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crosoft Word - 001印度佛教史:序

Similar documents
2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一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 一 ) 阿彌陀佛的意思

佛化家庭手冊 佛化家庭 一 淨化人間, 必定要淨化社會 二 淨化人間的著力點, 是從淨化家庭開始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為什麼要做佛事 一 前言


從道德主體的興發論孔子的文學批評理論

有關《印順法師年譜》的一些問題

皈依三寶的意義 一 為何要皈依三寶?


如何建立美滿婚姻 如何建立美滿婚姻?

第一章  緒論

目次 壹 契理契機之人間佛教 /1-62 貳 談入世與佛學 / 參 大乘是佛說論 / 肆 平凡的一生 ( 略 ) II

解深密經

阿含 否定大乘, 也沒有批判大乘八宗以為自己開宗立派 印順法師一生之努力, 無非就是復歸佛陀行思的本懷, 理論與修證並重, 闡揚純真青壯積極入世的佛法 遵行依人成佛的菩薩大行 ; 也依循龍樹引導學佛者, 融貫大小乘佛法, 貫徹三法印與一實相印, 直探佛陀真意 佛法肝心 龍樹菩薩與印順法師的用心是怎樣

Microsoft Word - Tridentine NL_C.docx

Microsoft Word DR ???? ??????? Rev.doc

佛化長青手冊 緣起

佛心 宇宙與覺醒 佛心 宇宙與覺醒 聖嚴法師與太空人米契爾博士的對話 時間 : 二 八年五月三十一日地點 : 台北中正紀念堂一樓演講廳主持人 : 葉祖堯教授 ( 亞洲大學教授 ) 與談人 : 聖嚴法師 ( 法鼓山文教禪修體系創辦人 ) 艾德格. 米契爾博士 (Dr. Edgar Mitchell,

目錄 法鼓山僧伽大學的創校精神 5 僧大校訓 悲智和敬 17 僧大校風的建立 23 三學研修院院訓 35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PROSPECT EXPLORATION 壹 前 言 第 9 卷 第 2 期 中 華 民 國 100 年 2 月

佛法與 e 世代 聖嚴法師與張學友 侯文詠的對話 佛法與 e 世代 時間 : 二 年三月四日地點 : 臺北國父紀念館主持人 : 陳月卿 ( 華視企劃室經理 ) 對談人 : 聖嚴法師 ( 法鼓山創辦人 ) 張學友 ( 歌手 ) 侯文詠 ( 作家 ) 陳月卿 : e 張學友 :

我 為 你 祝 福 從 心 經 談 如 何 安 定 人 心

Microsoft Word - chbj1401.doc

1 解深密經講義中道佛學會如源 Dec. 05, 2014 介紹 : 1 解深密經最早的唯識經典, 公元 300 左右集出, 以阿毘達磨的形式表現 2 主要思想 : 三時教 : 阿含 ( 有教 ) 般若 ( 空教 ) 解深觀念論 : 因禪觀而產生唯心思想阿賴耶識的思想依三性三無性成立大乘空義 3 經

人為疏失 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合作, 往往是事故的最終防線, 若能發揮團隊合作的功能, 則比較能克服其他因素所造成的危害

國 文 景 美 女 高. 涂 釋 仁 老 師 壹 前 言 貳 測 驗 題 之 測 驗 目 標 表 一 98~101 學 測 測 驗 題 能 力 指 標 統 計 年 度 題 數 四 年 總 計 四 年

攜手拼出圓滿的幸福 2

Microsoft Word - 1〈念佛淺說〉.doc

POP POP 啟發者 善修忍辱, 安忍不瞋的富樓那 ( P rna Punna) 2011/10 POP


中 國 大 陸 老 年 人 力 就 業 問 題 之 初 探 專 題 研 究 壹 前 言 貳 老 年 人 力 就 業 問 題 理 論 與 文 獻 檢 閱 1 首 都 經 濟 貿 易 大 學 學 報 (

禮 儀 環 保 手 冊 緣 起

東華人文學報 第二期

214 臺大中文學報 於 修慧, 而仍是 修定 ; 而對於 修心 ( 定 ) 與 修慧 間的不同, 包括 無分別心 / 定 與 無分別智 玄理 與 空智, 以及不同譬喻手法等差異, 於此也作了初步的對比, 以了解印順 修心 就是 修定 而非 修慧 的意義 最後, 反思印順 修心 就是 修定 之說,

