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无记 (abyākata) 诸想也可分别为六 : (1) 色想 (2) 声想 (3) 香想 (4) 味想 (5) 触想 (6) 法想 在 杂阿含 109 经 中舍利弗对六十位比丘的开示如下 : 云何见想即是我? 谓六想身 眼触生想, 耳 鼻 舌 身 意触生想, 此六想身一一见是我, 是名想即

Similar documents
这里引 舍利弗阿毗昙论 中的解释 : 问曰 : 几正勤? 答曰 : 四 何谓四? 若比丘恶不善法未生欲令不生 ; 起欲, 自勉, 胜进, 摄心, 正断 恶不善法已生必当断 ; 起欲, 自勉, 胜进, 摄心, 正断 善法未生欲令生 ; 起欲, 自勉, 胜进, 摄心, 正断 善法已生欲令住 ; 具足修,

Venerable Dhammavaro 釋法增

直剎那变化 但是我们偏偏一直要去找一个永恒不变的 我 去找一个 真 我 要去找一个永恒不变的 自性 所以印老就把这些解析出来 你如果没有 深入的法义闻思基础 很容易落入 真常唯心 那跟佛陀所讲的 无我 法印背 道而驰也不知道 因为这很深 大家要慢慢地去体会 慢慢地深入就可以体证到 如果真的能够体悟

从右前行 ; 复有坑涧渠流, 复当舍左从右 ; 复有丛林, 复 当舍左从右 ; 汝当如是渐渐前行, 得至某城 佛告低舍 : 其譬如是, 不知路者, 譬愚痴凡夫 其知路者, 譬如来, 应 ( 供 ), 等正觉! 前二路者, 谓众生狐疑 左路者, 三不善法 贪, 恚, 害觉 其右路者, 谓三善觉 ; 出

在 杂阿含 279 经 中佛说 : 眼根不调伏 不关闭 不守护 不修习 不执持, 于未来世必受苦报 耳 鼻 舌 身 意根亦复如是 愚痴无闻凡夫眼根见色, 执受相, 执受随形好, 任彼眼根趣向不律仪, 执受住, 世间贪 忧 恶不善法, 以漏其心 此等不能执持律仪, 防护眼根 耳 鼻 舌 身 意根, 亦

大念处经

会变迁的现象, 都不具有永远存在的能力 我们身心的现象, 色受想行识五蕴, 都是不停在生灭的 色蕴的身体长大, 衰老, 死去, 这是不可怀疑的事实, 受想行识等四名蕴也是不停在生灭的, 现在的坏灭了, 就成为过去, 而未來的, 就進入现在, 它也会在不久之后灭去 故此这些现象是坏灭而无常 (anic

如是言 : 我欲诣某城, 某村, 某聚落, 当示我路 时, 知路者即示彼路, 语言 : 士夫, 从此道去, 前见二道, 舍左从右前行 ; 复有坑涧渠流, 复当舍左从右 ; 复有丛林, 复当舍左从右 ; 汝当如是渐渐前行, 得至某城 佛告低舍 : 其譬如是, 不知路者, 譬愚痴凡夫 其知路者, 譬如来

第三章集圣谛第一节三种贪爱第二节缘起法一 缘无明有行二 缘行有识三 缘识有名色四 缘名色有六处五 缘六处有触六 缘触有受七 缘受有爱八 缘爱有取九 缘取有有十 缘有有生十一 缘生有老死等苦十二 缘起法的分析第四章灭圣谛第一节苦的止息第二节涅槃一 涅槃的定义二 涅槃的分类三 涅槃的特点第五章道圣谛

和法 四念处的修持有三个重点 : 第一是维持正念 ; 第二是调伏贪忧等烦恼 ; 第三是精勤方便 念 念, 它有三个意义 ; 即强烈的以专注心投入目标, 急速地不带思考的投入目标, 以正念广布整个目标 正念的生起能紧系的深入于 ( 不漂浮 不肤浅 ) 目标的性质 正念的功能是未曾错过或忽略目标 正念的



苦 这五蕴就是苦的种子, 它所带来的味只是苦 在 弥兰王问经 第三品第四经中, 龙军为国王解答行的生起时说 : 大王有眼与色即有眼识, 有眼识即有眼触, 有眼触即有受, 有受即有爱, 有爱即有取, 有取即有 ( 业 ) 有, 有 ( 业 ) 有即有生, 有生即有老 死 愁 悲 苦 忧 恼 如是为此全

《聖道行跡》

李 琼 评扎迪 史密斯的 白牙 要是他 指艾伯特 加勒比海移民 真的回去 了 那么他将要面临的失败是明摆在那儿的 因为当地并没有发生什么变化 这就是移民的悲剧 他们比他们离弃的故乡变化得更 快 于是他们永远也不可能因回到家乡而感 到幸福 可是 他们在移居的国家也不幸福 因为这不是家乡 瞿世镜


目录 04 回归你自己的属地 08 轮回的过患 中部 50 经 12 根修習經 中部 152 經 14 无畏经 18 世间八风 增支部 8:6 22 从黑暗到光明 增支部 刹那至刹那的修行 32 七种圣财 增支部 7:7 36 生死何差! 38 让人厌倦的欲望 40 缘起 46 你是


Disk02track19 now, let us go to clarification on page 282 我们来看第 282 页的说明 here of mindful, right mindfulness alone is implied 于此, 四念处可说为一正念, similarly

