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菩萨行论》91课马士茵编辑0-40分钟

Similar documents
李 琼 评扎迪 史密斯的 白牙 要是他 指艾伯特 加勒比海移民 真的回去 了 那么他将要面临的失败是明摆在那儿的 因为当地并没有发生什么变化 这就是移民的悲剧 他们比他们离弃的故乡变化得更 快 于是他们永远也不可能因回到家乡而感 到幸福 可是 他们在移居的国家也不幸福 因为这不是家乡 瞿世镜

Ø Ø fi» ` ˆ ˇ `ƒ»» `ƒ` `

过修持使之寂止, 或者换个角度讲, 它是生起寂止的一种方便, 是 断除相续中粗大烦恼的窍诀 我们的相续获得了寂止的功德, 或者 通过修持前面出离心的窍诀, 我们的相续相对平静之后, 在这个基 础上就可以修持增上大乘殊胜菩提心的窍诀了, 这个窍诀中有自他 平等和自他相换的修法 前面我们跟随寂天菩萨的智

杨超群

2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啰啰 阇

第九课

Microsoft Word - fy.doc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銆婂叆鑿╄惃琛岃閲娐峰杽璇存捣銆嬬鍥涜

《入菩萨行论》177课0-10分钟李鸿打

IDEO_HCD_0716


蒋维乔思想研究

2017創形パンフ表1_表4

Microsoft Word - 09_圓覺經SC.doc

Microsoft Word - 上士道_04SC.doc

2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一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 一 ) 阿彌陀佛的意思

《远唤上师》

锦成说33期 (电子)

抗 战 时 期 国 民 政 府 的 银 行 监 理 体 制 探 析 % # % % % ) % % # # + #, ) +, % % % % % % % %

修心七要 耳传略释 讲义 加哲无著尊者 著释 索达吉堪布 译讲 为度化一切众生 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第一节课 2005 年 7 月 6 日晚上 9 时 这次 我利用开 普贤云供法会 的八天 时间 为大家宣讲 修心七要 耳传略释 一般来说 在藏传佛教历史上 众多寺院 的高僧大德经常开演此法门 甚




众生 ; 无限, 是指它的作用范围 相信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做过利他行, 但我们的所缘极为有限 因为凡夫心非常狭隘, 我们愿意利益的, 往往只是与自己有关的那些人 而发菩提心, 则是要将利他心扩大到一切众生, 这才是关键所在 在修习菩提心的过程中, 我们要不断发愿, 发愿利益一切众生 之所以要不断发愿,

Microsoft Word - 至尊哈尔哇.doc

杨仁敬 王程辉 评巴思小说 茨默拉

卷首语 讲不出声

何 秋 琳 张 立 春 视 觉 学 习 研 究 进 展 视 觉 注 意 视 觉 感 知




ESOL-CN-Bleed.pub

的赞叹 歌颂, 听到赞颂便很高兴, 尤其有很多人众口一词地赞颂 自己, 那种飘飘然的感觉就更强烈 此处用 毛竖心欢喜 表示, 因为 我们的汗毛会在一些比较极端的情况下竖立起来, 如在恐怖 害怕 或者信心增长 ( 如见到上师或听闻到空性 ) 非常高兴的时候 此 处是自己很欢喜而导致汗毛竖立, 说明听到

发殊胜菩提心全文PDF.doc

入行论第一百课

男人的大腦 女人的大腦

龚 亚 夫 在 重 新 思 考 基 础 教 育 英 语 教 学 的 理 念 一 文 中 援 引 的 观 点 认 为 当 跳 出 本 族 语 主 义 的 思 维 定 式 后 需 要 重 新 思 考 许 多 相 连 带 的 问 题 比 如 许 多 发 音 的 细 微 区 别 并 不 影 响 理 解 和

未命名-7


! # % & ( )

如何掌控你的时间 了解自己的黄金时间 寻找事情的关键步骤 将事情分类处理 化零为整 懂得强化自己 这个假期有点荒废

¼ ½ ¾ ¼ ½ ¾


19板书

书 名 小说历史 作 者 罗念生 出 版 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04年1月 ISBN 7 208 05059 7 I504 定价 39 00元

一 台湾地区 大法官会议 如何诠释法治与人性尊严 % %

标题


时常作这样的观修和训练, 做任何一件事, 都要发心为利益所有众生而做, 为解脱六道一切有情的痛苦而做 心行的成就是一种积累, 也就是良好习惯的养成 只要我们不断如是观修, 菩提心的力量就会日渐增长 当菩提心具有足够的力量之后, 便能战胜凡夫心, 消除凡夫心带来的一切负面作用 舍凡夫心, 发菩提心,

随着执业中医师资格考试制度的不断完善,本着为我校中医学专业认证服务的目的,本文通过对我校中医类毕业生参加2012年和2013年的中医执业医师考试成绩及通过率、掌握率进行分析,并与全国的平均水平进行差异比较分析,以此了解我校执业中医师考试的现状,进而反映我校中医类课程总体教学水平,发现考核知识模块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反馈给相关学院和教学管理部门,以此提高教学和管理水平。

研 究 对 象 研 究 角 度 研 究 工 具 数 据 收 集 和 预 处 理 网 络 密 度 与 平 均 距 离 分 析

《入菩萨行论》73课李鸿0-15分钟

????????


过程当中, 虽然想要获得快乐, 不想受苦, 但是我们的所思和所行, 往往会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灾难 这就是平时我们讲到的, 对于 业因果, 对于世间规律的愚痴 学习这个颂词, 也是为了部分打破 这方面的愚痴 利他能成乐, 这也是一种规律, 如果我们利益他人, 当时我 们的发心是利他的, 这样一种起因

中国科学院文件


<4D F736F F D20B0E3C8F4C9E3CBCCC7B3CACD312E646F63>


!!!!!!!!!!

