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居择善处 [7], 往昔修善业 [8], 决心行正道 [9], 此为最吉祥 广学 [10] 善工巧 [11], 戒学具律仪 [12], 真实柔和语 [13], 此为最吉祥 孝順于父母 [14], 护养妻 [15] 与子, 正命 [16] 维生计, 此为最吉祥 布施 [17] 修十善 [18], 扶

Similar documents
家居擇善處 [7], 往昔修善業 [8], 決心行正道 [9], 此爲最吉祥 廣學 [10] 善工巧 [11], 戒學具律儀 [12], 真實柔和語 [13], 此爲最吉祥 孝順于父母 [14], 護養妻 [15] 與子, 正命 [16] 維生計, 此爲最吉祥 布施 [17] 修十善 [18], 扶

MAHA MANGALA SUTTA

科目编号:02

2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啰啰 阇

會訊完成婉婷970918修.doc

皈依三寶的意義 一 為何要皈依三寶?

佛学基础 顾问 : 仁虚法师审委 : 王翰缘 林琬绯出版 : 光明山普觉禅寺 弘法部 普觉出版社地址 : Kong Meng San Phor Kark See Monastery 88 Bright Hill Road Singapore 电话 : (65) 电邮

<4D F736F F D20A5F1A4FBA473A6DBA662C149AE76BB50B0A8AFAAB944A440AC78A67BA976C149BEC7ABE4B751AABAB56FAE692E646F63>


佛化長青手冊 緣起

佛法的修习, 入流分为四个层次 : 即亲近善知识, 听闻佛法, 如理思惟, 及法次法向 一个人若欲修行, 最重要的是把这四个层次思惟清楚, 以免事倍功微, 或是毫无成绩 1. 亲近善知识 佛无尽及卓越的美德, 独自无师自证, 断除一切烦恼缠结, 意识完全净化, 无有任何污垢, 值得人天的崇敬 他完全

社会科学战线 年第 期跨学科研究 ( ),, (, ),,, 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其比伦, 实尔达摩 [11] 中, 具足如斯宝, 由此真谛故, 愿一切安乐 佛陀所赞叹, 修定念相继, 净念无间断 [12],( 可证殊胜果 ), 实尔达摩中, 具足如斯宝, 由此真谛故, 愿一切安乐 四双八辈 [13] 者, 贤者所称赞, 佛陀之弟子, 施彼得大果 [14], 唯诸僧伽中, 具足如


Microsoft Word - 大事记.doc

( ) ( ( ( ( , ) 13 ( ) ( (2012 ) ( ( 16 ( ( ( ( 292 ( ( (1

蔡 序

福报与功德

2. 禁 止 母 乳 代 用 品 之 促 銷 活 動, 以 及 不 得 以 贊 助 試 用 或 免 費 等 方 式, 取 得 奶 瓶 及 安 撫 奶 嘴 認 證 說 明 以 贊 助 試 用 或 免 費 等 方 式, 取 得 奶 瓶 及 安 撫 奶 嘴, 並 在 婦 產 科 門 診 兒 科 門 診 產

市 立 永 平 高 中 無 填 報 無 填 報 (02) 市 立 樹 林 高 中 已 填 報 已 填 報 (02) 市 立 明 德 高 中 已 填 報 (02) 市 立 秀 峰 高 中 已 填 報

《聖道行跡》

香港社會的特徵1b

目录 第 课 悉达多太子的诞生 7 第 课 悉达多太子的童年 11 第 课 悉达多太子的青年时期 15 第 课 四种景象 ➊ 衰老 ➋ 病痛 19 第 课 四种景象 ➌ 死亡 ➍ 出家 25 第 课 太子出家 30 第 课 追求真理 六年的苦行 37 第 课 追求真理 魔罗的诱惑 42 第 课 证悟

无上的布施

录1 目目录 代序 我读 的启示 1 译者序 4 作者介绍 6 导读 8 佛陀家谱 31 原始佛教时期的印度地图 32 第一品双品 33 一 瞎眼的阿罗汉 二 何必妄想 三 报复的苦行者 四 累劫以来的仇恨 五 憍赏弥争论不休的比丘们 六



菩提道次第廣論

数字中海 CONTENTS China Overseas China Overseas

POP POP 啟發者 善修忍辱, 安忍不瞋的富樓那 ( P rna Punna) 2011/10 POP

敬信三宝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李 琼 评扎迪 史密斯的 白牙 要是他 指艾伯特 加勒比海移民 真的回去 了 那么他将要面临的失败是明摆在那儿的 因为当地并没有发生什么变化 这就是移民的悲剧 他们比他们离弃的故乡变化得更 快 于是他们永远也不可能因回到家乡而感 到幸福 可是 他们在移居的国家也不幸福 因为这不是家乡 瞿世镜

骨头的故事

每一部經的開端,都一定有六個內容,稱為「六成就」

各位法師各位居士大德

从右前行 ; 复有坑涧渠流, 复当舍左从右 ; 复有丛林, 复 当舍左从右 ; 汝当如是渐渐前行, 得至某城 佛告低舍 : 其譬如是, 不知路者, 譬愚痴凡夫 其知路者, 譬如来, 应 ( 供 ), 等正觉! 前二路者, 谓众生狐疑 左路者, 三不善法 贪, 恚, 害觉 其右路者, 谓三善觉 ; 出

序 顯如法師 (1949.6~ ) 俗名江宏裕 出生於台 灣 嘉義市 父親是中醫師 他生性好讀書 謹言慎行 孤 僻 孝順 法師在高中畢業後不久 即禮當時台北 慧日講堂住持 印海法師(今駐錫美國 加州 洛杉磯 法印寺)為師出家 退役後 考上政治大學哲學系 因不滿所學課程 遂輟學 1979