離苦七-首頁-簡

Microsoft Word - 09_圓覺經SC.doc

骨头的故事

正念之道

IDEO_HCD_0716

Microsoft Word - fy.doc

下 篇 男 性 酷 刑 太 監 考 第 四 章 太 監 名 目 何 其 多 第 五 章 太 監 恢 復 性 機 能

第 一 百 一 十 条 增 加 药 品 适 应 症 或 者 功 能 主 治 修 改 药 品 标 准 变 更 辅 料 等 的 补 充 申 请, 由 省 自 治 区 直 辖 市 药 品 监 督 管 理 局 提 出 审 核 意 见, 报 送 国 家 药 品 监 督 管 理 局 审 批, 并 通 知 申 请

正念之道

佛法的修习, 入流分为四个层次 : 即亲近善知识, 听闻佛法, 如理思惟, 及法次法向 一个人若欲修行, 最重要的是把这四个层次思惟清楚, 以免事倍功微, 或是毫无成绩 1. 亲近善知识 佛无尽及卓越的美德, 独自无师自证, 断除一切烦恼缠结, 意识完全净化, 无有任何污垢, 值得人天的崇敬 他完全


春 天 来 了 静 悄 悄 的 没 有 鸟 语 没 有 花 香 到 处 死 一 样 的 沉 寂 雷 切 尔 卡 森

Microsoft Word - 08SC.doc

再 来 提 到 以 眼 识 为 本 质 的 颠 倒 识 邪 识, 譬 如 执 取 黄 色 雪 山 的 眼 识 阳 焰 现 为 水 的 眼 识, 以 及 白 色 法 螺 看 成 黄 色 的 眼 识 等 等, 这 些 都 是 以 眼 识 为 本 质 的 颠 倒 识 颠 倒 识 的 定 义 是 : 心 对

缘起 二 在缘起的语言中, 没有所谓的 人 自我 我们 他们 可成为受苦的人 灭苦的人, 或在轮回中流转的人 三 在缘起的语言中, 没有所谓的 乐, 只有 苦 和 苦的止息, 因为 乐 是常见的所依 因 乐 易引生常见, 而 苦 易引生断见, 所以缘起中不谈 乐 除非用在日常用语的解说上, 才把不苦

蔡 序

南传法师论著


(Microsoft Word - 01 \312\327\322\263.doc)

《原始佛經選要》

回归生态的艺术教育 # %! 社会生态学的解释 # # # # & &!

日 常 生 活 中 的 佛 法 什 麼 是 佛 法?

: : 00 9 : : : : : : : : : : : :

内观基础》2006年校译版+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约 翰 一 书 和 合 本 Page 2 of 9 第 二 章 2:1 我 小 子 们 哪, 我 将 这 些 话 写 给 你 们, 是 要 叫 你 们 不 犯 罪 若 有 人 犯 罪, 在 父 那 里 我 们 有 一 位 中 保, 就 是 那 义 者 耶 稣 基 督 2 他 为 我 们 的 罪 作

一 出家 1. 何为出家 2. 悉达多太子为什么要出家 3. 佛陀出家的启示二 求道 1. 参访仙人, 修学禅定 2. 修习苦行 3. 放弃苦行, 寻找通过觉悟的正道三 降魔 1. 战胜魔军 2. 魔性和佛性四 成道 1. 修习四禅, 开发三种智慧 (1) 修习四禅 (2) 得宿命智 (3) 得有情

图书馆 年第 期

我是谁?十二因缘

Microsoft Word - 内观实践 _马哈希法师、阿姜查等_.doc

给 第 十 一 次 版 的

基 于 实 践 的 地 方 艾 滋 病 立 法 研 究

内观禅修手册

Microsoft Word - 从无明至证悟——四圣谛 GB.txt

朝向快乐之道 善戒法师著 二 O 一四年六月

2017創形パンフ表1_表4

Microsoft Word - 内观基础_gb5.doc

深信法宝, 如是念法住 ; 此法为佛善解, 自觉, 实时效应, 可寻思, 导引涅盘, 智者自明 [ 清净道论 ]: 希望修习法随念的人, 亦宜独居静处禅思 : 法是世尊 ( 一 ) 善说,( 二 ) 自见,( 三 ) 无时的,( 四 ) 来见的,( 五 ) 引导的,( 六 ) 智者各自证知的, 这样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asambuddhassa

(1) 致善戒法师的感谢函 我想从内心里由衷地表达对善戒法师的感恩和谢意 在这七个月相处的日子里, 善戒法师 给我生命中带来很多的快乐 我过去时常参加善戒法师的禅修营和聆听法师的佛法光碟, 我也常常从中获得意想不到的疗效, 身心感到无比的舒畅 不知怎么的, 我觉得我和法师有一种特殊的联系 ( 或许是

目录 1 序言 2 致谢 3 树立正见, 实现和平与快乐 4 给禅修者的初步指导 5 正念的七项利益 6 清净的七个阶段 7 锐利五根的九种方法 8 禅修者的五精勤支 9 禅修指南 10 小参注意事项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

Microsoft Word - XinJing_sc_07.docx

抗 日 战 争 研 究 % 年 第 期!!!!!!

