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經》與佛教教義的的比較

Size: px
Start display at page:

Download "《瑜伽經》與佛教教義的的比較"

Transcription

1 瑜伽經 與佛教思想的比較 莊國彬 法鼓文理學院宗教學系 摘要本文主要探討印度佛教與印度教相互的影響, 特別從瑜伽派的 瑜伽經 與佛教思想作比較 從 瑜伽經 中明顯受佛教影響的專用術語開始談起, 進而透過 心 戒 三昧 和 智 等面向擴展視野, 以概念性的比較補充分析, 希望能以較更深入的層面比較兩派之間的影響關係 藉由 瑜伽經 與佛教思想的比較, 本文認為在戒律方面, 瑜伽經 主要是接受 奧義書 耆那教一貫下來的苦行修持, 與佛陀捨棄無意義的極端苦行不同 但是在禪定理論和智的產生, 瑜伽經 受到佛教思想的影響相當深 這說明在公元三至六世紀左右, 佛教思想的確影響到印度教, 特別是在禪修理論方面 在文章的最後, 附有 瑜伽經 中文譯注, 以方便助益台灣學界對於印度學 或佛學與印度學的比較研究 關鍵詞 : 瑜伽經 早期佛教 心 戒 三昧 智

2 圓光佛學學報第二十六期 Comparitive Study between the Yoga-sūtra and the Buddhist Thoughts Kuo-pin Chuang Religious Studies, Dharma Drum Institute of Liberal Arts Abstract The present paper discusses the inter-influence between Buddhism and Hinduism, especially comparison between the Yoga-sūtra of the Yoga school and Buddhist Thought. Firstly, the comparison is on the similar terminologies used in the Yoga-sūtra and Buddhist thought. Secondly, on the conceptional level, comparison focuses on the mind (citta), the precept(śīla), the concentration(samādhi), and the wisdom (jñāna). From these two aspects, I wish comparison between the Yoga school and Buddhism will reach a deeper level. Through comparison between the Yoga-sūtra and Buddhist thought, the present paper concluded that in terms of the precpet, the Yoga-sūtra follows the tapas practices from the Upaniṣad and Jaina tradition, different from the Buddhist thought. However, in terms of the meditative theory and the wisdom(jñāna), the Yoga-sūtra is deeply influenced by

3 瑜伽經 與佛教思想的比較 Buddhist thought. It indicates that during the third to sixth century, Buddhism did influent Hinduism, especially on the meditative theory. There is a Chinese translation of Yoga-sūtra as the appendix of this paper. Keywords: Yoga-sūtra, Early Buddhism, citta, śīla, samādhi, jñāna.

4 圓光佛學學報第二十六期 一 前言 從二十世紀初起, 由於幾位瑜伽大師如 K. Pattabhi Jois I. B. Iyengar Bikram Choudhury 的推廣, 瑜伽在目前已成為世界性的運動之一, 而瑜伽教室不論在世界各地, 更是如雨後春筍般的成立 根據 BBC 在 2009 年的報導, 全世界約有三億人有規律性在練習瑜伽 1 而某一美國瑜伽雜誌更宣稱, 在 2012 年, 光是美國一地就有兩億多人在練瑜伽 2 影響所及, 瑜伽派的主要經典 瑜伽經 (Yoga - sūtra) 也受到了許多練習瑜伽者的重視 縱觀印度中世紀的六派哲學經典中, 在今天的世界, 瑜伽經 或許是最受歡迎和最多非印度哲學專家閱讀和研究的一部經典 3 其受重視的程度有可能不亞於 甚至還超過一般印度人所熟悉的 博伽梵歌 (Bhagavad-gītā) 但是 瑜伽經 從成書以來一直受到這麼重視嗎?David Gordon White 在他的書 The Yoga Sutra of Patanjali--A Biography 提到, 有別於目前極其流行的情況, 其實 瑜伽經 的傳承曾中斷過幾百年, 因為找不到在某段時間的 瑜伽經 寫本, 也沒有注解本 這表示該時期並無人流傳 瑜伽經 直到十九世紀, 英國的東方學學者, 才又重新發現 瑜伽經 4 其實不光是 瑜伽經, 佛教在印度本土的重新 BBC News, /05/30. Huffpost, Health, Living Newsletter, american-yoga_n_ html, 2015/05/30 當然這數據有可能受到雜誌的品牌效應而有所偏高 其中一個明顯的例子僅是瑜伽大師艾楊格 (B. K. S. Iyengar) 就出了兩本以英文解釋 瑜伽經 的書,Light on the Yoga Sūtras of Patañjali 和 Core of the Yoga Sūtras 更不用提目前在網路上有許許多多提到瑜伽哲學和翻譯 瑜伽經 的各種外文書籍 David Gordon White, The Yoga Sutra of Patanjali--A Biography, p

5 瑜伽經 與佛教思想的比較 發現也是類似的情況 5 從佛學研究的角度來說, 目前國內對於從印度其他教派來看佛教的研究比起純佛學的研究, 相對的比較少 所以本文的重點並不在單純討論 瑜伽經 的教義與哲學, 而特別是較著重在於 瑜伽經 與佛教思想相互間的比較與影響 二 瑜伽經 與二手研究文獻簡介 傳統上認為 瑜伽經 的作者是帕坦伽利 (Patañjali), 而注解帕尼尼 (Pāṇini) 文法的 大注 (Mahābhāṣya) 作者也稱為帕坦伽利 由於 大注 的年代不會晚於公元前二 三世紀, 若兩位作者是同一人, 那 瑜伽經 的成書年代就相當早了 如 Surendranath Dasgupta 在 印度哲學史 中就認為 瑜伽經 約成立於公元前二世紀 6 不過 James H. Woods, 這一位相當權威 瑜伽經 的英譯作者, 在他的導言中舉了許多例證, 說明編篡 瑜伽經 的帕坦伽利, 和 大注 (Mahābhāṣya) 作者帕坦伽利並不是同一人, 並透過許多考證, 將 瑜伽經 的成書年代定於 C.E., 7 而日本學者本多惠提到在 瑜伽經 第四品第 19 頌, 是批判佛教唯識思想中的自證分, 而自證分的成立應是在陳那之後 8 中村元接受本多惠 參 Rupert Gethin, The Foundation of Buddhism, p.1. 其中提到了 1898 年英國考古學家在北印度和尼泊爾交接處, 發現了有可能裝有佛陀舍利的罐子, 從而證明了佛陀是歷史人物, 而非神話傳說 Surendranath Dasgupta, A History of Indian Philosophy. vol. I, p 還是有許多接受印度傳統的人, 認為 瑜伽經 是成書於公元前二世紀 James H. Woods, 1914, The Yoga-system of Patañjali, Introduction, p. xv-xvii. 根據 Wikipedia, Sutras of Patanjali 的詞條下, 提到較新的研究如 Philipp A. Maas 接受這樣的說法, 甚至還更訂為 400 C.E. 但是 Edwin Bryant 則認為應該更早, 應介於 C.E. 之間 參 /06/11 本多惠, ヨ が經註上卷 真實無畏, 京都 : 平樂寺,2007 年, 頁 21

6 圓光佛學學報第二十六期的看法, 認為 瑜伽經 最晚應成立於 C.E. 9 換句話說, 公元五百年左右是目前學界較多人接受 瑜伽經 的成書年代 在 瑜伽經 的注解方面, 雖然現存有不少的注釋, 最權威的注解一般公認是毗耶沙 (Vyāsa) 的 瑜伽經注 (Yogasūtra-Bhāṣya) Woods 認為 瑜伽經注 的成書年代大約在 C.E. 不過有些學者, 如 Philipp A. Maas, 則認為 瑜伽經 和 瑜伽經注 是為同一作者 10 對於這個問題, 學界尚未有定論 無論如何, 就了解 瑜伽經 的內容而言, 不論從傳統瑜伽學派, 或目前學界的角度, 我們無法否定 瑜伽經注 的重要性 根據李建欣在 印度古典瑜伽哲學思想研究 中所提到的, 毗耶沙 (Vyāsa) 似乎不是帕坦伽利 (Patañjali) 的嫡傳弟子, 而且他的思想更傾向於數論派的論師頻地耶婆施 (Vindyavāsin), 因此與數論的關係更為密切 11 在毗耶沙之後, 有四個注釋本注解 瑜伽經注, 分別是 :(1) 商羯羅 (Śaṅkara) 的 Yogasūtrabhāṣya-vivaraṇa (2)Vācaspatimiśra 的 Tattvavasiśāradī ( 九世紀 ) (3)Vijñānabhikṣu 的 Yogabhaṣyavarttika ( 十六世紀 ) (4)Nāgojībhaṭṭa 的 Vṛtti( 十八世紀 ) 12 基本上, 本文的立場跟傳統的看法一樣, 當 瑜伽經 中偈頌的意義不清楚時, 會以 瑜伽經注 當成權威性的解讀文本 中村元, ヨ がとサ ンキヤの思想, 中村元選集 [ 決定版 ] 第 24 卷, 頁 69 在注中, 中村元是引用宇井伯壽的看法 參 /06/11 李建欣, 印度古典瑜伽哲學思想研究, 北京 : 北京大學出版社, 頁 13 中村元, ヨ がとサ ンキヤの思想, 頁 70 也參李建欣, 印度古典瑜伽哲學思想研究, 頁 13 中村元提到還有更晚的注釋本, 如 Bhoja 的 Rājamār-taṇḍa, Rāmānada Sarasvatī 的 Maṇiprabhā, Nārāyana Bhikṣu 的 Yogasiddhāntacandrikā, Ananta 的 Yogacandrikā,Bhāvāgaṇeśa Dīkṣita 的 Patañjalivṛtti,Sādāśivendra Sarasvatī 的 Yogasūdhākara,Baladeva Miśra 的 Yogapradīpika

7 瑜伽經 與佛教思想的比較 就目前現存的 瑜伽經 來說, 一共有四品 195 頌 13 根據 Surendranath Dasgupta 在 印度哲學史 的說法, 瑜伽經 的作者帕坦伽利 (Patañjali) 並不能說是瑜伽派的創始者, 充其然, 只能說是個編篡者 因為 Dasgupta 認為 瑜伽經 的描述方式比較傾向於整理瑜伽的系統, 而且是從各學派中擷取一些教義, 如佛教 耆那教 數論派等, 而不是開創式的說明 Dasgupta 更進一步說明, 前三章的風格是蠻一致的, 偈頌的數目也差不多, 都是五十多頌, 但第四章不但偈頌只有三十多頌, 而且批評佛教思想的部分, 也只在第三品中出現, 不見於前三品 更重要的一點是, 在第三品的最後一個偈頌的最後, 出現了 iti 14, 這說明了原作者表示整個經典到這裏是結束了 同樣地, 在第四品最後一個偈頌也出現了 iti 15, Dasgupta 認為這更是說明第四品是後來才編輯上去的明證 16 雖然如此, 由於 瑜伽經注 對第四品也都做了注釋, 即使第四品跟前三品的編纂者不同, 不過編纂的時間並未差太遠, 且同屬瑜伽派的思想, 因此在討論上並無差別 關於本文的考察重點 瑜伽派與佛教關係的比較, 在西文方面,Christopher Key Chapple 的 Yoga and the Luminous 一書中, 提到 13 瑜伽經 的四品分別是一 定品 (samādhi-pāda)51 頌, 二 成就品 (sādhanapāda)55 頌, 三 神通品 (vibhūti-pāda)55 頌, 四 獨存品 (kaivalya-pāda)34 頌 梵文參 GRETIL 網站 該網站有兩個版本, 一是由 Philipp A. Maas 所輸入 ( ), 一是由 Ashok Aklujkar 所輸入 ( /3_phil/yoga/yogasutu.htm) 14 瑜伽經 第三品第 55 頌 :sattva-puruṣayoḥ śuddhi-sāmye kaivalyam iti( 當光明性和 原人清淨且平等時, 就產生了獨存 ) 15 瑜伽經 第四品第 34 頌 :puruṣārtha-śūnyānāṃ guṇānāṃ pratiprasavaḥ kaivalyaṃ, sva-rūpa-pratiṣṭhā vā citi-śaktir iti( 當三德回歸, 不需為原人 [ 而彰顯 ], 安住於自體, 這便是獨存, 或稱為 [ 原人 ] 覺知的能力 ) 16 Surendranath Dasgupta, A History of Indian Philosophy. vol. I, p 日本學界基本上也同意這樣的看法, 參中村元, ヨ がとサ ンキヤの思想, 頁 71

8 圓光佛學學報第二十六期了有 Emile Senart 在 1900 年的 Bouddhisme et Yoga 和 Louis de la Vallée Poussin 在 1936 年的 Le Bouddhisme et le yoga de Patañjali 17 特別在 La Vallée Poussin 的文章中, 更是羅列了 瑜伽經 中二十個偈頌與佛教思想比對, 說明 瑜伽經 受到佛教思想的影響, 特別是說一切有部 18 在日文方面, 本多惠在他的 瑜伽經 日譯本的序言中, 也列出了十六條與佛教相關的偈頌, 而且他還特別強調在六派哲學中, 對於瑜伽派影響最大的是佛教 19 姑且不論本多惠是否正確, 毫無疑問地, 瑜伽經 中的確有佛教思想的影響 在中文方面, 討論 瑜伽經 與佛教思想的專書, 目前最新的研究有 2011 年王慕齡所寫的 印度瑜伽經與佛教 其中兩者的比較有第三章 : 瑜伽經 五種心與佛教的比較 第四章: 瑜伽經 三昧與佛教的比較 第五章 : 瑜伽經 外支 與佛教的比較 第六章 : 瑜伽經 神通與佛教的比較 第七章 : 瑜伽經 解脫與佛教的比較 這些內容都相當有創意, 做為開創性的作品, 這是值得贊許的 可惜所比較的範圍局限術語上表面的比較, 較少有概念性, 或哲學性上的發揮 本文架構在上列的幾篇研究上, 再做進一步的分析 因篇幅所限, 無法涵蓋太多的項目, 而只著重在幾個重要觀點, 如 心 戒 三昧 和 智 做更深入的探討 三 受佛教思想影響的 瑜伽經 在這裏, 是以 Louis de la Vallée Poussin 和本多惠的研究為基礎, 並加以增刪, 進一步分析受早期佛教思想影響, 與說一切有部思想 Christopher Key Chapple, Yoga and the Luminous, p. 271, 注 63 Louis de la Vallée Poussin,. Le Bouddhisme et le yoga de Patañjali, p 本多惠, ヨ が經註上卷 真實無畏, 頁 30-37

9 瑜伽經 與佛教思想的比較 的比較, 以及大乘思想三部分 ( 一 ) 受早期佛教思想影響的 瑜伽經 1. 瑜伽經 第一品第 20 頌 : śraddhā-vīrya-smṛti-samādhi-prajñā-pūrvaka itareṣām 20 其他的 [ 要入無想三昧 ], 則需虔信 精進 正念 三昧 智慧 在早期佛教的思想中, 信 進 念 定 慧在三十七道品中, 代表著五根和五力的作用 這樣的用法並不見於其他教派 瑜伽經 這裏明顯地是從佛教思想中而來 2. 瑜伽經 第一品第 33 頌 : maitrī-karuṇā-muditopekṣaṇāṃ sukha-duḥkha-puṇyāpuṇya-viṣayāṇāṃ bhāvanātaś citta-prasādanam 心的澄淨來自思惟以慈 悲 喜 捨對治樂 苦 福 非福的對境 慈 悲 喜 捨是佛教契經中的四無量, 或四梵住, 這也是明顯的佛教思想 3. 瑜伽經 第二品第 5 頌 : anityāśuci-duḥkhānātmasu nitya-śuci-sukhātma-khyātir avidyā 無明是將無常 不淨 苦 無我當成常 淨 樂 我 在佛教思想中, 將常 淨 樂 我定義為四顛倒, 而無明就是 20 梵文 samādhi 在中文有多種翻譯, 如 定 三昧 三摩地 等 因為中文的 定 可對應多個梵文字, 如 dhyāna, samāpatti, samāhita 等 為避免混洧, 本文中的 samādhi 一律翻為 三昧

10 圓光佛學學報第二十六期有這四顛倒的想法 瑜伽經 第二品第 15 頌 : pariṇāma-tāpa-saṃskāra-duḥkhair guṇa-vṛtti-virodhāc ca duḥkham eva sarvaṃ vivekinaḥ 能夠辨別的人,[ 了知 ] 一切皆苦, 因為由壞苦 苦苦和行苦, 而對立於 [ 三 ] 德的活動 這裏的 一切皆苦, 從佛教思想來說是 一切有為法皆苦 在 長阿含. 眾集經 提到了 : 復有三法, 謂三苦 : 行苦 苦苦 變易苦 22 明顯地, 瑜伽經 是採取了佛教思想 這四點在佛教的契經中都可見到, 而且佛教契經的成立年代遠早於 瑜伽經 所以我們可以肯定地說 瑜伽經 的作者帕坦伽利對早期佛教思想並不陌生 ( 二 ) 瑜伽經 瑜伽經注 與說一切有部思想的比較 瑜伽經 除了上述所提的從佛教契經中擷取一些思想外, 我們也發現 瑜伽經 或 瑜伽經注 與說一切有部的思想有相似的地方, 在 Louis de la Vallée Poussin 和本多惠的研究中, 則以梵本 俱舍論 與 瑜伽經 和 瑜伽經注 比對 1. 瑜伽經 第四品第 7 頌 : 21 除了契經外, 俱舍論 也提到 : 應知顛倒總有四種 : 一於無常執常顛倒 二於諸苦執樂顛倒 三於不淨執淨顛倒 四於無我執我顛倒 ( 大正藏 冊 29, 經 1558, 頁 100 中 )(catvāro viparyāsāḥ--anitye nityam iti, duḥkhe sukham iti, aśucau śucīti, anātmanyātmeti/) 22 大正藏 冊 1, 經 1, 頁 50 中 DN III, p. : Tisso dukkhatā-dukkhadukkhatā, saṅkhāradukkhatā, vipariṇāmadukkhatā.

11 瑜伽經 與佛教思想的比較 karmāśuklākṛṣṇaṃ yoginas. trividham itareṣām. 瑜伽行者 [ 的行為 ] 既不是黑業, 也不是白業 但對其他人來說是三者 [: 黑 白和二者之混合 ] La Vallée Poussin 提到在巴利語 長部 和 增支部 都有說明四種業 : 黑業 白業 黑白業 非黑非白業 23 在 俱舍論 中提到業可分為黑業 白業 黑白業 非白非黑業 24 黑 白業的用法, 這一點也不見於印度其他教派 2. 瑜伽經 第三品第 13 頌 : etena bhūtendriyeṣu dharma-lakṣaṇāvasthā-pariṇāmā vyākhyātāḥ 由此, 解釋為對於大種和根的法 相 處轉變 在 俱舍論 中提到說一切有部主張三世實有, 而解釋三世的不同有四大論師的類說 ( bhāva ) 相說( lakṣaṇa ) 位說 ( avasthā ) 和待說( anyathā ) 25 而 瑜伽經 中提到的是法 (dharma) 相(lakṣaṇa) 位(avasthā), 若把法 (dharma) 理解為與類說 (bhāva) 的話, 那前三相是一致的 3. 瑜伽經 第四品第 12 頌 : atītānāgataṃ sva-rūpato '-sty adhva-bhedād dharmāṇām 過去與未來, 各依它們的自體而存在, 而現象上有時間上的差別 本多惠並沒有提到這一點 不過這一點似乎是在反應說一切有部的三世實有 如 大毗婆沙論 中說到 : 復次轉變有二種 一 23 DN III, p.230; AN II, p 俱舍論 4-59: kṛṣṇaśuklādibhedena punaḥ karma catuvidham. 玄奘譯 : 黑白等差別 復說業四種 ( 大正藏 冊 29, 經 1559, 頁 239 中 ) 25 大正藏 冊 29, 經 1558, 頁 104 中 : 此中有四種, 類相位待異 (te nyathikasaṃjñitāḥ.)

