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crosoft PowerPoint - 懺儀與禪觀—法華三昧懺(5)0105

Similar documents
T050R_01

2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一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 一 ) 阿彌陀佛的意思

如何因應嶄新的 21 世紀 二十一世紀嶄新的時代與環境 ( 一 ) 悲觀的預言 1. 高喊世界末日即將來臨

Microsoft Word - lib..5.doc

讚禮地藏菩薩懺願儀 2 南無地藏菩薩摩訶薩 以神通力 現聲聞相 是諸微妙 功德伏藏 是諸解脫 珍寶出處 是諸菩薩 明淨眼目 是趨涅槃 商人導首 如如意珠 雨眾財寶 隨所希求 皆令滿足 照行善者 猶如朗日 照失道者 猶如明炬 除煩惱熱 如月清涼 渡四流者 為作橋梁 趨彼岸者 為作船筏 伏諸外道 如師子


佛化家庭手冊 佛化家庭 一 淨化人間, 必定要淨化社會 二 淨化人間的著力點, 是從淨化家庭開始

一心頂禮本師釋迦牟尼如來 ( 拜下 想云 能禮所禮性空寂 感應道交難思議 我此道場如帝珠 釋迦如來影現中 我身影現如來前 頭面接足歸命禮 下皆准此 唯改佛名) 一心頂禮過去師子奮迅具足萬行如來 覺華定自在王如來 一心頂禮一切智成就如來 清淨蓮華日如來 一心頂禮無邊身如來 寶性如來 波頭摩勝如來 師子

如何建立美滿婚姻 如何建立美滿婚姻?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為什麼要做佛事 一 前言

佛化長青手冊 緣起

華嚴專宗佛學研究

PowerPoint 簡報

旺 運限亨通 四時吉利 營求果遂 其心百歲 康寧福祉 介萃於體 諸天擁護 魔恠潛藏 不作十習 之因 不受六交之報 直往菩提 逕登彼岸 更願人人悔悟 物物豐饒 政教化成 雨暘時若無龍鬬蛟起山崩岸圻之災 無地動水立屋倒舟沉之患 無兵戈之釁 無饑饉之虞 無疫癘蟲蝗 無盜賊奸宄 玉燭恒調 金甌永固 萬方 普

但了白雲常倚 莫問青山不知 生死情刳 心心不觸 涅槃性徧 步步還鄉 無始劬 勞 剎那報足 大孝不匱 猶曰海之一滴 何況其餘 如或未然 且從錫類篇中 作 箇蠧魚 隨分咬著一字半字 他生後世 返擲有日在 弟子廣瀹吳應賓和南謹序 No C賸錄序 先壽昌 於法門寂寥之際 言中有響 脚下無私 使洞

No C重刻水懺隨聞錄序 夫心源本自澄清 性體原無純雜 祇以一念之參差 遂致千生之謬戾 往來三界 出沒四生 靜言思之 良可慨也 是以諾迦尊者觀羣生昏憒 因示以迦摩羅疾 欲 興懺文緣起 故報膝上人面瘡 將袁晁十生冤業自此消除 蜀嶺三卷懺文從茲成就 集華藏之玄文 作現生之懺悔 奈根基頑鈍者

相 會 聲 聲 相 應 一 句 又 作 麼 生 畢 竟 水 須 朝 海 去 到 頭 雲 定 覔 山 歸 隆 興 府 天 寧 禪 寺 語 錄 侍 者 普 通 錄 三 門 閙 市 門 頭 有 一 句 子 擺 手 出 漳 江 全 身 在 裏 許 佛 殿 稽 首 老 瞿 曇 擔 頭 入 閙 藍 炷 香 三

卷第七法語上 卷第八法語中 卷第九法語下 書 卷第十頌古 真贊 偈頌 佛事 塔銘祭文(附) No 應菴和尚語錄卷第一 初住處州妙嚴禪院語錄 住湖州顯忠資福禪寺門人(守詮) 等編 師受請 判府左司 度疏 師拈示眾云 此是判府左司 兩手分付 謂之無盡藏 頂王三昧 言言見諦 句句朝宗 若也知得

西 祖 持 來 花 一 真 而 截 名 相 南 華 圓 去 果 五 葉 以 散 師 承 迨 及 新 豐 宏 提 綱 要 圓 融 一 句 分 列 五 門 洎 曹 山 大 師 乃 新 豐 嫡 嗣 將 明 五 位 頌 出 五 篇 兼 舉 一 例 之 言 以 顯 五 門 之 旨 一 者 正 位 為 之 主

又 拈 香 大 眾 此 一 瓣 香 古 今 無 價 佛 祖 不 傳 且 道 從 什 處 得 來 還 知 落 處 麼 若 也 知 得 祇 者 裏 參 見 真 善 知 識 若 也 不 知 爇 向 爐 中 供 養 我 先 住 楊 岐 後 住 雲 蓋 會 和 尚 乃 陞 座 蔣 山 白 槌 云 法 筵 龍

非 但 瞎 却 這 僧 眼 瞎 却 鎮 州 一 城 人 眼 去 此 意 如 何 師 云 道 得 八 成 進 云 與 麼 則 昔 日 三 聖 今 日 和 尚 師 云 道 聽 途 說 乃 云 諸 佛 出 世 傍 若 無 人 祖 師 西 來 欺 胡 瞞 漢 一 言 相 契 錯 認 驢 鞍 橋 作 阿 爺

