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九上).tpf

Similar documents
抗日战争研究 年第 期 # # # % # & % &

自然 我们不仅看不到戍守边疆的将士们以之为苦 反而感觉到边关将士们的壮志豪情和昂扬奋发之心 散入珠帘湿罗幕 把描写的视角从原野拉入人们生活的室内 雪花带着寒意 入珠帘 湿罗幕 前后场景的转换自然流畅 接下来的三句以戍边将士的感受写冰雪遍地的边关 此处 将军 和 都护 是互文 他们都感觉 角弓不得控


幻灯片 1

5 2. 过程与方法 情感 态度与价值观 三 知识结构图 四 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 课 程 教学要求 课时安排



李 琼 评扎迪 史密斯的 白牙 要是他 指艾伯特 加勒比海移民 真的回去 了 那么他将要面临的失败是明摆在那儿的 因为当地并没有发生什么变化 这就是移民的悲剧 他们比他们离弃的故乡变化得更 快 于是他们永远也不可能因回到家乡而感 到幸福 可是 他们在移居的国家也不幸福 因为这不是家乡 瞿世镜

外国文学研究 年第 期

齐燕荣 刘洪涛 阮杰宁 美国中学世界文学教科书中的中国文学

IDEO_HCD_0716

杨仁敬 王程辉 评巴思小说 茨默拉

图书馆 年第 期

标题

东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第 卷 头上高悬着钢铁皇后一样古老的钢梁上有几 处镶嵌的玻璃已经脱落 透出光亮 但现在却是晚上 他害怕整个玻璃拱顶会随时坍塌下来 不过那将是一幅壮丽的图景 一座水晶宫殿的倒 塌 墙倒屋塌 瓦砾成堆 原本宽阔的街道也越走越狭窄 越来越破败 七扭八拐的岔路也多 起来 直到最后



猫腻的做法 无用的伎俩 中国异教徒尤其擅长 如下文将讨论到的 阿辛 西岩

外国文学研究 年第 期 º

Microsoft Word - fy.doc

»

1 1 十二家唐诗 卷, 著录于 西谛书目 卷四, 其中王 杨 卢 骆 杜审言 宋之问 陈子昂各 卷, 沈 期 卷 孟浩然 卷 王维 卷 高适 卷 岑参 卷, 与 唐十二家诗集 所录选主相同, 只有王维诗入选卷数不同 189

, 3,, :,,??,,,, :, ( ),,,,, :,, :, ( ) ( ),!,?,,,??,,??,,?,,,?, :,,,,, 1,,,, : 1 : ( ), :,


一 台湾地区 大法官会议 如何诠释法治与人性尊严 % %

蒋维乔思想研究

小学语文智慧课堂教学设计 << 古诗闯关游戏 >> 一 基本信息 课时名称 : 古诗闯关游戏 授课学科 : 小学语文课例类型 :( 活动课 ) 授课年级 : 六年级 授课教师 : 曾艳青 二 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应该已有一定数量的古诗存储量, 具备基本的观察 分析 想象 记忆等能力, 但是学生对古


回归生态的艺术教育 # %! 社会生态学的解释 # # # # & &!

年第 期


¼ ½ ¾ ¼ ½ ¾

( 一 ) 外来农民进入城市的主要方式, %,,,,,, :., 1,, 2., ;,,,,,, 3.,,,,,, ;,,, ;.,,,,,,,,,,,,,,,,,,,,,, :,??,?? ( 二 ) 浙江村 概况.,,,,,, 1,, 2,, 3

抗战时期贵州役政之初探!!!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98


CONTENTS China Overseas China Overseas

一 补助边疆民族地区义务教育


人类学理论与实践

锦成说33期 (电子)


数字中海 CONTENTS China Overseas China Overseas

写人篇 () () () ()

一 土著华人! 二 逃亡移民 #!!! 三 早期的旅俄商人! 四 劳工

,

安全救护教学设计 一 教学导入 教学过程设计 二 学情了解 三 学习新课 1. 指压止血法

¹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Flash 绘画概述 美术与绘画 电脑绘画 1-1 Flash Painter (a) (Flash) (b) (Painter) 1-1



墨染其外 朱画其内


文字作品三等奖 瞭

! #!! #!! #!! # %! # %!! #!!! #! # %& ()



考生编号 科目代码 科目名称 成绩 复核结果 翻译硕士英语 66 无误 翻译硕士英语 65 无误 翻译硕士英语 58 无误 日语 ( 外 )

1:!!!!!!!!!!! 27!!!!!!!!!!!!!! 28 2:!!!!!!!!!!!!! 30!!!!!!!!!!!!!!!!!! 31 1:!!!!!!!!!!!!!!!!!!! 33!!!!!!!!!!!!!!!!! 34!!!!!!!!!!! 36 2:!!!!!!!!!!!!!!!

近代史研究 年第 期


& 抗日战争研究 年第 期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孙 蓝等 基于目标导向的研究生英语学习模式创新


中 国 海 外 集 团 内 部 刊 物 月 刊 2009 年 6 月 总 第 九 十 二 期 C O N T E N T S

骨头的故事

未命名-7


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Words from household are worth their weight in gold. I cannot bear to scratch my grizzling hair; It grows too thin to hold a light hai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第 期 二 西康省早期藏文报纸的共同特征 三 西康省早期藏文报纸诞生的原因 一 四川省新一批少数民族文字报纸的创办

,,, ( ) ( ), %, %,,,,,,,,,,,,,,,,,,, %,,,,,,,, :,,,,,,,,,,,,,,,,,,,,,,,,,, ( ),,, :., ( ),,,,,, :,, ( ),,

,,,,,,,,,,,,,,, 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 1,, : :,, ://.. / / / / /., / / 4,,

论德富苏峰的皇室中心主义思想 # # # % % % # #



CONTENTS China Overseas China Overseas

古诗目录 001 江南 敕勒歌 咏鹅 风 咏柳 江雪 登鹳雀楼 春晓 凉州词 ( 王翰 ) 出塞 ( 王昌龄 ) 芙蓉楼

2 [ 中国健身人才网 ]- 中国健身行业招聘 求职最佳平台!

¹ º» ¼ ¹ º» ¼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2,,,,, :,,, ;,,,,, 1 2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试题解析:页眉左边:招教事业部 右边:模拟题解析




抗战时期湖南教育发展述论 # # # # #


????????

