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次 編輯說明 章節目次 No A 宗統編年進呈奏疏 No B 宗統編年序 No C 序 宗統編年目錄 佛祖宗統單傳世系之圖 宗統歷年世代次第之圖 宗統編年凡例 No D 宗統編年總論 宗統編年別問 佛紀 釋迦牟尼佛 祖紀 西天祖師 第一世祖 第二世祖

Size: px
Start display at page:

Download "目次 編輯說明 章節目次 No A 宗統編年進呈奏疏 No B 宗統編年序 No C 序 宗統編年目錄 佛祖宗統單傳世系之圖 宗統歷年世代次第之圖 宗統編年凡例 No D 宗統編年總論 宗統編年別問 佛紀 釋迦牟尼佛 祖紀 西天祖師 第一世祖 第二世祖"

Transcription

1

2 目次 編輯說明 章節目次 No A 宗統編年進呈奏疏 No B 宗統編年序 No C 序 宗統編年目錄 佛祖宗統單傳世系之圖 宗統歷年世代次第之圖 宗統編年凡例 No D 宗統編年總論 宗統編年別問 佛紀 釋迦牟尼佛 祖紀 西天祖師 第一世祖 第二世祖 第三世祖 第四世祖 第五世祖 第六世祖 第七世祖 第八世祖 第九世祖 第十世祖 第十一世祖 第十二世祖 第十三世祖 第十四世祖 第十五世祖 第十六世祖 第十七世祖 第十八世祖 第十九世祖 第二十世祖 第二十一世祖 第二十二世祖 第二十三世祖 第二十四世祖 第二十五世祖 第二十六世祖 第二十七世祖 東土祖師 世祖 第二世祖 第三世祖 第四世祖 第五世祖 第六世祖 第七世祖 青原第二世祖 第八世祖 第九世祖 青原第三世祖 第十世祖 溈仰宗首建第一世祖

3 青原第四世祖 曹洞宗首建第一世祖 五宗紀 首建臨濟宗世祖 臨濟第二世祖 曹洞宗第二世祖 臨濟第三世祖 曹洞宗第三世祖 首建雲門宗第一世祖 首建法眼宗第一世祖 臨濟第四世祖 曹洞第四世祖 曹洞宗第五世祖 臨濟第五世祖 臨濟第六世祖 曹洞宗第六世祖 臨濟第七世祖 臨濟第八世祖 臨濟第九世祖 曹洞第七世祖 臨濟第十世祖 曹洞宗第八世祖 臨濟第十一世祖 曹洞第九世祖 曹洞第十世祖 臨濟第十二世祖 臨濟第十三世祖 曹洞第十一世祖 臨濟第十四世祖 曹洞第十二世祖 曹洞第十三世祖 曹洞第十四世祖 曹洞第十五世祖 曹洞第十六世祖 曹洞第十七世祖 曹洞第十八世祖 臨濟第十五世祖 臨濟第十六世祖 曹洞第十九世祖 曹洞第二十世祖 臨濟第十七世祖 曹洞第二十一世祖 臨濟第十八世祖 曹洞第二十二世祖 臨濟第十九世祖 曹洞第二十三世祖 臨濟第二十世祖 曹洞第二十四世祖 臨濟第二十一世祖 臨濟第二十二世祖 曹洞第二十五世祖 臨濟第二十三世祖 曹洞第二十六世祖 臨濟第二十四世祖 曹洞第二十七世祖 臨濟第二十五世祖 曹洞第二十八世祖 臨濟第二十六世祖 臨濟第二十七世祖 曹洞第二十九世祖

4 臨濟第二十八世祖 臨濟第二十九世祖 諸方略紀 No E 後序 贊助資訊 卷目次

5 編輯說明 本電子書以 CBETA 電子佛典集成 Version 2016 為資料來源 漢字呈現以 Unicode 2.0 為基礎 不在此範圍的字則採用組字式表達 梵文悉曇字及蘭札字均採用羅馬轉寫字 如無轉寫字則提供字型圖檔 CBETA 對底本所做的修訂用字以紅色字元表示 部份 epub 閱讀器可能無法呈現指定的顏色 若有發現任何問題 歡迎來函 回報 版權所有 歡迎自由流通 但禁止營利使用

6 No A 宗統編年進呈奏疏 江南常州府武進縣祥符寺(臣) 僧(紀蔭) 謹奏 恭惟皇帝陛下 道涵天地 德貫古今 睿智亶聰 謨訓蔚虞周之盛 皇猷允塞 文章煥羲禹之隆 兩儀之內 無物不仰賴生 成 三教之中 無人不欽承化育 洋洋光輝盛大之日 蕩蕩名教興揚之時 竊(臣僧) 藪澤蜎微 山林樗廢 幼習鄒魯 既識字以無 多 長慕禪宗 復究心而未盡 百凡荒昧 俯仰愧慚 祇於世道人心 每切攸同之念 時乎宗傳慧脉 實深從上之思 不揣顓 愚 輒相探考 會儒釋之淵源 參聖賢之壺域 仿史例以編年 垂宗統於後世 燃松滴露 既兀兀以成書 持鉢沿門 遂孜孜而 付梓 茲葢伏遇皇帝陛下聖化熏陶 仁風漸被 裁成無外 統中天調御之君師 纖鉅不遺 現盛世慈祥之佛祖 筆削心承 願就 至尊之袞鉞 流通念切 希同藏典以施行 但瞻九重萬里 末由蒲伏以謁丹墀 何幸一日千秋 得聆謦欬而親函丈 不避狂妄之 誅 徑申冒昧之請 茲因法叔玉泉和尚入覲之次 謹陳皇清一統萬年頌一章 敬申草野傾向化日之葵忱 併所纂宗統編年一部 懇求法叔 代呈御前 伏乞陛下萬幾之暇 俯賜電覽 倘蒙日月光燭幽微 不責謬略之愆疵 大施蕩平之教訓 寵錫冠序 敕許 頒行 庶王言穆穆 示大道之康衢 聖誨皇皇 寶鴻章於法苑 (臣僧) 誓將泉壑餘生 炳香額手 而祝無疆 更矢剎塵微願 瀝膽 捐軀 以圖上報 (臣僧) 誠惶誠恐 稽首頓首 不勝瞻天仰聖激切屏營之至 謹奏 康熈三十二年三月十一日 No B 宗統編年序 經明道之書也 史記事之書也 經通則人心之義理斯見 史達則古今之得失有徵 合而兼之者 其唯春秋乎 孔子當周室衰微乾 綱解紐之際 慨然以斯文為己任 就魯史而寓王法 敘倫敦典 褒德貶罪 而善以勸 惡以懲 其志存乎經世 一筆一削 功等 於抑洪水驅猛獸 而其大意 則主乎正人心術 此春秋之經兼史 而為聖賢傳心明道之要典也 吾道一以貫之 大要不出忠恕 能盡己之心 推己之心以及人 而大道不行 天下不治者 未之有也 一貫之旨 吾夫子實於洙泗杏壇 一花拈出 而西方聖人 之教 吾夫子亦未甞不先逗其機也 列子述商太宰問聖於孔子 孔子以博學多識自居 而不居於聖 於三王五帝 以任仁義智勇 稱之 而弗知其聖 及宰駭問 乃動容曰 西方之人 有聖者焉 不治而不亂 不言而自信 不化而自行 蕩蕩乎 民無能名 焉 以今觀之 西方聖人之教 吾夫子葢甞先逗其機也 天地民物之間 古今升降之際 必有厥終厥始 而究極指歸 世教存而 不論 葢人道參天位地 而不可語於範圍之外者也 然朝聞夕可之言 夫子深切歎之 而夫子之言性與天道 如子貢者 尚且歎 為不可得聞 則今之凡得聞於吾夫子者 皆夫子之文章而已矣 嗚呼世愈後道愈微 而一貫之旨 幾何其不悖謬也 西方聖人之 教 該攝恒沙 詳周法界 慈雲旦聚 廣被無方 慧日晨躋 光明亘遠 蓮河葱嶺 曷勝象負之書 鹿苑竹林 未罄龍藏之典 自祖衣東被 繼佛履西遊 粵溯淵源之人 豈無紀載之傳 然而各述宗風譜系 或淆近遠 並垂語錄 流行莫識後先 所以學海 波瀾 遊之者罔臻閫奧 宗門關鍵 探之者罕辨脩途 自非心源泉湧智辯雲飛 何以尚論千秋提衡兩端者矣 夫椒祥符和尚 德 齊龍樹 才擬馬鳴 髫髦遊刃於儒門 肯綮奏刀於法苑 神應不窮 辨濟鹿馳羊之小學 智通無累 按雞園猿沼之真燈 發廣大 心 示真實語 拈微妙理 開方便門 會佛祖以成書 作吾宗之信史 續慧燈於迦葉 以火傳薪 結法集於阿難 持瓶瀉水 因 時記事 貫一部十七史之菁華 紀月編年 昉二百四十年之筆削 信矣法門龍象 良哉方外春秋 道洽大千 使聞未聞者 忽省 雷音之旨 化均百億 俾見未見者 欣瞻滿月之文 具葉翻風 甘露彌於識種 寶華注雨 慧水溢於身田 闡教脂那 接引之方 無量 疏源身毒 利濟之益靡涯 豈特從上諸方鵞王 標其髓液 將使九流百氏列派 盡以朝宗 儒釋不背而相資 理事各適以 為用 人心既正 大道自明 其與六經諸史 互相表章 當來之金篦 末法之寶炬也 恭惟今上皇帝陛下 聖學天縱 亶作君師 皇極懋昭 彰同文於千古宸猷允塞 垂至化於萬年 金輿玉軸 一統輯告成之書 華袞威鈇 羣賢纂前朝之典 洋洋乎 光輝盛 大之日 濟濟乎 名教興隆之時 而宗統編年 際斯成就 文章黼黻 於以藻飾太平 心法宗風 將來綿亘治運 寧唯紙皮筆 骨 藏名山而俟後起行 見刻木鑄金 布國門而質大方矣 不避衰悰 歡喜敬序 皈依三寶弟子 七十八老人 許之漸 法名濟 霈 頓首謹譔 No C 序 癸亥五月 渡湖 訪祥符湖公和尚 留宿藏雲舊室 時公有編修僧史之願 即事漫成二詩 其一曰 破浪乘風得得來 湖山高臥 許追陪 曠懷欲發古人秘 薄俗每令中念灰 鼓吹詞壇嗟末學 棟梁法苑望奇材 他年僧史編成後 先寄須教老眼開 其二曰 歎息吾衰入夢鄉 唯餘蝴蝶滿匡牀 孤燈綿歷歲月古 千偈瀾翻齒頰香 石上苔紋留馬蹟 天邊星彩射龍光 禪流波靡今尤甚 猶幸僧中有此郎 葢志喜也 己巳夏 公手扎函宗統編年 來蓮峰山舫曰 和尚不靳一言序之 青炷香展卷曰 斯誠千古闕典 亦千古盛事 佛祖紀綱 宗師血脉 藉以永傳 其有功於法苑 豈啻一縷千鈞 第草草勞人 何能發揚大意 表白深心 然念和 尚數年心血 幾為枯瘁 不惜身命 然大法炬 為最後末劫 照耀人天 敢不贊歎申明 昭告天下後世 夫著述難事也 而況於 持論宗門 持論宗門不易也 而況於編定宗統 繫之歲年 斯誠難之又難矣 無徹見今古之明眼 無大公無我之直心 而不出 之 以真才達識 亦何能洞闡精微 張皇要眇 使單傳直指之道 彰明較著於目前 佛祖宗師之機 輝煌歷落於後日 而且會儒 釋之淵源 明聖凡之極致 提一心宗 統攝百氏 寶網帝珠 燦交光之涉入 香河獅乳 拈一味以密融 不綦難中之難歟 所以 自古及今 未有人曾及之者 況乎時風澆薄 知見日漓 不念苦心 唯存私見者 往往有之 今編年 擴大同之道域 撤一貫之 籓籬 哲人奧旨 久而愈彰 古德真風 聞斯興起 大書特筆 不遺提挈宣明 條目綱領 具見隱微嚴謹 唯和尚之才之識 足 以激揚鏗鏘 而眼明心公 無絲毫隔礙 故取二千餘年佛心祖髓 向筆尖上 流注真常 作未來金鏡 雖程嬰杵臼之用心 不是 過也 讀是編者 循年核實 舉法知時 千秋文獻足徵 一會靈山未散 從此人登般若之航 家達菩提之路矣 先師退翁老人 甞有是志而未遑 寶雲月兄和尚 甞欲成法苑春秋 及僧寶翼徵等書而未就 今公克承先志 丕著宗猷 舉其所甚難者 而易為 之 成昭代蔚然之鉅典 展從上未敷之鴻緒 青以衰颯頹光 猶幸躬逢其盛 甯不亟為前後千古稱慶乎 在昔有宋哲后 尊尚祖 道 吳中道原禪師 輯傳燈錄 成 上之 詔詞臣楊億等討論 頒入大藏 鐔津契嵩禪師 著傳法正宗記 獻之闕下 宰相韓 琦 翰林歐陽修諸公 鄭重歎美 亦詔入大藏

7 今上聖天子 崇文重法 度越前皇 將見此書 上達宸聰 石渠天祿之間 當有補袞調羹 扶起正法輪者 則茲編流通 黼黻太 平 助揚盛化 又不止法苑增華 緇門藉重已也 皇清康熈二十九年歲次庚午春二月穀旦華山沙 門晚青槃譚譔 宗統編年目錄 卷之一 佛紀(上) 釋迦牟尼佛卷之二 佛紀(下) 釋迦牟尼佛卷之三 祖紀(西天祖師) 一祖迦葉尊者 二祖阿難尊者 三祖 商那和脩尊者 四祖優波毱多尊者 五祖提多迦尊者 六祖彌遮迦尊者卷之四 七祖婆須密尊者 八祖佛陀難提尊者 九祖伏䭾 密多尊者 十祖脇尊者 十一祖富那夜奢尊者 十二祖馬鳴大士卷之五 十三祖迦毗摩羅尊者 十四祖龍樹尊者 十五祖迦那提 婆尊者 十六祖羅睺羅多尊者 十七祖僧伽難提尊者 十八祖伽耶舍多尊者 十九祖鳩摩羅多尊者卷之六 二十祖闍夜多尊者 廿一祖婆修盤頭尊者 二十二祖摩拏羅尊者 二十三祖鶴勒那尊者 二十四祖師子尊者卷之七 二十五祖婆舍斯多尊者 二十六 祖不如蜜多尊者 二十七祖般若多羅尊者卷之八 祖紀(東土祖師) (西天二十八東震旦第一) 世少林菩提達磨祖師卷之九 第二世鄴都可 祖師 第三世羅浮燦祖師 第四世蘄春信祖師卷之十 第五世東山忍祖師 第六世曹溪能祖師卷之十一 第七世南嶽讓祖師 第 七世青原思祖師 第八世江西一祖師 第八世石頭遷祖師卷之十二 第九世百丈海祖師 第八世石頭遷祖師 第十世黃檗運祖 師 第九世藥山儼祖師 溈仰開宗第一世(溈仰) 山(祐寂) 祖師卷之十三 第十世黃檗運祖師 第九世藥山儼祖師 第十世雲巖晟祖 師 溈仰開宗第一世(溈仰) 山(祐寂) 祖師 曹洞開宗第一世(洞曹) 山(价寂) 祖師卷之十四 五宗紀 臨濟開宗第一世臨濟玄祖師 曹洞 開宗第一世(洞曹) 山(价寂) 祖師 溈仰開宗第一世(溈仰) 山(祐寂) 祖師卷之十五 臨濟開宗第一世臨濟玄祖師 曹洞開宗第一世(洞曹) 山(价 寂) 祖師卷之十六 臨濟宗第二世興化獎祖師 曹洞開宗第一世(洞曹) 山(价寂) 祖師 曹洞宗第二世雲居膺祖師卷之十七 臨濟宗第三 世南院顒祖師 曹洞宗第二世雲居膺祖師 曹洞宗第三世同安丕祖師 雲門開宗第一世雲門偃祖師卷之十八 臨濟宗第三世南院 顒祖師 臨濟宗第四世風穴沼祖師 曹洞宗第三世同安丕祖師 曹洞宗第四世鳳棲志祖師 曹洞宗第五世梁山觀祖師 雲門開宗 第一世雲門偃祖師 法眼開宗第一世清涼益祖師卷之十九 臨濟宗第五世首山念祖師 臨濟宗第六世汾州昭祖師 曹洞宗第五世 梁山觀祖師 曹洞宗第六世太陽玄祖師卷之二十 臨濟宗第七世石霜圓祖師 臨濟宗第八世楊岐會祖師 臨濟宗第九世白雲端祖 師 曹洞宗第六世太陽玄祖師 曹洞宗第七世投子青祖師卷之二十一 臨濟宗第十世五祖演祖師 曹洞宗第七世投子青祖師 曹 洞宗第八世芙蓉楷祖師卷之二十二 臨濟宗第十世五祖演祖師 曹洞宗第八世芙蓉楷祖師卷之二十三 臨濟宗第十一世昭覺勤祖 師 臨濟宗第十二世虎邱隆祖師 曹洞宗第八世芙蓉楷祖師 曹洞宗第九世丹霞湻祖師 曹洞宗第十世長蘆了祖師卷之二十四 臨濟宗第十三世歸宗華祖師 臨濟宗第十四世華藏傑祖師 曹洞宗第十世長蘆了祖師 曹洞宗第十一世天童珏祖師 曹洞宗第十 二世雪竇鑑祖師 曹洞宗第十三世天童淨祖師 曹洞宗第十四世鹿門覺祖師 曹洞宗第十五世普照辨祖師 曹洞宗第十六世大明 寶祖師 曹洞宗第十七世王山體祖師 曹洞宗第十八世雪巖滿祖師卷之二十五 臨濟宗第十五世臥龍先祖師 臨濟宗第十六世徑 山範祖師 曹洞宗第十八世雪巖滿祖師 曹洞宗第十九世萬松秀祖師 曹洞宗第二十世雪庭裕祖師卷之二十六 臨濟宗第十七世 仰山欽祖師 臨濟宗第十八世高峰妙祖師 曹洞宗第二十世雪庭裕祖師 曹洞宗第二十一世少室泰祖師 曹洞宗第二十二世寶印 遇祖師卷之二十七 臨濟宗第十九世中峰本祖師 臨濟宗第二十世聖壽長祖師 曹洞宗第二十二世寶印遇祖師 曹洞宗第二十三 世香嚴才祖師 曹洞宗第二十四世萬安嚴祖師卷之二十八 臨濟宗第二十一世萬峰蔚祖師 臨濟宗第二十二世聖恩持祖師 臨濟 宗第二十三世東明旵祖師 曹洞宗第二十四世萬安嚴祖師 曹洞宗第二十五世少室改祖師 曹洞宗第二十六世嵩山斌祖師卷之二 十九 臨濟宗第二十四世翼善慈祖師 臨濟宗第二十五世高峰瑄祖師 臨濟宗第二十六世金陵瑞祖師 臨濟宗第二十七世龍泉聰 祖師 曹洞宗第二十七世定國從祖師 曹洞宗第二十八世嵩少載祖師 曹洞宗第二十九世宗鏡書祖師卷之三十 臨濟宗第二十八 世圓通寶祖師 臨濟宗第二十九世禹門傳祖師 曹洞宗第二十九世宗鏡書祖師卷之三十一 諸方略紀(上) 卷之三十二 諸方略紀 (下) 宗統編年目錄(終) 佛祖宗統單傳世系之圖 釋迦文佛 (西竺) 初祖迦葉 二祖阿難 三祖商那和修 四祖優波毱多 五祖提多迦 六祖彌遮迦 七祖婆須蜜 八祖佛陀難提 九祖伏䭾蜜多 十祖脇尊者 十一祖富那夜奢 十二祖馬鳴 十三祖迦毗摩羅 十四祖龍樹 十五祖迦那提婆 十六祖羅睺羅多 十七祖僧伽難提 十八祖伽耶舍多

8 十九祖鳩摩羅多 二十祖闍夜多 二十一祖婆修盤頭 二十二祖摩拏羅 二十三祖鶴勒那 二十四祖師子比丘 二十五祖婆舍斯多 二十六祖不如蜜多 二十七祖般若多羅 (西天二十八東震旦第一) 祖菩提達磨 (東震) 二祖鄴都可 三祖羅浮燦 四祖蘄春信 五祖東山忍 六祖曹溪能 七祖(南岳讓 青原思) 八祖(馬祖一 石頭遷) 九祖(百丈海 藥山儼) 十祖(雲嵒晟 黃檗運 首建溈仰宗溈山祐) (單傳十一開宗第一) 祖(洞山价 臨濟玄 仰山寂) 二祖(曹山寂 興化獎 雲居膺) 三祖(南院顒 同安丕) 四祖(風穴沼 鳳棲志) (單傳十三開宗一世雲門偃) 五祖(首山念 梁山觀) 六祖(汾州昭 太陽玄) (單傳十五開宗第一世法眼益) 七祖(石霜圓 投子青) 八祖(楊岐會 芙蓉楷) 九祖(白雲端 丹霞淳) 十祖(五祖演 長蘆了) 十一祖(昭覺勤 天童珏) 十二祖(虎丘隆 雪竇鑑) 十三祖(歸宗華 天童淨) 十四祖(華藏傑 鹿門覺) 十五祖(臥龍先 普照辨) 十六祖(徑山範 大明寶) 十七祖(仰山欽 王山體) 十八祖(高峰妙 雪嵒滿) 十九祖(中峰本 萬松秀) 二十祖(聖壽長 雪庭裕) 二十一祖(萬峰蔚 少室泰) 二十二祖(聖恩持 寶印遇) 二十三祖(東明旵 香嚴才) 二十四祖(翼善慈 萬安嚴) 二十五祖(高峰瑄 少室改) 二十六祖(金陵瑞 嵩山斌) 二十七祖(龍泉聰 定國從) 二十八祖(圓通寶 嵩少載) 二十九祖(禹門傳 宗鏡書) 宗統歷年世代次第之圖

9 宗統編年凡例 大道之統 歸於正宗 正宗之傳 統乎大道 故曰宗統 佛法 宗旨 隨機設化 編年 紀事 據實徵時 其間紀 註 正 變 一本紫陽綱目 他如五經 孔子家語 諸子 通鑑 左傳 國語 戰國策 史記 漢書 唐鑑 新舊唐書 五代史 十九史 諸史詳節 讀史管見 續通鑑 皇明通紀諸書 法門 文字 如釋迦譜 古今佛道論衡 弘明廣集 大唐內典 神州塔寺三寶感通錄 開元釋教錄 大唐高僧傳 內法傳 宋高僧 傳 歷代三寶記 景德傳燈錄 傳法正宗記 佛祖統記 佛祖歷代通載 佛祖綱目 聖胄集 五燈會元 指月錄 總傳燈錄 諸家語錄 及甄正 辨偽等錄 (皆詳論道教中事者) 皆詳考合訂 不敢一字私涉臆見 是編單紀宗統 凡正傳宗統者 大書其嗣統示寂之年 昭法化也 支流旁出者 皆不具書 其間參佐宗化 年月有徵者 倣先 經終義之例 書出處顛末於其寂之年 以彰輔化 諸方拈頌論議 因時闡明宗旨 切要者書之 否則不書 全提密證 不涉語言 大道真宗 豈存功蹟 然有係於法化 有關乎宗統者 皆大書焉 講律並書 儒道兼攝 昭宗統無外 也 國政時事 有關宗統 須參考者 亦附書之 非關宗統者 雖彪炳史傳 皆不具書 凡正傳宗統者 書某宗第幾世某處祖示寂 而不書名 有諡加諡 非正傳宗統者 講書法師 律書律師 禪則方書禪師 不敢 濫也 書寂書名 有諡加諡 應化聖賢 難以格定者 不在此例 來往參承 或稱禪師 或單書名者 皆有深意微義具存 非 輕率也 有隱而須發者 夾註發明之 文獻俱關 地異時遠 無從稽定者 曰闕文 文獻並徵 因時因事 不能無礙 未敢據定者 曰闕疑 自昔互有異同 至今確 實考證者 曰考定 諸子百家別集中 參合可證者 曰別證 文闕獻徵據實准定 以俟後稽者 曰存考 迦文開宗垂統 為佛紀 迦葉以至黃檗雲巖諸祖 紹統傳宗 為祖紀 五宗而後 承宗繼統 為宗紀 臨濟禹門 曹洞宗鏡 兩祖之下 諸方法化 正在繁衍 宗統未敢遂定 諸方之出處大略 隨年編至今康熈己巳 為諸方略紀 以俟後來補定 法門廣大 知見淺近 茲編聊為草創擁簪 豈能遂稱成書 蒐討未周 當從補入 大綱細目 不全不合者 仰祈大方宗匠 垂 教刪定 以永真傳 皇清康熈二十八年歲次己巳佛誕日臨濟三十四世後學新安沙門釋紀蔭槃譚 謹述於夫椒祥符之大中堂 No D 宗統編年總論 祥符紀蔭曰 葢聞聖王之治天下也 本乎格致誠正 施之修齊治平 盡性踐形 事天立命 是以首出庶物 建極乘乾 一人有 道 萬國咸甯 唐虞之化 於變時雍 夏商之間 政刑並用 爰及周衰 道微政弛 人心壞亂 篤生孔孟 明道德以敘彝倫 行 仁義而正風俗 漢唐以降 教化不興 法度是守 漸騖於外 失其本心 又以諸家龐雜 大道支離 程朱出而闡明約束之 聖學 雖顯 然以為章句致身之塗 鮮見成己成物之士 斯文將喪 叔世何堪 蚩蚩者氓 固不可使之知 而坦坦者道 亦何可不使之 由也 夫語大莫載 六合之外 豈可存而不論 語小莫破 聖人豈真有不知能 然而洪荒以前 渾沌先是何狀 九州之際 溟渤 終於何底 滄桑見見 生死歷然 將來世數何終 人物何止 藉曰方圓一氣 一氣之始 何以彌綸 太極兩儀 無極之初 是何 境象 性本於天 而天之所以為天 則曰無聲無臭至矣 得之有命 而命之所以為命 則曰莫之致而致焉 是豈原始要終 聖賢 有所未盡 抑亦察倫明物 變化示於幾微 與天地合其德 與日月合其明 與四時合其序 與鬼神合其吉凶 先天而天弗違 後 天而奉天時 參贊位育 終日乾乾 大人之所以為大人也 同聲相應 同氣相求 各從其類 可與知能 民物之所以為民物也

10 父子有親 君臣有義 夫婦有別 長幼有序 朋友有信 各正性命 保合太和 斯天下之達道也 思修身不可以不事親 思事親 不可以不知人 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 天人之極致 性命之本源 達大道之體而無殊 盡一心之量而不變者 非智超劫外 行徧 寰中 其孰能與於斯乎 惟法王之出三界也 洞徹一心 了明萬有 真心本性 一切圓融 天人由行業以分途 善惡從真妄而異 趣 心有真妄善惡 而性則純真至善 真善之名 亦無以加焉 唯心有真妄善惡 是以悟心之真而善者 有四聖焉 謂佛與菩 薩 緣覺 聲聞 是也 迷心之真而善惡雜糅者 有六凡焉 謂人 天 鬼神 三道 地獄 餓鬼 畜生 三塗是也 人可不 言 天則匪一 居須彌山 治四部洲 為四天王天 居人間頂 超日月明 為忉利天 (有三十二天并帝釋 為三十三天) 此之二天 未離地 居 上之 於虗空中 朗然安住 身有光明 日月不及 如是一類 名 摩天 上昇精微 不接下界 乃至劫壞 三灾不及 名 兜率陀天 更上有樂變化天 他化自在天 如是等天 未離乎欲 通名欲界 上之有三梵天 (梵眾 梵輔 大梵天) 名初禪天 上之有 少光天 無量光天 光音天 名二禪天 上之 有少淨天 無量淨天 徧淨天 名三禪天 上之復有福生天 福愛天 廣果天 無想天 名四禪天 其間復有五不還天 無煩天 無熱天 善見天 善見天 色究竟天 以上諸天 未離形色 通名色界 上 之 復有空處天 識處天 無所有處天 非想非非想處天 如是等天 無業果色 名無色界 天之次復攝十種仙 一地行仙 二 飛行仙 三遊行仙 四空行仙 五天行仙 六通行仙 七道行仙 八照行仙 九精行仙 十絕行仙 仙之與天 迥然不同 仙以 人身而戀長生 處海山島 天則福德化生 自在無礙 上品之仙 不能及下品之天 是皆不了真心 隨業妄報 不值佛化 沉溺 長途者也 鬼神多門 各以業報 受生其中 因為善而夾雜妄緣 正直聰明之士 忠孝節義之流 未證真常 皆為業苦 復有修 羅 四趣所攝 (謂天 人 鬼 畜) 因多嗔業 致感斯倫 三塗則隨三業 (貪嗔癡) 輕重以受報 杳杳昏衢 誰從拯救 匪佛垂慈 少能 脫苦 此之六凡 皆迷一心 致趨多報 天之與人以福德殊 非真謂蒼蒼茫茫 高而無極 不識不知也 聲聞因修四諦 (苦 集 滅 道) 見道 緣覺謂覺十二因緣 (無明緣行等) 證道 此二聖流 自了生死 不能利他 菩薩則修六度 (布施 持戒 忍辱 精進 禪定 智慧) 萬行 廣度眾生 名為大乘 圓滿行解 具證三身 (法報化) 盡妙覺性 成無上道 斯名為佛 佛者覺也 先知先覺 徧滿十方 非 一非異 不可思議 釋迦文佛 則此娑婆之化身也 通一化土 總攝世界 則三千大千 通一壽量 點盡塵墨 尚無窮無盡 閻 浮洲乃大千界之一 八十年適因減劫之時 (此界為南閻浮洲 佛世壽七十九年) 降生兜率 示道成也 見處王宮 示尊勝也 脫屣世榮 示 世苦也 因覩生老病死等事出家 示世無常也 出家苦行 示真修實證也 降魔 示正能摧邪也 成道 示證本有也 三七思 維 示妙法難喻也 漸說三乘 曲垂方便也 五戒十善 以接人天 隨其欲樂也 彈偏斥小 歎大褒圓 開發大機 廣相成就 也 四攝法 慈攝無遺也 四悉檀 三根等度也 四十九年 說法十二部 隨機接引也 末後拈花付囑 密傳心印也 佛之出 世 唯欲人人共了此心 心之知見 萬別千差 非以正法印印之 則不契圓宗 皆非了悟 此正法印 離言說相 唯證乃知 此 教外別傳 不立文字也 如來說法 一則教通 一則宗通 教乃言詮 宗則大意 的的大意 直指人心 見性忘言 當下成佛 此宗傳自迦葉 以及阿難 西天二十八世 歷歷傳持 光昭正眼 列皆法身大士 應世宣化 傳達摩氏 以般若智光 運照東 震 遂躬航海 達於梁朝 由梁歷魏 止於少林 面壁九年 直接二祖 傳至曹溪 分為南岳 青原 南岳青原 後復分為臨 濟 曹洞 溈仰 雲門 法眼五宗 一華五葉 二桂昌昌 溈仰 雲門 法眼 三宗 不數傳而止 唯臨濟曹洞 傳至於今 闡 佛真宗 宣揚法化 單提向上 不涉功勳 以心印心 初無剩迹 真傳正脉 遞代相承 宗統昭然 歷年可按 用是遠遡迦文降 神之年 當此土周昭王甲寅之歲 以及於今 二千餘年 正續大法 方來未艾 謂之宗統編年 以見佛法大意 不離時節因緣 世出世間 皆與時為消長 約而論之 如春夏秋冬 互相成就 造化之妙 無能名焉 是知佛與聖人 設化不同 其歸則一 悟 心之士 各各契真 觸途之流 往往成滯 是自過咎 於佛何尤 又以宗門施設 覷捕無從 鐵壁銀山 攀仰莫及 棒喝交加 賓主歷然 黑白未分 正偏宛爾 真符密印 唯真子得之 不在常山 大吼雄威 非獅兒當之 鮮不腦裂 纖毫不隔 天地懸 殊 入此門中 莫存知解 順行逆用 一一皆我真機 聖見凡情 彼彼誰能測識 非此宗眼難瞞 豈不渾同魔異 宗苟通也 千 途異轍 入密室以消融 妙藥神針 起膏肓於瞑眩 依時垂範 逐類行慈 功孰大焉 用斯偉矣 合而言之 佛之所謂自覺 儒 之所謂明明德也 佛之所謂覺他 儒之所謂親民也 佛之覺行圓滿 儒之在止於至善也 佛儒之修證同也 佛之清淨法身 即天 命之性也 佛之圓滿報身 即率性之道也 佛之千百億化身 即修道之教也 其體用同也 但淺深大小 在造其極 與未盡其量 耳 施之治世 治不離世 故吾儒之道 不外庶物之間 而聖人就易就近 以裁成乎過與不及 而適於時中 聖人之所以為聖 也 施之出世 出不離世 故我佛之教 不出一心之外 而宗師當前 當處 以指示其本所固有 而歸於無得 宗師之所以為宗 也 不離世而治世 道無在而無不在也 不離世而出世 道無不在而無在也 故曰 時也 明乎時 而權實通焉 明乎時 而本 末貫焉矣 宗統編年別問 問曰 洪荒以前 渾沌先是何狀 九州之際 溟渤終於何底 世數何終 人物何止也 祥符曰 虗空無邊 却數無量 世界無 盡 不可思維 詎能擬議 劫之長短 界之勝劣 皆隨心所見 心所種種成就 今就一劫一世界而言 劫之為言時數也 即世 也 界之為言方位也 眾生為情界 正報也 方位為器界 依報也 凡界總成住壞空為一大劫 謂之世界 二十小劫成 二十小 劫住 二十小劫壞 二十小劫空 一增一減而成小劫 積八十小劫而成一大劫 劫初人壽皆八萬四千歲 身有神光 日月未出 人壽減至二萬歲時 迦葉佛出世 人失神光 日月出照四天下 今世史所稱盤古洪荒三皇 各一萬八千歲 考其時乃迦葉佛之 後 第九小劫之末減矣 所云混沌者 乃身光初失 日月未出之時 非真天地開闢也 詳見佛紀中 世界無盡 佛智乃知 今就 娑婆世界而言 此世界在華藏莊嚴世界海中 華藏海中央 有香水海 名無邊妙華光 出一蓮華 持一世界種 名普照十方熾然 寶光明 中列二十重佛剎 (剎土即界也) 其第十三重為娑婆世界 毗盧遮那佛之報土 釋迦文佛其分身 娑婆世界僅當一世界種十九 分之一 釋迦化土有百億須彌 百億四天下 僅當娑婆界微塵數之一 然華藏莊嚴世界海 特微塵數世界海中之一海耳 此無盡 世界海 悉依虗空 虗空在大覺中一浮漚耳 故楞嚴經曰 空生大覺中 如海一漚發 有漏微塵國 皆依空所生 又曰十方虗 空 生汝心內 猶如片雲 點於太虗 世界如此廣大 心量如是包容 故曰 法界量同太虗 眾生心智自小 人第知肉團之心 藏於方寸腔中 而抑知性體之心 圓攝無盡邊際乎 須彌(梵語 此云妙高) 山深入大海八萬四千由旬 (梵語此云限量也四十里為一由旬) 高出大 海八萬四千由旬 四方面各為一天下 謂一大部洲 四方為四天下 四大部洲 各一天王統攝 為四王天 人失神光之後 世間 黑暗 日月天子 從四天出見 繞須彌山腰 周行照一四天下 諸星宿佐之 便有晝夜 須彌山頂為忉利三十三天 以次而上 有夜摩天 兜率天 變化天 他化自在天 梵世天 此名一世界 帝釋為忉利天主 今道教所稱玉皇是也 如此一千世界 一千 日月 一千須彌山 一千四天下 一千四天王天 一千三十三天 一千夜摩天 一千兜率天 一千樂變化天 一千他化自在天

11 一千梵世天 總為第二禪天所覆 名小千世界 一千箇小千世界 百萬日月 百萬須彌山 百萬四天下 乃至百萬梵世天 一千 二禪天 總為第三禪天所覆 名中千世界 一千箇中千世界 百億日月 百億須彌山 百億四天下 乃至百億梵世天 百萬二禪 天 一千三禪天 總為第四禪天所覆 名大千世界 (億有四等一以十萬為億二以百萬為億三以千萬為億四以萬萬為億今言百億者以千萬為億也) 此大千世界 為一化佛世界 當娑婆界微塵數之一 大海之下為金輪 堅八萬四千由旬 金輪之下復水輪 深六十八百千由旬 水輪之下為風 輪所攝持 其風輪量廣六萬八十俱胝 (梵語此云百億) 風輪之下 乃依空輪 而凝然靜住 空無所依 結業成熟 世界前後左右上 下 十方次第安住 圍繞周匝 四大部洲 為南閻浮提洲 又云贍部 即此土是 人壽減後 增至二萬歲時 有鐵輪王出 治一 南洲 東弗于逮(此云勝身) 洲 人壽增至四萬歲時 有銅輪王出 治東南二洲 西瞿耶尼(此云牛賀) 洲 人壽增至六萬歲時 有銀輪王 出 治東西南三洲 北鬱單越(此云勝處) 洲 此洲人與長壽天報等 人壽增至八萬四千歲時 有金輪王出 治東西南北四大部洲 皆 有大威力 十善治世 地居天子 治一國為粟散王 九州溟渤 此一國土界也 此世界之略也 詳具華嚴經中 佛住正覺世間為 法界 圓周太虗 無欠無餘 法界參合世界 為四法界 謂事法界 理法界 理事無礙法界 事事無礙法界 如來法身 居常寂 光 為法性淨土 亦徧微塵 依於山河大地色相之土凡聖同居 事理交互 不即不離 入四種法界 而攝化眾生 應觀法界性 一切惟心造 豈曲士之可談 凡夫之能信哉 積剎那呼吸而成時 積時成日 積日成月 積月成歲 積歲成劫 為增 漸損為 減 劫減壞時 有大小三灾 劫減時 有小三灾 人壽減至三十歲時 天不降雨 地大亢旱 草菜不生 思欲見水 尚不可得 何況飲食 人民饑饉而死殆盡 為饑饉灾 人壽減至二十歲時 疾疫大行 種種諸病 染者皆死 死亡殆盡 為疾疫灾 人壽減 至一十歲時 人懷鬬諍 見即相戕 手執草木 即成兵仗 殺害無遺 為刀兵灾 大三灾者 劫欲壞時 有七日出見 大地山 裂 四海水消 千世界及初禪天 皆悉火熾 洞然無餘 為火灾 初禪天已下 七番火灾之後 世界復成 又於壞劫之時 降霔 大雨 滴如車軸 地下水輪 湧沸上騰 大千世界 至二禪天 水皆漂蕩 如水消鹽 壞盡無餘 為水灾 二禪天已下 七番水 灾之後 又經七番火灾 世界復成 又於壞劫之時 從下風輪 有猛風起 名毗嵐風 三千大千世界 上至三禪天 悉皆飄散 如空颺塵 為風灾 此大三灾 世數人物之終始也 問曰 儒釋之體用修證既同 所以造極而未盡其量者 可得聞乎 祥符曰 法界皆一心所見 儒釋之修證體用 不出一心 此心無二 豈得不同 大同之原 在於無我 凡夫執我 不達本心 聖人無我 能盡此性 此性盡處 即淺可以資深 無小而不具大 實無極之可造 量之可盡 佛教攝化十方 融通三世 十方三世 一念全 該 如來智入三世而無來往 身於十方成等正覺 修行三大阿僧祇劫 誓度一切眾生 盡法界性 佛圓證焉 儒教聖人 以道治 世 適可而止 致位育於中和 能參贊乎天地 平常之理 只在時中 喜怒哀樂未發之時 中體原無十方三世之隔 子臣弟友皆 道之際 和氣豈有我人眾生之分 儒教聖人 葢世間之佛也 佛葢出世間之聖人也 人在世間 盡聖人之道 尚何處而非佛哉 人出世間 盡佛之道 尚何處而非聖人哉 此心原一體也 此道斯一貫焉 造極而未盡量 悟徹此心 當自知之耳 問曰 世間 三教並稱 然乎否乎 祥符曰 率性之謂道 道也者 吾性體之一條通暢大路也 此通暢大路 一任東西南北 各適其適 而歸 家者自罷問程 老聃莊列諸子 皆已騰身千仞之上 徘徊瞻顧此大路 欲人不昧南北東西 而自尚不能不滯迹於南北東西焉者 也 大士攝化 多密乘權 老聃莊列諸子 當世相紛爭 人心轇轕之際 而以清淨曠達之言蕩滌之 亦如人病熱惱 而醫者下一 服清涼散也 其有功於世教人心孰大焉 讀其書得其大意 俱可就路還家 守其言執其知解 只自迷方小歇 若也蕩平南北東 西 豁然一條通暢大路 彌貫十虗 見前無隔 則步步踏佛階梯 時時誕登道岸 何教之有三 然之與否乎 問曰 西竺九十六 種外道 及此土諸異端 何也 祥符曰 心外有法 謂之外道 心外有法 則不達本心 諸見橫生 謂斷見 世間一切皆歸斷滅 也 常見 世間一切長久不滅也 亦斷亦常見 世間一切亦斷滅 亦恒常也 非斷非常見 世間一切 亦非斷滅 亦非恒常也 此四種見 單複參錯之有六十四種 西天竺修道者 不悟自心 妄自窺測 各執一見 與道相背 所以謂之外道 如南北東西 各爭一路 而不達通暢十虗之當前大路也 此種外道 一經點撥 多有當下知歸者 至於異端遠離道路 別尋蹊徑 多以小術小 數 簧惑於人 有墮其雲霧 而不知非者 由不識本心 不逢良導故也 世尊初學道時 亦先歷試邪法 然知非即捨 乃證菩 提 廣以大乘而為度脫 若執悋不悔 將來難於救度 如來說為可憐憫者 問曰 即以佛教言 有講有律 今皆並行 何以稱宗 統而編年也 祥符曰 道之在人心 如水然 水散流為四瀆百川 而朝宗於海 四瀆百川之水 歸海而成一味海者 四瀆百川之 宗也 故言海 而四瀆百川之水統之矣 今夫道一也 而弘道之迹不一 曲順機宜隨時施設 其立法也 必有所宗 久而日淪於 迹 漸失其宗 如水汎濫橫行 而以鄰國為壑者有之矣 此宗之不明 無以統之也 宗統創述 必徵乎時 因時明宗 大統斯 在 是以釋迦文佛雪山成道之時即欲一切眾生 同證此道 而觀機垂慈 遂有四十九年之教 其教也 一音演說 一一皆宗 而 眾生隨類得解 失佛本懷 故於靈山一花拈出 全體付授迦葉 四十九年之大宗 昭然揭日月而中天之統垂於後 唯法身大士 能契此宗 傳持密護 具體而微者 有演佛之經以為教焉 有奉佛之儀以為律焉 其始也皆宗之所攝 而其漸也究妙失宗 遂支 離之 教忘其為詮宗之言 律忘其為表宗之行 飲水分河 統斯渙矣 時移世異 隱顯微茫 甚而清濁涇渭 溟涬河漢 統斯淆 矣 此皆宗統不明 年歷無徵 以致考信無從 滔滔天下 徒深望洋之歎也 佛祖聖賢 以及諸子百家之道 不外一心 心之全 體 圓澄如海 性海湛然 支流遍注 圓湛性海 妙極一心 遍注支流 散周法界 今之畫佛祖聖賢及諸子百家而區別之者 是 不曾體究此心量之到極則處 喻猶觀水者只觀其瀾 而未遡其源 若體究此心量之到極則處 則佛祖聖賢諸子百家 歸源又豈有 二乎 誠能遡源於海 而萬派千波之迴瀾自消釋矣 今以性海之大宗 統心源之流注 滙四瀆百川而循流知源 一滴全潮 初無 二水 杯盎溝涔 江淮濟泗 水無不在 即海無不在也 在在明宗 法法統攝 編年考實 質之今古而無疑 百世以俟後起而不 惑 甯有教律之不融 儒釋之不合哉 問曰從上說法不說心 言道不言性 宗門中事 不貴說破 今論列亹亹 豈不令人目為知 解宗徒乎 祥符曰 從上無所謂法也 所說之法 因時而已 佛初說華嚴時 豈非稱性而談 直示心體 無如眾生之不能領會 也 乃不動覺場而遊鹿苑 因而說四諦法 說十二因緣法 說種種六波羅蜜法 四十九年之間 所說之法 豈有他哉 皆欲眾生 了悟此心 修證此心而已 悟證此心 方復本性 末後拈花曰 吾有正法眼藏 涅槃妙心 實相無明 微妙法門 又付法偈曰 法本法無法 無法法亦法 今付無法時 法法何曾法 是佛不但不說心 亦併不說法也 文殊請佛再轉法輪 佛咄曰 文殊謂吾 曾轉法輪耶 心是根 法是塵 兩種猶如鏡上痕 痕盡垢除光始見 心法雙亡性即真 祖師西來直指人心 見性成佛 二祖覓 心 了不可得 與安心竟 後來三拜 依位而立 得祖之髓 佛佛祖祖 道豈有二乎哉 六祖從無住生心得悟 於五祖言下 見 自本性 開東山法門 大闡般若 未嘗不直示人明心見性也 心性無染 本自圓成 但離妄緣 即如如佛 眾生妄緣夾雜 知見 橫生 知見立知 即無明本 未能洞徹心性 先於心性上 想念紛馳 意識卜度 是以祖師為之直截根源 全提向上 曹溪拈出 一相三昧 一行三昧 南岳融為無相三昧 五宗建立 設大法藥 以治方來 名言斷 理路絕 欲人於擬議思量 聖見凡情不到 處 命根大死一回 然後却活轉來 有自由分 重著精彩 深入宗旨堂奧 方可入泥入水 為人解粘去縛 使一切人得大受用 一切法得大自在 否則坐在潔淨地上擊石火 閃電光 久久只成得個自了漢 以不透從上大法 單明空劫 不明目前 頭尾不得

12 相稱也 傳至今日 依稀彷彿者 掠得些小光影倚 一棒一喝為躲身計 將麻三觔 乾矢橛等 古德機緣 扭抳扯合 聊略成 語 謂之為法 機昧終始 而瞞盰儱侗者 正自不少也 指迷途者引之歸家 救飄墮者令其到岸 今何時哉 從上來事 將草昧 矣 而不明揭之以性體心宗 表繫之以法脉綱要 將來大事因緣 荒沉墜於地矣 區區幾句 長語閒言 能令開佛知見 存祖血 脉乎 苟明自心 見本性 透徹宗旨 說破不說破 藥出金瓶 為救病也 執藥成病 誰之過歟 今之硬作主宰 法見未亡者 恐望知解宗徒 十步五步耳 汝若知時節 吾寗復再三哉 問曰 心宗無二 佛祖聖賢 諸子百家 既同此心 何以佛法人難信 向也 祥符曰 心體喻如虗空 宿障喻如浮雲 浮雲能蔽虗空 宿障能覆心體 浮雲不蔽 則虗空廓然 宿障不覆 則心體自 見 宿障不出二種 謂理與事 智者宿習慧業 多為理障 凡夫習近見聞 多為事障 佛法除破理事二障 與眾生初心不合 是 以遽難信受 然長空萬古 浮雲一時 真性本覺 理事之障 豈終礙也 時至理彰 良俟因緣耳 蔭初習鄒魯學時 偶見佛經 竊疑曰 使佛果索隱行怪 欺世矯異之徒 亦何能使天下後世 敬奉如此 若非矯妄 則其言字字不虗 如經所說 可不信受 因決志出家 漸入漸深 愈遠愈近 今而知世之疑議佛者 皆猶是最初習鄒魯學時見解也 世豈有饑而見粒食不餐 寒而逢布帛 不服者 未之有也 佛法之為益於人 甚於菽粟布帛 而眾生曠劫饑虗 法身凍餒 幸值良緣 信受無庸緩矣 問曰 佛經祖 錄 亦浩瀚矣 今諸方出處 亦繁多矣 如編年所載 不掛一漏萬乎 祥符曰 唯唯否否 經錄浩瀚 明其大意 而浩瀚可括以 精微 出處繁多 舉其大端 而諸凡亦何能詳盡 孔子作春秋 微辭隱義 時措時宣 撥亂反正而已 二百四十二年之間 列國 之事 止於斯乎 茲編聊存宗統大意云耳 諸方出處事蹟煌煌 今古不能磨沒者 自有其錄行世 掛漏之失 愚何知焉 紀蔭博 地凡夫 荒田小草 三毒未除 二嚴全缺 見未窺於聖賢 而敢測度聖賢 識未達於今古 而輒衡量今古 愚昧之罪 方自深於 慚皇 流通之緣 甯人必其信向 所冀佛祖慈光 不遺圭竇隙影 宥狂妄之多愆 憫顓蒙之一念 野干半偈 帝釋翹勤 私陀一 經 輪王給侍 毋以人廢 幸將量容 謹矢十願微忱 仰祈十方昭鑑 一願三途拔苦 慈悲所緣 緣苦眾生 菩提所度 度盡法 界 今茲宗統編年中所述 自賢劫第四尊釋迦文佛以下 西天東土列代祖師 及諸方見坐道場 名山說法諸大善知識 凡為佛祖 善知識慈心道念所普攝之眾生 暨十方五濁 已造逆惡重罪 謗毀三寶 墮大邪見 見在三途苦趣中受報者 皆承佛祖善知識慈 悲心菩提心 光明之所照注 而一念回光 當下拔苦 拔苦之後 皆修正道 永滅三塗 同成佛果 二願九界齊資 未登佛地 皆有見障 已極圓乘 方為量周 盡十方際 見在聖凡 居菩薩乘者 在緣覺聲聞位者 在天仙籍者 生人倫中者 及滯鬼神修 羅趣 墮異類旁生者 皆圓徹一心 進修萬行 直趨寶所 不戀化城 無餘涅槃 一時滅度 妙莊嚴路 不涉輪迴 大解脫門 齊登覺岸 三願普懺罪愆 悟心之士 習氣未除 含識之流 無業不造 況自無始以來 直是等虗空際 債實積於多生 報豈逃 乎永劫 從今一念 達本性空 爍重霾於烈日 扇猛 乎清風 凡有罪業 無不消融 縱屬冤愆 俱相解釋 清淨光明 方處處 以無礙 道場佛國 祈步步以先登 四願同修福慧 佛為世尊 以其兩足 道本大備 豈可偏枯 癡報終沉 狂華難果 行解未 能相應 理事何以無礙 從今一切 皆發大心 剎剎塵塵 身心奉重 時時處處 正念見前 三身四智以齊彰 六度萬行而普 攝 五願共證菩提 本覺之性 生佛無殊 圓證之時 古今一致 直下一心頓悟 當前萬法圓該 生西方而成自性之彌陀 覲兜 率而補吾心之彌勒 居娑婆而見住世之迦文 新新作佛 處處成道 無三世去來之分 無彼此自他之別 帝網光舒 寶燈燄照 六願護持正法 智光常照 則迷途不昧 正法住世 則邪見不興 龍華正法住世 年數久長者 慈氏曠劫果純 眾生薰修根熟 也 今佛正法 住世僅五百年者 時當減劫 五濁障深也 今當末後又逾五百年鬬諍堅固之時 解脫禪定 既如角中之麟 多聞 塔廟 亦等星中之月 正法護持 亦甚難事 然般若智光 運照未息 大乘氣象 隱躍猶存 微言未墮 大旨堪尋 即今宗脉之 傳持 庶令慧命以接續 所願持護 以永真機 頭目髓腦 當不靳於愛憐 屏障金湯亦何辭乎捍衛 韋天之杵 摧魔孽以無遺 梵釋之香 熏人天而普利 七願消融諸見 法性波瀾 誰謂涅槃易曉 識情畛域 方知差別難明 魔子披緇 每每獅蟲自食 明 眼落井 往往蛙沸爭鳴 各立籓籬 時分牆壍 儒指佛老為異端 釋藐天人為凡界 道流昧昧 妄指青牛度關 釋氏區區 欲與 玄門角勝 甚至一室之內 矛盾互施 太虗之中 塗割交受 此皆一時之見 偶有差殊 因而多種之門 謬開同異 豈知佛身充 滿法界 無非赴感隨緣 心體圓攝十方 總是分光散影 三清乃覺皇示見 老君是迦葉東來 大士利生 由淨土而肇誕羲農 聖 人教世 隱儒童而應生孔孟 世人豈能遂信 古佛豈其我欺 即老即釋 即釋即儒 道並行而不悖 法並化以相資 兩掌何嫌於 十指 闔戶原屬乎一家 到極歸宗 一切平等 諸方旂皷 毋閃爍以崩騰 大匠斧斤 貴引繩而正直 貶剝提持 楔出空中之 楔 慎弗橛繫枯樁 稱揚贊歎 空印鏡裏之空 何須泥摹死迹 額手斯時 會心千古 八願樹立真宗 真宗淡薄無五味鹽醬之可 染指沾脣 而希取一餐者望崖退矣 所以面壁老人 折齒受毒 古德云 若欲舉揚宗旨 法堂前草深一丈 今之浩浩 不道無 禪 然謂之樹立真宗 則太遠在 從今稽首 仰祝真師 說真法 行真道 毋狥世緣而乘從上 仰山乘願 不遺風穴以涕零 大 慧秉公 直指楊歧之正脉 九鼎單絲 大地含靈命脉所繫 萬年一念 千秋凡聖統緒斯存 九願帝道遐昌 聖皇統馭 當今天子即如來 盛世昌期 見在太平真樂土 仁風蕩蕩 盡率土以同文 至治巍巍 攝三教而無外 振古之化 未若茲也 居 今之時 不其盛歟 無疆有慶 歷劫石而難窮 不朽無為 數塵墨而何限 永為眾生 長延覆幬 十願法輪常轉 法住法位 世 相常住 天地位 萬物育 中和霶霈以周流 為臣忠 為子孝 君父安樂而悅豫 各安其生 各遂其所 世間之法輪常轉也 法 無定相 遇緣起宗 三世熾然 說無間歇 微塵毫端小大見量 出世間之法輪以常轉也 凡屬見聞覺知 無不明心見性 風柯月 渚 孰倦流傳 水鳥樹林 時資道妙 以茲十願 盡世未來 見聞隨喜 俱結佛法之緣 讚助修行 具證真常之果 伏惟三寶 咸賜證明 俯及四生 同承攝受 No 宗統編年卷之一 震澤祥符寺沙門釋 紀蔭 編纂 參學門人 (秉[白/山]秉岳秉岱秉叡) 等 同校錄 常州天甯寺沙門釋 清如 重校 佛紀(上)

13 佛具十號 (如來 應供 正徧知 明行足 善逝世間解 無上士 調御丈夫 天人師 佛 世尊) 佛者覺也 (佛 梵語也 此云覺者) 覺具三義 一者自覺 (悟性真 常 了惑虛妄) 二者覺他 (運無緣慈 度有情界) 三者覺行圓滿 (窮源極底 行滿果圓) 故名為佛 釋迦牟尼佛 梵語(中天梵語 同於梵天 故云梵語) 釋迦(姓也) 牟尼(名也) 華言(華夏之語) 能仁寂默 又稱釋迦文佛 賢劫(劫梵語 具云劫波 華言分別時節 賢劫 見在劫 也 以劫中多生賢聖 故名賢劫) 第四尊佛也 (人壽從初八萬四千歲 歷百年減一歲 如是減至人壽十歲則止 復過百年則增一歲 如是增至八萬四千歲 此一減一增 為一小劫 如是二十減增 為一中劫 總成 住 壞 空 四中劫 為一大劫 成劫者 世界初成立也 有二十小劫 第一小劫 因過去劫壞空之後 第二禪光音天 空中布金色雲 注大洪雨 積風 輪上 結為水輪 有大風起 吹水成沫 而成須彌等山 時一切有情 皆集光音天中 其福減者 下生世間 最初有一天子 從光音天沒 來生大梵天中 是為梵王 其壽六十小劫 第二 小劫 光音諸天 來生初禪梵世天中 為梵輔天 其壽四十小劫 第三小劫 光音諸天 復有來生梵世天中 為梵眾天 其壽二十小劫 如是漸漸下生 欲界天中 有福盡者 化生為人 飛行自在 無有男女之相 地湧甘泉 味如酥蜜 因試嘗之 遂生味著 失其神光 世間大暗 黑風吹海 漂出日月 置須彌山腹 照四天下 乃有晝夜 彼時眾生 由躭地味 顏色粗 悴 復食自然粳稻 殘穢在身 便生二道 成男女根 宿習力故 便生淫欲 夫妻共住 光音諸天 後來生者 遂入胎中 因多貪著 粳米不生 第四小劫 乃至二十小劫 皆悉一減一 增 名為成劫 住劫者 世界安住也 有二十小劫 第九小劫 人壽減至五萬歲時 第一尊拘留孫佛出世 減至四萬歲時 拘那含牟尼佛出世 減至二萬歲時 第三尊迦葉佛出世 減至一 百歲時 今第四尊釋迦牟尼佛出世 第十小劫 人壽減至八萬歲時 第五尊彌勒佛出世 乃至第十小劫 於增劫中 樓至佛出世 諸佛次第出興 滿足一千尊 已上二十小劫 皆悉一增一 減 名為住劫 壞劫者 世界滅壞也 有二十小劫 火灾起時 壞至初禪天 始從地獄 終至梵天 有情眾生 經十九增減劫 次第壞盡 唯器世間 空曠而住 乃至一切有情都盡 最後 一增減劫 方壞器世間 有七日從海底出 大海盡竭 須彌崩壞 風吹猛燄 燒上梵天 悉成灰燼 乃至三千世界 一時燒盡 名為壞劫 空劫者 世界空虛也 有二十小劫 壞劫之後 自初禪梵世以下 世界空虛 猶如黑穴 無晝夜日月 唯大黑暗 名為空劫 通成住壞空為劫 今見住賢劫釋迦牟尼 第四尊佛也) 釋迦譜曰 劫初王曰民主 生子名珍 寶 珍寶生好味 好味生靜衰 靜衰生頂生 乃至師子頰 生子名淨飯 (佛之父王) 從民主以來 皆剎利種姓 (王種姓也) 王閻浮洲(閻浮 此云勝金 樹名 洲從樹得名 南贍部洲也) 祥符紀蔭曰 世典所載 太極生兩儀 兩儀生四象 (太陽 少陽 太陰 少陰) 四象變化 而庶類繁 相傳首出御世者 曰盤古氏 又曰 渾敦氏 夫曰太極生兩儀 而太極生於無極 又曰盤古生於太荒 莫知其始 渾敦者 未昭晰之謂也 此葢闕疑 存而不論 非 原始要終之論也 厥後三皇 (天開於子為天皇 地闢於丑為地皇 人生於寅為人皇) 繼御 兄弟各一萬八千歲 夫一萬八千歲 當減劫 迦葉佛出 世之後矣 則所云盤古渾敦者 乃人失神光 日月初分晝夜之時也 此世界中 成就一切 皆屬日月光明 日月未有以前 自應 茫昧莫考 增劫時人皆行十善道 佛可不出 劫漸減 則善漸少 惡漸多 故佛出世 慈悲垂化 今釋迦佛 當減劫百年之後 化迹娑婆 (釋迦乃化身佛也 娑婆 華言堪忍 此世界名) 故為十方佛所讚歎 有謂三皇一萬八千歲 當作一萬八百歲 以當一元 (自有天地至於窮 盡 謂之一元) 十二會(一元有十二會 一會有一萬八百年 子會生天 丑會生地 寅會生人 至戊會則閉物而消天 亥會則消天而消地 子會則又生天 而循環無窮) 之數 非真 有一萬八千歲之理者 此葢以干支陰陽歲時消長之見 妄自窺測 又烏知人壽最初 皆八萬四千歲乎 八萬四千歲 由於行十善 道 十善道法 開之有八萬四千門 乃唯心之所感召也 又甯知一念普觀無量劫 無去無來亦無住 佛與一切眾生 當前一念 圓攝無盡乎 不了本心 沉淪諸見 此我佛所以出世也 有謂佛之言多劫者 誕也 世固積月而成歲 積歲而成世 又安知其不 積世而成劫耶 苟謂耳目不接 而謂之不然 上古之時 今亦未嘗親視之也 謂之為誕 可乎 大覺璉曰 妙道之理 聖人甞寓之於易 至周衰先王之法壞 禮義亡 然後奇言異術 間出而亂俗 逮我釋迦入中土 醇以第一 義示人 而始末設為慈悲以化眾生 亦所以趨於時也 自生民以來 淳朴未散 則三皇之教 簡而素 春也 及情竇日鑿 五帝 之教詳而文 夏也 時與世異 情隨日遷 故三王之教密而嚴 秋也 昔商周之誥誓 後世學者 故有不能曉 比當時之民 聽 之而不違 則俗與今如何也 及其弊而為秦漢也 則無所不至矣 故天下有不忍願聞者 於是我佛如來 一推之以性命之理 冬 也 天有四時 循環以生成萬物 聖人設教 迭相扶持 以化成天下 亦猶是而已矣 周(古公亶父所居之地 武王因以為有天下之號 其先祖后稷 為堯農師 有功封於邰 別姓姬氏 傳至文王為西伯 仁聖化民 子發立為武王 伐商而有天下 都鎬京) 昭王(康王子 名瑕 在位五十一年 按諡法 儀容恭美曰昭) 周昭王甲寅二十六年 世尊釋迦牟尼佛降生中天竺淨飯王宮(天竺 又作身篤 宜云印度 印度者 日月之別名也 其土賢聖導物 如日月明照 故名印度 天竺有五 中天竺居五竺之中 東至 震旦五萬八千里 夏至之日 日正中時 表晷無影 居一四天下之中 佛從中道 故降生中天竺) 佛歷劫修行 (修行三大阿僧祇劫) 值然燈佛授記 於此劫作佛 於迦葉(此云飲光) 佛世 位登補處 上生兜率陀(此云知足) 天 名護明大士 及應運時至 即觀五事 (一者觀諸眾生 熟與未熟 二者觀時 至與未至 三者觀諸國土 何處居中 四者觀諸種族 何族貴盛 五者觀過去因緣 誰最真正 堪為父母) 廣 利天人眾已 (廣如經載) 乘六牙白象 發兜率宮 無量諸天 燒香散花 隨從侍衛 滿虗空中 放大光明 普照十方 摩耶(此云大幻) 夫人 (淨飯王后) 於眠寤之際 見菩薩乘六牙白象 騰虗而來 從右脇入 身見於外 如處瑠璃 夫人體安 如服甘露 顧見自身 如日月照 心大歡喜 菩薩於母胎中 處栴檀樓閣 廣博妙嚴 如虗空等 為諸天人 廣作法事 具如普曜經言 當此土周昭王 二十六年甲寅 四月初八日 自摩耶夫人右脇誕生 (夫人遊藍毗尼園 見無憂樹花芳茂 舉手攀之 菩薩從右脇出) 生時放大智光明 照十方世界 地湧金蓮花 自然捧雙足 一手指天 一手指地 周行七步 目顧四方 曰天上天下 唯吾獨尊 時兜釋諸天子 見菩薩下生 各各願為眷屬 聽法供養 多有下生王舍城 及諸國土者 種種瑞應 具如經說 祥符蔭曰 佛與眾生 同一體性 佛既上下獨尊 眾生亦然 獨則萬物皆備於我 尊則不被物物之所葢覆 眾生昧此廣大性體 故不能隨處作主 遇緣即宗 受一切葢覆 而不能葢覆一切 佛纔降生 便揭出獨尊二字 以示性體之量 雪山道成 歎曰 一 切眾生 具有如來智慧德相 圓證此獨尊也 末後靈山會上 一花拈出 全提密付 此獨尊也 獨尊之旨 全體證得 斯佛出 世 一期事畢矣 考定(先賢紀佛生年 互有不同 依法顯傳 推佛生時 則當殷世武乙二十六年甲午 依沙門法上答問 則當周昭王二十四年甲寅 依像正紀 當周平王四十八年戊午 依後周沙門釋道 安 用羅什年紀 及石柱銘 則當周桓王五年乙丑 依梁趙伯休 於廬山遇弘度律師 得佛滅後眾生點記推 則當周貞定王二年甲戌 依隋翻經學士費長房歷代三寶記 准教律及經史推 則當周莊王九年癸巳 景德傳燈錄 佛祖通載 佛祖綱目 俱作二十六年甲寅 傳法正宗記 作周昭王九年甲寅 按周昭王元年己丑 則甲寅合是二十六年 辯正評法顯傳 乖殊河漢 未 可依據 法琳謂像正記罕見依憑 又謂道安與什 造次繆陳 傳述之過 費氏但據莊王時恒星為驗 而云佛生 未知恒星別由他事 今以初祖入定雞足之年 當周孝王五年丙辰徵之 則當 從周昭王二十六年甲寅 以昭王甲寅至孝王丙辰 共一百二十三年 而佛滅於穆王五十三年壬申 去孝王五年丙辰 初祖入定時 四十四年 與傳燈通載綱目合 徵而可信 穆王元年庚辰 至壬申合五十三年 有作三十六年 并五十二年者皆誤 唐貞觀十三年 勅遣刑部尚書劉德威等問法琳法師 何故佛生 傳述乖紊 無的可依 法琳列陳真妄 定昭王甲寅歲生 穆王壬申

14 歲滅 南山宣律師問天人曰 此土互說佛誕不同 如何定指 天人答曰 皆有所以 弟子夏傑時生天 具見佛之垂化 且佛有三身 法報二身 則非人所能見 唯法身大士見之 唯有化 身 普被三千 百億天下 則有百億釋迦 隨人所感 前後不定 俱在大千之中 殷周隨機 感化各別 法報二身 常自湛然 不足疑也) 別證(周書記 昭王即位二十六年甲寅 四月八日 江河泉池 忽然泛漲 井水溢出 山川震動 有五色光 入貫太微 亘於西方 盡作青紅色 太史蘇由占之曰 有大聖人 生於西方 一千年外 聲教及此 照王即敕鐫石記之 埋於南郊天祠前) 祥符蔭曰 佛具三身 清淨法身 猶若太虗 體無來去 圓滿報身 如望夜月 徧界澄輝 千百億化身 猶水中月 應物見形 其生也 為度有情 出生死海 其滅也 一期化畢 示有涅槃 非同幻質之留礙 豈合世相以拘墟 念證真常者 佛無一時而不 生 生實無生 心融空有者 佛無一時而不滅 滅豈斷滅 於諸說之不一 見感應之無方 合先後之攸同 定古今之一致 以西 天諸祖年數 及達摩來梁之年合推 當從周昭王二十六年甲寅 四月初八日 佛降生為是(周正建子) 天龍浴太子身 佛既生已 時四天王 即以天繒 接太子身 置寶几上 釋提桓因 (忉利天主) 手執寶葢 大梵天王 手執白拂 侍立左右 難陀龍 王等 於虗空中 雨清淨水 一溫一涼灌太子身 身黃金色 三十二相 (一 足安平 二足下千輻輪 三 手指纖長 四 手足柔軟 五 手足縵網 六 足跟滿足 七 足趺高好 八 腨如鹿王 九 手過膝 十 馬陰藏 十一 身縱廣 十二 毛孔生青色 十三 身毛上靡 十四 身金色 十五 身光面各一丈 十六 皮膚細滑 十七 七處平滿 十八 兩腋滿 十九 身如師子 二十 身端直 二十一 身圓滿 二十二 四十齒 二十三 齒白齊密 二十四 四牙白淨 二十五 頰車如師子 二十六 咽中津液 得上味 二十七 廣長舌 二十八 梵音深遠 二十九 眼色如金精 三十 眼睫如牛王 三十一 眉間白毫 三十二 頂上肉髻) 放大光明 普照三千大千世界 (一日月照 一四天下 為一世界 一千日月 照千四天下 為一小千世界 一千千日月 照一千千四天下 為一中千世界 一千中千世界 為一大千世界 曰三千大千世界者 語互也 三千大千世 界 為一化佛國土) 天龍八部 (天列三界 欲界天 色界天 無色界天 龍有四生 卵生 胎生 濕生 化生 夜义勇健神 有三種 地行夜义 在空夜义 天夜义 乾闥婆 天樂 神 阿修羅 此云非天 似天而非天也 四趣所攝 迦樓羅 金翅鳥 緊那羅 天伎神 摩睺羅伽 大蟒神 八部皆翊衛侍從於佛) 於虗空中 伎樂讚歎 不可稱數 發明(佛之出世 為度眾生 故放光明 感觸有情) 淨飯王將太子往詣天寺天像起立禮太子足 宮侍往白淨飯王 生太子種種瑞相 王即嚴儀仗入藍毗尼園 見太子身 相好殊異 歡喜踴躍 前抱太子 置於七寶象輦之上 與諸臣從 隨侍入城 經梵天寺 時王未識三寶 奉事梵天 即將太子往詣天寺 梵天形像 皆從座起 禮太子足 而語王言 大王當知 今此太子 天人中尊 虗空天神 皆悉敬禮 云何而令來此禮我 王及臣從皆驚異 發明(佛出三界 一切中尊 一切天人 皆蒙度 脫 梵天位在初禪 未離生死 以天視佛 譬郡邑長之視天子 且天眾多因佛力 而得脫障生天 亦猶郡邑之尊 有不承王命者乎 世人不達大道 佛天無別 是鄉里之氓 只知郡邑之 尊 而罔識九五之貴 其分然也) 名太子為薩婆悉達(華言頓吉) 王還宮已 集臣眾議 定太子名 諸婆羅門 (此云淨行道學) 即共論議 而白王言 太子生時 所有諸瑞 莫非吉祥 當名太子為薩 婆悉達 阿私陀(此云無比) 仙瞻敬太子相好決定當成佛 淨飯王普勅羣臣 令訪多聞有智者 占相太子 時有仙人阿私陀 以神通力 騰空而來 見王曰 知生太子 見種種瑞相 願得 瞻見 王即抱太子出 欲令禮仙人 阿私陀仙急止王曰 此是三界天人中尊 云何而令禮於我耶 仙人即起 合掌禮太子足 具 見三十二種相好已 忽然悲泣 不能自勝 王大怪之 仙人欷歔答言 太子相好具足 若在家者 年一十九 為轉輪王 若出家 者 成等正覺 廣度天人 然太子諸相明顯 必當學道 成無上尊 以法利生 廣度天人 為世間眼 但恨我今年壽將盡 生無 想天 不覩佛興 不聞經法 故自悲耳 (無想天精研捨定 心身灰凝 屬四禪) 摩耶夫人命終生忉利天(太子姨母摩訶波提 乳養太子 如母無異) 太子生滿七日 母摩耶夫人命終 以生太子功德 上生忉利天 發明(太子在兜率天時 自知福德威重 無有女人 堪受禮者 因觀察摩耶夫人壽命將終 餘 有十月七日之期 故托之生 是善權方便 諸佛無異) 乙卯二十七年 太子年二歲處王宮 丙辰二十八年 太子年三歲處王宮 淨飯王為辦童子玩好之具 無不珍備 時舉國人民 皆行仁惠 五穀豐熟 風雨以時 皆是太子福德所致 丁巳二十九年 太子年四歲處王宮 戊午三十年 太子年五歲處王宮

