銆婂叆鑿╄惃琛岃閲娐峰杽璇存捣銆嬬鍥涜

Similar documents
2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啰啰 阇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Microsoft Word - fy.doc


李 琼 评扎迪 史密斯的 白牙 要是他 指艾伯特 加勒比海移民 真的回去 了 那么他将要面临的失败是明摆在那儿的 因为当地并没有发生什么变化 这就是移民的悲剧 他们比他们离弃的故乡变化得更 快 于是他们永远也不可能因回到家乡而感 到幸福 可是 他们在移居的国家也不幸福 因为这不是家乡 瞿世镜

IDEO_HCD_0716

重勘信息的哲学含义 ¼ ½ ¾ ¼ ½ ¾

锦成说33期 (电子)


¼ ½ ¾ À Á Â


Ø Ø fi» ` ˆ ˇ `ƒ»» `ƒ` `

骨头的故事

蒋维乔思想研究

时常作这样的观修和训练, 做任何一件事, 都要发心为利益所有众生而做, 为解脱六道一切有情的痛苦而做 心行的成就是一种积累, 也就是良好习惯的养成 只要我们不断如是观修, 菩提心的力量就会日渐增长 当菩提心具有足够的力量之后, 便能战胜凡夫心, 消除凡夫心带来的一切负面作用 舍凡夫心, 发菩提心,

如何学修佛法 1 如何学修佛法 益西彭措法师 讲授 这次趁国庆放假, 大家利用这难得的空闲时间, 来一起交流佛法, 积累一些解脱的资粮 这次我想针对大家目前学佛的情况, 根据经论中的教证, 和大恩上师法王如意宝的珍贵教言, 来和大家谈谈有关学修佛法的正确方法 现在佛教团体比以前增加了不少, 佛弟子们

《入菩萨行论》91课马士茵编辑0-40分钟

中国与欧洲关系 年


众生 ; 无限, 是指它的作用范围 相信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做过利他行, 但我们的所缘极为有限 因为凡夫心非常狭隘, 我们愿意利益的, 往往只是与自己有关的那些人 而发菩提心, 则是要将利他心扩大到一切众生, 这才是关键所在 在修习菩提心的过程中, 我们要不断发愿, 发愿利益一切众生 之所以要不断发愿,

第 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我觉得, 主要是抓住两点 首先是目标清晰, 其次是方法正 确 一 从目标与方法说起 1. 目标 对学佛者来说, 什么才是正确的目标? 现在到寺院烧香礼佛的人很多, 他们也有目标, 但这些目标和佛法指引的目标是否一致? 同学们通过一年的学习, 是否明确自己究竟为什么要学佛?

,,, ( ) ( ), %, %,,,,,,,,,,,,,,,,,,, %,,,,,,,, :,,,,,,,,,,,,,,,,,,,,,,,,,, ( ),,, :., ( ),,,,,, :,, ( ),,

过修持使之寂止, 或者换个角度讲, 它是生起寂止的一种方便, 是 断除相续中粗大烦恼的窍诀 我们的相续获得了寂止的功德, 或者 通过修持前面出离心的窍诀, 我们的相续相对平静之后, 在这个基 础上就可以修持增上大乘殊胜菩提心的窍诀了, 这个窍诀中有自他 平等和自他相换的修法 前面我们跟随寂天菩萨的智

????????

Microsoft Word - 至尊哈尔哇.doc

国际政治科学 ¹ º ¹ º

2 般若品释 随堂开示 有理性的 经过真实智慧抉择后的如理修行, 这样怎么可能 现前修佛法的殊胜功德呢? 般若的加持最强大大家想想, 万法当中, 对治烦恼力量最强大的是什么呢? 那就是般若, 般若就是大智慧 没有般若的凡夫, 不管是闻思修, 或者是做利他的事情, 肯定处在执著之中, 很难摆脱我执 自

Microsoft Word - 上士道_04SC.doc

, 3,, :,,??,,,, :, ( ),,,,, :,, :, ( ) ( ),!,?,,,??,,??,,?,,,?, :,,,,, 1,,,, : 1 : ( ), :,

格鲁派十分推崇 般若经, 认为 般若经 乃最究竟了义的经典, 故以缘起性空抉择一切, 认为凡与 无自性 之说相违背的, 皆是方便说 而根据宗大师的修学经历, 与弥勒五论和无著菩萨的论典也有极深的思想渊源, 还很重视陈那论师的因明论典 按格鲁的教法, 认为 般若经 亦蕴涵广行的思想, 并由弥勒和无著菩


甘露文库14 谈谈闻思修和再谈闻思修

《远唤上师》



就业办口袋书

你的第一本 Photoshop 书 图 1.3 图 1.4 RGB 图 1.5 图 三原色光的概念 R Red G Green B Blue RGB RGB R B 3 1 RGB RGB 256 0~ RGB

PowerPoint 演示文稿

1-16页

杨超群

為什麼要做佛事 一 前言

¼ ½ ¾ ¼ ½ ¾

ESOL-CN-Bleed.pub

:, (.., ) ( ),,,,,,, (. ), ( ) (, ) ( ),, -,, (, ),,,,, ;,,, (, ),,,,,,,,, ( ),,,,,,,,, ;,,,,,,

《入菩萨行论》177课0-10分钟李鸿打

《入菩萨行论》73课李鸿0-15分钟

杨仁敬 王程辉 评巴思小说 茨默拉

一 台湾地区 大法官会议 如何诠释法治与人性尊严 % %

佛法修学的基础与简明途径 三主要道颂讲记 一 开场白 : 修学五大要素 二 序 分 ( 一 ) 礼赞 ( 二 ) 著者之发愿 ( 三 ) 策励听闻三 正宗分 ( 一 ) 出离心 ( 二 ) 菩提心 ( 三 ) 空性见四 结束分 五 后 记

