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嚴推廣教育班第7期(《空之探究》)



Similar documents
试卷

5. 10(1) 10(2) A-1 17(2) 7. A-2 18A B

zt

Ps22Pdf

Microsoft Word - 095_ 什麼最快樂 (白話與經文加註)-ok .doc

untitled

戲劇研究 創刊號 詞之雅化 實為 折子戲 源生之三個重要背景 歷代戲曲劇種如先秦至唐代之 戲曲小戲 宋金雜劇院本 北曲雜劇四折每折作獨立性演出 乃至明清民間 小戲與南雜劇之一折短劇 均實為折子戲之 先驅 則明正德至嘉靖間北劇南 戲選本之 摘套 與 散齣 迎神賽社禮節傳簿 中之 零折散齣 均可 視之為

2011-论文选集-2.cdr

論鄭玄對《禮記‧月令》的考辨

ttian

! "#$%& $()*+#$, $(-.&,./.+#/(-.&01( &-#&(&$# (&2*(,#-3.,14& $ +()5(*-#5(-#/-/#(-1#&-+)(& :;<<= > A B?

untitled

# # # # # # = #, / / / / # 4 # # # /# 02-1 / 0 /? / 0 / 0? # # / >

不淨觀之探究----以《大度智論》為主



頭 上 下 舌 齒 三 十 二 相 大 智 度 論 卷 4 ( 大 正 25,90a-91a) (22) 四 十 齒 相 (23) 齒 齊 相 (24) 牙 白 相 (26) 味 中 得 上 味 相 (27) 大 舌 相 八 十 種 好 大 般 若 經 卷 381 ( 大 正 6,968a9-969

民國八十九年台灣地區在校學生性知識、態度與行為研究調查

2014年印順導師思想巡迴講座暨座談會

内文标题采用宋体小三,居中,加粗;一级标题使用小四宋体加粗;正文宋体五号,行测讲义答案由于均为选择题,则段首无需空格,申论讲义答案段首需空两格;全文使用1

( )1

竞赛报名与报名审核


!"#$!"%&!"$!""( )( )( #( "#*!&#) %&*!(+,- %.!/( )( #( ,-2 89 /


《米开朗琪罗传》



Book1

諸 善 男 子 精 勤 修 學 貳 事 契 經 一 略 標 列 7 事 契 經 者, 謂 四 阿 笈 摩 一 者 雜 阿 笈 摩 ; 二 者 中 阿 笈 摩 ; 三 者 長 阿 笈 摩 ; 四 者 增 一 阿 笈 摩 二 隨 別 釋 ( 一 ) 釋 四 差 別 1 雜 阿 笈 摩 (1) 釋 相 A

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民 國 105 年 大 專 程 度 義 務 役 預 備 軍 官 預 備 士 官 考 選 簡 章 目 錄 壹 考 選 依 據 1 貳 考 ( 甄 ) 選 對 象 1 參 資 格 規 定 1 肆 員 額 及 專 長 類 別 2 伍 報 名 及 選 填 志 願 日 期 方 式 3 陸 選 填 官 科 (

河 北 省 中 等 职 业 学 校 学 生 数 控 技 术 应 用 专 业 技 能 大 赛 执 委 会 2011 年 5 月 3 日 目 录 一 大 赛 规 程 1 二 组 织 机 构 11 三 比 赛 日 程 13 四 比 赛 规 则 17 ( 一 ) 领 队 指 导 教 师 须 知.17 ( 二

zt

SIK) 者, 需 實 施 1 年 以 上, 經 體 格 檢 查 無 後 遺 症 者 5. 身 體 任 何 部 分 有 刺 青 紋 身 穿 耳 洞 者, 不 得 報 考, 各 項 檢 查 結 果 須 符 合 體 位 區 分 標 準 常 備 役 體 位 二 在 校 軍 訓 成 績 總 平 均 70 分

untitled

《美国名将全传——德怀特·戴维·艾森豪威尔》

比 賽 表 Competition Schedule 報 到 : 比 賽 開 始 前 15 分 鐘 Reporting : 15 minutes before the scheduled time for the match 各 參 賽 隊 伍 必 須 依 照 大 會 編 定 的 出 場 比 賽,

九十六學年度第一學期第三次定期考國文科試題

穨古代韓國的巫與日官2.PDF

T051F_01

!!! "# $ " %!!

Microsoft Word - 朗诵诵材.doc

<4D F736F F D20B6C0AE78B0EDAABAC0B8A740B8D65FA7EBA7BAA54EA4E5BEC7ACE3A873C24FA55AA15E2E646F63>

Microsoft Word - F5.docx

第十号 上市公司关联交易公告

06-07周年報告template.PDF

<4D F736F F D20C8CBB8A3D2BDD2A9BCAFCDC5B9C9B7DDB9ABCBBECFEACABDC8A8D2E6B1E4B6AFB1A8B8E6CAE9A3A8CEE4BABAB5B1B4FABFC6BCBCB2FAD2B5BCA

<4D F736F F D20D5D0B1EACEC4BCFEBCB0C7E5BDE0B7FECEF1BACFCDAC28C2C9CAA6B0E631A3A92E646F6378>

<4D F736F F D20B160A5CEA4A4B0EABCF4BB79A5DCA8D22E646F63>

國立中山大學學位論文典藏.PDF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89,,,,,,,,,,,,,,,,?,???,,,,,,,,,,,,,

!"#!" # $% & ($) *! +,-./ 0%)!1"%& 0%2!$!$$$ "$$$$ #$ % $$30!4$4 5,6 *& (+ 0!&" * + 7!!4 & ( )! & ( )! 80)09! 7&! #!1!1$" &&!!%!,-./ 0%)!1"%& 0%2 &1$

!!! #!!! $##%!!! $!!!! &!!!! (!! %!! )!!! *!!!!!!! #!!!!! $

!##$ %!!##$ & (!##$ %!!##$ &!##$!##(!##$! "

<4D F736F F D20A5F1A4FBA473A6DBA662C149AE76BB50B0A8AFAAB944A440AC78A67BA976C149BEC7ABE4B751AABAB56FAE692E646F63>


. (A) (B) (C) A (D) (E). (A)(B)(C)(D)(E) A

!"!""# $ $"% $! # & % ( ) $!

untitled

重庆渝开发股份有限公司

4 & & & 5+)6,+6 5+)6,+6 7)8 *(9 ):*");, +!*((6,<6 #!;";<=*#!8 > #)+9 " =68 )(( 8"=*");,8 >?=*%),<8 > 6B#(*,*9 ";=C <=*#!)+8 ),"6=*+")D6

2016 年 地 质 工 程 系 教 学 工 作 安 排 2016 学 年 我 系 将 在 总 结 过 去 工 作 的 基 础 上, 结 合 今 年 学 院 以 抓 质 量 强 内 涵 促 改 革 调 结 构 建 品 牌 细 管 理 重 过 程 为 宗 旨, 以 规 范 管 理 深 化 内 涵 为

<4D F736F F D203136BCADBBD8D2E4D3EBD1D0BEBF2E646F63>

萧山中学课程建设方案.doc


Microsoft Word - 9pinggb_A4.doc

Microsoft Word - 9pinggb_A4-f4.doc

理 论 探 索 事 业 单 位 改 革 的 五 点 思 考 余 路 [ 摘 要 ] 事 业 单 位 改 革 是 中 国 改 革 的 重 要 环 节, 其 影 响 力 和 难 度 不 亚 于 国 有 企 业 改 革 本 文 着 重 围 绕 推 进 事 业 单 位 改 革 应 考 虑 的 五 个 方 面

日 本 位 于 亚 洲 东 部, 太 平 洋 西 北 角, 是 我 国 东 方 的 一 个 岛 国 在 洪 积 世 ( 注 1) 的 大 部 分 时 期 内, 日 本 与 大 陆 相 连 大 约 在 洪 积 世 晚 期 至 冲 积 世 ( 注 2) 初 期, 日 本 各 地 发 生 海 进, 出 现

2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Microsoft Word - 9pinggb_let.doc

实 习 上 下 点 表 格 解 释 和 相 关 纪 律 要 求 : 1 表 格 中 所 有 名 词 都 为 简 称, 包 括 医 院 名 称 四 年 级 五 年 级 各 专 业 名 称 等 所 有 时 间 都 为 学 生 装 好 行 李 出 发 时 间, 请 提 前 0 分 钟 将 行 李 运 到

3 基 金 杠 杆 从 分 级 基 金 的 概 念, 我 们 知 道 了 分 级 基 金 的 A 份 额 是 每 年 获 得 固 定 收 益 的 稳 健 份 额,B 份 额 是 具 有 杠 杆 效 应 的 激 进 份 额 分 级 基 金 中 的 杠 杆 一 般 有 三 类 : 份 额 杠 杆 =(A

简报158期.doc

Microsoft Word - 9pingb5_let.doc

退休權益.ppt [相容模式]

Microsoft Word - 1.《國文》試題評析.doc

Ps22Pdf

$%%& ()*+, %&, %-&&%%,. $ %,, $,, & /$- 0(1 $%%& %& 234 %-%, 5&%6&633 & 3%%, 3-%, %643 -%%% :::; 7<9; %-%, 3$%$ :::;

