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ide 1

Similar documents
表 1 用药频次大于 10 次以上的药物 中药名称频次中药名称 频次 中药名称频次中药名称频次 甘草 69 前胡 17 陈皮 27 川芎 12 防风 53 麦门冬 17 紫苏 25 野菊花 12 连翘 52 芦根 16 桂枝 23 川贝母 11 薄荷 49 杏仁 16 黄芪 23 五味子 11 金银

和 解 剂

PowerPoint Design Template

PowerPoint Presentation

标题

头痛

数据加工质量管理 工作 探讨 是指配方的名称 主要组分 用量 剂型和用途方面的信息 其中配方的组分为 表 1 推荐标引的方剂信息 必须标引的内容, 因此本文重点讨论方剂 NO. 方剂名称 方剂组成 剂型 疗效 信息组分不全的非专利文献的加工方法 中药方剂是由中药按照特定用途的 1 止咳丸川贝母 ;

(1) 风寒束表证 : 恶寒重, 发热轻, 无汗, 头项强痛, 鼻塞声重, 鼻涕清稀, 或有咽痒咳嗽, 痰白稀, 口不渴, 肢节酸痛, 舌苔薄白, 脉浮紧 (2) 风热犯表证 : 发热重, 微恶风寒, 鼻塞流黄浊涕, 身热有汗或无汗, 头痛, 咽痛, 口渴欲饮或有咳嗽痰黄, 舌苔薄黄, 脉浮数 (3

(1) 风寒束表证 : 恶寒重, 发热轻, 无汗, 头项强痛, 鼻塞声重, 鼻涕清稀, 或有咽痒咳嗽, 痰白稀, 口不渴, 肢节酸痛, 舌苔薄白, 脉浮紧 (2) 风热犯表证 : 发热重, 微恶风寒, 鼻塞流黄浊涕, 身热有汗或无汗, 头痛, 咽痛, 口渴欲饮或有咳嗽痰黄, 舌苔薄黄, 脉浮数 (3

Development of TCM Internal Medicine

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 第 卷 第 期 年 月 阴火 为由内伤引起的虚性或本虚标实的火热 邪气

PowerPoint 演示文稿

1. 各种配伍关系的意义 2. 临证用药时怎样对待各种配伍关系 第三单元中药的用药禁忌 细目一 : 配伍禁忌 1. 十八反 的内容 2. 十九畏 的内容 细目二 : 证候禁忌 证候禁忌的概念及内容 细目三 : 妊娠用药禁忌 1. 妊娠用药禁忌的概念 2. 妊娠禁忌药的分

方证对应的方法与实践

8. 儿童必须在成人监护下使用 9. 请将本品放在儿童不能接触的地方 10. 如正在使用其他药品, 使用本品前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小儿宝泰康颗粒说明书 通用名称 : 小儿宝泰康颗粒汉语拼音 : [ 功能主治 ] 解表清热, 止咳化痰 用于小儿风热外感, 症见发热 流涕 咳嗽 脉浮 [ 规格 ] 每袋装

细目一 : 配伍禁忌 1. 十八反 的内容 2. 十九畏 的内容细目二 : 证候禁忌 证候禁忌的概念及内容细目三 : 妊娠用药禁忌 妊娠禁忌药的分类及使用原则细目四 : 服药饮食禁忌 服药时一般的饮食禁忌第四单元中药的剂量与用法细目一 : 剂量 影响中药剂量的因素细目二 : 中药的用法 煎煮方法 (

ML

【外科学】:女,30岁

标题

《中药学》

FJXBQ

就诊日期 : 第 2 诊病历编号 : 主诉 : 哮喘十年余 自诉 : 上周六晚八时时发胸闷喘息其后使用抗生素 激素 氨茶碱 ; 现病史 : 食欲颇佳, 无口臭 ; 口粘 ; 喜冷饮 ; 常清嗓, 咯痰色白 ; 梦呓, 现鼻塞 无明显喷嚏 ; 转侧

12.) 12. 以下哪项不是芦根的功效 ( ) A. 清热泻 B. 生津 止呕 脓 C. 祛痰排 D. 滋阴降 13.) 13. 天花粉具有的功效是 ( ) A. 清热凉 热 B. 清利 C. 滋阴降 痰 D. 润燥化 14.) 14. 可清泄胃热 生津止渴, 尤多用于消渴病的药物是 ( ) A.

第一章 绪论

<4D F736F F F696E74202D20D6D0D2BDD4BAA1AAA1AAB6ABB3C7C7F8C9E7C7F8BBF1B5C3D0D4B7CED1D7BCE0B2E2D2A6CEC0BAA3205BBCE6C8DDC4A3CABD5D>

2013 Vol.15 No.4 3. 功效概念网络构建 1 2 Score 1 Cytoscape [6] 健脾 益气 活血 4. 功效网络概念聚类分析 NeMo [7] NeMo Score r ab a b S ab a b λ: N n a a n b b e 1 补中 补脾 1. 功效概念

例会抽查表

世界中医药 2018 年 11 月第 13 卷第 11 期 2885 ChineseherbswereHerbaEphedrae,SemenArmeniacaeAmarum,andHerbaSchizonepetae.Forthetreatmentofwindheatinva dingthelung

中医内科学

3. 具有敛肺止咳作用的药物大多是何种药味 A. 辛 B. 甘 C. 苦 D. 酸 E. 咸 答案 :3.D 4. 治疗筋脉挛急疼痛的药物, 大多是何味药 A. 酸 B. 苦 C. 甘 D. 辛 E. 咸 答案 :4.A 5. 外感风热, 应选择何种性味的药物 A. 辛 温

