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期马红, 等 : 滇东北一次飑线过程的中尺度结构特征 875 引言 2007 年 6 月 14 日下午一条长约 300km 的飑线自南向北袭击了滇东北昭通市, 地面观测资料表明飑线影响前后气压增加了 3~5hPa, 温度剧降 6~8 度 飑线经过之处出现了 8~10 级大风以及强雷暴和冰雹天气,

Similar documents
气象 第 卷 第 期 对流不稳定度


第 6 期 马红, 等 : 一次西南涡引发 MCC 暴雨的卫星云图和多普勒雷达特征分析 引言 2008 年 6 月 30 日 20 时至 7 月 1 日 08 时, 云南东北部和四川盆地南部出现了大范围特大暴雨天气过程, 有 13 个站 12h 降雨量超过 50mm,4 个站降雨量超过

利用FY-2卫星云图分析龙卷风暴发生的环境条件

306 干旱气象 34 卷 分析飑线的时空演化特征, 并采用 WRF 模式模拟此次飑线过程, 重点考查飑线演变过程的动力 热力以及流场变化特征, 以期对飑线的维持机制和中尺度结构有新的认识 1 资料和模拟试验设置 1.1 资料所用资料有 2011 年 7 月 26~27 日每 6h 一次的 1 1

240 干旱气象 27 卷 达回波演变进行了分析 2 天气实况 2008 年 6 月 13 日 18~20 时在河西走廊中部发生了强沙尘暴天气, 随后出现了强雷阵雨天气, 沙尘暴前沿有沙尘翻滚的沙尘壁 河西走廊自西向东, 高台 17:53~18:15 刮起扬沙, 极大风速 17.0m/s; 临泽 1

康 红等 : 一次弱弓形飑线后方入流特征的观测分析 177 对流区前低层辐散外流合并, 形成一条从飑线后部中层延伸到对流区前缘的持续性后方入流通道 ; 消散阶段, 后方入流中心下沉到地面附近, 与冷池外流共同增强, 与其前侧西南入流的局地辐合, 可能是触发对流单体后向新生并促使双带状回波出现的有利条

1384 气象第 43 卷 importantreasonwhyitslocalorganizationstructureboostsquickly.inregenerationstage,favorablether modynamicconditionandstratificationcharac

Microsoft Word - 22______.DOC

4 : , 70, M5, 30, 105, 5 6, C,, 48 18, M15 GM4 FHD, 10 8 ( 2 ), 1 1 Fig.1 Distributionmapofthestudyareaandgeomagnetic

796 气象第 37 卷 peratureinlow levelsislarge;verticalwindshearisstrong;thewindstronglyclockwisewithheightin creasing;westerlyjetexistsin hpa,whichis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第 卷

谷 德军 等 对 流边 界层 中 公 路 线 源 扩 散的 期 扩 散 的模 拟 式 大 气扩 散 的 方 法 是 把 污 染物 在 大 气 中 的 扩 散 看 成 标 记 粒 子 在 平 均 风 场 约束 下 的 随机 运 动 假 定 粒 子 的运 动 是 相 互独 立 的 向上 的 坐 标 为

35 b. 粗线箭头表示 - T24 移动路 图 8 日 4 时 ~22 时总雨量和 海鸥 路径图图 2 8 日 08 时 () 20 时 (b)925 hp T 24 场 ( 单位 : ) 扩散,20 时在湖北和江西的交界处形成了 -6 的 - T 24 中心, 安徽和福建也被 ~-4 的 - T

760 气象第 44 卷 low leveljetvelocitydiferenceincreasestoacertainextent,theheavyrainfalbegins.(4)thelow level convergenceandhigh leveldivergenceof 0815 MC

第 5 期 苗爱梅等 :2011 年 7 月 29 日山西大暴雨过程的多尺度特征 mm 和 158.0mm,1h 最大降水量分别为 49. 6mm 和 72.8mm( 图 1b 图 1c); 第二个时段在 29 日 12:00~20:00, 造成忻州东部 太原和阳泉等地局部地区的暴



82 干旱气象 28 卷 2 环流背景 17 日 08 时 500hPa 高空天气图上, 中高纬呈西低东高型, 巴尔喀什湖至新西伯利亚有阻塞高压形成, 西萨彦岭东到贝尔加湖有一中心高度为 560hPa 的冷涡存在, 冷中心为 -20, 蒙古国受其影响, 冷涡底部已越过阿尔泰山直逼河西, 而副热带高压

é ê

km

szj1.s92

第 4 期 侯淑梅等 : 环境场条件对雷暴传播运动影响实例分析 below 850 hpa,and the confluence of the dry cold air and the warm moist air in the lower troposphere, which is the pro

第 63 卷第 4 期 2005 年 8 月 气象学报 ACTA METEOROLOGICASINICA Vol.63,No.4 August 年 8 月 23 日华北强风暴 动力机制的数值研究 龚佃利 ( 山东省气象科学研究所, 济南,250031;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环境学院,

张小玲等 : 对流天气预报中的环境场条件分析 643 的各种分析技术 在中尺度对流天气的预报中, 包括两个方面的分析和诊断 : 以识别天气型和对流系统为主的主观分析和以动力热力物理参数诊断为主的客观分析 20 世纪 70 年代, 在大量的强对流个例研究基础上,Miler(1972) 和 Crisp(

