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道 比方說凡夫和上師學習空性, 學會了空性, 又要不斷地修空性 所謂修是不斷地學習, 不斷地做 比方說知道了怎樣打坐, 只是知道, 但是, 得不到禪定的效力, 而是要不斷去習練, 才能有禪定的效果, 所以, 見道位的時候, 雖然見到法性, 但是, 要不斷修行法性, 這樣的修道如果圓滿, 達到十地的

Similar documents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0 0 = 1 0 = 0 1 = = 1 1 = 0 0 = 1


2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一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 一 ) 阿彌陀佛的意思

男人的大腦 女人的大腦

71 新約聖經的福音 3

理性真的普遍嗎 注意力的爭奪戰 科學發展 2012 年 12 月,480 期 13

愛滋實務與治理的政治 - 綜合論壇 以及面對這一連串以 責任 為架構衍生出來的愛滋政策如何造就了台灣現在的愛滋處境

佛化家庭手冊 佛化家庭 一 淨化人間, 必定要淨化社會 二 淨化人間的著力點, 是從淨化家庭開始

為什麼要做佛事 一 前言


CU0594.pdf

戒菸實務個案自助手冊105年Ver.2

由人成道的佛陀 一 佛陀的祖先和家屬 一 佛陀的祖先和家屬 Magadha Gautama


66 67 圓夢素人頭家 67 9 專長互補 資源共享, 為彼此加油打氣!

Hz 1 k ,186 Hz k 4 k 8 k 2 k

Session 15-Col-1.pdf

老人憂鬱症的認識與老人自殺問題

4: 18 5: 44 屬天之愛的超然特性, 是一直有主動性 創造性, 和救贖性 5: 44 5: : 44 23: 34 7: 60 5: : : 4 5: 5 它乃是一種出於內心 思想或意志的決定 決意去愛那些不可愛 我們不一定喜歡


91 靈魂的一角遺留在北印 從北印回來, 沒有一個人是完整的

Microsoft Word - Tridentine NL_C.docx

Microsoft Word - 結案報告.doc

09 F9 128 peer to peer, P2P file transfer protocol bittorrent 10 P2P P2P GNU/ Linux P2P CC 單機版的智慧財產權 vs. 人權戰爭 1980 DVD content

Erwin Schrodinger

17-72c-1

NAAC_FNEC.indd

01 用 ActionScript 3.0 開始認識 Flash CS3 Flash 是應用在網路上非常流行且高互動性的多媒體技術, 由於擁有向量圖像體積小的優點, 而且 Flash Player 也很小巧精緻, 很快的有趣的 Flash 動畫透過設計師的創意紅遍了整個網際網路 雖然很多人都對 Fl

indd

14: 6 不做清單上的事, 並不代表我們就可以隨心所欲 ; 我們不做, 是為了更深一層的原因 同樣, 也沒有人會因不受這些清單的捆綁, 就更能活出 豐盛的生命來 14: 15 8: : 17 在所有十誡中, 第十誡往往是最先遭破壞的一條 22: 37, 39 凡是使我們不能愛神與愛

12

有你真好文山融合之愛 ( ) 孩子的另一扇門 ( 特生 / 郁絜爸爸 ) 3 82

書面

Microsoft Word - ChuShiJianZan2011TC ct-P001L01-R


如何建立美滿婚姻 如何建立美滿婚姻?

前言 人類的歷史, 因 一個簡單的思維 而改變! 1776 Thomas Paine COMMON SENSE

治療血管的雷射 port wine stain 1988 FDA KTP KTP

二次曲線 人們對於曲線的使用及欣賞 比曲線被視為一種數學題材來探討要早 得多 各種曲線中 在日常生活常接觸的 當然比較容易引起人們的興趣 比如 投擲籃球的路徑是拋物線 盤子的形狀有圓形或橢圓形 雙曲線 是較不常見的 然而根據科學家的研究 彗星的運行軌道是雙曲線的一部 分 我們將拋物線 圓與橢圓 雙曲

pdf


AutoCAD 用戶如何使用 ArchiCAD

CO 2 以鄰為壑的台灣建築產業

補充教材 禪學與生活


Chapter 3 Camera Raw Step negative clarity +25 ] P / Step 4 0 ( 下一頁 ) Camera Raw Chapter 3 089

皈依三寶的意義 一 為何要皈依三寶?

