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 北商學報第 25/26 期 Shen Yen s Environmental Thinking and the Implication for Education Chun-Chi Chi * Abstract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has become an is

Similar documents
四種環保 四環總論 一 心靈環保

2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一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 一 ) 阿彌陀佛的意思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佛化家庭手冊 佛化家庭 一 淨化人間, 必定要淨化社會 二 淨化人間的著力點, 是從淨化家庭開始


理性真的普遍嗎 注意力的爭奪戰 科學發展 2012 年 12 月,480 期 13

專題研究 大陸中央與地方關係改革現狀與問題 政治學研究 毛澤東思想研究 台聲. 新視角


第一章  緒論

Microsoft Word - Tridentine NL_C.docx

NAAC_FNEC.indd

攜手拼出圓滿的幸福 2

老人憂鬱症的認識與老人自殺問題

生命的價值 聖嚴法師與單國璽樞機主教 吳若權 陶喆的對話 生命的價值 時間 : 二 二年九月二十二日 地點 : 台灣大學綜合體育館 主持人 : 劉麗惠 ( 電視台主播 ) 對談人 : 聖嚴法師 ( 法鼓山創辦人 ) 單國璽樞機主教 ( 天主教 台灣地區主教團主席 ) 吳若權 ( 作家 ) 陶 ( )

戒菸實務個案自助手冊105年Ver.2

前言 人類的歷史, 因 一個簡單的思維 而改變! 1776 Thomas Paine COMMON SENSE

10 6, 地球的熱循環

第 6 卷第 8 期中華民國 97 年 8 月 太原師範學院學報 重慶郵電學院學報 福州大學學報 佳木斯大學

縣 94 學年度 上 學期 區 國民中學 Q 年級 R 領域教學計畫表 設計者:

現在人類獲取地球內部訊息的方法, 是從可能影響我們身家性命安全的地震, 用數學模型把地震資料轉換成地震波速度, 進而獲得地底物質密度與深度的關係 地下世界知多少 km/s g/cm 3 P Gpa km S P S 3,000 3,000 ak K 透視地底 Percy Bridgma


17-72c-1

東華人文學報 第二期

heepwoh-cover

中國大陸輔助警察制度的問題與法制化研究 以 蘇州市警務輔助人員管理辦法 為例 專題研究 壹 前言 一 文職雇員


CO 2 以鄰為壑的台灣建築產業

佛化長青手冊 緣起

2

校園倫理 25 觀念作育英才, 相互愛敬 實踐因材施教, 潛移默化引導正確的人生觀增進溝通與合作明訂法令, 保障權益 自然倫理 32 觀念自然是人類共有的大身體珍惜唯一的地球 實踐少砍樹, 多種樹美化環境保護水資源重視水土保持以身作則, 帶動他人 場倫理 42 觀念良好互是職場倫理的根本 實踐互助互

佛心 宇宙與覺醒 佛心 宇宙與覺醒 聖嚴法師與太空人米契爾博士的對話 時間 : 二 八年五月三十一日地點 : 台北中正紀念堂一樓演講廳主持人 : 葉祖堯教授 ( 亞洲大學教授 ) 與談人 : 聖嚴法師 ( 法鼓山文教禪修體系創辦人 ) 艾德格. 米契爾博士 (Dr. Edgar Mitchell,

人為疏失 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合作, 往往是事故的最終防線, 若能發揮團隊合作的功能, 則比較能克服其他因素所造成的危害

補充教材 禪學與生活

子學習3 電子學習的定位 傳統電子學習 與 新世代電子學習 SAMS 台上講者從左至右 : 吳薇薇女士 羅陸慧英教授 佘孟先生 李芳樂教授 從 電子銀行服務 到 電子學習 題追3 專蹤電

71 新約聖經的福音 3

金華手冊

2 二 會計用語之修正 : 三 財務報表之修正 IFRS 1



統一CSR年報-封面+裡+目錄-第1章(靛)-test.indd

381 課業輔導學習輔導 20 第二節 中學生的學習輔導 Skinner Skinner Skinner Bandura Bandura (381) 學習輔導.indd /5/31 2:44:13 PM

Chapter 3 Camera Raw Step negative clarity +25 ] P / Step 4 0 ( 下一頁 ) Camera Raw Chapter 3 089

如何建立美滿婚姻 如何建立美滿婚姻?

從傳播符號理論看運動競賽的傳播行為

愛滋實務與治理的政治 - 綜合論壇 以及面對這一連串以 責任 為架構衍生出來的愛滋政策如何造就了台灣現在的愛滋處境

PROSPECT & EXPLORATION 第 12 卷第 1 期中華民國 103 年 1 月 壹 前言 (community) common 1 2 (communitarianism) (low politics) 1 中國行政評論 ( ) 10 1 ( ) 186

從道德主體的興發論孔子的文學批評理論

珍惜生命 聖嚴法師與吳念真 黃春明 李明濱的對話 珍惜生命 時間 : 二 六年六月十七日地點 : 台北圓山飯店對談人 : 聖嚴法師 ( 法鼓山禪修文教體系創辦人 ) 黃春明 ( 知名作家, 國家文藝獎得主 ) 吳念真 ( 知名導演 ) 李明濱 ( 行政院衛生署自殺防治中心計畫主持人兼主任 ) 主持人

common sense agent of articulation 447

N3489_PYE_SChi_Cover-back

0 0 = 1 0 = 0 1 = = 1 1 = 0 0 = 1

男人的大腦 女人的大腦

1970 新技術的應用 X = 20 + B 13B δ13c X 1 X

東華人文學報 第二期

國立中山大學學位論文典藏.PDF

二次曲線 人們對於曲線的使用及欣賞 比曲線被視為一種數學題材來探討要早 得多 各種曲線中 在日常生活常接觸的 當然比較容易引起人們的興趣 比如 投擲籃球的路徑是拋物線 盤子的形狀有圓形或橢圓形 雙曲線 是較不常見的 然而根據科學家的研究 彗星的運行軌道是雙曲線的一部 分 我們將拋物線 圓與橢圓 雙曲

1

<B0EAA467A4CEA4BDA640AA76B27A4E6F2E31332E706466>

2 慈悲的力量 Dr. Jane Goodall


老年性生理學和老年的性生活 老 和 第四年齡 概念 有不一致, 讀者可自參考, 本書不再多引


二 戶外教學的性質

如何因應嶄新的 21 世紀 二十一世紀嶄新的時代與環境 ( 一 ) 悲觀的預言 1. 高喊世界末日即將來臨

老人 社 交 活 動 McAuley et al., 2000 Glass 1999 Mendes de Leon ~2 1~ % 10.56% 9.23% 6.05% 24.72% 14.18% 12.12% 影響老人社交活動的因素一 生理功能的改變 Bar

領袖指南 – 自立



若能利用生物科技來改變外觀體色, 使熱帶魚有了特殊色澤, 便能大大地提高這魚種的觀賞價值及國際競爭力 GM pet fish DNA DNA DNA 觀賞水族界的新寵兒 Time Qrio 水產轉殖科技的活教材

01 用 ActionScript 3.0 開始認識 Flash CS3 Flash 是應用在網路上非常流行且高互動性的多媒體技術, 由於擁有向量圖像體積小的優點, 而且 Flash Player 也很小巧精緻, 很快的有趣的 Flash 動畫透過設計師的創意紅遍了整個網際網路 雖然很多人都對 Fl

Zytiga... Zytiga... Zytiga Zytiga Zytiga

國立中山大學學位論文典藏.pdf

三國演義 魯肅的形象與角色定位 壹 前言 172A.D.-217 A.D


untitled

A Study of the Japanese Teacher Education Reform Szu-Wei Yang President of national Taichung University Sheng-Hsien Chen Doctor Candidate, Department

1


壹 前言 archives Society of American Archivists, SAA

C3特教班學習領域課程計畫

目錄


44 韓 儒 鄭 三 峰 的 闢 佛 論 楊 祖 漢 壹 引 言 鄭 道 傳 ( 號 三 峰, 生 年 不 詳, 卒 於 1398 年 ) 是 韓 國 高 麗 朝 末 朝 鮮 朝 初 的 重 要 儒 者, 亦 是 朝 鮮 朝 開 國 君 王 朝 鮮 太 祖 李 成 桂 的 重 要 幕 僚 李 成 桂

Microsoft Word - 手冊.docx

55-83

弘光人文社會學報第 16 期 論未來世代的權利 : 原初位置的啟示 楊士奇 弘光科技大學文化創意產業系 摘 要 original position the Non-Identity Problem 關鍵詞 : 未來世代, 人格不同一問題, 權利, 原初位置 105

Palmer & Yu 2013 地方道教論文集PRE-PUB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與中共推動中華文化話語權的詮釋 專題研究 壹 前言 1 Joseph S. Nye Jr. Soft Power 美國之音

臺南一中 / 程美鐘老師國文考科 壹前 言 貳選擇題命題趨勢分析 101 年 ~104 年學測題型統計表 測驗目標 年度 基礎形音義 字音 字形 字 詞義 成語 文法與修辭 理解與

10 不住在水裡的淡水龜 超級大 宅龜 台灣難得仍能保留少數的食蛇龜穩定族群, 在保育研究上顯得重要與珍貴

10 中央銀行季刊第三十一卷第一期民國 98 年 3 月 0.84% 1.73% 25.6% GDP 1.52% 0.44% 29.37% 0.90% 2.18% (4) a b c d e f 壹 前言 2004 (WTI) % 200

3 QE3 時 評 ~0.25% Quantitative Easing, QE FED QE 1 3 FED QE1 QE2 QE3 貳 美國推出 QE3 之動機意涵與過去 2 次 QE 措施之主要差異 FED QE MBS

1.1 1 () 擴展學習領域 () () 力求卓越創新 發皇通識教育 厚植職場發展的競爭能力 拓展國際交流 e 把握資訊網路的科技應用 () 精緻教育的學校特色 提升行政效率 發揮有效人力的整體力量 達成精緻大學的師資結構 勵應用科技的研發能力 在策略執行上

南華大學數位論文

軍人干政/ 軍人中立 提法的不當 221

untitled

_BK07.ps, page Preflight ( _BK07.indd )

時間 5 月 31 日 國際會議廳 8:30~9:00 報到 9:00~9:50 專題演講 Dan Stevenson 教授 / 惠敏法師主持 ( 國際會議廳 ) 9:50~10:40 1. 聖嚴法師之漢傳佛教復興運動 以漢傳禪佛教為中心 The renaissance movement of Ch

<4D F736F F D203033BDD7A16DA576B04FA145A4ADABD2A5BBACF6A16EADBAB6C0ABD2A4A7B74EB8712E646F63>

66 67 圓夢素人頭家 67 9 專長互補 資源共享, 為彼此加油打氣!

