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生 ; 无限, 是指它的作用范围 相信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做过利他行, 但我们的所缘极为有限 因为凡夫心非常狭隘, 我们愿意利益的, 往往只是与自己有关的那些人 而发菩提心, 则是要将利他心扩大到一切众生, 这才是关键所在 在修习菩提心的过程中, 我们要不断发愿, 发愿利益一切众生 之所以要不断发愿,

Similar documents
2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啰啰 阇

时常作这样的观修和训练, 做任何一件事, 都要发心为利益所有众生而做, 为解脱六道一切有情的痛苦而做 心行的成就是一种积累, 也就是良好习惯的养成 只要我们不断如是观修, 菩提心的力量就会日渐增长 当菩提心具有足够的力量之后, 便能战胜凡夫心, 消除凡夫心带来的一切负面作用 舍凡夫心, 发菩提心,

于修行成就者的代代传承来维系不堕 中国的宗派佛教有着自身特色 首先, 每个宗派皆有各自的依据典藉, 如天台宗依 法华经, 华严宗依 华严经 其次, 各宗还有自身的思想传承, 或渊源于印度, 如唯识宗以弥勒菩萨为初祖, 三论宗以龙树菩萨为初祖 ; 或萌芽于本土, 如前面所说的净土宗及天台宗 第三, 各

格鲁派十分推崇 般若经, 认为 般若经 乃最究竟了义的经典, 故以缘起性空抉择一切, 认为凡与 无自性 之说相违背的, 皆是方便说 而根据宗大师的修学经历, 与弥勒五论和无著菩萨的论典也有极深的思想渊源, 还很重视陈那论师的因明论典 按格鲁的教法, 认为 般若经 亦蕴涵广行的思想, 并由弥勒和无著菩

第 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我觉得, 主要是抓住两点 首先是目标清晰, 其次是方法正 确 一 从目标与方法说起 1. 目标 对学佛者来说, 什么才是正确的目标? 现在到寺院烧香礼佛的人很多, 他们也有目标, 但这些目标和佛法指引的目标是否一致? 同学们通过一年的学习, 是否明确自己究竟为什么要学佛?

Ø Ø fi» ` ˆ ˇ `ƒ»» `ƒ` `

秽, 当愿众生, 清净调柔, 毕竟无垢 等 所以, 洒扫不仅是扫除外在尘垢, 更应荡涤内心的污浊, 保有清净无染之心, 从而契入法性 修行, 无非是善用其心, 而用心又是从发心开始 我们做任何一件事, 不必过分关注结果, 关键是要善用其心, 在发心过程中调整心行 2. 陈设供养 供养也是很好的修行方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Microsoft Word - fy.doc

李 琼 评扎迪 史密斯的 白牙 要是他 指艾伯特 加勒比海移民 真的回去 了 那么他将要面临的失败是明摆在那儿的 因为当地并没有发生什么变化 这就是移民的悲剧 他们比他们离弃的故乡变化得更 快 于是他们永远也不可能因回到家乡而感 到幸福 可是 他们在移居的国家也不幸福 因为这不是家乡 瞿世镜

佛法修学的基础与简明途径 三主要道颂讲记 一 开场白 : 修学五大要素 二 序 分 ( 一 ) 礼赞 ( 二 ) 著者之发愿 ( 三 ) 策励听闻三 正宗分 ( 一 ) 出离心 ( 二 ) 菩提心 ( 三 ) 空性见四 结束分 五 后 记



《入菩萨行论》91课马士茵编辑0-40分钟


2 第五十九课 16 第六十课 32 第六十一课 43 第六十二课 54 第六十三课 65 第六十四课 71 第六十五课 第五章上士道修心次第...4 第一节菩提心的殊胜...6 一 大乘教法的殊胜...6 二 菩提心在大乘中的不共地位...10 第二节菩提心如何发起...18 一 七因果修法...