No 禪 燈 世 譜 卷 第 一 明 匡 山 黃 巖 寺 後 學 比 丘 道 忞 編 修 閩 福 唐 優 婆 塞 弟 子 吳 侗 集 三 十 三 祖 世 系 圖 ( 始 祖 ) 釋 迦 牟 尼 佛 ( 釋 迦 文 佛 ) 即 賢 劫 第 四 尊 示 生 中 天 竺 國 剎 利 種 釋 迦

上 堂 云 四 維 風 景 寥 寥 極 目 晴 空 廓 落 孰 為 好 醜 是 非 何 用 識 情 卜 度 石 火 迸 光 清 秋 一 鶚 言 前 得 旨 已 周 遮 句 後 無 蹤 徒 摸 [ 打 - 丁 + 索 ] 劄 著 不 行 秦 時 [ 車 * 度 ] 轢 上 堂 云 久 雨 不 晴 今

消 災 識 子 ( 二 六 十 月 ) 丑 ( 正 月 十 月 ) 寅 ( 六 八 十 一 ) 卯 ( 正 四 七 月 ) 辰 ( 正 四 七 月 ) 巳 ( 三 四 十 一 ) 午 ( 九 十 十 一 ) 未 ( 六 八 十 一 ) 申 ( 正 四 七 月 ) 酉 ( 二 五 八 月 ) 戌 (

通 五 趣 等 何 故 此 論 但 標 原 人 答 論 主 約 人 是 我 同 類 故 序 云 我 今 得 此 人 身 而 不 自 知 ( 云 云 ) 又 六 道 中 其 餘 五 趣 苦 樂 不 均 不 堪 修 行 故 偏 勸 人 故 曰 原 人 裴 相 國 圓 覺 序 曰 生 靈 之 所 以 往

鉢 囉 ( 二 合 ) 抳 馱 曩 ( 六 ) 鉢 囉 ( 二 合 ) 吠 捨 ( 七 ) 跋 哩 嚩 ( 無 鉢 反 ) 多 ( 八 ) 言 阿 進 底 也 咄 [ 里 * 也 ] 此 云 不 思 議 尾 目 乞 叉 此 云 解 脫 尾 灑 也 此 云 境 界 三 滿 多 跋 捺 囉 此 云 普

遮 那 牟 尼 如 來 前 受 瑜 伽 最 上 乘 義 後 數 百 年 傳 於 龍 樹 菩 薩 龍 樹 又 數 百 年 傳 於 龍 智 阿 闍 黎 龍 智 傳 於 金 剛 智 法 師 金 剛 智 來 遊 震 旦 以 五 部 瑜 伽 及 毗 盧 遮 那 經 蘇 悉 軌 範 授 與 不 空 三 藏 及

經 曰 人 於 自 衣 繫 如 意 珠 不 自 覺 知 窮 露 他 方 忽 有 智 者 指 示 其 珠 所 願 從 心 致 大 饒 富 方 悟 神 珠 非 從 外 得 也 乃 知 人 人 分 上 各 有 一 顆 無 價 寶 珠 玲 瓏 瑩 澈 常 放 大 光 明 故 古 頌 云 般 若 靈 珠 妙

令人可仰而不可即 且生平不畜長物 隨得隨散 惠施不悋 而獨慎重大法不輕以與 人 故作不輕授受論以見志 葢其擇法嚴明 不忍以相似學解而混淆真源 嘗歎今時 學者於如來聖教量大經大論弁髦視之 於古德親悟親證機緣 初入門來便相傚顰 師 資欺誑作世諦流布 甚至大言不慚壞却心術故 在鼓山時即禁止上堂小參及拈頌等

抑亦少盡小子繼述之職云 燈以傳道 統以繼脈 道之不明 統之不正 先聖之所憂也 先師之見法門之有壟斷 憂深而慮遠 故輯此書 真得憲章祖述之旨 今刪繁取要 詳略會同 俾後之學者 開卷而有得焉 滴乳集 單錄倫祖一派 因諸方燈錄 不以佛祖嫡傳慧命為重 專以我人私淑去取為 乖 致令諸祖語錄行世者不多 壽梓者亦

毒 苦 痛 甚 於 猛 火 或 從 口 入 從 眼 耳 出 周 帀 纏 身 從 劫 至 劫 罪 人 肢 節 常 出 猛 火 復 有 鐵 鵶 啄 食 其 肉 或 有 銅 狗 齩 齧 其 身 牛 頭 獄 卒 手 執 兵 具 發 大 惡 聲 如 雷 霹 靂 汝 固 殺 胎 當 受 此 苦 我 若 妄 說

第十二被擯不服戒 第十三不捨惡性戒 卷第五 二不定法第三 初三不定法 次二不定法 三十尼薩耆婆逸提法第四 第一衣過十日戒 第二離衣異宿戒 第三衣過一月戒 第四從尼取衣戒 第五使尼浣衣戒 第六非親乞衣戒 卷第六 第七知足受衣戒 第八貪好乞求戒 第九貪好共索戒 第十索衣過六反戒 第十一乞綿作具戒 第十二

