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crosoft Word - 畢業論文封面1.doc

Similar documents
因 味 V 取 性 又 鸟 U 且 最 大 罗 海 惜 梅 理 春 并 贵 K a t h l ee n S c h w e r d t n er M f l e z S e b a s t i a n C A Fe rs e T 民 伊 ' 国 漳 尤 地 视 峰 州 至 周 期 甚 主 第 应

该 奈 自 受 PZ 多 透 soc i e B t h y. y t is NA YL OR exp os ed t h a t b e i n g wh o res or sa in t es s e s we r e m ad e n b ot om. M ean wh i l e NA YL

Undangan Finalis

New Doc 1


I 宋 出 认 V 司 秋 通 始 司 福 用 今 给 研 除 用 墓 本 发 共 柜 又 阙 杂 既 * *" * " 利 牙 激 I * 为 无 温 乃 炉 M S H I c c *c 传 统 国 古 代 建 筑 的 砺 灰 及 其 基 本 性 质 a 开 始 用 牡 壳 煅 烧 石 灰 南

五花八门宝典(一).doc

BB.3


Persuasive Techniques (motorcycle helmet)

《應用倫理評論》第63期

,,,,,,,,, (CIP) : /,,. 2. :, 2004 ISBN G CIP (2003) ( ) : : : 880mm 1230mm 1/ 32 : 7.125

江 小 说 中 的 南 京 大 屠 杀 与 民 族 国 家 观 念 表 达 究 大 致 采 取 个 案 分 析 以 解 读 叙 述 策 略 等 角 度 切 人 讨 钗 和 哈 金 南 京 安 魂 曲 关 时 代 相 关 作 者 来 自 多 个 国 家 作 两 部 小 说 为 例 从 直 面 历 史

99710b45zw.PDF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Microsoft Word - China translation AOP 2011.KJ proofread.doc

! *!"#$%&'()*+,-./#01 6, 8 6, 8 6, 8 8!"# ( / )!"# ( / )!"# ( / )! ( ) 3SB3!" Ø22mm!"# ( / ) 6, 8 6, 8 6, 8 8!"# ( / )!"# ( / )!"# ( ) 7, 10 7, 9 7, 8

同 y b 心 y 又 它 的 结 果 的 原 对 隐 永 除 我 y * 如 本 约 W 都 记 总 没 导 前 沿 科 学 季 刊 第 第 6 期 的 桥 梁 存 了 ; 若 保 留 U 无 分 的 第 二 类 换 元 法 怎 么 处 理 的 法 写 作 商 Le n z 形 式 的

R F I D R F I D C E P S R F I D 96 R F I D Metalib & SFX M U S E Sm a rt we a ve r

<4D F736F F D20B5D8BFD5D1A7D4BAA3A8B5D8C7F2CEEFC0EDA1A2B5D8C7F2BBAFD1A7A3A9>

: ) khgit 31 ai 33 ni 33 khum 31 sa 33 sa 55!! ( ) gai 33 phgo 31 ai 33 pg 33 log 33 n 55 ga 31 n 31 gai 33 ( ) ai 33 1 gi 33 khai 31 ai 33 mau 31 mui

Ps22Pdf

大綱中大

<4D F736F F D B248B0D3BFEFBDD2BFEFB2D5AE61AAF8B77CA4E2A E646F63>

Microsoft Word - 01韓碧琴

代码集

Ps22Pdf

Microsoft Word - 会协_2011_54号-OK.doc

SIGNUM 3SB3

i n i ho n n n n n ng

( CIP).:,3.7 ISBN TB CIP (3) ( ) ISBN O78 : 3.

Microsoft Word - Z8I11A0-102.doc

untitled


2.181% 0.005%0.002%0.005% 2,160 74,180, ,000, ,500,000 1,000,000 1,000,000 1,000,000 2

<4D F736F F D20BBE1D0D0CDC D36BAC52DB9D8D3DAB1EDD5C C4EAB6C8C8ABB9FAD7A2B2E1BBE1BCC6CAA6D0D0D2B5A1B0CEE5CBC4BAECC6ECCDC5CEAFA3A8CDC5D6A7B2BFA3A9A1B1A1A2A1B0C7E0C4EACEE5CBC4BDB1D5C2A1B1A1A2A1B0D3C5D0E3B9B

sp pdf

71 新約聖經的福音 3

zw.PDF

अवकाश नियम Vacation Rules

6 h h 3 h 3 ha 3 1 I 2 o o a 3 t y 3 t y 3 y t y 3 t y 3 y tsu 3 tsu 3 su 4 17

:,,,, ( CIP ) /,. :, ISBN CIP ( 2001) : : 127, : : : ht t p: / / www. nwpup. com : :


untitled


未完成的追踪(提纲)


1 S P Cl Pro 2 K Na Ca Mg K Na Ca Mg % 1 6%-9% 2 1%-3% 3 70%-80% 4 P Ca Fe Cu Co Zn Se Mn Mo Ni Cr P Ca 5 VB V B1 Vpp V B2 B3 VE

Microsoft Word ok-2012-第2期ok-中大管理研究-内文.doc

名称未設定-2

國立中山大學學位論文典藏.pdf

Þ ìe v û Ô Ç ˆ u u Á Á ig u ì Á Õ Õ} u k ä{ ä Õ ó Á ò { Ù~ˆ éó ä½áä{ ä }à ò u Á Õz u n u Áu ò z Á ˆ u u Á g u { Á Õ h i. ð ~ h i. ~ ~ ~ d Á ³ { e

#,$./-,0+0 1&*",( &2 3&& &)# H-! " #$ %& ()*+ %& ()*+ %& ()*+!"#$%& ()*+ $*,-$* *+ %& ()*+! $/6DC $/$!DC,$$ E)$/# HC - $$$ E) 5 & $/# E<)FG

恶 意 网 站 图 谱 世 界 上 最 危 险 的 域 名 由 : 芭 芭 拉 凯, 国 际 信 息 系 统 安 全 认 证 协 会 信 息 系 统 安 全 认 证 专 业 人 员, 安 全 设 计 集 团 保 拉 格 雷 夫,McAfee Labs 研 究 中 心 主 任 目 录 简 介 3 主

Microsoft Word - 会协_2014_60号-6fen.doc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


s p o r t o w e j n a w i e r z c h n i s y n t e t y c z n, e jp o l i u r e t a n o w e j z o o n e j z n a s t p u j c e j k o n s t r u k c j i a

SIK) 者, 需 實 施 1 年 以 上, 經 體 格 檢 查 無 後 遺 症 者 5. 身 體 任 何 部 分 有 刺 青 紋 身 穿 耳 洞 者, 不 得 報 考, 各 項 檢 查 結 果 須 符 合 體 位 區 分 標 準 常 備 役 體 位 二 在 校 軍 訓 成 績 總 平 均 70 分

<433A5C446F63756D656E E E67735C41646D696E F725CD7C0C3E65CB9ABCABEB8E55C31D6D3C9BDBAEAD4B4BFF3D2B5B1A8B8E6A3A8B9ABCABEA3A92E646F63>

fa 5 ta 5 t ie 5 io 5 fa 55 ta 55 t ie 55 io 55 t i 5 i 5 t u 5 5 t t u t n 31 t 31 t a t an 31 t y 31 t an k i 53 21na t

a ia ua i u o i ei uei i a ii o yo ninu nyn aia ua i i u y iu y a A o

Turg-Guade

(CIP) /. :, 2004 ISBN ,. U CIP (2004) (1 : ) : * : : :

专 业 基 础 课 ( 必 修 ) MA118 数 学 分 析 (C 类 )( 1) EC109 经 济 学 原 理 AC311 会 计 学 MA077 线 性 代 数 (B 类 ) EC104 经 济 与 管 理 精 要 CS1


( CIP) /. :, ISBN C.46 CIP (2006) : : RENCAISANCE YIRENWEIBEN RENRENWEICAI : : : : (029) : : :31 :


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获奖者

tbjxD219zw.PDF

zw.PDF

中国轮胎商业网宣传运作收费标准

关于公布第九届湖北省青少年遥控车辆模型竞赛(未来杯)


#$%&% () % ()*% +,-. /01 % + (/) " " " 2- %** -340 $%&% 5!$%&% () % ()*% +,-. /01 % + (/) " " " 2- %** -340 /64 7%,(8(, *--9( ()6 /-,%/,65 :$%&

Microsoft Word doc

Microsoft Word doc

Microsoft Word - 連啟元.doc

第 13 章 氢和稀有气体

谈 蝌 蚪 ⑴ * 太 田 斋 1. 蝌 蚪 关 于 蝌 蚪 读 音 的 研 究, 已 有 魏 建 功 先 生 的 鸿 文 科 斗 说 音 ( 女 师 大 学 术 季 刊 2 卷 2 期,1931) 笔 者 并 无 意 图 对 此 加 以 评 论 本 文 用 和 魏 先 生 不 同 的 方 法 来

<4D F736F F D20ABC8BB79A4CEABC8AE61A4E5BEC73939A6A8AA47B3F8A769AED12E646F63>

untitled

BUSNET

儿童饮食营养与健康(五).doc

Ps22Pdf


opinia i raport sa

1,569 12, 931, ,388 2, , ,129 87,522 1, , ,

Microsoft Word - 会行党_2014_7号-OK.doc

Bài tập trắc nghiệm sóng cơ và sóng âm - Download.com.vn

6 ),, A B C X 4,,,,,,,, (CIP) /,. :, ( / ) ISBN R96-44 CIP (2004) : / : :

<4D F736F F D20BBB7C6C0B1A8B8E6CAE9D7CAD6CA312E646F63>


<4D F736F F D BAF4B8F4AAA9A4BDA5ACAAA9A4A7A9F1AE67A9CAAAABBDE8BB50A569B56FA5CDB4E5C2F7BFE7AE67B35DB3C6A4CEA8E4BFE7AE67A740B77EBADEB27ABFECAA6BA5FEA4E52E646F63>

4 / ( / / 5 / / ( / 6 ( / / / 3 ( 4 ( ( 2

E170C2.PDF

Microsoft Word - 产业协会4.doc

YYHX.mps

Transcription:

圓光佛學研究所畢業論文 指導教授 : 莊國彬老師 巴利語 羈舍子經 (Kesaputta Sutta) 研究 以 十事勿著 為中心 Study of the Pali Kesaputta Sutta -Based on the Ten Points of Non-attachment 研究生 : 釋法勝 (JAYADHARO BHIKKHU) 中華民國九十八年四月

巴利語 羈舍子經 (Kesaputta Sutta) 研究 以 十事勿著 為中心 目錄 第一章緒論... 1 第一節研究動機... 1 第二節研究目的... 4 第三節研究方法... 4 第四節論文結構... 4 第二章巴漢經典的比對... 6 第一節巴利 羈舍子經 和漢譯 伽藍經... 7 第二節漢譯 巴利之差異...33 第三節差異的可能原因...34 第三章 羈舍子經 內容說明與相關圖像...36 第一節本經內容說明...36 第二節相關圖像...51 第四章 十事勿著 的出現和意義的探討...58 第一節 十事勿著 出現在其他經典...58 第二節 十事勿著 的翻譯...61 第一頂以前對 十事勿著 的英文翻譯...61 第二項以前對 十事勿著 的漢文翻譯...67 第三項 十事勿著 的巴利注釋論書的意義...71 第三節現代的學者對 十事勿著 的進一步分析...75 第五章結論...83

第一章緒論 第一節研究動機 在泰國這些年來, 有人若是對資訊或他人的思想有所懷疑, 大都 會採用 Kālāma Sutta( 伽藍經 ) 的原則來判斷這資訊或對方的思 想是否可以接受 1 此部經在泰國佛教大學是一門非常重要的課程, 而 且學生們必須要修這門課, 2 這是筆者主要研究動機之一 Kālāma Sutta 有不同的名稱,Phr a Dhammavisut ikawee 說 : 其實這一經的名稱 Kālāma Sutta 於三藏內並無出現 另外又名 Kesaputta Sutta( 羇舍子經 ), 因為這一經是佛陀於羇舍子 ( Kesaputta) 的村鎮對伽藍族人說法, 所以就被名為 Kesaputta Sutta 3 佛使比丘又稱之為 Kesaputtiya Sutta 4 在緬甸版巴利三藏中稱此部經名為 1 Na sh a r a Sa ya m va l a, < K a a l a a m a s u t ; l a k k a a n p i j a r a n a a r a b k h a o s a a n n a i y u k d i g i t a l ( K ā l ā m a S u t t a 思惟收資訊的方式於數字顯示的時代 ) > ( h t t p://www. t pa. or. th / wr i t er /r ea d_th i s_book_ t opi c. ph p?) 20 08 年 5 月 14 日摘錄 2 < 學習三藏 > ( h t t p://72. 14. 235. 104/sea r ch?q=ca ch e: ST h z sj k UZ NIJ: ww w. m cu. a c. t h / si t e/ c ur r i culum/gr a duate_di plom a / Ti pitaka_ St udies. pd f+ www. m cu. a c. t h / si t e/ c ur r i culum/gr a duate_ Di plom a / Ti pitaka_st udie) 2008 年 5 月 23 日摘錄 3 Ph r a D h a m m a v i s u t i k a w e e, < N a n g s e r k u a m d i d e n k h o n g k a a l a a m a s u t l a e k u m s a d u d i p h r a p u t t a s a a s a n a a k h o n g n a k p h r a a t c h a o t a w a n t o k ( K ā l ā m a S u t t a 的好書與東方的智者贊歎佛教 ) > ( h t t p://www. d opa.go. t h / r el i gion / t a m m ar.html ) 2008 年 5 月 14 日摘錄 4 佛使比丘 ( B u d d h a d a s a ), < La k kaan kaa l a a m a sut r er kesa p utti ya s ut kh r en g t a a i t h on kuam gom gai ( K ā l ā m a S u t t a 的方式或是 K e s a p u t t i y a S u t t a 破除迷信的工具 ) > ( h t t p://dh am m a wa rr i or. m ultiply. c om / j our nal/item / 6 ) 2008 年 5 月 14 日摘錄 1