如何学修佛法 1 如何学修佛法 益西彭措法师 讲授 这次趁国庆放假, 大家利用这难得的空闲时间, 来一起交流佛法, 积累一些解脱的资粮 这次我想针对大家目前学佛的情况, 根据经论中的教证, 和大恩上师法王如意宝的珍贵教言, 来和大家谈谈有关学修佛法的正确方法 现在佛教团体比以前增加了不少, 佛弟子们

因为每种外在结果都是内在心行的外化 三恶道, 是由内在烦恼所导致 ; 佛菩萨, 也就是由生命品质所决定 我们找到问题根源, 也就知道修行的重点在哪里, 需要调整的是什么 道次第 中, 宗大师为我们建立了从道前基础到下士道 中士道 上士道的修学引导 其中的每一部分, 都是通过对某个法义的思维和观修,

入, 这就是人们所说的教学相长吧 从我自己来说, 开始讲课时, 说的也是戒定慧, 是缘起 轮回 解脱 涅槃, 二十多年过去, 说的仍是这些名相, 这些道理, 但认识和以往是截然不同的 当时所说的佛法, 更像是摆在店里的水果, 是批发来的 而现在, 更多是长在自家果园里, 需要时就可以现摘 二 对学院

在信愿的基础上修持往生四因

Microsoft Word - 上士道_04SC.doc

甘露文库14 谈谈闻思修和再谈闻思修

2017創形パンフ表1_表4

标题

第一章:净土教观学苑的宗旨

2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一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 一 ) 阿彌陀佛的意思

似乎也是在学佛, 可是他的人生 他的品行不会因此而有所改变 念佛是念佛, 烦恼是烦恼, 完全是两码事 他的烦恼不会有丝毫减少, 人格也得不到丝毫提升 他干坏事的时候还是照干不误, 骗人的时候还是照骗不误 他不会去想一想, 他所做的这一切, 是否符合佛陀的教诲? 这是没有将学佛和自己的人生结合在一起,

2014 年讲于复旦大学心理系 让爱心更有力量 慈善论坛很高兴来复旦参加这个以公益慈善为主题的论坛 今天我们要探讨的内容, 是如何 让爱心更有力量 在座有不少是长期从事公益的爱心人士, 非常随喜大家 做一件好事容易, 但要坚持做好事, 并且做得欢喜, 做得有力量, 决非易事 事实上, 不少人在行善过


蒋维乔思想研究

发殊胜菩提心全文PDF.doc

社会科学战线 年第 期跨学科研究 ( ),, (, ),,, 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欧洲研究 年第 期 ¹ º ¹ º

<4D F736F F D20A46AADBCA6CAAA6BA9FAAAF9BDD7AABDB8D12D2DC1BFB04F5F312D32325FA4DFBDE E646F63>

赵燕菁 #!!!

抗日战争研究 年第 期

天台 教观纲宗 讲记 040 目录 381 你的心性的功德没有建立之前, 没有资格谈修法! 法藏比丘因地用有漏的第六意识, 如何能成就无漏的极乐世界功德庄严? 阿弥陀佛与释迦佛成佛的方式, 对我们因地的凡夫有何启示? 当把心带回家之后, 会不会再

为深远 根据我个人的修学心得, 认为本品可以两句话作为总结, 那就是 菩提心的无上观修, 佛陀品质的临摹方法 所谓 菩提心的无上观修, 是因为本品乃修习菩提心的殊胜法门 ; 所谓 佛陀品质的临摹方法, 是因为按本品所揭示的法门修行, 能指引我们直接通过临摹而成就佛道 若按 行愿品 着手修学, 会发现

杨仁敬 王程辉 评巴思小说 茨默拉

抗战时期沦陷区的电影检查 #

贸易一体化与生产非一体化

非常高兴来到心理学界的名校北师大, 和大家交流 心理学视角的佛学世界 这一话题, 我觉得很有意义 佛教自古就被称作心性之学, 并被国人奉为修身养性的指南 因为佛教关注的核心问题就是 心, 包括对各种心理的剖析, 也包括心灵的净化 改善和提升 从这个意义上说, 修行就是修心 佛教中, 关于修心的理论极

孙 蓝等 基于目标导向的研究生英语学习模式创新

过修持使之寂止, 或者换个角度讲, 它是生起寂止的一种方便, 是 断除相续中粗大烦恼的窍诀 我们的相续获得了寂止的功德, 或者 通过修持前面出离心的窍诀, 我们的相续相对平静之后, 在这个基 础上就可以修持增上大乘殊胜菩提心的窍诀了, 这个窍诀中有自他 平等和自他相换的修法 前面我们跟随寂天菩萨的智


Microsoft Word - ?????????.docx


外国文学研究 年第 期

¹ º» ¼ ¹ º» ¼

八步骤三种禅修 济群法师 2015 年 3 月辅导员培训开示 一 真诚 认真 老实 5 二 认识八步骤 前三步 第四步 第五步 第六步 第七步 第八步 25 三 观察修与安住修 观察修的心理基础 31

目录 天台 教观纲宗 讲记 佛陀为什么不能把他觉悟的大乘圆满的法, 直接交给一切众生? 为什么佛法妙? 你接触了阿弥陀佛的声音, 就能启动弥陀的四十八种加持力! 为什么众生法妙? 你前生心中一个妄想, 后来就变成你今生的果报! 为什么心法

Microsoft Word - 11瞋一念瞋心起2SC.doc

Microsoft Word - 至尊哈尔哇.doc


% 27. 4% % 23 92% % 18 72% 12 48% % 20% % 41% 30% % % 42.