Transcription:

釋聖嚴環境思想與其教育意涵芻議 77 北商學報第 25/26 期民國 103 年 7 月第 77-99 頁 釋聖嚴環境思想與其教育意涵芻議 * 紀俊吉 摘 要 環境保護已成為全球共同努力的議題, 除了從科學面解決當前危機之外, 更要從教育面著手, 以確保人類未來的生存環境 在環境保護觀點上, 學術界開始擷取宗教領域的自然觀, 其中佛教哲學開啟研究者相關的思考方向 釋聖嚴 (1930-2009) 從現代化觀點對佛教哲學重新詮釋, 引為基礎建構出佛教哲學取向的環保觀點, 並終身努力地推動與實踐, 由於聖嚴將教育事業列為法鼓山核心發展方針之一, 透過教育管道, 其環保思想以多元方式傳播, 具有不可忽視的影響力 聖嚴本身兼具宗教家與學者的身分, 是以在詮釋佛教哲學上能有較為貼近現代思潮的解讀, 並提出合理而非迷信的佛教論點, 為教育提供一個符合教育意義的探討基礎 綜合本文內容, 聖嚴環境思想的來源包括 人間佛教 思想 漢傳佛教禪 淨合流的傳統 漢傳佛教的哲學 印順思想以及留日經驗 由大乘經論中發掘出 心靈環保 的理論基礎, 建構 四環 之說, 以心靈環保為核心, 推展出禮儀環保 生活環保以及自然環保之說, 彼此間相互環扣, 流通提升, 以成就 人間淨土 為最終目的 以之觀看教育領域, 發現佛學與教育之間, 均以為人類品質有提升而向善 向上的可能, 並依據心靈環保之說開展對教育的意義與啟示, 強調價值澄清與反省 關鍵詞 : 四環 人間佛教 漢傳佛教 釋印順 法鼓山 * 紀俊吉, 國立台南大學教育學系博士候選人 / 臺中市立立人國中專任教師 謝詞 : 感謝台南大學邱敏捷教授與樹德科技大學黃文樹教授在本文撰寫過程中, 所提出的中肯建議與良善 提醒 收稿日期 :102 年 10 月 15 日 ; 接受刊登日期 :103 年 3 月 22 日

78 北商學報第 25/26 期 Shen Yen s Environmental Thinking and the Implication for Education Chun-Chi Chi * Abstract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has become an issue that requires the global efforts. To sustain our human future living environment, we should not only solve the current crises form the scientific aspect but also from the educational one. In the academia, the nature view in the religionary field is used to interpret on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ssue. Among all the religions, the Buddhist philosophy inspired the researcher s thouhts in this study. Shen Yen (1930-2009) reinterpreted the Buddhism from modern point of view, which constructed the fundation of environmentalism in Buddhist philosophy. At the same time, Shen Yen not only advocated but also put this idea into practice throughout his entire life. Since the education work has been taken as one of the cores of Dharma Drum Mountain, his environmental ideology is propagated in various ways through education and made an unignorable impacts. For Shen Yen himself is both an religionist and a academic, he is able to interpret Buddhist philosophy in a way that is closer to the current thoughts and trends.the reasonable and non superstitious Buddhist propositions forms a suitable basis for the discussion of educational philosophy. To sum up, this study analyzed the source of Shen Yen s environmental propositions which includes the ideology of Humanistic Buddhism,the traditions and philosphies of Chinese Buddhism, the philosophy from Master Yin-shun and his exeperice of studying in Japan. The theories of Protecting the Spiritual Environment is based on the sutra of Mahayana Buddhism. Moreover, the idea of Four Kinds of Environmentalism is centered around Protecting the Spiritual Environment which derives Protecting the proprieties Environment, Protecting the life Environment and Protecting the Nature Environment. These Four Kinds of Environmentalism are interrelated and elevate each other to achieve the final goal of Pure Land on Earth. The result of this study shows that both of the Buddhism and education believe the possibility of enhancing the human beings morals to seek after the good. Furthermore, what are the meanings and the inspirations that the idea of Protecting the Spiritual Environment may bring to education would be discussed in this study as well.. Keywords: Four Kinds of Environmentalism, Humanistic Buddhism, Chinese Buddhism, Master Yin-shun, Dharma Drum Mountain * Chun-Chi Chi, Candidate,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National University of Tainan/ Taichung Municipal Li-Jen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er Manuscript received: October 15, 2013; Accepted: March 22, 2014

釋聖嚴環境思想與其教育意涵芻議 79 壹 前言 一 研究背景與動機 環境保護議題係為目前最受矚目的領域, 近來學術界開始試圖尋求宗教層面地價值論觀點 所探討對象包括佛教 中國道教及北美印地安原始宗教精神, 認為這些宗教對原始自然的尊崇與萬物相依存的概念, 頗符合生態原則之精神 ( 林朝成, 2003) 揆諸臺灣地區, 佛教與環境議題之關聯性受 人間佛教 概念的指導或影響頗深, 此一概念中最具影響力與關鍵性的人物則為釋印順 依楊惠南 (2002) 歸納臺灣新興佛教現象中, 各種新興議題的開發包括 : 環境倫理 動物權 佛教女性主義 臨終關懷 生死學等議題 而前三個議題, 與印順的 人間佛教 有著直接關係 受其啟發的人物中, 釋聖嚴 (1930-2009, 以下均以 聖嚴 稱之 ) 及其所創的法鼓山僧團受印順影響頗為深遠 而聖嚴所具備的學術背景, 因為攻讀博士, 使之能從當代時空脈絡對佛教義理層面做現代化詮釋, 以為會通, 並能從學術面向接軌國際趨勢或相關資訊 吾人以為在環境教育與宗教思想連結互動上, 探究聖嚴思想當能對環境教育理念及內涵, 開展出新的啟示和詮釋觀點, 而本文之動機遂由此而發 二 研究方式與分析 本文係以文獻分析為主軸, 輔以詮釋學概念, 以聖嚴之著作為主要文本, 引相關研究作為對照 特別要說明之處在於資料處理上, 本文以聖嚴之著作為主要文本, 其來源有二, 一為法鼓出版社所編輯的 法鼓全集, 而該全集分為網路版 光碟版與紙版, 本文系以網路版為主 (http://ddc.shengyen.org/pc.htm), 而本文引用時以編碼方式作為註明, 第一組數字為 輯, 第二組數字為 冊, 第三組數字為 頁, 例如 : 引文後註明, 法鼓全集,08-01-0058 即為第八輯第一冊第 58 頁, 如果引用之段落跨越兩頁以上, 則最後兩組數字即表示所跨越的頁數, 如 法鼓全集,04-08-0298-0299 最後兩組數字即表示, 該段文字出處從 0298 頁到 0299 頁 其次為聖嚴個人單冊著作, 由於未收錄到 法鼓全集 當中, 在本文中乃以 APA 格式註明 聖嚴的學思行誼以漢傳佛教為核心開展, 其說會通環境與教育兩大議題, 下文將對聖嚴環境教育思想作進一步論述以為本文底蘊 貳 聖嚴環境思想初探 楊惠南 (1994) 以當代佛教與環保為議題, 對國內兩大佛教團體 慈濟 的釋證嚴和 法鼓山 聖嚴進行批判, 在聖嚴的部分提及其環境保育思想, 係以 維摩詰經 為 心靈環保 之依據, 楊氏乃以 阿賴耶識 為理論基礎對聖嚴之說進行批判 針對此點, 筆者認為聖嚴之思想來源甚為廣泛, 且阿賴耶識並非其思想核心, 更非唯一的思考

