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milar documents
佛化家庭手冊 佛化家庭 一 淨化人間, 必定要淨化社會 二 淨化人間的著力點, 是從淨化家庭開始

2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一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 一 ) 阿彌陀佛的意思

71 新約聖經的福音 3

佛化長青手冊 緣起


為什麼要做佛事 一 前言

CBM PROPOSAL


理性真的普遍嗎 注意力的爭奪戰 科學發展 2012 年 12 月,480 期 13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戒菸實務個案自助手冊105年Ver.2


老人也是公司的寶 63 有條件的愛太辛苦 66 不要被愛情沖昏了頭 69 別玩劈腿遊戲 72 愛情不是人生的唯一 75 恐怖的愛 78 三 生涯規畫 81 人生規畫 81 忙人時間最多 84 非結婚不可嗎? 87 賺錢的福報 90 面對貧窮的勇氣 93 中年別盲目轉業 96 人到中年百事哀? 99

900??indd


攜手拼出圓滿的幸福 2


會訊完成婉婷970918修.doc

子學習3 電子學習的定位 傳統電子學習 與 新世代電子學習 SAMS 台上講者從左至右 : 吳薇薇女士 羅陸慧英教授 佘孟先生 李芳樂教授 從 電子銀行服務 到 電子學習 題追3 專蹤電

男人的大腦 女人的大腦

0 0 = 1 0 = 0 1 = = 1 1 = 0 0 = 1

珍惜生命 聖嚴法師與吳念真 黃春明 李明濱的對話 珍惜生命 時間 : 二 六年六月十七日地點 : 台北圓山飯店對談人 : 聖嚴法師 ( 法鼓山禪修文教體系創辦人 ) 黃春明 ( 知名作家, 國家文藝獎得主 ) 吳念真 ( 知名導演 ) 李明濱 ( 行政院衛生署自殺防治中心計畫主持人兼主任 ) 主持人


業三福了淨空法師門都能成佛, 可是在眾生有利 鈍根的根性淨傳淨居士錄校正因輯佛教的經典, 字字句句都含著無量義諦, 隨著一切眾生的知見見解, 個人所得的利益自有淺深廣狹的不同 如果我們能誠心祈求 體會 奉行, 則每一個人都能得到殊勝的利益, 這就是三寶對我們的加持 而世俗所講佛菩薩對我們的保佑, 也

NAAC_FNEC.indd

17-72c-1

heepwoh-cover

認識佛教

武神少年p1_3.indd

Microsoft Word - 結案報告.doc

縣 94 學年度 上 學期 區 國民中學 Q 年級 R 領域教學計畫表 設計者:

愛滋實務與治理的政治 - 綜合論壇 以及面對這一連串以 責任 為架構衍生出來的愛滋政策如何造就了台灣現在的愛滋處境

老人憂鬱症的認識與老人自殺問題

_BK07.ps, page Preflight ( _BK07.indd )

Microsoft Word - Tridentine NL_C.docx

心 五 四 運 動 二 十 一 世 紀 的 生 活 主 張


佛法與 e 世代 聖嚴法師與張學友 侯文詠的對話 佛法與 e 世代 時間 : 二 年三月四日地點 : 臺北國父紀念館主持人 : 陳月卿 ( 華視企劃室經理 ) 對談人 : 聖嚴法師 ( 法鼓山創辦人 ) 張學友 ( 歌手 ) 侯文詠 ( 作家 ) 陳月卿 : e 張學友 :

14: 6 不做清單上的事, 並不代表我們就可以隨心所欲 ; 我們不做, 是為了更深一層的原因 同樣, 也沒有人會因不受這些清單的捆綁, 就更能活出 豐盛的生命來 14: 15 8: : 17 在所有十誡中, 第十誡往往是最先遭破壞的一條 22: 37, 39 凡是使我們不能愛神與愛

五 四 五 說 ( 代 序 ) 李 澤 厚 劉 再 復 I I II IV V VII 第 一 篇 五 四 新 文 化 運 動 批 評 提 綱 附 論 一 中 國 貴 族 精 神 的 命 運 ( 提 綱 )

91 靈魂的一角遺留在北印 從北印回來, 沒有一個人是完整的

南關五年路康莊 02 築夢南關回顧 感恩驀然回首,恩如泉湧,南關讓我不再是原來的我

4: 18 5: 44 屬天之愛的超然特性, 是一直有主動性 創造性, 和救贖性 5: 44 5: : 44 23: 34 7: 60 5: : : 4 5: 5 它乃是一種出於內心 思想或意志的決定 決意去愛那些不可愛 我們不一定喜歡

N3489_PYE_SChi_Cover-back

老年性生理學和老年的性生活 老 和 第四年齡 概念 有不一致, 讀者可自參考, 本書不再多引

Chapter 3 Camera Raw Step negative clarity +25 ] P / Step 4 0 ( 下一頁 ) Camera Raw Chapter 3 089



念佛法門專題

教育開支 % % 教育統籌委員會 ( ) 幼稚園教育 % 95% 1:15 2,

16

皈依三寶的意義 一 為何要皈依三寶?


生命的價值 聖嚴法師與單國璽樞機主教 吳若權 陶喆的對話 生命的價值 時間 : 二 二年九月二十二日 地點 : 台灣大學綜合體育館 主持人 : 劉麗惠 ( 電視台主播 ) 對談人 : 聖嚴法師 ( 法鼓山創辦人 ) 單國璽樞機主教 ( 天主教 台灣地區主教團主席 ) 吳若權 ( 作家 ) 陶 ( )

目錄 序 前言 戀愛也要學習嗎 誰教過我們怎去愛 3 第一章 初遇愛情 暗黑魅影 戀愛札記 落寞的愛情獨腳戲 10 求愛行動 戀愛札記 當示愛成了傷害 夢中的他 戀愛札記 分清愛慕與傾慕 情約一天 戀愛札記 無名分的戀人之實 第二章 戀愛萬象 我未成年 戀愛札記 當衝動主宰意

如何建立美滿婚姻 如何建立美滿婚姻?

1


Nout WELLINK

年輕的夢想 聖嚴法師與李鍾桂的對話 年輕的夢想 時間 : 一九九九年三月二十七日地點 : 臺北國父紀念館主持人 : 陳月卿 ( 華視企劃室經理 ) 對談人 : 聖嚴法師 ( 法鼓山創辦人 ) 李鍾桂 ( 救國團主任 ) 青年代表 : 莊焜吉 盧雲玲 陳月卿 : KTV

附件一:


淨空法師法語(三編)

治療血管的雷射 port wine stain 1988 FDA KTP KTP

教 Studying 育 在全球化及國際化趨勢下 為培育國際人才並提升競爭力 我國大學積極推動國 際化以及國際接軌教育政策 設置台灣獎學金鼓勵外國學生來台就學 同時開設 華語文教學中心 提供中文課程教學 促進文化教育交流 另一方面 為吸引國 際人才 營造友善國際生活空間 設立外僑學校 讓來台外籍人士

42Contents

10 6, 地球的熱循環


一開口就打中人心

淨空法師嘉言錄 三

untitled



Microsoft Word - _m30.doc

有你真好文山融合之愛 ( ) 孩子的另一扇門 ( 特生 / 郁絜爸爸 ) 3 82

前言 人類的歷史, 因 一個簡單的思維 而改變! 1776 Thomas Paine COMMON SENSE


09 F9 128 peer to peer, P2P file transfer protocol bittorrent 10 P2P P2P GNU/ Linux P2P CC 單機版的智慧財產權 vs. 人權戰爭 1980 DVD content

CO 2 以鄰為壑的台灣建築產業

POP POP 啟發者 善修忍辱, 安忍不瞋的富樓那 ( P rna Punna) 2011/10 POP

untitled

sle cover 1

年會大會出席盛況 一 年會大會 B205 註冊報到 大會開始 九十七年十二月

我 為 你 祝 福 從 心 經 談 如 何 安 定 人 心

目錄 法鼓山僧伽大學的創校精神 5 僧大校訓 悲智和敬 17 僧大校風的建立 23 三學研修院院訓 35

精子來自男人, 卵子來自女人 男女大不同的真正原因就在此! Sperm are from Men, Eggs are from Women Joe Quirk

第六章社區關係 6.1 廉潔教育工作 圖表二十二 年講座統計總表 86

簽 呈

DaoCiDi2003TC ct-P255L01-R

三 有情世界 57 人人都當環保警察 57 把仇恨留在過去 60 從兩岸伸出友誼的手 63 心靈環保解仇恨 66 把怨仇一筆勾銷 69 到窮國當義工 72 閏七月的鬼月禁忌 75 不棄養狗 78

李 琼 评扎迪 史密斯的 白牙 要是他 指艾伯特 加勒比海移民 真的回去 了 那么他将要面临的失败是明摆在那儿的 因为当地并没有发生什么变化 这就是移民的悲剧 他们比他们离弃的故乡变化得更 快 于是他们永远也不可能因回到家乡而感 到幸福 可是 他们在移居的国家也不幸福 因为这不是家乡 瞿世镜

Microsoft Word - 手冊.docx

<4D F736F F D20B3E6A4B830312D2D2DBCC6BD75BB50BEE3BCC6AABAA55BB4EEB942BAE22E646F6378>

02 2 成立 Facebook 粉絲專頁 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1, Facebook Facebook 1 Facebook 2-21

人為疏失 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合作, 往往是事故的最終防線, 若能發揮團隊合作的功能, 則比較能克服其他因素所造成的危害

【第35義】中

二 兒 歌 選 用 情 形 ( ) 2 ( ) ( )

Transcription:

認識佛教節錄德源整理

經云:佛所行處,天下和順,日月清明,風雨以時,災厲不起,國豐民安,兵戈無用,崇德興仁,務修禮讓,國無盜賊,無有怨枉,強不凌弱,各得其所

真正的智慧修行一真正的智慧修行寫在前面 德源樸素的真理往往因其真實而被人忽視 我們過於追求現在和未來,卻在不經意間放棄了傳統與過去;我們執著於讓現實生活變得完美,卻在不自覺中實施了最大的破壞;我們不捨地追求財富名利,卻在隨波逐流的途中丟掉了本性的率真

認識佛教節錄二 生活,就是一場智慧的修行 覺悟,方知快樂歡喜為何物 感謝淨空老法師的迷津指點,使我們知道佛之 教,非迷信,非宗教,而是教育 八十三高齡的淨空老法師穿梭世界各地講經 授課,已經五十餘年,三千年前釋迦牟尼佛講經教學四十九年,堪稱偉大

認識佛教節錄三能從現在開始真正的智慧修行,也算一生中莫大的榮幸 一切都不會太晚,圓滿就在覺悟之後 1. 佛 這一個字,是從印度梵文音譯過來的,它是 智慧 覺悟 的意思,當年為什麼不用 智 覺 這兩個字來翻譯,而採用 佛陀 這個音譯呢?因為佛陀的含義是無限的深廣,我們中國字彙裡的智 覺二字不能夠全部包括,因此就採用

認識佛教節錄四音譯,然後再加以註解 佛 這一個字,有體 有用,從本體上說是 智慧,從作用上來講是 覺悟 2. 佛在經上給我們說 覺 有三類:第一 是自己覺悟了 第二 是能夠幫助別人覺悟,這叫做覺他 第三 是圓滿的覺悟 3. 小乘阿羅漢 辟支佛,這些人自己覺悟,他們自覺

之後 還沒有發心主動的去幫助別人覺悟 經典 裡常常說這是小乘人 大乘菩薩自覺之後 能夠 主動的去幫助一切希望覺悟的人 眾生與佛都是平等的 沒有差別 眾生與佛都是平等的 沒有差別 現在我們把智 認識佛教節錄 五 們的病根說出來了 但以妄想 執著而不能證 得 這就是我們的病根之所在 我們從佛境界 慧德能都失掉了 怎麼失掉的 佛用一句話把我 4.

認識佛教節錄六落到今天這個地步,就是受妄想 執著之害;每天還在繼續不斷的搞生死輪迴,也是妄想 執著;生活過得這麼苦,還是妄想 執著 妄想 執著的確是一切迷惑 災難的病根啊!妄想 執著去掉一分,我們就得一分自在,就恢復一分的智覺;要把妄想 執著斷得乾乾淨淨,我們的佛性就重新又恢復了,恢復到本來佛了 5. 佛教 是佛陀的教育,時間上,它講過去 現

在 未來 空間上 它講我們眼前的生活 一直 推演到無盡的世界 所以它是教學 是教育 不 是宗教 它是智慧 是覺悟宇宙人生的教育 中 國孔子的教育是講一世 一生 從生到死的教 育 佛法是三世的教育 講過去 現在 未來 佛與我們是師生關係 我們與菩薩是前後期同學 就宗教而言 上帝與信徒不是師生關係 佛門則是 認識佛教節錄 七 清清楚楚說明 佛與我們是師生關係 我們與菩 6.

認識佛教節錄八薩是同學的關係,菩薩是佛早期的學生,我們是佛現在的學生,我們與菩薩是前後期同學,菩薩是我們的學長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稱呼出家人為 和尚,其實在一座寺院裡只有一位和尚 和尚 是印度話,翻作 親教師,就是親自教導我的老師,就像現在學校裡的指導教授,他是直接指導我的,關係非常親近 密切 他若是不直接指導我,就稱他為 法師,這如同學校裡的老師很多,但他沒有指導過我 和尚 與

法師 的差別就在這裡 佛 教 教 學 的 方 針 是 徹 底 破 除 迷 信 佛 門 常 講 佛教教學的方針是徹底破除 迷信 育 智慧的教學 這也是佛教教學的目標 所以佛法是智慧的教 佛是覺了宇宙人生的真相 擁有究竟圓滿的智慧 7. 認識佛教節錄 九 破迷開悟 離苦得樂 破迷開悟 是從因 8.

認識佛教節錄一〇上說, 離苦得樂 是從果上說 為達到這個目的,佛教教學的方針是 破除迷信,啟發真正的智慧,讓我們有能力在現實環境裡辨別真妄 邪正 是非,乃至於善惡 利害 然後再幫助一切眾生建立理智 大覺 奮發 進取 樂觀 向上的慈悲濟世的宇宙人生觀 可見佛教既不消極,也不落伍,是能給我們真實利益的 佛教是圓滿的幫助我們解決眾生一切苦難的問題,讓我們每個人在這一生中得到幸福快樂 家庭美滿

認識佛教節錄一一社會和諧 國家富強 世界大同,這就是佛教在我們世間的目標 佛法是教學,是真的能讓我們得到真 善 美 慧,永恆真實幸福的教育成果 學佛的人,自己修行,也勸導別人修行,這就是弘法利生 9. 世間人每天辛苦 努力的工作,為的是什麼?什麼力量在推動,使他們勤苦工作,早出晚歸?我想

認識佛教節錄一二大家都能夠答出,是 名 利 佛菩薩既不愛名,也不要利,他在十法界比我們還要辛苦,比我們還努力,在那裡認真教學,這是什麼力量在推動?諸位想一想,做母親的對於她的孩子,特別是嬰兒,照顧得無微不至,她為的是什麼?她是為名還是為利?她什麼都不為,那是出自於內心的愛護,這個愛心就叫 慈悲心 佛對於一切眾生大慈大悲,這種慈愛是平等的,是沒有任何條件的,這是一個無比強大的力量永恆的在推

認識佛教節錄一三動著諸佛菩薩,無有止境的在十方世界教化無量無邊的眾生 學佛的人,自己修行,也勸導別人修行,這就是弘法利生 將佛法介紹給別人,推薦給別人,這是什麼力量?也是慈悲的動力,這才是真正的佛法 10. 慈悲要建立在理性的基礎上,不能夠感情用事 感情用事是迷,是錯誤的 佛門裡常說 慈悲為本,方便為門,這是佛教化眾生的兩大原則

認識佛教節錄 一四 後來佛家又說 慈悲多禍害 方便出下流 這 與正說恰好相反 原因在哪裡 如果失掉理性 感情用事 那慈悲就是禍害 方便就下流了 心 是根本 起心動念是根本 佛法講修行 修是修正 行是行為 就是把自己錯 所造作的身業行為 二是言語所造作的口業行 所以佛法把無量的行為歸納為三大類 一是身體 誤的行為修正 行為實在太多了 哪能說得盡 11.

認識佛教節錄一五為,三是起心動念,叫意業行為 行為無論有多少,總不出這三個範圍,所以叫 三業行為 三業行為的修正要以心為主,禪宗講 修行要從根本修,什麼是根本?心是根本,起心動念是根本 心正,我們的言行一定正;心不正,就是想學也學不像,很容易被人看破,所以要從心地修起 12. 我們現前大眾,念念不忘的,心心追求的,大概就

認識佛教節錄一六是財富 智慧 健康 長壽,這些都是我們眼前希望得到的,這是福德 如果佛不把這些東西給我們,而要我們學佛,我們就會掉頭而去,為什麼?眼前想的都得不到,說來生來世得大福報,這太渺茫了!什麼時候能享受到啊!所以眼前的福利必定要能得到,我們自會相信將來有更大的福報,這才講得通啊!好像開花 結果一樣,現在花開得美好,若是現在花都不開,說將來會結好果實,我們當然不能相信

地藏經 主要是給我們講 入佛門最初的修學方 入佛門最初的修學方法就是 孝親尊師 山的普賢菩薩 這四大菩薩也代表整個的佛法 薩 第三位是五臺山的文殊菩薩 第四位是峨嵋 是九華山的地藏菩薩 第二位是普陀山的觀音菩 大乘佛法的修學次第是以四大菩薩作代表 第一位 13. 認識佛教節錄 一七 法就是 孝親尊師 佛陀教育是師道 師道建 14.

認識佛教節錄一八立在孝道的基礎上 15. 我們孝親尊師,將孝敬發揚光大,孝敬一切眾生,沒有分別 沒有執著,一切平等,孝敬虛空法界一切眾生,這就是 觀音 法門了 所以觀音是地藏的發揚光大 16. 孝 慈 不能感情用事,一定要依止在理智的基礎上,才能得到真實的受用,得到正面的好處,

認識佛教節錄一九所以第三位菩薩就是文殊菩薩,代表智慧 17. 普賢菩薩代表實踐 將孝敬 慈悲 智慧應用在日常生活中 我們從早到晚,對人 對事 對物,能夠從心所欲都不違背這個原則,就是普賢菩薩 誰是普賢?人人都是普賢,普賢法門是圓滿的法門 18. 要從地藏學孝敬,進而學習觀音的大慈 文殊的大

認識佛教節錄 智 普賢的大願大行 佛說法是非常活潑的 是因人施教沒有定法的 二〇 佛說法是非常活潑的 是因人施教沒有定法的 佛 融 一 個為主 其他一切都是伴 是真正的平等 就如同 華嚴經 上講的主伴圓 句話說 全是從自性中流露出來的 因此 法門 的教法 無論他怎麼說法 都離不開大圓滿 換 19.

認識佛教節錄二一20. 在佛門中,無論修學哪一個法門,都是讚歎這個法門是第一 說這個法門第一並不顯示其他法門就是第二,自讚毀他,這就是犯了大戒,是錯誤的 21. 淨業三福,第一福是 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第二福是 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第三福是 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

認識佛教節錄 二二 戒經 說 一切男子是我父 一切女人是我母 孝養父母 不但是奉養父母之身 須知養父母之 薩本願經 是佛門的孝經 唯有孝敬才能開發我 孝道為基礎 沒有孝道就談不上師道 地藏菩 佛法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 佛法是師道 是以 揚光大 盡虛空遍法界就是一個孝道 所以大乘 父 一切女人是我母 這是把孝順父母的心發 心 養父母之志 戒經 說 一切男子是我 22.