萬 曆 壬 辰 仲 春 十 三 日 達 觀 衟 人 釋 真 可 書 於 五 臺 山 叶 斗 之 陽 玅 德 庵 自 肯 寮 No 湖 州 吳 山 端 禪 師 語 錄 卷 上 法 孫 比 丘 師 皎 重 編 長 興 壽 聖 禪 寺 語 錄 ( 劉 誼 翁 請 師 住 持 疏 附 ) 壽 聖

三藏十二部 接他了也 祇說無是非分別相 早不本分 何況宛出個是非分別相 世 尊四十九年所說 古錐千七百則公案 總是語言文字 若不識得這個 縱使字字句句 依樣葫蘆 即為魔說 即為謗佛 縱能記得佛祖所說三藏十二部 千七百則公案 字字句句不差 正是光明海中 多著泥滓 況既落言詮 即同教相 即同教相 則三

白雲端禪師 有逸氣 少游湘中 時會禪師新自楊岐來居雲盖 一見 心奇之 與語每終夕 會忽問曰 上人落髮師為誰 對曰 茶陵郁和尚 會曰 吾聞其過溪有 省 作偈甚奇 能記之否 端即誦曰 我有神珠一顆 久被塵勞關鎻 今朝塵盡光生 照破山河萬朵 會大笑而去 端愕然左右視 通夕不寐 明日 求入室咨詢其事 時方歲

居士翹足 三角禾豆 南華稻粟 婆子作齋 廿贄設粥 灌溪劈箭 疎山囓鏃 天鉢花開 九峯麥熟 啞子延僧 則天賜浴 尚書打毬 大夫雙陸 行者失笑 陸亘合哭 大寂吹耳 尊者撥眉 寒山茄串 解脫粥篦 陳老蒲鞋 龐蘊漉籬 悟本紙撚 法眼香匙 光仁女子 玄則童兒 九峯拽擺 保福扶犂 玄泰布衲 克符紙衣 菴主不顧

車駕郊迎 延居別殿 遂問聖諦 機語不契 至十九日 潛往江北(傳燈云 祖以丁未普 通八年至韶州 時刺史蕭昂具禮迎接 表奏 據明教禪禪正宗記乃曰 祖以庚子普通元年至韶州 刺史蕭勵迎接 具奏 蓋蕭昂不曾刺韶州 勵乃昂之子也 以南北史驗之 則當以正宗記為是) 先是誌公修高座寺 謂寺主靈觀曰 當有大乘菩薩自西

唐丞蘇朗 唐邑令李虗 唐吳逵 唐王待制 唐邑令李惟燕(附惟玉) 唐孫明 唐推司楊旬 唐孫翁 唐宋參軍 唐節度張齊丘 唐府掾陸康成 唐張國英 唐徐玘 唐王孝廉 唐別駕周伯玉 唐任自信 唐太常段成式 唐節度吳少陽 唐強伯達 唐司空嚴綬 唐吳可久 唐邢行立 唐趙安 唐倪勤 唐兖州軍將 唐牙將甯勉 唐張政

NAAC_FNEC.indd

《從普賢菩薩的典範談菩薩行》 田博堯 撰

輳 如川東之 凡八年間 環講法華 金光明涅槃 淨名大小部帙 繼晷待且 慈霔 洋洋 續因慈母年邁 思念報親之恩 遂謝事歸寧 廬于祖墳 曰藏雲 居雖叢爾躡 屩尤多 假道問津 盈諸戶外 仍造西方三聖像設廣以化人 其母後有微疾 師就臥 床 夜講心經 念彌陀佛 佛放金光 母及四方 無不瞻覩 殊祥既[乇-一+北

問覇 巽說 人文 性德 存心 福解 評隱 喻用 物宜 善惡 性情 九流 四端 卷七 論原 中正 明分 察勢 刑勢 君子 知人 品論 解譏 風俗 仁孝 問經 問交 師道 道德 治心(論原畢) 雜著(六篇) P. 2


2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啰啰 阇

校園倫理 25 觀念作育英才, 相互愛敬 實踐因材施教, 潛移默化引導正確的人生觀增進溝通與合作明訂法令, 保障權益 自然倫理 32 觀念自然是人類共有的大身體珍惜唯一的地球 實踐少砍樹, 多種樹美化環境保護水資源重視水土保持以身作則, 帶動他人 場倫理 42 觀念良好互是職場倫理的根本 實踐互助互

從 象 耳 出 照 象 頂 上, 化 作 金 臺 其 象 頭 上 有 三 化 人 : 一 捉 金 輪 一 持 摩 尼 珠 一 執 金 剛 杵 舉 杵 擬 象, 象 即 能 行, 腳 不 履 地, 躡 虛 而 遊, 離 地 七 尺 地 有 印 文, 於 印 文 中 千 輻 轂 輞 皆 悉 具 足, 一

皈依三寶的意義 一 為何要皈依三寶?

