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D F736F F D20AB6EC040A640A650A5ABB3F5AABAB56FAE692D2DA548B773B0CFB0ECA544B871A4E8AA6BA4C0AA52A15DAF42A4F4A64CAAA9A15E2E646F63>

Similar documents
2

10 6, 地球的熱循環

2012 /3 Liberal International Economic Order Principle of Multilateralism Regionalism 1 2 Regional Trade Agreements RTAs RTAs RTAs Ru

1.1 1 () 擴展學習領域 () () 力求卓越創新 發皇通識教育 厚植職場發展的競爭能力 拓展國際交流 e 把握資訊網路的科技應用 () 精緻教育的學校特色 提升行政效率 發揮有效人力的整體力量 達成精緻大學的師資結構 勵應用科技的研發能力 在策略執行上

63 Equifax Experian TransUnion FICO 3 FICO FICO 620 叁 次級房貸歷史淵源 一 次級房貸市場快速擴張的主因 ,

西方三大霸权的战略比较——兼论美国制度霸权的启示意义•


引言

0 0 = 1 0 = 0 1 = = 1 1 = 0 0 = 1

CO 2 以鄰為壑的台灣建築產業

210 台 灣 社 會 學 第 二 十 期 原 住 民 的 這 些 疾 病 是 與 生 俱 來 的 另 外 一 類 責 怪 受 害 者 的 研 究 則 傾 向 以 原 住 民 的 認 知 行 為 來 分 析 詮 釋 原 住 民 的 健 康 弱 勢, 如, 原 住 民 個 人 健 康 習 慣 不 良

參、社會 黎萬民 吳允明 華士傑

100 年華僑經濟年鑑 2011 華僑經濟年鑑 IT % % % % % WEF

第一章  緒論


common sense agent of articulation 447

_BK07.ps, page Preflight ( _BK07.indd )

軍人干政/ 軍人中立 提法的不當 221


人為疏失 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合作, 往往是事故的最終防線, 若能發揮團隊合作的功能, 則比較能克服其他因素所造成的危害

NAAC_FNEC.indd

第三章 人間喜劇 縴夫的 愛 202 召喚亡靈的行動 219 流氓無產者 與國債 239 小塊農地的金融化 251 現代社會靠無產階級過活 260 跋一認真看書學習, 弄通馬克思主義 276 跋二向馬克思學習 281

17-72c-1


%

1-4 二 社會工作存在的前提 / 基本假設 Boehm

<4D F736F F D DBED4B2A4A9D2A9DBA5CDB8EAB054A7B9BEE3AAA92DB3D5A468AF5A2E646F63>

2

~

現在人類獲取地球內部訊息的方法, 是從可能影響我們身家性命安全的地震, 用數學模型把地震資料轉換成地震波速度, 進而獲得地底物質密度與深度的關係 地下世界知多少 km/s g/cm 3 P Gpa km S P S 3,000 3,000 ak K 透視地底 Percy Bridgma

臺灣重要經濟變動指標

SA2016_ExhibitionSalesBrochure_web_TC

第 四 場 次 2016/10/ Political Development of Mainland China and Taiwan 第 五 場 次 2016/10/ 台 灣 民 主 深 化 的 探 討 第 六 場 次 2016/10/


PROSPECT & EXPLORATION 第 12 卷第 1 期中華民國 103 年 1 月 壹 前言 (community) common 1 2 (communitarianism) (low politics) 1 中國行政評論 ( ) 10 1 ( ) 186

29


N3489_PYE_SChi_Cover-back

Microsoft Word - Tridentine NL_C.docx

目錄

第11卷第9期 中華民國102年9月 壹 前言 中國大陸注重多邊外交工作 主要原因是美國在冷戰後之霸權行徑與超級 大國的地位 及在處理大國關係上的霸道思維及單邊主義 1 且亦逐步認知到多 邊制度可以用來制約自己 反過來也可以用來制約其他國家 且能夠使一個國 家 在 國 際 關 係 中 學 會 用 規

10 中央銀行季刊第三十一卷第一期民國 98 年 3 月 0.84% 1.73% 25.6% GDP 1.52% 0.44% 29.37% 0.90% 2.18% (4) a b c d e f 壹 前言 2004 (WTI) % 200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縣 94 學年度 上 學期 區 國民中學 Q 年級 R 領域教學計畫表 設計者:

專題研究 大陸中央與地方關係改革現狀與問題 政治學研究 毛澤東思想研究 台聲. 新視角

1970 新技術的應用 X = 20 + B 13B δ13c X 1 X

n._

當前台灣制憲修憲問題之試析─以中華民國憲法之病理病徵為中心

PowerPoint 簡報

理性真的普遍嗎 注意力的爭奪戰 科學發展 2012 年 12 月,480 期 13

<4D F736F F D20D6D0B9FABAEAB9DBBEADBCC3B7D6CEF6D3EBD4A4B2E2B1A8B8E6A3A C4EAB5DAD2BBBCBEB6C8A3A9B7D6B1A8B8E6CBC4A3BACED2B9FAD5FEB8AED7CAB2FAB8BAD5AEB1EDB3A4C6DAB7E7CFD5D3B0CFECD2F2CBD8B7D6CEF6A3A8B7EBBFA1D0C2A1A2C

July Arab World Studies No Judith Goldstein Robert Keohane ideas interstate Robert O. Keohane, Judith Goldstein, eds., Ideas and F

老人憂鬱症的認識與老人自殺問題

關 鍵 報 告 KEY POINT REPORT Community Interest Company CIC L3C BB Corp

第七章 1984 與 重裝任務 文本中的極權世界與烏托邦 1984 George Orwell, 一 喬治 歐威爾的 1984 George Orwell, Indian i

Bairoch, ) (Angus Maddison,1926 ) (Bairoch, 1976, 1981), 1960, , 220, 228 ; , 447, 310, 178 (1993) (1988) Peter Brecke (

Sept Arab World Studies No.5. Paul D. Miller, The Fading Arab Oil Empire, The National Interest, July/August 2012, Number 120, pp. 38-4


目錄

男人的大腦 女人的大腦

Microsoft Word - Dr. Zhu Lumin's Chnese Working Paper - 东北亚和平繁荣与中国的角色.doc

Microsoft Word - 1.doc

Chapter 3 Camera Raw Step negative clarity +25 ] P / Step 4 0 ( 下一頁 ) Camera Raw Chapter 3 089


WTO IMF G

面對分歧-2015年投資展望

論中國大陸公務人員 問責制度 從法制層面分析 專題研究 壹 前言 SARS 灰信網 (freesion)

<B169AAF8C0AEBDD7A4E5AD70B565AED12DA5BBA4E52DA466B8D5A5BB2E706466>


Fancis M. Deng War of Visions Conflict of Identities in the Sudan 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 p. 422.

HKSTPC-Annual Report Chi

J. D. 17 Daniel J. Elazar, American Federalism: A View From the States (New York: Happer & Row, Publishers, 1984), p

「永續發展」議題.PDF

20第十一章ok.doc

é (Government) (Political system) (Government grid- lock)

4: 18 5: 44 屬天之愛的超然特性, 是一直有主動性 創造性, 和救贖性 5: 44 5: : 44 23: 34 7: 60 5: : : 4 5: 5 它乃是一種出於內心 思想或意志的決定 決意去愛那些不可愛 我們不一定喜歡

佛化家庭手冊 佛化家庭 一 淨化人間, 必定要淨化社會 二 淨化人間的著力點, 是從淨化家庭開始

二零一三年施政報告 - 穩中求變 務實為民

untitled

老人 社 交 活 動 McAuley et al., 2000 Glass 1999 Mendes de Leon ~2 1~ % 10.56% 9.23% 6.05% 24.72% 14.18% 12.12% 影響老人社交活動的因素一 生理功能的改變 Bar

John J. Mearsheimer The Tragedy of Great Power Politics New York & London W. W. Norton & Company 2001 pp Zbigniew Brzezinski and John

春 秋 战 国 时 期 粮 食 安 全 思 想 的 传 承 与 当 代 战 略 选 择 并 在 推 翻 旧 王 朝 的 同 时 建 立 起 了 新 王 朝 新 王 朝 建 立 伊 始, 较 为 有 意 识 地 汲 取 前 王 朝 灭 亡 的 教 训, 适 当 地 照 顾 到 社 会 底 层 民 众

( Klaus Knoor),,,, :,, ( Robert Keohane) (Auguste Com te),,,,, ( ),,, (A lexander W endt),,,, :,90 : ( ),, 2001, 411 :, : ( ), 2004, ,,,, fait s

參、社會 華士傑

統一CSR年報-封面+裡+目錄-第1章(靛)-test.indd

Microsoft Word - ICS-Oct08-Conf-paper-WangHu.doc

《根於生態、生計、文化的「和平婦女」行動研究》網上版

PROSPECT & EXPLORATION 第 14 卷第 10 期中華民國 105 年 10 月? 壹 近年國有企業經營狀況 % 1.1% 一 國有企業主要經濟效益指標情況 ,704.1 ( ) 5.4% % ,


2014 年 第 3 期 劣 的 生 存 条 件, 然 后 被 人 权 监 督 部 门 写 入 报 告 监 狱 里 也 普 遍 存 在 着 过 度 拥 挤 卫 生 设 施 差 饮 食 难 以 保 障 等 诸 多 问 题, 联 合 国 维 和 警 察 和 人 权 部 门 的 工 作 内 容 之 一 就

大高雄都會區跨域合作行動方案

D A

公民與社會考科 臺南一中廖翠雰老師 施可為老師 壹 前言 貳 98 年學測與指考考題的分析 一 98 學測的考題分析

09 F9 128 peer to peer, P2P file transfer protocol bittorrent 10 P2P P2P GNU/ Linux P2P CC 單機版的智慧財產權 vs. 人權戰爭 1980 DVD content

% 1 (10%) (MTN)(8%) (4%) (4%) (2%) (ABS/MBS)(1%) (1%) 1 40% 35% 30% 25% 20% 15% 10% 5% 0% 35% 35% 10% 8% 4% 4% 2% 1% 1% 政府債券 政策性銀行債券 企業債券 中期票


<4D F736F F D20342EC555A5DFA5C1A7EFADB2B67DA9F1A548A8D3A4A4A640B0EAAE61B56FAE69BED4B2A4B357B9BA2E646F63>

2

第一章 緒論


Transcription:

第二章新區域主義方法 新區域主義方法 (New Regionalism Approach, NRA) 是由 Björn Hettne 等人針對從 1980 年代開始產生的新區域主義現象, 所提出一套解釋新區域主義現象的方法 該方法是奠基於芬蘭 聯合國大學 (United Nations University, UNU) 的 世界發展經濟研究中心 (World Institute of Development Economy Research, WIDER) 的一項研究發展計畫, 43 因此該方法又稱為 UNU/WIDER 方法 (UNU/WIDER Approach) NRA 認為新區域主義與舊區域主義在許多方面是有所不同的 : 一 形成的背景舊區域主義是在兩極的冷戰架構下, 而新區域主義則是在多極的世界秩序, 和全球化的架構下 二 動機舊區域主義的動機常與特定的目標相關, 有些區域是安全導向, 有些則強調經濟面, 但新區域主義通常是來自於較廣泛和多面向的社會過程 三 組成成員舊區域主義的組成成員通常為鄰近的民族國家, 但新區域主義則包含了國家和各式各樣的非國家行為者 44 新區域主義是種新崛起的現象, 在不同的學科, 往往對不同的現象會採取不同的分析工具,NRA 強調其與自由主義經濟學家之間所稱的新區域主義 (New 43 該研究計畫的成果, 可參考 WIDER 出版的一系列叢書 :Björn Hetten, Andras Inotai, and Osvaldo Sunkel, eds., Comparing Regionalism: Implication for Global Development (Basingstoke: Palgrave, 2002), Björn Hetten, Andras Inotai, and Osvaldo Sunkel, eds., National Perspectives on the New Regionalism in the North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2000), Björn Hettne, Andras Inotai, and Osvaldo Sunke, eds., Globalism and the New Regionalism (Basingstoke: Macmillan Press Ltd, 1999), Björn Hettne, Andras Inotai, and Osvaldo Sunkel, eds., National Perspectives on the New Regionalism in the South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2000), Björn Hettne, Andras Inotai, and Osvaldo Sunkel, eds., The New Regionalism and the Future of Security and Development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2000). 44 Björn Hetten, "The New Regionalism Revisited," in Theories of New Regionalism, ed. Fredrik Söderbaum and Timothy M. Shaw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2003), 23-24. 20

Regionalism) 或二次區域主義 (Second Regionalism) 不同, 自由主義經濟學家眼中的新區域主義, 所指的通常是由 IMF 和 World Bank 等這些國際金融機構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Institutions,IFIs) 所倡導的方法, 藉由分辨這兩者的差異, 有助於釐清 NRA 與多邊全球主義論述的不同 一 分析工具對於 IFIs 而言, 新區域主義的現象只是一種可透過正統經濟理論來分析的現象而已, 但 NRA 則認為新區域主義的現象必須由一種包含各學科的分析架構來理解 二 分析面向對 IFIs 而言, 新區域主義的現象, 只是一種促進貿易政策的區域架構, 但對 NRA 而言, 新區域主義的現象則是一種廣泛的多面向計畫, 包含經濟 安全 環境和其他議題 三 對區域主義的觀點 IFIs 對新區域主義有兩種觀點, 一個是墊腳石的觀點, 也就是新區域主義是一種提升世界貿易和全球福祉的墊腳石, 貢獻僅次於多邊主義, 另一種觀點則認為新區域主義是絆腳石, 新區域主義的存在對於多邊主義是一種威脅 NRA 則視新區域主義是一種解決許多問題的方法, 舉凡安全 環境等各議題, 由於民族國家和市場無法有效的處理這些問題, 必須經由新區域主義來解決 四 對新區域主義的本質 IFIs 認為新區域主義之所以 新, 是代表一種新重商主義和保護主義的復甦, 但 NRA 認為目前這波區域主義, 在本質上是一個全新的狀態, 必須從全球經濟的轉型來加以理解 45 本章將針對本論文所採的 新區域主義方法 的研究途徑作一介紹, 首先將闡述全球化架構下, 新區域主義作為一政治反撲的角色 ; 第二部分則對 NRA 的概念 動力作一探討 ; 第三部分是討論 NRA 最具特色的區域性概念, 及其衍生 45 Ibid. 21

出的五個階段做一介紹 ; 最後一部份, 則將範圍拉大, 探討新區域主義跟世界新 秩序的互動 第一節全球化下的二次鉅變 壹 全球化的興起 全球化 (globalization) 現象的興起,Hettne 認為源自二次大戰後, 美國在當時維持了世界秩序的和平, 促使經濟全球化發展, 各國之間的聯繫加強, 資訊科技的進步, 強化了這樣的趨勢, 也使全球化的速度加倍, 人類的互動每十年就加倍一次, 主觀上認為地理的距離大為濃縮, 有人甚至稱為 地理的終結 (the end of geography) Stiglitz 則認為全球化是由於交通與通訊成本大幅降低, 以及貨物 勞務 資本 知識, 和人員流動所遭遇到的人為障礙逐漸被打破, 全球化是各個國家與人民更密切的整合 46 與全球化息息相關的, 則是全球主義的概念,Robert Keohane 在提到全球主義時, 認為全球主義指的是 : 各個大陸之間雖然有距離相互橫艮, 但這個世界仍存在一個互賴網絡的狀態, 彼此之間的聯繫是透過資本 貨物 資訊 想法 人 力量 (forces) 環境和生物相關物質等的流通和影響, 全球化和去全球化 (deglobalization) 指的則是全球主義的增加和減少 47 因此,Keohane 的全球主義比較偏重在全球互賴關係上, 而全球主義和全球化的關係, 則在於程度的多寡 Hettne 在論述全球主義時, 則認為全球主義是計畫性的全球化 (programmatic globalization), 描繪的是一幅無國界世界的願景, 國界失去重要性, 功能主義成為主角, 更進一步說明, 全球主義代表的是國際化過程性質上的改變, 強化功能面向, 弱化國界的重要性, 尤其是在經濟領域, 全球主義強調世界市場的成長, 46 Joseph E. Stiglitz 著, 李明譯 全球化的許諾與失落 ( 台北 : 大塊文化,2002 年 ), 頁 29 47 Robert O. Keohane and Joseph S. Nye Jr., "Globalization: What's New? What's Not (and So What?)," Foreign Policy, no. 118 (2000): 105. 22

逐漸的入侵和主宰國家經濟 48 所以,Hettne 的全球主義, 比較強調全球主義所展現的功能面向, 國家的邊界變的較不重要 換句話說, 將 Keohane 和 Hettne 將全球主義的定義結合, 可以發現全球主義其實是一種由於資本 貨物 資訊 想法 人 力量 環境和生物相關物質等, 這些功能上的流通和影響, 使得各個行為者的互賴增加, 形成一個互賴的網絡, 國家邊界變的較不重要 對於全球化現象興起的解釋,Hettne 認為可從兩方面著手, 首先是生產的國際分工, 也就是當 1970 年代末 後福特時代 來臨, 捨棄了福特時代的大工業生產線模式, 為了節省成本, 跨國公司將生產過程分割成好幾部分, 將生產過程依照成本考量分散到全球各地, 尋找最低生產成本的地方, 一開始是是歐洲的邊陲區域, 例如東歐, 美國則是往南邊發展, 到了後來, 則前往第三世界國家, 這些國家往往是政治穩定, 有充足的勞工供給 而這樣國際分工的趨勢, 在一些新科技的發明下速度加速, 例如通訊科技和資訊產業的進步, 促使跨國公司在決策過程的速度加素, 交通技術的進步, 則使地理上的距離變的較不重要 49 在國際分工的加速下, 經濟全球化也快速發展, 超越舊有的民族國家界線, 而國家的生產結構改變, 進一步的影響了國家型態, 而國家型態的改變, 則更進一步的影響了世界秩序 另外一個對全球化現象興起的解釋, 則可以從金融體系的自由流通來看, 50 1970 年代, 石油輸出國將在石油危機時所賺的美元存入國際商業銀行, 國際金 融市場上因此充斥著大量的石油美元, 當時的貸款利率極低, 有時甚至低到實質利率為負的情況, 商業銀行為了賺取較高的利息, 轉而大量貸款給願意付出較高利息的第三世界國家, 例如拉丁美洲各國便在這期間大量的借貸, 而第三世界國家也藉著這些大量的貸款來發展經濟, 支撐經濟成長, 但這樣的發展, 並沒有使 48 Hetten, "The New Regionalism Revisited.", Hettne, "Globalization and the New Regionalism: The Second Great Transformation," 2. 49 Hettne, "Globalization and the New Regionalism: The Second Great Transformation.", James H. Mittelman, "Rethinking the 'New Regionalism' in the Context of Globalization," in Globalism and the New Regionalism, ed. Björn Hettne, Andras Inotai, and Osvaldo Sunke (Basingstoke: Macmillan Press Ltd, 1999). 50 Hettne, "Globalization and the New Regionalism: The Second Great Transformation," 5. 23

第三世界國家的經濟變的更為強壯, 等到國際金融市場的銀根緊縮, 便開始在這些第三世界國家引發債務危機, 例如 1982 年的墨西哥債務危機, 因此, 從這樣個過程可以看出, 國際金融市場先是藉由貸款而越過了國家舊有的界線, 將原本屬於國家內部管轄的金融業務, 與國際金融市場掛勾, 一旦掛勾, 國家本身的自主性便遭到削弱, 只要國際金融市場感冒, 國家很難不跟著打噴嚏 貳 資本主義下的鉅變 歷史的發展常常有其軌跡可循, 歷史舞台上曾經出現的戲碼, 在時間的長度拉長下, 也可能一再地循環出現, 演出續集, 而這使得過往歷史經驗可以成為現在處理問題的參考憑藉 Karl Polanyi 在論述資本主義的興起時, 強調經濟的分析不能脫離社會, 經濟的分析必需連同當時的社會一起分析才有意義 資本主義的興起, 一開始是由於國家推動重商主義, 經濟成為國家強化國力的工具, 國家在推動國家經濟的成長時, 間接的造成了全國性市場的興起, 而經濟快速發展對當時的社會結構產生鉅大的衝擊, 帶來鉅變, 例如 18 世紀的最後 25 年, 英國農村的貧民顯著的增加, 這是因為英國先前在世界各地的貿易範圍增加, 一旦經濟衰退, 就會產生大量的農村失業, 這些失業勞工最後只能回到鄉下教區, 依賴救濟過活, 但由於家庭農地已經被廢止, 使得失業者的保險屏障也不存在, 舊有的秩序消失, 新的秩序尚未形成, 這些貧民便成為社會變遷下的受害者 當時的經濟快速發展, 沒有一個可以相應的社會環境來支撐經濟的快速發展 Polanyi 認為這股鉅大的經濟自由化發展, 忽略了社會的經濟, 社會將會產生一股政治上的反撲, 進而造成鉅大的政治改變 51 這個鉅大的政治改變, 便是當時英國政府採行一連串保護勞工 農民的法 51 Polanyi, The Great Transformation: The Political and Economic Origins of Our Time. 24