<4D F736F F D20BCABC0D6BDCCD1D4A3A8D3A1A3A92E646F63>

目录 序一, 序二, 前言 第一章人生与学佛 第二章净土与净土宗 第三章净土法门大义

????????

中国佛教净土宗教育研究


一 积极乎? 消极乎? 6 一 消极 积极的产生和表现 6 二 消极与积极是相对的 10 三 佛教徒是消极的吗? 12 四 正确理解佛教徒的人生态度 14 二 悲观乎? 乐观乎 23 一 悲观 乐观究竟是什么? 23 二 悲观 乐观的产生和表现 25 三 佛教是悲观的吗? 31 四 中观的人生态度

一 皈依三宝在修学佛法中的地位 1. 皈依三宝是学佛的开始 2. 完成皈依是学佛的目标 3. 因皈依而有种种法门的施设 4. 皈依三宝是佛法的根本二 皈依之因和皈依的选择 1. 认识暇满人身的重大意义 2. 念死无常 3. 念三恶道苦 4. 深信惟有三宝能救度三 认识三宝 1. 何为三宝 2. 三宝

Microsoft Word - ?????????.doc


Microsoft Word - CDsc_WeiShiErShiSong_01.doc

针对这些状况, 太虚大师提出了 三大革命 方针, 即教理革命 教制革命 教产革命 在当时, 这一观点无疑是振聋发聩的, 大师也因此被称为 革命和尚 教理革命, 是要恢复教理的纯正性 佛教在中国两千年的传播过程中, 因为翻译或是理解的失误, 难免出现一些偏差, 形成鬼神化 神秘化 哲理化 出世化 世俗

<453A5C65626F6F6B5CB7F0BAA3C6F4BABD5CB7F0BAA3C6F4BABD20C4BFC2BC E342E372E646F6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第一章:净土教观学苑的宗旨

净土文库30 名号如意宝

IDEO_HCD_0716

起信心, 没有信心就得不到加持, 得不到加持就不能成就 要改变别人先改变自己, 要转变环境先转变自己, 要具足信心先解决疑惑 断除疑惑是生起信心的首要条件, 若是没有丝毫的怀疑, 就成就了, 就什么都好了, 就什么都有了 因此说, 明理 断除疑惑至关重要, 这是修学佛法最基本的条件 我们都是实修者,


Microsoft Word - 藏传净土法2.doc

Microsoft Word - 藏传净土法1.doc

Microsoft Word - 12瞋一念瞋心起3SC.doc

图书馆 年第 期

PAGE 1

:, (.., ) ( ),,,,,,, (. ), ( ) (, ) ( ),, -,, (, ),,,,, ;,,, (, ),,,,,,,,, ( ),,,,,,,,, ;,,,,,,

Microsoft Word - XinJing_sc_03.docx

净土文库4 请入普贤愿海

闲云野鹤, 却对世界保有热情 活在当下而不是关注轮回 3 中国最大的问题其实是心态问题 9 弘法的过程也是不断自我探索和成长的过程 14 快速静心的 秘诀 : 无所得 18 爱 惹麻烦 的闲云野鹤 20


第九课

銆婂叆鑿╄惃琛岃閲娐峰杽璇存捣銆嬬鍥涜

杨超群

《掌握完美》

国际政治科学 ¹ º ¹ º

书版.cdr

, 3,, :,,??,,,, :, ( ),,,,, :,, :, ( ) ( ),!,?,,,??,,??,,?,,,?, :,,,,, 1,,,, : 1 : ( ), :,


¼ ½ ¾ ¼ ½ ¾

,,,,,,, ;,, ;, ;, (, / ),, ;,,.,,,,,,,,,,,,,,,,, ;,,,,,,, 1, :,,, ;,,,, (, ),,,,, 1,,, (,, )

# # # # # # # # #

目录 浴佛法会开示...1 浴佛节法会开示附件 劝发菩提心文...3 观音法会开示...7 学佛行仪...10 因果的理论与事实...16 哥本哈根会员大会开示...24 哥本哈根会员大会开示附件 菩萨与义工...27 佛学讲座 华严经普贤行愿品...45 佛学讲座附注 华严经普贤行愿品 讲义...

