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crosoft Word - 正見佛家空義 第二版本.doc

Similar documents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_17_

0 0 = 1 0 = 0 1 = = 1 1 = 0 0 = 1

94 法相學會集刊 第六輯諦 取是空相而起貪著,於畢竟空中生種種過 龍樹菩薩為是等故,造此中論 (T30a1564_0001b) 由此可知,當時有兩大類邪執,一是以 說一切有部 為代表的實有論者,他們立 法性恆住 三世實有,說一切法都是過去 現在 未來三世恆存的,又認為 假必依實,五蘊 十二處 十八

現在人類獲取地球內部訊息的方法, 是從可能影響我們身家性命安全的地震, 用數學模型把地震資料轉換成地震波速度, 進而獲得地底物質密度與深度的關係 地下世界知多少 km/s g/cm 3 P Gpa km S P S 3,000 3,000 ak K 透視地底 Percy Bridgma

Microsoft Word - chbj0404.doc

東華人文學報 第二期

2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一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 一 ) 阿彌陀佛的意思

CO 2 以鄰為壑的台灣建築產業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阿含 否定大乘, 也沒有批判大乘八宗以為自己開宗立派 印順法師一生之努力, 無非就是復歸佛陀行思的本懷, 理論與修證並重, 闡揚純真青壯積極入世的佛法 遵行依人成佛的菩薩大行 ; 也依循龍樹引導學佛者, 融貫大小乘佛法, 貫徹三法印與一實相印, 直探佛陀真意 佛法肝心 龍樹菩薩與印順法師的用心是怎樣


男人的大腦 女人的大腦

中觀論選頌講記目次二 1 龍樹史略 二八 2 龍樹對於佛法之特識 三一四 中論 之弘傳 三三 三七 1 中論 在印度之弘傳 三三 2 中論 在中國之弘傳 三四五 中論 之應用 三七 四〇正釋一標宗 四一 五九二一切皆空 六〇 一〇〇外人惡取空而責空 六一論主善取空以立空 七〇 1 安立二諦 七〇

The Haks Language Modeling System: Examples from Buddhist Texts in Sanskrit, Tibetan and Chinese This study demonstrates a practical method for extrac

common sense agent of articulation 447


Microsoft Word DR ???? ??????????? Rev.doc

第一章  緒論

2012_10_Newsletter

indd

16?????[?????~???Q??

壹 教法與證法的仰信 第一篇 明確的目標與方向 壹 教法與證法的仰信 佛法是救世之光 1 pp 壹 總標 壹 佛法是什麼 一 佛法的兩大類 可分為教法 證法 現在就 佛法是什麼 說到我們所一定要信仰的 佛法有二大類 一是教法 教 這 由釋尊用語言文字所表達出來的一切經典 制度2 說明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繁體).pages

天下莫大於秋毫之末,而大山為小

Microsoft Word - 中觀今論講義-07

2

從道德主體的興發論孔子的文學批評理論


治療血管的雷射 port wine stain 1988 FDA KTP KTP



目次 壹 契理契機之人間佛教 /1-62 貳 談入世與佛學 / 參 大乘是佛說論 / 肆 平凡的一生 ( 略 ) II

《佛法概論》

Erwin Schrodinger

237 金 廠房 工作團隊和生產技術, 缺一不可 三國時代的周瑜與曹操大戰於赤壁, 其決勝關鍵還需要諸葛孔明借東風啊 宇宙萬法亦復如是, 其生成皆必須依賴因緣和合, 從自性中應物現形, 緣生則生, 緣滅則滅, 有因無緣, 或是有緣無因, 都是徒勞無功的 根據 華嚴經 的歸類, 緣起法共有四種, 即業

日 常 生 活 中 的 佛 法 什 麼 是 佛 法?

