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性空學入門 第一節 泛論空為佛法之宗極 第一項 空為佛法之特質 釋開仁 (2018/7) (pp.1-4) 一 總說 (p.1) ( 一 ) 性空 的起源與開展(p.1) 性空, 根原於阿含經, 孕育於部派的 ( 廣義的 ) 阿毘曇論 ; 大乘空相應經, 開始發展出雄渾博大的深觀 ; 聖龍樹承受

Similar documents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3 習應十八界空習應眼界空 色界空 眼識界空, 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 習應耳聲識界 鼻香識界 舌味識界 身觸識界 意法識界空, 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4 習應四諦空習應苦空, 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 習應集 滅 道空, 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5 習應十二因緣空習應無明空, 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0 0 = 1 0 = 0 1 = = 1 1 = 0 0 = 1


2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一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 一 ) 阿彌陀佛的意思

The Haks Language Modeling System: Examples from Buddhist Texts in Sanskrit, Tibetan and Chinese This study demonstrates a practical method for extrac

前言 人類的歷史, 因 一個簡單的思維 而改變! 1776 Thomas Paine COMMON SENSE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_17_

66 67 圓夢素人頭家 67 9 專長互補 資源共享, 為彼此加油打氣!

阿含 否定大乘, 也沒有批判大乘八宗以為自己開宗立派 印順法師一生之努力, 無非就是復歸佛陀行思的本懷, 理論與修證並重, 闡揚純真青壯積極入世的佛法 遵行依人成佛的菩薩大行 ; 也依循龍樹引導學佛者, 融貫大小乘佛法, 貫徹三法印與一實相印, 直探佛陀真意 佛法肝心 龍樹菩薩與印順法師的用心是怎樣

indd

有關《印順法師年譜》的一些問題

common sense agent of articulation 447


Microsoft Word DR ???? ??????????? Rev.doc

17-72c-1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繁體).pages

從道德主體的興發論孔子的文學批評理論

老人憂鬱症的認識與老人自殺問題

人為疏失 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合作, 往往是事故的最終防線, 若能發揮團隊合作的功能, 則比較能克服其他因素所造成的危害

Microsoft Word - 中觀今論講義-07


佛化家庭手冊 佛化家庭 一 淨化人間, 必定要淨化社會 二 淨化人間的著力點, 是從淨化家庭開始

目次 壹 契理契機之人間佛教 /1-62 貳 談入世與佛學 / 參 大乘是佛說論 / 肆 平凡的一生 ( 略 ) II

日 常 生 活 中 的 佛 法 什 麼 是 佛 法?

男人的大腦 女人的大腦

Microsoft Word DR ???? ??? Rev.doc

理性真的普遍嗎 注意力的爭奪戰 科學發展 2012 年 12 月,480 期 13

Microsoft Word DR ???? ??????? Rev.doc

(Microsoft Word DRW A1\253???? \273<?????? ?????> ????.doc)

愛滋實務與治理的政治 - 綜合論壇 以及面對這一連串以 責任 為架構衍生出來的愛滋政策如何造就了台灣現在的愛滋處境

1970 新技術的應用 X = 20 + B 13B δ13c X 1 X

戒菸實務個案自助手冊105年Ver.2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CBETA 電子版版本記錄 : 1.2 完成日期 : 2002/11/04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資料底本 :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08, No. 235 No. 235 [Nos. 220(9), 23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01 用 ActionScript 3.0 開始認識 Flash CS3 Flash 是應用在網路上非常流行且高互動性的多媒體技術, 由於擁有向量圖像體積小的優點, 而且 Flash Player 也很小巧精緻, 很快的有趣的 Flash 動畫透過設計師的創意紅遍了整個網際網路 雖然很多人都對 Fl


1

第三章 人間喜劇 縴夫的 愛 202 召喚亡靈的行動 219 流氓無產者 與國債 239 小塊農地的金融化 251 現代社會靠無產階級過活 260 跋一認真看書學習, 弄通馬克思主義 276 跋二向馬克思學習 281

94 法相學會集刊 第六輯諦 取是空相而起貪著,於畢竟空中生種種過 龍樹菩薩為是等故,造此中論 (T30a1564_0001b) 由此可知,當時有兩大類邪執,一是以 說一切有部 為代表的實有論者,他們立 法性恆住 三世實有,說一切法都是過去 現在 未來三世恆存的,又認為 假必依實,五蘊 十二處 十八

珍惜生命 聖嚴法師與吳念真 黃春明 李明濱的對話 珍惜生命 時間 : 二 六年六月十七日地點 : 台北圓山飯店對談人 : 聖嚴法師 ( 法鼓山禪修文教體系創辦人 ) 黃春明 ( 知名作家, 國家文藝獎得主 ) 吳念真 ( 知名導演 ) 李明濱 ( 行政院衛生署自殺防治中心計畫主持人兼主任 ) 主持人

Microsoft Word - Tridentine NL_C.docx

( 叁 ) 薩婆多部立 虛空 與 虛空無為 (pp ) 唯有薩婆多部, 把空分為兩種 : 3 一 有為有漏的虛空 (p.126) 有為有漏的虛空, 即上來所說的眼見 ( 身觸 ) 的虛空 4 二 虛空無為 (pp ) 虛空無為, 此是不生滅法 如說 : 虛空但以無礙為性,

NAAC_FNEC.indd


2

Microsoft Word - 結案報告.doc

Microsoft Word - 正見佛家空義 第二版本.doc

( 二 ) 道德之意向 ( 慚愧心 ) 及三種增上中道的德行, 出發於善心而表現為合理的 有益自他的行為 又以合理的善行, 淨化內心, 使內心趨向於完善 無漏 所以論到德行, 應從內心與事行兩方面去分別 (<< 佛法概論 >>p.181) 佛說 : 慚愧心 自增上, 法增上, 世間增上 即是說 :

為什麼要做佛事 一 前言


目次 中觀今論中觀今論 講義講義 目次目次 ( 九十一學年度,2002 年 10 月 ~2003 年 3 月 ) 印順導師自序 ( 釋厚觀 ) 引言 ( 釋厚觀 )

如來藏之研究 第二章第四節 福嚴推廣教育班第 34 期 如來藏之研究 第四節佛子與佛種性 (pp ) 第二章如來藏思想探源 (pp ) 釋長慈 (2017/12/19) 一 從譬喻而發展起來的 佛子 與 佛種性, 對如來藏說, 是有啟發作用 如來藏 (tathāgata-ga