自 在 期 年 以 前 这 一 时 期 舞 龙 的 概 况 銃 一 对 唢 呐 等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抗 日 战 争 研 究 年 第 期

, 3,, :,,??,,,, :, ( ),,,,, :,, :, ( ) ( ),!,?,,,??,,??,,?,,,?, :,,,,, 1,,,, : 1 : ( ), :,


2 般若品释 随堂开示 有理性的 经过真实智慧抉择后的如理修行, 这样怎么可能 现前修佛法的殊胜功德呢? 般若的加持最强大大家想想, 万法当中, 对治烦恼力量最强大的是什么呢? 那就是般若, 般若就是大智慧 没有般若的凡夫, 不管是闻思修, 或者是做利他的事情, 肯定处在执著之中, 很难摆脱我执 自


说 明

Microsoft Word - 第7章 图表反转形态.doc

骨头的故事

中 办 印 发 方 案 在 全 体 党 员 中 开 展 两 学 一 做 学 习 教 育 1

<433A5C446F63756D656E E E67735C41646D696E F725CD7C0C3E65CC2DBCEC4CFB5CDB3CAB9D3C3D6B8C4CFA3A8BCF2BBAFA3A95CCAB9D3C3D6B8C4CF31302D31392E646F63>

哦休息好了之后呢,咱们再继续学习下面的几个课词

赵燕菁 #!!!

实验方法

社会科学战线 年第 期跨学科研究 ( ),, (, ),,, 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第 期 李 伟 等 用 方 法 对 中 国 历 史 气 温 数 据 插 值 可 行 性 讨 论

<4D F736F F D DB9FAD5AEC6DABBF5B1A8B8E6CAAEC8FDA3BAB9FAD5AEC6DABBF5B5C4B6A8BCDBBBFAD6C6D3EBBBF9B2EEBDBBD2D7D1D0BEBF>



图书馆 年第 期


序 言 1 序 言 入菩萨行 是修学大乘佛法者不可缺少的论典 在藏传佛教各派中 每一个正规寺院里的修行人 都会 传讲听习此论 而且已形成一种普遍观念 认为如果要 做真实的修行人 必须精通 入菩萨行 此论之所以 如是受到推崇 当然是因其所述内容 精辟而又系统地 阐述了发菩提心 学菩萨行的大乘菩萨必须修

如何学修佛法 1 如何学修佛法 益西彭措法师 讲授 这次趁国庆放假, 大家利用这难得的空闲时间, 来一起交流佛法, 积累一些解脱的资粮 这次我想针对大家目前学佛的情况, 根据经论中的教证, 和大恩上师法王如意宝的珍贵教言, 来和大家谈谈有关学修佛法的正确方法 现在佛教团体比以前增加了不少, 佛弟子们

中国与欧洲关系 年

抗 日 战 争 研 究 年 第 期 % & ( # #

政府再造的基本精神:小而美或小而能?

马 克 思 主 义 公 正 观 的 基 本 向 度 及 方 法 论 原 则!! # #

Microsoft Word - 前行广释1ok.doc


蔡 序

类 似 地, 又 可 定 义 变 下 限 的 定 积 分 : ( ). 与 ψ 统 称 为 变 限 积 分. f ( ) d f ( t) dt,, 注 在 变 限 积 分 (1) 与 () 中, 不 可 再 把 积 分 变 量 写 成 的 形 式 ( 例 如 ) 以 免 与 积 分 上 下 限 的

国债回购交易业务指引

Microsoft Word - 藏传净土法1.doc

高 菲 : 那 么 您 在 选 拔 博 士 生 时, 最 看 中 的 是 否 也 是 他 的 兴 趣 及 是 否 有 清 晰 的 学 术 面 貌? 谢 天 振 : 对 关 于 招 收 博 士 生, 其 实 我 现 在 已 经 停 招 我 其 实 很 看 重 的 是 他 对 我 的 研 究 是 否 了


Microsoft Word - 入行论第六册_95-116_.doc

,

Transcription:

入菩萨行论 91 课 发了菩提心之后, 我们一起学习寂天论师所造的 入菩萨行 论 这部论典是阐释如何引发和生起菩提心的专著, 是极为殊胜 的窍诀 大乘佛法的殊胜精华是菩提心, 它不仅是大乘的入门和核心, 也是究竟证悟的境界 菩提心, 分世俗菩提心和胜义菩提心 入 菩萨行论 中第一到八品, 包括第十品, 都可归摄在世俗菩提心中, 胜义菩提心主要通过第九品进行阐释 世俗 胜义菩提心的体相, 以及怎样才能生起世俗 胜义菩提心, 这些在本论都作了非常详尽 的阐释 所以 入菩萨行论, 不仅是应该学习的理论, 也是可以 实践的殊胜要诀 通过学修 入菩萨行论, 就可以生起菩提心 尤其是末法时 代相续中有很多分别念和疑惑的凡夫众生, 如果让我们发菩提心, 我们既不知道为什么要发菩提心, 也不知道如何发菩提心 面对整

个大乘的修法, 就不得其门而入 所以要进入菩提道, 就必须学习 入菩萨行论 前面讲了, 本论是整个大乘道生起殊胜证悟的关要, 也是生起 菩提心的殊胜指南, 有了这样的论典做指引, 跟随论中的意义进行 观修 趋入的话, 一定可以生起菩提心 我们生起菩提心的时候, 便和大乘菩提道相应了 大乘菩萨道最核心的就是菩提心, 如果有了菩提心, 就是大乘 的修行者, 没有菩提心就不算大乘行者 所有的菩萨都具有菩提心, 没有菩提心的菩萨在世间是找不到的 既然我们决定修持菩萨道, 就必须按照菩萨道修法的要求, 生起殊胜菩提心是必不可少的 因 此, 我们要非常重视菩提心的修法, 对生起菩提心的重要性也要有 足够的认知 我们正在学习 入菩萨行论, 就是学习如何生起菩提心的方 法 学习的过程中, 有些道友通过学习 入行论, 有想要发心的

愿望 ; 有些把发心的愿望, 已经转变成可以生起菩提心加行的修法 ; 有些已经生起了菩提心 不管怎么样, 通过这部殊胜论典的指引, 各种各样不同根基的众生, 都缘 入菩萨行论 获得了或多或少的 殊胜利益 即便听过 入行论 之后, 没有生起任何觉受, 也没有准备发 菩提心, 但因为 入菩萨行论 是殊胜的大菩萨所造的殊胜论典, 即便只看了一眼, 听了一句 十句或一堂课的内容, 乃至听完整个 论典, 相续中都种下了殊胜的解脱种子 在以后的多生累劫, 虽然 还要在轮回中不断地流转, 但因为种下了殊胜的种子, 终有一天这 个种子会发芽 开花 结果 所以从长远的角度而言, 能够听到 入行论, 和本论结下殊胜因缘的道友, 在漫长的轮回当中是一 个非常难得的机遇 现在我们学习的是第六品, 主要讲安忍波罗蜜, 讲我们在遭受 怨敌打击无助之时, 遇到困难挫折之际, 怎么样通过健康的心态和