第 期 房建成等 动态定位的强跟踪卡尔曼滤波研究


第 2 期 徐阳春等 : 多普勒天气雷达判别宁夏川区强对流天气的综合预报指标 213 图 1 强对流天气回波强度曲线图 Fig.1 Radarreflectivityofsevereconvectiveweather 图 2 强对流天气回波高度曲线图 Fig.2 Echotopsheightofse

1256 气象第 44 卷 torrentialrainoccurredasthesubtropicalhighstrengthenedandextendednorthward.fromtheperspec tiveoftraditionalidentification,thecirculation


312 犃犮狋犪犕犲狋犲狅狉狅犾狅犵犻犮犪犛犻狀犻犮犪气象学报 2012,70(3) 1 引言临近天气预报作为一个正式的天气预报范畴是 20 世纪 80 年代初由 Browning(1982) 提出的 当时临近预报指的是对短时间内发生明显变化的天气现象的 0 2h 高时空分辨率的预报, 这些天气现象

第 期 李 伟 等 用 方 法 对 中 国 历 史 气 温 数 据 插 值 可 行 性 讨 论

29期

NCEP/NCAR [15] 17 ( hPa) u v 1 T h 8 q 12 ( :hpa) ω OLR Fig.1 Distributionofmulti-yearlymeang

标题

春 天 来 了 静 悄 悄 的 没 有 鸟 语 没 有 花 香 到 处 死 一 样 的 沉 寂 雷 切 尔 卡 森

标题

第 5 期吴涛等 : 一次强降水过程涡旋状 MCS 结构特征及成因初步分析 541 犓犲狔狑狅狉犱狊 :severeprecipitation,vortex shaped MCS,structurecharacteristics,causesanalysis,mesoscale vortexsyst

第 2 期 马思敏等 : 宁夏固原市一次对流性天气的数值模拟 279 模拟效果, 也可以模拟不同气溶胶浓度背景下对流云中各水成物的转变及其降水的发展 已有研究结果表明 WRF 模式对中尺度系统具有良好的模拟效果 [13-16] [14] 肖辉等利用 WRF 模式对山西的一次强降水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

第 5 期 赵淑芳等 : 山东极端强降雨分钟雨量 Z-R 关系和风暴结构演变特征 807 大, 实际业务应用中难以把握 虽然短时强降水的形成机理和中小尺度特征有诸多研究, 但对于除台风外的小时极端强降水不仅研究较少, 而且也没有统一的雨量标准, 对强降雨分钟雨量变化特征的统计和研究工作就更少 高留喜

期 刘会荣等 干侵入对济南 暴雨的作用 )- + " -#$%" ",-" 7 " 9%% +, 1 5 " $ $ % 2 + % " $$ " $ $ "% % " #" # 2+ " "6 "" "5 $ %" 5""", " $,#$ "" " " " 2 " ) + $$ 2 " + 5

242 气象学报 65 卷 [10 11] [12] 偏大 周海光等 刘黎平等利用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 我国重大天气灾害的形成机理和预测理论研究 在长江和淮河流域获取的梅雨锋暴雨观测资料, 分析了梅雨锋暴雨不同尺度的动力学结构, 对于研究长江中下游梅雨锋暴雨的形成 [13] 机理起到了积极作


第 3 期 董春卿等 : 地形对山西垣曲 0729 特大暴雨影响的数值模拟分析 453 制相联系的冰相微物理过程是暴雨产生的主要物理 [12] 原因 林磊等利用 WRFARW 中尺度模式, 针对华北地区一次积层混合云系降水实例进行了模拟, 指出在积状云区中有粒子群的循环增长机制, 可以 [13] 发

422 犃犮狋犪犕犲狋犲狅狉狅犾狅犵犻犮犪犛犻狀犻犮犪气象学报 2016,74(3) levelof2.8125km,respectively.within0-3kmlevels,theerrorofwindspeedincreaseswithheight.thebiasofwinddirec ti

!!!

赵战成

L

自然科学版 预处理 视盘粗定位 视盘垂直坐标的粗定位 视盘水平坐标的粗定位

广西气象与应用

东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第 卷

目 录 1. 雷 电 活 动 概 况 雷 电 监 测 雷 电 空 间 分 布 特 征 雷 电 时 段 分 布 特 征 雷 电 密 度 分 布 特 征 雷 电 区 域 分 布 特 征 雷 电 强

33 5 Vol.33,No JournalofHebei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 Oct.2012 : (2012) /,, ( 河北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河北石家庄 ) : 利用计算流体

5 期夏文梅, 等 : 一次夏季雷暴天气过程中闪电活动特征分析 653 ofheavyrainandlightningwhichalsocorespondstothethunderstormcenterregion.itishelpfulinthe thunderstormforecastingby

南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第 卷 第 期 双月刊 年 月出版!!' C!! 摘 要!"#$ %& '" ()*+#,-./01,!/0 ", "789:, ; <=>?$& BC "/D?E, D F"GH,IJ KLD"MN& +,O, D, PQRST

第 3 期 王晓丽等 : 山西一次区域性暴雨过程的 ATOVS 资料同化模拟分析 523 等预报的影响, 为更好利用模式产品 改进暴雨预报效果及提高服务的针对性提供一定参考 1 降水特征 环流背景以及主要影响系统演变 1.1 降水特征 2013 年 7 月 3 4 日, 山西中南部地区出现大范围强降

