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crosoft Word doc

Similar documents
untitled

Урок2 кит. язык

Пишем вам по поводу... We are writing to you rega 正式, 代表整个公司 Мы пишем в связи с... We are writing in connecti 正式, 代表整个公司 Ввиду... 正式, 以所联系的公司的某些事宜作为开头

: 1868 [1](P. 174) ( ) : ( Революционер - человек обреченный) : : 3 ( 162 )??

Microsoft Word doc

Microsoft Word doc

重勘信息的哲学含义 ¼ ½ ¾ ¼ ½ ¾


会 huì умею 不会 bù huì не умею 不会, 我不会 bù huì, wǒ bù huì не умею, я не умею 我不会说英文 wǒ bù huì shuō yīngwén я не умею говорить по-английски 我不会说普通话 wǒ bù

Microsoft Word doc

Microsoft Word doc

на сайт кит


¼ ½ ¾ ¼ ½ ¾

Microsoft Word 聂雪梅.doc

98

猫腻的做法 无用的伎俩 中国异教徒尤其擅长 如下文将讨论到的 阿辛 西岩

Microsoft Word doc

Microsoft Word doc

Microsoft Word - 5靳铭吉.doc

Microsoft Word - 2靳铭吉


Microsoft Word doc

untitled

,, 1 :,, ( ), (, [ ], ),,, : (, [ ], ),,,, (, ), ( ),,,,,,,,,,,,,,,,,,,,,,,?,,,,,,,,,, 1,,,,, :,,, ( :,,, ),,,,,,,,,, (, ),,,,,

:,,?,?,,,,,,, 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 ;,,,, (, ),,,,, 1,,, (,, )

数理逻辑 I Mathematical Logic I

Microsoft Word doc


国际政治科学 ¹ º ¹ º

Microsoft Word doc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Microsoft Word doc

Microsoft Word doc

孙 蓝等 基于目标导向的研究生英语学习模式创新

Урок10 кит. язык

( 一 ) 外来农民进入城市的主要方式, %,,,,,, :., 1,, 2., ;,,,,,, 3.,,,,,, ;,,, ;.,,,,,,,,,,,,,,,,,,,,,, :,??,?? ( 二 ) 浙江村 概况.,,,,,, 1,, 2,, 3

+$ 6" 空格前是动词 " 因此应该选择一个副词 1$4! 空格前是两个形容词 因此所填的单词应是一个相关的名词 $: 空格前是定冠词 后面是名词 因此应该填一个形容词 根据句意可知 是正确的选项 5$ 从空格前后的单词可以判断应填一个名词 考虑到前后的搭配 应该选择 0$ 空格前是不定冠词 因此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2,,,,, :,,, ;,,,,, 1 2 : :, :, (


Microsoft PowerPoint - 8.第喫竀主仔呥义咓诓敧仔呥

Иван IV Васильевич Иван IV Васильевич Грозный ( 1530 г г.) великий князь (с 1533

2



»

第 05 期 董房等 : 一种卫星遥测在线状态监测及分析系统的设计 WEB 1 2 总体功能及组成 2.1 总体功能 1 2 3Web 2.2 结构组成 Web WEB WEB 2.3 系统各模块接口关系

1 63 Дальнейшие Задачи

Jesse Yang Lu 简介 贵学教育集团名师 ; 英国卡迪夫大学博士 ; 美国马里兰大学硕士 ; 丹麦蓝纳斯商学院学士 ; 贵粉儿昵称 国际浪子 新浪微博 : 吕洋 - 贵学

<4D F736F F D20B2C4A57CB3B92020ACE3A873A6A8AA47A4C0AA52BB50B051BDD72E646F63>

本期聚焦 葛兰西与文化霸权!! # #! # 重读葛兰西的霸权理论 # (

不对称相互依存与合作型施压 # # ( # ( %

Microsoft Word doc

Microsoft Word doc

170 中 南 大 学 学 报 ( 社 会 科 学 版 ) 2012 年 第 18 卷 第 4 期 周 末 九 鼎 沦, 必 以 亡. 者 为 神, 三 山 九 鼎 有 知 也? 或 时 吏 知 怨 家 之 谋, 窃 举 持 亡, 惧 怨 家 怨 己, 云 自 去 凡 人 能 亡., 足 能 步 行