Kesamutti Sutta 5 為了區別, 我們將巴利三藏中的稱做 羈舍子經 (Kesaputta Sutta), 來和北傳的 伽藍經 作比對 北傳的 伽藍經 是由僧伽提婆所漢譯 由古到今有很多宗教只以 信仰神的啟示 為基礎, 無論是基督教 伊斯蘭教 猶太教等等, 除了佛教之外, 都接受這一基礎 6 筆者同意 A r v i n d S h a r m a 的主張, 他說 : 佛教不贊成啟示本身做為宗教的有效基礎 7 現今社會上的資訊非常多, 我們不能聽了就相信, 例如在網路上 電視 新聞等等, 我們不知道這些資訊是對還是錯, 是有利益還是沒有利益, 過多的資訊使我們有所懷疑 遇到這樣的事情時, 該怎麼處理? 有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嗎? 有的, 在兩千五百年前, 佛陀於 羇舍子經 中就已經有了答案 在這經中, 佛陀對伽藍族人有這樣的開示 : 伽藍族人啊! 你們當然會困惑與懷疑, 你們會生起困惑與懷疑是當然的 伽藍族人, 聽我說 : 1. 勿輕信口耳相傳 ; 2. 勿輕信代代傳統 ;3. 勿輕信流傳廣遠 ;4. 勿輕信引經據典 ;5. 勿輕信基於邏輯 ; 6. 勿輕信基於推理 ; 7. 勿輕信表面外觀 ; 8. 勿輕信合於已見 ; 9. 勿輕信權威所言 ; 10. 勿輕信值得尊敬沙門導師 伽藍族人啊! 當你們自己了知 : 這些法是不善的, 這些法是有過失的, 這些法是智者所譴責的, 這些法當完全受持之後, 則導向無益及苦, 伽藍族人! 因此, 你們便應當捨棄它 8 5 2000 Ch a ṭ ṭh a Sa ṅgāya n a CD- ROM ( CSC D), ver si on 3, Na sh i k, In dia,vi passa n a Re sea r ch In si t ute 6 Ar vi n d Sh ar m a 著, 陳美華譯, 宗教哲學 < 佛教是宗教嗎? >, 台北 : 立緒 文化, 2006 年, 初版, p. 4 5 7 8 同注 6 AN. I, p. 189: E t h a t umh e Kā l ā m ā m ā an ussa ven a m ā par am par ā ya m ā i t i kir ā ya m ā pi ṭ a kasa m padān ena mā t a kkahet u m ā n a ya h et u m ā ā kār a par i vi t a kken a m ā di ṭ ṭh in i jjh ān a kkhanti yā m ā bh a vya r ūpatā ya m ā sa m a ṇo n o gar ūti, ya dā t umh e Kā l ā m ā a t t a nā va jā n e yyā t h a ime dh a m m ā a kusa l ā i m e dh a mm ā sā va j jā 2

本文將經中所說的 1. 勿輕信口耳相傳 ; 2. 勿輕信代代傳統 ; 3. 勿輕信流傳廣遠 ; 4. 勿輕信引經據典 ; 5. 勿輕信基於邏輯 ; 6. 勿輕信基於推理 ; 7. 勿輕信表面外觀 ; 8. 勿輕信合於已見 ; 9. 勿輕信權威所言 ; 10. 勿輕信值得尊敬沙門導師 稱作 十事勿著 十事勿著 是佛陀解決我們面對資訊或他人思想的十個原則 奇怪的是, 筆者發現巴利 羇舍子經 中的 十事勿著 在相對應的漢譯的 伽藍經 中, 卻隻字不提, 這是相當大的不同點, 也是引發筆者研究的動機之二 筆者的家鄉住於泰國的東北部, 有很多禪師者與修道者經常往來此處, 使得筆者有機會與他們相處 雖然他們都是修行者, 但是因為有很多法門, 所以指導的方式都不盡相同 有的禪師教我看數息的出入 ; 有的教我內心憶念佛號 ; 有的教我看腹部的上下起伏 ; 有的教我在行 住 坐 臥中都要知道清清楚楚, 因此筆者不知道應該與誰學習才是正確, 感覺到有所疑惑 當筆者進入佛門之後, 經常有機會研讀佛教的三藏典籍, 而讀到這一 羈舍子經, 覺得法喜充滿, 因為能夠釐清筆者對於禪師們不同教導的困惑, 這也是筆者研究 羈舍子經 的動機之三 泰國有名的僧人, 例如佛使比丘 ( B u d d h a d a s a ) 與巴宇陀法師 ( V e n. P. A. P a y u t t o ), 他們對於此部經都很重視 佛使比丘說 : 由於這部經是佛教中主要可以斷除人類的迷信, 所以主要的這部經叫做 K a l a m a S u t t a 9 巴宇陀法師說 : 佛教中 K a l a m a S u t t a 的內容對其它的宗教等更為重要, 是因為此部經, 顯示人們應該對於各宗教的真正了解道理 1 0 此為筆者研究動機之四 i m e dh a m mā vi ññ ugar ah it ā i m e dh a m mā sa m a tt ā sa m ā din nā a h i t ā ya dukkh ā ya sa ṃ va t t a n t ī t i ath a t umh e Kā l ā m ā paja h eyyā t h a. 9 1 0 同注 4 Ve n. P. A. P a y u t t o, < Putta sa a ssa n a a n ai th aa n a r a a kth a an kh on g vi t t a ya a sa a t ( 佛教是科學的基本 ) > L a k sa ddh a a ( 信仰之首 ) ( h t t p://www. r m utph ysi cs. c om 3

第二節研究目的 本文研究之目的, 在於透過南傳巴利經典 羈舍子經 ( K e s a p u t t a S u t t a ) 與注釋論書 ( a ṭ ṭ h a k a t h ā ) 深入探討經文中的意涵, 將巴利經典 羈舍子經 翻譯成中文, 並且和僧伽提婆法師 ( S a ṃ g h a d e v a ) 所翻譯的北傳 伽藍經 作詳細的比對 ; 再加上其它資料的輔助, 將這部經的內涵透顯出來, 並特別釐清 十事勿著 的意義, 得出具體的結果 筆者認為釐清 十事勿著 的意義後, 可以將之運用在日常生活中, 能夠斷除現代人類的迷信與盲從 第三節研究方法 本文依據巴利經典和漢譯經典的比較, 找出不同的地方, 也分析經中的許多問題, 然後再作更進一步的研究 世尊涅槃後, 佛法三藏經典及其註釋, 由於弟子們的口耳相傳, 不同的部派所持的經典, 可能會有變化差異, 因此筆者藉由不同底本的經典來比照, 比對之後, 希望能夠深入了解經文中所要表達的真實意涵 筆者此處所要比照的是巴利語 增支部 中 羈舍子經 和漢譯的 中阿含 伽藍經 第四節論文結構 本文以探討 羈舍子經 ( Kesaputta Sutta) 為中心, 經過閱讀這 部經之後, 將整體的研究架構分為五個部份來討論 第一章 緒論 / ch a r ud/sci book/ budddh i st / ch a p3/ch a p3-2. h t m) 2008 年 5 月 14 日摘錄 4

第一節研究動機 : 當遇到不同的看法的時候, 我們應該如何判斷? 第二節研究目的 : 將巴利 羈舍子經 翻譯成中文, 並且和北傳的 伽藍經 作比對 ; 並特別釐清 十事勿著 的意義, 得出具體的結果 第三節研究方法 : 南傳巴利經典 羈舍子經 ( Kesaputta Sutta) 與漢譯 伽藍經 的比較差別 第四節論文結構 : 介紹研究的基礎結構 第二章 巴 漢經典的比對第一節巴利 羈舍子經 和漢譯 伽藍經 第二節漢譯 巴利之差異第三節差異的可能原因 第三章 羈舍子經 內容說明與相關圖像 第一節本經內容說明 : 歸納整理本經所說的內容 第二節相關圖像 : 考察 羈舍子經 中所提的地理位置等 第四章 十事勿著 的出現和意義的探討第一節 十事勿著 出現在其它的經典第二節 十事勿著 的翻譯第一項以前對 十事勿著 的英文翻譯第二項以前對 十事勿著 的漢文翻譯第三項 十事勿著 的巴利注釋論書的意義第三節現代的學者對 十事勿著 的進一步分析 ( 1) 佛使比丘,( 2)Bhikkhu Bodhi,( 3)Dhar macar i Nagapr iya, ( 4) Victor Gunasekara 的分析 第五章結論 : 呈現本文研究的結果 5

第二章巴漢經典的比對 此處的巴利經典, 是指巴利經藏中的 Kesaputti Sutta( 羇舍子 經 ) 此處的漢譯經典, 是指僧伽提婆所譯的 中阿含經 中的 伽 藍經 僧伽提婆的傳記, 出現在 出三藏記集 與 高僧傳, 他是罽賓 1 1 人, 僧伽提婆的意義為眾天, 僧伽提婆又被音譯作 僧伽 提和 他非常聰明, 通達三藏, 經常誦 三法度論, 對阿毘曇很 深入 1 2 在 出三藏記集 記載著他的生平 : 罽賓沙門僧伽提和, 招集門徒, 俱遊洛邑, 四 五年中研講, 遂精其人, 漸曉漢語, 然後乃知先之失也 於是和乃追恨先失, 即從提和更出阿毘曇及廣說也 自是之後, 此諸經律漸皆譯正, 唯 中阿鋡 僧伽羅叉婆須蜜從解脫緣, 未更出耳 會僧伽提和進遊京師, 應運流化, 法施江左, 于時晉國大長者尚書令衛將軍, 東亭侯優婆塞王元琳, 常護持正法以為己任, 即檀越也, 為出經故, 造立精舍, 延請有道釋慧持等義學沙門四十許人, 施諸所安, 四事無乏 又豫請經師僧伽羅叉, 長供數年, 然後乃以晉隆安元年丁酉之歲十一月十日, 於楊州丹楊郡, 建康縣界在其精舍更出此中阿鋡, 請罽賓沙門僧伽羅叉令講胡本, 請僧伽提和轉胡為晉, 豫州沙門道慈筆受, 吳國李寶唐化共書, 至來二年戊戍之歲六月二十五日, 草本始訖 此中阿鋡凡有五誦, 都十八品, 有二百二十二經, 合五十一萬四千八百二十五字, 分為六十卷 1 3 晚年不知道何處往生 1 4 1 1 佛光大辭典, 高雄縣 : 佛光出版社, 1 9 8 8 年, p.6491:( 梵文 Ka pi śa, Ka r piśa ya ), E. Ch a va n n es 認為迦濕彌羅國 ( 梵 kaśm ī r a ) 之古稱 1 2 高僧傳 卷 1: C BE TA, T 50, n o. 2059, p. 328, c22-23 1 3 出三藏記集 卷 9 : T 55, n o. 2145, p. 63, c22-p. 64, a 18 1 4 中阿含經 卷 3 2 業相應品 : T 01, no. 26, p. 438, b14 6

由上文瞿曇僧伽提婆的傳記, 可看出他是佛教譯經史上的一位高 僧, 是一位非常重要的譯經者 接下來就比對上述的漢 巴二經 第一節巴利 羈舍子經 和漢譯 伽藍經 首先把巴利語放在前面 ( A), 然後是筆者自己的翻譯 (B), 最後是漢譯 伽藍經 ( C) 為了方便比對, 將經文編碼如下 : A= 巴利語 Kesaputta Sutta 1 5 ; B= 筆者從巴利語翻譯到中文的 羇舍子經 ; C= 漢譯 伽藍經 1 6 另外, H= 漢譯有而巴利無 比對如下 : ( 1) A.E vaṃ me sutaṃ. B. 我曾經這樣聽聞 C. 我聞如是 ( 2) A.Ekaṃ sama yaṃ Bhagavā Ko sale su cār ikaṃ cara māno mahatā bhikkhusaṅghena saddhiṃ yena Kesaputtaṃ nāma Kālā mānaṃ nigamo tad avasar i. Assosuṃ kho Kesaputt iyā Kālā mā samaṇo khalu bho Gotamo Sakyaputto Sakyaku lā pabbajito Kesaputtaṃ anupatto. B. 一時, 世尊與許多比丘在拘薩羅國 ( Kosāla) 遊行, 來到 1 5 AN. I, p. 188. 1 6 中阿含經 卷 3 2 業相應品 : T 01, n o. 26, p. 438, b14 7

伽藍 ( Kālā ma) 族人居住, 名為羇舍子 ( Kesaput t a) 的村鎮 羇舍子的伽藍族人聽說 : 從釋迦族出家的沙門釋迦子喬達摩, 現在已經來到了羇舍子鎮 C. 一時, 佛遊伽藍園, 與大比丘眾俱, 至羇舍子, 住羇舍子村北尸攝惒林中 爾時, 羇舍子伽藍人聞沙門瞿曇釋種子捨釋宗族, 出家學道, 遊伽藍園, 與大比丘眾俱, 來至此羇舍子, 住羇舍子村北尸攝惒林中 ( 3) A.Taṃ kho pana Bhagavantaṃ Gotamaṃ evaṃ ka lyāṇo k itt isaddo abbhuggato it i p i so Bhagavā arahaṃ sammāsa mbuddho vijjācaraṇasampanno... pe 1 7...pakāset i. B. 對於這位喬達摩世尊有這樣的好名聲流傳 ; 這位世尊是阿羅漢 無上正等正覺 明行足 ( 參閱翻譯 footnote 3) C. 彼沙門瞿曇有大名稱, 周聞十方, 沙門瞿曇如來 無所著 等正覺 明行成為 善逝 世間解 無上士 道法御 天人師 號佛 眾祐 彼於此世, 天及魔 梵 沙門 梵志, 1 7 參閱這一段於 A. II I. 63. 4., p. 180 出現完整 : sugat o l oka vi dū a n uttar o pur i sa dammasār a th i sa t th ā deva m a n ussā n a ṃ buddh o bh a gavā. So i m a ṃ l okaṃ sa deva kaṃ sa m a r a kaṃ sa br ah m a ka ṃ sa ssa m a nabr a h m an iṃ paja ṃ sa deva m a n ussa ṃ sa ya ṃ a bh i ññ ā sa cch i kattavā pa vedet i, s o dh a m m a ṃ deset i ā dika ḷ yā ṇaṃ m a jjh eka ḷ yā ṇaṃ par i yosā n a ka ḷ yā ṇaṃ sā t t h a ṃ sa ba ya ñ ja n a ṃ keva l a par i puṇṇaṃ par i suddh a ṃ br a hmaca r i ya ṃ. ( 善逝 世間解 無上調御士 天人師 佛陀 世尊 他了悟真理世間的一切 世界的天人 魔羅 梵天 眾生以及沙門 婆羅門 天人 人的世間, 而教導他人, 使其隨之領悟 他所說的法, 開首 中間 結尾都是善美的 有義 有文, 顯示完全圓滿的清淨梵行 ) 8