80 北商學報第 25/26 期 原點, 就思想脈絡立場加以考察, 聖嚴思想根基包括幾個面向 一 淨土思想 在中國佛教 禪淨混合 文化基礎上, 聖嚴本身對淨土宗的理論亦有所涉略與研究, 這些研究除散見於各類著作, 如博士論文 佛教史研究等著作外, 亦曾以專論方式撰寫 淨土思想之考察 一文探究 要言之, 聖嚴對於淨土宗的思想與理論的認識頗為深入, 並具有自己的見解, 由此發展出 人間淨土 理念 聖嚴自陳 人間淨土 的思想來源自佛教大小乘經論, 並綜合了當代佛教大德的思想論著, 從印度的基礎佛學, 到中國的大乘佛教, 乃至於當代的太虛及印順兩位大師的著作, 把人間佛教及人間淨土的思想, 作了一次通盤的探討和介紹 ( 法鼓全集,06-11-0115) 依釋果鏡 (2010) 考據, 聖嚴 人間淨土 主要依據重點包括 大般若經 法華經 維摩所說經 觀無量壽經 華嚴經 仁王般若經 等六部經典 並綜合釋太虛 人間淨土 和釋印順 人間佛教 思想, 成就 人間淨土 思想 顯見, 淨土思想在聖嚴的思維理路中佔有重要影響, 且本身對傳統 禪淨混合 脈絡是有所認識及清楚地自覺立場 二 禪宗法脈 身為禪門臨濟宗與曹洞宗兩法脈的傳承者, 禪 的思想與實踐自是聖嚴思維核心, 對於 心靈環保 的洞見同樣主張以 禪修 法門為實踐基礎, 對此, 聖嚴在 禪的世界 一書, 主要在強調透過禪修, 使人類心靈得以淨化提升 特別一提之處在於, 聖嚴雖傳承傳統禪宗祖庭, 但一生致力將禪學現代化, 因此禪法教學以及實踐上並不完全依循傳統作法我在美國所教, 雖然名之為禪, 既不是晚近中國禪林的模式, 也不是現代日本禪宗的模式, 我只是透過自己的經驗, 將釋迦世尊以來的諸種鍛鍊身心的方法, 加以層次化及合理化 我這一套綜合性的修行方法, 不但對於美國人有用, 對中國人也一樣有用 ( 法鼓全集,04-03-0003) 正由於不拘泥於傳統禪門的叢林遁世觀, 積極入世, 透過現代化教育歷程使得聖嚴的禪法得以和時代脈動銜接, 當環境議題受到重視之際, 聖嚴即以禪學思想為主軸提出相關概念或論說, 是以在聖嚴環境思想中, 禪學當為環境思想主軸 三 印順思想 邱敏捷 (2011) 之研究顯示, 釋印順對當代佛教思想之影響頗巨, 印順及其後

釋聖嚴環境思想與其教育意涵芻議 81 學所發揚的人間佛教在當代臺灣佛教界有其時代精神 意義與影響, 從學術的角度盱衡, 印順學派已然形成 此論揭示了當前臺灣佛教發展趨勢, 基本上聖嚴對於印順在當代佛教界的地位甚為肯定, 推崇印順 不是拘泥承襲律制傳統形式的人, 而是深入律藏而對現代社會, 指出方向原則的思想家 ( 法鼓全集,03-01-0357) 聖嚴本身具有濃厚學術色彩, 因此對於學術性強烈的印順有著極高的評價, 他認為印順法師自香港到了臺灣, 他是中國現代佛教史上最傑出的學問僧 他為臺灣佛教的學術化, 注入了強有力的營養 ( 法鼓全集,03-01-0360) 印順對聖嚴思想的形成, 特別是在 人間佛教 理念上薰陶極深 聖嚴 (2012) 自陳受到印順長老影響非常深刻, 把聖嚴自迷信的漢傳佛教中拉出來, 得以見識到有智慧 正信的漢傳佛教 要提出說明之處在於, 對聖嚴而言, 印順同時是他推崇也是評比的對象, 是學習的對象而非模仿的楷模, 是以在其著作或演講中亦有提及兩人之間的差異與分別, 並曾評論指出可惜他 ( 印順 ) 自己沒有建立僧團, 也未真的依據印度律制的精神原則, 設計出一套比較可以適應現代社會的僧團制度來 單從這一點看印順長老, 倒頗近於只會看病而拙於治病的學者風貌了 ( 法鼓全集,03-01-0357) 總括而論聖嚴對印順之思想甚為熟稔, 從主客觀面向予以評論 綜合 實踐 調整最後予以消解融合出自己的思想體系, 雖非全盤受用, 然其思想中著實透露出印順學思的色彩 四 漢傳佛教 聖嚴認為 漢傳佛教對漢人社會 漢人文化有它的適應性 必要性和需要性 ( 法鼓全集,08-11-0182) 然而因為種種因素而使得漢傳佛界接近傾滅, 因此聖嚴生平極力探究 補拾與弘揚, 其思想取逕亦深受影響而內化 漢傳佛教 即指已經漢化 與華人文化融合後的佛教, 所以漢傳佛教的文化內容, 早已和中國人的哲學思想 歷史傳統 文藝表達 風俗習慣, 不可分割, 甚至也早已跟中國人的日常生活打成一片 ( 法鼓全集, 03-09-0082) 具體內容上, 主要是與中國哲學中的儒家 道家融合, 依勞思光 (2001) 所示, 從漢初佛教傳入, 到隋唐之前, 佛教在華人社會發展只能視為印度思想的闡述, 要到隋唐時期中國人自創華嚴 天台 禪宗三大宗派後 中國佛教 方始成形 至此才真正出現 漢傳佛教, 而其中影響最大 最早亦最關鍵的人物當屬隋代慧遠

82 北商學報第 25/26 期 慧遠提出儒 釋二家 雖曰道殊, 所歸一也 二家是可以並行不悖的, 充分表達了儒 佛融合的思想傾向 所以他也是最早把印度佛教轉化為漢傳佛教的主要關鍵人物之一 ( 法鼓全集,06-14-0184) 漢傳佛教思想乃結合儒 道兩家思想所形成的三大宗派, 故, 以漢傳佛教為皈依的聖嚴, 思想中也具有這 二家三宗 的成分存在, 辜琮瑜 (2002) 分析聖嚴思想後指出, 在聖嚴所建構的禪學體系都帶有漢傳佛教, 華嚴與天台兩大體系之色彩 聖嚴鑽研後撰寫 天台心鑰 - 教觀綱宗貫註 華嚴心詮 - 原人論考譯 二書, 均表現出其對兩宗的涉入程度 而在儒道兩家思想上, 聖嚴同樣有著相當程度的理解與掌握, 並曾論述儒道兩家思想與心靈環保之相關性 ( 法鼓全集,03-09-0046) 因此, 二家三宗 的概念在聖嚴思想中所佔有之影響甚為明確, 並衍生出後期與 四環說 相呼應的 心六倫說 五 留日經驗 聖嚴留學日本經驗是國內早期僧侶所罕見的經歷, 其留學時機正逢日本環保意識覺醒的階段, 在日本所見聞的環保訊息均成為其日後環保概念的資糧, 二十多年前我在日本留學, 當時日本的環境受到非常嚴重的破壞 但是日本人意識得快, 做得也快, 幾年內便做了河川疏濬的工作, 污染問題也在逐項解決 ( 法鼓全集,04-08-0303) 聖嚴在日本未必接受過直接的環保訊息 環保教育, 或受到當時環保意識感染, 然而在日本生活的經驗與見聞, 在其日後提倡的 四環 之說中, 有借鏡與連結作用, 啟發聖嚴從佛教義理中轉化出環保理論基礎 綜觀前文分析當知, 若以單一來源詮聖嚴思想, 頗有不足而略顯薄弱, 透過統整耙梳後其思想輪廓逐漸分明 1989 年聖嚴提出 心靈環保 理念時, 其環保理念乃畢生思想精華的結合, 綜合佛教教義 前人心血 生命經驗與世界脈動, 由此建構出的 四環 說則為其晚年極力弘揚的實踐重心與悲願, 亦為其環境思想之具體層次 參 聖嚴環境思想的主要內涵 - 四環 心靈環保 乃聖嚴環保思想的 起點, 在 1989 年法鼓山草創之初即以之為核心, 爾後逐漸制訂出生活環保與自然環保概念, 合括出 四環 之論 一 四環 概要與內涵

釋聖嚴環境思想與其教育意涵芻議 83 四環 論點雖有先後, 概念上實為一種流轉過程, 彼此交替啟發, 而逐步提升, 最終又回歸原點 心靈環保 四環 概念與內涵簡述如下 : ( 一 ) 心靈環保 意涵之申論林其賢 (2010) 分析聖嚴淨土思想後, 認為 心靈環保 提出之目的, 乃在形塑 觀念, 建構概括性強的 願景 用以指引行動方向, 標顯核心價值, 這是現代化佛教問題意識下的策略選擇 進一步的詮聖嚴之論, 則 四環說 係以 心靈環保 為起點, 而後續三項均以此為根源, 是具體外顯行為 雖然 心靈環保 可視為一個強力願景, 亦是啟動一切後續行動的動機, 但是 心靈環保 本身也是在思想結構上進行改造的 實踐行動 心靈 一詞所指的是思想及感情, 也可泛指人心, 人心本質是無染的, 受環境及物欲的影響而有污染, 人為了色身肉體獲得官能的滿足及心理的滿足而產生 欲, 一旦 欲 求過剩, 便由欲轉貪, 繼而貪得無厭, 私欲難滿, 便會為自身帶來種種的苦惱, 更為他人製造出災難及困擾 ( 法鼓全集,08-01-0058) 聖嚴認為 心靈 本質是人心 思想 感情, 是無染的, 也就是說聖嚴預設了一個空白無染的心靈 辜琮瑜 (2002) 分析後指出聖嚴思想承接六祖禪門如來藏與般若空觀的會通思想 故聖嚴對 心靈 的預設概念需以其禪門 如來藏思想 基礎作為思考方向, 因此筆者認為更精確的說, 在聖嚴思想中, 心靈的狀態不只是 空白無染, 亦具有方向性意義, 乃暗喻人的心靈有向上向善的可能性 依聖嚴之說, 人類心靈所受汙染肇因於 欲 的不滿足, 而生苦惱, 繼生負面行為 ( 災難及困擾 ) 因此所謂的 心靈環保 就是將因 欲 而生的汙染因子去除, 由此導正行為, 回歸無染狀態 達到 淨化人心, 少欲知足 ; 淨化社會, 關懷他人 ( 法鼓全集,08-01- 0058) 在此一基礎上, 聖嚴界定心靈環保係指 保持我們心靈的平靜與明淨 ( 法鼓全集,06-12-0121) 依此定義聖嚴提出兩條實踐途徑, 一是包括在家眾在內的佛教徒 ; 一為非佛教徒的社會大眾 對佛教徒言, 採用 學佛禪修的層面 : 是以有意願 有興趣於學佛禪修的人士為對象, 用學佛禪修的觀念及方法 ( 法鼓全集,03-09-0058) 面對非佛教徒則以 四種環保 及 心五四運動 作為實踐依據, 針對尚沒有意願學佛以及無暇禪修的一般大眾為對象, 儘量不用佛學名詞, 並且淡化宗教色彩, 只為投合現代人的身心和環境需要, 提出了以心靈環保為主軸的 四種環保 及 心五四運動 ( 法鼓全集,03-09-0059) 亦即, 在心靈環保的內涵上, 有兩個主要方向, 一是 維護心靈清淨, 二是 去除心靈汙染, 而在符合大眾方便的前提下, 刻意將宗教色彩淡化, 以提升社會大眾的參與性, 跨越宗教藩籬 在具體作為上, 聖嚴 (2010) 將之分為信仰 理解與實踐三個層次, 最終是超越自我中心 由此觀之, 實際上心靈環保應分為四個層面, 分別是信仰 認知 行

