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理论复习指导总论

Size: px
Start display at page:

Download "政治理论复习指导总论"

Transcription

1 2010 年考研政治强化班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1 2 复习提示 : (1) 本课程的主题主线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系统讲授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 始终围绕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为什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 怎么坚持和对待马克思主义的主题, 以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 基本方法 基本立场以及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 基本方法 基本立场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为主线来展开 (2) 本课程的逻辑结构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包括由个部分的内容: 第一章和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 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其中, 第一章是从总体上回答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为什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 怎么坚持和对待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第二章 第三章 第 四章的内容, 主要讲世界观 认识论和历史观三部分的内容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包括第五章 第六章的内容, 主要讲资本主义的形成 本质及发展进程 科学社会主义包括第七章 第八章的内容, 主要讲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和共产主义一定会实现 (3) 本课程的逻辑内容 : 包括概念 观点以及方法论意义 复习过程中要注意把握三方面以及关系, 真正学懂学会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复习提示 : 从总体上理解和把握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为什么要学习马克思主义, 怎样学习马克思主义 一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与发展 ( 一 )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 它的内容涵盖了社会的政治 经济 文化 军事 历史和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等诸多领域和各个方面, 是极其深刻和丰富的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留给我们的大量精神财富, 连同各国马克思主义者在继承和发展的实践中创造的理论成果, 构成了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思想宝库, 它涉及的众多学科门类所形成的知识海洋, 无论在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时代, 还是在人类文明继续发展进步的新时代, 都当之无愧地称得上是博大精深 从不同的角度, 我们可以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作出不同的回答 从它的创造者 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 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 而由其后各个时代, 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它的阶级属性讲,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 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 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是关于自然 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这一概念早在马克思在世的时候就已经使用 从狭义上说, 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 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广义上说, 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 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 是从广义上理解的马克思主义 它既包括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 基本观点 基本方法, 也包括经列宁对其继承和发展, 推进到新的阶段, 并由毛泽东 邓小平 江泽民 胡锦涛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 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 二 )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任何一种科学理论都是时代的产物 同样,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也有其深刻的经济社会根源 思想渊源和实践基础 1. 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首先,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 社会历史条件 其次, 无产阶级反对 1

2 3 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 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 2. 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马克思主义是在吸收了几千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的一切优秀成果, 尤其是在批判地继承 吸收德国古典哲学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 英国空想社会主义合理成分的基础上, 在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趋势和科学总结工人阶级斗争实践基础上创立和发展起来的 ( 三 ) 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的发展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产生的, 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这种发展, 除了马克思恩格斯根据实践的发展对自己创立的理论不断充实和完善外, 其后首先是由列宁等马克思主义者在领导俄国革命中实现的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 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的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 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 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 诞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工人阶级的政党 中国共产党, 从成立之日起就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确立为自己的指导思想, 并在长期奋斗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先后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这些重大理论成果, 都产生于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实践, 同时又都是推进这一伟大事业不断发展的指导思想 在当代中国,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 ;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二 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 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 这种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 一 ) 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首先,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其次,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 ( 二 ) 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首先, 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性决定的 其次, 这是由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决定的 最后, 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是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分水岭, 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 ( 三 )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理论联系实际, 实事求是, 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这种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是 160 年来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的关键所在 首先, 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属性, 在于它的彻底的科学性 坚定的革命性和自觉的实践性, 而彻底的科学性是最根本的 其次, 这种品质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 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这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基本要求 最后, 这种品质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 创新就要不断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与时俱进 实践没有止境, 认识和创新也没有止境 我们要突破前人, 后人也必然会突破我们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也是一个不断总结实践的新经验, 借鉴当代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 在理论上不断扩展新视野, 做出新概括的过程 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 四 )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 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马克思恩格斯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基础上, 运用唯物史观分析资本主义社会产生 发展 2

3 4 和衰落的历史趋势, 不仅得出资本主义社会必然为更加美好的社会 ( 这个更加美好的社会, 马克思恩格斯称之为共产主义社会, 其第一阶段马克思称之为共产主义的 第一阶段, 列宁称之为社会主义社会 ) 所代替的论断, 而且指明了共产主义社会代替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力量和革命道路 ( 五 ) 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目的和方法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 担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使命 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是大学生个人成长和长远发展的客观需要,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在理论与实际结合中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 其素质尤其是思想政治素质如何, 能否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关系到党的事业的兴旺发达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关系到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作为新一代大学生, 一定要认真学习 努力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传统和学风, 自觉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 人生观和价值观, 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 第一, 学习理论, 武装头脑, 要努力在掌握理论的科学体系上下功夫, 在掌握基本原理及其精神实质上下功夫, 在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 观点 方法并用以指导实践上下功夫 第二, 坚持和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 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方法 理论联系实际是我们党一贯倡导并长期坚持的优良学风 所谓理论联系实际, 就是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 联系国际国内的大局, 联系社会实际, 去观察和分析问题 第三, 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义主义 在我国社会主义实践的过程中, 坚持与发展是统一的 只有坚持, 才能发展 ; 只有发展, 才能更好地坚持 否认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 是错误的 有害的 ; 教条式地对待马克思主义, 也是错误的 有害的 老祖宗不能丢, 要搞清楚, 还要讲新话 我们一定要适应实践的发展, 以实践来检验一切, 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2. 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 学习的目的全在于运用 因此, 对于大学生来说, 自觉地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 就要做到 : 第一, 在思想上自觉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 树立和坚定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 第二, 不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 观点和方法分析 解决问题的能力 自觉辩证和抵制各种不良思想文化的影响 第三, 不断增强服务社会的本领, 自觉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认识世界的理论武器, 更是我们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行动指南 大学生要自觉地将个人的成长与社会发展融合起来, 增强为祖国和为人民服务的责任感, 努力学习, 提高本领 [ 已考试题 ] ( 一 ) 单项选择题 1. 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A. 法国唯物主义 英国经验主义 德国理性主义 B. 细胞学说 能量守恒定律 生物进化论 C. 德国古典哲学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D. 法国历史哲学 英国科学主义 欧洲人文主义 2. 全部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理论结论是 A. 科学社会主义 B. 马克思主义哲学 C.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D. 无产阶级革命的学说 3.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本质特征是 A. 阶级性和群众性的统一 B. 历史性和现实性的统一 C. 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D. 批判性和创造性的统一 4. 马克思主义新世界观创立的关键在于马克思确立了 3

4 1 2 A. 剩余价值论 B. 阶级斗争学说 C. 无产阶级历史使命学说 D. 科学的实践观 5.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 从根本上说在于它 A. 以世界的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 B. 始终严格地以客观事实为根据 C. 提供了普遍适用的客观真理 D. 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 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 复习提示 : 学习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与辩证法的基本原理, 着重了解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和实践的基本观点, 掌握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根本方法, 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打下理论基础 本章的逻辑结构包括辩证的唯物论 唯物的辩证法以及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方法论意义三部分 辩证的唯物论即世界本质论内容包括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实践观 意识观三观,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两原理, 即 三观两原理 唯物的辩证法即世界发展论内容包括物质世界普遍联系 永恒发展两个总特征, 对立统一规律 质量互变规律 否定之否定三大规律, 原因与结果 必然性与偶然性 可能性与现实性 现象与本质 内容与形式等五对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 即 二 三 五 理论 本章最重要的观点 原理有八个, 其中特别重要的是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对立统一规律或学说 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 ( 辩证的唯物论 ) 一 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 一 ) 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 1. 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哲学一词最早产生于古希腊, 由希腊文菲罗与索菲亚合成, 真译为汉语是 爱智慧 的意思, 翻译成英文就是 Philosophy, 即 智慧 有智慧 有智慧的人 之学, 在 19 世纪经日本学者转译为中文的 哲学 在古希腊哲学一词有两种用法 : 一种是广义地把哲学看作是 各种知识的总汇 ; 一种是狭义地把哲学看作是研究世界本原或本体的学问, 即形而上学 本原是指构成世界万物的根源 元素 始基或共同基础 具体事物有生有灭, 本原没有生灭, 本原产生万物, 万物毁灭以后又回到本原 后人根据古希腊伟大思想家对各种知识的分类, 把研究有形体的自然现象的学问称为物理学, 把研究世界本原等抽象对象的学问称之为 物理学之后 我国近代学者严复根据我国古籍 易经 系辞 上有所谓 形而上者谓之道, 形而下者谓之器 的说法, 故把 物理学之后 一词译为形而上学, 也就是哲学的意思 形而上学还有第二种用法, 即近代德国大哲学家黑格尔首先赋予 形而上学 以新的含义, 用以指非辩证的思维方法 我们现在的哲学原理以及实际生活中使用形而上学这一概念是指的孤立 静止 片面的观点与方法 以往的哲学家 思想家对哲学的认识与理解, 不论是说哲学是 智慧之学 包罗万象的科学, 还是说哲学是支配 凌驾于其他科学之上的 科学的科学, 虽有其一定的合理性, 即其实质是研究普遍性问题的学问, 但却未能真正揭示出哲学的性质 对象和特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 从古至今的一切哲学都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即世界观的理论形态, 是关于自然知识 社会知识 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是研究自然 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最一般本质和规律的学问, 是含有阶级性的最抽象的社会意识形态 为了正确理解和掌握哲学的含义或定义, 需要正确认识几个关系 (1) 哲学与世界观 方法论的关系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和看法 方法论则是人们在一定世界观指导下认识与处理问题的根本方法 哲学与世界观既相区别又相联系, 世界观是人们自发形成的, 世界观对于成人来说, 可说是人人皆有, 但并非人人都懂哲学, 因为哲学是经过思想家 哲学家概括和总结的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只有通过学习, 才有可能掌握 ; 哲学离不开世界观, 要讲世界观, 哲学对人们的世界观的确立和成熟具有指导与促进作用 任何哲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都是统一的, 世界观是方法论的基础, 方法论是世界观的体现和运用, 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反之亦然 因此, 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问 4

5 (2) 哲学与其他科学 ( 非哲学 ) 的关系 哲学是关于自然知识 社会知识 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是研究自然 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最一般本质和规律的学问 ; 而其他科学包括自然科学 社会科学 思维科学以及边缘科学 交叉科学 综合科学等则是研究一定的领域 方面的特殊本质和规律的学问 所以, 哲学和其他科学是普遍和特殊 共性和个性 一般和个别 抽象和具体的关系 它们既相互区别, 研究的对象不同 ; 又相互联系, 哲学以其他科学 ( 相对哲学而言称之为具体科学 ) 为基础, 并随其他科学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 并可给予其他科学以世界观 方法论指导, 使之相互作用 相互促进 (3) 哲学与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关系 社会意识形态是指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思想 观点的总和, 包括艺术 道德 宗教 政治法律思想 哲学等意识形态形式 哲学同其他意识形态形式一样, 都是一定社会经济基础的反映并为之服务, 都含有一定的阶级性, 都具有相对独立性, 其不同点在于哲学离开经济基础最远, 是属于恩格斯所说的 更高地悬浮于空中的思想领域, 也就是最抽象的社会意识形态 2. 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和意义 (1)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从古至今哲学中的问题即矛盾很多, 那么, 贯穿哲学演变和发展史中最重要最基本的问题 任何哲学都不可能回避的问题 支配其他哲学问题的问题是什么? 恩格斯对此作出了科学的概括和总结, 他指出 : 全部哲学, 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 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也可以说是精神和自然界的关系问题 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2) 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1 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 第二性的问题, 即谁是本原 谁是派生的问题, 谁先谁后 谁产生谁 谁离不开谁 ( 谁依赖谁 ) 的问题 对此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恩格斯指出 : 凡是断定精神对自然界说来是本原的, 组成唯心主义阵营 凡是认为自然界是本原的, 则属于唯物主义的各种学派 2 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 恩格斯指出 :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还有另一方面 : 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 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 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 用哲学的语言来说, 这个问题叫做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 绝大多数哲学家对这个问题都作了肯定的回答 是否承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 这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哲学派别的标准 一切唯物主义者和彻底唯心主义者都是可知论者 在这两方面内容中主要的是第一方面的内容, 因为 思维对存在 精神对自然界的关系问题, 是 全部哲学的最高问题,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发展史上的基本派别, 它们的对立和斗争是哲学世界观中最根本的斗争, 是哲学党性的识别标准的问题 哲学的党性即哲学的党派倾向, 是指哲学家和哲学体系属于唯物主义阵营或唯心主义阵营 (3) 掌握哲学基本问题原理的重要意义 为哲学研究提供基本的指导线索 ; 为划分哲学中的不同派别确定了科学依据 ; 为反对唯心主义 形而上学 不可知论提供理论武器 ; 为人们处理主观思想和客观实际的关系, 变革现实世界提供根本的指导原则 3.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及其历史形态 (1) 唯物主义的根源 基本观点及历史形态 1 唯物主义的根源 : 按照恩格斯对唯物主义概念的界定, 唯物主义哲学派别古已有之, 根源于对人类生产活动和周围事物的直接反映, 是同客观实际大致相符合的反映 2 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 认为自然界 物质 存在是第一性的, 而精神 意识 思维是第二性的 ; 世界是物质的, 物质是世界万事万物的本原 ; 物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 而意识则是物质长期发展的产物和在人脑中的反映, 或者说物质决定意识 这些表述严格地说都是等同的 唯物主义者是无神论者, 但无神论者不一定是唯物主义者, 可以是主观唯心主义者 3 唯物主义哲学发展的历史形态 : 主要的有三种形态,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又称机械唯物主义 现代辩证唯物主义 5

6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是一种原初的自发的唯物主义, 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某一种或某几种原初物质, 如水 火 气等是宇宙万物的本原, 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关于万物都由微小的 不可再分的原子所构成的原子论, 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最高成就 朴素唯物主义坚持了物质第一性 意识第二性的正确观点, 并同朴素辩证法结合在一起, 但由于历史条件的局限, 缺乏科学的根据与论证, 具有直观性 猜测性的缺陷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即 17 世纪 18 世纪的英国 法国唯物主义, 它是建立在同时代的社会发展和自然科学基础之上的, 具有一定科学根据 ( 机械力学 ) 和论证, 在反对现存政治制度 唯心主义和宗教神学 促进社会发展和自然科学的发展上作出了显著的贡献, 同时又存在着明显的时代局限性和缺陷 : 一是机械性, 用机械的力学的观点解释一切, 如认为原子或电子是世界的本原, 原子 电子的特性就是事物的特性, 一切物质的运动都是原子或电子的运动, 都是外力推动的机械运动, 甚至认为 人是机器 ; 二是形而上学性, 即用孤立 静止 片面的观点认识和解释世界和事物, 而不是把世界和事物理解为历史地发展着的过程 ; 三是不彻底性, 不能把对自然界的唯物主义观点贯彻到社会领域, 坚持的是唯心主义的历史观 归根到底, 这种唯物主义者看不到人类实践的伟大作用, 没有科学的实践观 马克思指出 : 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 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的主要缺点是 : 对对象 现实 感性, 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 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 当作实践去理解, 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 可见, 不理解实践活动是其主要缺点 而把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能动实践辩证统一起来, 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高出以往哲学的地方 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哲学, 在科学的实践观基础上, 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 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高度统一, 是真正科学的 完备的 彻底的 实践的唯物主义哲学 (2) 唯心主义的基本类型和存在根源 1 根源 : 最初产生于远古时代的人们对自然现象及梦中景象的不正确解释, 得出 神灵存在, 灵魂不灭 的观念 但作为哲学派别的唯心主义则有其社会的 阶级的 认识的根源 a. 社会根源 : 是指生产力水平低下, 社会文明发展的不充分局限了人们的认识, 人们不能科学地解释自然 社会 思维的事物和现象 b. 阶级根源 : 是指统治阶级的有意歪曲或阶级的偏见不能正视世界的本来面目 c. 认识论根源 : 是指把认识过程主观化 简单化 直线化 片面化, 这是唯心主义产生和存在的认识根源 列宁指出 : 直线性和片面性, 死板和僵化, 主观性和主观盲目性就是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 而僧侣主义 (= 哲学唯心主义 ) 当然有认识论的根源, 它不是没有根基的, 它无疑是一朵不结果实的花, 然而却是生长在活生生的 结果实的 真实的 强大的 全能的 客观的 绝对的人类认识这棵活生生的树上的一朵不结果实的花 2 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 : 同唯物主义相反, 认为精神 意识 思维是第一性的, 而自然界 物质 存在是第二性的 ; 或者说世界的本质 本原是精神的, 精神是万事万物的本原 ; 自然界 物质不过是精神 意识的产物, 或者说意识决定物质, 意识不依赖于物质等 3 唯心主义的主要形式 : 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a. 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感觉 意识 精神是世界的本原, 认为主观精神高于一切 大于一切 支配一切, 夸大了主观精神的作用 例如一些哲学家提出的著名命题 : 贝克莱提出事物是 感觉的组合 观念的集合, 存在就是被感知 ; 笛卡儿提出 我思故我在 ; 康德提出 理性为自然界立法 ; 孟子提出的 万物皆备于我 ; 慧能提出的 心生种种法生, 心灭种种法灭 ; 王阳明提出 心外无物 心外无事 心外无理 ; 陆象山提出的 宇宙便是吾心, 吾心即是宇宙, 都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和表现 b. 客观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离开了人, 脱离了物质世界的某种 客观 精神 例如柏拉图的 理念论 黑格尔的 绝对观念 朱熹的 理在事先 宗教的神创万物和支配命运的观点 柏拉图说 美的东西是美使它美的 ; 老子认为 道 生万物, 道 就是无 ; 朱熹说, 未有这事, 先有这理, 如未有君臣, 已先有君臣之理 ; 未有父子, 已先有父子之理 皆是此类 (3)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关系在哲学演变的历史进程中,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回答了世界的本原 本质是什么, 同时要进一步回 6

7 答世界的状态是怎么样的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 就形成了两种对立的发展观 : 即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和斗争 辩证法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看待世界, 认为世界上的事物和现象, 是普遍联系和发展变化的, 其发展变化的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 ; 形而上学则用孤立 静止的观点看待世界, 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和现象, 都是孤立存在的静止不变的, 否认发展变化的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 这两种对立的发展观, 总是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交织在一起, 并依附于唯物主义或唯心主义 辩证法或形而上学不是与唯物主义结合, 就是与唯心主义结合, 前者总是从属于后者, 后者往往又受前者的影响和制约 ( 二 ) 物质的客观实在性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 从古到今, 唯物主义对物质概念的理解, 经历了从朴素到科学 从片面到比较全面的认识过程 1.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及其意义 (1) 马克思主义以前的物质观 1 唯心主义坚持意识第一性 物质第二性的错误观点, 虽然也承认物质的存在, 但又认为物质是意识的产物和表现, 物质依赖于意识, 没有意识也就没有物质 2 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唯物主义包括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坚持物质第一性 意识第二性的正确观点, 但前者把物质归结某种具体的实物, 如水 火 气等, 这是一种没有科学依据的猜测 ; 后者把物质归结为近代自然科学发现的最小的不可再分的原子或基本粒子, 这种观点虽有一定的科学依据, 但却犯了把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的特殊概念混同于哲学的具有普遍性的物质范畴的形而上学错误, 不仅经不起原子可以再分的自然科学发展的检验, 而且也经不起 物质消灭了 的唯心主义观点的攻击 (2) 恩格斯对物质概念的说明恩格斯指出 : 实物 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 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物质本身是纯粹的思想创造物和纯粹的抽象 当我们把各种有形地存在着的事物概括在物质这一概念下的时候, 我们是把它们的质的差异撇开了 因此, 物质本身和各种特定的 实存的物质不同, 它不是感性地存在的东西 恩格斯的上述论述说明 :1 物质本身 或物质的概念的来源是我们对各种有形存在的物 事物也就是能感觉得到的东西的抽象 ;2 物质概念概括的是各种实存事物的共同属性 ;3 各种实存的物 事物是感性地存在着的东西, 即我们可以感觉到的东西 ( 客观存在 ), 而物质作为概念是在人的头脑中 意识中存在 (3) 列宁对物质的定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范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一个最重要最基本的范畴, 列宁总结自然科学发展原子可分的新成果和唯物主义同唯心. 主义斗争的经验, 在上述恩格斯说明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 : 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 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 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 摄影 反映 这就是说作为哲学范畴的物质是指不依赖人们的意识而存在并能为人们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它的客观实在性 列宁对物质的科学定义说明 : 1 哲学的物质范畴是通过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来界定的, 物质不是意识 不依赖意识而存在, 物质对于意识的独立性 根源性, 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 体现了物质第一性 意识第二性的唯物主义观点, 体现了世界的本原 本质是物质的唯物主义一元论观点 列宁认为 物质和意识的对立, 也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 在这里, 仅仅在承认什么是第一性和什么是第二性的这个认识论的基本问题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 超出这个范围, 这种对立无疑是相对的 这是因为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反映者同被反映者是相联系的, 在人类的实践活动中 物质可以变成精神, 精神可以变成物质 ( 毛泽东语 ) 2 物质定义的内涵是客观实在, 那么具有客观实在属性的自然界 社会存在以及各种事物和现象都 7

