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華大學數位論文



Similar documents
Microsoft Word 一年級散文教案.doc

米食天地教案

第32回独立行政法人評価委員会日本貿易保険部会 資料1-1 平成22年度財務諸表等

untitled

Microsoft Word - 發布版---規範_全文_.doc

概 述 随 着 中 国 高 等 教 育 数 量 扩 张 目 标 的 逐 步 实 现, 提 高 教 育 质 量 的 重 要 性 日 益 凸 显 发 布 高 校 毕 业 生 就 业 质 量 年 度 报 告, 是 高 等 学 校 建 立 健 全 就 业 状 况 反 馈 机 制 引 导 高 校 优 化 招

鱼类丰产养殖技术(二).doc

疾病诊治实务(一)

名人养生.doc

<4D F736F F D2040B9C5B871A661B0CFABC8AE61C2A7AB55ACE3A8735FA7F5ABD8BFB3B9C5B871A661B0CFABC8AE61C2A7AB55ACE3A8732E646F63>


中老年保健必读(十).doc

27 i

% % ,542 12,336 14,53 16,165 18,934 22,698 25, ,557 7,48 8,877 11, 13,732 17,283 22,

海淀区、房山区(四)

穨ecr1_c.PDF

穨2005_-c.PDF

北京理工大学.doc

尲㐵.⸮⸮⸮⸮⸮

东城区(下)

果树高产栽培技术(一).doc

物质结构_二_.doc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i

水力发电(九)

中国古代文学家(八).doc

景观植物(一)

Microsoft Word - 目录.doc

园林植物卷(三).doc

19q indd

厨房小知识_一_

中南财经大学(七).doc


赵飞燕外传、四美艳史演义

厨房小知识(五)

最新监察执法全书(十八).doc

园林植物卷(十二).doc

华东师范大学.doc

國立中山大學學位論文典藏

乳业竞争_一_

最新执法工作手册(十).doc

untitled

最新执法工作手册(十六)

中国政法大学(六).doc

胎儿健康成长.doc

bnbqw.PDF

項 訴 求 在 考 慮 到 整 體 的 財 政 承 擔 以 及 資 源 分 配 的 公 平 性 下, 政 府 採 取 了 較 簡 單 直 接 的 一 次 性 減 稅 和 增 加 免 稅 額 方 式, 以 回 應 中 產 家 庭 的 不 同 訴 求 ( 三 ) 取 消 外 傭 徵 費 6. 行 政 長

(f) (g) (h) (ii) (iii) (a) (b) (c) (d) 208

Microsoft Word - 08 单元一儿童文学理论

nb.PDF

第三章

1. 本文首段的主要作用是 A. 指出 異蛇 的藥用功效 說明 永之人爭奔走焉 的原因 B. 突出 異蛇 的毒性 為下文 幾死者數矣 作鋪墊 C. 交代以蛇賦稅的背景 引起下文蔣氏有關捕蛇的敘述 2. 本文首段從三方面突出蛇的 異 下列哪一項不屬其中之一 A. 顏色之異 B. 動作之異 C. 毒性之

Microsoft Word - edu-re~1.doc

马太亨利完整圣经注释—雅歌

二零零六年一月二十三日會議

(1) (2) (3) 1. (1) 2

(Microsoft Word \256\325\260\310\267|\304\263\254\366\277\375.doc)

(i) (ii) (iii) (iv) 380,000 [ ] , , % % % 5.5% 6.5%

厨房小知识(四)

妇女更年期保健.doc

小儿传染病防治(上)

<4D F736F F D B875B9B5A448ADFBBADEB27AA740B77EA4E2A5555FA95EAED6A641ADD75F2E646F63>

女性青春期保健(下).doc

避孕知识(下).doc

孕妇饮食调养(下).doc

禽畜饲料配制技术(一).doc

中老年保健必读(十一).doc

i

怎样使孩子更加聪明健康(七).doc

i

女性美容保健(四).doc

學 習 內 容 元 素 一 直 透 過 中 小 學 校 課 程 相 關 課 題 培 養, 如 : 小 學 常 識 科 人 文 學 科 和 科 學 科 等 這 些 從 沒 有 因 為 德 育 及 國 民 教 育 科 課 程 指 引 在 2012 年 擱 置 而 有 任 何 改 變 4. 教 育 局 持

untitled

新婚夫妇必读(九).doc

FEELING COMFORTABLE ABOUT SEX


婴幼儿护理(四).doc

說 明 會 內 容 全 民 健 保 暨 施 行 細 則 修 正 之 承 保 重 點 與 案 例 說 明 二 代 健 保 實 施 後 就 醫 權 益 更 有 保 障 補 充 保 險 費 知 識 自 我 檢 測 及 討 論 附 錄 全 民 健 康 保 險 保 險 費 負 擔 金 額 表 ( 四 )- 職

小儿疾病防治(四).doc

怎样使孩子更加聪明健康(五).doc

ii

名人养生.doc

常见病防治(二).doc

女性减肥健身(一).doc

Microsoft Word - 報告.doc

奥运风云榜(上).doc

肝病养生.doc

t02aplp

华北电力大学(下).doc

明星资料大全(八).doc

春季养生(上).doc

1. 血 液 對 身 體 細 胞 的 重 要 性 身 體 得 以 健 康 運 作, 最 主 要 靠 的 是 血 管 內 的 血 液 ; 它 帶 著 養 分 與 氧 給 細 胞, 並 帶 回 廢 雜 物 及 二 氧 化 碳 排 出 體 外, 若 此 血 管 阻 塞 導 致 運 作 不 順 時, 各 部

中国奶粉业_一_


女性美容保健(七).doc

(i) (ii) (iii) (i) (ii) (iii) (iv) 1. 2

III

未命名-2

Policy Agenda

最新执法工作手册(一百六十九).doc

Transcription:

南 華 大 學 哲 學 與 生 命 教 育 學 系 碩 士 論 文 呂 氏 春 秋 音 樂 思 想 研 究 研 究 生 : 何 貞 宜 指 導 教 授 : 陳 章 錫 博 士 中 華 民 國 一 百 零 一 年 六 月 六 日

誌 謝 論 文 得 以 完 成, 最 重 要 的, 是 要 感 謝 我 的 指 導 教 授 陳 章 錫 博 士, 老 師 總 是 不 辭 辛 勞 仔 細 閱 讀 我 的 拙 作, 給 予 我 許 多 寶 貴 的 建 議 及 叮 嚀, 讓 身 為 學 生 的 我 受 益 無 窮 此 外, 非 常 感 謝 口 試 委 員 : 哲 學 所 謝 君 直 教 授 中 興 大 學 劉 錦 賢 教 授, 承 蒙 兩 位 老 師 仔 細 閱 讀 我 的 論 文, 並 提 供 許 多 寶 貴 的 建 議, 讓 我 的 論 文 修 改 得 以 更 加 順 利, 內 容 更 加 完 整, 學 生 在 此 表 達 最 深 的 感 謝 終 於 完 成 論 文 的 寫 作, 這 期 間 有 努 力 有 掙 扎 更 有 收 穫, 感 謝 我 的 家 人 給 我 精 神 上 的 支 持 與 鼓 勵, 也 感 謝 好 友 及 同 事 們 在 精 神 上 及 工 作 上 給 予 我 的 幫 忙 讓 我 在 寫 作 論 文 時, 更 有 動 力, 謝 謝 你 們 中 華 民 國 一 百 零 一 年 六 月 何 貞 宜 謹 誌 於 南 華 大 學 哲 學 與 生 命 教 育 學 系 研 究 所 I

摘 要 呂 氏 春 秋 思 想 體 系 寬 廣 龐 雜, 內 容 豐 富, 雖 出 於 眾 門 客 之 手, 但 仍 有 一 致 的 思 想 脈 絡, 且 文 字 清 楚 明 白, 容 易 理 解 本 論 文 研 究 的 範 圍, 是 以 呂 氏 春 秋 有 關 音 樂 思 想 的 領 域 為 主, 再 拓 及 其 他 相 關 篇 章, 從 其 豐 沛 的 內 容 中, 歸 納 整 理 出 呂 氏 春 秋 音 樂 思 想 的 意 義 價 值 及 對 後 代 的 影 響 第 壹 章 為 緒 論, 說 明 本 論 文 的 研 究 動 機 與 目 的 方 法, 以 及 研 究 材 料 與 文 獻 之 探 討 呂 氏 春 秋 中, 論 及 音 樂 的 篇 章 有 大 樂 侈 樂 適 音 古 樂 音 律 音 初 制 樂 明 理 等 八 篇, 其 論 樂 文 字 之 多, 超 過 先 秦 其 他 諸 子 之 書, 是 一 部 極 富 有 研 究 與 實 用 價 值 之 書 第 貳 章 探 討 呂 氏 春 秋 成 書 的 時 代 背 景 及 始 末, 以 及 其 結 構 與 特 質, 並 且 對 呂 氏 春 秋 思 想 特 色, 包 括 音 樂 領 域 部 份, 將 做 一 番 討 論 呂 氏 春 秋 成 書 於 戰 國 晚 末, 由 呂 不 韋 使 衆 多 賓 客 人 人 著 所 聞, 然 後 加 以 採 擇 綜 合 之 後 形 成 的 全 書 結 構 具 有 完 整 系 統, 分 紀 覽 論 三 部 份, 綜 合 先 秦 諸 子 百 家 學 說, 是 一 部 可 確 考 成 書 年 代 的 先 秦 子 書 第 叁 章 探 討 呂 氏 春 秋 音 樂 思 想 內 涵 呂 氏 春 秋 在 書 中 對 於 音 樂 作 了 詳 細 的 討 論, 分 別 記 載 在 仲 夏 紀 ( 大 樂 侈 樂 適 音 古 樂 ) 及 季 夏 紀 ( 音 律 音 初 制 樂 明 理 ) 等 八 篇 之 中 本 章 將 討 論 呂 氏 春 秋 有 關 音 樂 的 天 道 自 然 觀 ( 太 一 論 ), 此 外, 和 適 也 是 呂 氏 春 秋 音 樂 思 想 中 的 重 要 概 念, 在 本 章 也 將 作 一 個 全 面 性 的 討 論 第 肆 章 探 討 呂 氏 春 秋 音 樂 思 想 之 意 義 價 值 及 對 後 代 的 影 響 呂 氏 春 秋 一 書 非 一 人 一 家 之 言, 是 先 秦 的 一 部 集 成 性 的 政 論 書 在 漢 代 反 秦 風 氣 之 下, 呂 氏 春 秋 受 到 普 遍 重 視, 尤 其 對 兩 漢 政 治 思 想 的 影 響 很 大, 本 章 將 討 論 呂 氏 春 秋 音 樂 思 想 對 於 政 治 教 育 和 美 育 及 其 對 後 代 的 影 響 II

第 伍 章 則 是 結 論 本 章 將 對 全 篇 論 文 進 行 一 個 整 體 性 的 回 顧 與 研 究 檢 討 呂 氏 春 秋 雜 取 諸 派 的 學 說, 其 論 樂 雖 大 體 歸 宗 於 儒 家, 然 而, 內 容 卻 具 有 兼 收 並 蓄 的 雜 家 特 色 呂 氏 春 秋 提 出 音 樂 具 有 和 的 本 質, 可 以 發 揮 音 樂 的 教 化 功 能, 此 外, 又 將 美 學 與 自 然 科 學 聯 繫 起 來, 提 出 一 些 發 人 深 省 的 見 解, 是 一 部 重 要 的 音 樂 著 作 關 鍵 詞 : 呂 氏 春 秋 音 樂 教 育 音 樂 美 學 太 一 適 和 III

目 次 致 謝... I 摘 要... II 第 壹 章 緒 論... 1 第 一 節 研 究 動 機 與 目 的... 1 第 二 節 研 究 材 料 與 文 獻 探 討... 4 第 三 節 研 究 方 法 及 論 文 結 構... 8 第 貳 章 呂 氏 春 秋 成 書 的 時 代 背 景 與 思 想 特 色... 11 第 一 節 呂 氏 春 秋 成 書 的 時 代 背 景 與 歷 程... 11 第 二 節 呂 氏 春 秋 的 思 想 體 系... 14 第 三 節 呂 氏 春 秋 音 樂 思 想 的 淵 源... 23 第 叁 章 呂 氏 春 秋 音 樂 思 想 內 涵... 31 第 一 節 以 大 樂 侈 樂 為 探 討 核 心... 31 第 二 節 以 適 音 古 樂 為 探 討 核 心... 48 第 三 節 以 音 律 音 初 為 探 討 核 心... 61 第 四 節 以 制 樂 明 理 為 探 討 核 心... 72 第 肆 章 呂 氏 春 秋 音 樂 思 想 之 意 義 價 值 及 影 響... 84 第 一 節 呂 氏 春 秋 音 樂 思 想 之 意 義 價 值... 84 第 二 節 呂 氏 春 秋 音 樂 思 想 對 後 代 的 影 響... 89 第 伍 章 結 論... 100 參 考 書 目... 103 IV

第 壹 章 緒 論 音 樂 在 遠 古 時 代 虞 夏 商 周 時 期, 就 非 常 受 重 視 古 代 音 樂 包 含 詩 與 歌, 致 力 於 音 樂 的 推 展 可 以 陶 冶 人 們 的 性 情, 表 現 人 民 生 活 的 歡 樂 與 哀 愁 尚 書 舜 典 記 載 : 詩 言 志, 歌 永 言, 聲 依 永, 律 和 聲, 八 音 克 諧, 無 相 奪 倫, 神 人 以 和 1 人 們 藉 著 詩 歌 聲 表 達 心 中 的 志 趣, 各 種 音 樂 的 聲 音 統 一 和 諧, 則 可 以 達 到 神 人 相 和 而 樂 的 境 界 呂 氏 春 秋 仲 夏 紀 以 及 季 夏 紀 共 有 八 篇, 皆 言 音 樂 之 功 效 歷 史 極 其 度 數 徐 復 觀 先 生 說 : 雖 其 中 雜 有 少 數 神 秘 思 想 ; 然 古 代 音 樂 藝 術 之 有 關 資 料, 以 呂 氏 春 秋 所 保 存 者 最 為 完 備 2 本 論 文 基 於 此 觀 點, 特 別 擬 定 呂 氏 春 秋 書 中 有 關 音 樂 思 想 的 八 篇 文 本 來 做 論 述 第 一 章 緒 論 部 份, 主 要 分 三 個 面 向 來 說 明 : 其 一 是 研 究 動 機 與 目 的 ; 其 二 是 研 究 材 料 與 文 獻 探 討 ; 其 三 是 研 究 方 法 及 論 文 結 構, 如 此 之 鋪 排, 期 望 能 將 論 文 的 闡 述 更 為 完 備 第 一 節 研 究 動 機 與 目 的 一 研 究 動 機 我 國 音 樂 的 起 源 頗 早, 但 是, 若 以 音 樂 教 育 的 實 施 與 建 立, 早 在 五 帝 之 世 就 已 經 開 始 根 據 尚 書 舜 典 的 記 載 : 夔, 命 汝 典 樂, 教 冑 子 3 音 樂 教 育 早 在 舜 命 夔 規 劃 樂 教 事 宜 之 際 即 已 成 形 在 夏 商 之 際, 也 有 教 習 樂 舞 的 記 載, 序 瞽 宗 等 被 視 為 當 時 施 行 樂 教 的 學 習 場 所, 此 外, 還 有 教 授 樂 的 官 吏 到 了 周 代, 制 禮 作 樂 完 成, 禮 樂 教 育 的 制 度 更 趨 完 備 而 有 系 統 周 禮 春 官 宗 伯 記 載 : 以 樂 德 教 國 子 : 中 和 只 庸 孝 友 以 樂 語 教 國 子 : 興 道 諷 誦 言 語 以 樂 舞 教 國 子 舞 云 門 大 卷 大 咸 大 韶 大 夏 大 1 2 3 陸 貫 逵, 十 三 經 古 注 附 四 書 集 注, 台 北 : 新 文 豐 出 版 社,1976 年, 頁 85 徐 復 觀, 兩 漢 思 想 史 ( 卷 二 ), 台 北 : 台 灣 商 務 印 書 館,1993 年, 頁 39 陸 貫 逵, 十 三 經 古 注 附 四 書 集 注, 台 北 : 新 文 豐 出 版 社,1976 年, 頁 85 1

