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crosoft Word - 缺上士道_全_test.doc

Similar documents
Microsoft Word - 14_上士道SC.doc

佛化家庭手冊 佛化家庭 一 淨化人間, 必定要淨化社會 二 淨化人間的著力點, 是從淨化家庭開始

民胞物與的儒家理想

2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一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 一 ) 阿彌陀佛的意思

untitled

當無人飛行器越做越小時, 拍翅型的飛行方式應該是人類要參考及學習的 MAV P V 2 b P V b 0.96 P V 2 b L b 4 L b 4 W b 3 W b 3 2 向自然學習 MAV 3 升力與推力共生的拍翅運動 拍翅頻率的尺度變化


忘眾生恩德 務 使 眾生亦終有 一 天 同證 菩提 這就是透 見緣起 事實的修道者要發 菩提 心 的來由 (四 )為 甚麼 維摩 經 置三 心於 修 淨 土行 之首? 維摩 經註 僧 肇云 : 夫欲 弘大道 先 要直其心 心 既 真 直 然 後 人行 能深 ;入 行 既深 則 能廣 運無 涯 此三

男人的大腦 女人的大腦

從收到錄取通知起,現在新年也過完了,是該開始著手準備赴美的事情了

66 67 圓夢素人頭家 67 9 專長互補 資源共享, 為彼此加油打氣!

untitled

角色簡介:

菩提道次第廣論白話翻譯~上士道(四)

Mirabilis劇本

3. ( 41 ) 1 ( ) ( ) ( ) 2 (a) (b) ( ) 1 2 負責人是指負責處理保險代理人的保險代理業務的人士 業務代表是指代表保險代理人銷售保險產品的人士 如保險代理人聘用上述人士 ( 例如該保險代理人是法人團體 ), 則其負責人及業務代表須向保險代理登記委員會登記 保險代理

少康軍樂隊:

Middle East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MERS-CoV WHO Qatar 2013 MERS MERS 耗費巨大的社會成本 MERS V

Microsoft PowerPoint - 遊戲企劃



1230-booklet-13-14

untitled

瑜伽師地論卷第八十二

untitled


2013年6月份會訊

《瑜伽師地論卷第三十七》

indd

乘寶雲經 寶積品 第七 4 大乘寶雲經 的異譯本, 都沒有這一品, 可見這是後來被編入 大乘寶雲經 的 6. 宋沮渠京聲所譯的 迦葉禁戒經, 一卷, 是從本經所說的聲聞正道, 抽出別譯所成的 5 (2) 受到大乘空 有二宗論師們尊重的 寶積經 在 大寶積經 四十九會中, 這是重要的一部! 龍樹 (N

幸 福 向 前 走

皈依三寶的意義 一 為何要皈依三寶?

untitled

untitled

untitled

戀愛世代

愛滋實務與治理的政治 - 綜合論壇 以及面對這一連串以 責任 為架構衍生出來的愛滋政策如何造就了台灣現在的愛滋處境

untitled

1

神相鐵關刀

CU0594.pdf

小頭目優瑪之小女巫鬧翻天(動畫劇本)

入菩萨行讲义

序場1

中國科技大學

CO 2 以鄰為壑的台灣建築產業


菩提道次第廣論新譯草稿(一)

untitled

untitled

林 98 年度 理念 說 參 年度 林 數 陸 年 -- 樂

untitled

修道 比方說凡夫和上師學習空性, 學會了空性, 又要不斷地修空性 所謂修是不斷地學習, 不斷地做 比方說知道了怎樣打坐, 只是知道, 但是, 得不到禪定的效力, 而是要不斷去習練, 才能有禪定的效果, 所以, 見道位的時候, 雖然見到法性, 但是, 要不斷修行法性, 這樣的修道如果圓滿, 達到十地的

