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普賢菩薩的典範談菩薩行》 田博堯 撰

Similar documents
2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一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 一 ) 阿彌陀佛的意思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71 新約聖經的福音 3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男人的大腦 女人的大腦

華嚴專宗佛學研究

為什麼要做佛事 一 前言

理性真的普遍嗎 注意力的爭奪戰 科學發展 2012 年 12 月,480 期 13

戒菸實務個案自助手冊105年Ver.2

老人也是公司的寶 63 有條件的愛太辛苦 66 不要被愛情沖昏了頭 69 別玩劈腿遊戲 72 愛情不是人生的唯一 75 恐怖的愛 78 三 生涯規畫 81 人生規畫 81 忙人時間最多 84 非結婚不可嗎? 87 賺錢的福報 90 面對貧窮的勇氣 93 中年別盲目轉業 96 人到中年百事哀? 99

NAAC_FNEC.indd

佛化家庭手冊 佛化家庭 一 淨化人間, 必定要淨化社會 二 淨化人間的著力點, 是從淨化家庭開始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繁體).pages

Ava_ch40-普賢行願品科判.indd

0 0 = 1 0 = 0 1 = = 1 1 = 0 0 = 1

Microsoft Word - Tridentine NL_C.docx


愛滋實務與治理的政治 - 綜合論壇 以及面對這一連串以 責任 為架構衍生出來的愛滋政策如何造就了台灣現在的愛滋處境

The Haks Language Modeling System: Examples from Buddhist Texts in Sanskrit, Tibetan and Chinese This study demonstrates a practical method for extrac

66 67 圓夢素人頭家 67 9 專長互補 資源共享, 為彼此加油打氣!

前言 人類的歷史, 因 一個簡單的思維 而改變! 1776 Thomas Paine COMMON SENSE

念佛法門專題

切智所行之義 皆得自在 修諸功德 悉已圓滿 其菩提座 具足莊嚴 周遍十方一切世界 佛處其上 轉妙法輪 說諸菩薩所有行願 開示無量諸佛境界 令諸菩薩 皆得悟入 修行種種清淨妙行 復能示導一切眾生 令種善根 生於如來平等地中 住諸菩薩無邊妙行 成就一切功德勝法 一切世界 一切眾生 一切佛剎 一切諸法 一

精子來自男人, 卵子來自女人 男女大不同的真正原因就在此! Sperm are from Men, Eggs are from Women Joe Quirk

治療血管的雷射 port wine stain 1988 FDA KTP KTP

17-72c-1

佛化長青手冊 緣起

Microsoft Word - _m30.doc

投影片 1

indd

淺說 普賢行願品 住位 十行位 十迴向位 十地位 等覺 妙覺, 這叫五十二位, 最後參普賢菩薩法身大士, 五十三位才圓滿了 在 華嚴經 上, 善財童子參彌勒菩薩, 他已經圓滿等覺菩薩, 跟普賢菩薩 跟彌勒菩薩一樣位置, 彌勒菩薩叫他再回頭參文殊師利菩薩 因為善財童子最初發心的時候, 是參文殊師利菩薩

忘眾生恩德 務 使 眾生亦終有 一 天 同證 菩提 這就是透 見緣起 事實的修道者要發 菩提 心 的來由 (四 )為 甚麼 維摩 經 置三 心於 修 淨 土行 之首? 維摩 經註 僧 肇云 : 夫欲 弘大道 先 要直其心 心 既 真 直 然 後 人行 能深 ;入 行 既深 則 能廣 運無 涯 此三

4: 18 5: 44 屬天之愛的超然特性, 是一直有主動性 創造性, 和救贖性 5: 44 5: : 44 23: 34 7: 60 5: : : 4 5: 5 它乃是一種出於內心 思想或意志的決定 決意去愛那些不可愛 我們不一定喜歡

1

Erwin Schrodinger


Chapter 3 Camera Raw Step negative clarity +25 ] P / Step 4 0 ( 下一頁 ) Camera Raw Chapter 3 089

Microsoft Word - Amitabha Sutra Finish ina

皈依三寶的意義 一 為何要皈依三寶?

老人憂鬱症的認識與老人自殺問題

「觀無量壽佛經」綱要簡介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CBETA 電子版版本記錄 : 1.2 完成日期 : 2002/11/04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資料底本 :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08, No. 235 No. 235 [Nos. 220(9), 23



由人成道的佛陀 一 佛陀的祖先和家屬 一 佛陀的祖先和家屬 Magadha Gautama


Microsoft Word - 結案報告.doc

的普賢行願 並藉由善財童子受文殊菩薩指引, 南行參訪善知識的歷程, 點出菩薩道修行的次第 關於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歷程的偈讚與圖繪, 收錄經藏的有 : 1 唐華嚴五祖圭峰宗密大師 圓覺經道場修證儀 禮讚, 稱 南無大方廣佛華嚴末會中, 圓器上根百城求法, 一生之內菩薩行圓, 為末世頓門修證軌範, 善財菩

生命的價值 聖嚴法師與單國璽樞機主教 吳若權 陶喆的對話 生命的價值 時間 : 二 二年九月二十二日 地點 : 台灣大學綜合體育館 主持人 : 劉麗惠 ( 電視台主播 ) 對談人 : 聖嚴法師 ( 法鼓山創辦人 ) 單國璽樞機主教 ( 天主教 台灣地區主教團主席 ) 吳若權 ( 作家 ) 陶 ( )

01 用 ActionScript 3.0 開始認識 Flash CS3 Flash 是應用在網路上非常流行且高互動性的多媒體技術, 由於擁有向量圖像體積小的優點, 而且 Flash Player 也很小巧精緻, 很快的有趣的 Flash 動畫透過設計師的創意紅遍了整個網際網路 雖然很多人都對 Fl

二次曲線 人們對於曲線的使用及欣賞 比曲線被視為一種數學題材來探討要早 得多 各種曲線中 在日常生活常接觸的 當然比較容易引起人們的興趣 比如 投擲籃球的路徑是拋物線 盤子的形狀有圓形或橢圓形 雙曲線 是較不常見的 然而根據科學家的研究 彗星的運行軌道是雙曲線的一部 分 我們將拋物線 圓與橢圓 雙曲