濩 大 武 不 僅 說 明 了 樂 教 的 內 容, 更 明 確 規 定 了 教 學 的 場 所 師 資 等 到 東 周 時 期 禮 壞 樂 崩 之 後, 孔 子 不 仕, 退 而 修 詩 書 禮 樂 4, 使 得 原 先 做 為 貴 族 養 成 教 育 的 禮 樂 六 藝 之 教, 轉 而 成 為 普 遍 教 養 大 眾 的 詩 書 禮 樂 之 教 論 語 述 而 說 : 子 所 雅 言, 詩 書 執 禮, 皆 雅 言 也 5, 史 記 孔 子 世 家 更 確 切 的 說 : 孔 子 以 詩 書 禮 樂 教 6 三 代 的 禮 樂 之 教 經 過 孔 子 的 刪 訂 取 擇 及 其 弟 子 的 推 廣 之 後, 逐 漸 成 為 儒 家 落 實 其 理 念 的 教 學 內 容 呂 氏 春 秋 中, 有 大 樂 侈 樂 適 音 古 樂 音 律 音 初 制 樂 明 理 八 篇 ( 主 要 是 前 六 篇 ) 集 中 論 樂, 十 二 紀 每 紀 之 首 篇 以 及 本 生 重 己 貴 生 情 欲 過 理 盡 數 遇 合 等 諸 篇 亦 有 散 見 論 及 音 樂, 呂 氏 春 秋 論 樂 文 字 之 多, 超 過 先 秦 其 他 諸 子 之 書 7 呂 氏 春 秋 論 樂, 首 先 提 到 音 樂 的 本 源, 認 為 音 樂 之 聲 來 自 於 大 自 然 的 聲 音, 音 樂 之 聲 是 對 自 然 之 聲 的 模 擬 呂 氏 春 秋 明 確 提 出 太 一 大 樂 ( 本 論 文 凡 引 呂 氏 春 秋 文 字, 均 只 注 篇 名 ) 生 陰 陽, 陰 陽 生 萬 物, 萬 物 有 形 有 聲, 先 王 據 此 聲 以 作 樂 其 次, 呂 氏 春 秋 又 闡 述 音 樂 的 度 量, 大 樂 一 開 始 就 說 : 音 樂 生 於 度 量, 本 於 太 一 由 此 可 見, 呂 氏 春 秋 對 於 音 樂 的 度 量 是 非 常 重 視 呂 氏 春 秋 又 論 及 音 樂 的 審 美 音 樂 與 政 治 的 關 係, 尤 其 十 分 重 視 音 樂 對 政 治 的 影 響 基 於 上 述 的 理 由, 筆 者 認 為 呂 氏 春 秋 的 音 樂 思 想 極 富 有 研 究 與 實 用 之 價 值, 尤 其 在 研 讀 呂 氏 春 秋 論 樂 的 大 樂 侈 樂 適 音 古 樂 音 律 音 初 制 樂 明 理 等 八 篇 文 本 之 過 程 中, 發 現 呂 氏 春 秋 在 論 述 音 樂 教 育 對 個 人 社 會 國 家 時, 具 有 無 比 的 重 要 性, 此 外, 筆 者 對 於 呂 氏 春 秋 一 書 其 文 化 背 景 獨 特 的 時 代 思 潮 也 有 相 當 的 4 瀧 川 龜 太 郎, 史 記 會 注 考 證, 台 北 : 文 史 哲 出 版 社,1993 年, 頁 730 5 宋 朱 熹, 四 書 章 句 集 注, 台 北 : 復 文 圖 書 出 版 社,1990 年, 頁 97 6 瀧 川 龜 太 郎, 史 記 會 注 考 證, 台 北 : 文 史 哲 出 版 社,1993 年, 頁 743 7 蔡 仲 德, 中 國 音 樂 美 學 史, 北 京 : 人 民 音 樂 出 版 社,1995 年, 頁 219 2

研 究 興 趣 因 此, 筆 者 特 別 擬 定 呂 氏 春 秋 的 音 樂 思 想 作 為 本 論 文 研 究 的 主 題 與 對 象 二 研 究 目 的 本 論 文 以 呂 氏 春 秋 音 樂 思 想 的 研 究 為 題, 其 目 的 就 是 希 望 能 夠 藉 由 哲 學 的 思 維 角 度, 重 新 審 視, 進 而 發 揚 中 國 音 樂 思 想 深 邃 而 珍 貴 的 立 意 內 涵, 深 化 我 們 對 於 生 命 存 在 的 內 在 省 思 藉 由 研 究 呂 氏 春 秋 音 樂 思 想 的 主 題 與 方 向, 筆 者 希 望 達 到 的 目 的 有 以 下 三 點 : 其 一 探 討 呂 氏 春 秋 成 書 的 時 代 背 景 與 思 想 特 色 呂 氏 春 秋 係 呂 不 韋 在 秦 王 政 六 年 ( 公 元 前 二 四 一 年 ), 即 秦 王 政 親 政 前 兩 年, 召 集 天 下 諸 門 客, 集 體 編 纂 的 一 部 著 作, 有 著 十 分 豐 富 的 內 容, 是 先 秦 的 一 部 重 要 典 籍 呂 氏 春 秋 編 纂 的 時 代 背 景 與 思 想 特 色, 擬 在 本 論 文 中, 先 做 一 番 論 述 其 二 瞭 解 呂 氏 春 秋 音 樂 思 想 的 內 涵 將 呂 氏 春 秋 中 的 大 樂 侈 樂 適 音 古 樂 音 律 音 初 制 樂 明 理 等 八 篇 文 本, 涉 及 有 關 音 樂 的 起 源 音 樂 的 度 量 音 樂 的 審 美 音 樂 與 政 治 的 關 係 等 議 題, 將 在 此 論 文 中 作 一 個 全 面 性 的 討 論 其 三 探 討 呂 氏 春 秋 音 樂 思 想 的 意 義 價 值 及 其 對 後 代 的 影 響 呂 氏 春 秋 雖 擁 有 駁 雜 的 特 點, 但 其 在 兼 合 雜 揉 中 對 各 家 學 派 亦 有 所 吸 收, 它 融 合 了 各 家 學 派 思 想, 內 容 涉 及 範 圍 廣 泛, 有 政 治 哲 學 倫 理 道 德 科 技 等 多 方 面 關 於 呂 氏 春 秋 音 樂 思 想 的 意 義 價 值 及 其 對 後 代 的 影 響, 本 論 文 亦 以 專 章 分 為 政 治 教 育 及 美 學 三 個 層 面 進 行 論 述 其 對 後 代 的 影 響, 也 將 針 對 禮 記 樂 記 一 書 及 董 仲 舒 嵇 康 阮 籍 等 人 的 影 響, 做 一 個 全 面 性 的 論 述 總 而 言 之, 筆 者 希 望 本 論 文 在 經 過 深 入 研 究 呂 氏 春 秋 音 樂 思 想 之 後, 能 夠 更 明 白 清 楚 呂 氏 春 秋 音 樂 思 想 的 特 色 所 在, 此 外, 也 希 望 能 藉 此 更 了 解 呂 3

氏 春 秋 所 要 表 達 的 音 樂 思 想 內 涵, 及 其 在 歷 史 上 所 佔 的 價 值 與 地 位 第 二 節 研 究 材 料 與 文 獻 探 討 一 研 究 材 料 本 論 文 的 研 究, 在 對 呂 氏 春 秋 一 書 中, 與 音 樂 思 想 有 相 關 的 八 篇 文 本, 即 仲 夏 紀 ( 大 樂 侈 樂 適 音 古 樂 ) 及 季 夏 紀 ( 音 律 音 初 制 樂 明 理 ), 將 作 全 面 性 的 探 討 研 究 材 料 以 呂 氏 春 秋 的 原 典 為 主, 採 以 許 維 遹 先 生 的 呂 氏 春 秋 集 釋 8 及 陳 奇 猷 先 生 的 呂 氏 春 秋 校 釋 9 二 書 為 主 註 解 部 分 則 參 考 朱 永 嘉 蕭 木 注 譯 黃 志 民 校 閱 的 新 譯 呂 氏 春 秋 10 及 陳 鼓 應 先 生 註 譯 的 老 子 今 註 今 譯 11 此 外, 凡 與 音 樂 有 關 的 專 書 期 刊 或 論 文, 例 如 蔡 仲 德 的 中 國 音 樂 美 學 史 資 料 注 譯 12 修 海 林 的 中 國 古 代 音 樂 美 學 13 以 及 張 蕙 慧 的 中 國 古 代 樂 教 思 想 論 集 14 等 書, 都 將 列 為 本 論 文 研 究 的 參 考 依 據 呂 氏 春 秋 一 書 之 性 質, 依 據 呂 氏 春 秋 校 釋 中 陳 奇 猷 先 生 所 敘 述 的 看 法 為 : 呂 氏 春 秋 一 書, 係 呂 不 韋 使 其 客 人 人 著 所 聞 集 論 而 成 ( 詳 史 記 呂 不 韋 列 傳 ), 漢 書 藝 文 志 列 爲 雜 家 ( 呂 氏 春 秋 雖 是 雜 家, 但 其 主 導 思 想 則 是 陰 陽 家, 詳 附 錄 呂 氏 春 秋 成 書 的 年 代 與 書 名 的 確 立 ) 因 此, 各 家 各 派 之 作, 各 自 為 篇, 雜 陳 於 呂 氏 書 中 而 各 家 各 派 有 其 獨 特 之 思 想, 又 各 有 其 特 殊 之 詞 語, 即 同 一 詞 語, 恆 殊 其 義 呂 氏 春 秋 成 於 各 家 各 派 之 手, 紀 述 先 秦 學 術 資 料, 極 其 豐 富, 8 許 維 遹, 呂 氏 春 秋 集 釋, 北 京 : 中 華 書 局,2009 年 9 陳 奇 猷, 呂 氏 春 秋 校 釋, 上 海 : 學 林 出 版 社,1984 年 10 朱 永 嘉 蕭 木 注 譯 黃 志 民 校 閱, 新 譯 呂 氏 春 秋, 台 北 : 三 民 書 局,1995 年 11 陳 鼓 應 註 譯, 老 子 今 註 今 譯, 臺 北 : 台 灣 商 務 印 書 行,1980 年 12 蔡 仲 德, 中 國 音 樂 美 學 史 資 料 注 譯, 北 京 : 人 民 音 樂 出 版 社,1986 年 13 修 海 林, 中 國 古 代 音 樂 美 學, 福 州 : 福 建 教 育 出 版 社,2004 年 14 張 蕙 慧, 中 國 古 代 樂 教 思 想 論 集, 台 北 : 文 津 出 版 社,1991 年 4

且有不少早已湮沒之家派 賴此得以保存 誠為研究先秦史哲十分 重要之著作 15 呂氏春秋 號為 雜家 書中內容包羅宏富 但是 實是取眾家之長 自 成一家 ---不少材料取自諸子 但能對其進行改造 使之成為自己的論點 既有 融合百家的綜合性 又有一定的獨創性 因此 其學派的歸屬眾說紛紜 四庫 全書總目提要 子目雜家類論 呂氏春秋 篇章書目說它 大扺據儒書者十之 八九 參以道家 墨家之近理者十之一二 陳奇猷先生主陰陽家說 以為 呂 氏春秋 雖是雜家 但其 主導思想是陰陽家 16東漢高誘在 呂氏春秋 序 說 然此書所尚 以道德爲標的 以無爲爲綱紀 說明最早的注釋者是以道 家爲其主導思想之特徴 不過 近年人們普遍認為呂書是一部以儒道為主 兼綜 百家的著作 二 文獻探討 本論文的論述重點在探討 呂氏春秋 一書中有關音樂之 思想 一 直接資料 1. 陳奇猷的 呂氏春秋校釋 17 陳奇猷的 呂氏春秋校釋 是以畢沅 呂氏春秋校正 本為底本 廣蒐元 明及日本諸刻本十餘種以及唐 宋以來類書引文詳為校覈 以補畢校之未備 本 書引用前人校說一百二十餘家 皆條錄而繫於呂氏原文之下 所錄前人校說 多 加案語 指明其是非 其非者固然給予說明 其是者亦予以疏證 凡呂書中有問 題之處 本校釋皆有交代 其可以作答者 會向讀者詳細解說 發揮其著書之功 效 其不可以作出答案者 也會說明疑難所在 是一本頗具參考價值的注釋本 2. 15 16 17 18 許維遹的 呂氏春秋集釋 18 陳奇猷 呂氏春秋校釋 台北 三民書局 1995 年 頁 2 陳奇猷 呂氏春秋校釋 呂氏春秋校釋編撰說明 上海 學林出版社 1984 年 頁 2 陳奇猷 呂氏春秋校釋 上海 學林出版社 1984 年 許維遹 呂氏春秋集釋 北京 中華書局 2009 年 5

呂 氏 春 秋 集 釋 這 本 書 是 許 維 遹 先 生 在 三 十 年 代 問 世 的 力 作 原 書 依 據 畢 刻, 所 以 採 用 諸 子 集 成 本 複 校 原 書 僅 有 斷 句, 在 此 書 一 律 改 為 新 式 標 點, 是 一 般 研 究 者 經 常 要 閱 讀 或 查 考 的 輔 助 參 考 工 具 書 3. 朱 永 嘉 蕭 木 注 譯 黃 志 民 校 閱 的 新 譯 呂 氏 春 秋 19 本 書 的 呂 氏 春 秋 原 文, 以 呂 氏 春 秋 校 釋 ( 陳 奇 猷 校 釋, 民 國 七 十 三 年 上 海 學 林 出 版 社 出 版 ) 為 底 本 對 原 文 的 分 章 之 後 接 著 對 全 文 予 以 注 釋 翻 譯, 敘 述 清 楚 語 意 淺 顯, 以 期 為 讀 者 所 明 瞭 ( 二 ) 間 接 資 料 1. 與 呂 氏 春 秋 思 想 體 系 相 關 者 20 (1) 牟 鍾 鑒 的 呂 氏 春 秋 與 淮 南 子 思 想 研 究 本 書 分 兩 大 部 份, 分 別 介 紹 呂 氏 春 秋 與 淮 南 子 兩 者 的 思 想 體 系 ; 另 對 兩 者 的 史 料 考 辨 問 題 兩 者 思 想 之 異 同 處, 分 別 作 詳 細 之 分 析 書 末 附 錄 列 出 歷 代 有 關 呂 氏 春 秋 的 考 評 輯 要, 是 為 本 論 文 論 述 的 重 要 文 獻 (2) 張 蕙 慧 的 中 國 古 代 樂 教 思 想 論 集 21 本 書 在 各 章 節 中, 分 別 論 及 孔 子 墨 子 荀 子 呂 氏 春 秋 樂 記 等 五 家 的 樂 教 思 想, 並 比 較 各 家 樂 教 思 想 之 異 同, 讓 筆 者 能 迅 速 進 入 呂 氏 春 秋 原 典 的 文 意 書 末 附 錄 舉 出 呂 氏 春 秋 的 樂 律 學, 記 載 呂 氏 春 秋 黃 鐘 長 度 和 十 二 律 相 生 之 術, 是 推 展 音 樂 教 育 的 重 要 史 籍 資 料, 也 為 筆 者 研 究 探 討 呂 氏 春 秋 音 樂 思 想 的 參 考 依 據 (3) 任 繼 愈 的 中 國 哲 學 發 展 史 ( 秦 漢 篇 ) 22 本 書 於 各 篇 章 設 定 主 題, 再 依 各 朝 代 不 同 思 想 進 行 探 討, 以 期 讓 讀 者 更 明 瞭 其 中 之 差 異 本 書 開 端 繼 前 言 後 就 展 開 對 呂 氏 春 秋 一 書 的 19 20 21 22 朱 永 嘉 蕭 木 注 譯 黃 志 民 校 閱, 新 譯 呂 氏 春 秋, 台 北 : 三 民 書 局,1995 年 牟 鍾 鑒, 呂 氏 春 秋 與 淮 南 子 思 想 研 究, 山 東 : 齊 魯 書 社,1987 年 張 蕙 慧, 中 國 古 代 樂 教 思 想 論 集, 台 北 : 文 津 出 版 社,1991 年 任 繼 愈, 中 國 哲 學 發 展 史, 北 京 : 人 民 出 版 社,1998 年 6

詳 細 介 紹, 例 如 : 呂 氏 春 秋 的 特 色 與 思 想 構 成 音 樂 理 論 中 的 哲 學 思 想 及 其 在 歷 史 上 的 地 位 其 精 闢 的 見 解, 可 以 帶 給 筆 者 書 寫 論 文 時 的 論 理 根 據 (4) 徐 復 觀 的 中 國 藝 術 精 神 23 中 國 藝 術 精 神 之 第 一 章 由 音 樂 探 索 孔 子 的 藝 術 精 神, 論 述 音 樂 中 的 美 與 善, 有 精 闢 的 見 解, 此 外, 作 者 將 中 國 哲 學 之 現 代 化 賦 以 新 的 解 說, 使 其 更 具 現 代 意 義 書 中 也 探 討 音 樂 藝 術 價 值 的 根 源 各 節 設 定 主 題 進 行 思 維 探 討, 讓 筆 者 更 明 瞭 其 中 之 差 異 2. 與 本 論 文 相 關 的 研 究 和 著 作 (1) 楊 蔭 瀏 的 中 國 古 代 音 樂 史 稿 ( 第 一 冊 ) 24 中 國 古 代 音 樂 史 稿 將 古 代 音 樂 史 的 理 論 及 其 特 殊 性 逐 一 介 紹, 尤 其, 對 於 音 樂 藝 術 的 實 踐, 更 能 直 探 其 中 的 精 義 全 書 共 分 四 個 篇 章, 首 先 介 紹 遠 古 時 期 的 音 樂 概 況 及 起 源 傳 說 中 的 遠 古 音 樂 與 原 始 時 代 的 樂 器 其 次, 介 紹 夏 朝 與 殷 商 兩 個 朝 代, 關 於 漢 民 族 和 四 周 民 族 的 音 樂 文 化 交 流 以 及 樂 器 和 樂 律 等 的 概 況 復 次, 介 紹 西 周 春 秋 戰 國 三 個 時 期 的 音 樂 機 構 與 教 育 等 等 的 概 況 最 後, 介 紹 秦 漢 兩 個 朝 代 至 南 北 朝 的 音 樂 史 這 本 書 能 給 筆 者 研 究 本 論 文 的 領 域 外, 再 提 供 另 一 個 思 想 角 度, 是 本 論 文 研 究 的 重 要 參 考 文 獻 (2) 李 澤 厚 劉 綱 紀 的 中 國 美 學 史 ( 第 一 卷 ) 25 中 國 美 學 史 對 於 中 國 美 學 的 概 念 範 疇 原 理 等 等 進 行 科 學 的 解 剖 同 時 對 於 儒 家 美 學 道 家 美 學 的 論 述, 以 某 一 問 題 為 綱 要, 作 綜 合 性 的 考 察, 清 晰 地 反 映 出 中 國 美 學 發 展 的 基 本 線 索 讓 筆 者 能 迅 速 進 入 呂 氏 春 秋 音 樂 思 想 原 典 的 用 意, 實 為 本 論 文 寫 作 一 本 重 要 參 考 書 籍 23 24 25 徐 復 觀, 中 國 藝 術 精 神, 台 北 : 台 灣 學 生 書 局,1966 年 楊 蔭 瀏, 中 國 古 代 音 樂 史 稿, 台 北 : 丹 青 圖 書 有 限 公 司,1987 年 李 澤 厚 劉 綱 紀, 中 國 美 學 史, 台 北 : 漢 京 文 化 事 業,1986 年 7