從人至天, 自知自覺, 自作證成就遊 彼若說法, 初善 中善 竟亦善, 有義有文, 具足清淨, 顯現梵行 ( 4) A. Sādhu kho pana tathārūpānaṃ arahataṃ dassanaṃ hot ī t i. B. 能夠見到這樣的阿羅漢是很幸運的! C. 若見如來 無所著 等正覺, 尊重禮拜, 供養承事者, 快得善利 ( 4-H) 我等應共往見沙門瞿曇, 禮事供養 羇舍子伽藍人聞已, 各與等類眷屬相隨 ( 5)A. At ha kho Kesaputt iyā Kālā mā yena Bhagavā ten upasaṅkamiṃsu. B. 然後, 羇舍子的伽藍族人便去拜訪世尊 C. 從羇舍子出, 北行至尸攝惒林, 欲見世尊, 禮事供養 ( 6)A. Upasaṅkamit vā appekacce Bhagavantaṃ abhivādetvā ekamant aṃ nis īdiṃsu, appekacce Bhagavatā saddhiṃ sa mmod iṃsu sa mmodanīyaṃ kat haṃ sār āṇīya ṃ vīt isār etvā ekamantaṃ nis īdiṃsu, appekacce yena Bhagavā ten añja liṃ paṇāmet vā eka mantaṃ nis īdiṃsu, appekacce nāmagottaṃ sāvet vā eka mantaṃ nis īdiṃsu, appekacce tuṇhībhūtā eka mantaṃ nis īdiṃsu. B. 到達 ( 世尊處 ) 之後, 一些人頂禮世尊後, 便坐在一旁 ; 9

一些人與世尊互相問候之後, 便坐在一旁 ; 一些人向世尊合掌後, 便坐在一旁 ; 一些人介紹姓名後, 便坐在一旁 ; 一些人靜默地坐在一旁 C. 往詣佛已, 彼伽藍人或稽首佛足, 却坐一面 ; 或問訊佛, 却坐一面 ; 或叉手向佛, 却坐一面 ; 或遙見佛已, 默然而坐 ( 7) A.Eka mantaṃ nis innā kho Kesaputt iyā Kālā mā Bhagavantaṃ etad avocuṃ : Sant i bhant e eke samaṇabr āhmaṇā Kesaputtaṃ āgacchant i. Te sakaṃ yeva vādaṃ dīpenti jotent i, paravādaṃ pana khuṃsent i vambhent i par ibhavant i opapakkhiṃ karont i. Apar e pi bhante eke samaṇabrāhmaṇā Kesaputtaṃ āgacchant i.te pi sakaṃ yeva vādaṃ dīpent i jotent i paravādaṃ pana khuṃsent i vambhent i par ibhavant i opapakkhiṃ karont i. Tesaṃ no bhante a mhākaṃ hot eva kaṅkhā hot i vic ikicchā ko si nāma imesaṃ bhavaṇtānaṃ samaṇānaṃ saccaṃ āha ko musā ti? B. 當羇舍子的伽藍族人全部坐好之後, 就向世尊說 : 尊者! 有些沙門 婆羅門來到羇舍子鎮, 他們只闡述 顯明自家的教義 ; 卻駁斥 看輕 鄙視 損傷他人的教義 尊者! 另外一些沙門 婆羅門來到羇舍子鎮, 他們也只闡述 顯明自家的教義 ; 卻駁斥 看輕 鄙視 損傷他人的教義 尊者! 對於他們, 我們 ( 真 ) 有困惑與懷疑, ( 不知道 ) 在這些沙門之中, 誰說真理? 誰說謊言? C. 各從坐起, 偏袒著衣, 叉手向佛, 白世尊曰 : 瞿曇! 有一 10

沙門梵志來詣伽藍 但自稱歎己所知見, 而呰毀他所知所見 瞿曇! 復有一沙門梵志來詣伽藍, 亦自稱歎己所知見, 而呰毀他所知所見 瞿曇! 我等聞已, 便生疑惑, 此沙門梵志, 何者為實? 何者為虛? ( 8) A. Alaṃ hi vo Kālāmā kaṅkhituṃ alaṃ vic ikicchituṃ. Kaṅkhānīye va pana vo ṭhāne vicikicchā uppannā. B.( 世尊對他們說 :) 伽藍族人啊! 你們困惑與懷疑是適當的, C. 世尊告曰 : 伽藍! 汝等莫生疑惑, 所以者何? 因有疑惑, 便生猶豫 ( 9) A. Etha tumhe Kā lāmā mā anussavena mā par amparā ya mā it ik irāya mā p iṭakasa mpadānena mā takkahetu mā nayahetu mā ākār apar ivit akkena mā d iṭṭhinijjhānakkhant iyā mā bhavyarūpatāya mā sa maṇo no garūt i, B. 伽藍族人啊! 勿輕信口耳相傳 勿輕信代代傳統 勿輕信流傳廣遠 勿輕信引經據典 勿輕信基於邏輯 勿輕信基於推理 勿輕信表面外觀 勿輕信合於已見 勿輕信權威所言 勿輕信這沙門是我們的老師 C. ( 無相對應經文 ) ( 9-H) 伽藍! 汝等自無淨智, 為有後世? 為無後世? 伽藍! 汝等亦無淨智, 所作有罪? 所作無罪? 伽藍! 當知諸業 有三, 因習本有, 云何為三? 伽藍! 謂貪是諸業, 11

因習本有 伽藍! 恚及癡是諸業, 因習本有 ( 10) A. yadā tumhe Kālā mā attanā va jāne yyāt ha ime dhammā akusalā ime dhammā sāvajjā ime dhammā viññugarahitā ime dhammā samattā samādinnā ahitāya dukkhāya saṃvattant ī t i at ha tumhe Kā lāmā pajahe yyāt ha. B. 伽藍族人啊! 當你們自己了知 : 這些法是不善的, 這些法是有過失的, 這些法是智者所譴責的, 這些法當完全受持之後則導向無益及苦 伽藍族人啊! 那時, 你們便應當捨棄它 ( 這些法 ) C. ( 無相對應經文 ) ( 11) A.Taṃ kim maññat ha Kā lāmā lo bho pur isassa ajjhattaṃ uppa jja māno uppajja ti hitā ya vā ahit āya vā t i? B.( 世尊問 : ) 伽藍族人啊! 你們認為如何呢? 當貪欲在人的內心中生起時, 所生起的是有利益還是非利益的? C. ( 無相對應經文 ) ( 12) A. Ahit āya bhante. B. ( 伽藍族人回答 : ) 尊者! ( 所生起的是 ) 非利益的 C. ( 無相對應經文 ) ( 13) A. Luddho panāyaṃ Kālā mā pur isapuggalo lo bhena 12

abhibhūto par iyādinnacitto pāṇaṃ pi hant i adinna m pi ādiyat i par adāram p i gacchat i musā pi bhaṇat i param pi tathattāya samādapet i yaṃ sa hot i dīghar attaṃ ahitāya dukkhāyā t i. B. ( 世尊問 : ) 伽藍族人啊! 一個貪心的人, 內心被貪愛所蒙蔽, 被貪欲所纏擾, 而殺生 偷盜 姦淫 說謊, 無論任何事情為長久的非利益及痛苦, 貪者是否又會慫恿他人做如此的事? C. 伽藍! 貪者為貪所覆, 心無厭足, 或殺生, 或不與取, 或行邪婬, 或知已妄言, 或復飲酒 ( 14) A.E vam bhante. B. ( 伽藍族人回答 : ) 尊者! 是的 C. ( 無相對應經文 ) ( 15) A.Taṃ kiṃ maññat ha Kā lāmā do so pur isassa ajjhattaṃ uppajja māno uppa jjat i hit āya vā ahitā ya vā t i? B. ( 世尊問 : ) 伽藍族人啊! 你們認為如何呢? 當瞋恨在人的內心中生起時, 所生起的是有利益還是非利益的? C. ( 無相對應經文 ) ( 16) A. Ahit āya bhante. B. ( 伽藍族人回答 : ) 尊者! ( 所生起的是 ) 非利益的 C. ( 無相對應經文 ) 13

( 17) A.Duṭṭho panā yaṃ Kālā mā pur is apuggalo dosena abhibhūto par iyādinnacitto pāṇam pi hant i adinnam p i ādiyat i par adār am pi gacchat i musā pi bhaṇat i para m pi tathattāya samādapet i yaṃ sa hot i dīghar attaṃ ahitā ya dukkhāyā t i. B. ( 世尊問 : ) 伽藍族人啊! 一個瞋心的人, 內心被瞋恨所蒙蔽, 被瞋恨所纏擾, 而殺生 偷盜 姦淫 說謊, 無論任何事情為長久的非利益及痛苦, 瞋者是否又會慫恿他人做如此的事? C. 伽藍! 恚者為恚所覆, 心無厭足, 或殺生, 或不與取, 或行邪婬, 或知已妄言, 或復飲酒 ( 18) A.E vam bhante. B. ( 伽藍族人回答 : ) 尊者! 是的 C. ( 無相對應經文 ) ( 19) A.Taṃ kiṃ maññat ha Kā lāmā moho pur isassa ajjhattaṃ uppa jja māno uppajjat i hitāya vā ahitāya vā t i. B. ( 世尊問 : ) 伽藍族人啊! 你們認為如何呢? 當愚癡在人的內心中生起時, 所生起的是有利益還是非利益的? C. ( 無相對應經文 ) ( 20) A. Ahit āya bhante. B.( 伽藍族人回答 : ) 尊者! ( 所生起的是 ) 非利益的 C. ( 無相對應經文 ) 14

( 21) A. Mūḷho panā yaṃ Kālā mā pur isapuggalo mo hena abhibhūto par iyādinnacitto pāṇam pi hant i, adinna m pi ādiyat i paradāra m pi gacchati musā pi bhaṇat i par am pi tathattāya samādapet i yaṃ sa hot i dīgharattaṃ ahit āya dukkhāyā t i. B. ( 世尊再說 : ) 伽藍族人啊! 一個愚心的人, 內心被愚癡所蒙蔽, 被愚癡所纏擾, 而殺生 偷盜 姦淫 說謊, 無論任何事情為長久的非利益及痛苦, 愚者是否又會慫恿他人做如此的事? C. 伽藍! 癡者為癡所覆, 心無厭足, 或殺生, 或不與取, 或行邪婬, 或知已妄言, 或復飲酒 ( 22) A.E vam bhante. B. ( 伽藍族人回答 : ) 尊者! 是的 C. ( 無相對應經文 ) ( 23) A.Taṃ kiṃ maññat ha Kā lāmā ime dha mmā kusalā vā akusa lā vā t i? B.( 世尊問 : ) 伽藍族人啊! 你們認為如何呢? 這些法是善還是不善的? C. ( 無相對應經文 ) ( 24) A. Akusa lā bhante. 15

B. ( 伽藍族人回答 : ) 尊者! 是不善的 C. ( 無相對應經文 ) ( 25) A.Sāva jjā vā anavajjā vā t i? B. ( 世尊問 : ) 是有罪的還是無罪的? C. ( 無相對應經文 ) ( 26) A.Sāva jjā bhante. B. ( 伽藍族人回答 : ) 尊者! 是有罪的 C. ( 無相對應經文 ) ( 27) A.V iññugar ahitā vā viññuppasatthā vā t i? B. ( 世尊問 : ) 是智者所譴責的還是讚嘆的? C. ( 無相對應經文 ) ( 28) A.V iññugar ahitā bhante. B. ( 伽藍族人回答 : ) 尊者! 是智者所譴責的 C. ( 無相對應經文 ) ( 29) A.Samattā sa mād innā ahitā ya dukkhā ya saṃvattant i no vā kat haṃ vā ettha hot ī t i? B. ( 世尊問 : ) 你們認為如何呢? 若圓滿受持之後是否會導向非利益及痛苦? C. ( 無相對應經文 ) 16

( 30) A.Samattā bhante samādinnā ahit āya dukkhāya saṃvattant i. E vaṃ no ettha hotī t i. B. ( 伽藍族人回答 : ) 尊者! 我們認為如是, 若圓滿受持之後會導向非利益及痛苦 C. ( 無相對應經文 ) ( 31) A.It i kho Kālā mā yaṃ tam avocumha Etha tumhe Kālā mā mā anussavena mā parampar āya mā it ik ir āya mā piṭakasampadānena mā takkahetu mā na yahetu mā ākār apar ivit akkena mā d iṭṭhinijjhānakkhant iyā mā bhavyarūpatāya mā samaṇo no garūti, B. ( 世尊說 : ) 伽藍族人啊! 勿輕信口耳相傳 勿輕信代代傳統 勿輕信流傳廣遠 勿輕信引經據典 勿輕信基於邏輯 勿輕信基於推理 勿輕信表面外觀 勿輕信合於已見 勿輕信權威所言 勿輕信這沙門是我們的老師 C. ( 無相對應經文 ) ( 32) A. yadā tumhe Kālā mā attanā va jāne yyāt ha ime dhammā akusalā ime dhammā sāvajjā ime dhammā viññugarahitā ime dhammā samattā sa mād innā ahitā ya dukkhāya saṃvattant ī ti at ha tumhe Kālā mā pajahe yyāt hā t i B. 伽藍族人啊! 當你們自己了知 : 這些法是不善的, 這些法是有過失的, 這些法是智者所譴責的, 這些法當完全受持之 17

後則導向非利益及痛苦 伽藍族人啊! 那時, 你們便應當 捨棄它 ( 這些法 ) C. ( 無相對應經文 ) ( 33) A. it i yaṃ taṃ vuttaṃ idam etaṃ paṭicca vuttaṃ. Etha tumhe Kālā mā mā anussavena mā par amparā ya pe garū t i, B. 如此, 我所說是基於那點 ( 指前四段所說的內容 ) 而說 伽藍族人啊! 勿輕信口耳相傳 勿輕信代代傳統 勿輕信流傳廣遠 勿輕信引經據典 勿輕信基於邏輯 勿輕信基於推理 勿輕信表面外觀 勿輕信合於已見 勿輕信權威所言 勿輕信這沙門是我們的老師 C. ( 無相對應經文 ) ( 34) A. yadā tumhe Kālā mā attanā va jāne yyāt ha ime dhammā kusa lā ime dhammā anava jjā ime dhammā viññuppasatthā ime dhammā samattā samādinnā hit āya sukhā ya saṃvattant ī t i at ha tumhe Kā lāmā upasa mpa jja vihar eyyāt ha. B. 伽藍族人啊! 當你們自己了知 : 這些法是不善的, 這些法是無罪的, 這些法是智者所讚嘆的, 這些法當受持圓滿之後則導向有利益及快樂 伽藍族人啊! 那時, 你們便應當持續 [ 這些法 ] 而安住 C. ( 無相對應經文 ) 18