案, 例如 1795 年制訂的史賓翰連法 (Speenhamland Law), 52 緩和了在社會變遷過程中, 受害者的傷害程度, 也相當程度的使資本主義的發展受到阻礙 但如果將時間拉長, 會發現英國政府當時所採的保護措施, 緩和了社會在面對經濟自由化衝擊時的傷害程度, 這股政治上的保護力量跟經濟上的自由放任力量, 構成了一個適合市場經濟發展的相應社會, 因此, 政治上的反撲, 反而產生一個適合資本主義發展的社會, 資本主義也就在經濟上的自由放任力量, 和政治上的保護主義力量相激盪下, 逐漸的發展茁壯 Polanyi 將十九世紀市場經濟興起, 進而與社會保護力量進行互動的過程, 所造成的重大社會變遷稱為 鉅變 (The Great Transformation) 歷史的巨輪持續的往前推進, 來到二十一世紀的今天, 經濟上的自由放任力量和政治上的保護主義仍舊相互激盪著, 經濟上的自由放任力量, 這次由全球化領軍, 帶來了全球市場的擴張和深化,Hettne 將全球化所造成的衝擊稱作 二次鉅變 (Second Great Transformation), 並將此波市場力量比擬為十九世紀的市場擴張力量, 稱作 第一運動 (First Movement), 同樣地, 與十九世紀市場擴張相抗衡的社會保護力量, 在二十世紀末也出現,Hettne 稱其為 第二運動 (Second Movement), 並與第一運動合稱為 雙重運動 (Double Movement) 53 參 全球化與區域主義的辯證 十九世紀的第一運動由國家所提倡的重商主義揭開序幕, 二十世紀的經濟全球化, 在生產的國際分工和國際資金的自由流通情況下, 逐漸發展 而與資本主義的發展一樣, 真正促使經濟全球化快速發展的因素, 主要是國家所扮演的推動角色, 尤其是西方國家揮舞著新自由主義的大旗, 向世界的每一個角落進軍, 使 52 1795 年, 英國制訂了史賓翰連法, 以麵包的現行售價為標準, 對於工資低於此標準的貧民加以補貼, 但這樣的結果造成了雇主大幅降低勞工的薪資, 因為教區會對勞工加以補助, 雇主就不需付出相當水準的薪資 這項福利措施摧毀了工作意願, 同時也剝奪了英國勞工的尊嚴 53 Björn Hetten, "Discourses on Peace and Development," Progress in Development Studies 1, no. 1 (2001). 25

全球化在新自由主義的經濟發展模式下, 快速的在各地開疆闊土 1979 及 1980 年, 英國的柴契爾夫人和美國雷根先後成為國家領導人, 他們熱情鼓吹自由市場, 反對國家干預, 企業被視為經濟成功的關鍵, 而政府的角色則轉換成為 建立一個架構, 讓個人及團體得以順利追求各自的目標 這種英美風格的自由資本主義信條, 不久便傳播到世界各地 媒體的發展, 使得思想的傳播更加迅速, 此外, 國際貨幣基金會和世界銀行倡導的 華盛頓共識 (Washington Consensus), 使這些組織挾著援助, 要求國家進行財政改革 市場開放 國營企業民營化 金融自由化 開放外資投資等 新自由主義的經濟發展模式, 就在華盛頓共識的帶領下, 一步步的在中南美洲 東亞 印度 非洲等地方開始實施 緊接著, 在冷戰結束後, 共產國家紛紛垮台, 世界秩序的結構從兩極體系轉換成多極體系, 東歐 前蘇聯加盟共和國等前共產主義國家, 對於經濟發展的態度改變, 開始熱切的擁抱資本主義 即使目前仍堅稱為社會主義國家的中國, 也在經濟上進行了改革開放 1990 年代中期, 自由放任式 新自由主義式的資本主義無疑成為全球最主要的意識型態 54 資本主義成為全球最主要的意識型態後, 工業國家及二次大戰時仍處於貧窮的第三世界部分國家, 在經濟發展上, 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成長率 在美國,1990 年代歷經了史上最長的經濟成長期, 新世紀一開始的失業率為三十年來最低, 而且四十二年以來頭一次出現連續兩年的預算盈餘 在紐西蘭, 自 1992 年起, 年平均經濟成長率為 4%, 失業率幾乎減少一半, 成為 6% 在泰國,1975 年時鄉間人口僅六分之一有安全飲水可用, 但現在這個比例以高達五分之四, 同時自 1975 年以來, 每人平均 GDP 以躍升為三倍 55 在中國, 市場改革使中國成為全世界的製造工廠, 經濟成長率連續十幾年高於 7% 自由放任資本主義有效的提高經濟效益, 為人類增加福祉, 但這些福祉並沒有公平地普及到全人類, 有些國家在全球化下受益, 有些國家則因為全球化而加 54 Noreena Hertz 著, 許玉雯譯 當企業購併國家 : 全球資本主義與民主之死 ( 台北 : 經濟新 潮社,2003 年 ):41-56 55 Ibid.:59-63. 26

速邊緣化, 即便是在全球化下受益的國家, 也並非該國人民全部獲益 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所提出的震撼療法 結構性調整 貿易及金融自由化 解除管制等措施, 侵蝕了勞工組織並稀釋了工會的談判籌碼, 造成草率的大規模民營化計畫, 結果只讓少部分人受益, 同時讓國家無法增加公共支出, 滿足人民對福利的需求 此外, 自從 華盛頓共識 成為主流意見之後, 不平等情況緩和的趨勢在全球發生逆轉, 前蘇聯 多數中南美洲國家 多數南亞 東南亞及東亞地區在過去 20 年來, 不平等情況大幅惡化, 56 除了國家之間的差距擴大外, 世界上陷於赤貧的人口也在增加中, 在 1990 年, 全球約有二十七億一千八百萬人口, 每天生活費不到兩美元, 到了 1998 年, 這個人口數增加了一億 而全球化原本許諾的經濟穩定,1997 年和 1998 年的亞洲金融風暴也差點席捲全世界, 而在金融風暴的受害國中, 泰國 南韓這些奉行新自由主義的國家, 遭受到金融自由化後所帶來的鉅大傷害 當時間的幅度一拉長之後, 全球化所帶來的好處, 遠不如當初許諾的幅度, 但所付出的代價卻是高的多, 例如環境污染 政治制度遭到破壞 快速的變遷使文化無法從容適應 57 Karl Polanyi 曾經提到, 當鉅大的經濟自由化發展, 忽略了社會的經濟, 將會產生一股政治上的反撲, 進而造成鉅大的政治改變 58 經濟全球化的發展速度過快, 全球體系來不及產生一個可以相對應的全球社會,James Mittleman 更認為是以新自由主義為內容的全球化架構下, 沒有一個在散播速度 範圍跟的上的自由民主制度來相呼應 59 在經濟全球化速度過快, 和散播範圍過大的情況下, 全球化的經濟自由化發展, 遭逢了鉅大的政治反撲 例如, 從目前 WTO 的回合談判模式可看出, 各國在談判時往往採取交換的方式來推展 WTO 的貿易自由化進程, 例如 2005 年的香港部長會議, 北方國家以取消農產部門的補貼, 來換取南方國家在工業進口和服務業貿易的讓步, 而在這樣交換的情形底下, 往往 56 Ibid:64-69. 57 Joseph E. Stiglitz, 全球化的許諾與失落, 頁 21-30 58 Polanyi, The Great Transformation: The Political and Economic Origins of Our Time. 59 James H. Mittleman, The Globalization Syndrome (M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0), 165. 27

造成一國農民的利益受到損害, 農民進而集結成一股鉅大的政治力量進行反撲 而在經濟全球化快速發展下, 每每在八大工業國年會 (G8) 以及 WTO 部長會議舉辦期間, 來自各國的勞工 農民 環保人士 政治人物 學者 學生 民間團體等, 集結在各地進行大規模的暴力 非暴力集會活動, 這些活動透過國際媒體的轉播, 不斷的提醒地球村的村民們, 經濟全球化出現了問題, 這對與會的各國代表形成壓力, 也造成了在政治上一股強大的力量 在鉅大政治力量反撲的情況下, 國家層級的政府必須正視這股反對力量, 找出應對的方法, 有些國家會選擇保護主義, 對於進口產品透過檢疫 貿易行政法規 反傾銷等種種措施加以設限, 有些國家則會在社會制度上對受害者進行彌補, 例如補貼 輔導產業轉型等 WTO 以經濟自由化的口號推動的經濟全球化, 造成世界體系的變遷, 少部分國家層級的統治單位, 在這方面尚能營造一個相應的社會體系, 來緩和受害者的損害程度, 但這次經濟全球化所帶來的社會變遷是相當廣泛的, 少部分國家在國家層次能提供一個相應的社會來面對經濟全球化帶來的衝擊, 但大多數國家, 尤其是南方國家, 在應對全球化的能力上仍是不足, 國家的功能在全球化的衝擊下, 遭到強烈質疑, 而當西發利亞下的國家體系無法適當的應對全球化衝擊時, 全球層次並沒有接替的產生一個相應的社會來應對經濟全球化的衝擊 在全球層次缺乏一個相應社會來面對經濟全球化的衝擊下, 新區域主義登場了,1980 年代中期, 新自由主義的全球化衝擊, 促使當時世界結構面臨轉型, 外來結構上的改變, 影響了國家的生存發展, 國家開始在區域層次上進行集結, 以共同面對經濟全球化所帶來的衝擊, 而這樣由國家 市場 社會三者經由辯證性過程, 所創造出來的新區域主義式的制度性平衡,Hettne 稱作 大妥協 (Great Compromise) 60 從這個層面來說, 在全球化的外來衝擊下, 國家內部產生反應, 促進了新區域主義的興起, 全球化因此可視為新區域主義興起的外生動力 61 60 Hetten, "Discourses on Peace and Development." 61 Hetten, "The New Regionalism Revisited," 26. 28

