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D F736F F D20B27BC65BB2F8C459BDD72DA46AB2A8ACECA4E5>

Similar documents

Ⅰ Ⅱ Ⅲ Ⅳ


佛法教材系列 U3 編序 現觀莊嚴論 是 大般若經 的訣要, 指出菩薩道廣大行的實踐途徑, 真正想行菩薩道者就當認清這條路 本書將法尊法師譯釋的 現觀莊嚴論略釋, 除了列出簡要之科判, 補標 論頌 略釋 70 義 等外, 並將全論之細目, 依 A Z; A Z ; A Z ; A X 往下統一編號,

Ⅰ Ⅱ1 2 Ⅲ Ⅳ


Ⅰ Ⅱ1 2 Ⅲ Ⅳ

Ⅰ Ⅱ Ⅲ Ⅳ

【第35義】中


ⅠⅡ 1 2Ⅲ 1 2 Ⅳ


Ⅰ Ⅱ1 2 Ⅲ Ⅳ

修道 比方說凡夫和上師學習空性, 學會了空性, 又要不斷地修空性 所謂修是不斷地學習, 不斷地做 比方說知道了怎樣打坐, 只是知道, 但是, 得不到禪定的效力, 而是要不斷去習練, 才能有禪定的效果, 所以, 見道位的時候, 雖然見到法性, 但是, 要不斷修行法性, 這樣的修道如果圓滿, 達到十地的

ⅠⅡⅢ Ⅳ

Microsoft Word - MinYiShi2008TC ch-P018L18-R3.doc

CIP / ISBN X Ⅰ.... Ⅱ.... Ⅲ. Ⅳ. C CIP mm 1400mm B

!!!!!!!!!!!!!!!!!!!!!!!!!!!!!!!!!!!!!!!!!!!!!!!!!!!!!!!!!!!!!!!!!!!!!!!!!!!!!!!!!!!!!!!!!!!!!!!!!!!!!!!!!!!!!!!!!!!!!!!!!!!!!!!!! 1

Ⅰ Ⅱ Ⅲ Ⅳ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忘眾生恩德 務 使 眾生亦終有 一 天 同證 菩提 這就是透 見緣起 事實的修道者要發 菩提 心 的來由 (四 )為 甚麼 維摩 經 置三 心於 修 淨 土行 之首? 維摩 經註 僧 肇云 : 夫欲 弘大道 先 要直其心 心 既 真 直 然 後 人行 能深 ;入 行 既深 則 能廣 運無 涯 此三

标题

Ⅰ Ⅱ Ⅲ1 2 Ⅳ1 2?

12

11 ( 22) 12 ( 22) 13 22) 14 ( ) ( 426) 15 () ( ) 16 () ( ) 17 ( ) 18 ( ) 19 ( ) 20 ( ) 22 (


Ⅰ Ⅱ 1 2 Ⅲ Ⅳ

解深密經

Ⅰ Ⅱ Ⅲ Ⅳ

CIP / ISBN Ⅰ. Ⅱ. Ⅲ. - Ⅳ. E CIP ISBN 7-8

Ⅰ Ⅱ Ⅲ Ⅳ


; ; 3

危险化学品废物的处理

? ⅠⅡⅢ Ⅳ 1 2


1 解深密經講義中道佛學會如源 Dec. 05, 2014 介紹 : 1 解深密經最早的唯識經典, 公元 300 左右集出, 以阿毘達磨的形式表現 2 主要思想 : 三時教 : 阿含 ( 有教 ) 般若 ( 空教 ) 解深觀念論 : 因禪觀而產生唯心思想阿賴耶識的思想依三性三無性成立大乘空義 3 經

(CIP) /. :,2004 ISBN Ⅰ Ⅱ Ⅲ 1 2 Ⅳ D CIP (2004) ( 1 :100029) : : :4 00 : :0

2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啰啰 阇

Ⅰ Ⅱ Ⅲ Ⅳ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譯者說明 現觀莊嚴論, 為一生補處至尊彌勒怙主所造, 由無著菩薩聽受而普傳人間 ; 千餘年來, 此論廣為佛徒研習, 作無量有情利益 在西藏, 不論哪一教派, 除就廣略差別, 此論悉皆列為僧眾必學 此論即是 般若經 之義釋, 般若經 教說顯義空性次第及隱義現觀次第, 含蓋了空性大悲為體的佛法精華 ;

CIP / ISBN Ⅰ. Ⅱ. Ⅲ. - Ⅳ. C CIP / ISBN /C27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Ⅰ Ⅱ Ⅲ Ⅳ ~

2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一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 一 ) 阿彌陀佛的意思

《大般若經》的佛隨念

Microsoft Word - 修次中篇.docx

切智所行之義 皆得自在 修諸功德 悉已圓滿 其菩提座 具足莊嚴 周遍十方一切世界 佛處其上 轉妙法輪 說諸菩薩所有行願 開示無量諸佛境界 令諸菩薩 皆得悟入 修行種種清淨妙行 復能示導一切眾生 令種善根 生於如來平等地中 住諸菩薩無邊妙行 成就一切功德勝法 一切世界 一切眾生 一切佛剎 一切諸法 一