認識佛教節錄二三們自性無盡的寶藏 孝敬是性德,唯有性德才能開發自性 我們供奉佛像,不是把它當作神明來看待,而是把它看作本師遺像,是報本反始,是報恩的意思 23. 尊敬老師,佛是我們最早的老師,三千年前創始的老師,我們連這位老師都尊敬,都念念不忘,眼前的老師哪有不尊敬的道理?同樣的道理,我們供奉佛像不是把它當作神明來看待,而是把它看

認識佛教節錄二四作本師遺像,是報本反始,是報恩的意思 這就是為什麼佛弟子要供佛像 要供祖先,它有非常深遠 廣博的教育意義在其中,讓我們看到祖宗的神位,看到佛菩薩形像,就想到孝敬,孝親尊師 24. 十善,佛將它歸納為三大類:身 口 意 身業有三:不殺生 不偷盜 不邪淫 口業有四 口是指言語,有四種善法 第一 不妄語

認識佛教節錄二五妄語是存心欺騙人,也就是不誠實 第二 不兩舌 兩舌是挑撥是非 第三 不惡口 惡口就是說話沒有分寸 沒有禮貌 很粗魯,使人聽了之後就很難受 第四 不綺語 綺語是花言巧語,說得非常好聽,可是用意不善 口要離這四種惡業,口業就清淨了 第三是意業,就是指起心動念 所有的念頭歸納為三大類:不貪 不瞋 不痴 貪是貪愛,包括吝嗇,所以常講慳貪 其次是瞋恚,為什麼會瞋恚?貪不到就生瞋恚 如果

認識佛教節錄 二六 貪得到 就不起瞋恚心了 瞋恚是很大的煩惱 貪 瞋 痴 稱為三毒煩惱 法就是正知正見 佛 者 覺也 佛就是覺悟的意思 法 者 正也 業 這才能算是世間的善人 夠做到孝養父母 奉事師長 慈心不殺 修十善 合此身三 口四 意三 總稱十善業 我們都能 25.

認識佛教節錄二七26. 小乘佛法是建立在人天的基礎上,就是孝親 尊師 慈心 修十善業,有這個基礎才真正能夠入佛門,具足學佛的條件 入佛門應先拜老師,受三皈戒 三皈是:皈依佛 皈依法 皈依僧 唐朝時候,禪宗六祖惠能大師唯恐後人對三皈誤解,不用佛 法 僧的字樣,而說皈依覺 皈依正 皈依淨,使我們耳目一新,一聽就明白其義趣,不至於誤會 然後給我們解釋, 佛 者覺也,佛就是覺悟的意思 法 者正也,法就

認識佛教節錄二八是正知正見 僧 者淨也,六根清淨,一塵不染 所以我們修行的主要依據,是要依自性覺 自性正 自性淨,這個叫 自性三寶,是我們真正的皈依處 27. 三皈依總結起來說, 皈依佛 就是覺而不迷, 皈依法 就是正而不邪, 皈依僧 就是淨而不染 佛教導我們修正行持的三大要領(三個標準)就是 覺 正 淨,這是自性三寶 覺

認識佛教節錄二九正 淨,每一個人都有 都具足的,從前把它忘掉了,從今天起要回過頭來依靠 28. 住持三寶 就是佛像 經書 出家人,它雖然不是我們真正的皈依處,但是它的作用是象徵三寶住世,能提醒我們回頭依靠 因此學佛的人,家裡供養佛像,常常見到佛像就提醒自己皈依自性佛,處事待人接物要覺而不迷 經書要天天念,不是念給佛菩薩聽的 我們念 無量壽經 不是

認識佛教節錄三〇念給阿彌陀佛聽,是接受阿彌陀佛的教訓,他在經上教導我們怎樣存心,怎樣處事待人接物,要把 無量壽經 變成我們自己的思想 見解 言行,使我們日常實際的生活寫出來就是 無量壽經, 無量壽經 就是我們真正生活的寫照,如此皈依法才落實,這是 法寶 僧寶 是出家人 看到出家人,無論持戒 犯戒,就要提醒自己六根清淨,淨而不染,這就是出家人的大功德 這是住持三寶對於我們的功德利益

認識佛教節錄三一 29. 佛告訴我們,人能夠持戒 守法,此人身心安定,沒有憂惱恐怖 安而後才能得定,所以修行特別重視戒律 如果作奸犯科,即使政府不制裁,也會受良心責備,身心不安 身心不安就不能修定,要修定首先要心安,身心安穩才是修定的基礎,所以說 因戒得定,因定開慧,道理就在此

認識佛教節錄 覺悟之後 自然會想離苦得樂 三二 菩 提 是 梵 語 翻 為 覺 悟 菩 提 心 就 是 真 正 菩薩的心是普度一切眾生 不但知道自己苦 要 提心 真正覺悟了 須依照佛教導的方法真正修行 這才叫真正發菩 上也苦 覺悟之後 自然會想離苦得樂 那就必 生真正苦 佛給我們講三界統苦 不但人苦 天 覺悟的心 真實不迷之心 覺悟什麼 覺悟到人 30. 31.

認識佛教節錄三三度自己,他要度自己的家人 自己的親戚朋友,更要度無量無邊的眾生 平等普度,這是大菩提心 為什麼要斷煩惱?因為要度無量眾生 32. 為什麼要斷煩惱?因為要度無量眾生 有那麼多的眾生等待我幫助他們永脫苦難,要是沒有德行 沒有學問 沒有能力,怎麼能辦到?所以今天發願必斷煩惱成就德行 廣學法門成就學問 圓成

認識佛教節錄三四佛道,皆是為了普度一切眾生,不是為自己啊!這就是大慈悲的力量,像 地藏經 上說的,大圓滿後面接著就是大慈悲 33. 佛弟子,最低限度是每天早晚二課 早晚課怎樣做才如法?諸位要曉得,早課是聽佛的教訓,提醒自己,我今天一天起心動念 處事待人接物,不違背佛的教導,這是早課 晚課是反省 是檢點,展開經典認真作一次反省,佛的訓誨有沒

認識佛教節錄三五有牢記?有沒有做到?如果沒有做到,要認真懺悔,改過自新,明天一定努力把它做到 這就是早晚課的功德利益 而不是早晨念一遍經給佛菩薩聽,晚上再念給他聽聽,自己起心動念則與經訓毫不相關 老實講,自己面對泥塑木雕的佛像,它並沒有知覺,你早晨騙它一次,晚上騙它一次,豈不是罪大惡極!你要是騙活人還情有可原,泥塑木雕的佛像你都忍心去欺騙它,一天還騙兩次,還說有功德,造罪不曉得有多重啊!這

認識佛教節錄 是我們不可以不知道的 修行必定要與阿彌陀佛發同樣的願 三六 修行必定要與阿彌陀佛發同樣的願 彌陀發什麼 起 願 這就是同志 志同道合 將來當然在一 心 我的願同阿彌陀佛的願 與阿彌陀佛同心同 願 我也發什麼願 希望我的心同阿彌陀佛的 34.

認識佛教節錄三七35. 佛教導我們要把佛法廣泛的介紹給大眾 所以後面一句就是 勸進行者,要勸別人學佛,要幫助別人精進,這就是菩薩 所以凡是大乘經上講的善男子 善女人, 善 就是這樣的條件 從孝養父母到勸進行者都做到了,這才是大乘經上講的善男子 善女人,可見得善的標準是有一定的 36. 社會要能夠真正得到安定,首先要求人人都能夠

認識佛教節錄三八和諧相處 唯有 和 才能夠把我們的見解 思想,乃至於生活方式,逐漸拉近,才不會距離太遠,這就是所謂的平等 和 之後才有 平, 平 之後大家心地就 安定 了,安之後才有 樂 我們要想得到快樂,心要平,身要安,身心平安, 和 是最初的一個基礎 佛法重視 和敬,世間法也重視 和 孔子教導我們,就把這一個字列為最重要的一個科目

認識佛教節錄三九 37. 道場裡,六和敬一條都不能少,否則就不是釋迦牟尼佛的僧團,也就不是佛的真正弟子 如果我們依世間法來講,所謂 家和萬事興,國家能和,再強的敵人也不敢輕易的欺侮,為什麼?上下團結的力量太大了 六和敬,小而家庭 公司 社團,大至國家,只要做到見和同解 戒和同修 利和同均三條,沒有不興旺的 見和同解,大家便能同心同力,建立共識;戒和同修,

認識佛教節錄四〇人人守法;利和同均,在生活享受上盡量接近平等,不要差距太大,以免人心不平 社會動亂 為什麼?因為貧困的人,看不慣富人的享受,就會搶劫 造反,動亂就會出現 38. 我們在本質上已經知道佛教是教育,不是宗教 其課程是非常之多,內容幾乎無所不包,絕對不是一所大學的課程所能涵蓋的 這無量無邊的課程,課本就是經書 佛經不是全部流傳到中國

認識佛教節錄四一來,因為當時交通非常不便,印度高僧到中國來,中國的法師到印度去,都是選之又選,挑之又挑,好的才帶到中國,次等的 再次等的都捨掉了,所以傳到中國的經書全都是精華 來到中國之後,並不能夠全部翻譯,只好再挑選,只有最好的 最重要的被譯出 現在保存在中國的是漢文系統佛經,是相當完整的 印度的梵文經典已經散佚失傳了,殘留下來的很少 佛經除了漢文經典之外,第二個大系是藏文經典 藏文經典