深信法宝, 如是念法住 ; 此法为佛善解, 自觉, 实时效应, 可寻思, 导引涅盘, 智者自明 [ 清净道论 ]: 希望修习法随念的人, 亦宜独居静处禅思 : 法是世尊 ( 一 ) 善说,( 二 ) 自见,( 三 ) 无时的,( 四 ) 来见的,( 五 ) 引导的,( 六 ) 智者各自证知的, 这样

Access to the Breath

《阿含经故事选》

苦 这五蕴就是苦的种子, 它所带来的味只是苦 在 弥兰王问经 第三品第四经中, 龙军为国王解答行的生起时说 : 大王有眼与色即有眼识, 有眼识即有眼触, 有眼触即有受, 有受即有爱, 有爱即有取, 有取即有 ( 业 ) 有, 有 ( 业 ) 有即有生, 有生即有老 死 愁 悲 苦 忧 恼 如是为此全

目录 译者序和前言 第一章 太子出家


觉悟之路

2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一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 一 ) 阿彌陀佛的意思

论抗战时期医学高校的迁川! # % &% & # #! # # # # # # #

书 名 小说历史 作 者 罗念生 出 版 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04年1月 ISBN 7 208 05059 7 I504 定价 39 00元

TablesDivision_Chinois

未命名-7

序 言 這 本 小 冊 子 內 容 取 自 於 在 YouTube ( 上 的 六 部 影 片 系 列 最 初 的 目 的 是 要 在 洛 杉 磯 州 政 府 拘 留 中 心 使 用, 因 為 在 那 裡 無 法 藉 由 影 片

佛言 : 善哉, 善哉 须菩提! 如汝所说 : 如来善护念诸菩萨, 善付嘱诸菩萨, 汝今谛听! 当为汝说 : 善男子 善女人,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应如是住, 如是降伏其心 唯然 世尊! 愿乐欲闻 佛告须菩提 : 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 所有一切众生之类 : 若卵生 若胎生 若湿生 若化

杨仁敬 王程辉 评巴思小说 茨默拉

一日, 王子乘坐七宝轮车, 从东门出游, 看见一老人, 伛偻曲背, 手扶竹杖, 举步艰难, 有如蚁行 悉达多王子顿时有感于人生老苦, 心生忧郁 又一日, 他从南门出游, 见一病人, 面色痿黄, 形容枯槁, 气喘呻吟, 痛苦万状 悉达多王子怜悯病人, 心自忧怖 又一日从西门出游, 见一死者, 直挺僵卧

内观基础》2006年校译版+

如是言 : 我欲诣某城, 某村, 某聚落, 当示我路 时, 知路者即示彼路, 语言 : 士夫, 从此道去, 前见二道, 舍左从右前行 ; 复有坑涧渠流, 复当舍左从右 ; 复有丛林, 复当舍左从右 ; 汝当如是渐渐前行, 得至某城 佛告低舍 : 其譬如是, 不知路者, 譬愚痴凡夫 其知路者, 譬如来


Venerable Dhammavaro 釋法增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一 皈依三宝在修学佛法中的地位 1. 皈依三宝是学佛的开始 2. 完成皈依是学佛的目标 3. 因皈依而有种种法门的施设 4. 皈依三宝是佛法的根本二 皈依之因和皈依的选择 1. 认识暇满人身的重大意义 2. 念死无常 3. 念三恶道苦 4. 深信惟有三宝能救度三 认识三宝 1. 何为三宝 2. 三宝

提! 如来悉知悉见, 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 何以故? 是诸众生无复我相 人相 众生相 寿者相 ; 无法相, 亦无非法相 何以故? 是诸众生若心取相, 则为著我人众生寿者 若取法相, 即著我人众生寿者 何以故? 若取非法相, 即著我人众生寿者, 是故不应取法, 不应取非法 以是义故, 如来常说 :


Microsoft Word - 藏传净土法2.doc

佛陀的启示

福 建 福 州 市 长 乐 市 电 视 机 影 音 及 配 件 产 品 小 家 电 产 品 长 乐 市 吴 航 洪 鸣 家 用 电 器 维 修 店 长 乐 市 西 洋 北 路 69 号 福 建 福 州 市 平 潭 县 电 视 机 影 音 及 配 件

百业经白话文

(定)苏泊尔招股说明书 doc

Microsoft Word - Thesis.doc

prayer2015slides

The Noble Eightfold Path Way to the end of suffering 八圣道 灭除烦恼之路 菩提长老 (Bhikkhu Bodhi) 释见芊林娟蒂朱怡康译 资料来源 : 香光庄严杂志 编辑 : 觉悟之路网站

各位居士大德阿彌陀佛

廁所維護保養手冊

蒋维乔思想研究

编注 : 部分巴利专有名词采用新音译 沙马内拉 : 巴利语 sàmanera 的音译 是指于世尊正法 律中出家 受持十戒之男子 汉传佛教依梵语 saràmaneraka 音译为 沙弥 室罗摩拏洛迦 等 比库 : 巴利语 bhikkhu 的音译, 指称巴利语传承的佛世比库僧众及南传上座部比库僧众 ;

Microsoft Word - 圓覺經23_SC.doc

点亮心灯 出版 : 光明山普觉禅寺弘法部普觉出版社地址 : Kong Meng San Phor Kark See Monastery 88 Bright Hill Road, Singapore 电话 : (65) 电邮 :

点亮心灯 出版 : 光明山普觉禅寺弘法部普觉出版社地址 : Kong Meng San Phor Kark See Monastery 88 Bright Hill Road, Singapore 电话 : (65) 电邮 :