南關五年路康莊 02 築夢南關回顧 感恩驀然回首,恩如泉湧,南關讓我不再是原來的我

大專學生佛學論文集 ( 西元 2011 年 ) 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之研究 以 華嚴經 入法界品 為中心 一 前言 : 古德曾言 : 不讀華嚴, 不知佛家之富貴, 誠哉斯言, 一旦著手研究 華嚴學, 遊心於華嚴重重無盡的深邃義海, 當有此感 ; 尤其 華嚴經 素有 經王 之美譽, 所描述的是佛菩薩所自內

一開口就打中人心

人為疏失 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合作, 往往是事故的最終防線, 若能發揮團隊合作的功能, 則比較能克服其他因素所造成的危害

縣 94 學年度 上 學期 區 國民中學 Q 年級 R 領域教學計畫表 設計者:

_BK07.ps, page Preflight ( _BK07.indd )

若能利用生物科技來改變外觀體色, 使熱帶魚有了特殊色澤, 便能大大地提高這魚種的觀賞價值及國際競爭力 GM pet fish DNA DNA DNA 觀賞水族界的新寵兒 Time Qrio 水產轉殖科技的活教材

09 F9 128 peer to peer, P2P file transfer protocol bittorrent 10 P2P P2P GNU/ Linux P2P CC 單機版的智慧財產權 vs. 人權戰爭 1980 DVD content

才門 皆悉已得 清淨無礙 大悲利益一切眾生 以本願力 盡未來際 而無厭倦 汝應請彼 彼當為汝 說其三昧自在解脫 爾時會中 諸菩薩眾 聞普賢名 即時獲得不可思議 無量三昧 其心無礙 寂然不動 智慧廣大 難可測量 境界甚深 無能與等 現前悉見無數諸佛 得如來力 同如來性 去來現在 靡不明照 所有福德 不

珍惜生命 聖嚴法師與吳念真 黃春明 李明濱的對話 珍惜生命 時間 : 二 六年六月十七日地點 : 台北圓山飯店對談人 : 聖嚴法師 ( 法鼓山禪修文教體系創辦人 ) 黃春明 ( 知名作家, 國家文藝獎得主 ) 吳念真 ( 知名導演 ) 李明濱 ( 行政院衛生署自殺防治中心計畫主持人兼主任 ) 主持人

生 我今日在諸佛前 發露懺悔不敢覆藏 發露之後誓不敢作 如過去諸菩薩為修行菩提 如彼所懺悔 我今亦復如是懺業障礙 發露之後不敢復作 如未來諸菩薩摩訶薩當懺悔 我亦如是懺悔發露 發露之後誓不更作 如現在十方菩薩摩訶薩 為修行菩提今現懺悔 我亦如是懺悔發露誓不更作 如過去未來現在三世諸菩薩摩訶薩為修行菩

爾時普賢而於佛前坐師子座 承佛神力入于三昧 名一切諸佛毘盧如來藏身 普入一切 佛平等性同於虛空法界海 出一切諸三昧法 普能包納十方法界 三世諸佛智光明海皆從此生 含藏一切佛力解脫 諸菩薩智能令一切國土微塵普能容受無邊法界 如此普賢十方虛空法界亦然 佛眼所見佛力能到佛身所現一切國土 所有微塵一一塵中

序 *** 佛是已經覺悟宇宙人生真相的大覺悟者, 後世想追求覺悟的修行者若能追隨佛的教導, 最後也終將成佛 佛的教導從口頭傳播, 到用梵文記錄下來, 一直到被翻譯成中國文言文, 已經經過了二千多年 這些佛經對想學佛的修行人來說, 是佛為眾生留下的珍貴寶藏 在經過中文長時間的演變後, 漢傳佛經已經逐漸

CO 2 以鄰為壑的台灣建築產業

投影片 1

14: 6 不做清單上的事, 並不代表我們就可以隨心所欲 ; 我們不做, 是為了更深一層的原因 同樣, 也沒有人會因不受這些清單的捆綁, 就更能活出 豐盛的生命來 14: 15 8: : 17 在所有十誡中, 第十誡往往是最先遭破壞的一條 22: 37, 39 凡是使我們不能愛神與愛

91 靈魂的一角遺留在北印 從北印回來, 沒有一個人是完整的

02 2 成立 Facebook 粉絲專頁 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1, Facebook Facebook 1 Facebook 2-21

Microsoft Word - lib..5.doc

佛心 宇宙與覺醒 佛心 宇宙與覺醒 聖嚴法師與太空人米契爾博士的對話 時間 : 二 八年五月三十一日地點 : 台北中正紀念堂一樓演講廳主持人 : 葉祖堯教授 ( 亞洲大學教授 ) 與談人 : 聖嚴法師 ( 法鼓山文教禪修體系創辦人 ) 艾德格. 米契爾博士 (Dr. Edgar Mitchell,

446-mustardSeed-output.indd

子學習3 電子學習的定位 傳統電子學習 與 新世代電子學習 SAMS 台上講者從左至右 : 吳薇薇女士 羅陸慧英教授 佘孟先生 李芳樂教授 從 電子銀行服務 到 電子學習 題追3 專蹤電

PowerPoint 簡報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學佛五講

大方广佛华严经浅释24-15

<B8D5C5AAA5BB2E706466>

汝見諸眾生顛倒惑所覆而興大悲意求證無師道汝以清淨心尋求佛菩提承事善知識不自惜身命汝於諸世間無依無所著其心普無礙清淨如虛空汝修菩提行功德悉圓滿放大智慧光普照一切世汝不離世間亦不著於世行世無障礙如風遊虛空譬如火災起一切無能滅汝修菩提行精進火亦然勇猛大精進堅固不可動金剛慧師子遊行無所畏一切法界中所有諸剎海

Hz 1 k ,186 Hz k 4 k 8 k 2 k



世主妙嚴品第一之三

Chapter28-content-final

42Contents

Untitled

CU0594.pdf


10 6, 地球的熱循環

如何建立美滿婚姻 如何建立美滿婚姻?