第二章 樟湖化石之美的語文智慧.cdr


Microsoft Word - 大乘廣五蘊論

<4D F736F F D20A46AADBCA6CAAA6BA9FAAAF9BDD7AABDB8D1C1BFB04F5F372D32325FA4DFBDE E646F63>

untitled

縣 94 學年度 上 學期 區 國民中學 Q 年級 R 領域教學計畫表 設計者:

苾 芻 當 知 法 謂 正 見 邪 見 非 法 或 復 有 處 無 我 名 法 如 契 經 說 諸 法 無 我 當 知 此 中 無 我 名 法 法 謂 能 持 或 能 長 養 能 持 於 自 長 養 望 他 問 何 故 此 中 先 辯 色 法 答 一 切 法 中 色 最 麁 故 是 一 切 識 所

目錄 序 前言 戀愛也要學習嗎 誰教過我們怎去愛 3 第一章 初遇愛情 暗黑魅影 戀愛札記 落寞的愛情獨腳戲 10 求愛行動 戀愛札記 當示愛成了傷害 夢中的他 戀愛札記 分清愛慕與傾慕 情約一天 戀愛札記 無名分的戀人之實 第二章 戀愛萬象 我未成年 戀愛札記 當衝動主宰意

寫 作 背 景 導 讀 [98] L Lyman Frank Baum

Microsoft PowerPoint - 遊戲企劃

1

DaoCiDi2003TC ct-P247L11-R

20 男性勃起功能障礙的成因 勃起功能障礙從原本是一個難以啟齒的不治之症, 轉變成一個容易治療的疾病, 而且成了一個攸關公共衛生的議題

CEDAW HK_item_rev05_ _singlepageartboard

主程式 : public class Main3Activity extends AppCompatActivity { ListView listview; // 先整理資料來源,listitem.xml 需要傳入三種資料 : 圖片 狗狗名字 狗狗生日 // 狗狗圖片 int[] pic =new

2013年6月份會訊


四種環保 四環總論 一 心靈環保

BSP 烤箱 - 封面-2

當無人飛行器越做越小時, 拍翅型的飛行方式應該是人類要參考及學習的 MAV P V 2 b P V b 0.96 P V 2 b L b 4 L b 4 W b 3 W b 3 2 向自然學習 MAV 3 升力與推力共生的拍翅運動 拍翅頻率的尺度變化

南關五年路康莊 02 築夢南關回顧 感恩驀然回首,恩如泉湧,南關讓我不再是原來的我

<B8D5C5AAA5BB2E706466>

二 兒 歌 選 用 情 形 ( ) 2 ( ) ( )


如果你有很好的理論基礎, 你就會發展出來一種對這個 道 的信心, 你如果有這種信心的話, 即或你看到有一些人的個人的錯誤, 你對整個修的 道 不會有任何動搖 就好象說, 有一個大的旅館, 你不知道確切的地址, 只知道在東邊, 現在有一個向導帶着你去, 你知道方向是東邊, 所以他只要帶着你往那個方向走

( ) (1) (2) (3) (4) 2

T209_06

1970 新技術的應用 X = 20 + B 13B δ13c X 1 X

446-mustardSeed-output.indd

2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啰啰 阇

<4D F736F F D20B27BC65BB2F8C459BDD72DA46AB2A8ACECA4E5>

SW cdr

02 2 成立 Facebook 粉絲專頁 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1, Facebook Facebook 1 Facebook 2-21

1

佛法教材系列 U3 編序 現觀莊嚴論 是 大般若經 的訣要, 指出菩薩道廣大行的實踐途徑, 真正想行菩薩道者就當認清這條路 本書將法尊法師譯釋的 現觀莊嚴論略釋, 除了列出簡要之科判, 補標 論頌 略釋 70 義 等外, 並將全論之細目, 依 A Z; A Z ; A Z ; A X 往下統一編號,