各位居士大德阿彌陀佛

出版者要吉祥尊者的介紹, 於是尊者這麼寫自己 : 一個充滿傻氣的尋真者 ; 一個敢於夢想的修行人 ; 一個夢想與現實的結合體 他會犯錯, 卻勇於改過 面對挫折, 他總要快速地站起來 眾生太苦了, 他告訴自己 : 怎能有時間難過? 總在嚴格後心懷不忍, 他要給自己, 給別人, 給當下一個新生機 不願有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其比伦, 实尔达摩 [11] 中, 具足如斯宝, 由此真谛故, 愿一切安乐 佛陀所赞叹, 修定念相继, 净念无间断 [12],( 可证殊胜果 ), 实尔达摩中, 具足如斯宝, 由此真谛故, 愿一切安乐 四双八辈 [13] 者, 贤者所称赞, 佛陀之弟子, 施彼得大果 [14], 唯诸僧伽中, 具足如


Microsoft Word - 百法_4SC.doc

<4D F736F F D20B0A2BDAAB2E9B5C4ECF8D0DECAC0BDE72DBDE4B6A8BBDB2020A3A8D3A2CEC4B0E6CBB3D0F2A3A92E646F6378>

敬信三宝


年第 期

<4D F736F F D20D7D4CED2CCBDCBF7B5C4C2C3B3CCA3A8BCF2CCE5A3A9D5FDCEC4D3A1CBA2C5C5B0E62DB6A8B8E E646F6378>

2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一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 一 ) 阿彌陀佛的意思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一日, 王子乘坐七宝轮车, 从东门出游, 看见一老人, 伛偻曲背, 手扶竹杖, 举步艰难, 有如蚁行 悉达多王子顿时有感于人生老苦, 心生忧郁 又一日, 他从南门出游, 见一病人, 面色痿黄, 形容枯槁, 气喘呻吟, 痛苦万状 悉达多王子怜悯病人, 心自忧怖 又一日从西门出游, 见一死者, 直挺僵卧

蓝山禅修开示

净心法要

: /. :, ISBN , J. P. ( ) -. K CIP ( 2005 ) : : : 22 ( ) : ( 010) ( ) ( 010)

事师五十颂释

中国质量学堂OK

????????

我 内 心 凄 怆 令 人 困 盹 的 麻 木 刺 痛 我 的 感 官 如 同 饮 过 毒 渖 又 似 刚 刚 把 迷 魂 汤 吞 服 朝 着 忘 河 下 沉 这 里 耄 耄 老 者 几 丝 白 发 在 颤 动 青 春 少 年 目 光 苍 白 消 瘦 而 死 亡 哪 怕 稍 加 思 索 也 充 满

系列02(簡)


Microsoft Word - pt00.doc

书 名 小说历史 作 者 罗念生 出 版 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04年1月 ISBN 7 208 05059 7 I504 定价 39 00元

蒋维乔思想研究

菩提资粮

就业办口袋书

到生态环境的平衡, 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 如何才能保护好我们内在的心灵? 下面, 我想从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心的名称及分类 首先, 要向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心的名称和分类 在佛教里, 关于心的阐述有心 意 识 和心王 心所这几个概念 1 心 意 识 通常, 我们所说的心就是指我们的肉团心, 而佛教里对

菩提资粮

说明 本简体校正版 佛说不增不减经 电子书, 是根据清制 乾隆大藏经 第 48 册, 第 0520 部, 大乘单译经部, 元魏天竺三藏菩提留支译 佛说不增不减经 原藏影印本校正制作的 句读仅供参考本电子书是免费结缘品 特此说明 仁慧草堂二〇一八年三月 更多免费电子佛经下载敬请关注 :

戒菸實務個案自助手冊105年Ver.2

正念之道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asambuddhassa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Transcription:

观照想的生灭 法增比丘 我们若只是浅显的观察, 我们应该可以得到一个结论, 那即是身体是我, 心也是我 若观察的更深一点, 除了确定色体是我之外, 还有我的感受 想念 造作 和意识活动 佛陀将它们归纳为色 受 想 行 识 若是不同意, 我们可以继续观察下去, 看看除了五蕴, 能再找到什么? 因为佛法是要靠自己来探究, 自己思考, 自己行道, 自己证果的 ; 没人会替我们做, 也没有神或佛菩萨会替我们做的 在佛法上, 佛陀说五蕴都无我, 但在同意之前, 我们先得对五蕴有正确的认识, 因为篇幅所限, 这里我只是对 想 进行讨论 想的重要性 想 (saññā) 是五蕴之一, 它有着极重要的作用 我们的六个根门由于触而生想, 想的生起是当根门触境后, 意门所起的认识与思, 想是识别的作用, 由想而生思 想的特相是体会目标的质量, 作用是对它作个印记, 那么将来再体会同一目标时知道它是同类的目标, 现起是通过以前已领会过的特征来分析目标, 近因是所出现的目标 一切的想念都是想蕴, 它有善 不善 及无记三种 想与识是相应的 与善识相应的想是善, 与不善识相应的想为不善, 与无记识相应的想为无记, 没有一识是不与想相应的, 故识的区别即是想的区别 想与识虽同, 但是就相来看, 一切想有想念的特相 有再起想念之缘的相如木匠想起木料, 这是想的作用 有依以往所起的相, 如盲人想起象, 这是想的现起, 有以现前之境为近因, 如小鹿见草人而起 人想, 这是想的近因 想是十三心所之一, 其余的有触 受 思 三摩地 命 作意 寻 伺 胜解 精进 喜 欲 对想的执取是想取蕴 从阿毗达磨论的分析, 想的过去因也是无明 爱 取 业与行 它的现在因是触 目标 依处与相应名法 想也同样与受 行 识互为因果 比如想蕴是因, 则受 行 识蕴是果 ; 或受 想 行蕴是因, 识蕴是果 佛经通常把身心的現象分為色 受 想 行 识五蕴 在阿毘达摩 (Abhidhamma) 中通常用色法 心法及心所法三种來把它们分类 色法属於色蕴, 心法属於识蕴, 心所法則包括受 想 行三蕴 想也即是意思食 (manosancetanahara), 意为对境, 尘的思想爱取等的造作 它是四食之一 想蕴的解析 诸想可分别为三 : (1) 善 (kusala) (2) 不善 (akusala)