8 属于物质的范畴 具有物质的属性, 如运动 时间 空间 规律 生产方式 实践活动及其结果等, 体现了彻底的唯物主义观点 3 物质是可以为人们的意识所反映 所认识的, 体现了唯物主义的反映论 意识的能动性和世界的可知论观点 4 恩格斯的说明和列宁的定义, 都体现了物质和物质形态 哲学的物质范畴和其他科学的物质概念的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总之,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 贯彻和体现了彻底的唯物主义观点, 进而说明它的重要意义 (4)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的重要意义 1 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 批判了唯心主义的物质观和二元论的物质观 ; 2 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和可知论, 批判了先验论和不可知论 ; 3 坚持了物质与物质形态 哲学的物质范畴与具体科学的物质概念的共性和个性的辩证法, 克服以往唯物主义的物质观用个别 个性代替一般 共性的形而上学的缺陷 4 坚持了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反对了历史唯心主义观点 总之,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辩证唯物主义本体论和认识论的统一, 是彻底唯物主义一元论的物质观 2. 物质与运动, 运动与静止, 物质运动与时间 空间物质的存在形式 : 运动和时间 空间 物质是运动的, 运动的物质只能在空间和时间之内才能运动 (1) 物质和运动 1 运动的含义 : 运动, 被理解为存在方式, 被理解为物质的固有属性这最一般意义来说, 囊括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 从单纯的位置变动起直到思维 对恩格斯上述所述的理解是 : 运动是指物质的存在形式和固有属性 ( 根本属性 ), 包括宇宙间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 从单纯的位置变动到复杂的思维活动 思维的变化是物质运动的产物和反映 物质运动形式 : 从低级简单运动形式到高级复杂运动形式, 可分为机械的 物理的 化学的 生物的和社会的五种基本形式, 思维 意识的运动同物质运动形式具有同一性 2 物质和运动密不可分, 没有运动的物质和没有物质的运动一样, 是不可想象的 它们之间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物质是运动的, 物质离不开运动, 因为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不表现为一定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运动离不开物质, 因为物质是运动的载体和承担者, 精神的运动是人脑这种高度发展的物质的运动的表现, 客观的物质运动的反映 运动和物质本身一样, 是既不能创造, 也不能消灭 运动是普遍的 永恒的 无条件的, 因而是绝对的 在这个关系问题上, 唯心主义的错误在于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 脱离了物质谈运动 ; 形而上学的错误在于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 脱离了运动谈物质, 或把运动归结为只有机械运动一种形式 (2) 运动和静止 1 静止的含义 : 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一是指一事物相对于某一参照系, 没有发生某种特定的运动 ; 二是指事物处于量变阶段而没有发生根本性质的变化 2 承认静止的意义 : 运动从静止中找到量度 ; 理解物质的多样性 ; 区别事物, 对事物进行确定的分析 3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及其意义 : 对立统一关系 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整体和局部的关系 相互渗透的关系 a. 运动是普遍的 永恒的 无条件的, 因而是绝对的, 静止是局部的 暂时的 有条件的, 因而是相对的 ;b. 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是不显著的变化, 是运动过程中的某种稳定状态 ;c. 动中有静, 静中有动 ;d. 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所以我们要坚持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相统一的观点, 反对只承认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的相对主义 诡辩论观点, 如说 人不能一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万物只是一阵风, 瞬息即逝, 无法捉摸, 方生方死, 方死方生, 方可方不可, 方不可方可 ; 反对只承认静止否认绝对运动的形而上学不变论观点 8

9 物质运动形式的多样性 物质运动形式由低到高分为机械 物理 化学 生物 社会等多种形式, 它们之间相互区别, 有不同的物质基础和运动规律, 不能相互取代, 它们之间相互联系, 低级运动形式是高级运动形式存在的基础, 高级运动形式包含低级运动形式并由低级运动形式演变而来, 各种运动形式可以相互转化 承认物质运动形式多样性观点的重要意义是 :a. 提供科学分类的客观依据 ;b. 提供理解和研究物质运动多种形式相互关系的方法 (3) 物质运动和时间 空间 1 时空的含义 : 时空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 时间是指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 即一维性或不可逆性, 空间是指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 即三维性 2 时空与物质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因为物质运动是客观的, 所以时空也是客观的 承认时空的客观性是唯物主义观点, 否认时空的客观性是唯心主义观点包括主观唯心主义观点和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承认时空的客观性又否认时空同物质运动的联系的牛顿的 绝对时空 观点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时空与物质运动的不可分割的现代科学证明是非欧几何和爱因斯坦相对论 3 时空既是绝对的, 又是相对的 时空的绝对性是指时空的客观性, 物质运动与时空的不可分离性, 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 时空的相对性是指每一具体事物的具体时空是暂时的 有条件的 相对的, 时空的具体特性随物质运动的状态的变化而变化 4 时空既是无限的, 又是有限的 时空的无限性是指物质世界在时间上的无始无终 空间上的无边无际 ; 时空的有限性是指任何一个具体事物的存在时间上是有始有终 空间上有边有际 无限性和有限性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无限是绝对的永恒的, 是对有限的超越, 有限是相对的 暂时的 ; 无限和有限又是相互依赖 相互渗透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二 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 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 ) 实践观问题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普遍关注的现实和理论热点 邓小平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指导我国的改革开放, 重新恢复发展了党的思想路线, 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沿着又好又快的方向前进 与之相适应我国理论界进行了认真的反思 热烈的讨论 积极的探索并取得了积极的公认的成果 从 2001 年开始, 在考研政治理论考试大纲中, 在原来的 辩证唯物论 部分加进了 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 强调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强调实践的观点不仅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观点, 而且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基本观点,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 不仅具有认识论 历史观的意义, 而且具有世界观的意义, 因为物质世界并不是纯粹自然界, 也还包含人类的实践活动及其结果 但仍坚持物质本体论, 反对实践本体论 ( 一 ) 实践的本质含义 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 1. 实践的本质含义 (1) 实践是人改造物质世界的活动 唯心主义把实践归结为精神活动, 旧唯物主义把实践理解为生物适应环境的活动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 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 这一界定包括两层相互联系的涵义 : 实践是人所特有的对象化活动 ; 实践是具有感性的即物质性的性质和形式的客观活动 (2)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实践是人的生命活动所特有的性质和特殊的运动形式, 它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 更不同于纯粹自然物质形态的运动形式, 实践活动构成了人的存在方式或生存方式 这是由实践在人类生活中所具有的基础和根本的地位决定的 首先, 生产实践是人类生存的根据, 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 生产物质生活本身, 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 其次, 实践规定和创造了人的基本特征 : 正如马克思所说, 实践 证明人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 ; 实践使人成为 社会存在物 ; 实践使人成为 能动的自然存在物 总之, 实践使人类超越动物界, 规定和创造了人的一切特征 2. 实践的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 (1) 实践的基本特征 实践不同于动物本能的被动的适应环境的活动, 也不同于人的认识的活动, 不论什么形式的实践都具有某些共同性的基本特征 : 客观现实性 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 1 客观现实性即物质性 : 实践是物质的客观的活动, 这是因为构成实践活动的要素 ( 包括主体 对象 手段 ) 是客观的, 实践的结果是客观的, 实践的水平与发展都要受到客观条件与规律的支配, 也是客观的 这说 9

10 明, 实践包含着精神活动, 而不能归结为精神活动 2 自觉能动性即目的性 : 实践是在一定的意识或理论指导下的有目的地主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实践的过程和结果都要贯彻主体的一定的目的 意志 认识, 实践不是同主观活动无关的盲目的客观活动 这说明, 实践不同于动物的无目的无思想指导的本能活动 3 社会历史性即社会制约性 : 实践是主体在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的活动, 受着社会条件的制约, 并随社会的变化发展而历史地变化发展 这说明, 实践活动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 (2) 实践的基本形式 实践的基本形式有生产实践 改造社会关系的实践 科学实验 生产实践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改造社会关系的实践由生产实践决定并对生产实践具有反作用, 也是认识的一个重要来源 科学实验是一种尝试性 探索性 学习性的实践活动, 受前两者的制约, 反过来又促进生产实践和社会关系实践的发展 这三种基本形式是相互联系 相互促进 共同发展的 ( 二 ) 实践的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作用人通过实践把自身之外的存在变成自己活动的对象 改造的对象, 即变成自己的客体 ; 与此同时, 人自己相对客体就成为主体 1. 实践的主体 客体 中介的含义实践由主体 客体 中介构成 (1) 主体 : 是指从事实践活动的人, 其社会结构有个人 集团 社会和人类四种形式 (2) 客体 : 是主体活动对象的总和, 有自然 社会 精神三种形式 (3) 中介 : 是指把主体和客体联系起来的各种形式的工具 手段以及运用这些工具 手段的程序和方法 2. 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从根本上说是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 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不仅仅是认识和被认识的关系, 而且也是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 ; 主体改造客体的过程, 也是主体反映客体的过程 所谓认识过程, 就是主体在改造客体的实践中能动地反映客体的过, 程 在实践过程中, 主体一方面受到客体的限定和制约, 另一方面又能不断地发展自己的能力和需求, 以自觉能动的活动不断打破客体的限定, 超越现实客体, 从而使主体和客体同时得到改造 发展与完善 这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实质 ( 三 ) 人对物质世界实践把握的基本环节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即实践过程 实践活动实质上是一个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相统一的能动创造的动态过程 实践过程有三个基本环节 : 1. 确立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 实践决策必须坚持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 所谓合目的性即决策必须反映实践主体的需要 意愿, 有利于人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所谓合规律性是指决策必须尽可能正确全面地反映事物的内在联系 本质特征及多种属性 对于大规模的重大实践活动, 决策必须兼顾实践活动的经济效益 社会效益以及对自然界可能造成的后果, 坚持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 局部利益与全局 整体利益的统一 决策时就要开始制定目标 实践目标是对经过改造以后将要出现的东西的提前反映, 它以对现存事物的认识为基础, 制定有关将要出现事物的具体目标, 即制定实践的 观念蓝图 实践目标的制定也体现为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 2. 主体依据实践目的方案借助一定手段作用于客体 实践活动的顺利进行, 必须要有科学的组织管理 其中包括人员安排 物资的分配, 协调 控制等等一系列的措施 3. 完成 检验和评价实践结果, 以此修正实践目的 方案, 反馈调节实践活动本身 某一实践过程结束形成的实践结果, 究竟是成功还是失败? 需要进行事实与价值两方面的检验, 并作出评价和验收结论 一般地说, 成功与否要看实践结果是否同预想的目标一致 这三个环节构成了人的实践的运行机制, 并通过它们实现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 ( 四 ) 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的关系 1. 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关系 (1) 主观世界 : 指人的意识, 包括人的意识的一切活动过程及其产物 10

11 (2) 客观世界 : 指人的意识之外的一切存在, 即物质的 可以感知的世界, 包括自然存在和社会存在 自然存在不依赖人的活动而独立存在, 社会存在形成于人的实践活动之中而又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3) 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既相互区别, 又相互联系 相互作用 相互转化 通过实践的中介作用, 两者是改造被改造 认识被认识的关系 通过实践改造客观世界, 使主观世界的东西转化为客观世界的现实 在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 主观世界又得到进一步的改造, 获得新的思想 意识 认识 理论等 在人类发展的历史进程中, 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相互作用 相互转化 不断上升 不断扩展 不断深入 2. 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的关系 (1) 自在世界是与人类世界相对应的哲学范畴 自在世界指天然自然, 它包括两层含义 : 第一, 指人类世界产生之前的自然界, 即人类世界产生之前的先在世界 ; 第二, 指人类尚未认识和改造过的自然界, 即人类活动尚未深入到的自然界或尚未被人化的自然界 世界是不可穷尽的, 因而总有自在世界的存在 (2) 人类世界指属人世界, 是在人类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人化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统一体 人化自然是指经人的实践改造过并打上人的目的和意志烙印的自然 人类社会是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的总和 人类社会不能脱离自然, 人类历史无非是 自然界对人的生成过程 人类世界是社会的自然与自然的社会相统一的世界 (3) 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的区别 : 自在世界是独立于人的活动之外的客观存在, 其运动和变化完全是自发的 盲目的 ; 人类世界和人的活动不可分离, 人化自然体现了人的需要 目的 意志和本质力量, 人的社会关系则是人的活动的对象化 (4) 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的联系 :1 两者都具有客观实在性 人们是在自在世界所提供的材料基础上创造人类世界 ; 人的实践活动可以改变天然自然的外部形态 内部结构以及其规律起作用的条件和方式, 但不可能消除自在世界的客观实在性 相反, 自在世界的客观实在性通过实践延伸到人类世界之中, 并构成了人类世界客观实在性的自然基础 2 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相互制约, 不可分割 自在世界构成了人类世界存在和发展的自然基础, 人类世界形成之后又反过来制约自在世界, 不断地改变自在世界的界限 在实践中, 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 这两方面是不可分割的 ; 只要有人存在, 自然史和人类史就彼此相互制约 3 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相互转化 实践使自在世界分化出了包括人化自然在内的人类世界, 使 自在之物 不断转化为 为我之物, 人化自然 人类社会又不可避免地要参与到整个大自然的运动过程之中 3. 人与自然的关系 (1) 人类的实践活动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分化与统一的基础 人类实践活动创造了人类社会, 使人类从物质世界中分离出来, 既依赖自然界, 又改造自然界 影响自然界 马克思认为, 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人是 能动的自然存在物, 又是 受动的 受制约和受限制的存在物 (2) 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 恩格斯指出, 自然界是不依赖于任何哲学而存在 ; 它是我们人类 ( 本身就是自然界的产物 ) 赖以生长的基础, 强调 人与自然的统一 ; (3) 人遵循自然规律改造自然界 人类要生存和发展, 必然通过实践改造自然界, 支配自然界, 但不能违背自然规律, 否则会受到自然界的报复 胡锦涛指出 : 人类是大自然的一员, 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在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实践中不断认识自然, 在顺应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合理开发自然, 在同自然的和谐相处中发展自己, 是人类生存和进步的永恒主题 自然界运动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 开发利用自然首先要认识自然 尊重自然 按自然规律办事 自然灾害给人类带来磨难, 同时又促使人类更加自觉地去认识和把握自然规律 增强抵御自然灾害能力, 进而推动人类文明进步 正如恩格斯所说, 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 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 ( 五 ) 社会的实践本质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的哲学, 不论是宗教神学 唯心主义哲学, 还是唯物主义哲学, 从认识论上之所以不能正确认识社会本质的根本原因在于 : 不理解实践及其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不能用实践的观 11

12 点来看待社会, 而马克思的结论是 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理由: 1. 实践是社会关系产生的根源 实践首先是人在改造自然界的活动中必然产生人与人的一定的联系和关系 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及其相互制约, 共生于生产实践的过程中 在人与人的生产关系的基础上形成政治的 观念的等各种社会关系 2. 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基本领域包括制造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 创立和改造社会关系的实践以及创造精神文化的实践 人通过实践改造世界, 又通过实践认识世界 实践是人的活动的根本内容 3. 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社会的发展主要是人的社会结构的变迁和社会关系的发展, 这种发展是在实践的推动下发生的, 特别是生产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而生产力就是 人们的实践能力的结果 三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 一 ) 意识的产生 本质和能动作用 1. 意识的起源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1)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第一, 人类是物质世界演变进化的结果, 自从有了人类, 才出现了意识 第二, 人类意识的产生有一个发展过程, 经历了三个决定性环节 : 从所有物质都具有的反应特性 ( 机械的 物理的 化学的 ) 到低级生物的刺激感应性, 再到动物感觉和心理, 然后发展到人的意识 ( 列宁指出 : 假定一切物质都具有在本质上跟感觉相近的特性 反映的特性, 这是合乎逻辑的 ) (2) 意识是社会的产物意识的产生不仅仅是纯粹的自然的生理的过程, 它是同人类社会一起出现的 恩格斯指出 : 物质不是精神的产物, 而精神本身只是物质的最高产物 在意识的产生过程中, 劳动起了决定作用 : 劳动为意识的产生提供了客观需要, 并促进人脑的最终形成 ; 劳动产生了语言, 又推动人脑的复杂化和进一步完善 ; 劳动促使意识的内容日益丰富, 形式日益多样化 而劳动是社会性的活动, 所以, 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狼孩 没有意识从反面证明, 意识永远是社会的产物 2. 意识的本质 (1)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与属性, 人脑是意识产生的物质条件和生理基础 (2) 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因为 : 第一, 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 人脑不是意识的源泉, 意识的源泉是客观世界 意识不论是正确还是错误都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包括正确的反映和歪曲的反映, 人脑不能自己产生意识, 任何意识都有其客观的 原型, 如神鬼之类, 也都有其客观原型 第二, 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 表现为意识形式的主观性 个体意识之间的差别性 意识的创造性 意识形式的主观性是在意识内容的客观性基础上产生的 第三, 意识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马克思说 : 在黑格尔看来, 思维过程, 即他称为观念而甚至把它变成独立主体的思维过程是现实事物的创造主, 而现实事物只是思维过程的外部表现 我的看法则相反, 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否认意识内容的客观性, 否认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 这是唯心主义观点 ; 否认意识形式的主观性, 把意识解释为 如同肝胆分泌的胆汁的物质的东西 是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3. 意识的作用 (1) 意识能动性或主观能动性的含义 : 是指意识具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功能 就是说, 它能反映客观事物并形成观念, 从而指导实践, 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2) 意识能动性的表现 : 意识活动 1 具有目的性 计划性 2 具有高度创造性, 能创造出物质世界没有的东西 12

13 对人体生理活动的控制与调节 4 通过实践改造客观世界, 即对客观世界改造的反作用 这是意识能动性最突出的表现 意识能动性不仅在于通过实践形成正确思想理论, 更重要的是以思想 理论为指导, 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为现实, 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发展中打下人类 意志的印记 列宁说: 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 并且创造客观世界 列宁所讲的 创造世界 首先是指在意识中形成新的观念世界, 然后通过实践, 把观念世界变为现实世界即改造过的属于人的世界 这既是唯物的又是辩证的观点, 强调了意识创造性 能动性的观点, 而不是唯心主义观点 4. 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马克思 : 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 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的力量来摧毁 ; 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 也会变成物质力量 毛泽东 : 物质可以变成精神, 精神可以变成物质 根据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有关论述, 我们把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概括为三点区别 三点联系 : (1) 三点区别 : 物质是客观存在, 意识是主观存在 ; 物质是根源, 意识是派生 ; 物质不能代替意识, 意识不能代替物质 (2) 三点联系 : 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 物质可以变成意识, 意识可以变成物质 ; 意识和物质具有同一性 物质决定论和意识能动论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 这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解决物质和意识关系问题的彻底唯物主义一元论观点, 坚持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否认物质决定作用, 主张意识决定作用的观点是唯心主义观点, 否认意识能动作用的观点是形而上学观点, 否认意识和物质的同一性是不可知论, 主张意识就是物质是庸俗唯物主义即唯物主义的庸俗化 ( 二 ) 世界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1. 在世界统一性问题上不同哲学派别的对立 (1) 二元论和二元论的对立 一元论主张世界有一个统一的本原 笛卡儿的二元论主张世界有精神和物质两个独立本原, 否认世界的统一性, 又认为物质和精神两个实体都是上帝创造的, 最终还是倒向了唯心主义 (2) 唯物主义一元论和唯心主义一元论的对立 唯物主义一元论主张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世界的多样性统一于物质 ; 唯心主义一元论主张世界的本原是精神, 世界的多样性统一于精神 ( 如统一于 心, 统一于神等 ) 2.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1) 世界是多样的 因为物质运动形式是多样的, 各种运动的形式之间有质的差别 大千世界, 林林总总 万类霜天竞自由 表现的就是世界的多样性 而这种物质形态的多样性是相对的 可变的, 体现了事物的个性 (2) 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世界是多样的, 又是统一的, 统一于物质, 物质就是客观实在 恩格斯在 反杜林论 一书中, 批评杜林的世界统一于存在的折中主义观点时, 第一次明确指出 : 虽然世界的存在是它的统一性的前提, 因为世界必须先存在, 然后才能够是统一的, 但是世界的统一性并不在于它的存在 在我们的视野的范围之外, 存在完全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是在于它的物质性, 而这种物质性不是魔术师的三两句话所能证明的, 而是哲学和自然科学的长期的和持续的发展来证明的 这说明, 客观存在的现实世界是物质世界, 世界上存在的包罗万象的事物和现象都是物质的具体表现形态, 意识也不过是物质的产物和属性, 它并不能独立存在, 物质是世界上一切变化 发展的基础 正如列宁所说 : 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 什么也没有, 而运动着的物质只能在空间和时间之内才能运动 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在 : 第一, 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 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第二, 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 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 仍然是物质 13

