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4 东南大学学报 ( 自然科学版 ) 第 42 卷 在结构基于能量抗震设计方法中, 累积滞回耗能 E H 在结构中的分布直接影响构件耗能需求的计算. 大量研究成果表明, 由于结构参数分布的复杂性和地面运动的不确定性, 强震作用下 E H 在结构中的分布存在不可控性, 即可能出现个别楼层形成局部耗

Similar documents
第 卷 第 期 年 月 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 "#$ % &!! & ' 文章编号 ()*(+(+ 钢混框剪高层结构地震能量分布及耗散研究 鲍文博 付亮华 陆海燕 徐广洋 沈阳工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 辽宁沈阳 + 沈阳工业大学辽宁省建筑材料力学重点实验室 辽宁沈阳 + 摘要 为了研究复杂建筑结构在地

<4D F736F F D20C7FCB7FEBAF3B8D5B6C8B6D4BDE1B9B9B5D8D5F0CFECD3A6C0EBC9A2D0D4B5C4D1D0BEBF5F C69632E646F63>

, 建筑钢结构进展第 卷 设计方法的急迫性 传统基于力的抗震设计方法所用侧向力分布由弹性结构的动力时程分析结果统计获得 与弹塑性状态下结 构的侧向力分布有较大差异 基于性态的抗震设计需要研究弹塑性状态下结构的侧向力分布 近年来 国内外学者采用时程分析方法研究了各种钢结构体系弹塑性层剪力分布规律 提出

<4D F736F F D20B8DFC7BFC5E4BDEEBCF4C1A6C7BDBFF2A3ADBCF4BDE1B9B9B5C4B5D8D5F0D0D0CEAAD1D0BEBFA1AAC9CFCDF82E646F63>

Microsoft Word - E-OK-±ÞÉÒЧӦ.doc

个开阔大气的大堂, 在地面二层北侧和东侧形成楼板大开洞, 开洞面积约占该楼层面积的 38%( 楼板局部不连 续 ); 此开洞造成地面 2 层高度范围内 (12 米 ) 部分框架柱没有与梁 板连接, 形成了 12 米高穿层柱 表 1 结构超限类型和程度 高度超限是否复杂高层平面凹凸不规则平面扭转不规则

ABAQUS在超高层结构动力弹塑性分析中的应用

广州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60 两部板式双跑楼梯分别布置在结构的两侧 见图 1楼梯间平面图见图 2 楼梯间长 6 9m 宽 4 2m 休息平台与梯板宽度均为 1 8m 梯井宽度 为 0 6m结构设计参数见文献 3 梯梯构件按 11G1 0 1 2 现浇混凝土板式楼梯 4 图集要求进行 配筋 第 13

34 山东建筑大学学报 2018 年 发展起到了引领与推动作用 [3] 自 GB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4] 中吸收消能减震技术以后, 此项技术在国内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JGJ 建筑消能减震技术规程 [5] 的颁布实施, 标志着国内消能减震技术的蓬勃发展和日趋完善

年 7 & " &"! "& 7 /!!! & & " "!. /1 7 / ".! & & " 3.! &77 /!". " ".!"!!/& &" 7 ".!& /!!7& 7 "". 77 " 7 & " &"! "& 7 /!!. /1 &!/ ".! &/!! 7&/!!"!!/& &"!

6

86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第 38 卷 yielding.underrareearthquake,thedampercanefectivelycontrolthestructuraldisplacementresponseandim provetheseismicperformanceofthestr

广西科技大学学报 第 卷 域 塑性铰区以外墙体基本保持弹性 腹板纵筋配筋区 纵筋配筋区 状态 因此 翼缘上竖缝可仅设置在墙体塑性铰区 以保证墙体刚度不至因翼缘设缝而降低很多 墙体按图 图 所示位置在其底部设置竖缝 竖缝高度采用东南大学 给出的塑性铰长度计算公式计算!! 光圆钢筋变形钢筋 图 形截面局

Microsoft Word - 第10期 目录.doc

第 6 期 王伟, 等 : 采用剪力墙体外加固的中小学校舍框架结构抗震性能分析 685 图 1 原结构平面图 ( 单位 :m) Fig.1 Planoftheoriginalframe(unit:m) 剪力墙厚 150mm. 根据剪力墙纵 横向布置宽度的不同, 设有 KJ A,KJ B,KJ C 等

第 5 期 杨志勇, 等 : 地震波输入角度对钢网格盒式束筒结构响应的影响 553 [5] 后效应, 讨论了墙架刚度 角柱刚度对该结构体系剪力滞后效应的影响. 王建硕等研究了空间钢网格盒式结构不规则楼板分别在刚性楼板假定和弹性楼板假定下板的应力集中现象. 本文拟建空间钢网格盒式高层束筒结构, 建立数

第 期 孙义刚 等 砖混组合结构特征刚度系数对混凝土墙数量的影响 柱 圈梁箍紧砌体墙协同工作 因此混凝土和砌筑 砂浆强度等级是抗御地震力的第一道防线 在地震 力作用下 结构进入弹塑性阶段后 钢筋混凝土剪力 墙和钢筋混凝土楼板发挥其主要作用 承担着地震 水平力的作用和传递 作到裂而不倒 是抗御地震的

桂 3 林 理 工 大 报 年 阻尼器的第二刚度系数 α 阻尼器的行程 ±5 mm 该复合式金属阻尼器典型的滞回曲 线如图 3所示 图 3 复合式金属阻尼器滞回曲线 F 3 Hy m m m 工程结构与阻尼器布置 某高层剪力墙实际工程结构地下 层 地上 3层 总高 8 7m 位于 8度设防区 本文通

242 华侨大学学报 ( 自然科学版 ) 2016 年 2 动力弹塑性分析 2.1 材料本构关系 [3] 剪力墙单元采用纤维模型, 其纤维单元水平向和竖向的刚度由混凝土和钢材的本构关系决定, 其抗剪刚度与剪切的本构关系有关, 如图 2 所示. 数值模型中混凝土材料采用的混凝土单轴受压应力? 应 [4