(3) 无记 (abyākata) 诸想也可分别为六 : (1) 色想 (2) 声想 (3) 香想 (4) 味想 (5) 触想 (6) 法想 在 杂阿含 109 经 中舍利弗对六十位比丘的开示如下 : 云何见想即是我? 谓六想身 眼触生想, 耳 鼻 舌 身 意触生想, 此六想身一一见是我, 是名想即是我 ( 把六想身当做我 ) 云何见想异我? 谓见色是我, 想是我所 识是我, 想是我所, 是名想异我 ( 把色 受 行 识当做我, 想是我所有 ) 云何见我中想? 谓色是我, 想在中住 受 行 识是我, 想在中住 ( 想在色 受 行 识中 ) 云何见想中我? 谓色是我, 于想中住, 周遍其四体, 是名想中我 ( 色 受 行 识在想中 ) 这执取的范围根据上经与 相应部, 蕴相应里佛陀的开示指出各有十一种 过去 现在 未来 内 外 粗 细 劣 胜 远 近十一种想是想取蕴 在 [ 增支部 IV.189 经 ] 里佛言 : 比丘! 此世间为 " 想 " 所引导, 此世间为 " 想 " 所牵 " 想 " 生之后, 此世间为 " 想 " 所支配而行 由此可见 见漏 的严重性, 这世间的一切都被 " 想 " 所支配控制着 想的灭是当境消失时或转去新的境时, 想就灭了 当阿罗汉入涅盘时五蕴灭尽, 想也灭尽 在修行上, 因想所起之邪见有十四无记 : 世间常, 世间无常, 世间常无常, 世间非常非无常, 世间有边, 世间无边, 世间有边无边, 世间非有边非无边, 是命是身, 命异身异, 如来有后死, 如来无后死, 如来有无后死, 如来非有非无后死 因想所起之邪见也有六十二邪见 它们有 : 十八种本劫本见 --- 常论四, 亦常亦无常论四, 边无边论四, 种种论四, 无因而有论二 四十四种末劫末见 - -- 有想论十六, 无想论八, 非有想非无想论八, 断灭论七, 现在泥洹论五 ([ 梵网经 Brahmajala Sutta]) 所有这些, 无论如何, 都不是正见, 只是没有正见的邪思惟, 邪想念, 浪费时间, 但是若不把它们矫正, 就不能生起正见 此外我们还要思惟佛对迦罗摩人开示道理 :([ 迦罗摩经 Kalama Sutta][ 增支部 ] 卷一 ): (1) 不可听信他人多次口传的

(2) 不要盲从传统 (3) 不要妄听谣言 (4) 不要肯定经书所记载的 (5) 不可相信符合罗辑的 (6) 不要依赖哲理 (7) 不可单凭常理或外相 (8) 不可执持你喜爱的任何见解和意见 (9) 不可因某事物似有可能而信以为真 (10) 不可考虑因为这沙门是我们的导师 为什么呢? 因为这些都能使我们生起邪想 想的作用 我们的心念念生灭, 它的生灭实在是太快了, 想 在阿毗达摩论里是一种心所 ( 名法 cetasika), 心所是与心同生同灭, 与心缘取同一目标, 并且有同一依处 受 想 行都是心所 在 [ 增支部 IV.189 經 ] 里佛陀说 :: 比丘! 此世间为 想 所引导, 此世间为 想 所牽 想 生之后, 此世间為 想 所支配而行 由此可见 想 的严重性, 这世间的一切都被 想 " 所支配控制着 这想带来各种各样的见解, 所以人间才会议论纷纷, 各持所见, 这即是 见漏, 它是四漏之一 想 的生是在六根遇到六境时生起 ( 眼触色相, 耳触声响, 鼻触香, 舌触味, 身触触觉, 意触法 ), 在十二缘起里它是 六入缘触, 触缘受, 受缘爱, 爱 是一种想 在 [ 杂阿含 42 经 ] 里佛陀说 : 云何想如实知? 谓六想 : 眼触生想 耳 鼻 舌 身 意触生想 是名为想 想 的坏灭是当境消失时或转去新的境时, 旧的想就坏灭 在 [ 杂阿含 42 经 ] 里佛陀说 : 触灭是想灭 如是想灭如实知 故知想蕴是无常 它是因缘生, 故因缘灭 当阿罗汉入涅盘时五蕴灭尽, 这就是因缘灭 观照 想 的剎那灭可以观心里的各种想念的过去为例 如何断除想呢? 佛陀在 [ 济历曼南达经 Girimananda Sutta]([ 增支部 10.60]) 里说 : 阿难! 如何观修舍弃想呢? 于此, 阿难! 比丘不容一毫欲念生起于心, 但求放下, 排除, 竭止, 断灭它 他不容一毫嗔念生起于心, 但求放下, 排除, 竭止, 断灭它 他不容一毫害念生起于心, 但求放下, 排除, 竭止, 断灭它 他不容任何时候之恶念, 不利之念生起于心, 但求放下, 排除, 竭止, 断灭它 阿难! 如是观修舍弃 阿难! 如何观修远离想呢? 于此, 阿难! 比丘前往林中, 树下, 闲房空地, 如是观修 : 此是寂静, 此是殊胜, 即是寂止诸行法, 放下一切执取, 灭绝贪爱, 无执, 涅盘 阿难! 如是观修远离