14 37 38 性的活动 第三,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 三 ) 一切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的哲学依据是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1.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是彻底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世界统一于物质, 是不依赖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的, 这就要求我们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 尊重客观实际 认识客观实际, 使我们的思想 认识符合客观实际 物质世界在时空中运动 变化 发展, 这就要求我们一切以时间 地点 条件为转移, 使主观符合客观并实现历史的具体的统一 客观实际是变化发展的, 因此, 认识和实践也要从变化发展了的客观实际出发 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 这就要求我们认识规律, 尊重规律, 使认识和实践符合客观规律.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的意义是既反对思想僵化, 落后于实际, 又要反对思想超越实际 2.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毛泽东指出 : 实事 就是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 是 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 即规律性, 求 就是我们去研究 我们要从国内外 省内外 县内外 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 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 即找出周围事物的内部联系, 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 坚持物质决定性和意识能动性的统一, 主观和客观 认识和实践的统一, 也就是实事求是 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统一的, 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和归宿, 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内在要求和前提, 两者的目的都是为了实现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第二节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一 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物质世界及其万事万物, 既是普遍联系的又是永恒发展的, 二者的统一构成了世界的历史演进过程 联系的观点 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学说的总特征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科学 ( 一 ) 事物的普遍联系从自然界 人类历史到人类的精神活动, 都是普遍联系的 恩格斯指出 : 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 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 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 从 19 世纪以来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发展, 不断地揭示和证明世界及其一切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1. 联系的含义 : 是指一切事物和现象之间以及构成事物诸要素之间的互相影响 互相作用和互相依赖 2. 联系的客观性 : 是指事物本身的联系, 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 它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 人们的联系概念不过是客观存在的联系的反映 坚持联系的客观性是唯物主义的观点 ; 否认联系的客观性, 把虚幻的联系 ( 如卜卦算命 ) 强加于客观事物, 则是唯心主义观点 3. 联系的普遍性 : 是指联系是普遍存在的, 每一个事物内部的各个要素 部分 方面及其发展的各个阶段 过程都是相互联系的,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而是与周围的其他事物相联系的, 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任何事物都是统一联系之网上的一个部分或环节 坚持联系的普遍性观点是辩证法观点, 否认联系和联系的普遍性观点是形而上学观点 19 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和其他进步, 现代科学和实践的发展都证明和进一步证明世界的各个领域之内以及各领域之间的联系是普遍存在的, 没有任何孤立存在和能够孤立存在的事物 4. 联系的多样性 :(1) 是指联系的内容和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如直接的间接的, 偶然的必然的, 本质的非本质的联系等等 (2) 各种不同的联系在事物发展过程中作用是不一样的, 所以要求人们在实践中尽可能地把握事物各方面的联系, 特别是本质的 内在的 必然的联系, 才能真正认识和驾驭事物 5. 联系的条件性 : 条件是同一事物的存在和发展的有关要素的总和, 联系的条件性是指任何具体联系都依赖于一定的条件, 条件改变了, 联系的性质 方向也随之改变 唯物辩证法的条件论观点包括 : (1) 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有条件的 ;(2) 条件是可以改变的 ;(3) 改变条件也是要有条件的, 只有有条件这点才是无条件的 6. 联系与系统 14

15 事物的联系不仅具有客观性 普遍性 多样性 条件性, 而且具有系统性 (1) 系统的含义 : 系统是指由相互联系 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构成的具有稳定结构和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2) 系统的基本特征及其意义 1 系统的基本特征有整体性 结构性 层次性 开放性, 最基本的特征或本质属性是整体性 2 整体性揭示系统和要素或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整体性的观点是指整体和部分是密切联系 不可分割的, 整体由部分构成, 整体具有各部分所不具有的新性质新功能 ; 部分依赖整体, 脱离整体的部分就失去它原有的性质和功能 ; 整体和部分可以相互渗透 互相转化 整体性观点要求人们在观察和处理问题时要着眼于有机整体, 整体的功能和效益是认识和解决问题的出发点和归宿, 同时在总揽全局的前提下, 认识和处理好局部性的问题, 以实现系统的最佳功能 (3) 联系观点与系统观点的关系 : 联系的观点包含系统的观点, 系统观点是对联系观点的丰富和深化 ( 二 ) 事物的永恒发展唯物辩证法不仅揭示一切事物的普遍联系, 而且揭示了普遍联系必然导致运动 变化和发展 恩格斯指出 : 我们所面对着的整个自然界形成一个体系, 即各种物体相互联系的总体, 这些物体是相互联系的, 这就是说, 它们是相互作用着的, 并且正是这种相互作用构成了运动 所以, 唯物辩证法不仅是普遍联系的科学, 而且同时又是列宁所说的 最完整深刻而无片面性弊病的关于发展的学说 1. 事物的普遍联系和运动 变化 发展是密切联系 不可分割的 运动说明事物是变动不居的, 标志变化的哲学范畴 ; 变化说明事物不仅有量的增减, 而且有质的飞跃 ; 发展是指事物由低级到高级 由简单到复杂的前进性变化或不断更新的过程 事物的相互联系通过事物间的相互作用表现出来, 而相互作用就必然引起事物原有状态或性质的变化即运动 事物的运动表现了事物的联系 事物的普遍联系和事物的运动 变化 发展, 只能在人们的认识中而不能在现实中把它们分开 在客观事物中, 它们是不可分割的 由联系的永恒性和普遍性, 必然得出发展的永恒性和普遍性 2. 发展和运动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运动包括宇宙间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 既包括前进 上升的, 也包括后退 下降的 而发展只是运动中的一种前进 上升的变化 承认运动即变化的观点并不一定是辩证法, 如机械论 循环论只承认某种变化, 只有承认发展才是辩证法 3. 发展的实质 (1) 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新事物战胜旧事物, 如毛泽东所概括的 新陈代谢 推陈出新 除旧布新, 是宇宙间普遍的 永远不可抗拒的规律 新事物是指合乎事物发展规律的 具有远大前途的事物, 旧事物则是在事物发展过程中逐渐丧失其存在必然性的 日趋灭亡的事物 新旧事物区别的根本标志在于它们是否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 (2) 新事物必然要战胜旧事物, 是由新旧事物的本质特点和事物发展的辩证本性决定的 1 新事物是在旧事物 母胎 中孕育成熟, 在旧事物基础上产生出来的, 是旧事物无法克服的 2 新事物否定旧事物中消极 过时 腐朽的东西, 继承发展了旧事物中积极的因素, 并添加了一些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丰富的新内容, 因而比旧事物更优越, 更有远大前途和生命力 3 在社会历史领域, 新事物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体现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4. 发展的过程性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自然科学巨大进步的基础上, 改造了黑格尔哲学, 恩格斯得出 一个伟大的基本思想, 即认为世界不是一成不变的事物的集合体, 而是过程的集合体, 其中各个似乎稳定的事物以及它们在我们头脑中的思想映象即概念, 都处在生存和灭亡的不断变化中, 在这种变化中, 前进的发展, 不管一切表面的偶然性, 也不管一切暂时的倒退, 终究会给自己开辟出道路 (1) 发展过程性的内容过程是指物质运动在时间上的持续性和空间的广延性, 是事物及其事物矛盾存在和发展的形式 唯物辩证法过程论的主要内容有 : 1 克服形而上学观点 形而上学 把自然界的事物和过程孤立起来, 其特有的局限性在于 它不 15

16 能把世界理解为一个过程, 认为世界 是一个一成不变的事物集合体 2 世界和一切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 把世界理解为一个过程, 就是 理解为一种处在不断的历史发展中的物质 3 事物是作为过程而发生和发展的 在辩证法面前, 除了发生和消灭, 无止境地由低级上升到高级的不断的过程, 什么都不存在 它本身也不过是这一过程在思维着的头脑中的反映而已 4 过程是有限性和无限性的统一 就一个事物具体过程而言是有始有终, 有边有际的, 就整个世界的发展过程而言是无始无终 无边无际的, 一切过程的常住性是相对的, 但是一种过程转化为他种过程的这种变动性是绝对的 ( 毛泽东语 ) (2) 发展过程性的意义 1 坚持运用唯物辩证法过程论的观点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反对形而上学的 不变论 与 激变论, 坚持阶段论, 反对超阶段论 2 坚持新事物必然代替旧事物的观点与方法 3 坚持知识 真理的相对性观点, 反对把知识 真理绝对化的观点 恩格斯指出, 如果人们在研究工作中始终从 过程的集合体 这个 伟大的基本思想 观点出发, 那么关于最终解决和永恒真理的这个要求就永远不会提出了 ; 人们就始终会意识到他们所获得的一切知识必须具有的局限性, 意识到他们在获得知识时所处的环境对这些知识的制约性 ; 人们对于还在不断流行的旧形而上学所不能克服的对立, 即真理和谬误 善和恶 同一和差别 必然和偶然之间的对立也不再敬畏了 ; 人们知道, 这些对立只有相对的意义 二 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恩格斯说 : 辩证法的规律是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历史中抽象出来的 辩证法的规律无非是历史发展的这两个阶段和思维本身的最一般的规律 它们实质上可以归结为下面三个规律 : 量转化为质和质转化为量的规律 ; 对立的相互渗透的规律 ; 否定的否定的规律 在中国哲学史上和欧洲哲学史上都有对立统一规律的研究和对立统一思想的表述, 古代是朴素的猜测与阐述, 如中国的 相反相成, 古希腊的 统一物是由两个对立而组成的 等 近代德国哲学家第一次以唯心的形式系统地阐述对立统一规律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唯物辩证法, 也创立了对立统一规律的科学形态 列宁 毛泽东高度重视对立统一规律与学说 毛泽东在他的 矛盾论 著名哲学论文一开头就指出 : 事物的矛盾法则, 即对立统一法则, 是唯物辩证法最根本的法则 列宁说 : 就本来的意义讲, 辩证法是研究对象的本质自身的矛盾 列宁常称这个法则为辩证法的本质, 又称之为辩证法的核心 当前, 中国许多哲学原理教材, 主要以毛泽东的观点和阐述为依据来编写与讲述 列宁指出 : 可以把辩证法简要地确定为关于对立面的统一的学说 这样就会抓住辩证法的核心, 可是这需要说明和发挥 这段话的意思极为清楚, 是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理由如下 : 1.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 特别是揭示了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因 ; 2. 对立统一规律是贯彻于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 ; 3. 矛盾分析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 ; 4. 对立统一规律体现了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 ( 一 )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1. 矛盾及其基本属性 (1) 矛盾的含义 : 矛盾在语言学上有多种用法, 矛和盾是古代两种作用不同的武器, 矛盾辞源在中国最早出自 韩非子 难一, 楚人有鬻楯与矛者, 誉之日 : 吾楯之坚, 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日: 吾矛之利, 于物无不陷也 或日 : 以子之矛, 陷子之楯, 何如? 其人弗能应也 后来, 矛盾 连用, 比喻言语或行为自相抵触的现象 在日常生活中矛盾一词是泛指事物相互抵触与排斥, 既可作名词解, 也可当动词解 在形式逻辑中, 矛盾是人们在使用概念 判断时, 发生了两个概念 两个判断之间不合逻辑规则的相互排斥 相互冲突, 这是不允许的, 应当排除的 唯物辩证法所讲的矛盾是客观矛 16

17 47 盾 辩证矛盾, 思维中的矛盾是对客观矛盾的反映和认识 不要把唯物辩证法所界定的矛盾同其他的说法相混同 唯物辩证法所讲的矛盾, 是指不同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的诸要素之间的 ( 对立面之间 ) 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 既相互排斥又相互吸引的关系, 简言之, 即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在哲学中讲概念或范畴 ( 基本概念 ) 主要有三种 : 实体 属性 关系, 矛盾属于关系范畴 (2) 矛盾的基本属性 : 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 1 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双方的互相排斥 互相否定 与矛盾的同一性相对应 唯物辩证法所讲的 斗争 是一个含义广泛的哲学范畴, 它有最大的普遍性和概括性, 有极为丰富的内容和无限多样的表现形式 凡是自然 社会和思维领域中的一切相互排斥 相互否定的趋向, 如无机界的排斥, 生物界中的生存竞争, 社会领域的阶级斗争, 人民内部的批评与自我批评, 思想理论领域不同意见的争论, 等等, 都是矛盾斗争的不同表现形式 不能把矛盾斗争仅仅归结为政治斗争 敌我斗争 2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双方的互相依存 互相贯通 与矛盾的斗争性相对应 在辩证法中, 辩证同一性 ( 或统一性 ), 亦称 矛盾同一性 具体同一性, 具体体现了对立面互相依存 互相制约 互相贯通 互相渗透和互相转化的关系 毛泽东在 矛盾论 中把矛盾同一性概括为两种情形 : 第一, 事物发展过程中每一种矛盾的两个方面各以和它对立着的方面为自己存在的前提, 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 第二, 矛盾着的双方, 依据一定的条件, 向着其相反的方面转化 这些就是所谓同一性 在唯物辩证法中, 同一与统一是一样的, 但有多种用法 多种含义 (1 矛盾的同一性或统一性 2 抽象的同一性, 是指每一个事物都与自身同一, 一切都是永恒的, 即 a=a, 这是形而上学同一性, 无差别 无矛盾和凝固不变的绝对等同 3 指符合 一致, 如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 4 指共同性, 与特殊性 多样性对称, 如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 5 直接同一性, 是辩证同一性的一种具体形式, 指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 一方直接是它的对方, 是对立的两个方面的直接重合或融为一体 如马克思说生产和消费具有直接同一性, 这是有差别 有条件的同一, 再如一事物的质和该事物具有直接同一性 6 密切联系 不可分割, 如坚持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主观和客观的统一等 ) 2.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 (1)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区别列宁说 : 对立的统一 ( 一致 同一 均势 ), 是有条件的 一时的 暂存的 相对的 互相排斥的对立的斗争则是绝对的, 正如发展 运动是绝对的一样 毛泽东在 矛盾论 中从事物的量变状态即相对静止状态和质变状态即显著地变动状态为依据做出解释, 认为量变状态体现对立的统一, 而矛盾的斗争贯串于从量变到质变的全过程, 由此得出结论 : 对立的统一是有条件的 暂时的 相对的, 而对立的互相排斥的斗争是绝对的 1 同一性是相对的, 是指同一性的存在是有条件的 暂时的 因为矛盾的对立双方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 如果相互依存的条件改变了或不存在了, 那么双方的依存关系就会破裂, 旧的同一性就会转化为新的同一性 如果同一性是无条件的 永恒的, 那么事物就不可能有变化发展, 永远的处于静止状态 2 斗争性是绝对的, 是指斗争性的存在是无条件的 不间断的 永恒的 因为运动和发展是绝对的, 而运动和发展的决定力量来自事物内部矛盾双方的斗争性, 这说明, 矛盾斗争性虽然也受条件限制, 但是它能打破这种限制, 把发展的趋势贯彻到底 (2)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联系列宁指出 : 在 ( 客观的 ) 辩证法中, 相对和绝对的差别也是相对的 对于客观的辩证法来说, 相对之中有绝对 对于主观主义和诡辩论来说, 相对只是相对的, 是排斥绝对的 这说明同一性和斗争性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1 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 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 因为同一是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的, 是包含着差别和对立的具体的同一 2 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 没有同一性就没有斗争性, 因为斗争存在于相互依存和联结中 (3)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坚持矛盾的观点, 坚持相对与绝对相统一的观点, 就要在对立中把握同一, 在同一中把握对立, 反 17

18 对把斗争性和同一性相割裂的形而上学观点 : 要么只在绝对同一中思维, 认为事物只有和自身同一, 永久不变 ; 要么只在绝对对立中思维, 脱离了同一看对立, 认为对立就是势不两立 绝对分明 绝对否定 排斥一切 3.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1)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源泉的理由与根据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它是新事物产生和旧事物灭亡的内在依据, 矛盾着的双方又同一 又斗争, 双方力量此消彼长, 不断变化 一旦力量对比发生根本变化, 双方地位便发生转化, 于是新矛盾取代旧矛盾, 新事物战胜旧事物, 这就是由事物内在矛盾引起事物发展的实在过程 也就是列宁所说的对立统一规律 提供理解一切现存事物 自己运动 的钥匙 的理由 (2)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的表现 1 矛盾的同一性使对立面相互依存, 在相互依存的统一体中得到存在和发展 ; 使对立面相互作用, 相互汲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 在相互促进中各自得到发展, 使对立面相互贯通, 规定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 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 2 矛盾的斗争性推动事物量变, 推动事物的质变 毛泽东指出 : 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和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相结合, 构成了一切事物的矛盾运动 (3) 矛盾转化及其条件 1 矛盾转化的含义 : 是指矛盾双方走向自己的对立面, 是事物具体矛盾的解决, 新矛盾代替旧矛盾, 既是矛盾同一性的最高形式和最终确证, 又是矛盾运动的最重要表现 2 矛盾转化是有条件的, 任何矛盾的转化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 自然界的矛盾转化及其条件是自发的, 而在人类世界中人类改造自然 改造社会的实践活动中, 解决事物矛盾的转化, 都需要研究矛盾转化的条件并创造一定的条件 3 否认矛盾转化及其条件都是错误的观点 运用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的原理指导实践, 还要正确把握和谐对事物发展的作用 和谐是矛盾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 体现着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 相互促进 共同发展 但和谐并不意味着矛盾的绝对同一 和谐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只有在矛盾双方处于平衡 协调 合作的情况下, 事物才展现出和谐状态 社会的和谐 人与自然的和谐, 都是在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实现的 事物是多样性的统一, 和谐的本质就在于协调事物内部各种因素的相互关系, 促成最有利于事物发展的状态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 4. 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变化发展过程的地位和作用 (1) 内因和外因的含义 1 内因是指事物运动 变化 发展的内部原因, 即事物自身的矛盾 2 外因是指事物的外部原因, 是指一事物和其他事物的外部联系和外部矛盾 (2) 事物发展过程中内因与外因的辩证关系毛泽东指出 : 外因是变化的条件, 内因是变化的根据, 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这一观点说明任何具体事物的运动 变化 发展都是内因与外因的统一, 事物的内部矛盾决定事物的性质, 规定事物发展方向的第一位的根本原因 ; 所谓事物的外部联系则是第二位的原因, 可以加速或延缓事物的发展进程 ; 但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发挥作用 根据是指决定事物存在 发展的内部原因, 是事物内部固有的根本矛盾, 事物运动的根源 ; 条件是指制约和影响事物存在 发展的外部因素 (3) 这一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1 理论上坚持内因和外因相统一的观点, 坚持内因论, 反对外因论, 也要反对忽视外因的片面观点 2 实践上坚持自力更生与对外开放的统一 ( 二 )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 18

19 52 1. 矛盾的普遍性 (1) 含义 : 毛泽东说 : 矛盾的普遍性或绝对性这个问题有两方面的意义 其一是说,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 ; 其二是说, 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 这就是说, 矛盾无处不在处处在, 无时不有时时有 毛泽东还认为 差异就是矛盾, 差异 矛盾激化 对抗是矛盾发展的不同状态 (2) 意义 : 坚持矛盾普遍性观点的意义是 1 坚持矛盾的客观性 普遍性就是坚持联系的客观性 普遍性, 反对在此问题上的唯心主义 形而上学观点 2 坚持联系的普遍性是科学认识的前提, 人们在改造世界 认识世界过程中, 要承认矛盾 揭露矛盾 分析矛盾 解决矛盾 2. 矛盾的特殊性 (1) 含义 : 根据毛泽东的阐述, 把矛盾特殊性概括为矛盾之间或矛盾诸方面之间相互区别的特点和特殊本质 (2) 矛盾特殊性的主要表现 : 1 矛盾性质的特殊性 如自然界矛盾与社会矛盾的不同, 人民内部矛盾和敌我矛盾的不同 2 矛盾的地位与作用的特殊性 事物发展进程中有根本矛盾与非根本矛盾 基本矛盾与非基本矛盾 主要矛盾与非主要矛盾 矛盾主要方面与非主要方面等的区分 3 矛盾解决形式的特殊性 第一, 矛盾的一方克服另一方, 例如自然界中物种的优胜劣汰 第二, 矛盾双方 同归于尽, 为新的对立双方所取代, 例如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两大对抗阶级的矛盾, 其矛盾的最终解决是两大对抗阶级的 同归于尽 第三, 矛盾双方经过一系列的发展而 融合 成一个新事物, 如城乡矛盾 脑体矛盾的最终解决 3. 坚持矛盾特殊性观点的重要意义列宁 毛泽东在革命实践中为了批判教条主义和克服教条主义的不良影响, 在理论上重视矛盾特殊性观点的阐述和应用 毛泽东指出 : 马克思主义最本质的东西, 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就在于具体地分析具体的情况 认识矛盾的特殊性是认识事物的基础 区分不同科学的根据 解决矛盾的前提 4.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毛泽东指出 : 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关系, 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这一共性个性 绝对相对的道理, 是关于事物矛盾的问题的精髓, 不懂得它, 就等于抛弃了辩证法 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1) 相互区别 : 矛盾的普遍性是事物的共性, 是无条件的即绝对的, 矛盾的特殊性是事物的个性, 它的存在是暂时的有条件的即相对的 ; 共性比个性深刻, 个性比共性丰富 (2) 相互联系 : 任何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 ; 共性寓于 ( 存在于 ) 个性之中, 一般只在个别中存在, 只能通过个别而存在, 任何个别都是一般 ( 列宁语, 都是一般就是含有一般的意思 ); 个性体现共性, 都同共性相联系而存在 (3) 在一定条件下 ( 场合的不同 ) 可以相互转化 (4) 个别 特殊和一般的关系 关于一般 ( 普遍 ) 特殊 个别三者的辩证关系, 黑格尔在他的 逻辑学 中首先作为一组范畴进行了阐释, 他指出 : 个别 - 特殊 - 普遍, 是规定的推论的普遍格式 个别通过特殊, 把自己和普遍联系在一起 个别的东西不直接是普遍的, 而要通过特殊 ; 反之, 普遍的东西同样不直接是个别的, 也是要通过特殊才使自己下降到个别 上述列宁在他的 谈谈辩证法问题 一文中 毛泽东在 矛盾论 中正确说明了一般与个别的辩证关系 5.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 (1) 在理论上坚持辩证法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 反对割裂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形而上学观点, 如公孙龙的 白马非马 的观点, 实际工作中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 (2) 在认识上坚持从特殊到普遍再到特殊的认识秩序 (3) 在政治上这一原理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哲学基础 中国特色是个性, 社会 19