Microsoft Word ,4《現觀莊嚴論》介紹.doc



Ⅰ Ⅱ Ⅲ Ⅳ


2009高考英语满分作文大全




Ⅰ Ⅱ Ⅲ Ⅳ

一分一档表.xlsx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繁體).pages


目錄 法鼓山僧伽大學的創校精神 5 僧大校訓 悲智和敬 17 僧大校風的建立 23 三學研修院院訓 35

动画发展史

學佛五講

CIP / ISBN Ⅰ. Ⅱ. Ⅲ. Ⅳ. F CIP www. economyph. com com A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0.,,,,,, ;, ( ) ⅠM ⅠM ⅠM M0 M M ( ) BM M M Ⅱ M8 M9 M ( 7 ) ( ) M M Ⅲ M M M8 Ⅴ M0 M0 ( ) 8 ( ) ( ) ( ) , 979 ;,,98,89-7;,,997,-9;, ,,99,-0

? Ⅰ Ⅱ Ⅲ Ⅳ ~

大專學生佛學論文集 ( 西元 2012 年 ) 開了識, 一切的事物就無法獨立存在 這就是 萬法唯識 的道理, 說明萬法包括心法 色法等一切諸法都是依著識, 在眾緣和和的情況下, 認識宇宙人生的現象, 故也稱之為法相唯識 在大乘的立場在於自利利他, 其中唯識是在大乘體系之下建立的學派, 主要思想脈絡

佛化家庭手冊 佛化家庭 一 淨化人間, 必定要淨化社會 二 淨化人間的著力點, 是從淨化家庭開始

Ⅰ Ⅱ Ⅲ Ⅳ

<4D F736F F D D332E3420A16DA44AA4A4BDD7A16EAF7DAF75B9EAA6B3A94DA6DBA9CAA6B3AABAB1B4A A6726E65772E646F63>

,.2018, 38,.1 :1, 220 ( ) 140, ;2,,,;3,,,, >180 ( ) >120,,, [10] :,,,,,,,, ( ), [6,11],,,,,, ( ), ( Ⅱ ),,, ( -6),,,,, -,, [2],, [12],, (

上冊 宗喀巴大師 法尊法師 造 譯 尚待修訂. 請勿翻印

女性视野下的明清小说

(!!!!!!!!!!!!!!!!!!!!!!!! (!!!!!!!!!!!!! (!!!!!!!!!!!!!!!!!!!!!!!!!!! (!!!!!!!!!!!!!! (!!!!!!!!!!!!!!!!!! (!!!!!!!!!!!!!!!!!!!!!!! (!!!!!!!!!!!!!!!!!!



作者序 內觀是洞見身心的內在實相而不是只看著外表 內觀之道是聲聞 獨覺和菩薩行者的共道, 修習內觀是為了滅除 苦的因, 此處將林崇安臉書中相關的圖文略加編集, 並引經據典, 取名為 內觀之道 與大眾分享, 也感謝法友們的回應

indd

Ⅰ Ⅱ 1 2Ⅲ Ⅳ

Ⅰ Ⅱ Ⅲ Ⅳ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POP POP 啟發者 善修忍辱, 安忍不瞋的富樓那 ( P rna Punna) 2011/10 POP

军事十万个为什么 军事约章

TablesDivision_Chinois

CIP / ISBN Ⅰ. Ⅱ. Ⅲ. Ⅳ. F CIP mm 1400mm B

佛說佛母寶德藏般若波羅蜜經 CBETA 電子版版本記錄 : 1.2 完成日期 : 2002/11/04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資料底本 :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08, No. 229 No. 229 [cf. No. 22

南無姑如曼殊廓喀耶(藏語)


Microsoft Word DR ???? ??? Rev.doc

曲周县 2018 年公开招聘中小学教师笔试成绩及拟进入面试人员名单 考场考号报考科目笔试成绩是否进入面试 第一考场 01 初中语文 67 是 第一考场 02 初中语文 0 第一考场 03 初中语文 63 是 第一考场 04 初中语文 63 是 第一考场 05 初中语文 58 第一考场 06 初中语文

3 習應十八界空習應眼界空 色界空 眼識界空, 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 習應耳聲識界 鼻香識界 舌味識界 身觸識界 意法識界空, 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4 習應四諦空習應苦空, 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 習應集 滅 道空, 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5 習應十二因緣空習應無明空, 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 Ⅰ Ⅱ Ⅲ Ⅳ????

