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休息好了之后呢,咱们再继续学习下面的几个课词

Similar documents
2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啰啰 阇

休息好之后继续学习《入菩萨行论》,现在讲的是供养,供养的修法在整个菩萨道的过程中也是非常重要的,供养可以分为两部分:一个是上供的部分,一个是下施的部分

入行论第30课

《入菩萨行论》91课马士茵编辑0-40分钟

《远唤上师》

《入菩萨行论》第44讲记

修心七要 耳传略释 讲义 加哲无著尊者 著释 索达吉堪布 译讲 为度化一切众生 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第一节课 2005 年 7 月 6 日晚上 9 时 这次 我利用开 普贤云供法会 的八天 时间 为大家宣讲 修心七要 耳传略释 一般来说 在藏传佛教历史上 众多寺院 的高僧大德经常开演此法门 甚

第九课

好,休息好之后,现在进入第二堂课的学习。第二堂课的学习,是从第五种供养——妙香供养开始。

銆婂叆鑿╄惃琛岃閲娐峰杽璇存捣銆嬬鍥涜


《基础班课程·如何做功课》第四课

过修持使之寂止, 或者换个角度讲, 它是生起寂止的一种方便, 是 断除相续中粗大烦恼的窍诀 我们的相续获得了寂止的功德, 或者 通过修持前面出离心的窍诀, 我们的相续相对平静之后, 在这个基 础上就可以修持增上大乘殊胜菩提心的窍诀了, 这个窍诀中有自他 平等和自他相换的修法 前面我们跟随寂天菩萨的智

蒋维乔思想研究

序言 宗喀巴大士曾说, 戒学者, 定慧一切功德之所依, 千经万论之所赞 欲求证得定慧, 先须具足净戒为增上缘 往昔历代祖师大德, 都是以护持戒体为一切成就的根本 然而如今世上有些修行者, 未通经教, 未闻正法, 不明了佛陀为弟子制定诸多戒律的甚深妙义, 也不体察自身深重的烦恼习气, 假借方便的名义,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社会科学战线 年第 期跨学科研究 ( ),, (, ),,, 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Microsoft Word - fy.doc


如何学修佛法 1 如何学修佛法 益西彭措法师 讲授 这次趁国庆放假, 大家利用这难得的空闲时间, 来一起交流佛法, 积累一些解脱的资粮 这次我想针对大家目前学佛的情况, 根据经论中的教证, 和大恩上师法王如意宝的珍贵教言, 来和大家谈谈有关学修佛法的正确方法 现在佛教团体比以前增加了不少, 佛弟子们

李 琼 评扎迪 史密斯的 白牙 要是他 指艾伯特 加勒比海移民 真的回去 了 那么他将要面临的失败是明摆在那儿的 因为当地并没有发生什么变化 这就是移民的悲剧 他们比他们离弃的故乡变化得更 快 于是他们永远也不可能因回到家乡而感 到幸福 可是 他们在移居的国家也不幸福 因为这不是家乡 瞿世镜

菩提道次第廣論

众生 ; 无限, 是指它的作用范围 相信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做过利他行, 但我们的所缘极为有限 因为凡夫心非常狭隘, 我们愿意利益的, 往往只是与自己有关的那些人 而发菩提心, 则是要将利他心扩大到一切众生, 这才是关键所在 在修习菩提心的过程中, 我们要不断发愿, 发愿利益一切众生 之所以要不断发愿,


Microsoft Word - 至尊哈尔哇.doc

《掌握完美》

《入菩萨行论》177课0-10分钟李鸿打

Microsoft Word - 藏传净土法2.doc

甘露文库 走向解脱•别解脱戒品.在家篇

说, 你也不要装模作样 本来不是活佛而你自己却好像表面上装着活佛的样子, 可能就会破别解脱戒中的妄语戒 就像以前在印度, 如果自己没有证得阿罗汉果 位, 是不能坐在花黄垫子的上面一样 现在很多人经常说某某是此活佛, 某某是彼活佛 当然活佛里有真的假的两种, 真活佛弘法利生的事业的确不可思议, 而假的


(给多有拉姆)佛子行三十七颂1——7

PowerPoint 演示文稿

走 向 解 脱

所以, 我们思维的必要和目的叫遣除增益和损减, 也就是说正确地 理解法的意义 遣除增益 损减之后对法的意义产生定解, 我们通 过思维就是要达到这个目标, 这样得到的智慧叫思所生慧 修所生慧的前提一定是思所生慧, 修行缘思所生慧得到的定解, 缘这个定解开始反复地观修, 反复地串习, 这叫 修 通过修行

抗 日 战 争 研 究 年 第 期 % & ( # #

2017創形パンフ表1_表4

¼ ½ ¾ ¼ ½ ¾

IDEO_HCD_0716

2 般若品释 随堂开示 有理性的 经过真实智慧抉择后的如理修行, 这样怎么可能 现前修佛法的殊胜功德呢? 般若的加持最强大大家想想, 万法当中, 对治烦恼力量最强大的是什么呢? 那就是般若, 般若就是大智慧 没有般若的凡夫, 不管是闻思修, 或者是做利他的事情, 肯定处在执著之中, 很难摆脱我执 自

入行论第一百课

????????

赵燕菁 #!!!

Microsoft Word - 藏传净土法1.doc

月称菩萨说过 : 经说外境悉非有, 唯心变为种种事 释迦牟尼佛在佛经 当中也曾指出 : 心为一切诸法之源, 故名为普作王 为什么称为普作呢? 因 为它既能作清净的涅槃, 也能显现不清净的轮回 萨 哈尊者说 : 心乃轮涅之 根 如 大幻化网 中对心和智慧所作的分析, 这里所说的心是指每一个众生的根本,

Microsoft Word - 第7章 图表反转形态.doc

98

Microsoft Word - 亲友书讲记.doc

Microsoft Word - Thesis.doc

杨超群

( 三 ) 索达吉堪布译讲

Microsoft Word - 上士道_04SC.doc

《入菩萨行论·浅释》第四十五课

格鲁派十分推崇 般若经, 认为 般若经 乃最究竟了义的经典, 故以缘起性空抉择一切, 认为凡与 无自性 之说相违背的, 皆是方便说 而根据宗大师的修学经历, 与弥勒五论和无著菩萨的论典也有极深的思想渊源, 还很重视陈那论师的因明论典 按格鲁的教法, 认为 般若经 亦蕴涵广行的思想, 并由弥勒和无著菩