Microsoft Word - FBS_vol4_03.doc

T050X_02

中觀論選頌講記目次二 1 龍樹史略 二八 2 龍樹對於佛法之特識 三一四 中論 之弘傳 三三 三七 1 中論 在印度之弘傳 三三 2 中論 在中國之弘傳 三四五 中論 之應用 三七 四〇正釋一標宗 四一 五九二一切皆空 六〇 一〇〇外人惡取空而責空 六一論主善取空以立空 七〇 1 安立二諦 七〇

71 新約聖經的福音 3

第一章  緒論

14: 6 不做清單上的事, 並不代表我們就可以隨心所欲 ; 我們不做, 是為了更深一層的原因 同樣, 也沒有人會因不受這些清單的捆綁, 就更能活出 豐盛的生命來 14: 15 8: : 17 在所有十誡中, 第十誡往往是最先遭破壞的一條 22: 37, 39 凡是使我們不能愛神與愛

POP POP 啟發者 善修忍辱, 安忍不瞋的富樓那 ( P rna Punna) 2011/10 POP

學佛五講

精子來自男人, 卵子來自女人 男女大不同的真正原因就在此! Sperm are from Men, Eggs are from Women Joe Quirk

09 F9 128 peer to peer, P2P file transfer protocol bittorrent 10 P2P P2P GNU/ Linux P2P CC 單機版的智慧財產權 vs. 人權戰爭 1980 DVD content

參 性空學探源 p.60 ~ p.72: 我無法有 的真義 一 從阿含看, 我無法有 是釋尊說法的基本方式 二 命與身 我與世間 我與一切法, 都是以 有情為中心 說到一切 19 三 無常相續 的假名我, 是有 ; 在因果相續之外 加執的我, 則無 19 四 我我所見, 是自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中國大陸輔助警察制度的問題與法制化研究 以 蘇州市警務輔助人員管理辦法 為例 專題研究 壹 前言 一 文職雇員

237 金 廠房 工作團隊和生產技術, 缺一不可 三國時代的周瑜與曹操大戰於赤壁, 其決勝關鍵還需要諸葛孔明借東風啊 宇宙萬法亦復如是, 其生成皆必須依賴因緣和合, 從自性中應物現形, 緣生則生, 緣滅則滅, 有因無緣, 或是有緣無因, 都是徒勞無功的 根據 華嚴經 的歸類, 緣起法共有四種, 即業

Erwin Schrodinger

2 part 01 浴室 浴室收納原則 要在浴室用的東西一定要收在浴室 從內容物只剩一點的洗滌劑容器開始整理 減少相同物品的數量 多的物品只要 1~2 個就夠了 每天要用的東西別放在浴室櫃子裡

Microsoft Word - 朗诵诵材.doc

06-07周年報告template.PDF

<4D F736F F D20B6C0AE78B0EDAABAC0B8A740B8D65FA7EBA7BAA54EA4E5BEC7ACE3A873C24FA55AA15E2E646F63>

Microsoft Word - F5.docx

第十号 上市公司关联交易公告

<4D F736F F D20C8CBB8A3D2BDD2A9BCAFCDC5B9C9B7DDB9ABCBBECFEACABDC8A8D2E6B1E4B6AFB1A8B8E6CAE9A3A8CEE4BABAB5B1B4FABFC6BCBCB2FAD2B5BCA

Session 15-Col-1.pdf

忘眾生恩德 務 使 眾生亦終有 一 天 同證 菩提 這就是透 見緣起 事實的修道者要發 菩提 心 的來由 (四 )為 甚麼 維摩 經 置三 心於 修 淨 土行 之首? 維摩 經註 僧 肇云 : 夫欲 弘大道 先 要直其心 心 既 真 直 然 後 人行 能深 ;入 行 既深 則 能廣 運無 涯 此三

若能利用生物科技來改變外觀體色, 使熱帶魚有了特殊色澤, 便能大大地提高這魚種的觀賞價值及國際競爭力 GM pet fish DNA DNA DNA 觀賞水族界的新寵兒 Time Qrio 水產轉殖科技的活教材

蒋维乔思想研究

2

老年性生理學和老年的性生活 老 和 第四年齡 概念 有不一致, 讀者可自參考, 本書不再多引

現在人類獲取地球內部訊息的方法, 是從可能影響我們身家性命安全的地震, 用數學模型把地震資料轉換成地震波速度, 進而獲得地底物質密度與深度的關係 地下世界知多少 km/s g/cm 3 P Gpa km S P S 3,000 3,000 ak K 透視地底 Percy Bridgma

Microsoft Word - 001印度佛教史:序

壹 教法與證法的仰信 第一篇 明確的目標與方向 壹 教法與證法的仰信 佛法是救世之光 1 pp 壹 總標 壹 佛法是什麼 一 佛法的兩大類 可分為教法 證法 現在就 佛法是什麼 說到我們所一定要信仰的 佛法有二大類 一是教法 教 這 由釋尊用語言文字所表達出來的一切經典 制度2 說明

Microsoft Word - _m30.doc


16?????[?????~???Q??

軍人干政/ 軍人中立 提法的不當 221

Microsoft Word - chbj1903a.doc

Chapter 3 Camera Raw Step negative clarity +25 ] P / Step 4 0 ( 下一頁 ) Camera Raw Chapter 3 089

專題研究 大陸中央與地方關係改革現狀與問題 政治學研究 毛澤東思想研究 台聲. 新視角

作者序 內觀是洞見身心的內在實相而不是只看著外表 內觀之道是聲聞 獨覺和菩薩行者的共道, 修習內觀是為了滅除 苦的因, 此處將林崇安臉書中相關的圖文略加編集, 並引經據典, 取名為 內觀之道 與大眾分享, 也感謝法友們的回應

10-2 SCJP SCJD 10.1 昇陽認證 Java 系統開發工程師 的認證程序 Java IT SCJD

Microsoft Word - chbj0404.doc

CO 2 以鄰為壑的台灣建築產業



不增不減義之探究 以 大智度論 為主 釋洞崧 法鼓佛教學院 碩一班

治療血管的雷射 port wine stain 1988 FDA KTP KTP

Transcription:

1 性空學入門 第一節 泛論空為佛法之宗極 第一項 空為佛法之特質 釋開仁 (2018/7) (pp.1-4) 一 總說 (p.1) ( 一 ) 性空 的起源與開展(p.1) 性空, 根原於阿含經, 孕育於部派的 ( 廣義的 ) 阿毘曇論 ; 大乘空相應經, 開始發展出雄渾博大的深觀 ; 聖龍樹承受了初期大乘, 主要是 般若經 的 大分深義 2, 直探阿含經的本義, 抉擇阿毘曇, 樹立中道的性空 ( 唯名 ) 論 3 ( 二 ) 小結 (p.1) 所以, 不讀大乘空相應經與 中論, 難於如實悟解性空的真義 ; 不上尋阿含與毘曇, 也就不能知性空的源遠流長, 不知性空的緣起中道, 確為根本佛教的心髓 (p.2) 4 1 印順法師, 性空學探源 第一章 引論, 取自 Accelon3( 印順法師佛學著作集 ) 2 (1) 十二門論 卷 1( 大正 30,159c22-25): 大分深義, 所謂空也 若能通達是義, 即通達大乘, 具足六波羅蜜, 無所障礙, 是故我今但解釋空 解釋空者, 當以十二門入於空義 (2) 印順法師, 佛法是救世之光,p.177: 在大乘法中, 空是被稱為 : 甚深最甚深, 難通達極難通達 的 如 般若經 說 : 深奧者, 空是其義, 無相 無作是其義, 不生不滅是其義 等 十二門論 也說 : 大分深義, 所謂空也 所以空 無生 寂滅等, 是大乘的甚深義 為什麼被看為最甚深義? 這是世俗知識 常識的 科學的 哲學的知識所不能通達, 而唯是無漏無分別的智慧所體悟的 這是超越世間一般的, 所以稱為甚深 3 印順法師, 空之探究 自序,p.2: 簡單的說 : 阿含 的空, 是重於修持的解脫道 部派 的空, 漸傾向於法義的論究 般若 的空, 是體悟的 深奧義 龍樹 的空, 是 般若經 的假名 空性, 與 阿含經 緣起 中道的統一 大乘佛法 的一切法空, 不離 佛法 緣起中道的根本立場 ; 是 中論 ( 理論的 ), 也是中觀 ( 實踐的 ) 4 印順法師, 中觀論頌講記,pp.508-509: 緣起正觀, 是觀緣起的如幻因果生滅相, 通達諸法的無自性空 觀緣起的幻相, 是對緣起法的如是因生如是果的因果決定性, 生正確堅固的認識, 得諸法的法住智, 理解因果幻相的歷然不亂 通達法性空, 是觀因果幻相的本性空, 生出世的涅槃智, 悟入諸法畢竟空不生不滅 修行者, 先要得法住智, 知道名相的差別, 因果的必然, 生正確的知見 無論是聲聞 菩薩 佛, 都先得此智, 次得涅槃智證涅槃 所以龍樹的學風, 先分別說諸法, 後說畢竟空 本論 ( 中論 ) 與一般論的性質不同點 : 一 小乘學者的阿毘曇, 廣談實有的因果法相, 本論遮破他們實有的妄執, 所以直揭 不生亦不滅, 不常亦不斷 的自性空義, 不重複的宣說名相 二 佛法究竟義, 在悟入涅槃空寂 ; 特別在大乘法中, 一切法趣空, 特別的發揮涅槃智 本論也是側重這點, 深進一層的引入諸法畢竟空中 在畢竟空中, 不礙苦 集 滅 1

二 空 為佛法重要所在 (pp.2-3) ( 一 ) 缺空不成究竟佛教 (p.2) 空 為佛法的特質所在: 不問大乘與小乘, 說有的與說空的, 都不能不說到 空, 缺了空就不成究竟的佛教 ( 二 ) 依空實現解脫自在 (pp.2-3) 1 解脫自在為佛法的目(p.2) (1) 總說 (p.2) 佛法的目的, 主要在轉迷啟悟, 轉染還淨 (2) 實現解脫自在的要領 (p.2) 從現實的人生出發, 覺悟到人生之所以有重重的痛苦不自由, 由於所行的不正 ; 行為的所以不能合乎正道, 由於知見的不正, 對於人生真相缺乏正確的悟解 佛法是針對此點, 勘破虛妄以見真實, 遠離邊邪而歸中道 ; 必如此, 才能得解脫而自在 2 佛法對解脫自在的說明(pp.2-3) (1) 說明的方向 (p.2) 這解脫自在的佛法, 可由悟理 修行 證果上去說明 (2) 共同的要點 (p.2) 但有一共同要點, 即無論為悟理 修行與證果, 都要求一番革新, 要求對於固有解行的否定 ( 太虛大師曾作 大乘之革命, 即據空立論 5 ) 一般人以為如此, 以為應該如此, 現在一一的給予勘破 否定 並不如此, 不應該如此 (3) 佛法最適當表達此要點的名稱 空 (pp.2-3) A 空能遮情(p.2) 表示遮妄離邪的否定, 可以有種種的名稱, 而最適當的就是 空 B 空能顯理(p.2) 從悟解與證入說, 空 不但是虛妄戲論的遮遣, 也就是如實寂滅的開顯, 遮情與顯理統一 C 從篤行中實踐空義(pp.2-3) 遮情, 顯理, 不是徒托於名句的論辨, 而是要從篤行中去實踐體驗的 釋尊本教, 與大乘空相應經及 (p.3) 中觀論, 都是這樣的 如 雜阿含 八 經 ( 依大正藏經編次 ) 即如此說 : 道 成立一切是緣起性空的, 指出眾生的錯誤所在, 使他糾正自己的錯誤 真的能深解空義, 那就恍然了解因果法相的真義了 本論重於勝義, 又因為出於小乘毘曇盛行的時代, 所以略有詳空 如不讀 阿含, 不明毘曇, 依稀髣髴的研究本論, 不免起誤會, 或有忽略法住智的危險 也就因此, 本品 ( 觀十二因緣品第二十六 ) 特別的說明他 ( 本論愈到後面, 顯正的漸多, 也可說戲論漸除, 才有正義可說 ) 5 太虛大師全書 精第 7 冊,pp.878-882( 第五編 法性空慧學 大乘之革命 ) 2