認識佛教節錄四二一部分是從梵文直接翻譯,另一部分是從漢文轉譯的,這是文成公主嫁到西藏之後,把佛法帶到西藏,所以佛法傳入西藏比中國晚六百年 在藏王對佛法生起信仰心之後,又從印度傳進一支,因此西藏的佛法是由中國和印度傳入的 39. 佛無論在哪個國家 地區說法,其內容不外乎戒 定 慧三學,其目的是對治我們這個時期 這個地區眾生的種種苦痛 地區指的就是地球,

認識佛教節錄四三時期是指釋迦牟尼佛的正法 像法 末法共一萬二千年的法運 這個時代 這個地區眾生的病到底在哪裡?第一 造惡,造十惡業,佛用戒學來對治,戒學是對治惡業的藥 第二 人心散亂,不能得定,不能清淨,所以用定學來對治,定學是對治散亂的 最後用慧學對治愚痴 造惡 散亂 愚痴是這個時代 地區眾生的三大病,佛就用戒 定 慧三帖妙藥來對治

認識佛教節錄 佛陀說法是因眾生而說的 四四 佛陀說法是因眾生而說的 眾生如果沒有病 佛就 佛經分 經 律 論 三藏 定學就是經藏 戒 佛法也會變成病 非法 眾生沒有病了 佛法也不需要了 硬要 法 就如 金剛經 上所說 法尚應捨 何況 所以說眾生有病 佛就有法 眾生沒病 佛就沒 無法可說 這跟大夫因病用藥的道理是一樣的 40. 41.

認識佛教節錄四五學就是律藏,慧學就是論藏 三藏有分大乘 小乘 小乘有聲聞藏 緣覺藏,大乘有菩薩藏,再分就愈分愈細了 總而言之,戒學是調身的,定學是調心的,慧學是調行的 我們身心的行為 因此,一個學佛的人,起心動念,言語造作,無不是智慧,你說他怎能不快樂呢! 42.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對人 對事 對物,要遵守這六個原則:布施 持戒 忍辱 精進 禪定 般

認識佛教節錄四六若 從早上起床漱口刷牙,到晚上睡覺,這一天所接觸的統統是六波羅蜜,這才叫真正的修行 財富 智慧 健康長壽,都是屬於果報,要想得到這個果報,一定要先修因 43. 佛告訴我們,財富 智慧 健康長壽都是屬於果報,要想得到這個果報,一定要先修因 善因得善果,惡因得惡報;有果必有因,有因必有果 佛跟我們講財富之得來是前生種的因 種的什麼

認識佛教節錄四七因? 財布施 得財富, 法布施 得聰明智慧, 無畏布施 得健康長壽 因此,想得財富 聰明智慧 健康長壽這三種果報,一定要修財布施 法布施 無畏布施這三種因 這一生如果修得很積極,這一生就得果報,不要等來生,這就是果報 果報一定要靠修因,這是永遠不變的定律 念念為別人,不為自己,就是布施 就是供養

認識佛教節錄四八44. 真實在日常生活中,念念為別人,不為自己,就是布施 就是供養 所以人人天天都在修布施波羅蜜,天天都在行菩薩道,只是不懂得,不知道而已 譬如說早晨起來,你把家人盥洗的東西都準備得好好的,早餐 茶都燒好了,你是在布施 供養你一家人啊!你在行菩薩道,修布施波羅蜜,在修普賢菩薩的廣修供養,你看你心裡多快樂!能這樣領悟就不會說 家人都把我當老媽子 下女 傭人,要我天天去侍候他們,這樣

認識佛教節錄四九天天發牢騷,所有的布施功德都沒有了 你看,念頭一轉,牢騷 痛苦就變成布施波羅蜜,立刻就得到佛法快樂和智慧的實益 再說一個人服務在公司行號裡,每天努力工作,如果是為了要多拿一點錢,或是為了地位要慢慢升高,那就不是布施了 如果能存這樣的心:我今天努力的工作,是布施這個公司 是供養社會大眾,加薪與升遷非我所求,那是在行菩薩道 以菩薩的施捨心在做工作,永遠不疲不厭,會愈做愈快樂,這

認識佛教節錄五〇就是俗話常說 人逢喜事精神爽 45. 看看佛門裡面的 禪悅為食 禪是什麼?心地清淨;悅是心地歡喜,這才是最滋養的(最豐富的滋養),所以健康不在飲食!得歡喜心 得法喜,就會健康 長壽 年輕 不衰老 憂能使人老 使人病,每天愁眉苦臉的,容易生病,衰老也會非常之快 歡喜是健康的因素,它是從布施波羅蜜得來的 我們再舉一個例子來說明,諸位

認識佛教節錄五一在此地,汽車都買了保險,為什麼?發生車禍的時候有人賠償 如果你念頭一轉:我這是修布施,是幫助那些出車禍的人,如此你這個車永遠不會出車禍,永遠有佛菩薩加持你 諸位看看,念頭一轉,就是菩薩;念頭不轉,就是凡夫! 46. 菩薩跟凡夫有什麼差別?一個是覺,一個是迷 迷者樣樣為自己,覺者樣樣為眾生 樣樣為眾生,自己得的好處真正不可思議,沒法子想像!樣樣

認識佛教節錄五二都為自己,得到的好處一點點,而且得到了就沒有了 你說,誰是聰明?誰是傻瓜?所以說要念念為一切眾生,不要為自己 今生,你有財富 有錢是福報,用錢是智慧 錢,能用在社會上,能用在大眾上,這是大智慧,是真正會用錢的 假使處處為自己著想,那是很笨的,修來的一點點福報,沒幾天就享完了 如果能念頭一轉,將福報布施給眾生,福報就更增盛,直至無有窮盡 布施的內涵無量無邊 我們每一個人,每天

認識佛教節錄五三在日常生活中,隨時隨地都可以修學 只要念頭一轉,就是行菩薩道;轉不過來,就是六道凡夫 佛家善惡的標準:凡是為自己的都是惡,為別人的都是善 47. 財布施,在佛法裡面又把它分為內財與外財 外財是身外之物,內財就是身體 我們以體力去幫助別人,也是內財布施 如果我們給人家工作不求

認識佛教節錄五四報酬,就是義務的工作(義工),這也是屬於內財布施 由此可知,我們隨時隨地都在做布施,就是沒有那種布施的心,所以不是行菩薩道 假如我們有一顆布施的心,那麼每天時時刻刻,統統是修六度,統統是修菩薩法 所以菩薩法跟凡夫不同的地方在哪裡?就是在那一念心;一念覺 為一切眾生,就是佛菩薩;一念迷 為自己,就是凡夫 所以佛家善惡的標準:凡是為自己的都是惡,為別人的都是善

認識佛教節錄五五 48. 凡夫所以不能成佛,是由兩種執著障礙 第一種是我執,第二種是法執 我執要是破掉了,就是證阿羅漢果;法執破盡了,就成佛 那些念念為自己的人,我執天天在增長,即使修一切善法,也只是增長執著而已,因為執著不能破除,所以佛說這是惡,你不想出三界那就另當別論,想出三界,一定要破我 法二執 我執就是煩惱障,煩惱的根源,法執是所知障的根源

認識佛教節錄五六 49. 法布施是智慧 聰明 才藝的修因 因此,它包括的範圍也非常廣泛 它通常被分為世間與出世間的一切法,就是佛法與世法 凡是別人想知道的 想學習的,只要我會 我能,就熱心的去教導他,這都是法布施 所以法布施不一定是講經說法,講經說法是無量法施當中的一種 譬如說,甲燒得一手好菜,乙不會,但很想學,甲就盡心盡力的教導乙,這也是法布施 又如某人不

認識佛教節錄五七會做工程,我會做,我指導他 教他,也叫法布施 對小朋友講解小學課程也是法布施 乃至於各行各業無盡的知識 技術,沒有條件 不計酬勞的傳授,都屬於法布施 要是有代價 收學費的,那就不是布施了 佛在經上告訴我們,一切布施中,法布施為最 50. 真正修法布施的人是非常熱心,不疲不厭的 不是修法布施的人,名利得不到就消沈 灰心了,

認識佛教節錄五八教導也就不夠熱心,動力是有限的 所以菩薩總是以無盡的悲心去利益一切眾生,絕對沒有條件的,特別是在佛法 佛在經上告訴我們,一切布施中,法布施為最 此處法布施是指佛法布施 因為世間的法布施不究竟,唯獨佛法布施能夠幫助一切眾生,進而獲得無量的智慧,無盡的德能 才藝,斷煩惱 了生死 出三界 成佛道 這種布施才是最圓滿 最殊勝的,唯獨大乘菩薩法裡面才具足,所以一切諸佛如來無不讚歎 看

認識佛教節錄五九看我們佛教界,布施經典是最重要的一項,其次是講經說法的錄音帶 錄影帶,再就是接受各方邀請,把佛法介紹給大眾,推廣到社會,這統統是法布施 可是現在我們把經本翻開,後面往往印著 版權所有,翻印必究,或是 版權所有,不准翻印,這就不是法布施了,這是什麼?是商人在賣書 法施的功德利益統統都沒有了,那只是世間商人開書店做買賣而已 錄音帶也是 版權所有,不准拷貝 甚至於少數請

認識佛教節錄六〇講經的,也要先談好供養,講多少小時給多少供養,這也變成買賣了,這都不是布施 所以菩薩行一定只為利益眾生,絕對不為自己 假如某個地方沒有供養,但是大眾真正渴望佛法,佛菩薩就自己出路費滿眾生的願,絕對不勉強 不為難任何一個人,只要大家真正得到佛法的殊勝利益 51. 在眾生身心不安,恐懼 害怕的時候,能夠幫助