第 6 卷第 8 期中華民國 97 年 8 月 太原師範學院學報 重慶郵電學院學報 福州大學學報 佳木斯大學

1970 新技術的應用 X = 20 + B 13B δ13c X 1 X

indd

學佛五講

印順法師的中國佛學觀 摘要 : 印順法師對中國佛教有所批判, 批判的面向 目的與意義值得深入探討 印順法師長期遭受來自中國佛教圈的抨擊, 認為他站在印度佛學立場否定中國佛學 本文考察印順法師對於中國佛學的相關論點, 顯示其真正態度與觀點 他通過中印佛教歷史的脈絡, 觀照中國祖師消化經論義理及開展教學

二 一 五 人間佛教高峰論壇 星雲大師所講的人間佛教是廣義的人間佛教 而不是狹義的人間佛教 也不是學界 所認為的當代中國佛教 所謂廣義的人間佛教是指回歸到以人為本的 傳統的 根本佛 教教理上來的人間佛教 大師說 人間佛教不是佛光山自創 人間佛教的理念來自佛 陀 因為佛陀出生在人間 修行在人間 成道在

老年性生理學和老年的性生活 老 和 第四年齡 概念 有不一致, 讀者可自參考, 本書不再多引

Microsoft Word - 08-藍吉富教授 doc

補充教材 禪學與生活

戒菸實務個案自助手冊105年Ver.2

中 國 文 哲 研 究 通 訊 第 二 十 四 卷 第 一 期 研 究 動 態 (Confucius Institute)

二 兒 歌 選 用 情 形 ( ) 2 ( ) ( )

Microsoft Word - _m30.doc

目 錄 CONTENTS

71 新約聖經的福音 3

16?????[?????~???Q??

五 四 五 說 ( 代 序 ) 李 澤 厚 劉 再 復 I I II IV V VII 第 一 篇 五 四 新 文 化 運 動 批 評 提 綱 附 論 一 中 國 貴 族 精 神 的 命 運 ( 提 綱 )

<4D F736F F D20B8D5AA52A64CB6B6BEC9AE76B9EFA947BB79AABABA41ABD72E646F63>

_17_

的三月專修不同 阿彌陀經 只說 於其臥止夢中見阿彌陀佛 6, 與 般舟三昧 的定中見佛不同 三卷本補充為 : 過七日已後, 見阿彌陀佛 ; 於覺不見, 於夢中見之 7, 才含攝了夢中見佛 所以 般舟三昧 的三月專修, 定中見佛, 本來是與 阿彌陀經 所說不同的 所以舉西方阿彌陀佛, 當然是由於當時念

104 (5) (6) 二 臺灣民間信仰神祇的分類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 ( ) ( ) ( ) ( *1 ) ( ) ( ) ( ) ( ) ( ) ( ) ( ) 3

Microsoft Word - 10-王雷泉教授 doc

1 500 表 1: 各國平均分數

<B9ACA6F7C2E5C B4C1A4BAA4E52E706466>

關 鍵 報 告 KEY POINT REPORT Community Interest Company CIC L3C BB Corp

二零零六至零七年施政報告

common sense agent of articulation 447

取 食 多 樣 性 與 效 應

第一章 佛學研究與復興佛教第一節 佛教的知識觀 ( 佛在人間,p.267-p.295) 壹 引言 今天講說的, 為 佛教對於知識的態度 這問題, 有關於佛教修行的方法論, 及佛教 徒對現世間的知識文明是取什麼態度 知識究竟是好是壞? 佛教徒依於佛法, 應有一個 公正的估價 時代青年, 說今日人類社會


2 慈悲的力量 Dr. Jane Goodall

66 67 圓夢素人頭家 67 9 專長互補 資源共享, 為彼此加油打氣!

Microsoft Word DR ???? ??????????? Rev.doc


東華人文學報 第二期

CHRISTIAN ALLIANCE CHENG WING GEE COLLEGE

2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啰啰 阇

精子來自男人, 卵子來自女人 男女大不同的真正原因就在此! Sperm are from Men, Eggs are from Women Joe Quirk

PROSPECT & EXPLORATION 第 14 卷 第 7 期 中 華 民 國 105 年 7 月 壹 前 言 ( ) (2016) % (GDP) 2010 貳 任 務 目 標 與 發 展 理 念 一 任 務 目 標 2020 GDP 1 2 (

17-72c-1

專 題 研 究 貳 文 獻 探 討 1 1 民 族 國 家 的 終 結 : 區 域 經 濟 的 興 起

(1) (2) (3) (4) (5) (6) 二 臺灣民間信仰神祇的分類 ( ) ( ) ( ) 三 臺灣地區民間廟宇的神明體系 1.