1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若能利用生物科技來改變外觀體色, 使熱帶魚有了特殊色澤, 便能大大地提高這魚種的觀賞價值及國際競爭力 GM pet fish DNA DNA DNA 觀賞水族界的新寵兒 Time Qrio 水產轉殖科技的活教材

律 儀 不 律 儀 色 就 是 受 所 引 色 在 五 種 色 裡 面 是 受 所 引 色 三 摩 地 所 行 色 是 定 自 在 所 生 色 另 外 有 極 略 色 就 是 極 微 色 極 迥 色 就 是 極 遠 的 地 方 在 虛 空 裡 面 看 上 去 遠 遠 地 看 那 個 顏 色 就 是

为什么要学《般若摄颂》

根據 一手住宅物業銷售條例 第 60 條所備存的成交記錄冊 Register of Transactions kept for the purpose of section 60 of the Residential Properties (First-hand Sales) Ordinance 第

二零零六至零七年施政報告

,

SOP Waiting Time

â 1

Microsoft Word - CDtc_WeiShiSanShiSong_05.doc

2 part 01 浴室 浴室收納原則 要在浴室用的東西一定要收在浴室 從內容物只剩一點的洗滌劑容器開始整理 減少相同物品的數量 多的物品只要 1~2 個就夠了 每天要用的東西別放在浴室櫃子裡

Middle East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MERS-CoV WHO Qatar 2013 MERS MERS 耗費巨大的社會成本 MERS V

1

Beginner1

忘眾生恩德 務 使 眾生亦終有 一 天 同證 菩提 這就是透 見緣起 事實的修道者要發 菩提 心 的來由 (四 )為 甚麼 維摩 經 置三 心於 修 淨 土行 之首? 維摩 經註 僧 肇云 : 夫欲 弘大道 先 要直其心 心 既 真 直 然 後 人行 能深 ;入 行 既深 則 能廣 運無 涯 此三

1

Transcription:

< 辨法法性論 > 釋 : 善誡天鼓 絨敦瑪畏僧格著洛桑滇增堪布譯教授 : 堪布洛桑滇增時間 :2009 年 11 月 8 日地點 : 八蚌講修法林 已六 到達 : 分二, 一 略說二 廣說 到達就是到達目的地 一個人從資糧道修行, 修到什麼程度就被稱為到達呢? 大乘修行的目的地就是成佛, 修行到圓滿成就, 就是所謂的到達 庚一 略說 : 悟達彼自性謂真如無垢 一切唯真如顯現彼即是 轉依圓滿成 修法性的修道, 其圓滿究竟者, 及無修道 也是證得真如無垢的轉依 若得轉依 則寂滅現能所二取, 並且一切現為真如 這就是轉依圓滿成實 < 入三身 > 曰 : 無垢之真如, 無分知本智, 諸佛僅有此, 別無任餘法 轉依的 轉 是轉移, 依 是基事, 或者有的人會直接用 基 或 事, 是一樣的意思, 我們的心或外境, 或一切的事情, 都可以解釋為所依 處所 事物 基緣 一般說凡夫眾生的眼裡, 有種種輪迴的現象, 這種現象就可以稱為處所 所緣境轉移了, 轉移為清淨 解脫 真如 空性, 這就是外境色 聲 香 味 觸轉移為清淨解脫 轉移為真如等, 這就是轉變 ; 也可以說我們的心, 本來有很多的煩惱如貪 瞋 癡 慢 疑等, 很多的煩惱 很多的分別念, 透過修行轉變為無分別的智慧, 這也稱為 轉依 資糧道透過聞思去理解真如或是空性 加行道時透過自己的禪修, 去理解真如 圓滿四加行就會得到所謂的見道, 到達見道位時就會直接見到真如, 不用透過聞思, 也不用透過加行中信解的部份 信解 的含義是相信而了知的, 而不是親自看到的 見道時是不需要去學的, 而可以直接現證真如, 然而, 這時候, 不會說到達, 是因為它還有很多過程, 才能到達圓滿證悟真如的部份 所以, 透過修道的修行慢慢去淨化所知障, 清理真如上面的污垢, 最後過了十地, 則成就了佛的果位, 到達圓滿成就與最終究的目的地 見道位的時候看到了法性, 而不斷回憶 不斷的修行法性, 就是修法性的