那麼, 區域主義對於全球主義而言, 是一個阻礙全球主義發展的絆腳石, 抑或是全球主義發展的一個階段, 有助於全球主義發展, 成為全球主義的墊腳石呢? Polanyi 處理資本主義興起的議題時, 不正面回答國家所代表的保護主義, 對於資本主義而言是墊腳石還是絆腳石, 而是強調兩者之間有一辯證關係, 保護主義雖然緩和了市場經濟的腳步, 但這卻是一必須的過程, 使社會能夠適應市場經濟所帶來的鉅大結構性衝擊, 有利於資本主義的成長 Hettne 在處理全球化和區域化之間的關係時, 也採用 Polanyi 的方式, 不正面處理到底區域化是全球化的墊腳石還是絆腳石, 轉而認為全球化和區域化是在全球結構改變的情況下, 同時發生的狀況, 區域化推動了全球化, 也構成全球化的一部分, 但同時間, 區域化也對全球化進行反撲, 修正了全球化 62 因此, 全球化和區域化之間的關係不僅是同時發生, 更是一種辯證, 而且相互建構的關係, 國家在發展時, 要從西發利亞時代的國家中心論式的發展, 轉變成全球主義下的功能性發展, 區域主義與全球主義之間絕非線性的關係, 而是兩者之間會相互辯證, 區域主義有意無意的成為邁向全球主義的一條路 第二節新區域主義方法的基本概念 國際關係的領域廣大, 不同的意識型態之間, 對相同的問題往往會有不同的 看法, 對區域主義而言, 也產生相同的情況,NRA 對於區域的概念, 有其獨到 之處 壹 NRA 的區域與區域主義 研究新區域主義時, 對於區域主義的本質常常容易感到困惑, 區域主義一開 62 Björn Hettne, "Thw New Regionalism: A Prologue," in Globalism and the New Regionalism, ed. Björn Hetten, Andras Inotai, and Osvaldo Sunkel (Basingstoke: Macmillan Press Ltd, 1999). Hettne, "Globalization and the New Regionalism: The Second Great Transformation," 1-2. 29

始總是先對 1950 年代開始的舊區域主義, 以及 1980 年代中開始的新區域主義現象, 做一番陳述, 讓人以為區域主義就是一種對普遍性現象的描述 而接著, 區域主義又開始提出區域主義的特徵 方法 價值 對世界秩序的想像等, 屬於意識型態範疇的論點, 這又讓人以為區域主義是一種意識型態, 那麼, 區域主義到底是甚麼? NRA 認為, 區域主義可以說是對一種普遍性現象的描述, 但也可以說是一種區域主義的意識型態 有關於區域主義為一普遍性現象的描述部分, 本文先前已將區域主義的歷史現象作了敘述, 本節所要探討的區域與區域主義, 便是將其視為意識型態 如果將區域主義視為是一種意識型態, 那區域主義所涉及的便是一種策略 計畫, 對內而言, 這些策略 計畫是對區域秩序的追求, 以建立正式的區域制度, 對外而言, 這些策略 計畫則是以區域的形式來組織世界秩序 63 那麼, 到底何謂 區域?NRA 對於區域的概念是採較為開放式的, 認為區域是由一群擁有共同政治計畫的國家所組成, 它並非先天的產物, 也非一定的正式組織, 區域應該被視為一種社會建構, 從被動觀察的現象, 也就是客體, 演化成具有行為力的主體, 構成一個想像的共同體, 因此, 區域是一個動態的概念, 本身是不斷的演化和改變的 64 貳 區域性與主體性 NRA 的區域指的是國家之間擁有共同的政治計畫, 所謂共同的政治計畫, 指的便是國家對 區域性 (regioness) 的追求, 區域性是 NRA 一個很獨特的概念, 區域性指的是衡量某一特定區域的凝聚力和認同的程度, 65 而至於區域凝聚力和認同應當如何達成, 便需經由所謂的 區域化 (regionalization), 區域化指涉的是在一特定的跨國界地理空間內, 引導合作 整合 互補 聚集 63 Björn Hettne and Fredrik Söderbaum, "Theorising the Rise of Regioness," New Political Economy 5, no. 3 (2000): 457-58.;Hettne, "Thw New Regionalism: A Prologue," XIX. 64 Hetten, "The New Regionalism Revisited.", Hettne, "Globalization and the New Regionalism: The Second Great Transformation," 1-9. 65 Hetten, "The New Regionalism Revisited," 28. 30

(convergence) 的過程 在區域化的過程中, 行為者之間的凝聚力和認同也會隨之增加, 因此, 區域化也就是區域性增加的過程 66 區域化的過程可以與民族國家的形成過程來做個比較, 兩者之間的差異在於民族國家的形成是有一強而有力的中心來推動, 並且以使用武力為手段, 但區域化過程並不具備這樣的特點, 區域成形的過程中, 成員之間存在一共享 非強制性的計畫, 以建立一個跨國的治理, 來強化共享的價值和減少共同的危險 此外, 兩者之間也存在著共同點, 首先, 在認同的建立上, 區域認同的建立如同民族認同的建立, 依賴著歷史的演進, 而且往往因為一些衝突而加以形塑 強化 另外, 區域跟民族都具有主動的特質, 也都是一想像的共同體 67 NRA 下的區域, 是一個從被動的客體, 演化成具有行為力的主體, 這隱含了區域的兩種角色, 首先, 便是當區域是被觀察的客體時, 這時候的區域指涉的是一個 場域 (an arena) 的概念, 也就是區域內的行為者, 包括國家 跨國公司 國際組織 跨國技術網絡等, 將區域當作一個活動的場域, 各行為者在區域的場域追求各自的目標 再者, 當區域經由區域化過程, 也就是區域性逐漸增加時, 區域的獨特性將逐漸浮現, 區域的角色便成為一個具有行為力的主體, 這時候的主體便具有所謂的 主體性 (actorness), 主體性通常是指對外的行為, 包含主體在許多領域裡有能力展開行動和握有操縱的空間, 也就是有影響外在環境的能力, 在一些例子裡面, 主體性甚至代表一個法律人格 (legal personality), 例如歐盟的一些對外政策, 便是以歐盟是一個獨立的法律人格來展現 68 主體性的現象, 與區域性有緊密的關係, 區域性是一種增加凝聚性的內生過程, 主體性則是透過強化區域在不同領域的在場 (presence), 而擁有行動的能力, 區域要擁有行動的能力, 與該區域的區域性息息相關, 當區域的區域性越強, 區域的主體性也會增加 69 以歐盟深化和廣化的例子來看, 歐盟在深化時, 將會 66 Hettne and Söderbaum, "Theorising the Rise of Regioness," 457-58. 67 Hettne, "Globalization and the New Regionalism: The Second Great Transformation," 9. 68 Björn Hetten, "Beyond the 'New' Regionalism," New Political Economy 10, no. 4 (2005): 555-56. 69 Ibid. 31

增加歐盟本身的區域性, 但是一旦歐盟開始廣化, 區域性便有可能減少, 由於廣化將增加歐盟的會員, 也就是歐盟的規模變大, 相對的, 在國際社會上各領域的 在場 也會增加, 然而, 在場 的增加, 並不代表主體性一定增加, 必須歐盟在新會員加入後, 也能進一步的深化新會員的整合程度, 使歐盟的區域性增加, 而強化本身的能力, 在區域性增加的情況下, 歐盟的對外能力增加, 主體性也會進一步的增加 因此, 對於主體性而言, 廣化與深化的過程是一個得與失的辯證過程, 從目前歐盟廣化遇到的危機來講, 歐盟的人口從歐洲經濟共同體時候的一億八千萬人, 到目前歐盟的四億五千萬人, 歐盟的在場增加, 但是由於目前整合遇到了危機, 歐盟的區域性不但下降, 主體性也沒有增加 參 法理區域與實質區域 在 NRA 下的區域, 是一個動態的概念, 而且 NRA 對區域的定義是國家之間擁有共同的政治計畫, 共同的政治計畫指的是對區域性的追求, 而由於區域性有強弱的分別, 在這樣的情況下, 區域便產生許多不同的形式 首先, 從區域是否是一制度化, 還有法律上的區域來看, 國家之間在區域化的過程中, 可以選擇是否建立一正式的 法律上的制度性組織, 區域的制度化是一個政治性的現象, 國家之間基於對經濟, 或者政治 安全 環保等議題的關切, 以國家的力量來推動這樣的區域整合, 參與者交出部分的權力和政治決定權, 來換取各國在經濟 安全等各領域的合作和整合, 這樣制度性的區域, 我們便稱為 法理區域 (formal, de jure region), 法理區域可以採取許多形式, 例如自由貿易區 關稅同盟 共同市場 經濟或者政治共同體, 例如歐盟便是歐洲國家之間所成立的一個正式的 法律上的區域組織, 而且整合的程度已經到達經濟及政治共同體的地步 70 然而, 正式組織存在與否, 並非區域形成的必要因素, 區域並非總是以政治 70 Charles Oman, Globalisation and Regionalisation : The Challenge for Developing Countries (Paris: Development Centre, 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1994), 34. 32