意指唯有滅苦 起精進勇猛心, 才能離苦得樂 究竟涅槃 如何勇猛 如何滅苦? 起菩提心 行菩薩道是實踐之路 菩提 梵文為 bodhi, 覺 也, 亦即後來禪宗所說的 悟 佛坐菩提樹下夜睹明星而成正覺, 即此覺性 悟性從沉睡中醒來 原來的漫漫長夜 無明與煩惱均掃蕩乾淨, 內心呈現的是澄淨 清明 自由自在

師父開示 : 心不隨境轉 心隨境轉, 即是煩惱, 即是凡夫, 會為自己也為他人帶來困擾 學習佛法的人, 不可以心隨境轉 ; 可是我們卻經常陷在境中, 不是在內境, 就是在外境, 由於觀念模糊, 又不善於用方法, 於是忙得團團轉, 不知該將心安放何處? 內境是指心中的妄想 煩惱 ; 外境是環境中的人事

Middle East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MERS-CoV WHO Qatar 2013 MERS MERS 耗費巨大的社會成本 MERS V


《學佛三要》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A A A I have a dream A 故事緣由 100 μm a

Transcription:

從普賢菩薩的典範談菩薩行 一 前言 普賢菩薩以大行的特德, 與大智文殊菩薩, 是毗盧遮那佛的二大脇侍, 合稱 華嚴三聖, 代表 華嚴經 所指 華藏世界 的三位聖者 學佛者依文殊菩薩的正見 智慧為導, 透過普賢菩薩的正行 大行, 乃能成就不可思議的佛果 普賢菩薩是一位在這個世界上實踐菩薩行的典範, 他代表應用智慧, 積極去利益眾生 普賢菩薩所呈現的是將我們覺悟的真理, 體現在日常生活中 ; 在這個世界上, 把我們所學到的佛法, 實際上運用出來 文殊菩薩騎青獅, 代表智慧的本體, 普賢菩薩乘白象, 代表智慧的落實 普賢菩薩使所有眾生的互依互存網具體化, 使我們瞭解人與萬物之間, 不需要劃分那麼清楚 有關普賢菩薩最主要的經典是 華嚴經 華嚴經 全部譯出的有二部 : 一是東晉 佛陀跋陀羅所翻譯的六十卷本, 二是唐 實叉難陀所譯的八十卷本 在 華嚴經 裡, 普賢菩薩是主要的菩薩, 他代表菩薩利他事行的方便示現, 和整個宇宙中, 生態體系互相依存的觀點 中國佛教 華嚴宗 就是建立在 華嚴經 的基礎上開展出來 部分譯出主要的有唐 般舟所譯的 四十華嚴 卷本, 這部經實在只是八十卷本 入法界品 第三十九的異譯, 因為翻譯的年代遲了八十卷本將近一百年, 內容也就多些, 最重要的是第四十卷, 一般稱為 普賢菩薩品 而別行的 法華經 最後一品 普賢菩薩勸發品 中, 普賢菩薩是一位大護法, 護持本經及其修行者 因為法要流通需要經典, 法要弘揚需要人才 普賢

菩薩發願, 如果有人修習 法華經, 那麼他會乘六牙白象現身, 而且要常常守護是人 另外, 劉宋 曇無密多譯 佛說觀普賢菩薩行法經 本經係佛陀說 法華經 後, 因佛宣告三個月後將般涅槃, 乃應弟子之請而說的普賢觀門, 所以經中普賢菩薩也是一位主角 還有一部是以普賢菩薩為主角的經, 是西晉 聶道真譯 三曼陀跋陀羅菩薩經, 梵文 samantabhadra( 三曼陀跋陀羅 ) 就是普賢, 這部經所談的與 四十華嚴 最後一品 普賢行願品 相似 這些都是以普賢菩薩為主的一些主要的經典 二 普賢菩薩的法相 普賢菩薩是騎在六牙白象上的, 而且這隻象的七隻腳踩著七朵蓮華 觀普賢菩薩行法經 ( 大正 9 389 下 390 上 ) 說 : 普賢菩薩 化乘白象, 其象六牙七支跓地, 其七隻下生七蓮花 六牙 象徵我們的六根, 因為修行在六根, 但也代表六波羅密多 七支 代表身三業 語四業, 即我們要修持不殺生 不偷盜 不邪淫的身三業和不妄語 不兩舌 不惡口 不綺語的語四業 比起意業來講, 我們從身業語業比較容易下手 六牙七支跓地, 就是護住六根, 修七善業, 才可以生出蓮花 因為我們的身業清淨, 語業清淨, 自然就蓮花化生了 同時這隻象的頭上有三位化人, 一位拿著金輪, 一位手持摩尼寶珠, 一位手持金鋼杵, 用金剛杵一比, 象就走了, 因為善於調御的人, 根本不需要打到坐騎 觀普賢菩薩行法經 ( 大正 9 390 上 ) 說 : 其象一頭上有三化人, 一捉金輪, 一持摩尼珠, 一執金剛杵 舉杵擬象, 象即能行 普賢菩薩除了特別光明外, 與一般菩薩一樣瓔珞莊嚴 在不同的地區,