《入菩萨行论·浅释》第四十三课

-2- katugomi2014_c.indd katugomi2015_c :55:18 PM

约 翰 一 书 和 合 本 Page 2 of 9 第 二 章 2:1 我 小 子 们 哪, 我 将 这 些 话 写 给 你 们, 是 要 叫 你 们 不 犯 罪 若 有 人 犯 罪, 在 父 那 里 我 们 有 一 位 中 保, 就 是 那 义 者 耶 稣 基 督 2 他 为 我 们 的 罪 作

苦乐的作者在外境上根本不存在, 其实真正的作者就是我们内心中的分别念 若我们的分别念中生起慈悲心和信心, 那我们将获得解脱和安乐, 只要具有无漏的智慧, 无疑我们就会达到圆满究竟的佛果 如果我们经常生起贪嗔而造了恶业, 所感受的就只有是地狱饿鬼等恶趣的痛苦 据此我们明了分别念是一切苦乐的根源, 那就

0 年 上 半 年 评 价 与 考 核 细 则 序 号 部 门 要 素 值 考 核 内 容 考 核 方 式 考 核 标 准 考 核 ( 扣 原 因 ) 考 评 得 3 安 全 生 产 目 30 无 同 等 责 任 以 上 道 路 交 通 亡 人 事 故 无 轻 伤 责 任 事 故 无 重 大 质 量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秽, 当愿众生, 清净调柔, 毕竟无垢 等 所以, 洒扫不仅是扫除外在尘垢, 更应荡涤内心的污浊, 保有清净无染之心, 从而契入法性 修行, 无非是善用其心, 而用心又是从发心开始 我们做任何一件事, 不必过分关注结果, 关键是要善用其心, 在发心过程中调整心行 2. 陈设供养 供养也是很好的修行方

Microsoft Word - 入行论第七册_ _.doc

戒菸實務個案自助手冊105年Ver.2

图书馆 年第 期

Microsoft Word - 前行广释1ok.doc

为了解本市人大代表和市民对“十二五”期间本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评价,以及对“十三五”规划编制及民生工作的意见和期望,市人大财经委与国家统计局上海调查总队近期合作开展了本市“十三五”规划专项调查。本次调查,除了面向市、区两级5295位人大代表外,还面向全市市民,在全市17个区县采用随机抽样方法抽取了共计3400户居民家庭,其中在金山区随机抽取了149名人大代表和200名市民,金山人大代表和市民的参与率都很高。本次调查的主要结论有以下六个方面。

º» ¼ º» ¼

如何掌控你的时间 了解自己的黄金时间 寻找事情的关键步骤 将事情分类处理 化零为整 懂得强化自己 这个假期有点荒废

Microsoft Word - 09_圓覺經SC.doc

Microsoft Word - 入行论第六册_95-116_.doc

Microsoft Word - 藏传净土法4.doc

法无我·成佛的核武器

(给多有拉姆)佛子行三十七颂1——7

序 言 1 序 言 入菩萨行 是修学大乘佛法者不可缺少的论典 在藏传佛教各派中 每一个正规寺院里的修行人 都会 传讲听习此论 而且已形成一种普遍观念 认为如果要 做真实的修行人 必须精通 入菩萨行 此论之所以 如是受到推崇 当然是因其所述内容 精辟而又系统地 阐述了发菩提心 学菩萨行的大乘菩萨必须修

说 明 为 了 反 映 教 运 行 的 基 本 状 态, 为 校 和 院 制 定 相 关 政 策 和 进 行 教 建 设 与 改 革 提 供 据 依 据, 校 从 程 资 源 ( 开 类 别 开 量 规 模 ) 教 师 结 构 程 考 核 等 维 度, 对 2015 年 春 季 期 教 运 行 基

Microsoft Word - 藏传净土法3.doc

二 十 世 纪 初 的 杨 莘 耜

上师人生开示录 不离 法王晋美彭措口述索达吉堪布编译 2

第 期 李 伟 等 用 方 法 对 中 国 历 史 气 温 数 据 插 值 可 行 性 讨 论

过程当中, 虽然想要获得快乐, 不想受苦, 但是我们的所思和所行, 往往会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灾难 这就是平时我们讲到的, 对于 业因果, 对于世间规律的愚痴 学习这个颂词, 也是为了部分打破 这方面的愚痴 利他能成乐, 这也是一种规律, 如果我们利益他人, 当时我 们的发心是利他的, 这样一种起因

益西措嘉修法·如意宝珠讲记05


研 究 对 象 研 究 角 度 研 究 工 具 数 据 收 集 和 预 处 理 网 络 密 度 与 平 均 距 离 分 析

时常作这样的观修和训练, 做任何一件事, 都要发心为利益所有众生而做, 为解脱六道一切有情的痛苦而做 心行的成就是一种积累, 也就是良好习惯的养成 只要我们不断如是观修, 菩提心的力量就会日渐增长 当菩提心具有足够的力量之后, 便能战胜凡夫心, 消除凡夫心带来的一切负面作用 舍凡夫心, 发菩提心,

<4D F736F F D20B0E3C8F4C9E3CBCCC7B3CACD312E646F63>

佛化長青手冊 緣起


2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一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 一 ) 阿彌陀佛的意思

<453A5C65626F6F6B5CB7F0BAA3C6F4BABD5CB7F0BAA3C6F4BABD20C4BFC2BC E342E372E646F63>

Microsoft Word - 正法醍醐.doc

欧洲研究 年第 期 ¹ º ¹ º

,

为深远 根据我个人的修学心得, 认为本品可以两句话作为总结, 那就是 菩提心的无上观修, 佛陀品质的临摹方法 所谓 菩提心的无上观修, 是因为本品乃修习菩提心的殊胜法门 ; 所谓 佛陀品质的临摹方法, 是因为按本品所揭示的法门修行, 能指引我们直接通过临摹而成就佛道 若按 行愿品 着手修学, 会发现