現象的樣貌呈現, 也有以經濟功能為主的區域, 它沒有正式組織, 但其正在經歷區域化過程, 是一個非正式的區域, 我們稱之為 實質區域 (real, de facto region), 例如區域公民社會的成形, 便是一個實質區域 在缺少法理區域制度的情況下, 實質區域通常由於在文化或地緣上有一致性, 而經過政府政治計畫的推動 ( 例如減少貿易和投資的障礙 ), 或者科技和工業組織的發展, 導致區域化過程開始, 藉由跨國貿易 投資 移民等活動來促進區域整合 71 例如在東亞的台灣 南韓 中國 日本之間在經濟領域上, 便呈現合作 整合 互補的現象, 惟這第四個地方仍未成立一個正式的組織, 來加強經濟領域的合作, 但這四個地方在經濟領域的高度合作 互補, 可構成一個實質區域 實質區域的出現, 通常早於法理區域, 因為國家之間只要有共同的政治計畫, 就算是形成區域, 而國家之間的政治計畫, 一開始往往合作的範圍有限, 程度也有限, 這樣的政治計畫形塑的只是實質區域, 實質區域出現通常有助於會員國之間互動的成長, 強化區域內的貿易 投資活動, 而隨著區域內互動的增加, 實質區域也可能促使國家間建立法理組織, 使實質區域轉換成法理區域, 所以實質區域的出現, 往往會早於法理區域, 如美國跟加拿大之間便是由於經濟互動密切, 經由共同的政治計畫, 早已形成一實質區域, 後來則更進一步的成立了 NAFTA, 從實質區域轉變成法理區域 第三節新區域主義的動力 區域化的動力有兩種作用, 一開始先是觸發區域化過程的啟動, 當區域化過程啟動後, 區域化動力便推動著區域化持續的向前邁進 區域化過程代表的是不同面向的異質性邁向同質性的過程, 當我們在分析區域化進程的開始, 以及推動區域化持續深化下去的原因時, 便可從區域化動力的面向和層次來分析 NRA 認為區域化的動力是多面向與多層次的, 最重要的面向為文化 安全 經濟政策 71 Ibid., 35. 33

和政治建制, 而區域化動力的多層次, 包括世界體系結構層次 區域間層次 區 域層次和次國家層次 壹 新區域主義動力的多面向 一 文化面向傳統的整合理論往往只注意政治和經濟面向, 文化因素常常被忽略, 如果我們將區域主義從一個政治計畫的角度來看, 則文化便在區域化過程中扮演了相當重要的角色, 一般而言, 區域整合的開始, 需以某種程度的文化同質性為基礎而展開, 也就是所謂的實質性區域公民社會 (inherent regional civil society) 來驅動區域整合 區域化過程就是參與國家間的文化異質性, 邁向文化同質性的過程, 文化同質性的形成非常緩慢, 因此, 參與整合的國家之間文化同質性程度的多寡, 便是國家之間整合的關鍵所在 文化對於區域整合是必要但非充分條件, 因為國家間的文化同質性並不代表國家之間不會有戰爭 例如北歐國家雖然有文化同質性, 但在西發利亞戰爭期間並沒有阻止北歐國家之間的戰爭 72 二 安全面向安全是另外一個重要的面向, 一個共同的安全秩序對於區域整合而言, 是一個必要但並非充分的條件, 國家之間存在共同安全, 或者著眼於共同安全的建立, 將推動區域整合的開始 安全面向隱含著經濟面向的含意, 在冷戰時, 歐洲的區域安全往往以區域經濟合作的面貌展現出來, 因此當歐洲面臨安全秩序上的重大變化時, 區域經濟合作型態也會跟著改變 而在冷戰體系結束後, 全球性權力結構改變, 也導致區域合作型態的改變, 73 例如東協加三以及東歐加入歐盟, 都是因為冷戰終結後, 安全的考量已經轉變, 經濟合作的對象和型態也跟著轉變 三 經濟政策 72 Hettne, "Globalization and the New Regionalism: The Second Great Transformation," 12. 73 Ibid., 12-13. 34

區域內國家經濟政策的互補性, 對於區域整合而言, 具有相當的重要性, 如果一個區域的強權, 採取自給自足的經濟政策, 將會阻礙區域的經濟整合, 例如南亞大陸在冷戰時, 印度採取自給自足的經濟政策, 使得南亞的經濟整合進行不順利, 74 一直到 1985 年, 南亞區域合作聯盟 (South Asian Association for Regional Cooperation, SAARC) 才正式成立 一般而言, 區域經濟合作奠基在對於市場經濟原則的共同承諾上, 但是歷史證明, 自由貿易常會引起會員間的緊張, 破壞區域協定 75 尤其在全球層次, 存在著各式國力不同的國家, 單一國家無法撼動經濟遊戲規則, 使得國家轉向區域主義, 區域主義可依會員國的意見而制訂 修正規則, 國家對於經濟活動的控制力, 相對於全球層次則較強 例如 WTO 在 2003 年的坎昆部長會議, 國家之間由於差異極大, 協議無法達成, 使得有些國家認為多邊自由貿易體制的難度過高, 轉而積極的建立自由貿易區 四 政治建制福山在 歷史之終結與最後一人 裡面提到, 冷戰結束後, 全球各民族國家的政治建制將成為只有自由民主體制 共產體制在冷戰時的紛紛垮台, 使得英美的民主體制在後冷戰時代, 經由英美各國的推行, 幾乎成為全世界唯一的政治體制, 有時民主體制, 甚至成為區域化的基本要求, 例如 : 歐盟在 1993 年訂立了 哥本哈根標準, 要求新加入歐盟的國家, 必須有穩定的民主體制 此外, 民主國家對非民主國家進行發展援助時, 也會要求非民主國家進行政治改革, 朝民主制度邁進 貳 新區域主義動力的多層次 區域化是一個許多變化同時發生在許多層次的複雜過程, 主要有世界體系結 74 Ibid., 14-15. 75 Ibid., 13. 35

構層次 (The Structure of the World System), 區域間層次 (Interregional Relations) 以及區域內層次的區域層次 (The Region) 和次國家層次 (The Subnational Level) 一 世界體系結構層次在世界體系結構層次的區域化動力來源, 來自於區域行為者 ( 例如 : 霸權 ) 的操作, 區域行為者決定了世界體系的格局, 早期冷戰時候, 美蘇兩強安排了世界的格局, 成為兩極體制, 歐洲或者亞太在這時候只能扮演兩強的準區域 (quasi-region), 冷戰結束後, 霸權衰退, 有利於新區域主義的興起, 亞太和歐洲逐漸的形成一個區域, 區域化過程導致世界體系結構改變, 至少在經濟上, 世界體系結構轉為亞太 北美 歐盟等三大塊經濟區域, 成為一多極體系, 而這三塊大範圍的區域主義, 也稱為 大區域主義 (Macroregionalism), 如果將範圍縮小, 則有 次區域主義 (Subregionalism), 例如 MERCOSUR ASEAN 西非經濟共同體 中歐自由貿易協定 (CEFTA) 等 二 區域間層次在區域間層次, 區域化動力的來源在於一個區域的行為會對其他區域產生影響, 以歐盟為例, 歐洲的整合刺激了全球的區域化, 產生兩股力量, 一股是正面的力量, 歐盟的整合提供了其他區域主義整合的範例 ; 另一股則是負面的力量, 歐盟的區域主義引發其他區域主義的保護力量威脅, 有點類似軍備競賽, 使其他區域也競相的開始整合 例如,NAFTA 便是擔心歐盟的整合會產生 歐洲堡壘 Fortress Europe 的效應, 進而加速整合 76 進一步的探討, 區域間的區域主義可分為兩種形式 : 一是 跨區域主義 (Transregionalism), 另一則為 區域間主義 (Interregionalism), 跨區域主義一般指的是區域間的關係, 這些關係依領域的不同而不同, 例如歐洲和亞洲的關係 ; 區域間主義指的則是兩個比較正式 有組織的區域間的關係, 例如歐盟和 76 Ibid., 14. 36

MERCOSUR 的關係 77 三 區域層次在區域層次, 區域化的動力在於, 區域提供了區域內國家在文化 經濟 安全 政治等各個面向, 一個競爭 聚集國家利益的場域, 國家透過區域的途徑而發聲, 強化了對全球的控制力量, 普遍而言, 區域政治可以視為國家利益的累積和協調的一個機制, 國家利益透過區域的包裝而呈現在世界的舞台上, 因此, 如果要分析一個區域的區域化過程, 可以從辨別 比較 分析區域內個別國家的國家利益著手 78 四 次國家層次次國家層次的區域化動力會發生, 往往是由於區域在地理 文化 歷史 語言 經濟政策 政治建制等方面, 有某些相似性, 或者互補性, 使得雙方在具有共同的基礎上, 進行了區域化, 而這樣的區域化會在次國家層次成形, 大區域主義或者次區域主義扮演了先行者的角色, 他們首先排除政治上或經濟政策上的障礙 管制, 使次國家層次開始了區域化的過程, 形成了 微區域主義 (Microregionalism), 微區域主義往往可以跳過國家的界線, 直接與區域經濟體系互動, 最明顯的例子便是台灣 香港 和中國的經濟往來, 台灣和中國雖然在政治上呈現僵局, 無法對話, 但是在經濟層面, 台灣 香港和中國沿海地區, 儼然已經形成一個經濟成長三角, 並且透過這個成長三角, 跨越台灣 中國國界, 直接與世界經濟往來 區域化是一個多層次的現象, 區域化的動力在世界體系層次 區域間層次和區域層次都可能同時出現, 並且相互影響, 例如歐盟在區域層次上, 通過了馬斯垂克條約, 深化了區域內的整合, 這樣的區域動力, 透過區域間層次, 影響了北美地區和南錐地區的整合, 而歐盟的形成, 也改變了世界體系層次的世界秩序, 因此, 區域化的動力會在不同的層次間, 產生不同的力量 77 Hetten, "The New Regionalism Revisited," 25. 78 Hettne, "Globalization and the New Regionalism: The Second Great Transformation," 14-15. 37

第四節區域發展的五個階段 全球化在世界各地造成不同的反應, 作為政治反撲的區域主義也在各區域有不同的面貌, 全球主義和區域主義的互動在世界各地產生不同的火花, 形塑了不同的區域化路徑, 而擁有了強弱不一的區域性,Hettne 依造區域性的強弱, 提出五種區域形成過程中, 區域的發展面貌 : 壹 區域空間 (regional space) NRA 雖然不強調區域在地理上連接性的重要, 但認為區域的形成是必需以領土空間為基礎, 區域空間就是一個以天然屏障和生態特徵為界線的地理單位 從這樣的定義來看, 首先, 最基本的條件是一個自然區域, 例如歐洲是從烏拉山到大西洋, 北美洲是一個區域, 拉丁美洲是一個區域, 南亞便是指南亞次大陸 區域空間時期, 人們彼此獨立的生活, 很少有接觸, 因此不會有組織性的國際社會, 可以稱此階段為 前區域 (proto-region,pre-region) 79 這個階段雖然稱為區域空間, 但由於 NRA 認為的區域是國家之間共同的政治計畫, 在這個階段, 國家不一定形成, 並且人群之間的接觸很少, 所以真正的區域尚未形成, 只是處於前區域的階段 為了進一步發展, 領土內的人類群體會開始接觸, 增加互動, 這使得各個組織脫離獨立生活的情況, 開始發展組織間的關係, 促使區域性的社會體系發展, 也就是下一個階段, 區域複合體 (regional complex) 的產生 貳 區域複合體 (regional complex) 當各個獨立的組織開始發展關係時, 區域化的過程開始展開, 區域擺脫前區 域的階段, 真正的區域逐漸形成, 進入區域複合體階段, 在這個階段, 團體間的 79 Hettne and Söderbaum, "Theorising the Rise of Regioness," 462-63. 38

