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意義 從佛教的立場來看, 生命是為了受報和還願而存在的 過 去許過的願, 一定要實踐承諾 ; 過去造的業, 必須要受報 因此, 也可以 說生命是由於因果的事實而存在的 生命的價值 生命的價值, 並不是由客觀的他人來評估判斷 確立的, 而是自己負起責任, 完成一生中必須要完成的責任, 同時盡量運

Similar documents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佛化家庭手冊 佛化家庭 一 淨化人間, 必定要淨化社會 二 淨化人間的著力點, 是從淨化家庭開始

2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一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 一 ) 阿彌陀佛的意思

珍惜生命 聖嚴法師與吳念真 黃春明 李明濱的對話 珍惜生命 時間 : 二 六年六月十七日地點 : 台北圓山飯店對談人 : 聖嚴法師 ( 法鼓山禪修文教體系創辦人 ) 黃春明 ( 知名作家, 國家文藝獎得主 ) 吳念真 ( 知名導演 ) 李明濱 ( 行政院衛生署自殺防治中心計畫主持人兼主任 ) 主持人

為什麼要做佛事 一 前言

生命的價值 聖嚴法師與單國璽樞機主教 吳若權 陶喆的對話 生命的價值 時間 : 二 二年九月二十二日 地點 : 台灣大學綜合體育館 主持人 : 劉麗惠 ( 電視台主播 ) 對談人 : 聖嚴法師 ( 法鼓山創辦人 ) 單國璽樞機主教 ( 天主教 台灣地區主教團主席 ) 吳若權 ( 作家 ) 陶 ( )



71 新約聖經的福音 3

17-72c-1

戒菸實務個案自助手冊105年Ver.2

2 慈悲的力量 Dr. Jane Goodall

年輕的夢想 聖嚴法師與李鍾桂的對話 年輕的夢想 時間 : 一九九九年三月二十七日地點 : 臺北國父紀念館主持人 : 陳月卿 ( 華視企劃室經理 ) 對談人 : 聖嚴法師 ( 法鼓山創辦人 ) 李鍾桂 ( 救國團主任 ) 青年代表 : 莊焜吉 盧雲玲 陳月卿 : KTV

佛化長青手冊 緣起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男人的大腦 女人的大腦

Microsoft Word - Tridentine NL_C.docx

如何建立美滿婚姻 如何建立美滿婚姻?

老人憂鬱症的認識與老人自殺問題

Microsoft Word - 結案報告.doc

1

Chapter 3 Camera Raw Step negative clarity +25 ] P / Step 4 0 ( 下一頁 ) Camera Raw Chapter 3 089

Session 15-Col-1.pdf

南關五年路康莊 02 築夢南關回顧 感恩驀然回首,恩如泉湧,南關讓我不再是原來的我

愛滋實務與治理的政治 - 綜合論壇 以及面對這一連串以 責任 為架構衍生出來的愛滋政策如何造就了台灣現在的愛滋處境

NAAC_FNEC.indd

_BK07.ps, page Preflight ( _BK07.indd )

三 有情世界 57 人人都當環保警察 57 把仇恨留在過去 60 從兩岸伸出友誼的手 63 心靈環保解仇恨 66 把怨仇一筆勾銷 69 到窮國當義工 72 閏七月的鬼月禁忌 75 不棄養狗 78

indd

校園倫理 25 觀念作育英才, 相互愛敬 實踐因材施教, 潛移默化引導正確的人生觀增進溝通與合作明訂法令, 保障權益 自然倫理 32 觀念自然是人類共有的大身體珍惜唯一的地球 實踐少砍樹, 多種樹美化環境保護水資源重視水土保持以身作則, 帶動他人 場倫理 42 觀念良好互是職場倫理的根本 實踐互助互

理性真的普遍嗎 注意力的爭奪戰 科學發展 2012 年 12 月,480 期 13

Middle East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MERS-CoV WHO Qatar 2013 MERS MERS 耗費巨大的社會成本 MERS V