修道 比方說凡夫和上師學習空性, 學會了空性, 又要不斷地修空性 所謂修是不斷地學習, 不斷地做 比方說知道了怎樣打坐, 只是知道, 但是, 得不到禪定的效力, 而是要不斷去習練, 才能有禪定的效果, 所以, 見道位的時候, 雖然見到法性, 但是, 要不斷修行法性, 這樣的修道如果圓滿, 達到十地的最後一剎那就即將圓滿了, 最後一剎那的第二剎那就是佛陀, 就是圓滿, 就是五道中的無修道, 這時候, 再也不必修了, 因為已經圓滿了 因此, 成佛了就不用修法性了, 因為已經圓滿 無修道是證得無垢真如的轉依 所以, 怎麼樣的真如呢? 是無垢的轉依 凡夫眾生的真如是有垢的, 成佛的真如是無垢的, 所以是轉依 因此, 一切眾生都是佛陀, 只是多了染污 這個染污在眾生的法性上 所以, 佛陀的法性和眾生的法性, 在層面來說是無分別的, 都是無戲論, 但是, 在世俗的角度來說, 眾生多了一個障礙 垢染, 佛陀沒有垢染 世俗而言, 何時可以淨化這個垢染呢? 無修道的時候圓滿清淨, 是清淨暫時客塵的真如 真如有二種 : 一是本來清淨的真如 一是清淨客塵的真如 客塵是我們的煩惱 業力等 為什麼稱為客塵呢? 因為它是偶然的, 不是本身就具有的, 它不是本性, 而是另外一個物質染在這上面, 所以被稱為客塵, 是可以遠離的, 也可以染在上面的 眾生的法性是被稱為本來清淨的 佛陀具有的真如法性, 被稱為具有二種的清淨 : 本來清淨和清淨客塵的清淨 當成佛了而得到轉依, 垢染的法性轉依為無垢的時候, 會如何呢? 就是寂滅 寂靜, 完全沒有能取和所取的二種現象, 沒有所謂的分別念, 沒有所謂的境和有境, 沒有所謂的好壞 高低 一切的一切的分別, 都不存在, 而且, 一切的法, 不論是輪迴的法 涅槃的法, 都現為真如 現為空性 現為法性, 沒有一個是非法性的部份, 這就是轉依圓滿成實, 所以這稱為 轉依, 也稱為 圓滿成實 唯識宗有三個性相 三個自性: 遍計所執 依他起性 圓滿成實 什麼是 圓滿成實? 就是圓滿轉依, 具有二種清淨的法性就是圓滿成實 < 入三身 >: 無垢之真如, 無分之本智, 諸佛僅有此, 別無任餘法 一切的佛, 不論過去 現在 未來的佛, 他們所擁有的只有二種 : 一是真如 一是無分別的智慧 那麼, 真如是對境, 無分別智慧是有境, 這是依於世俗來安立的 在佛陀的概念與思想當中, 有沒有所謂的法性 真如 本智的區分呢? 這二個, 哪一個是對境和哪一個是有境的區分的存在嗎? 是不存在的 真如和無分別的智慧是無二無別的方式存有的, 只是我們為了要了解, 把智慧稱為有境 真如是對境而做分別的 除此之外, 這些諸佛沒有任何其餘的法, 沒有任何一個存有的