幻灯片 1


研究方向 : 舞台美术理论与实践 ( 人物造型 灯光设计 ) 4 月 7 日 4 月 9 日 4 月 10 日科目星期二星期四星期五时间上午中国话剧 ( 仅同等学力参加 创作办公楼 312 ( 考试内容以专 业目录为准 ) -14:30 外国语口语 理论楼 311 ( 仅同等学力参加听力测试,305

安全注意事项 2. 设置对焦模式 3. 变焦 1. 安装和卸下镜头 4. 固定变焦环 1 2 CHI-2

untitled


抗日战争研究. 年第 期 ( ( ( ) ) + ) ), +,.. (.. ( (......

Transcription:

二 ( 一 ) 教学目标 1. 反复朗读并理解诗歌 2. 培养欣赏品味诗歌的能力 3. 初步了解七言古诗篇幅长 容量大 用韵活的特点及岑参 杜甫诗歌的基本风格 4. 进行朗读训练, 体会诗中的细节描写, 精当地用词的作用 教学重点朗读诗篇 了解诗意 体会诗情 教学难点 1. 品味诗歌语言的精妙 2. 培养欣赏品味诗歌的能力 课时安排 2 课时 二 23

教案 语文九年级 上册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在古代, 因为交通不便, 常常一别多年 因此, 送别 就成了古代诗歌中的一个重要题材 同学们能举出一些我们熟悉的送别诗吗? 例如 : 王勃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李白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王维 渭城曲 高适 别董大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也是一首送别诗, 那就是唐代著名边塞诗人岑参的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二 作者简介 岑参 ( 约 715 770), 原籍南阳 ( 今属河南 ), 迁居江陵 ( 今属湖北 ) 唐代著名边塞诗人, 与高适齐名, 并称为 高岑 曾两度出塞, 晚年任嘉州刺史, 史称 岑嘉州, 有 岑嘉州诗集 传世 岑参的诗想象丰富, 意境新奇, 气势磅礴, 风格奇峭, 辞采瑰丽, 并充满乐观进取的精神, 具有浪漫主义特色 三 诗文研读 1. 聆听感受 (1) 播放录音, 请同学们注意字的读音 (2) 读准字音 岑参 ( ) 散入 ( ) 狐裘 ( ) 锦衾薄 ( ) 瀚海 ( ) 阑干 ( ) 羌笛 ( ) 风掣红旗 ( ) 24

(3) 明确节奏 节奏可分音调的节奏和意义的节奏两种 音调的节奏, 常以两个字音为一拍, 注意声音上的整齐 七言诗一般为四拍, 如 : 忽如 / 一夜 / 春风 / 来, 千树 / 万树 / 梨花 / 开 意义的节奏是按诗句的语义来划分, 它比音调的节奏显得更为重要, 我们在划分节奏时, 一般以意义的节奏为依据 如 : 中军 / 置酒 / 饮 / 归客, 胡琴 / 琵琶 / 与 / 羌笛 (4) 教师范读 (5) 指导学生朗读 要求 : 读准字音, 掌握朗读古诗的节奏, 使学生领略诗歌的音乐美 结合注释理解词义, 掌握诗歌的感情基调 教师指名读, 边点评边示范 第一 二句急促, 重读 卷 八月 即, 突出风狂雪早 ; 第三 四句轻柔舒缓, 重读 春风 千树万树, 表现 春暖花开 的美景所带给人的春天般的温暖 ; 然后低沉滞涩, 寒气仿佛侵入骨髓 中军置酒饮归客 及以下三句应读得热烈急促, 一气呵成, 营造出一种喜庆的气氛 ; 轮台 四句渐渐舒缓, 渐渐低下去, 使声音恰如那渐行渐远的马蹄印, 营造出低回不已余音袅袅的意境 2. 品读全诗 (1) 齐读全诗 读准字音, 读出节奏, 读出感情, 初步感知 (2) 题解 从诗题中能看出这首诗写了哪些内容? 咏雪 送别 诗的前半部分是咏雪, 后半部分写送别, 同时在送别中进一步描写雪景 这是一首雪中的送别诗 (3) 自由读, 将写景与送别的过渡句用横线标示出来 明确 : 在 瀚海阑干百丈冰, 愁云惨淡万里凝 处标示 二 25

教案 语文九年级 上册 (4) 学生默读, 理清思路 送别人物 : 岑参送武判官送别地点 : 轮台目的地 : 京城长安送别环境 : 冰天雪地送别心情 : 百感交集朗读基调 : 慷慨婉转诗歌风格 : 豪放雄奇 (5) 诗文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咏雪送人之作 天宝十三载 (754), 岑参再度出塞, 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 武判官可能是岑参的前任, 为送他归京, 诗人写下这首诗 这首诗开篇就非常新奇, 没有写白雪而先写风, 大雪必随刮风而来, 北风卷地 四个字, 妙在由风而见雪 白草折 又显出风来势猛 八月秋高, 而北地已满天飞雪 胡天八月即飞雪, 一个 即 字, 惟妙惟肖地写出由南方来的人见到此景的惊奇口吻 诗人以 春风 使梨花盛开比拟 北风 使雪花飞舞, 极为新颖贴切 忽如 二字用得非常妙, 不仅写出了 胡天 变幻无常, 大雪来得急骤, 而且再次表现了诗人惊喜好奇的神情 在这壮观的奇景辉映下, 诗人从珠帘罗幕 狐裘锦衾 将军角弓 都护铁衣四个不同的角度, 进一步描写了这早雪带来的令人难耐的奇寒 场景再次移到帐外, 而且延伸向广远的沙漠和辽阔的天空 瀚海阑干百丈冰, 愁云惨淡万里凝 二句以夸张笔墨, 气势磅礴地勾画出瑰奇壮丽的边塞雪景, 又为 武判官归京 安排了一个典型的送别环境, 烘托出诗人的离愁别绪, 这两句在全诗中起过渡作用 接着写到中军帐 ( 主帅营帐 ) 置酒饮别的情景 如果说以 26

上主要是咏雪而兼有寄情, 以下就是正面写以白雪为背景的送别 送客送出军门, 时已黄昏, 又见大雪纷飞 这时看见一个奇异景象 : 尽管风刮得挺猛, 辕门上的红旗却一动也不动 它已被冰雪冻结了 这一生动而反常的细节再次传神地写出天气奇寒 送客送到路口, 这是轮台东门 尽管依依不舍, 毕竟是分手的时候了 大雪封山, 前路艰难, 路转峰回, 行人消失在雪地里, 诗人还在深情地目送 看着 雪上空留 的马蹄印迹, 诗人在想些什么? 是对行者难舍而生留恋, 是为其雪中行路而发愁, 还是为自己归期未卜而惆怅? 结束处尽显悠悠不尽之情 (6) 齐读全诗 深情诵读, 尝试背诵 四 课堂小结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是岑参的代表作之一 他用歌行体写出了西北风雪的奇寒, 抒发了雪中送客的深挚友情及因友返京而产生的怅惘之情 五 布置作业 1. 背诵并默写这首诗歌 2. 课后积累其他送别的古诗 3. 预习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板书设计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风狂雪早雪景奇丽咏雪帐外帐内生活苦寒沙漠愁云环境恶劣 二 送别 宴请归客 山路曲折 辕门送行 依依不舍 27