認識佛教節錄六一他,消除他的恐懼,這一類的布施叫做無畏布施 其範圍也是非常的廣泛 譬如國家受到外國的侵略 戰爭,在這人心慌亂的時候,從軍到前方去抵抗敵人 保護後方,使後方人民能夠安居樂業,這是屬於無畏布施 又如有人晚上走路會害怕,有的怕鬼,有的怕強盜,而路又很長,我能送他回去,陪他一程,他不害怕了 心安了,這也叫無畏布施 其他的例子就不必多舉 因此可知,只要叫眾生身心安穩,離開一切恐懼,統

認識佛教節錄六二統叫無畏布施 無畏布施得的果報是健康長壽 吃素食是屬於無畏布施,一切眾生看到你都不會害怕 為什麼?因為你不會傷害他;真正做得圓滿,得健康長壽的果報 再加上法布施得聰明智慧,財布施得財富,這是人生最迫切 最基本的需求,我們想要這三種果報都得到,就要認真去修三種布施 小捨就小得,大捨就大得,不捨就不得

認識佛教節錄六三52.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從早到晚,處事待人接物,只要轉一個念頭,時時處處無不是在修布施 但是這個不圓滿 不究竟 究竟圓滿的布施,是放下 是捨 是幫助他人 我們應當怎樣放下?放下就要能 捨 捨後面有一個字 得,小捨就小得,大捨就大得,不捨就不得 我們要從身外之物練習慢慢的捨,捨到一切都捨,最後連煩惱 生死都捨掉了,那才能夠恢復自性的清淨光明

認識佛教節錄六四 53. 我們要想在佛法上有所成就,必須要遵守佛教給我們的修學次序,先從發大心起 大心,就是要度一切眾生的願心,然後斷煩惱 斷習氣,再學法門,最後是圓成佛道 成了佛,才有能力廣度眾生,才能夠圓滿實現第一誓願 眾生無邊誓願度 54. 忍耐分為三大類 第一是對人為的加害要能夠忍

認識佛教節錄六五受 忍人家對你的侮辱 對你的陷害 能忍,絕對有好處 為什麼?能忍,心清淨,容易得定,修道容易成就,也是最大的福報 第二是自然的變化,如冷熱 寒暑的變化,能夠忍,饑餓 乾渴要能忍,遇到天然的災害也要能夠忍耐 第三是修行,佛法的修學也要忍耐 在沒有得到法喜之前,功夫沒有得力之前,修行是很苦的,路是艱辛的,這個階段過去之後就很樂了

認識佛教節錄六六佛法不是保守的,更不是落伍的,佛法是天天都求進步的 55. 精進,精是專精,進是進步 由此可知,佛法不是保守的,更不是落伍的,佛法是天天都求進步的 如同儒家的日日新,日新又新 進步是好的,最重要的是要精進 精是純而不雜 世間法如此,佛法也是如此 在無量法門當中,必須是 一門深入,才能夠成就 想要門門都學,是絕對不可能成就的 門門都學,那是一門成就

認識佛教節錄六七以後的事 一門成就了,其他無量法門一看 一聽,當下都通達了,所以說一通一切都通 56. 無論世出世間法,想在這一生有真正的成就,一定要知道精進 無論是念佛 參禪 持咒,或是研教,都要知道遵守這一個原則 就教而言,如果一個人發心,自己修學也能夠幫助別人 最好一生只學一部經,專講一部經,這就是精 每講一遍,必定有一遍的境界,遍遍都有進步 如果有

認識佛教節錄 六八 人專講 阿彌陀經 能夠講上十年 這個人就 是阿彌陀佛 假如十年專講 普門品 這個人 就是觀音菩薩 如果他十年當中講十部經 那他 什麼都不是 以念佛而言 念佛目的在哪裡 在得一心不亂 一心不亂 就是禪定 禪定包括世間與出世間的禪定 世間禪定是講四禪 八定 能夠修成 將來就能夠生色界天 無色界 57.

認識佛教節錄六九天,這是高級的天界,須要禪定才能得到 出世間禪定有大乘 小乘之分 諸佛如來所修的,我們稱為出世間上上禪定 整個佛法修學的樞紐在 定,並不是禪宗才修禪定,其他的宗派就不修禪定 以念佛而言,念佛目的在哪裡?在得一心不亂,一心不亂就是禪定 58. 連我們日常生活中,那小小定也含攝在其中 這小小定是什麼?就是心中有主宰 大而言之,這

認識佛教節錄七〇一生當中,自己有一個方向 有一個目標,這個方向 目標絕對不會被環境左右 動搖,這就是 定 59. 忍辱是個基礎,能忍就有耐心,有耐心才能精進,精進才能得定,而 定 是修行的樞紐 禪定,六祖大師在 壇經 裡面給我們下了一個定義,明瞭這個定義才知道修禪定並不只是打坐而已 打坐 是修禪定的無量方法之一,除打

認識佛教節錄七一坐之外,還有無量的方法都在修禪定 禪 是外不著相(不執著一切境界相是禪), 定 是內不動心 不取於相就是 禪,即是不著相!內裡頭不要動心,不要起心動念,就是 定 高級的禪定,是行 住 坐 臥都在定中 60. 不但所有一切物質是夢幻泡影,我們起心動念 打妄想也是夢幻泡影 佛真正明瞭這些事實真相,叫我們對這些境界不要起心動念,我們的真

認識佛教節錄七二心就恢復,對宇宙之間一切事物的看法,就跟如來一模一樣,那時候的知見就是佛知佛見 正知正見,這就是 般若波羅蜜,就是般若智慧 所以般若智慧是應用在日常生活當中,應用在前五度上 這就是我們要學菩薩行(就是菩薩的生活):對於一切法明瞭 通達,且於一切法不執著,盡心盡力去幫助別人 為什麼幫助別人?這是源於諸佛菩薩的 同體大悲,無緣大慈 因為只有佛菩薩曉得盡虛空遍法界所有一切眾生,

認識佛教節錄七三跟自己是同一個體,既是同體,幫助還要談什麼條件! 61. 總而言之,一切作為都有方法,都有程序,這就是 持戒 有耐心 有毅力,這是 忍辱 能夠專精不懈,這是 精進 心地有主宰,不會被外境所動,這是 禪定 一切事物沒有一樣不透徹 不明瞭,這是 般若 佛教我們這六條要應用在日常生活當中,能做到就是道道地地

認識佛教節錄七四的菩薩行 62. 把我們對佛的那種恭敬心,轉而對一切眾生,這就是普賢心,跟一般菩薩的心不一樣 因為一切眾生本來成佛,得罪一個眾生就是得罪佛,就是對佛不敬 對物,你把它擺得整齊,把它保養得乾乾淨淨的,這是對它的禮敬 所以,做事情認真負責,盡心盡力,把事情做得很好,做得很圓滿,這是對事的恭敬 對人 對事 對物要平等

的恭敬 就是普賢菩薩的大行 所以把六度菩薩 行擴大 圓滿了 就叫做普賢行 因此 普賢行 是最圓滿 最殊勝的修行方法 見到善人恭敬 見到惡人也要恭敬 禮敬諸佛 是從形相上說的 從相上來講 一律 認識佛教節錄 七五 有不恭敬的 稱讚如來 是從性上講的 這裡 分善惡 不分邪正 正法恭敬 邪法也恭敬 沒 要恭敬 見到善人恭敬 見到惡人也要恭敬 不 63.

認識佛教節錄七六就有差別了,善的我們稱讚他,不是善的我們不稱讚他,恭敬而不稱讚,差別就在這裡 所以讚歎是以性德為標準,一定是善的 一定是正法才讚歎,如果不是善法 不是正法就不讚歎,仍然是要恭敬 因為恭敬是清淨心 平等心,即使對於其他一般宗教我們也要恭敬,如果是正法 正教,我們也要讚歎 普賢菩薩在經典裡面告訴我們: 一切供養中,法供養為

最 普賢行的特色 就是心量是無比的廣大 在大乘佛 認識佛教節錄 七七 尊佛就是供一切諸佛 不 是單指已經成佛的這些諸 佛 是情與無情全部包括在其中 沒有成佛的所 同的地方 因此 他的供養 一供一切供 供一 所以願願都是盡虛空遍法界 這是跟六度菩薩不 是部分的 唯獨普賢菩薩性德的起用是圓滿的 性 明心見性 但並不圓滿 所以性德的作用 法裡 就是圓滿的性德起用 一般菩薩雖然是見 64.

認識佛教節錄七八有眾生,乃至於無情眾生,全部都是 所以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這就是菩薩的修學方法,也就是我們常講的華嚴境界 這個心量才真正是圓滿的脫開了侷限與分別 普賢菩薩在經典裡面告訴我們: 一切供養中,法供養為最,因為唯有佛法能夠教人破迷開悟,教人恢復 證得圓滿的自性,這是其他一切供養布施都不能達到的 65. 世間人求消災 求免難,用經 用咒,或者是用

認識佛教節錄七九種種懺法,都有效 假如是極重罪障,所有的懺法 經法都沒效,都不起作用時,這一句阿彌陀佛能消 能除 我們才曉得,消災滅罪,這一句佛號是第一功德!很多人不知道,而捨此他求,所以生病了,要去念 藥師經 ;有災難了,去念 普門品,不知道這一句阿彌陀佛的功德是遠遠超過所有一切經咒 佛法的修學沒有別的,無量的法門 方法 手段,無非是

認識佛教節錄八〇要把我們妄想 執著打掉,一旦破二障就見佛性 66. 業障是所有的人都有 人,起心動念就造業,一定就產生障礙 障什麼?障了我們的本性 我們真心本性裡面有無量的智慧 無盡的德能,現在智慧 德能 神通都不能起作用,什麼原因?就是有障礙 障礙分為兩大類:一類是煩惱障,另一類是所知障,這二種障礙我們沒把它消除,反而天天都在造 佛在 華嚴經 上告訴我們 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這就說一切眾生跟佛

認識佛教節錄八一本來是一樣的,沒有差別; 但以妄想 執著而不能證得,妄想就是所知障的根,執著是煩惱障的根 因此,佛法的修學沒有別的,無量的法門 方法 手段,無非是要把我們的妄想 執著打掉,一旦破二障就見佛性 67. 在無量無邊的法門裡,只有淨土法門最特殊,即使我們帶了極重罪業的業障,乃至造五逆罪業,要墮阿鼻地獄,業障還沒有懺除,只要真正發願

認識佛教節錄 八二 改過自新 念這一句 阿彌陀佛 佛號 求生淨 土 業障就消除掉了 馬上就能夠成佛 就能夠 做主 不單是看到別人的善行善事能夠生歡喜心 還要盡心盡力 促成他 幫助他 隨喜功德 是對治凡夫很重的一個煩惱 嫉 妒 嫉妒心是與生俱來的 嫉妒心對於修學是很大的 障礙 所以普賢菩薩特別提出這一願 教我們要 68.

