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crosoft Word - 国际关系史期末复习.docx

Size: px
Start display at page:

Download "Microsoft Word - 国际关系史期末复习.docx"

Transcription

1 国际关系史期末复习 第一讲导论 一 研究对象 1.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至今的国际关系史 (1945-), 将近 70 年的历史, 属于当代史范畴 300 年与 70 年 ; 研究当代史的便利与难度 [ 二战结束后到今天的国际关系发展历史 属于当代史 国际关系史是 300 年历史, 从 1648 到 1945 二战 研究当代史的难处在于离我们太近了, 当代史还是发展之中, 而研究历史问题需要第一手材料, 冷战结束之后到今天这段历史的权威第一手档案材料太难找到 同时不像近代国际关系史, 这一段历史的经典著作很少 ] 2. 主要分为两大历史时期 : 冷战时期 ( , 为冷战起源阶段 ) 和冷战后时期 (1991- 现在 ), 主要内容是冷战史部分, 但是不等同于冷战史 3. 没有世界大战的历史时段, 属于 长和平 (long peace) 时段? 未来还可能发生世界大战吗? 二 研究方法描述 (description) 与诠释 (interpretation) 或解释 (explanation): 两者都有选择性与主观性 ( 对历史先要描述, 然后再对事件解读, 诠释和解释 诠释指的是理解历史事件的意义, 解释指的是因果关系, 这个事件中有什么因果关系 ) 分析视角 : 1. 战后国际体系的变迁 : 国际结构从多极到两极, 再到一超多强 (1991 年苏联解体之后, 现在还会有不一样的观点比如认为中国会对此产生不同的影响 ); 国际制度和国际规范的变迁 ( 国际组织的构建和发展尤其是联合国, 今天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国际组织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还有其他的地区组织 国际规范简单说就是国际舞台上的要遵守的规则, 比如主权, 人权 这些是在变化的, 二战之后国际关系专家认为主权这种规范在减弱, 人权, 环境等主题在增强 ); 国际关系行为体的变化 ( 和二战之前的差别很大 一个很重要的表现在于主权国家的数量比二战之前多得多 战后国际关系史要比之前更复杂因为行为体增多 二战之前主要的行为体就是欧洲的强国加上之后的美国日本, 但是二战之后到今天就发生了巨大变化 除了数量, 另一个很重要的表现就是非国家行为体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尤其是非政府组织, 又以人权 环境领域最多 还有一个表现就是恐怖组织在冷战后越来越重要, 尤其以本拉登为代表的基地组织 但是虽然有这些变化, 还是有一些很永恒的东西, 比如集体安全, 权力斗争 ) 等等 国际体系变迁是国际关系史的主线? 国际体系的变迁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整个国际关系史的主线 1

2 2. 战后国际关系的性质 : 权力斗争与理念冲突 ( 或文化冲突 ),power and culture 有无国际关系的永恒逻辑?[ 两面性 : 权力斗争 and 理念冲突或者说文化冲突国家之前的争斗一直都是国家关系的话题, 但是争斗又有两个方面一个是权力一个是理念 而且这两个斗争是结合在一起的, 分不开 一个经典的国家关系史的著作 : 权力与文化 ( 年太平洋战争就是美日之间的权力斗争和文化斗争 ) 从这个方面来看似乎国际关系有永恒的逻辑, 就像小约瑟夫奈说的 : 一个大国的崛起会导致现存大国的恐惧, 这就是所谓的. 但是这种永恒的逻辑会永远存在吗? 因为有人认为主权国家不会永远存在, 在卫斯特伐利亚和约之前并没有主权国家也一样有国际体系的存在 ] 3. 战后国际关系的主题 : 冲突与合作或者战争与和平 一枚硬币的两个面? 4. 战后国际关系分析的去西方中心主义 : 非西方国家及其集团的作用 授课者的非西方情结或中国情结? 5. 战后国际关系史的研究路径 : 历史 理论与现实的结合 搭桥 是否可能? 第二讲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体系的变迁 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与国际体系的变迁 1. 国际体系永远处于变化发展过程之中, 近代以来的国际关系史, 包括战后国际关系史也就是国际体系变迁的过程 2. 推动国际体系变迁的因素有战争 科技进步 主要国家的内部变革等等诸多因素 历史上, 大规模战争无疑是国际体系变迁的主要重要动力之一 : 比如三十年战争 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等等 (30 年战争 - 主权国家 第一次世界战争 - 凡尔赛体系 但是也不仅仅只有战争, 还有比如苏联的解体 中国的崛起 ) 3.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所导致的国际体系的变迁, 也就是二战的遗产 第二次世界大战在体系的规模 体系的结构以及体系的进程等方面都促使国际体系发生了重大的变迁 比如西方殖民国家在原殖民地的统治基础走向崩溃和瓦解导致一系列新的民族国家的产生并加入国际体系之中 以及观念和认知等主观层面 总的来说, 在国际力量对比 国际制度以及核武器等方面二战都对国际体系变迁产生影响 二 战后国际体系范围的变迁 1. 国际体系范围的变迁 : 现代国际体系 ( 国际社会 ) 的规模或者范围开始真正具有全球性 ( 之前很多地区没有成为主权国家, 所以也就不是现代国际体系中的成员 卫斯特伐利亚之后组成现代国际体系的成员必须是主权国家 战后一系列的国家都成为现代主权国家 而且国际体系的主要国家不再是欧洲国家, 非欧洲国家成为主要的成员 ) 2

3 范围变迁的原因 : 第二次世界大战加速了殖民体系的瓦解, 这场战争的结束严重冲击了西方殖民国家, 引发殖民地革命和独立高潮, 非殖民化过程一直持续到 20 世纪 70 年代 [ 三个国家的战败失去了国际舞台主要国家的角色, 它们在战时所占领的地方也取得了独立的机会 英法这两个国家在战争中国力受到损害, 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也下降 它们的殖民地也获得了争取独立斗争的机会 荷兰极其殖民地也是 ] 2. 西方殖民体系逐步瓦解, 一系列新的民族国家产生并加入现代主权国家体系之中 : 在 年间, 共有 96 个国家赢得独立 ;1945 年联合国创始会员国 51 个,1960 年 99 个,1970 年 127 个, 现在大约 200 个, 非西方国家占绝大多数 3. 亚洲 非洲的不同情况 : 1) 亚洲 : A. 日本在太平洋战争中入侵东南亚, 把英 法 荷 美赶出该地区, 其战败给当地争取独立地位创造了条件 ; 战后美 英 荷 法对待殖民地争取独立斗争的不同态度与做法 ; 菲 缅 印尼 印支三国 马来亚等先后获得独立 [ 东南亚地区 : 都是英法荷美的殖民地 越南老挝柬埔寨 : 法国 缅甸马来西亚新加坡 : 英国 菲律宾 : 美国 印尼 : 荷兰 二战日本在太平洋战争进攻东南亚, 把四个国家都赶出了东南亚, 日本自己占领了东南亚 日本 45 年战败后东南亚出现权力的真空, 也给当地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创造了很好的条件 美 英 法 荷四个国家对待殖民地的态度不一样, 美同意菲律宾 1946 年独立, 英国在斗争谈判后允许缅甸马来西独立, 南亚的印度巴基斯坦也从英属获得独立 但是法国和荷兰解决阻止在东南亚的权力斗争, 都出兵镇压, 最后在 1949 年荷兰允许印尼独立,1954 年法国允许越南老挝柬埔寨独立 东南亚是在二战后, 原先欧美国家的殖民地成为现代国际体系中的一员 ( 英国很多殖民地旗帜在二战前都被赋予了自治权, 菲律宾也是在 1936 年美国就让它们有自治政府 殖民地的政策与这个国家的政权性质有关, 比如葡萄牙就是独裁, 但是英美就是民主 与地区的文明发展程度也有关系 )] B. 原先日本殖民地朝鲜半岛解放,1948 年成立南北朝鲜两个独立国家 C 年, 英国议会通过 印度独立法案, 南亚的印度和巴基斯坦联邦成为英联邦中的两个独立国家 2) 非洲 : 有两个历史时期 一是二战后期以及战后初期, 有多个英法在中东北非的殖民地或托管地 ( 包括叙利亚 黎巴嫩 约旦 以色列 摩洛哥 突尼斯 ) 率先独立 二是 1960 年前后, 开始非洲大批国家独立的高潮, 大约有 31 个国家获得独立 黑非洲地区的国家绝大多数国家都是在 1960 年之后 4.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 开始有了真正全球意义上的国际关系史? 其实,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的学者大多使用 外交史 概念, 也有西方学者使用 国际史 概念 3

4 5. 战后国际体系的 西方性 与 非西方性 并存 从国际体系的成员来看, 大多数国家以及崛起的大多数国家都是非西方国家, 它们占大多数, 这个角度看有着非西方性 另一方面, 战后的国际体系依然具有鲜明的西方性, 因为最主要的国家依然是西方国家, 它们还是主导国家 美国是非欧洲国家, 但是是西方国家 但是西方性依然大于非西方性 所以战后国际体系的性质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这个西方性指的是游戏规则的制定 三 战后国际体系结构的变迁 国际力量对比, 意义最为重要 1.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从根本上改变了国际舞台的力量对比, 导致战后两级力量格局的形成 即从战前的多级到战后的两极变迁 德 意 日战败, 英 法衰落, 美国和苏联成为两个超级大国, 两极体系取代多极体系, 而且美苏均为非欧洲国家 战后 新的权力天平上只剩下美苏两国 [ 国际体系的结构中最重要的要素就是权力对比关系 二战结束从根本上改变了国际舞台的力量对比, 导致战后两极力量格局的形成 即从战前的多极到战后的两极变迁 这种两极结构也是东西方冷战的基础, 不是唯一的原因 德 意 日战败, 英 法衰落, 美国和苏联成为两个超级大国, 两极体系取代多极体系, 而且美苏均为非欧洲国家 战后, 新的权力天平上只剩下美苏两国 美苏关系也成为战后国际关系的主要内容 ] 2. 美国 : 二战中美国本土远离战场没有遭到战争破坏, 其军事 经济和政治影响力急剧膨胀, 成为世界最强国 1) 战后美国为全球军事超级大国,1946 年美国军队驻扎在 56 个国家, 遍布各大洲 ; 1947 年, 美国在海外有 484 个军事基地 ; 美国 1945 年已经成为世界上唯一的核国家 2) 战后美国为世界上经济实力最强的国家, 其中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工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由 1937 年的 41.1% 增加到 1947 年的 62%, 同期出口总额由 14.2% 增长到 32.5%; 战争结束时, 美国黄金储备 200 亿美元, 几乎占世界总量 330 亿美元的三分之二 ; 美元霸权地位 3) 战后美国为西方国家的霸主 3. 苏联 : 在战争中大伤元气, 但是战后成为世界上另外一个超级大国 1) 苏联陆军数量居世界第一, 整个军事实力仅此于美国 ; 苏联收复战争中的失地, 并且兼并了一些领土, 改善了其安全环境 2) 随着苏联红军向欧洲 亚洲一些国家和地区的推进和实施占领, 帮助建立对苏友好的共产党政权, 加上其它一些共产党掌权的国家, 苏联成为世界上另外一个政治力量的中心 4

5 [ 战争中一部分地方被德国占领, 而且人口损失大 但是战后成为世界上另一个超级大国, 很多方面实力得到大大增长 苏联陆军数量居世界第一, 海空不如美国但是总体军事实力仅次于美国 战争后期它们也收复了战争中的失地而且兼并了一些领土改善了其安全环境 随着苏联红军向欧亚推进, 帮助建立对苏友好的共产党政权加上其他一些共产党掌权的国家, 苏联成为世界上另一个政治力量的中心 ( 意识形态的纽带, 中 越等 )] 4. 这一格局延续了长达半个世纪, 与东西方冷战相伴相随 很多后修正派学者都倾向于把冷战的起源同战后两极力量格局联系起来, 它史冷战发生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条件 冷战是二战的遗产, 没有二战就不会有冷战 二战除了导致两极力量格局为冷战形成提供必要前提之外, 它还造成了世界尚出现了很多权力真空地带, 为美苏争夺和东西方冷战提供了场所 此外国际力量对比两极化可能也是冷战没有发展成热战的一个原因 但是这并不是说二战所导致的两极格局是的以美苏为首的东西方冷战不可避免 1) 除了两极格局之外, 还包括两种思想观念或者信仰之间的冲突 思想信仰的力量在国际关系史的某些时期发挥着重要作用,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美苏所代表的两大思想观念或意识形态之间的分野和对立, 是冷战得以发生的另外一个必要条件 或者说, 是二战后的权力关系与思想观念的较量共同导致了冷战的起源 2) 另外,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两国领导人对对方的认识和处理外交的方式等个人因素, 也在一定程度上扩大和加深了两国之间的冲突, 加快了冷战形成的过程 3) 简单地说, 冷战是多种因素的产物, 仅仅根据一个变量是不足以解释冷战这个复杂的历史现象的 然而, 在笔者看来, 在诸多因素中, 战后两极力量格局是一个不可缺少的前提条件 冷战时期东西之间的紧张对峙和军事同盟, 反过来也在很大程度上强化了两极力量结构 4) 冷战和两极格局一样, 延续了大约半个世纪, 具有相当大的稳定性 直到 20 世纪 80 年代末 90 年代初, 随着苏联东欧集团内部的政治剧变, 特别是苏联的解体, 冷战突然走向了终结 冷战的结束与两极国际力量对比结构的终结基本上是同步的 冷战植根于两极体系, 只有在该系统崩溃的时候冷战才能结束 总之, 第二次世界大战导致了国际体系力量对比两极化的局面, 这种两极格局前后持续了长达半个世纪, 基本上与东西方冷战相伴相随, 直到苏联的解体和冷战的最后终结 这应该属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对战后国际体系变迁的影响中最主要的一个方面 四 国际制度的变迁 1. 第二次世界大战促成了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国际制度之创建, 从而在体系进程的层次上推动国际体系发生变迁 ( 国际组织的设立是一种理想, 从有国际关系以来就有很多人在追求永久的和平, 比如一些人在想是不是可以设定一个世界政府, 之后退一步变成国际组织 - 把部分国家的一部分权力让渡给国际组织, 还有人想通过经济上的相互 5

6 依存来减少战争使得战争成本大于战争收益, 还有一种构想是国际法学家, 制定国际法 ) 2. 大战与国际制度的创建 : 三十年战争与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国际联盟的诞生 ;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联合国 3. 联合国诞生的过程 : 从 1941 年英美的 大西洋宪章 ( 建立一个 广泛而永久的普遍安全制度 ) 1942 年苏 美 英 中等 26 个反法西斯国家签署的 联合国家宣言 1944 年敦巴顿橡树园会议到 1945 年联合国正式宣告成立 联合国宪章 中的主权平等原则与大国一致原则, 表现为联合国大会中一国一票, 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拥有否决权 1) 联合国成立后不久, 以美苏为首的东西方两大阵营之间的冷战就开始了 冷战使得联合国赖以发挥积极作用的 大国一致 原则受到破坏, 于是在冷战时期的大部分时间里, 联合国成了冷战的重要战场和美苏两个超级大国手中的工具, 特别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否决权成了冷战的外交工具之一 同时, 联合国作为一个国际组织, 在国际舞台上也表现出一定程度上的独立性 灵活性和创新精神 2) 冷战的结束为联合国在维持世界和平与稳定方面发挥更大和更积极的作用创造了良好条件 4. 除了联合国之外, 以布雷顿森林体系 (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IMF 世界银行 WB) 为核心的国际金融制度或国际货币制度, 以及以关税和贸易总协定 (GATT) 为核心的国际贸易制度, 也是战后建立起来的重要国际制度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 双挂钩 一固定 : 美元与黄金挂钩 ; 其它会员国的货币与美元挂钩 ;35 美元等于 1 盎司黄金 GATT 及其继承者 WTO 与国际贸易自由化 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没有参加或者退出 IMF WB GATT 等等国际经济制度 [ 在这些机构成立后, 冷战爆发, 所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没有参加或者退出 IMF,WB,GATT, 于是这些国际经济制度成为西方国家的主要经济制度 斯大林的平行市场理论 : 战后有两个市场, 资本主义市场和社会主义市场, 它们不要发生关系, 可以平行存在, 而且这种平行方式可以使得资本主义市场的危机家中最终导致资本主义严重问题 这用来解释社会主义国家不参与战后国际组织 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前也没有加入战后经济制度 ] 五 核时代的到来 1. 第二次世界大战催生了核武器这一人类历史上十分特殊的武器, 是物理与政治结合的结果 : 美 英 法 苏 德 日战时核计划 ; 美国率先成为核国家, 并对日本使用原子弹 核武器产生了以下一些结果 : 6

7 2. 核武器强化了两极格局 1949 年苏联也成为核国家 那个时候,95% 的核弹头都是美苏拥有, 超过 5 万件 美苏在相当一段时间里垄断核武器, 而且他们的核力量对比也是两极力量对比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核武器因为其巨大的毁灭性, 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两个超级大国发生直接的军事冲突, 从而在某种程度上维持了战后两极国际体系结构的稳定性 3. 核军备 ( 核武器及其运载工具 ) 竞赛 美国苏联都实现弹头小型化 运载工具 : 三位一体 战略轰炸机 + 洲际弹道导弹 + 潜射导弹 4. 核扩散 从一两个国家拥有到好多好多国家都有了耶 ~~ 之后有英 法 中国 (60 年代 ), 冷战后 1998 年印度和巴基斯坦,2005 年北朝鲜第一次核试验,09 年第二次,13 年第三次 所以如何组织核扩散也成为战后国际关系的重要内容 也建立了相关的国际制度 核扩散和反核扩散力量之间的较量导致冷战后一系列国际危机甚至发生了战争 比如伊拉克 5. 核武器控制国际制度的构建 :1963 部分核禁条约 ( 禁止在大气层 外层空间和水下进行核武器试验条约 );1968 年 核不扩散条约 ; 年 SALT-I, 年 SALT-II;1987 年 美苏消除两国中程和中短程导弹条约 等等 [ 美苏英法来构建相关的国际制度来防止核武器的进一步扩散和核危险 1963 年 部分核禁条约 - 只可以允许进行地下核试验, 防核武器不扩散的很重要的条约因为很多国家要进行核试验都是从大气层开始的 当时中国在发展核武器, 所以当时坚决反对 ;1968 年 核不扩散条约 - 有核国家禁止把技术给非核国家也禁止非核国家拥有核武器, 大多数国家都加入此条约, 包括 80 年代北朝鲜, 但是在进行核试验之前退出, 中国也是在冷战后才加入 ; 年 SALT-I 年 SALT-II 美苏进行的第一 二次限制战略武器谈判 对于部署地点 使用等进行限制 第二阶段没能达成结果 1987 年 美苏消除两国中程核和中短程导弹条约, 美苏把各自布置在欧洲的中程和中短程导弹都销毁 ] 6. 核武器通过一种形成一种特殊的力量对比关系影响了核国家的互动关系并且催生了相关国际制度的建立, 从而影响了国际体系的进程 核武器导致了一种特殊形式的均势 有些人认为冷战没有发展成为热战也归功于核武器和核威慑 核武器的独特性质改变了超级大国处理国际关系的方式 国家都不会冒自我毁灭的危险去追求某个政治目标 六 结论 1. 战后国际关系史在一定程度上说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遗产 2. 一场大战导致国际体系的变迁过程 第三讲美苏冷战的起源与发展 7

8 一 东西方冷战是战后近半个世纪国际政治的主旋律 1. 冷战 (Cold War) 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形成的各自以苏联和美国为首的东西方两大政治 军事集团之间的紧张关系与较量 ; 苏联和美国是冷战舞台上的主角, 但是这两个超级从未在战场上直接兵戎相见 从一定意义上说, 冷战史就是二战结束 (1945) 到苏联解体 (1991) 长达四十多年的国际关系史, 其中美苏关系为核心内容 2. 冷战 一词的由来 : 乔治 奥威尔, 巴鲁克, 李普曼 3. 美苏冷战起源是一个过程, 不是一夜之间就发生的事情 二 美苏之间合作与摩擦 : 对战败国及有关问题的处理 意 罗 保 匈 芬五国和约的谈判与缔结 ( ) 先后在伦敦 莫斯科 巴黎 纽约召开外长会议 ( 会议形式 : 外长会议, 讨论五个国家和约的问题 ), 讨论问题主要涉及意大利殖民地的地位 ( 主要是意大利在北非的殖民地, 美国的主张是意大利的殖民地交给联合国来处置脱管 英国反对, 因为英国实际上占领意大利在北非的殖民地, 它的主张是意大利要放弃北非的殖民地但是没有说下一步谁来管因为实际是它们占领了 苏联本来和北非一点关系都没有, 但是看中了的黎波里塔尼亚所以说它来脱管这样在地中海边的地方 但是没有人同意苏联的看法, 英国和美国联合起来反对苏联 最终还是由联合国来脱管的 ) 东欧国家政权( 让不让东欧自由选举 & 在英国的流亡政府回去, 涉及到罗马尼亚保加利亚的未来政治走向, 最后还是随了苏联的愿, 毕竟是苏联占领的最后也是亲苏的政权 ) 战败国的割地( 这些国家的领土其实在战争时期都有一定程度的变更, 所以割让多少领土有争议 ) 和赔款 ( 赔款数目争论 ) 以及多瑙河的航行等问题 美苏两国主导了谈判过程, 双方矛盾已经显露 ( 意大利是战败国, 提前投降, 后几个也是提前脱离战争 因此对这五个国家对德国和日本的处理很不一样 国际社会先处理这五个国家, 谈判缔结和平协约 )1947 年 2 月, 五国和约正式签署 : 1) 意大利向苏联等国赔款 ( 二战占领了兰斯拉夫所以要向它赔款 ); 调整边界 ( 也主要是和兰斯拉夫 ); 放弃在非洲殖民地 ( 利比亚 ), 但未规定其归属 2) 芬兰对苏联割地 赔款 3) 罗对苏, 保对希 南, 匈对苏 捷 南赔款, 罗两两个地方割让给苏 ( 于是苏联成为多瑙河边的国家 ) 等 4) 多瑙河航行 : 苏联成为新的沿岸国 ; 对一切国家国民 商船和货物开放 ; 以后由国际会议讨论管理制度 对德国问题的处理 ( ) ( 这里的矛盾更加明显和激烈 ) 1) 四国分区占领德国 (1945 年 6 月 ): 东区由苏联占领, 西北区由英国占领, 西南区由美国占领, 西区由法国占领 ( 法占区由美英原定占领区各划出一块组成 ) 首都柏林 8

9 也分成东柏林和西柏林 ( 德国管治委员会来协调四国的政策 但是德国究竟是分成几个国家都是建立一个中央政府这几个国家并没有达成协议 ) 2) 1946 年 9 月英美就占领区合并达成协议并于该年底合并,1948 年 2-6 月的伦敦会议决定西方三占区合并 四国未就对德和约以及德国统一达成协议 ( 苏联主张先建立统一的中央政府再实现经济的统一, 但是英美主张相反 并且随着战后东西方矛盾越来越多, 在德国问题上越来越差异大, 最后在各自占领区成立新的国家 ) 西战区成立 1948 年, 东战区继续支持当地共产党也是后来民主德国的前身 最后德国还是走向分裂 3) 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成立 (1945 年 8 月 ), 审判和惩罚纳粹战犯 共判处戈林 里宾特洛甫 凯特尔等 12 人绞刑 在这个问题上东西方没有太大的分歧, 对战犯的审判还算顺利 对日本问题的处理 ( ) 1) 美国单独占领日本 :1945 年 8 月麦克阿瑟就任盟军最高统帅, 负责对日本的军事占领, 接管日本的一切最高权力, 天皇和日本政府必须在最高统帅的指令下活动 ; 美国反对苏联参与对日占领, 苏联最后默认美国单独占领日本 ( 与德国很大的不同 ) 开始苏联也主张像德国那样对日本分区占领而且想占领北海道, 但是美国坚决反对, 所以苏联就只好默认了 日本没有遭受多国分区占领所有后来和德国的命运很不一样 2) 审判和惩治日本战犯 :1946 年 1 月, 远东国际军事法庭成立并开始审判战犯,1948 年 11 月, 法庭判决首批 25 名战犯中 7 人绞刑 16 人无期徒刑 ( 主要国家的分歧也不是很大 ) 3) 推进日本的民主化 ( 这也是美国单独来做的 ):1946 年 11 月, 日本新宪法正式颁布并生效 ( 以美国的宪法为样板 ) 该宪法规定日本保留天皇制, 但其权力必须受宪法限制 ; 日本永远放弃战争 不保持陆海空及其他战争力量, 不承认国家交战权等等 ( 现在安倍要修改宪法就是在关注会不会修改这一条 ) 三 美苏之间的矛盾与对抗 ( 除了之前那些处理战败国之外这些矛盾更加激烈 ) 美苏在东欧的对立 : 波兰 罗马尼亚 匈牙利 保加利亚 捷克斯洛伐克的政府组成 问题 属于苏联维持或放弃东欧 势力范围 的问题?[ 占领之后苏联都在支持当地的共产党工人党 斯大林 : 苏联的军队推进到哪个地方就把我们的制度强加到哪个地方 但是西欧的国家就主张政权一定要通过民主化的进程来确定 当时东欧的大多流亡政府都在英国, 西方国家都希望这些流亡政府能够回到原来的国家, 采用民主的方式 它们都最为关注波兰 罗斯福说他必须要考虑波兰裔选民的投票, 英国也是这样, 波兰裔人在英美很多 苏联最后的处理 : 吸收民主党派人民来政府, 给了西方支持的政治家在政府中的一定地位 美苏的矛盾在于要不要苏联维持或放弃东欧 势力范围 9