(3) 修 海 林 的 中 國 古 代 音 樂 美 學 26 中 國 古 代 音 樂 美 學 對 於 中 國 傳 統 音 樂 理 論 進 行 有 條 理 的 梳 理 與 整 合 突 破 以 往 論 中 國 音 樂 美 學 史 偏 重 於 思 想 史 以 及 學 術 史 的 研 究 藩 籬, 為 有 志 於 中 國 傳 統 音 樂 研 究 的 學 子, 提 供 可 資 參 考 的 材 料 也 爲 筆 者 研 究 本 論 文 的 參 考 依 據 第 三 節 研 究 方 法 及 論 文 結 構 一 研 究 方 法 本 研 究 嘗 試 以 呂 氏 春 秋 中 的 大 樂 侈 樂 適 音 古 樂 音 律 音 初 制 樂 明 理 八 篇 與 音 樂 有 關 的 文 章, 作 為 本 論 文 研 究 的 重 點 對 此 八 篇 文 本 將 以 閱 讀 的 方 式, 採 取 多 角 度 多 方 面 的 研 究 和 審 視 尋 找 相 關 資 料 的 來 源, 乃 由 國 內 外 期 刊 摘 要 評 論 圖 書 雜 誌 等, 取 得 文 獻 將 研 究 有 關 的 文 獻 篩 選 出, 做 有 系 統 有 組 織 的 規 劃 安 排 與 分 析 並 予 以 探 討 評 述 綜 合 摘 述 呂 氏 春 秋 書 中 音 樂 思 想 內 涵 之 系 統 性 觀 念 本 論 文 的 研 究 主 要 綜 合 了 三 種 方 法, 茲 分 述 如 下 : ( 一 ) 解 析 研 究 法 解 析 研 究 法 的 定 義, 依 據 勞 思 光 先 生 所 說 : 就 是 解 析 以 往 哲 學 家 所 用 的 詞 語 及 論 證 的 確 切 意 義 27 本 論 文 將 在 第 三 章 論 述 呂 氏 春 秋 的 音 樂 思 想 內 涵, 對 八 篇 有 關 音 樂 的 文 本 - 大 樂 侈 樂 適 音 古 樂 音 律 音 初 制 樂 明 理 等, 作 較 詳 盡 的 分 析 本 論 文 將 呂 氏 春 秋 一 書 中, 有 關 音 樂 思 想 的 文 本 做 為 鎖 鑰, 進 行 深 入 的 探 討 本 論 文 歸 納 有 關 呂 氏 春 秋 書 中 論 述 音 樂 思 想 的 研 究 文 獻, 分 析 其 研 究 的 成 果 與 不 足 之 處, 以 作 為 本 論 文 研 究 的 基 礎 其 次, 試 著 解 開 呂 氏 春 秋 書 中 創 作 的 主 要 特 色, 探 26 27 修 海 林, 中 國 古 代 音 樂 美 學, 福 州 : 福 建 教 育 出 版 社,2004 年 勞 思 光, 新 編 中 國 哲 學 史 ( 一 ), 台 北 : 三 民 書 局,2011, 頁 10 8

索 作 者 的 心 靈, 了 解 作 者 的 內 在 意 識 與 創 作 意 義 此 外, 透 過 資 料 的 蒐 集, 將 研 究 呂 氏 春 秋 音 樂 思 想 有 關 的 書 籍 期 刊 雜 誌 圖 書 相 關 的 研 究 論 文 等 資 料, 做 詳 細 的 閱 讀 與 綜 合 整 理 分 析 歸 納 闡 明 其 要 旨 體 驗 其 精 神 與 融 會 貫 通, 期 能 建 立 研 究 呂 氏 春 秋 音 樂 思 想 之 理 論 架 構 及 完 整 體 系 ( 二 ) 系 統 研 究 法 所 謂 系 統 研 究 法, 依 據 勞 思 光 先 生 所 說 : 就 是 將 所 敘 述 的 思 想 做 系 統 的 陳 述 的 方 法 28 本 論 文 運 用 系 統 研 究 法, 強 調 呂 氏 春 秋 書 中 音 樂 思 想 內 涵, 如 何 在 幾 千 年 來 的 後 代 被 理 解 首 先, 本 論 文 將 研 究 有 關 的 文 獻, 做 有 系 統 有 組 織 的 規 劃 安 排 與 分 析 亦 即 將 研 究 有 關 的 文 獻 篩 選 出, 並 予 以 探 討 或 評 述 綜 合 摘 述, 來 探 討 並 得 知 呂 氏 春 秋 音 樂 思 想 內 涵 之 系 統 性 觀 念 分 別 從 仲 夏 紀 第 五 --- 大 樂 侈 樂 適 音 古 樂, 以 及 季 夏 紀 第 六 --- 音 律 音 初 制 樂 明 理 等 八 篇 文 本, 進 入 呂 氏 春 秋 書 所 呈 現 的 音 樂 思 想 內 蘊, 並 藉 以 貫 串 本 論 文 各 篇 章 其 次, 分 析 呂 氏 春 秋 所 受 儒 家 道 家 及 墨 家 音 樂 思 想 之 影 響 最 後, 論 述 呂 氏 春 秋 音 樂 思 想 的 意 義 價 值 及 其 對 後 代 之 影 響 ( 三 ) 基 源 問 題 分 析 法 根 據 勞 思 光 先 生 所 說, 所 謂 基 源 問 題 分 析 法, 就 是 以 邏 輯 意 義 的 理 論 還 原 為 始 點, 而 以 史 學 考 證 工 作 為 助 力, 以 統 攝 個 別 哲 學 活 動 於 一 定 設 準 之 下 為 歸 宿 29 本 論 文 運 用 原 始 史 料, 確 實 掌 握 呂 氏 春 秋 成 書 的 春 秋 戰 國 時 代 背 景, 實 際 探 討 書 中 有 關 音 樂 思 想 的 內 蘊 及 深 層 的 時 代 意 義 尤 其 在 第 四 章 探 討 呂 氏 春 秋 音 樂 思 想 之 意 義 價 值 及 其 對 後 代 的 影 響, 更 以 詮 釋 學 的 方 式 作 為 佐 證 所 謂 詮 釋 學, 高 柏 園 先 生 於 中 庸 形 上 思 想 說 : 其 基 本 意 義 就 是 根 據 自 我 的 生 命 歷 史, 透 過 客 觀 的 方 法 操 作, 面 對 詮 釋 對 象 認 識 與 瞭 解, 並 進 而 對 詮 釋 對 象 的 意 義 加 以 28 29 勞 思 光, 新 編 中 國 哲 學 史 ( 一 ), 台 北 : 三 民 書 局,2011, 頁 6 勞 思 光, 新 編 中 國 哲 學 史 ( 一 ), 台 北 : 三 民 書 局,2011, 頁 14 9

抉 發 與 建 構 30 對 於 詮 釋 學 的 定 義, 傅 偉 勳 先 生 將 創 造 的 詮 釋 學 之 步 驟 分 為 五 大 辯 證 層 次, 依 次 是 : 實 謂 層 ( 原 思 想 家 或 原 典 實 際 上 說 了 什 麼?) 意 謂 層 ( 原 思 想 家 想 要 表 達 什 麼?) 醞 謂 層 ( 原 思 想 家 或 原 典 可 能 表 達 什 麼?) 當 謂 層 ( 原 思 想 家 或 原 典 本 來 應 當 表 達 什 麼?) 以 及 創 謂 層 ( 原 思 想 家 或 原 典 現 在 必 須 表 達 什 麼?) 31 本 論 文 在 闡 述 呂 氏 春 秋 音 樂 思 想 內 涵 參 閱 文 獻 時, 除 了 運 用 此 五 種 辯 證 層 次 之 外, 也 同 時 參 考 勞 思 光 先 生 上 述 所 說 的 方 法, 對 於 有 關 呂 氏 春 秋 音 樂 思 想 的 哲 理 進 行 探 討, 以 期 掌 握 呂 氏 春 秋 書 中 音 樂 思 想 的 重 要 意 涵 二 論 文 架 構 在 研 究 步 驟 上, 本 論 文 共 分 五 章 來 進 行 主 題 探 討 在 各 章 節 的 研 究 步 驟 與 結 構 上, 逐 一 說 明 如 下 : 第 壹 章 緒 論 部 分, 包 括 了 研 究 動 機 與 目 的 文 獻 探 討 研 究 方 法 及 步 驟, 對 本 篇 論 文 做 一 個 前 文 鋪 陳 與 敘 述 第 貳 章 則 是 探 究 呂 氏 春 秋 的 時 代 背 景 與 思 想 體 系 採 用 歷 史 研 究 法, 探 討 呂 氏 春 秋 書 的 作 者 與 產 生 背 景, 並 進 入 呂 氏 春 秋 的 思 想 體 系 第 叁 章 則 是 論 述 呂 氏 春 秋 的 音 樂 思 想 內 涵, 針 對 仲 夏 紀 第 五 --- 大 樂 侈 樂 適 音 古 樂 等 四 篇, 以 及 季 夏 紀 第 六 --- 音 律 音 初 制 樂 明 理 等 四 篇 篇 文 本, 進 入 呂 氏 春 秋 書 中 所 呈 現 的 音 樂 思 想 內 蘊 第 肆 章 則 是 探 討 呂 氏 春 秋 音 樂 思 想 之 理 論 成 就 及 其 意 義 價 值 分 別 從 政 治 教 育 美 學 三 個 面 向 進 行 討 論 第 伍 章 則 是 結 論 對 全 篇 論 文 進 行 一 個 整 體 性 的 總 結 與 回 顧 將 呂 氏 春 秋 音 樂 思 想 的 作 品 特 色 加 以 綜 合 與 歸 納, 並 作 一 總 結 性 的 論 述, 希 望 藉 此 研 究 提 升 呂 氏 春 秋 音 樂 思 想 在 經 學 史 上 之 價 值 與 地 位 30 31 高 柏 園, 中 庸 形 上 思 想, 台 北 : 東 大 圖 書,1991 年, 頁 50 傅 偉 勳, 學 問 的 生 命 與 生 命 的 學 問, 台 北 : 正 中 書 局,1994 年, 頁 228~240 10

第貳章 呂氏春秋 成書的時代背景與思想特色 呂氏春秋 係呂不韋在秦王政六年 西元前二四一年 即秦王政親政前 兩年 召集諸門客 集體編纂的一部著作 有著十分豐富的內容 是先秦的一部 重要典籍 呂氏春秋 編纂目的在於呂不韋爲秦帝統一天下 治理國家提供參 考 呂不韋成為 呂氏春秋 的主持人 綜百家學說於一統 開集體著作之先聲 今就其著書的時代背景 歷程以及其思想底蘊 論述如下 第一節 呂氏春秋 成書的時代背景與歷程 一 呂氏春秋 成書的時代背景 春秋戰國時期 天子爭戰 諸侯爭霸 戰亂頻繁 禮壞樂崩 士 階層在 各階級的分化和集結的過程中 逐漸形成和擴大 當時 秦國統一天下的大勢已 定 六國諸侯已無力阻擋這歷史的潮流 呂不韋憑著他政治家的敏感 思考統一 後的秦國 如何才能長治久安 於是 呂不韋公開招攬各國貴族 優賢禮士 廣 收門客 四出遊說 著書立說 編纂而成一部治國方略的 呂氏春秋 二 呂氏春秋 成書的歷程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子目雜家類論 呂氏春秋 篇章書目說 凡十二紀 八覽 六論 故 漢志 稱二十六篇 實則紀 覽 論各分子目 共一百六十篇 今將成書歷程 分述如下 一 成書的作者 呂不韋 據 史記 呂不韋列傳 記載 其生年今已不可考 卒於秦王政十 二年 西元前二三五年 魏國濮陽 今河南濮陽 人 呂不韋是一個 家累千 金 的富商 常奔走於趙國都城邯鄲和秦國都城咸陽之間 後在趙國結交了入質 於趙的秦公子 秦孝王庶子 並幫助秦王孫異人立嫡 後來子楚即位為秦莊襄 11

王 呂不韋被任用為丞相 封為文信侯 莊襄王在位三年卒 太子嬴政即位 因 年幼 呂不韋繼任相國 被尊為 仲父 掌握了秦國大權 秦王政成年後親理 政務 次年 藉口呂不韋與嫪毐作亂案有關 免去其相位 隔年 秦王政又下令 呂不韋舉家徙處蜀 在赴蜀途中 呂不韋自度稍侵 恐誅 乃飲酖而死 二 成書的動機 呂氏春秋 是秦相呂不韋召集門下賓客集體編寫而成的 至於 呂 氏春 秋 成書的動 機 最 早見 於 史記 呂不韋列傳 的記載 當是時 魏有信 陵君 楚有春申君 趙有平原君 齊有孟嘗君 皆下士 喜賓客 以相傾 1呂 不韋時爲秦相 覺得以秦國之強 而自己不如四公子是一種羞恥 於是 大招門 客厚待之 養士至三千人 當時諸侯多辯士 如荀卿之徒 著書布天下 2呂 不韋也讓他的門客把各自的見識寫下來 集論而爲 八覽 六論 十二 紀 共二十多萬言 呂不韋認為此書包括了天地萬物古往今來的事理 故號曰 呂氏春秋 呂不韋曾公開宣示自己的主張 在秦首都咸陽的城門上 公告天 下 只要有人能在書中增刪一字 就賞賜千金 史記會注考證 卷 85 記 載 布咸陽市門 懸千金其上 延諸侯游士賓客 有能增損一字者予千金 3 呂 氏春秋 的出現 正是適應秦國統一天下的需要 東漢高誘在 呂氏春秋 序 說 時人無能增損者 誘以為時人非不能也 蓋憚相國畏其勢耳 可見 當時呂不韋的權勢與才智 在人們的心目中佔有崇高的地位 呂不韋對此書頗有信心 在此書 序意 篇中宣稱 凡十二紀者 所以紀 治亂存亡也 所以知壽夭吉凶也 上揆之天 下驗之地 中審之人 若此則是非 可不可無所遁矣 4其編撰目的在於爲秦帝統一天下 建立清平的國家 1 2 3 4 瀧川龜太郎 史記會注考證 卷 85 樂 天 出版 社 1972 年 頁 9 瀧川龜太郎 史記會注考證 卷 85 樂 天 出版 社 1972 年 頁 10 瀧川龜太郎 史記會注考證 卷 85 樂 天 出版 社 1972 年 頁 10 許維遹 呂氏春秋集釋 北京 中華書局 2009 年 頁 274 12

( 三 ) 成 書 的 年 代 呂 氏 春 秋 成 書 的 年 代, 有 一 個 可 信 的 根 據, 據 序 意 篇 中 記 載 呂 不 韋 門 下 學 者 向 他 請 教 十 二 紀 的 問 題 : 維 秦 八 年, 歲 在 涒 灘, 秋, 甲 子 朔 朔 之 日, 良 人 請 問 十 二 紀 5 由 此 可 知, 呂 氏 春 秋 應 成 書 於 西 元 前 241 年, 這 是 先 秦 唯 一 可 以 推 算 出 確 切 成 書 年 代 的 一 部 子 書 ( 四 ) 成 書 的 編 撰 呂 氏 春 秋 全 書 共 分 十 二 紀 八 覽 六 論 三 大 部 分 每 篇 分 出 一 些 子 篇 十 二 紀 象 徵 大 圜 的 天, 所 以, 十 二 紀 按 四 季 十 二 月 份 來 排 列, 是 全 書 的 大 旨 所 在, 分 爲 春 紀 夏 紀 秋 紀 冬 紀 十 二 紀 每 一 紀 有 紀 首 一 篇 和 論 文 四 篇 共 五 篇, 共 計 六 十 子 篇 八 覽 各 覽 有 論 文 八 篇, 有 始 覽 缺 一 篇, 共 計 六 十 三 子 篇 內 容 從 開 天 闢 地 說 起, 其 中 又 論 及 做 人 務 本 之 道 治 國 之 道 以 及 如 何 認 識 及 分 辨 事 物 如 何 用 民 及 爲 君 等 六 論 每 論 有 六 篇, 共 計 三 十 六 子 篇, 雜 論 各 家 學 說 十 二 紀 末 有 序 意 一 篇, 因 此, 全 書 計 有 子 篇 一 百 六 十 篇 共 二 十 餘 萬 言 其 中, 有 儒 道 墨 法 兵 農 縱 橫 陰 陽 家 等 各 家 思 想, 可 見 呂 氏 春 秋 非 一 家 之 言, 是 由 呂 不 韋 使 衆 多 賓 客 人 人 著 所 聞, 然 後 加 以 採 擇 綜 合 之 後 形 成 的 呂 氏 春 秋 内 容 雜 駁, 漢 書 藝 文 志 將 其 歸 爲 雜 家, 内 容 雖 雜, 但 目 標 明 確, 不 僅 有 儒 墨 名 法, 也 有 道 家 陰 陽 家 兵 家 農 家 的 學 說 班 固 在 藝 文 志 中 對 雜 家 的 定 義 : 雜 家 者 流, 蓋 出 於 議 官 兼 儒 墨, 合 名 法, 知 國 體 之 有 此, 見 王 治 之 無 不 貫, 此 其 所 長 也 6 表 明 雜 家 之 性 質 其 實, 書 中, 道 家 儒 家 的 學 說 被 採 用 者 最 多, 陰 陽 五 行 亦 是 全 書 的 基 本 框 架 呂 氏 春 秋 用 衆 說 善 學 者, 假 人 之 長 以 補 其 短 故 假 人 者, 遂 有 天 下 7 陳 麗 桂 認 為 呂 氏 春 秋 先 天 上 5 秦 八 年, 據 孫 星 衍 考 訂, 係 指 秦 代 周 而 有 天 下 的 第 八 年, 即 秦 王 政 即 位 的 第 六 年 ( 西 元 前 二 四 一 年 ) 秦 莊 襄 王 滅 東 周 的 第 二 年, 歲 次 癸 丑 從 這 時 起, 曆 書 上 便 不 能 以 周 來 紀 年, 因 而 那 年 便 紀 為 秦 元 年 如 此 推 算 下 來, 秦 八 年 亦 即 秦 王 政 六 年, 歲 次 庚 申 見 於 朱 永 嘉 蕭 木 注 譯 黃 志 民 校 閱, 新 譯 呂 氏 春 秋, 三 民 書 局,1995 年, 頁 589 6 楊 家 駱, 漢 書 新 校 本 卷 二 十 一 志 第 一, 台 北 : 鼎 文 書 局, 未 註 出 版 年 代, 頁 1742 7 許 維 遹, 呂 氏 春 秋 集 釋, 北 京 : 中 華 書 局,2009 年, 頁 101 13