Microsoft Word - 中論易解三版 b.doc

佛化家庭手冊 佛化家庭 一 淨化人間, 必定要淨化社會 二 淨化人間的著力點, 是從淨化家庭開始

Microsoft PowerPoint 卍4十八界_舌入(動畫) [相容模式]


NAAC_FNEC.indd

Chapter 3 Camera Raw Step negative clarity +25 ] P / Step 4 0 ( 下一頁 ) Camera Raw Chapter 3 089

POP POP 啟發者 善修忍辱, 安忍不瞋的富樓那 ( P rna Punna) 2011/10 POP

答 曰 : 為 米 二 斗 一 升 五 分 升 之 三 術 曰 : 以 粟 求 米, 十 二 之, 二 十 五 而 一 臣 淳 風 等 謹 按 : 粺 米 之 率 二 十 有 四, 以 為 率 大 繁, 故 因 而 半 之, 故 半 所 求 之 率, 以 乘 所 有 之 數 所 求 之 率 既 減

Microsoft Word DR ???? ??? Rev.doc

雲南水務投資股份有限公司 Yunnan Water Investment Co., Limited* 於中華人民共和國註冊成立的股份有限公司 全球發售 全球發售的發售股份數目 287,521,000 股 H 股股份 視乎超額配股權行使與否而定 香港發售股份數目 28,754,000 股 H 股股份

利率与银行风险承担行为的实证分析.docx

6-1-1極限的概念

Microsoft Word - 18K-十二門論及百論-歐陽志宏 doc

老人憂鬱症的認識與老人自殺問題


1970 新技術的應用 X = 20 + B 13B δ13c X 1 X

縣 94 學年度 上 學期 區 國民中學 Q 年級 R 領域教學計畫表 設計者:

(Microsoft Word - \252\374\247t\270g\300H\250\255\260\305\277\350.doc)

CONTENTS 芪 芪 75 芪 76 芪 77 芪

參 性空學探源 p.60 ~ p.72: 我無法有 的真義 一 從阿含看, 我無法有 是釋尊說法的基本方式 二 命與身 我與世間 我與一切法, 都是以 有情為中心 說到一切 19 三 無常相續 的假名我, 是有 ; 在因果相續之外 加執的我, 則無 19 四 我我所見, 是自

Microsoft Word - chbj1903a.doc

中期 12 中期 % 報告期 報告 44 中期 報 年中期報告 中國鋁業股份有限公司

Microsoft PowerPoint - 遊戲企劃

15?????[???L?~???Q??

中華民國第 四 十 七 屆中小學科學展覽會

<4D F736F F D20BEC7A6F2AABAB0F2A5BBBB7BC3D1332E35AAA92E646F63>

<4D F736F F D20BEC7A6F2AABAB0F2A5BBBB7BC3D1332E35AAA92E646F63>

二次曲線 人們對於曲線的使用及欣賞 比曲線被視為一種數學題材來探討要早 得多 各種曲線中 在日常生活常接觸的 當然比較容易引起人們的興趣 比如 投擲籃球的路徑是拋物線 盤子的形狀有圓形或橢圓形 雙曲線 是較不常見的 然而根據科學家的研究 彗星的運行軌道是雙曲線的一部 分 我們將拋物線 圓與橢圓 雙曲

作者序 內觀是洞見身心的內在實相而不是只看著外表 內觀之道是聲聞 獨覺和菩薩行者的共道, 修習內觀是為了滅除 苦的因, 此處將林崇安臉書中相關的圖文略加編集, 並引經據典, 取名為 內觀之道 與大眾分享, 也感謝法友們的回應

佛教學生論文 第六集 The Buddhistic themes of student Book Six


佛化長青手冊 緣起

雲端時代來臨 產業新革命 工業 Smart Factory 企業自動化營造高產值, 漸成趨勢 小工廠創造好效率 product life 快樂升學 25


Microsoft Word - 東周戈劍兵器銘文造形研究

14: 6 不做清單上的事, 並不代表我們就可以隨心所欲 ; 我們不做, 是為了更深一層的原因 同樣, 也沒有人會因不受這些清單的捆綁, 就更能活出 豐盛的生命來 14: 15 8: : 17 在所有十誡中, 第十誡往往是最先遭破壞的一條 22: 37, 39 凡是使我們不能愛神與愛

目次 編輯說明 章節目次 宗鑑錄序 宗鏡錄序 宗鏡錄序 1 標宗章

大專學生佛學論文集 ( 西元 2012 年 ) 佛教提議的解脫如何可能 以 雜阿含經 為主要依據 壹 前言 一 研究動機 宗教關心生命的重大議題, 著眼於生命出路的探討 因此生死的問題成了宗教難以避免的重大課題 許多宗教的重要教義, 都涉及帶出解脫或是解救 救贖的理論系統 基督宗教主要訴諸於神的全能