Microsoft Word - CDsc_ShiChanBoLuoMi_28.doc

佛陀法语 佛经文选 每日一则 原著 达弥卡法师 S. Dhammika 译者 赖南锦 出版 新加坡佛教曼荼罗学会 567A Balestier Road, Singapore 印刷 Superskill Graphics Pte Ltd Blk 1001 Jalan Bukit Mer

戒律与人间净土的建立

会变迁的现象, 都不具有永远存在的能力 我们身心的现象, 色受想行识五蕴, 都是不停在生灭的 色蕴的身体长大, 衰老, 死去, 这是不可怀疑的事实, 受想行识等四名蕴也是不停在生灭的, 现在的坏灭了, 就成为过去, 而未來的, 就進入现在, 它也会在不久之后灭去 故此这些现象是坏灭而无常 (anic

Microsoft Word - front cover picture- truth of the messengers _CHI_ ok.doc

佛教速解

哉, 善哉 须菩提! 如汝所说, 如来善护念诸菩萨, 善付嘱诸菩萨 汝今谛听! 当为汝说 : 善男子 善女人,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应如是住, 如是降伏其心 唯然, 世尊! 愿乐欲闻 第三品大乘正宗分 佛告须菩提 : 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 所有一切众生之类 : 若卵生 若胎生 若湿生

Microsoft Word - CDsc_BaShiGuiJuSong_02.doc

<453A5C65626F6F6B5CB7F0BAA3C6F4BABD5CB7F0BAA3C6F4BABD20C4BFC2BC E342E372E646F63>

上課大綱

法句经故事集

<4D F736F F D20C4CFB4ABB7F0BDCCBBF9B1BEBDCCD2E52E646F63>

Kaiyin《吉祥經》及其注釋

阿姜查的禅修世界戒

佛教 布施 持戒 禅修 通过对众生的慷慨帮助来修持布施 通过遵守五戒 * 来培养品德 通过禅修来证悟智慧 * 五戒 1. 不杀生 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吸毒

<4D F736F F D20D7D4CED2CCBDCBF7B5C4C2C3B3CCA3A8BCF2CCE5A3A9D5FDCEC4D3A1CBA2C5C5B0E62DB6A8B8E E646F6378>

第一章:净土教观学苑的宗旨

002 师 范 高 等 专 科 学 校 人 才 培 养 模 式 改 革 研 究 实 能 力 强 素 质 高, 适 应 地 方 社 会 发 展 和 经 济 建 设 需 要 的 实 用 技 能 型 人 才, 并 为 此 做 了 大 量 的 改 革 与 实 践 工 作, 成 效 显 著 特 别 值 得 一

71 新約聖經的福音 3

南華大學數位論文

欲的出离与修断

Transcription:

吉祥经 (Mangala Sutta) ([ 小部 ]-[ 小诵经 ]-[ 南传大藏经 ], 法增 2005 年译及注释 ) 如是我闻, 一时, 佛在舍卫国 [1] 祗树给孤独园 [2], 于深夜时, 有一金光四射天神, 莅临佛所, 遍照祗园, 行近佛前, 顶礼佛足, 立于一边, 以偈而问佛 [3]: 诸天与世人, 企求诸善德, 思维吉祥 [4] 义, 祈佛为示知 尔时佛慈愍, 天神与人众, 开示胜吉祥, 以偈而答曰 : 不亲近愚人, 应亲近智者 [5], 敬礼有德者 [6], 此为最吉祥 1

家居择善处 [7], 往昔修善业 [8], 决心行正道 [9], 此为最吉祥 广学 [10] 善工巧 [11], 戒学具律仪 [12], 真实柔和语 [13], 此为最吉祥 孝順于父母 [14], 护养妻 [15] 与子, 正命 [16] 维生计, 此为最吉祥 布施 [17] 修十善 [18], 扶助诸亲族, 不作诸罪业, 此为最吉祥 禁绝造诸恶 [19], 不染麻醉物 [20], 精勤修善法 [21], 此为最吉祥 恭敬 [22] 与谦逊, 知足常感恩, 适时听闻法 [23], 此为最吉祥 忍辱易受教, 诣沙门僧伽 [24], 请教于佛法, 此为最吉祥 2

善御 [25] 修梵行 [26], 彻了四圣谛 [27], 亲证悟涅盘 [28], 此为最吉祥 虽接触世法 [29], 清静无忧恼, 安稳离垢染 [30], 此为最吉祥 人天如是修 [31], 能胜诸怨敌 [32], 随处皆安乐, 此为最吉祥 注释 : 1. 舍卫国, 在现今印度的 Sahet-Mahet, 靠近 Balrampur 市 2. 给孤独长者, 因为常布施给孤寡贫苦者, 故名 ; 原名须达多 (Sudatta), 祗园 (Jetavana) 原是祗陀 (Jeta) 太子的园林, 须达多皈依了佛陀后, 向祗陀太子把园林以金叶铺地买下后, 建立了这座寺院送给佛陀, 佛陀大半生是在祗树给孤独园度过, 许多经文都是在这里讲的 3. 注释书说当时在家人常谈论吉祥事, 有一组人说见到吉祥征兆如带着小孩的妇女, 鹦鹉, 白牛, 水瓶, 小孩子, 见到人触地或触到柔软的东西是好预兆 ; 另一组说听到吉祥悦耳的声音如美满, 幸福, 吉日良辰或其它妙音等是好预兆 ; 还有一组说吉祥预兆是闻到异香, 尝到美味食物等 因此这三组人都不同意对方的见解, 消息传到天上乃至梵天, 天神众都议论纷纷, 讨论了十二年, 不得定论, 他们请问仞利天王帝释 (Sakka, 3