289

The Haks Language Modeling System: Examples from Buddhist Texts in Sanskrit, Tibetan and Chinese This study demonstrates a practical method for extrac

淺說 普賢行願品 住位 十行位 十迴向位 十地位 等覺 妙覺, 這叫五十二位, 最後參普賢菩薩法身大士, 五十三位才圓滿了 在 華嚴經 上, 善財童子參彌勒菩薩, 他已經圓滿等覺菩薩, 跟普賢菩薩 跟彌勒菩薩一樣位置, 彌勒菩薩叫他再回頭參文殊師利菩薩 因為善財童子最初發心的時候, 是參文殊師利菩薩

目錄 法鼓山僧伽大學的創校精神 5 僧大校訓 悲智和敬 17 僧大校風的建立 23 三學研修院院訓 35

0 0 = 1 0 = 0 1 = = 1 1 = 0 0 = 1

珍惜生命 聖嚴法師與吳念真 黃春明 李明濱的對話 珍惜生命 時間 : 二 六年六月十七日地點 : 台北圓山飯店對談人 : 聖嚴法師 ( 法鼓山禪修文教體系創辦人 ) 黃春明 ( 知名作家, 國家文藝獎得主 ) 吳念真 ( 知名導演 ) 李明濱 ( 行政院衛生署自殺防治中心計畫主持人兼主任 ) 主持人

(行者淨身口意 至尊像前 應念我及眾生 積迷造罪 無救無歸 大士洪慈 為歸為救 又念大士法身 及十方三寶 體常徧滿 無所不在 與我現前心性 平等無二 起深信解 如奉慈顏 敷具拱立 唱云)一切恭敬一心頂禮十方常住三寶(總一禮已 嚴持香華 如法供養 唱云)願此香華雲徧滿十方界供養一切佛尊法諸賢聖無邊佛土

投影片 1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Microsoft Word doc

投影片 1

Microsoft Word - 天台宗入門附錄1.doc

佛法與 e 世代 聖嚴法師與張學友 侯文詠的對話 佛法與 e 世代 時間 : 二 年三月四日地點 : 臺北國父紀念館主持人 : 陳月卿 ( 華視企劃室經理 ) 對談人 : 聖嚴法師 ( 法鼓山創辦人 ) 張學友 ( 歌手 ) 侯文詠 ( 作家 ) 陳月卿 : e 張學友 :

學佛五講

老人也是公司的寶 63 有條件的愛太辛苦 66 不要被愛情沖昏了頭 69 別玩劈腿遊戲 72 愛情不是人生的唯一 75 恐怖的愛 78 三 生涯規畫 81 人生規畫 81 忙人時間最多 84 非結婚不可嗎? 87 賺錢的福報 90 面對貧窮的勇氣 93 中年別盲目轉業 96 人到中年百事哀? 99

Ava_ch40-普賢行願品科判.indd


PowerPoint 簡報

第 二 十 二 天 竺 波 羅 門 造 藥 師 形 像 得 子 五 十 年 壽 感 應 第 二 十 三 昔 一 貴 姓 祈 請 藥 師 靈 像 得 富 貴 感 應 第 二 十 四 貧 人 以 一 文 銅 錢 供 藥 師 像 得 富 貴 感 應 第 二 十 五 破 戒 者 稱 藥 師 名 戒 還 得

而入讓之曰 佛法大事靖退小節 風穴懼應讖憂宗旨墜滅 幸而有先師 先師已棄世 汝有力荷擔如來大法者 今何時而欲安眠哉 師矍然起握聰手曰 非公不聞此語 趣辦嚴吾行矣 既至燕坐一榻 足不越閫者三十年 道俗同曰汾陽而不敢名 上堂謂 眾曰 汾陽門下有西河師子當門踞坐 但有來者即便齩殺 有何方便入得汾陽門見得

之 外 條 支 巨 雀 方 驗 前 聞 罽 賓 孤 鸞 還 稽 曩 實 時 移 歲 積 人 欲 天 從 遂 得 下 雪 岫 而 泛 提 河 援 鶴 林 而 栖 鷲 嶺 祇 園 之 路 邐 迤 空 存 王 舍 之 基 婆 陀 可 陟 尋 求 歷 覽 時 序 推 遷 言 返 帝 京 忽 將 二 紀 所

我 今 懇 切 求 哀 諸 願 離 肉 身 毒 火 海 騰 波 沸 涌 無 暫 停 魔 竭 出 入 吞 船 舫 元 是 魔 宮 羅 剎 國 復 是 稠 林 籚 筆 澤 諸 惡 禽 獸 交 橫 走 蘊 集 毒 虫 及 蚖 蝮 亦 是 惡 業 貪 魔 體 復 是 多 形 卑 訢 期 亦 是 暗 界 五

經道兩術 掩映於嘉苗 護法一科 綱維於正網 必附諸傳述 知何績而非功 取其 拔滯宏規 固可標於等級 餘則隨善立目 不競時須 布教攝於物情 為要解紛靜 節總歸于末第 區別世務者也 至於韜光崇岳朝宗百靈 秀氣逸於山河 貞槩銷於林 薄 致有聲諠玄谷神遊紫煙 高謝於松喬 俯眄於窮轍 斯皆具諸別紀 抑可言乎

第一夫根性不同 或獨行得道 或依眾解脫 若依眾者當修三行 一依堂坐禪 二別場懺悔 三知僧事 此三行人 三衣六物道具具足 隨有一行則可容受 若衣物 有缺 都無一行則不同止 第二依堂之僧 本以四時坐禪六時禮佛 此為恒務 禪禮十時一不可缺 其別行 僧行法竟 三日外即應依眾十時 若禮佛不及一時罰三禮對眾懺