心樂清淨解脫, 故名為空 6 (4) 小結 (p.3) 總之, 佛法提供一種 不主故常 7 的超世間的大事 實踐此大事, 必須透過空, 就是對世間固有的來一次突破, 否定 ( 三 ) 結語 (p.3) 1 空不是什都沒有的無見(p.3) (1) 空是揚棄與淘汰 (p.3) 空, 不是抹煞一切, 是陶汰 ; 依現代的術語說, 是揚棄 8 (2) 空能革新與轉化 (p.3) 是從思想與行為的革新中, 摧破情執中心的人生, 轉化為正覺中心的人生 (3) 小結 (p.3) 所以, 空不是什麼都沒有的 無見, 反而因為空, 才能實現覺悟的 自在的 純善的 清淨的 假使行為 見解一切都安於現狀, 世人如此, 我也如此, 那又何需乎佛法? 2 空為佛法唯一的特質(p.3) 必須面對現實, 否定而超越他, 才見到佛法的特質, 見到性空為佛法唯一的特質 三 結論 (pp.3-4) ( 一 ) 空通遍一切的學派 (p.3) 只要是佛法, 不論大乘小乘, 此宗彼派, 都不能不提到空 1 龍樹是空義的大家(p.3) 因此, 聖龍樹是特別詳盡而正確發揮空義的大家, 但空卻不限於龍樹學 2 其它學派所談之空(p.3) 如唯識, 必須明無境, 明遍計所執無性, 就是空義 9 聲聞學者明無我無我所, 空 無相 無願, 都無非是空義 就是強調一切有者, 也不能不談這些 6 雜阿含經 卷 3(80 經 )( 大正 2,20b11): 心樂 清淨 解脫, 是名為空 7 吳江周永年撰 吳都法乘 卷 25(B34,784b20-785a2): 禪宗論雲門有三種語 : 一 為隨波逐浪句謂隨物應機不主故常也 二 為截斷眾流句謂超出言外非情識所能到也 三 為函蓋乾坤句謂冥然契合無間可伺其淺深也讀右丞詩當與渠同參 8 揚棄 : 哲學名詞 德語 aufheben 的意譯 音譯為 奧伏赫變 包含拋棄 保留 發揚和提高的意思 指新事物代替舊事物不是簡單地拋棄, 而是克服 拋棄舊事物中消極的東西, 又保留和繼承以往發展中對新事物有積極意義的東西, 並把它發展到新的階段 ( 漢語大詞典 ( 六 ),p.749) 9 印順法師, 印度佛教思想史,p.280: 依他起性通二分說, 可說是 佛法 的 依於緣起, 大乘佛法 的 依於法性 二者的折中調和 ; 與龍樹的 緣起即空性 說, 異曲同工! 但瑜伽行派淵源於北印度的阿毘達磨及經部師, 以 瑜伽師地論 為本典, 不可能放下 虛妄的阿賴耶種子識 的原則, 決定了瑜伽行派的未來 3

( 二 ) 學派說空有其差別 (pp.3-4) 所以, 我們應該知道 : 空是佛法中最通遍最重要的大事, 是大小學派所共的, 不過有 (p.4) 程度上的深淺 偏圓, 正確或錯誤罷了! 一 總說 (pp.4-5) ( 一 ) 導言 (p.4) 第二項 空宗 (pp.4-6) 空為佛法共同的特質, 但佛法又有不共的空宗, 就是與有宗對立的空宗 ( 二 ) 對空宗應先理解的事 (pp.4-5) 論到空宗, 應該記著 : 1 說空不一定為空宗 (p.4) 佛教中任何學派, 不能不說空, 也不能不說有, 所以並非說空的就是空宗 2 空宗與有宗分流是事實 (pp.4-5) (1) 空有不一定融貫得了 (p.4) 更應該承認 : 空宗與有宗的分流, 是佛教史上不可否認的事實 雖然真空不空 妙 有非有的真常論者, 可以高唱空有二宗的無諍而融會他 ; 虛妄唯識論者, 可以根據 自宗的遍計空與依圓有去貫通他 ; 但有宗還是有宗, 空宗還是空宗, 並不因此而融 貫得了 10 (2) 空有分化在部派時期 (p.4) 從佛教思想發展史去看, 早在聲聞學派中, 已形成此空有二流 後代的中觀與唯識 宗, 不過承此學流而深化之, 或者說分別得明白一點而已 (3) 小結 (pp.4-5) 空有的分化, 無論如何的錯綜, 互相融攝對方, 而根本的不同, 是始終存在 所以 自學派分流以來, 佛教中儼然 11 的成為兩大陣營, 徹始徹終的存在 ; 與西洋哲學中唯 10 印順法師, 中觀論頌講記,p.442: 外人所以這樣的責難論主, 因為他以為空是一切都沒有 所以, 凡認空是空無的, 認為不能建立一切的, 即一定要批評性空, 說性空者墮於惡見 就是大乘中的不空論者, 還不也是說空是不了義嗎? 所以, 不但有所得的小乘學者, 不能正確的解了性空, 要破壞空法 ; 有所得的大乘學者, 不知即性空中能建立一切法, 也就要以空為不了義 不究竟的 無論他們怎樣的反對一切法性空, 從他們破空的動機去研究, 可以知道, 他們是怖畏真空, 怕空中不能建立一切, 破壞世出世間的因果緣起 他們要建立一切, 所以就不得不反對空性, 而主張自相有 自性有 真實有 微妙有 他們也許自以為比空高一級, 實際是不夠了解真空的 能了解空, 決不說空是不了義的 還有同情性空, 又說真空不空, 這是思想上的混亂! 是性空者, 又說空為不了義, 真實是不空, 這是自己否定自己 中觀的性空者, 如能確切的握住性空心要, 一定會肯定的承認空是究竟了義的 ; 認為空中能建立如幻因果緣起的 ; 決不從空中掉出一個不空的尾巴來! 11 儼然 :4. 真切 明顯的樣子 ( 漢語大詞典 ( 一 ),p.1741) 4