10 的问题? 苏联当然不干 最后基本上还是按照苏联的意愿, 东欧国家建立它们自己的政权, 战后吸收了一部分民主人士但是 年之后又都驱逐了, 完全由共产党或工人党来执政 ] 主要是波兰问题 美苏在波兰政权组成核疆界问题上的斗争一直不断 在其他东欧国家, 进步势力核亲西方势力展开了激烈的斗争, 选举结果基本都是进步势力获得压倒性胜利, 西方国家极为不满 德国的政治分裂成为现实 : 苏占区与西占区演变为东德和西德, 德国分裂一直是冷战 的重要象征 德国的最后分裂在 1948 年 德国的分裂不论是开始还是结束都是冷战的重要象征, 冷战的结束也是以柏林墙倒塌为标志的 [ 苏联和西方国家在各自占领区推行不同的政策反映了不同立场和利益, 这种互异的政策也加剧了他们在德国问题上的对抗 分歧的核心是德国的统一方式 苏联主张先实行政治统一在普选基础上成立临时中央政府, 而美国坚持先经济统一, 建立一个联邦制的政府 ] 土耳其海峡问题 :1945 年 6 月 年 9 月, 苏联多次向土耳其提出修改 1936 年 蒙特 勒公约, 要求在土耳其海峡建立军事基地等, 英美强烈反对并支持土耳其 ; 苏联最后退让 ( 不管是在和平时期还是战时, 所有民用船只都可以自由通过土耳其海峡 非黑海沿岸的国家有通行的要求, 有吨位限制 战时土耳其有权来决定哪些国家可以通过哪些国家不能通过 ), 要求在土耳其海峡 ( 黑海海峡, 是黑海进入地中海的必经之路 ) 建立军事基地等, 英美强烈反对并支持土耳其 ; 苏联最后退让 ( 苏联想修改条约的目的 :a. 建立军事基地 B. 只允许黑海沿岸的国家可以通过黑海海峡, 不论是战时还是平时 英美反对, 土耳其也反对 最后苏联也退让了, 一直到今天这个公约还是适用的 ) 伊朗危机 : 苏美英撤军问题以及石油资源争夺等问题 [ 伊朗地理位置重要, 二战时, 美国的战略物资要通过伊朗运到苏联 二战期间苏联和英国联合占领伊朗, 后来美国也加入来占领, 和英军一起占领伊朗的南部 当时美英苏达成协议在 1946 年 1 月撤走, 但是英美走了苏联红军没有走, 而且还支持伊朗北部阿塞拜疆地区成立政府, 受当地共产党 ( 人民党 ) 的领导 苏联这样做的目的时因为看中了伊朗的石油资源以及北部的战略地位 提出伊朗要把它北部的油田租借给苏联让苏联来开发 但是伊朗是不同意的, 包括伊朗的人民党后来也反对, 有民族主义的情绪 伊朗政府的态度得到美英的支持 ] 危机的发展与结束 : 苏联拒绝撤军并支持伊朗北部的南阿塞拜疆建立政权 ;1946 年 1 月美国支持伊朗在联合国控诉苏联 ; 伊朗政府同苏联签订关于石油开采特权条约并吸收 3 名伊朗人民党 ( 共产党 ) 成员进政府, 当年 5 月底苏军撤离伊朗 ; 苏联撤军后伊朗议会不批准同苏联条约, 共产党人也被驱逐出政府 在伊朗危机中苏联是失败的 这些事件都对于之后冷战奠定了基础 美苏在其他地区的对立 : 包括朝鲜半岛南北分裂 中国内战等 美苏其他领域对立 : 包括苏联不参加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 属于自我孤立? 10

11 四 美苏敌友关系的相互认知双方要发生冷战一定要先把双方都看成敌人, 例子 : 年 2 月 9 日斯大林在莫斯科选取选民大会上的演说 : 战争是世界各种经济和政治势力在现代垄断资本主义基础上发展的必然结果, 是不可避免的 ; 号召苏联人民努力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 特别是大大提高钢 铁 煤的产量, 以防不测 [( 苏联在二战结束后担心战争会爆发, 有准备新战争爆发的意思 ) 斯大林演说的主要重点是关于战后恢复经济的问题 但是西方的国家对于斯大林讲话的解读是不一样的 美国副国务卿艾奇逊称该演说否定了和平共处的可能性 ; 美国最高法院法官道格拉斯说这是 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宣言 ; 时代 则认为它是 自对日作战胜利以来以个高级政治家所发出的最好战的声明 这样一解读就能看出双方认知发生了变化 ] 2. 美国副国务卿艾奇逊称该演说否定了和平共处的可能性 ; 美国最高法院法官道格拉斯说这是 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宣言 ; 时代 则认为它是 自对日作战胜利以来以个高级政治家所发出的最好战的声明 年 2 月 22 日, 美国 头号苏联通 驻苏使馆临时代办乔治 凯南的 长电报 ( 又称 八千字电报 ): 对苏遏制理论的雏形 [( 口述的 ) 凯南认为, 苏联有极度不安全感, 东西没有战略屏障 并且历史上也多次受到德国等的入侵, 苏联解决这种不安全感的手段就是扩张 只要没有阻挡他的力量他就会扩张 所以西方一定要力量强硬, 用抵制的力量遏制苏联的扩张 ] 年 9 月, 美国总统特别顾问克拉克 克利福德报告 ( 绝密 ): 美国与苏联关系 出笼 该报告提出 美国必须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 强大到足以抑制苏联, 使苏联势力范围限于它目前所控制的地区 [ 这很接近凯南的报告但是不同在于凯南只说了美国要有抵抗力量不只是军事还有政治 但是这个报告里强调没有要有抵抗的军事力量 ] 年 7 月, 凯南署名 X 的文章 苏联行为的根源 发表在 外交 季刊上 : 对苏遏制理论的全面和公开阐述 此时凯南已经是美国国务院政策计划室主任, 参与美国对外政策, 特别是对苏政策的制定 美国对苏战略的理论表述?[ 文章中使用了 containment 这样的词, 因此美国对于苏联的战略也因此有了遏制的说法 凯南自己说的主要是 political containment] 6. 不代表美国的看法, 但是代表很多西方人的看法 英国前首相丘吉尔的富尔敦演说 (1946 年 3 月 5 日 ): 从波罗的海的斯德丁 ( 什切青 ) 到亚得里亚海边的的里雅斯特, 一道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 ; 英美联合起来抵制极权主义威胁 这便是 铁幕演说, 表明英美对苏联及其势力范围的认知, 属于英美发动冷战的信号? [( 这也是丘吉尔对于战后局势的高度概括, 铁幕东边是极权国家, 铁幕西边是自由 11

12 国家, 他号召西边的国家联合起来对付东边的国家 ); 英美联合起来抵制极权主义威胁 这便是 铁幕 (iron curtain) 演说, 表明英美对苏联及其势力范围的认知, 属于英美发动冷战的信号? 有人把它看作冷战的宣言 但是因为英国不是主要当事方, 所以这样说也不太准确 美国总统杜鲁门陪同丘吉尔去富尔顿发表演讲, 而且事先阅读了该演讲稿, 表明前者认同后者的判断? 但是他在丘吉尔的演说中没有说话, 所以也可以理解为还是不是那么赞成 ] 美国总统杜鲁门陪同丘吉尔去富尔顿发表演讲, 而且事先阅读了该演讲稿, 表明前者认同后者的判断? 7. 斯大林 1946 年 3 月 13 日对 真理报 记者发表谈话, 指责丘吉尔像希特勒那样散布种族优越理论, 旨在破坏盟国合作 挑起对苏战争 [ 斯大林认为这个演说是战争的宣言 美苏双方对于宣言的认知是不太一样的 ] 8. 苏联的 长电文 ( 诺维科夫报告 )(1946 年 9 月 27 日 ): 美国战后对外政策目标是 谋求世界霸权, 并将苏联视为 其通往世界霸权道路上的主要障碍 报告里其实苏联把美国也看成自己的敌人 这时敌友认知观开始形成 五 冷战的宣言 杜鲁门主义 演说 :1947 年 2 月 21 日, 英国政府紧急要求美国援助希腊 土耳其, 当年 3 月 12 日, 美国总统杜鲁门在美国国会参众两院联席会议上发表演讲, 公开提出在全世界范围内对苏联和共产主义力量进行反击, 并提出向希腊和土耳其提供军事和经济援助 美国冷战的宣言?[( 土耳其就是从一开始土耳其海峡开始的矛盾, 希腊国内共产党实力强大, 快要夺取政权 本来英国向希腊土耳其提出援助, 但是二战后英国实力削弱觉得自己实力不够 ) 世界上已经有两种国家的生活方式, 极权主义和自由主义 现在到了在全世界范围内对苏联共产主义力量进行反击的时候了 美国要向希腊和土耳其提供经济和军事援助 标志美苏战时的合作完全破裂, 美苏冷战正式开始 也有人认为冷战的宣言不只是这一个, 还有好多个, 包括马歇尔 ] 马歇尔计划 :1947 年 6 月 5 日, 美国国务卿乔治 马歇尔出席哈佛大学毕业典礼 时发表演讲, 提出了复兴欧洲计划, 他要求欧洲各国首先就自己的需要和各自的义务达成某种协议, 联合向美国提出受援计划, 美国将尽力给予友好的协助 [ 但是他没有说清楚欧洲到底指的西欧还是东欧, 这是凯南给他出的主义, 让苏联和东欧自己来选择进不进来, 要是接受马歇尔计划的话那就要接受条件, 要是不接受的话就是自我孤立 ] 1) 1947 年 12 月, 杜鲁门向国会提交了 美国支持欧洲复兴计划 的咨文, 要求在 年拨款 170 亿美元, 头 15 个月先拨款 68 亿美元, 并成立经济合作署管理该事务 欧洲当时面临着共产党势力的增强 这也是美国向苏联宣战的宣言 在美国提出马歇尔计划之后, 苏联和东欧有的国家提出要接受, 苏联也考虑过, 但是之后发生了变化, 12

13 认为马歇尔计划是一个阴谋, 最后决定退出也要求东欧国家退出 这也就合了凯南的意 2) 1948 年 4 月, 美国国会通过 1948 年对外援助法, 并经杜鲁门签署, 马歇尔计划正式开始执行 3) 苏联和东欧国家退出马歇尔计划, 以及签订双边贸易协定 ( 莫洛托夫计划 ), 欧洲复兴计划 实际上变成了 西欧复兴计划 马歇尔计划后不仅是政治上出现了分化, 还有经济上的, 复兴了西欧的自由市场和东欧苏联国家的社会主义市场, 出现了经济上的两极化 日丹诺夫演说 ( 这也可以看作是苏联冷战的宣言 ):1947 年 9 月, 在共产党和工人党 情报局成立大会上, 苏联领导人日丹诺夫发表了一个演讲, 宣称战后国际政策中两条路线的区分日益明显, 与此相适应的是在国际舞台上活动的政治力量划分而成了两大阵营, 一方是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反民主阵营, 另一方式苏联为首的反帝国主义民主阵营 苏联冷战的宣言? 冷战开始于 1947 年 情报局于 1956 年匈牙利事件之后解散 六 有关美苏冷战起源的思考与讨论 正统派 修正派 后修正派 新后修正派等等的观点 1. 正统派 - 上个世纪 年代流行, 被称为保守派, 认为冷战的责任在苏联, 是因为苏联的扩张主义政策导致了冷战的爆发, 美国只不过就是应战 2. 修正派 - 美国左派的历史学家, 认为冷战起源的主要起源在于美国, 苏联是被动的防御性行为 流行在上个世纪 60 年代, 与美国学术界左翼思潮的出现有关 美国 60 年代还有红卫兵, 尤其在美国国内反越战高涨时 3. 后修正派 -70 年代开始的, 观点比较中立, 认为冷战的起源既不是冷战挑起的也不是苏联挑起的, 而是双方挑起的, 双方都有责任 甚至有些学者认为冷战的起源是不可避免的, 是因为国际格局发生了变化, 在两极格局下就算美苏冷战不发生, 也会在其他国家之间发生 一直流行到 80 年代 是美国冷战史研究的主要派别 4. 新后修正派 - 冷战结束后出现的派别 派别界性不太明显, 好像是回到了正统派, 和最早的正统派的观点很像 冷战是苏联挑起的, 批评斯大林, 斯大林对于冷战的爆发要负主要责任 因为冷战结束后前苏联档案大量公布, 所以发现斯大林的行为是导致冷战的主要原因 到今天还没有一个一致接受的解释 有关冷战起源的层次分析法 国际体系 国家以及个人三个层次 张小明的解释 : 借用美国国际关系学沃尔兹我的层次分析法, 国际体系的层次, 国家的层次, 个人的层次共同导致冷战的发生 国际体系 : 两极结构, 提供基本的国际背景 国家层次 : 美 苏不同的意识形态信仰和国家的利益追求 个人因素 : 斯大林和杜鲁门处理外交的行为方式以 13

14 及对于对方的认知, 他们用的语言都是可以导致相互之间互不信任的 这三个层次的原因共同导致了冷战的爆发 把冷战看成是多层次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 二战摧毁了旧的国际体系, 面临着新的国际体系 1) 首先, 战争对国际体系的力量对比产生了深刻的持久和确定不移的影响 只有美苏成为世界最强国 由于战争的进程, 两大国的力量在欧洲 中东和远东等地区交汇 2) 其次, 由于德意日法西斯和其仆从国的战败, 世界出现了大片权力真空地区 如何填补这些权力真空地带是美苏面临的问题 3) 最后, 战争带来了战后许多国家政局动荡和经济混乱 国际体系的上述变化, 为美苏间的冲突与对抗, 由同盟走向冷战, 创造了条件 因为两大力量相交汇即潜伏着冲突的因素, 从历史上看, 大国之间和睦相处是困难的 广大的 真空 地带为大国间的斗争提供了场所动荡的政局和混乱的经济状况, 会将两国拖入广泛的国际纠纷中去 但是国际体系的变化只为两大国的冲突提供了条件使之成为可能 2. 从国家来看 : 美苏有着根本对立的意识形态, 于是受意识形态信仰的推动, 两国根据战争的进展和战后局势, 努力扩大自己的意识形态信仰影响范围, 在力所能及的地区建立和维护与自己类似的制度 但是意识形态并不是美苏两国战争后期及战后行为的主要动机, 美苏国际行为最基本动机是国家利益构想, 意识形态很大程度上是为实现国家利益服务的 战后苏联的国家利益构想主要是维护本国的安全, 尤其是西部边境的安全, 带有地区性 而美国战后的利益构想则具有全球性, 要领导世界 苏美国家利益是相悖的, 双方为实现自己国家利益构想而采取的政策是相抵触的 概括起来就是苏联要建立和维护一个势力范围, 以确保自己的国家安全, 而美国为了领导世界则努力削弱苏联, 包括缩小乃至最后消除苏联在东欧的影响 3. 两国领导人行为的分析 : 两国领导人对于对方行为动机的认识既有符合事实之处, 也有主观扩大的地方 1) 美国扩大了苏联意识形态的动机, 认为苏联要在世界扩展共产主义的影响, 要搞乱西方世界内部的传统生活方式, 认为苏联推行扩张注意 官员带有偏见的观点 + 杜鲁门本人的反共反苏思想 美国对苏联行动动机的偏见既有认识的问题, 又有为了实现自己利益构想而故意歪曲对方的形象, 为自己的行为寻找借口的考虑 2) 同样苏联领导人对美国的认识也有偏离事实的地方 苏联领导人饿认识主要产生于俄国和苏联历史, 战后百废待兴和面临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的任务以及战后美国对外政策中咄咄逼人之势等因素, 而不是所谓斯大林的偏执狂 3) 领导人的处理外交的方式也加剧了两国间的紧张关系 新冷战史研究 特点 - 多国档案的研究 14

15 1) 国际体系及与之相关的大国间均势问题的发展变化 主要是德国问题 美苏都有两个担心, 一是独立的德国再次崛起, 一是担心德国力量被融入到自己对手的一边去 人们对于日本的复兴也有同样的恐惧 2) 意识形态之间的对抗, 又主要表现在 : 如何管理社会 如何驾驭现代化的经济 如何达到工业化城市化这些问题上, 民主资本注意和统制性共产主义之间有着根本不同的两套观念形态, 互相敌对并展开竞争 3) 原子能革命和核武器的出现 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大国对于权力这个概念的界定并使得技术性因素获得了对于国际关系前所未有的影响力 4) 全球范围内非殖民化的发展, 以及因此而引起的革命民族主义对于现存国际秩序的挑战 - 中国作用重要 5) 作为国际行为 机制 构成要素之一的领导人的个人作用问题 斯大林和杜鲁门都有着自己对于威胁的恐惧, 更困难的还是抵御来自机会的诱惑 七 冷战时期美苏关系发展的基本脉络 , 紧张对抗 古巴导弹危机是一个分水岭 1962 年之后美苏没有再发生严 重的对抗事件 赫鲁晓夫上任之后有益缓和和美国的关系 1955 年一起开会,1959 年 赫鲁晓夫去了美国,1960 年最高首脑会晤 但是都只是一点点的作用 , 有限缓和 古巴导弹危机结束之后到尼克松上台之前 有限缓和 双方 严重的对抗事件减少, 几乎都没有古巴导弹危机柏林危机这么严重的对抗 , 缓和 (detente) 1969 尼克松上台到 1979 苏联入侵阿富汗之前, 缓和 (detente) 这时美国明确提出对苏的缓和政策, 尼克松也来苏联访问, 两国就军备 控制也达成协议, 经济关系也开始发展 , 新冷战 到戈尔巴乔夫上台之前, 回到战后初期的感觉 主要原因就是 1979 年苏联出兵阿富汗, 美国制裁, 支持苏联的反政府武装, 包括极端的穆斯林组织 在卡特后期和里根时期 这时候苏联总统也换了好几个 , 新缓和以及冷战走向终结 标志事件是 1985 年戈尔巴乔夫上台, 苏联的 内政外交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首先是缓和了和西方的关系主要是美国, 最高领导人之 间的会晤频繁 这个时候苏联也从阿富汗撤军, 越南从柬埔寨撤军中苏关系缓和, 提 出改革新思维 但是这也对于苏联解体有影响 第四讲冷战在欧洲 主要关注点 : 欧洲为冷战的主战场, 但不是唯一战场, 可能也不是对抗最激烈的地方, 因为没 有发生热战 15

16 一 欧洲两大阵营和军事集团对峙 欧洲两大阵营的形成 1) 东欧 : 苏联驻军, 从联合政府演变为共产党或者工人党专政, 与苏联一起构成东方阵营 东欧国家放弃参加马歇尔计划, 加强与苏联的经济合作,1949 年 1 月, 苏 保 罗 匈 波 捷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 ( 经互会 ), 其目标是建立一个封闭的社会主义世界市场 后来阿尔巴尼亚 民主德国 蒙古 古巴 越南先后加入经互会 1952 年斯大林提出 两个平行市场 理论 2) 西欧 : 西方民主国家, 加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 西欧国家参加美国的马歇尔计划, 为开放的世界市场组成部分 欧洲两大军事集团对峙 : 北约 华约 1.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NATO):1949 年 4 月, 美 加 英 法 比 荷 卢 丹 挪 冰 葡 意 12 国在华盛顿签署了 北大西洋公约, 同年 8 月该条约正式生效,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 这属于西方军事同盟组织, 主要针对苏联及其东欧盟友 1) 北约主要内容北约第四条 : 无论何时任何一缔约国认为缔约国中任何一国领土之完整 政治独立或安全遭受威胁, 各缔约国应共同协商 北约第五条 : 各缔约国同意对于欧洲或北美之一个或数个缔约国之武装攻击, 应视为对缔约国全体之攻击 因此, 缔约国同意此种武装攻击发生, 每一缔约国按照联合国宪章第 51 条所承认之单独或集体自卫权利之行使, 应单独并会同其它缔约国采取之一切措施, 均应立即呈报联合国安理会, 在安理会采取恢复并维持国际和平及安全之必要措施时, 此项措施应即终止 2) 北约主要机构北大西洋理事会 : 由成员国外长 防长和财长组成 国际秘书处 : 设秘书长, 英国的伊斯梅尔勋爵被任命为第一任秘书长 军事委员会 : 最高作战指挥机构, 由成员国总参谋长组成, 下设欧洲盟军最高司令部, 美国的艾森豪威尔将军是第一任最高司令 3) 希腊 土耳其于 1952 年, 联邦德国于 1955 年, 西班牙于 1982 年正式加入北约 作为冷战产物的北约一直存在到今天, 现有 28 个成员国 2. 华沙条约组织 (Warsaw Pact Organization) 1) 年间, 苏联和东欧国家签署军事同盟性质的友好互助条约, 东欧国家之间也相互签署友好互助条约, 形成了以苏联为首的军事同盟体系, 苏联在东欧驻军 苏联 阿尔巴尼亚 匈牙利 捷克斯洛伐克 波兰 保加利亚 罗马尼亚以及东德在 1955 年 5 月签署了 华沙条约 ( 全称 阿尔巴尼亚人民共和国 保加利亚人民共和国 匈牙 16

17 利人民共和国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波兰人民共和国 罗马尼亚人民共和国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友好合作互助条约 ), 建立华沙条约组织 它属于苏联和东欧国家 ( 除了南斯拉夫 ) 的军事同盟组织, 主要针对北约 2) 华沙条约 主要内容: 如果在欧洲发生了任何国家或国家集团对一个或几个缔约国的进攻, 每一缔约国应根据联合国宪章第五十一条行使单独或集体自卫的权利, 个别地或通过同其他缔约国的协议, 以一切它认为必要的方式, 包括使用武装部队, 立即对遭受这种进攻的某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给予援助 3) 华约主要机构政治协商委员会 : 最高决策机构, 由缔约国党的第一书记 国防部长和外交部长组成, 下设秘书处 国防部长委员会 : 最高军事机构, 由缔约国防长与参总谋长组成, 苏联国防部长为主席 联合司令部 : 总司令由苏联元帅担任 4) 1968 年, 阿尔巴尼亚退出华约,1990 年东德退出华约,1991 年华约解散 二 柏林封锁 也称第一次柏林危机, 是冷战的象征 属于冷战期间欧洲最严重的一场危机? 第 一场也是很危险的危机 柏林一直是冷战时很重要的一个象征 欧洲的危机就到此为 止了, 没有进一步发生热战 苏东退出马歇尔计划后, 美国启动了建立西德国家并将之融入欧洲的政策, 西方六国 ( 美英法荷比卢 ) 伦敦会议决定西方三占区合并 成立西德政府 发行新货币 ( 币制改革为柏林封锁的导火索 )(1948 年 2-6 月 ) [ 根本原因 : 东西方之间对德国不同的政治, 德国的东占区和西占区, 柏林也是四个占区 本来只是临时的, 但是冷战爆发之后德国的统一变得不可能了 美苏都在德国要建立自己的政权 导火索 : 之后柏林西区的货币改革, 三个国家占区合并用新的货币, 于是东西方所用的货币就不一样了 苏东退出马歇尔计划后, 美国启动了建立西德国家并将之融入欧洲的政策 ] 苏联的反应与柏林封锁 ( ), 柏林封锁也称第一次柏林危机 1948 年 6 月, 苏联切断了西占区与西柏林之间的水 陆交通, 停止苏占区对西柏林的 牛奶 蔬菜和其它食品以及煤 电供应, 开始了长达 11 个月的封锁 美国的反应及柏林空运 : 每 3 分钟一个架次 危机期间双边的克制与妥协 :1949 年 5 月 5 日苏美英法发表公告, 从当年 5 月 12 日起 解除一切有关交通运输的限制, 并于 5 月 23 日在巴黎召开四国外长会议 [ 美国没有 挑战苏联在陆水的封锁, 苏联也给西方留了一条生路 同时双方一直都有联系, 比如 17