# $# #!# # # # # # # %# # # &# # # # #! "

zt

2010年江西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

<313034A4BDB67DA4C0B56FBA5DB3E65FBD64A5BB2E786C7378>

1




untitled

目 次 敦 煌 文 獻 齋 願 文 中 的 行 城 活 動 王 三 慶 1 論 隋 唐 道 經 分 類 體 系 的 確 立 及 其 意 義 王

合金投资年报正文.PDF

从 宾 馆 到 又 一 城 是 十 五 分 钟, 从 又 一 城 到 邵 逸 夫 是 十 分 钟, 去 时 一 路 上 坡 很 辛 苦, 回 时 一 路 下 坡 很 轻 松, 很 像 上 小 学 时 的 心 情, 这 是 最 初 几 天 最 深 的 感 受 有 段 时 间 很 少 走 校 内 的 路


Ps22Pdf


序 1995 年 我 走 进 了 朝 阳 区 将 台 乡 五 保 老 人 院, 如 今 17 年 后, 十 分 欣 喜 有 机 会 为 这 本 流 金 岁 月 小 集 作 序 在 多 年 陪 伴 孤 单 老 人 的 过 程 中, 我 深 深 地 体 会 到 每 位 老 人 的 生 命 里 其 实 都

78 云 芝 79 五 加 皮 80 五 味 子 81 五 倍 子 82 化 橘 红 83 升 麻 84 天 山 雪 莲 85 天 仙 子 86 天 仙 藤 87 天 冬 88 天 花 粉 89 天 竺 黄 90 天 南 星 91 天 麻 92 天 然 冰 片 ( 右 旋 龙 脑 ) 93 天 葵


Transcription:

福 嚴 推 廣 教 育 班 第 7 期 ( 空 之 探 究 ) 第 一 章 阿 含 空 與 解 脫 道 第 二 節 泛 說 解 脫 道 (p.11~p.19) 釋 厚 觀 (2004.3.17) 一 空 空 性 與 解 脫 道 不 相 離 (p.11) 空 (s/u^nya, sun~n~a) 與 空 性 (s/u^nyata^,sun~n~ata^), 是 佛 法 解 脫 道 的 心 要, 與 解 脫 道 是 不 相 離 的 在 佛 法 的 開 展 中, 解 脫 道 引 起 的 多 方 面 開 展, 空 與 空 有 關 的 方 便, 也 就 多 方 面 開 展 而 有 種 種 這 裡, 依 據 早 期 的 經 說, 從 種 種 解 脫 道 中, 對 空 作 進 一 步 的 探 究 二 解 脫 道 : 八 正 道 三 十 七 道 品 ( 戒 定 慧 )(p.11) ( 一 ) 佛 說 的 解 脫 道, 原 始 是 以 八 正 道 為 本 的 ( 二 ) 因 機 設 教, 成 立 不 同 的 道 品 古 人 依 道 品 的 數 目 次 第, 總 列 為 : 四 念 處, 四 正 勤, 四 神 足, 五 根, 五 力, 七 菩 提 分, 八 聖 道 分 七 類 共 三 十 七 道 品, 成 為 佛 教 界 的 定 論 1 1 (1) 四 念 處 :1. 身 念 處 2. 受 念 處 3. 心 念 處 4. 法 念 處 四 正 勤 :1. 未 生 諸 惡 不 善 法 令 不 生 2. 已 生 諸 惡 不 善 法 令 斷 3. 未 生 諸 善 法 令 生 4. 已 生 諸 善 法 令 增 長 四 如 意 足 :1. 欲 定 斷 行 成 就 修 如 意 足 2. 心 定 斷 行 成 就 修 如 意 足 3. 精 進 定 斷 行 成 就 修 如 意 足 4. 思 惟 定 斷 行 成 就 修 如 意 足 ( 四 神 足 是 定, 定 為 神 通 所 依 止, 稱 為 神 足 雖 是 定, 但 由 修 發 三 摩 地 的 主 力, 有 由 欲, 由 勤, 由 止, 由 觀 而 不 同, 所 以 分 為 四 神 足 ) 五 根 :1. 信 根 2. 精 進 根 3. 念 根 4. 定 根 5. 慧 根 五 力 :1. 信 力 2. 精 進 力 3. 念 力 4. 定 力 5. 慧 力 七 覺 支 :1. 念 覺 支 2. 擇 法 覺 支 3. 精 進 覺 支 4. 喜 覺 支 5. 除 覺 支 ( 輕 安 覺 支 ) 6. 定 覺 支 7. 捨 覺 支 八 正 道 :1. 正 見 2. 正 思 惟 3. 正 語 4. 正 業 5. 正 命 6. 正 精 進 7. 正 念 8. 正 定 (2) 唯 有 分 別 論 者, 於 三 十 七 道 品 外, 加 四 聖 種, 立 四 十 一 道 品, 見 阿 毘 達 磨 大 毘 婆 沙 論 卷 96: 有 作 是 說 : 前 三 聖 種 無 貪 善 根 以 為 自 性, 第 四 聖 種 即 是 精 進, 樂 斷 樂 修 精 進 攝 故 若 作 是 說, 第 四 聖 種 亦 是 覺 分, 分 別 論 者 立 四 十 一 菩 提 分 法, 謂 四 聖 種 足 三 十 七 ( 大 正 27,499a11~15) 四 聖 種 : 一 依 隨 所 得 食 喜 足 聖 種, 二 依 隨 所 得 衣 喜 足 聖 種, 三 依 隨 所 得 臥 具 喜 足 聖 種, 四 依 有 無 有 樂 斷 樂 修 聖 種 ( 大 毘 婆 沙 論 卷 181, 大 正 27,907a22~25) 12

說 一 切 有 部 論 師, 以 此 為 進 修 次 第 的 全 部 歷 程 2, 未 必 與 事 實 相 符, 這 不 過 是 條 理 總 貫, 作 如 此 解 說 而 已 ( 三 ) 八 正 道 的 內 容, 不 外 乎 戒, 心, 慧 三 學 經 上 說 : 戒, 定, 慧, 解 脫 3 ; 戒 清 淨, 心 清 淨, 見 清 淨, 解 脫 清 淨 4, 正 是 以 戒 定 慧 的 修 習 而 實 現 解 脫 ( 四 ) 從 聖 道 的 修 習 來 說, 經 中 或 先 說 聞 法, 或 先 說 持 戒, 而 真 能 部 分 的 或 徹 底 的 斷 除 煩 惱, 那 就 是 定 與 慧 了 化 地 部 說 : 道 唯 五 支 5 ; 不 取 正 語, 正 業, 正 命 ( 這 三 支 是 戒 所 攝 ) 為 道 體, 也 是 不 無 意 義 的 道 唯 五 支 :1. 正 見 2. 正 思 惟 3. 正 精 進 4. 正 念 5. 正 定 2 (1) 大 毘 婆 沙 論 卷 96( 大 正 27,496c25~497a2): 四 念 住 從 初 業 地 乃 至 盡 無 生 智, 勢 用 常 勝 是 故 先 說 四 正 勝 從 煖 乃 至 盡 無 生 智, 勢 用 常 勝 是 故 次 說 四 神 足 從 頂 乃 至 盡 無 生 智, 勢 用 常 勝 是 故 次 說 五 根 從 忍 乃 至 盡 無 生 智, 勢 用 常 勝 是 故 次 說 五 力 從 世 第 一 法 乃 至 盡 無 生 智, 勢 用 常 勝 是 故 次 說 八 道 支 見 道 中 勝 ; 七 覺 支 修 道 中 勝 (2) 俱 舍 論 卷 25, 大 正 29,132c: 初 業 位 中 能 審 照 了 身 等 四 境, 慧 用 勝 故 說 念 住 增 煖 法 位 中 能 證 異 品 殊 勝 功 德, 用 勤 勝 故 說 正 斷 增 頂 法 位 中 能 持 勝 善 趣 無 退 德, 定 用 勝 故 說 神 足 增 忍 法 位 中 必 不 退 墮 善 根 堅 固, 得 增 上 義 故 說 根 增 第 一 位 中 非 惑 世 法 所 能 屈 伏, 得 無 屈 義 故 說 力 增 修 道 位 中 近 菩 提 位, 助 覺 勝 故 說 覺 支 增 見 道 位 中 速 疾 而 轉, 通 行 勝 故 說 道 支 增 然 契 經 中 隨 數 增 說 先 七 後 八, 非 修 次 第 (3) 印 順 法 師 著 成 佛 之 道 ( 增 注 本 ) 三 乘 共 法 章,p.235: 或 者 說 : 在 個 人 修 學 的 程 序 上, 這 七 類 道 品, 都 是 需 要 的 ; 是 淺 深 次 第 的 差 別, 而 一 類 類 的 進 修 這 是 說 : 初 修 學 時, 修 四 念 處 ; 到 了 煖 位, 修 四 正 勤 ; 頂 位 修 四 神 足 ; 忍 位 修 五 根 ; 世 第 一 位 修 五 力 ; 見 道 位 修 八 正 道 ; 修 道 位 修 七 覺 支, 但 這 也 不 過 約 特 勝 的 意 義 說 說 而 已 3 如 長 部 ( 一 六 ) 大 般 涅 槃 經 ( 日 譯 南 傳 7,p.103; 漢 譯 南 傳 7,p.78) 長 阿 含 經 ( 二 ) 遊 行 經, 大 正 1,17b20~24: 爾 時, 世 尊 為 諸 大 眾 說 戒 定 慧 修 戒 獲 定, 得 大 果 報 ; 修 定 獲 智, 得 大 果 報 ; 修 智 心 淨, 得 等 解 脫 盡 於 三 漏 : 欲 漏 有 漏 無 明 漏 已 得 解 脫, 生 解 脫 智, 生 死 已 盡, 梵 行 已 立, 所 作 已 辦 不 受 後 有 4 參 見 雜 阿 含 經 卷 21(565 經 ), 大 正 2,148c~149a; 增 支 部 四 集 ( 日 譯 南 傳 18,p.342 ~p.344; 漢 譯 南 傳 18,p.319~p.320) 5 參 閱 論 事 ( 日 譯 南 傳 58,p.397~p.399; 漢 譯 南 傳 62,p.353): 今 稱 道 論 此 處 彼 言 彼 先 之 身 業 口 業 活 命 是 清 淨, 依 止 此 經 及 正 語 正 業 正 命 是 心 不 相 應, 於 無 限 制 言 有 五 支 之 道 者, 乃 化 地 部 之 邪 執 13