20 主义是共性,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是社会主义共性和中国的个性的统一, 是这一原理的具体运用 6. 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原理毛泽东指出 : 在矛盾特殊性的问题中, 还有两种情形必须特别地提出来加以分析, 就是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 事物存在的矛盾以及矛盾发展是不平衡的, 有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之分, 这称之为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原理 (1) 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的含义 关系和意义 : 主要矛盾是指在事物多种矛盾所构成的体系中对事物发展起着领导 决定作用的矛盾, 规定或影响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非主要矛盾 ( 次要矛盾 ) 则是处于从属地位和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两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相互区别 相互作用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这一辩证关系原理在认识和实践上, 坚持分清主次, 学会抓中心 抓重点 抓关键并兼顾其他 这一原理是我们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一系列 两手抓 的重要理论依据 (2)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的含义 关系和意义 : 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指矛盾双方中起主导作用的方面, 矛盾的非主要方面是指处于从属地位 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 事物的性质 主要地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 两者是对立统一关系, 相互区别 相互作用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这一辩证关系原理在认识和实践上, 坚持分清主次, 分清本质和现象 主流和支流 这一原理是分析一对矛盾 ( 不是多种矛盾关系 ) 如改革中的成绩与失误, 科学发展的正面作用和负面影响, 伟人的功与过等的理论依据 (3) 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原理的意义 : 坚持唯物辩证法的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观点和方法, 坚持两点论, 反对一点论 ; 坚持重点论, 反对均衡论 坚持 一个中心 两个基本点 的基本路线是贯彻和体现了这一观点和方法 ( 三 ) 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转化 1. 事物存在的质 量 度 (1) 质及其认识意义 : 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一种内在规定性 一事物的质和该事物具有直接同一性, 即事物总是一定质的事物, 质总是一定事物的质 质和属性不可分割, 属性是事物的质的外在表现, 是一物与他物在相互关系中表现出来的质 质和属性都是多样的 认识事物的质是认识事物的起点和区分量的前提 (2) 量及其认识意义 : 量是事物所固有的可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 量和事物不具有直接同一性 认识事物的量是对事物认识的深化和精确化, 获得对事物质的清晰准确的认识, 对实践进行准确的指导 科学研究中, 定性是定量的基础, 定量是定性的精确化 (3) 度及其认识意义 : 度是事物保持其质的量的限度, 是质和量的统一, 任何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体 认识事物的度才能准确认识事物的质, 做到 胸中有数, 才能在实践中掌握适度原则, 防止 过 与 不及, 避免 左 与右的错误 2. 事物发展中的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转化质量互变规律, 亦称 量变质变规律 量变到质变的转化规律 量转化为质和质转化为量的规律 这一规律是揭示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状态与形式 (1) 量变和质变的含义与形式 1 量变的含义和基本形式 : 量变是指事物量的变化, 即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动, 表现为微小的不显著的变化, 体现事物的连续性 量变的基本形式包括单纯数量的增减和构成事物的成分的结构变化 2 质变的含义和基本形式 : 质变是塑性质的变化, 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转变, 表现为根本性的 显著的突变, 这是对原有度的突破与超越, 是事物连续和渐进的中断 质变的基本形式包括爆发式飞跃和非爆发式飞跃 (2)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意义 1 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变化发展的两种状态和形式, 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既相互区别, 又相互转化和相互渗透 一切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连续性和间断性的统一 20

21 a. 相互转化 : 其一 : 由量变到质变,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即量变不仅是质变的前提 基础, 而且决定质变的性质和方向 ;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即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即超越度必然引起质变 其二 : 由质变到量变, 质变体现在巩固量变的成果并进一步引起新的量变 质变在事物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只有质变才能使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体现和巩固量变成果, 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 b. 相互渗透 : 量变和质变都不是纯粹的, 量变中有部分质变, 包括阶段性部分质变 ( 事物根本性质未变, 比较次要性质发生变化 ) 和局部性部分质变 ( 事物全局性质未变, 个别部分性质发生变化 ), 质变中有量的扩张 2 这一辩证关系原理或量变质变规律的重要意义 a. 在理论上坚持量变和质变的辩证统一观点, 反对把量变和质变割裂开来 对立起来的 激变论 和庸俗进化论的形而上学观点 b. 在实践上既要重视量变又要重视质变 因为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 防微杜渐, 反对拔苗助长 急于求成, 现代化建设分三步走, 发展是硬道理, 这些都体现了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 四 ) 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肯定和否定及其相互转化事物发展过程的肯定因素 ( 方面 ) 和否定因素 ( 方面 ) 1. 含义 : 肯定方面是事物中维持其存在的方面 ; 否定方面是事物中促使其灭亡的方面 当肯定方面在事物的变化发展中处于优势和主导地位时, 事物保持原有的性质和自身的存在, 一旦否定方面取得支配地位, 事物就转化为自己的对立面, 达到自我否定, 实现质的飞跃 矛盾的转化和解决 2. 关系 : 两者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既相互对立 相互排斥, 又相互依赖 相互渗透 肯定中包含着否定, 在一定意义上肯定就是否定 ; 否定中包含肯定, 在一定意义上否定就肯定 马克思指出 : 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有事物的否定的理解, 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 3. 辩证的否定观 ( 原理 ) 及其方法论意义 (1) 原理 : 辩证的否定是事物 的自我否定即事物内部矛盾发展的结果, 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和联系的环节, 是扬弃即克服和保留的统一 非连续性和连续性的统一 包含着肯定因素的否定 (2) 意义 :1 坚持辩证否定观, 反对形而上学否定观 形而上学否定观从否定矛盾出发, 认为否定是外力强加的外部否定, 不承认否定是事物发展和联系的环节, 把肯定和否定绝对地对立起来, 要么肯定一切, 要么否定一切 2 坚持辩证否定观, 对一切事物都要有科学分析态度, 既不能肯定一切, 也不能否定一切, 在对待文化遗产问题上应采取批判继承创新的态度, 不能全盘继承和全盘抛弃 (3) 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1 否定之否定规律 : 事物变化发展的方向和道路是由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循环往复的前进过程 这一规律从内容上是自己发展自己 自己完善自己的过程, 从形式上看, 事物变化发展是波浪式前进 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这一规律揭示事物发展的特点是上升性或前进性 周期性或曲折性 回复性或回归性的统一 这一规律表明, 事物的变化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总趋势是前进的, 道路是曲折的, 在曲折中前进 2 意义 :a. 坚持事物变化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辩证法, 反对循环论和直线论的两种形而上学观点 b. 在革命和建设事业中, 要坚定信心, 准备走曲折的路, 前途光明, 道路曲折 三 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的改造世界和根本方法唯物辩证法作为自然 社会 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 一 ) 唯物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统一客观辩证法是指客观事物或客观存在的辩证法, 即客观事物以相互作用 相互联系的形式呈现出的各种物质形态的辩证运动和发展规律 主观辩证法是指人类认识和思维运动的辩证法, 即以概念作为思维细胞的辩证思维运动和发展的规律 唯物辩证法即包括客观辩证法也包括主观辩证法, 体现了唯物主义 辩证法 认识论的统一 21

22 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关系, 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 : 所谓的客观辩证法是在整个自然界中起支配作用的, 而所谓的主观辩证法, 即辩证的思维, 不过是在自然界中到处发生作用的 对立中的运动的反映 从本质上说, 主观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的反映 ( 二 ) 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认识方法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 唯物论和辩证法是统一的 由于世界本来就是普遍联系 永恒发展的物质世界, 因此, 当马克思主义唯物地解决世界本原的问题时, 已经内在地包含了辩证法 同样的道理, 当马克思主义科学地揭示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规律时, 也内在地包含了唯物主义 唯物辩证法的一系列规律和范畴, 都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意义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 : 原因与结果 必然性与偶然性 可能性与现实性 现象与本质 内容与形式等, 都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都蕴涵着矛盾分析法 1. 现象和本质现象和本质是揭示和反映事物的内在根据和外在表现之间的关系的一对哲学范畴 (1) 含义 : 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 表面特征 外在表现 现象可区分为真象和假象, 真象是从正面直接表现本质的现象, 假象是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的现象, 都是客观存在的, 假象不同于主观范畴的错觉 本质是指事物的根本性质, 是组成事物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 这是由事物内部所固有的特殊矛盾所决定的 (2) 关系 : 两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1 两者的对立表现为, 现象是表面的可感知的, 本质是内在的, 只能靠抽象思维把握 ; 现象是个别的具体的 丰富的 生动的, 本质是共性的 普遍的 深刻的 ; 现象是多变的, 本质是稳定的 2 两者的统一表现为, 任何事物都是现象和本质的统一, 本质决定现象, 现象表现本质, 如列宁所说 : 本质在表现出来 ; 现象是本质的 就是说, 任何现象都从不同程度表现本质 (3) 现象和本质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 1 现象和本质的对立, 说明了科学研究的必要性 2 现象和本质的统一, 决定了科学研究的可能性 3 在实践中要注意把现象作为入门的向导, 通过现象去认识事物的本质 2. 必然性和偶然性必然和偶然是揭示和反映事物变化发展的确定趋势和不确定趋势之间的关系的一对哲学范畴 (1) 含义 : 必然性是指客观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合乎规律的 一定要发生的 确定不移的趋势 必然性产生于事物内部的主要矛盾 根本矛盾, 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居于支配地位, 是一定要贯彻下去的趋势, 决定事物发展的前途和方向 偶然性是指客观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不一定要发生 可以这样出现也可以那样出现的不确定趋势 偶然性产生于事物次要的和外部的原因, 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从属地位, 对事物发展的必然过程起着促进或延缓的作用, 使发展的趋势具有这样或那样的特点和偏差 (2) 关系 : 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1 两者的对立如上述含义不同 地位不同 作用不同 稳定持久的程度不同 ;2 两者的统一表现为相互依赖 相互渗透 相互转化, 必然性通过大量偶然性表现出来并为自己开辟道路, 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补充和表现形式, 偶然性的背后隐藏着必然性, 偶然性受内部必然性的支配 ;3 由于事物范围广大, 发展无限, 所以二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3) 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 1 掌握必然性是科学认识和实践的基础, 认识必然和利用必然才能获得自由 2 重视偶然, 利用有利的偶然 机遇, 避免不利的偶然, 通过偶然掌握必然 宣称 偶然性是科学的敌人 是形而上学观点 3. 原因和结果原因和结果是揭示客观世界中普遍联系着的事物前后相继 彼此制约的一对范畴 (1) 含义 : 原因是指引起一定现象的现象, 结果是指由原因作用而引起的现象 事物或现象之间这种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 就是因果关系 22

23 65 66 因果联系往往与时间的顺序性有直接关系 在客观事物不断更替的过程中, 一般地总是原因在先, 结果在后, 因而前因后果是因果联系的特点之一 但并不是所有前后相继的现象都是因果联系, 在此之后 并不等于 因此之故 所以, 因果联系不仅是先后相继的一种联系, 而且彼此之间还有一种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 (2) 关系 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1 两者的对立如上述含义不同 原因和结果的区分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 同一现象在一种关系中是原因, 而在另一种关系中则是结果 2 两者的统一表现为相互联系, 相互作用 相互转化 正确认识因果联系的这种辩证性质, 全面把握原因和结果相互转化的发展链条, 就能有效地利用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去促进事物的发展 (3) 因果联系的客观性 普遍性和多样性 1 因果联系的客观性是指因果联系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人们的因果观念只不过是客观因果关系的反映 承认因果联系的客观性, 就是坚持唯物主义的决定论原则 唯心主义的非决定论否认因果联系 因果规律的客观性 宿命论 神学目的论虽然承认因果联系, 但他们却把某种客观精神 理性或神作为决定事物运动 变化的最终原因 事物的 终极原因 在于物质世界本身, 是物质世界所固有的永恒运动和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2 因果联系的普遍性是指世界上任何事物 现象无不处在一定的因果联系之中, 既没有无因之果, 也没有无果之因 承认因果联系的客观性, 必然承认因果联系的普遍性 3 客观普遍的因果联系, 在现实中的表现是复杂多样的 在不同的领域, 事物的因果联系具有不同的性质和情况 因果联系的复杂多样性主要有以下的类型 : 一因多果, 同因异果 ; 一果多因, 同果异因 ; 多因多果, 复合因果 因果联系的复杂情况要求我们对客观存在的因果联系进行全面的具体的分析 (4) 原因和结果辩证关系原理的重要意义 1 承认因果联系的客观普遍性是进行科学研究, 获得科学认识的前提 ;2 正确地把握因果联系, 有利于总结实际工作经验 ;3 准确地把握因果联系, 能增强工作中的预见性 4. 可能性和现实性可能性和现实性是反映事物的过去 现在和将来的相互关系的一对范畴 (1) 含义 : 现实性是包含内在根据的 合乎必然性的存在 现实处于不断发展过程中, 它是过去 现实 发展的结果, 又是引起将来的 现实 的原因 可能性是和现实性相对立的范畴, 它指包含在现实事物之中的 预示着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 是潜在的尚未实现的东西 把握可能性这个范畴, 要对可能性的各种情况加以区分 : 可能性和不可能性 ; 现实的可能性和抽象的可能性 ; 两种相反的可能性 ; 可能性的程度大小 (2) 关系 : 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1 两者的对立 : 可能性是潜在的 还没有成为现实的东西, 现实性则是已经实现了的可能性 可能性不等于现实性, 现实性也不同于可能性, 不能把二者混为一谈 所以, 我们从事一切工作都要从现实出发, 而不能从可能出发, 不能以可能代替现实 列宁说 : 马克思主义的政策是以现实的东西, 而不是以可能的东西为依据的 在工作中要预计到事物发展有种种的可能性, 但却要把自己的活动建立在现实性这个可靠的基础上 2 两者的统一 :a. 可能性和现实性相互依存, 密不可分 现实性离不开可能性, 它是实现了的可能性, 没有可能性的东西是不会变为现实性的 ; 而可能性则是尚未展开 没有实现的现实性 现实性不是凭空出现的, 它是由先在的某种可能性发展而来的, 同时又孕育着新的可能性 b. 可能性和现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客观事物的发展, 总是在现实性中产生出可能性, 而可能性又不断变为现实性的转化过程 (3) 可能性和现实性辩证关系原理的重要意义 1 可能性和现实性的对立, 使人的主观能动性具有发挥的必要 ;2 可能性和现实性的统一, 使人的主观能动性具有充分发挥的余地 ;3 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需要一定的条件, 要积极创造条件, 努力实现好的可能性 5. 内容与形式 23

24 内容与形式是揭示构成事物内在要素同这些要素的结构或表现方式的相互关系的范围 结构是指构成事物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的方式 (1) 内容与形式的含义 1 内容是指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 包括事物的各种内在矛盾以及由这些矛盾所决定的事物的特征 运动的过程 发展的趋势等 2 形式是指把事物的内容诸要素统一起来的结构或表现内容的方式 (2) 内容与形式的辩证关系内容与形式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1 相互依存 密不可分 任何事物都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如化合物分子所包含的原子与分子结构, 社会生产方式中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内容是事物存在的基础, 同一内容在不同条件可以采取不同的形式, 同一形式在不同条件下可以体现不同的内容 内容与形式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在一种关系中是内容的, 在另一种关系则为形式, 反过来也一样, 如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是形式, 对上层建筑则是内容, 意识对物质是形式, 对语言则是内容 2 内容决定形式, 形式反作用于内容 内容决定形式的性质 变化, 形式能动地反作用于内容, 当形式适合内容时, 促进内容的发展, 当形式不适合内容时阻碍内容的发展 3 内容与形式的相互联系 相互作用, 推动着形式与内容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 再到基本适合的矛盾运动 这是因为它们在相互作用中, 内容是活跃的 易变的 而形式对内容是相对稳定的 (3) 内容与形式辩证关系的意义 1 坚持内容与形式相统一的观点, 反对夸大形式作用的形而上学观点, 又要重视形式的作用 2 坚持在实际工作中正确处理内容与形式的矛盾, 这对我国改革开放具有指导意义 ( 三 ) 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辩证思维方法是人们正确进行理性思维的方法 1. 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 : 归纳与演绎 分析与综合 抽象与具体 逻辑与历史的统一 (1) 归纳和演绎 : 归纳是指从许多个别事实中概括出一般结论的思维方法, 特点是从个别到一般, 从特殊到普遍 演绎是指从一般的概念 原理推理出个别结论的思维方法 两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是相互依赖 相互促进的, 归纳是演绎的基础和补充, 演绎是归纳的前导和补充 (2) 分析和综合, 分析是在思维中把认识对象整体分解为各个组成部分, 分别加以研究和认识的思维方法, 特点是从整体到部分 综合是把各个部分联系起来作为一个整体加以研究和认识的思维方法, 特点是从部分到整体 分析和综合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两者密切联系 不可分割的, 分析是综合的基础, 综合是分析的前导, 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 互相过渡 (3) 由抽象上升到具体, 抽象是指思维对客观事物某种属性的反映, 是抽取和撇开的统一 具体是指思维的具体, 是许多规定的综合, 多样性的统一 由实践到认识的过程就是认识从感性具体 理性抽象 思维具体的过程 (4) 逻辑与历史的统一 : 历史是指客观事物的发展过程以及人对此的认识过程 逻辑是指上述过程在思维中的反映, 即对历史的概括和总结 两者的统一是指理论的认识的逻辑进程同客观现实的历史发展进程相一致 2. 辩证思维方法与科学方法 思想方法的关系现代科学的思维方法是适应现代实践活动方式和现代科技革命而创立的方法体系, 它与辩证思维方法一起, 构成现代思维方法的主要内容 现代科学思维方法一般归纳为 : 控制方法 信息方法 系统方法 模型化方法 理想化方法等等 (1) 辩证思维方法与科学方法的关系是普遍和特殊 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前者是研究普遍规律的方法, 后者是研究特殊规律的方法 两者是相互联系 相互补充 相互促进的 1 辩证思维方法是科学方法的方法论前提, 辩证思维的方法贯彻于现代科学思维之中 2 科学方法不仅证实和丰富辩证思维方法, 而且将进一步促进辩证思维方法的具体化 深入化 24

25 (2) 辩证思维方法与思想方法的关系 思想方法是辩证思维方法的具体化, 把哲学观点运用到思考中去就转化为思想方法 (3) 辩证思维方法与科学方法 思想方法的关系的意义 : 不能把两种思维方法对立起来或相互取代, 而是要把两者有机地统一起来, 发挥各自的功能, 自觉地推动哲学和现代科学的研究, 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作出贡献 第三节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一 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 ( 一 ) 规律及其客观性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 既有偶然的转瞬即逝的方面, 也有其必然的稳定的方面 规律这一范畴, 揭示的就是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 必然的 稳定的联系 规律是客观的 客观性是规律的根本特点, 它的存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 相反, 人的意识活动要受规律的支配 不管人们是否认识到 承认不承认, 它都客观存在着, 并以一定的方式起作用 我国战国时代哲学家荀子说 : 天行有常, 不为尧存, 不为桀亡 规律的客观性表明, 人们不能藐视规律, 更不能创造和消灭规律 但这决不是说人们在客观规律面前是完全消极被动无所作为的 人们在实践中, 透过大量的外部现象, 可以认识或发现客观规律, 并利用这种认识指导实践, 达到改造自然 改造社会, 为社会谋福利的目的 ( 二 ) 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联系与区别自然与社会都具有客观物质性, 都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 自然规律是自然现象固有的 本质的 必然的 稳定的联系 社会规律是通过人们的活动表现出来的社会生活过程诸现象间的本质的 必然的 稳定的联系 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按其作用范围的不同, 可分为一般规律 特殊规律和个别规律 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之间有一定联系, 也有区别 两者之间的联系主要表现在 : 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都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 人不能任意改变 创造或消灭自然规律 但是, 人可以使用自己的躯体和物质工具作用于客观世界, 引起自然界的某些变化, 并能有目的地引发 调节和控制自然界中的实物 能量和信息过程, 使各种客观规律共同作用的结果发生有利于人的变化或保持有利于人的稳定性 两者之间的区别主要表现在 : 自然规律是作为一种盲目的无意识的力量起作用, 社会规律则是通过抱有一定目的和意图的人的有意识的活动实现的 在社会规律中既存在着客观制约主观的关系, 又存在着主观制约客观的关系 二 意识的能动作用恩格斯说, 意识是地球上 美丽的花朵, 这是对意识作用的生动描绘 ( 一 ) 意识的作用辩证唯物主义在坚持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依赖于物质的同时, 又承认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 意识的能动作用是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主要表现在 : 第一, 意识是能动的, 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第二, 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第三, 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第四, 意识还具有指导 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 二 ) 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首先, 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其次, 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 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根据上述原理, 人们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 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 首先, 从实际出发, 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 其次, 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 最后, 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 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25