圓悟佛果禪師語錄目錄 卷第一 上堂一 卷第二 上堂二 卷第三 上堂三 卷第四 上堂四 卷第五 上堂五 卷第六 上堂六 卷第七 上堂七 卷第八 上堂八 小參一 卷第九 小參二 卷第十 小參三 卷第十一 小參四 卷第十二 小參五 卷第十三 小參六 普說 卷第十四 法語上 卷第十五 法語中 卷第十六 法語

菩 薩 速 辯 菩 薩 無 斷 辯 菩 薩 住 辯 菩 薩 妙 音 菩 薩 梵 音 菩 薩 喜 一 切 眾 生 音 菩 薩 文 殊 師 利 法 王 子 菩 薩 如 是 等 上 首 七 萬 二 千 人 於 此 三 千 大 千 世 界 釋 梵 護 世 并 餘 大 威 德 諸 天 龍 夜 叉 乾 闥 婆

觀 者 察 義 觀 察 此 誡 與 佛 法 相 應 不 相 應 及 障 道 過 患 名 字 句 偈 審 諦 思 量 如 實 解 心 得 誡 本 意 又 能 隨 順 止 觀 二 門 此 二 法 者 定 始 慧 初 生 長 一 切 禪 支 道 品 故 名 觀 法 者 即 此 誡 文 首 軸 次 第 慇

誐 底 ( 丁 以 反 下 同 ) 誐 訶 寧 ( 引 一 切 眾 生 所 求 成 就 ) 誐 誐 曩 尾 戍 ( 引 ) 達 寧 ( 一 切 眾 生 慈 悲 覆 護 ) 唵 薩 嚩 播 ( 引 ) 跛 尾 戍 ( 引 ) 達 寧 ( 引 無 佛 世 界 一 眾 生 慈 悲 覆 護 ) 唵 ( 引

十 六 特 勝 初 門 第 十 九 通 明 觀 初 門 第 二 十 ( 亦 名 通 明 禪 ) 卷 中 之 上 九 想 初 門 第 二 十 一 八 念 初 門 第 二 十 二 十 想 初 門 第 二 十 三 八 背 捨 初 門 第 二 十 四 八 勝 處 初 門 第 二 十 五 十 一 切 處 初

今日山河大地草木叢林 與覺上座同時成道 一音說法 還相證明麼 良久云 相逢 會有知音知 何必清風動天地 陳謝罷復舉 僧問曹山 佛未出世時如何 山云 曹 山不如 僧云 出世後如何 山云 不如曹山 師云佛與曹山一出一沒 可謂拈頭作 尾 拈尾作頭 子細看來 是他曹山終是不出世 覺上座今日不是顛敗家風 且要

唵 ( 引 ) 播 那 ( 引 ) 訖 囉 ( 二 合 ) 摩 細 波 囉 ( 引 ) 訖 囉 ( 二 合 ) 摩 細 烏 那 野 摩 細 嚩 那 摩 細 迺 ( 引 ) 囉 摩 細 桉 多 里 馱 ( 二 合 ) 曩 摩 細 娑 嚩 ( 二 合 引 ) 賀 怛 儞 也 ( 二 合 ) 他 ( 引

悟 之 事 也 余 問 所 從 來 有 一 天 人 來 禮 敬 敘 暄 涼 已 曰 弟 子 性 王 名 璠 是 大 吳 之 蘭 臺 臣 也 會 師 初 達 建 業 孫 主 即 未 許 之 令 感 希 有 之 瑞 為 立 非 常 之 廟 于 時 天 地 神 祇 咸 加 靈 被 於 三 七 日 遂 感

<B9ACA6F7C2E5C B4C1A4BAA4E52E706466>

南華大學哲學學報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淨空法師嘉言錄 三

欲立達眾生入不退地 豈非合文殊智普賢行而圓修之者 學者果於下學上達門中有得耶 雖不問彌陀彌勒二尊法界可矣 然其法非吾心外法也 其道亦非夫子一以貫之外之道也 彌陀誠與此土有緣 而盡虗空界之淨土則何可勝數 隨緣隨願何所不可 若論到乘龍御天 安貞應地之易道 則此時正當雙林之既往龍華之將來 而孔宗峙立於其間

補充教材 禪學與生活

目錄

目次編輯說明章節目次 No A 龍華懺儀序敘言第一開發正信第二廣求良友第三嚴持戒律第四發菩提心第五明結壇儀第六請禮三寶第七懺悔往罪第八專誦法華第九三寶福田第十總觀兜率敘言初觀依報初正觀二結顯二觀正報三觀上生四稱名獲益第十一別觀龍華敘言初辯異先辯身量之異次辯壽量之異次辯樹量之異次辯初會異第

切智所行之義 皆得自在 修諸功德 悉已圓滿 其菩提座 具足莊嚴 周遍十方一切世界 佛處其上 轉妙法輪 說諸菩薩所有行願 開示無量諸佛境界 令諸菩薩 皆得悟入 修行種種清淨妙行 復能示導一切眾生 令種善根 生於如來平等地中 住諸菩薩無邊妙行 成就一切功德勝法 一切世界 一切眾生 一切佛剎 一切諸法 一