建筑钢结构进展第 卷 :(2-!"9,+"9!5,:,-!9,!+,5.,+"! 联肢剪力墙体系作为一种高效的抗侧力体系 被广 泛应用于高层建筑结构中 在应用联肢墙体系的高层建筑结构中 建筑的门窗洞口上方形成沿高度方向均匀布置的连梁 连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作为联系构件连接两片单独的墙

第 25 卷第 7 期 Vol.25 No.7 工程力学 2008 年 7 月 July 2008 ENGINEERING MECHANICS 133 文章编号 : (2008) 层屈服后刚度对地震响应离散性影响的研究 马千里 1,2, 陆新征 1,2, * 1,

Microsoft PowerPoint - Ch4 抗震性能A.ppt [兼容模式]

httpqkscqueducn 陈 敏等'阻尼器在框架结构中的优化布置策略 第期 个方面存在不足 $阻尼器安装位 置 并不 理想不 能 很好的发挥其 减 震 效 果且 确 定 所 需 阻 尼 器 数 量 的 计 算 量 较 大 $对 建 筑 空 间 的 利 用 存 在 较 大 影 响' 衰减而 图

第期 韦 锋等配置 dg[? 钢筋的框架结构非弹性地震反应分析 -,, \,I 6 6 ; I U 6 dg[? > I = = -<K 6;X ;,; I ; 6 ; 6 I; I>K> ;6 <,I -; - 6J,Y I = e KI 6 ; 6J, ; 61

中 国 公 路 学 报 年

东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第 卷

低烈度地区短肢剪力墙结构抗侧力构件设计的优化

<4D F736F F F696E74202D20B5DA34D5C220BCC6CBE3B7D6CEF6BCB0C9E8BCC6D2AAC7F3>

自然科学版 预处理 视盘粗定位 视盘垂直坐标的粗定位 视盘水平坐标的粗定位

厦门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 独立完成的研究成 果 本人在论文写作中参考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的研究成果, 均 在文中以适当方式明确标明, 并符合法律规范和 厦门大学研究生学 术活动规范 ( 试行 ) 另外, 该学位论文为 ( ) 课题 ( 组 ) 的研究成果,

标题

+ 西 安 建 筑 科 技 大 学 学 报 自然科学版 第 卷 场地 场地特征周期为 +1 有限元模型 材料本构关系 表 结构参数 & 3 " # " 5 " 0' '"1 '' 3' 0 在钢管混凝土框架 - 核心筒减. " '# 00 #"' '/" (' '' /" (' 震结构弹塑形分析过程

258 东南大学学报 ( 自然科学版 ) 第 40 卷 对其抗震性能了解不足, 这种高效率结构体系的应用一直受到制约. 美国从 99 年开始开展了预制结构抗震体系 (PRESSS) 的科研计划 [], 其目的在于开发新型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体系, 并制定了针对新型预制混凝土框架结构体系的 ACI 标

标题

第 47 卷第 3 期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 自然科学版 ) Vol.47 No 年 6 月 J.Xi an Univ. of Arch.& Tech. (Natural Science Edition) Jun 2015 DOI: /j

标题

2 建筑结构 2017 年 构件承载力要求和变形控制指标 结构分析模型和基本方法 层间位移角和破坏状态的对应关系等, 向基于性能要求的抗震设计迈出重要的一步 动力弹塑性时程分析是性能化抗震设计方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设防与罕遇地震作用下, 结构的地震响应通常是非线性的, 计算结构在强震下的响应参数

第八节 设计参数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耗能分析

标题

西 安 科 技 大 学 学 报 44 2014年 1 1 钢框架住宅的结构体系 在现代化的建筑体系中钢框架的结构体系较 为常见 在平面布置上钢框架结构较混凝土结构 有更大的灵活性 钢框架的结构体系可以使建筑 住宅的内部空间更大 可以在各种功能型建筑中 使用 并且其安装便捷 构件制作工艺简单 可以 推

标题

Fig. 1 Frame calculation model 1 mm Table 1 Joints displacement mm

第 5 期 潘毅, 等 : 两阶段耗能屈曲约束支撑体系减震效果分析 屈曲约束支撑 (buckling restrained brace, BRB) 作为一种新型的消能支撑, 克服了普通钢支撑受压屈曲的弊病, 具有稳定的滞回性能和卓越的耗能能力 [13], 是目前建筑减震控制中应用最广泛的减震装置之一

126 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 2014 年 multi couplingbeams,theductilityofmembersincreasesgreatly,thusthefailurepaternschange fromshearfailuretoflexuralfailure. 犓狔狑犱 :su

7 北京大学学报 医学版 # +94* 4 ' % 论著!! "# $ #% %"&!%'!! $ "( )& * $ +,-.)/ ) 01 " * ). " 2")3 )01 ( /" 433% /1 " 0 "51 " -.)/$ 6',)") 4.))%) 0

幻灯片 1

[6].. (reduced beam section connection, RBS) RBS RBS. 2 /mm A/cm 2 I/cm

目录 一. 隔震结构市场潜力巨大二. 隔震设计流程及关键点三.SAUSG-PI 软件特点和基本功能四. 工程实例

FZ1.s92

ÀîÑÇÀ¼-»ùÓÚIDA·½·¨µÄ¸ßÇ¿¸Ö×éºÏYÐÍÆ«ÐÄÖ§³Å¿ò¼ÜµÄ½á¹¹Ó°ÏìϵÊýµÄÑо¿

上海现代设计集团建筑协同设计平台研究与应用

64 建 筑 结 2017 年 构 续 其他不规则 局部转换 穿层柱 整体结构竖向 构件收进尺寸突变 裙房楼板开洞较多 连接薄弱 为保证地震作用 下薄弱连接部位退出工作后各结构单体具备独立承 载能力 设计中采用整体模型 主楼模型 独立裙房 模型分别进行承载力分析 采用多模型计算结果进 行包络设计 为