84 北商學報第 25/26 期 為 超越 由信仰而認知 ; 由認知而行為 ; 由行為而超越, 這樣的超越當視為心靈面向的提升, 簡言之, 就是從 心淨 推動 佛土淨, 透過 佛土淨 提升或達到 心淨 的歷程 進一步來說, 其內涵意義則是以 信仰 為 心靈環保 最基本的核心 從沒有道理的信仰, 進步到正信佛教的信仰, 也就是理性與感性調合的信仰 ( 法鼓全集,04-08-0319) 更具體的層面, 乃是以 禪 作為指導, 教育信眾們用禪的觀念和方法, 幫助自己處理煩惱或情緒困擾, 而不是讓自己與環境處於對立狀態 並用慈悲與智慧處理所有事情 ( 釋聖嚴,2009, 頁 269) 以此約略可見識到, 聖嚴對於心靈的提升, 分別施以積極面與消極面的不同方便 亦即聖嚴對此建構出一套次第步驟以實踐其理念, 以 放生 議題為例, 聖嚴指出放生是從戒殺而衍生的, 也可以說, 戒殺的進一步必定是放生 戒殺僅是止惡, 是消極的善行, 放生救生才是積極的善行 ; 如果僅僅止惡而不行善, 不是大乘佛法的精神 ( 法鼓全集,05-03-0039) 以此模式論 心靈環保 說, 則去欲除汙是心靈環保消極面卻又最關鍵的概念, 因為若無法除汙, 則無從建立向善向上的基礎, 接著是進入積極面的維持心淨清明, 而後向外擴大延伸 聖嚴指出經說, 佛國是從人心產生的 當人心轉變時, 我們的生活 語言 動作 對人對事的態度都會起變化, 整個的環境也會改變 所以, 人心改變 社會改變 我必須再次強調 : 人心改變 社會改變 絕對不是幻想, 人的心會指導 指揮我們的行為, 這是千古不易之理 ( 法鼓全集,08-02-0014) 由上可知聖嚴從 佛學觀點 延伸出 心靈淨染 的意涵, 鋪陳 信仰 的基底與應用 禪宗 的法門, 最後以 理解 實踐 作為走向, 建構出心靈環保的理論基礎, 吾人以為聖嚴所倡的心靈環保有三則具體內涵, 一則力求從自心清淨的信仰面發端, 強調內心清 明 平 淨, 可將之視為積極面 ; 二則在消極面上則力求 去除貪欲, 掃去汙染 ; 最後, 在實踐形式上, 傾向 以心御行 的內在動機, 也就是心靈清淨後, 以此為出發點發起行為, 而儘量減少佛教因果福報的外塑動機 ( 二 ) 四環之內涵與概要 四環 思想是一個有次第性概念, 前者為後者之基, 而後逐漸擴大, 以心靈環保為主導, 來實踐禮儀 生活 自然生態的三種環保 ( 法鼓全集,08-13- 0086-0087) 聖嚴從佛教角度切入環保議題, 認為 心靈環保, 便是人心的淨化, 由人心的淨化, 推展到社會環境及自然環境的淨化, 始能落實 普遍 持久 ( 法鼓全集,08-06-0293) 就內涵而言:

釋聖嚴環境思想與其教育意涵芻議 85 1. 禮儀環保 關於禮儀環保部分, 筆者以為跟聖嚴本身專長 戒律學 頗有淵源, 人間淨土的建設, 須從我們的身心淨化做起 淨化人類身心的基礎, 不能離開佛制的戒律, 這是大小乘一切佛教聖典的共識 ( 法鼓全集,03-01-0426) 在此基礎上 禮儀環保 分為兩個面向實踐, 一為個人禮儀, 一為典禮儀式 禮儀 作為環保, 除了是人格情意的涵養, 所象徵之意義尚且包括對自身地克制與自我覺察, 聖嚴理想中禮儀環保最基本的概念 是指人和人之間互相的尊敬和禮讓 佛教徒重視禮節, 彼此之間不會爭先恐後 你爭我奪 ( 法鼓全集,03-12-0011) 爭先恐後 你爭我奪 八個字即反映出了污染心靈的可能, 爭先不能而落後, 爭奪不得而有失, 繼而引起心靈波動, 陷於 求不得 的苦境, 最終落於惡性競爭, 內心卻非常醜惡, 充滿貪 瞋 癡 慢 疑 嫉妒 慳吝等煩惱, 這種人因為缺少悲智的功德 ( 法鼓全集,07-03-0152) 禮儀環保肇基於心靈環保之概念, 落實禮儀環保強調從 心 發起, 在 禮儀環保 上, 聖嚴從佛教戒律角度出發, 以出家人對威儀的要求為範本 聖嚴 (1998) 提出具體方針有三, 一為 身儀 的禮讓 禮敬 ; 二為 口儀 的讚美 慰勉 ; 三為 心儀 的真誠 懇切 簡言之, 身儀所指的是肢體語言, 例如行禮 敬禮 對話問候等均是 ; 口儀所指的是說話用語的方式與內容, 以讚美他人為主, 面對他人的錯誤則以慰勉的方式表現, 由此降低人際間的摩擦 ; 心儀係為發自內心的真誠, 由此真誠落實在身儀 口儀之上, 一方面強調表裡如一的調和, 更重要地是面對自己真實的心理感受, 作為調適自我的依據, 這不僅僅是一種理想 理念, 更是態度學習 自我認知與情意發展的路徑 就是要從語言 身體, 乃至面部的表情與動作 內心深處, 都要表現出對他人的尊重與感恩 由於對人是真誠有禮貌, 所得到的回響一定是安定的 安全的, 自然所處的環境就會是安全的 ( 法鼓全集,08-04-0126) 各種儀式及典禮都有其意涵存在, 曹秀如 (2005) 宣稱儀式是對某種意念的實踐行為, 通常是一套具體的 集體的社會互動模式, 在複雜的現代社會討論傳統儀式可能的變化時, 使人更重視並認同, 更加關注這些新增添的事物的存在與目的 因此, 當社會越複雜時, 所產生的新儀式或是對既有儀式的增添業更加複雜, 對此聖嚴則予以負面評價, 進而提出改革, 無論是對婚禮或生死

86 北商學報第 25/26 期 儀禮, 均提出符合時代及環保意義的概念 聖嚴以為 禮儀, 必須是誠於內而形於外的行為, 否則所謂的禮儀也只不過是虛假的形式 我們可以看到社會上, 常常有許多大型的典禮活動, 只重排場, 缺乏陶冶人格的功能, 也無法達到淨化人心的目的, 反而造成人心的腐化 ( 法鼓全集,08-06-0292) 因此, 在禮儀環保上, 聖嚴強調無論是宗教儀式 生死之儀或其他各種儀式, 在出發點上應當以避免浪費 鋪張並能有環保概念的作法為原則, 聖嚴並為此編寫 禮儀環保手冊 以做為指導守則, 顯示出聖嚴將 禮儀 列為環保概念, 乃視 心靈染淨 為前因, 考慮 環保教育 作為後果而提出的說法 2. 生活環保生活環保以佛教僧眾所精持的生活模式為開端, 主要強調簡樸生活 惜福態度與垃圾減量, 其心態上同樣以心靈環保作為最高原則 在聖嚴的理想中如果生活整潔 簡樸 節約, 就不會浪費自然資源 ; 安寧 平靜 清淨, 就不會製造環境污染, 人類生活環境的品質就會改善 ( 法鼓全集,08-05-0124) 簡樸生活對照的是欲求降低 ; 惜福態度表達的是減少浪費 ; 垃圾減量對應的是避免汙染 在佛教理論中, 貪 是一種苦, 一旦暫時滿足, 隨之無盡延伸, 因而模糊 需要 和 想要 的界線, 而心靈之汙染由此而起, 繼而誤入歧途 買不起自己想要的, 因而動起歪腦筋, 走邪路 走旁門, 用各種不正當的方法滿足欲望 ( 法鼓全集,10-02-0139) 因此聖嚴認為藉由思考釐清 需要 和 想要 的界線, 是環境保育的關鍵 以動物保育為例, 聖嚴表示由生活的需求面看, 我們是不是非穿皮草不可呢? 如果沒有它, 生活會不會不方便? 不用皮草, 是不是就不能生活? 是不是就會失去地位?( 法鼓全集,10-02-0330) 釐清思考後, 進一步的去分辨價值與需求, 以 簡樸 角度思考而回歸生活的基本面 其次是以惜福的態度生活, 強調 惜福重於享福, 在聖嚴的演講或著作中, 福 係指宗教觀念中的 福報, 然而在實際推動與實踐時, 則指對資源的珍惜, 包括水資源與各項自然資源在內 聖嚴的概念中, 這是一個永續性的倡議, 其概念乃認為當前的浪費是預支未來的生活保障, 有多少福報就用多少福, 生活便沒有安全的保障了, 為了更安全 更幸福, 我們必須培福 種福才能有福 ( 法鼓全集,04-08-0308)