三 定 與 慧 相 互 助 成, 不 可 或 缺 (p.11~p.12) ( 一 ) 定 與 慧, 要 修 習 而 成 分 別 的 說 : 修 止 奢 摩 他 (samatha) 可 以 得 定 修 觀 毘 缽 舍 那 (vipassana^) 可 以 成 慧 止 是 住 心 於 一 處, 觀 是 事 理 的 觀 察, 在 修 持 上, 方 法 是 不 相 同 的 6 ( 二 ) 但 止 與 觀 不 是 互 不 相 關, 而 是 相 互 助 成 的, 如 雜 阿 含 經 卷 17(464 經 )( 大 正 2,118b23~25) 說 : 修 習 於 止, 終 成 於 觀 ; 修 習 觀 已, 亦 成 於 止 謂 聖 弟 子 止 觀 俱 修, 得 諸 解 脫 界 依 經 說, 有 先 修 止 而 後 成 觀 的, 有 先 修 觀 而 後 成 止 的 7 一 定 要 止 觀 雙 修, 才 能 得 淺 深 不 等 的 種 種 解 脫 界 ( 三 ) 增 支 部 分 為 四 類 : 一 修 止 而 後 修 觀 ; 二 修 觀 而 後 修 止 ; 三 止 觀 俱 修 ; 四 掉 舉 心 重 的, 在 止 觀 中 特 重 於 修 止 8 6 印 順 法 師 成 佛 之 道 ( 增 注 本 )p.314~p.315: 說 到 定 慧 的 修 習, 就 是 止 觀 的 修 習 什 麼 是 止 是 觀? 什 麼 是 定 是 慧? 慧 是 以 簡 擇 為 性 的 梵 語 毘 缽 舍 那, 譯 義 為 觀, 經 說 觀 是 : 正 思 擇, 最 極 思 擇, 周 遍 尋 思, 周 遍 伺 察 所 以, 慧 是 以 觀 察 抉 擇 為 特 性 的 有 人 以 為 明 了 就 是 觀 慧, 這 是 不 合 經 義 的 梵 語 奢 摩 他, 譯 義 為 止, 經 說 止 是 心 一 境 性 ; 內 心 相 續 定 是 平 等 持 心 的 意 思, 所 以 止 是 安 心 一 境 而 不 散 動 的 7 (1) 印 順 法 師 成 佛 之 道 ( 增 注 本 )p.315: 止 與 觀 不 同, 若 修 習 止 觀, 就 應 先 修 止 這 不 是 說 : 把 定 修 好 了, 再 來 修 習 觀 慧 事 實 上, 止 與 觀 有 互 相 助 成 的 作 用 在 沒 有 修 止 成 就 以 前, 也 是 有 散 心 觀 察 慧 的 那 怎 麼 說 先 修 止 呢? 在 止 與 觀 的 修 習 過 程 中, 一 定 先 修 止 成 就 ; 止 成 就 了, 然 後 才 能 修 觀 成 就 如 定 心 不 成 就, 那 觀 慧 也 是 不 會 成 就 的 依 這 個 意 思, 所 以 說 先 修 止 經 中 說 到 止 觀, 定 慧, 禪 慧, 也 總 是 先 定 而 後 慧 的 這 是 修 習 的 必 然 次 第 (2) 菩 提 道 次 第 廣 論 卷 14( 福 智 之 聲 出 版 社,p.344- p.346; 佛 教 書 局, 民 國 70 年 7 月,p.377- p.379) [ 問 :] 觀 前 修 止 為 何 耶? [ 答 :] 如 解 深 密 經 說 : 若 以 觀 慧 而 修 思 擇, 最 極 思 擇, 乃 至 未 起 身 心 輕 安, 爾 時 但 是 毘 缽 舍 那 相 應 作 意, 生 輕 安 已 乃 名 妙 觀 故 先 未 得 止 者, 僅 以 觀 慧 而 修 思 擇, 終 不 能 發 身 心 輕 安 所 有 喜 樂 若 得 止 已, 後 以 觀 慧 思 擇 而 修, 輕 安 乃 生, 故 觀 須 止 因, 下 當 廣 說 故 若 非 僅 由 住 一 境, 即 以 觀 慧 思 擇 之 力, 若 能 引 發 輕 安 之 時, 乃 是 成 辦 毘 缽 舍 那 雖 緣 空 性 為 境, 若 但 由 其 住 一 所 緣 引 生 輕 安, 仍 未 能 出 修 止 之 法, 非 此 即 毘 缽 舍 那 解 深 密 經 說 要 依 奢 摩 他 乃 修 毘 缽 舍 那 又 依 前 而 生 後 說 六 度 中 靜 慮 與 般 若 之 次 第, 及 依 增 上 定 學 而 生 增 上 慧 學 之 次 第, 皆 先 修 止 而 後 修 觀 又 此 止 觀 次 第, 是 就 新 生 之 時 應 如 是 修 ; 若 先 已 生, 則 無 決 定 次 第, 亦 可 先 修 毘 缽 舍 那, 次 修 奢 摩 他 [ 問 :] 何 故 集 論 說 有 先 得 勝 觀 而 未 得 止, 彼 應 依 觀 而 勤 修 止 耶? 答 : 此 非 說 未 得 第 一 靜 慮 未 到 定 所 攝 之 止, 是 說 未 得 第 一 靜 慮 三 摩 地 以 上 之 止 此 復 是 說 證 四 諦 已, 次 依 此 觀 而 修 第 一 靜 慮 以 上 之 止 本 地 分 云 : 又 已 如 實 善 知 從 苦 至 道, 然 未 能 得 初 靜 慮 等, 於 此 無 間 住 心, 更 不 擇 法, 是 依 增 上 慧 而 修 增 上 心 又 為 便 於 立 言 說 故, 於 九 住 心 通 說 為 止, 思 擇 等 四 通 說 名 觀 然 真 實 止 觀 如 下 所 說, 要 生 輕 安 乃 可 安 立 8 增 支 部 四 集 ( 日 譯 南 傳 18,p.276; 漢 譯 南 傳 20,p.276); 雜 阿 含 經 卷 21(560 經 ), 大 正 2,146c20~147a12 14