物與唯心的對立一樣 這是不可否認的事實, 必須加以承認 ;(p.5) 不應預存成見而抹煞事實, 應虛心的探求彼此差別的根源! 二 誰是有宗? 誰是空宗?(p.5) 那麼, 誰是有宗? 誰是空宗? ( 一 ) 從世間與佛教來說 (p.5) 佛法以空為特質, 不僅聲聞學者以涅槃空寂為宗極, 大乘佛法也立基於此, 如說 : 阿字本不生 12 ; 菩薩不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發菩提心, 為一切法本性空故發菩提心 13 所以針對世間的戲論實執, 創樹佛教, 可說佛教就是空宗 ( 二 ) 從部派學派來說 (p.5) 佛教初分為四大派, 隱然的形成兩大流, 可以說 : 大眾系與分別說系是空宗, 犢子系與說一切有系是有宗 ( 三 ) 從大乘與小乘來說 (p.5) 此兩大流的發展, 引出大乘小乘的分化, 小乘是有宗, 大乘 ( 經 ) 就是空宗 ( 四 ) 從大乘分化來說 (p.5) 等到大乘分化, 如虛妄唯識者的依他自相有, 真常唯心者的真如實不空, 就是有宗 ; 而龍樹學系, 才是名符其實的空宗 ( 空宗並非不說有 ) 從世間凡情的實有為宗, 到佛 12 印順法師, 以佛法研究佛法,pp.133-134: 般若 華嚴 之字門陀羅尼, 亦予秘密法以有力之根據 大眾部 苦言能助, 開音聲佛事之始 至字門陀羅尼, 則藉字母之含義, 聞聲思義, 因之悟入一切法之實相 如 阿 字是 無 義, 不 義, 聞唱阿字, 即悟入一切法本不生性 ; 此深受婆羅門聲常住論之影響也 其初, 猶以此聞聲顧義為悟入實相之方便, 繼則以文字為真常之顯現, 以之表示佛德及真常之法性矣 以此昔之密咒, 用以為 息災 調伏 增益, 後則以密咒為成佛之妙方便 阿字本不生, 固為其重要理論之一 13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 卷 25 實際品 80 ( 大正 8,402c27-403b1): 須菩提! 菩薩摩訶薩亦如是, 為眾生說性空法, 是眾生實不可得 以眾生墮顛倒故, 拔眾生令住不顛倒 顛倒即是無顛倒, 顛倒 不顛倒雖一相, 而多顛倒 少不顛倒 無顛倒處中則無我無眾生, 乃至無知者 見者 無顛倒處中亦無色, 無受想行識, 無十二入乃至無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是名諸法性空 菩薩摩訶薩住是中行般若波羅蜜時, 於眾生相顛倒中拔出眾生, 所謂無眾生有眾生相中拔出, 乃至知者 見者相中拔出 於無色色相中 無受想行識受想行識相中拔出眾生, 十二入 十八界乃至一切有漏法亦如是 須菩提! 亦有諸無漏法, 所謂四念處 四正勤 四如意足 五根 五力 七覺分 八聖道分 如是等法雖無漏法, 亦不如第一義相 第一義相者, 無作 無為 無生 無相 無說, 是名第一義, 亦名性空, 亦名諸佛道 是中不得眾生, 乃至不得知者 見者 不得色受想行識, 乃至不得八十隨形好 何以故? 菩薩摩訶薩非為道法故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為諸法實相性空故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是性空前際亦是性空, 後際亦是性空, 中際亦是性空 常性空, 無不性空時 菩薩摩訶薩行是性空般若波羅蜜, 為眾生種種著相欲拔出故, 求道種智 求道種智時遍行一切道, 若聲聞道 若辟支佛道 若菩薩道 是菩薩具足一切道, 拔出眾生於邪想著, 淨佛國土已, 隨其壽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須菩提! 過去十方諸佛道所謂性空, 未來現在十方諸佛道亦性空 離性空, 世間無道 無道果 要從親近諸佛聞是諸法性空, 行是法不失薩婆若 5

法智證的性空為宗, 存有種種的層級 ( 五 ) 小結 (p.5) 所以, 空宗與有宗, 可說唯上智與下愚不移 14, 而中間的有而兼空 空而不徹底的學派, 應隨觀待的對方而判別他 三 何為有宗? 何為空宗?(pp.5-6) 何為空宗? 何為有宗? ( 一 ) 從基本方法論來看 (pp.5-6) 此義極明白而又極難說 扼要的說, 空宗與有宗, 在乎方法論的不同 1 他空 是有宗(pp.5-6) 凡主張 他空 以 此法是空, 餘法不空 為立論原則,(p.6) 就是主張空者不有 有者不空的, 雖說空而歸結到有, 是有宗 15 2 自空 是空宗(p.6) 凡主張 自空 以 此法有故, 此法即空 為立論原則, 就是有而即空 空而即有的, 雖說有而歸結到空, 是空宗 16 ( 二 ) 從原則應用上來看 (p.6) 1 認識論 分辨空有(p.6) 依著此項原則, 在認識論上, 緣有故知 是有宗, 無實亦知 是空宗 2 因果論 分辨空有(p.6) 在因果依存的現象論上, 假必依實 是有宗, 以有空義故, 一切法得成 17 是空宗 四 結論 (p.6) ( 一 ) 空有二宗思想的發揮與根原 (p.6) 此等空有分宗的差別, 在大乘中充分發揮 ; 而思想的根原, 早已在阿含經與毘曇論中 14 上智下愚是指孔子根據人的智力發展水準對於智力類型的劃分 論語. 公冶長 : 唯上智與下愚不移 陽貨 : 中人以上, 可以語上也 ; 中人以下, 不可以語上也 即人的智力水準可以分為 上智 中人 與 下愚 三種 ( 引自百度資訊 ) 15 印順法師, 中觀今論,p.261: 如薩婆多部說執境是空, 而現前的外境不空 ; 唯識說似離識現的境是空, 不離於心的內境不空 ; 真常者則說妄心也空而清淨本體不空 三家的空義雖逐漸廣大, 然總覺有一不空者在, 依實立假, 依不空立空 執異法是空, 異法不空 他們的立足點 歸宿處, 是實有 真有, 所以這三家稱之為有宗 16 印順法師, 中觀今論,p.192: 大乘的三家, 法相唯識者是從不及派引發出來的, 於諸法性空的了解不夠 ; 失空即失有, 所以不能不說自相有 真常唯心者是從太過派引發出來的, 破壞緣起而另覓出路, 是對於緣起有不夠了解, 結果是失有也失空 這二派都是 依實立假 的, 異法是空, 異法不空 的 唯有中觀論者依緣起顯示性空, 即空而不壞緣有, 始能善巧中道 中土的天臺宗, 從龍樹的思想而來, 受時代思潮的影響, 多少有妙有不空的氣息 但法法畢竟空, 法法宛然有, 較之他宗, 仍與中觀義相近 17 中論 卷 4 觀四諦品 24 ( 大正 30,33a22-23): 以有空義故, 一切法得成, 若無空義者, 一切則不成 6