目次 文字 : 釋見沄插畫 : 許育榮 編輯手札 平常的話, 深深的道理 釋見鐻 通往天空的十道雲梯認識 華嚴十地 007 繁花燦爛的世界 008 一本通往祥和與快樂的地圖書 009 只緣身在此山中 010 紅到單飛的 十地經 012 萬夫莫敵的金剛藏 012 翱翔的痕跡該怎麼說? 014 涵養住持

Ⅰ Ⅱ Ⅲ Ⅳ

演講題綱或摘要(A4三頁左右),請於二月七日以前惠傳,以備印發

Transcription:

現觀莊嚴論 大疏科文 一 序品第一 甲一 論前義 甲二 論正義 論題般若波羅蜜多教授現觀莊嚴論 敬禮敬禮一切諸佛菩薩 正申敬禮兼明造者之志願 1 求寂聲聞由遍智引導令趣最寂滅諸樂饒益眾生者道智令成世間利 2 諸佛由具種相智宣此種種眾相法具為聲聞菩薩佛四聖眾母我敬禮 為樂廣者分別廣說 論所為義 3 大師於此說一切相智道非餘所能領於十法行性 4 經義住正念具慧者能見為令易解故是造論所為 全論總義 略標標能所釋般若波羅密以八事正說論體標能釋數 5 遍相智道智次一切智性一切相現觀至頂及漸次剎那證菩提及法身為八 隨標廣釋 廣釋三智體 廣釋 四加行體 明一切相智 6 發心與教授四種決擇分正行之所依謂法界自性 7 諸所緣所為甲鎧趣入事資糧及出生是佛遍相智明道相智 8 令其隱闇等弟子麟喻道此及他功德大勝利見道 9 作用及勝解讚事并稱揚迴向與隨喜無上作意等 10 引發最清淨是名為修道諸聰智菩薩如是說道智明一切智 11 智不住諸有悲不滯涅槃非方便則遠方便即非遙 12 所治能治品加行平等性聲聞等見道一切智如是釋圓滿眾相加行體 13 行相諸加行德失及性相順解脫決擇有學不退眾 14 有寂靜平等無上清淨剎滿證一切相此具善方便 釋頂加行體 15 此相及增長堅穩心遍住見道修道中各有四分別四種能對治無間三摩地並諸邪執著是為頂現觀 釋漸次加行體 16 漸次現觀中有十三種法 釋剎那加行體 17 剎那證菩提由相分四種 廣釋法身體 18 自性圓滿報如是餘化身法身并事業四相正宣說 1

二 一切相智品第二 丙三全論文義 丁一廣釋三智 釋為求一切相智所發誓願 19 發心為利他求正等菩提彼彼如經中略廣門宣說 20 如地金月火藏寶源大海金剛山藥友如意寶日歌 21 王庫及大路車乘與泉水雅聲河流雲分二十二種 戊一 釋所求一切相智 釋為成辦彼誓顯示方便之教授 釋如教授所修之正行 正釋 22 修行及諸諦佛陀等三寶不耽著不疲周遍攝持道 23 五眼六通德見道並修道應知此即是十教授體性 24 諸鈍根利根信見至家家一間中生般行無行究竟教授 25 三超往有頂壞色貪現法寂滅及身證麟喻共二十 修教授果 略標 26 所緣及行相因緣并攝持菩薩救世者如煖等體性 27 依具四分別分下中上品勝出諸聲聞及以諸麟喻 廣釋 釋煖等 28 所緣無常等是四諦等相行相破著等是得三乘因 29 色等離聚散住假立無說色等不安住其體無自性前三勝法 30 彼等自性一不住無常等彼等彼性空彼等自性一 31 不執著諸法不見彼相故智慧所觀察一切無所得 32 色等無自性彼無即為性無生無出離清淨及無相 33 由不依彼相非勝解無想正定定作用授記盡執著 34 三互為一性正定不分別是順決擇分下中上三品釋分別 35 由所依對治二所取分別由愚蘊等別彼各有九種 36 由實有假有能取亦分二自在我等體蘊等依亦爾釋攝持 37 心不驚怖等宣說無性等棄捨所治品應知為攝持 釋修行種性差別 38 通逹有六法對治與斷除彼等皆永盡具智慧悲愍 39 不共諸弟子利他漸次行智無功用轉所依名種性所依諍 40 法界無差別種性不應異斷諍答 41 由能依法異故說彼差別釋修行所緣 42 所緣一切法此復為善等若世間所知及諸出世間 43 有漏無漏法諸有為無為若共弟子法及佛不共法釋修行所為 44 勝諸有情心及斷智為三當知此三大自覺所為事 釋修行自體 意樂廣大披甲正行 45 由彼等別別皆攝施等六故披甲修行六六如經說加行廣大趣入正行 46 靜慮無色定施等道慈等成就無所得三輪善清淨 47 所為及六通於一切相智能趣入正行當知昇大乘 資糧廣大資糧正行 總標 48 別釋三資糧 悲及施等六並修止觀道及以雙運道諸善權方便 49 智福與諸道陀羅尼十地能對治當知資糧行次第 智資糧 ( 無頌文 ) 別釋地資糧 釋因位九地修治 初地修治 50 由十種修治當能得初地意樂饒益事有情平等心 51 能捨近善友求正法所緣常發出家心愛樂見佛身 52 開闡正法教諦語為第十彼性不可得當知名修治二地修治 53 戒報恩安忍極喜及大悲承事敬師聞第八勤施等三地修治 54 多聞無厭足無染行法施嚴淨成佛剎不厭倦眷屬 55 及有慚有愧五種無著性四地修治 56 住林少欲足杜多正律儀不捨諸學處訶厭諸欲樂 57 寂滅捨眾物不沒無顧戀五地修治 58 親識及慳家樂猥雜而住自讚及毀他十不善業道 59 憍慢與顛倒惡慧忍煩惱遠離此十事證得第五地六地修治 60 施戒忍精進靜慮慧圓滿於弟子麟喻捨喜捨怖心 61 見求無愁慼盡捨無憂悔雖貧不厭求證得第六地七地修治 62 執我及有情命與數取趣斷常及相因蘊界并諸處 63 住三界貪著其心遍怯退於三寶尸羅起彼見執著 64 諍論於空性遠空性過失由離此二十便得第七地 65 知三解脫門三輪皆清淨大悲無執著法平等一理 66 知無生知忍說諸法一相滅除諸分別離想見煩惱 67 奢摩他定思善毘缽舍那內心善調伏一切無礙智 68 非貪地隨欲等遊諸佛土一切善現身共為二十種八地修治 69 知諸有情意遊戲諸神通修微妙佛剎觀故親近佛 70 知根淨佛土安住如幻事故思受三有說此八種業九地修治 71 無邊諸誓願了知天等語辯說如懸河入胎最第一 72 種姓族圓滿眷屬及生身出家菩提樹圓滿諸功德 釋果位第十地相 73 超過九地已若智住佛地應知此即是菩薩第十地 別釋對治資糧 74 見修諸道中所能取分別由滅除彼故說八種對治 定出一切相智出生正行 75 所為及平等利有情無用超二邊出生證得相出生 76 一切相智性道有境出生當知此八種是出生正行 2