我們所看到的普賢菩薩造像, 可能稍微不一樣 譬如, 有時候他會手持蓮花, 拿著經書, 或持如意寶珠 在南亞或東南亞地區, 普賢菩薩甚至拿著寶劍 有些普賢菩薩的造像有二十隻手, 每隻手拿著不同的工具, 去幫助眾生 但是這種普賢菩薩的造像, 比起千手觀音菩薩的造像, 畢竟比較少 雖然普賢菩薩通常呈現出平靜而較少熱忱, 但是他所騎的象, 卻表現出非常歡欣鼓舞的樣子 有些普賢菩薩的造像, 坐在三隻 四隻或甚至五十隻象上 象在佛教裡, 是覺悟的實踐及覺知的象徵 在印度, 象通常象徵巨大的財富和力量 在佛教, 象代表智慧的體現 有時, 寺院大門有笑口常開的象做為護法, 牠代表隱形的普賢菩薩坐在大白象上, 只是我們看不到而已 普賢菩薩的毛孔放光, 代表要消除眾生的苦難 普賢菩薩的每一毛孔現出十方所有世界的眾生和無數佛的集會 華嚴經 入法界品 ( 大正 1O 44O 中 441 上 ) 說 : 見普賢身一一毛孔, 出一切世界微塵數光明雲, 徧法界 虛空界 一切世界, 除滅一切眾生苦患, 令諸菩薩生大歡喜, 見一一毛孔, 出一切佛剎微塵數種種色香燄雲, 徧法界 虛空界 一切諸佛眾會道場而以普薰 如見此世界, 十方所有一切世界悉知如是見 如見現在十方世界, 前際 後際一切世界亦如是見, 各各差別不相雜亂 彼一一普賢身中, 皆現三世一切境界, 一切佛剎, 一切眾生, 一切佛出現 一切菩薩眾, 及聞一切眾生言音, 一切佛言音, 一切如來所轉法轉, 一切菩薩所成諸行, 一切如來遊戲神通 三 華嚴經 的普賢菩薩 唐譯 八十華嚴 ( 西元 699 年 ) 比東晉譯 六十華嚴 ( 西元 420 年 )

要詳細多了, 不過這兩種譯本最重要的差別是 八十華嚴 有 十定品, 六十華嚴 沒有 唐譯 四十華嚴 ( 西元 798 年 ) 是 八十華嚴 入法界品 的異譯, 其與前二譯本最重要的差別是, 四十華嚴 的第四十卷 普賢行願品, 是前二譯本所沒有的 華嚴經 的普賢菩薩行願是普賢菩薩在無數劫發菩提心, 行菩薩道的歷程, 所以 普賢行 普賢願 普賢行願 實際上就是菩薩道 華嚴經 入法界品 ( 大正 1O 441 中 下 ) 說 : 普賢告言: 善男子! 我於過去不可說佛剎微塵數劫, 行菩薩行, 求一切智 我莊嚴佛土, 以大悲心, 救護眾生, 教化成就, 供養諸佛, 事善知識, 為求正法, 弘宣護持, 一切內外, 悉皆能捨, 乃至生命亦無所吝 普賢行願 是發菩提心, 無量阿僧祇劫行菩薩道, 一直到度盡眾生為止 普賢菩薩從發心以來, 沒有一念不是依教奉行, 沒有一念是生瞋害心, 沒有一念是計較分別, 沒有一念是遠離菩提心, 沒有一念是在生死海中起疲怨心, 只是一心專注在菩提上 華嚴經 入法界品 ( 大正 1O 441 下 ) 說 : 善男子! 我於爾所劫海中, 自憶未曾於一念間, 不順佛教, 於一念間, 生瞋害心 我我所心 自他差別心, 遠離菩提心, 於生死中, 起疲厭心 懶惰心 障礙心 迷惑心, 唯住無上不可沮壞 集一切智助道之法大菩提心 普賢菩薩為了護法護生, 一心思惟如何讓眾生也能夠分享佛法的利益, 所以用智慧光明照耀世界, 念眾生悉得安樂 華嚴經 入法界品 ( 大正 1O 441 下 ) 說 : 我所求法, 皆為救護一切眾生 一心思惟, 願諸眾生得聞是法, 願以智慧光普照世間, 願為開示出世間智, 願令眾生悉得安樂, 願普稱讚一切諸佛所有功德 普賢代表菩薩的大願大行, 勇猛精進, 盡未來際利樂眾生 文殊菩薩的

智慧, 普賢菩薩完全加以實現, 所以當善財童子從最初依文殊菩薩的指示, 參訪德雲比丘開始, 一直到最後參訪普賢菩薩, 綜貫菩薩的因行與佛果, 充分發揮菩薩道的精神 四十華嚴 最後一品 普賢行願品 和 八十華嚴 六十華嚴 入法界品 的普賢行願, 顯示菩薩思想的重大轉變 最初的普賢行願是正常道的菩薩思想 ; 其後, 受到往生極樂世界 淨土法門 和 舍利弗悔過經 懺悔法門 的影響, 在流行發展中, 後來與 華嚴法門 結合, 成為 華嚴法門 的初門, 而被稱為 普賢行願品 舍利弗悔過經 以懺悔為主, 在十方一切佛前, 自說過去與現在的一切過失, 以懺悔功德, 迴向眾生, 同成佛道 三曼陀跋陀羅菩薩經 中, 普賢為文殊說悔過 禮 隨喜 勸請 迴向 三曼陀跋陀羅菩薩經 ( 大正 14 668 下 ) 說 : 善男子! 善女人, 晝夜各三, 勸樂法行 : 所當悔者悔之, 所當忍者忍之, 所當禮者禮之, 所當願樂者願樂之, 所當勸請者勸請之, 所施與忍者施與之 文殊悔過經 中, 文殊說事懺, 禮懺, 悔過, 勸請, 供養和迴向 後兩部經集成時, 華嚴法門的原始部分已經成立了 佛涅槃後, 佛弟子不能再親自見佛聞法, 雖有念佛法門, 只是念佛的功德 西元一世紀, 佛像流行, 見佛法門有了重大的啟發 先觀佛相好, 再繫念修習, 自能見一切佛在前, 以成就般舟三昧, 進而知道所見的佛, 唯心所現, 了無所有 華嚴法門也見佛色身相好, 但佛與淨土非常的多, 並不限於極樂世界 華嚴經 賢首品 ( 大正 1O 76 中 ) 說 : 又放光明名見佛, 此光覺悟將歿者, 令隨憶念見如來, 命終得生其淨國 所以華嚴法門的念佛見佛, 是通於一切佛的, 並不限於阿彌陀佛 後來念阿彌陀佛盛行中, 華嚴法門在 三曼陀跋陀羅菩薩經 和 文殊師利發