顯出他的不同 ( 二 ) 本書研究空義之動機與方針 (p.6) 所以對於空義的研究, 雖應以 大乘空相應經 及 中觀論 為中心, 但能從阿含及毘曇中去探求, 更能明確地把握空與有的根本歧異, 更能理解大乘空義的真相, 不被有宗學者所惑亂 本論就是想在這方面給以概略的研究 第二節 空有之關涉第一項 依有明空 (pp.6-8) 一 總說 (pp.6-7) ( 一 ) 說空必關連到有 (p.6) 一提到空, 便關連到有 ; 佛法不能不談空, 佛法也就不能不說有 ( 二 ) 明空必依有而說 (pp.6-7) 無論說的 (p.7) 是實有 幻有或 ( 中國說的 ) 妙有, 18 總都是有 ; 所以要明空, 應該依有明空 二 明空必然的次序 (p.7) ( 一 ) 先學 有 的內容 (p.7) 依佛法, 修學的程序, 應該先學 有 1 學有錯誤的觀念(p.7) 這不是什麼 先學唯識, 後學中觀 的先學有, 2 應該認識的內容(p.7) 是說對於緣起因果法相之 有, 必須先有個認識 19 ( 二 ) 從有以達空 (p.7) 1 是空義理解必然過程(p.7) (1) 空義 空理不離具體 (p.7) A 在具體法上勘破虛妄(p.7) 從否定虛妄的空義說, 絕不能離有去憑空否定, 必在具體法 ( 有 ) 上去勘破一般人的錯誤認識 B 在具體法上體驗空理(p.7) 18 印順法師, 中觀論頌講記,p.63: 照天台家的意思, 一切法非自他等生, 是不可思議的因緣生, 即空即假即中的緣起, 是不可思議的 在他的解說中, 有 理具事造 說 台家的緣起說, 是妙有論, 與中觀的幻有論多少不同 19 如前所引的注腳 : 印順法師, 中觀論頌講記,pp.508-509 7

從深入法性的空理說, 這空理 空性, 也必須在具體法相上去體悟它 (2) 聖典教導依有見空 (p.7) 聲聞乘經說的 諸行空 常空 我空 我所空 20, 不都是從具體的 行 ( 有為法 ) 而顯示空的嗎? 就是大乘經, 如 般若心經 的 照見五蘊皆空 21, 也是從具體的五蘊法上照見空的 2 是空行實踐必然過程(p.7) 行從佛法的修上說, 要離邊邪, 就必須拿正確的行為來代替, 不是什麼都不做就算了事 要解脫生死, 必須先有信 戒 聞 施等善行為方便, 也不是什麼都不要 3 小結(p.7) 所以無論是理解 是行為, 從有以達空, 是必然的過程 三 結論 (pp.7-8) ( 一 ) 先知法住, 後知涅槃 (pp.7-8) 雜阿含 三四七經說: 先知法住, 後知涅槃 22 先有通達緣起法相的法住智, 然後才能證得涅槃智, 這是必然不可超越的次 (p.8) 第 ; 超越了就有流弊 ( 二 ) 學空無方便者的錯誤 (p.8) 一般學空的無方便者, 每覺得空義的深刻精微, 而對因果事理的嚴密 行為的謹嚴, 反以為無足輕重 23, 那是大大的錯誤了! 一 知空為何不能知有 (pp.8) ( 一 ) 總說 (p.8) 第二項 知空不即能知有 (pp.8-10) 一般以為能理會緣起不礙性空 性空不礙緣起, 便算是不忽略有, 善於知有了 凡是 正確的從空明有, 當然能夠體會到性空緣起的無礙不相衝突的 但明理並不就能達事, 體空也不就能知有 20 雜阿含經 卷 9(232 經 )( 大正 2,56b24-29): 佛告三彌離提 : 眼空, 常 恒 不變易法空, 我所空 所以者何? 此性自爾, 若色 眼識 眼觸 眼觸因緣生受, 若苦 若樂 不苦不樂, 彼亦空, 常 恒 不變易法空, 我所空 所以者何? 此性自爾 耳 鼻 舌 身 意亦復如是, 是名空世間 21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卷 1( 大正 8,848c7-8):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照見五蘊皆空, 度一切苦厄 22 雜阿含經 卷 14(347 經 )( 大正 2,97b11-14): 佛告須深 : 不問汝知不知, 且自先知法住, 後知涅槃 彼諸善男子獨一靜處, 專精思惟, 不放逸住, 離於我見, 心善解脫 23 無足輕重 : 不足以影響事物的輕重 指無關緊要, 不值得重視 ( 漢語大詞典 ( 七 ),p.97) 8

( 二 ) 總相慧不能知別相的內容 (p.8) 1 有 要用世俗智才能理解(p.8) 如桌上的瓶, 如確乎是有, 我們觀察它是因緣和合的幻有, 是無常 無我 無自性 空的 ; 雖空而緣起假瓶的形色 作用還是有的 這樣的依有明空, 是緣起性空無礙 ; 可是, 桌子上到底是不是有瓶? 是怎樣的有? 甚至那邊屋裡是不是有香爐等等, 則須 24 另用世俗智才能了解, 不是明白了總相的空理就可明白事相的一切有 2 舉周利槃陀伽例子說明(p.8) 佛弟子周利槃陀伽, 證了阿羅漢果, 對於空理不能說不了達, 了達的也不能說是錯誤, 可是他不能說法, 因為缺乏了知有的世俗智 25 二 偏談空理者的問題 (pp.8-9) ( 一 ) 忽略事實的正確與否 (pp.8-9) 1 思想行為流於邪正混濫(pp.8-9) 多少講空者, 說到性空不礙緣起, 以為什麼都可以有, 而不注意事 (p.9) 實 結果, 空理儘管說得好聽, 而思想行為儘可與那最庸俗最下流的巫術混做一團 2 小結(p.9) 所以究竟是有沒有, 究竟有何作用, 究竟對於身心行為 人類社會有否利益, 究竟障不障礙出世解脫 這些問題, 不是偏於談空所能了解的 ( 二 ) 下手即空, 空為所障 (p.9) 根本佛法與後來的一分大乘學者, 有點不同 1 能體驗涅槃的修學次第(p.9) 佛說, 必須先得世俗法住智, 對緣起法相得到正確認識, 然後才能體驗涅槃的空寂 26 24 阿毘達磨集異門足論 卷 7 四法品 5 ( 大正 26,393c25-26): 世俗智云何? 答 : 諸有漏慧, 是名世俗智 25 增壹阿含經 卷 11 善知識品 20 (12 經 )( 大正 2,601b3-20): 爾時, 世尊手執朱利槃特詣靜室教使就坐, 世尊復教使執掃㨹 : 汝誦此字, 為字何等? 是時, 朱利槃特誦得掃, 復忘㨹 ; 若誦得㨹, 復忘掃 爾時, 尊者朱利槃特誦此 [> 掃 ] 㨹 [ 掃 >] 乃經數日 然此掃㨹復名除垢, 朱利槃特復作是念 : 何者是除? 何者是垢? 垢者灰土瓦石, 除者清淨也 復作是念 : 世尊何故以此教悔我? 我今當思惟此義 以思惟此義, 復作是念 : 今我身上亦有塵垢, 我自作喻, 何者是除? 何者是垢? 彼復作是念 : 縛結是垢, 智慧是除, 我今可以智慧之㨹掃此結縛 爾時, 尊者朱利槃特思惟五盛陰成者 敗者 : 所謂此色 色習 色滅, 是謂痛 想 行 識, 成者 敗者 爾時, 思惟此五盛陰已, 欲漏心得解脫, 有漏心 無明漏心得解脫 已得解脫, 便得解脫智 : 生死已盡, 梵行已立, 所作已辦, 更不復受胎有, 如實知之 尊者朱利槃特便成阿羅漢 26 印順法師, 如來藏之研究,p.33: 釋尊的教說, 依緣起中道而開顯, 在修學上, 是有先後性的 : 先知緣起, 次得涅槃, 所以說 : 9

