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序 內觀是洞見身心的內在實相而不是只看著外表 內觀之道是聲聞 獨覺和菩薩行者的共道, 修習內觀是為了滅除 苦的因, 此處將林崇安臉書中相關的圖文略加編集, 並引經據典, 取名為 內觀之道 與大眾分享, 也感謝法友們的回應

Similar documents
日 常 生 活 中 的 佛 法 什 麼 是 佛 法?

Microsoft Word _???:??????????? doc

Microsoft Word - 07附錄 doc

所以, 應用因明論式來推理, 可以幫助我們釐清佛法的觀念 接著, 我們可以證明 道之中 不是 中 : 攻方 : 道之中, 應不是 中, 因為不是合乎定義的 中 故 守方 : 因不成 攻方 : 道之中, 應不是合乎定義的 中, 因為不是無為法故 守方 : 因不成 攻方 : 道之中, 應不是無為法, 因

(Microsoft Word - \302\370\252\374\247t\270g\244G\244Q\277\357.doc)

The Haks Language Modeling System: Examples from Buddhist Texts in Sanskrit, Tibetan and Chinese This study demonstrates a practical method for extrac

正法與三十七菩提分法的實踐

大專學生佛學論文集 ( 西元 2012 年 ) 佛教提議的解脫如何可能 以 雜阿含經 為主要依據 壹 前言 一 研究動機 宗教關心生命的重大議題, 著眼於生命出路的探討 因此生死的問題成了宗教難以避免的重大課題 許多宗教的重要教義, 都涉及帶出解脫或是解救 救贖的理論系統 基督宗教主要訴諸於神的全能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Microsoft Word - ANRnotes.doc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asambuddhassa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繁體).pages

投影片 1


《佛法概論》:「第十一章 緣起法

第五章 有情的延續與新生

行語行意行 身行者 謂出入息 依止於身 繫屬於身 由依身故 而出入息 得名身行 語行者 謂論難分別 即此分別論難言辭故名語行 意行者 謂貪瞋癡心所法等 依止於心 繫屬於心 由依心故 得名意行 復有三行 何等為三 謂福行罪行不動行 是名三行 由行為緣 識法得起 識法者 識有六種 謂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

[The Noble Eightfold Path] "And what is the middle way realized by the Tathagata that producing vision, producing knowledge leads to calm, to direct k

寫 作 背 景 導 讀 [98] L Lyman Frank Baum

2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一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 一 ) 阿彌陀佛的意思

推薦序 修習四念處 習慣成自然 二 二年冬 香光尼僧團舉辦第八屆封山禪 修二十天 禪修期間 禮請性空法師指導 教授 大念處經 作為四念處禪修法門所依的經典 大眾師禪修精進 聞法歡喜 乃將法師講授的內 容結集出版 名為 念處之道 以饗同道 法師講授的 大念處經 是取巴利藏 長部 第 22 經 的版本

(Microsoft Word - \252\374\247t\270g\300H\250\255\260\305\277\350.doc)

Microsoft Word - 05七覺支 3.6.doc

Microsoft Word _???:??????????? doc

大寂靜學會 * 免費課程歡迎隨堂加入 課程名稱講師課程內容上課時間 禪坐共修 佛學講座 大寂法師 禪坐 / 經行 禪修次第 徹底斷除煩惱 空性智慧 每週二 19:00-21:00 每週三 14:00-16:30 每週四 14:00-16:00 每週四 19:00-21:00 禪與花藝謝素珠居士歐式花

清涼法語(四聖諦-苦)明法比丘主講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目次 中觀今論中觀今論 講義講義 目次目次 ( 九十一學年度,2002 年 10 月 ~2003 年 3 月 ) 印順導師自序 ( 釋厚觀 ) 引言 ( 釋厚觀 )