的赞叹 歌颂, 听到赞颂便很高兴, 尤其有很多人众口一词地赞颂 自己, 那种飘飘然的感觉就更强烈 此处用 毛竖心欢喜 表示, 因为 我们的汗毛会在一些比较极端的情况下竖立起来, 如在恐怖 害怕 或者信心增长 ( 如见到上师或听闻到空性 ) 非常高兴的时候 此 处是自己很欢喜而导致汗毛竖立, 说明听到

Ø Ø fi» ` ˆ ˇ `ƒ»» `ƒ` `

子经常诽谤曾给他传讲密法的上师, 那么弟子和上师都会堕入地狱, 就像二只小 牛被拴在一起, 一只从悬崖上掉了下去, 另外一只也一定会随之而下 对于声明学 医学和因明学等这些共同方面的论典, 以及有关无常 因果 轮回痛苦等显宗方面的法, 则不论是给任何人, 只要是对他们有所利益, 就必须要给他们传讲,

Microsoft Word - 第十册定稿_ _.doc

一 皈依三宝在修学佛法中的地位 1. 皈依三宝是学佛的开始 2. 完成皈依是学佛的目标 3. 因皈依而有种种法门的施设 4. 皈依三宝是佛法的根本二 皈依之因和皈依的选择 1. 认识暇满人身的重大意义 2. 念死无常 3. 念三恶道苦 4. 深信惟有三宝能救度三 认识三宝 1. 何为三宝 2. 三宝

起信心, 没有信心就得不到加持, 得不到加持就不能成就 要改变别人先改变自己, 要转变环境先转变自己, 要具足信心先解决疑惑 断除疑惑是生起信心的首要条件, 若是没有丝毫的怀疑, 就成就了, 就什么都好了, 就什么都有了 因此说, 明理 断除疑惑至关重要, 这是修学佛法最基本的条件 我们都是实修者,

Transcription:

入菩萨行论 第 17 讲记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 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 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 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我们继续学习寂天菩萨所造的 入菩萨行论 入菩萨行 论 是宣讲凡夫如何经由发菩提心修菩萨道, 从而获得殊胜觉悟再 去利益众生的殊胜方法 第一品我们学习了菩提心的利益, 知道菩 提心具有超胜世间的巨大功德, 已经在我们的相续中引发了生起菩提 心的强烈愿望 下面我们开始宣讲修持菩提心的次第 前面对受戒的所依 受 戒的方法做了介绍, 现在讲第二个问题 护戒方法 上节课依照 菩萨地论 宣讲了四种他胜罪, 依照 虚空藏经 的学处宣讲了 十四条或者十八条菩萨戒律, 今天学习接下来的内容 密意庄严论 中所说的这十八条可以归纳在 菩萨地 1

论 所说的四条当中 在 密意庄严论 中把 虚空藏经 中宣讲的十八条归摄在四 条当中 其实不论是十八条还是四条, 只是开合不同 : 展开宣说为 十八条, 归摄而言安立为四条 1 比如第一条 依贪心而自赞毁他 在十八条中宣讲为 宣扬自功德, 为利养恭敬, 以语诋毁他 ; 第二条 吝惜布施财与法 也包括对众生 不宣讲正法或依悭吝心不愿布施众生 ; 第三条 对众生起嗔恚心, 他 人忏悔不予接受 与十八条不一定能一一对应, 但意义还是有相应之 处 : 如具有嗔恚心, 就会舍弃众生 毁坏城市, 让比丘还俗或盗夺三 宝财都可归摄其中 ; 第四条 颠倒妄说法 归摄了诸如对未修心众宣讲 空性, 令守持大乘者退持大乘, 守持小乘戒律者舍弃别解脱戒, 以 及诋毁小乘法非佛所说等内容 十八条和四条两者的内容并无冲突, 只是传承不一样 一个是 1 四条根本罪 : 以贪欲心自赞毁他 ; 以悭吝心不施财物 正法 ; 对众生起嗔恚心 不接受忏 悔 ; 以愚痴心选择非法舍弃正法 2

广大行派无著菩萨的传承, 另一个是甚深见派龙树菩萨的传承 不 同传承随顺不同众生的根性而安立, 因为众生根性不同的缘故, 有 的可以被广大行派的戒律所调化, 有的能被甚深见派的戒律所化, 所以分成这两大类是有必要的 概括而言, 一般菩萨戒有断除所断的严禁恶行戒 行持六 度的摄集善法戒以及唯一利益众生的饶益有情戒三戒中 所有菩萨戒律都可以包含在三聚戒当中 : 第 1 断除所断的严禁恶行戒 : 指要断除一切与修持菩萨道相 违的所有身 语 意恶行 大乘严禁恶行戒的标准很高 有些在世间不算恶行的行为, 在小 乘中就是恶行, 如世间人认可杀人肯定是恶行, 必然受到法律的惩 治, 如果杀条鱼, 就几乎没有人认为是恶行, 但在小乘就属于恶行 又如以自私自利的心修持佛法, 或者发了菩提心又退失菩提心, 还 没有退失其余的善法, 这些行为在小乘不一定是恶行, 但以大乘菩 3

萨戒来衡量, 首先要断除的就是自私自利的心, 以自私心修行就是 恶行, 退失菩提心伤害了众生的利益, 所以属于恶行 因此同样是严禁恶行戒, 大乘的标准更严格, 在界定恶行标准 的时候远远超过小乘 上师在讲记中讲到了 诸恶莫作, 众善奉行, 自净其意, 是诸佛 教 总的来讲大小乘都是一样的, 都要断除恶业修持善法, 都要调 伏自己的心, 这就是整个佛教的思想 但是在 诸恶莫作 方面标准有 所不同 小乘有小乘的标准, 大乘有大乘的标准, 大乘的标准更为 严格 在大乘中不能舍弃利益众生的心, 必须要救度众生, 如果生 起了不想救度众生的心, 就是很大的恶行, 必须要断除 众善奉行 就是要修持所有六度的善根 小乘也修持六种善法, 但在严格意义上不能称其为真正的六度, 因为无法到达彼岸 大乘 的六度因为有菩提心 空性慧等摄持的缘故, 善法的标准更高 自净其意 在小乘主要是断除伤害众生的心, 断除人我的执著, 4