( 四 ) 止 與 觀, 定 與 慧, 可 以 約 修 持 方 法 而 分 別 說 明, 而 在 修 持 上, 有 著 相 成 的 不 可 或 缺 的 關 係 所 以 大 毘 婆 沙 論 引 法 句 說 : 慧 闕 無 靜 慮 ( 禪 ), 靜 慮 闕 無 慧 ; 是 二 具 足 者, 去 涅 槃 不 遠 9 四 定 的 異 名 (p.12~p.13) 說 到 定, 經 中 的 名 目 不 一 在 佛 功 德 十 力 10 的 說 明 中, 列 舉 了 四 類 : 1 禪 (jha^na), 譯 義 為 靜 慮, 舊 譯 作 思 惟 修 是 從 初 禪 到 四 禪 的 專 稱 2 解 脫 (vimokkha), 舊 譯 為 背 捨 是 八 解 脫 11 9 大 毘 婆 沙 論 卷 134, 大 正 27,693b28~29; 南 傳 法 句 經 372 偈,Dhammapada,p.53; ( 日 譯 南 傳 23,p.75; 漢 譯 南 傳 26,p.51): 無 慧 者 無 定, 無 定 者 無 慧 具 定 與 智 慧, 實 彼 近 涅 槃 10 雜 阿 含 經 卷 26(684 經 ): 何 等 為 如 來 十 力? 謂 : (1) 如 來 處 非 處 如 實 知, 是 名 如 來 初 力 若 成 就 此 力 者, 如 來 應 等 正 覺 得 先 佛 最 勝 處 智, 轉 於 梵 輪, 於 大 眾 中 能 師 子 吼 而 吼 (2) 復 次 如 來 於 過 去 未 來 現 在, 業 法 受 因 事 報 如 實 知, 是 名 第 二 如 來 力 (3) 復 次 如 來 應 等 正 覺, 禪 解 脫 三 昧 正 受, 染 惡 清 淨 處 淨 如 實 知, 是 名 如 來 第 三 力 (4) 復 次 如 來 知 眾 生 種 種 諸 根 差 別 如 實 知, 是 名 如 來 第 四 力 (5) 復 次 如 來 悉 知 眾 生 種 種 意 解 如 實 知, 是 名 第 五 如 來 力 (6) 復 次 如 來 悉 知 世 間 眾 生 種 種 諸 界 如 實 知, 是 名 第 六 如 來 力 (7) 復 次 如 來 於 一 切 至 處 道 如 實 知, 是 名 第 七 如 來 力 (8) 復 次 如 來 於 過 去 宿 命 種 種 事 憶 念, 從 一 生 至 百 千 生, 從 一 劫 至 百 千 劫, 我 爾 時 於 彼 生, 如 是 族, 如 是 姓, 如 是 名, 如 是 食, 如 是 苦 樂 覺, 如 是 長 壽, 如 是 久 住, 如 是 壽 分 齊, 我 於 彼 處 死 此 處 生, 此 處 死 彼 處 生, 如 是 行 如 是 因, 如 是 方 宿 命 所 更, 悉 如 實 知, 是 名 第 八 如 來 力 (9) 復 次 如 來 以 天 眼 淨 過 於 人 眼, 見 眾 生 死 時 生 時, 妙 色 惡 色, 下 色 上 色, 向 於 惡 趣 向 於 善 趣, 隨 業 法 受, 悉 如 實 知 此 眾 生 身 惡 業 成 就, 口 意 惡 業 成 就, 謗 毀 賢 聖, 受 邪 見 業, 以 是 因 緣, 身 壞 命 終 墮 惡 趣, 生 地 獄 中 此 眾 生 身 善 行, 口 意 善 行, 不 謗 賢 聖, 正 見 業 法 受, 彼 因 彼 緣, 身 壞 命 終, 生 善 趣 天 上, 悉 如 實 知, 是 名 第 九 如 來 力 (10) 復 次 如 來 諸 漏 已 盡, 無 漏 心 解 脫, 慧 解 脫, 現 法 自 知 身 作 證 : 我 生 已 盡, 梵 行 已 立, 所 作 已 作, 自 知 不 受 後 有 是 名 為 第 十 如 來 力 若 此 力 成 就, 如 來 應 等 正 覺 得 先 佛 最 勝 處 智, 能 轉 梵 輪, 於 大 眾 中 師 子 吼 而 吼 如 此 十 力, 唯 如 來 成 就, 是 名 如 來 與 聲 聞 種 種 差 別 ( 大 正 2,186c16~187b5) 另 參 見 印 順 法 師 著 成 佛 之 道 ( 增 注 本 ),p.421: 佛 有 十 力 德, 以 降 伏 魔 外 的 勝 能 而 安 立 十 力 是 :(1) 處 非 處 智 力,(2) 業 異 熟 智 力,(3) 靜 慮 解 脫 等 持 等 至 智 力,(4) 根 勝 劣 智 力,(5) 種 種 勝 解 智 力,(6) 種 種 界 智 力,(7) 遍 趣 行 智 力,(8) 宿 住 隨 念 智 力, (9) 死 生 智 力,(10) 漏 盡 智 力 有 關 佛 十 力, 參 見 : 大 品 般 若 經 卷 24, 四 攝 品 第 78, 大 正 8,395a10~18; 大 智 度 論 卷 24, 大 正 25,235c22~236a13 11 八 解 脫 : 一 內 有 色 想 外 觀 色 解 脫 ; 二 內 無 色 想, 外 觀 色 解 脫 ; 三 淨 身 作 證 具 足 住 解 脫 ; 四 空 無 邊 處 解 脫 ; 五 識 無 邊 處 解 脫 ; 六 無 所 有 處 解 脫 ; 七 非 想 非 非 想 處 解 脫 ; 八 滅 受 想 定 解 脫 ( 參 見 長 阿 含 經 卷 9(10 經 ), 大 正 1,56a14~19) 15

3 三 摩 地 三 昧 (sama^dhi), 譯 義 為 等 持, 定 是 空 [ 無 相 無 作 ] 等 三 三 摩 地, 有 尋 有 伺 [ 無 尋 有 伺 無 尋 無 伺 ] 等 三 三 摩 地 三 摩 地, 也 是 一 般 定 法 的 通 稱 12 4 三 摩 缽 底 13 (sama^patti), 譯 義 為 等 至, 舊 譯 作 正 受 四 禪 也 是 等 至, 如 加 上 四 無 色 處, 合 名 八 等 至 再 加 滅 盡 定 (nirodha-sama^patti), 名 為 九 次 第 ( 定 ) 等 至 這 九 定, 是 有 向 上 增 進 次 第 的 又 如 四 禪, 四 無 量, 四 無 色 定, 都 是 等 至, 合 名 十 二 甘 露 門 這 四 種 名 義 不 同, 都 含 有 多 種 層 次 或 不 同 類 的 定 法 此 外, 如 三 摩 呬 多 14 (sama^hita) 譯 義 為 等 引 ; 心 一 境 性 15 (citta-ekaggata); 心 (citta); 住 (viha^ra), 也 都 是 定 的 一 名 ( 都 沒 有 組 成 一 類 一 類 的 ) 五 四 禪 是 最 原 始 最 根 本 的 定 法 (p.13~p.14) 佛 教 所 說 的 種 種 定 法, 多 數 是 依 觀 想 成 就 而 得 名 的 其 中, 最 原 始 最 根 本 的 定 法, 應 該 是 四 種 禪, 理 由 是 : ( 一 ) 佛 是 依 第 四 禪 而 成 正 覺 的, 也 是 從 第 四 禪 出 而 後 入 涅 槃 的 16 ; 在 家 時 出 外 觀 耕, 也 有 在 樹 下 入 禪 的 傳 說 17 ( 二 ) 依 經 文 的 解 說, 在 所 有 各 種 道 品 中, 正 定 是 四 禪 18 ; 定 覺 支 是 四 禪 19 ; 定 根 是 四 禪 20 ; 定 力 也 是 四 禪 2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三 昧 : 平 等 持 心 內 心 保 持 平 衡 的 狀 態 涵 蓋 範 圍 極 廣 : 欲 界 定 未 到 定 四 禪 四 無 色 定 滅 盡 定 般 舟 三 昧 首 楞 嚴 三 昧 等 均 可 稱 為 三 昧 三 摩 缽 底 ; 是 從 平 等 持 心 而 到 達 定 境, 多 用 於 四 無 色 定 及 滅 盡 定 或 九 次 第 定 三 摩 哂 多 : 漢 譯 : 等 引 平 等 引 發 或 引 發 平 等, 依 定 力 引 生 身 心 安 和 平 等 之 意 心 一 境 性 : 將 心 置 於 一 處, 使 精 神 統 一 參 見 大 智 度 論 卷 7: 有 人 言 : 一 切 諸 佛 於 第 四 禪 中, 行 見 諦 道 得 阿 那 含, 即 時 十 八 心 中 得 佛 道 ; 在 第 四 禪 中 捨 壽, 於 第 四 禪 中 起 入 無 餘 涅 槃 ( 大 正 25,111c9~13) 參 閱 普 曜 經 卷 3 坐 樹 下 觀 犁 品 第 8, 大 正 3,499a25~500a2; 佛 所 行 讚 卷 1, 大 正 4,8c 參 閱 相 應 部 ( 四 五 ) 道 相 應 ( 日 譯 南 傳 16 上,p.153~p.154; 漢 譯 南 傳 17,p.128); 中 部 ( 一 四 一 ) 諦 分 別 經 ( 日 譯 南 傳 11 下,p.355; 漢 譯 南 傳 12,p.264) 參 閱 雜 阿 含 經 卷 27(715 經 ), 大 正 2,193a1~3: 何 等 為 定 覺 分 食? 謂 有 四 禪 思 惟, 未 生 定 覺 分 令 生 起, 已 生 定 覺 分 重 生 令 增 廣, 是 名 定 覺 分 食 參 閱 相 應 部 ( 四 八 ) 根 相 應 ( 日 譯 南 傳 16 下,p.10; 漢 譯 南 傳 18,p.9~p.10); 雜 阿 含 經 卷 26(655 經 ), 大 正 2,183b26~184a2: 爾 時, 世 尊 告 諸 比 丘 : 有 五 根, 何 等 為 五? 謂 信 根 精 進 根 念 根 定 根 慧 根 信 根 者, 當 知 是 四 不 壞 淨 ; 精 進 根 者, 當 知 是 四 正 斷 ; 念 根 者, 當 知 是 四 念 處 ; 定 根 者, 當 知 是 四 禪 ; 慧 根 者, 當 知 是 四 聖 諦 參 閱 雜 阿 含 經 卷 26(675 經 ), 大 正 2,185c11~13; 雜 阿 含 經 卷 26(691 經 ), 大 正 2,188a22~28; 雜 阿 含 經 卷 26(697 經 ), 大 正 2,188c11~16; 增 支 部 五 集 ( 日 譯 南 傳 19,p.15~p.16; 漢 譯 南 傳 21,p.14) 16

