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 但求有利於人 我相信 : 涓滴 洪流 微波 巨浪, 終將匯成汪洋法海而莊 嚴法界, 實現大乘的究極理想於人間 否則, 根本既喪, 什麼入世 出世, 都只 是戲論而已! 二 由淺入深, 以緣起論從現實出發, 才是人人可信 能學的佛法印順導師 華雨集第四冊 p.265 ~ p.266: 中國過去的

Similar documents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佛化家庭手冊 佛化家庭 一 淨化人間, 必定要淨化社會 二 淨化人間的著力點, 是從淨化家庭開始

2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一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 一 ) 阿彌陀佛的意思

為什麼要做佛事 一 前言


男人的大腦 女人的大腦

71 新約聖經的福音 3

會訊完成婉婷970918修.doc

理性真的普遍嗎 注意力的爭奪戰 科學發展 2012 年 12 月,480 期 13

前言 人類的歷史, 因 一個簡單的思維 而改變! 1776 Thomas Paine COMMON SENSE

戒菸實務個案自助手冊105年Ver.2

佛化長青手冊 緣起

0 0 = 1 0 = 0 1 = = 1 1 = 0 0 = 1


《學佛三要》

2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啰啰 阇

66 67 圓夢素人頭家 67 9 專長互補 資源共享, 為彼此加油打氣!

17-72c-1

Chapter 3 Camera Raw Step negative clarity +25 ] P / Step 4 0 ( 下一頁 ) Camera Raw Chapter 3 089

4: 18 5: 44 屬天之愛的超然特性, 是一直有主動性 創造性, 和救贖性 5: 44 5: : 44 23: 34 7: 60 5: : : 4 5: 5 它乃是一種出於內心 思想或意志的決定 決意去愛那些不可愛 我們不一定喜歡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愛滋實務與治理的政治 - 綜合論壇 以及面對這一連串以 責任 為架構衍生出來的愛滋政策如何造就了台灣現在的愛滋處境

NAAC_FNEC.indd

Microsoft Word - 結案報告.doc

老人也是公司的寶 63 有條件的愛太辛苦 66 不要被愛情沖昏了頭 69 別玩劈腿遊戲 72 愛情不是人生的唯一 75 恐怖的愛 78 三 生涯規畫 81 人生規畫 81 忙人時間最多 84 非結婚不可嗎? 87 賺錢的福報 90 面對貧窮的勇氣 93 中年別盲目轉業 96 人到中年百事哀? 99

治療血管的雷射 port wine stain 1988 FDA KTP KTP


POP POP 啟發者 善修忍辱, 安忍不瞋的富樓那 ( P rna Punna) 2011/10 POP

14: 6 不做清單上的事, 並不代表我們就可以隨心所欲 ; 我們不做, 是為了更深一層的原因 同樣, 也沒有人會因不受這些清單的捆綁, 就更能活出 豐盛的生命來 14: 15 8: : 17 在所有十誡中, 第十誡往往是最先遭破壞的一條 22: 37, 39 凡是使我們不能愛神與愛

南關五年路康莊 02 築夢南關回顧 感恩驀然回首,恩如泉湧,南關讓我不再是原來的我

1970 新技術的應用 X = 20 + B 13B δ13c X 1 X

老人憂鬱症的認識與老人自殺問題


從道德主體的興發論孔子的文學批評理論


如何建立美滿婚姻 如何建立美滿婚姻?

2 慈悲的力量 Dr. Jane Goodall

現在人類獲取地球內部訊息的方法, 是從可能影響我們身家性命安全的地震, 用數學模型把地震資料轉換成地震波速度, 進而獲得地底物質密度與深度的關係 地下世界知多少 km/s g/cm 3 P Gpa km S P S 3,000 3,000 ak K 透視地底 Percy Bridgma

當無人飛行器越做越小時, 拍翅型的飛行方式應該是人類要參考及學習的 MAV P V 2 b P V b 0.96 P V 2 b L b 4 L b 4 W b 3 W b 3 2 向自然學習 MAV 3 升力與推力共生的拍翅運動 拍翅頻率的尺度變化

忘眾生恩德 務 使 眾生亦終有 一 天 同證 菩提 這就是透 見緣起 事實的修道者要發 菩提 心 的來由 (四 )為 甚麼 維摩 經 置三 心於 修 淨 土行 之首? 維摩 經註 僧 肇云 : 夫欲 弘大道 先 要直其心 心 既 真 直 然 後 人行 能深 ;入 行 既深 則 能廣 運無 涯 此三

一開口就打中人心

Hz 1 k ,186 Hz k 4 k 8 k 2 k

8 3C 3C


91 靈魂的一角遺留在北印 從北印回來, 沒有一個人是完整的

Microsoft Word - Tridentine NL_C.docx

A A A I have a dream A 故事緣由 100 μm a

_BK07.ps, page Preflight ( _BK07.indd )

Session 15-Col-1.pdf

人為疏失 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合作, 往往是事故的最終防線, 若能發揮團隊合作的功能, 則比較能克服其他因素所造成的危害

目錄 序 前言 戀愛也要學習嗎 誰教過我們怎去愛 3 第一章 初遇愛情 暗黑魅影 戀愛札記 落寞的愛情獨腳戲 10 求愛行動 戀愛札記 當示愛成了傷害 夢中的他 戀愛札記 分清愛慕與傾慕 情約一天 戀愛札記 無名分的戀人之實 第二章 戀愛萬象 我未成年 戀愛札記 當衝動主宰意


untitled


由人成道的佛陀 一 佛陀的祖先和家屬 一 佛陀的祖先和家屬 Magadha Gautama

超捷國際物流股份有限公司

所謂 五乘共法 相當於下士道, 三乘共法 相當於中士道, 大乘不共法 相當於上士道 太虛說道 : 昔宗喀巴大師整飭西藏之佛教, 與吾在中國提倡者, 有相同之三義焉 : 一關於教理行果方面者, 以三士攝五乘, 下士纔止人天, 中士則由人天而止聲緣, 上士則以人天聲緣為自行階梯, 化他方便, 經菩薩行而