Microsoft Word - 結案報告.doc

除 十 五 種 貪 欲 得 十 六 心 無 礙 解 脫 5-6) 有 精 進 斷 不 善 法, 有 精 進 長 養 善 法 7-8) 有 喜, 有 喜 處 9-10) 有 身 猗 息, 有 心 猗 息 11-12) 有 定, 有 定 相 13-14) 有 捨 善 法, 有 捨 不 善 法 成 實 論

SW cdr

真常唯心系與勝鬘經

目錄佛學講話第一講五乘佛法的判攝一解題 一二五乘佛法的由來 四三五乘佛法的判攝 六四結語 十四參考資料一:佛教非宗教非哲學 十九參考資料二:我怎樣判攝一切佛法 四一第二講世界觀一解題 六四二佛教世界觀的建立 六五三佛教對宇宙起源的看法 六七四有情世間 六七五器世間 七一六華藏世界 七六七結語 七七

24% 9% 9% % (20%) (13%) (10%) (5%) (5%) 32% ( ) 7% % 2.7% % 10% 220. 衞 % 9.5% %

AutoCAD 用戶如何使用 ArchiCAD

17-72c-1

簡 介 第 1 節 關 於 ALIGNMENT HEALTH PLAN CALPLUS (HMO) 的 重 要 資 訊

在餐點設計時, 往往會運用不同的質地做搭配, 以達到食用者口感的最佳平衡與變化

retrieve Molecular Biology of THE CELL 5 Thomas Südhof 從突變的酵母菌看出控制基因 DNA DNA Roger David Kornberg 謝克曼利用酵母菌突變株篩選出可調控細胞不同情況傳輸系統的多種基因, 這一發現為

pico說明書繁體new

國家圖書館典藏電子全文

苾 芻 當 知 法 謂 正 見 邪 見 非 法 或 復 有 處 無 我 名 法 如 契 經 說 諸 法 無 我 當 知 此 中 無 我 名 法 法 謂 能 持 或 能 長 養 能 持 於 自 長 養 望 他 問 何 故 此 中 先 辯 色 法 答 一 切 法 中 色 最 麁 故 是 一 切 識 所

大智度論講義(一)v2

Microsoft Word - CDtc_MoHeZhiGuan_05.doc

T050X_02

如是比丘! 諸所有行, 若過去 若未來 若現在, 若內 若外, 若麤 若細, 若好 若醜, 若遠 若近, 比丘諦觀 思惟 分別 諦觀 思惟 分別時, 無所有, 無牢, 無實, 無有堅固 ; 如病 如癰 如刺 如殺, 無常 苦 空 非我 所以者何? 以彼諸行無堅實故 6. 識如幻師諸比丘! 譬如幻師,

我 為 你 祝 福 從 心 經 談 如 何 安 定 人 心

Microsoft Word - CDtc_XinJing_01.doc


前言 人類的歷史, 因 一個簡單的思維 而改變! 1776 Thomas Paine COMMON SENSE

Buddhist studies monographs published in German, Austrian and Swiss series

家具使用說明書_實體版2016.9

Microsoft Word - Tridentine NL_C.docx

Transcription:

廣州六榕寺佛學專題公開講座 講題 : 正見佛家空義 日期 : 二 一三年四月八日 ( 一 ) 講者 : 香港佛教中觀學舍會長 及四月九日 ( 二 ) 黃家樹居士 時間 : 四月八日下午二時至四時 四月九日上午九時至十一時 本講立意 : 空 為佛法最重要的義理之一 由於世間人慣於解空為空虛 虛無 虛假等消極的意義, 因此接觸佛法, 學到空義時, 很容易便生起慣性的見解, 以空為無了 其實, 佛家的空義與世人所解, 大大不同 且看貫通大 小乘佛教的龍樹菩薩於其最重要著作 中論 中, 怎樣說空 他說 : 以有空義故, 一切法得成 ; 若無空義者, 一切則不成 這裏的 空 固無空虛 虛無之意, 而且還因為一切法具有此空義, 才可以成就 若沒有空義, 世間的一切便無從建立了 其中道理, 實在值得我們好好思考 學習 不過, 因派系不同, 時代轉變, 空的涵義亦因而互有差別 如印順導師所說 : 原始佛敎的空, 重於修持解脫 ; 部派的空, 重於研究法義 ; 般若的空, 顯示空的奧義 ; 龍樹的空則統一阿含的緣起 中道, 與般若的假名 空性而成 ( 見 空之探究 自序 ) 此外, 佛教思想的主要體系 阿含 般若中觀 如來藏及法相唯識等對空義的詮釋都是互見歧異的 學者研習空義, 務須小心分辨 依上所述, 可見空義與緣起論一樣, 都是甚深難明的 本講只能對淺深不同的空義概括地畧為解說 期望聽眾能藉此消除對空義的誤解, 建立正知正信 本講概要 : ( 一 ) 世俗人的空義正如前文 立意 所說, 世俗人慣於解空為空虛 虛無 虛假等消極的意義 這種以空為無的解釋, 在中國語文來說, 原沒有錯誤, 但若以之解佛法的空義, 往往會產生嚴重的錯 1