98


2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一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 一 ) 阿彌陀佛的意思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2,,,,, :,,, ;,,,,, 1 2 : :, :, (

Microsoft Word - 藏传净土法1.doc

说, 你也不要装模作样 本来不是活佛而你自己却好像表面上装着活佛的样子, 可能就会破别解脱戒中的妄语戒 就像以前在印度, 如果自己没有证得阿罗汉果 位, 是不能坐在花黄垫子的上面一样 现在很多人经常说某某是此活佛, 某某是彼活佛 当然活佛里有真的假的两种, 真活佛弘法利生的事业的确不可思议, 而假的

实验方法

未命名-7


大圆满龙钦宁体前行引导文备忘录•闻法行为

的赞叹 歌颂, 听到赞颂便很高兴, 尤其有很多人众口一词地赞颂 自己, 那种飘飘然的感觉就更强烈 此处用 毛竖心欢喜 表示, 因为 我们的汗毛会在一些比较极端的情况下竖立起来, 如在恐怖 害怕 或者信心增长 ( 如见到上师或听闻到空性 ) 非常高兴的时候 此 处是自己很欢喜而导致汗毛竖立, 说明听到

哦休息好了之后呢,咱们再继续学习下面的几个课词

2017創形パンフ表1_表4


蔡 序


2 慈悲的力量 Dr. Jane Goodall

似乎也是在学佛, 可是他的人生 他的品行不会因此而有所改变 念佛是念佛, 烦恼是烦恼, 完全是两码事 他的烦恼不会有丝毫减少, 人格也得不到丝毫提升 他干坏事的时候还是照干不误, 骗人的时候还是照骗不误 他不会去想一想, 他所做的这一切, 是否符合佛陀的教诲? 这是没有将学佛和自己的人生结合在一起,

《安樂道論》釋 法音法師 講授

<453A5C65626F6F6B5CB7F0BAA3C6F4BABD5CB7F0BAA3C6F4BABD20C4BFC2BC E342E372E646F63>

图书馆 年第 期


过程当中, 虽然想要获得快乐, 不想受苦, 但是我们的所思和所行, 往往会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灾难 这就是平时我们讲到的, 对于 业因果, 对于世间规律的愚痴 学习这个颂词, 也是为了部分打破 这方面的愚痴 利他能成乐, 这也是一种规律, 如果我们利益他人, 当时我 们的发心是利他的, 这样一种起因


所以, 我们思维的必要和目的叫遣除增益和损减, 也就是说正确地 理解法的意义 遣除增益 损减之后对法的意义产生定解, 我们通 过思维就是要达到这个目标, 这样得到的智慧叫思所生慧 修所生慧的前提一定是思所生慧, 修行缘思所生慧得到的定解, 缘这个定解开始反复地观修, 反复地串习, 这叫 修 通过修行

因为每种外在结果都是内在心行的外化 三恶道, 是由内在烦恼所导致 ; 佛菩萨, 也就是由生命品质所决定 我们找到问题根源, 也就知道修行的重点在哪里, 需要调整的是什么 道次第 中, 宗大师为我们建立了从道前基础到下士道 中士道 上士道的修学引导 其中的每一部分, 都是通过对某个法义的思维和观修,

修心七要 耳传略释 讲义 加哲无著尊者 著释 索达吉堪布 译讲 为度化一切众生 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第一节课 2005 年 7 月 6 日晚上 9 时 这次 我利用开 普贤云供法会 的八天 时间 为大家宣讲 修心七要 耳传略释 一般来说 在藏传佛教历史上 众多寺院 的高僧大德经常开演此法门 甚


本稿仅为方便内部学习所用,非正式文稿,仅供参考!

社会科学战线 年第 期跨学科研究 ( ),, (, ),,, 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 katugomi2014_c.indd katugomi2015_c :55:18 PM

八步骤三种禅修 济群法师 2015 年 3 月辅导员培训开示 一 真诚 认真 老实 5 二 认识八步骤 前三步 第四步 第五步 第六步 第七步 第八步 25 三 观察修与安住修 观察修的心理基础 31



<4D F736F F D20B0E3C8F4C9E3CBCCC7B3CACD312E646F63>


( ) ( % % % ) % %

會訊完成婉婷970918修.doc

第九课


2009 年第 6 期 高清总动员 35

19板书

!! & & 一 冯金华教授对转形问题是伪问题的证明过程!!!!!! ( ( ( (!!!!!!!!

& 抗日战争研究 年第 期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孙 蓝等 基于目标导向的研究生英语学习模式创新

第 期 汪庆华 名誉权 言论自由和宪法抗辩! # # #! # # # # # #! % %& ( # # # # # #! (!!