18 记者和新闻传媒 1949 年 5 月 5 人苏美英法发表公告, 从当年 5 月 12 日起解除一切有关交通运输的限制, 并于 5 月 23 日在巴黎召开四国外长会议 年见的柏林封锁已经是欧洲最厉害的了 柏林封锁是欧洲冷战第一次高潮, 也是最危险的时间 柏林危机之后欧洲再没有这么紧张 ] 柏林封锁 : 欧洲冷战的第一次高潮? 东西德 (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与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 政府相继成立, 德国的政治分裂最 后形成 (1949 年 9-10 月 ) 三 柏林危机 也称第二次柏林危机, 起因是西德对东德的吸引力 导致大量东德居民逃亡西德 : 年, 共有 250 万东德人迁往西德, 大约占东德人口 20% 1958 年 11 月 27 日赫鲁晓夫有关柏林 正常化 的讲话, 柏林危机开始 讲话 a. 西柏林的地位需要正常化, 西柏林现在的状态是不正常的 B. 要把东柏林的管理 权从苏联交给东德 西方处理柏林问题的时候就要和东德打交道而不是苏联 这实际上是 赫鲁晓夫对西方的通缉, 而且他说这个问题要在 6 个月内解决 美国的强硬反应 : 拒绝苏联有关西柏林非军事化和中立化的建议, 并进行军事准备 危机期间的事态发展 :1959 年 1 月赫鲁晓夫表示关于柏林的 6 个月期限不是最后通牒 ; 1959 年 9 月赫鲁晓夫访美, 艾森豪威尔迫使他取消 最后通牒 ;1960 年 5 月 U-2 飞机事件, 巴黎首脑会议流产 1961 年 4 月赫鲁晓夫和肯尼迪在维也纳就西柏林问题交锋, 赫鲁晓夫第二个最后通牒 ; 美苏军事对峙 1961 年 8 月柏林墙的修筑与柏林危机的结束 ; 此后在欧洲再无严重的东西方冲突 1971 年苏美英法柏林协定 : 不改变已经形成的局面 ; 苏联保证西柏林到联邦德国过境交通畅通无阻 ; 西方国家承认西柏林不是联邦德国的一部分, 但是可以 维持和发展柏林西区与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之间的关系 [ 没有柏林封锁那么紧张, 相反危机期间东西方来往还很多 而且赫鲁晓夫反复无常, 因为他想访问美国和美国建立好的关系 戴维营会谈期间, 艾森豪威尔让赫鲁晓夫取消最后通牒 ; 在巴黎四国外长会议开始之前, 美国 U-2 飞机 5 月 1 号飞到苏联侦查被苏联导弹打下来, 赫鲁晓夫要求艾森豪威尔道歉, 于是巴黎首脑会议流产 (1960) 1961 年 4 月赫鲁晓夫和肯尼迪在维也纳就西柏林问题交锋, 赫鲁晓夫第二个最后通牒, 美苏军事对峙 肯尼迪非常强硬拒绝退让, 还去了西柏林发表演说, 我是西柏林人 和第一次柏林危机一样, 双方态度都很客气, 沟通渠道也很畅通, 都给双方留有余地 苏联和东德最后想出了解决方法,1961 年 8 月柏林墙的修筑和柏林危机的结束 此后在欧洲再无严重的东西方冲突 在东德修柏林墙的时候西方有一定的姿态, 他们也没有强行去拆这个柏林墙, 所以实际上 18

19 双方已经达成共识 通过柏林墙的修筑解决了柏林危机 1971 年苏美英法柏林协定解决了柏林 的问题 ] 四 西欧的独立与联合 欧洲联合的思想 :1946 年 9 月丘吉尔演说提出建立 欧洲合众国 思想 法德和解是其基础 从煤钢共同体到欧洲经济共同体 : 1950 年 5 月, 法国外交部长罗贝尔 舒曼提出建立 欧洲煤钢共同体 计划, 主张以 法国和西德煤钢工业为核心, 把西欧各国的煤钢工业部门联合起来, 置于一个超国家 机构管理之下 1951 年 4 月, 法 西德 意 荷 比卢签署 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 次年 7 月生效 要点是建立六国煤钢共同体市场, 取消煤钢工业产品贸易中的关税 数额 投资等限 制 欧洲地区主义的第一个实践? 1952 年 5 月, 上述六国签订了 欧洲防务共同体条约 ( 巴黎条约 ), 建立超国 家的欧洲防务共同团体, 建立 欧洲军, 该军队隶属于北约 但最后该条约没有生 效 法国 联邦德国 意大利 荷兰 比利时和卢森堡六国于 1957 年 3 月在罗马签订了 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1958 年 1 月 1 日成立欧洲经济共同体 (European Economic Community, EEC), 总部设在布鲁塞尔 到 1968 年 7 月, 六国间工业品关税通过分期削减后, 比原定计划提前一年半全部取消, 农产品方面除实现关税同盟外, 还实行共同的农业政策, 统一价格, 设立农业基金 1973 年 1 月 1 日英国 爱尔兰 丹麦正式加入后, 共同体由六国扩大为九国 ; 1972 年 7 月 22 日起, 同挪威 奥地利 瑞士 瑞典 冰岛 葡萄牙 芬兰分别签定自由贸易协定, 建立西欧十六国自由贸易区 1992 年改名为欧洲联盟 (EU) 戴高乐主义 (20 世纪 50 年代末 -60 年代末 ): 法国戴高乐政府的独立自主外交政策, 表现为 : 发展法国的独立核力量 (1960 核试验 ); 法国撤出北约军事一体化组织 (1966,2009 年重返 ); 发展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 承认中国 推动中法建交 (1964) 等等 德国的 新东方政策 : 发展与改善同苏东国家的关系 ;1955 年西德和苏联建交 ; 1971 年东西德相互承认对方为主权国家 ;1973 年东西德加入联合国 [ 从煤钢共同体 (1950.5) 到欧洲经济共同体, 冷战结束后欧洲经济共同体变成欧盟 1950 年苏曼计划, 六国签署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 这是欧洲一体化的第一个实践 1957 年在罗马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 成立欧洲经济共同体总部在布鲁塞尔 英国 73 年才加入 19

20 其实英国一直都在申请加入, 但是戴高乐当总统期间一直反对 直到 1973 年 欧共体 6 国到 9 国 1992 年改名为欧盟 欧洲在冷战时期出现的各种组织在冷战之后都得到了继续存在和发展, 但是东方的组织在冷战结束之后都消失了 戴高乐主义 ( 独立的倾向 )50 年代末到 60 年代末 主要的内容是法国戴高乐政府的独立自主外交政策 表现为发展法国的独立核力量 (1960 有核武器, 原子弹 ), 法国撤出北约军事一体化组织但是没有从北约中完全扯出来 (1966 年,2009 年重返 ), 发展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 - 苏联 中国, 承认中国推动中法建交 (1964) 欧洲国家的另一个独立性的表示 : 德国的 新东方政策 : 发展与改善同苏东国家的关系, 1955 年西德核苏联建立外交关系,1971 年东西德相互承认对方为主权国家,1973 年东西德同时加入联合国 ] 五 苏联东欧集团的政治危机 苏南冲突 : 苏联反对铁托 巴尔干联邦 的设想,1948 年 3 月苏南关系恶化, 苏联从 南撤走全部军事顾问和教官 全部文职专家, 同年 6 月南共被开除出情报局 ; 南转向 西方国家寻求经济和军事援助, 并探索社会主义自治和独立外交的道路 这是苏东关 系, 也是社会主义阵营的第一个裂缝 波兰波兹南事件 :1956 年波兰波兹南大规模罢工, 政府动用军队平息并造成数百人伤 亡 背景 - 波兰想摆脱苏联的发展模式, 在东欧国家中波兰是受西方影响最大的, 所 以对苏东集团的很多政策特别是发展模式有很多不同的看法 在 1953 年斯大林去世, 1956 赫鲁晓夫发表秘密报告指责斯大林之后发生了这样的事件 匈牙利危机 :1956 年匈牙利政治动荡, 苏联出动军队镇压, 并造成 4000 多人死亡 [ 比波兰更为紧张 1956 年政治动荡, 苏联出动军队镇压 - 这是两种道路的斗争, 是走苏联模式还是更靠近西方的东西 这个时候埃及又发生苏伊士危机, 所以西方当时没有怎么干预 中国教科书的定义 : 当时说它是反革命事件, 中国支持苏联镇压 现在在冷战结束之后中国学者对于匈牙利的评价也变化了, 不定义为反革命事件 ] 捷克布拉克之春 :1968 年捷克改革, 苏联和波 匈 保 东德出动 25 万军队进行武装 干涉, 勃列日涅夫主义 出笼 [1968 年捷克政治改革 这也是捷克对发展道路的探索不完全走苏联的发展模式 苏联和波 匈 保 东德出动军队进行武装干涉, 入侵捷克 勃列日涅夫主义 出笼 ( 有限主权论 ) 勃列日涅夫主义的出台说明东方集团出现裂缝, 这些政治危机都对苏东集团造成很大的冲击, 也削弱了苏东集团在冷战中的力量 把这个和中苏的分裂联系起来看, 冷战之后在社会主义阵营内部出现很多的问题 还有中越之间 东方阵营比西方阵营的问题大得多 ] 以上这些是 1989 年东欧剧变的先声? 为什么欧洲没有发生热战? 20

21 欧洲军事集结多, 所以一旦发生军事对抗后果会严重代价高 欧洲没有真空可以填补, 美苏没有可以争夺的空间了, 所以也没有必要在欧洲让危机 升级 欧洲很重要, 加上一系列的条约体系的保障 同时亚洲是一个权力真空的地方所以美 苏争夺, 但是欧洲的每一寸土地基本上都已经有了权力归属, 使得欧洲有一种武装的 和平 欧洲没有激烈的宗教矛盾也没有民族独立运动 军事同盟条约捆绑的作用使得战争扩大的可能性变大, 所以双方都不敢轻举妄动 二 战遗留问题的解决能够被各当事国接受, 潜在隐患被解决 意识形态对抗抑制民族矛盾 : 法德和解 ; 苏联对东欧国家的控制 ; 民族独立问题不是主流 两大阵营内部的一体化 最重要的原因还是欧洲的战略地位 欧洲的两极对峙是最为典型的, 一种理想化的两极对峙, 其他地方包括朝鲜半岛都不典型, 所以两极格局对于欧洲抑制战争是有影响的 在欧洲美苏可以很好的控制盟友, 但是在亚洲虽然西方支持着韩国苏联支持着朝鲜, 但是美苏并不能完全控制好他们的盟友, 所以可以说美苏没有控制好他们的盟友也是导致朝鲜战争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战后欧洲是不是进入了后现代? 能不能解释欧洲地区没有发生战争? 这可以说是一个差别 为什么热战都发生在欧洲之外的地方, 这里面有种族的因素 欧洲认为在非欧洲种族的地方发生热战西方国家不是很在乎 所以其实欧洲的重要还不仅仅是经济的重要, 因为欧洲在历史上一直就经济很重要 所以可以思考是不是可以用种族的因素来解释? 欧洲最可能发生战争的时候其实是柏林危机的时候, 但是那个其实时候苏联没有核武器, 所以美国不使用核武器是因为苏联的陆军很强大 而之后确实是有核威慑 我们不能说核武器国家多了世界更容易爆发战争 我们也没有办法来证实 第五 六讲冷战在亚洲 主要关注点 : 亚洲是东西方冷战中热战最早发生 数量最多的地区 为什么? 热战主要指东西方之间的热战, 或者说东西方色彩很浓的热战 不包括那些和东西方没有关系的热战 那哪些属于东西方色彩很浓的热战? 这也是一个主观的因素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亚洲的主要战争 : 越南抗法救国战争 ( ); 中国内战 ( ); 印巴战争 (1947,1965,1971); 朝鲜战争 ( ); 越南战争 ( ); 中印边界战争 (1962); 中苏边界战争 (1969); 中 ( 南 ) 越西沙海战 (1974); 越南入侵柬埔寨 ( ); 中国对越自卫反击战 (1979); 阿富汗战争 ( ); 中越赤瓜礁海战 (1988) 哪些属于东西方之间的热战? 越南抗法救国战争 ( ): 美国插手印度支那战争援助法国, 但是不典型 21

22 中国内战 ( ): 持续 3 年,3 年解放战争 它也有东西方色彩, 但是也不典型 主要还是不是东西方之间的斗争, 但是有一点这样的背景, 因为美国和苏联都卷入过但是不典型 印巴战争三次 (1947- 围绕克什米尔, 与东西方冷战一点关系都没有, 不属于东西方之间的热战 ; 第二次, 也是围绕克什米尔, 有一点点东西方冷战的色彩, 苏联出面调停, 但是也不明显 ; 围绕东巴基斯坦独立就是今天的孟加拉国, 主要也是两国之间矛盾导致的, 有一点东西方斗争的色彩比如中国美苏有一定程度的介入但是色彩不浓 ) 朝鲜战争 ( ): 最典型的东西方之间的热战, 第一场 越南战争 ( ): 什么时候开始还是有争议的, 战争也特别复杂, 有越南和美国 北越和南越 中国和苏联的斗争, 有东西方之间 东方国家内部 西方国家内部的色彩都有, 所以越南战争也不能放在东西方热战中 直到 1965 年之后的战争东西方色彩才比较浓厚 中印边界战争 (1962) 前后持续大概一个月 不是典型的东西方之间斗争 是两个民族国家之间的领土争端发生的战争 中苏边界战争 (1969): 中苏围绕珍宝岛发生的有限时间短的武装冲突, 这是社会主义阵营内部的战争, 也不属于东西方的热战 中国和南越的西沙海战 (1974): 也不属于东西方之间的热战越南入侵柬埔寨 ( ) 这也不属于 中国传统看法 : 越南出兵追求地区霸权主义, 中国 79 年出兵越南也是对它的一个反应, 表示支持柬埔寨 但是越南认为它的出兵是正义的是一种人道主义干预 柬埔寨激进的政策认为导致了人道主义灾难 中国对越自卫反击战 ( ): 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武装冲突阿富汗战争 ( ): 典型的东西方热战 苏联是阿富汗战争的主要当事国, 美国支持反政府武装, 苏联出兵阿富汗 中越赤瓜礁海战 (1988): 有限的短时间的冲突 伤亡人数也很少 也是两个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战争 所以最典型的主要是朝鲜战争 1965 年之后的越南战争和阿富汗战争 但是不管用什么标准来选择热战都可以得出结论, 亚洲是冷战期间爆发热战最多的地方 一 中国与冷战的起源及扩展 1. 中国内战与冷战起源 [( 中国早期和冷战之间的关系, 中国是东西方冷战一个很重要的当事国 ) 中国的特殊性 : 中国在冷战中的地位经常发生变化, 大概 10 年一变 别的国家最多就变一次 中国站过苏联一边, 站过美国一边, 也中立过也和两个国家都对抗过 ] 1) 美苏有关中国的雅尔塔秘密协定 (1945 年 2 月 ), 得到 1945 年 8 月 14 日 中苏友好同盟条约 的认可 22

23 2) 1945 年 8 月 8 日苏联对日宣战, 然后苏联红军攻入中国东北,8 月 15 日日本投降后美国帮助运送国民党军队到东北, 苏联则默许和鼓励中共武装进入东北并向中共提供缴获的武器弹药和装备 在美苏斗争背景下, 国共争夺东北的斗争拉开序幕 3) 美国支持国民党政权, 并调停国共关系 ( 重庆谈判 马歇尔使华 ), 它在中国的调停行动及其失败 年中国内战全面爆发, 成为冷战的一部分? 1) 美苏对中国内战的态度及其变化 : 脱身还是介入? 2) 美国对国民党政权失望, 采取 有限援蒋政策 : 提供援助, 但不出兵干涉 3) 冷战爆发后, 苏联对中共态度逐渐发生变化, 转而比较积极支持中共, 谴责美国援助国民党打内战, 拒绝和美国一起调停国共冲突 4) 中国局势逐渐 尘埃落定 :1948 年 9 月到 1949 年 1 月国共战略决战 ;1949 年 1 月苏联拒绝调停国共冲突, 米高扬访问西柏坡, 苏联敦促中共建立政权 ; 美国则准备逐步从中国脱身,1949 年 1 月宣布停止训练国民党军队 撤回美国军事顾问, 当年 4 月美国政府同意美国驻华大使与中共方面接触 ;6 月 30 日 论人民民主专政 一文发表,7 月 1 日美国政府指示美国驻华大使不得去北平, 后发表 中国白皮书 5) 美国 丢失 中国? 年 10 月 1 日新中国成立后向苏联 一边倒, 壮大社会主义阵营 1) 毛泽东访苏与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的签订 (1949 年 12 月 年 2 月 ), 原来的 中苏友好同盟条约 废除 2) 美国对中苏同盟的认识与反应 [ 一开始是积极的, 因为他们觉得中国会像南斯拉夫一样会出来 中苏不会结成牢固同盟 特别是毛在苏联待了 3 个月一定是因为双边出了问题 但是在朝鲜战争之后, 美国认为自己是没有能力让中国从苏联集团中出来了 1950 年的朝鲜战争是一个分水岭! 中国在冷战中作出的第一个战略抉择 : 向苏联一边倒!] i. 中苏同盟的形成到朝鲜战争爆发前为第一个阶段 : 美国政府对中苏同盟性质的基本估价已经形成 凯南从毛泽东在苏联逗留时间过长这个事实推论中苏关系存在着矛盾 中苏结盟增强了苏联的力量, 使得亚洲的力量对比发生不利于美国的变化 但是中国同东欧国家不相同, 其强烈的民族主义使得它对莫斯科具有相当大的独立性 认为中国迟早会出现铁托主义倾向, 将会独立于苏联 反应 : 美国采取冷静观望的态度, 但是企图赢得中国好感促成内部的 铁托主义 从而分裂中苏 A. 美国政府在内部在中国一边倒之后还在考虑承认中国的可能性 ;B. 在台湾问题上美国政府表示无意介入中国的内战, 暗示美国不会阻止中国解放台湾 ;C. 美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其他离间中苏关系的措施 23

24 ii 年 6 月 25 日开始的朝鲜战争到 50 年代中期, 中苏同盟得到加强 美国认为长远 来看中苏之间存在着矛盾但是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中苏之间的紧密关系会持续 使得美 国对中苏同盟前景的认识较为悲观 但是美国仍然坚持中国不是苏联 卫星国 的立 场 没有根本性的变化, 之时对于中苏同盟能够存在多久有不同的认识 iii. 50 年代下半期到 60 年代初, 中苏同盟关系出现裂痕并且逐步走向公开的破裂 美国认 识到中苏同盟内部出现了严重的危机, 美国一直希望出现的中苏同盟破裂正在成为现实 但是中苏同盟破裂并没有导致美国政府重新审查其对话关系, 改变孤立 包围和封锁中国的政策 依然在给中国施加压力, 把中国看作最大的威胁 然而又试图通过改善同苏联的关系促使苏联增加和中国的不满来抛弃中国 [ 冷战起源主要和在欧洲的争夺有关系, 但是和在其他的地方争夺也有一定的关联性 美苏有关中国的雅尔塔秘密协定 (1945.2), 美国向苏联承诺蒙古独立, 苏联可以租用旅顺海军基地, 苏联在中国东北也有一些特定的利益, 比如可以管理铁路 苏联也向美国承诺, 苏联不支持共产党, 支持国民党统一中国, 同意出兵中国东北参加对日战争 但是这个秘密协定中国并不知道, 直到后来美国把秘密协定的内容告诉了, 蒋介石, 在美国压力下不得不同意 在 1945 年 8 月 14 日国民党政府和苏联政府 中苏友好同盟条约, 认可了雅尔塔秘密协议 这里面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苏联不支持中国共产党 但是形势很快变化 与苏联红军对日抗战进入中国有很大关系, 之后又进入朝鲜半岛 当苏军刚到中国东北的时候, 苏联方面还信守雅尔塔秘密协定, 在美国帮助下国民党军队到了中国东北地区 但是同时苏联也秘密支持了中国共产党的武装进入中国东北包括提供大量缴获的日军装备 所以在美苏斗争的背景下, 国共开始争夺东北 中国国共在东北的斗争有了美苏斗争的色彩但是不是很公开 在日本投降之后美国支持国民党政权, 也知道国民党腐败问题很大, 也不希望二战之后发生中国内战, 所以努力调停国共关系 包括赫尔利促成的重庆谈判, 在实质性问题上没有达成共识, 特别是中共军队和根据地要不要保留 在 1945 年底, 马歇尔作为特使使华, 但是也没有成功, 实际在 1946 年国共已经爆发内容 美国在中国的调停行动失败 年间中国内战全面爆发, 之后发生东西方冷战 东西方内战爆发后是不是成为冷战一部分? 老师不倾向, 只是认为又东西方冷战的一定的色彩但是不能完全看成东西方冷战的一部分 美苏对中国内战的态度和变化 : 苏联一开始不愿意介入也不是那么支持中国共产党, 但是随着国共内战的发展尤其是三大战役之后, 战争局势开始有利于中国共产党之后苏联开始积极介入支持共产党 美国的态度正好相反, 开始是积极介入, 但是慢慢对国民党失望逐步想脱身 , 三大战役 决定了战场基本走向, 中国局势逐渐尘埃落定 这时美苏对中国的态度有意思 苏联对中国共产党的态度越来越积极, 比如 米高扬访问西柏坡 1947 年起毛泽东就多次向斯大林请示想来苏联见斯大林, 但是斯大林不同意因为当时国共斗争, 但是其实 24

25 真实原因是斯大林对毛泽东没底, 但是随着三大战役顺利展开, 对毛泽东的态度越来越积极, 所以 主动派米高扬 敦促中共尽早建立政权, 当时本来中共是打算 1950 年建立的 同时美国打算脱身, 介入没有作用 美国从中国撤回军事顾问 4 月美国大使没有走留在南京, 其他国家都到了广州, 也只有司徒雷登和中共接触 中共在南京的代表是黄华 黄华多次邀请司徒雷登来北平和中共主要领导会谈 在双方基本达成共识的时候,6 月 30 日毛泽东发表 论人民民主专政 提出一边倒 第二天美国就指示司徒雷登不能去北平 当时司徒雷登还在争辩, 但是美国不允许 司徒雷登回美国之后, 美国发表 中国白皮书, 其实讲的就是中美关系的发展, 妥协美国在中国的责任 所以其实是美国丢失了中国? 也有人不同意, 觉得中美敌对是必然的 新中国正式成立, 苏联一边倒, 意味加入社会主义阵营一方, 成为冷战中东方集团的重要成员 正式加入冷战 毛泽东访苏签订新的中苏友好条约, 取代国民党签订的旧的 他在苏联待了三个月 在外蒙古问题上中国退让, 旅顺苏联答应在 1952 年交还 台湾到今天还认为外蒙古是中国的一部分 ] 二 朝鲜战争 1. 这场战争为冷战中的第一场热战, 标志冷战进入最高潮? 2. 朝鲜半岛南北分裂 ( ): 从三八线的划定到南北政权 (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与大韩民国 ) 的先后建立, 成为东西方冷战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 朝鲜半岛南北分裂 ( ) 是朝鲜战争的一个很重要的基础 苏联红军有能力占领整个朝鲜半岛, 但是在行进中美国发布命令提出把朝鲜半岛以 38 线划成南北两个受降区 斯大林同意了, 在 38 线那里停了下来 而且 38 线的划分也很粗暴 斯大林可能同意是因为斯大林想把朝鲜分区占领作为条件, 争取苏联能够在日本也有占领区但是后来美国没有同意在日本给苏联 38 线开始只是受降线, 但是随着冷战后来成为了政治的分界线, 两国分别在南北建立政权 ] 3. 朝鲜战争的起源 : 内战还是国际战争? [ 中国一直都说是南朝鲜挑起的 但是 1985 年左右开始说是在 1950 年 6.26 爆发但是没有说谁打第一枪 从 90 年代开始, 很多学者才共识是朝鲜金日成发动了战争 很多西方觉得朝鲜战争是毛斯大林金三个人合谋的, 中国学者不同意, 认为中国是朝鲜战争的受害者中国并没有参与朝鲜战争的策划, 朝鲜战争的爆发和中国没有什么关系 朝鲜建国以后朝鲜希望以战争的方式获得祖国同意, 他们多次向斯大林请示, 但是斯大林不同意用武力 但是 1950 年 1 月份前后斯大林发生变化, 国际形势已经发生变化, 朝鲜同志可以采用自己的方式来统一祖国 但是也不知道斯大林内心是怎么想的 斯大林态度的变化和美国国务卿的讲话有关, 说美国在东亚的防御圈从日本到菲律宾, 这个防御圈里面是不包括朝鲜半岛的, 所以可能会让苏联觉得朝鲜对美国来说不是那么重要, 发生战争的话美国也不会怎么干预 + 朝鲜向苏联保证能够短时间结束 所以斯大林把责任推给中国, 让朝鲜先来问中国怎么想 当时是朝鲜跟 25