教案 语文九年级 上册 一 导入新课 在中国灿烂的文学史中, 唐诗是一串璀璨夺目的明珠 在这串明珠中, 杜甫的诗作以其强烈的时代感, 深沉的忧国忧民情怀而独占鳌头, 被誉为 诗史 他的诗作为中学生所熟知的有 绝句 江畔独步寻花 月夜 春夜喜雨 等 这节课, 我们学习杜甫的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 板书 ), 体味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感 二 作者简介 杜甫, 字子美, 自号少陵野老, 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因任校检工部员外郎, 又被称为杜工部 生活在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转折时期, 一生坎坷, 终不得志 他的诗被后人公认为 诗史, 诗人被尊称为 诗圣 三 相关资料 杜甫因避安史之乱流亡到成都, 他在友人的帮助下在风景秀丽的浣花溪畔盖起了一座茅屋, 建成后, 诗人十分喜悦 他在这里居住了将近四年, 留下诗作二百余首, 如 春夜喜雨 蜀相 等名篇, 其中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更是千古绝唱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这首绝句生动形象地描绘出诗人在草堂所见的勃勃春色 江畔独步寻花 中 留连戏蝶时时舞, 自在娇莺恰恰啼 就是茅屋建成后诗人在江边独自散步时喜悦心情的反映 不料, 到了深秋, 风雨大作, 屋破雨漏, 长夜沾湿, 诗人推己及人而作此诗 杜甫草堂至今犹在, 诗因秋风破屋而作, 茅屋凭诗人高风亮节而传 千百年来, 杜甫草堂是人们瞻仰的胜地,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是众口传诵的诗篇 多少名人大家为草堂作诗题联, 咏志赞叹 28

四 整体感知 1. 朗读 学生先齐读, 教师再范读 指导朗读, 把握节奏 轻重 缓急 (1) 诗歌的节拍 层次和韵脚 这首诗诗句以七言为主, 结合诗意一般可按四三言节拍朗读 ; 其余诗句根据字数和诗意可做如下安排 : 南村群童 \ 欺我 \ 老无力 大庇 \ 天下寒士 \ 俱欢颜 何时眼前 \ 突兀 \ 见此屋 吾庐独破 \ 受冻 \ 死亦足 这首诗可分为 4 小节 (1 5 句为第一小节,6 10 句为第二小节,11 18 句为第三小节,19 24 句为第四小节 ), 每小节之间有停顿, 前三节与后一节之间停顿稍长 韵脚需读得响亮, 这样读诗歌, 层次清晰, 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 朗朗上口, 情趣盎然 (2) 语调升降 语速快慢和语音轻重 前三节基本用降调, 但降中有逐层递升, 语速宜缓慢, 诗中 怒 三 洒 挂 飘 老 忍 抱 等字重读, 读出风之大 茅草翻飞的意境 ; 呼 不得 自 叹 息 等字需拖长读音, 读出杜甫面对群童抱茅无可奈何的情状来 后一节用升调, 语速适中, 安得 千万 大庇 寒士 呜呼 何时 受冻 等字重读, 死亦足 中 死 字拖长读音 这样处理, 能读出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来, 较好地表达出诗歌的情意 欣赏朗读录音, 领悟 学生自读 找学生读 2. 内容概括 感情 (1) 学生自己提出难解的句子, 大家讨论后明确 (2) 分别用最精练的短语概括 1 3 节的内容和诗人的 讨论后明确 : 秋风破屋 ( 痛心疾首 ) 顽童抱茅 ( 望茅 兴叹 ) 屋破难眠 ( 忧心忡忡 ) 二 29

教案 语文九年级 上册 五 研读赏析 1. 赏析第一节诗 (1) 作者是如何描述秋风的?( 学生应该能很快回答出来 怒号 ) 为什么用 怒号, 而不用 猛烈 凶猛 等词语, 有何区别? 讨论明确 : 怒号 说明风之大, 风之猛烈和无情, 又运用了拟人手法 (2) 卷 和 吹 相比, 在描写风之猛烈上好在哪里? 讨论明确 : 卷 字好在很形象化, 有力度 (3) 描写茅草被卷飞的动词有哪些? 运用这些动词有什么作用? 讨论明确 : 后面还有 飞 洒 挂罥 飘转 沉 等动词, 刻画了茅草飞扬的动感画面 (4) 给这一节加一个什么样的小标题? 讨论明确 : 秋风破屋 ( 板书 ) 在揣摩语言的基础上, 再让学生齐读第一节, 教师进一步强调朗读时要重点突出这些词语, 注意体会其运用的妙处 2. 赏析第二节诗 (1) 让学生描述看到茅屋被吹破, 茅草飘飘扬扬挂在树梢上 洒落到低洼积水处时, 作者是什么心情? 讨论明确 : 诗人心情着急 发怒, 无可奈何 作者在此段中没有一个字描写他的心理活动, 但是能让读者体会到这种心情 (2) 茅草被卷走了, 这些草如果拾起来, 还可以修理茅屋 可这时一群顽童把草抱走了, 诗人着急, 他说 :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 杜甫写此诗时只有 49 岁, 为什么用一个 老 字形容自己? 讨论明确 : 是写心情, 诗人经受战乱之苦, 未老先衰, 心 力交瘁 (3) 群童为什么要抱走茅草? 讨论明确 : 群童也是穷孩子, 用茅草盖屋或回家当柴烧 30

当然也不排除调皮的成分, 但是也有更深层原因 譬如社会现实 与其说杜甫生孩子们的气, 倒不如说他生社会的气, 是 动乱的社会造成老百姓的贫困 灾难 (4) 归来倚杖自叹息, 他叹息什么呢? 讨论明确 : 一叹自己之苦, 茅屋被吹破, 接下来的日子怎 么过呢 ; 二叹周围的人苦 还有很多像自己一样穷苦的人 ; 三叹战乱给人民造成的痛苦 (5) 给这一节加一个什么样的小标题? 讨论明确 : 群童抱茅 ( 板书 ) 3. 赏析第三节诗 过渡问题 : 茅屋被吹破之后, 最怕的是什么? (1) 给这一节加一个什么样的小标题? 讨论明确 : 夜雨湿屋 ( 板书 ) (2) 看看第三节中, 哪些词语用得好, 找出来赏析一下 讨论明确 : 雨脚如麻 的 麻 字说明雨点密集, 密密麻麻, 很形象 冷似铁 中的 铁 字说明被子很破旧, 很脏 长期颠沛流离, 没有时间洗, 或者没有钱买, 只有一床被子, 没法拆洗 ; 很冷, 很硬, 并且还破了, 这说明杜甫的生 活很困窘 4. 赏析第四节诗 (1) 面对 夜雨湿屋, 作者此时的表现是什么? (2) 漫漫长夜, 杜甫无法入眠, 他在想些什么呢? 自然引出 : 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3) 给这一节加一个什么样的小标题? 讨论明确 : 祈求广厦 ( 板书 ) (4) 由此可见诗人是怎样的一个人? 讨论明确 : 忧国忧民 ( 板书 ) 六 总结 这正是诗人的伟大之处 他不仅写自己的不幸, 而且推己 二 31