Microsoft Word doc

14: 6 不做清單上的事, 並不代表我們就可以隨心所欲 ; 我們不做, 是為了更深一層的原因 同樣, 也沒有人會因不受這些清單的捆綁, 就更能活出 豐盛的生命來 14: 15 8: : 17 在所有十誡中, 第十誡往往是最先遭破壞的一條 22: 37, 39 凡是使我們不能愛神與愛

生 我今日在諸佛前 發露懺悔不敢覆藏 發露之後誓不敢作 如過去諸菩薩為修行菩提 如彼所懺悔 我今亦復如是懺業障礙 發露之後不敢復作 如未來諸菩薩摩訶薩當懺悔 我亦如是懺悔發露 發露之後誓不更作 如現在十方菩薩摩訶薩 為修行菩提今現懺悔 我亦如是懺悔發露誓不更作 如過去未來現在三世諸菩薩摩訶薩為修行菩

(Microsoft Word - 3.\251\300\246\362\252k\255n_\301\277\260O_ \244\337\275\345)

四種環保 四環總論 一 心靈環保


死亡並不可68 吃飯88 84 呼吸80 禪 放鬆禪 禪在生活中73 禪

(Microsoft Word - 2.\262b\244g\244Q\272\303\275\327\276\311\305\252.docx)

Microsoft PowerPoint 卍4十八界_舌入(動畫) [相容模式]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繁體).pages

念佛法門專題

Transcription:

懺儀與禪觀 ~ 法華三昧懺儀 寶雲寺 0105 果慨法師 讓我們的心靜一下 1

南無本合掌2 釋迦牟尼佛( 三稱) 師恭誦

正修第四 粗 細 一嚴道場 二淨身 三三業供養 四請三寶 五讚歎三寶 六禮佛 七五悔儀 八行道法 九誦經 十禪觀 一心敬禮本師釋迦牟尼佛 一心敬禮過去多寶佛 一心敬禮十方分身釋迦牟尼佛. 一心敬禮大乘妙法蓮華經 十方一切尊經 十二部真淨法寶 一心敬禮文殊師利菩薩彌勒菩薩摩訶薩 一心敬禮藥王菩薩 藥上菩薩摩訶薩 一心敬禮法華經中舍利弗等一切諸大聲聞眾 一心敬禮十方一切諸尊大權菩薩 及聲聞緣覺得道賢聖僧 一心敬禮普賢菩薩摩訶薩 ( 三唱此菩薩 是法華懺悔主 行者當自作心 的對此菩薩胡跪說罪懺悔并發願等 其餘諸佛菩薩悉作證明 三七日中皆悉如是 ) 3

禮佛想云 能禮所禮性空寂 空 感應道交難思議 我此道場如帝珠 假釋迦如來影現中 我身影現釋迦前 頭面接足歸命禮 中 一切種智 中 道種智 假 一切智 空 4

中觀 用方法的時候, 不執著方法 遇到境界, 不為境界所動, 但對境界清清楚楚 有形 有相, 不起第二念, 當下明察秋毫 父母恩 ( 家庭 ) 眾生恩 ( 社會 ) 國土恩 ( 國家 ) 三寶恩 ( 宗教 ) 普為四恩三有及法界眾生 悉願斷除三障歸命懺悔 一 煩惱障煩惱障二 業障三 報障 5

我及眾生 無始常為 三業六根重罪所障 不見諸佛不知出要 但順生死不知妙 理 我今雖知由與眾生 同為一切重 罪所障 今對普賢十方諸佛前 普為 眾生歸命懺悔 唯願加護令障消滅 我與眾生 故於今日 從無始來不知諸法 本性空寂 廣造眾惡 今知空寂為求菩提 為眾生故廣修諸善 遍斷眾惡 一無始來今由愛見故隨順貪欲 愛二內計我人外加惡友分別執著 見三不隨喜他一毫之善隨喜凡聖一毫之善 念十方佛有大福慧 能救拔我及諸眾生 從二死海置三德岸 法身德 四唯遍三業廣造眾罪般若德 勤策三業翻昔重過 解脫德 五事雖不廣惡心遍布發菩提心 斷惡修善 六晝夜相續無有間斷斷相續心 七覆諱過失不欲人知發露懺悔 八不畏惡道生大怖畏 九無慚無愧生重慚愧 十撥無因果深信因果 分段生死 變異生死 6

7 正修第四粗細一嚴二淨三三四請五讚六禮七五八行九誦十禪七五嚴道場淨身業供養請三寶讚歎三寶禮佛悔儀行道法誦經禪觀悔儀第七明懺悔六根及勸請隨喜迴向發願方法隨迴發懺勸隨喜迴向發願懺悔勸請眼耳鼻舌身意眼耳鼻舌身意

01 眼 色 包括物質的顏色 02 耳 聲 各種聲音 03 鼻 香 各種香等氣味 04 舌 味 酸甜苦辣等味道 05 身 觸 冷暖細滑粗澀軟硬等身體感覺 06 意 法 內心所緣取的境界 都攝六根, 淨念相繼 8