Microsoft Word - 亲友书讲记.doc

年第 期

Transcription:

入菩萨行论 第 02 讲记在第二堂课中, 上师强调了几个比较重要的问题 第一是集体学习的必要性 我们学习的时候最好是集体学习, 集体学习有它的必要性才这样安排的 如果是自己一个人学习, 一方面会觉得自由一点, 但是另一方面也没有什么压力 对于具有高度自觉性的人来讲, 学习也许可以圆满, 但是对于一般人而言, 遇到一点小违缘就有可能中断学习, 这是很可惜的 大家在一起学习, 相互之间有一种帮助和加持力, 学习的热情也比较高, 依靠集体的力量更容易让自己的学习圆满 另外, 自己一个人学习不一定有相互探讨的机会, 而集体学习可以互相接触 探讨, 有一种增长智慧的作用 比如我们看书时觉得自己对某个问题的理解比较正确, 但与别人交流时, 当别人从他的角度说出他的观点, 就会发现自己的观点还不圆满, 有点偏颇或者欠缺, 会发现这些差距 大家一起学习作用非常大, 相互探讨可以增长自己的智慧 打开自己的思路, 还可以进一步提高自己学习的兴趣, 能够让自己保持在一种法喜的状态中, 而一个人学习就很难获得上述利益 这是集体学习的一个必要性 在集体学习过程中, 一方面可以和其他道友一起学习, 一方面也可以实践某些菩萨的行为 比如在一起学习更容易有布施的机会 守持戒律 守持菩萨戒的机会, 凡夫人在一起难免会有冲突, 还有修安忍的机会 因此, 集体学习可以一边学习, 一边实修 入行论 的教义, 有种种殊胜的好处 上师强调集体学习, 除了以上这些必要性之外, 还有其它很多的必要性, 我们一边学习一边可以体会到

在一起学习要珍惜时间, 该听光盘的时候好好听, 该讨论的时候把话题放在佛法上 如果不注意, 集体学习很容易变成聚在一起吃吃喝喝, 聊些世间无关的话题, 浪费所有人的时间, 这是不必要的 讨论的时候, 重点是交流自己在佛法方面的观点 看法 首先不要预设自己的观点百分之百正确, 然后把这个观点提出来和大家一起碰撞 探讨, 看看别人对这个问题的理解是怎样的 在探讨的过程中, 逐渐让自己的智慧生起来 用各种方式探讨问题 从不同的角度来看问题, 对我们增长智慧 理解法义非常有必要 在学习中我们会发现, 一个意义从这个方面可以解释, 从其它很多方面也可以解释 我们能生起真正的智慧, 对法义能有全方位的了解, 集体学习有非常大的帮助作用, 我们应该有这个认知 作为初学者, 我们不能离开上师 善友和正法的摄持 无始以来我们已经非常习惯于轮回的模式, 不依止上师 不依止正道, 我们很容易重新回到老路上 或者说, 我们最初学法时, 根本还没有脱离以前的思维模式, 如果不长期依止上师听法, 自己学法 听法的意乐容易逐渐丧失, 这是非常可惜的 我们要经常听法, 听法时可以通过光盘看到上师的形象 听到上师的教言, 这样也算是一种亲近上师的方式 一般来说, 科技的东西都是一种物质 我们听录音机里面的声音 看电视上的画面, 似乎是在依止一个无情物 但是我们通过光盘学习 入行论 却不一样, 因为上师对这种方式予以了加持, 有某种非常甚深的意义, 绝对不同于一般的在电视上看到画面 有人担心电视是无情物, 依靠它会得不到传承 得不到法义, 不是真的依止上师 实际上, 上师仁波切在通过光盘授课的时候, 经常引用法王如意宝的一个先例进行说明 : 以前法王如意宝到香港时, 看到敦珠法王金刚萨埵灌顶的一个光盘, 当时法王和随从一起在电视面 2 2

前接受灌顶, 最后法王肯定说大家得到了灌顶 当然这种情况一般人是做不到的, 但是有修行境界的菩萨或者证悟者完全可以 上师在许多地方开许说, 通过光盘听法完全可以得到传承 从这个方面观察, 通过光盘看上师的影像或者听上师的教言, 与亲近上师 依止上师在意义上 功效上完全一样 只不过我们非要认为电视上是影像而已, 不是真正的上师 虽然从某种角度也可以这样认为, 但是如果从具证上师的特殊功德 事业的角度来讲, 影像完全可以等同于本人, 因为证悟的上师能做到让虚空 墙壁乃至让任何东西发音 如果我们对上师有信心, 这也是一种亲近上师的方式 我们虽然是在电视面前听闻正法, 也要有一种敬畏之心, 应该与在上师座下听法一模一样, 通过恭敬的态度我们才能得到殊胜法益 佛法是从恭敬中获得的, 有一分恭敬得一分加持, 没有恭敬就得不到加持 我们要经常以这种方式来亲近上师 善知识, 看看上师对我们有什么教言, 看看上师对我们修行方面有哪些指导 经常亲近上师 依止上师才可以有力 有效地改变我们内心的种种非理作意和不合理的想法 亲近上师 得到上师的加持非常重要 经常和道友 善友在一起也很关键 因为自己一个人修行, 往往不能安住在如理的行为中 比如自己在家里听法, 很容易随便躺着 靠着, 或者走来走去做很多事情, 没有人监督就比较容易散乱 但是如果和道友在一起, 自己行为不如法就会觉得不好意思, 这种压力能让自己在听法过程中保持如理如法的行为 我们和道友在一起还可以相互提携 相互帮助, 纠正不好的见解, 一起行持如理如法的行为 我们要发愿 : 乃至获得菩提果之间一直不舍离道友的互相帮助, 这方面非常关键 在学习佛法的过程中, 我们不能离开的 : 一个是殊胜的上师, 一个是善友, 这是在许多经论中再再提到的 我们一起学习佛法的时候, 一方面不要远离上师 善知识的教 3 3