Microsoft Word - sd_lung.doc

金 色 乡 村 Jinsexiangcun E X N G C H OI A N G C U N C H U B A N G I N S J E N G 家 庭 生 活 万 事 通 范 颖 张 新 成 主 编 辽 宁 科 学 技 术 出 版 社 沈 阳


幻灯片 1

为贯彻落实中医药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推进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家卫生计生委、财政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做好2015年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的通知》(国卫基层发〔2015〕67号)要求,进一步做好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项目实施工作,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幻灯片 1

目 录 第一部分 中医基础理论... 3 第二部分 中医诊断学... 7 第三部分 中药学 第四部分 方剂学 第五部分 中医内科学... 19


【外科学】:女,30岁

A. 散剂 B. 硬膏剂 C. 汤剂 D. 针剂 E. 丸剂 答案 :3.E 4. 反佐药作用包括 A. 辅助君臣药之力 B. 防止病重邪甚拒药 C. 消除君臣药之毒 D. 监制君臣药之偏 E. 缓解君臣药之峻 答案 :4.B 5. 判定方中君药的重要依据是 A. 珍稀或贵重药物 B. 针对方证主要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年 月第 卷第 期! "# $ > 7 % ),(,, 1 : " ( 2,2, (, (, 1), ) ) ( ( ) ) ") ( ") ) (" 4, 数据挖掘是现代研究名老中医辨证用药思路的方法之一 名老中医临床著作文献中记载了可信度较高的临床信息数据 其中载录的临证经验



1. 中药的作用 2. 不良作用 细目二 : 中药的功效 1. 功效与主治的关系 2. 功效的分类 第三单元中药的配伍 细目一 : 中药配伍的意义 中药配伍的意义 细目二 : 中药配伍的内容 1. 各种配伍关系的意义 2. 临证用药时怎样对待各种配伍关系 第四单元中药的

畢業典禮第一次籌備會議程

LLSS companium

Han Xinmin treatment of children with cough in clinical experience A Dissertation Submitted for the Master s Degree Candidate:Nguyen Hong Minh Adviser

外邪还可以引起多种发热的疾患 : 如痄腮即腮腺炎, 寒热 耳前耳后漫肿压痛 ; 乳蛾即扁桃体炎, 寒热 咽喉如肿 咽饮梗痛 ; 赤眼即结膜炎, 寒热 目赤 迎风流泪 ; 又如龈肿即牙龈炎, 寒热 牙龈肿胀作痛 化脓等等 方剂有柴胡葛根汤 ( 医宗金鉴方 : 柴胡 葛根 黄芩 石膏 花粉 牛蒡子 连翘

E. 温通血脉, 行滞消瘀 3. 五苓散中桂枝的作用是 答案 :3.D 4. 小建中汤中桂枝的作用是 答案 :4.A 5~6 题 A. 橘皮竹茹汤 B. 吴茱萸汤 C. 左金丸 D. 逍遥散 E. 丁香柿蒂汤 5. 具有疏肝解郁, 健脾养血作用的方剂是 答案 :5.D 6. 具有益气清热, 降逆止呃


目 录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分析学重点学科 广东高校中药质量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中药配伍的意义 细目二 : 中药配伍的内容要点 : 1. 各种配伍关系的配伍意义 2. 临证用药时怎样对待各种配伍关系 第四单元 中药的用药禁忌 细目一 : 配伍禁忌要点 : 1. 十八反 的内容 2. 十九畏 的内容细目二 : 证候禁忌要点 : 证候禁忌的概念及内容细目三 : 妊娠用药禁忌要点 :

570 月经病是指月经的周期 经期或经量异常, 或伴随月经周期或绝经前后出现一系列症状的病症, 是妇科的常见病 多发病, 从古至今为历代医家所重视 叶天士为清代著名医家, 在妇科病方面有颇多建树, 对月经病的认识和治疗亦有独到见解 本文通过对 临证指南医案 未刻本叶氏医案 中关于月经病的医案进行数据

Microsoft Word - A doc

Study on the Application of Warm and Hot-natured Herbs in Treating Epidemic Febrile Diseases A Dissertation Submitted for the Doctorate Candidate: Zha

Microsoft Word -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真题选编(六)

1601 的合理应用提供指导 1 风寒感冒证 风寒感冒以恶寒 无汗 鼻流清涕 咽不红, 脉浮紧或指纹浮红为特征, 其主要治法为辛温解表 当素蕴内热 外受风寒, 或外邪未解 寒热夹杂时, 即成外寒里热证, 同时伴有面赤唇红 口干渴 咽红等症状 [4] 里热又可分如肺热 痰热 肺胃蕴热等 [5] 彭定华

校园之星


请与接触性皮炎鉴别 答案解析中医疾病诊断 : 湿疮 ; 中医证候诊断 : 脾虚湿蕴证 辨病辨证依据 ( 含病因病机分析 ) 饮食失节, 脾胃受损, 失其健运, 湿浊内生, 又兼外受风邪, 内外两邪相搏, 风湿浸淫肌肤所致 中医治法 : 健脾利湿止痒 方剂 : 除湿胃苓汤加减 药物组成及煎煮方法 (

PowerPoint Presentation

2. 凡例 2.1. 是书原本吴鞠通温病条辨. 参以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效秘传. 薛生白温热赘言. 及叶薛缪三家医案. 王孟英五种章雅堂医撮诸书. 略短取长删繁就简. 书中但言见何证宜用何方. 以期明白易晓. 而于古人因证立方之奥旨. 未能一一详着. 如有好学深思之士. 取诸原书. 参观互证. 则知是编

学校代号 学 号

女 中医七 11 第一临床医学院 ( 江苏省中医院 ) 中医内科 神经系统疾病临床研究 女 中西七 111 第一临床医学院 ( 江苏省中医院 ) 中医内科 脾胃病临床研究 女 中医七 11 第一临床医学院 ( 江

2.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桑菊饮的组成药物 功用 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 3. 柴葛解肌汤的组成药物 功用及主治证候 细目四 : 扶正解表 1. 败毒散的组成药物 功用 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 2. 参苏饮的组成药物 功用及主治证候 第三单元 泻下剂 泻下剂的适用范围及应用注意事项 细目二 : 寒下 1.


