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Similar documents
马 克 思 主 义 公 正 观 的 基 本 向 度 及 方 法 论 原 则!! # #

何 秋 琳 张 立 春 视 觉 学 习 研 究 进 展 视 觉 注 意 视 觉 感 知


2006年顺德区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分数线

说 明 为 了 反 映 教 运 行 的 基 本 状 态, 为 校 和 院 制 定 相 关 政 策 和 进 行 教 建 设 与 改 革 提 供 据 依 据, 校 从 程 资 源 ( 开 类 别 开 量 规 模 ) 教 师 结 构 程 考 核 等 维 度, 对 2015 年 春 季 期 教 运 行 基



中 国 社 会 科 学 年 第 期 ` 1 2 ` ` ` `

模 型 假 设 假 设 假 设 假 设 假 设 假 设 模 型 建 立 与 推 导


龚 亚 夫 在 重 新 思 考 基 础 教 育 英 语 教 学 的 理 念 一 文 中 援 引 的 观 点 认 为 当 跳 出 本 族 语 主 义 的 思 维 定 式 后 需 要 重 新 思 考 许 多 相 连 带 的 问 题 比 如 许 多 发 音 的 细 微 区 别 并 不 影 响 理 解 和

¼ ½ ¾ À Á Â

( ) 信 号 与 系 统 Ⅰ 学 科 基 础 必 修 课 教 周 2016 年 06 月 13 日 (08:00-09:35) ( )

西 南 民 族 学 院 学 报 哲 学 社 会 科 学 版 第 卷 资 料 来 源 中 国 统 计 年 鉴 年 年 新 中 国 五 十 年 统 计 资 料 汇 编 中 国 人 口 统 计 年 鉴 年 数 据 资 料 来 源 中 国 统 计 年 鉴 中 国 统 计 出 版 社 年 版 资 料 来 源




( 二 ) 现 行 统 一 高 考 制 度 不 利 于 培 养 人 的 创 新 精 神,,,,,,,,,,,,, [ ],,,,,,,,,,, :, ;,,,,,,? ( 三 ) 现 行 统 一 高 考 制 度 不 利 于 全 体 学 生 都 获 得 全 面 发 展,, [ ],,,,,,,,,,,

《C语言基础入门》课程教学大纲

Microsoft Word - 文件汇编.doc

一 公 共 卫 生 硕 士 专 业 学 位 论 文 的 概 述 学 位 论 文 是 对 研 究 生 进 行 科 学 研 究 或 承 担 专 门 技 术 工 作 的 全 面 训 练, 是 培 养 研 究 生 创 新 能 力, 综 合 运 用 所 学 知 识 发 现 问 题, 分 析 问 题 和 解 决

名 称 生 命 科 学 学 院 环 境 科 学 1 生 物 学 仅 接 收 院 内 调 剂, 初 试 分 数 满 足 我 院 生 物 学 复 试 最 低 分 数 线 生 命 科 学 学 院 生 态 学 5 生 态 学 或 生 物 学 生 命 科 学 学 院

一 女 儿 国 形 象 历 史 溯 源 二 双 性 同 体 的 新 女 性

年 第 期

!!


中 国 社 会 科 学 年 第 期 历 程 第 页 以 下 只 注 页 码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年 第 期 % %! & % % % % % % &


I


<433A5C446F63756D656E E E67735C41646D696E F725CD7C0C3E65CC2DBCEC4CFB5CDB3CAB9D3C3D6B8C4CFA3A8BCF2BBAFA3A95CCAB9D3C3D6B8C4CF31302D31392E646F63>

' '



在2012年工作会议结束时的讲话


类 似 地, 又 可 定 义 变 下 限 的 定 积 分 : ( ). 与 ψ 统 称 为 变 限 积 分. f ( ) d f ( t) dt,, 注 在 变 限 积 分 (1) 与 () 中, 不 可 再 把 积 分 变 量 写 成 的 形 式 ( 例 如 ) 以 免 与 积 分 上 下 限 的

第二讲 数列

课程类 别

采 取 行 动 的 机 会 90% 开 拓 成 功 的 道 路 2

抗 日 战 争 研 究 年 第 期

Microsoft Word - 第7章 图表反转形态.doc

中 国 软 科 学 年 第 期!!!

资 料 来 源 延 边 中 级 人 民 法 院 小 野 和 子 指 出 年 实 施 婚 姻 法 后 的 年 间 中 国 有 万 人 因 婚 姻 问 题 自 杀 或 被 杀 离 婚 自 由 对 社 会 和 家 庭 稳 定 带 来 了 很 大 的 影 响 因 婚 姻 问 题 刑 事 案 件 频 发 已

国家职业标准:网络课件设计师


第2章 数据类型、常量与变量

3 复 试 如 何 准 备 4 复 试 成 绩 计 算 5 复 试 比 例 6 复 试 类 型 7 怎 么 样 面 对 各 种 复 试 04 05

一 考 纲 的 定 义 及 重 要 性 ( 一 ) 考 纲 是 什 么? 考 纲 包 括 哪 些 内 容? 第 一, 考 纲 给 出 了 考 查 范 围 这 个 考 查 范 围 不 但 包 括 具 体 的 学 科 范 围, 还 包 括 具 体 知 识 点 的 内 容, 以 及 每 个 学 科 包 含

鳥 Í «Ë 是 拧 发 条 的 意 思 拧 发 条 ¹ Í «Ë ¹

导 数 和 微 分 的 概 念 导 数 的 几 何 意 义 和 物 理 意 义 函 数 的 可 导 性 与 连 续 性 之 间 的 关 系 平 面 曲 线 的 切 线 和 法 线 导 数 和 微 分 的 四 则 运 算 基 本 初 等 函 数 的 导 数 复 合 函 数 反 函 数 隐 函 数 以


正 规 培 训 达 规 定 标 准 学 时 数, 并 取 得 结 业 证 书 二 级 可 编 程 师 ( 具 备 以 下 条 件 之 一 者 ) (1) 连 续 从 事 本 职 业 工 作 13 年 以 上 (2) 取 得 本 职 业 三 级 职 业 资 格 证 书 后, 连 续 从 事 本 职 业



思 想 政 治 理 论 经 核 查 无 误 思 想 政 治 理 论 经 核 查 无 误 思 想 政 治 理 论 经 核 查 无 误 思 想

学年秋季学期计划课程开课任务书

untitled

02 软 件 工 程 技 术 一 3301 数 学 一 4861 数 据 结 构 面 向 对 象 技 术 计 算 机 组 成 原 理 03 软 件 工 程 管 理 04 软 件 服 务 工 程 或 862 软 件 工 程 软 件 工 程 10 不 多 于 1 人 01 软 件 工 程