( 三 ) 四 禪 是 心 的 安 定, 與 身 生 理 的 呼 吸 等 密 切 相 關 在 禪 的 修 習 中, 以 心 力 達 成 身 心 的 安 定, 也 以 身 息 來 助 成 內 心 的 安 定 寂 靜 次 第 進 修, 達 到 最 融 和 最 寂 靜 22 的 境 地 禪 的 修 學, 以 離 五 欲 及 ( 五 蓋 等 ) 惡 不 善 法 為 前 提, 與 煩 惱 的 解 脫 ( 空 ) 相 應, 不 是 世 俗 那 樣, 以 修 精 鍊 氣 為 目 的 從 修 行 的 過 程 來 說, 初 禪 語 言 滅 而 輕 安 (passaddhi), 二 禪 尋 伺 滅 而 輕 安, 三 禪 喜 滅 而 輕 安, 四 禪 ( 樂 滅 ) 入 出 息 滅 而 輕 安 23 24, 達 到 世 間 法 中, 身 心 輕 安, 最 寂 靜 的 境 地 四 禪 有 禪 支 功 德, 不 是 其 他 定 法 所 能 及 的 ( 四 ) 許 多 經 典 說 到, 得 四 禪 而 後 漏 盡 解 脫 : 在 戒 定 慧 的 修 行 解 脫 次 第 中, 如 中 部 ( 三 八 ) 愛 盡 大 經 25,( 三 九 ) 馬 邑 大 經 26,( 五 一 ) 迦 尼 達 拉 經 27, ( 五 三 ) 有 學 經 28,( 七 六 ) 薩 尼 達 迦 經 29,( 一 一 二 ) 六 淨 經 30,( 一 二 五 ) 調 御 地 經 31 ; 中 阿 含 經 ( 六 五 ) 烏 鳥 喻 經 32,( 八 ) 迦 絺 那 經 33,( 一 22 五 蓋 : 貪 欲 瞋 恚 睡 眠 掉 悔 疑 23 (1) 相 應 部 ( 三 六 ) 受 相 應 ( 日 譯 南 傳 15,p.336~p.337; 漢 譯 南 傳 16,p.217~p.218): 比 丘! 余 亦 次 第 說 諸 行 之 滅 盡 逮 達 初 禪 者, 言 語 滅 ; 逮 達 第 二 禪 者, 尋 伺 滅 ; 逮 達 第 三 禪 者, 喜 滅 ; 逮 達 第 四 禪 者, 入 息 出 息 滅 ; 逮 達 空 無 邊 處 者, 色 想 滅 ; 逮 達 識 無 邊 處 者, 空 無 邊 處 想 滅 ; 逮 達 無 所 有 處 者, 識 無 邊 處 想 滅 ; 逮 達 非 想 非 非 想 處 者, 無 所 有 處 想 滅 ; 逮 達 想 受 滅 者, 想 與 受 滅 漏 盡 之 比 丘, 貪 欲 滅, 瞋 恚 滅, 愚 癡 滅 依 此, 比 丘! 余 乃 次 第 說 諸 行 之 止 息 逮 達 初 禪 者, 言 語 止 息 ; 逮 達 第 二 禪 者, 尋 伺 止 息 逮 達 想 受 滅 者, 想 受 止 息 漏 盡 之 比 丘, 貪 欲 止 息, 瞋 恚 止 息, 愚 癡 止 息 比 丘! 此 等 之 六 者, 是 輕 安 逮 達 初 禪 者, 言 語 輕 安 ; 逮 達 第 二 禪 者, 尋 伺 輕 安 ; 逮 達 第 三 禪 者, 喜 輕 安 ; 逮 達 第 四 禪 者, 入 息 出 息 輕 安 ; 逮 達 想 受 滅 者, 想 與 受 輕 安 漏 盡 之 比 丘, 是 貪 欲 輕 安, 瞋 恚 輕 安, 愚 癡 輕 安 也 (2) 雜 阿 含 經 卷 17(474 經 ): 佛 告 阿 難 : 初 禪 正 受 時, 言 語 止 息 ; 二 禪 正 受 時, 覺 觀 止 息 ; 三 禪 正 受 時, 喜 心 止 息 ; 四 禪 正 受 時, 出 入 息 止 息 ; 空 入 處 正 受 時, 色 想 止 息 ; 識 入 處 正 受 時, 空 入 處 想 止 息 ; 無 所 有 入 處 正 受 時, 識 入 處 想 止 息 ; 非 想 非 非 想 入 處 正 受 時, 無 所 有 入 處 想 止 息 ; 想 受 滅 正 受 時, 想 受 止 息 : 是 名 漸 次 諸 行 止 息 ( 大 正 2,121b10~16) 24 四 禪 之 禪 支 :: ( 一 ) 初 禪 五 支 :1. 尋 ( 覺 ) 2. 伺 ( 觀 ) 3. 喜 4. 樂 5. 一 心 離 生 喜 樂 地 ( 二 ) 二 禪 四 支 :1. 內 淨 2. 喜 3. 樂 4. 一 心 定 生 喜 樂 地 ( 三 ) 三 禪 五 支 :1. 行 捨 2. 正 念 3. 正 慧 ( 方 便 ) 4. 身 樂 5. 一 心 離 喜 妙 樂 地 ( 四 ) 四 禪 四 支 :1. 行 捨 2. 念 清 淨 3. 不 苦 不 樂 4. 一 心 捨 念 清 淨 地 有 關 四 禪 禪 支, 參 見 雜 阿 毘 曇 心 論 卷 7 定 品 第 7, 大 正 28,925a14~28; 大 毘 婆 沙 論 卷 80, 大 正 27,412a~b; 俱 舍 論 卷 28, 大 正 29,146c; 大 智 度 論 卷 17, 大 正 25, 185c1~186b23; 印 順 法 師 成 佛 之 道 p.120~121 25 參 閱 漢 譯 南 傳 9,p.362 26 參 閱 漢 譯 南 傳 9,p.370~p.372 27 參 閱 漢 譯 南 傳 10,p.84~p.85 28 參 閱 漢 譯 南 傳 10,p.97 29 參 閱 漢 譯 南 傳 10,p.315 30 參 閱 漢 譯 南 傳 12,p.13~p.14 31 參 閱 漢 譯 南 傳 12,p.124 32 中 阿 含 經 卷 13(65 經 ), 烏 鳥 喻 經, 大 正 1,508b19~27 33 中 阿 含 經 卷 19(80 經 ), 長 壽 王 品 迦 絺 那 經, 大 正 1,553a29~b6 17

四 四 ) 算 數 目 揵 連 經 34 這 些 經 一 致 的 說 : 得 四 禪 而 後 漏 盡 解 脫 或 說 具 三 明, 或 說 得 六 通, 主 要 是 盡 漏 的 明 慧 依 此 四 點, 在 解 脫 道 中, 四 禪 是 佛 說 定 法 的 根 本, 這 應 該 是 無 可 懷 疑 的! 六 慧 ( 般 若 ) 是 解 脫 道 的 先 導, 亦 是 解 脫 道 的 主 體 (p.14) ( 一 ) 說 到 慧, 就 是 般 若 (pan~n~a^) 般 若 是 解 脫 道 的 先 導, 也 是 解 脫 道 的 主 體 ; 沒 有 般 若, 是 不 可 能 解 脫 生 死 的 如 經 說 : 我 說 知 見 能 得 漏 盡, 非 不 知 見 ; 我 不 說 一 法 不 知 不 識, 而 得 究 竟 苦 邊 35 ( 二 ) 如 實 知 見 在 解 脫 道 中, 是 必 要 而 又 優 先 的, 所 以 說 : 此 五 根, 一 切 皆 為 慧 根 所 攝 受 譬 如 堂 閣 眾 材, 棟 為 其 首, 皆 依 於 棟, 以 攝 持 故 36 七 慧 之 異 名 (p.14) 與 慧 有 關 的 名 詞, 經 中 所 說 的 極 多, 如 : 1 八 正 道 中 的 正 見 (samma^dit!t!hi) 2 八 正 道 中 的 正 思 惟 (samma^san%kappa) 3 七 菩 提 分 中 的 擇 法 (dhammavicaya) 4 四 神 足 中 的 觀 37 (vi^mam%sa^) 34 中 阿 含 經 卷 35(144 經 ), 算 數 目 揵 連 經, 大 正 1,652c8~13 35 參 閱 相 應 部 ( 一 二 ) 因 緣 相 應 ( 日 譯 南 傳 13,p.42; 漢 譯 南 傳 14,p.34): [ 爾 時, 世 尊 曰 :] 諸 比 丘! 我 依 知 見 說 漏 之 滅 盡, 非 不 知 不 見 而 說 諸 比 丘! 如 何 知 如 何 見 為 漏 之 滅 盡 耶? 色 如 是 如 是, 色 之 集 如 是 如 是, 色 之 滅 如 是 如 是 ; 受 如 是 如 是 想 如 是 如 是 ; 行 如 是 如 是 ; 識 如 是 如 是, 諸 比 丘! 如 是 知 如 是 見, 為 漏 之 滅 盡 諸 比 丘! 滅 盡 之 時, 我 說 於 滅 之 智 為 有 緣 而 非 無 緣 又 相 應 部 經 典 六 諦 相 應 ( 日 譯 南 傳 16 下,p.360; 漢 譯 南 傳 18,p.331); 雜 阿 含 經 卷 8(225 經 ): 爾 時, 世 尊 告 諸 比 丘 : 我 不 說 一 法 不 知 不 斷 而 究 竟 苦 邊 云 何 不 說 一 法 不 知 不 斷 而 究 竟 苦 邊? 謂 不 說 眼 不 知 不 斷 而 究 竟 苦 邊 若 色 眼 識 眼 觸 眼 觸 因 緣 生 受, 內 覺 若 苦 若 樂 不 苦 不 樂, 彼 一 切 不 說 不 知 不 斷 而 究 竟 苦 邊, 耳 鼻 舌 身 意 亦 復 如 是 ( 大 正 2,55b22~30) 36 參 閱 雜 阿 含 經 卷 26(654 經 ): 爾 時, 世 尊 告 諸 比 丘 : 有 五 根 何 等 為 五? 謂 信 根 精 進 根 念 根 定 根 慧 根 此 五 根, 一 切 皆 為 慧 根 所 攝 受 譬 如 堂 閣 眾 材, 棟 為 其 首, 皆 依 於 棟, 以 攝 持 故 如 是 五 根, 慧 為 其 首, 以 攝 持 故 ( 大 正 2,183b18~24) 相 應 部 ( 四 八 ) 根 相 應 ( 日 譯 南 傳 16 下,p.57) 37 (1) 長 阿 含 經 卷 5: 如 來 善 能 分 別 說 四 神 足 何 等 謂 四? 一 者 欲 定 滅 行 成 就 修 習 神 足 二 者 精 進 定 滅 行 成 就 修 習 神 足 三 者 意 定 滅 行 成 就 修 習 神 足 四 者 思 惟 定 滅 行 成 就 修 習 神 足 ( 大 正 1,36a7~11) (2) 法 蘊 足 論 卷 5: 觀 三 摩 地 勝 行 成 就 神 足 者, 云 何 觀, 云 何 三 摩 地, 云 何 勝, 云 何 勝 行, 而 名 觀 三 摩 地 勝 行 成 就 神 足 耶? 此 中 觀 者, 謂 依 出 家 遠 離 所 生 善 法 所 起, 於 法 簡 擇, 極 簡 擇, 最 極 簡 擇, 解 了, 等 了, 近 了, 機 黠 通 達, 審 察 聰 叡, 覺 明 慧 行, 毘 鉢 舍 那, 是 名 觀 三 摩 地 者, 謂 觀 增 上 所 起, 心 住 等 住, 近 住 安 住, 不 散 不 亂, 攝 止 等 持, 心 一 境 性, 是 名 三 摩 地 勝 者, 謂 觀 增 上 所 起 八 支 聖 道, 是 名 勝 勝 行 者, 謂 有 苾 芻, 依 過 去 觀, 得 三 摩 地, 是 謂 觀 三 摩 地 彼 成 就 觀 三 摩 地 已, 為 令 已 生 惡 不 善 法 斷 故, 起 欲 廣 說 乃 至, 為 令 已 生 18