26 [ 已考试题 ] ( 一 ) 单项选择题 1. 恩格斯认为 : 全部哲学, 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 A. 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 B. 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 C.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D. 关于人的本质问题 2. 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之后, 开始出现了 A. 唯物论与唯心论的对立 B.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C.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D. 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对立 3.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唯心主义哲学 旧唯物主义哲学的根本区别在于 A. 坚持人的主体地位 B. 坚持用辩证发展的观点去认识世界 C. 坚持物质第一性 意识第二性 D. 坚持从客观的物质实践活动去理解现实世界 4. 中国古代哲人荀子说 : 天行有常, 不为尧存, 不为桀亡 这是一种 A. 宿命论观点 B. 唯意志论观点 C. 机械唯物论观点 D. 朴素唯物论观点 5. 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对立的根本点在于 A. 世界发展动力问题 B. 意识本质问题 C. 世界本原问题 D. 实践本质问题 6. 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是 A. 承认世界是多样的统一 B. 承认物质对意识的根源性 C.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D. 反对一切形式的二元论 7. 主张 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之外, 什么也没有 的观点, 属于 A. 否认人的意识存在的自然唯物主义 B. 主张世界统一于物质的辩证唯物主义 C. 否认时间与空间存在性的唯心主义 D. 把人的意识理解成某种特殊的 精细物质 的机械唯物主义 8. 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是通过 A.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界定的 B. 个别与一般的关系界定的 C.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 D. 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界定的 9. 物质和意识的对立只有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 超过这个范围便是相对的了, 这个范围是指 A. 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 B. 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 C. 物质和意识何者更重要 D. 物质和意识何者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更密切 10. 心诚则灵, 心不诚则不灵 的说法是 A. 主张物质和意识具有统一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B. 主张思想就是物质的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C. 认为世界是绝对精神外化的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D. 夸大了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11. 广大农民在致富奔小康的过程中深切体会到 : 要富口袋, 先富脑袋 这一说法在哲学上的含义是 A. 精神是第一性的, 物质是第二性的 B. 精神的力量可以变成物质的力量 C. 精神的力量可以代替物质的力量 D. 先有精神, 后有物质 12. 坛经 中记载: 时有风吹幡动, 一僧日风动, 一僧日幡动, 议论不已 惠能进日 : 不是风动, 26

27 不是幡动, 仁者心动 这段话表明惠能关于运动的基本观点是 A.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B. 运动和物质是不可分割的 C. 精神运动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形式 D. 精神是运动的主体 13. 最近, 由多国科学家组成的团队利用一台粒子加速器, 让两束原子在一个圆环轨道上做高速运动, 发 现这些原子自身的时间确实比外界时间慢了 这项实验进一步证明了作为物质运动存在形式的时间具有 A. 客观性 B. 有限性 C. 相对性 D. 一维性 14. 风定花犹落, 鸟鸣山更幽 形象地表达了动和静的辩证关系是 A. 静不是动, 动不是静 B. 静中有动, 动中有静 C. 动是必然的, 静是偶然的 D. 动是静的原因, 静是动的结果 15. 运动应当从它的反面即从静止找到它的量度, 因为静止是 A. 运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B. 过去运动的结果和未来运动的出发点 C. 运动的原因和根据 D. 运动的基础和承担者 16. 世界上唯一不变的是变 这一论断的含义是 A. 变是世界的本原 B. 世界上只有变, 没有不变 C. 变是绝对的, 不变是相对的 D. 变与不变是绝对对立的 17. 在人与世界的相互作用中, 人与世界同时得到了改变, 并获得日益丰富的内容 造成这一变化的 基础是 A. 自然界自身的运动 B. 人的意识的能动作用 C. 人的实践活动 D. 工具的制造与使用 18. 人类生活的现实世界是 A. 人化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统一体 B. 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统一体 C. 自在自然和人化自然的统一体 D. 人类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人类社会关系的总和 19.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人类已经制造出诸如醋酸纤维 聚苯乙烯 合成橡胶等自然界原本不存在的化合物, 其数量已达数百万种 这一情况说明 A. 物质世界是人类创造的 B. 人类通过实践将 自在之物 转化为 为我之物 C. 物质世界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 D. 人造物质可以脱离天然物质而存在 20. 在哲学史中我们可以看到, 各种唯心主义派别之间的差异和矛盾, 常常有利于唯物主义的发展, 这一事实说明 A. 矛盾一方促使另一方事物发展 B. 矛盾一方的发展可以为另一方的发展提供条件 C. 矛盾双方中每一方的自身矛盾, 可以为另一方的发展所利用 D. 矛盾双方的融合促使事物发展 21. 鲁迅在评 三国演义 时说 : 至于写人, 亦颇有失, 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 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 这一评论所蕴涵的哲理是 A. 要区分事物的两重性 B. 要把握事物的度 C. 对事物既要肯定, 又要否定 D. 要把事物看作一个整体 22. 事物发展过程的 度 是指 A. 事物质变的关节点 B. 事物质变的临界点 C. 事物保持一定质的量的限度 D. 事物保持一定量的限度 23. 在工作中防止 过 或 不及 的关键在于 A. 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 B. 认识事物的量 27

28 C. 确定事物的质 D. 把握事物的度 24. 唯物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 A. 方向和道路 B. 形式和状态 C. 结构和功能 D. 源泉和动力 25. 事物内部的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的对立统一运动, 从表现形式上看 A. 是事物自我完善和发展的过程 B. 是新事物战胜旧事物的过程 C. 是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过程 D. 是不断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 26. 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关系是 A. 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B. 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关系 C. 抽象与具体的关系 D. 唯心辩证法与唯物辩证法的关系 27. 在下列命题中, 属于人本主义观点的是 A. 存在先于本质 B. 存在就是被感知 C. 世界统一于存在 D. 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 28. 唯物辩证法认为 A. 必然性意义重大, 偶然性可以忽略不计 B. 必然性是可以预见的, 偶然性是无法认识的 C. 必然性是不可选择的, 偶然性是可以选择的 D. 必然的东西是偶然的, 偶然的东西是必然的 29. 当一位杰出的老科学家说什么是可能的时候, 他差不多总是对的 ; 但当他说什么是不可能的时候, 他差不多总是错的 这一名言的哲学意蕴是 A. 在科学研究中, 经验是不可靠的 B. 事物的可能性是因人而异的 C. 世界上一切事物只有可能性, 没有不可能性 D. 每代人所获得的真理性认识, 既有绝对性, 又有相对性 30. 挟泰山以超北海, 语人曰吾不能, 是诚不能也 为长者折枝, 语人曰吾不能, 是不为也, 非不能也 孟子 中的这段话启示我们, 做事情时要区分可能性和不可能性, 二者的区别在于 A. 人的主观努力程度 B. 对人是否有利 C. 现实中有无根据和条件 D. 现实中的根据和条件是否充分 31.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规律是 A. 思维对事物本质的概括和反映 B. 用来整理感性材料的思维形式 C. 事物内在的本质的稳固的联系 D. 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32. 人类创造的自然语言和人工语言 A. 是人类的主观意识 B. 既非物质, 也非意识 C. 是人类意识的物质外壳 D. 是意识的客观内容 33. 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人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这个命题表明 A. 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B. 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C. 观念的东西和物质的东西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D. 意识是人脑中特有的物质 (A)( 1999 年 ) 34. 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说 : 心不使焉, 则白黑在前而目不见, 雷鼓在侧而耳不闻 这段话表明人的意识具有 A. 客观性 B. 能动性 C. 对象性 D. 任意性 35. 相信 意念移物, 甚至相信可以用意念来直接改变物质结构, 就是信奉 A. 主张精神主宰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唯心 B. 论主张精神是脱离人脑独立存在的客观唯心论 C. 认为人的思想是特殊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 D. 认为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实践唯物主义 28

29 36. 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 并且创造客观世界, 这一命题表明意识对物质具有 A. 决定性 B. 预见性 C. 能动性 D. 主动性 37. 人工智能的出现对哲学意识论的意义是 A. 否定了意识对物质的能动性 B. 根本改变了人类意识活动的规律性 C. 降低了人在意识活动中的主体性 D. 表明意识活动与其他物质运动形式的同一性 ( 二 ) 多项选择题 1. 在下列命题中, 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的是 A. 我思故我在 B. 存在就是被感知 C. 物是绝对观念的外化 D. 万物皆备于我 E. 人的理性为自然立法 2. 中国古代哲学家方以智指出 : 气凝为形, 蕴发为光, 窍激为声, 皆气也 这句话在哲学上表达了 A. 多元论的思想 B. 万物都是物质的不同表现形式的思想 C. 朴素辩证法的思想 D. 物质和运动不可分的思想 E. 物质运动形式多样性的思想 3.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缺陷在于 A. 把质上无限多样的物质世界归结为粒子在量上的不同 B. 把某种特殊的物质形态误认为物质的一般特征 C. 不了解人类对物质的认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 D. 没有以科学的材料作为依据, 纯属自发的猜测 E. 割裂了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物质统一性 4. 在下列命题中, 属于客观唯心主义哲学观点的是 A. 世界统一于存在 B. 世界是观念的集合 C. 世界是绝对观念的异化 D. 世界是上帝意志的创造物 E. 物是感觉的复合 5. 传习录 记载: 先生 ( 指明代哲学家王阳明 ) 游南镇, 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 : 天下无心外之物, 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 于我心亦何相关? 先生日 : 你未看此花时, 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 ; 你来看此花时, 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王阳明这一观点的错误是 A. 把人对花的感觉与花的存在等同起来 B. 把人对花的感觉夸大成脱离花的独立实体 C. 认为人对花的感觉与花的存在具有同一性 D. 主张人对花的感觉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E. 肯定人对花的感觉的能动性 6. 哲学上把未经人类改造的自然称为 第一自然, 把经过人类改造的自然称为 第二自然 关于二者的正确的哲学判断是 A. 第一自然是物质的, 第二自然部分是物质, 部分是意识 B. 第一自然是脱离人的物质世界, 第二自然是人的意识的产物 C. 第一自然与第二自然都是物质自然, 第二自然是人类实践创造的物质新形态 D. 第一自然与第二自然都是物质自然, 因为它们都是由原子 分子在三维空间中排列而成的 E. 第一自然与第二自然都是物质自然界, 都是人类认识与改造的对象 7. 从物质与精神的关系来看, 画饼不能充饥, 这是因为 A. 精神与物质不具有同一性 B. 精神对物质具有相对独立性 C. 精神不能转化为物质 D. 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不等同于事物自身 E. 观念的东西不能代替物质的东西 8. 意识和物质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 超出这个范围, 其对立便是相对的 这是因为 29

30 A. 意识根源于物质 B. 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C. 意识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D. 意识是物质的存在形式 E. 意识可以转化为物质 9. 一位科学家说 : 我们今天生活着的世界, 与其说是自然界, 还不如说是人造或人为的世界 在我们的周围, 几乎每样东西都刻有人的技能的痕迹 这段话应理解为 A. 人造的或人为的世界是唯一存在的世界 B- 现实世界是人类精神的创造物 C. 人类世界是人的实践活动的对象化的结果 D. 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人类改造世界的伟大力量 E. 自在自然日益转化为人化自然 10. 据媒体报道,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社会学家利用互联网技术做了一次实验, 证明只要通过 电子邮件的 6 次信息接力, 一个人就可以同世界上任何一个陌生人联系上 这表明 A. 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B. 事物之间的联系都是人为的 C. 世界的普遍联系是通过 中介 实现的 D. 信息是世界普遍联系的基础 11. 每一复杂的生物个体都是由各种不同的细胞构成的系统, 其中每个细胞中的 DNA 都包含了该生物个体所有性状的遗传信息 由此可见 A. 整体等于各部分的总和 B. 整体具有部分所不具有的特性 C. 整体的所有属性存在于部分之中 D. 整体和部分是相互渗透的 E. 整体和部分在一定条件下相互生成和转化 12. 唯物辩证法认为, 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是 A. 整体由部分所构成 B. 整体是各部分之和 C. 整体具有各部分所不具有的新的性质 D. 脱离整体的部分就失去它原有的性质和功能 E. 整体和部分可以互相转化 13. 中国古代的哲学家公孙龙提出的 白马非马 的命题, 其错误是割裂了事物的 A. 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B. 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C. 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D. 普遍和特殊的关系 E. 抽象和具体的关系 年 7 月 12 日凌晨, 刘翔在瑞士洛桑国际田联超级大奖赛男子 110 米栏比赛中, 以 12 秒 88 勇夺冠军, 打破了由英国名将科林 杰克逊保持 13 年之久的 12 秒 91 的世界纪录 科林 杰克逊在谈起自己已被打破的纪录时, 没有一丝沮丧 : 我一点也不失望, 正相反, 我感到非常兴奋 他说 : 纪录本来就是用来被打破的 这在哲学上的启示是 A. 创新是永无止境的 B. 不断超越前人是历史发展的规律 C. 凡是在历史上产生的都要在历史上灭亡 D. 一切事物都是作为过程而存在, 作为过程而发展 15. 西周末年思想家史伯说 : 和实生物, 同则不继 以它平它谓之和, 故能丰长而物归之 这里所包含的辩证法思想有 A. 矛盾的同一是包含差别的同一 B. 对立面的统一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C. 不包含内部差别的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 D. 矛盾的一方只有克服另一方才能达到统一 E. 事物是由不同方面 不同要素构成的统一 年, 中美两国就中国加入 WTO 达成了 双赢 的协议, 它将对两国经济产生深远影响 这在辩证法上的启示是 A. 矛盾的双方在相互斗争中获得发展 B. 矛盾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某种发展为条件 C. 矛盾的一方克服另一方使自身获得发展 D. 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 由此推动事物发展 E. 矛盾双方可以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 17. 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为 A. 矛盾双方在相互依存中得到发展 B. 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因素 C. 调和矛盾双方的对立 D. 规定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 30

31 E. 限制事物自身的发展 18. 下列格言或成语中, 体现量变质变规律的有 A. 九层之台, 起于垒土 B. 有无相生, 前后相随 C. 月晕而风, 础润而雨 D. 千里之堤, 溃于蚁穴 E. 为山九仞, 功亏一篑 19. 形而上学否定观主张 A. 事物的自我否定 B. 外在力量对事物存在性的消灭 C. 包含肯定的否定 D. 主观 任意的否定 E. 抽象的否定 20. 在下列命题中, 属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观点是 A. 辩证法就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B. 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在内容和形式上是同一的 C. 发展是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 D. 一切质变都优于量变 E. 事物的发展是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的统一 ) 21. 唯物辩证法就其本质来说是批判的 革命的, 因为它 A. 认为凡是现有的都是应当灭亡的 B. 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从其暂时性方面去理解和对待 C. 认为事物发展只有间断性, 没有连续性 D. 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理解中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理解 E. 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 22. 在下列命题中, 包含辩证法思想的有 A. 易穷则变, 变则通, 通则久 B. 祸兮福之所倚, 福兮祸之所伏 C. 道之大原出于天, 天不变, 道亦不变 D. 天下之势, 循则极, 极则反 E. 荣枯代谢而弥见其新 23. 马克思指出 : 一个社会即使探索到了本身运动的自然规律, 它还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 但是它能缩短和减轻分娩的痛苦 这表明 A.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B. 社会发展过程与自然界演变过程一样都是自觉的 C. 人的自觉选择在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D. 人类总体历史进程是不可超越的 24. 党的十六大指出, 要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 社会主义建设规律 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这 三大规律 A. 是有层次的 B. 都是人的活动的规律 C. 是人们在改造社会的实践活动中创造的规律 D. 存在着个别 特殊和一般的关系 25. 如果资本主义的灭亡是由科学保证了的, 为什么还要费那么大的气力去为它安排葬礼呢? 这种观点的错误在于 A. 抹杀社会规律实现的特点 B. 否认革命在社会质变中的作用 C. 否认历史观上的决定论原则 D. 否定科学是推动历史前进的革命力量 E. 否认历史主体的能动作用 26. 某地乡村公路边有很多柿子园 金秋时节农民采摘柿子时, 最后总要在树上留一些熟透的柿子 果农们说, 这是留给喜鹊的食物 每到冬天, 喜鹊都在果树上筑巢过冬, 到春天也不飞走, 整天忙着捕捉果树上的虫子, 从而保证了来年柿子的丰收 从这个事例中我们受到的启示是 A. 事物之间有其固有的客观联系 B. 人们可以发现并利用规律来实现自己的目的 C.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相互利用关系 D. 保持生态系统的平衡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 31

32 27. 关于龙的形象, 自古以来就有 角似鹿 头似驼 眼似兔 项似蛇 腹似蜃 鳞似鱼 爪似鹰 掌似虎 耳似牛 的说法 这表明 A. 观念的东西是移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 B. 一切观念都是现实的模仿 C. 虚幻的观念也是对事物本质的反映 D. 任何观念都可以从现实世界中找到其物质 原型 28. 鲁迅说过 描神画鬼, 毫无对证, 本可以专靠神思, 所谓 天马行空 地挥写了 然而他们写出来的却是三只眼, 长颈子, 也就是在正常的人体身上增加了眼睛一只, 拉长了颈子二三尺而已 - 这段话说明, 人们头脑中的鬼神观念是 A. 头脑中主观自生的 B. 人脑对客观世界的歪曲反映 C. 人脑对鬼神虚幻反映 D. 可以从人世间找到它的原型 E. 人按照自己的形象塑出来的 29. 人的意识的主观性方面表现为 A. 反映形式的主观性 B. 不同主体的意识之间的差别性 C. 对客观对象反映的近似性 D. 对客观对象反映的超前性 E. 对事物反映的虚幻性 30. 近一年多来,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 迅速在全球蔓延 在危机面前, 人们应该积极主动应对, 化 危 为 机 下列名言中, 符合意识能动性原理的有 A. 信心比黄金更重要 B. 我们唯一恐惧的就是恐惧本身 C. 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同时产生的 D. 事不避难, 知难不难 31.IBM 公司制造的 深蓝 计算机战胜了世界顶级国际象棋大师卡斯帕罗夫 这一事实表明 A. 电脑具有比人脑更高级的运动形式 B. 电脑是人脑的延伸, 是人类扩展自己智力的工具 C. 人脑的运动与电脑一样, 归根到底是电子等物质粒子的运动 D. 电脑是物化了的人的意识, 电脑战胜人脑, 实质上是人类自己战胜自己 E. 电脑和机器人也能进行某些实践活动 第三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 复习提示 :( 1) 认识论是研究人类认识的本质 来源及其发展规律的理论 在哲学发展史上有各种哲学派别的认识论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有广义和狭义的两种理解 从广义的角度看,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也是认识论 ; 从狭义的角度看, 把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贯彻于认识论中, 阐述认识的本质 来源和发展的规律, 就构成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 本部分所讲的是狭义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马克思主义对认识论的突出贡献 ( 或鲜明特点 ):1 把科学的实践观引进认识论, 强调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2 把唯物辩证法贯彻到认识领域 由此唯物主义的反映论成为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反映论 毛泽东同志的 实践论 论证了认识和实践即知和行的关系, 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知行统一观, 科学地总结了我国哲学史关于知行先后 知行分合 知行轻重 知行难易等问题的论争 本部分内容以 实践论 为基础进行阐述 (2) 本章的主要原理是 : 实践和认识的关系 认识发展的规律 真理发展的规律 真理和价值的关系 真理和谬误的关系 在认识论问题上不同哲学派别的对立和区别 :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既不同于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更不同于唯心主义认识论 马克思指出 : 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 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的主 32