26 中国说斯大林已经同意了, 给斯大林发了电报, 知道苏联同意之后, 说本来我们不同意, 因为先想解决台湾问题, 但是既然斯大林同意了我们也不能反对 所以这也是西方学者认为中国参与策划的一个原因 中国学者认为朝鲜战争的具体策划其实中国领导人是不知道的 毛泽东翻译的回忆录中也说朝鲜战争爆发之后毛泽东很不高兴说你们打仗了都不告诉我 韩国美国学者认为中国参与策划的还一个原因是应朝鲜的邀请, 中国有三个师在朝鲜爆发之前回到了朝鲜之后成为了朝鲜战争的主力 但是也有中国学者认为这也不是证据, 因为中国军人中有很多朝鲜族的, 他们是中共党员, 这些人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也想回朝鲜朝鲜又有请求所以这样也是很自然的, 并不是为了去打仗, 一共有 3 万 7 千多人 关于整个战争的计划过程依然不清楚, 尤其是中国在其中的作用, 只能确定是北方先发动的 内战还是国际战争? 西方学者认为一开始就不是内战, 因为有中国苏联参与的策划, 但是中国绝大学者认为是南北朝鲜之间的武装冲突但是随着美国的介入, 朝鲜战争有了国际战争的性质, 到了 1950 年中国解放军介入, 这种国际战争的性质就更加显著 ] 4. 美国对战争的干涉与中国出兵参战, 苏联在战争中的作用 : 已经演变成为东西方之间的国际战争 [ 仁川登陆 朝鲜处于不利的地位, 联合国军很快也越过了三八线到了中朝边境 中国在 正式出兵朝鲜参加朝鲜战争 中国官方说法,10.25 志愿军赴朝参战 志愿军还是和对方交火, 志愿军赴朝是秘密进行的直到发生第一次交火 其实战争一开始就有东西方对抗的色彩, 尽管不一定可以把一开始就看作是国际战争, 是一种典型的东西方热战 苏联在朝鲜战争其实一直没有直接介入没有和美国在朝鲜战争中交战, 所以美苏之间的斗争还是冷战 但是从现在解密的档案中来看, 苏联其实参与了的, 而且美国也有飞机轰炸过苏联远东机场, 但是这种交手很有限 苏联参战主要是飞机参战, 派了几个航空司, 但是涂的是朝鲜人民军的标志, 穿的朝鲜衣服讲的也不是俄语 斯大林要求苏联飞机必须在三八线以北作战, 不能越过 38 线以免被俘虏发现苏联参战 ] 5. 战争进程 ( ) 与停战谈判 ( ) [ 中朝希望俘虏遣返但是美韩说看他们自己的意愿 因为中朝俘虏的要少得多 6. 朝鲜战争对亚洲冷战发展的影响 对亚洲冷战时期很多关系发生影响 A. 是中美关系的转折点, 中美开始相互敌对和隔绝一直到 1971 年基辛格秘密访华 B. 导致美日同盟产生的关键性因素, 之后 1951 年美日结成同盟, 对后来美国在东亚构建的各种双边军事同盟体系产生影响, 一直存在到今天 C. 影响美国介入印度支那, 之前美国没有介入东南亚事务中 朝鲜战争对美国对东亚事务的调整产生很大影响 D. 加强了中朝和苏联的关系 朝鲜战争的影响还一直持续到今天, 朝鲜的核问题 美朝的对立 南北朝鲜的对立隔绝都与它有关 26

27 [ 为什么冷战时期热战最早在亚洲爆发? 非洲很多都是英美的殖民地和苏美没什么关系, 在拉美很多都基本已经是在美国的势力下所以也不会有很多的苏美斗争 ] 三 美国在亚洲构筑的军事同盟体系 1. 美日同盟 1) 冷战爆发与美国调整对日政策 :1948 年的 凯南报告 2) 1951 年 9 月 旧金山和约 3) 1951 年 9 月 美日安全条约 ( 美日安保条约 ),1960 年新 美日安全条约, 以及美日密约 4) 冷战时期美日同盟关系的发展 2. 韩美同盟 到今天还有效 美国可以在韩国驻扎军队 这是美国在亚洲第二重要的双边同盟条约 1) 朝鲜战争后韩美关系的发展 2) 1953 年 10 月 韩美共同防御条约 3. 美蒋同盟 :1954 年 12 月 美台共同防御条约 因为朝鲜战争的爆发美国才改变和国民党的态度, 本来是决定不介入, 但是朝鲜战争爆发后明确表示支持台湾的国民党政权 标志是 1954 年 12 月 美台共同防御条约 东北亚有三个双边同盟 4. 美菲同盟 1) 1946 年 7 月, 美国同意其在东亚的殖民地菲律宾独立 2) 冷战爆发后美国强化与菲律宾的关系 :1947 年 3 月美菲签订 军事基地协定, 规定美国占用菲律宾军事基地 23 处, 使用 99 年 3) 1951 年 8 月 美菲共同防御条约 签字, 次年 8 月生效 主要内容 : 为了有效地达到本条约的目标, 缔约国将分别或共同地以自助和互助的方式来保持并发展它们抵抗武装进攻的个别的和集体的能力 [1898 年美西战争后菲律宾成为美国殖民地, 直到 1946 年美国同意菲律宾的独立 因为美国对它的殖民统治有半个世纪, 所以他们有着特殊的关系 在冷战爆发之后强化了和菲律宾的关系 1947 年 3 月签订 军事基地协定, 可以用军事基地 99 年 1951 年 8 月 美菲共同防御条约 今天还有效 但是不涵盖南中国海争端 不同于美日条约, 美日的条约适合于钓鱼岛争端 ] 5. 美泰同盟 :1950 年 10 月 泰美军事援助协定 6. 东南亚集体防务组织 1) 1954 年 3 月, 美 英 法 澳 新 菲 泰 巴在马尼拉签署 东南亚集体防务条约, 成立东南亚集体防务组织 美国主导的东亚地区双边同盟体系至今依然存 27

28 在 只是美台的军事同盟在中美建交之后废除了, 东南亚的集体防务条约也名存实亡 但是和其他几个国家的都还一直持续到今天 2) 美国主导的东亚地区双边同盟体系至今依然存在 四 台湾海峡危机 1. 第一次台湾海峡危机 ( ) 1) 朝鲜战争结束后, 中共中央在 1954 年 7 月做出 一定要解放台湾 的决定, 同年 9 月解放军炮击金门 马祖等岛屿, 危机开始 2) 美国反应 : 美台签署共同防御条约 ; 美国国会授权总统在必要时候动用军队保护台湾和澎湖列岛安全 ; 对华核威胁 3) 1955 年 1-2 月解放浙江沿海岛屿 4) 1955 年 8 月开始中美日内瓦大使级谈判, 危机结束 2. 第二次台湾海峡危机 (1958 年 ) 1) 1958 年 8 月 23 日, 解放军炮击金门 马祖及其附近岛屿, 危机开始 2) 美国反应 : 在台湾海峡地区集结 6 艘航母, 海军陆战队登陆台湾, 对华核威胁 3) 中方 只打蒋舰, 不打美舰, 美方也避免与中方交战 4) 1958 年 10 月中方宣布单日大炮 双日不打炮, 危机基本结束 5) 台海危机使得中美对抗加剧 6) 台海危机中中苏矛盾得以显现 [ 第一次台湾海峡危机 ( ): 基本背景 : 朝鲜战争之后 作出一定解放台湾的决定, 开始炮轰金门 其实在朝鲜战争之前已经做好了准备, 在福建集结 但是朝鲜战争的爆发暂停了这个行动 所以现在也有学者说中国是朝鲜战争的受害者, 一个理由就是朝鲜战争推迟了解放台湾的计划 但是这个时候台湾海峡的局势变化了, 因为朝鲜战争之前美国不介入但是现在美国介入了 所以解放军炮击金门妈祖之后美国就作出了反应, 包括美国和台湾签署共同防御条约, 建立军事同盟 但是美国只是说保护台湾和澎湖列岛, 没有说保护金门还是浙江沿岸的国民党军队 所以 解放浙江沿海岛屿 当时美国总统说有可能使用核武器 1955 年 8 月在日内瓦大使级谈判, 危机结束 中美在朝鲜战争之后双方都在避免发生直接冲突 朝鲜战争中中美在朝鲜是直接的对峙 第二次 : 炮战, 其实就是双方的炮击 金门 妈祖 跟第一次一样美国对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行为作出了强烈的反应, 包括美国集结了六艘航母, 对华核威胁 年第三次台海危机还只派了 2 艘 但是双方还是避免直接的冲突, 中方要求解放军只打蒋舰不打美舰, 美方也避免和中国交战 有美军伤亡但是一直没有对外公布消息也是为了避免和大陆发生直接的军事冲突 中方宣布单日大炮 双日不打炮, 危机基本结束 28

29 影响 : 台海危机使得中美之间的对抗加剧, 在朝鲜战争中其实已经中美互为敌人, 在这里又加剧 台海危机也使得中苏之间的矛盾显现 1953 年斯大林去世, 之后苏联新的领导人对苏联的对外政策调整, 总体是缓和和西方的关系, 所以从 1954 年苏联多次和西方领导人会晤 苏联的新的领导人也不希望在东西方缓和的大背景下中国来激化和美国的关系 所以在两次危机中苏联都担心危机控制不住中国会和美国打起来, 但是中苏又签订了同盟条约, 苏联有义务帮中国, 所以苏联很担心 中方领导人对苏联领导人在台海危机中的表现非常不满 特别是在 1958 年第二次危机中, 赫鲁晓夫是明确表示反对, 而且一直抱怨中国领导人没有提前跟他打招呼, 所以苏联领导人非常不高兴 后来中方特别向赫鲁晓夫解释, 保证不会对台湾发动军事进攻 赫鲁晓夫在得到中方的保证之后才开始跟美国放狠话 中苏之间的矛盾已经开始显现 ] 五 越南战争 1. 冷战中在亚洲发生的第二场热战 2. 越南战争与朝鲜战争的共同点 : 1) 发生在亚洲边缘地带 2) 美苏卷入但没有直接交手 [( 朝鲜战争美国出兵苏联间接参加 ; 越南战争中美国直接出兵, 苏联先是支持中国后来到了北部 ) ] 3. 越南战争与朝鲜战争的不同点 : 1) 持续的时间 ( 朝鲜战争 三年, 越南战争持续的时间不管怎么说都比朝鲜战争长, 有人说 1954/1959/1965- 美国轰炸越南北部派地面部队, 结束于 1975 年 ) 2) 战争形式与范围 ( 朝鲜战争是典型的大规模的阵地战, 越南战争的主要形式是游击战, 这也可以解释朝鲜战争为什么持续时间比越南短, 这也与地形有关, 东南亚植被多森林 地理范围 - 朝鲜战争覆盖整个朝鲜半岛, 越南战争是局部战争, 限制在北纬 17 度以南, 美国一直没有派地面部队越过北纬 17 度线, 越南战争没有覆盖越南全境 ) 3) 复杂程度 ( 朝鲜战争比较简单, 只是中国和朝鲜 苏联对抗美国和韩国 联合国军, 阵营色彩很浓厚, 很典型的东西方热战 越南战争的东西方关系斗争复杂, 没有明显的阵营对抗 一方面中国 苏联援助越南民主共和国, 好像三个共产主义集团站在一起, 中国派遣了 32 万军队, 苏联主要是 1965 年之后提供重型武器 但是中国和苏联在援助越南的时候双方之间没有合作而且有很多矛盾 所以东方集团之间的内部关系很奇怪 在向越南运送战争物资的事情上, 中国和苏联相互指责 中国虽然同意苏联用中国的铁路线运输军事物资但是苏联一直指责中国有扣留物资 在越南战争的西方集团内部, 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之间也有很多矛盾, 不像朝鲜战争那样明朗的对立 ) 29

30 4) 越南战争的结束 [1975 年 ( 美国历史上最漫长的战争 ) 当时美国打越南的对外政策的动机是防止多米诺骨牌的坍塌, 这是从艾森豪威尔一直到约翰逊时期对越南的政策 担心如果美国不能控制在越南的共产主义那其他东南亚国家也会倒塌 这场战争对后来整个美国对外政策的调整有很大影响 ] 5) 越南战争对冷战发展的影响 [ 冷战时期美国走向相对衰落的很重要的一个事件 : 从越南战争开始被认为走上相对衰落的道路 而苏联与美国的实力对比中, 开始上升 也就是说越南战争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美苏之间的力量对比 这也是导致尼克松上台后要调整美国的对外政策的重要原因 越南战争也影响东方阵营之间的关系, 结束后, 越南基本向苏联一边倒, 苏越之间发现很多, 但是中越关系恶化, 在 1979 年中越还打了仗 ] 六 中美关系正常化与冷战的发展 1. 中苏关系的破裂对冷战影响 : 社会主义阵营的瓦解 [ 有人认为根本原因是意识形态原因, 中国变得及左, 苏联对社会主义认知变化而中国还停留在斯大林时期 更多还是从国家利益来看, 强调中国共产党的独立性, 类比毛泽东和铁托 削弱了东方阵营的力量 中苏关系破裂后来发展倒两个国家之间的严重对抗, 包括军事对抗 ] 年春珍宝岛战争与中美开始接近 [ 此时中苏关系已经到达最低点, 到达发生全面战争的边缘 (1960 年破裂到 1969 边界战争 ) 中苏破裂之后, 中美接近 但是初期美国还没有想要改善和中国的关系, 因为美国觉得中国比苏联的威胁还要大 因为他们觉得中国处于斯大林主义的发展阶段, 比苏联更加危险和激进 所以中苏破裂后几年时间美国都没有来改善直到珍宝岛战争前后, 这也与美国总统变更有关, 尼克松出任新总统 他做出了一系列和中国关系改善的举措 ] 3. 中美关系正常化进程及其对冷战的影响 [ 于是中国和美国之间开始接近, 包括基辛格的秘密访华, 中美开始正常化 中苏破裂后, 在 1960 年前后, 中国对外政策的第二次调整!( 第一次 , 一边倒 ) 两个拳头打人, 同时和美国 苏联作对, 两线作战 这个政策持续了大概十年时间 这个政策也叫反帝反修 在 1969 年之后, 随着中国和美苏关系的变化, 中国的对外政策第三次挑战 一条线, 和美国和美国盟友进行联合和苏联对抗 随着中美关系走上正常化道路, 中国在冷战当中某种程度上和美国站在一边 中国站在美国一边也加强了美国一方的力量 中国对外政策的抉择对于冷战的发展和终结产生了很大的作用 第四次中国的战略抉择, 大约在 1982 年前后, 中国明确提出 独立自主 的外交, 主要是针对美苏的, 既不站在美国有不站在苏联一边, 保持一种和平中立不结盟 ] 30

31 4. 中国走出冷战 [ 也是因为这种政策, 从 80 年代初中国开始走出冷战 冷战后期中国就已经开始走出冷战了 ( 中国之前南斯拉夫也是和苏联决裂之后就可以说是走出了, 中国其实是以南斯拉夫作为样板 )] 七 阿富汗战争 1. 冷战中亚洲第三场东西方斗争色彩明显的热战 2. 阿富汗的政治发展 (1973 年政变推翻国王统治,1978 年人民党掌权, 人民党的旗帜派和群众派的矛盾 ) 与 1979 年 12 月苏联武装入侵阿富汗 [1979 年 阿富汗战争可能没有那两场那么典型, 但是也是东西方色彩明显的热战 阿富汗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它长期是沙俄和英帝国的缓冲地带, 所以它也没有成为过其他国家的殖民地, 地位有一点类似泰国 ( 法属印度支那和英缅的缓冲地带 )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 阿富汗成为了美苏之间的缓冲地带, 因为巴基斯坦成为了美国的盟友 1973 年达乌德政变, 推翻国王统治 阿富汗人民党其实是亲苏的共产党组织, 只是不叫共产党这个名字 它们支持达乌德政变, 于是新政府中有很多人民党的领导人 之后人民党和达乌德发生矛盾,1978 年人民党推翻达乌德, 掌权, 所以实际上是共产党统治 但是人民党内部有两派, 有旗帜派 - 温和和群众派 - 激进 伊斯兰国家群众派主张所有都取消, 主张土地改革国有化, 进行激进改革 最后激进派占上风, 把所有旗帜派都遣送出国了, 这就引起苏联的不满因为苏联比较喜欢温和的那一派 同时激进派政府的一些改革政策也引起阿富汗内部宗教势力和一些群众的极度不满, 于是各地骚乱 起义 在这个局势下苏联出兵干预, 苏联占领阿富汗首都之后把群众派领导人杀死了, 把旗帜派领导人送回建立阿富汗的新的政权 苏联通过军事干预变更了阿富汗政权, 扶植亲它的人民党掌权 ] 3. 苏联入侵阿富汗是冷战时期苏联第一次, 也是最后一次出兵干涉东欧国家之外的其它国家内部事务 4. 美国的反应 : 极其强硬 1) 带头在联合国谴责苏联 ; 这个时候中国是配合美国的 2) 抵制 1980 年莫斯科夏季奥运会 ; 中国代表团没有参加奥运会 3) 召回驻苏大使, 参议院停止审议 SALT-II 协议 ; 4) 对苏联实施经济制裁 ; 禁止向苏联出口石油管道 5) 秘密向阿富汗反政府武装提供军事援助 ; 包括了激进的伊斯兰圣教组织, 还包括了本拉登 6) 加强与阿富汗邻国巴基斯坦及中国的关系 向中国出口了很多先进的武器装备 7) 1980 年 1 月卡特国情咨文, 卡特主义 出笼 : 任何外部势力想控制波斯湾地区的任何企图, 都将被视为对美国切身利益的侵犯, 对这种侵犯, 将用包括军事力量在内的一切必要手段予以击退 31

32 5. 冷战发展进程中的一个转折点 : 缓和的终结与新冷战的开始 [ 从 60 年代末美苏出现缓和的时期, 随着 79 年苏联入侵阿富汗终结 新冷战 :79-85 年 也有学者把阿富汗看成是苏联的 越南战争, 苏联在阿富汗的战争像美国在越南的战争, 大大消耗体力 1985 年戈尔巴乔夫当选, 开始调整对外政策,1988 年苏联宣布从阿富汗撤军,1989 年撤出完毕, 阿富汗战争结束 十年, 这个和美国打越南的时间也差不多 ] 6. 苏联的 越南战争 7. 苏联撤军与阿富汗战争结束 ( ) 六 亚洲冷战的特殊意义 1. 冷战中的三场热战发生在亚洲 说明该地区的冲突最激烈? 为什么? 2. 中国在冷战中的地位和作用 如何理解中国在冷战时期多次对外战略转向? 冷战时期新中国的四次对外战略抉择 : 1) 一边倒 :1949 年到 50 年代末 美国与蒋介石关系密切, 从安全和意识形态上看都是中国的主要威胁, 所以不会和美国保持密切 中立的策略也不可取, 因为第一冷战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展开, 二是中国要自立必须先自强但是那个时候的中国国力很弱, 三是领导人对国际形势的认识和苏联一样 2) 两条线 : 整个 60 年代, 背景是中苏分裂和中美对立 反帝 反修的两条战线和两条统一战线的思想 使得中国处于两面受夹击的困难局面 3) 一条线 :70 年代初, 联美抗苏 这说明战后东西方冷战的性质不完全是两个社会制度 两种价值观念的较量, 更是两个地缘政治大国之间的力量角逐权力之争 这个战略就是团结世界上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包括美国在内, 共同反对苏联霸权主义 4) 独立自主 :1982 年 9 月中共十二大指出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变化的原因 : 领导人观念的变化 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和在国际舞台上自信心的增强 国际环境的允许 从这里可以看出 :a. 在制定对外战略时, 国家利益高于一切 B. 在冷战时期, 新中国只有当自己的综合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增强了世界舞台上的自信心后才可能提出在两个超级大国之间保持中立的战略 C. 非敌即友 的观念限制了新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灵活性 3. 亚洲冷战的遗产诸多 影响很大 很重要的一个遗产就是朝鲜半岛的南北分裂 还有亚洲的双边军事同盟体系 美国构筑的完好无损甚至进一步强化 两岸之间的关系 如果没有朝鲜战争可能就没有台湾问题 第七讲冷战在非洲及中东 32

33 主要关注点 : 非洲 ( 及中东 ) 民族解放运动与东西方冷战的关联性, 中东北非是热点, 发生过五次中东战争, 有的战争具有一些东西方斗争色彩, 安哥拉战争属于比较典型的东西方冲突? ( 阿拉伯国家和以色列之间的矛盾, 这五次都和这个矛盾有关 不是每一次战争都有冷战的色彩, 有的色彩比较浓 )( 谈亚非拉的冷战都是来研究他们的民族解放运动和冷战有没有关系 ) 在非洲和拉美的典型的比较少 非洲比较典型的也就是安哥拉战争了 一 第一次中东战争 (1948) 1. 阿以之间的第一次战争, 无东西方斗争色彩, 和冷战基本无关 这场战争很重要, 因为是第一场基本种下了后来发生的战争的火种 中东 概念 : 中东地区是欧洲人以欧洲为中心而提出的一个地理概念, 它包括埃及 叙利亚 黎巴嫩 伊拉克 约旦 科威特 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等 18 个国家和地区 阿以矛盾是该地区国际关系中的核心问题 绝大多数国家都是伊斯兰国家, 他们之间有很多的矛盾和斗争, 但是又有一个共同的敌人 : 以色列, 犹太教的居民聚集的国家 阿以矛盾是引起五次战争的根本原因 年 11 月联合国大会有关巴以分治决议 ( 巴勒斯坦将来处理分治计划问题的第 181 号决议 ): 英国对巴勒斯坦的委任统治于 1948 年结束, 其后在巴勒斯坦建立阿拉伯国和犹太国 ; 阿拉伯国面积 多平方公里, 包括北部的加利利 约旦河以西地区和加沙地区 ; 犹太国面积 多平方公里 ; 成立耶路撒冷市国际特别政权, 由联合国管理 3. 战争起因和开始 :1948 年 5 月 14 日, 英国结束了对巴勒斯坦的委任统治, 同日, 犹太复国主义者宣布成立以色列国 次日, 阿拉伯联盟国家埃及 外约旦 伊拉克 叙利亚和黎巴嫩的军队相继进入巴勒斯坦, 第一次中东战争正式开始 4. 战争结果 :1949 年 2-7 月, 以色列分别与埃及 黎巴嫩 叙利亚等国签订停火协议 划定停火线, 战争以阿拉伯国家的失败, 以色列获胜而告终 除加沙和约旦河西岸部分地区外, 以色列占领了巴勒斯坦 4/5 的土地, 其占有的领土比联合国分治决议规定的面积多了 6700 多平方公里,6 万巴勒斯坦阿拉伯人沦为难民 埋了后来中东战乱不断的种子 二 第二次中东战争 ( 苏伊士运河危机 ) 年英国 法国和以色列以反对埃及收回苏伊士运河主权为由而发动的战争, 有东西方斗争色彩, 属于同冷战有关的国际冲突 苏伊士运河 :1869 年修筑通航, 是沟通欧 亚 非三洲的交通咽喉要道, 具有重要的 战略价值和经济价值,1956 年以前由英法控制的运河公司运营 埃及革命 : 埃及在阿以 1948 年第一次中东战争中失败导致民众和许多军人对法鲁克国 王以及控制运河的英法不满,1952 年 7 月埃及自由军官组织夺取政权 ( 七 二三 33