教案 语文九年级 上册 及人, 想到在这风雨之夜, 普天之下还有很多像他这样的人处于困苦或者更糟糕的境地, 这使读者眼前为之一亮 七 拓展延伸 谁能再说出一些杜甫忧国忧民的名句?( 如 朱门酒肉臭, 路有冻死骨 和另一篇杜甫描写安史之乱的诗 石壕吏 中的有关句子, 进一步感受他忧国忧民的博大思想 用多媒体展示有关诗句 ) 在此基础上, 可再补充屈原 长太息以掩涕兮, 哀民生之多艰 范仲淹 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以及陆游 位卑未敢忘忧国 等名句, 还有那 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 的顾炎武, 我自横刀向天笑 的谭嗣同, 我以我血荐轩辕 的鲁迅,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的周恩来, 中国千千万万的知识分子, 一直秉承了这样一种优良传统 他们以天下人为念, 执著追求着高尚完美的理想, 正是这种思想 这种传统, 使我们看到人性的闪光, 看到了民族的未来, 看到了人类的希望 ( 用多媒体展示有关诗句 ) 八 布置作业 1. 结合自己的理解反复吟咏并背诵本诗 2. 结合更多的杜甫资料, 把学习这首诗的感想写下来,200 字左右 板书设计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秋风破屋 ( 痛 ) 群童抱茅 ( 叹 ) 推己及人夜雨湿屋 ( 怕 ) 祈求广厦 ( 愿 ) 忧国忧民 32

( 二 ) 教学目标 1. 通过反复诵读, 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2. 对诗歌语言推敲品味, 培养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 3. 了解掌握诗歌的内容 4. 学会赏析诗歌, 背诵诗歌 教学重点 1. 记忆名句, 体会其中蕴涵的情理, 争取做到学以致用 2. 体会诗歌内容 3. 学习自主赏析诗歌 4.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难点 1. 领会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2. 揣摩 品味诗歌的语言 3. 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2 课时教学过程 二 一 导入新课 他两度出塞, 他久佐戎幕, 前后在边疆军队中生活了六年, 他就是唐代著名诗人 岑参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代表作之一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33

教案 语文九年级 上册 二 题解 诗题中的 歌 表明这首诗的体裁是古诗中的 歌行 体 ( 如杜甫 兵车行 丽人行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 三 作者简介 岑参 ( 约 715 770), 江陵 ( 今湖北荆州 ) 人 他是唐代 边塞诗派 的著名诗人, 与高适齐名, 并称 高岑 岑参早年的诗以风华绮丽见长 由于后来历参戎幕, 往来边陲, 风格为之大变 其诗洋溢着积极乐观的思想 四 初读感知 1. 教师范读 2. 学生自读 要求 : 读准字音, 掌握朗读古诗的节奏, 使学生领略诗歌的音乐美 ; 结合注释理解词义, 尝试口头翻译 3. 指名学生朗读 4. 学生齐读 五 研读诗歌 1. 从诗题中能看出这首诗写了哪些内容? 明确 : 咏雪 送别 ( 板书 ) 诗的前半部分是咏雪, 后半部分写送别, 同时在送别中进一步描写雪景 这是一首雪中的送别诗 2. 理清思路, 给全诗划分层次 明确 : 全诗共 18 句, 根据文题可分为咏雪和送别两个层次 前十句为一层 : 从不同侧面咏雪 后八句为第二层 : 写送别 第一大层又可分为三小层 : 1 4 句写西北边境奇丽的雪景, 先写塞外风狂雪早, 后写雪后美景 34

5 8 句从帐外写到帐内, 写军营之中将士的苦寒生活 9 10 句从帐内写到帐外, 描写广阔沙漠和万里愁云, 为饯行场面作铺垫 第二大层又可分为两小层 : 11 14 句写宴请归客, 并描写宴后送客出辕门时大雪奇寒的景象 15 18 句写送别时依依不舍的心情 3. 研读第一层咏雪部分 (1) 这些诗句共同显示了边地的雪的哪些特点? 明确 : 雪来得早, 雪来得急骤, 雪下得大, 雪景雄奇壮阔, 雪后特别寒冷 (2) 作者写雪, 写雪中的景象, 写边地的雪的特点, 是怀着怎样的情感来写的? 明确 : 喜爱 赞美的感情, 昂扬 乐观的精神 (3) 为什么在这样艰苦恶劣的环境中, 作者却能表现出如此昂扬向上的情绪呢? 明确 : 这和当时的时代背景和诗人自身的经历有关 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当时的背景 唐代天宝年间, 李唐王朝与西北边境少数民族战事不断, 许多文人纷纷投入军人幕府, 寻求个人发展, 他们描写边塞紧张激烈的军旅生活和新奇独特的自然风光, 形成了盛唐边塞诗派 岑参是盛唐边塞诗人的杰出代表, 他怀着建功立业的志向, 两度出塞, 度过了六年艰苦的军旅生涯, 对鞍马风尘的征战生活与冰天雪地的塞外风光有长期的观察与体会, 这首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就是他第二次出塞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判官, 在轮台幕府中送友人回京时所作的 4. 研读第二层送别部分 (1) 诗人写送别表现了对友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 : 依依不舍 二 35