言, 一方面不要远离一起修法的同行道友 如果我们不经常与修法的道友共处, 却经常和不学佛法的人交往, 那我们的言行和心态, 就很容易以直接或间接 主动或被动的方式受影响, 影响到我们的心态就没有兴趣学法, 影响到我们的行为就不再取舍因果, 这是很大的损失, 所以应该经常性地依止上师和道友 第二个问题是要经常性地闻法 如果我们不闻法, 我们就不知道我们的行为和心态是否正确 如果我们经常闻法, 虽然不一定马上就有一种非常大的转变 一下子获得神通神变, 但是法义会逐渐深入到我们内心的最深处 只听一两次开示 只学一两次不一定会有这样的效果 法听多了之后, 某些理念就会深扎到自己内心 我们在上师座下听法, 上师讲得最多的是什么? 就是利他心 利他行为和菩提心 在上师座下听法的人, 无论是学院的道友, 还是在网络上学习的道友, 通过光盘听法的道友, 多次听闻之后不管能不能做到, 但是都知道利他心 菩提心是最重要的, 经常听法自然而然产生了这种效果 在听法的基础上再经常去观察 思维 串习, 对自己内心的改变更大 我们要通过经常亲近善友 亲近上师 经常听闻正法, 使自己的心和法逐渐相应 我们现在的状态是什么? 就是心是心 法是法 我们的心还是轮回的心 自私自利很强的心 耽著于妙欲的心 而法呢? 法是清净的 离欲的 非常圆满善妙的自性, 现在二者之间是有距离的 那么怎么办呢? 我们就要通过经常性地闻法 亲近道友 亲近上师的方式, 让正法逐渐接近我们的心, 让我们的心逐渐与法相应, 最后我们的心就变成了法 只要一起心动念就是法, 要达到这样一种比较圆满的目标, 达到我们的心能变成法的状态 比如说, 我们通过逐渐地串修菩提心 本来菩提心是菩提心, 4 4

法是法, 我们的内心是自私自利的心, 但是通过经常观修慈心 悲心 利他心, 这样不断地观修下去, 心会逐渐和法相融, 最后修到一定量的时候, 法真正融入心, 心就转变成了菩提心的状态, 内心的自私自利彻底消灭, 自己的心成为菩提心的本体, 只要一起心 一动念就是菩提心 然后在此基础上去串习空性, 对于空性的无自性 实相再再串习 在现证空性的时候, 空性的意义和心的本体成为无二, 心就完全变成空性 智慧的形态, 就是要达到这种目标 为达到这个目标必须去创造因缘, 在很多因缘中, 亲近上师 善友, 经常闻法 修行正法, 这是最直接 最迅捷的一个通道, 经由这个通道最后我们的心会逐渐与法相应 我们不能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事, 而应经常依止上师的殊胜教言, 通过教言改变自己的心, 通过不断地学习和串修, 让自己的心与法相应, 变成法的状态, 这就叫 心入于法 或 法入于心 心与法相应, 这是相当重要的 上师教导我们在修行佛法过程中, 不要离开上师善友, 不要离开听闻正法 串习正法, 这对修行是一个很大的保证 不管是出家人还是在家人, 长时间学习 长时间依止上师都同等重要 学习佛法应该是一种长期的串习, 不要把学习佛法当成学习世间的某种技巧 法术一样, 只学一两个月就要见到明显效果 就像八 九十年代气功盛行的时候, 一练之后马上有气感, 得到一种感应就觉得很灵验 我们学习佛法不要有这种期待, 得到感应对某些人的修法也许有所促进, 但对于多数人来讲, 过度追求外在的明显效果, 追求感受 感应, 稍不注意就会变成引自己入歧途的因, 不可能再老老实实沿着法义去修行 追求一些外表的 形象的 花花绿绿的东西, 对了知内心的实相是一种障碍 上师等很多大德在讲法时都说过, 虽然佛法中也有神通 感应, 5 5

但是对此并不特别重视, 最重视的是对实相的了知和对我执的断除 修行人无我 法无我 利他心, 这些才是最重要 最根本的 如果我们把根本抓住, 一旦修行到量, 内心生起了菩提心 证悟了空性, 神通 神变都会附带获得 抓住了根本, 支分的东西也能获得 ; 但是抓住支分, 根本东西是无法获得的 如果我们把时间 精力投到追求外在的形象 神通上, 我们就没有兴趣再去了知根本实相, 再去发展菩提心和利他心, 最后即便得到了神通 神变, 但实际上已经走入了歧途 因得到神变的缘故就附带得到菩提心, 这是不可能的事情, 然而得到了菩提心 证悟了空性, 附带就可以获得神通, 这二者之间的关系不能搞颠倒 学习佛法, 我们应该有一个长期串习的决心, 我们应该把学习佛法的目标定得长远一点 显宗说成佛需要三个无数劫积累资粮, 就是要让我们打破短时间就想见效的妄执 虽然实际上不需要三个无数劫就可以成佛, 但是我们在定目标的时候, 时间要长远一点, 因为时间越长, 我们才更有可能面对打击, 才有更多的时间去转变内心 如果我们把时间定得很短很急迫, 就没有从容的心态去面对打击 如果我们把时间定得很长 : 我发愿在一生当中认真修行, 不管遇到什么情况 好的状况也好, 不好的状况也好, 我就一心一意一辈子修行佛法 如果我们定了一辈子修学佛法这样长远的目标, 一两天遇到一个违缘会不会改变我们长期修法的心态呢? 不会改变的 因为我们已经定了很长远的目标, 短时间内的违缘 障碍不会影响我们 既然目标长远, 短期得到一点受用 验相会不会执著呢? 不会执著 比如我们定了一个长期的旅行目标, 目的地是在几千公里之外, 准备走路 坐车或开车去, 在路上遇到一些小风雨 障碍物会不会因此就倒下呢? 不会的 因为我有更圆满的目标, 中间这些违缘不 6 6