具備了黃老思想綜合各家的基本特質 她說 黃老思想是以道法思想為主 而擷採各家的君術 8司馬談在 論六家之要指 中評述 道家使人精神專一 動合無形 贍足萬物 其為術也 因陰陽之大順 採儒墨之善 撮名法之要 與 時遷移 應物變化 立俗施事 無所不宜 指約而易操 事少而功多 史記 太史公自序 9高誘說 呂氏春秋 然此書所尚 以道德爲標的 以無爲爲綱 紀 呂氏春秋 序 此 認為 呂氏春秋 是以道家爲主導思想 自古以來 在承認 呂 氏春 秋 雜家特徴的同時 也有學者認爲 呂氏 春 秋 有其主導 思想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子目雜家類評論 呂氏春秋 說 大扺據儒書者 十之八九 參以道家 墨家之近理者十之一二 陳奇猷先生認爲 呂 氏春 秋 雖是雜家 但其 主導思想是陰陽家 10呂不韋編撰此書對各家思想的去 取完全是從客觀出發 對各家都抱公正的態度 並一視同仁的 呂 氏春秋 序意 記載 私視使目盲 私聽使耳聾 私慮使心狂 三者皆私設精則智無由 公 智不公則福日衰 災日隆 11呂不韋排除個人好惡及私欲之干擾 廣納賢 才 由此可證 第二節 呂氏春秋 的思想體系 呂氏春秋 一書 集各家之精華 成一家之思想 是對先秦經典及諸子百 家的大綜合 全書統合儒 道 墨 陰陽等家的思想 比 類成編 史記 呂不 韋 列 傳 記 載 備 天地 萬 物 古 今之 事 是 天 地 萬 物 古 今 無 所 不 談 的 巨書 雖成書於眾手 然其有嚴密的體系 指導思想明確 全書分三大部分 類目 篇章整齊劃一 言詞精審 各篇篇名義旨顯豁 從結構上組合成了一個所 謂 法天地 呂氏春秋 序意 的完整體系 這自然也就把各家不同學說 巧妙地納入了自己的理論架構之中 並且在兼收並蓄中也對各家學說進行了發展 8 陳麗桂 秦漢時期的黃老思想 台北 文津書局 1997 年 頁 1~7 瀧川龜太郎 史記會注考證 台北 文史哲出版社 1993 年 頁 1334 10 陳奇猷 呂氏春秋校釋 呂氏春秋校釋編撰說明 學林出版社 未註出版年代 頁 2 11 許維遹 呂氏春秋集釋 序意 北京 中華書局 2009 年 頁 274 9 14

和 改 造, 從 而 構 成 自 己 的 理 論 體 系, 這 正 是 呂 氏 春 秋 一 書 的 重 要 創 造 今 將 其 書 構 成 的 思 想 體 系, 分 述 於 下 一 呂 氏 春 秋 與 儒 家 孔 子 是 儒 家 學 派 的 創 始 人, 也 是 中 國 歷 史 上 影 響 最 大 的 思 想 家 教 育 家 孟 子 曾 說 : 自 有 生 民 以 來, 未 有 孔 子 也 ( 孟 子 公 孫 丑 上 ) 荀 子 也 稱 孔 子 : 德 與 周 公 齊, 名 與 三 王 並 ( 荀 子 解 蔽 ) 通 則 一 天 下, 窮 則 獨 立 貴 名 天 不 能 死, 地 不 能 埋, 桀 跖 之 世 不 能 汙 ( 荀 子 儒 效 ) 在 諸 子 爭 鳴 時 孔 子 成 了 公 認 的 學 術 思 想 權 威 儒 家 在 先 秦 為 顯 學, 其 徒 眾 多, 其 師 孔 孟 荀 三 人, 又 皆 終 身 遊 學, 以 授 徒 為 業 因 此, 呂 氏 門 客 之 中, 當 不 乏 儒 者 之 士 儒 家 之 旨, 在 宣 明 教 化, 序 正 倫 理, 以 仁 義 道 德 為 本, 以 堯 舜 聖 王 為 法, 故 孔 子 尚 仁, 孟 子 崇 義, 荀 子 隆 禮, 雖 然 要 旨 不 同, 但 其 正 倫 化 俗, 救 世 拯 溺 之 志, 未 嘗 有 殊 呂 氏 春 秋 成 書 於 秦 統 一 前 夕, 是 秦 相 呂 不 韋 組 織 眾 門 客 集 體 編 撰 的 一 部 政 論 書, 其 編 撰 要 旨 在 於 以 史 資 政 該 書 很 重 視 儒 家 思 想, 許 維 遹 先 生 也 說 : 總 晚 周 諸 子 之 精 英, 薈 先 秦 百 家 之 眇 義 12 在 呂 氏 春 秋 書 中, 多 次 提 及 孔 子 及 其 弟 子 等, 往 往 孔 墨 並 稱, 並 且 記 錄 了 不 少 孔 子 的 言 行 與 事 蹟, 繼 承 了 春 秋 戰 國 末 年 孟 荀 尊 孔 的 風 氣 茲 引 下 列 所 述 為 證 : 諭 大 篇 云 : 孔 丘 墨 翟 欲 行 大 道 於 世 而 不 成, 既 足 以 成 顯 名 矣 13 不 侵 篇 云 : 孔 墨, 布 衣 之 士 也, 萬 乘 之 主 千 乘 之 君 不 能 與 之 爭 士 也 14 順 說 篇 云 : 孔 丘 墨 翟, 無 地 為 君, 無 官 為 長, 天 下 丈 夫 女 子 莫 不 延 頸 舉 踵 而 願 安 利 之 15 12 13 14 許 維 遹, 呂 氏 春 秋 集 釋 自 序, 北 京 : 中 華 書 局,2009 年, 頁 7 許 維 遹, 呂 氏 春 秋 集 釋, 北 京 : 中 華 書 局,2009 年, 頁 302 許 維 遹, 呂 氏 春 秋 集 釋, 北 京 : 中 華 書 局,2009 年, 頁 270 15

博 志 篇 云 : 孔 墨 甯 越 皆 布 衣 之 士 也, 慮 於 天 下, 以 為 無 若 先 王 之 術 者, 故 日 夜 學 之 有 便 於 學 者, 無 不 為 也, 有 不 便 於 學 者 無 肯 為 也 蓋 聞 孔 丘 墨 翟, 晝 日 諷 誦 習 業, 夜 親 見 文 王 周 公 旦 而 問 焉 用 志 如 此 其 精 也, 何 事 而 不 達? 何 為 而 不 成? 16 孔 子 對 周 公 仰 慕 不 已, 常 常 懷 念 周 文 王 時 期 盛 行 的 禮 樂 之 制, 其 日 夜 沉 浸 於 周 代 典 籍, 因 此 經 常 夢 見 周 公 有 度 篇 云 : 孔 墨 之 弟 子 徒 屬 充 滿 天 下, 皆 以 仁 義 之 術 教 導 於 天 下, 然 而 無 所 行 17 當 染 篇 云 : 孔 墨 之 後 學 顯 榮 於 天 下 者 眾 矣, 不 可 勝 數, 皆 所 染 者 得 當 也 18 其 次, 呂 氏 春 秋 在 治 國 方 略 上 主 張 儒 家 的 仁 政 思 想, 對 孔 子 及 其 弟 子 十 分 推 崇, 在 呂 氏 春 秋 書 中 稱 讚 孔 子 的 表 現, 整 理 如 下 : 不 二 篇 云 : 孔 子 貴 仁 察 微 篇 云 : 孔 子 見 之 以 細, 觀 化 遠 也 樂 成 篇 云 : 孔 子 始 用 於 魯 魯 人 鷖 誦 之 曰 : 麛 裘 而 韠, 投 之 無 戾 韠 而 麛 裘, 投 之 無 郵 用 三 年, 男 子 行 乎 塗 右, 女 子 行 乎 塗 左, 財 物 之 遺 者, 民 莫 之 舉 大 智 之 用, 固 難 踰 也 今 世 皆 稱 簡 公 哀 公 為 賢, 稱 子 產 孔 子 為 能, 此 二 君 者, 達 乎 任 人 也 19 15 16 17 18 19 許 維 遹, 呂 氏 春 秋 集 釋, 北 京 : 中 華 書 局,2009 年, 頁 379 許 維 遹, 呂 氏 春 秋 集 釋, 北 京 : 中 華 書 局,2009 年, 頁 653 許 維 遹, 呂 氏 春 秋 集 釋, 北 京 : 中 華 書 局,2009 年, 頁 665 許 維 遹, 呂 氏 春 秋 集 釋, 北 京 : 中 華 書 局,2009 年, 頁 53 許 維 遹, 呂 氏 春 秋 集 釋, 北 京 : 中 華 書 局,2009 年, 頁 412~414 16

高 義 篇 云 : 孔 子 見 齊 景 公, 景 公 致 廩 丘 以 為 養, 孔 子 辭 不 受, 入 謂 弟 子 曰 : 吾 聞 君 子 當 功 以 受 祿 今 說 景 公, 景 公 未 之 行 而 賜 之 廩 丘, 其 不 知 丘 亦 甚 矣 令 弟 子 趣 駕, 辭 而 行 孔 子, 布 衣 也, 官 在 魯 司 寇, 萬 乘 難 與 比 行, 三 王 之 佐 不 顯 焉, 取 舍 不 苟 也 夫! 20 從 以 上 的 引 證 可 以 看 出 孔 子 在 呂 氏 春 秋 書 中, 不 僅 是 一 位 教 育 家 思 想 家, 更 是 一 位 才 德 兼 備 聲 名 顯 赫 的 政 治 家 呂 氏 春 秋 對 儒 家 之 推 崇 與 繼 承 也 表 現 在 天 人 合 一 的 思 想 上, 提 倡 以 修 身 為 本, 認 為 民 惟 邦 本, 主 張 正 名 定 分, 以 德 治 國, 重 樂 教 之 理 呂 氏 春 秋 對 孔 子 學 說 更 是 多 方 面 的 採 納 與 吸 收 如 孔 子 倡 導 以 德 治 國, 論 語 為 政 說 : 為 政 以 德, 譬 如 北 辰, 居 其 所 而 眾 星 共 之 呂 氏 春 秋 在 上 德 篇 也 說 : 為 天 下 及 國, 莫 如 以 德, 莫 如 行 義 以 德 以 義, 不 賞 而 民 勸, 不 罰 而 邪 止 以 德 以 義, 則 四 海 之 大, 江 河 之 水, 不 能 亢 矣 ; 太 華 之 高, 會 稽 之 險, 不 能 障 矣 ; 闔 廬 之 教, 孫 吳 之 兵, 不 能 當 矣 故 古 之 王 者, 德 迴 乎 天 地, 澹 乎 四 海, 東 西 南 北 極 日 月 之 所 燭, 天 覆 地 載, 愛 惡 不 臧, 虛 素 以 公, 小 民 皆 之 21 另 有 功 名 篇 也 說 : 善 為 君 者, 蠻 夷 反 舌 殊 俗 異 習 皆 服 之, 德 厚 也 22 孝 行 篇 說 : 先 王 之 所 以 治 天 下 者 五 : 貴 德, 貴 貴, 貴 老, 敬 長, 慈 幼 此 五 者, 先 王 20 21 22 許 維 遹, 呂 氏 春 秋 集 釋, 北 京 : 中 華 書 局,2009 年, 頁 514 許 維 遹, 呂 氏 春 秋 集 釋, 北 京 : 中 華 書 局,2009 年, 頁 517~518 許 維 遹, 呂 氏 春 秋 集 釋, 北 京 : 中 華 書 局,2009 年, 頁 54 17

之 所 以 定 天 下 也 所 謂 貴 德, 為 其 近 於 聖 也 23 愛 士 篇 說 : 行 德 愛 人 則 民 親 其 上, 民 親 其 上 則 皆 樂 為 其 君 死 矣 24 孔 子 也 重 視 孝 道, 孝 乎 惟 孝 友 于 兄 弟, 施 於 有 政 是 亦 為 政, 奚 其 為 為 政? ( 論 語 為 政 ) 孔 子 的 弟 子 有 子 也 說 : 其 為 人 也 孝 弟, 而 好 犯 上 者, 鮮 矣 ; 不 好 犯 上, 而 好 作 亂 者, 未 之 有 也 君 子 務 本, 本 立 而 道 生 孝 弟 也 者, 其 為 仁 之 本 與! ( 論 語 學 而 ) 呂 氏 春 秋 也 承 繼 先 秦 儒 家 孝 之 觀 念, 專 設 孝 行 覽 強 調 孝 道 孝 行 篇 云 : 凡 為 天 下, 治 國 家, 必 務 本 而 後 末 所 謂 本 者, 非 耕 耘 種 殖 之 謂, 務 其 人 也 務 其 人, 非 貧 而 富 之, 寡 而 眾 之, 務 其 本 也 務 本 莫 貴 於 孝 人 主 孝 則 名 章 榮, 下 服 聽, 天 下 譽 人 臣 孝 則 事 君 忠, 處 官 廉, 臨 難 死 士 民 孝 則 耕 芸 疾, 守 戰 固, 不 罷 北 夫 孝, 三 皇 五 帝 之 本 務, 而 萬 事 之 紀 也 25 其 意 指 君 主 治 理 國 家, 需 重 視 人 民 的 修 養, 而 致 力 於 人 民 的 修 養, 首 要 根 本 就 是 使 百 姓 人 人 能 夠 行 孝 孝 道, 是 三 皇 五 帝 治 國 的 根 本, 是 天 下 萬 事 的 綱 紀 二 呂 氏 春 秋 與 周 易 呂 氏 春 秋 通 過 周 易 的 陰 陽 觀 念, 說 明 太 一 透 過 陰 陽 化 生 萬 物 ( 大 樂 ) 說 : 萬 物 所 出, 造 於 太 一, 化 於 陰 陽 太 一 出 兩 儀, 兩 儀 出 陰 陽 陰 陽 變 化, 一 上 一 下, 合 而 成 章 由 渾 一 未 分 無 邊 無 涯 的 太 一 中, 逐 步 分 化 出 陰 與 陽 二 氣, 再 由 陰 與 陽 相 互 作 用 生 成 萬 物 26 23 24 25 26 許 維 遹, 呂 氏 春 秋 集 釋, 北 京 : 中 華 書 局,2009 年, 頁 308 許 維 遹, 呂 氏 春 秋 集 釋, 北 京 : 中 華 書 局,2009 年, 頁 191 許 維 遹, 呂 氏 春 秋 集 釋, 北 京 : 中 華 書 局,2009 年, 頁 306~307 王 邦 雄 岑 溢 成 楊 祖 漢 高 柏 園, 中 國 哲 學 史, 台 北 : 國 立 空 中 大 學,1995 年, 頁 260 18

周 易 包 括 易 經 和 易 傳 兩 部 份 易 經 中 的 八 卦 分 別 代 表 天 地 雷 風 水 火 山 澤, 這 八 種 自 然 物 構 成 了 宇 宙 的 整 體 易 經 以 代 表 天 地 的 乾 坤 二 卦 起 始, 以 既 濟 未 濟 為 終, 逐 層 展 開 六 十 四 卦, 它 極 天 下 之 賾 者, 存 乎 卦 ; 鼓 天 下 之 動 者, 存 乎 辭 ( 繫 辭 上 ), 包 含 了 宇 宙 多 種 訊 息, 每 卦 都 標 示 由 天 地 人 組 成 的 宇 宙 整 體 呂 氏 春 秋 承 繼 了 周 易 的 整 體 思 維, 表 現 在 十 二 紀 對 事 物 之 間 存 在 的 理 解, 進 而 提 出 宇 宙 萬 物 一 體 論 呂 氏 春 秋 情 欲 說 : 人 之 與 天 地 也 同, 萬 物 之 形 雖 異, 其 情 一 體 也 呂 氏 春 秋 有 始 又 說 : 天 地 萬 物, 一 人 之 身 也, 此 之 謂 大 同 眾 耳 目 鼻 口 也, 眾 五 穀 寒 暑 也, 此 之 謂 眾 異, 則 萬 物 備 也 呂 氏 春 秋 把 宇 宙 萬 物 比 喻 做 一 人 之 身 宇 宙 萬 物 彼 此 雖 有 差 別, 但 其 本 質 上 是 統 一 的 27 其 次, 呂 氏 春 秋 書 中 說 : 類 同 相 召, 氣 同 則 合, 聲 比 則 應 其 類 通 應 同 與 天 人 感 應 思 想 ( 見 召 類 精 通 應 同 ), 受 易 傳 同 聲 相 應, 同 氣 相 求 乾 文 言 的 影 響 甚 為 明 顯 周 易 又 以 卦 象 及 卦 爻 的 結 合 表 達 了 宇 宙 間 循 環 往 復 的 道 理 周 易. 象 傳 指 出 : 无 往 不 復, 天 地 際 也 宇 宙 初 始 往 者 必 將 有 反 復 也 易 否 也 說 : 否 之 匪 人, 不 利 君 子 貞, 大 往 小 來 易 泰 又 說 : 泰 : 小 往 大 來, 吉 亨 這 些 引 述 明 顯 的 說 出 周 易 對 天 地 循 環 轉 動 道 理 最 好 的 說 明 呂 氏 春 秋 受 此 影 響, 在 大 樂 也 說 : 天 地 車 輪, 終 則 復 始, 極 則 復 反, 莫 不 咸 當 圜 道 更 詳 細 說 明 了 圜 道 觀 : 天 道 圜, 地 道 方, 聖 王 法 之, 所 以 立 上 下 何 以 說 天 道 之 圜 也? 精 氣 一 上 一 下, 圜 周 復 雜, 無 所 稽 留, 故 曰 天 道 圜 生 而 長, 長 而 大, 大 而 成, 成 乃 衰, 衰 乃 殺, 殺 乃 藏, 圜 道 也 28 這 種 週 而 復 始, 運 行 無 窮 的 圜 道, 就 是 天 地 之 道 三 呂 氏 春 秋 與 道 家 呂 氏 春 秋 將 宇 宙 萬 物 的 來 源 叫 做 太 一, 很 明 顯 的 是 結 合 了 與 道 家 有 關 道 的 性 質 之 描 述 畢 沅 新 校 呂 氏 春 秋 序 說 呂 氏 春 秋 兼 儒 墨 之 旨, 27 28 王 啟 才, 呂 氏 春 秋 研 究, 北 京 : 學 苑 出 版 社,2007 年, 頁 262 許 維 遹, 呂 氏 春 秋 集 釋, 北 京 : 中 華 書 局,2009 年, 頁 78~79 19