381 課業輔導學習輔導 20 第二節 中學生的學習輔導 Skinner Skinner Skinner Bandura Bandura (381) 學習輔導.indd /5/31 2:44:13 PM


子學習3 電子學習的定位 傳統電子學習 與 新世代電子學習 SAMS 台上講者從左至右 : 吳薇薇女士 羅陸慧英教授 佘孟先生 李芳樂教授 從 電子銀行服務 到 電子學習 題追3 專蹤電


珍惜生命 聖嚴法師與吳念真 黃春明 李明濱的對話 珍惜生命 時間 : 二 六年六月十七日地點 : 台北圓山飯店對談人 : 聖嚴法師 ( 法鼓山禪修文教體系創辦人 ) 黃春明 ( 知名作家, 國家文藝獎得主 ) 吳念真 ( 知名導演 ) 李明濱 ( 行政院衛生署自殺防治中心計畫主持人兼主任 ) 主持人


中華民國第 四 十 七 屆中小學科學展覽會

二次曲線 人們對於曲線的使用及欣賞 比曲線被視為一種數學題材來探討要早 得多 各種曲線中 在日常生活常接觸的 當然比較容易引起人們的興趣 比如 投擲籃球的路徑是拋物線 盤子的形狀有圓形或橢圓形 雙曲線 是較不常見的 然而根據科學家的研究 彗星的運行軌道是雙曲線的一部 分 我們將拋物線 圓與橢圓 雙曲

1

縣 94 學年度 上 學期 區 國民中學 Q 年級 R 領域教學計畫表 設計者:

Middle East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MERS-CoV WHO Qatar 2013 MERS MERS 耗費巨大的社會成本 MERS V

目錄 法鼓山僧伽大學的創校精神 5 僧大校訓 悲智和敬 17 僧大校風的建立 23 三學研修院院訓 35

有你真好文山融合之愛 ( ) 孩子的另一扇門 ( 特生 / 郁絜爸爸 ) 3 82

李 琼 评扎迪 史密斯的 白牙 要是他 指艾伯特 加勒比海移民 真的回去 了 那么他将要面临的失败是明摆在那儿的 因为当地并没有发生什么变化 这就是移民的悲剧 他们比他们离弃的故乡变化得更 快 于是他们永远也不可能因回到家乡而感 到幸福 可是 他们在移居的国家也不幸福 因为这不是家乡 瞿世镜

1

CO 2 以鄰為壑的台灣建築產業

â 1

10-2 SCJP SCJD 10.1 昇陽認證 Java 系統開發工程師 的認證程序 Java IT SCJD


新舊惡靈的決戰 散文讀本1 遊戲開始 002 現場一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Microsoft Word - ok翁志文、張佳音...doc

天下莫大於秋毫之末,而大山為小

攜手拼出圓滿的幸福 2

精子來自男人, 卵子來自女人 男女大不同的真正原因就在此! Sperm are from Men, Eggs are from Women Joe Quirk

heepwoh-cover

1

NCKU Magazine 主編的話 校長的話 大事記 合力寫校史 觀點 發現成大 夢想成大 榕園記事 1998 Amartya Sen human development expanding real or substantive freedoms 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 臺南市四個

<A175B752A662A440B05FA176A4BDAF71B971B5F8B74FB5BDB860A5D8C3D9A755A5D3BDD0AED12E706466>


第三章 人間喜劇 縴夫的 愛 202 召喚亡靈的行動 219 流氓無產者 與國債 239 小塊農地的金融化 251 現代社會靠無產階級過活 260 跋一認真看書學習, 弄通馬克思主義 276 跋二向馬克思學習 281

Microsoft Word - _m30.doc

蒋维乔思想研究

報考資格高中以上或具同等學歷, 年齡十八歲以上, 五十歲以下, 身心健全, 品行端正之出家男眾或正信三寶的男居士 報名日期即日起向福嚴佛學院報名 繳交證件 (1) 報名表 ( 報名表下載 : (2) 最高學歷證件影本一份 (3) 身分證 ( 護照 )

教育開支 % % 教育統籌委員會 ( ) 幼稚園教育 % 95% 1:15 2,

The Haks Language Modeling System: Examples from Buddhist Texts in Sanskrit, Tibetan and Chinese This study demonstrates a practical method for extrac

COVER STORY 文 林亞偉 圖 采泥藝術 霍剛的圓滿藝境 甲子風華 今 年 會是東方畫會 再被人們憶起的一年 60年前 的1956年 一群熱血的青年 他們20出頭 全身 投入擎起現代藝術大旗的事業 他們就像更早一輩的林 風眠 徐悲鴻 劉海粟 顏文樑領軍下的藝壇子弟 曾 經徘徊於東方與西方藝術

<B8D5C5AAA5BB2E706466>

第二輯 : 性情之教 第三輯 : 孔子教我們甚麼? 附錄

446-mustardSeed-output.indd

02 2 成立 Facebook 粉絲專頁 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1, Facebook Facebook 1 Facebook 2-21

indd


Transcription:

菩薩 人人可信可學 妙雲華雨選讀 講義 10 菩薩 人人可信可學 妙雲華雨選讀 講義 10 釋貫藏敬編 2012/1/31 目次 1 一 人間一切正行, 都可以利益眾生, 都是菩薩事業, 成佛因行... 1 二 由淺入深, 以緣起論從現實出發, 才是人人可信 能學的佛法... 2 三 釋尊的教化, 不是為了少數玄學者的玄談, 而是普為一切眾生的依怙... 2 四 佛法極其高深, 而必基於平常 : 本於人人能知能行的常道, 依此向上而通於聖境... 2 五 漸學漸深, 從人間正行而階梯佛乘, 才是菩薩的中道正行... 3 六 從十善菩薩學起... 4 七 人乘正行而趣向佛道 ( 人菩薩行 ), 也就攝得五乘共法, 三乘共法功德而趣入佛道... 6 八 對於初學者, 以淺近而人人可以學的方法教導, 是非常切實... 7 本文 2 一 人間一切正行, 都可以利益眾生, 都是菩薩事業, 成佛因行印順導師 無諍之辯 p.199 ~ p.200: 中國文化, 一向是政治第一 孔子以小人稱樊遲, 只因他心在農圃 而大人之學, 就是治國平天下 這所以學問無他, 優則仕 而已! 以佛教為出世, 以儒家為入世, 在中國已是根深蒂固的觀念了! 其實, 以現代的思想來說, 佛法比儒家, 高明得多! 因為職業無貴賤, 人生以服務為目的 人間一切正行 ( 種田種菜也不例外 ), 都可以利益眾生, 都是菩薩事業, 都是攝化道場, 都是成佛因行 菩薩利濟眾生, 可以從政而不一定要從政 從這一觀點來說, 就不能說 世入者, 真以實踐著稱, 則於大師前未聞未見 了! 菩薩遍及各階層, 不一定是煊赫的領導者 隨自己的能力, 隨自己的智慧, 隨自己的興趣, 隨自己的事業, 隨自己的環境 : 真能從悲心出發, 但求有利於眾生, 有利於佛教, 那就無往而不是入世, 無往而不是大乘! 這所以菩薩人人可學 如不論在家出家, 男眾女眾, 大家體佛陀的悲心, 從悲願而引發力量 : 真誠 懇 1 案 : 凡 加框 者, 皆為編者所加 2 案 :1 凡 首行未空二格的段落, 在印順導師的原文中, 皆屬 同一段落 2 印順導師原文, 若為編者所略部分, 以 中略 ( 或 下略 ) 表示 3 文中 上標編號( 如 : 1 ), 為編者所加 4 梵巴字未引出 1

切, 但求有利於人 我相信 : 涓滴 洪流 微波 巨浪, 終將匯成汪洋法海而莊 嚴法界, 實現大乘的究極理想於人間 否則, 根本既喪, 什麼入世 出世, 都只 是戲論而已! 二 由淺入深, 以緣起論從現實出發, 才是人人可信 能學的佛法印順導師 華雨集第四冊 p.265 ~ p.266: 中國過去的祖師們, 以佛菩薩自證境 空有無礙的 妙有 為本來說法, 形而上的氣味太濃, 不是一般人所能領受 在理論上, 也許是很高深的, 但對一般由淺而深的理解能力來說, 是比較困難的 以上祇是將凡夫認識的法相 ; 及大小乘聖者認識的法相 ; 乃至八地以上 佛果證得的諸法實相, 作一個簡單的介紹 這些, 也許就是佛教各宗各派思想所以分歧的源由 我以為研究佛法 法相, 還是由淺入深, 以緣起論為出發, 從現實出發, 容易理解 ; 依此修行, 也循序而進 這才是人人可信, 人人能學的佛法 否則說得過於高深, 那就祇適合少數有形而上的玄學興趣的人 一般人是難以理解的, 不合佛法普化眾生的原則 三 釋尊的教化, 不是為了少數玄學者的玄談, 而是普為一切眾生的依怙 印順導師 無諍之辯 p.3 ~ p.4: 釋迦見到了眾生的自相殘殺, 人生的困惱苦迫, 於是乎出家 成佛 說法 佛法的動機, 不外乎為己的 出離心, 為他的 悲愍心 所以釋迦的教化, 不 是為了少數玄學者的玄談, 而是普為一切眾生的依怙 依佛法, 此現實的苦迫, 惟有從察果明因中, 正見苦迫的原因何在, 而後給予改 善, 才能得到蘇息 所以佛法的中心論題, 不是本體論, 而是因果相關的緣起論 1 不僅世間的因果如此, 2 就是無為涅槃, 也是從依彼而有必依彼而無的法則, 指出 此無故彼無, 此滅故彼滅 的 3 即大乘極唱的本性空寂, 也從緣起極無 自性中深悟得來 依緣起而現為緣生, 明事相與事行 ; 依緣起而體見寂滅, 即顯實相與理證 佛教 的緣起論, 不落有無 常斷等邊見 徹上徹下的, 即俗即真的, 極廣極深的 不 拘於事相, 不蔽於理性, 被稱為 處中之說 四 佛法極其高深, 而必基於平常 : 本於人人能知能行的常道, 依此向上而通於聖境 印順導師 說一切有部為主的論書與論師之研究 p.a1 ~ p.a2: 現在來看這部 印度之佛教 二十五年前的舊作, 當然是不會滿意的! 然一些根本的信念與看法, 到現在還沒有什麼改變 這些根本的信念與看法, 對 2

於我的作品, 應該是最重要的! 假如這是大體正確的, 那敘述與論斷, 即使錯誤 百出, 仍不掩失其光采 否則, 正確的敘述, 也不外乎展轉傳抄而已 我的根本 信念與看法, 主要的有 : 中略 Ⅱ 佛法源於佛陀的正覺 佛的應機說法, 隨宜立制, 並不等於佛的正覺 但 適合於人類的所知所能, 能依此而導入於正覺 佛法是一切人依怙的宗教 並非專為少數人說, 不只是適合於少數人的 所 以佛法極其高深, 而必基於平常 本於人人能知能行的常道 ( 理解與實行 ), 依 此向上而通於聖境 下略 五 漸學漸深, 從人間正行而階梯佛乘, 才是菩薩的中道正行 印順導師 學佛三要 p.152 ~ p.154: 五慈悲為本的人菩薩行 菩薩是超過凡夫的, 也是超過二乘的 1 戀著世間的凡夫心行, 是世間常事, 如水的自然向下, 不學就會 2 一向超出生死的二乘行, 是偏激的厭離, 一面倒, 也還不太難 3 唯有不著世間, 不離世間的菩薩行, 才是難中之難! 事實確乎如此 : 1 凡夫心行, 幾乎一切都是 釋迦佛的會上, 2 有的是小乘賢聖, 不容易, 也還不太難 3 菩薩, 只有釋迦與彌勒 ; 這是人間的歷史事實 可見菩 薩心行是極不容易的, 如火中的青蓮華一樣 1 大乘經中說 : 十方有無量無邊的菩薩, 那是十方如此, 而此土並不多見 2 至於大地菩薩的化現, 可能到處都是, 但這不是人間所認識的 3 從此土的縛地 凡夫來論菩薩行, 如不流於想像, 神秘, 尊重事實, 那是並不太多的 經上說 : 無量無邊眾生發菩提心, 難得若一若二住不退轉 所以說 : 魚子庵 羅華, 菩薩初發心, 三事因中多, 及其結果少 這不是權教, 是事實 出世, 是大丈夫事, 而菩薩是大丈夫中的大丈夫! 如有一位發心得成就不退, 對於眾生 的利益, 實在是不可度量, 如一顆摩尼寶珠的價值, 勝過了閻浮提的一切寶物一 樣 我們必須認清 : 名符其實的菩薩, 是偉大的! 最偉大處, 就在他能不為自己著想, 以利他為自利 偉大的, 這是我們所應該學習的 ; 弘揚大乘法, 景仰佛陀的圓滿, 菩薩大行的偉業, 雖要經歷久劫修行, 或者暫時中止進行, 但一歷耳根, 萬劫不失, 因緣到來, 終究要從此成佛的 成就不退的菩薩, 雖說不會太多, 然有頂天立地的大丈夫, 自有能真實發菩提心 有信願, 慈悲, 空性勝解, 正好在生死海中鍛鍊身手, 從頭出頭沒中自利利人 一般能於菩薩行而隨喜的, 景仰的, 學習的, 都是種植菩提種子, 都是人中賢哲, 世間的上士 有積極利他, 為法為人的大心凡夫, 即使是 敗壞菩薩, 也比自 3