能阻止自己 ; 或者我们在路上遇到一些好的人 好的风景会不会永远执著呢? 也不会, 因为我的目标是更远的目的地 这比喻什么呢? 表示我们在修道过程中, 如果目标定得远, 时间定得长, 目标定得大的话, 即便遇到违缘也能不执著, 遇到一些小受用也不会执著 假如我们把时间定得太短了, 就没有时间 没有余地去面对违缘 我们不要认为, 学习法义应该在短短的一两个月中就要有明显的效果, 如果没有, 就认为佛法或者上师是虚假的, 或者认为自己学习佛法没有什么效果, 不能这样想 实际上就是如此, 承办小事情需要准备的因缘就少 时间就短 比如我们自己一个人做饭吃, 这个事情很小, 不需要准备很多东西, 所以需要的时间就很短 如果是做一件大事情, 比如在世间筹划一个很大的公司, 就要考虑很多的问题, 筹办的过程相应需要的时间就长 ; 如果时间短 考虑不周全 准备不充分, 就很容易发生问题而夭折, 所以事情大就不能着急 有时候要筹划好几年, 等方方面面的因缘具足了再去做就可以成功 这是用我们容易理解的方式, 以世间做小事和大事的不同做个比喻 修行佛法远比世间事重要无数倍, 成就佛果 成就菩萨果 证悟空性等, 是远远超胜一切世间法的最伟大的事情, 这么大的事情想在一两个月中成办是不可能的 我们要成就这么大的果位, 筹备的时间必须要长, 而且准备的因素也比较多 要得到这些验相 得到这些成果, 内心中必要的条件我们准备好了没有? 圆满殊胜的菩提心生起来了没有? 有没有生起空性的正见? 对世间八法不耽著的出离心有没有生起来? 即便已经有了这些因素, 但是串习的时间够不够? 如果串习的时间不够, 虽然你已经有了空性正见, 还是没办法得到果位 这就是在学习佛法过程中要长期串习的原因 我们要从道理上 7 7

把这个问题想清楚, 如果我们想清楚了, 在学习佛法过程中, 遇到一些较大的违缘也能面对 有些人由于智慧不够圆满, 对这个问题没有正确认识, 认为没学佛法之前好像没有这些障碍, 学习佛法之后倒出现了障碍 ; 有时候觉得佛法没什么利益, 退失学习佛法的信心 ; 有时候觉得学了这么长时间, 还没有什么明显的效果和感应 : 我学气功练一两个星期都出现了气感, 为什么已经学了一两个月佛法还没有效果呢? 实际上不应该这样看问题 我们学佛是要了知实相, 实相从菩萨的角度来看, 就是一切万法本来的样子 这应该是最简单的, 但是现在我们已经很复杂的缘故, 想恢复简单却做不到 所以就必须要通过逐渐修习, 去掉我们那些粗大的 中等的 微细的执著, 把这些执著去掉之后才能显现原始本来的状态, 这是需要一定时间去筹划 准备 酝酿 串修之后才能达到的 这个问题很重要, 尤其是在我们刚学习佛法的时候或者在学习佛法期间, 都要有这样一种观念 修学佛法是很大的事情, 不像世间的很多事情, 像刀砍在身上马上就出血, 这样快的因果倒不一定在学习佛法当中出现 我们应该有长期串修的决心, 即使中间遇到一点小快乐 小违缘, 自己也能够从容地面对 在学习佛法的过程中, 保持比较平和的心态非常适合修行 如果处在大喜大悲的状态中, 就很难保持学佛的正确心态 修学佛法要有一个比较从容 平静的心态, 既不受快乐情绪的干扰, 也不受痛苦情绪的干扰 佛法的殊胜义理在很平静 很从容的心态中才容易被发现 所以我们要了知 : 要长期修学佛法, 应该让自己的心保持一种平静 要保持这种平静, 我们在时间上不能够打算太短了, 比如预设 8 8

在半年 一两年中一定要达到什么状态, 如果达不到就怎么样, 最好不要产生这种想法 这是一种过于着急的想法, 没有考虑到自己的根性问题, 没有考虑到无始以来我们相续中储存了多少不良的负面习气, 只认为既然佛法很殊胜, 就应在很短的时间成办什么果 佛法确实很殊胜, 但是我们也要考虑到内心中无始以来负面的东西很多, 会对我们修学佛法产生障碍, 需要时间慢慢清洗 因此在修学佛法的时候, 订立长期的目标是很重要的 第三个问题是要抽时间努力串习法义 上师在讲记中鼓励修行者每天观修半个小时的菩提心, 如果有时间就早上观想, 没有时间就在其他方便的时候串习 如果能够专门串习法义, 印象会很深, 作用也会很强, 而只是在走路或其他散乱的时候想一下法义, 力量就不会非常强 如果静下来什么事情都不管, 哪怕就是十几分钟或者半个小时, 专门把注意力集中在所修的法义上, 高度专注地去串习力量就会很大 从这样串习的状态中出来, 到了和别人交往及做其他事情的时候, 就会把座上熏修的功能带到座下 如果你在座上是串修慈悲心, 修得很好很相应, 下座之后, 这种慈悲心的力量就会发生持续的作用, 就会引导你的心以慈悲的方式去和人交往, 别人也能感受到你内心慈悲的力量, 通过这样的方式也能够安住于菩萨行 当然, 每天只有半个小时的串习, 力量能保持多久也不好说, 有时能保持两三个小时, 有时自己没有专注法义 烦恼很强烈的话, 也许几分钟就消失了 所以我们要长期努力抽时间串习法义 一方面学, 一方面多抽时间去观修, 对我们在理论上的学习或实践上的修行会有很大的帮助 第四个问题是闻法的规律 上师在讲记当中也讲到了闻法的规律, 闻法的规律是很重要的 9 9