合 名 法 之 源, 高 誘 序 呂 氏 春 秋 說 : 以 道 德 爲 標 的, 以 無 爲 爲 綱 紀, 以 忠 義 為 品 式, 以 公 方 為 檢 格 29 可 見 先 秦 道 家 思 想 在 呂 氏 春 秋 中, 佔 很 大 的 比 重 首 先, 就 它 的 道 論 而 言, 基 本 上 就 是 從 老 子 衍 化 而 來 的 30 大 樂 說 : 道 也 者, 視 之 不 見, 聽 之 不 聞, 不 可 為 狀 有 知 不 見 之 見 不 聞 之 聞, 無 狀 之 狀 者, 則 幾 於 知 之 矣 道 也 者, 至 精 也, 不 可 為 形, 不 可 為 名 31 道 無 形 又 無 名, 卻 是 絕 對 超 高 的 存 在, 這 是 老 子 闡 述 道 的 基 本 性 格 老 子 一 書 是 道 家 一 部 完 整 的 哲 學 著 作, 道 家 學 派 為 它 所 創 始 呂 氏 春 秋 明 顯 的 推 崇 老 子 的 思 想 ( 一 ) 對 道 的 體 認 老 子 把 道 看 作 是 宇 宙 之 本 老 子 第 四 十 二 章 說 : 道 生 一, 一 生 二, 二 生 三, 三 生 萬 物 32 老 子 第 二 十 五 章 說 : 故 道 大, 天 大, 地 大, 人 亦 大 域 中 有 四 大, 而 人 居 其 一 焉 人 法 地, 地 法 天, 天 法 道, 道 法 自 然 33 老 子 也 強 調 天 道 地 道 與 人 道 彼 此 的 融 合 與 貫 通 老 子 第 十 四 章 說 : 視 之 不 見, 名 曰 夷 ; 聽 之 不 聞, 名 曰 希 ; 搏 之 不 得, 名 曰 微 此 三 者 不 可 致 詰, 故 混 而 為 一 其 上 不 皦, 其 下 不 昧, 繩 繩 兮 不 可 名, 復 歸 於 無 物 是 謂 無 狀 之 狀, 無 物 之 象, 是 謂 惚 恍 34 老 子 第 二 十 一 章 說 : 道 之 為 物, 唯 恍 唯 惚 忽 兮 恍 兮, 其 中 有 象 ; 恍 兮 忽 兮, 其 中 有 物 窈 兮 冥 兮, 其 中 有 精 ; 冥 兮 窈 兮, 其 中 有 信 35 29 30 31 32 33 34 許 維 遹, 呂 氏 春 秋 集 釋 ( 呂 氏 春 秋 序 ), 北 京 : 中 華 書 局,2009 年, 頁 3 陳 麗 桂, 秦 漢 時 期 的 黃 老 思 想, 台 北 : 文 津 書 局,1997 年, 頁 7 許 維 遹, 呂 氏 春 秋 集 釋, 北 京 : 中 華 書 局,2009 年, 頁 111 陳 鼓 應 註 譯, 老 子 今 註 今 譯, 臺 北 : 台 灣 商 務 印 書 行,1980 年, 頁 208 陳 鼓 應 註 譯, 老 子 今 註 今 譯, 臺 北 : 台 灣 商 務 印 書 行,1980 年, 頁 145 陳 鼓 應 註 譯, 老 子 今 註 今 譯, 臺 北 : 台 灣 商 務 印 書 行,1980 年, 頁 101 20

老 子 第 三 十 五 章 說 : 道 之 出 口, 淡 乎 其 無 味, 視 之 不 足 見, 聽 之 不 足 聞, 用 之 不 足 既 36 此 外, 老 子 第 四 章 說 道 : 淵 兮 似 萬 物 之 宗, 稱 道 為 玄 牝 萬 物 母 ( 老 子 第 一 章 ), 是 天 地 根 ( 老 子 第 六 章 ) 第 五 十 一 章 也 說 道 生 育 萬 物, 生 而 不 有, 為 而 不 恃, 長 而 不 宰 第 三 十 四 章 又 說 : 大 道 氾 兮, 其 可 左 右 萬 物 恃 之 以 生 而 不 辭, 功 成 而 不 有 衣 養 萬 物 而 不 為 主, 常 無 欲 可 名 於 小 ; 萬 物 歸 焉 而 不 為 主, 可 名 為 大 以 其 終 不 自 為 大, 故 能 成 其 大 37 總 括 以 上 老 子 的 思 想, 呂 氏 春 秋 在 貴 公 說 : 天 地 大 矣, 生 而 弗 子, 成 而 弗 有, 萬 物 皆 被 其 澤 得 其 利 而 莫 知 其 所 由 始, 此 三 皇 五 帝 之 德 也 有 始 說 : 天 地 有 始, 天 微 以 成, 地 塞 以 形 天 地 合 和, 生 之 大 經 也 圜 道 也 說 道, 萬 物 以 為 宗 道 是 生 物 之 源, 其 生 化 無 私 無 欲 不 有 不 宰, 老 子 如 此 說, 呂 氏 春 秋 也 如 此 說 只 不 過 在 進 一 步 分 析 道 生 萬 物 的 現 象 時, 呂 氏 春 秋 卻 以 天 地 代 替 了 道 38 呂 氏 春 秋 直 接 繼 承 老 子 的 思 想 而 來, 在 ( 大 樂 ) 說 : 萬 物 所 出, 造 於 太 一, 化 於 陰 陽 萌 芽 始 震, 凝 以 形 呂 氏 春 秋 把 道 看 做 是 宇 宙 最 原 始 的 狀 態 39 道 既 然 是 宇 宙 自 然 的 變 化, 萬 物 皆 由 此 生 長 出 來, 因 此 道 也 能 為 人 們 所 掌 握 因 此, 呂 氏 春 秋 在 圜 道 篇 說 : 一 也 齊 至 貴, 莫 知 其 原, 莫 知 其 端, 莫 知 其 始, 莫 知 其 終, 而 萬 物 以 為 宗 聖 王 法 之, 以 令 其 性, 以 定 其 正, 以 出 號 令 此 外, 審 時 也 說 : 夫 稼 為 之 者 人 也, 生 之 者 地 也, 養 之 者 天 也 道 既 然 兼 備 自 然 規 律 與 社 會 規 律, 天 地 人 三 者 則 是 密 切 相 連 的 35 36 37 38 39 陳 鼓 應 註 譯, 老 子 今 註 今 譯, 臺 北 : 台 灣 商 務 印 書 行,1980 年, 頁 131 陳 鼓 應 註 譯, 老 子 今 註 今 譯, 臺 北 : 台 灣 商 務 印 書 行,1980 年, 頁 181 陳 鼓 應 註 譯, 老 子 今 註 今 譯, 臺 北 : 台 灣 商 務 印 書 行,1980 年, 頁 179 陳 麗 桂, 秦 漢 時 期 的 黃 老 思 想, 台 北 : 文 津 書 局,1997 年, 頁 9 王 啟 才, 呂 氏 春 秋 研 究, 北 京 : 學 苑 出 版 社,2007 年, 頁 277 21

( 二 ) 法 天 地 的 天 人 思 想 呂 氏 春 秋 一 書, 內 容 非 常 豐 富, 是 呂 不 韋 論 述 政 綱 政 略 的 書 春 秋 戰 國 時 期, 學 派 林 立, 各 家 各 派 都 有 自 己 的 思 想 學 說 史 記 呂 不 韋 列 傳 說 它 備 天 地 萬 物 古 今 之 事, 正 意 味 著 綜 合 各 家 學 說, 包 括 天 道 和 人 道 的 理 論, 形 成 自 己 的 思 想 體 系 老 子 第 二 十 五 章 說 : 人 法 地, 地 法 天, 天 法 道, 道 法 自 然 呂 氏 春 秋 受 老 子 影 響, 提 出 法 天 地 的 天 人 思 想 呂 氏 春 秋 序 意 記 載 : 文 信 侯 曰 : 嘗 得 學 黃 帝 之 所 以 誨 顓 頊 矣, 爰 有 大 圜 在 上, 大 矩 在 下, 汝 能 法 之, 為 民 父 母 蓋 聞 古 之 清 世, 是 法 天 地 凡 十 二 紀 者, 所 以 紀 治 亂 存 亡 也, 所 以 知 壽 夭 吉 凶 也 上 揆 之 天, 下 驗 之 地, 中 審 之 人, 若 此 則 是 非 可 不 可 無 所 遁 矣 天 曰 順, 順 維 生 地 曰 固, 固 維 寧 人 曰 信, 信 維 聽 三 者 咸 當, 無 為 而 行 40 引 文 中 的 大 圜 指 天, 大 矩 指 地, 古 代 認 為 天 圓 地 方 呂 氏 春 秋 認 為 天 道 順 行, 是 屬 於 動, 產 生 萬 物 ; 地 道 牢 固, 是 屬 於 靜, 使 萬 物 安 寧 的 成 長 呂 氏 春 秋 認 為 天 有 天 道, 地 有 地 理, 人 有 人 紀, 天 地 人 各 有 其 規 律 性, 這 些 規 律 都 必 須 遵 守 呂 氏 春 秋 以 法 天 地 思 想 貫 穿 全 書, 並 以 此 為 社 會 行 為 的 最 高 準 則 呂 氏 春 秋 的 政 治 思 想, 就 是 將 天 和 人 天 道 和 人 道 貫 穿 起 來, 崇 尚 自 然, 取 法 天 地 其 次, 呂 氏 春 秋 也 繼 承 道 家 老 子 信 的 思 想 老 子 一 書 中, 多 次 提 到 信 : 老 子 第 八 章 說 : 居 善 地, 心 善 淵, 與 善 仁, 言 善 信, 政 善 治, 事 善 能, 動 善 時 老 子 第 十 七 章 說 : 信 不 足 焉, 有 不 信 焉 老 子 第 四 十 九 章 說 : 信 者, 吾 信 之 ; 不 信 者, 吾 亦 信 之 老 子 第 六 十 三 章 說 : 夫 輕 諾 必 寡 信 由 此 可 證, 老 子 對 信 的 重 視 而 呂 氏 春 秋 也 提 到 信, 40 許 維 遹, 呂 氏 春 秋 集 釋, 北 京 : 中 華 書 局,2009 年, 頁 273~274 22

引 文 中 說 : 人 曰 信, 信 維 聽, 貴 信 篇 也 說 : 凡 人 主 必 信 信 而 又 信, 誰 人 不 親? 故 周 書 曰 : 允 哉 允 哉! 以 言 非 信, 則 百 事 不 滿 也, 故 信 之 為 功 大 矣 君 臣 不 信, 則 百 姓 誹 謗, 社 稷 不 寧 處 官 不 信, 則 少 不 畏 長, 貴 賤 相 輕 賞 罰 不 信, 則 民 易 犯 法, 不 可 使 令 交 友 不 信, 則 離 散 鬱 怨, 不 能 相 親 百 工 不 信, 信 而 又 信, 重 襲 於 身, 乃 通 於 天 以 此 治 人, 則 膏 雨 甘 露 降 矣, 寒 暑 四 時 當 矣 41 呂 氏 春 秋 把 信 當 做 為 人 或 為 君 的 立 身 之 道, 它 認 為 人 道 貴 信 呂 氏 春 秋 繼 承 了 老 莊 的 無 爲 思 想, 主 張 鞏 固 政 權 在 於 清 靜 無 爲, 有 道 之 主, 因 而 不 爲 虛 靜 以 待 ( 知 度 ), 只 有 這 種 無 爲 虛 靜, 才 能 達 到 無 爲 而 無 不 爲 的 自 由 境 界 綜 觀 呂 氏 春 秋, 自 有 它 自 己 的 主 導 思 想 在 天 道 觀 上, 是 基 本 遵 循 道 家, 把 道 或 一 看 作 是 哲 學 的 最 高 範 疇 但 它 卻 又 對 老 子 的 道 進 行 了 改 造, 認 為 道 是 天, 是 太 一 是 精 氣 是 自 然 如 說 : 萬 物 所 出, 造 於 太 一, 化 於 陰 陽 ( 呂 氏 春 秋 大 樂 ) 第 三 節 呂 氏 春 秋 音 樂 思 想 的 淵 源 呂 氏 春 秋 兼 具 諸 子 之 說 而 有 之, 因 此 其 論 及 音 樂 思 想, 亦 調 和 折 衷, 兼 具 儒 道 陰 陽 各 家 之 說 今 分 別 敘 述 如 下 : 一 呂 氏 春 秋 所 受 儒 家 音 樂 思 想 之 影 響 儒 家 論 樂, 基 本 上 是 從 情 感 的 表 現 和 感 染 作 用 來 說 明 音 樂 的 本 質, 強 調 人 的 主 體 的 情 感 運 用 ; 此 外, 又 因 宗 教 政 治 等 實 用 的 牽 連, 凸 顯 出 音 樂 的 社 會 功 能 音 樂 為 人 格 修 養 的 最 高 境 界 呂 氏 春 秋 言 樂 之 大 旨, 歸 宗 於 儒 家 之 樂 教 42 孔 子 對 於 樂 教 的 看 重, 可 引 論 語 八 佾 所 敘 述 可 知 : 樂 其 可 知 也 : 始 作, 41 42 許 維 遹, 呂 氏 春 秋 集 釋, 北 京 : 中 華 書 局,2009 年, 頁 535~536 張 蕙 慧, 中 國 古 代 樂 教 思 想 論 集, 台 北 : 文 津 出 版 社,1991 年, 頁 110 23

翕 如 也 ; 從 之, 純 如 也, 皦 如 也, 繹 如 也, 以 成 又 說 : 興 於 詩, 立 於 禮, 成 於 樂 ( 論 語 泰 伯 ) 禮 以 節 眾, 樂 以 和 眾, 孔 子 把 禮 樂 的 道 德 教 育, 作 為 君 子 修 養 的 必 備 條 件, 體 現 以 詩 和 樂 作 為 教 育 的 起 始 與 終 端 孔 子 重 視 詩 教 樂 教 禮 教, 開 門 授 徒, 對 音 樂 教 育 尤 為 用 力 孔 子 除 了 論 樂, 更 深 入 論 及 音 樂 對 人 的 情 感 體 驗 以 及 內 心 之 樂 等 問 題 論 語 陽 貨 曰 : 樂 云 樂 云, 鐘 鼓 云 乎 哉? 孔 子 用 音 樂 表 現 其 人 生, 經 常 以 仁 的 音 樂 觀 表 現 其 人 格 與 性 靈 孔 子 對 音 樂 具 有 濃 厚 的 興 趣, 據 史 記 孔 子 世 家 記 載, 孔 子 曾 訪 樂 於 萇 弘 學 鼓 琴 于 師 襄 子, 說 孔 子 向 師 襄 子 學 彈 琴, 在 未 得 其 曲 得 其 數 得 其 意 得 其 為 人 之 前, 拒 絕 師 襄 子 建 議 更 換 新 的 曲 目, 刻 苦 專 一 地 練 習 同 一 首 歌 曲, 直 到 對 樂 曲 的 內 容 樂 曲 的 規 律 和 形 象 都 有 深 刻 的 理 解 為 止, 令 師 襄 大 為 嘆 服 孔 子 對 於 樂 的 欣 賞, 是 從 仁 為 出 發 點 一 旦 樂 舞 有 違 于 禮 背 離 于 仁 時, 便 會 成 為 孔 子 心 目 中 醜 陋 的 東 西, 例 如 當 孔 子 知 道 季 氏 八 佾 舞 于 庭 時, 怒 不 可 遏 : 是 可 忍, 孰 不 可 忍? 以 及 惡 鄭 聲 的 鮮 明 態 度 對 於 評 論 音 樂 的 準 則, 是 以 美 善 合 一 為 最 高 境 界 論 語 八 佾 記 載 : 子 謂 韶 : 盡 美 矣, 又 盡 善 也 43 孔 子 對 韶 樂 賦 予 崇 高 的 歷 史 評 價 韶 樂 記 載 舜 帝 治 國 的 德 業, 孔 子 誇 讚 舜 的 德 政, 無 一 不 善, 表 現 在 韶 樂 當 中, 因 此, 孔 子 稱 讚 曰 : 盡 善 又 盡 美 甚 至 子 在 齊 聞 韶, 三 月 不 知 肉 味 曰 : 不 圖 為 樂 之 至 於 斯 也! 44 ( 論 語 述 而 ) 而 同 樣 藝 術 成 就 很 高, 但 顯 露 殺 伐 之 氣 的 ( 武 ) 樂, 由 於 所 表 彰 的 是 武 王 伐 紂 的 功 績, 天 下 是 由 武 力 得 來, 孔 子 則 認 為 武, 盡 美 矣, 未 盡 善 也 45 ( 論 語 八 佾 ) 夏 商 周 統 治 者 和 王 宮 貴 族 十 分 強 調 音 樂 的 樂 教 作 用 在 周 代, 宮 廷 設 有 專 門 領 導 最 高 音 樂 教 育 機 構 的 樂 官 大 司 樂, 由 它 制 定 體 現 音 樂 表 演 制 度 的 成 43 44 45 宋 朱 熹, 四 書 章 句 集 注, 台 北 : 復 文 圖 書 出 版 社,1990 年, 頁 68 宋 朱 熹, 四 書 章 句 集 注, 台 北 : 復 文 圖 書 出 版 社,1990 年, 頁 96 宋 朱 熹, 四 書 章 句 集 注, 台 北 : 復 文 圖 書 出 版 社,1990 年, 頁 68 24