阿难! 如何观修灭想呢? 于此, 阿难! 比丘前往林中, 树下, 闲房空地, 如是观修 : 此是寂静, 此是殊胜, 即是寂止诸行法, 放下一切执取, 灭绝贪爱, 灭尽, 涅盘 阿难! 如是观修灭 阿难! 如何观修对世间的厌倦想呢? 于此, 阿难! 比丘舍弃对这世间的执著, 舍弃我慢, 邪信念, 以及对这世间的潜在烦恼, 不执取它们, 放下, 不参与 阿难! 如是观修对世间的厌倦 阿难! 如何观修诸行无常想呢? 于此, 阿难! 比丘对诸行生忧患, 羞辱, 厌恶心 阿难! 如是观修诸行无常 我们必须学会善巧观照 想, 在 [ 杂阿含 42 经 ]( 七处善三种观义 ) 里佛陀说 : 云何想如实知? 谓六想 : 眼触生想 耳 鼻 舌 身 意触生想 是名为想 如是想如实知 云何想集如实知? 触集是想集 如是想集如实知 云何想灭如实知? 触灭是想灭 如是想灭如实知 云何想灭道迹如实知? 谓八圣道 : 正见 乃至正定 是名想灭道迹 如是想灭道迹如实知 云何想味如实知? 想因缘生喜乐 是名想味 如是想味如实知 云何想患如实知? 若想无常 苦 变易法 是名想患 如是想患如实知 云何想离如实知? 若于想调伏欲贪 断欲贪 越欲贪 是名想离 如是想离如实知 前面已经解释过想, 想的生 ( 集 ), 想的灭 想的味 ( 作用 ) 即是我们的心会因缘生喜乐, 看到喜欢的, 爱的, 会想个不停, 就像恋人思念所爱的人似的 想的过患也就是想的缺点, 它是无常 苦 变易之法, 我们被想所引导而不停的造业 如何是远离想呢? 那要修八支圣道才能离弃它, 调伏欲贪 断欲贪 越欲贪 我们从早到晚所做的事, 无不跟欲念有关, 但这欲念却是无常的, 我们要花上许许多多的时间 金钱 与精力去得到它 我们内心中的欲火却在烧个不停, 日以继夜, 常常疯狂地在攫取外界的事物 是故佛说 : 缘 爱 有 取, 缘 取 有 有 ( 业有 ), 缘 有 ( 业有 ) 有 生 佛在 [ 杂阿含 64 经 ] 中解释 : 佛告比丘, 愚痴凡夫无闻众生, 于无畏处而生恐畏, 愚痴凡夫无闻众生怖畏, 无我无我所, 二俱非当生, 攀缘四识住 何等为四? 谓色识住, 色攀缘, 色爱乐增进, 广大生长 于受 想 行 识住,( 受想行识 ) 攀缘, 爱乐增进, 广大生长 比丘, 识于此处, 若来若去若住, 若起若灭,( 爱乐 ) 增进, 广大生长 若作是说, 更有异法, 识若来若去若住, 若起若灭, 若 ( 爱乐 ) 增进, 广大生长者 但有言说, 问已不知 ( 问了没有去思维, 所以不知 ), 增益生痴, 以非境界 所以者何? 比丘离色界 ( 远离对色相 ) 贪已, 于色意生缚 ( 对于色相生的结缚 ) 亦断, 于色意生缚断已, 攀缘亦断, 识不复住, 无复 ( 爱乐 ) 增进, 广大生长, 受想行界离贪已, 于受 想 行 意生缚亦断 受 想 行 意生缚断已, 攀缘亦断, 识无所住, 无复 ( 爱乐 ) 增进, 广大生长

识无所住故不增长, 不增长故无所为作, 无所为作故则住 ( 就住于无欲的平静心 ), 住故知足, 知足故解脱, 解脱故于诸世间都无所取 ( 对诸世间色相无所执取 ), 无所取故无所著 ( 无所执取无所取故无所黏著 ), 无所著故自觉涅盘 四个心意的路程 ( 四识住 ): 那就是 识住 攀缘 爱乐增进 广大生长 五蕴的每一蕴都会发生识住, 我们要做的工作就是认清它发生的过程, 解除心对色相的爱缚, 对受想行识的爱缚, 那时识就无所住, 无所攀缘, 无可爱乐增进, 无能广大生长 精进观照想 观照的巴利文是毘婆舍那 (vipassana), 它是唯一能引导修行者灭苦的修法 观照时我们无时无刻, 任何方所都是以 [ 大念处经 ] 中的四念处 ( 身 受 心 法 ) 为所缘 观照的所缘是我们当下的身心, 如果我们观照身心以外的事物, 就不能获得智慧 观照的目的是要断除我们六根对六尘所起的烦恼, 断除想, 断除我们的四种颠倒之想, 因此我们的修行必须在当下观照六根, 因為烦恼是由此而生的 我们要知道观照即是为了灭除苦, 所以我们必须掌握好观照 任何思想或心念出现时, 我们必须觉知 若在想, 觉知是 想 若在思惟, 觉知是 思惟 若在计划, 觉知是 计划 若在 检讨, 觉知是 检讨 其他的心态如 : 若感到快乐, 觉知是 快乐 若感到苦恼, 觉知是 苦恼 若感到沮丧, 觉知是 沮丧 若感到失望, 觉知是 失望 总之, 必须注意所有这些心识的活动, 这在佛法上叫做 心念处, 或 心心观念处 在观照时, 名称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 觉知 维持著觉知鼻尖的呼吸, 从呼吸的开始到结束, 就像你用眼睛一直注视著它 用我们自己的 意识 与 呼吸 合一的方式, 来注意呼吸 呼吸和意识是一致的 这样子就能慢慢的培养好定力 为观照作好准备的工作 观照是一种了知身心是无常 苦 无我的智慧 (pañña) 其他的智慧是无法了知三法印的, 只有观照所得的智慧才能了知三法印 [ 清净道论 ] 说蕴品里说 : 见想 行为无我者, 则善知意思食, 能于无我中而舍断我的颠倒, 超越于见流, 解除见的轭, 从见漏而成无漏, 破除以此为真实住着的身系, 不取于我语取 善于修习的行者能在念念之中, 见到想的因缘生, 以及因缘灭的真相, 若是因缘生灭的就是无我 就能舍断执著于我的颠倒, 超越于见流, 灭除见漏而成无漏 在 [ 相应部. 正勤 1 经 ] 的正勤相应里佛陀说 : 如是比丘, 对四正勤予修习, 对四正勤予多修习者, 则趣向涅盘, 倾向涅盘, 临入涅盘 在同经里佛陀说 : 诸比丘! 于此有比丘, 为对未生之恶不善法不令生, 起志欲, 精进, 发勤, 策心而持 为对已生之恶不善法必当断, 起志欲, 精进, 发勤, 策心而持 为对未生之善法令生, 起志欲, 精进, 发勤, 策心而持 为对已生之善法令住,