至心懺悔 禮三寶 造罪緣由 懺罪 十方諸佛 法華三昧行事運想補助儀 : 若從懺悔已下凡云禮三寶者 皆須一一別起三想 頭三叩地 一十方三寶 二法華經中一切三寶 三普賢大師 對此三處求懺悔等 悔等 (CBETA, T46, no. 1942, p. 956b3-4) 9

明勸請法 我比丘 ( 某甲 ) 至心勸請 十方法界無量佛 唯願久住轉法輪 含靈抱識還本淨 然後如來歸常住 十方諸佛以道眼力故知我見我 勸請諸佛 唯願久住轉正法輪 所在生處常能勸請 為了利樂更多更多的眾生, 唯願每一尊佛, 都能永住世間, 不入涅槃, 這是為了悲憫眾生 明隨喜法 我比丘 ( 某甲 ) 至心隨喜 諸佛菩薩諸功德 凡夫靜亂有相善 漏與無漏一切業 比丘 ( 某甲 ) 咸隨喜 ( 隨喜已禮三寶 ) ( 十方凡聖一毫之善 我皆隨喜 福德能令見者生喜 是故我喜 ) 隨喜 是他人有福有德, 不論是誰, 不論多少, 雖不是我自己的功德, 我也一律感同身受, 心生歡喜 能夠見聞得福隨喜的人, 一定也是一位有福報 有智慧的人 隨喜 : 無我 10

明迴向法 我比丘 ( 某甲 ) 至心迴向 三業所修一切善 供養十方恒沙佛 虛空法界盡未來願迴此福求佛道 ( 廻向已禮三寶 ) 無始來時乃至今日盡未來際一毫之善 及以懺悔勸請隨喜 皆同法界與諸眾生共成佛道 迴己 迴凡 迴小 無上 向他 向聖 向大 菩提 明發願法 我比丘 ( 某甲 ) 至心發願 願命終時神不亂 正念直往生安養 面奉彌陀值眾聖 修行十地勝常樂 ( 發願已禮三寶 ) 11

智者大師的願 願於此身 行道無障 四魔不起 得深三昧 入諸法門 弘通正法 度脫眾生 捨命之時 正念成就 乃至未來世中 常值三寶 正信家生 出家修道 供養三寶 受持大乘 諸波羅蜜 悉皆見前 與一切眾生 成等正覺 12

13 break time break time 正修第四粗細一嚴二淨三三四請五讚六禮七五八行九誦十禪八行嚴道場淨身業供養請三寶讚歎三寶禮佛悔儀行道法誦經禪觀行道法

南無十方佛 南無十方法 南無十方僧 南無釋迦牟尼佛 南無多寶佛 南無釋迦牟尼分身佛 南無妙法蓮華經 南無文殊師利菩薩 南無普賢菩薩 ( 如是稱諸佛菩薩摩訶薩名字 即當誦經誦經之法在下廣明 行者非但覺了誦經音聲性空 亦當知身心如雲如影 舉足下足心無所得 不住行相 亦知此身影現十方充滿法界 無不普現 圍遶諸佛 如是旋遶三匝乃至七匝三七匝七七匝百匝 無有定數 當自斟量 若行道欲竟 當還如前稱三寶名字 燒香正念作契唄 唄竟至本禮佛處 歸依三寶一心正念 當口自唱言 ) 自歸依佛 當願眾生 體解大道 發無上心 ( 說竟作禮 復言 ) 自歸依法 當願眾生 深入經藏 智慧如海 ( 說竟作禮復言 ) 自歸依僧 當願眾生 統理大眾 一切無閡 和南聖 眾 粗 正修第四 細 一嚴道場 二淨身 三三業供養 四請三寶 五讚歎三寶 六禮佛 七五悔儀 八行道法 九誦經 十禪觀 14

一具足誦 行者即於前行道中 稱諸佛菩薩名字竟 一心正念誦法華經 但誦有二種人 一具足誦 二不具足誦 具足誦者 行者先已誦妙經一部通利令入道場 可從第一而誦一品二品 或至一卷 行道欲竟即止誦經 如前稱諸佛菩薩名 三自歸依竟 還本坐處 若意猶未欲坐禪 更端坐誦經 亦得多少隨心斟酌 但四時坐禪不得全廢 事須久坐 若人本不習坐 但欲誦經懺悔 當於行坐之中久誦經疲極可暫歛念 消息竟便即誦經 亦不乖行法故云不入三昧 但誦持故見上妙色 二不具足誦者 二不具足誦者 所謂行者本未曾誦法華經 今為行三昧故 當誦安樂行一品 極令通利 若旋遶時 誦此品若一遍二三遍 隨意多少 若兼誦法華餘品亦得 但不得誦餘經典籍 夫誦經之法當使文句分明 音聲辯了不寬不急 繫緣經中文句 如對文不異 不得謬誤 當次靜心了音聲性 如空谷嚮 雖不得音聲 而心歷歷照諸句義 言詞辯了 運此法音充滿法界供養三寶 普施眾生令入大乘一實境界 15