522 山东建筑大学学报 2016 年 0 引言 目前国家正在大力推广装配式建筑 [1-3], 各地均出台了相应的激励政策, 但由于多年设计思维的惯性, 推广应用的效果并不明显 [4-5] 柱贯通型梁端铰接钢框架 屈曲约束钢板剪力墙 P BRW 体系是一种适用于多层或小高层建筑的装配式钢结构体系,

第 期 曹 源 等 形式化方法在列车运行控制系统中的应用

Microsoft PowerPoint - 陈学伟_博士论文ppt.ppt


第 9 期陈敏, 等 : 框架 剪力墙减震结构优化设计 3271 包括耗能装置的研制 消能能力的试验 [2 3] 以及分析模 型的建构 [4] 各种消能减震结构缩尺试验和足尺试 验 [5], 并提出了许多实用设计方法 [6 7], 自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在欧美和日本开始大量将这些耗能装置应用

第 卷 第 韩小雷等 长结构弹塑性时程分析选取! 离散性也大 分析得到结果难以指导设计 因此在弹塑性时程分析中选取尤为重要 寻找与在长段统计意义上相一致 对于弹塑性时程分析选方法 国内外专家学 者进行了相关研究 提出多种选方案 其中比较有代表性是双频段控制方法 和美国 高层建筑基于性能抗设计指南 简

988 东南大学学报 ( 自然科学版 ) 第 47 卷 作为目前比较成熟的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体系, 装配式剪力墙结构备受关注 [1]. 目前, 装配式建筑大多采用大面积预制一体成型的低矮剪力墙. 低矮剪力墙以受剪为主, 刚度和强度较大, 自重较大, 地震作用较大, 延性较差. 为提高剪力墙的延性, 文

Microsoft Word - 1fy.doc

80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第 37 卷 sothattheinter storydisplacementanglethatunderstrongearthquakescouldbeefectivelycontroled.designsug gestionsasfolows:whenenergy dis

314 东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第 47卷 Op ns s软件对装配式框 剪结构进行了理论研 究 郑振鹏 1 等基于实际工程背景 以等同现浇为 目标 对一栋装配式框架 剪力墙结构进行了设计 目前 国内学者关于装配式结构的研究主要集 中在装配式剪力墙 5 装配式框架 911 的抗震性 能等方面 旨在


6 4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 ( 自然科学版 ) 第 41 卷 解决建筑结构抗震的思路, 实现了成本与性能间平衡. 软钢阻尼器由于其低廉的造价 优越的耗能能力, 在国内工程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2]. 通常消能减震结构的设计有基于刚度需求 [3] 能量平衡 [4] [5] 性能等方法, 本文提出了一种基


18期通排P13开始

结构消能减震技术在建筑绿色改造中的应用

幻灯片 1

SLIPFORMER sf A P P L I C A T I O N SF T 2

第 期 叶 柠等 基于 小波包子带能量比的疲劳驾驶检测方法

南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第 卷 第 期 双月刊 年 月出版!"# " < ABC DE c AB ^ " M F GE PQ M ""# = 摘要! "#$ %&' (!)*+,!-*.# /.01 # $ 89 :; /.012 # ' $ <= ABCD E /.01 F

<4D F736F F D20D7B0C5E4CABDBBECC4FDCDC1BFF2BCDCBACDBFF2BCDCBCF4C1A6C7BDBDE1B9B9C9E8BCC6B9E6B3CC5FCBCDC9F3B8E55F>

第期 C F 筑承担着重要 的 城 市 使 命 且 造 价 昂 贵"是 城 市 建 筑 的 重 阻尼器的耗能效率 要组成部分如何有效地提高 超 高 层 建 筑 的 抗 震 性 能 以 及结构经济性"是 超 高 层 建 筑 快 速 发 展 的 关 键 问 题 消 能减震技术是其中的解决方法之一 消能减

1.结构振动控制研究与应用概述

第 47 卷第 9 期 2017 年 5 月上 建筑结构 Building Structure Vol. 47 No. 9 May 2017 优秀历史建筑抗震性能鉴定分析 冷超群 1, 刘祖华 2 1, 金立赞 (1 中冶建筑研究总院 ( 上海 ) 有限公司, 上海 ; 2 同济大学土木

南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第 卷 第 期 双月刊 年 月出版 3 9 S ^ 9 F = S ]( ^ >? 67 = D ^ E Y GH I 摘要!"#$%&' ()*+,-./* :; 1 < #D.E? FGAH!" BI7JK LM.NO F

注 :1. 图中黄色框选内容为可运用 midas Building/Gen 进行分析主要内容 反应谱分析 设计基本流程及要点 概述反应谱分析是抗震设计中最常用的分析方法, 反应谱分析中需要定义设计反应谱 振型组合方法 地震作用方向等数据 设计规范一般考虑地震强度和远近

第 3 期伊永忠, 等 : 高层剪力墙住宅结构成本优化措施及应用 291 绍了采用有限元迭代方法对结构成本优化设计思路 [2] ; 陆海燕等介绍了结构基础设计优化方法 [3] ; 王巍等针对某一特定剪力墙住宅进行了结构优化设计分析研究 [4] ; 王传甲对高层框架剪力墙结构进行了抗震性能优化设计 [

目 录 1 封 面 2 效 果 图 3 方 案 设 计 说 明 4 总 平 面 图 5 1# 生 产 厂 房 平 立 剖 6 2# 生 产 厂 房 平 立 剖 7 地 下 室 平 面 图

<4D F736F F D D2D2DCDF4D2BBC5F42020B9A4B3CCB3A1B5D8B5D8D5F0B0B2C8ABD0D4C6C0BCDBB9A4D7F7D6D0B3A3BCFBCECACCE2D1D0BEBF2E646F63>

基础隔震底框砖房三维时程反应分析

第 05 期 董房等 : 一种卫星遥测在线状态监测及分析系统的设计 WEB 1 2 总体功能及组成 2.1 总体功能 1 2 3Web 2.2 结构组成 Web WEB WEB 2.3 系统各模块接口关系