15 淨飯王勅車匿等五百青衣 給侍太子 己未三十一年 太子年六歲處王宮 庚申三十二年 太子年七歲就學具無師智 凡諸典籍技藝 天文地理 皆悉自然知之 不由師授 發明(五地菩薩 一切世間有學 皆悉修習 無不明達 況佛已滿圓覺 成無上智耶) 辛酉三十三年 太子年八歲處王宮 壬戌三十四年 太子年九歲處王宮 癸亥三十五年 太子年十歲處王宮校試 與從弟提婆達多(此云天授) 難陀(此云歡喜) 等 試力校射一切無與等者 莫不歎服恭敬 淨飯王集會羣臣灌太子頂立為太子 甲子三十六年 太子年十一歲處王宮 乙丑三十七年 太子年十二歲處王宮 丙寅三十八年 太子年十三歲處王宮 丁卯三十九年 太子年十四歲處王宮出遊觀化 太子啟王出遊觀化 到諸城門 有所見 感歎而回 戊辰四十年 太子年十五歲處王宮 己巳四十一年 太子年十六歲處王宮 庚午四十二年 太子年十七歲處王宮納妃 淨飯王為太子擇妃 有女名耶輸陀羅 (此云華色) 顏容端正 智慧才德 超過一切 王為納之 更增伎樂 晝夜娛侍太子 太子納 妃 不相接近 王深疑 恐不能男 辛未四十三年 太子年十八歲處王宮復納妃 淨飯王以太子不近耶輸 復廣求賢女 乃得瞿彝 (此云明) 太子雖納 亦不接近 太子默念 恐父王以種嗣為礙 乃以手指妃腹曰 却後六年 爾當生男 妃遂有娠 發明(菩薩無欲 所以示見妻息 不撥世緣耳 羅雲於天 變沒化生 不由父母合會而生 又是本願所致 世人毋以俗念懷疑也) 壬申四十四年

16 太子年十九歲二月八日出家 太子欲求出家 而自念言 當何所遇 即復啟王出遊 於四門見生老病死等事 復遇見淨居天人所化作沙門披法服者 悲喜交 集 而作思惟 此老病死 終可厭離 於是夜子時 有淨居天人 於窗牖中 叉手白言 出家時至 可去矣 於是諸天捧所乘馬 足 超然凌虗 逾城而去 發大誓願 曰 不斷八苦 (生 老 病 死 愛別離 冤憎會 窮貧困 求不得 八苦) 不成無上菩提 (此云道) 終不還 也 淨飯王思甚 遣大臣勸諭還宮者萬計 確然不回(廣如經載) 發明(道可以隨處修 佛必從僧中成 千佛必由 三世無別 若不出家 生死不了家為苦聚 一 切業障 由之而生 出家真因 一切道業 由之成就 世間夢幻 轉眼即空 恩愛會當別離 富貴何能長久 聰明受累 愚蒙無知 生死海中 誰能度脫 佛示出家 斷一切愛 離一切 妄 超出天人 決了生死 始從一念 縱至成佛 故曰出家乃大丈夫事 非將相之所能為 又曰 脚頭只有些兒路 千劫還君一度行) 或謂祥符曰 出家之法 以余觀之 何其悖也 何者 身體髮膚 受之父母 今則髠其顱 刈其鬚 斯不為毀傷乎 父母者 生 我者也 男女居室 人之大倫 不孝以無後為大 今則背棄其親 動之千里 生絕甘旨 死無蒸嘗 於孝何居 長幼之節 不可 廢也 出家則君臣之義 邈然遠之 何以為忠 斷絕人倫 不顧似續 使舉世而出家 不幾世界空虗乎 欲正人君子不非之 且 求其信 何可得也 祥符曰 子言是也 山僧三十年前亦曾言之 今將明以告子 身體髮膚 受之父母 不敢毀傷 固所以為孝 也 今孝如大舜 能保父母不死乎 能保父母死 而身體髮膚不毀傷乎 父母死而不能救 父母死而身體滅壞 髮膚毀盡 漠然 不以為念顧 鰓鰓恤一己之身體髮膚 吾未見其所以為孝也 且所云不虧其體 不辱其親 非僅形骸之謂也 能守其身 克全乎 所以為身者 方可謂之不毀傷 出家之法 何爭於鬚髮而必去之髠其頂者 示已脫俗 不復同於世相 顧形思義 務所當務也 子知出家何所為乎 為了生死也 生死不學 佛道不能了 佛道非棄捨世緣不能學 故不從淺近起見 而惟深遠是圖 暫違其 親 終欲度脫其親也 終欲進親於道 俾吾親得免幻軀報謝之苦 共證真常淨樂之域也 口體之養 晨昏之奉 孝之小者也 以 道事親 度脫其親 孝之大者也 舉世間之孝 又孰有大於出家者乎 子以為遠君臣之義 是不忠也 而抑知山林中人 晨香夕 鐙 祝延北闕 兢兢焉無日不以國王水土之恩為念乎 且五戒十善 清嚴攝物 所以默扶王化者 又豈子之所得而知者耶 至謂 舉世出家 則有世界空虗之慮 何其抱杞人之憂 若是岌岌也 舉世沉淪貪愛 躭著利名 如何得能出家 若能出家 則梵行清 白 福德同天 純善無惡 皆為賢聖 天人豈藉穢欲而生 賢聖則各正性命 子未知夫人天凡聖之由 死生幽明之故 吾又何能 一一為子饒舌哉 從古至今 正人君子 不知其幾幾也 未之知者 自不能不議之疑之 已知之者 信之尊之 而莫能窺測其極 致 恨知之晚 悔不身先之者 亦復何限 何子言之易易也 太子自以所佩劍斷除鬚髮以七寶衣易麤布僧伽黎(此云割合重複衣) 服之(佛佛出家 剃除鬚髮 服僧伽黎 表法同也) 事 故一一特書 昭佛佛道同 不離世相而不即世相也) 發明(世尊種種示見 皆以調攝眾生無非佛 菩薩入檀特山修道習定(以後稱菩薩 成等正覺後稱佛) 於阿藍迦藍處習不用處定(廣如經載) 菩提) 發明(佛已歷劫道成 所以然者 調攝眾生也 故經云 以無心意無受行 而悉摧伏諸外道 先歷試邪法 示諸方便 發諸異見 令至 癸酉四十五年 菩薩在檀特山修道(未出家以前 太子書年 出家以後 菩薩不書年) 甲戌四十六年 菩薩在檀特山修道 發明(正人修邪法 邪法亦成正 故書修道) 初至檀特山 習不用處定三年 知非便捨 乙亥四十七年 菩薩復至鬱頭藍弗處修道習非非想定 丙子四十八年 菩薩修道習定 丁丑四十九年 菩薩修道習定知非便捨 戊寅五十年 菩薩入象頭山修道行苦行 昭王己卯五十一年 菩薩同諸外道苦行日食麻麥 穆王(昭王子 名滿 在位五十五年 按諡法 布德就義曰穆) 穆王庚辰元年

17 菩薩修道行苦行 辛巳二年 菩薩修道行苦行 壬午三年 菩薩修道行苦行 癸未四年(景德傳燈錄作三年者誤) 菩薩苦行滿沐浴於尼連河受天化女所獻乳糜 降魔 發明(菩薩觀察十種義故 示見降魔 乃至菩薩從兜率降生 以及涅槃 一一具有十種深義示見 如華嚴離世間品所明) 菩薩詣畢鉢樹下 天帝化人 擷瑞草以藉坐 景雲祥風 四起紛披 天魔念菩薩道成 且受折抑 率眾作難 窮見可怖可欲諸 境 菩薩泊然不動 以指指地 地大震 魔皆顛仆 於是降之 祥符蔭曰 魔佛不二 只在一心 不善用心 佛即是魔 善用其心 魔即是佛 魔佛無體 唯在當人 佛之與魔 間不容髮 且 佛非魔不成 一一順逆境界 皆為增上因緣 魔非佛不伏 可怖可欲諸境 伎倆皆窮 而定慧慈威 何所不攝 學道人能入佛入 魔 佛魔不異 即魔即佛 魔佛兩忘 至竟魔佛無依 入即何有 其於道也 斯庶幾乎 菩薩入定成道 菩薩於二月 (周正建子即今十二月) 七日之夕 入正三昧 至八日明星出時 廓然大悟 成等正覺 乃歎曰 奇哉 一切眾生 具有如 來智慧德相 但以妄想執著 而不能證得 祥符蔭曰 道也者 如大王路 不離當處 初無隔礙 眾生與佛 體用俱同 觸途成滯 乃成眾生 行解圓滿 遂成佛果 解圓 行滿 只能如道之量 而於道不增毫釐 觸途成滯 亦只背道之量 而道未嘗因之滅失 是以佛成道也 無所不成 而實無所 成 斯以謂之根本不動智 眾生觸途成滯 究可就路還家 一舉步間 便與道體不隔 斯以謂之差別妙慧智 佛具此智 方乘大 乘而成正覺 若無此智 設修於道 只證二乘 及生淨土 而不成佛 佛道圓成 不離當前一念 眾生念念 可以成道 一念純 真 十方坐斷 涅槃生死 猶若空華 聖見凡情 俱為夢幻 若來祖師門下 正好買草鞋行脚在 阿難陀生(梵語阿難陀 華言慶喜 以世尊成道日生 故名) 甲申五年 佛初轉法輪度憍陳如等五人 佛成道已 思惟己所得法 甚深難解 唯佛 與佛 乃能知之 今此眾生 邪欲所障 迷惑不信 反生誹謗 當墮惡道 甚可悲 憫 大梵天王 及諸天等 申禮勸請 佛受其請 曲垂方便 遂詣波羅奈國 (此云江繞城) 鹿野苑中 為五人 (一阿若憍陳如 此言無知 佛 之舅氏 二頞䫌 此云馬勝 佛之家族 三䟦提 此云小賢 佛之家族 四十力迦葉 亦名婆敷 亦佛之舅 五拘利太子 斛飯王之長子 乃佛從兄弟也) 宣說四諦 (苦 集 滅 道) 三寶(佛 法 僧也) 乃成 (佛為佛寶 四諦為法寶 五人為僧寶也) 五人證果(得法眼淨 及無生智) 發明(巨夜長寢 無人能覺 慧日未出 明星前見 陳如等初受法 味 初入法流 初登真諦 初入聖證 在一切人天羅漢之前 故具書之) 受四天王所奉鉢(梵語鉢多羅 華言應量器) 時有五百商主 以蜜[麩-夫+少]奉供於佛 佛念過去諸佛 受食儀式 用鉢多羅 時四方天王 知佛心念 各持其一鉢奉佛 佛 受四王之鉢 累置掌上 按令成一 使四際相見 呪願受食已 即援商人三歸(令歸依佛法僧三寶) 乙酉六年 佛在象頭山為龍鬼等說法 發明(佛處眾會為眾說法 難以具書 今書其始初凡近一二 以槩一切) 或問牟子(漢初平時人名未詳作理惑論) 曰 夫至實不華 至辭不飾 言約而至者麗 事寡而達者明 故珠玉少而實 瓦礫多而賤 聖人制 七經之本 不過三萬言 眾事備焉 今佛經卷以萬計 言之億數 非一人力所能堪也 僕以為煩而不要矣 牟子曰 江海所以異 於行潦者 以其深廣也 五嶽所以別於邱陵者 以其高大也 若高不絕山阜 跛羊凌其巔 深不絕涓流 孺子浴其淵 麒麟不處 苑囿之中 吞舟之魚 不遊數仞之谿 剖三寸之蚌 求明月之珠 探枳棘之巢 求鳳凰之雛 必難獲也 何者 小不能容大也 佛經前說億載之事 道萬世之要 太素未起 太始未生 乾坤肇興 其微不可握 其纖不可入 佛悉彌綸其廣大之外 剖析其窈 妙之內 靡不紀之 故其經卷以萬計 言以億數 多多益具 眾眾益富 何不要之有 雖非一人所堪 譬若臨河飲水 飽而自 足 焉知其餘哉 問曰 佛經眾多 欲得其要 而棄其餘 直說其實 而除其華 牟子曰 否 夫日月俱明 各有所照 二十八 宿 各有所主 百藥並生 各有所愈 狐裘備寒 絺綌御暑 舟輿異路 俱致行旅 孔子不以五經之備 復作春秋孝經者 欲明 道德 正人心耳 佛經雖多 其歸一也 何棄之有哉 佛為優婁頻螺迦葉兄弟三人說法(并度其弟子一千人)

18 發明(佛度弟子 無量無數 難以盡書 今依經載 書上首一二 以槩其餘) 丙戌七年 佛度舍利弗(此云身子) 目連(采菽氏) 等 舍利弗初師梵志沙然 有二百五十弟子 於路逢頞[((白-日+田)/廾)*頁]比邱 威儀庠序 因問師法 頞[((白-日+田)/廾)*頁] 為舉諸法從緣生偈 一聞即得初果 來至佛所 七日達一切法 證阿羅漢 因同目連歸佛 目連聞法 經十五日 乃得四果 二 人為佛左右面弟子(舍利弗智慧第一目連神通第一) 丁亥八年 佛定出家沙門同稱為釋 佛告諸比邱 有四大河 同入海已 無復本名 同名為海 四族出家 學佛道者 並稱釋迦弟子 以從佛生育法身 成就道力也 (四河 東恒伽 南新頭 西婆叉 北私陀 四族 西竺四姓) 戊子九年 佛度摩訶迦葉證阿羅漢果(梵語摩訶迦葉 此云飲光氏 以身光蔽眾得名) 佛在拘耶尼國為婆陀和等說般若 長者須達與太子祗陀共作精舍供佛 發明(輕寶重佛故書) 舍衛國有大臣曰須達 巨富好施 賑給貧獨 時號給孤長者 因娶兒婦到王舍城 護彌長者家 見其騷騷辦具 大設供養 躬自 執勞 經理事務 將以請佛 及比邱僧 須達聞佛僧名 㱇然起敬 心情悅豫 問護彌言 何名佛僧 具答所以 須達感念敬 企 即求見佛 一瞻相好 及聞妙法 身心開朗 成須陀洹 (初果也) 長跪問佛 舍衛城中 聞法易度 更有人否 佛言 人多信 邪 難染正教 須達白佛 唯願垂慈 屈臨舍衛 使彼眾生 除邪就正 佛告須達 出家之法 與俗應別 彼無精舍 云何棲 息 須達白言 弟子能起 願見聽許 但不知法式 願得偕一弟子 共往勅示 佛默然允可 命舍利弗同往 到舍衛城 案行諸 地 無可意處 唯太子祗陀有園 其地平正 其樹鬱茂 不遠不近 正得處所 須達謹白太子 具陳其意 太子云 我此園林 用以遊觀 何所乏少 須以相買 須達再三殷勤 敬以禮懇 太子以其情摯難却 謂呼價高 當不能買 語須達言 汝若能以黃 金布地 令間無空者 便當相與 須達曰諾 敬依價命 太子言我戲卿耳 須達白言 太子不應戲言 乃以象負金 滿八十頃 太子念言 佛必大有道德 能使斯人輕寶乃爾 乃捨園中樹木 并起門樓 共以奉佛 須達與舍利弗 圖度起立精舍 以妙栴檀 為泥 塗佛房地 十二浮圖 七十二講堂 三千六百間房 五百樓閣 佛告阿難 今此園地 須達所買 林樹門樓 祗陀所施 當號曰 祗樹給孤獨園(長者後生兜率陀天) 己丑十年 佛在柳山 為純真陀羅王等說法 庚寅十一年 佛在穢澤為阿拙摩說法 佛昇忉利天為母說法 留夏九十日 優填王思甚 命匠以上妙栴檀 雕佛形像事之 及佛從忉利天下 像亦出迎 佛三呼 像三應 佛曰 汝於當來 作大法事 然無為真佛 實在己躬 波斯匿王 聞優填王雕栴檀像 乃召巧匠寫紫磨金 成如來像 佛記之曰 若有眾生 於佛 滅後造立形像 種種供養 與佛無異 是人來世 必得念佛清淨三昧 以至成佛(謹按栴檀佛像 在西土一千二百八十五年 來東土龜茲六十八年 凉州 十四年 長安一十七年 江南一百七十三年 淮南三百六十七年 復至江南二十一年 汴梁一百七十七年 北至燕京 居聖安寺十二年 北至上京大儲慶寺二十年 南還燕宮內殿居五十四 年 元丁丑歲三月 燕宮火 尚書石抹公迎還聖安寺居五十九年 至元十二年乙亥 遣大臣孛羅等四眾 備法駕仗衛音伎 奉迎萬壽山仁智殿 丁丑建大聖萬安寺 二十六年己丑 自仁智 殿奉迎於寺之後殿 計自優填王造像之歲 至元延祐三年丙辰 凡二千三百有七年 至皇清今上康熙二十八年己巳 見供 大內 凡二千六百八十年) 祥符蔭曰 此像教之緣起也 及今二千餘年 而眾生覩相莊嚴 利益無邊 不可思議 謂非佛之無緣慈攝 悲願深重 能如是 乎 若能瞻仰取足 證得己躬無為真佛 清淨三昧 方信佛身充滿 普見不動 而眾生與佛 不作兩橛 不隔纖毫矣 辛卯十二年 佛還摩竭國 為弗沙王等說法 壬辰十三年 佛為彌勒說修行本起經 癸巳十四年

19 佛歸王宮為父王說法王大信證令宮人受齋戒法 佛成道十年 父淨飯王思一相見 遣梵志優陀耶 往迎還宮 優陀禮佛 具白王意 見佛威德 為天龍四眾所尊 遂求出家 聞 法便證羅漢 佛告優陀 佛本出家 誓得成道 還度父母 今已道成 必當還國 但於國人 有所感動 方堪信化 汝今已得神 足 可先歸見神變 却後七日 佛當還宮 優陀受勅 從空而還 往到本國 見種種神變 王及臣民 莫不驚喜 知佛當來 即 勅國中 嚴潔道塗 盛陳儀仗 如轉輪王 千乘萬騎 出破四十里 奉迎世尊 佛及弟子 整衣持鉢 發來王城 釋梵四天 聞 佛遠國 皆來侍送 四天前導 梵天侍右 帝釋侍左 諸比邱眾 皆隨佛後 八部天龍 香華幢旛 布滿空際 諸天伎樂 節奏 熈和 佛適進路 三千國土 六反震動 百歲枯樹 皆生華實 久涸溪㵎 自湧甘泉 王遙見佛 於大眾中 如星中月 如日初 出 相好嚴身 晃如金山 悲喜禮佛 共相慰問 大臣百官 皆稽首禮 擁迎入城 足蹈門閾 地為大動 天雨眾華 樂器皆 鳴 國中人民 所有疾苦 一切皆息 婦女珠環 相橖作聲 地中寶藏自然發見 懷異心者 皆共和同 懷姙母人 身心安樂 產端正子 百鳥異獸 相和欣鳴 蒙其光潤 皆脫業障 地獄休息 餓鬼飽滿 一切眾生 皆沾利益 佛入王宮 為父說法 王 得證道 耶輸瞿彝 禮佛受戒 羅雲(佛之子也) 稽首禮佛 奉佛印環 佛語父王 及諸臣曰 此吾之子 緣吾化生 無復懷疑也 宮 人大小 咸受戒法 及八關齋 明教嵩曰 聖人之道 以善為用 聖人之善 以孝為端 為善而不先其端 無善也 為道而不在其用 無道也 用所以驗道也 端所以行善也 行善而其善未行乎父母 能溥善乎 驗道而不見其道之溥 能為道乎 是故聖人之為道也 無所不善 聖人之為 善也 未始遺親 親也者 形生之大本也 人道之大恩也 唯大聖人 為能重其大本 報其大恩 故方其成道之初 登天先以道 諭其母氏 應命還其故國 為父說法 而其國皆化 聖人可謂與人道而大順也 養不足以報父母 以德報之 德不足以達父母 以道達之 嗚呼 可謂至矣 靈巖儲刻孝經序或曰 孝經為儒家開宗明義之書 沙門釋子 自有五千四十八卷 百韋陀典 何取於越俎為也 弗也 世出世 間 舍孝無從矣 我沙門嘗遭滅物絕倫之謗 葢沙門或舍來耜 或舍舟車負販 兒童時或一字不到眼 或長而茫失 即天資近 古 懵無證據 其舍丹鉛服三事衲者 始不過舉鄒魯之聖經 為富貴之先導 經云 愛親者 不敢惡於人 敬親者 不敢慢於 人 又云 言滿天下無口過 行滿天下無怨惡 不體聖心 則章句而已矣 我沙門半月半月 誦梵網心地品 一則曰慈悲心 孝 順心 二則曰孝順心 慈悲心 非慈悲孝順 則非正語正見 自非正語正見 安能生一切眾生正語正見哉 世尊道成 先度父 母 古人生五十 方知四十九年之非 弘儲明年甲辰六十 較古人十年 而孔子七十二制孝經 告備於天 假我數年 庶幾言 立 則弘儲不敢自必也 王遣其族五百貴子從佛出家 佛從弟阿難白佛 願垂剃度 佛令著袈裟衣 成僧寶已 次第禮諸沙門 至優波離 心自念言 是我家僕不能為禮 佛告之曰 學道唯論前後 不問尊卑 佛法猶如大海 悉受萬川四流 不避汙淨 宜棄自大 折驕慢幢 阿難受誨 心淨如空 稽首作禮 天地大震 眾會同歎 善哉善哉 為道等心 除自高意 佛往摩竭提國 佛為摩竭提國瓶沙王說法 王以竹園精舍供佛 佛勅竹林住持舍利弗統之靈山住持大迦葉統之 佛勅目連取羅雲出家(即羅睺羅 佛之子也) 甲午十五年 乙未十六年 佛復還王城 為釋種說法 八萬四千人 皆證初果 丙申十七年 丁酉十八年 戊戌十九年 佛還王宮省父病四天王等赴喪 淨飯王臥病 思見佛及羅雲等 佛在靈鷲山 天耳遙聞 知父命將終 告勅阿難羅雲等 父王淨飯 今得重病 應往覲省 即放 光明 光照一切 及王之身 王蒙光觸 如栴檀風 吹悅身心 患苦頓息 知佛當來 見斯光瑞 王見佛來 敬意踴躍 不覺起 坐 佛告父王 莫復愁悒 父王道德純備 無有缺減 命雖欲終 當生淨域 時佛出金色臂 伸手舒光 著王心上 王合掌 心 禮於佛 便爾命終 諸釋眾臣 以眾香汁 沐浴王身 飾以白㲲 及諸繒帛 斂以金棺 奉置七寶莊校獅子座上 燒首散華 垂 覆真球羅網 佛共難陀 於座之前 肅恭而立 阿難羅雲 居棺之後 即時三千大千世界 六種震動 欲界一切諸天 與無數百 千眷屬 俱來赴喪 四方天王 統諸鬼神龍眾 百千萬億 伎樂如雲 俱來赴喪 皆共發哀 舉聲啼哭 時難陀等 白佛長跪 願欲擔棺 佛念當來 世人兇暴 不孝父母 不報育養之恩 為是之故 躬行法化 自欲擔於父王之棺 時四天王 竊共思議

20 佛為三界中尊 一切之父 雖躬行化 云何擔棺 俱共長跪 同白佛言 我等是佛弟子 從佛聞法 成須陀洹 我曹宜代世尊 擔父王之棺 佛聽許之 四王肩棺 舉國悲仰 佛執香爐 在棺前導 威光益顯 如萬日照臨 詣於墓所 靈鷲山中 有千羅 漢 乘空而來 稽首白佛 欲勅何事 佛勅往大海渚 取妙栴檀 以為香薪 香薪積已 金棺置上 舉火焚之 佛為四眾說法 令出生死 遠離欲火 悟世無常 發心求道者 不可勝計 爾時諸王 各持五百乳瓶 以用滅之 競共收骨 盛置金函 以起塔 廟 而供養之(淨飯王生淨居天) 明教嵩終孝章曰 父母之喪 沙門服衰絰則非所宜 當服大布 過斂 則以時往其家 送葬 或扶或導三年必心喪 靜居修行 以贊父母之冥 遇喪期忌日伏臘 必營供祀誦 居師之喪 必如喪其父母 稟戒十師之喪 則有降殺 觀佛泥洹之時 大眾撫膺 泣血 吾徒臨喪 可不哀乎 宗統編年卷之一

21 宗統編年卷之二 佛紀(下) 穆王己亥二十年 佛在六欲天說大集經 如來成佛十六年 知諸菩薩 堪能住持大乘法藏 即於欲色二界中間 大寶坊內 說大集經 祥符蔭曰 四十九年 三轉法輪 五時八教 總不出剎那際三昧中 如說法華六十小劫 時會聽者謂如食頃 佛佛道同 今古不 異 又豈可以世間時數情量測定之耶 諸所說法 本不局於時 難盡以年推 就經傳所載者紀之 以槩其餘 學者當默識心通 思過半矣 庚子二十一年 佛住世說法度生 發明(佛住世四十九年 無非說法度生 其間竺乾遠隔 時代渺茫 難以定稽 年次之下 通書說法度生以槩之 其有關於宗統者 總於末後書列) 辛丑二十二年 佛住世說法度生 仁王般若云 二十八年 說摩訶般若 靈山八載 說法華經 佛始制戒律命優波離綱紀大眾 佛命阿難為侍者 發明(慶持法得人也) 壬寅二十三年 癸卯二十四年 甲辰二十五年 乙巳二十六年 丙午二十七年 丁未二十八年 戊申二十九年 己酉三十年 庚戌三十一年 辛亥三十二年 佛姨母大愛道(即摩訶波提) 求出家 佛還迦維衛國 大愛道稽首白佛言 我聞女人精進 亦可得道 今我敬信 願得出家 受持法律 以學於道 佛止之曰 無以女 人 入我法律 而出家也 若如此者 清淨梵行 當必不久 正法住世 即易衰微 大愛道再三哀求 佛不聽許 阿難見而憫 之 稽首代懇 且曰 大愛道多有善意 佛初生時 躬侍養育 今求出家 何不聽許 佛曰 我非不知大愛道於我有恩 今我成 佛 於大愛道 恩亦不淺 以從於佛 得受五戒 歸依三寶 信道見諦 此之恩德 非世可比 但聽女人出家 則於佛法 有所 障礙 譬如稻田 莠稗叢雜 必敗良苗 女人出家 清淨大法 不久衰弱 假使必求出家者 須令盡壽 奉行八敬之法 譬如防 水 善治堤塘 勿令漏失 其能如是 可入律法 大愛道恭喜奉行 遂度出家 後證阿羅漢果(佛記正法當千歲興盛 以度女人故 至五百歲 而 漸衰微) 壬子三十三年 癸丑三十四年 甲寅三十五年 乙卯三十六年 丙辰三十七年

22 丁巳三十八年 戊午三十九年 己未四十年 庚申四十一年 辛酉四十二年 壬戌四十三年 癸亥四十四年 甲子四十五年 乙丑四十六年 丙寅四十七年 丁卯四十八年 戊辰四十九年 己巳五十年 庚午五十一年 辛未五十二年 佛付囑摩訶迦葉傳持宗統并勅阿難副貳傳化 佛在靈山會上 有大梵王 以金色波羅花獻佛 佛陞座 拈起示眾 是時眾皆默然 摩訶迦葉破顏微笑 佛顧而命之曰 吾有正 法眼藏 涅槃妙心 實相無相 微妙法門 不立文字 教外別傳 付囑摩訶迦葉 復至多子塔前 命摩訶迦葉分座令坐 以僧伽 黎付之 并勅阿難 副貳傳化 無令斷絕 而說偈曰 法本法無法 無法法亦法 今付無法時 法法何曾法 復告之曰 此金縷 僧伽黎衣 傳付於汝 轉授補處 至慈氏佛出世 迦葉承勅 稽首敬受 安隱忍曰 道大同 而弘道之迹不能同 道絕同 而合道之符不能異 不能同也 故先聖之建立有差 不能異也 雖變變化化 而不出從上相承之法眼 所謂宗旨也 佛不云乎 吾有正法眼藏 涅槃妙心 實相無相 微妙法門 付囑摩訶迦葉 夫涅槃妙 心 即吾人本具之廣大心體也 正法眼藏 即雙明雙暗 同死同生之金剛眼也 心即眼 眼即心 實相而無相者也 如國之印璽 然 無前際 無後際 無中際 一印而文理備焉 世尊非此眼 不能辨迦葉之一笑 迦葉非此眼 不能契世尊之拈花 乃至四七 二三 授受之際 非此眼不能驗其淺深偏全之候 所謂啐啄同時 人境俱奪 名言斷 理路絕 壁立萬仞 而從上佛祖 要人於 此壁立萬仞 聞見智識所不到處 豁開向上 故終日言而未甞言也 非無言也 言之中無言也 及其獘也 知解橫生 故不得不 變而為機鋒 為棒喝 又其弊也 不得不變而定宗旨 宗旨定 若三代之禮樂備焉 雖千聖繼出 不能易矣 夫言論之弊也 弊 於知解 而棒喝之弊也 獘於亂統 故從棒喝悟者 知亂統之病 而建同喝四喝 料簡玄要 函葢截流等綱宗 臨濟雲門是也 從機語悟者 知知解之病 而建四禁五位六相 種種三昧門等綱宗 曹洞溈仰法眼是也 以要言之 不出實相無相無相實相之法 印 所謂變變化化 而合道之符 不能異者此也 是故符合 雖三祖之惡疾 不得不以衣鉢付之 而符之未合 雖首座之脫化 洛浦之聖箭 猶在點額之例 正法眼藏 果易言哉 惟其不易言也 故先聖秘之 而聽其悟耳 祥符蔭曰 四十九年 隨機設化 方便接引 四眾純熟 末後一花拈出 大事了畢 亘古亘今 徹頭徹尾 一會靈山 儼然未 散 豈虗語哉 佛付囑國王大臣護持正法 祥符蔭曰 佛法廣大 如太虗空 攝受成就一切 非一切之所能攝受成就 國王大臣 有一不從佛法因緣中來者乎 有一非佛法 之所攝受成就者乎 則佛法之能護持國王大臣 國王大臣之不能護持佛法也明矣 若然 靈山會上 佛何以付囑國王大臣 護持 正法乎 佛付囑國王大臣護持正法者 攝受成就國王大臣也 為國王大臣計也 葢國王大臣 宿植善根 今乘權位 護持正法 則近善知識 邪僻不興 民知正道 聖化自端 上行下效 而天下不治者 未之有也 是佛因其地位而接引之 使不致於善根退 失 福盡淪墜也 國王大臣 能體佛心 融通大道 不離一心 修十善業 制御天下 顯正摧邪 斯真不負靈山付囑者也 若不 達大道 邀福營為 藉以資培善果則可 謂能得佛當日付囑之旨 則未也 人能弘道 國王大臣 當自護持其正法 而佛法自在 其中 若謂興隆三寶 折伏魔外 是護持邊事 是以世諦測正徧知 淺之乎視護持佛法矣 佛法何事 不深明佛法 而能護持佛 法者 未之有也 凡為國王大臣者 其審思之 穆王壬申五十三年(景德傳燈錄作五十二年者誤) 佛示涅槃(梵語涅槃華言滅度) 發明(華嚴經云 如來應正等覺 作佛事已 觀十種義故 示般涅槃 所謂示一切行 實無常故 示一切有為 非安隱故 示大涅槃 是安隱處 無

23 怖畏故 以諸人天樂著色身 為見色身 是無常法 令其願住淨法身故 示無常力 不可轉故 示一切有為 不隨心住 不自在故 示一切三有 皆如幻化 不堅牢故 示涅槃性 究竟堅 牢 不可壞故 示一切法 無生無起 而有聚集散壞相故 諸佛世尊 作佛事已 所願滿已 轉法輪已 應化度者 皆化度已 應受記莂 成記莂已 法應如是 入於不變涅槃) 佛至拘尸那城 (此云角城) 告諸大眾 吾今欲入涅槃 以手摩胸告眾曰 汝等善觀吾紫磨金色之身 各各瞻仰取足 勿令後悔 若謂 吾滅度 非我弟子 若謂吾不滅度 亦非我弟子 時百萬億眾 悉皆契悟 文殊請佛再轉法輪 佛咄曰 文殊 吾四十九年住 世 未曾說一字 汝請吾再轉法輪 是吾曾轉法輪耶 遂往熈連河側 娑羅雙樹下 從其面門 放大光明 徧照三千大千世界 十方六趣 一切眾生 遇斯光者 罪垢消除 種成佛因 爰及天人龍神 羅漢大士 情與無情 俱來勸請 求莫涅槃 佛受純陀 最後之供已 說偈曰 諸行無常 是生滅法 生滅滅已 寂滅為樂 乃右脇累足 泊然宴寂 摩耶夫人 從忉利天來 佛復起為 說法 特示雙足化婆耆 摩訶迦葉最後至 出雙趺示之 祥符蔭曰 如來不出世 亦無有涅槃 譬澄空月 影臨萬水 水清月見 水濁月隱 眾生心淨 佛即出世 眾生心垢 佛即涅 槃 又如日月 照四天下 東方出時 西方隱沒 非日月遂隱沒也 如來於此土眾生化緣已畢 示見涅槃 於他方世界 隨緣度 生 未甞涅槃也 局於凡情聖見 均之不見如來 故佛以紫磨金色之身 炳示大眾 令其不離當前 了悟真際 一眾機熟 悉契 無生 斯又眾生心垢 佛乃降生 眾生心淨 便涅槃也 故曰佛不住佛 名真涅槃 佛三昧(此云正定) 火闍維(焚化也) 金色身天人分請舍利起塔供養(梵語舍利 此云骨身 舍利者 佛從最初發金剛心 以戒定慧光 蒸薰有漏三業生身凝瑩而成 其色不 定 小大圓直 如露如粟 如珠如菽 又因禪定 行道 願力 三者所薰 故有定 動 及隨願所見之異 堅固如金剛 水火不能焚溺 代代高僧 凡三學圓滿者 皆有之 但曰堅固子 非若佛之光明靈變也) 佛示寂已 天人弟子 競以香薪茶毗(火化也) 之 香薪燼後 今棺如故 爾時大眾 即於佛前 以偈頌曰 凡俗諸猛 何能致棺 熱 請尊三昧火 闍維金色身 於時金棺從座而舉 高七多羅樹 (多羅 又云貝多 此云岸 葉可書寫 高四十九尺) 往反空中 化火三昧 (化火 三昧者 火光三昧也) 須臾灰生 得舍利(此云堅固子) 八斛四斗 迦維衛等八大國王 嚴整四兵 各求舍利 天龍亦來 求分供養 乃分為三 分 一分與諸天 一分與龍王 一分復分為八分 與八國王 俱起七寶塔供養 後阿育王 以阿闍世王所供塔中舍利 分造八萬 四千寶塔 散布閻浮洲(經傳有作佛壽八十癸酉年十二月十五日涅槃 今從祖錄考定壬申年二月十五日) 別證(周書記 穆王五十三年壬申 二月十五日平旦 暴風忽起 損舍折木 地動天陰 西方白虹十二道 太史扈多占曰 西方聖人卒矣 又穆王之世 數見西方光氣亘天) 祥符蔭曰 至道絕迹 妙法離言 真佛無為 不墮諸數 圓周法界 豈直誕於王宮 普見羣心 甯真謝乎雙樹 但以羣萌長寢 爰施無緣之慈 百億分身 乃應娑婆之界 重願弘慈 憫茲忍土十方諸佛 所共讚揚 是以降神天竺 示域中之尊 標號釋迦 為四生之父 脫屣儲宮 捨金輪如擲芥 修行苦行 攝邪外以歸真 道既大成 功斯普利 三千界內 無不被其光明 十法界 中 皆盡蒙其教化 天龍攝受 神鬼歸依 情與無情 俱承度脫 未來過見 一念了知 謗毀稱揚 平等普攝 非天中極天 聖 中至聖 何以至於斯焉 然此一佛化儀 尚屬千燈影見 若也圓尋覺海 則真湛寂無邊 無邊性海 佛與羣生 分量不殊 常住 真心 羣生於佛 絲毫靡間 若能就體而求 自然當下具足 真俗不異 凡聖一如 其在孔氏之言曰 在明明德 即佛之所謂自 覺也 在新民 則覺他也 在止於至善 則覺行圓滿也 深淺雖殊 其致則一 故曰 佛非有他 但盡此心量耳 五臺居士陸光祖曰 佛道廣大 不獨尊而敬之者 生大福 即輕之詆之 侮之讐之者 亦終將得益焉 如入栴檀之林 或躪蹴 焉 或斬伐焉 皆染香氣以出也 又曰 余世業儒 誦孔子之言甚謹 甞檢國朝故事 竊見太祖高皇 太宗文皇 所以尊崇佛典 特異 既刻大藏經板貯兩京 又數出內帑金 印造數千部 頒天下郡邑名藍 延高僧講演 而屬四民共聽焉 余始諰諰然疑 豈 佛氏之教 有出吾儒上哉 不然 聰明聖智莫如我二祖 何信之之篤 如是 試取內典觀之 則廣大無際 如望溟渤 而莫得其 涯涘也 久之稍窺端緒 則如昏衢之覩日月 而仰其燭照也 又久之會文歸己 稍獲其用 則如布帛菽粟 不可一日闕也 然後 知二祖之見 淵哉遠矣 夫自儒道而下 九流百氏之奧 禮樂德藝之微 性命之精 事物之粗 方內方外 世出世間之法 大藏 靡不具焉 凡至理密義 諸家累千萬言而不能發者 以一言發之 瞭如也 佛法之淺淺 勝他教之深深 詎不信夫 幻寄瞿汝稷曰 世之誕佛者 皆比於范縝之神滅者也 而神滅非聖人所立教也 夫神也者 妙萬物而為言者也 即心也 即道 也 範圍天地 曲成萬物 聖人所以參贊化育者也 是豈形之所及也 惟聖人為能窮神而庸愚固未甞亡 特不知其即道耳 故 曰 百姓日用而不知 不知則一狥於形 於是遺範圍天地之廣大 而自狹 棄曲成萬物之微妙而自穢 終日役役 不過耳目口 腹 聖人愍焉 故諭之曰 形而上者謂之道 形而下者謂之器 謂之道 復慮人之自畫 而高遠之 謂非己所及也 故曰利用出 入 民咸用之 謂之神 終身由之而不知其道 堯之所以堯 窮此神也 桀之所以桀 昧此神也 是神者 溯之無始 推之無 終 豈形生而始生 形滅而隨滅哉 形有盡而神無窮 故曰原始反終 故知死生之說 精氣為物 遊魂為變 是故知鬼神之情 狀 而縝之言曰 形即神也 神即形也 形生而神生 形滅而神滅 藉如縝言 操則存者 形存歟 舍則亡者 是亡歟 出入無 時 莫知其鄉 百骸九竅六臟 誰能然歟 心不在焉 視而不見 夢說築巖 豈目所矚 處今而憶昔 在吳而知越 何形之能 然 縝亦不思甚矣 履帝武敏而生棄 杜伯關弓 伯有為厲 墳典所載 未易悉舉 是皆迦文之所倡乎 故縝之言 形即神也 形滅神滅 非聖人所立教也 君子之所棄也 是使人重形而遺神 淪胥以溺者也 何以言之 謂形即神 則舍形無我 舍形無 我 則凡形之所欲 皆我之所欲 而以禮義維之 是強也 是外鑠也 神不滅而謂滅 則堯桀均盡 顏跖均生 均生 則縱佚者 自適 均盡 則好修者徒勞 於是示之以餘慶 惑之以百殃 則見以為茫昧而難徵也 揭之以仁義 則以為仁義攖人心 揭之以 性善 則以為性惡 則以為善惡混 幾何其能信之 於是聿皇得喪 徽纏貪毒 惡積而不可掩 罪大而不可解 沉淪昏衢 莫能 自出 旋復流浪 為苦無已 如來智入三世 圓應眾機 五時說法 海墨不可勝紀 其流入震旦者 纔海墨之一滴 其語報 則 徵之三世 其語性 則盡之妙覺 知三世之報 則堯桀不均盡 知性覺之妙 則性善無所疑 故下焉者 得其說 必惕於三世之 報 惡不俟懲而革 善不俟勸而行矣 上焉者得其說 則妙契性善之真 居仁由義 若耳聽目視 何有攖吾心哉 是以聖賢之 教 得如來而大暢 惜哉縝之不講 謂神滅形滅 而誕佛也 惟如來之教 能窮此神之廣大微妙 語其大 則天地者 無盡大海 之一漚耳 元會運世者 無盡時劫之一瞬耳 語其妙 則無聲無臭 此之空諦也 精一執中 此之尸波羅蜜也 一言演為無量 義 竟古今而推之 莫能竟也 儒墨之是非 黃老之祕密 與夫百家之雄辯 一言而蔽之而有餘也 佐堯而堯 佐舜而舜 父以

24 之而慈 子以之而孝 護世以之而護諸眾生 帝釋以之而離愛 梵天以之而勝慧 二乘以之而迴向真乘 菩薩以之而證入妙覺 四聖六凡 無根不被 故其言必至於海墨也 河沙妙德 罔越窮神 故其要必歸於一乘也 世出世法 莫不竭盡而無餘矣 是以 世之興王 莫不尊尚 列代名卿宿儒 或行峻一世 或文雄百代 龍翰鳳雛之彥 蘭薰雪白之賢 歸命法流 頤真靈筏者 數之 更僕 未易終也 考其人之操履事業 皆彪炳史冊 故未甞以嗜此而壞世間法也 使道德之蘊 不出於六藝 性命之微 無過於 諸儒 則彼固皆含六藝之腴 入諸儒之室 何肯悅詖辭而釋微言 就僻行而[斁/皿]大道乎 是棄縞紵而求短褐之類也 非人情 矣 嗟乎 四大假合也 百年旦暮也 昔之所歷 於今奚存 今之所存 又何可恃 至愛終離 大業終棄 神之未窮 茫茫安 託 適百里而不得其所託 則皇皇焉 浩劫之適 何翅百里 七趣紛遝 所託非定 狃百年之得喪 而輕浩劫之流浪 可不謂大 哀耶 故濟我於一時者 不及濟我於一世者也 俾我一世得所安者 不如使我浩劫得所安者也 求濟我於浩劫者 非如來之教而 何 姑未敢論受果登地 第能汎瀾覺海 少溉餘潤 則契根根塵塵 靡不周徧法界 故不獨可以窮神 亦可以窮形色之原矣 於 是纏葢不能縻 陰陽不能控 修兮其翔 洎兮其集 得固如也 喪亦如也 未遊焉者 不獨喪之為喪 既遊焉者 不獨得之為 得 念念滅盡而非斷 古今不異而非常 畢化沙界而壹無事 默然宴坐而萬行嚴 往來生死 未甞生死 出入淨穢 初無淨穢 豈將來而後證 審於今而不誣 是以究曠劫於剎那 拔九類於半偈 莫尚如來之教矣 佛說諸經宗旨 發明(一代時教 難以周知而徧舉也 其有當於宗統者 節書之 而諸家拈頌中稍平易者 書一二以附焉) 經題[米-木+八]字 (僧問地藏琛 以字不成 八字不是 未審是甚麼字 藏曰 看取下註脚 幻寄曰 有以漚和二字釋此者 是以柏樹子話為三界唯心 同一鼻孔 座主見也) (徑山杲頌曰 以字不成八字非 爍迦羅眼不能窺 一毛頭上重拈出 憤怒那吒失却威) 金剛經云無我相無人相 (南嶽儲頌曰 我相人相 恁底模樣 鼻直眉橫 何曾錯向) 圓覺經云 居一切時不起妄念 於諸妄心亦不息滅 住妄想境不加了知 於無了知不辨真實 (徑山杲頌曰 荷葉團團團似鏡 菱角尖尖尖似錐 風吹柳絮毛毬走 雨打梨花蛺蝶飛) 一切障礙即究竟覺 (雪堂行頌曰 枯樹雲充葉 凋梅雪作花 擊桐成木響 蘸雪喫冬瓜 長天秋水 孤鶩落霞) (南嶽儲頌曰 握則為拳 開則成掌 放下手來 是一是兩) 楞嚴經 佛謂阿難 見見之時 見非是見 見猶離見 見不能及 (海印信頌曰 見不及處 江山滿目 不覩纖毫 花紅柳綠 白雲出沒本無心 流水滔滔豈盈縮) 一人發真歸元 此十方空皆悉銷隕 (尼無著頌曰 一人發真歸元 十方虗空銷隕 試問楊岐栗蓬 何似雲門餬餅) 諸可還者 自然非汝 不汝還者 非汝而誰 (天目禮頌曰 不汝還兮復是誰 殘紅落滿釣魚磯 日斜風動無人掃 燕子銜將水際飛 咄 咄 是無等等呪) 阿難復白佛言 若此妙明真淨妙心本來徧圓 如是乃至大地草木蠕動含靈 本元真如即是如來成佛真體 佛體真實云何復有地獄 鬼畜生 (南嶽儲頌曰 閒田一畝 贏來日久 種麻得麻 種豆得豆) 佛告阿難 吾不見時何不見吾 不見之處若見不見自然非彼 不見之相若不見吾不見之地自然非物 云何非汝 (雪竇顯頌曰 全象全牛瞖不殊 從來作者共名模 如今要見瞿曇老 剎剎塵塵在半途) (天童悟頌曰 空山不見人 但聞人語響 返景入深林 復照青苔上) 若能轉物即同如來 (白雲端頌曰 若能轉物即如來 春至山花處處開 自有一雙窮相手 不曾容易舞三臺) 法華經云 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 (朴翁銛頌曰 世間相常住 黃鶯啼綠樹 真個可憐生 動著便飛去) 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

25 (有僧誦此忽有疑 日夕不置 偶聞鶯聲 頓然開悟 遂續前語為偈曰 諸法從本來 常自寂滅相 春至百花開 黃鶯啼樹上) 如來如實知見三界之相無有生死 若退若出亦無在世及滅度者 非實非虗非如非異不如三界見於三界 如斯之事如來明見無有錯 謬 (圓極岑頌曰 岣嶁峰前神禹碑 字青石赤形模奇 無目仙人纔一見 便應撫掌笑嘻嘻 雲暗蒼龍化葛陂 就中一句是正頌 有人檢點得出 許你具一隻眼) 諸經公案(凡聖之所同然曰公 今古之所不易曰案) 焉) 發明(如來說法 皆方便隨機 顯密普攝 其間有覿面全提 因事直指 不落言詮 不涉意解者 節書之為公案 諸家拈頌附 佛一日陞座 大眾集定 文殊白椎曰 諦觀法王法 法王法如是 佛便下座 (芭蕉徹拈曰 忙忙者帀地普天 三峰藏拈曰人人都向世尊未陞座前會取 蚤已錯了也) (雪竇顯頌曰 列聖叢中作者知 法王法令不如斯 會中若有仙陀客 何必文殊下一椎) 佛因黑氏梵志獻合歡梧桐花 佛召梵志放下著 梵志放下左手一株花 佛又召梵志放下著 梵志又放下右手一株花 佛又召梵志 放下著 梵志曰 吾今兩手俱空 更教放下個甚麼 佛曰 吾非教汝放捨其花 汝當放捨外六塵內六根中六識一時捨却 無可捨 處是汝放身命處 梵志於言下悟無生忍法 佛拈隨色摩尼(此云如意) 珠問五方天王 此珠而作何色 時五方天王互說異色 佛藏珠復舉手曰 此珠作何色 天王曰 佛手中無珠 何處有色 佛曰 汝何迷倒之甚 吾將世珠示之便強說有青黃赤白色 吾將真珠示之便總不知 時五方天王悉自省悟 佛因五通仙人問 佛有六通 我有五通 如何是那一通 佛召五通仙人 仙人應諾 佛曰 那一通你問我 (翠巖芝曰 五通如是問 佛如 是答 要且不會那一通 徑山杲曰 今時有一種弄泥團漢 徃徃在那一通處 錯認定盤星) 佛因菩眼菩薩欲見普賢不可得 乃至三度入定徧觀三千大千世界覓普賢不可得 而來白佛 佛曰 汝但於靜三昧中起一念便見普 賢 於是普眼菩薩纔起一念便見普賢向空中乘六牙白象 佛一日勅阿難 食時將至 汝當入城持鉢 阿難應諾 佛曰 汝能持鉢 須依過去七佛儀式 阿難便問如何是七佛儀式 佛召阿 難 阿難應諾 佛曰持鉢去 (葉庵謙頌曰 環父子情 步步隨流水 他日問師兄 剎竿扶不起) 佛因自恣日文殊三度過夏 迦葉欲白椎擯出 纔拈椎 乃見百千萬億文殊 迦葉盡其神力椎不能舉 佛遂問迦葉 你擬擯那個文 殊 迦葉無對 城東有一老母 與佛同生 不欲見佛 每見佛來即便迴避 雖然如此 回顧東西總皆是佛 遂以手掩面 乃至十指掌中皆是佛 佛因文殊至諸佛集處 值諸佛各還本處 唯有一女人近於佛坐而入三昧 文殊乃白佛 云何此人得近佛而我不得 佛告文殊 汝 但覺此女令從三昧起 汝自問之 文殊繞女人三帀鳴指一下 乃托至梵天 盡其神力而不能出 佛曰 假使百千文殊亦出此女人 定不得 下方過四十二恒河沙國土有罔明菩薩能出此女人定 須臾罔明大士從地涌出作禮佛 佛勅罔明出 罔明却至女子前鳴指 一下 女子於是從定而出 (五雲逢日 不惟文殊不能出此定 但恐如來也出此定不得) (圓悟勤頌曰 大定等虗空 廓然誰辨的 女子與瞿曇據令何條直 師子奮迅兮搖蕩乾坤 象王回旋兮不資餘力 孰勝孰負 誰出誰入 雨散雲收青天白日 君不見馬駒踏殺天下人 臨濟未 是白拈賊) (佛照光頌曰 一畝之田 三蛇九鼠 仔細看來 是何面嘴) 佛因外道問 不問有言 不問無言 佛良久 外道歎曰 佛大慈大悲開我迷雲 令我得入 作禮而去 阿難白佛 外道得何道理 稱歎而去 佛曰 如世良馬 見鞭影而行 佛因外道問昨日說何法 佛曰說定法 外道曰今日說何法 曰不定法 外道曰昨日說定法今日何說不定法 佛曰昨日定今日不 定 (溈山喆拈曰 佛大似看樓打樓 大溈即不然 待問昨日說定 今日何說不定 但云非汝境界) 佛因有異學問諸法是常耶 佛不答 又問諸法是無常耶 佛亦不對 異學曰 佛具一切智 何不對我 佛曰 汝之所問皆為戲 論 佛因長爪梵志索論義預約曰 我義若墮當斬首以謝 佛曰汝義以何為宗 志曰我以一切不受為宗 佛曰是見受否 志拂袖而去 行至中路有省乃歎曰 我義兩處負墮是見若受負門處粗是見不受負門處細一切神天二乘不知我義墮處 惟有佛諸大菩薩知我義墮 處 回至佛前曰 我義兩處負墮故當斬首以謝 佛曰我法中無如是事 汝當回心向道 於是五百徒眾一時投佛出家證阿羅漢 (天衣懷頌曰 是見若受破家門 是見不受共誰論 匾擔驀折兩頭脫 一毫頭上見乾坤) 佛因波斯匿王問勝義諦中有世俗諦否 若言無智不應二 若言有智不應一 一二之義其義云何 佛言 大王汝於過去龍光佛時曾

26 問斯義 我今無說 汝今無聽 無說無聽是為一義二義 (薦福懷曰 波斯匿王分明問 佛分明答 賓主歷然 作麼生說個無說無聞底道理) 佛因文殊忽起佛見法見威神攝向二鐵圍山 佛一日陞座默然而坐 阿難白椎曰 請佛說法 佛云 會中有二比邱犯律行故我不說法 阿難以他心通觀是比邱 遂乃遣出 佛 還復默然 阿難又白 適來為二比邱犯律 是二比邱已遣出 佛何不說法 佛云 吾誓不為二乘人說法 便下座 詳符蔭曰 佛以雅思淵才文中之王 舌覆大千 而其覿面提持處乃如此 何待靈山拈花 乃為密付哉 故曰 五宗建立 只完得 個拈花公案 靈山拈花 只完得個降生公案 上下稱尊 只完得個眾生公案 佛法住世(末法九千八百五十二年後楞嚴般舟三昧先滅餘經次第滅唯彌陀經在後滅) 佛法住記云 正法(正 證也 謂聞法修行 即能證果 ) 住世一千年 由女人出 家 減五百年 據善見論云 後為比邱尼說八敬 還得一千年 又天人答宣律師曰 佛錫杖住龍宮中 鎮伏惡魔 復令正法增住 四百年 是則正法住世 總一千四百年 像法(像者 似也 聞法修行 不能證果 僅似正法時也) 住世一千年 又由錫杖在龍宮中因緣 復令像 法增住一千五百年 是則像法住世 總二千五百年 末法(謂人雖聞法 不能修行證果 為末法時也) 住世一萬年 又由錫杖在龍宮中因緣 復 令末法增住二萬年 是則末法住世總三萬年 歷年表曰 粵惟浩劫難窮 比洪荒而無始 大千等見 如朗月以臨空 一念普觀三際 詎有今古之分 法身圓攝十虗 豈有去來 之迹 然即所示見者以窺端倪 就化儀中而徵實際 一期法化 可得稽焉 降神當此土周昭王甲寅之年 至壬申歲一十九年 佛 為太子處王宮 示從人道中尊 處極榮貴之位而不貪 居至恩愛之中而不染 所以警世無常 務登道岸 真出世間之大雄 超三 界之丈夫也 從昭王癸酉 至穆王四年癸未 佛出家修行 降魔成道 示離世間 入法界 無法不證 無道不成 成等正覺 超 出一切 所以見身修證 為物作則 洵正徧知之調御 兩足(福足慧足) 尊之導師也 從甲申五年 至壬申穆王五十三年 其間四十九 年 三轉法輪 度無量眾 一音演唱 (佛以一音為說法 眾生隨類各得解) 五時(華嚴 阿含 方等 般若 法華涅槃時也) 宣敷八教(頓 漸 秘密 不定 藏 通 別 圓為八) 被機 大事了畢 示佛道圓成 一切眾生咸令開示悟入也 末後緣熟化周 拈花密付 示心法無盡 真宗綿互也 佛 應世處王宮一十九年 出家修道十二年 說法度生四十九年 共示世壽七十九年 涅槃於周穆王五十三年壬申 至東漢孝明皇帝 辛酉 金身入夢 共一千一十年 至梁武帝大通元年丁未 達磨氏西來 共一千四百八十二年 至今 皇清康熈二十八年己巳 共二千六百三十八年 祥符蔭曰 佛道無上 佛境難思 唯佛與佛 乃能知之 茲所編者 譬湛海中一滴之涓潤 太虗際毫端之微芒 然即毫微以融攝 太虗 太虗不別 就涓滴而朝宗湛海 湛海攸同 山河大地 全露法王之身 萬象森羅 不出一法所印 佛不出世而出世 佛不 度生而度生 擬議思量 覿面千里矣 宗統編年卷之二

27 宗統編年卷之三 震澤祥符寺沙門釋 紀蔭 編纂 參學門人 (秉岳秉崈秉岱秉文) 等 同校錄 常州天甯寺沙門釋 清如 重校 祖紀 祖具二義 曰本 曰述 本其道而述之也 達摩氏曰 亦不覩惡而生嫌 亦不覩善而勤措 亦不捨智而近愚 亦不拋迷而就悟 達大道兮過量 通佛心兮出度 不與凡聖同躔 超然名之曰祖 西天祖師 (西天竺國也 諸祖乘願利生 傳持宗統 託跡西竺 至二十八傳 般若智光 運照東土 大乘荷法者 方乃應運迭興) 安隱忍曰 西天諸祖 生而神悟 皆法身大士 應世繼統 當時被其化者 動至千萬 而於授受之際 卒皆一人 可見正法眼藏 之不易透 而佛祖心印之不易合也 觀夫臨機勘辨 以道合道之言 若谷響空音 不留朕迹 即甘蠅之射 不能喻其準 石火之 光 不能喻其捷 裴將軍之舞劍 不能喻其盤礡變化 非大死却活 功照俱絕 其孰至此哉 後之人以心性道理依通之迹 用相 彷彿 獅乳驢乳 固同一色 要在具眼英傑辨之 第一世祖 摩訶迦葉尊者 摩竭陀國人 姓婆羅門 父號飲澤 母號香至 梵語迦葉 此云飲光 葢以身光得名 摩訶云大 以別於三迦葉 也 清淨自居 修杜多行 禮佛於竹林精舍 佛於眾中 稱歎行業第一 後因拈花因緣付法 如佛紀所載 穆王癸酉五十四年 第一世祖摩訶迦葉尊者嗣宗統(四十四年) 祥符蔭曰 佛以大道住持 開宗垂統 祖師受勅 傳心說法 使正宗不墜 智眼常明 法王世系 毋容竊忝 故首書之 凡後正 傳宗統者皆然 甲戌五十五年 祖結集佛大藏 祖告諸比丘曰 佛已茶毗 金剛舍利 非吾等事 宜當結集法眼 毋令斷絕 乃勅眾曰 如來弟子 且莫涅槃 得神通者 宜赴 結集 於是得神通者 悉赴耆闍崛山 畢鉢羅窟 時阿難為漏未盡 不得入會 後證阿羅漢果乃入 祖告眾曰 此阿難比丘 有 大智慧 所聞佛法 如水傳器 無有遺餘 可請彼集修多羅藏 (修多羅 華言契經 即法也) 優波離持律第一 為眾紀綱 令與五百羅 漢 結集毗奈耶藏 (毗奈耶 華言善治 即律也) 祖共諸大阿羅漢等 結集阿毗曇藏(阿毗曇 華言無比法 即論也) 共王(名繄扈穆王子在位十二年按諡法既過能改曰共) 共王乙亥元年 祖住世傳法 發明(竺乾遠隔 事蹟難稽 首尼通以住世傳法槩之) 丙子二年 丁丑三年 戊寅四年 己卯五年 庚辰六年 辛巳七年 壬午八年 癸未九年 甲申十年

28 乙酉十一年 共王丙戌十二年 懿王(名囏共王子在位二十五年按諡法溫柔賢善曰懿) 懿王丁亥元年 戊子二年 己丑三年 庚寅四年 辛卯五年 壬辰六年 癸巳七年 甲午八年 乙未九年 丙申十年 丁酉十一年 戊戌十二年 己亥十三年 庚子十四年 辛丑十五年 壬寅十六年 癸卯十七年 甲辰十八年 乙巳十九年 丙午二十年 丁未二十一年 戊申二十二年 己酉二十三年 庚戌二十四年 懿王辛亥二十五年 孝王(名辟方懿王弟在位十五年按諡法慈惠愛親曰孝) 孝王壬子元年 癸丑二年 甲寅三年 乙卯四年 丙辰五年 祖住世傳法

29 祖付囑阿難傳持正法 阿難一日問祖曰 佛傳金縷袈裟外 別傳個甚麼 祖召阿難 阿難應諾 祖曰 倒却門前剎竿著 乃告阿難曰 今將正法 付囑 於汝 汝善守護 聽吾偈曰 法法本來法 無法無非法 何於一法中 有法有不法 阿難作禮奉命 祖入定雞足山以待彌勒 祖念既傳法已 當遵佛勅 念佛舍利諸塔 皆在諸天 乃凌虗徧禮已 復以夙約 辭阿闍世王 遂入雞足山 自念我今持僧伽 黎 經五十七俱胝 六十百千歲 至彌勒出世 終不致壞 乃以禪定持身 語山神曰 若阿闍世王 及阿難來 山當為開 開已 復合 祥符蔭曰 初祖紹統 住世四十四年 當世尊大法廣化之後 機緣純熟 護持密嚴無迹可見 且竺乾隔別 無從廣稽 如來一代 大教 首宣結集 誠不忝佛勅 紹隆慧命者矣 乃以禪定持身俟見慈氏 非真如來使 擔荷大法者 疇克能之 第二世祖 阿難尊者 王舍城人 姓剎利帝 父斛飯王 實如來從弟也 多聞無礙 世尊以為總持第一 丁巳六年 第二世祖阿難尊者嗣宗統(三十七年) 戊午七年 祖住世傳法 己未八年 庚申九年 辛酉十年 壬戌十一年 癸亥十二年 甲子十三年 乙丑十四年 孝王丙寅十五年 彝王(名燮孝王子在位十六年按諡法安心好靜曰彝) 彝王丁卯元年 戊辰二年 己巳三年 庚午四年 辛未五年 壬申六年 癸酉七年 甲戌八年 乙亥九年 丙子十年 丁丑十一年 戊寅十二年 己卯十三年

30 庚辰十四年 辛巳十五年 彝王壬午十六年 厲王(名胡彝王子在位十七年并共和三十四年按諡法殺戮無辜曰厲) 厲王癸未元年 甲申二年 乙酉三年 丙戌四年 丁亥五年 戊子六年 己丑七年 庚寅八年 辛卯九年 壬辰十年 癸巳十一年(景德傳燈錄作十二年誤) 祖住世傳法 祖付囑商那和修正法 示涅槃 祖將入涅槃 於恒河中流 跏趺而坐 阿闍世王 毗舍離王 皆在河側 說偈勸請 莫般涅槃 祖答偈曰 二王善嚴住 勿為苦 悲戀 涅槃當我靜 而無諸有故 復念我若向一國 則諸國或爭 應以平等度諸有情 遂於恒河中流 將入寂滅 是時山河大 地 六種震動 雪山有五百仙人 覩茲瑞應 飛空而至 禮祖足而白言 我當於長者而證佛法 願垂大慈 度脫我等 祖默然受 請 即變殑伽河 悉為金地 為其仙眾 說諸大法 復念先所度脫弟子 應當來集 須臾五百羅漢 從空而下 為諸仙人 出家 受具 其仙眾中 有二羅漢 一名商那和修 二名末田底迦 祖知是法器 而告之曰 如來以正法眼付迦葉 迦葉入定而付於 我 我今將滅 復付於汝 汝受吾教 當聽偈言 本來付有法 付了言無法 各各須自悟 悟了無無法 說偈已 復以正法眼囑 累商那和修 而命末田底迦 於罽賓國敷演大法 言已 踴身虗空 見十八變 入風輪奮迅三昧 而分身四分 一分惠忉利天 一分惠娑竭羅龍宮 一分惠阿闍世王 一分惠毗舍離王 各造寶塔 而供養之 祥符蔭曰 祖侍佛傳法 結集大藏 厥功懋矣 紹統之後 傳法利生 化行平等 要之去佛未久 正法凝然 羣機未渙 水老鶴 之言 特一時愚癡之偶然者耳 未可以參祖化也 故削而不書 第三世祖 商那和修尊者 亦名舍那婆斯 姓毗舍多 父林勝 母憍奢耶 摩突羅國人也 有胎六年而生 梵云商諾迦 此云自然服 乃西 域九枝秀草名 出則聖人降生 尊者生而此草出 昔如來行化至摩突羅國 見一青林 枝葉茂盛 語阿難曰 此林地名優留茶 吾滅後一百年 有比邱名商那和修 於此轉妙法輪 後百歲果誕和修 出家證道 受慶喜尊者法眼 至此林 遂降二火龍 龍受 三歸 遂施其地 以建梵宮 厲王甲午十二年 第三世祖商那和修尊者嗣宗統(六十二年) 乙未十三年 祖住世傳法 丙申十四年 丁酉十五年 戊戌十六年 己亥十七年(是年民以王虐畔襲王王出奔二相周召相與協和共輔太子故稱共和)

31 共和庚子元年 辛丑二年 壬寅三年 癸卯四年 甲辰五年 乙巳六年 丙午七年 丁未八年 戊申九年 己酉十年 庚戌十一年 辛亥十二年 佛入滅一百年(自此百年之後 源同派別 分為上座 大眾 二部 三百年後復分為九部十一部 絲麻相紊 水乳相溶 各執一端 具體而微矣) 壬子十三年 癸丑十四年 祖住世傳法 阿育王造塔供佛舍利 發明(造塔建剎不書 此供養莊嚴之始 故書之) 佛昔與諸比邱行乞 有一童子 心念世尊相好 手捧細沙 著佛鉢內 歡喜合掌 而發願言 以惠施善根 令得一天下一繖葢 王 即於此處生 得供養諸佛 爾時佛授記曰 佛滅度百年之後 此童子於巴連弗邑 統領一天下轉輪王 姓孔雀 名阿育 正 法治化 又復廣布我舍利 當造八萬四千塔 後童子生於巴連弗邑 日月護王宮 為太子 父王崩 鐵輪飛降 王閻浮提 後因 比邱化導 遂發宿世善根 乃至王舍城 取阿闍世王佛塔中舍利 作八萬四千金銀瑠璃玻瓈篋 盛佛舍利 又作八萬四千寶瓶 以盛此篋 役使諸鬼神 勅令於閻浮提 城邑聚落 滿一億家 立一寶塔(震旦凡十九處洛陽長千鄮山臨淄成都五處最顯著) 甲寅十五年 乙卯十六年 丙辰十七年 丁巳十八年 戊午十九年 己未二十年 庚申二十一年 辛酉二十二年 壬戌二十三年 癸亥二十四年 甲子二十五年 乙丑二十六年 丙寅二十七年 丁卯二十八年 戊辰二十九年

32 己巳三十年 庚午三十一年 辛未三十二年 壬申三十三年 癸酉三十四年 共和甲戌三十五年(是年為宣王元年) 宣王(名靜厲王子在位四十六年按諡法聖善周聞曰宣) 宣王乙亥二年 丙子三年 丁丑四年 戊寅五年 己卯六年 庚辰七年 辛巳八年 壬午九年 癸未十年 甲申十一年 乙酉十二年 丙戌十三年 丁亥十四年 戊子十五年 己丑十六年 庚寅十七年 辛卯十八年 壬辰十九年 癸巳二十年 甲午二十一年 乙未二十二年(景德傳燈錄作二十三年者誤) 祖付囑優波毱多正法 入三昧見十八變化火自焚 祖化緣既久 思付法者 尋於叱利國 得優波毱多 以為給侍 因問毱多曰 汝年幾耶 答曰 我年十七 祖曰 汝身十七性十 七耶 答曰 師髮已白 為髮白耶 心白耶 祖曰 我但髮白 非心白 毱多曰 我身十七 非性十七 祖知是法器 後三載 遂為落髮受具 而以法眼付囑之 付法偈曰 非法亦非心 無心亦無法 說是心法時 是法非心法 付法已 即隱於罽賓國南象 白山中 後於三昧中 見毱多徒眾多懈慢 乃往彼正之 毱多見師至 頂禮次 祖以右手上指 即有香乳 自空而注 問毱多 曰 汝識之乎 毱多不測 遂入三昧觀察 亦不能測 乃請曰 是果何三昧耶 祖曰 是謂龍奮迅三昧 如是五百三昧 汝皆未 知之 復曰 如來三昧 辟支不識 辟支三昧 阿羅漢不識 吾師阿難三昧 而我不識 今我三昧 汝豈識乎 是三昧者 心不 生滅 住大慈力 遞相恭敬 其至此者 乃可識之 於是毱多弟子 皆伏而悔謝 祖復為說偈曰 通達非彼此 至聖無長短 汝 除輕慢意 疾得阿羅漢 五百比邱聞偈已 依教奉行 皆獲無漏 祖乃見十八變火光三昧 用焚其身 毱多收舍利 建塔於梵迦 羅山

33 祥符蔭曰 香乳空注 疾除輕慢 心不生滅 住大慈力 迭相恭敬 乃可識之 後世傳法利生者 可深長思矣 第四世祖 優波毱多尊者 亦名優波崛多 又名鄔波毱多 叱利國人也 姓首陀 父善意 十七出家 二十證果 紹祖行化 時號無相好 佛 前此傳法者 皆具禪法律三藏 自後律教別行 橫分五部 傳法者唯整律之大綱而已 宣王丙申二十三年 第四世祖優波毱多尊者嗣宗統(六十五年) 丁酉二十四年 祖住世傳法 戊戌二十五年 己亥二十六年 庚子二十七年 祖應阿育王請 發明(受請不書 此祖師應供之始 故書之) 阿育王建寶塔已 經四十年 白耶舍上座言 可有比邱 為佛受記 當作佛事否 我當往詣彼所 供養恭敬 上座答曰 佛涅槃 時 告阿難言 我般涅槃百歲之後 有長者子 名優波毱多 當出家學道 號無相好佛 王問今已出世否答曰 已證果傳 法 今住優留蔓茶山中 王勅羣臣 嚴駕欲往 祖遙知之 思惟若彼王來 將無量眾 驚擾山谷 殺害微蟲 誠為不便 即將一萬八 千阿羅漢眾 徑至巴連弗邑 阿育王見祖自來 大喜踴躍 設種種供養 作諸佛事(如傳所載) 辛丑二十八年 壬寅二十九年 癸卯三十年 甲辰三十一年 乙巳三十二年 祖入定降魔 祖行化至拏突羅國 得度者甚眾 由是魔宮震動 波旬愁怖 遂竭其魔力 以害正法 尊者即入三昧 觀其所由 波旬復伺便 持瓔珞縻祖頸 祖出定 取人狗蛇三尸 化為華鬘 䎡言諭波旬曰 吾此華鬘 酬汝瓔珞 波旬大喜 引頸受之 即復三尸 蟲 蛆臭壞 盡其神通 莫能去之 乃升六欲天 告諸天主 又詣梵王 求其解免 彼各告言 十力弟子 所作神變 我輩凡陋 何 能去之 波旬曰 然則奈何 梵王曰 汝可歸心尊者 即能除斷 復示偈曰 若因地倒 還因地起 離地求起 終無其理 波旬 聞已 即下天宮 至祖所 禮足哀懺 祖曰 汝自今而往 於佛法更不相嬈乎 波旬曰 誓向佛道 祖曰 汝可自唱皈依三寶 波旬合掌三唱 而三尸悉除 踴躍作禮而去 丙午三十三年 丁未三十四年 戊申三十五年 己酉三十六年 庚戌三十七年 辛亥三十八年 壬子三十九年 癸丑四十年 甲寅四十一年 乙卯四十二年 丙辰四十三年

34 丁巳四十四年 戊午四十五年 宣王己未四十六年 幽王(名宮涅在位十一年按諡法動靜亂常曰幽) 幽王庚申元年 辛酉二年 壬戌三年 癸亥四年 甲子五年 乙丑六年 丙寅七年 丁卯八年 戊辰九年 己巳十年 幽王庚午十一年 平王(名宜臼在位五十一年按諡法執事有制曰平) 平王辛未元年 壬申二年(諸侯寖盛政出方伯) 癸酉三年 甲戌四年 乙亥五年 丙子六年 丁丑七年 戊寅八年 己卯九年 庚辰十年 辛巳十一年 壬午十二年 癸未十三年 甲申十四年 乙酉十五年 丙戌十六年 丁亥十七年 戊子十八年 己丑十九年

35 庚寅二十年 辛卯二十一年 佛滅後二百年 壬辰二十二年 癸巳二十三年 甲午二十四年 乙未二十五年 丙申二十六年 丁酉二十七年 戊戌二十八年 己亥二十九年 庚子三十年(景德傳燈錄作三十一年者誤) 祖住世傳法 祖付囑提多迦正法眼藏 祖在世化導 證果最多 每度一人 以一籌置於石室 其室縱十八肘 廣十二肘 充滿其間 最後有一長者子 名曰香眾 來禮 祖求出家 祖問曰 汝身出家 心出家 答曰 我求出家 非為身心 祖曰 不為身心 復誰出家 答曰 夫出家者 無我我 故 無我我故 即心不生滅 心不生滅 即是常道 諸佛亦常 心無形相 其體亦然 祖曰 汝當大悟 心自通達 宜依佛法 僧 紹隆聖種 即為剃度 授具足戒 仍告之曰 汝父夢金日而生 汝可名提多迦 如來以大法眼藏 次第傳授 以至於我 今 以付汝 聽吾偈言 心自本來心 本心非有法 有法有本心 非心非本法 祖示涅槃 付法已 祖乃踴身虗空 見十八變 却復本座 跏趺而逝 提多迦以石室內籌茶毗之 收舍利建塔供養 祥符蔭曰 宗門凡聖等忘 不尚通力 然祖滅皆示神變者 定慧力深 自然成見 非有心強為也 第五世祖 提多迦尊者 摩伽陀國人也 初名香眾 父夢金日自屋而出 照耀天地 前有大山 諸寶嚴飾 山頂泉湧 滂沱四流 後遇毱多 尊者 為解之曰 寶山者 吾身也 泉湧者 法無盡也 日從屋出者 汝今人道之相也 照耀天地者 汝智慧超越也 因為更今 名 梵云提多迦 此云通真量 尊者聞已 踴躍述偈云 巍巍七寶山 常出智慧泉 回為真法味 能度諸有緣 毱多尊者 亦說 偈曰 我法傳於汝 當見大智慧 金日從屋出 照耀於天地 祖禮謝 平王辛丑三十一年 第五世祖提多迦尊者嗣宗統(四十九年) 壬寅三十二年 祖住世傳法 癸卯三十三年 甲辰三十四年 乙巳三十五年 丙午三十六年 丁未三十七年 戊申三十八年 己酉三十九年