會訊完成婉婷970918修.doc



Hella LED 前燈 日行燈 Hella

子學習3 電子學習的定位 傳統電子學習 與 新世代電子學習 SAMS 台上講者從左至右 : 吳薇薇女士 羅陸慧英教授 佘孟先生 李芳樂教授 從 電子銀行服務 到 電子學習 題追3 專蹤電

佛心 宇宙與覺醒 佛心 宇宙與覺醒 聖嚴法師與太空人米契爾博士的對話 時間 : 二 八年五月三十一日地點 : 台北中正紀念堂一樓演講廳主持人 : 葉祖堯教授 ( 亞洲大學教授 ) 與談人 : 聖嚴法師 ( 法鼓山文教禪修體系創辦人 ) 艾德格. 米契爾博士 (Dr. Edgar Mitchell,

untitled

佛法與 e 世代 聖嚴法師與張學友 侯文詠的對話 佛法與 e 世代 時間 : 二 年三月四日地點 : 臺北國父紀念館主持人 : 陳月卿 ( 華視企劃室經理 ) 對談人 : 聖嚴法師 ( 法鼓山創辦人 ) 張學友 ( 歌手 ) 侯文詠 ( 作家 ) 陳月卿 : e 張學友 :

Microsoft Word - _m30.doc

CO 2 以鄰為壑的台灣建築產業

治療血管的雷射 port wine stain 1988 FDA KTP KTP

現在人類獲取地球內部訊息的方法, 是從可能影響我們身家性命安全的地震, 用數學模型把地震資料轉換成地震波速度, 進而獲得地底物質密度與深度的關係 地下世界知多少 km/s g/cm 3 P Gpa km S P S 3,000 3,000 ak K 透視地底 Percy Bridgma

(burn-out) ( ) 01

Hz 1 k ,186 Hz k 4 k 8 k 2 k

Erwin Schrodinger

Microsoft PowerPoint - 遊戲企劃


軍人干政/ 軍人中立 提法的不當 221

附件一:

老人也是公司的寶 63 有條件的愛太辛苦 66 不要被愛情沖昏了頭 69 別玩劈腿遊戲 72 愛情不是人生的唯一 75 恐怖的愛 78 三 生涯規畫 81 人生規畫 81 忙人時間最多 84 非結婚不可嗎? 87 賺錢的福報 90 面對貧窮的勇氣 93 中年別盲目轉業 96 人到中年百事哀? 99

精子來自男人, 卵子來自女人 男女大不同的真正原因就在此! Sperm are from Men, Eggs are from Women Joe Quirk



基本數學核心能力測驗_行為觀察記錄紙_G2版本

POP POP 啟發者 善修忍辱, 安忍不瞋的富樓那 ( P rna Punna) 2011/10 POP

0 0 = 1 0 = 0 1 = = 1 1 = 0 0 = 1

目錄 法鼓山僧伽大學的創校精神 5 僧大校訓 悲智和敬 17 僧大校風的建立 23 三學研修院院訓 35


4: 18 5: 44 屬天之愛的超然特性, 是一直有主動性 創造性, 和救贖性 5: 44 5: : 44 23: 34 7: 60 5: : : 4 5: 5 它乃是一種出於內心 思想或意志的決定 決意去愛那些不可愛 我們不一定喜歡

N3489_PYE_SChi_Cover-back

縣 94 學年度 上 學期 區 國民中學 Q 年級 R 領域教學計畫表 設計者:

從道德主體的興發論孔子的文學批評理論

09 F9 128 peer to peer, P2P file transfer protocol bittorrent 10 P2P P2P GNU/ Linux P2P CC 單機版的智慧財產權 vs. 人權戰爭 1980 DVD content