( 35) A.Taṃ kiṃ maññat ha Kā lāmā alobho pur isassa a jjhattaṃ uppa jja māno uppajjat i hitāya vā ahitāya vā t i? B. ( 世尊問 :) 伽藍族人啊! 你們認為如何呢? 當不貪在人的內心中生起時, 所生起的是有利益還是非利益的? C. ( 無相對應經文 ) ( 36) A.H itā ya bhante. B. ( 伽藍族人回答 : ) 尊者! ( 所生起的是 ) 有利益的 C. ( 無相對應經文 ) ( 37) A. Aluddho panāyaṃ Kā lāmā pur isapuggalo lo bhena anabhibhū to apar iyādinnacitto n eva pāṇaṃ hant i na ad inna m ādiyat i na paradār aṃ gacchat i na musā bhaṇat i paraṃ pi tathattāya samādapet i yaṃ sa hot i dīghar attaṃ hit āya sukhā yā t i? B. ( 世尊再問 : ) 伽藍族人啊! 一個不貪心的人, 內心不被貪愛所蒙蔽, 不被貪欲所纏擾, 而不殺生 不偷盜 不姦淫 不說謊, 無論任何事情為長久的有利益及快樂, 不貪者是否又會勸告他人做如此的事? C. ( 無相對應經文 ) ( 38) A.E vam bhante t i. B. ( 伽藍族人回答 : ) 尊者! 是的 C. ( 無相對應經文 ) 19

( 39) A.Taṃ kiṃ maññat ha Kā lāmā adoso pur isassa ajjhattaṃ uppa jja māno uppajjat i hitāya vā t i ahitāya vā t i? B.( 世尊問 : ) 伽藍族人啊! 你們認為如何呢? 當不瞋在人的內心中生起時, 所生起的是有利益還是非利益的? C. ( 無相對應經文 ) ( 40) A.H itā ya bhante. B. ( 伽藍族人回答 ): 尊者! 所生起的是有利益的 C. ( 無相對應經文 ) ( 41) A. Aduṭṭho panāyaṃ Kālā mā pur isapuggalo dosena anabhibhūto apar iyād innac itto n eva pāṇaṃ hant i... na musā bhaṇat i param pi tathattāya samādapet i yaṃ sa hot i dīghar attaṃ hitā ya sukhāyā t i. B. ( 世尊問 ) : 伽藍族人啊! 一個不瞋心的人, 內心不被瞋恨所蒙蔽, 不被瞋恨所纏擾, 而不殺生 不偷盜 不姦淫 不說謊, 無論任何事情為長久的有利益及快樂, 不瞋者是否又會勸告他人做如此的事? C. ( 無相對應經文 ) ( 42) A.E vam bhante t i. B. ( 伽藍族人回答 ): 尊者! 是的 C. ( 無相對應經文 ) 20

( 43) A.Taṃ kiṃ maññat ha Kā lāmā amoho pur isassa ajjhattaṃ uppa jja māno uppajjat i hitāya vā ahitaya vā t i? B. ( 世尊問 ) : 伽藍族人啊! 你們認為如何呢? 當不癡在人的內心中生起時, 所生起的是有利益還是非利益的? C. ( 無相對應經文 ) ( 44) A.H itā ya bhante. B. ( 伽藍族人回答 ): 尊者! 所生起的是有利益的 C. ( 無相對應經文 ) ( 45) A. Amūḷho panā yaṃ Kālā mā pur is apuggalo mo hena anabhibhūto apar iyādinnacitto n eva pāṇaṃ hant i na adinna m ādiyat i na par adāraṃ gacchat i na musā bhaṇat i param p i tathattāya sa mādapet i yaṃ sa hot i yaṃ dīgharattaṃ hitā ya sukkhā yā t i? B. ( 世尊問 ) : 伽藍族人啊! 一個不愚心的人, 內心不被愚癡所蒙蔽, 不被愚癡所纏擾, 而不殺生 不偷盜 不姦淫 不說謊, 無論任何事情為長久的有利益及快樂, 不愚者是否又會勸告他人做如此的事? C. ( 無相對應經文 ) ( 46) A.E vaṃ bhante. B. ( 伽藍族人回答 ): 尊者! 是的 C. ( 無相對應經文 ) 21

( 47) A.Taṃ kiṃ maññat ha Kā lāmā- ime dha mmā kusalā vā akusalā vā t i? B. ( 世尊問 ) : 伽藍族人啊! 你們認為如何呢? 這些法是善的還是不善的? C. ( 無相對應經文 ) ( 48) A. Kusalā bhante. B. ( 伽藍族人回答 : ) 尊者! 是善的 C. ( 無相對應經文 ) ( 49) A.Sāva jjā vā anavajjā vā t i? B. ( 世尊問 ) : 是有罪的還是無罪的? C. ( 無相對應經文 ) ( 50) A. Anavajjā bhante. B. ( 伽藍族人回答 : ) 尊者! 是無罪的 C.( 無相對應經文 ) ( 51) A.V iññugar ahitā vā viññuppasatthā vā t i? B. ( 世尊問 ) : 是智者所譴責的還是讚嘆的? C.( 無相對應經文 ) ( 52) A.V iññuppasatthā bhante. B. ( 伽藍族人回答 : ) 尊者! 是智者所讚嘆的 22

C.( 無相對應經文 ) ( 53) A.Samattā sa mād innā sukhāya saṃvattant i, no vā kat haṃ vā ettha hot ī t i? B. 你們認為如何呢? ( 世尊問 ) : 若圓滿受持之後是否會導向有利益及快樂? C.( 無相對應經文 ) ( 54) A.Samattā bhante samādinnā hit āya sukhāya saṃvattant i evaṃ no ettha hot ī t i. B. ( 伽藍族人回答 : ) 尊者! 我們認為如是, 若圓滿受持之後會導向有利益及快樂? C.( 無相對應經文 ) ( 55) A.It i kho Kālā mā yaṃ taṃ avocumhā etha tumhe Kālā mā mā anussavena mā para mpar āya mā it ik irā ya mā piṭakasampadānena mā takkahetu mā na yahetu mā ākār apar ivit akkena mā d iṭṭhinijjhānakkhant iyā mā bhavyarūpatāya mā sa maṇo no garū t i, B. ( 世尊說 : ) 伽藍族人啊! 勿輕信口耳相傳 勿輕信代代傳統 勿輕信流傳廣遠 勿輕信引經據典 勿輕信基於邏輯 勿輕信基於推理 勿輕信表面外觀 勿輕信合於已見 勿輕信權威所言 勿輕信這沙門是我們的老師 C.( 無相對應經文 ) 23

( 56) A. yadā tumhe Kālā mā attanā va jāne yyāt ha ime dhammā kusa lā ime dhammā anava jjā ime dhammā viññuppasatthā ime dhammā samattā samādinnā hit āya sukhā ya saṃvattant ī t i at ha tumhe Kā lāmā upasa mpa jja vihare yyāt hā t i B. 伽藍族人啊! 當你們自己了知 : 這些法是不善的, 這些法是無罪的, 這些法是智者所讚嘆的, 這些法當受持圓滿之後則導向有利益及快樂 伽藍族人啊! 那時, 你們便應當持續 [ 這些法 ] 而安住 C.( 無相對應經文 ) ( 56- H) 伽藍! 多聞聖弟子, 離殺斷殺, 棄捨刀杖, 有慚有愧, 有慈悲心, 饒益一切, 乃至蜫蟲 ; 彼於殺生淨除其心 伽藍! 多聞聖弟子, 離不與取, 斷不與取, 與之乃取, 樂於與取, 常好布施, 歡喜無悋, 不望其報 ; 彼於不與取, 淨除其心 伽藍! 多聞聖弟子, 離非梵行, 斷非梵行, 勤修梵行, 精勤妙行, 清淨無穢, 離欲斷婬 ; 彼於非梵行淨除其心 伽藍! 多聞聖弟子, 離妄言, 斷妄言, 真諦, 言樂真諦, 住真諦不移動, 一切可信, 不欺世間 ; 彼於妄言淨除其心 伽藍! 多聞聖弟子, 離兩舌, 斷兩舌, 行不兩舌, 不破壞他 不聞此語彼, 欲破壞此, 不聞彼語此, 欲破壞彼, 離者欲合, 合者歡喜, 不作群黨, 不樂群黨, 不稱群黨 ; 彼於兩舌淨除其心 伽藍! 多聞聖弟子, 離麤言, 斷麤言, 若有所言, 辭氣麤獷, 惡聲逆耳, 眾所不喜, 眾所不愛, 使他苦惱, 令不得定, 斷如是言, 若有所說, 清和柔潤, 順耳入心, 可喜可愛, 使他安樂, 言聲具了, 不使人畏, 令他得定, 說如是言 ; 彼於麤 24

言淨除其心 伽藍! 多聞聖弟子, 離綺語, 斷綺語, 時說 真說 法說 義說 止息說, 樂止息說, 事順時得宜, 善教 善訶 ; 彼於綺語淨除其心 ( 57) A. it i yan taṃ vuttaṃ ida m etaṃ paṭicca vuttaṃ.sa kho so Kā lāmā ar iyasāvako evaṃ vigatābhijjho vigatavyāpādo asammūḷho sampajāno pat issato B. 如此, 我所說是基於那點 ( 指前四段所說的內容 ) 而說 ( 世尊說 :) 伽藍族人啊! 這樣的聖弟子能如是離貪欲 離瞋恚 不愚癡, 具有正知 正念, C. 伽藍! 多聞聖弟子, 離貪伺, 斷貪伺, 心不懷諍, 見他財物諸生活具, 不起貪伺, 欲令我得 ; 彼於貪伺淨除其心 伽藍! 多聞聖弟子, 離恚斷恚, 有慚有愧, ( 58) A. mettāsahagatena cetasā kar uṇāsahagatena cetasā muditāsahagatena cetasā upekkhāsahagatena cetasā ekaṃ disaṃ phar it vā viharat i tat hā dut iyaṃ tathā tatiyaṃ tathā catuṭṭhiṃ. It i uddha m adho t ir iyaṃ sabbadhi sabbattatāya sabbāvantaṃ lokaṃ upekkhāsahagatena cetasā vipulena mahaggatena appa māṇena averena avyāpajjhena phar it vā viharat i. B. 有慈相俱的心 有與喜相俱的心 與喜相俱的心 有與捨相俱的心 [ 充滿第一方, 第二方, 第三方與第四方都一樣, 如此, 又上下四方 充滿一切處所的一切世界 25

一切眾生, 與慈相俱的心 廣闊的 至大的 無量的 無恚的 無瞋的 ] C. 有慈悲心, 饒益一切, 乃至蜫虫 ; 彼於嫉恚淨除其心 伽藍! 多聞聖弟子, 離邪見, 斷邪見, 行於正見, 而不顛倒 如是見, 如是說 : 有施 有齋, 亦有呪說, 有善惡業報, 有此世彼世, 有父有母, 世有真人, 往至善處, 善去善向, 此世彼世, 自知 自覺 自作證成就遊 ; 彼於邪見淨除其心 如是, 伽藍! 多聞聖弟子, 成就身淨業, 成就口 意淨業, 離恚離諍, 除去睡眠, 無調 貢高, 斷疑 度慢, 正念正智, 無有愚癡 彼心與慈俱, 遍滿一方成就遊 如是, 二三四方, 四維上下, 普周一切, 心與慈俱, 無結無怨, 無恚無諍, 極廣甚大, 無量善修, 遍滿一切世間成就遊 如是, 悲喜心與捨俱 無結無怨, 無恚無諍, 極廣甚大, 無量善修, 遍滿一切世間成就遊 ( 59) A.Sa kho so Kālā mā ar iyasāvako evaṃ averacitto evaṃ avyāpajjhacitto evaṃ asaṅkiliṭṭhacitto evaṃ visuddhacitto, tassa diṭṭh eva dha mme cattāro assāsā adhigatā ho nt i. B. 伽藍族人啊! 這聖弟子有如此無瞋心 有如此無恚心 有如此無染心 有如此清淨心, 他在現世獲得四種安穩, C. 如是, 伽藍! 多聞聖弟子, 心無結無怨, 無恚無諍, 便得四安隱住處 云何為四? ( 60) A.Sace kho pana atthi paraloko atthi sukaṭadukkaṭānaṃ kammānaṃ phalaṃ vipāko ṭhānam ahaṃ kāyassa bhedā paraṃ 26

maraṇā sugat iṃ saggaṃ lokaṃ uppajjissāmī t i. Aya m assa paṭhamo assāso adhigato hoti. B. 如果有後世, 有善惡業果報的話, 當我命終身體散壞以後將轉生到善趣天界 這是他所獲得的第一種安穩 C. 有此世彼世, 有善惡業報, 我得此正見相應業, 受持具足, 身壞命終, 必至善處, 乃生天上 如是, 伽藍! 多聞聖弟子, 心無結無怨, 無恚無諍, 是謂得第一安隱住處 ( 61) A.Sace kho pana n atthi para loko n atthi sukaṭadukkaṭānaṃ kammānaṃ phalaṃ vipāko idhāhaṃ diṭṭh eva dhamme averaṃ avyāpajjhaṃ anīghaṃ sukhiṃ attānaṃ par ihar āmī t i. Aya m assa dut iyo assāso adhigato hot i. B. 如果沒有後世, 沒有善惡業果報的話, 我在現世無怨 無瞋 無苦得樂, 來守護自己 這是他所獲得的第二種安穩 C. 復次, 伽藍! 無此世彼世, 無善惡業報, 如是我於現法中, 非以此故為他所毀, 但為正智所稱譽, 精進人正見人說其有, 如是, 伽藍! 多聞聖弟子心無結無怨, 無恚無諍, 是謂得第二安隱住處 ( 62) A.Sace kho pana karoto kar īyat i pāpaṃ na kho panāhaṃ kassaci pāpaṃ cetemi akarontaṃ kho pana maṃ pāpaṃ ka mmaṃ kuto dukkhaṃ phusissat ī t i. Aya m assa tat iyo assāso adhigato hot i. B. 又若造惡者得惡報, 我從來沒有對任何人有惡意, 不造惡業的我怎會遭受到苦呢? 這是他所獲得的第三種安穩 27