33 1 2 要缺点是 : 对事物 现实 感性, 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 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 当作实践去理解, 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 所以, 结果竟是这样, 和唯物主义相反, 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的方面, 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 因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真正现实的 感性活动本身的 这段话主要说明实践的重要,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不到实践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 唯心主义夸大主观能动性, 也认识不到实践的重要性 ( 一 ) 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对立 1. 前提或基础即世界观不同, 前者是唯物主义, 后者是唯心主义 2. 核心或本质不同, 前者是反映论, 认为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后者是先验论, 认为认识是先于物质, 先于实践经验的东西, 如 理念论 回忆说 生而知之 天赋观念 理性为世界立法 等 3. 认识路线 ( 顺序 ) 不同, 前者是从物到感觉和思想, 后是从思想和感觉到物 ( 二 )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 1. 可知论, 它的含义是承认人们能够认识并正确认识客观对象, 即承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 主张可知论的哲学家包括一切唯物主义者和彻底唯心主义者, 如费尔巴哈和黑格尔 2. 不可知论, 它的含义是否认人能够认识并正确认识客观对象, 怀疑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 怀疑科学知识的客观性和可靠性, 即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 不可知论的主要的代表人物是休谟和康德 3. 辩证唯物主义的可知论是彻底的科学的可知论, 认为世界上只有未知之物, 没有不可知之物, 人的认识能力没有原则上不可逾越的界限, 只要勇于实践和勤于探索, 任何客观事物的奥秘终究可以被认识 对不可知论的最令人信服的驳斥是实践 ( 三 )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原则区别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继承和发扬了唯物主义反映论, 彻底坚持了唯物主义的认识路线, 反对了唯心主义先验论, 彻底坚持了科学的可知论, 反对了不可知论, 同时又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反映论的缺陷, 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原则区别是 : 1. 它是彻底的科学的反映论, 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反映论的狭隘性 机械性和被动直观性 2. 它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 把实践作为全部认识论的基础, 指明认识是主体通过实践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否认实践作用, 把人的认识生物化 自然化的缺陷, 即离开人的社会性 离开了人的历史发展去观察认识问题 3. 它把辩证法贯彻于反映论, 科学地说明了人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 揭示了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认识直观化 凝固化 片面化的形而上学的缺陷 第一节认识的本质及规律一 认识是主体对客观的能动反映 ( 一 ) 认识发生的现实基础人的认识是怎样发生的, 也就是人的认识能力是怎样来的? 这是认识论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认识的发生是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马克思主义哲学着重从劳动实践出发考察认识的发生, 认为劳动在认识的发生中起了决定作用 首先, 劳动实践的发生和发展为人类认识活动的发生提供了必要性和可能性 ; 其次, 劳动实践活动促进了人脑的发展, 并通过这种活动在人脑中的内化, 产生了人所特有的认识结构和图式, 形成了人的认识能力 ; 再次, 劳动实践活动促进了人的交往及语言 符号的产生和发展, 使人的认识活动获得了不同于生物遗传的社会遗传方式 所以人的认识能力主要是在后天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 ( 二 ) 认识的本质与结构对认识的本质问题, 以往的不同哲学派别有着不同观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继承以往哲学的合理思想, 以实践为基础, 从正确处理实践与认识 主体与客体的相互关系中界定认识的本质 1. 认识的本质, 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或通过实践对客体的能动的 创造性的反映 认识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 33

重勘信息的哲学含义 ¼ ½ ¾ ¼ ½ ¾

重勘信息的哲学含义 ¼ ½ ¾ ¼ ½ ¾ 重勘信息的哲学含义 肖 峰 信息不能以任何方式归结为物质 它既不是物质内在既成的东西 也不是纯粹的自然现象 更不是可以离开主体而独立存在的纯客观现象或无处不在的普遍现象 哲学含义上的信息是一种非物质的存在 是主体对对象的感知 辨识和建构 也是生命控制系统尤其是神经系统的一种机能 信息与 意义 关联 是一种属人的认识现象 不存在所谓的 本体论信息 而只存在认识论意义上的信息 信息的哲学含义应与信息的日常用法具有连续性

More information

年第 期

年第 期 年第 期 论虚拟实践的哲学意蕴 孙伟平 信息技术 虚拟技术 实践 实践形态 虚拟实践 所谓虚拟实践 是指人们按照一定的目的 通过数字化中介系统在虚拟时空进行的 主体与虚拟客体双向对象化的感性活动 它是人们有目的 有意识进行的能动的探索和改造 虚拟客体 同时也提升和改造自身的客观活动 是人类在当代技术革命推动下兴起的一种新型的实践活动形态 具有与传统实践迥然不同的特征 虚拟实在性 即时交互性 自由开放性

More information

本文通过对世界体育运动发展的历史与现实的研究 提出了体能文 化的概念 论述了体能文化的国际化和民族性及其对人类社会政治 经济 文化和社 会生活多方面的影响 文章指出 国际竞技体育运动是 世纪以来人类社会生活全 球化的先导 是当代世界各民族 各国家和平共处 平等参与 公平竞争机制实现程度最高的国际事务 是人类社会国际化进程中民族文化多样性实现整合的范例 是展望 新世纪人类社会文明范式的着眼点 同时提示了进行体育人类学研究的必要性和重

More information

王海明 科学 学科 宗教 经验 科学是一个具有二重性的概念 当我们说 伦理学是一门科学 的时候 我们所说的 科学 是广义的 是指关于实际存在的事物的必然性或普遍性的知识体系 当我们说 科学的伦理学 的时候 我们所说的 科学 是狭义的 是指关于实际存在的事物的必然性 普遍性的正确的 真理的知识体系 我国有着优良的道德文化传统 并且 与时并进 不断有新的发展 江泽民总书记提出的 以德治国 方略 正是在充分肯定我们民族传统的

More information

从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出发所作的分析 唐永春 苏联法学对中国法学产生过深刻的消极影响 其原因除了社会制度 意识形态 国际环境等直接因素外 还存在着更深层次的历史传统的因素 这就是两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同质性 基于古代东方亚细亚生产方式而形成的东方专制主义传统 的遗存及其影响 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是理解这一同质性的钥匙 认识这种深层原因 对我国今后法学研究及法治建设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苏联法学 中国法学 亚细亚生产方式

More information

回归生态的艺术教育 # %! 社会生态学的解释 # # # # & &!

回归生态的艺术教育 # %! 社会生态学的解释 # # # # & &! 滕守尧 生态观就是一种可持续性发展观 本文通过生态农业和生态教育的对比 证明了自然界中物与 物之间相互联系和补充导致可持续性发展的事实也可以用到教育上 生态式艺术教育是整个现代生态教育 的重中之重 因为它直接让学生面对人类心理深层的生态原型 认识自己的神性 从而有了使自身可持续 性发展的重要动力 生态观 可持续性发展 园丁式教育 灌输式教育 生态式教育 世界存在的真相 # # # 马克思 恩格斯的贡献!

More information

¼ ½ ¾ ¼ ½ ¾

¼ ½ ¾ ¼ ½ ¾ 回归传统 历史学视野中的资本主义 刘光临 虽然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研究和西方现代史学都使用了资本主义一词 但双方并无相同的理论背景 资本主义作为一个成熟的学科概念是由 世纪末 世纪初的历史学家和强调历史面向的政治经济学家 可简称为 德国历史学派 一起创造出来的 强调从历史而不是从抽象的理论中寻求社会变化的原因 资本主义萌芽这一概念的启用 实际上是对欧洲近代历史的严重误读 有鉴于此 在今后的中国历史研究中应该用资本主义来取代资本主义萌芽

More information

欧洲研究 年第 期

欧洲研究 年第 期 论中欧伙伴关系中的不对称性与对称性 周 弘 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都充满了不对称性和对称性的复杂关系 其中潜藏着挑战 也蕴涵着动力和机遇 这种现象同样存在于中欧关系之中 中欧关系中的不对称性表现在经济社会 政治制度和历史文化等三个主要方面 在这些不对称性中同时又包含着对称性 并孕育着发展中欧伙伴关系的机遇 中欧双方需要相互理解对方的 方式 寻求对称性与互补性 创造共赢局面 推动合作伙伴关系的继续发展

More information

一 根据所给图表,回答下列问题。

一 根据所给图表,回答下列问题。 2019 年山东事业单位考试 公共基础知识 马克思主义哲学 中公学员 培训讲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 考点 1 哲学的概念 哲学及其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 哲学是理论化 系统化的世界观, 是世界观和方法论 的统一 ; 是对自然知识 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 和总结 世界观是哲学的朴素形态, 哲学是世界观的系 统理论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 方法论体现世 界观 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世界观是人们对于整个世界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More information

“必胜课”产品概述

“必胜课”产品概述 目录 政治哲学篇... 1 哲学基本原理... 1 哲学流派 区分主客观唯心主义... 3 哲学流派 唯物主义... 5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和基本特征... 6 唯物论 物质和意识... 7 唯物论 运动静止和时空... 10 政治哲学篇 哲学基本原理 高频考点梳理 哲学的基本问题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唯物论 辩证法 马克思主义哲学 (2 个核心 : 联系 发展 /3 大规律 : 质量互变律 否定之

More information

丁光训文集 研读札记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北京 丁光训是当代中国基督教的主要发言人和神学家 他结合新中国的国情 重 新思考了基督教传统教义 提出了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基督教神学思想 他对上帝和基督 的根本特性做了新的界定 对神与人的关系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等问题做了符合中国传统文化和现实生活的诠释 他的思想反映了当代中国基督教发展的新道路和基督徒思想信仰的新 变化 丁光训神学思想 当代中国基督教

More information

57

57 包心鉴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从其本质和功能来说, 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 也是具体体现协商民主制度化程 度与国家治理现代化水平密切相适应这就要求 : 把握国家治理现代化本质, 科学确立协商民主制度化构建的基 本原则 ; 适应国家治理现代化需要, 深刻认识广泛开展协商民主的重大意义 ; 遵循国家治理现代化规律, 积极完 善我国协商民主的制度体系 协商民主制度化国家治理现代化我国协商民主制度体系 56 57

More information

¼ ½ ¾ À Á Â

¼ ½ ¾ À Á Â 追求知识神话的终结者 评马洛的戏剧人物浮士德 邓亚雄 在西方文学里 求知神话的传统历史悠久 浮士德 既是这个传统的延续 又是它的终结 随着中世纪的结束和文艺复兴的到来 神被边缘化 确立了人的中心地位 人的意志取代了神的观念 人们渴望认识自然 获得驾驭自然力的知识 在求知精神与新教意识形态严重冲突的语境下 马洛在继承神话传统的基础上 运用他的塑造能力 通过再现和改变神话的方式建构了一个浮士德求知的神话

More information

未命名-1

未命名-1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ss a c y e vg 13 14 15 16 17 18 19 H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发现生命的螺旋 克里克在提出 中心法则 时曾指出 遗传信息是沿 D N A - R N A - 蛋白质的方向流动的 遗传信息不可能从 R N A 回到 D N

More information

学而优则仕, 仕出京佳 京佳官方网站 :www.jingjia.org 知识结构 一 唯物论 2 个核心 : 物质 意识 2 大原理 : 唯物主义一元论 ( 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 ) 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二 辩证法 2 个核心 : 联系 发展 3 大规律 : 质变量变律 否定之否定 对立统一律 5

学而优则仕, 仕出京佳 京佳官方网站 :www.jingjia.org 知识结构 一 唯物论 2 个核心 : 物质 意识 2 大原理 : 唯物主义一元论 ( 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 ) 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二 辩证法 2 个核心 : 联系 发展 3 大规律 : 质变量变律 否定之否定 对立统一律 5 学而优则仕, 仕出京佳 全国免费咨询电话 :400-700-9270 (VTPGJ HN)12180 中国 京佳 内部资料 马克思主义哲学 京佳教育集团公考研究院 编写 京佳网站 :www.jingjia.org 京佳网校 :www.ccse.cn 勇于开始, 才能找到成功的路 京佳格言 第 1 页共 13 页 学而优则仕, 仕出京佳 京佳官方网站 :www.jingjia.org 知识结构 一 唯物论

More information

扫一扫获取直播课 考点一 哲学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 1.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问题 ( 物质和意识何者第一性 ) 的不同回答, 哲学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 2.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

扫一扫获取直播课 考点一 哲学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 1.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问题 ( 物质和意识何者第一性 ) 的不同回答, 哲学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 2.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 扫一扫获取直播课 2019 考研政治高频考点画划话 马哲 ( 唯物论 辩证法 ) 帮学堂文娟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学习政治, 了解政治各模块的高频考点 考研帮学堂通过 文字 + 直播 方式特地为 19 考研 er 准备了考研政治高频考点 画划话 系列活动, 帮助你在庞杂的知识点中找到重难点, 了解高频考点的出题方式和套路 本周老师先为大家梳理出马哲唯物论和辩证法高频考点 温馨提示 文字版不仅仅是背,

More information

( 二 ) 事物的永恒发展 41 二 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43 ( 一 )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43 ( 二 )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 45 ( 三 ) 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转化 46 ( 四 ) 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肯定和否定及其相互转化

( 二 ) 事物的永恒发展 41 二 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43 ( 一 )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43 ( 二 )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 45 ( 三 ) 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转化 46 ( 四 ) 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肯定和否定及其相互转化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2010 年修订版 ) 目录页码索引 By Cindy 诸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一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3 二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4 ( 一 ) 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4 ( 二 ) 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 7 ( 三 ) 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11 三 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14 ( 一 ) 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More information

贾根良 马国旺 后凯恩斯经济学 多样性 共同基础 综合 后凯恩斯经济学是自 凯恩斯革命 以来 一直致力于完成 流产 的 凯恩斯革命 并以反新古典主流面目存在的一支异端经济学流派 它是对凯恩斯经济学范式的恢复和拓展 凯恩斯 卡莱茨基 斯拉法和老制度主义的思想构成了其理论渊源 该学术传统经历了三代的 传承演进 今天 后凯恩斯主义者在方法论 宏观经济学 微观定价理论和内部综合等方面已经 取得了重大进展 成为西方经济学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流派

More information

A. 否认了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B. 否认了运动具有客观规律性 C. 否认了运动的绝对性 D. 否认了物质是意识的根源 18. 在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上, 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的共同错误为 ( ) A. 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 B. 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 C. 仅把运动和某些具体物质形态联系起来 D. 把

A. 否认了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B. 否认了运动具有客观规律性 C. 否认了运动的绝对性 D. 否认了物质是意识的根源 18. 在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上, 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的共同错误为 ( ) A. 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 B. 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 C. 仅把运动和某些具体物质形态联系起来 D. 把 一 单选题 100 道 (50 分 ) 综合基础知识测试卷 ( 哲学综合卷 ) 本试卷满分 100 分, 时间 120 分 姓名 : 1. 哲学是 ( ) A. 关于自然界和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B. 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C. 系统化和理论化的世界观 D. 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世界观 2.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 ) A.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 B.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关系问题 C.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More information

年第 期

年第 期 年第 期 马 艳 劳动生产率 商品价值量 理论假定 新的释义 劳动生产率与单位商品价值量反向变动关系是经典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的一个重要命题 我们将马克思经典 成反比 理论中关于劳动因素做了重新假定 即假定在科技进 步的条件下 伴随劳动客观因素的变化 劳动主观因素也发生同方面的变化 并假设劳动主观 条件的变化幅度大于劳动客观条件的变化幅度 那么 我们就可以获得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 量之间呈现正向变动趋势的结论

More information

外国文学研究 年第 期

外国文学研究 年第 期 柳向阳 论奥古斯丁时间观与罗伯特 潘 沃伦的诗歌创作 柳向阳 在 世纪美国作家中 罗伯特 潘 沃伦以博学多才的文艺复兴式人物著称 但沃伦文学生涯的核心成就是在诗歌领域 在六十余年的诗歌生涯中 沃伦有意识地将 奥古斯丁时间观引入诗歌创作 一方面借鉴奥古斯丁时间的结构特征 通过探索时间向度的变化 展示生命的历程和自我的发现 另一方面挖掘奥古斯丁时间的生命和诗学内涵 通过 对时间的体验 将时间的心灵和生命的属性赋予诗歌中的人和物

More information

%!

%! 黑龙江社会科学 李春玲 经济改革以来 随着中国经济稳定发展 一个被称之为中产阶级! 的社会群体逐步增长 尤其 自本世纪开始以来 由于连续多年的高速经济增长和城市化的迅速推进以及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 中产人群 数量增长更为明显 它已成为一个具有相当规模并有极大社会影响的社会群体 不过 中国社会目前还是以农民和工人占绝大多数的社会结构 要发展成为以中产阶级为主体的社会还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时期 另外 作为一个正在形成的社会阶层

More information

中国与欧洲关系 年

中国与欧洲关系 年 中国与欧洲关系 年 周 弘 本文全面回顾了中国与欧洲共同体 欧洲联盟及其成员国 年至 年间政治和经济关系的发展历程 分析了当前中欧关系取得的进展和存在的问题 作者认为 年来中国与欧洲关系的发展变化见证并体现了世界格局的演变以及中国和欧洲这两大很不相同的世界力量自身的发展变化 中欧之间不断深入和拓展的交往使双方都从中获益 而这种交往所创造出来的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也堪为人先 中欧关系能否在第二个 年中顺利发展

More information

第一章 :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 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在给以为朋友的信中说 : 我近三十年来一直在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 并总是试图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我的工作,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智慧的来源! 这段话说明 ( ) A 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 B 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以代替具体科学

第一章 :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 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在给以为朋友的信中说 : 我近三十年来一直在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 并总是试图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我的工作,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智慧的来源! 这段话说明 ( ) A 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 B 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以代替具体科学 2017 成人高考专升本 政治 ( 马哲部分 ) 练习 主讲 : 魏海涛 第一章 :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 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在给以为朋友的信中说 : 我近三十年来一直在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 并总是试图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我的工作,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智慧的来源! 这段话说明 ( ) A 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 B 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以代替具体科学研究 C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具体科学研究有指导作用

More information

!!

!! 徐二明 陈 茵 以企业资源基础理论为基础 从企业吸收能力这一概念入手 剖析企业吸收能力与企业竞争优势的关系 研究组织管理机制对企业吸收能力构建和发展的影响 依据吸收能力经典文献对吸收能力的前因进行重新梳理和归类 对现有文献中各种思路有一定的整理和明示作用 通过研究两种吸收能力的 类影响因素 辨识出中国企业在吸收能力培养和发展方面的优势和弱势 通过实证方法全面衡量和验证潜在吸收能力与实际吸收能力两者之间以及两能力与企业竞争优势的关系

More information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吴易风 : 本文考察了当前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背景下西方经济思潮的新动向 : 对资本主义的反思和对 新资本主义 的构想 ; 对新自由主义的反思和对新国家干预主义的构想 ; 对自由市场经济体制与政策体系的反思和对 市场与政府平衡 的市场经济体制与政策体系的构想 ; 对经济全球化的反思和对全球经济新秩序的构想 ; 对西方经济学的质疑和对马克思经济学的再认识 本文最后对西方经济思潮的新动向作了分析和评论

More information

一 台湾地区 大法官会议 如何诠释法治与人性尊严 % %

一 台湾地区 大法官会议 如何诠释法治与人性尊严 % % !!! 从实践到理论的反思 庄世同 ## 祇和理性来统 ## 一 台湾地区 大法官会议 如何诠释法治与人性尊严 % % !!! 从实践到理论的反思 ## ## !!!!!! # # !!! 从实践到理论的反思 二 法治应该具备哪些要件 & % ( & & % ( !!! 从实践到理论的反思 % ) % & & !!! 从实践到理论的反思 三 人性尊严应该具有哪些内涵 & % % & & !!! 从实践到理论的反思

More information

无论中国的传统学术还是西方的大学制度 因 修道 之旨而生 教化 之需的轨迹是颇为相似的 正如中国的 小学 是为 大学 的读经作准备 欧洲中世纪大学的 人文学科 也是要帮助凡人理解神圣的文本 在西方 进一步使语言成为民族国家的根本标志 并通过强势族群与强势语言的共生互动 为后世的殖民扩张提供了基本 原型 中国早期教会大学对于语言的选用 当代西方国家的相关语言政策 也都可以成为语言标准之统治性力量的生动例证

More information

欧盟与欧盟属下的民族国家 刘 泓 本文试图从民族学与人类学的角度审视欧洲人从分散走向联合的步伐 剖析作为新型人们共同体的欧盟的权力 属性与组织功能 阐释欧盟属下民族国家的发展状况 研讨人们共同体的未来发展方向 文章认为 建立欧盟是欧洲人的一种理性选择 欧盟是一个兼有超国家政治成分和政府间政治成分的区域性人们共同体 欧盟的超国家机构服务于跨国社会的利益 致力于超国家的治理 其成员国政府的长期利益将日益屈服于跨国社会的长期利益

More information

蒋维乔思想研究

蒋维乔思想研究 湖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蒋维乔思想研究姓名 : 何宗旺申请学位级别 : 博士专业 : 中国近现代史指导教师 : 麻天祥 20031101 蒋维乔思想研究

More information

论中日 囚徒困境 的存在及逃逸 马亚华 本文试图用博弈论方法分析中日关系发生困难的原因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点解决问题的思路 目前中日关系已在重复博弈中陷入了 囚徒困境 状态 囚徒困境 不仅为第三方势力提供了渔利的空间 直接损害了两国战略利益 而且其 溢出效应 还损害了全体东亚人民的利益 只有透过中国和平发展的参照系考察中日关系的过去 现在和未来 才能把握当前中日关系困难的本质并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当前中日两国的综合国力基本处于同一层次

More information

C. 认识事物的量 D. 把握事物的度 12. 在内容和形式的矛盾运动中 () A. 内容是相对稳定的, 形式是活跃易变的 B. 内容是活跃易变的, 形式是相对稳定的 C. 内容和形式都处在不停的显著变动状态 D. 内容的变化总是落后于形式的变化 13.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从 () A. 主观性中把

C. 认识事物的量 D. 把握事物的度 12. 在内容和形式的矛盾运动中 () A. 内容是相对稳定的, 形式是活跃易变的 B. 内容是活跃易变的, 形式是相对稳定的 C. 内容和形式都处在不停的显著变动状态 D. 内容的变化总是落后于形式的变化 13.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从 () A. 主观性中把 一 单项选择题 ( 本大题共 30 小题, 每小题 1 分, 共 30 分 )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 哲学是 () A. 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B. 科学性和革命性相统一的世界观 C. 理论化和系统化的世界观 D.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2. 辩证法发展过程中经历的三种历史形态是 () A. 朴素辩证法 唯心辩证法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吉林省时政赠送资料.docx

Microsoft Word - 吉林省时政赠送资料.docx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框架 2 个核心 : 物质与意识唯物论 2 大原理 :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 世界统一于物质 辩证法 2 大特征 : 联系 发展 辩证唯物主义 3 大规律 : 对立统一规律 质量互变规律 5 对范畴 否定之否定规律 马 认识论 3 个核心 : 实践的观点 认识 真理 3 大规律 :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认识发展的规律 真理发展的规律 哲 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More information

英雄主义及其在后新时期中国文艺中的显现方式 英雄主义作为一种精神价值观 始终激励着一个民族不断进取和奋进 英雄主义人物形象塑造在中国的现当代文学中经历了人与神 鬼 兽之间的挣扎过程 世纪开端 中国文艺的后新时期到来了 主导文艺发展的既不是政治也不是艺术作品本身 一双无形的手紧紧抓住了文艺发展的脉搏 中国社会进入市场化的消费型时代 红色经典 的出现 使我们思考在无情的市场中如何显示出英雄主义有情的特色

More information

片 要求小王等同学对这些文物用两种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 说出分类标准和结果 其所考查的目标实则是呼应了一般学习能力中的 整理信息 的要求 即从图片材料 中提取历史信息 对所获材料进行归类 开卷的第三题以 古代少数民族问题 为材料主题 体现交往与融合在文明发展 历程中的地位与作用 以探究性学习为主线 集中考查学生在开展探究性活动中对文 献 实物 口传等不同种类史料 材料 的运用水平 包括对有关史实的再现

More information

,, 1 :,, ( ), (, [ ], ),,, : (, [ ], ),,,, (, ), ( ),,,,,,,,,,,,,,,,,,,,,,,?,,,,,,,,,, 1,,,,, :,,, ( :,,, ),,,,,,,,,, (, ),,,,,

,, 1 :,, ( ), (, [ ], ),,, : (, [ ], ),,,, (, ), ( ),,,,,,,,,,,,,,,,,,,,,,,?,,,,,,,,,, 1,,,,, :,,, ( :,,, ),,,,,,,,,, (, ),,,,, 景天魁 内容提要 : 本文认为时空特性是研究社会发展的重要维度, 社会时间和社会空间 概念是建构社会理论的核心 本文从时空角度讨论了传统 现代和后现代的关系, 确定了社会时空的基本含义, 在此基础上界定和阐释了时空压缩概念, 并针对吉登斯的 时空延伸概念作了一些讨论 本文用时空压缩概念描述了当前中国社会发展的基础 性结构, 初步显示了这一概念的解释力??,,,? :,,,,,,,,,,,,,,,,,,,,,,,,,,,,,,

More information

!! & & 一 冯金华教授对转形问题是伪问题的证明过程!!!!!! ( ( ( (!!!!!!!!