釋聖嚴環境思想與其教育意涵芻議 87 在珍惜資源的同時, 此一理念亦牽引出另一個方針, 即對垃圾減量的倡議 浪費資源的另一個意義就是製造垃圾, 而所製造的垃圾又可分兩個次議題論述, 一個是對環境的負擔, 簡言之, 就是製造出來的垃圾越多, 對於佛國境土的清淨越遠, 有違佛教修行原則, 而對一般大眾而言, 就是讓自身處於充滿垃圾的生活環境中 其次則是對環境的傷害, 尤其當生活越便利, 所產生的不僅是實質上 實體上的污染, 亦引起另一種心靈汙染, 貪圖便利所引起的貪則加速人類的破壞行為, 聖嚴曾舉例由於電子及化學科技的突飛猛進, 為人類帶來了生活上的便利, 但同時也對整個地球和全體生靈, 造成了無可彌補的損害 ( 法鼓全集,04-21- 0020) 由生活環保的角度而言, 聖嚴主要批判的是生活態度所引發的環境問題大家也都嚴厲地批評污染環境的因素, 但是並沒有人真正要用自己的手或自己的生活方式來改善或減少對環境的污染 大家只知道儘量想辦法來使自己便利, 或許自己也會因而受到災害, 但是一時間顧不得考慮這個問題, 只想到便利就好 ( 法鼓全集,08-04-0050) 聖嚴思想中的生活環保不僅僅是老生常談的節約 節儉之說, 也不只是惜福 福報的宗教理念, 乃是結合環保意識所推展的具體概念, 並由此接續到更廣大的自然環保議題 3. 自然環保自然環保是在聖嚴思想中與環保議題最直接相關的向度, 聖嚴 (1984) 所關注到的問題包括 : 空氣與水汙染 森林汙染 土地破壞等面向 同時也注意到這些汙染與工業 農業發展有關, 對於大眾環保意識的模糊, 則明確指出人們雖然有環保的意識及要求, 可是環保觀念卻是非常模糊, 總是在威脅到個人的利益及家庭的利益時, 才想到環保, 對自己沒有切身關係 迫切需要時, 便漠不關心, 甚至製造污染, 破壞環境 ( 法鼓全集,04-08- 0303) 因應自然環保具體對治之道則分為幾個層面進行 (1) 改放生為護生依據聖嚴 (1988) 考據, 放生是大乘佛教對萬物的生命觀, 其依據為 梵網經 與 金光明經, 典出於大乘佛經, 乃基於眾生平等的慈悲精神以及信奉輪迴生死的因果觀念, 是 殺戒 精神之擴展 然在眼前環

88 北商學報第 25/26 期 保意識與知識的時代中, 放生的宗教意義與環境的保護實務頗有衝突, 聖嚴因而引為思考, 提出質疑, 並指出放生的精義在於當下放生的念頭, 在此念頭之外亦必須要能充分研究 考慮和達到照顧的責任 因此聖嚴始倡 護生 觀念, 以替代放生之舉, 在尊重生命的命題下維護自然原有生態, 而其所依據者同樣是從 戒律 觀點出發, 聖嚴在 戒律學綱要 中即討論到護生之觀, 所論者乃由戒殺的律制作論述 戒律學綱要 成書於 1965 年, 若依照出版年份而論, 顯然原書的宗旨是為闡明佛教戒律理論, 在意識到環境議題後, 將之由佛教宗教意義, 延伸到環境保育意義 聖嚴表示在環保意識下 將佛教界行之有年的 放生 觀念改為 護生, 進而擴大為自然生態的保護運動 ( 法鼓全集,03-12-0009) 具體行徑上, 除了鼓勵停止放生活動外, 進一步的提供經費與動物園 相關專家合作醫療野生動物, 避免形成另一型態的環境問題 (2) 珍惜自然資源聖嚴曾比喻地球是 有限公司, 一但資源用盡, 最終傷害的是人類自身 此ㄧ向度的推展係與生活環保結合, 提倡節約 儉約的觀念, 以遏止過度使用資源所引起的資源匱乏, 聖嚴對於這一議題再三強調環保的目的是為我們求生存 能夠延續生命 而我們生存所依賴的資源非常有限, 消耗性的資源固然極有限, 所謂永續的資源, 也不是無限 ( 法鼓全集,03-10-0014) 此外, 聖嚴對於自然資源保護的立場不僅僅是從人類的角度發想, 亦考慮到他者眾生, 因此, 強調生態與資源間之平衡是其另一重點內涵, 自然生態必須依靠自然資源, 自然資源的流失, 必定會給自然生態帶來災難 ( 法鼓全集,03-12-0073) 例如對自然雨林的過度開發, 在生態上將造成原生物種遷移甚至是滅種, 而樹木過度砍伐則造成空氣污染 水土流失, 最終對人類而言, 除了引起資源匱乏 ( 樹木 水資源 ), 環境 ( 水土 ) 受到破壞, 嚴重者直接威脅人類生命 ( 如土石流 ) 簡言之, 一切因素均互相勾結成鏈, 而人類對資源的浪費, 所引起的災害同樣也是以連鎖作用的方式使破壞狀態加劇 相對的, 若人類對此觀點能加以改善甚至是杜絕, 則以此為基點, 有可能促進此生態鏈增生強化, 而至生生不息, 縱然不能不消耗自然資源, 至少也不得給自然環境造成污染, 也不得多為自然生態帶來無法彌補的傷害 ( 法鼓全集,03-12-0075) 據此聖嚴的最終理想乃期望藉由觀念轉換促成具體行動, 最終改變或

釋聖嚴環境思想與其教育意涵芻議 89 減少因商業模式所引發的環境議題, 我們的印刷品也提倡用再生紙, 但再生紙反而貴, 且印刷公司都討厭, 因為油墨不容易印上去 但我想如果大家都用再生紙, 那麼價格就會便宜, 而且印刷公司也會改善技術, 以適應需要 ( 法鼓全集, 08-01-0034-0035) (3) 依歸自然條件秉持著生活環保原則和不傷害自然的理念, 以自然為主軸, 配合自然條件規劃日常生活模式 聖嚴曾提及為了兼顧經濟發展, 我們必須找出方法來, 既能發展生產事業, 又能保育自然資源 以能源議題來說, 石油用盡就難以再生, 而用風力 水力 太陽能發電, 卻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 類似的問題, 只要肯用心, 便可以找到替代方案 ( 法鼓全集,08-09-0076) 人類生活於大自然之中, 一但對自然破壞殆盡, 則人類亦難以獨善其身, 聖嚴雖強調節約簡樸 清淨無欲的生活形態, 但並非反對發展物質文明, 並非要求人類文明反璞歸源, 而是以人類配合自然, 在不破壞自然的前提下, 以其他方式生活 生存 開展文明, 在維持文明生活的同時, 亦須尊重自然環境與法則, 而這一切皆需要智慧的調和及運作, 以聖嚴地角度來說, 這就是 禪法 的應用, 透過禪法而達心靜清澄, 在心靈層次分明的基礎上, 聖嚴以為禪的修行, 能使我們主觀的內心世界和客觀的生活環境合而為一... 禪的修行者, 一定會將內心所體驗的, 表現到外在世界來 ( 法鼓全集,04-08-0135) 在開創法鼓山之際, 聖嚴即依據此一原則進行開發, 法鼓山的建築強調環保優先, 儘量不破壞自然 法鼓山的建築, 要像是從大地生長的有機體, 與大自然融諧無礙 ; 也不蓄意替大自然化妝 儘量不建高樓 ( 法鼓全集,10-08-0048) 簡言之, 聖嚴以佛教 眾生平等 的觀點, 強調 人 生存在自然之中, 與其他有情眾生平等互利, 在使用自然資源之餘, 應該從出發點設想, 在不破壞自然的前提下發展人類文明 二 四環 意義之延展 四環 的基礎來自於 心靈環保, 強調 心淨則國土淨, 聖嚴試圖從大乘