殊胜的智慧, 来面对伤害我们的人 种种的痛苦和不如意 这是在 修行的过程中, 我们必须要了知 学习和修行的殊胜内容 安忍品教给我们止息嗔心 修习安忍很多切实可行的指导和窍 诀, 关键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 应该认认真真地去观察, 生起定解 尽量在座上去观修, 座下遇到平时看不惯的 伤害我们的众生, 我 们就把理论用上, 去实践所学到的佛法 今天学习的是本论第二个建立众生与佛相同的科判 这里分为 两个 : 第一 安立教证 ; 第二 教义成立 建立众生与佛相同, 是为了恭敬众生 前面我们提到, 如果我 们恭敬众生就不可能嗔恨他, 因为我们嗔恨的对象必定不是我们恭 敬的对象 所以此处止息嗔心的核心, 就是要帮助我们建立对众生 的恭敬心, 了知众生的可贵 众生在我们修菩提道过程中, 能够为我们做很多助缘, 帮助我 们修行佛法, 所以我们应该把怨敌的观念转变成恩人的观念 我们

把注意力放在他是我的怨敌上面, 就不可能恭敬他, 也不可能通过 恭敬的修法去止息嗔心 如果我们能够想到众生对我们的很多恩德, 或者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实际的帮助, 我们把注意力就放在他是我们 的恩人上面了, 就会对他产生报恩之心 他和我们的关系就很亲近, 我们缘恩人就会产生恭敬心, 而不会产生嗔恨心 安立恭敬众生, 是建立众生与佛相同, 让我们产生恭敬心 因 为我们对佛是很恭敬的, 如果能够建立众生和佛相同 ( 是从某一点 相同, 而不是方方面面的相同 ), 众生就值得我们恭敬 科判安立教证已经讲过, 本师释迦牟尼佛在经典中说 生佛胜福 田, 众生和佛都是殊胜的福田的缘故, 所以我们要恭敬 卯二 ( 教义成立 ) 分二 : 一 真实宣说 ; 二 遣除争论 教义成立意思就是, 前面这个教证的意义可以通过理证的方式 来成立 有两方面, 第一是真实宣说教义成立, 第二是通过遣除争 论来成立殊胜的教义

辰一 真实宣说 常敬生佛者, 圆满达彼岸, 修法所依缘, 有情等诸佛 敬佛不敬众, 岂有此道理? 字面意思是, 经常恭敬众生和佛的修行者, 可以圆满地到达波 罗蜜多的彼岸 我们修持佛法过程中所依靠的助缘, 有情与诸佛的 功效和作用是相等的 我们只恭敬佛而不恭敬众生, 没有道理 通 过此理成立众生是殊胜的福田 首先解释 常敬生佛者, 圆满达彼岸 前面虽然我们给出了一个 教证, 佛陀说 : 众生和佛都是殊胜的福田 有些人就不认同, 认为 这个教义没有可以依靠的理证, 众生是福田很难以让人相信 虽然我们自己也是众生, 但是在我们的想法当中, 众生具有业 惑, 很难调化 包括我们, 非常清楚自己的种种烦恼, 所以怎么可 能众生和佛居然平起平坐呢? 虽然说 生佛胜福田, 众生和佛都是殊

胜的福田, 但在我们心目中, 佛才是殊胜的佛田, 是应该恭敬的 ; 而众生绝对不可能和佛一样也是殊胜的福田, 也绝不是所恭敬的对 象 甚至, 众生是我们杀害 伤害及讨厌的对象, 有一部分众生是 贪爱的对象 真正想到众生这个名词, 基本上是负面的 我们认为 很多众生是很讨厌的, 对我们无关紧要, 或者是我们贪爱的对境, 没有一个众生真正达到佛那么高的境界 我们相续中佛是永远坐在佛堂上高高在上的, 或像上师一样坐 在法座上给我们摸顶加持 传授佛法, 是那么的神圣 现在居然说 众生和佛 上师一样, 我们就难以接受, 认为教义之所以这样说, 可能是佛有其他想法, 其实众生并没有这么尊贵, 并没有真正成为 福田的依据, 这仅仅是一种说法而已 下面开始观察分析, 这种说法的确是有根据的 常敬生佛者, 圆满达彼岸 能让我们圆满到达彼岸的缘故, 所以众生是殊胜的福田 比如某块田地播种之后, 能够生根 发芽

开花 结果 有所收成, 这就是良田 这里讲的也是同样, 能够令 我们相续中菩提心的种子生根 发芽 开花 结果, 生起大乘道的 功德, 在修行中逐渐圆满菩萨地乃至佛地的功德, 那这块田就是福 田 这里讲的很清楚 : 常敬生佛者, 圆满达彼岸 生 就是众生, 佛 就是佛陀 如果我们经常恭敬众生恭敬佛陀, 能令我们圆满地到 达彼岸 大家都清楚, 恭敬佛陀会获得很多福德, 如消除傲慢 产 生信心等殊胜功德, 通过佛陀不断地提醒和加持, 我们可以逐渐到 达彼岸 这些道理大家都想过, 也认同这种说法 而常敬众生者, 圆满达彼岸 是怎么样的呢? 学习本论的过程中, 这个理念从学习 入行论 的第一课到现在为止, 以及后面几品的 内容, 众生帮助我们圆满菩萨道的理念, 已处处体现在 入行论 的论义中 此处把这个问题专门提出来让我们加强认知, 众生帮助 我们 圆满达彼岸 是很明显的, 只是有时候我们没有深入地想, 或者