C. 復次, 伽藍! 若有所作, 必不作惡, 我不念惡 所以者何? 自不作惡, 苦何由生? 如是, 伽藍! 多聞聖弟子, 心無結無 怨, 無恚無諍, 是謂得第三安隱住處 ( 63) A.Sace kho pana karoto na kar īyat i pāpaṃ idhāhaṃ ubhayen eva visuddhaṃ attānaṃ sa manupassāmī t i. Aya m assa catuttho assāso adhigato hoti. B. 又若造惡者沒有惡報, 我現在見兩邊已清淨的自己 這是他所獲得的第四種安穩 C. 復次, 伽藍! 若有所作, 必不作惡, 我不犯世怖與不怖, 常當慈愍一切世間, 我心不與眾生共諍, 無濁歡悅 如是, 伽藍! 多聞聖弟子, 心無結無怨, 無恚無諍, 是謂得第四安隱住處 ( 64) A.Sa kho so ar iyasāvako Kālā mā evaṃ averacitto evaṃ avyāpa jjhacitto evaṃ asaṅkiliṭṭhacitto evaṃ visuddhac itto tassa diṭṭh eva dhamme ime cattāro assāsā adhigatā ho nt ī t i. B. 伽藍族人啊! 彼聖弟子有如此無瞋心 有如此無恚心 有如此無染心 有如此清淨心, 他在現世獲得這四種安穩 C. 如是, 伽藍! 多聞聖弟子, 心無結無怨, 無恚無諍, 是謂得四安隱住處 ( 65) A.E vam etaṃ Bhagavā evam etaṃ Sugata. B. 是的, 世尊! 是的, 善逝! C. 伽藍白世尊曰 : 如是, 瞿曇! 28

( 66) A.Sa kho so bhante ar iyasāvako evaṃ averacitto evaṃ avyāpajjhacitto evaṃ asaṅkiliṭṭhacitto evaṃ visuddhacitto tassa diṭṭh eva dhamme cattāro assāsā adhigatā ho nt i. B. 尊者! 這聖弟子有如此無瞋心 有如此無恚心 有如此無染心 有如此清淨心, 他在現世獲得這四種安穩 C. 多聞聖弟子心無結無怨, 無恚無諍, 得四安隱住處 云何為四? ( 67) A.Sace kho pana atthi paraloko atthi sukaṭadukkaṭānaṃ kammānaṃ phalaṃ vipāko ṭhānam ahaṃ kāyassa bhedā para m maraṇā sugat iṃ saggaṃ lokaṃ upapajjis sāmī t i. Aya m assa paṭhamo assāso adhigato hoti. B. 如果有後世, 有善惡業果報的話, 當我命終身體散壞死去以後將投生到善趣天界 這是他所獲得的第一種安穩 C. 有此世彼世, 有善惡業報, 我得此正見相應業, 受持具足, 身壞命終, 必至善處, 乃至天上 如是, 瞿曇! 多聞聖弟子, 心無結無怨, 無恚無諍, 是謂得第一安隱住處 ( 68) A.Sace kho pana n atthi para loko n atthi sukaṭadukkaṭānaṃ kammānaṃ phalaṃ vipāko idhāham diṭṭh eva dhamme averaṃ avyāpa jjhaṃ anīghaṃ sukhiṃ attānaṃ par ihar āmī t i. Ayaṃ ass a dut iyo assāso adhigato hoti. B. 如果沒有後世, 沒有善惡業果報的話, 我在現世無怨 無瞋 無苦得樂, 來守護自己 這是他所獲得的第二種安穩 29

C. 復次, 瞿曇! 若無此世彼世, 無善惡業報, 我於現法中, 非以此故為他所毀, 但為正智所稱譽, 精進人正見人說其有 如是, 瞿曇! 多聞聖弟子, 心無結無怨, 無恚無諍, 是謂得第二安隱住處 ( 69) A.Sace kho pana karoto kar īyat i pāpaṃ na kho panāhaṃ kassaci pāpaṃ cetemi akaro ntaṃ kho pana maṃ pāpaṃ kammaṃ kuto dukkhaṃ phus issat ī t i. Ayam assa tat iyo assāso adhigato hoti. B. 又若造惡者 [ 得惡報 ], 我從來沒有想過對任何人有惡意, 不造惡業的我怎會遭受到苦呢? 這是他所獲得的第三種安穩 C. 復次, 瞿曇! 若有所作, 必不作惡, 我不念惡, 所以者何? 自不作惡, 苦何由生? 如是, 瞿曇! 多聞聖弟子, 心無結無怨, 無恚無諍, 是謂得第三安隱住處 ( 70) A.Sace kho pana karoto na kar īyat i pāpaṃ idhāhaṃ ubhayen eva visuddhaṃ attānaṃ sa manupassāmī t i. Aya m assa catuttho assāso adhigato hoti. B. 又如果沒造惡業, 我現在見兩者 這是他所獲得的第四種安穩 1 8 已清淨的自己 C. 復次, 瞿曇! 若有所作, 必不作惡, 我不犯世怖與不怖, 常 當慈愍一切世間, 我心不與眾生共諍, 無濁歡悅 如是, 瞿 1 8 張慈田 : 你輕易迷信嗎? 嘉義新雨雜誌 第 3 期 ( 1994. 6.; 2008. 7. 訂正 ), footn ot e3: 兩者就是不造惡, 與造而不報之兩者 30

曇! 多聞聖弟子, 心無結無怨, 無恚無諍, 是謂得第四安隱 住處 ( 71) A.Sa kho so bhante ar iyasāvako evaṃ averacitto evaṃ avyāpajjhacitto evaṃ asaṅkiliṭṭhacitto evaṃ visuddhacitto. tassa diṭṭh eva dha mme ime cattāro assāsā adhigatā hont ī t i. B. 伽藍族人啊! 彼聖弟子有如此無瞋心 有如此無恚心 有如此無染心 有如此清淨心, 他在現世獲得這四種安穩 C. 如是, 瞿曇! 多聞聖弟子心無結無怨 無恚無諍 是謂得四安隱住處 ( 72) A. Abhikkantaṃ bhante pe 1 9 1 9 加上此段出現在 AN. I, p. 173 與 AN. I, pp. 184-185 有完整, 不過只是名詞不一 樣而已, 就是 bh o G ot a m a 所以要改成 bh a n t e : Se yya t h ā pi bh o G ot a m a nikkujji t a ṃ vā ukku j j e yya paṭicch a nn aṃ vā vi va r e yya m ūḷh a ssa vā m a ggaṃ āci kkh e yya a ndh a kār e vā t el a pa j j ot a ṃ dh ār e yya ca kkh uman t o r ūpān i dakkh in t ī t i, e va m e va bh ot ā G ot a m en a a n ekapar i yā yen a dhammo pakāsi t o. ) ; 另外參見 泰國大藏經 < 增支部 > Ma h ā m a kut Rā j vi d yā l a ya Un i ver si t y 版, 曼谷 : Ch a l em ch a n ka an pim, 1 97 2 年, 冊 1,p. 346: [ 就像把倒轉了的東西反正過來 ; 像為受覆蓋的東西揭開遮掩 ; 像為迷路者指示正道 ; 像在黑暗中拿著油燈的人, 使其他有眼睛的人可以看到有色 世尊能用各種不同的方式來演說法義 ] 31

B. 妙極了! 尊者! 妙極了! 尊者! C. 瞿曇! 我已知 善逝! 我已解 ( 73)A.Ete ma yaṃ bhante Bhagavantaṃ sar aṇaṃ gacchāma dhammañ c a bhikkhusaṅghañ ca. B. 尊者! 我們皈依世尊 法及僧 C. 世尊! 我等盡自歸佛 法及比丘眾, ( 74)A. Upāsake no bhante Bhagavā dhāretu ajjatagge pāṇupete saraṇaṃ gate t i. B. 尊者! 願世尊接受我們為優婆塞, 從今天起到命終,[ 我們願 ] 皈依! C. 唯願世尊! 受我等為優婆塞! 從今日始, 終身自歸, 乃至命盡 ( 74- H) 佛說如是, 一切伽藍人及諸比丘聞佛所說, 歡喜奉行 32

第二節漢譯 巴利之差異 為了方便比對, 將經文編碼如下 : 巴 = 巴利語 ; 中 = 漢譯 由以上透過巴漢對照時, 可以看出顯著的差異如下 : ( 1) 在 No.( 2) 巴 都沒提到佛住的地方, 而在 中 有提到, 即 住羇舍子村北尸攝惒林中 ( 2) 在 No.( 7) 巴 提到伽藍族人, 全部坐 ( nis innā) 定後向世 尊說, 而在 中 提到他們都站起來向佛說, 即 各從坐起 ( 3) 在 No.( 8) 巴 提到世尊與伽藍族人說 : 你們困惑與懷疑是 適當的, 而在 中 世尊有不同的說法 : 伽藍! 汝等莫生疑 惑 ( 4) 在 No.( 13),( 17), ( 21) 巴 提到五戒時, 只出現四個 : 殺生 偷盜 姦淫 說謊, 而在 中 全部出現 殺生, 不與取, 行邪婬, 知已妄言, 飲酒 ( 5) 在 No. ( 58) 中 提到如是, 伽藍! 多聞聖弟子, 成就身淨 業, 成就口 意淨業, 離恚離諍, 除去睡眠, 無調 貢高, 斷 疑 度慢, 正念正智, 無有愚癡 而 巴 並沒有提到此句 ( 6) 在 No. ( 59),( 60),( 61),( 62), ( 63),( 64), ( 66),( 67),( 68),( 69),( 70), ( 71) : 中 提到 33

心無結無怨, 無恚無諍 而 巴 並沒有提到此句 ( 7) 漢譯有而巴利無的經文 : No.( 4- H),( 9-H),( 56-H),( 74- H) ( 8) 巴利有而漢譯無的經文 : No.( 9),( 10),( 11),( 12),( 14), ( 15),( 16),( 18),( 19),( 20),( 22),( 23),( 24),( 25), (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 53),( 54),( 55),( 56) 此中的 ( 9),( 31),( 33),( 55) 四段經文便是重要的 十事勿著, 但是漢譯都缺 第三節差異的可能原因 為何巴利與漢譯有差異呢? 第一, 這可能和部派傳承的不同有關, 說明如下 : 有部的教義主要是 ( 1) 一切法即一切現象都是實有 ; ( 2) 一切時都是實有, 即過去 未來 現在的事物都有實體 2 0 由漢譯的 伽藍經 中來看更明顯看出是有部的教義, 如經中云 : 伽藍! 汝等自無淨智, 為有後世? 為無後世? 伽藍! 汝等亦無淨智, 所作有罪? 所作無罪? 伽藍! 當知諸業有三, 因習本有, 云何為三? 伽藍! 謂貪是諸業, 因習本有 伽藍! 恚及癡是諸業, 因習本有 這上一段的經文, 在巴利的 羇舍子經 並沒有出現 2 0 星雲大師, 唯識四論, 高雄縣 : 佛光出版社, 2003 年, pp. 49-5 0 34

中阿含經 與 中部 相同的, 僅有九七經 二部誦本所以如此的差異, 是由於 四阿含 在部派分化中, 各派的編集組合不同 說一切有部編入 中阿含經 的, 達八 0 經以上 2 1 又根據水野博士如此述說 : 如宇井博士 赤沼教授所說, 中阿含 乃屬於與 雜阿含 及其他一般正統有部稍異之有部系, 對於迦濕彌羅之正統有部來說, 可能是屬於犍陀羅一帶之傍系有部 2 2 由上述之文獻來看, 可明顯看出 中阿含經 所編入的內容有很大的差異, 主要是部派傳成不同 又從 出三藏記集 所記載的僧伽提婆翻譯 中阿含經 得知, 他是罽賓 ( 迦濕彌羅 ) 人, 此地方屬於有部, 2 3 但是 羇舍子經 收錄在南傳的 增支部 屬上座系, 因此筆者認為巴利的 羇舍子經 與漢譯的 伽藍經 有很大的的差異, 可能是因為部派傳承不同所造成的問題 第二, 巴利與漢譯的差異, 也有可能是僧伽提婆翻譯 中阿含經 時, 將一些段落省略, 沒有譯出 但這有待進一步考證 2 1 參見印順法師著, 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 台北市 : 正聞出版社, 1 9 7 1 年, p.718 2 2 佛光大藏經, 高雄縣 : 佛光出版社, 198 8 年, pp. 199-200 2 3 平川彰著, 釋顯如. 李鳳媚譯, 印度佛教史 上冊, 嘉義市 : 嘉義新雨 雜志社, 20 01 年, P. 147 35

第三章 羈舍子經 內容說明與相關圖像 第一節本經內容說明 本經所說的道理, 經筆者歸納整理, 基本上分為八個重點, 內容如下 : 一 佛隨念二 五種伽藍族人的態度三 十事勿著四 四種佛陀教導的方式五 惡有惡報, 善有善報六 四種佛陀教導的方式七 聖弟子的意義八. 聖弟子可獲得四種安穩而每部佛經在篇首的通序中通常都會具備六項內容 又稱六種成就或六事成就 即信成就 聞成就 時成就 主成就 處成就 眾成就 例如 : ( 1 ) 如是, 是信成就 ; ( 2 ) 我聞, 是聞成就 ;( 3 ) 一時, 是時成就 ;( 4 ) 佛, 是主成就 ; ( 5 ) 王舍城, 是處成就 ; ( 6 ) 與大比丘眾若干人俱, 是眾成就 以下筆者將以表格方式, 更清楚呈顯本經的內函, 分別以導師 原因 弟子 時間 地點 內容, 簡略的介紹如下 : 36

羈舍子經 內容簡介 1. 導師 ( 主成就 ) 佛陀 2. 原因 ( 信成就 ) 懷疑沙門的教義 3. 弟子 ( 眾成就 ) 羇舍子的伽藍族人 4. 時間 ( 時成就 ) 不定 5. 地點 ( 處成就 ) 羇舍子 ( K e s a p u t t a ) 的村鎮 1. 佛隨念 ;2. 五種伽藍族人的態度 ;3. 十事 勿著 ; 4. 自依止 ; 5. 無善法無益與善法 6. 內容 ( 聞成就 ) 有益 ; 6. 四種佛陀教導的方式 ; 7. 聖弟子 的意義 : 修四無量心 ; 8. 聖弟子可獲得 四種安穩 以上的表格是簡略的內容, 以下將更仔細的內容分為八節 各別說明 ( 巴利語版本為主 ) 一 佛隨念 : 2 4 本經中沒有將佛的名號完整地說出來, 為了能瞭解佛名號的意 義, 因此這裡將介紹世尊的名號 世尊即是阿羅漢 正等覺 明行足 2 4 關於佛隨念有九種佛名聲大體上出現於 Vath ūpamas uttaṃ (MN. I, 37. ), A ṅguttara- nikāya( AN. I, p. 180. ), A ṅguttara-nikāya(a N. III, p. 285. ), Dī gha-nikāya(d N. III, p. 237. ); 也見 Tosh i i ch i E n do, Buddh a i n Th er a va da Buddh i sm, S yst em a t i c Pr i n t (Pvt ) Lt d, 1997. pp. 167-194: 內容中有九種佛名聲 37