36 庚戌四十年 辛亥四十一年 壬子四十二年 癸丑四十三年 甲寅四十四年 乙卯四十五年 丙辰四十六年 丁巳四十七年 戊午四十八年 己未四十九年(魯隱公元年) 孔子春秋編年始此 庚申五十年 辛酉五十一年 桓王(諱林平王孫在位二十三年按諡法克敬勤民曰桓) 桓王壬戌元年 癸亥二年 甲子三年 乙丑四年 丙寅五年 丁卯六年 戊辰七年 己巳八年 庚午九年 辛未十年 壬申十一年 癸酉十二年 甲戌十三年 乙亥十四年 丙子十五年 丁丑十六年 戊寅十七年 己卯十八年 庚辰十九年 辛巳二十年 壬午二十一年 癸未二十二年

37 甲申二十三年 莊王(桓王子諱佗在位十五年按諡法武而不遂曰莊) 莊王乙酉元年 丙戌二年 丁亥三年 戊子四年 己丑五年(景德傳燈錄作七年者誤) 祖住世傳法 祖度仙人彌遮迦付正法眼 祖至中印度 彼國有八千大仙 彌遮迦為首 聞祖至 率眾瞻禮 謂祖曰 昔與師同生梵天 我遇阿私陀仙 授我仙法 師逢十 力弟子 修習禪那 自此報分殊途 已經六劫 祖曰 支離累劫 誠哉不虗 今可捨邪歸正 以入佛乘 彌遮迦曰 昔阿私陀仙 授我記云 汝到後六劫 當遇同學 獲無漏果 今也相遇 非夙緣耶 願師慈悲 令我解脫 祖即度出家 命諸聖授戒 其餘仙 眾 始生我慢 祖示大神通 於是俱發菩提心 一時出家 祖乃告彌遮迦曰 昔如來以正法眼藏 密付迦葉 展轉相授 而至於 我 我今付汝 當護念之 乃說偈曰 通達本法心 無法無非法 悟了同未悟 無心亦無法 祖示涅槃 說偈已 踴身虗空 作十八變 火光三昧 自焚其軀 彌遮迦與八千比邱 同收舍利 於班茶山中 起塔供養 祥符蔭曰 世人不知仙佛之分 往往煉形養氣 貪戀仙術 冀圖長生 不達大道 枉用工夫 棄金擔草 誠為可惜 譬如遠客思 歸 於路多涉邱園 祇增旅夢廻環 家鄉迢遞耳 復有躭迷喪失 以致孤露伶俜 將來不知何所底止 夫人於茫茫生死海中 生 一脫離之念 豈非背塵合覺之時 乃以不遇良師 空遭困頓 一時受誤 累劫支離 觀於尊者 可以泠然矣 第六世祖 彌遮迦尊者中印度人 莊王庚寅六年 第六世祖彌遮迦尊者嗣宗統(五十五年) 辛卯七年 祖住世傳法 壬辰八年 癸巳九年 甲午十年 乙未十一年 丙申十二年 丁酉十三年 戊戌十四年 己亥十五年 釐王(諱胡莊王子在位五年按諡法有罰而還曰釐) 王庚子元年 五霸次興 辛丑二年 壬寅三年

38 癸卯四年 甲辰五年 惠王(諱閬 王子在位二十六年按諡法柔質慈民曰惠) 惠王乙巳元年 丙午二年 丁未三年 戊申四年 己酉五年 庚戌六年 辛亥七年 壬子八年 癸丑九年 甲寅十年 乙卯十一年 丙辰十二年 丁巳十三年 戊午十四年 己未十五年 庚申十六年 辛酉十七年 壬戌十八年 癸亥十九年 甲子二十年 乙丑二十一年 丙寅二十二年 丁卯二十三年 戊辰二十四年 己巳二十五年 庚午二十六年 襄王(諱鄭惠王子在位三十二年按諡法辟地有德曰襄) 襄王辛未元年 佛滅後三百年(此後龍猛菩薩造中論 提婆諸大論師 造百論) 壬申二年 癸酉三年 甲戌四年

39 乙亥五年 丙子六年 丁丑七年 戊寅八年 己卯九年 庚辰十年 辛巳十一年 壬午十二年 癸未十三年 甲申十四年(景德傳燈錄作十七年者誤) 祖住世傳法 祖付婆須密 正法示涅槃 祖遊化至北天竺國 見雉堞之上 有金色祥雲 歎曰 斯道人氣也 必有大士為吾嗣 乃入城 於闤闠間 有一人 手持酒器 逆而問曰 師何方來 欲往何所 祖曰 從自性來 欲往無處 曰識我手中物否 祖曰 此是觸器 而負淨者 曰師識我否 祖 曰 我即不識 識即非我 復謂之曰 汝試自稱名氏 吾當後示本因 彼說偈曰 我從無量劫 至於生此國 本姓頗羅墮 名字 婆須蜜 祖曰 我師提多迦說 世尊昔遊北印度 語阿難言 此國中 吾滅度後三百年 有一聖人 姓頗羅墮 名婆須蜜 而於 禪祖 當獲第七世 世尊記汝 汝應出家 彼乃置器禮祖 側立而言曰 我思往劫 甞作檀那 獻一如來寶座 彼佛記我曰 汝 於賢劫釋迦法中宣傳至教 今符師說 願加度脫 祖即與披剃 復圓戒相 乃告之曰 正法眼藏 今付於汝 勿令斷絕 乃說偈 曰 無心無可得 說得不名法 若了心非心 始解心心法 祖說偈已 入師子奮迅三昧 踴身虗空 高七多羅樹 却復本座 化 火自焚 婆須蜜收靈骨 貯七寶函 建浮圖置於上級 宗統編年卷之三

40 宗統編年卷之四 第七世祖 婆須蜜尊者北天竺國人也 襄王乙酉十五年 第七世祖婆須蜜尊者嗣宗統(四十七年) 丙戌十六年 祖住世傳法 丁亥十七年 戊子十八年 己丑十九年 庚寅二十年 辛卯二十一年 壬辰二十二年 癸巳二十三年 甲午二十四年 乙未二十五年 丙申二十六年 丁酉二十七年 戊戌二十八年 己亥二十九年 庚子三十年 辛丑三十一年 壬寅三十二年 頃王(諱壬臣襄王子在位六年按諡法甄心動懼曰頃) 頃王癸卯元年 甲辰二年 乙巳三年 丙午四年 丁未五年 戊申六年 匡王(諱班頃王子在位六年按諡法貞心大度曰匡) 匡王己酉元年 庚戌二年 辛亥三年

41 壬子四年 癸丑五年 甲寅六年 定王(諱瑜匡王弟在位二十一年按諡法安民法古曰定) 定王乙卯元年 丙辰二年 丁巳三年 道教聖人老子生於楚(九月十四日 生于楚國陳郡苦縣賴鄉曲仁里 父姓韓 名乾 字元畢 母曰精敷 孕八十年 而生于李樹下 因以為姓 名耳 字伯陽 身長四尺六寸 願凸 眉麤 反唇騫鼻 [骨*專]尖胯闊 聃耳髼頭 諡曰聃) 祥符蔭曰 三教之道 用處不同 孔氏之教 倫理道德 無過不及 遵而行之 時中聖人也 老子之教 清淨無為 澹泊守玄 遵而行之 清修善人也 達秉彝之原 盡心性之量 則非佛道孰從哉 三代而後 人根不一 儒釋而外 自應有老子之教 介於 二者之間 収攝流品 昔吳尚書令闞澤對孫權曰 若將孔老之教 比校佛法 遠之遠矣 所以然者 孔老設教 法天制用 不敢 違天 如來說法 諸天奉行 不敢違佛 以此言之 實非比對明矣 老子生於周定王三年 佛滅於穆王五十三年 相去三百四十 五年 定王戊午四年 己未五年 庚申六年 辛酉七年 壬戌八年 癸亥九年 甲子十年 乙丑十一年 丙寅十二年 丁卯十三年 戊辰十四年 己巳十五年 庚午十六年 辛未十七年(景德傳燈錄作十九年者誤) 祖住世傳法 祖付佛陀難提正法 入慈心三昧示寂 祖行化至迦摩羅國 廣興佛事 於法座前 有智者自稱我名佛陀難提 今與師論義 祖曰 仁者 論即不義 義即不論 若擬論 義 終非義論 難提知師義勝 心即欽服曰 我願求道 霑甘露味 祖遂與剃度 而授具戒 復告之曰 如來正法眼藏 我今付 汝 汝當護持 乃說偈曰 心同虗空界 示等虗空法 證得虗空時 無是無非法 即入慈心三昧 時梵王帝釋 及諸天眾 俱來 作禮 而說偈言 賢劫眾聖祖 而當第七位 尊者哀念我 請為宣佛地 祖從三昧起 示眾曰 我所得法 而非有故 若識佛 地 離有無故 語已 還入三昧 示涅槃相 難提即於本座 起七寶塔 以供全身 第八世祖 佛陀難提尊者 迦摩羅國人也 姓瞿曇氏 頂有肉髻 辯才無礙 定王壬申十八年 第八世祖佛陀難提尊者嗣宗統(五十五年)

42 癸酉十九年 祖住世傳法 甲戌二十年 乙亥二十一年 簡王(諱彝定王子在位十四年按諡法平彝不訾曰簡) 簡王丙子元年 丁丑二年 戊寅三年 己卯四年 庚辰五年 辛巳六年 壬午七年 癸未八年 甲申九年 乙酉十年 丙戌十一年 丁亥十二年 戊子十三年 己丑十四年 祖住世傳法 靈王(諱泄心簡王子在位二十七年按諡法亂而不損曰靈) 靈王庚寅元年 辛卯二年 壬辰三年 癸巳四年 甲午五年 乙未六年 丙申七年 丁酉八年 戊戌九年 己亥十年 庚子十一年 辛丑十二年 壬寅十三年 癸卯十四年

43 甲辰十五年 乙巳十六年 丙午十七年 丁未十八年 戊申十九年 己酉二十年 庚戌二十一年 儒教聖人孔子生於魯(十一月初四日 生于魯國兗州鄒邑縣平鄉晉昌里 按殷本紀 孔子父姓叔梁 名紇 為鄒邑縣宰 先娶鄒氏女 生子孟皮 不才 後娶顏氏女曰徵在 禱于尼 邱山神 而生孔子 生而有髮 身長九尺六寸 腰帶十圍 垂手過膝 河眸海口 龍顏方顙 鳳顒燕頷 虬髭虎視 有中和之德 衣莊而嚴 色溫而厲 有四十二表 自易姓曰孔 名丘 字仲尼 先祖殷之後裔 頴考叔弗何 至紇移居魯 易姓叔梁 孔子追昔殷宋之後 以子配一 更姓孔氏) 辛亥二十二年 佛滅後四百年(時彌羅國五百羅漢 依法智論 造毗婆沙論) 祥符蔭曰 佛教之有論 猶儒書之有註疏也 聖賢之言 垂教後世 非註疏而理不詳明 如來之教 廣度眾生 非諸法身大士 闡論發明 則久而執法相生 諸見難融 朱程集註 乃孔孟之羽翼 大士造論 實法苑之功臣也 壬子二十三年 癸丑二十四年 甲寅二十五年 乙卯二十六年 丙辰二十七年 景王(諱貴靈王子在位二十五年按諡法出義而濟曰景) 景王丁巳元年 戊午二年 己未三年 庚申四年 辛酉五年 壬戌六年 癸亥七年 甲子八年 乙丑九年 丙寅十年(景德傳燈錄作十二年者誤) 祖付囑伏䭾蜜多正法 示寂 祖行化至迦提國 毗舍羅家 見舍上有白光上騰 謂其徒曰 此家有聖人 口無言說 真大乘器 長者出致禮 問何所須 曰我 求侍者 長者曰 我有一子 名伏䭾蜜多 年已五十 口未曾言 足未曾履 祖曰 如汝所說 真吾弟子 伏䭾聞之 遽起禮 拜 以偈問曰 父母非我親 誰是最親者 諸佛非我道 誰是最道者 祖以偈答曰 汝言與心親 父母非可比 汝行與道合 諸 佛心即是 外求有相佛 與汝不相似 欲識汝本心 非合亦非離 伏馱聞偈己 便行七步 祖曰 此子昔曾值佛 悲願廣大 慮 父母愛情難捨 故不言不履耳 長者遂捨令出家 祖尋投具戒 付法說偈曰 虗空無內外 心法亦如此 若了虗空故 是達真如 理 伏䭾承祖付囑 即超身虗空 散眾寶華 說偈讚曰 我師禪祖中 當得為第八 法化眾無量 悉獲阿羅漢 爾時祖即起本 座 見大神變 却復本座 儼然寂滅 眾即其所 建塔以閟全身 存考(伏駄聞之 景德傳燈錄 作尊者見之 謂祖 便 許其見也 傳法正宗記 作其父母即持其子而與 則是先但聽其所言 後始見其子形 父母持而出見祖也)

44 第九世祖 伏䭾蜜多尊者迦提國人也姓毗舍羅 景王丁卯十一年 第九世祖伏䭾蜜多尊者嗣宗統(四十八年) 戊辰十二年 祖住世傳法 己巳十三年 庚午十四年 辛未十五年 壬申十六年 癸酉十七年 甲戌十八年 乙亥十九年 丙子二十年 丁丑二十一年 戊寅二十二年 己卯二十三年 老聃卒 庚辰二十四年 辛巳二十五年 敬王(諱丐景王子在位四十五年按諡法合善典法曰敬) 敬王壬午元年 癸未二年 甲申三年 乙酉四年 丙戌五年 丁亥六年 戊子七年 己丑八年 庚寅九年 辛卯十年 壬辰十一年 癸巳十二年 甲午十三年 乙未十四年

45 丙申十五年 丁酉十六年 戊戌十七年 己亥十八年 庚子十九年 辛丑二十年 壬寅二十一年 癸卯二十二年 祖至中印度 甲辰二十三年 乙巳二十四年 丙午二十五年 丁未二十六年 戊申二十七年 己酉二十八年 庚戌二十九年 祖攝化異論 中印國王信邪 祖躬持赤旛 化諸異論 改邪歸正 辛亥三十年 壬子三十一年 癸丑三十二年 甲寅三十三年(景德傳燈錄作三十五年者誤) 祖付囑脇尊者正法 入三昧涅槃 祖行化於中印度 有長者香葢 携一子而來瞻禮曰 此子處胎六十年 甞有一仙謂此兒骨相非常 今遇尊者 可令出家 祖即與 落髮 羯磨之際 祥光燭座 感舍利三七粒見前 自此精進忘疲 祖遂付法 說偈曰 真理本無名 因名顯真理 受得真實法 非真亦非偽 偈已 即入滅盡三昧 而般涅槃 收舍利建塔於那蘭陀寺 第十世祖 脇尊者中印度人 性氏未詳 精進不眠 脇不至席遂稱脇尊者 本名難生 以處胎六十年 將誕之夕 母夢白象載一寶座 座置 一明珠 入門乃生 生而神光燭室 體有奇香 及長 雖穀食 絕無穢滓 敬王乙卯三十四年 第十世祖脇尊者嗣宗統(四十五年) 丙辰三十五年 祖住世傳法 丁巳三十六年 戊午三十七年 己未三十八年

46 庚申三十九年 辛酉四十年 壬戌四十一年 孔子卒於魯(時年七十三歲 四月己丑 孔子蚤作 負手而曳杖 逍遙於門 歌曰 泰山其頹乎 梁木其壞乎 哲人其萎乎 既歌而入 當戶而坐 子貢聞之曰 泰山其頹 則吾將安 仰 梁木其壞 哲人其萎 則吾將安放 夫子殆將病也 遂趨而入 孔子曰 賜 予疇昔之夜 夢奠於兩楹之間 夫明王不興 而天下孰能宗予 予殆將死也 寢疾七日而沒 塟魯城北泗 上 門弟子集魯論語凡二十篇) 祥符蔭曰 三皇以前 湻風沕穆 五帝之始 伏羲畫八卦 造書契 而治世之道始肇其端 神農藝五穀 辨藥石 而民免饑虗夭 札 黃帝作制度 立星官 定氣運 聿為文明之漸 非復樸野之初矣 唐堯之時 風氣漸開 人文漸著 帝德光被四表 而黎民 於變時雍 克明峻德 實發聖學之源 中庸九經 亦始於此 開後世聖人之教者 堯也 虞舜重華上協 恭己無為 而天下治 明明德於天下 舜則有之 堯之命舜者曰 允執厥中 舜之命禹 則益以人心惟危 道心惟微 惟精惟一 此十六字之傳 為治 世心學之大要 禹無間然 德盛神化 而其功為不可及也 湯武順天應人 與時偕行 文質損益 變化適中 堯舜性之 全體是 道 湯武身之 修道設教 三代之季 春秋之際 岑岌乎難言之矣 孔子聖德天生 而好古敏求 祖述堯舜 憲章文武 不得其 位 以道教天下後世 如春風之行萬物 日月之貫四時 三皇五帝以來之道 至孔子集厥大成 治世之教 無以加焉者也 及孔 子之門者 顏回曾參 端木賜 閔損等為最 顏子生知近道 竭才卓立 不幸蚤卒 孔子傷之 有喪予之慟 曾子克己省察 盡 心忠恕 以一唯傳一貫之道 釋明德新民 修齊治平之要 而孔子之聖學以傳 孔子生鯉 伯魚 亦蚤卒 鯉生伋字子思 子思 子作中庸 發明孔子之道 本於天性 成於人道 誠明參贊 極之無聲無臭 而與天地合其德矣 孔子之道 傳於曾子 闡於子 思 子思後傳孟子 聖脉淵源 澤流後世 孔子作春秋 絕筆於西狩獲麟以天道終 此西方聖人之教 將化行震旦之祥也 自三 皇建極以來 至春秋西狩獲麟庚申之歲 凡歷三百二十六萬七千年 迦文佛滅後 凡四百七十年 或謂祥符曰 天地死生之故 孔子非不知之 葢不欲明言耳 祥符曰 聖人無隱 曰若然 則孔子未之知乎 祥符曰 聖人無所 不知 曰何以不明言也 祥符曰 聖人甞繫易矣 繫之辭曰 仰以觀於天文 俯以察於地理 是故知幽明之故 原始反終 故知 死生之說 精氣為物 遊魂為變 是故知鬼神之情狀 與天地相似故不違 知周乎萬物 而道濟天下 故不過 旁行而不流 樂 天知命 故不憂 安土敦乎仁 故能愛 範圍天地之化而不過 曲成萬物而不遺 通乎晝夜之道而知 故神無方而易無體 又 曰 天生神物 聖人則之 天地變化 聖人效之 天垂象見吉凶 聖人象之 河出圖 洛出書 聖人則之 又曰 過此以往 未 之或知 窮神知化 德之盛也 孔子之言如此 而謂之不知可乎 然孔子聖人 猶是人也 擬之於天 則有間矣 而曰天生德於 予 天之於佛 夫何如哉 孔子五十而知天命 佛則一念普觀無量劫 無去無來亦無住 孔子曰 寂然不動 感而遂通天下之 故 又曰 不逆詐不億不信 抑亦先覺者是賢乎 又子絕四 毋意必固我 從心所欲不逾矩焉 非天下之至神 其孰能與於此 孔子葢天地間之聖人也 天地間之聖人 而何必求之以天地之外哉 佛葢出世之大聖人也 知見廣大 具六神通 唯其具宿命 通 則一念超入無際 唯其其天眼通 則一瞬徧周太虗 是故天地死生之極致 非佛孰能了了宣揚 如指諸掌乎 非佛法孰能一 念圓證 頓離真妄乎 同歸而殊途 一致而百慮 仁者見之謂之仁 智者見之謂之智 神而明之 存乎其人 苟非其人 道不虗 行 故曰 百姓日用而不知 君子之道 民鮮能也久矣 或曰 易之所謂精氣為物者 以陰精陽氣聚而成物 神之伸 謂人之生也 遊魂為變者 以魂遊魄降 散而為變 鬼之歸 謂人 之死也 此原始反終 故知死生之說也 其義何居 祥符曰 此其所以未了生死之本也 生死之本 本於一心 非陰陽二氣聚散 之謂也 其曰 聚而成物 物何以聚 其曰 以死為歸 歸於何所 不可茫茫造化 無自而聚 杳杳無知 歸於斷滅也 知生死 本乎一心 陰陽魂魄之說 皆一念圓攝而無遺 其詳晰楞嚴言之矣 覽之自當洞若觀火 宋儒之言似也 而非孔子之旨 孔子 曰 易與天地準 故能彌綸天地之道 非天地之道 不出此心乎 思之則自得矣 或曰 易之所謂仰以觀於天文 俯以察於地理者 謂在天成象 在地成形 聖人則之 理而已矣 非真有所謂天也 祥符曰 理 固可以則天 而不可謂天為理 即以詩書孔子之言證之 如曰 天降下民 不可謂理降下民也 如曰 天視自我民視 不可謂理 視自我民視也 如曰 文王陟降 在帝左右 不可謂在理左右也 如曰 上帝既命 不可謂上理既命也 如曰 天生德於予 不 可謂理生德於予也 如今九五之尊稱天子 不可謂理子也 儒之言天 亦彰明校著矣 但居人境 而未能上徹乎天界 故極而稱 之曰上帝 仰而望之曰彼蒼者天 葢其視天固已高高而不可逾矣 抑知天地之大 亦自我一心而建立哉 或曰 易有云 一陰一陽之謂道 繼之者善也 成之者性也 願聞其說 祥符曰 此一陰一陽 宜作體用看 繼宜作發用看 孟 子曰 乃若其情 則可以為善也 成宜作體具看 我固有之矣 非由外爍我者也 故曰 成性存 存道義之門 問曰 治世之教 儒宗尚矣 儒宗道統 孟子而後 可得聞乎 今學士經生 皆宗朱子 而象山議論知見 及良知良能之說 可 參合乎 祥符蔭曰 儒宗道統 至孟子而大綱未墜 秦漢之間 紛然龐雜 既未可語夫聖學之醇 即唐昌黎振起斯文 推尊聖 學 其功未為不鉅 然亦未可語夫大道之要 至宋濂溪周子 博學力行 著易說易通 上接洙泗 下逮河洛 明道伊川兩程子承 其學 發孔孟心傳之秘蘊 為後世理學之淵藪 秦漢而後 實稱周程 新安朱子 經書集註 會諸儒之全 而得治世之要 講學 尊經 使後世學者 確然有畫一之章程 可行可守 朱子誠有功於聖學者矣 橫渠張子 見二程後 深明易理 而有意復三代之 治 故今之學者 皆曰周程張朱 謝上蔡 游定夫 楊龜山等 皆遊二程之門 上蔡之說 一轉而為張子韶 再轉而為陸子靜 象山陸子 幼時問其父曰 天地何所窮際 父笑而不答 遂深思之 至忘寢食 後因讀書至宇宙二字 解者曰 四方上下曰宇 往古來今曰宙 忽大省 曰 元來無窮 乃援筆書曰 宇宙內事 乃己分內事 己分內事 乃宇宙內事 又曰 東海有聖人出 焉 此心同也 此理同也 西海有聖人出焉 此心同也 此理同也 千百世之上 有聖人出焉 此心同也 此理同也 千百世之 下 有聖人出焉 此心同也 此理同也 象山葢已豁然貫通 而明吾心之全體大用 會萬物之表裏精粗矣 明陽明龍溪兩王氏 良知良能之說 近於象山 合而論之 朱子之格物致知 是會用歸體 下學上達 博學於文 約之以禮 而可以弗畔也 陸子之

47 知致格物 而曰六經皆我註脚 即周子之無極而太極 無極而太極 非謂太極之前 有個無極 無極生出那太極來 無極而太 極 葢欲人之不執太極以為極 不執太極以為極 而易之體用 千變萬化 不可端倪 格物致知 知致物格 初非兩樣 大學先 言知止而后有定 後言致知在格物 條目亦自了然 中庸言自誠明 天之道 自明誠 人之道 誠則明 明則誠 始終何甞二 致 但修道立教 主乎中庸 陸子之言 高明者德性可尊 而朱子之言 中庸之道不離問學也 尊德性而道問學 可分乎不可分 乎 教化雖有經權 道體初無隔礙 苟志於道 何庸分門別徑於其間哉 問曰 宋時理學諸儒 究心禪宗 潛有師承證悟者 未一 如茂叔之於晦堂東林 (周敦頤字茂叔 舂陵人 初見晦堂心 問教外別傳之旨 心諭之 曰 只消向你自家屋裏打點 孔子謂朝聞道夕死可矣 畢竟以何為道 夕死可耶 顏子不改其樂 所樂何事 但於此究竟 久久自然有箇契合處 又扣東林總 總曰 吾佛謂實際理地 即 真實無妄 誠也 大哉乾元 萬物資始 資此實理 乾道變化 各正性命 正此實理 天地聖人之道 至誠而已 必要著一路實地工夫 直至於一旦豁然悟入 不可只在言語上會 又甞與 總論性 及理法界 事法界 至於理事交徹 泠然獨會 遂著太極圖說 語語出自東林口訣 一日忽見窗前草生 乃曰 與自家意思一般 作偈曰 昔本不迷今不悟 心融境會豁幽潛 草 深窗外松當道 盡日令人看不厭 甞曰 吾此妙心 非東林啟廸 無由表裏洞然) 南軒栻之於卍菴顏 (張南軒栻字敬夫 問道於卍菴道顏 豁然有省 留偈曰 聞聲見色只如常 熟察精麤理自彰 脫似虗空藏碧落 曾無少剩一毫芒 後方疾革 定叟求教 栻曰 謹絕人欲之私 春融天理之妙 語訖而逝) 伯湻答儒佛之問 (程顥字伯淳 世稱明道先生 有 問儒佛同異 顥曰 公本來處還有儒佛否) 定夫審同異之辯 (游酢字定夫 官監察御史 師事二程 呂居仁問曰 定夫既從二程學 又從諸禪遊 則儒釋兩家 必無滯閡 敢問所 以不同何也 酢答曰 佛書所說 世儒亦未深考 甞見伊川云 吾之所攻者迹也 然迹安所從出哉 此事須親到此地 方能辨其同異 前輩往往不曾看佛書 故詆之如此 而其所破佛者 乃佛書正不以為然者也) 龜山亦有所得於東林 (楊時字中立 世稱龜山先生 甞與東林總論 形色天性 有所得 和陳瑩中絕句曰 畫前有易方知易 歷上求玄恐未玄 白首紛如 成底事 蠹魚徒自老青編) 晦菴之於妙喜開善 (熹字元晦 號晦菴 婺源人 少年不樂讀時文 喜閱大慧語 悟昭昭靈靈一著 甞致書開善謙曰 向蒙妙喜開示 從前記持文字 心識計較 不得置絲毫許在胸中 但以狗子話時時提撕 願投一語 警所不逮 謙答曰 某二十年不能到無疑之地 後忽知非 勇猛直前 便是一刀兩段 把這一念 提撕狗子話頭 不要 商量 不要穿鑿 不要去知見 不要強承當 熹於言下有省 有齋居誦經詩曰 端居獨無事 聊披釋氏書 暫息塵勞累 超然與道居 門掩竹林幽 禽鳴山雨餘 了此無為法 身心同晏 如 又曰 佛氏之學 與吾儒甚相似 如云有物先天地 無形本寂寥 能為萬象主 不逐四時凋 撲落非他物 縱橫不是塵 山河及大地 全露法王身 看他是甚麼見識 又曰 佛家有三 門 曰教 曰律 曰禪 禪皆不立文字 直下識心見性 律法甚嚴 毫髮不容罪過 教有三項 曰天台教 曰慈恩教 曰延壽教 延壽教南方無傳 其學近禪 天台教專理會講解 慈恩教 亦只是講解 吾儒若見得道理透 就自己心上理會得本領 便是兼得禪的 講說辯訂 便是兼得教的 動繇規矩 便是兼得律的 看來今人多言為事所奪 有妨講學 此皆是不能使船 嫌 溪曲耳 遇富貴 就富貴上做工夫 遇貧賤 就貧賤上做工夫 語有之 假使鐵輪頂上旋 定慧圓明終不失 世間萬事顛倒 迷妄躭嗜戀著 無一不是戲劇 真不堪著眼也 瑞巖和尚每日 間 常自問主人公惺惺否 又自答曰惺惺 今時學者却不如此) 皆於禪學 實有徹證師承 俱秘而不言 何也 祥符蔭曰 名教有儒釋之分 道心無 異同之別 孟子曰 君子深造之以道 欲其自得之也 自得之則居之安 資之深 取之左右逢其源 詩云 左之左之 無不宜 之 右之右之 無不有之 唯其有之 是以似之 儒門君子 不欲深造以道 思自得之則已 如欲深造以道思自得之 而不究心 禪宗 證悟助發 而能居之安 資之深 取之左右逢源者 未之有也 元公晦菴等諸子 皆確有證悟 唯其有之 是以似之 所 以著述 闡明聖人從上相承之道要 而心傳無間 理事交徹 表裏洞然 為後學之模楷 作治世之章程 良有以也 但儒釋門 庭 天然各別 治世出世之教 不可相涉 如晝夜之不相到 如陰陽之不同用 迦文說法 不及儒宗 豈佛塵剎分身 有遺迹 哉 誠以有可使由 而不必使知者 顯密之機所宜然也 迦文之教未至 知迦文者 孔子而已 孔子所謂西方之人有聖者焉 迦 文是也 西狩獲麟 教流此土之象 麟者聖人之瑞 西者迦文之方 孔子書之 喜其道之將至也 元公晦菴諸子 主持儒宗 何 獨不然 易地皆同 歸源無二 大凡造詣貴醇 而教化主一 一則使人趨向有定志 醇則使人踐履不分馳 儒門不顯言禪學者 欲以醇一之教正人心也 人心正則大道自明 資深逢源 如人飲水 冷暖自知 法身大士 豈分城壍於其間哉 世間工巧伎藝 尚資助發 方臻其妙 矧學道者 而可有所不造其極乎 夫死生之際 孔聖非絕而不言也 其所以為教 與宗門之機用 有相似 處 而曰朝聞道 夕死可矣者 深見道之不 可不聞 而死之不可以昧昧焉已也 又其朝聞之道 決非所謂仁義忠信也明矣 學 佛知儒 又何嫌焉 或問 孟子闢異端 距楊墨 世人不察 以異端為佛老 願明其說 祥符蔭曰 異端者 非聖人之道 而別為異端者也 聖人之 道 自其身心而言 身欲修而心欲正 自其家國而言 家欲齊而國欲冶 修身正心之道 在誠意致知格物 以明其明德也 齊家 治國之道 在於孝事君弟事長 而明其明德於天下也 楊氏為我 是無君也 墨氏兼愛 是無父也 無君無父 異於聖人之道 矣 孟子闢之距之 以其異於聖人之道也 我佛設教 首重君親 而孝與忠 實務乎其深且遠者 佛制戒律 一則曰孝順心 再 則曰孝順父母 出家學道 志在先報君親之恩 而非棄倫絕物 以背馳名教也 惻隱之心 仁之端也 佛之慈悲 則擴乎仁之全 體 羞惡之心 義之端也 佛之禁戒 則充類至義之盡 辭讓之心 禮之端也 佛之清淨威儀 則盡天理節文而極人事之儀則 是非之心 智之端也 佛之光明通達 則智周內外 而見徹古今 孟子之所謂仁義禮智 皆聖道之大端 而佛教實統大端之全 無以異也 孟子道性善 而曰人皆可以為堯舜 佛之言曰 一切含靈 皆有佛性 而各具如來智慧德相 孟子之言曰 盡其心 者 知其性也 知其性則知天矣 佛直示人明心見性 而曰在天同天 在人同人 其言其教無以異也 無以異而何以曰異端 聖 人之道 用處不同 此猶就其形迹言之 若究其指歸 審其精要 則用處實無不同也 使孔子孟子之時 而佛教已入此土 孔子 孟子亦必信其道同 而不以為異 觀孔子之答商太宰問聖可知矣 而孔子豈過為推許哉 又豈非孔子之言 而列子妄相稱述者 哉 孟子之言實與佛教暗合 而韓文公既未深入佛教 又未詳觀楊墨之所以異於聖道處 及佛教之所以始終不異於聖道處 而槩 以孟子之距楊墨為異端 即以異端目佛氏之徒 加之以無父無君 棄倫絕物之罪 嗚呼 其亦未深求夫聖人之道 而審思其同異 也 誠深求夫聖人之道 而審思其同異 孔孟與佛 豈有二乎哉 即以形迹言 孔子棲棲四方 孟子周遊列國 又豈區區以家室 為念 晨昏拜跪為急哉 其與學佛氏之徒 相去葢亦不甚遠也 則佛老非異端亦甚明矣 何疑於孟子闢楊墨 而有妨於佛教乎 莊列諸子 南華等篇 世多以為放 又以為寓言 初非放也 亦非寓言也 思之當自得矣 敬王癸亥四十二年 甲子四十三年 乙丑四十四年 丙寅四十五年(是年元王立改元又為元王元年) 元王(諱仁敬王子在位六年按諡法行義說民曰元) 元王丁卯二年

48 戊辰三年 己巳四年 庚午五年 辛未六年 貞定王(諱介元王子在位二十八年按諡法清白守節曰貞紀行不爽曰定) 貞定王壬申元年癸酉二年 甲戌三年 乙亥四年 丙子五年 丁丑六年 戊寅七年 己卯八年 庚辰九年 辛巳十年 壬午十一年 癸未十二年 甲申十三年 乙酉十四年 丙戌十五年 丁亥十六年 戊子十七年 己丑十八年 庚寅十九年 辛卯二十年 佛滅後五百年 壬辰二十一年 癸巳二十二年 甲午二十三年 乙未二十四年 丙申二十五年 丁酉二十六年 戊戌二十七年 己亥二十八年 祖付富那夜奢正法 入寂 祖至華氏國 憩一樹下 右手指地 而告眾曰 此地變金色 當有聖人入會 言訖 即變金色 時有長者子 富那夜奢 合掌前

49 立 祖問曰 汝從何來 曰 我心非往 祖曰 汝何處住 曰 我心非止 祖曰 汝不定耶 曰 諸佛亦然 祖曰 汝非諸佛 曰 諸佛亦非 祖因說偈曰 此地變金色 預知有聖至 當坐菩提樹 覺華而成已 夜奢復說偈曰 師坐金色地 常說真實義 回光而照我 令入三摩諦 祖即度出家 復具戒品 而付法 說偈曰 真體自然真 因真說有理 領得真真法 無行亦無止 祖 付法已 即見神變 而入涅槃 化火自焚 舍利自空而下 不可勝數 四眾盛以衣裓 隨處建塔供養 第十一世祖 富那夜奢尊者 華氏國人 姓瞿曇氏 父寶身 有子七人 祖最少 幼與諸兄異尚 嘗曰 若遇大士 坐於道場 我則詣彼 親 近隨喜 及遇脇尊者 受法傳化 考王(諱嵬貞定王子在位十六年按諡法德行有成曰考) 考王庚子元年 第十一世祖富那夜奢尊者嗣宗統(五十九年) 辛丑二年 祖住世傳法 壬寅三年 癸卯四年 甲辰五年 乙巳六年 丙午七年 丁未八年 戊申九年 己酉十年 庚戌十一年 辛亥十二年 壬子十三年 癸丑十四年 甲寅十五年 乙卯十六年 威烈王(諱午考王子在位二十四年按諡法疆毅執正曰威秉德尊業曰烈) 威烈王丙辰元年丁巳二年 戊午三年 己未四年 庚申五年 辛酉六年 壬戌七年 癸亥八年 甲子九年 乙丑十年 丙寅十一年

50 丁卯十二年 戊辰十三年 己巳十四年 庚午十五年 辛未十六年 壬申十七年 癸酉十八年 甲戌十九年 乙亥二十年 丙子二十一年 丁丑二十二年(宋司馬光集通鑑始於此年) 戊寅二十三年 己卯二十四年 安王(諱驕威烈王子在位二十六年按諡法好和不爭曰安) 安王庚辰元年 辛巳二年 壬午三年 癸未四年 甲申五年 乙酉六年 丙戌七年 丁亥八年 戊子九年 己丑十年 庚寅十一年 辛卯十二年 壬辰十三年 癸巳十四年 甲午十五年 乙未十六年 丙申十七年 丁酉十八年 戊戌十九年(景德傳燈錄作十四年者誤) 祖付馬鳴正法 圓寂 祖教被無量 得果者且五百矣 因至波羅奈國 有一長者 來趣其會 祖謂眾曰 汝等識此來者耶 佛記聖者馬鳴 紹吾法者

51 也 於是馬鳴致禮問曰 我欲識佛 何者即是 祖曰 汝欲識佛 不識者是 馬鳴曰 佛既不識 焉知是乎 祖曰 既不識佛 焉知不是 曰 此是鋸義 祖曰 彼是木義 祖却問鋸義者何 曰 與師平出 馬鳴因問木義者何 祖曰 汝被我解 馬鳴豁然 省悟 遂求剃度 祖謂眾曰 此大士者 昔為毗舍利國王 以其國有一類裸人 如馬裸露 王運神通 令蠶以衣之 後生中印 度 馬人感戀悲鳴 故號馬鳴 如來懸記 滅度後六百年 馬鳴當於波羅奈國 摧伏異道 度人無量 今正是時 遂付法偈曰 迷悟如隱顯 明暗不相離 今付隱顯法 非一亦非二 付法已 即見神變 湛然圓寂 眾興寶塔 以閟全身 第十二世祖 馬鳴大士 波羅奈國人也 又謂大士鳴琴 馬感悲鳴 故稱馬鳴大士 亦名功勝 善能開誘 感導羣心 造甘蔗論十萬偈 安王己亥二十年 第十二世祖馬鳴大士嗣宗統(五十六年) 祖作起信論 佛滅後 六百年來 弘法大士 依三界唯心立性宗 依萬法唯識立相宗 各立門庭 不能融通 互相是非 祖乃作起信論以一 之 會相歸性 依一心法 立真如生滅二門 真如顯真心不迷之體 性不礙相也 生滅顯一心隨緣染淨之用 相不礙性也 人能 識破妄相 會歸一心 所謂歸源無二 斯為一路涅槃門也 庚子二十一年 祖住世傳法 辛丑二十二年 壬寅二十三年 癸卯二十四年 甲辰二十五年 乙巳二十六年 烈王(諱喜安王子在位七年按諡法秉德尊業曰烈) 烈王丙午元年 丁未二年 戊申三年 己酉四年 庚戌五年 辛亥六年 壬子七年 顯王(諱扁烈王弟在位四十八年諡法未詳) 顯王癸丑元年 甲寅二年 乙卯三年 丙辰四年 丁巳五年 戊午六年 己未七年 庚申八年

52 辛酉九年 壬戌十年 癸亥十一年 甲子十二年 乙丑十三年 丙寅十四年 丁卯十五年 戊辰十六年 己巳十七年 庚午十八年 辛未十九年 佛滅後六百年 壬申二十年 癸酉二十一年 甲戌二十二年 乙亥二十三年 丙子二十四年 丁丑二十五年 戊寅二十六年 己卯二十七年 庚辰二十八年 辛巳二十九年 壬午三十年 癸未三十一年 甲申三十二年 乙酉三十三年 丙戌三十四年 丁亥三十五年 戊子三十六年 己丑三十七年 庚寅三十八年 辛卯三十九年 壬辰四十年 癸巳四十一年 甲午四十二年(景德傳燈錄作三十七年者誤)

53 祖付迦毗摩羅大法眼藏 入定示滅 祖行化至華氏國 說法之次 忽有老人 座前仆地 祖謂眾曰 此非庸流 當有異相 言訖不見 俄從地湧出一金色人 復化為 女子 右手指祖而說偈曰 稽首長老尊 當受如來記 今於此地上 宣通第一義 說偈已 瞥然不見 祖曰 將有魔來 與吾校 力 有頃 風雨暴至 天地晦冥 祖曰 魔之來信矣 吾除當 之 即指空中 見一大金龍 奮發威神 震動山嶽 祖儼然於 座 魔事隨滅 經七日 有小蟲 大若蟭螟 潛形座下 祖以手取之 示眾曰 斯乃魔之所變 盜聽吾法耳 放之令去 魔不能 動 祖告之曰 汝但歸依三寶 即得神通 遂復本形 作禮懺悔 祖問曰 汝名誰耶 眷屬多少 曰 我名迦毗摩羅 有三千眷 屬 祖曰 盡汝神力 變化若何 曰 我化巨海 極為小事 祖曰 汝化性海得否 曰 何為性海 我未嘗知 祖即為說性海 曰 山河大地 皆依建立 三昧六通 由茲發見 迦毗摩羅聞言 遂發信心 與徒眾三千 俱求剃度 祖乃召五百羅漢 與授具 戒 復告之曰 如來大法眼藏 今當付汝 汝聽偈言 隱顯即本法 明暗元不二 今付悟了法 非取亦非離 付囑已 即入龍奮 迅三昧 挺身空中 如日輪相 然後示滅 四眾藏真體於龍龕 祥符蔭曰 祖師未聞正法時 多皆外道魔羅 纔聞性海 便成正覺 洵乎至理一言 轉凡成聖也 放下屠刀 千佛一數 人亦何 多自畫乎 宗統編年卷之四

54 宗統編年卷之五 第十三世祖 迦毗摩羅尊者 華氏國人也 初為外道 有徒三千 通諸異論 後於馬鳴尊者得法 造無我論一百偈 此論至處 無魔不摧 顯王乙未四十三年 第十三世祖迦毗摩羅尊者嗣宗統(五十八年) 丙申四十四年 祖住世傳法 丁酉四十五年 戊戌四十六年 己亥四十七年 庚子四十八年 慎靚王(諱定顯王子在位六年諡法未詳) 慎靚王辛丑元年壬寅二年 癸卯三年 甲辰四年 乙巳五年 丙午六年 赧王(諱延慎靚王子在位五十九年按諡法喪國心恤曰赧) 赧王丁未元年 戊申二年 己酉三年 庚戌四年 辛亥五年 壬子六年 癸丑七年 甲寅八年 乙卯九年 丙辰十年 丁巳十一年 戊午十二年 己未十三年 庚申十四年 辛酉十五年 壬戌十六年

55 癸亥十七年 甲子十八年 乙丑十九年 丙寅二十年 丁卯二十一年 戊辰二十二年 己巳二十三年 庚午二十四年 辛未二十五年 壬申二十六年 癸酉二十七年 甲戌二十八年 乙亥二十九年 丙子三十年 丁丑三十一年 戊寅三十二年 己卯三十三年 庚辰三十四年 辛巳三十五年 壬午三十六年 癸未三十七年 甲申三十八年 乙酉三十九年 丙戌四十年 丁亥四十一年 戊子四十二年 己丑四十三年 庚寅四十四年 辛卯四十五年 壬辰四十六年(景德傳燈錄作四十一年者誤) 祖付囑龍樹大法 示寂 祖領徒至西印度 彼有太子名雲自在 仰尊者名請於宮中供養 祖曰 如來有教 沙門不得親近國王大臣有勢之家 太子曰 今 我國城之北 有大山焉 山有一石窟 可禪寂於此否 祖曰 諾 即入彼山 行數里 逢一大蟒 祖直前不顧 盤繞祖身 祖因 與授三歸依 蟒聽訖而去 祖將至石窟 復有一老人素服而出 合掌問訊 祖曰 汝何所止 答曰 我昔嘗為比邱 多樂寂靜 有初學比邱 數來請益 而我煩於應答 起嗔恨想 命終墮為蟒身 住是窟中 今已千載 適遇尊者護聞戒法 故來謝爾 祖問 曰 此山更有何人居止 曰 此去十里 有大樹蔭覆五百大龍 其樹王名龍樹 常為龍眾說法 我亦聽受耳 祖遂與徒眾詣彼 龍樹出迎曰 深山孤寂 龍蟒所居 大德至尊 何枉神足 祖曰 我非至尊 來訪賢者 龍樹默念曰 此師能決定性 明道眼

56 否 是大聖繼真乘否 祖曰 汝雖心語 我已意知 但辦出家 何慮吾之不聖 龍樹聞已 悔謝 祖即與度脫 及五百龍眾 俱 授具戒 復告之曰 今以如來大法眼藏 付囑於汝 諦聽偈言 非隱非顯法 說是真實際 悟此隱顯法 非愚亦非智 付法已 即見神變 化火焚身 龍樹收五色舍利建塔 第十四世祖 龍樹尊者 亦名龍勝 豪貴家生 少能誦四韋陀典 善知眾藝 才辯神明 因作妖術敗 出家 誦盡閻浮經論 自謂一切智人 大龍愍之 接入龍宮 廣閱法藏 遂為龍眾所歸 遇摩羅尊者付法 所化國王外道無數 造大智度論 中論 十二門論等 數十 部(性宗祖述於此) 癸巳四十七年 第十四世祖龍樹尊者嗣宗統(五十七年) 甲午四十八年 祖住世傳法 祖入龍宮閱藏傳華嚴經下本歸 發明(華嚴經 乃法報佛 及法身大士所說 非化佛 及應化聖賢所說 故不入前時教之列) (龍宮閱藏 在未付法前 附書于此) 祖入龍宮看藏 見華嚴經有三本 上本十三世界微塵數偈 一四天下微塵數品 中本四十九萬八千八百偈 一千二百品 下本十 萬偈 四十八品 上本非佛不能知 中本惟住地菩薩乃能知之 遂記下本回歸西土 傳至東震 僅八十卷 三十九品 乃前分三 萬六千偈 尚有六萬四千偈 九品在西土 雲棲宏曰 宋儒有言 讀一部華嚴經 不如看一艮卦 此說高明者 自知其謬 庸劣 者遂信不疑 開邪見門 塞圓乘路 言不可不慎也 假令說讀一部易經 不如看一艮卦 然且不可 況佛法耶 況佛法之華嚴 耶 華嚴具無量門 諸大乘經 猶是華嚴無量門中之一門耳 華嚴天王也 諸大乘經侯封也 諸小乘經 侯封之附庸也 餘可知 矣 乙未四十九年 丙申五十年 丁酉五十一年 戊戌五十二年 己亥五十三年 庚子五十四年 辛丑五十五年 壬寅五十六年 祖至南印度化諸外道 祖行化至南印度 彼有外道五千 興大幻術 王與國人 靡然從之 不知向佛 祖感慨憫之 易其威儀 白衣持旛 每俟王出 則趨其前 或隱或顯 如是者七載 王一日忽異之 問曰 汝何者 而前吾行 追之不得 縱之不去 祖曰 吾是智人 知一切 法 王曰 汝知諸天 今何所為 祖曰 天今與修羅方戰 王曰 何以明之 祖曰 頃則徵矣 俄有戈戟手足 自空紛然而下 王遂大敬信 命諸外道皆歸禮祖 祖悉化之 令歸三寶 癸卯五十七年 甲辰五十八年 乙巳五十九年(是年西周亡) 東周君惠公(立七年) 惠公丙午元年 丁未二年 戊申三年 己酉四年 庚戌五年

57 辛亥六年 佛滅後七百年 壬子七年(是年周亡戰國七雄相次歸秦) 秦(都咸陽今西安府其先柏翳佐舜有功賜姓嬴後有非子封于秦秦仲始大莊襄并周而有天下國號秦) 莊襄王(諱楚孝文王子在位三年按諡法武而不遂曰莊辟地有德曰襄) 秦莊襄王癸丑二年(前壬子年改元) 甲寅三年 始皇帝(諱政實姓呂氏在位及并天下即帝位共三十七年) 秦王政乙卯元年丙辰二年 丁巳三年 戊午四年 己未五年 庚申六年 辛酉七年 壬戌八年 癸亥九年 甲子十年 乙丑十一年 丙寅十二年 丁卯十三年 戊辰十四年 己巳十五年 庚午十六年 辛未十七年 壬申十八年 癸酉十九年 甲戌二十年 乙亥二十一年 丙子二十二年 丁丑二十三年 戊寅二十四年 己卯二十五年 庚辰二十六年(是年秦并六國自立為始皇帝) 始皇辛巳二十七年 壬午二十八年

58 癸未二十九年(沙門室利防等一十八人來自西域帝惡其異俗以付獄俄有金剛神碎獄門而出帝懼 即厚禮遣之) 甲申三十年 乙酉三十一年 丙戌三十二年 丁亥三十三年(是年築長城) 戊子三十四年(是年秦燒詩書諸子百家語) 寶雲潛曰 震旦聖人之徒 其在震旦者 讀震旦聖人之書 則不能見震旦聖人之書之真也 西方聖人之徒 其在震旦者 讀西方 聖人之書 則實能見西方聖人之書之真也 夫震旦中西方聖人之徒 之於西方聖人 地之相去 如此其遠也 其風氣習俗 不能 無殊越也 而震旦中西方聖人之徒 實能見西方聖人之書之真 震旦中震旦聖人之徒 讀震旦聖人之書 萬不及震旦中西方聖人 之徒者 此其故何也 嬴秦氏則震旦之一大界限也 震旦國自秦焚書已前 則猶之大河已北也 自秦焚書已後 則猶之大河已南 也 震旦歷代聖人之書 非不詳且備也 李斯孽作 載籍一空 至漢始除挾書之律 而名書間出 夾雜真偽 後來唐宋諸家 各 繹其說 以為震旦聖人之書 而聖人之大經大法 往往雲埋霧塞而不可問 而西方聖人之書 自白馬駝經已來 雖音言傳譯 而 聖人之旨 未有改也 故震旦中震旦聖人之徒 不能見西方聖人之書之真 而震旦西方聖人之徒 能見西方聖人之書也真也 己丑三十五年 祖付法於迦那提婆 入月輪三昧示寂 南印度人多信福業 祖為說法 遞相謂曰 人有福業 世間第一 徒言佛性 誰能覩之 祖曰 欲見佛性 先除我慢 彼曰 佛 性大小 祖曰 非大非小 非廣非狹 無福無報 不死不生 彼聞理勝 悉回初心 祖於座上 見自在身 如滿月輪 一切眾惟 聞法音 不覩祖相 彼眾中有長者子 名迦那提婆 謂眾曰 識此相否 眾曰 目所未覩 安以知之 提婆曰 此是尊者 見佛 性體相 以示我等 葢以無相三昧 形如滿月 佛性之義 廓然虗明 言訖 輪相即隱 復居本座 而說偈言 身見圓月相 以 表諸佛體 說法無其形 用辨非聲色 彼眾聞偈 頓悟無生 咸願出家 以求解脫 祖即為剃髮 命諸聖授具 乃付法於迦那提 婆 而說偈曰 為明隱顯法 方說解脫理 於法心不證 無嗔亦無喜 付法已 入月輪三昧 廣見神變 復座凝然入寂 及七 日 天雨舍利 尊者復於座 指空語眾曰 昔拘那含佛弟子 摩訶迦尊者 有三願 一為佛時 凡有聖士化度 則天澍雨 及其 身 皆為舍利 二大地所生 皆堪為藥 療眾生病 三凡有智者 皆得所知微妙 以通宿命 今雨舍利 摩訶迦神力也 言已復 寂 迦那提婆與眾建塔 閟其全身 祥符蔭曰 祖證實相般若 才辯無礙 故於座上 見滿月輪 使一切眾 唯聞法音而不覩相 復住月輪三昧 凝然入寂 葢定慧 等持 達佛體性者矣 祥符蔭曰 別傳之道 不立文字 非棄文字也 昔尹焞問朱晦菴曰 易 乾坤二卦 斯可矣 晦菴曰 聖人設六十四卦 三百八 十四爻 後世尚不能了 坤乾二卦 豈能盡也 既而曰 子以為何人分上事 對曰 聖人分上事 曰 若是聖人分上事 乾坤二 卦亦不須 況六十四卦乎 是知道非語言文字 詳明辨別 孰從即會其真而領其全乎 馬鳴龍樹諸祖 豈非傳佛心印 而悟正法 眼藏者乎 各著論辯 摧邪顯正 非不能忘言也 救世之心切也 今之昧昧固陋者 謬扯不立文字之名 以葢己之粗鄙 而且不 識語言文字為何等 槩以一言蔽之曰文字禪 噫 文字禪豈易言哉 是猶貧兒傭丐 欲博一餐之利且無從 而詫笑大富長者之揮 金濟眾為虗費 則亦不自知其量也已 第十五世祖 迦那提婆尊者 南天竺國人也 姓毗舍羅 初求福業 兼樂辯論 後謁龍樹祖 將及門 祖知是智人 先遣侍者 以滿鉢水置於 座前 尊者覩之 即以一針投之而進 欣然契會 祖即為說法 不起於座 見月輪相 語具龍樹祖章 秦始皇庚寅三十六年 第十五世祖迦那提婆尊者嗣宗統(五十一年) 辛卯三十七年 祖住世傳法 二世(諱胡亥始皇子在位三年) 二世壬辰元年 癸巳二年 甲午三年(是年二世為趙高所殺) 漢(都長安姓劉氏)

59 高帝(諱邦字季以布衣起兵破秦滅楚而成帝業在位十二年) 漢高帝乙未元年丙申二年(十月五星聚東井) 丁酉三年 戊戌四年 己亥五年 庚子六年 辛丑七年 壬寅八年 癸卯九年 甲辰十年 祖折伏外道 祖至巴蓮弗城 聞諸外道欲障佛法 計之既久 祖乃執長旛 入彼眾中 彼問祖曰 汝何不前 祖曰 汝何不後 彼曰 汝似賤 人 祖曰 汝似良人 彼曰 汝解何法 祖曰 汝百不解 彼曰 我欲得佛 祖曰 我灼然得佛 彼曰 汝不合得 祖曰 元道 我得 汝實不得 彼曰 汝既不得 云何言得 祖曰 汝有我故 所以不得 我無我我 故自當得 彼辭既屈 乃問祖曰 汝名 何等 祖曰 我名迦那提婆 彼既夙聞祖名 乃悔過致謝 時眾中猶互興問難 祖折以無礙之辯 由是歸伏 乙巳十一年 丙午十二年 惠帝(諱盈高帝子在位七年) 惠帝丁未元年 戊申二年 己酉三年 庚戌四年 辛亥五年 壬子六年 癸丑七年 少帝(呂高后臨朝稱制共八年) 少帝甲寅元年 乙卯二年(是年少帝廢) 高后丙辰三年 丁巳四年 戊午五年 己未六年 庚申七年 辛酉八年 文帝(諱恒高帝中子在位二十三年慈惠愛人曰文) 文帝壬戌元年

60 癸亥二年 甲子三年 乙丑四年 丙寅五年 丁卯六年 戊辰七年 己巳八年 庚午九年 辛未十年 壬申十一年 癸酉十二年 甲戌十三年 乙亥十四年 丙子十五年 丁丑十六年 戊寅後元元年 己卯二年 庚辰三年 祖付羅睺羅多正法 示寂 祖至迦毗羅國 彼有長者 曰梵摩淨德 一日園樹生耳如菌 味甚美 唯長者與第二子羅睺羅多 取而食之 取已隨長 盡而復 生 自餘親屬 皆不能見 祖知其宿因 遂至其家 長者乃問其故 祖曰 汝家昔曾供養一比邱 然此比邱 道眼未明 以虗霑 信施 故報為木菌 惟汝與子 精勤供養 得以享之 又問長者 年多少 曰 七十有九 祖乃說偈曰 入道不通理 復身還信 施 汝年八十一 此樹不生耳 長者聞偈已 彌加歎伏 曰 弟子衰老 不能事師 願捨次子 隨師出家 祖曰 昔如來記 此 子當第二五百年 為大教主 今之相遇 葢符宿因 即與剃髮 而付法眼 偈曰 本對傳法人 為說解脫理 於法實無證 無終 亦無始 付法已 入奮迅定 身放八光 而歸寂滅 學眾興塔供養 第十六世祖 羅睺羅多尊者 迦毗羅國人也 辛巳後元五年 第十六世祖羅睺羅多尊者嗣宗統(四十八年) 壬午五年 祖住世傳法 癸未六年 甲申七年 景帝(諱啟文帝子在位十六年布義行剛曰景) 景帝乙酉元年 丙戌二年 丁亥三年

61 戊子四年 己丑五年 庚寅六年 辛卯七年 佛滅後八百年 壬辰中元元年 癸巳二年 甲午三年 乙未四年 丙申五年 丁酉六年 戊戌後元元年 己亥二年 庚子三年 武帝(諱徹景帝子在位五十四年威彊睿德曰武) 武帝辛丑建武元年(始建年名) 壬寅二年 癸卯三年 甲辰四年 乙巳五年 丙午六年 丁未元光元年 戊申二年 己酉三年 庚戌四年 辛亥五年 壬子六年 癸丑元朔元年 甲寅二年 乙卯三年 丙辰四年 丁巳五年 戊午六年 己未元狩元年(驃騎將軍霍去病 討休屠王 獲其金人 率長丈餘 帝以為大神 列于甘泉宮 不祭祀 但令燒香禮拜) 庚申二年

62 辛酉三年 壬戌四年 癸亥五年 甲子六年 乙丑元鼎元年 丙寅二年 丁卯三年 戊辰四年 祖付僧伽難提法眼 示寂 祖行化至室羅筏城 有河名曰金水 其味殊美 中流復見五佛影 祖告眾曰 此河之源 凡五百里 有聖者僧伽難提 居於彼 處 佛志一千年後 當紹聖位 語已 領諸學眾遡流而上 至彼 見僧伽難提 安坐入定 祖與眾 伺之 經三七日 方從定 起 祖問曰 汝心定耶 身定耶 提曰 身心俱定 祖曰 身心俱定 何有出入 提曰 雖有出入 不失定相 如金在井 金體 常寂 祖曰 若金在井 若金出井 金無動靜 何物出入 提曰 言金動靜 何物出入 言金出入 金非動靜 祖曰 若金在 井 出者何金 若金出井 在者何物 提曰 金若出井 在者非金 若金在井 出者非物 祖曰 此法不然 提曰 彼義非著 祖曰 此義當墮 提曰 彼義不成 祖曰 彼義不成 我義成矣 提曰 我義雖成 法非我故 祖曰 我義已成 我無我故 提 曰 我無我故 復成何義 祖曰 我無我故 故成汝義 提曰 仁者師誰 得是無我 祖曰 我師迦那提婆 證是無我 難提以 偈讚曰 稽首提婆師 而出於仁者 仁者無我故 我欲師仁者 祖以偈答曰 我已無我故 汝須見我我 汝若師我故 知我非我 我 難提心意豁然 即求度脫 祖曰 汝心自在 非我所繫 語已 即以右手擎金鉢 舉至梵宮 取彼香飯 將齋大眾 而大眾 忽生厭惡之心 祖曰 非我之咎 汝等自業 即命難提分座同食 眾復訝之 祖曰 汝不得食 皆由此故 當知與吾分座者 即 過去娑羅樹王如來也 愍物降跡 汝輩亦莊嚴劫中 已至三果 而未證無漏者也 眾曰 我師神力 斯可信矣 彼云過去佛者 即竊疑焉 難提知眾生慢 乃曰 世尊在日 世界平正 無有邱陵 江河溝洫 水悉甘美 草木滋茂 國土豐盈 無八苦 行十 善 自雙樹示滅八百餘年 世界邱墟 草木枯瘁 人無至信 正念輕微 不信真如 惟愛神力 言訖 以右手漸展入地 至金剛 輪際 取甘露水 以琉璃器 持至會所 大眾見之 即時欽慕 悔過作禮 於是祖命僧伽難提 而付法眼 偈曰 於法實無證 不取亦不離 法非有無相 內外云何起 難提聞命 敬奉勤至 復說偈讚曰 善哉大聖者 心明逾日月 一光照世界 暗魔無不 拔 祖付法已 安坐歸寂 四眾建塔 第十七世祖 僧伽難提尊者 室羅筏城寶莊嚴王之子也 生而能言 常讚佛事 七歲即厭世榮 以偈告父母曰 稽首大慈父 和南骨血母 我 今欲出家 幸願哀愍故 父母固止之 遂終日不食 乃許其在家出家 號僧伽難提 命沙門禪利多為之師 積十九載 未嘗退 倦 每自念言 身居王宮 何為出家 一夕天光下矚 見一路坦平 不覺徐行 約十里許 至大巖前 有石窟焉 乃燕寂於中 經十年 值羅睺羅多尊者 得法受記 武帝己巳元鼎五年 第十七世祖僧伽難提尊者嗣宗統(三十九年) 庚午六年 祖住世傳法 辛未元封元年 壬申二年 癸酉三年 甲戌四年 乙亥五年 丙子六年 丁丑太初元年 戊寅二年

63 己卯三年 庚辰四年 辛巳天漢元年 壬午二年 癸未三年 甲申四年 乙酉太始元年 丙戌二年 丁亥三年 戊子四年 己丑征和元年 庚寅二年 辛卯三年 壬辰四年 癸巳後元元年 甲午二年 昭帝(諱弗陵武帝子在位十二年改元者三聖聞周達曰昭) 昭帝乙未始元元年 丙申二年 丁酉三年 戊戌四年 己亥五年 庚子六年 辛丑元鳳元年 壬寅二年 癸卯三年 甲辰四年 乙巳五年 丙午六年 丁未元平元年 祖付伽舍耶多法 立化 祖行化至摩提國 忽有凉風襲眾 身心悅適非常 而不知其然 祖曰 此道德之風也 當有聖者出世 嗣續祖燈乎 言訖 以神 力攝諸大眾 遊歷山谷 食頃 至一峯下 謂眾曰 此峯頂有紫雲如葢 聖人居此矣 即與大眾徘徊久之 見山舍一童子 持圓 鑑直造祖前 祖問汝幾歲耶 曰 百歲 祖曰 汝年尚幼 何言百歲 曰 我不會理 正百歲耳 祖曰 汝善機耶 曰 佛言 若人生百歲 不會諸佛機 不如生一日 而得決了之 祖曰 汝手中者 當何所表 曰 諸佛大圓鑑 內外無瑕翳 兩人同得 見 心眼皆相似 彼父母聞子語 即捨令出家 祖携至本處 受具戒訖 名伽耶舍多 他時聞風吹殿鈴聲 祖問曰 鈴鳴耶 風 鳴耶 舍多曰 非風鈴鳴 我心鳴耳 祖曰 心復誰乎 舍多曰 俱寂靜故 祖曰 善哉善哉 繼吾道者 非子而誰 即付法眼

64 偈曰 心地本無生 因地從緣起 緣種不相妨 華果亦復爾 祖付法已 右手攀樹而化 大眾議曰 尊者樹下歸寂 其垂蔭後裔 乎 將奉全身於高原建塔 眾力不能舉 即樹下起塔 第十八世祖 伽耶舍多尊者 摩提國人也 姓鬱頭藍 父天葢母方聖 甞夢天神持鑑 因而有娠 凡七日而誕 肌體瑩如琉璃 未甞洗沐 自 然香潔 幼好閒靜 語非常童 持鑑出遊 遇難提尊者得法 宣帝(初名病已更名詢武帝曾孫在位二十五年改元者七聖善周聞曰宣) 宣帝戊申本始元年 第十八世祖伽耶舍多尊者嗣宗統(六十一年) 己酉二年 祖住世傳法 庚戌三年 辛亥四年 壬子地節元年 癸丑二年 甲寅三年 乙卯四年 丙辰元康元年 丁巳二年 戊午三年 己未四年 庚申神爵元年 辛酉二年 壬戌三年 癸亥四年 甲子五鳳元年 乙丑二年 丙寅三年 丁卯四年 戊辰甘露元年 己巳二年 庚午三年 辛未四年 佛滅後九百年(北天竺天親無著造瑜伽唯識等論) 壬申黃龍元年 元帝(諱奭宣帝子在位十六年改元者四行義悅民曰元) 元帝癸酉初元元年

65 甲戌二年 乙亥三年 丙子四年 丁丑五年 戊寅永光元年 己卯二年 庚辰三年 辛巳四年 壬午五年 癸未建昭元年 甲申二年 乙酉三年 丙戌四年 丁亥五年 戊子竟甯元年 成帝(諱鷔元帝子在位二十六年改元者七安民立政曰成) 成帝己丑建始元年 庚寅二年 辛卯三年 壬辰四年 癸巳河平元年 甲午二年 乙未三年 丙申四年 丁酉陽朔元年 戊戌二年 己亥三年 庚子四年 辛丑鴻嘉元年 壬寅二年 癸卯三年 甲辰四年 乙巳永始元年 丙午二年 丁未三年

66 戊申四年 祖付鳩摩羅多法 示寂 祖領徒至大月氏國 見一婆羅門舍有異氣 祖將入彼舍 舍主鳩摩羅多問曰 是何徒眾 祖曰 是佛弟子 彼聞佛號 心神竦 然 即時閉戶 祖良久 扣其門 羅多云 此舍無人 祖曰 答無者誰 羅多聞語 知是異人 遽開關延接 祖曰 昔世尊記 曰 吾滅後一千年 有大士出見於月氏國 紹隆玄化 今汝值吾 應斯嘉運 於是鳩摩羅多發宿命智 投誠出家 授具訖付法偈 曰 有種有心地 因緣能發萌 於緣不相礙 當生生不生 祖付法已 踴身虗空 見十八變 化火三昧 自焚其身 眾以舍利建 塔 第十九世祖 鳩摩羅多尊者 大月氏國婆羅門之子也 昔為自在天人 見菩薩瓔珞 忽起愛心 墮生忉利 聞憍尸迦說般若波羅蜜多 以法故 升梵天 以根利故善說法要 諸天尊為導師 以繼祖時至 降月氏國 受舍多尊者記 成帝己酉元延元年 第十九世祖鳩摩羅多尊者嗣宗統(三十四年) 庚戌二年 祖住世傳法 辛亥三年 壬子四年 癸丑綏和元年(都水使者劉向集列仙傳檢藏得梵本佛經六十餘卷編入仙傳) 甲寅二年 哀帝(諱欣元帝庶孫在位六年改元者二恭仁短折曰哀) 哀帝乙卯建平元年 丙辰二年 丁巳三年 戊午四年 己未元壽元年 庚申二年 平帝(諱衍元帝庶孫在位五年改元者一布綱治紀曰平) 平帝辛酉元始元年 壬戌二年 癸亥三年 甲子四年 乙丑五年 孺子嬰(宣帝玄孫立三年) 丙寅居攝元年 丁卯二年 戊辰初始元年 己巳(新莽始建國) 元年 庚午二年

67 辛未三年 壬申四年 癸酉五年 甲戌天鳳元年 乙亥二年 丙子三年 丁丑四年 戊寅五年 己卯六年 庚辰地皇元年 辛巳二年 壬午三年(是年漢立舂陵戴侯之曾孫玄改元更始後詔封為淮陽王) 祖付闍夜多法 示神變入寂 祖至中天竺國 有大士名闍夜多 問曰 我家父母 素信三寶 而常縈疾瘵 凡所營作 皆不如意 而我鄰家 久為旃陀羅行 而身常勇健 所作和合 彼何幸而我何辜 祖曰 何足疑乎 且善惡之報 有三時焉 凡人但見仁夭暴壽 逆吉義凶 便謂亡因 果 虗罪福 殊不知影響相隨 毫 靡忒 縱經百千萬劫 亦不磨滅 時闍夜多聞是語已 頓釋所疑 祖曰 汝雖已信三業 而 未明業從惑生 惑依識有 識依不覺 不覺依心 心本清淨 無生滅 無造作 無報應 無勝負 寂寂然 靈靈然 汝若入此法 門 可與諸佛同矣 一切善惡 有為無為 皆如夢幻 闍夜多承言領旨 即發宿慧 懇求出家 既受具 祖告曰 吾今寂滅時 至 汝當紹行化跡 付法眼偈曰 性上本無生 為對求人說 於法既無得 何懷決不決 又云 此是妙音如來見性清淨之句 汝 宜傳布後學 言訖 即於座上以指爪 面 如紅蓮開 出大光明 照耀四眾 而入寂滅 闍夜多建塔 以奉全身 祥符蔭曰 大道不言禍福 至理自有休咎 吉凶影響 善慶惡殃 書傳亦明言之矣 但三時交互 毫釐靡忒 非智眼周知不能洞 悉 觀祖之言 世有疑者 可燎然矣 若能了知業識依心 心本清淨 則盡心知性 立命知天 一切自由 又豈有心外之惑乎 宗統編年卷之五

68 宗統編年卷之六 第二十世祖 闍夜多尊者 北天竺國人也 智慧淵冲 化導無量 癸未更始元年 第二十世祖闍夜多尊者嗣宗統(五十二年) 甲申二年 祖住世傳法 東漢 光武皇帝(諱秀 復興漢室 在位三十三年 改元者二 能紹前業曰光 克定禍亂曰武) 光武乙酉建武元年 丙戌二年 丁亥三年 戊子四年 己丑五年 庚寅六年 辛卯七年 壬辰八年 癸巳九年 甲午十年 乙未十一年 丙申十二年 丁酉十三年 戊戌十四年 己亥十五年 庚子十六年 辛丑十七年 壬寅十八年 癸卯十九年 甲辰二十年 乙巳二十一年 丙午二十二年 丁未二十三年 戊申二十四年 己酉二十五年