<4D F736F F D20BFC9B1E0B3CCD0F2BFD8D6C6CFB5CDB3C9E8BCC6CAA6B9FABCD2D6B0D2B5B1EAD7BC2E646F63>

行政管理学考试题库

教 学 大 纲 内 容 本 课 程 主 要 是 对 学 生 进 行 马 克 思 主 义 基 本 理 论 的 教 育, 帮 助 学 生 掌 握 马 克 思 主 义 的 世 界 观 和 方 法 论, 树 立 马 克 思 主 义 的 人 生 观 和 价 值 观, 学 会 运 用 马 克 思 主 义 世 界

,,,,, ;,,,,, :, ;,,, ;, ;, (PowerShift),,,,,,,, [ ],,, ( ) 资 料 来 源 : 中 国 现 代 化 战 略 研 究 课 题 组 中 国 科 学 院 中 国 现 代 化 研 究 中 心 编 : 中 国 现 代 化 报 告 : 经 济 现 代 化

春 天 来 了 静 悄 悄 的 没 有 鸟 语 没 有 花 香 到 处 死 一 样 的 沉 寂 雷 切 尔 卡 森

!!!!!

果 你 有 一 双 能 够 看 到 X 射 线 如 甚 至 伽 玛 射 线 的 眼 睛, 宇 宙 看 起 来 会 是 什 么 样? 你 一 定 会 为 看 到 宇 宙 中 不 断 发 生 的 最 最 激 烈 的 事 件 而 惊 叹 不 已! 但 事 实 上, 要 想 探 测 到 波 长 这 样 短

º» ¼




关于印发《贵州省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实施意见》的通知

公 开 刊 物 须 有 国 内 统 一 刊 (CN), 发 表 文 章 的 刊 物 需 要 在 国 家 新 闻 出 版 广 电 总 局 ( 办 事 服 务 便 民 查 询 新 闻 出 版 机 构 查 询 ) 上 能 够 查 到 刊 凡 在 有 中 国 标 准 书 公 开

修改版-操作手册.doc

<4D F736F F D C3E6CFF2B6D4CFF3A3A8B5DAC8FDD5C220C0E0CCD8D0D4A3A92E646F63>


一 六 年 级 下 册 教 科 书 总 体 说 明 ( 一 ) 教 学 内 容 本 册 教 科 书 一 共 安 排 了 5 个 教 学 单 元, 其 中 前 4 个 单 元 为 新 知 识, 第 五 单 元 是 对 整 个 小 学 阶 段 所 学 数 学 知 识 系 统 的 整 理 和 复 习

三武一宗灭佛研究

# 抗 日 战 争 研 究 年 第 期, 胊 县 多, # # # # # # # # # # # # # # # # # # # # #

际 联 考 的 非 美 术 类 本 科, 提 前 批 本 科 体 育 类 第 一 批 第 二 批 第 三 批 的 理 工 类 和 文 史 类 本 科 平 行 志 愿, 考 生 可 以 填 报 6 所 院 校 志 愿 符 合 贫 困 地 区 专 项 计 划 和 农 村 考 生 专 项 计 划 报 考

国债回购交易业务指引


Template BR_Rec_2005.dot

广东培正学院关于编制2012本科插班生入学考试

基 于 实 践 的 地 方 艾 滋 病 立 法 研 究

第二部分 阅读理解(Part II Reabing Comprehension)

<4D F736F F D20A1B6C8DAD7CAC8DAC8AFBDBBD2D7CAB5CAA9CFB8D4F2A1B7D0DEB6A9BDE2B6C1A3A8C8DAD7CAC8DAC8AFD7A8C0B8A3A92E646F63>

书面申请


002 电 子 科 学 与 工 程 学 院 拟 招 生 150 人 联 系 人 : 周 老 师, 电 话 物 理 电 子 学 电 路 分 析 电 磁 场 理 论 01 电 磁 物 理 与 微 波 电 子 学 02 光 子 学 与 光 电 技 术 03 微 纳

用节点法和网孔法进行电路分析

工 程 勘 察 资 质 标 准 根 据 建 设 工 程 勘 察 设 计 管 理 条 例 和 建 设 工 程 勘 察 设 计 资 质 管 理 规 定, 制 定 本 标 准 一 总 则 ( 一 ) 本 标 准 包 括 工 程 勘 察 相 应 专 业 类 型 主 要 专 业 技 术 人 员 配 备 技 术

小 学 语 文 是 小 学 语 文 是 小 学 语 文 是 小 学 语 文

外语

二 导 心 教 学 法 的 基 本 形 式

第 一 节 宴 会 知 识 概 述 一 宴 会 基 础 知 识 ( 一 ) 宴 会 的 含 义 1. 2

全国教师资格认定管理信息系统

第 期 王 日 根 徐 士 林 与 清 初 福 建 汀 漳 道 的 社 会 治 理

Transcription:

向未来敞开的哲学:德里达与尼采 李永毅 [ 摘要] 德里达和尼采批判西方主流哲学的一个关键原因是ꎬ传统的上帝 逻各斯 绝对精神等概念都代表了决 定论和目的论的宇宙观ꎬ没有给时间性和历史性留出空间ꎬ从而也就扼杀了未来ꎮ 按照他们的理解ꎬ文本 主 体 伦理 教育和传统本身都是向未来敞开的ꎬ不可能也不应该禁锢于一个预设的框架中ꎮ 哲学需要承担起重 估一切价值的责任ꎬ开辟更广阔的思想空间ꎮ [ 关键词] 未来性ꎻ主体ꎻ他人ꎻ超人ꎻ弥赛亚精神 中图分类号:B5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 3926(2016)09 0044 07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 德里达与欧洲思想经典对话研究 (11XWW007) 阶段性成果ꎮ 作者简介:李永毅(1975 )ꎬ男ꎬ重庆开县人ꎬ重庆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ꎬ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古罗马文学和西方文论ꎮ 重庆 401331 从 20 世纪 60 年代解构主义诞生开始ꎬ德里 常常是漂泊的主体 [3] ( P. 296 297) ꎮ 文本的漂泊不仅 晤士报» 的盖棺定论是: 他继承了尼采尚未完成 未来的阐释史ꎮ 谁也无法知道它会落入怎样的读 达的名字就和尼采绑在了一起ꎮ 他去世之日ꎬ«泰 [1] ( P. 126) 因为它没有可靠的源头ꎬ更因为无人能够确定它 新实 者之手ꎬ会被怎样误读 曲解 据为己有ꎮ 所以德 用主义的代表人物理查德 罗蒂把德里达 海德 里达把文本比作孤儿ꎬ在世界流浪ꎬ准备让任何人 格尔和福柯称为 新尼采主义哲学家 [2] ( P. 36) ꎮ 学 收养ꎮ 术界的普遍共识是ꎬ德里达延续了尼采的思想路 文本的漂泊有两种ꎬ一种是先验的 无可摆脱 线ꎬ致力于摆脱以自我在场 一元中心和二元对立 的命运ꎬ一 种 是 面 对 此 种 命 运 做 出 的 主 动 选 择ꎮ 为基础的逻各斯中心主义ꎮ 然而ꎬ这样的结论只 文本从诞生时起ꎬ便只能漂泊ꎬ它的意义必须等待 概括了德里达和尼采向后看的一面ꎬ即他们与形 读者来完成ꎬ就像未经演奏的曲谱只是音乐的幽 而上学传统的关系ꎬ却未能揭示出他们向前看的 灵而已ꎻ不 仅 如 此ꎬ 任 何 读 者 都 无 法 终 结 这 一 进 一面或者两人哲学的未来性ꎮ 德里达和尼采批判 程ꎬ因为永远还有下一位读者 未来的读者ꎮ 正是 西方主流哲学的一个关键原因是ꎬ传统的上帝 逻 在这个意义上ꎬ德里达声称序言都是虚妄的ꎬ它用 各斯 绝对精神之类的概念都体现出自我实现的 虚拟的将来时宣告 已经写完的东西表达了什么 的拆毁客观真理和传统道德的大业ꎮ 决定论和目的论的宇宙观ꎬ它们没有给时间性和 历史性留出空间ꎬ从而也就扼杀了未来ꎮ 按照他 观念或意义 ꎬ然而这是不可能做到的 [4] ( P. 7) ꎮ 尼 采也看到了类似的困境: 每次为着某种目的而做 们的理解ꎬ文本 主体 伦理 政治和传统本身都是 某事ꎬ结果总是另一种彻底不同的东西ꎮ [5] ( P. xxiii) 向未来敞开的ꎬ不可能也不应该禁锢于一个预设 将来的 他性 让现在的一切策划都无法抵达预期 的框架中ꎬ只有在敞开的未来里ꎬ在不可知的风险 的终点ꎮ 德里达以尼采的一个简单句子 我忘了 与机遇里ꎬ在没有终极保证的决定和没有真正先 例的责任里ꎬ人类的自由和尊严才能呈现ꎮ 一 漂泊的文本与阐释的危险 漂泊 是德里达钟爱的意象ꎬ在他笔下ꎬ文本 带伞 为例ꎬ说明了文本的漂泊特性 [6] ( P. 34) ꎮ 从一 个角度看ꎬ这句话的语义足够清晰ꎬ我们无需判断 历史语境便可理解ꎬ但从另一角度看ꎬ我们中的任 何人都无法确切地知道尼采说出此话时的意图ꎬ 所以从一开始ꎬ它就已经失去源头ꎮ 话一出口ꎬ字

哲学 宗教 45 一下笔ꎬ语言与在场的意向性之间的联系就被斩 断了ꎬ它只能在无数陌生的听者和读者中漂泊ꎬ每 structure) 决定的ꎮ 文本是向一个未知的将来读者 群发声ꎬ这意味着它可能被完全不可预料的用途 一次解释形成的意义都只是它的临时落脚点ꎮ 在 所控制ꎬ但这种历史的风险却又是内蕴于它本身 这样的背景下ꎬ意义的阐释只是假冒与他人对话 的 [7] ( P. 62) ꎮ 和广泛流传的误解相反ꎬ 解构主义并 的自我独白ꎮ 不认为作者可以逃脱对文本的责任ꎮ 但文本的漂泊还可以是一种积极的姿态ꎮ 在 德里达关心的问题是:究竟是尼采文本中的 德里达看来ꎬ漂泊意味着没有安排的行程ꎬ没有预 哪些元素创造了这样自相矛盾的阐释史? 或者用 定的目的地ꎬ意味着选择不确定性的丰富ꎬ摒弃确 更具普遍性的方式来发问:一旦某个文本成为多 定性的贫穷ꎮ 尼采的价值在于ꎬ它解开了形而上 种解读争夺的对象ꎬ作者的名字 意图 修辞策略 学之缆ꎬ给了我们漂泊的自由ꎮ 他的哲学文本本 和风格还剩下什么ꎬ还有多大权威? 他没有给出 身就体现出 未来性 ꎮ 尼采经常感慨自己的作品 不合时宜 ꎬ认为在他的时代找不到合适的读者ꎬ 只能寄望于一个不确定的未来 [7] ( P. 61) ꎮ 他所理解 明确的答案ꎬ只是猜测或许存在某种强大的机制ꎬ 能够同时统御两种相反力量的运动ꎬ能够在意义 决定论和语言的自由嬉戏之间实现某种平衡ꎬ这 的哲学思辨与黑格尔等人大不相同ꎬ后者的目标 种机制一定不是单纯语言的 历史的 政治的 经 是把过去和未来的所有偶然性都消弭在一个被自 济的 意识形态的或者心理的 [8] ( P. 29) ꎮ 但即使存 我在场的意义所统治的秩序里ꎬ而尼采的思辨却 在这种机制ꎬ它也只能为文本的解读划出一个浮 是一种未完成的猜测ꎬ一种依靠理性却不以理性 动的 相对稳定的边界ꎬ因为机制本身也在时间中 自居的反观ꎮ 不断演化ꎮ 漂泊的文本是面向未来而生的ꎬ它的 然而ꎬ漂泊也意味着失去安全路线的保护ꎬ将 自己暴露在不可控制的危险中ꎮ 对读者而言ꎬ危 险在于ꎬ漂泊本身是否会成为一种目的ꎬ阅读是否 会成为完全迷失在语言旷野上的随机游戏? 而对 作者而言ꎬ意义因为文本的漂泊而增殖固然令人 欣喜ꎬ但意义无限扩散的恐惧也如影随形ꎮ 谁会 希望自己的文本进入可憎的死地呢? 漂泊永远有 可能到达自己不想到达的地方ꎮ 德里达格外关注 尼采著作的阐释史ꎬ便是因为尼采遭受了被纳粹 意识形态挪用的厄运ꎮ 意义永远无法完成ꎮ 我们可以为它提供驿站ꎬ却 不能为它筑一个家ꎬ因为家就是牢狱ꎮ 二 多元的主体与多重的声音 传统的 捍 卫 者 常 给 尼 采 和 德 里 达 等 人 贴 上 反人文主义 的标签ꎬ其中最重要的指控便是他 们拆毁了哲学的根基 主体ꎬ使得自由和责任 失去了依凭ꎬ从而威胁到现代文明社会的基本架 构 [9] ( P. xvi) ꎮ 德里达针锋相对地指出ꎬ尼采绝非一 位虚无主义者ꎬ他和继承其衣钵的后结构主义者 如果认定纳粹宣传机器的解读代表了尼采文 从来都没有终结主体这个概念ꎬ而只是把它置于 本的真意ꎬ显然过于武断ꎬ而且反对者的声音更为 复杂的文化历史语境中考察ꎬ理解其生成的机制ꎮ 强大ꎬ论证也更为充分ꎮ 这些尼采的辩护者声称 他们才掌握了作者思想的句法 精微之处和悖论 式的反转ꎮ 德里达认为ꎬ尼采无需为后来的曲解 他相信ꎬ 在经验和哲学 科学话语的某个层面ꎬ 我们不可能放弃主体概念ꎮ 问题在于ꎬ理解它从 何而来ꎬ如何发生作用ꎮ [10] ( P. 271) 承担直接责任ꎬ这是毫无疑问的ꎬ然而我们也不应 尼采曾经如此自问: 单一主体的预设或许是 相信这些曲解与尼采的真实思想毫无瓜葛ꎮ 虽然 不必要的? 或许同样可以设想一种多元的主体ꎬ 没有任何东西能够保证所谓的原初意义从一个语 它各部分的相互作用和相互斗争构成了我们的思 境传递到另一个语境ꎬ但简单地用语言自由嬉戏 想和意识整体的基础? 就像某种多个 细胞 的贵 的说法作为遁词也是苍白的ꎬ尤其当尼采之名与 族统治? 当然ꎬ执政的贵族地位平等ꎬ联合执政ꎬ 纳粹反人类的罪行联系在一起的时候ꎮ 因为两种 一起理解发号施令的艺术ꎮ 我的假设:主体是多 截然相反 水火不容的解读都在 白纸黑字 中找 元的ꎮ [11] ( P. 270) 他质疑的是以自我同一 自我邻近 到了证据ꎮ 作者永远无法撇清与后世阐释史的关 和自我拥有为特征的传统主体概念 [12] ( P. 412) ꎮ 贵 系ꎬ 这 是 由 文 本 的 终 点 式 结 构 ( destinational 族统治 ( aristocracy) 的隐喻意味深长ꎬ因为形而