善逝 世間解 無上士調御丈夫 天人師 佛 世尊 詳細的內容, 筆者以覺音尊者所寫的 清淨道論 為主 2 5 如下 : 1. arahaṃ( 阿羅漢 ) 巴利 : Tattha ārakattā, ar īnaṃ arānañ ca hatattā, pacca yādīnaṃ ar ahattā, pāpakar aṇe rahābhāvā t i imehi tāva karaṇehi so Bhagavā ARAHAN t i anussarat i ( p.198) 翻譯 : ( 阿羅漢 ) ( 1) 遠離故, ( 2) 破賊故, ( 3) 破輻故, ( 4) 應受資具等故, ( 5) 無秘密之惡故, 先依此等理由而隨念於世尊阿羅漢 ( p.196) 可以說明如下 : 1. 因為他遠離一切煩惱, 所以說 遠離故 為阿羅漢, 如偈頌 : So tato ārakā nāma yassa yenāsamaṅgit ā, asamangī ca dosehi nātho tenārahaṃ mato t i. ( 不具煩惱, 說他為遠離, 無諸過惡, 稱我主為阿羅漢 ) 2. 因為他以智慧來斷一切煩惱, 所以說 破賊故 為阿羅漢, 如偈頌 : Yasmā r āgādisankhātā sabbepi ar ayo hatā, paññāsatthena nāthena, tasmā pi ar ahaṃ mato ti. 2 5 Vi s uddh i -Ma gga.lon don : PT S. 1975,pp. 19 8-21 3; 本文以葉均 居士所翻譯的 清淨道論 為輔, 參閱覺音造 ; 葉均譯, 清淨道論, 高雄市, 正覺學會, 2000 年, pp. 196-213 38

( 我主以般若之劍, 斬殺了那稱為貪等的煩惱之賊, 所以叫他為阿羅漢 ) 2 3. 因為他以智慧來斷輪迴 ( 老死等於輻 6 ), 所以說 破輻故 為阿羅漢, 如偈頌 : Ar ā samsār acakkassa hatā ñāṇāsinā yato, lokanāt hena ten esa arahan t i pavuccat i. ( 我們的世間主, 用他的智劍, 破了輪迴車輪的輻, 所以叫他阿羅漢 ) 4. 在世間他是最勝應該供養的人, 所以說 直得受資具等故 為阿羅漢 如偈頌 : Pūjāvisesaṃ saha pacca yehi yas mā ayaṃ arahat i lokanāt ho, atthānur ūpaṃ arahan t i loke; tasmā jino ar ahat i nāmam etaṃ. ( 一切資具和其他的供養, 唯有世間主才直得領受, 阿羅漢的名義, 世間的勝利者才得相符 ) 5. 因為他遠離一切煩惱, 以智慧來斷一切煩惱, 以智慧來斷輪迴, 他是最勝應該供養的人, 所以說 不密行惡故 為阿羅漢 如偈頌 : Ār akattā hatattā ca kilesār īna so muni, hatasaṃsār acakkāro pacca yād īna cār aho; na raho karot i pāpāni, arahaṃ tena vuccat ī t i. 2 6 葉間居士, 同注 25 39

( 因為牟尼的遠離, 殺了一切煩惱的賊, 破了輪迴車輪的輻, 應受資 具等的供養, 又無秘密的行惡, 所以稱他阿羅漢 ) 2. sammāsambuddho( 等正覺者 ) 巴利 : Sa mmā sā mañ ca sabbadhammānaṃ pana Buddhattā SAMMĀSAMBUDDHO. ( p.201) 翻譯 : 由於自己正覺一切法, 故稱 等正覺者 ( p.200) 3. vijjācaraṇasampanno( 明行具足者 ) 巴利 : Vijjā hi pana car aṇena ca sampannattā VIJJĀCARAṆASAMPANNO. ( p.202) 翻譯 : 因為明與行具足, 故為明行具足者 ( p.201) 4. sugato( 善逝 ) 巴利 : So bhaṇagamanattā sundaraṃ ṭhānaṃ gatattā sammāgatattā sammā ca gadattā SUGAT O.( p. 203) 翻譯 : 善淨行故, 善妙處行故, 正行故, 正語故為 善逝 ( p.201) 5. lokavidū( 世間解 ) 巴利 : Sabbat hā pi vid ita lokattā pana LOKAVIDŪ. ( p.204) 40

翻譯 : 完全了解世間, 故為 世間解 ( p.202) 6. anuttaro( 無上士 ) 巴利 : Attanā pana guṇehi vis iṭṭhatarassa kassaci abhāvato natthi etassa uttaro t i ANUTT ARO.( p.207) 翻譯 : 因為他自己的得更無超勝之人, 故以無過於他之上者為 無上士 ( p.206) 7.purisadammasārathi( 調御丈夫 ) 巴利 : Pur isada mme sāret ī t i PURISADAMMASĀRATHI. Damet i, vinet ī ti vuttaṃ hot i.( p. 207) 翻譯 : 他能御其應調御的丈夫為 調御丈夫, 調御即調伏的意思 ( p.207) 8. satthā devamanussānaṃ( 天人師 ) 巴利 : D iṭṭhadhammikasamparāyikapar amatthehi yat hār ahaṃ anusāsat īte SATTHĀ.( p.208) 翻譯 : 以現世, 來世及第一義諦而適應的教誨, 故為 師 ( p.208) 巴利 : Devamanussānan t i devānañ ca, manussānañ ca, ukkaṭṭhapar icchedavasena bhabbapuggalapar icchedavasena c etaṃ vuttaṃ. ( p.208) 41

翻譯 : 天人 即天與人 這僅限於最超勝的諸天及最有才能的人而 說 ( p.208) 9. buddho( 佛 ) 巴利 : Yaṃ pana k iñc i atthi ñeyyaṃ 2 7 nāma, sabbass eva( Sbh sabbassa. ) Buddhattā ( p.209) vimokkhant ikaññāṇavasena BUDDHO. 翻譯 : 以他的解脫究竟智業已覺悟一切所應知的, 故為 佛 ( p.209) 10. bhagavā( 世尊 ) 巴利 : BHAGAVĀ t i idaṃ pan assa guṇavis iṭṭha[ sabba( Sbh o mit.) ] sattuttamagarugāravādhivacanaṃ. Ten āhu Porāṇā: Bhagavā t i vacanaṃ seṭṭhaṃ, Bhagavā t i vacananuttamaṃ.( Bhm vacanaṃ uttamaṃ) garugāravayutto so Bhagavā tena vuccat ī t i.( p.209) 翻譯 : 這是與德之最勝, 一切有情之最上, 尊敬之師是同義語, 所以古人說 : 世尊, 是說他最勝, 世尊, 是說他最上, 那值得尊敬的師, 才稱他世尊 ( p. 209) 以上本文所闡述世尊的名號, 即為從巴利文的內容可以知道對於 世尊名號, 有十種詮釋, 世尊即是阿羅漢 正等覺 明行足 善 逝 世間解 無上士調御丈夫 天人師 佛 世尊 2 7 PT S. foot n ot e: Bh m n e yya m. 42

二 五種伽藍族人的態度 : 首先本文要說明關於伽藍族人對世尊的種種態度, 當他 們到佛陀的處所, 而這些人可分為五種態度如下 : 2 8 1. 有些人頂禮世尊後, 便坐在一旁 2. 有些人與世尊相互問訊問候之後, 坐在一旁 3. 有些人向世尊合掌後, 坐在一旁 4. 有些人介紹姓名後, 坐在一旁 5. 有些人靜默地坐在一旁 以上五種人的態度本文可以歸納二種人類 : 一 禮敬即 1 2 3 ; 二 平常即 4 5 三 十事勿著 : 羇舍子的伽藍族人來參訪佛陀然後向佛說 : 於我們的地方 ( 羇舍子 ( K e s a p u t t a ) 的村鎮 ) 經常有很多沙門來往教導 各家都有不同的教義, 甚至只闡述 顯明自家的教義, 卻駁斥 看輕 鄙視 損傷他人的教義 所以使我們生起困惑與懷疑在他們的教義 不知道如何跟誰的教義來學習, 因此我們來請教世尊, 這一件事應該如何判斷, 那一家的教義對或者錯 佛陀聽他們說完之後就與他們說 : 伽藍族人啊! 你們當然會困惑與懷疑, 你們會生起困惑與懷疑是當然 2 8 佛光大藏經 : 以上四種致禮法, 巴利經典具載五種 :( 一 ) 敬禮世尊, 卻坐一面 ( 二 ) 問訊佛已, 卻坐一面 ( 三 ) 向世尊合掌, 卻坐一面 ( 四 ) 報已姓名, 卻坐一方 本經則無第四種 43

的 伽 藍 族 人 聽 我 說 : mā anussavena 勿 輕 信 口 耳 相 傳 mā paramparāya 勿 輕 信 代 代 傳 統 mā itikirāya 勿 輕 信 流 傳 廣 遠 m ā p i ṭ a k a s a m p a d ā n e n a 勿 輕 信 引 經 據 典 m ā takk ah etu 勿 輕 信 基 於 邏 輯 m ā na yah et u 勿 輕 信 基 於 推 理 m ā ā k ā r a p a r i v i t a k k e n a 勿 輕 信 表 面 外 觀 mā diṭṭhinijjhānakkhantiyā 勿 輕 信 合 於 已 見 bhabbarūpatāya 勿 輕 信 權 威 所 言 mā mā samaṇo no garūti 勿輕信值得尊敬沙門導師 當佛說完 十事勿著 後又說 伽藍族人啊 當你們自己了知 這些法是不善的 這 些法是有過失的 這些法是智者所譴責的 這些法當完 全受持之後 則導向無益及苦 因此 你們便應當捨棄 它 29 在本經中佛陀提 十事勿著 計有三次 此 十事勿著 也 有 出 現 在 其 他 經 典 如 B had di y as ut t am 3 0 與 Sal ha sut t am 3 1 接 下 來介紹 自依止 四 29 自依止 A N. I, p. 1 8 9 : ya d ā t u m h e K ā l ā m ā a t t a n ā va j ā n e y yā t h a i m e d h a m m ā a k u s a l ā i m e d h a m m ā s ā va j j ā i m e d h a m m ā vi ñ ñ u g a r a h i t ā ime dh ammā samattā samādinn ā a h i t ā ya d u k k h ā ya s a ṃ va t t a n t ī t i a t h a t u m h e K ā l ā m ā p a j a h e yyā t h a. 30 AN.II,p.190. 31 AN.I,p.193. 44

佛陀指導伽藍族人與其他沙們不同, 如本經中記載 : 伽藍族人啊! 當你們自己了知, 這些法是不善的, 這些法是有過失的, 這些法是智者所譴責的, 這些法當完全受持之後則導向無益及苦, 因此, 你們便應當捨棄它 根據上文的記載, 可知佛陀指導伽藍族人要清楚的了知 法 的過失 善與不善, 假若是導向無益的苦行, 則應當棄捨 五 無善法無益與善法有益 : 至於, 以上的十事勿著, 若是伽藍族人自已知道無善法 善法 ; 所謂無善法 ( 貪 瞋恚 愚癡 ) 的無益 ; 善法 ( 無貪 無瞋恚 無愚癡 ) 的有益, 內容如下 : 5. 1. 無善法 ( 貪 瞋恚 愚癡 ) 的無益 5. 1. 1. 當貪欲在人的內心中產生時 有可能犯戒 ( 1. 殺生 2. 偷盜 3. 姦淫 4. 說謊 5. 慫恿他人做無益的事 ) 生起非利益 貪是不善法的 貪是有罪的 智者所譴責 若受持圓滿後會導向無益及苦 所以貪應當捨棄 以上所指乃 惡法貪, 若是 善法貪 則可到達究竟成佛的境界 如凡夫貪求初果乃至到四果聖人的寂靜涅槃, 又四果聖人迴小向大, 轉求菩薩自利 利他的功德圓滿, 而終致究竟的佛地 45

5. 1. 2. 當瞋恚在人的內心中產生時 有可能犯戒 ( 1. 殺生 2. 偷盜 3. 姦淫 4. 說謊 5. 慫恿他人做無益的事 ) 生起非利益 瞋恚是不善法的 瞋恚是有罪的 智者所譴責 若受持圓滿後會導向無益及苦 所以瞋恚應當捨棄 5. 1. 3. 當愚癡在人的內心中產生時 有可能犯戒 ( 1. 殺生 2. 偷盜 3. 姦淫 4. 說謊 5. 慫恿他人做無益的事 ) 生起非利益 愚癡是不善法的 愚癡是有罪的 智者所譴責 若受持圓滿後會導向無益及苦 所以愚癡應當捨棄 5. 2 善法 ( 無貪 無瞋恚 無愚癡 ) 的有益 5. 2. 1. 當無貪在人的內心中產生時 不可以犯戒 ( 1. 不殺生 2. 不偷盜 3. 不姦淫 4. 不說謊 5. 勸告他人做有益的事及長久的安樂 ) 生起利益 無貪是善法的 無貪是無罪的 智者所讚嘆 若受持圓滿後則導向有益及樂 所以就應當 ( 對無貪 ) 採行而安住 5. 2. 2. 當無瞋恚在人的內心中產生時 不可以犯戒 ( 1. 不殺生 2. 不偷盜 3. 不姦淫 4. 不說謊 5. 勸告他人做有益的事及長久的安樂 ) 生起利益 無瞋恚是善法的 無瞋恚是無罪的 智者所讚嘆 若受持圓滿後則導向有益及樂 所以就應當 ( 對無瞋恚 ) 採行而安住 5. 2. 3. 當無愚癡在人的內心中產生時 不可以犯戒 ( 1. 不 殺生 2. 不偷盜 3. 不姦淫 4. 不說謊 5. 勸告他人做有益的事及長 久的安樂 ) 生起利益 無愚癡是善法的 無愚癡是無罪的 46

智者所讚嘆 若受持圓滿後則導向有益及樂 所以就應當 ( 對 無愚癡 ) 採行而安住 由此佛對伽藍族人說 : 無善法的無益, 應當捨棄 ; 善法 的有益應當採行而安住 然而佛陀以四種教導的方式, 內容 則作如下的說明 : 六 四種佛陀教導的方式 : 3 2 由以上無善法的無益與善法的有益, 本經的內容中有記 載佛陀教導伽藍族人, 而這種方式的教導, 下文將會分為四 種呈現 : 1. S a n d a s s a n ā 指導清楚 ; 如本經所載 : 伽藍族人啊! 當你們自己了知, 這些法是不善的, 這些法是有過失的, 這些法是智者所譴責的, 這些法當完全受持之後則導向無益及苦, 因此, 你們便應當捨棄它 ( 參見本論文, 頁 9 2 ) 2. S a m ā d a p a n ā 授持修行 ; 如本經所載 : 世尊能用各種不同的 方式來演說法義, 大德! 我們皈依世尊 法及僧 ( 參見本論 文, 頁 1 0 9 ) 3. S a m u t t e j a n ā 使有勇敢 ; 如本經所載 : 妙極了! 大德! 妙極 了! 大德! 就像把倒轉了的東西反正過來 ; 像為受覆蓋的東西揭開 3 2 DN. I, p. 126 47