男人的大腦 女人的大腦

生命的價值 聖嚴法師與單國璽樞機主教 吳若權 陶喆的對話 生命的價值 時間 : 二 二年九月二十二日 地點 : 台灣大學綜合體育館 主持人 : 劉麗惠 ( 電視台主播 ) 對談人 : 聖嚴法師 ( 法鼓山創辦人 ) 單國璽樞機主教 ( 天主教 台灣地區主教團主席 ) 吳若權 ( 作家 ) 陶 ( )

目錄佛學講話第一講五乘佛法的判攝一解題 一二五乘佛法的由來 四三五乘佛法的判攝 六四結語 十四參考資料一:佛教非宗教非哲學 十九參考資料二:我怎樣判攝一切佛法 四一第二講世界觀一解題 六四二佛教世界觀的建立 六五三佛教對宇宙起源的看法 六七四有情世間 六七五器世間 七一六華藏世界 七六七結語 七七

所 3 學 分 課 程, 及 兩 門 跨 領 域 課 程 共 6 學 分 以 上 課 程 學 生 在 修 課 前, 必 須 填 寫 課 程 修 課 認 定 表, 經 班 主 任 或 指 導 教 授 簽 名 後 始 認 定 此 課 程 學 分 ) 10. 本 規 章 未 盡 事 宜, 悉 依 學 位

當無人飛行器越做越小時, 拍翅型的飛行方式應該是人類要參考及學習的 MAV P V 2 b P V b 0.96 P V 2 b L b 4 L b 4 W b 3 W b 3 2 向自然學習 MAV 3 升力與推力共生的拍翅運動 拍翅頻率的尺度變化

心 靈 環 保 心 靈 環 保 是 全 球 性 的 運 動

天下莫大於秋毫之末,而大山為小

Microsoft Word - chbj1326.doc

中 國 澳 門 特 區 博 彩 業 與 社 會 發 展 前 言 [1] [2] [3] 1. 賭 王 病 情 一 度 惡 劣 明 報 2009 年 8 月 5 日 A4 頁 到 截 稿 日 為 止 (2009 年 11 月 5 日 ), 賭 王 病 情

珍惜生命 聖嚴法師與吳念真 黃春明 李明濱的對話 珍惜生命 時間 : 二 六年六月十七日地點 : 台北圓山飯店對談人 : 聖嚴法師 ( 法鼓山禪修文教體系創辦人 ) 黃春明 ( 知名作家, 國家文藝獎得主 ) 吳念真 ( 知名導演 ) 李明濱 ( 行政院衛生署自殺防治中心計畫主持人兼主任 ) 主持人

報考資格高中以上或具同等學歷, 年齡十八歲以上, 五十歲以下, 身心健全, 品行端正之出家男眾或正信三寶的男居士 報名日期即日起向福嚴佛學院報名 繳交證件 (1) 報名表 ( 報名表下載 : (2) 最高學歷證件影本一份 (3) 身分證 ( 護照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1

Microsoft Word 耀行法師.docx



治療血管的雷射 port wine stain 1988 FDA KTP KTP

EATery Concept Concept (1) 440,000, ,000, % 598,000, ,800, % 167,300, ,600, % 53,800,000 64,900, % 64,90

肆 研 究 方 法 進 行 本 研 究 前, 我 們 首 先 對 研 究 中 所 用 到 名 詞 作 定 義 定 義 : 牌 數 : 玩 牌 時 所 使 用 到 撲 克 牌 數 次 數 : 進 行 猜 心 術 遊 戲 時, 重 複 分 牌 次 數 數 : 進 行 猜 心 術 遊 戲 時, 每 次 分

大學甄選入學委員會

宗旨, 綱舉目張地表示, 學佛者所應具備的根本意趣是從人類自身心著手, 因為佛法要解決的就是有情的問題 從中, 導師也歸納出學佛者應有的 信 解 行 證, 特別是理解與修行的二大方向, 簡述如下 : ( 一 ) 理解 :1 生滅相續,2 自他增上 ( 二 ) 修行 :1 淨心第一,2 利他為上 第二

Transcription:

慧日佛學班. 第 5 期課程 印度佛教史 釋開仁編.2008/9/19 為何要讀 印度佛教史? 壹 印順導師 印度之佛教 ( 民國 31 年 : 西元 1942 年 ) 自序 之重點節錄 (p.1-p.7) 一 釋尊之本教在人間 二十七年 ( 西元 1938 年 ) 冬, 梁漱溟氏來山, 自述其學佛中止之機曰 : 此時 此 1 2 地 此人 吾聞而思之, 深覺不特梁氏之為然, 宋明理學之出佛歸儒, 亦未嘗不緣此一念也 佛教之遍十方界, 盡未來際, 度一切有情, 心量廣大, 非不善也 然不假以本末先後之辨, 任重致遠之行, 而競為 三生取辦, 一生圓證, 即身成佛 之談, 事大而急功, 無惑乎佛教之言高而行卑也! 吾心疑甚, 殊不安 時治唯識學, 探其源於 阿含經, 讀得 諸佛皆出人間, 終不在天上成佛也 3 句, 有所入 釋尊之為教, 有十方世界而詳此土, 立三世而重現在, 志度一切有情而特以人類為本 釋尊之本教, 初不與末流之圓融者同, 動言十方世界, 一切有情也, 吾為之喜極而淚 二 治印度佛教之動機 自爾以來, 為學之方針日定, 深信佛教於長期之發展中, 必有以流變而失真者 探其宗本, 明其流變, 抉擇而洗鍊之, 願自治印度佛教始 察思想之所自來, 動機之所出, 於身心國家實益之所在, 不為華飾之辯論所蒙, 願本此意以治印度之佛教 1 不特 : 不僅 ; 不但 ( 漢語大詞典( 一 ),p.394) 2 (1) 印順導師 我之宗教觀 (p.149): 宋明理學 盡人欲而存天理, 盡妄心而顯真心, 無疑是儒者深受當時的佛教, 主要是禪宗的影響 (2) 理學 : 宋明儒家周敦頤 邵雍 張載 程顥 程頤 朱熹 陸九淵 王守仁等的哲學思想 宋儒致力闡釋義理, 兼談性命, 認定 理 先天地而存在 明儒則斷言 心 是宇宙萬物的根源 宋周密 齊東野語. 理度議謚 : 理宗未祔, 議諡 遂擬曰 理 蓋以聖性崇尚理學, 而天下道理最大, 於是人無間言 元劉將孫 題閣皂山 < 凌雲集 > : 近世周益公之辭藻, 朱文公之理學, 楊誠齋之風節, 與人交皆不數數, 獨為閣皁筆墨, 先後輝映, 其纏綿傾倒如此 明陳汝元 金蓮記. 構釁 : 下官程頤, 別號伊川 自慚理學名儒 ( 漢語大詞典( 四 ),p.568) 3 增壹阿含經 卷 26 等見品第三十四( 第 3 經 ) ( 大正 2,694a): 佛世尊皆出人間, 非由天 而得也 1

三 依片斷的史料做接近史實之考察 印度之佛教, 初則無常論盛行, 中則性空論, 後乃有真常論盛行, 參證史跡有如此, 不可以意為出入也 印度佛教之僅存者, 多斷片, 支離破碎甚, 吾人實無如之何 4 欲為印度佛教史之敘述, 惟有積此支離破碎之片斷, 以進窺錯綜複雜之流變 離此, 實無適當之途徑可循 四 釋尊本行之菩薩道有待開發 印度之佛教, 自以釋尊之本教為淳樸 深簡 平實 然適應時代之聲聞行, 無以應世求, 應學釋尊本行之菩薩道 中期佛教之緣起性空 ( 即緣起無我之深化 ), 雖已啟梵化之機, 而意象多允當 龍樹集其成, 其說菩薩也 : 1 三乘同入無餘涅槃而發菩提心, 其精神為 忘己為人 2 抑他力為卑怯, 自力不由他, 其精神為 盡其在我 3 三阿僧祇劫有限有量, 其精神為 任重致遠 菩薩之真精神可學, 略可於此見之 龍樹有革新僧團之志, 事未成而可師 5 能立本於根本佛教之淳樸, 宏闡中期佛教之行解 ( 梵化之機應慎 ), 攝取後期佛教 6 之確當者, 庶足以復興佛教而暢佛之本懷也歟 7! 貳 印順導師 印度佛教思想史 ( 民國 77 年 : 西元 1988 年 ) 自序 之重點節錄 (p.1-p.7) 一 佛教演進的動力 佛法 在流傳中, 出現了 大乘佛法, 更演進而為 秘密大乘佛法, 主要的推動力, 是 佛涅槃後, 佛弟子對佛的永恒懷念 8 懷念, 是通過情感的, 也就可能有想像的成分 ; 離釋尊的時代越遠, 想像的成分也越多, 這是印度佛教史上的事實 4 無如之何 : 猶言沒有什麼辦法來對付 ( 漢語大詞典( 七 ),p.97) 5 梵化 應改為 天化, 大意如下 : 1 大乘經重天神菩薩輕人間聖者 2 神教他力護持, 咒術流行 3 往生他方, 現生消災利益 6 庶 ㄕㄨˋ :1 將近, 差不多 2 副詞 希望, 但願 3 副詞 或許, 也許 ( 漢語大詞典 ( 三 ),p.1234) 7 歟 ㄩˊ 之語氣詞:1 表示疑問語氣 2 反問 3 感嘆 ( 漢語大詞典( 六 ),p.1474) 8 此言印順導師出於民國 69 年 ( 西元 1980 年 ) 的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 自序 (p.3): 從 佛法 而發展到 大乘佛法, 主要的動力, 是 佛涅槃以後, 佛弟子對佛的永恆懷念 2