不愿承认 无论承不承认, 事实都是如此 首先我们发菩提心的时候, 没有众生菩提心不会圆满 菩提心 有两个体相 : 发心为利他, 求正等菩提 一是以悲心缘众生, 一是 以智慧缘佛果 学习大乘道的人都想发誓成佛, 这是智慧缘佛果的 方面 ; 但是悲心缘众生的方面, 其实也是大乘菩提心最殊胜的一个 构成部分 在学习的时候, 悲心缘众生和智慧缘佛果是构成菩提心 的两个版块, 其中一块是发心为利他, 也就是悲心缘众生 我们最初发心的时候, 构成殊胜菩提心的成分中有缘众生的部 分 ; 然后积累资粮修布施度的时候, 部分是缘众生的 ; 守持戒律的 时候, 大部分是缘众生的, 如不杀生 不偷盗等, 都和众生有关 ; 修安忍尤其如此 我们观察到, 必须借助众生的因缘, 才能真正圆 满资粮 前面对悲心和智慧, 是作为平行的两个条件来观察的, 二者都 是发菩提心或者说成佛必不可少的条件 再进一步对菩提心的体性

分析时, 还能了知, 在这两个条件中, 众生是占最重比例的条件 发心为利他, 求正等菩提, 以前再再讲过这个问题, 两者间一个是 悲心缘众生, 一个是智慧缘佛果, 似乎关系是平等的, 各占一半的 感觉, 但其实利他的成份要重的多 要利益他众的缘故, 我们才选 择成佛, 如果不是为了利他, 成佛是毫无意义的 上师讲 现观庄严论 要义也是这样讲的, 真正殊胜的大乘佛 法, 最关键的地方就是利他, 而不是成佛, 成佛是为利他而服务的 为什么要成佛, 只有成佛才能圆满利他, 所以成佛是利他的手段和 方便, 为了究竟的利他, 我要选择成佛 从这个角度分析时, 缘众生利他的部分, 帮助我们打开狭隘的 心胸 真正地去迎接菩萨道广阔实相的, 就是利他思想 在大乘道 中是非常侧重于大悲和利益众生的 我们对众生起初发起慈爱, 其实是种恭敬 我们感觉好像磕头 弯腰就是恭敬, 其实对众生产生慈爱的心, 也是一种恭敬方式 我

们有慈爱心, 愿意帮助众生, 在修法过程中依靠众生, 恭恭敬敬地 为众生做布施 保护众生 不杀生, 这些全是恭敬的方法 我们能 够有恭敬众生的心态, 把众生放在第一位, 才可以入菩萨道 想想看, 这里并没有说在大乘道中, 对佛如何恭敬就是入道 在讲授皈依的时候, 必须要对佛 佛的功德有高度的认可, 我们才 愿意全身心地皈投依靠, 因此初入佛门时, 很强调对三宝功德的认 同和皈依上师三宝的信心 但是, 到了大乘道的时候, 因为我们选择了大乘道, 大小乘的 界线是以有无利他心和悲心来划分的 内外道以皈依别, 大小乘以 发心别 意思是大乘和小乘是以发心, 是以利他心来作为判别的标 准 如果我们没有利他心, 只是对佛很有信心, 对上师佛陀的一切 教言, 我们完全认同 当然, 佛陀或上师要求我们对众生发菩提心, 那也应该认同 但这里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的, 无论如何恭敬佛和

上师, 仅凭恭敬心就算是大乘的修行者 菩萨, 这是不可能的 而 是什么时候有了悲心, 具有菩提心利他心, 这时候才是进入大乘道 因此, 信心和利他心这两者所占的比例是不一样的 我们如果恭敬众生, 就趋入大乘道, 进入大乘道后, 为了利益 众生, 再去圆满积累资粮, 逐渐在大乘道当中, 通过五道 资粮 道 加行道 见道 修道, 最终到达无学道圆满佛果的大彼岸 众 生帮助我们圆满到达波罗蜜多的彼岸, 在我们成佛的过程中起着不 可替代的作用 当然, 佛作为我们的皈依处 引导者和修行的示范 者, 他的作用也不是众生能够替代的, 所以佛和众生都是修行的助 缘 尤其修大乘道, 如果没有通过众生来发悲心 发利他心, 我们 没办法打开执著 放弃自私自利, 也就没办法和广大清净的大乘道 相应, 圆满达彼岸 是不可能的事情 从这方面分析, 佛陀讲 生佛胜福田, 众生是殊胜的福田这一点 是绝对成立的 原文是通过 常敬生佛者, 圆满达彼岸 的理证, 证成

前面所讲教证的意义 下面分析 修法所依缘, 有情等诸佛 我们修持佛法所依靠的助 缘 有情等诸佛, 等 字是说修持佛法所依靠的助缘 有情, 他和 诸佛的作用是平等的 我们趋入大乘道, 趋向佛果的过程中, 有情 和诸佛的帮助都必不可少, 有着平等引导我们趋向佛果的作用 所以, 敬佛不敬众, 岂有此道理? 诸佛和众生都是帮助我们修 持佛法的殊胜助缘, 我们只恭敬佛陀而不恭敬众生, 岂有此道理呢? 作为一个公正的 智慧理智的人, 我们仔细地分析就知道这样做不 对, 同样是我们的大恩人, 为什么只选其一来作为恭敬的对象呢? 恭敬佛陀而不恭敬众生, 从道理上讲的确不应该 当然后面还会讲, 佛有他的殊胜之处, 但是在帮助我们成熟相 续, 进入修持, 最后圆满大乘道的过程中, 众生的位置是无法逾越 也不可替代的 总之, 众生在我们修持大乘佛道的过程中, 发挥了 非常巨大的作用

有情等诸佛, 有情和诸佛作用是等同的 对这个 等 字要有很 好的体会, 体会出有情在修法所依的助缘中, 他的作用和诸佛是相 等的, 当然侧面和角度不一样 我们对诸佛首先非常恭敬, 然后趋入佛门, 我们不缺乏对佛陀 上师的恭敬心, 但是还需要逐渐把恭敬心增上圆满 对众生的恭敬 这方面, 从进入佛门就不太重视, 寂天菩萨就帮助我们了知这个事 实, 帮助我们重新建立对众生的恭敬心 既然生佛作用是等同的, 只恭敬佛陀不恭敬众生就没有道理 我们要有对众生感恩戴德的心, 把恭敬众生的心建立起来 这个观念如果在相续中根深蒂固, 那在起心动念时, 就会把恭 敬心带出来 有时我们起心动念时, 恭敬众生的心和我们的心是脱 离的, 内心是看不起众生的状态, 而恭敬众生的境界在法本中, 两 者之间没有融合在一起 当起心动念的时候, 还是被自私自利的心 所操控, 没办法产生恭敬众生的心 哪怕现在已经学了 入行论,