91 靈魂的一角遺留在北印 從北印回來, 沒有一個人是完整的

1-4 二 社會工作存在的前提 / 基本假設 Boehm

前言 人類的歷史, 因 一個簡單的思維 而改變! 1776 Thomas Paine COMMON SENSE

雲端時代來臨 產業新革命 工業 Smart Factory 企業自動化營造高產值, 漸成趨勢 小工廠創造好效率 product life 快樂升學 25

享受孤59 與病共存63 病痛是自然現象 好好善用 臭皮囊 轉換主觀的感76 痛 並不等於 苦 受



Zytiga... Zytiga... Zytiga Zytiga Zytiga

當無人飛行器越做越小時, 拍翅型的飛行方式應該是人類要參考及學習的 MAV P V 2 b P V b 0.96 P V 2 b L b 4 L b 4 W b 3 W b 3 2 向自然學習 MAV 3 升力與推力共生的拍翅運動 拍翅頻率的尺度變化

<3131A4EB5FA4DFAFD1AD5DAE452E696E6464>


四種環保 四環總論 一 心靈環保

01 用 ActionScript 3.0 開始認識 Flash CS3 Flash 是應用在網路上非常流行且高互動性的多媒體技術, 由於擁有向量圖像體積小的優點, 而且 Flash Player 也很小巧精緻, 很快的有趣的 Flash 動畫透過設計師的創意紅遍了整個網際網路 雖然很多人都對 Fl



381 課業輔導學習輔導 20 第二節 中學生的學習輔導 Skinner Skinner Skinner Bandura Bandura (381) 學習輔導.indd /5/31 2:44:13 PM

1970 新技術的應用 X = 20 + B 13B δ13c X 1 X

人為疏失 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合作, 往往是事故的最終防線, 若能發揮團隊合作的功能, 則比較能克服其他因素所造成的危害

contents K-16K K23.5K K29K fl 29K44K

苦難地球 2012 黑暗勢力 POP 2010/12 POP

common sense agent of articulation 447

本章大綱 解剖學與生理學的定義人體組成的層次身體系統介紹恆定 正回饋 負回饋恆定正回饋機轉負回饋機轉解剖語言解剖學姿勢身體剖面體腔背側體腔腹側體腔腹部四象限分法與九分法四象限分法九分法 學習目標 1. 能了解解剖學和生理學的定義及範圍 2. 能了解人體組成的各個階層 3. 能了解人體的基本結構 4.

14: 6 不做清單上的事, 並不代表我們就可以隨心所欲 ; 我們不做, 是為了更深一層的原因 同樣, 也沒有人會因不受這些清單的捆綁, 就更能活出 豐盛的生命來 14: 15 8: : 17 在所有十誡中, 第十誡往往是最先遭破壞的一條 22: 37, 39 凡是使我們不能愛神與愛

中華民國第 四 十 七 屆中小學科學展覽會

1

untitled

heepwoh-cover

目錄

有你真好文山融合之愛 ( ) 孩子的另一扇門 ( 特生 / 郁絜爸爸 ) 3 82

untitled

zt

1

2013年6月份會訊

untitled


Transcription:

生與死的尊嚴 - 聖嚴法師 生與死, 是一個廣泛而深入的題目 不同的人, 有不同的看法 想法及立場 這個主題, 在近三十年來, 漸漸受到東 西方人士的重視, 有許多的學者, 從哲學 宗教 醫學等多角度的立場來探討 ; 我則是從佛法的觀點與對佛法的認識, 將我對生死的體驗及觀察, 來加以說明 認識生命的實相 ( 一 ) 由生命的無奈 無所依賴及無所適從, 轉變為生命的可愛 可貴與自我的 肯定 很多人, 對生命的感受是負面的, 認為生命是無奈的 受罪的, 是一種負擔, 這是不瞭解佛法所造成的偏見 佛說 : 人身難得, 佛法難聞 要開悟成佛, 成就法身慧命, 只有在人的生命過程中, 用我們這個色身 ( 肉體的生命 ), 聽聞佛法 修行佛法, 才能達成修行的目的 或許很多人認為, 修行是只能到佛國淨土去修, 這種觀念其實是錯誤的 因為諸佛都是在人間修行成佛, 不是以其他類別的眾生形態成佛 因此, 必須先要有人的身體之後, 才能發心, 發菩薩心, 修菩薩道, 然後成佛 所以說, 生而為人是最可貴的 ( 二 ) 生命的出生與死亡, 關係密切, 不可分割 出生之時已確定了死亡的必然 到臨 生未必可喜, 死未必可哀, 生命若無尊嚴, 何喜之有? 死亡若有尊嚴, 又 何必悲哀? 如果知道生與死是必然的過程, 那麼, 生命的本身就是尊嚴 因此, 生存並 不麻煩可憐, 死亡也不需要覺得悲哀悽苦 ; 而是要看我們對生存及死亡的態度而 定 如果生存 生活得沒有尊嚴, 那死亡有什麼好可惜的? 生命又有什麼可喜的? 相反的, 如果死得很有尊嚴, 那死亡又有什麼值得悲哀的呢? ( 三 ) 生命的尊嚴, 是從活得有意義 有價值 有目標之中來體驗和顯示 人的生命, 就是生與死之間的一個階段 一個過程 生命的尊嚴, 可以從倫理的關係 社會的角度 歷史的判斷 哲學的理論以及宗教的信仰等多方面來確立 下面是從佛教徒的立場來討論生命的意義 價值與目標 :