誤 ( 此處只說 往往, 因為在佛法中, 也有把 空 解作 無 的 ) 這裏舉出三個例子, 以見世俗人的空義 1. 空空如也 此語出自 論語 子罕篇 空空 原意是茫然無知貎, 今解作空無之義, 如說 錢包空空如也 2. 空出我心, 納種種世上緣 ( 空中結緣 主題曲的歌詞 ) 3. 滾滾長江東逝水, 浪花淘盡英雄 ; 是非成敗轉頭空, 青山依舊在, 幾度夕陽紅 白髪漁樵江渚上, 慣看秋月春風 一瓶濁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 都付笑談中! 調寄臨江仙, 三國演義卷首詞 ( 二 ) 佛家的空義 1. 原始佛教 阿含經 的空義從最基本的 無常 苦 空 無我 無我所, 以至第一義空, 涅槃空寂等義都有涉及, 其中並有世俗人所用的 空無 及 空出 的那類空義 還有特別的, 是以空義作觀想, 由粗重至深細, 欣上厭下, 層層契入所觀境界, 以後者之境取代前者之境 直至漏盡 無為 心解脫為止 ( 見 中阿含經 小空經 ) 又有教導比丘修學以空觀為重心的襌定法門, 要求彼等遠離憒閙, 度一切色想, 空於五欲, 而行 外空 內空 及 內外空, 終至於斷五欲功德, 滅除我慢而心不移動 ( 見 中阿含經 大空經 ) 1a. 引據經論 如是正思惟無常, 苦 空 非我亦復如是 ( 雜含 2 經 ) 如癰 諦觀思惟分別時, 無所有 無牢 無實 無有堅固, 如病 如刺如殺, 無常 苦 空 非我 ( 雜含 265 經 ) 空諸行, 常恒住不變易法空, 無我 我所 ( 雜含 273 經 ) 一切諸行空寂 不可得 愛盡 離欲 涅槃 ( 雜含 262 經 ) 苦聖諦有四相 一非常 二苦 三空 四非我 待緣故非 2

常 逼迫性故苦 違我所見故空 違我見故非我 ( 俱舍論 卷 26) 世尊告諸比丘 : 我今當為汝等說 第一義空經 諸比丘, 眼生時無有來處, 滅時無有去處 如是眼不實而生, 生已盡滅, 有業報而無作者, 此陰滅已, 異陰相續, 除俗數法 ; 耳 鼻 舌 身 意, 亦如是說, 除俗數法 俗數法者, 謂此有故彼有, 此起故彼起 乃至純大苦聚滅 ( 雜含 335 經 ) 爾時, 世尊答曰 : 阿難! 我從爾時及至於今, 多行空也 阿難! 如此鹿子母堂空無象 馬 牛 羊 財物 穀米 奴婢, 然有不空, 唯比丘眾 是為, 阿難! 若此中無者, 以此故我見是空 ; 若此有餘者, 我見真實有 阿難! 是謂行真實 空 不顛倒也 阿難! 比丘若欲多行空者, 彼比丘莫念村想, 莫念人想, 當數念一無事想 彼如是知空於村想, 空於人想, 然有不空, 唯一無事想 若有疲勞, 因村想故, 我無是也 若有疲勞, 因人想故, 我亦無是 唯有疲勞, 因一無事想故 復次, 阿難! 比丘若欲多行空者, 彼比丘莫念人想, 莫念無事想, 當數念一地想 彼比丘若見此地有高下, 有蛇聚, 有棘刺叢, 有沙有石, 山嶮深河, 莫念彼也 若見此地平正如掌, 觀望處好, 當數念彼 彼如是知, 空於人想, 空無事想, 然有不空, 唯一地想 若有疲勞, 因人想故, 我無是也 若有疲勞, 因無事想故, 我亦無是 唯有疲勞, 因一地想故 復次, 阿難! 比丘若欲多行空者, 空於地想, 然有不空, 唯一無量空處想 唯一無量識處想 唯一無所有處想 唯一無想心定 唯有疲勞, 因一無想心定故 阿難! 是謂行真實 空 不顛倒也 彼作是念 : 我本無想心定, 本所行 本所思, 我不樂彼, 不求彼, 不應住彼, 如是知 如是見, 欲漏心解脫, 有漏 無明漏心解脫, 解脫已便知解脫, 生已盡 ; 梵行已立, 所作已辦, 不更受有, 知如真 彼如是知, 空欲漏, 空有漏 空無明漏 然有不空, 唯此我身六處命存 若有疲勞, 因欲漏故, 我無是也 若有疲勞, 因有漏 無明漏故, 我亦無是 唯有疲勞, 因此我身六處命存故 阿難! 是謂行 3