【外科学】:女,30岁

PowerPoint 演示文稿

PowerPoint 演示文稿

8. 对本品过敏者禁用, 过敏体质者慎用 9. 本品性状发生改变时禁止使用 10. 儿童必须在成人监护下使用 11. 请将本品放在儿童不能接触的地方 12. 如正在使用其他药品, 使用本品前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清热灵颗粒说明书 通用名称 : 清热灵颗粒汉语拼音 : [ 功能主治 ] 清热解毒 用于感冒

和 解 剂


PowerPoint 演示文稿

533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in treatment of acute upper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s exogenous wind heat syndrome, especially improving the symptoms

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案

1632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年 月第 卷第 期,,!",# (*1 (*!2*3 (*4 >(*). (*1 7( 4+*) (5678)". )4!!+ (*!2*3 (* > *) (3) + 4((( * (* 1 24,..(1. ) 4 5: 1 2 ( 44, 1. (),

<4D F736F F D20C2C0BBB6B1CFD2B5C2DBCEC42E646F63>


2 感冒 风寒束表 风热犯表 恶寒重, 发热轻, 无汗, 头痛, 肢节酸疼, 鼻塞声重, 或鼻痒喷嚏, 时流清涕, 咽痒, 咳嗽, 痰吐稀薄色白, 口不渴或渴喜热饮, 苔薄白而润, 脉浮或浮紧 ( 表湿重 - 羌活胜湿汤 ) 风寒外束卫阳被郁腠理闭塞肺气不宣 辛温解表 恶寒重, 发热轻, 无汗 -

上海中医药杂志 年第 卷第 期 S HJ TCM N v V N 包括应用激素 免疫抑制剂 丙种球蛋白 及 脾 切 除 术 等 但存在不良反应大 价格昂贵 病情容易反复等问 题 近年来 中医药疗法在 I TP的治疗中显示出较好 的疗效和独特的优势 有着巨大的临床研究价值 黄振翘 教授系上海市名中医

Slide 1

润下方: 济川煎 攻补兼施: 黄龙汤 逐水方: 十枣汤

C. 胃阴虚证 D. 风湿热痹 E. 跌打损伤 答案 B 5. 既能燥湿健脾, 又祛风湿的药是 A. 苍术 B. 厚朴 C. 白术 D. 砂仁 E. 防风 答案 A 6. 泽泻的功效是 A. 利水渗湿, 止痒 B. 利水渗湿, 杀虫 C. 利水渗湿, 泄热 D. 利水渗湿, 安神 E. 利水渗湿,

各个项目建设稳步推进 亿帆制药高端制剂项目进入后期设备安装及内部装修建设阶段, 有望年内实现第一条生产线 并且亿帆制药高端项目严格按照照 FDA EMA 日本 PMDA 的 GMP 标准建设, 将在中国生产, 实现中外同步申报 销售 同时北京健能隆生产基地依据依据 FDA EMA 和 CFDA 的

各 论

概述 1. 温病治则 2. 确立治法的依据 3. 确立温病治法的注意点 主要治法 2

一 根据所给图表,回答下列问题。

中 文 摘 要

9. 请将本品放在儿童不能接触的地方 10. 如正在使用其他药品, 使用本品前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四制香附丸说明书 通用名称 : 四制香附丸汉语拼音 : [ 功能主治 ] 理气和血, 补血调经 用于血虚气滞, 月经不调, 胸腹胀痛 [ 规格 ] [ 用法用量 ] 口服 一次 9 克, 一日 2 次 [

3. 柴葛解肌汤的组成药物 功用及主治证候细目四 : 扶正解表 1. 败毒散的组成药物 功用 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 2. 参苏饮的组成药物 功用及主治证候 细目三 : 温下 温脾汤的组成药物 功用 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细目四 : 润下 麻子仁丸 济川煎的组成药物 功用 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细目五 : 逐水

一 根据所给图表,回答下列问题。

一 根据所给图表,回答下列问题。

PowerPoint 演示文稿


C. 辨病位的纲领 D. 辨病性的纲领 E. 辨标本的纲领 (11) 热证的形成原因不包括下列哪项 :( ) A. 阳邪致病 B. 阳气偏盛 C. 阳气亏虚 D. 阴液亏虚 E. 寒湿郁久 (12) 寒证的临床表现一般不包括下述哪项 :( ) A. 经常畏冷 B. 不渴不饮 C. 恶心呕吐 D. 腹

幻灯片 1

《垓下歌》 項羽

交 通 部 公 路 總 局 新 竹 區 監 理 所 104 年 第 2 次 契 約 服 務 員 甄 試 試 場 序 號 試 場 序 號 姓 名 A01 A02 A03 A04 A05 A06 A07 A08 A09 A10 A11 A12 A13 A14 A15 A16 張 齡 文 王 美 蕙 吳

Transcription:

第二讲 一 辛凉解表银翘散 ; 桑菊饮 ; 柴葛解肌汤 ; * 升麻葛根汤 ; 二 解表止头痛 开鼻窍 * 川芎茶调散 * 苍耳子散 三 解表轻剂 : * 葱豉汤 四 理气解表 : * 香苏散