学习了这些颂词, 还是不愿意认同, 怎么可能应该恭敬众生呢? 还 是不愿意这么做 什么原因呢? 这就是我们无始以来, 已经养成的自私自利固有 惯性在作怪 当学习真正有益的利他思想的时候, 内心的我执就会 反抗 我们把利他的思想引进之后, 长期盘踞在相续中的我执会感 受到威胁, 有意无意就会排斥利他思想 所以虽然我们已经学习了 很长时间, 相续中还是无法真正接受和认同, 难以真正生起利他思 想, 这是情有可原的 因为每个众生都有自私自利的心, 利他的思 想学习之后, 我执就感到威胁, 会想方设法保护自己的地位, 排斥 利他的思想, 这是我们的分别念在作怪 妄执 非理作意 我们不 愿意去修持 不认同的原因就在这里 所以, 我们必须要把恭敬有情 利他思想反反复复串习, 直至 成为心的一部分 当起心动念之际, 和我们成为一部分的恭敬有情 的心态, 自然而然会被带出来, 我们的心念生起它就会出来 这时,

自然而然能恭敬我们所看见的所有众生, 就能够为了利益一切众生 为他们奋发, 这时就完全地变成了菩萨 我们怎样变成菩萨呢? 就是把利他思想变成心的一部分, 我们 的心完全变成利他的心 这时, 我们的起心动念全是利他之心, 像 上师或大菩萨的心, 起心动念都是利益众生, 遇到了我们, 他的心 是利益我们的 ; 遇到另外的众生, 他的心也是利益他们的作意 我 们要利益众生, 心要达到这种理想的状态, 这时才是无有造作的无 伪的利他心, 这时才算入道, 这时我们才是毫无争议的大乘行者 当然, 我们一方面在修利他心, 一方面还有自私自利的心, 在 和自私自利的心作斗争, 无论如何, 这是朝着好的方面发展 在发 展的过程中, 还是有很多障碍需要逾越, 比如对众生不恭敬的观念, 我们还是要再再地学习 入行论 我自己讲过很多遍, 也学了很多遍, 但每次讲的时 候, 就像今天我再看再讲这个颂词, 还是对于恭敬众生又有了新的

收获 的确对于 入行论 中, 寂天论师讲众生和佛帮助我们成佛, 他们的作用是相同的这个道理, 又有了和以往不同的更深认知, 我 自己有, 可能其他道友也会有 所以, 入行论 并不是听完学完一遍就够了, 里面还有很多 的思想意义, 如果学习时间不够长, 没有深入去思维, 这些显而易 见的道理, 我们就会视而不见 就好像有时候找东西, 比如茶杯, 它就在我面前的桌子上, 但我找来找去好像看不到一样, 最后一看 原来在这里 其实就是这样, 它本来在这里 如果没有深入或者因 缘福报不够, 虽然意义很明显, 但是我们却发现不了, 没办法体会 它 只有我们再再地听闻, 通过不同的上师 法师去观察讲解讨论, 或者再再地看书, 祈祷上师加持等, 通过很多方法, 就发现这个颂 词原来蕴藏这么甚深的含意, 一下子内心中就会有一种触动 这种 触动帮助我们更加坚定地去发菩提心 去生起利他心, 的的确确有 很大的帮助

此处寂天论师告诉我们, 敬佛不敬众, 岂有此道理? 虽然只有 两句话, 但它的意义很深 其实从 入菩萨行论 出世到现在, 这 些简单朴实的语句, 利益了无量无边的人 不管是高僧大德还是其 他的人, 都通过 入菩萨行论 的词句, 有很大的受益, 境界从浅 入深, 从凡夫变成菩萨 入行论 的论典慢慢流传下去, 还会利益更多的人 我们学 习 入行论 得到受益, 也有责任 有义务把 入行论 推荐给其 他的人, 让他们都来学习 入行论, 都能够知道大乘利益众生的 思想, 转变相续自私自利的狭隘作意 我们学后受益, 也希望其他 的人通过学习 入行论 获益 如果这样, 就能改变很多人的相续, 都能产生大乘利他心, 这也是对佛法作了一份贡献, 也是我们在做 弘法利生的事业 以上是科判 真实宣说 辰二 遣除诤论 :

遣除对前面 有情等诸佛, 就是有情和佛同等需要恭敬的说法的 诤论, 下面几个颂词我们逐渐地学习 非说智德等, 由用故云等, 有情助成佛, 故说生佛等 有些人认为, 二者的功德是完全不同的 前面说 有情等诸佛, 敬佛不敬众, 岂有此道理, 有些人看到后, 心中还是疑惑 : 为什么 二者是相同的? 二者的功德截然不同啊 有时寂天论师是通过自问 自答的方式, 把我们相续中同具的疑惑带出来, 然后予以解答, 我 们内心中对这方面的争论和疑惑就会烟消云散 有些人认为二者功德截然不同, 所以不应该同等恭敬 寂天菩 萨回答说 : 非说智德等, 这里并不是说众生和佛的智慧功德完全是 相等的 由用故云等, 这个 用 是它的作用和功用, 从帮助众生成 佛的功用而言, 二者是相等的 有情助成佛, 故说生佛等, 从有情 帮助众生成佛的侧面和佛帮助众生成佛的侧面来讲, 都有帮助众生

成佛的因素, 所以 故说生佛等, 因此才说众生和佛是相等的 在经典和论典中, 有很多这样的词句, 单看词句, 很难去信受, 因为有时候我们的智力的确非常有限 但在佛经论典中有些是某个 侧面相同, 于是字面上就说二者是相同的 所以有时候稍作解释就 明白了, 而且可以更深入地了知恭敬众生的必要性 通过进一步的 讨论, 它的意义会更加明显, 我们理解的时候就更加深入 这里讲 有情助成佛, 故说生佛等, 针对有情和佛的功德不相同 这一点, 寂天论师说得很清楚 非说智德等 寂天菩萨作为大菩 萨, 他老人家的悲心 智慧 能力都是圆满的, 不会不了知众生和 佛之间的差异巨大, 两者断德 证德差别很大 所以寂天论师说 非 说智德等, 并不是说众生和佛的智慧是等同的, 没有说众生的功德 和修行三大阿僧祇劫的佛的证德断德是等同的 因为毕竟是众生, 即使再优秀的人, 是整个世界的领袖 ( 当然 世界的领袖现在是没有的 ), 或者是最受人尊敬的科学家 学者,