证悟部分空性, 清净自心的垢染 在大乘还需要进一步断尽法执 习气 所以, 同样的偈颂放在小乘 大乘当中解释时, 含义完全不 相同 为什么说大乘佛法功德很大呢? 从对严禁恶行戒的分析就可以 看出, 它的标准很严格, 所以功德也很大 如在菩萨三聚戒中, 严 禁恶行戒不仅包括了现在我们认为不该做的恶行, 还包括了一些在 小乘当中非常推崇的善法, 因为这些善法以大乘的标准看, 还没有 真正完全断尽恶心, 所以在大乘中还属于严禁之列 第二 行持六度的摄集善法戒 : 菩萨应修持的善法全部归摄于 六度中 如全知麦彭仁波切所著的 释迦佛广传 即以六度分品讲 述了佛陀因地行持善法的故事, 六度集经 也将佛陀因地修道的 内容以六度归摄 佛陀通过修持六度圆满了资粮, 我们也要通过行 持六度的方式圆满资粮 第三 以及唯一利益众生饶益有情戒 : 大乘的终极思想就是唯 5

一利益众生, 除此之外没有其他目的 哪怕是自己修持善法 观 修空性, 实际上都是为了救度众生 利益众生 如果不是为了利益 众生, 菩萨不会修持这种善法 此处包括所有菩萨学处 : 所有恶行 要断除, 所有善法要修持, 其目标或动机唯一是为了利益众生 如果我们严格遵照上述要求去修持, 相续中一定会很快生起殊 胜的菩萨功德 略而言之, 菩萨的学处就是要断除有害自他的一切因素, 脚踏实地利己利他 如何归摄菩萨的学处 2 呢? 我们需要断除的是有害自他的一切因 素, 其主要是恶心 恶行和自私自利的作意 因其有害于自他, 所 以必须首先根除, 然后才能脚踏实地利己利他 菩萨的利己也是利 他, 利他就是利己 从不同的侧面 反体来看, 利己 利他完全不 同, 但从本质上讲, 菩萨修持菩提心到达了一定境界之后, 利己和 利他已经没有很严格的界限了, 看起来利己的修法实际都是在利益 2 学处有时是指戒律, 有时是指菩萨应该修学之处 6

众生, 在利他中自利也顺便得以成办 倘若真正一心一意利他, 自 己的利益会不求自得, 但如果一心一意利己, 那么利他的功德将无 法获得, 也无法获得究竟的自利 这就是菩萨道的核心 关要和窍 诀 这就是为什么在学习 入菩萨行论 时, 必须要想方设法抛弃 自私自利的发心和行为, 一心一意培养利他观念的原因 我们应该 把自心从利己的状态调整到利他的状态 利他观念的产生也要观待 相续中的宿善深厚与否, 如果宿善比较深厚, 利他心比较容易产生 ; 如果宿善比较薄弱, 观修利他就会受到我执分别习气的阻挠 所以, 要产生纯净的利他心还要付出很多努力, 但如果方法正确, 加上精 进祈祷上师三宝, 内外因缘具足, 自心就可以被改造为纯粹利他的 菩提心 成办利益的方式也是依照 菩萨戒二十颂 中所说 : 无论 于他抑或己, 虽是痛苦凡有利, 一切利乐皆当为, 虽乐不利切莫 行 7

菩萨戒二十颂 中讲: 凡是对于自己或他人有利的行为, 虽然暂时看起来有痛苦, 但都应该去做 如在学习菩萨戒律的过程中, 碰到难懂之处 ; 在修学菩萨行时, 看到佛法的标准和自己实际的心行差距很大 ; 有时观修很长时间却没有什么觉受 ; 有时看到菩萨戒和自己的职业有冲突 这些情况都会有痛苦, 但我们要想到 : 修学是为了自他二利, 我们暂时忍受这些痛苦, 把自己的心调整到菩提心的高度 与菩提心完全一致, 逐渐减少对自他有害的行为, 慢慢就可以从痛苦走向安乐 虽乐不利切莫行 : 虽然现在显现上很快乐, 比如通过杀生赚了很多钱, 通过放荡得到一些短暂的快乐, 但以后都会有不利的后果, 所以不应当做 同样, 我们现在放逸不好好修行, 对自他也不会有任何利益, 所以要 切莫行, 这是一个总的原则 世间也有类似的情形 : 如果先过几年苦日子, 以后能够幸福快乐, 大家都愿意接受 ; 相反, 如果现在享乐以后要过苦日子, 谁都不会愿意 西藏有一部修心的窍诀 开启修心门扉, 在这个论典中有一个故事 : 过去藏地有一对夫妻, 妻子有一天试探性地问 : 你是愿意选择喝三年的粥, 以后过好日子, 还是过三年好日子, 以后永远喝粥? 丈夫想都没想就说 : 我当然选择先喝三年粥, 熬过三年喝粥的日子, 以后我永远快乐, 当然选这个 同样的道理, 我们现在的修学就属于喝三年粥的阶段 虽然在求学过程中, 身心会感受到一些痛苦, 但是如果坚持下去求学圆满了, 内心逐渐生起菩萨功德, 8

以后就会让自他都永远安乐 相反, 倘若选择现在过三年好日子, 以后永远喝粥, 就相当于有些人通过各种非法或不正当的手段赚钱, 虽然在显现上过上了好日子, 但是因为没有符合于缘起规律, 因此造下了以后永远受苦的因 作为有智慧的人, 应该对这个问题认真思考之后做取舍 下面从四个方面来观察是否有堕罪 : 绝对没有堕罪 ; 绝对有堕 罪 ; 堕罪的形象 ; 非堕罪的形象 第一类是绝对没有堕罪 : 也就是说, 如果心存善意 行为善 妙, 则绝对没有堕罪 ; 心存善意 即发心非常善妙, 是为了度化一切众生或者是为了 利益某个众生 ; 行为善妙 是符合业果的规律, 符合善法 符合菩萨 道的行为 心意好 行为好当然没有堕罪, 这比较容易理解 罪 ; 第二类 : 与之相反, 心怀歹意 行为恶劣, 可以肯定是堕 与前相反, 如果怀着伤害别人的心, 也做了伤害别人的行为, 心恶 行为也恶, 在菩萨戒当中肯定属于堕罪 下面两类从表面上不是特别容易判断, 一件事情是对还是错, 有时很难抉择 但在法本中已经给出了指导意见, 我们可以通过这 些标准反复衡量自己, 仔细闻思这些教义并记在心中, 处理事情时 9