第 #$ 期 张进国 " 等 % 基于性态设计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地震易损性分析 #J"" 框架结构的地震易损性分析 " 以更好的模拟结构 在弹性和弹塑性阶段的响应 得到结构地震易损 性曲线 " 探讨两种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在抗震性能方面的差异 # 结构模型建立和地震记录选取 #F# 模型的建立 通则 引

Haihang International Plaza, Tower A, Main Building s Supertall Structural Design 海航国际广场 A 座主楼超高层结构设计 Fujiang Xu Ping Sheng First-name Last-name Fujia

2018年筑林教育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专业考试 网络公开课(一)

210 振动与冲击 2016 年第 35 卷 [8] 和彦提出利用 减震性能曲线 设定阻尼投放量的方法 其方法推导严密 思路清晰, 但是应用起来较为麻烦 本文旨在为附加黏弹性阻尼器的消能减震结构设计, 提出更为方便简单的设定阻尼投放量的计算方法, 其主要内容是建立 12 层钢框架结构算例模型, 采用

[2] 1, 2007 (GB 1, [3-4] ) [6],, :, (Buckling-restrainedBrace, BRB) 3 BRB X A 2, 3, 5 : (Incre- 2 mentaldynamicanalysis, IDA) [5] IDA

第 期 包 超 等 基于地震响应的结构鲁棒性定量分析方法 平随机作用是影响结构安全的主要因素 因此针对地震动激励与重力荷载耦合作用下底层柱失效对原结构响应的影响程度作为重要性系数的评判指标 即 # - 其中 为构件重要性系数 表示第 框架柱的失效对结构总应变能的影响 为底层第 柱的单元刚度矩阵 和

452 第 41 卷 1 钢筋混凝土结构的钢支撑加固方法概述在既有建筑中增加钢支撑, 使结构从纯混凝土框架结构变为混凝土 钢支撑结构. 框架 钢支撑体系是有效的 经济的和常用的钢结构抗侧力结构体系, 它的作用与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框架 剪力墙结构体系基本类似, 均属于共同工作结构体系. 这种结构在水平

<4D F736F F F696E74202D20B3C2D1A7CEB05F F524D2D3344D4DAB3ACCFDEB8DFB2E3BDA8D6FEBDE1B9B9BFB9D5F0B7D6CEF6D6D0B5C4D3A6D3C3205BBCE6C8DDC4A3CABD5D>

关于2014年一级建造师《建筑工程管理与实务》科目的直播说明

第 卷 第 期 年 月 半 导 体 学 报! " # $%&'%' $!&' #% #$1 /#1 $'! / ?/ ?/ / 3 0,?/ ) * +!!! '!,!! -. & ' $! '! 4% %&1)/1(7%&)03 (% )

第 2 期范夕森等 : 单跨框架结构的减震加固技术研究 引言 许多中小学教学楼和办公楼, 出于建筑功能的要求, 横向采用单跨带外廊式形式, 结构属于横向单跨框架结构 ( 纵向多跨 ) 这种结构横向刚度小, 大震时层间位移大, 容易造成非结构构件的破坏 更重要的是它的超静定次数少, 不符合

年 月

第 期 高克宁等 网站分类体系包装器

首都高速1.FIT)

2 山东建筑大学学报 208 年 0 引言 近年来, 国家大力提倡装配式建筑 [-2], 低层钢结构房屋体系得到迅速发展, 类型呈现多样化, 常见的结构体系有轻钢框架结构 轻钢龙骨结构 无比钢结构 集装箱式结构等, 但这些体系大多存在建造成本高 构造连接复杂的问题, 推广应用效果不明显 [3-4]

第 40 卷第 5 期 2010 年 9 月 东南大学学报 ( 自然科学版 ) JOURNALOFSOUTHEASTUNIVERSITY(NaturalScienceEdition) Vol.40 No.5 Sept.2010 doi: /j.isn

土 木 建 筑 与 环 境 工 程 2 第 40 卷 犓 犱 f mes uc u e s e sm c behv o she ove s eng hf c o s he oo fshe demnd o 狔狑狅 she c p c y 近年来 中 美等国相继明确提出 以 保证 不低于 50 超越概率

Transcription:

第 42 卷第 5 期 2012 年 9 月 东南大学学报 ( 自然科学版 ) JOURNALOFSOUTHEASTUNIVERSITY(NaturalScienceEdition) Vol.42 No.5 Sept.2012 doi:10.3969/j.isn.1001-0505.2012.05.025 RC 框剪结构强震作用下的耗能分布模式与损伤机制 1 缪志伟 2 叶列平 1 裘赵云 1 李爱群 ( 1 东南大学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南京 210096) ( 2 清华大学土木工程安全与耐久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084) 摘要 : 采用数值分析方法, 对具有多个不同参数的 RC 框剪结构模型进行了多条强震记录作用下的弹塑性时程分析和 Pushover 分析. 通过对比各算例的计算结果, 归纳总结了 RC 框剪结构的典型耗能分布模式和损伤机制, 并对影响结构损伤机制的因素进行了讨论. 结果表明,RC 框剪结构在罕遇地震作用下可能会形成 强墙肢弱连梁 和 强连梁弱墙肢 的典型损伤机制. 前者可使结构获得稳定可控的耗能分布模式, 后者则会导致结构形成位置不确定的局部耗能集中层. 连梁与墙肢相对刚度比是影响结构损伤机制的重要因素, 较小的连梁与墙肢相对刚度比可使结构易于形成 强墙肢弱连梁 的损伤机制 ; 改变框架和剪力墙的相对比例则不会影响结构的损伤机制. 关键词 :RC 框剪结构 ; 损伤机制 ; 耗能分布模式 ; 抗震设计中图分类号 :TU37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1-0505(2012)05 0933 07 Distributionmodeofhystereticenergyanddamage mechanism ofrcframe shear walstructureunderstrongearthquakes MiaoZhiwei 1 YeLieping 2 QiuZhaoyun 1 LiAiqun 1 ( 1 KeyLaboratoryofConcreteandPrestresedConcreteStructuresofMinistryofEducation,SoutheastUniversity,Nanjing210096,China) ( 2 KeyLaboratoryofCivilEngineeringSafetyandDurabilityofMinistryofEducation,TsinghuaUniversity,Beijing100084,China) Abstract:Severalnumericalmodelsofreinforcedconcrete(RC)frame shear walstructureswith diferentparameterswereanalyzedbythenonlineartime historyanalysismethodandthepushover methodunderaserialofstrongearthquakerecords.basedontheanalysisresults,thetypicaldistri butionmodeofhystereticenergyofrcframe shear walstructuresandthecorespondingstructural damagemechanism weresummarizedandevaluated.andtheinfluentialfactorsofstructuraldamage mechanism werediscused.theresultsshowthattwotypicalstructuraldamagemechanismsmaybe formedintherc frame shear walstructuresunderthemajorearthquakeintensitylevel,i.e., strongwallimb weakcouplingbeam mechanism and strongcouplingbeam weakwallimb mechanism.theformerleadstosteadyandcontrolabledistributionmodeofhystereticenergy, whilethelaterresultsinenergylocalizationatuncertainstory.thestructuraldamagemechanism is determinedbytherelativestifnesofcouplingbeam andwallimbintheshearwalratherthanthe relativeratioofframeandshearwalinthewholestructure.andthesmalrelativestifnesofcou plingbeam andwallimbcanresultin strongwallimb weakcouplingbeam mechanism inthe structure. Keywords:reinforcedconcrete(RC)frame shear walstructure;damagemechanism;distribution modeofhystereticenergy;seismicdesign 收稿日期 :2012 04 12. 作者简介 : 缪志伟 (1981 ), 男, 博士, 讲师,zhiweiseu@sina.com. 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51008078) 东南大学基本科研业务费创新基金资助项目. 引文格式 : 缪志伟, 叶列平, 裘赵云, 等.RC 框剪结构强震作用下的耗能分布模式与损伤机制 [J]. 东南大学学报 : 自然科学版,2012,42(5): 933 939.[doi:10.3969/j.isn.1001-0505.2012.05.025]

934 东南大学学报 ( 自然科学版 ) 第 42 卷 在结构基于能量抗震设计方法中, 累积滞回耗能 E H 在结构中的分布直接影响构件耗能需求的计算. 大量研究成果表明, 由于结构参数分布的复杂性和地面运动的不确定性, 强震作用下 E H 在结构中的分布存在不可控性, 即可能出现个别楼层形成局部耗能集中的现象, 且耗能集中的位置会随地震动的改变而改变, 因而设计者无法获得稳定的构件耗能结果, 难以进行定量的构件能力设计. 由此可见, 基于能量抗震设计方法的具体应用存在困难 [13]. 在地震作用下, 结构各构件由于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破坏而产生累积滞回耗能 E H, 因此, 结构的耗能分布模式反映的是其损伤机制. 研究者们基于损伤控制的设计思想, 提出了双重结构 刚柔结构 损伤控制结构 主次结构以及体系能力设计法等设计控制方法 [49], 其目的都是在结构设计之初, 通过一定的控制条件, 有目的地引导结构在强震作用下形成一种稳定有序的 具有足够延性变形和耗能能力的损伤机制, 进而实现对结构耗能分布的控制. 由于不同类型结构的受力变形行为各不相同, 其抗震性能也有很大差别, 因此针对不同类型的结 [3] 构, 其研究结论各不相同. 程光煜针对钢支撑框架结构, 提出采用体系能力设计法, 通过合理设置主结构 ( 框架 ) 和次结构 ( 支撑 ) 的刚度比, 使结构在大震作用下主要由支撑屈服并耗散能量, 框架梁部分屈服参与耗能, 作为结构关键构件的框架柱基本保持弹性. 在这一损伤机制下, 钢支撑框架结构 [10] 的耗能分布均匀, 稳定可控. 马千里则针对 RC 框架结构, 通过大量计算分析, 提出需要通过严格控制柱梁抗弯承载力比的措施, 才能引导 RC 框架结构形成 强柱弱梁 的整体型损伤机制, 进而防止 RC 框架结构出现在局部耗能集中的楼层. 目前, 在基于能量抗震设计方法的研究领域中, 针对 RC 框剪结构耗能分布和损伤机制的研究并不多见. 本文采用数值试验方法对具有不同参数的多个 RC 框剪结构进行弹塑性时程分析. 基于多条强震记录作用下的计算结果, 分析了结构在强震作用下典型的耗能分布模式, 并通过进一步研究结构损伤机制, 揭示了 RC 框剪结构获得稳定可控的耗能分布模式的关键因素. 1 算例 1 1 结构设计信息 根据我国抗震规范 [11], 采用 PKPM 软件设计了 3 个 18 层 RC 框剪结构算例, 算例 1 和算例 2 的平面布置图见图 1. 各模型底层层高均为 4 5m, 其余层层高均为 3 6m, 总高度为 65 7m. 设计地震烈度为 8 度, 地震分组为第 1 组, 场地类别为 Ⅱ 类, 剪力墙和框架的抗震等级均为一级. 各层均布恒载 8 0 kn/m 2, 均布活载 2 0kN/m 2. 框架柱及剪力墙边缘约束构件纵筋均采用 HRB400 级, 框架梁 连梁纵筋和剪力墙分布钢筋采用 HRB335 级, 剪力墙竖向和横向分布筋配筋率均为 0 3%, 箍筋采用 HPB300 级. 图 1 算例 1,2 的结构平面布置示意图 ( 单位 :mm) 本文对 3 个算例在结构 Y 方向进行罕遇地震作用下的分析. 在 Y 方向上,3 个结构均为由 RC 框架和 RC 剪力墙组成的双重抗侧力体系. 算例 1 和算例 2 在 Y 方向上均设置了 6 片框架和 5 片联肢墙, 除连梁的截面高度 h CB 之外的结构布置参数均相同,h CB 分别设为 900 和 1500 mm, 以形成不同的连梁与墙肢相对刚度比. 通过对算例 1 和算例 2 进行对比分析, 考察连梁与墙肢的相对强弱关系对于 RC 框剪结构损伤 机制和耗能分布模式的影响. 算例 3 的各构件几何尺寸与算例 1 相同, 仅将图 1 所示的 2, 6,10 轴线上的联肢墙改为框架, 即共设置 9 片框架和 2 片联肢墙. 通过对算例 1 和算例 3 进行对比分析, 考察框架与剪力墙相对比例的变化对于 RC 框剪结构损伤机制和耗能分布模式的影响. 表 1 给出了 3 个算例的主要构件尺寸, 具体配筋面积根据 PKPM 软件计算得到, 限于篇幅, 不再列出.