12 圓光佛學學報第二十六期者自體轉變 二者作用轉變 若依自體轉變說者 應言諸行無有轉變 以彼自體無改易故 若依作用轉變說者 應言諸行亦有轉變 謂法未來未有作用 若至現在便有作用 若入過去作用已息 故有轉變 26 這是說諸行的自體是一致的 不會變的 而會改變的是作用, 尚未起作用的是未來, 正在作用的是現在, 作用已息滅的是過去 瑜伽經 的偈頌只提到自體, 並未提到作用, 看不出來是否完全採用有部的意見, 但有受到有部哲學影響應是蠻明顯的 4. 瑜伽經 第四品第 1 頌 : janmauṣadhi-mantra-tapaḥ-samādhijāḥ siddhayaḥ 神通是由天生 藥物 咒語 苦行 三昧而獲得 相似地, 在 俱舍論 提到有五種獲得神通的方式 : 修得 (bhāvanāphalam) 生得 (upapattilābhikam) 呪成 (mantrajām) 藥成 (auṣadhajām) 業成(karmajāṃ) 27 在這五項中, 天生 藥物 咒語是相同, 若把 瑜伽經 的三昧等同於 俱舍論 的修得, 最後一項 瑜伽經 是苦行, 但 俱舍論 是業成, 這是不一樣的地方 以上四點是 瑜伽經 與說一切有部思想上相似的地方, 若說一切有部是成立於公元前一 二世紀, 而 大毗婆沙論 約在二世紀左右成書, 這時是說一切有部, 特別是毗婆沙師處於最興盛的時候 那麼寫於三至五世紀的 瑜伽經 是有可能受到有部思想的影響 26 大正藏 冊 27, 經 1545, 頁 200 上 27 大正藏 冊 29, 經 1558, 頁 145 上 : 神境智類總有五種 : 一修得 二生得 三呪成 四藥成 五業成 (samāsataḥ pañcavidhāmṛddhiṃ varṇayanti: bhāvanāphalam, upapattilābhikam, mantrajām, auṣadhajām, karmajāṃ ca)

13 瑜伽經 與佛教思想的比較 ( 三 ) 其他佛教思想的比較 瑜伽經 第四品第 29 頌 : prasaṃkhyāne '-py akusīdasya sarvathā-viveka-khyāter dharmameghaḥ samādhiḥ 有了決擇智, 對一切都毫無貪著, 是為法雲三昧 瑜伽經 將最高的三昧名為法雲三昧, 這讓我們不得不想起菩薩十地中的第十地法雲地 Klaus Klostermaier 寫了一篇相當詳細的文章,Dharmamegha Samādhi: Comments on Yogasūtra IV, 29 其中他說幾乎看不到早於 瑜伽經 的印度文獻有提到這一語詞 不過在早期佛教文獻中有提到 法雲 這一術語的, 有 大事 (Mahāvastu) 普曜經 (Lalitavistara) 和巴利語的 彌蘭陀王問經 (Milindapañha), 而大乘經典有 十地經, 大乘論典則有 瑜伽師地論 月稱的 入中論 等都有對法雲地的解釋 而 Klostermaier 認為 瑜伽經 的法雲定和佛教的法雲地的用法, 幾乎沒有差別 若說有所差別的話, 因法雲地為大乘十地之一, 是為成佛的利他行, 而 瑜伽經 則比較像聲聞乘, 是為了自利而解脫 28 四 瑜伽經 與佛教思想概念上的比較上述比較是從較明顯的專門術語上的比對, 接著要從概念上比較 瑜伽經 和佛教思想的用法 以下分心 戒 三昧 智等四個主題進行概念上的比較 ( 一 ) 心 (citta) 28 Klaus Klostermaier, Dharmamegha Samādhi: Comments on Yogasūtra IV, 29. Philosophy East and West, Vol.36, No.3, pp

14 圓光佛學學報第二十六期 瑜伽經 第一品第二頌提到: 瑜伽是心念活動的息滅 (yogaś citta-vṛtti-nirodhaḥ) 這是帕坦伽利一開始在他的 瑜伽經 中提出瑜伽的定義 其中的息滅 (nirodha) 一詞, 就跟佛教四聖諦中的滅諦 (nirodha-satya) 所用的是一樣 而心念活動的息滅, 就是指心念不再活動了 那麼是不是就是說沒有 心 了? 也對也不對 因為在第三頌中說到 : 此時, 見者安住於自體之中 (tadā draṣṭuḥ sva-rūpe 'vasthānam) 偈頌中的 見者 (draṣṭuḥ) 指的是 神我(puruṣa), 也就是清淨的本性 當心不再活動了, 神我就會安住在自體之中 29 簡言之, 從帕坦伽利來看, 心不是清淨的本性, 神我才是 唯有心念息滅了, 神我才得以彰顯 30 就認識過程來說, 瑜伽派分為認識主體 (grahītṛ) 認識作用 (grahaṇa) 31 認識對象(grāhya) 32 認識主體是神我 (puruṣa), 認識作用是心 (citta), 認識對象是原質 (prakṛti) 33, 也就是構成物質的元素 眾生之所以輪迴, 是因為清淨的神我跟隨著心走, 而心又隨著種種的外境轉 當心受外境的影響而有染污的時候, 清淨的神我當然也就會受到蒙蔽了 所以才會有第四頌說到 : 若不是這樣,[ 神我 ] 就會隨順 [ 心念的 ] 活動 (vṛtti-sārūpyam itaratra) 由 從傳統印度文化來說, 整個世界是由梵所創造, 而我們身中也具有一部分梵的清淨性, 就是神我 (ātman), 或是神我 (puruṣa) 李建欣在他的 印度古典瑜伽哲學思想研究 中提到, 瑜伽經 中 神我 一共出現了八次 ( 第一品第 頌, 第三品 35 頌兩次, 第三品第 頌, 第四品第 頌 ) ( 李建欣, 印度古典瑜伽哲學思想研究, 頁 45) 在 瑜伽經 中, 心的另一個同義詞是 覺知作用 (buddhi) 而 Buddhi( 或 Buddha) 在佛教的用法, 則不只是覺知而已, 是有覺悟 覺醒的意思 32 瑜伽經 第一品第 41 頌 : 當心念止息時, 就像晶瑩的珠寶會染上 [ 所緣的顏色 ], 認識主體 認識作用 認識對象 [ 三者 ] 會統合起來, 這就是三昩 (kṣīṇa-vṛtter, abhijātasyeva maṇer, grahītṛ-grahaṇa-grāhyeṣu tatstha- tadañjanatā-samāpattiḥ ) 33 原質又可分為三德 (guṇa):sattva( 光明性 ) Tamas( 闇性 ) Rajas( 燥動性 ) 等三種性質

15 瑜伽經 與佛教思想的比較 於神我會受到心念活動的影響, 只有當心念停止了, 心不再受外境的影響, 神我也才不再受心的影響, 而梵的清淨性才能得以彰顯 從瑜伽派的哲學來看, 心是認識作用, 而不是認識主體 認識主體是神我 換句話說, 外境是無常, 心也是無常, 唯有神我和梵是常的 而心念的息滅, 是朝向解脫很重要的一步, 因為變動的心念會障礙了清淨的神我 而心念活動要如何息滅, 瑜伽經 說到有兩個因素 : 一個是修習 (abhyāsa), 另一個是離欲 (vairāgya) 34 其中, 修習是 努力於安定 35 這需要長時間 不間斷地精進努力, 才能建立穩固的基礎 36 而另一項的離欲 (vairāgya), 瑜伽經 定義為: 離欲是對於所見的 所聽聞的對境不產生渴愛, 能有自在想 37 其中, 渴愛 (Tṛṣṇā) 在佛教契經中是相當重要的術語 如在 L. S. Cousins 的研究中, 他認為從早期經典來看, 需要斷除的煩惱主要有兩個, 一是渴愛 (Taṇhā), 一是無明 (Avijjā) 38 所以對於離欲的說法, 瑜伽經 跟佛教思想的確有相類似的地方 那麼心念活動的息滅是什麼境界呢? 其實就是定境 就如 Vyāsa 在他的 瑜伽經注 1.1 中所說的 : 瑜伽就是三昧 ( yogaḥ samādhiḥ) 瑜伽行者所要修習的其實就是要先修定 而目前大家所 34 瑜伽經 第一品第 12 頌 : [ 心念的 ] 止息是經由修習和離欲 ( abhyāsavairāgyābhyāṃ tan-nirodhaḥ ) 35 瑜伽經 第一品第 13 頌 : 其中, 修習是努力於安定 (tatra sthitau yatno 'bhyāsaḥ) 36 瑜伽經 第一品第 14 頌 : 長時間 不間斷地精進用功, 就會有穩固的基礎 (sa tu dīrgha-kāla-nairantarya-satkārāsevito dṛḍha-bhūmiḥ) 瑜伽經 第一品第 15 頌 : dṛṣṭānuśravika-viṣaya-vitṛṣṇasya vaśīkāra-saṃjñā vairāgyam Lance S Cousins, Samatha-Yāna and Vipassanā-Yāna, pp Cousins 認為斷除的方式是以止 (Samatha) 和觀 (Vipassanā) 來分別斷除渴愛和無明

16 圓光佛學學報第二十六期熟悉的一些瑜伽體位, 就是為了入定的目的而作的 所以一般的體位稱為 āsana, 而雙盤伽趺坐也是 āsana 根據佛陀的說法, 一切都是無常, 所以不承認有恒常的梵 (Brahma) 和神我 (Puruṣa) 而且從早期契經來看, 心識是五蘊之一, 其中沒有一個恒常的我 所以佛陀並不說心有認識主體, 只說心是認識作用 既然心為認識作用, 所以是有息滅的可能 如在 大念處經 中的心念處, 提到要了知有貪的心 有離貪的心 有瞋的心 有離瞋的心 有癡的心 有離癡的心 而這樣的心, 就跟身 受 法一樣, 都是會生滅的 39 換句話說, 在佛教契經中, 心的用法就是指心念, 是無常, 是會生滅 既然心是會生滅, 那麼當心息滅的時候, 生命是如何存在與延續的? 換句話說, 早期佛教是如何處理認識主體的問題? 我們發現在早期契經中, 佛陀並不討論這樣的議題 所以到了部派佛教, 才會有各部派各自闡述 如說一切有部的 命根, 大眾部的 根本識, 化地部的 窮生死蘊, 正量部的 果報識, 上座部所說之 有分識 等 40 而到了大乘唯識哲學, 則主張心識是實有的, 不但具有認識作用, 也是認識主體 從這一點來說, 瑜伽經 的用法跟早期佛教契經是一樣的, 而不同於唯識哲學 ( 二 ) 戒 (Śīla) 在戒律方面, 做為印度正統哲學的教派之一, 瑜伽派接受了從 奧義書 以來的修行傳統, 也就是以苦行為主的修行法 在 瑜伽經 第二品第 29 頌提到 : 瑜伽的八支是禁戒 律儀 安坐法 MN No.10: idha, bhikkhave, bhikkhu sarāgaṃ vā cittaṃ sarāgaṃ cittanti pajānāti, vītarāgaṃ vā cittaṃ vītarāgaṃ cittanti pajānāti.... 見 成唯識論述記, 大正藏 冊 43, 經 1830, 頁 301 中 也參 佛光大辭典, 頁 4769

17 瑜伽經 與佛教思想的比較 調息法 內攝 [ 諸根 ] 總持 禪那 三昧 41 這就是出名的八支瑜伽 (aṣṭāṅga) 前兩支都是跟戒有關, 禁戒的定義是 : 不殺生 真實 不偸盜 梵行 無所有, 這是禁戒 42 而律儀的定義是 : 清浄 知足 苦行 讀誦 祈求自在神, 這是律儀 43 禁戒和律儀都是屬於戒的方面, 而其差別在於禁戒是對外行為上的約束, 而律儀是內心上的規範 禁戒的內容跟佛教的四大戒 ( 殺 盜 淫 妄 ) 似乎還蠻相近的, 不過卻與耆那教的五種行 (Caritra) 幾乎是一樣的, 特別是最後一項 無所有 (Aparigraha), 更是描述了出家沙門要捨棄世俗一切物質的擁有, 包括身上穿的衣服也要捨棄 44 而這一點並未被佛陀所接受, 佛陀允許僧團最起碼有三衣一缽, 所以說這是改良式的沙門團體, 和當時傳統沙門的 裸形外道 在戒律上相當大的差別 所以 瑜伽經 的禁戒應是受傳統沙門, 特別是耆那教的影響 另外, 在律儀方面, 除了接受傳統沙門的清浄 知足 苦行 讀誦外, 瑜伽經 再加上所獨有的祈求自在神 (Iśvara- Praṇidhāna) 從 奧義書 以來的傳統沙門來看, 戒 見 和修行法是在一起的, 這稱為 戒行 (Vrata) 而戒行中, 苦行 (Tapas) 往往是必備的修行項目 而在 瑜伽經 中也描述能夠隨時隨地, 在所有的 41 瑜伽經 第二品第 30 頌 : yama-niyama-āsana-prāṇāyāma-pratyāhāra-dhāraṇādhyāna- samādhayo 'ṣṭāv aṅgāni 這八支瑜伽可能源自於 彌勒奧義書 6.18: tathā tat-trayoga-kalpaḥ prāṇāyāmaḥ pratyāhāro dhyānam dhāraṇā tarkaḥ samādhiḥ ṣaḍaṅgā ity ucyate yogaḥ. 其中 彌勒奧義書 只提到六支, 而 瑜伽經 加了前三支, 並將 思擇 (tarka) 這一支去除 42 瑜伽經 第二品第 30 頌 : ahiṃsā-satyāsteya-brahmacarya-aparigrahā yamāḥ 43 瑜伽經 第二品第 32 頌 : śauca-saṃtoṣa-tapaḥ-svādhyāyeśvara-praṇidhānāni 44 niyamāḥ 參 Dasgupta, A History of Indian Philosophy, Vol.I, p.199 耆那教的五行是 ahiṃsā, sūnṛta, asteya, brahmacarya, aparigrahā 其中 sūnṛta 也是指說實話, 跟 satya 的意思是一樣的

18 圓光佛學學報第二十六期情況都能持守這樣的苦行, 這就是 大戒行 (Mahā-vratam) 45 例如我們在巴利語的 大義釋 (Mahāniddesa) 看到有十四個修行方法, 例如模仿大象的生活方式修行, 稱為 大象戒行 ( Hatti vattaṃ) 模仿馬的生活方式修行, 稱為 馬戒行 (Assa vattaṃ) 模仿牛的生活方式修行, 稱為 牛戒行 (Go vattaṃ) 模仿狗的生活方式修行, 稱為 狗戒行 (kukkura vattaṃ) 等 46 我們看到悉達多太子在未覺悟之前, 也曾修習過傳統沙門的戒行 ( 巴 :Vata) 如他曾修習過 禁氣定 (Appānakaṃ jhānaṃ) 和 禁食(Āhārupacchedaṃ) 如在巴利語 中部 第 36 經 薩遮迦大經 (Mahāsaccakasuttaṃ) 中, 佛陀自己曾說 : 於是我咬緊牙關, 舌抵上顎, 以堅毅心來制伏 制止 降伏內心 那時候我的腋窩也冒出汗來 47 不過這還是前行, 接著是 : 婆羅門啊! 我不讓呼吸從口和鼻出入 在我不讓呼吸從口和鼻出入的時候, 我的耳朵發出很大的風聲, 那聲音就像鐵匠打鐵的聲音一樣 48 最 45 瑜伽經 第二品第 31 頌 : 不限於出生 地方 時間 環境 [ 等 ] 所有的情況, 這是大戒行 (jāti-deśa-kāla-samayānavacchinnāḥ sārvabhaumā mahā-vratam) 還有 烏鴉戒行 (Kāka vattaṃ) 財富天戒行 (Vāsudeva vattaṃ) 愚天戒行 (Baladeva vattaṃ) 滿賢戒行 (Puṇṇabaddha vattaṃ) 摩尼賢戒行 (Maṇibaddha vattaṃ) 火戒行 (Aggi vattaṃ) 龍戒行 (Nāga vattaṃ) 隨鳳戒行 (Supaṇṇa vattaṃ) 夜叉戒行 (Yakkha vattaṃ) 阿修羅戒行 (Asura vattaṃ) Mahāniddesa. p.92: Vatānī ti hattivattaṃ vā assavattaṃ vā govattaṃ vā kukkuravattaṃ vā kākavattaṃ vā vāsudevavattaṃ vā baladevavattaṃ vā puṇṇabaddhavattaṃ vā maṇibaddhavattaṃ vā aggivattaṃ vā nāgavattaṃ vā supaṇṇavattaṃ vā yakkhavattaṃ vā asuravattaṃ vā MN.I : So kho ahaṃ, aggivessana, dantebhi dantamādhāya, jivhāya tāluṃ āhacca, cetasā cittaṃ abhiniggaṇhāmi abhinippīḷemi abhisantāpemi. MN I p : So kho ahaṃ, aggivessana, mukhato ca nāsato ca assāsapassāse uparundhiṃ. Tassa mayhaṃ, aggivessana, mukhato ca nāsato ca assāsapassāsesu uparuddhesu kaṇṇasotehi vātānaṃ nikkhamantānaṃ adhimatto saddo hoti. Seyyathāpi nāma kammāragaggariyā dhamamānāya adhimatto saddo hoti.

19 瑜伽經 與佛教思想的比較 後, 佛陀體驗到 : 過去 現在 未來任何沙門 婆羅門所感受到的 苦受, 沒有比這更強烈 更猛烈 更激烈的了, 這就是極限了! 49 所以佛陀將這樣的戒行 ( 巴 :Vata) 稱為苦行 (Dukkhara) 並 從自己的親身經驗說明苦行只是無意義的折磨身體 有意義的苦行 是頭陀行 (Dhuta), 而頭陀行是為了更加地圓滿戒律而做 如 清 淨道論 中說 : 今以少欲知足等來淨化戒, 為了成就這些功德, 持戒的禪修者也應受持頭陀支 因為他的少欲知足, 減少煩惱 遠離 精進 善育等功德水, 能洗除戒的雜染, 持戒清淨, 他所 修持的頭陀法也會有成就 因此當他的行為清淨時, 可住於古人 50 的三聖種, 以及可以證第四 樂修習 (bhāvanārāmatā) 聖 種 51 筆者認為這一點是佛教僧團與當時沙門團體相當大的差別 從修習戒的目的來看, 如 瑜伽經 中所說的 練習三昧和減 弱煩惱 52 從這樣的定義來看, 倒是跟佛教思想中的斷除煩惱 ( 巴 :Kilesa) 有類似的地方 不過對於煩惱的分類, 瑜伽經 認 MN I p.243.: ye kho keci atītamaddhānaṃ samaṇā vā brāhmaṇā vā opakkamikā dukkhā tibbā kharā kaṭukā vedanā vedayiṃsu, etāvaparamaṃ, nayito bhiyyo. Yepi hi keci anāgatamaddhānaṃ samaṇā vā brāhmaṇā vā opakkamikā dukkhā tibbā kharā kaṭukā vedanā vedayissanti, etāvaparamaṃ, nayito bhiyyo. Yepi hi keci etarahi samaṇā vā brāhmaṇā vā opakkamikā dukkhā tibbā kharā kaṭukā vedanā vedayanti, etāvaparamaṃ, nayito bhiyyo. 三聖種 ( ariyavaṃsattaya ) 是衣知足 ( cīvara-santuṭṭhi ) 食知足 ( piṇḍapātasantuṭṭhi) 與住處知足 (senāsana-santuṭṭhi) Vism.59: Idāni yehi appiccatā-sntuṭṭhitādīhi guṇehi vuttappakārassa sīlassa vodānaṃ hoti, te guṇe sampādetuṃ, yasmā samādinnasīlena yoginā dhutaṅgasamādānaṃ kātabbaṃ, evaṃhi'ssa appicchatā-santuṭṭhitā-sallekha-pavivekāpacaya-viriyārambhasubharatādiguṇasalila-vikkhālitamalaṃ sīlañceva suparisuddhaṃ bhavissati vatāni ca sampajjissanti. Iti anavajjasīlabbataguṇaparisuddha samācāro porāṇe ariyavaṃsattaye patiṭṭhāya catutthassa bhāvanārāmatāsankhātassa ariyavaṃsassa ca adhigamāraho bhavissati. 52 瑜伽經 第二品第 2 頌 : [ 行瑜伽的 ] 目的是練習三昧和減弱煩惱 (samādhibhāvanārthaḥ kleśa-tanūkaraṇārthaś ca)

20 圓光佛學學報第二十六期為是無明 ( Avidhyā ) 我執 ( Asmitā ) 貪愛 ( Rāga ) 瞋恚 53 (Dveṣa) 有執 (Abhiniveśa) 等五種 但 清淨道論 則提到十種 : (1) 貪 (lobha), (2) 瞋 (dosa), (3) 癡 (moha), (4) 慢 ( māna ), (5) 邪見 ( diṭṭhi ), (6) 疑 ( vicikicchā ), (7) 昏沉 (thīna), (8) 掉舉 (uddhacca), (9) 無慚 (ahirika ), (10) 無愧 (anottappa). 54 從以上分析看來, 瑜伽經 中戒的概念比較接近傳統沙門的方式, 而和佛教中的戒律概念較不相同 但是修習戒的目的, 瑜伽經 和佛教思想則相當類似, 都是為了減少煩惱和修習三昧 只是就煩惱的定義, 瑜伽派和佛教是有些差別 ( 三 ) 三昧 (Samādhi) 如同李世傑在 印度哲學史講義 中所說, 瑜伽派是一個缺乏獨立意義的學派, 可是卻以印度共同修行法 瑜伽 而受到重視 55 同樣地, 黃心川在他的 印度哲學史 中也提到瑜伽派嚴格來說並不是有著深邃的哲學思想體系, 而是從古代就傳下來的一種宗教實踐 56 而這種宗教實踐反映在外的, 就是苦行的修持, 而反映在內的, 就是定境的追求 所以, 在 瑜伽經注 第一品第一頌的解釋中就說了 : 瑜伽就是三昧 57 這說明了從瑜伽派傳統的修行來看, 修習三昧是最為重要的事 所以瑜伽八支的前七支, 都是為了修習三昧而準備 分 53 瑜伽經 第二品第 3 頌 : 無明 我執 貪愛 瞋恚 有執, 這些是煩惱 (avidyāsmitā-rāga-dveṣābhiniveśāḥ kleśāḥ) Vism. XXII, 49, 65. 李世傑, 印度哲學史講義, 台北 : 新文豐出版公司, 頁 174 黃心川, 印度哲學史, 北京 : 商務印書館, 頁 瑜伽經注 第一品第 1 頌 : yogaḥ samādhiḥ.