萨迦天王 ), 仞利天王就派了一位天神来请求佛开示吉祥 事 4. 吉祥的巴利文 Mangala, 有三个音节,Man 意为恶趣,ga 意为去到,la 意为截断 ; 即是指截断去到苦处的意思 5. 佛言 : 应随彼贤人, 如揭宝藏者, 能为劝过者, 随彼智慧生 智者善劝导, 使人免诸过, 善者知爱戴, 唯恶人嫌恶 不结交恶者, 不亲近愚者, 结交善知识, 亲近有德者 ( 南传法句经新译 76-78 偈 ) 6. 这是指皈依三宝, 修学三学的人 敬礼有德者能得四种福报 : 长寿, 端庄, 快乐, 康壮 7. 居于善处指有僧众住处, 有寺院及佛法传播处, 在家众受持十善, 常讨论佛法, 佛法是他们生活的准则 8. 过去曾修十善业, 这十善业是 ; 不杀生, 不偷盗, 不邪淫, 不妄语, 不恶口, 不两舌, 不绮语, 不贪欲, 不瞋恨, 不愚痴 这是通往人间与天上的善业, 也是通往成佛之路, 积集修行的福德资粮 前世曾修福会给今生带来许多修行的条件, 如生于善家, 居于善处, 容貌庄严, 诸根灵敏, 无有瑕疵, 学佛的环境, 良善的子女等 9. 正道是指修持戒律, 放弃违规犯戒 ; 培育正信, 放弃无信或邪信 ; 修习布施, 放弃自私自利 10. 广学 Bahusutta 意为多闻佛法, 古时没有书本及其它传媒, 因此是全靠听闻佛法来增长修学的 4

11. 工巧是指善于手工艺, 有在家众的如制家具, 金银手饰工艺等 ; 以及出家众的缝制袈裟 12. 律仪是指身律仪, 语律仪和意律仪, 也即是六根门的律仪 在 [ 杂阿含. 二七九经 ] 里佛说 : 云何六根善调伏 善关闭 善守护 善执持 善修习, 于未来世必受乐报 多闻圣弟子眼见色, 不取色相, 不取随形好, 任其眼根之所趣向, 常住律仪, 世间贪 忧 恶不善法不漏其心, 能生律仪 善护眼根, 耳 鼻 舌 身 意根, 亦复如是 13. 柔和语是指适当的时候说, 说实话, 说话友善和蔼, 以及说对人有利益的话, 并且说话富有爱心 14. 佛言若左肩担父, 右肩担母, 爬上须弥山, 乃至皮破血流, 磨损骨头乃至骨髓, 犹不能报答父母养育之恩 在 [ 善生经 ] 里佛说父母为六方之东方, 并对善生说 : 善生! 夫为人子, 当以五事敬顺父母 云何为五? 一者供奉能使无乏 二者凡有所为, 先白父母 三者父母所为, 恭顺不逆 四者父母正令 ( 正当的使唤 ), 不敢违背 五者不断父母所为正业 15. 在 [ 善生经 ] 里佛说妻妇为六方之西方, 并对善生说 : 夫之敬妻亦有五事 : 云何为五? 一者相待以礼 二者威严不媟 三者衣食随时 四者庄严以时 五者委付家内... 妻亦以五事恭敬于夫 云何为五? 一者先起 二者后坐 三者和言 四者敬顺 五者先意承旨 ( 随顺丈夫的指示 ) 善生! 是为夫之于妻敬待, 如是则彼方安隐, 无有忧畏 5

16. 正命是不贩卖人口, 不卖毐药, 不卖武器, 不贩卖麻醉物 ( 烟 酒之类 ), 及不饲养牲畜和贩卖肉 这五种属于邪命或邪生 计 17. 布施是六度与十波罗蜜之一, 也是六随念之一, 布施是把自己所拥有的东西施与他人, 它的相是舍弃, 作用是在执行时能消除对施物的执着, 在成就时是能获得财富, 它的现起是不执着, 心从执着中解放, 它的近因是有可施物 布施有物施, 法施和无畏施三种 物施即财施, 无畏施是对生命与财物的保护 布施时要有三种清净思, 即施前快乐, 施时心清楚与清净, 施后欢喜 受施者也要具有三种清净思, 即无贪或修持离贪, 无瞋或修持离瞋, 无痴或修持离痴 这样清净的布施的福报是无量的 见 [ 三宝经 ] 注 14 18. 修十善业, 见注 8 19. 见注 8 犯这十善即十恶 这是两件吉祥事, Arati, 停止造恶和 Virati, 避免造恶 20. 麻醉物指烟 酒 摈榔之类和迷幻药等 在 [ 善生经 ] 里佛对善生说 : 六损财业者 : 一者耽湎于酒 ; 二者博戏 ; 三者放荡 ; 四者迷于伎乐 ; 五者恶友相得 ; 六者懈堕 是为六损财业... 善生! 当知饮酒有六失 : 一者失财 ; 二者生病 ; 三者斗诤 ; 四者恶名流布 ; 五者恚怒暴生 ; 六者智慧日损 21. 北传 [ 法句经 ] 里第 356 偈指出 : 虽多积珍宝, 嵩高至于天, 如是满世间, 不如见道迹 又第 29 偈指出 : 非务勿学, 是务宜行, 已知可念, 则漏得灭 又第 38 偈指出 : 若人寿百岁, 邪学志不善, 不如生一日, 精进受正法 又第 174 偈指出 : 6