69 庚戌二十六年 辛亥二十七年 佛滅後一千年(此後東土 應化諸聖賢 相次造論明道) 壬子二十八年 癸丑二十九年 甲寅三十年 乙卯中元元年 丙辰二年(京師醴泉出飲者疾愈) 丁巳三年 明帝(諱莊 光武帝子 在位十八年 改元者一 照臨四方曰明) 明帝戊午永平元年 己未二年 庚申三年 辛酉四年 帝感夢金身光臨殿廷命使西行尋求佛經 發明(書帝感夢 見時至緣應也 如來滅度已千餘年 大法東漸 羣機啟廸 然後禪宗應運 直接上根 無上法利 自帝肇之 謂非靈山會上親承付囑 而能然乎) 帝夢神人 金身丈六 頂有日光 飛行殿廷 欣然悅之 博問羣臣 通人傅毅對曰 臣聞天竺有得道者 號曰佛 飛行虗空 身 有神光 帝之所夢 將毋是乎 帝恍然 遣中郎將蔡愔 博士王遵 秦憬等一十八人 往大月氏中天竺國 尋求佛法 別證(梓潼帝君云 予受業報為卭池龍 羈于積水之下 連年旱虐 水復為泥 身既廣大 無穴可容 烈日上臨 內外熱惱 諸鱗甲中各生小蟲 咂嚙困苦 一日晨涼 天光忽開 五色雲 氣浮光而過 中有瑞相 紺髮螺旋 念容月瑩 山靈河伯 萬眾稽首 讚歎歡喜 聲動天地 天香繚繞 隨處生春 予乃仰首哀號 乞垂救度 萬靈諸聖 咸謂予曰 此西方大聖 正覺世 尊釋迦文佛也 今以教法流行東土 隨教化身 將往中國 爾既遭逢 宿業可脫 予乃身自踴躍 入天光中 具陳徃昔報應之理 世尊答言 善哉帝子 汝于向來 孝家忠國 又復憫世 生護持心 因果未周 讐敵相爭 以人我相 肆興殘忍 遷怒于物 業債當償 今復自悔 欲求解脫 汝于此時 復有冤親之想 與夫瞋恚愚癡念否 予聞至理 心地開明 內外罄然 如 虗空住 自顧其身 隨念消滅 復為男子 得灌頂智 予歸依焉) 祥符蔭曰 詳夫佛氏之為教也 本乎一心 成於萬行 不住於相 不滯於空 見天人之原 明死生之致 於世有益 於人無損 乃徒執其形迹 而不究其指歸 謂之為空 謂之為棄倫遺世 謂之為不耕而食 不織而衣 是亦未曾就當人之身心生死 而切實 思之者也 夫今此身 生何以生 死何以死 不可茫茫無著也 此心之量何所際 何以能盡其量 不可出入無時 莫知其鄉也 佛教非空也 以不執著萬行為相 猶如世之大功不宰也 佛非棄倫遺世也 正思以道報夫君親四重之恩 而思以道脫此愛憎牽纏 之苦也 至於不耕不織 亦復何限 何尊梓匠輪輿而輕於為道也 佛未甞強人之不欲也 道未甞不可以隨地而求也 今之不信 佛 而并棄絕夫道也 謂之何哉 或問祥符曰 禪宗何以不徑來此土 而先之以夢感經像 何也 且佛何以不見化此土 而化之以像法 又何也 祥符曰 佛雖大 慈 不應無緣 道雖本有 必須機感 佛生西竺 尚然說法四十九年 曲引羣生 漸令純熟 各各諦信 知有不疑 而後拈花微 笑 始暢出世本懷 況此土眾生 心思剛強 根器不一 驟以無上大道直指示之 夫孰從而信之 行之哉 以故像法先來 示夢 感動 亦猶四十九年之垂慈也 歷年四百六十餘年 經律廣演 人人知有 然後達摩於梁大通元年 傳佛心印而來 直接上根 廣設法藥 亦猶佛之末後拈花也 此土眾生未甞有緣感佛 此佛所以不見化此土也 此土眾生雖未甞於佛有緣 而佛運無緣慈 廣度眾生 此以像法化之 而信者疑者 讚之謗之 俱沾其法化也 故曰 謗佛是成佛因 謗之之久 則自信矣 唯并不知謗 則猶遠之遠矣 奈之何哉 壬戌五年 癸亥六年 甲子七年 乙丑八年 丙寅九年 丁卯十年 戊辰十一年

70 使奉像經還 愔等從天竺求得優填王所畫佛像 及四十二章經 並請沙門摩騰竺法蘭同歸 十二月三十日至洛陽 帝問騰曰 法王出世 何以 化不及此 騰對曰 迦毗羅衛國者 三千大千世界 百億日月之中心也 三世諸佛皆在彼生 乃至天龍鬼神 有願行者 皆生於 彼 受佛正化 咸得悟道 餘處眾生 無緣感佛 佛不往也 佛雖不往 光明及處 或五百年 或一千年外 皆有聖人傳佛聲 教 而化導之 帝信重之 詔立寺於西雍門外 額曰白馬 奉供佛像 壁畫千乘萬騎 莊嚴圍繞 又於南宮清涼臺 及開陽城門 上 圖佛儀像 以示臣民(按唐沙門道宣 後漢傳譯佛經錄序曰 教流源起 實本姬周 秦政殄之 遺蹤間出 劉向校書天祿閣 往往見有佛經 及向刪列仙傳云 七十四人 已 見佛經 據此 則經法之來 及應化之士 不自漢明之世 但以自此已後 教乃大顯 三寶昭然 故肇列之) 己巳十二年 庚午十三年 沙門竺法蘭譯出本行經并十地斷結四十二章經(此譯經之始 故書) 辛未十四年 五嶽諸山表請焚經驗法 道士呂惠通等感化出家(此震旦出家之始) 正月一日 五嶽道士上表曰 五嶽十八山觀 太上三洞弟子褚善信等 一千三百一十人 死罪上言 臣聞太上無形無名 無極無 上 虗無自然 大道出於造化之前 上士同遵 百王不易 今陛下道邁羲皇 德高堯舜 竊承陛下 棄本逐末 求教西域 所事 乃是胡神 所說不參華夏 願陛下恕臣等罪 聽與試驗 臣等諸山道士 多有徹視遠聽 博通經典 從元皇已來 太上羣錄 太 虗符呪 無不綜練 達其涯極 或䇿使鬼神 吞霞飲氣 或入火不燒 履水不溺 或白日昇天 隱形不測 至於方術 無所不 能 願與其比校 一則聖上意安 二則得辨真偽 三則大道有歸 四則不亂華俗 臣等若比對不如 任聽重決 如其有勝 乞除 虗妄 勅遣尚書令宋均 引入長樂宮 以今月十五日 可集白馬寺 道士等便置三壇 壇別開二十四門 南嶽道士褚善信 華嶽 道士劉正念 恒嶽道士桓文度 岱嶽道士焦德心 嵩嶽道士呂惠通 霍山 天目山 五臺山 白鹿等 八山道士祁文信等 都合 六百九十人 各持靈寶真文 太上玉訣 三元符籙等 五百九卷 置於西壇 茅成子 許成子 黃子 老子等 二十七家子書 有三百三十五卷 置於中壇 饌食奠祀百神 置於東壇 帝時御行殿在寺南門 以佛舍利經像 置於道西 十五日齋訖 道士等 以柴荻和檀沉香為炬 繞經而泣曰 臣等上啟太極大道元始天尊 眾仙百靈 今胡 人主信 正教失蹤 玄風墜緒 臣等敢 置經壇上 以火取驗 欲使開示羣心 得辨真偽 便縱火焚經 經從火化 悉成灰燼 道士等相顧失色 大生怖懼 將欲昇天隱 形者 無力可能 禁効鬼神者 呼䇿不應 各懷赧愧 南嶽道士費叔才 自感而死 太傅張衍 語褚善信曰 卿等所試無驗 即 是虗妄宜就西來真法 善信曰 茅成子云 太上者 靈寶天尊是也 造化之初 謂之太素 斯豈妄乎 衍曰 太素有貴德之名 無言教之稱 今子說有言教 即為妄也 信便默然 次將梵本火然 赫奕不燬 時佛舍利 光明五色 直上空中 旋環如葢 遍 覆大眾 映蔽日光 摩騰法師踴身高飛 坐臥在空 廣見神變 於時天雨寶華 在佛僧上 又聞天樂 感動人情 大眾咸悅 歎 未曾有 皆繞法蘭 請說法要 蘭乃出大梵音 歎佛功德 亦令大眾稱三寶 說善惡諸業 皆有果報 六道三乘 諸相不一 以 說出家功德 其福最高 初立佛寺 同梵福量 時有司空陽成候劉峻 與諸士庶等 千餘人出家 及四嶽諸山道士 呂惠通等六 百二十人出家 徐夫人王婕妤等 與諸宮人 婦女等二百三十人出家 至月末以來 日日供設 種種行施 法衣瓶器 並出所 司 便立十寺 七寺安僧在城邑外 三寺安尼在雒城內(唐太宗焚經臺詩 門徑蕭蕭長綠苔 一回登此一徘徊 青牛謾說函關去 白馬親從印土來 確實是非憑烈 燄 要分真偽築高臺 春風也解嫌狼籍 吹盡當年道教灰) 祥符蔭曰 凡人習常見近 不有生疑 孰能啟信 焚經角法 焉知非乘權示見 以顯大法之正真 廸羣生之信向乎 顯宗之朝 躬幸辟雍 養老問難 王侯子弟 莫不受經殊方 遣子入學 洋洋濟濟 葢文明盛大之廷也 使佛法果有一毫虗偽邪僻 彼桓榮 李躬之倫 見識甯遂不逮今時之人 而昧昧無言乎 至其威德光明 昭示一切 使目擊者心歸 抗衡者意伏 決非有術而能使之 然也 後起者 可以思矣 壬申十五年 癸酉十六年 甲戌十七年 祖付婆修盤頭正法眼藏 示神變入滅 月支國王 躬詣問法 祖曰 大王來時好道 今去亦如來時 王歎服 後至羅閱城 敷揚頓教 彼有學眾惟尚辯論 為之首者 名婆修盤頭 (此云徧行) 常一食不臥 六時禮佛 清淨無欲 為眾所歸 祖將欲度之 先問彼眾曰 此徧行頭陀 能行梵行 可得佛 道乎 眾曰 我師精進 何故不可 祖曰 汝師與道遠矣 設苦行歷於塵劫 皆虗妄之本也 眾曰 尊者蘊何德行 而譏我師 祖曰 我不求道 亦不顛倒 我不禮佛 亦不輕慢 我不長坐 亦不懈怠 我不一食 亦不雜食 我不知足 亦不貪慾 心無所 希 名之曰道 時徧行聞已 發無漏智 歡喜讚歎 祖又語彼眾曰 會吾語否 吾所以然者 為其求道心切 夫絃急即斷 故吾 不贊 令其安住樂地 入諸佛智 復告徧行曰 吾適對眾挫抑 仁者得無惱於衷乎 徧行曰 我憶念七劫前 生常安樂國 師於 智者月淨 記我非久 當證斯陀含果 時有大光明菩薩出世 我以老故 䇿杖禮謁 師叱我曰 重子輕父 一何鄙哉 時我自謂 無過 請師示之 師曰 汝禮大光明菩薩 以杖倚壁畫佛面 以此過慢 遂失二果 我責躬悔過以來 聞諸惡言 如風如響 況 今獲聞無上甘露 而反生熱惱耶 惟願大慈 以妙道垂誨 祖曰 汝久植眾德 當繼吾宗 聽吾偈曰 言下合無生 同於法界 性 若能如是解 通達事理竟 祖付法已 於其座上 以首倒植 象娑羅樹枝 奄然而化 眾欲闍維 百千人舉之不能 乃至諸

71 羅漢以神力舉之 亦不能動 眾乃炷香祝之 遂頺然委地 闍維收舍利建塔 第二十一世祖 婆修盤頭尊者 羅閱城人 姓毗舍佉 父光葢 母嚴一 家富無子 禱於佛塔 夢吞明暗二珠因孕 經七日 有羅漢名賢眾 至 其家 光葢設禮 賢眾端坐受之 嚴一出拜 賢眾避席云 回禮法身大士 光葢疑之 賢眾曰 汝婦懷聖子 當為世慧燈日 故 吾避之 然當一乳而生二子 一名婆修盤頭 則吾所尊者也 二名芻尼 昔如來雪山修道 芻尼巢於頂上 佛既成道 芻尼受報 為那提國王 佛記云 汝至第二五百年 生羅閱城 毗舍佉家 與聖同胞 今無爽矣 後果誕二子 尊者婆修盤頭 年十五 禮 光度羅漢出家 感毗婆訶菩薩 與之授戒 後於闍夜多尊者得法 明帝乙亥永平十八年 第二十一世祖婆修盤頭尊者嗣宗統(四十三年) 章帝(諱炟 明帝子 在位十三年 改元者三 溫克令儀曰章) 章帝丙子建初元年 祖住世傳法 丁丑二年 戊寅三年 己卯四年 庚辰五年 辛巳六年 壬午七年 癸未八年 甲申元和元年 乙酉二年 丙戌三年 丁亥章和元年 戊子二年 和帝(諱肇 章帝子 在位十七年 改元者二 不剛不柔曰和) 和帝己丑永元元年 庚寅二年 辛卯三年 壬辰四年 癸巳五年 甲午六年 乙未七年 丙申八年 丁酉九年 戊戌十年 己亥十一年 庚子十二年

72 辛丑十三年 壬寅十四年 癸卯十五年 甲辰十六年 和帝乙巳元興元年 殤帝(諱隆 和帝少子 在位一年) 丙午延平元年 安帝(諱祐章帝曾孫在位十九年改元者五寬容和平曰安) 安帝丁未永初元年 戊申二年 己酉三年 庚戌四年 辛亥五年 壬子六年 癸丑七年 甲寅元初元年 己卯二年 丙辰三年 丁巳四年(景德傳燈錄作殤帝十二年者誤) 祖付摩拏羅正法 示寂 祖行化至那提國 彼王名常自在 有二子 長名摩訶羅 次名摩拏羅 王問祖曰 羅閱城土風與此何異 祖曰 彼曾三佛出世 今王國有二師化導 王曰 二師者誰 祖曰 佛記第二五百年 有二神力大士出家繼聖 一即王之次子摩拏羅 吾雖德薄 亦當 其一 初那提國有惡象為害 拏羅生而象息 至是三十年矣 人尚不知其所以息 王方同祖語 忽使者報有眾巨萬逼城 王憂 之 祖曰 拏羅出 患解矣 王試命拏羅出 拏羅遂出城南 向象撫腹大喝 城為震動 羣象顛仆 頃皆馳散 至是人始知三十 年之安 以拏羅也 王大敬信 命拏羅依祖出家 祖即與授具 付法偈曰 泡幻同無礙 如何不了悟 達法在其中 非今亦非 古 付法已 踴身高半由旬 屹然而住 四眾告曰 願尊者無為神通 我輩欲收舍利 遂復座入寂 闍維舍利建塔 第二十二世祖 摩拏羅尊者 姓剎帝利 父常自在王 命依盤頭尊者出家傳法 安帝戊午元初五年 第二十二世祖摩拏羅尊者嗣宗統(四十八年) 己未六年 祖住世傳法 庚申永甯元年 辛酉建光元年 壬戌延光元年 癸亥二年 甲子三年

73 乙丑四年 順帝(諱保安帝子在位十九年改元者五慈和徧服曰順) 順帝丙寅永建元年 丁卯二年 戊辰三年 己巳四年 庚午五年 辛未六年 壬申陽嘉元年 癸酉二年 甲戌三年 乙亥四年 丙子永和元年 丁丑二年 戊寅三年 己卯四年 庚辰五年 辛巳六年(時有張陵在蜀自號天師作道書二十四卷論章醮之法章醮起此) 壬午漢安元年 癸未二年 甲申建康元年 冲帝(諱炳順帝子在位一年) 乙酉永嘉元年 質帝(諱纘章帝玄孫在位一年) 丙戌本初元年 桓帝(諱志章帝曾孫在位二十一年改元者七克敵服遠曰桓) 桓帝丁亥建和元年 沙門支婁迦讖譯經(譯者 翻譯也 謂翻譯西竺之語 轉成東震之言 又譯之言易也 謂以此方之言 易顯彼土之法也 周禮掌四方之語 各有其官 東方曰寄 南方曰象 西方曰 狄鞮 北方曰譯 今通西言而云譯者 葢漢世多事北方 而譯官兼善西語 故摩騰始至 譯四十二章經 後遂因之也 佛經東來 歷朝設立譯場 命官分職 各有專司 合而翻譯錯綜 經 文乃成 一譯主 明練顯密 通貫華梵者主之 次筆受 通明竺乾字學者主之 次綴文 學通三藏義博羣書者主之 次度語詳核言音者主之 次證 明洞竺乾事理 知華語不失梵義者主 之 次證禪 語會心宗 明法大意者主之 次潤文 通內外學 明達佛旨者主之 次證義 考證文義辨對明審者主之 次校勘 次監護 以上諸員 漢唐歷代 上自帝王公卿鴻儒碩士 方 充是任 葢重慎之至也 陳思王曹植 每讀佛經 留連嗟玩 以為至道之宗 轉讀七聲 升降曲折 清 和婉 因倣演之 以為梵唱) 讖月支國人 以是年來洛陽 同河南清信士孟福張蓮等 共譯出經二十一部 合六十三卷 至中平年訖 發明(大法東來 宣譯者廣 難以 具書 書其大者 以槩其餘焉 欲詳檢者 有歷代三寶記 及大唐內典等書可考也) 戊子二年 己丑三年 沙門安清來洛邑等處譯經 清安息國王太子 名清字世高 讓位出家 以是年振錫來儀 至於洛邑 廣事宣譯 到靈帝時 二十餘年 共譯出經一百七十六

74 部 合一百九十七卷 桓帝庚寅和平元年 辛卯元嘉元年 佛滅後一千一百年(此後西竺東震諸賢聖相次譯經弘法) 壬辰二年 癸巳永興元年 甲午二年 乙未永壽元年 丙申二年 丁酉三年 戊戌延熹元年 己亥二年 庚子三年 辛丑四年 壬寅五年 癸卯六年 甲辰七年 乙巳八年 祖化度西印土王出家證果 祖付鶴勒那正法 示寂 祖至西印土 彼國王名得度 瞿曇種族 事佛精進 一日於行道處 忽見一塔 高尺四寸 欲舉以供養 竭眾力莫能舉 王大會 四眾問所由 眾莫能知 祖曰 此阿育王塔 感王精進 故見耳 王曰 敢問法要 祖曰 佛法能具七事 去三物 乃可學 王 問三物七事為何 祖曰 所去三物 貪嗔癡 所具七事 大慈 歡喜 無我 勇猛 饒益 降魔 無證 人所以明了不明了 以 此耳 王聞已曰 至聖難逢 世樂非久 即傳位太子出家 七日而證四果 祖深加慰 誨曰 汝居此國 善自度人 今異域有大 法器 吾當往化 得度曰 師應跡十方 動念當至 甯勞往耶 祖曰然 於是焚香遙語月支國鶴勒那比邱曰 汝教道鶴眾 道果 將證 宜自知之 時鶴勒那為彼國王寶印說修多羅偈 忽覩異香成穗 王曰 是何祥也 曰西印土摩拏羅尊者將至 此信香也 王與鶴勒那俱西嚮作禮 祖亦以手東向三點於地答之 即辭得度 與其具通眾凌虗趣月支國 鶴勒那與寶印迎祖至王宮供養 異 日鶴勒那問祖曰 我止林間 已經九白 (印土以一年為一白) 有弟子龍子者 幼而聰慧 我於三世推窮 莫知其本 祖曰 此子於第五 劫中 生妙喜國婆羅門家 曾以栴檀施於佛宇 作槌撞鐘 受報聰敏 為眾欽仰 又問我有何緣 而感鶴眾 祖曰 於第四劫 中 嘗為比邱 當赴會龍宮 汝諸弟子咸欲隨從 汝觀五百眾中 無有一人堪任妙供 時諸弟子曰 師嘗說法於食等者 於法亦 等 今既不然 何聖之有 汝即令赴會 坐是濫食 報為羽族 師弟夙緣 故今相隨 鶴勒那曰 以何方便 令彼解脫 祖曰 吾有無上法寶 汝當聽受 化未來際 乃說偈曰 心隨萬境轉 轉處實能幽 隨流認得性 無喜亦無憂 鶴眾聞偈 飛鳴而去 祖即踴身空中 呈十八變 返座指地 發一神泉 復說偈曰 心地清淨泉 能潤於一切 從地而湧出 徧濟十方世 (宗境作徧滿十方 際) 偈已 泊然寂滅 鶴勒那與寶印王建塔 以奉全身 第二十三世祖 鶴勒那尊者 月支國人 姓婆羅門 父千勝 母金光 以求子禱於七佛金幢 夢須彌頂有神童 持金環云 我來 及誕而天雨 華 國王以其有神徵 乳於宮中 宮嬪育之 即分身各為其子有千許 王曰 我無儲嗣 將育爾為太子 今者千身 孰為正子 哉 言已 一子放光 忽皆不見 而見於其父母家 王莫能如何 七歲覩民間淫祀 惡其宰殺 入廟叱之 廟貌遂隳 鄉黨稱之 為聖子 至年二十二出家 棲一林間九白 誦大般若 感鶴眾相隨 三十得法於摩拏羅尊者 桓帝丙午延熹九年 第二十三世祖鶴勒那尊者嗣宗統(四十三年) 丁未永康元年

75 佛教至東土一百年 祖住世傳法 靈帝(諱宏章帝玄孫在位二十二年改元者四) 靈帝戊申建甯元年 己酉二年 庚戌三年 辛亥四年 壬子熹平元年 癸丑二年 甲寅三年 乙卯四年 丙辰五年 丁巳六年 戊午光和元年 己未二年 庚申三年 辛酉四年 壬戌五年 癸亥六年 甲子中平元年(黃巾作亂) 乙丑二年 丙寅三年 丁卯四年 戊辰五年 獻帝(諱協靈帝子在位三十一年改元者三聰明睿智曰獻) 獻帝己巳初平元年 牟子作理惑論(牟子未詳名字漢初平中避世求志篤信佛教著理惑論三十七篇極其明白梁律師僧祐收載弘明集) 庚午二年 辛未三年 壬申四年 癸酉興元元年 甲戌二年 乙亥三年 丙子建安元年 丁丑二年 戊寅三年

76 己卯四年 庚辰五年 辛巳六年 壬午七年 癸未八年 甲申九年 乙酉十年 丙戌十一年 丁亥十二年 戊子十三年 己丑十四年 祖為中印土無畏王說法 祖付師子比邱法眼 示寂 祖行化至中印土 為其王無畏海說法 感日月天子禮拜其前 王目見之 乃問祖 日月國土 總有多少 祖曰 千釋迦所化世 界 各有百億迷盧日月 我若廣說 即不能盡 王聞忻然 時祖演無上道 度有緣眾 有上足龍子早夭 其兄師子 博通強記 事婆羅門 將葬龍子 而眾力舉其柩 不能動 祖謂師子曰 昔汝弟欲冥福汝 而塑一佛像 汝方信婆羅門 投於地 今汝弟雖 謝世 猶欲感悟汝故 示斯異 汝亟供像 柩斯舉矣 師子奉命而柩舉 未幾 婆羅門師死 師子乃歸依尊者 問曰 我欲求 道 當何用心 祖曰 汝欲求道 無所用心 曰既無用心 誰作佛事 祖曰 汝若有用 即非功德 汝若無作 即是佛事 經 云 我所作功德 而無我所故 師子聞是語已 即入佛慧 時祖忽指東北問曰 是何氣象 師子曰 我見氣如白虹 貫乎天地 復有黑氣五道 橫亘其中 祖曰 其兆云何 曰莫可知矣 祖曰 吾滅後五十年 北天竺國當有難起 嬰在汝身 吾將滅已 今 以法眼付囑於汝 善自護持 乃說偈曰 認得心性時 可說不思議 了了無可得 得時不說知 師子比邱聞偈欣愜 然未曉將罹 何難 祖乃密示之 言訖 見十八變而歸寂 闍維畢分舍利 各欲興塔 祖復見形空中而說偈曰 一法一切法 一切一法攝 吾 身非有無 何分一切塔 大眾聞偈 遂不復分 就䭾都場而建塔 第二十四世祖 師子比邱尊者 中印度人 姓婆羅門 獻帝庚寅建安十五年 第二十四世祖師子比邱尊者嗣宗統(五十年) 辛卯十六年 祖住世傳法 壬辰十七年 癸巳十八年 甲午十九年 乙未二十年 丙申二十一年 丁酉二十二年 戊戌二十三年 己亥二十四年 庚子二十五年(是年十月魏曹丕廢帝為山陽公稱魏黃初元年) 後漢

77 昭烈皇帝(諱備即帝位於蜀在位三年改元者一明德有勞曰昭有功安民曰烈) 昭烈皇帝辛丑章武元年(魏黃初二年) 壬寅二年(吳黃武元年孫權稱大帝於吳) 優婆塞(此云近事男) 支謙譯維摩等經 謙 字恭明 月支國人 漢末遊洛 受業於支亮 亮字紀明 受業於支讖 時稱天下博知 不出三支 謙細長黑瘦 眼多白而睛 黃 時人為之語曰 支郎眼中黃 形軀雖細是智囊 避亂歸吳 孫權聞其才慧 拜為博士 使輔導東宮 謙以大教雖行 而華梵 未盡翻譯之美 既妙善方言 乃廣收眾經舊本 從黃武元年 迄建興末年 其間首尾三十餘載 共譯經一百二十九部 一百五十 二卷 備得聖義 詞旨文雅 癸卯三年(帝禪建興元年) 後皇帝(諱禪昭烈帝子在位四十一年改元者四) 後皇帝甲辰建興二年 乙巳三年 丙午四年 丁未五年(魏明帝叡泰和元年) 戊申六年 己酉七年 庚戌八年(吳黃龍元年) 辛亥九年 壬子十年(吳嘉禾元年) 癸丑十一年(魏青龍元年) 甲寅十二年 乙卯十三年 丙辰十四年 丁巳十五年(魏景初元年) 戊午延熈元年(吳赤烏元年) 己未二年 庚申三年(魏少正始帝芳元年) 辛酉四年 壬戌五年 癸亥六年 甲子七年 乙丑八年 丙寅九年 丁卯十年(吳赤烏十年) 沙門康僧會感得舍利放光吳主信禮造建初寺(建寺不書此書以康僧感化故也) 康僧會 康居國大丞相長子 世居天竺 事親孝 出家勵行甚峻 為人弘雅 有識量 篤志好學 明達三藏 博覽六經 天文圖 緯 多所綜涉 杖錫東遊 以吳赤烏十年 初達建業 營立茅茨 設像行道 時吳初覩沙門 未知其道 疑為矯異 有司奏聞

78 權乃召會 問有何靈驗 會曰 如來遷迹 忽已千年 遺骨舍利 神曜無方 昔阿育王起塔八萬四千 夫塔寺之興 以表遺化 也 權以為誇誕 乃謂會曰 若得舍利 當為造塔 如其虗妄 國有常刑 會乃三七精誠 果獲舍利 舉朝集觀 五色光炎 照 曜上騰 權大肅然 驚禮曰 希有之瑞也 乃即為建塔 以始有佛寺 號建初寺 因名其地為佛陀里 由是江左大法遂興 戊辰延熈十一年 己巳十二年(魏嘉平元年) 律師曇摩迦羅(此云法時) 譯僧伽戒本 發明(如來滅後戒乃大師震旦戒法始此故書) 佛教初來 未知戒律 比邱出家 剪髮而已 曇摩迦羅 及曇無德等 精善律宗 乃立羯磨 (此云作法懺悔) 受具 (足也謂戒法具足) 中夏 戒律始此 庚午十三年 辛未十四年(吳太元元年) 佛滅後一千二百年 壬申十五年(吳元鳳元年權薨) 癸酉十六年(吳亮立改元建興) 甲戌十七年(魏廢帝髦正元元年) (吳五鳳元年) 乙亥十八年 丙子十九年(魏甘露元吳泰平元) 年 丁丑二十年 戊寅景耀元年(吳主亮薨休立改元永安) 己卯二年 祖付婆舍斯多正法 示償宿業 祖遊化至罽賓國 有沙門波利迦 (或云波黍迦) 本習小乘禪觀 其學徒有五 曰禪定 曰知見 曰執相 曰捨相 曰不語 祖謂持不 語者曰 佛教勤衍般若 孰為不語 而反佛說耶 謂捨相者曰 佛教威儀具足 梵行清白 豈捨相耶 謂執相者曰 佛土清淨 自在無著何執相耶 謂知見者曰 諸佛知見 無所得故 此法微妙 覺聞不及 無為無相 何知見耶 四眾皆服從 惟禪定師達 摩達者 聞四眾義屈 憤悱而來 祖曰 仁者習定 何當來此 既至於此 何云習定 彼曰 我雖來此 心亦不亂 定隨人習 豈在處所 祖曰 仁者既來 其習亦至 既無處所 豈在人習 彼曰 定習人故 非人習定 我當來此 其定常習 祖曰 人非 習定 定習人故 當自來時 其定誰習 彼曰 如淨明珠 內外無翳 定若通達 必當如此 祖曰 定若通達 一似明珠 今見 仁者 非珠之徒 彼曰 其珠明徹 內外悉定 我心不亂 猶若此淨 祖曰 其珠無內外 仁者何能定 穢物非動搖 此定不是 淨 達摩達聞已 遂作禮曰 我於學道 葢虗勞耳 尊者幸有以教我 慇懃哀請 祖曰 諸佛禪定 無有所得 諸佛覺道 無有 所證 是真解脫 酧因答果 世之業報 於此法中 悉不如是 達摩達曰 蒙祖開悟 心地朗然 祖既攝五眾 名聞遐邇 方求 法嗣 遇一長者引一子問祖曰 此子名斯多 當生便拳左手 年二十矣 終未能舒 願尊者示其宿因 祖覩之 即以手接曰 可 還我珠 童子遽開手奉珠 眾皆驚異 祖曰 吾前報為僧 有童子名婆舍 吾嘗赴西海齋 受䞋珠付之 今還吾珠 理固然矣 長者遂令出家 祖會眾聖與授具 以前緣故 名婆舍斯多 祖即謂之曰 吾師密有懸記 罹難非久 如來正法眼藏 今當付汝 汝應保護 普潤來際 偈曰 正說知見時 知見俱是心 當心即知見 知見即於今 祖說偈已 以僧伽黎密付斯多 俾之他國 隨機演化 斯多受教 直抵南天 祖謂難不可以苟免 獨留罽賓 時本國有外道二人 一名摩目多 二名都落遮 學諸幻法 欲 共謀亂 詭為釋子 潛入王宮 其王彌羅崛 遂滅毀釋教 秉劍至尊者所問曰 師得蘊空否 祖曰 已得蘊空 王曰 離生死 否 祖曰 已離生死 王曰 既離生死 可施我頭 祖曰 身非吾有 何恡於頭 王即揮刃斷尊者首 白乳湧高數尺 王之右臂 旋亦墮地 七日而終 太子光首歎曰 吾父何故 自取其禍 延眾懺悔 時象白山有仙人 深明因果 言師子與羅崛 往世皆為 白衣 以嫉法勝故 陰 於崛 乃今償焉 遂以祖報體建塔 祥符蔭曰 佛祖俱償定業 非定業不可逃也 大人境界 順逆等觀 刀割香塗 施受平等 業既定矣 佛祖尚不可逃 眾生豈可 恬然日造 而不知懼乎 且世間矯矯自好者 尚且恩怨分明 況佛祖 出世導師 宿業不償 而以通力免乎 酧因答果世之業 報 於此法中 悉不如是 祖葢明言之矣 業性本空 夢幻何有 又豈可徒以世間情見測之耶 至付法藏傳等諸書之謬妄 (教家謂 師子尊者償業 相傳法人於此便絕云) 前賢已詳證之 茲不復論 考定(東山契嵩傳法正宗論云 祖償宿業 以甲歷計之 當在丁卯 為魏少帝芳正始八年 吳赤烏十年 今以鶴勒那祖明示吾滅後五十年 北天竺有難 嬰在汝身之言考之 祖寂于前漢獻 帝己丑建安十四年 至後漢己卯景耀二年 正當五十年 定祖償業於是年 與寶林傳等書相合為不謬 東山葐一時之訛也) 宗統編年卷之六

79 宗統編年卷之七 第二十五世祖 婆舍斯多尊者 罽賓國人 姓婆羅門 父寂行 母常安樂 初母夢得神劍 因而有妊 既誕 拳左手 後遇師子尊者付法 後帝庚辰景曜三年(魏景元元年) 第二十五世祖婆舍斯多尊者嗣宗統(六十七年) 辛巳四年 祖化伏外道潛隱南天 祖至中印度 國王迦勝 設禮供養 有外道無我尊 先為王禮重 乃於王前論義 冀勝祖自重 謂祖曰 我解默論 不假言說 祖曰 孰知勝負 彼曰 不爭勝負 但取其義 祖曰 汝以何為義 彼曰 無心為義 祖曰 汝既無心 豈得義乎 彼曰 我說 無心 當名非義 祖曰 汝說無心 當名非義 我說非心 當義非名 彼曰 當義非名 誰能辨義 祖曰 汝名非義 此名何 名 彼曰 為辨非義 是名無名 祖曰 名既非名 義亦非義 辨者是名 當辨何物 如是往返五十九番 外道杜口信伏 祖念 師子尊者遇難 即辭王南邁 至南天 潛隱山谷 王天德迎請供養 王有二子 長曰德勝 凶暴而色力充盛 次曰不如蜜多 和 柔而常嬰疾苦 王以問祖 為陳因果 王敬信受 有呪術師忌祖 置毒食中 祖知而食之 彼反受毒 遂投出家 沙門朱士衡於洛講道行般若經(東震講經之始) 壬午五年 癸未炎興元年(是歲漢亡) 甲申(魏咸熙吳興元) 元年 乙酉(魏咸熙二年即晉太始元年吳甘露元年) 沙門曇摩羅奈譯經 沙門曇摩羅奈 晉言法護 本姓支 月支國人 歷西域解三十六國語 及書從天竺國賷梵冊來 因居燉煌 遂稱竺氏 後詣洛陽 江左 起太始元年 迄永嘉二年 譯出般若法華等經 共二百一十部 合三百九十四卷 晉(都洛陽司馬氏) 武帝(諱炎廢魏主奐為陳留王稱帝為世祖武皇帝在位二十五年改元者三) 武帝丙戌太始二年(吳寶鼎元年) 丁亥三年 佛教來東土二百年 戊子四年 己丑五年 庚寅六年(吳建衡元年) 辛卯七年 壬辰八年 癸巳九年 甲午十年 乙未咸甯元年 丙申二年(吳天璽元年) 丁酉三年(吳天紀元年) 戊戌四年

80 己亥五年 沙門僧會寂(書僧寂始此) 武帝庚子太康元年(是歲吳亡) 辛丑二年 會稽鄮縣舍利塔從地感見 發明(塔寺不書此書以感異也) 并州離石人劉薩訶 生畋家 戈獵為業 得病死甦 見一梵僧語曰 汝罪重應入地獄 吾愍汝無知 且放汝 今洛下齊城丹陽會 稽 並有古塔 及浮江石像 悉阿育王所造 可勤求禮懺 罪得消滅 醒後改革前習 出家學道 更名慧達 如言南行 至會稽 海畔山澤 處處求覓 莫識基緒 悲塞煩惋 投告無地 忽於中夜 聞土下鐘聲 即遷記其處 剡木為剎 三日間 忽寶塔及舍 利 從地湧出 靈塔相狀 青色似石而非 高一尺四寸 方七寸 五層露盤 似西域于闐所造 面開窗宇 四周天全 中懸金 磬 繞塔身上 並是諸佛菩薩 金剛聖僧等像 狀極微細 瞬目注睛 乃有百千像見 面目手足 咸具備焉 神力聖迹 非人智 所及也 今在大銅塔內 壬寅三年 癸卯四年 甲辰五年 乙巳六年 丙午七年 丁未八年 戊申九年 己酉十年 惠帝(諱衷武帝子在位十七年) 惠帝庚戌永熈元年 辛亥元康元年 壬子二年 沙門法炬等譯經 炬等前後譯出樓炭等經 共一百四十二卷 癸丑三年 甲寅四年 乙卯五年 丙辰六年 丁巳七年 戊午八年 己未九年 庚申永康元年 辛酉永甯元年(自永寗之後所在十六國五涼四燕二趙三秦大夏并蜀為十六國雜晉魏間) 壬戌大安元年 癸亥二年 甲子永興元年(漢高祖劉淵元熙元年成都王李雄建興元年)

81 乙丑二年 丙寅光熈元年(成都晏平元年) 懷帝(諱熾惠帝弟在位六年改元者一仁慈短折曰懷) 懷帝丁卯永嘉元年 戊辰二年(漢永鳳元年) 己巳三年 庚午四年(漢烈宗劉聰光興元年) 沙門佛圖澄自西竺至洛陽(神異不測 呪鉢生青蓮華 石勒石虎多所感化) 辛未五年(漢嘉平元年成玉衡元年) (是年帝為劉曜所執遷于平陽) 壬申六年(帝遷平陽書六年存正統也) 愍帝(諱業武帝孫在位四年改元者一在國遭憂曰愍) 愍帝癸酉建興元年 石佛像浮海至吳郡迎供通玄寺 發明(佛事雲興 塔廣鼎建 神踪異蹟 不可枚稱 昭埀來哲 載有典章 故不具書 此書表異也) 吳郡吳縣松江滬瀆口 漁者遙見海中有二人見 浮遊水上 疑為海神 延巫祝 備牲牢迎之 風濤彌盛 駭懼而返 有奉佛居 士 吳縣華里朱膺聞之曰 將非大覺之降靈乎 乃潔齋 共東靈寺尼 及信佛者數人 至瀆口稽首迎之 風波遂靜 浮遊二人 隨潮入浦 漸近漸明 乃知石像 將欲捧接 人力未展 飄然就起 便舁還通玄寺 看像背銘 一名維衛 一名迦葉 莫測時 代 而書迹分明 以事表聞朝廷 勅聽留吳郡供養(今蘇州開元寺石像是) 甲戌二年 乙亥三年(漢建元元年) 丙子四年(帝降漢西晉亡) 西晉二京 建寺一百八十所 譯經一十三人 共七十三部 東晉 元帝(諱睿姓牛冐司馬氏在位六年始建國都曰元) 元帝丁丑建武元年 戊寅大興元年(漢光初元年) 己卯二年(漢改號趙後趙石勒建元) 庚辰三年 辛巳四年 壬午永昌元年 明帝(諱紹元帝子在位三年改元者一讚愬不行曰明) 明帝癸未大甯元年 甲申二年 乙酉三年(趙光初八年後趙七年) 祖付不如蜜多正法 示寂 六年前德勝即位 惑外道說 因詰祖曰 師子尊者已遇罽賓國王難 何緣付法 祖出師子尊者所付僧伽黎示勝 勝命焚之 衣出 五色光 薪盡如故 勝乃追悔致禮 初勝欲抑尊者 不如蜜多往諫 因囚之 至是立出蜜多 蜜多遂求出家 祖問曰 汝欲出 家 當為何事 蜜多曰 我若出家 不為其事 祖曰 不為何事 蜜多曰 不為俗事 祖曰 當為何事 蜜多曰 當為佛事 祖

82 曰 王子智慧天至 必諸聖降迹 即度出家 侍祖六年 後於王宮受具 羯磨之際 大地震動 乃付法偈曰 聖人說知見 當境 無是非 我今悟真性 無道亦無理 不如蜜多受偈已 問衣可傳乎 祖曰 此衣為難故 假以證明 汝身無難 化被十方 何假 傳衣 不如蜜多作禮 祖見神變 化三昧火自焚 平地舍利可高一尺 德勝王建浮圖閟之 成帝(諱衍明帝子在位十七年改元者二安民立政曰成) 第二十六世祖 不如蜜多尊者 姓剎帝利 南印度王子 成帝丙戌咸和元年 第二十六世祖不如蜜多尊者嗣宗統(六十三年) 法師西竺惠理至杭州 發明(杭州建剎 信法之始 故書) 理自西竺來初至杭 見一山巖秀麗曰 此吾中天竺靈鷲山之小嶺也 不知何年飛來 佛在世時 多為仙靈所隱 洞中舊有白猿 遂呼之 應聲而出 因名其峯為飛來 即其地建兩剎 曰靈鷲靈隱 杭州佛法始此 丁亥二年 祖住世傳法 戊子三年(後趙太和元年) 己丑四年(是年前趙亡) 庚寅五年(後趙建平元年) 辛卯六年 壬辰七年 癸巳八年 甲午九年(趙石弘延熙元年) 乙未咸康元年(趙石虎建武元年) 丙申二年 丁酉三年 戊戌四年 己亥五年 庚子六年 辛丑七年 壬寅八年 廷議沙門敬禮應否尚書令何充等詳議不應致拜 庾氷議僧應致拜王者 尚書令何充等 奏曰 不變其修善之法 所以通天下之志也 氷復謂矯形違度 抗俗傲禮 非所以示名教 也 充等復奏曰 潛操冥修 實有裨於王化 忘身抱一 未嘗見其貢高 直以出世之法 超出情表 歷代明聖 不為之制 無虧 王度 氷猶以為不可 復下制 謂國體憲章 尊卑宜陳 略其禮敬 二之則亂 充等三上章執奏曰 漢魏逮晉 不聞異議 尊卑 憲度 無或暫虧 沙門守戒專一 不以形骸而慢禮敬 國家待以師法 出於自然禮儀之外 不令致拜 是令專一守法也 冰議遂 寢 康帝(諱岳成帝弟在位二年改元者一溫柔好樂曰康) 康帝癸卯建元元年 甲辰二年 穆帝(諱聃康帝子在位十七年改元者二布德執義曰穆)

83 穆帝乙巳永和元年 丙午二年 丁未三年 戊申四年 己酉五年 庚戌六年 辛亥七年 佛滅後一千三百年 壬子八年 癸丑九年 甲寅十年(符秦健皇始元年都長安) 乙卯十一年(秦主生壽光元年) 丙辰十二年 丁巳升平元年(秦王符竪永興元年) 戊午二年 己未三年(秦甘露元年) 庚申四年 辛酉五年 哀帝(諱丕初封瑯琊王在位四年改元者二) 哀帝壬戌隆和元年 癸亥興甯元年 甲子二年 乙丑三年(秦建元元年) 帝奕(即位五年改元者一) 帝奕丙寅太和元年 法師剡沃州山道林支遁寂 遁字道林 陳留關氏子 或曰河東林慮人 聰明秀徹 太原王濛 陳郡殷融 甚雅重之 家世事佛 蚤悟真乘 隱餘杭山 沉思 卓立 涉講肆 善標大意 而章句或脫略 謝安聞而喜之曰 此乃九方歅之相馬也 王洽 劉恢 殷浩 許詢 郄超 孫綽 桓 彥表 王敬仁 何次道 王文度 謝長遐 袁彥伯等 並一代名流 皆深塵外之契 還吳華山 立支山寺 今號支硎 晚欲入 剡 時謝安為吳興守 貽書曰 人生如寄 風流得意之事 頃為都盡 終日慽慽 觸事惆悵 唯遲君來 以晤言消之 一日當千 載耳 王羲之時在會稽 素聞遁名 未之信 聞遁還剡 詣之 歎服不能已 請住靈嘉寺 俄於沃州小嶺立寺 慮眾怠惰 著座 右銘以勗之 晚移石城山 又立棲光寺 木食㵎飲 多所撰述 講維摩於山陰 許詢為都講 名流咸集 遁竪一義 眾謂詢無以 措 詢設一難 亦謂遁不復能通 至竟兩家辨論 精晰不窮 凡在聽者 無不心折 哀帝頻遣使徵請 出都止東安寺 涉三載 上書皇帝 許還東山 資給發遣 事事豐厚 一時名流 並餞送焉 時蔡子叔先至 近遁而坐 謝安後至 值蔡暫起 謝便移就 其處 蔡還舉謝席擲地 謝不以介意 其為時賢所慕如此 嘗有遺遁馬者 受而養之 或問之 曰愛其神駿耳 後有餉鶴者 遁 曰 爾冲霄之物 甯為耳目之玩乎 遂放之 以太和元年閏四月四日終於剡 春秋五十有三 遁善草 臨寂著切悟章 落筆而 逝 發明(像法東垂以後 摩騰入漢以來 晉魏之間 碩德名流 應化如雲 難以悉書 書其道韻泠然 風標可見者 數人以槩之 若廣尋高踪 有列傳可考也) 祥符蔭曰 年來春秋之際 每登支硎 流覽林麓 坐放鶴亭 撫馬蹟坡 未嘗不追懷高風逸韻於千載之下也 嘗與品松道者 從 北峯瞻禮石塔 嵯峨秀出於古松流泉之間 制度精緻 摩挲久之 傳中載窆於餘姚塢 此或公之衣鉢塔也 明末清初 高松汰 如 中峯蒼雪 二法師相次說法於其地 二楞堂在焉 趙高士凡夫 勒支硎㵎中石曰 明月松間照 清泉石上流 可為公千秋寫

84 照 而汰蒼二公 抑遁潛之流亞歟 丁卯二年 佛教來東土三百年 戊辰三年 己巳四年 庚午五年 簡文帝(諱昱在位二年) 簡文帝辛未咸安元年 壬申二年 孝武帝(諱曜簡文帝子在位二十四年改元者二) 孝武帝癸酉寗康元年 甲戌二年 法師剡 山道潛寂 潛字法深 瑯琊王氏 丞相武昌郡公敦之弟也 年十八出家 二十四講法華大品 聽眾恒滿五百 永嘉初 避亂渡江 中宗元 皇 及肅宗明帝 丞相王茂弘 太尉庾元規 並欽風德 尋隱剡山 哀帝再詔 暫起應之 時簡文為相 彌敬潛 常於簡文座中 遇沛國劉恢 恢嘲之曰 道者何以遊朱門 潛曰 君自覩其朱門 我無分於蓬戶 潛素懷不樂 乃啟還山 時支公道林遣使求買 山之側 沃州小嶺 欲為幽棲之處 潛答曰 欲來輒給 未聞巢由買山而隱 春秋八十九 寂於山館 烈宗詔曰 潛法師理悟 虗遠 風鑒清貞 棄宰相之榮 襲染衣之素 山居人外 篤勤匪懈 方賴宣道以濟蒼生 奄然遷化 用痛於懷 可賻錢十萬 馳 驛送葬 孫綽以潛遠大之量 似劉伯倫 而高深之致 劉所不及也(沙門敕葬自潛始) 乙亥三年 丙子太元元年 栴檀佛像到長安 丁丑二年(太史奏有德星見外國分野當有聖人入輔) 戊寅三年 己卯四年 庚辰五年 王晞出家答楊氏苕華書(書何 訓俗也) 晞東莞名家子 天姿秀發 事親以孝聞 年十六聘同郡楊德慎女 字苕華 姿容絕代 墳籍淹通 比玉臨風 鄉鄰馨羨 將欲成 禮 晞忽感念世相無常 捨俗出家 更名僧度 苕華聞之 乃貽度書 謂髮膚不可傷毀 宗祀不可頓廢 何不顧世名教 顯自襟 期 曜翹爍之姿於盛明之世 遠烋祖考之靈 近慰人神之願 并贈詩五章 其一曰 大道自無窮 天地長且久 巨石故叵消 芥 子亦難數 人生一世間 飄若風過牖 榮華豈不茂 日夕就彫朽 川上有餘味 日斜思鼓缶 清音可娛耳 滋味可適口 羅紈可 飾軀 華冠可曜首 安事自剪削 躭空以害有 不道妄區區 但令君恤後 晞答書曰 夫事君以治一國 未若弘道以濟萬邦 事 親以成一家 未若弘道以濟三界 髮膚不毀 俗中之近言耳 但吾德不及遠 未能兼被 以此為愧 然積簣成山 亦冀從微之著 也 且披袈裟 振錫杖 飲清流 詠般若 雖王公之服 八珍之饍 鏗鏘之聲 煒曄之色 不與易也 若能懸契 則同期於泥洹 矣 且人心各異 有若其面 卿之不樂道 猶我之不慕俗矣 長當與卿別離矣 萬世因緣 於今絕矣 歲聿云暮 時不我與 學 道者 當以日損為志 處世者 當以及時為務 卿年德並茂 願勿以道人為念 而坐失盛年也 又報詩五章 其一曰 機運無停 住 倐忽歲時過 巨石會當竭 芥子豈云多 良由去不息 故令川上嗟 不聞榮啟期 皓首發清歌 布衣可煖身 誰論飾綺羅 今世雖云樂 當奈後生何 罪福良由己 甯云遑恤他 苕華得書感悟 亦畢身矢志學道 晞專精佛法 不知所終 祥符蔭曰 世人狃於習俗 狎於宴私 貪營室家暫時之歡 忘生死長夜之苦 觀晞公此書 亦可以少知梗槩矣 出世大人 法喜 以為妻 禪悅以為樂 視世之沾沾聲色者 不啻天人之視蟻 慕羶蠅趨穢也 故書以風世焉 孝武帝辛巳六年 帝初奉佛法建精舍於殿內引諸沙門居之 發明(奉佛立寺不書 此書以帝能尊道 而不知所以尊也)

85 祥符蔭曰 帝王事佛 當推大道以廣仁風 體一心而周萬事 區區崇奉莊嚴 此有為功德 梁武之所以見絕於達摩氏也 又況建 精舍於殿內 引諸沙門居之乎 帝固不知佛法之大端 而當時無僧能以第一義示之者 此達摩氏西來之所以不容己也 壬午七年 癸未八年(秦建元十九年) 秦遣符丕攻晉襄陽釋道安入秦 發明(國事不書 此書以釋道安故也) 祥符蔭曰 沙門之法 固以弘化為務 然須風規絕俗 與世相忘 道安雖能弘法化 傾動時流 乃至世主勞師勤民 啟端鼓釁 亦可謂不善養晦之機 而於法華四安樂行 曾亦未之深思也已 釋道安姓衛 常山扶柳人 世業儒 性聰而貌寢 年十二出家 馳役於田 啟師求受經 師與經可五千言 賷入田執勞如常 因 息就覽 暮歸更求受他經 師曰 昨經未讀 今復求耶 答曰 已闇誦 師雖異之 而未信 復與經減一萬言 賷還如初 師執 經覆之 不差一字 驚嗟而敬異之 遣遊學 至鄴師佛圖澄 與語嗟歎 眾以其形 輕怪之 澄曰 此人遠識 非爾儔也 澄 講 安每覆述 眾難鋒起 挫銳解紛 一眾折伏 為之語曰 漆道人驚四鄰 避石氏亂渡河 登陸渾山棲隱 俄慕容俊逼陸渾 遂南投襄陽 宣通佛法 四方學士 競往師之 時習鑿齒以才自負 藉安高名 先書通好 及是聞安至 造之稱四海習鑿齒 安 應之曰 彌天釋道安 鑿齒與謝安書云 來此見釋道安 故是遠勝 無變化技術可以惑人之耳目 無重威大勢可以整羣心之參 差 而肅肅洋洋 自相尊敬 恨足下不同日而見之 其為時賢所重 類如此 晉孝武皇帝 承風欽德 遣使通問 詔曰 安法師 居道訓俗 豈直規濟當今 方乃陶津來世 俸給一同王公 時符堅素聞安名 每欲致之 遣符丕攻襄陽獲之 謂僕射權翼曰 朕 以數十萬之師 臨襄陽 唯得一人半 謂安一人 習鑿齒半人也 既至長安 大弘法化 初沙門各依師姓 安以為宜以釋命氏 後見阿含 四河入海之言 遂為定式 安外涉羣書 善文辭 長安中衣冠子弟多依師之 著僧尼軌範 佛法憲章等 天下則之 甲申九年(姚萇自稱秦王是為後王) 乙酉十年(秦王丕大安元年) 丙戌十一年(秦王登大初元年) 丁亥十二年 法師江東瓦官寺竺法汰寂 汰東莞人 與道安同學 才辯不逮 而儀範過之 與安分化南北 沿江東下 時桓溫鎮荊州 遣使迎供至都 止瓦官寺 太宗簡 文皇帝深相敬重 王侯公卿 莫不信向 講席之下 名士如堵 黑白填門 領軍王洽 東亭王珣 太傅謝安 尤加欽敬 春秋六 十有八 訃聞 烈宗詔曰 汰法師道播八方 澤流後裔 奄爾喪逝 痛貫於懷 可賻錢十萬 曇壹慧遠 皆從學於汰 戊子太元十三年 祖至東印度度梵志 付般若多羅正法 示寂 祖行化至東印度 其王堅固奉外道 師長爪梵志 祖至 王問曰 師來何為 曰將度眾生 曰以何法度 曰各以其類度之 梵志 即化一大山於祖頂上 勢且下壓 祖指之 山遽移在彼眾頂上 復以手按地 地動 五百外道 皆不能立 梵志怖懼懺禮 祖復 按地 地靜 指山 山滅 王異日大治齋 集諸外道 懇祖預會 祖初不欲行 而知所會地將陷 乃往 王曰 師肯來耶 祖 曰 吾非應供 來救死耳 此地已為龍窟 須臾當下陷 王恐 與其眾如高原 反顧其地 已淵然成湫矣 王益敬信 祖為演 法 且曰 王國有聖人 當繼我法 先是東印有婆羅門子 年二十 幼失父母 不知名氏 或自言瓔珞 人遂名曰瓔珞童子 丐 行閭里 有問汝行何急 即曰 汝行何緩 問何姓 即曰 與汝同姓 人莫測之 一日王與祖同車而出 瓔珞稽首於前 祖曰 汝憶往事否 珞曰 我念往劫中 與師同居 師演摩訶般若 我演甚深修多羅 今日之事 葢契昔因 祖顧王曰 此大勢至菩薩 也 繼後出二人 一人化南印度 一人緣在震旦 九年却返此方 即以昔因故 名為般若多羅 付法偈曰 真性心地藏 無頭亦 無尾 應緣而化物 方便呼為智 付法已 即辭王曰 化緣已終 將歸寂滅 願王於最上乘 無忘外護 即還本座 見形如日 少頃復呈十八變 出三昧火自焚 雨金色舍利 王以金塔閟之 第二十七世祖 般若多羅尊者 東印度人 己丑太元十四年 第二十七世祖般若多羅尊者嗣宗統(六十九年) 法師道安寂 正月二十七日 有一異僧出入安室 手指西北 即時雲開 見樓閣如幻出 曰彼兜率天也 二月八日 跏趺而逝 安每疏經義 必求聖證 一日感龐眉尊者降 安出所製似之 尊者欽歎 以為盡契佛心 仍許以密助弘通 安識其為賓頭盧 因設日供 門弟 子通其業者數十人 有法遇者傳教長沙 徒眾數百 中有一人私飲 遇縱而不舉 安廉知之 即封荊以寄 遇抱荊泣曰 董眾無

86 狀 遠遺師憂 於是俯伏受譴 安左臂有一肉串隆起如印 捋可上下 而不出腕 時號印手菩薩 祥符蔭曰 弘願度生之士 非上生內院 親覲慈氏 即往生安養 棲神蓮胎者 葢覲慈氏 則當來輔贊 躬承化儀 而西方 位 登不退 再來娑婆 克從本願也 其他奉剎奉塵 雖各密行難思 然兜率西方二途 實當前道岸之捷徑 安遠二公 開方便涅槃 門於直指禪宗未來之日 可謂善治般若舟航之先導者矣 庚寅十五年 祖住世傳法 祖因東印度國王請齋次 王乃問諸人盡轉經 師獨為何不轉 祖曰 貧道出息不隨眾緣 入息不居蘊界 常轉如是經 百千萬億 卷 非但一卷兩卷 法師慧遠結念佛蓮社 遠雁門樓煩賈氏子 幼隨舅令狐氏遊學許洛 博綜六經 宿儒英達 莫不服其深致 師事道安法師 豁然而悟 曰儒氏九流 皆 糠粃也 與弟慧持 投簪受業 以大法為己任 安公歎曰 使道流東震 其在遠乎 屆潯陽 見廬峯清勝 足以息心 始住龍泉 精舍 繼就法師慧永之招 居西林 刺史桓伊 尋搆東林禪苑 延居之 背負香爐 傍臨瀑布 泉壑清幽 遊者神肅 感阿育王 像 自寒溪寺移至 時晉室式微 天下奇才絕俗之士 多隱居不仕 彭城劉程之 豫章雷次宗 雁門周續之 新蔡畢穎之 南陽 宗炳張萊民 張季碩等 並依之 遠勵眾精修淨業 共結蓮社 一心念佛 刻志安養 程之著發願文 王喬之等為念佛三昧詩 以見志 祥符蔭曰 東林淨業 普攝三根 蓮漏芳聲 於今振響 是葢表裏禪宗 廣敷法化者也 然念非口誦 佛豈持名 念即佛 而自 性彌陀 不隔西方 佛即念 而唯心淨土 非從外覓 其於禪也 又豈有阡陌之分 水乳之別乎 況慈願深重 不可思議 今之 粔籹兒童 井臼婦女 一稱南無 皆決定當來成佛 蓮胎可期 世之浪擲時光 妄營黑業 茫茫苦海 臨溺思援者 其速於念佛 一門 作救急上䇿哉 辛卯十六年 壬辰十七年 癸巳十八年 栴檀佛像至江南 甲午十九年(秦符崇延初元年崇為涼滅後秦姚興皇初元年) 乙未二十年 丙申二十一年(後魏皇始元年) 安帝(諱德孝武帝子在位二十二年改元者三) 安帝丁酉隆安元年 戊戌二年(魏天興元年) 己亥三年(秦弘始元年) 庚子四年 律僧曇翼感阿育王所造聖像見於長沙寺 沙門曇翼 事道安 以律行見稱 令分化江楚 締構長沙寺 取材巴陵君山 感山靈見夢 丹誠祈請 感舍利降於金瓶 頂誓之 間 光采五色 照滿一室 寺成歎曰 寺立僧集 而聖像未嚴 昔阿育王所造 容儀神瑞 皆多布在諸方 何其無感 不能招 致 乃專精懇惻 請求誠應 忽有一像 見於城北 光相衝天 時白馬寺僧先往迎接 不能令動 翼乃往禮請捧接 飄然而起 迎歸長沙寺 見像光上有梵字曰 阿育王造 祥符蔭曰 精誠所感 無有不通 況大慈弘應 神瑞無方者乎 此之像見 實以翼之願力而然 校之石像浮海 時節因緣異矣 書之以示世之崇願行者 辛丑五年(秦弘始三年) 鳩摩羅什至秦長安譯經 鳩摩羅什 (此云童壽) 天竺國人 以後秦弘始三年入長安 共譯經九十八部 合四百二十五卷

87 壬寅元興元年 癸卯二年 法師東林慧遠著沙門不禮王者論 太尉桓玄軍經廬山 要遠出虎溪 遠稱疾 玄自入山見之 退謂人曰 實乃生所未見 俄而玄欲沙汰眾僧 教僚屬曰 沙門有能 伸述經誥 暢說義理 或禁行循整 足以宣寄大化 其有違於此者 悉皆罷道 唯廬山道德所居 不在搜簡之列 遠與玄書曰 佛教陵遲 穢雜日久 每一尋至 慨惋盈懷 常恐運出非意 淪胥將及 竊見清澄諸道人教 實應其本心 夫涇以渭分 則清濁 殊勢 枉以直正 則不仁自遠 此命既行 必二理斯得 然後令飾偽者 絕假通之路 懷真者 無負俗之嫌 道世交興 三寶復 隆矣 因廣玄條制 玄從之 昔成帝幼冲 庾氷輔政 以為沙門應禮王者 尚書令何充等 奏不應敬禮 官議悉同充等 門下承 氷旨為駁 同異紛然 竟莫能定 玄欲申前議 乃與遠書 令述所以不敬意 遠答書 謂沙門方將以兼忘之道 與天下同往 袈 裟非朝宗之服 鉢盂非廊廟之器 沙門塵外之法 不應致敬王者 玄意遂寢 及篡位 即下書曰 佛法弘大 所不能測 諸道人 勿致禮也 遠乃著沙門不敬王者論五篇 謂在家奉法 則是順化之民 情未變俗 迹同方內 故有天屬之愛 奉主之禮 出家 者 遁世以求其志 變俗以達其道 變俗則服章不得與世典同 遁世則宜高尚其迹 故能拯溺俗於沉流 拔玄根於重劫 遠通三 乘之津 近開人天之路 如令一夫全德 則道洽六親 澤流天下 雖不處王侯之位 固已恊契皇極 在宥生民矣 是故內乖天屬 之重 而不違其孝 外闕奉主之恭 而不失其敬也 云云 沙門竺法曠寂 曠下邳臯氏子 事後母以孝聞 躬耕力養 喪闋出家 事沙門曇印為師 印有道行 曠竭誠事之 印嘗疾篤 曠七日夜至誠禮 禱 至第七日忽五色光發棖印體 所苦頓愈 止於潛青山石室 棲風立操 卓爾不遷 謝安為吳興守 步訪展敬 坐林樾間 烹 泉論道移日 謝灑然歎服 簡文帝遣堂邑太守曲安遠詔問起居 并諮以妖星 曠答詔曰 昔齊景修福 妖星移次 陛下唯當勤德 政 以塞天譴 有頃災滅 興甯中 東遊禹穴若耶 郄超謝慶緒 並結塵外之交 時方疫疾 曠以慈善願力 遊行村里 所至疾 除 百姓德之 沙門道鄰 造無量壽佛殿 伐木值旱 不能運材 曠呪之 水發溪漲 孝武皇帝欽風 詔至京事以師禮 止於長 干寺 遂寂 散騎常侍顧愷之為傳讚 發明(神僧異蹟 載傳記者多 不勝書 書曠德行昭然 以為世則) 甲辰三年(魏天錫元年) 乙巳義熈元年 沙門法顯還自天竺 顯以安帝隆安三年發長安 遊歷天竺 遠尋靈跡 求晉所無經律 經涉諸國 學梵書語 抄寫僧祇尼戒本 阿毗曇心論等 共二 十四卷 以是年泛海 達於揚都 居道場寺譯經 丙午二年 丁未三年 戊申四年 己酉五年(魏永興元年秦弘始十一年) 三藏法師鳩摩羅什寂於長安 什神情鑒徹 篤性仁厚 應機領會 鮮有其匹 道生僧肇道融僧叡等 皆從什學 姚主以伎女十人侍之 寂後火焚 舌根不壞 祥符蔭曰 佛教東來 大法草昧 沙門自西竺至者 多以神迹顯化 啟信羣機 譯經詮法者 尚華梵隔礙 未盡其美 迨什廣宣 法義 二乘教典 始洽淵源 什之功大矣 特以宿障之累 未罄所蘊 惜哉 秦以道䂮為僧正資侍中(立僧統眾始于此) 發明(立僧制眾始于秦 為僧受秩始于䂮 故書法如此) 時關中出家者眾 頗多愆濫 秦主患之 乃以道[(丰*力)/石]戒律精嚴 遂置僧正 詔[(丰*力)/石]為之 資侍中 給侍吏 祥符蔭曰 僧置統制 非法也 梵網經曰 凡國王大臣 好心受佛戒者 勿作是統官制眾 安籍記僧 破壞三寶之罪 葢僧學出 世法 自有佛法戒律治之 佛法戒律 自有其宗師主之 國王大臣 但加意護持宗師 而佛法自治 必假王法資秩 是以世間法 加於出世間法 倒置甚矣 秦主固一時權宜 而道[(丰*力)/石]遂安受侍中之秩 致使後來碩德高流 多加卿寺之銜 末法比 邱 悉行膜拜稱臣之禮 作俑之罪 [(丰*力)/石]其難以懺哉 百丈大智祖定清規 只立法堂 而不立佛殿 表當代主法為尊 其尊法重僧 為何如也 凡主法與為僧者 其當知所以自尊自重 而毋為獅蟲自食 可也 庚戌六年 辛亥七年 壬子八年

88 癸丑九年 甲寅十年(魏神瑞元年) 法師慧永往生淨土 發明(往生淨土者多 難悉書 書一二以槩其餘) 永住西林三十年 絕志塵囂 一心安養 鎮南將軍何無忌至虎溪 慧遠從徒數百人 高言華論 舉止可觀 而永衲衣半脛 荷錫 持鉢 松下飄然而來 神氣自若 無忌歎曰 永公清散之風 乃多於遠公也 義熈十年示微疾 忽斂衣合掌 求屣欲起 如有所 見 眾咸驚問 永曰 佛來迎我 言訖而化 異香七日乃歇 乙卯十一年 丙辰十二年(秦永和元年魏太常元年) 法師廬山東林慧遠示生淨土 遠住廬山三十年 影不出山 尅志西方 三覩聖相 沉厚不言 七月晦夕 於般若臺前 方從定起 見阿彌陀佛身滿虗空 圓光 之中 有諸化佛 觀音勢至 左右侍立 又見水流光明 分十四支 流注上下 演說妙法 佛告遠曰 我以本願力故 來安慰 汝 七日後 當生我國 又見佛陀耶舍 慧持 慧永 劉遺民 在佛之側 前揖遠曰 師志在先 何來遲耶 遠乃謂弟子曰 吾 始居此 三覩聖相 今復再見 吾生淨土 必矣 至八月六日 乃端坐入寂 壽八十四 從遠遊者 僧濟 道敬 曇順 皆先後 生淨土 遠神韻嚴肅 凡接近者 莫不斂慄 懷才負氣者 每欲發問 輒心悸汗流 至竟不敢出一語 其伏物葢眾如此 羅什入 關 遣書通好 什答書 以護法菩薩勗之 秦主姚興 欽仰德風 致書道殷勤 請作大智度論序 安帝自江陵旋京師 輔國何無 忌勸遠候迎 遠稱疾 帝遣使勞問 遠致書 帝復詔答 謝靈運負才傲俗 一見肅然心服 所著文集 十卷行世 祥符蔭曰 淨土之教 肇自遠公 續其芳者 永明壽禪師 而後 雲棲宏大師 實纘東林之緒 一時士夫信向 不減宗劉之儔 公與持公稱難兄弟 而公高風碩德 遠近尊信 上下感孚 葢道德精嚴 內外無間者也 當時陶元亮實預其會 聞鐘攢眉 此正 其曠達處 至沽酒延之 決無是事 後世往往以之藉口 故削而不書 丁巳十三年(是歲姚秦亡) 戊午十四年 恭帝(諱德文在位二年改元者一) 恭帝己未元熈元年 庚申二年(宋永初元年) (晉亡) 東晉立寺一千七百六十八所 譯經二十七人 共二百六十三部 宋(姓劉氏都建康) 武帝(諱裕在位三年改元者一) 武帝辛酉永初二年 壬戌三年 少帝(諱義符在位一年) 少帝癸亥景平元年(魏主燾始光元年) 文帝(諱義隆在位三十年改元者一) 文帝甲子元嘉元年 三藏法師求那䟦摩譯出沙彌威儀經律分異記七部合三十八卷(戒法至此始備) 乙丑二年 丙寅三年 道人杯渡寂 渡神化莫測 嘗浮大杯以渡 故呼杯渡 跣足荷一蘆圌 遊吳 擲圌於地 盡力移之不能動 有窺見四小兒者坐圌中 眉目如四 天王 見網師從乞魚 網師怒不與 渡乃拾兩小石投水中 俄有兩牛鬬觸 其網碎 不復見牛 吳人朱靈期 自高麗還 阻風至 一洲 見一寶寺 拜其僧乞速還鄉 其僧問曰 識杯渡道人否 曰識之 其僧取北壁一囊一錫 及鉢并書 著函中曰 寄杯渡

89 并授青竹杖 令置舫前 三日便至石頭 渡忽至 開書大笑 取鉢擲空 復接曰 不見此鉢 四千年矣 遂作一鉢歌 廣陵村舍 有李姓者 事之甚謹 一日忽索袈裟李辦未至 渡曰 暫出 至暮不歸 合境聞有異香 跡之 見渡敷一敗袈裟於地 晏然而 寂 頭前脚後 皆生蓮花 鮮香逼人 數日後有人從北來云 見渡負蘆圌行向彭城 彭城有貧家延麥飯渡甘之如飴 發明(杯渡葢應化 聖賢也 本無生死 何以書寂 書寂聊示化迹也 如渡者多 難以悉書 書一二 以存密化之顯著者) 丁卯四年 戊辰五年(魏神䴥元年) (魏境十月十三日昏星見竟日) 己巳六年 庚午七年 辛未八年 壬申九年 癸酉十年(魏延和元年) 甲戌十一年 法師竺道生寂於廬山法座 生鉅鹿人 姓魏 家世仕族 穎悟異常 事汰公為師 解義奇拔 志學之年 便登講席 宿學名流 莫敢抗其詞辯 入廬山幽棲 七年 鑽仰大法 不憚勤苦 與叡嚴二公同遊長安 從什公受業 還都止青園寺 太祖文皇深加歎重 常設會 帝親同眾僧午 飯 咸疑日向晚 帝曰 始可中耳 生曰 白日麗天 天言始中 何得非中 遂取鉢便食 一眾從之 歎其樞機得衷 王弘 范 泰 顏延之 並從問道 生剖析經旨 得意忘筌 守文之徒 多相與競 時涅槃經 先至京都 止六卷 生覧其幽微 乃說一闡 提人 皆得成佛 眾未能信 譏擯之切 生於大眾中正容誓曰 若我所說 反於經義者 請於見身 即招癘疾 若與實相不相違 背者 願捨壽之時 據獅子座 拂衣遊吳 登虎邱山 旬日之中 學徒麇至 尋返廬山 後涅槃大本至 果稱闡提悉有佛性 與 生所說合 生乃陞法座講說經旨 神色開朗 德音駿發 聽者莫不悅悟 法席將畢 忽見麈尾飄然而墜 端坐正容 隱几而寂 顏色不異 宛似入定 葬廬山之阜 祥符蔭曰 世傳生公入虎邱 聚石講法 頑石為之點頭 今點頭石在焉 而本傳不載 同時有肇叡二公 皆講筵義虎 姚興稱叡 公乃四海之標領 非獨鄴衛之松柏 肇公著般若無知論 遠公撫几稱歎 又著不真空論 物不遷論 般若無名論 皆妙達真宗 詞義圓徹 什公之門 一時蔚盛 可謂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矣 乙亥十二年(魏太延元年) 丙子十三年 丁丑十四年 戊寅十五年 己卯十六年 庚辰十七年(魏太平真君元年) 辛巳十八年 壬午十九年 癸未二十年 甲申二十一年 乙酉二十二年 丙戌二十三年(魏太平真君七年) 魏主燾謬信崔浩毀像法沙門惠始杖錫至魏庭 發明(像法之興廢者 迹也 無關宗統 曷為書此 書之以埀戒後世也) 燾先奉佛 因崔浩與道士宼謙之善 謀傾佛法 時太子晃 被讒見疑 晃事沙門玄高為師 令太子懇誠懺罪 崔宼遂 太子 并 及高 收高縊殺之 後燾偶入僧寺 見有兵器 燾怒誅寺僧浩因進說 盡殺沙門 焚經毀像 宼謙之不從 苦與浩爭 曰卿從今 受戮滅門矣 沙門惠始甚有神異 跣行泥塗 初不污足 而色鮮白 世號白足 在山入定 知燾毀法 乃杖錫宮門 有司奏云

90 有一道人 足白於面云欲入見 屢依軍法 斬而不傷 遂至殿庭 燾大怒 自以所佩劍斬之 體無餘異 取北園虎投之 虎皆潛 伏不敢視 燾方禮悔 迎上殿頂禮悔愆 始為說法 明辨因果 燾大生愧懼 遂感癘疾 通身發瘡 痛苦難忍 崔宼二人 次發 惡疾 崔後滅族 祥符蔭曰 佛法之在人心 如月之於水然 水清月見 水濁月隱 人心無妄 佛法全彰 人心不明 佛法不顯 非佛法有隱顯之 殊 由人心有明暗之別也 水雖有清濁 澄空之朗月何虧 人自造孽殃 其於佛法也何損 況以法眼觀之 順逆無非佛事 興廢 總屬空花 茫茫生死苦趣中 不知何因而得報為人 又不知何因而得為國王 為大臣 乃不究明真心 扶植正道 一念謬信 造 孽無端 亦可悲矣 故書之以示儆焉 丁亥二十四年 戊子二十五年 己丑二十六年 庚寅二十七年(魏太平真君十一年) 六月魏崔浩伏誅滅族 辛卯二十八年 佛滅後一千四百年 壬辰二十九年 魏主燾為中常侍宗愛所弒 癸巳三十年(魏興安二年) 魏主成帝濬佛隆奉佛法 孝武帝(諱駿文帝子在位十一年改元者二) 孝武帝甲午孝建元年(魏興光元年) 乙未二年(魏太安元年) 丙申三年 丁酉大明元年 祖付菩提達摩正法眼藏 示寂 祖至南印度 先是彼王名香至 尊重供餘 度越倫等 又施無價寶珠 時王有三子 曰月淨多羅 曰功德多羅 曰菩提多羅 其 季 開士也 祖欲試其所得 乃以所施珠 問三王子曰 此珠圓明 有能及否 月淨功德皆曰 此珠七寶中尊 固無踰也 菩提 曰 此是世寶 未足為上 於諸寶中 法寶為上 此是世光 未足為上 於諸光中 智光為上 此是世明 未足為上 於諸明 中 心明為上 此珠光明 不能自照 要假智光 光辨於此 既辨此已 即知是珠 既知自珠 即名其寶 若明其寶 寶不自 寶 若辨其珠 珠不自珠 珠不自珠者 要假智珠而辨世珠 寶不自寶者 要假智寶以明法寶 然則師有其道 其寶即見 眾生 有道 心寶亦然 祖歎其辯慧 乃復問曰 於諸物中 何物無相 曰 於諸物中 不起無相 又問於諸物中 何物最高 曰 於 諸物中 人我最高 又問於諸物中 何物最大 曰 於諸物中 法性最大 祖知是法器 以時尚未至 且默而混之 及香至 王 厭世 眾皆號絕 菩提多羅獨於柩前入定 經七日而出 遂依祖求出家 既受具 祖告曰 如來以正法眼 付大迦葉 如是展 轉 乃至於我 我今囑汝 聽吾偈曰 心地生諸種 因事復生理 果滿菩提圓 花開世界起 祖付法已 即於座上起立 舒左右 手 各放光明二十七道 五色晃曜 又踴身虗空 高七多羅樹 化火自焚 空中舍利如雨 大眾建塔收供 祥符蔭曰 靈丹一粒 點鐵成金 至理一言 轉凡成聖 歷觀諸祖 未承大法之前 種種示見 知見不一 一經法化 如空水相 融 初無剩迹 傳佛密印 以紹真宗 授受得人 能事告畢 師資相待 間不容髮 時節因緣固有自在 故曰 苟非其人 道不 虗行 宗統編年卷之七