深圳市打通断头路三年行动计划

<4D F736F F D20CAAEC8FDCEE5BABDB5C0D6CEC0EDBDA8C9E8B9E6BBAEBBB7C6C02DBCF2B1BE>

地会字〔2014〕XXX号

<4D F736F F D203120B8A3BDA8CAA1BDBBCDA8D4CBCAE4CFB5CDB3A1B0C6BDB0B2BDBBCDA8A1B1B4B4BDA8BBEEB6AFCAB5CAA9B7BDB0B82E646F63>

51 石 景 山 路 石 景 山 十 万 坪 人 行 横 道 灯 西 向 东 八 角 街 道 段 石 景 山 路 52 石 景 山 路 八 角 路 口 由 西 向 东 八 角 路 口 53 八 角 路 八 角 路 口 东 东 西 双 向 八 角 路 口 东 54 方 庄 路 八 里 河 路 口 北

2.1 公 猪 的 引 入 公 猪 健 康 选 择 : 选 择 公 猪 时 必 须 考 虑 其 来 源, 引 进 外 来 公 猪 要 求 从 安 全 系 数 高 的 场 家 选 种 无 特 定 传 染 病, 至 少 半 年 年 确 定 为 无 疫 区, 经 过 抽 血 检 查 合 格 后



第 4 期 徐桂荣等 : 宜昌冬季两次降水过程大气边界层的观测分析 335 站探空资料, 分析了藏北那曲地区的大气边界层位温 比湿 风速的日变化特征及稳定边界层和对流边 [7] 界层特征 谷良雷等也利用 GAME/Tibet 试验 1998 年和 CAMP/Tibet 计划 2004 年的加密探空资


西 南 民 族 学 院 学 报 哲 学 社 会 科 学 版 第 卷 资 料 来 源 中 国 统 计 年 鉴 年 年 新 中 国 五 十 年 统 计 资 料 汇 编 中 国 人 口 统 计 年 鉴 年 数 据 资 料 来 源 中 国 统 计 年 鉴 中 国 统 计 出 版 社 年 版 资 料 来 源

第 期 吴 时 红 斯 宾 格 勒 艺 术 观 探 析



! # % & ( )

, 大 气 科 学 卷 市次生灾害 事件的基本气象原因 对 降雪天气的发生 发展过程进行天气学和中尺度模拟诊断分析 探讨这种天气过程形成的可能机理 关于 次生灾害事件 基本气象条件的探讨 降雪造成的 城市次生灾害 是否与冬季降雪量的大小有关北京地处华北东部 属典型的东亚季风气候 冬季降雪是一种常见的


资源 环境 生态 土壤 气象81-116

308 应用气象学报 21 卷 切变线系统, 以及反演对流尺度风暴动力结构和微物理结构等, 为实际预报业务提供了有益的产 [9 10] 品 多普勒径向速度隐含着诸如冷空气侵入台 [11] 风这一类丰富的中尺度信息, 揭示与证实其事实是以在台风核半径附近前进方向左侧径向速度明显大于右侧为线索, 这类弱

期 魏超时等 登陆台风卡努 内核区环流结构特征分析 29 ",% &"%" -$ &$$ - ", 3 "33 %-""3 - " $- "" - "3-" - " - " " ## " %" "3-- %- %% #$ -3" " % " %"", - 3 %" " 3- $-""3!"-"3 3

目 录 目 录 全 国 动 态 大 力 促 进 企 业 开 展 农 业 科 技 创 新... 1 济 南 市 商 河 县 土 地 流 转 助 推 现 代 大 农 业... 2 山 东 省 农 村 农 业 信 息 化 示 范 省 建 设 进 展 顺 利... 3 国 家 农 村 农 业 信 息 化 示

关于天气形势和气象条件对空气污染的影响 国内外已有较多的研究工作 /0, 等 指出美国东部地区空气污染的产生与大尺度高压系统以及地面稳定度和风速有密切关系 王学远等 和孟燕军等 分别指出风场和边界层厚度对空气污染有显著的影响 当地面出现小静风 贴地逆温等情况容易造成城市地区较重的空气污染 任阵海等

解 放 军 理 工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气象科技进展 1 达维 台风大暴雨实况及灾情受 2012 年第 10 号台风 达维 影响,8 月 3 4 日 河北省沿海地区出现了强降水 ( 图 1), 秦皇岛 唐 山东南部 沧州东部出现了大暴雨, 部分地区出现了 特大暴雨, 秦皇岛海阳镇最大为 mm, 唐山汤 家河次之为

东 南 大 学 学 才皮 构 的 效 率损失 更 加 剧 了这 矛盾 传 动 系 统 曲举 前 臂 时 为此 第 卷 本 文 研究 以下 两个 问题 采 用 同 电 机 齿轮 五 型肘 关节 是 否 与 工 型 肘关 节 具 有 相 近 的承 载 能力 如 何 减小 电 池 能源 的 消耗 受 力分

第 期 曹 源 等 形式化方法在列车运行控制系统中的应用

古 地 理 学 报 年 月

!"#$ % &'& & 卷 #4%$% # ## # 40# 1% / & #! (* 4 # / 1#!! ( 1 #4 ( &# &&# #&!# /# #! - 4#! &#! ( 1 # 0-$ 4/ 4 # ((# # /# ## % # 4 & 4/ 0 44/! (2# % (01