<4D F736F F D20BEC7A6F2AABAB0F2A5BBBB7BC3D1332E35AAA92E646F63>

<4D F736F F D20BEC7A6F2AABAB0F2A5BBBB7BC3D1332E35AAA92E646F63>

原始佛學論集

正法之光~第31期-簡體-加2頁

結集 謂能貫穿縫綴種種能引義利 能引梵行真善妙義, 是名契經 02 云何應頌? 謂於中間 或於最後宣說伽陀, 或復宣說未了義經, 是名應頌 03 云何記別? 謂於是中, 記別弟子命過已後當生等事, 或復宣說已了義經, 是名記別 說明 : 此處的契經內容是 : 蘊 處 緣起 食 諦 界相應語 聲聞乘相

演講題綱或摘要(A4三頁左右),請於二月七日以前惠傳,以備印發

298 法說義說經 ( 二 ) 釋義說云何義說? 1. 明無明謂緣無明行者, 彼云何無明? 若不知前際, 不知後際, 不知前後際 ; 不知於內, 不知於外, 不知內外 ; 不知業, 不知報, 不知業報 ; 不知佛, 不知法, 不知僧 ; 不知苦, 不知集, 不知滅, 不知道 ; 不知因, 不知因所起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CBETA 電子版版本記錄 : 1.2 完成日期 : 2002/11/04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資料底本 :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08, No. 235 No. 235 [Nos. 220(9), 23

105年7月14日糖尿病研討會簡章-衛生局版_docx

觀的眼光看待一切事物, 既不誑騙眾生, 使之醉生夢死 虛度一生, 或以各種虛幻的恐懼與罪惡來恫嚇 折磨, 而是正確地詳述人類怎麼演進, 外器世界又是怎麼形成, 並指出十足自由 和平 寧靜與快樂的途徑 佛教不只是一般所說 四大皆空, 更基本的認定 五蘊皆空 四大 乃 地 水 火 風, 指色界物質一切具

佛法教材系列 A7 目錄 五陰誦 ( 蘊品 ) 資料與主題項目 01 要義 要義 5 09 要義 要義 要義 要義 要義 要義 要義 要義 要義

心 五 四 運 動 二 十 一 世 紀 的 生 活 主 張


緣起相應

Microsoft Word - chbj1903a.doc

目錄Contents 序 002 第一章學佛 什麼是佛教? 011 學佛學甚麼? 013 第二章學佛之路 尋找藏寶圖 017 一切從懷疑開始 018 目標管理 019 學佛課表 020 決定路線 025 第三章進階之路 斷十結 027 證四果 028 第四章實修之道 七年證果 031 四念處 佛祖的

Microsoft PowerPoint 卍4十八界_舌入(動畫) [相容模式]

( 三 ) 三 種 觀 義 : 觀 察 陰 界 入, 正 方 便 思 惟 其 義 1 依 五 蘊 觀 察 思 惟 無 我 我 所 ( 雜 阿 含 109 經 ) 2 依 六 根 觀 察 思 惟 十 二 緣 起 3 依 六 界 觀 察 修 習 四 界 別 觀 三 阿 含 與 尼 柯 耶 道 次 第 (

Microsoft Word - main....4.doc

復次, 何處說三十七品但是聲聞 辟支佛法, 非菩薩道? 是 般若波羅蜜 摩訶衍 品 中, 佛說 四念處 (197c) 乃至八聖道分是摩訶衍 5, 三藏中亦不說三十七品 獨是小乘法 三 教一乘三 隨本願, 根利鈍, 有無悲心 ( 印順法師, 大智度論筆記 [C025]p.228) 佛以大慈故, 說三十

Microsoft Word - 03四念處 doc

依循的, 修持這道法才有機會解脫, 若是不修, 當然苦就無法被滅盡 這個滅苦的道, 就是真正應該修的道, 再沒有其他方法可替代 是諸比丘於四諦中決定無疑 : 是指所有的比丘, 對這四諦法一點懷疑都沒有, 大家都相信佛所說的道理 參 斷疑流通一 顯示餘疑於此眾中 ( 若有 ) 所作未辦者, 見佛滅度,

故, 願一切安樂 喬達摩 [ 15] 教中, 離貪比丘眾, 堅心勤修持, 進趨不死城, 享受涅槃樂, 於諸僧伽 [ 16] 中, 具足如斯寶, 由此真諦故, 願一切安樂 如石柱 [ 17] 立地, 不為四風撼, 佛子見聖諦, 真信亦如是, 唯諸僧伽中, 具足如斯寶, 由此真諦故, 願一切安樂 瞭解聖