银翘散 ( 温病条辨 ) 组成 连翘 30g(9~15g) 银花 30g(9~15g) 苦桔梗 18g(3~6g) 薄荷 18g(3~6g)( 最后 5 分钟加入 ) 淡竹叶 12g(3~6g) 生甘草 15g(3~6g) 荆芥穗 12g(6~9g) 淡豆豉 15g(3~6g) 牛蒡子 18g(9~12g) 用法 银翘散主上焦疴, 竹叶荆牛豉薄荷 ; 甘桔芦根凉解法, 清疏风热煮无过 原方杵为散, 每服六钱, 鲜苇根汤煎, 香气大出, 即取服, 勿过煎 肺药取轻清, 过煎则味厚而入中焦矣 病重者, 约二时一服, 日三服, 夜一服 ; 轻者三时一服, 二服, 夜一眠 ; 病不解者, 作再服

主治 温病初起 ( 风热表证 ) 风热袭表 邪留肌表 发热 微恶风寒 舌尖红苔薄黄, 风热邪毒上攻 咽痛 ; 热灼津伤 口渴 ; 风热犯肺 咳嗽 ; 银翘散 脉浮数 ; 病机 风热袭表, 热毒偏盛 治法 辛凉透表, 清热解毒

方解 银翘散 君 : 金银花 a. 清热解毒, 芳香辟秽 ; 连翘 b. 轻散透表 臣 : 薄荷 牛蒡子 -- 辛凉解表, 利咽解毒 ; 荆芥穗 淡豆豉 辛散透邪 * 四药助君以加强疏散风热, 透邪外出之力 * 荆芥药性虽辛温, 但在大堆寒凉药中, 温性被制, 而存其发汗透邪之力, 故属 制性存用 之药

佐 : 桔梗 宣肺化痰止咳 竹叶 芦根 清热生津, 除烦止渴 使 : 甘草 清热解毒, 调和诸药 * 桔梗 甘草相配, 为 桔梗甘草汤 ; 功能清利咽喉, 化痰止咳 * 配伍要点 : a. 解表药 + 清热药 ; b. 方中佐以药性微温的荆芥之义 银翘散 注意事项 : 荆芥, 淡豆豉的用量要轻, 不宜久煎

运用 1. 温病条辨 称本方为 辛凉平剂, 适用于风温初 起之表证 ( 名医论方 ) 2. 辨证要点 : 银翘散 发热 微恶寒 咽痛 口渴 脉浮数 3. 临证加减 : 常用治风热邪在卫分的病症 : 流感 乙脑 初起 ; 扁桃腺炎 咽喉炎 ; 痈疮初起 ; 麻疹初起 4. 现代研究 : 有解热 抗炎 抗菌 抗病毒 增强免疫功能等作用 5. 名词术语解释 : 制性存用

6. 病案分析 银翘散 现病史 : 某女,1 岁.1961 年 6 月 27 日会诊. 麻疹 10 天, 高热不退, 无汗, 面红, 气粗, 咳不爽, 腹满, 足冷大便稀, 日 3 次, 小便短黄. 舌红, 中心苔黄, 脉数沉有力. 病由疹出未透感风, 导致麻毒内闭, 治宜宣透. 处方 : 银花连叶二钱, 连翘一钱半, 桔梗一钱, 荆芥一钱, 炒牛蒡子一钱半, 豆豉三钱, 鲜芦根四钱, 竹叶一钱半, 僵蚕一钱半, 粉葛根一钱, 升麻八分, 葱白 ( 后下 ) 二寸, 注意避风.

名医论方 银翘散 吴鞠通 : 本方谨遵 内经 风淫于内, 治以辛凉, 佐以苦甘 ; 热淫于内, 治以咸寒, 佐以甘苦之旨 ; 又宗喻嘉言芳香逐秽之说, 用东垣清心凉膈散, 辛凉苦甘, 病初起, 且去入里之黄芩, 勿犯中焦 ; 加银花辛凉, 芥穗芳香, 散热解毒, 牛蒡子辛平润肺, 解热散结, 除风利咽, 皆手太阴药也 此方之妙, 预护其虚, 纯然清肃上焦, 不犯中下, 无开门揖盗之弊, 有轻以去实之能, 用之得法, 自然奏效 温病条辨

制性存用:指在方剂配伍中,一味药物的药性被其他的药物所制约,但仍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银翘散中之荆芥 银翘散

桑菊饮 温病条辨 组成 桑叶 7.5g 菊花 3g 杏仁 6g 连翘 4.5g 薄荷 2.4g 桔梗 6g 甘草 2.4g 苇根 6g 用法 * 原方水二杯, 煮取一杯, 日二服 桑菊饮中桔杏翘, 芦根甘草薄荷饶 ; 清疏肺卫轻宣剂, 风温咳嗽服之消 [ 特点 是主治风热咳嗽轻证的常用方剂

桑菊饮 主治 风温初起, 邪伤肺络证 ( 风热犯肺之咳嗽轻证 ) 风热犯肺 肺气不宣 咳嗽 身热不甚, 口微渴 病机 风热犯肺, 肺气不宣 ( 邪轻病浅 ) 治法 疏散风热, 宣肺止咳