就能够正确取舍 第三类 : 如果是好心好意, 那么即使外表行为显得为非作 歹, 也只是堕罪的形象 ; 堕罪的形象 是什么意思? 是指看起来好像是堕罪, 但实际上 不是堕罪 好心好意 是指发了利他心 真正为了利益他人, 即使表 面形象与善业相悖, 做了一些为非作歹的事情, 但只是堕罪的形象, 而不是真正的堕罪 不但没罪, 还有很大的功德 经论中经常提到佛陀因地为大悲商主的公案 : 当时为了救护五 百个商人免遭杀害, 也为了使短矛黑人不要因杀死五百商人而长时 间堕在地狱中, 大悲商主发起了强烈的利他心 大悲心, 毅然杀死 了凶手 他发的是利他心, 表面的行为是杀人, 此行为非但没有沾 上过患, 反而圆满了八万大劫的资粮 但我们要注意, 有时表面上好心好意, 实际上是自私自利 所 以取舍行为要非常谨慎, 不能以好心作为幌子行持自私自利的事业, 10

这样当然无法获得真正的功德, 还有可能成为真实的堕罪 在开许 菩萨身三语四恶业方面, 不是随随便便就可以做的, 初学者最好不 要行持非法的事情 如果不是很大的问题 : 比如为了救度众生说妄 语 ; 或者父母很吝啬, 平时没有做什么功德, 把他们的钱偷一点出 来放生, 这些情况不会有很恶劣的后果, 可以开许 但是像大悲商 主杀人反而圆满资粮的行为, 不是随便一个初发心 具备相似菩提 心的人就可以做的 第四类 : 相反, 如果居心不良, 那么即使行为上显得多么 道貌岸然, 也是无堕的形象 反过来讲, 即使表面上显得非常如理如法, 如给别人传法 做 善事, 实际上居心不良并没有利他心, 就是一种无堕的形象 : 即表 面是善业, 没有堕罪, 但真实成了堕罪 在修菩萨行的过程中, 外 表的形象不是很重要, 最重要的是自己的心 如果居心不良, 就好 像树根有毒, 其树枝 树叶等分支都会有毒 所以心不好, 行为也 11

被染污, 当然只会是堕罪, 死后有可能堕入恶趣之中 庚三 还净方法 上师经常讲菩萨戒不同于别解脱戒律, 尤其是出家人的别解脱 戒律, 犯别解脱戒如果有覆藏心, 基本上就没有重受的机会了 但 如果犯了菩萨戒, 还可以通过忏悔重新获得戒体, 所以了知还净的 方法很重要 这样, 如果自己不小心犯了戒, 就不会惊慌失措, 也 不会破罐子破摔 认为反正破戒了, 干脆就不学习 不修行了 ; 或者如果其他道友遇到这种情况, 自己也不会犹如盲人想引导盲人 一样无从着手 因为菩萨戒有还净的方法, 所以只要我们好好学习 掌握, 是可以处理这些问题的 佛法中具足所有的修行方法, 关键就看我们学不学, 如果认真 学习就能够逐渐在见解和修行上趋于殊胜的行列 ; 如果不学就将一 直愚痴下去 虽然顶着佛教徒的名称, 实际上离真正佛教徒的标准 还差得很远 12

以前一位大德这样讲过 ( 我当时看到这位大德的教言, 内心震 动很大 ): 一个佛教徒, 如果不懂佛教的教义, 那是一种耻辱! 说 自己是佛教徒, 凭什么? 如果对佛在经典中讲了什么 佛的教义是 什么一无所知, 那就是一种耻辱 所以我们既然已经选择了学佛这 条路, 就应该对佛教大小乘的主要思想有所了知 我们真的很幸运, 上师发大悲心加持我们有了学习的机会 : 我们从一个一无所知的人, 慢慢地知道了菩提心 菩萨戒的重要性, 知道了很多修行方法, 在 学习过程中受益最大的还是我们自己 所以选择做一个佛教徒, 必 须要了知佛的教义, 否则就是我们的耻辱 下面看还净方法, 分为两类 : 广大行派的观点和甚深见派的观 点 首先看广大行派的观点 : 菩萨戒二十颂 中云 : 大缚罪 当重受戒, 中缚三人前忏悔, 余罪于一人前忏, 有无染污依自 心 13

在 菩萨戒二十颂 中宣讲了忏悔的方式 大缚罪 也翻译成 上品缠犯 缠 和 缚 意思相同, 上品缠犯 中品缠犯 小品缠犯 分别对应 大缚罪 中缚罪 小缚罪, 颂词中没有小缚罪 首先讲 大缚罪当重受戒 怎么判断大缚罪呢? 上师在讲记中提 到, 毁坏愿行心 犯很多戒律是判断大缚罪的一个标准 菩萨戒 二十颂 的注释对大缚罪也有细致的定义, 大缚罪所犯一定是根本 戒 以广大行派为例, 四条根本罪是 : 以贪欲心自赞毁他 ; 以悭吝 心不施财物 正法 ; 对众生起嗔恚心, 不接受忏悔 ; 通过愚痴心选 择非法舍弃正法 倘若犯了根本戒, 如何确定什么情况要重受戒, 什么情况不用重受戒呢? 罪业分为三类 : 大缚罪 中缚罪 小缚罪, 其中 大缚罪当重受戒 如果犯了根本罪同时也属于上品缠犯 是大 缚罪, 则必须重受戒 什么是大缚罪? 一些注释讲具足下面四个条件就是大缚罪 : 14