遮掩 ; 像為迷路者指示正道 ; 像在黑暗中拿著油燈的人, 使其他有 眼睛的人, 可以看到有色 ( 參見本論文, 頁 1 0 8 ) 4. S a m p a h a ṃ s a n ā 歡喜奉行 ; 如本經所載 : 大德! 願世尊接受 我們為優婆塞, 從今天起到命終皈依 ( 參見本論文, 頁 1 0 9 ) 可知以上經中的四種方式常會出現在其它經典, 所以從 這裡可以了解佛陀是以這四種方式, 教導伽藍族人 七 聖弟子的意義 : 修四無量心 若聖弟子離貪 瞋, 有正知 有正念, 有慈相俱的心 悲 相俱的心 喜相俱的心 捨相俱的心, 而本文要說明他們如 何修四無量心 : 7. 1. 聖弟子離貪欲 離瞋恚 不愚癡, 有正知 有正念, 有慈相俱的心 充滿第一方, 第二方, 第三方與第四方都一樣, 如此, 又上下四方 充滿一切處所的一切世界 一切眾生, 與慈相俱的心 廣闊的 至大的 無量的 無恚的 無瞋的 彼聖弟子有如此無瞋心 有如此無恚心 有如此無染心 有如此清淨心 7. 2. 聖弟子離貪欲 離瞋恚 不愚癡, 有正知 有正念, 有悲相俱的心 充滿第一方, 第二方, 第三方與第四方都一樣, 如此, 又上下四方 充滿一切處所的一切世界 一切眾生, 與悲相俱的心 廣闊的 至大的 無量的 無恚的 48

無瞋的 彼聖弟子有如此無瞋心 有如此無恚心 有如此無 染心 有如此清淨心 7. 3. 聖弟子離貪欲 離瞋恚 不愚癡, 有正知 有正念, 有喜相俱的心 充滿第一方, 第二方, 第三方與第四方都一樣, 如此, 又上下四方 充滿一切處所的一切世界 一切眾生, 與喜相俱的心 廣闊的 至大的 無量的 無恚的 無瞋的 彼聖弟子有如此無瞋心 有如此無恚心 有如此無染心 有如此清淨心 7. 4. 聖弟子離貪欲 離瞋恚 不愚癡, 有正知 有正念, 有捨相俱的心 充滿第一方, 第二方, 第三方與第四方都一樣, 如此, 又上下四方 充滿一切處所的一切世界 一切眾生, 與捨相俱的心 廣闊的 至大的 無量的 無恚的 無瞋的 彼聖弟子有如此無瞋心 有如此無恚心 有如此無染心 有如此清淨心 從文中可見聖弟子離貪欲 離瞋恚 不愚癡, 有正知 有正念, 修四無量心之後, 可以獲得俱四無量心 八 聖弟子可獲得四種安穩 : 藉由佛陀的教導 : 伽藍族人, 若是聖弟子如此無瞋心 有 如此無恚心 有如此無染心 有如此清淨心, 能夠獲得四種安穩 內文如下 : 49

1. 如果有後世, 有善 惡業果報的話, 當我身體散壞死去以後, 將轉生到善趣天界 這是他在現世所獲得的第一種安穩 彼聖弟子有如此無瞋心 有如此無恚心 有如此無染心 有如此清淨心 2. 如果沒有後世, 沒有善 惡業果報的話, 我在現世無怨 無瞋 無苦得樂, 來護自己 這是他在現世所獲得的第二種安穩 彼聖弟子有如此無瞋心 有如此無恚心 有如此無染心 有如此清淨心 3. 若造惡者得惡報, 我從來沒有對任何人有惡意, 不造惡業的我怎會遭受到苦呢? 這是他在現世所獲得的第三種安穩 彼聖弟子有如此無瞋心 有如此無恚心 有如此無染心 有如此清淨心 4. 若造惡者沒有惡報, 我現在見兩邊已清淨的自己 這 是他在現世所獲得的第四種安穩 彼聖弟子有如此無瞋 心 有如此無恚心 有如此無染心 有如此清淨心 以上的四段, 可知道聖弟子獲得四種安穩 :( 1 ) 有後世, 有善惡業果報 ; 聖弟子將轉生到善趣天界 ( 2 ) 沒有後世, 沒有善惡業果報 ; 聖弟子現世無怨 無瞋 無苦得樂 ( 3 ) 造惡者得惡報 ; 聖弟子不造惡, 故不遭苦報 ( 4 ) 造惡者沒有惡報 ; 聖弟子見兩邊已清淨的自己 50

第二節相關圖像 筆者將 羈舍子經 中相關的地點由網站找出來說明如下 兩千五百年前 羈舍子經 中所提的地理位置, 是在 Kesaputta 的村鎮 ( 圖 1) 3 3 現在此地方稱為 Kesar iya 3 4 ( 克沙里雅 ) 3 5 ( 圖 2 ) 這個地方在西元八世紀, 被 Mr. K. K.Mohammad 發現 3 6 佛陀將要涅槃的前一年, 某次說法結束之後離開 Vesa li 往 Kus inar a, 有 Lichchavis 族人們追隨於其後, 但是佛陀卻勸他們不要跟著他, 可是族人們卻不聽仍繼續跟著 ( 圖 3), 於是佛陀就給一個鉢來安慰他們 ( 圖 4), 並顯神通化成一條河阻隔自己與族人們, 喝斥族人們令他們回去 現在的這一條河位在克沙里雅村, 後來阿育王在此建佛塔來紀念這件事 3 7 現在的佛塔在中世記 ( 西元 200-700) 時, 是最古老與廣大的佛 塔 ( 圖 5-12) 長 1400 英呎 高 62 英呎 3 8 如果要深入了解, 請參 閱註腳 39 3 9 3 3 3 4 同注 8 Ja gadīśva r a Pā ṇḍeya, On t he Footp ri nts of th e B uddha; J ourney of Gautama B uddha i n diff e re nt places of Nort hern India, 維吉尼亞大學, 1 9 9 6 年. p11 3 5 3 6 國立編譯館編訂著, 外國地名譯名, 臺灣商務印書館, 1997 年, p. 134 Di l i p K. Ch a kr a ba r i, Arc haeological Ge ograp hy of the Ganga Pl ain:the Lo we r and t he Middle Ganga, Or i en t L on gman.2001, p. 2 06. 3 7 3 8 Sun i t a Pa n t Ba n sa l, On t he Footst e ps of Budd ha,sm r i t i Book s. 2006, p. 67. Asi a t i c S oci et y of Ben gal, J ournal of the A si atic Society of Bengal, 牛津大學, 1864 年, p. i x f. 3 9 同注 38 另外參見 D. C. Ah i r, B uddhist Sites and Shri ne s i n India: Hi st o ry, A rt and A rc hitecture, Sr i Sa t gur u Publ i ca t i on s, 2003 年, p. 47. 51

圖 1 圖片資 \ 來源 : h t t p://www. sa t h a n im ah a pr a sh. com / 圖 2 圖片資 \ 來源 : h t t p://www. buddh a n et. n et / e-lea r n in g/pilgr i m / p_map2.h tm 52

圖 3 圖 片 資 \ 來 源 h t t p : / / w w w. e n g r. m u n. c a / ~ a s h a r a n / bi h a r / s t u p a / t a l l s t. h t m 圖 4 圖 片 資 \ 來 源 h t t p : / / w w w. e n g r. m u n. c a / ~ a s h a r a n / bi h a r / s t u p a / t a l l s t. h t m 53

圖 5 圖片資 \ 來源 : h t t p://com m on s. wi kimedia. or g/wi ki/imag e: K esa r i ya. jpg 圖 6 圖片資 \ 來源 : h t t p://www. buddh a n et. n et / e-lea r n in g/pilgr i m / pg_12.h t m 54

圖 7 圖片資 \ 來源 : h t t p://www. t r a vel bl og. or g/asi a / In dia/bi h ar / Pa t n a / bl og -20 9962. h t m l 圖 8 圖片資 \ 來源 : h t t p : / / w w w. s o l. d t i. n e. j p / ~ s h i r a k a / k e s a r i y a. h t m 55

圖 9 圖片資 \ 來源 : h t t p : / / w w w. w a n r a m t a n g. c o m / i n d e x. p h p? l a y = b o a r d s h o w & a c = w e b b o a r d _ s h o w & C a t e g o r y = w a n r a m t a n g c o m & t h i s p a g e = 1 & N o = 2 0 7 9 5 1 圖 10 圖片資 \ 來源 : h t t p : / / w w w. w a n r a m t a n g. c o m / i n d e x. p h p? l a y = b o a r d s h o w & a c = w e b b o a r d _ s h o w & C a t e g o r y = w a n r a m t a n g c o m & t h i s p a g e = 1 & N o = 2 0 7 9 5 1 56

圖 11 圖片資 \ 來源 : h t t p : / / w w w. s o l. d t i. n e. j p / ~ s h i r a k a / k e s a r i y a. h t m 圖片資 \ 來源 : 圖 12 h t t p://ar pan a -path a k. bl ogsp ot. c om / 2007/08/ wo r l ds-tallest - buddh i st -st upa.ht m l 57

第四章 十事勿著 的出現和意義的探討 第一節 十事勿著 出現在其他經典 十事 也有在其他的經典出現, 根據我的研究, 共有十六部經 : A = Bhaddiyasuttaṃ 4 0, B = Sāḷhasuttaṃ 4 1, C= Sandakasutta 4 2, D= Atthinukhopariyāyasutta 4 3, E = Saṅgāravasutta 4 4, F= Raṭṭhapālasutta 4 5, G = Bhaddiyasuttavaṇṇanā 4 6, H = Tuvaṭṭakasuttaniddeso 4 7, I = Sāriputtasuttaniddeso 4 8, J = Hemakamāṇavapucchānidesa 4 9, K= Raṭṭhapālattheragāthā 5 0, L= Mettagūmāṇavapucchānidesa 5 1, M= Dhotakamāṇavapucchānidesa 5 2, N= Pārāyanānugītigāthāniddesa 5 3,O= Suttavicayacatutthabhūmi 5 4, P= Vesantarapañha 5 5, 4 0 同注 30 另外參見 漢譯南傳大藏經, 增支部二, 冊 20: 關世謙譯, 高雄市 : 妙林出版社, 1 994 年, p. 312 4 1 4 2 4 3 4 4 4 5 4 6 同注 31,pp.193-194 Ma j jh i m a n i k ā ya : Sa n dakasutta,pt S, p. 513. Sa ṃ yuttan i kā ya : At t h i n ukh opar i yā ya sutta, PT S, p. 138. Ma j jh i m a n i k ā ya : Sa ṅgār a va sutta,pt S, p. 209. Ma j jh i m a n i k ā ya : Ra ṭ ṭ h a pālasutta,pt S, p. 54. Aṅguttar a n i kā ya a ṭ ṭ h a kathā, Bh a ddiya suttava ṇṇan ā, PT S Vol. III, p. 173. 4 7 4 8 Ma h ān i ddesa : Tuva ṭ ṭ a kasuttan i ddesa, PT S, p. 339. Ma h ān i ddesa : Sā r i puttasuttan i ddesa, PT S, p.44 5. 4 9 Cūḷan i ddesa : Hem a kamāṇava pu cch ā n i desa, PT S, p.29. 5 0 5 1 5 2 5 3 5 4 T h er a gāth ā: Ra ṭ ṭ h a pālatth eragāth ā, PT S, p.75. Cūḷan i ddesa : M et t a gūmāṇava pu c ch ā n i desa, PT S, p.14. Cūḷan i ddesa : Dh ot a kamāṇava pu c ch ā n i desa, PT S, p.19. Cūḷan i ddesa : Pā r ā ya n ā n ugītigāt hāniddesa, PT S, p.49. Peṭ a k opadesa, Suttavi ca ya ca t utth a bh ūmi : (h t t p://www. t i pitakast udies. n et / t i pitaka / 27Pe/ 4) 5 5 Mi l i n dapañh a : Vesa n t a r a pañh a, PT S. p.274. 58

同樣的, 以 1 到 10 代表 十事 :1= anussavena;2= paramparāya; 3= itikirāya; 4= piṭakasampadānena; 5= takkahetu; 6= nayahetu; 7= ākāraparivitakkena; 8= diṭṭhinijjhānakkhantiyā; 9= bhabbarūpatāya; 10= samaṇo no garūti 並不是這十六部經典都有出現這 十事, 有些經典只出現一或 二事 為了更清楚經典中所出現的次數, 見下列表格 : O= 有 ; X = 無 十事經 1 2 3 4 5 6 7 8 9 10 典 A O O O O O O O O O O B O O O O O O O O O O C O O X O X X X X X X D O X X X X X O O X X E O X X X X X X X X X F X O X X X X X X X X G O X X X X X X X X X H X O O O O O O O X X I X O O O O O O O X X J X O O O O O O O X X K X O X X X X X X X X L X O O O O O O O X X M X O O O O O O O X X N X O O O O O O O X X O X O X O X X X X X X P X O X X X X X X X X 由以上表格來看 十事 出現在其它經典, 分為七種說明如下 : 一 A 與 B, 十事 都有出現 二 C, 十事 只出現三個即 1,2,4 三 D, 十事 只出現三個即 1,7,8 四 E 與 G, 十事 只出現一個即 1 五 F, K 與 P, 十事 只出現一個即 2 六 H,I,J, L,M 與 N, 十事 只出現七個即 2,3,4,5,6,7, 8 七 O, 十事 只出現二個即 2,4 59