第 5 期 缪志伟, 等 :RC 框剪结构强震作用下的耗能分布模式与损伤机制 935 表 1 各算例的主要构件尺寸 层号 墙厚度 /mm 框架柱 /(mm mm) 框架梁 /(mm mm) 连梁截面 /(mm mm) 算例 1,3 算例 2 1~9 400(C40) 700 700(C40) 10~18 400(C30) 700 700(C30) 300 700(C30) 400 900(C30) 400 1500(C30) 注 : 括号内数据为该构件所采用的混凝土强度等级. 1 2 有限元分析模型采用通用有限元分析软件 MSC.MARC 建立各算例原结构在 Y 方向的平面有限元分析模型 ( 见图 2). 按照保持结构 Y 方向框架和剪力墙的相对刚度不变的原则, 取 Y 方向上 1 片框架和相应厚度的剪力墙 ( 配筋根据厚度进行折减 ) 进行建模. 图 2 RC 框剪结构平面有限元分析模型 在有限元分析模型中, 利用基于 MSC.MARC 所开发的杆系纤维模型来模拟框架柱和框架梁 ; 利用弹塑性分层壳模型模拟墙肢和连梁 [12] ; 利用软件中的 link 属性在剪力墙和框架之间设置铰接链杆, 以模拟 2 个部分通过楼板协同工作的情况. 分析中采用 Rayleigh 阻尼, 并按振型阻尼比 5% 确定阻尼参数. 在弹塑性分析中, 所有材料强度均取相应的标准值. 采用文献 [13] 中建议的选波原则, 在美国太平洋地震研究中心的相关数据库中选择 10 条地震记录作为本文弹塑性时程分析的地震动输入 ( 见表 2). 进行计算时, 将各条地震波峰值加速度均调整为 400cm/s 2, 以考察结构在 8 度罕遇地震作用下的耗能分布和损伤机制. 图 3 给出了各条地震记录的加速度反应谱以及抗震规范相应于算例设计场地条件的加速度反应谱. 通过对 10 条地震波计算结果的统计, 得到 3 个算例在罕遇地震作用下的最大层间位移角分别 表 2 10 条强震记录及其地震动参数 编号 地震名称 记录站 A max /g V max /(cm s -1 ) D max /cm 1 ImperialValey19/05/1940 117ElCentroAray#9 0 313 29 8 13 32 2 ImperialValey19/05/1940 117ElCentroAray#9 0 215 30 2 23 91 3 LomaPrieta18/10/1989 1652AndersonDam (Downstream) 0 244 20 3 7 73 4 Northridge1994/01/17 90009N.Holywood ColdwaterCan 0 271 22 2 11 70 5 LomaPrieta18/10/1989 1601PaloAlto SLACLab 0 278 29 3 9 72 6 Chi Chi,Taiwan20/09/1999 TCU049 0 293 47 9 65 28 7 Duzce,Turkey12/11/1999 Duzce 0 535 83 5 51 59 8 Holister09/04/1961 1028HolisterCityHal 0 074 6 3 1 31 9 Northridge17/01/1994 24389LA CenturyCityCCNorth 0 256 21 1 6 68 10 SuperstitnHils(A)24/11/1987 5210WildlifeLiquef.Aray 0 134 13 4 5 2 注 :A max,v max,d max 分别为峰值加速度 峰值速度和峰值位移. 为 1/1410,1/1585,1/1076, 均满足设计规范的 限值要求 (1/800). 由此表明, 所设计的结构具有 较好的工程代表性. 2 RC 框剪结构的耗能分布模式 图 3 10 条地震记录的加速度反应谱及规范设计反应谱 统计每个算例在 10 条地震波作用下的弹塑性时程结果发现, 各条地震波频谱成分的差异会导致结构的地震响应在不同地震波作用下也具有一定的差异, 进而影响各类构件的耗能分布模式. 尽管如此, 仍然可以从多波的计算结果中总结出 RC 框

936 东南大学学报 ( 自然科学版 ) 第 42 卷 剪结构的耗能分布模式. 图 4~ 图 6 分别给出了各算例在地震波 6,8, 10 作用下各类构件耗能沿各楼层分布的计算结果. 由图可知, 在罕遇地震作用下,RC 框剪结构中的连梁 框架梁 墙肢都产生了累积滞回耗能, 框架柱则不屈服耗能. 结构的耗能分布模式主要可分为稳定可控模式和不可控模式两大类. 算例 1 和算例 3 的耗能分布特点较相似, 属于前者 ; 算例 2 则呈现出不可控的耗能分布模式. 2 1 稳定可控的耗能分布模式由图 4 和图 6 可见, 在不同地震波作用下, 算例 1 和算例 3 中结构的地震响应主要受第 1 阶振型控制, 但也可能受高阶振型显著影响. 然而, 无论是哪种类型的地震响应, 各楼层上的连梁和框架梁 均存在较多的耗能, 且连梁耗能量相对更多. 墙肢的耗能分布明显集中, 均稳定地发生在底部数层, 因此这属于一种稳定可控的耗能分布模式. 从基于能量抗震设计的角度来看, 这种耗能分布模式有利于设计者对结构中有可能发生较多耗能的关键区域进行有针对性的构件能力设计, 确保其耗能能力. 进一步对比算例 1 和算例 3 的结果可知, 在同样情况下, 算例 3 中各层框架梁的耗能比例相对于算例 1 均有所增大, 而连梁耗能比例则有所减小. 这表明框架相对于剪力墙比例的改变, 虽然不影响 RC 框剪结构总体的耗能分布模式, 但会引起连梁和框架梁耗能量的相对比例的改变. 框架比例增加, 则框架梁耗能比例增加. 图 4 算例 1 在罕遇地震作用下的耗能分布结果 图 5 算例 2 在罕遇地震作用下的耗能分布结果 图 6 算例 3 在罕遇地震作用下的耗能分布结果