91 宗統編年卷之八 祖紀 東土祖師 (西天二十八東震旦第一) 世祖 諱菩提達磨 南天竺國香至王第三子也 得法於般若多羅尊者 尊者謂曰 汝於諸法 已得通量 達磨者 通大之義也 更今 名 祖問當往何國作佛事 尊者曰 汝雖得法 未可遠遊 且止南天 待吾滅後六十七載 當往震旦 設大法藥 直接上根 慎 勿速行 衰於日下 又問 彼有大士 堪為法器否 千載之下 有留難否 尊者曰 汝所化之方 獲菩提者 不可勝數 吾滅後 六十餘年 彼國有難 水中文布 自善降之 汝至南方勿住 彼惟好有為功業 不見佛理 汝傳法印 不可久留 聽吾偈曰 路 行跨水復逢羊 獨自棲棲暗渡江 日下可憐雙象馬 二株嫩桂久昌昌 又問 此後更有何事 尊者曰 從是已去 一百五十年 而有小難 聽吾讖偈曰 心中雖吉外頭凶 川下僧房名不中 為遇毒龍生武子 忽逢小鼠寂無窮 又問此後如何 曰 却後二百 二十年 林下一人 當得道果 聽吾讖曰 震旦國中無別路 要假兒(一作姪) 孫脚下行 金雞解銜一粒粟 供養十方羅漢僧 (復演諸 偈 皆預讖佛教隆替事 具寶林傳 及聖胄集) 祖恭稟教義 服勤左右 迨尊者順世 遂演化本國 宋孝武帝戊戌大明二年(魏太安四年) (西天二十八東震旦第一) 世少林祖嗣宗統(在西竺六十七年 來震旦九年 航海三年 通共七十九年) 發明(西天稱名 處難稽也此土稱處 不敢名也) 己亥三年 祖留化本國度攝六宗 時有二師 一名佛大先 二名佛大勝 多本與祖同舉佛陀䟦陀小乘禪觀 佛大先既遇般若多羅尊者 捨小趣大與祖並化 時號為 二甘露門矣 而佛大勝多更分徒 而為六宗 第一有相宗 第二無相宗 第三定慧宗 第四戒行宗 第五無得宗 第六寂靜宗 各封己解 別展化源 祖喟然歎曰 彼之一師 已陷牛跡 況復支離 而分六宗 我若不除 永纏邪見 言已 微見神力 至有 相宗所 問曰 一切諸法 何名實相 彼眾中有一尊長薩婆羅答曰 於諸相中 不五諸相 是名實相 祖曰 一切諸相而不互 者 若名實相 當何定耶 彼曰 於諸相中 實無有定 若定諸相 何名為實 祖曰 諸相不定 便名實相汝今不定 當何得 之 彼曰 我言不定 不說諸相 當說諸相 其義亦然 祖曰 汝言不定 當為實相 定不定故 即非實相 彼曰 定既不定 即非實相 知我非故 不定不變 祖曰 汝今不變 何名實相 已變已往 其義亦然 彼曰 不變當在 在不在故 故變實相 以定其義 祖曰 實相不變 變即非實 於有無中何名實相 薩婆羅心知聖師懸解潛達 即以手指虗空曰 此是世間有相 亦能 空故 當我此身 得似此否 祖曰 若解實相 即見非相 若了非相 其色亦然 當於色中 不失色體 於非相中 不礙有故 若能是解 此名實相 彼眾聞已 心意朗然 欽禮信受 祖瞥然匿跡 至無相宗所而問曰 汝言無相 當何證之 彼眾中有波羅 提者答曰 我明無相 心不見故 祖曰 汝心不見 當何明之 彼曰 我明無相 心不取捨 當於明時 亦無當者 祖曰 於諸 有無 心不取捨 又無當者 諸明無故 彼曰 入佛三昧 尚無所得 何況無相 而欲知之 祖曰 相既不知 誰云有無 尚無 所得 何名三昧 彼曰 我說不證 證無所證 非三昧故 我說三昧 祖曰 非三昧者 何當名之 汝既不證 非證何證 波羅 提聞祖辨析 即悟本心 禮謝於祖 懺悔往謬 祖記曰 汝當得果 不久證之 此國有魔 非久降之 言已忽然不見 至定慧宗 所 問曰 汝學定慧 為一為二 彼眾中有婆蘭陀者答曰 我此定慧 非一非二 祖曰 既非一二 何名定慧 彼曰 在定非 定 處慧非慧 一即非一二 亦不二 祖曰 當一不一 當二不二 既非定慧 約何定慧 彼曰 不一不二 定慧能知 非定非 慧 亦復然矣 祖曰 慧非定故 然何知哉 不一不二 誰定誰慧 婆蘭陀聞之 疑心氷釋 至戒行宗所 問曰 何者名戒 云 何名行 當此戒行 為一為二 彼眾中有一賢者答曰 一二二一 皆彼所生 依教無染 此名戒行 祖曰 汝言依教 即是有 染 一二俱破 何言依教 此二違背 不及於行 內外非明 何名為戒 彼曰 我有內外 彼已知竟 既得通達 便是戒行 若 說違背 俱是俱非 言及清淨 即戒即行 祖曰 俱是俱非 何言清淨 既得通故 何談內外 賢者聞之即 自慚服 至無得宗 所 問曰 汝云無得 無得何得 既無所得 亦無得得 彼眾中有寶靜者答曰 我說無得 非無得得 當說得得 無得是得 祖 曰 得既不得 得亦非得 既云得得 得得何得 彼曰 見得非得 非得是得 若見不得 名為得得 祖曰 得既非得 得得無 得 既無所得 當何得得 寶靜聞之 頓除疑網 至寂靜宗故 問曰 何名寂靜 於此法中 誰靜誰寂 彼眾中有尊者答曰 此 心不動 是名為寂 於法無染 名之為靜 祖曰 本心不寂 要假寂靜 本來寂故 何用寂靜 彼曰 諸法本空 以空空故 於 彼空空 故名寂靜 祖曰 空空已空 諸法亦爾 寂靜無相 何靜何寂 彼尊者聞祖指誨 豁然開悟 於是六眾 咸誓歸依 庚子四年(魏和平元年) 祖留化天竺 辛丑五年 壬寅六年 癸卯七年 甲辰八年

92 明帝(諱彧在位八年改元者二) 明帝乙巳泰始元年(先稱景和元年) 丙午二年(魏天安元年) 丁未三年(魏皇興元年) 佛教來東土四百年 戊申四年 己酉五年 庚戌六年 辛亥七年(魏延興元年) 壬子泰豫元年 蒼梧王(諱昱在位四年改元者一) 蒼梧王癸丑元徽元年 甲寅二年 乙卯三年 丙辰四年(魏承明元年) 順帝(諱準在位三年改元者一) 順帝丁巳昇明元年(魏太和元年) 戊午二年 己未(四月前宋昇明三年五月後齊建元元年) (是歲齊代宋) 宋立寺一千九百一十三所 譯經二百一十部 齊(姓蕭氏) 高帝(諱道成代宋在位四年) 高帝庚申建元二年 辛酉三年 壬戌四年 武帝(諱賾在位十一年) 武帝癸亥明永元年 甲子二年齊范縝作神滅論(書何 著邪見也) 齊司徒王子良奉佛 范縝盛稱無佛 著神滅論 以為形者 神之質 神者 形之用也 神之於形 猶利之於刀 未有刀沒而利 存 豈容形亡 而神在哉 祥符蔭曰 縝此論 謂人死神滅 葢斷見也 邪見有六十四常見 斷見 亦常亦斷見 非常非斷見 單複綜錯之有六十四見 均 之不達大道 執著邪見也 今世間作此斷見者多 是以撥無因果 豈知此形雖滅 愚者業識未泯 至人智照無方 安得形亡而神 滅乎 縝尚未知邪見之邊表 又何足以語夫 佛道之圓妙哉 當時蕭琛曹思文難之詳矣 刀沒而利盡 固也 利盡而刀存 其謂 之何 沙門對制稱名著為令 沙門法獻玄暢 於帝前稱名 或稱貧道 帝訝之 以問中書王儉 儉曰 漢魏佛法初來 對上稱謂 載記無聞 至宋魏始盛 沙 門多稱貧道而預坐 帝曰 稱名始得宜 可著令以為定式

93 祥符蔭曰 出家之法 對眾稱名 上可以通於帝王 次可以施於一切 其稱貧道貧衲 皆非所宜 至稱臣僧 則起於晚季葢率土 之濵 莫非草莽之臣 而世外之人 未忘於世間之禮 當引分也 趙宋時因受勅開堂稱臣僧 而後世効之 遂為時式 愚以為對 眾宜稱僧稱名 對制當稱臣 齊之著令 亦一時之見也 乙丑三年 丙寅四年 丁卯五年 姬光生(是為二祖) 發明(諸祖未嗣統時 皆書名 做君父前 臣子稱名之義也) 父寂 武牢人 以無子禱祈既久 一夕有異光照室 母遂懷妊 生而名之曰光 戊辰六年 己巳七年 庚午八年 辛未九年 壬申十年 癸酉十一年 明帝(諱鸞在位五年) 明帝甲戌建武元年 乙亥二年 丙子三年 丁丑四年 戊寅永泰元年 東昏侯(名寶卷在位二年) 東昏侯己卯永元元年 庚辰二年(魏景明元年) 和帝(名寶融在位一年) 利帝辛巳中興元年 齊譯經二十人出經律論等四十七部 凡三百五十卷 梁(姓蕭氏 都建康) 武帝(名衍代齊在位四十八年改元者七) 武帝壬午天監元年 陶弘景造太清經及眾醮儀十卷(道經妄撰述者不勝書 書一二以明邪見惑世 為可歎也) 癸未二年 甲申三年(魏正始元年) 帝著捨道發願文 四月八日帝製文發願 永棄道教 其略曰 經云 發菩提心者 即是佛心 一切散善 不得為喻 弟子蕭衍 此因愚迷 躭事老 君 累葉相承 深此邪法 今捨棄舊習 歸仗正因 願使未來 童真出家 廣弘經教 化度舍識 共證菩提甯在正法中 長淪惡 道 不樂歸依老子 暫得神仙 陟大乘心 永離邪見 唯願諸佛證明 菩薩攝受 弟子蕭衍和南 升重雲殿 對僧俗二萬餘人 發願懺悔 十一日勅門下曰 大經中說 九十六種 唯佛道是正 餘皆邪也 朕捨道事佛 冀歸於正 公卿能入此道者 各可發 菩提心 老君周公孔子等 雖是如來弟子 (經云 老子為迦葉菩薩 孔子為儒童菩薩 俱應生震旦) 然止是世間之善 不能革凡成聖 云云

94 發明(終帝之世 其捨身講經等不具書 書此以見帝之正信弘願 為不易及也) 祥符蔭曰 仙術長生 未了一心 不達大道 終墮輪迴 周孔世間聖人 尚不能出天地範圍之外 又豈能了生死業緣之極致乎 佛教頓悟自心 則十方三世 一念圓攝 真照妄消 善惡俱泯 湛然圓覺 名大涅槃 是知欲了生死 等以正道 廣度含生 非 佛教無從矣 武帝捨道發願之文 真一切人天所宜聳聽 慎毋以先入之見自溺泥塗 長淪苦趣也 乙酉四年 丙戌五年 丁亥六年 戊子七年(魏永平元年) 己丑八年 三藏法師菩提流支譯經 支北天竺國人 從魏永平二年至天平年間 共歷二十餘載 共譯楞伽等經論 三十九部 合一百二十七卷 勅沙門僧旻撰眾經要鈔 帝以法海浩博 淺識窺尋 卒難該究 因勅莊嚴寺僧旻等 集撰眾經要鈔一部 計八十八卷 庚寅九年 辛卯十年 壬辰十一年(延魏昌元年) 癸巳十二年 甲午十三年 禪師寶誌公寂(書禪師始此) 發明(誌法身大士應化聖賢 機用語言 皆全提向上 不可以心思意解者 其先來東震 成熟西來直指之機乎 故書禪師) 誌應迹金陵東陽 出家鍾山 宋齊間屢著神異 帝一日詔問 弟子煩惑未除 何以治之 答曰 十二 又問 其旨如何 答曰 在書字時節刻漏中 帝益不曉 甞詔畫工張僧繇寫誌像 僧繇下筆 輒不自定 誌遂以指剺面門 分披出十二面觀音 妙相殊 麗 或慈或威 僧繇竟不能寫 他日與帝臨江縱望 有紫栴檀泝流而上 誌以杖引之 即以屬供奉官俞紹令雕誌像 頃刻而成 神彩如生 所垂語句 及大乘讚 十二時歌 皆直示大道 逈絕言詮 是年冬無疾而終 然一燭以付後閣舍人吳慶 帝聞歎悼 厚禮葬於鍾山獨龍阜 王筠撰碑 乙未十四年 帝勅僧紹編集三藏目錄 勅沙門寶唱撰集經律儀制 帝以國土調安 皆承三寶恩德 天龍默祐之功 乃勅莊嚴寺僧寶唱 撰集建福禳災 禮懺祈願等儀制 合於經律者 帝親覽授 以備行持 丙申十五年(魏熙平元年) 丁酉十六年 祖留南天度異見王 祖化被南天 聲馳五印 經六十載 度無量眾 後值異見王欲毀佛法 王故祖之姪也 祖憫之 欲開其蒙 而六眾亦各念佛法有 難 師將何所匡濟 祖遙知眾意 彈指應之 六眾悉聞 云 此我師信響也 皆至祖所 祖曰 一翳蔽空 孰為翦之 前無相 宗 宗勝欲行 祖曰 汝雖辯慧 道力未全 且與王無緣 勝辭祖竟至王所 廣陳法要 王曰 汝今所解 其法何在 宗勝曰 如王治化 當合其道 王所有道 其道何在 王曰 我所有道 將除邪法 汝所有法 將伏何人 祖不起於座 懸知宗勝義墮 召波羅提曰 宗勝不稟吾語 與王論屈 汝急往救 波羅提曰 願假神力 言訖雲起足下 遂乘以見王 王正問宗勝 忽見愕然 忘其所問 而顧波羅提曰 乘空來者 是正是邪 提曰 我非邪正 而來正邪 王心若正 我無邪正 王雖驚異 而驕慢方熾 即擯宗勝令出 波羅提曰 王既有道 何擯沙門 我雖無解 願王致問 王怒而問曰 何者是佛 提曰 見性是佛 王曰 師見 性否 提曰 我見佛性 王曰 性在何處 提曰 性在作用 王自不見 王曰 於我有否 提曰 王若作用 無有不是 王若不 用 體亦難見 王曰 若當用時 幾處出見 提曰若出見時 當有其八 王曰 其八出見 當為我說 波羅提即說偈曰 在胎為 身 處世為人 在眼曰見 在耳曰聞 在鼻辨香在口談論 在手執捉 在足運奔 徧見俱該沙界 收攝在一微塵 識者知是佛 性 不識喚作精魂 王聞偈已 心即開悟 悔謝前非 諮詢法要王復問波羅提 師承為誰 提曰 大王之叔 菩提達摩也 王聞

95 遽勅近臣 迎祖至王宮 祖為王懺悔往非 王聞泣謝 隨詔宗勝歸國 近臣曰 宗勝被謫時 已捐軀投崖矣 祖曰 勝尚在 召 之當至 初勝受擯 耻不能正王 遂投身危崖 俄有神人 以手捧承 置於巖上 勝曰 我忝沙門 當與正法為主 不能抑絕王 非 是以捐身自責 神何佑助 願示所以 於是神人乃說偈曰 師壽於百歲 八十而造非 為近至尊故 熏修而入道 雖具少智 慧 而多有彼我 所見諸賢等 未甞生珍敬 二十年功德 其心未恬靜 聰明輕慢故 而獲至於此 得王不敬者 當感果如是 自今不疎怠 不久成奇智 諸聖悉存心 如來亦復爾 勝聞偈欣然 遂宴坐巖間 至是王遣使山中召勝 祖謂王曰 知勝來乎 王曰未知 祖曰 再命乃來耳 使者至山 而勝辭 果再命乃至 戊戌十七年(魏神龜元年) 姬光出家宴坐香山 光少則超然博極載籍 尤善談老莊 後覽佛乘 遂盡棄去 依寶靜禪師出家 名神光 徧學大小乘義 年三十三返香山 終日宴 坐 己亥十八年 沙門慧皎奉勅撰高僧傳成 始於後漢明帝永平十年 終至梁天監十八年 凡四百五十三載 共二百五十七人 附見者二百餘人 開為十例 一曰譯經 二曰 義解 三曰神異 四曰習禪 五曰明律 六曰遺身 七曰誦經 八曰興福 九曰經師 十曰唱導 凡十科所敘 皆散在眾記 刪 聚一處 述而無作 合序錄為十四卷 號曰高僧傳 祥符蔭曰 普通以前 直指之道 未來東震 最上風規無聞焉 而譯經弘法之士 皆大龍香象 神力變化 未有以奮發沉鍊之 其習禪者 皆四禪八定 而非祖師立地超脫 頓漸絕迹之旨 故皎之所列十科 以德業言 其中雜糅疊出者 亦有之 然蒐揚之 功 不為無補於法苑也 庚子普通元年 辛丑二年 壬寅三年 癸卯四年 梁太子綱編法寶集 甲辰五年 祖留化南天(共六十七年) 乙巳六年(魏孝昌元年) 祖發南天竺航海來東土 祖念般若多羅六十七載之記 復思東震旦國 佛記一千年後 般若智燈 運光於彼 遂囑弟子不若蜜多羅住天竺傳法 而躬至震 旦 乃辭祖塔 別學侶 慰勉於王曰 當勤修白業 吾去一九即回 王聞祖言 涕淚交集 曰 此國何罪 彼土何祥 収既有 緣 非吾所止 唯願不忘父母之國 事畢蚤回 王即具大舟 躬率臣僚學眾 送至海壖而別 丙午普通七年 祖航海東來(泛重溟凡三周寒暑 達于南海) 丁未大通元年 佛教來東土四百六十年 發明(書教來東土 止於是年 此後單書宗統 以宗統教也) 東土第一世祖菩提達磨尊者自南天竺來 九月二十一日達於廣州 刺史表聞 帝遣使賷詔迎請 考定(景德傳燈錄作普通八年丁未 五燈會元作普通七年庚子 傳法正宗記作普通元年庚子 又作或曰普通八年丁未 佛祖統紀作以梁大通元年達南海 佛祖歷代通載作丁未改元大通初祖 菩提達摩來梁 佛祖綱目作普通元年十一月至金陵 今考景德傳燈錄作普通八年丁未 丁未是也 普通止七年 作八年 非也 五燈會元作普通七年庚子 普通七年 其年丙午 年甲差誤 也 傳法正宗記作普通元年庚子 或曰普通八年丁未 此未定之詞也 謹按般若多羅親記祖云 吾滅後六十七載 當徃震旦多羅之寂 在宋孝武大明元年丁酉 從戊戌大明二年 順數至梁 普通五年 魏正光五年甲辰 為六十七年 此六十七年 祖留南天竺 從梁普通六年 魏孝昌元年乙巳 祖辭南竺 當在斯年三周寒暑 以梁大通元年丁未至廣州 此確證也 佛祖統紀 及佛祖歷代通載 皆相合 其日丁未 改大通 王怡長歷甲子數 有普通八年 若然則傳燈所稱普通八年 亦自有由 而丁未又正相合 以是合證 定祖于大通元年丁未至梁 與跨水逢羊 之讖 前後相符 萬無可疑者也) 別證(陶宗儀輟耕錄 陶華陽譜曰 大同二年丙辰 君年八十一 隻眼或方 夢勝力菩薩授菩提記乃詣鄮縣禮阿育王塔 自誓受戒 世傳呂巖從鍾籬權受劒訣 後二百餘年 來參黃龍誨

96 機 始竟佛言 不修正覺 別得生理 休止深山大島 絕于人境 報盡還來散入諸趣 晚年始堅此願 唐志有所著草堂法師傳 當時佛教雖隆 禪宗未聞 圓覺以大通元年至以是年去 留 臺城十九日 度君不及相見 圓覺 初祖諡 百丈清規尊祖章云 初祖梁普通八年丁未九月二十一日至南海 十月一日至金陵 十九日渡江北 十一月二十三日屆于洛陽 至丙辰歲十月五 日 端居而逝 十二月二十八日塟熊耳山) 祖至金陵帝問法不契 十月一日至金陵 帝問即位來造寺寫經度僧有何功德 祖曰 並無功德 帝曰 何以無功德 祖曰 此但人天小果 有漏之因 如影隨形 雖有非實 帝曰 如何是真功德 祖曰 淨智妙圓 體自空寂 如是功德 不以世求 帝遂問 如何是聖諦第一義 祖曰 廓然無聖 帝曰 對朕者誰 祖曰 不識 帝不悟 祖屆洛陽寓少林面壁 祖知帝不契機 是月十九日 潛回江北 十一月二十三日屆洛陽 寓止嵩山少林寺 面壁而坐 人莫之測 謂之壁觀婆羅門 祥符蔭曰 聖賢佛祖 設化因時 作止語默 無非教也 孔子見學者多從事於言語 而曰 予欲無言 又曰 吾無行而不與 聖 人亦何甞不欲人忘言會道哉佛教東來 至梁之時 經律論等譯出者 凡有五千四百餘卷 語言文字 不為不多矣 天下僧至二百 餘萬 寺院凡四萬餘所 帝王捨身講法 化儀莊嚴 不為不盛矣 於是初祖以並無功德 蕩修行之執相者 以面壁九年 折文言 之外求者 直指人心 頓證大道 西來大意 與孔氏之教 若合符節也 戊申二年 祖寓少林 勅沙門智藏等撰義林八十卷 己酉中大通元年(魏永安元年) 魏主遣使至少林徵祖前後三至不赴 魏主聞祖寓少林 遣使齎詔徵 前後三至 祖不顧 魏主彌加欽尚 梁主捨身同泰寺地震百僚三請復位(帝捨身講經非一 書此以槩之) 九月十五日 帝捨身於同泰寺 設四部無遮大會 釋御服 持法衣 行清淨大捨 素牀瓦器 親為大眾講涅槃經 地大震 羣臣 以錢億萬奉贖 表請還宮 三請乃許 十一月一日 駕還宮 祥符蔭曰 以世治言之 武帝過矣 以佛法言之 此菩薩行也 疇則能之 若其了悟中道 契第一義諦 於廓然不識之答 其於 祖也 豈不覿面親承乎 而乃當前失之 惜哉 庚戌二年 魏遣使賷衣鉢就少林供祖三辭堅請受之 魏使賷摩衲袈裟二領 金鉢 銀水瓶 繒帛等物 來少林供祖 祖固讓 三返 魏主意彌篤 祖乃受之 自爾緇白之眾 倍加信 向 辛亥三年(魏普泰元年) 祖在少林 壬子四年(魏永熙元年) 癸丑五年 甲寅六年(東魏天平元年是年魏分為二) (熒惑入南斗) 僧神光來參 僧神光者 久居伊洛 博覽羣籍 善談玄理 每歎曰 孔老之教 禮術風規 莊易之書 未盡妙理 近聞達摩大士住止少林 至 人不遙 當造玄境 遂詣祖參承 祖晨夕端坐面壁 莫聞示誨 神光斷臂安心 光自惟曰 昔人求道 敲骨取髓 刺血濟饑 布髮掩泥 投崖飼虎 古尚若此 我又何人 其時十二月九日 值夜大雪 光夜侍 堅立不動 遲明積雪過膝 祖顧而憫之 問曰 汝久立雪中 欲求何事 光悲淚曰 惟願和尚慈悲 開甘露門 廣度羣品 祖 曰 諸佛無上妙道 曠劫精勤 難行能行 非忍而忍 豈以小德小智 輕心慢心 欲冀真乘 徒勞辛苦 光聞祖誨勵 潛取利 刀 自斷左臂 置於祖前 祖知是法器 乃曰 諸佛最初求道 為法忘形 汝今斷臂吾前 求亦可在 遂因與易名曰 慧可 乃 問諸佛法印 可得聞乎 祖曰 諸佛法印 匪從人得 可曰 我心未甯 乞師與安 祖曰 將心來與汝安 可良久曰 覓心了不 可得 祖曰 與汝安心竟

97 祥符蔭曰 此是東土第一箇樣子學道求法者 急著眼 乙卯大同元年(西魏文帝寶炬大統元年東魏天平二年) 祖付慧可正法眼并授袈裟表信 祖止少林越九年 欲返天竺 命門人曰 時將至矣 汝等盍言所得乎 有道副對曰 如我所見 不執文字 不離文字 而為道 用 祖曰 汝得吾皮 尼總持曰 我今所解 如慶喜見阿閦佛國 一見更不再見 祖曰 汝得吾肉 道育曰 四大本空 五蘊非 有 而我見處 無一法可得 祖曰 汝得吾骨 最後慧可禮拜依位而立 祖曰 汝得吾髓 乃顧慧可而告之曰 昔如來以正法眼 付迦葉大士 展轉囑累 而至於我 我今付汝 汝當護持 并授汝袈裟 以為法信 各有所表 宜可知矣 可曰 請師指陳 祖 曰 內傳法印以契證心 外付袈裟以定宗旨 後代澆薄 疑慮競生 云吾西天之人 言汝此方之子 憑何得法 以何證之 汝今 受此衣法 却後難生 但出此衣 并吾法偈 用以表明 其化無礙 至吾滅後二百年 衣止不傳 法周沙界 明道者多 行道者 小 說理者多 通理者少 潛符密證 千萬有餘 汝當闡揚 勿輕未悟 一念回機 便同本得 聽吾偈曰 吾本來茲土 傳法度 迷情 一花開五葉 結果自然成 祖又曰 吾有楞伽經四卷 亦用付汝 即是如來心地要門 令諸眾生 開示悟入 吾自到此 凡五度中毒 我甞自出而試之 置石 石裂 緣吾本離南印 來此東土 見赤縣神州 有大乘氣象 遂踰海入漠 為法求人 際 會未諧 如愚若訥 今得汝傳授 吾意已終 祖往禹門太守楊衒之問道 祖與徒眾往禹門千聖寺止三日 有期城太守楊衒之 蚤慕佛乘 問祖曰 西天五印 師承為祖 其道如何 祖曰 明佛心宗 行 解相應 名之曰祖 又問 此外如何 祖曰 須明他心 知其今古 不厭有無 於法無取 不賢不愚 無迷無悟 若能是解 故 稱為祖 又曰 弟子歸心三寶 亦有年矣 而智慧昏蒙 尚迷真理 適聽師言 罔知收措 願師慈悲 開示宗旨 祖知懇到 即 說偈曰 亦不覩惡而生嫌 亦不觀善而勤措 亦不捨智而近愚 亦不拋迷而就悟 達大道兮過量 通佛心兮出度 不與凡聖同 躔 超然名之曰祖 衒之聞偈 悲喜交并 曰 願師久住世間 化導羣有 祖曰 吾即逝矣 不可久留 根性萬差 多逢患難 衒之曰 未審何人 弟子為師除得否 祖曰 吾以傳佛秘密 利益迷途 害彼自安 必無此理 衒之曰 師若不言 何表通變觀 照之力 祖不獲已 乃為讖曰 江槎分玉浪 管炬開金鎻 五口相共行 九十無彼我 衒之莫測 禮辭而去 丙辰大同二年(魏大統二年東魏天平三年) 東土第一世少林圓覺祖示寂 時魏氏奉釋 禪雋如林 議論多與祖違 祖玄風所被 有識咸歸 彼徒生嫉 數加毒藥 莫能中傷 至第六度 以化緣既畢 遂 端居而逝 時十月五日 十二月二十八日葬熊耳山 建塔定林寺 曰空觀 安隱忍曰 達摩大師初破六宗 其意銳甚 及乎東來震旦 六番受毒而不言 謗議沸騰而不辯 其弘法之心乎 方其不契於梁 不容於流支之徒 機亦危矣 稍有爭論 安能默坐九年 以傳二祖耶 予以是知傳佛心宗者 不可執一方便 而進退有時也 祥符蔭曰 初祖東來 為傳法也 二祖得髓 而能事已畢 其他何䘏焉 義學之徒 狃於聞見 驟聞直指別傳 夫誰能不惑 無 怪其嫉之深也 使東土之人 皆即聞而信之 祖亦無庸汎重溟矣 面壁九年至今凜凜猶生千載之後 法周沙界 伊誰之力歟 藉 非祖來 以真宗持之 迦文之教流行震旦 不知作何底止 潛符蜜證 道豈在空言哉 宗統編年卷之八

98 宗統編年卷之九 第二世祖 諱慧可 造少林 安心得法 逮初祖西 歸乃闡化 武帝丁巳大同三年(魏大統三年東魏天平四年) 第二世鄴都祖嗣宗統(五十一年) 戊午四年 發明(西天邈隔 故書祖住世傳法 明宗統有在也 東土止書某年實事 關宗統者 而不書住世傳法 明遠近昭然 文獻足徵也) 己未五年(東魏興和元年) 詔取初祖遺履少林寺供養 宋雲奉使西域回 遇初祖於葱嶺 見手携隻履 翩翩而逝 雲問祖何往 曰 西天去 雲歸具奏其事 帝令啟壙 唯空棺 一隻 革履存焉 舉朝為之驚歎 奉詔取遺履於少林寺供養 梁主撰初祖道行碑 初帝遇初祖 因緣未契 及聞化行魏邦 遂欲自撰祖碑 而未暇也 及聞宋雲事 乃成之 刻石鍾山 庚申六年 辛酉七年 壬戌八年 癸亥九年 甲子十年 乙丑十一年 丙寅中大同元年 丁卯太清元年 湘東王記室虞孝敬撰內典博要三十卷 戊辰二年 己巳三年(或問梁武事佛 而困殍臺城 佛法之驗安在也 答曰 業報各有因緣 佛法一切平等 梁武奉佛 誕登道岸 將來决證菩提 臺城之報 乃徃昔已定之業 于今會值 亦復何 尤 具正信者 自可無此疑也) 文帝(諱綱在位二年) 文帝庚午大寶元年(北齊天保元年) 法師慧聞遙稟能樹祖 聞 北齊高氏 因閱龍樹祖大智度論 發明中道 遂遙稟承(是為台宗二祖) 辛未二年(北齊天保二年) 祖度僧璨(作北齊天平二年者誤) 有一居士 年踰四十 不言名氏 聿來設禮 而問祖曰 弟子身纏風恙 請和尚懺罪 祖曰 將罪來與汝懺 士良久曰 覓罪了 不可得 祖曰 與汝懺罪竟 宜依佛法僧住 士曰 今見和尚 已知是僧 未審何名佛法 祖曰 是心是佛 是心是法 佛法無 二 僧寶亦然 士曰 今日始知罪性不在內外 不在中間 如其心然 佛法無二也 祖深器之 即為剃髮 曰 是吾寶也 宜名 僧璨 其年三月十八日 於光福寺受具 自茲疾漸愈 祖回示向居士書偈 向居士幽棲林野 木食㵎飲 北齊天保初 聞祖盛化 乃致書曰 影由形起 響逐聲來 弄影勞形 不識形為影本 揚聲止響

99 不知聲是響根 除煩惱而趣涅槃 喻去形而覓影 離眾生而求佛果 喻默聲而求響 故知迷悟一途 愚智非別 無名作名 因其 名 則是非生矣 無理作理 因其理則爭論起矣 幻化非真 誰是誰非 虗妄無實 何空何有 將知得無所得 失無所失 未及 造謁 聊申此意 伏望答之 祖回示曰 備觀來意皆如實 真幽之理竟不殊 本迷摩尼謂瓦礫 豁然自覺是真珠 無明智慧等無 異 當知萬法即皆如 愍此二見之徒輩 申辭措筆作斯書 觀身與佛不差別 何須更覓彼無餘 居士捧披祖偈 乃申禮覲 密承 印記 佛滅後一千五百年 元帝(名繹在位三年) 元帝壬申承聖元年 癸酉二年 祖付僧璨衣法 僧璨執侍經二載 祖遂囑累 付以衣法 偈曰 本來緣有地 因地種花生 本來無有種 花亦不曾生 又曰 汝受吾教 宜處深 山 未可行化 當有國難 般若多羅懸記 所謂心中雖吉外頭凶者 是也 吾亦有宿累 今往酬之 汝諦思聖記 勿罹世難 俟 時傳化 祖度僧那 那馬氏子 少而神雋 年二十一 講禮易於東海 聽者如市 投祖出家 自是手不執筆 盡棄世典 惟一衣一鉢 一坐一食 奉 頭陀行 後謂門人慧滿曰 祖師心印 非專苦行 但助道耳 若契本心 發隨意真光之用 則苦行如握土成金 若惟務苦行 而 不明本心 為愛憎所縛 則苦行如黑月夜 履於險道 汝欲明本心者 當審諦推察 遇色遇聲 未起覺觀時 心何所之 是無 耶 是有耶 既不墮有無處所 則心珠獨朗 常照世間 而無一塵許間隔 未甞有一剎那頃斷續之相 甲戌三年 祖往鄴都化導 詔國內一切禪師入臺供養(應供 不書 此書 以其普也) 慧思謁法師慧聞 思武津李氏子 頂有肉髻 牛行象視 辭親入道 及稟具 常習坐 日唯一食 晝夜攝心 乃往受學聞大師 經三七日 獲宿智 通 悟法華三昧 敬帝(名方智在位三年) 敬帝乙亥紹泰元年 丙子太平元年(酉魏禪周) 丁丑二年(梁禪陳又陳永定元年) 陳(姓陳氏) 武帝(名霸先代梁在位三年) 武帝戊寅永定二年 法師慧思造金字經 思甞示眾曰 道源不遠 性海非遙 但向己求 莫從他覓 覓即不得 得亦不真 以末法多難 發大誓願修行度世 造金字摩訶 般若波羅蜜 及法華經二部 函以七寶琉璃 發願普見色身 盡未來際 為眾講說 令眾生信不退惡法消除 善緣成就 至彌勒 佛出世 說般若時 金經出見 光明震耀 見聞證道 於十方佛界 亦復如是 己卯三年 文帝(名蒨在位七年改元者二) 文帝庚辰天嘉元年(齊乾明元年) 智顗謁大蘇山 顗字德安 荊州華容人 七歲聞僧誦法華經 忽自記憶 十五禮佛 誓志出家 十八依果願寺僧法緒剃度 二十進具 謁光州大

100 蘇山慧思大師 思示以普賢道場 說四安樂行 顗入觀三日 悟法華三昧 獲旋陀羅尼 見靈山一會 儼然未散 辛巳二年(周保定元年齊太甯元年) 壬午三年(齊河清元年) 癸未四年 甲申五年 乙酉六年(彗星見) 栴檀佛像至淮南 丙戌天康元年 臨海王丁亥光大元年 戊子二年 大師慧思自大蘇山往南嶽 思嘗以般若 法華二經 為眾發解 命門人智顗代講 至一心具萬行 有疑 請決 思曰 汝所疑 乃大品次第意耳 未是法華 圓頓旨也 吾昔於夏中 一念頓發 諸法見前 吾既身證 不必致疑 遂以是年至南嶽 謂眾曰 吾寄此山 止期十載 吾身前 曾歷此處 指示宿蹟 宛然猶在 又指一林泉勝異處曰 此古寺也 吾昔曾居 俾掘之 基址猶存 自此化道彌盛 陳主屢致供 訊 目為大禪 宣帝(名頊在位十四年) 宣帝己丑大建元年(齊武平元年) 智顗辭南嶽往金陵闡化 顗辭思往金陵宣化 凡說法 辯才無倦 以五時(華嚴阿含 方等 般若 法華涅槃) 判如來一代教相 以四教(頓漸秘密不定) 判化儀 以四教(藏通 別圓) 判化法 謂法華為一乘妙典 出五重玄義(釋名 辯體 明宗論用 判教相) 以釋之 依一心三諦示三止觀 (空假中) 一一觀心 念念不可 得 復示六即 (一理即佛 即本體 以化執名相者 二名字即佛 令未除妄想者 聞名信解 三觀行即佛 令因解修觀 返源達本 四相似即佛 觀行功深 發相似用五分真即 佛 得真如用 一念成佛 六究竟即佛 無明永盡 證無所證故) 通具三身 (法報化) 隨居四土(一常寂光土 法身居之 二實報無障礙土 登地菩薩所居 三方便有餘土 四淨穢 同居土 並為應化上 二乘凡夫所居) 身土互融權實無礙 晝夜宣演 生四種益 具四悉檀 門人灌頂編記之 為天台教(顗傳章安頂 頂傳縉雲威 威 傳東陽威 威傳左溪朗 朗傳荊溪然 皆以教觀輔翼禪宗 後因安史 之亂 會昌之廢 五代兵火之變 幾至失傳 螺溪尋訪舊 聞天台一宗復弘江浙 傳至四明荊溪 中興教觀 至明雲 棲宏復闡明之 迄今曲水蓮居 臯亭龍溪之間 傳持未泯 諸方講席 目為性宗) 大士傳善慧寂 慧示跡雙林 廣弘法化 如傳所載 甞有偈曰 空手把鋤頭 步行騎水牛 人從橋上過 橋流水不流 四月二十四日示眾曰 此 身甚可厭惡 眾苦所集 須慎三業 精勤六度 若墮地獄 卒難得脫 當須懺悔 弟子問 師之發跡 可得聞乎 曰 我從第四 天來 為度汝等 次補釋迦 故大品云 有菩薩從兜率天來 諸根猛利疾 與般若相應 即吾是也 言訖 趺坐而逝 七日後有 沙門法猛 持繡彌勒像 及九乳鐘來 鎮其龕 庚寅二年 辛卯三年 壬辰四年 癸巳五年 甲午六年 五月周主宇文邕毀像法 發明(大道無形 不可毀也 邕所毀者 乃像法耳 故書法如此) 沙門惠遠道琳抗論廷辯法師靜藹咼身狥法 發明 (遠排眾出對 琳抗論酧酢 雖不能迥邕之妄然衛法救世之心盡矣 至藹痛切捐生 捧心而逝 其悲愍血誠 不可泯也 故並書之) 毀法詔下 沙門惠遠排眾出對 與邕反復論辯 邕皆屈無對 道琳與邕議論二十餘日 酧酢七十番 邕亦不能屈 然邕決欲行 法師靜藹聞詔下 慨然詣闕 上表引見 極陳禍福 指證明白 邕為改容 顧已行之詔不可返 謝遣 欲官之 藹退而泣曰 何 忍見之 遂入終南山 號泣七日夜 撰三寶錄二十卷 坐磐石 自條其肉 并腸胃掛松枝上捧心而逝

101 乙未七年 丙申八年 法師智顗謝遣徒眾隱天台山佛隴峯 丁酉九年(周主邕感癘疾殂 邕入地獄 受大極苦 求隋文帝救之 見冥報記) 性宗第三世南嶽大師慧思寂 思習慈忍行 奉持三聚戒 將順世 囑門人常修法華 般舟 念佛三昧 方等懺悔 期於見證 是年六月二十二日 屏眾泯然而 逝 戊戌十年 己亥十一年 庚子十二年 辛丑十三年(是年隋代周又為隋開皇元年) 隋(姓楊氏都長安天下為一) 壬寅(陳大建十四年隋開皇二年) 長城公(名叔寶立七年) 癸卯(陳後主叔寶至德元年隋開皇三年) 甲辰(至德二開皇四) 年 乙巳(三五) 年 丙午(四六) 年 丁未(陳禎明元隋開皇七) 年 祖韜光晦跡 祖於鄴都化導 四眾皈依 凡三十四年 遂韜光混迹 變易儀相 人莫之測 發明(祖雖償業 尚有六年 然既混迹韜光 宗統之紀 當止於是年) 第三世祖 諱僧璨 不言姓氏邑里 以白衣謁二祖 得度傳法 後隱舒之皖山 往來太湖縣司空山 後周毀法時 祖深自韜晦居無常處 積 十餘載 人無知者 至是二祖韜光 祖乃紹化 戊申(陳禎明二隋開皇八) 年 第三世羅浮祖嗣宗統(十九年) 隋文帝(名堅代周在位二十四年改元者二) 文帝己酉開皇九年(是年陳亡天下為一) 庚戌十年 辛亥十一年 壬子十二年 祖示沙彌道信解脫法門 有沙彌(梵語沙彌此云勤息) 道信者 年十四 來禮祖曰 願和尚(梵語和尚 此云力生 謂一切道法 由此師之力而生也) 慈悲 乞與解脫法門 祖曰 誰 縛汝 曰無人縛 祖曰 何更求解脫乎 信於言下大悟 癸丑十三年 第二世鄴都大祖祖示寂

102 祖韜光六載 以宿業故 因至莞城縣 匡救寺 說法 有憤嫉之者 興謗於邑宰 祖怡然委順而化 時年一百七歲 安隱忍曰 永明壽禪師垂誡云 學道之門 別無奇特 只要洗滌根塵下無量却來業識種子 汝等但能消除情念 斷絕妄緣 對世 間一切愛欲境界 心如木石相似 直饒未明道眼 自然成就淨身 又云 深嗟末世 只學虗頭 全無實解 步步行有 口口談 空 自不責業力所牽 更教人撥無因果 便說飲酒食肉 不礙菩提 行盜行婬 無妨般若 生遭王法 死陷阿鼻 諸佛出來 也 無救你處 若割心肝 如木石相似 便可食肉 若喫酒 如喫屎尿相似 便可飲酒 若見端正男女 如死屍相似 便可行婬 若 見己財他財 如糞土相似 便可侵盜 饒你鍊得到此田地 亦未可順汝意在 直待證無量聖身 始可行世間逆順事 古聖施設 豈有他心 只為末世僧尼 少持禁戒 恐賺他向善俗子 多退道心 所以廣行遮護 千經所說 萬論所陳 若不去婬 斷一切清 淨種 乃至若不去酒 斷一切智慧種 如何後學 略不聽從 自毀正因 反行魔說 夫永明無量壽之應身 觀其垂誡 與楞嚴三 決定義 同一慨切 後代魔子 或借二祖調心之言為口實 如刻糞作檀佛 說名為可憐憫者 昔玉泉皓禪師製犢鼻裩 書歷代祖 師名字 有狂僧效之 皓見而詬曰 汝具何道理 敢以為戲事耶 嘔血無及矣 僧尋於鹿門 如所言而逝 夫酒仙蜆子 皆散聖 中人 應時而出 以救一期之病 非傳佛心宗者所宜效顰也 至於末後一段光明 輔疑為信 今之大言不慚者 能如是乎 或謂之祖住世一百七歲 韜光混迹 皆為償債而然 祥符曰 似則似也 然祖之方便 有非一切所能測識者 唯證乃知 毋庸擬 議也 甲寅十四年 乙卯十五年 丙辰十六年 丁巳十七年 性宗天台第一世智者大師智顗寂於剡東石城寺 十一月十七日 帝遣使至天台 詔迎顗將行 告門人曰 吾今往而不返 汝等當成就佛隴南寺 一依我圖 門人曰 若非師力 豈能成辦 顗曰 乃是王家所辦汝等見之 吾不見也 二十一日 到剡東石城寺 百尺石像前 不進 二十四日 顧侍者曰 不 久應去 大士來迎吾其西矣 門人智朗請曰 不審何位何生 顗曰 吾不領眾 必淨六根 損己利他 獲預五品耳 命筆作觀心 偈 示諸法門綱要訖 趺坐而逝 壽六十 臘四十 祥符蔭曰 止觀玄義 皆圓極一心 妙該萬法 當禪宗初來 未大舉揚之時 而師能表裏導引之 至其玉立精嚴 淨業成就 則 又師之緒餘也 戊午十八年 己未十九年 庚申二十年 辛酉仁壽元年 詔天下建舍利塔(書何著普也) 帝龍潛時 遇梵僧授舍利一裹曰 檀越他日為普天慈父 此大覺遺靈 留與供養帝作七寶箱貯之是年六月十三日 詔岐州等三十 州 各建塔 帝親以七寶箱 奉三十舍利 置於御座 燒香禮拜曰 願弟子常以正法護持三寶 救度一切眾生 乃取金瓶 瑠璃 瓶 各三十 以瑠璃瓶盛金瓶 置舍利於其內 薰陸為泥 塗葢而印之 諸沙門各奉而行 初入州境 總管刺史 夾道步引 四 部大眾 威儀齋肅共以寶葢旛幢 華臺珠幔 種種音樂 盡來供養圍繞限十月十五日 午時同下石函 帝於是時 執珪降階 率 文武百僚 燒香 及舍利入塔 處處表聞 皆有感應 壬戌二年 祖付道信衣法 信服勞九載 後於吉州受戒 侍奉尤謹祖屢試以玄微 知其緣熟 乃付衣法偈曰 華種雖因地 從地種華生 若無人下種 華地 盡無生 癸亥三年 祖適羅浮山 祖告道信曰 昔可大師付吾法後 往鄴都行化 三十餘年 今吾得汝 何滯此乎 乃適羅浮山 甲子四年 煬帝(名廣在位十三年按諡法好內遠禮日煬)

103 煬帝乙丑大業元年 祖自羅浮山還著信心銘 信心銘曰 至道無難 惟嫌揀擇 但莫憎愛 洞然明白 毫釐有差 天地懸隔 欲得見前 莫存順逆 違順相爭 是為心病 不 識玄旨 徒勞念靜 圓同太虗 無欠無餘 良由取舍 所以不如 莫逐有緣 勿住空忍 一種平懷 泯然自盡 止動歸止 止更 彌動 惟滯兩邊 甯知一種 一種不通 兩處失功 遣有沒有 從空背空 多言多慮 轉不相應 絕言絕慮 無處不通 歸根得 旨 隨照失宗 須臾返照 勝却前空 前空轉變 皆由妄見 不用求真 惟須息見 二見不住 慎莫追尋 纔有是非 紛然失 心 二由一有 一亦莫守 一心不生 萬法無咎 無咎無法 不生不心 能由境滅 境逐能沉 境由能境 能由境能 欲知兩 段 原是一空 一空同兩 齊含萬象 不見精麤 甯有偏黨 大道體寬 無易無難 小見狐疑 轉急轉遲 執之失度 必入邪 路 放之自然 體無去住 任性合道 逍遙絕惱 繫念乖真 昏沉不好 不好勞神 何用疎親 欲取一乘 勿惡六塵 六塵不 惡 還同正覺 智者無為 愚人自縛 法無異法 妄自愛著 將心用心 豈非大錯 迷生寂亂 悟無好惡 一切兩邊 良由斟 酌 夢幻空花 何勞把捉 得失是非 一時放却 眼若不寐 諸夢自除 心若不異 萬法一如 一如體玄 兀爾忘緣 萬法齊 觀 歸復自然 泯其所以 不可方比 止動無動 動止無止 兩既不成 一何有爾 究竟窮極 不存軌則 契心平等 所作俱 息 狐疑盡淨 正信調直 一切不留 無可記憶 虗明自照 不勞心力 非思量處 識情難測 真如法界 無他無自 要急相 應 惟言不二 不二皆同 無不包容 十方智者 皆入此宗 宗非延促 一念萬年 無在不在 十方目前 極小同大 忘絕境 界 極大同小 不見邊表 有即是無 無即是有 若不如是 必不須守 一即一切 一切即一 但能如是 何慮不畢 信心不 二 不二信心 言語道斷 非去來今 丙寅二年 第三世羅浮鑑智祖示寂 發明(禪宗初來 祖師弘道傳法 居無定止 二祖稱鄴都 三祖稱羅浮者 以曾過化存神 故從稱之也) 祖還山逾時 士民奔禮 大設檀供 祖為四眾 廣宣心要訖 於法會大樹下 合掌立化 時十月十五日也 四眾建塔供養 塔曰 覺寂 祥符蔭曰 祖信心銘 如取香水海中乳 注之七寶瓶 以灌一切凡聖頂 蒙其一滴者 無不透體清凉 當下受用 後來法海波 瀾 盡從這裏流出 千古而下 其尚知所朝宗乎 毋為飲水區河之見也 第四世祖 諱道信 姓司馬氏 世居河內 後徙於蘄州廣濟縣 生而超異 幼慕空宗 諸解脫門 宛如宿習 既嗣祖法 攝心無寐 脇不至 席者六十年 丁卯大業三年 第四世蘄春祖嗣宗統(四十五年) 沙門靜琬創刻石藏經 幽州智泉寺沙門靜琬 慮三災壞劫時 大法湮沒 乃創刻石藏經板封於 州之西 白帶山(山有七洞 洞洞皆滿 由大業至唐貞觀十二年 願未終而 化 門人導暹法儀等相繼五世 而經亦未完 歷唐 及宋 代不乏人 元至正間 有高麗沙門慧月 纘其緒 尚未卒業 明無聞焉 其事顛末 具載雲居各碑記) 祥符蔭曰 末劫眾生 非佛法 何以拯濟 但其福盡障深 難逢佛法 南嶽思大師 誓以願力住世 奉持佛法 俟見慈氏 琬公 創刻石經 為三災苦海 作大津梁 二師之大行弘慈 真塵剎身心 護持法脉者矣 戊辰四年 己巳五年 庚午六年 辛未七年 壬申八年 癸酉九年 甲戌十年 乙亥十一年 丙子十二年 丁丑十三年

104 祖抵吉州解賊難 時隋季兵起 羣盜圍吉州 七旬不解 萬眾惶怖 祖愍之 教令念摩訶般若 時賊眾 望雉堞間 若有神兵 乃相謂曰 城內必 有異人 稍稍引去 圍遂解 隋文帝寫經四十六藏 十三萬卷 修治故經 四百部 造金錮檀像 六千餘萬尊 修治故像 一百五十萬九千尊 宮內造刺繡織 成像 畫像 五彩珠幔 以億計 崇葺寺宇 五千餘所 番譯經論 垂五百卷 煬帝置翻經館 四時供養無乏 祥符蔭曰 世俗之見 每以作福費財為言 試觀隋朝莊嚴佛事 如是其盛 而當時海宇之大 戶財之富冠絕古今 未曾少損 是 知福報從心 供養三寶 則其量無盡 若貪吝自封 轉瞬泡幻 終歸於空譬如有嘉種良田 而不善加種穫 付之碩鼠荒茨也 亦 可悲夫 唐(姓李氏都長安) 高祖(名淵受隋禪而有天下在位九年) 高祖戊寅武德元年 己卯二年 庚辰三年 辛巳四年 壬午五年 癸未六年 甲申七年 祖返蘄春破頭山 乙酉八年 夏沙汰僧道 太白經天 帝傳位 傅奕上疏請除佛法 上詔百官議其事 唯太僕卿張道源 是奕言 蕭瑀曰 佛 聖人也 而奕非之 非聖人者無法 當治其罪 又曰 地獄之設 正為是人 典儀李師政上內德論三篇 愷切詳明 上悟奕等挾私 不獲已 乃詔沙汰天下僧道 祥符蔭曰 沙汰治世之教 是也 而實有功於佛門 傅奕之所以言沙汰者 非也 而原未知夫佛法 佛法之波靡 由於僧眾之汎 濫 汰其不如法者 而佛法自嚴 此正佛之所以付囑國王大臣者 其意有在也 而凡世之為國王大臣者 當體世尊付囑之意 顯 密護持 申明大道 毋狥私見 共正人心 斯得之矣 李君之論 可謂精識讜議者也 丙戌九年 太宗(名世民在位二十三年) 太宗丁亥貞觀元年 分天下為十道(關內 河南 河東 河北 山南 隴右 淮南 江南 劒南 嶺南) 戊子二年 己丑三年 庚寅四年 辛卯五年 祖度栽松道者 祖住破頭山 學侶雲臻 有栽松道者 年已耋 禮祖而請曰 法道可得聞乎 祖曰 汝已老 脫有聞 其能廣化耶 儻若再來 吾尚可遲汝 道者禮拜而去 壬辰六年 性宗天台第二世法師章安灌頂寂 頂住天台 甞著涅槃玄義疏 安洲溪流湍急 歲常溺人 頂誓曰 若此溪平 當於此演法 俄白沙漲漫 平如玉鏡 乃講光明法 華以答靈惠 頂每宴坐 有天花飄墜其側 八月日 室有異香 合掌稱佛 及二大士名 而化 癸巳七年

105 甲午八年 乙未九年 丙申十年 丁酉十一年 戊戌十二年 祖度弘忍 祖一日往黃梅縣 路逢一小兒 骨相奇秀 異乎常童 問曰 子何姓 答曰 姓即有 不是常姓 祖曰 是何姓 答曰 是佛 性 祖曰 汝無姓耶 答曰 性空故無 祖默識其法器 俾侍者至其母所 乞令出家 母以宿緣故 殊無難色 遂捨為弟子 名 弘忍 己亥十三年 庚子十四年 相宗法師華嚴帝心法順寂 順降迹雍州萬年杜氏 如晦族長也 神異炳著 帝甞苦勞熱 詔問 何以蠲除 順曰 但頒大赦 聖躬自安 帝從之 疾頓瘳 因錫號曰帝心 大弘華嚴圓頓之旨 作法界觀 甞作法身頌曰 懷州牛喫禾 益州馬腹脹 天下覓醫人 灸猪左膊上 五月寂 門人智儼傳其教 二祖支下第三世禪師慧滿寂 滿滎陽張氏子 嗣法僧那 後奉頭陀行 唯蓄二鍼 冬則乞補 夏則捨之 所至伽藍 破柴製履 住無再宿 持鉢周行聚落 隨 得隨散 索爾虗閑 有請宿齋者 曰 待天下無僧 滿方受請 嘗示人曰 諸佛說心令知心相虗妄 今乃重加心相 深違佛意 又增論議 殊乖大理 於陶冶中坐化 辛丑十五年 壬寅十六年 祖入牛頭山度懶融 祖遙觀牛頭山氣象 知彼有異人 乃躬自尋訪 問寺僧 此間有道人否 曰 出家兒 那個不是道人 祖曰 阿那個是道人 僧 無對 別僧曰 此去山中十里許 有一懶融 見人不起 亦不合掌 莫是道人麼 祖遂入山 見融端坐自若 曾無所顧 祖問 曰 在此作甚麼 融曰 觀心 祖曰 觀是何人 心是何物 融無對 便起作禮曰 大德高棲何所 祖曰 貧道不決所止 或東 或西 融曰 還識道信禪師否 祖曰 何以問他 融曰嚮德滋久 冀一禮謁 祖曰 道信禪師 貧道是也 融曰 因何降此 祖 曰 特來相訪 莫更是宴息之處否 融指後面曰 別有小菴 遂引祖至菴所 繞菴惟見虎狼之類 祖乃舉兩手作怖勢 融曰 猶 有這個在 祖曰 這個是甚麼 融無語少選 祖却於融宴坐石上 書一佛字 融覩之竦然 祖曰 猶有這個在 融未曉 乃稽首 請說真要 祖曰 夫百千法門 同歸方寸 河沙妙德 總在心源 一切戒門 定門 慧門 神通變化 悉自具足 不離汝心 一 切煩惱業障 本來空寂 一切因果 皆如夢幻 無三界可出 無菩提可求 人與非人 性相平等 大道虗曠絕思絕慮 如是之 法 汝今已得 更無闕少 與佛何殊 更無別法 汝但任心自在 莫作觀行 亦莫澄心 莫起貪嗔 莫懷愁慮 蕩蕩無礙 任意 縱橫 不作諸善 不作諸惡 行住坐臥 觸目遇緣 總是佛之妙用 融曰 心既具足 何者是佛 何者是心 祖曰 非心不問 佛 問佛非不心 融曰 既不許作觀行 於境起時 心如何對治 祖曰 境緣無好醜 好醜起於心 心若不強名 妄情從何起 妄情既不起 真心任徧知 汝但隨心自在 無復對治 即名常住法身 無有變異 吾受璨大師頓教法門 今付於汝 汝今諦受吾 言 只住此山 向後當有正人達者 紹汝玄化(先是融幽棲石室 有百鳥銜花之異 至是絕迹後法席之盛 擬黃梅) 癸卯十七年 祖四紹不起 帝嚮祖道味 欲瞻風采 遣使詔祖赴京 祖上表遜謝 前後三返 堅以疾辭 第四度命使曰 如果不起 取首來 使至山 諭 旨 祖引頸就刃 神色儼然 使異之 回以狀聞 帝彌加欽歎 就賜珍繒 以遂其志 甲辰十八年 乙巳十九年 三藏法師玄奘西域回至西京詔百官具儀仗迎經像 發明(教法東來 譯經請法者不可勝紀 別有載籍 皆不具書 此書何 嘉法師之願力 超于人也) 奘以貞觀二年 離唐西逝 求佛大乘經論 以決羣疑 經涉寒暑 一十七年 備歷艱難險阻 誓志不回 奉身前邁 周覽大小百

106 三十國 佛之遺蹟 一一躬瞻致敬 所獲二乘三藏梵冊 總六百五十七部 將抵西京 具表奏聞 時帝在洛陽 見表大悅 勅西 京留守左僕射房玄齡 使有司迎待 奘聞帝欲問罪遼濵 恐稽緩不及 乃倍途而進 於貞觀十九年 正月二十七日至都亭驛 明 日二十八己丑 左僕射梁國公房玄齡 承勅遣右武侯 大將軍侯莫陳實 雍州司馬李叔慎 長安縣令李乾祐 並普勅四眾嚴設迎 供之具 齊集朱雀街 其從如雲 儀仗周列 金花散彩 珠珮流音 旌幢導前 爐薰殿後 奉迎新至經像 於弘福寺 數十里 內 都人士子 內外官僚 瞻仰歌詠 闐噎道旁 有司恐相騰踐 各令當處燒香散花 無得移動 時眾同見 天見五色綺雲 周 圍紛郁 至寺而合 奘所得舍利一百五十粒 金銀栴檀寶像七尊 並經論等 具供弘福寺 奘以二月己亥 見帝於儀鸞殿 帝迎 慰甚厚 廣問山川風俗 欲奘借征高麗 奘謝辭 願就少林譯經 帝令即就弘福寺翻譯 勅玄齡供給所須(詳見本傳) 丙午二十年 帝撰大唐三藏聖教序(書何 嘉信法也) 奘等譯經 上表以聞 帝親揮翰製序御慶福殿 詔奘坐 百官侍 今弘文舘學士 上官儀宣讀序文 凡七百八十一字 奘表謝 帝復報手書 丁未二十一年 戊申二十二年 祖付弘忍衣法 偈曰 華種有生性 因地華生生 大緣與性合 常生生不生 付法已 遂以學徒委之 祖一日告眾曰 吾昔武德中 遊廬岳登絕 頂 望破頭山 見紫雲如葢 下有白氣 橫分五道 汝等會否 眾皆默然 忍曰 莫是他後 佛法分枝否 祖曰 善 己酉二十三年 高宗(名治在位三十四年) 高宗庚戌永徽元年 辛亥二年 第四世蘄春大醫祖示寂 閏九月四日 祖忽垂誡門人曰 一切諸法 悉皆解脫 汝等各自護念 流化未來 言訖 安坐而逝 壽七十有二 塔於本山曰圓 寂 安隱忍曰 汾陽無業禪師曰 古德道人 得意之後 茅茨石室 向折脚鐺中煑飯喫 過三二十年 大忘人世 隱跡巖叢 君王命 而不來 諸侯請而不赴 豈同我輩貪名愛利 如短販人 又僧問大珠 如何是大涅槃 珠云 不造生死業 是大涅槃 曰 如何 是生死業 珠曰 求大涅槃是生死業 圓覺經云 生死涅槃 猶如昨夢 夫涅槃且不可求 況餘事耶 佛滅後一千六百年 宗統編年卷之九

107 宗統編年卷之十 第五世祖 諱宏忍 黃梅縣人也 先為破頭山中栽松道者 請法於四祖 祖許以再來 乃去 行水邊 見一女子浣衣 揖曰 寄宿得否 女 曰 我有父兄可往求之 曰 諾 我即敢行 女首肯之 即回䇿而去 女周氏季子也 歸輒孕 父母大惡逐之 女無所歸 日傭 紡里中 夕止於眾舘之下 已而生一子 以為不祥 棄濁港中 明日見之 泝流而上 氣體鮮明 大驚異 遂舉之成童 隨母乞 食 里人呼為無姓兒 逢一智者歎曰 此子缺七種相 不逮如來 後遇四祖得法 嗣化破頭山 唐高宗壬子永徽三年 第五世東山祖嗣宗統(二十一年) 四月八日四祖塔戶自開 儀相如生 自後遂不敢復閉 癸丑四年 甲寅五年 乙卯六年 丙辰顯慶元年 丁巳二年 道人千歲寶掌寂 發明(掌從初祖悟法 何以不書嗣法 以印證皮髓時 掌不與也 掌應化聖賢 密跡難定 故書法如此) 掌中印度人 周威烈十二年丁卯 降神受質 則左掌握拳 七歲祝髮乃展 因名寶掌 魏晉之間 東遊此土 入蜀禮普贒 留大 慈 常不食 日誦般若千餘卷 有詠之者曰 勞勞玉齒寒 似迸巖泉急 有時中夜坐 階前神鬼泣 一日謂眾曰 吾有願住世千 歲 今六百二十有六矣 故人以千歲稱之 旋遊五臺 復南歷衡嶽 黃梅 匡廬 尋入建業 會初祖入梁 就而扣請 悟無生 忍 武帝高其道臘 延供內庭 未幾如吳 述偈曰 梁城遇導師 參禪了心地 飄零兩浙遊 更盡隹山水 遂徧探兩浙名山 後 居浦江之寶嚴 與朗禪師友善 每通問 遣白犬馳往 朗則使青猿 故有題朗壁者云 白犬銜書至 青猿洗鉢回云 顯慶二年正 旦 手塑一像 至九日成 謂門人慧雲曰 此肖誰 雲曰 與和尚無異 即澡浴易衣趺坐 謂雲曰 吾住世已一千七十二年 今 將謝世 聽吾偈曰 本來無生死 今亦示生死 吾得去住心 他生復來此 又囑曰 吾滅後六十年 有僧來取吾骨 勿拒 言訖 而逝 入滅五十四年 有刺浮長老 自雲門至塔所 禮曰 冀塔洞開 少選 塔戶果啟 其骨連環若黃金 浮即特往秦望山 建 窣堵波奉藏 以周威烈丁卯 至唐高宗顯慶二年 實一千七十二年 其在此土 葢歷四百餘歲云 四祖支下第一世禪師牛頭山法融寂 邑宰蕭元善請住建初寺 辭不克 先是善請就寺講大般若經 至滅靜品 地為震動 遂命入室 上首智巖 付以法印 將下山 謂眾曰 吾不復踐此山矣 時鳥獸哀號 踰月不止 山前有四大桐樹 仲夏之月 忽然凋落 時顯慶元年也 至二年正月二十三 日 不疾而逝 窆於雞籠山 融生緣延陵韋氏 行化歸里 創今天甯寺( 皇清康熙丁卯 過菴輪禪師 重建大殿 題丈室曰 懶融堂云) 戊午三年 己未四年 庚申五年 辛酉龍朔元年 壬戌二年 沙門威秀表明不拜君親詔依議 四月十五日 勅令僧道咸施俗拜 京師大莊嚴寺沙門威秀上表 徵引經律 所以不拜之故 及歷朝會典崇奉之意 表上 集百官 中臺議 時朝宰五百三十九人請不拜 三百五十四人請拜 至六月勅不拜君 而拜父母 尋以道重於所生 罷拜親之詔 如秀 議 祥符蔭曰 佛制出家 不拜君親 佛以法眼 明見無差 非悖倫傲上也 以君為國主 雅有化育之恩 僧出世學道 志出三界之 外 得道者 重其道 未得道者 申其志 歷代帝王 咸令不拜 著有令典 自宋奉勅住山 致有稱臣膜拜者 俯狥一時 乃踰 佛制 當時以道自守者 或不然今則去古愈遠 僧稱知識者 葢為知時引分未得堅持篤守其道 帝王盛有雅重三寶者 而無遠公 秀公其人表章之何必古道之盡復也 至親則生我一世之色身 而凡為僧者以道報親 度其親無量刧生死之苦 使親得知有法身向

108 上事 以此校之 勝於生育色身之恩多矣 故親在所不拜 不然 儼然學佛祖之道 而岸傲悖謬 烏乎敢 亦何以受一切人天禮 拜 而使之信服乎 大士善導化生淨土 導不知何處人 貞觀中見西河道綽九品道場 講誦觀經 (綽篤志淨土 有僧定中 見其數珠如七寶大山為眾講十六觀經 將二百遍 聽者搯珠念佛 響振林谷 念佛日以七萬為限 貞觀二年寂 眾見化佛空迎天花下散) 大喜曰 此真入佛之津要 修餘行業迂僻難成 惟此法門 速超生死 於是晝夜禮誦 激 發四眾 每入室長跪念佛 非力竭不休 雖時寒氷 亦須流汗 出則為人演說淨土法門 三十餘年 不暫睡眠 般舟行道 方等 禮佛 護持戒品 纖毫不犯 好食送厨 麤惡自奉 乳酪醍醐 皆不經口 凡有襯施 用寫彌陀經十萬卷 畫淨土變相三百壁 壞寺廢塔 所至修營 然燈續明 常年不絕 三衣瓶鉢 不使人持 行不共眾 恐談世事 長安道族 傳授淨土法門者 不可勝 數 或問 念佛往生耶 曰 如汝所念 遂汝所願 乃自念一聲 有一光明 從其口出 十至於百 光亦如之 其勸世偈曰 漸 漸雞皮鶴髮 看看行步龍鍾 假饒金玉滿堂 豈免衰殘病苦 任是千般快樂 無常終是到來 惟有徑路修行 但念阿彌陀佛 一 日忽 謂眾曰 吾將西歸 乃登樹投身而逝 同時有僧懷感 得念佛三昧 見佛金色玉毫 來迎而化 癸亥三年 譯大般若經畢 三藏法師玄奘 以己未年奉勅 於玉華官譯大般若 至是年冬 十月二十三日纔畢 凡六百卷 進上 帝嘉歎曰 今觀佛經之若 是 瞻天望海 莫測高深 以儒道九流方之 如河瀅之類溟渤也 而世云三教齊致者 是妄談耳 甲子麟德元年 三藏法師玄奘寂 春正月五日 寂於玉華宮 表聞 上震慟 罷朝三日 公卿傷悼 上嗚咽悲不能勝 謂羣臣曰 法師今寂 四生失大導師 何異 苦海方割 舟揖遽沉 闇室猶昏 燈炬斯掩 言已嗟惋不止 恩勅再三 卜襄葬事 祥符蔭曰 法師抗志輕生 涉險求法 闡唐風於異域 揭慧日乎中天 福芘四生 法流千古 可謂法苑之元勳 緇林之備美矣 乙丑二年 丙寅乾封元年 丁卯二年 律師京兆西明寺澄照道宣寂 宣丹徒人 母夢月貫其懷 復夢梵僧語曰 汝所妊者 梁朝律師僧祐 祐則南齊剡溪僧護也 在胎十二月 九歲能賦 習業如舊 聞 厭棄世榮 十六依律師智頵出家 專精克念 感舍利見於寶函 受具智律 久之 晦迹終南山谷 地泉湧雪 瑞草披芳 有 異徵 遷豐德寺 時有羣龍 易形男女來禮謁 及異人常獻奇花珍果 非世所有者 善處士孫思邈 詔充西明寺上座 同三藏法 師玄奘譯經 時廷勅令僧拜 上啟止之 精修戒行 三衣皆紵 一食唯菽 每感天人梵釋等 往來諮受律相 及毗沙門天王太子 那吒密侍 神蹟多端 秘而不言 撰法門文記 廣弘明集 續高僧傳 三寶錄 羯磨戒疏 行事鈔 義鈔等 二百二十餘卷 春 秋七十二 臘五十二 將寂之前 有天來庭除禮白曰 師當生覩史天 持物一包云 是棘林香云 乃安坐十旬而化 時十月三 日 靈昌太守李邕 工部朗中嚴厚本 各撰碑頌 以久居終南 故稱南山焉 塔曰淨光 祥符蔭曰 如來滅後 戒乃大師 如搆華堂 當培基扯 未有了明體性 而撥棄毗尼者 縱身心之解脫 必清淨以無依 律師辯 洽精嚴 提綱振紀 誠可謂法門憲章 禪流砥柱者也 戊辰總章元年 西明寺釋道世撰法苑珠林成 凡一百卷 始從刧量 終於雜記 分門別序 十稔乃成 蘭臺郎李儼為之序 己巳二年 庚午咸亨元年 辛未二年 居士盧慧能來參經八月付衣 居士盧慧能 自新州來參謁 祖問曰 汝自何來 盧曰 嶺南 祖曰 欲須何事 盧曰 唯求作佛 祖曰 嶺南人無佛性 若為 得佛 盧曰 人即有南北 佛性豈然 祖今隨眾作務 盧曰 弟子自心 常生智慧 不離自性 即是福田 未審和尚教作何務 祖曰 這獵獠 根性太利 著槽廠去 盧禮足而退 便入碓坊 服勞於杵臼 晝夜不息 經八月 祖知付授時至 告眾曰 正法