5 觀 (vipassana^) 6 隨 觀 (anupassana^) 7 知 (an~n~a^) 8 見 (dit!t!hi) 9 智 (n~a^n!a) 等 表 示 證 智 方 面 的, 如 說 : 如 實 知, 見, 明, 覺, 悟, 慧, 無 間 等 ( 現 觀 ), 是 名 為 明 38 八 如 實 知 緣 起 與 四 諦 而 得 解 脫 (p.14~p.15) ( 一 ) 經 中 處 處 說 到, 先 以 如 實 知, 然 後 厭 ( 離 ), 離 欲, 滅 而 得 解 脫 ( 二 ) 到 底 如 實 知 些 什 麼? 那 些 是 應 該 如 實 知 的? 將 種 種 經 說 統 攝 起 來, 不 外 乎 下 面 這 幾 例 : 知 苦 知 苦 知 苦 知 苦 集 知 苦 集 知 集 知 集 知 集 知 苦 滅 知 苦 滅 知 滅 知 滅 知 滅 知 道 知 道 知 味 知 味 知 味 知 患 知 患 知 患 知 離 知 離 知 離 ( 三 ) 在 ( 以 正 見 為 首 的 ) 正 道 的 修 習 中, 應 知 生 死 苦 的 所 以 集 起, 生 死 苦 的 可 以 滅 盡, 也 就 是 知 緣 起 的 如 是 純 大 苦 聚 集, 如 是 純 大 苦 聚 滅 ( 四 ) 苦 是 什 麼? 是 生 死 法, 是 五 蘊, 是 眼 等 六 處, 或 是 六 界, 總 之, 是 有 情 當 前 的 身 善 法 堅 住, 乃 至 持 心, 彼 所 有 欲 若 勤 若 信, 乃 至 若 捨, 是 名 勝 行 即 此 勝 行, 及 前 所 說 觀 三 摩 地, 總 名 觀 三 摩 地 勝 行 成 就 神 足 ( 大 正 26,474c12~26) (3) 瑜 伽 師 地 論 卷 29: 若 於 能 順 惡 不 善 法, 作 意 思 惟 為 不 如 理, 復 於 能 順 所 有 善 法, 作 意 思 惟 以 為 如 理, 如 是 遠 離 彼 諸 纏 故, 及 能 生 起 諸 纏 對 治 定 為 上 首 諸 善 法 故, 能 令 所 有 惡 不 善 法 皆 不 現 行 便 自 思 惟, 我 今 為 有 現 有 惡 不 善 法 不 覺 知 耶? 為 無 現 無 惡 不 善 法 不 覺 知 耶? 我 令 應 當 遍 審 觀 察, 彼 由 觀 察 作 意 增 上 力 故, 自 正 觀 察 斷 與 未 斷, 正 審 思 察 住 一 境 念, 即 由 如 是 多 安 住 故, 能 正 觸 證 心 一 境 性, 由 是 因 緣 離 增 上 慢, 如 實 自 知 我 唯 於 纏 心 得 解 脫, 未 於 一 切 一 切 隨 眠 心 得 解 脫, 我 唯 獲 得 及 已 修 習 諸 纏 對 治 定 為 上 首 所 有 善 法, 而 未 獲 得 及 未 修 習 隨 眠 對 治, 是 名 觀 增 上 力 所 得 三 摩 地 ( 大 正 30,443c15~28) 38 雜 阿 含 經 卷 9(251 經 ): 云 何 為 明? 舍 利 弗 言 : 所 謂 為 知, 知 者 是 明 為 何 所 知? 謂 眼 無 常, 眼 無 常 如 實 知 眼 生 滅 法, 眼 生 滅 法 如 實 知 耳 鼻 舌 身 意 亦 復 如 是 尊 者 摩 訶 拘 絺 羅, 於 此 六 觸 入 處 如 實 知 見 明 覺 悟 慧 無 間 等, 是 名 為 明 ( 大 正 2,60c7 ~12) 19