实验方法

Transcription:

菩提心与净土修学 济群法师访谈录 梦度 : 阿弥陀佛! 法师您好, 我们 净土 编辑部的成员早就听到法师的大名, 这次听说您到江西来弘法, 非常欢喜 我们想围绕 菩提心 来向法师请教一些问题, 希望法师能够慈悲开示 济群法师 ( 以下简称法师 ): 近年来, 我关注的重点主要是佛法修学的基础的建设 菩提心教法, 正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 对于净土宗, 我不是很有研究 作为汉传佛教的一大宗派, 净土宗普及范围极广, 几乎家喻户晓 但不容乐观的是, 净土宗的信仰也存在不少问题, 这是我们今后需要特别加以重视的 概说菩提心 梦度 : 像我们一个普通的学佛人, 从凡夫地怎么样能够发起菩提心, 然后怎么样护持这个菩提心, 一直到成佛, 这种次第您能不能简单的给我们开示一下 法师 : 学佛, 首先要对轮回苦 三恶道苦有深刻认识, 这是每个学佛者必须具备的认知 否则, 学佛往往是停留于表面, 无法深入 对于轮回及恶道苦的认识, 是学佛的重要因缘, 也是出离心生起的基础 若是缺乏出离心, 便很难舍弃对世俗的贪著, 菩提心自然也就发不真切 发起出离心之后, 有两种导向, 一是导向个人出离, 一是导向菩提心 过去, 我们往往将出离心和菩提心对立起来 事实上, 两者并不矛盾 当我们因轮回苦而生起出离心, 同时想到六道一切众生在轮回中受苦, 本着对众生的悲悯, 希望带领他们一起出离, 这样的心就是菩提心 发菩提心, 首先要了知其心行特征 菩提心有利他 无限等特征 利他, 即利益

众生 ; 无限, 是指它的作用范围 相信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做过利他行, 但我们的所缘极为有限 因为凡夫心非常狭隘, 我们愿意利益的, 往往只是与自己有关的那些人 而发菩提心, 则是要将利他心扩大到一切众生, 这才是关键所在 在修习菩提心的过程中, 我们要不断发愿, 发愿利益一切众生 之所以要不断发愿, 是为了不断提醒自己, 使这一愿力得到巩固 除了以观修强化愿力外, 我们还要通过布施 持戒等菩萨行, 来完成行菩提心 但我们要知道, 无论是愿菩提心还是行菩提心, 都属于世俗菩提心, 能否进一步得到升华, 离不开空性见的指引 若不能证得空性, 了知诸法实相, 菩提心将永远停留于世俗菩提心, 无法上升为胜义菩提心 我们所熟悉的 金刚经, 也是关于菩提心的修学指南 经中, 佛陀一方面不断告诉我们去庄严国土 利益众生 广修布施, 但同时又反复提醒我们通达四相, 无我相 无人相 无众生相 无寿者相, 提醒我们要不住相, 不住色声香味触法, 还提醒我们以无所得的心来修一切善法, 了知一切都是因缘假相, 即不住于空也不住于有 不住于空, 便不会偏空 ; 不住于有, 便不会落入凡夫心 所以说, 具备空性见, 正是提升菩提心的关键所在 为什么要发菩提心 梦度 : 阿弥陀佛, 谢谢法师, 您把菩提心的教法简单的系统的总括了一下 下面我们一步一步细致的讨论菩提心这个问题 很多人都觉得发菩提心很难, 因而产生退缩情绪 您觉得发菩提心是不是很难? 难在哪里? 法师 : 发起 我要利益众生 这一念并不难 人的一生有无数愿望, 如 我要吃饭 或 我要买房子 等等 从某种意义而言, 愿菩提心的心行特征也是同样, 只是所缘改变了, 变成了 我要成佛, 我要利益一切众生 所以, 无须将愿菩提心想得太复杂, 太高深, 这是首先要了解的 当然, 困难也是存在的 难就难在, 这念心生起后, 面对不同众生和种种考验时, 能否将这念心落实为具体行动 当我们在房间里观想 我要利益一切众生, 是很容易做到的, 因为此时并不涉及具体的所缘对象 但在生活中, 会有很多违缘和逆境, 如果愿心不坚固, 就很难经受住现实的考验考验