21 瑜伽經 與佛教思想的比較 別來說, 瑜伽八支的前兩支, 禁戒 (Yama) 和律儀 (Niyama) 是為 調身, 接著三 四支, 安坐法 (Āsana) 調息法 (Praṇāyāma), 是為 調息 當修習了調身 調息, 便是最後四支的 調心 從佛教三學戒 定 慧來看, 八支瑜伽主要著重於戒和定 禁戒和律儀是出家沙門的戒律, 而安坐法 ( Āsana ) 和調息法 (Prāṇāyāma) 是調身的方式, 從修行的角度, 是屬於戒律的範圍, 也是修定的前行 而最後四支 : 內攝 [ 諸根 ](Pratyāhāra) 總持 (Dhāraṇā) 禪那(Dhyāna) 三昧(Samādhi), 則是與定有關 關於總持 禪那 三昧這三支, 在 瑜伽經 中, 總持 ( Dhāraṇā) 被定義為 : 心的總持需 [ 將心 ] 在集中在特定的位置 58 而禪那 (Dhyāna) 的定義是 : 然後, 由同一所緣而延伸, 就成了禪那 59 接著, 三昧是 : 當 [ 禪那的 ] 所緣只發光, 而自體彷彿是空的, 這就是三昧 60 從以上所引的經文來看, 總持是將心專注於一處, 算是最粗淺的定境 接著是對同一的禪修所緣延伸 擴大, 就成了禪那 然後當心持續地專注, 禪修的所緣就會變成透明 空的, 而發出光芒, 這就是三昧 所以, 瑜伽經 說將最後三支總持 (Dhāraṇā) 禪那(Dhyāna) 三昧(Samādhi) 統合起來, 稱為 真戒 (Saṃyama) 61 而且有了真戒, 就能產生智慧之光 (Prajñāloka) 62 換句話說, 瑜伽派認為結合了圓滿的戒和 58 瑜伽經 第三品第 1 頌 : deśa-bandhaś cittasya dhāraṇā 59 瑜伽經 第三品第 2 頌 : tatra pratyayaika-tānatā dhyānam. 60 瑜伽經 第三品第 3 頌 : tad evārtha-mātra-nirbhāsaṃ sva-rūpa-śūnyam iva samādhiḥ 61 瑜伽經 第三品第 4 頌 : 這 [ 總持 禪那 三昧 ] 三者同處, 就是真戒 (trayam ekatra saṃyamaḥ) 雖然在佛典中也有出現 真戒 (Saṃyama) 這一詞, 但其用法與 瑜伽經 的用法不盡相同 參 梵和大辭典, 頁 瑜伽經 第三品第 5 頌 : 由通達真戒, 而有智慧之光 ( taj-jayāt prajñālokaḥ)

22 圓光佛學學報第二十六期定, 是趨向解脫非常重要的道路, 而且最後的定, 是以三昧 (Samādhi) 為勝 從早期佛教的契經來看, 我們看到了幾個術語都與定有關, 如 Jhāna( 梵 :Dhyāna) Samāhita Samādhi Samāpatti Ekaggatā, 但是這幾個術語在契經中的定義並不清楚 其中除了 Jhāna( 禪那 ) 一詞外, 專門指四禪, 且具有禪支 (Jhānaṅga), 定義相當清楚外, 其餘幾個詞的定義都相當模糊, 且在某一程度含義都有相互重疊 到了部派佛教, 我們看到在 俱舍論 中提到禪那 (Dhyāna, 俱舍論 譯為 靜慮 ) 為四禪, 而定 (Samāpatti) 則是指四禪八定, 所以 俱舍論 第八品以 ( Samāpatti ) 為品名 而三昧 (Samādhi) 則是指心所法, 或除了四禪八定以外的諸定 而 一境性 (Ekagratā) 和 Samāhita 則是泛指心專注的樣子 如此, 俱舍論 便對在早期佛教中幾個與定相關的術語, 以阿毗曇分析的方式, 而給予較明確的定義 另外, 在 十住毗婆沙論 中也提到 : 禪者, 四禪 定者, 四無色定 四無量心等皆名為定 解脫者, 八解脫 三昧者, 除諸禪解脫, 餘定盡名三昧 63 從這段引文, 我們可以清楚看到四禪是 Dhyāna, 四無色定和四無量心是 Samāpatti, 而去除以上的四禪八定 四無量心等, 其餘的定都稱為 Samādhi( 三昧 ) 從佛教傳統來說, 佛陀在許多部經中都提到修四禪的重要 十住毗婆沙論, 大正藏 冊 26, 經 1521, 頁 82 下 64 僅是在漢譯 中阿含, 四禪的定型句就已出現了二十多次 : 離欲 離惡不善之法, 有覺有觀, 離生喜樂, 得初禪成就遊 彼覺觀已息, 內靖 一心, 無覺 無觀, 定生喜 樂, 逮第二禪成就遊 彼離喜欲, 捨無求遊, 正念正智而身覺樂, 謂聖所說 聖所捨 念 樂住 空, 逮第三禪成就遊 彼樂滅 苦滅, 喜 憂本已滅, 不苦不樂 捨念 清淨, 逮第四禪成就遊 而在巴利經典, 四禪定型句出現的次數更多 只是 中部 就不止一百次 : vivicceva kāmehi vivicca akusalehi dhammehi savitakkaṃ savicāraṃ vivekajaṃ pītisukhaṃ paṭhamaṃ

23 瑜伽經 與佛教思想的比較 這樣的傳統, 在說一切有部的 俱舍論 中也說 : 契經說此為增上心學故, 心清淨最勝即四靜慮故 65 另外上座部也是一樣, 如 攝阿毗達磨義論 中, 將心分為四類 : 欲界心 色界心 無色界心和出世間心 66 而色界心就是禪那 (Jhāna / Dhyāna) 的心 不過到了大乘經典, 或許由於禪那的定義已十分清楚, 出現在大乘經典定的術語, 所用的就是三昧 (Samādhi) 67 再回到 瑜伽經 來看, 如上所述, 在總持 禪那 三昧等三 68 支中, 帕坦伽利以三昧為最高的定境 關於 瑜伽經 對於三昧的分類, 首先是提到 有想三昧 (Saṃprajñāta samādhi) 有想三昧 包含了 有尋 ( Savitarka ) 有伺 ( Savicāra ) 有喜 (Sānada) 有自我意識 (Sāsmitā) 等四個階段 69 而相對於有想三昧, 有 無想三昧 (Asaṃprajñāta samādhi) 與有想三昧類似, 無想三昧也包含了四個階段 : 無尋 ( Nirvitaka ) 無伺 (Nirvicāra) 無喜 (Nirānada) 無自我意識 (Nirasmitā) jhānaṃ upasampajja vihārati. Vitakkavicārānaṃ vūpasamā ajjhattaṃ sampasādanaṃ cetaso ekodibhāvaṃ avitakkaṃ avicāraṃ samādhijaṃ pītisukhaṃ dutiyaṃ jhānaṃ upasampajja vihārati. Pītiyā ca virāgā upekkhako ca vihāsiṃ, sato ca sampajāno sukhañca kāyena paṭisaṃvedesiṃ; yaṃ taṃ ariyā ācikkhanti upekkhako satimā sukhavihārī ti tatiyaṃ jhānaṃ upasampajja vihārati. Sukhassa ca pahānā dukkhassa ca pahānā pubbeva somanassadomanassānaṃ atthaṅgamā adukkhamasukhaṃ upekkhāsatipārisuddhiṃ catutthaṃ jhānaṃ upasampajja vihārati 65 俱舍論, 大正藏 冊 29, 經 1558, 頁 145 中 Kośa: tathā hy adhicittaṃ śikṣā cittapariśuddhipradhānaṃ ca sūtre catvāri dhyānāny uktāni ity apare. 66 攝阿毗達磨義論, 南傳大藏經 冊 70, 經 37, 頁 例如在 悲華經 中就出現了相當多的三昧, 如首楞嚴三昧 寶印三昧 師子遊戲三昧 善月三昧等等諸多三昧 ( 大正藏 冊 3, 經 157, 頁 220 中 - 下 ) 當然其他大乘經典也有各種三昧 不過有時在 瑜伽經 也用 Samāpatti 作為 Samādhi 的同義詞, 如 瑜伽經 第一品第 41 頌 69 瑜伽經 第一品第 17 頌 : 具有尋 伺 喜 自我意識,[ 稱為 ] 有想 [ 三昧 ] (vitarka-vicārānandāsmitā-rūpānugamāt saṃprajñātaḥ.)

24 圓光佛學學報第二十六期 P. T. Raju 在他的 The Philosophical traditions of India 中提到這八個定境階段的次第, 第一個階段是尋 (Vitarka), 第二個階段是無尋 ( Nirvitaka ), 第三個階段是伺 ( Vicāra ), 第四個階段是無伺 ( Nirvicāra ), 第五個階段是喜 ( Ānada ), 第六個是無喜 (Nirānada), 第七個是自我意識 (asmitā), 第八個是無自我意識 (Nirasmitā) 70 如下列表格 : 有想三昧 (Saṃprajñāta samādhi) 無想三昧 (Asaṃprajñāta samādhi) (1) 有尋 (Savitarka) (2) 無尋 (Nirvitarka) (3) 有伺 (Savicāra) (4) 無伺 (Nirvicāra) (5) 有喜 (sānanda) (6) 無喜 (Nirānanda) (7) 有自我意識 (sāsmitā) (8) 無自我意識 (Nirasmitā) 另外, 瑜伽經 又將三昧 (Samādhi) 分為種子三昧 (Sabīja samādhi) 和無種子三昧 (Nirbīja samādhi) 根據 B.K.S. Iyengar 的理解, 有想三昧和無想三昧的的八個階段為種子三昧 而第八個階段又稱為 終止緣 (Virāma Pratyaya), 是介於種子三昧進階到無種子三昧的定境 而法雲三昧就是無種子三昧 71 從 瑜伽經 來看, 這裏 種子 ( Bīja ) 的定義應是指由定而產生的業行 (Saṃskāra), 而無種子三昧將不會產生任何新的業行 P. T. Raju, The Philosophical traditions of India, pp 當然在 瑜伽經 中並沒有明講有想三昧分為四個階段,Raju 是從毗耶沙 瑜伽經注 的理解而來的 B. K. S. Iyengar, Core of the Yoga Sūtras, pp 如 瑜伽經 第一品第 18 頌 : 另一種 [ 無想三昧 ] 是 [ 努力 ] 修習於終止緣, 只有之前的業行還留著 (virāma-pratyayābhyāsa-pūrvaḥ saṃskāra-śeṣo 'nyaḥ)

25 瑜伽經 與佛教思想的比較 種子三昧 (Bīja samādhi) 無種子三昧 (Nirbīja samādhi) 有想三昧 (Saṃprajñāta samādhi) 無想三昧 (Asaṃprajñāta samādhi) (1) 有尋 (Savitarka) (2) 無尋 (Nirvitarka) (3) 有伺 (Savicāra) (4) 無伺 (Nirvicāra) (5) 有喜 (Sānanda) (6) 無喜 (Nirānanda) 法雲三昧 (Dharmamegha samādhi) (7) 有自我意識 (Sāsmitā) (8) 無自我意識 (Nirasmitā) 從以上的分析, 我們發現 瑜伽經 中與三昧有關的術語和分類, 和佛教有頗多類似的地方 第一點, 有想三昧 (Saṃprajñāta samādhi) 的有想 (Saṃprajñāta) 這一術語類似於巴利經文的 正念正知 中的 正知 (Sampajāna) 用法或許不盡相同, 但都用於修定過程中的描述 第二點, 有想三昧的前三階段 有尋 有伺 喜, 和無想三昧的前三階段 無尋 無伺 無喜, 很容易讓人聯想到佛教四禪中的禪支 這也是在用法上也不盡相同, 但術語的描述卻相當相似 第三點, 在文章前面曾提過, 瑜伽經 最後達到解脫的法雲三昧, 與佛教十地思想的法雲地, 不但術語相同, 而且用法也相當類似, 都是表示修行上最後的階段 73 簡言之, 帕坦伽利應是了解佛教的禪定理論, 但在某種程度又不願完全採用 ( 四 ) 智 (Jñāna) 根據 瑜伽經 第四品最後幾頌的描述, 當行者能夠斷除無明 73 網站上有 Theravadin, 發表了一篇 : The Yoga Sutra: a handbook on Buddhist meditation? 在文章中, 他也列舉了一些佛教禪修理論和 瑜伽經 相似的地方, 說明或許 瑜伽經 的作者對佛教禪修理論應不會陌生 ( wordpress.com/2010/08/28/the-yoga-sutra-a-handbook-on-buddhist-meditation/)

26 圓光佛學學報第二十六期 (Avidhyā), 分辨神我 (Puruṣa) 和原質 (Prakṛti) 不同的時候, 就能獲得決擇智 (Vivekaja jñāna), 然後就能入法雲三昧 (Dharmamegha samādhi), 最後就能得到 獨存 (Kaivalya), 也就是佛教的 解脫 74 B.K.S. Iyengar 認為在 瑜伽經 中, 真理之智 (ṛtaṃbharā prajñā) 75 決擇智 ( Viveka-khyāti) 76 智慧之光 ( Jñānadīpti) 77 跟決擇智 (Viveka jñāna) 都是同義詞 78 除了決擇智之外, 瑜伽經 提到在修行的過程所產生的神通, 也稱為智 如在第三神通品中, 就提到了前生智 他心智, 還有能夠了知世界的智, 了知星星位置, 了知星星運行的智, 和了知身體結構的智等等 79 不過帕坦伽利也提到這些智從世間法來說, 或許是成就, 但對修習三昧而想解脫的人, 就會是障礙 80 另外, 在 瑜伽經 第二品第 27 頌提到行者在最後究竟的階段 (Prānta-bhūmi), 有七種智 81 帕坦伽利並沒有在偈頌中告訴我們這七種智是什麼 根據 B.K.S. Iyengar 的研究, 他提到在不同的注解, 對這七種智的說明是有些不同 他自己從 瑜伽經 經文本身 74 參 瑜伽經 第四品第 頌 75 瑜伽經 第一品第 48 頌 : 在此,[ 生起的是 ] 真理之智 ( ṛtaṃbharā tatra prajñā) 76 瑜伽經 第二品第 26 頌 : 斷除的方式是以安定的決擇智 (viveka-khyātir aviplavā hānopāyaḥ) 77 瑜伽經 第三品第 53 頌 : 由隨住於諸瑜伽支, 當斷除不淨時,[ 生起 ] 智慧之光, 引生出決擇智 ( yogāṅgānuṣṭhānād aśuddhi-kṣaye jñāna-dīptir, āvivekakhyāteḥ) B. K. S. Iyengar, Light on the Yoga Sūtras of Patañjali, p 參 瑜伽經 第三品第 18 到 29 頌 80 瑜伽經 第三品第 37 頌 : 這些對三昧是障礙,[ 但 ] 就 [ 世間的 ] 生起而言, 是成 就 (te samādhāv upasargā. vyutthāne siddhayaḥ) 81 瑜伽經 第二品第 27 頌 : [ 決擇智行者 ] 在究竟的階段, 有七種智 (tasya saptadhā prānta-bhūmiḥ prajñā)

27 瑜伽經 與佛教思想的比較 整理出七種心 :(1) 生起心 (Vyutthāna citta) (2) 息滅心 (Nirodha citta) (3) 變化心 (Nirmaṇa citta) (4) 寂靜心 (Praśānta citta) (5) 一境心 (Ekāgratā citta) (6) 缺漏心 (Chidra citta) (7) 純熟心或天界心 (Paripakva or divya citta) 82 不過這七種心是否就是上述的七種智, 也很難得知 若是根據毗耶沙的 瑜伽經注, 這七種智是 : 83 (1) 遍知智 (Parijñāta prajñā): 應該斷除的煩惱已經遍知了, 不需再有其他應遍知 84 (2) 斷盡智 (Heya kṣīna prajñā): 應斷的已經斷除 (kṣīṇā), 不需再有其他應斷 85 (3) 得應得智 (Prāpya prāpti prajñā): 已經證悟 (sākṣātkṛtaṃ), 是由滅定 (nirodhasamādhi) 而斷除 86 (4) 所作成就智 ( Kārya śuddhi prajñā ): 斷除法已修 (bhāvita), 決擇智成形 87 以上是四種所作解脫 (kāryā vimukti), 接著下面是三種心解脫 (cittavimukti) 88 (5) 已至智 (Caritādhikāra prajñā): 證得了已至智 B. K. S. Iyengar, Light on the Yoga Sūtras of Patañjali, p. 137 英譯參 James H. Woods 的 The Yoga-system of Patañjali, pp , 日譯參本多惠的 ヨ が經註下卷一統一批判一, 京都 : 平樂寺,2007 年, 頁 瑜伽經注 第二品第 27 頌 : parijñātaṃ heyaṃ nāsya punaḥ parijñeyam asti 85 瑜伽經注 第二品第 27 頌 : kṣīṇā heyahetavo na punar eteṣāṃ kṣetavyam asti 86 瑜伽經注 第二品第 27 頌 : sākṣātkṛtaṃ nirodhasamādhinā hānam 87 瑜伽經注 第二品第 27 頌 : bhāvito vivekakhyātirūpo hānopāya iti 88 瑜伽經注 第二品第 27 頌 : eṣā catuṣṭayī kāryā vimuktiḥ prajñāyāḥ, cittavimuktis tu trayī 89 瑜伽經注 第二品第 27 頌 : caritādhikārā buddhiḥ

28 圓光佛學學報第二十六期 (6) 離德智 (Guṇātīta prajñā): 就像石頭從山頂上落下來一樣, 三德本身沒有可立足的地方, 將歸於息滅 當這三德已息滅後, 就不會再生起, 因為因緣 (Prayojana) 已不存在 90 (7) 自體唯光智 (Svarūpa mātra jyoti prajñā): 神我已不再與三德相關連, 自體唯光, 無垢且獨存 91 毗耶沙對於七種智的解釋, 分為兩類, 前四種為一類, 稱為所作解脫 ( Kāryā vimukti), 後三種是心解脫 (cittavimukti) 解脫 (Vimukti) 這一詞並不見於 瑜伽經 中, 反倒是在佛教的經典中經常看到, 而且心解脫在佛教契經中也十分常見 而且這四種智, 第一種遍知智 (Parijñāta prajñā) 與 轉法輪經 中所提的對四聖諦已知 (Pariññātaṃ) 相當類似 第二種斷盡智 (Heya kṣīna prajñā) 與對四聖諦的已斷 ( pahīnaṃ) 類似 第三種得應得智 ( Prāpya prāpti prajñā) 與對四聖諦的已證 (sacchikataṃ) 類似 第四種所作成就智 (Kārya śuddhi prajñā) 對四聖諦的已修 (bhāvitaṃ) 類似 92 而最後的三智則是與三德 (Guṇa) 神我 (Puruṣa) 有關, 與佛教思想較無干涉 90 瑜伽經注 第二品第 27 頌 : guṇā giriśikharataṭacyutā iva grāvāṇo niravasthānāḥ svakāraṇe pralayābhimukhāḥ saha tenāstaṃ gacchanti. na caiṣāṃ pravilīnānāṃ punar asty utpādaḥ prayojanābhāvād iti 91 瑜伽經注 第二品第 27 頌 : etasyām avasthāyāṃ guṇasaṃbandhātītaḥ svarūpamātrajyotir amalaḥ kevalī puruṣa iti 92 大正藏 冊 2, 經 110, 頁 504 上 : 汝等苾芻! 此苦聖諦是所了法, 如是已知, 於所聞法如理作意, 能生眼智明覺 汝等苾芻! 此苦集聖諦是所了法, 如是已斷, 於所聞法如理作意, 能生眼智明覺 汝等苾芻! 此苦滅聖諦是所了法, 如是已證, 於所聞法如理作意, 能生眼智明覺 汝等苾芻! 此順苦滅道聖諦是所了法, 如是已修, 於所聞法如理作意, 能生眼智明覺 也參 S.N Dhammacakkappavattanasuttaṃ: dukkhaṃ ariyasaccaṃ pariññātaṃ...dukkhasamudayaṃ ariyasaccaṃ pahīnaṃ...dukkhanirodhaṃ ariyasaccaṃ sacchikataṃ...dukkhanirodhagāminī paṭipadā ariyasaccaṃ bhāvitaṃ