願經 的影響下, 經懺悔法門的沿用, 乃發願往生極樂世界 華嚴法門與淨土法門就這樣密切結合起來 四十華嚴 的第四十卷揭示菩薩的十大行願: 一者, 禮敬諸佛 ; 二者, 稱讚如來 ; 三者, 廣修供養 ; 四者, 懺悔業障 ; 五者, 隨喜功德 ; 六者, 請轉法輪 ; 七者, 請佛住世 ; 八者, 常隨佛學 ; 九者, 恆順眾生 ; 十者, 普皆回向 六十華嚴 和 八十華嚴 是難行道的菩薩行, 到 四十華嚴 普賢行願品 變成易行道的菩薩行 我們為什麼要 禮敬諸佛 稱讚如來 廣修供養 諸佛呢? 因為佛是一位覺者 我們禮敬 供養 稱讚是我們對覺者菩薩行的尊敬 我們尊敬佛陀, 因為他的普賢行或菩薩行圓滿了 佛代表果, 可是更重要的是他的因 菩薩行是他的因, 尊敬他如何成佛, 就是尊敬他的菩薩行, 所以學佛就是要學菩薩行 ; 對覺者的尊重, 就是要尊敬菩薩 所有 禮敬諸佛 稱讚如來 廣修供養 的人, 我們都要禮敬 所以不只是這一尊佛, 或是十方諸佛, 所有在菩薩道上走的人, 我們都要尊敬, 因為我們自己也希望能夠這樣走 我們為什麼要禮敬這些人呢? 因為他們將來會成佛, 所以我不是在禮敬一個泥塑木雕的佛菩薩, 希望他保佑我 我禮敬眾生, 因為他們將來都會成佛 我們所看到的佛像, 是一個象徵, 代表人人本具的覺性 ; 我們禮敬所有的人, 也等於是禮敬自己 對於尚未發心的眾生要禮敬, 對於已經走在我們前面的人們要禮敬, 對於正在發心的人, 更要禮敬 我們禮敬這些人, 不是因為他們有魅力, 不是崇拜這些人, 而是他們的覺和法 普賢菩薩不但 禮敬諸佛, 而且 稱讚如來, 讚嘆每一個人都有成佛的可能 廣修供養 的實質意義在於真心誠意, 而不在東西的質和量 對佛的尊敬, 即使是 天空的白雲, 荒野的小花, 一個微笑, 日出日

落, 慈悲待人, 實踐佛法, 依教奉行, 都是很好的供養 懺悔業障 是要我們很謙卑地去瞭解我們的缺失, 並把它改掉 要透過自我反省, 瞭解那些是障礙我們, 使我們執著的, 那些是阻止我們打開心胸的 所以, 懺悔業障 首先要找出自己的問題, 直接與佛陀溝通, 不要再犯 ; 或透過儀式, 讓自己覺得已經清洗乾淨 觀普賢菩薩行法經 ( 大正 9 39O 下 391 上 ) 說 : 爾時, 行者復更懺悔, 遍禮十方佛 禮十方佛已, 普賢菩薩住其人前, 教說宿世一切業緣, 發露黑惡一切罪事, 向諸世尊口自發露, 既發露已, 尋時即得諸佛現前三昧 普賢菩薩為於行者說六根清淨懺悔之法 如是懺悔, 一日至七日, 以諸佛現前三昧力故, 普賢菩薩說法莊嚴故, 得是六根清淨已 身心歡喜無諸惡相 懺悔的方式很多 有些人事業有成, 想起以前的過失, 希望能回饋社會, 這是一種懺悔 有些人依教奉行, 也是一種懺悔 懺悔業障 要配合實際的行動, 一方面使六根清淨, 一方面要知道自己的局限性, 才有可能改正 觀普賢菩薩行法經 是一部懺悔經, 所以有時候佛教徒懺悔的對象是普賢菩薩 隨喜功德 是別人很好 有才有德, 我們也很快樂, 因為他們會帶給更多人快樂, 這就是普賢行 普賢菩薩最快樂的事情, 就是希望大家都快樂, 希望大家都成為菩薩 如果大家都能和氣相處, 佛菩薩是最高興的, 凡夫有人我的分別, 所以不容易做到 隨喜功德 包括看別人的長處, 而不要老是看別人的短處, 要把所有的嫉妒全部捨棄, 就是在實踐普賢行 請轉法輪 和 請佛住世, 是強調佛陀存在這個世界的價值, 說明見佛聞法的稀有難得 釋迦牟尼佛悟道時, 他認為, 他所體證的法沒有人能夠理解, 就想入涅槃 於是, 梵天請法, 因為有緣的眾生, 仍然會受用,

才有佛陀四十五年的大轉法輪 請佛住世, 希望眾生能見佛聞法 從佛的眼光看這個世界, 這個世界就是佛土, 佛土當然是圓滿清淨的 佛土不會染污, 會染污的是我們的心 佛所體現的世界, 是一個清淨的世界 ; 但是無明眾生因為自己的貪瞋癡, 所看外在世界的形象就不一樣 不過, 還有一些人能夠理解佛法, 並依教奉行, 所以 請轉法輪 和 請佛住世 是希望佛陀去度化那些善根因緣成熟的人 學佛的人也要誠心的請求, 並從我們對佛法的實踐, 來證明我們的誠心 你覺得佛法很好, 就去實踐, 才真正有誠心 自己這樣去學習, 將來也是這樣去教導 常隨佛學 是聽經聞法和深入經藏, 一方面宏法利生, 一方面充實自己 也就是透過對佛法的聞思修, 把慈悲和智慧展現出來, 這是 常隨佛學 的意義 我們如果能夠 常隨佛學, 佛法在有形和無形中, 已經表現在我們的日常生活裡, 也在感化周遭的人, 這也是普賢菩薩的一種教育方式 所以 常隨佛學 所代表的意義, 不只是說我只要讀經就好, 而是把我所聽聞的佛法, 在生活當中實踐, 感化周遭的人 而且 常隨佛學 不只是經教, 佛陀的三業大用都是我們學習的對象 我們日常生活中, 所遇到的任何一種情境, 都是一種教育 普賢菩薩的願力就是要去分享他在生活上的一切心得和感想 我們也有很多人生的體會, 也可以分享我們的人生經驗 恆順眾生 就是利益眾生, 盡可能去做對眾生有利的事 普皆迴向 是把好處分享給別人, 我們聽經聞法之後都有回向, 就是要增益我們的利他行 透過誦經 念佛 打坐, 使我們的菩薩行能夠做得更好 更圓滿, 這才是真正的 普皆迴向 普皆迴向 能夠消除人我之間的障礙, 當我們 普皆回向 時, 我們都要抱著把利益擴及別人的態