34 革命 ), 宣布废除君主制, 并推行泛阿拉伯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政策, 其领导者是加麦尔 阿卜杜勒 纳赛尔 1) 英法与埃及在苏伊士运河问题上同埃及的矛盾, 美国的立场 2) 苏联同情和支持埃及, 向埃及军售, 为阿斯旺水坝项目提供贷款 3) 1956 年 6 月英军全部撤离苏伊士运河区, 当年 7 月, 埃及宣布对苏伊士运河实施国有化, 引发国际危机 4) 1956 年 10 月, 英法联合以色列入侵埃及 5) 联大通过停火决议 2. 苏联反应 : 开始的时候因为忙于处理匈牙利危机, 没有援助埃及, 只是谴责英法以侵略, 后来苏联领导人致信并威胁 ( 包括核威胁 ) 以英法领导人 3. 美国反应 : 一方面声明拒绝与苏联采取联合行动, 并以美军进入全面警戒状态为姿态, 警告苏联不得进攻英法, 另一方面向英法施加压力, 迫使它们撤军 甚至提出要对英法进行经济制裁 4. 历时九天的苏伊士运河战争 ( 第二次中东战争 ) 停火, 联合国大国通过关于紧急部队组织和职能的指导原则的决议, 联合国紧急部队于 1956 年进驻埃及塞得港和运河区, 此后英法撤军, 埃及次年从埃及的西奈半岛和加沙撤军 这也开创了之后联合国的维和行动, 第一场就是这里 1956 年 这也是联合国的一个创新, 因为在冷战时期由于美苏的对抗安理会是通过不了什么决议的, 所以由大会来作出决定 年 4 月埃及发表关于苏伊士运河未来经营问题的宣言, 重申 尊重 1888 年缔结的君士坦丁堡公约的文字和精神 ; 运河通行税必须预先缴纳给苏伊士运河管理局或其指定机构 ; 由于国有化而产生的赔偿和要求的问题可以通过直接的协定或通过仲裁来解决 6. 属于一场有东西方斗争色彩的国际冲突事件 但是主旋律不是东西方冷战而是阿以之间的矛盾 7. 艾森豪威尔主义出笼 :1957 年 1 月, 艾森豪威尔在国会参众两院联席会议上宣读了美国中东政策咨文, 即 艾森豪威尔主义, 他要求由国会授权总统动用 2 亿美元给中东国家以经济和军事援助 ; 总统有权应这些国家的请求提供武力援助, 只要这些国家面临 国际共产主义控制的任何国家的武装侵略 国会在该年 3 月通过相关授权决议, 1958 年 7 月, 根据艾森豪威尔主义, 美国出兵黎巴嫩 杜鲁门主义 - 卡特主义 ( 缓和的结束 )- 艾森豪威尔主义, 这个时候很流行说主义 三 第三次中东战争 年 6 月 5 日, 以色列对埃及 叙利亚和伊拉克的机场进行了闪电式的袭击, 并且地面部队也发动了进攻, 战争历经 6 天, 以阿拉伯国家战败告终 也称 六 五战争 34

35 或 六天战争 有东西方斗争色彩 很多人觉得以色列是入侵者, 但是以色列不同意, 觉得他们一直在用游击队对以色列进行骚扰, 所以觉得自己是防御的行为 这场战争的后果很严重 2. 通过这次战争, 以色列占领了加沙地带和埃及的西奈半岛, 约旦河西岸, 耶路撒冷旧城和叙利亚的戈兰高地共 6.5 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战争中有 100 万巴勒斯坦人被以色列赶出家园, 沦为难民 这个战争为后来的战争又埋下了种子 东西方战争在这里也是次要的 3. 美国支持以色列, 苏联援助阿拉伯国家, 向埃及提供武器装备, 但是双方又合作以促使战争停止, 安理会通过停火协议 要求以色列撤兵 但是以色列没有撤军 从军事上看,1967 年这个战争很完美, 以色列损失少占领土地多, 阿拉伯国家的损失也多 美国在以色列建国之后就一直是支持以色列的 但是之后又和 66 年一样, 美苏合作促进停火 4. 这场战争并没有给以色列带来和平, 增加了阿以之间的仇恨, 也有美苏较量的色彩 有一定东西方斗争色彩的国际冲突但是不是主流 四 第四次中东战争 1. 第四次中东战争 ( 又称赎罪日战争 斋月战争 十月战争 ) 发生于 1973 年 10 月 6 日至 10 月 26 日 起源于埃及与叙利亚分别打算收复六年前被以色列占领的西奈半岛和戈兰高地 也有东西方斗争色彩 1) 埃叙发起突然袭击, 战争初期占上风, 后期以色列占上风 2) 美国一如既往地援助和支持以色列 使用美国的武器装备 叙利亚和埃及用苏联武器和苏联卫星提供的情报 还是美式的装备更好一点 3) 苏联援助埃及 叙利亚, 有 多名苏联军人在埃及服役, 苏联飞行员和以色列战斗机有过接触, 苏军炮兵轰击以色列据点, 但是在战前反对埃及发动战争, 由于担心准备战争的意图被苏联察觉以及迷惑以色列等原因,1972 年 7 月纳赛尔的继任者萨达特驱逐了几乎全部 20,000 名苏联军事顾问 - 让以色列相信埃及没有要进攻, 所以以色列也就没有准备 苏联的挥行员和以色列也有接触 但是也不愿意埃及发动战争, 所以在提供援助的还时候说服埃及不要动武, 因为知道还是以色列比较牛逼一点 4) 1973 年 10 月阿拉伯军队联合发动进攻, 战争爆发后, 苏联在埃及与叙利亚的要求下分别对两国展开军援的行动 苏联除了以运输机将装备与物资输送到这两个国家以外, 也自部分东欧国家调动装备支援阿拉伯联军的作战 5) 美苏努力促使停火, 苏联甚至威胁要派军队, 但遭到美国反对, 基辛格的穿梭外交终于在 1974 年 5 月 31 日达成了脱离战争状态的协议, 双方互相交换战俘, 并且由 35

36 联合国在边界设立缓冲地带, 联合国脱离接触观察员部队 (UN Disengagement and Observer Force) 创立并驻扎在戈兰高地以维护停火协定 6) 10 月 24 日停火, 美国说服以色列解除对埃及第三军团的围困 2. 后果之一 : 石油危机爆发 石油输出国组织 (OPEC) 为了打击对手以色列及支持以色列的国家, 宣布石油禁运, 暂停出口, 造成油价上涨 当时原油价格曾从 1973 年的每桶不到三美元涨到超过 13 美元 原油价格暴涨引起了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衰退, 据估计, 美国 GDP 增长下降了 4.7%, 欧洲整体的增长下降了 2.5%, 日本下降了 7% 3. 后果之二 : 埃及脱离苏联倒向美国, 埃以和平进程开始,1979 年埃以和平条约, 埃及脱离了反以同盟, 其民族主义在与泛阿拉伯主义较量中占上风 五 第五次中东战争 ( 黎巴嫩战争,1982) 年 6 月 6 日, 以色列借口其驻英国大使被巴勒斯坦游击队刺杀, 而出动陆海空军 10 万多人, 对黎巴嫩境内的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游击队和叙利亚驻军发动了大规模的进攻 年 6 月 27 日, 联大第七次紧急特别会议通过决议, 要求以色列立即停火, 并无条件从黎巴嫩撤军 年以色列从黎巴嫩撤军, 但仍然占领南部一个缓冲地带 ( 直到 2000 年撤走 ) 阿以斗争的继续, 无东西方斗争色彩 4. 中东战争的总结 : 1) 中东战争的实质, 族群 宗教 民族主义争斗? 五场都是阿以之间的矛盾, 涉及到族群 宗教 民族主义的问题 但是主流都还是阿以之间的矛盾 2) 美苏在中东战争中的作用, 支持自己的盟友, 避免对方影响的扩大, 同时阻止战争, 双方争夺加合作 ( 在其中三场 ) 3) 冷战加剧了中东地区冲突, 同时也给地区冲突设置了一个安全网? 六 刚果危机 1. 比属刚果或刚果 ( 金 ) 事件, 有某些东西斗争色彩 但是不浓厚 年 6 月比属刚果独立, 刚果各党派内部矛盾尖锐, 卢蒙巴领导的民族运动党成为大选后的最大党, 卢蒙巴当选总理 3. 美国视卢蒙巴政府为左翼政权, 担心苏联势力渗透并控制刚果矿产 4. 比利时支持冲伯在加丹加成立共和国 分裂刚果, 卢蒙巴总理请求联合国紧急军事援助 ; 联合国决议要求比利时撤军, 向刚果派遣联合国部队 5. 联合国部队没有迫使比利时撤军, 而且解除抵抗比利时的刚果武装力量, 引起卢蒙巴总理不满, 表示将请求苏联出兵 6. 美国表示 必须把共产主义排斥在刚果之外, 中央情报局刺杀卢蒙巴计划 36

37 年刚果将领蒙博托政变建立新政府, 卢蒙巴在加丹加遇害 ; 美国支持新政权, 并敦促该政权下令驱逐苏联和东方阵营的使馆人员与顾问 年刚果国民军总司令蒙博托再次发动政变, 宣布成立刚果第二共和国, 美国支持蒙博托政权, 支持其反叛乱军事行动 1971 年, 改国名为扎伊尔共和国 (The Republic of Zaire), 持续二十多年的军事独裁统治 七 安哥拉战争 1. 属于一场比较典型的东西方热战 [ 安哥拉 : 石油丰富 1960 年左右独立的国家很多 葡萄牙殖民体系中的国家在非洲独立时间是最晚的 直到 74 年葡萄牙国内发动军事政变推翻独裁政权, 其殖民体系瓦解 ] 2. 葡萄牙殖民体系的瓦解 :1974 年葡萄牙军事政变推翻独裁政权, 允许在非洲的 5 个殖民地 ( 安哥拉 莫桑比克 几内亚比绍 佛得角 圣多美和普林西比 ) 自决和独立 这 5 个国家获得独立的方式不同, 武装斗争或者和平 在葡萄牙的五个殖民地中, 安哥拉是最重要的 1) 由于不同政治信仰和族群背景, 安哥拉存在三大民族解放运动组织 : 内图领导的人运 (MPLA) 罗伯托领导的解阵(FNLA) 萨文比领导的安盟(UNITA), 分别得到苏联 古巴, 美国 扎伊尔, 南非的支持 2) 1975 年 1 月阿伏尔协议 : 当年 11 月 11 日独立, 组成三方联合过渡政府 3) 1975 年 2 月, 得到美国支持 军事实力最强的解阵对人运发动进攻, 安哥拉内战爆发, 后来南非支持的安盟也进攻人运 4) 苏古援助人运, 美国增加对解阵的军事援助 5) 1975 年 9-10 月间, 古巴在苏联默许或支持下开始出兵安哥拉, 扭转战场形势, 苏联承认人运宣布成立的安哥拉人民共和国, 并同它缔结友好条约 6) 到 1976 年初, 大部分非洲国家 非洲统一组织承认安哥拉人民共和国, 安哥拉总统内图和扎伊尔总统蒙博托达成协议, 双方同意不再支持对方的反对派, 安哥拉也同南非达成协议, 南非军队从安哥拉南部撤走 安哥拉内战以人运胜利而告一段落 1976 年底, 安哥拉成为联合国会员国 [ 在葡萄牙的五个殖民地中, 安哥拉是最重要的 在葡萄牙殖民统治时期, 在安哥拉存在着多个民族解放运动组织, 三个最为重要 由于不同政治信仰和族群背景, 安哥拉存在三大民族解放运动组织 : 内图领导的人运 (MPLA)- 建立最早最早进行民族解放运动的组织, 与苏联和古巴关系密切并且受到他们的支持, 偏向共产党领导的组织, 偏左翼, 和苏古关系密切 罗伯托领导的解阵 (FNLA)- 得到美国 中国和扎伊尔的支持 萨文比领导的安盟 (UNITA) - 主要得到南非 扎伊尔 中国的支持, 中国还支持人运中的一个派别, 分别得到苏联 古巴, 美国 扎伊尔, 南非的支持 实际上中国早期对于三个都支持, 主要在解阵和安盟 在安哥拉 37

38 独立之前就有三个主要的组织, 有不同的信仰和种族背景 ( 政治信仰 & 族群背景 ), 解阵和安盟的关系会更好一点, 因为安盟的一部分人员以前是从解阵过去的, 之间有一点联系 1975 年 1 月安哥拉民族解放组织和葡萄牙达成阿伏尔协议 : 当年 11 月 11 日独立, 组成三方联合过渡政府 由三个民族解放运动组织组成这三方 1975 年 2 月, 得到美国支持 军事实力最强的解阵对人运发动进攻, 安哥拉内战爆发, 后来南非支持的安盟也进攻人运 一开始的内战就有了东西方斗争的背景已经很明显了 人运处境困难, 像苏古请求提供援助 苏古援助人运, 美国增加对解阵的军事援助 1975 年 9-10 月间, 古巴在苏联默许或支持下开始出兵安哥拉 ( 是否在苏联支持下还有争议, 有人说就是古巴自己决定要出兵的 并不是苏联一开始就支持的 ), 扭转战场形势, 之后苏联明确表示支持古巴, 派运输机帮助运兵提供大量武器 苏联承认人运宣布成立的安哥拉人民共和国 ( ), 并同它缔结友好条约 到 1976 年初, 大部分非洲国家 非洲统一组织承认安哥拉人民共和国, 安哥拉总统内图和扎伊尔总统蒙博托达成协议, 双方同意不再支持对方的反对派, 安哥拉也同南非达成协议, 南非军队从安哥拉南部撤走 安哥拉内战以人运胜利而告一段落 1976 年底, 安哥拉成为联合国会员国 80 年代初中国也承认 战争并没有因为共和国的成立而告终 冷战在安哥拉很重要的一个表现就是共和国成立之后苏联和美国还在继续较量 ] 7) 福特和卡特时期的美国政府不承认安哥拉人民共和国, 并要求古巴撤军, 但不愿意冒同苏古军事冲突的危险而进行干涉 ; 里根时期的美国政府重新积极介入安哥拉, 向反政府武装提供大量军事援助,1986 年安盟领导人萨文比访美 称赞萨文比是自由战士, 明确表示支持反政府武装, 包括政治支持 8) 中国的角色 : 支持解阵和安盟, 但是在安哥拉宣布独立之后 古巴出兵之前停止军事援助,1983 年同安哥拉人民共和国建交 中国从冷战中退出的一个个案?1982 年前后中国第四次改变对外战略抉择, 开始独立的战略 中国从安哥拉中脱离出来就是一个表现 9) 1988 年, 在美苏调解之下, 安哥拉 古巴和南非达成古巴分阶段撤军 南非停止对安盟的支持一记使纳米比亚独立的协议, 次年安哥拉总统和安盟领导人达成双方停火 安盟成员参加人运控制的党政军组织的协议,1991 年古巴完全撤军 1990 年, 安人运 三大 决定放弃马克思列宁主义, 将党改为群众党, 确定其战略目标是 民主社会主义, 并决定在安实行多党制,1992 年改名安哥拉共和国 [ 戈尔巴乔夫上台之后新思维, 苏联开始后撤 1988 年, 在美苏调解之下, 安哥拉 古巴和南非达成古巴分阶段撤军 南非停止对安盟的支持以及使纳米比亚独立的协议, 次年安哥拉总统和安盟领导人达成双方停火 安盟成员参加人运控制的党政军组织的协议,1991 年古巴完全撤军 1990 年, 安人运 三大 决定放弃马克思列宁主义, 将党改为群众党, 确定其战略目标是 民主社会主义, 并决定在安实行多党制,( 人运随着冷战走向终结其本身的性质也在改变 ) 38

39 1992 年改名安哥拉共和国 安哥拉战争的结束也是冷战结束的重要表现 冷战后安哥拉的冲突有所缓和 萨文比之后又退出政府, 领导进行反政府武装斗争 解阵也加入了政府 安哥拉在非洲是竞技状态不错的国家这与其内战结束实现和解有很大关系 ] 3. 安哥拉战争与冷战的关系 : 1) 非洲冷战的最重要个案 在非洲的最典型的东西方热战 2) 导致美苏缓和终结的一个因素 70 年代末新冷战取代缓和, 最重要的苏联入侵阿富汗, 但是古巴出兵安哥拉以及苏联支持也有很大关系 3) 冷战的结束导致安哥拉内战的终结 八 总结 1. 非洲为冷战的边缘地带? 可能是 东西方冷战主战场是欧洲, 亚洲是期间发生热战最多的地区 古巴导弹危机是美苏之间直接对抗最严重的一个时期 所以非洲相比而言对抗程度比较弱 总体而言, 东西方斗争在非洲的激烈程度不及其他地区 美苏在第三世界的干涉导致了冷战开始具有全球规模, 产生了冷战全球化的过程 2. 两种发展道路或模式的选择? 东西方在非洲的斗争其实是两种发展道路和模式的选择 20 世纪 60 年代初非洲很多国家独立, 都面临发展道路和模式选择的问题 他们受东西方冷战很大的影响 他们选择的只有两个主要的样板 : 苏联的或西方的 两个超级大国都试图把自己的现代化理念强加给第三世界的做法与欧洲殖民帝国的做法很像, 不同的是过去的目标是剥削和屈服, 现在的是控制和改善 美苏在第三世界的干涉行为都是各自使命感的表现, 属于两种意识形态和现代化理念之间的竞争, 华盛顿和莫斯科都认为自己是现代化的成功模样, 自己的意识形态具有普适性 3. 当地矛盾与东西方斗争联系在一起 在非洲的一系列冲突不是纯粹的东西方斗争 不能仅仅从冷战视角来分析 有些地区冲突很冷战没有任何关系 在看第三世界的冲突都要从这个角度来看 冷战时期古巴给安哥拉 埃塞俄比亚等很多国家都有军事干涉行动, 很多人把古巴的行为和苏联联系起来 但是实际上很多行为都是它自己独立做出来的 他有他自己的理想主义的色彩 也希望搞输出革命 苏古之间的关系也是冷战史研究的重要问题 第八讲冷战在拉丁美洲 关注的焦点 : 美苏在古巴的较量, 以及美国拉美的其他干涉行动 [ 古巴导弹危机是拉美发生的东西方色彩最为浓厚的地区冲突 拉丁美洲和亚非最大的区别就是他们和美国之间有很强的关系 因为我们通常把拉美看成美国的后院 ] 一 冷战加强美国对拉丁美洲的控制 39

40 1. 文安立 : 美国对拉丁美洲的控制是一个在 1945 年之前很早就已经开始的进程 然而, 使美洲大陆南半部分的国家彻底屈从美国意志的努力, 则是由冷战塑造和引导的 2. 美国在其 后院 拉美的经济主导 ( 市场与投资 ) 政治使命( 美国化 ) 和军事干涉 ( 推翻反美政权 ) 3. 冷战开始后, 美国担心苏联利用当地左翼势力在拉美渗透其影响, 并建立其据点 1) 里约热内卢条约 :1947 年 9 月 2 日, 美国和 18 个拉美国家在里约热内卢签署了 美洲国家间互助条约, 建立起了战后第一个以美国为首的地区性政治和军事集团, 加上一系列同美国双边军事协定, 拉美被纳入了西方阵营 2) 美国干涉危地马拉 (1954): 中情局参与推翻左翼政权阿本斯政府 ( ) 的政变行动, 建立阿马斯军人独裁政权, 其动机是担心 共产主义传染病 会 在拉美许多地区蔓延 这增加了拉美的反美情绪, 阿根廷年轻医生切 格瓦拉亲身经历了危地马拉政治剧变, 他后来参加古巴革命 3) 争取进步联盟 : 1960 年 10 月, 肯尼迪在一次总统竞选演说中表示, 希望 西半球的全体人民 南美洲人和北美洲人, 美国和拉丁美洲各个国家 都团结在一个争取进步的联盟中, 他在 1961 年就任总统之后正式提出争取进步联盟计划, 主要是美国向拉美提供经济援助 ; 肯尼迪同时还提出 粮食用于和平计划 向拉美派遣和平队 美国冷战政策的一个组成部分 [ 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 :a. 和拉美国家建立以美国为首的政治军事集团, 把拉美纳入西方阵营中 里约热内卢条约 : 美洲国家间互助条约 战后第一个以美国为首的地区性军事集团 + 美国和拉美国家签订的双边条约所以拉美被纳入了西方阵营 B. 干涉危地马拉 (1954) 推翻左翼阿本斯政权, 建立阿马斯军人独裁政权 阿根廷的切格瓦拉观察危地马拉政治变革 之后他到了古巴参与了古巴革命, 最终成为古巴主要领导人之一 C. 争取进步联盟 : 肯尼迪在竞选总统期间提出争取进步联盟计划 希望西半球全体人民, 南北美洲人民都团结在争取进步的联盟之中 1961 年就任之后正式提出这个计划, 主要是美国向拉美国家提供经济援助 防止拉美落入苏联手中 另外还有两个计划, 不完全针对拉美而是整个第三世界 一是粮食用于和平计划, 一个是向拉美派遣和平队 ] 二 古巴导弹危机 1. 拉美最典型的东西方冲突个案, 属于冷战时期美苏之间最严重的直接对抗 古巴革命 : 古巴反对美国支持的巴蒂斯塔独裁统治的武装斗争,1953 年 7 月 26 日, 以 菲德尔 卡斯特罗为首的 100 多名爱国青年袭击蒙卡达兵营 ;1954 年成立 七 二六 运动 组织, 准备发动起义 40

41 1959 年 1 月古巴革命胜利, 美国敌视古巴新政权, 宣布对古全面禁运, 与古巴断交, 中情局刺杀卡斯特罗计划 ; 古巴向苏联请求援助, 米高扬 1960 年 2 月访问古巴, 苏联 向古巴提供经济和军事援助 1961 年 4 月, 美国策动古巴流亡者入侵古巴的 猪湾事件 ; 卡斯特罗宣布古巴为社 会主义国家, 完全倒向苏联 苏联对古巴提供经济和军事援助 ;1962 年 5 月, 苏联决定把核导弹秘密运进古巴, 苏 联的动机 ; 当年 7 月苏古签署部署中程导弹秘密协议 ; 当年 8 月, 苏联导弹被运往古 巴, 美国 U-2 间谍飞机发现在建的导弹基地 (10 月 14 日 ), 以及美国的反应 10 月 22 日肯尼迪电视讲话, 古巴导弹危机爆发, 以及美苏处理危机的方式 : 避免直接 军事对抗 美苏秘密达成终止危机的协议 : 苏联从古巴撤走中程导弹 IL-28 轻型轰炸机及其附属 设施, 并且保证今后不再将进攻性武器运进古巴 ; 美国承诺不侵略古巴, 并且同意今 后拆除部署在土耳其的 木星 导弹 ;1962 年 11 月 20 日, 美国解除海上封锁, 危机 结束 作为东西方冷战分水岭的古巴导弹危机 : 这场危机使得两个超级大国充分认识到核时 代直接对抗的威胁, 此后美苏达成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 并且建立了热线联系, 没有再发生直接对抗, 苏联也认识到自己战略核力量的差距并努力赶超美国 [ 古巴革命 :1898 年美西战争有两个战场一个是古巴一个菲律宾, 他们都是西班牙的殖民地 美国在两个战场上都赢了 于是开始占领 美国在古巴有了军事基地 美国支持在古巴的巴蒂斯塔独裁统治 1953 年 7 月 26 日以卡斯特罗为首的青年发动第一次武装斗争 1959 年 1 月古巴革命胜利, 美国敌视古巴新政权, 宣布对古全面禁运 与古巴断交, 刺杀卡斯特罗 卡斯特罗寻求苏联援助, 从民族主义者成为共产主义者 1961 年 4 月, 美国中情局策动 猪湾事件, 秘密策划支持古巴流亡者入侵古巴, 提供飞机和船只运送人员 卡斯特罗宣布古巴为社会主义国家, 完全倒向苏联 苏联向古巴提供大量经济和军事援助 1962 年 5 月, 苏联领导人决定把核导弹秘密运进古巴 在苏共中央只有 5 个人知道这个决定, 这完全是赫鲁晓夫本人的想法 在苏共中央内部都是反对的, 觉得这样的行为太冒险 但是赫鲁晓夫执意要这样做, 所以最终秘密决定 赫鲁晓夫的动机 : 之所以要把核导弹运到古巴是为了保护古巴 这是他自己的解释 但是很多历史学家认为没有足够的说服力, 苏联的主要动机并不是要保护古巴 冷战结束之后, 古巴首都曾经召开过关于古巴危机的研讨会 他当时认为苏联部署导弹是为了保护古巴, 但是现在并不是主要动机, 现在认为当时的动机是为了改变美苏核力量的不平衡 苏联认为美国在苏联的周围部署了很多的战略导弹是针对苏联的, 这对于苏联很不利 所以为了改变这种不利地位, 苏联在美国周围也要部署导弹 但是这两个目标并不互相矛盾, 可以相互支持 在当年 7 月, 41