教案 语文九年级 上册 (2) 哪些诗句表现了这种情感? 是怎样表现出来的? 明确 :1 中军置酒饮归客, 胡琴琵琶与羌笛 设宴饯别 2 轮台东门送君去, 去时雪满天山路 从辕门一直送到轮台东门, 表现了诗人对朋友的依依不舍 雪满天山路 既表现出了风雪之猛, 路之难行, 又传达出了诗人对朋友的关切和担忧 3 山回路转不见君, 雪上空留马行处 山回路转 使人惆怅, 而雪地上的马蹄印迹, 又把送别的思念延伸到远方 (3) 诗人在句子中并未写到 情义 不舍 等字眼, 那么这种情义是怎样传达出来的? 明确 : 融情于景, 情景交融 5. 分析咏雪 送别两部分之间的关系 明确 : 咏雪为送别设置背景, 渲染气氛 在边地奇异雄伟的风光 在大风雪的背景下, 送别带上了雄浑悲壮的色彩 6. 重点语句赏析 (1) 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 这个比喻的本体是什么? 喻体是什么? 为什么会感到这个比喻新颖贴切? 明确 : 比喻的本体是雪, 喻体是梨花 以梨花喻雪非常贴切, 不仅写出了雪的洁白, 富有动态感和立体感, 同时也使人仿佛闻到阵阵花香 作者将肃杀寒冷的冬雪当做春光来欣赏, 想象奇特, 给人一种欣喜和暖意 (2) 将军角弓不得控, 都护铁衣冷难着 两句运用什么修辞手法? 明确 : 互文, 与 木兰诗 中 将军百战死, 壮士十年归 用法相同 (3) 瀚海阑干百丈冰, 愁云惨淡万里凝 两句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这两句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运用这种修 36

辞有什么作用? 一个 愁 一个 惨 透露了诗人怎样一种心境? 明确 : 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既展示了冰天雪地 万里愁云的景象, 又自然引出下文送别的场面 用夸张的笔墨, 气势磅礴地勾勒出边塞的景色, 用拟人的手法, 写云的昏惨之色, 看似写景, 实为写情, 一个 愁 一个 惨 透露了诗人为送友人而产生的愁闷的情绪, 为饯别渲染了气氛 (4) 山回路转不见君, 雪上空留马行处 中 雪上空留 四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一种复杂情感? 明确 : 淋漓尽致地写出了诗人无限惆怅的惜别思乡之情和失落 孤寂, 和李白的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有异曲同工之妙 六 课堂小结 诗的开头从 飞雪 入手, 在读者面前呈现出一幅边塞苦寒的情景, 接着, 诗人以形象的笔触, 描绘了西北边塞一幅愁云惨淡的风雪送客图 诗人寓情于景, 含蓄地抒发了因朋友返京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 全诗不断变换着白雪画面, 化景为情, 慷慨悲壮, 雄浑刚劲 七 布置作业 1. 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 积累并品评咏雪的名句 板书设计 二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咏雪 奇异瑰丽 岑 参 设置背景渲染气氛 送别 依依离情 37

教案 语文九年级 上册 一 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杜甫的一首诗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 用多媒体在字幕上打出题目 ) 大家都知道, 唐朝有两位伟大的诗人, 一位是李白, 他是唐朝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 人们把他称作 诗仙 ; 再一位就是杜甫, 他是什么诗人? 人们把他称作什么?( 用多媒体打出杜甫的画像 展示 1962 年发行的 纪 93 杜甫诞生 1250 周年 两枚邮票 邮票上不仅有杜甫画像和杜甫草堂, 还有朱德 郭沫若对杜甫的评价对联 : 草堂留后世, 诗圣著千秋 ;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 1962 年, 世界和平理事会 把杜甫命名为 世界文化名人 杜甫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 杜甫生活的唐朝, 爆发了著名的安史之乱, 这是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一场战争, 却给百姓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当时田园荒芜 生灵涂炭 民不聊生, 到处是饥饿哀号, 到处是流血死亡 杜甫和百姓一起流亡, 饱受了战乱之苦, 写下了许多浸透血泪的伟大诗篇 这些诗篇因为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被人们称为 诗史 在战乱中, 杜甫一家辗转流浪到了成都, 得到友人的帮助, 在成都西郊浣花溪畔找了一块荒地, 盖了一所茅屋, 暂时结束了颠沛流离的生活, 有了一个栖身之所 茅屋的建造很不容易, 事事都需要亲戚朋友的帮助 但茅屋建造得并不坚固, 秋天的一场大风把茅草给卷走了 杜甫一家只好在风雨淋漓中度过了一个难堪的不眠之夜 此情此景, 杜甫感慨万端, 写下了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这首不朽的诗篇, 下面我们就一起赏析一下这首诗歌 ( 这段导语比较长, 主要是为了营造出一种浓浓的学习诗歌的感情氛围, 把学生带进特定的情境中, 从而实现熏陶感染 情感教育的目的, 为下面进一步顺理成章地提出学习目标 38

作铺垫 ) 二 整体感知 1. 题解 这首诗作于上元二年 (761) 八月 茅屋, 即成都草堂, 是杜甫入蜀后, 在成都浣花溪边盖的一座茅屋 诗中描绘了秋风破屋, 长夜沾湿的情景, 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感 2. 朗读诗歌, 注意正音, 读出七言诗的节奏 重音, 读出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3. 全诗大意 (1) 秋风破屋 惨 (2) 群童抱茅 悲 (3) 长夜难眠 哀 (4) 广厦庇寒 愿 4. 思想内容 描写自己饱经离乱 困苦凄凉的生活, 体现自己要让天下寒士得到安乐的情怀, 由己及人, 感人至深 三 具体赏析 1. 狂风破屋, 茅草乱飞 (1) 八月秋高风怒号, 卷我屋上三重茅 秋季八月的狂风放声怒吼, 把茅草从我屋顶上卷走 怒号 : 大声吼叫 三 : 表示多数 分析 : 重点表现天气突变 怒号 写风势之猛 ; 卷 三重 写受害的严重程度 (2) 茅飞渡江洒江郊, 高者挂罥长林梢, 下者飘转沉塘坳 茅草飞过江去, 洒满岸头, 高的挂在大树的树梢, 低的飘转沉进水坳 洒 : 散落 江郊 : 江边 分析 : 飞 渡 洒 挂罥 飘转 沉 描述茅草七零八落, 不可收拾的惨状 风势猛烈而茅屋残破, 茅屋残破又 二 39