29 瑜伽經 與佛教思想的比較 簡言之, 毗耶沙對 瑜伽經 七種智的解釋, 應是受到佛教思 想的影響 五 結語 傳統上, 在印度傳統六派哲學中, 瑜伽派被視為與數論派為姐妹學派, 理論上瑜伽派的思想應與數論派思想最為接近 不過從上述的研究中, 我們發現 瑜伽經 受佛教思想的影響恐怕不亞於數論派思想的影響 或許如孫晶在 印度六派哲學 中所說的, 瑜伽派哲學在六派哲學中最缺乏獨立性的一派, 因為其他五派都有自己獨特的哲學理論, 而瑜伽哲學的行法則是自奧義書以來所有的哲學派別都通用的修行法 93 所以帕坦伽利在編纂他的 瑜伽經 時, 原則上會吸收各教派的精華 這在本文的討論中, 我們可看到關於戒律的部分, 瑜伽經 接受了 奧義書 和耆那教的傳統 而在修行理論方面, 自然會吸收了相當多當時禪修理論最完備的佛教思想 總之, 我們可見佛教思想影響 瑜伽經 的方面主要是禪修理論 這樣的現象, 從佛教的角度來說, 有好處也有壞處 好處在於佛教思想在某種層面上, 的確影響了正在興起的印度教, 特別是以修行法為主的瑜伽派 壞處則是主張有神論的瑜伽派, 能夠巧妙地將無神論的佛教思想, 融合進入它的瑜伽修行哲學, 表示印度教能夠接受非正統印度學派的佛教思想, 讓印度教能得以更加茁壯 但 94 反觀佛教方面, 並未接受任何 外道 的思想, 仍是固守並防衞本身的思想, 以致於佛教在印度的勢力, 面對日漸強大的印度, 難 孫晶, 印度六派哲學, 台北市 : 大元書局 2011, 頁 151 雖然有人認為如來藏思想是受到梵我的影響, 但如來藏思想仍是不承認有一不變的梵我

30 圓光佛學學報第二十六期 以有反擊的機會 這樣的現象, 似乎是預告了印度佛教在印度本土 上衰退和印度教的興起

31 瑜伽經 與佛教思想的比較 附錄 : 瑜伽經 白話譯注 梵文資料, 主要是參考 GRETIL 網站 該網站有兩個版本, 一是 由 Philipp A. Maas 所輸入, 一是由 Ashok Aklujkar 所輸入 關於譯本方面, 目前有非常多 瑜伽經 各種語言的翻譯, 無法一一參考, 在此主要參考的資料, 英文譯本有 James Haughton Woods 的 The Yoga-system of Patañjali(1914) 97 Swami Hariharānada Āraṇya 的 Yoga Philosophy of Patañjali(1963) 98 B.K.S. Iyengar 的 Light on the Yoga Sūtras of Patañjali(1996) 99 Christopher Key Chapple 的 Yoga and the Luminous: Patañjali's spiritual path to freedom (2008) 100 以及相當頗受好評的 Edwin Bryant 的 The Yoga Sūtras of Patañjali 101 日文譯本有佐保田鶴治的 ヨ が根本教典 (1973) 中村元的 ヨ がとサ ンキヤの思想 (1996) 本多惠的 ヨ が經註 (2007) 102 中文譯本有陳景圓的 巴坦加里的瑜伽經 (2006) 103 姚衛群翻譯, 收於王慕齡的 印度瑜伽經與佛 James H. Wood 翻譯了 瑜伽經 偈頌和毗耶沙的 瑜伽經注, 而且也翻譯了 Vācaspatimiśra 的 Tattvavasiśāradī, 是目前學界相當有權威的譯本 Swami Hariharānada Āraṇya 是數論派的瑜伽阿闍梨, 本身的修行和學識都受相當地尊重 他的譯文和解釋從數論 瑜伽的傳統上來加以說明, 是非常重要的參考資料 B. K. S. Iyengar 是國際級的瑜伽大師 他的英譯有時會有較不同的理解, 有可能是從他的傳統而來的解釋 100 Christopher Key Chapple 的譯文相當淺顯易懂, 又不會與梵本的意思違背太多, 是 個相當不錯的英文譯本 101 Edwin Bryant 譯文兼顧了翻譯梵語的忠實度和英語的流暢度 另外這本書的好處 是他將許多注釋並列, 並加上自己的看法, 這對讀者相當方便 這三個日譯本相差不大, 只是前兩個日譯本只有翻譯偈頌, 而本多惠則翻譯了 Vācaspatimiśra 的 Tattvavasiśāradī 這本不是學術著作, 而且作者不識梵文, 其中的許多翻譯或有誤, 或易誤解, 不

32 圓光佛學學報第二十六期 教 (2011) 104 另網路上有些 瑜伽經 中文本, 都不是直接從梵 本翻譯, 因此不列入參考資料 patañjali-viracitaṃ yoga-sūtram prathamaḥ samādhi-pādaḥ / 定品第一 atha yogānuśāsanam /1.1/ 現在開始教授瑜伽 yogaś citta-vṛtti-nirodhaḥ /1.2/ 105 瑜伽是心念活動的息滅 tadā draṣṭuḥ sva-rūpe 'vasthānam /1.3/ 106 此時, 見者安住於自體之中 vṛtti-sārūpyam itaratra /1.4/ 若不是這樣,[ 神我 ] 就會隨順 [ 心念的 ] 活動 值得推薦的譯本 不過這是在台灣出版, 取得十分容易, 因此似乎有許多人擁有此書 基本上姚衛群的譯本比陳景圓較為正確, 不過有些譯語也值得商榷 如第一品第 2 頌, 姚衛群翻為 : 瑜伽是對心的變化的抑制 (yogaś citta-vṛtti-nirodhaḥ) 這容易讓人誤解瑜伽是指心不變化的時候 其中 vṛtti 應指 活動, 而 nirodha 則是 息滅, 或 止息, 而不是 抑制 105 citta 這裏並不是指延續生命的心識, 而是心的感受和思惟作用, 所以在此譯為 心念 106 見者 指的就是 神我 (Puruṣa) 107 以瑜伽派思想而言, 神我永遠是清淨, 但在輪迴中, 神我常常會受到心的影響, 而無法彰顯出它的清淨與光輝 關於神我與心之間關係的討論, 參李建欣, 印度古典瑜伽哲學思想研究, 第三章第二節, 神我與統覺的關係, 第 頁

33 瑜伽經 與佛教思想的比較 vṛttayaḥ pañcatayyaḥ kliṣṭā akliṣṭāḥ /1.5/ 心的活動有五種, 可分為染污和非染污 pramāṇa-viparyaya-vikalpa-nidrā-smṛtayaḥ /1.6/ [ 心念活動有 ] 正量 顛倒想 虛妄分別 睡眠 和記憶 [ 等五種 ] pratyakṣānumānāgamāḥ pramāṇāni /1.7/ [ 正量有 ] 現量 比量 聖言量 [ 等三種 ] viparyayo mithyā-jñānam atad-rūpa-pratiṣṭham /1.8/ 顛倒想是對實際的東西產生另一種錯誤的理解 śabda-jñānānupātī vastu-śūnyo vikalpāḥ /1.9/ 虛妄分別是在沒有實體存在的事物上, 產生言語的概念 abhāva-pratyayālambanā vṛttir nidrā /1.10/ 睡眠是緣取不存在事物的 [ 心念 ] 活動 anubhūta-viṣayāsaṃpramoṣaḥ smṛtiḥ /1.11/ 記憶是不忘失之前所經驗到的對境 abhyāsa-vairāgyābhyāṃ tan-nirodhaḥ /1.12/ 108 [ 心念的 ] 止息是經由修習和離欲 tatra sthitau yatno 'bhyāsaḥ /1.13/ 其中, 修習是努力於安定 sa tu 109 dīrgha-kāla-nairantarya-satkārāsevito dṛḍha-bhūmiḥ /1.14/ 長時間 不間斷地精進用功, 就會有穩固的基礎 108 Abhyāsa 就是佛教的 Bhāvanā, 所以在此譯為 修習 109 Sa tu 這二字在 Ashok Aklujkar 的校勘注中提到另一版本是沒有的

34 圓光佛學學報第二十六期 dṛṣṭānuśravika-viṣaya-vitṛṣṇasya vaśīkāra-saṃjñā vairāgyam /1.15/ 離欲是對於所見的 所聽聞的對境不產生渴愛, 能有自在想 tat-paraṃ puruṣa-khyāter guṇa-vaitṛṣṇyam /1.16/ 110 最殊勝的離欲是能夠審思神我, 離三德想 vitarka-vicārānandāsmitā-rūpānugamāt saṃprajñātaḥ /1.17/ 111 具有尋 伺 喜 自我意識,[ 稱為 ] 有想 [ 三昧 ] virāma-pratyayābhyāsa-pūrvaḥ saṃskāra-śeṣo 'nyaḥ /1.18/ 112 另一種 [ 無想三昧 ] 是 [ 努力 ] 修習於終止緣, 只有之前的業行還留著 bhava-pratyayo videha-prakṛti-layānām /1.19/ [ 此時 ] 無有身體 [ 感 ], 入於原質, 仍有存在的緣 113 śraddhā-vīrya-smṛti-samādhi-prajñā-pūrvaka itareṣām /1.20/ 其他的 [ 要入無想三昧 ], 則需虔信 精進 正念 三昧 智慧為前行 tīvra-saṃvegānām āsannaḥ /1.21/ [ 若 ] 懷有強烈的悚惕 [ 心 ], 就能接近 [ 無想三昧 ] 110 Tri-guṇa 三德, 指的是由原質 (Prakṛti) 所產生的 Sattva( 光明性 ) Tamas ( 闇性 ) Rajas( 燥動性 ) 三種性質 111 asmitā 在佛教的用語中, 指的是我見 我執 ( 參 梵和辭典, 第 175 頁 ) 但在 瑜伽經 中的用法卻是正面的, 並無執著的意思, 因此譯為 自我意識 112 Virāma-pratyaya( 終止緣 ) 指的是從種子三昧進階到無種子三昧的定境 113 bhava-pratyaya 是指還具有存有 (Bhava) 的緣 (Pratyaya),P. T. Raju 說這是不圓滿的三昧, 而相對地, Upāya-pratyaya 才是圓滿的三昧 ( 參 P. T. Raju, The Philosophical traditions of India, p. 171)

35 瑜伽經 與佛教思想的比較 mṛdu-madhyādhimātratvāt tato '-pi viśeṣaḥ /1.22/ 由下 中 上位, 而有差別 īśvara-praṇidhānād vā /1.23/ 或由祈求自在神 kleśa-karma-vipākāśayair aparāmṛṣṭaḥ puruṣa-viśeṣa īśvaraḥ /1.24/ 自在神是最殊勝的神我, 不被煩惱 業 異熟所沾染 tatra niratiśayaṃ sarvajña-bījam /1.25/ 此中,[ 自在神 ] 是無上的一切智的種子 pūrveṣām api guruḥ kālenānavacchedāt /1.26/ [ 自在神 ] 是過去諸師的老師, 因為他不受時間的束縛 tasya vācakaḥ praṇavaḥ /1.27/ [ 自在神 ] 的咒語是 Oṁ taj-japas tadartha-bhāvanam /1.28/ 反覆唱誦這咒語, 思惟它的意義 tataḥ pratyak-cetanādhigamo 'py antarāyābhāvaś ca /1.29/ 從這些, 也會產生內心的證悟, 而不會有障礙 vyādhi-styāna-saṃśaya-pramādālasyāvirati-bhrāntidarśanālabdhabhūmikatvānavasthitatvāni citta-vikṣepās. te 'ntarāyāḥ /1.30/ 障礙是指心的散亂, 就是生病 昏沈 疑惑 放逸 懈怠 散亂 114 邪見 無法得定 [ 修行 ] 不穩定 114 anavasthitatvā 是說即使得到了三昧, 也無法在三昧中穩定

36 圓光佛學學報第二十六期 duḥkha-daurmanasyāṅgamejayatva-śvāsa-praśvāsā vikṣepa-sahabhuvaḥ /1.31/ 苦 憂愁 四肢抖動 呼吸粗重會伴隨著心的散亂 tat-pratiṣedhārtham eka-tattvābhyāsaḥ /1.32/ 為對治這些, 應修習唯一真實義 maitrī-karuṇā-muditopekṣaṇāṃ sukha-duḥkha-puṇyāpuṇya-viṣayāṇāṃ bhāvanātaś citta-prasādanam /1.33/ 心的澄淨來自修習以慈 悲 喜 捨對治樂 苦 福 非福的對境 pracchardana-vidhāraṇābhyāṃ vā prāṇasya /1.34/ 或者以吐氣 控制氣息 [, 而達到心的澄淨 ] viṣayavatī vā pravṛttir utpannā manasaḥ sthiti-nibandhanī /1.35/ 或者意的穩定和安定是起於專注於對境 [, 而達到心的澄淨 ] viśokā vā jyotiṣmatī /1.36/ 或者無有憂愁,[ 心 ] 具有光明 [, 而達到心的澄淨 ] vīta-rāga-viṣayaṃ vā cittam /1.37/ 或者心的對境是離欲 [, 而達到心的澄淨 ] svapna-nidrā-jñānālambanaṃ vā /1.38/ 或者以 [ 了知 ] 夢 無夢睡眠的智為所緣 [, 而達到心的澄淨 ] yathābhimata-dhyānād vā /1.39/ 或者無論以什麼為定的所緣 [, 而達到心的澄淨 ]

37 瑜伽經 與佛教思想的比較 paramāṇu-parama-mahattvānto 'sya vaśīkāraḥ /1.40/ [ 心澄淨的 ] 行者能夠控制極大和極小 [ 的物質 ] kṣīṇa-vṛtter, abhijātasyeva maṇer, grahītṛ-grahaṇa-grāhyeṣu tatsthatadañjanatā-samāpattiḥ /1.41/ 當心念息滅時, 就像晶瑩的珠寶會染上 [ 所緣的顏色 ], 認識主體 認識作用 認識對象 [ 三者 ] 會統合起來, 這就是三昩 tatra śabdārtha-jñāna-vikalpaiḥ saṃkīrṇā savitarkā samāpattiḥ /1.42/ 有尋定是雜揉了語言 概念 知識而成 smṛti-pariśuddhau sva-rūpa-śūnyevārtha-mātra-nirbhāsā nirvitarkā /1.43/ 當記憶清淨時, 自體成空, 唯有對境發光, 這是無尋定 etayaiva savicārā nirvicārā ca sūkṣma-viṣayā vyākhyātā /1.44/ 跟 [ 有尋定 無尋定 ] 類似, 只是所緣境較為微細, 而說有伺定 無伺定 sūkṣma-viṣayatvaṃ cāliṅga-paryavasānam /1.45/ 微細的所緣境止於無相 tā eva sabījaḥ samādhiḥ /1.46/ 這就是種子三昧 nirvicāra-vaiśāradye '-dhyātma-prasādaḥ /1.47/ 當無伺定已獲善巧, 就會 [ 生起 ] 內在的澄淨 115 grahītṛ( 認識主體 ) 指的是神我 (puruṣa) grahaṇa( 認識作用 ) 指的是心 (citta), 或是覺知作用 (buddhi) grāhya( 認識對象 ) 指的是所覺知的對象 116 Samāpatti 在此跟 Samādhi 是同義詞, 在此也譯為 三昧

38 圓光佛學學報第二十六期 ṛtaṃbharā tatra prajñā /1.48/ 117 在此,[ 生起的是 ] 真理之智 śrutānumāna-prajñābhyām anya-viṣayā viśeṣārthatvāt /1.49/ 由聽聞 思惟 智慧的不同, 而 [ 真理之智 ] 也有所不同 tajjaḥ saṃskāro 'nya-saṃskāra-pratibandhī /1.50/ 由這 [ 真理之智 ] 所生的業行能抑制其他業行 tasyāpi nirodhe sarva-nirodhān nirbījaḥ samādhiḥ /1.51/ 當 [ 真理之智的業行 ] 止息時,[ 其他的 ] 一切 [ 業行 ] 也已止息, 這就是無種子三昧 [iti patañjali-viracite yoga-sūtre prathamaḥ samādhi-pādaḥ] dvitīyaḥ sādhana-pādaḥ 成就品第二 tapaḥ-svādhyāyeśvara-praṇidhānāni kriyā-yogaḥ /2.1/ 苦行 念誦 祈求自在神, 這是行瑜伽 samādhi-bhāvanārthaḥ kleśa-tanūkaraṇārthaś ca /2.2/ [ 行瑜伽的 ] 目的是練習三昧和減弱煩惱 avidyāsmitā-rāga-dveṣābhiniveśāḥ kleśāḥ /2.3/ 118 無明 我執 貪愛 瞋恚 有執, 這些是煩惱 117 ṛtaṃbharā prajñā( 真理之智 ) 跟 Vivekaja jñāna( 決擇智 ) 是同義詞 118 Abhiniceśa 是指對生命的執著, 因此譯為 有執

39 瑜伽經 與佛教思想的比較 avidyā kṣetram uttareṣāṃ prasupta-tanu-vicchinnodārāṇām /2.4/ 無明是其他 [ 煩惱 ] 的溫床, 不論是睡眠中 薄弱的 中斷的 或現行的 anityāśuci-duḥkhānātmasu nitya-śuci-sukhātma-khyātir avidyā /2.5/ 無明是將無常 不淨 苦 無我認為是常 淨 樂 我 dṛg-darśana-śaktyor ekātmatevāsmitā /2.6/ 119 我執是將見者和能見的能力視為同一我性 sukhānuśayī rāgaḥ /2.7/ 貪愛是隨增於樂 duḥkhānuśayī dveṣaḥ /2.8/ 瞋恚是隨增於苦 sva-rasa-vāhī viduṣo '-pi tathā-rūḍho '-bhiniveśaḥ /2.9/ 有執是對自我存在的渴求, 即使在智者中也會生起 te pratiprasava-heyāḥ sūkṣmāḥ /2.10/ 為回歸到最初狀態, 這 [ 五種 ] 微細 [ 煩惱 ] 應斷除 dhyāna-heyās tad-vṛttayaḥ /2.11/ 由禪那可斷除這些 [ 由煩惱所生起的 ] 活動 kleśa-mūlaḥ karmāśayo dṛṣṭādṛṣṭa-janma-vedanīyaḥ /2.12/ 這些是業的習氣, 以煩惱為根源, 是能成為現世 來世的感受 sati mūle tad-vipāko jātyāyur-bhogāḥ /2.13/ 當根源存在, 就會有出生 壽命 和經驗的異熟 119 見者指神我 (Puruṣa), 能見是指心 (Citta)

40 圓光佛學學報第二十六期 te hlāda-paritāpa-phalāḥ puṇyāpuṇya-hetutvāt /2.14/ 以福德和非福為因, 產生了這些喜悅 痛苦的果報 pariṇāma-tāpa-saṃskāra-duḥkhair guṇa-vṛtti-virodhāc ca duḥkham eva sarvaṃ vivekinaḥ /2.15/ 能夠辨別的人,[ 了知 ] 一切皆苦, 因為由轉變苦 惱苦和業行苦, 而對立於 [ 三 ] 德的活動 heyaṃ duḥkham anāgatam /2.16/ [ 行者 ] 應斷除未來苦 draṣṭṛ-dṛśyayoḥ saṃyogo heya-hetuḥ /2.17/ 結合見者 (Puruṣa) 和所見 (prakṛti), 是斷除 [ 苦 ] 的因 prakāśa-kriyā-sthiti-śīlaṃ bhūtendriyātmakaṃ bhogāpavargārthaṃ dṛśyam /2.18/ 所見是具有光亮性 活動性 和鈍重性 [ 等三德 ] 的性質, 以大種 根為本質, 目的是為了體驗 [ 神我 ] 和解脫 viśeṣāviśeṣa-liṅga-mātrā-liṅgāni guṇa-parvāṇi /2.19/ 有差異 無差異 唯相 無相是三德的區別 draṣṭā dṛśi-mātraḥ śuddho 'pi pratyayānupaśyaḥ /2.20/ 見者唯見, 雖然清淨, 但能顯現出表象 tadartha eva dṛśyasyātmā /2.21/ 所見的本質是為了那 [ 神我 ] 120 Prakāśa( 光明性 ) 是指三德中的 Sattva 121 Kriyā( 活動性 ) 是指三德中的 Rajas 122 Sthiti( 鈍重性 ) 是指三德中的 Tamas