方解 桑菊饮 君 : 桑叶 清宣肺热而止咳, 疏散风热而透邪 ; 菊花 疏散风热, 清利头目 * 桑 菊相须为用, 疏散风热, 宣肺止咳 臣 : 桔梗 宣肺化痰而止咳 杏仁 宣降肺气而止咳 * 桔 杏相配, 宣降肺气, 化痰止咳 薄荷 辛凉透表, 疏散风热 佐 : 连翘 清热解毒, 轻透散邪 芦根 清热生津, 除烦止渴 使 : 甘草 调和药性 * 配伍要点 : 桑叶 + 菊花 桔梗 + 杏仁

桑菊饮 1. 本方实主治风热咳嗽轻证的常用方剂 ( 名医论方 ) 2. 辨证要点 : 咳嗽, 微热微渴, 脉浮而数 3. 临证加减 : 肺热盛 + 黄芩 鱼腥草 石膏 ; 痰黄稠 + 浙贝母 瓜蒌皮 花粉 ; 咽痛 + 岗梅根 牛蒡子 土牛膝 4. 现代运用 : 流行性感冒 急性支气管炎 上呼吸道感染等病症属于风热犯肺者 5. 类方比较 : 桑菊饮 & 银翘散 6. 病案分析

名医论方 桑菊饮 吴瑭 : 太阴风温, 但咳, 身不甚热. 微渴者, 辛凉轻剂桑菊饮主之 吴瑭 : 此辛甘化风 辛凉微苦之方也 盖肺为清虚之脏, 微苦则降, 辛凉则平, 立此方所以避辛温也 今世佥用杏苏散通治四时咳嗽, 不知杏苏散辛温, 只宜风寒, 不宜风温, 且有不分表里之弊 此方独取桑叶 菊花者, 桑得箕星之精, 箕好风, 风气通于肝, 故桑叶善平肝风 ; 春乃肝令而主风, 木旺金衰之候, 故抑其有余 桑叶芳香有细毛, 横纹最多, 故亦走肺络而宣肺气 ; 菊花晚成, 芳香味甘, 补金 水二脏, 故用之以补其不足 温病条辨 卷 1

类方比较 银翘散 桑菊饮 兼能清热解毒, 为 辛凉平剂 ; 临证多用治风热袭表, 热毒较甚而见发热, 微恶风寒, 头痛, 口渴, 咽痛, 舌尖红, 苔薄黄, 脉浮数者 ; 均能辛凉解表, 疏风散热 用治风热外袭, 邪在肺卫之证, 临证以发热, 微恶风寒, 头痛, 微渴 舌尖红, 脉浮数等证候为特征者 桑菊饮 偏于宣肺止咳, 为 辛凉轻剂 ; 临证多用治风温初起, 邪客肺络, 邪浅病轻而以咳嗽为主, 伴有微热者

桑菊饮 某男,74 岁,1960 年 3 月 28 日初诊. 昨晚发热, 体温 37.9, 小便黄, 脉浮数, 舌赤无苔. 属风热感冒, 治宜辛凉. 处方 : 桑叶二钱 菊花二钱 牛蒡子二钱 连翘二钱 桔梗一钱半 芦根五钱 僵蚕二钱 竹叶二钱 生甘草一钱 香豆豉三钱 薄荷 ( 后下 ) 八分葱白 ( 后下 ) 三寸 水煎 2 次, 共取 200ml, 分早晚两次分服, 连服两剂.3 月 30 日复诊 : 服药后热退, 体温 36.4, 咳嗽减轻, 但痰 粘滞不利. 舌正无苔, 脉缓和. 感冒基本已愈, 治宜调和 肺胃, 兼化痰湿, 用蒌贝二陈汤加减. (<< 蒲辅周医疗经验 >>

组成 柴葛解肌汤 ( 陶氏 ) 伤寒六书 柴胡 3~9g 葛根 6~12g 甘草 3~6g 黄芩 6~9g 羌活 3~6g 白芷 3~6g 芍药 6~9g 桔梗 3~6g 生姜 3~6g 大枣 2~3 枚 用法 陶氏柴葛解肌汤, 邪在三阳热势张, 芩芍桔甘羌活芷, 石膏大枣与生姜 水二盅, 加生姜三片, 大枣二枚, 槌法加石膏末一钱 (3 克 ), 煎之热服 ( 现代用法 : 加生姜 3 片, 大枣 2 枚, 石膏 12 克, 水煎温服 )

柴葛解肌汤 主治 1. 外感风寒, 郁而化热证 ( 恶寒渐轻, 身热增盛, 无汗头痛, 目疼鼻干, 心烦不眠, 咽干耳聋, 眼眶痛, 舌苔薄黄, 脉浮微洪 ) 2. 热邪初犯阳明经 心烦不眠, 眼眶痛, 鼻干, 脉浮微洪 病机 外感风寒, 郁而化热证 治法 解肌清热

方解 柴葛解肌汤 君 : 柴胡 葛根 解肌发表 ; 臣 : 石膏 黄芩 清内郁之热 羌活 白芷 助君药疏散外感风寒之邪, 并止诸痛 佐 : 桔梗 宣肺利咽 白芍 + 大枣 敛阴养血, 防疏散太过而伤阴 生姜 发散风寒, 健脾胃 使 : 甘草 调和诸药

配伍特点 柴葛解肌汤 温清并用, 侧重于辛凉清热 ; 表里同治, 侧重于疏泄透散 它和一般辛凉解表以治风 热表证之方, 当有区别 葛根 + 白芷 石膏 -- 清透阳明之邪热 ; 柴胡 + 黄芩 -- 透解少阳之邪热 ; 羌活 -- 发散太阳之风寒 ; 三阳兼治, 并治阳明为主 运用经验 凡感冒或流行性感冒, 用麻黄汤, 桂枝汤, 葛根汤后仍未达到解热效果时, 可使用此方, 在流感热不退而兼有头痛, 鼻衄, 口渴, 四肢烦痛时可用之