心 自 體, 經 中 每 一 一 的 作 分 別 說 明 ( 五 ) 如 依 世 俗 來 說, 世 間 是 有 苦 有 樂 的 雜 阿 含 經 說 : 世 尊 說 苦 樂 從 緣 起 生 39 ; 又 說 : 我 論 因 說 因 40 佛 對 苦 樂 非 苦 非 樂, 而 實 諸 受 皆 苦 的 生 死 現 實, 總 是 依 因 緣 來 說 明 的 佛 常 說 : 離 於 二 邊, 處 中 說 法 ( 或 譯 作 離 是 二 邊 說 中 道 ), 就 是 緣 起 ( 不 一 定 是 十 二 支 ) 的 苦 集 與 苦 滅 ( 六 ) 苦 集, 如 分 別 來 說, 那 末 苦 是 身 心 苦 聚 ; 造 成 苦 聚 的 原 因 名 為 集 如 再 加 修 行 的 道, 就 是 苦, 苦 之 集, 苦 之 滅, 至 苦 滅 之 道 簡 稱 苦 集 滅 道 四 諦 了 所 以 知 緣 起 與 知 四 諦, 不 過 說 明 的 小 小 不 同 而 已 41 九 知 味 知 患 知 離, 是 苦 集 與 苦 滅 的 又 一 說 明 (p.15~p.16) 39 雜 阿 含 經 卷 14(343 經 ): 時, 諸 外 道 出 家 問 尊 者 浮 彌 : 苦 樂 自 作 耶? 尊 者 浮 彌 答 言 : 諸 外 道 出 家 說 苦 樂 自 作 者, 世 尊 說 言 : 此 是 無 記 復 問, 苦 樂 他 作 耶? 答 言 : 苦 樂 他 作 者, 世 尊 說 言 : 此 是 無 記 復 問, 苦 樂 自 他 作 耶? 答 言 : 苦 樂 自 他 作 者, 世 尊 說 言 : 此 是 無 記 復 問, 苦 樂 非 自 非 他 無 因 作 耶? 答 言 : 苦 樂 非 自 非 他 無 因 作 者, 世 尊 說 言 : 此 是 無 記 諸 外 道 出 家 復 問 : 今 沙 門 瞿 曇 說 苦 樂 云 何 生? 尊 者 浮 彌 答 言 : 諸 外 道 出 家, 世 尊 說 苦 樂 從 緣 起 生 ( 大 正 2,93c2~14) 相 應 部 ( 一 二 ) 因 緣 相 應 ( 日 譯 南 傳 13,p.55; 漢 譯 南 傳 14,p.43~p.44) 40 雜 阿 含 經 卷 2(53 經 ): 佛 告 婆 羅 門 : 我 論 因 說 因 又 白 佛 言 : 云 何 論 因? 云 何 說 因? 佛 告 婆 羅 門 : 有 因 有 緣 集 世 間, 有 因 有 緣 世 間 集 ; 有 因 有 緣 滅 世 間, 有 因 有 緣 世 間 滅 婆 羅 門 白 佛 言 : 世 尊! 云 何 為 有 因 有 緣 集 世 間? 有 因 有 緣 世 間 集? 佛 告 婆 羅 門 : 愚 癡 無 聞 凡 夫 色 集 色 滅 色 味 色 患 色 離, 不 如 實 知 不 如 實 知 故, 愛 樂 於 色 讚 歎 於 色, 染 著 心 住, 彼 於 色 愛 樂 故 取, 取 緣 有, 有 緣 生, 生 緣 老 死 憂 悲 惱 苦, 是 則 大 苦 聚 集, 受 想 行 識 亦 復 如 是, 婆 羅 門! 是 名 有 因 有 緣 集 世 間, 有 因 有 緣 世 間 集 婆 羅 門 白 佛 言 : 云 何 為 有 因 有 緣 滅 世 間? 有 因 有 緣 世 間 滅? 佛 告 婆 羅 門 : 多 聞 聖 弟 子 於 色 集 色 滅 色 味 色 患 色 離 如 實 知 如 實 知 已, 於 彼 色 不 愛 樂 不 讚 歎 不 染 著 不 留 住 不 愛 樂 不 留 住 故, 色 愛 則 滅, 愛 滅 則 取 滅, 取 滅 則 有 滅, 有 滅 則 生 滅, 生 滅 則 老 死 憂 悲 惱 苦 滅, 受 想 行 識 亦 復 如 是 婆 羅 門! 是 名 有 因 有 緣 滅 世 間, 是 名 有 因 有 緣 世 間 滅 婆 羅 門! 是 名 論 因, 是 名 說 因 ( 大 正 2,12c21~13a12) 41 印 順 法 師 成 佛 之 道 ( 增 注 本 )p.219 ~ p.220: 出 世 的 解 脫 道, 是 以 緣 起 及 四 諦 法 門 為 綱 要 的 所 以 說 到 正 見, 除 知 緣 起 的 集 滅 外, 還 有 四 諦 的 正 見, 這 是 經 中 特 別 重 視 的 正 見 流 轉 還 滅 的 緣 起 法, 是 依 因 而 起, 依 因 而 滅 的 正 見 但 這 不 是 空 洞 的 因 果 觀, 有 空 觀, 而 是 無 明 緣 行 等 的 依 緣 而 有, 無 明 滅 就 行 滅 等 的 依 緣 而 無 因 果 相 依 的 必 然 性, 從 中 道 的 立 場, 如 幻 假 有 緣 起 觀 中, 正 確 的 體 見 他, 深 入 到 離 惑 證 真 的 聖 境 四 諦, 也 是 因 果 的 : 苦 由 集 而 生, 滅 依 道 而 證, 這 是 世 間 與 出 世 間 兩 重 因 果 觀 察 的 對 象, 還 是 現 實 苦 迫 的 人 生 從 苦 而 觀 到 集 ( 如 從 老 死 而 觀 到 愛 取 為 緣, 到 無 明 為 緣 一 樣 ), 然 後 覺 了 到 集 滅 則 苦 滅 的 滅 諦 ( 如 知 道 無 明 滅 則 行 滅 老 死 滅 一 樣 ) 但 怎 能 斷 集 而 證 滅 呢? 這 就 是 修 道 了 道 是 證 滅 的 因, 也 是 達 成 集 苦 滅 的 對 治 這 樣, 知 四 諦 與 知 緣 起, 並 非 是 不 相 關 的 ( 十 二 緣 起 也 可 以 作 四 諦 觀, 如 老 死, 老 死 集, 老 死 滅, 滅 老 死 之 道, 經 中 說 為 四 十 四 智 ) 所 以 緣 起 正 見, 也 即 是 知 四 諦 慧 不 過 在 說 明 上, 緣 起 法 門 著 重 於 豎 的 系 列 說 明, 四 諦 著 重 於 橫 的 分 類 而 已 20

( 一 ) 世 間, 不 只 是 憂 苦 的, 也 有 可 喜 可 樂 的 一 面, 所 以 苦 受 以 外 有 樂 受 由 於 是 可 喜 樂 的, 所 以 會 心 生 味 著, 這 是 知 味 ( 二 ) 世 間 的 憂 苦 是 可 厭 的, 可 喜 可 樂 而 心 生 味 著 的, 也 不 能 一 直 保 持 下 去, 終 於 要 變 壞, 可 味 著 的 存 有 可 厭 的 過 患 可 能, 而 一 定 要 到 來 的, 這 是 知 患 ( 三 ) 苦 是 可 厭 的, 喜 樂 的 也 有 過 患, 世 間 是 這 樣 的 相 續 不 已, 真 是 無 可 奈 何! 然 而 這 是 可 以 超 脫 出 離 的, 因 為 生 死 世 間, 是 此 有 故 彼 有, 此 生 故 彼 生 的, 也 就 會 此 無 故 彼 無, 此 滅 故 彼 滅 的 所 以, 如 知 其 集 因 而 予 以 除 去, 也 就 因 無 果 無 了 出 離 生 死 苦 是 可 能 的, 是 知 離 知 味 知 患 知 離, 是 苦 集 與 苦 滅 的 又 一 說 明 綜 合 起 來 說 明 的, 是 七 處 善 知, 如 七 處 三 觀 經 說 42 十 知 苦 ( 遍 知 苦 ) 斷 集 證 滅 修 道 (p.16) 四 諦 等 都 是 應 該 如 實 知 的, 而 苦 諦 又 應 該 遍 知, 如 雜 阿 含 經 卷 15 說 : 於 苦 聖 諦 當 知 當 解, 於 苦 集 聖 諦 當 知 當 斷, 於 苦 滅 聖 諦 當 知 當 證, 於 苦 滅 道 跡 聖 諦 當 知 當 修 ( 大 正 2,104b) 四 諦 都 應 該 知, 而 苦 諦 更 應 該 解 參 照 相 應 部 及 瑜 伽 師 地 論, 知 道 解 42 雜 阿 含 經 卷 2(42 經 ), 大 正 2,10a4~c18: 如 是 我 聞, 一 時 佛 住 舍 衛 國 祇 樹 給 孤 獨 園 爾 時, 世 尊 告 諸 比 丘 : 有 七 處 善, 三 種 觀 義 盡 於 此 法 得 漏 盡 得 無 漏 心 解 脫 慧 解 脫 現 法 自 知 身 作 證 具 足 住, 我 生 已 盡, 梵 行 已 立, 所 作 已 作, 自 知 不 受 後 有 云 何 比 丘 七 處 善? 比 丘 如 實 知 色 色 集 色 滅 色 滅 道 跡 色 味 色 患 色 離, 如 實 知 如 是 受 想 行 識 識 集 識 滅 識 滅 道 跡 識 味 識 患 識 離, 如 實 知 云 何 色 如 實 知? 諸 所 有 色, 一 切 四 大 及 四 大 造 色, 是 名 為 色, 如 是 色, 如 實 知 云 何 色 集 如 實 知? 愛 喜 是 名 色 集, 如 是 色 集 如 實 知 云 何 色 滅 如 實 知? 愛 喜 滅 是 名 色 滅, 如 是 色 滅 如 實 知 云 何 色 滅 道 跡 如 實 知? 謂 八 聖 道 : 正 見 正 志 正 語 正 業 正 命 正 方 便 正 念 正 定, 是 名 色 滅 道 跡, 如 是 色 滅 道 跡 如 實 知 云 何 色 味 如 實 知? 謂 色 因 緣 生 喜 樂, 是 名 色 味, 如 是 色 味 如 實 知 云 何 色 患 如 實 知? 若 色 無 常 苦 變 易 法, 是 名 色 患, 如 是 色 患 如 實 知 云 何 色 離 如 實 知? 謂 於 色 調 伏 欲 貪, 斷 欲 貪, 越 欲 貪, 是 名 色 離, 如 是 色 離 如 實 知 比 丘! 是 名 七 處 善 云 何 三 種 觀 義? 比 丘! 若 於 空 閑 樹 下 露 地, 觀 察 陰 界 入, 正 方 便 思 惟 其 義, 是 名 比 丘 三 種 觀 義 是 名 比 丘 七 處 善 三 種 觀 義 盡 於 此 法 得 漏 盡 得 無 漏 心 解 脫 慧 解 脫, 現 法 自 知 作 證 具 足 住, 我 生 已 盡, 梵 行 已 立, 所 作 已 作, 自 知 不 受 後 有 佛 說 此 經 已, 諸 比 丘 聞 佛 所 說, 歡 喜 奉 行 21