41 瑜伽經 與佛教思想的比較 kṛtārthaṃ prati naṣṭam apy anaṣṭaṃ tad, anya-sādhāraṇatvāt /2.22/ 當目的已達成,[ 所見 ] 就會消失, 但若與其他共通, 就不會消失 sva-svāmi-śaktyoḥ sva-rūpopalabdhi-hetuḥ saṃyogaḥ /2.23/ 把所見和見者的作用視為一體, 這是混合 tasya hetur avidyā /2.24/ 這混合的因是無明 tadabhāvāt saṃyogābhāvo hānaṃ. tad dṛśeḥ kaivalyam /2.25/ 123 由 [ 無明 ] 消失, 混合就會斷除, 這是見者的獨存 viveka-khyātir aviplavā hānopāyaḥ /2.26/ 124 斷除的方式是以安定的決擇智 tasya saptadhā prānta-bhūmiḥ prajñā /2.27/ [ 決擇智行者 ] 在究竟的階段, 有七種智 yogāṅgānuṣṭhānād aśuddhi-kṣaye jñāna-dīptir, āviveka-khyāteḥ /2.28/ 由隨住於諸瑜伽支, 當斷除不淨時,[ 生起 ] 智慧之光, 引生出決擇智 yama-niyamāsana-prāṇāyāma-pratyāhāra-dhāraṇā-dhyāna-samādhayo 'ṣṭāv aṅgāni /2.29/ 瑜伽的八支是禁戒 律儀 安坐法 調息法 內攝 [ 諸根 ] 總持 禪那 三昧 123 kaivalya 的原意是 alone, complete, 意義相當於佛教的 解脫, 在此譯於 獨存 124 aviplavā 的 viplava 原意是混亂 麻煩 (confusion, trouble), 加上 a 為否 定, 所以在此譯於 安定

42 圓光佛學學報第二十六期 ahiṃsā-satyāsteya-brahmacaryāparigrahā yamāḥ /2.30/ 不殺生 真實 不偸盜 梵行 無所有, 這是禁戒 jāti-deśa-kāla-samayānavacchinnāḥ sārvabhaumā mahā-vratam /2.31/ 不限於出生 地方 時間 環境 [ 等 ] 所有的情況, 這是大戒行 śauca-saṃtoṣa-tapaḥ-svādhyāyeśvara-praṇidhānāni niyamāḥ /2.32/ 清浄 知足 苦行 讀誦 祈求自在神, 這是律儀 vitarka-bādhane pratipakṣa-bhāvanam /2.33/ [ 若禁戒 律儀 ] 有妄念妨害時, 應思惟其對治 vitarkā hiṃsādayaḥ kṛta-kāritānumoditā lobha-krodha-moha-pūrvakā mṛdu-madhyādhimātrā duḥkhājñānānanta-phalā iti pratipakṣa-bhāvanam /2.34/ 有殺生等的妄念時, 不論已作, 令作, 隨喜, 具有貪 瞋 癡, 或弱 或中 或強, 這是思惟其對治 ahiṃsā-pratiṣṭhāyāṃ tat-saṃnidhau vaira-tyāgaḥ /2.35/ 當 [ 行者 ] 安住於不害,[ 所有眾生 ] 靠近他時, 都會捨棄敵意 satya-pratiṣṭhāyāṃ kriyā-phalāśrayatvam /2.36/ 當 [ 行者 ] 安住於真實, 他的所做會與果報相應 asteya-pratiṣṭhāyāṃ sarva-ratnopasthānam /2.37/ 當 [ 行者 ] 安住於不偷盜, 一切的珠寶將現前 brahmacarya-pratiṣṭhāyāṃ vīrya-lābhaḥ /2.38/ 當 [ 行者 ] 安住於梵行, 將會獲得精進 aparigraha-sthairye janma-kathaṃtā-saṃbodhaḥ /2.39/ 當 [ 行者 ] 住於無所有, 能了知任何一生

43 瑜伽經 與佛教思想的比較 śaucāt svāṅga-jugupsā parair asaṃsargaḥ /2.40/ 由 [ 修習 ] 清淨, 會對自己的身體感到厭惡, 也不想接觸到別人 sattva-śuddhi-saumanasyaikāgryendriya-jayātma-darśana-yogyatvāni ca /2.41/ 清淨 [ 三德中的 ] 光明性, 喜悅 [ 心 ] 一境 善制諸根, 將產生能力 saṃtoṣād anuttamaḥ sukha-lābhaḥ /2.42/ 由 [ 修習 ] 自足, 將獲得無上安樂 kāyendriya-siddhir aśuddhi-kṣayāt tapasaḥ /2.43/ 由 [ 修習 ] 苦行, 滅盡諸不淨, 身體諸根將成就 [ 神通 ] svādhyāyād iṣṭa-devatā-saṃprayogaḥ /2.44/ 由 [ 修習 ] 讀誦, 將會與所祈願的神相應 samādhi-siddhir īśvara-praṇidhānāt /2.45/ 由祈求自在神, 得以成就三昧 sthira-sukham āsanam /2.46/ 穩定與安樂是安坐法 prayatna-śaithilyānanta-samāpattibhyām /2.47/ [ 由此, 產生 ] 力量的放鬆和無限的統合 tato dvandvānabhighātaḥ /2.48/ 由此, 不受兩邊極端所害 tasmin sati śvāsa-praśvāsayor gati-vicchedaḥ prāṇāyāmaḥ /2.49/ 當完成安坐法後, 停止吸氣和呼氣的動作, 這是調息法

44 圓光佛學學報第二十六期 bāhyābhyantara-stambha-vṛttir deśa-kāla-saṃkhyābhiḥ paridṛṣṭo dīrghasūkṣmaḥ /2.50/ [ 調息法是 ] 了知外在的 內在的 和靜止時的 [ 氣息 ] 活動, 也由空間 時間 和數數而了知,[ 這氣息 ] 將會長而微細 bāhyābhyantara-viṣayākṣepī caturthaḥ /2.51/ 第四種 [ 調息法 ] 超越了外在的 內在的範圍 tataḥ kṣīyate prakāśāvaraṇam /2.52/ 由此,[ 決擇智 ] 光輝的蔽蓋將消滅 dhāraṇāsu ca yogyatā manasaḥ /2.53/ 由此, 心有能力能持總持 sva-viṣayāsaṃprayoge cittasya sva-rūpānukāra ivendriyāṇāṃ pratyāhāraḥ /2.54/ 當不相應本身的對境, 就會隨行心的自體, 這就是內攝 [ 諸根 ] tataḥ paramā vaśyatendriyāṇām /2.55/ 由此, 產生最殊勝的控制的內攝諸根 [iti patañjali-viracite yoga-sūtre dvitīyaḥ sādhana-pādaḥ ] tṛtīyaḥ vibhūti-pādaḥ 神通品第三 deśa-bandhaś cittasya dhāraṇā /3.1/ 心的總持需 [ 將心 ] 集中於一處

45 瑜伽經 與佛教思想的比較 tatra pratyayaika-tānatā dhyānam /3.2/ 然後, 由同一所緣而延伸, 就成了禪那 tad evārtha-mātra-nirbhāsaṃ sva-rūpa-śūnyam iva samādhiḥ /3.3/ 當 [ 禪那的 ] 所緣只發光, 而自體彷彿是空的, 這就是三昧 trayam ekatra saṃyamaḥ /3.4/ 這 [ 總持 禪那 三昧 ] 三者同處, 就是真戒 taj-jayāt prajñālokaḥ /3.5/ 由通達真戒, 而有智慧之光 tasya bhūmiṣu viniyogaḥ /3.6/ [ 真戒 ] 可運用諸地的區別 trayam antaraṅgaṃ pūrvebhyaḥ /3.7/ 比之前的 [ 修習 ],[ 真戒 ] 這三支更內化 tad api bahiraṅgaṃ nirbījasya /3.8/ 但對無種子三昧而言, 這還是外支 vyutthāna-nirodha-saṃskārayor abhibhava-prādurbhāvau nirodha-kṣaṇacittānvayo nirodha-pariṇāmaḥ /3.9/ 業行有顯現和止息, 當顯現受到降服, 會有剎那的 [ 心念 ] 止息, 這是止息轉變 tasya praśānta-vāhitā saṃskārāt /3.10/ 寂靜的 [ 心 ] 流, 是從 [ 止息的 ] 業行 [ 而生 ] sarvārthataikāgratayoḥ kṣayodayau cittasya samādhi-pariṇāmaḥ /3.11/ 當心息滅了所有的對境, 生起 [ 心 ] 一境性, 這是三昧轉變

46 圓光佛學學報第二十六期 tataḥ punaḥ śāntoditau tulya-pratyayau cittasyaikāgratā-pariṇāmaḥ /3.12/ 再者, 當所緣的寂靜和生起成為一致, 這是心一境性轉變 etena bhūtendriyeṣu dharma-lakṣaṇāvasthā-pariṇāmā vyākhyātāḥ /3.13/ 由此, 解釋為對於大種和根的法 相 處轉變 śāntoditāvyapadeśya-dharmānupātī dharmī /3.14/ 實體是法的主體,[ 存在於過去的 ] 息滅 [ 現在的 ] 生起 [ 未來的 ] 未定 kramānyatvaṃ pariṇāmānyatve hetuḥ /3.15/ 階段的不同是轉變不同的因 pariṇāma-traya-saṃyamād atītānāgata-jñānam /3.16/ 由真戒的三種轉變, 而了知過去 未來 śabdārtha-pratyayānām itaretarādhyāsāt saṃkaraḥ. tat-pravibhāgasaṃyamāt sarva-bhūta-ruta-jñānam /3.17/ 由於誤解了言語 意義 和概念的相互關係, 而產生了混亂 由真戒的辨別, 有了一切眾生的言與智 saṃskāra-sākṣat-karaṇāt pūrva-jāti-jñānam /3.18/ 由能現見業行, 這是前生智 pratyayasya para-citta-jñānam /3.19/ 由能現見緣, 這是他心智 na ca tat sālambanaṃ, tasyāviṣayībhūtatvāt /3.20/ 125 而且 [ 也能了知他人心中 ] 沒想的, 因為它的對境超越了所緣 125 這一頌在姚衛群的中譯並沒有, 因此他的譯文在這一品只有 54 頌

47 瑜伽經 與佛教思想的比較 kāya-rūpa-saṃyamāt tad-grāhya-śakti-stambhe cakṣuḥ-prakāśāsaṃprayoge- 'ntar-dhānam /3.21/ 126 由真戒 [ 的修習 ], 對於身體的色相, 能停止感受所取的能力, 也中止了眼對於光的相應, 而讓身體隱形 sopakramaṃ nirupakramaṃ ca karma. tat-saṃyamād aparānta-jñānam, ariṣṭebhyo vā /3.22/ 業是運作 或不運作 由真戒 [ 的修習 ], 或由兆相, 而有死智 maitryādiṣu balāni /3.23/ [ 由真戒 ] 對慈 [ 悲 喜等的修習], 而得到 [ 慈 悲 喜等的 ] 力 baleṣu hasti-balādīni /3.24/ [ 由真戒 ] 對力 [ 的修習 ], 而有如大象般的力 pravṛttyāloka-nyāsāt sūkṣma-vyavahita-viprakṛṣṭa-jñānam /3.25/ 由放射出 [ 心的 ] 光明作用, 而有 [ 了知 ] 微細的 隱藏的 遙遠的智 bhuvana-jñānaṃ sūrye saṃyamāt /3.26/ [ 由真戒 ] 對太陽 [ 的修習 ], 有 [ 了知 ] 世界的智 candre tārā-vyūha-jñānam /3.27/ [ 由真戒 ] 對月亮 [ 的修習 ], 有 [ 了知 ] 星位的智 dhruve tad-gati-jñānam /3.28/ [ 由真戒 ] 對北極星 [ 的修習 ], 有 [ 了知星 ] 運行的智 126 在第 21 頌和第 22 頌之間,B.K.S. Iyengar 的版本多了一頌, 所以他的版本第三品有 56 頌 :etena śabdādi antardhānam uktam. 他的英文翻譯是 : In the same way as described above, he is able to arrest sound, smell, taste, form and touch., 中譯是 : 同樣地, 由 [ 真戒的修習 ], 對聲等能停止感受所取的能力

48 圓光佛學學報第二十六期 nābhi-cakre kāya-vyūha-jñānam /3.29/ [ 由真戒 ] 對臍輪 [ 的修習 ], 有 [ 了知 ] 身體結構的智 kaṇṭha-kūpe kṣut-pipāsā-nivṛttiḥ /3.30/ [ 由真戒 ] 對喉嚨穴道 [ 的修習 ], 饑餓與渴將消除 kūrma-nāḍyāṃ sthairyam /3.31/ [ 由真戒 ] 對烏龜般氣脈 [ 的修習 ],[ 身心成 ] 堅固 mūrdha-jyotiṣi siddha-darśanam /3.32/ [ 由真戒 ] 對頭上光明 [ 的修習 ], 而有見 [ 神 ] 的成就 prātibhād vā sarvam /3.33/ 或者, 由直觀智而 [ 了知 ] 一切 hṛdaye citta-saṃvit /3.34/ [ 由真戒 ] 對心臟 [ 的修習 ], 而了知心 sattva-puruṣayor atyantāsaṃkīrṇayoḥ pratyayāviśeṣo bhogaḥ parārthatvāt svārtha-saṃyamāt puruṣa-jñānam /3.35/ 當圓滿 無染污的光明性和神我在意念上沒有差異, 就會體驗到以他者為對象 ; 由 [ 真戒 ] 以自我為對象 [ 的修習 ], 而有神我智 tataḥ prātibha-śrāvaṇa-vedanādarśāsvāda-vārtā jāyante /3.36/ [ 由真戒的修習 ], 生起直觀的聽覺 觸覺 視覺 味覺 嗅覺 [ 上的神通 ] te samādhāv upasargā. vyutthāne siddhayaḥ /3.37/ 這些對三昧是障礙,[ 但 ] 就 [ 世間的 ] 生起而言, 是成就

49 瑜伽經 與佛教思想的比較 bandha-kāraṇa-śaithilyāt pracāra-saṃvedanāc ca cittasya paraśarīrāveśaḥ /3.38/ 當束縛的因鬆緩, 和 [ 心的 ] 運行能夠了知, 心就能進入別人的身體 udāna-jayāj jala-paṅka-kaṇṭakādiṣv asaṅga utkrāntiś ca /3.39/ 從掌握了上氣,[ 走在水 泥土上 ] 不會碰觸到水 泥 刺等,[ 死後 ] 會上昇 samāna-jayāj jvalanam /3.40/ 從掌握了同氣, 而有火燄生起 śrotrākāśayoḥ saṃbandha-saṃyamād divyaṃ śrotram /3.41/ 由真戒 [ 的修習 ], 結合了耳朵和虛空, 而有天耳通 kāyākāśayoḥ saṃbandha-saṃyamāl laghu-tūla-samāpatteś cākāśagamanam /3.42/ 由真戒 [ 的修習 ], 結合了身體和虛空, 專注在棉花的輕盈, 而能在空中步行 bahir akalpitā vṛttir mahā-videhā. tataḥ prakāśāvaraṇa-kṣayaḥ /3.43/ 當心念能由外在 [ 運作 ], 不是想像的, 這是大離身 [ 心 ] 光明的覆蓋將會滅除 sthūla-svarūpa-sūkṣmānvayārthavattva-saṃyamād bhūta-jayaḥ /3.44/ 由真戒對 [ 大種的 ] 粗糙性 自體性 微妙性 類合性 具義性 [ 的修習 ], 就能掌控大種 tato-'ṇimādi-prādurbhāvaḥ kāya-saṃpat tad-dharmānabhighātaś ca /3.45/ 由此, 發展出微妙性等, 身體完美, 以及它的法 ( 元素 ) 的確立 rūpa-lāvaṇya-bala-vajra-saṃhananatvāni kāya-saṃpat /3.46/ 身體完美是指色身是美麗的 有力的 如金剛般堅強

50 圓光佛學學報第二十六期 grahaṇa-sva-rūpāsmitānvayārthavattva-saṃyamād indriya-jayaḥ /3.47/ 由真戒對所取 自體性 自我意識 類合性 具義性 [ 的修習 ], 掌控諸根 tato mano-javitvaṃ vikaraṇa-bhāvaḥ pradhāna-jayaś ca /3.48/ 由此, 意的敏捷性, 遠離感官, 掌控最勝性 sattva-puruṣānyatā-khyāti-mātrasya sarva-bhāvādhiṣṭhātṛtvaṃ sarvajñātṛtvaṃ ca /3.49/ 由唯決擇區別光明性和神我, 是一切存有的護持者, 是為一切智者性 tad-vairāgyād api doṣa-bīja-kṣaye kaivalyam /3.50/ 由離欲, 當貪 [ 等 ] 種子滅盡時, 而有獨存 sthānyupanimantraṇe saṅga-smayākaraṇaṃ punar aniṣṭa-prasaṅgāt /3.51/ 在所勸請的安立上, 沒有了執著和驕慢的因, 因為生起了無取著 kṣaṇa-tat-kramayoḥ saṃyamād vivekajaṃ jñānam /3.52/ 由真戒對剎那剎那和相續 [ 的修習 ], 而生起決擇智 jāti-lakṣaṇa-deśair anyatānavacchedāt tulyayos tataḥ pratipattiḥ /3.53/ 由辨別不同的生 相 地方, 由此而生起修行 tārakaṃ sarva-viṣayaṃ sarvathā-viṣayam akramaṃ ceti vivekajaṃ jñānam /3.54/ 思惟一切對境 一切時 無相續 [ 能遠離 ], 這是決擇智 sattva-puruṣayoḥ śuddhi-sāmye kaivalyam iti /3.55/ 當光明性和神我清淨且平等時, 就產生了獨存 [iti patañjali-viracite yoga-sūtre tṛtīyo vibhūti-pādaḥ]

51 瑜伽經 與佛教思想的比較 caturthaḥ kaivalya-pādaḥ 獨存品第四 janmauṣadhi-mantra-tapaḥ-samādhijāḥ siddhayaḥ /4.1/ 神通是由天生 藥物 咒語 苦行 三昧而獲得 jātyantara-pariṇāmaḥ prakṛtyāpūrāt /4.2/ 由原質充滿, 而轉變到其他生 nimittam aprayojakaṃ prakṛtīnāṃ. varaṇa-bhedas tu tataḥ kṣetrikavat /4.3/ 因並不是由原質所啟動的, 而是去除障礙, 就像農夫 [ 去除田的障礙, 讓水流入 ] 一樣 nirmāṇa-cittāny asmitā-mātrāt /4.4/ 從唯自我意識而生起轉變的心 pravṛtti-bhede prayojakaṃ cittam ekam anekeṣām /4.5/ 雖有不同活動的差別, 許多心生起的只是從一心 tatra dhyānajam anāśayam /4.6/ 其中, 由靜慮而生是沒有 [ 業的 ] 餘留 karmāśuklākṛṣṇaṃ yoginas. trividham itareṣām /4.7/ 瑜伽行者 [ 的行為 ] 既不是黑業, 也不是白業 但對其他人來說是三者 [: 黑 白和二者之混合 ] tatas tad-vipākānuguṇānām evābhivyaktir vāsanānām /4.8/ 由此 [ 三者 ], 有著與其相應的異熟和習氣的顯現 jāti-deśa-kāla-vyavahitānām apy ānantaryaṃ, smṛti-saṃskārayor ekarūpatvāt /4.9/

52 圓光佛學學報第二十六期即使有出生 空間 時間的阻隔, 由於記憶和業行同一,[ 那些果報都 ] 不會間斷 tāsām anāditvaṃ cāśiṣo nityatvāt /4.10/ 這些 [ 業行 ] 是無始的, 因為欲望是永恒的 hetu-phalāśrayālambanaiḥ saṃgṛhītatvād eṣām abhāve tadabhāvaḥ /4.11/ 它是由因 果 所依和所緣造成, 當沒有了這些, 那些便不存在 atītānāgataṃ sva-rūpato '-sty adhva-bhedād dharmāṇām /4.12/ 過去與未來, 各依它們的自體而存在, 而現象上有時間上的差別 te vyakta-sūkṣmā guṇātmānaḥ /4.13/ 這些有明顯的和微細的 [ 三 ] 質性為本質 pariṇāmaikatvād vastu-tattvam /4.14/ 由於轉變是單一, 這是事物的實性 vastu-sāmye citta-bhedāt tayor vibhaktaḥ panthāḥ /4.15/ 雖同一事物, 由於心的差別, 兩者的方式便不同 na caika-citta-tantraṃ vastu tad apramāṇakaṃ tadā kiṃ syāt /4.16/ 事物並不依於單一的心, 這無法證明, 這又如何可能呢? 127 taduparāgāpekṣatvāt cittasya vastu jñātājñātam /4.17/ 事物被認知或不被認知, 是依賴於是否影響到心 sadā jñātāś citta-vṛttayas, tat-prabhoḥ puruṣasyāpariṇāmitvāt /4.18/ 心的活動永遠能被認知, 因為神我是不會轉變的 127 從第 14 頌到第 16 頌, 可以看得出是對佛教唯識思想的批判 參本多惠, ヨ が經註上卷 真實無畏, 頁 21