1. 本方实主治三阳合病的代表方剂 ( 名医论方 ) 2. 辨证要点 : 发热重, 恶寒轻, 头痛眼眶痛, 鼻干, 脉浮微洪为辨证要点 3. 临证加减 : 若无汗而恶寒甚者, 可去黄芩, 加麻黄增强发散表寒之力, 值夏秋可以苏叶代之 ; 热邪伤津而见口渴者, 宜加天花粉 知母以清热生津 ; 恶寒不明显而里热较甚, 见发热重 烦躁 舌质偏红者, 宜加银花 连翘, 并重用石膏以加强清热之功 4. 现代运用 : 柴葛解肌汤 本方常用于感冒 流行性感冒 牙龈炎 急性结膜炎等属外感风寒, 邪郁化热者 5. 禁忌 : 若太阳表邪未入里者, 不宜使用本方, 恐其引邪入里 ; 若里热而见阳明腑实 ( 大便秘结不通 ) 者, 亦不宜使用

名医论方 柴葛解肌汤 此足太阳 阳明药也 寒邪在经, 羌活散太阳之邪 ( 用此以代麻黄 ), 芷 葛散阳明之邪, 柴胡散少阳之邪 ; 寒将为热, 故以黄芩 石膏 桔梗清之 ( 三药并泄肺热 ), 以芍药 甘草和之也 医方集解 治足阳明胃经受邪, 目疼, 鼻干, 不眠, 头疼, 眼眶痛, 脉来微洪, 宜解肌, 属阳明经病, 其正阳明腑病, 别有治法 -- 原书 伤寒六书 3 卷

附方 柴葛解肌汤 ( 医学心悟 ) 组成 : 柴胡一钱二分 (6g) 葛根一钱五分 (6g) 甘草五分 (3g) 芍药一钱 (6g) 黄芩一钱五分 (6g) 知母一钱 (5g) 生地二钱 (9g) 丹皮一钱五分 (6g) 贝母一钱 (6g) 用法 : 水煎服 功用 : 解肌清热 主治 : 外感风热 不恶寒而口渴, 舌苔黄, 脉浮数者 此方比陶氏柴葛解肌汤少羌 芷 桔梗, 是因不恶寒无需多用升散发表之品, 且羌 芷皆辛温香燥, 见症已有口渴, 故减去 再者, 虽去石膏, 但多知 贝 丹 地, 不仅清热, 还能滋阴 若至谵语, 则其力不逮, 故又加入石膏 可知程氏方重在清里, 陶氏方重在解肌, 是两方同中之异

临床应用一 柴葛解肌汤 1 阳明伏暑 徐渡渔医案 : 阳明伏暑, 经府交病, 表热里泄, 脉弦细数, 五日 予柴葛解肌汤 2 沙门氏菌属感染 云南中医杂志 (1984;4:28): 乔某, 男,7 个月 发热咳嗽, 喉中痰鸣, 咽赤, 全身灼热, 体温 39-40 白细胞 9700/mm3, 分叶核 45%, 淋巴 42%, 嗜酸性 0 西医诊断为沙门氏菌属感染, 诸抗菌素用后症不减 精神不振, 面赤气粗, 烦躁不宁, 咳嗽痰鸣, 身灼无汗, 口干咽赤, 时而呕逆, 小便短少 舌红苔腻, 指纹紫黑 投本方 2 剂, 加生姜 1 小片 当晚体温降至 37.5, 其它症状缓减,2 剂后体温正常, 诸症消失, 仅见精神欠佳, 口唇干燥 投益气养阴之剂调理之 2 剂后愈

4 小儿上呼吸道感染高热 新中医 (1986;9:29): 夏某某, 男,9 岁,1984 年 7 月 16 日就诊 发热 7 天, 初起微恶风寒, 继则发热渐增, 汗出不解, 体温 39-40.5, 头痛神烦, 鼻干口渴, 舌红少津, 苔薄黄, 脉浮洪数 白细胞 7600/mm3, 中性 65% 淋巴 35 %, 肺部 X 线检查未见异常, 肥达氏反应结果正常 诊断为病毒性上感, 静滴红霉素 氢化考的松等药, 体温不降 辨证为寒郁化热, 内传阳明, 故从阳明经治, 用柴葛解肌汤加减 : 柴胡 黄芩 知母各 10g, 葛根 12g, 生石膏 50g, 羌活 白芷各 7.5g, 薄荷 甘草各 5g 连服 2 剂, 体温平复, 诸症悉除 临床应用二 柴葛解肌汤 3 外感热病 湖北中医杂志 (1983;2:25): 万某某, 男, 发热 微恶风寒 4 天, 伴头痛流涕, 周身关节酸痛, 曾用抗生素, 退热镇痛剂治疗无效 诊见体温 38.4, 大汗出, 咳嗽, 咯痰白色, 口渴欲饮, 苔淡黄舌干, 脉浮数 胸透提示 Ⅲ 型肺结核 ( 增殖期 ) 时值炎夏, 病由外感温热时邪所致, 治宜清热解肌 拟柴葛解肌汤化裁 : 粉葛 柴胡 二花 石膏各 30g, 羌活 白芍 黄芩各 18g, 前胡 桔梗各 15g, 白芷 12g, 进 1 剂, 诸证平息