真實 空 不顛倒也, 謂漏盡 無漏 無為 心解脫 阿難! 若過去諸如來 若當來諸如來 若今現在我如來 我亦行此真實 空 不顛倒, 謂漏盡 無漏 無為 心解脫 是故, 阿難! 當學如是! ( 中阿含卷 49 小空經 ) 阿難! 若有比丘不欲嘩說, 不樂嘩說, 不合會嘩說, 不欲於眾, 不樂於眾, 不合會眾, 欲離於眾, 常樂獨住遠離處者, 得時愛樂心解脫, 及不時不移動心解脫者, 必有是處 所以者何? 我不見有一色令我欲樂, 彼色敗壞變易, 異時生愁慼啼哭 憂苦 懊惱, 以是故我此異住處正覺盡覺, 謂度一切色想行於外空 阿難! 我行此住處已, 生歡悅, 我此歡悅, 一切身覺正念正智, 生喜 生止 生樂 生定, 如我此定, 一切身覺正念正智 阿難! 或有比丘 比丘尼 優婆塞 優婆私共來詣我, 我便為彼行如是如是心遠離, 樂無欲, 我亦復為彼說法, 勸助於彼 阿難! 若比丘欲多行空者, 彼比丘當持內心住止令一定, 彼持內心住止令一定已, 當念內空 阿難! 若比丘作如是說 我不持內心住止, 不令一定, 念內空者, 當知彼比丘大自疲勞 阿難! 云何比丘持內心住止, 令一定耶? 比丘者, 此身離生喜 樂, 漬 盡潤漬, 普遍充滿, 離生喜樂, 無處不遍 阿難! 如是比丘持內心住止, 令得一定, 彼持內心住止, 令一定已, 當念內空 彼念內空已, 其心移動, 不趣向近, 不得清澄, 不住不解於內空也 彼比丘當念外空, 彼念外空已, 其心移動, 不趣向近, 不得清澄, 不住不解於外空也 彼比丘當念內外空 彼念內外空已, 其心移動, 不趣向近, 不得清澄, 不住不解於內外空也 彼比丘當念不移動 彼念不移動已, 其心移動, 不趣向近, 不得清澄, 不住不解於不移動者, 彼比丘彼彼心於彼彼定, 御復御, 習復習, 軟復軟, 善快柔和, 攝樂遠離, 當以內空成就遊 彼內空成就遊已, 心不移動, 趣向於近, 得清澄住, 解於內空 阿難! 比丘當以外空成就遊, 彼外空成就遊已, 心不移動, 趣向於近, 得清澄住, 解於外空 阿難! 比丘當以內外空成就遊, 彼內外空成就遊已, 心不移動, 趣向於近, 得清澄住, 解於內外空 阿難! 當以不移動成就遊, 彼不移動成就遊已, 心不移動, 趣向於近, 得清澄住, 解於不移動 ( 中阿含卷 49 大空經 ) 4