Microsoft Word - 1薛恩奎.doc


續論

Microsoft Word doc

2018 年第 4 期俄罗斯语言文学与文化研究 2018, 4 总第 62 期 Russian Language Literature and Culture Studies Serial 62 心智义多义动词的语义句法分析 以汉语动词 想 为例 于 鑫 ( 黑龙江大学俄罗斯语言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


Microsoft Word doc


Microsoft Word doc

Katarsis Abstract: This project explores the religiousness of Soviet major works in an epoch of cultural transformation, i.e years of XX centur

标题)

Microsoft Word doc

Microsoft PowerPoint - 10,.盹æ®−呥垉-åŁ¦çflŁç›‹æœ¬


Microsoft PowerPoint - 诓敧-8.19

C. 买一瓶橘子水 D. 晚上告诉你 6. A. 我姐姐的信 B. 有什么难的 C. 还没开始 D. 介绍历史的 Задания 7-12 Вы услышите шесть диалогов. Каждый диалог будет звучать дважды. После каждого ди

Microsoft Word doc

实验方法

%!

Microsoft Word doc

Microsoft Word - 1李勤.doc

上帝之光和对死亡的崇尚


二 全称命题与特称命题 1. 全称量词和存在量词 量词名称常见量词符号表示 全称量词所有 一切 任意 全部 每一个等 存在量词存在一个 至少一个 有些 某些等. 同一个全称命题 特称命题, 由于自然语言的不同, 可能有不同的表述方法, 在实际应用中可以灵活 地选择. 表述方法 全称命题 x A, p

年第 期

! #!! #!! #!! # %! # %!! #!!! #! # %& ()

Microsoft Word doc

Microsoft Word - 4刘雪娟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80 中 南 大 学 学 报 ( 社 会 科 学 版 ) 2013 年 第 19 卷 第 1 期 乐 府 诗 集 相 和 歌 辞 相 和 曲 下 陌 上 桑 : 蚕 饥 妾 复 思, 拭 泪 且 提 筐 值 得 注 意 的 是, 农 书 齐 民 要 术 中 拭 的 使 用 范 围 很 广, 不 但

二 政策利率与市场利率关系的文献综述

Microsoft Word doc

特稿 艰辛与辉煌 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 90 周年 石仲泉 2011 年第 6 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标题

在句法-语义研究中,描写人各种心里活动的谓词一向是研究者关注的对象

赵燕菁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李 琼 评扎迪 史密斯的 白牙 要是他 指艾伯特 加勒比海移民 真的回去 了 那么他将要面临的失败是明摆在那儿的 因为当地并没有发生什么变化 这就是移民的悲剧 他们比他们离弃的故乡变化得更 快 于是他们永远也不可能因回到家乡而感 到幸福 可是 他们在移居的国家也不幸福 因为这不是家乡 瞿世镜

日本学刊 年第 期 #!! #

Transcription:

2008 年第 1 期 俄语语言文学研究 2008, 1 总第 19 期 Russian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Studies Serial 19 知悉 与 意见 命题态度动词预设的分析 王洪明 ( 黑龙江大学, 哈尔滨 150080) 提要 : 作为认知命题态度谓词, 知悉类命题态度动词与意见类命题态度动词在语言学中有着相同的认知地位, 但由于二者分属于不同的认知类型, 它们的预设表现出各自不同的特征, 而且即使是在知识和意见类命题态度动词内部, 其预设的具体内容也有所不同 深入分析这些动词语义结构中的预设问题, 对于正确使用动词和理解句子语义都大有帮助 关键词 : 命题态度 ; 预设 ; 知悉类动词 ; 意见类动词中图分类号 :H315.3 文献标识码 :A 预设 (пресуппозиция) 也叫 前提 先设 对预设问题的研究可追溯到弗雷格 弗雷格于 1892 年提出了预设这一概念, 他把预设看成是语句真值的一个必备条件 后来预设成为哲学研究和逻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其中英国语言学家斯特劳森大大地发展了这一理论 思想, 将其视为自然语言中的一种特殊推理关系 他认为, 在自然语言中, 任何一个有意义的语句都能推导出一个背景假设, 即为预设, 该预设完全可以用另一个语句来表示 随着语义学的发展, 人们对预设也逐渐关注起来, 将其作为一种语义关系来进行分析 在此基础之上, 语用学将预设赋予以动态特征, 把预设放在一定的语境下进行研究, 从而又进一步拓宽了预设的研究视野 而关于预设的定义问题, 学者们感到甚为棘手, 难以对其下一个完整的定义, 以至于石安石认为 预设难下定义是出了名的 ( 陈家旭等 2004:8) 一些学者认为预设是理解话语真值性的必要条件 另一些学者认为它是实施言语行为的恰当条件 还有学者把预设看成是交际双方所拥有的共同的背景知识 不一而足 当代俄语语言学界普遍接受的概念是 : 预设表达的是句子必须为真的语义成分, 否则句子异常, 或与上下文相抵牾 (Е. Падучева 1990:396) 莫斯科语义学派的代表人 Ю. Апресян 从研究词的语义预设出发, 认为预设是 词汇语义单位 ( 或其他语言单位 ) 中不受否定作用的意义成分 ( 张家骅 2002:46) 本文将要研究的核心议题是命题态度类动词的语义预设问题, 因此, 我们更多关注 Ю. Апресян 给预设下的定义, 即 预设是词汇语义单位 ( 或其他语言单位 ) 中不受否定作用的意义成分 但需要指出的是, 尽管原则上预设是不受否定作用的意义成分, 可实际处理起来并表示那么简单, 这也是本文打算对相关问题一探究竟的原因 1 预设与蕴含 陈说 在对该两类动词进行分析之前, 我们首先看一看预设同蕴含 预设同陈说之间的关系问题 之所以如此, 是因为蕴含和陈说同预设一样, 都是构成动词语义的语义成分, 而且它们彼此之间既有共性 彼此相一致, 同时又有差异 彼此相区分 它们之间的关系极容易混淆, 难以分辨 1