另一个困难在于, 使这念愿心相续不断 以前有句话, 叫做 做一件好事容易, 难的 是一辈子做好事 发心也是同样, 发一念愿菩提心不难, 难的是发长远心 坚固心, 难的 是尽未来际地保持这一发心 梦度 : 我给您举个现实的例子, 有些学佛人啊, 在做回向的时候, 愿以此功德, 庄严佛净土 的时候, 他会下意识的想, 我把功德的一半回向给众生, 一半留给自己, 可见仅仅发个利益众生的心也不容易 法师 : 这种情况, 主要还是知见有问题, 尚未认识到菩提心的利益 如果真正能认识到菩提心的利益, 我想一定不会吝惜把功德回向给众生, 因为那正是帮助你获得无量无边的功德, 你会不愿意吗? 梦度 : 法师, 那您给我们讲讲, 发起菩提心有什么功德利益? 法师 : 当我们真正生起 我要利益一切众生 的这一愿心时, 功德已是无量无边 须知, 成佛正是靠这念心去成就, 而非其他 成佛并不是成就外在的什么, 而在于心行的改变 当然, 这念愿心有深浅之别 如果菩提心发得纯粹 准确 圆满, 按 华严 的见地, 初发心即与三世诸佛功德同等 换言之, 我们发起的这一念心, 和成佛所成就的心并不是两个东西, 那该有多大的功德? 菩提道次第论 也说到, 一念愿心发起时, 已超过阿罗汉的功德 原因也在于, 其心行特征和佛菩萨的心行特征是一致的 学佛的关键有二, 一是舍凡夫心, 一是成就佛菩萨品质 我们之所以是凡夫, 原因就在于凡夫心, 由此成就现有的凡夫品质 凡夫人格 佛菩萨之所以成为佛菩萨, 原因就在于圆满了悲 智两种品质 我们靠什么走出凡夫心? 成就佛菩萨的品质? 都可以通过发菩提心来完成 因为菩提心具有化解凡夫心的力量, 同时, 无上菩提也是来自菩提心的圆满成就 所以, 菩提心功德之大, 实难以语言穷尽 梦度 : 现在有些声闻乘人, 包括我在内, 觉得我们为什么要成佛啊? 就做一个声闻自己求得解脱多自在啊, 成佛还要度化众生, 多累人啊, 为什么要发菩提心呢? 法师 : 我们的每种行为, 都取决于现有的心行基础 从凡夫心行而言, 往往觉得成佛 度众生 行菩萨道很累 很麻烦 这并不奇怪, 因为我们的慈悲心 平等心力量还很弱 当

我们还不习惯帮助他人时, 哪怕做一点利他的事, 都要和自身固有的习气做斗争, 就象逆水行舟, 是艰辛而又容易退却的 那么, 我们为什么要发菩提心, 要利益众生呢? 或者说, 为什么要找这个麻烦呢? 从我们自身修行来说, 一切众生虽具如来智慧德相, 但必须通过发菩提心 行菩萨行才能圆满开发这一生命宝藏 声闻虽也证得空性, 证得根本智, 却不是究竟彻底的圆满 佛菩萨的品质有二, 一是大悲, 一是大智, 两者相辅相成 成就圆满的智慧离不开大悲, 而成就圆满的大悲则离不开空性 二者本质是相同的, 只是在显现上有悲和智的不同作用 若是悲心不曾圆满, 便不能究竟证得空性 反之, 若是不具备空性见, 悲心也是有限的而狭隘的, 因为这种悲心是通过无明和自我呈现出来的 修习菩提心, 正是帮助我们打破这种无明和自我 一旦冲破无明, 证得空性, 就能将这念慈悲心无限扩大, 成为力量巨大的相续 所以, 利益众生固然有些 麻烦, 但这种 麻烦 是来自我们自身的障碍 若不去努力克服, 修行必然无法成就 若能成就佛菩萨那样的大慈大悲, 利益众生就不再会觉得辛苦, 觉得麻烦 因为佛菩萨并不是有心去做, 并不是有挂碍地 着相地做这一切, 而是由悲心推动着, 自发 自觉地利益众生, 永不疲厌 梦度 : 菩萨种姓的人在一些因缘的促动下可以生起菩提心, 现在有些声闻种姓的人, 很难生起菩提心, 那么这个 跳跃 应该怎么样对治? 法师 : 人确有不同种姓之分, 但我们要知道, 种姓也不是绝对的, 而是在无尽生命相续中形成的 有些人悲心较弱, 觉得自己断烦恼 证涅槃即可, 无心旁顾 佛世时, 就有这类倾向个人解脱的定性声闻, 现在也大有人在 让这部分人回小向大, 当然有些困难 至于不定种姓者, 可从两方面多作思维 一方面, 忆念六道中有无量众生正在受苦, 过去生, 他们曾和我们互为父母兄弟姐妹, 我们如何忍心独自出离, 弃他们于苦难而不顾呢? 多想想这些六亲眷属, 能够帮助我们激发慈悲心 另一方面, 我们要认识到, 若不利益众生, 不发菩提心, 修行是不能圆满的 事实上, 如果我们只是想着自己解脱, 我执都很难破除 那些总想着自己 特别在意自己的人, 很容易产生烦恼, 因为我执是烦恼之源 而菩萨道的修行, 正是在利益众生的过程瓦解我法二执 若我们总想着别人, 就没有更多时间考虑自己,