2016-1

数据和方法 研究区概况 机载高光谱数据收集 样地冠层光谱数据收集

花家嘉

天 气 预 报 2 8卷 沿已到达江汉和江南北部一带 副热带高压稳定 少动 外围西南急流加强达到 18m/s 与南下冷 空气在湖南中部至浙江北部一带交汇 使得上述 地区陆续出现降水天气 6 日 时 随着午后气温上升对流能量的 逐步积累 江南中部和华南大部出现大于 2000J/ kg 的对

bnb.PDF

第 卷 第 期 年 月 半 导 体 学 报! " # $%&'%' $!&' #% #$1 /#1 $'! / ?/ ?/ / 3 0,?/ ) * +!!! '!,!! -. & ' $! '! 4% %&1)/1(7%&)03 (% )

图 片 来 自 中 国 气 象 视 频 网,2013 年 2 月 28 日, 云 南 昆 明 石 林 彝 族 自 治 县 鹿 阜 街 道 办 事 处 所 卜 所 村, 一 个 蓄 水 池 塘 已 经 干 涸 见 底

(Microsoft Word \256\325\260\310\267|\304\263\260O\277\375_\252k\250\356_.doc)

Microsoft Word - 桂电教[2008]8号.doc

教育心理学教学案例分析

nb.PDF

第 9 期盛杰等 : 我国春季冷锋后的高架雷暴特征分析 1059 引 言 从触发的角度一般将雷暴分为两类, 地面雷暴 (surfacebasedthunderstorm) 和高架雷暴 (elevated thunderstorms)( 吴乃庚等,2013), 多年来我国气象学者对于雷暴的研究大多基于

中華民國102年全國大專校院運動會

南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第 卷 第 期 双月刊 年 月出版 3 9 S ^ 9 F = S ]( ^ >? 67 = D ^ E Y GH I 摘要!"#$%&' ()*+,-./* :; 1 < #D.E? FGAH!" BI7JK LM.NO F

二 招 生 类 别 及 人 数 音 乐 体 育 美 术 共 计 划 招 收 30 人 体 育 :7 人, 其 中 田 径 3 人 羽 毛 球 2 人 篮 球 2 人 ( 篮 球 只 招 男 生 ) 美 术 :15 人 音 乐 :8 人, 其 中 器 乐 3 人 声 乐 2 人 舞 蹈 3 人 三 报

南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第 卷 第 期 双月刊 年 月出版!"# " < ABC DE c AB ^ " M F GE PQ M ""# = 摘要! "#$ %&' (!)*+,!-*.# /.01 # $ 89 :; /.012 # ' $ <= ABCD E /.01 F

Transcription:

第 30 卷第 6 期气象科学 Vol.30,No.6 2010 年 12 月 SCIENTIAMETEOROLOGICASINICA Dec.,2010 马红, 胡勇, 郑翔飚, 等. 滇东北一次飑线过程的中尺度结构特征. 气象科学,2010,30(6):874 880. MaHong,HuYong, ZhengXiangbiao,etal.ThemesoscaleconfigurationcharacteristicsofasquallinehappenedinthenortheastofYunnanprovince. ScientiaMeteorologicaSinica,2010,30(6):874 880. 滇东北一次飑线过程的中尺度结构特征 马 1,2 红 胡 2 勇 2 郑翔飚 2 韩勇怡 (1 云南大学大气科学系, 昆明 650091)(2 昭通市气象局, 云南昭通 657000) 摘要利用常规观测资料 卫星云图和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 综合分析了 2007 年 6 月 14 日发生在滇东北的一次飑线过程 结果表明 : 飑线发生在 700hPa 切变线前和冷锋前暖区中, 位于高层冷舌和低层暖舌相叠置的地区, 高层冷空气侵入和地面中尺度切变线的触发作用是飑线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动力过程 飑线前沿形成含有 5 个强单体的带状强回波, 成熟阶段的强单体出现了弓形回波特征 飑线前沿出现低层辐合 中层径向辐合和高层辐散的特征, 低层 β 中尺度辐合线随高度增加向飑线后部倾斜 飑线前沿存在前侧低层入流 中高层出流急流以及后侧低层入流急流 飑线上存在深厚的上升气流, 两侧为下沉气流, 且前方的下沉气流比后方强 低层强垂直风切变有利于飑线的产生和发展 关键词飑线雷达回波中尺度辐合线垂直风切变 分类号 P458 2 文献标识码 B Themesoscaleconfigurationcharacteristicsofasqual linehappenedinthenortheastofyunnanprovince MaHong 1,2 HuYong 2 ZhengXiangbiao 2 HanYongyi 2 (1DepartmentofAtmosphericSciences,YunnanUniversityKunming650091,China) (2ZhaotongMeteorologicalBureau,YunnanZhaotong657000,China) Abstract Basedonconventionaldata,satelitecloudimageryandDopplerradardata,asqualline happenedinthenortheastofyunnanprovinceon14june2007wasanalyzed.theresultshowedthat Zhaotongwaslocatedinthesuperimposedregionofcoldtongueattheupperlevelandwarmtongueatthe lowerlevel.thesquallinewaslocatedinfrontofshearlineat700hpaandinthewarmregioninfront ofcoldfront.thefrontofsquallineincludedfivestrongcelsbowlikeechoinmaturestage.amesoscale convergenceappearedinfrontofthesqualline,theconvergencelinewasslopedtotherearofthesqual lineastheheightraises.thefrontofthesquallinehadconvergenceatthelowlevel,mid AltitudeRa dialconvergence(marc)anddivergenceonthetopofthestorm.therewereinflowatthelowlevel andstrongoutflowatthemiddlelevelbeforethesqualline,andstronginflowatthelowlevelbehindit. Thesquallinehadstrongupdraftinitanddowndraftbesideit.Thedowndraftbeforethesquallinewas strongerthanthedowndraftbehindit.thestrongwarmadvectionandstrongverticalwindshearatthelow levelacceleratedtheorganizationanddevelopmentofthesqualline. Keywords Squalline Radarecho Mesoscaleconvergenceline Verticalwindshear 收稿日期 :2009 07 01; 修改稿日期 :2009 10 07 基金项目 : 昭通市气象局课题 昭通冰雹天气预警和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研究 第一作者简介 : 马红 (1969 ), 女, 云南昭通, 学士, 高工, 主要从事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应用研究.mahong69@126.com