16 正修第四粗細一嚴二淨三三四請五讚六禮七五八行九誦十禪十禪嚴道場淨身業供養請三寶讚歎三寶禮佛悔儀行道法誦經禪觀禪觀 行者行道誦經竟 當就坐處 入繩床中齊整衣服端身正坐 閉眼合口調和氣息 寬放身心 一一如坐禪前方便中說 然後歛念正觀破壞罪業 云何明正觀 如後歛念正觀破壞罪業 云何明正觀 如菩薩法不斷結使不住使海 觀一切法空如實相 是名正觀 一切妄想顛倒所作罪福諸法皆從心起 離心之外則無罪福及一切法 若觀心無罪福無罪福空心則罪福無主 知罪福性空 則一切諸法皆空 如是觀時能破一切生死顛倒

時十方佛各伸右手摩行者頭, 作如是言 : 善哉善哉! 善男子! 汝誦讀大乘經故, 十方諸佛說懺悔法 菩薩所行, 不斷結使 不住使海 觀心無心, 從顛倒想起, 如此想心從妄想起 ; 如空中風無依止處 如是如是法相, 不生 不滅 何者是罪? 何者是福? 我心自空, 罪福無主 一切法如是, 無住 無壞 如是懺悔, 觀心無心 法不住法中, 諸法解脫, 滅諦寂靜 如是想者, 名大懺悔 名莊嚴懺悔 名無罪相懺悔 名破壞心識 行此懺悔者, 身心清淨, 不住法中 猶如流水 念念之中得見普賢菩薩及十方佛 (CBETA, T09, no. 277, p. 392, c21-p. 393, a3) 禪觀 默照 ( 一 ) 發大悲心 : 大悲心就是菩提心, 也是能夠讓我們徹悟成佛的心 ( 二 ) 放捨諸相放捨諸相就是不執著任何現象, 實際上就是無住心 心不住於心理現象 不住於身體現象 不住於環境現象 所有心內 心外的一切現象, 都是有的, 但不要去執著它, 不要去在乎它, 便是放捨諸相 如何放捨諸相? 就是從放鬆身心 安定身心著手 17

( 三 ) 休息萬事 事, 是不可能沒有的, 吃飯 走路 打坐 睡覺 上洗手間 打掃環境等, 每一樣都是事, 但你千萬不要把前一念已發生過的事, 以及後一念尚未發生的事, 牽掛在身上 剛剛做的事已經做過了, 可以有記憶, 但不必牽掛 ; 還沒有發生的事, 可以有計畫, 但不要懸念 ; 凡跟當下所用的方法不相應者, 全是閒事, 必須隨時放下, 這就是 休息萬事 了 法華三昧懺儀 18

法華三昧懺儀架構 明三七日行法華懺法勸修第一 明三七日行法前方便第二 明正入道場三七日修行一心精進方法第三 明初入道場正修行方法第四 略明修證相第五 勸修 起信 自知我是未成之佛, 諸佛是已成之佛 19

法華三昧懺儀架構 明三七日行法華懺法勸修第一 明三七日行法前方便第二 明正入道場三七日修行一心精進方法第三 明初入道場正修行方法第四 略明修證相第五 前方便第二 ( 修行有二種 一者初行 二者久行 教初行者當用此法 教久修者依安樂行品 ) 一七日中先自調伏其心息諸緣事 供養三寶嚴飾道場 淨諸衣服一心繫念 自憶此身已來及過去世所有惡業 生重慚愧禮佛懺悔 行道誦經坐禪觀行 發願專精 20

究竟位 修道位 見道位 加行位 資糧位 法華三昧懺儀架構 明三七日行法華懺法勸修第一 明三七日行法前方便第二 明正入道場三七日修行一心精進方法第三 明初入道場正修行方法第四 略明修證相第五 21

定心 明心 事 理 一心精進 一心精進 事中修一心 重點在對所行一切事時, 須正念正知, 心不異緣 目的在 止 理中修一心 則能照了所作體性空幻, 反觀心源心性不二 進一步 觀 法性空, 如此才能得證三昧乃至究竟除罪 22

蓮池大師的 一心 分 : 1. 事一心 即一心不亂, 心很安靜 很安定, 沒有雜念 沒有妄想沒有妄想, 念念是佛號, 但還有一 心 不亂 這是最淺的念佛三昧 定心 2. 理一心, 是念到無佛可念, 親見明佛的法身, 即見空性, 也就是見佛性 此心時煩惱 我執沒有了, 身 心負擔也沒有了, 雖然已經沒有什麼事情可做, 但是因為還有眾生需要度, 慈悲心 願心出現, 就與佛的願力 慈悲相應 中觀 用方法的時候, 不執著方法 遇到境界, 不為境界所動, 但對境界清清楚楚 有形 有相, 不起第二念, 當下明察秋毫 23

教 觀 用 境 覺 24

25

法華三昧懺儀架構 明三七日行法華懺法勸修第一 明三七日行法前方便第二 明正入道場三七日修行一心精進方法第三 明初入道場正修行方法第四 略明修證相第五 26

27 正修第四粗細動靜事理一嚴二淨三三四請五讚六禮七五八行九誦十禪嚴道場淨身業供養請三寶讚歎三寶禮佛悔儀行道法誦經禪觀

法鼓山的共識 我們的理念提昇人的品質, 建設人間淨土 我們的精神奉獻我們自己, 成就社會大眾 我們的方針回歸佛陀本懷, 推動世界淨化 我們的方法提倡全面教育, 落實整體關懷 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