或者是财富最多的富翁, 他的智慧功德和佛都是无法比较的, 也只 是一个在轮回中流转的凡夫众生, 无法认识到我执的存在 无法对 治我执的凡夫众生而已 佛陀通过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 早已断除轮回的根本 我执, 发现了一切众生相续中本具的佛性, 佛陀是圆满具足一切智慧功德 的 所以众生和佛的差别很大 那为什么还说 有情等诸佛 呢? 主要由 用 故, 由作用的缘故, 说二者相同 什么作用呢? 下面两句讲了, 有情助成佛, 故说生佛 等, 帮助我们成佛二者的作用是相同的 有情能够帮助我们成佛, 没有有情就无法发菩提心 积累资粮 所以有了众生, 就可以帮助修行者成道, 比如说你 我 张三 李 四, 帮助我们缘众生发起利他心, 开始进入大乘道, 然后积累资粮 有情助成佛, 我们在缘众生的过程中, 相续的功德在逐渐成 熟, 对待众生的态度上, 逐渐地在转变 以前我们把众生分三类,

一类非常喜爱, 一类非常讨厌, 一类无利无害的中等人 在修行的 时候逐渐认识到, 无论是爱的人 恨的人, 还是和我们无关的人, 其实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质就是众生, 具有心识 佛性, 需要离 苦得乐 我们认识到他们是单纯的众生, 就要帮助他们获得快乐和 觉悟 通过不断缘众生, 我们相续中的观念在逐渐变化, 然后在众 生帮助中, 我们的相续开始成熟 登地 成佛, 所以说 有情助成佛, 故说生佛等 我们知道了有情生佛等, 众生和佛在成佛的路上都在帮助我们 往前走, 成熟着我们, 他们所作的事情, 只是侧面不同 其实都在 帮我们, 就像左边是佛, 右边是众生扶着, 我们慢慢往前走, 最后 到达成佛的彼岸 所以, 我们的成佛, 绝不是通过自我造诣, 不是自己的能力强 大 一方面上师诸佛告诉我们取舍的道理, 是左边帮助我们的助缘 我们内心生起菩萨道的功德, 必须要缘众生逐渐令心成熟, 所以众

生在右边扶着我们走 慢慢这样走, 通过佛和众生的帮助, 我们逐 渐就到达了成佛的境地, 佛陀就是通过这样的方式成佛的 佛陀在 经典中, 告诉我们这个道理, 让我们在观念上转变 首先对佛陀生 起信心, 然后对众生生起悲心, 两个因缘具足后, 我们就处在菩萨 道中了, 再通过信心祈祷诸佛, 通过悲心去缘众生, 就可以逐渐成 佛 看起来我们在帮助众生, 众生多么可怜, 多么需要救度, 好像 我们是施恩者, 众生是受惠者, 会有这样的想法 当然也有很多人 是这样想的, 我们是高高在上的菩萨, 那些是可怜的众生, 我们永 远在他们的头上洒甘露水 其实真正反过来讲, 受益者是我们 如果没有众生的帮助, 我 们怎么可能入道, 怎么圆满资粮 成佛? 菩萨是这样思维的 我们 对此讲过很多次, 虽然我在讲, 可能我自己也没有生起来 但不管 生不生得起来, 道理就是这样的, 不能因为我生不起来, 就一概否

认 生不起来, 可能我的福报或因缘不够, 但我知道应该朝这个方 向去努力, 总有一天我通过努力可以达到目标 我们了知之后, 就 明白并不是我帮助了众生, 而是众生帮助了我, 事实的确就是这样 因此, 故说生佛等, 众生和佛是相等的 下面这个颂词 怀慈供有情, 因彼尊贵故, 敬佛福德广, 亦因佛尊贵 颂词讲 怀慈供有情, 我们应该怀着慈心去供养有情, 因为有 情尊贵的缘故 敬佛福德广, 我们也应该恭敬福德广大的佛陀, 也 因为佛陀尊贵的缘故 颂词当中有一个名词, 就是 尊贵 我们对众生 对佛恭敬, 共 同点是什么? 就是都具有尊贵这种特质 所以, 我们在遣除这个诤 论的过程中, 要发现和了解到众生尊贵的本体 首先讲了 怀慈供有 情, 因彼尊贵故, 后面又讲了 敬佛福德广, 亦因佛尊贵 共同点

是什么呢? 都具有尊贵的特质, 这就是众生和佛平等的根据 怀慈供有情, 可以有不同的解释 一种解释方法是, 我们要 供养从慈心定当中出定的众生, 无著菩萨是这样解释的 还有一种 解释就是, 和前面后面的意思连贯起来看, 怀慈, 我们应该怀着慈 心去供养有情, 为什么呢? 因为有情尊贵的缘故 尊贵的原因前面也讲了 一方面来讲, 众生具有佛性 但是, 这里主要不是在讲有情具有佛性故尊贵, 而是讲能够帮助我们圆满 成佛的资粮 从这种角度来讲, 他是很尊贵的 所以, 我们不应该把注意力放在这个有情他很坏 很糟糕 具 有业惑等上面 虽然有情的确具有业惑, 但是从他帮助我们成佛的 角度来讲, 没有谁能够替代他 我们发慈心 悲心 利他心的时候, 谁能够替代有情这个位置呢? 没有谁能够替代他 就像是我们请客, 有位贵宾是没有谁能够替代他的 他不来我就随便找个人替代, 这 是不行的, 因为他的身份在那 作用也在那 我们对待有情的态度

也是一样的 当然, 说到有情, 在我们印象当中, 好像只是一个或者两个有 情, 但其实有情就是一切众生 他可以是我们身边的张三 李四, 也可以是我们电梯里面遇到的众生, 也可以是我们买东西的时候遇 到的小贩, 这些都是尊贵的有情 我们每一次和这些众生打照面的 时候, 我们就知道 : 的的确确, 我碰到的张三, 他就是能够帮助我 成佛的助缘 ; 碰到的李四, 也是帮助我成佛的助缘 ; 以及我的家人 怨敌, 也是帮助我成佛的助缘 所以, 每个众生都具有尊贵的特质 因为我们发心的时候, 它并不是缘一拨人 真正地发菩提心, 是平等的 广大的 周遍的 一切有情, 一个都不能放过, 一个都 不能少 每个有情在我们修道的对境中, 都是尊贵的, 你缺哪一个 都不行 为了好理解, 就假如法界当中有一千个众生, 但是我们只 缘九百九十九个众生, 漏掉了一个, 这样的菩提心都是不圆满的 不周遍的