度 此時此地, 在日常生活中, 不論是失意或得意時, 朋友之間 同事之間和家人之間, 如果我們能夠記取這十大願, 對我們的幫助將會很大 記取這十大願, 並且在日常生活中加以實踐, 將激發我們的覺性和悲心 四 法華經 普賢菩薩勸發品 的普賢菩薩 在法華大會即將結束時, 來自東方寶威德上王佛世界的普賢菩薩出現在會上, 並請問佛陀, 如來滅度後, 如何才能得法華經, 並依教奉行? 法華經 普賢菩薩勸發品 ( 大正 9 61 上 ) 說 : 佛告普賢菩薩: 若善男子! 善女人! 成就四法, 於如來滅後, 當得是法華經 一者, 為諸佛護念 ; 二者, 殖眾德本 ; 三者, 入正定聚 ; 四者, 發救一切眾生之心 佛陀回答普賢菩薩所提出的四個要件, 也是法華經的要旨 ( 一 ) 為諸佛護念 : 這意指具有絕對不可動搖的信心, 將會受到諸佛的護念 換言之, 學佛者首先要建立信心 從學理上, 一個人也許能瞭解 法華經, 但是假如他沒有建立信心, 他就不能夠把 法華經 的真理應用到實際生活上 ( 二 ) 植眾德本 : 這意指在日常生活中, 不斷地行善 德本 是善心, 也是一個人證得大澈大悟的基礎 種善心不只要種善的種子, 更要用水和肥料去灌溉它們, 善心才會增長 一個人行善是由善心所引發, 同時行善也能助長善心 善心和善行交互作用, 彼此強化而不斷地增長 ( 三 ) 入正定聚 : 這意指參加那些行善的團體 當我們在正定的團體, 彼此能夠互相鼓勵, 能夠一起討論和聞法, 在心理上彼此連結成更密切的關係, 我們能夠比一個人更強烈地展現信心的力量 ( 四 ) 發救一切眾生之心 : 大乘佛教的基本精神在於由利他而自利, 並

使這個世界清淨莊嚴 假如我們背離這個基本精神, 不論我們多努力去求法和修行, 結果多會徒勞無功 當代表 法華經 實踐的普賢菩薩渴望知道, 在未來五濁惡世中, 他應該如何引導眾生時, 佛陀很確切地告訴他這四個必要條件 普賢菩薩聽聞這四法之後, 發願守護法華行者, 而自現身, 供養守護, 安慰其心, 亦為供養 法華經 故 ( 法華經 普賢菩薩勸發品, 大正 9 61 中 ) 有些 法華經 的信仰者, 認為他們只要信仰 法華經, 就會理所當然地受到佛菩薩的護佑 事實上, 那些表面上信仰 法華經, 但是沒有實踐教法的人, 既得不到護佑, 也沒有辦法增加功德 所以, 真正依 法華經 教而奉行者, 才是 供養法華經 普賢菩薩乘坐 六牙白象, 以一切眾生所喜見身, 現其人前, 而為說法, 示教利喜 ( 法華經 普賢菩薩勸發品, 大正 9 61 中 ) 大象代表偉大的執行力, 當大象用牠龐大的身軀向前移動時, 沒有東西可以阻止牠 假如有一顆大樹擋在牠的去路上, 牠會擊倒它 當牠在路上發現一顆石頭時, 牠會將它滾到路旁 當牠跨過河流或沼澤時, 牠會穩重地走在水底 所以, 大象是徹底實踐的象徵 白象的六牙象徵六波羅蜜多 騎在六牙白象上的普賢菩薩, 象徵掃除所有的障礙和精進實踐法華的人 普賢菩薩並說明受持 讀誦 正憶念 解其義趣和如說修行 法華經 者, 都是在修普賢行 假如學佛者, 繼續在娑婆世界修普賢行, 他將擁有像彌勒菩薩的慈心, 而於日常生活中努力行菩薩道, 他會感覺到生命的價值和在生活中充滿喜悅 釋迦牟尼佛讚嘆普賢菩薩護持 法華經, 並說修普賢行者, 少欲知足, 不貪著世俗欲樂, 不為外道邪說所影響, 不受邪惡之人所惱怒, 不被貪瞋癡慢疑所牽引, 不但於現世得福報, 不久亦必得無

上正等正覺 釋迦牟尼佛說 ( 法華經 普賢菩薩勸發品, 大正 9 61 下 62 上 ): 若有受持 讀誦 正憶念 修習 書寫是法華經者, 當知是人則見釋迦牟尼佛 如是之人不復貪著世樂 不好外道經書手筆, 亦復不喜親近其人及諸惡者 是人少欲知足, 能修普賢之行 普賢! 若如來滅後, 後五百歲, 若有人見受持讀誦法華經者, 應作是念 : 此人不久當詣道場, 破諸魔眾,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亦於現世得其福報 五 觀普賢菩薩行法經 的普賢行 觀普賢菩薩行法經 十分詳實地教導懺悔的真正意義和方法, 被稱為 懺悔經 一般而言, 懺悔即是懺悔我們過去身語意的過失 我們的心透過懺悔而清淨, 因為它免除我們的罪惡感, 使我們覺得煥然一新 懺悔的真正價值在於揭示我們的佛性 我們佛性的表面被日常生活中的各種妄想執著所覆蓋 透過懺悔, 我們將它們移除 第一階段的懺悔是如同用水清洗寶珠上的泥土 第二階段的懺悔是我們要經常地將佛性寶珠擦亮 當我們勇於清洗和擦亮佛性寶珠, 它將開始放光 能夠這樣懺悔, 就是行普賢行 觀普賢菩薩行法經 ( 大正 9 393 下 ) 說 : 佛滅度後, 佛諸弟子隨順佛語, 行懺悔者, 當知是人行普賢行 出家 在家和一般人懺悔的方式亦不相同 對出家人而言, 懺悔的方法, 是讀誦大乘經典, 思惟空理和修證空慧 觀普賢菩薩行法經 ( 大正 9 394 上 ) 說 : 當勤讀方等經典, 思第一義甚深空法, 令此空慧與心相應 對在家人而言, 懺悔的方法是讀誦大乘經點和思惟空理 觀普賢菩薩行法經 ( 大正 9 394 上 ) 說 : 若欲懺悔滅諸罪者, 當勤讀誦方等經典, 思第一義