第一条是相续不断 即一个人再再地造根本罪, 连接不断, 不 是造一次就停止了 如再再地自赞毁他, 就叫相续不断 第二条没有惭愧心 造罪之后根本没有一点后悔的心态, 没有 一丝惭愧心 学习 亲友书 时提到过, 如果一个人造罪之后有惭 愧心, 罪业就不会很重 如果因为烦恼很重, 或形势所迫, 无法避 免自己造罪业, 那么能够生起惭愧心是很重要的 : 佛制定了戒律不 能做这件事情, 但是现在我做了, 真对不起佛 心里有一种惭愧 之意 如果能够产生这种惭愧心, 罪业不会变得很重, 相反无有惭 愧心, 就具足成为 大缚罪 的一个条件 第三条无厌生欢喜 犯了戒不但没有惭愧心 厌烦心, 反而还 很高兴, 这是一种随喜的心态 随喜有自随喜 他随喜, 适用于功 德也适用于罪业 在功德方面是因为自己造了善业感觉很高兴, 并 且随喜别人的善业, 在罪业方面则是造了罪业根本没有惭愧心, 反 而很欢喜, 就是大罪业的一个标准 15

第四条见彼为功德 不认为犯戒是一种过失, 反而认为是一种 功德, 这是严重的颠倒邪见, 将大罪业认为是有功德的事, 认为是 好事, 这是一种颠倒见 如果犯了根本戒, 并且具足 相续不断 没有惭愧心 无厌生欢 喜 见彼为功德 这四个条件就是大缚罪 上品缠犯 如果犯了大缚 罪, 单单忏悔不能够还净, 因为在这四个条件具足的情况下, 戒体 已经失坏了, 颂词中说 当重受戒 当然, 首先要将罪业忏悔清净, 才能重新受戒 按照无著菩萨的观点, 只能重受三次 这对有些人 来说就有了压力, 再次受戒就会小心 中品缠犯和下品缠犯不需要重新受戒, 通过忏悔可以清净 第二 中缚三人前忏悔, 如何安立中缚罪呢? 中缚罪未圆满具足 成为大缚罪的四个条件, 倘若犯了根本戒之后生起少许忏悔心, 通 过善知识的教诲终止了恶业 不再造作, 因有惭愧心, 则不具足大 缚罪的条件而变成了中缚罪 中缚罪未破根本戒, 还有戒体, 但已 16

被染污了, 需要忏悔还净 忏悔时需要以三位具足菩萨戒 戒律很 清净没有失犯的人为对境, 在他们面前忏悔自己所犯的菩萨戒, 不 需要重新受戒 第三 余罪于一人前忏, 余罪就是下品缠犯, 即小缚罪 即造罪 之后有惭愧心, 没有再犯, 犯戒后没有感到高兴, 心里很难过, 不 认为建立了功德, 所以叫做小缚罪 小缚罪在一位菩萨面前忏悔就 可以了 法本中清楚说明了判断的标准, 我们应牢记在心 作为一个凡 夫人, 经常难免生起此类过患, 是否需要重新受戒, 应当怎样忏悔, 此处讲得很清楚 有无染污依自心, 是否有染污, 依靠观察自己的心就可以了知 别人不一定能够明了自己的心, 是否处于染污的状态要依靠自己观 察 以上就是广大行派的观点 接下来是甚深见派的观点 17

学集论 中云 : 梦境中住于, 虚空藏前忏 学集论 的依据主要是 虚空藏经 若犯了十八条根本戒 律, 并且是上品缠犯, 此时戒体已经没有了, 必须要重新受戒, 受 戒之前必须首先忏悔清净罪业, 所以先讲忏悔罪业的方式 破了根本戒, 失毁了戒体, 那么自己要在虚空藏菩萨面前忏悔 虚空藏菩萨是八大菩萨之一, 我们常念的 八圣吉祥颂 中就有虚 空藏菩萨, 他的身相是蓝色, 手持一朵莲花, 莲花上有一把宝剑 虚空藏菩萨是一切菩萨的总集, 犯了菩萨戒的菩萨依止虚空藏菩萨 进行忏悔容易获得加持 我们在虚空藏菩萨面前顶礼 供养 念诵 他的名号忏悔, 再再地发露, 就会在梦中见到虚空藏菩萨, 菩萨会 告诉你 : 你的罪业已经清净了 罪业清净之后就需要重新受菩萨戒 依靠龙树菩萨的观点, 重复受戒的数量没有三次的限制, 可以 反复受戒 三次的限制也有其必要性, 三次对受戒者有一些压力, 以后就会小心护戒 但对于一些钝根者或烦恼深重者而言, 如果严 18

格规定了界限, 按照三次受戒的标准, 三次之后再犯就不能再受戒 了, 其很有可能会放弃大乘 龙树菩萨也许正是考虑到这种情况, 所以没有规定重新受戒的次数, 有忏悔心就值得鼓励, 还是有机会 继续学习大乘佛法 此处讲到了破根本戒及重新受戒的情况 接下来宣讲支分戒或者中品缠犯和下品缠犯 本论也说 : 昼夜当各三, 诵读三聚经, 依佛菩提心, 悔除 堕罪余 本论 即指 入行论, 在第五品中讲到 昼夜当各三, 诵读三 聚经, 这是指忏悔根本罪之外的其他罪或不需要重新受戒的情况 昼夜各三次 意为白天读三次 三聚经 即 三十五佛忏悔文, 此 经在藏地流传较广 汉地课诵晚课中的大忏悔文是 八十八佛忏悔 文, 其中三十五佛就是 三十五佛忏悔文 或称 三聚经 过 去诸佛发愿清净众生的罪业, 所以依靠佛陀 依靠菩提心可以 悔除 堕罪余, 即其余的堕罪可得以清净 这是忏悔其他的分支罪的情况 19

以上讲了总义, 学习总义之后对于怎样受戒 受戒的身份 所 受的戒条 还净的方法等可清楚了知, 对于一个学菩萨道的人而言 这些是非常珍贵的教言, 可以帮我们在修道的过程中合理地做取舍 戊二 ( 论义 ) 分三 : 一 加行 ; 二 正行 ; 三 后行 己一 ( 加行 ) 分二 : 一 净化自相续 ; 二 为利他而修心 加行是受菩提心戒之前的前行 庚一 ( 净化自相续 ) 分八 : 一 供养 ; 二 顶礼 ; 三 皈依 ; 四 忏悔 ; 五 随喜 ; 六 请转法轮 ; 七 祈请不涅槃 ; 八 回 向福德 很多修法仪轨之前都有净化相续的修法, 多为七支供, 其中去 掉了皈依, 此处加上皈依就是八支 这个修法可以迅速地圆满资粮 清净相续 倘若内心很污浊, 就无法生起菩提心, 所以清净自心之 后修菩提心就相对容易了 辛一 ( 供养 ) 分二 : 一 总说 ; 二 别说 20