46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 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 年第9 期 上学习惯于把主体比作以理性为合法性源头的具 本ꎮ [14] ( P. 63) 这意味着我们应该学会倾听内心的多 备绝对权力的君王ꎬ这种主体拥有独立的自由意 重声音ꎬ理解主体内部的异质性ꎬ而不再追求虚妄 志 清晰的自我意识和完全支配行动的权力ꎮ 的自我同一ꎮ 不仅如此ꎬ认识到自我的多元性也 德里达喜欢从作者( author) 的概念入手分析 是尊重其他主体的多元性的前提ꎬ从而获得对自 主体的虚构性ꎬ也呼应了主体的政治学色彩ꎬ因为 由和责任的新理解ꎮ 所以ꎬ质疑传统的主体概念 作者 一词同时与 权威 ( authority) 和 专制 不是简单地反对人文主义ꎬ更不是虚无主义ꎮ 尼 写自己时ꎬ他其实是在为别人写自己 只不过 演化的结构ꎮ ( authoritarianism) 相关ꎮ 他说ꎬ 当尼采为自己而 这位别人把签名还给了他ꎮ 他与自己的任何关系 都要绕到这个第三方 当他为自己写自己时ꎬ 采和德里达倡导的主体是一个开放的 在互动中 三 债 宽恕与伦理学的革新 尼采和德里达哲学的核心都是伦理学ꎬ这一 他自己并 不 直 接 呈 现 在 他 面 前 从 这 个 角 度 说ꎬ我写给别人的信和写给自己的信没有区别ꎬ根 点并不令人惊讶ꎮ 因为西方哲学的主要开创者柏 本的发送机制是一样的ꎮ [8] ( P. 88 89) 作者的权威之 拉图已经把伦理学置于哲学的中心ꎬ追求以真理 所以值得怀疑ꎬ是因为作者本身就是一个虚构的 为基础的德性生活ꎬ基督教神学也可理解为一套 概念ꎬ它只是对一种功能的方便称呼ꎬ并不存在一 伦理的形而上阐释ꎮ 尼采和德里达作为西方传统 个与之对应的同质性整体ꎮ 写作的过程既是作为 的主要批 评 者ꎬ 自 然 会 对 伦 理 学 予 以 特 别 关 注ꎮ 作者写的过程ꎬ也是作为读者读的过程ꎬ没有这种 身份的分裂和反观ꎬ写作就无法进行ꎬ意义就是在 前者的 «超 越 善 恶: 未 来 哲 学 的 序 曲» ( Beyond Good and Evil: Prelude to a Philosophy of the Fu 读和写互动过程中的不断推迟 永远不能到达的 ture) 鲜明地体现了反传统伦理学的立场和面向未 第三方ꎮ 正如梅洛 庞蒂所说: 作者的思想并不 来的姿态ꎬ后者在 1980 年以后的多数著作都是直 接探讨伦理议题的ꎬ并且勾勒出了一种突破主体 建构的语言 ꎬ 我自己的话使我惊讶ꎬ 教会我思 框架的 他者伦理 ꎮ 能从外部控制语言ꎻ作者自己就是一种新的 自我 想 ꎮ[13] ( P. 8 9) 主体的 自 我 认 识 和 自 我 建 构 过 程 与 写 作 一 样ꎬ也需要角色的分裂和客体化ꎬ只有把自我的某 部分变为客体ꎬ自我的另一部分才能行使审查的 功能ꎬ而这些所谓的部分之间并没有明确的边界ꎮ 当我们把历史和文化因素引入这个抽象的主体概 念ꎬ主体的多元性就更一目了然了ꎮ 德里达指出ꎬ 传统人文主义的最大缺陷就是没有给人这个主体 任何严格的定义ꎬ仿佛他 没有源头ꎬ没有历史 文 化或语言的局限 [14] ( P. 137) ꎮ 这个假定的统一自我 (unitary ego)已经受到多重挑战ꎬ精神分析学的无 意识理论 量子力学的测不准原理 结构主义符号 在«道德谱系学» ( On the Genealogy of Morals) 中ꎬ尼采深刻剖析了传统伦理学的心理基础ꎬ尤其 是债( debt) 的概念在道德体系中的塑造作用ꎮ 他 的结论是ꎬ债和与之相应的负罪感( guilt) 深植于 人们的道德意识中ꎬ基督教教义和其他形形色色 的禁欲主义都是这种内部机制运行的结果ꎬ他把 该机制称为 道德化 ( moralization) ꎮ 他指出ꎬ道 德病理学分为两个方面ꎬ一是人的动物本能内化 所产 生 的 良 心 不 安 ꎬ 一 是 对 神 的 亏 欠 感 [16] ( P. 455) ꎮ 当人 被囚禁在社会与和平的高墙 内 ꎬ就必定会患上 良心不安 的重症ꎬ这是因为 原本无所谓道德的一切自然本能在社会状态下失 学从不同的角度支持了尼采和德里达废黜主体王 去了发泄口ꎬ只能内转ꎬ施加到自己身上ꎮ 在早期 权的努力ꎮ 但他们试图推翻的只是僭越绝对主体 人类社会中ꎬ如果欠债者不能按时还债ꎬ放债者可 性王座的主体ꎬ作为功能的主体依然存在: 主体只 以任意处 罚 欠 债 者ꎬ 在 施 罚 的 过 程 中ꎬ 他 享 受 了 是一个寓言而已 但是聚焦于这个寓言所预设 的那些声音要素和传统的虚构要素ꎬ并不意味着不 再严肃地谈论它(主体就是严肃性本身)ꎮ [15](P. 264) 尼采之后ꎬ应该如何讨论主体? 德里达的观 点是: 我 们 必 须 同 时 说 多 种 语 言ꎬ 生 产 多 个 文 主人的权利 [17] ( P. 65) ꎮ 后来惩罚权逐渐转给了 法律和政治机构ꎬ这套统治机器的作用便是抑制 古老的自由本能ꎮ 在它的重压下ꎬ 敌意 残忍以 及通过迫害 攻击 改变和毁灭获得的快乐 这 一切所针对的都是拥有这些本能的人:这就是 良