對一般人而言, 懺悔的方法是生慚愧心, 改過遷善 觀普賢菩薩行法經 ( 大正 9 394 上 ) 說 : 若欲除滅此業障者, 應生慚愧, 改悔諸罪 由此可知, 懺悔的初步是改過遷善 進一步則為聞思空義 ; 最後則是聞思修證空慧, 此是實相懺悔 也是懺悔的真實義 觀普賢菩薩行法經 ( 大正 9 393 中 ) 說 : 若欲懺悔者, 端坐念實相, 眾罪如霜露, 慧日能消除 總之, 能夠實相懺悔者, 即是行普賢行者 ; 行普賢行者, 自然能夠實相懺悔 學佛者歸依三寶, 護住六根, 發菩提心, 真實懺悔, 行普賢行, 終能成就無上正等正覺 六 海印三昧與普賢菩薩 在 華嚴經 裡, 海印三昧是最主要的一種禪定, 是釋迦牟尼佛大徹大悟之後所體現的 華嚴經 賢首品 ( 大正 10 73 下 ) 說 : 眾生形相各不同, 行業音聲亦無量, 如是一切皆能現, 海印三昧威神力 在海印三昧中, 佛陀宣講 華嚴經 海印三昧與普賢菩薩有關, 因為普賢菩薩是實踐者, 透過深禪定, 證明現象和本體之間的交融 我們的心就像海水, 可以反映宇宙間所有的現象, 所謂 一心生萬法 無明妄想的風吹動, 讓海水起波浪, 但是只要我們心能夠定下來, 海水也會歸於平靜, 就可以很清楚地映現整個宇宙的森羅萬象 在海印三昧中, 萬事萬物都能夠很清楚而沒有障礙地映現出來, 每一個現象都有整體的影像在其中 ; 所以到處都是道, 飛花落葉 也可悟道 每一個現象都是整體的一部份, 每一個現象都有整體的影像可以反應出整體, 這樣的概念與帝網珠很像, 因為它們可以互相反映 個別的現象中有整體, 如 一沙一世界 和 一葉一如來

我們可以把周遭的一切當做死的, 因為自己與它區隔 ; 我們也可以把它們看成活生生的, 如果我們與它們打成一片 如果我們與人 自然和宇宙打成一片, 我們就不會說, 這是 石頭, 這是 山, 因為, 所有的一切都是活生生的 從這個角度去觀察, 我們就可以理解為什麼 生公說法, 頑石點頭 ; 因為對道生來講, 那些石頭是活的 ; 對一般人來說, 那些石頭是死的 ; 對道生來講, 石頭會動, 因為整個世界是活的 但是對一般人來說, 很多東西是死的 假如我們把周遭的一切都看成是活生生的, 我們的世界將會更多彩多姿, 這是華嚴境界 瞭解普賢菩薩的廣大願力和甚深禪定, 我們可以理解普賢菩薩所展現出來的整體觀念 人 動物 植物和礦物都是整體的一部分, 也反映整體的影像, 所有的現象彼此之間都互為關聯 華嚴經 用 帝網珠 來表達每一顆寶珠都可以反映其他寶珠的影像 換言之, 宇宙中的每一部份都可以反應出全體, 但是, 要有菩薩的心才看得到 菩薩的心就是普賢行願 整個宇宙是一個互相依存和互相融通的關係, 這種無礙境界, 對一個小心量的人來講, 是無法理解的 ; 只有菩薩心腸才可能一窺究竟, 菩薩心腸就是普賢行願 普 是普遍和無所不在; 賢 是善 普賢 就是要使我們的善心, 充滿盡虛空 遍法界, 心扉一打開就可以看得見萬事萬物其實是一體的, 就不會再分別, 就不會再痛苦 普賢行所代表的是真 善 美, 他可以上通十方諸佛, 因為他體現了真理, 所以普賢行是一種最快樂的生活方式 普賢菩薩不斷地努力去莊嚴這個世界, 幫助所有的人都能同願同行, 過最莊嚴的生活 在 華嚴經 中用什麼來表達這種境界呢? 那即是許多的寶樹 寶花 寶石和寶閣等 它們全被看成有生命的, 所以它們才是寶, 而不是它們的顏色有多華麗, 這裏面就可以顯現真理 在凡夫來講, 整個