所以, 众生一个都不能缺, 他同样地具有尊贵的自性 恰恰这 个众生是我最讨厌的, 能不能刨去呢? 上师在讲记当中也讲过, 我 发菩提心能不能把隔壁的邻居张三刨出去, 因为他太坏了 那么如 果把他刨出去, 发的菩提心肯定不圆满 这说明我们的心还存有偏 袒, 我们作为菩萨来讲, 这种平等 无偏袒的心就不具足 我们的 心就不是真正的清净心, 因为还有一个拣择 只有当每一个众生都被我们考虑到, 都被我们所缘了, 我们的 发心才圆满 每个众生都是尊贵的, 都是不能少的 不管碰到的是 帮助你的人 打击你的人 仇视你的人 一般的毫无关系的人, 或 者是苍蝇 蚊子, 不管哪个众生, 都是一样尊贵的 所以, 我们应 该怀着慈心去供养 当然, 供养有很多种方法 我们愿他们获得佛果也可以, 回向 也可以 总之, 供养是恭敬的意思, 我们应该恭敬有情 众生尊贵 的缘故, 应该 怀慈供有情, 把自己所有修行的善根回向给他们, 发

愿自己成佛之后, 要把他们安置在最殊胜的佛果上面 这就是 怀慈 供有情 的一个体现 敬佛福德广, 我们亦要恭敬福德广大的佛陀, 亦因佛尊贵 为什么要恭敬佛陀呢? 也是因为佛尊贵的缘故, 佛是遍知, 能够开 示最圆满 最细致的菩萨道修行 很明显, 我们能够学习到这个教 言, 能够懂得有情是尊贵的 要恭敬有情, 哪怕是这个教言也是从 佛那里来的 所以, 佛是很尊贵的, 他告诉我们取舍之道 ; 有情是很尊贵的, 我们要入道, 就必须要对有情产生慈爱的意乐 他们共同的特点就 是尊贵 我们不能只恭敬尊贵的佛, 而不恭敬尊贵的有情 这里寂 天论师就用这个理证来遣除争论 佛和有情的功德是截然不同的, 为什么同等要恭敬呢? 因为二者都有尊贵特质的缘故 我们可能还 有一些其它的想法, 但这方面我们没有办法否认 虽然有情有这样那样的缺陷, 但正是因为他们有缺陷, 所以才

成为我们发菩提心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助缘 如果一切众生都是佛菩 萨, 都圆满了, 我们怎么能发起利他心呢? 没有办法 正是因为这 么多有缺陷的众生, 我们才可以在这种对境当中, 圆满我们的发心 对佛生起信心, 对众生生起悲心, 当这两者都圆满具足的时候, 修 行的要素就圆满了 继续看下面的颂词 助修成佛故, 许众生佛等, 然生非等佛, 无边功德海 颂词以总说的方式告诉我们, 众生和佛之间共同和不共同的地 方, 或者说平等和不平等地方 平等的地方, 助修成佛故, 能够帮 助众生修行成佛的缘故, 许众生佛等, 承许众生和佛是相等的 ; 不 平等的地方, 然生非等佛, 无边功德海, 众生并不是等同佛一样, 都具足无边无际的功德大海 我们分析这二者的时候, 有共同的地方, 我们就要恭敬 当然,

所谓的平等, 也不是方方面面的, 他们只是有一分的平等 比如, 从能够帮助众生成佛的侧面来讲, 生佛是平等的 相同的, 但是众 生和佛之间还是有很大的差别 所以, 我们在学习这个教义和修法 的时候要有智慧, 因为有些时候, 我们的智慧太过于笼统了 要不 然就是完全平等, 众生和佛一点差别也没有, 到最后我们分析来分 析去, 都不敢说佛具有功德, 众生具有烦恼 好像一说, 佛和众生 就不平等了, 我们害怕这样 要么就说完全不平等, 连平等的一部 分都抹杀了 平等的地方, 我们就承认他平等 ; 不平等的地方, 就承认他不 平等 我们要知道这里是从哪个方面讲平等, 哪个方面讲不平等 从帮助我们成佛的侧面来讲, 众生和佛的确是平等的 众生和 佛不平等的地方呢? 就是众生具有无边的业惑, 而佛具有无边的功 德海 佛经过三无数劫地修炼, 已经圆满现前了相续当中的如来藏 佛性, 而众生还在轮回当中漂流 众生虽然具备成佛的潜质, 但表

面上还是被深重的业惑所迷惑 蒙蔽 牵引, 没办法了知自己本具 的佛性, 在轮回当中没有自主的漂流 打转 这之间的差别是非常 大的 从这个角度来讲, 我们一定要承认, 二者之间的确有很大的 差别 唯佛功德齐, 于具少分者, 虽供三界物, 犹嫌不得足 这里进一步宣讲佛具有的超胜功德 唯佛功德齐, 在所有补特 伽罗当中, 只有佛陀的功德最为齐全 对于佛陀所具有的一切功德, 哪怕是具有少分功德, 虽供三界物, 虽然整个三千大千的事物全部 供养, 还是嫌得不足, 还是没办法和佛的这部分功德等同 所以我 们就知道佛陀的功德很大 在 中观宝鬘论 中, 有很多这样的比较 佛陀的功德当中, 以佛陀的身相为例, 有三十二相 八十随形好 其中佛的一个毛孔 的功德, 哪怕是一切众生 一切声闻缘觉的福德, 全部加起来都没