了漢強得多! 菩薩 人人可信可學 妙雲華雨選讀 講義 10 這種慈悲為本的人菩薩行, 1 淺些是心向佛乘而實是人間的君子 十善菩薩 ; 2 深些是心存利世, 利益人間的大乘正器 3 從外凡 內凡而漸登賢位的菩薩, 沒有得解脫的自利, 卻能為一切眾生而修學, 為一切眾生而忍苦犧牲 漸學漸深, 從人間正行而階梯佛乘, 這才是菩薩的中道正行 真能存菩薩的心 胸, 有菩薩的風格, 理解菩薩利他的真精神, 那裡會如喪考妣的急求己利? 佛教的利他真精神, 被束縛, 被誤會, 被歪曲, 這非從根救起不可! 這非從 菩薩道的抉擇中, 把他發揮出來不可! 這才能上契佛陀的本懷, 下報眾生的恩 德 也唯有這樣, 才能答復世間的疑難! 六 從十善菩薩學起印順導師 佛在人間 從人到成佛之路 p.137 ~ p.141: 四從十善菩薩學起對佛有了充分的信解, 就得從十善菩薩學起 很多人對菩薩的名義不了解, 多有誤會 菩薩是印度話, 菩是菩提, 是覺悟的意思 ; 薩是薩埵, 就是眾生的意思 所以, 菩薩是求大菩提的眾生 菩薩的程度不一, 高的高, 低的低 在一般人的心目中, 聽見菩薩, 就想到文殊 普賢 觀音 地藏頂高的大菩薩, 其實凡發心成佛的, 就是菩薩 佛與菩薩的分別是 : 佛是至高至上究竟圓滿, 如讀書畢業了 ; 菩薩是向上修學的學生 開始學的, 如幼稚園生是學生 ; 在小學 中學 大學以至研究院, 也還是學生, 差別只在學問的高低, 而在修學的過程中是一樣的 菩薩也是一樣, 有初發心菩薩, 初學的與我們凡夫相同, 只是能發菩提心, 立成佛的大志願 慢慢修學, 到頂高的地位, 如文殊 觀音等 不要只記著大菩薩, 覺到我們不能學 在學校裡, 由幼稚園一直學到研究院 ; 菩薩也是由初發心菩薩學到大菩薩 現在講最初修學的初心菩薩, 與我們凡夫心境相近, 切實易學 一 大悲為菩薩發心 菩薩發心, 當然包含了信願 智慧, 而重心在大悲心 有大悲心而後想成佛度眾生的, 就是菩薩 上面講過, 成佛, 如沒有慈悲心是不能達到的 就是能參究絕對真理, 如沒有大悲心, 也還是落於小乘 所以菩薩的最要處, 便是大悲心, 見眾生苦, 好像是自己的苦痛, 想方法去救度他們, 才是菩薩心 佛種子 發心, 是立志, 時時起慈悲心, 立下大志願, 不會忘失 此心發起, 堅決不退, 便登菩薩位 4