不忘失, 倍修习, 广修习, 令圆满, 起志欲, 精进, 发勤, 策心而持 这是心里起欲想, 它不是对欲乐起欲想, 而是欲得四正勤的思念 ; 重新起欲想, 加强前生之欲得四正勤的思念, 欲作, 欲它生起, 欲它显出, 欲它生起后能超越, 欲得成功, 欲要接触法 ( 看自己如何处理 ), 欲要能证四正勤法 欲修恶法未生欲令不生的技巧, 欲修对已生之恶不善法必当断除的技巧, 欲修对未生之善法令生的技巧, 欲修对已生之善法令维持住的技巧 佛陀说 : 诸比丘! 犹如作诸力所作之事业, 皆依于地, 立于地, 如是作力所作之事业 诸比丘! 如是比丘, 依于戒, 立于戒, 而修习四正勤, 多修四正勤 ([ 相应部. 正勤 23 经 ]) 我们所作的一切事业皆依于地, 立于地 如此我们所作的四正勤修行, 皆依于戒, 立于戒 我们必须谨慎的维持好我们的戒清净, 才能期望修行有进展 善巧于观照想 如何有效的断除心里的众多的想呢? 我们必须学习在日常生活中觉察它, 要是无法觉察想念的话, 我们就无从去认知它, 分辨想念的善与恶, 舍弃恶的想, 进行善的想 佛陀在 [ 大念处经 ] 里开示说 : 眼触于世间为可爱 可喜者, 此爱即于此处舍弃 于此处止灭 耳触于世间为可爱 可喜者, 此爱即于此处舍弃 于此处止灭 鼻触于世间为可爱 可喜者, 此爱即于此处舍弃 于此处止灭 舌触于世间为可爱 可喜者, 此爱即于此处舍弃 于此处止灭 身触于世间为可爱 可喜者, 此爱即于此处舍弃 于此处止灭 意触于世间为可爱 可喜者, 此爱即于此处舍弃 于此处止灭 眼触所生之受于世间为可爱 可喜者, 此爱即于此处舍弃 于此处止灭 耳触所生之受于世间为可爱 可喜者, 此爱即于此处舍弃 于此处止灭 鼻触所生之受于世间为可爱 可喜者, 此爱即于此处舍弃 于此处止灭 舌触所生之受于世间为可爱 可喜者, 此爱即于此处舍弃 于此处止灭 身触所生之受于世间为可爱 可喜者, 此爱即于此处舍弃 于此处止灭 意触所生之受于世间为可爱 可喜者, 此爱即于此处舍弃 于此处止灭 色想于世间为可爱 可喜者, 此爱即于此处舍弃 于此处止灭 声想于世间为可爱 可喜者, 此爱即于此处舍弃 于此处止灭 香想于世间为可爱 可喜者, 此爱即于此处舍弃 于此处止灭 味想于世间为可爱 可喜者, 此爱即于此处舍弃 于此处止灭 触想于世间为可爱 可喜者, 此爱即于此处舍弃 于此处止灭 法想于世间为可爱 可喜者, 此爱即于此处舍弃 于此处止灭 什么地方生起爱, 就在当地把爱舍弃, 这实在是很难做得到的事, 凡夫多世积习久远, 难分难舍, 谈何容易 正是如此, 圣人才是宝, 他们作得到人人所作不到的, 他们才能达到涅盘 在 [ 杂阿含 282 经 ] 中, 佛在迦微伽罗牟真邻陀林中, 谈到修习诸根在接触到境时应采取的态度 ;