我执自然会逐渐淡化 以自我解脱为目标的修行, 固然可以通过戒 定 慧化解我执, 但若方法不得当的话, 总想着自己, 正是修行的一大误区 我们常常会听到诸如此类的言论 : 自己尚未修好, 怎能去度别人? 这也是很多人不想利益他人的重要理由 乍听似乎很有道理, 其实却似是而非 虽然我们目前的能力还有限, 但不能因此连利他心都放弃了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 虽然我们暂时没有能力说法度众生, 但仍有许多力所能及的事可做, 可以创造各种帮助众生学佛修行的善缘 须知, 利益众生正是最好的修行方式之一 如何使菩提心不退转 梦度 : 在我们念佛人的这个群体里面, 很多人是处于这种心态, 我念佛念得很安心啊, 自己求往生就好了, 干嘛还要花那么多的时间去利益别人啊, 这种想法很多的, 所以我们感觉到菩提心的教法对很多念佛人是非常有意义和价值的, 这也是我们到这儿来向法师请教菩提心问题的一个很主要的动机所在 再问一个问题, 当这种菩提心已经发起来的时候, 我们应该怎么样去修行, 让这种菩提心相续而不退转, 请法师开示 法师 : 确实, 有不少人觉得念佛即可, 何必发心利他 这一想法有其特定的心行基础, 他们感觉自己是业障凡夫, 没有能力救度众生, 不如赶紧出离, 赶紧从火宅中逃出来 声闻乘的修行, 就属于这类发心 念佛人中, 也有不少是这样的心态 但我们要知道, 净土法门属于大乘佛教 菩提心, 正是大乘不共于二乘的关键所在 大乘与小乘的根本区别, 主要是在发心, 而不在于什么法门, 甚至不在于什么知见 我时常感慨, 大乘佛教已经变得不大不小, 已经没多少大乘的味道了! 很多人学的是大乘, 但发心是小乘, 行为上甚至连人天乘都做得不到位 普贤行愿品 是净土宗重要的依据经典 依普贤行愿修净土法门, 临命终时, 因这种大愿的推动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受阿弥陀佛及诸大菩萨接见, 随后即往十方国土说法度众生 成就佛道 从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关于往生的问题, 客观上, 通常强调的是阿弥陀佛的悲愿 ; 从主观上, 通常强调的是信愿行 但是, 我们以什么和阿弥陀佛相应? 这一信