莫贪莫好诤, 亦莫嗜欲乐, 思心不放逸, 可以获大安 又第 453 偈指出 : 奉持法者, 不以多言, 虽素少闻, 身依法行, 守道不忌, 可谓奉法 又第 470 偈指出 : 生死非常苦, 能观见为慧, 欲离一切苦, 行道一切除 唯有精勤者能得道 22. 对佛法僧三宝与父母师长的恭敬态度 23. 当法师解释佛法时 舍利弗未遇佛前曾经请教过马胜比丘, 而他仅以四句偈开示于舍利弗, 舍利弗因而证三果, 于是他终身事马胜为师, 若他知道必往见师, 并以头朝师的方向而睡, 以示对开导师的恭敬 24. 一般人以为见到僧人是不吉祥事, 这是因为他们为邪见所覆, 除非是见道者, 一个人若不信三宝, 不知苦, 和不能控制自己的欲望者, 不信因果者, 皆无从见道, 见道后方能修道, 这是修行的道路 25. 善于调服自己的六个根门, 不受六尘的诱惑 26. 梵行指佛法的修持, 守持禁戒, 不杀不盗不淫不妄语不酒, 也即是行圣道, 即八正道 : 正见 正思惟 正语 正业 正命 正勤 正念 正定 27. 四圣谛即苦谛 集谛 灭谛 道谛 28. 涅盘, 意为熄灭或寂灭 巴利文 Nibbana, 梵文 Nirvana; Ni 是指停止, 意为停止造业, 不再因贪瞋痴的三毒而造业 因此佛说贪瞋痴的熄灭就是涅盘 体证涅盘的境界, 佛说只是苦 7

存在, 但无受苦者 ; 只有业, 但无造业者 ; 有涅盘, 但无人进入 ; 有道, 但无人行 见 [ 三宝经 ] 解释 29. 世间八法 (Attha loka-dhamma); 苦 乐 得 失 称 讥 毁 誉 世人都追逐乐 得 称 誉 ; 而排斥苦 失 讥 毁 唯独训练有素的修行人依赖舍心方才不受这八法的影响 30. 指阿罗汉的境界 ; 无忧苦 (Asokam); 无热恼 (Virajam), 不受三毒侵恼 ; 安稳 (Khemam), 不再有欲漏 (kama), 有漏 (bhava), 邪见漏 (ditthi), 无明漏 (Avijja), 而得漏尽 31. 这是指依上述三十八种吉祥事修习 32. 佛在将成正觉前, 魔王还来骚扰 这些魔称为四魔 : 即死魔 大自在天魔 ( 魔王 ) 烦恼魔 和五阴魔 前两者是外魔; 后二者是内魔, 都是我们内心不认识真相所生的烦恼和对五蕴的愚痴执着所带来的 解释 : [ 吉祥经 ] 是收在 [ 小部 ] 的 [ 小诵经 ] 里, 共有佛向一位 天神所宣示的十一偈 佛宣示的吉祥事共有三十八事 :(1) 不亲近愚人 (Asevana ca balanam);(2) 应亲近智者 (Panditanam ca savana);(3) 敬礼有德者 (Puja ca pujaniyanam);(4) 家居择善 8

处 (Patirupa desa vasoca);(5) 往昔修善业 (Pubbe ca katapuññata);(6) 决心行正道 (Atta samma panidhi ca);(7) 广学 (Bahu saccanca);(8) 善工巧 (Bahu sippanca);(9) 戒学具律仪 (Vinayo ca susikkhito);(10) 真实柔和语 (Subhasita ca ya vacca);(11) 孝顺于父母 (Mata pitu upatthanam);(12) 护养妻与子 (Putta darassa sangaho);(13) 正命维生计 (Anakula ca kammanta);(14) 布施 (Danam);(15) 修十善 (Dhammacariya);(16) 扶助诸亲族 (Natakanan ca sangaho);(17) 不作诸罪业 (Anavajjani kammani);(18) 禁造诸恶 (Arati papa);(19) 绝造诸恶 (Wirati papa);(20) 不染麻醉物 (Majjapana ca saññamo);(21) 精勤修善法 (Appamado cadhammesu);(22) 恭敬 (Garavo ca);(23) 谦逊 (Nivato ca);(24) 知足 (Santutthi ca);(25) 常感恩 (kataññuta);(26) 适时听闻法 (Kalena dhamma savanam);(27) 忍辱 (Khanti ca);(28) 易受教 (Sovacassata);(29) 诣沙门僧伽 (Samananam ca dasanam);(30) 请教于佛法 (Kalena dhamma sakaccha);(31) 善御 (Tapo ca);(32) 修梵行 (Brahmacariya ca);(33) 彻了四圣谛 (Ariya saccana dasanam);(34) 亲证悟涅盘 (Nibbana sacchikiriya ca);(35) 虽接触世法, 清静无忧恼 (Putthassa lokadhammehi cittam yassa na kampati);(36) 安稳离垢染 (Asokam);(37) 能胜诸怨敌 (Viriyam);(38) 随处皆安乐 (Khemam) 这三十八事, 属的环境的有 :(1) 不亲近愚人 ;(4) 家居择善处 ;(7) 广学 ;(8) 善工巧 ;(11) 孝顺于父母 ;(12) 护养妻与子 ;(13) 正命维生计 ;(14) 布施 ;(16) 扶助诸亲族 ;(37) 能胜诸怨敌 ;(38) 随处皆安乐 9