!! & & 一 冯金华教授对转形问题是伪问题的证明过程!!!!!! ( ( ( (!!!!!!!! 一个真实的经济学命题和一个伪证的学术否定 评冯金华 价值转形 一个伪问题 丁堡骏 长春税务学院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中心 吉林长春! 价值之所以转化为生产价格 根本原因就在于资本对利润的平等追求权利 其前提是不同生产部 门资本有机构成差别 不同部门资本周转速度的差别 以及由此带来的不同生产部门利润率的差别 冯金华 教授的生产价格体系中既没有资本有机构成的考察 也没有资本周转速度的考察 更没有利润率平均化的分

More information

第 期 曹 源 等 形式化方法在列车运行控制系统中的应用

第 期 曹 源 等 形式化方法在列车运行控制系统中的应用 第 卷 第 期 年 月 交通运输工程学报 曹 源 唐 涛 徐田华 穆建成 为了确保列车运行控制系统设计和开发的正确性 比较了仿真 测试和形式化 种能够验证 系统设计正确性的方式 根据列车运行控制系统对安全的苛求性 提出了 个与系统安全相关的重要特性 即实时性 混成性 分布 并发 性 反应性 并分析了与这些特性相关的具体形式化方法 通 过对每种形式化方法的数学基础和应用范围的分析和归类 给出了各种方法的优势和不足

More information

器之 间 向一致时为正 相反时则为负 ③大量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 流 单个电荷的定向移动同样形成电流 3 电势与电势差 1 陈述概念 电场中某点处 电荷的电势能 E p 与电荷量 q Ep 的比值叫做该点处的电势 表达式为 V 电场中两点之间的 q 电势之差叫做电势差 表达式为 UAB V A VB 2 理解概念 电势差是电场中任意两点之间的电势之差 与参考点的选择无关 电势是反映电场能的性质的物理量

More information

¹ º» ¼ ½ ¹ º» ¼ ½

¹ º» ¼ ½ ¹ º» ¼ ½ 战争制胜的秘密 评 军事力量 解释现代战争中的 胜利与失败 李 卓 近年来 美国国际安全研究中关于军事行动制胜因素的研究非常活跃 本文评述了此类研究的代表人物比德尔的 军事力量 解释现代战争中的胜利与失败 一书 对书中提出的 军事力量部署差异制胜论 的研究问题 分析框架 经验论证等主要研究环节进行了归纳和梳理 本文从理论 方法论等角度总结了此书的成就 认为该书通过构建以 军事力量部署 这一非物质变量为核心的安全理论

More information

第一章

第一章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 教学目的 ] 掌握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与辩证法的基本原理, 着重了解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和实践的基本观点, 弄懂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和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的内容 准确理解和掌握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根本方法, 坚持辩证唯物论, 反对唯心论, 坚持唯物辩证法, 克服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 [ 教学重难点 ] 世界的物质性 ;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 ; 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

More information

IDEO_HCD_0716

IDEO_HCD_0716 IDEO HCD Toolkit Tencent CDC ...? Tencent CDC Tencent CDC Tencent CDC Tencent CDC Tencent CDC Tencent CDC Tencent CDC Tencent CDC Tencent CDC Tencent CDC Tencent CDC Tencent CDC Tencent CDC Tencent CDC

More information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 北京 哲学是民族化 个性化的 只有民族的语言 才能建构与这种民族的语言形 式相适应的哲学形态 和合语言哲学力图在语言结构与民族文化 民族精神融突而和合的基点上运用并整合言 象 意范畴 语言符号与形象是言与象的关系 言 象与意义 意境是 言与意 象与意的关系 言尽象与不尽象 言尽意与不尽意的争论 以及由 得象忘言 得 意忘象 而推致 得意忘言 历来见仁见智 在和合语言哲学语境中 尽与不尽

More information

% %

% % 兼论 上海城市人文历史地图的制作和运用 苏智良! 吴俊范 #! 由于地理学与历史学之间存在着学科分野的界限 致使已往的 景观概念缺乏全面性 其结果是 不仅地理学的景观研究缺少历史的底蕴与含量 而且历史学领域内系统的景观史研究也一直处于缺失状态 本文分别从宏观的理论角度和以 上海城市人文历史地图为中心例证 探讨在新的景观概念基础上和现代科学技术条件下 研究区域景观史的必要性 可行性以及具体的研究路径与操作方法

More information

教学输入与学习者的语言输出 温晓虹 本文从三个方面探讨了语言的输入与输出的关系 首先从理论研究的角度讨 论了从语言输入到语言输出的习得过程 实验研究表明 输入的语言素材必须被学习者所接收 即使接收了的内容也并不会自动进入中介语的体系 而是需要进一步对输入语言进行 分解 归类等分析性与综合性的处理 在语言 内化 的基础上 学习者的中介语系统才能 够不断地得到重新组合 趋于目的语 另外 学习者在语言输出前和输出时需要调节

More information

人类学理论与实践

人类学理论与实践 阮艳萍 在今天轰轰烈烈的遗产运动中 各类传承和保护主体纷纷登场 除了传统的民间的传承人之外 中央和地方政府 学者 商人 新闻媒体等也都纷纷加入了这场博弈 与数字化技术同步进入这场运动的还有一类新型主体 那就是 数字传承人 他们是民族文化遗产传播 生存和发展的又一类新型主体 他们的数字传承活动 使文化遗产从唯一 不可共享和不可再生的变成了无限 可共享和可再生的 文化遗产 数字传承人 民间传承人 遗产表述

More information

关于罗斯福时代新政 宪法革命 的几点浅见 韩 铁 美国宪法的若干重要法理原则及其运用在富兰克林 罗斯福总统任内 发生了巨大变化 史称新政 宪法革命 不过 这种变化并不是在所谓 年最高法院的 及时转向 中一锤定音的 最高法院在正当程序 商业权 公众福利条款上的态度及其变化充分说明 新政宪法革命无论是从当时还是其后的发展来看都有它的连续性 局限性和复杂性 只有认识到了这一点 我们对新政宪法革命乃至于整个新政的历史评价才会比较准确

More information

( 一 ) 外来农民进入城市的主要方式, %,,,,,, :., 1,, 2., ;,,,,,, 3.,,,,,, ;,,, ;.,,,,,,,,,,,,,,,,,,,,,, :,??,?? ( 二 ) 浙江村 概况.,,,,,, 1,, 2,, 3

( 一 ) 外来农民进入城市的主要方式, %,,,,,, :., 1,, 2., ;,,,,,, 3.,,,,,, ;,,, ;.,,,,,,,,,,,,,,,,,,,,,, :,??,?? ( 二 ) 浙江村 概况.,,,,,, 1,, 2,, 3 : 王汉生刘世定孙立平项飚 本文从农村人口进入城市的方式这一新的视角, 对北京著名的外来农村人口聚 居区 浙江村 的形成过程和基本状况进行了生动描述和深入分析 指出 : 浙江村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 劳动力 的流动, 它是带着综合性资源的 经营者的流动 浙江村村民进入城市的过程是不断寻找市场和开拓市场的过程, 并 在城市中形成了一个以聚居为基础的产业加工基地, 作者将这种类型的流动称为产

More information

图书馆 年第 期

图书馆 年第 期 年第 期 图书馆 北京大学图书馆 北京 北京大学校医院 北京 本文从多个角度对阅读活动进行了考察 认为许多心理学 生理学的原理不仅是阅读疗法的科学基础 而且是阅读疗法原理的组成部分 阅读疗法的科学性不仅体现在阅读活动起源于人类治疗身心疾患的需要 自发生之时就具有治疗的功能 更重要的是阅读过程既能带来共鸣 净化 平衡 暗示 领悟等各种复杂的心理活动 又调动着五脏六腑做着看不见的体操 这些活动起到了调节情绪

More information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 北京 在将多神教的 女神 索菲亚 圣灵 圣母 大地母亲 俄罗斯祖国 等概念融会贯通的基础上 俄罗斯文化孕育出对女性和母性的广泛崇拜 这成为俄罗斯民族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并导致文学中对尘世爱情的圣化 女性形象蕴涵了更多的圣洁 神秘和深沉 俄国象征主义文学以及后来的 世纪俄罗斯文学对 永恒女性 都表现出一种深刻的情感认同 很多女性形象都是对这一原型的改写和翻新 俄罗斯文学 女性崇拜

More information

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冲锋在前, 决胜马原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2 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 第二节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第三节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 第一节 1 物质和意识 2 运动 3 实践 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 一 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1) 世界是统一的物质世界 哲学的基本问题 : 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09.01 单选 /09.04 单选

More information

巨变 村落的终结 & ( ( ) (( & & + # ) # # # # + # #

巨变 村落的终结 & ( ( ) (( & & + # ) # # # # + # # 巨变 村落的终结 都市里的村庄研究 李培林 本文是中国发达地区村落终结过程的记录和分析 作者通过对广州市 城中村的调查发现 村落终结的艰难 并不仅仅在于生活的改善 也不仅仅是非农化和工业化的问题 甚至也不单纯是变更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问题 而在于它最终要伴随产权的重新界定和社会关系网络的重组 作者试图通过建立具有普遍解释力的村落终结类型 建构村落城市化整个链条的最后一环 以便能够在理论上复制中国改革开放以后村落非农化

More information

齐燕荣 刘洪涛 阮杰宁 美国中学世界文学教科书中的中国文学

齐燕荣 刘洪涛 阮杰宁 美国中学世界文学教科书中的中国文学 齐燕荣 刘洪涛 阮杰宁 俄克拉何马大学现代语言 文学及语言学系 美国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北京 俄克拉何马大学教育学院 美国 世界文学是美国初 高中阶段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 五种美国中学的世界文 学教科书共选录中国文学作品 篇 包括先秦典籍 中古诗词 现当代作品 民间故事 美国华裔 文学等 教科书对中国文学评价很高 在选录时 重视中国文学中能够反映普世价值的作品 教材或以主题编目 或以区域和时代划类

More information

经济社会 全球化与非国家行为体的跨境合作

经济社会 全球化与非国家行为体的跨境合作 国外理论动态 年第 期 英 安德列亚斯 比勒尔 著 工力 译 英国诺丁汉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安德列亚斯 比勒尔在 新政治经济学 年第 期上发表题为 劳工和新社会运动反抗欧洲的新自由主义改革 的文章 对本世纪初欧洲工会和非政府组织 为反对欧盟着手对公有经济部门实行私有化而组织的 一场持续 年的联合行动进行专题研究 世纪 年代以来 发达国家的工会在新自由主义经济全球化冲击下处境窘困 劳工问题学者一般认为近年来各国工会运动与社会运动联合行动的趋势

More information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郭于华 内容提要 : 从饮食这一看似平常却是最基本的生活空间入手, 观察与理解文化的 变迁是一个重要而深刻的视角 本文以对儿童食品与进食的调查分析, 探讨当前社 会代际之间文化传承的特点及变化 研究表明 :. 家庭中的三代人分别具有相对不同的关于食物的知识体系, 他们在选择食品和安排进食过程中所考虑的因素 依据的 标准和观念是不同的, 孩子比其父辈 祖辈带有更明显的现代消费主义特征 ;. 代际

More information

¹ º» ¼ ¹ º» ¼

¹ º» ¼ ¹ º» ¼ 重构后冷战时期的跨大西洋关系 理想与现实 赵怀普 冷战时期以北约为支柱的大西洋联盟构成了美欧关系的基础 但由于双方权力的不对称 美欧联盟关系带有从属性质 冷战结束和欧盟崛起对传统的美欧关系格局带来了强烈冲击 重构后冷战时期的跨大西洋关系成为美欧双方的共同议程 美欧在跨大西洋关系重构问题上的互动和博弈表明 由于双方之间存在着利益和目标上的深刻分歧 短期内并不具备形成一种新的全面和机制化的大西洋伙伴关系的现实基础

More information

对利益冲突问题及其危害性有比较清晰的认识 坚持政企分开原则 禁商为主旋律 适用对象的范围逐渐扩大

对利益冲突问题及其危害性有比较清晰的认识 坚持政企分开原则 禁商为主旋律 适用对象的范围逐渐扩大 我国防止公职人员利益冲突制度的变迁及完善 王琳瑜 杜治洲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北京 改革开放三十余年来 中国防止公职人员利益冲突制度的变迁过程可以划分为探索 发展 加速推进三个阶段 呈现出制度建设的科学化水平不断提高 越来越注重制度的执行力 日趋国际化的发展趋势 进一步完善的制度建设应从四个方面入手 对防止公职人员利益冲突进行立法 重构现有制度并使其系统化 建立有效防止公职人员利益冲突的实施机制以提高制度执行力

More information

; ~ : ; [1] : 327

; ~ : ; [1] : 327 10 3 2013 3 ChineseJournalofManagement Vol.10No.3 Mar.2013 * 齐善鸿肖华 ( 南开大学商学院 ) : 通过对科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探讨 反思了管理科学在这 2 个方面的状态 探讨 了因人文性的缺失而导致的发展困境提出管理科学要在科学二重性的统一中寻找发展之 路 让管理回归本质 从管理的根源和核心入手 将管理主体的自我管理作为突破困境的支点

More information

º» ¼ º» ¼

º» ¼ º» ¼ 曾宪义 马小红 一个多世纪以来 传统法在中国常常被视为法治的绊脚石而受到责难 这种旷日持久的责难形成了种种偏见 比如在中西法的比较中习惯以西方法的理 论 模式为标准来割裂传统法的有机组成 在论述传统法内容时局限于刑 而基本 排斥了最具特色的 礼 过分强调法发展的一般规律 而忽视了不同文化背景下法 所具有的特殊性 因此 在批判传统法的同时 我们需要反省对传统法的态度 反 省研究中所持的标准 反省研究的方法

More information

社会科学战线 年第 期跨学科研究 ( ),, (, ),,, 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社会科学战线 年第 期跨学科研究 ( ),, (, ),,, 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汪丁丁贾拥民 (, ) 本文是一个从理论出发, 最终又回到理论的 案例研究 在特定的社会网络中, 人与人之间的交互作用形成习俗 习俗如果能够经受住不断发生的独僻性冲击, 就可以成为传统 这是对梅纳德史密斯的演化稳定策略概念的拓展 独僻性相当于变异或者突变, 演化稳定策略只经受了一次独僻性的冲击, 只有在随机地不断出现的冲击下保持稳定的习俗, 才能成为培顿杨所定义的传统, 这就是随机稳定均衡 义乌市场的发展,

More information

英美特殊关系 文化基础与历史演变

英美特殊关系 文化基础与历史演变 国别与地区 冯 梁 英美两国有着大致相同的文化背景 但自近代以来 英美两国的关系既不友好也不特殊 甚至还是对手 英美 特殊关系 的形成 与两国在世界 上的地位发生深刻变化有着密切联系 并在很大程度上是英国政治家刻意追求 的产物 英美 特殊关系 得以延续 主要是基于双方共同的战略利益而非单纯的文化因素 英国从 特殊关系 中得益匪浅 特别在欧洲事务上获得了仅次于 美苏的影响 但在世界其他地区 两国关系并无特殊可言

More information

编写说明 一# 考研政治试卷分析 思想政治理论是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的重要科目! 是两门公共课之一" 自 "#$% 年实行全国统考至今已有 &' 年了" 思想政治理论考试数次经历改革和完善! 已 经走向了标准化# 规范化和科学化" 最近一次的重大改革体现在 '%"% 年及其以后的考 研政治试卷

编写说明 一# 考研政治试卷分析 思想政治理论是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的重要科目! 是两门公共课之一 自 #$% 年实行全国统考至今已有 &' 年了 思想政治理论考试数次经历改革和完善! 已 经走向了标准化# 规范化和科学化 最近一次的重大改革体现在 '%% 年及其以后的考 研政治试卷 !"#$ 考研政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核心考案 赵卯生! 编著 编写说明 一# 考研政治试卷分析 思想政治理论是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的重要科目! 是两门公共课之一" 自 "#$% 年实行全国统考至今已有 &' 年了" 思想政治理论考试数次经历改革和完善! 已 经走向了标准化# 规范化和科学化" 最近一次的重大改革体现在 '%"% 年及其以后的考 研政治试卷中!" 截至 '%"' 年考研!