教案 语文九年级 上册 是大雨屋漏的缘由 这样写既让我们看到一幅风猛屋破 情景凄惨的图景, 体会到诗人当时面对惨景的心情, 又为下文准备了条件 2. 群童抱茅, 倚杖自叹 (1)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 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 南村的儿童欺我年老, 好狠心啊, 当着我的面做强盗, 公然把茅草抱入竹林 忍 : 忍心 能 : 如此 为 : 做 竹 : 竹林 分析 : 南村 表示距离之近 欺 是一种戏谑方式, 因为 我老无力 忍能 把欺的程度作了具体细致的刻画 (2) 唇焦口燥呼不得, 归来倚杖自叹息 叫得我唇干舌燥, 制止不住, 回来扶着拐杖只好叹气 分析 : 建造这间茅屋对杜甫来说, 建得太艰难, 显得太宝贵了, 所以才竭尽全力制止 自叹息 表示遭到戏谑之后的无可奈何 3. 屋漏衾裂, 彻夜难眠 (1) 俄顷风定云墨色, 秋天漠漠向昏黑 不一会儿风止了, 乌云如墨, 秋天灰蒙蒙渐渐黑下来了 定 : 止 住 分析 : 顷刻间, 再次面临双重威胁 狂风刚过, 大雨又来, 真是 屋漏偏逢连夜雨 (2) 布衾多年冷似铁, 娇儿恶卧踏里裂 布被盖了多年, 冰冷如铁, 小孩子睡相不好, 把被里蹬破了 恶卧 : 睡态恶劣 分析 : 布质被子, 多年已 冷似铁, 失去了保暖作用 因小孩 恶卧, 蹬得出了破洞, 破烂不堪, 由此可见诗人生活境遇的窘困 (3) 床头屋漏无干处, 雨脚如麻未断绝 床头屋顶漏雨, 没有干燥的地方, 雨脚像麻线一般不断绝 40

分析 : 无干处 指出造成的灾难, 雨脚如麻 写雨之大, 未断绝 看出雨通宵达旦, 持续久 (4) 自经丧乱少睡眠, 长夜沾湿何由彻 自从战乱以来就很少睡眠, 这湿潮的长夜漫漫何时明! 何 : 如何 由 : 到 分析 : 在国破家亡的灾难中, 诗人忧国忧民, 早已不能熟睡, 何况此时此景呢? 更反映了安史之乱后广大人民生活的困境, 为下文作铺垫 4. 愿现广厦, 大庇寒士 (1) 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 怎么才能得到高楼大厦千万间, 让天下的寒士们住下, 皆大欢喜, 风吹不动, 雨泼不进, 安如泰山! (2) 呜呼!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什么时候眼前高耸地出现这些高楼大厦, 我的茅屋破烂, 自己冻死, 也心甘情愿! 突兀 : 高耸 见 : 通 现, 现出 足 : 知足, 心甘情愿 分析 : 诗人在自己经受生活上 精神上痛苦的处境中想到的不是个人, 而是广大人民所遭受的风雨, 强烈希望能尽力解决所有人的困难, 这就是全诗的主旨 当然, 在封建社会里诗人的愿望是不可能实现的 也因为如此, 诗人进一步表示 : 只要能解决或改善一下人民的生活问题, 自己冻死 饿死也心满意足了, 就显示出诗人思想境界之高 胸襟之宽和他的人道主义精神 四 课堂小结 全诗层次清晰, 由上到下, 由外到里, 由自己推想到别人, 条理分明 作者根据切身的现实生活, 如实写来, 使读者真切地感到诗人的痛苦 组织材料时, 层层深入, 情不自禁地说出自己的愿望, 画龙点睛, 水到渠成 用语非常准确 生动 鲜明 全诗兼用长短句, 打破七言束缚, 使诗人的思想更加无拘 二 41

教案 语文九年级 上册 无束地倾泻出来, 增强了感染力 五 课堂练习 假如你是一位电视剧编剧, 打算写一部有关杜甫的历史剧, 请结合此诗, 设计一些情节和画面, 并进行合理的想象, 把有关的画面描写出来, 可适当加入主人公动作 神态的描写 六 布置作业 : 整理剧本 板书设计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狂风破屋, 茅草乱飞记叙群童抱茅, 倚杖自叹描写屋漏衾裂, 彻夜难眠愿现广厦, 大庇寒士 抒情 ( 忧国忧民 ) ( 三 ) 教学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 体会诗歌的内涵 2. 领悟诗歌作者精心遣词造句创造奇丽意境的匠心 3. 学习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4. 体会精选材料, 平易质朴的艺术特点 教学重点 1. 领会岑参在诗中表现出来的开阔的胸襟和与朋友惜别的真情 2. 学习岑诗抓 奇 写 雪, 以 雪 衬 别 的写法 3. 联系当时社会现实及诗人杜甫的身世处境, 结合诗中的描写 抒情去把握诗人饱览民生疾苦 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 42

教学难点 1.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在思想和艺术上的成就 2. 体会诗人杜甫推己及人 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2 课时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南朝的江淹在 别赋 里说 黯然销魂者, 唯别而已矣, 其实, 只要我们用心去体会, 别 岂止是 黯然销魂? 而是 别 有一般滋味在心头! 今天我们就和身在西北边塞的岑参一道送别他的朋友, 重温那难忘的一幕, 品味一下其中的别情! ( 板书题目 ) 二 题解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点明本诗是送别诗 判官, 官名, 节度使一类官员的僚属 这首诗是岑参第二次到西北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时写的 武某可能是其前任 这是一首七言古体诗 诗题中的 歌 表明这首诗的体裁是古诗中的 歌行 体 歌行 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是初唐时期在汉魏六朝乐府诗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刘希夷的 代悲白头吟 与张若虚的 春江花月夜, 可说是这种体裁诗的代表 三 作者简介 岑参 ( 约 715 770), 原籍南阳 ( 今属河南 ), 迁居江陵 ( 今属湖北 ), 唐代著名边塞诗人, 与高适齐名 当时西北边疆一带, 战事频繁, 岑参怀着到塞外建功立业的志向, 两度出塞, 前后在边疆军队中生活了六年, 因而对鞍马风尘的征战生活与 二 43

教案 语文九年级 上册 冰天雪地的塞外风光有长期的观察与体会 岑参的诗想象丰富, 意境新奇, 气势磅礴, 风格奇峭, 词采瑰丽, 具有浪漫主义特色 四 初步感知 1. 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 学生小声跟读, 初步感知诗意 2. 学生大声读诗歌, 注意掌握歌行体的朗读节奏 3. 学生参照注释, 疏通诗句, 理解诗意, 概括诗意 五 整体把握 1. 从诗题中能看出这首诗写了哪些内容? 在诗作中是如何体现的? 明确 : 根据文题可分为咏雪和送别两个层次 前十句为一层 : 从不同侧面咏雪 后八句为第二层 : 写送别 2. 学生默读, 找出这首诗的线索 明确 : 本诗以 雪 这一景物为抒情发展的线索 雪 共出现了四次, 组成四个画面 : 第一次 送别前的 飞雪, 在读者面前呈现出一幅 八月飞雪苦寒图 ; 第二次 中军置酒饯别时的 纷纷暮雪, 在读者面前呈现出一幅 军营饯别奇寒图 ; 第三次 临别时 雪满天山路, 在读者面前呈现出一幅 东门惜别惆怅图 ; 第四次 送别后, 雪上空留马行处, 在读者面前呈现出一幅 雪地伫立思友图 3. 这四幅画面分别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 : 欲别的离愁 ; 饯别的盛情 ; 临别的依恋 ; 别后的回味 44