大寶積經迦業問品說成就四法,於餘生中忘失發心,或不現行

准提法一 卷04 密法修持比較特殊的地方

pdf

Microsoft Word - 18分別業的輕重3


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

題目:閱讀,讓你的腦更有創造力

猫腻的做法 无用的伎俩 中国异教徒尤其擅长 如下文将讨论到的 阿辛 西岩

菩提道次第八大引導之一——

untitled

中市93學年度第45屆國民中小學科學展覽會

Hella LED 前燈 日行燈 Hella

untitled


Microsoft Word - chbj0614.doc

POP POP 啟發者 善修忍辱, 安忍不瞋的富樓那 ( P rna Punna) 2011/10 POP

,400, ,400, %2.0% ,200, / / , / /

法師各位居士大德阿彌陀佛

untitled

日-外景-藥寮卸貨處

會訊完成婉婷970918修.doc

NAAC_FNEC.indd

Microsoft Word - 4念死無常4

我所面臨的是累生累世的根本問題,累生累世都沒有智慧處理好的問題

untitled



<B8D5C5AAA5BB2E706466>

untitled

各位法師各位居士大德阿彌陀佛

(Microsoft Word - \255\327\244\337\244K\271|\272K\255n.doc)

攜手拼出圓滿的幸福 2

我們繼續佛法課程,因為農曆過年有些活動及三月份我們學會停止共修及上課,所以我們大概有二個月的時間沒見面了,不知道各位在停課期間有沒有複習,不管你們有沒有自動自發地作功課,我們現在用正知、正念將我們散置於外境的心抓回到學習佛法上面來,『入菩薩行』以講授菩

untitled

Microsoft Word - 文件1

untitled

第一章 黃宗羲的生平與時代背景

第一百零五节课

Microsoft Word - ok翁志文、張佳音...doc

兩 綠 裡 論 了 玲老 邏 句 了 論 論 了 料 老 論 更 論 力 不 老 兩 論 勵 讀 利 料 勵 論 玲 車 樂 度 諒 論 了 倫 六年六 1

1

一 、前言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Microsoft PowerPoint 野有死麇.pptx

第三课

<B9ACA6F7C2E5C B4C12DA4BAA4E52E706466>

Transcription:

- 187 - 難色,他才說到惹瑪就好了,那個人才自願前往,這也算是諂誑的一種 集論中說,此二俱因貪著利養增上而起,貪癡一分,誑謂詐現不實功德,諂謂矯隱真實過惡,言矯隱者謂於自過矯設方便令不顯露 集論中說,諂和誑,都是因為貪著利養而起的,屬於貪 癡各一分 誑,是沒有功德,詐現為有真實的功德;諂,是矯隱真實的過失和罪惡 什麼是矯隱呢?對於自己的過錯,想辦法隱瞞使它不顯露出來,就是矯隱 四白法中初白法中,境者,謂凡諸有情 事者,謂於彼所以命因緣下至戲笑,斷除故知而說妄語 若能如是,則於親教及軌範等殊勝境前,不以虛妄而行欺惑 第二白法,境者,謂一切有情 事者,謂於彼所不行諂誑住增上心,謂心正直住 此能對治第四黑法 第三白法,境者,謂一切菩薩 事者,謂起大師想,於四方所,宣揚菩薩真實功德 我等雖作相似微善,然無增相 盡相極多,謂由瞋恚毀訾破壞菩薩 伴友,而致窮盡 故能斷此及破壞菩薩者,則集學論菩提道次第廣論 ( 上士道 ) - 188 - 說,依補特伽羅所生諸過悉不得生 然於何處有菩薩住,非所能知,當如迦葉問經所說,於一切有情起大師想,修清淨相讚揚功德,謂有聽者時至,非說不往四方宣說便成過咎,此能對治第三黑法 第四白法,境者,謂自所成熟之有情 事者,謂不樂小乘令其受取正等菩提,此就自己須令所化受行大乘 若彼所化不能發生大乘意樂,則無過咎非所能故,由此能斷第二黑法 若由至心欲安立他於究竟樂,定不為令他憂惱故,而行令他憂惱加行 師子請問經云: 由何一切生,不失菩提心,夢中尚不捨,何況於醒時 答曰: 於村或城市,或隨住境中,令正趣菩提,此心則不捨 又曼殊室利莊嚴國土經說: 若具四法不捨大願,謂摧伏我慢 斷嫉 除慳,見他富樂心生歡喜 寶雲經說: 若於一切威儀路中修菩提心,隨作何善以菩提心而為前導,於餘生中亦不捨離如此心寶,如如若人多觀察 等明顯宣說 四白法中初白法中,境者,謂凡諸有情 修學於他世也不離發菩提心之因