庚二 廣說 : 分二, 一 略說二 廣說 辛一 略說 : 由十相悟入轉依為無上 體性物數取分別需要處 作意及加行過患及功德 由於十相說明於轉依入無上, 就是入於體性 入於實質 入於補特伽羅 入於差 別 入於需要 入於處所 入於作意 入於加行 入於過患及入於功德 入於轉依是無上之入, 有十個 入 來表示 第一 體性 ; 第二, 物, 是事物 ; 第三 數取趣, 是佛教經文的一個名詞 補特伽羅 的意義是數取趣, 趣 表達是六道, 是三善趣 三惡趣, 取 是接受, 數 是不只一次, 是無始以來一直重複取六道, 所以, 數取趣 是表達有情眾生, 是在輪迴當中一直不斷在接受死 生 還有第四 分別 ; 第五 需要 ; 第六 處所 ; 第七 作意 ; 第八 加行 ; 第九 過患 ; 第十 功德 了知這十個項目的方式來入於轉依, 這樣的轉依能成立為無上的轉依 辛二 廣說 : 分十, 一 入體性二 入實質三 入補特伽羅四 入差別 五 入需要六 入處所七 入作意八 入加行九 入過患十 入功 德 就像略說的部份有十個, 廣說的部份也要一一來說 壬一 入體性 : 於其入體性 以及真如性 即無垢真如 謂客塵諸垢 不現及現義 入於體性者, 是不現客塵之垢, 現見真如, 是無垢之真如 首先, 表達 轉入 與 體性 法性或真如的體性是什麼呢? 不現客塵只現真如 貪 瞋 癡 慢 疑 煩惱的部分, 或是分別念 染污 煩惱的部份是客塵, 它是無常的, 可以變化的, 可以清理的, 所以是客塵 在法性當中可以看得到染污煩惱嗎? 輪迴當中的任何一個法, 在法性當中可以看得到嗎? 是看不到的, 是不可得, 所以是不現 那麼, 能看得見的是什麼? 是真如 所

以, 入於體性就不現客塵之垢, 而是現見真如, 是無垢之真如 成佛了就是無 垢之真如 沒成佛之前的真如是有垢的真如, 本來面目來說二者都是無垢的, 但是, 在世俗而言, 一是有垢的, 一是無垢的 壬二 入實質 : 入於實質者轉依為真如轉依為真如有情界內識 謂共器界識及契經法界並諸非所共轉依為真如 轉入於事物或實質者, 是共器識及身識轉依為真如 ; 語所攝經法界轉依為真如, 以及不共有情界識心和心所轉依為真如 實質 比方說在生活當中, 有的是真實有的, 有的是假有的 真實有的是實質存在的或自性存在的, 它就是有 不是實質存在的, 比方說夢中的對境 夢裡的大象, 牠是沒有實質的, 牠是沒有一個東西存在的, 是非實質的 或者說我們的眼睛看錯了, 好像有個東西, 但是, 是沒有的, 那個東西是非實質 那麼, 我們看到的桌子 椅子等的物質部份, 是實質存在的, 我們心裡感覺到的, 如眼識 鼻識 耳識等識的部份, 也是實質存在的 這個實質不只是四大的微塵和合的部份, 還包括我們心裡靈性的 識覺的部份 都是實質的存在 這裡要表達三種境界, 而三種境界可以分為二個 : 一是共, 一是不共 共可分為二個 : 一個是 器, 是器世間, 是外境 ; 另外一個是 經典 的部份, 也可說是器的部份 專門提出來的原因, 因為是修行的所緣境, 最重要的是佛陀的境界, 所以, 特別提出來舉例 另外, 不共的是我們自己的識 事物和實質是一樣的 事物不只是物質的部份, 還有心靈的部份, 識有 共同的器識 和 身識 可以轉依為真如 為什麼是 器識 呢? 因為唯識的觀點, 心裡所顯現的是外境的世界, 地球 輪迴都是心, 所以, 是器世間的心, 器 表達是外境, 而 識 表達外境就是識, 這二個是同位語, 它表達了器, 又表達了識 身識 也是一樣的, 我們的身體是五根具有的身體 : 眼 耳 鼻 舌 身五根它現為心之外的, 實際上, 它就是心, 心現為身體, 所以, 心和身體是同位語, 或者身體和識是同位語, 而現為身的識能夠轉依為真如 語所攝法界也能轉依為真如 語是經典 經文, 嘴所說出的語言, 心中所想的文字 語言的現象等是語所攝的佛典 經文, 可以轉依為真如, 這些都是共同的 器世界是共同的不用說, 身體也是共同的, 可以讓別人享受, 也可以自己享受, 可以自己看, 也可以讓別人看, 可以讓別人觸摸, 而經典更不用