1.1 预设与蕴含蕴含指判断前后两个命题存在的一种条件关系 ( 如果, 则 ) 这种语义关系要满足下列条件 :P 蕴含 Q, 如果 P 为真,Q 也必为真 ( 如果在所有 Q 为真的情况下,P 也为真 ); 如果 P 为假,Q 可能为真, 也可能为假 ; 如果 Q 为假, 则 P 必为假 而预设关系满足的条件是 :Q 是 P 的预设, 当且仅当 P 为真时,Q 为真 ;P 为假时,Q 仍为真 意即真命题 P 和假命题非 P 都不会对 Q 的真值意义产生影响 如果 Q 为假时, 则命题 P 语义异常, 或命题 P 无所谓真假 由此观之,Q 是命题 P 真假值存在的必要条件 1 预设语义成素和蕴含语义成素之间存有共性, 这也是为什么一些语言学家认为预设应是 规约蕴含 预设和蕴含都是隐性的语义成分, 这些语义成分都可以从脱离开语境的情况下从语义中直接推导而出 但这并不意味着预设和蕴含是完全相同的两个概念, 实际上它们之间有着很大的差别 因为, 预设和蕴含的交际信息或者是交际价值是不一样的 预设是已知的信息, 是形成句子未知信息的基础和必要条件, 它一般不会给听话人带来新的信息 而蕴含通常属于未知信息, 是与说话人论断的信息内容相关的未知信息, 也就是和句子交际的焦点信息相关的未知信息 华劭 (1998) 将预设和蕴含的区别归纳为以下 5 条 : 1) 不论语句采取肯定或否定形式, 预设不变, 而从该语句的否定形式则推不出上述蕴含 ( 甚至得出相反蕴含 ); 2) 预设是理解语句的前提, 不遵守预设, 将导致语句在深层次上的混乱, 推涵是分析语句的结果, 得出推涵, 将消除语句表面上的异常 ; 3) 澄清或肯定预设是向过去看, 以找出生成语句之前就必须具备的条件 ; 发现或引出推涵是向未来看, 确定语句生成之后可能衍生的意思 ; 4) 在篇章中预设往往表明语句和上文的联系, 而推涵则往往预设语句在下文展开的可能途径 ; 5) 揭示预设不能为语句提出任何新的信息, 而推涵则为语句提供一种比字面意义另有价值的话外之音 言外之意 同时, 他还指出, 当把语句看成言语行为, 对它来说, 成功条件 ( 含真诚 预备 本质条件 ) 也具有近似预设的性质 1.2 预设与陈说陈说语义成素是动词语义结构中的核心语义成素 它是一个动词表达语义信息的焦点所在, 也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之所在 陈说语义成分是一种显性的语义成分, 我们可以在动词语义中直接得到, 而不必去借助于其它语义成分, 这一点是同包括预设 蕴含等其它语义成分是不同的 陈说成素通常是和预设成素相比较来说明的 预设和陈说之间的关系, 类似于实义切分理论中的主位和述位 预设和陈说总是和句子的交际功能密不可分的 与实义切分理论中的主位和述位不同的是, 预设和陈说除了在动态的话语中体现之外, 还可以体现在静态的句子中, 表现为一种潜在的意义 (потенциальное значение) 预设是一种隐性的语义成分, 不能从字面的意义上直接得出, 而是从字面意义中直接推导出的, 它是陈说的以形成的基础和前提条件 ; 如果预设为假的话, 将会使陈说处于无所谓真假的语义异常状态 而陈说是字面意义上表现出来的焦点信息, 是一个词汇语义单位 句子或语句所传达的核心内容之所在 预设对陈说起着铺垫陈述的作用, 而陈说则是预设的后续和发展 但二者并没有必然的语义衍推性, 不是严格上的逻辑语义关系, 只是陈说要受到预设的控制和影响 张家骅指出, 预设成分相当于主位, 是词语称名的出发点 ; 陈说成分相当于述位, 是概念意义的称名焦点 ( 张家骅等 2003:103) 他以名词的种概念为例指出, 在构成种概念意义的上位类概念词汇意义与该词的区别特征之中, 上位类概念词意义就是种概念的预设意义成分, 区别特征是其意义中的陈说部分, 例如 :шедевр( 杰作 )=(1) исключительное по своим достоинствам( 具有 2