首先宣讲供养 在这些修法中, 供养放在第一 供养能够迅速 地圆满资粮, 保护我们的清净心, 也能使我们心胸开阔, 同时也比 较容易操作 不管在家 出家, 都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修供养 此 处讲到了意幻供养及其他供养方式 壬一 总说 : 为持珍宝心, 我今供如来, 无垢妙法宝, 佛子功德海 为了守持犹如殊胜珍宝一般的菩提心, 我要供养三宝 首先供 养如来, 再供养既无垢染也无过失的殊胜妙法宝, 之后供养具有大 海功德的佛子 三宝是所有供养对境之中最殊胜的, 其余对境没有 超过三宝福田的 以三宝作为所供对境, 能够产生很大的福德 因 此为了守持珍宝心, 为了让我们能够生起菩提心, 要对三宝做广大 供养 以前阿底峡尊者进藏时, 有一次弟子祈请他传菩萨戒, 阿底峡 21

尊者说 : 好吧, 你们去准备供品 弟子们都尽量准备殊胜供品, 大 家都觉得很满意了才把阿底峡尊者请过来, 但尊者一看说 : 不行 供品太差了 这样是得不到很大功德 生不起菩提心的! 大家看到 尊者严格的态度就再次地寻找, 陈设了更庄严的供品, 尊者这才满 意了 要生起菩提心必须要有很大的福德, 因此第一供品要庄严, 第 二要有一种殷重的心态 有时我们可能对待善法不是很用心, 不是 非常重视 如果以殷重的心态 准备庄严的供品并精心摆设, 从内 到外都非常如法, 就会产生巨大的福德, 由此而产生菩提心 平时 在供佛时, 即使只是供清净的水, 也要以很恭敬 很殷重的心态来 供养 有能力就准备非常珍贵的供品, 即使经济能力有限, 也要以 恭敬心准备最干净的供品, 这样可增长福德 如果态度轻慢, 随便 供养一些不好的东西, 非但得不到功德, 反而会损害自己的福报 供养是为了得到福报而不是损害福报, 如果供养时行为不如法 心 22

态不如法, 反而可能成为损害福报的一种因 为了受持珍宝菩提心, 我今在对境一切善逝 无有分别实 无实之垢染的所有妙法以及具有无量无边如海功德的诸位圣者菩 萨, 也就是三宝面前, 首先供养的目的是为了守持珍宝菩提心, 所供的对境是一切善 逝, 即一切佛 佛已经圆满了一切资粮, 清净了一切罪障, 是最为 清净圆满的供养对境, 因此我们要观想供养一切佛 平时在佛堂上供佛时, 千万不要认为这些供品只是供养佛堂中 的几尊佛像, 其实佛像只是一种代表, 让我们有一个观想供养的对 境 看到佛像时应该立刻想到 : 安住在十方世界无量无边的佛陀都 成为了我们供养的对境 心量广大功德就大, 不能认为供品只是放 在桌上的几杯水或一盏灯, 也不能认为其只能供养佛堂中的佛像 很多供养的窍诀中说 : 应观想所供的香云周遍整个三千大千世 界 ; 所供的净水周遍于所有十方诸佛菩萨的面前 ; 所供的灯油犹如 23

四大海洋, 灯芯犹如须弥山, 灯器犹如三千大千世界, 如是供养的 光明周遍十方世界 如果以这样的心态去观想会获得很多功德, 所 以不能小看供养 供养有很多窍诀, 可以让我们通过短时间的供养 得到巨大的善根 如进一步以菩提心摄持, 通过三轮体空的方式做 供养, 所获功德更大 接下来讲供妙法 妙法是离欲尊, 欲 即指种种垢染, 妙法没有 分别有实无实的垢染 提到妙法很容易想到经书, 经书也是一种法, 但它属于等流 真正的妙法属于道谛 灭谛所摄, 也就是智慧的本 体所摄, 因此没有分别有实法和无实法的垢染 分别有实法 无实 法都是一种垢染, 都不符合于实相, 若圆满息灭了一切的分别念, 就能够真正现前实相, 所以妙法是远离一切分别念的殊胜对境 以及具有无量无边如海功德的诸位圣者菩萨 : 一地至十地的 菩萨以及佛所化现的菩萨都可以包括在内, 如文殊菩萨 普贤菩萨 观世音菩萨等, 实际上他们早已成佛, 只是示现为菩萨 佛示现的 24

菩萨和安住十地的菩萨都具足无量无边的如海功德, 对他们做供养 也能获得殊妙善根 下面讲以三宝为对境通过六种方式供养 以想获得佛果的意乐 为一切有情 供品善妙悦意 三轮 清净 无有违品的垢染 回向大菩提这六种方式来供养 第一我们要生起的意乐是 想获得佛果, 而不是获得世间有漏的 财富 获得佛果的意乐非常重要, 如果我们有此意乐, 世间财富也 可顺便得以成办, 供佛时心态要广大, 要想到我现在供佛是为了成 佛 第二是 为了一切的有情 只是为了自己 家人 亲朋好友做供 养, 所缘境就很窄, 所以功德就很小 若是为了一切众生, 所缘很 广大, 所获得的功德也广大 供养三宝是为了一切的有情都能够得 到利益, 要打破自私自利的心 第三是 供品善妙悦意 不论供养高级的物品, 还是一般的物品, 25

供品要善妙 清洁, 陈设要庄严悦意 我们不愿看到自己的房子乱 糟糟的, 那供台上更不能杂乱无章, 供品既要清洁善妙, 也要赏心 悦目 实际上, 佛陀没有对供品好坏的分别, 但是如前所说, 这代 表了自己的一种心态 心态善妙功德也就自然而然生起, 如果不当 回事随便做一下, 想获得功德就很难 供品善妙悦意非常关键 第四是 三轮清净, 即对所供的佛 能供者 供品都没有执著, 要做到三轮体空 三轮清净 如果能做到如梦如幻地供养最好, 做 不到就观想胜义当中万法都是空性的, 然后在名言当中做供养 ; 或 者观想这是在梦中供佛, 我们知道梦不是实有的, 以此方式也能够 做到相似的三轮清净 第五是 无有违品的垢染 违品 就是烦恼的心态 : 如别人供养 我就要供养, 别人摆得好我就要摆得好, 这种供养并不是出于殷重 心而是竞争心 ; 或者有悭吝心, 虽然供养了, 但是内心有一种舍不 得 没有违品的垢染 是指以对三宝的恭敬心, 为了利益众生 为了 26