六 重点诗句赏析 1. 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 体现出哪些精彩之处? 小组研讨, 合作探究 明确 : 精妙的用词 一个 忽 字, 表明来得突兀, 来 得意外, 形容雪来得急, 下得猛 不仅表现了边塞气象变化的神奇, 而且传达出诗人赏雪时的惊喜心情 新奇的比喻 抓住雪的洁白 鲜润的特点 千树万树, 突出了雪的壮观景象 春意盎然的意境 创设了梨花满树 春意盎然的意境, 以春暖显奇寒 昂扬乐观的精神 严酷的自然环境中透出了诗人高昂的 乐观主义精神, 只有热爱生活的人, 才能表现出这种化苦为乐 积极向上的乐观情怀, 才能写出这样的千古名句 2. 从 瀚海 到 愁云, 视角有何变化? 运用了什么修辞? 明确 : 这两句诗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由咏雪过渡到送别 前一句写大戈壁上是一片冰雪世界, 这是地上的景象 瀚海阑干 绘出了非常开阔的画面 ; 百丈冰 形容冰雪覆盖面积之 广, 冰块之大, 使用夸张的修辞, 极言奇寒 后一句写惨淡的愁云布满天空, 这是天上的景象 一个 愁 字, 一个 惨 字, 具有浓烈的感情色彩, 为饯别场面酝 酿了气氛 愁云 既是写景也是写情, 很自然地引出下面的送别 这里, 把边塞将士的军营置于一个广漠 辽阔的背景上, 给人一种奇异而又雄壮的深刻印象 3. 雪上空留马行处 中的 空留 有什么深刻含义? 明确 : 读到这里, 我们的眼前不禁会出现这样一幅情景 : 诗人伫立在雪地上, 望着 归客 远去, 渐行渐远, 渐远渐小, 慢慢地变得模糊了, 时隐时现, 最后终于被山隔断了, 诗人久久不忍离去 一个 空 字, 淋漓尽致地写出了诗人无限惆怅的惜别思友之情 这时, 我们不禁又会记起唐代诗人李白送友人的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的名句 二 45

教案 语文九年级 上册 七 写作特色 1. 扣 奇 写 雪, 以 雪 衬 别 一奇是雪随风至 ; 二奇是 八月即飞雪 ; 三奇是以花喻雪 ; 四奇是侧面烘托大雪的寒威 从生活细处落墨, 通过人的感受, 通过边塞将士的苦寒生活写天气的奇寒 红旗僵硬地低垂着不能飘动这一细节描写, 也从侧面烘托了大雪的寒威 一切景语皆情语 扣 奇 写 雪, 其目的是以 雪 衬 别 送别前咏雪营造送别的氛围, 饯别时咏雪进一步渲染送别的气氛, 送别时写雪表现对友人的担忧之情, 送别后写雪表现对友人的依恋之情 2. 诗的语言明朗优美, 又利用换韵与场景画面交替的配合, 形成跌宕生姿的节奏旋律 八 课堂小结 全诗以雪为抒情线索, 描绘了一幅塞外风雪送客图 前十句从不同侧面写雪, 后八句写送别 雪景衬托送别, 送别中又描写雪景 诗在咏雪景的同时表现了雪中送友的真挚情谊, 还传达出诗人独特奇妙的感受, 意境鲜明开阔, 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九 布置作业 聚沙成塔, 集腋成裘 希望同学们在学习中不断积累, 多多采撷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佳词丽句, 能够出口成诵 板书设计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雪景别情八月飞雪苦寒图欲别的离愁军营饯别奇寒图饯别的盛情东门惜别惆怅图临别的依恋雪地伫立思友图别后的回味 46

一 导入新课 唐王朝由盛转衰的标志是安史之乱, 它不仅改变了唐王朝的命运, 也改变了 诗圣 杜甫的命运 在这场战乱中, 杜甫弃官西行, 带着家小, 离开了饥民遍野的关中, 来到四川, 最后辗转流浪到了成都, 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找了一块荒地, 盖了一所茅屋 ( 展示 : 杜甫草堂的图片 ) 总算暂时结束了颠沛流离的生活, 有了一个栖身之所 诗人此时非常高兴 但接下来诗人的生活又如何呢? 谁能想到茅屋会被秋风所破呢? 让我们来一起关注诗人的命运吧 二 作者简介 杜甫, 字子美,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生于 奉儒守官 的封建士大夫之家, 应进士试, 不第, 困居长安十年, 遂与现实接近, 逐步观察到各种社会矛盾, 获得丰富的创作题材 后任左拾遗, 因故被贬 759 年, 安史之乱未定, 关内又大饥, 乃弃官带领全家辗转西行, 历尽险阻, 备尝艰辛, 亲眼看到人民的疾苦, 先后写出诸如 三吏 ( 石壕吏 潼关吏 新安吏 ) 三别 ( 新婚别 垂老别 无家别 ) 等富有人民性 现实性的诗歌 杜甫的诗, 题材丰富, 内容深刻, 真实地反映了劳动人民深受战乱之苦和颠沛流离的生活, 抒发了忧国忧民的情怀 三 题解 为 所 是一个被动句式 茅屋被风吹破, 风卷走了屋上的茅草 全诗写风卷茅草, 雨夜难眠等情景, 以及由此产生的联想 四 整体感知 ( 俗话说 : 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 ; 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 二 47

教案 语文九年级 上册 诗也会吟 无论是深入理解体味本诗, 还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熏陶, 都要求教师不能忽视对学生进行诗歌朗读的指导训练 采取以 朗读训练 为切入点, 再辅以 揣摩语言 的方式, 去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 ) 1. 初步感知 ( 指导学生领会作者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和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 局部则要求学生把握四节诗的情感 : 痛惜 痛心 痛苦和忧国忧民, 以确定全诗的感情基调与各节的语气 这时可以用多媒体展示杜甫草堂凄冷的画面并配以二胡独奏 江河水 作为背景音乐 ) 先让学生齐读, 并提醒学生在齐读时注意字的读音, 注意领会这首诗的思想感情 学生齐读后, 教师指正解读并纠正字音 齐读之后, 再让一个同学单独朗读 学生读完, 教师应肯定其朗读中表现出的优点 最后, 教师进行范读 ( 要注意读得声情并茂 抑扬顿挫, 使课堂气氛达到一个小高潮 ) 2. 研读赏析 这首诗可分为四节 第一节五句, 句句押韵, 号 茅 郊 梢 坳 五个开口呼的韵脚传来阵阵风声 八月秋高风怒号, 卷我屋上三重茅 一句起势迅猛 风怒号 三个字, 音响宏大, 读之如闻秋风咆哮 一个 怒 字, 把秋风拟人化, 从而使下一句不仅富有动作性, 而且富有浓烈的感情色彩 诗人好不容易盖了这个茅屋, 刚刚定居下来, 秋风却故意同他作对似的, 怒吼而来, 卷起层层茅草, 怎能不使诗人万分焦急? 茅飞渡江洒江郊 的 飞 字紧承上句的 卷 字, 卷 起的茅草没有落在屋旁, 却随风 飞 走, 飞 过江去, 然后分散地 雨点似的 洒 在 江郊, 高者挂罥长林梢, 很难弄 48