42 古巴领导人到苏联访问, 卡斯特罗访问期间和古巴政府签订了部署中程导弹的秘密协定, 要部署 42 枚, 完全可以达到美国 苏联还向古巴部署了其他的武器装备, 包括轻型轰炸机等 在当年 8 月, 苏联导弹运到古巴, 开始修建中程导弹基地 美国的情报机构就已经发现了异常 美国中情局局长也做出了相关的猜测, 虽然他的同行都不相信 在 10 月 14 日, 大概苏联向古巴运导弹 2 个月后, 美国拍到了古巴中程导弹基地的清晰照片, 美国才知道苏联在古巴建了导弹基地, 数量估计也基本准确 但是中情局没有发现这些导弹都是带核弹头的, 以为就是常规的中程导弹 实际上苏联还在古巴部署了战术核武器, 射程更远, 美国中情局也没有发现 后来发现的情况比他们当时所想象的更为严重 赫鲁晓夫认为美国即使知道部署导弹应该也不会怎么反应, 以及为了年底的选举应该也不会有强烈反应 但是其实美国的反应和赫鲁晓夫设想的完全相反 10 月 22 日肯尼迪发表电视讲话, 明确提出苏联在古巴部署中程导弹是对美国和美洲的威胁是美国所不能容忍的 提出对古巴进行封锁, 海上隔离 两国领导在处理危机都很谨慎, 避免直接发生军事对抗 这实际上是美苏在古巴导弹危机中处理危机的重要方式, 也是美苏在整个冷战时期处理危机的方式 最后经过双方的沟通对话和国际调停与斡旋, 美苏两国最终秘密达成终止危机的协议 苏联从古巴撤走所有的部署设施, 保证今后不再将进攻性武器运到古巴 美国承诺不侵略古巴并且同意拆除在土耳其的导弹 ( 这些导弹主要针对苏联 )1962 年 11 月 20 号美国正式解除对古巴的海上封锁, 危机结束 U2 飞机事件 : 美国飞机被导弹打下来了 这个实际上是苏联部队打下来的 这是一个非常危险的行动, 当时苏联驻古巴的人没有向莫斯科请求就把飞机打了下来, 这个行动有可能使得危机失控 但是两国都很谨慎, 美国没有提出严重抗议, 苏联也马上打电话给苏联驻古巴最高军事指挥官要求他在任何时候都要事先征求莫斯科的意见 古巴导弹危机之后 63 年建立热线联系 达成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 苏联也认识到自己战略核力量的差距并努力赶超美国 古巴导弹危机不仅仅是美洲的而且也是整个冷战时期美苏的严重军事对抗 ] 2. 古巴导弹危机之后的美国孤立和制裁古巴 :1962 年美国操纵美洲国家组织通过决议, 把古巴从该组织开除,1964 年通过制裁古巴的决议, 大部分拉美国家与古巴断绝外交 贸易关系, 墨西哥是唯一没有同古巴断交的拉美国家 3. 古巴导弹危机后苏古关系的发展 : 苏古关系一度冷淡, 但是后来发展, 苏联向古巴提供经济援助,1979 年苏联经援相当于古巴国民生产总值的 25%; 古巴 1972 年加入经互会, 同苏联和经互会国家经济一体化 ; 苏联在古巴驻军和派驻军事顾问, 提供武器装备 ; 古巴配合苏联全球战略, 包括出兵安哥拉 埃塞俄比亚等 4. 古巴在拉美 非洲输出革命, 训练游击战士 古巴自己的政策也变化了, 变得更加的激进 在拉美和非洲输出革命, 训练当地的游击战士想把古巴的模式搞到非洲和拉美 42

43 古巴传奇人士切 格瓦拉 : 在古巴革命政府担任了一系列要职 ( 包括负责古巴所有援 助外国革命的行动 ) 之后, 格瓦拉于 1965 年离开古巴, 到刚果 ( 金 ) 玻利维亚等国试图发动共产主义革命,1967 年遇害 - 苏联在古巴建造中程导弹基地是基本原因 而这种行为完全是在赫鲁晓夫左右下的一次冒险行动 赫鲁晓夫估计美国不会很快发现苏联这个行动, 即使知道了也不会采取太强硬的反映的, 但是他错了 - 赫鲁晓夫运送导弹的动机是什么? 赫鲁晓夫说是为了保卫古巴阻止美国发动对该国的入侵, 同时也有达到西方所谓的均势中起作用 也就是说来抵消美国的核战略优势 卡斯特罗认为古巴接受不是为了保护古巴而是为了加强社会主义阵营在国际力量对比中的地位, 他也相信苏联的主要动机是为了改善自己当时在同美国的战略核力量对比中所处的很不利的地位 - 美国没有及时发现, 也低估了苏联在古巴的军事力量 - 古巴导弹危机之所以引起外交史学家的关注主要原因是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对古巴导弹危机的处理方式充分表现了冷战时期两国处理相互间冲突的基本行为特征 避免直接的军事对抗尤其是避免核冲突 在危机期间, 美苏两国领导人通过多种秘密渠道寻找协商解决问题的途径, 美苏最高领导人之间一直保持着接触 三 美国出兵多米尼加 1. 古巴导弹危机后中美洲的左翼政权以及美国的反应 年美国出兵多米尼加, 扶持亲美政权, 声称 美国必须用自己的一些力量防止在本半球建立另一个古巴 四 智利阿连德左翼政府 年, 由社会党 共产党 激进党等组成的人民团结阵线在大选中获胜, 社会党人阿连德出任智利总统, 主张通过民主 多党制和自由的方式走向社会主义 1) 阿连德政府推行外资 ( 主要是美资 ) 矿业国有化政策 ; 土地改革 ; 与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关系等等 2) 智利放弃 意识形态边疆 :1970 年 11 月, 智利率先与古巴恢复外交关系, 年间, 秘鲁 巴巴多斯 圭亚那 牙买加 特立尼达和多巴哥 阿根廷 巴拿马 巴哈马 委内瑞拉 哥伦比亚 10 国又先后与古巴恢复或建立外交关系,1979 年又有格林纳达 苏里南 尼加拉瓜 厄瓜多尔 圣卢西亚 5 国与古巴复交或建交 3) 同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关系 : 同苏东国家发展关系, 阿连德访问苏联 ;1970 年智利与中国建交, 是拉美继古巴之后第二个同中国建交的国家, 此后多个拉美国家与中国建交 (20 世纪 70 年代末 12 个国家 ) 2. 苏联的反应 : 苏联宣传 智利道路, 认为它是和平过渡的样板, 并迅速增加对智利的援助,1972 年苏联给智利的经援达到 2 亿多美元 43

军事历史研究 年第 期

军事历史研究 年第 期 外军史研究 冷战 政策与朝鲜战争的爆发 彭安玉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形成了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 社会主义阵营 为 遏制共产主义 美国不遗余力地推行 冷战 政策 朝鲜半岛是 两大阵营在东方对立的主要阵地 朝鲜战争是两大阵营之间不可避免的大较量 也是 冷战 政策的必然产物 冷战 政策 朝鲜战争 美国 苏联 军事历史研究 年第 期 外军史研究 冷战 政策与朝鲜战争的爆发 军事历史研究 年第

More information

汪 波 伊拉克战后重建在美军撤离后 将进入伊拉克人自己管理的 后重建 时期 在后重建时期的政治转型中 伊拉克国内政治发展面临着中央集权主义势力与地方自治势力之间的严重分歧 对于建立在阿拉伯民族主义基础上的中央集权主义势力来说 其政治目标是要建立一个统一而强大的阿拉伯国家 因此必须削减库尔德人在美国主导的战后重建时期获得的过多的自治权利 修改宪法的联邦主义性质 强化中央政府对国家的全面控制 而库尔德人所代表的地方自治势力则坚持维护已经获得的高度自治

More information

英美特殊关系 文化基础与历史演变

英美特殊关系 文化基础与历史演变 国别与地区 冯 梁 英美两国有着大致相同的文化背景 但自近代以来 英美两国的关系既不友好也不特殊 甚至还是对手 英美 特殊关系 的形成 与两国在世界 上的地位发生深刻变化有着密切联系 并在很大程度上是英国政治家刻意追求 的产物 英美 特殊关系 得以延续 主要是基于双方共同的战略利益而非单纯的文化因素 英国从 特殊关系 中得益匪浅 特别在欧洲事务上获得了仅次于 美苏的影响 但在世界其他地区 两国关系并无特殊可言

More information

¹ º» ¼ ¹ º» ¼

¹ º» ¼ ¹ º» ¼ 重构后冷战时期的跨大西洋关系 理想与现实 赵怀普 冷战时期以北约为支柱的大西洋联盟构成了美欧关系的基础 但由于双方权力的不对称 美欧联盟关系带有从属性质 冷战结束和欧盟崛起对传统的美欧关系格局带来了强烈冲击 重构后冷战时期的跨大西洋关系成为美欧双方的共同议程 美欧在跨大西洋关系重构问题上的互动和博弈表明 由于双方之间存在着利益和目标上的深刻分歧 短期内并不具备形成一种新的全面和机制化的大西洋伙伴关系的现实基础

More information

# 抗日战争研究 年第 期! %! # # # # % #

# 抗日战争研究 年第 期! %! # # # # % # 王奇生 湖南会战是 年 一号作战 中交战时间最长 国民政府军队抵抗最为顽强的一次战役 以湖南会战为个案 具体而微地剖析国民党军的战略决策机制 情报信息系统 官兵素质 后勤补给 兵役军纪以及民众动员等情形 也许有助于从军事史的层面加深或纠正我们对抗战正面战场的既有认知 湖南会战衡阳保卫战一号作战!! # # # 抗日战争研究 年第 期! %! # # # # % # 湖南会战 中国军队对日军 一号作战

More information

¹ ¹

¹ ¹ 论巴基斯坦部落地区的塔利班化 王 联 由于持久的经济恶化与社会动荡 腐败的政府政治架构 在反恐议题上同西方进一步结盟与合作等原因 巴基斯坦的部落地区不 断塔利班化 主要表现为极端主义 武装暴力和群众参与 其主要后果是严重影响到巴基斯坦国内政局的稳定 西方军事力量将可能长期驻扎在 阿富汗 而中巴两国 全天候 的关系也将面临激进宗教势力和分离主义 势力的挑战 地区与国别政治 巴基斯坦 宗教极端主义 塔利班化

More information

中国与欧洲关系 年

中国与欧洲关系 年 中国与欧洲关系 年 周 弘 本文全面回顾了中国与欧洲共同体 欧洲联盟及其成员国 年至 年间政治和经济关系的发展历程 分析了当前中欧关系取得的进展和存在的问题 作者认为 年来中国与欧洲关系的发展变化见证并体现了世界格局的演变以及中国和欧洲这两大很不相同的世界力量自身的发展变化 中欧之间不断深入和拓展的交往使双方都从中获益 而这种交往所创造出来的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也堪为人先 中欧关系能否在第二个 年中顺利发展

More information

经济社会 全球化与非国家行为体的跨境合作

经济社会 全球化与非国家行为体的跨境合作 国外理论动态 年第 期 英 安德列亚斯 比勒尔 著 工力 译 英国诺丁汉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安德列亚斯 比勒尔在 新政治经济学 年第 期上发表题为 劳工和新社会运动反抗欧洲的新自由主义改革 的文章 对本世纪初欧洲工会和非政府组织 为反对欧盟着手对公有经济部门实行私有化而组织的 一场持续 年的联合行动进行专题研究 世纪 年代以来 发达国家的工会在新自由主义经济全球化冲击下处境窘困 劳工问题学者一般认为近年来各国工会运动与社会运动联合行动的趋势

More information

承认问题的提出 英国对中共政策的转变

承认问题的提出 英国对中共政策的转变 陈谦平 南京大学历史系 南京 上海解放前夕 英国朝野各界已经看到了中共胜利的必然性 因此 最大限度地保持其在华利益成为英国政府对华政策的核心 国民党封锁上海引起了英国政府的关注 后者遂考虑 采取一些救援措施 以防止上海局势进一步恶化 英国各界普遍认为应该寻求同中共合作 而不应该与之对立 上海解放前后英国与中共政权的政治接触以及经贸关系的发展为英国在 年 月初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承认奠定了基础 英国 中共

More information

国际政治科学 ¹ ¹

国际政治科学 ¹ ¹ 中国在领土争端中的政策选择 聂宏毅 李 彬 新中国成立后 中国能够同多数国家通过和平谈判方式顺利解决边界问题 但同印度 苏联和越南曾一度兵戎相见 在解决与陆地邻国边界问题上 中国为何有宽和与强硬两种不同的政策选择 作者发现 邻国的边界政策属性对中国的政策选择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 中国的政策选择是 强硬对扩张 宽和对现状 即如果邻国奉行扩张性边界政策 中国的态度趋于强硬 反之 如果邻国奉行维持现状的边界政策

More information

印度崛起对中国地缘政治的影响

印度崛起对中国地缘政治的影响 年第 期 刘少华 高祖吉 印度是继中国之后又一个迅速崛起的国家 印度崛起对地区和世界地缘政治格局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对中国的影响更是全方位的 印度崛起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国在东南亚的影响力 也增添了解决南海问题的变数 加大了中印边境问题解决的难度 影响中国在中亚的发展 对中国的印度洋航线和南亚战略利益产生不利影响 印度崛起是中国面临的新挑战 印度崛起 地缘政治 影响 印度崛起对中国地缘政治的影响 年第

More information

)

) 德 塔尼娅 波泽尔忻! 华译! 伍慧萍校!! 本文旨在探讨现有的 欧洲化 方案究竟在何种程度上超越了欧盟边界 扩展至那些在国内制度的效率和民主合法性方面以 恶治 为特征的东部和东南部邻国 这些 欧洲周边国家 既无意愿 亦未必有能力调整自身以适应欧盟的要求 甚至缺乏入盟动力 不愿承担入盟成本 本文探究当将 欧洲化 概念和因果关联机制运用于此类国家时 需要在多大程度上进行进一步限定 笔者认为 只要欧盟不对那些它并不想接纳为成员的国家调整其

More information

经济学动态 年第 期,,,,,,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经济学动态 年第 期,,,,,,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吴易风 : 本文考察了当前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背景下西方经济思潮的新动向 : 对资本主义 的反思和对 新资本主义 的构想 ; 对新自由主义的反思和对新国家干预主义的构想 ; 对自由市场经 济体制与政策体系的反思和对 市场与政府平衡 的市场经济体制与政策体系的构想 ; 对经济全球化的反思和对全球经济新秩序的构想 ; 对西方经济学的质疑和对马克思经济学的再认识 本文最 后对西方经济思潮的新动向作了分析和评论

More information

欧盟与欧盟属下的民族国家 刘 泓 本文试图从民族学与人类学的角度审视欧洲人从分散走向联合的步伐 剖析作为新型人们共同体的欧盟的权力 属性与组织功能 阐释欧盟属下民族国家的发展状况 研讨人们共同体的未来发展方向 文章认为 建立欧盟是欧洲人的一种理性选择 欧盟是一个兼有超国家政治成分和政府间政治成分的区域性人们共同体 欧盟的超国家机构服务于跨国社会的利益 致力于超国家的治理 其成员国政府的长期利益将日益屈服于跨国社会的长期利益

More information

美国智库对当前中美关系的评析综述 卢 静 美国智库在美国对外政策的分析和制定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美国智库认为 美中关系是 世纪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 而依存与合作是当前新形势下美中关系的主轴 其中合作是竞争性的 美国智库建议美国政府通过 巧实力 外交 全面接触 中国 其短期目的是让中国承担更多的 国际责任 而长远目标是塑造和改变中国 美国智库 中美关系 竞争性合作 卢静 外交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副教授

More information

bp.com/statisticalreview #BPstats 1 2 3 4 5 # 6 () 150 120 160 140 120 90 100 80 60 60 40 30 20 0 85 90 95 00 05 10 15 0 2.5 47.3 7.6 3.0 55.0 8.1 9.1 12.5 6.4 3.5 58.9 10.1 14.0 11.3 16.3 7.4 7.5 19.4

More information

论中日 囚徒困境 的存在及逃逸 马亚华 本文试图用博弈论方法分析中日关系发生困难的原因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点解决问题的思路 目前中日关系已在重复博弈中陷入了 囚徒困境 状态 囚徒困境 不仅为第三方势力提供了渔利的空间 直接损害了两国战略利益 而且其 溢出效应 还损害了全体东亚人民的利益 只有透过中国和平发展的参照系考察中日关系的过去 现在和未来 才能把握当前中日关系困难的本质并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当前中日两国的综合国力基本处于同一层次

More information

抗日战争研究. 年第 期 ( ( ( ) ) + ) ), +,.. (.. ( (......

抗日战争研究. 年第 期 ( ( ( ) ) + ) ), +,.. (.. ( (...... 关于西南联合大学战时从军运动的考察 闻黎明 抗日战争时期知识青年从军运动 是中国教育界献身抗战建国事业的壮举 目 前 史学界对该问题的研究 主要集中于 年国民政府发动的 知识青年从军运动 而对于 贯穿整个抗战时期的从军活动 关注的还很不够 本文旨在对全国高等学府中学生数量最多 师资最强大 学科最齐全的西南联合大学的青年从军运动 做以尽量全面的梳理 同时 拟就不 同阶段的从军意识 动员方式 服务特征等问题进行必要的考察

More information

抗战时期沦陷区的电影检查 #

抗战时期沦陷区的电影检查 # 汪朝光 抗战时期 日本扶植的沦陷区伪政权实行了不同形式的电影检查 从沦陷初期各地各自为政的电影检查 到沦陷中后期分别集中于汪伪 华北和东北三个伪政权统治地域内的统一电影检查 从汪伪政权表面上沿袭国民政府的电影检查制度 到华北伪政权另行自己的电影检查 再到东北伪政权基本上照搬日本电影检查制度 但万变不离其宗 沦陷区电影检查的实质是为日本侵略中国服务的 是为了禁止可能出现的反映中国人民的反抗意识 独立精神和民族感情的影片

More information

关于罗斯福时代新政 宪法革命 的几点浅见 韩 铁 美国宪法的若干重要法理原则及其运用在富兰克林 罗斯福总统任内 发生了巨大变化 史称新政 宪法革命 不过 这种变化并不是在所谓 年最高法院的 及时转向 中一锤定音的 最高法院在正当程序 商业权 公众福利条款上的态度及其变化充分说明 新政宪法革命无论是从当时还是其后的发展来看都有它的连续性 局限性和复杂性 只有认识到了这一点 我们对新政宪法革命乃至于整个新政的历史评价才会比较准确

More information

从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出发所作的分析 唐永春 苏联法学对中国法学产生过深刻的消极影响 其原因除了社会制度 意识形态 国际环境等直接因素外 还存在着更深层次的历史传统的因素 这就是两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同质性 基于古代东方亚细亚生产方式而形成的东方专制主义传统 的遗存及其影响 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是理解这一同质性的钥匙 认识这种深层原因 对我国今后法学研究及法治建设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苏联法学 中国法学 亚细亚生产方式

More information

总量开始减少的欧洲人口形势分析

总量开始减少的欧洲人口形势分析 总量开始减少的欧洲人口形势分析 张善余 彭际作 俞 路 自 世纪 年代以来 欧洲人口增长率持续下降 年人口开始负增长 这无疑是其人口发展的一个转折点 在欧洲各个地区中 东欧是 年以前全球第一个也是仅有的一个人口有所减少的地区 在北欧和西欧地区 如果没有国际移民的净流入 人口增长率也将很低 大约在 年间 预计欧洲所有地区的人口都将出现负增长 由于自然增长率在过去一个世纪乃至未来的变动 欧洲人口已不可逆转地老龄化

More information

& 抗日战争研究 年第 期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抗日战争研究 年第 期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江 沛 张 丹 本文以过去史学界较少论及的抗日战争后期国统区 知识青年从军运动为研究对象 从运动的缘起 运动在国统区的扩展 运动背后的党团纷争等几个方面 力求对知识青年从军运动进行较为完整而准确的理解和评价 本文认为 应肯定青年学生从军的爱国热情 客观考察当时国民党政权开展知识青年从军运动的目的和正反两方面的作用 从军运动及青年军在促进战时国统区社会风气的转变 提高国民革命军素质乃至促进军队改革 国民党整党及行政效率的改革方面

More information

# # # # # # # # #

# # # # # # # # # 实现政治问责的三条道路 马 骏 建立一个对人民负责的政府是现代国家治理的核心问题 实现这一目标 需要解决两个最基本的问题 谁来使用权力 如何使用权力 选举制度是解决前一问题相对较好的制度 而预算制度是解决第二个问题最好的制度 通过历史比较分析 可以总结出三条实现政治问责的道路 世纪的欧洲道路 从建国到进步时代改革的美国道路以及雏形初现的中国道路 这意味着 西方经验并不是唯一的实现政治问责的道路 相对于西方经验来说

More information

欧洲研究 年第 期 ¹ º ¹ º

欧洲研究 年第 期 ¹ º ¹ º 共和模式 的困境 ¹ 法国移民政策研究 李明欢 卡琳娜 盖哈西莫夫 今天的法国人中已有大约四分之一是移民及移民后裔 而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异族新移民仍源源不断进入法国 因此 移民接纳及移民政策的修订与实施 业已成为法国朝野密切关注的重要社会问题 本文首先介绍当代法国移民构成的基本状况 重点评介法国学术界关于法国移民政策研究的主要著述及观点 接着 本文结合 世纪下半叶法国社会的政治经济变迁 将法国战后移民政策分三个阶段进行剖析

More information

本文通过对世界体育运动发展的历史与现实的研究 提出了体能文 化的概念 论述了体能文化的国际化和民族性及其对人类社会政治 经济 文化和社 会生活多方面的影响 文章指出 国际竞技体育运动是 世纪以来人类社会生活全 球化的先导 是当代世界各民族 各国家和平共处 平等参与 公平竞争机制实现程度最高的国际事务 是人类社会国际化进程中民族文化多样性实现整合的范例 是展望 新世纪人类社会文明范式的着眼点 同时提示了进行体育人类学研究的必要性和重

More information

¼ ½ ¾ ¼ ½ ¾

¼ ½ ¾ ¼ ½ ¾ 回归传统 历史学视野中的资本主义 刘光临 虽然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研究和西方现代史学都使用了资本主义一词 但双方并无相同的理论背景 资本主义作为一个成熟的学科概念是由 世纪末 世纪初的历史学家和强调历史面向的政治经济学家 可简称为 德国历史学派 一起创造出来的 强调从历史而不是从抽象的理论中寻求社会变化的原因 资本主义萌芽这一概念的启用 实际上是对欧洲近代历史的严重误读 有鉴于此 在今后的中国历史研究中应该用资本主义来取代资本主义萌芽

More information

日军慰安妇政策在华北地区的实施 # %% & & # # # #

日军慰安妇政策在华北地区的实施 # %% & & # # # # 田苏苏 作为日本侵华战争中除东北地区之外中国最大的沦陷区和日本发动 大东亚战争的战略基地的华北 也是日军实施慰安妇政策最普遍和较典型的地区之一 但由于资料和证据的缺乏 目前对日军在这一地区实施慰安妇制度的具体情况的揭露还远远不够 本文以笔者掌握的有关资料 结合实地调查 对日军在华北地区实施慰安妇政策的情况及其特点进行了初步考察 日本侵华 慰安妇政策 华北 日军慰安妇政策在华北地区的实施 # %% &

More information

欧盟研究 二 治理与国际关系 三 治理与比较政治 欧盟研究中的 治理转向 四 欧盟研究中的 治理转向

欧盟研究 二 治理与国际关系 三 治理与比较政治 欧盟研究中的 治理转向 四 欧盟研究中的 治理转向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双月刊 年第 期 一 治理 概念的历程 一 治理的概念化 欧盟研究 二 治理与国际关系 三 治理与比较政治 欧盟研究中的 治理转向 四 欧盟研究中的 治理转向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双月刊 二 理解欧盟治理 一 欧盟治理的主要特征 年第 期 欧盟研究 二 规制国家的出现及其对治理的影响 欧盟研究中的 治理转向 三 新治理模式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双月刊 年第 期 三 欧洲治理中民族国家的转型