佛告阿难, 谛听! 善思! 当为汝说: (1) 缘眼 色 生眼识, 见可意 ( 喜爱 ) 色, 欲修如来厌离正念正智 (2) 眼 色缘 生眼识, 不可意 ( 不喜爱 ) 故, 修如来不厌离 ( 不讨厌 ) 正念正智 (3) 眼 色缘 生眼识, 可意不可意, 欲修如来厌离不厌离正念正智 (4) 眼 色缘 生眼识, 不可意可意, 欲修如来不厌离厌离正念正智 (5) 眼 色缘 生眼识, 可意 不可意 可不可意 ( 不是喜爱的或不喜爱的 ), 欲修如来厌 不厌 俱离舍 ( 都舍弃 ) 心住正念正智 如是阿难, 若有于此五句, 心善调伏, 善关闭, 善守护, 善摄持, 善修习, 是则于眼 色 无上修根, 耳 鼻 舌 身 意 法亦如是说 阿难, 是名贤圣法律无上修根 所以根触境时, 喜欢的要远离 ; 讨厌的不要逃避 ; 中性的 ( 不是喜爱的或不喜爱的 ) 要舍弃 声闻第子要惭耻厌恶对境所生的可意, 不可意, 可不可意的心, 生起了就要用法灭尽它, 舍弃它, 天天我们要抓紧自己, 不要纵容自己去追求好看的, 好听的, 好闻的, 好吃的, 舒服快乐的, 顺意的, 这些太多了, 到处皆是, 我们对它们要舍离 不要厌烦丑陋的, 难听的, 难闻的, 难吃的, 不舒服的, 不顺意的, 这些太多了, 到处皆是, 我们对它们不要逃避 这是圣人修根的方法 我们还要学会习以七法排除想念 : 在 [ 中阿含 ] 的 [ 漏尽经 ] 里佛陀教导七种断烦恼的方法如下 : (1) 有漏从见断 : 由於正知正见的缘故才能断除烦恼 遇到善友善知识, 听闻圣法律等正法, 思惟如何实践正法, 如实的知苦 苦之因 苦之灭 苦灭的方法 断除我见 疑 ( 佛法僧三宝 ) 和对戒律与道法的戒禁取三结 并且断除常见 ( 有一个恒常不变的 我 的见解 ) 与断见 ( 死了就没有了的邪见 ), 消除对三世的疑虑, 如 : 我有过去世吗? 我无过去世吗? 我有来世吗? 我无来世吗等? 自疑我是谁呢? 众生那儿来呢? 有灵魂吗? 无灵魂吗等等的邪见? 人的见是由心生, 加上所受教育, 生活所经历的, 因此才生起我见, 而对人生生起各种邪见 这是要依正思维才能断除烦恼, 不要以为你想的是正确, 因为肯听善友善知识教解的人少, 肯听佛法的人也少, 故此我们的心就为烦恼所长期缠住 (2) 有漏从护断 : 由於防护 收摄自己的六根来断除烦恼 当我们的六个根门对着外头的六境 ( 色相 声音 香气 味道 身触之境 法 ) 时, 能对心加以防护克制, 修持不净观来断除对六境所生的欲贪 (3) 有漏从离断 : 远离险恶的环境来对付烦恼 远离恶象 恶马 恶牛 恶狗 毒蛇等 ; 远离恶道 深坑 沟涧 深泉 山岩等 ; 这些是比喻远离恶知识 恶友 恶外道 恶邻居 恶居住处 若与恶伴党相处, 不坏也学坏, 对圣道不疑也会生疑 它也指远离能生烦恼之境, 若对某某人已经起了纠缠, 生起贪爱或嗔恨心, 那就要尽快远离

(4) 有漏从用断 : 当穿用衣服时, 应当思惟我不是为了得到特别好处 不为此而生起骄傲之心 不是为了妆扮身体, 只是为了防止蚊虫 风雨 寒热的缘故, 及为了遮羞 当受用饮食时, 应当思惟我不是为了得到特别利益 不为此而生起骄傲之心 不是为了使身体肥壮, 只为身体能够长期健康, 去除烦恼忧愁, 旧病痊愈, 新病不生, 只为了修习清净梵行 当使用房舍 床褥 卧具时, 应当思惟我不是为了得到特别好处 不为此而生起骄傲之心 不是为了装饰身体, 只是为了身体疲倦时, 得以用它休息及静坐 当服用汤药时, 应当思惟我不是为了得到特别利益 不为此而生起骄傲之心 不是为了使身体肥壮, 只是为了去除病恼, 而能保住命根 (5) 有漏从忍断 : 由於忍受苦楚来断除烦恼, 常想精进修习断除恶法, 修习善法 遇到有恶境磨练时, 如饥渴 寒热 蚊蝇 蚤虱 风日所逼, 恶人的恶声 捶杖 拳头所辱, 乃至身体遇到诸病, 极为苦痛, 以及命根欲断绝时, 种种极苦不乐之事, 皆能忍受 若不能忍受, 烦恼忧愁就会生起, 若能忍受苦恼, 烦恼就不会生起 (6) 有漏从除断 : 由除去 断除 舍离来断烦恼 当烦恼生起时, 思惟该如何舍离或除去这烦恼, 观察它生起的原因和缘, 断除了烦恼之因与缘, 它就不会再来困扰我们的心了 并且思惟根本的原因是因为我们攀取外缘外境 ; 因此靠思惟无常 苦 无我三法印的法则, 来断除根本的攀缘和执取 ( 四取 : 欲取 见取 戒禁取 我语取 ), 除去心中对外境所生的贪欲 瞋恚 愚痴等烦恼, 使忧恼不生 欲漏起时观照不净来断除, 嗔漏起时修慈爱来断除, 痴漏起时修缘起来断除, 我慢生起时观照无我来断除, 嫉妒心起时修随喜来断除等等 (7) 有漏从思惟断 : 由修习培养七种觉悟的因素来断除烦恼 依远离 依无欲 依趋向於寂灭为主要的原则修习七觉支 修习四念处来培养念觉支 修习决择善恶法来培养择法觉支 修习精进断恶修善来培养精进觉支 修习四禅定来培养喜悦觉支 修习四禅定来培养轻安觉支 修习四禅定来培养定觉支 修习观照来培养舍觉支, 依远离 依无欲 依趋向於寂灭, 灭尽诸烦恼结使, 而达到涅盘解脱的境界 一位圣者不会因为学会断除想而变成白痴, 像患了老人痴呆病似的, 他们的正念非常的强大, 他们以强大的正念, 时时刻刻的观照, 不造恶业 因此他们的业得以灭尽, 在死后就不用回来轮回了 要对想正确的破除, 在 [ 杂阿含 80 经 ] 里佛陀开示 : 若比丘于空闲处树下坐, 善观色无常, 磨灭离欲之法, 如是观察受 想 行 识 无常, 磨灭离欲之法 观察彼阴无常, 磨灭不坚固变易法, 心乐清净解脱, 是名为空 如是观者, 亦不能离慢知见清净 复有正思惟三昧, 观色相断, 声 香 味 触 法相断, 是名无相 如是观者, 犹未离慢知见清净