於此五欲功德, 離貪 離欲 離愛 離念 離渴, 是名空欲 ( 雜含 551 經 ) 1b. 補充說明 1 大空經 較長, 不便盡錄 盡解, 只好節錄至此 2 小空經 大空經 都是諸佛與弟子共修的法門, 兩經所顯示的修行都是靠空觀作為推動力的 小空經 由淺而深, 向上層層超越, 順著禪定次第, 抵於無想心定, 不著而漏盡解脫 大空經 則由外向內修習外空, 內空, 內外空及不動心等空觀而達至解脫 3 綜觀所引各經, 原始佛教的空義有深淺不同的多種, 基本說是無我所 如 俱舍論 說四諦十六行相, 解釋空義云 : 違 我所見 故空, 違 我見 故非我 又 空 與無常 苦 無我相比, 空所涵蓋的法義範圍最廣, 故經說 : 空諸行, 常恆住不變易法空, 無我我所 空是貫通諸法的, 又另一廣義是 離一切煩惱的空寂 從淺易說, 空指實物的不存在, 如鹿子母講堂沒有象馬等物, 以此說講堂空, 但有比丘眾在, 則為緣生法的真實存在, 從深處說 雜含 第一義空經 則說到事物生無來處, 滅無去處, 而其存在則在方生方滅的狀態中, 變異無常 在生滅無常之中, 事物又可有體有用而因緣業報不爽, 這就微妙地道著一切法的本質, 說之為第一義空, 實不為過 經中說的 眼生時無有來處, 滅時無有去處, 如是眼不實而生, 生已盡滅, 有業報而無作者, 此陰滅已, 異陰相續, 除俗數法, 雖無一字說空, 但其實已空得很究竟了 在 阿含經 中, 這樣標示空義的經文是甚少的 ( 尚有兩經內容相近, 分別見 增一阿含 卷 30 329 經 卷 49 461 經 ) 空另有一特別意義是作實際修持之用, 如上舉之 小空經 教行者捨棄現已存在的較重染境, 代以後起的較輕染境, 如是層層轉換, 以輕代重, 次第完成由染轉淨的過程, 直至連 5

無想心定的境界也捨棄為止 那便契入心解脫了 在過程中, 每一捨除都是用空觀作為推動力的 2. 大乘佛教的空義 2.1 般若中觀系原始佛教的空義, 由淺至深, 由狹至廣, 雖有種種不同的說法, 但主要還是說非我 非我所以去除我執, 達致解脫為宗旨 這是就狹義而言, 到大乘時代, 般若經 出現, 雖也承襲 阿含經 的部份空義, 如無常 不實 空無等等, 但自身卻別有特色, 就是洞見一切法的 無自性 ( 亦即無實自性 ), 而凡屬無自性之事物都是空而不實的, 法法如此, 法法即空, 這就不單止我 我所空, 而是連涅槃也空了 ( 有為無為相依相待, 非自性實有故 若自性實有便可自生, 不必互相為緣, 相依相待了 涅槃乃無為法, 依有為法而見其為無為, 故雖非由眾緣直接生起, 也應是依待因緣而成 從這一意義說, 涅槃也是無實自性空的 ) 所以, 般若經 的空比 阿含經 的空是深廣得多的 而無 ( 實 ) 自性為空, 也漸成為般若空的定義了 之前, 在這方面是未有界定的 般若經 中, 空義最深廣的是 十八空 ( 另有十六空 二十空等不同的分類, 相差不大 ), 這是從多方面的角度觀察常人以無為有的思惟上的錯誤 那通常是由於執著自性見而起的 十八空的名稱如下 : 內空 外空 內外空 空空 大空 第一義空 有為空 無為空 畢竟空 無始空 散空 性空 自相空 諸法空 不可得空 無法空 有法空 無法有法空, 此十八空項目較多, 時間所限, 不便在這裏一一分別其內容, 唯其中的畢竟空與無為空顯示般若空的徹底空義, 別具特色, 學者宜多措意 ( 畢竟空 無為空以外的十六空皆屬有為空的範圍, 這是一般學者都易接受的, 但畢竟空 無為空破有為 無為諸法無有遺餘, 則非眾人所易知了 ) 今於下面 引據經論 一欄列舉龍樹菩薩 大智度論 的釋論, 6