三 道相智品第三 戊二 釋趣方便道相智 釋道相智之支分 77 調伏諸天故放光令隱闇境決定普遍本性及事業自性 78 道相智理中由諸四聖諦行相不可得當知聲聞道知聲聞之順決擇分因 79 聖聲聞道中由色等空故空無別為煖由彼無所得 80 許為至頂位忍位於色等破住常等理依於十地等道相智 81 由廣說無住即名第一法由佛以現智不見諸法故 釋道相智之本性 知獨覺之道相智 知菩薩之道相智 所依差別 見道 修道 有作用之修道 正說 82 自覺自證故亦不依他教是故當宣說麟喻智甚深 斷諍 83 若誰於何義欲聞如何說於彼彼彼義無聲如是現 如何了知彼道 84 遠所取分別未離能取故當知由所依攝為麟喻道釋順決擇分因 85 開闡假法性無違相為煖頂由達色等無滅等所顯 86 忍由內空等不執色等故色等無生等相為第一法 略標剎那 87 由諦與諦上忍智四剎那說此道相智見道具功德廣釋修相 88 真如與諸智無互能所依故不許差別廣大無能量 89 無量無二邊住彼於色等執為佛自性無取無捨等 90 慈等及空性證得佛陀性遍攝諸淨法除遺諸苦病 91 滅除涅槃執諸佛守護等不殺害生等一切相智理 92 自住立有情所修布施等迴向大菩提是道智剎那 修道作用 93 遍息敬一切能勝諸煩惱怨敵不能害菩提供養依 有漏修道 無漏修道 勝解正釋 94 勝解謂自利俱利及利他當知此三種各有下中上 95 別別為三品又以下下等復各分為三共二十七種修道勝利 96 般若波羅蜜於諸勝解位由三種九聚讚事及稱揚迴向修道 97 殊勝遍迴向其作用最勝無所得行相不顛倒體性 98 遠離佛福品自性念行境有方便無相諸佛所隨喜 99 不繫於三界下中及上品是餘三迴向生大福為性 隨喜修道 100 由方便無得隨喜諸善根是此中所說修隨喜作意 引發修道 101 此自性殊勝一切無作行立法不可得是大義利性因差別 102 依佛及施等善巧諸方便此是勝解因諸法衰損因 103 謂魔所魅著不信解深法執著五蘊等惡友所攝持 清淨修道 境差別 104 果法清淨性即色等清淨以彼二無異不可分故淨 果差別 105 惑所知三道斷故為弟子麟喻佛子淨佛一切最淨 自性是否最清淨之差別 106 對治九地中上上等諸垢謂由下下等諸道能清淨差別佛清淨為最清淨 107 由斷諍門中道能量所量由是平等性遍對治三界 3