二 懷念的表現 佛弟子對佛的懷念, 起初是 : ( 一 ) 釋尊遺體 舍利的建塔供養, 釋尊遺跡的巡行, 表示對釋尊的信敬與思慕 釋尊過去生中 菩薩的大行, 也從 本生 譬喻 因緣 中流傳出來 佛及過去生中菩薩行的偉大, 是因佛弟子的懷念釋尊而引發的, 成為佛教界的共同信念 ( 二 ) 涅槃, 涅槃了的釋尊, 不是神教想像的 神 那樣的存在 ; 但一般信眾, 對於佛入涅槃而再見不到了, 不免引起內心的悵惘 態度自由而重於理想的大眾系說 : 佛是不可思議的存在 ; 佛壽是無量的 ; 現在的十方世界, 有佛出世 : 這多少滿足了一般人心 大乘佛法 在這樣的情形下出現 三 由 法 而 佛 的歷程 ( 一 ) 釋尊開示的正法, 是 先知法住, 後知涅槃 修學者先徹了因果的必然性 如實知緣起 ; 依緣起而知無常, 無我無我所, 實現究竟的解脫 涅槃寂滅 涅槃不落有無, 不是意識語言所可表示, 為修行而自覺自證知的 ( 二 ) 以菩薩大行為主的 初期大乘 經, 繼承 佛法 的正法中心, 但 佛法 是 先知法住, 後知涅槃 9, 而 初期大乘 經, 卻是直顯深義 涅槃, 空性 真如 法界等, 都是涅槃的異名 所以, 佛法 從緣起入門, 初期大乘 是直顯諸法的本性寂滅 ( 三 ) 諸法本性是無二無別 無著無礙的, 在 佛 的懷念中, 傳出一切眾生有如來 ( 胎 ) 藏, 我, 自性清淨心的 後期大乘 經 ( 四 ) 這樣, 正法 由緣起論而發展為法法平等無礙的法( 本 ) 性論 ; 又由法 ( 本 ) 性論而演化為佛性 ( 如來藏 ) 本具論 ; 再進就是本來是佛了 這是佛教思想發展中, 由法而佛的始終歷程 四 念佛 是大乘發展的通途 ( 一 ) 佛法甚深 緣起甚深, 涅槃更甚深, 一般人是難以受學的 為了方便普化, 施設 念佛, 念法, 念僧, 念施, 念戒, 念天 六念法門, 使不幸的人, 在恐怖 苦惱或病重時, 能內心安定, 不失善念, 這有點近於一般宗教了 念 ( 憶念, 繫念, 觀念 ) 佛 是特別發達的! ( 二 ) 大乘興起不久, 犍陀羅 摩偷羅一帶, 有塑造 繪畫的佛像流行 方便的 念佛, 過去是念佛的功德, 現在也取 ( 佛像 ) 相而念佛的色身 一心繫念, 佛於自心中現起 ; 依據這種修驗, 得出 自心作佛, 三界唯心 的理論 9 雜阿含經 卷 14(347 經 )( 大正 2,96b);S.12.70.(SusIma); 相應部 ( 二 )14( 漢譯 南傳,p.141) 3