宇宙是一堆沒有生命的集合體 ; 但是在佛的世界中, 所有的一切都是活的 一朵花 一棵樹 一條河 一朵雲 一顆石頭 和 一隻鳥, 都可以是自由的象徵, 都可以是解脫的代表, 都可以為我們說法, 只要我們仔細聽和專心看, 我們本來就可以活得很自在, 處處都可以悟道 七 淨行與普賢菩薩行 為什麼我們看不見普賢菩薩, 因為表面上普賢行是清淨行, 實際上, 普賢行另外有一個很深的意義, 他是隱姓埋名在做好事, 亦即為善不欲人知 普賢行代表默默耕耘, 所以普賢菩薩即使在我們的周遭裡, 我們仍然看不見他 即使普賢菩薩真正出現在我們面前, 我們也不認識 因為我們要與普賢菩薩的心行相應, 才可以見得到他 當我們看到一頭沒有菩薩坐在上面的象, 其實普賢菩薩就坐在上面, 就看我們能不能見得到, 因為每個人善根福德和因緣不同 在 華嚴經 入法界品中, 善財童子在參訪五十一位菩薩之後, 他希望見到普賢菩薩, 在他發廣大心, 放下所有的執著, 深入所有佛陀的教法後, 他終於能夠看見普賢菩薩在毗盧遮那佛前, 坐在寶蓮華上面 華嚴經 入法界品 ( 大正 10 439 下 440 上 ) 說 : 起等虛空界廣大心, 捨一切剎, 離一切著無礙心, 入一切佛法海廣大心, 時, 善財童子即見普賢菩薩在如來前眾會之中, 坐寶蓮華師子之座 在 華嚴經 十定品, 普眼菩薩修行見普賢菩薩法門, 卻見不到 佛告訴普眼菩薩, 要見普賢, 他必須首先觀想普賢菩薩無所不在, 他必須要有深切的信心, 不應該執取任何事, 必須進入不二的真實世界, 更重要的是要修普賢所做的事 華嚴經 十定品 ( 大正 10 212 上 中 ) 說 : 佛告普眼菩薩及諸眾

會言 : 諸佛子, 汝等宜更禮敬普賢, 殷勤求請, 又應專至觀察十方, 想普賢身, 現在其前, 如是思惟, 周徧法界, 深心信解, 厭離一切, 誓與普賢, 同一行願, 入於不二真實之法 其身普現一切世間, 悉知眾生諸根差別, 遍一切處, 集普賢道 若能發起如是大願, 則當得見普賢菩薩 令普眼驚奇的是, 他最後終於得見普賢, 伴隨著種種香鬘 華雲 光明 震動 天樂等種種不可思議境界 得見普賢菩薩是如此幸運, 能保證決定成佛, 即是只是聽到普賢菩薩的名字也是很可貴的 華嚴經 入法界品 ( 大正 10 442 上 ) 說 : 普賢告言: 若有眾生, 得聞我名, 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不復退轉 普賢菩薩是無所不在的, 但是, 我們卻最難見到他, 因為他雖然精進於利他行, 但都不為人知, 表現出佛教中最多彩多姿的菩薩行, 即默默地付出, 秘密地利他, 並更有效地去做好工作 在普賢菩薩的典範中, 這種 秘密行 是很重要的一部份, 它不是密教的秘密, 是為善不欲人知的秘密, 是在日常生活中, 已經秘密在修菩薩行, 已經秘密在鼓勵別人行菩薩道 他所重視的是如何把工作真正地做好, 但是功勞不需要是他的 修菩薩行最大的障礙, 是嫉妒 慳吝和瞋慢, 所以行菩薩道要心平氣和, 要能不捨眾生, 要把所有的眾生都看做是佛, 然後真心誠意的去實踐清淨行 面對任何一種情境, 就有一種向上向善的想法, 這就是普賢行 我們若要豐富普賢行和實踐普賢行, 要從 華嚴經 淨行品 下手 因為它提供另一條通向普賢行的大道 華嚴經 淨行品 ( 大正 10 71 上 ) 說 : 若見橋道, 當願眾生, 廣度一切, 猶如橋樑 若見流水, 當願眾生, 得善意欲, 洗除惑垢

八 結論 華嚴經 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中, 文殊菩薩指導善財童子首先參訪德雲比丘, 然後一路參訪到彌勒菩薩, 再回頭請示文殊菩薩, 文殊菩薩要善財童子就教於請示普賢菩薩, 所以善財童子的參學從文殊菩薩的啟發開始, 最後來到大行的普賢菩薩, 表達了學佛者 以知導行, 以行證知 的修行康莊大道 普賢菩薩的境界是不可思議的, 也不是常人能夠體會的, 剛好相應於華嚴不可思議解脫境界 什麼是不可思議呢? 因為事情太平常了, 以致我們忽略了, 所以不可思議 因為普賢菩薩就在我們生活的周遭中, 隱身行善不為人知 一位最不起眼的人, 也許就是普賢菩薩的化身, 他正在啟示我們, 正在為我們說法 普賢菩薩是無所不在的, 這表示我們隨時隨地都可以發現他, 但是我們要有清淨的信心才能看得見, 所謂 信為能入, 智為能度 我們必須要與普賢菩薩的行願相應, 才有可能處處見到他 但是, 即使我們只是憶念受持普賢菩薩名字, 也已經有很大的功德, 已經種下了善根 法華經 普賢菩薩勸發品 ( 大正 9 61 下 ) 說 : 釋迦牟尼佛道言 : 我當以神通力, 守護能受持普賢菩薩名者 普賢行願是菩薩行, 普賢菩薩發願要普度眾生, 並實踐各種有利眾生的行為, 很值得我們效法, 以提昇和強化我們的願行 行菩薩道, 要在有苦難眾生的地方 ; 所以普賢行實際上要在這個世界, 去教化眾生 ; 在不同的場合, 以各種的角色, 去幫助眾生, 成就眾生 普賢菩薩有深禪定, 有助於智慧的充分體現 在禪定中, 讓身心沉澱下來, 可以看清楚我們的過失, 乃至認清本來面目 普賢菩薩有大願力去影

響和改變這個世界, 而且他也一心一意地在實踐, 這是值得我們學習效法的 總之, 普賢行是要此時此地去實踐的, 所以不管我們面對的是怎麼樣的一個環境, 只要是有利益別人的, 我們都要發願去成就他 普賢菩薩所代表的人生是 善 的人生, 因為無我的利他行 ; 普賢菩薩所過的生活是 美 的人生, 因為小大無礙, 住不一定高樓大廈, 吃穿不一定錦衣玉食, 但是生活卻可以很快樂 普賢菩薩所呈現的人生是 真 的人生, 因為覺性的充分開顯, 可以把我們周遭的環境活化, 所以是圓融自在的 普賢菩薩的世界就是 真善美 的世界, 這樣的人生是我們效法和仰慕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