- 189 - 的第二部分,是受持不失壞的四種白法 第一種白法,是不妄語 它的對象,是一切的有情 事者,謂於彼所以命因緣下至戲笑,斷除故知而說妄語 若能如是,則於親教及軌範等殊勝境前,不以虛妄而行欺惑 做了什麼事呢?對一切有情,從平常的戲笑,乃至遇到喪命的因緣,也絕對不做明知而故意說妄語的事 如果能夠做到的話,那麼,在親教師和軌範師等殊勝對象的面前,就不會用虛妄語行欺誑的事 這個白法,能對治第一種黑法 第二白法,境者,謂一切有情 第二種白法,是正直心 它的對象,是一切的有情 事者,謂於彼所不行諂誑住增上心,謂心正直住 此能對治第四黑法 做了什麼事呢?對一切有情,不做諂誑的事,心正直住 這個白法,能對治第四種黑法 第三白法,境者,謂一切菩薩 第三種白法,是對菩薩作佛想 它的對象,菩提道次第廣論 ( 上士道 ) - 190 - 是一切的菩薩 事者,謂起大師想,於四方所,宣揚菩薩真實功德 做了什麼事呢?對一切菩薩,作大師(佛)想,隨於四方所到之處,宣揚他真實的功德 我等雖作相似微善,然無增相 盡相極多,謂由瞋恚毀訾破壞菩薩 伴友,而致窮盡 故能斷此及破壞菩薩者,則集學論說,依補特伽羅所生諸過悉不得生 我們雖然也會做一些微小的善行,如禮拜 供養 布施等,也有身心輕安 信心生起等現象發生,但卻不能持久,未生的功德很難生起,已生的功德很容易退失,這都是由於在無意之中瞋恚 毀謗 破壞菩薩和受持清淨梵行的人,才使得功德逐漸窮盡 如果能夠把這些情況斷除,就如集學論中所說,一切依有情所生的過失,都不再生起 然於何處有菩薩住,非所能知,當如迦葉問經所說,於一切有情起大師想,修清淨相讚揚功德,謂有聽者時至,非說不往四方宣說便成過咎,此能對治第三黑法 由於那裡有菩薩,我們不知道,而毀謗菩薩的罪業很重,所以為了防

- 191 - 範這種過失,我們應當如迦葉問經中所說的: 對一切有情起大師(佛)想,觀清淨相(不尋求過失),並且讚揚他的功德 如何讚揚他的功德呢?就是有聽法眾來的時候,隨機稱揚 讚歎,並不是說,不前往四方宣說就成了過失,這樣做就能對治第三種黑法 第四白法,境者,謂自所成熟之有情 第四種白法,是安住眾生於大乘 它的對象,是善根成熟的有情 事者,謂不樂小乘令其受取正等菩提,此就自己須令所化受行大乘 做了什麼事呢?令善根成熟的有情,不樂小乘,而安住大乘 也就是說,必須令自己所教化的眾生受行大乘 若彼所化不能發生大乘意樂,則無過咎非所能故,由此能斷第二黑法 如果自己所教化的眾生,不能發大乘心,並沒有過失,因為不能勉強而令他心生憂惱 這樣做,能斷除第二種黑法 若由至心欲安立他於究竟樂,定不為令他憂惱故,而行令他憂惱加行 倘菩提道次第廣論 ( 上士道 ) - 192 - 若我們是真心想要安立眾生於究竟的安樂,就絕對不會做讓他心生憂惱的事 師子請問經云: 由何一切生,不失菩提心,夢中尚不捨,何況於醒時 師子請問經中說: 如何於一切生中不失菩提心?在夢中尚且不捨,更何況在醒時 答曰: 於村或城市,或隨住境中,令正趣菩提,此心則不捨 佛回答說: 不論是村莊或城市,隨有情所住的地方,都能使他們安住大乘,這樣就能不失菩提心 又曼殊室利莊嚴國土經說: 若具四法不捨大願,謂摧伏我慢 斷嫉 除慳,見他富樂心生歡喜 另外,曼殊室利莊嚴國土經中說: 如果具足摧伏我慢 斷嫉妒 除慳吝 見他富樂心生歡喜這四法,就能不捨菩提大願 寶雲經說: 若於一切威儀路中修菩提心,隨作何善以菩提心而為前導,於餘生中亦不捨離如此心寶,如如若人多觀察 等明顯宣說 寶雲經中說: 若能於一切威儀當中修菩提心,在做任何善行之前,都以菩提心為前導,這樣生