管窺初期佛教思想與人間佛教思想的關係 以 戒定慧 三學為中心 511 A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Relation between Early Buddhism and Humanistic Buddhis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Thre

覺醒之道 (A3): 練習佛法的簡要指南 泰國隆補敦著帕默禪師 (Ubasok Niranam) 編林崇安編譯 ( 內觀雜誌,113 期,pp.2-12, ) 1. 導言 (01) 隆補敦是阿姜曼尊者的最傑出弟子之一 他完成多年的頭陀行後, 住在蘇林省安布芒縣的布拉八藍寺, 一直到圓寂

64 與人文對話 In Dialogue with Humanity 佛教有 四聖諦, 苦 集 滅 道, 當中以苦諦為首, 作為佛 家教義的基礎 苦諦 說明世間一切皆苦, 人生的本質就是苦, 這 是世間的果報 佛家的三法印指出 有漏皆苦, 漏是煩惱的別名, 進一步解釋苦就是因為人生是一團慾望, 人生

(Microsoft Word - \244\244\252\374\247t\270g\244Q\244G\277\357.doc)

Microsoft Word - CDtc_WeiShiSanShiSong_05.doc

《瑜伽師地論》

T0209_07

《原始佛經選要》

16?????[?????~???Q??

學佛五講

3333

《阿含經》的受念住

佛化長青手冊 緣起

束縛 海盜船 諸受 安住於心 無二... 9 開花見佛... 6 食... 3 食相應... 1 內容目錄 緣起 念住禪 出覺離性 掛羊頭賣狗肉 正見 吃與癡 活著..

伏雞喻 雜阿含經論會編 ( 上冊 ) 譬如伏雞, 生子眾多, 不能隨時蔭卵 5, 消息冷暖, 而欲令子以觜 以 爪啄卵自生, 安隱出㲉, 當知彼子無有自力, 堪能方便以觜 以爪安隱出 㲉 所以者何? 以彼雞母不能隨時蔭卵冷暖, 長養子故 6 如是比丘不勤修 習, 隨順成就, 而欲令得漏盡解脫, 無有

正念之道 大念處經析解與問答 緬甸帕奧禪師講解

轉正法輪(轉法輪經、無我相經、皮帶束縛經)-- 禪修開示與問答

取 食 多 樣 性 與 效 應

237 金 廠房 工作團隊和生產技術, 缺一不可 三國時代的周瑜與曹操大戰於赤壁, 其決勝關鍵還需要諸葛孔明借東風啊 宇宙萬法亦復如是, 其生成皆必須依賴因緣和合, 從自性中應物現形, 緣生則生, 緣滅則滅, 有因無緣, 或是有緣無因, 都是徒勞無功的 根據 華嚴經 的歸類, 緣起法共有四種, 即業

Erwin Schrodinger

1DEn

Microsoft Word - 14觀十二因緣品

T050X_02

<4D F736F F D20A46AADBCA6CAAA6BA9FAAAF9BDD7AABDB8D1C1BFB04F5F372D32325FA4DFBDE E646F63>

Microsoft Word - 013第十一章 緣起法ok.doc

關 懷 照 顧 者 小 冊 子 2

Microsoft Word - chbj0404.doc

indd

正法之光~第33期-簡體版

正念之道

《中華佛學研究》版型_中文

平靜之道

04-3-2

14: 6 不做清單上的事, 並不代表我們就可以隨心所欲 ; 我們不做, 是為了更深一層的原因 同樣, 也沒有人會因不受這些清單的捆綁, 就更能活出 豐盛的生命來 14: 15 8: : 17 在所有十誡中, 第十誡往往是最先遭破壞的一條 22: 37, 39 凡是使我們不能愛神與愛

國 文 景 美 女 高. 涂 釋 仁 老 師 壹 前 言 貳 測 驗 題 之 測 驗 目 標 表 一 98~101 學 測 測 驗 題 能 力 指 標 統 計 年 度 題 數 四 年 總 計 四 年