認識佛教節錄八三修 隨喜功德 不但不嫉妒人,更進一步知道別人的好處就是自己的好處,一定要成人之美 隨喜,不單是看到別人的善行善事能夠生歡喜心,還要盡心盡力促成他 幫助他,這就是儒家講的 成人之美,成人之善 如果我們自己能力不夠,無法幫忙,我們有個歡喜心讚歎,那也是隨喜功德 隨喜的時候,不僅是不嫉妒,還要發心成就,並且盡心盡力幫人,才是真正隨喜;自己有力量但是不肯盡力幫忙,或是單單不嫉

認識佛教節錄八四妒,仍然不是真正的隨喜 要知道成就他人就是成就自己 能歡喜容忍別人超過自己,那隨喜的功德就殊勝了 69. 中國自古的教學,都是希望下一代的成就超過自己,如果不能超越,那教育就完全失敗了 不像現在人,有嫉妒 障礙心,唯恐別人超過自己 教別人,自己也要留一手,不肯盡心教授,這叫吝法 吝法得愚痴的果報,吝財得貧窮果報,這

認識佛教節錄八五種人不曉得果報之可怕! 70. 供養佛像,在佛前大供,這種儀式是提醒我們念念不忘報恩 真正能夠報答的,就是我們要怎樣把佛的願望實現 佛的心願是希望一切眾生都能夠聞到正法 依照佛法修學 早日圓成佛道,滿他的心願,以佛心為己心,才是真正報佛恩啊!所以真正報佛恩就是 請轉法輪,用現代的話來講,就是禮請法師大德來講經說法 來弘法利

認識佛教節錄八六生 這也是最大的福德 71. 不求供養,不求道場,什麼都不求,心就清淨,這就是道心,自己修清淨心,幫助別人修清淨心,絕對遠離名聞利養,這才是真正的佛法 要成就年輕的法師,要照顧他們,就要讓他們吃點苦頭,不要說看到他們吃苦就不忍心,那就害死他(他是要吃苦的) 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所有的弟子日中一食 樹下一宿,過那麼清苦的生

認識佛教節錄八七活,你看了不忍心,都把他們拉回來,他們怎麼能成道呢?佛在經上教我們 以苦為師,常常生活在痛苦當中,他們才有真正的道心,才有堅定的念頭要超越這個世間,所以苦是好的 自己不願意吃苦,看到別人吃苦要生恭敬心,不要障礙他把他拉回來 能夠真誠 踏實的栽培法師 成就法師,才能請得到法,才有真正好法師來弘法利生

認識佛教節錄八八大眾想要成就,一定要請佛住世 72. 大眾想要成就,一定要請佛住世 佛滅了,佛的弟子,無論是出家或是在家弟子(居士),只要是真正有修有學 有德行,能夠給我們做榜樣,能夠指導我們修學,都應該請他在此地常住 使這一個地方得他長期的薰陶,才會有真正的成就,所以要想成就, 請轉法輪 之外,一定要真正發心 請佛住世 如果我們自己是一個虔誠的佛弟子,真正得到佛法利益,我們自己要帶

認識佛教節錄八九頭禮請法師大德常住在這個地方,並且盡心盡力供養 真正的大德,生活都非常簡單,很容易照顧,這是一定的道理 73. 佛法修學可以分為四個階段,就是清涼大師在 華嚴經 上所講的 信 解 行 證 首先要 信,能信就是緣成熟了 我們常常說 佛不度無緣之人,什麼叫緣?就是他能信 信 了之後一定要 解 (理解) 佛法所說的是宇

認識佛教節錄九〇宙人生的真相,因此, 解 就是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真的理解之後才修行,所以 行 是建立在 解 的基礎上 行 最後的目的是要達到 證,才是真正得受用 什麼叫 證?簡單的說,就是把自己所信 所解 所行的,在日常生活當中,統統用得著,統統融合了,這就是 證 佛法最重要的是 信自己,不是信外面

佛 法 最 重 要 的 是 信 自 己 不 是 信 外 面 信 自 己 學佛從哪裡學起 就是從念一部經下手 要不要 念經是 戒 定 慧 三學齊修 去掉恢復自性 就跟諸佛如來沒有兩樣 二無別 信自己的真性被染污 只要我們把染污 有佛性 信自己本來成佛 信自己跟諸佛如來無 74. 認識佛教節錄 九一 所理解的都是邪知邪見 都是錯誤的 那麼為什 懂意思 不要懂 因為煩惱未斷 福慧不具足 75.

認識佛教節錄九二麼要老念這一部經?諸位要曉得,念經跟禪宗參究修禪定沒有兩樣,跟密宗三密加持沒有兩樣,只是方法手段不同而已 念經就是戒 定 慧三學一次完成 經典是佛從真如本性裡面流露出來的言語文字,沒有比這個更善的,因此讀經就是 眾善奉行,所以說念經的時候,戒律圓滿了,不要一條一條修了 念經的時候要專心,專心就是修定 念的時候,從頭到尾沒有念錯,沒有念漏掉,念得清清楚楚 了了分明,這就是慧

認識佛教節錄九三修慧 所以念經是 戒 定 慧 三學齊修 如果我邊念邊研究,那就把佛經當作世間書,戒 定 慧三學都沒有了,這個不叫修行 所以讀經是修行的基礎 是修行的根本 76. 佛經是佛從清淨心流露出來的,我們自己的心清淨,自然跟佛相應,那怎麼會看不懂呢!今天我們看不懂佛經,就是佛心是清淨的,我心是散亂的,散亂心跟清淨心不相應,不能起共鳴,所以

認識佛教節錄 九四 佛講的我們聽不懂 道理就在此 所以真正要能 懂得親近一位善知識 一位好老師 就要相信他 不會騙你 他教給你的方法一定不會錯的 佛在般若經上說 般若無知 無所不知 老老實實選一部經 修淨土的選 無量壽經 經典 一門深入 先把本宗的經典老老實實的念 經 你修哪一宗 哪一派 就修你本宗主修的 修天台的選 法華經 修華嚴的就選 華嚴 77.

認識佛教節錄九五五年,換句話說,在這五年中一定要把煩惱捨掉,恢復清淨心,這是學佛的起步 修學到自己心地清淨了 智慧開了,就可以參學,就什麼都可以看 可以聽 可以接觸,因為自己已經有定,不會被外在環境所轉 自己有了主宰,見得愈多 聽得愈多,愈能增長智慧 增長定力 定慧是怎樣增長的?不為境界所動,這是增長定力,樣樣清楚明瞭是增長智慧,所以那個時候參學,定慧更能往上提升 這是古人教學的方法

認識佛教節錄九六先修戒 定 慧,先修根本智,然後再參學,成就圓滿的後得智,就是無所不知 佛在般若經上說: 般若無知,無所不知,所以要先修 無知 五年學戒,就是什麼都不知道,然後再接觸社會的時候,什麼都知道 無所不知 真正的修行是用這樣的次第 方法來達到目的 古大德不僅僅是遵守釋迦牟尼佛教導我們的這些規矩,更以儒家的基礎作為修學的基本

認識佛教節錄九七78. 古大德不僅僅是遵守釋迦牟尼佛教導我們的這些規矩,更以儒家的基礎作為修學的基本,這是因為中國佛教把小乘捨棄了,以儒家來代替小乘,特別是以孔老夫子的德行,作為我們入佛門的根基,就是 論語 上講的夫子五德 溫厚 善良 恭慎 節儉 忍讓,即 溫 良 恭 儉 讓 79. 佛當年在世到處講學,跟周遊列國的孔老夫子沒有

認識佛教節錄九八兩樣 在印度的時候,佛這個大團體,哪一個地方邀請就到哪個地方去,講一個時期之後,別的地方邀請,又去了,所以都不是久住 佛法傳到中國來,才有寺院叢林,才有固定的住處 因為佛教是中國帝王迎請到中國來的,所以佛法到中國來之後就變成中國化了 不再托缽,不再樹下一宿了,蓋好房子給他們居住,而且宮廷派專人侍候供養僧人,使僧人不要再為了生活那麼辛苦 到唐朝的時候,寺院發展成叢林,叢林是什麼?