說, 是大家都可以學的, 所以是共同的部份 不共的部份是有情界識 比方說我的心和心所 你的心和心所, 都是屬於各自的, 不是共同的 這些能轉依為真如 那麼, 這些怎麼轉依為真如呢? 器世界本來就是真如, 身體本來就是真如, 佛陀的典籍本來就是真如, 我們的心和心所本來就是真如, 可是, 我們無始以來都是把它現為真如之外的東西, 真如之外的能取 所取, 所以, 什麼時候把它現為真如呢? 透過資糧道 加行道 見道 修道一直到圓滿的時候, 才能見到這一切都是真如, 見到時就變成了轉依, 以前所見那些的東西就轉換為真如, 這就稱為 轉依 壬三 入補特伽羅 : 入於數取趣 及諸菩薩眾 後亦通聲聞 初二謂諸佛 轉依為真如 及諸獨覺者 轉入於補特伽羅者, 初次轉依為真如之果, 有二, 器和身轉依為真如, 證得法身, 是佛陀的行境 經轉依為真如之果, 得報身, 是菩薩之行境 最後心和心所的轉 依, 得化身, 也是聲聞和自覺的行境 補特伽羅與數取趣相同 前面說轉依有三種 : 一個是轉依器世間 轉依身體的部份, 第二個是轉依佛典的部份 第三個則是轉依有情心和心所的部份 這三種的轉依, 結果是什麼呢? 變成了誰的對境呢? 則說有共和不共二者 第一個的轉依成為諸佛菩薩的對境, 二和三的轉依成了聲聞和獨覺的對境 轉入於補特伽羅者 理解補特伽羅 通達補特伽羅, 是什麼樣子呢? 此時會證得法身, 是佛陀的行境, 是佛陀才可以了知的 通達的 轉入的 凡夫眾生所看到的外境 身體轉依為真如時, 所顯現的是什麼呢? 是佛陀的法身 < 入行論 > 中說透過暇滿人身的修行, 骯髒的 污垢的身體也可變為清淨的佛陀的法身 一樣的, 外境轉依為真如, 它的果是現為佛陀的法身, 是佛陀的不共對境 佛陀的典籍轉依為真如時, 會得到佛陀的報身, 佛陀的報身主要的作用是什麼呢? 是轉法輪, 對於十地的菩薩講經說法, 這是菩薩的行境, 菩薩可以看得到, 而聲聞 獨覺及一般的凡夫眾生看不到他的報身 報身的處所是特殊的, 只有在淨土當中出現的, 不會出現在輪迴當中, 所以, 我們會說他出現的地段是十八個色界中最頂尖的那一個, 就是佛陀報身出現的國土 他的眷屬一定是登地的菩薩, 不可能是聲聞 獨覺和一般的凡夫, 所說的法一定是大乘的佛法, 不可能是聲聞乘 獨決乘的佛法, 他的壽命是無量的, 這樣佛陀的報身是菩薩的行境, 而不是其餘的行境