Microsoft Word - ce-D22-mahasatipatthana.doc

應 考 攻 略 一 考 題 分 布 98 60% 20% 20% 國 文 ( 包 括 公 文 格 式 用 語 ) 測 驗 式 試 題 1 小 時 99 年 2 月 6 日 至 7 日 公 務 人 員 初 等 考 試 初 等 考 試 (1) 測 驗 部 分 歷

壹 教法與證法的仰信 第一篇 明確的目標與方向 壹 教法與證法的仰信 佛法是救世之光 1 pp 壹 總標 壹 佛法是什麼 一 佛法的兩大類 可分為教法 證法 現在就 佛法是什麼 說到我們所一定要信仰的 佛法有二大類 一是教法 教 這 由釋尊用語言文字所表達出來的一切經典 制度2 說明


皈依三寶的意義 一 為何要皈依三寶?

三十七道品導引手冊

正法之光~第36期-簡體

Microsoft Word - 03印度佛教史_之二_.doc

3 習應十八界空習應眼界空 色界空 眼識界空, 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 習應耳聲識界 鼻香識界 舌味識界 身觸識界 意法識界空, 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4 習應四諦空習應苦空, 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 習應集 滅 道空, 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5 習應十二因緣空習應無明空, 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Dependent origination.book

Transcription:

內觀之道 林崇安教授圖 / 文 內觀臉書系列 4 內觀教育基金會 / 內觀教育禪林 2015.07( 初版 ) 1

作者序 內觀是洞見身心的內在實相而不是只看著外表 內觀之道是聲聞 獨覺和菩薩行者的共道, 修習內觀是為了滅除 苦的因, 此處將林崇安臉書中相關的圖文略加編集, 並引經據典, 取名為 內觀之道 與大眾分享, 也感謝法友們的回應 2015.07.30 2

內觀之道 1 離苦 內觀之道就是離苦之道 為何要走內觀之道? 因為我們不想繼續住在苦的牢籠裡 依據 雜阿含 392 經 佛陀說 : 若沙門 婆羅門於苦聖諦如實知 於苦集聖諦如實知 於苦滅聖諦如實知 於苦滅道跡聖諦如實知, 當知是沙門 婆羅門解脫於苦 ( 苦聖諦 苦集聖諦 苦滅聖諦 苦滅道跡聖諦, 合稱四聖諦, 完全是面對著苦, 這是內觀的主軸 ) 3

內觀之道 2 中道 內觀之道就是中道 為何要走內觀之道? 因為我們不想落在兩邊而受苦 依據 雜阿含 300 經 佛陀說 : 自作自覺, 則墮常見 ; 他作他覺, 則墮斷見 義說 法說, 離此二邊, 處於中道而說法 所謂此有故彼有, 此起故彼起, 緣無明行乃至純大苦聚集 無明滅則行滅, 乃至純大苦聚滅 ( 兩邊 : 斷常兩邊 苦樂兩邊 好壞兩邊 貪瞋兩邊 ) 4

內觀之道 3 覺醒 內觀之道就是覺醒之道 為何要走內觀之道? 因為我們想脫離輪迴的迷夢 依據 雜阿含 266 經 佛陀說 : 多聞聖弟子如實知色 色集 色滅 色味 色患 色離 故, 不隨色轉 如實知受 想 行 識 識集 識滅 識味 識患 識離故, 不隨識轉 不隨轉故, 脫於色, 脫於受 想 行 識, 我說脫於生老病死 憂悲惱苦 ( 覺醒, 是如實知色 受 想 行 識 愚迷, 是不如實知色 受 想 行 識 不隨色 受 想 行 識轉則解脫生死輪迴 ) 5