四 一切智品第四 遠近道之理 108 非此岸彼岸不住其中間知三世平等故名般若度 成立彼理 109 彼由緣相門非方便故遠由善巧方便即說為鄰近 戊三 釋淨道智之支一切智 一切智自體 釋遠近道 一切智加行 修加行之果 所治能治之差別 一切智相執所治 110 色蘊等空性三世所繫法施等菩提分行想所治品 能治 111 施等無我執於此令他行此滅貪著邊 果上相執所治 112 執佛等微細 總結三智 125 如是此及此又此三段文當知即顯示此三品圓滿 是所治品之理 113 法道最甚深自性遠離故果上之正對治 114 知諸法性一故能斷貪著能治傍義 115 由遣除見等故說難通達色等不可知故為不思議結 116 如是一切智所治能治品無餘諸差別當知如 經 說 加行差別 117 色等無常等未圓滿圓滿及於無貪性破實行加行不變無造者 118 三難行加行如根性得果故許為有果不依仗於他證知七現事 加行自性 119 不執著色等四種平等性 略標剎那 120 苦等諸聖諦法智及類智忍智剎那性一切智見道廣釋行相 121 色非常無常出二邊清淨無生無滅等如虛空離貪 122 脫離諸攝持自性不可說由宣說此義不能惠施他 123 皆悉不可得畢竟淨無病斷除諸惡趣證果無分別 124 不繫屬諸相於義名二種其識無有生一切智剎那 4

五 圓滿一切相現觀品第五 丁二廣釋四加行 戊一自在因果 己一 自在因一切相加行 一切相加行總建立 從順解脫分釋生起次第 一切相加行自性 修加行 之德失 加行之性相 明正所為機 智相差別 明勝加行 略標 126 一切智差別行相為能相由三種智故許行相為三一切智相 127 始從無邊相乃至無動相三諦各有四道中說十五廣釋道相智相 128 於因道及苦滅中如次第說彼有八七五及十六相一切相智相 129 始從四念住究竟諸佛相道諦隨順中由三智分別 130 弟子及菩薩諸佛如次第許為三十七卅四三十九 生能熟道之次第 160 此煖等所緣讚一切此情緣彼心平等說有十種相 161 生殊勝現觀之次第 積善根之身 131 昔承事諸佛佛所種善根善知識攝受是聞此法器 132 親近佛問答及行施戒等諸勝者許此是受持等器正明加行 133 不住色等故遮彼加行故彼真如深故此等難測故 134 此等無量故劬勞久證故授記不退轉出離及無間 135 近菩提速疾利他無增減不見法非法色等不思議色等諸行相自性無分別能與珍寶果清淨及結界加行功德 136 摧伏魔力等十四種功德加行過失 137 當知諸過失有四十六種略標 138 由何相當知即性相分三謂智勝作用自性亦所相一切智加行相 139 知如來出現世界無壞性有情諸心行心略及外散 140 知無盡行相有貪等及無廣大無量心識無見無對 141 及心不可見了知心出等除此等所餘知真如行相 142 能仁證真如復為他開示是攝一切智品中諸智相智相道相智加行相 143 空性及無相并捨棄諸願無生無滅等法性無破壞 144 無作無分別差別無性相道相智品中許為諸智相一切相智加行相 145 依真如法住恭敬善知識尊重及承事供養無作用 146 及了知遍行能示現無見世間真空相說知及現見 147 不思議寂靜世間滅想滅一切相智中是說諸智相廣釋略標 148 由難思等別勝進諦行境十六剎那心說名殊勝相勝相廣釋 149 不思議無等超越諸量數攝聖智者了證知諸不共 150 通疾無增減修行及正行所緣與所依一切并攝受 151 及無味當知十六殊勝性由此勝餘道故名殊勝道作相 152 作利樂濟拔諸人歸依處宅舍示究竟洲渚及導師 153 并任運所作不證三乘果最後作所依此即作用相自性相 154 離煩惱狀貌障品及對治難性與決定所為無所得 155 破一切執著及名有所緣不順無障礙無跡無去生 156 真如不可得此十六自性由如所相事許為第四相 道總相 157 無相善施等正行而善巧一切相品中謂順解脫分明正所化機 158 緣佛等淨信精進行施等意樂圓滿念無分別等持 159 知一切諸法智慧共為五利易證菩提許鈍根難證 不退無上菩提之相 引發三身之殊勝道 自滅除諸惡安住布施等亦令他住彼讚同法為頂 162 如是當知忍自他住聖諦如是第一法成熟有情等 略標 163 從順抉擇分見修諸道中所住諸菩薩是此不退眾加行道不退轉相略標 164 由說於色等轉等二十相即住決擇分所有不退相廣釋 165 由於色等轉盡疑惑無暇自安住善法亦令他安住 166 於他行施等深義無猶豫身等修慈行不共五蓋住 廣釋 見道不退轉相 167 摧伏諸隨眠具正念正知衣等恆潔淨身不生諸蟲 168 心無曲杜多及無慳吝等成就法性行利他求地獄 169 非他能牽引魔開顯似道了知彼是魔諸佛歡喜行 170 由此二十相諸住煖頂忍世第一法眾不退大菩提略標 171 見道中忍智十六剎那心當知此即是菩薩不退相廣釋 172 遣除色等想心堅退小乘永盡靜慮等所有諸支分 173 身心輕利性巧便行諸欲常修淨梵行善清淨正命 174 蘊等諸留難資糧及根等戰事慳吝等加行及隨行 175 破彼所依處不得塵許法安住三地中於自地決定 176 為法捨身命此十六剎那是住見道位智者不退相 廣釋大乘修道 177 修道謂甚深其深空性等甚深離增益及損減邊際 178 於順決擇分見道修道中有數思稱量及觀察修道 179 此常相續故諸下中上品由下下等別許為九種相 180 經說無數等非勝義可爾佛許是世俗大悲等流果 181 修道不退轉相不可說性中不可有增減則所說修道何斷復何得 182 如所說菩提此辦所欲事菩提真如相此亦彼為相 183 初心證菩提非理亦非後由燈喻道理顯八深法性 不退轉相 184 生滅與真如所知及能知正行并無二巧便皆甚深 法身因生死涅槃平等加行 185 諸法同夢故不分別有寂無業等問難如 經 已盡答 受用身因嚴淨佛土加行 186 如有情世間器世未清淨修治令清淨即嚴淨佛土化身因善巧方便加行 187 境及此加行超過諸魔怨無住如願力及不共行相 188 無著無所得無相盡諸願相狀與無量十方便善巧 5