哲学 宗教 47 心不安 症的起源ꎮ [17] ( P. 84 85) 良心不安 是已经 等价交换ꎮ 更重要的是ꎬ他认为这种一定要为某 德 公理 都遵循了 欠债还钱 的契约模式ꎬ比如 识不到它的暴君式的力量ꎮ 纯粹的无条件的宽 驯化 的人的典型道德心理ꎮ 人类社会的诸多道 种东西找到意义的冲动如同强迫症ꎬ我们常常意 杀人偿命 言出必行等等ꎮ 恕ꎬ若要有其意义ꎬ就必须没有 意义 ꎬ没有确定 尼采相信ꎬ一种特别的 良心不安 直接导致 性ꎬ甚至不可解ꎮ [18] ( P. 45) 了宗教的产生ꎮ 原始部落社会成员往往对祖先 德里达和尼采一样ꎬ都反对基督教的道德化ꎬ 尤其是部落创建者负有沉重的心理债务ꎮ 因为他 但他的理由是ꎬ基督教神学和伦理学不应该强行 们认为ꎬ没有祖先的成就和牺牲ꎬ便没有他们的今 赋予无条件宽恕一种可解的意义ꎮ 和尼采不同ꎬ 天ꎬ所以后代必须用祭祀和别的形式 补偿 祖先ꎮ 德里达并不认为宽恕的荒诞性( absurdity) 是一个 这种负罪感不断放大ꎬ祖先的形象就变成了神ꎬ最 终成为基督教信仰中的至高上帝ꎬ全人类的终极 债主 [17] ( P. 90) ꎮ 基督教把 良心不安 和 对神的负 问题ꎬ荒诞无需否定ꎬ而是合理的选项ꎮ 在人类的 体验中ꎬ真正的宽恕必定是荒诞的ꎮ 债权人无条 件免除债务ꎬ或者受害者无条件地得到宽恕ꎬ并非 罪感 融合起来ꎬ形成了后来西方的主流伦理ꎮ 最 只能通过尼采所说的道德化才可以被人把握ꎬ也 大的 债 主 做 出 了 最 惊 人 的 举 动ꎬ 他 为 了 对 人 不应该因为其荒诞而被否定ꎮ 伦理学的革新需要 类 欠债者 的爱ꎬ 牺牲了自己的儿子来还 债 [17] ( P. 92) ꎮ 耶稣受难挑战了人类的道德体系ꎬ因 跳出债的窠臼ꎬ跳出欠债还钱 奖善罚恶的等价交 换体系ꎬ像尼采倡导的那样ꎬ在理性反观的基础上 为它看起来完全不可能ꎮ 面对这个不可思议的事 重估一切价值ꎬ像德里达呼吁的那样ꎬ追求无条件 件ꎬ似乎只有两种反应ꎬ一是否定债的概念ꎬ二是 宽恕所代表的道德自觉ꎮ 否定上帝ꎬ前者违反人的基本信念ꎬ后者亵渎对神 的信仰ꎮ 迫不得已ꎬ人只能通过特别的解释 尼采所说的道德化 把这个难以消化的事件转 四 学术 现实与教育的使命 自康德以来ꎬ现代大学一直奉学术自由为圭 化成一笔不可偿还的债ꎬ转化成人永远无法报答 臬ꎬ标榜客观中立 严格遵循理性引导 不被现实 上帝恩典的意识ꎮ 利益纠缠的研究ꎮ 但在尼采和德里达看来ꎬ实情 通过研究道德谱系ꎬ尼采揭示了传统伦理的 并非如此ꎬ大学的学术研究并非追求客观知识ꎬ而 心理基础ꎬ让它失去了宗教的神圣光环和哲学的 是以或隐或显的方式为权力和利益集团服务ꎬ至 理性权威ꎮ 在他看来ꎬ新的伦理学应当摆脱这种 少受到了权力的干预和限制ꎮ 他们认为ꎬ矫正的 不堪忍受的心理重负ꎬ在传统的 善 与 恶 之外 办法不是遁入象牙塔ꎬ遁入想象的真空ꎬ而是承认 寻找新的坐标ꎮ 如果说尼采主要是从债务人的角 学术与现实的密切联系ꎬ勇敢地承担起影响社会 度来审视债的伦理含义ꎬ那么德里达则主要是从 的使命ꎮ 债权人的角度来考虑宽恕蕴含的悖论ꎮ 像上帝那样的无条件宽恕是否可能? 德里达 的答案令人惊讶:它是不可能的ꎬ却是应当的ꎮ 若 要成为未来伦理学的基础ꎬ宽恕就必须是纯粹的ꎬ 无条件的ꎮ 通常意义上的宽恕在德里达看来不是 宽恕ꎬ因为它和债的概念一样ꎬ是建立在 交换的 条件逻辑 或者说 相互逻辑 基础上的ꎬ真正的宽 在«论我国教育机构的未来» ( On The Future of our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 一文中ꎬ尼采严厉 抨击了康德所代表的启蒙运动的观点ꎬ指出现代 大学并不是建立在理性原则的基础上ꎮ 它只是国 家的一个工具ꎬ高贵的超脱( disinterest) 是一套说 辞ꎬ掩盖了政治权力的秘密运作ꎮ 学术自由 的 神话尤其害人ꎬ维系着这个神话的教师和学生循 恕 只宽恕不能宽恕的事 ꎬ 如果有宽恕的话ꎬ它 规蹈矩地扮演着 驯服盲从的公务员 的角色ꎮ 学 身 ꎮ 只存在于不可宽恕的地方 ꎬ宽恕就是 不可能本 术自由的信念背后是康德的意志自我统治 自我 他强调无条件的宽恕ꎬ是担心宽恕堕 立法的伦理学幻觉ꎮ 他们深信自己的行动和欲望 落为一种 如果你 我就 的算计ꎬ一种 宽恕经 源于某种道德法则( 所谓 无条件律令 ) ꎬ其源头 [18] ( P. 33) 济学 ꎮ 虽然这种有条件的宽恕可能实现诸如和 解 救赎 悔罪之类的意义ꎬ但它更可能被扭曲为 在内心深处的最高良知ꎬ却没意识到它们其实被 外部的因素控制ꎮ 这种幻觉在大学集中体现为一