90 北商學報第 25/26 期 佛教義理中發掘出環保觀念的理論基礎, 讓出家眾有了行動濟世的理論基礎, 亦讓在家眾於入世生活中有修行超脫的可能 筆者認為, 從動機論來說, 其出發點有二, 一是佛教現代化的轉換, 一為對當前世道人心和重大議題的覺知, 而欲求將佛教修行與當今時代議題相接軌, 並非刻意建構所謂的生態或環境哲學, 此處乃是現代臺灣佛教發展的趨勢之一 法鼓山以在家眾生活世界的當下轉換為論述焦點, 使修行與日常生活世界緊密結合, 並致力於以佛教精神來提升在家眾日常生活世界背後的內在層次, 讓在家眾在日常生活世界中有著超越性的色彩與意念 ( 丁仁傑,2009) 換言之, 聖嚴思考的原點係從佛教 修行 的前提進行思索, 亦即, 其出發點乃考慮如何推展佛教義理, 讓在家眾從日常生活世界中實踐佛教的修行法門, 增加修行的便利性, 係從宗教面而非社會面 經濟面 環保面或學術面作為思想的起點 楊惠南 (1994) 以 阿賴耶識 強調心 境並重的環保觀, 在其文章中對阿賴耶識有著詳盡的說明, 陳現出阿賴耶識與外境間之相互關係 此乃就 唯識 的觀點立論, 其論點固有獨到之處, 卻與聖嚴之基本立場有別 邱敏捷 (2000) 認為聖嚴思想是較為接近 唯心 之說, 並指出聖嚴的心靈環保乃建基在 唯心淨土 根源上 依據上述之說, 筆者認為有進一步探究之契機 首先, 聖嚴本人站在學術視野上, 對於各家佛教宗派均有所涉獵, 對 唯識 的 阿賴耶識 並不陌生阿賴耶識之中, 既藏煩惱障及所知障的種子, 也藏無漏之實性, 所以在修行過程中, 第八識的二障種子乃為所轉捨之法, 第八識藏著的菩提與涅槃乃為所轉得之法, 第八識是被轉捨及轉得所依, 故名為二轉依 ( 法鼓全集,07-09-0090) 也就是說, 倘若引用阿賴耶識作為理論基礎, 則有可能引起誤解 既然一切 唯識, 則眾生也就無處施力, 因為世界不過由 識 所聚合, 轉識成智 端賴個人修行, 環境則是 識 的和合, 對治環境頗有捨本逐末之感, 則其對環保意識的動機性難免不足 相對的, 聖嚴思想傾向 唯心, 且本身亦極為強調 教育 的重要性, 故以 唯心 基礎立說, 一方面得以建構具實踐性的理論基礎, 以 心淨則佛土淨 為號召, 更容易喚起動機 另一層面上, 則蘊含了可 教育 與 教化 的可能, 簡言之, 在環保意識的動機考量上 唯心 比 唯識 更具號召力與實踐性, 且有助降低宗教意味 其次, 聖嚴的 四環 之說, 可視為禪宗修行法門的世俗意義, 透過實踐 四環, 也就是禪宗廣義修行法門, 由此推論聖嚴思想中 境 與 淨土 的意義 筆者認為可由其他哲學思想作為啟發路徑, 在此筆者引用美學之說以為啟發 漢寶德 (2007) 在其專書 談美感 中使用相當多的篇幅論述宗教與美之間的關聯性, 並以 簡潔 為美感最基本的關鍵原則, 其中的 潔 所指的就是整潔, 並認為生活環境的髒亂與秩序之間有著關聯性存在, 而習慣於雜亂者亦多半慣於骯髒 換言之, 環境整潔與否和提升美感與心靈素質有著密切相關性, 進一步推論, 則環境潔淨是提升心

釋聖嚴環境思想與其教育意涵芻議 91 靈精神的關鍵, 倘若此推論無誤, 則不僅僅是與聖嚴所倡的禮儀環保 生活環保與自然環保相呼應, 同時也使得 四環 的實踐性 必然性與義務性獲得更厚實地理論支持 聖嚴曾多次提到環境與修行間的關聯性, 並非完全的重 心 輕 境 佛陀曾告訴我們, 我們的身心世界, 都是修行佛法的道器和道場 我們對所處的自然環境, 要將它當成是自己身體的一部分來看待 ( 法鼓全集,08-05- 0126) 佛教徒的另一個生活觀念是寧靜 清淨 整潔 簡樸, 這便是修行 ( 法鼓全集,04-08-0310) 由此可知, 在聖嚴思想中, 理想的環境對於修行境界的提升是具有影響力地, 並非只重心識的淨化, 據此詮釋 四環 之說可發現, 四環 之間並非相對性的比較 心 境 孰重, 是一種非線性的實踐過程, 對於 四環 之說當以循環式的 並進式的角度理解 心靈環保 程度有所改善, 其他三環亦能產生相應行動, 具體行為產生後, 環境得以提升, 又回過頭輔助心靈環保 換言之, 乃以 心靈環保 為核心, 推動其他三環, 其他三環則是同步發起, 相互連結的因子, 例如實踐禮儀環保中的禮節, 則能避免爭先恐後 你爭我奪的惡性競爭, 進而在生活環保中即能約束自我 減少浪費, 也就能達到自然環保中的資源節約 因此 四環 之說應該是一個同步並重的概念, 見圖 1 自然環保 心靈環保 禮儀環保 生活環保 圖 1 四環 關係示意圖其次, 四環 之說的循環關係, 係指個體從心靈環保動心起念, 至自然環境的淨化, 而自然環境的淨化則促進心靈環保的提升, 由此進入循環, 最終心靈與環境均同步進化, 環境逐步成為佛土 淨土, 修行者亦逐漸成為成聖 成賢 換言之, 為了提升修行境界, 修行者亦必須投身專注於環境改善與淨化, 由此則一方面為自己精神面的修行耕耘出一塊佛國淨土 另一方面則在提升自我境界後, 能發慈悲心 菩提心, 能發願 利益眾生, 進而更願意為眾生營建 佛國淨土, 如此周而復始的循環, 則互蒙其利 其循環路徑見圖 2

92 北商學報第 25/26 期 心靈環保 禮儀環保 自然環保 生活環保 圖 2 四環 關係示意圖要言之, 四環 雖然內涵提出有先後之別, 然實際上則是一個完整修行理論的提出, 並非重心不重境, 而是雙方互為因果, 是人類與環境互動後所產生的回饋模式 據俞永峰 < 初探聖嚴法師禪法之演化 > 一文中, 對聖嚴禪學思想演變的研究顯示, 聖嚴在禪學思想上, 直到圓寂捨報仍持續不斷精進提升 顯示其思想是一個不斷進化的過程, 在此一層面上, 就吾人觀點言之, 上圖對 四環 關係的理解頗有相應之處 四環 之說的提出, 是為了方便在家眾與各級社會組織的修行法門 把佛法艱深高遠的面向儘量生活化的引為平常之用, 在此即以 人間淨土 為標記 ( 林其賢,2010) 須進一步澄清者在於, 四環 的提出在實踐上, 可能需要再區分為兩種面向 對於信奉佛教者, 此為兼具理論與實踐的法門 ; 對於非佛教徒者, 由於其 心靈 面向的提升乃寄託於其他宗教或是哲學觀念上, 此關係不必然能證成, 但是仍可將 四環 視為一個行動上的 隱喻 口號, 應該以 哲學 基礎視之而非以 宗教 觀念理解 四環 之說在理論上乃基於佛教哲學所建構出的理論, 以平易近人的形態入世, 是根基於佛教環境哲學上, 所提出地社會行動口號與理論 近年來環保議題廣為教育界所關注, 列入九年一貫六大議題之一, 而哲學之作用在於指導行為, 因此由聖嚴思想為核心的環境哲學或許能為當前教育領域提供啟示或影響, 此為本文接下來的討論方向 肆 聖嚴環境思想對環境教育之啟示 一 呼應學校教育的不足之處 楊惠南 (1994) 宣稱聖嚴與法鼓山的環保活動, 是一種 軟性 浪漫主義 的 易行道 從此一角度論述固然言之有物, 然, 若以其他角度詮釋, 則聖嚴思想亦有其可取之處 首先, 筆者以為個人思想會隨著時 空間而調整, 環境保育或保護問題亦會隨著社會轉變而差異, 因此對於環境議題的進路是一種不斷蒐集資訊, 調整策略的過程, 換言之, 在態度與處理行徑上是一個累進變動的過程 釋