六 頂現觀品第六 己二 自在果頂加行 加行道頂加行 見道頂加行 修道頂加行 無間道頂加行 煖頂加行 189 夢亦於諸法觀知如夢等是至頂加行所有十二相頂頂加行 190 盡瞻部有情供佛善根等眾多善為喻說十六增長忍頂加行 191 由三智諸法圓滿最無上不捨利有情說名為堅穩世第一法頂加行 192 四洲及小千中大千為喻以無量福德宣說三摩地 略標所取分別 193 轉趣及退還其所取分別當知各有九非如其境性略標略標能取分別 194 由異生聖別分有情實假是能取分別彼各有九性 195 若所取真如彼執為誰性如是彼執著自性空為相所治分別轉趣所取分別 196 自性及種姓正修行諸道智所緣無亂所治品能治 197 自內證作用彼業所造果是為轉趣品所有九分別廣釋所取分別退還所取分別 198 墮三有寂滅故智德下劣無有攝受者道相不圓滿 199 由他緣而行所為義顛倒少分及種種於住行愚蒙廣釋 200 及於隨行相九分別體性是所退還品聲聞等心起廣釋能取分別實執分別 201 所取及所捨作意與繫屬所作意三界安住與執著 202 法義唯假立貪欲及對治失壞如欲行當知初能取假執分別 203 不如所為生執道為非道謂生俱有滅具不具道性 204 安住壞種性無希求無因及緣諸敵者是餘取分別見道頂加行之因 205 為他示菩提其因謂付囑證彼無間因具多福德相明自宗之大菩提 206 垢盡無生智說為大菩提無盡無生故彼如次應知分別之對治彼大菩提果許實有性不應道理 207 無滅自性中謂當以見道盡何分別種得何無生相 208 若有餘實法而於所知上說能盡諸障吾以彼為奇欲證究竟大菩提當許諸法皆空 209 此中無所遣亦無少可立於正性正觀正見而解脫 正說 見道頂加行之自性 正說 210 施等一一中彼等互攝入一剎那忍攝是此中見道斷德自在 211 次由入獅子奮迅三摩地觀察諸緣起隨順及迴逆 所依修道 212 滅盡等九定修往還二相後以欲界攝非定心為界 213 超越入諸定超一二三四及五六七八至滅定不同 所取分別轉趣所取分別 214 略標及廣釋佛所不攝受無三世功德及於三妙道 215 所取初分別加行相行境退還所取分別 216 次許心心所轉趣時有境不發菩提心不作意菩提作意小乘法所斷分別 217 不思大菩提有修與無修及與彼相反非如義分別當知屬修道實執分別 218 施設有情境施設法不空貪著簡擇性為寂事三乘 219 受供不清淨破壞諸正行 經 說是第一能取應當知能取分別假執分別略標 220 設有情及因由此所摧害故是修道繫其餘九違品廣釋 221 如自所緣性三智障有三靜道真如等相應不相應 222 不等及苦等諸煩惱自性及無二愚蒙為最後分別斷除所斷之勝利 223 如諸病痊愈常時獲安隱恆修眾生樂一切勝功德 224 任運而依附勝果所莊嚴上品位菩薩如眾流歸海 多福喻顯 225 安立三千生聲聞麟喻德及離生菩薩眾善為譬喻 226 輕以無量福明佛無間道無間三摩地證一切相智 釋所緣行相 227 無性為所緣正念為增上寂靜為行相愛說者常難 除邪執 228 於所緣證成及明所緣性一切相智智勝義世俗諦 229 加行與三寶巧便佛現觀顛倒及道性能治所治品 230 性相並修習說者邪分別依一切相智說為十六種 6