53 瑜伽經 與佛教思想的比較 na tat svābhāsaṃ, dṛśyatvāt /4.19/ 心不能照明自身, 因為它是所認知的 [ 對象 ] eka-samaye cobhayānavadhāraṇam /4.20/ [ 心和對象 ] 這兩者不能在同一時間被認知 cittāntara-dṛśye buddhi-buddher atiprasaṅgaḥ smṛti-saṃkaraś ca /4.21/ 意識由另一意識所知, 便造成無窮後退, 引致思想上的混亂 128 citer apratisaṃkramāyās tadākārāpattau sva-buddhi-saṃvedanam /4.22/ 當心不混雜時, 獲得了那樣的行相, 便能覺知自我覺性 draṣṭṛ-dṛśyoparaktaṃ cittaṃ sarvārtham /4.23/ 由見者和所見所影響的心 [ 能覺知 ] 一切對象 tad asaṃkhyeya-vāsanā-citram api parārthaṃ, saṃhatya-kāritvāt /4.24/ [ 心是 ] 受無量習氣所影響, 為了他者 ( 指神我 ) 的意義, 因為 [ 其本性 ] 是混合 viśeṣa-darśina ātma-bhāva-bhāvanā-vinivṛttiḥ /4.25/ 129 當能夠看到分辨時, 思惟神我與存在 [ 的差別 ] 就會停止 tadā viveka-nimnaṃ kaivalya-prāg-bhāraṃ cittam /4.26/ 那時, 心傾向於決擇 [ 智 ], 便能達到獨存 tac-chidreṣu pratyayāntarāṇi saṃskārebhyaḥ /4.27/ 在有間隙時, 有時 [ 心 ] 會有 [ 另外 ] 中斷的緣, 是從業行而來 hānam eṣāṃ kleśavad uktam /4.28/ 從第 19 到 21 頌, 這是對唯識思想自證分的批評 這是指能夠分辨神我 (Puruṣa) 和原質 (Prakṛti)

54 圓光佛學學報第二十六期斷除這些, 就像已說過的 [ 斷除 ] 煩惱一樣 prasaṃkhyāne '-py akusīdasya sarvathā-viveka-khyāter dharma-meghaḥ samādhiḥ /4.29/ 有了決擇智, 對一切都毫無貪著, 是為法雲三昧 tataḥ kleśa-karma-nivṛttiḥ /4.30/ 從此, 煩惱和業都止息 tadā sarvāvaraṇa-malāpetasya jñānasyānantyāj jñeyam alpam /4.31/ 此時, 由於有了無邊的智, 能驅除所有的蓋和污垢, 需要知道的也就很少 tataḥ kṛtārthānāṃ pariṇāma-krama-parisamāptir guṇānām /4.32/ 當三德達成了它們的目的, 轉變的次第也就結束 kṣaṇa-pratiyogī pariṇāmāparānta-nirgrāhyaḥ kramaḥ /4.33/ 次第中就能掌握到剎那的連續, 在最後的轉變中止了 puruṣārtha-śūnyānāṃ guṇānāṃ pratiprasavaḥ kaivalyaṃ, sva-rūpapratiṣṭhā vā citi-śaktir iti /4.34/ 當三德回歸, 不需為神我 [ 而彰顯 ], 安住於自體, 這便是獨存, 或稱為 [ 神我 ] 覺知的能力 [iti patañjali-viracite yoga-sūtre caturthaḥ kaivalya-pādaḥ] iti pātañjala-yoga-sūtrāṇi ( 收稿日期 : 民國 104 年 7 月 20 日 ; 結審日期 : 民國 104 年 9 月 8 日 )

55 瑜伽經 與佛教思想的比較 參考書目 1. 大毗婆沙論, 大正藏 冊 27, 經 阿毗達摩俱舍論, 大正藏 冊 29, 經 中村元, ヨ がとサ ンキヤの思想 中村元選集 [ 決定版 ] 第 24 卷 東京 : 春秋社,1996 年 4. 王慕齡, 印度瑜伽經與佛教 北京 : 宗教文化出版社, 2011 年 5. 本多惠, ヨ が經註上卷 真實無畏 京都 : 平樂寺, 2007 年 6. 本多惠, ヨ が經註下卷 統一批判 京都 : 平樂寺, 2007 年 7. 佐保田鶴治, ヨ が根本教典 東京 : 平河出版,1973 年 8. 李世傑, 印度哲學史講義 台北 : 新文豐出版公司,1987 年 9. 李建欣, 印度古典瑜伽哲學思想研究 北京 : 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年 10. 保坂俊司, 仏教とヨ が 東京 : 東京書籍,2004 年 11. 孫晶, 印度六派哲學 台北市 : 大元書局,2011 年 12. 黃心川, 印度哲學史 北京 : 商務印書館,1989 年 13. 陳景圓, 巴坦加里的瑜伽經 中和 : 多識界圖書文化 2006 年初版,2012 年七刷 14. Bryant, Edwin F The Yoga Sūtras of Patañjali.: a new edition, translation, and commentary with insights from the traditional commentators. New York: North Point Press. 15. Chapple, Christopher Key Yoga and the Luminous: Patañjali's spiritual path to freedom. Albany: State Univeristy of New York. 16. Cousins, Lance S., Samatha-Yāna and Vipassanā-Yāna in G.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目錄 生與死的尊嚴 2 認識生命的實相 3 生從何處來? 死往何處去? 8 佛教徒的生死觀 10 如何面對死亡? 如何使得死亡有尊嚴? 20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認識生命的實相 認識生命的實相 ( 一 ) 由生命的無奈 無所依賴及無所適從, 轉變為生命的可愛 可貴與自我的肯定 ( 二 ) 生命的出生與死亡, 關係密切, 不可分割 出生之時已確定了死亡的必然到臨 生未必可喜, 死未必可哀,

More information

Sutra del Corazn con Comentario por el Ven

Sutra del Corazn con Comentario por el Ven El Sutra del Corazón con Comentario por el Ven. Gran Maestro Jy Din Shakya. 般 若 波 羅 蜜 多 心 經 註 述 知 定 註 述 (BIG5 Traditional Font) El Sutra Del Corazon 般 若 波 羅 蜜 多 心 經 註 述 知 定 註 述 初 釋 經 題 心 經 譯 本, 自 姚 秦 以

More information

0 0 = 1 0 = 0 1 = = 1 1 = 0 0 = 1

0 0 = 1 0 = 0 1 = = 1 1 = 0 0 = 1 0 0 = 1 0 = 0 1 = 0 1 1 = 1 1 = 0 0 = 1 : = {0, 1} : 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0

More information

理性真的普遍嗎 注意力的爭奪戰 科學發展 2012 年 12 月,480 期 13

理性真的普遍嗎 注意力的爭奪戰 科學發展 2012 年 12 月,480 期 13 12 科學發展 2012 年 12 月,480 期 你可能不知道的媒體影響 劉正山若用 選戰 的角度來看選舉和參與選舉, 你大腦裡情感的作用一定大過理性的作用, 便會很習慣地拿各種媒體或別人的觀點來使自己的選擇合理化 2012 理性真的普遍嗎 注意力的爭奪戰 科學發展 2012 年 12 月,480 期 13 14 科學發展 2012 年 12 月,480 期 agendasetting 報紙和網路新聞的頭版空間有限,

More information

第二節 研究方法 本論文第一章 緒論 說明研究動機與目的 研究方法及研究的範圍及限制 並對 飲食散文的義界 作一觀念的釐清 第二章 文獻探討 就將本研究的理 論建構中的概念作釐清 分別為 現代文學 飲食文學的重要論著 等兩個部 分來描述目前文獻的研究成果 並探討其不足待補述的地方 本研究以 文化研 究 為主要研究基礎 統攝整個研究架構 在不同章節裡 佐以相關研究方法進 行論述 茲圖示如下 研究方法

More information

17-72c-1

17-72c-1 台灣喜宴文化與陶瓷餐具設計開發 廖素慧 林長弘 林秀娟 摘 要 喜宴文化它包括了生活風俗習慣 禮教的 禁忌與料理 飲食的結合 可以看到民族的思 想行為以及社會的結構模式 是生活文化的濃 縮 它的過程對於一對新人在人生旅程開始 時 得到關愛與祝福也給予責任 所以喜宴的 禮教約束 是人生很重要的一個過程 好的飲 食禮教約束可以產生良性的人生觀 從喜宴的 食物料理與新開發餐具的造形與裝飾美感等的 結合來做一個開始

More information

戒菸實務個案自助手冊105年Ver.2

戒菸實務個案自助手冊105年Ver.2 本計劃經費來自 品健康福利捐支應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 我 名字 為了 以下理由 1. 2. 3. 4. 5. 決定從 年 月 日起 簽署人 (簽章) 見證人 (簽章) 年 月 日 a 準備戒 V 環境的準備 排除讓自己想吸 自己戒 的環境 V 心理的準備 瞭解自己的吸 的環境 建立能提醒 行為 強化戒 決心 V 身體的準備 評估身體的尼古丁依賴度 必要時找尋 藥物降低戒 戒 的難度

More information

的友誼 而且無論外貌怎樣改變 自信心是自己給自己的 發自內心 的自我認同感是無法改變的 只要自我認同才能得真正的心靈富足 而不是單純的改變外表 不同的整容公司亦會利用現今社會的價值觀來作宣傳 誇大整容 後的效果 又用明星效應 令消費者認為整容真的能變成明星一樣 整容這個風氣是由人們的價值觀造成的 有人指出 我們要接納 整容後的人以及香港社會應對此持更開放的態度 但相反地 為什麼 不能接納那些我們認為不

More information

現在人類獲取地球內部訊息的方法, 是從可能影響我們身家性命安全的地震, 用數學模型把地震資料轉換成地震波速度, 進而獲得地底物質密度與深度的關係 地下世界知多少 km/s g/cm 3 P Gpa km S P S 3,000 3,000 ak K 透視地底 Percy Bridgma

現在人類獲取地球內部訊息的方法, 是從可能影響我們身家性命安全的地震, 用數學模型把地震資料轉換成地震波速度, 進而獲得地底物質密度與深度的關係 地下世界知多少 km/s g/cm 3 P Gpa km S P S 3,000 3,000 ak K 透視地底 Percy Bridgma 透視地球深處 的窗戶? extreme condition extreme environment 94.5 1 270 21 3.9 12.3 6,400 300 4,000 1864 Jules Gabriel Verne 1959 2008 1990 Paul Preuss 2003 24 2013 2 482 現在人類獲取地球內部訊息的方法, 是從可能影響我們身家性命安全的地震, 用數學模型把地震資料轉換成地震波速度,

More information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安身安心安家安業 目錄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2 安誰 - 能夠安人必能安己 3 安身 - 在於生活的勤勞儉樸 8 安心 - 在於生活的少欲知足 13 安家 - 於家庭中的相愛和相助 15 安業 - 在於身口意三類行為的清淨和精進 18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安誰 - 能夠安人必能安己 安誰 - 能夠安人必能安己行菩薩道 - 尊重他人而安心安身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身心平安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_m30.doc

Microsoft Word - _m30.doc 1 2 3 4 5 6 7 8 公式 2 4 2 1 能 整除 因此後玩 者贏 且關鍵數 字為3 的倍數 3 0 3 1 不能整除 所 以先拿餘數 2 關鍵數字是 4的倍 數 2 先玩者贏 4 0 4 1 能整除 因此 後玩者贏 且 關鍵數字為 5 的倍數 5 0 5 1 不能整除 所 以先拿餘數 2 關鍵 數字是 6的倍 數 2 先玩者贏 7 0 6 1 能整除 因此 後玩者贏 且 關鍵數字為7

More information

01 用 ActionScript 3.0 開始認識 Flash CS3 Flash 是應用在網路上非常流行且高互動性的多媒體技術, 由於擁有向量圖像體積小的優點, 而且 Flash Player 也很小巧精緻, 很快的有趣的 Flash 動畫透過設計師的創意紅遍了整個網際網路 雖然很多人都對 Fl

01 用 ActionScript 3.0 開始認識 Flash CS3 Flash 是應用在網路上非常流行且高互動性的多媒體技術, 由於擁有向量圖像體積小的優點, 而且 Flash Player 也很小巧精緻, 很快的有趣的 Flash 動畫透過設計師的創意紅遍了整個網際網路 雖然很多人都對 Fl 01 用 ActionScript 3.0 開始認識 Flash CS3 Flash 是應用在網路上非常流行且高互動性的多媒體技術, 由於擁有向量圖像體積小的優點, 而且 Flash Player 也很小巧精緻, 很快的有趣的 Flash 動畫透過設計師的創意紅遍了整個網際網路 雖然很多人都對 Flash 可以做精美的網路動畫並不陌生, 但是實際上 Flash 不僅如此, 只要搭配 ActionScript

More information

福嚴推廣教育班第7期(《空之探究》)

福嚴推廣教育班第7期(《空之探究》) 福 嚴 推 廣 教 育 班 第 7 期 ( 空 之 探 究 ) 第 一 章 阿 含 空 與 解 脫 道 第 二 節 泛 說 解 脫 道 (p.11~p.19) 釋 厚 觀 (2004.3.17) 一 空 空 性 與 解 脫 道 不 相 離 (p.11) 空 (s/u^nya, sun~n~a) 與 空 性 (s/u^nyata^,sun~n~ata^), 是 佛 法 解 脫 道 的 心 要, 與 解

More information

就在那一夜 我重生了 我知道我已是基督徒 有不一樣的人生觀 和新的生命 我已脫離過去的捆綁 我自由了 從 佛 陀 到 耶 穌 1 再 活 一 次 5 掙 脫 的 勇 氣 9 我 為 什 麼 信 耶 穌? 14 死 亡 邊 緣 18 悸 動 的 靈 魂 22 神 的 忿 怒 與 祝 福 26 從 佛 陀 到 耶 穌 1 2 不 再 拜 拜 只 信 耶 穌 從 佛 陀 到 耶 穌 3 4 不 再

More information

人為疏失 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合作, 往往是事故的最終防線, 若能發揮團隊合作的功能, 則比較能克服其他因素所造成的危害

人為疏失 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合作, 往往是事故的最終防線, 若能發揮團隊合作的功能, 則比較能克服其他因素所造成的危害 人為因素與 飛航安全 人為因素 7 7 8 人為因素的類別 H 1972 E. Edward SHELL S S L E software, H handware, E environment, L liveware L SHELL 20 2014 3 495 人為疏失 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合作, 往往是事故的最終防線, 若能發揮團隊合作的功能, 則比較能克服其他因素所造成的危害 2014 3 495

More information

White Paper 2014 届 毕 业 生 内 部 资 料 严 禁 抄 袭 非 经 允 许 不 得 翻 印 就 业 状 况 白 皮 书 就 业 创 业 指 导 中 心 2015 年 5 月 目 录 第 一 部 分 毕 业 生 基 本 情 况... 1 一 2014 届 毕 业 生 基 本 情 况... 1 1 性 别 比 例... 1 2 学 历 类 别... 2 二 初 次 签 约 就 业

More information

男人的大腦 女人的大腦

男人的大腦 女人的大腦 46 2014 6 498 男女大乾坤 男女的戀愛行為 男人的大腦 女人的大腦 2014 6 498 47 48 2014 6 498 女人的戀愛行為 70 900 男人的戀愛行為 8 2014 6 498 49 50 2014 6 498 對於愛與性的混淆 男女所面臨的問題 和我一樣喜歡做愛除了我, 不可以看別人相信我, 沒有問題現在, 和我做愛知道如何引燃我從不傷害我 朋友關係和性 嫉妒和占有欲

More information

老年性生理學和老年的性生活 老 和 第四年齡 概念 有不一致, 讀者可自參考, 本書不再多引

老年性生理學和老年的性生活 老 和 第四年齡 概念 有不一致, 讀者可自參考, 本書不再多引 第一章導言第一章 導 言 1-1 人一生的年齡變化和老年的概念 1994 0 14 15 6465 20 WHO 44 45 59 60 74 1 1 有人把 65-74 歲稱為 青老年,75-84 歲稱為 中老年,85 歲以上稱為 老老年 ( 鈕則誠,2006); 有人把 65-74 歲稱為 年輕老人期 (the youngold),75-84 歲稱為 中度老人期 (moderately),85

More information

由人成道的佛陀 一 佛陀的祖先和家屬 一 佛陀的祖先和家屬 Magadha Gautama

由人成道的佛陀 一 佛陀的祖先和家屬 一 佛陀的祖先和家屬 Magadha Gautama 由人成道的佛陀 目錄 3 7 13 26 22 由人成道的佛陀 一 佛陀的祖先和家屬 一 佛陀的祖先和家屬 Magadha Gautama 由人成道的佛陀 一 佛陀的祖先和家屬 Dronodana Amrtodana dana 由人成道的佛陀 二 出家以前的悉達多 bodhi-sattva 二 出家以前的悉達多 由人成道的佛陀 二 出家以前的悉達多 Brahman isvara karman 10

More information

出義僧家的意林悟語聖嚴法師著3 目錄 在家與出家 5 選擇出家的四個觀點 21 出家是為 21 世紀的人類努力 37 宗教師的胸襟與悲願 45 在家與出家 願消三障諸煩惱 在家與出家 5 6 出家的意義 願得智慧真明了 在家與出家 7 8 出家的意義 在家哪及出家好 在家與出家 9 10 出家的意義 將此深心奉塵剎 在家與出家 11 12 出家的意義 堪作人天功德主 在家與出家 13 14 出家的意義

More information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章  緒論 8.doc 9483 175-203 中共地方政府 較大的市 建制與地位之探討 摘要 關鍵詞 : 較大的市 設區的市 行政區劃 地級市 地方政府 地方立法 175 壹 前言 1 2 貳 較大的市 設置的背景與意義 1949 10 176 1950 1954 9 20 53 1955 6 9 20 1959 9 17 9 3 1978 177 33 4 5 6 80 7 1976 1979 7 1 20

More information

381 課業輔導學習輔導 20 第二節 中學生的學習輔導 Skinner Skinner Skinner Bandura Bandura (381) 學習輔導.indd /5/31 2:44:13 PM

381 課業輔導學習輔導 20 第二節 中學生的學習輔導 Skinner Skinner Skinner Bandura Bandura (381) 學習輔導.indd /5/31 2:44:13 PM 學習輔導 課業輔導 381 19 學習輔導 五至七章重點整理 第五章 在學學生的學習輔導 / 第一節 中學生的學習特徵 1. 2. 3. 4. 1. 2. 3. 1. 2. 3. 4. 5. 1. 2. 3. 4. (381)019-030 學習輔導.indd 19 2007/5/31 2:44:08 PM 381 課業輔導學習輔導 20 第二節 中學生的學習輔導 Skinner Skinner Skinner

More information

佛教与中国士大夫的人文精神

佛教与中国士大夫的人文精神 佛 教 与 中 国 士 大 夫 的 人 文 精 神 上 海 社 会 科 学 院 哲 学 所 夏 金 华 内 容 提 要 : 佛 教 自 东 汉 传 入 本 土 后, 一 直 与 中 国 的 封 建 士 大 夫 们 保 持 着 密 切 的 关 系 事 实 上, 他 们 在 有 意 无 意 中 充 当 了 吹 鼓 手 的 角 色 因 而 佛 教 对 他 们 的 影 响 也 是 全 方 位 的 本 文 仅

More information

二次曲線 人們對於曲線的使用及欣賞 比曲線被視為一種數學題材來探討要早 得多 各種曲線中 在日常生活常接觸的 當然比較容易引起人們的興趣 比如 投擲籃球的路徑是拋物線 盤子的形狀有圓形或橢圓形 雙曲線 是較不常見的 然而根據科學家的研究 彗星的運行軌道是雙曲線的一部 分 我們將拋物線 圓與橢圓 雙曲

二次曲線 人們對於曲線的使用及欣賞 比曲線被視為一種數學題材來探討要早 得多 各種曲線中 在日常生活常接觸的 當然比較容易引起人們的興趣 比如 投擲籃球的路徑是拋物線 盤子的形狀有圓形或橢圓形 雙曲線 是較不常見的 然而根據科學家的研究 彗星的運行軌道是雙曲線的一部 分 我們將拋物線 圓與橢圓 雙曲 -1 圓方程式 第 章 二次曲線 38 二次曲線 人們對於曲線的使用及欣賞 比曲線被視為一種數學題材來探討要早 得多 各種曲線中 在日常生活常接觸的 當然比較容易引起人們的興趣 比如 投擲籃球的路徑是拋物線 盤子的形狀有圓形或橢圓形 雙曲線 是較不常見的 然而根據科學家的研究 彗星的運行軌道是雙曲線的一部 分 我們將拋物線 圓與橢圓 雙曲線合稱為圓錐曲線 因為在平面坐標 系中 其對應的方程式均為二元二次式

More information

愛滋實務與治理的政治 - 綜合論壇 以及面對這一連串以 責任 為架構衍生出來的愛滋政策如何造就了台灣現在的愛滋處境

愛滋實務與治理的政治 - 綜合論壇 以及面對這一連串以 責任 為架構衍生出來的愛滋政策如何造就了台灣現在的愛滋處境 愛滋治理與在地行動 愛滋實務與治理的政治 - 綜合論壇 王蘋 ( 主持人 ) 張正學 愛滋 ( )15 愛滋 185 愛滋實務與治理的政治 - 綜合論壇 以及面對這一連串以 責任 為架構衍生出來的愛滋政策如何造就了台灣現在的愛滋處境 2011 186 愛滋治理與在地行動 責任 (MSM) MSM 2011 2 187 愛滋實務與治理的政治 - 綜合論壇 粗糙的年齡劃分 ISO( ) ( :. )!!