最後, 我們的心和心所成佛轉依為真如的時候, 得到的是化身, 所謂的化身就是分身 人在佛陀的淨土, 但是, 他可以化成很多, 來到具有很多污垢的輪迴當中來轉法輪, 所以, 我們會說在菩提迦耶成佛的釋迦如來, 還有其餘的一千個佛, 在菩提迦耶成佛而轉法輪, 這些的一切不是真佛, 而是化身佛 如果我有神通的話, 我可能派一個堪布來為你們上課, 這個堪布不是真正的他, 而是他的化身, 因為是化身, 可能在這裡就會消失, 不用開車回家, 因為是幻化 假有的 像西藏的仁波切我們稱為 祖古, 祖古 就是化身的意思 化身和轉世有的人會弄不清楚 比方說大司徒仁波切被稱為彌勒菩薩的化身, 是未來將在菩提迦耶成佛的千佛中的第五尊佛, 他是彌勒菩薩的化身, 而不是彌勒菩薩的轉世, 如果是彌勒菩薩的轉世, 那他就是彌勒菩薩, 真的就是彌勒菩薩 如果是化身就不一樣了 一個菩薩可以化成千百個菩薩, 就如觀世音菩薩可以化成四臂的 千手的 千頭的 男的 女的 有鬍子的 沒鬍子等許許多多, 這就是化身 因為是化身, 所以, 一個仁波切圓寂之後, 可能會出現為五個 如果是轉世的話, 一個人不可能轉世成五個, 因為一個人只有一個心相續 在佛陀的經典裡, 一個人不可能變為二個 三個, 這世間的有情眾生, 只有變少, 不可能變多, 為什麼? 因為眾生成佛了, 就不會再來輪迴了 不能變多是因心相續只有一個, 是無始以來就有的, 不能夠是一個新的眾生產生出來 所以, 化身和轉世要弄清楚 心和心所證得轉依時就證得化身, 是聲聞和獨覺的行境 意思是聲聞和獨 覺可以接觸到化身佛, 可以從化身佛那聽聞佛法, 可以聽到他們的開示 轉法 輪 得到證悟等 所以, 化身是聲聞 獨覺 凡夫眾生可以看到接觸到的 壬四 入差別 : 入於差別者謂諸佛菩薩嚴淨土差別及得智法身報身並化身能普見教授自在成差別 轉入於差別者, 諸佛菩薩有清淨國土之差別 ; 由於證得法身來觀一切法 ; 由於證 得報身來教授甚深稀有的法 ; 由於證得化身利他得自在 以其四比聲獨更為殊勝 什麼是自在呢? 利益他眾沒有障礙, 自己隨心可以利益的, 稱為 利他自 在 ; 自己想要活多久是自己掌握的, 沒有任何障礙, 就是壽命自在 佛陀有三

身 有國土, 這些對聲聞和獨覺來說, 是不可能有的 是不可得的, 是佛陀才 有的, 所以, 透過這四種的差別勝過聲聞和獨覺 壬五 入需要 : 悟入需要者謂宿願差別 宣說大乘法即所緣差別 十地加行別 轉入於需要者, 意樂欲求證得佛陀的願差別, 緣於大乘典籍的所緣之差別, 精通 五明等所知和為了斷所斷而於十地加行之差別, 由其勝過聲獨 願 是許願, 心裡面想要, 這是我們的願 意樂 是表達我們的思想 心 心想得到佛陀的果位, 是願的差別 所緣的差別, 對大乘的修行者來說, 他修行的所緣 對境是大乘的典籍, 而不是聲聞乗 獨覺乘的典籍, 更不會是世間的醫學 因眀或是談世間的論典, 而是大乘的典籍, 這是 所緣的差別 加行是實踐修行, 就是去做, 做什麼? 做十個加行 因為願的差別 所緣的差別, 因此, 依於十地去做十加行而能夠證得所知 了解一切的法 也是為了斷除一切所斷的障礙, 所以, 修行十個地 初地到十地菩薩由這十個加行的差別勝過了聲聞和獨覺 壬六 入處所 : 分二, 一 略說二 廣說 癸一 略說 : 入於所依住謂由六種相入無分別智即悟入所緣離相正加行性相與勝利及悟入遍知 轉入處所者, 對於已得轉依的無分本智, 由於六種轉入而知 入所緣大乘 入 斷違緣相 入於本智正加行 入本智之性相 入本智之功德及入了知本智, 由 此六來了知 煩惱性的心要轉依為無分別的智慧, 要轉入 理解 證悟無分別的智慧, 要由什麼來轉入 理解 證悟呢? 由六種項目來轉入得知 那六種呢? 一 入所緣大乘 : 所緣是大乘的典籍 二 入斷違緣相 : 斷除違緣的部份, 入斷 是了知所斷相違的部份是什麼 比方說我們要了解十地的智慧, 也要了解十地智