- 193 - 生世世就能不捨離菩提心寶,所以應多多觀察有沒有這樣做 以上的這些經,都明顯地宣說如何於他世也能不捨離菩提心 第三犯已還出道理者 多作是說,犯四黑法及心捨有情之五,或加念云我不能成佛,棄捨發心共為六種 若越一時則捨願心,若一時內而起追悔,僅是失因 若犯六次發心及學二資糧,亦唯退失之因 若已失者應以儀軌重受願心,若唯退失因者則不須重受,悔除即可 其中若念,我不能成佛,故捨發心者,即彼無間棄捨,無待一時,故一切種畢竟非理 四黑法者,非是現法失發心因,是於他生令所發心不現起因,故於現法而正遮止 道炬論云: 此為餘生憶念故,如說學處應盡護 言如說者,謂如迦葉問品所說也,即此經意亦是如此 四白法時顯然說云: 迦葉,若諸菩薩成就四法,一切生中生已無間,菩提之心即能現起,乃至菩提中無忘失 四黑法時,雖無現後明文,故亦當知是約後世 然於現法若行黑法,則所發心勢力微弱 若非爾者,則具菩提心律儀者,為戲菩提道次第廣論 ( 上士道 ) - 194 - 笑故,略說妄語,於有情所略起諂誑,瞋恚菩薩略說惡名,於他善根略令生悔,自無追悔,過一時竟,皆當棄捨菩薩律儀 以由此等棄捨願心,若捨願心即捨律儀,菩薩地中及集學論俱宣說故 若許爾者,亦應立彼為根本罪,然任何中悉無立者,不應理故 又算時者,當是依於鄔波離請問經,然彼全非經義,我於戒品釋中,已廣決擇,故此不說 心捨有情者,若緣總有情,謂我不能作此許有情之事,心棄捨者即捨願心,極為明顯 若緣別有情,謂我終不作此義利,若起是心,如壞一分即壞整聚,便壞為利一切有情所發之心 若不爾者,則棄二三四等多有情已,為餘有情而發心者,亦當能發圓滿菩提之心 第三犯已還出道理者 正受菩提心儀軌的第三部分,是失壞(退失發心)時如何還出的方法 多作是說,犯四黑法及心捨有情之五,或加念云我不能成佛,棄捨發心共為六種 大多數的經論都是這麼說:如果犯了 四種黑法 以及 心棄捨有情

- 195 - 或念 我不能成佛,而棄捨發心這六種,就是退失發心 若越一時則捨願心,若一時內而起追悔,僅是失因 時間若是超過一時(四小時),就是棄捨願菩提心;如果一時之內起追悔心,僅僅只是退失發心之因 若犯六次發心及學二資糧,亦唯退失之因 如果犯了六次發心(沒有白天三次 夜晚三次,念誦儀軌),以及修學二種資糧(沒有每天供養三寶等,未勤積資糧),也僅僅是退失發心之因 若已失者應以儀軌重受願心,若唯退失因者則不須重受,悔除即可 如果已經退失發心,就應以儀軌重受願心;若僅是退失發心之因,則不須重受,只要悔除就可以了 其中若念,我不能成佛,故捨發心者,即彼無間棄捨,無待一時,故一切種畢究非理 這六種當中,如果是念我不能成佛,因而棄捨發心的話,則在棄捨的第二剎那,就已經退失發心,不用等到一時,所以說沒有超過一時不算退失發心,不須重受願心儀軌,是不合道理的 菩提道次第廣論 ( 上士道 ) - 196 - 四黑法者,非是現法失發心因,是於他生令所發心不現起因,故於現法而正遮止 至於四種黑法,並不是使這一世退失發心的原因,而是使將來他生之中,發心不現起的原因,所以應當在這一世就將它斷除 道炬論云: 此為餘生憶念故,如說學處應盡護 言如說者,謂如迦葉問品所說也,即此經意亦是如此 道炬論中說: 為了使生生世世都能憶念它,所以才要把所說的學處,盡力地防護 這裡所說的學處,是指迦葉問品中所說的內容,說明其中的經意也是如此 四白法時顯然說云: 迦葉,若諸菩薩成就四法,一切生中生已無間,菩提之心即能現起,乃至菩提中無忘失 在四種白法時,經中顯然是這麼說的: 迦葉!如果菩薩能成就四種白法,一切生中,在出生的第二剎那,就能生起菩提心,乃至證得無上菩提這中間,也不會忘失 四黑法時,雖無現後明文,故亦當知是約後世 然於現法若行黑法,則所發心勢力微弱 在四種黑法時,雖然沒有說明是現世還是後世,也能知道應當