( 三 ) 後期的大乘經說 : 如來藏 我是相好莊嚴的, 自性清淨心是清淨光明的, 眾生本具, 所以念佛不只是念三世十方佛, 更要念 ( 觀 ) 自己是佛 ( 四 ) 念佛, 是從 初期大乘, 後期大乘, 進入 秘密大乘佛法 的通途 五 大乘普及化的方便 ( 一 ) 菩薩發菩提心, 久在生死修難行大行, 精神偉大極了! 但在一般人, 可說嚮往有心而不免無力承擔的, 於是繼承 佛法 的方便, 說佛前懺悔, 勸請, 隨喜, 迴向菩提 這是廣義的 念佛, 容易修行, 為養成大乘法器的方便 ( 二 ) 一般的 念佛 方便, 著重稱名, 有 消業障, 生淨土, 不退菩提, 種種的現生利益 西元前後, 經典的書寫流行, 為了普及流通, 經中極力稱揚讀 誦 書寫 供養經典, 有種種現生利益 ( 三 ) 般若 是一切咒王, 勝過一切神咒, 也就承認了世間的神咒 以唱念字母, 為悟入無生的方便 大乘經的音聲佛事 : 唱字母, 稱佛名, 誦經, 持咒, 是 大乘佛法 能普及民間的方便 六 由念天演進到 天佛一如 ( 一 ) 佛法 說到了 念天, 菩薩本生中, 有以天 鬼 畜生身而修行的, 大乘佛法 也就出現了 天 ( 大力鬼王 高等畜生 ) 菩薩 帝釋等每說陀羅尼 明咒護法, 咒語漸漸重要起來 ( 二 ) 後期大乘 的 楞伽經 等, 進一步說 : 印度民間信仰的天, 鬼神, 古仙, 都是佛的異名, 佛所示現的, 奠定了 佛天一如 的理論 ( 三 ) 西元三世紀起, 印度梵文學復興, 印度教也漸漸興起 在 大乘佛法 的方便道, 及如來果德的傾向下, 適應外在情勢, 發展為 秘密大乘佛法, 多與神 ( 天 ) 教相通 如教典不名為 經, 而名怛特羅 ( 續 ) 取 奧義書 式的秘密傳授, 師長的地位重要起來 ( 四 ) 咒 佛 菩薩等的真言, 是 語密 神教的手印, 佛法也有了, 是 身密 護摩 火供 ( 佛法 所禁止的), 成為自利利他的重要事業 民間信仰的鬼神, 進入 秘密大乘 的堂奧 : 有手執武器, 忿怒相的天菩薩 ( 或佛所示現 ) 溼婆天派有 性力 崇拜, 秘密大乘 也有相抱相合的( 俗稱 ) 歡喜佛 適應與融攝神教, 佛天一如 的具體化, 為 秘密大乘 的特色! 七 易行道到易行乘 大乘佛法 的菩薩大行太難了, 一般傾向於重 信 的 易行道 恰好如來藏是佛智與色相莊嚴的本來具足, 與 念佛 的是心作佛, 自心是佛相通, 秘密大乘 這才觀自身是佛 天慢, 發展為即身成佛的 易行乘 即身成佛, 不用修利濟眾 4

生的菩薩大行, 等成了佛再來利濟眾生 難行不用修, 佛果可以速成, 對一般人來說, 真可說太好了! 八 大乘經法的情形 ( 一 ) 大乘經中, 十方世界的佛 菩薩多極了, 再加入印度群神, 不免雜亂 秘密大乘 作了有組織的序列, 如 瑜伽續 以中央毘盧遮那, 及四方四佛, 分五部 ( 族 ) 而統攝一切 五方五佛, 是仿照忉利天主帝釋在中央, 四方來的四大天王四面坐的集會方式 帝釋是執金剛 ( 杵 ) 的夜叉 ; 夜叉是一向分為五族的 夜叉王 執金剛, 金剛手, 金剛藏, 普賢 ( 坐六牙白象, 與帝釋相同 ), 是 秘密大乘 的當機者 忉利與四大王眾天, 是欲界的地居天, 天龍 ( 鬼畜 ) 八部的住處 ( 二 ) 欲界是有淫欲的, 地居天形交成淫而不出精, 正是 無上瑜伽續, 修天色身, 貪欲為道的理想境界 ( 三 ) 太虛大師稱 秘密大乘 為 依天乘行果而趣佛果, 這是不以人事為本, 適應印度神教, 以天 ( 鬼神 ) 法為本的大乘 九 大乘論 ( 一 ) 中觀系 : 初期大乘 的直顯深義, 學者容易流入歧途, 龍樹起來造論, 說緣起無自性故空 ; 以 佛法 的 中道 緣起, 貫通 大乘佛法 的 性空 唯 ( 假 ) 名 龍樹說 : 若不依俗諦, 不得第一義 10, 那是回歸於 佛法 的立場, 先知法住, 後知涅槃 了 所以中觀是三乘不二的正觀, 有貫通 佛法 與 初期大乘 的特長! ( 二 ) 瑜伽行系 : 無著依 ( 文體近於論的 ) 解深密經 等造論: 初期大乘 的一切法空, 是不了義說, 緣起 依他起相是自相有的 ; 後期大乘 的如來藏 我, 是真如的異名 瑜伽行系的特色, 是依虛妄分別 ( 的 分別自性緣起 ), 說 唯識所現 為了論證唯識所現, 陳那與法稱, 發展了量論與因明 說到轉染成淨, 立佛的 三身 四智 ; 11 佛果是當時佛教界的重要論題 10 中論 卷 4 觀如來品第二十二 ( 大正 30,33a): 若不依俗諦, 不得第一義, 不得第一義, 則不得涅槃 11 印順導師 印度佛教思想史 (p.341-342): 大乘莊嚴經論, 是依 瑜伽 的 菩薩地 造的 在 菩提品 中, 以一切種智 (sarvakarajjata) 為佛身 廣說法界 (dharma-dhatu) 的種種甚深, 也就顯示了依無漏法界而住的佛甚深 在 菩薩地 的基礎上, 莊嚴論 融攝了當時眾多的大乘經 說諸佛法界後, 說佛的三身 : 自性身 (svabhava-kaya), 受用身 (sambhoga-kaya), 變化身 (nirmana-kaya); 三身說, 可能是依 金光明經 的 又說四智 : 圓鏡智 (AdarZa-jJAna), 平等性智 (samata-jjana), 妙觀察智 (pratyaveksana-jjana), 成所作智 (krtyanusthana-jjana) 轉染為淨的一切種智, 莊嚴論 是以法界為依止的; 雜染生死的顯現, 也就是 唯識 現, 5