七 漸次現觀品第七 戊二 堅固因果 八 剎那證大菩提品第八 為得堅固修漸次加行 231 布施至般若隨念於佛等法無性自性許為漸次行 已得堅固剎那加行 232 施等一一中攝諸無漏法當知即能仁一剎那智德 233 猶如諸士夫動一處水輪一切頓轉動剎那智亦爾 234 若時起異熟一切白法性般若波羅蜜即一剎那智 235 由布施等行諸法如夢住一剎那能證諸法無相性 236 如夢與能見不見有二相一剎那能見諸法無二性 九 法身品第九 自性身 237 能仁自性身得諸無漏法一切種清淨彼自性為相 丁三 廣釋法身 身建立 智法身 受用身 正義 238 順菩提分法無量及解脫九次第等至十遍處自體 239 最為殊勝處差別有八種無諍與願智神通無礙解 240 四一切清淨十自在十力四種無所畏及三種不護 241 並三種念住無忘失法性永害諸隨眠大悲諸眾生 242 唯佛不共法說有十八種及一切相智說名為法身差別 243 聲聞無諍定離見者煩惱佛無諍永斷聚落等煩惱 244 佛所有願智任運無礙著無障礙常住普答一切問 斷諍 於法身常住斷諍 245 若善因成熟於彼彼所化爾時能饒益即於彼彼現 246 如天雖降雨種壞不發芽諸佛雖出世無根不獲善於遍常斷諍 247 如是事廣大故說佛為遍即此無盡故亦可說為常 略標行相 248 許三十二相八十隨好性受用大乘故名佛受用身 廣釋功德 釋相 249 手足輪相具足底如龜腹手足指網連柔軟極細嫩 250 身七處充滿手足指纖長跟廣身洪直足膝骨不突 251 諸毛皆上靡踹如硻泥耶雙臂形長妙陰藏密第一 252 皮金色細薄孔一毛右旋眉間毫相嚴上身如獅子 253 髆圓實項豐非勝現勝昧身量縱橫等譬諾瞿陀樹 254 釋隨好 259 頂肉髻圓顯舌廣長梵音兩頰如獅王齒潔白平齊 255 諸齒極細密數量滿四十紺目牛王睫妙相三十二 256 此中此此相所有能生因由彼彼圓滿能感此諸相 257 迎送師長等正受堅固住習近四攝事布施妙資財 258 救放所殺生增長受善等是能生因相如經所宣說 佛爪赤銅色潤澤高諸指圓滿而纖長脈不現無結 260 踝隱足平隱行步如獅象鵝牛王右旋妙直進堅密 261 光潔身相稱潔淨軟清淨眾相皆圓滿身廣大微妙 262 步庠序雙目清淨身細嫩身無怯充實其身善策勵 263 支節善開展顧視淨無翳身圓而相稱無歪身平整 264 臍深臍右旋為眾所樂見行淨身無疣無諸黑黶點 265 手軟如木棉手文明深長面門不太長唇紅如頻婆 266 舌柔軟微薄赤紅發雷音語美妙牙圓鋒利白平齊 267 漸細鼻高修清淨最第一眼廣眼睫密猶如蓮華葉 268 眉修長細軟潤澤毛齊整手長滿耳齊耳輪無過失 269 額部善分展開廣頂周圓髮紺青如蜂稠密軟不亂 270 不澀出妙香能奪眾生意德紋相吉祥是為佛隨好 勝應身 271 若乃至三有於眾生平等作種種利益佛化身無斷 事業 272 如是盡生死此事業無斷諸趣寂滅業安立四攝事 273 令知諸雜染及知諸清淨有情如證義六波羅蜜多 274 佛道自性空盡滅二戲論假名無所得成熟諸有情 275 及立菩薩道遣除諸執著得菩提嚴淨佛土及決定 276 無量有情利親近佛等德菩提分諸業不失壞見諦 277 遠離諸顛倒無彼根本理清淨及資糧有為與無為 278 悉不知有異安立大涅槃許法身事業有二十七種 十 攝品第十 乙三 釋餘略義 攝為六義 279 相及彼加行彼極彼漸次彼竟彼異熟餘六種略義 攝為三義 280 初境有三種因四加行性法身事業果餘三種略表 甲三 論後義 281 謹依先覺論摘譯少分義歸命慈氏尊加持成佛事 7