認識佛教節錄九九就是佛教大學,是真正有規模 有制度,把佛教教學制度化了,叢林很多都變成了專科大學,這是中國佛教的特色 叢林的教學 講學 教材 教法,沒有一樣不是達到最高藝術境界 我們從經典 音樂 雕塑 佛像 建築 供具,以及其他種種,只要稍微留意,都能夠發覺這些完善的教學 80. 佛教在這一代是非常缺乏人才,佛教藝術人才要有

認識佛教節錄一〇〇高深的佛法修養,如此,他所表現的東西才是活的,才有真正的內容 像世間的藝術一樣,如果不充實哲學的內容,他創造的東西就不能盡善盡美 所以一幅畫 一首詩,或一首曲子,一定要蘊含高度的哲學修養在其中,才能顯現出真善美慧 81. 佛教所有的一切藝術,都具有高度的教學藝術,不能夠把它看成是單純的藝術品,它含有很深的教

認識佛教節錄一〇一育意義,很高的靈性智慧,這是一般凡夫俗子看不出來 領會不到的 以佛菩薩的造像而言,有很多人看到佛教這麼多的神像,便以為這是低級宗教 是泛神教,人家高級宗教只有一個神 唯一的真神 他不知道 也不了解佛教所供養的諸佛菩薩不是神,是代表法門的 世間有無量無邊的事 無量無邊的理,用一個形像 一種方法是無法完全表達的,所以用許多不同的藝術品來表達 佛教藝術在教育上特殊用意了解了,便不會

認識佛教節錄 一〇二 把佛教當作是神教 真正清楚了 佩服之心便油 然而生 一切諸佛是代表我們的性德 一切菩薩 羅漢是代表修 德 一切諸佛是代表我們的性德 一切菩薩 羅漢是 薩代表 修 佛代表 本性 因此 佛門供 來 得不到受用 所以性德的顯現要靠修德 菩 代表修德 不修 性德雖然有 但不能夠顯現出 82.

認識佛教節錄一〇三養佛像,一般都是一佛二菩薩 這一尊佛代表 真如本性,菩薩代表從 性 起 用 本性是空 是體,起用是有 體 相 用, 體 是空寂的,從 體 能夠現 相,現 相 就有作用 菩薩代表 相 代表 用,佛代表 本體 所以在 華嚴經 裡面佛不說法, 本體 當然沒有話說 菩薩就說法了,起作用就有得說 從 相 上有得講,從 作用 上有得講,從 本體 上一句話都沒有 本體不但

認識佛教節錄一〇四不能講,念頭都沒有,所謂 開口便錯,動念即乖,便是從 本體 上說的 所以佛代表 體,供一尊佛 用 為什麼供兩尊呢?無量無邊的 相用 分為兩大類:一個是知,一個是行,就是解 行 解 行,就是 理 事 通常我們供養釋迦牟尼佛,即是代表 本體 釋迦牟尼佛的兩邊,供養兩尊羅漢 阿難尊者 迦葉尊者 阿難尊者是多聞第一,他代表 解,代表智慧 迦葉尊者苦行第

認識佛教節錄一〇五一,代表實 行 也有供奉釋迦牟尼佛,旁邊是文殊 普賢 文殊是智慧第一,代表 解,普賢菩薩是 行 的代表 換句話說,不管有多少,總不外乎 解 行 兩大類 淨土宗供奉阿彌陀佛,代表本體 觀音菩薩大慈大悲,代表 行 ;大勢至菩薩智慧第一,代表 解 所以佛像的供法都有它的意義,一定是一佛二菩薩,不會供兩尊佛三尊菩薩

認識佛教節錄一〇六83. 釋迦牟尼佛是從名號上說的,名號都是顯德的 釋迦 是仁慈的意思,這是教我們對人要仁慈,要以慈悲待人 牟尼 是清淨的意思,寂默就是清淨,是對自己的 對人慈悲,對自己要求的是清淨,這是釋迦牟尼佛代表的,這是我們性德本來具足的 84. 阿彌陀佛是梵音翻過來的, 阿 翻作 無, 彌陀 翻作 量,阿彌陀是無量的意思 什

認識佛教節錄一〇七麼無量?一切都無量,沒有一樣不是無量,智慧無量 神通無量 道力無量 壽命無量 無量的無量當中,壽命是第一 沒有壽命,一切的無量都落空 要有壽命,所有一切無量才能真正得到享受 那麼這個無量的無量要怎樣才能夠真正獲得?無量就是自己的自性,真如本性 85. 那麼用什麼方法得到這個無量?就照觀音 勢至這兩個人的方法去修行 觀音教我們大慈大悲,

認識佛教節錄一〇八大勢至菩薩教我們一心念佛 他教我們 淨念相繼,不假方便,自得心開,一句佛號就能成就 但是單是一句佛號,那就是小乘,加上觀音行就變成大乘 觀音行就是大慈大悲之行 對別人大慈大悲,對自己一句佛號專念,就一定得到 無量壽,一定開發性德,無量無邊的功德便能統統現前 所以供佛便要了解每一尊佛,每一尊菩薩,代表佛教的一種修行方法,代表宇宙之間的一種真理

認識佛教節錄一〇九 86. 佛教正規的建築,一進山門,第一個見到的建築就是天王殿,裡面供養四大天王 護法神,當中供著彌勒菩薩 這樣的供奉方式,使人一進山門,第一眼就看到彌勒菩薩 彌勒菩薩塑的是布袋和尚像,看他那笑咪咪的樣子,就是告訴我們:你想學佛嗎?先要笑臉迎人,不能發脾氣,發脾氣不能學佛,一定要歡歡喜喜 再看,他肚皮很大, 大 代表什麼都能包容,不與人計較,所以也

認識佛教節錄一一〇代表(教給我們)平等心 喜悅相,對待任何人 任何事物,心裡都歡歡喜喜 平平靜靜的,不要跟任何人計較 有這些條件才可以入佛門學佛 所以彌勒菩薩面對著大門,告訴來者:要有我這個條件才夠資格入佛門 87. 旁邊的護法,分東 南 西 北四大天王 東方天王,代表負責任,叫持國天王(持是保持,國是國家) 主持一個家庭的事務,我們叫持家 主

認識佛教節錄一一一持一個公司的事務,是總經理 董事長 主持一個國家的事務,是帝王 是總統 要怎樣去做?一定要負責盡職 每一個人在這社會上都有他一分的職責,能把自己本分的職責盡心盡力做到圓滿,這個社會和諧,國家一定富強,持國天王教給我們這個事理 88. 南方增長天王 單單把我們職責之內的事情做得很好還不夠,還要天天求進步,不進則退啊!時

認識佛教節錄一一二代永遠在進步,所以增長天王告訴我們:我們的德行要增長 品德要增長,乃至學問 智慧 才藝 能力都要增長,包括我們的生活水準也要天天提升 89. 西方廣目天王,叫我們多看;北方多聞天王,叫我們多聽 這就是中國人講的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看到別人的優點,我們採納;缺點,我們警惕 改進 我們能夠 捨人之短,取人之

長 來建造自己的社會 建造自己的國家 那 這個國家就是世界上最完美的國家 這叫真正的 護法 要對現實社會能夠完全理解 才有智慧 能力 知道應該 用什麼態度 方法來應付 處理 才能做到盡善盡美 無 論是對人 對事 對物 四大天王手上都拿著道具 這道具也是表法的 東 認識佛教節錄 一一三 方持國天王手上拿著琵琶 代表做事情不可以操 90.

認識佛教節錄一一四之過急,要知道 中道,不能過也不能不及;像彈琴一樣,琴弦鬆了彈不了,緊了它就斷了 儒家講中庸,佛法講中道,就是負責盡職,要做得恰到好處,不要太過頭了,也不能不及,事情才能圓滿 南方增長天王,這是代表日新又新,他手上拿的是劍 慧劍(智慧之劍),是 快刀斬亂麻,慧劍斷煩惱 的意思 西方廣目天王,身上纏著一條龍,有的時候是一條蛇,蛇跟龍都是一樣的意思,代表變化,我們常說 神龍見

認識佛教節錄一一五首不見尾,表示這個世界,現實的社會,一切人 一切事 一切物,是變化無常,變化多端,一定要把它看清楚,才能夠從容應付 龍表的就是這個意思 北方多聞天王手上拿一把傘,傘是遮蓋 千變萬化的世界,種種染污,要防止,不要被污染 所以廣學多聞的同時,要保護自己的清淨心,要不受染污 要對現實社會能夠完全理解,才有智慧 能力,知道應該用什麼態度 方法來應付 處理,才能做到盡善盡美(無論是對

認識佛教節錄一一六人 對事 對物) 91. 由此可知,佛教寺院沒有一樣不是教學,就是供具也有它的教育意義 佛前供一杯水,有什麼意義?表法的,水是乾淨的 清淨的,代表我們的心要像水一樣乾淨 水不起波浪,是平的,我們的心要像水一樣平 一樣靜 看到這杯供水,就想我的心要像水一樣的清淨 平等 佛前供花,花代表 因,開花後就結果,花代表六度

認識佛教節錄一一七萬行 供果,水果不是供給佛菩薩吃的,是叫我們看到 果 時,就能想起 希望得什麼樣的果報,就應該要修什麼樣的因 所以佛門一切設施 供養,處處都是提醒 教育自己 佛菩薩不聞 也不吃,什麼都不要 再者, 燈 代表智慧 光明, 香 代表戒定真香 沒有一樣不是表法的,沒有一樣不是教育 佛法是以真實的智慧 無量的大覺,幫助一切眾生得到真

認識佛教節錄一一八實的利益 真正的快樂,這是離苦得樂 92. 佛法是以真實的智慧 無量的大覺,幫助一切眾生得到真實的利益 真正的快樂,這是離苦得樂 佛以無盡的悲心,教化一切眾生 自古至今,無論是顯教 密宗,或是哪一個宗派 哪一個法門,在佛教史裡,每一個朝代,依照這些理論 方法修行的,成果都非常殊勝,這是真實不假的 這一代是衰落了 迷失了,真正的佛教不知道了,所以成果比較少 比較暗淡 要知末法