2 偏滯於總相空義的次第(p.9) 但有些學者, 不能事先深切決了世俗, 下手就空, 每每為空所障, 偏滯於總相空義, 不能善見緣起, 往往流於懷疑或邪正混濫的惡果 ( 三 ) 結語 (p.9) 應該記著 : 知空不即能知有, 空並不能證明有的正確與否 三 佛法所言的空與有 (pp.9-10) ( 一 ) 佛法主要應知道的 有 (p.9) 1 行解脫道要知的有(p.9) 不過, 佛法的知有, 不是要知道世間一切的有 ( 能知道當然也好 ), 主要在對無始來的生命緣起有個正確認識 明白了這樣的有, 依以通達空性而證解脫 2 行菩薩道要知的有(p.9) 至於菩薩的無邊廣大智, 及世間的一切事物, 即使不知道, 並不障礙解脫 ( 二 ) 佛法所體驗的 空 理 (pp.9-10) 1 是普遍的理則(pp.9-10) 佛法在因果緣起上所顯發的空理, 是一種普遍的必然理則, 所以說無常, 必普遍的說 諸行無常 ; 說無我, 必普遍的說 諸法無我 ; 說空, 必普遍的說 一切法 (p.10) 空 這如哲學上的最基本最一般的原理 它遍於一切法, 一切法都不能違反它 2 證得即能解脫(p.10) 能體驗得這個必然理則, 就能解脫, 所以對其他問題, 不要故不說 ( 三 ) 小結 (p.10) 從有情自身出發, 直捷地求解脫生死, 並不需要知得太廣大 至於菩薩的廣大智, 遍學一切法門去化導眾生, 則那就要有世俗智的善巧了 四 結論 (p.10) 空有空的意義, 不容許誇大了去包辦一切 解決一切 第三項 沈空滯寂 (pp.10-12) 一 沈空滯寂不是空病 (pp.10-11) ( 一 ) 沈空滯寂非說 空 引起 (pp.10-11) 1 空與沈空滯寂有差異(p.10) 有人說 : 佛法講空太多, 使人都沈空滯寂而消極了, 所以今後不應再多說空了 實則, 空與沈空滯寂是有些不同的 沈空滯寂, 本是大乘對小乘的一種批評 不問汝知不知, 且自先知法住, 後知涅槃 法住智, 正知緣起因果的安住不亂 能知緣起, 無明 我見為上首的 見煩惱, 被摧破了, 貪 瞋等 愛煩惱, 也漸漸除滅 ; 心無所取 無所著 無所住, 能契入涅槃, 得解脫自在 10

2 沈空滯寂者非但說空(p.10) 到底小乘是不是開口閉口講空呢? 事實上大大不然 不要說一切有部, 就是談空知名的成實論者, 及大眾系他們, 也大分還在說有 3 被批沈空滯寂的原因(pp.10-11) 說有儘管說有, 始終免不了落個沈空滯寂的批評, 這是什麼緣故呢? 因為他們從無常門出發, 厭離心深, 既缺乏悲願, 又愛好禪定, 於是急急的自求解脫, 甚至法也不說一句的去住阿蘭 (p.11) 若 ; 這才真正的沈空滯寂 4 空能對治沈空滯寂(p.11) (1) 大乘之空能對治 (p.11) 這種消極, 並不是說空說壞了的 ; 相反的, 大乘的說空, 就是要對治這般人的 (2) 空能對治的理由 (p.11) 因為空重知見 重慧學, 可以改變這些偏重禪定的人 ( 二 ) 沈空滯寂是對 有 偏失引起 (p.11) 1 總說(p.11) 沈空滯寂, 絕不是空病, 病在他們對於有的方面用心偏失 悲願不足, 偏好禪定, 急求證入 2 空的善巧與不不善巧(p.11) (1) 不能善巧用空的聲聞乘 (p.11) 經中說的阿蘭若比丘或辟支佛, 就是他們 從自心清淨解脫上說, 獨善也大有可取, 不過不能發揚悲願而利濟世間, 不足以稱佛本懷罷了! (2) 能善巧用空的菩薩乘 (p.11) A 空能自求解脫(p.11) 悲願較切的聖者們, 依於空, 不但消極的自己解脫, B 空能增長大悲(p.11) 還注重弘法利人 ; 空 27 無我 28, 正可以增長其同情眾生痛苦的大悲心, 加強其入世的力量 3 小結(p.11) 27 (1)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 卷 1 習應品 3 ( 大正 8,225a11-14): 舍利弗! 菩薩摩訶薩於諸相應中為最第一相應, 所謂空相應, 是空相應勝餘相應 菩薩摩訶薩如是習空, 能生大慈大悲 (2) 大智度論 卷 37 習相應品 3 ( 大正 25,336a2-5): 菩薩行是眾生空 法空, 深入空相應, 憶本願度眾生 ; 見眾生狂惑顛倒, 於空事中種種生著, 即生大悲心 : 我雖知是事, 餘者不知 以教化故, 生大慈大悲 28 印順法師, 中觀今論 自序,p.8: 自私本質的神我論者, 沒有為他的德行, 什麼都不過為了自己 唯有無我, 才有慈悲, 從身心相依 自他共存 物我互資的緣起正覺中, 涌出無我的真情 真智慧與真慈悲, 即緣起正覺的內容 11