More information

¹

¹ 复仇母题与中外叙事文学 杨经建 彭在钦 复仇是一种特殊的历史文化现象 也是以超常态的 极端性方式为特征的人类自然法则的体现 而在中外叙事文学中以 复仇 为取向的创作大致有三种母题形态 血亲复仇 痴心女子负心汉式复仇 第三类复仇 本文在对这三类复仇叙事模式进行艺术解析的前提下 发掘并阐释了蕴涵其中的不同民族的文化精神和价值指向 复仇母题 叙事文学 创作模式 文化蕴涵 ¹ º » ¼ ½ ¹

More information

欧洲研究 年第 期 ¹ º ¹ º

欧洲研究 年第 期 ¹ º ¹ º 共和模式 的困境 ¹ 法国移民政策研究 李明欢 卡琳娜 盖哈西莫夫 今天的法国人中已有大约四分之一是移民及移民后裔 而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异族新移民仍源源不断进入法国 因此 移民接纳及移民政策的修订与实施 业已成为法国朝野密切关注的重要社会问题 本文首先介绍当代法国移民构成的基本状况 重点评介法国学术界关于法国移民政策研究的主要著述及观点 接着 本文结合 世纪下半叶法国社会的政治经济变迁 将法国战后移民政策分三个阶段进行剖析

More information

近代日本的兴亚主义思潮与兴亚会 # # # # # ( ( ( ( ( ( ( ( )

近代日本的兴亚主义思潮与兴亚会 # # # # # ( ( ( ( ( ( ( ( ) 戚其章 世纪 年代 日本国内兴起了一股兴亚思潮 对此后的中日关系产生过重大的影响 这是近代中日关系上非常值得研究的重大问题 但也是一个十分庞大而复杂的课题 对此 近年来研究者颇不乏人 多谓兴亚主义的主流是应该肯定的 窃不谓然 本文认为 对兴亚主义须作具体分析 应肯定的只是其中的个别派别 其主流是不能肯定的 至于大力推动兴亚主义的兴亚会 不但不是所谓 民间组织或 民间对清友好组织 而是由日本外务省直接掌控和主导

More information

( 课程代码 :03709) 尚德睿博学院教研中心

( 课程代码 :03709) 尚德睿博学院教研中心 ( 课程代码 :03709) 尚德睿博学院教研中心 版权声明 书名 : 尚德教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组编 : 尚德睿博学院教研中心学术指导 : 高智威孙鹏主编 : 詹淑霞责任编辑 : 齐明利黄娇娇李育卓贺琦蔡清华编委会 : 齐明利黄娇娇李育卓蔡清华贺琦肖霖王悦梁晓蕾版次 :2017 年 1 月第 1 版开本 :1/16 字数 :167,965 字 版权专有侵权必究 All Rights Reserved

More information

8 庄子说 : 是亦彼也, 彼亦是也 这是一种 (A) A 只见联系不见区别的相对主义观点 B 只见区别不见联系的形而上学观点 C 变化发展的观点 D 普通联系的观点 年长江流域发生特大洪涝灾害, 这是由于降水量过大所造成的, 同时也与长江上游流域的森林砍伐过量, 水土流失严重, 河床

8 庄子说 : 是亦彼也, 彼亦是也 这是一种 (A) A 只见联系不见区别的相对主义观点 B 只见区别不见联系的形而上学观点 C 变化发展的观点 D 普通联系的观点 年长江流域发生特大洪涝灾害, 这是由于降水量过大所造成的, 同时也与长江上游流域的森林砍伐过量, 水土流失严重, 河床 第一 二章 辩证唯物主义原理 一 单项选择题 1 哲学是 (B) A 科学之科学 识的概括和总结 C 解答一切疑问 穷竭一切知识的科学 B 关于自然 社会 思维知 D 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 哲学作为世界观的学问是指 (C) A 人人具有的世界观 C 理论化 系统化的世界观 B 仅指无产阶级世界观 D 科学的世界观 3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于 (C) A 17 世纪 40 年代 C 19 世纪 40

More information

16 全球职业规划师 GCDF 资格培训教程 图 1 4 舒伯的循环式发展任务 Super 1990 的时候 由于工作者角色的中断 个人又缺乏其他角色可以替代它满足个人 的心理需求 往往会产生巨大的失落感乃至出现严重的适应不良状况 角色和显著角色的概念有助于我们评估一个人在工作 学习 家庭 休 闲和社会活动等各方面的投入程度及其相互间的关联影响 从而帮助个人协 调平衡生活各部分的内容 丰富个人的生活空间

More information

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和理论分析并解答当今社会发展实践在社会意识层面的理论观念问题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和理论分析并解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各种现实理论问题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和理论分析并解答在当今社会发展中关于人自身发展的各种理论观念问题二 考试内容 1. 哲学及其发展规律 2. 马克思主义哲

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和理论分析并解答当今社会发展实践在社会意识层面的理论观念问题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和理论分析并解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各种现实理论问题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和理论分析并解答在当今社会发展中关于人自身发展的各种理论观念问题二 考试内容 1. 哲学及其发展规律 2. 马克思主义哲 2019 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大纲 考试科目名称 :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 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各占 50%) 考试科目代码 :[610] 一 考试要求 1. 基本概念 马克思主义哲学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 ; 世界观 ; 方法论 ; 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 ; 辩证唯物主义运动 观 ; 辩证唯物主义时空观 ; 意识 ; 唯物辩证法 ; 普遍联系 ; 永恒发展 ; 矛盾 ; 质 量度 ; 辩证的否定

More information

,,,,,,,,,,,,, ;,,,, ( ), ; ;,,,,,,,,,,,,,,,,,,,,,,,,,,,,,,,,,,,,,,,,,,,, ( ),,,,,,.,,,,,,,,,,,,,,

,,,,,,,,,,,,, ;,,,, ( ), ; ;,,,,,,,,,,,,,,,,,,,,,,,,,,,,,,,,,,,,,,,,,,,, ( ),,,,,,.,,,,,,,,,,,,,, 刘中荣王平周长城 矿区作为一类特殊的社区, 它的发展所追求的不仅是矿产资源和经济效益的提 高, 而且是一种涉及社会各个方面的整体性进步 这种进步应以经济发展为基础, 以矿区职工和居民素质的提高 生活的改善为核心的经济与非经济方面的均衡发展 作者在对大冶市铜绿山铜铁矿深入调查的基础上, 分析了矿区人口与就业 教育与文 化 工农关系与社会治安 矿区管理体制以及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的现状和问题 文 章指出,

More information

98

98 / /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 / /... 人本与物本 翻译 与 语义谱系分析比较 牛云平, 杨秀敏 (., ;., ) : 翻译 与 的语义谱系有着根本不同之处 : 前者的本义是语官及其解释活动, 具有明显的人文特征 ; 后者的本义则是物体搬移行为, 具有明显的物化特征 两词的语义谱系不同, 决定了各自理论发展形态有别, 证明了中西翻译学自然而然地有着不同的研究重心和研究取向 因此, 中国学人强求与西人苟同乃是不智之举,

More information

网络民族主义 市民社会与中国外交 & 一 中国网络民族主义所涉及的公共领域 特征与性质 ( & (!! # # ) #

网络民族主义 市民社会与中国外交 & 一 中国网络民族主义所涉及的公共领域 特征与性质 ( & (!! # # ) # 世界政治 年第 期 网络民族主义 市民社会与中国外交 王 军 近年来 网络空间下中国大众民族主义逐渐成为影响中国社会和中国外交的新因素 从中国网络民族主义的政治社会属性和作用上看 它正拓展着中国的公共领域 以国家民族主义和族裔民族主义为核心议题 催生着中国市民社会的新构造 反映着中国的民族主义思潮 推动着网络内外中国大众的民族主义行动 作为一种社会思潮与社会运动 中国大众的网络民族主义因其信息获取能力增强

More information

»

» 世纪 年代以来 中国社会的城市化日新月异 全球化的消费社会也开始进入 我们的生活 中国的城市文学趋向活跃 年轻一代的作家表达了对城市的感受和反思 积极地探寻着新的审美表现力 但总体看来 城市文学依然很不充分 作家的视野中并没有深刻和开放的城市精神 文学作品没有找到表现更具有活力的城市生活状况的方式 城市文学依然是一种无法解放和现身的 他者 并且被无限期延搁于主体的历史之侧 城市 现代性 乡土 幽灵化

More information

<4D F736F F D20D7AAB7A2C7F8BCB6B1EDD5C3BEF6B6A8CDA8D6AA2E646F63>

<4D F736F F D20D7AAB7A2C7F8BCB6B1EDD5C3BEF6B6A8CDA8D6AA2E646F63> 玉市教函 2010 132 号 签发人 : 杨希初 各县 ( 市 区 ) 教育局, 市直各有关学校 : 现将自治区教育厅 关于表彰 2010 年度全区优秀学生 三好学生 优秀学生干部和先进班集体的决定 ( 桂教 2010 6 号 ) 转发给你们, 请你们及时在校内公布获得表彰的学生名单, 以资鼓励 希望受到表彰的个人和班集体谦虚谨慎, 戒骄戒躁, 再接再厉, 取得更优异的成绩 希望广大学生以受表彰的个人和集体为榜样,

More information

2017 考研政治基础精讲内部辅导讲义 第一板块绪论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一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1. 马克思主义的含义 狭义马克思主义 从狭义上说, 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 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广义马克思主义 从广义上说, 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

2017 考研政治基础精讲内部辅导讲义 第一板块绪论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一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1. 马克思主义的含义 狭义马克思主义 从狭义上说, 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 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广义马克思主义 从广义上说, 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 目 录 第一板块 绪 论... 2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2 第二板块 马克思主义哲学... 5 第二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6 第三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23 第四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32 第三板块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42 第五章 资本主义的本质及规律... 42 第六章 资本主义发展趋势... 42 第四板块 科学社会主义...

More information

# # # # # # # # #

# # # # # # # # # 实现政治问责的三条道路 马 骏 建立一个对人民负责的政府是现代国家治理的核心问题 实现这一目标 需要解决两个最基本的问题 谁来使用权力 如何使用权力 选举制度是解决前一问题相对较好的制度 而预算制度是解决第二个问题最好的制度 通过历史比较分析 可以总结出三条实现政治问责的道路 世纪的欧洲道路 从建国到进步时代改革的美国道路以及雏形初现的中国道路 这意味着 西方经验并不是唯一的实现政治问责的道路 相对于西方经验来说

More information

相一致的 (4) 马克思主义的各个组成部分, 相互联系, 组成一个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科学体系, 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政治经济学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规律, 处于核心地位的则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在马克思主义体系中, 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原则, 政治经济学是通向实际生活的中介

相一致的 (4) 马克思主义的各个组成部分, 相互联系, 组成一个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科学体系, 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政治经济学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规律, 处于核心地位的则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在马克思主义体系中, 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原则, 政治经济学是通向实际生活的中介 绪论 1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背景: (1) 资本主义内在矛盾尖锐化 ( 客观条件 ) 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 (2) 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尖锐化 ( 阶级基础 ) 法国里昂工人起义 英国 人民宪章 运动 德国西里西亚工人起义 2 产生时间: 马克思主义产生于 19 世纪 40 年代中期 3 马克思主义三大体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科学社会主义 4 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

More information

一 要点精述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第一单元唯物论 ( 选择题 ) 1 哲学的科学内涵 (1) 哲学是理论化 系统化的世界观 ( 理论性质 ) (2) 哲学是关于自然知识 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 一切哲学 ) (3) 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

一 要点精述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第一单元唯物论 ( 选择题 ) 1 哲学的科学内涵 (1) 哲学是理论化 系统化的世界观 ( 理论性质 ) (2) 哲学是关于自然知识 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 一切哲学 ) (3) 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 四大牛人 版政治理论辅导讲义根据以下辅导班讲义精粹合编 : 哲学 : 领航张俊芳政经 : 启航包仁毛概 : 海天陆卫明邓三 : 海文陈先奎世经 : 海天陆卫明 1 一 要点精述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第一单元唯物论 ( 选择题 ) 1 哲学的科学内涵 (1) 哲学是理论化 系统化的世界观 ( 理论性质 ) (2) 哲学是关于自然知识 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 一切哲学 ) (3) 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More information

B.17 世纪英国唯物主义哲学 C.18 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 D.19 世纪德国古典哲学正确答案 :D 7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意味着 ( ) A. 人类哲学思想的发展达到了顶峰 B. 科学哲学体系的最终完成 C. 绝对真理的体现 D. 人类优秀哲学思想集大成和在更高阶段上发展的起点正确答案 :D

B.17 世纪英国唯物主义哲学 C.18 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 D.19 世纪德国古典哲学正确答案 :D 7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意味着 ( ) A. 人类哲学思想的发展达到了顶峰 B. 科学哲学体系的最终完成 C. 绝对真理的体现 D. 人类优秀哲学思想集大成和在更高阶段上发展的起点正确答案 :D 2014 年三明事业单位招聘考试 基础知识试题集 1 哲学是 ( ) A. 关于自然界和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B. 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C. 系统化和理论化的世界观 D. 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世界观正确答案 :C 2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 ) A.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 B.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关系问题 C.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D. 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问题正确答案 :C 3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区别表现在

More information

幻灯片1

幻灯片1 考研帮课堂配套讲义 基础阶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课程配套讲义是学习的必备资源, 帮帮为大家精心整理了高质量的配套讲义, 确保同学们学习的方便与高效 该讲义是帮帮结合大纲考点及考研辅导名师多年辅导经验的基础上科学整理的 内容涵盖考研的核心考点 复习重点 难点 结构明了 脉络清晰, 并针对不同考点 重点 难点做了不同颜色及字体的标注, 以便同学们复习时可以快速投入 高效提升 除课程配套讲义外, 帮帮还从学习最贴切的需求出发,

More information

赵燕菁 #!!!

赵燕菁 #!!! 赵燕菁 城市规划在灾后重建中对于工程技术的关注 很容易掩盖城市灾后重建中看不见的制度因素!!! 产权 城市最基本的制度 原型 # 就是公共产品交易的存在 城市 发达 # 与否 取决于公共产品提供的范围和水平 现代城市和传统城市的最大差别 就是可以以信用的方式 抵押未来的收益 获得公共产品建设所需要的原始资本 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最大的差别 就在于高度复杂的产权制度 因此 未来灾区规划中 产权的恢复和重建

More information

本期聚焦 葛兰西与文化霸权!! # #! # 重读葛兰西的霸权理论 # (

本期聚焦 葛兰西与文化霸权!! # #! # 重读葛兰西的霸权理论 # ( &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双月刊 年第 期 一 从 的译名谈起 领导权还是 霸权! #!! # & ( ) +,! # & ( ) +, & ( ) +) & ( 本期聚焦 葛兰西与文化霸权!! # #! # 重读葛兰西的霸权理论 # ( &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双月刊! & ( ) +, 年第 期 # ) # # + 二 葛兰西对霸权概念的拓展 & 本期聚焦 葛兰西与文化霸权,! 重读葛兰西的霸权理论

More information

国际关系学院学报 年第 期 陈 东 信息作为一种社会资源已被人们广泛认同 的认识 人们仍有不同的看法 我们认为 但对其地位 特性和作用 就目前人类需求而言 信息资源仍是位 于土地和水 能源和原材料之后的资源 可称之为 第三级资源 信息资源与其他资源相比较 具有知识性 中介性 转化性 再生性和无限性等特点 因而是一 种 特殊资源 在未来社会中 资源的争夺将以信息资源的争夺为目标 信息战 的形式将是引导其他战争形式的主导形式

More information

新中国外交制度的演变与创新 一 外交制度的概念内涵及其研究视角 # # ) # +, #. % & / % & ) % & +. / % & % &

新中国外交制度的演变与创新 一 外交制度的概念内涵及其研究视角 # # ) # +, #. % & / % & ) % & +. / % & % & 中国外交 年第 期 新中国外交制度的演变与创新 白云真 中国外交制度的发展与创新应属当下中国外交新的转型的必要内涵和关键环节 外交制度的合理建构有助于促进中国外交健康且持续的发展 也有利于中国公民身份和国家 认同有效且理性的塑造 为此 笔者将尝试运用国家 社会关系的视角来诠释与理解中国外交 制度的创建 发展及其创新 以历史的视角回顾与审视中国外交制度建设的进程 从而能够更好 地为当下中国外交制度的创新提供某些重要的思考或启示

More information

科学出版社职教技术出版中心 www.aboo 科学出版社职教技术出版中心 www.aboo 科学出版社职教技术出版中心 www.aboo 科学出版社职教技术出版中心 www.aboo 科学出版社职教技术出版中心 www.aboo 科学出版社职教技术出版中心 www.aboo 科学出版社职教技术出版中心 www.aboo 科学出版社职教技术出版中心 www.aboo 科学出版社职教技术出版中心

More information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曹正汉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More information

: : 00 9 : : : : : : : : : : : :

: : 00 9 : : : : : : : : : : : : 0 ( ) JOURNALOFLITERATUREHISTORY ANDPHILOSOPHY No.0(SerialNo.) 陈 来 : 仁学本体论是以仁体统摄儒家传统的各种形上学观念 将仁发展为一本体的观念或发展为 一仁的本体论传统儒学 万物一体 的思想既是一种精神境界 也指万物关联共生的整体 这种整体就是 仁体仁体论把传统儒学的一体之仁与生生之仁作了有机结合仁本体与关联共生的万有是 全体是用 全用是体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fy.doc

Microsoft Word - fy.doc 爱默生 Emerson 说过 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 自信既不是孤芳自赏 得意忘形 也不是自以为是和盲目乐观 而是激励自我奋发进取的一种心理素质 是以高昂的斗志 充沛的精力迎接挑战的一种乐观情绪 演讲者能够建立起强大的气场 正是源于内心强烈的自信 演讲给许多人留下的印象往往不是巨大的精神享受, 而是惶恐和错乱 虽然在演讲中, 任何人对下一秒将要发生的事情都无从得知, 但恐惧并不会帮助我们做好准备,

More information

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一夫一妻制的伦理思考姓名 : 任晓晴申请学位级别 : 硕士专业 : 伦理学指导教师 : 李桂梅 20061101 一夫一妻制的伦理思考 作者 : 任晓晴 学位授予单位 : 湖南师范大学 被引用次数 : 1 次 本文读者也读过 (9 条 ) 1. 谭永一夫一妻制的哲学基础

More information

» ¼ ½ ¾ À Á» ¼ ½ ¾ À Á ½ À À À À À À À

» ¼ ½ ¾ À Á» ¼ ½ ¾ À Á ½ À À À À À À À 徐国栋 最早的宪法用语是基于希腊人的经验确立的 它代表了一种 主体际关系 的宪法观 往后的宪法用语一直循着希腊思想的线索演变 西塞罗把拉丁化 同时把相应的宪法观念客观化为对公共事务的处理规则 西塞罗还基于当时的修辞学和医学的成就打造了 和 两个表示宪法的词汇 并把它们的配词设定为可以互换 托马斯 阿奎那用 诠释了亚里士多德的宪法观念 把 主体际关系 的含义缩减为阶级关系的含义 进入民族国家时代后 产生了基本法

More information

经济学动态 年第 期,,,,,,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经济学动态 年第 期,,,,,,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吴易风 : 本文考察了当前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背景下西方经济思潮的新动向 : 对资本主义 的反思和对 新资本主义 的构想 ; 对新自由主义的反思和对新国家干预主义的构想 ; 对自由市场经 济体制与政策体系的反思和对 市场与政府平衡 的市场经济体制与政策体系的构想 ; 对经济全球化的反思和对全球经济新秩序的构想 ; 对西方经济学的质疑和对马克思经济学的再认识 本文最 后对西方经济思潮的新动向作了分析和评论

More information

幻灯片1

幻灯片1 帮学堂课程配套讲义 2017 强化阶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 1-3 章 课程配套讲义是学习的必备资源, 帮帮为大家精心整理了高质量的配套讲义, 确保同学们学习的方便与高效 该讲义是帮帮结合大纲考点及考研辅导名师多年辅导经验的基础上科学整理的 内容涵盖考研的核心考点 复习重点 难点 结构明了 脉络清晰, 并针对不同考点 重点 难点做了不同颜色及字体的标注, 以便同学们复习时可以快速投入 高效提升

More information

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 乐悠考 考研复习资料 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 导论 : 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第一节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一. 世界观的理论形态 1 世界观 : 就是人们对于生活在其中的整个世界以及人和世界关系的根本观点, 根本看法 2 哲学 : 是人们的世界观用理论的形式加以高度的抽象概括, 通过一系列特有的概念, 范畴和系统的逻辑论证而形成的思想体系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是以总体方式把握世界及人和世界关系的理论体系

More information

二 年 医疗卫生公益性衰减

二 年 医疗卫生公益性衰减 年以来 中国的医改决策经历了医疗卫生公益性低水平发展 医疗卫生公 益性衰减 医疗卫生事业公益性回归的基本历程 为中国新时期医改决策留下了诸多宝贵的经验 要坚持正确的决策价值导向 要发扬决策民主 要走渐进改革的道路 要不断增强政 府的环境回应能力和政策学习能力 年以来 医改决策 医疗卫生事业 一 年以来中国医改决策的基本历程 一 年 政府主导的公益性低水平发展 钟裕民 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讲师 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行政管理专业博士研究生

More information

年 月 宁夏社会科学 第 期 总第 期 邓小东 南京大学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 江苏南京 乞丐问题一直是困扰近代中国的社会问题之一 民国时期 乞丐问题并未因封建腐朽的清王朝的倒台而减轻 相反更加严重 民国时期乞业发达 乞丐在继承传统谋生方式的同时 又有新的发展 乞丐增多 给社会带来一系列的负担和压力 民国时期出现了一些救济和防范乞丐的新的措施和思想 它为我们解决乞丐问题提供了历史借鉴 民国时期 乞丐问题

More information

抗日战争研究 年第 期

抗日战争研究 年第 期 郭洪茂 满铁是日本推行大陆扩张政策的产物 铁路在满铁经营中始终占有突出重要的地位 九一八事变后 满铁铁路运输业务不断膨胀 铁路工人数量也迅速增大 但随着日本侵华战争的不断扩大 尤其七七事变以后 满铁铁路运输日益紧张 劳动力供求矛盾也不断加剧 铁路劳动力严重不足 从业员素质下降 铁路事故增多 战时经济日趋窘迫 在这种形势下 满铁庞大的铁路交通运输体系赖以运转和经营的广大铁路工人 一方面在自身素质不断恶化条件下肩负着日益沉重的运输劳务

More information

DOI:10.16197/j.cnki.lnupse.2014.01.008 42 1 2014 1 Vol. 42 No. 1 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Jan. 2014 11 1111111111 1111111111 11 陈墀成 1 余玉湖 2 361005 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需要以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为基础从生态文明建设在中国发展的历程表

More information

美国智库对当前中美关系的评析综述 卢 静 美国智库在美国对外政策的分析和制定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美国智库认为 美中关系是 世纪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 而依存与合作是当前新形势下美中关系的主轴 其中合作是竞争性的 美国智库建议美国政府通过 巧实力 外交 全面接触 中国 其短期目的是让中国承担更多的 国际责任 而长远目标是塑造和改变中国 美国智库 中美关系 竞争性合作 卢静 外交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副教授

More information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陈 星 内容提要 : 本文通过对住房商品和住房市场的分析, 剖析了住房市场构架以及市场主体的行为特点, 并进一步分析了政府干预行为对住房市场的影响及作用 作者 认为住房商品的特殊性决定了住房市场的特点为有限开放性 地域性 层次性和价格 的差别性, 市场交易的非物流性以及住房市场上的投机性和投资性 住房商品的社 会属性表明人们对住房的需求不仅与收入相关, 低收入家庭 人群的住房需求需要政府的支持和帮助

More in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