6 期马红, 等 : 滇东北一次飑线过程的中尺度结构特征 875 引言 2007 年 6 月 14 日下午一条长约 300km 的飑线自南向北袭击了滇东北昭通市, 地面观测资料表明飑线影响前后气压增加了 3~5hPa, 温度剧降 6~8 度 飑线经过之处出现了 8~10 级大风以及强雷暴和冰雹天气, 冰雹直径最大达 4cm, 大风吹倒 400 多棵大树, 农作物受损严重, 造成巨大经济损失 由于飑线是一种强对流线性系统, 属于中尺度对流系统 (MCS), 卫星云图和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对于飑线的监测具有重要作用 国外学者利用天气图 卫星云图和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对飑线已经进行了深 [1] 入的研究 Kesinger 等使用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对中纬度飑线系统进行了研究, 发现中纬度飑线系统在对流区高层辐散, 环境风切变在低层弱, 在中 [2] 层较强 Chong 等使用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对飑线三维风场的研究表明, 热带飑线系统在其前缘存在对流上曳气流和下曳气流, 而且尾部有广阔的云砧 中国气象科技人员对飑线等强对流天气也已有 [3] 不少研究, 其中漆梁波等对飑线的研究发现飑线产生于一个中尺度对流系统中, 并揭示了其回波和 [4] 风场的空间结构特点 慕熙昱等对飑线的研究发现, 飑线带状回波区域内有多个中尺度涡旋存在, 在飑线内有中尺度涡旋簇和弓形回波 姚叶青 [5] 等对一次典型飑线过程的分析发现, 弓形回波和预示地面大风的中层径向辐合 (MARC) 相对应, 中气旋的存在通过加速干冷空气向雷暴内的夹卷, 加 [6] 强了下沉气流 廖晓农等对一次罕见的雷暴大风过程分析发现, 后侧入流急流促使飑线回波带南段快速移动并与其前面的新生单体合并加强形成弓形回波 深厚的中气旋 低层径向速度辐合和高层辐散等在构成弓形回波的强对流单体形成过程中起 [7 9] 了重要的作用 郑国光等的研究表明,300~ 500hPa 高度上产生的中尺度重力波 (MGW) 是飑线 [10 12] 过程的启动机制 邵玲玲等的研究表明, 不同尺度天气系统相互作用导致了边界层中尺度辐合线发展成为飑线 本文利用常规观测资料 卫星云图和昭通 CINRAD/CC 多普勒天气雷达回波资料, 综合分析了这次飑线过程的中尺度结构特征 东移, 槽后西北气流减弱, 转为西风气流控制, 西风气流在青藏高原东部出现扰动 08 时 700hPa 在西昌到昆明有一切变线, 飑线出现在 700hPa 切变线前, 移动方向基本上与 700hPa 平均风向一致 14 日 20 时 150hPa 温度场上有一冷舌从河套地区向南伸到贵州北部,700hPa 温度场上青藏高原中部为强大的暖中心, 其南侧有一暖舌向南伸到云南中部, 风暴区位于高层冷舌和低层暖舌相叠加的地区 由于高层冷舌叠置在低层强水汽辐合区和暖舌之上, 形成上干冷下暖湿的不稳定层结, 为强对流天气的发生提供了大尺度环境条件 14 日 17 时地面图上 ( 图 1) 有一发展成熟的冷锋位于川西高原到四川盆地北部一带, 滇西北为一强大的中尺度低压控制, 在中尺度低压东侧出现了一条东北 西南向的中尺度切变线, 飑线发生在地面中尺度切变线上, 并沿着地面中尺度切变线自西南向东北方向移动 地面中尺度切变线具有触发对流的作用, 高层冷空气的侵入和地面中尺度切变线的触发作用是飑线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动力过程 2 卫星云图特征 6 月 14 日卫星云图上飑线发生前几小时 ( 约 14 时开始 ) 可以看到有组织的积云在地面切变线中发展 17 时 FY 2C 可见光云图 ( 图略 ) 上沿地面切变线有一条清晰的对流带, 对流带由西北 东南向的丝缕状云系组成, 飑线位于对流带前沿, 边界清晰, 飑线前为晴空区, 飑线后有带状对流单体不断生成东移 青藏高原南部为活跃的季风云团, 说明西南水汽输送较为充足 冷锋云系南移到四川盆地北部, 飑线生成于冷锋前暖区中, 水平尺度约为 400km, 自西南向东北方向移动 1 天气背景 中尺度天气系统必然发生在一定的大尺度天气背景下 6 月 14 日 08 时 ( 北京时, 下同 )500hPa ( 图略 ) 有一低槽东移到华中一带,20 时后随着低槽 图 1 6 月 14 日 17 时地面气压场 ( 粗实线为地面中尺度切变线 ) Fig.1 Surfacepresureat17:00onJune14 (solidlineismesoscaleshearlineonthesurface)