世间做什么事情都有规矩, 不论哪个地方 哪个民族 哪个单位都有各自的规矩 我们办任何事情, 首先应该打听一下流程是什么 规矩是什么, 哪些事该做 哪些事不能做 遮止的方面不去做, 鼓励或开许的方面才去做 听法的时候也有规律, 哪些该做, 哪些不该做, 心态是什么, 行为是什么, 这些方面必须了知 每次尽量以如理如法的方式来听闻佛法, 这样才能得到闻法的功德 听闻佛法本身就是一个能累积巨大资粮的方法 以前佛陀对阿难尊者说 : 两个人在一起行持怎样的善法功德最大? 就是一个人讲法, 一个人闻法 因为闻法的功德本来就很大, 所以我们能够在上师讲法的时候认认真真 如理如法地听, 就能得到很多功德 如果我们诚信因果, 为了得到这种巨大功德之果, 我们就必须种下它的因 -- 如理听法 从来没有听说通过非法的方式听法能够得到功德, 只有通过如理听法才能得到很大的功德 闻法有很多规律, 闻法规律即闻法的规矩 听法的正确方式分为两种 : 一个是发心, 一个是行为 发心就是听法时应该发怎样的心 第一要断除恶心和不好的心态 如果听法是为了害别人 超胜别人 ; 或者在听法之后以自己的所知去羞辱他人或炫耀自己 ; 或者在听法过程中经常产生一些强烈烦恼, 这些心态都属于恶心 凡是和烦恼相连的 伤害别人的或者与修法无关的恶心都要断掉 第二发善心 善心分为三类 : 第一种是为自己求后世安乐的心 在 广论 当中讲过三士道 ( 下士道 中士道 上士道 ) 的修法 下士道实际上是为了后世得到快乐, 以这样的心态来听闻佛法就属于下士道 因为众生根机各异, 有的就是发不起求解脱的心, 只想 即 菩提道次第广论, 宗喀巴大师著 0 0

在轮回当中获得善趣的安乐和果位就足够了 经庄严论 中讲, 针对这些众生, 佛菩萨只好暂时随顺他的心愿, 给他们传十善业道等人天乘的修法 这种心不能说不好 能不能这样发心呢? 如果某些众生实在生不起其它的善心, 还是可以发 虽然他也发善心并寻求善法 修持善法, 但目的是为了来世升天 获得大富大贵, 这是善心中最下等的 第二种中士道是为了自己解脱, 他对于整个轮回中今生的快乐 后世的快乐都没有兴趣 我们学 亲友书 后知道, 不管转生到哪个地方, 轮回都是痛苦的自性, 只有解脱轮回才能彻底远离一切痛苦 这类人发了求解脱的心, 但是没有兼顾到一切众生, 主要是为了自己解脱 因为他对轮回感到非常厌恶 恐怖, 所以只想尽快从轮回当中获得解脱 想解脱就要知道解脱的方法是什么, 修什么法才能解脱 为了自己解脱而听闻能够让自己解脱的法要, 以这种心态来听法或者修法, 就叫中士道的修法 中士道比下士道的修法要好, 但比上士道的修法要劣, 属于中等的一种善心 第三种上士道是上等的善心, 是为了利益一切众生 在求解脱的基础上, 虽然知道自己解脱可以离开一切痛苦和轮回, 但是一个人解脱没有意义, 因为轮回当中还有这么多众生在漂泊, 根本不了知解脱之道 具有大乘种姓的菩萨发起利他的心, 为了利益一切众生而去听法, 这就相合于上士道 相合于利他的状态, 即是以利他心 菩提心去听闻正法 三种发心中, 我们鼓励的是第三种 利他的心态 每次听法我们都要发利他心, 求解脱的心已经圆满地被利他心所摄 按次第来讲, 首先我们要了知整个轮回都是痛苦的自性, 了知清楚后, 我们就不愿意再呆在轮回中, 如此我们才能对其他漂流在轮回中的众生切实地产生一种愿他们解脱的心态 如果自己都不想解脱, 怎么

能说我愿众生解脱呢? 这个心就不真实 当我们真正理解到轮回的痛苦, 就会想 : 不但我要解脱, 而且其他众生也需要解脱 只有对轮回的痛苦有非常深的认知, 在一个很深的出离心基础上, 发起利他的心才会很真切, 因此我们要选择第三种利他的发心 每次当我们闻法时, 上师都会说 : 为了利益天边无际的众生请大家发起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就是说, 我这次闻法的发心不是为了自己解脱和后世的安乐, 而是为了利益一切众生 有了这种心做基础, 有了这颗利他心做种子, 它就会逐渐生根 发芽 生长 开花 结果 诸佛菩萨完全利他的功德 诸佛菩萨相续当中圆满的智慧, 都是从最初的一念利他心引发的 佛菩萨们犹如参天大树般的功德, 最初的来源也只是一粒小小的种子, 这个种子是什么? 就是最初为了利他发起的菩提心 现在我们也为了利他而发起菩提心, 虽然这是颗很小的种子, 但是不要小看它, 不要看它力量弱 菩萨无与伦比的福慧功德, 都是从这个看似微小 非常微不足道的利他心逐渐发展而圆满的 我们刚开始发心的时候, 也许还没办法产生一种很圆满的 不造作的 不虚伪的利他心, 但是如果有了最初这一念心为基础, 逐渐去发展 圆满它, 通过后来的修法它也可以逐渐变成现实 我们在听法之前, 一定要为了利益一切众生而发起菩提心, 即便以造作的方式也要让它发起来, 这是很关键的 下面讲听法的时候要有怎样的行为 行为分为三大类 第一大类是断除三种过失 第一种过失是 耳不听犹如覆器之过 我们虽然坐在听法的行列中, 上师在电视里正在给我们讲法, 但是我们的耳朵却没有专注于所闻的法义, 这样闻法就没有任何意义 因为我们要听懂所讲的内容才能生起闻慧, 要生起闻慧就必须能够收听到, 收听到之后才能 2 2