世人愚昧, 就如 [ 百喻经 ] 十八喻里所载的 [ 就楼磨刀喻 ] 一样 : 昔有一人, 贫穷困苦为王作事, 日月经久, 身体羸瘦 王见怜愍, 赐一死驼, 贫人得已即便剥皮, 嫌刀钝故求石欲磨, 乃于楼上得一磨石, 磨刀令利来下而剥, 如是数数往来磨刀, 后转劳苦, 惮不能数上 悬驼上楼就石磨刀, 深为众人之所嗤笑 犹如愚人毁破禁戒, 多取钱财以用修福望得生天 如悬驼上楼磨刀用功甚多所得甚少 花了许多精力, 费时耗神, 反而所得甚少, 把磨刀石放在楼上, 甚至要吊起骆驼上楼剥皮 世人就像这愚人一样, 不信三宝, 不知修善, 广作恶业, 祭祀求鬼神, 用不义之财修福, 希望生天, 作了许多愚痴行为, 用功甚多所得甚少, 结果死后仍不免去到恶道 故此佛告诫说 : 不亲近愚人, 应亲近智者, 敬礼有德者, 此为最吉祥 这是属的环境的, 与自身的善根的条件 属于自身过去世所带来的善根的有 :(3) 敬礼有德者 ;(5) 往昔修善业 在 [ 南传法句经 ]84 偈里有如下的故事 : 昙弥夫妇住在舍卫城, 昙弥因为宿世波罗蜜的关系, 决定出家, 但他妻子怀了孕, 因此要求他等孩子生了才出家, 孩子生后, 他妻子又要求等孩子大了才出家, 昙弥不理, 就径自出家了, 不久就证了阿罗汉果 几年后, 他回来探望妻儿并向他们说法, 他儿子也出家了并证得阿罗汉果, 后来他妻子想丈夫儿子皆已出家, 她也最好出家修行, 她也决定出家, 并证得阿罗汉果 这是过去世所带来的善根与今世的努力所致, 修行人因为往昔行善的因缘, 得以因其善根继续修行 10

佛在 [ 善生经 ] 里对善生说 : 掷博群饮酒, 共伺他淫女, 翫习 ( 玩习 ) 卑鄙行, 如月向于晦 ( 下半月 ), 行恶能受恶, 与恶友同事, 今世及后世, 终始无所获 所以家居择善处以避恶友 中国古代孟母三迁的故事说明了居於善处的重要性 所以 家居择善处, 往昔修善业, 决心行正道, 此为最吉祥 佛陀的父亲净饭王 (Suddhodana) 年老时, 佛陀知道他时日不多, 因此回到迦毗罗卫国 (Kapilavastu), 陪他度过最后的时光, 并为他开示佛法, 使净饭王在死前证得阿罗汉果 又佛母摩耶皇后在皇子出世后七日死了, 生在仞利天为男天神, 佛也特地上仞利天三个月 ( 人间三个月只是仞利天的不足四分钟, 仞利天一日是人间一百年 ) 为他说法 这才是最孝顺的行为 佛陀做菩萨时, 曾为优填王, 与皇后 ( 耶输陀罗的前世 ) 恩爱非常, 他们许愿, 若一个先死, 必须回来告诉另一个他的生处, 优填王死后, 生为帝释天主, 他回来教皇后持戒及布施, 过清净道德的生活, 后来皇后就出家住在皇宫的精舍里静修, 她死后, 生到仞利天, 与帝释天主重聚 在 [ 善生经 ] 里佛告诫善生说 : 善生! 夫为人子, 当以五事敬顺父母 云何为五? 一者供奉能使无乏 二者凡有所为, 先白父母 三者父母所为, 恭顺不逆 四者父母正令 ( 正当的使唤 ), 不敢违背 五者不断父母所为正业 所以 孝順于父母, 护养妻与子, 正命维生计, 此为最吉祥 布施的功德在 [ 南传法句经 ] 有如下的偈 : 久处于异乡, 远处安归来, 亲族与好友, 欢喜来相迎 行善亦如是, 今世往后世, 善业如亲友, 欢喜来相迎 (219-220 偈 ) 这 11

是说佛时波罗奈 (Varanasi) 的一位富翁难提的故事, 他生前因为听了佛陀开示布施精舍给修行比丘的功德, 因而在仙人堕处布施了一间精舍给佛陀, 仞利天人也同时预备了一间华丽的屋子给他 有一回目犍连去了仞利天, 见到仞利天人为难提预备的华丽的屋子, 他以此请示佛, 佛就对他说了这两偈的故事 在 [ 南传法句经 ]303 偈有一则故事 : 已证三果的质多罗以满载一车的食物和其它物品供养佛陀和众比丘, 而鲜花像天雨般洒在他身上, 他一连几天都作供养, 天神又天天把他的车装满供品, 阿难知道后问佛是不是因为质多罗要供养佛陀才如此, 佛说质多罗信心坚定, 又慷慨好施, 无论去到那里都具足七圣财 ( 信 戒 惭 愧 闻法 布施 智慧 ) 与荣耀 因此佛说 : 布施修十善, 扶助诸亲族, 不作诸罪业, 此为最吉祥 属於自身培育修行的有 :(2) 应亲近智者 ;(6) 决心行正道 ;(9) 戒学具律仪 ;(10) 真实柔和语 ;(15) 修十善 ;(17) 不作诸罪业 ;(18) 禁造诸恶 ;(19) 绝造诸恶 ;(20) 不染麻醉物 ;(21) 精勤修善法 ;(22) 恭敬 ;(23) 谦逊 ;(24) 知足 ;(25) 常感恩 ;(26) 适时听闻法 ;(27) 忍辱 ;(28) 易受教 ;(29) 诣沙门僧伽 ;(30) 请教于佛法 ;(31) 善御 ;(32) 修梵行 ;(33) 彻了四圣谛 ;(34) 亲证悟涅盘 ;(35) 虽接触世法, 清静无忧恼 ;(36) 安稳离垢染 从这三方面来考虑一个人的修行, 环境很重要, 自身过去世所带来的善根虽有帮助, 但最重要是今世努力修行, 佛提到的有二十五件 这里边戒学有十四项, 定学有三项, 慧学有三项, 可见戒学的重要性 佛也曾说过他涅盘后, 后世修行人应以戒为师, 在 [ 长部 ][ 大般涅盘经 ] 里佛说 : 阿难! 我为汝 12