認識佛教節錄一一九時期,眾生業障比較重,所以念佛法門特別的殊勝 方便 念佛的殊勝就在它簡單容易,不需要很長的時間,也不需要任何儀式,無論什麼人,隨時隨地都可以修行,所以這一個法門在近代成就的人特別多 93. 馬鳴菩薩在 大乘起信論 裡面告訴我們 本覺本有,不覺本無 迷 邪 染,這是惡業,是本來沒有的 佛性正知,這是至善,是本來有的

認識佛教節錄一二〇本來有的,當然可以恢復;本來無的,當然可以把它斷掉 罪業是迷 是邪,是本來沒有的,當然一定可以消除;佛道是本有的,所以佛道一定可以證得 94. 在理論上我們找到了根據,證實業障確實可以消除,所以我們就用一句 阿彌陀佛 把心中的舊習 惡習掃除,再用苦行來堅定我們的志向,用真誠懇切的心念佛,時間久了,自然得念佛三昧

認識佛教節錄一二一(即是一心不亂),這個時候身心自在,萬境如如,這是功夫現前成就,往生西方是自在往生 什麼叫自在?想哪一天去就哪天去,想在這個世間多住幾年也不妨礙,這叫自在 人家能夠得到,我們為什麼得不到?不是我們得不到,是我們的功夫不夠 95. 歐陽竟無大師說: 當知佛法,方便多門,不拘形式 正面教學有利益就用正面的,反面教學

認識佛教節錄一二二有好處就用反面的 所以佛法教學手段上是變化多端,可以用正,可以用反;可以用順境,也可以用逆境,但是他只有一個目標 利益眾生,幫助眾生破迷開悟 離苦得樂 如果打罵能夠達到這個目標,打罵也可以是教學的手段,像禪宗的棒喝,那叫真正的慈悲 反之,一切虛妄的 感情的,迷惑與執著,統統都不是佛法,這是我們要認識清楚的 希望各位學佛都能遠離迷惑 執著,朝著 破迷開悟,離苦得樂 的正確目標邁

進 認識佛教節錄一二三

認識佛教節錄一二四淨空法師與淨宗理念淨空法師,俗名徐業鴻,一九二七年出生於中國安徽省廬江縣 先後追隨一代大哲方東美教授 藏傳高僧章嘉呼圖克圖,及佛學大家李炳南老居士十三年,學習經史 哲學,以及佛法,獲得深刻啟發,不僅熟通佛教各派經論,對於儒學 道家,和伊斯蘭教等其他宗教學說,也廣泛涉獵 於眾多典籍中,對佛教淨土宗著力最多,成就也最為輝煌 一九五九年於臺北圓山臨濟寺剃度,法名覺淨,

淨空法師與淨宗理念一二五字淨空 受具戒後,於臺灣及世界各地弘經演教四十餘年,提出 佛教 乃 佛陀教育 的正名之說;先後講述 華嚴經 楞嚴經 圓覺經 淨土五經 等三藏典籍數十部 如今雖年已八旬,仍教學不輟 特別於近年來,為消弭戰亂衝突 恢復聖賢教育的理念,於世界各處奔走,返回道場後,不顧旅途勞頓,立即恢復教學課程,不令間斷 法師這種慈悲教導眾生的精神誠令人感佩 一九九八年,法師再度啟講 華嚴經,至今保

認識佛教節錄一二六持每日二小時講席,不疲不厭,對於這部大經,已有超過四千多小時的講解 一九六0年,法師受聘任臺北十普寺三藏學院教師;一九六一年,應邀擔任中國佛教會弘法委員 文獻委員;一九七二年任中國佛教會大專佛學講座總主講;一九七三年任中華學術院佛學研究員 臺灣佛經注釋語譯會教授 編譯委員;一九七五年任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系教授,天主教東亞精神生活研習所教授;一九七七年任中國內學院院長;一九七九年任中國淨土宗實踐研究院院長 並先後創

淨空法師與淨宗理念一二七辦華藏法施會 華藏佛教視聽圖書館 佛陀教育基金會,和華藏淨宗學會等佛教教育及淨土專修組織 真誠 清淨 平等 正覺 慈悲,看破 放下 自在 隨緣 念佛,是法師總結數十年學佛經驗所提出的修行原則 首開風氣之先,透過網際網路 衛星電視,以遠端教學,二十四小時弘揚佛陀教育 聖賢理念,是其真實智慧所展現出的高瞻遠矚 祈願消弭戰亂衝突 落實世界和平,進而積極推廣宗教團結 種族和睦的多元文化理念,更流露出他老人

認識佛教節錄一二八家清淨平等心中的無盡慈悲 自一九七七年始,法師應邀至海外弘法,極力宣導以 淨宗學會 淨宗學院 形式,為現代社會提供修學道場,以及流通法寶 培養繼起人才的佛陀教育機構 現今,已有百餘所的淨宗學會分布於世界各地,大體上都是以華人社群為基礎的純正佛教教育組織,並以法師為他們的導師或顧問 為培養佛教後繼人才,法師於一九九五年指導新加坡佛教居士林及淨宗學會創辦 弘法人才培

淨空法師與淨宗理念一二九訓班 二00一年更於澳洲圖文巴成立 淨宗學院 除講經教學,法師也大量致贈經論善書及講經光碟影片,免費流通世界各地,公開授權一切大眾;其內容皆是有關聖賢教育 昌明倫理道德之言論思想 數年來,更先後印製 大藏經 數千套及購置 四庫薈要,贈送世界各大圖書館 高級學府及佛教單位 身負 學為人師,行為世範 的使命感,凡是法師所到之處,無不為團結種族 祥和社會 提升道德

認識佛教節錄一三〇之理想盡心竭力 一九八五年移居美國後,曾獲頒美國德州榮譽公民及達拉斯榮譽市民 西元二000年移居澳洲,兩年後(二00二年)即獲頒澳洲格里菲斯大學榮譽博士,並獲聘任榮譽教授 同年,圖文巴市長頒發榮譽市民 次年(二00三年),昆士蘭大學亦聘任法師為榮譽教授 二00四年,法師先後榮獲澳洲南昆士蘭大學及印尼伊斯蘭教州立大學頒發的榮譽博士學位

淨空法師與淨宗理念一三一對於畢生淡泊名利的法師而言,世間的名聞利養猶如過眼雲煙,修道人絕無絲毫染著,但這些榮譽,卻顯示了世界各地的志士仁人,對於提倡多元文化教育,以及重振倫理道德之刻不容緩,有著高度的共識 正是基於這分肯定與認知,法師在澳洲 印尼等地,與政 教各界人士都建立了真誠的友誼 自一九九八年起,為真正落實 華嚴 教義,法師以 所有宗教都是神聖仁慈博愛的教育 一切神聖都是同一真神的化身 之理念,主動拜訪新加坡

認識佛教節錄一三二九大宗教,並邀請各宗教講師於居士林講堂為大眾講課,介紹所學教義,獲得良好成效 同時也參加由澳洲昆士蘭少數民族事務局所主辦的 多元文化論壇,並發表談話 二00三年七月,聯合國國際和平大學在泰國曼谷舉辦國際研習會議,討論 宗教是衝突還是和平,法師以澳洲格里菲斯大學教授身分,代表該校出席並講演 同年八月應邀參加 澳洲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 發起的 西藏光明萬里情 義診活動,為西

淨空法師與淨宗理念一三三藏同胞捐助治療白內障的儀器與醫療基金 在世界災難頻傳 國際恐怖分子活躍,與多種傳染病的襲擊之下,人們對於和平安定的渴望與日俱增,對於 宇宙和諧 世界一家 的理念,也產生更廣大的迴響 二00三年十一月,法師應印尼副總統罕扎哈茲之邀,至該國進行首次訪問,會見前總統瓦西德長老,以及政府各部首長,與宗教代表;談話中,再三強調應重視弘揚宗教教育,對印尼的種族和諧及安定和平做了極具建設性的提議 長老及各代表紛紛表示

認識佛教節錄一三四熱烈歡迎法師常到印尼講經說法 二00四年四月,印尼國家宗教部部長塞德亞基先生,邀請法師再度訪問印尼 講演中,法師就 人道 愛 世界和平 的主題,諄諄說明社會安定 世界和平的大同理想,必須建立在恢復聖賢倫理道德教育的基礎上 二00四年一月,法師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與亞洲非政府機構資訊網組織會議之邀,出席於日本岡山所舉辦的 教育永續發展 之國際會議 在大會講演以及數天密集的訪問座談中,與世界各地的宗教領袖

淨空法師與淨宗理念一三五及學者專家共聚一堂,探討化解衝突之道 法師提出古聖先賢 建國君民,教學為先 的思想,說明一切宗教都是仁慈博愛的教育,要想消除衝突 挽救劫難,必須先從化解自己內心的衝突與不平做起 人人反求諸己,心地純淨純善,世界必定充滿光明 二00六年四月,應邀出席在杭州舉辦的首屆佛教論壇,並做專題演講 法師慈祥溫和的風範,懇切真誠的言論,加以深入淺出的說明,讓來自不同種族文化背景的宗教人士

認識佛教節錄一三六及學者們留下深刻印象,並表達了誠摯的敬仰之意 過去十年,法師在中國所設立的華藏獎學金 孝廉獎學金,幫助許多莘莘學子完成學業 近年來,法師不僅資助澳洲格里菲斯大學及昆士蘭大學的多元文化和平工作,並提供南昆士蘭大學獎學金 二00四年初,與印尼宗教部聯繫,擬於印尼大學設立獎學金,幫助具有宗教信仰並專修人文學系 神學或哲學的貧寒學生,每年得到資助的人數約可達三千五百人 法師近年來積極宣導:神聖仁慈博愛的

淨空法師與淨宗理念一三七教育 與各個宗教和睦相處 多元種族文化平等對待 希望結合更多的仁人志士,在這動亂的大時代中,實現消弭戰亂衝突 促進世界和諧安定的大同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