More information

東華人文學報 第二期

東華人文學報  第二期 東華人文學報 第二期 2000 年 7 月 頁 125-142 東華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 戲曲 關目 義涵之探討 提要 關鍵詞 : 戲曲 關目 情節 故事 表演 勞逸均衡 冷熱調劑 元刊雜劇三十種 曲論 125 戲曲 關目 義涵之探討前言 1 一 關目 之原意與 元刊三十種雜劇 的 關目 126 2 3 4 5 6 127 7 8 9 128 10 129 11 二 明清曲論中 關目 的義涵 12

More information

Chapter 3 Camera Raw Step negative clarity +25 ] P / Step 4 0 ( 下一頁 ) Camera Raw Chapter 3 089

Chapter 3 Camera Raw Step negative clarity +25 ] P / Step 4 0 ( 下一頁 ) Camera Raw Chapter 3 089 Photoshop CC Camera Raw Photoshop Camera Raw Step 1 3 1 2 3 SCOTT KELBY Step 2 B Camera Raw 088 Chapter 3 Camera Raw Chapter 3 Camera Raw Step 3-4 -100 negative clarity +25 ] P / -75-50 Step 4 0 ( 下一頁

More information

攜手拼出圓滿的幸福 2

攜手拼出圓滿的幸福 2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庭教育研究與發展中心編撰教育部出版中華民國 96 年 9 月 攜手拼出圓滿的幸福 2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家庭教育研究與發展中心主任 林育瑋 3 目錄 幸福拼圖 序文...p.2 引言 能和心愛的人共度一生, 就是最大的幸福!...p.6 幸福方程式 : 我 + 你 = 幸福關鍵一 我...p.10 關鍵一 你...p.20 關鍵一 +...p.28 如果你還想知道更多撇步 附錄一...p.48

More information

第 6 卷第 8 期中華民國 97 年 8 月 太原師範學院學報 重慶郵電學院學報 福州大學學報 佳木斯大學

第 6 卷第 8 期中華民國 97 年 8 月 太原師範學院學報 重慶郵電學院學報 福州大學學報 佳木斯大學 兼析中西意識流文體之異同專題研究專題研究 王蒙意識流小說淺論 兼析中西意識流文體之異同 王蒙意識流小說淺論 An Introduction of Wang Mon s Ideological Novels Analyzing the Differences and Similariti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Ideological Novels 林文軒 (Lin,

More information

南華大學數位論文

南華大學數位論文 南 華 大 學 宗 教 學 研 究 所 碩 士 論 文 藕 益 智 旭 的 菩 薩 思 想 之 研 究 A Study of Ouyi Zhixu s thought on Bodhisattva Precepts 研 究 生 : 釋 延 明 指 導 教 授 : 黃 國 清 博 士 中 華 民 國 一 百 零 一 年 六 月 十 九 日 論文摘要 智旭身處的時代背景 可謂是政治腐敗 社會經濟紊亂的態勢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1012-2\256\325\260\310\267|\304\263\254\366\277\375.doc)

(Microsoft Word - 1012-2\256\325\260\310\267|\304\263\254\366\277\375.doc) 國 立 屏 北 高 級 中 學 101 學 年 度 第 2 學 期 第 2 次 校 務 會 議 紀 錄 壹 會 議 名 稱 :101 學 年 度 第 2 學 期 第 2 次 校 務 會 議 貳 時 間 :102 年 6 月 28 日 ( 星 期 五 ) 下 午 13 時 10 分 參 地 點 : 本 校 圖 書 館 四 樓 視 聽 會 議 室 肆 出 列 席 人 員 : 詳 如 簽 到 簿 伍 主

More information

前言 人類的歷史, 因 一個簡單的思維 而改變! 1776 Thomas Paine COMMON SENSE

前言 人類的歷史, 因 一個簡單的思維 而改變! 1776 Thomas Paine COMMON SENSE 抓到重點 + 專注力, 做事有效率 GPS You Can Change Your Way of Working Just by Changing Your Way of Thinking 高橋政史 著 黃玉寧 譯 前言 人類的歷史, 因 一個簡單的思維 而改變! 1776 Thomas Paine COMMON SENSE 8 12 1930 60 3 Steve Jobs 你所需要的是技巧? 還是思考方法?

More information

indd

indd 1 這次朝聖歸來, 本期雜誌決定以影像留記的因由, 來自佛教的一種修行法 取像 見過的, 你當以此為相憶 ; 未見的, 你將以此為終生的相尋 嘗試在文字之外, 讓印度與你我, 有個永恆停駐的 既相煦而又相忘的邂逅 4 10 16 2 22 38 50 64 76 80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More information

ii

ii 1 7 1 213 16 1 401258) H183 17M ........................................................................ ii.................................................................. 1...................................................................

More information

(burn-out) ( ) 01

(burn-out) ( ) 01 (burn-out) ( ) 01 目錄...P3...P4...P6...P7...P8...P9 02 43!! 03 ? 1.? 2.? 3.? 4.? 5.? 6.? 7. (1) (2) (3) (4) (5) 8.? (1) (2) (3) (4) (5) 9.? (1) (2) (3) (4) (5) 10.? (1) (2) (3) (4 (5) 11.? 12.? 13? 04 ?

More information

untitled

untitled 102 12 57-110 āśraya-parivṛtti/ āśrayaparāvṛtti C.E. 632 682 C.E. 651 714 (1) (2) (3) 2012.10.7 2013.12.4 * * 58 āśraya-parivṛtti/ āśraya-parāvṛtti 1 āśraya 9 T31, no.1585, 1 āśraya-parivṛtti/ āśraya-parāvṛtti

More information

2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一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 一 ) 阿彌陀佛的意思

2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一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 一 ) 阿彌陀佛的意思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目錄 ㄧ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2 ( 一 ) 阿彌陀佛的意思 2 ( 二 ) 成熟眾生, 莊嚴國土 的彌陀本願 5 ( 三 ) 淨土法門的殊勝 8 二 念佛的方法 13 ( 一 ) 念佛的方法 13 ( 二 ) 念佛法門的層次 20 ( 三 ) 報恩佛七 的意義 29 三 四種淨土任君遊 35 ( 一 ) 人間淨土 35 ( 二 ) 天國淨土 38 ( 三 ) 佛國淨土 41 (

More information

百业经白话文

百业经白话文 百 业 经 白 话 文 法 王 晋 美 彭 措 金 刚 上 师 传 讲 堪 布 索 达 吉 译 梵 文 : 嘎 玛 夏 嘎 达 (Karma Xia Gatha) 藏 文 : 勒 呷 巴 汉 文 : 百 业 经 译 序 百 业 经 是 我 等 大 师 释 迦 牟 尼 佛 宣 说 因 果 不 虚 的 一 部 甚 深 经 典 共 有 一 百 多 个 公 案, 涉 及 到 比 丘 比 丘 尼 沙 弥 沙

More information

1970 新技術的應用 X = 20 + B 13B δ13c X 1 X

1970 新技術的應用 X = 20 + B 13B δ13c X 1 X 凡發生過的必留下痕跡 同位素分析的考古應用? 如何考古 06 2013 9 489 經由人骨中碳和氮同位素的分析, 提供考古學家另一個探討古代攝食系統的途徑 另外, 可以藉由鍶同位素分析了解人群的來源與遷移過程 1970 新技術的應用 13 15 13 12 15 14 13 15 13 12 15 13 15 13 X = 20 + B 13B δ13c X 1 X 2013 9 489 07 δ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Tridentine NL_C.docx

Microsoft Word - Tridentine NL_C.docx 聖人慶日及節日 五月十一日 聖斐理伯與聖雅各伯 宗徒 慶日 五月二十九日 耶穌升天 節日 五月三十一日 聖母天地元后 慶日 文章分享 淺談拉丁文在天主教會的重要性 緒論 一直以來 教會拉丁語被視為西方文化之基石和羅馬天主教會的官方語言 可是在 近四十年來 這種 天主教徒的特徵 (sensus catholicus) 已從教會禮儀 信友靈修生活 等逐漸褪色 這現象當然與人們 甚至神長和教會機構對拉丁語應用之誤解有關

More information

Erwin Schrodinger

Erwin Schrodinger 基因改造 的過去 與未來 一般報導 地球是一個充滿生命的星球 在這兒 各種生物所展現的生命跡象都有一些共通性 只是 這麼多千奇百怪的生命現象與生物個體 又具有哪些獨特的性質呢 演講人 周成功 演講人 Erwin Schrodinger 20042374 57 ATGC DNA J. D. Watson and F. Crick DNAATGC DNAATGC DNA ATGC ATGC DNA A

More information

˘ªF¶Î

˘ªF¶Î 2004 3 129 153 1 2 NSC 92-2411 - H - 001-009 - A C 1 1 968 1 0 2 003 C. R. Boxer, The Christian C e n t u ry in Japan, 1549-1650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67) Boxer 2 Helen J. Baroni,

More information

ryan Yamuna Kuruksetra Brāhmana Rgveda yaj a Purusa 1 2 vrsakarma vīrakarma mahikarma sukarma Vis'vakarma 3 Indra Atri

ryan Yamuna Kuruksetra Brāhmana Rgveda yaj a Purusa 1 2 vrsakarma vīrakarma mahikarma sukarma Vis'vakarma 3 Indra Atri * 2011 3 * ** karman karma karman kr kr karman kriyā kārya krta krtya caryā 1 karma - vipāka pravrtti samsāra Dravida * CityU 149109 ** 1 1978 323 1998 660 136 ryan Yamuna Kuruksetra Brāhmana Rgveda 1300-800

More information

目次... i

目次... i 目次... i 1...1 001 004 008 012 014 2...17 017 018 022 027 031 3...33 035 038 041 044 4...47 047 048 053 059 064 5...67 067 069 074 081 089 6...91 091 094 098 102 105 110 7...113 113 114 118 121 125 8...127

More information

Hänschen klein

Hänschen klein 56 2011 7463蜜蜂消失之謎 2006 the Cave of the Spider Cueve de la Arana in Valencia, Spain 根據史料的記載, 埃及人在西元前二千四百多年就已經發展出純熟的養蜂技術 13 18 3.7 Hänschen klein 2011 7463 57 2006 Dave Hackenberg 58 2011 7463 colony collapse

More information

005 The Master Key System 006 007 The Master Key System 008 009 The Master Key System 010 011 The Master Key System 012 013 The Master Key System 014 015 The Master Key System 016 017 Contents chapter

More information

第一篇文概說第七章公文的用語及標點符號公本篇內容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章 公文的意義 第三章 公文與高 普 特各類考試 第四章 公文程式之意義及演變 第五章 公文之分類及其行文系統 第六章 公文之結構與行款 第一篇 第一章緒論 003 第一章緒論 等 等 004 最新應用公文 第一篇 第二章公文的意義 005 第二章公文的意義 第一節 一 須為公務員製作之文書 二 須為公務員 職務上 製作之文書 006

More information

CO 2 以鄰為壑的台灣建築產業

CO 2 以鄰為壑的台灣建築產業 6 20114460台灣綠建築政策的成就 台灣的建築產業消耗了大量的水泥, 也排放了很多的營建廢棄物, 建築物的壽命卻嚴重偏低 建築的環保時代已來臨 1992 199212United Nations Commission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UNCSD1998 1996 CO 2 以鄰為壑的台灣建築產業 27.22 34 1 6 20114460 7 8 201144604

More information

common sense agent of articulation 447

common sense agent of articulation 447 第二節民主式人民主義策略 conjuncture 446 common sense agent of articulation 447 vs vs vs 448 第二節民主式人民主義策略 449 平等分享塑造性偏好的權力 450 多元主義 : 自由派 vs 人民民主 451 self-legitimizing 更精確地說, 如 452 果某個團體就地共同決定的反宰制實踐, 沒有遭到其他人民主體 (

More information

2 part 01 浴室 浴室收納原則 要在浴室用的東西一定要收在浴室 從內容物只剩一點的洗滌劑容器開始整理 減少相同物品的數量 多的物品只要 1~2 個就夠了 每天要用的東西別放在浴室櫃子裡

2 part 01 浴室 浴室收納原則 要在浴室用的東西一定要收在浴室 從內容物只剩一點的洗滌劑容器開始整理 減少相同物品的數量 多的物品只要 1~2 個就夠了 每天要用的東西別放在浴室櫃子裡 101 KANG SI 1010091 1. Home Economics. 康熹家政報報 101 KANG SI 第三期 24830 (02)2299-9006 (02)2299-9110 好書推薦 一天一點無壓力收納 : 600 萬網友推薦的實用整理聖經 本書簡介 600157 2 part 01 浴室 浴室收納原則 要在浴室用的東西一定要收在浴室 從內容物只剩一點的洗滌劑容器開始整理 減少相同物品的數量

More information

71 新約聖經的福音 3

71 新約聖經的福音 3 信徒的偽善 郭善熙牧師被稱為韓國 本世代最優秀的講道者 講道是他牧會的最大武器 一如他所說 : 這四十年來, 我惟一做的就是講道 他是擺上生命來講道, 曾以系列解經講道, 帶動盼望教會復興 經文 : 加拉太書二章 11 至 13 節 14 但我一看見他們行的不正, 與福音的真理 不合 71 新約聖經的福音 3 72, 干擾信仰的原因 30 然而, 有許多在前的, 將要在後 ; 在後的, 將要在前 73

More information

專題研究 大陸中央與地方關係改革現狀與問題 政治學研究 毛澤東思想研究 台聲. 新視角

專題研究 大陸中央與地方關係改革現狀與問題 政治學研究 毛澤東思想研究 台聲. 新視角 第 6 卷第 1 期中華民國 97 年 1 月 大陸中央與地方關係改革 現狀與問題 Current Situations and Problems of the Central-Local Relation Reforms in China 林文軒 (Lin, Wen-Hsuan) 中國文化大學中山學術所博士生 1 摘要 關鍵詞 : 權力下放 職能轉換 地方主義 部門利益 壹 前言 1 76 吉首大學學報

More information

- 2 - 圓光佛學學報第二十八期 Kaivalya and Vimokṣa: The Comparison of the Path to Liberation between Yoga School and Buddhism Kuo-pin Chuang Buddhist Studies, Dha

- 2 - 圓光佛學學報第二十八期 Kaivalya and Vimokṣa: The Comparison of the Path to Liberation between Yoga School and Buddhism Kuo-pin Chuang Buddhist Studies, Dha 獨存與解脫 : 瑜伽派與佛教解脫道的比較 莊國彬 法鼓文理學院佛教學系 摘要本篇是 瑜伽經與佛教思想比較 的續篇, 上一篇主要在於簡介帕坦伽利 (Patañjali) 的 瑜伽經 (Yoga-sūtra), 並與佛教思想做重點式的比較 本篇則更進一步, 主要從修行解脫的角度, 也會較著重在毗耶沙 (Vyāsa) 的 瑜伽經注 (Yogasūtra-bhāṣya) 與佛教的比較 本篇的比較以解脫方法為主軸,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結案報告.doc

Microsoft Word - 結案報告.doc 2 3 4 5 ~ 6 1. 2. 3. 4. 7 ~ 8 9 ~ 10 11 12 13 14 15 96年原住民族電視節目增製計畫 結案報告 五 執行方式 一 甄試過程照片 16 17 18 夣 19 20 21 22 23 24 25 96年原住民族電視節目增製計畫 結案報告 26 27 28 . 29 30 31 32 33 . 34 . 35 96年原住民族電視節目增製計畫 結案報告 (

More information

老人憂鬱症的認識與老人自殺問題

老人憂鬱症的認識與老人自殺問題 18-24 25-44 45-64 65 10 8 6 4 2 0 ( 40% 15% Affect Cognition : drive Behavior DSM-V major depressive episode 2 9 5 Electronic Convulsion Therapy; ECT Rabins65 1% Rabins, 1992 20%-30% Blazer, 1994 65 12.9

More information

浅析西夏《金光明最胜王经》信仰

浅析西夏《金光明最胜王经》信仰 1968 6 Introductory comments on faith in the Tangut Suvaraprabhāsottamasūtra Cui Hongfen Biography: Cui Hongfen, born in 1968, from Hejian in Hebei province, lecturer, graduated with a PhD in Dunhuang

More information

補充教材 十五世紀至十八世紀歐洲史 2 Anne Boleyn

補充教材 十五世紀至十八世紀歐洲史 2 Anne Boleyn 十五世紀至十八世紀歐洲史 補充教材 394 99 第 4 章第 3 節 伊莉莎白一世婚姻外交的智慧 / 一 前言 1998 Elizabeth 1 1558 1603 17 二 貞女女王的婚姻與外交策略 100 394 補充教材 十五世紀至十八世紀歐洲史 2 Anne Boleyn 6 1547 10 1558 5 1558 25 45 3 400 40 3 4 101 5 6 7 1577 6 8

More information

... 03... 10 2... 15...20... 26... 30... 34

... 03... 10 2... 15...20... 26... 30... 34 99 ... 03... 10 2... 15...20... 26... 30... 34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認知概念發展教具 概念類 1. 理解概念 2. 空間概念 3. 速度概念 4. 專注力 5. 記憶力 6. 數概念 理解概念 空間概念 認知概念發展教具

More information

佛化家庭手冊 佛化家庭 一 淨化人間, 必定要淨化社會 二 淨化人間的著力點, 是從淨化家庭開始

佛化家庭手冊 佛化家庭 一 淨化人間, 必定要淨化社會 二 淨化人間的著力點, 是從淨化家庭開始 佛化家庭手冊 目錄 安佛化家庭 2 如何建立美滿婚姻? 7 附錄 美滿婚姻的原則 一九九四年佛化聯合婚禮致詞 18 佛化家庭手冊 佛化家庭 一 淨化人間, 必定要淨化社會 二 淨化人間的著力點, 是從淨化家庭開始 佛化家庭 三 佛化的家庭必須具備三個條件 ( 一 ) 孝敬父母如同禮敬供養三世諸佛 ( 二 ) 夫妻之間是同修淨業的菩薩伴侶 佛化家庭手冊 ( 三 ) 對於子女要像母雞帶小雞那樣的呵護備至

More information

4: 18 5: 44 屬天之愛的超然特性, 是一直有主動性 創造性, 和救贖性 5: 44 5: : 44 23: 34 7: 60 5: : : 4 5: 5 它乃是一種出於內心 思想或意志的決定 決意去愛那些不可愛 我們不一定喜歡

4: 18 5: 44 屬天之愛的超然特性, 是一直有主動性 創造性, 和救贖性 5: 44 5: : 44 23: 34 7: 60 5: : : 4 5: 5 它乃是一種出於內心 思想或意志的決定 決意去愛那些不可愛 我們不一定喜歡 5: 43-48 Stephen F. Olford 5: 43 神厭惡罪 神愛罪人 Henry Drummond 愛的偉大卻被它的缺乏所勝過 5: 48 200 N. Main Street, Milltown, NJ 08850, U.S.A Tel: 732-828-4545 Fax: 732-745-2878 E-mail: info@crmnj.org 237 118 Tel: (02)

More information

論 文 摘 要 佛教起源於印度 是大多數人所週知的觀念 而素食觀念的起源與實行方 法 在世界各地是各有其特色並非一致 在中國社會 對佛教的飲食觀念 多 數人直覺認為佛教徒應與素食劃上等號 事實上並非如此 因為隨著佛教流傳 到世界各地 與當地的民俗及風土人情相結合 進而使不同國家的佛教徒依照 不同國情

論 文 摘 要 佛教起源於印度 是大多數人所週知的觀念 而素食觀念的起源與實行方 法 在世界各地是各有其特色並非一致 在中國社會 對佛教的飲食觀念 多 數人直覺認為佛教徒應與素食劃上等號 事實上並非如此 因為隨著佛教流傳 到世界各地 與當地的民俗及風土人情相結合 進而使不同國家的佛教徒依照 不同國情 私 立 東 吳 大 學 中 國 文 學 系 碩 士 在 職 專 班 碩 士 論 文 指 導 教 授 : 林 伯 謙 教 授 中 國 素 食 文 化 與 漢 傳 佛 教 關 係 之 研 究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ese Vegetarianism and Mahayana 研 究 生 : 方 廉 豐 撰 民 國 一 Ο 四 年 六 月 1 論 文 摘 要 佛教起源於印度

More information

治療血管的雷射 port wine stain 1988 FDA KTP KTP

治療血管的雷射 port wine stain 1988 FDA KTP KTP 您選對雷射了嗎 40 1917 1959 Maiman 1963 20 1983 AndersonParrish 22 2013 5 485 以往須以手術 磨皮等方法才能去除的刺青, 現在用雷射就可以輕易處理 此外, 各種皮膚血管病變 痣 疤痕, 乃至於皺紋的去除, 也可以用雷射來達成 治療血管的雷射 port wine stain 1988 FDA 585 590 595 600 1.5 40 4