等所立的法与律, 在我灭度后应为汝等之导师 只要戒法能继续的传承下去, 就会有证果的修行人 在 [ 长阿含经 ] 仞利天品里佛指出 : 世人为非法行, 邪见颠倒, 作十恶业, 如是人辈, 若百若千, 乃有一神护耳 比如群牛群羊, 若百若千, 一人守牧, 彼亦如是 若有人修行善法,( 正 ) 见正信行, 具十善业, 如是一人, 有百千神护 比如国王, 国王大臣, 有百千人卫护一人, 彼亦如是 世人皆欲天神保佑, 只要天天皈依, 就有数十天神守护 ; 若再守戒行十善业, 就能得百千天神护佑 ; 这不是最吉祥的事吗? 在 [ 南传法句经 ] 70 偈里有一个故事 : 阎浮车修苦行, 白天一脚独立, 张开大口, 并骗人他永不睡觉和以空气为食, 晚上他则睡在地上, 并去吃粪 佛陀以天眼观察知道他能证果, 就去找他, 阎浮车指着他住的山洞给佛陀过夜, 当夜诸天神来向佛顶礼问讯, 阎浮车次日问明真相, 很是钦佩佛, 并说他苦行五十五年都没天神找过他, 佛因此指出他的虚伪, 并开示佛法, 阎浮车听完就证了阿罗汉果, 并加入僧团 因此 广学 ( 佛法 ) 善工巧, 戒学具律仪, 真实柔和语, 此为最吉祥 修行最重要的条件是应亲近智者, 诣沙门僧伽, 适时听闻法, 请教于佛法, 和易受教这几项 因为佛说的修行次序是 (1) 亲近善士,(2) 听闻佛法,(3) 如理思惟,(4) 法次法向 这是极罗辑性的指示 因此汉译的 [ 吉祥经 ] 里指出 : 欲求吉祥福, 当信敬于佛, 欲求吉祥福, 当闻法句义. 欲求吉祥福, 当供养众僧, 戒具清净者, 是为最吉祥 就是皈依三宝的意思, 这是最吉祥的事 13

在众多的善法里, 唯有一法能使人到达解脱境, 那就是精勤不放逸, 世人凡夫俗子, 成天为俗务所累, 心系于众多人事及维生之计, 以及浪费时日于电视娱乐, 饮酒赌博寻食, 听歌跳午, 一天天的过去, 人渐渐的老去, 不知死之将至 实在是可悲! 在 [ 南传法句经 ] 里 30 偈 : 帝释 (Sakka, 三十三天主 做人时叫摩伽婆 Maghavā, 为他人谋福利, 死后为天主 ) 不放逸, 故为诸天主, 精进为人赞, 放逸受人诃 记载了仞利天主前生所作善行 : 即奉养父母, 尊敬长者, 言语和蔼, 不背后说人闲活, 慷慨大方, 说真实话, 不发脾气 因而死后生为天主 因此佛说 : 禁绝造诸恶, 不染麻醉物, 精勤修善法, 此为最吉祥 佛在 [ 善生经 ] 里对善生说 : 善生! 当知饮酒有六失 : 一者失财, 二者生病, 三者斗诤, 四者恶名流布, 五者恚怒暴生, 六者智慧日损 善生! 若彼长者, 长者子饮酒不已, 其家产业日日损减 因此染上饮酒及用麻醉物的恶习是衰损的, 不是吉祥事 在 [ 南传法句经 ] 188-192 偈里有一个故事 : 纪得原是波斯匿 (Pasenadi) 王的父王摩诃憍萨罗 (Mahakosala) 王的国师, 摩诃憍萨罗王死后, 他出家成为苦行者, 他和他的弟子为了怖畏苦, 皈依山峦, 树林和林莽, 以及诸神庙堂 佛知道他的波罗蜜成熟, 先派了大目犍连去向他说法, 大目犍连以神通力降伏了恶龙, 令他信服, 然后佛陀到后, 向他开示说 : 若人皈依佛, 皈依法与僧, 依于正知见, 得见四真谛, 苦谛苦集谛, 苦灭 14

谛道谛, 灭苦八正道, 导至苦寂灭 纪得与众弟子听完就证果了, 并加入比丘僧团 最吉祥 因此 恭敬与谦逊, 知足常感恩, 适时听闻法, 此为 在 [ 南传法句经 ] 142 偈里有一个故事 : 波斯匿王的大臣善达迪平定了边地的叛乱后, 国王赐他一名漂亮的舞女, 善达迪于是纵情欢乐, 有一天他去河里沐浴时遇到佛陀, 并向佛陀敬礼, 佛陀微笑以对, 当天舞女跳完舞倒地猝死, 善达迪受了刺激, 去拜见佛陀, 听闻佛陀的开示, 善达迪听完就证了阿罗汉果, 不久就入灭了 因此 忍辱易受教, 诣沙门僧伽, 请教于佛法, 此为最吉祥 在 [ 南传法句经 ]147 偈有如下的偈 : 观此粉饰身, 疮 ( 九疮:双目 双耳 双鼻孔 口及大小便孔 ) 肉与骨聚, 身病心妄想, 无常不久存 它的故事是关于一个比丘暗恋王舍城 (Rajagaha) 的一位漂亮的妓女施蕊玛, 有一天施蕊玛因病死了, 佛陀要求频婆娑罗 (Bimbisara) 王三天不要埋葬她, 第四天佛陀带了众多比丘去看施蕊玛, 这时她的尸体已肿胀生虫, 国王宣布谁肯出一千铢的可与她过一夜, 但没人出价, 最后免费送都没人要, 那会暗恋她的年轻比丘也明白了真相 在 [ 南传法句经 ]240 偈有一则故事 : 提沙是舍卫城的一位比丘, 他很执着于他所获得的好袈娑, 但第二日他就死了, 由于他对袈娑的执着他转世为一只虫, 并住在袈娑的布折里, 其它的比丘处理他的好袈娑时, 这只虫在袈娑里来回跑动, 愤怒不安, 佛陀担心它会生到更坏的恶道去, 因此吩咐比丘们延迟七日才处理他的好袈娑, 七日后这只虫死了, 并生到善道去 这故事说明不善调御自己的可悲的例子 15

