生 子, 祂 在 萬 世 之 前, 由 聖 父 所 生, 祂 是 出 自 天 主 的 天 主, 出 自 光 明 的 光 明, 出 自 真 天 主

More information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A46AADBCA6CAAA6BA9FAAAF9BDD7AABDB8D1C1BFB04F5F372D32325FA4DFBDE53230313231322E646F63>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A46AADBCA6CAAA6BA9FAAAF9BDD7AABDB8D1C1BFB04F5F372D32325FA4DFBDE53230313231322E646F63> 大乘百法明門論直解 講記 講述者: 大乘妙法弘護學會導師 上 淨 界法師 下 本會所提供之經書電子檔 皆可免費下載 但不得擅自加註 修改 增刪 販售 -1- 編 輯 出 版 : 淨 願 蘭 若 釋 心 賢 大 乘 百 法 明 門 論 直 解 第 7 卷 / 共 22 本 論 裡 面 講 到 百 法, 分 成 了 五 位, 就 是 有 五 個 種 類 ; 第 一 個 心 法 跟 第 二 個 心 所 有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10100000191.doc

Microsoft Word - 10100000191.doc 臺 灣 集 中 保 管 結 算 所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辦 理 認 購 ( 售 ) 權 證 帳 簿 劃 撥 作 業 配 合 事 項 部 分 條 文 修 正 條 文 對 照 表 附 件 1 修 正 條 文 現 行 條 文 說 明 第 五 章 認 購 ( 售 ) 權 證 之 權 利 行 使 第 一 節 認 購 權 證 採 證 券 給 付 或 以 證 券 給 付 之 認 購 權 證 發 行 人 得 選

More information

T209_06

T209_06 中 身 表 身, 變 異 身 不 變 異 身, 女 身 男 身 半 擇 迦 身 : 這 是 解 釋 身 念 住 的 身, 一 共 有 三 十 五 現 在 這 裡 是 中 身 : 中 身 就 是 身 體 的 內 部, 是 不 清 淨 的, 自 性 不 淨, 叫 中 身 表 身 : 就 是 身 體 的 表 面, 相 似 的 清 淨 變 異 身 : 變 異 身 是 命 終 了 的 時 候, 青 瘀 膿 爛

More information

攜手拼出圓滿的幸福 2

攜手拼出圓滿的幸福 2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庭教育研究與發展中心編撰教育部出版中華民國 96 年 9 月 攜手拼出圓滿的幸福 2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家庭教育研究與發展中心主任 林育瑋 3 目錄 幸福拼圖 序文...p.2 引言 能和心愛的人共度一生, 就是最大的幸福!...p.6 幸福方程式 : 我 + 你 = 幸福關鍵一 我...p.10 關鍵一 你...p.20 關鍵一 +...p.28 如果你還想知道更多撇步 附錄一...p.48

More information

... 03... 10 2... 15...20... 26... 30... 34

... 03... 10 2... 15...20... 26... 30... 34 99 ... 03... 10 2... 15...20... 26... 30... 34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認知概念發展教具 概念類 1. 理解概念 2. 空間概念 3. 速度概念 4. 專注力 5. 記憶力 6. 數概念 理解概念 空間概念 認知概念發展教具

More information

03-??????

03-?????? 攝 類 學 03 講 者 : 促 稱 格 西 譯 者 : 法 音 法 師 地 點 : 三 學 法 洲 時 間 :20121003 接 續 探 討 常 的 性 相, 如 文 : 非 剎 那 與 法 的 同 位 即 常 的 性 相 空 有 作 用 者, 即 無 事 的 性 相 不 生 即 非 所 作 性 的 性 相 不 堪 生 住 滅 即 無 為 法 的 性 相 非 勝 義 具 有 作 用 者 即 世