876 气象科学 30 卷 19 时红外卫星云图上 ( 图 2) 可以看到飑线前沿由两个冷云区构成, 对应的多普勒天气雷达基本反射率因子上飑线发展到最强, 北部冷云区以层状云回波为主, 含有 5 个强单体的飑线前沿线位于南部冷云区北侧边缘 20 时 ( 图略 ) 北部冷云区减弱, 南部冷云区发展加强, 出现 -64 的冷云中心 对应的基本反射率因子上飑线前沿的强单体减弱, 回波合并, 演变为混合性降水回波 由于云图的局限性无法看到飑线的内部结构极其演变, 飑线发展最强时云图上无法表现出组成飑线前沿对流线的强单体, 当云图上冷云中心出现时强对流天气已经发生 但是通过卫星云图分析飑线发生前云系的发展变化特征有助于判断飑线发生发展的趋势, 结合多普勒天气雷达回波资料的跟踪观测, 对强对流天气的临近预报具有一定的指示作用 3 多普勒天气雷达回波资料分析 3.1 基本反射率因子演变特征 17:01( 图略 ) 雷达站南部 60~70km 范围内有多个分散的对流单体生成,18:02( 图 3) 各对流单体发展加强并向北移动, 在其后方又有新的对流单体生成 18:57( 图 3 和图 4) 各单体加强北移, 沿东西向连成一线并发展成飑线, 其前沿形成长约 300km 的西北 东南向 β 中尺度带状回波, 带状回波西段前沿由 4 个强单体组成 ( 单体 A B C 和 D), 东段为减弱的对流云体, 前沿边界清晰 对照基本反射率因子垂直剖面图 RCS( 图 5) 可以看出, 在东西向约 100km 的距离内 4 个强回波单体并排在一条直线上, 回波强度最大值平均为 60dBz, 回波顶高平均为 图 2 14 日 19:00FY 2C 红外卫星云图 ( 分辨率 5 5km, 图中画圈处为昭通雷达站位置 ) Fig.2 FY 2Cinfraredsateliteimageryat19:00on June14(Theresolutionis5 5km,thecircleis thepositionofthedopplerradaratzhaotong) 13km,45dBz 强度以上回波高度平均为 7km 单体 A 和 B 之间有一个新生对流单体 E 生成, 强度较弱, 约为 32dBz, 顶高约为 5km 19:02( 图 4) 新生单体 E 在 5min 内迅速发展, 强度和高度都出现了跃增, 强度增加到 58 4dBz, 顶高上升到 10km,45dBz 以上强度回波达到 7km 19:11( 图 3 和图 4) 单体 E 继续加强, 出现了弓形回波特征 根据灾情记录,19 时开始回波所经过的地方先后出现强雷暴 大风和冰雹等强对流天气, 可见各分散单体的汇合和新生单体的迅速生成是冰雹天气出现的时间标志 从不同时次不同仰角基本反射率因子演变 ( 图 4) 可以看出单体 E 生长变化的特征 : 初生阶段 (18:57) 最强回波出现在中高层 7km 高度附近, 发展阶段 (19:02) 最强回波出现在中层 5km 高度附近, 成熟阶段 (19:11) 最强回波及弓形回波特征出现在低层, 反映出单体从中高层向低层增长的特征 此时飑线西段 5 个强单体沿东西向排列, 间距大致相等, 均处于成熟阶段, 呈现弓形回波特征, 后部有入流缺口, 强度达到 64dBz, 出现在弓形顶点右侧 从穿过成熟强单体 B 弓形回波入流缺口处 RCS( 图 6) 上可以看出, 强单体 B 出现了柱状强回波, 中低层回波强度梯度在低层入流一侧最大, 风暴顶偏向低层高反射率因子梯度一侧, 悬于低层回波区之上, 形成对应于前侧低层入流的弱回波区 (WER) 和中高层悬垂回波结构 带状强回波构成了飑线的前沿对流线, 其后部为减弱的对流云体, 反映了飑线的结构特征 [13] 19:44( 图 3) 带状回波继续向北移向雷达站, 弓形回波消失, 各分散单体减弱合并 22:00( 图略 ) 带状回波完全消失, 演变为混合降水回波 飑线从形成到消亡经历了 6h 飑线整体移动方向为自西南向东北, 移速约为 45km h 1, 飑线上单体的移动方向偏向飑线整体移动方向左侧 飑线由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单体风暴序列组成, 强单体出现在飑线左侧, 移速较快 新生单体的发展具有较好的组织, 有明显的多单体特征, 从各单体的生消和移动合并过程可以判断出飑线的发展演变趋势 3.2 径向速度场中尺度结构特征基本反射率因子上 18:02( 图 3) 飑线发生前雷达南方 30km 范围内为小于 20dBz 的晴空回波, 晴空回波反映了边界层风场分布特征 径向速度图上 ( 图 3) 晴空回波正负速度区分布较为清晰, 沿 180 径向有 5~7m s -1 的东西对称正负速度区, 西侧为