現觀莊嚴論 筆記八品一切相資糧道 本質般若波羅蜜多 空性存在於一切法上加行道 經教般若波羅蜜多 廣 中 略三部 般若經 存在於未入道至佛地者中見道 道般若波羅蜜多 菩薩智存在於大乘資糧道 ( 見道 ) 至相續後際當中修道 果般若波羅蜜多 相智唯一存在於佛地同義於 現觀莊嚴論 的 般若波羅蜜. 以八事正說 八品定義同義區分界限七十義 Ⅰ 相究竟現觀發心等佛聖者心相續之智 110 1. 了知一切所知行相的相智唯存在於佛地 1. 大乘世俗發心 22 5. 大乘正行的所緣 11 9. 資糧正行 17 2. 大乘教授 10 6. 大乘正行的所為 3 10. 出生正行 2 十 義 的聖者 ( 空性 ) 無二 諦實空 2. 了知主要因果 ( 七十義 ) 的智 3. 大乘加行道 4 7. 甲鎧正行 36 佛心相智 4. 大乘正行的所依 自性住種性 13 8. 趣入正行 9 Ⅱ 心相續當中具有 道智 自身大乘聖者 ( 見道以上 ) 之智 36 1. 了知聲聞道的道智道的補特伽羅心相續當中, 以現大悲心 空正見所攝持的 2. 了知獨覺道的道智智觀空性的般若所攝持的大乘者的現觀可存在於阿修羅 天 人...etc. 3. 了知大乘道的道智了解 道 相之智 Ⅲ 心相續當中具有 道智 自身住於小乘證悟種類的聖者心 1. 接近果佛母的基智 ( 大乘 ) 基的補特伽羅心相續當中, 以現相續之智 27 2. 遠離果佛母的基智 ( 小乘 ) 觀無我 (= 細品補特伽羅無智我 ) 的般若所攝持, 住於小乘現證四諦十六行相 3. 不順品的基智 ( 小乘 ) 證悟種類的聖者 4. 對治品的基智 ( 小乘 ) Ⅳ 圓以總攝三智行相而修習的般 173 種滿若所攝持的菩薩瑜伽證 = 27 + 36 + 110 一切菩薩智相加行 存在於 大乘見道至佛地當中 存在於 一切聖者的心相續當中 見道以上 存在於 ( 十地最後心 ) 大乘資糧道至相續後際當中 佛地 11. 道智的支分 5 15. 大乘修道的作用 19. 隨喜修道 12. 了知聲聞道的道智 16. 大乘勝解修道 20. 引發修道 13. 了知獨覺道的道智 17. 勝解修道的利益功德 21. 清淨修道 14. 大乘見道 18. 向修道 22. 智不住諸有的道智 26. 不順品的基智 30. 此品當中直接說明的大乘見道 23. 悲不住寂滅的道智 27. 對治品的基智 24. 遠離果佛母的基智 28. 在基智這一品所說的菩薩加行 25. 接近果佛母的基智 29. 在基智這一品當中所說的菩薩加行平等性 31. 所說之對治品的智相 35. 道般若波羅蜜多的瑜伽 39. 有寂平等性的加行 32. 此品直接說明的主要加行 36. 此品直接說明的大乘順解脫分 40. 嚴淨性土加行 33. 大乘加行道的功德 37. 此品直接說明的大乘順抉擇分 41. 方便善巧加行 1 2 3 34. 加行的過失 38. 已證得不退轉徵相的菩薩僧伽 4 十地最後心 1 2 3 4 四加行 Ⅴ 至頂加行 以總修 三智 行相, 超越大乘資糧道的般若所攝持的菩薩瑜伽 趣入正行 1. 加行道頂加行 2. 見道頂加行 3. 修道頂加行 存在於 ( 十地最後心 ) 大乘加行道煖位至相續後際當中 42. 煖頂加行 46. 見道頂加行 43. 頂頂加行 47. 修道頂加行 44. 忍頂加行 48. 無間頂加行 Ⅵ 漸次加行 Ⅶ 剎那加行 為了對於三智行相獲得堅固, 而以依次修習三智行相的般若所攝持的菩薩瑜伽對於三智行相已得堅固的究竟菩薩瑜伽 相續後際的聖者 4. 無間 三摩地 頂加行六波羅蜜多的六種漸次加行存在於六隨念的六種漸次加行大乘資糧道至相續後際當中 ( 不包含十地最後心 ) 一種體性無實有之漸次加行 ( 共 13 種 ) 1. 異熟的剎那加行 因果 唯存在於相續後際 2. 非異熟的剎那加行 十地最後心 3. 無相的剎那加行 無分別 4. 無二的剎那加行 無境, 俱境 45. 世第一法頂加行 49. 此處所說應斷的邪行 50.~62. 54. 禪定波羅蜜多的漸次加行 59. 戒隨念的漸次加行 50. 布施波羅蜜多的漸次加行 55. 般若波羅蜜多的漸次加行 62. 施隨念的漸次加行 51. 持戒波羅蜜多的漸次加行 56. 佛隨念的漸次加行 60. 天隨念的漸次加行 52. 忍辱波羅蜜多的漸次加行 57. 法隨念的漸次加行 61. 體性無實的漸次加行 53. 精進波羅蜜多的漸次加行 58. 禪隨念的漸次加行 63.~66. 63. 非異熟的剎那加行 64. 異熟的剎那加行 65. 無相的剎那加行 66. 無二的剎那加行 Ⅷ 法身果 透過修習能證得 法果身 自身的方便 --- 三智行相 --- 之力, 所證得的究竟果報 佛陀 1. 體性身 2. 聖智法身 3. 受用身 4. 化身 存在於佛地 聖者佛 67. 體性身 ( 自性身 ) 1 本質清淨 2 客塵清淨 68. 受用身 ( 究竟色身 ) 報身, 五種決定 1 處決定 2 身決定 3 眾決定 4 法決定 5 時決定 69. 化身 1 工巧化身 2 生化身 3 殊勝化身 70. 聖智法身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