- 197 - 指的是後世,在這一世,若是行黑法的話,也會使所發的菩提心,勢力變得微弱 若非爾者,則具菩提心律儀者,為戲笑故,略說妄語,於有情所略起諂誑,瞋恚菩薩略說惡名,於他善根略令生悔,自無追悔,過一時竟,皆當棄捨菩薩律儀 以由此等棄捨願心,若捨願心即捨律儀,菩薩地中及集學論俱宣說故 如果不是這樣的話,具有菩提心律儀的行者,為了戲笑,說了一些妄語;對於有情,起了一些諂誑;因為瞋恚菩薩,講了一些惡名;令他人種善根時,生了一些悔意 做了這些以後,自己沒有追悔,時間只要超過一時,都應當棄捨菩薩律儀 因為這樣做,等於棄捨了願心,而棄捨了願心,就是棄捨了律儀,菩薩地和集學論當中,都是這麼說的 若許爾者,亦應立彼為根本罪,然任何中悉無立者,不應理故 又算時者,當是依於鄔波離請問經,然彼全非經義,我於戒品釋中,已廣決擇,故此不說 如果這樣成立的話,應當立四種黑法為根本罪,但是在任何菩薩律儀當中,都菩提道次第廣論 ( 上士道 ) - 198 - 沒有把它立為根本罪,所以是不合道理的 至於時間的算法,應當依鄔波離請問經中所說,然而經中也沒有談到這些內容,我(作者)在戒品釋中,已經詳細說明如何取捨,這裡就不再多說 心捨有情者,若緣總有情,謂我不能作此許有情之事,心棄捨者即捨願心,極為明顯 另外,心棄捨有情,如果是緣一切的有情,念 我不能做饒益有情的事,這就是心棄捨有情 一旦心棄捨有情,就是棄捨願心,這是很明顯的事 若緣別有情,謂我終不作此義利,若起是心,如壞一分即壞整聚,便壞為利一切有情所發之心 若緣的是各別的有情,念 我不再做任何利益你的事了,一旦起了這個念來,就是毀壞 為利一切有情 所發的願心,因為毀壞一分的發心,就等於毀壞整個的發心 若不爾者,則棄二三四等多有情已,為餘有情而發心者,亦當能發圓滿菩提之心 如果不是這樣的話,等於棄捨二三四等多數有情,而對其餘的有情發心,也能發圓滿的菩提心

- 199 - 如是於此發心學處,道炬釋論別說,因陀羅補底 龍猛 無著 勇識 寂天 大德月 靜命等派各有差別 有者許為盡初發心及行諸行所有學處,又有許為經說一切皆應守護,復有許為盡資糧道所有學處 餘者有謂不許如此如此定相 有餘更許於其歸依學處之上,應護八法謂不忘心法及忘失心法 說此諸軌,皆是經說,應隨自師所傳受持 說云: 我師所說,許彼一切皆是經義 總此釋論,從善知識敦巴所傳,諸大知識皆不說是覺 自造 拏錯所傳,則說是覺 造是拏錯之秘法 然諸先覺傳說覺,於補讓時作一略釋,次在桑耶譯師請其更為增釋,覺 教令廣之即可 是以覺 所作略解,更引眾談說之事而為增補,故亦略有數處謬誤,然於正義亦多善說 諸無謬者,我於餘處及道次中亦多引述 此說學處多不可信 若以發心是為行心,其學處者則於歸依學處之上,僅加取捨白黑八法,定非完足故不應理 若單取願心者,則其學處不須俱學經說一切,及入行以後所有學處 若非爾者,則與律儀學處,無差別故 除前所說菩提道次第廣論 ( 上士道 ) - 200 - 二學處外諸餘學處,是如道炬論及發心儀軌所說 須學七法經者,說是欲求速發通者所應修學,故非發心特別學處,此中不錄 如是自宗除捨願心,心捨有情犯餘學處,乃至未具菩薩律儀,無依菩薩之罪犯,僅違所受中類善性學處,故是惡行應以四力而悔除之 從得菩薩律儀之後,即犯違越律儀學處,如論所說還出罪法,依行即可,故即攝入行心學處,非為別有 然六次發心,是為願心不共學處 如是於此發心學處,道炬釋論別說,因陀羅補底 龍猛 無著 勇識 寂天 大德月 靜命等派各有差別 對於發心的學處,除了道炬釋論中所說,其餘如因陀羅補底 龍猛 無著 勇識 寂天 大德月 靜命等派,也各有差別 有者許為盡初發心及行諸行所有學處,又有許為經說一切皆應守護,復有許為盡資糧道所有學處 有的是說,初發心就應行所有的學處;又有的說,經中所說一切學處都應守護;更有的說,應行資糧道所有的學處