第 5 期 缪志伟, 等 :RC 框剪结构强震作用下的耗能分布模式与损伤机制 937 2 2 不可控的耗能分布模式由图 5 可见, 算例 2 中结构也会由于各地震波频谱成分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类型的地震响应, 这与算例 1 和算例 3 类似. 但是从连梁的耗能分布来看, 下部楼层的连梁耗能较多, 中上部楼层的连梁耗能较少, 这与算例 1 和算例 3 的连梁耗能分布特点明显不同. 由于连梁耗能总量的明显减少, 墙肢耗能总量增大.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 墙肢的耗能位置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既有可能在结构底部出现耗能集中层, 也有可能在中上部楼层出现局部耗能集中 ( 见图 5(b) 和 (c)). 此外, 图 5(b) 显示的是墙肢第 10,13 层耗能集中, 而图 5(c) 则显示第 8 层耗能集中, 说明墙肢在中上部楼层局部耗能集中的位置是随地震动的变化而具有不确定性的, 故属于一种不可控的结构耗能分布模式. 由于无法获得结构各构件在强震下稳定的能量需求, 故不利于设计者实施基于能量抗震的设计方法. 3 RC 框剪结构的损伤机制 3 1 Pushover 分析作为一种静力弹塑性分析方法,Pushover 分析的理论体系不严密, 对于地震往复作用下结构响应结果的预测存在局限性, 但该方法仍然可以比较清晰 直观地反映结构随荷载增大而逐步进入弹塑性状态的过程, 从而有助于理解和把握结构在水平地震作用下的损伤机制. 对 3 个算例按第 1 振型比例的侧力分布模式进行了 Pushover 分析, 得到结构基底剪力顶点位移曲线 ( 见图 7). 由图 7 可见, 对于 3 个算例, 在侧向荷载不断增大的过程中, 各构件按照如下次序进入弹塑性 : 连梁开裂 墙肢开裂 连梁开始屈服 框架梁开始屈服 底层墙肢开始屈服 受压侧墙底压碎. 整体结构呈现出有序 逐步进入屈服的损伤过程. 对比算例 1 和算例 2 可知, 后者的结构刚度更 高, 这是由于算例 2 中设置了较强的连梁, 使其同一轴线上 2 片墙肢的整体性更强, 剪力墙整体抗侧刚度更大. 通过考察曲线上连梁开始屈服点和墙肢开始屈服点的相对关系可知, 算例 1 中这两者间的间隔明显大于算例 2 中的间隔. 这说明设置较弱的连梁时, 侧向荷载作用下连梁更容易发生屈服, 并可以有效推迟墙肢的屈服, 使得连梁和墙肢的屈服过程呈现出明显的层次性. 而设置较强的连梁时, 连梁和墙肢屈服的层次性则并不明显. 对比算例 1 和算例 3 可知, 仅改变框架和剪力墙的相对比例而不改变结构的其他参数, 会使结构的整体抗侧刚度有所变化, 但是连梁 框架梁 墙肢依次屈服的层次特性基本相同. 3 2 基于时程计算的损伤机制分析基于 Pushover 分析结果, 结合各条地震波作用下的弹塑性时程分析结果 ( 特别是结构塑性铰分布情况 ), 可进一步分析得到 RC 框剪结构的损伤机制. 图 8 分别给出了 3 个算例在罕遇地震作用下典型的结构最终塑性铰分布示意图. 图中, 灰色线段代表原结构, 黑色部分则表示该部位 ( 框架梁 连梁或墙肢 ) 出现钢筋屈服, 形成塑性铰. 图 9 (a) 和 (b) 分别给出了算例 1 和算例 2 在 10 条地 图 7 Pushover 分析结果 图 8 典型的结构最终塑性铰分布图