生命的意義 從佛教的立場來看, 生命是為了受報和還願而存在的 過 去許過的願, 一定要實踐承諾 ; 過去造的業, 必須要受報 因此, 也可以 說生命是由於因果的事實而存在的 生命的價值 生命的價值, 並不是由客觀的他人來評估判斷 確立的, 而是自己負起責任, 完成一生中必須要完成的責任, 同時盡量運用其有限 的生命, 做最大的奉獻 每個人在世界上, 都扮演著許多不同的角色, 可能是父母 夫妻 兒女, 也可能是老師 學生等, 都必須盡心盡力 盡自己的力量, 用物質的 精神的種種能力, 奉獻於身邊的少數人, 乃至於社會 國家 全世界的多數人, 而不求任何回饋, 這就是生命的價值 ; 這種自利與利人的工作, 便是在行菩薩道 生命的目標 生命需要有個大方向, 來作為自己永恆的歸宿 佛教徒是要將自己所有的一切, 都分享給他人, 把所有功德迴向給一切眾生 ; 同時要不斷發願, 願能夠自我成長與自我消融, 以圓融與超越的態度, 做永無止盡的奉獻 如果建立了這樣的目標, 不論人生是長是短, 都是極有尊嚴的 ( 四 ) 生命與死亡是一體的兩面, 所以生存與死亡, 都是無限時空中的必然現象 生是權利, 死也是權利 ; 生是責任, 死也是責任 活著的時候, 接受它 運用它 ; 結束的時候, 接受它 面對它 所以對於癌症末期的病人, 我會勸勉他們說 : 不要等死 怕死, 多活一天 一分 一秒都是好的, 珍惜活著的生命 因為生存和死亡, 都是無限時間之中的必然現象 ; 不應該死的時候不應求死, 必須要死的時候, 貪生也沒有用