中觀與瑜伽行二系, 都分別如實與方便, 多少糾正了佛教界的偏差 不幸是, 後學者為了龍樹說緣起無自性, 無著說緣起自相有, 彼此間引起無邊的論諍, 忘失了佛法 無諍 的精神! ( 三 ) 如來藏系 : 如來藏 我, 自性清淨心, 近於神教的真我 真心, 適應世俗而流行 堅慧的 究竟一乘寶性論, 受到無著論的影響, 卻沒有說種子與唯識 論 說四法 : 佛界 是本有如來藏 ; 佛菩提 佛法 佛事業, 是如來藏離染所顯的佛體 佛德與佛的業用 12 有的學者, 融攝瑜伽行派的 五法 13 三自性 八識 二無我, 使虛妄的阿賴耶 藏識, 與如來相結合, 說 如來藏藏識心 以真常為依止而說唯心, 是文體近於論的 楞伽 與 密嚴 14 莊嚴論 是以( 阿賴耶 ) 種子 (bija) 為依止的 12 印順導師 印度佛教思想史 (p.313-318): 寶性論 初, 歸依三寶, 而以佛為究竟歸依處 這是 論 的序分, 釋論 以三寶為佛性 佛菩提 佛法 佛事業, 合稱 七金剛句 四法中, 佛性 佛界, 是如來藏異名, 是佛所依因 ; 一切眾生有此如來界, 所以眾生都能成佛 是一切眾生所有的, 只是凡聖差別, 有不淨 有 ( 不淨中 ) 淨 有究竟清淨, 而本性是沒有差別的 佛界, 可說是約眾生因位說 ; 如依此而成佛, 那末菩提是佛體, 佛法是佛的功德, 佛業是利益眾生的業用, 列表如下 : 眾生因位 ( 如來在纏名如來藏 ) 佛界生佛不二 實體 ( 菩提 ) 如來果位 ( 眾生出纏名為法身 ) 德相 業用 佛說無上依經 卷上( 大正 16,469b) 也說 : 佛界 是一切眾生具有的如來藏, 是佛的因依 佛菩提 明佛體, 以實體, 因, 果, 業, 相應, 行, 常, 不思議 八義來說明 佛德 是十力, 四無所畏, 十八佛不共法, 三十二相, 是依 寶女經 說的 佛業 是利益眾生的事業, 舉九種譬喻 : 毘琉璃寶地, 天鼓, 大雲雨, 大自在梵天王, 日輪, 如意寶珠, 響, 大地, 虛空 譬喻中, 有帝釋, 大自在天的比喻, 可能會使人感到神與佛同樣的不可思議 這九喻, 是引用 如來莊嚴智慧光明入一切佛境界經 的 無上依經 與 寶性論, 就是以如來藏說, 綜貫有關的經典, 組成 佛界, 佛菩提, 佛法 ( 功德 ), 佛業 ( 義利 ), 是佛 如來 為主的 此後的 秘密大乘佛法, 就是以如來 ( 不是人間的佛 ) 為主的佛法, 所以如來藏說的一經一論, 可說是秘密佛教的先聲 13 三無性論 卷 1( 大正 31,867c28-868a9): 此三種性如是無性已說其相, 今須說成立道理 分別性 ( 三無性論 卷 1: 一切諸法不出三性 一分別性 二依他性 三真實性 分別性者 謂名言所顯諸法自性即似塵識分 ) 者無有體相, 何以故? 此性非五藏所攝故 若法是有, 不出五藏 五藏者 : 一 相 ; 二 名 ; 三 分別 ; 四 如如 ; 五 無分別智 一 相者, 謂諸法品類為名句味所依止 名者, 即是諸法品類中名句味也 分別者, 謂三界心及心法 如如者, 謂法空所顯聖智境界 無分別智者, 由此智故一切聖人能通達如如 此五法中前三是世諦, 後二是真如 一切諸法不出此五, 若分別性體是有法則應為此五攝 以不攝故, 故知體無也 14 印順導師 華雨集 第三冊 (p.184): 楞伽 與 密嚴經, 融攝瑜伽行派的教理 五法, 三自性, 八識, 二無我, 而實則自成體系 為生死世間依止的, 是常住本淨而受熏說 ; 為涅槃依止的, 是常住清淨如來藏 ( 無垢智 ) 說 肯定 楞伽 密嚴 的這一特性, 才明白 真常唯心論 的自有體系 6