48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 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 年第9 期 种毫无抵抗的自由主义的共识ꎮ 尼采认为ꎬ政府 有这些都使得教育无法实现它的使命ꎮ 德里达认 对大学显得越是宽松放任ꎬ隐藏的压制越是激烈 为ꎬ大学教育 尤其是作为各学科之宗的哲学负有 执拗ꎬ康德所激赏的 纯粹知识 恰恰是驯服的教 提出与当代现实密切相关的新问题的重要责任ꎬ 师受到政府奖掖的原因ꎬ因为它不会威胁到现存 责任首先意味着积极回应ꎬ意味着对不同的时代 ꎮ 自由主义教育的另一个危 不同的处境做出有针对性的思考ꎮ 只有承担起这 险是用一系列普适的规范束缚了人的思维ꎬ一切不 样的责任ꎬ学术才不会沉沦为纯技术研究的附庸ꎮ 适应这套话语的因素都被边缘化了ꎬ让人失去了选 为此目的ꎬ大学不仅需要更多的跨学科活动ꎬ更需 择的勇气ꎮ 面对这样的现实ꎬ尼采心目中的新哲学 要学科内部的深刻转变ꎬ让新的研究对象 新的想 家需要扮演文化医生的角色ꎬ破除宗教和科学领域 法( 尤其传统上不被大学容纳的想法) 源源不断地 的一切教条主义ꎬ不仅要批判理性自治的主体幻 涌入ꎮ 研究不应仅是 以终端目的为导向 ꎬ而应 秩序的根基 [7] ( P. 67 68) 象ꎬ还要为道德重建开辟道路ꎬ积极应对虚无主义 的挑战ꎮ 在此过程中ꎬ哲学应当承担教育法庭的责 任ꎬ教育应当以摧毁尼采所称的 盲目的世俗主义 (blind secularism)为己任 [19](P. 192 193) ꎮ 德里达延续了尼采对现代大学和康德教育遗 产的批判ꎮ 康德的问题在于 他试图从大学的外 部关闭其内部边界 [20] ( P. 38) ꎬ现代大学所依凭的理 性原则本 身 就 是 不 理 性 的ꎬ 从 未 被 真 正 检 视 过ꎬ 一个创立事件的意义仅仅在它所创立的逻辑范 围内是无法被理解的 [21] ( P. 109) ꎮ 现代大学极少意 注重 根 本 和 基 础 [21] ( P. 146 150) ꎮ 作 为 一 种 尝 试ꎬ德里达和同道在 1983 年创办了 国际哲学学 院 ( Collège international de philosophie) ꎮ 在这个 类似开放大学的机构里ꎬ他们 试图把哲学当作严 格的学科来讲授 ꎬ同时 也尽力去发现在其他大 学还没有被当作哲学问题接受的新问题 ꎮ 按照 德里达的说法ꎬ 这不是简单的跨学科研究ꎬ因为跨 学科研究的前提是 你 已 经 预 先 界 定 了 学 科 的 范 围 ꎬ 如果你发现一个新问题ꎬ它到目前为止一直 没有进入学术讨论的资格ꎬ那么你就必须发明一种 识到自己是一套生产知识 真理和理性的体制ꎬ作 新的研究类型ꎬ一种新的学科ꎮ 国际哲学学院特别 为体制它必然会有多种局限ꎬ它也极少意识到自 重视这种未被其他机构认可的问题ꎮ [24](P. 7 8) 己所传播的主要是西方哲学所特有的知识和理性 尼采和德里达都希望教育摆脱形而上学传统 形式ꎬ 而 先 入 为 主 地 封 杀 了 其 他 的 求 知 体 的桎梏ꎬ向更广阔的思想空间敞开ꎮ 德里达关于 系 [22] ( P. 299) ꎮ 他还从微观的角度破除了一个广为 未来哲学的宣言概括了这样的立场: 无论什么东 流传的迷信:在被 实用 研究重重包围的今天ꎬ哲 西ꎬ如果它阻止哲学以一种不受原则限制的方式 学等人文学科仍然坚守着一片康德式的纯粹研究 向新话题敞开自身ꎬ阻止它记起它早已存在于那 的净土ꎮ 他用一个强有力的例子说明ꎬ实用的技 些没人愿意承认其存在的地方ꎬ我们都坚决地反 术学科和 高级的人文研究 无法如此区分ꎬ而且 对ꎮ [21] ( P. 170) 同样受到政治的操控ꎮ 美国国防部在评估现阶段 的核战略讹诈时ꎬ召集了符号学家 修辞学家 语 言行为理论家和其他领域的人文学者 [23] ( P. 22) ꎮ 武 五 超人 他人与思想的未来 如何面对人类的思想遗产是尼采和德里达共 器技术的任何新进展都伴随着威慑战略的调整ꎮ 同关心的问题ꎮ 在他们看来ꎬ继承即选择ꎮ 如果 此时的决定不仅基于手段与目的的 理性 算计ꎬ 不能跳出遗产所设定的思维框架ꎬ所谓继承便只 还要充分考虑敌方的心理感受ꎬ这就越出了逻辑 是机械的延续ꎬ失去了继承之名ꎮ 如德里达所说ꎬ 的预测能力ꎬ进入修辞( 劝服手段) 的范围了ꎮ 政 继承者需要履行双重使命ꎬ既要了解和肯定 在我 治自然会寻求这些 超脱 学科的服务ꎮ 们之前 发生的一切ꎬ在我们尚未选择之前已经递 德里达看到ꎬ在全球化的今天ꎬ大学教育所面 临的 禁止的力量 极其复杂ꎬ它不仅包括国家权 力或其他来自法律的阻碍ꎬ而且还涉及教育领域 内部的困难( 比如缺乏研究经费) 媒体和出版产 业以及各门学科维护自身 疆界 的保守倾向ꎮ 所 到手中的一切ꎬ又要尽我们所能自由地选择我们 认定有价值的部分 [25] ( P. 3) ꎮ 尼采相信ꎬ形而上学的主体概念把时间错误 地理解为一个由无数现在构成的线性序列ꎬ否定 了真正的历 史 性ꎮ 这 个 框 架 预 设 了 一 个 可 以 与