修發大悲心, 方法很多, 佛法裡有 自他相易 法, 3 把自己想作別人, 把別人 想作自己, 這麼一下, 大悲心自然會發生起來 試問大家 : 心裡頂愛的是什麼? 你們一定回答是父母 夫妻 朋友 國家 民族 其實, 佛說 愛莫過於己 父母等, 凡是沒有損到自己利益的, 當然能愛, 否則就什麼都不愛了 大家都以 私心為愛自己而愛一切, 假使能想到別人的苦痛, 等於自己的苦 ; 不但愛人如己, 而且以自己為他人, 不專從自己著想, 那才是真愛 真慈悲 自身有苦, 誰也巴 不得馬上去掉他 別人的苦等於自己, 怎能不動悲心, 設法解除眾生苦痛呢! 能 有這種觀念, 大悲心自然生起來 大悲心發生, 立願成佛度眾生, 就是菩薩了 所以初學菩薩, 並不一定有神通, 或者身相莊嚴 但是單單立志發心, 還不夠, 必須以正行去充實他 二 十善為菩薩正行 : 菩薩與凡人的分別, 是發菩提心, 行菩薩道 以菩提 心去行十善行, 是初學的菩薩, 叫十善菩薩 3 印順導師 學佛三要 p.133 ~ p.135: 五慈悲的長養 慈悲心, 是人類所同有的, 只是不能擴充, 不能離開自私與狹隘的立場而已 由於自私, 狹隘, 與雜染混淆, 所以被稱為情愛 古人詠虎詞說 : 虎為百獸尊, 誰敢觸其怒! 唯有父子情, 一步一回顧 慈愛實為有情所共有的, 殘忍的老虎, 也還是如此 所以慈悲的修習, 重在怎樣的擴充他, 淨化他, 不為狹隘自我情見所歪曲 所以慈悲的修習, 稱為長養, 如培養根孽, 使他成長一樣 據古代聖者的傳授, 長養慈悲心, 略有二大法門 一 自他互易觀 : 淺顯些說 : 這是設身處地, 假使自己是對方, 而對方是自己, 那應該怎樣? 對於這一件事, 應怎樣的處理? 誰都知道, 人是沒有不愛自己的, 沒有不為自己盡心的 我如此, 他人也是如此 如以自己的自愛而推度他人, 設身處地的為他人著想, 把他人看作自己去著想, 慈悲的心情, 自然會油然的生起來 法句 說 : 眾生皆畏死, 無不懼刀杖, 以己度他情, 勿殺勿行杖 這與儒家的恕道一致, 但還只是擴充自我的情愛, 雖能長養慈悲, 而不能淨化完成 二 親怨平等觀 : 除自愛而外, 最親愛的, 最關切的, 沒有比自己的父母 夫妻 兒女了 最難以生起慈悲心的, 再沒有比怨恨 仇敵了 為了長養慈悲心的容易修習, 不妨從親而疏而怨, 次第的擴充 一切人 眾生, 可分為三類 : 親 中 怨 這三者, 或還可以分成幾級 先對自己所親愛的家屬, 知遇的朋友, 觀察他的苦痛而想解除他, 見他的沒有福樂而想給予他 修習到 : 親人的苦樂, 如自己的苦樂一樣, 深刻的印入自心, 而時刻想使他離苦得樂 再推廣到中人, 即與我無恩無怨的 仔細觀察, 這實在都是於我有恩的 ; 特別是無始以來, 誰不是我的父母, 師長? 對於中人的苦樂, 關切而生起慈心, 悲心, 修習到如對自己的恩人親愛的家人一樣 如能於中人而起慈悲心, 即可擴大到怨敵 怨敵, 雖一度為我的怨敵, 或者現在還處於怨敵的地位, 但過去不也曾對我有恩嗎? 為什麼專門記著怨恨而忘記恩愛呢! 而且, 他的所以為怨為敵, 不是眾生的生性非如此不可, 而只是受了邪見的鼓弄, 受了物欲的誘惑, 為煩惱所驅迫而不得自在 眼見他為非作惡, 愚昧無知, 應該憐憫他, 容恕他, 救濟他, 怎能因自己小小的怨害而瞋他恨他? 而且, 親與怨, 也並無一定 如對於親人, 不以正法, 不以慈愛相感召, 就會變成怨敵 對於怨敵, 如能以正法的光明, 慈悲的真情感召, 便能化為親愛 那為什麼不對怨敵而起慈悲心, 不為他設想而使離苦得樂呢! 以種種的觀察, 次第推廣, 達到能於怨敵起慈悲心, 即是怨親平等觀的成就, 慈心普遍到一切, 這才是佛法中的慈悲 慈悲, 應長養他, 擴充他 ; 上面所說的法門, 是最易生起慈悲的修法 5

十善, 就是對治十惡的十種善行 不殺生就是愛護生命 不偷盜是不要非法得財, 進而能施捨 不邪淫是不要非禮 不妄語是不說謊 不兩舌是不挑撥是非, 破壞 他人的和合 不惡口是不說麤話罵人譏諷人, 說不對也得好好說, 不可說尖酸刻 薄話 綺語是說得好聽, 而能引起殺 盜 淫 妄種種罪惡, 就是誨盜 誨殺 誨淫的邪說, 或者毫無意義, 浪費時間 不綺語, 是要說那些對世道人心有好處 的話 不貪是應得多少就得多少, 知足 少欲, 不是自己的, 不要妄想據為己有 不瞋恨是有慈心, 不鬥爭 不邪見是學佛的要有正見, 要相信善惡因果, 前生後 世, 生死輪迴, 聖人境界 阿羅漢 菩薩 佛能了生死 不要起邪知邪見, 以為人死了就完了 十善菩薩, 是初心菩薩, 發大悲為主的大菩提心, 要成佛度眾生, 依這十種善 行去修學, 可說人人能學 如說不會做, 那一定是自己看輕自己 佛法說 : 1 人, 要有健全的人格, 就得從五戒 十善做起, 十善便是人生的正 行 2 如有崇高道德, 能行十善, 缺少大悲心, 還只是世間的聖人, 人中的君子 3 佛法就不同了, 十善正行, 是以發大悲心為主的菩提心為引導的, 所以即成 為從人到成佛的第一步 大家以佛為理想, 發菩提心, 修十善行 此外, 如懺悔 發願 禮佛 念佛以外, 還要熱心注重護法, 把佛法當作自己的生命, 不要以為我學佛就好了 如佛法受到損害, 受到摧殘, 應為了自己的信仰, 眾生的慧命來護持 菩薩應行的甚多, 現在不能廣說 最後我希望大家, 開始學這大乘的第一步, 作一菩薩幼稚生, 從發大悲心, 修十善行學起 七 人乘正行而趣向佛道 ( 人菩薩行 ), 也就攝得五乘共法, 三乘共法功德而趣入佛道印順導師 成佛之道 p.a2 ~ p.a4: 佛法的統貫條理, 對於一般信眾的持行來說, 原是不能苛求的 但弘傳佛法的大德們, 是不能不有的必要勝解 這才能應機說法, 而始終保持佛法的完整性, 不致於落入雜亂與偏向的窠臼 對於這, 天臺與賢首宗, 是有功績的! 因為臺賢大師們, 統攝了全部佛法, 而組成淺深的進修歷程, 顯出彼此間的差別, 又顯出彼此間的關聯 這難怪過去學教的法師, 不是天臺四教, 就是賢首五教了! 但臺賢的重心在圓教, 直入圓教, 才是臺賢大師們的真正意趣, 所以仍不免偏取 這如太虛大師說 : 賢臺雖可以小始終頓, 藏通別圓, 位攝所餘佛言, 然既為劣機而設, 非勝根所必須 縱曰圓人無不可用為圓法, 亦唯俟不獲已時始一援之, 而學者又誰肯劣根自居, 於是亦皆被棄 虛大師深感於中國佛教末流的空疏貧乏, 所以以 五乘共法, 三乘共法, 大乘不共法, 統攝一切佛法, 開顯由人而成佛的正道 這與西藏宗喀巴大師, 宗承印度的中觀與瑜伽, 以 共下士道, 共中士道, 上士道, 而綜貫成佛的 6