慧所斷違品的部份, 這就是入斷違緣相 三 入於本智正加行 : 是智慧的加 行 四 入於本智之自性 : 了知本智的性相是什麼 五 入於本智之功德 六 入於本智的了知 透過這六項來了知所謂的處所 癸二 廣說 : 分六, 一 入所緣大乘二 入斷違緣相三 入於本智正加行 四 入本智之性相五 入本智之功德六 入了知本智 子一 入所緣大乘 : 當知有四相 謂於大乗法 及圓滿資糧 最初入所緣 說勝解決定 最初依於大乘的善知識 ; 對於其所示的法生起信解 ; 信解之理定解 ; 由於所定 解之義如理作意之門圓滿二資糧故, 有其四入於所緣 要修行一定要理解修行的方法, 要理解修行的方法, 一定要依靠大乘的善 知識, 因此, 修行的開始就是要相信大乘的善知識所說的法, 然後才能修行, 不相信就不會去修 先相信, 然後依這樣的方式產生決定性的理解 當心裡面產生決定性的理解, 對於能斷和所斷是什麼已經有了堅定的信心之後, 再來就要去實踐, 而能夠圓滿福德和智慧二資糧 當福德智慧二資糧圓滿了, 就成佛了 這兩者若有任何一個不圓滿, 就無法成佛 所以, 一個大乘的修行者, 怎麼進入大乘的修行呢? 就是相信大乘修行者所說的菩提心 : 菩提心的本性 利益 無菩提心的過患等 相信後, 要接受菩薩戒, 在這一剎那就成了大乘的修行者, 發菩提心之後, 再去行六波羅蜜多而圓滿二資糧, 最後成佛, 這就是入大乘 子二 入斷違緣相 : 第二能悟入離相亦四種謂由離所治能治及真如並能證智相此四如次第即所永遠離粗中與微細及常隨逐相

於此有四, 貪等執著違品的相 執著能斷對治之相 執著所緣真如之相, 及執著有境分別法的相 斷除此四得離相之位 由此如次第, 斷初相者是斷粗相 斷第二是斷中 斷第三是斷細 斷第四是斷長久隨從之相 彼等是於一切相稱為 斷 對於所分別相稱為長久之因是至於七地隨從故如是曰 修行的違緣是什麼? 第一 貪 瞋 癡等的煩惱是違品的相 第二 執著能斷對治之相, 就是執著貪等 執著能斷除違品對治力的部份 第三 執著所緣真如, 就是執著真如才是真正的, 除真如之外的是假的 第四 執著有境分別法的相, 就是指 有境 上面所講的都是對境, 比方說貪嗔癡等所緣的對境 能斷的智慧等都是所緣的部份, 執著真如也是對境的部份, 這一個則是執著這些的有境的分別念 比方說現在我們在上課, 上的內容有貪 瞋 癡等所斷的部份, 也有菩薩智慧能斷的部份 怎麼斷呢? 就是證悟真如 所以, 真如也是所講的部份, 都是對境的部分 那麼, 我們的分別心是有境的部份, 所以說有境是分別法的相 相是什麼? 相是有樣子的, 樣子不一定只是顏色 形狀的相, 而是我們心裡面的相, 只要有心的分別念, 一定有顯現事物的存在, 要斷除的是執著這四種的相 比方說真如, 我們明明知道真如是無相的, 可是, 我們會把它執著為相 舉例來說, 說 : 不要說話, 這就是在說話 一樣的, 不要執著, 就是在執著, 所以, 這四個相都是要斷除的, 斷了之後就得到無相, 就是沒有分別心 沒有任何的現象, 就是無相 上面的四個所斷當中, 斷初相者是斷粗相 斷第二是斷中 斷第三是斷細 斷第四是斷長久隨從之相 那麼, 第四個被稱為長久, 為什麼? 因為它是到七地都具有的 有的相在凡夫眾生時就可以斷, 有的相在加行道時可以斷, 有的在初地時就可以斷, 可是, 有的相在七地時還存在, 所以, 第八地以上才是無相, 沒有能取和所取的現象, 沒有意識去執著, 只要是有意識分別的話, 就有好的相 壞的相 美的相 醜的相 臭的相 香的相, 就是會有很多的相 第八地以上, 沒有這樣的意識的執著, 只有顯現而沒有相, 所以, 第七地稱為遠行地, 就是遠離相, 但是, 不是真正的沒有, 而是它有能力遠離相, 到了第八地才是真正的遠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