More information

包 裝 維 生 素 礦 物 質 類 之 錠 狀 膠 囊 狀 食 品 營 養 標 示 應 遵 行 事 項 一 本 規 定 依 食 品 安 全 衛 生 管 理 法 第 二 十 二 條 第 三 項 規 定 訂 定 之 二 本 規 定 所 稱 維 生 素 礦 物 質 類 之 錠 狀 膠 囊 狀 食 品, 指

包 裝 維 生 素 礦 物 質 類 之 錠 狀 膠 囊 狀 食 品 營 養 標 示 應 遵 行 事 項 一 本 規 定 依 食 品 安 全 衛 生 管 理 法 第 二 十 二 條 第 三 項 規 定 訂 定 之 二 本 規 定 所 稱 維 生 素 礦 物 質 類 之 錠 狀 膠 囊 狀 食 品, 指 包 裝 維 生 素 礦 物 質 類 之 錠 狀 膠 囊 狀 食 品 營 養 標 示 應 遵 行 事 項 一 本 規 定 依 食 品 安 全 衛 生 管 理 法 第 二 十 二 條 第 三 項 規 定 訂 定 之 二 本 規 定 所 稱 維 生 素 礦 物 質 類 之 錠 狀 膠 囊 狀 食 品, 指 以 營 養 添 加 劑 作 為 維 生 素 礦 物 質 來 源 之 錠 狀 膠 囊 狀 食 品 三

More information

研究一:n人以『剪刀、石頭、布』猜拳法猜拳一次,決定一人勝

研究一:n人以『剪刀、石頭、布』猜拳法猜拳一次,決定一人勝 嘉 義 市 第 三 十 屆 中 小 學 科 學 展 覽 會 作 品 說 明 書 猜 拳 決 勝 負 的 最 佳 策 略 探 討 科 別 : 數 學 科 組 別 : 國 小 組 關 鍵 詞 : 剪 刀 石 頭 布 黑 白 猜 編 號 : 壹 摘 要 在 玩 遊 戲 時 往 往 需 要 運 用 猜 拳 剪 刀 石 頭 布 或 黑 白 猜 來 決 勝 負 或 是 分 組, 但 人 數 一 多, 便 無 法

More information

: 1 9 2 8 www.sandschina.com 1 2 4 7 8 10 12 14 20 16 18 22 28 GRI 360 25 LED 5% 160,000 50 10 1 2,795 289 https://www.sandsmacao.com 9,915 2,905 EarthCheck https://www.venetianmacao.com 1,238 360 19 https://www.theplazamacao.com

More information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安身安心安家安業 目錄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2 安誰 - 能夠安人必能安己 3 安身 - 在於生活的勤勞儉樸 8 安心 - 在於生活的少欲知足 13 安家 - 於家庭中的相愛和相助 15 安業 - 在於身口意三類行為的清淨和精進 18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安誰 - 能夠安人必能安己 安誰 - 能夠安人必能安己行菩薩道 - 尊重他人而安心安身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身心平安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PowerPoint - 資料庫正規化(ccchen).ppt

Microsoft PowerPoint - 資料庫正規化(ccchen).ppt 資 料 庫 正 規 化 正 規 化 的 概 念 何 謂 正 規 化 (Normalization)?? 就 是 結 構 化 分 析 與 設 計 中, 建 構 資 料 模 式 所 運 用 的 一 個 技 術, 其 目 的 是 為 了 降 低 資 料 的 重 覆 性 與 避 免 更 新 異 常 的 情 況 發 生 因 此, 就 必 須 將 整 個 資 料 表 中 重 複 性 的 資 料 剔 除, 否 則

More information

ART_RAE16_ticket_cn_p.1

ART_RAE16_ticket_cn_p.1 1. 2. 3. 4. 基 础 部 分 - 色 彩 TM TM Premier B2C Sales to China 2014 TM OCR www.divcom.com.hk/ocrc 現 在 開 始 計 劃 訪 問 亞 洲 零 售 博 覽 的 行 程! 交 通 配 套 乘 車 路 線 : 由 機 場 乘 坐 公 共 汽 車 : A11 或 E11 到 灣 仔 (~80 分 鐘 ) 地 鐵 :