內觀之道 4 五蘊實相 內觀之道就是照見自己身心實相之道 為何要走內觀之道? 因為我們想解脫內心的惱苦 依據 雜阿含 10 經 佛陀說 : 色無常, 無常即苦, 苦即非我, 非我者即非我所 ; 如是觀者, 名真實正觀 如是受 想 行 識無常, 無常即苦, 苦即非我, 非我者 即非我所, 如是觀者, 名真實正觀 聖弟子如是觀者, 於色解脫, 於受 想 行 識解脫, 我說是等解脫於生老病死 憂悲苦惱 ( 色 受 想 行 識等五蘊就是身和心 身和心的實相是無常 苦 非我 非我所 ) 6

內觀之道 5 五蘊皆空 內觀之道就是照見 五蘊皆空 之道 為何要走內觀之道? 因為我們想 度一切苦厄 依據 心經 ( 五蘊指身心現象, 分成色 受 想 行 識 空指無獨立自存的性質 一旦放下對身心現象的執著, 一切苦惱便開始脫落 ) 7

內觀之道 6 四念處 內觀之道就是修四念處的一乘道 為何要走內觀之道? 因為我們想 越憂悲, 滅惱苦, 得如實法 依據 雜阿含 607 經 佛陀說 : 有一乘道, 淨諸眾生, 令越憂悲, 滅惱苦, 得如實法, 所謂四念處 何等為四? 身身觀念處, 受 心 法法觀念處 8

內觀之道 7 古仙人道 內觀之道就是追隨阿羅漢和佛陀的足跡 為何要走內觀之道? 因為我們想抵達 涅槃城 依據 雜阿含 287 經 佛陀說 : 愛滅故取滅, 取滅故有滅, 有滅故生滅, 生滅故老病死 憂悲惱苦滅, 如是如是純大苦聚滅 我時作是念 : 我得古仙人道, 古仙人逕, 古仙人道跡 ; 古仙人從此跡去, 我今隨去 譬如有人遊於曠野, 披荒覓路, 忽遇故道 古人行處, 彼則隨行 漸漸前進, 見故城邑, 故王宮殿, 園觀 浴池, 林木清淨 ( 古仙人, 指往昔的佛陀和阿羅漢 ) 9

內觀之道 8 八聖道 內觀之道就是八聖道 為何要走內觀之道? 因為我們想 斷除愛欲 依據 雜阿含 752 經 佛陀說 : 有八正道, 能斷愛欲, 謂正見 正志 正語 正業 正命 正方便 正念 正定 佛陀說頌 : 世間雜五色, 彼非為愛欲 ; 貪欲覺想者, 是則士夫欲 眾色常住世, 行者斷心欲 依據 雜阿含 842 經 佛陀說 : 我為弟子說平正路, 非愚癡, 向智慧等覺, 向於涅槃, 謂八聖道 : 正見乃至正定 ( 八正道 = 八聖道 正志 = 正思維, 正方便 = 正精進 ) 10

內觀之道 9 四諦 內觀之道就是修習 道諦 為何要走內觀之道? 因為我們想證得 滅諦 依據 雜阿含 382 經 佛陀說 : 於苦聖諦, 當知當解 ; 於苦集聖諦, 當知當斷 ; 於苦滅聖諦, 當知當證 ; 於苦滅道跡聖諦, 當知當修 ( 道諦 = 苦滅道跡聖諦, 滅諦 = 苦滅聖諦 ) 11

內觀之道 10 四正斷 內觀之道就是修習 四正斷 之道 為何要走內觀之道? 因為我們想滅盡 諸漏 依據 雜阿含 879 經 佛陀說 : 斷斷 律儀斷, 隨護 修習斷, 此四種正斷, 正覺之所說 比丘勤方便, 得盡於諸漏 依據 雜阿含 877 經 佛陀說 : 云何為斷斷? 謂比丘已起惡不善法斷, 生欲 方便, 精勤 攝受, 是為斷斷 云何律儀斷? 未起惡不善法不起, 生欲 方便, 精勤 攝受, 是名律儀斷 云何隨護斷? 未起善法令起, 生欲 方便, 精勤 攝受, 是名隨護斷 云何修斷? 已起善法增益修習, 生欲 方便, 精勤 攝受, 是為修斷 ( 諸漏 = 欲漏 有漏 無明漏, 代表一切煩惱 ) 12