均 之 法, 使 音 樂 能 發 揮 出 治 理 國 家 輔 佐 朝 政 ( 以 致 建 國 之 學 政 ) 的 政 治 作 用 未 完 成 這 一 使 命, 大 司 樂 採 取 的 重 大 措 施 是 通 過 學 習 樂 舞 來 培 養 稱 為 國 子 的 學 員 ( 國 子, 王 侯 和 宮 卿 大 夫 們 的 子 弟 ), 使 它 們 在 樂 德 樂 語 和 樂 舞 三 方 面 得 到 提 高, 將 來 成 為 國 家 的 棟 樑 樂 德 就 是 學 習 音 樂 舞 蹈 養 成 品 行 道 德 修 養 ; 樂 語 就 是 學 習 音 樂 舞 蹈 獲 得 的 語 言 文 化 知 識 ; 樂 舞 就 是 學 習 音 樂 舞 蹈 掌 握 的 樂 舞 表 演 技 能 國 子 們 學 習 的 樂 舞 內 容, 包 括 前 述 的 六 代 之 樂, 這 是 經 典 教 材 ; 其 次 是 各 類 不 同 風 格 的 稱 之 為 小 舞 的 小 型 音 樂 舞 蹈 禮 記 王 制 曰 : 樂 正 崇 四 術, 立 四 教, 順 先 王 詩 書 禮 樂 以 造 士 : 春 秋 教 以 禮 樂, 冬 夏 教 以 詩 書 王 大 子, 王 子, 羣 后 之 大 子, 卿 大 夫 元 士 之 適 子, 國 之 俊 選, 皆 造 焉 46 二 呂 氏 春 秋 所 受 道 家 音 樂 思 想 之 影 響 道 家 論 樂, 基 本 上 是 反 對 人 為 制 作, 反 對 音 樂 的 社 會 功 能, 也 不 以 感 官 的 愉 悅 為 追 求 的 目 標 道 家 論 樂 只 著 重 在 自 然 之 美 的 精 神 呂 氏 春 秋 論 樂, 一 開 始 就 把 它 與 道 結 合 在 一 起, 以 道 來 闡 發 音 樂 成 為 其 探 討 宇 宙 根 源 的 重 要 組 成 部 分 大 樂 篇 說 : 音 樂 之 所 由 來 者 遠 矣, 生 於 度 量, 本 於 太 一 又 說 : 萬 物 所 出, 造 於 太 一, 化 於 陰 陽 在 呂 氏 春 秋 的 宇 宙 觀 中, 宇 宙 所 有 事 物, 都 源 出 於 太 一 而 太 一 就 是 老 子 的 道, 為 宇 宙 萬 物 之 根 源, 亦 為 音 樂 之 所 自 出 呂 氏 春 秋 的 太 一 說, 源 自 於 莊 子 莊 子 天 下 說 : 建 之 以 常 無 有, 主 之 以 太 一 47 為 道 家 論 道 之 本 體 而 呂 氏 春 秋 稱 音 樂 與 萬 物 同 本 於 太 一, 此 論 述 可 為 呂 氏 春 秋 音 樂 思 想 源 於 道 家 之 明 證 呂 氏 春 秋 論 及 音 樂 的 產 生 過 程 中 又 提 到 : 太 一 出 兩 儀, 兩 儀 出 陰 陽 陰 陽 變 化, 一 上 一 下, 合 而 成 章 兩 儀 ( 天 地 ) 由 太 一 而 生, 陰 陽 又 由 兩 儀 而 生, 陰 陽 變 化 產 生 了 有 形 的 萬 物, 有 形 的 萬 物, 就 產 生 了 聲 音, 聲 音 高 低 強 弱 沒 有 過 與 不 及 之 處, 先 王 制 樂, 以 此 為 依 據 大 樂 說 : 樂 之 所 由 來, 46 47 孫 希 旦, 禮 記 集 解, 中 華 書 局,1989 年 年, 頁 364 李 滌 生, 荀 子 集 釋, 台 北 : 學 生 書 局 印 行,1979 年, 頁 1093 25

就 聲 的 由 來 講, 是 相 生 而 成 的 大 樂 從 天 道 自 然 的 角 度 講 音 樂 的 產 生, 首 先 是 從 聲 的 角 度 講, 這 也 是 先 王 定 樂 的 基 礎 因 此, 形 體 有 處, 莫 不 有 聲 ( 大 樂 ), 接 著 又 說 : 聲 出 於 和, 和 出 於 適 和 適 先 王 定 樂, 由 此 而 生 ( 大 樂 ) 由 此 可 知, 呂 氏 春 秋 在 講 到 音 樂 形 成 的 時 候, 首 先 注 意 的 是 音 聲 音 律 的 形 成 以 及 遵 循 的 規 律 和 原 則 此 外, 大 樂 又 說 : 道 也 者, 視 之 不 見, 聽 之 不 聞, 不 可 為 狀 有 知 不 見 之 見 不 聞 之 聞 無 狀 之 狀 者, 則 幾 於 知 之 矣 道 也 者, 至 精 也, 不 可 為 形, 不 可 為 名, 彊 為 之 謂 之 太 一 如 此 的 形 容, 與 老 子 第 十 四 章 : 視 之 不 見, 名 曰 夷 ; 聽 之 不 聞, 名 曰 希 ; 搏 之 不 得, 名 曰 微 此 三 者 不 可 致 詰, 故 混 而 為 一 其 上 不 皦, 其 下 不 昧 繩 繩 兮 不 可 名, 復 歸 於 無 物 是 謂 無 狀 之 狀, 無 物 之 象, 是 謂 惚 恍 迎 之 不 見 其 首 ; 隨 之 不 見 其 後 執 古 之 道, 以 御 今 之 有 能 知 古 始, 是 謂 道 紀 48 兩 者 的 說 法 是 如 出 一 轍 呂 氏 春 秋 繼 承 了 老 莊 的 無 爲 思 想, 主 張 鞏 固 政 權 在 於 清 靜 無 爲, 有 道 之 主, 因 而 不 爲, 虛 靜 以 待 ( 知 度 ), 只 有 這 種 無 爲 虛 靜, 才 能 達 到 無 爲 而 無 不 爲 的 自 由 境 界 綜 觀 呂 氏 春 秋, 自 有 它 自 己 的 主 導 思 想 在 天 道 觀 上, 是 基 本 遵 循 道 家, 把 道 或 一 看 作 是 哲 學 的 最 高 範 疇 但 它 卻 又 對 老 子 的 道 進 行 了 改 造, 認 為 道 是 天, 是 太 一 是 精 氣 是 自 然 三 呂 氏 春 秋 所 受 墨 家 音 樂 思 想 之 影 響 墨 家 的 音 樂 思 想, 以 墨 翟 為 代 表 墨 子 的 生 卒 年 代 在 史 記 孟 荀 列 傳 記 載 : 蓋 墨 翟 宋 之 大 夫 善 守 御 為 節 用 或 曰 竝 孔 子 時 或 曰 在 其 後 49 清 孫 詒 讓 說 : 墨 子 之 生 蓋 稍 後 於 七 十 子 不 得 見 孔 子 身 丁 戰 國 之 初 48 49 陳 鼓 應 註 譯, 老 子 今 註 今 譯, 臺 北 : 台 灣 商 務 印 書 行,1980 年, 頁 101 瀧 川 龜 太 郎, 史 記 會 注 考 證, 台 北 : 文 史 哲 出 版 社,1993 年, 頁 923 26

50 認 為 墨 子 其 人 之 時 代 必 在 孔 子 後 孟 子 前, 生 於 春 秋 戰 國 之 際 墨 子 對 音 樂 採 取 否 定 的 態 度, 他 認 為 音 樂 對 於 人 民, 無 益 而 有 害 蕙 慧 說 : 墨 家 提 倡 非 樂 思 想, 在 墨 子 一 書 中 言 詞 尖 銳, 自 有 其 歷 史 背 景 張 墨 子 生 於 春 秋 戰 國 之 際, 此 時 文 勝 質 衰, 虛 浮 成 習, 在 我 國 歷 史 上 是 社 會 發 生 劇 變 的 總 樞 紐, 這 種 劇 變, 便 是 孕 育 新 思 想 的 最 好 溫 床 當 時 一 般 上 層 社 會 的 人, 忽 略 生 產 事 業 的 提 倡, 而 人 口 增 加, 生 產 減 少, 食 之 者 眾, 兼 之 天 然 災 禍 乾 旱 水 災 無 法 彌 補, 於 是 求 過 於 供, 形 成 哀 鴻 遍 野, 慘 不 忍 睹 的 混 亂 社 會, 這 種 現 象, 自 然 給 墨 子 相 當 大 的 刺 激, 這 是 墨 子 思 想 的 淵 源 之 一 51 墨 子 所 處 年 代, 適 逢 春 秋 戰 國 中 國 社 會 變 革 最 大 之 際 墨 子 耳 聞 目 見 貴 富 兩 族, 驕 奢 淫 佚, 極 聲 色 犬 馬 之 慾, 因 此, 在 其 思 想 中 充 滿 著 對 時 代 環 境 之 強 烈 反 映, 是 極 為 自 然 之 事 此 外, 墨 子 提 倡 非 樂, 不 僅 由 於 音 樂 在 當 時 是 貴 族 的 獨 享 品, 平 民 不 得 參 與, 而 且 音 樂 大 為 民 害, 貽 患 無 窮, 以 他 的 民 主 勤 勞 主 義 的 觀 點 來 看, 當 然 必 須 加 以 排 斥 這 樣 的 傾 向, 不 僅 是 墨 家 而 已, 就 是 道 家 法 家 亦 不 例 外 52 老 子 在 ( 第 十 二 章 ) 提 到 : 五 音 令 人 耳 聾 53 莊 子 也 說 : 多 於 聰 者, 亂 五 聲, 淫 六 律, 金 石 絲 竹 黃 鐘 大 呂 之 聲 非 乎? 而 師 曠 是 已 屈 折 禮 樂, 呴 俞 仁 義, 以 慰 天 下 之 心 者, 此 失 其 常 然 也 54 墨 子 生 於 禍 亂 頻 仍 之 時 代, 其 心 之 所 感, 自 以 非 樂 為 務 然 而, 孔 子 所 處 之 春 秋 勝 於 戰 國, 提 倡 樂 教 猶 可 維 持 國 家 社 會 一 部 份 的 秩 序, 墨 子 即 使 提 倡 禮 樂, 恐 也 無 補 於 社 會, 蓋 時 代 不 同, 所 見 者 有 別, 所 50 ( 清 ) 孫 詒 讓 : 墨 子 閒 詁 序, 台 北 : 河 洛 圖 書, 未 註 出 版 年 代, 頁 1 51 張 蕙 慧, 中 國 古 代 樂 教 思 想 論 集, 台 北 : 文 津 出 版 社,1991 年, 頁 49~50 52 張 蕙 慧, 中 國 古 代 樂 教 思 想 論 集, 台 北 : 文 津 出 版 社,1991 年, 頁 62 53 陳 鼓 應, 老 子 今 註 今 譯, 台 北 : 台 灣 商 務 印 書 館,1907 年, 頁 93 54 郭 慶 藩 輯, 莊 子 集 釋, 台 北 : 華 正 書 局,1982 年, 頁 314~321 27

倡 者 亦 必 相 異 55 墨 家 從 功 利 的 角 度, 提 出 非 樂 的 言 論, 基 本 上 是 站 在 功 利 的 立 場, 將 人 民 的 一 切 利 益 侷 限 在 衣 食 等 物 質 的 富 庶 上, 認 為 音 樂 上 考 之 不 中 聖 王 之 事 下 度 之 不 中 萬 民 之 利 56 墨 子 認 為 國 君 耽 於 聲 色, 耗 費 有 用 的 財 力, 去 做 無 益 於 百 姓 的 事, 甚 至 危 害 天 下 蒼 生, 至 深 且 鉅, 他 們 所 聽 到 的 音 樂 已 非 先 王 制 樂 的 本 意 墨 子 非 樂 說 : 昔 者 齊 康 公 興 樂 萬, 萬 人 不 可 衣 短 褐 不 可 食 糠 糟 曰 食 飲 不 美 面 目 顏 色 不 足 視 也 衣 服 不 美 身 體 從 容 不 足 觀 也 是 以 食 必 梁 肉 衣 必 文 繡 此 常 不 從 事 乎 衣 食 之 財 而 常 食 乎 人 者 也 57 齊 康 公 喜 好 音 樂 和 萬 舞, 因 而 造 成 國 家 滅 亡 墨 子 以 此 事 為 例, 說 明 為 樂 不 能 生 財 以 利 人, 反 而 耗 人 之 財 以 自 利, 國 君 應 該 引 以 為 殷 鑑 此 外, 墨 子 在 ( 三 辯 ) 又 說 : 程 繁 問 於 子 墨 子 曰 夫 子 曰 聖 王 不 為 樂 昔 諸 侯 倦 於 聽 治 息 於 鐘 鼓 之 樂 士 大 夫 倦 於 聽 治 息 於 竽 瑟 之 樂 農 夫 春 耕 夏 耘 秋 斂 冬 藏 息 於 瓴 缶 之 樂 今 夫 子 曰 聖 王 不 為 樂 此 譬 之 猶 馬 駕 而 不 稅 弓 張 而 不 弛 無 乃 有 血 氣 者 之 所 不 能 至 邪? 子 墨 子 曰 昔 者 堯 舜 有 茅 茨 者 且 以 為 禮 且 以 為 樂 周 成 王 之 治 天 下 也 不 若 武 王 武 王 之 治 天 下 也 不 若 成 湯 成 湯 之 治 天 下 也 不 若 堯 舜 故 其 樂 愈 繁 者 其 治 逾 寡 自 此 觀 之 樂 非 所 以 治 天 下 也 58 周 成 王 治 理 天 下 不 及 周 武 王, 周 武 王 治 理 天 下 不 及 成 湯, 成 湯 治 理 天 下 又 不 及 堯 舜 59 就 是 因 為 成 王 為 樂 愈 於 武 王, 武 王 為 樂 愈 於 成 湯, 成 湯 為 樂 愈 於 堯 舜 所 以 樂 不 可 以 治 天 下, 樂 既 不 可 以 治 天 下, 當 應 廢 除 墨 子 主 張 聖 王 沒 有 音 樂, 認 為 音 樂 是 不 具 任 何 意 義, 只 會 加 重 百 姓 的 負 擔, 使 國 家 趨 於 貧 窮 其 根 據 為 歷 55 56 57 58 59 張 蕙 慧, 中 國 古 代 樂 教 思 想 論 集, 台 北 : 文 津 出 版 社,1991 年, 頁 63 張 純 一, 墨 子 集 解, 台 北 : 文 史 哲 出 版 社,1993 年, 頁 303 張 純 一, 墨 子 集 解, 台 北 : 文 史 哲 出 版 社,1993 年, 頁 307~308 張 純 一, 墨 子 集 解, 台 北 : 文 史 哲 出 版 社,1993 年, 頁 58~60 李 漁 叔 註 譯, 墨 子 今 註 今 譯, 台 北 : 台 灣 商 務 印 書 館,1974 年, 頁 37 28