菩提道次第, 恰好相合 所以對 : 福德資糧, 則人天具攝 ; 智慧資糧, 則聲緣 相協 ; 律及經論, 皆所依止 ; 僅取一分, 不成菩提 的全體佛教, 虛大師給以非 常的讚仰 這樣的圓滿佛教, 應該是值得積極弘揚的佛教 如來說法, 總是先說 端正法 布施, 持戒, 離欲生天 ( 定 ) 然後對有出世可能的, 授以出世法門 由於佛法的重心在出世 ( 出世是勝過世間一般的意思 ), 所以集經者, 對於佛的 端正法, 總是略而不詳 古典阿毘曇, 還以五戒為首, 而後起的阿毘曇, 也就不見了 這種以二乘法為本的傾向, 宗喀巴大師也不能免, 所以他說的共下士法, 把 念死 作為入道的要門 其實, 不念死, 未嘗不能熏修人天善業 這樣的下士道, 雖順於厭離的二乘, 但不一定順於悲濟的大乘道 對於這, 虛大師深入佛乘, 獨具隻眼, 揭示了如來出世的真實意趣 教導人類, 由人生而直趣佛道 所以著重熏修十善正行, 不廢世間資生事業, 依人乘正行而趣向佛乘, 而不以厭離 ( 如念死 ) 為初學的法門 人乘正行而趣向佛道, 也就是攝得五乘共法, 三乘共法功德而趣入佛道 但由於某些眾生的根性偏狹怯弱, 佛 ( 及古德們 ) 這才對於大乘, 旁立二乘究竟的方便道 在大乘法中, 也旁開由天乘行而入佛乘, 由二乘行而入佛乘的方便道 所以從虛大師抉擇開示的全體佛教來說, 一切無非成佛的法門 這不但綜貫了五乘共法, 三乘共法, 大乘不共法的三階, 而且還綜貫了正常道與方便道的一切 圓滿顯示了佛道次第的全貌, 導歸於究竟無上的佛地 八 對於初學者, 以淺近而人人可以學的方法教導, 是非常切實 印順導師 華雨集第一冊 大樹緊那羅王所問經偈頌講記 p.21 ~ p.33: 云何而發起, 無上菩提心, 終不忘此心, 乃至覺菩提? 專志心成就, 為諸眾生故, 起大悲莊嚴, 不忘菩提心 緊那羅王的眷屬王子等請佛說助菩提法, 也就是在尚未證悟之前, 所應修的 那些法 比如我們計劃到某地去, 必先準備好路費及糧食, 這就叫資糧 求菩提 大道的人, 也是先要有菩提資糧, 才能達成目的 在佛陀放光, 現出種種祥瑞之 中, 由菩薩來一一發問, 在回答這些問題裏, 說明了大乘法應從何學起 ; 菩薩應 該修學些什麼 初學大乘法的種種問題, 都以問答方式來說明 最初一頌, 是問菩提心要如何才能發起 大乘法門的重心, 就是發菩提心 很多經典都讚歎發菩提心的功德 ; 因為如果沒有菩提心, 那麼即使是修定, 修種種功德, 甚至開悟, 都與大乘法沒有關係 要學大乘法, 就要先發菩提心 有了菩提心, 即可稱為菩薩, 一步一步地成就菩提道 7

發了菩提心的人, 並非立刻變成了聖人 有時候由於環境不好, 也會有煩惱, 或 做錯事情, 走錯路, 甚而犯下重罪而墮落 但是, 發了菩提心的, 即使是落到惡 道裏去, 也會很快地得到超脫, 還生人間, 重修菩薩行 所以有了菩提心, 就 像珍寶一樣, 即使落入污穢之中, 只要輕輕的加以拭擦, 就回復了原來的光潔 清淨 佛曾說 : 即使退失菩提心 ( 敗壞菩薩 ), 不再是菩薩了, 但就世間善法來 說, 功德還是相當偉大的 無上菩提心 要如何才能 發起 呢? 我們知道, 無上佛果叫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也就是無上菩提 想要希望成佛的決心, 即是無上菩提心, 這要如何去引發生起? 發起之後, 又如何才能 終不忘此心, 乃至覺菩提 呢? 也就是說能夠始終不忘失, 直到成佛 不忘失菩提心的菩薩, 功德已相當高了, 甚至在夢裏也不會忘記 ; 直到圓滿覺悟成佛, 能徹始徹終的保持著菩提心 有以為只要起個想成佛的念頭, 就可以說是發心了, 但實際不然 菩提心雖有深有淺, 但最初的菩提心, 也是一種大志願, 就是立大志 發大願 ; 以 為度眾生而成佛 為最高的目標 發心的發, 好像將酵母放入麵粉之中讓它發酵一樣 所以發 菩提願 必須是時時不離此心, 所作所為都是為了貫徹這一個志願, 堅定不拔, 這樣才算是成就發起 不過, 初發心時, 總難免 或是事務繁忙, 或是修行不易, 而暫時忘失 只要堅持理想, 久而久之, 即使遇到忘失的因緣, 菩提心還能夠保持不退, 終於達到不退轉地, 菩提心也就再也不會退失了 說到不忘菩提心, 不要以為什麼事不做, 每一念都去想它, 才算不忘 如我們讀書, 或是對事物的印象, 並非要時刻想到, 而是我們再接觸到書本, 或重複經驗過的事物時, 那過去所認識而留下的印象, 馬上清楚的浮現出來 學菩薩行者, 要立大志大願, 發大菩提心, 也就是先要修學到這個地步 以後每當境界現前, 再也不會忘掉, 不會有違反的念頭, 菩提心能明白的顯現在內心 這就不會再想修學小乘自了生死, 也不會專為人天果報, 這就可說是菩提心的成就了 一切都從修學得來, 發菩提心也要慢慢地修習才能成功 修, 是要不斷地 熏習, 漸漸地達到習慣成自然 那末, 菩提心要怎麼樣才能發起 修習而不退呢? 這就要看第二頌的回答了 專志心成就, 是說發菩提心, 不是只動一動這個念頭, 而是要以專志心也就是以成佛得菩提為專一的志願, 專心一意去修習 修習什麼? 修習那為諸眾生故, 起大悲莊嚴的法門 菩提由大悲生, 似乎有些人忘了這件事, 只想到我要成佛, 我要度眾生 言語與心念之間, 免不了以我為中心, 成佛只是為了自己 8