並加講解, 以顯明其義 依般若中觀系的見地, 空義不但破除吾人對一切法的執取, 而且還由於有此空義, 一切法才可建立, 才得以成就 何以故? 因為一切法皆由因緣生, 因緣生便無一 常的主體, 其體便變異無常, 恆無實性, 亦即無實自性, 無實自性便說之為性空 因為性空, 一切事物才可和合, 亦可由成而壞, 隨緣而變動, 因果相應 這正符合我們現見世間法的運作情況 再者, 一切法雖然性空不實, 無常變動, 沒有實自性的體可說, 但因緣生的, 隨緣變化的個體非無 有體便有相 有用 ; 有此體 相 用, 便有種種相對應的名身 句身 文身, 世間便由此建立 名身 句身 文身, 就是 般若經 所說的 假名 所以, 緣起的一切法, 一方面是性空不實, 一方面是假名而有 性空與假名是緣起法的兩大特性, 能夠在領會空的同時, 知道有假名, 就正見中道 中論 觀四諦品 云 : 眾因緣生法, 我說即是空, 亦為是假名, 亦是中道義 此偈是 中論 頌中最重要的一偈 它精確地標示了 性空 者 緣起 假名 中道的關係, 給學 一個上佳的指引 上文所說, 是對本偈的粗略解釋 以見空義在般若中觀系的重要位置 2.1a. 引據經論十八空的無為法空 今有為無為空, 何以合說? 答曰 : 有為無為法相待而有, 若除有為, 則無無為 ; 若除無為, 則無有為, 是二法攝一切法 行者觀有為法無常 苦 空等過, 知無為法所益處廣, 是故二事合說 7

問曰 : 有為法因緣和合生, 無自性故空, 此則可爾 ; 無為法非因緣生法, 無破無壞常若虛空, 云何空? 答曰 : 如先說, 若除有為則無無為 ; 有為實相, 即是無為 如有為空, 無為亦空, 以二事不異故 大智度論 卷三十一釋初品中十八空十八空的畢竟空 畢竟空者, 以有為空 無為空, 破諸法無有遺餘, 是名畢竟空 從本已來, 因緣無有定實不空者 若過去無定相, 未來 現在世亦如是 ; 於三世中無有一法定實不空者, 是名畢竟空 問曰 : 若三世都空, 乃至微塵及一念無所有者, 則是大可畏處! 諸智慧人以禪定樂故捨世間樂, 以涅槃樂故捨禪定樂 ; 今畢竟空中乃至無有涅槃, 依止何法得捨涅槃? 答曰 : 有著吾我人, 以一 異相分別諸法, 如是之人, 則以為畏 如佛說 : 凡夫人大驚怖處, 所謂無我 無我所 復次, 有為法有三世, 以有漏法故生著處, 涅槃名一切愛著斷, 云何於涅槃而求捨離? 復次, 一切法皆畢竟空, 是畢竟空亦空 汝言: 聖人所得法應實者, 以聖人法能滅三毒, 非顛倒虛誑, 能令眾生離老病死, 得至涅槃 是雖名實, 皆從因緣和合生故, 先無今有, 今有後無故, 不可受 不可著故, 亦空非實 出處同上 以有空義故, 一切法得成, 若無空義故, 一切則不成 若汝見諸法, 決定有性者, 即為見諸法, 無因亦無緣 未曾有一法, 不從因緣生, 是故一切法, 無不是空者 以上引自 中論 觀四諦品 喜見菩薩曰: 色色空為二 色即是空, 非色滅空, 色性自空 2.1.b 補充說明 維摩經 入不二法門品第九 8