社會接觸和互動增加, 社會體系以及實質區域也逐漸成形, 擁有低程度的區域性, 區域化過程就此展開 區域複合體的崛起包含著人類群體在跨地方 (translocal) 關係上的建立, 以及文化間更廣泛的影響, 這兩者對區域認同的建立產生影響, 使得區域複合體階段, 已經逐漸的產生區域認同 NRA 一直強調整體歷史的重要性, 就區域認同而言,NRA 認為區域認同的建立, 必需回溯到廣泛的歷史過程當中, 而不是只從民族國家的建立開始, 例如, 當要追溯歐洲的區域認同時, 不能只從民族國家建立之後才開始探討, 而是必須回溯到歐洲區域的建立 80 區域性強度的增加, 絕非一個直線加速的過程, 至少在民族國家建立的過程中, 區域性是遞減的, 因為民族國家的建立必然包含對內凝聚 (inward orientation) 的增加, 這時候國家會宰制了一切對外關係, 不利於區域意識的形成, 必需等國家鬆弛了對內凝聚, 打開對外關係的往來, 這樣跨國間的互動才會增加, 各領域的區域性也才會進一步的增加 81 在安全領域中, 區域複合體的概念可以理解成 Barry Buzan 的 區域安全複合體 (regional security complex) 或是 衝突形成 (conflict formation) 的概念, Buzan 認為在全球網絡的架構下, 各國的安全是呈現相互依賴的關係, 一國的安全容易受到他國的影響, 安全的威脅很容易傳播開來, 而安全威脅傳播對國家的影響上, 又依距離遠近而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 與安全威脅距離遠的, 受到的影響較小, 而如果區域內的鄰近國家成為安全威脅, 就會使本國大大的受到影響, 因此, 安全的互賴關係便是以區域為基礎 在以區域為安全的基礎下,Buzan 認為所謂的區域安全複合體指的是 : 一群單位行為者的安全化 (securitisation) 和非安全化 (desecuritisation) 82 過程是相互關連的, 因此他們的安全問題無法合理 80 Ibid.: 463-64. 81 Ibid. 82 安全化指的是 政治社群內建立互為主體理解的一個論述性過程, 互為主體的理解為政治社群內將外來的威脅視為一相關緊要的客體, 並且產生必須處理威脅的緊急例外措施的需求 ; 非安全化則是指 政治社群內緩和或者終止將某事視為一相關緊要客體的外來威脅, 並且緩和或者暫停必須緊急例外處理威脅的措施 39

地分開來分析或解決 83 構成區域安全複合體的成員國家, 彼此間的安全有相互關係, 各國的安全依賴著彼此, 以及整體區域體系的穩定 在區域安全複合體的層次內, 區域是一個無政府狀態, 國家是主要的行為者, 維繫著區域秩序, 最好的例子莫過於十九世紀的歐洲, 各國的安全依賴著權力平衡, 採取大國協調的方式來處理區域層次無政府狀態所產生的問題, 這是區域安全機制最原始的雛形 在政治經濟領域內, 區域複合體的區域層次, 仍舊為一無政府狀態, 也就是國際間缺乏一個能讓區域經濟體系運作的跨國福利制度 國家間的經濟互賴, 傾向於彼此的剝削, 而非合作和強化經濟, 而剝削的結果便是導致具有敵意的保護主義 貿易戰爭 以鄰為壑的貿易政策, 以及各式各樣避免國家本身遭受區域經濟, 抑或全球經濟體系迫害的策略 但是, 國家在採用這樣策略的同時, 卻也恣意的利用區域經濟或全球經濟體系所產生的機會, 來加以發展 在這個層次的區域性, 沒有所謂的同舟共濟, 經濟互動是不穩定和短視近利, 互動的基礎是自我的利益, 而非經濟互惠 社會溝通 彼此互信 84 參 區域社會 (regional society) 這個階段是區域化過程發展和強化最關鍵的階段, 除了國家之外, 其他行為者也紛紛在不同的社會層次出現, 並且跨越國界, 遵守彼此建立的規則來進行互動, 這將使得彼此之間的關係更為和平 長久與具有可預測性 這個階段的動力是來自於國家和非國家行為者在許多領域內 ( 包括政治 經濟 文化領域 ) 彼此溝通和互動, 這有時是經由法理區域的合作來推動, 但有時卻是自然而然的現象, 區域化的密度 廣度和範圍便在這樣的情況下會增加 85 因此, 在這個階段, 法理區域與實質區域都已經出現 83 Barry Buzan and Ole Wæver, Regions and Powers: The Structure of International Securit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3), 4,44. 84 Hettne and Söderbaum, "Theorising the Rise of Regioness," 463-64. 85 Ibid.: 464-66. 40

區域社會 的區域性程度, 類似英國學派談到合作國家間所形成的 國際社會 的區域型態一樣,Hedley Bull 認為 : 國際社會的存在, 是由於當一群認可某些共同利益與價值的國家, 組成一個依照共同規則互動和享有共同制度運作的社會 國家之所以會組成國際社會, 是因為他們認可某些共同的利益和價值, 他們運用某些規則處理與他國的關係, 例如尊重他國獨立權 條約的神聖性 當對他國使用武力時會受到限制 同時, 國家也在制度的運作下進行合作, 例如國際法規則 外交和國際組織的機制 戰爭的習慣和公約 86 Hettne 從 Bull 國際社會的概念, 延伸到區域社會, 認為區域社會的行為者之間有共同的利益 價值, 行為者將會依照規則來進行互動, 行為者也會組織制度並在制度下進行合作 國家之間的互動會遵守共同創造的法律和制度, 不過差別在於, 新區域主義認為區域不應侷限在以國家為主體, 尚存在著非國家行為者 當區域性程度低時, 區域化的動力主要來源為國家, 國家扮演著區域化推動的角色, 然而隨著國家間增加互賴和國家鬆弛對內凝聚力, 區域化的動力來源不再侷限於國家, 非國家行為者扮演的角色上升, 其中包括市場 私人企業 跨國公司 跨國商業網絡 NGO 社會運動及以職業 意識型態 族群 宗教關係為基礎所組成的社會網絡, 這些非國家行為者構成了跨國性的區域經濟和區域公民社會 87 在區域社會的階段, 國家鬆弛了對內凝聚的力道, 強化了區域化, 然而, 區域性的增加並不代表民族國家的過時或消失, 反而可以視為在區域化和全球化的內涵, 以及複雜的國家 - 市場 - 社會三者相互影響下, 國家的角色和內涵進行了重塑, 國家在區域下, 變成一個半獨立的角色, 部分功能轉而由區域層次的治理來取代 88 區域化是一個多層次的現象, 在區域社會階段, 由於國家鬆弛了對內的凝 86 Hedley Bull, The Anarchical Society: A Study of Order in World Order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77), 13. 87 Hettne and Söderbaum, "Theorising the Rise of Regioness," 464-65. 88 Ibid.: 464-66. 41

聚, 非國家行為者的動力增強, 因此在不同的空間上, 也有區域的出現, 在區域社會階段, 便出現了微區域, 微區域的出現, 是由於全球化的過程和法理區域的推動中, 產生一種經濟上的動力, 這股經濟上的動力, 推動著創造出一個範圍較小的次國家或跨國性的區域, 也就是所謂的微區域, 微區域可超越國家資本和民族國家, 直接與大區域進行互動 為了進一步的區域化, 各領域 ( 經濟 政治 安全等 ) 和各層次 ( 微區域 大區域 ) 的區域化必需往相互加強和互補的方向進行, 法理區域和實質區域關係的增加和擴展, 導致彼此認知結構的制度化, 以及逐漸的相互信任和回應, 正式組織和社會制度在區域建立的過程中, 扮演關鍵角色 肆 區域共同體 (regional community) 區域性的第四個階段, 區域逐漸從客體轉變成活躍的主體, 區域主體開始展現一些特色 : 區域主體具有獨特的身份認同, 正當性和主體性獲得增加, 區域主體展現具有制度化行為者的能力, 或者非正式行為者的能力, 並且具備了回應區域公民社會反應的決策制訂結構 因此, 在區域共同體階段, 區域對於區域內的思想 組織 活動, 都具有聚集和互補的功能 89 在安全領域上, 區域共同體形成 Karl Deutsch 的 安全共同體 (security community),deutsch 的安全共同體是從社會學的概念引伸而來, 認為國家內部的共同體不只存在於國家邊界內, 更會跨越國界, 存在於主權國家之間, 而形成國家之間的共同體 安全共同體奠基在社會基礎, 成員之間有共同的規範 價值和政治制度, 並且彼此相互依賴, 以及維持一個獨特的共同認同 另外, 安全共同體的崛起過程必須包含社會學習 信任建立和改變彼此或者自己的想法 換句話說, 安全共同體的概念主要是認為主權國家雖然生存在國際無政府狀態, 但組成安全共同體的國家, 彼此之間會以和平手段解決彼此的爭議, 而非採用暴力, 89 Ibid.: 467-68. 42