事實上, 應該是這樣 : 菩薩見到眾生的種種苦惱, 於是就想到該如何才能解除眾 生的苦惱? 所謂悲, 正就是拔苦的意義 菩薩經過了仔細觀察, 發現惟有佛的慈 悲智慧, 才能徹底救助濟度眾生, 所以以佛為模範, 就發起成佛度眾生的心 菩提心不是別的, 是 為諸眾生故 而發 起大悲莊嚴 的大心 此處用了莊 嚴二字, 如在刷得粉白的牆上, 畫上一些圖案 ; 或是在佛前, 供上香花燈果幢幡, 都可以說是莊嚴 我們的心, 與眾生心一樣, 無始來生死顛倒, 都是不清淨的 從大悲心而有救濟眾生苦惱的菩提心, 使自己有了崇高 偉大 清淨的志願, 使一向的生死眾生心中, 有了清淨的因素, 莊嚴了自己的心 這樣的一天比一 天淨化, 終能達到完全的清淨 由此可見, 若發菩提心而不去學習大悲心, 一心一意為自己, 這菩提心根本就是假的 ; 因為離開了大悲心, 那裏還有菩提心可說 近代的佛法不昌明, 有些都不免誤會了 口口聲聲說我要成佛, 卻不知成佛是什麼 在他們的觀念裏, 很可能成佛與到天上去享福差不多 有些人也說要成佛, 目的卻僅僅為了自己的了生死得解脫, 這豈不是和小乘一模一樣嗎? 充其量, 也不過名詞的不同而已 所以真正發心想要成佛的, 必須修大悲心, 以大悲來莊嚴菩提心 大悲心又該怎樣修呢? 在印度的菩薩道中, 通常以兩種方法, 教人從大悲而起菩提心 其一, 近乎儒家親親而仁民, 仁民而愛物的理論, 使慈悲心次第擴大而成就發心 首先, 把眾生分成三類, 一為親, 二為中, 三為怨 何者為親? 凡是自己的父母 子女 兄弟 姐妹 朋友等等, 彼此相互關切, 感情融洽的, 都包括在親的範圍內 其次為中, 彼此間關係平常, 不能說好也不能說壞 再其次是怨, 也就是互為冤家, 看到就覺得討厭, 而感到會妨礙自己, 引起厭惡心的, 都可以稱之為怨 一般眾生或多或少總是有一點慈悲心的, 譬如父母對於子女, 無不希望他們能有好的發展, 若有什麼病痛總希望能為他們解除 所以這把慈悲心次第擴大的方法, 首先要加強這父母與兒女間的關係, 以對方的快樂為快樂, 以對方的痛苦為痛苦 ; 然後為父母者必然是慈愛的父母, 為子女者也必然是孝順的子女 但不能永遠就止於這個地步, 不只是一個美滿的家庭, 而是要對其他的普通人, 也能夠希望他好, 關心他的痛苦並設法為其解除 除了家庭裏父母子女的愛, 還要把心量擴大到一般人 必須一步一步地, 先由親, 然後中, 等到有一天把心量擴大到一個相當的程度了, 就會對冤家也發起慈悲心 若一個人能夠對冤, 也就是那些害我者 騙我者, 也都能像對親人一般地關切, 如此的慈悲心則已經是非常的廣大, 菩提心也才能真正的發起 這是學習發菩提心的一種方法 另一種方法叫自他互換法 ; 把自己與別人的地位互相調換一下, 即是當看到 9

別人有苦痛時想到 : 如果是我面臨他的處境, 該怎麼辦? 當然一定是會想辦法來 解決的 這也可以說是己所不欲, 勿施於人的恕道 ; 正由於我們常把人與我的界 線劃分得太清楚, 以致於有許多事情互相障礙, 菩提心發不起來 好像是道德的 原則有兩套, 一是用來對別人, 一是對自己 若能夠把自己與別人的觀念倒過來, 把希望自己離苦得樂的心來希望別人離苦得 樂, 希望增長自己快樂的心來希望別人增長快樂, 這樣子下去, 則發起慈悲 心就不會變成僅止於一個空泛的觀念而已 中國佛教界, 本來有許多非常好的特點, 但往往由於只看到表面事實, 而忽略了其後所包含的真正意義, 雖然每天都在做, 但菩提心卻沒有發起來 比如說吃素, 主要是為了不殺生以長養慈悲心 儒家也有聞其聲, 不忍食其肉的說法, 而佛法實行得更徹底, 不殺生, 不吃眾生肉 但一般人不知道吃素的真意義, 只會說吃素的功德多麼大, 卻不曉得是為了長養慈悲心 我們若是吃牠的話, 慈悲心就不能擴展開來, 不能普及一切眾生 慈悲心, 是要我們對人, 對其他的眾生, 有好事固然要為他們歡喜, 當然是不可增加他們的苦痛, 他們有苦痛時還要設法為其解決 如此, 慈悲心才能大大地生起, 菩提心也就發起堅固了 吃素是很好的美德, 但如忽略了應有的慈悲心, 那就失去了意義 彼志意云何, 彼當云何行, 所說大悲心, 云何生起是? 志意無諂偽, 所修行無詐, 住眾生涅槃, 彼大悲如是 這是承上面的回答接著再問, 既然發大悲心必須要專志心成就, 那麼這專心 一志的大菩提願, 其內容就是我們所必須加以研究分析的了 佛所成就的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也就是大菩提, 其中是包含了無量無邊的功德 ; 所以我們不要以為菩提是 覺者, 就單指覺悟或智慧而已 想要成佛的心, 也就是大志願中, 也是包含了許多最根本的內容, 所以必須更進一步地知道發菩提心而專志心成就, 這是怎樣的一種志願? 要如何行才能成就? 大悲心 又要如何地 生起? 要成就菩提心, 必須具足三個條件, 這在大乘起信論裏也是談到的 想要發信心成就 大乘信心, 亦即是菩提心, 必須具備 : 一 直心, 二 深心, 三 菩提心 ( 大悲心 ) 維摩詰經談到往生淨土行, 也是要具足這三心, 由此可見這是大乘法中最一般的內容 偈頌裏佛所回答的, 就是指這三種心 第一, 志意無諂偽 : 這是說必須要沒有諂曲心, 諂曲即不是直心 我們常說 直心是道場, 所以 質直心 是菩提願中的首要條件 經上有這樣的譬喻, 一枝長得直直的樹枝, 我們容易地把它從樹叢中拖出來 ; 若樹枝是長得彎彎曲曲 10