是 遍 知 的 異 譯 43 遍 知 苦, 斷 苦 集, 現 證 苦 滅, 修 習 苦 滅 道 ; 這 就 是 在 正 道 的 修 習 中, 遍 知 苦 斷 集 而 證 滅, 達 成 了 解 脫 生 死 的 目 的 十 一 觀 察 無 常 苦 ( 空 ) 無 我 而 得 解 脫 (p.16~p.18) ( 一 ) 解 脫 道 從 知 苦 著 手 44 知 苦, 是 知 五 蘊 六 處, 一 切 有 漏 法, 應 怎 樣 的 如 實 觀 察 呢? 經 中 所 說 的, 主 要 是 : 1. 無 常 苦 無 我 45 2. 無 常 苦 無 我 我 所 3. 無 常 苦 空 無 我 ( 二 ) 無 常 ; 苦 ; 無 我, 或 說 無 我 我 所 觀 察 無 常 苦 無 我 ( 我 所 ) 而 得 解 脫, 是 相 應 部 及 雜 阿 含 經 所 常 見 的 南 傳 佛 教 所 傳 宏 的, 著 重 於 此 ( 三 ) 說 一 切 有 部 用 無 常 苦 空 無 我 義 46, 也 是 阿 含 經 所 共 說 的 如 雜 阿 含 經 說 : 如 病, 如 癰, 如 刺, 如 殺 ; 無 常, 苦, 空, 非 我 47 ( 四 ) 相 應 部 作 : 無 常 ; 苦, 疾 癰, 刺, 痛, 病, 他 ( 或 譯 為 敵 ), 壞 ; 空 ; 無 我 48 43 44 45 46 47 48 參 閱 相 應 部 ( 五 六 ) 諦 相 應 ( 日 譯 南 傳 16 下,p.341; 漢 譯 南 傳 18,p.312): 諸 比 丘! 苦 聖 諦 者, 即 是 此, 於 先 前 未 聞 之 法, 我 眼 生 智 生 慧 生 明 生 光 明 生 諸 比 丘! 應 對 此 苦 聖 諦 遍 知 乃 至 已 遍 知, 於 先 前 未 聞 之 法, 我 眼 生, 智 生 慧 生 明 生 光 明 生 瑜 伽 師 地 論 卷 95 攝 事 分 : 第 二 轉 者 : 謂 是 有 學 以 其 妙 慧, 如 實 通 達 我 當 於 後 猶 有 所 作, 應 當 遍 知 未 知 苦 諦, 應 當 永 斷 未 斷 集 諦, 應 當 作 證 未 證 滅 諦, 應 當 修 習 未 修 道 諦, 如 是 亦 有 四 種 行 相 如 前 應 知 ( 大 正 30,843b14~18) 遍 知, 是 知 而 能 斷 的, 所 以 古 立 智 遍 知 斷 遍 知 二 遍 知 無 我 我 所, 雜 阿 含 經 每 作 三 句 : 非 是 我, 非 異 我, 非 相 在 ( 如 色 在 我 中, 我 在 色 中 ); 相 應 部 也 作 三 句 : 非 我 所, 非 我, 非 我 的 我 參 閱 雜 阿 含 經 卷 2(33 經 ), 大 正 2,7b21~7c3: 爾 時, 世 尊 告 諸 比 丘 : 色 非 是 我, 若 色 是 我 者, 不 應 於 色 病 苦 生, 亦 不 應 於 色, 欲 令 如 是 不 令 如 是 以 色 無 我 故, 於 色 有 病 有 苦 生 亦 得 於 色 欲 令 如 是, 不 令 如 是, 受 想 行 識 亦 復 如 是 比 丘! 於 意 云 何? 色 為 是 常? 為 無 常 耶? 比 丘 白 佛 : 無 常 世 尊! 比 丘, 若 無 常 者, 是 苦 不? 比 丘 白 佛 : 是 苦, 世 尊! 若 無 常 苦, 是 變 易 法, 多 聞 聖 弟 子 於 中 寧 見 有 我 異 我 相 在 不? 比 丘 白 佛 : 不 也, 世 尊! 受 想 行 識 亦 復 如 是 說 一 切 有 部 於 苦 諦 立 四 行 相 : 無 常 苦 空 無 我 參 閱 雜 阿 含 經 卷 10(259 經 ): 時, 摩 訶 拘 絺 羅 問 舍 利 弗 言 : 若 比 丘 未 得 無 間 等 法, 欲 求 無 間 等 法, 云 何 方 便 求? 思 惟 何 等 法? 舍 利 弗 言 : 若 比 丘 未 得 無 間 等 法, 欲 求 無 間 等 法, 精 勤 思 惟 : 五 受 陰 為 病 為 癰 為 刺 為 殺 無 常 苦 空 非 我 所 以 者 何? 是 所 應 處 故, 若 比 丘 於 此 五 受 陰 精 勤 思 惟, 得 須 陀 洹 果 證 ( 大 正 2,65b11~17) 參 閱 相 應 部 ( 二 二 ) 蘊 相 應 ( 日 譯 南 傳 14,p.262; 漢 譯 南 傳 15,p.240): 阿 羅 漢 應 如 理 作 意 : 此 五 取 蘊 是 無 常 苦 病 癰 刺 痛 病 他 壞 空 無 我 22

中 部 與 增 支 部, 也 有 同 樣 的 文 句 49 在 無 常 與 空 中 間, 所 有 苦, 病, 癰, 刺, 痛, 疾, 敵, 壞, 都 是 表 示 苦 的 所 以 相 應 部 將 癰 等 列 於 苦 下, 雜 阿 含 經 別 列 癰 等 於 前, 雖 次 第 不 同, 而 無 常, 苦, 空, 無 我 的 實 質, 並 沒 有 差 別 ( 五 ) 無 常, 苦, 無 我 ( 我 所 ); 無 常, 苦, 空, 無 我, 都 是 雜 阿 含 經 與 相 應 部 所 說 的 ; 不 過 部 派 間 所 取 不 同, 解 說 也 小 小 差 別, 成 為 部 派 佛 教 的 不 同 特 色 ( 六 ) 無 常 的, 所 以 是 苦 的 ; 無 常 苦 變 易 法, 所 以 是 無 我 我 所 的 無 我 我 所 是 空 的 要 義, 廣 義 是 離 一 切 煩 惱 的 空 寂 空 與 無 我 的 聯 合, 只 表 示 無 我 與 無 我 所 ; 無 我 我 所 是 空 的 狹 義 所 以 我 曾 說 : 佛 法 的 初 義, 似 乎 只 有 無 常 苦 無 我 三 句 把 空 加 上 成 為 ( 苦 諦 的 ) 四 行 相, 似 乎 加 上 了 空 義, 而 實 是 把 空 說 小 了 50 ( 七 ) 無 常 故 苦, 無 常 苦 故 無 我 無 我 所, 就 是 空, 這 是 解 脫 的 不 二 門 古 人 依 無 常, 苦, 無 我, 立 三 解 脫 門 51, 可 見 空 在 定 慧 修 證 中 的 重 要 了! 49 參 閱 中 部 ( 六 四 ) 摩 羅 迦 大 經 ( 日 譯 南 傳 10,p.237~p.238; 漢 譯 南 傳 10,p.200); 增 支 部 四 集 ( 日 譯 南 傳 18,p.226; 漢 譯 南 傳 20,p.215) 參 閱 印 順 法 師 著 性 空 學 探 源,p.33~p.34: 細 勘 經 文, 雜 阿 含 第 一 經 ( 大 正 2,1a), 漢 譯 雖 分 為 無 常 苦 空 無 我 四 經, 而 巴 利 文 卻 只 有 三 經 ; 如 第 一 二 一 四 經 的 四 句, 現 存 大 藏 經 裡 的 別 譯 雜 阿 含, 也 只 說 無 常 無 有 樂, 並 及 無 我 法, 沒 有 空 的 一 句 直 到 後 來 的 大 般 涅 槃 經, 還 說 涅 槃 的 常 樂 我, 是 對 治 無 常 苦 無 我 三 修 比 丘 的 所 以, 佛 法 的 初 義, 似 乎 只 有 無 常 苦 無 我 三 句 把 空 加 上 成 為 四 行 相, 似 乎 加 上 了 空 義, 而 實 是 把 空 說 小 了 這 因 為, 照 雜 阿 含 其 他 的 經 文 看 來, 空 是 總 相 義, 是 成 立 無 常 苦 無 我 的 原 則, 如 二 六 五 經 云 : 諦 觀 思 惟 分 別 時, 無 所 有, 無 牢, 無 實, 無 有 堅 固, 如 病 如 癰, 如 刺 如 殺, 無 常 苦 空 非 我 ( 大 正 2, 68c14~16) 又 二 七 三 經 云 : 空 諸 行 ; 常 恆 住 不 變 易 法 空, 無 我 我 所 ( 大 正 2,72c14~15) 這 都 先 空 而 後 無 常 苦 無 我 ; 空 的 是 總 一 切 的 諸 行 ; 空 是 貫 穿 了 常 與 我 我 所 以 總 相 義 的 空 來 否 定 常, 及 我 我 所, 指 出 常 我 我 所 的 不 可 得 依 這 見 地, 不 但 我 空 我 所 空, 無 常 也 是 空 印 順 法 師 空 之 探 究,p.109: 解 脫 道 論, 是 屬 於 赤 銅 鍱 部 的 所 說 的 三 解 脫, 如 解 脫 道 論 卷 12( 大 正 32,459b~c) 說 : 問 : 云 何 以 觀 見 成 於 種 種 道? 答 : 已 ( 以 ) 觀 見 無 常, 成 無 相 解 脫 以 觀 見 苦, 成 無 作 ( 即 無 願 ) 解 脫 以 觀 見 無 我, 成 空 解 脫 三 解 脫, 約 從 煩 惱 得 解 脫 說 觀 無 常 而 成 無 相 解 脫 ; 觀 苦 而 成 無 作 解 脫 ; 觀 無 我 而 成 空 解 脫, 無 我 是 空 義 以 無 常 苦 無 我 來 分 別 三 解 脫, 實 不 如 以 三 法 印 無 常 明 無 願, 無 我 明 空, 涅 槃 明 無 相 來 得 妥 切! 50 51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