非同寻常价值的 ), (2) произведение искусства ( 艺术作品 ) 其中 (2) 为上位类概念词汇意义, 是预设成分 ;(1) 是区别性特征, 是陈说成分 汉语中许多偏正式的名词短语具有明显的这种预设和陈说的对位关系, 如 : 中国青年 = 国籍是中国的 ( 陈说 ) 青年 ( 预设 ), 乡长 = 管理一个乡级行政单位的 ( 陈说 ) 行政长官 ( 预设 ) 等 其中, 这里的预设, 用张家骅的话来讲, 属于 主导语素, 而陈说, 属于 从属语素 值得注意的是, 这种偏正式的构词方式, 有时候会出现附加预设成分 例如 : 男人 = 人 ( 预设 )+ 成年 ( 预设 )+ 男性 ( 陈说 ), 而不仅仅是人 + 男性 因此, 这种构词方式不仅仅是各项语义成分简单的加和, 而是一种整合关系 2 知悉类命题态度动词的预设 知悉类命题态度动词 ( 以下简称为知悉类动词 ) 以 знать 为代表, 其预设为事实预设, 意即该类动词的预设总是以一定的事实为基础的 在话语交际中 事实 是双方已知的成分, 它作为背景信息出现 用句子的交际切分来分析, 它相当于句子的主位, 是已知的 次要的信息 该类动词本身充当 陈说 成分, 相当于句子的述位 因而, 该类动词本身要带逻辑重音 当对该类动词进行否定时, 只是否定该类动词本身, 并不会对预设产生影响, 即事实仍然存在, 否定的是语义主体不知道该事实 该类动词的预设主体为双主体, 即 : 语义主体和说话人主体 如果语义主体为 Я- 主体时, 该类谓语动词的否定只能用于过去时 例如 :Я не знал, что вы катаетесь на коньках, и прекрасно катаетесь. Она внимательно посмотрела на него, как бы желая понять причину его смущения. 这时不能说 :*Я не знаю, что вы катаетесь на коньках, и прекрасно катаетесь. 此时 Я- 主体从时间段上切分为两个主体, 即过去的 Я- 主体和现在的 Я- 主体 由于汉语的时态不体现在谓语动词上, 因此, 两句都可翻译为 : 我不知道他来了 但这时的 知道 也是指在说出此话之前的过去时间里 若语义主体对所支配的间接命题是否存在 何时存在 存在于何处等不知道时, 虽然动词可以用现在时的否定形式, 但间接命题则定是由疑问词或者是能够表达的疑问形式来引导了 例如 :Но мне нечего говорить теперь. Я... я... если бы хотела, я не знаю, что сказать и как... я не знаю. 既然事实预设是作为已知的信息存在的, 不是交际传达信息的焦点, 因此可以用命题紧缩结构, 用名物化成分来代替从句 例如 :Я знал, что он пришёл = я знал его приезд. 该类动词事实预设的特点还在于, 该类动词可以支配间接问题 间接问题以事实预设的形式存在于表层句法中, 如 :Иван знает, куда пошла его жена. куда пошла его жена 是客观上存在的已知事实, 这是该句子的事实预设, 其交际重心只在于 Иван знает 或 Иван не знает 但无论知道还是不知道, 他的妻子去了某个地方都是一个事实 这个事实作为一个客观事件存在于客观世界当中, 不以说话人的主观意志而转移或改变 Е. Падучева 认为, 说明知悉类动词为什么可以支配间接问题 除了要考虑语义因素之外, 还要考虑交际因素 从交际角度看, 要求间接问题的知悉命题态度谓词所在的语句可分为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是, 主重音在起主导作用的命题态度谓词上, 从句位于有主重音的主句之后, 不被强调 第二种情况是, 主要句重音在命题上, 但命题态度谓词仍然保留次要句重音, 不难看出, 知悉命题态度谓词总是带句重音, 或者主要句重音, 或者次要句重音 ; 换句话说, 支配间接问题的知悉命题态度谓词总是处在交际焦点上 ( 张家骅等 2003:544) 因此, 判定知悉类动词可以带间接问题的两个标准分别为 : 其一为语义因素标准, 即以事实预设为基础 其二为交际因素标准, 即知悉类动词总是处在交际的焦点之上 正因为事实预设不以说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性, 使得其最为显著的特点是 : 该类预设具有传递性 如 :Девочка знала, что между отцом и матерью была ссора, и что мать не могла быть весела, и что отец должен знать это, и что он притворяется, спрашивая об этом так легко. 在该句中,девочка знала 的预设是 что 从句的内容 :между отцом и матерью была ссора, и что мать не могла быть весела, и что отец должен 3