心建立的基础又是什么? 归根结底, 离不开我们的心念 我们有怎样的心念, 是决定能否往生的关键 这一念和阿弥陀佛是否相应, 决定了我们能否往生 ; 而相应程度的深浅, 则决定了往生的品位 若临命终时出现的是对五欲尘劳的贪恋, 这一念便会将我们导入轮回 若虽能念佛而相应程度很低, 那么往生品位自然也就很低 反之亦然 而普贤行愿的修行, 每一大愿, 都是对佛菩萨心行的模拟 换言之, 依普贤行愿修行, 就是在向佛菩萨的心靠拢, 靠得越近, 相应程度就越大 当我们临命终时, 这一和阿弥陀佛 诸佛菩萨相应的心行, 就会产生巨大的力量, 直接推动我们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若我们的心与阿弥陀佛的心无二无别, 弥陀自然会在我们心中显现, 这种相应是最彻底的相应, 是没有来也没有去的 我们靠什么消除障碍往生的因素? 正是心的内在力量 发菩提心, 是学习并成就佛菩萨的心 以这样的心行念佛, 既能帮助我们瓦解凡夫心, 更能提高往生品位 而没有强大愿力的信, 是没有力量的 当我们念佛时, 若无相应的心行基础, 往往会成为单相思, 这也是很多人念佛不得力的原因所在 如果这种信是建立在菩提心的基础上, 建立在正念 正见的基础上, 必将增加往生的保险系数 所以, 我们要抓住往生的根本力量, 这点非常重要 梦度 : 通常人们认为发菩提心是利益众生, 念佛则偏重于自修自利, 二者似乎矛盾 如何才能将发菩提心与念佛结合起来呢? 法师 : 关于发菩提心有三种不同方式 : 一是先帮助别人而不考虑自己 ( 牧童式发心 ); 一是和大家共同前进 ( 船夫式发心 ); 一是先充实自己再帮助别人 ( 国王式发心 ) 是否发心, 衡量标准并不在于我们所做的是什么, 不在于个人修行还是度化众生的事业 如果发心为利益一切众生修行, 那么念佛一样也是在发菩提心 若是只为自己往生而念佛, 属于出离心 ; 若是为带领一切众生往生极乐而念佛, 就属于菩提心 我们每天要这样提醒自己, 告诫自己为一切众生而修行 在生活中, 随份随力地帮助他人 只要心中时刻装着众生, 就是在发菩提心, 就是在强化佛菩萨的悲愿 梦度 : 那么随着愿力的强化, 这种愿菩提心成就的标志是什么? 法师 : 愿菩提心成就的标志, 就是对众生的悲心是否强烈, 是否真实, 是否圆满 如

果这种 我要救度众生 的悲心非常迫切, 迫切到像独生儿子生病那样, 不顾一切地想要解 救他, 这种愿力就是符合标准了 略谈空性见 梦度 : 我们在发起了强烈的愿菩提心后, 要通过什么样的途径获得空性见? 法师 : 任何宗派的修行都需要通过正见来完成, 如禅宗所说的 即心即佛, 便是极高的见地 净土宗比较强调信愿持名求往生, 似乎并不特别重视见地这一部分 事实上, 净宗的祖师大德们是将正见融于修行中 如蕅益大师的 弥陀要解, 包含着极为高深的见地, 只是未特别加以强调 空性见的获得, 首先应通过闻思获得相关理论 或是通过般若系经论, 如 般若经 中论 百论 等, 获得般若的空性见 ; 或是通过 圆觉经 楞严经 等, 获得属于如来藏体系的见地 ; 或是通过 辩中边论 等唯识经论, 获得唯识的中道见 ; 或是通过阿含典籍获得无常 无我的正见 总是, 通过对某一宗派或某些经论学习, 获得契入空性的正见 当然, 仅仅闻思还不够, 关键是将其落实为心行力量 这就需要明眼人的引导 指点, 将闻思正见真正转变为心行力量, 成为破除我法二执的利器 我法二执乃凡夫心建立的基础, 如果没有正见指引, 我们就不知该舍弃什么, 修行自然难以奏效 梦度 : 从闻思理解了这种见解的时候, 应该怎么样进一步引发空性见, 又应该怎么做才能如实了达诸法的真实相? 法师 : 首先, 我们要了解, 通过什么样的正见来完成自身修行, 是通过唯识见 中观见或是其他? 需要选择一种与自己比较相应的见地 确定之后, 在善知识指导下学习相关经典 其次, 在闻思过程中, 不断深入, 获得精确的正见 对见的掌握, 开始可能认识得很肤浅, 也可能认识中有偏差 如何进行调整? 藏传佛教是通过辨经来进行 人的认识往往存在误区, 会有拖泥带水的成分, 辨经会使问题暴露出来, 通过相互探讨或请教师长予以解决