- 201 - 餘者有謂不許如此如此定相,有餘更許於其歸依學處之上,應護八法謂不忘心法及忘失心法,說此諸軌,皆是經說,應隨自師所傳受持 說云: 我師所說,許彼一切皆是經義 至於其他的,有的說不應該這樣來規範發心學處;有的則說,在歸依學處之上,更應守護八法;就是不忘失發心的四白法 以及斷除忘失發心的四黑法,還說這些儀軌,都是經中所說,應該隨自己老師所傳的來受持,只要說是: 我老師所說的,就代表是一切的經義 總此釋論,從善知識敦巴所傳,諸大知識皆不說是覺 自造,拏錯所傳,則說是覺 造是拏錯之秘法 總的來說,道炬釋論是從善知識敦巴傳下來的,可是諸大知識都不說是阿底峽尊者自造,由拏錯傳下來,而說是阿底峽尊者所造,傳給拏錯的秘法 然諸先覺傳說覺,於補讓時作一略釋,次在桑耶譯師請其更為增釋,覺 教令廣之即可 由先覺們所傳的說法是,阿底峽尊者在補讓時曾作了一次略釋,後來在桑耶時,由譯師請求,又再增加解釋,使阿底峽的言教能更廣泛,菩提道次第廣論 ( 上士道 ) - 202 - 這樣認知就可以了 是以覺 所作略解,更引眾談說之事而為增補,故亦略有數處謬誤,然於正義亦多善說 諸無謬者,我於餘處及道次中亦多引述 但是因為阿底峽尊者在略釋中,有由他的弟子來作增補,所以有幾個地方是有謬誤的,並不能代表尊者的言論,除了這些地方,其他對正義的闡述,也多有善說,所以我在道次和其他的地方,也多有引述有關沒有錯謬的部分 此說學處多不可信,若以發心是為行心,其學處者則於歸依學處之上,僅加取捨白黑八法,定非完足故不應理 這裡所說的學處多不可信,如果說發心指的是行心,那麼在歸依學處之上,只是再加上應取捨的白黑八法,這樣還是不夠的,所以不合道理 若單取願心者,則其學處不須俱學經說一切,及入行以後所有學處 若非爾者,則與律儀學處,無差別故 若是只取願心來說,它的學處就不須具備經中所說的一切,以及入行心以後的所有學處,否則就和律儀學處沒有差別了

- 203 - 除前所說二學處外諸餘學處,是如道炬論及發心儀軌所說 除了前面所說的二種學處外,其餘的學處,就如道炬論和發心儀軌中所說的就可以了 須學七法經者,說是欲求速發通者所應修學,故非發心特別學處,此中不錄 至於說必須學七法經中的部分,那是指為了要求速發神通的人所應修學的,並不是發心所要學的特別學處,所以這裡就不說了 如是自宗除捨願心,心捨有情犯餘學處,乃至未具菩薩律儀,無依菩薩之罪犯 僅違所受中類善性學處,故是惡行應以四力而悔除之 以自宗來說,除了捨願菩提心 心棄捨有情之外(必須重受),犯了其他的學處,在未受菩薩律儀之間,都不算犯菩薩墮罪,而只是違犯學處,算是惡行,只要以四力懺悔懺除就可以了 從得菩薩律儀之後,即犯違越律儀學處,如論所說還出罪法,依行即可,故即攝入行心學處,非為別有 但是自從得了菩薩律儀之後,就算犯違越律儀學處,應當以論中所說的還出罪法,行懺除才可以,因為這時已經攝入行心學菩提道次第廣論 ( 上士道 ) - 204 - 處的範圍,而不是指另外還有願心學處的內容 (受菩薩戒之後,就不能用四力懺悔,而必須用菩薩戒還淨法懺 )然六次發心 是為願心不共學處 犯六次發心,則屬於願心的不共學處(行心學處的部分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