自己能够如理如法修行 为了得到上师三宝加持而进行供养 这是 打破自己的悭吝心的一种修法 有时我们把供养当成任务, 觉得不 做不好, 这种发心很不善妙 实际上做供养本身就可以调整我们的 心态, 调整我们的修行方式, 要为了利益众生而做等等, 如法供养 就是在修持菩萨道 第六是 回向大菩提, 将供养的功德回向大菩提, 愿众生都能够 成就佛道, 愿自己成佛度化众生 这是很善妙 很重要的供养方式 壬二 ( 别说 ) 分六 : 一 供养无主物 ; 二 供养身体 ; 三 意幻供养 ; 四 发愿供养 ; 五 无上供养 ; 六 赞叹供养 癸一 ( 供养无主物 ) 分二 : 一 真实供养 ; 二 供养彼等之 原因 子一 真实供养 : 无主物和意幻供养这两个概念容易混淆 无主物是真实存在的 东西, 只是不属于私人所有, 属于大自然 虽然在地球上除了南极 27

北极以外不属于某个国家的东西是基本没有的, 但是无主物是指没 有任何人对某物有私人所有权 : 如野外的东西 草原上的鲜花就是 无主物, 而自己家花盆里的花属于私人所有 它是一种真实供养, 有实际存在的供品, 和意幻供养不同, 意幻供养的供品不一定存在, 是通过心念幻变出来做供养的 鲜花与珍果, 种种诸良药, 世间珍宝物, 悦意澄净水 我们在供养时, 将所有世间各种各样的鲜花供养三宝 汉地的 花非常多, 四季都开着鲜花, 藏地夏天的草原上 山里面也有很多 的花, 看到这些花之后, 应自然而然生起将其供养上师三宝的心 珍果 有时指珍宝, 极乐世界有黄金果 珍宝果, 有时指世间的水果, 如苹果 梨等众生福报所形成的水果, 这些都可以用来供养三宝 种种诸良药 : 如雪莲 藏红花等生长在野外的天然良药 ; 或 者可以治疗多种疾病或专治某种疾病的合成药 配方药, 中药 藏 28

药 西药都可以 虽然此处没有讲西药, 但只要可以治众生疾病就 是良药 例如西药的青霉素能不能供养? 是良药当然就可以供养 世间珍宝物 指世间当中的黄金白银等珍宝物品 悦意澄净水 是看起来非常悦意的净水 有时在野外看到山间 的水 池塘里的水清澈明净, 内心就会很欢喜, 就可以用这些澄净 的水供养上师三宝 如 等持王经 中云 : 十方世间界中净水 平原中所长之 鲜花 珍宝等未属他者所有物皆当供养 等持王经 也叫 三摩地王经 或 禅定王经, 名字翻译 不同, 但实际上是同一个经典 等持王经 经中说 : 十方世间我 们看到或看不到但真实存在的清净水, 还有平原上盛开的片片鲜花, 以及种种山里的珍宝, 凡是不属于任何人所有的资具即无主物, 都 可以供养 世界上所有争奇斗艳的鲜花 珍贵的果实, 29

虽然科判是讲无主物, 但世间有很多鲜花, 不一定都是无主物 有时在某个地方看到鲜花, 或者别人家里的鲜花, 虽然属于他人, 但是通过观想的方式供养上师三宝, 对主人本身没有损害, 反而有 一定的利益, 也可以供养 把各种各样争奇斗艳的鲜花 形状好 看 香味独特 或有药用价值, 供养上师三宝 贤愚经 汇总有 些公案说, 一些穷人用野外采来的鲜花供养了佛, 果报成熟时长相 端正 财富众多, 然后在佛前出家而获得解脱 珍贵的果实 指珍宝果实, 或者珍贵的水果 供在佛堂上的水果, 或观想十方世界中, 地球上及地球之外的很多地方生长着的众多果 实, 都可以用作供养 应有尽有的各种妙药, 品种各异的奇珍异宝, 令人舒心悦 意具八功德的净水, 各种各样的妙药 如意宝 黄金白银 钻石 琉璃等奇珍异宝, 看到 想到的都可以作为供品, 关键是自己的心量, 心量如果很开 30

阔, 想到的东西都可以供养 令人舒心悦意具八功德的净水 : 悦意的澄净水具有八功德, 虽然有时候不一定完全具足八功德, 但只要能够让我们舒心悦意的 清净水都可以供养 山沟 小溪 草原里面流淌的清清河水, 或者 藏地的雪山水, 看起来都非常清净, 令人欢喜, 就可以供养上师三 宝 下面讲八功德水 如云 : 清凉香轻柔, 澄清无有垢, 饮时不损喉, 饮已不伤 腹 八功德水有时指无热恼大池中有一种八功德水, 有时指三十三 天的水, 或指极乐世界的水, 也有说恒河的水是八功德水, 总之只 要对人们有益无害的水都可以叫八功德水 第一 清凉 水非常清凉, 喝了之后能让人们消退暑气 第二 香 没有臭气, 闻起来非常清香 31

第三 轻 主要相对于重而言, 有些水矿物质很多所以很重, 八功德水没有很多矿物质因此很轻 第四 柔 很柔和, 口感非常舒适 第五 澄清 水质很清净 第六 无有垢 是指没有杂质 第七 饮时不损喉 喝的时候不会伤害喉咙 第八 饮已不伤腹 喝下去不会伤害肠胃 有些水喝下去之后 喉咙不舒服, 喝完之后拉肚子, 但是八功德水喝完之后对身体没有 任何的伤害 以上具体讲了八功德水, 应将其供养上师三宝 本课就讲到这里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摧伏一切过患敌 32

杰嘎纳其瓦隆彻巴耶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愿度有海诸有情 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