More information

李 琼 评扎迪 史密斯的 白牙 要是他 指艾伯特 加勒比海移民 真的回去 了 那么他将要面临的失败是明摆在那儿的 因为当地并没有发生什么变化 这就是移民的悲剧 他们比他们离弃的故乡变化得更 快 于是他们永远也不可能因回到家乡而感 到幸福 可是 他们在移居的国家也不幸福 因为这不是家乡 瞿世镜

李 琼 评扎迪 史密斯的 白牙 要是他 指艾伯特 加勒比海移民 真的回去 了 那么他将要面临的失败是明摆在那儿的 因为当地并没有发生什么变化 这就是移民的悲剧 他们比他们离弃的故乡变化得更 快 于是他们永远也不可能因回到家乡而感 到幸福 可是 他们在移居的国家也不幸福 因为这不是家乡 瞿世镜 略论英国移民族群认同的发展和走向 李 琼 李 琼 评扎迪 史密斯的 白牙 要是他 指艾伯特 加勒比海移民 真的回去 了 那么他将要面临的失败是明摆在那儿的 因为当地并没有发生什么变化 这就是移民的悲剧 他们比他们离弃的故乡变化得更 快 于是他们永远也不可能因回到家乡而感 到幸福 可是 他们在移居的国家也不幸福 因为这不是家乡 瞿世镜 年 外国文学 第 期 这些天来 我觉得来到这个国家 就像是和魔鬼签了协议

More information

¹ º» ¹ º»

¹ º» ¹ º» 中国获取全球石油资源的战略选择 孙学峰 王海滨 大国获得海外石油权益的基本目标是希望能够顺利进入 分 享石油资源 理想目标则是能够逐步稳定 扩大既有的石油开采权益 大国 分享石油资源的关键在于能否有效降低竞争对手 包括先进入国家和其他后 进入国家 的抵制 争取资源拥有国的支持 从中国能源外交的实践来看 有 限分流是成功分享海外石油权益最为重要的战略 而有效化解竞争对手干扰的 主要策略包括限制收益和借助矛盾

More information

¼ ½ ¾ À Á Â

¼ ½ ¾ À Á Â 追求知识神话的终结者 评马洛的戏剧人物浮士德 邓亚雄 在西方文学里 求知神话的传统历史悠久 浮士德 既是这个传统的延续 又是它的终结 随着中世纪的结束和文艺复兴的到来 神被边缘化 确立了人的中心地位 人的意志取代了神的观念 人们渴望认识自然 获得驾驭自然力的知识 在求知精神与新教意识形态严重冲突的语境下 马洛在继承神话传统的基础上 运用他的塑造能力 通过再现和改变神话的方式建构了一个浮士德求知的神话

More information

抗日战争研究 年第 期

抗日战争研究 年第 期 郭洪茂 满铁是日本推行大陆扩张政策的产物 铁路在满铁经营中始终占有突出重要的地位 九一八事变后 满铁铁路运输业务不断膨胀 铁路工人数量也迅速增大 但随着日本侵华战争的不断扩大 尤其七七事变以后 满铁铁路运输日益紧张 劳动力供求矛盾也不断加剧 铁路劳动力严重不足 从业员素质下降 铁路事故增多 战时经济日趋窘迫 在这种形势下 满铁庞大的铁路交通运输体系赖以运转和经营的广大铁路工人 一方面在自身素质不断恶化条件下肩负着日益沉重的运输劳务

More information

评 一亿总忏悔 与 天皇退位论 # % # %

评 一亿总忏悔 与 天皇退位论 # % # % 王希亮 战后初期 日本 战后处理内阁 为了维护天皇制的 国体 相继抛出了 一亿总忏悔 和 天皇退位论 旨在把战争责任转嫁在 亿国民的身上 从而掩盖昭和天皇的战争责任 逃脱联合国军事法庭的正义审判 本文就这两个谬说提出的目的 实质 影响及其美国占领军总司令部的 太平洋战争史观 予以剖析 战争责任 一亿总忏悔 天皇退位论 太平洋战争史观 评 一亿总忏悔 与 天皇退位论 # % # % 抗日战争研究 %

More information

,,,,,,,,, :,,,,,, (,,, :,,,,,,,,,, ) :, ;,,, ;,,,,,,, :,,,,,,,,,,,, :,,, (,, ) 5 -,,,,, :,,,,,,,,,,,,,,,,,,,, :,,,,,,, 7,?,,?,,,,,, :,,, 5, 7, ( ):,,,

,,,,,,,,, :,,,,,, (,,, :,,,,,,,,,, ) :, ;,,, ;,,,,,,, :,,,,,,,,,,,, :,,, (,, ) 5 -,,,,, :,,,,,,,,,,,,,,,,,,,, :,,,,,,, 7,?,,?,,,,,, :,,, 5, 7, ( ):,,, 左双文 [ ] 中东路事件发生后, 国民政府继续对苏强硬, 一再放弃和平解决事件的机会, 并几度阻挠东北地方当局和平解决的尝试, 中苏交涉陷于停顿 苏联遂在边境发起一系列军事进攻, 使东北方面损失惨重 在苏联强大的军事压力和国内变乱频生的情况下, 国民政府应对乏力, 只得放松了对东北方面自谋局部交涉的限制, 事件乃以中方接受苏联最初提出的条件而草草收场 [ ] 中东路事件国民政府张学良中苏关系,,,,,,,,,,,,,,,,,

More information

社会科学版 李雁南 从明治末期到大正年代 随着大日本帝国的建立 日本文学中形成了 东方主义 视角 拥有了一套用来表述其他亚洲国家的霸权话语体系 中国由于悠远的历史 广袤的国土 适度的距离成为大正年代日本作家普遍关注的 东方异国 的主体 他们用经典文本中的幻象取代中国的实体 在中国寻找神秘浪漫的异国情调 同时 中国作为日本的 东方 使日本作家自身的殖民者身份得以确认 中国因此成为日本帝国文化的有效参照系

More information

丁光训文集 研读札记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北京 丁光训是当代中国基督教的主要发言人和神学家 他结合新中国的国情 重 新思考了基督教传统教义 提出了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基督教神学思想 他对上帝和基督 的根本特性做了新的界定 对神与人的关系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等问题做了符合中国传统文化和现实生活的诠释 他的思想反映了当代中国基督教发展的新道路和基督徒思想信仰的新 变化 丁光训神学思想 当代中国基督教

More information

不对称相互依存与合作型施压 # # ( # ( %

不对称相互依存与合作型施压 # # ( # ( % 世界政治 年第 期 不对称相互依存与 合作型施压 美国对华战略的策略调整 王 帆! 尽管中美两国间的相互依存度在加深 但保持不对称的相互依存 关系仍是美国对华政策的重点 在不对称相互依存的前提下 美国对中国开始实施了 一种新的合作型施压策略 该策略成为美国对华战略的手段之一 作者分析了在相互 依存条件下美国对华实施合作型施压政策的背景 目的 相关议题和实施手段 并以谷歌事件 哥本哈根气候谈判以及人民币汇率问题这三个案例

More information

日本学刊 年第 期 #!! #

日本学刊 年第 期 #!! # 战时文化统制与日本文化的现代转型 尚 侠 战时文化统制和 大政翼赞 统制经济三位一体 是日本法西斯国家体制的一个重要而有机的构成 就国民意识整合的本质而言 它是膨胀的 扩大化了的国家主义 文化统制作为政府主导下的一种文化强制力量 割断了日本文化向现代转型的历史进程 导致了日本民族精神的某种惯性模式与病态现实 日本 战时 文化统制 文化转型!! 日本学刊 年第 期 #!! # 战时文化统制与日本文化的现代转型

More information

抗日战争研究! 年第 期 % & &!!!!

抗日战争研究! 年第 期 % & &!!!! 抗日战争时期贵州省赈济会的难民救济活动及其社会影响 周术槐 难民 是一种特殊社会现象 产生难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其中 战争因素 是导致难民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抗日战争时期 中国国内因战争而形成的难民问题 成为当时中国 极其严重的社会问题 贵州作为中国西南地区支援全国抗战的战略大后方 每日都有大量来自沦 陷区的难民涌入 国民党政府因此不仅对难民救济机构进行了必要调整 同时 还制定了相应的难 民转移方案

More information

书 名 小说历史 作 者 罗念生 出 版 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04年1月 ISBN 7 208 05059 7 I504 定价 39 00元

书 名 小说历史 作 者 罗念生 出 版 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04年1月 ISBN 7 208 05059 7 I504 定价 39 00元 书 名 小说历史 作 者 罗念生 出 版 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04年1月 ISBN 7 208 05059 7 I504 定价 39 00元 110 小 说 历 史

More information

网络民族主义 市民社会与中国外交 & 一 中国网络民族主义所涉及的公共领域 特征与性质 ( & (!! # # ) #

网络民族主义 市民社会与中国外交 & 一 中国网络民族主义所涉及的公共领域 特征与性质 ( & (!! # # ) # 世界政治 年第 期 网络民族主义 市民社会与中国外交 王 军 近年来 网络空间下中国大众民族主义逐渐成为影响中国社会和中国外交的新因素 从中国网络民族主义的政治社会属性和作用上看 它正拓展着中国的公共领域 以国家民族主义和族裔民族主义为核心议题 催生着中国市民社会的新构造 反映着中国的民族主义思潮 推动着网络内外中国大众的民族主义行动 作为一种社会思潮与社会运动 中国大众的网络民族主义因其信息获取能力增强

More information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吴易风 : 本文考察了当前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背景下西方经济思潮的新动向 : 对资本主义的反思和对 新资本主义 的构想 ; 对新自由主义的反思和对新国家干预主义的构想 ; 对自由市场经济体制与政策体系的反思和对 市场与政府平衡 的市场经济体制与政策体系的构想 ; 对经济全球化的反思和对全球经济新秩序的构想 ; 对西方经济学的质疑和对马克思经济学的再认识 本文最后对西方经济思潮的新动向作了分析和评论

More information

国际政治科学 ¹ º ¹ º

国际政治科学 ¹ º ¹ º 印度学者对中国的安全认知 司乐如 一轨 外交和 二轨 外交都是国际关系研究中值得重视的内容 前者有助于说明两国在政府外交层面的表现 对后者的研究则有助于了解在外交现象背后起作用的观念因素 本文的研究试图把社会心理学中的一些核心概念融入国际关系的研究之中 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印度学者对中国的安全认知 本文通过提供关于 认知 的更为精确的概念和理论框架 并通过术语统计和定性的案例分析 深入印度专家的视角 深化人们对中印安全互动的了解

More information

抗日战争研究! 年第 期!!! #!

抗日战争研究! 年第 期!!! #! 江红英 进行人力管制是抗战期间国民政府采取的重大举措 实施这一举措的直接原因在于抗战的需要 即推行兵役制度 保障军需后勤 建设后方工业 平衡人力资源 国民政府为实施人力管制 设置了专门机构 进行大规模摸底调查与登记 制订出一系列法规 人力管制的具体对象和内容主要为 一般人力管制 技术员工管制 工资管制 实施国民义务劳动 在抗战最为艰苦的 年代初期 国民政府的人力管制为坚持持久抗战 最后夺取抗战的胜利提供了人力政策上的保证

More information

立场一直与俄国尖锐地对立着 这构成了日俄战争前因后果的关键一环 就此而论 清政府本无中立的前提

立场一直与俄国尖锐地对立着 这构成了日俄战争前因后果的关键一环 就此而论 清政府本无中立的前提 文 史 哲 年第 期 总第 期 喻大华 在百年前因争夺东北而爆发的日俄战争中 清政府宣布局外中立 长期以来 人们对此不予深究 简单否定 然而 清政府局外中立的表象掩盖着形形色色的真相和矛盾 事实上 出于维护东北主权 联日拒俄的考虑 在战争中 清军和奉天当局暗中为日军提供了帮助或便利 全国舆论更是袒日拒俄不加掩饰 同时 日俄两国也并未尊重清政府的中立 破坏中立的举动屡见不鲜 可见 对于中日俄这三国来说

More information

抗战时期的中国留学教育!!!! #!! # %

抗战时期的中国留学教育!!!! #!! # % 孔繁岭 七七事变后 主要激于爱国义愤 欧美留学生的近半 关内留学生的几乎全部 毅然回国 投入抗战洪流之中 在教育 科技 文化等战线发挥了积极作用 另有 名左右滞留海外 战时 鉴于外汇的紧缺和战后的需要 国民政府留学政策经历了前严后松的变化 约有 名学子被派赴海外 主要前往美英 与此同时 沦陷区各伪政权积极推行留日奴化教育 连同台湾 约有 万人前往敌国 整个抗战时期 这两万余名在海外的学子 情况各异

More information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的交通立法与交通管理 %& %& %& %&!!!!! # # #!!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的交通立法与交通管理 %& %& %& %&!!!!! # # #!! 谭 刚 抗战时期 为保证大后方交通建设的顺利进行 提高交通运输效率 保障交通安全和畅通 国民政府制定了大量交通法规 涉及到交通人事 业务 工务和财务方面 也包含了国民政府在这些方面的具体管理内容 这些法规形成了比较完整系统的交通法规体系 大量交通法规的颁布 体现了国民政府在交通管理上的一些特点 包括实行交通统制 军需优先 提倡节约和地方协作等特点 但由于在实际的交通管理中存在交通机构变动频繁 运价过低

More information

< A67EB3F82DA4A4A4E5AAA92DB3E62E706466>

< A67EB3F82DA4A4A4E5AAA92DB3E62E706466> 2010/10-2011/09 國 外 服 務 國外服務據點分布圖 亞洲 中東 非洲 拉丁美洲 印度 柬埔寨 阿富汗 馬利 莫三比克 多明尼加 斯里蘭卡 菲律賓 耶路薩冷/約旦 尼日 馬拉威 海地 緬甸 尼泊爾 河西岸/加薩 查德 盧安達 瓜地馬拉 印尼 東帝汶 巴基斯坦 獅子山共和國 肯亞 宏都拉斯 孟加拉 日本 約旦 迦納 衣索比亞 薩爾瓦多 烏干達 索馬利亞 尼加拉瓜

More information

欧洲研究 年第 期

欧洲研究 年第 期 气候变化与欧盟北极战略 何奇松 气候变暖改变了北极地缘政治环境 年 月 欧盟委员会通过了 欧盟与北极地区 通讯 年 月 欧盟理事会通过 北极问题决议 这两个文件基本上勾勒了欧盟的北极战略 即保障和维护北极地区及其居民的权利 促进北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以及北极多边治理 实际上 欧盟希望通过执行北极战略来体现欧盟作为全球气候政策的领先者 北极的经济价值驱使欧盟加入北极的地缘政治博弈 其中一个关键就是保证欧盟油气资源的供应

More information

抗日战争研究 年第 期

抗日战争研究 年第 期 杨夏鸣 安全区 和 大屠杀 是出现在日军南京大屠杀研究中一对似乎矛盾的词语 本文认为所以出现这一现象 是由于南京 安全区 的功能发生了错位 即 安全区某些未定或是次要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而超过主要的功能 其原因是日军拒绝承认 安全区 安全区 的建立系个人行为 并非国际政治学意义上的 国际组织 对主权国家不具约束力 因而 安全区 被赋予的功能能否正常发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日本当局的意愿 南京安全区功能错位原因

More information

中国在拉美的经济存在 : 大不能倒? 第 106 期 2

中国在拉美的经济存在 : 大不能倒? 第 106 期 2 第 106 期 中国在拉美的经济存在 : 大不能倒? 106 2014 年 12 月 3 日 中国在拉美的经济存在 : 大不能倒? 1 中国在拉美的经济存在 : 大不能倒? 第 106 期 2 第 106 期 中国在拉美的经济存在 : 大不能倒? 3 中国在拉美的经济存在 : 大不能倒? 第 106 期 图 1 2008 年金融危机前后拉美和加勒比地区出口贸易增幅对比 ( 单位 :%) -23 世界

More information

一 土著华人! 二 逃亡移民 #!!! 三 早期的旅俄商人! 四 劳工

一 土著华人! 二 逃亡移民 #!!! 三 早期的旅俄商人! 四 劳工 邓兰华 张 红 一 土著华人! 二 逃亡移民 #!!! 三 早期的旅俄商人! 四 劳工 五 十月革命后的华侨华人! 一 改革与两国关系正常化给中俄两国人民提供了重新往来的机会 ! 二 早期留学生为两国间的民间交往和商贸穿针引线!! ! 三 留学垃圾 损坏中国人形象! 四 战挫败 国营公司进军独联体市场首 五 从! 倒爷 生意一波三折中成长起来的中国民营企业!!!!!! 六 独特的华人群体 七 中的地位

More information

论德富苏峰的皇室中心主义思想 # # # % % % # #

论德富苏峰的皇室中心主义思想 # # # % % % # # 米彦军 德富苏峰是继福泽谕吉之后日本近代第二大思想家 其思想体系完整地显示了日本天皇制军国主义的发展过程 他早期主张主权在民 与日本社会现实不符 甲午战争前后开始改变主张 狂热鼓吹以皇室为中心对外侵略 给中国和其他亚洲国家带来极大伤害 皇室中心主义是包含家国同构 忠君爱国 神国思想和武士道等在内的天皇专制国体思想 其实质是内行尊皇之 王道 外行霸道 继承和发展了唯心主义的皇国史观 对当今日本右翼思想仍有很大影响

More information

新中国外交制度的演变与创新 一 外交制度的概念内涵及其研究视角 # # ) # +, #. % & / % & ) % & +. / % & % &

新中国外交制度的演变与创新 一 外交制度的概念内涵及其研究视角 # # ) # +, #. % & / % & ) % & +. / % & % & 中国外交 年第 期 新中国外交制度的演变与创新 白云真 中国外交制度的发展与创新应属当下中国外交新的转型的必要内涵和关键环节 外交制度的合理建构有助于促进中国外交健康且持续的发展 也有利于中国公民身份和国家 认同有效且理性的塑造 为此 笔者将尝试运用国家 社会关系的视角来诠释与理解中国外交 制度的创建 发展及其创新 以历史的视角回顾与审视中国外交制度建设的进程 从而能够更好 地为当下中国外交制度的创新提供某些重要的思考或启示

More information

国际关系学院学报 年第 期 陈 东 信息作为一种社会资源已被人们广泛认同 的认识 人们仍有不同的看法 我们认为 但对其地位 特性和作用 就目前人类需求而言 信息资源仍是位 于土地和水 能源和原材料之后的资源 可称之为 第三级资源 信息资源与其他资源相比较 具有知识性 中介性 转化性 再生性和无限性等特点 因而是一 种 特殊资源 在未来社会中 资源的争夺将以信息资源的争夺为目标 信息战 的形式将是引导其他战争形式的主导形式

More information

2015–2016年采矿与金属业面临的业务风险

2015–2016年采矿与金属业面临的业务风险 2015 2016 年采矿与金属业面临的业务风险 从后座转到驾驶席 目录 安永采矿与金属业业务风险雷达 1 概要 2 十大业务风险 4 1. 重返增长轨道 9 2. 生产力提高 12 3. 资本获取 14 4. 资源民族主义 16 5. 社会经营许可 20 6. 价格和汇率波动 23 7. 资本项目 26 8. 能源获取 28 9. 网络安全 30 10. 创新 33 商品的主要风险 36 风险雷达图之外

More information

抗日战争研究 年第 期 # % & ( ) # + ) % & % & % (& + % (&

抗日战争研究 年第 期 # % & ( ) # + ) % & % & % (& + % (& 日 蒲丰彦 中日战争时期 除了中国的东北地区以外 日本政府还向华南地区的一个岛屿!!! 三灶岛 派出过农业移民团 对此少有人知 且至今也没有过学术探讨 日本海军在 年 月攻占了该岛 修建军用机场 由于他们此前在华南地区还没有地面航空基地 三灶岛上的该航空基地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为了给这个基地供给粮食 或者也可能是出于军事警备上的需要 日本冲绳县向该岛派出了农业移民共 人左右 中日战争日本农业移民广东省三灶岛

More information

二 民国八年的五四运动 群众革命的斗争 曾经给帝国主义与卖国军阀 以莫大的打击 并且发展成为的革命高潮 但资产阶级国民党背叛出卖了革 命 所以现在帝国主义的进攻又厉害起来了

二 民国八年的五四运动 群众革命的斗争 曾经给帝国主义与卖国军阀 以莫大的打击 并且发展成为的革命高潮 但资产阶级国民党背叛出卖了革 命 所以现在帝国主义的进攻又厉害起来了 一 五三 的 济案 与 五九 的 二十一条 一样是日本帝国主 义利用卖国军阀侵略中国的纪念日子 济案 的结束 比 二十一条 更可 耻得多 二 民国八年的五四运动 群众革命的斗争 曾经给帝国主义与卖国军阀 以莫大的打击 并且发展成为的革命高潮 但资产阶级国民党背叛出卖了革 命 所以现在帝国主义的进攻又厉害起来了 中共党史资料 年第 期 三 代表资产阶级的蒋介石 在 济案 发生以后 不但做了许多卖国的

More information

近代日本的兴亚主义思潮与兴亚会 # # # # # ( ( ( ( ( ( ( ( )

近代日本的兴亚主义思潮与兴亚会 # # # # # ( ( ( ( ( ( ( ( ) 戚其章 世纪 年代 日本国内兴起了一股兴亚思潮 对此后的中日关系产生过重大的影响 这是近代中日关系上非常值得研究的重大问题 但也是一个十分庞大而复杂的课题 对此 近年来研究者颇不乏人 多谓兴亚主义的主流是应该肯定的 窃不谓然 本文认为 对兴亚主义须作具体分析 应肯定的只是其中的个别派别 其主流是不能肯定的 至于大力推动兴亚主义的兴亚会 不但不是所谓 民间组织或 民间对清友好组织 而是由日本外务省直接掌控和主导

More information

IV

IV 01 IV www.ghub.org/cfc/mining2014 www.ghub.org/cfc_en/mining2014 03 04 06 06 06 09 10 14 15 15 16 16 16 17 18 19 26 28 28 29 29 31 35 36 案例分析 : 简介 案例一紫金矿业集团中国紫金山金铜矿和秘鲁 Rio Blanco 铜矿 案例二五矿资源有限公司 (MMG) 老挝

More information

论抗战时期医学高校的迁川! # % &% & # #! # # # # # # #

论抗战时期医学高校的迁川! # % &% & # #! # # # # # # # 黄 茂 曾瑞炎 年抗日战争爆发 日军企图摧毁中国教育事业 对高等教育机关狂轰乱炸 使中国高等教育蒙受了巨大损失 为保存中国教育实力 国民政府教育部作出内迁的决策 据此 教育部医学教育委员会也对医学高校的内迁作了规划 并以这次内迁为契机 对西南 西北及华中地区的医学教育加以了重视 随着国府的迁都重庆 四川成为了抗战后方重地 为此 有不少高校迁往了四川 其中医学高校就有 所 这些医学高校在四川的建设和发展极大地推动了四川的医学教育事业

More information

中央太平洋铁路的建成与在美华工的贡献 黄安年 世纪中叶 美国中央太平洋铁路和联合太平洋铁路接通 成为第一条横贯北美大陆的铁路干线 它把美国经济区域连成一片 标志着美国社会经济发展开始进入狂飙时期 在这一美国近代工业化历史的重大事件中 成千上万的中国劳工应召参加了最艰巨的中央太平洋铁路的建设 在工程中 他们以中国人特有的吃苦耐劳精神和出众的聪明才智 为筑路发挥了关键性作用 做出了决定性的贡献 他们还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More information

2

2 2016 2 1 2 目录 1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2012 年 11 月 8 日 ) 36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 (2013 年 11 月 12 日 ) 45 72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 (2014 年 10 月 23 日 ) 93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 (2015 年 10 月 29 日 ) 100

More information

对利益冲突问题及其危害性有比较清晰的认识 坚持政企分开原则 禁商为主旋律 适用对象的范围逐渐扩大

对利益冲突问题及其危害性有比较清晰的认识 坚持政企分开原则 禁商为主旋律 适用对象的范围逐渐扩大 我国防止公职人员利益冲突制度的变迁及完善 王琳瑜 杜治洲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北京 改革开放三十余年来 中国防止公职人员利益冲突制度的变迁过程可以划分为探索 发展 加速推进三个阶段 呈现出制度建设的科学化水平不断提高 越来越注重制度的执行力 日趋国际化的发展趋势 进一步完善的制度建设应从四个方面入手 对防止公职人员利益冲突进行立法 重构现有制度并使其系统化 建立有效防止公职人员利益冲突的实施机制以提高制度执行力

More information

江西抗日战争史

江西抗日战争史 Ⅰ Ⅱ Ⅲ Ⅳ 绪 论 2 江西抗日战争史 绪论 2 2 3 4 江西抗日战争史 绪 论 5 6 江西抗日战争史 目 录 / 第一节江西国共合作抗战局面的形成 5 0 第二节新四军的组建与开赴抗日最前线 4 4 29 36 43 第三节江西各阶层人民的抗日救亡运动 53 53 58 /65 第一节临战前的江西战场 65 65 70 江西抗日战争史 目录 第二节日军侵占赣北 77 77 92 00 第三节万家岭大捷

More information

无论中国的传统学术还是西方的大学制度 因 修道 之旨而生 教化 之需的轨迹是颇为相似的 正如中国的 小学 是为 大学 的读经作准备 欧洲中世纪大学的 人文学科 也是要帮助凡人理解神圣的文本 在西方 进一步使语言成为民族国家的根本标志 并通过强势族群与强势语言的共生互动 为后世的殖民扩张提供了基本 原型 中国早期教会大学对于语言的选用 当代西方国家的相关语言政策 也都可以成为语言标准之统治性力量的生动例证

More information

抗日战争研究 年第 期 # # # % # & % &

抗日战争研究 年第 期 # # # % # & % & 胡迎建 抗战时期 旧体诗创作走出了五四以来的低迷状态 出现了复兴的态势 其表现是 残酷的战争为诗人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丰富题材与人生体验 抗战之初开展了利用旧的文艺形式包括旧体诗以鼓舞民心的讨论 诗作者队伍不断扩大 诗社纷纷成立 雅集 唱和活动频繁 出版诗集 创办刊物林林总总 总的特点是承继 诗经以来兴观群怨的优秀传统 多角度 广视野深刻地反映时代 高扬抗战救国主旋律 题材多样 内容丰富 主要表现为 一是描写世乱时艰

More information

57

57 包心鉴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从其本质和功能来说, 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 也是具体体现协商民主制度化程 度与国家治理现代化水平密切相适应这就要求 : 把握国家治理现代化本质, 科学确立协商民主制度化构建的基 本原则 ; 适应国家治理现代化需要, 深刻认识广泛开展协商民主的重大意义 ; 遵循国家治理现代化规律, 积极完 善我国协商民主的制度体系 协商民主制度化国家治理现代化我国协商民主制度体系 56 57

More information

, 3,, :,,??,,,, :, ( ),,,,, :,, :, ( ) ( ),!,?,,,??,,??,,?,,,?, :,,,,, 1,,,, : 1 : ( ), :,

, 3,, :,,??,,,, :, ( ),,,,, :,, :, ( ) ( ),!,?,,,??,,??,,?,,,?, :,,,,, 1,,,, : 1 : ( ), :, 源于生活的自由 许振洲 中国传统社会中虽然不存在民主制度, 也没有建立在法治基础上的政治自由 政治权利, 但广泛存在着源于生活的社会自由 它 主要得益于中国人乐观 开放 宽容 非禁欲主义 热爱生活的态度与 精神 中国传统社会世俗精神禁欲主义宽容 社会自由 生活方式 在今天的时代, 那些挚爱自由 将自由置于法兰西 解放之上的人们, 也就是那些热爱生活中所有快乐的 人们 贡斯当 : 古代人的自由与现代人的自由,

More information

! % % % % % %!