109 難解 不可徒記吾言 持為己任 汝等各自隨意述一偈 若語意冥符 則衣法皆付 時會下七百餘僧 上座神秀者 學通內外 眾所宗仰 咸推稱曰 若非尊秀 疇敢當之 神秀竊聆眾譽 不復思惟 乃於廊壁書一偈曰 身是菩提樹 心如明鏡臺 時時勤 拂拭 莫使惹塵埃 祖因經行 忽見此偈 知是神秀所述 乃讚歎曰 後代依此修行 亦得勝果 其壁本欲令 處士盧珍 繪楞 伽變相 及見題偈在壁 遂止不畫 各令念誦 盧在碓坊忽聆誦偈 乃問同學 是何章句 同學曰 汝不知和尚求法嗣 令各述 心偈 此則秀上座所述 和尚深加歎賞 必將付法傳衣也 盧曰 其偈云何 同學為誦 盧良久曰 美則美矣 了則未了 同學 訶曰 庸流何知 勿發狂言 盧曰 子不信耶 願以一偈和之 同學不答 相視而笑 盧至夜 密告一童子 引至廊下 盧自秉 燭 請別駕張日用 於秀偈之側 寫一偈曰 菩提本無樹 明鏡亦非臺 本來無一物 何處惹塵埃 祖後見此偈曰 此是誰作 亦未見性 眾聞祖語 遂不之顧 逮夜 祖潛詣碓坊問曰 米白也未 盧曰 白也 未有篩 祖以杖三擊其碓 盧即以三鼓入 室 祖告曰 諸佛出世 為一大事故 隨機大小而引導之 遂有十地三乘 頓漸等旨 以為教門 然以無上微妙 秘密圓明 真 實正法眼藏 付於上首大迦葉尊者 展轉傳授 二十八世 至達摩 居於此土 得可大師承襲 以至於今 以法寶 及所傳袈 裟 用付於汝 善自保護 無令斷絕 聽吾偈曰 有情來下種 因地果還生 無情既無種 無性亦無生 盧跪受訖 問 法則既 受 衣付何人 祖曰 昔達摩初至 人未之信 故傳衣以明得法 今信心已熟 衣乃爭端 止於汝身 不復傳也 且當遠隱 俟 時行化 所謂受衣之人 命如懸絲也 盧曰 當隱何所 祖曰 逢懷即止 遇會且藏 盧禮足已 捧衣而出 是夜南邁 大眾莫 知 祖自後不復上堂 大眾疑怪致問 祖曰 吾道行矣 何更詢之 復問 衣法誰得耶 祖曰 能者得 於是眾議盧行者名能 即共奔逐 壬申三年 僧惠明追及盧行者得法而回 行者南行兩月 至大庾嶺 僧惠明本將軍 同數百人 來欲奪衣鉢 明先及之 行者擲衣鉢於石曰 此衣表信 可力爭耶 明舉 衣鉢 不能動 乃曰 我為法來 不為衣也 行者曰 汝既為法 可屏息諸緣 勿生一念 吾為汝說 明良久 行者曰 不思 善 不思惡 正與麼時 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 惠明言下大悟 復問曰 上來密語密意外 還更有密意旨否 行者曰 與汝說 者 即非密也 汝若返照 密在汝邊 明曰 惠明雖在黃梅 實未省自己面目 今蒙指示 如人飲水 冷暖自知 今行者師惠明 師也 行者曰 汝若如是 吾與汝同師黃梅 善自護持 明又問 惠明今宜何往 行者曰 逢袁則止 遇蒙則居 明禮辭 還至 嶺下 謂眾曰 向涉崔嵬 杳無蹤跡 當別道尋之 趁眾遂散(明後居袁州蒙山 避祖諱 更名道明) 癸酉四年 道人萬回入王宮詔度為僧 回閿鄉張氏子 弱齡笑傲徉狂 鄉黨莫測 有兄萬年 久征遼左 母思其音信 回曰 此甚易爾 乃告母往 至暮而還 及持到 書 鄰里驚異 因號萬回 回與龍興沙門大明少相狎 甞往來其室 屬給諫明崇儼 夜過寺 見回左右神兵侍衛 儼大駭 一日 回令家人灑掃云 有勝客來 是日玄奘自西國還訪回 回問印度風境 了如所見 奘作禮圍繞 稱是菩薩 帝知其異 詔入宮度 為沙門 時有扶風僧 蒙澒者 先在宮內每曰 回來回來 及回至 澒曰 替到當去 旬日而澒逝 回神異多端 舘於集賢院 給侍二美人 甞有偈曰 明暗兩忘開佛眼 不繫一法出蓮叢 真空不壞靈智性 妙用甞存無作功 聖智本來成佛道 寂光非照自 圓通 祥符蔭曰 神異變通 乃小乘顯化之所為 大乘法印 一切平等 聖見凡情 二俱不涉 如回者 偈句圓明 葢密機混世 乘權 利物者也 塵世中如回者多但凡夫難測識耳 甲戌上元元年 乙亥二年 第五世東山大滿祖示寂 祖一日告眾曰 吾今事畢 時可行矣 即入室 安坐而逝 塔曰法雨 第六世祖 諱慧能 姓盧氏 其先范陽人 父行瑫 武德中 左官南海之新州 遂占籍焉 母李氏 感異夢 覺而異香滿室 黎明有僧來語 瑫曰 此子可名慧能 語畢不知所之 祖不飲母乳 遇夜 神人灌以甘露 三歲父喪 母守貧鞠育 幼則樵採資養 一日鬻薪於 市 聞客誦金剛經 悚立聽之 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處 泠然感悟 而問客曰 此何法也 客曰 此金剛經 黃梅忍大師教人恒 誦 祖聞 勃然思出家求法 乃乞於一客 為母備歲儲 遂辭母 直抵韶州 遇高士劉志略 結為友 尼無盡藏者 即志略之姑 也 甞讀涅槃經 祖暫聽之 即為解義 尼敬異之 告鄉耆艾 請居寶林寺 四眾營葺 俄成寶坊 祖曰 本求大法 止此何 為 遂棄之 抵黃梅 呈偈後 三更入室 五祖徵其初悟 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語 祖言下大徹 遂啟五祖曰 一切萬法 不離 自性 何期自性 本自清淨 何期自性 本不生滅 何期自性 本自具足 何期自性 本無動搖 何期自性 能生萬法 五祖知 悟本性 乃告曰 不識本心 學法無益 若識本心 見自本性 即名大丈夫 天人師 佛 遂傳衣法 隱於漁獵隊中 經四載 丙子儀鳳元年 第六世曹溪寶林祖嗣宗統(三十八年)

110 祖至法性寺法師印宗請開法 正月八日 祖至廣州法性寺 值印宗法師講涅槃經 暮夜風颺剎旛 二僧抗論 一曰風動 一曰旛動 往復不已 祖曰 非風旛 動 仁者心動 印宗竊聆 竦然異之 延祖上席 徵詰奧義 知祖受法黃梅 於是印宗執弟子之禮 乃告四眾曰 印宗具足凡 夫 今遇肉身菩薩 因請出所傳衣鉢 悉令瞻禮 至十五曰 集諸名德 為祖剃髮 二月八日 就法性寺 智光律師授滿分戒 其戒壇 即宋求那䟦陀三藏之所立也 三藏記云 後當有肉身菩薩在此壇受戒 又梁末 真諦三藏於壇之側 手植二菩提樹 謂 眾曰 却後一百二十年 有大士 於此樹下 演無上乘 度無量眾 祖受戒已 於樹下開示大法 宛如宿契(印宗會參黃梅 有所證悟) 丁丑二年 祖開法曹溪里人陳亞仙捨山成寶林寺 韶州刺史韋據 請於大梵寺說法 并受心地戒 門人并記法性寺所說者成錄 目為壇經 乃至曹溪寶林寺 見堂宇湫隘 不足容 眾 欲廣之 遂謁里人陳亞仙 乞檀越一坐具地 亞仙唯唯 祖以坐具一展 盡罩曹溪四境 四天王出見四隅 亞仙願盡捨為寶 坊 遂成蘭若 一十三所 懷讓生(是為南岳) 四月八日 生於金州杜氏 生時白光燭天 太史奏白氣應於玄象 在安康之分 帝問 是何瑞太史對曰 國之法器 不染世榮 帝傳勅金州太守韓偕 親往存慰 見讓炳然殊異 性惟恩讓 乃安名懷讓 戊寅三年 禪師雙峯(即牛頭山) 第二世智巖寂 巖曲阿人 姓華 弱冠過人 身長七尺六寸 隋大業中為郎將 頻立戰功 年四十 乞出家 宴坐定中 覩異僧謂曰 卿八十生 出家 宜加精進 嘗在谷中入定 山水瀑漲 怡然不為動 有舊從軍者 入山訪之 謂曰 郎將狂耶 何為住此 答曰 我狂欲 醒 君狂正發 感悟歡息而去 後謁融得法 遷住石頭城 壽七十八 示寂室有異香 經旬不散 顏色不變 遺言水葬 臘三十 有九 己卯調露元年 庚辰永隆元年 法師台宗第三世法華智威寂 威嗣章安頂 住天台鍊丹山 剪棘刈茅 班荊為座 聚石為徒 晝講夜禪 每登座 有紫雲覆頂如寶葢 鳥雀旁止 自然馴狎 眾苦乏水 浚一石井 纔三尺 日給千眾 冬夏無竭 十一月二十八日 趺坐而化異香在室 七日不散 東陽威傳其教(時謂小威) 辛巳開耀元年 壬午永湻元年 律師西京恒濟寺懷素寂 素京兆人姓范氏 母李 夢雲雷震駭有娠 誕之夕 神光滿室 占者云 此子極貴 當為王者之師 年十歲 禮玄奘法師出家 依法礪律師學戒 得其指南 著疏十卷 并四分律記 上元三年 詔住西太原寺 尋歸恒濟 撰俱舍論疏十五卷 及經律疏鈔 共五十卷 壽七十四 臘五十三 奄然坐逝 時聞空中天樂瀏亮 葬之日 有鴻鶴繞塔悲鳴 至暮乃散 南康韋臯撰記 素辭翰 兼美 尤精於律云 相宗慈恩第一世法師窺基寂 基尉遲氏 父左金吾將軍 松州都督 江由縣開國公 諱宗 其鄂國公德 則諸父也 母裴氏 夢攬月輪吞之有孕 年十七 奉 勅為玄奘法師弟子 凡百經論 一覽無遺 切問近思 勤於著述 造疏計將百本 尋遊五臺 登太行 感異夢 探得彌勒上生 經 恍然曰 得此 慈氏令我造疏通其義乎遂援毫次 筆鋒有舍利 累累而隕 二七粒 大如舍桃 色亦可愛 次零然而下者 如黃梁粟粒 感歎希有 疏遂不日而成 先是奘公從西域法師戒賢 親授瑜伽師地唯識宗 而基盡領其妙 恢廓源流 天下後 世 稱之為三乘法相顯理宗慈恩教 與宣律師善 宣忽其坦率 一日過談 宣每有天使侍役 是日基去方來 宣怪其遲 對曰 適大乘菩薩在此 金剛翼從者多 我曹不得前耳 十一月十二日寂 壽五十一 基矢願生兜率 寂之日 身光爛然 一名乘基 高宗製讚 稱百本疏主云 祥符蔭曰 祥符寺在太湖中 為七十二峯之首 創建於唐貞觀年間 相傳三藏法師奘公 從西竺歸 遊東南 見此山形 彷彿靈 鷲 因呼為小靈山 屬基公開法焉 傳中載公貌豐碩 長八尺 氣葢萬夫 頂有玉枕 十指羅紋 皆盤折如印 見者讋伏 然心 慈善 每出以三車自隨 又稱三車法師 晚節祈生內院 循戒彌篤云 中宗(名顯)

111 中宗癸未弘道元年 甲申(嗣聖元二月文明元九月太后光宅元) 年 乙酉垂拱元年 丙戌二年 丁亥三年 懷讓出家 讓幼樂佛書 有三藏玄靜過舍 告其父母曰 此子若出家 必獲上乘 廣度眾生 至是 年方十二 辭親往荊州玉泉寺 依弘景 律師出家 戊子四年 己丑永昌元年 庚寅天授元年 辛卯二年 壬辰(如意改長壽) 元年 禪師仁儉說法王宮 儉即騰騰和尚 四月武后詔迎入宮 儉視后 良久曰 會麼 曰 不會 曰 老僧持不語戒 言訖而去 進短歌十九首有曰 修 道道無可修 問法法無可問 迷人不了色空 悟者本無逆順 八萬四千法門 至理不離方寸 識取自家城郭 莫謾尋他州郡 不 用廣學多聞 不要辯才聰俊 不知月之大小 不管歲之餘閏 煩惱即是菩提 淨華生於泥糞 人來問我若為 不能共伊談論 寅 朝用粥充饑 齋時更餐一頓 今日任運騰騰 明日騰騰任運 心中了了總知 且作佯癡縛鈍 癸巳二年 甲午延載元年 乙未天冊萬歲元年 沙門實叉難提等譯華嚴經 初武后聞于闐 有梵本華嚴大經 遣使求之 并請善梵學者一人 隨經以來 於是于闐國王 以實叉難提 (此云覺喜) 遣來應命 乙 未三月 詔入大遍空寺翻譯 沙彌法藏開示華嚴宗旨 藏姓康 康居國人 初杜順傳晉譯華嚴法界觀於智儼 藏久侍儼 盡得其教 儼滅藏以巾幘說法 武后度為僧 乙未詔藏開示華 嚴宗旨 方序經題 白光昱然 自口而出 須臾成葢停空 后大悅 賜號贒首 禪師牛頭山第三世慧方寂 方延陵人 嗣牛頭巖 住山十載 不出林樾 四方學者雲集 八月一日謂眾曰 吾將他適 眾見五百許人 髻髮後垂 狀如菩 薩 各持旛花 而來迎請 乃寂山林變白 溪㵎絕流者七日 道俗哀慕聲動山谷 壽六十七 臘四十 禪師慧安神秀應詔入王宮 安秀俱得法五祖 安棲嵩少 初隋煬帝嘗徵 不赴高宗召 亦不赴 至是 春秋已百餘 武后以師禮 同秀迎入內道場供養 后 問安甲子多少 曰 不記 生死之身 有若循環 環無起盡 識心流注 無有間斷 見漚起滅者 乃妄想耳 從初識 至動相滅 時 亦只如此 何年月可記乎 天下之人 稱老安國師 丙申萬歲通天元年 丁酉神功元年 懷讓來參 發明(曹溪以後 參承者眾 難以具書 書傳宗統及一二 年月有徵者以槩之) 讓受戒後習毗尼藏 一日自歎曰 夫出家者 為無為法 天上人間 無有勝者 時同學坦然 同謁嵩山安禪師 安啟發之 乃直 詣曹溪禮祖 祖問甚處來 讓曰 嵩山來 祖曰 什麼物 與麼來 讓無語(後經八載忽悟)

112 戊戌聖歷元年 己亥二年 庚子久視元年 辛丑長安元年 賢首法師法藏應詔講華嚴 詔藏講新譯華嚴 至華藏世界品 地震動 召對問 帝網十重 玄門海印三昧 藏敷宣有緒 玄旨通貫 后聞驚異 藏指殿隅金 獅子為曉譬之 至一毛頭獅子 百億毛頭獅子 后乃豁然 壬寅二年 禪師牛頭山第四世法持寂 持江甯人 受法牛頭方 嗣其席 終金陵延祚寺 癸卯三年 甲辰四年 乙巳神龍元年(帝復位) 祖印懷讓所悟 讓居八年 一日忽悟曰 說似一物即不中 祖曰 還可修證否 讓曰 修證即不無 污染即不得 祖曰 只此不污染 諸佛之所 護念 汝既如是 吾亦如是 西天般若多羅讖 汝足下出一馬駒 踏殺天下人 應在汝心 不須速說 梵僧般剌蜜諦賷楞嚴梵夾至高州 時相國房融流高州 就制止寺 同諦翻譯 融筆授 禪師智隍參祖悟道 隍初參五祖 自謂已得正受 結菴長坐 積二十年 祖弟子玄䇿 遊方至河朔 聞隍名 造菴激以勤求法要 隍遂捨菴徑來謁 祖 祖垂開抉 即於言下豁然契悟 前二十年所得心 都無影響 其夜河北士庶 聞空中聲云 隍禪師今日始得道也 後回河 北 開化四眾 僧志徹禮謁曹溪 徹初名行昌 姓張 少任俠 自南北分化 二宗主雖忘彼我 而徒侶競起愛憎北宗忌祖傳衣 囑行昌刺祖 祖預知其事 置金十 兩於座間 昌懷刃入室 祖舒頸就之 昌揮刃者三 都無所損 祖曰 只負汝金 不負汝命 昌驚仆 久而方蘇 求哀悔過 願 出家 祖以金授曰 汝且去 他日易形而來 吾當攝受 昌遂宵遁 出家精進 一日過曹溪謁祖曰 蒙和尚赦罪 今雖出家苦 行 難報深恩 其惟傳法度生乎 弟子嘗覽涅槃經 未曉常無常義 乞和尚慈悲 祖便與之宣說 昌如醉醒 說偈曰 因守無常 心 佛演有常性 不知方便者 猶春池拾礫 我今不施功 佛性而見前 非師相授與 我亦無所得 祖曰 汝今徹也 宜名志 徹 禮謝而去 遣使薛簡奉詔迎祖以疾辭 詔云 朕請安秀二師宮中供養 萬機之暇 每究一乘 二師並推讓云 南方有能禪師 密受忍大師衣法 可就彼問 今遣內侍薛 簡馳詔迎師 願師慈念 速赴上京 祖上表辭疾 願終林麓 簡問曰 京城禪德皆云 欲得會道 必須坐禪習定 若不因禪定 而得解脫者 未之有也 未審師所說法如何 祖曰 道由心悟 豈在坐也 經云 若言如來若坐若臥 是行邪道 何故 無所從 來 亦無所去 無生無滅 是如來清淨禪 諸法空寂 是如來清淨坐 究竟無證 豈況坐耶 簡曰 弟子回京 主上必問 願師 慈悲 指示心要 傳奏兩宮及京城學道者 譬如一燈 然百千燈 冥者皆明 明明無盡 祖曰 道無明暗 明暗是代謝之義 明 明無盡 亦是有盡 相待立名 故淨名經云 法無有比 無相待故 簡曰 明喻智慧 暗喻煩惱 修道之人 若不以智慧照破煩 惱 無始生死 憑何出離 祖曰 煩惱即是菩提 無二無別 若以智慧照破煩惱者 此是二乘見解 羊鹿等機 上智大根 悉不 如是 簡曰 如何是大乘見解 祖曰 明與無明 凡夫見二 智者了達其性無二 無二之性 即是實性 實性者 處凡愚而不 減 在聖贒而不增 住煩惱而不亂 居禪定而不寂 不斷不常 不來不去 不在中間 及其內外 不生不滅 性相如如 常住不 遷 名之曰道 簡曰 師說不生不滅 何異外道 祖曰 外道所說不生不滅者 將滅止生 以生顯滅 滅猶不滅 生說不生 我 說不生不滅者 本自無生 今亦不滅 所以不同外道 汝若欲知心要 但一切善惡 都莫思量 自然得入清淨心體 湛然常寂 妙用恒沙 簡蒙指教 豁然大悟 禮辭歸闕 表奏師語 有詔謝祖 并賜摩衲袈裟 絹五百尺 寶鉢一口 十二月十九日勅改古寶林為中興寺

113 行思來參令首眾 思吉州劉氏子 幼歲出家 每羣居論道 思惟默然 後參祖 問曰 當何所務 即不落階級 祖曰 汝曾作甚麼來 思曰 聖諦 亦不為 祖曰 落何階級 思曰 聖諦尚不為 何階級之有 祖深器之 令首眾 玄覺參 覺永嘉戴氏子 精止觀法門 因閱維摩經 發明心地 後遇左谿激勵 與玄䇿同參祖 初到 振錫繞祖三匝 卓然而立 祖曰 夫沙門者 具三千威儀 八萬細行 大德自何方來 生大我慢 曰 生死事大 無常迅速 曰 何不體取無生 了無速乎 曰 體即無生 了本無速 曰 如是如是 於時大眾無不愕然 覺方具威儀禮拜 須臾告辭 祖曰 返太速乎 曰 本自無動 豈有 速耶 曰 誰知非動 曰 仁者自生分別 曰 汝甚得無生之意 曰 無生豈有意耶 曰 無意誰當分別 曰 分別亦非意 曰 善哉 少留一宿 時謂一宿覺 丙午二年 五祖支下禪師東都天宮寺大通神秀寂(是為北宗) 秀開封尉氏人 姓李 捨儒服出家 久侍東山 誓心苦節 以樵汲自役 五祖深器重之 武后欽風 召至都下 於內道場供養 特加禮敬 王公士庶 望塵拜伏 中宗復位 尤加崇重 大臣張說 嘗問法要 執弟子之禮 寂後勅羽儀法物 殯於龍門 帝送 至橋 王公士庶 皆至葬所 張說及徵士盧鴻一 各為碑誄 秀為兩京法主 三帝國師 禮敬尊崇 異於常等 祖示智通三身四智偈 通看楞伽經 約千餘遍 不會三身四智 禮祖求解其義 祖曰 三身者 清淨法身 汝之性也 圓滿報身 汝之智也 千百億化 身 汝之行也 若離本性 別說三身 即名有身無智 若悟三身無有自性 即名四智菩提 通曰 四智之義 可得聞乎 祖曰 既會三身 便明四智 若離三身 別譚四智 此名有智無身也 即此有智 還成無智 偈曰 大圓鏡智性清淨 平等性智心無 病 妙觀察智見非功 成所作智同圓鏡 五八六七果因轉 但用名言無實性 若於轉處不留情 繁興永處那伽定 丁未景隆元年 五祖支下國師嵩嶽慧安寂 安辭返嵩嶽 三月三日囑門人曰 吾死 將尸向林中 待野火焚之 俄爾萬回公來見安 猖狂握手言論 旁侍傾耳 都不體會 至八日閉戶偃身而寂 春秋一百二十八 門人遵旨舁置林中 果野火自然闍維 得舍利八十粒 戊申二年 法師荊州玉泉寺恒景振錫還山 景習天台止觀 三被詔入內 為受戒師 奏乞歸山 詔中書門下 及學士 於林光宮設齋餞送 帝親賦詩 學士中書令李嶠等 應和 景捧詩振錫而行 天下榮之 證聖大師泗洲僧伽寂 伽神化事迹 具載本傳 二月三日寂 勅就薦福寺起塔 忽臭氣滿城 上祝送歸臨淮 言訖異香騰馥 乾符中 諡證聖大師 己酉三年 勅賜中興寺額為法泉新州舊居為國恩寺 睿宗(名旦在位二年) 庚戌景雲元年 祖示一相三昧一行三昧 祖示眾略曰 若欲成就種智 須達一相三昧 一行三昧 若人具此三昧 決獲菩提 祥符蔭曰 初祖示入道之要 不出理行二種 今祖垂示一相一行三昧 融凡聖之情見 發本體之妙用 真實達道者 日用親證 方契如如 否則觸處猶存隔礙 未能念念與道相應也 辛亥二年 壬子(太極元玄宗先天元) 年 祖付法

114 祖告懷讓行思等曰 吾忝受忍大師衣法 今為汝等說法 不付其衣 葢汝等性根湻熟 堪任大事 聽吾偈曰 心地含諸種 普雨 悉皆萌 頓悟花情已 菩提果自成 祥符蔭曰 祖當法運中開 羣機湻熟之時 其所說法 如大雲時雨 普潤皆萌 厥後一物不中的 脚下騰踏馬駒 建立無相三 昧 直接大機大用 不落階級底 嶺南消息 盡從這裏去 一花五葉 二桂昌昌 頓悟花情 菩提果就 達摩氏之道 於是乎岳 立雲擎 昭昭天下矣 禪師懷讓往衡嶽居般若寺 度沙彌希遷 問曰 和尚百年後 當依附何人 祖曰 尋思去 祖命弟子往新州國恩寺建報恩塔 玄宗(名隆基) 玄宗癸丑(開元元先天二) 年 祖辭眾歸新州 祖謂門人曰 吾欲歸新州 汝等速理舟楫 大眾留甚堅 祖曰 諸佛出見 猶示涅槃 有來必去 理亦常然 吾此形骸 歸必有 所 眾曰 師從此去 蚤晚可回 祖曰 葉落歸根 來時無口 及示讖垂誡等 如錄所載 法師京兆大薦福寺義淨寂 淨從咸亨二年出西域 經二十五年 歷三十餘國 得梵本經論四百部 以天冊元年乙未仲夏還 至洛陽 天后親迎於上東門 命 修文舘大學士李嶠 兵部侍郎張說等 二十餘人 同於薦福寺翻譯 弘法之功 不在奘下 寂 勅塔龍門北岡 第六世曹溪大鑑祖示寂 八月三日祖示眾已 沐浴端坐 至三更奄然遷化 異香彌空 白虹委地 林木改色 禽獸哀鳴 遠近緇素 如失所天 十一月十三日奉祖龕并衣鉢歸曹溪 時廣韶新三州官僚 暨門人 僧俗 爭迎真身 莫決所之 乃焚香禱曰 香烟指處 師所歸焉 時香烟直貫曹溪 乃奉龕歸曹 溪 塔曰元和靈照 入塔時 白光自塔起上亘天 三日始散 祖春秋七十六 三十四傳衣 三十八剃髮 說法三十八年 歷年表曰 自西竺一祖嗣統於周穆王癸酉 至貞定王辛卯 佛滅五百年 為正法住世之初 九祖皆躬承聖記 密持心印 東震聖 人之教 顯示倫常 世賴以治 而人心尚有約束 自貞定王壬辰 至東漢光武辛亥 佛滅一千年 大法行於西竺者 周徧純熟 而東震聖人之教 燬於秦 厖出於諸子 漢儒之矯雜 人心日失其真 不可收拾 若非佛法攝受之 則漸不可救 於是金身應 夢 像法東垂 所以慈濟四生 陰翊王化者 至矣 自壬辰至梁武帝丁未大通元年 佛滅一千將五百年 大教東來 已四百六十 年 三乘內典 廣事翻研 梵行高流 咸資神用 化儀既洽 宗旨未申 般若智光 於焉運照 少林初祖雖則直接上根 然實無 機不被 無法不周 安心懺罪 大地眾生聞斯二者 尚何佛之可成 法之可說 自丁未至唐玄宗癸丑開元二年 二百餘年之間 六世相承 正位凝命 真機密用 厚植深培 佛祖之道 至曹溪而始集 此後南嶽青原 分燈照世 心宗綿亘 雖無分今古 然 化隨時異 道以人弘 時節因緣 間不容髮也 宗統編年卷之十

115 宗統編年卷之十一 第七世祖 諱懷讓 金州杜氏子 住南嶽般若寺 唐玄宗甲寅開元二年 第七世南嶽祖嗣宗統(三十一年) 青原祖同嗣宗統(二十七年) 發明(南嶽青原 同紹曹溪正脉 臨濟實統五宗 直接單傳 故書法如此) 六祖支下禪師永嘉玄覺寂 覺住溫江 學者輻輳 號真覺 十月日 辭眾端坐入滅 覺嘗著證道歌 感定中觀見 字字皆成金色 時有梵僧 傳歸西竺 翻 成梵筴 稱為東土大乘經 乙卯三年 丙辰四年 五祖支下第二世禪師嵩嶽元珪寂 珪伊闕人 嗣嵩嶽宴 隱於嶽之龐塢 一日有神人率羣從來謁 覩其貌 奇偉非常 乃問曰 善來仁者 何為而至 神曰 師甯 識我耶 珪曰 佛與眾生 吾一目之 豈分別耶 神曰 吾此嶽神也 能生死於人 師安得一目我哉 珪曰 吾本不生 汝焉能 死 吾視身與空等 視吾與汝等 汝能壞空與汝乎 神稽首曰 我亦聰明正直於餘神 願授以正戒 珪曰 汝既乞戒 即既戒 矣 戒外無戒 又何戒哉 師曰 此理也 我聞茫昧 止求師戒 我身為門弟子 珪即秉爐正几曰 付汝五戒 若能奉持 即應 曰能 曰謹受教 珪曰 汝能不婬乎 曰我亦娶也 珪曰 非謂此也 謂無羅欲也 曰能 珪曰 汝能不盜乎 曰何乏我也 焉 有盜取哉 珪曰 非謂此也 謂享而福淫 不供而禍善也 曰能 珪曰 汝能不殺乎 曰實司其柄 焉曰不殺 珪曰 非謂此 也 謂有濫誤疑混也 曰能 珪曰 汝能不妄乎 曰我正直焉有妄乎 珪曰 非謂此也 謂先後不合天心也 曰能 珪曰 汝不 遭酒敗乎 曰能 珪曰 如是為佛戒也 以有心奉持 而無心拘執 以有心為物 而無心想身 能如是 則先天地生不為精 後 天地死不為老 終日變化而不為動 畢盡寂默而不為休 信此則雖娶非妻也 雖饗非取也 雖柄非權也 雖作非故也 雖醉非惛 也 若能無心於萬物 則羅欲不為婬 福淫禍善不為盜 濫誤疑混不為殺 先後違天不為妄 惛荒顛倒不為醉 是謂無心也 無 心則無戒 無戒則無心 無佛無眾生 無汝及無我 孰為戒哉 神曰 我神通亞佛 珪曰 汝神通十句 五能五不能 佛則十 句 七能三不能 神竦然避席跪啟曰 可得聞乎 珪曰 汝能戾上帝 東天行而西七曜乎 曰不能 汝能奪地祗 融五嶽而結四 流乎 曰不能 珪曰 是謂五不能也 佛能空一切相 成萬法智 而不能即滅定業 佛能知羣有性 窮億劫事 而不能化導無 緣 佛能度無量有情 而不能盡眾生界 是為三不能也 定業亦不牢久 無緣亦是一期 眾生界本無增減 如我解佛 亦無神通 也 但能以無心通達一切法爾 神曰 我誠淺昧 未聞空義 師所授戒 我當奉行 今願報慈德 效我所能 珪曰 我觀身無 物 觀法無常 塊然更有何欲耶 神曰 師必命我為世間事 展我小神功 使已發心 初發心 未發心 不信心 必信心 五等 人目我神踪 知有佛 有神 有能 有不能 有自然 有非自然者 珪曰 無為是 無為是 神曰 佛亦使神護法 師甯隳叛佛 耶 願隨意垂誨 珪不得已而言曰 東巖寺之障 莽然無樹 北岫有之 而背非屏擁 汝能移北樹於東嶺乎 神曰 已聞命矣 然昏夜必有喧動 願師無駭 即作禮而去 珪門送之 見儀衛逶迤 如王者之狀 其夕果有暴風吼雷 棟宇搖蕩 珪曰 神言徵 矣 眾可無怖 詰旦和霽 則北巖松栝 盡移東嶺 森然行植 珪謂其眾曰 毋令外知 至是年丙辰 囑門人曰 吾始居東嶺 吾滅 汝當置吾骸於彼 言訖 若委蛻焉 詔諡三祖鑑智禪師塔曰覺寂之塔(從淮南節度使張延賞疏請也) 詔曹溪塔主令韜赴闕辭疾不起 韜依六祖出家 祖寂 為塔主 帝聆其德風 詔令赴闕 韜以疾辭 丁巳五年 律師光州道岸寂 岸潁川唐氏名家子 少多奇槩 遊學江淮 討論百氏 遂洗心出家 堅修律儀 深入禪慧 常居會稽龍興寺 中宗親率六宮請法 稟戒 圖像於林光宮 御製讚曰 戒珠皎潔 慧流清淨 身局五篇 心融入定 學綜真典 觀通實性 維持法務 綱統僧政 律 藏冀兮 傳芳象教 因乎充盛 歷總名藍 極承帝眷 力辭還山 以是年八月十日 右脇而逝 門人皆極一時之選 禮部侍郎姚 奕撰碑記 戊午六年 己未七年 瑜伽教主金剛智至自西域勅迎就慈恩寺(瑜伽教始此 梵語瑜伽 此云相應 謂三業清淨 表裏如一也 吾佛設教 一死生之理 達鬼神之情 通幽明之故 慈悲所緣 緣

116 苦眾生 以顯密語 令眾生直悟本心 脫離業苦 其名曰灌頂真言 如以甘露直灌頂門 透體清涼 除人熱惱也 始於阿難施食 不空三藏宣密言於唐土 梁集大德 纂為水陸科儀 以通 三界幽顯靈祗 自此僧徒因為瑜伽佛事 然必須戒行精嚴 理觀通達 方能加持感應 若自破律儀 借營私食 非惟無益 損失多多 不可不慎也) 智南印度人 傳通三藏 及瑜伽密部 以開元己未達於番禺來京 勅就慈恩寺 尋徙薦福 凡所住之剎 必建大曼拏羅灌頂道 場 作法祈雨 無不立應 玄宗深敬信之 異跡赫然 傾動內外 不空三藏等 皆師事之 理無不通 事無不驗 隨問剖陳 如 鐘虗受 至於語默興居 凝然不改 喜怒逆順 無有異容 瞻禮者莫知津涯 自然率服 庚申八年 辛酉九年 禪師神會詔住南陽龍興寺 壬戌十年 癸亥十一年 祖度道一 一在衡嶽 日唯坐禪 祖知是法器 往問曰 大德坐禪圖甚麼 一曰 圖作佛 祖乃取一磚 於彼前菴石上磨 一曰 磨作甚 麼 祖曰 磨作鏡 一曰 磨磚豈得成鏡耶 祖曰 磨磚既不成鏡 坐禪豈得成佛 一曰 如何即是 祖曰 如牛駕車 車若不 行 打車即是 打牛即是 一無對 祖又曰 汝學坐禪 為學坐佛 若學坐禪 禪非坐臥 若學坐佛 佛非定相 於無住法不應 取捨 汝若坐佛 即是殺佛 若執坐相 非達其理 一聞示誨 如飲醍醐 禮拜問曰 如何用心 即合無相三昧 祖曰 汝學心 地法門 如下種子 我說法要 譬彼天澤 汝緣合故 當見其道 又問 道非色相 云何能見 祖曰 心地法眼 能見乎道 無 相三昧 亦復然矣 一曰 有成壞否 祖曰 若以成壞聚散而見道者 非見道也 聽吾偈曰 心地含諸種 遇澤悉皆萌 三昧華 無相 何壞復何成 一蒙開悟 心意超然 大慧杲曰 而今禪人理會道 牛喻心 車喻法 但只明心 法自明矣 但只打牛 車自行矣 且喜沒交涉 若恁麼 馬祖驢年 也不能得悟去 祥符蔭曰 佛祖設教 因時而已 拈花之旨 西天諸祖 以及東土六祖以前 皆直示心源 一言契證 大鑑而後 機緣漸熟 知 解橫生 於是設大法藥以藥之 逈絕言思 不容擬議 穿却一切鼻孔 坐斷天下舌頭 不入虎穴 不得虎子 不透重關 總非活 路 打車打牛 實全潮之一滴 五宗之岷源也 甲子十二年 乙丑十三年 丙寅十四年 丁卯十五年 律師京師崇聖寺文綱寂 綱會稽孔氏子 十二齡出家 力學切究毗尼 操有彝檢 口無溢言 為四方來學所歸 定力感通 靈迹非一 奉勅京都翻譯 滿 朝檀施 盡用莊嚴 累歷名藍二十餘所 刺血書經六百卷 中宗孝和皇帝事以師禮 疊承恩施 悉付常住 八月十五日寂 春秋 九十有二 滑臺太守李邕撰碑記 義解沙門中嶽嵩陽寺大慧禪師一行寂 行鉅鹿張氏子 丱歲不羣 禮普寂禪師出家 寂嘗設大會 有高士盧鴻自袖撰文置之几 謂寂曰 此文將數千言 字僻文古 請 求朗雋者宣之 當須面指 擿而授之 寂呼行 行至覽而微笑 鴻怪其輕脫 及眾集 行登堂抗音莊誦 一無遺誤 鴻愕視久 之 歎不能已 乃遊學律冊之外 旁涉陰陽讖緯之書 尋訪算術 至天台 見一院 古松數十步 門枕流淙 淡然岑寂 行立於 門屏 聞院中布算 其聲簌簌然而相謂曰 今日當有弟子自遠至求算法 計合到門 無人導達耶 又除一算子而謂侍者曰 門前 水合西流 弟子當至 行承其言而入 稽首盡受其訣 門前水復東流 玄宗聞之 詔入試之 命取宮籍以示 行流覽一周 覆籍 誦之如瀉水 玄宗不覺降榻曰 師真神聖也 漢洛下閎造歷云 八百歲當差一日 有聖人定之 屬大衍歷出 行正其差謬 編開 元大衍歷五十二卷 及歷律志 玄宗密問社稷祚運 行無語 徐對曰 陛下有萬里之行 復封一合子若彈丸 內貯物 搖之有 聲 進曰 有急則開 及幸蜀到成都 啟之 則藥中蜀當歸也 前有橋曰萬里云 又曰 社稷畢得終吉 後昭宗初封吉王 及太 子德王為梁滅 故行先言之 開元十五年十月八日 隨駕幸新豐 身無諸患 忽然沐浴更衣趺坐 怡然而寂 帝趨視之 悲愴不 勝 詔有司葬於銅人原 諡曰大慧禪師 御撰塔銘 行著攝調伏藏六十卷 釋氏系錄一卷 疏七卷 戊辰十六年 禪師希遷受具戒於羅浮 遷自六祖寂後 上下羅浮 往來三峽間 是年從羅浮受戒歸曹溪 夢與六祖同乘一龜 泳於深池 覺而曰 吾與師乘靈智 遊性

117 海久矣 又何夢耶 希遷至青原 遷每靜坐 寂若忘生 第一座發之曰 祖非教汝默坐尋思也 今行思和尚出世吉州 汝因緣在彼 遷直詣靜居參禮 祖曰 子何 方來 遷曰曹溪 祖曰 將得甚麼來 曰未到曹溪亦不失 祖曰 若恁麼 用到曹溪作甚麼 曰若不到曹溪 爭知不失 遷又 曰 曹溪大師還識和尚否 祖曰 汝今識吾否 曰識又爭能識得 祖曰 眾角雖多 一麟足矣 遷又問 和尚自離曹溪 甚麼時 至此間 祖曰 我却知汝蚤晚離曹溪 曰希遷不從曹溪來 祖曰 我亦知汝去處也 曰和尚幸是大人 莫造次 他日祖復問遷 汝甚麼處來 曰曹溪 祖乃舉拂子曰 曹溪還有這個麼 曰非但曹溪 西天亦無 祖曰 子莫曾到西天否 曰若到即有也 祖 曰 未在更道 曰和尚也須道取一半 莫全靠學人 祖曰 不辭向汝道 恐已後無人承當 己巳十七年 禪師牛頭山第五世智威寂 威江甯陳氏子 受法牛頭持 為江左學者所歸 二月十八日寂延祚寺 壽七十七 庚午十八年 義學沙門京兆西崇福寺智昇撰開元釋教錄 自後漢明帝永平十八年丁卯 至唐開元十八年庚午 凡六百六十四載 中間傳譯緇素 總一百七十六人 所出大小二乘三藏聖 教 及聖賢集傳 并及失譯人名 總二千二百七十八部 合七千四十六卷 先是道真道宣等 各有晉魏漢等錄 而重出誤入者 多 昇乃重經撰次 為二十卷 最號精詳 又續內典錄 圖紀 各一卷 文筆高博 法苑重之 辛未十九年 南嶽祖付道一等法眼 一侍奉九秋 日益玄奧 入室弟子總有六人 祖各印可曰 汝等六人 同證吾身 各契其一 一人得吾眉 善威儀 (常浩) 一人得 吾眼 善顧盻 (智達) 一人得吾耳 善聽理 (坦然) 一人得吾鼻 善知氣 (神照) 一人得吾舌 善談說 (嚴峻) 一人得吾心 善古今 (道 一) 又曰 一切萬法 皆從心生 心無所生 法無能住 若達心地 所作無礙 非遇上根 宜慎辭哉 希遷持書到南嶽 青原祖令遷持書與南嶽 祖曰 汝達書了速回 吾有個鈯斧子與汝住山 遷至彼未呈書便問 不慕諸聖 不重己靈時 如何 師 曰 子問太高生 何不向下問 遷曰 甯可永劫受沉淪 不從諸聖求解脫 祖便休(玄沙曰 大小石頭 被南岳推倒 直至如今起不得) 青原祖付希遷法 遷回青原 祖問子返何速 書信達否 遷曰 書亦不通 信亦不達 去日蒙和尚許個鈯斧子 祇今便請 祖垂一足 遷便禮拜 尋辭往南嶽 祥符蔭曰 明暗偏正回互尊貴之旨 不消拈出 蚤已密印全提矣 禪師道一居建陽佛迹嶺 壬申二十年 瑜伽教主灌頂國師洛陽廣福寺金剛智寂 智於開元十一年 奉勅翻譯瑜伽密部 十八年又譯諸陀羅尼等法要 八月既望 於洛陽廣福寺 命諸門人曰 白月圓時 吾當去 矣 遂禮佛寂然而化 壽七十一 臘五十一 葬於龍門伊川之右 勅諡灌頂國師 弟子中書侍郎杜鴻漸述碑紀德 癸酉二十一年 禪師道一遷於臨川 甲戌二十二年 乙亥二十三年 瑜伽教主洛京聖善寺無畏寂 畏本天竺烏荼國王 讓位於兄出家學道 遊中天竺 遇達摩掬多 授以總持瑜伽密教 乃徧禮聖迹 入雞足山 為迦葉尊者剃 髮 神蹟炳著非一 折伏九十六宗 使異學歸正 掬多曰 汝與震旦有緣 畏乃禮辭 途中廣作法利 至大唐西境 夜有神人白 曰 此東非弟子界也 文殊師利 實護神洲 禮足而退 睿宗知畏將達中國 詔將軍史獻出玉門塞 以候來儀 開元初 玄宗夢

118 與真僧相見 姿狀非常 躬以丹青寫之殿壁 及畏至 與夢符 帝悅重之 尊為教主 甯薛王已降 皆跪蓆捧器焉 奉勅住西明 寺翻譯經呪 畏性恬慮靜 泊然禪觀 面奉接儀形者 若蓮華敷於淨沼 咨承言說者 如甘露潤於心田 不動聲色 消伏羣機 神力密嚴 無禱不應 開元二十年 求還西域 優詔留之 十月七日 無疾而化 壽九十九 臘八十 帝聞訃震悼 具威儀護喪 事 定慧所薰 全身不壞 累朝旱澇 皆就祈請 無不徵驗 龕供龍門西山廣化寺 祥符蔭曰 大道不尚功勳 亦猶至治歸於無為 恭己垂裳 不廢臯夔臣鄰之化 金剛無畏輩之密護宗持 可謂禦侮䟽輔之臣也 丙子二十四年 禪師道一至南康龔公山居之 先是此山峯岫 魑魅所居 人莫敢近 犯者 災釁立生 及師至 當宴息時 有神紫衣玄冠 致禮言 捨此地為清淨梵場 自是 猛鷙毒螫 變心馴擾 南嶽祖遣僧往江西觀化 一闡化江西 祖問眾曰 道一已為眾說法 未見有個消息來 因遣一僧往 囑曰 待伊上堂時 但問 作麼生 伊道底言語 記 將來 僧如命而往 回謂祖曰 伊云 自從胡亂後 三十年不曾少鹽醬 祖然之 安隱忍曰 此塞心性義路之錮鏴 摧生死魔軍之利劍 而直指人心 見性成佛之指南車也 金圈棘蓬穿入鼻孔者 葢自此始 但 不可向癡人說夢耳 丁丑二十五年 戊寅二十六年 己卯二十七年 庚辰二十八年 第七世吉州青原弘濟祖示寂塔曰歸真 僧問 如何是佛法大意 祖曰 廬陵米作麼價 十二月十三日陞座告眾 跏趺而逝 青原第二世祖 諱希遷 高要陳氏 幼而徇齊 鄉民多殺牛祀鬼神 以義止之 數毀祠奪牛 俗以之化 後造曹溪得度 見青原得法 辛巳二十九年 石頭希遷祖嗣青原宗統(五十年) 衡山南寺之東 有石狀如臺 乃結庵其上 名石頭 南嶽祖常指學者來參 眾乃集 鬼神多顯迹聽法 祖皆與授戒法 壬午天寶元年 癸未二年 甲申三載正月改年曰載 第七世南嶽般若寺大慧祖示寂塔曰最勝輪 第八世祖 諱道一 漢州什邡縣人 姓馬氏 故俗稱馬祖 容貌奇異 牛行虎視 舌過鼻 足下有二輪文 幼歲於本邑羅漢寺出家 受具於 渝州圓律師 嗣南嶽 開法江西 乙酉四載 第八世江西馬祖嗣宗統(四十四年) 南康郡守裴公入龔公山問道 裴公躬勤諮稟 祖直示心源 每至海霞斂空 山月凝照 心與境寂 道隨悟深 詔名僧碩學赴內道場與本淨禪師論道 淨絳州張氏子 受記曹溪 住司空山 中使楊光庭採藥入山 見淨 還奏闕庭 詔至內道場 正月十五日 詔與兩街禪學 共揚

119 佛法 丙戌五載 制天下度僧尼並令祠部給牒(祠部給牒始此 然限僧制眾 非知佛法者也 故書之以著作俑之非) 丁亥六載 戊子七載 己丑八載 懷海參為侍者 海丱歲離塵 三學該練 參祖命侍左右 庚寅九載 禪師惟儼從石頭來 儼十七出家 納戒衡嶽 博通經論 嚴持戒律 一日歎曰 大丈夫當離法自淨 誰能屑屑事細行於布巾耶 首造石頭之室 便問 三乘十二分教 某甲粗知 甞聞南方直指人心 見性成佛 實未明了 伏望慈悲指示 頭曰 恁麼也不得 不恁麼也不得 恁麼 不恁麼 總不得 子作麼生 儼罔措 頭曰 子因緣不在此 且往馬大師處去 儼稟命 恭來禮祖 仍伸前問 祖曰 我有時教 伊揚肩瞬目 有時不教伊揚眉瞬目 有時揚眉瞬目者是 有時揚眉瞬目者不是 子作麼生 儼於言下契悟 便禮拜 祖曰 子見 甚麼道理 儼曰 某在石頭處 如蚊子上鐵牛 祖曰 汝既如是 善自護持 辛卯十載 佛滅後一千七百年 壬辰十一載 雙峯第四世禪師潤州鶴林徑山玄素寂 侍者懷海悟道 海侍祖經三載 一日侍祖行次 見一羣野鴨飛過 祖曰 是甚麼 海曰 野鴨子 祖曰 甚處去也 海曰 飛過去也 祖遂把海 鼻扭 海負痛失聲 祖曰 又道飛過去也 海於言下省悟 却歸侍者寮 哀哀大哭 同事問曰 汝憶父母耶 曰無曰 哭作甚 麼 海曰 我鼻孔被大師扭得痛不徹 同事曰 有甚因緣不契 海曰 汝問取和尚去 同事問祖曰 海侍者有何因緣不契 祖 曰 是伊會也 同事歸寮曰 和尚道汝會也 海乃呵呵大笑 次日祖陞座 眾纔集 海出卷却席 祖便下座 癸巳十二載 甲午十三載 祖令惟儼返石頭 儼侍奉三年 祖一日問 子近日見處作麼生 儼曰 皮膚脫落盡 唯有一真實 祖曰 子之所得 可謂恊於心體 布於四肢 既 然如是 將三條篾束取肚皮 隨處住山去 儼乃辭祖返石頭 一日在石上座次 石頭問曰 汝在這裏作麼 曰一物不為 頭曰 恁麼則閑坐也 曰若閑坐 即為也 頭曰 汝道不為 不為個甚麼 曰千聖亦不識 頭以偈讚曰 從來共住不知名 任運相將祇 麼行 自古上賢猶不識 造次凡流豈可明 石頭垂語曰 言語動用 沒交涉 儼曰 非言語動用 亦沒交涉 頭曰 我這裏針劄 不入 儼曰 我這裏如石上栽花 頭然之 祥符蔭曰 石頭指令往江西 馬祖示令返石頭 古人心眼洞明 何甞分河飲水哉 又曰 將三條篾束取肚皮 隨處住山去 可見 擔荷此事 不在門庭施設也明矣 法師台宗第五世左溪玄朗寂 朗嗣東陽威 宴坐左溪三十年 精約自持 弟子湛然等 數十人傳其教 乙未十四載(范陽安祿山舉兵反) 丙申(天寶十五至德元) 載 肅宗(名亨在位五年改元者四) 肅宗丁酉二載

120 禪師懷海再參付法 海再參 侍立次 祖目視繩牀角拂子 海曰 即此用 離此用 祖曰 汝向後開兩片皮 將何為人 海取拂子竪起 祖曰 即此 用 離此用 海掛拂子於舊處 祖振威一喝 海直得三日耳聾 遂付正法 戊戌乾元元年復以載為年 己亥二年 庚子上元元年 勅使至曹溪請六祖衣鉢歸內供養詔塔主令韜赴闕以疾辭 禪師大鑑支下洛京荷澤寺真宗大師神會寂 會襄陽高氏子 年十三 至曹溪禮祖 祖一日告眾曰 有一物 無頭無尾 無名無字 無背無面 諸人還識否 會出曰 是諸佛 之本源 神會之佛性 祖曰 向汝道無名無字 汝便喚作本源佛性 汝向後只成得個知解宗徒 後於洛陽闡明祖化 大為王臣敬 信 五月十二日寂 塔於洛陽寶應寺 勅諡真宗大師 辛丑二年 禪師大鑑支下司空山大曉本淨寂 詔禪師南陽慧忠至待以師禮 忠諸暨冉氏子 得法曹溪 居南陽白崖山黨子谷 四十餘年不下山 道行聞於朝 勅中使孫朝進賷詔徵赴京 居千福寺 待以師 禮 壬寅寶應元年 律師餘杭宜豐寺靈一寂 一精持戒律 品行清高 禪誦之餘 詩歌不輟 與襄陽朱放 南陽張繼 安定皇甫曾 范陽張南史 吳郡陸迅 東海徐嶷 景陵 陸鴻漸 為塵外之友 同時會稽曇一 晉陵義宣 俱以高雅見稱 寂年方三十五 右金吾衛兵曹參軍獨孤及撰碑 塔於虎林東 峯 代宗(名立在位十七年) 代宗癸卯廣德元年 詔諡初祖菩提達摩曰圓覺大師塔曰空觀 甲辰二年 石頭祖移庵梁端 祖一日見負米登山者愍之 明日即移庵下梁端 乙巳永泰元年 詔奉六祖大師衣鉢歸曹溪 五月五日 帝夢六祖大師請衣鉢 七日遣鎮問大將軍劉崇景 頂戴而送 勅刺史楊瑊曰 朕之國寶 卿可於本寺如法安置 專令 僧眾親承宗旨者 嚴加守護 勿令遺墜 丙午大歷元年 洪州連帥路嗣恭請祖開元寺開堂 四方學者雲集座下 僧問 和尚為甚麼說即心即佛 祖曰 為止小兒啼 曰啼止時如何 祖曰 非心非佛 曰除此二種人來 如 何指示 祖曰 向伊道不是物 曰忽遇其中人來時 如何 祖曰 且教伊體會大道 洪州廉使參 問 弟子喫酒肉即是 不喫即是 祖曰 若喫是中丞祿 不喫是中丞福 廉使禮謝 丁未二年

121 詔諡四祖曰大醫禪師塔號慈雲 戊申三年 詔禪師徑山道欽問法要賜號國一 二月詔曰 朕聞江左有蘊道禪人 德性氷霜 淨行林野 朕虗心瞻企 渴仰懸懸 有感必通 國亦大慶 願和尚遠降中天 盡朕 歸向 不違願力 應物見形 今遣內侍黃鳳宣旨 特到詔迎 速副朕心 勅令本州供送 凡到州縣 開淨院安置 官吏不許謁 見 疲師心力 弟子不算多少 聽其隨侍 帝見鄭重 咨問法要 供奉勤至 司徒楊綰 一見歎禮 退而告人曰 此實方外之高 士也 難得而名焉 詔號國一禪師 詔諡五祖曰大滿禪師塔號法雨 己酉四年 禪師懷海住洪州大雄山 巖巒峻極 故號百丈 祖寄三甕醬去 海集眾上堂開書了 拈拄杖指甕曰 道得即不打破 道不得即打破 眾無語 海打破歸方 丈 安隱忍曰 馬祖以三甕醬寄百丈 可疑也 百丈上堂一時打破 又可疑也 不善疑而求善悟 譬若首燕而之越也 國師雙峯下六世惠忠寂 忠嗣牛頭威 平生一衲 食唯一鐺 虎為巡守 鵲為移巢 寂之夕有瑞雲凝覆 天樂聞空 祥符蔭曰 雙峯融未聞道前 百鳥銜花 諸天送供 及見四祖後 日負米供眾 故其支下 多有德化感異 然斷際祖 謂其未知 有向上關棙子 非貶剝諸方語也 具向上全提眼目者 自知之 庚戌五年 辛亥六年 律師會稽開元寺曇一寂 一禪律之外 囊括百氏 與張說宋璟蘇瓌陸象先賀知章等善 著四分律疏十卷 天寶十四載 浙江潮激錢塘 一率律學千人念摩 訶般若 莊嚴伍胥 以祈潮退 夢一神人衣冠甚偉 稽首謝曰 蒙垂法施 即改波流 未逾旬時 漲沙五十里 大歷六年 十一 月十七日寂 壽八十 臘六十一 制服執紼者 江淮之南 河洛之表 殆人人雪涕 各各增悲焉 會稽徐浩撰碑 紀其德 壬子七年 癸丑八年 甲寅九年 三藏法師京兆大興善寺大辯廣智不空金剛寂 不空北天竺人 行五部灌頂法 神應不測 玄宗 肅宗 皆師重之 代宗恩渥彌厚 寂聞 輟朝三日 勅開府李元琮知護喪事 火浴得舍利一百八十粒 乙卯十年 禪師大鑑支下南陽大證國師慧忠寂 忠將涅槃辭帝 帝曰 師滅度後 弟子將何所記 忠曰 告檀越造取一所無縫塔 帝曰 就師請取塔樣 忠良久曰 會麼 帝曰 不會 忠曰 有弟子應真 却知此事 可詔問之 十二月十九日右脇而逝 詔應真問前語 真良久曰 聖上會麼 曰不會 真以 偈進曰 湘之南 潭之北 中有黃金充一國 無影樹下合同船 琉璃殿上無知識 丙辰十一年 丁巳十二年 戊午十三年 己未十四年 德宗(名適在位二十六年)

122 德宗庚申建中元年 辛酉二年 壬戌三年 法師台宗第六世國清湛然寂 然荊溪戚氏子 智者五世孫 左溪朗公嗣 著法華釋籤疏記 各十卷 止觀輔行傳弘訣十卷 法華三昧補助儀一卷 方等懺補闕 儀二卷 略維摩疏十卷 維摩疏記三卷 重治定涅槃疏十五卷 金錍論十妙不二門等 盛行於世 學士梁肅撰傳 稱其為法門命 世云 癸亥四年 法師澄觀註華嚴疏 觀字大休 會稽夏侯氏子 生於開元戊寅 身長九尺四寸 垂手過膝 口四十齒 目光夜發 晝乃不眴 天寶七載出家 肅宗二 年丁酉受具 奉詔入內 勅譯華嚴 初至德中 即以十事自勵曰 體不捐沙門之表 心不違如來之制 坐不背法界之經 性不染 情礙之境 足不履尼寺之塵 脇不觸居士之榻 目不視非儀之綵 舌不味過午之餚 手不釋圓明之珠 宿不離衣鉢之側 從牛頭 忠 徑山欽 問西來宗旨 受華嚴圓教於京師詵禪師 大歷三年 代宗詔入內 與大辯正三藏譯經 為潤文大德 既而辭入五臺 大華嚴寺 覃思華嚴 以五地聖人 棲身佛境 心體真如 猶於後得智 起世俗心 學世間解 繇是博覽六藝 圖史九流異學 華夏訓詁 竺經梵字 及四圍五明聖教 世典等書 靡不該洽 是年下筆著疏 先求瑞應 一夕夢金容當陽山峙 光相顒顒 因 以手捧咽面門 既覺而喜 以謂獲光明徧照之徵 自是落筆無停思 乃以信解行證 分華嚴為四科 理無不包 觀每慨舊既未盡 經旨 唯賢首國師 頗涉淵源 遂宗承之 製疏凡歷四年 而文成 甲子興元元年 詔諡二祖曰大祖禪師 乙丑貞元元年 居士龐蘊來參(薀全家入道 可謂解脫塵勞者 故書) 蘊字道玄 衡陽人 世業儒 少悟塵勞 志求真諦 初謁石頭問 不與萬法為侶者 是甚麼人 頭以手掩其口 豁然有省 後與 丹霞為友 一日石頭問曰 見老僧以來 日用事作麼生 曰若問日用事 即無開口處 呈偈曰 日用事無別 惟吾自偶諧 頭頭 非取拾 處處沒張乖 朱紫誰為號 邱山絕點埃 神通并妙用 運水及搬柴 頭然之 曰子以緇耶 素耶 士曰 願從所慕 遂 不剃染 後參馬祖 問曰 不與萬法為侶者 是甚麼人 祖曰 待汝一口吸盡西江水 即向汝道 士於言下頓領玄旨 後以舟盡 載珍槖數萬 沉之湘流 舉室修行 有女曰靈照 常鬻竹漉籬以供朝夕 有偈曰 有男不婚 有女不嫁 大家團圞頭 共說無生 話 丙寅二年 丁卯三年 戊辰四年 祖登建昌石門山 春正月 祖遊石門山 見林壑平坦 謂侍者曰 吾之朽質 當於來月歸茲地矣 歸遂示疾 院主問 和尚近日尊候如何 祖曰 日面佛 月面佛 第八世江西洪州開元大寂祖示寂塔曰大莊嚴 二月一日寂 祖世壽八十 僧臘六十 入室弟子一百三十九人 得法者八十四人 其參承機緣 各見別傳 茲不具書 丹陽公包 佶為碑紀述 權德輿銘塔 安隱忍曰 大師應般若多羅之讖 為震旦第一法王 觀其施設 如石季倫讌客 雖厨廁卑穢之地 羅列雜寶 客隨手而得之 往 往揖婢為夫人 錯愕遷避 自謂入崇之室 及其登廣筵 罰巨觥 照以明月之珠 使綠珠歌於前 十丈珊瑚 一擊粉碎 又不覺 爽然自失 此大智之得於扭鼻 而失於最後之一喝 臨濟所謂吹毛用了急須磨是也 夫虎豹之威信乎其猛矣 或不免於戈戟吞舟 之魚 信乎其大矣 或難逃於巨浸 騏驥之駒 瞬目而馳千里 人得而縻之 以其跡在耳 惟龍則不然 大而溟渤 小而杯盎 間 莫不卷舒自得 排山嶽 興雲雨 過而不留 變化而莫窮 得此道者 謂之龍奮迅三昧 馬大師其是乎 變三十四祖之法 式 融其弊 掃其轍 若疾雷之破山 使心性 解路之偷心 聞之立死 如金翅鳥王 直取龍吞 然後翱翔九天 不住虗空 不 離於空 不為空性之所留住 我為法王 於法自在 不特龍變而已 後來臨濟雲門溈仰法眼 各建寶幢 不過一為拈出 豈於三 日耳聾外 別有宗旨哉 然則今之不透重關 認悟中迷為實法者 與客之登廁得寶時節等耳 沙門金陵惠炬集寶林傳

123 先是崔宼難作 付法藏傳 失於次序 多見差謬 炬乃往曹溪寶林 同西竺勝持三藏 重共參校祖偈 并唐初以來 傳法宗師 機緣行世 曰寶林傳 宗統編年卷之十一

124 宗統編年卷之十二 第九世祖 諱懷海 福州長樂王氏子 參馬祖嗣法 住百丈 德宗己巳貞元五年 第九世百丈祖嗣宗統(二十六年) 庚午六年 禪師智常開法歸宗 常嗣馬祖 住盧山歸宗 江州刺史李渤問常曰 教中謂須彌納芥子 渤即不疑 芥子納須彌 莫是妄談否 常曰 人傳使君讀萬 卷書 是否 曰是 常曰 摩頂至踵 如椰子大 萬卷書向何處著 渤俛首而已 異日渤又問 一大藏教 明得箇甚麼邊事 常 舉拳示之曰 還會麼 曰不會 曰這箇措大拳頭也不識 青原下第二世石頭無際祖示寂塔曰見相 祖著參同契曰 竺土大仙心 東西密相付 人根有利鈍 道無南北祖 靈源明皎潔 枝派暗流注 執事原是迷 契理亦非悟 門 門一切境 回互不回互 回而更相涉 不爾依位住 色本殊質象 聲元異樂苦 暗合上中言 明明清濁句 四大性自復 如子得 其母 火熱風動搖 水濕地堅固 眼色耳音聲 鼻香舌醎醋 然依一一法 依根葉分布 本末須歸宗 尊卑用其語 當明中有 暗 勿以暗相遇 當暗中有明 勿以明相覩 明暗各相對 比如前後步 萬物自有功 當言及用處 事存函葢合 理應箭鋒拄 承言須會宗 勿自立規矩 觸目不會道 運足焉知路 進步非近遠 迷隔山河固 謹白參玄人 光陰莫虗度 十二月二十五日示 寂 壽九十一 祥符蔭曰 南嶽青原 分江西石頭兩宗 石頭參同契 全提明暗回互 事理相涉之旨 寶鏡三昧五位君臣盡從這裏去 其言曰 進步非近遠 迷隔山河固 石頭路滑 豈虗語哉 青原第三世祖 諱惟儼 絳州韓氏子 首造石頭 令往江西馬大師處 言下契悟 歸嗣石頭 辛未七年 青原下第三世藥山祖嗣石頭宗統(四十四年) 發明(馬祖石頭之後 應書道悟祖分嗣宗統 以雲門法眼兩宗所自來也 因有闕疑 以俟後補) 壬申八年 祖立禪林清規 祖以禪宗傳持大法 化儀未備 乃博約折中 設立制範 首立方丈 以尊主法 不立佛殿 唯樹法堂 以親承法印 當代為尊 也 來參學眾 盡列僧堂 朝夕參請 以道為務 主法者稱和尚 上堂陞座說法 大眾雁立側聆 示依法而住也 齋粥隨宜 二 時均徧 行務普請 上下均力 示同眾無私也 立兩序 分列東西 助揚法化也 立列職 各司其事 專領庶務也 有過舉罰 公擯出院 示清眾無染也 其諸軌度 高簡詳序 號曰百丈清規 天下禪林 遵而行之 祥符蔭曰 今日之清規 非祖當日所立之清規也 祖尊主法 尚不立佛殿 何得有如今之繁文等事 一增改於宋僧贊甯 再修飾 於元僧德煇 而從上之宗風法式 掃土盡矣 靈隱禮和尚甞切歎 欲釐正之 南嶽儲和尚欲成宗門典禮一書 以告方來 俱有志 未就 後有志於敦祖復古者 其幸加之意焉 禪師希運來參 運幼於閩縣黃檗山出家 身長七尺 額有圓珠 後遊天台 路逢一僧 與之談笑 如舊相識 熟視之 目光射人 頗有異相 乃 偕行 屬溪水瀑漲 捐笠植杖而止 其僧率運同渡 運曰 兄要渡自渡 彼即褰衣躡波 若履平地 回顧曰 渡來渡來 運曰 咄 這自了漢 吾蚤知揑怪 當斫汝脛 其僧歎曰 真大乘法器 吾所不及 言訖不見 至洛京行乞 吟添鉢聲 有一嫗出扉間 曰 太無厭生 運曰 汝猶未施 責我無厭何耶 嫗笑而掩扉 運異之 進與語 多所發藥 須臾辭去 嫗告曰 可往南昌見馬 大師 至南昌 馬祖已示滅 遂往石門謁塔 時祖結廬於塔旁 乃往參祖 祖問 巍巍堂堂 從何方來 曰巍巍堂堂 從巔南 來 祖曰 巍巍堂堂 當為何事 曰巍巍堂堂 不為別事 祖深器之 曰某甲特來禮拜 福緣淺薄 不及一見 未審平日有何言 句 願聞開示 祖遂舉再參馬祖因緣 運聞之 不覺吐舌 祖曰 子已後莫承嗣馬大師麼 曰不然 今日因師舉 得見馬祖大機 大用 然且不識馬祖 若嗣馬祖 他日已後喪我兒孫 祖曰 如是如是 見與師齊 減師半德 見過於師 方堪傳授 子今甚有 超師之見 運便禮拜 一日運問從上宗乘如何指示 祖良久 運曰 不可教後人斷絕去也 祖曰 將謂汝是個人 乃起入方丈 運隨後入曰 某甲特來 祖曰 若爾則他後不得孤負吾 禪師曇晟參

125 經二十年因緣不契 後造藥山 禪師雙峯支下第七世徑山國一大覺國師道欽寂 欽鶴林素嗣 崔趙公問 弟子出家得否 欽曰 出家乃大丈夫事 非將相之所能為 崔有省 十二月寂 壽七十九 臘五十 塔 於龍興禪院 刺史王顏撰碑 癸酉九年 禪師靈祐參 祐長溪趙氏子 年十五剃染受具 究大小乘教 甞遊方至國清寺 與寒山拾得往松門夾道 寒作虎吼三聲 祐無對 寒曰 自從 靈山一別 迄至於今 還相記麼 祐又無對 拾拈杖曰 老兄喚這箇作什麼 祐又無對 寒曰 休休 不用問他 自從別後 已 三生作國王來 總忘却也 是年祐年二十三 遊江西參祖 祖一見許之入室 遂居參學之首 一日侍立次 祖問誰 對曰靈祐 祖曰 汝撥爐中有火否 祐撥之曰 無火 祖躬起深撥得少火 舉示曰 汝道無 這箇聻 祐自是發悟 禮謝陳其所解 祖曰 此乃暫時岐路耳 經云 欲識佛性義 當觀時節因緣 時節既至 如迷忽悟 如忘忽憶 方省己物 不從他得 故祖師云 悟了 同未悟 無心亦無法 只是無虗妄凡聖等心 本來心法原自備足 汝今既爾 善自護持 甲戌十年 乙亥十一年 禪師普願至池陽 願新鄭王氏子 受業於大隗山大慧禪師 受戒於嵩山暠律師 歷遊講席 教海淹通 後入大寂之室 頓然忘筌 得遊戲三昧 掛 錫池陽南泉 堙谷刊木 以搆禪棲 簑笠飯牛 躬耕足食 不下南泉山三十餘年 諸方目為郢匠 從諗至南泉 諗曹州郝鄉郝氏子 童稚披剃 未納戒 便隨本師行脚 抵池陽參普願 本師先入事了 諗方入事 願在方丈內外 見諗來參 便問 近離甚處 諗曰 近離瑞像 願曰 還見立瑞像麼 諗曰 不見立瑞像 只見臥如來 願乃起坐曰 汝是有主沙彌 無主 沙彌 諗曰 有主沙彌 願曰 那箇是你主 諗近前躬身曰 孟春猶寒 伏惟和尚尊體萬福 願乃喚維那曰 此沙彌別處安排 本師先歸 諗遂留參 一日問願如何是道 願曰 平常心是道 諗曰 還可趣向也無 願曰 擬向即乖 諗曰 不擬爭知是道 願曰 道不屬知 不屬不知 知是妄覺 不知是無記 若真達不疑之道 猶如太虗 廓然蕩豁 豈可強是非耶 諗於言下大悟 丙子十二年 法師澄觀應詔入京 詔河東節度使禮部尚書李詵 迎法師澄觀入京 觀至 詔同罽賓國三藏般若 同譯華嚴 後分梵冊 帝親預譯場 一日不至 即 差僧寂光依僧欲云 皇帝國事因緣 如法僧事 與欲清淨 觀承睿旨 翻宣既就 進之 詔令開示華嚴宗旨 帝大悅 賜紫方 袍 號教授和尚 相國齊抗 鄭餘慶 高郢 請撰華嚴綱要 相國李吉甫 侍郎歸登 駙馬杜琮 請述正要 又為南康王韋臯 相因武元衡 著法界觀玄鏡 僕射高崇文請著鏡燈說文 司徒嚴綬 司空鄭元 刺史陸長源 請撰三聖圓融觀 節度使薛華 觀 察使孟簡 中書錢徽 拾遺白居易 給事杜羔等 請製七處九會華嚴界圖 心鏡說文 又與僧錄靈邃等 製華嚴圓覺 四分中觀 等經律論關脉 三十餘部 丁丑十三年 戊寅十四年 己卯十五年 庚辰十六年 辛巳十七年 藥山祖登山長嘯 祖一夜登山經行 忽雲開見月 大嘯一聲 應澧陽東九十里許 刺史李翱嚮祖風 屢請不赴 乃躬謁祖 祖不顧 翱性褊急 乃 曰 見面不如聞名 拂袖便出 祖曰 太守何得貴耳賤目 翱回拱謝 問曰 如何是道 祖以手指上下曰 會麼 曰不會 祖 曰 雲在青天水在瓶 翱欣然作禮 述偈曰 鍊得身形似鶴形 千株松下兩函經 我來問道無餘話 雲在青天水在瓶 選得幽居 愜野情 終年無送亦無迎 有時直上孤峯頂 月下披雲嘯一聲 翱又問 如何是戒定慧 祖曰 這裏無此閑家具 翱罔測 祖 曰 太守欲保任此事 須向高高山頂立 深深海裏行 閨閣中物捨不得 便為滲漏 翱作復性書 約三千言(翱韓愈門人) 律師南嶽雲峯法證寂