的, 要拖出來可就不那麼容易了 如果生就了諂曲的性格, 表面上是一套, 內裏 又是另一套, 他的菩提心恐怕很難發得起來 所以將來成佛, 必然是不諂曲的眾 生, 先達到成就 第二, 所修行無詐 : 詐, 是虛偽, 專做表面文章 不論是什麼修行, 或念佛, 或持戒, 或禪坐, 都不只是形式, 為了給別人看的, 而要至誠懇切地, 實實在在地去做 在心底有著深切的真誠愛好, 不徒在表面形式上下功夫, 這就是深心的意思 第三, 大悲心 : 菩薩救度眾生的種種痛苦 ; 最根本解決眾生痛苦的方法, 即是金剛經上所說 : 所有一切眾生之類, 若卵生 若胎生 若濕生 若化生, 若有色 若無色 若有想 若無想 若非有想非無想, 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 這是將眾生苦痛的根源徹底解決, 徹底地離苦得樂, 所以說 : 住眾生涅槃, 彼大悲如是 也就是說, 使眾生安住於涅槃, 度脫一切眾生使其得到究竟解脫, 這才是菩提心中大悲心的究極意義 但大家卻不要誤會了, 以為發菩提心就是什麼事不管, 只要教人了生死就好, 對眾生其他方面的痛苦都可以不聞不問 我們必須知道, 為眾生解除一般的痛苦, 都只是局部的 暫時的, 所以悲心也就行得不徹底 ; 菩薩的悲心, 是要使眾生安住於無餘涅槃, 這就是百分之百地使眾生離苦 但是當環境因緣不具足, 菩薩只能做八十分 七十分甚至只有三十分地使眾生離苦, 這也是好的而應該去做 因為菩薩的教化救度, 必須視眾生的根性而定, 屬於大乘根性者, 則教之以大乘法 ; 屬於小乘根性者, 則教之以小乘法 ; 根性既不屬大乘又不屬小乘者, 則以人天法門來救度他, 因為這至少是要比眼睜睜地任他苦痛 墮落要來得好些 結上所說, 志意無諂偽, 是直心 ; 所修行無詐, 是深心 ; 住眾生涅槃, 是悲心 此三心具足, 菩提願才能成就 大乘起信論在最後談到成就大乘信心, 主要也就是成就這三心, 而所修所行, 仍不外乎布施 持戒 忍辱 精進 禪定種種 菩薩在這些行中修學, 若到達了信心成就, 菩提心也就能夠不再退轉了 佛有時說菩提心, 偏重於觀察眾生色 受 想 行 識五蘊 皆不可得 ; 或觀如來藏心 勝義菩提心等智慧的悟入 ; 有時是從慈悲著眼 但事實上, 發起真正菩提心, 是不離上述的三個內容 : 發大志願 正直心 ; 修種種身心方面的功德資糧 深心 ; 以及悲心, 若能圓滿成就這三個條件, 就可說是真菩薩而非假菩薩了 11

1 志意無諂偽所包含的意義, 有淺有深 : 人說起話來直直爽爽, 那是最淺 的一層意義 不正直, 邪曲的心, 也包括了見解不正, 也就是見解 認識思想 離於正道而行於邪道 正道, 主要包括兩個內容 : 一 正念因緣, 二 正念法性 正念因緣, 也就是相信因果 善惡, 相信有前生後世等, 這才能夠說在認識上 心地上是正直的 若不信有因果 有前生後世等, 對修行自然也就不能相信, 對 於成聖 成佛更沒有信心, 這就是沒有真正徹底的認識 因緣與法性, 是不相離的 由於因緣果報在前後 自他上有相依待而存在的關係, 所以正念因緣, 能深入因緣無性而契入真如法性, 了解緣起法性, 一切平等 所以說 : 直心不諂曲, 其意義是很深的 2 在菩提心尚未發起之前, 必須發自內心, 懇切地修種種善行 功德, 不 厭其多 若能以為善若渴的精神, 深怕不能及時行善而受到發自內心力量的驅策 不得不這樣做, 這就是從深心發起 3 另一方面又要修習悲心, 而了解到凡夫的感情, 由於一向只把它縮小在私我 的範圍內, 因此構成了一般的 愛見, 反而增長了許多煩惱 為了長養悲心, 就必須把心量擴大而達到自他不二的境界 菩提心與大悲心, 如從高處說, 自然可以說得更圓滿 更好 ; 但對於初學者, 以這些淺近而人人可以學的方法教導, 卻非常切實 1 使我們的見解不會邪曲卑下 ; 相信因果 善惡 諸法平等之理, 則能使得心性平直, 不諂不曲 2 長養我們的悲心, 則對於其他眾生的苦痛, 能覺得和自己有切身關係 ; 3 另一方面儘量多多行善, 而行善並非單是錢財來布施, 在行住坐臥之間, 時時處處都可以行善的 若能如此學習, 心願會越來越懇切, 終至成為自己內心中一個光明的理想, 崇高的目標, 而能將自己的心力集中, 一心一意向這目標前進 下面的偈頌, 所講的是六波羅蜜多 不過, 這和前面所說過的清淨波羅蜜多是不太一樣的, 而應該說它是世間波羅蜜多或是遠波羅蜜多 在通往成佛之道上, 遠遠地成為成佛的資糧 在沒有開悟前所要修學的, 即是這世間波羅蜜多 不要看輕這世間波羅蜜多, 假使連世間的尚不能修, 如何還能去修出世間的? 淺的不肯好好做而專想做高深的, 那就困難了!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