釋聖嚴環境思想與其教育意涵芻議 93 聖嚴 (1999) 在 心靈環保 書中的序言裡自陳, 從民國 78 年 (1989 年 ) 起, 提出 心靈環保 概念, 開始提倡人間淨土的理念 然從文獻上追溯, 可發現聖嚴在 1984 年 禪的生活 一書中即以警訊的口吻提出見解科學似乎帶給人類幸福 相對的, 有福就有禍, 福禍相倚, 科學也帶來災禍 現今是核子武器時代, 一旦觸發戰爭, 幾可毀滅一半的地球人口 還有公害問題, 如空氣污染 水源污染 噪音污染 生態環境的破壞, 人們的生活環境不安全 不安寧, 造成身體上的危害及精神上的壓迫 ( 法鼓全集,04-04-0240) 聖嚴在 1998 出版 禪的世界 一書中, 收錄 < 從佛教看我們的居住環境 > 一文中具體的論述了 四環 概念, 該文乃 1993 年的講稿整理而成 換言之, 聖嚴從對環境議題的關注, 到具體提出論點乃歷經十數年的歷程, 此歷程所反映的現象, 一方面顯示環境問題日益惡化的事實, 另一方面, 則反映出聖嚴環保思想的學思日益完備具體 在思想建構過程中, 聖嚴一方面試圖從漢傳佛教理論中尋獲理論依據, 另一方面, 廣納十方言論作為借鏡以補不足 楊氏之文發表於 1994 年, 而從 1996 年聖嚴在一場演講中的內容可作為回應一九九三年我曾提出 心靈環保 這個名詞 這樣的一個觀念, 當時獲得各方面的迴響, 並將相關的訪談和演講結集為 心靈環保 一書 其間當然也聽到了一些不同的聲音, 認為 心靈環保 不切實際, 是紙上談兵 ( 法鼓全集,03-12-0009) 雖然楊氏之文的批判不容否認, 然而就聖嚴環保思維而言, 此一批判當視之為聖嚴思想的局部而非全貌 就整個源流觀之, 從環境現象為出發點, 聖嚴一方面因應實際現況, 一方面回應相關論點, 其環境思想中是一個整體觀 動態觀的態度, 而後以其獨立思考能力, 在既有經典中尋求當代詮釋空間及理論基礎 就教育的立場而言, 聖嚴所著眼的根源是以宗教思想家的角度論述環境議題, 而非全然以科學角度進行探討, 其所關心的不是人與自然環境的利害關係, 所謂的利害關係僅是其中的一項, 聖嚴更注重的是人與環境的 倫理關係 相形之下, 當前對於環境教育領域, 特別在學校教育體系裡, 似乎較為注重 環境科學 的出發點, 蔡惠琪 (2005) 以環境教育為主軸, 分析九年一貫課程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之課程綱要, 發現此課程在情意層次不甚顯著, 雖具有議題探索的特質, 但較少提及對 資源 的態度, 且缺乏對科技發展的省思, 以及理解 人與環境關係 的認知, 而著重於科學的應用, 以此談論其與生活的關係 歐姿妤 翁瑞禧和黃貞觀 (2010) 的文獻回顧部分, 亦顯示出此點, 在環境教育課程中, 課程規畫核心集中在科學 科技 社會等教學模式 此處所涉及的命題似乎較傾向 科學教育, 以科學為環境教育主要內容 楊深坑 (1988) 認為無論人文科學或自然科學均應該將 客觀性置諸研究主體之自我省察及其與整體研究情境之動態的辯證關係上來加以衡量, 以避

94 北商學報第 25/26 期 免抽離化 孤立化 全然客觀化的化約狀態 由此觀之, 雖然, 科學 的角度 知識與作用在環境議題中絕不容忽視, 但是在教育中, 人文意義的納入也是關鍵元素, 在此聖嚴對於環境議題的思考歷程即為此一概念之體證 而秉持著倫理的 宗教情懷的意涵, 對環境產生的是慈悲的 同情的 不捨傷害的情意動機, 則可調和環境教育中過度重視 科學 角度所衍生出的功利的 危機的 唇寒齒亡的冰冷態度 二 強調人與環境的倫理關係 面對未來科技的變化與環保議題的未知性, 相形之下, 從 心靈 著手或不失為根源性策略 聖嚴提到從一九八九年起, 又在國內提倡建設人間淨土的理念, 響應環境衛生 保育自然生態 珍惜自然資源的號召 同時呼籲發起 心靈環保 的運動 若想救世界, 必須要從救人心做起, 如果人的思想觀念不能淨化, 要使得社會風氣淨化, 是非常難的 ( 法鼓全集, 03-05-0260) 此理念就環境或環保領域而言雖偏向理想式策略, 然就教育領域角度視之, 卻具有其價值性與意義, 頗能呼應近年來積極實踐的 環境教育議題, 透過教育歷程, 從思想上提升, 由此一面向論之, 則聖嚴之理念除了在 環境保育 與 環境保護 之外, 亦涉及 環境教育 的內涵 若以 教育 為思考點, 則聖嚴對環保的理念更容易被詮釋和接受, 聖嚴 (2006) 曾說從宗教學校畢業的學生不一定要成為教徒 我們以奉獻而非自私的精神來辦學校, 使學生們也感受到這份精神, 以後學生進入社會, 就能產生安定及淨化世界的力量, 這是我們希望能夠達成的目標 ( 釋聖嚴,2006, 頁 90) 聖嚴成立法鼓山後, 標示了 提昇人的品質, 建設人間淨土 作為法鼓山核心理念, 就吾人詮釋而言, 聖嚴乃將 人的品質 放在第一順位, 並將之視為建設人間淨土的根源 雖然提升人的品質可以從 當下 著手, 但從聖嚴自身的啟許而言, 更重視未來的進展 一項運動 一個理念, 如果能讓許多人都覺得是需要之時, 它就會成為事實 我雖不敢預測十年至十五年後的臺灣, 會變得多麼美麗, 但我能夠確信, 再經十至十五年的努力, 人間淨土及心靈環保, 必將為臺灣社會帶來更多的光明 更大的願景 更安定的人心 ( 法鼓全集, 08-06-0526) 在聖嚴的思想中, 關於提升人類品質, 發展未來方向的關鍵是 教育 教育之作用足以建構全球倫理的價值觀, 通過全球的學校教育 社會教育 宗教教育 家庭教育等多層面的教育機制, 來普遍和持久地推動 ( 法鼓全集, 03-12-0070) 此

釋聖嚴環境思想與其教育意涵芻議 95 一概念除了可用在 全球倫理的價值觀 之外, 對於環境教育議題的開發亦能適用之 換言之, 對於環境教育的推展, 每一個教育層面必須要同步推動, 而 心靈環保 思想則可視為指導原則, 最基本之訴求即在於清淨自心, 透過教育途徑建構人類環境議題的正向理念, 認清 需求 和 欲望 本質的差異, 我們自己若沒有貪心, 或減少貪心的話, 對於物質的追求和浪費就會儘量減少, 製造髒亂的機會也就相對地減少了 ( 法鼓全集, 04-08-0293) 簡言之, 相較雷厲風行的環保運動, 聖嚴更注重透過教育功能傳遞環保理念, 當下努力確實重要, 然而其眼光則放諸在 永續 概念上, 肯定 教育 的功能, 並以之建構受教者的價值觀, 重新概念化人類與環境的關係 循此學思關係, 則聖嚴思想, 已超越傳統佛教 世界即火宅 的譬喻, 達到 火宅清涼 之境, 淡薄了傳統佛教離世 出世的思維, 教育 成為入世契機, 提供了行為動機, 使人間有成為 淨土 佛土 的可能, 由此則聖嚴 心淨則佛土淨 之說, 得到進一步詮釋的意義, 教育 可為 心淨 之途徑, 心淨 則成為 教育 指導原則和目的 三 心境並重 知行合一 在楊惠南 (1994) 與陸揚 (1995) 對於 心淨則佛土淨 的對話中架構出了一個詮釋空間, 二者對此一 淨 字有著兩種見解, 楊氏述以 物質意義, 陸氏釋為 超越意義, 由此論斷外顯行為的動機 筆者試著將之連結論述, 並參照聖嚴 四環 概念後發現, 兩者之意或有和合的可能 聖嚴畢生不斷努力著讓佛法能普及化, 被一般世俗大眾容易接受, 並且能夠實用於生活之中, 聖嚴於 2006 年的一場演講中提到我所做的每一件事情 推動的任何一項工作, 我的目標都相同, 譬如我寫的百餘冊的書, 雖然時間點不同 材料不同 寫作角度不同, 涉及的深度與廣度也不同, 但目的只有一個 : 就是藉由各種層面, 將佛法介紹給現代社會 ( 釋聖嚴, 2010, 頁 23-24) 因此, 如何讓超越性的 形上的佛法實質化 具體化, 在聖嚴的概念裡是很重要的一環, 兩者之間的絕對性開始模糊, 有了可以轉換和詮釋之空間, 換言之, 某些行為特質的展現, 在聖嚴來說, 乃是隱含某一佛教理念於其中 例如其對於法鼓山開山大典的詮釋所謂 開山 ( 實質行為 ) 並非指我聖嚴開創法鼓山這個團體或者這個教育園區 籲請我們這個社會的每一個人, 都來開發人人心中自性的寶山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座寶山, 這座寶山, 即是與佛相同的自性寶藏 ( 形上意義 ) ( 釋聖嚴,2010, 頁 39-40)