знать это, и что он притворяется, спрашивая об этом так легко. 而 отец должен знать 的预设为 мать не могла быть весела (это 代指的内容 ) 该预设作为事实预设传递给 девочка, 成为 Девочка знала 的预设 究其原因还在于 мать не могла быть весела 是客观存在的事件, 这种客观存在的事件是不以说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但 девочка знала 不同于 отец должен знать 的是, 它除了 мать не могла быть весела 这个预设之外 ( 我们称之为预设 1), 还有 отец должен знать это 这个事件的事实预设 ( 我们称之为预设 2), 而预设 1 隐含在预设 2 中, 成为隐含预设, 预设 2 则成为凸显预设 事实预设不仅可以在两个 знать 之间传递, 而且可以在一个 знать 的不同义项之间传递 我们知道,знать 除了有 知道 的意思之外, 还有 了解 的意思 我们把前一个义项称为 знать 1, 后一个义项称为 знать 2 对于 знать 2 来讲,знать 1 是其预设 即 了解 是以 知道 位预设的 当我们使用 знать 2 时常带有评价性词语 如 :Он знал очень хорошо, каким он должен был казаться для других. 此时, 交际重心就转移到 хорошо 身上, 从而成为交际的述位 当对其否定时, 否定的是 хорошо, 而不是 знал 否定词 не 可以发生位移,Он не знал очень хорошо, каким он должен был казаться для других.= Он знал не очень хорошо, каким он должен был казаться для других. 再如, 对于 Я хорошо знаю его семью. 来讲, 它实际上包含两层意思 :1 我知道他的家庭 ( 他有一个家庭这件事我知道 ) 其中, 他有一个家庭 作为事实预设 2 我了解他的家庭 ( 在我知道他有一个家庭的基础上又加深了一步, 不仅知道, 而且了解 ) 义项 2 不仅有 他有一个家庭 这一事实预设, 还包括我知道他的家庭这个事实预设, 第一个预设是第二个预设的预设, 融合在一起, 凸显第二个预设 于是 знать 1 就构成了 знать 2 的预设 而预设 1 作为隐含预设, 存在于预设 2 之中, 对其否定 Я не знаю его семью хорошо 则只包含义项 2, 即 Я знаю его семью, но не хорошо знаю.( 我知道他的家庭, 但不是很了解 ) 在汉语中, 知道 和 了解 是用两个词来表示的, 以凸显程度的加强, 而在俄语中, 仅用 знать 表示, 因此, 要靠上下文和语境来判断他是 знать 1, 还是 знать 2 例如:Я и сам не знаю хорошенько. Знаю только, что она за все благодарит бога, за всякое несчастье, и за то, что у ней умер муж, благодарит бога. (Л. Толстой) 正因为知悉类动词是以事实作为其预设的, 所以, 我们在对其进行提问时, 只能是询问其事实来源的途径, 因而只能用 Откуда ты знаешь? 而不能用 *Почему ты знаешь? 此外, 客观事件又分为已经发生的与尚未发生的 当知悉类动词所支配的间接问题为尚未发生的问题时,знать 便具有主观意见的性质, 因为它对应的是未发生的事件 因为未发生, 所以便具有变化 如 :Знаю, как ты все сделаешь, - отвечала Долли, - скажешь Матвею сделать то, чего нельзя сделать, а сам уедешь, а он все перепутает, -и привычная насмешливая улыбка морщила концы губ Долли, когда она говорила это. (Л. Толстой) 虽然客观事件尚未发生, 还构不成一个已然事实, 但这个未然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几乎是可确定的 相较于意见类动词的推测性, 知悉类动词更具有可靠性, 客观事件发生的几率更大, 至少在说话人看来和客观事件发生的主体的意志里是可以肯定的事, 除非一些非人为的难以避免的因素的阻止 但这并不影响 знать 的使用, 此时, 说话者直接或间接的得到了事件发生主体的承诺 如果是说话人自己主观的推测, 而并没有得到类似的承诺的话, 通常使用意见类动词 думать 如 :Я думаю, что завтра он придёт. 此时, 这个客观事件的将要发生, 只是在说话人的意志里才是真的 是说话人根据一系列的理由而做出的一种推断 而 Я знаю, что завтра он придёт. 里至少有 он 的承诺 无论 он 的承诺是真是假, 这都不影响使用 знать 的正确性, 不影响现在时刻 Он придёт 这一命题为真命题 但 Я знаю, что завтра он придёт. 和 Я знаю, что он пришёл. 又有所不同, 毕竟后句的命题已经成为了事实, 它已经属于 已然事实预设, 而前句则只能是 未然事实预设 已然事实预设 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 4