哲学 宗教 49 过去 现在 ( past present) 和 将 来 现 在 我们的回应ꎬ我们就失去了自己的意义和未来性ꎮ 把握各种行为的意义和价值ꎬ能够自由选择自己 局限 ꎬ 从他人那里继承来的回应倾向 同样会打 ( future present) 保持距离的主体ꎬ它能够审视和 因此ꎬ 中断和转换文化继承的不仅是我们自身的 的行动ꎬ拥有 过去 现在 的自我所做的一切ꎬ并 破主权式的自我在场和自我责任ꎬ与之相伴的是 且预测和规划 将来 现在 的自我 ꎮ 尼 对君主式主体的质疑和对我们所体现的文化观念 并非天然存在ꎬ而是被建构的ꎮ 社会的规训系统 德里达认为ꎬ继承思想遗产必然包含着风险ꎬ 首先将 自由意志 和自由选择的概念灌输给每个 因为责任( 决定 行动和实践) 的激活总会在任何 [26] ( P. 438) 采在«道德谱系学» 中提出ꎬ这种自我在场的主体 人ꎬ继而通过道德规范的强制手段来决定每个人 行为 的 价 值ꎬ 并 在 不 知 不 觉 中 引 导 他 们 的 行 动 [17] ( P. 57 63) ꎮ 如果我们 仍 然 坚 持 传 统 的 主 体 概 念ꎬ就无法自由地选择思想遗产ꎮ 倘若人的行为 已经被文化规范预先决定ꎬ人如何对自己的选择 负责? 倘若未来已经被过去的承诺限定ꎬ已经蕴 含在过去里ꎬ只是在将来的某个时刻复制出来ꎬ未 来如何是未来? 尼采宣称ꎬ那些彻底内化了传统 规范的人不仅 牺牲了自己的未来 ꎬ也 牺牲了全 人类的未来 [17] ( P. 330) ꎮ 他呼唤一种能够摆脱这种 禁锢的超人( overman) ꎮ 经由自我反思和自我征 与规范的反思ꎮ[28] ( P. 440) 理论或主题的确定结果之前 之外发生 ꎮ 我们无 法预知责任将把我们带向何方ꎬ我们也无法把思 想遗产当作 可 靠 的 向 导ꎮ 责 任 的 特 点 不 是 确 定 性ꎬ而是质疑ꎬ 质 疑 传 统 权 威 正 统 规 则 和 教 义 ꎮ[27] ( P. 26 27) 责任意味着 回应 和 回答 他人ꎬ 这是一 种 没 有 现 成 模 式 可 以 借 鉴 的 无 先 例 责 任 ꎮ[29] ( P. 40) 只有行使这种 无法预见的自由 ꎬ才 能保证 无法预见的未来之未来( l avenir à ve nir) 继续敞开 [25] ( P. 52) ꎮ 德里达形容说ꎬ未来的到 临如同生物的降生一样充满危险ꎬ谁也不知道诞 生的将是可爱的婴儿ꎬ还是可怕的怪物ꎮ 但退回 服ꎬ超人既能确认他所继承和体现的那些规范ꎬ也 形而上学的过去并不是出路ꎬ我们需要的是尼采 能在重估现存价值和意义的过程中创造性地转换 式的 肯定的心态ꎮ[30] ( P. 428) 遗产ꎬ成为自己的 价值准绳 [17] ( P. 57) 既是积极回应的ꎬ也是充满责任感的ꎮ ꎮ 这样的人 德里达非常欣赏尼采对待思想遗产的态度ꎬ 但他更多的是从自我局限的角度来讨论继承问题 的ꎮ 他指出ꎬ继承遗产的人并不具备真正的主权ꎬ 因为他是有限的ꎬ置身于过去和未来的缝隙中ꎬ置 身于具体的历史语境中ꎮ 这种局限必定会限制他 结语: 或许 与 弥赛亚精神 德里达在尼采著作中找到了一个最能代表其 哲 学 未 来 指 向 的 词: 或 许 ( vielleicht / peut être) [31] ( P. 47) ꎮ 尼采用它表达了自己对自由精神和 未来哲学家的呼唤和期待 [32] ( P. 65) ꎮ 或许 不仅 仅是指将要到临的东西 或许 不同于我们的期待 继承的能力ꎬ 强迫他接受一个远比他广阔 古老 和想象ꎬ而是概括了未来的未来性本身ꎮ 未来之 强大和持久的东西 ꎬ但反过来ꎬ局限也是自由ꎬ因 物 或许 会来ꎬ因为无人能肯定它必定来ꎬ未来之 为它也 强迫他选择 偏爱 牺牲 排除 放弃和清 物甚至可以是 也许 本身ꎬ或者说 也许 所蕴含 除 [25] ( P. 5) ꎮ 作为有限的 短暂的 历史的存在ꎬ我 的闻所未闻的全新的体验ꎮ 在德里达看来ꎬ这种 的习俗和规范必定是片面的ꎬ我们对传统的表达 构ꎮ 面对 也许 ꎬ虽然我们因为无知只应保持沉 们既不能无所不在ꎬ也不能无所不知ꎬ我们所继承 也必定不会完全忠实ꎬ但在这个意义上ꎬ它也必定 是独一无二的ꎮ 这种独特性还因为继承传统也意 味着向他人敞开ꎬ而他人是不可能完全理解和预 知的ꎮ 德里达说ꎬ做一个有责任感的人就是 把灵 魂袒露在另一个人的凝视中ꎬ这个人是超验的他 者ꎬ他看着我ꎬ但称我为我的这个主体却无法抵达 这 个 他 者ꎬ 无 法 将 他 留 在 我 凝 视 的 视 野 中ꎮ [27] ( P. 25) 从这个角度看ꎬ离开了他人的他性和 对未来之物的期待和希望是人类最普遍的精神结 默ꎬ但仍忍 不 住 用 宗 教 神 话 和 哲 学 的 语 言 谈 论 它ꎬ无论它 是 公 正 救 赎 还 是 其 他 任 何 东 西 的 化 身ꎮ 德里 达 晚 年 挂 在 嘴 边 的 弥 赛 亚 精 神 ( la messanicité) 描述的就是有限之人对于无限的 不 可知的他者的期盼ꎮ 弥赛亚精神并不仅仅局限于 犹太教的 基督教的 伊斯兰教的弥赛亚传统 ( le messanisme) ꎬ以及这些宗教里面出现的特定的弥赛 亚形象ꎮ 它不是一个闭合的系统ꎬ而是永远向未来