6 期马红, 等 : 滇东北一次飑线过程的中尺度结构特征 877 图 3 6 月 14 日 1 5 仰角基本反射率因子 ( 上 ) 基本径向速度 ( 中 ) 和风暴相对平均径向速度图 (SRM)( 下 ) ( 加框处为晴空回波, 其中白色部分为地物杂波, 距离圈 30km) Fig.3 Thebasereflectivity,baseradialvelocityandstorm relativemeanradialvelocitymap(srm)with1 5 elevationon June14(theecholocatedintheframeisclearairecho,thewhitepartinitisgroundcluter,thedistancebetweentwoadjacentcircleis30km) 正速度区, 东侧为负速度区, 中间的零速度线呈南北向, 说明低层吹偏东风 晴空回波在 13:00 即飑线出现前 4h 已出现 晴空回波可能是由于地面受热不均匀而形成的热对流泡所引起, 出现这种回波时低空常存在逆温和等温层, 若对流发展足够强, 冲破逆温层, 强对流天气将随之发生, 因而这类回波对于判断强对流天气具有一定的天气预报价值 [14] 18:57( 图 3) 飑线前沿带状回波西段在距雷达南方 20km 处形成长约 40km 的 β 中尺度辐合线, 辐合线前为 6~8m s -1 的出流速度区, 辐合线后部为大片入流速度区, 入流速度达到 12m s -1 风暴相对平均径向速度图 (SRM) 上, 减去风暴跟踪信息识别的所有风暴平均速度后辐合特征更加明显 辐合线的出现说明飑线两侧有明显的风向辐合, 前方低层存在流入飑线的气流, 后方则存在强的入流急流 回波东段为大片的入流速度区 19:11 入流区面积扩大, 辐合线附近的径向速度梯度明显加大, 后方入流速度中心数值增加到 18m s -1, 出现在距辐 合线 8km 处 50km 范围内入流面积远大于出流面积, 且入流区速度大值区明显大于出流面积中的大值区, 入流区速度大值中心数值明显大于出流区速度大值中心数值 在西南方 20km 处 β 中尺度辐合线出现了曲线折角弯曲, 辐合线东段呈直角顺转弯向出流速度区, 这种风向垂直方向不连续的速度特征说明了存在局部强辐合上升气流 风暴相对平均径向速度图 (SRM) 上辐合线扩大 辐合线和飑线西段强单体相对应, 位置略超前于基本反射率因子上强回波区, 其中新生单体 E 出现在辐合线出现折角的位置 由此可见低层辐合对于强单体的发展和维持具有重要的作用 从沿 225 雷达径向 ( 几乎与辐合线垂直并穿过成熟强单体 B 弓形回波入流缺口处 ) 径向速度垂直剖面图 VCS 演变特征看 ( 图 6),18:57 飑线发展阶段辐合区位于低层 2km 以下, 对应的强单体 B 出现弱回波区 (WER) 悬垂回波和柱状强回波结构 辐合区随高度增加向西南方飑线后部倾斜, 说明飑

气 象 科 学 3 0卷 878 图 6月 1日多仰角基本反射率因子 F Tb yw d J 1 图 5 6月 1 日沿通过 22 5km 和 1 25 60k m 两点穿过 5个强单体直线基本反射率因子垂直剖面图 RCS F 5 T b y RCS mp 2 2 5k m p 1 2 5 6 0k m J 1 线前暖空气向飑线后干冷空气倾斜 近地面存在强 为逆风区 即中层径向辐合 MARC 根据张沛源 烈的辐合 上 升 运 动 辐 合 区 后 2k m高度以下有 等 15 对逆风区的深入研究 逆风区反映了局部中尺 12m 1流入飑线的后侧低层入流急流 辐合区前 度垂直环流的形成 有利于强对流的发生 1 9 3 3 1 2k m高度以下有 7m 流入飑线的前侧低层入 飑线处于减弱阶段 辐合区后侧低层入流急流加强 6k m高度以上则有 22m 流出飑线的前侧中 流 到 15m 1 面积扩大 辐合区位置抬高到 k m附 高层出流急流 说明飑线附近有深厚的上升气流 而 近 辐合强度减弱 由此可见 飑线发展阶段前沿辐 在其两侧为下沉气流 并且前方的下沉气流比后方 合区位置位于低层 减弱阶段辐合区位置有所抬高 的强 19 1 1飑线处于成熟阶段 辐合区和柱状强 低层辐合有利于飑线系统的维持 1 回波向雷达方向移动 辐合区位置抬高到 3k m附 1 8 57 图 3 在飑线带状回波东段后部减弱的 近 后侧低层入流急流加强 是造成地面大风的主要 对流云中 测 站 东 南 方 9 0km 以 南 有 一 片 16 原因 飑线后侧 8 12km高度内可以看到风暴顶 2m 1的出流急流 抬高仰角发现出流速度中心 辐散 说明上升气流加强 且上升气流由飑线前部向 出现了速度模糊 根据速度退模糊计算后最大出流 后部倾斜 飑线上 2 7k m高度内出流速度区表现 速度为 30m 1 和飑线前沿后侧的强入流急流构