办法获得佛陀一个毛孔的功德 所以, 真正获得佛果需要无量无边 的资粮, 这不是一般的众生具有的 世界首富 天人的福德, 或者 乃至于声闻缘觉果位的福德, 这些加起来都没办法和佛的一个毛孔 相比 所以, 于具少分者, 比如毛孔的功德, 虽然供养整个三千大 千世界的物品, 都没办法和它相同等, 犹嫌不得足, 就显得太少了 今天我讲的内容, 因为没有资料, 没办法提供具体的数字来给 大家描绘 但是, 我向大家推荐龙树菩萨的 中观宝鬘论, 其中有 一段是讲佛的三十二相 八十随形好 其中, 所有凡夫众生的功德 多少倍等于声闻的功德, 多少倍等于缘觉的功德 菩萨的功德, 最 后是成佛的毛孔的功德, 佛的所有毛孔的功德加起来的总和, 多少 倍又成为佛的其他的相好的功德, 乃至于佛的无见顶相的功德等等, 一个一个上去就知道, 佛的功德是非常圆满, 非常巨大的 我们看到这儿就有点气馁, 这么多的功德怎样才能够达到呢? 其实, 这里有一个窍诀, 就是发菩提心 为什么众生的功德, 声闻

缘觉的功德, 远远没有办法和佛的功德相比呢? 佛陀到底怎样以这 么快的方式圆满了功德呢? 就是具足菩提心 一般的众生不具备清净的菩提心, 声闻缘觉也不具足广大圆满 的菩提心 他们再怎么积累, 再怎么勤奋, 他所获得的功德, 因为 只是缘自己, 或者缘很少众生的缘故, 所以他的功德迟迟没有办法 突飞猛进 而佛陀从入道开始就掌握了这个窍诀, 也就是利他心, 打破自私自利 如果我们要想获得最大的利益, 放弃自己是最好的方法 而众 生恰恰就是为了利益自己, 只要自已获得好处就可以了, 对别人的 利益不关心, 时而还牺牲别人的利益成办自己的利益 这恰恰是一 种什么行为呢? 众生想得到, 但是所做的事情却是失去的 而佛的教言是什么呢? 如果要真正地圆满自利, 就要利他 放 弃自己, 最后才会得到最多的, 这就是缘起的规律 佛在刚开始入 道的时候, 就发现了这个道理 所以, 佛一开始就缘众生, 抛弃了

自私自利的心 有局限性的作意 为什么我们要学 入行论, 或者上师让我们学习 入行论? 寂天菩萨造的这部 入行论, 它的核心就是要打破这种局限, 也 就是自私自利 打个比喻来讲, 如果老是局限在这个春蚕吐丝所结 的茧当中, 我们就会束缚在里面, 即使我们再怎么努力 再怎么挣 扎, 都是在这个茧当中, 出不去 如果真正想要解脱, 一定要从茧 当中出来, 茧外面的世界是很广大的 茧里面的世界就是我们自私自利的心, 闻法修法的一切都在茧 里面 茧有多大呢? 外面的空间有多大呢? 这是没法比的 当我们 放弃自私自利的想法, 从茧当中出来了, 接触到外面的世界了, 也 就是真正地生起了利他心, 才发现这广阔的世界, 可以大到无穷无 边 当我们打破了作茧自缚, 抛弃了自私自利的心之后, 我们就开 始面对这无量无边的广阔天地 当我们从这走出来之后, 生起利他心的时候, 圆满资粮的速度

那就无法和以前相比了 以前, 我们在轮回当中挣扎了这么多劫, 都没有产生一点出世的功德 ; 而现在, 当我们把这个心量打开之后, 在短短的时间当中就能入道, 就可以成佛 佛就是通过这种方式, 最初掌握了这样的窍诀, 一直贯彻下去才成佛 而现在佛把这个窍诀告诉我们了, 让我们也来走这条路 如果 我们现在发菩提心, 开始抛弃自己的一切自私自利的非理作意, 抛 弃自私自利的行为 首先, 从认知上发利他的心, 然后从行为上慢 慢的突破这个茧 之后, 我们的心就放开了, 我们缘一切众生, 考 虑一切众生的福址 像这样, 我们的心很广大 心越广大, 圆满资 粮就越多, 成佛的速度也就越快 所以, 看似很大的功德, 佛能圆满, 但是一般的众生 声闻缘 觉圆满不了, 就是因为没有菩提心的窍诀, 它正是能够帮助我们打 破狭獈心胸, 能有飞跃突破的最殊胜关要, 就是利他之心, 修持他 爱执, 打破我爱执 我们讲佛的功德这么大, 那怎样才能圆满呢?

其实就是一个利他心 如果抓住这个要点, 一直修下去, 我们很快 就能够和佛的功德相应, 我们也可以有 虽供三界物, 犹嫌不得足 的 佛陀的功德 换一个角度来讲, 众生相续当中成佛的潜质 佛性和智慧是非 常广大的, 但是被自私自利的心局限了 如果突破它, 实际上利他 的潜力非常巨大的 世间上有一种说法, 人的大脑开发的很少很少, 其实还有很多的资质没有开发 它和这种情况相比, 有一些类似 我们现在所谓的聪明才智 智慧能力, 其实是非常小的一部分, 我 们心的自性当中还有无量无边像佛一样的深广境界, 它就在我们的 心中 而障碍它显现的, 正是我们的不平等的 有差别的心 如果 我们把它突破了, 平等地面对一切众生, 面对实相, 对众生开放我 们的心, 那么我们就会很快地达到佛的境界 就在于我们能不能突破, 如果不能, 我们就一直在这个茧当中 我们觉得在发菩提心, 其实我们是在茧当中发菩提心 我们觉得我

们的心很广大, 但是再广大也是在茧当中, 没有真正地走出去 当 真正把自私自利的心抛弃了, 从茧里出来了, 这才真正是广大无边 的菩萨道 在茧当中的菩萨道, 是伪菩萨道 因为发心是一个虚伪 的菩提心, 但不管怎么样, 通过 入行论 的教诲, 慢慢地修炼, 当我们从茧走出来之后, 迟早有一天也会达到标准 此处讲佛能成就无边无际的福德, 是因为缘众生生起了菩提心 而现在, 我们很有幸 有福报地学到了佛最初的学习窍诀 就像在 武侠小说当中, 某某众生奇遇了秘笈, 一修炼就马上超过了修炼很 长时间的武林高手一样 我们现在也是一样的, 入行论 就像是 武林绝学 秘笈一样 佛以前得到了这个窍诀, 因而成佛, 成为一 切的尊贵者 现在我们也是有幸找到了这本书, 找到了秘笈, 找到 了修行的关要, 像这样我们一直修下去, 绝对也会像佛一样, 能够 成为一切众生的怙主 第一堂课我们就讲到这个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