因此佛言 : 善御修梵行, 彻了四圣谛, 亲证悟涅 盘, 此为最吉祥 在 [ 南传法句经 ]7-8 偈里有一则故事 : 摩诃迦罗 (Mahakala) 和弟弟朱拉迦罗 (Cullakala) 都是生意人, 某一次他到听到佛陀说法后就双双出家了, 摩诃迦罗在墓地精进观修证得阿罗汉果, 弟弟朱拉迦罗则仍未放下感官的欲乐, 后来佛陀游行到靠近他们的家处, 朱拉迦罗的妻妾前来邀请佛陀及众比丘去应供, 朱拉迦罗就回去安排座位等事, 他的妻妾趁机说服他还俗, 供养完后, 他们又要求让摩诃迦罗留下, 众比丘都担心摩诃迦罗也会还俗, 但佛陀说他不会, 摩诃迦罗的妻妾逼他还俗, 并锁上门, 但摩诃迦罗以神通升上空中而去, 妻妾众懊悔不已 佛于是说了二偈 : 若人逐欲乐, 不摄护根门, 饮食不节量, 懈怠不精进, 必为魔 (māra 五阴魔, 业行魔, 死魔, 烦恼魔, 天魔 这里指烦恼 ) 所制, 如风倒弱树 若观身不净 ( 三十二身分观, 墓墟观 ), 摄护诸根门, 饮食知节量, 正信 ( 对三宝的信心 ) 勤精进, 魔不能摧毁, 如风难摇石 因此 虽接触世法, 清静无忧恼, 安稳离垢染, 此为最吉祥 在 [ 南传法句经 ]296 偈有一则故事 : 王舍城的一个砍柴工人与小儿子上山砍柴, 但因为在吃饭时他的牛走失了, 他留小儿子看柴, 然后去找牛, 他在城里找到牛, 但天晚城门关了, 留下小儿子在山上, 当晚两个魔鬼来吓唬小孩子, 但他却诵出 南无佛陀耶! 魔鬼不敢动他, 其中一个留下来保护他, 另一个去频婆娑罗王的王宫去拿盘和食物给他吃, 小孩吃饱就睡了, 次日王宫的仆人发现盘和食物不见了, 最后找到小孩, 并把他带来见国王, 国王找到小孩的父亲并带他们来见佛 16

国王问是不是忆念佛才使小孩免于险难, 佛说任何一个人对六根门修正念的, 都能使他免于险难 因此佛言 : 人天如是修, 能胜诸怨敌, 随处皆安乐, 此为最吉祥 汉译 [ 法句经 ] 第三十九章列有共 19 偈的 [ 吉祥经 ], 由吴天竺沙门维只难等译 ; 以下录以参考 : 佛尊过诸天, 如来常现义, 有梵志道士, 来问何吉祥? 于是佛愍伤, 为说真有要, 已信乐正法, 是为最吉祥. 若不从天人, 希望求侥幸, 亦不祷祠神, 是为最吉祥. 友贤择善居, 常先为福德, 敕身从真正, 是为最吉祥. 去恶从就善, 避酒知自节, 不淫于女色, 是为最吉祥. 多闻如戒行, 法律精进学, 修已无所争, 是为最吉祥. 居孝事父母, 治家养妻子, 不为空之行, 是为最吉祥. 不慢不自大, 知足念反复, 以时诵习经, 是为最吉祥. 所闻常以忍, 乐欲见沙门, 每讲辄听受, 是为最吉祥. 持斋修梵行, 常欲见贤圣, 依附明智者, 是为最吉祥. 以信有道德, 正意向无疑, 欲脱三恶道, 是为最吉祥. 等心行布施, 奉诸得道者, 亦敬诸天人, 是为最吉祥. 常欲离贪欲, 愚痴瞋恚意, 能习诚道见, 是为最吉祥. 若以弃非务, 能勤修道用, 常事于可事, 是为最吉祥. 一切为天下, 建立大慈意, 修仁安众生, 是为最吉祥. 欲求吉祥福, 当信敬于佛, 欲求吉祥福, 当闻法句义. 欲求吉祥福, 当供养众僧, 戒具清净者, 是为最吉祥. 智者居世间, 常习吉祥行, 自致成慧见, 是为最吉祥. 梵志闻佛教, 心中大欢喜, 即前礼佛足, 归命佛法众. 17

汉译的 [ 吉祥经 ] 前面十偈与南传的 [ 吉祥经 ] 大致相当, 后面九偈则大不相同, 除了第十二偈首句有提到 等心行布施, 其它都不同, 这可能误诵误传所致 不过汉传的 [ 吉祥经 ] 意义也有独特之处, 它强调敬信三宝及持戒修梵行 法增比丘注于马来西亚吡叻州高乌镇祥云山崇圣寺寮房, 佛历二五四九年九月十五日 願众生安乐 欢迎翻印, 请先联络作者 请勿删改 dhammavaro@hotmail.com http://chinesetheravadabuddhists.community.officelive.com/ 中华南传上座部佛友协会 http://groups.google.com/group/learning-buddhism 学习佛法 http://ti-sarana.blogspot.com 皈依三宝 http://buddha-middle-path.blogspot.com/ 佛陀中道 http://buddhist-practice.blogspot.com 修习佛法 http://w0.5ilog.com/cgi-bin/bbs/sys2/mybbs.aspx?id=0x43737400 学习南传佛法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