生变化, 前句则不然, 有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预设的变化 由此, 我们可以看出, 影响词汇语义的, 还应当包括时间因素, 体现在语法中, 则为时态因素 当知悉类动词后所接的间接问题含有评价因素时, 其预设就不再是符合客观事实的真值预设, 而是符合某种客观标准的预设, 这种标准是某个集团的人们所公认的, 是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因此, 我们讲它是客观的 更确切地讲, 它具有客观性 正是由于这种预设的客观性, 并不妨碍它作为一种事实预设出现在该类句型中, 只是需要注意, 它并不同于上述我们讲的那种事实预设 例如 :Он, очевидно, хочет оскорбить меня, - продолжал Сергей Иванович, - но оскорбить меня он не может, и я всей душой желал бы помочь ему, но знаю, что этого нельзя сделать. (Л. Толстой) 3 意见类命题态度动词 意见类命题态度动词是认知态度谓词的一个重要类别 一方面知悉与意见两类认知态度谓词的对立, 是大家公认的 另一方面, 在意见命题态度动词范围内也有着两种不同的类型 它们之间的区别在重要性上并不亚于意见与知悉两类动词的差别 ( 张家骅等 2003:539-540) 这两类意见命题态度动词的对立体现在 думать 和 считать 的使用上 М. Дмитровская 称前类为推测意见 (мнение-предположение), 称后者为评价意见 (мнение-оценка) ( 张家骅等 2003:540) 意见类动词和知悉类动词的不同之一, 首先体现在其各自的预设上, 正如前文所述, 知悉类动词的预设为事实预设, 即知悉的对象总是符合一定客观现实的事实或符合某一社会集团公认标准的事实 与知悉类动词不同, 意见类动词恰恰不能以事实为预设, 意见动词没有说话人对 P( 命题 ) 与现实关系的任何假设 (И. Шатуновский 1996: 257) 在知悉类动词中, 事实预设往往是说话人和受话人共知的内容 并不是信息交流的重点, 信息交流的重点落在知悉类动词本身上 受话人往往关心的是说话人是否知道此事 因而, 事实预设作为一种交际的主位存在于句子中 而在意见类动词中, 句法上的从属句包含着报道的主要内容 意见命题态度主体头脑中, 有命题内容是不言而喻的, 交际的重点只在命题身上, 命题态度动词一般不带重音 如 :Но ошибаются те, кто думает, что деньги может заработать дурак.( 那些认为连傻瓜都能挣钱的人想错了 ) ( 张家骅等 2003:542) 由于交际重点在命题身上, 从而命题要明示出来, 不能使用其紧缩结构, 而知悉类动词则可以 试比较 :Я знаю его приезд. 但是* Я считаю его приезд. 虽然意见类动词没有事实预设, 但命题态度主体对客观对象进行心智操作总是建立在一定的理由和根据基础上的 这类理由和根据成了命题态度主体形成意见的前提, 从而成为意见类动词的预设而存在于交际之中 但与知悉类动词的事实预设不同的是, 意见类命题动词的预设多不为受话人所知, 从而成为交际得以继续进行的原因 受话人如追问其理由, 常常用句式 :Почему ты так думаешь/считаешь? 而如对知悉类动词进行提问, 只能提问其信息的来源渠道而采用句式 :Откуда ты знаешь? 知悉类动词的事实预设作为已知信息存在于句子的交际交往中, 而意见类动词的预设则往往是隐含的, 当说话人主体为加强其观点的说服力时, 会将其凸显出来 :Вот почему я считаю, что в современной экологи есть как бы два слоя проблем. (И. Шилов) 正是由于意见类动词不能有事实预设, 且动词本身没有交际重音, 因此, 意见类动词不能接间接问题, 试比较 :Я знал, куда пошла Аня. 但* Я считал, куда пошла Аня. 意见类动词的否定可以发生位移, 而知悉类动词则不能, 试比较 :Я не думаю, что будет дождь. = я думаю, что дождя не будет. 但 *Я не знал, что он пришел я знал, что он не пришел. А. Зализняк 和 Е. Падучева 称之为 否定的提升 (подъём отрицания)( 张家骅 5