够去辨别所听的是什么 然而现在连耳朵都没有在听, 有时是在胡思乱想 虽然听到声音但不知道在讲什么, 最初连法义都没有听进去, 怎么去思维 修行? 这个比喻是 覆器之过 : 就像把茶杯倒过来, 杯口向下, 然后我们再向杯中倒水, 这样的话水根本倒不进去 所以耳朵不听法, 就好像往覆器中倒水一样, 一点都倒不进去 这是必须要断除的第一个过失, 听法的时候耳朵要认认真真地听 第二个过失是 心不持犹如漏器之过 耳朵是听了, 但没有记忆所讲内容, 一边听一边忘 听的时候要专注 要忆持 如果听法的时候心不忆持, 就 犹如漏器之过 还是用茶杯做比喻: 覆器 就是茶杯倒覆在桌子上, 我们倒不进去水 ; 漏器 就是这个茶杯漏了, 虽然口向上, 但是底部有裂痕或窟窿眼儿, 你一边倒水下面一边漏水, 永远装不满 这样虽有听闻的功德, 但是没有忆持法义, 要缘法义串习就很困难 第三个过失是 杂烦恼犹如毒器之过 虽然我们在听法的时候也听了 记了, 但是内心掺杂了很多烦恼, 发了恶心, 结果所听的法义都被烦恼染污了, 因此没办法成为清净的闻慧 再用杯子作比喻 : 杯子口向上, 底也没有漏, 但是里面有毒药, 水倒进去之后变成毒水, 没法喝了 虽然我们的耳朵在听法 心也在记, 但是内心有烦恼的缘故, 相续被烦恼所染污, 就让所听的法义成了杂染, 没办法变清净 我们在听法的时候, 必须要断除这三种过失 第二大类是要断除六种过失或六种垢染 第一是傲慢心 听法的时候应该对上师 佛法产生恭敬心, 有了恭敬心才能得到法益, 没恭敬心得不到法益 如果听法的时候产生傲慢心, 觉得上师讲得一般, 法义很简单, 不讲我也能懂 ; 或者认为上师有很多过失, 自己好像超胜了上师等等, 这样就没有办法得到殊胜的功德 3 3

第二是没有信心 听法的时候一方面要恭敬, 一方面要对上师和法义有一种信心 相信上师是我们的引导者 怙主, 上师能够接引我们逐渐出离轮回 ; 如果我们去实践法义, 一定能够帮助我们清除内心的染污 我们对于上师 正法, 还有对于自己能够修行成功, 都要有一种信心 如果没有信心就没办法趋入佛法, 佛法大海 唯信能入, 有信心就能进入, 没信心就没办法趋入 亲友书 对圣者七财中的 信财 也讲了很多 第三是没有希求心 听法的心态不是非常踊跃, 有一种拖沓的感觉, 听一下也可以, 不听也可以, 对法义本身没有希求之心 没有希求心, 听法就没有动力 我们对所闻的法义和听法本身应该有一种希求心, 因为它能够改变我们, 帮助我们趋入于法义 我们对于殊胜的证悟和所闻的法都应该要有一种希求心, 有了希求心之后就能够知道以前不知道的法, 证悟以前没有证悟的境界, 获得以前没有的功德, 这一切都是来自于希求心 入菩萨行论 后面也有一段专门讲希求心, 这方面非常重要 第四是外散 外散是指心态, 就是我们在听法的时候胡思乱想, 人在电视面前听法, 但是心在想家里的 工作上的或其它方面的事 2 情 外散相当于五盖中的掉举, 心散于外境没有专注于法义 第五是内收 内收是指心虽然没有外散, 但收得很紧, 因此容易打瞌睡 昏沉, 对所听闻的法没办法去忆持 认知 还有一种情况是心过于专注 紧绷, 没有以放松的心态闻法, 只听到一句, 其它的法都没听到, 也属于内收的状态 第六是厌倦 有时听法时间比较长就厌倦了, 比如 入行论 有两百多堂课, 学到后面就慢慢产生一种厌倦心, 有了厌倦心动力 2 盖就是烦恼的别名, 因烦恼能盖覆人们的心性, 使不生善法 合贪欲 嗔恚 昏睡 掉悔 疑法, 叫做五盖 4 4

就不足了, 就会逐渐产生退失的过失, 不愿意再学下去或修下去 有时天气很热, 就觉得讲法时间怎么这么长, 赶快结束算了 ; 有时天很冷 肚子很饿也会出现厌倦心 厌倦一旦产生, 就再也不会以专注 欢喜的心态去听法 我们应该知道听闻佛法非常难得, 远远超胜世间当中的任何事情 以前的大德, 因为知道法义非常难以听闻, 为了听闻一句正法可以越过刀山火海 因为他们具有强烈的希求心, 所以遇到听法时间很长 出现很大的痛苦 天气很热很冷等情况完全可以忍受 我们厌倦的时候, 就想一想以前大德求法的经历, 想一想我们好不容易转生为人, 遇到了最殊胜的法义, 那么就不能厌倦 通过这样的思维来压制住自己的厌倦心 以上讲了六种垢染 第三大类是断除 五不持 第一是 持文不持义 有些人把注意力放在文句上面, 只看文句美不美, 修饰的词语用得怎么样 有些人就是掉在这种过失中, 经常观察大德所造的论典 讲法 文句优不优美? 文法上有没有什么错误? 标点符号有没有打错? 如果出现这些问题, 他就觉得这不是一个殊胜的论典, 根本不去看意义 太过于注重文字的人, 对于文字本身的意义就会忽略 实际上学习文字主要是为了趣入意义, 文字只是表达意义的一种特殊符号, 文字优美固然好, 但关键在于它的意义 第二是 持义不持文 有些人又这样想: 意义才重要, 文字一点都不重要 当然注重意义是好的, 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讲, 作为凡夫人, 我们趣入意义的方便就是文字 比如我们要趣入 三宝 的意义, 当我们看到 佛 法 僧 这三个文字的时候, 自然而然就知道佛 法 僧在表达什么, 如果没有 三宝 这个名称就无法趣入意义 过份认为 5 5