史 的 經 驗 法 則 與 教 訓, 因 為 樂 愈 繁, 治 逾 寡 之 明 訓 歷 歷 俱 在 60 呂 氏 春 秋 的 侈 樂 篇 呼 應 ( 墨 子 非 樂 ) 的 立 論 基 礎 侈 樂 篇 說 : 世 之 人 主, 多 以 珠 玉 戈 劍 為 寶, 愈 多 而 民 愈 怨, 國 人 愈 危, 身 愈 危 累, 則 失 寶 之 情 矣 亂 世 之 樂 與 此 同 一 國 之 君, 將 珠 寶 美 玉 長 戈 利 劍 當 作 寶 貝, 擺 闊 氣 講 排 場, 提 高 國 君 自 己 地 位, 使 得 百 姓 怨 恨 不 僅 如 此, 還 更 擴 大 規 模 的 進 行 音 樂 活 動, 以 鉅 為 美, 以 眾 為 觀, 俶 詭 殊 瑰 務 以 相 過, 不 用 度 量 這 種 音 樂 所 帶 來 的 後 果 是 若 雷 若 霆 若 譟 嚴 重 危 害 人 們 的 身 心 健 康, 使 得 人 們 駭 心 氣 動 耳 目 搖 蕩 生 洋 洋 大 觀 的 音 樂, 對 於 有 德 行 的 國 君 來 說, 是 失 樂 之 情, 其 樂 不 樂 於 此, 楊 蔭 瀏 先 生 說 : 墨 子 的 音 樂 理 論, 在 譴 責 貴 族 奢 侈 的 音 樂 享 樂 方 面, 的 確 有 著 它 一 定 的 意 義 61 呂 氏 春 秋 承 襲 ( 墨 子 非 樂 ) 的 理 論, 提 出 過 分 的 音 樂, 將 帶 給 國 家 嚴 重 的 後 果, 也 使 得 國 家 的 地 位 愈 加 卑 微 呂 氏 春 秋 在 侈 樂 篇 也 提 到 因 侈 樂 而 亡 國 之 例, 侈 樂 說 : 宋 之 衰 也, 作 為 千 鍾 齊 之 衰 也, 作 為 大 呂 楚 之 衰 也, 作 為 巫 音 侈 則 侈 矣, 自 有 道 者 觀 之, 則 失 樂 之 情 宋 國 因 製 作 千 鐘 而 衰 亡 齊 國 因 製 作 大 呂 而 衰 亡 楚 國 因 製 作 巫 音 而 衰 亡, 這 些 國 家 都 是 因 為 不 懂 得 音 樂 的 意 義, 君 主 一 心 一 意 只 把 侈 樂 做 為 追 求 的 目 標, 因 而 造 成 嚴 重 的 後 果 難 怪 墨 子 說 : 聖 王 無 樂 ( 三 辯 ), 又 說 : 樂 之 為 物, 將 不 可 不 禁 而 止 也 ( 非 樂 ) 墨 子 所 謂 的 非 樂 是 論 語 微 子 所 說 : 齊 人 歸 女 樂, 孔 子 行 62 的 聲 色 之 樂, 亦 即 喪 身 亡 國 的 繁 樂 淫 樂, 以 及 淪 為 奢 侈 生 活 輔 助 品 的 俗 樂, 這 些 樂 絕 非 治 天 下 之 道 之 樂, 不 獨 墨 子 竭 力 非 之, 孔 子 亦 極 力 反 對 可 見 墨 子 的 非 樂, 既 不 是 非 孔 子 禮 樂 不 興, 刑 罰 不 中 63 的 樂, 更 不 是 非 孔 子 文 之 60 61 62 63 吳 進 安, 墨 家 哲 學, 台 北 : 五 南 圖 書 出 版 有 限 公 司,2003 年, 頁 354 楊 蔭 瀏, 中 國 古 代 音 樂 史 稿 1, 台 北 : 丹 青 圖 書,1987 年, 頁 92 宋 朱 熹, 四 書 章 句 集 注, 台 北 : 復 文 圖 書 出 版 社,1990 年, 頁 183 宋 朱 熹, 四 書 章 句 集 注, 台 北 : 復 文 圖 書 出 版 社,1990 年, 頁 142 29

以 禮 樂, 亦 可 以 為 成 人 矣 64 的 樂 墨 子 不 僅 從 當 時 的 樂 風 觀 察, 並 從 歷 史 觀 察 ; 有 為 而 發, 有 見 以 言 65 儘 管 如 此, 墨 子 的 非 樂 所 引 發 後 世 的 討 論, 楊 蔭 瀏 說 : 總 的 說 來, 墨 子 對 音 樂 的 估 價, 根 本 忽 略 了 它 更 重 要 的 積 極 的 一 面 還 是 不 對 的 他 蔑 視 了 現 實 生 活 中 人 民 對 音 樂 的 需 要 和 他 們 在 音 樂 發 展 上 歷 來 的 創 造 與 貢 獻 因 此, 他 的 理 論, 後 來 終 於 沒 有 多 大 的 影 響 66 音 樂 具 有 潛 移 默 化 移 風 易 俗 與 變 化 個 人 氣 質 等 功 用 墨 子 非 樂 的 論 點, 忽 略 了 人 類 基 本 上 的 情 感 流 露, 自 然 終 不 能 久 傳 64 65 66 宋 朱 熹, 四 書 章 句 集 注, 台 北 : 復 文 圖 書 出 版 社,1990 年, 頁 151 張 蕙 慧, 中 國 古 代 樂 教 思 想 論 集, 台 北 : 文 津 出 版 社,1991 年, 頁 64 楊 蔭 瀏, 中 國 古 代 音 樂 史 稿 1, 台 北 : 丹 青 圖 書,1987 年, 頁 92~93 30

第 叁 章 呂 氏 春 秋 音 樂 思 想 的 內 涵 呂 氏 春 秋 在 其 編 撰 體 例 上, 闡 發 其 音 樂 思 想 的 篇 章, 計 有 八 篇, 分 隸 於 仲 夏 紀 第 五 --- 大 樂 侈 樂 適 音 古 樂, 以 及 季 夏 紀 第 六 --- 音 律 音 初 制 樂 明 理 等 對 於 音 樂 的 產 生 發 展 性 質 和 作 用, 以 及 五 音 十 二 律 的 形 成, 都 有 詳 細 的 論 說, 是 我 國 古 樂 史 上 的 重 要 文 獻, 也 是 本 論 文 論 述 之 範 圍 其 他, 本 生 重 己 貴 生 情 欲 盡 數 遇 合 等 篇 章, 雖 也 涉 及 音 樂, 但 不 在 本 論 文 詳 細 論 述 之 範 圍 今 將 八 篇 章 分 為 四 個 部 份 來 做 討 論, 分 別 是 以 大 樂 侈 樂 為 探 討 核 心 ; 以 適 音 古 樂 為 探 討 核 心 ; 以 音 律 音 初 為 探 討 核 心 ; 以 制 樂 明 理 為 探 討 核 心 第 一 節 以 大 樂 侈 樂 為 探 討 核 心 一 大 樂 音 樂 的 起 源 論 即 太 一 大 樂 論 及 音 樂 的 思 想 內 涵, 首 先, 是 把 音 樂 與 道 結 合 在 一 起, 以 道 家 的 思 想 來 闡 釋 音 樂 的 起 源, 亦 即 音 樂 本 於 太 一 其 次, 大 樂 又 論 及 先 王 如 何 製 作 治 世 之 樂 其 三, 闡 述 樂 是 天 地 之 間 和 諧 之 表 現 最 後, 討 論 大 樂 在 儒 道 兩 家 之 精 神 內 涵 ( 一 ) 音 樂 的 形 上 原 理 本 於 太 一 大 樂 論 及 音 樂 的 起 源, 所 持 的 是 一 種 天 道 的 自 然 觀 說 明 事 物 的 運 動 和 發 生, 都 是 遵 循 一 種 合 乎 天 道 的 規 律 音 樂 的 產 生, 亦 是 遵 循 著 一 定 的 規 律 與 準 則 大 樂 云 : 音 樂 之 所 由 來 者 遠 矣, 生 於 度 量, 本 於 太 一 太 一 出 兩 儀, 兩 儀 出 陰 陽 陰 陽 變 化, 一 上 一 下, 合 而 成 章 渾 渾 沌 沌, 離 則 復 合, 合 則 復 離, 是 謂 31

天 常 天 地 車 輪, 終 則 復 始, 極 則 復 反, 莫 不 咸 當 日 月 星 辰, 或 疾 或 徐 日 月 不 同, 以 盡 其 行 四 時 代 興, 或 暑 或 寒, 或 短 或 長, 或 柔 或 剛 萬 物 所 出, 造 於 太 一, 化 於 陰 陽 萌 芽 始 震, 凝 寒 以 形 形 體 有 處, 莫 不 有 聲 聲 出 於 和, 和 出 於 適 和 適, 先 王 定 樂, 由 此 而 生 ( 呂 氏 春 秋 集 釋, 頁 108~109 ) 上 文 首 先 提 到 音 樂 的 起 源, 就 形 式 上 而 言, 它 形 成 於 律 管, 產 生 於 律 管 的 度 量 古 人 截 竹 管 以 計 算 樂 律, 奏 出 有 一 定 頻 率 震 動 的 樂 音, 再 加 以 配 合 節 奏, 就 形 成 了 音 樂 此 外, 大 樂 篇 認 為 宇 宙 產 生 於 物 質 本 源 於 太 一, 然 後 再 派 生 出 天 地 陰 陽 四 時 音 樂 等 萬 物, 而 天 地 萬 物 又 按 自 己 固 有 的 規 律 不 斷 地 發 展 變 化 著 太 一 之 說 融 匯 儒 道 墨 陰 陽 諸 家 之 思 想, 是 形 成 呂 氏 春 秋 書 中 以 樂 成 教 的 根 據 大 樂 篇 指 出 太 一 是 包 括 音 樂 在 內 的 宇 宙 萬 物 的 本 源 音 樂 源 自 於 太 一 太, 至 高 至 極 一, 絕 對 唯 一 太 一, 是 萬 物 的 本 源, 宇 宙 的 所 有 事 物, 都 出 于 太 一 即 老 子 所 謂 道 虛 空 的 道 體, 是 萬 物 的 根 源 老 子 第 四 章 說 : 道 沖 而 用 之, 或 不 盈 淵 兮, 似 萬 物 之 宗 道 體 沖 虛, 萬 物 從 之 而 來 太, 古 字 與 大 同 義, 形 容 道 的 無 邊 無 際, 無 所 不 包 老 子 第 二 十 五 章 說 : 有 物 混 成, 先 天 地 生 寂 兮 寥 兮, 獨 立 不 改, 周 行 而 不 殆, 可 以 為 天 下 母 吾 不 知 其 名, 字 之 曰 道, 強 為 之 名 曰 大 老 子 以 為 道 為 天 之 根 本, 道 為 先 天 地 而 生, 有 其 絕 對 性 與 永 久 性 道, 廣 大 無 邊 而 週 流 不 息, 週 流 不 息 而 伸 展 遙 遠, 伸 展 遙 遠 而 返 回 本 原 ; 道 之 運 行, 是 始 終 循 環 不 已, 終 則 有 始, 更 新 再 始 莊 子 在 天 下 篇 提 到 對 老 子 思 想 的 評 價 云 : 建 之 以 常 無 有, 主 之 以 太 一 1 莊 子 所 說 的 常 無 有 就 是 老 子 第 一 章 所 說 : 常 無 常 有 所 謂 常, 即 事 物 變 動 的 不 變 之 規 律 無 有 二 1 郭 慶 藩 輯, 莊 子 集 釋, 台 北 : 華 正 書 局,1982 年, 頁 1093 32

字 之 解 釋, 老 子 第 一 章 說 : 無, 名 天 地 之 始 ; 有, 名 萬 物 之 母 陳 鼓 應 先 生 認 為 無 是 天 地 的 本 始, 有 是 萬 物 的 根 源 無 有 是 指 稱 道 的, 是 表 明 道 由 無 形 質 落 實 向 有 形 質 的 活 動 過 程 接 著, 老 子 又 論 : 故 常 無, 欲 以 觀 其 妙 ; 常 有, 欲 以 觀 其 徼 陳 鼓 應 先 生 註 譯 為 : 常 體 無, 以 觀 照 道 的 奧 妙 ; 常 體 有, 以 觀 照 道 的 邊 際 2 禮 記 禮 運 對 太 一 也 有 說 明 : 是 故 夫 禮 必 本 於 太 一, 分 而 為 天 地, 轉 而 為 陰 陽, 變 而 為 四 時, 列 而 為 鬼 神, 其 降 曰 命, 其 官 於 天 也 禮 記 禮 運 認 為 禮 是 上 源 於 天 道, 下 以 至 於 人 情, 所 以, 從 太 一 到 四 時 陰 陽, 其 看 法 與 呂 氏 春 秋 相 類 似 太 一 又 與 周 易 的 大 極 意 義 相 近 周 易 繫 辭 上 : 易 有 大 極, 是 生 兩 儀 3 太 一 出 兩 儀 與 儒 家 易 傳 所 說 相 通 而 兩 儀 出 陰 陽, 陰 陽 即 代 表 既 對 立 又 互 相 融 合 的 兩 儀, 當 陰 陽 產 生 交 替 的 循 環 變 化 時, 胚 芽 孕 育 而 形 成 生 命 的 震 顫, 陰 寒 凝 凍 使 萬 物 成 形, 而 聲 音 的 形 成 即 是 由 此 而 來, 亦 即 由 化 成 形 體 萬 物 的 形 上 根 據 太 一 而 產 生, 這 裡, 所 謂 太 一 與 儒 家 思 想 相 通, 然 卻 分 明 的 羼 入 陰 陽 家 之 說 4 兩 儀 出 陰 陽, 陰 陽 是 自 然 界 相 反 相 成 此 消 彼 長 的 兩 種 物 質 力 量 老 子 說 : 萬 物 負 陰 而 抱 陽, 沖 氣 以 為 和 ( 第 四 十 二 章 ) 萬 物 背 陰 而 向 陽, 陰 陽 兩 氣 互 相 交 沖 而 成 新 的 和 諧 體 易 經 繫 辭 傳 上 第 五 章 又 說 : 一 陰 一 陽 之 謂 道 5, 渾 淪 不 分 的 道, 實 已 稟 賦 陰 陽 二 氣, 6 視 陰 陽 交 替 為 宇 宙 的 根 本 規 律 大 樂 篇 又 說 : 渾 渾 沌 沌, 離 則 復 合, 合 則 復 離, 是 謂 天 常 意 謂 著 : 世 界 渾 渾 沌 沌 的, 分 離 了 又 復 彌 合, 彌 合 了 又 復 分 離, 如 此 循 環 往 復, 這 就 2 3 4 5 6 陳 鼓 應 註 譯, 老 子 今 註 今 譯, 商 務 印 書 館,1907 年, 頁 48-49 陸 貫 逵, 十 三 經 古 注 附 四 書 集 注 卷 七, 台 北 : 新 文 豐 出 版 社,1976 年, 頁 55 徐 復 觀 曰 : 先 秦 不 論 在 名 稱 上, 或 在 內 容 上, 沒 有 陰 陽 家 之 說 到 了 司 馬 談 在 論 六 家 要 旨 中, 始 有 陰 陽 家 之 名 見 於 徐 復 觀, 中 國 人 性 論 史, 台 北 : 台 灣 商 務 印 書 館,1961 年, 頁 583 陸 貫 逵, 十 三 經 古 注 附 四 書 集 注 卷 七, 台 北 : 新 文 豐 出 版 社,1976 年, 頁 52 陳 鼓 應, 老 子 今 註 今 譯, 台 北 : 台 灣 商 務 印 書 館,1907 年, 頁 212 33

是 天 之 常 道 老 子 也 說 : 孔 德 之 容, 惟 道 是 從 道 之 為 物, 惟 恍 惟 惚 ( 第 二 十 一 章 ) 道 是 恍 恍 惚 惚, 不 具 確 定 形 狀 ; 但 它 是 真 實 存 在 老 子 又 說 : 有 物 混 成, 先 天 地 生 寂 兮 寥 兮, 獨 立 而 不 改, 周 行 而 不 殆, 可 以 為 天 地 母 吾 不 知 其 名, 字 之 曰 道 ( 第 二 十 五 章 ) 道 這 實 存 體, 不 僅 在 天 地 形 成 以 前 就 存 在, 而 且 天 地 萬 物 還 是 依 它 所 創 生 的 老 子 還 說 : 無, 名 天 地 之 始 ; 有, 名 萬 物 之 母 ( 第 一 章 ) 無, 是 天 地 的 本 始 ; 有, 是 萬 物 的 根 源 無 有 指 的 都 是 道 道 並 非 具 體 的 事 物,( 第 十 四 章 ) 提 到 : 視 之 不 見 聽 之 不 聞 搏 之 不 得, 所 以 可 以 稱 為 無 ( 此 無 不 等 於 零 ); 但 道 又 有 象 有 物 有 精 ( 第 二 十 一 章 ), 而 能 生 天 地 萬 物, 所 以 又 可 以 稱 為 有 老 子 又 說 : 天 下 萬 物 生 於 有, 有 生 於 無 ( 第 四 十 章 ) 萬 物 的 存 在 涵 蘊 有 的 存 在 7 天 地 猶 如 車 輪 一 般, 到 了 極 點 又 復 轉 回 來, 如 此 往 返, 無 不 恰 到 好 處 呂 氏 春 秋 說 : 天 地 車 輪, 終 則 復 始, 極 則 復 反, 莫 不 咸 當 此 反 字, 老 子 說 : 反 者 道 之 動 ( 第 四 十 章 ) 老 子 以 道 為 動 體, 認 為 自 然 界 中 事 物 的 運 動 和 變 化 莫 不 依 循 著 某 些 規 律, 其 中 的 一 個 總 規 律 就 是 反 ; 事 物 向 相 反 的 方 向 運 動 發 展 ; 同 時, 事 物 的 運 動 發 展 總 要 回 到 原 來 基 始 的 狀 態 老 子 提 到 反 字, 蘊 涵 了 兩 個 概 念 : 第 一 個 概 念 : 相 反 對 立 第 二 個 概 念 : 返 本 復 初 8 老 子 說 : 有 無 相 生, 難 易 相 成, 長 短 相 較, 高 下 相 傾, 音 聲 相 和, 前 後 相 隨 ( 第 二 章 ) 這 說 明 了 宇 宙 間 的 事 物, 皆 有 正 反 兩 面, 而 且 此 正 反 兩 面 是 隨 時 變 化 的 音 樂 的 本 質 亦 然, 在 相 反 對 立 的 狀 態 下 形 成 另 外, 反 的 第 二 個 意 義, 返 和 復, 與 周 行 同 義, 都 是 循 環 的 意 思 老 子 說 : 強 為 之 名 曰 大, 大 曰 逝, 逝 曰 遠, 遠 曰 反 ( 第 二 十 五 章 ) 大 逝 7 8 陳 鼓 應, 老 子 今 註 今 譯, 台 北 : 台 灣 商 務 印 書 館,1907 年, 頁 202 陳 鼓 應, 老 子 今 註 今 譯, 台 北 : 台 灣 商 務 印 書 館,1907 年, 頁 6 34