第三, 通过禅修使见落实于心行 若是没有禅修和实证体验, 停留在闻思层面的正见 是很肤浅的, 而禅修获得的, 才是实际的心行体证, 是语言不能抵达的境地 梦度 : 那么我们有没有可能通过至诚的发愿菩提心来悟入空性呢? 法师 : 仅仅通过愿菩提心, 恐怕是不行 愿, 是一种意愿, 仍属于世俗心, 通常情况下是不行的 但也不能排除这个可能, 通过极其强烈的愿力直接契入空性 但这需要在特定因缘之下, 在大善知识的引导之下, 比如佛世时, 还有隋唐时期的那些禅宗大德, 以特殊方便将学人直接引入 但这种因缘殊胜稀有, 同时, 学人必须对善知识有极大信心 梦度 : 那么一般的人呢, 是需要通过禅修止观证入实相吗? 法师 : 闻思的见, 若是不落实于止观, 只是知识性的概念, 没有多大力量 只有通过止观, 闻思的见才能落实于心行 观, 又须以止为基础, 否则很难从平日混乱的心态中走出来, 既观不起来, 更无可能由此契入空性 念佛与止观 梦度 : 那么念佛人在修学当中怎么落实止观呢? 法师 : 现代人念佛, 多倾向于持名念佛, 以对阿弥陀佛的信心和对娑婆世界的厌离为前提 在此基础上, 专注地 系心一处地念, 就是止观 ( 编者注 : 蕅益大师 大乘起信论裂网疏 云 : 以念佛及菩萨 不生妄想分别 即是止行 了知诸佛菩萨 有大神通巧便 能救拔我及诸众生 即是观行 所以修止观时 设见佛菩萨形 知是魔事 不生取着 今念佛菩萨时 设更别商止观 大似骑牛觅牛矣 ) 但现实是, 多数人念得没有力量, 原因何在? 一方面, 是因为我们对轮回及三恶道的苦认识不足 我们每天能有多长时间念佛? 念佛之外又在念着什么? 很可能, 我们每天以一个小时念佛, 却以十几个小时修凡夫心, 修贪心 嗔心, 修各种执着 两相抵消, 念佛自然就难以见效 如果真正意识到轮回苦, 出离心极为真切, 各种世俗心念就不会对我们构造多大影响 相应地, 念佛的力量便随之增强 所以, 观轮回苦非常重要 此外, 是通过学习大

乘经论, 了知一切是空 无常 无我的, 是如幻如化的, 这些知见也能帮助我们淡化世俗心 另一方面, 要不断忆念佛菩萨的功德 阿弥陀佛 不仅是名号, 更是万德庄严, 是无量的慈悲 智慧, 是无量的解脱 自在 我们要不断忆念阿弥陀佛的功德, 由此生起强烈的信心和依赖感 以一心皈投的虔诚来念, 这句佛号才能真正产生力量 所以, 念佛人最好有一定的教理基础, 以此增强对阿弥陀佛的信心 菩萨行 梦度 : 我们这种愿菩提心, 如果已经比较强烈了, 很自然的就要进入下一个阶段, 进入菩萨行的阶段, 您能不能概括的讲一讲行菩提心的内容? 法师 : 行菩提心, 即菩萨行, 主要内容为六度四摄 发起愿菩提心之后, 进一步要修菩萨道, 这需要受菩萨戒 行菩萨行 菩萨行是建立在菩提心的基础上, 没有菩提心的菩萨戒, 是没有灵魂的菩萨戒 而没有菩提心的六度四摄, 与人天善法并没有多少区别 同时, 菩萨行又能帮助我们完成菩提心 实践菩提心的过程中, 必须超越种种世俗心, 超越我法二执 我们发菩提心时, 往往会遇到这样的问题 : 这人看着顺眼, 那人看着不顺眼, 怎么才能平等对待他们呢? 行菩萨行, 会面临很多类似的矛盾 因为凡夫心是不平等的, 充满贪嗔痴的, 这就是检验菩提心的时刻 我们修布施时, 是否对一切众生都能生起布施心? 是否所有东西可以无条件地布施给众生? 如果还有一个众生是我们不愿施舍的, 那说明还不具备平等心 ; 如果还有一样东西是我们舍不得施舍的, 那说明还有悭贪在作怪 可见, 行菩萨行能将发心中夹杂的世俗心逐步清扫干净 当我们对一切众生都能生起布施心, 对所有东西都能布施而无不舍时, 布施的修行就圆满了 这并不是说, 对一切众生都能实际地修布施, 那恐怕是无法做到的 只要面对每个众生都能生起慈悲心, 都愿意修布施, 就说明心中已经不存在障碍布施的烦恼 所以说, 菩萨行能够帮助我们成就菩提心, 圆满菩提心 济群法师主页 http://www.jiqun.com

济群法师博客 济群法师微博 http://blog.sina.com.cn/sjiqun http://t.sina.com.cn/jiqun 西园论坛 http://bbs.jcedu.org 戒幢佛学教育网 西园寺法宝结缘处 http://www.jcedu.org http://book.jcedu.org