因此, 暴力對安全共同體內的國家而言, 是難以想像的 90 在發展領域上, 區域共同體將不只是存在著市場, 也會有一區域機制可以彌補市場經濟帶來的傷害, 確保社會安全 區域平衡和福利, 類似國家的社會機制功能 91 在區域共同體階段, 以國家為主的法理區域和以跨國性區域公民社會為主的實質區域, 彼此之間的關係相互增強, 在區域共同體階段, 跨國性區域公民社會會自然地從社會底部崛起, 但如果要發揮最佳的功能, 最後仍須依賴長久性的制度和建制, 來提升和促進整個區域的安全 福利 社會溝通 價值 規範 認同 行動, 92 也就是實質區域的公民社會, 最後仍須依賴法理區域的制度和建制, 才能有效的發揮功能, 而實質區域與法理區域在這個階段的相互增強, 是區域共同體區域性能否增加的關鍵 集體的區域認同會在這個階段成熟, 主要是因為區域內的關係經由社會學習而具有相互信任, 學習不只可以讓我們知道對方的目的和意圖, 還可以讓我們清楚對方詮釋政治 安全 經濟和文化的認知結構, 認知結構會漸漸的被各國共享和宣傳, 使這個階段有利於區域集體認同的發展 93 一個區域內具有共享的文化傳統式相當重要的, 文化並非既定的, 而是可以持續的被創造和再創造, 文化的構成因素是一個多面向, 可以反應區域互動的特色, 和反應區域共同體崛起的社會特徵 然而, 新成員的加入也可能傷害已經建立的共同體精神, 例如剛果加入 SADC, 這些例子便是法理區域的行動, 沒有考慮到實質區域能否配合, 而傷害了區域化的過程 隨著區域共同體的區域性增加, 區域成為一活躍的主體, 區域內的國家之間界線將越來越模糊, 而區域內國家與區域外國家的差異則會越來越大 區域成為 90 Andrea Oelsner, "Two Sides of the Same Coin: Mutual Perceptions and Security Community in the Case of Argentina and Brazil," in Comparative Regional Integration :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 ed. Finn Laursen (Burlington, Vt. : Ashgate, 2003), 185-86. 91 Hettne and Söderbaum, "Theorising the Rise of Regioness," 466-67. 92 Ibid. 93 Emanuel Adler and Michael Barnett, eds., Securities Communities (Cambridge,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8). 43

區域內發展關係的組織平台, 區域也成為與世界各地發展關係的主體, 這代表著從西發利亞時代以來, 以國家為主體的世界情勢已經被扭轉 但如同國家是一想像的共同體一般, 區域也需要某種程度的想像 主體性的定義 和認知的結構, 因此區域化需要某種程度的文化互補 基礎價值, 和區域認同 伍 區域國家 (Region-state) 區域化到最高一個層次, 也是假設意味濃厚, 而較不可能發生的第五階段 在這個階段, 形塑法理區域和實質區域的過程, 與形塑國家和民族的過程相似, 最終的結果為區域國家的建立, 區域國家在地理範圍和文化多元性上, 可以媲美古代的帝國 區域國家與民族國家之間存在著差異, 區域國家並不嚮往西發利亞體系下, 民族國家以同質性和主權為特徵, 因此, 區域化所呈現的世界秩序絕非僅只是在西發利亞主義下, 以少數區域為單位的主體而已 94 從文化領域來看, 區域國家內存在文化同質性, 但文化同質化並不代表以某一特定民族的文化, 來對區域內的文化加以標準化, 文化同質化代表的是在多元文化下, 接受不同文化差異, 而能加以互補 95 從政治秩序來看, 區域國家建立了一個由主權國家組成, 而自願演進的新型態政治實體, 主權國家交出主權給新政治實體, 以做最好的運用 民族利益會盛行, 但他們不等同於民族國家的利益 此外, 權威 權力和決策過程不再是中央集權式, 而是水平的屬於地區 微區域 民族 區域超國家層次 就像歐盟的馬斯垂克條約就包含了一個有組織的政治共同體所必需具備的功能, 馬斯垂克條約強調歐盟在市場整合 國內安全和國外安全的三支柱, 同時三支柱也強調社會層面, 從歐洲型態的福利資本主義 (welfare capitalism) 便可看出 94 Hettne and Söderbaum, "Theorising the Rise of Regioness," 467-68. 95 Ibid. 44

表 2-1 各階段區域性整理表格 2 區域性程度弱 ------------------------------------------ 區域性程度強 區域空間 區域複合體 區域社會 區域共同體 區域國家 自然空間存在 存在 存在 存在 存在 人群互動較少 頻繁 頻繁 頻繁 頻繁 區域化過程 尚未開始 開始 發展和強化 的關鍵時刻 區域主體尚未形成, 區域只是客體 區域社會體系 持續強化中 區域化增加 區域化增加 區域成為一 活躍的主體 尚未產生 逐漸成形 非國家行為 者加入而更 加發展 實質區域尚未產生 逐漸成形 非國家行為 者加入而更 加發展 成熟 區域成為具有獨特認同的主體 法理區域尚未出現 尚未出現 出現 區域成為具有獨特認同的主體 行為者 人群組織 國家 國家和非國 國家和非國 家 家 國家的角色 不一定建立 主要行為者 開始轉換成 半獨立狀態 區域內國家界線模糊, 區域外國家的差異變大 區域認同尚未產生逐漸成形逐漸成形成熟成熟 資料來源 : 作者自行整理 假設意味濃厚, 較不易發生區域國家成形, 為主要的政治實體成熟 區域成為具有獨特認同的主體區域成為具有獨特認同的主體國家和非國家國家將部分主權轉移到新政治實體 區域化的五個階段中, 第一個的區域空間階段, 其實嚴格說來, 各團體之間 的接觸很少, 政治協議的合作不大可能產生, 因此不算是 NRA 所定義的區域, 只能算是前區域, 這時候的區域還是一個客體, 到了第二階段的區域複合體, 區 域化的進程才正式展開, 區域才真正的形成, 而第三階段的區域社會, 則是區域 化最關鍵的時期, 這時候的區域獲得強化, 到了第四階段的區域共同體階段, 區 域已經轉變為一活躍的主體, 第五階段, 區域國家成形, 區域主體儼然成為政治 秩序的主要主體 在區域從客體轉變成主體的過程中, 有幾個重要的因素, 隨著區域化的增加 45

而逐漸形成並且趨於成熟, 這些因素也將是區域化過程中, 比較重要的觀察指標 首先, 在區域社會體系上, 區域複合體階段時, 區域社會體系由於區域內各團體之間的接觸, 而逐漸成形, 在第三階段的區域社會時, 更由於非國家行為者的加入, 區域社會進一步的發展 ; 第二, 在實質區域和法理區域的形成上, 由於區域複合體階段時, 各團體之間已經有接觸, 區域化過程已經展開, 實質區域已經形成, 到了區域社會階段, 則因為國家與非國家行為者在許多領域上, 相互溝通和互動, 法理區域在這個階段也出現 ; 第三, 在區域認同上, 區域複合體階段時, 由於共同的文化基礎和人群組織之間的接觸, 區域認同逐漸的形成, 經過區域社會階段各行為者之間以規則來互動, 彼此具有共同的價值和利益, 區域認同逐步增強, 而到了區域共同體階段, 則更由於社會學習而培養了相互信任, 以及清楚了彼此的認知結構, 區域認同在這個階段趨於成熟 ; 第四, 區域的主體性和正當性上, 隨著區域由客體轉變為主體的過程中, 區域的主體性和正當性, 也隨著區域性的增加, 而逐步的增加, 當然, 區域性並非一直是持續增加, 整合的過程中, 也可能產生溢回的效果, 導致區域性的減弱, 而隨著區域性的減弱, 區域的正當性和主體性也會跟著減弱 第五節世界新秩序 西發利亞的國家體系, 由於受到第一運動 (First Movement) 的全球化衝擊, 產生了二次鉅變, 舊有的世界秩序已經改變, 新的世界秩序尚未形成, 地球村上的村民們在跨越千禧年之後, 每個行為者都站在一個十字路口, 新的世界秩序應當有一場什麼樣的風景? 一方什麼樣的天空? 區域主義的興起, 是國家之間聯合起來迎接全球化的挑戰, 區域化與全球化便因此構成了推動目前世界秩序成形主要的兩股力量, 這兩股力量都是有關發展的邏輯, 全球化是強調功能性發展, 區域化強調國家控制性的發展, 這兩個發展邏輯如果套用到社會轉型上, 全球化較具攻擊意味和革命性, 區域化則偏向防禦 46

作用和保守性格, 兩者對社會轉型的衝擊各有不同, 96 那麼到底我們在面對社會轉型時, 應該以全球化還是區域化的發展邏輯來面對? 有沒有一套價值標準來衡量全球化和區域化之間的優勝劣敗? 本節的第一部份, 就先從 NRA 主張的新世界秩序價值標準出發, 探討衡量全球化與區域化的價值標準, 第二部分則描繪未來世界的可能風貌 壹 新世界秩序的價值 NRA 認為新世界秩序的價值應該是和平 發展和生態永續, 新世界秩序應該帶領人們走向這樣的美麗境界, 而要追求這樣的美麗境界, 必須解決戰爭 貧窮和環境污染的問題 97 NRA 認為新區域主義在解決這些問題上具有優勢,NRA 將新區域主義視為一個政治計畫, 這個政治計畫同時也是一個倡議 世界秩序價值 的規範計畫, 這些規範計畫分別以安全區域主義 (security regionalism) 發展區域主義 (development regionalism) 和生態永續 (ecological sustainbility), 等面貌呈現, 安全區域主義可解決戰爭的問題, 發展區域主義解決貧窮的問題, 生態永續解決環境污染的問題, 這些問題解決後, 將達到和平 發展和生態永續的新世界秩序 一 安全區域主義 (security regionalism) 安全區域主義指的是, 一個特定地理區域內的國家或者行為者, 嘗試將國內和國際衝突的安全複合體關係, 轉換成國內和平和對外為合作關係的安全共同體 98 當國家之間處於安全複合體關係時, 國家之間的安全彼此相關, 相互依賴, 但彼此之間並不一定存在相互信任, 彼此的關係可能相互猜忌, 充滿敵意, 當有爭端發生時, 有可能採用暴力手段來解決, 戰爭也是可能選項之一 但當國家之間處於安全共同體的狀態時, 由於成員之間經由社會學習 信任建立和改變彼此 96 Hettne, "Globalization and the New Regionalism: The Second Great Transformation," 16-17. 97 Hettne, "Thw New Regionalism: A Prologue," xxiv-xxix. 98 Björn Hettne, "Regionalism, Security and Development: A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in Comparing Regionalism: Implication for Global Development, ed. Björn Hetten, Andras Inotai, and Osvaldo Sunkel (Basingstoke: Palgrave, 2001), 13. 47