组成 * 升麻葛根汤 小儿药证直诀 升麻 3~6g, 葛根 3~9g, ( 赤 ) 芍药 6~9g, 炙甘草 3g 用法 阎氏升麻葛根汤, 芍药甘草合成方 ; 麻疹初期发不透, 解肌透疹此方良 * 上为粗末 每服三钱 (9 克, 用水一盏半, 煎取一中盏, 去滓, 稍热服, 不拘时候, 一日二三次 以病气去, 身清凉为度 ( 现代用法 : 作汤剂, 水煎服, 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 特点 本方为麻疹未发, 或发而不透的基础方阳明经病常用方

主治 升麻葛根汤 麻疹初起 疹发不出, 身热头痛, 咳嗽, 目赤流泪, 口渴, 舌红, 苔薄而干, 脉浮数 病机 麻疹之疾, 是由小儿肺胃蕴热, 又感 麻毒时疫之邪所致 治法 解肌透疹

方解 君 : 升麻 解肌透疹, 清热解毒 升麻葛根汤 臣 : 葛根 助麻黄解肌透疹 ; 生津除热 ; 佐 : 芍药 ( 赤芍 ) 清热凉血 兼活血 解血络热毒 使 : 炙甘草 调和药性 加减 加强透疹之力 : 薄荷 荆芥 蝉蜕 牛蒡子 银花加强解表之力 : 荆芥 防风加强凉血解毒 : 紫草 牡丹皮 大青叶

运用 升麻葛根汤 1 辨证要点 : ( 名医方论 ) 疹发不出或出而不畅, 舌红, 脉数为辨证要点 2 现代运用: 本方除用治麻疹外, 亦治带状疱疹 单纯性疮疹 水痘 腹泻 急性细菌性痢疾等属邪郁肌表, 肺胃有热者 -- 头面部疾病 3 禁忌: 若麻疹已透, 或疹毒内陷而见气急而粗 喘息抬肩 鼻翼煽动者, 则当禁用

名医论方 升麻葛根汤 吴昆 医方考 卷 6: 足阳明之脉, 抵目夹鼻, 故目痛鼻干 其不能眠者, 阳明之经属胃, 胃受邪则不能安卧, 此其受邪之初, 犹未及乎狂也 无汗 恶寒 发热者, 表有寒邪也 药之为性, 辛者可使达表, 轻者可使去实 升麻 葛根辛轻者也, 故用之达表而去实 寒邪之伤人也, 气血为之壅滞, 佐以芍药, 用和血也 ; 佐以甘草, 用调气也

临床应用一 升麻葛根汤 一 带状疱疹案患者张某, 女,44 岁, 已婚, 工人 2001 年 4 月 12 日初诊 述右腰部皮肤出现疱疹, 呈带状, 局部灼热疼痛已 6 天, 曾治未效 今诊, 尚见微寒微热, 欲汗不得, 因痛而不能入寐, 苔薄黄, 脉浮稍数 此乃热毒犯及腰部皮肤, 欲从外解而不得之候, 当透发毒邪 方用升麻 9 克, 葛根 18 克, 白芍 12 克, 紫草 15 克, 甘草 6 克, 水煎, 分 3 次服 2 剂而汗出寒热止,5 剂而疱疹大部分结痂,8 剂而愈 按 : 此案为邪毒犯及腰部皮肤 其所以用升麻葛根汤加紫草者, 以患者有寒热欲得汗解而不能也, 故用上方解毒 发散, 令邪外出而愈

* 川芎茶调散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 川芎四两 白芷四两 羌活四两 细辛一两 防风一两五钱 荆芥一两 薄荷八两 甘草一两 细茶末 用法 共为细末, 每服二钱, 食后茶清调下 * 川芎茶调散特别的地方, 就是要以茶调服, 是以茶水之苦寒, 上清头目, 调和经脉, 並可监制各种温燥药, 不致耗伤津液 应用时宜量轻微煎 川芎茶调散荆防, 辛芷薄荷甘草羌 ; 目昏鼻塞风攻上, 正偏头痛悉能康 另外在临床应用上袋泡剂比煎剂药效要好

川芎茶调散 主治 外感风邪头痛 症见偏正头痛, 或巅顶头痛, 恶寒发 热, 目眩鼻塞, 舌苔薄白, 脉浮 病机 风邪上犯头目, 阻遏清阳之气而致头痛 治法 疏风止痛 特点 治头痛常用方 * 归经 足三阳药也

方解 川芎 : 善治各种头痛 君 : 羌活 : 善治太阳头痛 白芷 : 善治阳明头痛 细辛 : 散寒止头痛 臣 : 薄荷 : 清利头目 荆芥 防风 : 疏散上部风邪 川芎茶调散 助君药增强疏风止痛效果 佐使 : 茶叶 苦甘性凉 降火而清头目 并可监制风药的过于温燥之性 甘草 调和诸药组方特点 : 本方集辛散祛风之品于一方

运用 川芎茶调散 1 辨证要点 : 2 现代运用: 现已成为外感或内伤性头痛常用要方 应用范围 :1 典型偏头痛 2 血管神经性头痛 3 感冒头痛 4 慢性鼻炎性头痛 5 三叉神经头痛 4 使用注意: 较多辛温药, 凡久病气虚 血虚或肝肾不足 ; 阳气亢盛

衍化方 川芎茶调散 菊花茶调散 : ( 医方集解 ) 组成 : 川芎茶调散 + 僵蚕 菊花 功用 : 疏散风热, 清利头目 主治 : 头痛偏风热者

组成 用法 * 苍耳子散 济生方 苍耳子 辛夷花 白芷 薄荷 共为细末, 食前茶汤调下二钱 方解 白芷 : 主手足阳明, 上行头面, 通窍表汗, 除湿散风 辛夷 : 通九窍, 散风热, 能助胃中清阳上行头脑 苍耳 : 祛风散湿, 上通脑顶, 外达皮肤薄荷 : 泄肺疏肝, 清利头目 茶 : 清苦寒下行