等 2003:545) 李红儒 (2003) 理解为 意见命题态度谓词一般不接受否定 ; 一旦与否定词组合, 就应该理解为对它们所支配命题的否定 而从交际结构所作的理解是 : 一般来讲, 否定对象通常是交际述位, 而不是交际主位 意见命题态度谓词在句中充当主位, 因而不应被否定 ; 而知悉类命题态度谓词在句中充当交际述位, 可以被否定, 但其命题作为事实预设, 充当交际主位, 因而不能发生否定转移 尽管同属意见类命题态度谓词, 但 думать 和 считать 由于分别属于不同的意见类动词, 因而各自的使用也不一样 因此, 其预设也就不尽相同 前者属于推测意见命题态度谓词, 其预设是依据客观理由做出的推测 ; 而后者属于评价意见命题态度谓词, 其预设是根据说话人主观原因做出的评价 думать 要求接的命题与现实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 命题态度主体的意见是以对现实情况的推测为基础的, 命题态度主体形成的意见是对还是错, 可以通过现实进行检验 推测命题态度与知悉命题态度在真实性评价参数上相互区别 推测命题态度表示可能性评价 :Я думаю, что он уже приехал. ( 我想他已经来了 )=То, что он приехал, вероятно. ( 他来了是可能的 ) 而知悉命题态度表示真实评价 :Я знаю, что он уже приехал. ( 我知道他来了 )=То, что он приехал, истинно. ( 他来了是真的 ) 正是由于上述原因, 推测命题态度谓词句常常可以和表示确信 不确信 可能失误等情态意义的词语连用 :Я думаю, что он уже приехал, но могу и ошибаться/хотя и не уверен/я полностью в этом уверен.( 我想他已经来了, 但可能想的不对 / 尽管不确信 / 我对此十分确信 ) 而知悉命题态度谓词句不能与表示这些情态意义的语词连用 : * Я знаю, что он уже приехал/но я могу ошибаться / но я в этом не уверен.(* 我知道他已经来了 / 但可能知道的不对 / 但我对此不确信 ) ( 张家骅等 2003:548) 评价命题态度不是对可实证性命题与现实关系的推测, 而是对不可实证性命题内容表示主观评价 评价命题态度分为纯评价 (собственная оценка) 和推测评价 (оценка-предположение) 两类 ( 张家骅等 2003:548) 因此, 纯评价类命题态度的预设是 对评价对象的直接认知, 而后者的预设则为 产生评价的根据和理由 前者正是由于对评价对象的直接认知, 因而一般不需要评价的理由 Н. Арутюнова(1982: 14) 认为, 味觉评价 心理评价 情感评价和审美评价不需要理由支撑, 因为这些评价直接来源于不受意志控制的感觉 它们具有主观真值地位, 可以受到质疑, 但不能被推翻 附注 1 例如 Karttunen L. & Peters S. Conventional implicature [A]// Syntax and semantics [C]. Vol. Ⅺ: Presupposion. New York, 1979. 以及 Grice H. P. Logic and conversation [A] Syntax and semantics [C]. Vol. 3, New York, 1975. 参考文献 [1]Апресян Ю. А. 1995 Лексическая семантика[m]. М. [2]Арутюнова Н. Д. 1978 Предложение и его смысл[m]. М. [3]Арутюнова Н. Д. 1978 Аксиология в механизмах жизни и языка[a]//проблемы структурной лингвистики[c]. М. [4]Падучева Е. В. 1990 Пресуппозиция//Лингвистический энциклопедический словарь[z]. М. [5]Падучева Е. В. 1985 Высказывание и его соотнесенность с действительностью[m]. М. [6]Шатуновский И. Б. 1996 Семантика предложения и нереферентные слова[m]. М. [7] 陈家旭等 2004 从心里空间理论看语用预设的理据性 [J], 外语学刊, 第 5 期 6

[8] 华劭 1998 关于语句意思的组成模块 [J], 外语学刊, 第 4 期 [9] 李红儒 2003 意见命题态度谓词分析 [J], 外语学刊, 第 4 期 [10] 张家骅 2002 莫斯科语义学派的 预设 观 [J], 外语学刊, 第 2 期 [11] 张家骅等 2003 俄罗斯当代语义学 [M], 北京 : 商务印书馆 Analyses of the Presupposition of Knowledge and Attitude Verbs WANG Hong-ming (Heilongjiang University, Harbin 150080, China) Abstract: As propositional attitude predicates of cognition, knowledge and attitude verbs have common cognitive status in linguistics, but they belong to different cognitive types, their presupposition accordingly shows different properties, and among knowledge and attitude verbs there are different presupposition contents. Deeply analyses of presupposition of semantic structures within these verbs would help correctly use verbs and understand related sentence meanings. Key words: propositional attitude; presupposition; verbs of knowledge; verbs of attitude 收稿日期 :2007-11-15 作者简介 : 王洪明 (1981-) 男, 山东人, 黑龙江大学俄语学院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 : 语义学, 词汇学 [ 责任编辑 : 彭玉海 ]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