寶性論 明佛的因果體用, 密嚴經 說如來藏是念佛三昧者的境界, 也就是觀自身本來是佛 後起的 秘密大乘, 攝取 中觀 與 瑜伽, 繼承 如來藏 說, 從信仰 修行中發展完成 十 如實與方便 ( 一 ) 印度佛教 ( 學 ) 思想史, 一般都著重於論義 論是分別抉擇, 高層次的理論, 是不能普及一般的 大乘佛法 後期, 那爛陀寺的論學, 成為佛教權威, 而重信仰, 重他力, 重事相, 重修行, 重現生利益的佛法, 正以 念 ( 佛天一如 ) 佛 為中心而普遍流行 ( 二 ) 晚年多讀經典, 覺得適應信增上的方便, 如造塔, 造像, 念佛, 誦經, 存在於佛教中的異方便, 對佛法思想的演化, 有極為深遠的影響, 所以曾寫了 佛法方便之道 十餘萬字 ( 按 : 收錄於 華雨集 第二冊 ) ( 三 ) 又覺得 : 如實與方便, 是相互影響而演化的, 所以又想起了 印度佛教思想史 的寫作 ( 四 ) 如實與方便, 有佛法自身的開展, 也受到外來 神教思想, 不同地區, 政治情況 的影響 把握佛法特質, 理解發展中的重要關鍵, 多方面的種種影響, 才能完整的表達出印度佛教思想史的真相 ( 五 ) 這是我的學力所不能達成的, 而衰朽餘年, 念力減退, 也不容許作廣泛的寫作構想 所以本書只能著重佛法自身, 作概略的敘述, 而 印度之佛教 所說過的, 有些不再重述了 十一 縮短佛法與現實佛教間的距離 我對印度佛教的論究, 想理解佛法的實義與方便, 而縮短佛法與現實佛教間的距離 方便, 是不能沒有的 ; 方便適應, 才能有利於佛法的弘布 然方便過時而不再適應的, 應有 正直捨方便 的精神, 闡揚佛法真義, 應用有利人間, 淨化人間的方便 希望誠信佛法的讀者, 從印度佛教思想的流變中, 能時時回顧, 不忘正法, 為正法而懷念人間的佛陀! 7

慧日講堂 印度佛教史 課程講義編輯的參考資料 : 1 印順導師著: 印度之佛教, 台北, 正聞出版社, 民國 81 年 10 月三版 印度佛教思想史, 新竹, 正聞出版社, 民國 87 年 8 月新版七刷 說一切有部為主的論書與論師之研究, 台北, 正聞出版社, 民國 81 年 10 月七版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 台北, 正聞出版社, 民國 83 年 7 月七版 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 台北, 正聞出版社, 民國 83 年 1 月修訂本三版 2 平川彰著. 莊崑木譯 印度佛教史, 台北, 商周出版社,2002 年 10 月 1 日初版 3 聖嚴法師著 印度佛教史, 台北, 法鼓文化,2002 年 11 月初版三刷 4 吳仁武著 印度哲學詮釋, 台北, 幼獅文化, 民國 66 年 5 張曼濤主編 現代佛教學術叢刊 : 第 92 冊 印度佛教概述, 台北, 大乘文化, 民國 68 年 3 月初版 第 93 冊 印度佛教史記, 台北, 大乘文化, 民國 67 年 12 月初版 6 林崇安著 印度佛教的探討, 台北, 慧炬, 民國 84 年 6 月初版 7 見豪法師著 印度佛教史的文獻資源概介, 收於香光尼出版的 佛教圖書館館訊 第 39 40 期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