! % % % % % %! 年 月 日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抗日战争研究 编辑部与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与历史学院联合举办的 抗日战争与沦陷区问题研究 学术研讨会在哈尔滨师范 大学召开 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中国社会科学 杂志社 中国人民大学 南开大 学 南京第二历史档案馆! 民国档案 编辑部 南京大学 南京师范大学 河南大学! 史学月刊 编辑 部 安徽大学 河北师范大学 杭州师范大学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等十多个高校和科研院所的

More information

美国研究 # 国内学者对肯尼迪政府时期的美法关系有过一些总体性论述 但两国在支付领域的矛盾至今 还未见到专文探讨 参见资中筠主编 战后美国外交史 从杜鲁门到里根 北京 世界知识 出版社 年版 第 页 张锡昌 周剑卿 战后法国外交史 北京 世界知识出版社 年版 第 页 姚椿龄 也谈戴高乐的对美政策 世

美国研究 # 国内学者对肯尼迪政府时期的美法关系有过一些总体性论述 但两国在支付领域的矛盾至今 还未见到专文探讨 参见资中筠主编 战后美国外交史 从杜鲁门到里根 北京 世界知识 出版社 年版 第 页 张锡昌 周剑卿 战后法国外交史 北京 世界知识出版社 年版 第 页 姚椿龄 也谈戴高乐的对美政策 世 浅析肯尼迪政府时期美法在支付领域的矛盾 温强! 内容提要 肯尼迪政府时期 随着西欧经济的恢复 美欧联盟在政治 经济 军事等领域的分歧开始凸显 美法因支付不平衡而起的矛盾即为其中之一 布雷顿森林体系是美法支付矛盾产生的历史根源 以美元危机和美国黄金外流为中心 两国在联盟方针和冷战战略上展开激烈较量 美国政府内就如何解决美法支付矛盾曾有过激烈辩论 肯尼迪政府最后以从欧洲撤军相要挟 迫使戴高乐在弥补美国赤字安排上让步

More information

贸易一体化与生产非一体化

贸易一体化与生产非一体化 贸易一体化与生产非一体化 基于经济全球化两个重要假说的实证研究 刘志彪 吴福象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贸易一体化水平持续上升 对此虽然可以利用引力模型加以说明 但其解释力是有限的 本文在对世界范围内的贸易一体化进行统计描述和计量检验的基础上 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东亚经济体的贸易竞争状况进行了结构分析 结果表明 经济体之间的相似程度越高 贸易量越大 贸易一体化程度也越高 通过各种因素的传导 经济体的出口竞争能力增强

More information

人类学理论与实践

人类学理论与实践 阮艳萍 在今天轰轰烈烈的遗产运动中 各类传承和保护主体纷纷登场 除了传统的民间的传承人之外 中央和地方政府 学者 商人 新闻媒体等也都纷纷加入了这场博弈 与数字化技术同步进入这场运动的还有一类新型主体 那就是 数字传承人 他们是民族文化遗产传播 生存和发展的又一类新型主体 他们的数字传承活动 使文化遗产从唯一 不可共享和不可再生的变成了无限 可共享和可再生的 文化遗产 数字传承人 民间传承人 遗产表述

More information

第四单元雅尔塔体制下的 冷战 与和平 说明 : 本试卷分第 Ⅰ 卷 ( 选择题 ) 和第 Ⅱ 卷 ( 非选择题 ), 满分 100 分, 时间 80 分钟 第 Ⅰ 卷 ( 选择题,64 分 ) 一 选择题 : 本卷共 32 小题, 每一小题 2 分, 共 64 分 在每一小题所给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

第四单元雅尔塔体制下的 冷战 与和平 说明 : 本试卷分第 Ⅰ 卷 ( 选择题 ) 和第 Ⅱ 卷 ( 非选择题 ), 满分 100 分, 时间 80 分钟 第 Ⅰ 卷 ( 选择题,64 分 ) 一 选择题 : 本卷共 32 小题, 每一小题 2 分, 共 64 分 在每一小题所给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 第四单元雅尔塔体制下的 冷战 与和平 说明 : 本试卷分第 Ⅰ 卷 ( 选择题 ) 和第 Ⅱ 卷 ( 非选择题 ), 满分 100 分, 时间 80 分钟 第 Ⅰ 卷 ( 选择题,64 分 ) 一 选择题 : 本卷共 32 小题, 每一小题 2 分, 共 64 分 在每一小题所给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雅尔塔体系的内容包括 1 铲除德国 日本的民族主义和军国主义 2 苏联占有日本部分岛屿

More information

英雄主义及其在后新时期中国文艺中的显现方式 英雄主义作为一种精神价值观 始终激励着一个民族不断进取和奋进 英雄主义人物形象塑造在中国的现当代文学中经历了人与神 鬼 兽之间的挣扎过程 世纪开端 中国文艺的后新时期到来了 主导文艺发展的既不是政治也不是艺术作品本身 一双无形的手紧紧抓住了文艺发展的脉搏 中国社会进入市场化的消费型时代 红色经典 的出现 使我们思考在无情的市场中如何显示出英雄主义有情的特色

More information

见图 二 社会主义改造时期 图

见图 二 社会主义改造时期 图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蒋纯焦 通过采用计量研究 比较研究的方法 对 年以来中国东中西部高等教育区域差异的变迁作系统的梳理与分析 探讨形成和影响高等教育的区域差异的原因 揭示高等教育区域差异与社会变迁区域差异之间的互动关系 从而建立地方社会发展与高等教育发展之间的良性互动 实行区域推进策略 这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应然选择 当代中国 东中西部 高等教育 区域差异 实证研究 一 建国初期 见图 见图 二 社会主义改造时期

More information

抗战时期贵州役政之初探!!! # #

抗战时期贵州役政之初探!!! # # 莫子刚 抗战爆发前夕 国民政府被迫实行征兵制度 为了办好役政 抗战时期的贵州省国民政府采取了诸多政策措施 制订征集兵源办法和防漏堵逃措施 开展军民训练的基础扎实工程 采取宣传 抚慰 督导 奖惩和示范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推进手段 役政基本上取得成功 但也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弊端和不足 此时的征兵运动是一部中华民族的血泪史 但其真正的罪魁祸首应该是日本帝国主义者 抗战时期 贵州省军政当局 役政 征兵!! #

More information

¹ º» ¼ ½ ¹ º» ¼ ½

¹ º» ¼ ½ ¹ º» ¼ ½ 战争制胜的秘密 评 军事力量 解释现代战争中的 胜利与失败 李 卓 近年来 美国国际安全研究中关于军事行动制胜因素的研究非常活跃 本文评述了此类研究的代表人物比德尔的 军事力量 解释现代战争中的胜利与失败 一书 对书中提出的 军事力量部署差异制胜论 的研究问题 分析框架 经验论证等主要研究环节进行了归纳和梳理 本文从理论 方法论等角度总结了此书的成就 认为该书通过构建以 军事力量部署 这一非物质变量为核心的安全理论

More information

% 抗日战争研究 & 年第 期 # # % & % & % &

% 抗日战争研究 & 年第 期 # # % & % & % & 王晓军 抗日战争期间 日军航空队对广西的轰炸分为三个阶段 给广西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从日军航空队对广西的轰炸目标主要为教育机关 文化场所 医院 庙宇 教堂 居民区 交通设施和工厂企业等可以清楚地看出 日军航空队对广西的轰炸是一种极其凶残的集体屠杀行为 是对和平与人道的肆虐 是违背国际公约的 日军航空队 广西 暴行 % 抗日战争研究 & 年第 期 # # % & % & % & 日军航空队袭击广西暴行述评

More information

» ¼ ½ ¾ À Á» ¼ ½ ¾ À Á ½ À À À À À À À

» ¼ ½ ¾ À Á» ¼ ½ ¾ À Á ½ À À À À À À À 徐国栋 最早的宪法用语是基于希腊人的经验确立的 它代表了一种 主体际关系 的宪法观 往后的宪法用语一直循着希腊思想的线索演变 西塞罗把拉丁化 同时把相应的宪法观念客观化为对公共事务的处理规则 西塞罗还基于当时的修辞学和医学的成就打造了 和 两个表示宪法的词汇 并把它们的配词设定为可以互换 托马斯 阿奎那用 诠释了亚里士多德的宪法观念 把 主体际关系 的含义缩减为阶级关系的含义 进入民族国家时代后 产生了基本法

More information

! 抗日战争研究 年第 期 # # # # % # & # # % &!!!!

! 抗日战争研究 年第 期 # # # # % # & # # % &!!!! 秦 燕 抗日战争时期 陕甘宁边区改革婚姻家庭制度 在这一变革的过程中 出现了法律与习俗 两性关系 新旧婚姻观念之间的冲突 表明了社会变革的复杂性和长期性 边区政府为解决这些矛盾和冲突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这一时期婚姻家庭变革的实践促进了边区的建设和持久抗战 并为新中国建立以后继续实行婚姻家庭制度的改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陕甘宁边区 婚姻家庭 变革!! ! 抗日战争研究 年第 期 # #

More information

蒋经国 赣南新政 时期的社会动员! % &! % & # # # # # #

蒋经国 赣南新政 时期的社会动员! % &! % & # # # # # # 黎志辉 支援抗战和建设新赣南是 赣南新政 时期社会动员的两大主题 蒋经国身体力行 动员干部 革除旧弊 树立新风 发动民众 措施多端 形式多样 其动员民众的思想既有国民党动员政策的脉络可寻 又受苏联模式感染甚钜 社会动员是一个荡涤旧俗 裂变旧的社会心理信条的过程 赣南社会由此经受了苏区革命以来新一轮的洗礼 蒋经国赣南干部动员民众动员社会影响!! # # 蒋经国 赣南新政 时期的社会动员! % &! %

More information

! 抗日战争研究 年第 期! # % & # (!! %!! &!!! (!!

! 抗日战争研究 年第 期! # % & # (!! %!! &!!! (!! 温金童 李飞龙 抗日战争时期 由于深刻复杂的历史原因 陕甘宁边区疫病横行 人畜死亡率很高 这对于陕甘宁边区最大限度地集中人力 物力 发展生产 坚持抗战 争取抗战的最后胜利十分不利 面对这一严峻现实 边区政府通过多种渠道 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制定了卫生防疫的方针政策 大力开展卫生宣传 建立健全了一系列卫生组织 使广大群众学到了卫生知识 增强了卫生观念 从而使边区的人畜发病率 死亡率都逐渐下降 其中的经验教训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More information

抗日战争研究 # 年第 期 % % % # % % % % # # # # # #

抗日战争研究 # 年第 期 % % % # % % % % # # # # # # 林 星 在以往的抗战内迁研究中 人们多关注中国沿海地区政府机构 工厂 学校 银行等向西南地区的迁移及其影响 但内迁还有一个重要构成部分 即在本省范围内的迁移 抗战爆发 后 随着省会迁往内地山区 东南沿海省份的工厂 学校 银行等纷纷迁移到本省内地山区 给当地 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对内地城市现代化以及本省区域内城市体系的变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为抗战的最终胜利提供了支持 然而内地城市的这种发展随着抗战结束后的回迁而又趋于沉寂

More information

一 台湾地区 大法官会议 如何诠释法治与人性尊严 % %

一 台湾地区 大法官会议 如何诠释法治与人性尊严 % % !!! 从实践到理论的反思 庄世同 ## 祇和理性来统 ## 一 台湾地区 大法官会议 如何诠释法治与人性尊严 % % !!! 从实践到理论的反思 ## ## !!!!!! # # !!! 从实践到理论的反思 二 法治应该具备哪些要件 & % ( & & % ( !!! 从实践到理论的反思 % ) % & & !!! 从实践到理论的反思 三 人性尊严应该具有哪些内涵 & % % & & !!! 从实践到理论的反思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fy.doc

Microsoft Word - fy.doc 爱默生 Emerson 说过 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 自信既不是孤芳自赏 得意忘形 也不是自以为是和盲目乐观 而是激励自我奋发进取的一种心理素质 是以高昂的斗志 充沛的精力迎接挑战的一种乐观情绪 演讲者能够建立起强大的气场 正是源于内心强烈的自信 演讲给许多人留下的印象往往不是巨大的精神享受, 而是惶恐和错乱 虽然在演讲中, 任何人对下一秒将要发生的事情都无从得知, 但恐惧并不会帮助我们做好准备,

More information

中国与外国互免签证协议一览表

中国与外国互免签证协议一览表 中国与外国互免签证协定一览表 (2016 年 2 月 5 日更新 ) 截至目前, 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下列国家缔结互免签证协定 中国公民持所适用的护照前往下列国家短期旅行通常无需事先申请签证 序号 协议国 互免签证的证件类别 生效日期 备注 1 阿尔巴尼亚 外交 公务 ( 特别 ) 护照 1956.08.25 2 阿富汗 外交护照 2015.07.16 3 阿根廷 外交 公务 ( 官员 ) 护照 1993.08.14

More information

以南方电视台为例 南方电视台建于 年 是世界上第一家跨国公共电视台 致力于向全球报道 我们的美洲 它希望创造出一种能抗衡国际传媒集团的信息传播模式 推动拉美实现传媒独立 以传媒手段促进拉美一体化 它的建立不仅有助于拉美各国人民以自己的眼睛观察自我 使拉美各国人民加强相互了解和借鉴 发掘和认同自身的文化和身份 还有助于打破发达国家对全球传媒市场的垄断 为构建 国际信息新秩序 作出尝试 同时 它在保持独立性

More information

近年来中共党史若干重大事件研究的新进展 李庆刚 中共党史 重大事件 研究新进展 中共党史上的重大事件 一直是党史学界教学与研究中的重点和热点问题 近年 来 党史学界围绕若干重大历史问题 取得了一批研究成果 这些成果 或有新材料发现 或有 新观点提出 或有不同观点交锋 总体看来 对于诸多事件的看法 争论多于共识 这给研究者 提供了继续探索的方向和路径 鹍对此持不同意见 他认为 八年抗战 鹍指出 七七

More information

º» ¼ º» ¼

º» ¼ º» ¼ 曾宪义 马小红 一个多世纪以来 传统法在中国常常被视为法治的绊脚石而受到责难 这种旷日持久的责难形成了种种偏见 比如在中西法的比较中习惯以西方法的理 论 模式为标准来割裂传统法的有机组成 在论述传统法内容时局限于刑 而基本 排斥了最具特色的 礼 过分强调法发展的一般规律 而忽视了不同文化背景下法 所具有的特殊性 因此 在批判传统法的同时 我们需要反省对传统法的态度 反 省研究中所持的标准 反省研究的方法

More information

表 年北京 伦敦 东京 纽约人口净迁移规模比较 图 1 伦敦 东京 纽约 北京净迁移率 (%) 比较 109

表 年北京 伦敦 东京 纽约人口净迁移规模比较 图 1 伦敦 东京 纽约 北京净迁移率 (%) 比较 109 刘长安 (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北京市 100070) 作为中国的首都和规模接近 2000 万的特大城市,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深化, 以及中国加入世界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快步迈进, 北京正在日益向发达国家的国际大都市看齐通过对北京与国际大都市国内人口迁移和国际移民的现状比较研究, 了解北京与国际大都市的异同以及存在的差距, 并探索原因 ; 总结分析北京人口迁移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人口迁移 ; 国际移民 ;

More information

# 抗日战争研究 年第 期 % % % # #

# 抗日战争研究 年第 期 % % % # # 孙新兴 本文以大量的历史事实 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两次侵占青岛时期在青岛实施的殖民教育和奴化归附教育 论述了日本帝国主义当年以教育为侵略武器 在青岛培养殖民统治者 并且妄图从思想上征服中国人民 最终吞并中国的侵略野心 日本侵占青岛 殖民教育 奴化归附教育 # # 抗日战争研究 年第 期 % % % # # 日本在青岛的殖民奴化教育评析 ( # 抗日战争研究 年第 期 日本在青岛的殖民奴化教育评析 #

More information

第 期 汪庆华 名誉权 言论自由和宪法抗辩! # # #! # # # # # #! % %& ( # # # # # #! (!!

第 期 汪庆华 名誉权 言论自由和宪法抗辩! # # #! # # # # # #! % %& ( # # # # # #! (!! 名誉权 言论自由和宪法抗辩 汪庆华 陈永贵亲属诉吴思 北京青年报一案涉及了我国名誉权制度的诸多方面 该 案为思考公共人物与非公共人物的区分 死者的名誉权 言论自由与名誉权的冲突等问题提供 了新的契机 考虑到媒体管制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取消的现状 在名誉权问题上 应该放弃对言论自由与名誉权进行平衡的流行主张 如果从完善名誉侵权的基本要件入手 也就是说 从非 常技术性的角度入手 建立相对完善的名誉权体系 那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约束司法的恣意

More information

» º ¼ ½ ¾ º» ¼ ½ ¾

» º ¼ ½ ¾ º» ¼ ½ ¾ 美国金融监管的法律与政策困局之反思 兼及对我国金融监管之启示 罗培新 对美国金融监管困局的反思表明 多年来 做大 金融市场份额即等同于提升市场竞争力的迷思 使美国陷入了监管失效的困境 同时 美国现行联邦和州多重监管的体制 导致监管成本高企 效率低下 监管重叠与监管真空并存 监管竞次 和 监管套利 等重重积弊 此外 过于陈旧落后而不适应虚拟经济形态的的金融法规 以及金融监管部门屡被特殊利益集团俘获 更直接导致了监管灾难

More information

%!

%! 黑龙江社会科学 李春玲 经济改革以来 随着中国经济稳定发展 一个被称之为中产阶级! 的社会群体逐步增长 尤其 自本世纪开始以来 由于连续多年的高速经济增长和城市化的迅速推进以及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 中产人群 数量增长更为明显 它已成为一个具有相当规模并有极大社会影响的社会群体 不过 中国社会目前还是以农民和工人占绝大多数的社会结构 要发展成为以中产阶级为主体的社会还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时期 另外 作为一个正在形成的社会阶层

More information

非裔美国文学中的地理空间 及其文化表征 王玉括 地理空间在非裔美国文学中具有强烈的种族意识形态特征 本文通过分析三个不同历史时期的代表性文本 弗雷德里克 道格拉斯 一个黑人奴隶的自述 看不见的人 与 所罗门之歌 指出地理空间在非裔美国文学中的隐喻作用及其文化表征 非裔美国文学 空间 奴隶叙述 自由 自我 文化身份 作者简介 王玉括 年生 南京邮电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 近期发表著 述有专著

More information

公共管理研究 第 卷 # # # #

公共管理研究 第 卷 # # # # 岳经纶 陈泽涛! 中国既是产烟大国 也是世界上吸烟人数最多的国家 中国公众 的吸烟状况引发的一系列的社会后果 对于中国的公共卫生状况乃至社会发展 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本文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 对中国控烟运动和控烟政 策的发展历程和现状进行了梳理 指出中国的控烟运动是一场多方不情愿的运 动 本文运用公共政策的理论和概念 分析了中国控烟运动疲弱的原因 并尝试提出推动中国控烟运动的政策措施! 控烟运动 控烟政策

More information

劳动保护与医疗保健 第 二 章 止标志共 23 个 劳 动 安 全 技 术 22 2 警告标志 由于三角形引人注目 故用作 警告 标志 警告人们注意可能发生的多种危险 三角的背景使用黄色 三角图形和三角内的图像均用黑色描 绘 黄色是有警告含义的颜色 在对比色黑色的衬托下 绘成的 警告标志 就更引人注目 3 指令标志 在圆形内配上指令含义的颜色 蓝 色 并用白色绘制必须执行的图形符号 构成 指令标志

More information

中南美洲暨加勒比海地區 011年合作計畫暨國家分布概況 駐外技術 醫療團計畫 1 貝里斯 技術協助 人道援助計畫 厄瓜多 投融資計畫 3 薩爾瓦多 人力資源援助計畫 4 瓜地馬拉 不含在臺辦理之研習班及獎學金計畫 5 宏都拉斯 行動醫療團 6 尼加拉瓜 海外服務工作團 7 巴拿馬 外交替代役 8 巴

中南美洲暨加勒比海地區 011年合作計畫暨國家分布概況 駐外技術 醫療團計畫 1 貝里斯 技術協助 人道援助計畫 厄瓜多 投融資計畫 3 薩爾瓦多 人力資源援助計畫 4 瓜地馬拉 不含在臺辦理之研習班及獎學金計畫 5 宏都拉斯 行動醫療團 6 尼加拉瓜 海外服務工作團 7 巴拿馬 外交替代役 8 巴 011 中南美洲暨加勒比海地區 011年合作計畫暨國家分布概況 駐外技術 醫療團計畫 1 貝里斯 技術協助 人道援助計畫 厄瓜多 投融資計畫 3 薩爾瓦多 人力資源援助計畫 4 瓜地馬拉 不含在臺辦理之研習班及獎學金計畫 5 宏都拉斯 行動醫療團 6 尼加拉瓜 海外服務工作團 7 巴拿馬 外交替代役 8 巴拉圭 9 多明尼加 10 海地 11 聖克里斯多福 及尼維斯 1 聖露西亞 13 聖文森 非洲地區

More in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