意义重要 文字不重要, 对一般人来讲也不现实 我们要依靠文字, 但是不能停留在文字本身, 而是应该依靠文字趣入意义, 这就是二者之间的关系 了知这两方面, 我们就会比较容易处理文和义之间的关系了 第三是 上下错谬而持, 是将佛经论典当中上面的意义放到下面去理解, 下面的意义放到上面去理解 因为次第已经错乱了, 这样就没办法了知佛经论典当中的本意 因此在了知的时候, 上和下不能够错谬 第四是 颠倒而持 上师在注释当中讲到, 本来佛法是能够帮助我们获得解脱的, 但是我们反而认为佛法能够帮助我们圆满世间道而不是出世间道 世间和出世间本来是不相同的, 但是我们把本来是出世间的佛法理解成世间的佛法和圆满世间道的说法, 这就是一种错误 还有一种比较明显的错误, 就是把佛法中的 四依四不依 3 颠倒而持, 比如把 依法不依人, 依义不依句 颠倒为 依人不依法, 依句不依义 这样颠倒而持就没法真正趋入最甚深的含义, 一定要断除 第五是 不能领会 对佛法当中所讲到的意趣 秘密 了义 不了义不能够领会 因此就把不了义执为了义, 把了义执为不了义 比如佛陀讲这句话有某种密意, 但是不了知这种密意而直接去实行就会错 举个例说 : 佛法中有一句话 : 父母当杀 杀了父母才能够获得解脱, 不杀父母不能获得解脱 如果你不能领会其中的密意, 直接去杀父母就会造五无间罪 佛教中这句话的密意是什么呢? 这 3 里 父母 是指十二缘起当中的 爱 和 取, 它们是无明烦恼, 无明烦恼就是我们轮回的父母, 因为通过 爱 取 产生 有, 通过 有 产 3 2 大方等大集经 卷 29: 菩萨摩诃萨有四依法亦不可尽 何等为四? 依义不依语 依智不依识 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 依法不依人 3 又作十二有支 十二因缘 指无明 行 识 名色 六处 触 受 爱 取 有 生 老死等十二支 6 6

生 生 老死 所谓 父母当杀 就是必须要把 爱 和 取 灭掉, 灭掉它们才能获解脱 佛陀为什么要这样讲呢? 因为有一定的必要 当年佛是通过很简单的语句来传法, 所以有些外道觉得佛教太简单了, 没有吠陀 婆罗门的教典意义深奥 本来佛陀是为了利益众生, 所以都是用很直白的语言讲法, 有些外道就觉得佛法没有什么高深的内容 佛陀为了打破他们的傲慢, 在有些地方就故意说了这些话, 让他们觉得难以理解 : 为什么父母当杀? 为什么杀了父母才能解脱? 因为杀父母不但在佛法当中是五无间罪, 实际上在外道 婆罗门教当中也是非常严重的罪业 这样一来他们就知道实际上佛法并不是那么简单了, 意义是很深的 除了这个例子, 佛经当中还有很多类似的例子 在 大乘经庄严论 中有专门讲 四种密意 四种意趣 的论文, 我们也可以去看 我们要领会佛教中密意的说法是什么, 哪些是了义的 哪些是不了义的 比如 : 佛教中有些地方讲五蕴存在, 有些地方讲五蕴不存在 ; 有的地方讲 我 是有的, 有的地方讲 我 是没有的, 这样我们就分不清楚到底是有还是没有, 到底该怎样理解? 其实要区分开了义和不了义 从表面角度讲, 我 是有的, 或者说五蕴是有的, 都是属于不了义的讲法 在世俗层面上可以说有, 但是在究竟的角度来讲, 五蕴不存在, 我 也不存在 我们必须深入细致地了知了义和不了义之后, 才能领会佛教中所讲的意义, 如果不了知就会完全理解错误 我们还要依止 华严四想 在听法的时候, 第一要把佛陀或者上师当成医王想, 他们是医生 ; 第二要把正法当成妙药想, 法是药 ; 第三要把自己当成病人想, 虽然自己有可能这一世身体健康无病, 但是从佛法的角度讲, 内心有贪嗔痴等烦恼就算是病人, 而且是严重的病人 ; 第四要把听法 修法作为服药想, 就像病要痊愈就必须 7 7

服药, 服了药病就会好 听法的时候, 就应该具足以上这些发心和合理的行为 有了正确的发心和行为, 我们听闻佛法才能得到殊胜的受用 上师说闻法规律不可能每天都讲, 所以最初学习时就应该深入地了知哪些是应有的行为和发心, 哪些是不应有的行为和发心 在了知之后, 就要通过正确的听闻方式去听闻正法, 这样才能真正得到闻法的功德 一个标准的听法者应该具有正确的发心和行为 第二课辅导到此结束 8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