生與死息息相關 每個人從知道有生命的事實那一天開始, 就要有面對死亡來臨的心理準備 死亡的發生, 可能是親友, 也可能是自己, 而且隨時都可能發生 ; 這並不是讓我們恐懼死亡, 用死亡嚇唬大家, 而是如果從小就知道死亡這樣的事實, 便能幫助我們智慧成長 釋迦牟尼佛在年輕的時候, 就是發現生 老 病 死的生命事實, 才促使他 出家修行, 最後得到大智慧, 進而拯救全世界人類 死亡何時會發生, 沒有人知道 ; 因此, 知道它會來臨, 但是不必憂慮死亡的 事實會在何時發生, 只要是活著的一天, 就珍惜生命, 盡自己的責任, 努力奉獻 我有位在家弟子, 他深信命理, 曾請了多位相命師為他算命, 都說他只能活到六十九歲, 到了那一年, 他把工作辭去, 財產分掉, 等待死亡的來臨 可是第二年仍然活著, 於是很後悔的來問我說 : 師父啊! 我應該要死怎麼沒死呢? 您知道什麼原因嗎? 我說 : 也許你做好事積了德, 改變了死亡的時間 我利用這個機會勸他說 : 不要怕死 等死, 活一天就盡一天的責任及奉獻, 不去管什麼時候會死, 只要運用你寶貴的生命好好活下去 結果他一直活到八十六歲才去世 生從何處來? 死往何處去? 許多人從哲學和宗教信仰的立場, 建立生與死的理論和觀念 ; 也有人相信神 通, 用宿命通 天眼通, 看過去及未來 ; 凡此種種都只是人們的一種希望 看法 和追求, 其實並不可靠 總體而言, 泛神論的哲學認為生命來自於整體的神, 死亡又歸於整體的神 唯物論的哲學, 認為生死都是物質現象, 生如燈燃, 死如燈滅 中國的儒家學者曾說 : 朝聞道夕死可矣! 又說: 生死由命 聽天由命, 也就是說, 生死是由命決定的, 雖然孔子也說 : 未知生焉知死 但是事實上儒家並未進一步說明生命是什麼? 老子則說 : 出生入死, 出生一定會入死 ; 又說 : 人之生, 動之死地 當人生的時候, 死亡這條路已經開始在動了 因此, 老子叫我們不必擔心生與死 的問題, 只要 尊道而貴德 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也就是說, 只要有道德, 至於人的生死, 讓它自然即可, 這是相當有道理的

西方的宗教, 不相信人有過去世, 他們認為人的生命是由上帝所創造 賜予 的, 死亡時也是因上帝的召喚而回天國去 一切由上帝支配, 不必擔心著生與死, 這也算是快樂又幸運的事 佛教徒的生死觀 佛教徒相信有過去世的, 但是, 生從那裡來? 是否要透過神通去知道呢? 不需要, 因為過去的生命是無限的, 無法追究一生又一生究竟是從那裡來 佛教主張只要好好做最大的奉獻 最好的修行, 其他的, 該怎麼樣就怎麼樣, 一切順其自然 ( 一 ) 生命是無窮時空中的一個段落 我們現世的這個階段, 只是在無窮的 無限的生命過程中的一個段落而已 就如同不斷在旅行, 前一天在臺灣, 後一天可能就到了美國 香港等地, 經常在不同的地方, 出現又消失 ; 生命也是一樣, 當一期生命的過程告一段落, 另一期的生命過程正等待著去接受 因此, 死亡不等於生命的結果 ( 二 ) 生命是生滅現象, 又分為三類 剎那生滅 剎那, 就是在極短的時間之中 我們的心理及生理, 包括身 體的細胞組織以及心念等, 經常都是在生起, 經常在消失, 不斷地新陳代 謝, 不斷地變動, 有生有死, 有起有滅 一期生滅 從人的出生到人的死亡這個過程, 一期或一個階段的生與 死 三世生滅 包括無限過去的三世, 無窮未來的三世, 加上目前現在的三世 也就是過去的過去 未來 現在, 未來的過去 未來 現在, 現在的過去 未來 現在 而以這一生的現階段來說, 前生 未來及現在, 就是三世生命 這樣的觀念和理論, 能為我們帶來希望及安慰, 也為我們指出在此生中, 必 須繼續活下去的理由 不應當死的時候, 企圖以自殺結束生命是對過去不負責任, 對現在不盡責, 甚至可能擾亂未來的前途