主治 鼻渊 主症 鼻塞, 流黄浊涕, 前额头痛 苍耳子散 病机 清阳不升, 浊阴上逆 治法 使清升浊降, 散风热而固脑液 现代运用 副鼻腔炎 慢性鼻炎 过敏性鼻炎 加减 肺热 + 桑白皮 地骨皮 黄芩涕浊 + 金银花 归经 手太阴, 足阳明药

名医论方 苍耳子散 清 王晋三 : 准绳 芷辛散专治鼻渊, 三因方 易名苍耳散, 又谓其统治鼻中之病 按 灵枢 云 : 手太阴开窍于鼻, 而手阳明之脉挟鼻上行, 故以白芷入手阳明, 疗风去腐 ; 辛夷入手太阴, 消涕止渊, 然二者性皆外通九窍, 升清气于表之功居多 故王好古曰 : 白芷与辛夷同用, 则能入里托散鼻中之病矣 苍耳仁善通顶脑, 去鼻中恶肉死肌 ; 薄荷叶气味俱薄, 能清至高之风热 合而言之, 风火在上, 非辛散不能愈也 再按, 经言胆移热于脑, 则为鼻渊, 是胆热为病之本矣 余谓前方与黄芩 鲜生地 无麦冬同用, 以清胆热, 亦治本之理欤 ( 绛雪园古方选注 )

临床应用 苍耳子散 鼻塞流涕已两年 平时易伤风, 伤风则症状加重 曾在某某医院诊治, 诊断为慢性鼻炎 用鼻眼净或麻黄素滴鼻, 只能暂时见效 现在鼻孔常觉干燥, 流涕或黄或白, 时稠时稀, 前额昏胀, 口微渴 苔薄白, 脉无异常 辩证 : 谅由伤风之后, 余邪留于肺经, 肺气不清所致 治则 : 清肺宣壅, 治方 : 苍耳子散加味 苍耳子 10 克 辛夷 5 克 白芷 5 克 薄荷后下 5 克 麦冬 10 克 生甘草 3 克 桔梗 3 克 桑白皮 10 克 枇杷叶包 10 克 黄芩 6 克 5 帖 治疗经过 : 药后鼻塞渐通, 流涕渐减, 前额昏胀亦轻 共服上药 30 帖, 其病遂愈 两年后随访, 未再复发

组成 * 葱豉汤 肘后备急方 葱白一握 豆豉一升 用法 原方以水三升, 煮取一升, 顿服取汗 方解 葱白 : 辛温通阳发汗, 散风寒 豆豉 : 宣散表邪 特点 轻散解表的基础方

主治 外感风寒轻症 葱豉汤 主症 微恶风寒, 或微热, 头痛无汗, 鼻塞流涕, 喷嚏, 舌苔薄白, 脉浮 病机 外感风寒之邪 治法 通阳发散风寒 现代运用 感冒, 流行性感冒, 急性扁桃体炎

加减 葱豉汤 风寒表症重者 : + 羌活 紫苏 荆芥 防风风热表症 : + 黄芩 连翘 板蓝根 蒲公英 ( 发热, 口苦, 咽红肿痛 ) 咳嗽咳痰 ( 肺气不宣 ): + 桔梗 杏仁 贝母 前胡湿浊中阻 : + 藿香 佩兰 陈皮 厚朴 ( 胸闷, 恶心, 腹胀, 口腻 )

名医论方 葱豉汤 葱通阳而发汗, 豉升散而发汗, 邪在表, 宜先服此以解散之汪昂 - 医方集解

衍化方 葱豉汤 葱豉桔梗汤 : ( 通俗伤寒论 ) 组成 : 葱白 淡豆豉 薄荷 桔梗 连翘 甘草 淡 竹叶 山栀子 功用 : 清热解表 主治 : 风温初起, 邪热束于肺卫 ( 头痛身热, 微恶风寒, 咳嗽咽痛, 口渴

衍化方 葱豉汤 活人葱豉汤 : ( 类证活人书 ) 组成 : 葱白 淡豆豉 麻黄 葛根 功用 : 发汗解表 主治 : 伤寒一 二日, 头项腰背痛, 恶寒脉紧无汗 ( 表寒重症 )

* 香苏散 和剂局方 组成 香附 6-9g 紫苏叶 6-9g 陈皮 3-6g 炙甘草 3-6g 用法 上为粗末 每服 9 克, 用水 150 毫升, 煎 100 毫升, 去滓热服, 不拘时候, 日三服, 若作细末, 只服 6 克, 入盐点服 方解 君 : 紫苏叶 : 理气解表臣 : 香附 : 开郁散滞佐 : 陈皮 : 助香附理气化滞使 : 甘草 : 调和诸药 特点 理气解表的代表方

香苏散 主治 外感风寒 主症 形寒身热, 头痛, 胸脘痞闷, 不思饮食, 舌苔薄白, 脉浮 病机 外感风寒, 内有气滞 治法 疏散风寒, 理气和中 现代运用 胃肠型感冒, 妇女经期或产后腹痛伴有 外寒者

加减 香苏散 风寒表症重者 : + 蔓荆子 荆芥 防风气郁较甚 :+ 柴胡 厚朴 大腹皮湿浊较甚 :+ 藿香 厚朴 半夏胃脘疼痛 : + 紫苏梗 ( 较气郁为甚 ) 咳嗽 ( 肺气不宣 ): + 杏仁 桑白皮咳嗽有痰 :+ 紫苏子 桔梗 半夏头痛 : + 川芎 白芷伤风自汗 : + 桂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