1 般若經 有數處提及十八空, 如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 卷 5 問乘品 ( 又名 摩訶衍品 ), ( 大智度論 卷 46 有解釋 ), 經文本身也有簡單解釋, 大般若經 初分 辨大乘品, 又卷 413 三摩地品, 說二十空, 經文本身也有簡短解釋 2.2 瑜伽唯識系中觀以緣生無 ( 實 ) 自性為空, 而一切法皆無實自性, 故皆名之為空, 其空所包括範圍便極廣了 由自體的六根以至出世間的無為法, 都莫不收攝於空性之內 並且 空亦復空, 一絲不掛 唯有如此, 才能一空到底, 無有遺餘 瑜伽唯識系學者說空則有異於中觀, 彼所用的是 阿含經 的舊說, 即 空無 不堅實 無我 無我所 等義 如 瑜伽師地論 釋空義云: 所言空者, 無常 無恆, 無不變易真實法故 ( 卷 83 大正 30 冊頁 764) 又云 : 所言空者, 謂離一切煩惱等故 ( 卷 83 大正 30 冊頁 766) 又云 : 於諸蘊中無有常 恆 堅住主宰, 或說為我, 或說 ( 為 ) 有情, 或復於此說為生者 老者 病者及死者, 由是諸行皆悉是空, 無有我故 ( 卷 34 大正 30 冊頁 474) 唯識家依 解深密 楞伽 等經將一切法的本質或言一切認知對象分為三種 : 一 徧計所執自性 ; 二 依他起自性 ; 三 圓成實自性 這裏的自性, 指緣生而被認知的事物自體, 非中觀家所否定的一 常, 自成的實自性 三自性中的徧計所執自性, 以無為有, 依虛妄分別的依他起自性起執, 如執有能取的神我, 及所取的實法 ; 又如黑暗中, 見繩為蛇等等 此所執的都是無體無用的空無的事物, 因為能知之心周遍計度, 而執之為實有, 是名徧計所執自性 由於此徧計所執的法無體無用, 並不存在, 所以唯識家稱此為 9

空 ( 空無 義 ) 至於依他起自性, 則為眾緣和合所生之法, 一切 緣生法皆屬此類 依他起自性雖非實有, 但也非無體 無用, 故不可說為空, 因此名之為幻有或不空 唯識 說中道的 辯中邊論 卷首的中道偈第一句云 : 虛 妄分別有, 所指的就是此依他起自性之 幻有 不 空 說到圓成實自性, 圓是普遍, 一法如此, 一切法 也如此, 體性周遍, 無處無時不在 ; 成是成就, 有恆 常義, 體性恆常, 不生不滅 ; 實是真實, 以別於虛妄 圓成實自性是無為法, 是一切法的平等真如, 非如依 他起自性那樣緣生變化, 生住異滅 一切法相種種不 同, 其理體則平等無別, 此理體即指圓成實自性 故 圓成實自性是依他起諸法的真實理體 ; 非是空無, 因 此可說之為 不空 之 有 另一方面, 圓成實自性是於依他起自性之上, 遣 除遍計所執的實我 實法邪執而顯現的, 是 二空 ( 實我實法皆空無, 是謂二空 ) 所顯之真如體, 所以 又可名之為空性 故知三自性中, 徧計所執自性是 空 無, 依他起與圓成實是有而非空 如是一切法非空, 以有依他 圓成實故, 非不空, 以有徧計所執自性故 唯識家認為 是即契中道 ( 辯中邊論 語 ) 由以上所述, 可見佛家的空義, 以般若中觀系最具佛法的特色 此系以諸法緣生無實自性名之為空, 此空義顯示了佛法不共世間的般若智慧 唯有觀有為空 無為空, 達至畢竟空, 破除一切執著, 無有遺餘, 才可直入法性的深處 以般若空觀, 照彼無相的真諦 ( 諸法皆空, 此即真諦 ) 而與實際契合 這可說是空之大用 2.2a 引據經論 虛妄分別有, 於此二都無 此中唯有空, 於彼亦有此 故說一切法, 非空非不空 10

有無及有故, 是則契中道 辯中邊論 卷上 辯相品 2.2b 補充說明大乘除般若中觀與瑜伽唯識二系外, 尚有如來藏系, 此系的空義簡單而特別, 於學理上對餘兩系並無關連, 亦無影響, 故今不另闢專章說明, 只於此略作介述備考 屬於如來藏系統的 勝鬘經 云 : 世尊! 有二種如來藏空智 : 世尊, 空如來藏, 若離 若脫 若異一切煩惱藏 ; 世尊, 不空如來藏, 過於恒沙不離 不脫 不異不思議佛法 ( 大正 12 冊頁 221) 據此, 知如來藏有兩種空智, 一為空, 一為不空, 所言空者, 是不與一切染法相應, 遠離一切法差別相及一切煩惱, 無虛妄心念, 空便是空去虛妄, 雜染之法, 名空如來藏 所言不空者, 是就具足恆河沙不離 不脫 不異不思議佛功德法說, 名不空如來藏, 是如來藏自體所具有的, 有的空者不與染法相應 不空者與淨法相應, 這裏說的空就是簡單的空無義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