马红 等 滇东北一次飑线过程的中尺度结构特征 6期 879 图 6 6月 1 日沿 2 25 雷达基本径向速度垂直剖面图 VCS 上 画圈处为风暴顶辐散 箭头为上升气流和下沉气流 和基本反射率因子垂直剖面图 RCS 下 F 6 T d y VCS d p p w p d dd wd d b y RCS 2 2 5 d d J 1 成强辐散场 辐散气流从 0 6km处向上伸展到3k m 附近 19 图 3 随着带状回波移近雷达站 辐合 线向北移动穿过雷达站 入流速度区向北扩展 中心 速度增加到 22m 1 地 面 测 站 观 测 到 瞬 时 风 力 27 2m 1的大风 22时后飑线前沿低层辐合区 和后部出流急流减弱 飑线进入消亡阶段 多普勒天气雷达垂直风廓线 VWP 产品平均风场特征 垂直风廓线产品 VWP 反映出距雷达 5 0k m 范围内的平均风场特征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出 5 仰角的垂直 强对流天气过程的垂直风场结构 1 风廓线产品可以看到 km高度以下的平均风场特 征 从间隔半小时的垂直风廓线产品 图 7 分析 16 01在 1 2 2 8k m高度出现 ND字符 ND字符 层两侧存在偏西风和偏东风的强垂直风切变 从地 图 7 6月 1 日多普勒天气雷达垂直风廓线 VWP 1 5 仰角 单位 m 1 F 7 T VADw dp VWP p d D p p d J 1 m 1 面到 3 5k m高度风垂直切变量为 5 6 1 0 3 1 强 切 变 层 以 下 平 流 变 化 不 是 很 明 显 以 上 为 1 垂直风切变环境中 强的垂直风切变环境通常导致 18m 的偏西风 风随高度顺转 为暖平流特征 有组织风暴的产生和发展 有利于多单体风暴的生 16 3偏西风速度加大 且风速随高度增加 2 8k m 成 16 高度以上存在 18 20m 1的西风急流 说明暖平 流加强 强暖平流的存在说明此段时间存在强烈的 5 结论和讨论 上升运动 1 9 3 3垂直切变层明显减弱 1 0k m以 1 5 00P西风气流在青藏高原东部出现扰 下由偏东风转为偏南风 且风向开始出现随高度增 动以及 700P切变线是飑线发生的天气背景 高 加逆转的冷平流特征 此时不稳定能量已经释放 层冷舌和低层暖舌相叠置导致上干冷下暖湿的不稳 强对流天气趋于结束 由此可见飑线发生在低层强 定层结 高层冷空气的侵入和地面中尺度切变线的

880 气象科学 30 卷 触发作用是飑线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动力过程 飑线发生在冷锋前暖区中地面中尺度切变线上, 并沿着地面中尺度切变线自西南向东北方向移动 (2) 飑线回波开始表现为分散的单体, 之后发展为成熟的强单体并排列成带状, 形成长约 300km 的 β 中尺度带状回波, 带状回波前沿西段由 5 个强单体构成, 强单体出现了弓形回波特征 飑线前沿西段形成长约 40km 的低层 β 中尺度辐合线, 辐合线附近的风暴迅速发展为强风暴, 并且有新生单体迅速生成 辐合线随高度增加向飑线后部倾斜 飑线前沿存在前侧低层入流和中高层出流急流, 以及后侧低层入流急流和风暴顶辐散, 飑线前沿存在深厚的上升气流, 飑线两侧为下沉气流, 并且前方的下沉气流比后方的强 (3) 强暖平流和对流层低层强垂直风切变的存在有利于有组织多单体风暴的产生和发展 (4) 滇东北为高原山区, 从 17 时 ( 图 1) 地面中尺度切变线出现的位置看具有北高南低的特征, 从飚线的移动路径看, 飚线从低海拔区向高海拔区移动 昭通四面环山, 西北部山高 1200m, 东北部山高 1000m, 南部为较为开阔的地带, 为一喇叭口地形, 当西南气流北上, 灌入喇叭口, 受地形抬升和喇叭口辐合的双重影响, 容易产生和加强强对流系统 因而山脉的抬升作用和喇叭口地形辐合是强对流爆发的可能原因 stratiformstructure.j.atmos.sci.,1987,44(19):2840 2864. [2] ChongM,TesudJ,RouxE.Three dimensionwindfieldanalysis fromdual Dopplerradardata.J.Climate.Appl.Meteor.,1983, 22(7):1204 1215. [3] 漆梁波, 陈永林. 一次长江三角洲飑线的综合分析. 应用气象学报,2004,15(2):162 173. [4] 慕熙昱, 党人庆. 一次飑线过程的雷达回波分析与数值模拟. 应用气象学报,2007,18(1):42 47. [5] 姚叶青, 俞小鼎. 一次典型飑线过程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分析. 高原气象,2008,27(2):373 381. [6] 廖晓农, 俞小鼎. 北京地区一次罕见的雷暴大风过程特征分析. 高原气象,2008,27(6):1350 1362. [7] 张京英, 孙成武. 一次飑线大风的多种资料分析和临近预报. 气象科学,2009,29(1):126 132. [8] 张群, 张维桓. 边界层辐合线发展成飑线的数值试验. 气象科学,2001,17(3):308 315. [9] 朱君鉴, 郑国光. 冰雹风暴中的流场结构及大冰雹生成区.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4,27(6):736 741. [10] 张晰莹. 黑龙江省产生冰雹的卫星云图特征.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4,27(1):106 110. [11] 邵玲玲, 黄宁立. 一次强飑线天气过程分析和龙卷强度级别判定. 气象科学,2006,26(6):627 632. [12] 于华英, 顾松山. 一次强对流过程的三维数值模拟.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6,29(3):305 313. [13] 丁一汇. 高等天气学. 北京 : 气象出版社,2005:371 390. [14] 张培昌. 雷达气象学. 北京 : 气象出版社,2001:341 344. [15] 张沛源, 陈荣林. 多普勒天气雷达速度图上的暴雨判据研究. 应用气象学报,1995,6(3):372 376. 参考文献 [1] KesingerCJ,RayPS,HaneCE.TheOklahomasquallineof19 May1977.PartⅠ:AmultipleDoppleranalysisofconvective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