复有正思惟三昧, 观察贪相断, 瞋恚 痴相断, 是名无所有 如是观者, 犹未离慢知见清净 复有正思惟三昧, 观察我 我所, 从何而生? 复有思惟观察, 我 我所 从若见 若闻 若嗅 若尝 若触 若识而生 复作是观察, 若因 若缘而生识者, 彼识因缘为常, 为无常? 复作是思惟, 若因 若缘而生识者, 彼因 彼缘皆悉无常 复次, 彼因 彼缘皆悉无常, 彼所生识云何有常? 无常者, 是有为行, 从缘起, 是患法 灭法 离欲法 断知法, 是名圣法印知见清净 它的破除的层次是 : (1) 善观无常, 磨灭离欲之法 --- 无常想 (2) 断色相 声 香 味 触 法相 --- 放下六尘 (3) 断贪 瞋恚 痴 --- 放下心里的贪 瞋 痴想 (4) 观察我 我所 从若见 若闻 若嗅 若尝 若触 若识而生 --- 触 (5) 观察思惟, 若因 若缘而生识 ( 想 ) 者, 彼因 彼缘皆悉无常 彼所生识 ( 想 ) 云何有常? 无常者, 是有为行, 从缘起, 是患法 灭法 离欲法 断知法 --- 观照无常的, 因为缘起而生者, 是有过患之法, 是灭法, 是要离欲之法, 是要断的 想 防碍开悟的原因 佛陀解释一切现象, 一切依著因缘而生起者, 不论它会留在世上多久的时间, 最终还是要消失的 因此凡是会变迁的现象, 都不具有永远存在的能力 我们身心的现象, 色受想行识五蕴, 也是不停在生灭的 身体长大, 衰老, 死去, 这是不可怀疑的事实, 受想行识蕴也是不停在生灭的, 现在的坏灭了, 就成为过去, 而未來的, 就進入现在 身心只是一组不停地在生灭的物理与心理现象 这些现象的无常 苦 无我的三种特性在佛法上叫做三法印 但是我们常被身心现象的连续性所迷惑, 不能觉察到身心现象的生灭, 不过因为这个过程发生得太快, 以致我们无法体会到心理与身体状态的生起与消灭, 因此我们误以为心理与身体的状态是不变的, 连续的 是什么障碍住我们的心念去认识苦呢? 这是因为我们没有去注意身体姿势的变化, 若是我们冷静的去观察身体, 我们将会察觉身体里的地水火风的变化, 变化就是苦 我们也没有冷静的去观察心理状态的变化, 心态的生灭快得我们误以为它是恒常的 这些身心变化的苦是不停地在压迫我们, 但我们没有体会到这个事实, 错误的见解立即生起, 因此我们才会以为这身体, 生命 心理状态是美好的, 会带来快乐的, 我们对快乐的境界的贪求立即随之生起, 而去造业, 轮回再给我们带来更多的苦 是什么原因障碍我们无法证取无我呢? 我们的身体与心理状态是一个紧密结合的综合体, 因为不能观察它们的无常, 我们常误以为身体与心理状态是一个完整的个体, 而对五蕴 ( 色 受 想 行 识 ) 生起是美好的观念, 五蕴的生灭

非常的迅速, 因此佛陀才教导我们有次第的去观照五蕴, 经过长期的观照, 我们才能体会五蕴的无常, 苦和无我 在 [ 相应部 ]2.2 佛陀说 : 爱灭则取灭, 取灭则有灭, 有灭则生灭, 生灭则老 死 愁 悲 苦 忧 恼灭 如此灭了整堆苦 当我们不再对触六境时生想, 生起贪爱, 就不会去执取, 无执取就不造业, 没有业就不会轮回, 生 老 病 死 愁 悲 苦 忧 恼就灭了 法增比丘, 澳洲佛宝寺 5/9/2008 修定于台北 4/11/2008 愿众生安乐! 欢迎翻印, 请先联络作者 请勿删改 dhammavaro@hotmail.com http://chinesetheravadabuddhists.community.officelive.com/ 中华南传上座部佛友协会 http://groups.google.com/group/learning-buddhism 学习佛法 http://ti-sarana.blogspot.com 皈依三宝 http://buddha-middle-path.blogspot.com/ 佛陀中道 http://buddhist-practice.blogspot.com 修习佛法 http://w0.5ilog.com/cgi-bin/bbs/sys2/mybbs.aspx?id=0x43737400 学习南传佛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