或者自己的想法等區域化過程, 導致安全共同體的成員之間有共同的規範 價值和政治制度, 並且產生獨特的區域認同, 所以, 當成員之間處於安全共同體時, 彼此之間的爭議將會透過和平的手段來解決, 戰爭是難以想像的, 也就是說, 一旦安全區域主義能夠有效發展, 將可望解決戰爭的問題, 帶來和平 歐洲便是安全區域主義最好的例子, 從二次戰時, 德國在歐洲引發的遍地烽火, 到冷戰時, 歐洲所呈現的東西歐的意識型態對抗, 歐洲藉著安全區域主義, 例如, 歐安會議的舉辦, 使得歐洲從以往的安全複合體關係, 轉換成現今的安全共同體 二 發展區域主義 (development regionalism) 全球化所追求的是經濟效益的極大化, 關注的是具有利益的市場上行為者, 而忽略了其他沒有利益的行為者 發展區域主義彌補了全球化這方面的缺陷, 為南方國家提供了解決發展困境的方法, 發展區域主義指的是, 一個特定地理區域內的一群國家, 透過尋求功能和領土之間的平衡, 來增加區域經濟的互補性和能力 而發展區域主義具有七大優勢 : 99 ( 一 ) 擴大規模論 (the sufficient size argument), 區域國家, 尤其是小國, 可以透過區域合作來解決問題, 或成為核心國家的 client state ( 二 ) 生存經濟論 (the viable economy argument), 在全球化時代, 國家如果在經濟上要自助, 較不可行, 但如果提高到區域層次的發展策略, 各國進行生產合作 基礎設施的改善 互補性的善用, 將較為可行 ( 三 ) 可信度論 (the credibility argument), 區域建制中有對經濟政策加以安排, 如有國家違反將遭到其他會員國的制裁, 因此區域主義將使經濟政策更為穩定 一致 ( 四 ) 有效聯合論 (the effective articulation argument), 區域層級的集體談判有助於邊緣國家改善經濟地位, 或保護出口國的地位和市場進入 增加集體談判實力 99 Ibid., 14-19. 48

( 五 ) 社會穩定論 (the social stability argument), 區域建制藉由主導社會安全和分配來達到社會穩定 ( 六 ) 資源管理論 (the resource management), 在北方國家, 環境問題的區域管理已經成為區域整合的動力之一, 而在南方, 則是探討如何永續的使用天然資源 ( 七 ) 和平分割論 (peace dividend argument), 區域衝突解決如果成功而且持久, 將有助於將軍費轉往有生產力的投資使用 三 環境永續性 (ecological sustainbility) 資源管理的議題連結了發展和更大範圍的生態永續性議題, 普遍而言, 除了少數國家之外, 自然邊界很少與政治邊界相互結合, 嚴重的環境污染問題很難在民族國家的架構下尋求解決, 有些問題是雙邊的, 有些是全球性的, 但大多數是區域性的問題 最重要的環境問題應該由全球層次來解決, 但很少有全球的機制來解資源管理和生態危機的問題 因此, 環境問題需要區域各國的合作, 資源管理是解決環境問題的方法, 也提供了永續發展的機會 100 安全 發展和環境永續性的議題是來自一個整合的複合體, 同使也建立了許多強化區域合作的機制 目前每一個區域整合的程度不一, 區域性不一, 如何在全球化和區域化之間找到平衡, 政治意願和政治行動將扮演重要的角色 貳 未來的世界秩序 Hedley Bull 認為世界秩序是 在人類整體之間, 為了維持社會生活的基本目標或者重要目標, 而進行的人類活動所呈現的型態和配置 101 Hettne 則將世界秩序作了一個較不具規範性的定義, 而認為構成世界秩序主要有三個要素 : 結構 治理模式 正當性 結構指的是體系成員之間關係所呈現的面貌, 因此可分 100 Hettne, "Thw New Regionalism: A Prologue," XXVII. 101 Bull, The Anarchical Society: A Study of Order in World Order, 20. 49

為單極 雙極 多極, 這些 極 的區別, 反映出區域間所呈現的關係 ; 治理模式則是指影響治理的決策制訂和政策產出方法, 有單邊 複邊和多邊的方法 ; 正當性則是指成員接受體系運作的程度, 因此正當性最強的是被成員普遍接受的國際法, 最弱的是強權的強硬支配 102 舊有的世界秩序主要由西發利亞的國家體系結構所構成, 但以國家為主體的世界秩序在全球化的衝擊下, 已然改變, 國家單靠自己本身已經無法完善的進行治理, 國家的許多功能逐漸的被其他行為者所取代, 國家的功能性逐漸下降, 在這樣的情況下, 國家為了強化本身的控制力, 便聯合起來對抗全球化帶來的衝擊, 區域主義成為國家力挽狂瀾的策略, 而當今的世界秩序便在這兩股力量的激盪下, 不斷的進行演化, 未來世界秩序的風景, 區域化和全球化的力量將扮演關鍵的角色 Hettne 認為未來的世界秩序所呈現的治理型態, 將有可能從西發利亞時代的國家體系, 轉換成以國家為主體的新西發利亞秩序 (neo-westphalian Order), 或者以區域為主體的後西發利亞秩序 (post-westphalian Order) 一 新西發利亞秩序 (neo-westphalian Order) 很明顯的, 新西發利亞秩序之所以仍舊維持著西發利亞的名稱, 便可知新西發利亞秩序擁有著以國家為主要行為者的特徵 而在新西發利亞秩序下, 有兩個主要的治理模式 : ( 一 ) 自信的多邊主義 (assertive multilateralism): 對於二次戰後以聯合國體系為主的多邊主義進行大幅度的改革, 例如安理會應有更多的代表性, 大會則應包含全球性的公民社會, 經社理事會必須負責全球發展的主要任務, 這些改革將有助於提升聯合國的效率和正當性 103 但是從聯合國在 2005 年的改革方案, 遭到各方反對的態勢來看, 自信的多邊主義雖然較具正當性, 但卻不容易達成 102 Hetten, "Beyond the 'New' Regionalism," 560. 103 Ibid, Björn Hetten, "Interregionalism and World Order" (paper presented at the Fifth Pan-Europea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Conference, the Hague, 2004), Hetten, "The New Regionalism Revisited." 50

( 二 ) 激進的複邊主義 (militant plurilateralism): 指的是支配性強權間的協調, 這些強權藉著擁有強調穩定和秩序的共享價值體系, 而握有治理的特權 激進的複邊主義類似於十九世紀歐洲的大國協調, 但是當時的大國協調範圍侷限在歐洲, 是區域層次, 激進的複邊主義所強調的強權擁有治理的特權, 治理範圍則是全世界, 主要的強權則包括美國 歐盟 日本 中國 印度 在目前國際法仍具有維持國際體系安定的重要功能, 以及國際法普遍為國家所接受, 正當性程度相當高的情況下, 從 NATO 對科索沃 (Kosovo) 的處理, 可以看出激進的複邊主義與國際法多少無法相容, 這造成了複邊主義正當性不足的問題, 激進的多邊主義恐怕難以成為未來的世界秩序 104 二 後西發利亞秩序 (post-westphalian Order) 在後西發利亞時代, 權力集中的層次往上提升到跨國界的層次, 世界秩序不再是國家中心論, 權力的集中將移轉到跨國家層次, 西發利亞時代的國家體系將會被其他的秩序所取代或者補充, 包括區域化的世界秩序, 或者由世界秩序價值的規範性結構 ( 包括多元文化主義和多邊主義 ) 所支撐的全球公民社會 而目前被廣泛討論的後西發利亞秩序, 多元區域主義 (multiregionalism) 是其中的一個, 多元區域主義指的是透過在多元領域的伙伴性協議, 形成一個由組織性的區域所構成的水平化 制度化結構 目前歐盟透過區域間主義與其他區域所進行的交往, 便是促進多元區域主義的一個方法, 例如歐盟與亞洲之間, 有所謂亞歐會議的進行, 與美洲之間, 則存在著各式各樣的歐洲和美洲協議, 此外, 歐盟跟 MERCOSUR 非洲 加勒比海國家也擁有一些伙伴關係 歐盟與這些國家關係的推展, 交往內容以歐盟在解決衝突上的經驗, 以及發展經驗等軟權力的內容為主, 來與各國交往, 而交往方式則依親疏遠近而不同, 形成一個同心圓, 中心點是歐盟, 比較鄰近的國家, 例如東歐各國, 便透過整合, 使其成為歐盟的成員, 104 Hetten, "Beyond the 'New' Regionalism.", Hetten, "Interregionalism and World Order", Hetten, "The New Regionalism Revisited." 51

而稍有距離的國家, 則透過穩定 (stabilization) 的政策, 105 使這些國家與歐盟保有特殊關係, 同心圓的最外圈, 則是與世界其他國家建立伙伴關係, 同心圓外交的進行, 使得歐盟成為多元區域主義下的一個中心 106 九一一之後, 由美國所領軍的阿富汗戰爭和對伊拉克的出兵, 可以看出美國對於未來世界秩序的喜好, 較偏向於新西發利亞時代秩序, 能夠透過強權間的協調來處理國際事務, 而這也反映出了歐盟跟美國在外交政策上的差異, 雙方在對未來秩序的喜好上, 歐盟偏好後西發利亞時代強調的多元 水平 制度化協議等長期性安排, 美國則偏好新西發利亞秩序下, 由美國領導的短暫性志願結盟 Hettne 認為未來的世界秩序, 將由歐盟所代表的後西發利亞秩序, 與美國所代表的新西發利亞秩序相互競爭 然而, 必須注意的是, 這兩股支持勢力的分野並非楚河漢界的那麼絕對, 這兩種未來世界秩序的代表, 在美國及歐盟都有支持者, 也就是在歐盟內, 有支持新西發利亞秩序的勢力, 而在美國國內, 也有支持多邊主義的聲音, 而且這股聲音也有逐漸成長的趨勢, 因此, 未來的世界秩序也可能以兩種秩序相互調和的形式出現 107 105 例如, 歐盟與西巴爾幹半島國家建立的 穩定與聯盟進程 (Stabilization and Association Progress), 便是歐盟協助這些國家進行政 經改革, 以換取這些國家爾後成為歐盟的成員 106 Hetten, "Beyond the 'New' Regionalism.", Hetten, "Interregionalism and World Order", Hetten, "The New Regionalism Revisited." 107 Hetten, "Beyond the 'New' Regionalism.", Hetten, "Interregionalism and World Order", Hetten, "The New Regionalism Revisited." 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