938 东南大学学报 ( 自然科学版 ) 第 42 卷 图 9 各楼层连梁最大曲率延性系数分布图 震波作用下各楼层连梁的最大截面曲率延性系数分布情况. 总的来看, 由于在进行 RC 框剪结构设计时根 [11,14] 据相关规范的规定, 按照双重抗侧力体系的要求进行了框架设计层剪力的调整, 同时还采取了 强柱弱梁 的设计措施, 因此在强震作用下框架柱可以避免屈服, 有效保证了框架作为整个结构的第 2 道抗震防线. 但是, 连梁和墙肢相对刚度关系的差异会导致如下 2 种不同损伤机制的产生 : 1) 强墙肢弱连梁 损伤机制. 根据 Pushover 分析结果可知, 如果连梁相对墙肢刚度较小, 则侧向荷载作用下连梁先于墙肢屈服和墙肢屈服的层次性更明显. 因此对于算例 1 和算例 3, 连梁大量屈服, 且塑性铰比较均匀地分布在各层中 ( 见图 8 (a) 和 (b)), 特别是连梁的塑性铰有充分的发展 ( 见图 9(a)). 同时, 各层框架梁出现一定程度的屈服. 作为结构主要竖向构件的墙肢在底部承担很大弯矩, 其屈服不可避免. 但由于上部各层连梁的大量屈服耗能和框架梁的协助耗能, 墙肢的损伤部位和程度得到了较好的控制, 不会在上部出现屈服. 这一损伤机制是保证形成第 2 1 节中所述的稳定耗能分布模式的内在原因. 而且, 在这一损伤机制下, 水平构件损伤较严重, 竖向构件损伤程度较小, 因而可以大大降低结构震后修复的难度和成本. 另外, 对比图 8(a) 和 (b) 可知, 虽然算例 3 中增大了结构中框架相对于剪力墙的比例, 但并不会改变剪力墙内部连梁和墙肢的相对刚度比, 结构的损伤机制也无明显变化. 2) 强连梁弱墙肢 损伤机制. 在算例 2 中, 由于连梁相对墙肢刚度较大, 上部各层连梁的塑性发展受到抑制 ( 见图 8(c) (d) 和图 9(b)), 墙肢则相应地更容易发生屈服. 由图 8(d) 可见, 墙肢不仅在底部屈服, 还有可能在中上部的局部楼层出现屈 服, 其位置具有较大的随机性, 这使得结构在强震作用下的塑性铰分布形式不再唯一确定, 从而导致了 2 2 节中所述的不可控的耗能分布模式. 而且, 这种竖向构件不确定的局部损伤耗能集中容易造成结构形成薄弱层, 增大倒塌的风险. 故而在设计中应尽量避免 强连梁弱墙肢 损伤机制的形成. 综上所述, 通过设置较小的连梁与墙肢相对刚度比以形成 强墙肢弱连梁 的损伤机制, 可以使结构获得稳定可控的耗能分布, 便于设计者更好地把握罕遇地震作用下的结构弹塑性行为, 有针对性地进行构件能力设计, 更好地实现结构基于能量 ( 性能 ) 抗震设计的目标. 但由于在实际的框剪结构设计中, 连梁尺寸的调整往往受到很大限制, 无法随意变动, 造成一些小跨高比连梁, 不利于结构形成 强墙肢弱连梁 的损伤机制. 此时, 通过在连梁中部设置水平缝, 形成双连梁, 降低连梁和墙肢相对刚度比是一种有效的措施. 4 结语 1)RC 框剪结构强震作用下的损伤机制决定其耗能分布模式. 强墙肢弱连梁 的损伤机制可以使结构获得稳定可控的耗能分布模式, 结构主要由连梁来屈服耗能, 框架梁起到辅助耗能作用, 而墙肢只在底部发生程度较小的屈服耗能. 强连梁弱墙肢 的损伤机制则使结构的耗能分布模式不可控, 会由于地震动的改变而出现位置不确定的局部耗能集中层. 2) 连梁与墙肢的相对刚度关系是影响 RC 框剪结构损伤机制的关键因素, 框架和剪力墙相对数量的改变则不会明显影响结构损伤机制. 较小的连梁与墙肢的相对刚度比有利于形成 强墙肢弱连梁 的损伤机制, 而较大的连梁与墙肢的相对刚度比则可能导致 强连梁弱墙肢 的损伤机制. 3) 在 RC 框剪结构基于能量抗震设计中, 应通过合理限制连梁与墙肢的相对刚度比, 有目的地引导结构形成 强墙肢弱连梁 的损伤机制, 以保证结构更好地实现性能目标. 鉴于本文讨论的算例数量有限, 且均为平面规则结构, 后续需要基于更多不同参数算例进行讨论和研究, 以进一步明确给出连梁与墙肢相对刚度比的合理限值范围以及应用于平面不规则 RC 框剪结构时的相关修正.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1] AkiyamaH.Earthquakeresistantlimitstatedesignfor buildings[m].tokyo: University oftokyo Pres,

第 5 期 缪志伟, 等 :RC 框剪结构强震作用下的耗能分布模式与损伤机制 939 1985. [2] GuptaA,KrawinklerH.BehaviorofductileSMRFsat variousseismichazardlevels[j].journalofstructural Engineering,2000,126(1):98 107. [3] 程光煜. 基于能量抗震设计方法及其在钢支撑框架结构中的应用 [D]. 北京 : 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2007. [4] NakashimaM,SaburiK,TsujiB.Energyinputand disipationbehaviourofstructureswithhystereticdamp ers[j].earthquakeengineering&structuraldynam ics,1996,25(5):483 496. [5] ConnorJJ,WadaA,IwataM,etal.Damage con troledstructures.1.preliminarydesignmethodologyfor seismicalyactiveregions[j].journalofstructural Engineering,1997,123(4):423 431. [6]HaradaY,AkiyamaH.Seismicdesignofflexible stif mixedframewithenergyconcentration[j].engineer ingstructures,1998,20(12):1039 1044. [7]WhitakerAS,UangCM,BerteroVV.Seismictes tingofeccentricalybraceddualsteelsystems[j]. EarthquakeSpectra,1989,5(2):429 449. [8]NakashimaM,IwaiS,IwataM,etal.Energy disipa tionbehaviorofshearpanelsmadeoflow yieldsteel [J].EarthquakeEngineering&StructuralDynamics, 1994,23(12):1299 1313. [9] 叶列平. 体系能力设计法与基于性态 / 位移抗震设计 [J]. 建筑结构,2004,34(6):10 14. YeLieping.Structuresystem capacitydesignapproach and performance/displacement based seismic design [J].BuildingStructure,2004,34(6):10 14.(in Chinese) [10] 马千里.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基于能量抗震设计方法研究 [D]. 北京 : 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2009. [11]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GB50011 2010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S]. 北京 :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12] 叶列平, 陆新征, 马千里, 等. 混凝土结构抗震非线性分析模型 方法及算例 [J]. 工程力学,2006,23 (S2):131 140. YeLieping,LuXinzheng,MaQianli,etal.Nonlin earanalyticalmodels,methodsandexamplesforcon cretestructuressubjecttoearthquakeloading[j].en gineeringmechanics,2006,23(s2):131 140.(in Chinese) [13] 杨溥, 李英民, 赖明. 结构时程分析法输入地震波的选择控制指标 [J]. 土木工程学报,2000,33(6):33 37. YangPu,LiYingmin,LaiMing.A new methodfor selectinginputingwavesfortime historyanalysis[j]. ChinaCivilEngineeringJournal,2000,33(6):33 37.(inChinese) [14]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JGJ3 2010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S]. 北京 :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