More information

精子來自男人, 卵子來自女人 男女大不同的真正原因就在此! Sperm are from Men, Eggs are from Women Joe Quirk

精子來自男人, 卵子來自女人 男女大不同的真正原因就在此! Sperm are from Men, Eggs are from Women Joe Quirk 精子來自男人, 卵子來自女人 男女大不同的真正原因就在此! Sperm are from Men, Eggs are from Women Joe Quirk contents 1 2 3 4 5 6 7 8 9 10 4 6 14 21 27 30 35 37 40 44 51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58 65 68 73 77 81 91 95 T.S. 102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02-黃昭元.doc

Microsoft Word - 02-黃昭元.doc 平 等 權 與 自 由 權 競 合 案 件 之 審 查 從 釋 字 第 649 號 解 釋 談 起 黃 昭 元 目 次 壹 前 言 貳 研 究 議 題 與 架 構 參 案 件 類 型 與 審 查 方 式 分 析 一 一 規 定 同 時 侵 害 數 權 利 的 案 件 類 型 二 審 查 方 式 的 區 別 實 益 : 審 查 順 序 標 準 結 果 三 三 種 可 能 的 審 查 方 式 四 各 種

More information

人 們 在 為 生 活 空 間 中 的 物 品 選 擇 色 彩 時, 不 自 覺 地 會 反 應 出 大 腦 對 色 彩 的 解 釋, 設 計 師 若 能 掌 握 色 彩 所 隱 藏 的 訊 息, 便 可 以 充 分 利 用 並 創 造 出 極 具 魅 力 的 產 品 視 覺 對 知 覺 的 影 響

人 們 在 為 生 活 空 間 中 的 物 品 選 擇 色 彩 時, 不 自 覺 地 會 反 應 出 大 腦 對 色 彩 的 解 釋, 設 計 師 若 能 掌 握 色 彩 所 隱 藏 的 訊 息, 便 可 以 充 分 利 用 並 創 造 出 極 具 魅 力 的 產 品 視 覺 對 知 覺 的 影 響 色 彩 是 人 的 視 覺 機 制 所 創 造 出 來 用 以 探 究 環 境 的 工 具, 它 不 僅 能 提 供 辨 識 的 作 用, 還 具 有 知 覺 與 文 化 上 的 意 涵, 並 能 引 發 強 烈 到 超 越 理 智 的 情 緒 反 應, 對 人 類 的 生 活 影 響 十 分 深 遠 2120 21 3 30 20109453 人 們 在 為 生 活 空 間 中 的 物 品 選 擇

More information

授 課 老 師 章 節 第 一 章 教 學 教 具 間 3 分 鐘 粉 筆 CNC 銑 床 教 學 內 容 CNC 銑 床 之 基 本 操 作 教 材 來 源 數 值 控 制 機 械 實 習 Ⅰ 1. 了 解 CNC 銑 床 的 發 展 2. 了 解 CNC 銑 床 刀 具 的 選 用 3. 了 解

授 課 老 師 章 節 第 一 章 教 學 教 具 間 3 分 鐘 粉 筆 CNC 銑 床 教 學 內 容 CNC 銑 床 之 基 本 操 作 教 材 來 源 數 值 控 制 機 械 實 習 Ⅰ 1. 了 解 CNC 銑 床 的 發 展 2. 了 解 CNC 銑 床 刀 具 的 選 用 3. 了 解 台 中 市 財 團 法 人 光 華 高 級 工 業 職 業 學 校 專 業 科 目 - 數 值 控 制 機 械 教 案 本 適 用 科 別 : 機 械 科 製 圖 科 編 寫 單 位 : 光 華 高 工 機 械 製 圖 科 授 課 老 師 章 節 第 一 章 教 學 教 具 間 3 分 鐘 粉 筆 CNC 銑 床 教 學 內 容 CNC 銑 床 之 基 本 操 作 教 材 來 源 數 值 控 制 機