下来 ; 下者飘转沉塘坳, 也很难收回来 卷 飞 渡 洒 挂罥 飘转, 一个接一个的动态不仅组成一幅幅鲜明的图画, 而且紧紧地牵动诗人的视线, 拨动诗人的心弦 诗人的高明之处在于他并没有抽象地抒情达意, 而是寓情意于客观描写之中 我们读这几句诗, 分明看见一个衣衫单薄 破旧的干瘦老人拄着拐杖, 立在屋外, 眼巴巴地望着怒吼的秋风把他屋上的茅草一层又一层地卷了起来, 吹过江去, 洒在江郊的各处 ; 而他对大风破屋的焦灼和怨愤之情, 也不能不激起我们心灵上的共鸣 第二节五句 这是前一节的发展, 也是对前一节的补充 前一节写 洒江郊 的茅草无法收回 是不是还有落在平地上可以收回的呢? 有, 然而却被 南村群童 抱跑了! 欺我老无力, 如果诗人不是 老无力, 而是年当壮健有气力, 自然不会受这样的欺侮 忍能对面为盗贼, 竟然忍心在我的眼前做盗贼! 这不过是表现了诗人因 老无力 而受欺侮的愤懑心情而已, 绝不是真的给 群童 加上 盗贼 的罪名, 要告到官府里去办罪 所以, 唇焦口燥呼不得, 也就无可奈何了 归来倚杖自叹息 总收一 二两节 倚杖 与 老无力 照应 自叹息 中的 自 字, 用得很沉痛! 诗人如此不幸的遭遇只有自己叹息, 未引起别人的同情和帮助, 世风之薄, 就意在言外了, 因而他 叹息 的内容, 也就十分深广! 当他自己风吹屋破, 无处安身, 得不到别人的同情和帮助的时候, 肯定会联想到与自己有类似处境的无数穷人 第三节八句, 写屋破又遭连夜雨的苦况 俄顷风定云墨色, 秋天漠漠向昏黑 两句, 用饱蘸浓墨的大笔渲染出暗淡愁惨的氛围, 从而烘托出诗人暗淡愁惨的心境, 而密集的雨点即将从漠漠的秋空洒向地面, 已在预料之中 布衾多年冷似铁, 娇儿恶卧踏里裂 两句, 没有穷困生活体验的人是写不出来的 二 49

教案 语文九年级 上册 值得注意的是这不仅是写布被又旧又破, 而且为下文写屋破漏雨蓄势 成都的八月, 天气并不 冷, 正由于 床头屋漏无干处, 雨脚如麻未断绝, 所以才感到冷 自经丧乱少睡眠, 长夜沾湿何由彻 两句, 从眼前的处境扩展到安史之乱以来的种种痛苦经历, 从风雨飘摇中的茅屋扩展到战乱频仍 残破不堪的国家, 最后又回到 长夜沾湿 的现实 忧国忧民, 加上 长夜沾湿, 怎能入睡呢? 何由彻 和前面的 未断绝 照应, 表现了诗人既盼雨停, 又盼天亮的迫切心情 而这种心情, 是从屋破漏雨 布衾似铁的艰苦处境中激发出来的 于是由个人的艰苦处境联想到其他人的类似处境, 水到渠成, 自然而然地过渡到全诗的结尾 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 前后用七字句, 中间用九字句, 句句蝉联而下, 表现阔大境界和愉快情感的词如 广厦 千万间 大庇 天下 俱欢颜 安如山 等, 声音洪亮, 从而构成了铿锵有力的节奏和奔腾前进的气势, 恰切地表现了诗人从 床头屋漏无干处 长夜沾湿何由彻 的痛苦生活体验中迸发出来的奔放的激情和火热的希望 呜呼!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诗人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 至此表现得淋漓尽致 杜甫在这首诗里描写了他本身的痛苦, 但当我们读完最后一节的时候, 就知道他不是孤立地 单纯地描写他本身的痛苦, 而是通过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来表现 天下寒士 的痛苦, 来表现社会的苦难 时代的苦难 五 以诗赏诗, 课外延伸 1. 朱门酒肉臭, 路有冻死骨 (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 政治腐败, 贫富不均 50

2.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 春望 ) 山河破碎, 金瓯尚缺 3. 子孙阵亡尽, 焉用身独完! 投杖出门去, 同行为辛酸 ( 垂老别 ) 战乱中子孙亡尽的老汉愤然参军, 告别老妻的凄惨场面 4. 我里百余家, 世乱各东西 存者无消息, 死者为尘泥 ( 无家别 ) 连年战争, 重新被征召的士兵的哭诉, 这是人亡村衰 空寂萧条的那个社会的缩影 5. 今夜鄜州月, 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 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 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 双照泪痕干? ( 月夜 ) 写安史之乱中诗人逃亡和被俘长安的遭遇, 痛诉战争带来的妻离子散之苦 6. 暮投石壕村, 有吏夜捉人 室中更无人, 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 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 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 犹得备晨炊 ( 石壕吏 ) 写战斗残酷, 死伤惨重, 民不聊生, 就连老妇人也要被迫上战场 六 课堂小结 诗由事而作 忧国忧民的诗人, 总是受到人民的爱戴和敬仰 陕西民歌中有 唐朝诗圣有杜甫, 能知百姓苦中苦 的句子 这是对诗人的爱戴和敬仰 让我们怀着对杜甫崇敬的心情, 再齐读全诗, 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感情 七 布置作业 你还读过哪些表现作者心怀天下 忧国忧民的诗文? 搜集其中的名句, 加以整理, 并在课下与同学交流 二 51

教案 语文九年级 上册 板书设计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一 秋风破屋如闻其声风如感其形二 群童抱茅乱世毁屋叹群童顽皮黎民困苦三 夜雨沾湿布衾似铁苦屋漏床湿长夜难眠四 推己及人忧国忧民忧心怀天下 叙事抒情 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