內觀之道 11 四神足 內觀之道就是修習 四如意足 的一乘道 為何要走內觀之道? 因為我們想 滅苦惱 斷憂悲 依據 雜阿含 561 經 阿難尊者說 : 如來 應 等正覺所知所見, 說四如意足, 以一乘道淨眾生, 滅苦惱 斷憂悲 何等為四?a 欲定斷行成就如意足 b 精進定 c 心定 d 思惟定斷行成就如意足 ( 四如意足 = 四神足 =a 欲神足 b 勤神足 c 心神足 d 觀神足 思惟定斷行成就如意足 = 觀神足 ) 13

內觀之道 12 五根 內觀之道就是修習 五根 之道 為何要走內觀之道? 因為我們想斷除 過去 未來 現在一切苦 依據 雜阿含 660 經 佛陀說 : 有五根 何等為五? 謂信根 精進根 念根 定根 慧根 於此五根修習 多修習, 過去 未來 現在一切苦斷 14

內觀之道 13 七覺支 內觀之道就是修習 七覺支 之道 為何要走內觀之道? 因為我們想證得涅槃, 脫離生死怖畏 依據 雜阿含 706 經 佛陀說 : 若有七覺支, 能作大明 能為目 增長智慧 為明 等正覺 轉趣涅槃 何等為七? 謂念覺支 擇法覺支 精進覺支 猗覺支 喜覺支 定覺支 捨覺支 能作大明 為目 增長智慧 為明 為正覺 轉趣涅槃 依據 雜阿含 707 經 佛陀說頌 : 念覺支為首, 擇法正思惟, 精進猗喜覺, 三昧捨覺支 如此七覺支, 牟尼之正道, 隨順大仙人, 脫生死怖畏 15

內觀之道 14 六處離欲 內觀之道就是於 六處 離欲之道 為何要走內觀之道? 因為我們想 越生老病死苦 依據 雜阿含 191 經 佛陀說 : 諸比丘! 於 眼 若識 若知 若斷 若離欲者, 堪任越生老病死苦 於耳 鼻 舌 身 意, 若識 若知 若斷 若離欲者, 堪任越生老病死苦 ( 六處 : 眼 耳 鼻 舌 身 意 ) 16

內觀之道 15 緣起 內觀之道就是通達 緣起 之道 為何要走內觀之道? 因為我們想 於苦得解脫 依據 雜阿含 290 經 佛陀說 : 多聞聖弟子, 於諸緣起思惟觀察, 所謂樂觸緣生樂受, 樂受覺時如實知樂受覺 ; 彼樂觸滅, 樂因緣生樂受亦滅 止 清涼 息沒 如樂受, 苦觸 喜觸 憂觸 捨觸因緣生捨受, 捨受覺時如實知捨受覺 ; 彼捨觸滅, 捨觸因緣生捨受亦滅 止 清涼 息沒 譬如兩木相磨, 和合生火, 若兩木離散, 火亦隨滅 如是諸受緣觸集 觸生 觸轉, 若彼彼觸集故, 彼彼受亦集 ; 彼彼觸集滅故, 彼彼受集亦滅 止 清涼 息沒 多聞聖弟子如是觀者, 於色解脫, 於受 想 行 識解脫, 於生老病死 憂悲惱苦解脫, 我說 彼於苦得解脫 17

內觀之道 16 三學 內觀之道就是隨時善學 增上戒學 增上心學 增上慧學 之道 為何要走內觀之道? 因為我們想 隨其時節, 自得不起諸漏, 心善解脫 依據 雜阿含 827 經 佛陀說 : 如是比丘於此三學, 隨時善學, 謂善戒學 善意學 善慧學已, 不作是念 : 欲令我今日得不起諸漏, 心善解脫, 若明日, 若後日 不作是念 : 自然神力, 能令今日, 若明日 後日, 不起諸漏, 心善解脫 彼已隨時增上戒學 增上意學 增上慧學已, 隨彼時節, 自得不起諸漏, 心善解脫 ( 增上心學 = 增上意學 ) 18