96 北商學報第 25/26 期 顯然, 這一段引述中, 聖嚴透過外在具象行為 - 開山儀式, 寓以形上意義, 所要傳遞的是 如來藏 之概念 同樣的, 聖嚴思想中自也可以反向詮釋, 以某一佛法中超越性的 形上義的概念, 產生指導功能, 實踐在具像行為之上 由此 心淨則佛土淨 一語在環境議題上的作用即得到解釋空間, 也建構出 四環 的理論基礎 簡言之, 聖嚴思想中 心淨 ( 佛 ) 土淨 並非行為 哲理的二分, 實具備一貫性 一致性, 於環境議題的原則就轉為 : 心淨 是 ( 佛 ) 土淨 的指導原則 ; ( 佛 ) 土淨 是 心淨 的實踐方向 至此, 楊氏所企求建構的 心境並重 的佛教環境生態學便能在 聖嚴思想 系統中獲致更完整的詮釋, 亦能化解陸氏之言的立場 四 建構環境教育的 隱喻 口號 吾人可從 隱喻 及 口號 的觀點對 四環 之說進行論述, 歐陽教 (1991) 解釋教育口號注重的是一個概念的情緒意義, 目的在提供教育活動主要概念與態度之動員符號 ; 而隱喻之作用則在於以比喻或類推的方式將教育抽象的本質具像化 而教育的隱喻常常會成為實際教育活動的指導方向, 例如將教育比喻為 接生, 則在教育過程中遂安排以引導學生潛力的課程和活動為主 要注意之處在於, 依據歐陽氏的解釋, 口號與隱喻都有其限制之處, 若不當使用將變成意識型態 而將聖嚴思想引進教育領域時, 應注意其口號性與隱喻性的面向 其中 四環 說用語簡潔, 方向明確, 亦可被當作口號宣導, 但是其中含有宗教成份存在, 因此引用上應特別注意, 而提倡者更應該深入了解理論意涵, 避免流於宗教意識的對抗 基於聖嚴禪宗角度, 心淨則佛土淨 隱含著如來藏思想, 也就隱喻著人人都有成佛的可能, 以邱敏捷 (2000) 之分析屬於 各各為人悉檀 頗似歐陽氏所舉的 接生 之隱喻, 歐陽氏建議此喻最大缺失乃建立在先驗的玄思上, 只能作為一種教育信念, 並非真確的教育知識 此說較容易忽略後天努力與啟發, 聖嚴思想也有著同樣該注意之處, 施教者在應用上應保持著自我覺知的立場安排教育歷程, 以免偏頗失焦 五 提供佛教立場的環境哲學 聖嚴在 金剛經講記 中將環保分為三大區塊, 物質的自然環境 人間的社會環境以及自我的內在環境 ( 法鼓全集,07-02-0031-0034) 在其 四環 概念中即對應心靈環保 生活環保 禮儀環保 自然環保之概念, 以之對照學校教育目標, 亦可呼應 九年一貫 係當前臺灣地區教育核心主軸, 以九年一貫核心理念對照聖嚴環境教育思想可發現, 聖嚴的環境教育思想與 社會領域 目標相近, 四環 的心靈環保 生活環保 禮儀環保 自然環保, 呼應社會領域中 人與自我 人與社會 人與自然 等標的, 其他還旁涉到世界關係 人與時空間 經濟和權力等議題 而自然領域當中關於環保議題的論述, 例如在自然領域教學目標中即明示 : 培養愛護環境 珍惜資源 尊重生命的知能與態度, 以及熱愛本土生態環境與科技的情

釋聖嚴環境思想與其教育意涵芻議 97 操 ( 教育部,2008) 則表現了環保科學技術的應用必須建立在環保意識與情意基礎之上, 與聖嚴之說亦不相駁 然, 相形之下聖嚴思想傾向從 人 與 社會 的角度出發, 探究環境議題, 在自然層面上較少有具體作為或研究說明 但吾人先要有的認知在於, 聖嚴本身是一個宗教思想家, 也無意跨足科學領域, 因此其出發點必然是從人文與社會概念出發, 故, 要瞭解的是, 聖嚴所提供的是一個環境哲學觀, 一種從佛教哲學與義理發起的環境概念, 而非環境保育技術指導或企圖提出研究典範 在聖嚴環境思想中所強調之處乃在於透過佛法禪修, 淨化人心而清淨佛土, 係由價值觀著手提升, 此說與教育的本質相契合 吳靖國 (2003) 論述後現代主義與教育之相關時, 點明後現代主義地主要特徵包括顛覆一切由理性中心所建構的價值觀, 並且在資本主義助長下, 人們感官需求擴增, 不再依據理性, 不再追求真理, 對此吳氏以為反省能力的培養應該是教育上最重要的部分 依此, 則聖嚴思想對於教育領域的價值尤顯獨到, 重要之處在於其思想力求澄清自身價值, 明辨需求與欲望, 透過此一過程而提升 人類品質, 進而形成動機改變行為, 達到環境改善的目標 伍 結論 在佛教現代化的趨勢下, 傳統佛教義理或許能作為環境議題與教育議題的參考對象, 並引為理論基礎 在此過程中, 聖嚴一方面立足於學術角度詮釋著傳統經論, 一方面則銜接現代社會中的各種現狀, 使得傳統的 宗教的佛學理論, 得為現代的 世俗的當前議題奧援參考 細究聖嚴思想可知, 關於環境思想的來源不僅僅是表面的 人間佛教 思想, 更是綜合了佛教中禪 淨合流的傳統 漢傳佛教的哲學 印順學派的思想以及自身留學海外的見聞 由大乘經論中發掘出 心靈環保 的理論基礎, 建構 四環 之說, 以心靈環保為核心, 推展出禮儀環保 生活環保以及自然環保之說, 彼此間相互環扣, 流通提升, 以成就 人間淨土 為最終目的 細探其論, 則發現 四環 之說本身即為一個佛教徒修行的依據, 其內涵就是佛學生活化的轉譯, 在如來藏的假說中, 人人都有行為的義務及依據 以之觀看教育領域, 得知兩者間的契合程度與共同方向, 均以為人類品質有提升而向善 向上的可能, 並依據心靈環保之說開展對教育的意義與啟示, 強調價值澄清與反省 雖然在一定程度上, 聖嚴思想對環境教育能有所啟發和參酌, 但是在教育應用上, 特別是學校教育裡應當要特別留意, 避免呈現過多的宗教意識, 同時也要考量到實務上的可能與限制, 使其思想成為理論基礎而非理想主義 聖嚴期許學界以 研究 聖嚴 來推動淨化社會, 從本文撰寫過程中發現, 聖嚴思想與教育學理的契合度極高, 聖嚴本身著作等身, 而這些著作有涉及廣泛的社會和教育議題, 未來研究者能以之作為基礎進行深度的探討或詮釋, 可資考慮方向包括 : 心靈環保與價值觀教育 禮儀環保與品格教育 生活環保與社會教育 自然環保與環境教育, 另外目前學校教育所探討的六大議題中, 除了 資訊教育 並非聖嚴研究領域, 且其相關

98 北商學報第 25/26 期 見解較為稀少薄弱外, 其它諸如兩性議題 人權議題 家庭教育等議題, 均是聖嚴 在 人間佛教 基礎上有所討論發表的領域, 未來也是可供探究之方向 參考書目 丁仁傑 (2009) 當代漢人民眾宗教研究- 論述 認同與社會再生產 ( 初版 ) 臺北 : 聯經 邱敏捷 (2000) 印順導師的佛教思想( 初版 ) 臺北: 法界 邱敏捷 (2011) 論印順學派的成立 臺灣文獻,62(3),321-349 林朝成 (2003) 台灣人間佛教與環境論述 載於江燦騰 張詢( 主編 ), 研究典範的追尋 : 台灣本土宗教研究的新視野和新思 (476-488 頁 ) 臺北: 南天 林其賢 (2010) 聖嚴法師人間淨土思想的實踐與弘揚 載於楊蓓( 主編 ), 聖嚴研究第一輯 (153-205 頁 ) 臺北: 法鼓 吳靖國 (2003) 教育理論( 增訂一版 ) 臺北: 師大書苑 法鼓出版社 (2002) 法鼓全集 2014 年 3 月 22 日, 取自 http://ddc.shengyen.org/pc.htm 俞永峰 (2010) 初探聖嚴法師禪法之演化 中華佛學學報,23,3-38 陸揚 (1995) 大乘佛理 環境保護與社會改造關聯性之再思考 當代,107,130-141 教育部 ( 2 0 0 8 ) 9 7 年國民中小學課程綱要 2 0 1 4 年 3 月 2 2 日, 取自 http://140.111.34.54/eje/content.aspx?site_content_sn=15326 曹秀如 (2005) 從儀式觀點脈絡化婚紗照拍攝行動 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未出版, 新竹市 勞思光 (2001) 新編中國思想史( 二 )( 重印版 ) 臺北: 三民 辜琮瑜 (2002) 聖嚴法師的禪學思想( 初版 ) 臺北: 法鼓 楊惠南 (1994) 當代臺灣佛教環保理念的省思-- 以 預約人間淨土 和 心靈環保 為例 當代,104,32-55 楊惠南 (2002) 解嚴後台灣新興佛教現象及其特質 以 人間佛教 為中心的一個考察 載於中研院社會所 ( 主編 ), 新興宗教現象研討會論文集 (189-238 頁 ) 臺北: 中央研究院 漢寶德 (2007) 談美感( 初版 ) 臺北: 聯經 蔡惠琪 (2005) 從地球系統教育看我國科學教育課程與環境教育概念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未出版, 臺北

釋聖嚴環境思想與其教育意涵芻議 99 楊深坑 (1988) 理論. 詮釋與實踐 ( 初版 ) 臺北: 師大書苑 歐陽教 (1991) 教育概念的分析 載於黃光雄( 主編 ), 教育概論 (1-29 頁 ) 臺北 : 師大書苑 歐姿妤 翁瑞禧 黃貞觀 (2010) 環境教育課程對專科學生環境保護認知與態度之影響 科學教育研究與發展季刊,57,1-20 釋聖嚴 (1984) 禪的生活( 初版 ) 臺北: 東初 釋聖嚴 (1999) 心靈環保( 初版 ) 臺北: 法鼓 釋聖嚴等 (2006) 不一樣的教育理念( 初版 ) 臺北: 法鼓 釋聖嚴 (2009) 雪中足跡- 聖嚴法師自傳 臺北 : 三采 釋聖嚴 (2010) 美好的晚年( 初版 ) 臺北: 法鼓 釋聖嚴 (2012) 我願無窮- 美好的晚年開示集 ( 初版 ) 臺北: 法鼓 釋聖嚴 (2010) 如何研究我走的路 載於楊蓓( 主編 ), 聖嚴研究第一輯 (20-26 頁 ) 臺北: 法鼓 釋果鏡 ( 2 0 1 0 ) 聖嚴法師淨土思想之研究以人間淨土為中心 載於楊蓓 ( 主編 ), 聖嚴研究第一輯 (69-111 頁 ) 臺北: 法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