126 壬午十八年 癸未十九年 甲申二十年 順宗(名誦在位一年) 順宗乙酉永貞元年 憲宗(名純在位十五年) 憲宗丙戌元和元年 丁亥二年 禪師靈祐往溈山 司馬頭陀自湖南來百丈 白祖曰 潭州大溈 山水奇絕 可成一大道場 聚千五百眾 乞和尚分一枝佛法 王化此山 祖令集眾 曰 若能對眾 一語 出格者 即令溈山闡化 即指淨瓶問曰 不得喚作淨瓶 喚作什麼 華林覺為第一座 曰不可喚作木 也 祖不肯 祐時充典座 出眾踢倒淨瓶 祖笑曰 第一座輸却山子也 遂遣祐往 是山峭絕 敻無人烟 祐牽蘿而登 拾橡為 食 與猿猱為伍 山下居民 稍稍知之 祥符蔭曰 此選擇住持之始也 當時溈山一荒絕無人之境 而祖必珍重對眾擇遣 豈非人傑地靈 而地以人重耶 祐單丁食 不五年 於蛇虎叢中成象龍法席 迄今大溈 名垂霄壤 可謂不負祖之慎 矣 禪師大鑑下第三世荊州天皇道悟寂 悟婺州東陽張氏子 神儀挺異 幼而生知 年十四 懇求出家 父母不許 遂減食飲 父母不得已許之 及出家 精修梵行 風 雨昏夜 宴坐邱塚 離諸怖畏 謁徑山國一 受心法 服勤五載 復謁馬祖 重印前解 依止二夏 後謁石頭問曰 離却定慧 以何法示人 頭曰 我這裏無奴婢 離個甚麼 曰如何明得 頭曰 汝還撮得虗空麼 曰恁麼則不從今日去也 頭曰 未審汝蚤 晚從那邊來 曰道悟不是那邊人 頭曰 我蚤知汝來處也 曰師何以贓誣於人 頭曰 汝身見在 曰雖然如是 畢竟如何示於後 人 頭曰 汝道誰是後人 從此頓悟 罄殫前二哲匠 言下有所得心 後居天皇 客無貴賤 皆坐而揖 江陵尹右僕射裴公 稽 首問法 接之無加禮 裴愈歸向 元和丁亥四月示疾 命弟子先期告終 至晦日 大眾問疾 悟驀召典座 座近前 悟曰 會 麼 曰不會 悟拈枕子拋於地上 即便告寂 壽六十 臘三十五 戌子三年 禪師大鑑下第三世荊州天王寺道悟寂 悟渚宮崔氏子 漢子玉之裔 十五出家 二十三受戒 三十謁石頭 頻沐指示而不契 次謁忠國師 三十四與國師侍者應直南 還 謁馬祖 祖曰 識取自心本來是佛 不屬漸次 不假修持 體自如如 萬德圓滿 悟於言下大悟 祖囑曰 汝若住持 莫離 舊處 悟蒙旨已 便返荊門 去郭不遠 結草為廬 節使來訪 不為加禮 使怒 擒悟擲江中 及歸 見徧衙火發 且聞空中天 王神嗔責聲 遂哀悔設拜 烟 頓息 宛然如初 乃躬往江邊迎悟 見悟在水 都不濕衣 益自敬重 於府西造天王寺供之 龍 潭信問 從上相承底事如何 悟曰 不是明汝來處不得 信曰 這個眼目 幾人具得 悟曰 淺草易為長蘆 僧問 如何是玄妙 之說 悟曰 莫道我解佛法好 曰爭奈學人疑滯何 悟曰 何不問老僧 曰即今問了也 悟曰 去不是汝存泊處 悟常云 快活 快活 及臨終時 呌苦苦 又云 閻羅王來取我也 院主問曰 和尚當時被節使拋向水中 神色不動 如今何得恁麼地 悟舉枕 子云 汝道當時是 如今是 院無對 便入滅 時十月十三日 年八十二 坐六十二夏 闕疑(景德傳燈錄 馬祖法嗣共一百三十八人 七十五人見錄 餘無機緣語句不錄 其一百三十八人中 無天王道悟禪師名 敘石頭法嗣二十一人 首天皇道悟禪師 列龍潭崇信禪師于其 後 宋高僧傳亦然 此疑之可闕者 一也 五燈會元曰 按景德傳燈錄稱青原下出石頭遷 遷下出天皇悟 悟下出龍潭信 信下出德山鑒 鑒下出雪峯存 存下出雲門偃 玄沙備 再傳為 法眼益 皆謂雲門法眼二宗 來自青原石頭 雖二家兒孫 亦自謂青原石頭所自出 不知其差誤 所從來久矣 道悟同時有二人 一住荊南城西天王寺 嗣馬祖 一住荊南城東天皇寺 嗣 石頭 其下出龍潭信者 乃馬祖下天王道悟 非石頭下天皇道悟也 此疑之可闕者 二也 指月錄 載南岳青原宗派法嗣未定二人曰 荊州天皇道悟禪師 嗣石頭 住城東 弟子三人 慧 真 文賷幽閑 恊律朗符載撰碑 傳燈所錄 悉同符碑 而誤以龍潭信列師法嗣 天王道悟嗣馬祖 住城西 弟子一人 龍潭祟信 荊南節度使邱玄素撰碑 又唐聞人歸登南岳碑 圭峰答 裴相國宗趣狀 權德與馬祖塔銘 皆以天王為馬祖嗣 佛國白 達觀頴 呂夏卿張無盡 皆著辨證 傳燈之誤 獨其時同 其地同 其參謁石頭馬祖同 故猶不能不闕疑 此疑之可闕者 三也) 祥符蔭曰 大凡古今疑信之間 有疑而難信者 有信而無可疑者 其疑其信 可以決也 惟可疑 而實可信 既可信 而猶不能 無疑 其信其疑 須平其心 公其見 毋執一時一己之私 此古之所以有闕文也 天皇天王 景德傳燈 及五燈會元 諸家文 獻 皆非無徵 徵則皆可信 信則疑不必闕 然佛祖出世 無非為一大事因緣 雲興電拂 甯爭剩迹 千釋迦萬彌勒 彼此何 分 況同為大鑑之後 均闡達摩之道 謂其出自石頭 固迦文之後裔也 謂其出自馬祖 亦迦文之後裔也 必欲定其信史 兩家 之執一紛然 何妨闕為疑文 千古之大同自在 故兩存天皇 天王 而書其系曰 大鑑下第三世 以俟後之詳定焉 己丑四年 禪師曇晟造藥山

127 曇參百丈二十年 因緣不契 遂造藥山 祖問甚處來 曰百丈來 祖曰 百丈有何言句 曰尋常道我有一句子 百味具足 祖 曰 醎則醎味 淡則淡味 不醎不淡是常味 作麼生是百味具足的句 晟無對 祖曰 爭奈目前生死何 曰目前無生死 祖曰 在百丈多少時 曰二十年 祖曰 二十年在百丈 俗氣也不除 他日侍立次 祖又問 百丈更說甚麼法 曰有時道三句外省去 六句內會取 祖曰 三千里外且喜沒交涉 祖又問更說甚麼法 曰有時上堂 大眾立定 以拄杖一時趂散 復召大眾 眾回首 丈曰 是甚麼 祖曰 何不蚤恁麼道 今日因子 得見海兄 晟於言下頓悟 便禮拜 庚寅五年 辛卯六年 壬辰七年 詔諡曹溪六祖大鑑禪師塔曰靈照(從南海經略馬總請也 可 東柳宗元撰碑) 癸巳八年 溈山道場成 祐單丁五年 一日念道在接物利生 獨居非是 乃出至山口 語蛇虎曰 我若於此山有緣 汝等各自散去 若其無緣 我充爾 腹 言訖 蟲虎四散 祐乃回山 未幾懶安上座至 禪學稍集 眾營梵宇 連帥李景讓 奏號同慶寺 風動天下 四方輻輳歸 之 慧寂至溈山悟旨 寂韶州懷化葉氏子 年九歲於廣州和安寺 投通禪師出家 十四歲父母取歸 欲與婚媾 寂不從 遂斷手二指 跪致父母前 誓 求正法 以報劬勞 父母乃許再詣通處 而得披剃 未登具 即遊方 初謁躭源 已悟玄旨 後參溈山 問汝是有主沙彌 無主 沙彌 寂曰 有主 曰主在甚麼處 寂從西過東立 溈異之 寂問如何是真佛住處 溈曰 以思無思之妙 反思靈 之無窮 思 盡還源 性相常住 事理不二 真佛如如 寂於言下頓悟 自此執侍 前後盤桓十五載 一日又問 子既稱善知識 爭辨得諸方 來者 知有 不知有 有師承 無師承 是義學 是玄學 子試說看 寂曰 慧寂有驗處 但見僧來 便竪起拂子 問伊諸方還 說這個不說 又曰這個且置 諸方老宿意作麼生 溈歎曰 此是從上宗門中牙爪 又問大地眾生 業識茫茫 無本可據 子作麼 生知他有之與無 曰慧寂有驗處 時有一僧從面前過 寂召曰 闍黎 僧回首 寂曰 和尚 這個便是業識茫茫 無本可據 溈 曰 此是師子一滴乳 迸散六斛驢乳 甲午九年 第九世洪州百丈大智祖示寂塔曰大寶勝輪 祖上堂曰 靈光獨耀 逈脫根塵 體露真常 不拘文字 心性無染 本自圓成 但離妄緣 即如如佛 僧問 對一切境 如何得 心如木石去 祖曰 一切諸法 本不自言空 不自言色 亦不言是非垢淨 亦無心繫縛人 但人自虗妄計著 作若干種解會 起 若干種知見 生若干種愛畏 但了知法不自生 皆從自己一念妄想顛倒取相而有 知心與境本不相到 當處解脫 一一諸法 當 處寂滅 當處道場 又本有之性 不可名目 本來不是凡 不是聖 不是垢淨 亦非空有 亦非善惡 與諸染法相應 名人天二 乘界 若垢淨心盡 不住繫縛 不住解脫 無一切有為無為 縛脫心量 處於生死 其心自在 畢竟不與諸妄虗幻塵勞蘊界生死 諸入和合 逈然無寄 一切不拘 去留無礙 往來生死 如門開相似 夫學道人 若遇種種苦樂稱意 不稱意事 心無退屈 不 念名聞利養衣食 不貪功德利益 不為世間諸法之所滯礙 無親無愛 苦樂平懷 麤衣遮寒 糲食活命 兀兀如愚如聾 稍有相 應分 若於心中廣學知解 求福求智 皆是生死 於理無益 却被知解境風之所漂溺 還歸生死海裏 佛是無求人 求之即乖 理是無求理 求之即失 若著無求 復同於有求 若著無為 復同於有為 故經云 不取於法 不取非法 不取非非法 又云 如來所得法 此法無實無虗 若能一生心如木石相似 不被陰界五欲八風之所漂溺 即生死因斷 去住自繇 不為一切有為因果 所縛 不被有漏所拘 他時還以無因縛為因 同事利益 以無著心 應一切物 以無礙慧 解一切縛 亦云應病與藥 祖凡作務 執勞 必先於眾 正月十七日寂 世壽九十有五 寂音洪題祖廣錄曰 佛語心宗 法門旨趣 至江西為大備 大智精妙 頴悟之力 能到其所安 此中雖無地可以棲言語 然要不 可以終去語言也 故其廣演之語 大剔禪者法執 而今之五家宗趣 皆此錄森列 如井之在海 其清凉甘滑 泄苦濁毒所不同 而本則無異質也 安隱忍曰 先聖教人 悟後還來舊處行 又曰 但一切仍舊 今之錯認此言者不少 夫君臣父子 僧俗長幼 乃至百工貴賤 各 有常儀 即悟後 亦當安分 設見己同聖人 而輕放肆志 惡得謂之仍舊歟 今學者纔涉參尋 便將禪師二字貼在面上 東奔西 走 為求出世 可謂不仍舊之甚矣 況乃猖狂妄作 不避譏嫌 使高視之士 疑慢宗乘 中下之流展轉造業 痛哉 觀百丈所說 所行 而不悛革 真土木無心矣 禪師馬祖支下虔州西堂大覺智藏寂 藏骨表殊眾 入大寂之室 大寂嘗令藏詣長安 通書於忠國師 忠問汝師說甚麼法 藏從東過西立 忠曰 只這個更別有 藏從 西過東立 忠曰 這個是馬師的 仁者作麼生 藏曰 蚤已呈似和尚了 尋又令送書與徑山國一禪師 書中作一圓相 徑山發 緘 於圓相中著一點 却封回 後受記莂 貞元七年開堂 李尚書翱問 馬大師有甚麼言教 藏呼李翱 翱應諾 藏曰 鼓角動

128 也 住西堂時 有一俗士問 有天堂地獄否 藏曰有 曰 有佛法僧寶否 藏曰有 曰 和尚莫錯否 藏曰 汝曾見尊宿來耶 曰會參徑山和尚 藏曰 徑山向汝道什麼 曰他道一切總無 藏曰 汝有妻否 曰有 藏曰 徑山和尚有妻否 曰無 藏曰 徑 山和尚道無即得 士禮謝而去 僧問 有問有答 賓主歷然 無問無答時如何 藏曰 怕爛却那 壽八十 臘五十五 四月八日 寂 憲宗諡大宣教禪師塔曰元和證真 至穆宗 重諡大覺禪師 第十世祖 諱希運 閩人也 額間隆起如珠 往南昌參馬祖 值已寂 乃見百丈嗣法 乙未十年 第十世黃檗祖嗣宗統(三十四年) 溈仰宗首建第一世祖 諱靈祐 福州長溪趙氏子 參百丈嗣法 開溈山道場 嗣溈山法同建宗旨袁州仰山祖 諱慧寂 韶州懷化葉氏子 年十四 斷二指跪致父母前 誓求正法 以報劬勞 依南華寺通禪師得度 初謁耽源 後參溈山 嗣 法共建宗旨 天下稱曰溈仰宗 溈仰祖首建宗統 發明(何以不書嗣宗統 曰以溈仰首建也 禮曰 別子為祖 繼別子為宗 百世不遷者 別子之後也 圓覺六傳至曹溪 分為南岳青原 南岳青原後 分五宗 五宗既定 各宗始別之祖以定宗統 不書嗣者 尊首建也 然則臨濟奚以書曰 以承嗣來源 單傳世系有在也) 或問祥符曰 帝王歷世 獨尊一統之經 佛祖開宗 何列諸家之紀 祥符曰 治統與道統不同 治統以天下為家 帝王誕膺天 命 君臨萬邦 大統集焉 春秋首書王正於魯史之元年者 大一統也 五霸之強 必黜之 不使奸此統也 吳楚之竊 必外之 不使僭此統也 又治統必天命人歸 而大統始集 故周文王在侯服五十年 三分天下有其二 以撫方夏 商命未革 而周統不 膺 至武王代商 大統始集焉 綱目書始皇二十六年 乃繼周統 高祖功成五年 方接秦亡 晉始於平吳 而不始於泰和 唐始 於滅盜 而不始於武德 正統之歸 間不容髮 治統必世次相承 天下不可一日無君 道統則今古可紹 百世以俟聖人而不惑 然幾微之間 千差萬別 所以佛祖垂統 不許無師自悟 千佛列祖 必躬承記莂 乃稱法王 法王治統 則以法界為家 以立法 開宗為統 立法因時 所以救知見之不一 開宗設教 所以示綱要之大同 其間父子投機 君臣合妙 此溈仰曹洞 所以並垂宗 統也 法王治統 即集於道統 故建統開宗 而年歷紀焉 昭法化相宣也 法界之在人心 不一不異 人人悟證此心 人人自成 宗統 五家樞要密嚴 於以善承 拈花微笑 上下獨尊之旨 可以五宗 而統百千萬億無盡藏宗 可以百千萬億無盡藏宗而統於 五宗 以統於拈花微笑上下獨尊之大宗 非如八百國之閏位分封 實如一太虗之圓容普攝也 溈仰 雲門 法眼 三宗 不數傳 而中斷 相承世數 湮沒無徵 故闕而不書 溈仰開宗 而溈仰之後統焉 雲門法眼開宗 而雲門法眼之後統焉 道統非如治統 之隔礙也 心承千古者 自融會貫通焉耳矣 丙申十一年 溈山祖送鏡與東平 寂祖住東平 溈山祖令僧送書 并鏡一面 寂祖上堂提起示眾曰 且道是溈山鏡 東平鏡 若道是東平鏡 又是溈山送來 若道 是溈山鏡 又在東平手裏 道得則留取 道不得則撲破去也 眾無語 祖撲破 便下座 禪師馬祖支下隱峯寂 峯邵武鄧氏子 屢參馬祖石頭 後於馬祖言下相契 元和中登五臺 路出淮西 屬吳元濟阻兵 兩軍交鋒 未決勝負 峯曰 吾 當少解其患 乃擲錫空中 飛身而過 兩軍將士仰觀 鬬心頓息 峯既顯異 慮成惑眾 遂入五臺 於金剛窟前將示滅 問眾 曰 諸方遷化 坐去臥去 吾嘗見之 還有立化也無 曰有 曰 還有倒立者否 曰未嘗見有 峯乃倒立而化 亭亭然其衣順 體 時眾議舁就茶毗 屹然不動 遠近瞻覩 驚歎無已 峯有妹為尼 時亦在彼 乃拊而咄曰 老兄疇昔不循法律 死更熒惑於 人 於是以手推之 僨然而踣 遂就闍維 收舍利建塔 丁酉十二年 戊戌十三年 禪師馬祖支下信州鵞湖慧覺大義寂 義衢州須江徐氏子 嗣法馬祖 李翱問 大悲菩薩 用千手眼作麼 義曰 今上用公作麼 憲宗詔入麟德殿論道 有一法師問 如何是四諦義 曰聖上一帝 三帝何在 又問欲界無禪 禪居色界 此土憑何而立禪 義曰 法師只知欲界無禪 不知禪界無 欲 法師曰 如何是禪 義以手點空 法師無對 帝曰 法師講無窮經論 只這一點 尚不奈何 帝問 何者是佛性 義對曰 不離陛下所問 帝默契 益加欽重 正月七日寂 壽七十四 勅諡慧覺禪師 見性之塔 禪師馬祖支下京兆章敬寺大覺懷惲寂

129 惲泉州同安謝氏子 受大寂心印 初住定州柏巖 次止中條山 元和初 詔居上寺 有僧來參 繞座三匝 振錫而立 惲曰 是 是 其僧復到南泉 亦繞座三匝 振錫而立 泉曰 不是不是 僧曰 章敬道是 和尚為什麼道不是 泉曰 章敬即是 是汝不 是 十二月二十二日寂 塔於灞水 曰大寶相 禪師馬祖支下婺州五洩山靈默寂 默毗陵宣氏子 參馬祖密契玄機 入天台居白沙 猛虎馴擾 後居五洩 頗著異蹟 三月二十三日 沐浴焚香 端坐告眾曰 法 身圓寂 示有去來 千聖同源 萬靈歸一 吾今漚散 奚假興哀 倘固違言 非吾弟子 時有僧問和尚向甚麼處去 默曰無處 去 曰某何不見 默曰 非眼所覩 言畢 奄然而化 壽七十二 臘四十一 高僧志閑撰行錄 己亥十四年 帝遣中使迎佛骨至京師貶韓愈為潮州刺史 正月中使自鳳翔法門寺塔 迎佛指骨入內供養 二月具威儀歷送諸寺俱養 王公士民 瞻奉唯恐弗及 刑部侍郎韓愈上表切諫 上大怒 將加愈極刑 裴度崔羣為言 愈雖狂 發於忠悃 宜寬容以開言路 乃貶潮州刺史 祥符蔭曰 唐昌黎與宋之歐陽司馬諸公 雖以文名世 然實未聞大道 毋怪乎其不知佛法也 昌黎到郡 以表哀謝 勸東封泰 山 冀召己以述作 則其當時諫佛骨也 特狥名使氣之所為耳 豈忠臣事君不顧其身之謂乎 及祀神海上 謁見大顛 憤鬱悲躁 之情 不覺逡巡自失 史稱退之性愎訐 當時皆薄其為人 與李紳同列 恥居其下 數上疏訟其短 今觀退之上閣下諸公書 求 哀乞憐之態 出自至情 使愈而果聞道 豈若是乎 即此可以知佛法之當學矣 其文章不過波瀾流動 能洗從前衰靡耳 黃山谷 謂愈見大顛後 文章理勝 而排佛之詞亦少沮 誠道其實也 嘉祐中有西蜀龍某者 摘退之言行 悖戾先聖者 條攻之 凡二十 篇 退之生平 蹈偽疎脫 盡露底裏 歐陽文忠見之歎曰 退之復生 不能自解免矣 王荊國嘗曰 人有樂孟子距楊墨也 而以 排佛老為己功 嗚呼 莊子所謂夏蟲者 其斯人之謂乎 道 歲也 聖人 時也 執一時 而疑歲者 終不聞道 夫春起於冬 而以冬為終 終天下之大道者 其釋氏乎 不至於是者 皆所謂夏蟲也 司馬景文新史 極詆佛 至謂佛不過一槁人耳 又謂其 精微不出於吾書 其誕吾不信 嗚呼 景文 活人也 於天下後世 為何如 而一槁人 乃能感化如此 則其為槁人也 亦不可 得而知之神聖矣 景文非神聖 又何足以知夫神之所以為神 聖之所以為聖哉 不知而極詆之 景文亦何心乎 東坡謂其為聰明 之所障 駮其精微 不出吾書 誕而不信之語 可謂詳至 (文載別傳) 圓通秀居法雲時 神宗遣中使降香 并磨衲 仍傳聖語表朕親 至之禮 皇弟荊王俱日夕問道座下 景文方登庸 以佛法太盛 將經營之 秀曰 公聰明人 類英傑 非因佛法不能爾 遽忘願 力乎 景文意憬然 從此不敢復言佛法之非 歐陽文忠修唐書 撰五代史 凡所載釋氏之事 並皆削去 後官洛中 一日遊嵩 山 却去僕吏 放意而往 至一山寺 入門修竹滿軒 公休於殿陛旁 有老僧閱經自若 與語 不甚顧答 公心異之 曰道人住 山久如 曰甚久也 又問誦何經 曰法華經 公曰 古之高僧 臨生死之際 類皆談笑脫去 何道致之耶 對曰 定慧力耳 又 問今乃寂寥無有 何哉 老僧笑曰 古人念念定慧 臨終安得散亂 今人念念散亂 臨終安得定慧 文忠大驚 不自知膝之屈 也 (謝希深嘗作文記其事) 觀此則知昌黎司馬歐陽等諸公 其始所為 皆為虗名所劫持 而障於聰明者也 然究皆晚而自悔 有所得於 佛法而止 今之聰明文章 不及三公者萬一 又不知三公晚年之造詣 纔事呫嗶 學操觚 讀原道本論等書 而乃以新史退之排 佛老之功 比於孟子 欲效尤之 噫 其亦自墮夏蟲之見而不覺 後來嚴冬栗冽時 屈蠖重壤 瞻天日以無從 始悔從前之謬妄 也 詎不悲夫 凡此之言 非為佛法饒舌 實為自外於佛法者 不惜婆心也 幸慎思之 庚子十五年 穆宗(名恒在位四年) 穆宗辛丑長慶元年 禪師馬祖支下汾州大達國師無業寂 業商州上洛杜氏子 得旨於馬祖 尋詣曹溪 徧歷廬嶽天台 舉充兩街大德 笑而不受 曰非吾志也 後遊上黨 為節度使李抱 真所重 旦夕瞻奉 業有倦色 乃之緜上 復南下至西河 刺史董叔纏 請住開元 業曰 吾緣在茲 不可却也 雨大法雨 垂 二十年 并汾緇白 無不向化 凡有致問 皆答之曰 莫妄想 憲宗屢遣使徵召 皆辭疾不赴 暨穆宗即位 思一瞻禮 乃命兩 街僧錄靈阜等 齎詔迎請曰 皇上此度思旨 不同常時 願和尚且順天心 不可言疾也 業微笑曰 有何德 累煩聖上 且請前 行 吾從別道去矣 乃沐浴剃髮 至中夜告弟子惠愔等曰 汝等見聞覺知之性 與太虗同壽 不生不滅 一切境界 本自空寂 無一法可得 迷者不了 即為境惑 一為境惑 流轉不窮 汝等當知心性 本自有之 非因造作 猶如金剛不可破壞 一切諸 法 如影同響 無有實者 故經云 唯此一事實 餘二則非真 常了一切空 無一物當情 是諸佛用心處 汝等勤而行之 言訖 跏趺而逝 茶毗日 祥雲五色 異香四徹 所獲舍利 璨若玉珠 弟子等貯以金棺 藏於石塔 塔曰澄源 梅屋常曰 荊國王文公嘗問張文定公曰 去孔子百年而有孟軻 此後迨孔孟者為誰 何吾道之寥寥乎 文定沉吟久之 曰有人 第恐過之耳 曰誰耶 文定曰 南嶽讓 嵩山珪 馬祖 石頭 丹霞 無業 若此類 孔孟之教轡勒不住 故歸釋氏矣 文公深 肯之 其後張無盡聞之歎曰 達人之論也 然嵩山汾州 葢祖庭之旁出者 其感應超絕 說法沛然如此 則南嶽而下 的傳正續 宗師 世教轡勒不住 端可見矣 二三公之讜論 渠不信夫 宗統編年卷之十二

130 宗統編年卷之十三 穆宗壬寅長慶二年 祖住筠州黃檗 上堂 大眾纔集 祖拈拄杖一時打散 復召大眾 眾回首 祖曰 月似彎弓 少雨多風 祖一日揑拳謂眾曰 天下老和尚總在這 裏 我若放一線道 從汝七縱八橫 若不放過 不消一揑 時有僧問放一線道時如何 祖曰 七縱八橫 曰不放過時如何 祖曰 普 問如何是道 如何修行 祖曰 道是何物 汝欲修行 自是黃檗門風 盛於江表 睦州道明禪師來參命居第一座 明 睦州人 江南陳氏之後 目有重瞳 面列七星 彰相奇特 持戒精嚴 學通三藏 參黃檗 契旨於祖 居第一座首眾(後居開元織 蒲養母 諸方高其風 咸以尊宿稱) 發明(禪林職事不書 此書 以尊宿不忝其職也) 祥符蔭曰 首座之職 眼目人天 輔成師學 如廷之一個臣 斷斷休休 盡公無私者 方可為之 青原一到曹溪今首眾 以不落 階級也 睦州之在黃檗 乃能推轂濟祖 後來發悟雲門 令嗣雪峯 其心眼為何如者 叢林以得人乃興 大書曰 睦州道明禪師 來參命居第一座 繼書義玄問法於其後 歸啟迪之功於首座者不小 而祖之命職得人 益可見矣 義玄問法祖三度賜棒 玄參黃檗 三年 行業純一 首座顧而問之曰 上座在此曾參問否 曰不曾參問 不知問個甚麼 座曰 何不問堂頭和尚 如何 是佛法的的大意 玄便去問 聲未絕 祖便打 玄下來 座曰 問話作麼生 玄曰 某問聲未絕 和尚便打 某不會 座曰 但 更去問 玄又問 祖又打 如是三度問 三度被打 祥符蔭曰 但向問聲未絕便打處 一覷覷破 黃檗臨濟 無立地處矣 安隱忍曰 三問三打 古今惟黃檗一人 又止於接臨濟一用 若再用 則效顰者蠭然而起矣 況千問千棒 萬問萬打 可至今日 而無獘乎 昔者昭覺勤禪師常曰 近來諸方盡成窠臼 五祖下 我與佛鑑佛眼三人 結社參禪 如今蚤見漏逗出來 佛鑑下有一 種作狗子呌鵓鳩嗚 取笑人 佛眼下有一種覷燈籠露柱 指東畫西 如眼見鬼 我這裏且無這兩般病 妙喜曰 擊石火 閃電 光 引得無限人弄業識 舉了便會了 豈不是佛法大窠窟 勤不覺吐舌 乃曰 休管他 我以契證為期 若不契證 斷不放過 妙喜曰 契證即得 若只恁麼傳將去 舉了便會了 硬作主 將擊石火閃電光 業識茫茫 未有了日 勤深肯之 噫 證之一 字 惟宗旨可以辨驗 否則金鍮混雜 孰敢誰何 義玄不契首座啟令參大愚 玄白首座曰 蚤承激勸問法 累蒙和尚賜棒 不領深旨 願且辭去 座曰 汝若去 須辭和尚了去 座先啟祖曰 問話上座 雖 是後生 却甚奇特 若來辭 方便接伊 已後為一株大樹 覆蔭天下人去在 玄來日辭祖 祖曰 不須他去 只往高安灘頭參大 愚 必為汝說 玄到大愚 愚曰 甚處來 曰黃檗來 愚曰 黃檗有何言句 曰某三度問佛法的的大意 三度被打 不知有過無 過 愚曰 黃檗與麼老婆心切 為汝得徹困 更來這裏問有過無過 玄於言下大悟 乃曰 原來黃檗佛法無多子 愚搊住曰 這 尿牀鬼子 適來道有過無過 如今却道黃檗無多子 你見個甚麼道理 速道速道 玄於大愚肋下築三拳 愚拓開曰 汝師黃檗 非干我事 義玄從大愚回黃檗 玄辭大愚 却回黃檗 祖問這漢來來去去 有甚了期 玄曰 只為老婆心切 祖復問甚處去來 曰奉慈旨參大愚去來 祖曰 大 愚有何言句 玄舉先話 祖曰 大愚老漢饒舌 待來痛與一頓 玄曰 說甚待來 即今便打 隨後便掌 祖曰 這風顛漢 來這 裏捋虎鬚 玄便喝 祖喚侍者曰 引這風顛漢參堂去(大愚住洪州高安 歸宗智常禪師法嗣) 溈山舉問仰山 臨濟當時 得大愚力 得黃檗力 仰曰 非但騎虎頭 亦解把虎尾 安隱忍曰 臨濟當時在黃檗處喫棒 直得盡大地草木 一時放大光明 帝釋梵王 贊歎不及 可惜許被大愚老婆驀面印破未免平 地上喫交 而今諸方老宿 道臨濟悟得棒頭拂著的道理且道臨濟還肯麼 諸仁者 只如臘月三十日到來 眼光落地了 鋸解斧 削 又不知痛 金抹香塗 又不知喜 正當與麼時 這棒頭拂著的 向甚麼處著 還會麼 我恁麼道 且作死馬醫 又曰 睦州 三勸問話 而黃檗三打 既不悟 又指參大愚 正見三老鉗錘妙密處 臨濟立宗旨 盡在此也 今人但知黃檗三問三打 遂倚一 棒為極則 若無郢匠之手 雖萬打安能活人 宣鑒參龍潭付法 鑒劍南周氏子 蚤歲出家受具 精究律藏 於性相諸經 貫通旨趣 嘗講金剛經 時謂之周金剛 後聞南方禪席頗盛 鑒氣不 平 乃曰 出家兒千劫學佛威儀 萬劫學佛細行 不得成佛 南方魔子 敢言直指人心 見性成佛 我當摟其窟穴 滅其重類 以報佛恩 遂擔青龍疏鈔出蜀 至澧陽路上 見一婆子賣餅 因息肩買餅點心 婆子指擔曰 這個是甚麼文字 鑒曰 青龍疏 鈔 婆曰 講何經 鑒曰 金剛經 婆曰 我有一問 你若答得 施與點心 若答不得 且別處去 金剛經道過去心不可得 見 在心不可得 未來心不可得 未審上座點那箇心 鑒無語 婆遂指令去參龍潭 至法堂曰 久嚮龍潭 及乎到來 潭又不見 龍

131 又不見 信於屏風後引身曰 子親到龍潭 鑒無語 遂棲止焉 一夕侍立次 信曰 更深 何不下去 鑒便揭簾而出 見外面 黑 却回曰 門外黑 信點紙燭度與鑒 鑒擬接 信便吹滅 鑒豁然大悟 便禮拜 信曰 子見箇甚麼 鑒曰 某甲從今後去 更不疑天下老和尚舌頭也 至來日 信陞座曰 可中有箇漢 牙如劍樹 口似血盆 一棒打不回頭 他時向孤峯上立吾道去在 鑒遂取疏鈔於法堂前舉火炬曰 窮諸玄辨 若一毫置於太虗 竭世樞機 似一滴投於巨壑 遂焚之 癸卯三年 甲辰四年 禪師雙峯下第六世鳥窠道林寂 林徑山欽嗣 見秦望山長松 盤屈如葢 遂棲止其上 有侍者會通 一日辭曰 會通 為法出家 和尚不垂慈誨 今往諸方學佛 法去 林曰 若是佛法 吾此間亦有少許 曰如何是和尚佛法 林於身上 拈起布毛吹之 通遂領悟 (通先為六宮使 德宗甚眷遇 懇求出 家 遂賜歸休下 求師得度 執侍精勤 後居招賢寺 俗姓吳 名元卿 杭州人) 白居易守杭時 入山謁林曰 禪師住處甚危險 林曰 太守危險尤甚 曰 弟子位鎮江山 何險之有 林曰 薪火相交 識性不停 得非險乎 又問 如何是佛法大意 林曰 諸惡莫作 眾善奉行 曰三 歲孩兒也解恁麼道 林曰 三歲孩兒雖道得 八十老人行不得 白作禮而退 二月十日無疾 告侍者曰 吾今報盡 言訖坐亡 禪師石頭支下鄧州丹霞天然寂 然本業儒 入京應舉 宿於逆旅 夢白光滿室 偶遇禪者謂之曰 選官何如選佛 曰選佛當於何所 禪者曰 今江西馬大師處 是選佛之場 仁者宜往 遂造江西 馬祖一見 顧而撫之曰 南嶽石頭 是汝師也 遽抵石頭 執㸑役 凡三年 剗髮後再謁馬 祖 錫號天然 杖錫參方後住丹霞 壽八十八 六月告門人曰 具湯沐吾將行矣 乃戴笠策杖 受屨垂一足未及地而化 勅諡智 通禪師 塔曰妙覺 膳部員外郎劉軻撰碑 敬宗(名湛在位二年) 敬宗乙巳寶歷元年 禪師北宗支下壽春三峯山道樹寂 樹唐州聞氏子 多才幹 而沉靜虗豁 徧歷名山 得法於北宗秀 至壽州三峯 結茅而居 常有野人 服色素樸 言談詭異 化 見種種神奇 如此涉十年 覩之者皆不能測 後寂無影響 樹告眾曰 野人作多般伎倆 眩惑於人 只消老僧不見不聞 伊伎倆 有窮 吾不見不聞無盡 壽九十二告寂 丙午二年 禪師義玄再參付法 玄半夏上黃檗山 見祖看經 乃曰 我將謂是個人 元來是唵黑豆老和尚 住數日辭去 祖曰 汝破夏來 何不終夏去 玄曰 某暫來禮拜和尚 祖便打趂 令去 玄行數里 忽疑此事 劫回終夏 後又韜去 祖曰 甚處去 曰不是河南 便歸河北 祖便 打 玄約住 與一掌 祖大笑 乃喚侍者 將百丈先師禪板几案來 玄曰 侍者將火來 祖曰 不然 子但將去 已後坐斷天下 人舌頭去在 安隱忍曰 濟悟後 棒喝交馳 機鋒頴脫 諸方老宿 業已稱之 又云中路忽疑此事 葢濟上綱宗 所由設也 寶覺曰 但有纖 疑在 便不得天迴地轉 然豈欲天迴地轉 以誇耀其能 葢以毫末不通 即是遮障 障者 無明也 非黃檗盡其機用 與之連根 截斷 古今到此者幾人 是故臨濟初住鎮州 便立種種宗旨 以鍛學者之病 曾為浪子偏憐客 其悲願可想見也 禪師馬祖支下常州芙蓉山大寶太毓寂 毓金陵范氏子 禮牛頭忠出家 內外精融 深詣虗襟 眾無能測 受印於大寂之室 元和十三年 止於毗陵義興芙蓉山 道俗歸 化 相國崔羣 出鎮宣城 以寶歷元年 延居禪定寺 明年告歸齊雲山 九月朔儼然示滅 壽八十 臘五十八 相國韋處厚奏諡 大寶禪師 楞伽之塔 文宗(名涵在位十四年) 文宗丁未太和元年 禪師馬祖支下南嶽西園曇藏寂 藏嗣江西 貞元二年 深入衡嶽 後結茅西園 嘗東厨有一大蟒長數丈 張口呀氣 毒 熾然 侍者請避之 藏曰 死可逃乎 彼以毒來 我以慈受 毒無實性 激發則強 慈苟無緣 冤親一揆 言訖 其蟒按首徐行 倐然不見 戊申二年 己酉三年

132 庚戌四年 辛亥五年 禪師馬祖支下天目山千頃院明覺寂 覺河內猷氏子 風流蘊藉 力學性成 入大寂之室 徧歷衡嶽天台 於徑山負薪數夏 面䵟手胝 不以為勞 結茅西湖之畔 范 陽盧中丞嚮風 躬請住大雲寺 元和十五年 隱天目山 是山特秀 基跨四郡 有上下龍潭 深不可測 覺棲遁未久 有白鹿 毛質詭異 俯首來歸 土人謂為山神 共營禪宇 嘗大旱 野火蔓延 將及林際 僧惶懅 覺曰 倘與此山有緣 火當速滅 少 選 雷雨驟作 火遂熄焉 遠近驚歎 壬子六年 癸丑七年 甲寅八年 青原下第三世澧州藥山祖示寂 祖久不陞座 一日院主白云 大眾久思和尚示誨 曰 打鐘著 時大眾纔集 祖便下座歸方丈 院主隨後問云 和尚許為大眾說 法 為甚麼一言不措 祖曰 經有經師 律有律師 爭怪得老僧 十月六日臨示寂 連聲呼曰 法堂倒 法堂倒 眾皆持柱撑 之 祖揮手曰 不會我意 乃告寂 塔於院東隅 祥符蔭曰 藥山祖於大寂言下 悟得在石頭處如蚊子上鐵牛底道理 一物不為 石上栽花 有一句子 待特牛生兒即向汝道 非 情識到 甯容思慮 潛行密用 如愚若魯 此寶鏡三昧之所由立也 故曰力在逢緣不借中 禪師馬祖支下尊宿池州南泉普願寂 大夫陸亘 與太守護軍等 皆北面尊禮 壽八十七 臘五十八 冬十二月二十五日示疾之時 有白虹貫於禪室 西峯巨石崩 聞 數十里 當晝有乳鹿繞禪座而號 眾咸異之 告門人曰 星翳燈幻亦久矣 勿謂吾有去來也 言訖而逝 墨巾泣血赴喪 會葬者 相滿道塗 哀號之聲 震於崖谷 門弟子契元文暢等 凡九百人 膳部員夜郎史館修撰劉軻 撰次道行 祥符蔭曰 當馬駒蹴踏之時 王老師高風大化 振拔汪洋 如大海迴瀾中 天柱蒼寒 屹然攀仰莫及 其垂尊宿之範 於今古者 乎 青原第四世祖 諱曇晟 鍾陵建昌王氏子 生有自然胎服右袒 少出家 參百丈二十年 後嗣藥山 住潭州雲巖 乙卯九年 青原下第四世雲巖祖嗣藥山宗統(七年) 禪師藥山支下潭州道吾山修一大師宗智寂 智豫章海昏張氏子 密契心印於藥山 居長沙道吾 海眾歸附 年六十七 九月十一日示疾而逝 塔於石霜 勅諡修一大師 寶 相之塔 南嶽高行僧玄泰撰碑頌 丙辰開成元年 相宗法師大安國寺大達端甫寂 甫天水趙氏子 母夢梵僧出囊中舍利使吞之而娠 傳唯識於安國素法師 德宗徵見 大悅 賜紫 詔侍皇太子於東朝 順宗親之 如昆弟 恩禮特隆 憲宗待之若賓 數幸其寺 常承注問 皆契真乘 由是天子益知佛為大聖人 其教有大不思議事 詔率四眾 迎請佛骨於內供養 掌內殿法儀 講涅槃唯識以開誘道俗者 凡一百六十座 壽六十七 西向右脇而寂 茶毗得舍利三百餘粒 賜諡曰大達 塔曰玄秘 裴休撰碑 柳公權書 禪語价造雲巖有省 价初參溈山 問無情說法話不契 溈山指令造雲巖 价遂承命來參 便問無情說法 甚麼人得聞 祖曰 無情得聞 曰和尚聞 否 祖曰 我若聞 汝即不聞吾說法也 曰某為甚麼不聞 祖竪起拂子曰 還聞麼 曰不聞 祖曰 我說法 汝尚不聞 豈況無 情說法乎 曰無情說法 該何典教 祖曰 豈不見彌陀經云 水鳥樹林 悉皆念佛念法 价於此有省 乃述偈曰 也大奇 也大 奇 無情說法不思議 若將耳聽終難會 眼處聞聲方得知 丁巳二年 行僧五臺山善住無染焚身(苦行勵眾 故書)

133 戊午三年 相宗法師鎮國清涼大師澄觀寂 觀歷九朝 (玄宗以至文宗) 為七帝門師 (代宗以下 皆師事之) 春秋一百有一 僧臘八十有八 身長九尺四寸 垂手過膝 目光夜發 晝視不 瞬 才供二筆 聲韻如鏡 三月六日將寂 謂其徒曰 吾聞偶運無功 先聖悼歎 復質無行 古人恥之 無昭穆動靜 無綸緒往 復 勿穿鑿異端 勿順非辨偽 勿迷陷邪心 勿固牢鬬諍 大明不能破長夜之昏 慈母不能保身後之子 當取信於佛 無取信於 人 真理玄微 非言說所顯 要以深心體解 朗然見前 對境無心 逢緣不動 則不孤我矣 言訖而逝 帝以聖祖崇仰 輟朝三 日 臣民縞素 奉全身塔於終南山 賜塔號曰妙覺 相國裴休奉勅撰碑 己未四年 禪師良价過水覩影悟旨 价問雲巖祖曰 某有餘習未盡 祖曰 汝曾作甚麼來 曰聖諦亦不為 祖曰 還歡喜也無 曰歡喜則不無 如糞掃堆頭拾得一顆 明珠 又問 擬欲相見時如何 祖曰 問取通事舍人 曰見問次 祖曰 向汝道甚麼 又問 百年後忽有人問 還邈得師真否 如何抵對 祖良久曰 祇這是 价沉吟 祖曰 价闍黎承當個事 大須審細 价猶遲疑 因過水覩影 大悟前旨 有偈曰 切忌 從他覓 迢迢與我疎 我今獨自往 處處得逢渠 渠今正是我 我今不是渠 應須恁麼會 方得契如如 禪師馬祖支下明州大梅山法常寂 常襄陽鄭氏子 幼通羣籍 性度剛峻 謁大寂 問如何是佛 寂曰 即心是佛 常即大悟 遂之四明梅子真舊隱處 結茅幽棲 寂聞 遣僧徵驗之曰 大師近日佛法又別 向道非心非佛 常曰 這老漢惑亂人未有了日 任他非心非佛 我只即心即佛 寂 曰 梅了熟矣 山旁有石庫 相傳神仙貯藥之所 每有靈氣光怪 一夕夢神人語之曰 君非凡夫 石庫中有聖書 受之者為地下 主 不然 亦為帝王師 常於夢中答曰 昔僧稠不顧仙經 其卷自亡 吾以涅槃為樂 豈羨天仙耶 居四十年 衲徒六七百眾 九月十九日示眾曰 來莫可抑 往莫可追 從容間聞鼯鼠聲 乃曰 即此物 非他物 汝等諸人 善自護持 吾今逝矣 言訖示 滅 茶毗收五色舍利建塔 進士江積撰碑 庚申五年 武宗(名炎在位六年) 辛酉會昌元年 禪師大鑑支下第五世圭峯草堂寺定慧宗密寂 密果州西充何氏子 元和二年謁遂州圓 圓曰 汝當大弘圓頓之教 次謁荊南忠公 洛陽照公 皆以大乘期之 詣上都 以師資 禮見清凉觀 觀曰 毗盧華藏 能從我遊者 其唯汝乎 回住鄠縣草堂寺 未幾遷終南圭峯 太和中徵至都 天子而下 悉歸慕 參叩 相國裴休 獨稱入室 密以禪教相非 乃著禪源詮以通之 賜紫方袍 相國蕭俛 尚書溫造 咨受法要 開成中偽甘露 事 宰臣為中官屠戮 王涯賈餗舒元輿李訓等 奔入終南山 訓求剪髮 尋趨鳳翔 時仇士良知之 捕密入左軍 面詰其罪 將 加害 密怡然曰 識訓年深 豈遇厄而不濟 今日之事 死固甘心 中尉魚恒志奏釋之 朝士聞之 扼腕出涕 壽六十二 臘三 十四 坐滅 塔于圭峯 諡曰定慧禪師 塔號青蓮 青原下第四世潭州雲巖無住祖示寂 冬十一月二十六日 祖喚主事僧令備齋 來日有上座發去 遂示寂 壽六十 茶毗得舍利一千餘粒 勅諡無住大師 淨勝之塔 寶鏡三昧曰 如是之法 佛祖密付 汝今得之 宜善保護 銀盌盛雪 明月藏鷺 類之弗齊 混則知處 意不在言 來機亦赴 動成窠臼 差落顧佇 背觸俱非 如大火聚 但形文彩 即屬染污 夜半正明 天曉不露 為物作則 用拔諸苦 雖非有為 不 是無語 如臨寶鏡 形影相覩 汝不是渠 渠正是汝 如世嬰兒 五相完具 不去不來 不起不住 婆婆和和 有句無句 終不 得物 語未正故 重離六爻 偏正回互 疊而為三 變盡成五 如荎草味 如金剛杵 正中妙挾 敲唱雙舉 通宗通塗 挾帶挾 路 錯然則吉 不可犯忤 天真而妙 不屬迷悟 因緣時節 寂然昭著 細入無間 大絕方所 毫忽之差 不應律呂 今有頓 漸 緣立宗趣 宗趣分矣 即是規矩 通宗趣極 真常流注 外寂中搖 繫駒伏鼠 先聖悲之 為法檀度 隨其顛倒 以緇為 素 顛倒想滅 肯心自許 要合古轍 請觀前古 佛道垂成 十劫觀樹 如虎之缺 如馬之馵 以有下劣 寶几珍御 以有驚 異 狸奴白牯 羿以巧力 射中百步 箭鋒相值 巧力何預 木人方歌 石女起舞 非情識到 甯容思慮 臣奉於君 子順於 父 不順非孝 不奉非輔 潛行密用 如愚若魯 但能相續 名主中主 禪師惟政入終南山避讐(後二年武宗毀法) 政平原周氏子 得法於普寂 為北宗秀第三世 結廬太乙 太和中文宗嗜蛤蜊 海民供遞甚勞 一日御饌中有擘不張者 帝以其 異 焚香祝之 乃開見菩薩形儀 梵相具足 遂奉貯以金粟檀合 賜興善寺 令僧眾瞻禮 宣問羣臣 斯何祥也 相國李德裕奏 曰 臣聞終南山有惟政禪師 大明佛法 可召問之 乃詔入宣問 政曰 物無虗應 此乃啟陛下之信心耳 故經云 應以此身得 度者 即見此身而為說法 帝曰 菩薩身已見 未聞說法 政曰 陛下覩此為常耶 非常耶 信耶 不信耶 帝曰 希有之事 朕深信焉 政曰 陛下已聞說法竟 帝大悟 詔天下寺院 各立觀音像 留政內道場 累乞歸 詔住聖壽寺 武宗即位 政急入

134 終南山 或問其故 曰吾避讐烏可已乎 及後廢教 其菩薩像 忽失所在(高僧傳作恒政) 曹洞宗首建第一世祖 諱良价 會稽俞氏子 禮五洩默禪師出家 受具嵩山 首參南泉 次參溈山 嗣法雲巖 住洞山 嗣洞山法同建宗旨曹山祖 諱本寂 泉州莆田黃氏子 少業儒 年十九 出家於福州靈石 二十五圓具 尋謁洞山 得旨嗣法 造曹溪禮祖塔 自螺川還止 臨川 以志慕六祖 乃名山為曹 大闡洞山宗猷 共設法藥 道合君臣 位彰偏正 天下翕然宗之 共稱曰曹洞宗 壬戌二年 青原下第五世曹洞宗第一世洞山祖嗣雲巖宗統同法嗣曹山首建曹洞宗 書法(書嗣統 同臨濟 書同建 同溈仰) 安隱忍曰 單傳之道 自大鑑已後 裂為五宗 言詮雖異 未有不因事建立者 據悟繇可考也 洞山初見雲巖 已悟無情說法之 旨矣 又於默然良久處沉吟不決 非得其半 而昧其全乎 故雲巖曰 如臨寶鏡 形影相覩 汝不是渠 渠正是汝 後過水覩影 大徹 述偈云云 曹山亦有偈曰 渠無我即死 我無渠即餘 渠如我即佛 我如渠即驢 父子祖孫 立言垂教 何其似歟 石頭 參同契 多明暗回互之旨 雲巖實闡明之 而洞山父子大彰其道 師法淵源 其來尚矣 或問祥符曰 世尚唐虞 不聞並稱帝歷 周開文武 何同紀王年 今溈仰曹洞 歲月後先 旺化彼此 何以並紀宗統 同編歲 年 祥符曰 法王宗統 不侔於世主之治統 治統無二王之經 雖同時閏位 而大統必有專歸 宗統有大同之化 是以一世界佛 說此法 不可說世界佛說亦然 主伴圓融 遠近互合 無邊剎境 自他不隔於毫端 十世古今 始終不離於當念 初非儱侗之 言 抑豈瞞盰之說 一念普觀無量劫 無去無來亦無住 非惟理事無礙 實乃事事無礙 入斯法界 乃可明宗 會此宗趣 方堪 垂統 道並行而不悖 何彼此之殊 法交互以相彰 甯後先之別 溈仰曹洞 並紀同編 正如放勳重華 合稱唐虞之盛 文謨武 烈 丕肇成周之隆 紀歲年而不局歲年 在世史亦有之矣 孟子不云乎 先聖後聖 其揆一也 智者大師悟法華三昧 見靈山一 會 儼然未散 豈欺我哉 禪師馬祖支下杭州鹽官海昌院悟空齊安寂 安唐系之英 深避世榮 終秘氏族 母夢日兆祥而誕 有神光下燭 數歲 異僧欵門 見而摩頂曰 鳳穴振儀 龍宮藏寶 紹終 之業 其在斯乎 及丱 亟請出家 父母訶止之 安曰 祿利之養 止於親耳 冥報之利 不其遠耶 珪組之榮 止於家耳 濟 拔之益 不其廣耶 二親感其言 聽依本郡雲琮禪師剃染 詣南嶽智嚴律師乞戒 聞大寂祖開法江西 振錫造焉 寂委蛻 安盡 禮心喪 時春秋已逾七十 遊越之蕭山法樂寺 見古屋頹垣 荒寒可掬 乃宴坐烟蘿 未久之間 海昌有法昕者 肇葺禪居 請 安主法 四方參眾 翕然麇至 安不言寒暑 不下堂廡 無流盻 無傾聽 而挺身魁岸 相好莊嚴 眉毫紺垂 顱犀圓聳 望之 者如仰嵩華 而揖滄溟 曾無測其高深也 時宣宗為武宗所忌 隱曜緇林 周遊叢席 將至海昌 安懸知之 接待有異 乃語之 曰 時節至矣 無滯泥蟠 囑以佛法 而津之行 後武宗崩 左神䇿軍中尉諷宰臣百官迎而立之 聞安已寂 愴悼久之 勅諡悟 空大師 御製詩篇追悼焉 癸亥三年 毀像法築望仙觀於禁中 發明(書毀像法於上 築望仙觀於下 見為方士所惑也 明矣) 時有方士趙歸真 授帝以延年之術 寵遇無比 每一對揚 排毀釋氏 與羅浮道士鄧元起 南嶽劉玄靖等 同謗佛法 欲盡芟 除 乃下詔廢天下釋教 法寶大師玄暢抗表論諫弗聽 暢纂輯古今經史 上表牋論諫 帝為趙歸真蠱惑已深 不省 祥符蔭曰 宇文邕滅佛法 隋開皇辛亥歲 太府丞趙文昌 入冥見邕受極罪 寄語文帝拔救 周世宗澄汰勒立僧帳 大漸之時 見招惡報 亦有入冥 見其與贊成澄汰者 同受刑獄 此皆記載聞見 彰彰不誣 然則武宗不悔於後來歸真能登於仙籍者 未之 有也 噫 以一時之愚惑 受無窮之劇報 凡諸王臣 其慎鑒哉 甲子四年 乙丑五年 丙寅六年 宣宗(名忱在位十三年) 宣宗丁卯大中元年

135 詔復興佛法禪師龜洋慧忠隱迹入山 忠嗣草庵義 義嗣曹山 會昌初 詔天下廢釋氏教 及宣宗即位 詔重興之 而忠笑曰 仙去者未必受籙 成佛者未必須僧 遂 過中不食 不宇而禪 迹不出山者 三十年 以三偈自見曰 雪後始知松栢操 雲收方見濟淮分 不因世主令還俗 那見雞羣與 鶴羣 多年塵土自騰騰 雖著伽黎未是僧 今日歸來酬本志 不妨留髮候然燈 形容雖變道常存 混俗心源亦不昏 試讀善財巡 禮偈 當時豈例是沙門 禪師宣鑒開法德山全奯來參 武陵太守薛延望 再崇德山精舍 號古德禪院 請鑒居之 大闡玄風 上堂 若也於己無事 則勿妄求 妄求而得 亦非得也 汝但無事於心 無心於事 則虗而靈 寂而妙 若毫端許言本末者 皆為自欺 何故 毫釐繫念 三塗業因 瞥爾情生 萬劫覊 鎻 聖名凡號 盡是虗聲 殊相劣形 皆為幻色 汝欲求之 得無累乎 及其厭之 又成大患 終為無益 奯泉州柯氏子 少落 髮 稟戒習經律諸部 值沙汰 隱於鄂州湖邊 來參德山 上法堂瞻視 山曰 作麼 奯便喝 山曰 老僧過在甚麼處 曰兩重 公案 乃下參堂 山曰 這個阿師 稍似個行脚人 至來日上問訊 山曰 闍黎是昨日新到否 曰是 曰甚麼處學得這虗頭來 曰 全奯終不自謾 曰他後不得孤負老僧 禪師義存自洞山來參德山有省 存泉州南安曾氏子 久歷禪會 在洞山作飯頭 淘米次 洞問淘沙去米 淘米去沙 存曰 沙米一時去 洞曰 大眾喫甚麼 存 遂覆却米盆 洞曰 據子因緣 合在德山 遂謁德山 問從上宗乘 學人還有分也無 山打一棒曰 道什麼 存曰 不會 至明 日請益 山曰 我宗無語句 實無一法與人 存有省 祥符蔭曰 古人一言半句 能洞見學者之精神 如洞山之於雪峯者 不一而足 師資之間 豈不在眼明心直哉 德山之道 以巖 頭雪峯而大 峯一傳而得雲門 三傳而得法眼 兩宗發源於雪峰 而皆濬自洞山 阡陌無分 水乳一色 古人何嘗有彼此之見 乎 戊辰二年 第十世洪州黃檗斷際祖示寂塔曰廣業 祖晦跡洪州開元 刺史裴休延入府署 執弟子禮 及鎮宛陵 建剎延祖 亦以黃檗名之 休一日托一尊佛於祖前跪曰 請師安 名 祖召曰 裴休 休應諾 祖曰 與汝安名竟 休禮謝 休一日以所解一編呈祖 祖略不披閱 良久曰 會麼 裴曰未測 祖 曰 若便恁麼會去 猶校些子 若也形於紙墨 何有吾宗 休乃呈偈一章曰 自從大士傳心印 額有圓珠七尺身 掛錫十年棲蜀 水 浮杯今日渡漳濵 一千龍象隨高步 萬里香花結勝因 擬欲事師為弟子 不知將法付何人 祖答偈曰 心如大海無邊際 口 吐紅蓮養病身 自有一雙無事手 不曾低揖等閑人 祖在鹽官殿上禮佛次 時宣宗為沙彌 問曰 不著佛求 不著法求 不著僧 求 長老禮拜 當何所求 祖曰 不著佛求 不著法求 不著僧求 常禮如是事 沙彌曰 用禮何為 祖便掌 沙彌曰 太粗 生 祖曰 這裏是甚麼所在 說麤說細 隨後又掌 寂音洪題祖錄曰 斷際之所養 峻嚴廣大 其語言斷斷如藥石 深可以治晚世學者之病 是知其言葢所養也 卷舒放肆 驅逐邪 妄 開闢正信 直明一心 以歸合佛祖之言 可謂深渺宕肆 大哉洋洋乎 光明之言也 歷年表曰 自南嶽青原分嗣大鑑於開元二年 至大中二年 凡一百三十五年 南嶽中更大慧大寂大智斷際四世 大慧以無相三 昧 心地法眼 直接上根 六人共證法體 而大寂獨得吾心 三十年不曾少鹽醬 江西宗旨 從此建立 般若多羅之讖 大寂躬 實膺之 振威一喝 三日耳聾 大機大用 隱顯莫測 如神劍光鋩四照 望其鋒而影懾心伏矣 清規定千古之法式 譬之三代之 始 制禮作樂 而教化備焉 斷際三頓棒下開悟臨濟無多子佛法 一時分付 坐斷天下人舌頭 愈密愈嚴 愈廣愈大 精微變 化 傑立弘施 於是乎不可端倪矣 青原中更青原石頭藥山雲巖四世 青原垂一足以示石頭 石頭著參同契 全提明暗回互之 旨 藥山一物不為 石上栽花 有一句子 百味具足 待特牛生兒時 向汝道 雲巖以寶鏡三昧示洞山 洞山得曹山 深明的 旨 共唱嘉猷 洞上玄風 播於天下 參同契及寶鏡三昧 歷歷數百言 亦如虞廷允執厥中而授禹 則增為一十六字也 溈山從 百丈撥火得悟 建立門風 得仰山 父子投機 交互增輝 垂範設教 總之從曹溪一相三昧 一行三昧中流出 因時錯綜 設化 隨機 於以護持涅槃妙心 闡明正法眼藏 悟處端的 體道精深 所以縱橫合妙 絕毫絕釐 如山如嶽也 宗統編年卷之十三

136 宗統編年卷之十四 震澤祥符寺沙門釋 紀蔭 編纂 參學門人 (秉旵秉密秉嵒秉嵤) 等 仝校錄 常州天甯寺沙門釋 清如 重校 五宗紀 宗具多義 曰始 初受命也 曰本 流源所自出也 曰繼 傳統紹述也 曰法 立法垂緒也 曰主 大綱主要也 曰尊 道德可 尊也 曰眾 眾所崇仰也 臨濟 曹洞 溈仰 雲門 法眼 五祖 各首建宗旨 故曰五宗 三峯藏曰 命將者必以兵符 悟心者必傳法印 符不契 即為姦偽 法不同 則為外道 自威音以來 無一言一法非五家宗旨之 符印也 昔人證之 遂默契其微而不分 後人似之 故建立其宗以防偽 法法自明 心心相印 豈若室中密授之死法耶 嘗試原 之 一 中 蚤具五宗宗旨矣 五宗各出一面 然有正宗 第一先出臨濟宗旨 此相拋出 直下斷人命根 於一 中 賓主輥輥 直入首羅眼中 所謂沿流不止問如何 真照無邊說自他 離相離名人不稟 吹毛用了急須磨 是也 次則雲門三句 一字關也 溈仰圓相 本於此也 法眼談教義於六相之外 曹洞分回互於黑白之交 只一 中 五宗具矣 安隱忍曰 五宗各出一面 謂各出 相之一面以接人也 如洞宗以五位回互 或因偏以顯正 或即正以攝偏 或兼至而背向俱非 或兼却而通身尊貴 皆即一面而通諸面者也 至臨濟宗 則直下全拋出矣 故以臨濟為正宗 非簡偏也 猶曰五宗之長也 昔吉 祥元實禪師 覩星月燦然有省 而未悟宗旨 曉趨天衣方丈 天衣聰問曰 五位君臣 如何話會 實曰 我這裏一位也無 衣令 參堂 而謂侍者曰 這漢有個見處 奈不識宗旨何 入室次 衣令行者五人 分序而立 實至 俱召實上座 實於是密契宗旨 述偈曰 一位纔彰五位分 君臣合處紫雲屯 夜明簾卷無私照 金殿重重隱至尊 知此者 可與言圓相之開合矣 知相之開合 可與論五宗之同異矣 或問祥符曰 五宗何以立也 祥符曰 以悟處不同 人根復異 垂慈立法 各主其要 以定綱宗 如世之三代 文質因革損益 互有不同 而要之 使人歸於中道也 大道之原 一尚不立 何有於五 一心之極 道尚難名 何有於宗 然會一心而歸大道 其本末偏全之候 始終小大之間 非一一洞明 不能毫釐無間 五祖各以其所悟之全體 立宗垂統 以詔天下後世 天下後世非 透徹其所立之宗 大法不明 大道未達 猶殊方異俗 未可與言王化之全者也 故曰五宗建立 只完得個拈花公案 異流同源 殊途一致 非如世之分疆立界 各自稱尊 後之區別門庭者 或亦未之思夫 首建臨濟宗(東土單傳第十一臨濟宗開宗第一) 世祖 諱義玄 曹州南華邢氏子 幼而穎異 長以孝聞 精究毗尼 博 經論 參黃檗嗣法 住鎮州臨濟 宣宗己巳大中三年 正月五色雲中佛見金身 首建臨濟宗第十一世祖嗣宗統(一十九年) 書法(諸宗書嗣某宗統者 表宗系不紊也 臨濟書嗣宗統者 表單傳正脉也) 發明(禮別子為祖 繼別子為宗 百世不遷者 別子之後也 達摩之傳 以南岳青原為別子 臨濟曹洞等 則 南岳青原後之別子也 五宗既定 當各宗其始別之祖以承宗統焉 而臨濟遠遡達摩者 明單傳之統有在也) 祖開法鎮州臨濟上座普化克符佐之 發明(佛祖出世 各有佐揚 濟祖開宗 二上座成褫之功不可泯 故大書之) 學侶雲集 祖一日謂普化克符二上座曰 我欲於此建立黃檗宗旨 汝且成褫我 二人珍重下去 三日後普化却上來問 和尚三日 前說甚麼 祖便打 三日後克符上來問 和尚前日打普化作甚麼 祖亦打 三峯藏曰 原來臨濟不曾自立宗旨 亦不但是黃檗宗旨 逆而推之 迦葉釋迦 七佛威音一派威旨 幸從這裏建立 不被斷貫索 禪壞却 只今還有抹得煞者麼 個個縛來好與三十棒 貴圖天下太平 復頌曰 三日前 三日後 普化克符俱漏逗 如今臨濟到 三峰 與他一鏃三關透 祥符蔭曰 濟祖不合平地上自栽荊棘 引得天下人揑目生花 即今還有似清風度荊棘林者麼 亦好縛來與他三十棒 何故 從前 汗馬何須問 且只重論葢代功 祖示人境縱奪克符上座領旨 祖至晚小參曰 有時奪人不奪境 有時奪境不奪人 有時人境俱奪 有時人境俱不奪 克符問 如何是奪人不奪境 祖曰 煦日 發生鋪地錦 嬰兒垂髮白如絲 符曰 如何是奪境不奪人 祖曰 王令已行天下遍 將軍塞外絕烟塵 符曰 如何是人境俱奪 祖曰 并汾絕信 獨處一方 符曰 如何是人境俱不奪 祖曰 王登寶殿 野老謳歌 符於言下領旨 (克符頌曰 奪人不奪境 緣自帶誵訛 擬欲求玄旨 思量反責麼 驪珠光璨爛 丹桂影婆娑 覿面無差互 還應滯網羅 奪境不奪人 尋言何處真 問禪禪是妄 究理理非親 日照寒光 澹 山搖翠色新 直饒玄會得 也是眼中塵 人境兩俱奪 從來正令行 不論佛與祖 那說聖凡情 擬犯吹毛劒 還如值木盲 進前求妙會 特地斬精靈 人境俱不奪 思量意不偏 主賓 言不異 問答理俱全 踏破澄潭月 穿開碧落天 不能明妙用 淪溺在無緣)

137 祖示三玄要 僧問 如何是真佛 真法 真道 乞師開示 祖曰 佛者心清淨是 法者心光明是 道者處處無礙淨光是 三即一 皆是空名 而無實有 如真正作道人 念念心不間斷 自達摩大師從西土來 祇是覓個不受人惑的人 後遇二祖一言便了 始知從前虗用工 夫 山僧今日見處與佛祖不別 若第一句中薦得 堪與祖佛為師 若第二句中薦得 堪與人天為師 若第三句中薦得 自救不 了 僧便問 如何是第一句 祖曰 三要印開朱點窄 未容擬議主賓分 曰如何是第二句 祖曰 妙解豈容無著問 漚和爭負截 流機 曰如何是第三句 祖曰 但看棚頭弄傀儡 抽牽全藉裏頭人 乃曰 大凡演唱宗乘 一句中須具三玄門 一玄中須具三 要 有權有實 有照有用 汝等諸人作麼生會 神鼎諲舉曰 若人問神鼎如何是第一句 曰蒼天蒼天 如何是第二句 曰有甚麼驢漢 如何是第三句 曰近前來向你道 纔近前 便打 若恁麼會得 也不孤負祖師西來 若是從頭一一問過 幾時得休 佛法不是磨稜合縫的道理 似這一脉說話 須是久在他 門風來始得 直是嫌佛不作 嫌法不說 方可如是 仔細珍重 天童悟曰 今日陞座 有乞老僧說第一句者 老僧不覺失笑 殊不知第一句 乃古人之方便耳 若執第一句為實 則達摩單傳之 旨 撲地了也 又不知未作意時 分明覿體見前 纔擬心來乞說時 脚跟下已蹉過了 直饒恁麼見得 領略得 已是言中取則 句裏承當 落在第二句了也 所謂承言者喪 滯句者迷 且作麼生是不承言 不滯句者 還委悉麼 不知誰是個中人 獨是出頭 天外舉 三峰藏曰 句中只具一玄一要 權實照用與汝分了也 且道臨濟為何說三 這裏明得 方不孤負先宗 切莫亂統 若道是一 又 是瞎漢 南嶽儲曰 一句中具三玄 三玄立 則一句破矣 一玄中具三要 三要立 則一玄破矣 故曰 以玄銷玄 以要銷要 又曰 退 翁嘗說建立即是掃蕩 掃蕩却成建立 非無謂也 臨濟初謂黃檗佛法無多子 後來建立黃檗宗旨于一心上 唱明三真 首出三 句 以定綱宗 實有所本也 世尊於靈山會上拈起一枝花 迦葉便破顏微笑 豈非無多子之佛法 世尊不合與賊過梯 無端道 我有正法眼藏 涅槃妙心 實相無相 微妙法門 付囑摩訶迦葉 故臨濟以無多子之法 演成三句 正見佛佛祖祖 同一鼻孔 而今十個五雙 誰不道臨濟建立 曾有一人具眼看破此老是掃蕩 前來板定個三句 首尾次第 毫不可移換 審如是 成什麼禪 宗 一句中具三玄 一玄中具三要 堪與佛祖為師無疑矣 如何又說得他祇堪與人天為師 人天為師亦無礙 如何又好喚他自救 不了 則三句之次第 顯然掃蕩盡情 三句為之掃蕩 而三玄立矣 豈非建立之掃蕩乎 他當日劈口吐出個黃檗佛法無多子 則 他在學地時 蚤已建立了也 後來開演三真 建立三句 正掃蕩前面無多子的佛法 豈非掃蕩時 即是建立 安隱忍曰 臨濟最初 三寸甚密 及乎舉了 又道個有權有實 有照有用 大似把火行山 汾陽雖解別轉旂鎗 未免使人向難分 處作證 據三峯老子一串穿却 猶是看樓打樓 簡點將來 總欠悟在 安隱不惜眉毛 為你下個註脚 乃拈起拂子曰 會麼 若 向玄中薦得 泥牛帶月眠霄漢 正在半途 若從要裏翻身 石女拋梭足錦文 全亡功照 然雖如是 醍醐毒藥 一道而行 寶雲潛曰 天下之言臨濟者 非臨濟之意 臨濟之意 在法其無法 故馬祖曰 無門為法門 而世之刻畫臨濟者 皆竭力於有 法 故非臨濟之意也 臨濟之意 在法之不測 而世之刻畫臨濟者 唯恐測之不盡 而言之不定 故非臨濟之意也 臨濟之意 在古今法有因革損益 變化無方 如鬼神不可端倪 而世之刻畫臨濟者 唯恐古異於今 今異於後 故非臨濟之意也 臨濟之 意 在說一句法 而世之刻畫臨濟者 曲為破碎 說自說他 無所不至 而都不知一句之旨 故非臨濟之意也 臨濟之意單提第 一句 故其言曰 一句語須具三玄門 一玄門須具三要 猶孔子之傳易而言大明終始 六位時成 時乘六龍以御天 知時之乘六 龍 則知一句之具三要 而世之刻畫臨濟者 穿鑿三句 惟恐鑿之不工 而不知臨濟單用第一句 故非臨濟之意也 臨濟之意 如洛書之圖用逆也 而世之刻畫臨濟者 知順不知送 故非臨濟之意也 臨濟之意 在無心可以說法 而世之刻畫臨濟者 大略 主於有心而后說法 故非臨濟之意也 臨濟之意 言立而言自變 有隨時而變者矣 有隨地而變者矣 有隨人而變者矣 而世之 刻畫臨濟者 入其玄中 而杳不知其為變 故不知臨濟之意也 如古塔主者 又何足責也 寶華震曰 一棒一喝一句下悟去 目前無一法可當情者 正是最初一步耳 若乃認定 便是實法繫縛人矣 故三峯師翁嘗言之 直須入三玄以銷盡 出三要以了盡 當知玄非玄妙之玄 法乃無法之法 祥符蔭曰 句有甚麼第一第二第三 只在薦得時看下落 三玄三玄又作麼生具 全在演唱宗乘時具分曉 謂之三者 如 字 如 摩醯眼 分不得 合不得 自然而分 自然而合 亦如洞山五位 究竟只得一位 然一位立 自然而有五位面目 若不得五位參 合 則位不圓 位不圓則墮偏墮正 落在聖凡 故曰 正中妙挾通回互 擬議鋒鋩失却威 金剛透匣誰能曉 唯有那吒第一機 祖示四喝 示眾曰 有時一喝如金剛王劍 有時一喝如踞地師子 有時一喝如探竿影草 有時一喝不作一喝用 汝等作麼生會 眾擬議 祖 便喝 祖禁參徒學喝 祖應機多用喝 會下參徒亦學喝 祖曰 汝輩總學我喝 我今問汝 有一人從東堂出 一人從西堂出 兩人齊喝一聲 這裏分得 賓主麼 汝且作麼生分 若分不得 已後不得學老僧喝 兩堂首座相見 同時下喝 僧問祖 還有賓主也無 祖曰 賓主歷然 乃召眾曰 要會臨濟賓主句 問取堂中二首座 祖示四賓主

138 示眾 參學之人 大須子細 如賓主相見 便有言論往來 或應物見形 或全體作用 或把機權喜怒 或見半身 或乘師子 或 乘象王 如有真正學人便喝 先拈山一個膠盆子 善知識不辨是境 便上他境上作模作樣 便被學人又喝 前人不肯放下 此是 膏肓之病 不堪醫治 喚作賓看主 或是善知識不拈出物 祇隨學人問處即奪 學人被奪 抵死不肯放 此是主看賓 或有學人 應一個清淨境 出善知識前 知識辨得是境 把他拋向坑裏 學人言大好善知識 知識即云 咄哉不識好惡 學人便禮拜 此喚 作主看主 或有學人披枷帶鎻 出善知識前 知識更與安一重枷鎻 學人歡喜 彼此不辨 喚作賓看賓 大德 山僧所舉 皆是 辨魔揀異 知其邪正 (僧問克符禪師 如何是賓中賓 符曰 倚門傍戶猶如醉 出言吐氣不漸惶 曰如何是賓中主 符曰 口念彌陀雙拄杖 目瞽瞳人不出頭 曰如何是主中賓 符曰高提祖印當機用 利物應和 語帶悲 曰如何是主中主 符曰 橫按鏌鎁全正令 太平寰宇斬癡頑 曰既是太平寰宇 為甚麼却斬癡頑 符曰 不許夜行剛把火 直須當道與人看) 安隱忍曰 臨濟 有四賓主 有賓主句 同中有別 而別中自同 不可混也 臨機勘辨之際 魔宮佛國 一時見前 譬如觀音大 士 百千手眼 或慈或威 或定或慧 隨學家立地處 與之奪之 如珠之走監 圓轉橫斜 千態萬狀 所言四者 珠不出盤之候 而已 昔善財童子 徧參五十三人善知識 於知識所 各得恒河沙等無量法 及見無厭足王之慘虐 勝熱婆羅門之熾然 婆須密 女之淫艶 諸外道種之差別 未免望崖自屈 何故 垢淨未忘 而三昧之量未銷也 故云但可入佛 不能入魔 直至大樓閣中 從三昧起 忽然打失布袋 便將從前所得玄妙 盡底揚却 十方坐斷 一法不留 方契善財本來面目 然非五十三老 驅耕奪 食 擒縱變化 不能至此耳 祖示照用 示眾曰 我有時先照後用 有時先用後照 有時照用同時 有時照用不同時 先照後用 有人在 先用後照 有法在 照用同 時 驅耕夫之牛 奪饑人之食 敲骨取髓 痛下針錐 照用不同時 有問有答 立賓立主 合水和泥 應機接物 若是過量人 向未舉已前 撩起便行 猶校些子 汾陽昭曰 先照後用 且共汝商量 先用後照 汝也是個人始得 照用同時 汝作麼生當抵 照用不同時 汝作麼生湊泊 瑯琊覺曰 先照後用 露師子之爪牙 先用後照 縱象王之威猛 照用同時 如龍得水 致雨騰雲 照用不同時 提獎嬰兒拊憐 赤子 此是古人建立法門 為合如是 不合如是 若合如是 紀信乘九龍之輦 不合如是 項羽失千里之騅 還有為瑯琊出氣的 麼 如無 山僧自道去也 卓拄杖 安隱忍曰 先師三峯藏甞云 待心死而伏誅 須切用前之照 先擒下而去縛 略挑後用之燈 實照用之真虎 譬如神醫 刮骨療 病 必見病而下刀 若確定一方 妄加針割 是重增一病矣 古德云 纔有所重 便成窠臼 夫學者之窠臼不一 而宗師之照用 臨時 自古聖人 莫不皆爾 如夾山之接洛浦 大覺之接興化 所謂心死而伏誅 擒下而去縛者也 葢二公之病 在有一橛硬禪 之主宰 所以纔問便喝 將謂禪道如是而已 賴二大老臨之以法鏡 使其無逃隱處 然後乞命於我 故一言而起其痼疾 所云略 挑用後之燈是也 庚午大中四年 辛未五年 佛滅後一千八百年 存獎禪師圓具 壬申六年 行僧成都福威寺定蘭然臂 癸酉七年 詔天下祖塔未賜諡號者所在以聞太常考行頒賜 溈山首建第一世大圓祖示寂 祖一日謂仰山曰 寂子速道 莫入陰界 仰山曰 慧寂信亦不立 祖曰 子信了不立 不信不立 曰只是慧寂 更信阿誰 祖 曰 若恁麼即是定性聲聞 曰慧寂佛亦不見 上堂示眾曰 老僧百年後 向山下作一頭水牯牛 左脇書五字云 溈山僧某甲 此 時喚作溈山僧 又是水牯牛 喚作水牯牛 又是溈山僧喚作什麼即得 凡敷揚宗教 四十餘年 首建宗旨三十五年 壽八十三 臘六十四 春正月十九日示寂 勅諡大圓禪師 塔曰清淨 仰山祖傳示九十七種圓相(共一百零二相 除去重出五相 九十七個正) 祥符蔭曰 溈仰父子機深 開鑿人天眼目 以垂範百世 故仰山所立宗旨 即書於溈山之後 非曰交互增輝也 但欲學者於無名 無相處 更進一步耳