More information

94 輔 仁 宗 教 研 究 第 二 十 七 期 (2013 年 秋 ) 在 藏 傳 佛 教 中, 依 顯 密 法 教 傳 承 法 系 與 修 行 次 第 的 不 同, 發 展 出 許 多 和 身 體 相 關 的 論 述, 但 因 為 佛 法 以 心 性 的 修 習 為 主, 在 大 乘 萬 法 唯

94 輔 仁 宗 教 研 究 第 二 十 七 期 (2013 年 秋 ) 在 藏 傳 佛 教 中, 依 顯 密 法 教 傳 承 法 系 與 修 行 次 第 的 不 同, 發 展 出 許 多 和 身 體 相 關 的 論 述, 但 因 為 佛 法 以 心 性 的 修 習 為 主, 在 大 乘 萬 法 唯 輔 仁 宗 教 研 究 第 二 十 七 期 (2013 年 秋 )93-126 頁 珍 貴 與 神 聖 的 身 體 : 藏 傳 佛 教 道 次 第 與 身 體 觀 劉 婉 俐 華 梵 大 學 外 文 系 助 理 教 授 摘 要 本 文 嘗 試 以 藏 傳 佛 教 的 修 行 次 第 ( 或 稱 道 次 第, 藏 文 稱 lamrim) 為 主 軸, 分 析 其 中 所 蘊 含 的 身 體 觀, 透

More information

国防常识

国防常识 ...1...14...14...18...19...26...28...30...31 97...40...40...41...42 ()...43...43...44...44...45...46 I ...47...47...48...49...49...52...53...54...54...55...57...58...59...61...62...62...64...66...68...69...72

More information

二零零六至零七年施政報告

二零零六至零七年施政報告 1 3 4 13 14 34 17 19 20 24 2 5 26 27 28 29 3 0 31 32 3 3 3 4 35 50 36 42 43 45 46 48 49 50 51 66 52 57 58 60 61 65 6 6 67 76 1. 2. 3. 1 4. 5. 6. CEPA 7. 8. 9. 2 10. 11. 12. 13. 3 14. 15. 16. 17. 4 18.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論東亞儒者理解經典的途徑及其方法論問題.doc

Microsoft Word - 論東亞儒者理解經典的途徑及其方法論問題.doc 論 東 亞 儒 者 理 解 經 典 的 途 徑 及 其 方 法 論 問 題 黃 俊 傑 臺 灣 大 學 歷 史 學 系 特 聘 教 授 臺 大 東 亞 經 典 與 文 化 研 究 計 畫 總 主 持 人 中 央 研 究 院 中 國 文 哲 研 究 所 合 聘 研 究 員 Email: cc10.huang@msa.hinet.net Website: http://huang.cc.ntu.edu.tw

More information

APA Preliminaries Text Reference 1. Cover Page 2. Title Page 3. Signature Page 4. Advisor s recommendation letter 5. Approval page 6. Copyri

APA Preliminaries Text Reference 1. Cover Page 2. Title Page 3. Signature Page 4. Advisor s recommendation letter 5. Approval page 6. Copyri 1 研究報告與論文的寫作格式 CHAPTER 1-1 1-2 專 題 研究報告, 乃至論文寫作都 有一定的標準與規範, 而寫作的 工具, 除了堪稱石器時代所用的筆與紙 外, 打字機及電動打字機仍是至今尚未完 消失的機具, 然而, 步入雲端世紀之後, 電腦文書處理的軟體早已是不可或缺的必備利器 這裡首推大家耳熟能詳的 Microsoft Word 1-2 1-2-2 APA Preliminaries

More information

國立中山大學學位論文典藏.pdf

國立中山大學學位論文典藏.pdf The Development And Strategy Of The Seafood Industry Studies In Taiwan. I II 目 錄 頁次 第一章: 緒論 1-9 第一節: 研究的動機與研究的目的 第二節: 研究的步驟與研究方法 1-7 8 第三節: 資料蒐集 9 第四節:本文組職 9 第二章: 台灣的水產加工及全球水產供需 10-44 第一節: 台灣的地理位置與水產資源

More information

NAAC_FNEC.indd

NAAC_FNEC.indd 攜 手 同 步 五 載 情 齊 心 邁 向 新 一 天 2003-2008 1 4 5 6 7 耆 智 全 接 觸 消 除 隔 膜 回 饋 社 會 8 9 10 11 12 13 14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15 2008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0032008 我們的願景 攜手共創佳 在 過去五年 義工與中心並肩作戰社區的層面有

More information

縣 94 學年度 上 學期 區 國民中學 Q 年級 R 領域教學計畫表 設計者:

縣 94 學年度 上 學期      區 國民中學  Q  年級    R    領域教學計畫表 設計者: 高雄市立茄萣國中國中 103 學年度第一學期八年級 英文補救教學彈性學習課程計畫表 一 教材來源 : 二 教學節數 : 每週 (1) 節, 學期共 ( 20 ) 節 三 各單元內涵分析 : 週次 第一週 第二週 第三週 第四週 9/1 9/5 9/8 9/12 9/15 9/19 9/22 9/26 Lesson1 ( 一 ) Lesson1 ( 一 ) Lesson2 ( 二 ) Lesson2

More information

國立中山大學學位論文典藏.PDF

國立中山大學學位論文典藏.PDF 1 1 4 4 5 6 9 10 12 14 15 17 18 20 23 24 26 35 47 47 53 57 58 62 66 70 70 76 83 91 92 92 93 97 102 103 106 110 110 113 115 116 117 120 128 133 133 133 137 140 140 143 147 148 148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More information

子學習3 電子學習的定位 傳統電子學習 與 新世代電子學習 SAMS 台上講者從左至右 : 吳薇薇女士 羅陸慧英教授 佘孟先生 李芳樂教授 從 電子銀行服務 到 電子學習 題追3 專蹤電

子學習3 電子學習的定位 傳統電子學習 與 新世代電子學習 SAMS 台上講者從左至右 : 吳薇薇女士 羅陸慧英教授 佘孟先生 李芳樂教授 從 電子銀行服務 到 電子學習 題追3 專蹤電 鄭燕祥教授演講座座無虛席專題追蹤電子學習電子學習如何提升 學與教 模式? 學與教博覽 2010 論壇直擊報道 整理 : 蘇家輝 2 學與教博覽 2010 於本年 7 月 15 日至 17 日假灣仔會議展覽中心舉行, 其中 電子學習提升 學與教 模式 論壇邀請了多位學者 專家和官員就相關話題發表意見, 當中不乏具啟發性的觀點, 值得老師參考和細思 子學習3 電子學習的定位 傳統電子學習 與 新世代電子學習

More information

本月專題 科學新聞判讀力 Article.aspx?a= 目前並沒有充足證據證明基改作物會讓人生病或危害環境 109 Greenpeace https://www.you

本月專題 科學新聞判讀力 Article.aspx?a= 目前並沒有充足證據證明基改作物會讓人生病或危害環境 109 Greenpeace https://www.you / 嚇死我了 這些究竟能不能吃?/ 嚇死我了 這些究竟能不能吃? 文 / 李暉 食安與媒體 2010 73 14 科學研習 OCT 2016 No.55-10 本月專題 科學新聞判讀力 1 2 2014 3 53-3 http://www.ntsec.gov.tw/user/ Article.aspx?a=2657 2016 5 目前並沒有充足證據證明基改作物會讓人生病或危害環境 109 Greenpeace

More information

01Introduction_Three Baskets of the Dharma

01Introduction_Three Baskets of the Dharma Three Baskets of the Dharma: The history and development of the Chinese Buddhist Canon 簡說漢譯佛教大藏經的發展與數位藏經的編輯 杜正民 Aming Tu Dharma Drum Buddhist College, DDBC Chinese Buddhist Electronic Text Association,

More information

序 顯如法師 (1949.6~1998.11.) 俗名江宏裕 出生於台 灣 嘉義市 父親是中醫師 他生性好讀書 謹言慎行 孤 僻 孝順 法師在高中畢業後不久 即禮當時台北 慧日講堂住持 印海法師(今駐錫美國 加州 洛杉磯 法印寺)為師出家 退役後 考上政治大學哲學系 因不滿所學課程 遂輟學 1979

序 顯如法師 (1949.6~1998.11.) 俗名江宏裕 出生於台 灣 嘉義市 父親是中醫師 他生性好讀書 謹言慎行 孤 僻 孝順 法師在高中畢業後不久 即禮當時台北 慧日講堂住持 印海法師(今駐錫美國 加州 洛杉磯 法印寺)為師出家 退役後 考上政治大學哲學系 因不滿所學課程 遂輟學 1979 顯 如 法 師 文 集 顯 如 法 師 與 明 法 比 丘 相 知 甚 深, 是 別 具 慧 眼 的 佛 門 龍 象, 可 惜 英 年 早 逝 讀 了 法 師 的 文 集, 有 破 迷 起 悟, 破 邪 顯 正 的 欣 喜, 也 非 常 佩 服 法 師 在 學 問 上 所 下 的 功 夫 想 要 一 窺 根 本 佛 法 的 讀 者, 此 書 是 不 可 或 缺 的 好 書 1 序 顯如法師 (1949.6~1998.11.)

More information

09 F9 128 peer to peer, P2P file transfer protocol bittorrent 10 P2P P2P GNU/ Linux P2P CC 單機版的智慧財產權 vs. 人權戰爭 1980 DVD content

09 F9 128 peer to peer, P2P file transfer protocol bittorrent 10 P2P P2P GNU/ Linux P2P CC 單機版的智慧財產權 vs. 人權戰爭 1980 DVD content 當智慧財產 侵犯人權? 智慧財產與人權 Kickstarter The Matrix The Matrix Avatar Eywa 12 2013 4 484 09 F9 128 peer to peer, P2P file transfer protocol bittorrent 10 P2P P2P GNU/ Linux P2P CC 單機版的智慧財產權 vs. 人權戰爭 1980 DVD content

More information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30342DB0AAA4A4BDD2B57BBCC6BEC7ACECA2DFA1AEA2CF2E646F63>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30342DB0AAA4A4BDD2B57BBCC6BEC7ACECA2DFA1AEA2CF2E646F63> 修 訂 普 通 高 級 中 學 課 程 綱 要 數 學 Q&A 97.01.27 定 稿 一 關 於 數 學 課 程 綱 要 之 修 訂 理 念 Q1: 本 次 數 學 科 綱 要 修 訂 之 理 念 為 何? A1: 本 次 高 中 數 學 課 綱 之 修 訂 理 念, 包 括 揭 櫫 數 學 為 基 礎 學 科 的 重 要 性, 釐 清 高 中 數 學 核 心 內 容 的 定 位, 以 及 提

More information

tween elite and popular worship and the intertwining of visual and literary forms of art. Keywords: Xuanzang; portraits of religious founders; itinera

tween elite and popular worship and the intertwining of visual and literary forms of art. Keywords: Xuanzang; portraits of religious founders; itinera DUNHUANG RESEARCH NO. TOTAL 1 2 ( ; ) : ; : ; : ; ; ; ; : : ( ) The Making of a Saint: Images of Xuanzang in East Asia Dorothy C.WONG 1 Trans. ZHANG Shanqing 2 (1. Art Department University of Virginia

More information

银河银联系列证券投资基金

银河银联系列证券投资基金 2-1 ...3...7...8...9...15...23...25...26...27...28...35...35...38...39...39...40...45...45...46...48...50...52...53...56...58...59...59...60...61...61 2-2 1998 12 29 2004 6 8 2004 7 1 2004 6 29 2004 7

More information

Middle East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MERS-CoV WHO Qatar 2013 MERS MERS 耗費巨大的社會成本 MERS V

Middle East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MERS-CoV WHO Qatar 2013 MERS MERS 耗費巨大的社會成本 MERS V 54 2015 1 505 新興的中東呼吸症候群 冠狀病毒 Those who cannot remember the past are condemned to repeat it. 忘記過去的人, 注定要重蹈覆轍 2012 4 Zarqa 13 2 2012 9 WHO Middle East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MERS 11 MERS 9 2

More information

第七章 1984 與 重裝任務 文本中的極權世界與烏托邦 1984 George Orwell, 一 喬治 歐威爾的 1984 George Orwell, Indian i

第七章 1984 與 重裝任務 文本中的極權世界與烏托邦 1984 George Orwell, 一 喬治 歐威爾的 1984 George Orwell, Indian i 人權影像 : 從電影文本理解公民社會 1984 摘要 1 1984 George Orwell, 1903-1950 1948 1984 1984 1984 1 98 第七章 1984 與 重裝任務 文本中的極權世界與烏托邦 1984 George Orwell, 1903-1950 1984 1984 一 喬治 歐威爾的 1984 George Orwell, 1903-1950 1984 40

More information

11 4 3 46 46 44 48 50 50 84 148 42 47 54 41 46 10 46 149 291AA 150 S.21111 44 151 48 25 152 291AA 291AA 291AA 750 751(1) 153 50 La Trobe University 25 La Trobe University I II 1132 8088 273 64,400,000

More information

6 2012 8476你猜得到它是什麼嗎 它就是 高分子! 生活中的高分子 有種物質的重要性不亞於我們所呼吸的空氣, 不管身在何處, 都有它的存在, 它甚至就隱藏在人體裡面! 人類若失去了它, 就得回到遠古時代, 甚至可能終止生命 高分子是什麼 高分子是由千個 甚至萬個以上的原子所組成, 呈現柔軟的特性 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塑膠袋就是由高分子製造的, 人體組成中的 DNA 也是一種高分子 2012 8476

More information

12-2-人文封面

12-2-人文封面 105 12 2 135-157 515-577 150-250 1996 1996 136 1 1994 2 3 515 4 1 [ ] 1996 17 50 563-564 2 [ ] 1994 6 49 180 3 19791984 19941998 1998 20012001 20062007 200820082008 4 [ ] 1994 6 49 179 137 529 5 maha-yana

More information

Session 15-Col-1.pdf

Session 15-Col-1.pdf 1 2 3 4 5 6 7 8 1 2 3 4 5 6 7 5 15 1 5 15 2 5 15 3 5 15 5 5 15 6 167 1 5 15 1 2 3 4 5 15 2 5 15 3 5 6 5 15 5 168 7 5 15 6 8 1 2 3 4 1 2 3 169 3 --- 4 170 171 5 15 1 5 15 1 172 5 15 1 1 2 3 4 5 173 5 15

More information

agenda_setting_assignment

agenda_setting_assignment Identification of the basic steps that media adopted to build the agenda of Choi Yuen village issue Group 5 Mass Communication Theories 2010 085013 CHAN, TSZ HIN 085016 LEE, TSZ WAI 085038 LAM, HON SHAN

More information

CU0594.pdf

CU0594.pdf 8 SOHO 1 3 003 SOHO SOHO Coder Programmer HTML CSS PHP JavaScrip 009 LECTURE 1-1 1 048 PART 2 LECTURE 1-1 1 049 SOHO Landing Page Landing 050 PART 2 LECTURE 1-1 1 SEO SEO P.093 SEO SEO SEO SEO SEO 051

More information

1. 本文首段的主要作用是 A. 指出 異蛇 的藥用功效 說明 永之人爭奔走焉 的原因 B. 突出 異蛇 的毒性 為下文 幾死者數矣 作鋪墊 C. 交代以蛇賦稅的背景 引起下文蔣氏有關捕蛇的敘述 2. 本文首段從三方面突出蛇的 異 下列哪一項不屬其中之一 A. 顏色之異 B. 動作之異 C. 毒性之

1. 本文首段的主要作用是 A. 指出 異蛇 的藥用功效 說明 永之人爭奔走焉 的原因 B. 突出 異蛇 的毒性 為下文 幾死者數矣 作鋪墊 C. 交代以蛇賦稅的背景 引起下文蔣氏有關捕蛇的敘述 2. 本文首段從三方面突出蛇的 異 下列哪一項不屬其中之一 A. 顏色之異 B. 動作之異 C. 毒性之 1. 本文首段的主要作用是 A. 指出 異蛇 的藥用功效 說明 永之人爭奔走焉 的原因 B. 突出 異蛇 的毒性 為下文 幾死者數矣 作鋪墊 C. 交代以蛇賦稅的背景 引起下文蔣氏有關捕蛇的敘述 2. 本文首段從三方面突出蛇的 異 下列哪一項不屬其中之一 A. 顏色之異 B. 動作之異 C. 毒性之異 3. 太醫以王命聚之 中的 以 字與下列哪一項的 以 意思相同 A. 以齧人 B. 而吾以捕蛇獨存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edu-re~1.doc

Microsoft Word - edu-re~1.doc 前 言 學 習, 可 以 為 個 創 造 未 來 ; 教 育, 能 夠 為 社 會 開 拓 明 對 個 而 言, 教 育 可 以 幫 助 每 個 發 展 潛 能 建 構 知 識 及 提 升 個 素 質 ; 它 賦 予 每 個 掌 握 前 途 和 開 拓 未 來 的 能 力 對 社 會 而 言, 教 育 不 單 可 以 培 育 才, 而 且 具 有 ㆒ 個 更 深 層 的 意 義, 它 給 予 社 會

More information

nb.PDF

nb.PDF 3 4 5 7 8 9..10..15..16..19..52 -3,402,247-699,783-1,611,620 1,790,627 : - - -7,493 - -1,687 2,863 1,176 2,863 - -148,617 - - 12,131 51,325 - -12,131-2,165 14-2,157 8-3,393,968-794,198-1,620,094 1,781,367

More information

第三章

第三章 第 三 章 :2017 年 行 政 長 官 產 生 辦 法 - 可 考 慮 的 議 題 行 政 長 官 的 憲 制 及 法 律 地 位 3.01 基 本 法 第 四 十 三 條 規 定 : 香 港 特 別 行 政 區 行 政 長 官 是 香 港 特 別 行 政 區 的 首 長, 代 表 香 港 特 別 行 政 區 香 港 特 別 行 政 區 行 政 長 官 依 照 本 法 的 規 定 對 中 央 人

More information

bnbqw.PDF

bnbqw.PDF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 ( 1 2 16 1608 100004 1 ( 2003 2002 6 30 12 31 7 2,768,544 3,140,926 8 29,054,561 40,313,774 9 11,815,996 10,566,353 11 10,007,641 9,052,657 12 4,344,697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發布版---規範_全文_.doc

Microsoft Word - 發布版---規範_全文_.doc 建 築 物 無 障 礙 設 施 設 計 規 範 內 政 部 97 年 4 年 10 日 台 內 營 字 第 0970802190 號 令 訂 定, 自 97 年 7 月 1 日 生 效 內 政 部 97 年 12 年 19 日 台 內 營 字 第 0970809360 號 令 修 正 內 政 部 101 年 11 年 16 日 台 內 營 字 第 1010810415 號 令 修 正 目 錄 第 一

More information

概 述 随 着 中 国 高 等 教 育 数 量 扩 张 目 标 的 逐 步 实 现, 提 高 教 育 质 量 的 重 要 性 日 益 凸 显 发 布 高 校 毕 业 生 就 业 质 量 年 度 报 告, 是 高 等 学 校 建 立 健 全 就 业 状 况 反 馈 机 制 引 导 高 校 优 化 招

概 述 随 着 中 国 高 等 教 育 数 量 扩 张 目 标 的 逐 步 实 现, 提 高 教 育 质 量 的 重 要 性 日 益 凸 显 发 布 高 校 毕 业 生 就 业 质 量 年 度 报 告, 是 高 等 学 校 建 立 健 全 就 业 状 况 反 馈 机 制 引 导 高 校 优 化 招 I 概 述 随 着 中 国 高 等 教 育 数 量 扩 张 目 标 的 逐 步 实 现, 提 高 教 育 质 量 的 重 要 性 日 益 凸 显 发 布 高 校 毕 业 生 就 业 质 量 年 度 报 告, 是 高 等 学 校 建 立 健 全 就 业 状 况 反 馈 机 制 引 导 高 校 优 化 招 生 和 专 业 结 构 改 进 人 才 培 养 模 式 及 时 回 应 社 会 关 切 的 一 项

More information

鱼类丰产养殖技术(二).doc

鱼类丰产养殖技术(二).doc ...1...1...4...15...18...19...24...26...31...35...39...48...57...60...62...66...68...72 I ...73...88...91...92... 100... 104... 144... 146... 146... 147... 148... 148... 148... 149... 149... 150... 151...

More information

疾病诊治实务(一)

疾病诊治实务(一) ...1...4...5...8...13...14...15...18...18...19...22...25...26...27...29...30...32...35 I ...38...42...43...45...48...51...53...56...59...60...60...61...63...65...67...69...72...74...77...80...82...84 II

More information

名人养生.doc

名人养生.doc I...1...3...4...6... 11...14...18...22...26...29...31...38...45...49...56...57...59...61...67 ...72...73...75...77...80...83...85...91...92...93...95...96...97... 103... 107... 109... 110... 112... 118...

More in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