大乘批評小乘不能善巧用空, 缺乏世俗智, 所以一入空就轉不出來了 大乘善用空者 不沈空滯寂者, 還是這個空 ( 三 ) 結語 (p.11) 1 沈空滯寂不是空的錯誤(p.11) 所以沈空滯寂, 不是空的錯誤 ; 空是不錯誤的, 只是他們不能領會佛陀中道的意趣, 還不能實現菩薩的甚深空義 2 沈空滯寂不是惡取空病(p.11) 所以, 沈空滯寂與惡取空不同, 惡取空是對於空的謬解, 不但不成菩薩, 也不能成聲聞賢聖 二 空行的積極與消極 (pp.11-12) ( 一 ) 空不會使佛法消極 (p.11) 說到這裡, 我們應該特別認清 : 第一 說空並不就會使佛法消極 ; ( 二 ) 積極需與事行配合 (pp.11-12) 1 菩薩化他要理事皆明(pp.11-12) 第二 只求自己解脫而不教化眾生則已, 要化他, 就不只是明空而已 空固然是佛法的要 (p.12) 旨, 但須與其他一切事相配合起來的 2 單談理性易入沈空滯寂(p.12) 單談理性, 不與實際行為相配合, 空是可能會沈空滯寂的 不只是空, 專重真常妙有的理性而忽略事行, 也還是一樣的要沈滯消極 ( 三 ) 結語 (p.12) 獨善與兼濟的分別, 不在於解理, 主要在於行為的不同 第三節 空義之研究 (pp.12-14) 一 不站在宗派上去研究 (p.12) 對於空義, 第一 不要站在宗派見解上來研究 ( 一 ) 空義是通遍佛法一切 (p.12) 29 30 空是遍於佛法的特質, 大家都在說空, 並不限於什麼三論宗或應成派的 29 印順法師, 以佛法研究佛法,p.234: 弘傳羅什學的, 一向說是道生, 其實道生是首先離去羅什的人 因北方政局衰亂, 僧肇早死, 學眾都散去 所以羅什的譯典雖傳遍了, 而龍樹的大乘空義, 卻一時隱沒 ( 潛行 ) 了 要等到梁代的高麗僧朗, 到江南來揭起 關河古義, 弘揚三論 中 百 十二門論, 後來發展為三論宗 陳代的慧思, 又到南方來, 倡導龍樹所傳的法門, 後來成為天臺宗 三論與天臺宗, 都根據羅什的譯典, 但經過了中國學者的研求修習, 發展為有獨到體系的綜合學派 大概的說, 三論宗重於論, 傳到南方較早, 更近於羅什所傳的 天臺宗南傳遲了些, 12

( 二 ) 對各宗派所說之空的抉擇 (p.12) 各方面說的有所不同, 我們應該抉擇而條貫之, 攝取而闡發之, 使它更接近空的真義, 不要形成宗派與其他宗派對立起來 ( 三 ) 小結 (p.12) 到底是佛法, 即使空得不徹底, 總還有點空的氣息, 總還是佛法, 不要以宗見來排拒一切! 二 明空依於有, 有要順世間 (pp.12-13) ( 一 ) 佛所說的 有 (p.12) 1 一切法空, 有即一切 (p.12) 第二 佛乘的空義, 本以生命為中心, 擴而至於一切法空 2 有, 因果井然不可混 (p.12) 一切法空, 空遍一切法, 依以明空的有, 也就包括一切法了 這 有 的一切法, 為對於有情而存在的世間, 善惡邪正不可混 3 有, 時代進步而改變 (pp.12-13) 而事相, 古人大都於現實時空而說的 ; 世間以 (p.13) 為有, 佛也就以為有 ( 二 ) 有 應如何說(p.13) 1 說有實不易(p.13) 可是這有的一切, 是不斷在隨時代而進步改變的 歐陽竟無說 : 闡空或易, 說有維難 具體事實的條理法則是難得知道的, 何況還要與法性空相應! 說有實在不易 2 不礙空義而說明(p.13) 對這具體的有, 必須在不礙空義中, 3 應順世間學說明(p.13) 另以世間的智光來觀察他 現代各種學術的進步, 對 有 的說明是更微細精確了! 學空的人, 應該好好的注意採用 ( 三 ) 小結 (p.13) 雜阿含經 三七經中佛說: 世間與我諍, 我不與世間諍 世間智者言有, 我亦言有 ; 世間智者言無, 我亦言無 31 受到北方真常唯心大乘的熏染較深 至於攝山 ( 三論 ) 衡嶽 ( 慧思 ) 天臺 ( 智者 ), 都是教觀並重, 不失龍樹大乘的風格 30 印順法師, 中觀今論,p.4: 在西藏, 也傳有中觀學, 是西元八百年代, 由印度傳入的 據說 : 藏傳的中觀學, 有佛護 月稱的 應成派, 和靜命 清辨的 自續派 傳入西藏的時候, 雖各有因緣, 然經過長期的流傳, 佛護 月稱的應成系, 已取得了中觀正統的權威 31 雜阿含經 卷 2(37 經 )( 大正 2,8b16-28): 爾時, 世尊告諸比丘 : 我不與世間諍, 世間與我諍 所以者何? 比丘! 若如法語者, 不與 13

佛法的目的, 並不在與世間諍辯這些有的現象, 而是在這有的現象上去掘發其普遍必然的真理, 從智慧的證知去得解脫 所以我們研究佛法, 應該注重他的思想原理, 借現代世間智者以為有的一切事物, 相應而闡發之, 這才能使佛法發生新的作用 三 空有說明不應偏頗 (pp.13-14) ( 一 ) 古德多說依有明空 (p.13) 第三 古德雖極力說明性空的不礙緣有, 但實際是對於有發揮得太少了! 大都依有明空, 忽略反轉身來, 從空去建立正確合理的有 一切實際的思想行為 (p.14) ( 二 ) 現應發揮從空建有 (p.14) 今後應該在這方面特別注重發揮 ; ( 三 ) 結語 (p.14) 32 否則空者忽略有, 而談有者又不能圓解空義, 使佛法不能得到健全的開展, 汩沒佛法的覺世大用 世間諍, 世間智者言有, 我亦言有 云何為世間智者言有, 我亦言有 比丘! 色無常 苦 變易法, 世間智者言有, 我亦言有 如是受 想 行 識, 無常 苦 變易法, 世間智者言有, 我亦言有 世間智者言無, 我亦言無 ; 謂色是常 恒 不變易 正住者, 世間智者言無, 我亦言無 受 想 行 識, 常 恒 不變易 正住者, 世間智者言無, 我亦言無, 是名世間智者言無, 我亦言無 比丘! 有世間世間法, 我亦自知自覺, 為人分別演說顯示, 世間盲無目者不知不見, 非我咎也 32 汩沒 :2. 埋沒 ; 湮滅 ( 漢語大詞典 ( 五 ),p.963)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