139 開為百二十 合為九十七 一十九種門施設 一垂示三昧門 二問答互換門 三性起無作門 四緣起無礙門

1952 年 ( 昭和 27 年 ) 29 壬辰 ( みずのえたつ ) 50 癸丑 49 壬子 48 辛亥 47 庚戌 46 己酉 45 戊申 44 丁未 43 丙午 42 乙巳 41 甲辰 40 癸卯 39 壬寅月干支 6 日 7 日 7 日 8 日 8 日 7 日 7 日 6 日 5 日 5 日

1952 年 ( 昭和 27 年 ) 29 壬辰 ( みずのえたつ ) 50 癸丑 49 壬子 48 辛亥 47 庚戌 46 己酉 45 戊申 44 丁未 43 丙午 42 乙巳 41 甲辰 40 癸卯 39 壬寅月干支 6 日 7 日 7 日 8 日 8 日 7 日 7 日 6 日 5 日 5 日 1951 年 ( 昭和 26 年 ) 28 辛卯 ( かのとう ) 38 辛丑 37 庚子 36 己亥 35 戊戌 34 丁酉 33 丙申 32 乙未 31 甲午 30 癸巳 29 壬辰 28 辛卯 27 庚寅月干支 6 日 8 日 8 日 9 日 8 日 8 日 8 日 6 日 6 日 5 日 6 日 5 日 節入 18:10 07:03 14:27 11:37 20:19 17:38 07:54

More information

干支暦140年表.xls

干支暦140年表.xls 二十四節気と土用 年 月日時分 年干支 月干支 日干支 24 節気土用入り 1901 1 6 8 54 辛丑 己丑 甲申 小寒 - 1901 1 18 3 34 辛丑 丑の土用入り 1901 1 21 2 16 辛丑 大寒 - 1901 2 4 20 40 辛丑 庚寅 癸丑 立春 - 1901 2 19 16 44 辛丑 雨水 - 1901 3 6 15 10 辛丑 辛卯 癸未 啓蟄 - 1901

More information

ii Copyright Copyright Marip The Feng Shui Firm Tous droits de traduction, de reproduction et d adaptation réservés pour tous pays Illustrat

ii Copyright Copyright Marip The Feng Shui Firm Tous droits de traduction, de reproduction et d adaptation réservés pour tous pays Illustrat ii Copyright Copyright 2013-2016 Marip The Feng Shui Firm Tous droits de traduction, de reproduction et d adaptation réservés pour tous pays Illustrations : Eric Spirau Marip The Feng Shui Firm Collection

More information

Auspicious Wedding dates 2014 by

Auspicious Wedding dates 2014 by Month Auspicious Wedding dates 2014 Chinese Calendar Day Chong Evil ( 沖煞 ) 2014/01/01 農曆 12/( 大 )01 Wed 沖虎 ( 丙寅 ) 煞南 2014/01/08 農曆 12/( 大 )08 Wed 沖雞 ( 癸酉 ) 煞西 2014/01/10 農曆 12/( 大 )10 Fri 沖豬 ( 乙亥 ) 煞東

More information

Calendrier des ans

Calendrier des ans 萬年曆 Calendrier des 10 000 ans Feng Shui Ba Zi Yi Jing Médecine Traditionnelle Chinoise Indispensable ouvrage de référence pour quiconque pratique ou étudie les arts traditionnels chinois, le calendrier

More information

天下莫大於秋毫之末,而大山為小

天下莫大於秋毫之末,而大山為小 010 010 天下莫大於秋毫之末,而大山為小 011 卷一 天地萬物的運行之道011 012 012 是亦彼也,彼亦是也 013 卷一 天地萬物的運行之道013 014 014 指窮於為薪,火傳也,不知其盡也 015 卷一 天地萬物的運行之道015 018 018 意有所至,而愛有所亡 019 卷一 天地萬物的運行之道019 028 028 此以己養養鳥也,非以鳥養養鳥也 029 卷一 天地萬物的運行之道029

More information

<4D F736F F D20AA46A57CA952A8F6A6E8A57CA952A8F620B0F2A5BBA4572E646F63>

<4D F736F F D20AA46A57CA952A8F6A6E8A57CA952A8F620B0F2A5BBA4572E646F63> 東四命卦西四命卦基本上, 此法把全球人口分為兩大類, 一類名為 東四命卦東四命卦, 屬 A 組命卦的人 ; 一類名為 西四命卦西四命卦, 屬 B 組命卦的人 命卦 男 ( 西元出生年 ) 女 ( 西元出生年 ) 東四命震卦命 牛 : 牛 : (A 組 ) 1925( 乙丑 ) 1961( 辛 1925( 乙丑 ) 1961( 辛 丑 ) 丑 ) 1916( 丙辰 ) 1952( 壬 1916( 丙辰

More information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目錄 生與死的尊嚴 2 認識生命的實相 3 生從何處來? 死往何處去? 8 佛教徒的生死觀 10 如何面對死亡? 如何使得死亡有尊嚴? 20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認識生命的實相 認識生命的實相 ( 一 ) 由生命的無奈 無所依賴及無所適從, 轉變為生命的可愛 可貴與自我的肯定 ( 二 ) 生命的出生與死亡, 關係密切, 不可分割 出生之時已確定了死亡的必然到臨 生未必可喜, 死未必可哀,

More information

16?????[?????~???Q??1030303

16?????[?????~???Q??1030303 1 中 論 觀 縛 解 品 [ 吉 藏 釋 此 品 由 來 ] 此 一 品 生 有 遠 近 通 別 (p.592) ( 一 ). 遠 來 由 所 言 遠 者, 小 乘 大 乘 外 道 內 道 並 言 有 縛 有 解 約 內 外 大 小 所 計 以 辨 解 縛 : 總 約 外 道 執 以 辨 解 縛 外 道 有 二 : 一 者 云 眾 生 縛 解, 自 然 而 有, 無 有 因 緣, 一 切 眾 生,

More information

2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一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 一 ) 阿彌陀佛的意思

2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一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 一 ) 阿彌陀佛的意思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目錄 ㄧ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2 ( 一 ) 阿彌陀佛的意思 2 ( 二 ) 成熟眾生, 莊嚴國土 的彌陀本願 5 ( 三 ) 淨土法門的殊勝 8 二 念佛的方法 13 ( 一 ) 念佛的方法 13 ( 二 ) 念佛法門的層次 20 ( 三 ) 報恩佛七 的意義 29 三 四種淨土任君遊 35 ( 一 ) 人間淨土 35 ( 二 ) 天國淨土 38 ( 三 ) 佛國淨土 41 (

More information

聖激切屏營之至 謹奏 康熈三十二年三月十一日 No B宗統編年序 經明道之書也 史記事之書也 經通則人心之義理斯見 史達則古今之得失有徵 合而兼之者 其唯春秋乎 孔子當周室衰微乾綱解紐之際 慨然以斯文為己任 就 魯史而寓王法 敘倫敦典 褒德貶罪 而善以勸 惡以懲 其志存乎經世 一筆一削

聖激切屏營之至 謹奏 康熈三十二年三月十一日 No B宗統編年序 經明道之書也 史記事之書也 經通則人心之義理斯見 史達則古今之得失有徵 合而兼之者 其唯春秋乎 孔子當周室衰微乾綱解紐之際 慨然以斯文為己任 就 魯史而寓王法 敘倫敦典 褒德貶罪 而善以勸 惡以懲 其志存乎經世 一筆一削 修訂日期: 2009/04/22 發行日期: 2009/5/9 發行單位: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http://www.cbeta.org 資料底本: 卍新纂續藏經 Vol. 86, No. 1600 原始資料: CBETA 人工輸入 CBETA 掃瞄辨識 No. 1600-A宗統編年進呈奏疏 江南常州府武進縣祥符寺(臣) 僧(紀蔭) 謹奏 恭惟 皇帝陛下 道涵天地 德貫古今 睿智亶聰

More information

心 五 四 運 動 二 十 一 世 紀 的 生 活 主 張

心 五 四 運 動 二 十 一 世 紀 的 生 活 主 張 心 五 四 運 動 目 錄 二 十 一 世 紀 的 生 活 主 張 2 心 五 四 運 動 的 時 代 意 義 4 四 安 : 提 昇 人 品 的 主 張 14 四 要 : 安 定 人 心 的 主 張 18 四 它 : 解 決 困 境 的 主 張 22 四 感 : 與 人 相 處 的 主 張 26 四 福 : 增 進 福 祉 的 主 張 30 心 五 四 運 動 二 十 一 世 紀 的 生 活 主

More information

The Haks Language Modeling System: Examples from Buddhist Texts in Sanskrit, Tibetan and Chinese This study demonstrates a practical method for extrac

The Haks Language Modeling System: Examples from Buddhist Texts in Sanskrit, Tibetan and Chinese This study demonstrates a practical method for extrac The Haks Language Modeling System: Examples from Buddhist Texts in Sanskrit, Tibetan and Chinese Christopher Handy Michael Litchard handyca@mcmaster.ca http://handyc.sdf.org Inaugural NARNiHS Conference

More information

6-1-1極限的概念

6-1-1極限的概念 選 修 數 學 (I-4 多 項 式 函 數 的 極 限 與 導 數 - 導 數 與 切 線 斜 率 定 義. f ( 在 的 導 數 : f ( h 對 實 函 數 f ( 若 極 限 存 在 h h 則 稱 f ( 在 點 可 微 分 而 此 極 限 值 稱 為 f ( 在 的 導 數 以 f ( 表 示 f ( f ( 函 數 f ( 在 的 導 數 也 可 以 表 成 f ( 註 : 為 了

More information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法會因由分第一 如是我聞 : 一時, 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爾時, 世尊食時, 著衣持缽, 入舍衛大城乞食 於其城中次第乞已, 還至本處 飯食訖, 收衣缽 洗足已, 敷座而坐 善現啟請分第二 時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 即從座起, 偏袒右肩, 右膝著地, 合掌恭敬 而白佛言 : 希有! 世尊 如來善護念諸菩薩, 善付囑諸菩薩 世尊!

More information

出義僧家的意林悟語聖嚴法師著3 目錄 在家與出家 5 選擇出家的四個觀點 21 出家是為 21 世紀的人類努力 37 宗教師的胸襟與悲願 45 在家與出家 願消三障諸煩惱 在家與出家 5 6 出家的意義 願得智慧真明了 在家與出家 7 8 出家的意義 在家哪及出家好 在家與出家 9 10 出家的意義 將此深心奉塵剎 在家與出家 11 12 出家的意義 堪作人天功德主 在家與出家 13 14 出家的意義

More information

1

1 2015 www.hkgem.com www.kwanonconstruction.com 1 目錄 3 4 6 7 11 20 30 42 44 45 47 48 49 51 114 2 公司資料 公司 Cricket Square Hutchins Drive P.O. Box 2681 Grand Cayman KY1-1111 Cayman Islands 41 43 45 47 5 Codan

More information

就在那一夜 我重生了 我知道我已是基督徒 有不一樣的人生觀 和新的生命 我已脫離過去的捆綁 我自由了 從 佛 陀 到 耶 穌 1 再 活 一 次 5 掙 脫 的 勇 氣 9 我 為 什 麼 信 耶 穌? 14 死 亡 邊 緣 18 悸 動 的 靈 魂 22 神 的 忿 怒 與 祝 福 26 從 佛 陀 到 耶 穌 1 2 不 再 拜 拜 只 信 耶 穌 從 佛 陀 到 耶 穌 3 4 不 再

More information

【第35義】中

【第35義】中 一 前 言 大 般 若 經 中 菩 薩 證 住 實 際 的 探 討 林 崇 安 ( 法 光 雜 誌,251 期,2010) 玄 奘 大 師 所 譯 的 大 般 若 經 是 由 16 部 經 典 所 組 成, 分 成 十 六 分, 也 稱 作 十 六 會 前 五 分 內 容 大 致 相 同 而 經 文 長 短 有 異, 其 品 數 和 卷 數 為 : 初 分 七 十 九 品 400 卷 : 卷 1 卷

More information

TablesDivision_Chinois

TablesDivision_Chinois Exemple Tables de division Chinois http://www.memrise.com/ 除以 chúyǐ divisé par (diviser par) 等于 děngyú égale (être égal à) 八除以四等于二 bā chúyǐ sì děngyú èr 8 divisé par 4 égale 2 Table de division par 1 一除以一

More information

16

16 序 1 16 序 2 KK KK KK KK KK KK 溫 溫 KK KK 周 婉 芬 博 士 2016 年 5 月 前 言 平 安 健 康 便 好 了 16 10 ICU ICU 26 300 26 10 ICU ICU 曾 錦 強 2016 年 5 月 目 錄 Chapter 1 家 庭 親 子 關 係 1.1 多 存 款 入 關 係 戶 口 2 1.2 不 傷 關 係 管 學 業 12 1.5

More information

除 十 五 種 貪 欲 得 十 六 心 無 礙 解 脫 5-6) 有 精 進 斷 不 善 法, 有 精 進 長 養 善 法 7-8) 有 喜, 有 喜 處 9-10) 有 身 猗 息, 有 心 猗 息 11-12) 有 定, 有 定 相 13-14) 有 捨 善 法, 有 捨 不 善 法 成 實 論

除 十 五 種 貪 欲 得 十 六 心 無 礙 解 脫 5-6) 有 精 進 斷 不 善 法, 有 精 進 長 養 善 法 7-8) 有 喜, 有 喜 處 9-10) 有 身 猗 息, 有 心 猗 息 11-12) 有 定, 有 定 相 13-14) 有 捨 善 法, 有 捨 不 善 法 成 實 論 十 住 毘 婆 沙 論 卷 3 發 菩 提 心 品 第 6 ( 釋 開 仁 指 導, 釋 惟 欣 整 理 ) p.2-3: 見 法 欲 壞, 為 守 護 故 發 心 一 人 二 處 行 出 三 界 四 聖 諦 大 導 師 1 知 五 種 法 藏 脫 於 六 道 佛 多 種 可 能 :1) 自 利 利 他 ;2) 福 慧 ;3) 見 道 修 道 欲 界 色 界 無 色 界 苦 集 滅 道 過 去 法

More information

答 曰 : 為 米 二 斗 一 升 五 分 升 之 三 術 曰 : 以 粟 求 米, 十 二 之, 二 十 五 而 一 臣 淳 風 等 謹 按 : 粺 米 之 率 二 十 有 四, 以 為 率 大 繁, 故 因 而 半 之, 故 半 所 求 之 率, 以 乘 所 有 之 數 所 求 之 率 既 減

答 曰 : 為 米 二 斗 一 升 五 分 升 之 三 術 曰 : 以 粟 求 米, 十 二 之, 二 十 五 而 一 臣 淳 風 等 謹 按 : 粺 米 之 率 二 十 有 四, 以 為 率 大 繁, 故 因 而 半 之, 故 半 所 求 之 率, 以 乘 所 有 之 數 所 求 之 率 既 減 九 章 算 術 西 漢 張 蒼 耿 壽 昌 編 定 魏 劉 徽 注 唐 李 淳 風 等 注 釋 郭 書 春 校 點 九 章 算 術 卷 第 二 魏 劉 徽 注 唐 朝 議 大 夫 行 太 史 令 上 輕 車 都 尉 李 淳 風 等 注 釋 粟 米 以 御 交 質 變 熒 易 粟 米 之 法 凡 此 諸 率 相 與 大 通, 其 特 相 求, 各 如 本 率 可 約 者 約 之, 別 術 然 也 粟

More information

公司

公司 (Incorporated in the Cayman Islands with limited liability) (於開曼群島註冊成立之有限公司) Stock Code : 00953 股份代號: 00953 年報 2014 ANNUAL REPORT 2014 Annual Report 2014 年 報 公司 2 3 4 14 24 28 38 40 41 43 44 46 99 1 Cricket

More information

日 常 生 活 中 的 佛 法 什 麼 是 佛 法?

日 常 生 活 中 的 佛 法 什 麼 是 佛 法? 日 常 生 活 中 的 佛 法 目 錄 什 麼 是 佛 法? 2 佛 法 的 基 本 思 想 - 知 苦 與 離 苦 3 離 苦 的 方 法 5 佛 法 的 作 用 8 在 家 居 士 應 如 何 修 行? 9 日 常 生 活 中 的 佛 法 什 麼 是 佛 法? 佛 法 的 基 本 思 想 - 知 苦 與 離 苦 佛 法 的 基 本 思 想 - 知 苦 與 離 苦 日 常 生 活 中 的 佛 法

More information

T2053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

T2053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 目次 編輯說明 章節目次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序 起載誕於緱氏終西屆于高昌 起阿耆尼國終羯若鞠闍國 起阿踰陀國終伊爛拏國 起瞻波國終迦摩縷波國王請 起尼乾占歸國終至帝城之西漕 起十九年春正月入西京終二十二年夏六月謝御製經序并答 起二十二年六月 天皇製述聖記終永徽五年春二月法師答書 起永徽六年夏五月譯理門論終顯慶元年春三月 百官謝示御製寺碑文 起顯慶元年三月謝慈恩寺碑成終三年正月隨車駕還西京 起顯慶三年正月隨車駕自洛還西京至麟德元年二月玉華宮捨化

More information

T2060 續高僧傳

T2060 續高僧傳 目次 編輯說明 章節目次 續高僧傳序 1 譯經篇 1 2 3 4 2 義解篇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3 習禪 1 2 3 4 5 4 明律 上 下 附文 5 護法 1 2 6 感通 1 2 7 遺身篇 8 讀誦篇 9 興福篇 10 雜科聲德篇 贊助資訊 卷目次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More information

X0843 順正理論述文記

X0843 順正理論述文記 目 次 編 輯 說 明 章 節 目 次 釋 第 十 二 卷 論 釋 第 十 三 卷 論 No. 843-A 釋 第 二 十 九 卷 論 釋 第 三 十 卷 論 No. 843-B 贊 助 資 訊 卷 目 次 9 18 編 輯 說 明 本 電 子 書 以 CBETA 電 子 佛 典 集 成 Version 2016 為 資 料 來 源 漢 字 呈 現 以 Unicode 2.0 為 基 礎, 不 在

More information

JB299 三峰藏和尚語錄

JB299 三峰藏和尚語錄 目次 編輯說明 章節目次 序 熊開元序 弘儲序 目錄 住海虞三峰清涼禪院語 住蘇州北禪大慈禪寺語 住杭州臨平安隱禪寺語 住蘇州鄧尉山聖恩禪寺語一 住蘇州鄧尉山聖恩禪寺語二 住梁溪龍山錦樹禪院語 住杭州淨慈寺語 住秀州真如寺語 住松陵聖壽寺語 回聖恩寺語 廣錄一 廣錄二 廣錄三 頌古一 頌古二 頌古三 五宗原 臨濟宗 雲門宗 溈仰宗 法眼宗 曹洞宗 總結 傳衣法註 雜偈 大定偈 偈二首 示淨心居士 示懷上人

More information

JB198 雪關禪師語錄

JB198 雪關禪師語錄 目次 編輯說明 章節目次 總目 信州博山語錄 鼓山語錄 杭州虎跑語錄 妙行語錄 信州瀛山語錄 住瀛山語錄 附各剎上堂法語 答問 答上廓居士陳懋德問(雲怡文宗) 答集生余居士問 答雪航法主問(別號汝航) 答聞子將居士問 答玄鍚關主問 答穎學禪人問 答文學祈季超問 答文學嚴季玉居士問 答太宰李夢白居士問 答楚黃宋心白居士楞嚴四問 答優曇菴主三問 答毛奇生居士問 答天旋禪人問 答徑山語風禪師問 室中勘驗

More information

X0236 華嚴懸談會玄記

X0236 華嚴懸談會玄記 目次 編輯說明 章節目次 贊助資訊 卷目次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編輯說明 本電子書以 CBETA 電子佛典集成 Version 2016 為資料來源 漢字呈現以 Unicode 2.0 為基礎 不在此範圍的字則採用組字式表達

More information

X1626 高僧摘要

X1626 高僧摘要 目次 編輯說明 章節目次 No. 1626-A 敘高僧摘要 No. 1626-B 敘 卷目 道高僧摘要卷一目 法高僧摘要卷二目 品高僧摘要卷三目 化高僧摘要卷四目 釋攝摩騰 釋道寵 釋寶唱 釋法建 釋慧恭 釋曇倫 釋志超 釋道傑 釋玄奘 釋法融 釋元珪 釋子鄰 釋神會 釋純陀 唐肅宗問慧忠禪師 釋無業 釋宗密 釋宣鑒 釋從諗 鄂州巖頭全奯禪師 韶州雲門山光奉院文偃禪師 居士都貺 釋元安 釋文悅 釋可真

More information

JB116 憨山老人夢遊全集

JB116 憨山老人夢遊全集 目 次 編 輯 說 明 章 節 目 次 法 語 一 答 鄭 崑 巖 中 丞 示 無 生 祿 禪 人 將 之 雷 陽 舟 中 示 奇 侍 者 示 無 隱 桂 禪 人 促 小 師 大 義 歸 家 山 侍 養 示 洞 聞 乘 禪 人 示 優 婆 塞 結 念 佛 社 示 真 遇 禪 人 示 優 婆 塞 易 真 潭 示 本 淨 貴 禪 人 示 法 錦 禪 人 示 性 淳 禪 人 示 妙 湛 座 主 示 靈 洲

More information

JB277 雲棲法彙

JB277 雲棲法彙 目次 編輯說明 章節目次 諸經日誦 序 目錄 敘 總集 朝時課誦第一 大佛頂首楞嚴咒 千手千眼無礙大悲心陀羅尼 如意寶輪王陀羅尼 消災吉祥神咒 功德寶山神咒 佛母準提神咒 聖無量壽決定光明王陀羅尼 藥師灌頂真言 觀音靈感真言 七佛滅罪真言 往生淨土神咒 善天女咒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念佛緣起 回向文 暮時課誦第二 佛說阿彌陀經 懺悔文 蒙山施食儀 念佛回向 三皈依 善導和尚示臨睡入觀文 別集 經類第一

More information

所 3 學 分 課 程, 及 兩 門 跨 領 域 課 程 共 6 學 分 以 上 課 程 學 生 在 修 課 前, 必 須 填 寫 課 程 修 課 認 定 表, 經 班 主 任 或 指 導 教 授 簽 名 後 始 認 定 此 課 程 學 分 ) 10. 本 規 章 未 盡 事 宜, 悉 依 學 位

所 3 學 分 課 程, 及 兩 門 跨 領 域 課 程 共 6 學 分 以 上 課 程 學 生 在 修 課 前, 必 須 填 寫 課 程 修 課 認 定 表, 經 班 主 任 或 指 導 教 授 簽 名 後 始 認 定 此 課 程 學 分 ) 10. 本 規 章 未 盡 事 宜, 悉 依 學 位 95 年 訂 定 96 年 11 月 修 正 97 年 10 月 修 正 100 年 2 月 修 正 101 年 4 月 修 正 102 年 1 月 修 正 103 年 4 月 修 正 103 學 年 度 入 學 新 生 適 用, 舊 生 可 比 照 適 用 1. 研 究 生 須 於 入 學 後 第 二 學 期 開 學 前 選 定 指 導 教 授, 經 課 程 委 員 會 認 定 後 方 得 繼 續

More information

untitled

untitled Ulferts International Limited Ulferts International Limited 200,000,000 20,000,000 2,000,000 180,000,000 0.62 0.38 1% 0.0027% 0.005% 1711 38D 0.62 0.38 0.621%0.005%0.0027% 0.62 www.hkexnews.hk www.ulferts.com.hk

More information

注入新能量明確新方向

注入新能量明確新方向 股份代號 598 Stock Code : 598 注入新能 量 明 確 新方 向 2015 Interim Report 2015 中 期 報 告 中期報告 R O F A Y NE W D T I L A T I V IR E C New Ti Interim Report on 2015 注入新能量明確新方向 2 3 4 5 7 9 10 38 49 50 公司資料 公司 公司 SINOTRANS

More information

CONTENTS 54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5 66 67 69 70 72 芪 73 74 芪 75 芪 76 芪 77 芪 78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CONTENTS 54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5 66 67 69 70 72 芪 73 74 芪 75 芪 76 芪 77 芪 78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2 9 10 11 13 17 18 20 22 23 24 27 28 29 30 32 34 35 37 38 41 42 43 45 46 47 47 49 50 52 CONTENTS 54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5 66 67 69 70 72 芪 73 74 芪 75 芪 76 芪 77 芪 78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91

More information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Vajracchedik -Prajñ p ramit S tra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 (Kum rajiva) 譯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般若會上佛菩薩 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1 如是我聞 : 一時, 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爾時, 世尊食時, 著衣持金本, 入舍衛大城乞食

More information

2015 002 024 004 026 005 027 011 028 021 043 023 048 James William Beeke Howard Robert Balloch Peter Humphrey Owen Peter Humphrey Owen Peter Humphrey Owen Howard Robert Balloch Peter Humphrey Owen 中 Maples

More information

目錄 2 公司資料 3 董事及高級管理層簡歷 5 主席報告 6 管理層討論及分析 10 企業管治報告 17 董事會報告 26 獨立核數師報告 28 綜合全面收益報表 29 綜合財務狀況報表 30 綜合權益變動表 31 綜合現金流量表 32 綜合財務報表附註 94 五年財務摘要 95 主要物業之詳情

目錄 2 公司資料 3 董事及高級管理層簡歷 5 主席報告 6 管理層討論及分析 10 企業管治報告 17 董事會報告 26 獨立核數師報告 28 綜合全面收益報表 29 綜合財務狀況報表 30 綜合權益變動表 31 綜合現金流量表 32 綜合財務報表附註 94 五年財務摘要 95 主要物業之詳情 Great China Properties Holdings Limited 大中華地產控股有限公司 ( 於香港註冊成立之有限公司 ) 股份代號 : 21 同一夢想 共創未來 2015 年報 目錄 2 公司資料 3 董事及高級管理層簡歷 5 主席報告 6 管理層討論及分析 10 企業管治報告 17 董事會報告 26 獨立核數師報告 28 綜合全面收益報表 29 綜合財務狀況報表 30 綜合權益變動表

More information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繁體).pages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繁體).pages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姚秦三藏法師. 鳩摩羅什譯 1. 如是我聞 : 一時, 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爾時, 世尊食時, 著衣持鉢, 入舍衛大城乞食 於其城中, 次第乞已, 還至本處 飯食訖, 收衣鉢, 洗足已, 敷座而坐 2. 時, 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 偏袒右肩, 右膝著地, 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 希有! 世尊! 如來善護念諸菩薩, 善付囑諸菩薩 世尊! 善男子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10100000191.doc

Microsoft Word - 10100000191.doc 臺 灣 集 中 保 管 結 算 所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辦 理 認 購 ( 售 ) 權 證 帳 簿 劃 撥 作 業 配 合 事 項 部 分 條 文 修 正 條 文 對 照 表 附 件 1 修 正 條 文 現 行 條 文 說 明 第 五 章 認 購 ( 售 ) 權 證 之 權 利 行 使 第 一 節 認 購 權 證 採 證 券 給 付 或 以 證 券 給 付 之 認 購 權 證 發 行 人 得 選

More information

POP POP 啟發者 善修忍辱, 安忍不瞋的富樓那 ( P rna Punna) 2011/10 POP

POP POP 啟發者 善修忍辱, 安忍不瞋的富樓那 ( P rna Punna) 2011/10 POP 寧靜致遠 21 淺談 POP 潛能心理學理論架構的由來 飛吧! 宇宙先鋒 海星的故事 我是漁夫 POP 2011/10 POP POP 啟發者 善修忍辱, 安忍不瞋的富樓那 ( P rna Punna) 2011/10 POP Purna Maitrayanip u t r a 耶穌基督誕生在仇恨之地 1-13 地獄不空, 誓不成佛的地藏王 POP 2011/10 10 (551-479B.C.E.)

More information

威 發 國 際 集 團 有 限 公 司 於 百 慕 達 註 冊 成 立 之 有 限 公 司 股份代號 : 765 2O15

威 發 國 際 集 團 有 限 公 司 於 百 慕 達 註 冊 成 立 之 有 限 公 司 股份代號 : 765 2O15 威 發 國 際 集 團 有 限 公 司 於 百 慕 達 註 冊 成 立 之 有 限 公 司 股份代號 : 765 2O15 2 3-4 5-6 7-10 11-12 13-31 32-40 41-42 43 44-45 46 47-48 49-132 133 134 公司資料 02 年 公司 44 9 C D MUFG Fund Services (Bermuda) Limited The Belvedere

More information

切智所行之義 皆得自在 修諸功德 悉已圓滿 其菩提座 具足莊嚴 周遍十方一切世界 佛處其上 轉妙法輪 說諸菩薩所有行願 開示無量諸佛境界 令諸菩薩 皆得悟入 修行種種清淨妙行 復能示導一切眾生 令種善根 生於如來平等地中 住諸菩薩無邊妙行 成就一切功德勝法 一切世界 一切眾生 一切佛剎 一切諸法 一

切智所行之義 皆得自在 修諸功德 悉已圓滿 其菩提座 具足莊嚴 周遍十方一切世界 佛處其上 轉妙法輪 說諸菩薩所有行願 開示無量諸佛境界 令諸菩薩 皆得悟入 修行種種清淨妙行 復能示導一切眾生 令種善根 生於如來平等地中 住諸菩薩無邊妙行 成就一切功德勝法 一切世界 一切眾生 一切佛剎 一切諸法 一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四十七佛不思議法品第三十三之二佛子 諸佛世尊 有十種廣大佛事 無量無邊 不可思議 一切世間 諸天及人 皆不能知 去來現在 所有一切聲聞獨覺 亦不能知 唯除如來威神之力 何等為十 所謂一切諸佛 於盡虛空遍法界 一切世界 兜率陀天 皆現受生 修菩薩行 作大佛事 無量色相 無量威德 無量光明 無量音聲 無量言辭 無量三昧 無量智慧 所行境界 攝取一切人天魔梵 沙門婆羅門 阿脩羅等 大慈無礙

More information

082012 newsletter.indd

082012 newsletter.indd 1 3 5 6 7 8 9 10 11 13 14 15 16 17 17 18 20 21 22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2 33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724 424 24 25 26 27 28 29 30 填色比賽 ආ г 聖 經問 答 遊戲 1. 信心之父

More information

由人成道的佛陀 一 佛陀的祖先和家屬 一 佛陀的祖先和家屬 Magadha Gautama

由人成道的佛陀 一 佛陀的祖先和家屬 一 佛陀的祖先和家屬 Magadha Gautama 由人成道的佛陀 目錄 3 7 13 26 22 由人成道的佛陀 一 佛陀的祖先和家屬 一 佛陀的祖先和家屬 Magadha Gautama 由人成道的佛陀 一 佛陀的祖先和家屬 Dronodana Amrtodana dana 由人成道的佛陀 二 出家以前的悉達多 bodhi-sattva 二 出家以前的悉達多 由人成道的佛陀 二 出家以前的悉達多 Brahman isvara karman 10

More information

我 為 你 祝 福 從 心 經 談 如 何 安 定 人 心

我 為 你 祝 福 從 心 經 談 如 何 安 定 人 心 我 為 你 祝 福 目 錄 從 心 經 談 如 何 安 定 人 心 2 從 普 門 品 談 如 何 自 助 助 人 12 從 大 悲 咒 談 如 何 祈 福 有 福 22 我 為 你 祝 福 從 心 經 談 如 何 安 定 人 心 從 心 經 談 如 何 安 定 人 心 ( 一 ) 建 立 正 確 的 人 生 觀 我 為 你 祝 福 1. 三 世 因 果, 還 願 受 報 2. 四 大 假 合, 歡

More information

死 第 一 覺 悟 : 世 間 無 常, 國 土 危 脆 金 剛 經 凡 所 有 相, 皆 是 虛 妄 大 般 若 經 云 : 諸 佛 出 世, 皆 說 本 性 空 義, 化 導 有 情, 要 聞 佛 說 本 性 空 義, 乃 入 聖 道 得 聖 道 果, 離 本 性 空, 無 別 方 便 成 佛

死 第 一 覺 悟 : 世 間 無 常, 國 土 危 脆 金 剛 經 凡 所 有 相, 皆 是 虛 妄 大 般 若 經 云 : 諸 佛 出 世, 皆 說 本 性 空 義, 化 導 有 情, 要 聞 佛 說 本 性 空 義, 乃 入 聖 道 得 聖 道 果, 離 本 性 空, 無 別 方 便 成 佛 上 如 下 本 大 法 師 佛 學 講 座 講 義 -- 佛 說 八 大 人 覺 經 華 嚴 經 云 譬 如 暗 中 寶 無 燈 不 可 見 佛 法 無 人 說 雖 慧 莫 能 了 古 德 云 : 有 佛 出 世 龍 天 喜, 無 僧 說 法 鬼 神 愁 佛 說 八 大 人 覺 經 經 含 有 上 契 佛 理, 下 契 眾 生 經 具 四 義 : 一. 貫 串 義 二. 攝 化 義 三. 恆 常 義

More information

中 國 澳 門 特 區 博 彩 業 與 社 會 發 展 前 言 2009 12 2009 8 5 [1] [2] 141.4 [3] 1. 賭 王 病 情 一 度 惡 劣 明 報 2009 年 8 月 5 日 A4 頁 到 截 稿 日 為 止 (2009 年 11 月 5 日 ), 賭 王 病 情

中 國 澳 門 特 區 博 彩 業 與 社 會 發 展 前 言 2009 12 2009 8 5 [1] [2] 141.4 [3] 1. 賭 王 病 情 一 度 惡 劣 明 報 2009 年 8 月 5 日 A4 頁 到 截 稿 日 為 止 (2009 年 11 月 5 日 ), 賭 王 病 情 1 緒言 澳門博彩業發展面面觀 2010 香港城市大學 中 國 澳 門 特 區 博 彩 業 與 社 會 發 展 前 言 2009 12 2009 8 5 [1] [2] 141.4 [3] 1. 賭 王 病 情 一 度 惡 劣 明 報 2009 年 8 月 5 日 A4 頁 到 截 稿 日 為 止 (2009 年 11 月 5 日 ), 賭 王 病 情 仍 未 有 好 轉 的 消 息 2. 同 註

More information

佛化家庭手冊 佛化家庭 一 淨化人間, 必定要淨化社會 二 淨化人間的著力點, 是從淨化家庭開始

佛化家庭手冊 佛化家庭 一 淨化人間, 必定要淨化社會 二 淨化人間的著力點, 是從淨化家庭開始 佛化家庭手冊 目錄 安佛化家庭 2 如何建立美滿婚姻? 7 附錄 美滿婚姻的原則 一九九四年佛化聯合婚禮致詞 18 佛化家庭手冊 佛化家庭 一 淨化人間, 必定要淨化社會 二 淨化人間的著力點, 是從淨化家庭開始 佛化家庭 三 佛化的家庭必須具備三個條件 ( 一 ) 孝敬父母如同禮敬供養三世諸佛 ( 二 ) 夫妻之間是同修淨業的菩薩伴侶 佛化家庭手冊 ( 三 ) 對於子女要像母雞帶小雞那樣的呵護備至

More information

中期 12 中期 % 報告期 報告 44 中期 報 年中期報告 中國鋁業股份有限公司

中期 12 中期 % 報告期 報告 44 中期 報 年中期報告 中國鋁業股份有限公司 2016 2016 6 30 6 2016 2016 www.hkex.com.hk www.chalco.com.cn 2 6 8 10 中期 12 中期 12 13 16 22 25 26 27 5% 28 29 29 報告期 29 30 31 31 31 32 35 35 36 38 報告 44 中期 報 46 1 2016 年中期報告 中國鋁業股份有限公司 1. ALUMINUM CORPORATION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Tridentine NL_C.docx

Microsoft Word - Tridentine NL_C.docx 聖人慶日及節日 五月十一日 聖斐理伯與聖雅各伯 宗徒 慶日 五月二十九日 耶穌升天 節日 五月三十一日 聖母天地元后 慶日 文章分享 淺談拉丁文在天主教會的重要性 緒論 一直以來 教會拉丁語被視為西方文化之基石和羅馬天主教會的官方語言 可是在 近四十年來 這種 天主教徒的特徵 (sensus catholicus) 已從教會禮儀 信友靈修生活 等逐漸褪色 這現象當然與人們 甚至神長和教會機構對拉丁語應用之誤解有關

More information

前 言 民 主 黨 0 9-1 0 施 政 報 告 建 議 書 1 2002 1 2 2 0 0 5 2 0 1 2 1 2 0. 5 3 民 主 黨 立 法 會 議 員 二 零 零 九 年 九 月

前 言 民 主 黨 0 9-1 0 施 政 報 告 建 議 書 1 2002 1 2 2 0 0 5 2 0 1 2 1 2 0. 5 3 民 主 黨 立 法 會 議 員 二 零 零 九 年 九 月 前 言 民 主 黨 0 9-1 0 施 政 報 告 建 議 書 1 2002 1 2 2 0 0 5 2 0 1 2 1 2 0. 5 3 民 主 黨 立 法 會 議 員 二 零 零 九 年 九 月 目 錄 前 言... 1 政 治 1....5 2....7 3....8 4....9 5....10 經 濟 6....12 7....13 8....14 9....15 10....16 11....17

More information

2.報考人數暨錄取或及格率按類科分_1試

2.報考人數暨錄取或及格率按類科分_1試 103 年 公 務 人 員 高 等 考 試 三 級 考 試 暨 普 通 考 試 ( 含 公 職 類 科 第 一 試 ) 報 考 人 數 暨 錄 取 或 及 格 率 按 類 科 分 報 考 人 數 到 考 人 數 類 科 別 需 用 人 數 錄 取 標 準 % % % % 錄 取 或 及 格 人 數 到 考 率 (%) 錄 取 或 及 格 率 (%) % % 總 到 考 率 總 及 格 率 119,959

More information

1

1 2016 www.hkgem.com www.kwanonconstruction.com 1 目錄 3 4 6 10 21 32 47 49 50 52 54 56 126 2 公司資料 公司 Cricket Square Hutchins Drive P.O. Box 2681 Grand Cayman KY1-1111 Cayman Islands 41 43 45 47 5 Codan Trust

More information

佛化長青手冊 緣起

佛化長青手冊 緣起 佛化長青手冊 目錄 緣起 聖嚴法師 2 一 規畫生活, 享受高齡 4 ( 一 ) 心理調適最重要 ( 二 ) 生活起居善安排 二 養生保健, 延年益壽 10 ( 一 ) 長壽養生的要訣 ( 二 ) 別讓病痛成主宰 三 修心養性, 常保安樂 16 ( 一 ) 精進在家自修 ( 二 ) 定期參加共修 ( 三 ) 加入義工行列 附錄一 信仰佛教一定要皈依三寶嗎? 23 附錄二 念佛的方法 26 佛化長青手冊

More information

101年性別圖像1.doc

101年性別圖像1.doc 衛 生 局 性 別 統 計 圖 像 性 比 例 男 性 人 口 年 增 率 低 於 女 性, 致 性 比 例 逐 年 降 低 100 年 臺 北 市 男 女 性 比 例 ( 指 男 性 人 口 對 百 位 女 性 人 口 的 比 例, 即 男 / 百 女 ) 為 92.85, 與 91 年 97.09 相 較, 性 比 例 減 少 4.24, 即 十 年 來 每 百 名 女 性 人 口 相 對 之

More information

LOHAS 30 (claudication) : spinal stenosis( ) 2 (refer pain) : C 456 (refer pain) NSAID NSAID 2 NSAID 6 NSAID ; 42 101 7

LOHAS 30 (claudication) : spinal stenosis( ) 2 (refer pain) : C 456 (refer pain) NSAID NSAID 2 NSAID 6 NSAID ; 42 101 7 LOHAS 1.5? quadrolateral NO.595 TAIPOWER 41 LOHAS 30 (claudication) : spinal stenosis( ) 2 (refer pain) : C 456 (refer pain) NSAID NSAID 2 NSAID 6 NSAID ; 42 101 7 NSAID NSAID NSAID : : 3 : : 3! NO.595

More information

HSBC Holdings plc Interim Report 2015 - Chinese

HSBC Holdings plc Interim Report 2015 - Chinese 聯 繫 客 戶 創 先 機 助 握 商 情 百 五 載 HSBC Holdings plc 滙 豐 控 股 有 限 公 司 2015 年 中 期 業 績 報 告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More information

CHANGSHOUHUA FOOD COMPANY LIMITED

CHANGSHOUHUA FOOD COMPANY LIMITED 2014 CHANGSHOUHUA FOOD COMPANY LIMITED 2 3 5 12 22 34 38 40 41 42 43 44 46 102 公司資料 2 公司 股份 Royal Bank of Canada Trust Company (Cayman) Limited 4th Floor, Royal Bank House 24 Shedden Road, George Town

More information

2014 : 706 2 3 4 5 6 12 15 簡明綜合損益及其他全面收入報表 截至二零一四年六月三十日止六個月 二零一三年 3 3,796 4,738 3,796 4,738 4 1,983 1,837 (27,319) (26,934) (21,540) (20,359) 5 (64) (92) (21,604) (20,451) 6 159 196 期 7 (21,445) (20,255)

More information

五 四 五 說 ( 代 序 ) 李 澤 厚 劉 再 復 I I II IV V VII 第 一 篇 五 四 新 文 化 運 動 批 評 提 綱 001 003 006 009 011 014 019 附 論 一 中 國 貴 族 精 神 的 命 運 ( 提 綱 ) 021 021 022 026 02

五 四 五 說 ( 代 序 ) 李 澤 厚 劉 再 復 I I II IV V VII 第 一 篇 五 四 新 文 化 運 動 批 評 提 綱 001 003 006 009 011 014 019 附 論 一 中 國 貴 族 精 神 的 命 運 ( 提 綱 ) 021 021 022 026 02 劉 再 復 著 與 李 澤 厚 李 歐 梵 等 共 論 五 四 共 鑒 五 四 五 四 五 說 ( 代 序 ) 李 澤 厚 劉 再 復 I I II IV V VII 第 一 篇 五 四 新 文 化 運 動 批 評 提 綱 001 003 006 009 011 014 019 附 論 一 中 國 貴 族 精 神 的 命 運 ( 提 綱 ) 021 021 022 026 028 附 論 二 誰 是

More information

骨 折 別 日 數 表 1. 鼻 骨 眶 骨 ( 含 顴 骨 ) 14 天 11. 骨 盤 ( 包 括 腸 骨 恥 骨 坐 骨 薦 骨 ) 40 天 2. 掌 骨 指 骨 14 天 12. 臂 骨 40 天 3. 蹠 骨 趾 骨 14 天 13. 橈 骨 與 尺 骨 40 天 4. 下 顎 ( 齒

骨 折 別 日 數 表 1. 鼻 骨 眶 骨 ( 含 顴 骨 ) 14 天 11. 骨 盤 ( 包 括 腸 骨 恥 骨 坐 骨 薦 骨 ) 40 天 2. 掌 骨 指 骨 14 天 12. 臂 骨 40 天 3. 蹠 骨 趾 骨 14 天 13. 橈 骨 與 尺 骨 40 天 4. 下 顎 ( 齒 查 詢 本 公 司 資 訊 公 開 說 明 文 件, 請 上 本 公 司 網 站, 南 山 產 物 團 體 傷 害 保 險 傷 害 醫 療 保 險 給 付 ( 日 額 型 ) 附 加 條 款 ( 主 要 給 付 項 目 : 傷 害 醫 療 保 險 金 日 額 保 險 金 ) 100.05.27(100) 美 亞 保 精 字 第 0097 號 函 備 查 101.08.08(101) 美 亞 保 精

More information

校 長 遴 選 者 就 相 關 遴 選 事 項, 有 程 序 外 之 接 觸 遴 選 會 委 員 在 任 期 間 因 故 無 法 執 行 任 務 或 有 不 適 當 之 行 為 者, 由 各 該 主 管 機 關 解 聘 之 ; 其 缺 額, 依 第 一 項 至 第 五 項 規 定 聘 ( 派 ) 委

校 長 遴 選 者 就 相 關 遴 選 事 項, 有 程 序 外 之 接 觸 遴 選 會 委 員 在 任 期 間 因 故 無 法 執 行 任 務 或 有 不 適 當 之 行 為 者, 由 各 該 主 管 機 關 解 聘 之 ; 其 缺 額, 依 第 一 項 至 第 五 項 規 定 聘 ( 派 ) 委 高 級 中 等 學 校 校 長 遴 選 聘 任 及 辦 學 績 效 考 評 辦 法 修 正 對 照 表 中 華 民 國 一 百 零 二 年 十 二 月 二 十 日 教 育 部 臺 教 授 國 部 字 第 1020118431A 號 令 修 正 高 級 中 等 學 校 校 長 遴 選 聘 任 及 任 期 考 評 辦 法, 名 稱 並 修 正 為 高 級 中 等 學 校 校 長 遴 選 聘 任 及 辦

More information

老人也是公司的寶 63 有條件的愛太辛苦 66 不要被愛情沖昏了頭 69 別玩劈腿遊戲 72 愛情不是人生的唯一 75 恐怖的愛 78 三 生涯規畫 81 人生規畫 81 忙人時間最多 84 非結婚不可嗎? 87 賺錢的福報 90 面對貧窮的勇氣 93 中年別盲目轉業 96 人到中年百事哀? 99

老人也是公司的寶 63 有條件的愛太辛苦 66 不要被愛情沖昏了頭 69 別玩劈腿遊戲 72 愛情不是人生的唯一 75 恐怖的愛 78 三 生涯規畫 81 人生規畫 81 忙人時間最多 84 非結婚不可嗎? 87 賺錢的福報 90 面對貧窮的勇氣 93 中年別盲目轉業 96 人到中年百事哀? 99 方外看紅塵 自我成長 目錄 一 調和身心 3 慢活人生 3 境隨心轉, 能轉敗為勝 6 如何認清自己? 9 對自己有交代 12 懂得放下, 才能自在 15 小心而不擔心 18 睡前放空自己 21 心定就做事不亂 24 穩重不是無能 27 失意得意一念間 30 忍出工作好本領 33 整形能轉運嗎? 36 通靈預言可信嗎? 38 二 待人處世 41 辦公室的溝通智慧 41 先做好人際關係 44 遵守團體遊戲規則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PowerPoint - 資料庫正規化(ccchen).ppt

Microsoft PowerPoint - 資料庫正規化(ccchen).ppt 資 料 庫 正 規 化 正 規 化 的 概 念 何 謂 正 規 化 (Normalization)?? 就 是 結 構 化 分 析 與 設 計 中, 建 構 資 料 模 式 所 運 用 的 一 個 技 術, 其 目 的 是 為 了 降 低 資 料 的 重 覆 性 與 避 免 更 新 異 常 的 情 況 發 生 因 此, 就 必 須 將 整 個 資 料 表 中 重 複 性 的 資 料 剔 除, 否 則

More information

目錄

目錄 2017 目錄 2 3 5 11 22 35 50 56 57 59 61 63 122 1 公司資料 公司 Cricket Square Hutchins Drive P.O. Box 2681 Grand Cayman KY1-1111 Cayman Islands 41 43 45 47 5 Codan Trust Company (Cayman) Limited Cricket Square,

More information

年報 2014 中裕燃氣控股有限公司

年報 2014 中裕燃氣控股有限公司 Stock Code 股份代號: 3633 ZHONGYU GAS HOLDINGS LIMITED www.zhongyugas.com Annual Report 2014 年 報 (Incorporated in the Cayman Islands with limited liability) (於 開 曼 群 島 註 冊成立之有限公司) 2014 Annual 年 Report 報 年報

More information

的長時期稱作 減劫 人類多行十善時, 人壽漸增, 這一增壽的長時期稱作 增劫 在減劫時期人壽十歲時, 人類懷有瞋害心, 而無仁慈心, 互相砍殺, 成為 刀兵劫 人類懷有慳貪心, 而無布施心, 食物缺少, 成為 饑餓劫 在增劫時期, 世人修持正法, 具有十善行, 但是此時此界的鬼神都放逸 散亂, 不能

的長時期稱作 減劫 人類多行十善時, 人壽漸增, 這一增壽的長時期稱作 增劫 在減劫時期人壽十歲時, 人類懷有瞋害心, 而無仁慈心, 互相砍殺, 成為 刀兵劫 人類懷有慳貪心, 而無布施心, 食物缺少, 成為 饑餓劫 在增劫時期, 世人修持正法, 具有十善行, 但是此時此界的鬼神都放逸 散亂, 不能 世界的毀滅和形成 從佛經來看 一 前言 每年都有人提出世界末日的預言 繪聲繪影的 到 頭來也沒甚麼大事 接著 又有人提出世界末日要來 了 執迷不悟的人還是繼續相信著 其實 這些危言聳 聽的流言都是 無明 的產物 例如 關於2012年12月 21日是世界末日的說法 是被錯誤解讀了 這一天是瑪 雅曆法中重新計時的 零天 並非指世界末日 美國 考古天文學家安東尼 阿凡尼說 瑪雅曆法中 187 萬2千日是一個循環

More information

忘眾生恩德 務 使 眾生亦終有 一 天 同證 菩提 這就是透 見緣起 事實的修道者要發 菩提 心 的來由 (四 )為 甚麼 維摩 經 置三 心於 修 淨 土行 之首? 維摩 經註 僧 肇云 : 夫欲 弘大道 先 要直其心 心 既 真 直 然 後 人行 能深 ;入 行 既深 則 能廣 運無 涯 此三

忘眾生恩德 務 使 眾生亦終有 一 天 同證 菩提 這就是透 見緣起 事實的修道者要發 菩提 心 的來由 (四 )為 甚麼 維摩 經 置三 心於 修 淨 土行 之首? 維摩 經註 僧 肇云 : 夫欲 弘大道 先 要直其心 心 既 真 直 然 後 人行 能深 ;入 行 既深 則 能廣 運無 涯 此三 忘眾生恩德 務 使 眾生亦終有 一 天 同證 菩提 這就是透 見緣起 事實的修道者要發 菩提 心 的來由 (四 )為 甚麼 維摩 經 置三 心於 修 淨 土行 之首? 維摩 經註 僧 肇云 : 夫欲 弘大道 先 要直其心 心 既 真 直 然 後 人行 能深 ;入 行 既深 則 能廣 運無 涯 此三 心之 次也 備 此三 心 然 後修 六度 這襄再作補 充 沒有直 心 學 佛 目的不純正 沒有深 心

More information

學佛五講

學佛五講 絕妙說法 - 法華經講要 02 方便品 - 唯一佛乘, 方便說三 目錄 書籍光碟光碟 2 P.33 9 05 P.70 光碟 4 24 30 1. 諸佛智慧甚深無量 2. 佛陀說法, 五千增上慢人退席 3. 諸佛世尊出現於世的目的 4. 唯一佛乘, 方便說三 1.1 此品開始為正宗分 1.2 舍利弗請法 1.3 佛告舍利弗, 諸佛智慧甚深無量 1.4 羅漢弟子們的疑問 2.1 舍利弗再三請法, 佛陀應允

More information

苾 芻 當 知 法 謂 正 見 邪 見 非 法 或 復 有 處 無 我 名 法 如 契 經 說 諸 法 無 我 當 知 此 中 無 我 名 法 法 謂 能 持 或 能 長 養 能 持 於 自 長 養 望 他 問 何 故 此 中 先 辯 色 法 答 一 切 法 中 色 最 麁 故 是 一 切 識 所

苾 芻 當 知 法 謂 正 見 邪 見 非 法 或 復 有 處 無 我 名 法 如 契 經 說 諸 法 無 我 當 知 此 中 無 我 名 法 法 謂 能 持 或 能 長 養 能 持 於 自 長 養 望 他 問 何 故 此 中 先 辯 色 法 答 一 切 法 中 色 最 麁 故 是 一 切 識 所 修 訂 日 期 : 2009/04/23 發 行 日 期 : 2009/5/9 發 行 單 位 : 中 華 電 子 佛 典 協 會 (CBETA) http://www.cbeta.org 資 料 底 本 : 大 正 新 脩 大 正 藏 經 Vol. 28, No. 1555 原 始 資 料 : 蕭 鎮 國 大 德 提 供, 維 習 安 大 德 提 供 之 高 麗 藏 CD 經 文, 北 美 某 大

More information

目錄

目錄 ( ) (: 00059) 2015 目錄 2 3 4 5 8 21 41 53 61 63 64 66 67 68 150 151 1 公司資料 公司 股 00059 0.1% 05821 0.1% 05580 0.1% 05855 0.1% 05567 0.1% 05602 業 8 32 33 86 20 2208 2888 86 20 2208 2777 業 151 14 1401 (852)

More information

Layout 1

Layout 1 視 為 優 講 燈 1 講 開 場 簡 報 隨 齡 發 視 變 資 訊 討 論 檢 討 會 與 會 將 夠 幾 點 與 變 關 視 變 兩 種 視 習 慣 個 問 專 業 員 問 題 講 1 燈 2 隨 齡 長 會 視 變 視 變 會 動 變 難 閱 讀 電 腦 視 變 會 裡 絆 體 風 險 藥 護 務 駕 車 動 難 會 響 並 導 慮 鬱 過 適 當 應 對 視 變 繼 續 動 並 減 關 慮

More information

第二輯 : 性情之教 第三輯 : 孔子教我們甚麼? 附錄

第二輯 : 性情之教 第三輯 : 孔子教我們甚麼? 附錄 目錄 上篇 : 論語 性情學序論...3...12...23...33...43...54...64...75...89...98...114...141 下篇 : 霍韜晦講 論語 鳳凰衛視同名節目播出記錄稿第一輯 : 現代社會與孔子之教...157 13...163...170...176 第二輯 : 性情之教...185...191...195...200...204 第三輯 : 孔子教我們甚麼?...211...216...221...226...231

More information

0 0 = 1 0 = 0 1 = = 1 1 = 0 0 = 1

0 0 = 1 0 = 0 1 = = 1 1 = 0 0 = 1 0 0 = 1 0 = 0 1 = 0 1 1 = 1 1 = 0 0 = 1 : = {0, 1} : 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0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Lecture13_1.doc

Microsoft Word - Lecture13_1.doc 學 佛 五 講 佛 法 的 正 見 十 課 前 講 話 世 界 各 地 天 災 人 禍 不 斷, 有 什 麼 方 法 能 幫 助 這 些 在 苦 難 中 的 眾 生 呢? 從 佛 教 的 觀 點 來 看, 除 非 我 們 能 夠 洞 徹 此 中 真 正 的 因 果 關 係, 否 則 絕 對 不 可 能 徹 底 改 善 世 間 的 災 難 當 我 們 在 尋 求 解 決 問 題 辦 法 的 過 程 中,

More information

國 立 臺 北 商 業 技 術 學 院

國 立 臺 北 商 業 技 術 學 院 國 立 臺 北 商 業 技 術 學 院 應 用 外 語 系 ( 科 )102 學 年 度 第 1 學 期 第 1 次 系 學 務 會 議 記 錄 時 地 間 :102 年 10 月 7 日 ( 星 期 一 ) 中 午 12 時 10 分 點 : 六 藝 樓 306 研 討 室 應 出 席 人 員 : 郭 主 任 筱 晴 鄭 美 滿 老 師 周 郁 明 老 師 李 彌 丹 老 師 陸 靜 容 老 師

More information

內 政 統 計 通 報

內 政 統 計 通 報 內 政 統 通 報 一 一 年 第 四 週 100 年 居 家 服 務 使 用 者 度 調 查 結 果 內 政 部 統 處 8 成 5 的 居 家 服 務 使 用 者 對 居 家 服 務 所 提 供 的 各 項 服 務 表 示 有 7 成 5 表 示 會 介 紹 他 人 使 用 有 接 受 居 家 服 務 所 提 供 的 協 助 洗 澡 協 助 換 穿 衣 服 協 助 吃 飯 協 助 起 床 站 立

More information

寫 作 背 景 導 讀 [98] L Lyman Frank Baum 1856-1919 1882 1886 1900 1939

寫 作 背 景 導 讀 [98] L Lyman Frank Baum 1856-1919 1882 1886 1900 1939 綠 野 仙 蹤 繪 本 創 意 教 案 教 案 設 計 / 朱 秀 芳 老 師 28 寫 作 背 景 導 讀 [98] L Lyman Frank Baum 1856-1919 1882 1886 1900 1939 故 事 簡 介 綠 野 仙 蹤 心 得 分 享 [99] 處 處 有 仙 蹤 繪 本 創 意 教 案 設 計 者 : 朱 秀 芳 適 用 年 級 : 授 課 時 間 :200 教 學

More information

支 持 機 構 : 社 會 文 化 司 主 辦 機 構 : 澳 門 學 聯 澳 門 青 年 研 究 協 會 電 話 : 傳 真 : 網 址 : 報 告 主 筆 : 李 略 博 士 數 據 錄

支 持 機 構 : 社 會 文 化 司 主 辦 機 構 : 澳 門 學 聯 澳 門 青 年 研 究 協 會 電 話 : 傳 真 : 網 址 :  報 告 主 筆 : 李 略 博 士 數 據 錄 家 長 對 澳 門 中 小 學 教 育 現 狀 的 意 見 調 查 報 告 主 辦 機 構 : 澳 門 中 華 學 生 聯 合 總 會 澳 門 青 年 研 究 協 會 2009.3 支 持 機 構 : 社 會 文 化 司 主 辦 機 構 : 澳 門 學 聯 澳 門 青 年 研 究 協 會 電 話 : 00853-28365314 28526255 傳 真 : 00853-28526937 網 址 :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稱謂表-v4.doc

Microsoft Word - 稱謂表-v4.doc 稱 謂 表 目 錄 一 父 系 家 族 長 輩 稱 謂... 2 二 母 系 家 族 長 輩 稱 謂... 3 三 父 母 稱 謂... 3 四 家 族 同 輩 稱 謂... 3 五 夫 婦 及 子 女 稱 謂... 3 六 妻 外 家 家 族 稱 謂... 3 七 夫 家 家 族 稱 謂... 3 八 姻 親 家 族 稱 謂 因 結 婚 而 形 成 的 親 屬 關 係... 3 九 其 他 稱 謂...

More information

闥 婆 正 因 如 此, 在 一 般 傳 說 中 的 神 與 鬼 神 與 畜 生 的 界 限, 就 很 難 分 得 清 楚 了 但 是 眾 生 在 死 後 的 最 初 四 十 九 天, 往 往 是 不 會 立 即 投 生 的, 在 佛 教 來 說, 人 死 之 後, 除 了 善 業 或 定 力 高

闥 婆 正 因 如 此, 在 一 般 傳 說 中 的 神 與 鬼 神 與 畜 生 的 界 限, 就 很 難 分 得 清 楚 了 但 是 眾 生 在 死 後 的 最 初 四 十 九 天, 往 往 是 不 會 立 即 投 生 的, 在 佛 教 來 說, 人 死 之 後, 除 了 善 業 或 定 力 高 神 鬼 的 種 類 - 聖 嚴 法 師 神 與 鬼 ( 註 一 ) 是 神 祕 的, 也 是 人 人 不 知 不 見 的, 萬 一 見 到, 也 是 可 怕 的 所 以, 孔 子 要 說 不 語 怪 力 亂 神 但 是, 神 與 鬼 的 存 在, 即 使 遭 受 科 學 家 的 議 論, 也 無 法 加 以 否 定 因 此, 今 天 來 跟 各 位 談 談 這 個 問 題, 相 信 也 會 感 到

More information

授 課 老 師 章 節 第 一 章 教 學 教 具 間 3 分 鐘 粉 筆 CNC 銑 床 教 學 內 容 CNC 銑 床 之 基 本 操 作 教 材 來 源 數 值 控 制 機 械 實 習 Ⅰ 1. 了 解 CNC 銑 床 的 發 展 2. 了 解 CNC 銑 床 刀 具 的 選 用 3. 了 解

授 課 老 師 章 節 第 一 章 教 學 教 具 間 3 分 鐘 粉 筆 CNC 銑 床 教 學 內 容 CNC 銑 床 之 基 本 操 作 教 材 來 源 數 值 控 制 機 械 實 習 Ⅰ 1. 了 解 CNC 銑 床 的 發 展 2. 了 解 CNC 銑 床 刀 具 的 選 用 3. 了 解 台 中 市 財 團 法 人 光 華 高 級 工 業 職 業 學 校 專 業 科 目 - 數 值 控 制 機 械 教 案 本 適 用 科 別 : 機 械 科 製 圖 科 編 寫 單 位 : 光 華 高 工 機 械 製 圖 科 授 課 老 師 章 節 第 一 章 教 學 教 具 間 3 分 鐘 粉 筆 CNC 銑 床 教 學 內 容 CNC 銑 床 之 基 本 操 作 教 材 來 源 數 值 控 制 機

More information

CONTENTS 訓 練 內 容 設 計 法 056 淡 季 期 的 訓 練 058 旺 季 期 的 訓 練 060 針 對 爬 坡 賽 的 訓 練 內 容 062 賽 後 的 資 料 分 析 064 067 PART4/ 鏑 木 毅 先 生 的 建 言 活 用 於 越 野 路 跑 的 心 跳 訓

CONTENTS 訓 練 內 容 設 計 法 056 淡 季 期 的 訓 練 058 旺 季 期 的 訓 練 060 針 對 爬 坡 賽 的 訓 練 內 容 062 賽 後 的 資 料 分 析 064 067 PART4/ 鏑 木 毅 先 生 的 建 言 活 用 於 越 野 路 跑 的 心 跳 訓 BOOK 山 與 溪 谷 社 編 堀 內 一 雄 執 筆 蕭 雲 菁 譯 CONTENTS 訓 練 內 容 設 計 法 056 淡 季 期 的 訓 練 058 旺 季 期 的 訓 練 060 針 對 爬 坡 賽 的 訓 練 內 容 062 賽 後 的 資 料 分 析 064 067 PART4/ 鏑 木 毅 先 生 的 建 言 活 用 於 越 野 路 跑 的 心 跳 訓 練 068 心 率 計 為

More information

目    錄

目    錄 總 統 令 中 華 民 國 1 0 2 年 1 月 9 日 華 總 一 義 字 第 1 0 2 0 0 0 00811 號 茲 修 正 安 寧 緩 和 醫 療 條 例 第 一 條 第 三 條 至 第 五 條 及 第 六 條 之 一 至 第 九 條 條 文, 公 布 之 總 統 馬 英 九 行 政 院 院 長 陳 冲 安 寧 緩 和 醫 療 條 例 修 正 第 一 條 第 三 條 至 第 五 條 及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第四章.doc

Microsoft Word - 第四章.doc 第 四 章 - 試 分 別 說 明 組 合 邏 輯 電 路 與 序 向 邏 輯 電 路 之 定 義 解 : 組 合 邏 輯 電 路 由 基 本 邏 輯 閘 所 組 成 的 此 種 邏 輯 電 路 之 輸 出 為 電 路 所 有 輸 入 的 組 合 因 此 輸 出 狀 態 可 完 全 由 目 前 之 輸 入 來 決 定 而 組 合 邏 輯 電 路 之 示 意 圖 如 圖 所 a 示 ; 而 序 向 邏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PowerPoint - 104年說明會簡報-final-0923.ppt [相容模式]

Microsoft PowerPoint - 104年說明會簡報-final-0923.ppt [相容模式] 主 任 導 師 一 年 級 導 師 系 學 會 導 師 二 年 級 導 師 教 育 專 業 課 26 學 分 教 師 資 格 檢 定 考 試 ( 每 年 3 月 ) 中 等 學 校 教 師 證 書 學 習 護 照 ( 實 地 實 習 研 習 服 務 時 數 心 霊 美 學 與 藝 術 人 文 活 動 ) 修 畢 師 資 職 前 教 育 證 明 書 教 師 甄 試 專 門 課 程 ( 任 教 類

More information

102.6.30.xls

102.6.30.xls 之 二 資 產 負 債 權 益 展 開 表 102 年 6 月 30 日 單 位 : 新 臺 幣 千 元 資 產 會 計 項 目 展 開 項 目 現 金 及 約 當 現 金 75,497 75,497 存 放 央 行 及 拆 借 銀 178 178 同 業 透 過 損 益 按 公 允 價 值 衡 量 之 金 融 資 產 139,578 139,578 對 金 融 相 關 事 業 之 資 本 投 資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玫瑰經

Microsoft Word - 玫瑰經 玫 瑰 經 聖 號 經 因 父 及 子 及 聖 神 之 名, 阿 門 信 經 我 信 唯 一 的 天 主, 全 能 的 聖 父, 天 地 萬 物, 無 論 有 形 無 形, 都 是 祂 所 創 造 的 我 信 唯 一 的 主 耶 穌 基 督 天 主 的 獨 生 子, 祂 在 萬 世 之 前, 由 聖 父 所 生, 祂 是 出 自 天 主 的 天 主, 出 自 光 明 的 光 明, 出 自 真 天 主

More information

肆 研 究 方 法 進 行 本 研 究 前, 我 們 首 先 對 研 究 中 所 用 到 名 詞 作 定 義 定 義 : 牌 數 : 玩 牌 時 所 使 用 到 撲 克 牌 數 次 數 : 進 行 猜 心 術 遊 戲 時, 重 複 分 牌 次 數 數 : 進 行 猜 心 術 遊 戲 時, 每 次 分

肆 研 究 方 法 進 行 本 研 究 前, 我 們 首 先 對 研 究 中 所 用 到 名 詞 作 定 義 定 義 : 牌 數 : 玩 牌 時 所 使 用 到 撲 克 牌 數 次 數 : 進 行 猜 心 術 遊 戲 時, 重 複 分 牌 次 數 數 : 進 行 猜 心 術 遊 戲 時, 每 次 分 摘 要 魔 術 師 讀 心 術 背 後 到 底 藏 了 多 少 祕 密? 一 般 觀 眾 心 裡 常 有 著 這 句 話 本 研 究 我 們 破 解 了 魔 術 師 透 過 數 學 規 律 加 上 置 中 手 法 完 成 一 連 串 騙 人 撲 克 牌 遊 戲, 也 學 會 了 如 何 透 過 整 理 表 格 方 式, 來 找 出 數 學 規 律, 也 更 懂 得 如 何 把 簡 單 數 學 技 巧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PowerPoint - 20130101卍4十八界_舌入(動畫) [相容模式]

Microsoft PowerPoint - 20130101卍4十八界_舌入(動畫) [相容模式] 0 所 有 圖 檔, 皆 為 權 巧 方 便 詮 釋 之 用, 並 非 究 竟 義, 請 勿 複 製, 阿 彌 陀 佛 1 舌 入 阿 難! 譬 如 有 人 : 以 舌 舐 吻, 熟 舐 令 勞 其 人 若 病, 則 有 苦 味 無 病 之 人, 微 有 甜 觸 由 甜 與 苦, 顯 此 舌 根, 不 動 之 時, 淡 性 常 在 兼 舌 與 勞, 同 是 菩 提, 瞪 發 勞 相 ( 圖 39.40)

More information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安身安心安家安業 目錄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2 安誰 - 能夠安人必能安己 3 安身 - 在於生活的勤勞儉樸 8 安心 - 在於生活的少欲知足 13 安家 - 於家庭中的相愛和相助 15 安業 - 在於身口意三類行為的清淨和精進 18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安誰 - 能夠安人必能安己 安誰 - 能夠安人必能安己行菩薩道 - 尊重他人而安心安身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身心平安

More information

大學甄選入學委員會

大學甄選入學委員會 14 學 年 度 大 學 繁 星 推 薦 入 學 - 第 一 類 學 群 至 第 七 類 學 群 各 校 系 一 覽 表 21 中 學 系 16 16 22 外 國 語 文 學 系 23 劇 場 藝 術 學 系 2 2 24 企 業 管 理 學 系 1 11 2 資 訊 管 理 學 系 學 測 術 科 考 試 分 發 比 序 科 目 檢 定 及 級 分 項 目 檢 定 及 分 數 項 目 4 4 學

More information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CBETA 電子版版本記錄 : 1.2 完成日期 : 2002/11/04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資料底本 :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08, No. 235 No. 235 [Nos. 220(9), 23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CBETA 電子版版本記錄 : 1.2 完成日期 : 2002/11/04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資料底本 :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08, No. 235 No. 235 [Nos. 220(9), 23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CBETA 電子版版本記錄 : 1.2 完成日期 : 2002/11/04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cbeta@ccbs.ntu.edu.tw 資料底本 :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08, No. 235 No. 235 [Nos. 220(9), 236-239]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姚秦天竺三藏鳩摩羅什譯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More information

實德證券網上交易系統示範

實德證券網上交易系統示範 實 德 證 券 網 上 交 易 系 統 示 範 實 德 證 券 網 上 交 易 系 統 分 別 提 供 增 強 版 及 標 準 版, 使 用 標 準 版 必 須 安 裝 JAVA, 標 準 版 自 動 更 新 戶 口 資 料, 而 使 用 增 強 版 則 不 必 安 裝 JAVA, 但 必 須 按 更 新 鍵 才 能 更 新 戶 口 資 料, 請 用 戶 根 據 實 際 需 要 選 擇 使 用 標

More information

二十有一年 遂成佛祖綱目四十一卷 一時蓮社行人 相與謀付剞劂 作人天眼目 余乃歡喜踴躍 而說偈言 偈曰 我述此書 不為名聞 事理俱備 權實雙行 庶幾觀者 了如鏡明 開卷展讀 發無上心 不願佛子 躭著句味 但願反求 直下便是 剪葛藤根 伐無明樹 不願佛子 瞥生知解 但願窮源 掃開奇怪 赤手歸家 塵塵出

二十有一年 遂成佛祖綱目四十一卷 一時蓮社行人 相與謀付剞劂 作人天眼目 余乃歡喜踴躍 而說偈言 偈曰 我述此書 不為名聞 事理俱備 權實雙行 庶幾觀者 了如鏡明 開卷展讀 發無上心 不願佛子 躭著句味 但願反求 直下便是 剪葛藤根 伐無明樹 不願佛子 瞥生知解 但願窮源 掃開奇怪 赤手歸家 塵塵出 修訂日期: 2009/04/22 發行日期: 2009/5/9 發行單位: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http://www.cbeta.org 資料底本: 卍新纂續藏經 Vol. 85, No. 1594 原始資料: CBETA 人工輸入 CBETA 掃瞄辨識 No. 1594-A佛祖綱目序 余不佞 浮沉史局 垂五十年 而知古今事 無更難於史者 無論正史難 即偏 記小錄亦難 無論稗史難 即璅語雜簿亦難

More in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