50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 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 年第9 期 敞开的一种姿态: 按其定义ꎬ我必须为将要来临的 他者(弥赛亚 那位危险的 也许 思想家 神 或者 以事件 例外和独特的同义词 的形式来临 的任何人) 留出活动的自由ꎬ让他留在我意志或欲 望的半径外ꎬ留在我意图本身之外ꎬ一种取消意图 的意图ꎬ一种取消欲望的欲望 [31](P. 198) 参考文献: [1] Michael A. Petersꎬ The Promise of Politics and Pedagogy in Derrida ꎬThe Review of EducationꎬPedagogyꎬand Cultural Studiesꎬ28 (2006). [2 ] Richard Rortyꎬ Achieving Our Country: Leftist Thought in Twentieth century America Cambridge: Harvard UPꎬ1997. [3] Ian Almondꎬ Religious Echoes of the Errant Text: Darker Shades of Derrida s Pathless Wayꎬ The Heythrop Journalꎬ44(2003). [4] Jacques Derridaꎬ Disseminationꎬ trans. Barbara Jonson ( Lon don: Athloneꎬ1981). [5] 转引自 G. C. Spivakꎬpreface to Of Grammatology( Baltimore MD: Johns Hopkins UPꎬ1974). [6] Roy Boyneꎬ Alcibiades as Hero: Derrida / Nietzsche? ꎬSub Stanceꎬ9. 3(1980). [7 ] Christopher Norrisꎬ Deconstruction against Itself: Derrida and Nietzsche ꎬDiacriticsꎬ16. 4(1986). [8] Jacques DerridaꎬThe Ear of the Other: OtobiographyꎬTrans ferenceꎬtranslationꎬtrans. Peggy Kamuf( New York: Schocken Booksꎬ 1985). [9] Luc Ferry and Alain RenautꎬFrench Philosophy of the Sixties: An Essay on Antihumanismꎬtrans. Mary S. Cattani( Amherst: U of Mas sachusetts Pꎬ1990). [10] RichardMacksey and Eugenio Donato( eds. ) ꎬThe Structural ist Controversy: The Languages of Criticism and the Sciences of Man ( Baltimore: Johns Hopkins UPꎬ1970). [11] Friedrich Nietzscheꎬ The Will to Powerꎬ trans. Walter Kauf mann and R. J. Hollingdale( New York: Vintage Booksꎬ1968). [12] Jacques DerridaꎬL écriture et la différence( Paris: Éditions du Seuilꎬ1967). [13] Maurice Merleau PontyꎬThe Primacy of Perceptionꎬtrans. Arleen B. Ballery( Evanston: Northwestern UPꎬ1964). [14] Jacques DerridaꎬMarges de la philosophie( Paris: Editions de Minuitꎬ1972). [15] Jacques Derridaꎬ Points Interviewsꎬ1974 1994ꎬed. E. Weber( Stanford: Stanford UPꎬ1995). [16] Ilsup Ahnꎬ The Genealogy of Debt and the Phenomenology of Forgiveness: NietzscheꎬMarionꎬand Derrida on the Meaning of the Peculiar Phenomenon ꎬThe Heythrop Journalꎬ51(2010). [17] Friedrich Nietzscheꎬ On the Genealogy of Morals and Ecce Homoꎬtrans. Walter Kaufmann and R. J. Hollingdale( New York: Ran dom Houseꎬ1967). [18] [25 ] Jacques Derridaꎬ On Cosmopolitanism and Forivenessꎬ trans Mark Dooley and Michael Hughes( London: Routledge). [19 ] Michael Petersꎬ The Analytic / Continental Divide: Nie tzscheꎬnihilism and the Critique of Modernity ꎬin Nietzsche s Legacy for Educationꎬeds. Michael Peters et al. ( South Hadley: Bergin Gar veyꎬ2001). [20] Peter Trifonasꎬ The Ethics of Science and / as Research: Deconstruction and the Orientations of a New Academic Responsibili ty ꎬin DerridaꎬDeconstruction and Education: Ethics of Pedagogy and Educationꎬeds. Peter Pericles Trifonas and Michael A. Peters( Oxford: Blackwell. 2004). [21] Jacques DerridaꎬEyes of the University: Right to Philosophy IIꎬtrans. Jan Plug et al. ( Stanford: Stanford UPꎬ2004). [22] Steven Burikꎬ Opening Philosophy to the world: Derrida and Education in Philosophy ꎬEducational Theoryꎬ59. 3(2009). [23] Jacques Derridaꎬ No ApocalypseꎬNot Now ( Full Speed A headꎬseven MissilesꎬSeven Missives) ꎬDiacriticsꎬ14:2(1984). [24] CaputoꎬJohn D. ( ed. ) ꎬDeconstruction in a Nutshell: A Con versation with Jacques Derrida( New York: Fordham UPꎬ1997). [25] JacquesDerrida and Elisabeth RoudinescoꎬFor What Tomor row: A Dialogueꎬtrans. J. Fort( Stanford: Stanford UP). [26] Rosalyn Diproseꎬ Derrida and the Extraordinary Responsi bility of Inheriting the Future to come ꎬ Social Semioticsꎬ 16. 3 (2006). [27] Jacques DerridaꎬThe Gift of Deathꎬtrans. David Wills( Chi cago: U of Chicago Pꎬ1995). [28] Rosalyn Diproseꎬ Derrida and the Extraordinary Responsi bility of Inheriting the Future to come ꎬ Social Semioticsꎬ 16. 3 (2006). [29] JacquesDerridaꎬOf Spirit: Heidegger and the Questionꎬtrans. Geofrrey Bennington and Rachel Bowlby ( Chicago: U of Chicago Pꎬ 1989). [30] Jacques DerridaꎬL écriture et la différence( Paris: Éditions du Seuilꎬ1967). [31 ] Jacques Derridaꎬ Politiques de l amitié ( Paris: Galiléeꎬ 1994). [32] Zachary Simpsonꎬ Friendshipꎬthe Kiss of Deathꎬand God: H. Richard Niebuhr and Jacques Derrida on the Other ꎬThe Heythrop Journalꎬ49(2008). 收稿日期 2016 05 16 责任编辑 尹邦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