More information

Zytiga... Zytiga... Zytiga Zytiga Zytiga

Zytiga... Zytiga... Zytiga Zytiga Zytiga 250 本資料僅提供醫護人員衛教使用 ............... Zytiga... Zytiga... Zytiga... 2 3 4 5 6 7 8 9 Zytiga... 10 Zytiga... 10...... 13 18 Zytiga Zytiga 2 25% 3 PSA PSA 3~4 ng/ml PSA bone scan CT scan MRI 4 5 攝護腺癌之治療 治療方面

More information

在餐點設計時, 往往會運用不同的質地做搭配, 以達到食用者口感的最佳平衡與變化

在餐點設計時, 往往會運用不同的質地做搭配, 以達到食用者口感的最佳平衡與變化 百變的 廚房世界 廚藝與感官的饗宴 5 26 2014 2 494 在餐點設計時, 往往會運用不同的質地做搭配, 以達到食用者口感的最佳平衡與變化 2014 2 494 27 28 2014 2 494 食物的物理變化 5 廚房好比是一個食物實驗室, 運作時, 都在進行無數的物理與化學變化, 才能把樸實的原料食材轉為一道道令人驚嘆的美味 食物的化學變化 C 2014 2 494 29 62 65 廚房的魔術秀

More information

2016-2017 04-05 06 07-08 09 10 11 12-13 14 15-16 17 17 18-19 20-26 27-29 30-32 33-35 36-37 37-38 39-40 40 41-42 42-43 44 45-47 48 49-51 51 52-53 54-55 56 57 58 59 60 2001 9 2002 1 896 1989 1989 8 Peninsula

More information

2 作者序

2 作者序 為什麼男女互相吸引? 卻無法彼此理解! 生田哲 著盧宛瑜 譯 2 作者序 3 4 1 β 2 0 0 9 年1 月生田哲 contents 2 第一章男女是完全不同種生物 12 16 18 X 19 Y 20 21 22 24 26 28 29 31 32 33 35 36 38 39 41 43 45 47 T 49 50 52 54 56 58 60 62 63 64 第二章從性荷爾蒙看男性與女性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第四章.doc

Microsoft Word - 第四章.doc 第 四 章 - 試 分 別 說 明 組 合 邏 輯 電 路 與 序 向 邏 輯 電 路 之 定 義 解 : 組 合 邏 輯 電 路 由 基 本 邏 輯 閘 所 組 成 的 此 種 邏 輯 電 路 之 輸 出 為 電 路 所 有 輸 入 的 組 合 因 此 輸 出 狀 態 可 完 全 由 目 前 之 輸 入 來 決 定 而 組 合 邏 輯 電 路 之 示 意 圖 如 圖 所 a 示 ; 而 序 向 邏

More information

前 言 民 主 黨 0 9-1 0 施 政 報 告 建 議 書 1 2002 1 2 2 0 0 5 2 0 1 2 1 2 0. 5 3 民 主 黨 立 法 會 議 員 二 零 零 九 年 九 月

前 言 民 主 黨 0 9-1 0 施 政 報 告 建 議 書 1 2002 1 2 2 0 0 5 2 0 1 2 1 2 0. 5 3 民 主 黨 立 法 會 議 員 二 零 零 九 年 九 月 前 言 民 主 黨 0 9-1 0 施 政 報 告 建 議 書 1 2002 1 2 2 0 0 5 2 0 1 2 1 2 0. 5 3 民 主 黨 立 法 會 議 員 二 零 零 九 年 九 月 目 錄 前 言... 1 政 治 1....5 2....7 3....8 4....9 5....10 經 濟 6....12 7....13 8....14 9....15 10....16 11....17

More in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