除了 羈舍子經 ( Kesamutti sutta) 之外還有 B 毘舍離經 (Bhaddiya sutta) 與 C 沙羅經 (Salha sutta) 也提到這 十事勿著, 但有些地方不一樣, 為了說明不一樣的地方, 以表格說明如下 : A 羈舍子經 1. 導師 ( 主成就 ) 佛陀 2. 原因 ( 信成就 ) 懷疑沙門的教義 3. 弟子 ( 眾成就 ) 羇舍子的伽藍族人 4. 時間 ( 時成就 ) 不定 5. 地點 ( 處成就 ) 羇舍子 ( Kesaputta) 的村鎮 1. 佛隨念 ; 2. 五種伽藍族人的態度 ; 3. 十事勿 著 ( 說 4 次 ) ; 4. 自依止 ; 5. 無善法無益與 6. 內容 ( 聞成就 ) 善法有益 ; 6. 四種佛陀教導的方式 ; 7. 聖弟 子的意義 : 修四無量心 ; 8. 聖弟子可獲得四 種安穩 1. 導師 ( 主成就 ) 佛陀 B 毘舍離經 2. 原因 ( 信成就 ) 外道誹謗沙門瞿曇, 以謊話讓外道的弟子來自 尊敬 3. 弟子 ( 眾成就 ) 跋提離車 4. 時間 ( 時成就 ) 不定 5. 地點 ( 處成就 ) 5 大林重閣堂 ( mahāvana kūṭāgārasā lā) 1. 十事勿著 ( 說 3 次 ); 2. 無善法 ( 貪 瞋 6. 內容 ( 聞成就 ) 癡 爭 ( sar ambho)) 無益與善 ( 無貪 無瞋 無癡 無爭 ( asar ambho ) ) 有益 5 6 泰巴漢對照南傳佛學辭曲, 曼谷 : 泰國曼谷谷莊普門報恩寺圖書館, 1978 年, p.526 60

C 沙羅經 1. 導師 ( 主成就 ) 難陀伽比丘 2 原因 ( 信成就 ) 難陀伽比丘訪毗舍佉鹿子母 3 弟子 ( 眾成就 ) 沙羅華與樓漢 ( salho and ro haṇo 5 8 ) 4 時間 ( 時成就 ) 不定 5 5 地點 ( 處成就 ) 東園鹿子母堂 9 ( pubbār āme migār amātupāsāde) 1. 十事勿著 ( 說 4 次 ) ; 2. 無善法 ( 貪 瞋 5 7 6 內容 ( 聞成就 ) 癡 ) 無益與善法 ( 無貪 無瞋 無癡 ) 有益 ; 3. 聖弟子的意義 : 修四無量心 由上述表格來看, 可明顯看出, 雖然此三部經都提到 十事勿著, 卻有些地方不一樣即數字, 可說明二種 : 1. A 羈舍子經 與 C 沙羅經 提到 十事勿著 四次, 但導師不同, A 是佛陀, C 是難陀伽比丘 2. B 毘舍離經 提到 十事勿著 三次, 導師是佛陀 第二節 十事勿著 的翻譯 第一頂以前對 十事勿著 的英文翻譯 英文譯本 : 為了方便比對, 在前譯者題編處, 有四類 : 可以別說 明如 :( A)= F. L. Woodwar d,m. A. 6 0 ;( B)= Bhikkhu Bodhi 6 1 ;( C) = Phr a Dhammap itaka( P. A. Payutto) 6 2 ;( D)= Narada Mahat her a 6 3. 5 7 印度佛教固有名詞辭典, 京都市, 法藏館, 昭和 42 年 (1909), p.772 5 8 5 9 6 0 6 1 PT S. foot n ot e: Ph., Ch S. Sāṇo 同注 28, p. 47 1 F. L. Wood wa r d, M. A., Gra dual Sayings I,PT S. Ox for d, 1989, p. 171 f. Bh i kkh u Bodh i, In t he Buddha's wo rds: A n A n t hology of Di sc our se s f rom t he Pali Canon, Wi sd om Pu bl i ca t i on s 61

( 01) mā anussavena: ( A). Be ye not mis led by report ( B). Do not go by oral tradit io n ( C). Be not led by r eport ( D).Do not accept anyt hing o n mer e hear say ( 02) mā paramparāya: ( A). Be ye not mis led tradit io n ( B). Do not go by lineage o f teaching ( C). Be not led by trad it io ns ( D). Do not accept anyt hing by mer e tradit io n ( 03) mā itikirāya: ( A). Be ye not mis led hearsay ( B). Do not go by hear say ( C). Be not led by hearsay ( D). Do not accept anyt hing o n account o f rumour s ( 04) mā piṭakasampadānena: ( A). Be not mis led by pro fic iency in the co llect io n ( B). Do not go by a co llect io n o f texts ( C). Be not led by t he authorit y o f texts ( D). Do not accept anyt hing just because it accords wit h your scr iptur es, 2005,p. 89. 6 2 Ph r a Dh a mm a pitaka ( P. A. Pa yutt o), Di c t i on ary of Buddhism, Si t a wa n, Lt d. 2002, p. 232. 6 3 Na r a da Mah a th er a, t he B uddha and Hi s Te a c hi ngs, Ja i c o P u bl i sh i n g Hous e, 2007, p. 184. 62

( 05) mā takkahetu: ( A). nor by mere logic ( B). Do not go by log ic ( C). Be not led by mere logic ( D). Do not accept anyt hing by mer e supposit io n ( 06) mā nayahetu: ( A). nor by inference ( B). Do not go by infer ent ial r eso ning ( C). Be not led by infer ence ( D). Do not accept anyt hing by mer ely infer ence ( 07) mā ākāraparivitakkena: ( A). nor after co ns ider ing r easons ( B). Do not go by reaso ned cogitat io n ( C). Be not led by consider ing appearances ( D). Do not accept anyt hing by mer e consider ing t he appear ances ( 08) mā diṭṭhinijjhānakkhantiyā: ( A). nor after reflect io n o n and appro val o f so me theory ( B). Do not go by the acceptance o f a view after po nder ing it ( C). Be not led by t he agr ee ment wit h a co nsiderd and appro ved theor y ( D). Do not accept anyt hing merely because it agree wit h yo ur preco nceived not io ns ( 09) mā bhabbarūpatāya: ( B). nor because it fits beco ming ( D). Do not go by t he seeming co mpetence o f a speaker ( F). Be not led by seeming possibilit ies ( G). Do not accept anyt hing merely because it seems acceptable 63

( 10) mā samaṇo no garūti: ( A). nor out of respect for a recluse( who ho lds it) ( B). Do not go by because o f yo u think, 'T he ascet ic is our teacher. ' ( C). Be not led by t he idea, 'T his is o ur teacher. ' ( D). Do not accept anyt hing think ing that the accet ic is r espected by us( and therefore it is r ight to accept his word) 以下以表格為了更清楚 十事勿著 的涵義, 而筆者將說明如下 : 十事 mā 譯者 A B C D Be ye not mis led by Do not go by Be not led by Do not accept anyt hing ( 1) anussavena ( 2) paramparāya A report tradit io n B oral tradit io n lineage o f teaching C report tradit io ns D on mer e hearsay by mer e tradit io n ( 3) itikirāya ( 4) piṭakasampadānena A hear say pro ficienc y in t he co llect io n B hear say a co llect io n o f texts C hear say the authorit y o f texts D on account of rumour s just because it accords wit h your scr iptures ( 5) takkahetu ( 6) nayahetu A mere lo gic inference B logic inferent ia l resoning C mere lo gic inference D by mer e supposit io n by mer ely inference ( 7) ākāraparivitakkena ( 8) diṭṭhinijjhānakkhantiyā A after co nsider ing r easo ns after reflect io n o n and approval 64

of so me theory B reasoned cogit at io n the acceptance o f a view aft er ponder ing it C consider ing appearances the agreement wit h a co nsiderd and appro ved t heory D by mer e co nsider ing the appear ances merely because it agree wit h your preco nceived not ions ( 9) bhabbarūpatāya ( 10) samaṇo no garūti A because it fit s beco ming out of r espect for a r ecluse( who ho lds it ) B the seeming co mpetence o f a speaker because o f you t hink, 'T he ascet ic is our teacher. ' C seeming possibilit ies the idea, 'T his is our teacher. ' D merely because it seems acceptable think ing that the accet ic is respected by us(and therefore it is r ight to accept his word) 由上述之表格來看, 譯者翻 十事勿著 有些地方不一樣, 可說 明十一種如下 : 1. 譯者譯 mā 的字, 可分為二種 : 一 譯者 A 與 C, 意思相同 二 譯者 B 與 D, 意思一樣 本文認同第一種翻譯, mā 這個字不應譯強調 不要 = Do not 因為佛陀的教導, 並不是控制或勉強別人而來相信, 他只是指導道理給大家聽, 信不信佛陀尊敬大眾的智慧, 所以 mā 這個字, 應該翻 勿輕信 2. 譯者譯 anussavena 的字, 可分為二種 : 一 譯者 A C 與 D, 意 思相同 二 譯者 B, 意思與其它的譯者不一樣 筆者同意第一種翻 譯, anussavena 意思的原因由 anu 隨著 + savaṇa 聽來的 3. 譯者譯 paramparāya 的字, 可分為三種 : 一 譯者 A C 與 D, 意 思相同 二 譯者 B, 意思與其它的譯者不一樣 本文認同第一種翻 譯, paramparāya 意思的原因由 para 越 後 + m+ para 越 後 + apa 事故 6 4 來的 6 4 明法比丘, ( 十項不可隨便相信的守則 ) 嘉義新雨雜誌 第 3 期 : 嘉義 65

4. 譯者譯 itikirāya 的字, 可分為二種 : 一 譯者 A B 與 C, 意思 相同 二 譯者 D, 意思與其它的譯者不一樣 筆者認同第一種翻譯, itikirāya 意思的原因由 iti 如此 + kira 傳說 + ya 6 5 來的 5. 譯者譯 piṭakasampadānena 的字, 可分為二種 : 一 譯者 B C 與 D, 意思相同 二 譯者 A, 意思與其它的譯者不一樣 本文認同第 一種翻譯, piṭakasampadānena 意思的原因由 pitaka 經典 + sampadana 移交 6 6 來的 6. 譯者譯 takkahetu 的字, 可分為二種 : 一 譯者 A B 與 C, 意思 相同 二 譯者 D, 意思與其它的譯者不一樣 筆者認同第一種翻譯, takkahetu 意思的原因由 takka 思索 + hetu 因 6 7 來的 7. 譯者譯 nayahetu 的字, 可分為二種 : 一 譯者 A C 與 D, 意思 相同 二 譯者 B, 意思與其它的譯者不一樣 本文認同第二種翻譯, nayahetu 意思的原因由 naya 方法 + hetu 因來的 8. 譯者譯 ākāraparivitakkena 的字, 可分為二種 : 一 譯者 A 與 B, 意思相同 二 譯者 C 與 D, 意思一樣 筆者認同第一種翻譯, ākāraparivitakkena 意思的原因由 akara 外表 + pari 遍 + vitakka 思索來的 6 8 9. 譯者譯 diṭṭhinijjhānakkhantiyā 的字, 可分為二種 : 一 譯者 A, 意 思相同 二 譯者 B C 與 D, 意思一樣 筆者認同第一種翻譯,, 2 0 0 3 年 6 5 6 6 6 7 6 8 同注 64 同注 64 同注 64 同注 64 66

diṭṭhinijjhānakkhantiyā 意思的原因由 ditthi 見解 + nijjhana 審察 + kkhant i 接受 6 9 來的 10. 譯者譯 bhabbarūpatāya 的字, 可分為二種 : 一 譯者 A C 與 D, 意思相同 二 譯者 B, 意思與其它的譯者不一樣 本文認同第二種翻譯, bhabbarūpatāya 意思的原因由 bhabba 可能 + rupata 行相 + ya 7 0 來的 11. 譯者譯 samaṇo no garūti 的字, 可分為二種 : 一 譯者 A, 意思與其它的譯者不一樣 二 譯者 B C 與 D, 意思相同 筆者認同第二種翻譯,samaṇo no garūti 意思的原因由 samano 沙門 + no 我們的 + garu 導師來的 第二項以前對 十事勿著 的漢文翻譯 中文譯本 : 為了方便比對, 在前譯者題編處, 有四類 : 可以別說 7 明如 :( A)= 漢譯南傳大藏經 1 7 ;( B)= 明法比丘 2 ;( C)= 黃 7 國清 3 ; ( D) = 釋全能 7 4 ( 01) mā anussavena: ( A). 勿信風說 ( B). 不要因聽聞就相信 ( C). 不因傳說而輕信 6 9 7 0 同注 64 同注 64 7 1 漢譯南傳大藏經 有二處相同翻譯 : 第 1 9 冊 2 6 9 頁, 葉慶春譯 ; 第 2 0 冊 3 1 3 頁, 關世謙譯 元亨寺妙林出版社 : 高雄, 1 9 9 3 年 7 2 7 3 同注 64 佛使比丘著, 黃國清譯, 啟開真理的智慧, 台北, 大林靜舍, 1 9 9 3 年, pp. 126-129 7 4 釋全能編, 中泰佛學常用手冊, Fa -a-ph a i LT D.: 曼谷, 1 9 8 6 年, p p. 3 7-3 9 67

( D). 不因為他人的口傳傳說, 就信以為真 ( 02) mā paramparāya: ( A). 勿信傳說 ( B). 不要因習俗傳統就相信 ( C). 不因傳統而輕信 ( D). 不因為奉行傳統, 就信以為真 ( 03) mā itikirāya: ( A). 勿信臆說 ( B). 不要因流傳的消息就相信 ( C). 不因謠言而輕信 ( D). 不因為是正在流傳的消息, 就信以為真 ( 04) mā piṭakasampadānena: ( A). 勿信與藏 經 之教 相合 之說 ( B). 不要因宗教經典就相信 ( C). 不因經典記載而輕信 ( D). 不因為是宗教經典書本, 就信以為真 ( 05) mā takkahetu: ( A). 勿信基於尋思者 ( B). 不要因合乎邏輯就相信 ( C). 不因邏輯推理而輕信 ( D). 不因為根據邏輯, 就信以為真 ( 06) mā nayahetu: ( A). 勿信基於里趣者 ( B). 不要因合乎推理就相信 ( C). 不因學說推論而輕信 68

( D). 不因為根據哲理, 就信以為真 ( 07) mā ākāraparivitakkena: ( A). 勿信熟慮於因相者 ( B). 不要因外表的觀察就相信 ( C). 不因符合常識判斷而輕信 ( D). 不因為符合常識外在推測, 就信以為真 ( 08) mā diṭṭhinijjhānakkhantiyā: ( A). 雖說是與審慮 忍許之見 相合 亦勿予信 ( B). 不要因深思熟慮就相信 ( C). 不因預設成見而輕信 ( D). 不因為符合自己的預設, 見解觀念, 就信以為真 ( 09) mā bhabbarūpatāya: ( A). 說者 雖堪能亦勿予信 ( B). 不要因似真 有可能就相信 ( C). 不因說者外表而輕信 ( D). 不因為演說者的威信, 就信以為真 ( 10) mā samaṇo no garūti: ( A). 雖說 此 沙門是我等之師, 亦勿予信之 ( B). 不要因沙門是我們的導師就相信 ( C). 不因師長所言而輕信 ( D). 不因為他是導師大師, 就信以為真 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