遠 反 是 描 述 道 的 整 個 運 行 過 程, 就 是 周 行 的 解 釋 道 的 循 環 運 動 永 不 止 息 太 一 是 自 然 之 道, 它 產 生 萬 物, 化 育 陰 陽 二 氣 萬 物 的 產 生 是 在 陰 陽 變 化, 一 上 一 下, 和 合 而 成 有 形 之 物 的 大 樂 篇 說 : 萬 物 所 出, 造 於 太 一, 化 於 陰 陽 如 此 之 形 容 與 老 子 第 十 四 章 所 云 : 視 之 不 見 名 曰 夷, 聽 之 不 聞 名 曰 希, 搏 之 不 得 名 曰 微 此 三 者 不 可 致 詰, 故 混 而 為 一 9 如 出 一 轍 老 子 提 到 道 為 我 們 感 官 所 無 從 認 識 的, 道 超 越 了 人 類 一 切 感 覺 知 覺 的 作 用 10 老 子 第 二 十 一 章 亦 云 : 道 之 為 物, 惟 恍 惟 惚 惚 兮 恍 兮, 其 中 有 象 ; 恍 兮 惚 兮, 其 中 有 物 窈 兮 冥 兮, 其 中 有 精 ; 其 精 甚 真, 其 中 有 信 形 上 之 道, 恍 惚 無 形, 但 在 深 遠 暗 昧 之 中, 確 是 有 物 有 象 有 精 此 乃 為 大 樂 篇 樂 教 思 想 兼 融 道 家 之 說 之 明 證 大 樂 篇 又 說 : 萌 芽 始 震, 凝 寒 以 形 陳 奇 猷 先 生 校 釋 : 始 震 指 動 物 而 言, 而 萌 芽 指 植 物 而 言 萌 芽 始 震, 凝 寒 以 形 承 上 文 造 於 太 一, 化 於 陰 陽 謂 植 物 動 物 由 於 太 一 致 其 萌 芽 使 其 振 蘇, 而 陰 陽 凝 結 於 其 中 以 成 其 形 易 經 說 卦 傳 說 : 帝 出 乎 震 11 帝, 指 天 地 造 化 的 宇 宙 萬 物 震 位 於 東 方, 日 月 由 此 升 起 ; 震 時 為 春 分, 萬 物 由 此 萌 生, 故 言 大 樂 篇 又 說 : 形 體 有 處, 莫 不 有 聲 聲 出 於 和, 和 出 於 適 和 適 先 王 定 樂, 由 此 而 生 按 陳 奇 猷 先 生 校 釋 : 此 處 字 在 引 文 中 無 意 義, 疑 係 虛 形 音 均 近 之 譌 ( 皆 隸 魚 部 ) 淮 南 子. 氾 論 訓 注 : 虛, 孔 竅 也 有 孔 竅 故 有 聲 因 此, 大 樂 篇 提 到, 凡 是 具 有 孔 竅 的 形 體, 都 是 會 發 出 聲 音 不 同 的 聲 調 可 以 互 相 應 和 古 樂 篇 第 二 段 提 到 : 伶 倫 之 阮 隃 之 下, 聽 鳳 皇 之 鳴, 其 雄 鳴 為 六, 雌 鳴 亦 六 蓋 聽 其 雌 雄 相 應 和 之 聲, 故 曰 : 聲 出 於 和 和 字 之 解 釋, 尚 書. 堯 典 中 有 記 載 : 帝 曰 : 夔, 命 汝 典 樂 八 音 克 9 陳 鼓 應, 老 子 今 註 今 譯, 台 北 : 台 灣 商 務 印 書 館,1907 年, 頁 101 10 陳 鼓 應, 老 子 今 註 今 譯, 台 北 : 台 灣 商 務 印 書 館,1907 年, 頁 103 11 陸 貫 逵, 十 三 經 古 注 附 四 書 集 注, 台 北 : 新 文 豐 出 版 社,1976 年, 頁 63 35

諧 無相奪倫 神人以和 反映了最早有關神人 天人 相 和 而樂的審美 意識 在這裡 音樂是感性的 諧和的存在 並且在祭典性樂舞活動中 通過音 樂達到 神人 之溝通與協調之目的 這種音樂觀念產生在氏族社會時期 人與 天地通過音樂達到自然的諧和統一 在音樂行為中 透過聲音來溝通人與天的關 係 達到一種 天人相和 的境地 大約與 呂氏春秋 同時之 禮記 樂記 亦云 治世之音安以樂 其政 和 亂世之音怨以怒 其政乖 音樂除了可以反映人之情緒 感受人之情感外 更可以經由音聲知曉政道之興衰 另外 荀子 樂論 更提到 宗廟之中 君臣上下同聽之 莫不和敬 意思說 君王在政治上透過音樂來了解民心 君 臣之間也透過音樂而行禮得宜 有關 和 字 在下文中有更詳闢之解釋 二 治世之樂 大樂 篇首段在說明 音樂之所由來者遠矣 是遵循天地之間一定的 規律準則而產生 本段在說明先王制定音樂 也是根據這個原理原則出發 制定音樂有其必要的條件與方法 大樂 篇第二段云 天下太平 萬物安寧 皆化其上 樂乃可成 成樂有具 必節嗜慾 嗜慾 不辟 樂乃可務 務樂有術 必由平出 平出於公 公出於道 故惟得道 之人 其可與言樂乎 亡國戮民 非無樂也 其樂不樂 溺者非不笑也 罪人非不歌也 狂者非不武也 亂世之樂 有似於此 君臣失位 父子失 處 夫婦失宜 民人呻吟 其以為樂也 若之何哉 呂氏春秋集釋 頁 109~110 天下太平 這句話最早出現在 呂氏春秋 一書中 大樂 篇第二段一 開始便說 天下太平 萬物安寧 皆化其上 樂乃可成 這句話意思是說 當 天下安定 萬物產生和諧 一切都隨從著在上位者的教化時 和諧的音樂才可以 36

產生 此外 大樂 篇第二段又提及創制音樂的必要條件就是要 節嗜慾 所謂 節 字 按照陳奇猷先生的解釋是 節 適也 非止也 12 呂氏春 秋 論及人的欲望嗜好可以有相當程度合理之存在 只要欲望嗜好不邪僻 就可以從事於樂了 呂氏春秋 情欲 指出 天生人而使有貪有欲 正當的 欲求是應當滿足的 但不能做得過了頭 任何東西 包括人的情緒 都需要節欲 不宜超過生理需求的限度 如此才能創造出快樂的音樂 大樂 篇第三段亦提到 天使人有欲 人弗得不求 天使人有惡 人 弗得不辟 13人的欲望 受之於天 所以人會去追求欲望的滿足 反之 上天也使人有所憎惡 人也因此對憎惡不得不有所避遠 適音 篇中的第 二段 也提到 四欲之得也 在於勝理 人欲壽 欲安 欲榮 欲逸 是 可被認可的 是合理性的 是合乎天理的 承 大樂 篇內文第二段的論述 繼續談從事音樂創作要有正確的方法 那就是心必須要平和 心 從 平和 出發 則可以談論音樂 適音 篇 中的首段 也提到 心必和平然後樂 平和之心 出於公正之理 公 正之理則產生於道 因此 唯有得 道 之人 才可以與他論及音樂 亂世不是沒有音樂 只是那樣的音樂不能使人快樂 正如被判罪的人 也唱歌一樣 那只是一種痛苦的呻吟 將要滅亡的國家 百姓受到污辱 他 們也並不是沒有音樂 只是 他們的音樂不能表達快樂 將要溺水死亡的人 也 並非沒有笑聲 只是 他的笑聲不會帶給他快樂 狂悖之人並非不會舞蹈 只是 他的舞蹈也不會帶給他歡樂 亂世當中所產生的音樂 大概就類似這個樣子 三 樂是天地之和諧表現 本段談到音樂與 和 的關係 和 通 龢 說文解字 龠 樂之竹 管三孔 即編管樂器 以和眾聲也 和 相應也 從口 禾聲 和 字 12 13 陳奇猷 呂氏春秋校釋 台北 學林出版社 未註明年代 頁 261 許維遹 呂氏春秋集釋 北京 中華書局 2009 年 頁 110 37

的 口 是 聲 樂 的 象 徵, 龢 字 的 龠, 則 是 器 樂 的 象 徵 和 的 本 義 就 是 指 音 樂 和 諧 禮 記 推 崇 樂 所 帶 給 人 們 的 平 和 靜 謐 禮 記 中 庸 云 : 喜 怒 哀 樂 之 未 發, 謂 之 中 ; 發 而 皆 中 節, 謂 之 和 中 國 歷 來 重 視 音 樂 的 神 韻, 崇 尚 中 和 之 美, 通 過 樂 之 和 進 而 達 到 天 地 人 自 然 之 美 的 境 界 大 樂 篇 第 三 段 首 先 提 到 : 凡 樂, 天 地 之 和, 陰 陽 之 調 也 始 生 人 者 天 也, 人 無 事 焉 天 使 人 有 欲, 人 弗 得 不 求 天 使 人 有 惡, 人 弗 得 不 辟 欲 與 惡 所 受 於 天 也, 人 不 得 與 焉, 不 可 變, 不 可 易 世 之 學 者 有 非 樂 者 矣, 安 由 出 哉?( 呂 氏 春 秋 集 釋, 頁 110 ) 本 文 首 先 談 到 音 樂 是 天 地 之 和 和 陰 陽 之 調 所 產 生 老 子 說 : 萬 物 負 陰 而 抱 陽, 冲 氣 以 為 和 ( 第 四 十 二 章 ) 天 地 陰 陽 各 異 其 能, 天 生 萬 物 各 有 殊 性, 皆 相 沖 和 而 其 大 用 顯 五 味 相 異, 調 和 而 其 羹 之 美 味 生 焉 其 次, 文 中 提 到 天 生 人, 人 不 得 參 與 其 事 而 欲 與 惡 乃 受 於 天 也 意 指 上 天 使 人 有 了 欲 望, 人 不 得 不 去 對 欲 望 追 求 滿 足 ; 反 之, 天 也 使 人 有 了 憎 惡, 人 也 不 得 不 對 憎 惡 有 所 規 避 人 的 欲 與 惡 都 受 之 於 上 天 之 性, 人 不 得 參 與 於 天 之 所 為 這 種 原 理 原 則 不 可 改 變 不 能 移 易 此 段 的 引 述, 很 明 顯 的 受 到 荀 子 學 派 的 基 本 思 想 影 響, 把 樂 和 人 的 欲 望 滿 足 相 結 合 荀 子 主 張 人 性 本 惡, 認 為 追 求 欲 望 的 滿 足 是 人 類 的 天 性 在 禮 論 篇 提 到 : 人 生 而 有 欲, 欲 而 不 得, 則 不 能 無 求 14 人 生 來 就 追 求 各 種 欲 望 的 滿 足, 仁 義 道 德 不 過 是 為 了 約 束 人 們 的 欲 望, 使 社 會 不 至 於 陷 入 混 亂 之 中, 荀 子 認 為 仁 義 道 德 完 全 是 出 於 人 為 但 是, 荀 子 還 堅 決 主 張 在 欲 望 的 滿 足 之 下, 還 必 須 符 合 禮 義 之 道 14 李 滌 生, 荀 子 集 釋, 台 北 : 台 灣 學 生 書 局,1979 年, 頁 417 38

禮 論 篇 : 求 而 無 度 量 分 界, 則 不 能 不 爭 ; 爭 則 亂, 亂 則 窮 先 王 惡 其 亂 也, 故 制 禮 義 以 分 之, 以 養 人 之 欲, 給 人 之 求 使 欲 必 不 窮 乎 物, 物 必 不 屈 於 欲 兩 者 相 持 而 長, 是 禮 之 所 起 也 15 荀 子 論 禮 之 起 源, 不 從 宗 教 說 起, 而 從 人 欲 上 說 起 欲 望 無 論 怎 樣 滿 足, 只 要 符 合 於 禮 ( 即 符 合 於 倫 理 道 德 的 要 求 ), 都 是 合 理 的 世 上 的 學 者, 有 反 對 音 樂 的 原 理 原 則, 他 們 的 主 張 是 根 據 什 麼 產 生 的 呢? 欲 望 既 是 人 人 無 法 避 免 的, 但 是, 又 不 宜 過 度 放 縱, 因 此, 人 得 透 過 和 諧 的 音 樂, 可 以 使 其 欲 望 得 到 疏 導 節 制 和 提 昇 ( 四 ) 綜 合 以 上 三 說 大 樂 篇 發 揮 了 以 一 或 道 為 最 高 範 疇 的 哲 學 思 想 之 運 用 在 政 治 領 域 及 思 想 上, 提 倡 統 一, 主 張 實 行 君 主 制 度, 呼 應 首 段 所 提 太 一 之 論 述 對 太 一 即 是 道 的 闡 釋 在 本 段 落 做 一 個 完 整 的 總 結 大 樂 篇 第 四 段 云 : 大 樂, 君 臣 父 子 長 少 之 所 歡 欣 而 說 也 歡 欣 生 於 平, 平 生 於 道 道 也 者, 視 之 不 見, 聽 之 不 聞, 不 可 為 狀 有 知 不 見 之 見 不 聞 之 聞 無 狀 之 狀 者, 則 幾 於 知 之 矣 道 也 者, 至 精 也, 不 可 為 形, 不 可 為 名, 彊 為 之 謂 之 太 一 故 一 也 者 制 令, 兩 也 者 從 聽 先 聖 擇 兩 法 一, 是 以 知 萬 物 之 情 故 能 以 一 聽 政 者, 樂 君 臣, 和 遠 近, 說 黔 首, 合 宗 親 能 以 一 治 其 身 者, 免 於 災, 終 其 壽, 全 其 天 能 以 一 治 其 國 者, 姦 邪 去, 賢 者 至, 成 大 化 能 以 一 治 天 下 者, 寒 暑 適, 風 雨 時, 為 聖 人 故 知 一 則 明, 明 兩 則 狂 ( 呂 氏 春 秋 集 釋, 頁 111 ) 15 李 滌 生, 荀 子 集 釋, 台 北 : 台 灣 學 生 書 局,1979 年, 頁 417 39

大 樂 乃 是 合 於 道 之 樂 因 此, 大 樂 是 君 臣 父 子 老 少 所 歡 欣 喜 悅 的 這 種 歡 悅 從 平 和 中 產 生, 而 平 和 的 境 界 則 從 道 中 產 生 所 謂 道, 要 看 它, 卻 看 不 見 ; 要 聽 它, 卻 聽 不 到 ; 也 無 法 用 具 體 形 狀 來 描 繪 它 倘 若, 有 人 懂 得 在 不 見 中 包 含 著 見, 在 不 聞 中 包 含 著 聞, 在 無 形 中 包 含 著 有 形, 那 他 就 差 不 多 懂 得 道 了 道 這 個 東 西 是 最 精 妙 的, 它 無 法 被 描 繪 出 形 狀, 也 無 法 給 它 命 名, 於 是, 就 勉 強 給 它 起 個 名 字, 叫 做 太 一 16 一 者, 處 於 制 約 和 支 配 的 地 位 ; 兩 處 於 制 服 從 聽 命 的 地 位 古 代 聖 王 棄 兩 而 用 一, 因 此, 能 夠 懂 得 萬 物 的 本 性 所 以, 如 能 以 一 來 處 理 政 事, 可 以 使 君 臣 歡 樂, 遠 近 和 洽, 百 姓 喜 悅, 宗 親 合 宜 如 能 以 一 來 修 養 自 身, 就 能 消 災 免 害, 想 盡 天 年, 保 全 天 性 如 能 以 一 來 治 理 國 家, 奸 邪 小 人 將 會 遠 離 而 去, 賢 明 之 士 會 不 召 自 來, 國 家 就 會 出 現 教 行 化 成 的 大 治 局 面 如 能 以 一 來 治 理 天 下, 那 國 家 將 風 調 雨 順 寒 暑 適 宜, 如 此 之 下, 君 主 就 能 成 為 被 後 世 傳 頌 的 聖 人 因 此, 懂 得 用 一, 就 能 明 照 萬 物 ; 若 以 兩 替 代 一, 那 將 出 現 狂 亂 17 執 一 篇 中 更 加 明 確 指 出 : 天 下 必 有 天 子, 所 以 一 之 也 天 子 必 執 一, 所 以 搏 之 也 一 則 治, 兩 則 亂 18 老 子 在 道 德 經 第 三 十 九 章 對 一 也 做 了 下 列 的 闡 述, 云 : 昔 之 得 一 者 : 天 得 一 以 清 ; 地 得 一 以 寧 ; 神 得 一 以 靈 ; 谷 得 一 以 生 ; 侯 得 一 以 為 天 下 正 19 道 是 天 地 萬 物 生 成 的 總 原 理, 一 是 道 的 代 表 萬 物 得 到 一 才 得 以 化 生 天 得 到 一 而 清 明 ; 地 得 到 一 而 寧 靜 ; 神 得 到 一 而 靈 妙 ; 河 谷 得 到 一 而 充 盈 ; 萬 物 得 到 一 而 生 長 ; 侯 王 得 到 一 而 使 得 天 下 安 定 20 16 17 18 19 20 參 考 自 朱 永 嘉 蕭 木 注 譯 黃 志 民 校 閱, 新 譯 呂 氏 春 秋, 台 北 : 三 民 書 局,1995 年, 頁 215 參 考 自 朱 永 嘉 蕭 木 注 譯 黃 志 民 校 閱, 新 譯 呂 氏 春 秋, 台 北 : 三 民 書 局,1995 年, 頁 215 許 維 遹, 呂 氏 春 秋 集 釋, 北 京 : 中 華 書 局,2009 年, 頁 469 陳 鼓 應, 老 子 今 註 今 譯, 台 北 : 台 灣 商 務 印 書 館,1907 年, 頁 196 陳 鼓 應, 老 子 今 註 今 譯, 台 北 : 台 灣 商 務 印 書 館,1907 年, 頁 199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