( 三 ) 生與死的昇華現象, 分為三個類別, 也可以說是三個段落 凡夫眾生的分段生死 分段就是一個階段 一個階段, 一個過程 一個 過程, 一生又一生 ; 從生到死, 從死到生 凡夫僅僅停留在這個階段, 只 有生死, 沒有提昇生命的意義和品質 聖者的變易生死 由菩薩的階段或羅漢的果位, 乃至到成佛的層次, 一 級一級不斷地提昇, 這叫作變易 也是由於用佛法來修行 成長, 提昇生 命品質, 因此, 慈悲和智慧的功德身不斷在淨化 大涅槃的不生不死 前面兩種都是有生有死, 但是到了成佛的果位, 也就是大涅槃境界時, 便已超越肉身, 實證法身, 達到絕對的不生也不死, 並且能以種種身分, 普遍地出現在所有眾生的生死苦海之中, 雖然還有生死的現象, 但是已經沒有生死的執著 煩惱與不安了 如何面對死亡? 如何使得死亡有尊嚴? ( 一 ) 死亡的三種層次 以禪修者的立場來看, 死亡可以分三個層次或三種態度 : 隨業生死 生和死, 自己作不了主, 迷迷糊糊由他生, 由他死 ; 生死茫然, 醉 生夢死 自主生死 清楚地知道生與死, 活要好好的活, 死要勇敢的死 ; 活得快樂, 死得乾脆 超越生死 雖然有生有死, 但是對於已經解脫 超越生死 大悟徹底的人 來講, 生不以貪為生, 死不以怕為死 ; 生與死不僅僅相同, 甚至根本沒有這樣的 事

( 二 ) 以感恩 歡喜心面對 能生則必須求生, 非死不可則當歡喜地接受 ; 感恩生存, 也當感謝死亡 努力求生, 生存時能使自己提昇生命的品質, 淨化自己的心靈 但不可求死, 也不用怕死, 對死亡要存有感謝的心, 因為死亡能使自己放下此生千萬種的責任, 帶著一生的功德, 迎向一個充滿著希望和光明的生命旅程 ( 三 ) 對未來充滿希望 生死的現象, 猶如日出與日沒 日沒時, 只是太陽在地平線上消失, 其本身 並不會消失 ; 日出時, 只是太陽在地平線上升起, 其本身一直高懸於太虛空中 人的肉體雖然有生與死的現象, 然而, 人人本具之清淨佛性, 永遠如日在中 天 因此, 死亡不是可怕 可悲的, 不必畏懼它 ; 對我們的未來, 應該充滿著希 望 當以喜悅的心, 勇敢地面對死亡 接受死亡 對於自己一生的行為, 不論是 善 是惡, 都要感謝, 因為那是歷練的經驗, 應當無怨 無悔 無瞋 無傲 過 去的已成過去, 迎向光明的未來, 此時最為重要 ( 四 ) 修行而隨願 隨念往生 往生時的心態, 有六種因素, 可以決定死亡後未來的前途 : 隨業 善業 惡業, 那一種較重, 就到那個地方去 隨重 受完重業的果報, 依次再受輕業的果報 隨習 未作大善 大惡, 但有特殊強烈的習氣, 命終時, 便隨習氣的趣 向而投生他處 4. 隨緣 那一種因緣先成熟, 就到那裡去 5.

隨念 由臨命終時的心念傾向, 決定去處 6. 隨願 臨命終者的心願是什麼, 就決定死亡後到那裡去 佛教徒是要修行到隨念 隨願, 如果變成了隨業 隨重 隨習 隨緣, 那是 非常可憐的 ( 五 ) 為臨命終者助念 臨命終的人, 如果已陷入昏迷, 失去自主自知的能力, 親友應當以虔誠安定的心, 為他誦經 持咒 念佛菩薩聖號, 或者在他旁邊禪修, 以定力和信力, 幫助他的神識免於茫然, 免於昏亂, 而能得到安定, 迎向光明, 這樣才不會使亡者下墮, 而能超生 ( 六 ) 在平安 寧靜中往生 死亡的尊嚴, 原則是不能違背平安與寧靜, 不是讓臨終的人痛苦的走, 不論是在肉體上或精神上的痛苦, 都對死亡的人有害無益 ; 平安的死亡, 即是死亡的尊嚴, 切忌慌亂地用器械搶救, 不可呼天搶地的哭喊 重要的是, 讓他平安 寧靜 祥和 溫馨的離開人間 ( 一九九六年十月二十七日, 講於紐約東初禪寺, 姚世莊居士整理 ) 摘錄自法鼓文化 平安的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