內觀之道 17 心解脫和慧解脫 內觀之道就是邁向心解脫和慧解脫之道 為何要走內觀之道? 因為我們想脫離貪欲 無明, 並斷愛縛 轉結 慢無間等 究竟苦邊 依據 雜阿含 710 經 佛陀說 : 離貪欲者, 心解脫 ; 離無明者, 慧解脫 若彼比丘離貪欲, 心解脫, 得身作證 ; 離無明, 慧解脫 是名比丘斷愛縛 轉結 慢無間等 究竟苦邊 ( 結, 有九結或十結 九結 :1. 愛,2. 恚,3. 慢,4. 無明,5. 見, 6. 取,7. 疑,8. 嫉,9. 慳 十結 : 身見 戒禁取見 疑 欲貪 瞋 ; 色貪 無色貪 掉舉 慢 無明 轉結 = 轉去諸結 慢無間等 = 正慢現觀 ) 19

內觀之道 18 真實正觀 內觀之道就是真實正觀之道 為何要走內觀之道? 因為我們想解脫生老病死 憂悲苦惱 依據 雜阿含 12 經 佛陀說 : 色無常, 受 想 行 識無常 無常者則是苦, 苦者則非我, 非我者則非我所 如是觀者, 名真實正觀 聖弟子如是觀者, 於色解脫, 於受 想 行 識解脫, 我說是等為解脫生老病死 憂悲苦惱 20

內觀之道 19 法印 內觀之道就是照見 諸行無常 有漏皆苦 諸法無我 之道 為何要走內觀之道? 因為我們想證得 涅槃寂靜 依據 增一阿含 232 經 佛陀說 : 今有四法本末, 我躬自知之, 而作證於四部之眾 天上 人中 云何為四? 一者一切諸行皆悉無常, 我今知之, 於四部之眾 天上 人中而作證 ; 二者一切諸行苦 ; 三者一切諸行無我 ; 四者涅槃休息, 我今知之, 於四部之眾, 於天上 人中而作證 ( 涅槃休息 = 涅槃寂靜 ) 21

內觀之道 20 共道 內觀之道就是聲聞 獨覺和菩薩行者的共道, 也就是修習 四念處 之道 為何要走內觀之道? 因為我們想使心清淨 鮮白, 度到彼岸, 證得阿羅漢 獨覺或佛的菩提 依據 雜阿含 635 經 佛陀說 : 若比丘於四念處, 修 習 多修習, 未淨眾生令得清淨, 已淨眾生令增光澤 何等為四? 謂身身觀念住, 受 心 法法觀念住 佛說此經已, 諸比丘聞佛所說, 歡喜奉行 如淨眾生, 如是未度彼岸者令度 得阿羅漢 得辟支佛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亦如上說 ( 光澤 = 鮮白, 辟支佛 = 獨覺 ) 22

內觀之道 21 共道 內觀之道就是聲聞 獨覺和菩薩行者的共道, 也就是知 見 現觀 四聖諦 之道 為何要走內觀之道? 因為我們想要 不受後有, 證得阿羅漢 獨覺或佛的果位 依據 雜阿含 393 經 佛陀說 : ( a) 若一切漏盡, 無漏心解脫 慧解脫, 見法自知作證 : 我生已盡 梵行已立 所作已作 自知不受後有, 彼一切悉知四聖諦 何等為四? 謂知苦聖諦 知苦集聖諦 知苦滅聖諦 知苦滅道跡聖諦 (b) 若得辟支佛道證, 彼一切知四聖諦故 何等為四? 謂知苦聖諦 知苦集聖諦 知苦滅聖諦 知苦滅道跡聖諦 (c) 若得無上等正覺, 彼一切知四聖諦故 何等為四? 謂知苦聖諦 知苦集聖諦 知苦滅聖諦 知苦滅道跡聖諦 如知, 如是見 如是無間等, 亦如是說 ( 辟支佛 = 獨覺, 無間等 = 現觀 ) 23

臉書月終感言 轉眼又過人間一個月, 走著走著, 何處是聖城? 只要順著古仙人的道路, 就安心地走吧 祝吉祥圓滿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